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马拉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0年12月19日珠海半程马拉松挑战赛
bing2008 2011-1-22 21:26
2010年12月19日珠海半程马拉松挑战赛
12月19日,珠海情侣路畔,2010珠海国际半程马拉松公开赛,上午8:30,21.095km左右,用时1小时28分钟,男子半程组排名57名,本周累计:29km;本月累计113km;总累计727km。 今年是第二次举办珠海半程马拉松了,每年十二月在广东珠海举行,是广东省内尚属首次长期举办的马拉松比赛。因此,应该积极支持下。参赛前,自己右踝略微疼痛,已经有尽一个月了,所以非常担心。 4:50起床 5:00吃了一个面包,喝了点牛奶,吃了一个巧克力棒 5:20出门 5:30和40多位跑友一起乘车出发 7:30左右,到达目的地 8:00热身 8:30开跑 分段时间1:05.00左右。 跑完后,右踝疼痛不是那么明显,悬在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
个人分类: 马拉松人生|2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1月2日挑战厦门马拉松
热度 1 bing2008 2011-1-22 08:38
2011年1月2日挑战厦门马拉松
2011年1月2日,厦门,上午8:00,42.195km,净成绩:3小时13分,排名193名(13949名运动员参与全程),本周累计:42.195km;本月累计42.195km;总累计816km。 从9月份至今,训练了整整4个月,终于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 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31日晚八点,我们广州尚跑40多跑友坐中旅大巴驶向厦门。 2011年1月1日零点,我们在大巴上倒数十个数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是第一个在驶向马拉松赛场的大巴上度过的新年。 1月1日凌晨6点,经历了近9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 7点,大家迎来了新年的第一顿早餐,油条、稀饭、咸菜、鸡蛋、咸汤面...... 吃完饭,个个精神抖擞,准备随中旅导游逛逛传说中的鼓浪屿。 8点左右,坐船驶向鼓浪屿。说实话,没有传说中那么惊艳。除了在海鲜干货店一顿火爆之外,大家似乎没有什么话题。偶尔在古典的别墅外影像之外,大家都在商业街漫游。 11点左右吃了团餐,很难吃。 13点,从厦大出发,大概逛了下马拉松赛道,这倒掀起一阵热闹。 紧接着入住酒店,环境不错,有点偏僻。 晚上睡觉是我最郁闷的,和小陈sir一起,这家伙晚上打呼噜,一晚上都在呼噜声中度过。 早上7点出发跑步前往马拉松起点。算是热身了,然后找存包处,找厕所排空,开始排队,已经7点40分左右了。 我和小周越好配速一致,但是,出发后,人群冲散了我们。还好,我们在17公里的地方再次相遇,并且一起跑了将近24公里,因为在最后1km,小周突然爆发,甩开了我。估计是能量棒的作用,我食的比他早了点,兴奋点提前了。 马拉松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遇到了形形色色参加马拉松的跑步者。有赤脚大仙、有各类兔子、有穿着怪异衣服的朋友,当然了,厦门市民是最热情了,还有那些志愿者,他们是最最可爱的人。 对于我而言,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最后1km了,当然了,最痛苦的时刻也恰恰就是那时候。 我是面带痛苦的微笑跑过终点的,呵呵,图片为证,那一刻真是幸福。 领完成绩证书,上交芯片,返回的途中,吃了两碗福建沙茶面,真是好吃,下次去,一定还吃这家的沙茶面。 归途中,我们也迎来了一个非常感人的瞬间,大家在大巴上一起祝冯哥生日快乐。冯哥50多岁了,他将成功完成一个马拉松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浪漫而又伟大。 下面这个是途中遇到的厦门赤脚,他可是全程赤脚跑完了厦门马拉松的。
个人分类: 马拉松人生|2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从马拉松开始(图)
sheep021 2011-1-17 12:15
人生,从马拉松开始(图)
