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传染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超级细菌不是传染病
xupeiyang 2010-8-19 10:53
卫生部:超级细菌不是传染病 内地未发现病例 2010年08月19日01:46 新京报 吴鹏 我要评论 ( 0 ) 字号: T | T   昨日,一场有关超级细菌的研讨会在卫生部举行。一名与会专家对本报表示,超级细菌是一种感染,并不是传染病,公众无需恐慌。我国内地目前也未发现超级细菌感染病例。   昨日的研讨会由官员和20多名专家参加,对超级细菌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经过简单修改后,将正式上报卫生部。   超级细菌不是传染病   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8月11日刊登的一篇论文称,研究者已经发现一种超级细菌,它几乎可以抵御所有抗生素。目前,这种超级细菌已经从南亚传入英国,并很可能向全球蔓延。   在经历了非典和 甲流 后,多地报道称公众开始担心,是否又出现了一种暂时无药可治的传染病?   对此,昨日,刚参加完研讨会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系主任徐小元说,超级细菌和甲流、非典不一样,不是传染病而是感染。徐小元说,感染和传染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比如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可能会被感染,但并不会在常人间传染,大家不必恐慌。   徐小元还担任卫生部甲流临床专家组副组长,非典、人禽流感临床专家工作组成员。他表示,目前,中国内地并未发现超级细菌感染病例。对于内地何时会出现超级细菌,他并未正面回答,只是强调超级细菌并非传染病,而是一种感染,公众无需恐慌。   超级细菌并非无药可医   昨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向本报证实,在我国,香港曾有人感染超级细菌,但已治愈。   人民网报道显示,香港卫生署近日宣布,英美等国近期相继发现的新型超级细菌NDM-1,早于去年10月已经被发现存在于香港一名男病人的尿液样本中。   据媒体报道,香港病例早已治愈出院。瑞典的两例感染者经过综合治疗,也已经治愈出院,感染超级细菌并非无药可医。   徐小元还认为,超级细菌这一名字并不准确,而且容易被人误解,称为多重耐药菌或者多重肠杆菌属的耐药菌更为准确。   对于超级细菌的产生,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是抗生素的滥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抗生素的管理。   抗生素的滥用,医生有责任,但是,有的时候也是病人自己愿意使用抗生素。他提醒公众,抗生素药应该规范使用,而不能滥用。   ■ 新闻背景   细菌耐药性是个老话题   昨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接受央视采访时称,这次的超级细菌其实是一种酶,2008年以后已经被发现了,比甲流病毒的发现还要早一年。它的耐药性虽强,但是致病力并不强,死亡病例不多。   广东省疾控中心流行病研究所所长何剑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细菌耐药性是一个老话题,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像几年前出现过的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没有引起全球危害。他认为,这种基因只是增加了治疗难度,但不会出现像非典、 甲型H1N1流感 这样直接攻击人类的新型病毒。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者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   ■ 专家建议   疾控中心专家建议,建立细菌持续监测系统   要严格管理抗生素使用   《柳叶刀》中有关超级细菌的文章称,这种细菌其实是一种被称为新德里金属--内酰胺酶1的基因,简称为NDM-1。这种基因与细菌结合,能使绝大多数抗生素失去效力。而且多国报告了病例,并且有病例死亡。   中国内地虽然还未发现超级细菌病例,但是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刘起勇昨日认为,在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我国还应对某些细菌建立起持续性的监测。   刘起勇认为,超级细菌具有多重抗性和高抗性。而这意味着,很多抗生素对超级细菌发挥不了作用。出现多抗和高抗的问题,就是因为滥用抗生素造成的。他认为,我国应及时采取综合性的策略。   一是政府应进行导向性的措施,比如要求医生开处方时,没有必要用抗生素就不要用,如果必须要用,就必须提出临床的指标,在用的过程中,尽量留有余地。   另外,药品销售要严格把关。药店卖抗生素必须看处方。   同时,刘起勇提醒要重视兽药的使用,比如牲畜得病也在使用抗生素,也应该按规使用。好多细菌是人畜共患的,比如结核病。好多动物也可以感染结核和携带病菌。   最后,刘起勇说,加强监测,统一规划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了细菌监测,但是从总体来讲,还不是很系统全面,持续性也不是太好。   他认为,建立对抗生素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网络,有助于科学的有意识的对其耐药性进行追踪。如果有细菌发生了耐药性,我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对某种抗生素先暂停使用?这样过一段时间,细菌对这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就会恢复。刘起勇说。 我要评论( 0 ) 相关阅读: 英国专家称超级细菌基因强悍 难治但易防 2010.08.18 滥用抗生素成就超级细菌 专家呼吁反思 2010.08.17 超级细菌蔓延全球 已致死一人多为旅行感染 2010.08.14 专家称超级细菌报道有误 危害不如SARS甲流 2010.08.15 南亚发现新超级抗药性细菌 可能在全球蔓延 2010.08.11 广东部署防范超级细菌 已储备治疗药物 2010.08.14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934 次阅读|1 个评论
传染病研究优秀国际论文 by F1000 Factor
xupeiyang 2010-8-9 13:27
详细信息见 http://f1000medicine.com/browse/INF 国际医学专家按F1000 Factor评出的传染病研究国际优秀论文,你可以选择查阅近一周至近五年发表的优秀论文。 可按以下分类进行检索查阅: Infectious Diseases Antimicrobials Drug Resistance Bacterial Infections Bioterrorism HIV Infection AIDS: Basic Science HIV Infection AIDS: Clinical HIV Infection AIDS: Vaccines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Nosocomial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without HIV) Tropical Travel-Associated Diseases Viral Infections (without HIV)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3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提纲)
fqng1008 2010-7-31 08:55
这可能是我退出江湖(中医学术)前的最后一个想法,但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想法。不过,写出这部小册子应该不成问题。下面是每章的题目: 一、绪论: 1.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 (1)是什么 (2)为什么 (3)做什么 (4)怎么做 智者察同:伤寒=温病=传染病(感染病) 愚者求异:伤寒温病传染病感染病 2. 从寒温分化到中西合流 (1)混沌状态:早期医家对传染病的朦胧认识 (2)伤寒一统:张仲景的医学贡献 (3)伤寒补亡:对温病学派的促进作用 (4)寒温分化:温病学异军突起 (5)寒温合流:近代医学的正面要求 (6)中西一体:现代临床的必然趋势 二、《内经》辨证论治萌芽 1.《内经》外感病概念辨析 2.《内经》的六经分证及对《伤寒论》的影响 3.《内经》的其他辨证方法及其衍变 4.《内经》外感病的病因学说及其影响 5.《内经》的疾病传变学说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伤寒论》开启先河 1. 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 2. 六经的实质与对《伤寒论》研究的反思 3. 六经辨证 能够提供哪些借鉴 4. 六经辨证的历史局限 5. 主证、兼证、变证与坏证 四、温病学派异军突起 1. 宋代伤寒补亡与温病学的产生 2. 吴又可的戾气学说 及其夭折 3. 叶天士 《温热论》的价值 4. 吴鞠通《 温病条辨》及其他 5. 温病辨证学说反思 五、寒温合流虎头蛇尾 1. 风起云涌的寒温之争 2. 顺理成章的统一呼声 3. 难以取舍的辨证纲领 4. 不了了之的未竟大业 六、分型论治偶得必失 1. 阶段论与随机论 (1)注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辩证体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2)注重症候排列组合的辩证体系: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2. 分期辨治为什么衰落 3. 辨证分型论治的兴起 (1)脏腑学说为中医理论核心的提出 (2)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观念的形成 (3)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七十年代以来,为使诊断规范化、疗效客观化,全国范围内相继成立了研究协作,各个病种相继制订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 4. 辨证分型论治的缺陷 5. 传染病辨证呼唤新的模式 七、中西结合势在必然 1. 与时俱进:当代临床对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几点要求 2. 求同存异: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基本理念 (1)病因学一体化 (2)病机学一体化 (3)证候学一体化 (4)诊断学一体化 (5)治疗学一体化 (6)预防学一体化 (7)护理学一体化 3. 因病制宜: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重点突破 (1)新感温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 (2)伏气温病(血液途径传染病):缺乏新感入络的病因学说;缺乏伏气温病的传变理论;缺乏伏气温病的辨证体系 4. 分期论治:病机、证候与治疗的辩证统一 (1)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 (2)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 (3)重心治疗与随症加减 八、新思维示范 1. 乙型肝炎肝硬化 (1)辨病征:表征,里征。 (2)辨病程:平稳期,进展期,坏症期。 (3)辨病情:A、B、C分级。 (4)辨兼夹:8个兼夹证。 (5)辨坏症:5个终末期表现。 2. 艾滋病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段论”:祝味菊构建的感染病辨证体系
fqng1008 2010-7-23 09:27
最近对构建传染病辨证体系有些新的想法,于是上溯内难,下及当代,发现近代名医祝味菊先生的五段学说值得关注。 一、祝味菊其人其事 祝味菊(1885~1951年),浙江绍兴人。其祖上世代业医,自幼耳濡目染,髫龄即熟知医药病名。弱冠后其姑丈严雁峰公先后延聘宿儒刘雨笙等教授医经。l9l7年,四川省招收军医,祝氏应考入学,攻读2年后,因政事动乱,医校改组,乃随教师石田东渡扶桑,在日学医,接受了新的医学理论。归国后,出任四川省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主政官医院7年,颇具医誉。 1926年为避川乱,祝氏自成都至沪上,1年后感时医对急症重病缺少良法,遂不顾一切,奋然悬壶,并一反沪医时风,以擅用温热见长。冯伯贤在主编《上海名医医案选粹》时,将其列为上海名医。祝氏临床以内科擅长,尤以善治伤寒著称,碰到重病,每敢独力承担,常能起重笃而救险难,章次公称其在祝先生只是家常便饭)。由于医疗影响日渐扩大,逐渐形成了祝氏医派。时有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之子,因误用凉药,几致不救。后邀祝氏诊治,先生力排众议,用峻热剂挽救于旦危之际。徐小圃原先崇尚吴门温病学派,经此一事很受震撼,于是一反过往作风,得心应手,遂有祝派之称。又有武进陈苏生,向守其师承轻淡之术,闻知小圃先生的用药,是受了祝味菊先生的影响,为此不揣冒昧,单独前去拜到门下,后成为祝派发扬光大的传人。又王兆基亦是因病,经他医用辛凉滋阴药久治不愈,经祝氏改予温潜之剂,其恙若失,因受业于门下者。 祝氏不但注重临床,还热心于中医教育,曾与沪上名医徐小圃共同筹建上海景和医科大学,后因战事未能正式开学。旋即应聘担任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1935年新中国医学院成立,先后出任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新中国医学院院长等职。抗战前,曾与德籍医师兰纳在沪合资开设西医会诊所。因其中、西医学造诣均深,且又博闻强记,极有口才,凡与其共过事者,莫不佩服之至。徐相任先生言其辩才无碍,辟易千人,国医中之不羁才也。陆渊雷称其君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其造诣非余所及。连生性自负过人的章次公先生,也奉手承教,俯首无辞。兰纳是外国医师,与之结交并共同合组诊所后,亦深感获益良多。 祝氏既反对崇古尊经,也反对崇洋媚外,力主中医科学化。章次公说:在20年前,我和祝君及陆渊雷君一同在上海国医学院教书。在那时,祝氏就主张中医要革命。他说要发皇古义,一定要融会新知。这种主张,当时除我和陆渊雷君外,宗兄巨膺、盟兄徐衡之也是竭力支持的,此外就很少同志了(指在上海)。但由于祝氏中医造诣较深,十分雄辩,医疗声誉很高,因此关于变革中医的主张影响很大。 祝氏著作较多,有《伤寒质难》、《伤寒方解》、《伤寒新义》、《金匮新义》、《病理发挥》、《诊断提纲》、《脉学举隅》等,后辑成《祝氏医学丛书十种》。其中《伤寒质难》一书,由祝氏口述,陈苏生执笔,于1950年出版发行。期望能够引起中医倾向于科学的趋势,能够引起西医重行检讨中医的兴趣,从而促使彼此泯除新旧之成见,合中西医为一家。《伤寒质难》在付梓前曾经陆渊雷先生作文字修润,陆自称予交祝氏君久,知其虽工医,颇不汲汲于著书,既得陈君而著书矣。复不汲汲于印行,今竞印行者,诚所谓因缘凑合,非有所勉强也。质难稿初成,予尝为之稍润色。及其砌板,又为校阅一过。《伤寒质难》出版后,医界咸为推重。徐相任称是书于工作方面,则兼采新理;于治法方面,独运匠心。开中西沟通之先声,成古今未有之巨著。秦伯未谓是书虽以伤寒为名,绝不同于张仲景一家,上而素灵,下而叶吴,均有论及。章次公论是书为我们找到了新的出路,不但在现阶段中西医间筑成了联系的桥梁,而且指示着今后医界研究工作中应努力的方向。 二、八纲辨杂病,五段论伤寒 祝氏在《伤寒质难发凡篇第一》中指出:彼实质诸病,不外形体之变化;官能诸病,不外作用之失调;传染诸病,一言以蔽之,客邪之外侵也。实质官能病,中医谓之内伤,谓之杂病;传染诸病,中医谓之外感。他提出了八纲辨杂病,五段论伤寒的主张,即采用八纲辨证论治内科杂病,采用五段辨证论治外感伤寒。因为他认为,广义之伤寒,包括一切传染病而言也。 八纲辨证渊源于张景岳的阴阳六变说,嗣后清代程钟龄又提出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然而,直到祝氏在《伤寒质难》一书中才创造性地提出八纲一词,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同时,他第一次给八纲中的四对辨证范畴下了定义,确定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他说:阴阳者,盖指病能而言也,病之分阴阳,所以别体用之盛衰,测气质之变化也,至于寒化为阴,火化为阳,人里为阴,出表为阳,虚者为阴,实者为阳,隐然又执八纲中之大纲矣。表里者,指疾病之部位而言也,病之分表里,所以明内外,定远近,别亲疏,知顺逆也,寒热者,指病能之盛衰而言也,病之分寒热,所以明气血之多寡,察抗力之盛衰也,虚实者,指正邪消长之形势而言也。总之,祝氏完成了八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完成了理论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飞跃。当前,对于八纲辨证理论,则认为是在祝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 五段辨证是祝氏在外感热病辨证上根据五段病理独创的方法。他认为张仲景是正气为本的学术中坚,辨伤寒宗六经而不泥,认为仲景六经名词,系代表人体抗邪所发生之六大类证候,六经所固定之证候,初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是以后人于伤寒六经之外,又有温病三焦之说。他看到了六经的局限性,认为要发展伤寒学说,切合临床实际,应该跳出六经的圈子,寻找新的理论。六经证候,既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则六经名称可废也,利用六经名词,以代表各个抗邪程序,则六经名称存之亦可也。他说:一切外感,有机之邪,其抵抗之趋势,不外五种阶段。所谓六经症候,亦不出五段范围,于意云何,吾之所谓六经者,乃代表五种抵抗程序耳。太阳为开始抵抗,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过,太阴少阴同为抵抗不足,厥阴为最后之抵抗。一切外感,足以激起正气之抵抗者,皆不出五种阶段。此吾研究之创获,敢谓前所未有也。 三、五段代六经构建的传染病辨证体系 祝氏认为:疾病不能脱离人体而独立。病原繁多,随时代而变异;本体惟一,人体自然疗能虽百年而不易。故既病则病变之逆顾,预后之吉凶,人体抗力亦实左右之;是则体质之论,实为中医精神所寄。所谓伤寒六经病证,仅为利用以代表人体各个抗邪程序之代名词。但病变万端,六经所固定的证候并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遂不囿于前人之说,融纳新知,续予发挥,据其平生研究经验所获,创立以五段代六经,自成一家之说,虽叛古逆今,勿顾也。他谓一切外感性热病,无论其为六淫之袭,菌毒之激,人体未有不起抵抗者,抵抗之趋势,即证候之表现。人体抗邪反应不外体力之盛衰,抗力之消长;五段者,抗力消长之符号也。祝氏五段之说,对临床治疗迄今仍具启迪意义。 1.太阳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开始适度之抵抗 祝氏曰:太阳为六经证候之首,表病之主症为畏寒发热,发热之原因系邪正相搏,体温调节中枢受激;或为六淫外激致放温障碍,或为菌毒内激致生温亢进。发热之动机,对六淫之邪,欲酿汗而解表;对菌毒之邪,欲令产生抗体,以消内在之菌毒。诊视之要:外观表机之开合,内察正气之盛衰。释曰开之太过,名曰表亢;合之太甚,名曰表闭。气之太过曰亢,有余曰盛,不足曰怯,怯甚曰衰,不盛不怯曰和。其治开表以辛,和表以甘,制亢以凉,扶怯以温。故放温障碍,发热无汗:表闭甚而里气不亢者,法主辛温,麻黄汤;气怯而甚者加附子,即麻附细辛汤;表闭而里气盛者,法主辛凉,银翘散;气亢而甚者加石膏,即大青龙汤;表闭而里气和者,辛平宣散,葱豉荆防之属是也。放温激进,发热自汗;表亢而里气怯者,法主甘温;桂枝汤;表亢而里亦亢者,法主甘寒,白虎汤;表亢而里气盛者,法主甘凉,芦豉之类是也;表亢而里气和者,法主甘平,桑菊之类是也。