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基本原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谈谈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蒋高明 2019-4-7 08:26
谈谈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蒋高明 长期以来,生态农业被一些人斥为“会饿死人的”,仿佛注定是小部分特权人士的专享,其实这是一个严重误区。现在人们一直是围绕种子做文章,甚至通过转基因来改变种子特性,而忽视了生态学原理的应用,农业专家穷其一生不能增产就不可避免了。生态农业不仅需要建构人与自然共生、循环关系,而且需要创造人与人的合作关系。经历100多年的发展,生态学日益成熟,在我国已经成为与数理化并列的一级学科,一些基本原理应用到农业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简要谈谈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一、水热耦合原理 农田生态系统由气候、土壤、生物等因子的共同作用所形成。其中, 大气温度和降水量占主导地位,对其它因子产生重大影响。农田是在改造自然生态系统而来的,不同植被地理背景下农田的生产力或产量受水热组合影响最大。自然界最高生产力是热带雨林,约45t/ha/a,是在不施肥不打药基础上实现的,就是因为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最好,元素循环快。在农田中,光照、CO 2 都不是限制因子,而水热条件,尤其水热组合,最能反应农田生态状况。我国即使有些农田面临季节性干旱胁迫,依然比真正的地中海荒漠区域的农田具有十分有利条件。中国草原是雨热同期,而地中海附近、非洲的部分草原,雨热出现的最佳时期是冬夏季分离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不同气候带上水热组合决定了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农田尽量利用天然降水,适度利用客水或地下水,做到“旱能浇、涝能排”。热即热量,地球上的一切热量来自太阳,热对植物生长发育乃至群落分布有重要的作用。在阳光不缺少的地方,热量尤其与水的耦合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大于化学肥料。生态农田利用自然界的热量,不搞反季节种植,充分利用我国水热同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的作物。高温的夏季杂草生长也很繁茂,如将杂草作为资源利用起来改良土壤,也是在生态农田利用热量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土壤碳氮库增长原理 碳表现在土壤中即有机质。目前我国耕地有机质普遍很低,平均1%左右。通过有机肥养地,大大幅度提高土壤含碳量。这里的有机肥,指自然界中的所有光合产物及其衍生物,不仅仅是传统理解的人粪尿和动物排泄物。高效生态农业中的有机肥将以植物源肥料如绿肥、秸秆肥、杂草肥为主。在暖温带湿润地区,当生态农田有机质提高到5%时,在这样的土壤肥力下,即使空白对照(不施肥)的作物产量,也能超过了吨粮(小麦玉米周年产量)。 氮这是植物光合生长必须的元素。自然界可以利用的氮都来自空气,空气中氮气含量78%。生物固氮、雷电固氮、干湿沉降都可以提供氮源。在种植过程中,用以上培育碳库的办法,培育土壤氮库,通过微生物活动固定空气中的氮,并活化土壤中的氮。氮与碳之间的比例约为1:10,当土壤含碳量增加到5%时,意味着每亩20厘米耕作层中有1.75吨纯氮,这些氮不会像化肥那样流失。因此,人类离开化肥厂,也能够满足作物需要的氮。由于土壤磷和钾基本不缺少,解决了氮的矛盾,鳞钾和其他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问题迎刃而解。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每年将籽粒带走的氮双倍还回土壤,使土壤可利用氮不断增加。土壤中,碳与氮之间的比例变化在10:1至12:1之间,合理的碳氮比,对生态农田异常重要。 增加土壤碳氮库的办法有很多,除每年添加有机肥外,秸秆还田、种植或施加绿肥、利用杂草肥都是很好的办法。生态农田必须每年添加碳和氮,不能依靠化肥替代。我国农区使用了四五千的农田没有退化,就是有机肥养地的结果。只不过过去动力不足,有机肥来源少,农田产量低。如今,这些问题都已基本解决,通过培育土壤碳氮库增产技术已非常成熟。 三、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态农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土壤生物多样性。农田生物多样性包括种植物种与养殖物种多样性。在一个多样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其稳定性也是高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加强,同时延长了农产品货架期,避免集中上市带来的农产品滞销。我们在10亩农田基础上发展的弘毅生态小院中,经济物种有73种之多,包括植物、动物与微生物三大类。在这个系统中,害虫与杂草都变成了资源利用起来。同时我们发现,由于土壤健康,农田生态系统健康,植物病害基本消失。 害虫与杂草本身就是普通的物种,它们的作用也是辩证的。害虫会吃作物,但也会给一些虫媒的作物授粉,害虫是益虫的食物,害虫死亡后其尸体可以参与构造土壤中的团粒结构;杂草会与庄稼争养料,但也会增加土壤碳氮等营养。杂草根系及其分泌物对于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及其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也起到很多的作用。当然,对于害虫和杂草比较进行管理,农民付出的辛勤工作是管理它们,不使其危害,并变害为宝。 四、生态位原理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物种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这些物种大部分时间相安无事,只有到生态位重叠是才会发生激励的竞争或对抗。生态位是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两个拥有相似功能生态位、但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生态等值生物。生态位是与资源利用谱概念等同的,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 在农田中,因种间竞争,一种生物不可能利用其全部原始生态位,所占据的只是现实生态位。作物的生态位是人为保护的,往往为了高产,人工除草或机械除草,去除竞争者。土壤表面上下一定高度和深度,这是土壤微生物、蚯蚓、线虫等动物的生态位,一些害虫的幼虫也分不再土壤中。