组图:电子显微镜下的生命诞 生过程 人生,从马拉松开始 我们心中的太阳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胜利在望——精子和卵子相遇 1/ 54 2/ 54 3/ 54 4/ 54 5/ 54 6/ 54 7/ 54 8/ 54 9/ 54 10/ 54 11/ 54 12/ 54 13/ 54 14/ 54 15/ 54 16/ 54 17/ 54 18/ 54 19/ 54 20/ 54 21/ 54 22/ 54 23/ 54 24/ 54 25/ 54 26/ 54 27/ 54 28/ 54 29/ 54 30/ 54 31/ 54 32/ 54 33/ 54 34/ 54 35/ 54 36/ 54 37/ 54 38/ 54 39/ 54 40/ 54 41/ 54 42/ 54 43/ 54 44/ 54 45/ 54 46/ 54 47/ 54 48/ 54 49/ 54 50/ 54 51/ 54 52/ 54 53/ 54 54/ 54 进入新闻图片站 通过一台高倍率的电子扫描显微镜,里纳德·尼尔森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原本无法观看的世界———身体的内部,细胞、各种组织以及我们如何被孕育、如何在母亲的体内生长并最终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一切显得如此神奇和美好,它让人们感到与自己的身体从未有过地亲近。 里纳德·尼尔森出生于1922年,瑞典人,最早时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尼尔森的工作室坐落在斯德哥尔摩北部的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内,可以很容易地想见它的与众不同。照相机、摄像机、计算机以及各种各样的显微镜,还有一整面墙的放满玻璃罐子的橱柜。那些曾让世人惊奇的图片,视线所及,随处可见。天棚上是一幅巨大的被灯光打亮的透明胶片———一个在母亲子宫中的胎儿。尽管体内的空间如此狭窄,但当它被逐一细节地陈列眼前时,给你的感觉却像在观看一个正在演变的天体世界。 “一个孩子的诞生”是尼尔森从1965年就开始拍摄的专题,但直到1990年才最终补充完成。今天,我们再看这组照片时已经是从人体受孕的最初直至出生的全过程。大洋图解:卵子经过大约15厘米长的、狭窄的输卵管向子宫内游动,它周围的营养细胞像一串串美丽的光环围绕着它。很快,它将与精子相遇并开始受精的过程。卵子的外层被一层透明的薄膜保护着,这使它看起来像一个悬浮在天体中的漂亮的星球。此时经过种种障碍的精子终于与卵子相遇,卵子外膜成为它们第一道需要攻破的关卡。此时,精子们把头钻到卵子的外壁上,尾巴不断拍打着,卵子则随着精子尾部的运动,缓慢地逆时针转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胎儿逐渐形成,他移动手臂,把手指放在唇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Albany环湖10公里跑
harveyho 2010-12-12 05:28
这是Albany环湖跑三系列的第一次,沿Westfield人工湖及体育场跑两圈,一圈5公里。设5,10公里跑步,或walk.参加费用约为每人160元人民币。这个活动虽然比上次 奥克兰马拉松赛 小很多,但组织得很好,线路清楚,弯角都有工作人员维持路线,为参加者加油打气,'well done', 'good efforts', 'excellent work', 等等。 有与公路交叉处则有人持交通牌站岗,保证选手安全。这次同样使用计时芯片,除了起点终点,约2.5公里处另有计时跑垫。二公里处设饮水站。 与上次相似,小腿酸痛在2.5-3公里处到极点,右腿象灌了铅一样,缺氧所致。只有走步,被很多人超越。走了差不多十分钟,4.5公里重新跑,酸痛感消失,极点过了,这时长跑才算真正开始,匀速慢跑。五公里32分钟。后五公里小腿已不是问题,而是体力耐力。与上次一样,后面的半途要重新超别人已很难(但超了五六个人)。坚持到这个份上,大家都是平时积极参加锻炼的,都差不多。 最后五百米,冲刺,用尽最后的力气。时间刚好一个钟头,比上次快了差不多一刻钟。精疲力尽。 跑前集合: 组织者让参加者跑前跳健身操热身,很好: 环湖小景: 走向起点: 准备起跑: 终于跑完了: 官方成绩很快出来了,虽然比上次跑得快,但相对成绩差,说明对手也很强. 跑得最快的30分钟即跑完。 分段距离成绩也有: 与上次一样,第二天小腿酸痛,但轻一些了。好像脚没肿。
个人分类: 健身|3303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0上海马拉松,得失之间,成绩之外
jizx971 2010-12-6 13:18
