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顾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法国总统顾问:中国人省吃俭用却在供养美国人
热度 1 wangxh 2012-7-16 18:14
法国总统经济顾问雅克 · 阿塔利在其新书《国家的破产》中指出: “ 月收入不足 1000 欧元的中国人,却将省吃俭用的血汗钱供养着收入 10 倍于己的美国人 ” 。 “ 中国人负责劳动,美国人负责享受。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中国抱怨借给美国的血汗钱(美元债务)在随着美元贬值而不断地缩水蒸发。 ” 美国对中国的财富掠夺,已经由以往通过贸易和投资为主的外部掠夺,上升到鼓吹把中国经济直接纳入 “ 中美国 ” 计划经济调控体系,统一调节 “ 中美国 ” 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 这意味着,美国已经不再满足于获取中国的部分财富,而是要统一调控中国的全部财富,完全实现 “ 中美国 ” 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 中美国 ” 将成为不同于欧盟那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新型经济一体化形式,这种新型经济一体化形式是虚拟经济时代殖民化发展的崭新特征,它既不像欧盟内部那样所有成员国之间都是平等伙伴关系,也不像旧殖民体系内部那样双方是主仆关系 —— 中国绝非是美国的殖民地或仆从,而是类似于寄生蜂和棉铃虫那样的寄生关系 —— 美国寄生于中国经济体内, 耗费和吞噬中国的资源和财富,直到把中国彻底榨干榨死为止。 或许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并不知道两房债券的损失,更不知道为什么许多爱国学者会对两房债券的损失痛彻心扉。两房公司是指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房贷公司,是美国政府为解决美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而建立的住房贷款公司,向美国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老百姓提供住房贷款,让美国老百姓能够拥有住房。凭借美国政府 的这些政策,美国成为全世界住房相对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只需 2 到 3 年的家庭收入,就能购买一套带有车库的宽敞住房。后来,由于两房公司滥发贷款,还通过 金融创新巧立名目用住房贷款进行金融投机,最终陷入了破产边缘。就在美国国会讨论是否让两房公司破产之时,两房公司的老板和美国政府官员飞来中国,以债券的方式,从中国获得了 3760 多亿美元(相当于 2.5 万亿人民币),填补了一部分巨额亏空,避免了被美国国会决定破产的噩运。 可是,亏空巨大的两房公司并没有因为中国投资而好转,而是继续恶化,其中,房利美的股价由 99 美元下跌到 55 美分,房地美的股价由 48 美元下跌到不足 80 美分,两房公司股价缩水高达 99% ,按照纽约交易所关于股价不到一美元必须摘牌退市的规定,美国政府宣布两房公司摘牌退市,中国 3760 多亿美元,相当于 2.5 万亿人民币,就此变成了纯粹的纸上财富,而 2.5 万亿人民币代表的实际财富,已经化为乌有。 消息传来,中国爱国学者悲愤呼号、痛彻心扉,而中国买办集团新组建的财经御林军却蜂拥而出、高调亮相,欺骗国人说 “ 两房公司债券有美国政府担保,如同美国 国债一样安全 ” , “ 债券不是股票,公司摘牌退市后一样能够收回投资 ” 。由于这些谎言通过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大媒体覆盖了整个中国,所以有必要在此告诉 大家: 首先,两房公司债券根本没有美国政府担保。美国政府有史以来就没有干过这种傻事。其次,虽然从逻辑上讲,公司摘牌退市后债券依然存在,但是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一是就美国市场而言,公司退市后再起死回生的概率微乎其微,比人死后再打开棺材盖自己跑出来的概率大不了多少,而两房公司资不抵债的财务窟窿超过数万亿美元,即使破产清算排序在前面,也根本收不回任何东西。二是两房公司退市破产符合美国政府和老百姓的利益,美国根本没有必要拯救两房公司,作为贷款公司的两房公司实际上是一个资产中转站,它把从中国获得的现金资产分给了美国老百姓,结果就是美国老百姓欠两房公司的钱,两房公司欠中国的钱。如果救活两房公司,美国老百姓就要偿还两房公司的钱,两房公司再转手还给中国政府;相反,如果两房公司破产,所有债权债务一拍两散、统统作废,美国政府和老百姓皆大欢喜,唯一吃亏的只有中国。除非是美国政府脑子进水,甘愿为中国利益损害美国民众和国家的利益,否则,所谓能够收回 2.5 万亿两房投资,无异于痴人说梦。 可见,包括两房公司债券在内的中国投资,本身就是 “ 中美国 ” 内部转嫁危机和实现财富转移支付的一种手段,由此把 2.5 万亿人民币的中国住房资金转移到了美国。目前,中国位居世界最高的住房价格(相对价格)和美国位居世界最低的住房价格(相对价格),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的。如果这 2.5 万亿资金不是用在美国住房贷款上,而是建立中国住房贷款银行,按照目前中国银行业 5% 资本充足率的标准,能够建成一个拥有 50 万亿资产的住房银行,完全能够解决中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可是,这些本来应该用在中国老百姓住房上的钱,却用在了美国老百姓的住房上,看着美国人用中国资金购买的带有车库和花园的漂亮住房,再看看一家三代成为房奴的中国老百姓,怎不让人欲哭无泪、痛彻心扉。 目前,中国拥有超过 2.4 万亿美元的外汇资产,相当于 16 万亿人民币,约占全国总产值的一半。这些美元资产所代表的财富,绝大部分都在美国,用于美国的经 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如果把这 16 万亿财富用于改善国内人民生活,用来建立福利住房基金,建立公费医疗基金,建立免费教育基金,由全国 13 亿人民共享这些发 展成果,那么,中国老百姓就会彻底摆脱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的压迫。可是,那些 “ 美国鹦鹉 ” 一提到这个问题,就故弄玄虚地说什么 “ 美元不能投资于国内,只能投资于美国 ” ,其实,只要不是丧尽天良,任何一个熟悉金融投资的人都知道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并非难事,那些金融领域的 “ 美国鹦鹉 ” 之所以故作不知, 缺少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天良。 现在,人们最难以理解也是最想知道的就是,中国老百姓千辛万苦创造的巨额财富财富,用 1 亿多精神病患者和自然资源濒临崩溃换取的巨额财富,是怎样落到美国 人手中的?是怎样变成了美国的廉价商品和福利生活的?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 “ 中美国 ” 的财富转移支付制度实现的。这种财富转移支付制度的关键,就是形成了 财富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成功分离,中国拥有所创造财富的所有权,美国拥有中国财富的使用权,财富归中国所有,归美国使用。说白了,就是 中国做饭,美国用餐;中国娶媳妇,为美国生孩子 。说到两权分离这个概念,大概许多中国人都十分熟悉,当初那些官员富豪就是通过两权分离把公有企业据为己有的,现在美国又采用同样手法,把中国财富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尽数归于美国使用。中国历时多年两权分离的产权改革,到此方算是真正达到了改革目标。 中国在把超过 10 多万亿人民币的财富借给美国的同时,却又向国内老百姓借入了更大规模的内债,仅公开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就超过 14 万亿人民币(其中国债 7 万多亿,地方债务 7 万多亿),加之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负债规模不会低于 20 万亿人民币。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富国?如果是穷国,就不应该成为全世界借钱给美国最多的国家;如果是富国,就不应该向国内老百姓借那么多钱。而现在却是左手向国内老百姓借钱,右手又转借给美国,中国实际上变成了财政转移支付中心 —— 把中国老百姓的钱转移到美国,与金庸武侠小说中的 “ 乾坤大挪移 ” 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这里转移的不是内力,而是财富。这就是 “ 中美国 ” 财政外汇投资体制的本质。 2012 年 04 月 16 日 来源 : 老衲了然
20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很高兴当了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顾问
热度 1 jxz1963 2012-6-14 17:49
很高兴当了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顾问
前天( 2012 年 6 月 12 日)晚上,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和李明德理事长,以及刘云秘书长聘请我们十人为新一届理事会顾问,感到特别高兴: 一是在我和张行勇编审(原《西北植物学报》执行主编)离开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有五年时间了,虽然第六届学会理事会当时也聘请我们当了一个顾问类的职务,但一直没有参与任何学术活动,当然我们两个人也是很自觉的,从不给学会添乱,只是从心里默默地祝福着学会能够兴旺发达。 二是,没有想到有些老朋友几年都不见面了,见了面竟乐得不行,从俗不可耐的平常问候,到后来的拼酒,人是越来越老了,酒却是越喝越多了,突然间想到了一句名言: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确,除了被要求顾上了就问一下外,还高兴朋友的情份。 三是新任理事长李明德教授语重心长的话:在学会大家都甭客气,学会是大家的平台,把这个平台用好是我的最大心愿! 最后,祝愿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兴旺发达,祝我们的顾问团全体成员身体健康,祝我们的科技期刊事业源远流长! 酒逢知己千杯少! 当个顾问证书是不是有些太在意了?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2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顾问,应该是老了吧?
