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射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跳伞记
热度 1 Huarong1940 2016-7-18 08:33
“大跃进”的 1958 年秋天,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上二年级。“反右”和处理右派分子的运动刚结束。经过了那一场激烈(并恐怖)的“革命洗礼”之后,全校师生又都全力投入了疯狂的“全民大炼钢铁”。虽然没有停课,但下午和晚上全都参加劳动。开始的前几周,各班学生校内外到处转悠搜寻废钢铁,无师自通地垒砌各色各样的“土”化铁炉……。严冬来临时,上级命令我们全年级在马家沟南面的荒原上土法炼制焦炭。野外炼焦的艰难困苦暂且不提,得分成日、夜两班(各 12 小时)轮流干,课堂学习就名存实亡了。 1959 年夏季,食物和各种生活物资短缺开始在全国漫延,“三年困难时期”降临了,全民穷折腾的“跃进”却越演越烈。我们除了饥肠辘辘的劳动之外,还要完成“百分之百通过二级劳卫制”的体育指标。这一项尚未真正完成,上级又号召“放一个百分之百成为三级运动员的大卫星”。 当时,我的体格十分瘦弱,二级“劳卫制”都不能达标,三级运动员就更没门儿了。我和同学们正在发愁怎样完成这又一个“放卫星”的任务时,体育教研室通报了一个消息:“竞走是一个可望大面积达标的体育项目”。于是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都报名竞走。 这一天,轮到机器制造系我们年级测验 5000 米竞走。因为是考核国家三级运动员,绝不能像测验劳卫制那样草率,校方派一位有国家二级田径裁判资格的体育教师到场做总裁判,五名班干部和体育成绩好的同学当助理裁判。每个助理裁判脖子上挂三块秒表,各记录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在助理裁判的分别招呼下,“运动员”们陆续从起跑线出发。我来到大田径场,跑道上已经有七、八个同学在“走”着。刚到跑道边,看见矮胖的高 YX 颠颠地迎面小跑而来,他边跑边对着场边的同学眨眼做鬼脸。 说实话,我从中学到大学,连跑 1500 米都坚持不下来,对这 5000 米竞走更是毫无信心。我最要好的同学田哲明是长跑能手,两天前就轻松地通过了 1500 米跑的三级运动员测验。在他的陪同和鼓动之下,我硬着头皮上场了。我在班上年龄最小,一直受到同学们的呵护,班长孙绍权兴冲冲地来为我发令和计时。 一开始,我按照竞走要领“蹬后腿膝关节要绷直”,扭着胯大步快速地走起来,速度也相当地快。田哲明在场边小跑着给我打气。三圈过后,我感到力不从心,速度逐渐慢了下来,超越我的同学越来越多。当高 YX 追过我时小声提醒道:“你,不能太慢了……咱们,散得很开,总裁判,根本看不过来,趁他瞄着别处,就得赶紧,偷着小跑几步……”但此时的我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小跑的力气也没有了,再过一会儿就头晕目眩、嘴唇发麻、肚痛恶心。不好!这是我经历过的低血糖脑贫血发作的感觉,接着就可能休克。我急忙止步,一屁股坐到地上。似 这 样——我的竞走测验终于失败告终。 看来,我非得给我班的跃进任务拖后腿不可了。女同学孙精云(校射击运动队员)建议我尝试一下国防体育项目。经她举荐,我加入了机械系的射击运动队。系射击队只有小口径步枪,分立射、跪射和卧射。三种射姿里数卧射最容易。队长是一位五年级的大姐,慈眉善目。她看我这豆芽菜身材的模样,就让我练无依托卧射。我先从图书馆借来一本书仔细读过,那是某苏联著名射击教练写的。然后每天在系射击队练习两小时。我很快就迷上了这项运动,最中意它不需要有多么强的体力,况且我有自己的优势可依仗——视力超 1.5 。所谓“无依托”,是不允许把枪身靠在固定物体上,但规则又许可左手托抢时,利用抢皮带绕过手腕和上臂,由上臂、小臂和绷紧的枪带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可以几乎不费臂力地托举枪身。