好友石小秀 报名 四个月前,我报名了上海马拉松,申请等级达标。当时的我知道自己离 3 小时 20 分的差距太大,我列了个四个月的训练计划。 没想到没过几天,单位一个报送国家的大项目如泰山压顶,从此南京上海北京, 5+2 ,白加黑,天天对着电脑忙数据,忙着市申请、国家审批的材料,各种大小会议, 7-28 南京大爆炸以后,上上下下来人检查审核我们,草木皆兵。我无可选择。家里的事情也不顺利。 这四个月来,我几乎没有一天正常的训练。 我该去上海丢人现眼吗?突破自己的最差成绩?或者是半路崩溃闪人? 香港百公里受伤回宁后,我干脆发了帖子转让参赛号,后来发现多此一举,因为我工作忙得连和需要的人联系的时间都没有,于是我打算连计时芯片的钱都不要了,就这么和 2010 上马擦肩吧! 转机 周五上午侥幸拨了同事程尧大哥的电话,知道了南京有包车去上海比赛,程大哥帮我联系了车和住宿。韦超第一时间改签了车票,另个朋友打印了我的资料帮忙代领物品。 我抱着 Apple ,和周六一早刚下火车的韦超会合,两人直接上包车前往上海。 一切都很顺利,领包、入住、逛街吃饭、照顾 Apple 。 我能参加 2010 的上马,是转机,也是运气,感谢所有帮助我的朋友。 享受42公里   因为申请达标,我第一次站在大赛的最前面出发,和特邀、专业运动员站在一起,回望南京东路,身后黑压压的人,我并没有信心跑到 320 。 出发以后,我按 320 配速坚持,前 5 公里 跑快了(我怕被身后的几万人踩),进了复兴路的闷热隧道出来以后步伐有点飘,调整,努力按照自己感觉出的最大可坚持 42km 的配速去跑。 10 公里看表,慢了,想快却不敢快。 韦超一直在我身边,他也想领快我一点,我却压着他的速度,我说就这样按 320 配速跑,别太快。原因很简单,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我根本没有跑过这个配速,我跑过六次全程,没有这样过,我没底配速这么快会有什么后果,我不敢!就算不能进一级,我至少要保证跑完,创造自己的最好成绩吧。 21 公里, 1 小时 38 分,我半马最好成绩也只有 1 小时 35 分。 28公里 后我的腿开始麻木,靠意志撑着,一公里一公里顶 。 脑子里很乱,像放电影一样,想着我的比赛,我的朋友,想着在大巴上等妈妈的小 Apple ,还有曾经的那些诋毁我质疑我非议我的人,我搜索一切脑子里可以激励我坚持到底的动力。 31 公里折返之后逆风,我的配速掉了很多, 超一直鼓励着我说加油,你必须尽力, 40km 之后我冲刺到终点, 3 小时 19 分多。 好消息是突破了我的最好成绩将近 6 分钟,遗憾是名次 31 名(前 30 有奖品),超过国家一级标准 30 多秒,未达标。 遗憾的罪魁是自己,不该怀疑自己,却也是惊喜,原来我可以! 跑得很痛快,很享受,终点的时候和韦超抱头痛笑!快乐是我们的,马拉松就该这么跑。 什么才是我想要的比赛,我为什么上这个赛场,谁是对手?是别的女运动员?还是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都不是,是我自己!我在和自己的最好成绩较量,在和自己的惰性较量,在挑战自己的耐力,挖掘自己的潜力,在尝试不曾有过的强度,每一步都超越曾经的自己。 思考    什么是从比赛中最大的收获?我不稀罕奖牌,奖品,证书。我收获的是别人得不到的 [ 幸福 ] 我看着在我身边的韦超, 2009 年,在 iruntrail 的网站上看到他,这个一直吸引我目光的运动健将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心, 2010 年 9 月门头沟终于有缘相遇 今天的 42 公里,我有他陪在身边,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吗?让嫉妒来得更猛烈些吧 J [ 自由] 11 月,我放弃了新百伦的赞助,我不喜欢被雪藏被忽略,更恨自己每次都是 NB 精英团队女子里最慢的那个,我要做第一,做唯一!这次一路上我没有看到一个 NB 精英团队的女子超过我,倒是超了精英团队的男子一人。 脱离 NB 团队的首战,我便用最好的成绩告诉他们,我石小秀,无可替代! 谢谢志愿者、拿着相机给大家拍照的朋友们,给大家义务提供帮助和补给的好心人,以及每个五公里点的裁判员老师们。 2010 年的最后一场比赛,我给了自己一个交代,证明自己这一年没有白活。我知道了我可以做到更好。 如果只是为要证明自己,过程已经够了,结果(那个证书)真的不重要。
3681 次阅读|6 个评论
参加2010奥克兰马拉松赛
harveyho 2010-10-31 06:25