利用生态位的空间差异,可以减少杂草控制成本,如果园下面生草,就是乔木与草本的生态位不同;种植高粱也可以控制杂草,因为高粱为高杆作物;利用生态位时间差异可以控制害虫,如诱虫灯捕杀的往往是夜行害虫,而益虫因为多在白天捕食较少受害。夏季的杂草很难在春季生长,因此可以利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杂草,混播豆科植物养地,然后种植越冬小麦,小麦产量可以提高,这也还是利用杂草的生态位。在北方农田,玉米夏季农田杂草以牛筋草等为主,小麦以播娘蒿为主。 五、生态系统原理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是能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且具有一定恢复能力的。掌握了农田生态因子变化特点、物种组成及其相关关系,人类就可以利用这些生态学知识进行农田生态系统设计,力求获得最大的产量、生物量或者最高的经济效益。 间作套种、林田互作,林粮食互作,药粮互作等等,都是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的农田生态系统设计。在农田生态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种子。种子是农业的重要“芯片”,人类造不出种子来。除为动物生产饲料利用一部分杂交种外,基本使用老种子。鼓励农户自留种子,常年生态育种与自留种,产量有增加趋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杜绝转基因种子。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业再也不是现代化学污染源,不是温室气体排放源而是温室气体库,从源头解决了面源污染问题;农田生态环境大幅度改善;农田生物多样性将逐渐恢复;农产品不再含有人为添加的有害化学物质(目前围绕食物链合法使用的化学物质高达5万多种);农产品提供的优质健康能量,重大疾病发生率将大幅度下降;农业将成为附加值很高的产业,大学生二代、农二代等年轻人可以进入农业;优良种子资源可以长期保留下去;病虫草害发生率基本可控,土地越养越肥,耕地生产力将得到稳定提高。农艺有人传承农民的劳动力可以在家门口转变为钞票,不再进城打工出卖劳动力。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8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宗忠:图书馆学十大基本原理
libseeker 2014-9-21 19:39
摘编自:黄宗忠.论现代图书馆学原理. 图书情报知识,2007(1):38-46 现代图书馆学原理由图书馆内部、外部的基本规律组成,主要有10条。 (1)构成原理:图书(信息、知识资源)与读者(用户)是图书馆构成的两个基本方面。 (2)根基原理(记忆原理、生存原理):信息、知识资源的收集、积聚与存储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 (3)功能原理(价值原理):服务读者(用户)是图书馆的终极目的。 (4)动力原理:读者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 (5)创新原理:新技术是创新图书馆的重要手段。 (6)效益原理(增值原理):管理是图书馆提高效益、实现增值的关键。 (7)主体原理: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建设的主体。 (8)适应原理:图书馆发展必须适合国情,适合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 (9)互动原理(支撑原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 (10)生长原理:图书馆是人类社会一种不断发展壮大、永不消失的现象。 延伸阅读: 梁战平:情报学十大基本原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829644.html
个人分类: 圕人堂|4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梁战平:情报学十大基本原理
libseeker 2014-9-21 18:46
摘编自:梁战平.我国科技情报研究的探索与发展 .情报探索,2007(7):3-7 情报学有十大基本原理一直支撑着情报学学科发展和指导着情报研究活动。 (1)隐藏原理:信息、情报的隐藏是情报工作者历来所关注的问题, 目前主要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人类感知系统、现代通信技术、密码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情报的隐藏方法。 (2)相关性原理:情报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解决对情报的“搜寻”问题, 往往通过事件、数据、信息、知识、情报相关性寻找有关的情报。 (3)离散分布原理:信息、知识和情报都是以离散形式, 随着时间分布在不同空间的各种载体中。 (4)有序性原理:信息、知识和情报的有序性是指其结构处在运动变化的开放系统,在交流和传输过程中具有稳定性、规则性、必然性、确定性以及相互因果关联性。 (5)重组原理:信息、知识和情报都可以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形成全新的概念和形态。重组可通过连接、分割、结合的方法, 使对象获得改进的机会。实际上, 重组是获取情报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知识创新的基础。 (6)转化原理:广义的信息包含符号、事件、数据、信息、知识、情报,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7)对数透视原理:这一原理实际上普遍存在于人类感官系统对外界物理刺激的反应机制, 韦伯(Weber) 和费希纳(Fechner) 通过实验提出: S=klogR, S 是由外部物理刺激引起的人的感觉量质, R 是物理刺激量。英国科学家布鲁克斯进而提出“对数透视原理”(Logrithmic perspective)———物理空间中的信息获取和接收的对数透视原理 。 (8)小世界原理:小世界原理也适合于今天的网络世界, 无论是社会网络, 还是互联网都证明存在小世界现象。该原理早就用于传染病控制、物流传输、竞争情报等领域。 (9)可视化原理:信息可视化有三类应用: 认识未知数据集; 整理数据集; 验证假设, 形成新假设。数据、信息、知识、情报等都可以用可交流的、视觉表达的方式来呈现, 从而增强对它们的认识。 (10)最小努力原理:人类总是通过信息进行交流, 并千方百计采取简单、方便、快捷、易用的手段来获取和利用信息、知识和情报。研究和揭示人类情报行为的最小努力特性, 可以使情报获取和服务达到成本小、效率高的目的。 (注:马费成先生提出6条基本原理:离散分布原理、相关性原理、有序性原理、情报交流获取的省力原理、小世界原理、对数透视原理。