我长时间爬在地上练瞄准的诀窍是呼吸吐纳入静,好比练气功。就这样练习了两星期之后,仅仅打了一次 5 发的实弹练习(在那物资全面匮乏的年头,子弹也十分稀缺宝贵),就匆匆上阵参加哈尔滨大学生射击比赛。我的参赛项目是男子 50 米小口径步枪无依托卧射( 10 发)。前五发我打了 48 环,真是喜出望外。中间休息时,我玩潇洒侧起身躺了半分钟。再接着打时,姿势没完全调整好就匆忙击发,第六、七两发失误仅得( 5+7 )环。幸亏队长在一旁及时指导我调整状态,最终以 89 环的成绩获第三名。这样的成绩仍达不到三级运动员的标准,无奈此后形势变化多端,再没有了比赛的机会。 在练习射击的同时,我又报名参加了伞塔跳伞的训练。哈尔滨香坊区三大动力厂附近,有一座 70 米高的跳伞塔。这伞塔的前身是日伪时期的“忠灵塔”,为祭奠阵亡日军建的。 1957 年地方政府把它改建成跳伞塔。 我的同学张国林前一年参加了跳伞培训班,并获得跳伞辅导员的资格。他是我入大学时认识的第一个同学。 1957 年 9 月初,我生平首次离家远赴东北。福州市教育局把我和其他考上哈工大的学生组成一个 8 人的小分队。我们互相照应着从福州去哈尔滨,四千多公里的路程多次倒换慢车,竟然耗时 9 天。第七天深夜,在沈阳火车站等候转车时,东北的秋凉如水沁骨,把我们的瞌睡虫驱赶殆尽。伙伴们正聊天打发时光,一个比我们大几岁的青年走近前来说: “听起来你们是工大的新生吧?我是工大四年级的,上海人。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位伙伴,免得他寂寞。”他指着紧跟在身后一语不发的小伙子,又说:“他也是工大新生,一个人从常州上车,一直跟我到这里……” 那个小伙子愣头愣脑,右手提着行李,左手扶着肩上的工程绘图用的大号丁字尺。他就是张国林,少言寡语,内向耿直。当我们抵达哈工大报到时才得知,他正巧和我同班。 我们系有四、五个同学同时报名跳伞,一同跟着张国林做跳伞前的地面训练。地面训练之一是跳平台,从两米的高处跳下地。其要领很简单:跳时双腿并拢 , 左右膝和脚踝两处内侧都要贴紧,膝关节稍微弯曲。这样双脚就能承受落地的冲击不至于受伤。地面训练之二是练习“空中转向”,在室内穿好背带把自己挂在两根帆布带(模拟连接两组伞绳的伞带)上,让双脚刚刚离地,双手举过头左右手交叉抓住伞带,左手抓右伞带,右手抓左伞带,分别向两边拉扯。若左手在前则身体右转,反之右手在前则身体左转。 在一个星期日,终于等来了首次跳伞的机会。我们来到香坊区的跳伞塔下,仰望伞塔,塔身呈五棱锥形,上端伸出 5 根挂伞的悬臂钢梁,通过每根钢梁末端的滑轮,垂下的钢索上分别吊着 5 个大圆环(伞圈)。 首先,张国林向我们讲解伞具的穿戴和伞衣的整理方法。然后他自己示范将伞具穿戴妥当,示意吊索操作者放下伞圈。他先将伞衣中间的吊环挂到伞圈中央上方的脱伞钩上。我们几个再把伞衣展开,把伞衣圆周上的许多小环挂到伞圈上。(伞圈上有对应的许多向斜下方辐射的短直棍。当脱伞钩把伞顶抽紧时,套在辐射小棍上的小圆环能保证伞衣完全张开。一旦伞衣中心被伞钩松开,伞衣周边的小圆环会随之滑下并脱离伞圈。) 张国林示意吊索操作将他提升到双脚离地的高度。他先示范空中转向动作,让自己的后背转到迎风的方向,因为背风着陆身体前倾较安全。然后讲解脱伞钩释放降落伞的两种方式: 1 )主动拉绳脱钩; 2 )自动撞击脱钩。张国林最后高声说: “各位同学今天是第一次尝试跳伞,咱们只从伞塔三分之二的高度,采用主动拉绳脱钩方式,拉头顶的这跟脱钩绳。下面请大家注意看我的示范。” 然后,他示意吊索操作上升,到 40 多米的高度停止。他抓住头顶的脱钩绳并左右摆动几下,意在提示我们注意,然后向下一拉……没有任何反应……再拉……仍无动静。张国林接连又拉了几次脱钩绳,不知那脱伞钩有了什么毛病,愣是不脱钩。张国林丝毫没有慌张的样子,大声对我们喊道:“主动脱钩不成功,下面改成自动撞击脱钩!”之后他示意吊索缓缓上升到顶端,只听得“喀喇”一声响,降落伞飘然而下。塔下众人不约而同鼓掌欢呼。 