奥克兰马拉松赛分全(42公里),半(21公里),1/4马拉松(10.5公里),5公里行走,小孩马拉松多种类别。全,半均有名额限制,所以早早爆满。其他项目则鼓励大众参加,所以人数众多。为了不影响其他市民,比赛安排在周日早上。全,半有不同路径及起跑点。全马拉松6:10分开跑,1/4则6:45开跑。所以天未透亮。 比赛头几天安排领取比赛套装。报名费含T-shirt, 及计时芯片租用费。市民非常热爱运动,往往全家参加不同类别比赛。沿途观众加油打气,也有不同类别之间的runner的互相鼓励。港湾大桥曾一度封闭。需要说的是,这虽然是大众可参与的跑步运动,却不乏国际高手参加。如这次full marathon的男子第一名就是04雅典奥运冠军Dale Warrander, 他跑了2小时19分。 报名1/4马拉松,由Victoria Park跑到Tamaki Drive, 再折回。图为做准备: 走向起跑点: 准备起跑: 1/4路程: 接近半途: 半途转向: 前半程觉得小腿酸,跑跑停停,下半程逐渐适应,慢跑到终点,用时约1小时十分钟。到终点后工作人员派发饮料,香蕉,归还自动计时芯片(绑在鞋带上),这个芯片还有有个人的报名资料: 我的官方成绩,在所有跑步者中排中游(50%),但在男同胞中居下游 (33%),同年龄组男性里面排名就很靠后了。最快的仅半小时就跑完了: 到终点后: 领回自己的物品: 起点处近拍: 这是参加半程马拉松的人(号码颜色不同)。 沿途景色: 因为是全民运动,很多赞助商。这是免费礼包: 跑到终点后,觉得腿累的感觉跟一般体育运动一两个小时不同。1/4马拉松比我想象要近些。feeling不错。感受到奥克兰最美好的一面。
个人分类: 健身|3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在外面看到马拉松比赛了
cutefay 2010-10-24 16:32
今天北京天气阴沉沉的,从早上起来就看到外面在下雨。上午有事不得不外出,当我坐公交车快到稻香园桥的时候,只听见司机说前面没法走了,他跟一位乘客商量要不要绕行。我一听,以为是前面出什么交通事故了。后来我朝外一看,原来是有一些警察设了一些路障,不让车辆通过。周围还有一些居民拿着相机准备拍照的样子。我心想,是不是哪个国家的首相又来访华了? 刚想到这里,只见前面有警车开道,后面还跟着面包车还有特警的车,接着看到几个黑人跑过来,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是马拉松比赛。跑在最前面的都是黑人,大概跑过了十几个黑人之后,跑过来的才有黄种人。今天天气这么恶劣,不仅仅下雨,还刮大风,气温也很低,我想这肯定会影响马拉松比赛成绩的。 我坐的公交车超级牛,马拉松比赛还没完,公交车就开动穿过稻香园桥了。其他车辆貌似还乖乖地等在原地。因为公交车开走了,后面的比赛情形就无缘观看了。 我这是第二次看到马拉松比赛。第一次看到是奥运会的时候,马拉松比赛要经过学校附近,于是特意拿着相机站在马路边上观看拍照。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3100 次阅读|3 个评论
MIT研究生Peter Curtin 在巴尔的摩马拉松比赛中悄然离去
毛宁波 2009-10-15 05:58
2009年10月10日(美国东部时间)MIT 23岁的研究生Peter N. Curtin 在美国巴尔的摩马拉松比赛中悄然离去(死因不明,推测是运动过度死亡)。Peter N. Curtin 是MIT的一名无机化学的二年级的研究生。他在Daniel Nocera小组从事研究工作,他的导师是能源学家与化学家Henry Dreyfus 教授。他刚刚获得美国国防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奖学金(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Fellowship)。Curtin 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曾经获得2008年普林斯顿大学化学技能最高荣誉奖。MIT和普林斯顿的的教授和学生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化学天才而感到痛心。其实只要看到Peter N. Curtin的愉悦的笑脸,你都会为他感到惋惜。 Curtin并不是职业的马拉松运动员。看到他在运动中突然离去,我在想,其实人可以追求顶峰,但是要量力而行,生命是最重要的。体育运动是为了增强体魄,人们应该以一种适合自己、舒适的方式去运动,哪怕是散步,只要活动身体,心情愉悦就行。我经常散步在波士顿的查尔斯河边,偶尔小跑,既观了风景、又活动了身体,有时候还抓拍些照片,也许我这样过于宁静,但是生命犹在,只要生命犹在就可以做许多事情。。。。。。 MIT化学二年级研究生Peter Curtin 生前照片 链接: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09/curtin.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5389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完热闹看门道——奥运中的科学(九)