要之,太阳伤寒首重解表,解表者,解除人体因抗邪诱起之反应,调正其本身营卫之不和。祝氏评曰:表何尝有邪,又何尝有风可祛,有寒可逐,有热可清乎!现代研究认为所谓病位在表,只是一种理论抽象,本质是机体对病邪诱袭所产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祝氏释解表主用汗法之机理,汗法可以调节亢温,可诱导血行向表,协助自然疗能,一举而数善备矣。但指出:倘汗而不解,则为汗之不得其道也,其或为肠有宿垢,或菌毒内踞,或身体之一部遭遇炎性之刺激,或代酣之废物引起自身之中毒。主张诱因但治其反应,主因必去其病原,若无祛除病原之特效专药,则时时扶持其抗力,维护其自然疗能,亦可令正胜而邪却。祝氏进一步提出治疗外感疾病,不必待病至深入而后方行之,而应观察邪行之趋势,以施早期疗法。当代名医姜春华所创截断扭转理论,或即循此思维。 2.少阳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抵抗持续不济,未能协调也,但正气有可胜之潜力 其成因为内有障碍,脏腑功能不能自由发挥。如有积饮则汗出不达,肠有积滞则府气不宣。水饮成于三焦之不利,积滞因于脾胃之不适。但此处之积滞,为传化失职,仅令妨碍抗能,未见抵抗太过之象,与阳明腑证有别;故虽曰府实,亦当归于少阳,此仲景柴胡汤所以有硝黄之加也。其治:去其障,则正伸而邪达,法用和解;和者协和其正气,解者解除其障碍。喻谓譬如行旅,征马踟蹰,非马不前也;荆棘瓦砾障于途也;去其障,则昂然奔逸而莫能自制矣。如湿重而脾运受困者,茅术半夏宣发中阳,助麻桂以收和解达表之功;大便溏薄,则气怯无汗,麻桂柴葛之外,重与术附益果之属以固之,溺频而多,则液阻无汗,麻桂柴葛之外,兼与故纸覆菟之类以摄之;膀胱满而不能下者,法当渗利,五苓散主之。障碍当视其性质之不同各予专药,如柴胡有宣畅气血、散结调经之效,故为少阳和解去障之专药。总之,正气未能协调者,则善为诱导。诱导者,损有余,补不足,以求机体动态平衡。 3.阳明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之反应失之过激也 其成因:体实气盛之人,抵抗太过一也;非寒而温,未虚而补,应汗失表,宜攻失下二也。历来医家都称阳阴证有入经、入腑之别,主用清下二法。祝氏氏则曰:入经入腑,乃从药效反溯而名之,皆为想象之词;以高热而用清,以排滞而用下,亦似是而非之说。阳明证为伤寒至于极期,正邪双方各为其生存而作殊死之战,抗力岂皆有余哉!清而下之,抑低其抗力,愈虚其虚矣。故阳明虽有可清可下之证,而无必清必下之理。体壮气盛之人,抵抗太过,兴奋太甚,方可制亢以凉,一清而愈,白虎汤为正治。腑实之候,非必承气之证,其有宿滞陈积在上则宜消,在下则宜导;府实而体虚,宜用温通;府实而气盛,必具见仲景可下之证,方可假手于一下而愈。下滞之药,为去病之用;温凉之性,为疗人之方,不可治病而忘人! 或谓邪重而发之暴者,每能直接造成阳明证候,必须用寒凉清下之法。祝氏辩曰:邪无论轻重,必待机体之反应而后症状方显,故疾病为病原与人体合成之产物。人之受邪,邪体虽同,后果各异。以疟疾为例,定期剧寒高热,烦渴引饮为当然病型;然发热后或体力自如,或困顿不堪,或发而自休,或发而不已,其转归亦因人而异。其治,如疟发而虚,即不得用清,仍当用温。俗言疟为脾寒,截疟七宝饮即是温药。 4.太阴、少阴伤寒,同为人体对于邪毒抵抗不足 它与少阳伤寒的区别在于,大凡具有抗力而未能发挥者,谓之少阳;无力反应则谓太阴,少阴。故少阳不足在标,太阴、少阴不足在本。其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困于痼疾,或伤于新病,其素秉虚弱则一也。久服寒凉,滥于攻下,发汗过多,伤于药物,致阳气日困,心用日衰二也。如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此言胃肠消化功能不足,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此言心脏功能之不足。形质指阴,功能指阳,故太阴、少阴伤寒,咎在阳气抗力之不足。不足曰怯,怯者温之,温药有扶阳助正、强壮之意。故其治,不足在表,温以卫之;不足在里,温以和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温之以味。仲景之理中,吴萸、四逆、真武等,莫非温阳之方。 或谓正虚为病可用温,菌毒炎症为病则不可温,祝氏力斥其非。狭义之伤寒,病菌所致,其治可用温否,方书有载。急性肺炎,其体力不足者,麻膏疗病,枣附强心,此千金越婢汤也,可用温否?痢下赤白,细菌原虫之为患也,实痢用清,虚痢用温,为治痢之要则,温药治疟,已见前述。以寒凉之药治菌毒炎症,用之于体虚之人,无异抑正纵邪,反碍其自然疗能。要之,无论六淫、菌毒,其为病而正属虚者,总不离乎温法。 5.厥阴伤寒,最后之抵抗 厥者极也。病危而人体抗力不能作最后之凋正,则惟死而已:如阳亢不降,热厥不回,则燔灼而死;阴极不回,寒厥不止,则销沉而亡。热厥而身热渐退,为正胜邪衰,其厥自止;寒厥而手足转温,为正胜阳复,为疾病转归之佳兆。寒厥治以回阳救逆,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见虚脱之状用四逆加人参汤。热厥治以清法或下法,直折其亢,白虎汤或承气汤类。所谓得凉则安,承乃制也;失凉则危,亢则害也。现代中西医结合抢救感染性休克,即常运用治疗热厥的清、下二法,确有一定效用。病邪既退,得养则昌:真阴虚者,滋以养之;心阳衰者,温以养之;神惫者,养之以酣寐;心劳者,养之以恬淡。毋滞其阴,毋扰其阳,醒脾开胃,以纳谷浆,此外感热病善后之法也。 祝氏总结曰:外感性热病,阳气为抗邪之先锋。阳衰一分,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因此主张未病重阴,既病重阳,喻为承平之时,修文为主;荒乱之世,崇武为尚。故称善理阳气,则五段疗法得其要矣。太阳伤寒,重在和阳;少阳有碍,重在通阳;阳明太过,重在抑阳;太阴、少阴不足,重在扶阳;厥阴逆转,重在潜阳。这对当前治外感热病恣用寒凉的偏见,不失为一有益的启示。 综上所述,祝氏五段之说,其立论注重体质内因,强调因人而异,抑亢扶怯,使之符合机体自然疗能,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其治则首重阳气抗邪作用。 四、五段论的汇通意义及其进步性 1.病因与发病 民国时期,有关疾病乃由病原体(即细菌、病毒)引起之说盛行。祝氏认为:夫疾病者,健康生活之违和也。一种物体(具备质量之物体如细菌、原虫等),能刺激正气发而为病者,所谓病原体是也。病原体不能直接发为疾病,必待体工(即机体的生理机能,笔者注)之激荡,而后症状乃显,何以故?病原乃发病之源,症状乃疾病之苗。疾病之发生,不能离人体而独立;症状之显露,乃体工反应之表现也。是故疾病非是一种物体,乃物体与身体之共同产物也。治病既要针对特异的病原体,也要调整身体对病原体的适应过度或适应不力。 祝氏将外感致病因素分为有机之邪与无机之邪:病原微生物属有机之邪,环境气候的理化因素改变属无机之邪。无机之邪为致病的诱因,有机之邪为主因。所谓的六淫之邪,均属无机之邪,因此并不能入里。受寒八分,即是八分,而并不繁殖。六淫常导致环境理化因素改变而使人体的生理发生变化以至于不能进行适度的调节,从而使有机之邪乘而入里繁殖,危害人体。寒热症状的变化乃机体的反应,非致病之源。他说:寒温之辨,聚讼数百年,其主要之区别,在证候不在原因。同一疾病,往往甲日伤寒、乙日温病、丙日风温、丁日春温。他明确指出;寒温皆非致病之原,所谓伤寒,所谓温热,都是一种想象之邪,邪病之用温药而愈者,遂名之曰寒邪,邪病之用凉药而愈者,遂名之曰温邪。邪机之推测,乃从药效反溯而得之。祝氏的认识不仅符合现代医学对于疾病的客观认识,还提升了中医学的原有理论,使数千年以来隔靴搔痒式的寒温之争悬疑顿解。由于各类病原体特性不一,其侵袭部位和分泌的毒素不同,加之个体反应状态的不同,最终使显现的症状各不相同。章次公赞扬:他既不鄙弃旧的,也不盲从新的;他不做古人的应声虫,也不做新医的留声机。 2.症状与病机 祝氏融会西医知识,认识到中医所重视的恶寒、发热等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他说:夫异物入喉,激而所咳;浊气刺鼻,郁而为嚏;胃有所恶,逆而为吐;肠有所愤,迫而为泄,反射之用也,生理所需要者,名曰平温(37℃);正气抗邪,病理所需要者,名曰抗温;抗邪太过,生理所难堪,病理所不需要者,名曰亢温。抗温为善温,亢温为害温。祝氏认为发热是机体产生大量抗体所必需的反应,有助于杀灭病原体。1994年,美国人类行为和进化学会主席R.M.尼斯出版了一本名著《Evolution andHealing》(直译为《进化和自愈》,中文书名译为《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该书中有大量证据表明,单纯性退热并不利于感染的恢复。有研究报告指出,安慰剂治疗组志愿者的抗体水平要明显地高于退热药物治疗组,发热的高低取决于机体的调节能力。治疗应是协助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而不是阻断症状的出现。 3.治病与治人 当时,西医已获得了针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特定抗生素,一些人开始对中医所谓的清热散寒等法产生了怀疑。祝氏基于疾病乃病因与人体的共同产物,认为治疗可以分为针对病原体的特定治疗、消除症状的对症治疗和调节人体抗病状态的治疗。祝氏认为任何药物均无法替代人体经过亿万年进化所具有的自我抗病及调节能力,因而治人是执简驭繁的捷径,也是中医的长处。他说:病原繁多,本体唯一,病原之发现,随时代而变迁,人体之自然之疗能,历万古而不易;彼鸟兽无知,患病而不死者,有自然疗能也,人为万物之灵,岂鸟兽之不如哉?肺之有咳、胃之有呕、肠之作泻、司温之发热,类皆含有自疗作用。创口之自然愈合,炎肿之自然消散,疟之自已,等是者皆自然疗能也。病之可以自愈,十常六七;医者不过顺其自然之趋势,调整阳用,缩短其疾病之过程而已。祝氏的这类认识对于今天单纯寻找中药特效成分的研究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外感初起,体温调节中枢发出指令使机体产热增加,有利于人体产生抗体,但如果患者肌表散热障碍,则不利于抗病,遂用麻黄、桂枝开肌表以加速肌表循环促进散热,而非用中枢抑制性麻醉类药物抑制体温;如果患者体怯阳虚产热不力,则不利于调节机体的抗病系统,遂加附子以助元阳;若机体产热反应过亢,耗伤津液,致使肠道排泄不畅,则同样有损于机体整体的抗病能力,遂以清热养阴或下法以助机体恢复良好的抗病能力。汗、尿、粪皆是机体借以排毒散热的媒介物,调节此类物质的排泄(泻)途径有助于调整机体自我的抗病系统。这种以阳气(自我抗病调节能力)为中心的治疗思想,对于今天一遇炎症或感染即用清热解毒之法等以对抗为指导思想的治疗思路无疑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 因此,祝氏的治疗常从诱导机体进入良性抗病程序着手,以期正胜邪却。寒性药可以调整抗力太过,温性药可以补充抗力不足。近年来的中药药理研究结果亦从一个方面支持了祝氏的科学推测。人体感染或应激时,往往调动机体的整个应激系统,如产热增加、代谢增强、心率呼吸加快、中枢兴奋等,即所谓阳气起越的表现。中医所谓的热证患者,往往符合上述的临床改变;而阳虚(或寒证)患者则均有上述指标的下降。中药中的温热药具有提升上述指标的作用;而寒凉药则多有抑制的作用。在还没有实验研究的情况下,祝氏能做出上述论断,可见其对中医整体治疗的洞察力。因此,祝氏用药尤其注重扶助阳气,好用附子,人称祝附子 。其用法不但突破了温病诸家的藩蓠,甚至发展了仲景的应用。如在麻疹初期、肺痨及痢疾的治疗中使用附子,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其运用附子的娴熟技巧与其对温法中药的精妙配伍有着重要的关系,如将附子与磁石、枣仁同伍。章次公称其治病心狠手辣,一针见血。 祝氏对仲景方药的理解同样富有新意,是故放温障碍(即散热障碍),表闭甚而里气不亢者,法主辛温,麻黄汤是也,气怯而甚者加附子,麻附细辛汤是也;表闭而里气盛者,法主辛凉,银翘散是也,气亢而甚者,加石膏,大青龙汤是也。苟表闭而里气和者,辛平宣散,葱、豉、荆、防之属是也。夫然,放温激进(即散热过度),其疗法亦如是。故表亢而里气怯者,法主甘温,桂枝汤是也;表亢而里亦亢者,法主甘寒,白虎汤是也;表亢而里气盛者,法主甘凉,芦豉之类是也;表亢而里气和者,法主甘平,桑菊之类是也。 五、五段论的局限性及其反思 1. 名家与时弊 作为一个近代名医,祝味菊扶助阳气的学术思想具备有新时代的高度,但是回顾一下祖国医学的发展史,为什么仲景之后有滥用桂、麻之弊,叶、吴之后兴清凉滋腻之风?为什么金元四大家有主攻下、主寒凉、主脾胃、主滋阴之别,张子和有张大黄之称、张锡纯有张石膏之谓、祝味菊有祝附子之名?这种名医起时弊、名医纠时弊的现象,是经验医的特征,还是哲学医留下的遗憾呢? 的确,祝味菊在纠时弊而且与西医的竞争过程中兴起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作为一个名医,他又影响着许许多多的普通医生。也许,医学中的规范与灵活、个人经验与集体智慧是一个永远都难以把握的度。很显然,祝氏没有也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对他的束缚以及所形成的局限性。 2. 全局观与包容性 3. 结构与层次 参考文献 1 祝氏味菊述,陈苏生记.伤寒质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农汉才. 近代名医祝氏味菊史实访查记. 中华医史杂志,2004,34(3):143-147 3 R.M.尼斯,G.C.威廉斯.我们为什么会生病.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8 4 陆拯主编.近代中医珍本集医案分册.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63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纪要
fqng1008 2010-6-12 05:23
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2届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于2010年6月11 ~ 13日在桂林市桂湖大酒店召开,收到论文204篇,到会代表270多人。桂林市人民政府巫家世副市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穆大伟、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唐振祥院长等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第2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员,周伯平教授继任主任委员,李秀惠、曹武奎、陈建杰、聂广、钟森等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共选举常委19人,委员60人,青年委员36人。 会议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曾毅院士的讲题是ldquo;艾滋病疫苗免疫与中药治疗rdquo;,北京地坛医院成军教授的讲题是ldquo;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进展rdquo;,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田德英教授介绍了ldquo;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新进展rdquo;,清华大学医学部张林琦教授的讲题是ldquo;艾滋病病毒与疫苗:机会与挑战rdquo;,北京朝阳医院曹志新教授讲解了ldquo;《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解读rdquo;,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卢斌峰教授做了ldquo;自噬作用在抗结核病免疫中的作用rdquo;的学术报告,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王子军处长的ldquo;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现状rdquo;,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钱英教授的学术报告ldquo;和血法在治疗慢性肝病中的应用rdquo;,武汉大学医学院龚作炯教授做了ldquo;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学及抗病毒靶位rdquo;的学术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 会议交流的论文包括:病毒性肝炎100篇,艾滋病14篇,肺结核24篇,流感17篇,手足口病6篇,其他14篇,列题21篇,展示了近两年我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最新动态。 换届会议总结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各项工作,初步确定下一步工作: 1.努力申请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双月刊,已于2005年10月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如果哪位同道有较好的渠道,专业委员会一定积极全力支持,包括人、财、物。 2.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网》。 3.积极参与、进一步协助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做好ldquo;国家lsquo;十二五rsquo;传染病防治大科技专项rdquo;的申报工作。 4.积极参与和组织常见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制定,以手足口病、重型肝炎等作为启动项目,并争取卫生管理部门的支持。 5.在前面总结、系统梳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完成《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一书。 6.按时完成总会布置的各项任务和专业委员会的常规工作(如两年1次的学术会议和1年1次的工作会议等),争取逐渐提高会议的学术质量和会议形式,如增加壁报、增加提问和讨论等。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fqng1008 2010-6-5 10:58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2月成立以来,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召开学术会议 1.全国第1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2006年2月24-27日在深圳大梅沙召开,收到论文323篇,实际到会代表280多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房书亭副局长、深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刘应力等参加了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以周伯平教授为主任委员,王宇明、李秀惠、陈建杰、周先志、聂广、曹武奎等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共73位专家组成的第一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并聘请王宝恩、王伯祥、吕维柏、钱英、彭文伟等5位老一辈传染病泰斗作为学术顾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分会、中国中西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深圳市医学会、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等8个兄弟学会、专业委员会带(发)来贺信。