张国林解脱了伞具后说:“今天风势稍微大了一些,为保证安全只能使用一个背风方向的吊伞机。咱们排个顺序一个一个来实跳。不论天上地下,大家一律听我的指挥。” 我急不可耐地自告奋勇先上,张国林立即同意。于是我兴冲冲地穿好背带,大家七手八脚把我和降落伞挂到伞圈上。在张国林指挥下,我被徐徐吊向空中……忽然听见张国林喊“停!”我已经停止在大约 40 米的高度。 “做空中转向动作,向右转!”张国林下令。我左手在前,两手交叉,分别抓住伞带一拉,身体向右转了 30 度,直到后背正对着塔身。 张国林喊道:“按照着陆要领,注意双脚并拢,拉脱钩绳!” 我猛然一拉脱钩绳,身子就往下落……还没充分体验到空中飘荡的感觉,突然就双脚触地,身子没站稳被降落伞拽着向前扑倒在地。正在懊恼自己落地没有立稳,张国林跑过来安慰我说:“不错不错!第一次嘛,这样着陆相当不错了!前扑总好过侧倒和后仰。” 这就是我的第一次跳伞经历,非常遗憾,也是最后一次。后来,张国林告诉我,不知什么原因,上边叫停了群众跳伞的活动。张国林还分发给每人一个红皮跳伞证,附页记录着第一次跳伞的日期和时刻,以及辅导员的签字。 还有一件事让年轻的我耿耿于胸好久。轮到我拉脱钩绳时,那脱伞钩怎么就没——毛病了呢?我巴不得它也不灵,好让我也升到最高处自动脱钩降落,那样好歹也能在空中多飘荡一会儿呀! 后记: 2005 年夏天,我到哈尔滨旧地重游,特意安排半日去看望我记忆深刻的跳伞塔。不料,当我来到香坊区三大动力厂附近,转遍了周围的大街小巷,始终找不到那伞塔的踪影……不至于呀!它是个 70 多米的庞然大物嘛,怎么会遍寻不见呢!?路边停下一辆出租车,我上前询问那位中年司机。他自称是哈尔滨人,居然不晓得附近有什么跳伞塔。我思忖:“城市发展拆迁,也不该把跳伞塔拆除了呀?……” 后来上网查找“哈尔滨跳伞塔”,查到的有关信息和图片摘录如下: “铁臂最多的跳伞塔……高耸入云的跳伞塔矗立在宽阔平坦、绿林成荫的哈尔滨市和平路东侧,它与省体育场相伴,为妩媚的哈尔滨增添了雄伟壮观的色彩。” “哈尔滨忠灵塔是上世纪 30 年代修建,存放日军死亡将士骨灰并要人们祭祀的场所, 1983 年拆除。” 哈尔滨跳伞塔(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校园生活|49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枪械专家实拍水下子弹射击 形成龙卷风漩流
lcj2212916 2015-2-4 16:59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枪械狂热爱好者安德鲁-陶西拍摄到一系列子弹射击效果,之前他未曾拍摄过水下子弹射击的场景。目前,这位枪械专家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了一组照片,显示他在游泳池中射击每一种枪的效果。 当扣下手枪扳机,瞬间内子弹在水中形成龙卷风漩流,之后子弹沉入水底,周围的泡沫漂浮到水面上。 陶西手持格洛克22手枪进入游泳池并射击子弹,使用防水袖珍相机记录了子弹在水中呈现的效果,该相机能够每秒记录12帧图像。 在拍摄过程中,陶西手持的枪械并未受损,但是陶西称手枪的反冲作用力非常强。目前,3万多人在YouTube网站上浏览了这段视频。陶西并非出于娱乐目的射击子弹,他收藏这些特殊子弹制成的“子弹花卉”送给自己母亲。 子弹在水中的阻力使它们爆炸呈现出完美的结构,犹如美丽的“铅花”开放。陶西说:“虽然这些子弹花卉看上去非常美丽,但它们也给我留下了痛苦,许多次在雕刻子弹时我误伤了手指,留下了一些伤疤,但是手中拿着这些子弹花卉,会令我兴奋得颤抖。” 他解释称不同的子弹和枪支能够形成不同的射击效应,指出所产生的射击效应结果是一种“邪恶的美丽”。同时,他还将“子弹花”焊接在“根茎”上,进一步完善这种视觉冲击。 陶西还从一位宝石收藏者那里获得一枚宝石镶嵌在“子弹花”中,人们乍一看无法识别出这竟然是由子弹制造而成的。
3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看奥运会(一):什么比赛最揪心?
