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传染病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传染病

相关日志

[求助] 鸟类迁徙等会传播某些传染病吗?
热度 3 zlyang 2020-10-14 15:51
鸟类迁徙等会传播某些传染病吗? 各种生物迁徙,如鸟类、动物、昆虫等等,迁徙时会传播某些传染病吗? 刮大风呢?如“2019新型冠状病毒(新冠,COVID 19)”。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https://www.cms.int/en/news/world-migratory-bird-day-2020-1 Animal Migration https://www.slideserve.com/Audrey/animal-migration 参考资料: 新华网,2020-07-11,严防新冠病毒从进口冷链进入国门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7/11/c_1126224151.htm 科学网,2920-07-17,勿因检出新冠病毒否定冷链技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7/442919.shtm?id=442919 科学网,2920-10-13,新冠病毒在光滑表面可存活28天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0/446798.shtm 相关链接: 2020-02-07,大家都在预防“新冠病毒肺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740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79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矩阵星:数学模型描述传染病
热度 1 fqng1008 2020-10-11 08:51
在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除了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为遏制疾病蔓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就是数学家。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数学是抽象而晦涩的,似乎和公共卫生完全搭不上关系。事实上,大家在面对传染病时遇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接触过患病者的人需要被隔离、疫情爆发1个月后有多少人被感染、拐点什么时候能够到来,都或多或少可以从数学模型的角度来做出预测和解读。也正是依靠数学家对于传染病抽象化的研究,人们对于传染病的传播模式和严重危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对传染病建模的历史 用数学模型研究传染病的做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那时候天花病毒正在肆虐欧洲,人们发现东方传入的人痘接种术似乎能够治愈这种疾病,但接种后仍有很高的死亡率,这引起了大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700-1 782)的注意。伯努利是流体力学的祖师爷,同时也学过一点医学,听说了天花接种的疗法后,他便开始琢磨怎么用数学去描述天花的传播以及接种的功效。 数学家丹尼尔 · 伯努利 | Wikimedia Commons 受限于时代,伯努利的想法比较朴素,他将人群分成感染者与未感染者,感染者既有可能治愈变成未感染者,也会因病死亡。伯努利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考虑了人的年龄也就是时间因素,假定疾病治愈率与研究人群的年龄段相关,以此建立了数学方程。 伯努利的模型类似于后来的 SI 模型, 是最为简单的传染病模型之一 | 参考资料 经过一番计算研究,伯努利得出结论:尽管有一定风险,人痘接种在统计上仍然能让人的寿命延长3年左右。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伯努利的研究一点也不严谨,得出的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接种疫苗有助于控制疾病传播),人痘接种术在牛痘疫苗出现后也几乎销声匿迹,但伯努利是第一个尝试用数据和方程去分析传染病传播趋势、判断控制措施有效性的数学家,这种科学思维在那个人类完全被传染病支配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直到今天仍然是用数学方法研究传染病的最基本思想。 100多年后的20世纪初,用数学模型研究传染病的方法(后来发展为一门叫“数理流行病学”的学科)迎来了飞速发展,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苏格兰军医麦肯德里克(Anderson Gray McKendrick)和生物化学家威廉·克马克(William Kermack)。 提出 SIR 模型的麦肯德里克和克马克 | 参考资料 麦肯德里克曾在印度服役,当时印度鼠疫横行,夺去了数十万人的生命。然而与大多数医生钻研医术不同,麦肯德里克竟然“不务正业”,把很多心思放在了研究数学方程上,并发现鼠疫的感染人数趋势和数学的某些函数曲线非常相像。 从印度回国后,他与生物化学家威廉·克马克(William Kermack)合作,开始对鼠疫爆发的患病人数、患者生存天数等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数理流行病学中里程碑式的模型:SIR模型。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从数学角度分析传染病的研究都或多或少有这个模型的影子。 如何用SIR模型描述传染病? SIR模型的基本概念并不难,即使完全没学过数学也能看懂: S代表Susceptible,易感者,也就是可能被传染但还没有感染的人; I代表Infected,感染者,即已经被传染但尚未死亡的人; R代表Removed,移除者,他们有可能被感染后痊愈了,也有可能是因病死亡。 当然还有一个样本人数不变的假设,也就是易感者 感染者 移除者的人数之和假定不变。 SIR 模型示意图 | Perception Heallth 有了这样一个数学模型,我们需要研究三个群体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比如说,第1天有了3个感染者,到了第10天会有多少人感染?因痊愈或死亡产生的移除者又会有多少个? 为了求出不同人群与时间的关系式,数学家引入了一组微分方程。它看起来很复杂,但这个唬人的玩意儿本质上和解“2 x=4”是一个道理,数学家的任务就是解出这个复杂方程里的S、I、R与时间t的关系函数。 SIR 模型的数学方程 | 参考资料 微分方程解出来的结果不一定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一般来说我们更习惯用下面这样的图像表示SIR模型的传染趋势: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群体的人数。你可以很直观的看到,I代表的感染者数量随时间迅速增长,S代表的易感者相应变少,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被“移除”了(可能是治愈或者是病死),不再存在感染者。 SIR 模型给出的传播趋势 | 参考资料 SIR模型非常简洁,计算得出的传染趋势也在印度鼠疫的实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然而SIR模型毕竟只是一个基础模型,它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许多传染病存在潜伏期,感染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人体都没有异常症状,而把人群划分为三种类型,没有考虑群体内部的差异,比如感染者的潜伏期会因人而异;另外,部分感染者(包括疑似感染者)确诊后会被隔离,传染他人的概率比原先降低了很多。 考虑到这些因素,SIR模型衍生出了SEIR、C-SEIR等多个变种模型,从而能更为精确地描述传染病的传播趋势。一般来说,各种传染病都有对应的模型进行描述,比如说HIV病毒,一旦感染便终身带有传染性,类似于当初伯努利提出的SI模型;而像SARS和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用SEIR模型来描述它们的传播会更准确一些。 SEIR 模型图示 E 代表 Exposed 潜伏者 | 参考资料 数学建模的作用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要想方设法找到准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传染病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希望以此定量评估可能的感染人数和感染速度,并且分析出更为有效的防疫治疫措施。 在家隔离,是大家近来最熟悉的防疫措施,怎样用数学模型证明隔离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呢?不妨假设有一个1000人的群体,其中有一个人不幸感染病毒后开始传播。在COSMOL等仿真软件里输入SIR模型的数学方程,可以得到下图的结果:未感染病毒的人数(蓝色曲线)不断下降,疫情在第五天达到顶峰,感染者数量(绿色曲线)达到总人数将近一半。 无隔离措施下, SIR 模型对病毒传播的模拟结果 | 参考资料 然而,如果对80%的感染者采取隔离措施,也就是视为不再感染其他人的移除者(红色曲线),得到的疫情趋势图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疫情在第六天达到顶峰,感染者的数量只会有不到200人,出现了大幅下降,这也就从数学角度证明了乖乖宅在家里对于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性。 对 80% 感染者采取隔离措施后, SIR 模型得到模拟结果 | 参考资料 数学模型也能对不同的疾病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2013年埃博拉疫情在非洲爆发,英国开始对来自高风险国家的入境人员进行筛查。然而有团队在建立数学模型后发现,只有7%的埃博拉感染者可能在国家边境被发现,加上病毒潜伏期也比较长,病毒携带者初期可能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最有效的措施还是在病毒发源地对感染者(以及疑似感染者)进行隔离来遏制病毒传播。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数学模型在遏制传染病传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thematical_modelling_of_infectious_disease https://www.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Bernoulli,_Daniel https://institutefordiseasemodeling.github.io/Documentation/general/model-si.html http://devingaffney.com/when-physicists-talk-about-cat-gifs/ Luz P M, Struchiner C J, Galvani A P, et al. Modeling Transmission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Vector-Borne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2010, 4(10):e761. Audrey M. Dorélien, Ballesteros S, Grenfell B T. Impact of Birth Seasonality on Dynamics of Acute Immunizing Infections in Sub-Saharan Africa . PLOS ONE, 2013, 8. https://cn.comsol.com/blogs/analyze-the-spread-of-epidemic-diseases-with-simulation/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4011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1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倪方六:被古人视为“大疫”的五大传染病
fqng1008 2020-9-13 12:01
春天万物复苏,也是各种流行病频发的季节。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爱卫会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做好防控工作。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流行病”这个名词,但其医学概念是存在的,这就是“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民皆疾也”,即好多人都得病的意思。如果大规模暴发,则称为“大疫”。伤寒、瘴气、传尸、疠风、虏疮等五大传染病,曾给古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最害怕…… 伤寒,古代最普遍的传染病 对于流行病的现象,古人认识很早。《周礼·天官》“疾医”条称:“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春季的“痟首疾”是什么病?从字面来说,是“头疼病”。 晚清国学大师孙诒让《周礼·正义》认为:“春气不和,民感其气,则为痟痛而在首也。”以孙氏的观点来看,就是春天气温不稳,或冷或热便容易患头疼脑热,这就是古代医学所说的“伤寒”。古代伤寒的概念很宽泛,一切由外部感染的疾病,均可称为“伤寒”。 中国历史上第一波伤寒大流行,发生于东汉时,世界上第一部总结性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作者张仲景是当时的名医,其宗族原来有 200 多口人,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以来,不到十年竟然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七成死于伤寒。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魏大军也曾为伤寒所困,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七月南征,打了一场著名的“赤壁之战”。但到十二月份,曹军突发“大疫,吏士多死者”。实际上,曹军所患的传染病就是冬春时高发的“伤寒”。 伤寒导致大规模死亡事件发生于 13 世纪上半叶。据《金史·哀宗本纪上》记载:天兴元年(公元 1232 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汴京就是今河南省开封市,不到两个月,死了近百万人。现代学者结合当时医家李杲《内外伤寒辨惑论》所记,认为这次大疫就是伤寒疫。 瘴气,古代最凶猛的传染病 在古代传染病中,瘴气大概是古人眼里最为可怕、凶猛的传染病。瘴气到底是什么传染病?其实就是疟疾。“疟”字从“疒”从“虐”,“虐”是老虎头,在甲骨卜辞中写作“ ”,似老虎张着大口扑向人。其意思很明了,这是似老虎一样凶猛的传染病。 附图 甲骨文“虐”字 古代早期,人们直接将疟写成“虐”,《礼记·月令》即称“民多虐疾”。东汉人刘熙在其《释名·释疾病》释“疟”中,称此病为“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 先秦时期,疟疾最早在中国南方地区流行。《周礼》中所谓“秋时有疟寒疾”,即指此疫秋天多发。究其发病原因,《礼记》认为:如果秋天气温偏高,即所谓秋“行夏令”,就会暴发疟疾,因传播疟疾的蚊虫繁衍密集。 在古代,岭南、川贵一带多瘴气,所以这些地区也是疟疾的重灾区。云南过去民谣称:“五月六月烟瘴起,新客无不死;九月十月烟瘴恶,老客魂也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泸江水”条也称,泸江两岸“时有瘴气,三月、四月迳之必死”。 历代官兵南征,多因疟疾而遭遇重挫。当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即因畏惧瘴气,而推迟其南征计划。唐玄宗李隆基南征时更因瘴气而失利,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记载,天宝十三年(公元 754 年)六月,唐朝廷派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率 7 万大军征伐南诏国(今云南境内)。结果士兵被传上瘴疫,又病又饿,死去“十有八九”,李宓被活捉,全军皆没,后再派军征讨,总共差不多死了 20 万人。 传尸,古代传播最厉害的传染病 “传尸”也是古代最厉害的一种传染病,有“尸注”、“遁尸”、“风尸”、“沉尸”、“飞尸”等许多别称。所谓“传尸”,其实就是“肺痨”,亦即肺结核。肺结核对古人的祸害历史久远,成书于先秦时的《黄帝内经》中已提到此病。 古人为什么把肺结核称为“传尸”?华佗所著的《华氏中藏经》中有“传尸论”篇认为,“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大意是,这种病极容易传染,探视病人、死后吊丧都可能染上。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专门的“治卒中五尸方”,称此传染病“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 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则为肺结核起了新的病名,他在《巢氏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五蒸”概念,其中的“骨蒸”就是结核病,意思是病深及骨,阴虚潮热由里透外,疴久难愈。 古人认为,肺结核的元凶是一种“虫”,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便称,“虫啮其心肺”,这些“虫”又称“痨虫”、“瘵虫”,其实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结核杆菌。 对于肺结核,虽然古人谈之色变,但从史书记载来看,隋唐时期一位叫许胤宗的治疗肺结核病专家,曾用偏方绝技治愈过肺结核。《新唐书·方技传》记载,当时“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 疠风,古代病患不宜结婚之“恶疾” 疠风,即麻风病。又称“大麻风”、“天刑病”、“癞大风”、“癞病”等,是古人畏惧的又一恶性传染病。 《黄帝内经》记载:“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冉耕曾患麻风病,孔子前去看望他,从窗子外握着他的手,连声感叹:“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说成白话就是,德行这么好的人却得这种病,这就是命吧!《史记》中未明说冉耕患的是麻风病,仅称“恶疾”。但东汉学者何休曾就《春秋公羊传》中的“恶疾”作注:“谓瘖、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结合冉耕被隔离在屋内,只有“疠”这种恶疾符合条件。 古代将感染疠风的病人列为“不宜结婚对象”。据《大戴礼记·本命》记载,最晚在汉代已有“五不娶”风俗,其中之一就是“世有恶疾不取(娶)”。 古代患麻风病的名人除冉耕外,还有初唐诗人卢照邻等。卢照邻病中曾写下《病梨树赋》,诉说自己的痛苦。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曾给他开方疗病,但一直没有治好,最后投河溺亡。 据记载,麻风病在隋唐时期曾一度大流行,唐朝廷在一些寺院专辟“疠人坊”,这也是中国设立麻风病专治医院的开始。 虏疮,古人最早发现防治办法的传染病 虏疮,又称“宛豆疮”、“天行发斑疮”、“豆疮”,明清时则称为“天痘”、“疹痘”,即国际通称的“天花”。 有关此传染病的最早记载,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 “虏疮”这种传染病非中国本土病毒。当时坊间传,“永徽四年,此疮从西东流,遍于海中”。为何称为“虏疮”?葛洪考证:“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但葛洪所记疑点多多,“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建武”是东汉第一位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在葛洪之前至少还有晋惠帝司马衷等三位皇帝用过“建武”年号。 有学者据光武帝刘秀时的名将马援,在南征交趾(今越南)染疾死亡的传说,认为“建武”是刘秀的年号,进而考证,天花最早是东汉时由马援南征军带回来的。笔者查《后汉书·马援列传》,确有马援“出征交阯(趾)”,得传染病死亡的记载,但应是感染瘴气(疟疾),而非天花。 虽然葛洪所记存疑,但两点事实应肯定,一是天花是外来传染病,二是中国人对天花认识很早。 现代考古专家曾在 3000 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发现天花病,并推测,天花在公元四世纪时从埃及或印度向外传播。整个十八世纪,欧洲超过一亿人死于天花。天花虽凶,但由于中国最早发现了防治天花的办法,因而天花在中国并未像在欧洲那样造成空前的灾难。据清朱纯嘏《痘疹定论》记载,在宋代赵恒(真宗)当皇帝时,已有“王素种痘”的记载。 此种痘技术后传入欧洲,才有了更有效的“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手段。目前,天花是惟一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本文纸质版首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文史版倪方六独家专家“一方钩沉”,改每周四出版)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基于区块链的传染病监测与预警技术