热度 6 zhaodl 2012-6-12 21:52
当顾问,应该是老了吧?
  喝酒回来。因为新一届研究会的理事长请客,理由是聘请我们几个下台,不是退休的当顾问。能够当顾问,应该讲不是年老就是资历老吧?!发出来纪念,提醒自己,老了,记得不要讨人嫌!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3258 次阅读|12 个评论
推荐肖陆江、张天翼两位老师为顾问博主委员会委员(外一则)
热度 3 Synthon 2012-3-18 01:42
两位老师都是我尊敬的,也希望他们不要怪我没有提前打招呼。。。 说句题外话,这两天科学网更加实名了一下,有博主问为啥没有经过博主委员会讨论,我一开始也有此疑问,后来收到编辑部的信一看,哦,原来咱们是“顾问”博主委员会的啊。。。什么是“顾问”?就是人家顾的上你,就问一下,顾不上你,就不问你。。。不要说我说的不对啊,我们公司也请顾问的,顾问都是这个样子滴。。。
个人分类: 其他|405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五位世界级学术权威应邀组成南科大首届顾问委员会
laojing 2012-3-16 21:13
按照《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朱清时校长邀请五位世界级学术权威应邀组成南科大首届顾问委员会。他们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教授(Professor Henry T. Yang);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原研发副校长何志明教授(Professor Chih-Ming Ho);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原系主任戴聿昌教授(Professor Yu-Chong Tai);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能源部能量前沿研究中心固态太阳热能转化中心主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陈刚教授(Professor Gang Chen);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张翔教授(Professor Xiang Zhang)。 ●首届顾问委员会成员简介: 杨祖佑教授(Professor Henry T. Yang) 学历: 美国康奈尔大学结构工程学博士(1968)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硕士(1965) 国立台湾大学学士(1962) 学术经历: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校长(1994年至今) 美国普渡大学工程学院院长(1984年至1994年) 美国普渡大学Neil A. Armstrong 杰出航空航天学教授(1998年) 学术荣誉: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美国航空航天协会(AIAA)会士 美国航空航天协会结构动力学和材料奖 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会士 美国工程教育协会本杰明-加弗-拉米奖 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百年奖章 学术成就简介: 杨祖佑教授从1994年起担任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校长,在他的卓越领导下,该校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该校有五人获诺贝尔奖,成为一所具有国际声望的知名大学。他还是现任泛太平洋大学联合会(APRU)主席,前任北美大学联合会(AUU)主席。作为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机械工程学教授,他在机械工程学领域:包括飞行器结构,结构动力学,复合材料,有限元,跨音速气动弹性,风力和地震结构工程,智能制造系统等方向做出了革命性、先驱性的贡献,发表过170余篇文章。他在有限元结构分析方面的教科书已经被超过40余所大学采用。 何志明教授(Professor Chih-Ming Ho) 学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1974) 国立台湾大学机械系学士(1967) 学术经历: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机械航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1996年至今)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机械航空工程学系教授(1991年)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微系统中心主任(1993年至1999年)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发副校长(2001年至2005年)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细胞控制中心主任(2006年) 美国南加州大学航空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教授(1976年至1991年) 学术荣誉: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数理组院士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美国航空航天学会会士 学术成就简介: 何志明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微机电领域和纳米科技大师,研究领域包含微流体力学,生医微机电系统,纳米科技,微流体生医系统等。他在1991年时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创立微机电系统 (MEMS) 的研究方向,并担任该校的微系统中心主任。到目前为止,该校的MEMS研究被公认为世界三大顶尖研究机构之一。何教授共发表260篇国际期刊论文,获得10项专利并担任超过100场国际研讨会之keynote主讲人,期刊论文被ISI列入全世界工程领域250位最常引用者之一,曾为许多著名期刊之编辑委员如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ASME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AIAA Journal,学术成就备受推崇。 戴聿昌教授(Professor Yu-Chong Tai) 学历: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博士(1989) 国立台湾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1981) 学术经历: 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和生物工程教授(2005年至今) 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系主任(2005年至2008年) 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生物工程教授(2002年至今) 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教授(2000年至今) 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副教授(1995年至1999年) 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助理教授(1989年至1994年) 学术荣誉: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 英国物理学会(IoP)会士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士 台湾斐陶斐荣誉学会(Phi Tau Phi)会士 学术成就简介: 戴聿昌教授在198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利用体积电路的制程技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微米大小的静电马达,因而成为微机电系统(MEMS)领域先驱学者之一。他在微机电元件及系统,微流体,生物芯片和人体神经植入器件研究方面发表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有超过300篇论文及70份专利,同时也为他赢得了诸多奖项。戴教授是在微机电系统领域名列前茅的被引用作者,并培育了无数的著名大学教授和工业界的领导人才。戴教授在国际微机电系统领域中是公认的领袖人物。 陈刚教授(Professor Gang Chen) 学历: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93年)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1987年) 华中科技大学学士(1984年) 学术经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Carl Richard Soderberg动力工程学教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帕帕拉多微纳工程实验室主任 美国能源部能量前沿研究中心固态太阳热能转化中心主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2004年至今)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副教授(2001年至2004年)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机械和空间工程系副教授(1996年至2001年) 美国杜克大学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系助理教授(1993年至1997年) 学术荣誉: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热传导纪念奖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会士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纳米技术研究所顾问委员会主席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总统奖 学术成就简介: 陈刚教授是纳米尺度热传导和热电能量转换技术的国际权威。