热度 4 boxcar 2012-8-2 11:43
这几天晚上,我点灯熬夜、上闹钟早起地连续看了几天第 30 届奥运会(对我来说属于熬晕会)若干个项目的比赛,并就比赛的揪心度问题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1) 射击比赛揪心 29 日晚,先是在 18:45 前后看卫冕冠军郭文珺出战的女子 10 米 气手枪项目的决赛。“郭妈妈”(生孩子不久就重出江湖,不简单!)是挟预赛第一之成绩,带着 1 分之优势走进赛场的。之间她面无表情、异常沉稳地举起手中抢,接着在不经意间一声枪响过后,一个不可思议的环数报了出来—— 8.0 环,一下子就把预赛的领先环数打了精光,名次跌落到第三位。那边箱,解说员口中“魔咒”也随之响起。。。。。。随后的几枪,之间 8 位选手的成绩起起伏伏,前三位交替领跑,偶尔并肩。 9 枪过后,郭文珺还落后领先的法国选手 0.5 环,此时,我们的心被揪到了嗓子眼,以很怀疑的心情在默默地说,小郭,一定要 Hold 住呀!好在,结局很“大团圆”——“郭妈妈”迅速出枪,一个 10.8 环便射落了她的第二块奥运金牌(原来领先的法国选手居然只打了 8.8 环)。像以往观看完奥运会射击决赛一样,俺心里想——太揪心了!可是,几个小时之后,当我开始观看女子射箭团体的 1/4 、 1/2 和决赛时,看法有了改变,因为, 2) 射箭比赛更揪心 看了中国女子射箭队的几场比赛,发现射箭这项目不但要和对手斗,和自己斗,更重要的是要被老天爷逗!在室外射箭场,飘忽不定的风向,阴一阵晴一会儿的天空以及偶尔飘来的一阵雨,都会对尺寸比子弹大许多倍而速度却低很多的箭的飞行带来严重的影响,对比赛成绩产生意想不到变化,给射手带来非常大的麻烦。因此,那些不可思议的低环数会突然出现,让参赛选手和我们这样的观众看得更加的揪心。在这种天气中比赛,那些依旧异常稳健的发挥和能够迅速适应比赛环境,并迅速修正由于天气变化带来的偏差的选手,格外让人钦佩。不过,无论比赛如何揪心,其实并不会让我们的心情过于沉重,因为,有 3) 举重比赛异常沉重 举重之重,通常首先重在杠铃,要斤斤计较;其次重在选手的体重,比谁蒸掉的体重多要精确到克;最重的,是选手和像俺们这样的观众的心情。举重,曾经是中国队手拿把掐的热门夺金项目,奥运会已得金牌中近 1/6 来自举重。然而在这届奥运会上,我们看到优势在慢慢地失去,有太多咱国选手在比赛中遭遇挑战甚至失利,还有负面的信息时而传出,特别是那些抹杀自己的过去、改名换姓的中国运动员去为别的国家夺取金牌。。。。。。看到这些场内场外的讯息,心情又怎能不沉重 ?!
个人分类: 社会|3805 次阅读|7 个评论
开学前3天的警务集训
热度 1 pengfeig1223 2012-2-11 21:12
2012 年春季学期开学前 3 天,学院组织警务化集训,训练的内容主要是 队列训练、手枪实弹射击、警械的使用 。第一天上午前半场是院长开动员大会,后半场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讲警察礼仪。 第一天下午开始队列训练 ,全院共编成 11 个区队,一个区队 50 人左右,院领导也作为普通一员被分编到各个区队,训练教官是武警镇江支队的官兵,我们这个区队是我们系和图书馆的授衔人员组成的,因为图书馆那边女性多,最后编队下来,男女各编成 3 列,平均年龄应该有 40 多了吧,队伍中有一位副院长,再加上我们系主任和图书馆的馆长共有 3 名 2 级警监, 3 级警监若干,教官有两名,一位是班长,另一位大概是普通战士(脸上还带有高原红,应该是甘肃、青海一带的西北兵),两位教官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那位士兵明显还有些青涩,名字没听清,在介绍到他今年 20 岁时(队列中大概有人想到那个小品的情节,有些人就忍不住笑了)。刚开始训练时的情形可以想象,这支队伍老的老,小的小,高矮胖瘦不一,女性占半壁江山,想在 2 天多点的时间训练得像模像样真是不容易,刚开始队列中一直有人发笑,有人不喊报告乱动,但半天下来队列已经有模有样了,原因我想一是那位班长非常的认真负责,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荣誉感,口令喊得也非常好,训练这帮年龄是他们叔叔、伯伯辈的也很有一套, 看来班长这个岗位真的是很锻炼人,套用一句话:没当过班长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另外一个原因是大家在这种气氛下也非常认真,不少人都有过长期训练的经历,遥想大学当年入学时,我个人还得过军训先进个人,工作后还做过 3 年的中队长,带着学生一日 3 列队的搞过,所以队列训练对自己到不是什么难题。 第二天上午是手枪射击实弹训练及警械的使用及常用枪支性能的了解, 现在警用装备的主要手枪有“五四式”、“六四式”、“七七式”及“九二式”, 还有一种微型冲锋枪,我们打靶用的手枪是那种外形最小的 “七七”式 手枪,射击项目是 15m 精确射击,学院的射击馆据说是 ** 最好的射击馆,就我见过的几个射击馆来看,应该条件都差不多,也不知道 ** 最好是谁封的,我是我们区队的第 2 组进去的,前面的一位女同志打得慢,等进去时还等了好一会,因没有准备耳塞,刚进去时射击的响声还很不适应,不过等真正自己打时到不觉得枪声特别的刺耳,等轮到我打靶时,第 3 组的都进来了,我的 5 发子弹打得比较快,最后效果也不好,我也没问成绩,赶紧就让给下一位了。出来后才知道 5 枪打出 45 环以上的都把靶纸给带出来了留作纪念,打的好的居然大多是女性,可能是射击教练将的扣扳机的最后时刻手要平稳她们做得比较好吧。 警械的使用是将江苏一线巡逻警察装备的 9 小件给我们展示了一下,最常用的警械可能就是手铐、辣椒水及警棍了。教练讲解和示范了一下用法,我们也没来得及一个个的使用。 第三天上午继续队列训练及预演,其中一位离我不远的仁兄队列走得特别有意思, 通常是别人走完 3 步他才走完 2 步,而且是特别一本正经、一丝不苟的那种,让人看了忍俊不禁,队列经 常走着走着就乱套了,我走队列根本不敢看他,不然就会被带到沟里去了,所以队列训练最能看出整齐划一了, 一个另类必然带乱整个队伍,我想这也是世界各国军方新兵训练必从“一二一”开始的原因吧, 还有几位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就没参加下午队列会操,下午队列会操,我们抽到第一个上场,明显感觉到大家特别认真,踢正步时就感觉到有人呼呼的喘粗气,不到十分钟下场我都出汗了(类似我在操场跑三圈的效果),我们区队最后的成绩是第三,总的说还不错。最后,院长在总结会上对 3 天的集训也作了高度的评价,在《人民警察之歌中》结束三天的集训。