Kara0807 2020-8-13 10:38
基于区块链的传染病监测与预警技术 欧阳丽炜 1,2 , 袁勇 2 , 郑心湖 3 , 张俊 4 , 王飞跃 1,2,5 1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北京 100049 2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0 3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学院,美国 柯林斯堡 CO 80523 4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5 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摘 要】 利用传染病预警技术和系统来监测传染病异常暴发趋势并及时准确预警,是传染病早期防控的关键。现行传染病预警系统尚存在智能化程度不足、关键信息流通不畅和分布式协同决策困难等问题。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计算架构,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能合约等新兴信息技术,提出了一种传染病监测与预警技术及其实现框架。该技术可高效集中多方监测力量,灵活集成多种预警手段,在安全和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构建知识集成和智慧互联的分布式协同监测环境,并以智能合约作为公开公正的、软件定义的监测代理来实时融合决策、监测疫情和自动预警,从而兼顾预警准确性与及时性要求,避免孤证和决策偏差。 【关键词】 区块链 ; 智能合约 ; 人工智能 ; 传染病监测 ; 分布式协作 【引用格式】 欧阳丽炜,袁勇,郑心湖, 等. 基于区块链的传染病监测与预警技术 .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 2020, 2(2): 135-143. OUYANG L W, YUAN Y, ZHENG X H, et al. A novel blockchain-based surveillance and early-warning technology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2(2): 135-143. 1.引言 急性传染病的暴发和全球流行将直接影响公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利用传染病预警技术和传染病预警系统实时监测传染病异常发生或增加的趋势以进行早期预警和及时干预,是防控传染病的关键策略。我国传染病预警体制和技术尚存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及知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由此导致的对早期未知疾病监测不敏感是预警延迟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及智能合约等新兴信息技术,有望改进我国传染病预警机制、技术与系统。近年来,在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与传染病预警技术相关的研究呈现预警数据多元化和预警模型复杂化的趋势,以症状监测、媒体监测和互联网检索等为代表的智能化预警技术,正逐步成为提高传染病暴发监测灵敏度和生物恐怖袭击早期发现能力的重要手段 。区块链是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智能合约作为其重要扩展是一种无需中介、自我验证、自动执行合约条款的计算机交易协议,两者结合将成为构建多种大规模分布式协作系统的理想数字基础设施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传染病多方决策融合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框架。该方法集成了多种预警手段和多方监测资源,具有隐私协作、安全可信、长期激励和自动预警等特点,可避免孤证偏差、决策失误和关键数据流通不畅等问题。 本文所提技术旨在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等技术手段与人机监测优势,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使智能算法具备专家级精准领域知识和探测异常的能力,减轻人为甄别与上报的压力;另一方面基于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维护多方人工和机器直报通道,使智能合约作为软件代理全程核验、评估、追溯、对比、融合上报信息,一旦发现异常,则向社会相关部门预警,降低人工或机器预警错误和预警延迟的风险。 本文组织如下:第2节概述了当前传染病预警技术和系统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密码学、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等相关关键技术;第3节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传染病多方决策融合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详细介绍了其基础架构、预警流程和关键组件实现;第4节讨论并分析了本文所提技术对现有系统可能带来的改进和增强;第5节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2.文献回顾 2.1 传染病预警技术和系统 传染病预警是指通过一定的传染病预警技术,在传染病暴发前或发生早期,从传染病监测数据中发现和识别传染病发生数量超出期望常态水平的异常情况,发出警示信号,以提醒传染病暴发或流行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其发生范围可能扩大的风险。传染病预警技术是传染病预警的关键,预警数据和预警模型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传染病预警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传统的传染病预警技术是基于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的病例进行监测的,采用时间模型、空间模型和时空模型等单因素模型分析数据,预警结果准确性较高,但及时性相对不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除常用的医疗卫生系统的电子健康记录外,互联网检索、社交媒体讨论、电商销售趋势、可穿戴设备监测数据等患者在医疗卫生系统外生成的及时性强的公共卫生大数据逐渐成为新的传染病监测数据源 。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无监督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具有更强数据解析能力的智能化预警技术,被用于分析多源新型传染病数据中不同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9年谷歌公司基于互联网检索数据预测流感趋势,预测结果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呈现高相关性;Odlum 等人通过无监督聚类算法分析与埃博拉相关的推特短消息,监测到埃博拉病毒在尼日利亚的早期暴发,这些都是传染病预警技术的典型应用。总的来说,传染病预警技术的相关研究呈现预警数据多元化和预警模型复杂化趋势,传统监测手段和智能监测手段的结合有利于兼顾预警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将传染病预警技术应用于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长期探测,需在预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可直接应用的传染病预警系统。在传染病预警系统中尽可能地引入多种可靠智能预警技术有利于提高系统主动监测能力和实时预警灵敏度,提供多源预警依据,降低决策偏差风险,实现从电子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的转型升级。然而,现有智能算法种类繁多,使用时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多种算法的筛选集成也需要多方监测力量的长期协作,并需要解决集成能力弱、互操作性差、关键数据流通不畅等问题才能满足多方大规模分布式协作需求。因此亟须在现有的软/硬件设施基础上,借助区块链天然的分布式架构,构建可集成多种监测技术、整合多方监测力量的分布式预警技术框架。 2.2区块链与智能合约 区块链是众多现有技术的组合,本节主要介绍与本文技术设计和实现相关的密码学基础以及区块链、智能合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2.2.1 密码学 密码学是区块链实现安全隐私协作的基础,区块链中涉及的密码学算法主要包括公钥密码学、哈希算法与默克尔(Merkle)树等。 公钥密码学又称非对称密码学,其使用一对公钥和私钥,包括公钥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算法。用户选取私钥后,区块链采用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RSA 算法或椭圆曲线加密算法生成相应公钥,公私密钥满足公钥加密后消息只有私钥可解,私钥签名后消息可用公钥验证,且公私密钥不可相互推导,通过验证数字签名可确保消息传输的完整性、发送者身份认证准确性和交易不可抵赖性。本文预警技术要求所有用户传递消息时按照公钥密码学对隐私消息进行加密签名或验签解密,从而保护隐私,避免欺诈。 哈希算法是能够把任意长度的输入串映射成固定长度的输出串的一种算法,具有单向性、抗强碰撞攻击等性质,相同明文经哈希算法计算后将得到相同的数字摘要,在区块链中,哈希函数可用于数据完整性验证、数据加密、共识算法工作量证明和区块链接等。 Merkle 树是一种在叶子节点中存储信息的哈希值、在非叶子节点中存储所有叶子节点合并哈希值的二叉树或多叉树。区块链采用Merkle树数据结构快速归纳和校验区块数据的存在性和完整性,区块头存储 Merkle 树根哈希值而不必封装所有底层数据,即可检索和确认任意一个交易,实现数据溯源和防篡改 。 2.2.2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种将数据区块按照时间顺序组合而成的链式结构,是去中心化系统中各节点共享且共同维护的分布式数据账本。具体地,区块链技术利用加密链式区块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 。一般来说,区块链可按许可权限分为公有区块链、联盟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其中,公有区块链面向全球所有用户,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读取数据和发送交易;联盟区块链由若干与业务相关的机构共同参与管理,每个机构都运行着一个或多个节点,读写权限仅对联盟内的节点有限度地开放;私有区块链的读写权限由某个组织或机构控制,参与节点的资格被严格限制。借助区块链的高冗余存储特性可存储和保护重要隐私数据 ,避免因中心化机构遭受攻击或权限管理不当造成大规模数据丢失或泄露,共识算法和Merkle树哈希技术可防止数据被篡改,非对称加密和多重签名技术可灵活配置数据访问权限 ,星际文件系统(inter planetary file system, IPFS)就是一个采用区块链计算范式的分布式存储和共享文件的网络传输协议,IPFS网络节点将构成点对点分布式文件系统,根据文件内容的哈希值进行寻址,无需网络代理即可全球共享。本文预警技术将采用IPFS 存储预警数据、预警算法等文件,主链上共享时仅传递加密后的文件的哈希值,并记录交易记录,从而减轻主链的数据存储压力。 2.2.3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的概念最早于 1994 年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Nick Szabo提出,他将智能合约定义为“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可被看作运行在分布式账本上预置规则、具有状态、条件响应的,可封装、验证、执行分布式节点复杂行为,完成信息交换、价值转移和资产管理的计算机程序 。具体地,智能合约代码用 If-Then和 What-If 语句预置了合约条款的相应触发场景和响应规则,智能合约经多方共同协定、各自签署后随用户发起的交易提交,经节点验证后存储在区块链的特定区块中,用户得到返回的合约地址及合约接口等信息后即可通过发起交易来调用合约。合约创建或调用交易在节点的本地沙箱执行环境(如以太坊虚拟机)中进行,合约代码根据可信外部数据源(即预言机(Oracles))和世界状态的检查信息自动判断当前所处场景是否满足合约触发条件,以严格执行响应规则,并更新世界状态。通过将核心的法律条文、商业逻辑和意向协定封装在智能合约中,可构建各种各样运行在区块链上的去中心化应用(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DApp)、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DAO) 和去中心化自治企业(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corporation,DAC),智能合约将在区块链构建的虚拟数字世界中担任各方共同信任的软件代理,安全准确地履行合约。 区块链及智能合约具有去信任、分布式、开放自治、公开可溯源、信息不可篡改等特性,它们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天然适合构建大规模多方协作系统,已在公共卫生领域中被初步应用于电子医疗数据共享 、隐私敏感数据访问控制和医疗药品溯源 等。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利用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的高度扩展性和互操作性构建传染病多方决策融合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 3. 基于 区块链 的传染病多方决策融合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 为充分集中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公众三方的监测力量,长期、高效、实时、稳定地进行传染病预警和社会信息公开,本节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传染病多方决策融合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该技术一方面可利用去中心化数据与组件共享市场和疫情信息协同监测市场,在安全隐私的前提下促进多源预警数据共享、多种预警技术集成以及多监测方的长期参与和协同挖掘,保证预警准确性;另一方面可将预置决策融合算法和异常探测规则的智能合约作为不停机实时监测系统,提高预警及时性。以下将从基础架构、预警流程和关键技术实现3个方面进行介绍。 3.1 基础架构 图1 展示了本文预警技术的基础架构。基于区块链的传染病多方决策融合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整体构建在一条区块链上,根据用户身份、数据特征和监测模式分为利用闭源数据的政府端基于规则算法的闭环监测、利用闭源数据的医疗机构端基于联邦学习的联盟检测和利用开源数据的社会端基于开放区块链市场的协同监测3个子模块,各子模块用户通过本模块端口定制客户端,即集成了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应用,与其他模块用户或区块链进行数据交互以完成各自监测任务,交互时所有隐私文件将被加密存储在 IPFS 中,区块链上仅存储公开文件的哈希值和全部交互记录供验证和追溯。 图1基于区块链的传染病多方决策融合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框架 系统包含智能合约权限管理组件、智能合约监测组件(开源数据)、智能合约监测组件(闭源数据)、智能合约决策融合组件和智能合约信用激励组件5个主要智能合约组件,每个组件由一组运行在区块链上相互继承调用的子合约组成,并根据功能需求设定不同的使用权限和数据可见性。预言机将作为系统中智能合约的可信外部数据源,链接经验证的链下权威站点、IPFS地址或其他指定区块链等数据源,供合约查询外部世界状态、检查触发条件和执行合约。 系统包含2个预警通道:一个是行政机构结合政府端、医疗机构端和社会端决策信息,经行政审核通过后发布的疫情预警通道;另一个是智能合约决策融合组件根据预置算法,融合医疗机构端和社会端的决策信息进行判断,达到预警条件后自动发布的疫情预警通道,该预警通道发布预警时将同时公开决策依据、预警级别和预警疾病模糊搜索对应的健康防护建议,从而对未知疾病起到早期防治的效果。 3.2 预警流程 本节将介绍本文预警技术的完整运行机制和预警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1)各端口用户执行疫情监测任务 政府端提供基于规则算法的闭环监测数据接口,主要包括:规范化传染病预警技术接入接口,供社会端智能化预警技术组件简易接入和替换;政府端预警信号的响应处理信息汇总接口,以统一的格式实时汇总政府端监测到的预警信号及其核验结果,汇总接口接入智能合约信用激励组件,作为评估医疗机构端和社会端机器决策质量的参考。 医疗机构端进行基于联邦学习的联盟监测。医疗机构基于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架构,在不交换各自隐私数据的前提下共同训练得到统一共享监测模型,以此作为标准监测模型来反向监测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并在发现异常后直接通过预设的内置程序上报给智能合约监测组件(闭源数据),从而减轻医疗机构端传染病人工甄别及上报压力。 社会端进行基于开放区块链市场的协同监测。社会端基于区块链构建去中心化数据与组件共享市场及疫情信息协同监测市场,以众包协作的方式获取多源监测信息。其中,系统中各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在去中心化数据与组件共享市场中提交、开发或验证预警数据集和智能化预警技术组件。算法组件和数据集将在按需加密后存入IPFS,供索引寻址和全球共享,所有提交到市场的数据和算法都将被分配包含其自身详细信息的算法ID和数据ID,它们的质量评分在初次提交时被初始化,并在后续监测过程中由买家评估或信用激励组件更新。政府端和医疗机构端可按需采购市场中的算法组件,从而降低数据分析难度。疫情信息协同监测市场包含人工监测和算法监测2种监测模式:人工监测即系统中任意用户可在市场中提交人工监测结果和证明材料,证明材料需公开存储在 IPFS 中,并支持智能合约和预言机核验与评估;算法监测即社会端账户提供算力,自由组合不同质量评分的数据和算法,实时监测疫情并在市场中提交监测结果。人工监测结果和算法监测结果将被分别分配人工决策ID 和算法决策 ID,并记入区块链,上报智能合约监测组件(开源数据)进行融合,最后将融合结果上报给智能合约决策融合组件。 (2)开/闭源决策融合触发系统预警 智能合约决策融合组件按照决策质量、预警疾病和预警范围,对一段时间内接收到的智能合约监测组件(闭源数据)/智能合约监测组件(开源数据)的监测报告进行筛选和分类,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监测需求采用多种预警策略,最终将传染病监测决策融合结果作为系统预警进行发布,并通过模糊搜索算法匹配与所预警疾病对应的预防性健康建议。 (3)智能合约信用激励组件反馈激励 智能合约信用激励组件将在预警全流程中实时接收和记录来自政府端的响应处理信息、来自医疗机构端/社会端的融合监测结果以及来自预言机链接权威站点的疫情信息。在实际疫情发生后,按照判断结果反向溯源,评估所有账户、机构、数据、算法的信用和质量,更新相关评分、投票权重和奖惩贡献者等,从而提供系统长期监测的激励。 3.3 关键技术实现 3.3.1 基于 区块链 的联邦学习 联邦学习是谷歌公司于 2016 年提出的一种用于解决数据孤岛问题、保护数据隐私的新型机器学习框架,在此框架中用户通过交换和融合本地模型参数,共同建立虚拟联邦模型,以在无需交换隐私数据的前提下聚合训练数据,提高模型精度。由于医疗机构的医疗数据一般难以共享,而相同范围的传染病监测又需要采用标准模型,因此联邦学习的架构特别适合医疗机构端的统一监测。现有框架常配置在中心化云端或服务器上,存在单点故障和数据丢失的隐患,本文系统引入基于 区块链 的联邦学习模式以解决上述问题。 以基于症状监测的预警技术为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从历史诊断数据集中学习疾病特征后对未知诊断数据进行分类的过程,可转化为一个有监督机器学习分类问题。记包含n k 个症状的数据样本的第k 个医疗机构的本地症状数据库为 。本地分类模型对本地症状数据库D k 的经验风险,即本地分类模型目标函数可形式化为式(1): 其中,w为模型参数。 则由 m 个医疗机构组成的全局模型需使整体分类误差最小,即全局模型目标函数形式化表示如下: 其中,p k 为第k个本地分类模型在整体模型中的权重。 每轮迭代中,本地分类模型读取全局模型参数,更新本地模型参数,基于本地数据计算模型梯度后,将加密梯度传输至全局模型,全局模型按照目标函数聚合梯度,并更新全局模型参数,反复多次,直到满足迭代停止条件即可获得理想全局模型,将其用于患者疾病诊断则可反向监测各本地数据库。