学术报告包括陈可冀院士的传统与现代共同辉煌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学有机结合,庄辉院士的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曾益新院士的感染与肿瘤,王宇教授的我国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Robert Coombs教授的潜伏在生殖道中的HIV病毒在艾滋病的传播中所起的作用,管轶教授的亚洲地区H5N1禽流感亚型的建立及其在控制禽流感大流行中意义,朱托夫教授的机体内在免疫与HIV-1感染的关系,王宇明教授的重型肝炎/肝衰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张培元教授的结核病的治疗进展,宁琴教授的乙型肝炎重症化的机制,王明贵教授的细菌耐药与抗感染治疗,刘建平教授的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中的应用,侯金林教授的活动性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周伯平教授的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进展,李秀惠教授的SARS患者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马为民教授的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全球Ⅲ期临床报告等。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年会:2007年10月19-20日在深圳市花园格兰云天大酒店召开,到会代表160多人,选举产生了第1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委22名。学术交流包括:美国Tufs大学Tzipori教授报告了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最新进展,北京地坛医院成军教授报告了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王国治研究员报告了耐多药肺结核的免疫治疗进展;香港大学微生物系管轶教授报告了人禽流感流行状况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请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同意后,举行了国家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筹备情况报告会,由杨龙会处长亲自主持。叶永安教授报告了病毒性肝炎中医专项及发热性传染病基地建设筹备情况,王健主任报告了艾滋病中医专项筹备情况,王玉研究员报告了耐多药肺结核中医专项筹备情况。 3.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2008年11月28-3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收到论文291篇,实际到会代表280多人。学术讲座包括:侯云德院士的病毒感染特点和防治策略,李兰娟院士的肝衰竭的研究进展,何明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艾滋病耐药研究,刘平教授的肝硬化病证(方)效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李太生教授的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与防治,施光峰教授的美国肝病年会最新报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终点,王宇明教授的肝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王健教授的中医药艾滋病临床研究概况与评述,张广宇教授结核病诊疗进展及思考,魏来教授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王贵强教授的乙肝耐药临床管理,王福生研究员的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治疗,周伯平教授的手足口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李秀惠教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特色优势。此外,进行大会交流发言的有毛德文等14人。 4.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2届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2010年6月11-13人在桂林市桂湖大酒店召开,收到论文212篇,预计到会代表250多人,将产生第2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学术讲座包括:曾毅院士的艾滋病疫苗免疫与中药治疗,成军教授的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进展,田德英教授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新进展,张林琦教授的艾滋病病毒与疫苗:机会与挑战,曹志新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解读,卢斌峰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自噬作用在抗结核病免疫中的作用,王子军处长的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现状,钱英教授的和血法在治疗慢性肝病中的应用,龚作炯教授的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学及抗病毒靶位等。 二、参加科学技术奖评审 1.推荐及获奖项目:(1)推荐天津市传染病医院贾建伟主任医师主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系统》(用E语言编写的运行于Windows操作平台的医用软件系统)参加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2)推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聂广教授的肝络瘀阻证研究参加200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获得三等奖;(3)推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杨大国教授的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系列研究参加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 2.推荐和参加评审专家:(1)2007年7月推荐周伯平、周先志、陈建杰、王健、高志良等5位教授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2)聂广教授参加了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3)聂广和周伯平教授分别参加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初评和终审工作。 三、参与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 在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正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专业委员会在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共42位委员参与投标和评审工作,初步统计由我学会委员牵头项目5个,分中心负责人56人。其中,陈建杰教授承担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证候规律及中医和(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研究,李筠教授承担了慢性重型肝炎的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研究,王健教授承担了艾滋病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研究,徐立然教授承担了无症状HIV感染者中医药早期干预临床研究 ,唐小平教授承担了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支杆菌感染人群治疗策略研究。 四、其 他 1.创办学术刊物:2005年10月开始申请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双月刊,于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直尚未得到批准(如果哪位同道有较好的渠道,专业委员会一定积极全力支持,包括人、财、物);2007年8月由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报》(季刊,粤内登字B第11101号),于2008年2月份出版第1期(因为内刊意义不大,已经自动停刊);现正在申请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电子期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 2.配合总会编写《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传染病分册》:2007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组织编写《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我们的样稿是病毒性肝炎(肝病专业委员会的是肝硬化)。 3.配合总会编写《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我们编写了2008-2009年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发展概况与展望、近3年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发展概况与展望,均已经出版。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日程
fqng1008 2010-6-4 08:26
会议日程表 6月11日 8:00-23:00 报 到 20:30-21:30换届会议(全体委员) 主持人:周伯平 6月12日 9:00-9:30 开幕式(含照相)主持人:吕吉云 9:30-12:00 特 邀 报 告 曾毅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疫苗免疫与中药治疗 主持人:周伯平 钟 森 成军教授(北京地坛医院)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进展 田德英教授(武汉同济医院) 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新进展 主持人:王融冰 王 健 张林琦教授(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 艾滋病病毒与疫苗:机会与挑战 12:00-14:00 午宴/休息 14:00-16:00 特 邀 报 告 曹志新(北京朝阳医院)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解读主持人:龚国忠 张广宇 卢斌峰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 自噬作用在抗结核病免疫中的作用 王子军处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现状 主持人:李秀惠 陈建杰 钱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 和血法在治疗慢性肝病中的应用 龚作炯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学及抗病毒靶位 16:0-17:00 闭幕式 主持人:曹武奎 20:00-22:00 晚宴、休息 6月13日 参观旅游 中午12:00前会务组撤离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传染病信息化技术平台研究”启动
xupeiyang 2010-5-13 13:53
2010 年 4 月 28 日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研究信息化技术平台研究 启动会议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池慧副所馆长、许培扬教授、所馆长助理钱庆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该课题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协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作为合作单位共同承担。课题的总体目标是建立 三个平台,一个门户 ,即通过建立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信息知识服务平台、科技发展战略平台、 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研究 项目过程管理平台和网络门户,为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提供信息支撑服务。 课题负责人杨功焕教授从课题组织、管理的角度指出应高度重视任务分解,确保研究任务、考核指标和经费分配相匹配,要切实发挥科技信息支撑作用;课题组相关人员就课题背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成果、时间进度、经费分配以及重大专项课题管理等相关内容进行介绍,明确课题执行时间延长至 2011 年 12 月,并要求各参与单位每两个月提交一次研究进展报告;与会人员就平台的服务对象、需求调研、总体设计、资源整合、身份认证、三个平台之间以及平台与门户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并就近期课题工作任务达成一致意见。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4月中国内地报告法定传染病近66万例 死亡1269人
xupeiyang 2010-5-11 20:52
新华网北京5月11日电(记者 崔静)中国卫生部日前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显示,2010年4月内地共报告法定传染病659301例,死亡1269人。其中,艾滋病发病2586例,死亡698例,居死亡病例之首。   报告显示,2010年4月,内地甲类传染病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22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37311例,死亡1089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痢疾和麻疹,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23%。   同期,内地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321990例,死亡180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5.33%。   据介绍,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以来,卫生部组织中国疾控中心迅速启动对灾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报,并同时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工作。   截至4月30日,灾区无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除麻疹、痢疾散在病例报告外,报告病种主要为肝炎和肺结核。灾区总体疫情平稳,与往年同期相比无显著变化。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玉树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卫事件
xupeiyang 2010-4-26 08:03
2010-04-26 01:3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北京)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报道 国家卫生部新闻办刚刚提供的信息称,截至今天(25日)17时,青海省 玉树地震 灾区无新增伤员,累计收治伤员9145人;累计出院325名。灾区未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统计显示,现有2536名伤员在医院接受救治(经各转运伤员收治医院组织专家会诊,其中有682例重症和危重症伤员)。现住院伤员分布青海省1720人、四川省356人、甘肃省304人、陕西省137人、西藏自治区19人。累计调集的359辆急救车中,目前仍在前方的有124辆,已累计撤回235辆。 灾区现有医疗卫生队68支2424人,其中医疗救治队伍39支2021人,卫生防疫及监督队伍29支403人。灾区安置点已完成厕所挖建201个,累计发放各类药械579万元,消杀灭面积159.7万平方米,消毒帐篷6600顶次,水质监测51个水源点91个点次,设27个传染病监测点开展工作,健康教育52400人次。  目前有7个卫生监督组对11个灾民安置点进行了饮用水、食品卫生、医疗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的监督检查,发放《地震灾后食品、饮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知识》资料570余份。对安置点及居民点共采集的28份水样检测显示,其混浊度、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均符合卫生要求。  医疗机构检查发现:有10家医疗点缺乏医疗垃圾分装袋,有的分装分类后与生活垃圾混放,部分军队医院自行集中销毁医疗垃圾,未建立传染病登记和报告制度。 (本文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曾利明)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09年全国甲乙丙三类传染病致死15267人
xupeiyang 2010-4-9 12:49
中新网4月9日电 卫生部网站今日发布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甲、乙、丙三类传染病致死15267人。 2009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499582例, 死亡14851人。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1.5%;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甲型 H1N1 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5.5%。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63.52/10万,死亡率为1.12 /10万。 2009年,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398833例,死亡416人。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和风疹,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9.2%。报告死亡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感冒,占报告死亡总数的99.8%。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80.63/10万,死亡率为0.03/10万。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脏腑辨证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fqng1008 2010-4-4 07:20