个人分类: 感悟|32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五一户外实践
moxj 2011-5-2 22:07
五一户外实践
大家的想法很分散,五一节的活动最终没有策划。两个师弟约我一起到野外去体验一下,没有刻意准备,仅匆匆带了几件露营装备就起程了,随走随介绍,然后一起商定安排野外生活。仅附几张照片介绍一下,代表我们以后户外实践的一种形式。 对以这个业余射击爱好者来说,市里别说找个地方练靶子了,就是踢球的场地常常都占不到。 练习射击土块都是乐趣 识别地形和规划路线是非常重要的,我没有准备这部分,仅在外面实地交流。 露营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带了基本设备,还是要从认真做好做好营地选择、平整等工作细心做起。我想取火是违反规定的,不过实践一下很有必要,结果不是有同学烤坏了自己的袜子吗,哈哈。 娱乐和别的体验也不可少。 三个学地质的在一起,岩石的各种变化自然是讨论的话题。 有些时候,路很艰辛。 看来很务正嘛?一直没放箭,一路和我讨论岩石变化,沉积环境。 没有路的林子里整装突围。 各地不同捕捉鼹鼠的方法,哈哈。
个人分类: 地质队员|2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直击结果
caoman 2010-9-1 17:12
许多人有射击或看射击比赛的经历,很少看到射击运动员有自命不凡和怨天尤人的,也很少发生因对结果评判不满意而争吵的,对于职业运动员很少出现得分低于90分的(即平均9环)。为什么职业射击运动员能得高分?并且几乎没有抱怨、争吵和纠纷?分析其中道理: 开始和过程中到结束始终都有明确的目标结果和评判标准 ,瞄准目标靶心得满分(10)。这无疑对其它职业人士取得好结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知道负责某项工作的目标结果是什么?标的和评判标准明确?同对方达成一致了?评判权在谁哪里?个人价值收获同对方认可的结果间是什么关系?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每份付出都落地有声实现价值?等等。 首先明确目标结果。 速度第一,即快速行动,做什么?明确结果。怎么明确法?自己换位思考,先把上级、客户或协调人要的结果拿出来,并与其沟通核对确认。现实中有这样几类不作为的人:一类,没有结果意识,把工作当任务,接到工作就干,对方要什么漠不关心,直到最后也不关心干出来的结果怎么样,更不关心是不是对方所要的;二类,有一定的结果意识,只是自己认为或别人告诉的结果,过程中不闲着,干完就交差,不管对方是否满意,自己心理平行就行;三类,有比较强的结果意识,按照自己用心理解的结果,尽全力干,结果自己很满意,但往往与对方所要的相差较远,不明白评判标准的权利掌握在对方手里,没有功劳要苦劳,怨气十足。 其次校正目标结果。 完美第二,即过程中不断改进,改进什么?目标结果(包括阶段性的)。自己主动拿出改进方案,与对方沟通确认,每前进一步或完成一个重要节点,都要与对方达成共识,确保对方满意。现实中有这样几类不负责的人:一类,把结果的完美与个人的形象面子联系在一起,怕对方不认可不敢与其沟通,最终个人的感受占了上风,结果往往被耽误造成延期;二类,结果目标或行动办法没想好就不动,事实是实践出真知,目标是越讨论越明确,并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沟通完善。否则,时间一长,事一多,往往被忘掉,即使不忘,人有对困难回避的本性,结果也是被耽误或延期;三类,为了一件事的完美,耽误了其它事,顾此失彼。 最后超越目标结果。 结果至上,即得到共赢的结果,怎么才能得到?实现超越对方要的结果,做一个让对方感动的人。自己主动利用现有资源,在同对方沟通的过程中,多获取对方的投资,并争取影响对方一起突破,借助对方的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实现超过开始制定或预期的目标结果,让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赢或赢的更多。现实中有几类不明智的完美主义者:一类,只追求一方(如自己)利益最大化,利他者久,这样赢不持续,因小失大;二类,为了超越,不惜代价,得不偿失,如为了提高工程质量而不考虑成本效益;三类,想一鸣惊人,使尽全身解数,彰显个人英雄,结果团队作用得不到发挥,团队精神被破坏,个人垮了,团队散啦,弄巧成拙。 古人云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就是只认功劳不认苦劳,亦即不提交结果就没有价值。价值是结果的衡量,结果越多价值越大。没有功劳还没有苦劳吗的反问,的确迎合、迷惑、误导了不少人,尤其是善于找借口和理由的。其实,这是个简单的交换,对方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怎么或拿什么认可给回报呢?确切点说不但没有苦劳,不给报酬或认可,而且还误商机、造成损失或负效益,应赔偿才是。 直击结果,即开始和过程中到结束始终都有明确的目标结果和评判标准,是获得好结果的明智之举;结果的价值由对方确定,过程沟通与资源和工具利用是获取结果和价值的有效手段。
个人分类: 哲学|2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个110,是警还是匪?