见:马费成.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 .情报学报,2007(1):3-13。梁战平在此基础上新增了(1)隐藏原理、(5)重组原理、(6)转化原理、(9)可视化原理。) 延伸阅读: 1 武夷山、王海燕.情报学的“三原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25608.html (情报学报 2014年第5期 卷首语) 任何情报学者在研究和工作实践中,都要有“原理意识”:一是用基本原理来指导实践;二是若在实践中发现了与原理相矛盾的东西,就要考虑如何修正原理;三是若在实践中发现了已有原理未能解释的新现象,就要考虑如何构建新的基本原理。 2 梁战平.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3):193-198 图书馆学和文献学是情报学的基础之一。图书馆学是以图书期刊为对象,以馆藏、出纳、阅览等为工作重点;文献学以文献为对象,以揭示报道、加工、研究、提供每篇文献以至每个数据的内容为重点。情报学以信息和知识为对象,以内容开发利用为重点,广泛采用情报技术产生、搜集、整理、检索、传递、分析、利用情报。情报学对信息加工组织有质的飞跃,对组织信息是由线性组织(字符串、全文文本)、平面组织(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到立体组织(A/V数据),进而到虚拟组织(虚拟真实、时空信息)。
个人分类: 圕人堂|13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生物生病的基本原理
热度 8 jiangjiping 2013-12-8 22:40
浅谈生物生病的基本原理 蒋继平 2013 年 12 月 8 日 从专业方面来说,我是一位医生。 但是, 我是给植物看病的, 称为植物医生。记得大约 20 年前,在公司的一次圣诞礼品交换仪式上,我收到了一个印着“植物医生”四个中文大字的杯子。 20 多年来,我一直给植物看病。 虽然植物跟人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 生物之间生病的原理差不多。简单地来说,导致生物生病必须有三个因素: 1. 致病微生物, 2 ,不良环境条件, 3. 生物本身的抗性。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当然, 这里谈及的是由外部因素引发的病害,不是遗传基因导致的先天缺陷。 当一种生物面临致病微生物侵染时,其环境条件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繁殖而不利于这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时,这种生物就会生病。这种生物本身对这种致病微生物的抗性决定了这个生物生病轻重程度。 在生物界,自然物种中的大部分种群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使植物生病的病毒, 细菌,真菌和线虫一般不会使动物生病。换句话说, 动物对可以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有天然的免疫力。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 烟草花叶病毒可以使茄科作物生病,可是对动物没有健康的威胁。 反过来也一样,绝大多数植物对动物病原微生物也有天然免疫力。大家都知道的流感病毒不会侵染植物使之得病的。 即使在植物界内部,大多数物种对某个特定的致病微生物具有天然免疫力。还是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例, 烟草花叶病毒主要侵染茄科植物,包括烟草, 蕃茄, 青椒, 辣椒, 茄子和土豆等几种有限的植物。葫芦科,十字花科, 禾本科, 等等其他的植物种类不会被烟草花叶病毒感染而生病的。 这里涉及到一个生物遗传密码的科学原则。遗传密码的特殊功能单位称为基因。只有在致病微生物的基因产生的致病物质与寄主基因产生的受体物质互相吻合的情况下,寄主生物才会生病。 这是著名的基因对基因的理论。这是自然界生物之间和谐共存和相互竞争的总法则,是主宰生物生死存亡的关键因子。这也是遗传育种的科学依据。 在一种生物对某种特定的致病微生物没有天然免疫力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当一种生物的基因与某种致病微生物的基因产生对应关系后,这个生物的发病程度取决于致病菌的毒性和发病时的环境条件。一般来说,对于病毒来说,温度对发病程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再拿烟草花叶病毒来说,当外界温度达到 40 C 时,它就不能正常入侵寄主,也就是说, 当温度达到 40C 时,它就会失去它的活性和毒力。对于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来说,湿度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 这是因为真菌的孢子萌发一般需要在有游离水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对于由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来说, 刮风下雨的天气非常有利于病害的大流行。这是因为刮风使细菌的孢子在空气中自由漂移,雨点将其带到植物表面, 带有细菌孢子的雨水在植物表面流动,经过植物表面的气孔, 水孔和伤口时, 进入植物体内使植物生病。 恶劣的环境条件也可直接引发生物生病。比如说, 夏天的高温中暑就是由于恶劣的环境条件引发的生理病患。营养不足, 可以导致许多生理病害,主要是缺素症。这些都与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有关。有些营养元素是某个新陈代谢的必须因子,缺少了它这个新陈代谢途径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生物的生理紊乱, 继而出现不良生理反应,造成病变。 简言之,生物生病主要有三种形式: 1. 遗传病,先天带来的, 与病原微生物和环境条件毫无关系。 2.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引发的,大多数可以传染的,病害的轻重程度和流行趋势取决于寄主个体和种群的抗性,致病生物的毒性,以及发病时的环境条件。 3 ,生理性病害,由恶劣环境条件引发的生理功能失调。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74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更正】各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
wangshu 2011-10-7 20:56