脏腑辨证在中医辨证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即使只是站在温病学的角度,其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虽重点概括了温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然与脏腑辨证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在具体的辨证过程中,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纲,以脏腑为目,从而明确特定病程阶段的证候病机。其次在治则治法上根据病机所涉及脏腑不同而选用相应治法方药。由此可知,温病治法的确立也是建立在脏腑病机的基础之上的 。尽管统计学无法准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脏腑辨证在今天的传染病诊疗过程中的运用情况,但纵览各种有关传染病辨证的文献,脏腑辨证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下面,我们就脏腑辨证在各式传染病中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 病毒感染 1.1 流行性乙型脑炎 黄存垣 等通过对13例乙脑患者证候特点分析,发现,乙脑有三种证型:(1)热毒偏盛兼肝风内动型,热毒偏盛兼伤津耗气型,热毒偏盛兼夹外风和热毒偏盛兼风痰上壅型(2)湿毒偏盛兼夹肝风,湿毒偏盛兼夹痰湿以及湿毒偏盛兼脾虚内陷(3)湿热两盛。但是,被诊断为湿热毒邪两盛的患者最多。因此,作者认为,湿热毒邪两盛及上述兼杂症状为乙脑主要证型。郭千生 则通过对5O例乙脑恢复期及后遗症病人的治疗,诊断出三种证型:热证、风证和痰证。热证以虚热为主,包括阳虚和阴虚;风证表现为风邪留络和虚风内动;痰证则以痰浊和痰火为表现。 1.2 脊髓灰质炎 胡义保 等认为,该病以湿热阻络型(瘫痪期)和气虚血滞型(恢复期)为主。前者可见发热不退,肢体疼痛,转侧不利,哭闹不安,拒绝抚抱,不对称肢体瘫痪,少数患儿腹部隆起,大便干结,舌红苔腻。后者则见热退后瘫痪停止发展,肢体痿软无力,舌淡苔薄。 1.3 狂犬病 彭胜权等 认为,此病由于发病急、病情重,症状具特征性且相类似,所以治疗方面主要是按病施治,而不是辨证论治。杨培明等 则认为,此病属中医急惊风范畴,可以分型论治。它可以被辨证为毒窜经脉型,毒蒙心肝型及气阴耗竭型。 1.4 流感 1.4.1 流行性感冒 杨培明等 认为,流行性感冒多由外感疫疠之邪所致。按照脏腑辨证,可以分型为,风寒型,风热型,表寒里热型,体虚型。体虚型又可以再分为,气虚,阴虚,血虚和阳虚四种类型。作者又强调,临床见证每多兼夹,如体虚兼风热有之,气阴两虚者有之,阳虚兼风寒亦有之。张旭剑 认为,流感被分为风寒、风热两大传统证型有失稳妥,应该是风寒束表,内里郁热型。实际上杨培明等人已经论述,即表寒里热型。著名中医任继学 则将本病分型为,表卫证,毒郁腠理证,热毒闭肺证,热陷心包证和热犯膜原证。 1.4.2 禽流感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 》 将人禽流感辨证分型为,毒邪犯肺型,毒犯肺胃型,毒邪壅肺型和内闭外脱型。聂广等则 认为,禽流感应按期分型。初期为卫郁肺热型,中期为邪毒壅肺型,极期为痰湿壅肺型,恢复期为肺脾两虚型。周仲英 认为本病属温热疫病范畴,临床可分为瘟毒犯肺、湿热中阻及瘟毒挟湿等证型, 李振华 通过临床辨证,认为此病应区分为三种证型:偏热型、偏湿型和湿热兼杂型。张伯礼 认为,此病证型以湿热混杂型为主。路正志认为 对于病毒性疾病,主要辨证思路应谨八纲辨证,临证时可以俞昌的三焦分治为参考。王永恒 认为该病中医病名可考虑为肺温毒或肺毒疫。可将该病分为三型: ①毒邪犯肺②毒犯肺胃③毒邪壅肺。王仰宗 认为,此病可分为邪犯肺卫证和疫毒壅肺证。 1.4.3 SARS 作为一种病毒感染和急性传染病,罗慧等人 认为,此病可按期分型为,初期邪犯肺卫型,中期热毒壅肺型,极期痰瘀内阻型和后期气阴两伤型。李全利 认为,此病可分型为,肺卫受邪型,邪伏募原型,湿热壅肺型和湿恋正虚型。王耀光等认为 ,SARS在临床应辨证分型为热毒闭肺型,肺胃气阴两伤型和瘀阻肺络型。由于天津不同于广州的气候湿热,邪伏募原型与内闭喘脱证型在天津并不多见。姜良铎等 对SARS进行分期分型,划分很细。该病在早期分为疫毒犯肺证、湿热郁阻证、疫毒壅肺证;发展期分为气营两燔证、热人心营证、肺闭喘憋证、喘憋欲脱证、邪入心包证和内闭外脱证;恢复期为气阴亏虚、痰瘀阻络证,湿热内阻证、热瘀阻络证、肝肾阴亏证、脾虚湿阻证、心肺气虚证、肝郁气滞证、心神失养证和瘀毒伤骨证。张广清等 认为,本病在早期有湿热阻遏肺卫和邪伏募原两型;中期有邪阻少阳、湿热壅肺、湿热蕴毒三型;极期有热入营分、耗气伤阴,邪盛正虚、内闭外脱两型;恢复期有气阴两伤证和气虚挟湿挟瘀证。袁长津等 认为,此病早期为疫毒袭肺偏热证和疫毒袭肺偏湿证,中期是疫毒壅肺偏热证和疫毒壅肺偏湿证,极期为内闭外脱证,恢复期为气阴两虚证、气虚湿热证和瘀阻肺络证。刘尚义等 认为,此病在早期为发热毒盛证,中期为肺实喘咳证,恢复期为肺脾气虚证。董淑萍认为 ,SARS 辨证有两大类,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外感发热的证型包括,外感风寒型、外感风热型、风湿客表型、暑温感寒型和燥伤肺卫型,内伤发热的证型包括,阳明热盛证、热入心营证、热盛动血证、三焦火毒热盛、邪热内陷心包、热盛动风证,温病后期邪伏阴分、气津两伤。孙霈认为 ,SARS的两个关键的,需要论治的证型是气分高热,毒犯阳明证和湿热壅肺,气阴两伤证。孙凤霞认为 ,本病的传变不具备卫气营血的辩证规律,辨证应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温病学》 对湿热疫的概括,分为,表证,里证或表里证。韩刚等 认为,SARS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查体分型为邪毒袭肺、热邪损肺型,温热伤肺、肺热移肠型,邪热壅肺、痰浊阻肺型,风温犯肺、肺胃阴伤型。在SARS的恢复期,曾庆明等 建议将该病分型为余热恋肺证、气阴亏损证和气虚挟痰证。胡建华等 则通过对病人出院以后的观察,发现正虚和邪恋为两大主要证型。正虚包括肺脾两虚和气阴两伤,邪恋以瘀毒阻络为主。 1.5 麻疹 任国珍认为 ,麻疹可辨证分型为三型:热毒炽盛型,气血不和型和气虚邪恋型。杜丽辉 根据麻疹的发展阶段,将此病分型为毒邪犯表型,肺胃热盛型和气阴两虚型。吴兴水 认为,麻疹并肺炎是麻疹常见并发症,因此,麻毒闭肺证是麻疹常见证型。陈运生 认为,此病逆证是危证,被辨证分型为,麻毒闭肺证,麻毒熏喉证,毒陷心肝证。朱锦善 对麻疹的顺证和逆证都进行了分型。顺证分为麻毒郁表证、肺胃热盛证、肺胃阴伤证;逆证分为,麻毒闭肺证、麻毒熏喉证,毒陷心肝证、热迫肠腑证、麻毒后口疳证、麻毒入眼证、麻毒后痧癞证。 1.6 风疹 周明君 认为,小儿风疹应参照5版教材《中医儿科学》风疹 辨证分型分2型:邪伤肺胃型和邪毒炽盛型。赵世芬 认为,此病可分型为风邪犯肺证和热邪壅肺证。杨培明等 认为,此病分型为邪郁肺卫证和邪热炽盛证。方婷娜 认为,该病应分型为风热型和热毒型。 1.7 水痘 郑峰 认为,此病应分型为风热轻证和毒热重证。曾金莲等 也认为,此病可分为风热轻证和毒热炽盛证。杨培明等 认为,此病分型为风热犯表证和热毒炽盛证。朱锦善 则认为,此病应分型为邪郁肺胃证、毒蕴肺胃证和气营两燔证。 1.8 流行性腮腺炎 杨培明等 认为,该病若是常证,则可辨证为温毒在表和热毒蕴结,若有变证,则有邪陷心肝和毒窜睾腹。洪永健 等认为,此病应辨证分型为风热型,湿热型和热毒型三型。孔月梅 认为,此病应分型为风热型,热毒型和风热痰湿型。徐爱香 则将此病按照水痘的辨证分型分为风热轻证和毒热重证。达富拉 认为本病是由于风瘟毒邪瘀阻少阳、阳明之经,将此病分型为瘟毒在表型、热毒蕴结型、邪毒内陷心肝型、邪毒引睾窜腹型。程玲莉 将此病分型为温毒在表型和热毒蕴结型。舒云萍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矮标准》,把此病分型为温毒袭表型、热毒蕴结型、毒陷心肝型及邪窜肝经型。黄云 把此病分为温毒在表型、热毒蕴结型和胃气阴两伤型。 1.9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 杨培明等 则将登革热分为湿重于热型、热重于湿型、胃热亢盛型和邪毒内犯气营型;登革出血热分为则按照卫气营血辨证分为邪盛气分型、气血两燔型和内闭外脱型。何炎臻 分三期十型辩治:(1)初期:① 卫气同病②气分热盛③疫伏募原型。(2)中期;①邪留气分型②邪留三焦型③邪陷肠胃型④邪陷营血型 (3)末期;①余邪留恋②气津不足型③热伤脉络型。彭玉林等 分三期七型辨治,(1)初期:①湿重于热型②热重于湿型 (2)极期①胃肠两热型,② 气血两燔型 (3)嵌复期:①热伤阴液型②胃气不和型③脾胃虚弱型。何世东 分六型辨抬;(1)卫气同病型 (2)气分热盛型{3)湿热缠恋型 (4)气血两燔型(5)肝风内动型(6)气血两仿或气血两虚之证。邝巧玲 根据临床将登革热分为湿热和暑燥型。林德生 将登革热划分为三型:暑燥疫型、湿热疫型和血分热毒型。 1.10 乙型肝炎 回秀丽根据病人症状及舌脉二诊的结合,对乙型肝炎辨证分型为肝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肝脾血瘀证和肝胆湿热证。姚延平等将乙肝分型为黄疸热重型、无黄疸型和肝胃不和型。杨祚南等根据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分五证辨证:湿热中阻证、肝都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痹血阻络证和脾肾阳虚证。杨尧森则将乙肝大三阳按肝胆湿热型、脾虚湿滞型和血瘀邪恋型。王峰等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变腹水辨证分型为湿热内蕴,气机失宣型、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型、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型和湿热稽留,脉络瘀阻型。 1.11 艾滋病 杨培明等 将艾滋病分为邪毒袭表型、气阴两虚型、脾虚泄泻型、瘀血阻络型、肾气亏虚型和痰热闭窍型。胡建华等 通过临床,将艾滋病分为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虚证包括气血两虚型、气阴两虚型、肺脾两虚型、脾肾两虚型、肾阴亏虚型;实证包括肝郁气滞型、肝经风火型、湿热内蕴型和痰气郁结型;虚实夹杂证包括气虚血瘀型、脾虚湿盛型、肝郁脾虚型、阴虚火旺型,通过对临床的分析,他们发现证型以气血两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和肝郁气滞为主。崔述贵等人 认为,此病可分为七种证型:无症状型、肺脾气虚型、肺肾阴虚型、痰聚血瘀型、热毒蕴肺型、热盛痰蒙型和脾肾亏虚型。吕维柏 等认为艾滋病应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以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分型。早期为肺气阴两虚型,中期为脾虚或肺脾两虚型,晚期为肾阴不足型以及高热神昏等热盛型。他在坦桑尼亚对158例患者按肺型、脾型、肾型3型论治,取得了可喜的苗头。苏诚练 按中医理论把临床所见AIDS分为以下四个证型:一是肺胃阴虚型;二是脾胃虚损型;三是脾肾两亏型。崔金才 把AIDS 分为五型:一是热毒炽盛型;二是气血亏损型;三是气阴两伤型;四是肝肾阴虚型;五是瘀血内阻型。王宝祥等 把AIDS 分为五型辨证治疗:一是肺气阴两虚型;二是肺脾两虚型;三是心气阴两虚型;四是脾肾两虚型;五是热毒炽盛,痰蒙清窍型。王树 将CD4细胞计数做为辨证论治的依据,认为CD4细胞计数低于200/ul者,相当于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证型;若CD4细胞计数低于100/ul相当于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证型;一旦低于l0以下,即为肾阳衰微,阳气欲脱。郭长河 根据艾滋病所致发热证候分型为少阳表虚、痰湿交阻、阴虚血瘀和气血两虚型。李国勤 将艾滋病分型为肺气阴两虚型、肺脾两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热毒炽盛、疲蒙清窍型。马龙 将此病分为肺胃阴虚型、脾胃虚损型、脾盛两亏型和热盛痰蒙型。向楠等 将艾滋病分期分型:急性感染期为风热型和风寒型;潜伏期为气血两亏型、肝郁气滞火旺型和痰热内扰型;发病期为热毒内蕴痰热壅肺型、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气郁痰阻瘀血内停型、脾肾亏虚湿邪阻型和元气虚衰、肾阴亏涸型。尤松鑫 根据艾滋病的分期情况分为: (1)艾滋病潜伏期:肝郁气滞证、气血亏虚证; (2)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肝郁脾虚证、脾虚湿阻证、气虚外感证、阴虚外感证、阳明热炽证、热入营血证、肝肾阴虚证; (3)艾滋病期:湿毒壅盛证、痰热伤阴证、肝风内动证、肝肾阴虚证。王健 在国外治疗HIV/AIDS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辨证分型为湿邪困脾、脾胃衰败轻重两型。黄世敬等 则将艾滋病分为脾型、肺脾型、肺型、脾肾型和肺脾肾型、脾肾阳虚和肺心肝肾阴虚。方绪 则将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分为气虚外感、阴虚外感和热盛肺胃。李敏将带状疱疹HIV 携带者分为三型:(1)热毒炽盛型 (2)湿热蕴结型(3)气滞血瘀型。 1.11 流行性出血热 李纪云 将此病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肾精不固型。张茂江 将此病按期分型。发热期为外感温热,秽浊壅闭和热毒炽盛、气营两燔;少尿期为毒瘀交结和气机闭阻;低血压休克期为热毒内陷、气血亏损和厥证夹瘀;多尿期见肾气亏虚;恢复期见肝肾阴虚和肺胃气阴两虚。张先勇 将此病分型为气营两燔证、血脉瘀滞并气阴两伤证与热结肠腑并入营血证。万兰清 将此病分期分型为发热期表里俱热,卫气同病证、气营两燔证;寒湿郁热,太阳少阳同病证,温热内结、留连三焦证、少阳病并阳明证、阳明病证和表里俱寒,太少两感证;低血压期为热毒内陷,阳气郁闭证、气阴欲脱证和阳气欲脱证;少尿期为湿热瘀阻三焦证、寒实结胸证、湿热伤阴证、肝肾阴亏证、肾阳衰败证和血热妄行证;多尿期为气阴两虚,湿热未尽证、阴虚热郁证和肾气不固证;恢复期为气阴两亏证。张照琪 将此病分型为疫邪瘀阻子里、阴液亏虚,余热未清,但后者可兼心气阴两虚、肝阳上亢、阴血虚损、血瘀。苗相超 将此病按发热期分为邪在肺卫、阳明热炽和气营两燔;低血压期为热厥和寒厥;少尿期为热结下焦,肾阴亏虚和邪陷厥阴;多尿期为肾阴阳两虚。杜景海 将此病分型为气营(血)两燔型、热厥型、肾瘀型、水毒犯溢型和肾虚失固型。杨培明 等将此病分期分型为温热炽盛期,邪郁卫表型,邪盛气分型、邪毒入营,气血两燔型;阳脱阴衰热深厥深型和内闭外脱型;肾阴欲竭,肾阴亏乏型与阴虚热结型;肾气不固型;邪退正虚型。 1.12 小儿手足口病 刘利平 认为本病以湿热之邪所侵,湿热蕴结脾胃为其主要证型。解晓红 认为此病按热毒炽盛型、湿热并重型和脾虚涅聚型来辨证论治。张凡 将此病按初期,风热夹湿;极期,湿热夹毒和后期,肺胃阴虚或脾胃气虚来分期分型。 2 立克次体病 2.1 地方性斑疹伤寒 王新垣 通过对54例病人的辨证论治,将此病分型为邪伏少阳兼表型、少阳阳明合病型、邪伏少阳,热伤营阴型和邪伏少阳,湿郁三焦型。 3 细菌感染 3.1 痢疾 王渊 将痢疾分型为湿热夹杂型和脾肾两虚型。彭述宪 将痢疾分为六型:湿热蕴肠、热毒内聚、寒湿留滞、热毒聚肠、热毒炽盛和大肠滑脱。周金兰 把痢疾分型为表里夹杂证,气血亏虚证和内闭外脱证。 3.2 细菌性痢疾 魏群 把细菌性痢疾分型为湿热型、寒湿型、疫毒型、阴虚型、虚寒型和休息痢型。杨培明等 把此病按湿热蕴结、寒湿困脾、脾阳亏虚、热毒炽盛和正虚邪恋。 3.3 鼠疫 杨培明 等通过辨证论治,将此病按照痰毒蕴结、邪热壅肺、毒燔气血(营)和疫毒内陷。 3.4 炭疽 中医认为此病是感受湿热疫邪所致。杨培明 等根据此病的临床表现,将此病分为湿热外侵,营卫不和、邪热蕴盛,气滞血瘀、邪犯脾胃,胃肠湿热、邪客营血,气营两燔、毒邪内闭,正气暴脱和正虚邪陷。 3.5 百日咳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是外感时疫、内蕴伏痰所致。张晓库 通过对78例病人辨证施治,将此病分型为寒痰束肺型、痰热阻肺型、气阴两虚型。许耀恒等 将此病按照胃气逆肺型、肺胃热壅型、寒痰停胃脘证、燥结胃腑证、肝逆肺胃证、肺胃阴伤证、脾肺胃气虚证。孙克良等 将此病分型为风热证、痰热证和阴虚血热证。 3.6 猩红热 中医认为此病是由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致。李国琼 认为此病可按邪犯肺卫、邪入气营、疹后阴伤分型。朱锦善 将此病按常证和変证进行辨证。常证按邪郁肺卫证、肺胃热盛证、气营两燔证和阴虚余热证论治;変证按热毒流注证、心气损伤证和水温停溃证论治。 3.7 淋病 曹艺 第一次将此病辨证分型为湿热下注型、肾阴虚夹湿热蕴结型和肾阳虚夹湿浊聚结型。第二次将此病辨证为湿热下注型、气滞血淤与湿热并见型和肾阳虚夹湿浊聚结型。李秀花 等则将此病分型为湿热下注和湿热内蕴。邵长庚 等根据文献记载,祖国医学将此病分期分型为早期热毒下注,中期湿热交炽,晚期肾阴虚或肾阳虚。匡奕璜根据临床,认为此病以湿热下注型最多,其次为碑虚湿阻型、阳虚湿浊型和阴虚湿浊型或与气滞血癣并见。范玉芹认为,此病应分型为湿热淫毒蕴结下焦、湿热阻滞和肾气虚弱。孙卫国等认为此病应分型为湿热夹毒型、湿热瘀阻型和肾气虚弱型。朱成彬将慢性淋病分2型论治:① 湿热留滞,肝脾失调②淫毒留恋,肝肾阴亏。王海平将淋菌引起的尿道炎合并前列腺炎分为2型:①肾阴虚加湿毒型②肾阳虚加湿毒型。谢靳按中医辨证将其分为I型 (1)湿热下注型 (2)肾翻虚夹湿热蕴结型 (3)肾阳虚夹湿浊聚结型。龚长根将此病分型为疆热下注型、湿热蕴结兼肾阴亏虚型、湿浊结聚伴脾肾两虚型和湿热蕴结夹气滞血癖型。张春风将此病分期分型为急性期,膀胱湿热型、肝胆郁热型、热伤血络型和三焦湿困型;慢性期,肝肾阴虚型、肾阴不足型、中气不足型和气阴两伤型。 3.8 感染性腹泻 黄教授把感染性腹泻按其症候特点分成五个基本证型:①寒湿证② 暑湿证③湿热证④疫毒证⑤ 脾虚证。祁江宁将此病按照内因分为脾胃两虚和肾阳虚衰。 3.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杨培明等将此病按照卫气同病、气营两燔、内闭外脱、热盛风动和气阴两虚来辨证论治。 3.10 肺结核 强致和按照病情轻重分为肺阴虚证、肺脾气阴两虚证和肺脾肾三脏病证;按症候分类分为肺阴亏虚、阴虚火旺和气阴耗伤。王延章将此病辨证分型为肺阴虚证、肺肾两虚型和气血两虚型。石宝林将此病按发热分为阴虚火旺、阴虚内热和气血两虚;咳嗽分为阴虚火旺、气阴两虚、痰浊咳嗽和外感咳嗽;按咳血分为阴虚火旺、风热伤肺和肝火犯肺;按盗汗分为阴虚内热、气虚不敛和卫阳不固。么洪文将此病按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和阴阳两虚辨证。张艳萍将秋季肺结核按脾虚型、阴虚肺热型和阴阳两虚型辨证。熊坚对肺结核汗症辨证分型为阴虚火旺型、肺气虚损型和气阴两虚型。陈宗光参照《中医内科学》和《中医基础学》把本病分为肺脾气虚、肝火犯肺、肺肾气虚、肺肾阴虚和心肺气虚。郭爱廷按肺阴虚损证、肺脾两虚证、肺肾阴虚证和阴阳两虚证对此病辨证。 4 螺旋体病 4.1 钩端螺旋体病 周成龙将此病分型为暑温型、湿温型和暑伤肺络型。杨培明等将此病按邪在卫气、湿热熏蒸,暑湿弥漫、热灼肺络、邪陷心包和肺胃阴伤。 4.2 梅毒 金明亮将此病分型为热毒深伏型和肝脾两虚、余毒未清型。 5 蠕虫感染 5.1 血吸虫病 杨伏国将血吸虫病按太阴型、太阴兼少阳型、太阴兼阳明型、厥阴型、少阴型、太阴兼厥阴型、太阴兼少阴型和厥郁兼太阴型。王玉润等则按虚实辨证,实症分为一般型、郁热型和血瘀型三种;在虚证中分为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和阴阳两虚的精竭型三种。对于晚期血吸虫病,周德喜回顾了血吸虫病在各疫区的分型。在湖南分型为阳虚,阴虚、郁热精蝎五型;上海分型为虚损、寒湿、癀热、轻浅、败象五型(上海):在昆山分型为腹水、脾大和侏儒、贫血、发热、黄疸、恶液质、杂病七型(昆山);在江苏分型为偏实、偏虚、半虚半实三型(江苏);在安徽分型为普通、侏儒、腹水、巨脾、出血、发热、黄疸、梗阻、衰竭九型(安徽) 在江苏分型为普通、巨脾、腹水、呕血、发热、痞块、椿儒、恶病质八型(浙江)等,在58年,血吸虫病被全国统一归纳分型为实证(盅病、一般型、郁热型)和虚证(偏阳虚型、偏阴虚型、阴阳两虚型)。