jlpemail 2009-2-15 00:59
这个 110 ,是警还是匪? 110 , a policeman or a bandit? 下面的报道中,有位 110 民警,在发生民事纠纷时,将对手开枪击毙。下手够狠的。武器掌握在这样的人手里,的确对公民是威胁。 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警,还是匪。是警察,他保护了谁?若是匪,他杀害了谁?用的什么兵器?兵器性能如何?希望在海湾战争等局部战争中颇出风头的军事家,再冷静地分析和介绍一番。在军事家的眼中,兵器的技术水平是最关键的,兵器伤害的人数,不过是个数字。 而被黑猫击毙的平民,这个姓潘的不是第一个。不空前,恐怕也不绝后。只要有那种匪气十足的人在,只要有草菅人命的所谓警在。这样的事情,假如不是轰动一时的新闻,而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了,那就要出大问题了。 云南一民警因倒车与人发生纠纷 开枪打死对方 http://news.QQ.com   2009 年02 月14 日 15:06   新华网     据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消息, 2 月 13 日晚,云南省蒙自县公安局一名 110 民警与一人发生纠纷,遭殴打后开枪致其死亡。 2 月 13 日 晚 21 时 30 分许,蒙自县公安局 110 民警吉忠春 ( 男, 42 岁 ) 驾驶私车在蒙自官恒小区因倒车问题与另一车主潘俊 ( 男, 40 岁,红河供电局九千岩硅铁有限公司职工 ) 发生纠纷,吉忠春被潘俊殴打后开枪击中潘俊,后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案件发生后,红河州、蒙自县两级党委、政府负责人高度重视,作出批示,红河州和蒙自县公安局立刻成立专案组,迅速展开调查,依法对行为人吉忠春刑事拘留,并提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调查。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个人分类: 科技会场|4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运会与中国射箭传统
rayliu 2008-9-24 12:14
射箭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俺们老祖宗的拿手好戏,记得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诗似乎就是关于射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据水木社区网友盘点,中国历史上神射手三强为:射落九日挽救苍生的后羿,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飞将军李广,《水浒传》里的花荣。还总结了射箭的诀窍虱心穿:清赵翼《初用眼睛》里说遂觉虱悬轮,可以命中射。能把虱子看到车轮那么大,实在太牛掰了。 然而,春秋时就已经是中华文化精髓中的六艺之一的射箭,不知从何时起成了韩国人的优势项目。四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女箭再次不敌韩国,在决赛中惜败,这次水平却差了对手一个档次,已不是上次的一分之遥。中国男箭虽先后击败英国和俄罗斯进入四强,仍然为韩国所阻,止步于半决赛。 看女箭比赛时,正哗啦啦的下着大雨。好家伙,在京的韩国人真多,直接就把那里变成了韩国的主场。韩国女箭手发挥稳定,每次均能高水平完成。表面上看胜负都很偶然,中国应该有赢的机会,其实机会渺茫。射箭在韩国是跟乒乓球在中国一样有着巨大的群众基础的项目,强手如云。据说韩国有上千个顶级射手,而中国只有数十。他们层层遴选出来的高手,与我国有限的几个选手对决,胜出绝不稀奇。而且射箭有多轮比赛,轮数越多,悬念越小,即使我国运动员能创造有限的几次奇迹,但是总体上也难撼动对方的优势地位。 中国男箭进步神速,在观看男箭的现场直播时,顿时被选手不凡的气度所打动。男箭手们个个都目光坚定,气定神闲,简直就是再世花荣、李广重生。只见他们凝神静气,拉弓如满月,放箭如流星。在与强敌的对决下,顶住了压力,发挥稳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中国男箭最终夺得一枚宝贵的铜牌。 再来说说射击,四年前,杜丽、朱启南轻装上阵,以黑马的姿态为中国夺取了两块奥运金牌。通过稳扎稳打的拼搏,他们到达了巅峰状态。然而,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巅峰,要始终保持巅峰状态何其不易?于是,在过重的心理负担下,他们与其说败给了自己,还不如说败给了他人的期望。朱启南其实已经发挥出了较高水准,只是印度人表现过于出色而已。印度收获了它在奥运会有史以来的第一块个人项目金牌,人家阿三也不容易。 中国有一支善于创造奇迹的队伍,四年前在雅典奥运会上,凭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艰苦奋斗,该拿金牌的点全部拿了,本来拿不到金牌的项目也拿到了。