根据已知疾病的特点,将传染病的症状监测模型训练数据分为CT影像数据、电子病历数据、心电图数据和网络直报数据等,未知疾病则可用聚类模型、主成分分析、对抗网络等半监督或无监督学习方法进行异常监测。 联邦学习的交互关键在于模型参数的加密传输和融合,基于区块链的联邦学习可将交互过程上链以避免抵赖或数据丢失,根据各医疗机构的数据量和模型质量还可评估各医疗机构的贡献大小,按照贡献值更新本地模型在全局模型中的融合权重来提高全局模型精度,或反馈医疗机构经济激励,从而鼓励更多参与者持续贡献。本文提出的预警技术支持2种基于区块链的联邦学习模式:链下聚合与合约聚合。链下聚合即采用参考 中的链式联邦学习方法,各医疗机构在本地计算模型后任意选取一个验证节点提交包含模型参数、数据量和模型运行时间的交易,验证节点验证数据量与模型运行时间的匹配程度后打包交易上链,医疗机构实时下载新区块内其他子模型的所有参数并在本地聚合,验证节点根据验证任务量获得奖励。在此模式下,本系统需建立专用联盟区块链网络,并定期采用跨链技术将联盟链数据锚定在主链上,以保证数据安全和训练效率。合约聚合是更简洁的模式,医疗机构计算本地模型参数后利用同态加密技术加密,并上传加密数据至权重聚合智能合约,合约计算融合权重并返回结果,同态加密技术的特点是:对经过同态加密的数据进行某种处理后得到的输出在解密后与未加密原始数据用同一方法处理后的输出一致,因此合约融合权重时权重参数仍保持隐私加密。由于智能合约的计算能力有限,合约聚合模式对模型类型和同态加密算法的要求较高。 3.3.2 开放区块链市场与决策融合算法 社会端智能预警技术的预警机制为以互联网或物联网大数据为模型输入,通过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拟合能力对特定传染病的期望常态水平进行建模,随后反向监测、识别和发现不符合常态数学模型的异常情况,从而达到预警效果。高质量预警数据和可信预警模型是社会端提交的预警决策正确预警的关键。 图2 为本文系统开放区块链市场协同监测流程,本文所述的用户ID、数据ID、算法ID、人工决策ID和算法决策ID等关键参数如图2所示。系统中交由 IPFS 存储的数据包括共享预警数据、共享智能化预警技术和人工决策举证材料等。所有用户、数据、算法和决策的信用/质量评分由智能合约权限管理组件初始化,并在后续由智能合约信用激励组件进行记录和更新,更新方式包括用户验证和系统评估2种。在用户验证中,人工决策可以被任意用户验证,数据和算法则需用户先获得使用权限才能进行验证;在系统评估中,系统视政府端响应处理信息、医疗机构端和社会端决策融合结果、权威站点疫情信息等为正确预警结果,定期对市场内相关提交决策进行比对评估。所有验证和评估结果提交至智能合约信用激励组件后,组件根据预设规则前溯奖惩相关用户和更新相关数据评分,如对于一个正确算法决策来说,决策提交账户、算法提交账户、数据提交账户等均可获得经济激励和信用评分提升,相关算法和数据获得质量评分提升;经济激励以区块链通证的形式发放和流通,来源可包括错误决策惩罚、恶意用户惩罚和政府定期激励等。提交者可对具有信用和质量评分等量化指标的数据和算法等数字资产进行定价,并配合相应区块链数据检索系统、需求匹配系统共同构建去中心化数据与组件共享市场。 图2开放区块链市场协同监测流程 智能合约监测组件和智能合约决策融合组件的输入数据为格式规范的结构化决策数据,处理时可在语义层次进行判别融合,或在数据层面进行加权融合。具体地,智能合约监测组件和智能合约决策融合组件中一般包含决策选择算法和决策融合算法2种关键算法,决策选择算法设定决策筛选规则,决策筛选规则中可组合提交者信用、提交者押金、算法质量、数据质量等筛选指标,快速过滤海量决策中的无效或恶意决策;决策融合算法设定决策融合规则,决策融合规则根据举证评分、预测精度、质量评分等因素设定人工和算法决策的融合权重,以获得精准的共识决策。一般认为,来源于医疗端临床数据的监测结果准确性更高,而来源于社会端社会数据的监测结果及时性更好,通过调整两者的融合权重可兼顾疾病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讨论与分析 下文从预警数据、预警技术和预警主体3个方面对本文提出的基于区块链的传染病多方决策融合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进行讨论。 (1)预警数据:开/闭源信息融合、可信联通与隐私计算 在引入多源化预警数据时,普遍存在开源预警数据噪声大、闭源预警数据难共享和关键隐私数据流通不畅等问题。本文提出的技术在社会端构建了去中心化数据与组件共享市场及疫情信息协同监测市场,对所有用户、数据、算法和决策进行身份认证和信用追溯,从而在长期监测周期中鼓励低噪声数据和高质量算法的共享及可信多源决策的融合。对于政府医疗数据等隐私敏感数据来说,本文采用基于区块链的联邦学习隐私计算架构,在不交换隐私数据的前提下训练共享模型,提高模型精度,统一监测标准。对于社会化疫情监测过程中关键数据信息的可见性问题来说,建议采用密码学技术和智能合约权限管理组件加密传输信息、维护联盟白名单和设定交互权限,实现选择性隐私协作。 (2)预警技术:基于可扩展智能算法组件的多决策去中心化融合 本文提出构建去中心化智能算法组件市场: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动机器学习等智能预警算法或权限管理、信用激励、决策融合等智能合约封装为可插拔式的标准化程序组件,加密存储在IPFS中,然后提交至区块链市场进行交易、共享和评估。用户只需根据自身能力和需求上传/验证数据、开发/验证组件、申请使用权限和提交决策,即可扩展更新系统和参与协同监测。同时,由于所有数据、算法和决策均可溯源、可评估、可配置,智能合约决策融合组件将通过预置决策筛选规则和决策融合规则实时筛选和融合监测周期内的全部决策,然后预警,从而避免孤证决策偏差。 (3)预警主体:长期激励、多方大规模协作 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的过程,针对特定传染病数据集和传染病预警技术的高水平短期研究,缺乏及时与法定传染病预警系统整合并在其中长期发挥作用的方法和激励。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通常需要大量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工作背景的、地理分散的贡献者协同工作、集体决策和共同执行,而传统传染病预警系统一般由指定团队参与研发运维,其他拥有监测能力的科研单位和社会机构等难以持续投入力量。本系统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架构和通证经济激励解决上述问题,并促进构建知识集成的智联网环境 。系统中的智能合约信用激励组件将实时收集、比对各参与方的信息和预警结果,对全体参与者和参与元素进行反向评估和贡献量化,从而提供分布式协作的长期激励,调整数据算法和决策权重,提高分布式决策精度。 5.结束语 本文基于 区块链 、智能合约、 人工智能 等多种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基于 区块链 的传染病多方决策融合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该技术由政府端基于规则算法的闭环监测、医疗机构端基于联邦学习的联盟监测、社会端基于 区块链 的开放市场协同监测三大监测模块共同组成,可在安全隐私的前提下促进多源预警数据联通共享、多种预警技术扩展集成和多方监测力量长期协同监测,系统中预置规则不停机的智能合约将作为公开公正的、软件定义的监测代理,在监测异常时实时预警,从而有利于传染病疫情的公众防控,避免孤证决策偏差和关键数据流通不畅。随着 区块链 跨链技术、第二层扩展解决方案、可信计算硬件和同态加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的关键技术架构有望应用在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的 区块链 即服务( blockchain as a service,BaaS)上,并形成专注于传染病监测预警的智能 区块链 系统。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欧阳丽炜(1996-),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计算、区块链和智能合约 。 袁勇(1980-),男,博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块链、商务智能、计算广告学 。 郑心湖(1987-),男,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计算、机器学习、数据分析 。 张俊(1981-),男,博士,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知识自动化及其在智能电力和能源系统中的应用 。 王飞跃(1961-),男,博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经济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平行系统的方法与应用、社会计算、平行智能以及知识自动化 。
个人分类: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2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甲骨卜辞中关于传染病的探析
fqng1008 2020-7-30 08:03
资料来源: 梁玲君 , 李亚婧 , 李良松 . 甲骨卜辞中关于传染病的探析 . 医学与哲学 , 2020,41(14):70-72,76 殷商时期凡事必卜,疾病是生活中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故占卜疾病就成为常事。作为记录殷商时期社会事件的载体,甲骨卜辞中有诸多关于疾病的记载,并已出现传染病的足迹。纵观古代疾病史料,关于传染病发病记载的文献首推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中保存了丰富的传染病原始资料,蕴含了大量关于传染病的诊疗信息,当时人们已认识到传染病传播的严重性,并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甲骨卜辞诸多关于传染病的记录中包含了疾病的病名、发病的原因、病情变化和相关的治疗等,是关于传染病记载的早期病案雏形。鉴于甲骨卜辞所涵盖的弥足珍贵的传染病资料,现对甲骨卜辞中的传染病文献作如下分析论述。 1 传染病的病名 甲骨卜辞中所见的传染病种类丰富,有疾疫、疾蛔、疟疾等,可见,人们对传染病的病种已进行一定程度的细化和分类,这些病名的认识对考证和研究殷商时期各种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1 疾疫 疾疫即瘟疫病,属于传染病的范畴。甲骨卜辞中有关疫疠之疾的记载有 10 多条。 “疫”在甲骨文中有写作“伇”“役”“疫”等。李良松等 指出: “疫字在甲骨文中有 8 种写法,约出现了 14 次,今疫乃甲骨文伇字之演变。 ”“疫”在甲骨文中写作“役”,表示人人相传发病之意。徐锡台 认为甲骨卜辞中的 “役”通“疫”,“病役”即瘟疫病,如卜辞“贞:病役其延”(《乙》 7310 );《集韵》云: “役同疫”;《广韵》云:“疫,说文,民皆疾”,可见,甲骨卜辞中的病疫是具有传染性的一种疾病。而甲骨文中出现的“疫”,则包括具有传染特性的各种疾病,小为流感,大为瘟疫。在当时,还不能对各种传染病进行分门别类,故总以“疫”字统之。甲骨文里有关疾疫的记载为考证和研究殷商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状况提供重要资料。 1.2 疾口 在甲骨卜辞中, “疾口”一词包括两个意思,除指口腔疾患外,还专指通过口腔传播的一类传染病。《说文》释口为“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口。”卜辞:“壬寅卜,亡口……/疾亡入……”(《合集》 22392 ) “辛卯卜,贞口……一/十二月,丙申卜疾其入口。/丙申卜,作土口……二”(《合集》 21039 ),此两条卜辞即是关于疾口的记载。这些关于疾口的卜辞,说明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粪口传播在传染病传播蔓延中所发挥的作用。 1.3 疾蛔 蛔,在甲骨文中写作囘,像蛔虫盘聚之状。《说文》云: “回,转也。从口,中像回转之形。囘,古文。”《集韵》云:“痐,音回,腹中长虫。”故囘即蛔。蛔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肠道之中的寄生虫。殷商时期饮食卫生条件落后,故感染寄生虫的概率极高。甲骨卜辞中记载有关于疾蛔的贞卜,如“……疒隹囘(回)?”(《京》 1647 ) 1.4 疾疥 疾疥即疥疮,是因感染疥虫而引起的一种以皮肤剧烈瘙痒为主要症状,且皮疹多发于皮肤皱折处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疥,是因善于结痂而得名 。《说文》曰: “疥,搔也。”《周礼》云:“四时皆有疠疾……夏时有痒疥疾”,痒疥疾即为甲骨卜辞中的疾疥,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痒疥疾是一种具有一定发病季节性特点的传染病。甲骨卜辞中的“疾疥”以“疥疾”“疥以疾”的名称记载。卜辞有“……疥疾。”(《合集》 13860 ) “……未卜,王令以子尹立帛。\壬申卜,王令疥以疾立于 。\……。”(《屯》 341 ) 1.5 疟疾 疟疾是一种感染疟原虫而发病的流行性疾病,该疾病感染性强、死亡率高。殷商时期的卫生条件落后,疟疾在当时传播广而危害大。《礼记 ·月令》:“孟秋之月,寒热不节,民多疟疾。”《周礼·天官》载:“秋时有疟寒疾。”“疟”在甲骨卜辞中写作“ ”,甲骨文中有多条卜辞是关于疟疾的记载。卜辞:“……卜, (疟)疾。 ”(《虚》 1455 )该卜辞大意是通过龟卜,表明患了疟疾。 “隹 (疟) ”(《林》 2 · 24 · 2 )此卜辞是贞卜 “患疟疾了吗?” 2 传染病的特点 殷商时期,人们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对传染病进行观察总结,发现了传染病的特点,认为传染病具有强烈的流行性和季节性两个特征。 2.1 流行性 通过对甲骨卜辞进行分析可知,当时人们意识到传染病具有流行性特点,其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危害性极大。 “甲子卜, 贞:疾疫,不延?贞:疾,其延? ”(《乙》 7310 ),此问疫疾是否已蔓延; “壬申卜,争贞……一人……继。\……卜,争贞……(殟)多……。”(《合集》 17166 正)该卜辞描述了为防止疾病人传人而广泛流行,一人染病而采取收容隔离,说明疾病具有强烈的流行性。 从上述卜辞不难看出,殷人已经认识到传染病的危害,并知道传染病具有流行性的特性。甲骨卜辞中有记载 “疾人”一词,有学者认为“疾人”是指传染病感染的众患者 ,如卜辞云: “疾人惟父乙害。”(《合集》 5480 反) 2.2 季节性 据甲骨卜辞分析,殷人开始认识到传染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卜辞: “辛卯卜,贞口一/十二月,丙申卜疾其入口。”(《合集》 21039 )根据卜辞分析,殷人认为十二月,是夏历春末,乃是口疾的好发时节。殷商时期人们认为疟疾的发病时间是在阴历 8 月至次年 2 月之间,正值蚊虫猖狂的时期,这与《礼记 ·月令》所记载的疟疾发病时间也是相吻合的,“孟秋之月,寒热不节,民多疟疾”。例如,卜辞云:“……午卜……瘧(疟)匄,十二月”(《前》 5 · 31 · 1 ),该卜辞的大意是 “……午这日进行占卜之术,指出患了疟疾,要不要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福佑呢?答案是要,将时间定在十二月。”“己巳卜,贞:有疟,王尿?八月”,卜辞中明确指出患疟病是在“八月”这一时间段 。 甲骨卜辞专门指出传染病发病或治疗的月份,突出了疾病的好发时间,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3 传染病的病因 殷商时期,人们患病时往往采取贞卜问病的形式,卜问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卜辞是关于诱发传染病原因的贞卜论述。由甲骨卜辞中多条关于传染病病因的卜问可知,当时通过贞卜的形式探知诱发疾病的原因是进行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这些卜辞分析可知,殷人将传染病归咎于四种病因。 3.1 鬼神作祟 殷商时期,人们崇尚鬼神,对导致传染病的原因尚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礼记》曰: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二后礼。” 当时人们认为鬼神可以降疾人间或给人以警示而导致人类感染疾病 。卜辞云: “王役(疫)民(萌)?”(《后》下 32.8 )卜辞大意是 “王处于疫病的初起阶段吗?”《释名》云:“疫,役也,言有鬼行疫也。” 殷人认为鬼怪暗中作祟是导致疫病流行的重要原因。通过甲骨卜辞可知,殷商时期人们将鬼神作祟归结为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原因,这一认识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也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已意识到传染病的存在。 3.2 气候突变 中医学认为人类长期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对其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当自然气候发生突然的、剧烈的异常变化,超出人类自身的适应能力,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传染病与自然界气候的突变密切相关,甲骨卜辞中关于传染病的内容即已认识到这一致病因素。甲骨卜辞中有 “疾年”一词,疾年即疾疫流行之年,传染病或流行病的高发之年。卜辞云:“贞…… 疾年其……(死)。”(《合集》 526 )该卜辞之谓贞卜年内疠疫流行而死亡人众。正如《周礼 ·天官·疾医》云:“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一年四季当中,因气候特点的不同而导致不同传染病的传染蔓延。“己亥卜,争贞:毕 (有)瘧(疟),勿祟? ……(有)匄?亡匄?十月”(《天》 84 ),该卜辞后的 “十月”这一时间,正是秋天,天气开始转冷,疟疾之病容易传播。“疾年”一词反映出殷人已认识到传染病与时令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殷商时期,人们能够认识到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会导致疫病的流行,这一认识正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对自然界各种事物进行客观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反映出当时人们已开始对疫病传染和流行的原因进行较为科学的认识。 3.3 饮食不洁 古谚语云: “病从口入”,疾病多由食物传染,不当的饮食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和扩散,故讲究饮食卫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饮食摄入的卫生保健问题。卜辞云:“壬寅卜,亡口……/疾亡入……”(《合集》 22392 ),该卜辞是壬寅之日卜问疾病是否是从口进入,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疫疠之邪可通过食物的途径在人群中进行传播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扩散。 3.4 环境不洁 环境卫生不洁,会导致蚊虫等肆虐,可孳生疫疠之邪。卜辞云: “……畜马在兹厩,疾其……”(《合补》 9296 ),卜辞大意是卜问将马畜养在某一马厩处,疾病是否引发。可见,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动物会携带致病菌而引起人类疾患。 4 传染病的防治 胡厚宣在《论殷人治疗疾病之方法》中写道: “惟过去以为殷人对于疾病,多祷告于祖先,祈求神灵之赐愈,尚不知有什么治疗之方法,于今观之,则实有不然。” 可知甲骨卜辞中记载有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针对传染病,殷商时期人们根据罹患传染病的病因而提出多种防治措施。 4.1 祭祀疗法 基于 “鬼神致病”这一观点的认识,人们对于疫病的病因归结为神灵所为,故在传染病传播和蔓延的形势下采取祈求神灵或先祖庇佑的方法,即祭祀疗法,以求得康复和截断传染病的扩散。甲骨卜辞中记载的关于治疗传染病的祭祀疗法,主要是通过在祖庙举行小告、二告、御祭等形式进行,不同的形式是依据疾病的轻重程度而定,向祖先汇报疾病的状况,以寄希望于祖先的援助。御祭是通过供奉祭物、祈祷等形式以祈求鬼神禳除疾患的方法 。 “丙子卜 , 贞:御疫? ”(《前》 6 · 12 · 4 )该卜辞是记载 (人名)贞卜,认为应当通过御祭的形式以驱逐疫病。 4.2 收容隔离 殷商时期人们已认识到传染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已经开始重视收容隔离治疗传染病。《周易 ·复》曰:“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即是出去入内没有疾病,朋友到来没有灾祸,当时人们认为没有疾患的人可以与朋友交往,反之,当患有疾病时,应该在家隔离,不应随意出入,以免传染他人。殷商时期收容隔离方法治疗传染性疾病,在甲骨卜辞中也有明确的记载。 甲骨卜辞中的 ,皆是将人进行隔离之意,将人与外界隔离开来,以防止疾病的扩散和蔓延,是当时人们应对疫病所采取的重要防治方法。通过对甲骨卜辞中的 的形状可知,卜辞中记载的收容隔离疗法的形式是多样的,开始依据疾病自身传染性的严重与否和疾病的轻重程度而进行不同形式的收容隔离。甲骨卜辞中的 ,形状像将疾病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以防其向外传播,是通指疾病的隔离,是一般传染病的收容治疗所; 的形状像将病人与外界进行隔离,是对病人进行单独隔离之象形,指恶性传染病拘禁收容之所。 甲骨卜辞中有大量的卜辞是关于疾病收容的记载。例如,卜辞: “丙戌,侯……无……壬……?\癸酉…… 。\二告。 ”( 17160 ) “……降…… 。 ”(《合集》 17163 ) “丙子……贞:令……我于有师骨告不 。 ”(《合集》 17169 ) “丁巳卜,争贞:子?归专?于 孟五月。 ”(《英》 366 ) “庚……争……呼……臣…… 。\ ……贞:翌甲寅……侯……以羌自上甲至于丁。”(《怀》 24 ) 4.3 药物疗法 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药物疗法治疗疾病。 1973 年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的商代遗址中发现具有治疗作用的桃仁、杏仁、郁李仁三味中药 。《尚书》云: “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这些无不说明当时人们积累了一定的药物知识。在甲骨卜辞中也有关于药物疗法治疗传染病的文字记载。“甲子卜, 贞:疾疫,不延。贞:疾疫其延。二告。甲子卜,贞:作侑于妣甲正。 ……侑……甲。用。 ……侑于……。有疾齿,惟蛊。小告。不惟蛊。虎。”(《合集》 13658 正)该卜辞中提到以 “虎”治疾病。“虎”,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治牙疾之药 。 “甲戌卜,贞,……(有)瘧,秉枣?”(《明》 105 )秉乃拿之意,卜辞之谓在甲戌之日占卜,卜问能否以枣来治疟。《伤寒论》中记载有以枣作为复方的小柴胡汤治疗疟疾 。 《本草纲目》中记载 “咒枣治疟”等。可见,甲骨卜辞中所记载的以枣治疟的药物疗法一直被后世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在殷商时期已经开始意识到枣对于疟疾的治疗作用,可见当时医学水平的发展程度,也可证明当时人们萌发药食同源的思想。 4.4 卫生保健 甲骨卜辞中已出现表示洗漱的词语,殷人已开始重视个人卫生 。如 (沫),像人散发洗脸之状; (浴),像人洗澡之状。甲骨卜辞中多条卜辞是关于 “帚”的记载,说明当时清洁卫生已成为生活习惯。卫生环境的清洁是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重要方法。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通过清洁宫室、寝所等地方来逐出疠疫的文字记载 ,如卜辞 “庚辰卜,大贞:来丁亥 寝,岁羌三十,卯十牛。十二月。 ”(《合集》 22548 )甲骨文中已经有 “ ”(牛棚)、“ ”(猪圈)等专门用于表示圈养牲畜的处所的文字,或许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畜分离,这一做法对于疫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大的影响意义 。 5 结语 综上所述,甲骨卜辞表明殷商时期人们对于传染病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甲骨卜辞中所记载的传染病内容丰富,虽未有对传染病进行详尽的描述,但从中医学发展史的沿革上来说,是我国迄今为止现存最早的关于传染病的文字记载。追溯传染病在甲骨卜辞中的记载,反映出人们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与防治方法是一段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不断积淀的漫长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李良松,刘学春 . 甲骨文化与中医学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 48. 徐锡台 . 殷墟出土的一些病类卜辞考释 . 殷都学刊, 1985 ( 1 ): 8 - 10. 傅维康 . 中国医学史 .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90 : 27. 宋镇豪 . 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 . 历史研究, 2004 ( 2 ): 3 - 26. 陶广正,高春媛 . 文物考古与中医学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 47. 郑玄 . 周礼注疏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879. 张杰 . 殷人致疾及疗疾方法新考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 37 ( 5 ): 25 - 28. 李珂,郑洪,刘子志 . 殷商甲骨卦辞记载疾病治法考述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 , 45 ( 8 ): 17 - 19. 赵容俊 . 甲骨卜辞所见之巫者的医疗活动 . 史学集刊, 2004 ( 3 ): 7 - 15. 薛光生,马 静 . 商代医药初探 . 殷都学刊, 1992 ( 1 ): 13 - 14. 李良松,陈可冀 . 殷商甲骨病案探释 . 中医药导报, 2012 , 18 ( 11 ): 1 - 4. 朱 桢 . 殷商时代医学水平概论 .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995 ( 2 ): 39 - 46. 孔健民 . 中国医学史纲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 : 19. 王水香 . 先秦两汉涉医文学研究 .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6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历史上传染病疫情特征与处理
fqng1008 2020-7-29 16:32
谭晓东 . 历史上传染病疫情特征与处理 . 人民论坛 , 2020 , 04 ( 上 ): 53 -56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重新回到了与疾病作斗争的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思维意识和行动方式上早已将传统的传染病及其危害抛之脑后,转而探讨以健康为中心的慢性病的应对和健康管理方法,这种有意无意的忽略,或许正是本次疫情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系统地回顾人类历史上传染病的疫情特征和处置共性对于当前的疫情应急处置和今后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传染病休戚与共的斗争史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古老的类人猿到现代人,虽然各项技术突飞猛进、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变,但是在人类与环境交融的过程中,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一直延续未曾间断,而且这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影响甚至已然左右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动方式,无数公共卫生学家也一直在反复强调:新发传染病和古老传染病再度肆疟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即每隔 10年到30年都会有一次新发或古老传染病的世界大流行,且人类发展史的记载也反复印证了这一事实,但可惜的是人类总会忘记历史和放松警惕。 人类发展史记载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除少数年份外,每年都会有一种或几种新发传染病被发现。截至目前,新发传染病已达 40 余种,且其病原微生物种类复杂,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由于新发传染病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及人类对新发传染病认识的缺乏,既没有掌握其防治方法,又没有天然免疫力,因此每一次新发传染病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通常新发传染病的传播速度、扩散范围和社会危害大多超乎想象,令世人措手不及且不禁感叹,“新发传染病全球大流行确实势不可阻,社会危害的确惨不忍睹”! 据不完全记载,在人类发展史中一直都存在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瘟疫和疾病的流行,图 1 中列出了人类发展史中最惨烈的十大传染病疫情时间轴,从图中可知:自公元 430 年以来,新发传染病或古老传染病几乎从未间断过。 图 1 史上最惨烈的十大传染病疫情时间轴 国内外历史上的大型传染病的疫情特征 人类与瘟疫的交锋有着漫长的历史,人类发展史中,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远远超过了所有战争的总和。所谓瘟疫,是指可以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并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重大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包括由各种自然灾害、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引发的疾病流行。为了更好地展示瘟疫对社会的影响,现将史上最惨烈的十大传染病疫情记载中可查到的相关资料整理于表 1 中,从表 1 中可以发现以下规律: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能在人群中通过空气、水、食物和其他各种传播途径传播,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并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威胁的一类疾病,其发生与发展往往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但同时仔细分析对比也会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分析图 1 和表 1 不难发现,史上最惨烈的十大传染病均存在如下共性 : 表 1 史上最惨烈的十大传染病疫情基本情况统计表 第一,传染病的发生不分时间年代、地域环境、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其与人类发展相伴相生,在人类发展史中,无论是公元年代、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亚洲、美洲、欧洲还是其他洲,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社会, 都发生过不同传染病的大流行,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分析原因可能与传染病大流行及诸多因素有关,如气候改变、细菌或病毒等的宿主改变及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等。 第二,传染病大流行多发生在技术水平高、人口密集的地区,也就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的人群积聚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自然流动大多会倾向于这些高速发展的区域,从而造成局部地域的经济发展较快和人口相对集中。一旦发生传染病,而其疾病预防控制的水平与管理能力又未能很好匹配,那么就极易导致该传染病的大流行。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就更易传播和扩散且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分析原因可能与人群密集易导致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和大流行,一旦有人感染发病,在短时间内和他接触过的人就很可能被感染,接着这些人又会再去感染更多人,如此滚雪球式的蔓延就可导致某一地域甚至全球短时间内出现传染病大流行。 第三,每次传染病大流行都会导致感染人数众多,死亡率过高。每次传染病的大流行,无论其最初发生在哪个地区、哪个时间点,也无论其通过何种途径传播,均会导致众多人员感染和死亡,分析原因可能与每次大流行的疾病,多为新发传染病,而人类对新发传染病缺乏相关认知,无相关疫苗和特效药物治疗有关,同时还可能与人们的卫生习惯较差和传染病预防意识欠缺等有关。 第四,传染病每次流行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年,长则十余年。人类发展史记载的历次重大瘟疫,都要持续较长时间,且越是距现在遥远的年代,其传染病流行时间就越长。分析原因可能与当时的医疗卫生诊断技术落后和救治条件较差有关,且也可能与不同的传染病的致病因子及其特性、传播途径和毒力不同等有关。同时,部分古老传染病还存在反复流行的情况,导致疾病控制的难度加大,甚至会形成多年流行的困难局面。 第五,多为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在公共卫生学界一直都流行着这种说法: “呼吸道传染病防不胜防,防了也白防,但还得防”,原因可能在于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空气受到了污染,无法清除,而人们的卫生意识淡薄和防护水平低下,就极容易导致呼吸道传染病的快速传播和扩散。 第六,传染病大流行多为人群普遍易感。无论是新发传染病还是古老传染病的流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普遍易感的,分析原因可能与不同的传染病的作用靶点不同有关,而且一定会对社会上多数人都产生损害。 第七,社会影响巨大而深远。每次传染病大流行都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局面、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分析原因可能与每一次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死伤及医疗卫生资源等的耗费等,同时还可能存在人群恐慌和暴动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是政治的动荡等有关。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处置规律看各国新冠肺炎疫情应对 回顾人类发展史,人类在无数次与传染病较量的过程中,并未退却,而是坚强勇敢地用智慧与其抗争,并从无数次惨败中,吸取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作为一次突发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在事件发生的影响曲线上,一定会超出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应对处置极限,甚至导致医疗卫生系统的全盘崩溃。从理论上分析,如果现有的医疗卫资源能完全应对处置,那么就不会造成社会的巨大危害和人群的无限恐慌,而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这或许就是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造成了严重社会危害的重要原因。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策略上,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会采取相同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减小对医疗卫生系统的冲击与影响,同时尽可能拉长在高峰时最大冲击出现的时间(请见图 2)。 图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策略 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时机应首选以下三个时期: 一是最佳遏制期:在疾病首次出现时,立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应对与引导,以便这些引导可以很好地降低事件对于医疗卫生系统的冲击,为后续的防控措施带来时间和机遇,这是最为明智的防控措施。例如,我国在甲流防控上,在 2010 年春季的严防死守措施,将本该在春季发生的呼吸道传染病成功地拖到了秋季,为疫苗的研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减少了对于医疗系统的冲击,成功地遏制了疾病传播。 二是快速增长期:传染病的感染人数大幅攀升的阶段是最为胶着的阶段,此时的防控焦点应该以大面积的检测与监测为主,弄清感染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三是全面暴发期:在失去了以上两个时机后,就会进入全面暴发期。此时,只有严格的封控措施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本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市在 1月23日封城 以后的 2 周内没有采取严格的封锁等措施,导致人群在城内流动,进而导致传染源在城内流动与传播,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传染病“定时炸弹”,只有执行严格的封控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历程上来分析,历次传染病的暴发,均会出现两个以上的发病高峰。分析原因可能与不同的传染病从在人群中存在到暴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感染,而人群也存在自身的免疫抵抗等,同时人群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时间也不一致等,而当人群持续暴露或多次暴露于传染源时,发病时间可能持续较长等有关。以本次新冠肺炎为例,将意大利、伊朗、英国与湖北的每天新确诊人数的变化趋势放在一起,如图 3,湖北省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在2月2日与2月 13 日分别有两个峰值,前期峰值较小,第二个峰值急剧增大,随后每天的新增病例维持一个适量增速,直到每日新增病例为 0;从图中可以看到,意大利与伊朗的每日新增病例趋势,几乎是一致的,都是在早期从小幅逐渐增加,然后突然新增病例降低,又突然急剧增加,每日新增病例维持在高位增加,随时间的延长,增速逐渐放缓,直至为 0。结合该图可以看出意大利、伊朗的发病模式,与中国湖北省的发病模式十分相似。根据这个规律,相关部门在后续的工作中首先需加强疾病监测;其次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再次传染病监测网络上报系统的完善,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并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与时俱进;最后还应适时开展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等工作。 图 3 意大利、伊朗、英国与 湖 北每天新确诊人数变化趋势 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蔓延,各国相继开展了防疫工作。但由于各国国情、疫情发展情况及政府的重视与干预时间的不同,防疫的策略也各不相同。根据疫情防控的三个节点可将世界各国的防控措施大体分为四类: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早监测、早干预策略;以英国为例代表的无为而治,以期获得群体免疫;以意大利、伊朗为例的以封国封城控制疫情传播的策略;美国为例正在重复中国的防控历程。 第一类:外松内紧、全力防御的策略。从全球范围来讲,在疫情早监测、早干预方面,新加坡做得较为成功。这不仅取决于其较强医疗实力,也取决于其防控意识较强,政府干预时间较早。在疫情发生初期,新加坡一方面利用独特的分诊制,统一诊疗方案,透明公开病例确诊前的行踪,并密切追踪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严格监控密切接触者,对检测呈阳性者迅速隔离;另一方面,集中医疗资源,优先保障医务人员,保证医务人员不被感染。在整个防疫过程中,新加坡防疫体系有条不紊地运转,在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上投入大量资源,可视为较为成功的防疫案例,其成功经验在于在疫情的最佳遏制期时采取了严格的监测与监控,值得全世界学习。 第二类:重点防控高危的易感人群,以期获得群体免疫。以英国为例,自出现疫情以来,其防控策略受到了较多争议,从疫情防控的阶段来看,英国已错过最佳遏制期,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政府通过卫生警示,提倡公民减少外出活动,以期避免疫情的暴发。在防控理论上基于新冠肺炎可能长期存在,且轻症患者部分可自愈的论点,意在拉长疫情防控的 、 时间曲线,减轻医疗系统负担,将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如 ICU 病床)等预留给高危的易感人群,压低峰值,使疫情长期处在可控制阶段。最终 60% 的公民轻症感染且均获得抵抗力,由此逐步降低传播系数 R0,最终实现群体免疫。相信随着疫情的发展,英国可能会适时调整防疫策略,加强人群流动的管控,避免社区聚集性传播的发生,控制疫情朝全面暴发的方向发展。 第三类:全面暴发,封城封国。以意大利为例,其早期疫情防控属于失败的典型。在防疫初期的放松态度,导致错过两个疫情防控的关键期,直接进入全国暴发阶段。