黄文长等总结了晚期肝硬化腹水的辨证分型气滞血淤型,湿热胀满型、脾胃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胃气虚型、肝郡脾虚型、阴虚温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张洁等对本病的并发症肝硬化腹水辨证分型为脾肾阳虚型、寒湿困脾型、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刘学知将这一并发症分型为实证、虚证和寒证三类。江起雄对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分型为寒湿困脾、湿热胀满、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气血虚弱五型。程华玲对肝硬化腹水的辨证分型为气滞湿阻型、肝脾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和肝肾阴虚型。杨培明等将晚期血吸虫病分为单纯血瘀气滞、血瘀气滞偏阳虚和血瘀气滞偏阴虚。彭继东认为晚期血吸虫病要注意三要:非腹水型注重治肝,腹水型注重治脾,久病衰竭者注重治肾。郭振球等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分型为气虚血瘀和气滞血瘀。王定寰对血吸虫病型肝硬化按气结血瘀、湿热郁阻、肝脾虚损和肝肾阴虚四证辨证。彭继东等对慢性血吸虫病的并发证神经衰弱进行辨证,按肝气郁结型、心脾两虚型、心肾阴虚型、肝火亢盛型和肾阳不足型。胡栋梁对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分证为气滞血瘀、瘀热郁阻和肝肾虚损。 5.2 包虫病 丁创业等通过临床辨证,发现此病有阴虚火旺型、阴虚津亏型和瘀血内阻型。 5.3 丝虫病 张文林等对由于丝虫病导致的乳糜尿按中医分型为湿热下注型、阴虚火旺型、中气不足型、脾肾亏虚型和瘀血内阻型。孙广平等对丝虫病晚期按证分为实证和虚证。邓朝纲则主要针对脾胃气滞进行论治。 参考文献 张永跟,陈馨馨,李友林,何明,王伟. 脏腑辨证在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环球中医药, 2009,2(5):365-367 黄存垣,李金华. 辨证论治乙脑l3例体会.江西中医药,1997,28(6):21-21 郭千生. 辨证治疗乙脑恢复期后遗症经验初探.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3(l):52-53 胡义堡,王健民,范刚启,徐伟,胡广芳,王俊英. 辩证论治脊髓灰质炎268例疗效观察. 甘肃中医,1992,5(2):15-16 彭胜权,李永宸. 狂犬病的中医认识嬗变. 中华医史杂志,2007,37(1):23-26 张旭剑. 宣解清感饮治疗流行性感冒152例. 中医研究, 2003,l6(4):36-37 任继学. 时行感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5(2):26-28 国家卫生部.《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的通知及附件.200512.09 聂广,林巧. 人禽流感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世界中医药,2008,3(3):131-133 余小萍1 人禽流感中医防治对策 . 见: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1 中医药防治人禽流感培训班 1 中医药防治人禽流感培训班1 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120061 上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急性热病中医药防治网络,2006118 - 201 Http: //www1bioon1com/Article/Class19/49471shtml 王永恒.自拟双翘解毒汤加减对人禽流感的辨证论治探讨 1光明中医,2006 ,21 (6) :171 王仰宗.热病理论在新发传染病中的应用 1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 ,3 (20) :202 - 2051 罗慧,赵冬梅,褚松龄,张学智,李楠. 8O例SARS的中医辨证分析.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1):698-699 李全利. SARS的辨证论治.山西中医,2003,19(增刊):16-17 王耀光,吴深涛.SARS辨证施治之我见.中医药通报,2006,5(6):16-20 姜良铎,张晓梅,付义. SARS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5):397-400 张广清,林毓霞,罗海丽,叶建红.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辨证施护.南方护理学报,2003,10(4):23-25 袁长津,葛金文,周慎,肖桂林,郭子华. 中医对SARS的认识及辨证治疗方案 92篇中医药防治SARS文献研究小结.中国医药学报,2004,19(6):371-373 刘尚义,贾敏.中医温病学术发展述要及对SARS病辨证论治思考.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26(1):3-6 专家笔谈.SARS的中医病机与辨证治疗.疑难病杂志,2003,2(4):193-195 孙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两个关键证型的论治.中国民间疗法,2003,11(5):4-5 孙风霞,王晓静. 谈谈SARS的病机与辨证.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5):400-401 宋乃光主编.温病学温病的辨汪纲要.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18~20,150 韩刚,李仝,黄象安. SARS的中医辨证分型初步探讨.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1):701-702 曾庆明,张炜宁,周 晓. SARS恢复期常见症状的中医辨证调治.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3(4):217-220 胡建华,李秀惠,勾春燕,李俊红,王家伟,梁连春,李雁,张瑞云. 85例SARS患者出院后症候学分析报告.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 (17):3386-3388 任国珍.辨证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37例.湖北中医杂志,2001,23(5):35-35 吴兴水.麻疹并肺炎证治体会.江西中医药,1995,26(5):32-32 陈运生.小儿麻疹辨治概要.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4):55-56 朱锦善.中医儿科临证心法-第26讲麻疹(上).中国农村医学,1997,25(12):5-8 周明君.辨证治疗小儿风疹的临床观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5(1):21-23 赵世芬,张庆荣.中医药学刊,2004,22(3):525-526 方婷娜.小儿风疹辨治138例.广州医药,2005,36(5):64-66 郑峰. 水痘的辨证施护.中国中医急症,2003,12(5):485-485 曾金莲,熊冠华,胡运涛,李文龙,王军,谭湘德,彭国,张学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水痘的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3):2757-276 朱锦善.中医儿科临证心法-第28讲水痘.中国农村医学,1998,26(2):6-8 洪永健,陈维挺.辨证分型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举隅.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1,8(7):28-28 孔月梅.辨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附230例病案观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0,13(1):17-18 徐爱香.流行性腮腺炎的辨证施护.中国民间疗法,2004,12(3):57-58 达富拉. 流行性腮腺炎的辨证施治.中国民间疗法,2006,14(4):48-48 程玲莉. 流行性腮腺炎的辨证施治与护理.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19(2):141-142 舒云萍. 中医辨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四川中医,2003,21(6):59-60 黄云. 中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浅识.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4):434-434 何炎臻.新中医1987(5):1 彭玉林,等. 新中医1980(13):37 何世东.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7(1):31 邝巧玲.登革热的辨证与治疗.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6(7):38-39 林德生,朱正丹. 中医药治疗登革热临床体会. 世界中医药,2008,3(2):95-96 胡建华,李秀惠,刘翠娥,王月,杜普,柏国仙,马丽琴. 100例艾滋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北京中医,2007,26(2):97-98 崔述贵,何东来,李郁馥.艾滋病的辨证论治探微.中医函授通讯,1994,13(5):32-35 吕维柏.中医药治疗HlV/AlDs血清抗体阴转8例报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5):271273 苏诚练.中医试治艾滋病30例临床报告l.中医药学报,1991,19(2):31. 崔金才.艾滋病中医辨证分型 .天津中医,1989,6(11):37 王宝祥.中医药抗艾滋病的l临床研究 空军军医高专学报,1998.20(1):5456. 王树.在澳大利亚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体会与研讨.天津中医,2000,17(1):1 郭长河.艾滋病所致发热的辨证治疗.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6):4-5 李国勤.艾滋病中医辨治体会. 江苏中医,1994,15(2):5-7 马龙.辨证治疗艾滋病120例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2008,43(9):517-517 向楠,李晓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 6(4):92-93 尤松鑫.艾滋病中医证冶概述 江苏中医,1999.20(3):4 王健.艾滋病人口腔念珠菌病的辨治体会.北京中医,1996,1:1921 方旭.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的食疗.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3):21-21 黄世敬,危剑安,孙利民,游秀珍,曹惠云,黄霞珍,苏诚练,许铣,李国勤,王健,吕维柏,那奥米.中医治疗十年以上21例艾滋病病例报告.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31-732 方旭.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的食疗. 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3):21-21 李敏.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HIV携带者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0,20(2):81-82 李纪云.辨证分型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57例.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5(2):33-34 张茂江.辨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27例.四川中医,1998,16(3):21-22 张先勇.辨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DIC42例临床分析.江西中医药,1993,24(6):19-20 万兰清.流行性出血热的辨证论治.中国医药学报,1992,7(5):40-44 张照琪.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1987,(3):6-7 苗相超.浅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粗浅体会附37例辨证分析.光明中医,2009,24(7):1295-1296 杜景海.中医辨证流行性出血热.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2):98-98 刘利平.分期辨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48例.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9):593-594 解晓红.小儿手足口病的辨证论治.中医药研究,2009,16(1):15-16 张凡. 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四川中医,2004,22(1):15-17 王新坦.辨证治疗地方性斑疹伤寒54例.河北中医,2002,24(8):573-574 王渊.痢疾的辨证与食疗.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11M):31-32 彭述宪.痢疾治疗概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3(2):15-16 周金兰.小儿痢疾的中医辨治.甘肃科技,2001,17(5):58-58 魏群.细菌性痢疾的辨治.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5):30-31 张晓库.顿咳汤治疗百日咳78例.医学信息,2009,22(6):1045-1046 许耀恒,梅炳南.百日咳从胃论治六法.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3,16(1):26-29 孙克良,孙艳英.对百日咳的辨证论治.河北中医,1982,(1):39-40 李国琼.31例猩红热证治体会.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1(4):14-14 朱锦善.中医儿科临证心法. 中国农村医学,1997,25(8):6-8 曹艺1.辨证施治淋病56例疗效初探.北京中医杂志,1990,(3):31-32 曹艺2. 再谈淋病的辨证施治附384例15床总结.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6,4(5):70-71 李秀花,王奇.辨证治疗淋病性前列腺炎33例.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4(1):76-76 邵长庚,叶干运. 从淋病在我国历史中的记载浅谈其防治.中国性科学,2006,15(2):6-7,11 匡奕璜.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淋病概况.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5):58-59 范玉芹.淋病的辨证施治.实用中医内科学,2005,19(3):224-224 孙卫国,张华,周竞蒙,张许停,葛花香. 淋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医学杂志,2006,4(2):14-15 朱成彬.中医药治疗慢性淋病的体会.江苏中医,1999,20(8):13-15 王海平 , 王大雨 .中药治疗淋病双球菌引发的尿道炎合并前列腺炎的临床报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3):56-56 谢靳.淋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近况.湖北中医杂志,1997,19(5):49-50 龚长根.淋病证治浅述.陕西中医,1994,15(10):452-453 张春凤,李晶.热淋分期辨治.中国乡村医生,1999,15(12):29-30 滕春霞,榇大基. 黄春林教授治疗感染性腹泻之经验.中医药研究.17(6):31-32 祁江宁 .祛寒除湿法治疗非感染性腹泻体会.光明中医,2007,22(12):23-25 强志和.肺痨.陕西中医函授,1990,(1):45-46 王延章.辨证新治肺痨102例临床疗效观察.四川中医,1994,12(1):22-23 石宝林.肺痨四种主要症状的辨证施治.中医函授通讯,1991,(2):36-37 么洪文.肺痨之中医辨证施治.中国社区医师,2004,20(6):24-25 张艳萍.秋季老年肺痨患者的辨证施护.湖北中医杂志,2002,24(7):55-56 熊坚.辨证分型治疗肺结核汗症90例疗效分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3(2):143-144 陈宗光.辨证治疗结檬病化疗药物副作用43例.福建中医药,2001,32(4):31-32 郭爱廷.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治性肺结核8O例分析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2):8-9 周成龙.中医辨证治疗钩端螺旋体病43例.湖南中医药导报,1997,3(5):35-36 金明亮.中医辨证治疗梅毒血清抵抗14例.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13):1920-1920 杨扶国. 老中医杨志一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血吸虫病的经验介绍.江西中医药杂志,1980,(2):34-34 王玉润. 中医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的回顾和展望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6):8-8 周德喜,刘水英.中医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研究的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9,11 (1):62-63 闵卫平,黄文长. 中医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性肝硬化腹水研究进展.现代诊断与治疗,1991,2(1):62-68 张洁,郝晓君.辨证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90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6,8(4):151-152 刘学知,彭继东.辨证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附241例临床总结.湖南中医杂志,1989,12(2):2-3 江起雄.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中医辩证论治.湖南血防科技,1992,(1):37-39 程华玲,彭继东.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的辩证施护.中华护理杂志,1990,25(11):588-589 彭继东.晚期血吸虫病论治三要.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1,5(3):13-14 郭振球,杨玉高.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气血辩证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3):12-15 王定寰.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之证治.湖南中医杂志,1989,12(1):4-6 王定寰.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之证治.湖南中医杂志,1989,12(1):4-6 彭继东,贺治品. 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血吸虫病合并神经衰弱175例.湖北中医杂志,1993,15(5):24-25 胡栋梁.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的中医辩证治疗.湖南血防科技,1992,(1):39-40,52 丁创业,吕世明,王生满. 青蒿鳖甲汤治疗肺包虫病术后发热.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1):7-8 张文林,丁沧清.196例乳糜尿辨证初探.辽宁中医杂志,1995,22(9):398-399 孙广平,杨艳君,吕桂月,魏庆宽,辛福敏. 分型辨治乳糜尿316例.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5):355-356 邓朝纲.顽固性乳糜尿治验.山西中医,1989,5(2):10-10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临床诊断模式:从共性思考到个体化诊疗