在WH师兄的帮助下更正了这个广为传播的好帖子中的小错误,原作者已不可知 ==================== 紫外吸收光谱 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荧光光谱法 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 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荧光光谱是不能提供寿命信息的,因为荧光光谱是稳态谱,激发光源是Xe灯。如果要测寿命应该用TCSPC,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法。) 红外吸收光谱法 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拉曼光谱法 Raman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 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 质谱分析法 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 气相色谱法 GC 分析原理:样品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关,是定性依据;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关 反气相色谱法 IGC 分析原理:探针分子保留值的变化取决于它和作为固定相的聚合物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谱图的表示方法:探针分子比保留体积的对数值随柱温倒数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探针分子保留值与温度的关系提供聚合物的热力学参数 裂解气相色谱法 PGC 分析原理: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瞬间裂解,可获得具有一定特征的碎片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图的指纹性或特征碎片峰,表征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几何构型 凝胶色谱法 GPC 分析原理:样品通过凝胶柱时,按分子的流体力学体积不同进行分离,大分子先流出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高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 热重法 TG 分析原理:在控温环境中,样品重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的重量分数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曲线陡降处为样品失重区,平台区为样品的热稳定区 热差分析 DTA 分析原理:样品与参比物处于同一控温环境中,由于二者导热系数不同产生温差,记录温度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温差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提供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各种热效应的信息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DSC 分析原理:样品与参比物处于同一控温环境中,记录维持温差为零时,所需能量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热量或其变化率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提供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各种热效应的信息 静态热―力分析 TMA 分析原理:样品在恒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随温度或时间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形变值随温度或时间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热转变温度和力学状态 动态热―力分析 DMA 分析原理:样品在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随温度的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模量或tgδ随温度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热转变温度模量和tgδ 透射电子显微术 TEM 分析原理:高能电子束穿透试样时发生散射、吸收、干涉和衍射,使得在相平面形成衬度,显示出图象 谱图的表示方法:质厚衬度象、明场衍衬象、暗场衍衬象、晶格条纹象、和分子象 提供的信息:晶体形貌、分子量分布、微孔尺寸分布、多相结构和晶格与缺陷等 扫描电子显微术 SEM 分析原理:用电子技术检测高能电子束与样品作用时产生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X射线等并放大成象 谱图的表示方法:背散射象、二次电子象、吸收电流象、元素的线分布和面分布等 提供的信息:断口形貌、表面显微结构、薄膜内部的显微结构、微区元素分析与定量元素分析等 原子吸收 AAS 原理:通过原子化器将待测试样原子化,待测原子吸收待测元素空心阴极灯的光,从而使用检测器检测到的能量变低,从而得到吸光度。吸光度与待测元素的浓度成正比。 (Inductive coupling high frequency plasma)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 ICP 原理:利用氩等离子体产生的高温使用试样完全分解形成激发态的原子和离子,由于激发态的原子和离子不稳定,外层电子会从激发态向低的能级跃迁,因此发射出特征的谱线。通过光栅等分光后,利用检测器检测特定波长的强度,光的强度与待测元素浓度成正比。 X-ray diffraction ,x射线衍射即XRD X射线是 原子 内层电子在高速运动电子的轰击下跃迁而产生的光辐射,主要有连续X射线和特征X射线两种。晶体可被用作X光的光栅,这些很大数目的原子或离子/分子所产生的相干散射将会发生光的干涉作用,从而影响散射的X射线的强度增强或减弱。由于大量原子散射波的叠加,互相干涉而产生最大强度的光束称为X射线的衍射线。 满足衍射条件,可应用布拉格公式:2dsinθ=λ 应用已知 波长 的X射线来测量θ角,从而计算出晶面间距d,这是用于X射线结构分析;另一个是应用已知d的晶体来测量θ角,从而计算出特征X射线的波长,进而可在已有资料查出试样中所含的元素。 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 CZE的基本原理 HPLC选用的毛细管一般内径约为50μm(20~200μm),外径为375μm,有效长度为50cm(7~100cm)。