陈教授著有该领域第一本教科书。他的贡献集中在微纳尺度的能量转换和输运机制的实验,理论和数值研究,以及在热电、光伏、热光伏、微电子和光子学方面的应用。陈教授在具有高热导的纳米工程材料、热界面材料、超快输运过程、热辐射和电磁亚材料、纳米加工、盐水淡化等方面也有诸多贡献。陈教授发表过200多篇科技文章,约20项专利,曾在全世界做邀请报告超过300次。陈教授是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 张翔教授(Professor Xiang Zhang) 学历: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96年) 南京大学物理系学士(1985年) 学术经历: 美国国家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2004年至今)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2003年至2004年)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1999年至2003年)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助理教授(1996年至1999年) 学术荣誉: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美国光学协会会士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国际光学工程协会会士 学术成就简介: 张翔教授致力于微纳结构的制备、表征和物理器件的设计,已在Science、Nature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世界顶级期刊发表文章230余篇,首次将光学成像的分辩率突破了衍射极限,在超材料、表面等离激元和光频转换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推动了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张教授主持的研究课题光学超材料被时代杂志评为“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2009年,张教授率领的团队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半导体激光器。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2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届博主委员会选举工作启动
热度 20 科学网编辑部 2012-3-15 16:03
尊敬的用户及第三届科学网顾问博主委员会委员: 自2010年7月科学网正式启动顾问博主委员会制度以来,第一届(121名)、第二届(102名)和第三届(115名)博主委员会顾问博主为更科学的维护和发展科学网互动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编辑部非常感谢各位顾问博主在任期内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根据科学网顾问博主委员会工作细则(试行)规定,科学网顾问博主委员会任期为6个月。6个月之后,将开始新一届顾问博主委员会的改选工作。因此,编辑部将从即日起(2012年3月15日)启动博主委员会换届改选工作。 第四届顾问博主委员会改选方式,遵循科学网顾问博主委员会工作细则(试行)中第4项: 4)改选:半年后,我们仍然向“双百博主”发出邀请;同时由前一届顾问博主委员会推选出20名顾问博主(候选对象为非双百博主)。两者共同组成新一届的顾问博主委员会。 (注:“双百博主”即博客排行总点击量前100名的资深博主和均排行前100名的资深博主,去除公共博客和重复者。“双百博主”以第四届顾问博主委员会选举工作启动时间即2012年3月15日确定名单为准。“双百博主”候选人名单请见下文。) 第四届顾问博主委员会选举工作已于3月15日开始,联系第三届顾问博主委员会成员和第四届顾问博主委员会候选人的工作正在进行。请相关博主注意查收邮件并回复意见。 第四届顾问博主委员会成员名单将会在综合候选人和第三届博主委员会意见之后,向广大用户公布。 附:第四届顾问博主委员会“双百博主”候选人名单(共159名) 嵇少丞 http://blog.sciencenet.cn/u/Majorite 曹广福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李小文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 李世春 http://blog.sciencenet.cn/u/ 大毛忽洞 王飞跃 http://blog.sciencenet.cn/u/ 王飞跃 何毓琦 http://blog.sciencenet.cn/u/ 何毓琦 马臻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吴中祥 http://blog.sciencenet.cn/u/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王铮 http://blog.sciencenet.cn/u/ 王铮 蒋高明 http://blog.sciencenet.cn/u/ 蒋高明 陈儒军 http://blog.sciencenet.cn/u/chrujun 任胜利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籍利平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杨玲 http://blog.sciencenet.cn/u/ 考槃在涧 陈龙珠 http://blog.sciencenet.cn/u/ 陈龙珠 王汉森 http://blog.sciencenet.cn/u/ 王汉森 李维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刘进平 http://blog.sciencenet.cn/u/Bobby 吕喆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孙学军 http://blog.sciencenet.cn/u/ 孙学军 孟津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蔣勁松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李泳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万跃华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yuehua 戴启广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achina 迟菲 http://blog.sciencenet.cn/u/cutefay 王鹰 http://blog.sciencenet.cn/u/ywang69 桂耀荣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ronggui 蒋新正 http://blog.sciencenet.cn/u/jxz1963 冯用军 http://blog.sciencenet.cn/u/ 冯用军 黄庆 http://blog.sciencenet.cn/u/siccashq 曹聪 http://blog.sciencenet.cn/u/ 曹聪 韩健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周涛 http://blog.sciencenet.cn/u/pb00011127 王志明 http://blog.sciencenet.cn/u/zmwang 王宝山 http://blog.sciencenet.cn/u/bigmouse 杨秀海 http://blog.sciencenet.cn/u/famingkuang 刘立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li66 张学文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刘俊明 http://blog.sciencenet.cn/u/Ising 赵明 http://blog.sciencenet.cn/u/pukin 戴世强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李侠 http://blog.sciencenet.cn/u/ 老李 刘玉平 http://blog.sciencenet.cn/u/ 刘玉平 廖景平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ojp 李学宽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uekuan 翟保平 http://blog.sciencenet.cn/u/bpzhai 施一公 http://blog.sciencenet.cn/u/ 施一公 王修慧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h 陈永江 http://blog.sciencenet.cn/u/cyj 邢志忠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gzz 王应宽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yk 张志东 http://blog.sciencenet.cn/u/ 张志东 朱猛进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mengjin 丁甜 http://blog.sciencenet.cn/u/sweety 沈海军 http://blog.sciencenet.cn/u/ 沈海军 王海辉 http://blog.sciencenet.cn/u/ 学数学的苹果 李虎军 http://blog.sciencenet.cn/u/lihujun 鲍得海 http://blog.sciencenet.cn/u/ 隔壁家的二傻子 曾庆平 http://blog.sciencenet.cn/u/qpzeng 