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伪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感于“伪注”现象
gl6866 2010-6-19 12:38
李醒民教授的博文学术论著伪注现象剖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6/233445.shtm提出了所谓的伪注现象。按照他的说法伪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李代桃僵。李代桃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那么李文中用这个老话的意思是将转引标注变为直接引用,尤其是将引自译著、译文或他人论著的译句,标注为引自原著即原始外文文献。从而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李文中列举了不少具体的做法与例子,这些都是人文社科甚或自然科学中常见的现象。我在工作中曾经见到过专门有为参考文献印制的书籍,为那些做伪注的人提供了方便。也给出了伪注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基础。这样必然会让伪注者更容易装出一副满腹经纶、学贯中西的派头。尤其是有了互联网这种便捷工具,伪注现象肯定是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杜绝的现象。 李文认为伪注实际上是一种剽窃和抄袭剽窃和抄袭他人的译文。这一点我倒是同意,例如,在他的博文中就引用了被伪注的遭际。他说曾经常碰到与自己的译文和译句相关的伪注。近年,有一位作者在引用考尔丁的一段话语时,所标注的参考文献E F Caldin,The Power and Limit of Science . London: Chapman Hall LTD.,1949: Chapter X.就属于伪注,因为他的引文是从我的论文《科学和技术异同论》(《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1期,第1~9页)中照抄来的,而他却没有注明真实出处,所标注的是他根本没有研读和翻译的英文原著这就是伪注的典型例子。 我想李先生说的还算是比较好的,伪注者尚能在相应的出处找到相应的译文来。已经相当不错了,至少还给出了直接引用的出处。我所遇到的则是另一方面的问题,有人为了轻视翻译,在有中译本的著作中刻意将译者名省略掉。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负责的出版社基本要将原文与译文的页码同时标注清楚(通常译文页码为边码)。这样就更给伪注者以方便。我们知道,在中国当今的学术氛围中,与其写些东西,不如译些东西。而译者的价值在中国甚至要比原作者高(当然现在也有不少毛糙的东西流入市场,以至于看书者宁看原文而不看译文)。但是从事研究的人则必须要有相应的引文,那么中译本就成为其所伪注来源的重镇。不重视翻译或在引文中不提译者的名字也是另一种伪注,但又有谁注意这种现象呢? 还有一点,我想指出,我国期刊发表论文对参考文献数量与质量极不重视。看看国外一篇学术文章的引文,短短一篇东西,没有数十篇引文是不行的。任何一项成果都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推进,哪有那种横空出世莽昆仑的人物呀!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521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