fqng1008 2010-2-11 08:46
在从事中西医传染病学比较研究中,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整体模糊的传统医学却有个体化的诊疗风格,而深入细节了解的现代传染病诊疗却有模式化的思维惯性?难道整体思维与个体化诊疗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传染病临床诊断的共性思考 对于技术而言,从个体化技艺到规范化技术是一种质的进步。毫无疑问,传染病诊疗规范属于技术范畴,从个体化技艺进步到规范化技术是其必然途径。因此近20年来,多种疾病的诊疗指南相 继问世,不断更新,把规范化前提下的个体化诊疗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例如慢性乙型肝炎的诊疗指南,从美国、欧洲、亚太、日本到中国,近年来一再更新,每一次更新都是以循证医学为依据而更加贴近临床实际。 但是,无论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如何更新,总是一些专科的专家们在局部的辛勤耕耘,而缺乏整体观念。请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目前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5类,急性肝炎又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分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又分E抗原阳性和E抗原阴性),重型肝炎又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分早、中、晚期),淤胆型肝炎又分急性和慢性,肝炎肝硬化又根据炎症情况分活动期和静止期,根据机体状态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根据肝脏储备功能分Child-Pugh A、B、C级。这种情况虽然向个体化诊疗迈出了一大步,但仍然显得凌乱庞杂、缺乏规律性可循;又如流行性感冒,仅仅分为轻、重两型或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必然简单了一些,难以形成规范的个体化诊疗。 鉴于以上,如何获得改进呢?也许唯一的途径就是将所有传染病纳入到一个总体框架内进行整体梳理、逻辑分析,最后系统构建之。这里面,可能就有中医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外感病,伤寒以六经辨证,温病以卫气营血辨证或三焦辨证,即无论哪一种具体的外感病,都遵循一种整体的辨证模式)发挥作用,当然是发展了的整体观念。我们设想,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必然性内容,一是发病类型(分型),二是病理过程(分期),三是病情轻重(分级),还要考虑两个或然性内容,即并发症和合并症。如果我们把每一种传染病都进行上述梳理并逻辑构建,是否就意味着一种具有严谨的个体化诊疗模式和科学美的传染病临床诊断体系呼之欲出? 传染病临床诊断的个体化设想 经过整体梳理后,我们把发病类型规定为第一层次,病理过程规定为第二层次,病情轻重规定为第三层次。例如病毒性肝炎,仍然划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5种类型,进入第二层次,一般有早、中、晚期的演变过程,但是不同发病类型有不同的区分。急性肝炎有前驱期(相当于中医的表证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而症状明显期则有轻、中、重的分级(第三层次);慢性肝炎有静止期(无论是药物控制还是自然病程)和活动期,后者也有有轻、中、重的分级;重型肝炎有急性坏死期、平台期和恢复期/终末期(我们不同意传统的早、中、晚分期,因为晚期的规定里面不包括存活的患者,而不少患者还有一个恢复期的康复过程,其个体化诊疗方案也应该有所针对);淤胆型肝炎有进展期和消退期,前者也有轻、中、重的分级;肝炎肝硬化保留活动期和静止期、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区分,Child-Pugh A、B、C分级也可考虑改为轻、中、重的分级以便统一。 那么,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诊断就应该增加一些内容以适应个体化诊疗。我们设想,第一层次包括上呼吸道型、肺型和肺外型(实际上有我们卫生部专家组对于甲型H1N1流感轻型、重型和危重型的意味),第二层次上呼吸道型分为发病期(相当于中医的表证期)和恢复期;肺型分为表证期、里证期和恢复期;肺外型分为表证期、里证期和恢复期/终末期,不同时期还有轻、中、重的分级。当然,以上纯属于个人想法,仅为举例,有没有可操作性还得广泛征求意见。 艾滋病则是另外一种模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以分期为为主包括1 ~ 4期,即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期和艾滋病期;我国CD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三大类划分,即A类包括急性感染、无症状感染和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B类包括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或脑膜炎、咽部或阴道念珠菌病、颈部肿瘤、口腔毛状白斑、复发性带状疱疹、肺结核、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能解释的体质性疾病等;C类包括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肿瘤等。可见,艾滋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是以免疫低下或缺失所导致的并发症或合并症为主的传染病,具有较强的或然性特征。至于构建怎样的逻辑体系才更加贴近临床并个体化诊疗,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共性思考是否可能导致进一步的个体化诊疗?其一,从必然性思考而言,临床诊断是个体化诊疗最重要的模型依据,我们从发病类型、病理过程、病情轻重等不同方面来考虑传染病的诊疗,不仅便于逻辑分析,系统化考量、规律性总结,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每一种传染病的个体差异,虽然划分繁复,但可以执简驭繁,脉络清晰,具备科学美的特质。其二,从偶然性思考而言,合并症、并发症也是每一个个体疾病千差万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考虑这种偶然性则必然导致对个体疾病的认真对待,只要我们从整体规律性认识了这些问题,个体化诊疗就是必然的结局。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3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工作安排
fqng1008 2010-1-19 11:53
2009年11月下旬:征文通知,发6家杂志社。 2010年1月上旬:与承办单位桂林第四医院唐院长协商会议时间、地点(联系宾馆等)、接待方式等;院内研究专题报告内容、进一步组稿事宜、经费筹备和预算等;向总会推荐主委、副主委、常委、委员(70名)、青年委员(40名)名单。 2010年3月下旬:筹备会议(桂林),由主委带队,科教科、秘书和承办单位有关人员参加。审稿定稿,确定会议程序,通报会议筹备情况,会议安排细节(落实会议参加人员、讲座人员、领导和佳宾,确定学术组、会务组人员,安排接送、会场布置等,论文集编辑印刷)。 2010年6月11-13:会议召开 附:专题报告参考选题 1.侯云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传染病重大专项的设计与实施进展 2.李兰娟(浙江大学,工程院院士):微生态研究对感染病学的丰富和发展 3.管轶(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新型甲型H1N1流感发病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4.王辰(北京朝阳医院):我国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征及金花 清感方 治疗研究 5.王玉光(北京地坛医院):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 6.李筠(北京302医院):慢性重型肝炎的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中期进展 7.陈建杰(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中期进展 8.王国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耐多药肺结核防治的挑战与对策 9.王玉(吉林省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的现状与展望 10.王健(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的中期进展 11.李太生(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与防治 12.周伯平(广东省深圳市东湖医院):手足口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13.李秀惠(北京佑安医院):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的思路与方法 14.胡义扬(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中医证候生物学研究的构想与展望 15.肖小河(北京302医院):传染病新药开发的平台建设与规划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
fqng1008 2010-1-17 14:46
论文摘要 目前,传染病中医诊疗基本上采用分型辨证模式。本文从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际出发,剖析了分型辨证模式的不足,以及形成此种思路的背景和现状,提出了与现代传染病诊疗接轨、进一步贴近临床的分期辨证模式,并举例说明了分期辨证的一些基本要点和具体操作设想。 关 键 词 传染病;辨证论治;诊疗模式;技术标准 1 是什么 当然,我们可以象科学探索一样,把问题作为起点,即问题是什么?但是,我们探讨的不是自然现象(达尔文于 1888 年给科学下的定义是: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而是知识现象,因此我们探讨的是科学哲学问题。 关于传染病的辨证体系,在标准化技术理念的指导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即分型论治模式。我们的问题是:①该模式能否体现传染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即吸收了祖国医学宝库的精华?②该模式能否做到理论上的自恰性(即逻辑上的一致性),即至少能够自圆其说,不至于自相矛盾?③该模式能否符合知识的简洁性和更新原则,即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和证伪修正?④该模式能否具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那么,目前传染病辨证模式有什么缺陷呢? 1.1 外感宗脏腑,体系选择有误 毫无疑问,传染病相当于外感病,但目前的辨证模式基本上是采用脏腑辨证体系。例如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于 2004 年 5 月在宜昌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修订稿)》(在 1991 年天津会议基础上修订 ),将慢性肝炎分为 5 型,即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那么,对于一位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表现为肝郁脾虚证,一旦病情活动就演变为湿热中阻证,经过治疗后肝功能复常,则又体现为肝郁脾虚证。临床上如此变来变去,遵循的什么规律?中医理论解释得通吗?又如肝硬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 2003 年修定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 ,将其分为 6 型,即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但是临床上,哪一位早期肝硬化患者没有肝络瘀阻?怎么能够区分为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不同的证型呢?而实际上,肝络瘀阻是主证,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则是兼证。同样,对于肝硬化腹水而言,血瘀水泛是主证,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则是兼证。主证和兼证之间,是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的关系,是基本治法与随证加减的关系。 在祖国医学里,一直有外感宗六经(辨证,含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杂病宗脏腑(辨证)的说法。对于外感疾病,它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特色是在强调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注重疾病的演变病程;脏腑辨证则是在强调例如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关注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主张证随机变,个体化治疗,因而比较适合于内伤杂病。 1.2 注重证差异,疾病本质忽视 如上所述,目前的传染病辨证论治显得灵活有余,规律性不足。各证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似乎证型一变,病因病机都改变了。原因在于我们对于各种肝病的共性认识研究不够,没有区分主要病机、次要病机和兼夹病机,以及相应的主证、次证和兼夹证,将辨证论治搞成了对症处理。这是一种重视症状组合,淡化病机研究,本质上是由于重实用轻理论的价值取向所造成的。我们认为,目前根据脏腑辨证搞出的辨证分型,只重视证型的差异,未进行深入的疾病本质研究,势必将辨证论治庸俗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例如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已经有一些研究,但基于个人见解,各执一辞,分歧颇大,缺乏专家们集中的高视野研讨,以形成初步的共识。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理清脉络,统一认识。例如, HBV 感染的主要病机是什么?次要病机是什么?兼夹病机有哪些?相应的主证、次证、兼夹证如何?怎样根据毒、瘀、虚在不同临床时期、不同个体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以便在此前提下形成初步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1.3 辨证求实用,过程研究不足 由于对疾病过程的忽视,从而缺乏对于该病系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性的总结。我们认为, HBV 感染采用伏气温病辨证论治比较妥当,但是古人对于伏气温病没有总结出现成的辨证体系。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新感温病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是伤寒的辨证体系,或者说三焦辨证比较符合消化道传染病的证治,卫气营血和六经辨证比较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证治,而血液传播性疾病则应该寻求伏气温病自身的辨证规律 。血液传播性疾病的特点是邪毒深伏少阴血分,易入难出,故病程缠绵,演变复杂。 2 为什么 2.1 阶段论与随机论 我把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模式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注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辨证体系,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二是注重症候排列组合的辨证体系,包括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可见,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历来有两种模式,前者适宜于外感病,后者适宜于内伤杂病。 2.2 分期辨治的衰落 阶段论可以描述为分期辨治。显然,无论是伤寒,还是温病,前有六经辨证,后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它们是外感热病得已自城体系的从临床医学中独立出来的根本原因。然而由于长期的内部纷争,寒温合流没有及时地实现,使传染病的辨证论治各持其偏,莫衷一是,表现出极度混乱,或者说仍然处于一种个体化技艺阶段,从技术标准化角度看,寒温之争是一种倒退。而且,由于西医传染病学发展迅速,传染病医院为西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科为西医专科,中医队伍逐渐萎缩,或者应付日常临床医疗,缺乏整合思路,且西学中人员中医理论系统性不够,中医思维薄弱,从而上千年对于传染病采取分期辨治的传统无法保持,优势无法继续,最后不得不改弦易张,统一于脏腑辨证的体系之中(标准化技术的进步)。 