武际可 http://blog.sciencenet.cn/u/ 武际可 刘广明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唐凌峰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gfeng 廖俊林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陈海春 http://blog.sciencenet.cn/u/ 红色牧师 徐坚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郝云龙 http://blog.sciencenet.cn/u/entropy 苏青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沈阳 http://blog.sciencenet.cn/u/sz1961sy 吕乃基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李宁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张檀琴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 马昌凤 http://blog.sciencenet.cn/u/macf 丛远新 http://blog.sciencenet.cn/u/ljry8044 魏东平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gping2009 陈永金 http://blog.sciencenet.cn/u/tarimriver 毛宁波 http://blog.sciencenet.cn/u/ 毛宁波 方锦清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刘洋 http://blog.sciencenet.cn/u/outcrop 李淼 http://blog.sciencenet.cn/u/ 李淼 陈学雷 http://blog.sciencenet.cn/u/ 陈学雷 王进 http://blog.sciencenet.cn/u/csruwangjin2 王晓明 http://blog.sciencenet.cn/u/Synthon 李飞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i 张旭 http://blog.sciencenet.cn/u/cwhm 马志飞 http://blog.sciencenet.cn/u/pony1984621 胡业生 http://blog.sciencenet.cn/u/ 胡业生 颜宁 http://blog.sciencenet.cn/u/nyouyou 鲍永利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yongli800 唐常杰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changjie 贾伟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jia2009 刘全慧 http://blog.sciencenet.cn/u/qhliu 文双春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水迎波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ychan 鲁白 http://blog.sciencenet.cn/u/lubai 胡自民 http://blog.sciencenet.cn/u/ziminhu 彭思龙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黄秀清 http://blog.sciencenet.cn/u/xqhuang 肖传国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CG 周春银 http://blog.sciencenet.cn/u/chunyinzhou 郝炘 http://blog.sciencenet.cn/u/ 郝炘 吴飞鹏 http://blog.sciencenet.cn/u/cwufp 贾鹤鹏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hepeng 赵帅飞 http://blog.sciencenet.cn/u/neilchau 张有学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xue 许再福 http://blog.sciencenet.cn/u/BomhaxFlower 饶海 http://blog.sciencenet.cn/u/RAOH 喻海良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肖海 http://blog.sciencenet.cn/u/tsunamihaixiao 周耀旗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qizhou 金拓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tuo 陈湘明 http://blog.sciencenet.cn/u/tashaxing 曹俊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jun 金小伟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wenzhu 徐磊 http://blog.sciencenet.cn/u/AlecXu 蒋继平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单博炜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nbowei 张天蓉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rong1945 赵斌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杨义先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leader 方唯硕 http://blog.sciencenet.cn/u/wfangimm 徐耀 http://blog.sciencenet.cn/u/ICF2009 梁建华 http://blog.sciencenet.cn/u/ 远行的骆驼 许浚远 http://blog.sciencenet.cn/u/nwpacific 曾建 http://blog.sciencenet.cn/u/zjnjnu 谢强 http://blog.sciencenet.cn/u/seisteel 傅新元 http://blog.sciencenet.cn/u/fuxy 邸利会 http://blog.sciencenet.cn/u/dilh1983 张海霞 http://blog.sciencenet.cn/u/ 张海霞 张彦斌 http://blog.sciencenet.cn/u/yzhang111 吴云鹏 http://blog.sciencenet.cn/u/yw20002000 程代展 http://blog.sciencenet.cn/u/daizhancheng 梁进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jin 牛登科 http://blog.sciencenet.cn/u/DNAgene 闵应骅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牛怀北 http://blog.sciencenet.cn/u/yz2011 郭桅 http://blog.sciencenet.cn/u/mullergw 张显峰 http://blog.sciencenet.cn/u/ 张显峰 刘昶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ngliu8888 余昕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yumri 边一 http://blog.sciencenet.cn/u/bianyi1 黄晓磊 http://blog.sciencenet.cn/u/book 王加升 http://blog.sciencenet.cn/u/redrum 林中祥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602 马欣然 http://blog.sciencenet.cn/u/geniusma 聂辉华 http://blog.sciencenet.cn/u/niehuihua 杨海涛 http://blog.sciencenet.cn/u/hty333 陈绥阳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谢蜀生 http://blog.sciencenet.cn/u/xie44025
6960 次阅读|21 个评论
管理层的科学化:我们陷入灾害恐惧的怪圈
热度 3 杨学祥 2012-2-29 09:33