意大利只能选择封国封城的防疫策略,与武汉市初期的疫情暴发情况较为相似。虽号召隔离,但无强力管控措施的保障,使得疫情的控制并未成功。随着疫情的持续传播,患病人数短期内增长过快,医疗资源无法负担,出现挤兑现象,医疗人员与患者的生命得不到保障,病死率直线上升。意大利在错过了两个防控节点后,在第三个节点的防控难度是空前的,其教训值得重视。 第四类:正处在大流行前的高速增长期。以美国为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浪费了 2 个月的宝贵时间后终于觉醒过来,现在全国上下动员,一方面号召居家隔离,减少集中感染的机会 ;另外大力开始自愿大规模的检测,广泛发动一切资源开展检测工作,发现传染源,以用来监测和治疗急危重的病例。考虑到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如果民众能有很好的配合行动,预计会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从世界其他各国应对此次疫情的过程及结果来看,新加坡在最佳遏制期投入较多医疗卫生资源,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意大利则在进入暴发后期才开始采取措施严格防控,同时由于国情的缘故,使其无法完全复制中国的防疫策略,因此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对比两国的防疫过程和效果不难看出,疫情应急处置防控时间越早越有利于疫情的有效控制。 纵观历史发展,瘟疫的发生可以说是与人类发展共生并伴随的一个基本现象,而且往往在人类发展进程上特别容易被忽视,这种忽视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它的危害性表现在对于现有的医疗卫生系统的巨大冲击,甚至会残酷地冲垮现有的医疗卫生系统。在发生发展上往往表现为灾害影响的快速上升期、控制效果平台期和成果显现期。在处置与应对的策略上,压低瘟疫有害影响的高峰与延后瘟疫影响出现的高峰为共同的策略。隔离是最根本的原则,但在历次瘟疫中,包括在此次疫情发生过程中各国的控制技术与措施尽管表现不同,但无论是封锁、闭市、限制人流活动等都是先要达到隔离的目的。在疫情的发展初期,警惕性越高,预警越早,控制措施越早越全面,瘟疫的危害可能会越小,恢复期也就越短。 瘟疫是一个全人类和全球的灾难性事件,不会以国境和航线的区分而停止传播,对于我国目前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成果,人民群众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严防疫情复发。只有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巩固加强战谋布局 , 彻底完善预警机制,及时捕获有效疫信,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尽快建设精良的医疗队伍,才能防患于未然。 (作者为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教授、博导,国际职业卫生学会理事,武汉预防医学会副会长 ;武汉大学健康学院研究生涂新龙、程家国、李光明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①谭晓东:《循证公共卫生与案例分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 ②谭晓东、黄希宝:《健康管理的实践与创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年。 ③张大庆:《历史上重大传染病的始与终》,《中国医学人文》,2020 年第 2 期。 ④陈永平:《全球新发传染病的挑战与防控》,《中华传染病杂志》,2018 年第 7 期。 ⑤杨维中:《中国传染病防治 70 年成效显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 第 12 期。 ⑥程家国、谭晓东、张玲、朱思蓉、姚慧、刘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及隔离留观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20 年第20卷,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716. C.20200303.0926.002.html. ⑦程家国、谭晓东 :《20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及疏导》,《健康研究》,2020 年第 1 期。 ⑧张朋辉 :《欧洲多国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日报》,2020 年3 月 12 日。 ⑨郑永年 :《中国疫情防控经验值得借鉴》,《人民日报》,2020 年 3 月17 日。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传染病背后的科学——“N个第一”的诞生(2)
fqng1008 2020-7-25 17:14
3 细菌致病理论的建立—— 撰写 “细菌学圣经”的人 ——Robert Koch 罗伯特 · 科赫 (Robert Koch , 1843 — 1910 ,图 17 ),伟大的德国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科赫生于 1843 年, 1866 年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毕业几年后暴发普法战争,他作为随军医生参军,于战争结束后到东普鲁士一个小镇 (Wöllstein )做了卫生官员。 1875 年,他参观了德国许多伟大的科学研究中心,使他对正在新兴的微生物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巴斯德发现了引起腐败的细菌,并由此提出的 “微小生命体理论”正处于热烈的争论之中;李斯特发展的外科消毒技术正在推广应用;他的解剖学老师 Henle 正在为疾病是由生命体引起的观点进行辩护;但是,细菌致病的传染途径还不明确。在坚持临床实践的同时,他开始调查炭疽病的问题 。 图 17 罗伯特 · 科赫 (1843 — 1910 ) 3.1 第一个捕捉到病原菌的 “ 猎人 ” 当时炭疽病在他的所在地肆虐, 4 年间杀死了 528 人及大约 56000 头牲畜,此时微生物学研究在世界上刚刚起步,没有人能解释疾病传播的原因。科赫对患病牲畜的血液进行仔细观察,找到了病原体炭疽杆菌,把这种细菌接种到小鼠体内,会使小鼠患病并且感染给其他小鼠,最后还能从小鼠体内重新得到和牛身上相同的细菌。他还发现这种细菌可以形成圆形的孢子,孢子具有致病能力而且能够存活很长时间。而且,他用血清在与牛体温相同的条件下在动物体外成功地培养了细菌。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证明某种特定的微生物是某种特定疾病的病原 。图 18 所示为科赫当时使用的显微镜和观察到的炭疽杆菌,及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炭疽杆菌不同形态的手工绘制的图。 图 18 科赫当时使用的显微镜、显微镜下的炭疽杆菌及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炭疽杆菌不同形态的手工绘制的图 3.2 创新细菌显微和分离培养技术——犹如 “ 猎人 ” 的身上插上了 “ 翅膀 ” 科赫研究团队在研究炭疽杆菌和其他细菌的过程中,结合研究工作创立了一整套病原菌研究方法。科赫发明的用土豆片作为载体的细菌固体培养方法,是他对细菌学发展的又一重大贡献。在此基础上,他的博士后夫妇, Walther Hesse 和他的妻子 Fannie Hesse 发现了一种熔点更高的琼脂作为固体培养材料。他的助手佩里 (Julius Richard Petri , 1852 — 1921 ,图 19 )设计了培养皿,从而能够在有菌条件下分离获得由一个细菌长出的 “纯培养物” ( 单菌落)。 尽管当时克雷伯 (Edwin Klebs , 1834 — 1913 )和李斯特已经发展了液体分离技术,但这种方法既耗时,又难以保证获得 “纯培养”。图 19 所示为一直沿用至今的 “琼脂” ( 植物胶的一种,常用海产的麒麟菜、石花菜等制备,产自海南而得名)的固体培养材料、 Petri 发明的用于固体培养的平皿,以及由此可以方便地分离获得纯的细菌。 图 19 佩里 (1852 — 1921 ) 和现代实验室固体培养常用的平皿 同时,科赫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还发明了细菌的固定、染色技术,及 “油镜” ( 在观察被固定在玻璃片上的细菌,再滴上几滴油,能够提高显微镜的观察效果),为病原菌的鉴定提供了保障。科赫还将显微拍照应用在细菌学的研究中。 1882 年科赫采用改进过的抗酸性染色法,成功发现了引起肺结核的病原菌,并用血清固体培养基成功地分离出结核分支杆菌,进而用实验阐明了结核病的传染途径,确认了结核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该成果于 1882 年 3 月 24 日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布,成为结核病防治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 1890 年科赫提出用结核菌素治疗结核病, 1905 年发表了控制结核病的论文,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3 “ 科赫法则 ” —— “ 细菌致病理论 ” 的验证和完善 在科赫发现炭疽杆菌后,开始研究动物的创伤。由此,鉴定出了引起动物败血症、坏疽和脓肿的细菌各不相同,还阐述了同一细菌具有不同生理形态的 “共性”。从而提出:对于感染疾病的研究,必须研究特殊的致病菌,才对能够认识这种疾病的发生。他根据自己分离致病菌的经验,总结出了著名的如图 20 所示的 “科赫法则”:①具有相同症状的每一个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而健康者体内不存在该微生物;②能够从患病宿主分离出该微生物并在体外实现纯培养;③用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宿主,能够使健康宿主患同样的疾病;④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 其中第 ④条为后人完善补充)。 图 20 科赫法则过程演示 如果进行了上述 4 个步骤,并得到确切的结果,就可以证明该生物即为该病害的病原物。 “科赫法则”为人类的传染病研究与防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 20 年代成了发现病原菌的黄金时代 ,例如 1883 年科赫和同事一起在印度发现了霍乱弧菌以及阿米巴痢疾和两种结膜炎的病原体, 1883 年他的助手莱夫勒 (Friedrich Loffler , 1852 — 1915 )发现了白喉杆菌, 1884 年加夫基 (George Gaffky , 1850 — 1918 )发现了伤寒杆菌, 1894 年耶尔森 (Alexandre Yersin , 1863 — 1943 )发现了鼠疫杆菌 。表 1 列出了 1877 — 1906 年间科学家们发现的 20种重要致病菌,这些致病菌的发现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传染病的防治水平。科赫这样形容他发明的这套病原菌研究方法:“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发现就像从树上摘果子一样容易”。 表 1 1877 年 — 1906 年期间发现的 20 种致病菌 在科赫研究生涯中的如此多的 “第一次”中,其第一次分离获得的结核分枝杆菌,在两周后证明是造成肺结核的致病菌,这是被世界认为是“振动世界的事件”。 1882 年 3 月,科赫在德国生理学会会议上有关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报告,被称之为至今医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报告。在与会的 200 多位学者中,后来发明 “魔弹”的保罗 · 埃尔利希 (Paul Ehrich , 1854 — 1915 )深受科赫的感染,他着手改进了科赫的细菌染色方法,并由此影响了丹麦医生汉斯 ·克里斯蒂安 · 革兰 (Hans Christian Gram , 1853 — 1938 ,图 21 )等,从而诞生了革兰染色法。最初革兰染色法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 ( 革兰阳性菌)与肺炎克雷伯菌 ( 革兰阴性菌)之间的关系。图 21 所示为用革兰染色后能够清晰地区分革兰阳性菌 ( 蓝色),与革兰阴性菌之间的差别 ( 红色)。染色后细菌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其原理是两种细菌的细胞壁 ( 膜)结构组成不同,造成对染料的着色差异。 图 21 汉斯 · 克里斯蒂安 · 革兰 (1853 — 1938 ) (A ) ,革兰阳性菌 (B ) 和革兰阴性菌 (C ) 科赫有关结核病的病因学文章随后发表,从而成为享誉世界的伟大科学家。他的发现得到了美国的敬仰,从而在 1904 年成立了国家结核病协会。科赫本人于 1905 年获得诺贝尔奖。图 22 所示为科赫根据显微镜下观察情况,手绘的肺结核杆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细胞的形态,以及至今仍然保存在英国伦敦皇家外科学院亨特博物馆的第一次分离获得的结核分支杆菌。由此,诞生了以链霉素为代表的抗结核病药物,使 19世纪以来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图 23 所示是为科赫制作的卡通,图题为 New St.George( 一位新的圣 · 乔治;寓意为英国的守护神):手里高高举起的是他研究的重要武器,显微镜;马鞍刻写的是 “研究”两字;他正在与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战斗的场景。 图 22 围绕着细胞的结核分枝杆菌的手绘图 ( 左 ) 及保存至今的第一次分离获得的结核分枝杆菌 ( 右 ) 画像中马鞍刻写的是 “研究”两字,他正与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战斗,他手中的剑是显微镜 图 23 科赫被称为 “圣乔治” ( 德国报纸 Ulk 1890 年 11 月 14 日版第 8 页 ) 虽然以现在的科学发展看, “科赫法则”的具体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病原微生物,例如最近暴发感染的冠状病毒 SARS-CoV-2 ,它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像细菌或真菌那样在体外实现纯培养 。不断涌现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组学研究等技术更新了传染病和病原菌研究的具体方法,但 “科赫法则”的基本精神仍然是不可违背的,要想确定某种传染病的病原生物,必须能从患者或疑似患者体内鉴别出病原微生物,并且需要证明这种病原微生物确实能够导致该种传染病 。 1897 年以后,科赫提出每种病都有特定病原菌的理论,纠正了当时认为所有细菌都是一种的观点,从而兴起了病原学研究,与巴斯德一起,为创立 “细菌致病理论”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确认传染病是由细菌感染而导致的科学家,科赫无疑是病原细菌学的开拓者。 4 巴斯德 - 科赫之争 巴斯德与科赫是 “细菌致病理论”形成的两位最重要的科学家。巴斯德创造了独特的玻璃烧瓶,细长的瓶颈弯曲向下,使得空气能够进入容器,但阻止了空气中的颗粒飘落到烧瓶中,说明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从而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他首次制成了狂犬疫苗,并揭示和证实了免疫学说。巴斯德确信微生物会导致人类疾病,这是他的卓越贡献,但他从未将一种微生物与疾病直接联系起来,科赫则成功做到了这一点。科赫在微生物学基础操作技术方面发明了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划线纯培养法以及染色观察、显微摄影技术,开启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的先河,证实了炭疽杆菌、结核杆菌是导致各自疾病的病原,提出了著名的 “科赫法则”,使得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形成。 巴斯德和科赫以及科赫的同事之间曾产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起因是后者对巴斯德关于减毒疫苗的工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科赫认为,巴斯德在发现病原菌和发展感染疾病研究方法方面不够稳妥,其最新发布的两项工作中存在方法错误,而错误的方法导致了错误的结论,这些方法不符合科赫认为研究病原菌所必须的原则。而且,由于他接种的细菌是混合物,而不是纯种,其选择的动物也不合适,因此,巴斯德的方法和结果是不可信的。事实上,科赫与巴斯德之间产生了尖锐的争论,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卫生会议上成为了一个焦点。科赫的批评主要刊登在了 1883年 1 月 18 日的波士顿医学和外科杂志上,而 1 月 20 日的《科学革命》载有巴斯德对科赫批评其方法和结果的答复,这些方法和结果涉及疾病微生物和减毒病毒用于接种的价值。 诚然,再正确的科学发现,在当时都难以做到让每个人都接受,而科学家之间的辩论,往往也无法完全脱离各自的国家、民族、教育等背景。例如巴斯德是法国人,而科赫是德国人;巴斯德开始是一位化学家,但在微生物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哲学兴趣,而科赫本职工作是医生,对微生物致病的原因 ( 特别是细菌)感兴趣。当巴斯德在研究通过免疫预防传染的时候,科赫在研究通过卫生和公共健康预防传染;巴斯德通过他的助手 Thuillier 去德国演示他的炭疽接种技术,结果取得成功,并被德国接受时,科赫指责巴斯德的炭疽减毒疫苗使用的不是纯炭疽杆菌,因而这样的接种研究是错误的。 Thuillier 写道:科赫不像他的同事,有点像 “乡下人”,巴斯德说科赫听不懂“议员的语言”,而科赫认为:巴斯德不是医生,我们不能接受他对疾病症状和病理学过程的判断。 科赫 - 巴斯德之争既伤害了双方,也有利于双方:尽管这样的争论,导致法国推迟了科赫发明的培养技术,德国推迟了应用巴斯德发明的狂犬疫苗,但法国和德国的竞争,强烈的渴望获得科学成就的最高荣誉,最终获得了无可争议的成就,这些成就将比仇恨更长久。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被疫苗改变的人类历史