当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时,国人对奖牌有了更高的期待,能拿奖牌的项目要拿金牌,拿过金牌的要继续拿。其实,打江山不易,保江山却更难十倍。到了四年后的今天,黑马们依旧一匹匹的闯出来,却已经不是四年前的这几个发挥超常夺金的项目。所以说我们的观众真的需要放轻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奇迹可以不断创造,却不必总在那两个点上。奇迹是用来创造的,不是用来守卫的。 不论是射击还是射箭,抑或是中国的夺金之路,都要牢牢记住有意瞄准,无意击发的箴言。关键是打好内功,心理过硬。要做到天人合一,静如止水,还真的要摒弃一切浮躁的心态,不再患得患失。只是专注于过程的积累,至于结果,尽力了,也就处之泰然,胜不狂喜,败不大悲。 射击和射箭在中国是四年一热,在争金夺银时举国关注,奥运过后便成了明日黄花,不再有人提起。我们需要创造一种群众体育的氛围,重拾老祖宗六艺中的射,别让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旁落,反而成为邻邦的强项。
个人分类: 时评|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完热闹看门道——奥运中的科学(十五)
songshuhui 2008-9-4 14:22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2008-01-15 星期二 0:00 分类: 专辑 , 奥运 | | 摘自《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赵致真著。经赵致真先生授权, 科学松鼠会 网络发布,转载请注明。 在枪林弹雨的射击场上,随机干扰因素很多,最宝贵的品格是气定神闲和心无旁骛。 靶场风姿 荷枪实弹的运动员,枪声四起的打靶场,每届奥运会几乎都把射击作为先声夺人的开篇和头彩,让首块金牌在喜庆的鸣枪中诞生。中国人不会忘记,是1984年洛杉矶的一声枪响,为我们送来了第一块奥运金牌。 现代奥运会的缔造者顾拜旦曾经是枪法一流的射击运动员,1896年雅典第一届奥运会上,射击便占据了5个比赛项目。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人们听到太多的枪声,对战争的厌倦和恐惧曾让射击运动退出了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待到1932年重返洛杉矶奥运会后仅设2项比赛。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射击运动才开始逐步走向复苏。早期射击比赛使用的枪支全是战场上的军用武器,伴随着文明前进的步伐,这些军火与兵器陆续退出了运动场。当人像靶全部改为同心圆的环靶,10米跑鹿靶、跑猪靶也渐次隐去了动物的轮廓,五环旗下的枪口不再提倡对准任何生命,射击场真正变成了和平安详的体育竞技舞台。今天的射击比赛已经发展为步枪、手枪、移动靶、飞碟四大类57个项目,是奥运会上备受青睐的一大热门。 1948年伦敦奥运会射击计分牌 连续10多年垄断手枪速射金牌的德国运动员舒曼,被誉为射击场上的机器人,这一美称的要旨在于机器人具有刚体的稳定性。而人作为两足支撑、有血有肉的活体,只能在动态中维持平衡,因此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射击运动员据枪瞄准时可以屏住呼吸,却不能屏住心跳和血液循环;身材越高的运动员重心越高,越要随时通过小脑来综合视觉、内耳前庭和半规管传来的信息,指挥肌肉骨骼系统确保身体的静力平衡。足底压力中心测试表明,运动员的重心轨迹始终处于晃动状态,不过训练有素的选手晃动面积较小。 与此同时,运动员手中的枪也会发生水平方向晃动带来的X偏差和垂直方向晃动带来的Y 偏差。通过红外光点测试仪可以看到,射手瞄准时枪口的晃动轨迹大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优秀运动员的晃动振幅在9环之内并且光点往返通过10环的次数频繁。可见射击的诀窍是动中求稳,当最佳瞄准景象出现时扣动扳机,在晃动中击发。不过轻轻弯曲一下食指却是射击中最具功力的顶尖技术,必须让食指单独操作而其余手指维持原状,并确保用力正直向后的纯度,不破坏据枪的稳定,达到下意识中自然扣响的境界。如果像开易拉罐那样食指大动,就会把据枪和瞄准之功一笔勾销了。至于国际射联严格规定运动员服装不许过厚或过硬,正是为了防止由此给身体提供额外的支撑,使人刚化而增加稳定性。 三点成一线已经是十分普及的瞄准知识了。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当靶子、准星和称为照门的缺口在射手的视线中重叠时,就可以认为枪膛轴线指向了目标。然而,运动员不可能同时既看清远景的靶子又看清近景的准星。如同电视镜头拍摄近处人物的清晰特写,远处人物的影像必定虚焦和模糊。人的眼睛也是最高效的摄像机并有一定的景深,因此,究竟是高瞻远瞩看靶心,还是明察秋毫盯准星,二者之间必须进行选择和取舍。让准星位于缺口的中央,准星上沿与缺口上沿平齐,这一操作称为平正准星。