管理层的科学化:我们陷入灾害恐惧的怪圈 杨学祥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28日报道,去年3月发生日本发生福岛核电站事故时,名为“SPEEDI”的用于预测放射性物质扩散情况的系统并未在居民疏散之际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悉,包括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等在内,曾统领核电站事故处理工作的领导人在一个民间事故调查委员会上做出证言称“一度不知晓该系统的存在”。 日本时任内阁官房长官的枝野幸男以及时任官房副长官的福山哲郎谈话称,去年3月15日前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泄露大量放射性物质时,首次从媒体那里获知SPEEDI系统的存在。此外,时任经济产业大臣的海江田万里表示:“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一系统的存在,因此没能让人及早收集数据,着实令我感到羞愧。” 日本高层的科学素质令人震惊,其灾害管理的效率也可想而知,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的辞职更与之相关。 最近几年,全球灾害频发,灾害预测预防受到空前的重视,但灾害的预防预测界的大环境令人忧虑:不预测,不设防,特别是灾害信息辟谣者有功;预测和设防,特别是预测被证实者有过。没有教训,也没有经验,我们总是跟在灾害后面走,科学发展观受到灾害实践的挑战。 根据社会分工和职责权限,专家负责理论研究和预测,相关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和决策,不重视预测的帽子怎么能扣在专家的头上?专家的预测为什么要去见鬼,不需要科学研究了吗?不需要预测预防了吗?我们只能事后被动的救灾吗? 为管理官员失察辩护,也不必拿科技人员开刀。让科技人员游说诸侯,这真是现代版的天方夜谭,孔子游说列国不总是吃闭门羹吗。如果科技人员的灾害预测都去见鬼,科学发展观还存在于何处? 我们正陷入灾害恐惧的怪圈:官员害怕灾害信息引发社会恐慌,相关部门忙于灾害辟谣,公众担心灾害信息不透明过于敏感,相关人员攻击灾害前的预测怕追究担责。国际上,关于灾害预言层出不穷,并未引起世界人民的恐惧和骚乱。难道中国人的神经就这样弱不禁风? 国家的科学管理需要科学家的参与,参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早在2009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即提出了任命首席科学顾问的设想,希望该职位能够为欧盟委员会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欧洲科学界领导对此任命表示欢迎,欧洲研究委员会主席Helga Nowotny认为,格洛夫将带来一个“新视角”,并将成为一个在科研和创新上有说服力和可信赖的代表。 相关新闻: 作者:任春晓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1-11-22 12:44:38 欧盟产生第一位首席科学顾问安妮·格洛夫 (来源:苏格兰政府网站) 据《自然》网站消息,现任苏格兰首席科学顾问(CSA)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家安妮·格洛夫(Anne Glover)日前被任命为第一位欧盟首席科学顾问。 早在2009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即提出了任命首席科学顾问的设想,希望该职位能够为欧盟委员会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欧洲科学界领导对此任命表示欢迎,欧洲研究委员会主席Helga Nowotny认为,格洛夫将带来一个“新视角”,并将成为一个在科研和创新上有说服力和可信赖的代表。 格洛夫预计将于12月21日离开她现任职位。目前,关于她作为欧盟首席科学顾问的职责、该职位依托于哪个研究所以及对谁负责等问题仍不清楚。(科学网 任春晓/编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1/255806.shtm 日本大地震时多名前政府首脑不知辐射预测系统 2012年02月28日 16: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28日电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28日报道,去年3月发生日本发生福岛核电站事故时,名为“SPEEDI”的用于预测放射性物质扩散情况的系统并未在居民疏散之际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悉,包括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等在内,曾统领核电站事故处理工作的领导人在一个民间事故调查委员会上做出证言称“一度不知晓该系统的存在”。   在核事故发生时可用于预测放射性物质扩散情况的“SPPEDI”系统耗费了120亿日元用于开发应用。然而,在去年3月核电站事故发生之际,该系统并未在居民疏散时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的处理方式受到外界的批评。   针对这一问题,日本一个民间事故调查委员会汇总的报告今天(28日)起对外公开。其中据悉,包括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等在内,曾领导核电站事故处理的5位领导人做出证言称:“负责该问题的文部科学省等部门当时并未做出说明,甚至在事故发生数天后,仍不知晓这一系统的存在。”   在5名调查对象当中,日本时任内阁官房长官的枝野幸男以及时任官房副长官的福山哲郎谈话称,去年3月15日前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泄露大量放射性物质时,首次从媒体那里获知SPEEDI系统的存在。此外,时任经济产业大臣的海江田万里表示:“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一系统的存在,因此没能让人及早收集数据,着实令我感到羞愧。” 【编辑:曹昆】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2-28/3705168.shtml 我们陷入灾害恐惧的怪圈 我们正陷入灾害恐惧的怪圈:官员害怕灾害信息引发社会恐慌,相关部门忙于灾害辟谣,公众担心灾害信息不透明过于敏感,相关人员攻击灾害前的预测怕追究担责。国际上,关于灾害预言层出不穷,并未引起世界人民的恐惧和骚乱。难道中国人的神经就这样弱不禁风? 科技日报波恩1999年12月27日电 记者顾钢报道:据德国波茨坦地理学研究中心透露,该中心最近绘制出首张世界地震风险分布图。波茨坦地理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搜集了地球最近500年来的地震数据,并结合地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绘制出了这张世界地震风险分布图。这张彩色分布图根据不同地区地震风险的强弱分成4个等级、8种颜色。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风险最高是在欧亚接壤的土耳其、伊朗和我国西部一带;日本列岛、台湾、菲律宾至印度尼西亚以及美国西海岸、墨西哥、秘鲁、智利一带,地震风险最低的是俄罗斯、非洲大陆、加拿大和巴西。1999年土耳其、希腊、台湾等一连串地震表明,尽管地球的年龄已到中年,但还是非常活跃,未来地震还将是威胁人类的最难预测的自然灾害 。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7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强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连续22年没有发生8.5级以上强震,全球气候在这一时期迅速变暖,海平面迅速上升,太平洋增加了5-10厘米厚的海水层,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和水均衡,形成陆海地壳的翘翘板运动,导致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过程。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8.7级)海啸拉开了全球8.5级以上强震序幕。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从1950年到1965年短短16年内发生了7次8.5级以上强震。平均两年一次,最短时间间隔为5个月 。 上述地区的居民并没有因为地震预测而寝食不安,原因在于灾害信息的透明。消除中国大陆的地震恐惧病,不是封锁消息,而是要多听国内外地震预测的信息,增强适应性和判断能力。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频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5315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7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日本专家 教你 高效沟通
dongzg101 2012-1-13 21:20
日本专家教你高效沟通 2012-01-13 来源:生命时报   沟通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大有学问。错过时机,可能就会事倍功半。日本知名职场顾问桑原晃弥告诉你,传达心意,以下3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第一,祝福最好“当场表达”。 当听到别人有好消息、完成一件重要任务或受到奖励时,最好直截了当地说出你的祝福和称赞。不要因为“现在很忙,下次见面再说吧”、“一堆人围着他,我就别凑热闹了”等顾虑而延后。及时的赞叹,能给对方“你和他一样喜不自禁”的感觉,让祝福格外真诚。而错过时机的恭喜,则可能让人产生你对他人不关心、甚至心存嫉妒等误解。    第二,道歉要在“事发当天”。 与家人、朋友、同事闹了矛盾,即使自己认为没有错,也建议大家在冷静之后,尽快说上一句表示歉意的话,比如“我上午情绪有些激动”、“给你添麻烦了”等,不要等着过几天再去解决。一句客气的话,即使不能“立竿见影”,也会大大改善对方的情绪。如果一直僵持着,则可能“越想越生气”,错过和好的机会。    第三,提醒他人“越早越好”。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个人都难免陷入困境,让身边的人心里着急。此时,不要犹豫,而要尽早点醒他、并给出你的建议。你的“醍醐灌顶”,也许就能让他少走弯路、摆脱苦恼。即使对方没有采纳意见,也会对你的关怀心存感激。
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法国总统顾问:中国人省吃俭用却是供养美国人
fameszhang 2011-12-23 06:08