fqng1008 2020-7-20 16:49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寻求摆脱瘟疫和疾病的方法,但通过接种疫苗来抵抗疾病的历史其实很短暂 ——从爱德华·詹纳医生给人群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以来,只不过两百多年。 瘟疫横行曾是日常 瘟疫横行,这是人类社会在没有疫苗之前的状态。 14世纪,欧洲的上空笼罩着一层阴霾,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烈性传染病。在丹麦的年鉴里,用“黑色的”来形容它。这是因为,得了这种病之后,病人的皮肤会因为皮下出血而变黑,同时“黑色”也非常恰当地描述了这场瘟疫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阴影。 在《鼠疫》这本书中,法国作者加缪,细致地描述了病人的濒死状态:昏睡、衰竭、腹股沟肿大、体内有撕裂感 ……脉搏变得细弱,身子稍微一动就突然断了气。 为了证明炭疽疫苗的作用,巴斯德在 1881年作了一次公开实验。对象是50只健康的羊,2天以后,一群人聚在草原观看实验结果:因为提前注射了较弱的炭疽病菌,有一半的羊活得好好的,另外25只羊死了。巴斯德发明了预防注射的方法,成功打败炭疽病。 这其实是鼠疫杆菌引起的疾病,只不过,原本这种细菌只会引起腹泻等轻微的肠道问题,可后来它发生了突变,变得非常强悍,以至于引起了这场可怕的瘟疫。 它就是 “黑死病”,起源于卡法(位于现在的乌克兰境内,属于东欧地区),却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席卷了整个欧洲。据统计,当时欧洲有30%-60%的人都死于黑死病。 除了欧洲这场可怕的瘟疫,在人類史上,其实还有一种病,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和伤害绝不亚于它。这种病有一个挺吓人的名字 ——“斑点怪兽”,原因是感染这种病之后,人的全身会长满水疱,水疱接着会破裂、结痂,最后脱落,在皮肤上留下一个深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麻子”。 这种病也非常容易传染, 20世纪就有3亿到5亿人死于这种病。一开始人们并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病,直到这种病出现了几个世纪以后,才有了一个名字——天花,意思是皮肤上的印记。 其实,除了细菌之外,病毒、寄生虫都可能引起大规模的传染病。 比如,中国人肯定对 2003年的那场SARS疫情记忆深刻,此外,还有艾滋病,还有流感、埃博拉、西尼罗河病毒感染,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瘟疫。 这些瘟疫臭名昭著,它们传染性很强,非常容易在人群中传播,也正因如此,一旦瘟疫发生之后,它们的波及范围非常广,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 因此,人类迫切需要一种可以预防瘟疫的方法。 第一支疫苗的 “诞生” 人们受尽了天花的折磨,在跟天花的长期斗争中,人们也发现了一些规律:感染了天花的人,似乎不一定都会死,一旦他们侥幸活了下来,他们就再也不会感染天花了;还有护理过天花病人的人似乎也对天花有着抵抗力。 人们这种现象的启发下,开创了用 “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 第一个想到这种方法的人,他当时的想法可能是:既然得过天花就不会再感染了,那么是不是身体里产生了某种东西,说不定这种东西就在那些痘痘里面。他把沾有疤浆患者的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痴皮研磨成细粉,经鼻使正常儿童吸入。 种了这种人痘之后,天花的感染率显著地下降。但由于接种人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大概 2%-3%左右的感染率,所以此法未能广泛应用,但其发明对启发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止是天花,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也展现出了类似的智慧。早在公元 4世纪初,我国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有猁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意思就是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他们一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这种“疫苗”虽然可能发生全身性副作用,存在散毒和造成新疫源的危险,但是在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直到 1749年,在英国格洛斯特郡的伯克利诞生了一个婴儿,他读书时就对自然和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做了一名医生。再后来,他在一个小男孩儿身上做了一个实验。然后,他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他天才般的发现也被载入了史册。 这个人就是爱德华 ·詹纳(Edward Jenner)。有关詹纳的故事,很多人可能很熟悉。18世纪的欧洲,天花盛行,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詹纳曾接诊一位发热、背痛和呕吐的挤奶女工,他发现挤奶工人似乎从来都不会得天花,并迅速意识到接种牛痘或许可以预防天花。 为了证实这一设想,就有了那个经典的实验。 1796年5月14日,詹纳用一把柳叶刀划破了一个8岁小男孩的胳膊,将新鲜的牛痘的浆液接种到小男孩的伤口上。后来,小男孩出现了轻微的发烧现象,并很快康复。7月,詹纳又给小男孩接种了天花病毒,结果小男孩没有发生感染。这说明,接种牛痘使小男孩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力。 这种方法被詹纳称为 “预防接种”,我们现在也延续了这种说法。 科学发现并不只是偶然,之前的细心观察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在詹纳的年代,人们全然不知天花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亦不知接种牛痘使机体获得针对天花免疫力的机制。但他在实践中观察,经实验证实了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既安全又有效。 詹纳使用的牛痘浆液就相当于一种疫苗,而疫苗这个词也正是从詹纳的牛痘中演化来的。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此诞生! 战胜天花是人类预防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1980年,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曾使欧洲3亿人丧生,在全球残害着无数生灵,就连位尊万民之上的国王、号称“真龙天子”的皇帝们也未能幸免的天花,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 从 1.0到4.0 路易 ·巴斯德是疫苗发展史上又一位科学巨匠,通过对狂犬病、霍乱、炭疽等多种疾病的研究以及巴氏消毒法的发明等杰出工作,巴斯德建立了一整套的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方法,同时也标志着疫苗、免疫学发展过程的里程碑。 巴斯消毒法使得接种物(牛淋巴液等)其他疾病感染风险大大降低,该方法沿用至今天,如牛奶消毒。巴斯德对鸡霍乱的研究,也证实了可以通过同种疾病的病原体来制备疫苗(天花是用牛痘来防止天花,属于异种疾病的病原体)。 在炭疽疫苗、鸡霍乱疫苗获得成功后,巴斯德又开始对狂犬病疫苗进行研究。虽然狂犬病毒不能像细菌那样分离培养,但已确证引起狂犬病的病原微生物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脊髓或脑组织中。因此,巴斯德选择兔脑传代,以获得减毒株,然后再制成活疫苗,并曾用这种疫苗在 1885年成功地抢救了被狂犬病狗咬伤的杰库·麦斯特(Jacob Meister)的生命。 疫苗的下一个重要进展发生在美国, 1880年代,Daniel Elmer Salmon和Theobald Smith使用热处理的微生物悬液免疫鸽子预防疾病,这种疫苗实际是一种细菌疫苗,针对霍乱样沙门菌。他们的研究工作表明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其创新的研究成果对十几年后人类疾病防治起到重大作用。 根据巴斯德制备疫苗原理, 1891年霍乱弧菌在空气中39℃的条件下连续培养,可制成减毒活疫苗。其后,印度的临床实验结果证明霍乱活疫苗具有保护作用。柯利(Kolle)等人于1896年将霍乱弧菌加热灭活,制备成灭活疫苗,此疫苗于1902年在日本霍乱流行区大规模使用,后又分别在孟加拉国、菲律宾和印度进行了临床试验,结论显示具有很好的短期保护作用。 在巴斯德光辉成就的启发下, 1908年卡麦特(Calmette)和古林(Guerin)将一株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连续培养13年213代,终于在1921年获得减毒的卡介苗(BCG)。最初卡介苗为口服,20世纪20年代末改为皮内注射,卡介苗在新生儿抵御粟粒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自1928年至今,卡介苗仍在全世界广泛地被用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已有40多亿人接种过卡介苗。 这样, 20世纪初,人类已经拥有5种人用疫苗:詹纳的天花疫苗和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都是活疫苗)、伤寒、鼠疫、霍乱三种细菌疫苗(都是灭活疫苗)。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正是新冠流行时,传染病期刊知多少(一)
isechina 2020-7-10 11:22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迅猛,对人类造成威胁的疾病谱逐渐转向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然而,发生于2003年春天的那场SARS敲响了第一记警钟:曾经给人类造成致命性危害的传染病并未远去,它们会在任何不经意的瞬间给人类致命打击。随后,MERS、流感、埃博拉、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各种新现和再现传染病像一记记重锤,考验着人类医疗卫生体系;鼠疫、霍乱、结核等曾一度销声匿迹的恶性传染病也不断暴发,展示自己的存在。 自2019年12月底报道新冠肺炎病例以来, 至2020年6月底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1000万例,超过50万人死于新冠肺炎 。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一度摧毁了数个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甚至有国家为了将有限的卫生资源年轻人而放弃老年患者治疗。 纵观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同传染病战斗的奋斗史,而传染病领域SCI期刊承载着传播人类抗疫经验、分享抗疫知识、传承抗疫文化的作用。6月29日18:00,科睿唯安公布了2019年JCR报告, 我们梳理了93种传染病领域SCI期刊,并将2019年和2018年影响因子进行了比较,为广大传染病学工作者选刊提供参考。 我们ISE也向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的医疗卫生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广大志愿者以及全体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 欢迎关注ISE学术前沿!
个人分类: 期刊数据库|2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人带到月球上的微生物会不会给人类传染疾病?
manrongchen 2020-6-17 19:35
今天(2020年6月17日)某晚报文章,题目:“留在月球上的天然'实验室' ”,讲美国人登月留在月球上96袋纸尿裤,其中有航天员的排泄物。同时,?欧洲航天局2014年把两百多种细菌和真菌带上太空,533天后,科学家发现带到太空的微生物,有的不但能活着,而且活得很茂盛,维持着正常的繁殖。 我想这些微生物在太空环境中会不会变异?变异以后会不会成为病源微生物?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假如它们繁殖量足够大,个体足够多,因为月球在地球的引力范围内,它们到达地球的机率是存在的。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有国外科学家讲,病毒来源于太空,看来这种说法或许并非虚言。 人类生存生活在太空中,受到太空影响的概率绝对存在! 曾经有科学家研究陨石带到地球的奇奇怪怪的病毒,有的藏在陨石内部,有的不怕陨石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等等。 也许这次新冠病毒不是来自太空,谁能说以后也不会? 您说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型传染病防治的方法论思考
chunkexue 2020-5-4 15:10
​本文为作者发表在中科院《工程研究》上的论文,转载过来供大家参阅。 新型传染病防治的方法论思考 汪涛 (上海析易船舶技术有限公司,上海 201306) 摘要 : 新型传染病具有不同于传统传染病的特殊规律。在方法论层面将医学分为广义病原医学、本体医学和预防医学三种方法论体系,并认为应当建立起以预防和本体医学方法论为主,以广义病原医学为辅的传染病防治方法体系。建议引入“自动决策机制”以避免专家误判和政府决策错误;应当从严重危害人类、而不是危害野生动物角度将“食用潜在致病性野生动物”行为入罪。 关键词 :新型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广义病原医学;预防医学;本体医学;野生动物保护 1. 引言 2002年末2003年初,广东出现SARS新型肺炎,随后流行到北京等地,8个月时间确诊8069人,死亡774人 。17年后的2019年底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 19),进而扩展到全国各地,至2月23日晚24时,确诊人数累计77262人,新增确诊416例,死亡2595人,且疫情还远未结束。与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尼帕病毒等引发的流行病一样,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都是新型病原体导致的传染病流行,并带来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和社会经济灾难。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首例病人收治于2019年12月8日,12月26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最先关注到异常,并正式上报。但疫情本身究竟是什么情况,无论是医生还是医学科学家们,当时都不清楚。如果回过头去查12月8日之后的相关情况,并非没有报道,但也只是说“没发现人传人,也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 。2020年1月初,科学界查明病毒基因,确认是新型冠状病毒,但其传染性究竟如何,仍不是很清楚。直到1月20日左右,政府和科学界态度出现了一致的重大转变,确认并公布了“人传人”现象。1月23日之后,全国多个省市包括湖北省在内陆续开始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或二级响应。其中,武汉市包括其周边地区采取的是“封城”这种比SARS流行时严厉得多的措施。相比于2003年SARS疫情发生后延误了3个多月,这次的时间进程已经缩短很多。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国政府网上发布公告,征集对疫情防控问题的线索及建议:“对涉及缓报、瞒报、漏报疫情,落实防控措施不力,导致疫情扩散等严重后果的重要问题线索,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将直接派员进行督查” 。发布这个公告一方面表明了中央政府对信息公开问题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似乎也表明,当时中央政府层面还没有确切的证据用以明确追责。 此次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与2003年的SARS有亲缘关系,爆发过程也与SARS类似,皆与野生动物市场有关。在SARS疫情中,存在隐瞒疫情导致延误的问题,也有官员因此受到处罚。因此,自然会有人联想到此次疫情中是否有类似情况存在。有文章甚至引用专业研究结果提出:“媒体报道可以大幅降低疫情传播” 。也有人呼吁对隐瞒疫情的相关政府领导人进行追责 。 新型传染病刚出现时,必然存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科学认知缺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权威专家也容易出现阶段性的认知错误和误判。由此就必然造成决策困难:初期阶段样本量很少,其统计性不是很强,产生误判的机率很高,而等到样本量充足时,疫情已经进入大爆发阶段,从而错失最佳控制时机。但是,是否情况不完全明了就无法及时采取行动,则不尽然。这就涉及新型传染病防治的方法论问题了。 目前,从方法论层面对新型传染病防治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还很缺乏。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结合其他新型传染病防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新型传染病防治进行方法论层面的探讨。 2. 新型传染病防治的三种进路 新型传染病与传统传染病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对病原体的认知更为缺乏,更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就要求从深入思考新型传染病的防控逻辑,以尽可能减少未知成分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因此,笔者不谈细节医学问题,而只谈基本的方法论问题。 本文认为,从最基本的医学方法论角度,医学体系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基本思路。 (1) 广义病原医学 传染病学认为各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pathogen)引起,主要是多种微生物。已经发现的病原体种类有很多,包括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传染病学也把一些寄生虫归为病原体,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等 。医学专业上的“病原体”一般是指有生命的致病来源,而本文说的“广义病原”也包含各种有机甚至无机物质的致病源,如各种有毒的无机物质或有机物质,乃至引发创伤的内外因素(枪弹致伤等)。引发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就是一种有生命的、病毒类的病原体。 所谓广义病原医学,就是指基于此的医学方法论或医学哲学,它认为疾病由某种病原引起,因此找到这种病原并采用药物等方法杀死或消除这种病原,就可以找到相应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病原可分为“正病原”(摄入或传染了某种微生物而致病)与“负病原”(因少了某种营养或物质致病,如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外病原”(从外界感染某种病原)与“内病原”(自己身体内多长出了某种肿瘤等)。对正病原,需要清除;对负病原,需要补充。能够非常有效解决掉病原的(清除或补充),就认为是“特效药”。如果没有任何方法有效解决病原的,就认为没有针对性的药物。 (2)本体医学 尽管现代医学还无法杀死或清除很多疾病的病原,但相应的疾病并非就无法医治,因为人体本身就是最好的“特效药”。人体的免疫系统等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病毒或病菌。不用治疗而自愈的疾病,医学上称为“自限性疾病”。自限现象的存在表明了人体自身抗病甚至治病的能力。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引发疾病的也并非就是某种病原,而可能是人体某种机能的弱化或失调;或者虽然最初是由某种病原引起,但进入病态之后表现为机能的失调,此时即使消除了病原,相应的疾病也无法治好。比如糖尿病就是人体血糖机能的失调。 从方法论上看,本体医学就是通过增强或平衡人体的机能,实现对疾病的治疗。有些疾病甚至不知道病原是什么,但通过机能的增强却治好了病。即使这些疾病是因某种病原引起,本体医学的方法论或医学哲学也不是直接消除病原,而是通过人体机能间接将病原消除,并治好疾病。2003年的SARS已经过去17年了,直到现在也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研发出来,本次新型冠状病毒也是如此。但这并非意味着没有解决办法,SARS主要靠本体医学原理治疗,这次很可能也是如此。 直到现在,经常出现的感冒也都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但都是通过本体医学方法治好的。即使去看医生开了药,一般也都会提醒患者多喝水。其实多喝水的作用未必低于药物。喝水多了,排泄就多,病毒的浓度就可能很快降到出现症状以下。多喝水并不会直接消除任何病原,但却会增强人体自身的排泄而将病原排出体外。 (3)预防医学 无论是否存在病原,抑或人体自身机能弱化或失调,治病的最高境界都是“不生病”。预防要么是不让病原进入或感染人体,要么是增强人体抵抗能力或机体的平衡。预防医学不一定体现在完全不生病,也体现在尽可能早发现、早治疗上。任何疾病发现得越早,治疗就越容易,这个方法论与具体疾病没关系。 人们常说的“西医”,相对来说比较多体现在广义病原医学上,如大量的药物之所以可以成为药物就是能将病原体杀死。“中医”比较多体现在本体医学上,例如针灸等方法显然不会直接清除任何病原,它只是通过针刺激发了人本体相应功能而治好病。这当然不是绝对的,例如“维生素C”虽然会被认为是西医的成就,但很多补充维生素C的作用是增强人体抵抗力。现在出现的各种免疫疗法,属于本体医学的方法论,但它们并不是中国传统医学,而是现代医学的成就。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被认为是中医的发扬光大,但它起作用的机理纯粹就是病原医学方法,青蒿素就是将引发疟疾的疟原虫杀死而治好病的。笔者之所以非常反对以“西医”和“中医”来区分医学,原因就在于人们根本就无法准确定义什么是“西医”,什么是“中医”,只有科学的医学才是唯一值得我们追求的。科学的医学必须从以上三个基本医学方法论或医学哲学出发来研究才是真正有效的。科学不仅要体现在它可以治好病,而且要解释出为什么,并且可以与已有的其他科学知识相互还原。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反思 基于上述新型传染病防治三种进路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反思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经验教训。 3.1科学认识不足并不妨碍有效行动 尽管在新型传染病期间,社会大众、媒体和管理层都迫切期待医学科学界对新型病原体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必须清楚科学研究具有可错性,需要摸索才能逐步达成真理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阶段性研究结论当作决策的唯一依据,往往会出现问题甚至是很大偏差。 2019年12月31日,国家卫健委第一批专家组到武汉的当天,就给出了“传染性不强”、“有限人传人”等结论。回想17年前,洪涛院士在收到SARS样本之后迅速加班加点展开研究,在一个星期后做出病原体是衣原体的判断。如果仅仅从专业角度来看,很难说他们的阶段性结论没有依据,但是这样的阶段性结论显然产生了误导。直到2020年1月初,科学界才第一次查明病原的基因。基于科学标准,首次在实验室里测出病毒基因后,还需要多个实验室重复验证才行,这就需要更多时间。另外,还需要充分的疫情数据才能做出有效的判断。因此,在新型传染病出现时,尽管时间紧迫,各方面要求尽快给出答案的压力巨大,但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尤其是给出“答案”。 