2.3 分型论治的兴起 目前临床各科采取的分型论治方案基本上是脏腑辨证体系,为什么脏腑辨证能够取得一统天下?可能有三个原因:①脏腑学说为中医理论核心的提出,为脏腑辨证主导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前提;②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模式为淡化中医自身的理论思维提供了方便,人们把注意力引向了西医的病原学和发病机理的研究;③诊断规范化、疗效客观化成为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助产士,催生了不辨外感、内伤各个病种的统一标准。 3 做什么 鉴于以上,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一个能够体现中医特色的,具有自恰性、简洁性和更新原则传染病的辨证体系。具体说来,这个辨证体系应该包括:①病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及其在不同时期相互关系的演变;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②病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③病位:基本病位,牵涉病位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④病征:基本证候,兼夹证候;表征和里征。⑤病程:疾病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有不同的临床分期。⑥病情:轻、中、重程度。 同时,这个辨证体系应该满足以下原则:①疾病过程和疾病表现的对立统一(横的走向和纵的走向,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②规律性和随机性的对立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③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对立统一;④内在资料和外在资料的对立统一(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⑤程度变化和性质变化的对立统一(量变和质变);⑥丰富包容性和内在简洁性的对立统一。 4 怎么做 4.1 与时俱进:当代临床对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几点要求 4.1.1 范围明确:《内经》中有一句话叫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虽然察同和察异是不同的思维方式,谈不上有智、愚之别,但是在总结寒温合流失败教训和确定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的启示作用。试想,如果我们一味求异,认为伤寒温病传染病感染病,又怎么能够将古今中外的理论智慧融于一炉?因此,我们必须先察同:伤寒 = 温病 = 传染病 + 感染病,然后再去求异,找出各自的理论特色。至于为什么选择传染病而不是外感病(包括伤寒和 / 或温病)或感染病作为研究对象,那是从实用性角度考虑的。因为当前的传染科和传染病医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诊疗实体,而外感病或感染病缺乏诊疗实体的支撑。 4.1.2 理念先进: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可悲的是古非今论调影响极坏。实际上,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谬误已经走遍了世界,可是穿鞋的真理终会追赶上赤脚的谬误。科学知识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站在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峰或全局来思考问题,丢弃任何的门户之见。面对科学发展的进程,直线累积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件件的经验证实的科学事实的堆积,科学知识是由有限的特殊陈述经归纳推理而得的普遍陈述;证伪模式认为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普遍陈述,不能因为以前见到的天鹅都是白的就得出天鹅都是白的的结论,科学是经证伪而发展的;科学革命模式认为,科学史上科学发展的真实状况不是科学事实的堆积,而是由新范式不断战胜旧范式的科学革命推动的。我们崇尚范式更新理念,认为科学发展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科学革命是范式突变、质变,常规科学时期是渐进时期),科学发展是渐进、量变与革命、突变的交叉循环,而且不同范式之间不可通约,不可还原。具体说来:①要与日新月异的传染病学的知识更新接轨,不能 1 千年不变,咬住经典不放松;②要与临床诊疗的现实需要接轨,既不能为阴阳易、大头瘟的考证争来吵去,也不要为《伤寒论》、温病学里的某些非传染病而劳心费神;③要与传染病诊疗的中西医并存格局接轨,不必硬要天方夜谈地回到古代去保持纯中医特色,可以说目前的辨证论治体系均已经过时。 4.1.3 包容性强:我在研读中医外感病学术思想的时候常常发生困惑:温病学晚于《伤寒论》 1 千多年问世,为什么不能站在当代的高度弄出一个完全包容《伤寒论》的外感病证治体系?近代的寒温合流为什么虎头蛇尾?当然,历史的教训只能从历史内在的原因中寻找(个人认为,尊古崇经文化对创新思维的限制这重要原因),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但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必须具备这样的高度:即摆脱任何的门户之见和理论限制,在科学怀疑精神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创造一种能够代表当代水平的包容中外传染病先进理论的辨证论治体系。 4.1.4 操作简单:在这里,我们要引进奥卡姆剃刀定律。该定律由 14 世纪逻辑学家威廉( William of Occam ,约 1285-1349 年)提出。当时,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所主张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因为他是英国奥卡姆人,人们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出鞘后,剃秃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使科学、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今天,我们仍然要重申这一定律,因为辨证体系属于技术领域,必须遵循操作的简单性原则,以利于推广应用。 4.2 求同舍异: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一致性原则 技术 一词, 《 史记 货殖传》中就出现了,意为技艺方术,而且中国的技术水平曾长期处于 世界 前列( 宋朝 之前)。这个词 最早出现在英文中是十七世纪,当时也仅指各种应用工艺。 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技术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但现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科学的应用 。 4.2.1 定义内涵外延,减少传统概念的歧义性:概念是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我曾经从科学哲学角度审视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由于缺乏形式逻辑的规范,中医学基本概念至今仍未得解决名实问题。形式逻辑的定义方法是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之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它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因而定义的公式是:被定义概念 = 属 + 种差。定义的规则有:①应相称:即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②不应循环;③一般不是否定判断;④应清楚确切。因此,现代科学概念应具备三大特征,即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变动性。 4.2.2 应用剃刀定律,缩小各种原理的异质性:因为现实需要,我们不仅要搞寒温合流,也要搞中西一体,包括病因学一体化、病机学一体化、证候学一体化、诊断学一体化、治疗学一体化、预防学一体化、护理学一体化等等。目的是保证各种平行理论相互兼容,以免 前后自相矛盾。然而,我们在保证自恰性的时候,必须增加特定条件的限制,只选择最实用的技术进入辨证体系,而大量影响自恰性的经验可能被剃掉。因为它必须是在一个由几个明确的或默示的条件规定下的特定环境下内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一种体系的应用只考虑环境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定变量,而其他环境变量被忽略了,这是必然的。 4.2.3 吸收中西之长,扩大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强的辨证体系,它必须具备实用价值,即脱离不了现实形成的各种客观条件。正如我们不能舍弃祖国医学的千年宝库所蕴藏的宝贵经验,也不能无视现代医学的存在而自搞一套独立的纯中医体系。事实上,作为传染病的临床辨证体系,只有把当代最有效的技术综合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此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通中西医各自的病理机制和针对性的治疗原理,从而调动一切有效的技术以提高疗效。 4.3 因病制宜: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理论选择 这实际上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问题,中医辨证为什么要与西医的病结合?主要有以下意义: 4.3.1 病理清晰性:现代医学对于传染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临床类型等的研究是比较明确而系统的,而且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这与张仲景的时代、叶天士时代的认识不可同日而语。辨证体系的设计以及疗效的提高,都不能离开与最新理论的结合。 4.3.2 临床实用性:①现代临床不能离开西医诊断,否则可能吃官司;②无论中西医传染病医生,都已经掌握《传染病学》理论;③退回纯中医时代是痴人说梦;④ 4.3.3 接轨便利性:临床追求疗效,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是正确理论的指导,这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发展传统学说。例如,是否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和接触性传染病属于新感温病,血液途径传染病属于伏气温病(如慢性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值得进一步探讨。对于伏气温病,我们还缺乏新感入络的病因学说,伏气温病的传变理论及其辨证体系。 4.4 分期论治:病机、证候与治疗的辩证统一 在病种前提下,根据不同病程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是传染病辨证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但是,病机是证候产生的基础,或者说证候的产生有着中医的病机基础,我们必须根据中医理论来构造体系。我们在前面指出了分型论治的若干缺陷,这里就需要展示分期论治的若干优势,包括范围明确、理念先进、包容性强和操作简单等。我们的设计是否达到这一目标,请看基本内容和思路。 4.4.1 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疾病的每个阶段都有它自身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体现在辨证论治体系中,就是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我们不能设想疾病某一阶段的基本病机会千差万别,毫无关联(如分型论治所设计的那样),形成千差万别临床表现的是次要病机。而且病机的求证要经过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综合判断。 4.4.2 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根据以上分析,主要病机形成基本证候次要病机形成兼夹证候。因此,我们的辨证模式就是:①辨病种,即西医的诊断;②辨病程,即疾病进展到什么阶段;③辨证,即分析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实际上,辨病程与辨证是重合的,前者是西医诊断,后者是中医诊断。 4.4.3 中心治法与随症加减:在治疗上,根据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采取主方加减策略。当然,辨证论治模式不包括中医的特色治疗,那是本研究范围之外的内容。 4.5 示范:乙型肝炎肝硬化辨证新模式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 HBV 感染的一个阶段,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病种,通过示范可以体现我们的某些设计理念。 4.5.1 辨病征:在西医诊断明确的前提下,中医诊断依据可分为两大方面:①表征,即可以通过四诊获得的外在资料;②里征,即通过各种实验手段获得的内在资料。尽管目前证本质研究还处于尴尬时期,通过不同表征与里征的不同权重进行诊断(不是仅仅通过表征辨证,然后再与实验指标对应),可能为证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例如,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机是肝络瘀阻,基本证候就是肝络瘀阻,其诊断依据不能仅仅由表征构成,可能里征(如肝穿的 肝窦毛细血管化、再生结节 / 假小叶形成、 肝细胞异型增生、癌结节形成、肝 / 门静脉栓塞等,超声波检查的肝脏切面形态失常、肝脏表面不光整、肝实质回声紊乱、肝内管道系统失常、脾脏肿大、门脉高压等,胃镜检查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等,凝血功能检测的 PT 延长等) 具有更大的贡献度。 表征为什么贡献度不高?我们可以从临床经验得出结论:①虽有表征,并非瘀血,例如手赤痕和血痣可出现于正常人、嗜酒者、强劳动者、月经或妊娠期妇女,见证者不一定有瘀血。②虽有瘀血,并非阻于肝络,例如胁肋胀痛或刺痛、固定不移,可由外伤所致者,虽有瘀血,不在肝络,而在胁下;或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导致气滞血瘀,也不在肝络,亦非邪毒所致;或由于风湿或寒凝,胁肋胀痛或刺痛,或游走,或固定不移,常在表皮或在肋间,亦未必在肝络。又如舌质瘀紫、舌下络脉迂曲、脉迟涩或结代,虽然是典型的瘀血证表征,但病位未必在肝,且常常与心系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③虽为肝络瘀阻,并非必然见证:例如手赤痕和血痣,在肝络瘀阻期发生率不高,一般 10% 左右,而且与病情轻重不完全对等。肝络瘀阻重的患者,手赤痕和血痣并不一定有 / 或重;手赤痕和血痣有 / 或重的患者,肝络瘀阻并不一定严重。④虽有肝络瘀阻,并非单一证候:例如腹壁脉络怒张是典型的肝络瘀阻期表征,但由于病情严重,往往兼夹其他证候。 4.5.2 辨病程:结合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平稳期(相当于静止期)、进展期(相当于活动期)、坏症期(相当于失代偿期)等三期,每个患者不同时期的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肯定不同,需要我们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别。 4.5.3 辨病情:虽然我们将每个患者区别为不同的时期进行辨证,但是具体的病情轻重又有不同,我们可根据 评价肝脏储备功能的 Child-Pugh 分级法进一步 A 、 B 、 C 的病情分级。 4.5.4 辨兼夹:在疾病的 不同病程(临床分期)确立主要证候的前提下,进一步分辨次要证候,形成主证分期、兼证为辅的思路,若出现阴液亏少、湿热壅阻、肝郁脾虚、气血亏虚、肝胃不和、血热毒炽、阳虚水泛和痰湿凝结等兼夹证候,则随机而辨,审证求因。 4.5.5 辨坏症: 即辨别坏症期最主要的 5 个并发症,以分析病机,确立治则,判断预后:①毒瘀移腹,相当于 原发性腹膜炎 ;②毒瘀移脉,相当于 多器官出血 ;③毒瘀移肾,相当于 肝肾综合征 ;④毒瘀移肺,相当于 肝肺综合征; ⑤ 毒瘀移脑,相当于 肝性脑病。 参考文献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 .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 中医杂志, 1992 ,( 5 ): 39-4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诊断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 24 ( 10 ): 869-87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 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 14 ( 4 ): 237-239 叶吉晃 . 周仲瑛教授 伏毒 学说初探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 , 4 ( 10 ): 4-7 刘亚敏,沈强,李兴鹏 . 从 伏邪温病 论慢性乙肝的发病与治疗 .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6 , 19 ( 15 ): 1806-1807 蔡春江,裴林,李佃贵 . 伏邪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 浙江中医杂志, 2002 ,( 2 ) 51-52 聂广 . 中西医诊断的模型差异 . 医学与哲学, 1990 , 10 ( 3 ): 8-10 聂广 . 证的探索 . 中医研究, 1990 , 3 ( 2 ): 6-9 聂广 . 辨病与辨证的模型差异及其互补 . 医学与哲学, 1992 , 12 ( 7 ): 6-8 聂广,张赤志,唐智敏 . 察同求异:邪毒致肝络瘀阻证的研究思路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7 , 17 ( 6 ): 321-325 聂广 . 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 . 医学与哲学, 1993 , 13 ( 7 ): 9-11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8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H1N1的预防,目前为止最好的忠告(转)
eduman 2009-11-12 14:35