法国总统经济顾问雅克•阿塔利在其新书《国家的破产》中指出: . “月收入不足1000欧元的中国人,却将省吃俭用的血汗钱供养着收入10倍于己的美国人”。 “中国人负责劳动,美国人负责享受。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中国抱怨借给美国的血汗钱(美元债务)在随着美元贬值而不断地缩水蒸发。” 美国对中国的财富掠夺,已经由以往通过贸易和投资为主的外部掠夺,上升到鼓吹把中国经济直接纳入“中美国”计划经济调控体系,统一调节“中美国”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 这意味着,美国已经不再满足于获取中国的部分财富,而是要统一调控中国的全部财富,完全实现“中美国”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中美国”将成为不同于欧盟那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新型经济一体化形式,这种新型经济一体化形式是虚拟经济时代殖民化发展的崭新特征,它既不像欧盟内部那样所有成员国之间都是平等伙伴关系,也不像旧殖民体系内部那样双方是主仆关系——中国绝非是美国的殖民地或仆从,而是类似于寄生蜂和棉铃虫那样的寄生关系——美国寄生于中国经济体内,耗费和吞噬中国的资源和财富,直到把中国彻底榨干榨死为止。 或许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并不知道两房债券的损失,更不知道为什么许多爱国学者会对两房债券的损失痛彻心扉。两房公司是指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房贷公司,是美国政府为解决美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而建立的住房贷款公司,向美国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老百姓提供住房贷款,让美国老百姓能够拥有住房。凭借美国政府的这些政策,美国成为全世界住房相对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只需2到3年的家庭收入,就能购买一套带有车库的宽敞住房。后来,由于两房公司滥发贷款,还通过金融创新巧立名目用住房贷款进行金融投机,最终陷入了破产边缘。就在美国国会讨论是否让两房公司破产之时,两房公司的老板和美国政府官员飞来中国,以债券的方式,从中国获得了3760多亿美元(相当于2.5万亿人民币),填补了一部分巨额亏空,避免了被美国国会决定破产的噩运。 可是,亏空巨大的两房公司并没有因为中国投资而好转,而是继续恶化,其中,房利美的股价由99美元下跌到55美分,房地美的股价由48美元下跌到不足80美分,两房公司股价缩水高达99%,按照纽约交易所关于股价不到一美元必须摘牌退市的规定,美国政府宣布两房公司摘牌退市,中国3760多亿美元,相当于2.5万亿人民币,就此变成了纯粹的纸上财富,而2.5万亿人民币代表的实际财富,已经化为乌有。 消息传来,中国爱国学者悲愤呼号、痛彻心扉,而中国买办集团新组建的财经御林军却蜂拥而出、高调亮相,欺骗国人说“两房公司债券有美国政府担保,如同美国国债一样安全”,“债券不是股票,公司摘牌退市后一样能够收回投资”。由于这些谎言通过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大媒体覆盖了整个中国,所以有必要在此告诉大家: 首先,两房公司债券根本没有美国政府担保。美国政府有史以来就没有干过这种傻事。其次,虽然从逻辑上讲,公司摘牌退市后债券依然存在,但是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一是就美国市场而言,公司退市后再起死回生的概率微乎其微,比人死后再打开棺材盖自己跑出来的概率大不了多少,而两房公司资不抵债的财务窟窿超过数万亿美元,即使破产清算排序在前面,也根本收不回任何东西。二是两房公司退市破产符合美国政府和老百姓的利益,美国根本没有必要拯救两房公司,作为贷款公司的两房公司实际上是一个资产中转站,它把从中国获得的现金资产分给了美国老百姓,结果就是美国老百姓欠两房公司的钱,两房公司欠中国的钱。如果救活两房公司,美国老百姓就要偿还两房公司的钱,两房公司再转手还给中国政府;相反,如果两房公司破产,所有债权债务一拍两散、统统作废,美国政府和老百姓皆大欢喜,唯一吃亏的只有中国。除非是美国政府脑子进水,甘愿为中国利益损害美国民众和国家的利益,否则,所谓能够收回2.5万亿两房投资,无异于痴人说梦。 " 可见,包括两房公司债券在内的中国投资,本身就是“中美国”内部转嫁危机和实现财富转移支付的一种手段,由此把2.5万亿人民币的中国住房资金转移到了美国。目前,中国位居世界最高的住房价格(相对价格)和美国位居世界最低的住房价格(相对价格),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的。如果这2.5万亿资金不是用在美国住房贷款上,而是建立中国住房贷款银行,按照目前中国银行业5%资本充足率的标准,能够建成一个拥有50万亿资产的住房银行,完全能够解决中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可是,这些本来应该用在中国老百姓住房上的钱,却用在了美国老百姓的住房上,看着美国人用中国资金购买的带有车库和花园的漂亮住房,再看看一家三代成为房奴的中国老百姓,怎不让人欲哭无泪、痛彻心扉。 目前,中国拥有超过2.4万亿美元的外汇资产,相当于16万亿人民币,约占全国总产值的一半。这些美元资产所代表的财富,绝大部分都在美国,用于美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如果把这16万亿财富用于改善国内人民生活,用来建立福利住房基金,建立公费医疗基金,建立免费教育基金,由全国13亿人民共享这些发展成果,那么,中国老百姓就会彻底摆脱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的压迫。可是,那些“美国鹦鹉”一提到这个问题,就故弄玄虚地说什么“美元不能投资于国内,只能投资于美国”,其实,只要不是丧尽天良,任何一个熟悉金融投资的人都知道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并非难事,那些金融领域的“美国鹦鹉”之所以故作不知,缺少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天良。 现在,人们最难以理解也是最想知道的就是,中国老百姓千辛万苦创造的巨额财富财富,用1亿多精神病患者和自然资源濒临崩溃换取的巨额财富,是怎样落到美国人手中的?是怎样变成了美国的廉价商品和福利生活的?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中美国”的财富转移支付制度实现的。这种财富转移支付制度的关键,就是形成了财富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成功分离,中国拥有所创造财富的所有权,美国拥有中国财富的使用权,财富归中国所有,归美国使用。 说白了,就是中国做饭,美国用餐;中国娶媳妇,为美国生孩子。说到两权分离这个概念,大概许多中国人都十分熟悉,当初那些官员富豪就是通过两权分离把公有企业据为己有的,现在美国又采用同样手法,把中国财富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尽数归于美国使用。中国历时多年两权分离的产权改革,到此方算是真正达到了改革目标。 中国在把超过十多万亿人民币的财富借给美国的同时,却又向国内老百姓借入了更大规模的内债,仅公开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就超过14万亿人民币(其中国债7万多亿,地方债务7万多亿),加之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负债规模不会低于20万亿人民币。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富国?如果是穷国,就不应该成为全世界借钱给美国最多的国家;如果是富国,就不应该向国内老百姓借那么多钱。而现在却是左手向国内老百姓借钱,右手又转借给美国,中国实际上变成了财政转移支付中心——把中国老百姓的钱转移到美国,与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乾坤大挪移”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这里转移的不是内力,而是财富。这就是“中美国”财政外汇投资体制的本质。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博主分类的建议
热度 5 zhaodl 2011-10-22 09:13
关于博主分类的建议
今天上网才发现,网站为了方便用户查找,开通了方便的博主搜索。十分感谢。但是,当我试着使用 以后,有几点感受。既然被任命为“博主顾问”,似乎也有责任尽一份心力。所以就在干活前,将几点 感觉写出来,供参考。 (1)目前的搜索,好像只能“姓名”搜索,以研究方向、关键词或者是博客名称、签名、简介等内容, 都不能搜索。太局限了,只有知道名字才能查找。现在的搜索引擎,做到这一点好像不用网站专门做 ,随便输入名字,都能查询个差不多。就像平时别人问我:你的博客网址是多少。我回答则是:实名, 搜索一下就找到了。 为此,建议:既然提供搜索,就应该有本站的特点:至少应该做到姓名准确定位的同时,增加学科、 研究主题等模糊查询,以便于年轻人找到不认识的博主。 (2)再往下看,编辑们真是辛苦,按着学科目录,不厌其烦地将博主一一分门别类地归入到具体的三级 学科之中,但是,现在要将自己能比较准确地归入三级学科,还真是比较难:搞植物分类同时也做植 物资源,搞工程热力学也面向流体或者做物性测定。在学科交叉的现在,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比较容 易地找到“自己的家”。 建议:将类别划分的不要那么细,大方向就可以了,或者说一级学科最多到二级学科,如果与模糊检索结合起来,允许博主自己填写研究方向和内容,而不是现在死板的选择归并,可能更便于使用。 (3)谈到需找“自己的家”,我就找找我的家。找了半天我找不到,我属于什么?传播不是传播,管理不是管理。什么学科都不是的学术出版看来真的是“杂家”。编辑是杂家,看来是有“学科依据”的。按学科找不到,我按字母来找找,赵,就点击“Z”结果里边我反正没有找到。在找的过程中发现,赵并没有连续列出,而是按姓的首字母、再按名的首字母排列,这样就将姓给混排了。最后,只找到一种方式“准确的姓名”查询。 建议:即是按字母,就应该按拼音字母的顺序,zhao 就应该首先按Z二级按H,这样不会造成同姓的博主不再一起。另外,对于杂家,也应该给出一个其他吧。否则真的是感觉不是我这种人呆的地方,走错地方了。 另外说个题外话。科学网上寻找特定的博主真的挺难,按着发布的内容找到,但查看博主个人资料的时候,没有什么信息,就知道一个“姓名”有点亲切感,其他就是一些指标。如果博主在不做签名介绍或者专门开辟模块介绍,很难在自己通常联系的发威之外找到新的博友。就是添加好友的博友之间,也难以了解到做什么的、什么领域的,交流些什么的信息。如下图——个人资料,那一条属于个人资料?都是一些博主自己关心而对访客并不关心的信息。不敢恭维!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4612 次阅读|16 个评论
女儿在美国接受高中教育
热度 5 yzhang111 2011-9-24 02:33