既然如此,是否就只能坐等科学研究了?当然不是。如果从本体医学尤其预防医学的角度,就可以明显看出问题所在了。一切传染病虽然细节上有差异,但病原体从大的方面说也就那么几类,尤其预防方法更是少之又少——无非就是口罩、隔离。做出这些决策,不需要知道病原体的基因到底是什么样的,也不需要清楚其传染性如何。因此,从对传染病预防角度看,不明因素不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在12月26日张继先发现并上报“不明原因”的肺病时,决策层不应当被这个从病原角度的“不明”所迷惑,因为这无非就是某种病原体引起,并不需要等弄清楚病原体之后才想到去准备口罩等物品。换言之,根本不需要等科学界的调查过程,当天就应当立即启动某种最低限度的响应:马上开始准备口罩和医疗防护物资。 武汉封城,图片转摘自澎湃新闻 然而,实际情况是,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前,武汉市并未采用任何措施启动口罩等医用防护物资的紧急生产和储备,在封城时春节放假已经完成,与口罩等医用防护物资相关的企业几乎都已经放假完,员工已经回家了。这使封城最需要这些医用防护物资的时候,全国却突然陷入了停产状态。在2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表示,截止到2月11日,全国口罩产能利用率达到94%。由此可见,从1月23日至2月11日,中国口罩生产企业都处于停产或部分产能利用状态,这个时间长达约20天。根据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2020年2月20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数据,截至当天,各种贸易方式进口口罩已超过12亿只,防护服超过1300万套。而截至2月20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依然难以买到口罩等防护物资,由此可见其缺乏的严重程度。可以想见,如果12月26日张继先最先发现异常并上报的当天,至少是武汉就开始储备口罩以及医护人员使用的防护物资,尤其是马上开辟出专门的诊治建筑隔离区域,疫情很可能就不会发展到最后要封城的地步。 3.2建立传染病防护物资储备的“自动决策机制” 基于上述思考,应该对口罩、医务人员专用防护等通用的传染病防治材料也应当建立国家、地区、医院、药品经销公司、家庭等多级的战略储备,这非常类似于建立粮食、石油等以国家战略储备为核心的多级储备体系。为此,还应引入“自动决策机制”。 所谓“自动决策机制”,就是在出现任何可疑的未知传染病时,无论对病原体的科学研究情况如何,都必须自动对通用医疗防护物资的各级战略储备进行加倍。并且在疫情未消失之前,再定期(如第一次为两周,以后每隔一个月)自动加倍地增加储备,直至疫情完全消失。事实表明,春节前几个月的冬季是新型传染病的易发季节,一旦发生疫情刚好处于工厂春节放假停工的时间。这一次肺炎疫情正好赶上春节,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因为秋冬季本来就是传染病高发期。因此,应当修改《传染病防治法》,将以上战略储备的“自动决策机制”列入其中。如果有了这个机制,至迟在12月26日张继先发现异常疫情后自动启动,到1月中旬就可再次自动启动加倍动作。这样到1月20日左右,武汉地区的医用防护物资就可增加到2019年12月26日的四倍。如果这样,在封城的动作开始时,就不会出现医用防护物资的短缺问题。 重大疫情的判断决策是一个极为困难的事情,任何判断失误都可能损失惨重。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专家和政府官员的决策压力过大,难以在正确及时的决策和决策失误导致社会恐慌灾难之间求得平衡。“自动决策机制”避免了人的决策过程,有效绕开了部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认识的局限造成严重误判或拖延带来的致命延误。 3.3不应过多期待特效药 应对新型传染病,应当更多地采纳本体医学尤其预防医学的方法论,而不应过多依赖病原医学方法体系。2003年SARS发生之后,经过了十多年时间,才研究清楚SARS病毒的真正宿主是中华菊头蝠 。此次疫情直到现在,别说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就是直接传给人的中间宿主都还不清楚,当然不能坐等充分的科学研究而不去采取行动。 病原医学当然是极为重要的,但它们最重要的价值并不是找到疫苗或特效药,而是找到确诊病情的科学方法,以更有效地服务于预防医学方法体系。要想以病原医学方法找到可直接杀死病原的特效药,并且还没有负作用,其过程是极为艰难和漫长的。艾滋病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发现, 直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可以直接杀死艾滋病毒的特效药。回想17年前,2003年7月中旬,通过预防医学方法就已经完全消灭了SARS新增病例,而直到2004年1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才正式批准由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联合攻关的SARS灭活疫苗进入Ⅳ期临床实验阶段。此时,SARS疫苗已经基本没用了,此后也的确一直没用上。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后,国内外都提出了一些潜在的针对性药物,如磷酸氯喹、伦地西韦(瑞德西韦)、法匹拉韦等,也有一些疫苗的紧急研发计划。这些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要想对这一次疫情产生作用,显然是很难的。在它们的临床实验做完之前,疫情肯定基本结束了。 3.4及时采取预防性隔离 隔离是应对传染病最传统、也是最有效成熟的方法,而针对飞沫型传播疾病,作为个人隔离的口罩和医用防护用品就是最重要的“广谱特效药”。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过多关注到病原体的研究进展上,就很容易被各种不成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绕得晕头转向,却把最重要却又是最有效的简单成熟的方法给忽略了。 任何传染病,得有“传”的渠道,才有可能让别人“染”上。应当迅速征用社会资源,开辟出专用的临时封闭收治医院。应当尽最大可能避免在普通医院去收治相应的疑似病人。越是最简单粗暴、最充分的隔离就是越好的预防性措施。把所有疑似病人全都安置到一个真正完全隔离的建筑物里(如临时征用的酒店,甚至索性停到海上的游轮,或平时就准备用作类似应急的设施),即使其他治疗条件差一些,也远远好过让这些人在人潮拥挤的常规医院里到处乱跑。只要进行这样的隔离,就不会出现一个病人感染一大群医护人员、一大群医护人员再感染成百上千其他看病的人群这样的现象。 总之,以本体医学尤其是预防医学而不是病原医学为指导思想,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最有效的方法论。本体医学和预防医学的优势就在于它们不依赖于对具体病原的确认,因此可以尽最大可能提前采取有效行动。是不是会人传人,有没有出现超级传染者,病原来自哪种宿主等等病原医学的细节进展,都不能成为拖延采取行动的任何理由。因此,应该将所有决策尽可能建立在已知的成熟科学知识基础之上,而不是坐等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4. 保护野生动物的理据 目前还未确认究竟是哪种动物,通过哪个环节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人,但已经可以确认华南海鲜市场是疫情的“超级传播地”。此次疫情发生后,19位学者倡议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公共健康安全的内容纳入到野生动物利用的条款中 。但该倡议还远远不够,需要重新认识捕食野生动物的犯罪定性。一次又一次惨痛教训应当使我们明白,吃野味危害的不是野生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并且这种危害程度属于“特别严重”的范畴。如果有人在公共场合投毒,造成中毒危害的是毒药被直接投放后吸入或食用的对象人群,但带来传染病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很有可能会被极度地放大。 从历史上看,传染病曾在欧洲造成了一次又一次惨绝人寰的大灾难,导致全社会三分之一甚至高达一半的人口死亡。历史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其《枪炮、病菌与钢铁》 一书中,详细讨论了传染病对人类文明进程和命运的重大影响。当欧洲殖民者进入美洲之后,当地原土著民95%以上的人口并不是被殖民者的枪炮直接杀死,而是被其带来的传染病大流行所灭绝。新型传染病的出现主要是从动物传染到人身上。率先完成农业文明进程并且驯化了家畜的民族,因为与动物的近距离密切接触,使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传染病流行和人口大灭绝的洗礼中选择出了更多抗病毒的基因,因此在遇到新的传染病流行时抵抗力会更强一些。美洲原土著民以往极少遇到传染病,在欧洲殖民者引入欧洲大陆的传染病后,他们大多无法抵抗而死亡率特别高。幸运的是,中国人饮食习惯是吃熟食,这就在加工食物过程中把绝大多数病毒和病菌都杀死了。虽然中国历史上也存在很多传染病,情况却远比习惯直接吃生食的欧洲人好得多。但这也带来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中国人的确在针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上相对欧洲人弱一些。 有人以SARS等在华人中传染性更强而怀疑它是针对中国的基因战等阴谋。这种说法目前并无定论,但也确实提醒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人故意对中国实施针对性的基因战攻击,又该怎么办?如果有其他国家对中国实施此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从道理上说中国是可以选择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极端反击手段进行报复。2019年10月21日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草案中,适用范围有八大类,其中后两类都与基因战相关:七是防范生物恐怖袭击;八是防御生物武器威胁。可见,中国在立法层面已经在严肃考虑这种情形了。当然,要进行基因战的反击需要有一个绝对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得清楚知道是谁干的,并且有非常确凿的证据,而不能仅凭怀疑行事;正因为基因武器攻击行为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报复后果是如此严重,如果没有绝对保密的渠道,敌对势力是不敢轻易动用这种手段的。 此次疫情最初发现的41人中,有13人并非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其最初起源还没有最后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华南海鲜市场无疑在这一次疫情大爆发中充当了关键性的第一轮传播中心的角色。令人忧心的是,如果中国人长期保持吃野生动物的习惯,进行攻击的敌对势力就可以很容易选择在深山老林作案,在被食用的野生动物身上感染相应病原,这样其攻击不仅非常容易产生功效,而且其行为几乎不可能被准确发现。 由此可知,无论从客观角度,还是从战略角度看,吃野味的行为其犯罪性质不是会造成某种或几种野生动物的灭绝,而是有可能会造成中华民族的灭绝。尽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率低于SARS,但令人忧心的是其传染性和隐蔽性却显著地高于SARS。当我们自豪于高铁、飞机、高速公路、地铁等大规模高速交通工具的便利时,也要同时注意到它们也在客观上为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为隐蔽性更强的病原体超大规模流行埋下了伏笔。如果这类高隐蔽性的病原体基因与霍乱、鼠疫、埃博拉等死亡率奇高的基因相结合,甚至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人为制造这类病原体,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次惨痛的教训中惊醒:不仅要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而且要修改《刑法》,将“食用潜在致病性野生动物罪”专门列出,除了明确规定的家畜、野生鱼类等有限的动物可以食用之外,捕猎、销售、制作包括食客食用其他任何野生动物都应入罪,并参照危害公共安全罪处以刑罚。 5. 结论 新型传染病防治是一个非常专业、实时性要求极强,同时又涉及面极为广泛的问题,需要在预防医学和本体医学方法论为主、广义病原医学为辅的基本方法论指导下,建立长期传染病防治体系,以便在科学认识尚不不充分的条件下采取有效的防治行动。 首先,在医疗机构和各类食品市场建设中,应当尽最大可能减少病原体的集中 。建议修改《刑法》,引入“食用潜在致病性野生动物罪”,强力震慑和遏制野生动物市场,以切断新型传染性病原体从野生动物向人类传播的通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范新型传染病的再次发生。 其次,要建立通用的传染病防护物资储备“自动决策机制” ,在出现任何可疑的未知传染病时,无论对病原体的科学研究情况如何,都自动对通用医疗防护物资的各级战略储备进行加倍,以彻底避开政府官员和专家的判断及决策错误,避免由于不能及时决策应对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第三,无论病原体是什么,隔离永远是防治传染病最有效的万能良方 。应在《传染病防治法》中新增规定,至少在一级响应启动后,政府有权以特殊价格征用社会上的酒店、游轮、体育场馆、未入住的空闲房地产等,作为临时隔离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的设施,以有效避免在正式响应疫情时,大量公众因恐慌进入医院而极大加剧传播的情况。 考文献 侯云德.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控策略与效果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19, 4(3): 129-132. 梁翘楚, 陈凯佳.广州抗击非典史的认识与思考 . 中医文献杂志, 2019(5): 30-33. 孙嘉宝.比“封城”管用,媒体报道可以大幅降低疫情传播 .阿尔法工场.微信公众号, 2020-1-23. 湖北日报首席记者:武汉必须当即立断换帅了!! .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31150s=zwyess. 张芹, 马芙蓉. 探访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大部分商户正常营业 . https://new.qq.com/omn/20191231/20191231A0O8DV00.html. 关于征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问题线索及意见建议的公告 .http://www.gov.cn/hudong/2020-01/24/content_5471979.htm. 李兰娟, 任红.传染病学(第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Ben Hu, Lei-Ping Zeng, Xing-Lou Yang, et al.Discovery of a rich gene pool of bat SARS-related coronaviruse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SARS coronavirus .PLoS pathogens.2017-11-30,13(11): e1006698. 张子竹. 19位学者呼吁全国人大紧急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 .http://china.caixin.com/2020-01-24/101508074.html. 贾雷德·戴蒙德. 枪炮、病菌与钢铁: 人类社会的命运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汪 涛 (1965–),男,上海析易船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研究方向:跨学科问题,普通测量学,科学标准等。E-mail:unsnet@163.com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12(1): 45-51 (2020)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图文请勿转载
个人分类: 纯科学|0 个评论
我们的学术定位
fqng1008 2020-4-7 11:16
按:刚才,老友发来我当年就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发言,一转眼五年过去了。其他两个愿望倒是基本实现,唯独 “编一本让感染病医师一看就懂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早已成为一个泡泡随云消雾散了。不过经老友提醒,我们正在挑战两本书,一是《中华疫病学简史》,二是《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导论》,似乎有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味道...... 感谢总会的支持,感谢各位专家的信任! 看到我们队伍里有这么多的院长、书记,真是让人有点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过我想,大家都是为了学术才到这里来的,而不是只图 “英雄排座次”。 什么是学术?学术就是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呼吸平等、自由的空气,沐浴淳朴圣洁的雨露,也就是我们大家聚在一起,秉承求真、务实的风范,点亮科学创新的烛光。 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国际上有那么多的 “感染病学会”,但“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只有一个,这个“中西医结合”有什么不同,它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吗?事实上,还有一个“中医感染病学会”,“中医感染病”与“中西医结合感染病”有什么不同?目前看来,我们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当然也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发展策略是“广纳百川”,中医、西医、西学中、中学西的人都要,但是要这么多人来做什么事情呢?这也存在着学术定位问题。学术定位一是要有特色,即我们做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特殊性;二是要符合实际,做力所能及而且现阶段社会需要、学术需要的工作 。 创始以来, “中西医结合”就有一个“高大上”的目标,那就是“创造一个新医学、新药学”。说实在话,这个目标太高太大以至于经不起严格的理论论证和可行性考察。比较契合实际的有两个方向,一是“中体西用”,二是“西体中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采用西医指标、技术研究中医学术,如证候本质、经络本质、八纲本质、治法本质、性味归经本质等等,或者说采用现代医学指标、方法等等评价中药复方或辨证论治中医病证的疗效等等。所谓“西体中用”,就是用中医药的经验事实丰富现代医药学的理论宝库,即把中医药的经验事实,以及理论化了的经验事实剥离开来,串起在现代医学理论的体系中,最成功的范例是青蒿素、三氧化二砷等等,当然还有临床上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等等 。 “中医感染病”与“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如何划分?可以说,当代中医感染病临床已经不可能不是“中西医结合”,那种用“纯中医”、“铁杆中医”诊疗“外感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去而不复返。例如诊断,如果你忽略其病因学、实验室检查,就可能“吃官司”;例如治疗,如果你不考虑病原学干预、“急救医学”处理,就可能不符合伦理学原则。但是,二者可以有一种划分办法,即让“中医感染病”搞“中体西用”,“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搞“西体中用”,最后也可能殊途同归 。 常言说: “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可以做哪些事情 ? ( 1)编一本让感染病医师一看就懂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过去,大家编过好几本《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包括北京东方医院的黄象安教授、天津第二医院的贾建伟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夏瑾瑜教授等等。虽然临床上采取“中医分型辨证结合西医辨病”,理论上仍然是中医讲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性味归经,君臣佐使,西医讲西医的病毒、细菌、原虫、螺旋体,抗病毒、抗生素、免疫调节等等。为什么结合医学不能讲一种共同的基础理论呢?因为二者还是没有融合起来的“两张皮 ”。 