毛细管两端分别浸入两分开的缓冲液中,同时两缓冲液中分别插入连有高压电源的电极,该电压使得分析样品沿毛细管迁移,当分离样品通过检测器时,可对样品进行分析处理。HPLC进样一般采用电动力学进样(低电压)或流体力学进样(压力或抽吸)两种方式。在毛细管电泳系统中,带电溶质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迁移,其表观迁移速度是溶质迁移速度与溶液电渗流速度的矢量和。所谓电渗是指在高电压作用下,双电层中的水合阴离子引起流体整体地朝负极方向移动的现象;电泳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其所带电荷相反方向迁移的现象。溶质的迁移速度由其所带电荷数和分子量大小决定,另外还受缓冲液的组成、性质、pH值等多种因素影响。带正电荷的组份沿毛细管壁形成有机双层向负极移动,带负电荷的组分被分配至毛细管近中区域,在电场作用下向正极移动。与此同时,缓冲液的电渗流向负极移动,其作用超过电泳,最终导致带正电荷、中性电荷、负电荷的组份依次通过检测器。 MECC的基本原理 MECC是在CZE基础上使用表面活性剂来充当胶束相,以胶束增溶作为分配原理,溶质在水相、胶束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在电场作用下,毛细管中溶液的电渗流和胶束的电泳,使胶束和水相有不同的迁移速度,同时待分离物质在水相和胶束相中被多次分配,在电渗流和这种分配过程的双重作用下得以分离。MECC是电泳技术与色谱法的结合,适合同时分离分析中性和带电的样品分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将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与针尖的距离非常接近时(通常小于1nm),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势垒流向另一电极。这种现象即是隧道效应。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简称AFM)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探针装在一弹性微悬臂的一端,微悬臂的另一端固定,当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时,探针与样品表面原子间的排斥力会使得微悬臂轻微变形,这样,微悬臂的轻微变形就可以作为探针和样品间排斥力的直接量度。一束激光经微悬臂的背面反射到光电检测器,可以精确测量微悬臂的微小变形,这样就实现了通过检测样品与探针之间的原子排斥力来反映样品表面形貌和其他表面结构。 俄歇电子能谱学(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j简称AES 俄歇电子能谱基本原理:入射电子束和物质作用,可以激发出原子的内层电子。外层电子向内层跃迁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可能以X光的形式放出,即产生特征X射线,也可能又使核外另一电子激发成为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就是俄歇电子。对于一个原子来说,激发态原子在释放能量时只能进行一种发射:特征X射线或俄歇电子。原子序数大的元素,特征X射线的发射几率较大,原子序数小的元素,俄歇电子发射几率较大,当原子序数为33时,两种发射几率大致相等。因此,俄歇电子能谱适用于轻元素的分析。
个人分类: 化学|2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张雷声: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热度 2 yue 2011-5-21 17:22
张雷声,女,安徽芜湖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教学与研究,2009年 07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什么是、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实践的产物必须在实践中发展,不允许人们以教条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QueryID=7CurRec=1 导读: 张雷声真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中国的男人真应该汗颜,因为张雷声竟然是一个女人。 呜呼。真理是偶然的,不知道她怎么想到的。 当然,作者的意图无非是为了解放思想。 从个别论断中解放出来,当然是最先的。基本原理比个别论断更重要。 但是这只是第一步,第一步不等于最后一步。 真正要解放出来,还是要从基本原理中解放出来。就是要发展基本原理。 但是这还不是全部。解放不是全盘否定,从基本原理出来,还要肯定个别论断,其实个别论断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这就说矛盾了,其实真正的态度是:对二者都要怀疑,但是对二者都要尊重。也就是对二者都要坚持与发展,学习与创新。关键是以解放思想的态度对二者,同时又实事求是。 张健.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要发展,社会科学 1986/02 胡耀邦同志指出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的,但就是这些基本原理,也还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科学是不可能停滞不前的。” ( 参看 1985 年第 3 期《红旗》,第 5 页 ) 附录: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山东文学 2010/02 (不好) 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与研究 2009/07 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理论教育 2009/17 马克思恩格斯的七篇序言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60 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02 论科学发展观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坚持与发展——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60 周年,理论学刊 2008/07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理论前沿 2007/23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5/0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4/0 以发展的观点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视野 2003/01 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江汉论坛 2002/10 中 邓小平理论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50 周年,内蒙古大学学报 ( 人文 . 