songshuhui 2008-9-4 14:25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2008-01-9 星期三 0:00 分类: 专辑 , 奥运 | | 摘自《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赵致真著。经赵致真先生授权, 科学松鼠会 网络发布,转载请注明。 马拉松的深刻隐喻本来在于克服距离对信息的障碍,公元前490前的希腊信使菲迪皮德斯为了跑到雅典传递我们胜利了这一简短信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漫长的奔跑 今天马拉松比赛的宏大规模、壮阔气势和热烈场面都是令人难忘的。当人山人海的参赛者在万众瞩目下踏上赛程,整个城市都会沉醉在节日的亢奋与欢乐中。随着马拉松运动日益风靡全球,我们的世界更加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马拉松又是一项令人肃然起敬的运动,它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也最强烈、最集中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第一位马拉松冠军斯皮里东淡泊名利的草根本色,人类火车头扎托贝克的传奇故事,赤脚大仙阿贝贝的潇洒身影,都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芬兰长跑名将鲁米不但在祖国丹麦的土地上赢得一尊铜像,而且在广袤的天空中赢得了一颗小行星的命名。 我们在欢声雷动中迎接马拉松英雄凯旋时,还应该把敬意献给那些在赛场上倒下的拼搏者。21岁的葡萄牙运动员拉萨罗在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成为继菲迪皮德斯后死于马拉松跑的第二人。1948年伦敦奥运会上,比利时运动员热利在第一个穿过体育场的大门后踉跄欲跌,拼出最后气力才跑到近在咫尺的终点赢得铜牌;1954年温哥华英联邦运动会上,吉姆.彼德斯在离终点不到200米处倒地而痛失金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瑞典女选手安德森跌跌撞撞进入体育场,经过5分钟极其痛苦的挣扎跑完最后一圈而仆倒。这些令人揪心的场面也同样长存马拉松史册,其阴影挥之不去。 马拉松的确是对体能、耐力与意志的严峻考验。和短跑、跳跃、投掷等无氧运动不同,马拉松的供能方式基本属有氧运动。这里不妨重温一下有氧和无氧运动的差异。 从细菌到人类进行体内的能量交换时,都无法直接利用食物中的能。地球上一切生命形式的能量流通必须要有中介,这个硬通货便是三磷酸腺苷,简称ATP,它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仅次于DNA。我们摄取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称为细胞熔炉的线粒体中分解后,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来维持体温,一部分生成ATP,将化学能储存在它高能级的磷酸键上。运动时肌肉中的ATP分解为二磷酸腺苷和肌酸,同时释放能量供肌肉收缩。但肌肉中只储存微量的ATP, 要维持运动就必须及时加以补充。 再生ATP最快捷的途径,便是磷酸肌酸和二磷酸腺苷进行合成,但大约10秒钟后,肌肉中库存的磷酸肌酸便消耗净尽。接下来由肌肉中的糖原通过糖酵解制造ATP,这是一个在中等长度时间输出中等水平功率的供能过程,大约可维持2分钟。上述的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都不需要氧气的参与,因此叫无氧运动。此后才能激活呼吸与循环系统,用空气中的氧和身体内脂肪燃烧来高效率供应ATP。剧烈的力竭运动中,譬如举重和百米跑,氧气根本来不及登场,过程便已经结束,肌肉只能靠无氧运动提供ATP。而马拉松需要在2个多小时跑完3万多步,消耗2500多卡热量,是典型的有氧运动。因此,马拉松和长跑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心脏输出功率、血液对氧的携带能力就成了决定性的条件。而人类的肌纤维分为速度快的白肌和耐力强的红肌,它们的比例与生俱来并和种族有关。白肌中促进磷酸转换和糖酵解的酶比红肌多2至3倍,神经元传导速度也快得多;反之,红肌中氧化酶活性更高,毛细血管更丰富,线粒体和肌红蛋白也更多。因此白肌占优势的运动员擅长百米短跑类爆发力的无氧运动,而红肌占优势的运动员更适合马拉松一类持久力的有氧运动。 1968年第19届奥运会举办地墨西哥城海拔2240米,稀薄空气中的含氧量比海平面少百分之三十,这对无氧运动非但没有影响,反倒成了短跑、跳跃、举重成绩大丰收的天赐良机,共有34项世界纪录和38项奥运纪录被刷新。海因斯百米赛首次突破10秒大关和比蒙的世纪一跳都明显得益于较小的空气阻力和较弱的地球引力。