因为女儿已经高三了,感觉自己够格根据女儿的情况侃一下对美国公立高中教育的感受。总体感觉,美国高中非常重视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教育,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美国公立高中一般四年并完全免费。不光是不交学费,课本和早餐也都是免费的(午餐根据家庭收入或免费,或半费,或全费)。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高中都是好高中,所以有孩子的家庭买房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看学区如何。反正我买房时第一考虑因素就是学区(小学,初中,和高中都要考虑。不光要A School,还要看这A保持多久了)。学区不好,房子再便宜再好也休想让我动心。住好学区的代价再大,也要打破头挤进去 。我感觉这种投资是划算的,下面说的这些也只是关于这些好学校的。 高中开学第一天起学校就会给每个学生安排一个顾问(Counselor)。主要目的是辅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并保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个顾问会定期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业和其他进展,定期和学生谈话解决问题指明方向等等。这个顾问还会对大学申请提供建议。顾问提供的推荐信属于最重要的一封。估计这个类似于国内的班主任,但这些高中生根本就没有明确的班级。每堂课都在不同的教室和不同的人一起上课。和上大学有点儿类似。 先看看我女儿修的课程都有啥:除了语文和数理化外,还有包括微观经济、宏观经济、政府学(Government,不知道咋翻译)、人类学、心理学、计算机、统计学、生物学、世界历史、美欧历史和西班牙语等等 有些我们大学也不一定见到的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业进展同一门课还可以选择不同级别的:比如Honors和AP(Advanced Placement)等等。AP课程被美国很多高校接收,换句话说就是上大学后算学分,不用再学了,两年拿个学士学位是非常有可能的。根据个人发展需要,高中生还可以到当地的公立大学免费修课并计算学分。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果高中生自己有能力并愿意学习更多知识,学校会大力支持,绝对没有任何障碍。一般情况下,亚洲孩子的学业表现会非常出色。 和其他所有级别的学校一样,高中学业成绩打分看上去也比较粗放,只有A,B,C,D,和F。如果计算GPA则A=4,B=3,C=2,D=1,F=0。选AP课的GPA最高可得5。选大学课程的GPA最高可得6。其实这打分背后是有精确计算的:比如期中占%,期末占%,小考占%,平时作业占%等等都有明文规定,很多学生在看到最后成绩之前一般都知道这个成绩会是什么样子,绝对不会一考定终身,也不会造成多少心理不平衡。 美国高中大都不允许搞学生的个人排名,因为这种排名会打击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只是到接近高中毕业时,每人得到一个大体的排名。比如说你是TOP 1%,5%,10%等等。这个排名是高校录取新生的参考。去年我们区的高中有800人毕业,TOP1%的学生中有六人是中国人,一个韩国人,还有一个印度人,而亚洲学生占所有学生的比例也就在5%左右。是不是亚洲人厉害?呵呵。到目前为止,女儿一直保持全A战绩,不加权重的GPA是完美的4.0,没有意外的话,将来应该在TOP 1%。 另外,学校还以包括物质支持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比如我女儿的学校就设置了一个叫Silver Knight的大奖。如果一个学生高中期间累计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超过3000小时(必须有相关证明)就可得到。这东西对大学申请非常有帮助。光学习好不成,还得明白回报社会才成。可这3000小时有多难?基本上你得牺牲你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才能达到。都两年多了,虽然女儿费了好大劲也不过才挣了1000多小时。 美国高中各种各样的Varsity体育活动不必多说了吧?一般学校都会强力支持,说不准哪天就会出个体育明星也不一定。不过一般亚洲孩子都不太擅长这个。 亚洲孩子一般都有音乐特长(多数家长逼的,呵呵),主要是钢琴小提琴啥的,我们当地的青年交响乐团有至少1/3亚洲孩子。我们也未能免俗。到目前为止,光请小提琴老师的费用都可以买辆宝马X5了,呵呵。听说过虎妈妈的故事吧?亚洲家长还真有点那样。不过话说回来了,犹太人在这方面一点不比亚洲人差,呵呵。因为如此多的亚洲孩子有音乐特长,美国的大学录取人员几乎不把这个作为特长来对待。换句话说,学音乐除了陶冶情操外,其它用处不大。反倒是如果亚洲孩子体育有点儿特长会很沾光。 炫耀一下:我女儿是学校越野长跑队队员(Varsity Cross Country) 。 我雇的那个大学申请顾问就告诉说我女儿的越野长跑队队员身份一定要保住,绝对有大用场,呵呵。长跑队的60多岁教练甚至专门跑过来告诉我,他这一辈子就带过一个最快的亚洲孩子-我女儿。这种感觉比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的感觉不差(别理解错了,她还不是第一小提琴)。 其它课外活动还包括形形色色的俱乐部和各种比赛(演讲辩论大赛、未来问题解决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商界未来领袖大赛等等等等)。一般人感觉很多美国人都特能侃,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个演讲不在话下,估计就和这有关系。我女儿这方面也算是很活跃的。这两年她参加了美国未来商界领袖(Future Business Leaders of America)大赛中的Entrepreneurship和Business Math两个类别的比赛。一路过关斩将从区里到州里再到全国,最好成绩是佛罗里达州冠军和全国比赛第八名(进前十相当不易,有10%的机会,呵呵),其他各种各样的奖杯一堆都记不清,找地方保存都成问题了。我那个顾问说这些都是好东东,对申请大学应有极大帮助。 女儿自己的感觉是虽然每天都很忙,但她并不觉得累。反倒感觉很充实很自由。看到她有时半夜两点起床做作业或者半夜一点才睡觉,我这个做父亲唯一能做的就是催她早点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最后能不能上好大学我觉得都是次要的,关键是我感觉女儿已经学会了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掌握了重要的生存技能。有什么东西比这更重要?
4983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的第三届博顾委推荐人选:梁进,肖重发
热度 5 nli2233 2011-9-15 15:48
六个月前,第二届顾问博主委员会选举工作进行的时候,我作为博顾委成员(因忝列“双百博主”而入选),郑重地推荐了两位候选者:梁进,肖重发。遗憾的是,他们后来都没有入选。 当时没有说明推荐理由,我这里趁机会说一下。 在我眼里,梁进老师属于在科学网明显被低估的博主。我本来以为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后来陈安同学写了一篇题为《科学网被严重低估的十大博主》,梁进老师的名字就在其中。看来吾道不孤。梁进老师的文笔优美细腻,博文篇篇耐读。她对人生的感悟,也值得我们思考。 肖重发是个持异见者,常常有惊人之语。他对事情的看法,往往独辟蹊径,常常敏锐得让人受不了。他的博文点击率通常不错,本来他可以轻而易举进“双百”的,是他自己反复结网又一再回头,影响他的博客排名。 在推进第三届博顾委名单之前,我以为梁进老师和肖重发老弟已经在双百里面了,就认真地思考了一下,应该推荐哪两位新人。还好,在推荐之前,为保险起见,我浏览了一下双百名单,结果吃惊地发现发现他们的名字不在上面。吃惊之余,又核对了几遍,发现果真如此。鉴于此,这次推荐人选,我还是推荐他们俩吧。 [补记]2011年9月21日,第三届博顾委名单出炉,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do=blogid=489103,我推荐的两位都不在名单上。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56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
热度 2 hainadaxuezuowu 2011-8-27 12:59
前天看 饶毅落选院士 的文章,我又看到中国学术界又出现敢讲真话的人,我感到庆幸!呵呵 同时也感到悲哀,为什么中国科研水平和教育水平这么差了,我认为有几点:一:一个人想在学术界混的有名气,上大学,考研究生,考博士,是条出路。但是这期间真正自己做科研的时间就5年左右 ,博士毕业带几个手下另起炉灶,搞自己的科研。但是这期间,你不会去实验室自己做实验,你是在忙着申请课题,想找关系从政,这样科研经费就相当客观。你就开始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混的小有名气参见各种协会,参见很多无用的学术论坛。另为聘请到知名企业做顾问!二:地区分布不均,像偏远的海南省,虽说由海南大学是个211,有原来两院的底蕴。可是科研水平还是相当不好。我现在做诱变育种,可能整个海南省就没有辐射诱变设备。虽说我们老板还有点钱,可是要做辐射诱变就得去广州做,可能老板不会让我去做!三:学术造假日益严重,很多牛人不干正事有的教授仗着自己有个臭钱,为了发论文,多在像安徽农业科学这么烂的杂志发表没有用的文章。发这类文章就是在东拼西凑!四:现在真正想做科研的我们。做什么东西都是老板说了算,我没有什么地位,就是廉价劳动力!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种业的福音|5312 次阅读|11 个评论
给硅谷女性做顾问的花絮
liwei999 2011-7-31 21:30