社会科学版 )1998/01 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与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研究 1998/06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的根本问题,党史文汇 1997/0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发展,生产力研究 1992/03 再论坚持和发展《资本论》的基本原理,长白学刊 1989/0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要发展,社会科学 1986/02 张健 胡耀邦同志指出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的,但就是这些基本原理,也还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科学是不可能停滞不前的。” ( 参看 1985 年第 3 期《红旗》,第 5 页 ) 关于坚持和发展《资本论》基本原理的争鸣,社会科学 1986/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各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历史发展,社会主义研究 1985/02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坚持基本原理为前提,社会科学 1985/10 参考拙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74do=blogid=336732 文献参考 序号 题名 作者 作者单位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1 论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张雷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期刊】 教学与研究 2009-07-20 2 论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张雷声 中国人民大学 【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 2009-09-01 3 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的根本问题 【期刊】 党史文汇 1997-05-15 4 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共产党宣言》与邓小平理论 包心鉴 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期刊】 社会主义研究 1998-12-10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143 次阅读|2 个评论
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讨论)
wcwcsong 2010-9-9 16:07
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以科学为基础,评估风险因子或物质与危害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提出科学性数据,以供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标准等风险管理措施,并付诸执行,同时以风险这一概念,用具体的科学证据,通过媒体,与社会大众及相关利益方进行风险交流,以取信大众,维护国家、社会和谐稳定。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 3 个组成部分。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757 次阅读|4 个评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题,1-4章
yue 2010-6-18 22:18
一.辨析题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 .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4 .中国特色就是中国化。 5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6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7 .以人为本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 二.论述题 1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精神实质上的一致性。 2 .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关系? 3 .毛泽东和邓小平各自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 4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5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思维。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精神。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在个人学业和事业中的应用。 张雷声: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74do=blogquickforward=1id=446514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3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