而有氧运动的耐力项目就明显不利了,稀薄的空气完全是一场灾难,万米长跑成绩落到了20年来最低点,曾经18次创造世界纪录的澳大利亚选手克拉克以第六名到达终点后一头栽倒,足足进行了20分钟人工呼吸才悠悠醒来。难怪各国运动员都把高原训练作为增强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了。 如果汽车的冷凝风扇停转或水箱开锅,发动机将因为温度升高而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运动员来说,身体输出的能量有75%变成了无用的热,带来体温升高,而人的器官只能在正常体温上下几度的区间范围内工作。一次跳跃、一次投掷都不会带来体温大幅度升高,自行车选手在骑行中能靠着快速气流来冷却身体。马拉松运动员的形势要严峻得多。特别在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比赛,体温可达摄氏42度以上,这些发高烧的运动员常常靠往身上浇水来退烧,但往往只是杯水车薪,因此,身体无法及时散热是马拉松成绩的严重制约因素。而大量出汗带来脱水会使体内电解质失衡及血粘度增高。一次马拉松比赛下来,运动员的体重通常减少3公斤左右,其中主要是水分的丢失。因此途中补液就格外重要了。 如今马拉松已经算不上极限运动,穿越撒哈拉大沙漠的220公里长跑,横跨美国东西海岸4800公里的超长距离竞赛,都展示着人类的最大潜力和万丈雄心。 马拉松的深刻隐喻本来在于克服距离对信息的障碍,公元前490前的希腊信使菲迪皮德斯为了跑到雅典传递我们胜利了这一简短信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马拉松运动本身却又恰恰因为距离障碍而陷入信息的隔绝与混乱。1900年巴黎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美国选手阿瑟.牛顿一路遥遥领先,到达终点后却发现已经有4位选手不知抄了什么近路而捷足先登;1904年圣路易奥运会上,美国选手洛茨中途腿部抽筋后爬上汽车到达终点,却得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女儿亲自颁发的金牌;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心力交瘁的日本马拉松之父金粟志藏从路旁观众手中讨来一瓶橘子水后,竟跑到别人家中一睡不醒,引起大会组织者和警方四处寻找,直到1965年,76岁高龄的金粟志藏重游瑞典,百感交集中从当年酣睡过的地方跑向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旧址,被世人称为54年才到达终点的马拉松运动员。 百年以来,人们为了及时传回马拉松比赛途中的消息,曾使用过马匹、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一路跟踪。而现代科学技术却轻而易举解决了马拉松运动员的定位和监控问题。 当选手们把一只轻薄小巧的芯片系在鞋带上,通过设在起跑线的地垫时,根据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的原理,芯片里的微型线圈便会切割地垫周围的磁力线而产生电流,使芯片开始工作并发射电磁波。每个运动员佩戴的芯片如同一个特殊的电子标签和条形码,储存着个人信息。地垫上的天线捕捉到这些信息后再发送到控制器和计算机进行阅读处理。这一切过程在百分之几秒内完成。等运动员通过终点线地垫,芯片发出的信号再次被接收,整个赛程的起止时间和成绩便一目了然了。 如果每隔几公里便铺设一个射频地垫,运动员沿路的行踪便能尽收眼底,并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设想一下,数万人参加的马拉松比赛,如果没有射频技术的火眼金睛和千手观音,全靠人工统计时间和名次,组织工作将会何等复杂浩繁和不堪重负。 然而,当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大型马拉松比赛都把射频监控作为常规配置时,却又大都平行采用两种计时系统,即枪响时间和芯片时间。由于万头攒动的起跑线上,选手们在听到枪响后实际出发的时间彼此差距很大,因此,一个人得到的枪响时间成绩和芯片时间成绩有可能相差10多分钟。毫无疑问,芯片时间更加准确和真实,然而枪响时间目前仍被确认为官方标准。有人抱怨说这是时代的错误,但另外的人辩护说,如果在夹道欢呼中第一个跑到终点的人不能确定是否冠军,而必须等待全体参赛者芯片时间的结果,那么马拉松就索然无味,而变成了一种别的东西了。 面对马拉松的滚滚洪流,也许我们需要在科技、文化和传统之间做出恰当的妥协与平衡。 上一篇: 运动在空气海洋底部 标签: 奥运 , 科学 , 科技之光 , 马拉松
个人分类: 奥运|1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