高耶博士( Dr. Vinay Goyal)获得了MBBS, DRM,DNB(重症护理师和甲状腺专家),有超过20年的临床经验。曾在印度的辛度佳医院,孟买医院,Saifee医院,塔塔纪念医院等医疗机构工作。目前,他负责领导Riddhivinayak Malad (w)心血管疾病加护中心的核医疗部门和甲状腺诊所。 How to Prevent H1N1 - Best Advice So Far(如何预防H1N1 - 来自医生的忠告) N95口罩是用来阻隔95% 的0.3微粒,,而H1N1病毒的大小是0.1左右。所以,靠N95口罩防H1N1就像用蚊帐来挡雨。 Tamiflu does not kill but prevents H1N1 from further proliferation till the virus limits itself in about 1-2 weeks (its natural cycle). H1N1, like other Influenza A viruses, only infects th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and proliferates (only) there. The only portals of entry are the nostrils and mouth/ throat. In a global epidemic of this nature, it's almost impossible not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H1N1 inspite of all precautions. 流感疫苗不是用来杀死H1N1病毒,它只能抑制病毒在其1-2周的自然生存周期中繁衍,H1N1跟其他A型流感的病毒一样,感染部位只限于上呼吸道,并在那繁殖,它的唯一入侵途径是口鼻喉,这种全球性的流感,几乎无人能置身事外 Contact with H1N1 is not so much of a problem as proliferation is. 但接触到H1N1病毒,并不像H1N1传染的问题那么严重. While you are still healthy and not showing any symptoms of H1N1 infec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proliferation, aggravation of symptoms an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infections, some very simple steps - not fully highlighted in most official communications- can be practiced (instead of focusing on how to stock N95 or Tamiflu): 当你身体健康,尚未出现H1N1感染症状时,更实用有效的办法(而不是只关注储备N95或流感疫苗),是用以下几种简单的方式来避免少量的H1N1病毒在你体内(如果有接触到的话)繁殖、出现病症、及恶化成二期感染: 1. Frequent hand-washing (well highlighted in all official communications). 常洗手(在所有的官方警示中,都有重点强调) 2. Hands-off-the-face approach. Resist all temptations to touch any part of face (unless you want to eat or bathe). 手绝不碰脸...除非是是吃东西和洗脸 3. Gargle twice a day with warm salt water (use Listerine if you don't trust salt). H1N1 takes 2-3 days after initial infection in the throat/ nasal cavity to proliferate and show characteristic symptoms. Simple gargling prevents proliferation. In a way, gargling with salt water has the same effect on a healthy individual that Tamiflu has on an infected one. Don't underestimate this simple, inexpensive and powerful preventative method. 每天用温盐水(或李斯德林漱口水,如果你不太相信盐水有效的话)漱口两次。H1N1在鼻喉腔内经过2-3天,才开始增生并出现症候,简单的盐水漱口可以抑制病毒繁衍,等于是健康人的流感疫苗,千万不要小看这看似简单、花费不多,但是很有效的办法。 4.. Similar to 3 above, clean your nostrils at least once every day with warm salt water. Not everybody may be good at Jala Neti or Sutra Neti (very good Yoga asanas to clean nasal cavities), but blowing the nose hard once a day and swabbing both nostrils with cotton buds dipped in warm salt water is very effective in bringing down viral population. 以上三点之外,每天用温盐水清洗鼻孔至少一次,不是每个人都会用专业的清洗鼻腔的办法,但吸口气用力将鼻内物质喷出,最后以棉花棒沾温盐水清洁鼻孔。这对降低鼻中的病毒量非常有效。 5. Boost your natural immunity with foods that are rich in Vitamin C (Amlaand other citrus fruits). If you have to supplement with Vitamin C tablets, make sure that it also has Zinc to boost absorption. 更多的食用富含维他命C的食物(如柑橘类的水果),可增加自身免疫力。如果只能服务Vc片,尽管选用含锌的以提高Vc的吸收。 6. Drink as much of warm liquids as you can. Drinking warm liquids has the same effect as gargling, but in the reverse direction. They wash off proliferating viruses from the throat into the stomach where they cannot survive, proliferate or do any harm. 多喝温开水或热汤,功效和漱口一样,只是方向相反。随着热水或汤水被喝到胃里的病毒是无法生存、传染或发作的。 7. All these are simple ways to prevent, within means of most households, and certainly much less painful than to wait in long queues outside public hospitals. 这些都是在家里就做得到的简便预防法,远比痛苦地排长队在医院候诊好得多。
个人分类: 文摘|3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手足口病防控策略
junzhedong 2009-8-5 16:24
目前国内多个省份出现了手足口病疫情。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及EV71型病毒引起的,5岁以下婴幼儿易感的丙类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其次是亲密接触。 手足口病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在防控方面的高难度。防控方面要从采取综合措施。 一要控制传染源。 二要切断传播途径。 三要宣传教育。 切断传播途径较困难,只有从控制传染源方面下手。 传染源的控制: 一要管理好住院治疗的病人, 二还要管理好病情较轻的、在家隔离的患儿(散居儿童), 三是要管理好幼托机构的幼儿。 这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散居儿童不好控制,也是本病关键。 每一种传染病的控制都要求我们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本病也不例外,狠抓防控措施的落实才能见到成效。
个人分类: 学海浪迹|3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鼠疫
张三火 2009-8-3 20:40
今天,在杨学祥老师的博客上看到青海兴海县发现鼠疫疫情首例病人死亡(转载)的博文,报道了青海兴海县发现鼠疫疫情首例病人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1日23:45 人民网)情况,很是震惊! 此前,在新疆也有类似疾病发生的报道。在气候异常变化剧烈的太乙天符之年,发生这种疫情,尤其要引起高度的防范意识。这可不是手足口病或是甲型流感那般情形的病了,这是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的。如果这种病流行起来,恐怕依靠中医药治疗也不会像当年救治SARS那样疗效显著,因为这种病太强烈了。 为了让大家对鼠疫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特将此病的一般情况简介如下: 鼠疫(Pestis)是由 鼠疫杆菌 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远在2千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 在14世纪大流行时,鼠疫也波及到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的《死鼠行》中描述当时的疫情非常严重: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 流行病学认为: (一) 传染源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当每公顷地区发现1至1.5只以上的鼠疫死鼠,该地区又有居民点的话,此地爆发人间鼠疫的危险极高。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因肺鼠疫可通过飞沫传播,故鼠疫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三种鼠疫类型可相互发展为对方型。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临床 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腺鼠疫: 占85~90%,及时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肺鼠疫: 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 病死率高达100%。 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 黑死病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中医认识: 鼠疫,是中医的病名。是疫疠(烈性传染病)之一。一名核瘟。见于《鼠疫抉微》。中医认为,此病是 由于感染疫鼠之秽气,疫毒侵入血分所致。 在《鼠疫约编》一书中记载:何谓鼠疫,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其疫发病急骤,寒战发热,头痛面赤,肢节酸痛剧烈,多见在腋、胯部起核块,红肿痛热,或兼见血证(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或咳逆上气,或神志昏迷,周身紫赤,唇焦舌黑等。治宜清血热、解疫毒,兼以活血化瘀。 预防应急要点:   1、家中或单位发现死老鼠,应立即向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如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 3、由专业人员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及房间进行消毒。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5240 次阅读|3 个评论
传染病中的遗传因素:阿里基斯之踵
eloa 2009-2-19 10:07
riset 发表于 2009-02-15 11:01 原文发表于 《新世纪周刊》 1985年,法国 Necker 医学院的流行病学家劳伦特亚伯(Laurent Abel)首次造访了加勒比海东部的拉代西拉德岛。这座小岛毗邻度假胜地法属瓜德罗普岛,不过吸引亚伯的并非是这里旖旎的风光,而是岛上的麻风病患者。 很久以前,这座小岛专门用于麻风病人的隔离。时至1985年,欧洲和北美大陆上的麻风患者已经极为罕见,就连拉代西拉德岛上的麻风诊所也已关张25年之久。岛上住着大约1600名原住民,绝大部分是原麻风患者的健康后代,不过其中依然有50位不幸罹患了麻风病。在麻风病治疗与预防措施已经大大进步的情况下,这样冠绝全球的发病率让亚伯不由得怀疑是否有遗传的因素从中作祟。在此前越南麻风病高发群体的研究基础之上,亚伯利用流行病调查并辅以分子生物学手段,历经近20年的研究,终于克隆得到导致人体对麻风杆菌易感的两个基因。 与此同时,亚伯的同事、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卡萨诺娃(Jean Laurent Casanova)的研究兴趣也深深为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机制所吸引。这是一种人群中常见的病毒,见于世界各地,无季节性流行倾向,也无性别差异。成年人中十有八九有过感染史,一般而言其后果充其量是身上起一些疱疹,但是一些儿童被病毒感染后会患上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这将导致较严重的后果,如癫痫、智力障碍甚至死亡。在法国,大约每年有300起这样的新发病例。 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这种疾病的神秘面纱终于一点点被揭开:在一些家族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中,研究者发现TLR3和 UNC-93B 两种基因的突变均会导致患者免疫系统遭遇到单纯疱疹病毒侵袭后,无法产生I型干扰素(一种重要的免疫分子,发挥抗病毒作用)。 亚伯和卡萨诺娃逐渐认识到,他们好似摸象的盲人,关注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前者在群体水平上进行研究,后者则是在个体水平上展开探索。二者的研究表明一些传染病或许掺杂着遗传缺陷的因素,这些缺陷如同阿里基斯之踵一般,让本应固若金汤的免疫系统出现了些许漏洞能防备大多数疾病的侵袭,但对某些病原体却非常易感。两人随即于2000年在法国Necker医学院组建了一个联合实验室,并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设置了分支研究机构,打算联起手来向这一领域发起冲击。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了越来越多传染病有遗传因素牵涉其中,如结核病、血吸虫病、疟疾以及流感等。感染人体的血吸虫会导致严重的肝损伤,而法国马赛大学的免疫学家德桑(Alain Dessein)就发现有一、两个负责肝脏损伤修复的基因与70%的血吸虫感染相关。另外亚伯和卡萨诺娃在结核病的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与结核杆菌易感相关的基因。 疾病的肇因在逐渐探明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发当中。就像糖尿病患者补充胰岛素一样,如果利用的特定的药物,堵上免疫系统的漏洞,或许是一条可行之道。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格罗斯(Philippe Gros)博士与其同事对比了疟原虫(导致感染者罹患疟疾)易感性不同的小鼠,从中发现一个编码泛酰巯基乙胺酶的基因赋予了小鼠对繁殖期疟原虫的抗性。该酶是机体合成半胱胺通路中的关键酶。格罗斯通过人工手段让一些敲除了泛酰巯基乙胺酶基因的小鼠患上疟疾,并以半胱胺为药物对其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小鼠血液中疟原虫的繁殖被有效抑制,小鼠生存率高达100%。目前格罗斯博士正计划将这一疗法推进至临床试验的阶段。 同样的治疗策略还被卡萨诺娃应用到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患者身上。她让一些体内缺乏I型干扰素的年轻病人服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并注射相应的干扰素,目前看来疗效良好。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麦克法登(Grant McFadden)教授主要研究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他对此评论称,这种尝试很有意义,不过干扰素的给药部位对疗效影响很大,考虑到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如果已经侵袭至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那么如何让干扰素穿越血脑屏障,将是这种疗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个人分类: 医学|1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及时预防秋季传染病
heliyong 2008-12-5 08:34
强冷空气来袭,大幅度降温之余的是5-7级的大风。这样的天气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极易趁虚而入,而且有两种比较典型的皮肤类疾病易传播,那就是风疹和荨麻疹。 一个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个是由于过敏原诱发,每当出现降温和大风天气的时候,它们就会爆发的非常明显,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帮助大家打好预防针,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风疹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传染性很强,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疹在冬季最为多见。大风降温之后,就开始感觉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后来发展为全身皮疹,瘙痒难忍。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一般也多见于秋冬季等大风的天气。风带来的过敏原极易引起发病,同时,常见的一些食物也会引起发病。发病时,在皮肤表面会突起很多像被蚊虫叮咬的大包,由少到多,成片出现,一般一小时内会自动消退。 在这个大风降温的时期,不可再穿着单薄的衣服,爱美的女孩也一定要穿上保暖的厚衣服,不要有裸露的皮肤在外边暴露。可以不用外出的人群,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尽量减少外出量,以免被他人传染。同时,由于这两种疾病会引起身体的一些非常敏感的反应,因此,应穿着宽松、棉质、柔软的衣服。谨防衣服过紧,导致皮肤更严重的反应。   风疹对于胎儿和孩子地影响尤为重大。荨麻疹虽然在发病时一般只是皮肤上起包,不过也有可能在内脏中引起反应,比如腹痛、腹泻等。严重的急性秋季荨麻疹还可以发生在喉头,造成喉头水肿,影响呼吸道的畅通,容易造成呼吸障碍,缺氧综合症等一系列缺氧常见的症状,会严重影响脏器的功能,而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所以说孕妇外出最好少乘地铁和挤公交,最好不要在上下班时间外出。   如果已经感染,及时到医院去注射疫苗,打好预防针。注意多休息,多喝水。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和食物。同时,保持屋内空气流通,加强营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