由于枪口到靶子之间的射击距离远远大于照门到准星之间的瞄准基线长度,因此平正准星产生的误差要比瞄准目标产生的误差大几十倍至上百倍。比赛场上,运动员都会在看清靶心后收回目光,把注意力集中到准星和照门的平正关系上,仅用眼睛的余光引导枪支指向靶区,这是瞄准技术的基本原则。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美国名将埃蒙斯在男子50米步枪决赛的最后时刻,竟昏头昏脑把子弹打到别人的靶位上;15年来屡破世界纪录的保加利亚选手莱切娃却连续4届在奥运会上与金牌无缘。许多著名神枪手饮恨靶场,并非因为技术瑕疵,而是由于心理疙瘩。诚然任何体育比赛中的精神因素都至关重要,19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澳大利亚长跑名将克拉克从未登上奥运冠军宝座,这位伟大失败者临阵忐忑的精神状态被称为克拉克现象。但对于射击运动,心理素质更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枪林弹雨的射击场上,随机干扰因素很多,最宝贵的品格是气定神闲和心无旁骛。任何紧张慌乱、畏怯焦虑等应激反应都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倾泻而出,从而改变心跳频率、呼吸幅度和神经肌肉状态,影响身体的稳定平衡,甚至引起情绪失控和大脑空白。多次射击瞄准中屏蔽呼吸带来的氧赤字也会影响人的精神活动。因此体育界一致认定,射击大赛主要是心理大赛。其中心理、技能和体力负荷所占的份额为7比2比1。 二战期间带领盟军横扫欧洲的巴顿将军曾经参加过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这位26岁的西点军校学生在击剑、300米自由泳、800米马术、4公里长跑中都名列前茅,唯独25米手枪射击脱靶而屈居五项全能比赛第5名。巴顿却始终坚信他的子弹射进了前面选手在靶上打出的窟窿里。此后多年,射击场上一直用大活人躲在壕沟里通过肉眼观察来计环报靶,不仅危险、迟缓而且可靠性差。直到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才首次使用自动报靶装置。今天先进的电子报靶系统不但能立即确定运动员的成绩并精确到十分之一环,还能将结果直观展现在电视屏幕上,让观众一枪一枪欣赏射手的技艺,射击运动的生存发展由此得到了更可靠的保证。这是一个电子技术和声学技术完美结合的发明,紧靠靶位背面安放了一个几厘米厚的双层密封测声室,如同一只薄薄的方形板鼓,下端框架设置了3个灵敏的麦克风。当子弹穿过靶面击中橡胶鼓皮时,由于弹着点到3个麦克风的距离不同,计算机便能通过接收声波的时间差确定射击的环数,并能通过和发射区的联动来识别其它选手发射的乌龙枪。每次射击后靶面的靶纸还会滚动更换。巴顿将军如果生在今天,就不会有口难辩和抱憾而归了。 19世纪英国著名画家曾专门为射击运动绘制了跑鹿靶,悬挂在轨道车上用人工牵引前进。如今的移动靶早已改为电子操纵。飞碟靶则由活的鸽子改为沥青、石膏和新型材料制成的易碎品,由靶壕内的多组抛靶机向不同方向、高度和角度随机抛出。为了提高观赏性和便于电视转播,现代比赛用的彩靶在正面凹槽中装满红色粉末进行密封,一旦碟靶被击碎,空中便会飞扬起桔红色的烟尘,如火焰燃烧和礼花绽放。 早期跑鹿靶 彩色碟靶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女子运动员张山在双向飞碟混合比赛中压倒各国男子选手夺得金牌,200枪无一虚发的奇迹传为美谈。飞碟抛出的速度达每秒20米,在4至5秒内飞行75米,运动员必须手疾眼快,在0.5秒内完成全套动作,让运枪路线、速度都和碟靶的飞行同步,这是一种模糊状态下的概略瞄准。飞碟射击使用的霰弹枪膛有一个倒喇叭口形状的喉缩,每发霰弹中200多颗直径约2毫米的球形铅丸装在一个塑料杯里,霰弹出膛后,由于铅丸的比重远远大于塑料杯,因此在飞出15米左右时脱离塑料杯而散开,并在35米左右形成直径约60厘米的水滴形弹群和弹幕,这是命中目标的最佳距离。如果延误时机让飞碟渐行渐远,迅速张大的霰弹之网就会因网眼过于稀疏而漏掉目标,并可能成为强弩之末而无力击碎碟靶。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张山获飞碟射击金牌 霰弹出膛后飞行状况 射击运动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人物要数瑞典老英雄斯旺了。他61岁上参加1908年伦敦奥运会并获得跑鹿靶金牌。73岁高龄时,又在安特卫普奥运会上为瑞典队夺取银牌出扛鼎之力。斯旺的传奇故事雄辩地验证了射击比赛中心理和经验的作用远远超过体能。六朝元老王义夫同样创造了中国大龄选手奥运会夺冠的纪录。对于用金子培养出来的30年或50年一遇的天才运动员,过早退役实在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宋代词人辛弃疾遥远而沉重的感慨应该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提醒。 上一篇: 体操ABCDE 标签: 奥运 , 射击 , 科学 , 科技之光
个人分类: 奥运|1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