硅谷女性是湾区非常能折腾的一个组织,其组织者都是事业有成的女强人一类,她们不甘寂寞,一定要在社区建设和中美交流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完全凭借业余奉献,她们不仅出书,而且还做了一个系列访谈节目《女性的天空》,在全美中文电视网上播放。 我被她们尊为顾问,实际上是顾上就问顾不上就不问那种。譬如女性的天空下午要访谈了,可是开场白的解说词还没搞定,节目主持人张岚就加急电话我求助。如果赶巧我还没有江郎才尽,就给她回个急就章,譬如下面这样的: 引用: from Wei Li date Fri, Jan 14, 2011 at 10:04 AM subject Re: Fw: My TV interview File 观众朋友们,欢迎您来到《硅谷的天空》。前几期节目,我们访谈一些华裔女性硅谷精英在职场打拼的故事,今天我们要给您讲述一位为丈夫的事业大发展做好贤内助的故事。相夫教子,贤妻良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我们会看到在美国的环境下,这样的美德是怎样在新大陆发扬光大的。 刘太太就是这样一位女性。说起刘太太,可不简单,当年可是赫赫有名的T台模特,青岛啤酒小姐。她是怎样转换角色,从镁光灯下的名模,成为一位杰出人士的幕后英雄的呢? 刘太太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华女性真的是俗话说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贤良内助。东方女性来到西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没有失去,而是更加发扬光大。她们总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把丈夫和孩子放在第一位,必要的时候,宁肯牺牲自己的事业,也要辅佐丈夫向前冲。可以这么说,在刘先生如日中天的事业成功过程中,军功章上有夫君的一半,也应该有伊人的一半。 --- 匆匆如上,仅供参考 祝 访谈顺利 立委 引用: from Wei Li date Sun, Dec 19, 2010 at 9:52 AM subject Re: Re: TV interview this is my input: 1. 观众朋友们,欢迎您来到这一期的《女性的天空》,讲述一个中华女性在硅谷打拼奋斗的故事。 提起硅谷,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技术创新永不停息的传奇之地。作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火车头,硅谷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最优秀的科技精英和管理人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一个尖端人才荟萃的竞技场,能在这个地盘步步高升立于不败之地的是精英中的精英。它是工程师的天堂,也是工程师的炼狱,硅谷的奇迹就是由他们在残酷竞争中创造出来的。今天就给您讲一个我们硅谷女性软件工程师成长为公司总监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故事。她是上千硅谷华人女性工程师的一个突出代表。 2 观众朋友们,葛萍的故事是硅谷女性在职场打拼的故事,它反映了在重视团队精神的美国企业文化环境中,东方女性以其特有的韧性、柔性和超高的情商,怎样带领和管理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以高智商男性精英为主体的团队。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春风化雨,以身作则,这些东方智慧,集中体现在葛萍的身上,造就了她的成功。她有能力在自己的团队中创造一个高效有纪律,同时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和谐局面,在她手下的员工都不愿意离开。这种能力是东方智慧与西方先进的西方企业文化的完美结合。 (结尾语反映的是我对这次采访的主题的理解,字句还可以斟酌。先抛砖吧。) --wei 引用: From: Wei Li Date: Wed, 17 Nov 2010 12:08:33 -0800 Subject: Re: Fw: 女性的天空画头动画 目前的片头广告词是: 女性的天空 讲述女人的故事 这个太平淡了,而且同义重复:起名“女性的天空”,当然是讲女人的故事。 我在一个论坛征求我的一些老友意见,以求灵感,综合一下,觉得还不如改成: 女性的天空——有风雪也有彩虹,也眼泪也有豪情 女性的天空——在美成功女士的职场人生 北美职场女性, 硅谷铿锵玫瑰。 女性的天空─ 与您分享中华女性在异国打拼的喜怒哀愁。 立委 Wow!!!!! I love it! You are my favorite! Haha! Lan Zhang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年长”和“最年轻”的顾问博主
热度 13 xqhuang 2011-3-11 20:10
“最年长”和“最年轻”的顾问博主 首先祝贺 科学网第二届顾问博主委员会正式成立 ,也祝贺自己能成功当选。顾问顾问,不能不顾不问,博主博主,希望当家做主。科学网还是很讲民主的,这不仅体现在编辑对博客的管理上,也体现在新一届顾问博主委员会成员构成上。本博对顾问博主委员会名单进行了研究,“最年长”的顾问博主是周可真老师(UID: 126),周老师2007年1月17日注册,至今四岁多,而“最年轻”的顾问博主是陈斌老师(UID: 504218),陈老师2010年11月12日注册,开博不到4个月。 周老师的UID号是三位数,陈老师的UID号是六位数,相差整整三代!真可谓:开博不分前后,贡献不分大小。不过好奇地问一下,那些UID为一位数和两位数的科学网元老,他们是谁?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3349 次阅读|28 个评论
中国式的精英思维
harmonism 2010-7-16 13:58
中国式的精英思维 曾纪晴 不久前,本人被邀请加入科学网顾问博主委员会,询问了两个问题: 问题 1. 如果您符合草案中科学网顾问博主入选规则,您是否同意担任科学网顾问博主?问题 2. 您对科学网顾问博主制实行细则(草案)有何修改意见?我在答复中指出,科学网编辑部似乎陷入了精英思维的误区(参见附录)。显然地,科学网编辑部以为,资深博主(博客排行总点击量前 100 名的博主和均排行前 100 名的博主)以及大赛获奖博主,既然能够在博客排行中领先或者在博客大赛中获奖,应该是可以胜任科学网管理顾问的。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写博客赚点击与网站管理是不同的两件事。这就好比一个瞎子,他耳朵非常好使,得了某个听力比赛的冠军,结果你却聘他担任交通指挥员。 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精英思维。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某些运动员体育比赛得了世界冠军,或者某些商人成了著名企业家,于是就被安排进了政协或当了人大代表;某些人可研报告写得好,发表了许多很牛的 SCI 论文,于是就被委以重任研究所长、校长甚至部长;有些人在基层做官做得好(比如抓计划生育抓得好),于是就被提拔做了更大的官,抓他根本不熟悉的工作 中国式的精英思维,就是只要某个人被认为在某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他 / 她就被认为是精英人物了,也就是样样都精英了,国家大事就可以交给他们去处理了。表面上看来,我们的国家干部用的都是人才,但却常常把把 A 方面的人才用在 B 方面,把 B 方面的人才用在 A 方面或 C 方面上去了。 说到人才,其实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人尽其才。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人才,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项他擅长或能够胜任的工作。只有将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出来,让其在最合适岗位发挥作用,社会才有高效率。然而,中国式的精英思维往往却仰赖少数精英,寄望他们在所有的领域都能起到领导作用。比如,某些院士仅仅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卓有成就,在其它领域则很可能一无所知,但凭借着院士的头衔却能够在诸多领域指点江山。这种中国式的精英思维不仅官僚阶层普遍具有,而且普通民众也不例外。许多骗子打着院士的牌子行骗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普通民众仅仅是冲着院士这块招牌去的。许多人都这么想:既然都是院士了,那就肯定很牛了,人精了,他们的想法当然比普通人高明了。 与精英思维相对应的,是草根思维只要是草根,就是无能的,不能被信赖的。不管你的话讲得多么有道理,只要你还不是精英,你就上不了台面,不能被重视,更不能被重用。不要说国家的决策根本不必咨询你,就是本单位的事情也轮不到你操心。可见,中国式的精英思维与中国式的草根思维,其实是一体两面的,仅是一个东西的不同表现形式。 2010-7-16 附录:对科学网关于顾问博主委员会的答复 尊敬的科学网编辑部: 感谢你们的意见征询邮件。我注意到了贵编辑部打算推行顾问博主制的计划。我的意见有两条: 第一,跟大多数博主的意见一致,我也认为没有必要专门搞一个顾问博主制。因为,假如编辑部有一些难以决断的博客管理问题,完全可以设置一个博主投票功能,每个博主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编辑部收集这个投票结果,就应该知道该如何处理。其次,设置顾问博主,容易造成编辑部过分依赖顾问博主意见或者编辑部自行决定却让顾问博主成为替罪羔羊的后果。前者顾问博主或成为特殊阶层博主,后者则可能让顾问博主成为其他博主攻击发泄的对象。最后造成编辑部事与愿违的后果原本想营造和谐团结的网络社区,结果却闹得更加不愉快。 第二,假如编辑部有任何问题需要咨询,只要力所能及的话,我都愿意回答。只要我能想到的对网络社区有利的建议,我也愿意提出来供你们参考。其实,每个人只要把自己融入到这个网络社区之中,就会自觉地把她建设好。假如把建设网络社区当作是某些特殊博主的特权,排斥一般博主,这显然是不可能建设好这个网络社区的,因为这样做不可能凝聚每个博主对网络社区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我个人觉得,编辑部似乎陷入了精英思维的误区。名博的确为博客社区做出了大的贡献,但是假如没有一般博客的存在,名博也就失去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没有人看就等于毫无意义。只有将每个博主当作是博客社区的主人,博客社区才能真正蓬勃发展起来。 祝 编安! 曾纪晴 2010-6-21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51 次阅读|22 个评论
推荐科学网几位‘顾问博主’
lin602 2010-6-18 12:53
科学网拟采用顾问博主制,(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6331 ),其中顾问博主的选择方法是这样写的: 1)顾问对象:选取博客排行总点击量前100名的博主和均排行前100名的资深博主。(去除公共博客和重复者) 。 根据这个原则,我觉得可以放大一点范围,所以还是郑重推荐木子美芙蓉姐姐犀利哥周老虎兽兽等名人为科学网的顾问博主。因为他们都非常出名,网上点击量太高了,我看了一下,网上的大牛们的点击量不足他们的百分之一。 科学网上的博客嘛,让他们推荐与审查。 哈哈。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1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