事实上,搞了那么多年的中西医结合,现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学术成果。例如病毒性肝炎,我们已经清晰地进行病原学诊断、实验室检查,为什么还要讲风、寒、暑、湿、燥、火,黄疸、胁痛、积聚和鼓胀?我们已经在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恢复肝功能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什么还要讲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我们已经能够广泛地分析动植物药的活性成分、药理效应,为什么还要讲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当然,我们还要继承中医药的一些特色,搞恢复正气、整体调节,还要搞辨证论治,根据个体的不同状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环境因素开展个体化诊疗。最近,我和秀惠主任一起刚刚完成了一本近 100万字的《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已经交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正在审稿。我们在这本书里全面探讨了历代中医外感病学说,探讨了从“寒温之争”、“寒温合流”到“中西医融合”的可能性,探讨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目前千篇一律的“分型辨证”的局限性,探讨了舍弃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被吴又可大力抨击的“百病皆生于六气”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经过五六个病种的证候学调查和病因病机分析的新的“分期辨证”模型。但愿这本小册子能够为我们新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 试想,如果在张仲景的时代,叶天士、吴鞠通的时代,他们已经能够通过显微镜可见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并且确知其与各种传染病的密切关系,他们的创造性贡献还是《伤寒论》、《温热论》和《温病条辨》吗?他们会不会为我们构建一种符合当代临床实际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 ( 2)编一批感染病医师易于掌握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指南》:10月8日,我参加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的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议,一共三个议题。其中第二个是讨论中国科协立项的课题《中西医结合团体标准的体系框架和共性技术研究》,说明各种中西医结合标准建设已经列入议事日程。对于我们专业委员会而言,各种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标准怎样既不同于西医,又不同于中医,关键是融合问题,“两张皮”的现象恐怕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如果那样,中西医结合学会可能就缺乏独立存在的价值了)。当然,标准是比较高的要求,我们先从规范、共识和指南做起,也可以从某个病的某个阶段、某个方面已经较为成熟的从理论到临床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措施入手。因此,尽管我们过去有过一些指南,但离真正的中西医结合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 ( 3)建一个“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的网站:这个工作已经启动,但还需要各位专家提供个人简介和彩照,还要提供一些科普作品和科研成果简介,并且经常光顾这个网站。上面提到过10月8日的会议,第一个议程就是讨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学术管理办法,而且初步形成一个计分制的考核体系。将来,各个专业委员会如果在开展工作方面不得力,就可能面临优胜劣汰的考验。因此,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大家群策群力,把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做好,最起码的不要被淘汰出局吧 。 当然,值得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盼望各位专家共同努力,开创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的新局面 。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海外疫情曲线
热度 2 bxsu 2020-3-31 22:26
第一图原数汇总据显示。第二图,感染度即前一篇文章中的动态传播系数。第三图,本模型做出的对感染而未就医的人数估算,参见前文说明。 图片制作完后,发现有三个特别令人关注的问题: 一,美国近期疫情突出的原因,从图二可以看出,它早在在第二梯队时,其传染度就高于欧洲其他国家。 二,从图二发现欧美各国传染度曲线都相似,和亚洲各国不同。这可能和文化个性和生活习惯等有关,比如戴口罩。 三,关于系统演化归属问题,如果只涉及我们中国,这是个简单系统,直接归零。实际上已经全球化了,欧美在艰难奔1的路上,而韩国等早就控制到S=1 之下,目前又有反弹过1的趋势,那么问题来了,从动力学系统角度看,1好像是一个吸引子呢?若是,则意味着病毒将长期存在。对于我们的模型,1有一定特殊性,但不是奇点,但世界可能是个混沌系统。未来能否彻底消灭病毒,要看病毒变异情况,也取决于各国家之间能否密切合作。现实可能很残酷。
1269 次阅读|8 个评论
随科技发展不断进化的丧尸,如何“逼得”美疾控中心发布丧尸指南
beckzl 2020-3-29 19:21
“韩国的丧尸真是全世界跑得最快的活死人。”,宅家煲剧的网友们如是说。 最近上映的美韩合拍电视剧《李尸朝鲜》(王国)第二季,又一次引起了一波丧尸文化热潮。不少“丧尸老粉”敏锐地观察到,从2016年的《釜山行》到2019年的《李尸朝鲜》第一季, 东方背景下的丧尸一改美帝传统丧尸行动迟缓的颓态,变成了跑得比香港记者还快的进化体。 大内高手也就这速度了… 但其实这个概括并不准确。丧尸们不是因为来到东方而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它们只是 在科学的进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下,被迫 不断进化以适应时代发展 罢了。 碰巧这几年东方背景下的丧尸文化崛起,也就让大家产生了“韩国丧尸跑得快”的错觉。要是现在美国再出一部全新的丧尸题材片,估计都得是博尔特级别的超级变异种,才能“说服”观众乖乖看完片子。 我们先回溯一下丧尸文化的源头——这铺天盖地的各种丧尸,究竟是从何时、在哪里开始出现的? 历史上 丧尸病毒的“零号感染者” ,要追溯到1932年的美国电影 《白色丧尸》(White Zombie) 。这部电影的剧本是基于美国神秘学家、探险家威廉·西布鲁克的小说《魔幻岛》写成的。 1932年 《白色丧尸》电影剧照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不管是《白色丧尸》还是《魔幻岛》中的丧尸,都是有其 现实原型 的。 16世纪之前,非洲就有着女巫 复活死人以制造奴隶 的民间宗教传说。法国殖民者登陆非洲之后,这些故事传到了欧洲及美洲大陆。像威廉之类对神秘文化毫无抵抗力的探险家们闻讯,纷纷踏上了求证传说的旅途。 不过由于缺乏科学认知,探险家们并未能揭开这种丧尸文化的神秘面纱。反而是将这种神秘的非洲民俗传说带回了欧美,创作出一系列的神秘惊悚小说、电影。 直到1983年,人类学家韦德·戴维斯(Wade Davis)才对非洲这种伏都教(Voodoo,又称巫毒教)的传说进行了实地研究与解读。他指出这种所谓的复活仪式其实是巫师利用 河豚毒素 玩的一个小把戏。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的分子结构 河豚毒素是一种强力的神经毒素,它可以阻断人体肌肉细胞中的快速钠阳离子流,从而抑制肌肉正常收缩。 其中毒的症状为“嘴唇及舌头麻木以致流涎、出汗、头痛、无力、昏睡、运动失调、四肢不协调、颤抖、瘫痪、发绀、失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支气管粘液溢(多痰)、支气管痉挛昏迷、低血压等。” 又因为河豚素不能越过大脑中血液细胞的屏障,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它并不致死,中毒者会在 大脑清醒 的情况下感受到 躯体失控 的痛楚。 假如摄入 接近致命的分量, 服用者甚至可能 处于 濒 死状态数日 且持续保持知觉 。 流涎、运动失调、四肢不协调、颤抖、失声…… 戴维斯在被海地当地人指认为“丧尸”的坟墓中取样化验,结果发现尸体中还残留有微量的河豚毒素。据此他写下了《蛇与彩虹》(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又译“穿越阴阳路”)这本书解释了巫毒教“制造”丧尸的过程。 巫毒教的复活仪式其实是先利用海豚毒素的萃取液使人进入假死状态,之后再悄悄将其挖出,造成了尸体复活的假象。 关于非洲丧尸最“实锤”的一点,是1864年通过的《海地刑法》第246条: Also shall be qualified as attempted murder the employment which may be made by any person of substances which, without causing actual death, produce a lethargic coma more or less prolonged. If, after the administering of such substances, the person has been buried, the act shall be considered murder no matter what result follows. 它明确规定了任何人就算没有造成实际死亡,只要使用了会致人陷入昏迷的药品,甚至在施用此类药品后将人埋葬,则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被视为谋杀。 这其实就是对“制作丧尸”这一巫毒教传统手艺的一道禁令了。 《白色丧尸》中被巫师“毒死”后制成丧尸的女主角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及社会结构的改变,海地及非洲等地的巫毒教复活尸体仪式已然“失传”。这就像我国湘西地区的赶尸民俗一般, 有言之凿凿的历史记载,现代科学却难以解释也几乎无从考证。 从30年代开始,巫毒教丧尸这种“工具人”形象在影坛上流行了30多年。 直到1968年, 乔治·罗梅罗(George Andrew Romero) 的《 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上映,制造出惊人收益与争议的同时,也奠定了“现代丧尸电影”的基础。 罗梅罗电影中的丧尸开始有了“ 嗜血、会主动攻击并传染人类 ”的特征。从人为制造到主动传染扩散,从受命于巫师到仅剩攻击人类的意识,丧尸们翻身当家做主的同时,作品的 惊悚程度 呈指数爆炸式提升。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天才般的新设定。 1968年电影 《活死人之夜》中的丧尸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当下的丧尸 惊悚程度 是个什么水平? 如果我们把丧尸“进化”的历史列出一条直线,那么一定可以清晰看出,所有“当下”的丧尸一定都是在历史上最惊悚的一个版本。这是因为每一代观众的接受能力都在不断进化中,换言之, 我们 看得越多 就会变得 越重口 。 就像一个一直讲屎尿屁的公众号,首次看到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诶好恶心,令人不 适。但对于已经接触过很多次类似内容的人来说,往往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下饭。这时候创作者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加重口味,才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 刺激与享受 。 对于1968年第一批兴致勃勃地走进电影院看新电影《活死人之夜》的观众而言,之前的丧尸都是憨头憨脑被巫师操纵的黑奴,他们都看习惯了慢慢也不觉得恐怖。而这一次,新型丧尸打造出来的紧张与危机感真的让所有人感到头皮发麻。 《活死人之夜》中变成丧尸的小女孩啃食自己父亲的高能画面 据芝加哥太阳时报的报道,当时观影现场随着剧情的推进整个影院变得一片寂静, 毫无准备的人们几乎都被吓傻了 。有些孩子就坐在位置上一动不敢动地开始哭…… 这在当时看来恐怖到过分的新一代丧尸,甚至推动了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完善。 经典的《活死人之夜》后来还重制了3D版 从奴隶型丧尸到入侵型丧尸的转变,其中 人类科学思想的进步还有时代发展 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人类社会中科学观念的普及,“巫毒教制造丧尸”这套太离谱的设定渐渐失去了它的市场。而当时 美苏太空竞赛 的大背景下,两国都在大力宣传,也导致了民间对未知宇宙的好奇与担忧。 于是《活死人之夜》中这种 由卫星折射宇宙射线导致的尸体复生 设定应运而生。因为这是个大家都在关注的新兴科学领域,观众一下子就从内心接受了这个设定,也成就了影片极为“真实”的恐怖感。 另一方面从文化上来讲,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与民权运动也是势头正旺,很多西方国家都掀起了支持平等的热潮。这时候提黑人宗教的黑历史当然是不合时宜的,所以破天荒地用黑人当主角的《活死人之夜》,也算是“政治正确”影片的始祖了吧。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丧尸的造型越来越丰富惊悚。 从2002年开始的 《生化危机》(Resident Evil) 系列游戏及电影可算是最经典的丧尸代表作。但这一代我们最熟悉的丧尸,与之前的丧尸相比起来从根本上最大的不同还是在于它们的 来源 。 之前的丧尸是源于未知宇宙的射线,或者一场不知来历的瘟疫等等,总而言之是由不可预知的天灾带来的恐惧。而千禧年以后的丧尸,开启了一个人为制造背景的“ 人 祸”时代。 《生化危机》中为军方研究生化武器的安布雷拉公司标志 从《生化危机》中的由军事生化武器研究项目泄露而造成的丧尸危机,到最近《李尸朝鲜》中也是缘起于创造丧尸部队,后又因朝廷权势斗争造成的丧尸重生。 我们都可以看到新一代丧尸片中加入了更多 与“人”的关联及对人性的思考 。研究者们习惯与20世纪的入侵型丧尸区分开来,将我们这个时代的丧尸类型称之为“ 感染型丧尸 ”。 这在无形中也与人类的科技进步又一次挂上了钩。随着我们对地球及宇宙的探索,虽然人类越来越明白自身的渺小与无知,但从心底里我们却是渐渐 打消了对外界的各种恐惧 。 正因如此,那些由外星人、宇宙射线、自然界的病毒造成的“入侵型危机”对我们的心理已无法造成太大的冲击。那么创作者找到的新恐惧点(或者说刺激来源)在哪呢?就在于人类自己身上,在人心、人性之中。 《李尸朝鲜》中面对前期丧尸危机的无能官员 就如《生化危机》系列2004年推出的影片标题《生化危机:启示录》一般,丧尸的存在对人类而言更大意义上已经变成了一种 警示 。饱含着对科技迅速发展、人类应用不当可能造成的巨大危机的不安,我们创作出了 保护伞公司、浣熊市 这样的虚构角色。 现实中,2011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还出版了一本名为《备战101:丧尸启示录》(Preparedness 101: Zombie Apocalypse)的图册,教大家如何在丧尸入侵中生存下来。 *这本书其实是借大家对丧尸的兴趣,讲述了很多应对大规模传染病或是自然灾害的紧急措施 不过跟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真实病毒比起来,丧尸病毒只是算是一个活不过三集的小弟角色。 一个潜伏期几乎为零的传染病,就算拥有100%的感染及致死率,也不可能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开来。 (这个知识点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需要补课的同学可以点击文末链接回看) 话说回来,又正因为 丧尸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魔幻性质 ,才让创作者有了自由自在的发挥空间。 要是以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真实案例为背景,讲一个像《生化危机》那样深入探讨人性问题的调查记者故事。那可未免太过让人浮想联翩了。 Wikipedia:Zombie、Preparedness 101: Zombie Apocalypse 余家良,美国丧尸电影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5月 许可,当代韩国灾难电影艺术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5月 王树振,丧失文化的前世今生,World Culture,BookStory ​
3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花来袭,悉尼政府为什么偏偏和华人过不去?
danjon 2020-3-19 12:06
这两天发生的事,让我想起去年读到的一项研究。 1881年5月,悉尼爆发了欧洲人抵达澳大利亚之后最严重的一次天花疫情。第一位确诊的患者是一个居住在白人社区的混血小男孩,他的母亲是白人,父亲则是华人。 这时候,正好有一艘从香港开过来的客轮抵达悉尼,名为大洋号,上面有450名华人移民。虽然卫生官员检查发现船上的人都很健康,但时任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总督亨利·帕克斯仍坚决禁止大洋号进港停泊,要求这艘船在海上隔离。由于船上的设备出现故障,无法供应饮用水,粮食也所剩无几,悉尼当局又不提供物资,在停泊了一天之后,大洋号只好起锚开往墨尔本。 一幅关于亨利·帕克斯的漫画 在墨尔本,大洋号上一半的乘客下了船,他们乘坐火车抵达悉尼,途中未遇到任何阻拦。在补充了食物和燃料之后,大洋号返回悉尼,卫生官员再次检查确认船上的人都没有感染天花的迹象,但大洋号还是再次被隔离观察了21天。隔离结束之后,当船上的华人移民最终可以进入悉尼时,当局又要求他们焚烧所有随身物品,包括身上的衣物。 事实上,这场天花可能来自英国,因为当时英国主要港口都出现了同样的传染病,而大洋号的出发地香港却没有出现天花疫情。最早确认的那个小男孩,很可能是一位白人护士传染的。在他发病前两周,这位护士就突然出现了发热症状,悉尼卫生官员却没有对这位护士进行追查。 1888年悉尼鸟瞰图 在天花爆发期间,来自伦敦的三艘船确诊出现了天花病例。大洋号在离开香港前已接受检查,未发现天花病人存在的证据。在前往悉尼的途中,它也曾在澳大利亚的其他港口停靠,在每个港口都经过了严格的卫生检查,都没有发现天花。除此之外,此次天花爆发期间,悉尼的卫生官员至少检查了3500名刚刚抵达的华人移民,结果没有发现一例天花。更加讽刺的是,在163个确诊病例中,除了最先发病的混血小男孩,只有两个是华人,其余均是欧洲裔白人。 那么,悉尼当局为什么偏偏和这些华人移民过不去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得先回顾一下华人在澳大利亚的历史。 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了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来到这块大陆的第一批白人移民共有10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流放犯。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前往澳大利亚的华人移民并不多。 第一批殖民者抵达悉尼 到了1850年,在墨尔本发现了丰富的黄金资源,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世界,人们蜂拥前往澳大利亚淘金。这些移民中就有大量的华人。我们都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弗朗西斯科市在中文里一般称作旧金山,这是因为,1848年在这里发现了金矿,当时就被前去淘金的华人称为金山。两年后墨尔本又发现金矿,于是华人就把墨尔本称为新金山,而圣弗朗西斯科就变成了旧金山。 澳大利亚淘金热 当时,在墨尔本的一些矿区,每4个男性中就有一个是华人。因为淘金热,澳大利亚的人口快速增长,墨尔本及其周边地区很快就脱离了新南威尔士,建立了维多利亚殖民地。随着移民越来越多,不同的族群之间必然产生竞争。为了排挤华人,白人移民就给华人罗织了五花八门的罪名。 比如,白人喜欢指责华人破坏生态环境。实际上,淘金本身就是一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活动。淘金者要先把土地上的植被全都清理掉,然后把含有金子的土壤挖掘出来,通过淘洗冲掉泥土,留下金子。这样不停地挖掘,就会把地面弄得坑坑洼洼。淘剩下的渣土则被随意堆砌,如果遇到暴雨,这些渣土就会被冲到河里污染水源。 淘金热期间的墨尔本华人移民 因此,无论白人还是华人,在淘金时都会破坏环境。不过,与白人相比,华人淘金者吃苦耐劳,还擅长集体协作,所以工作效率很高,在短时间内就能把一块土地翻个底朝天。而且,由于白人是先来的,他们为了快速发财,喜欢寻找大块的黄金,把一块土地粗略地淘上一遍就赶快转到下一块土地。这样一来,在已经被白人翻过一遍的土地里仍能找到一些黄金。 华人是后来者,社会地位又低,抢不到好的土地,许多华人淘金者就把这些白人淘过的土地再仔仔细细地翻一遍。当然,客观来讲,这样反复淘洗,确实会对土壤的结构造成更彻底的破坏,增加植被恢复的难度。 当时澳大利亚各殖民地都出现了排挤华人的现象,政府还颁布了一些限制华人的政策。例如,为了避免华人和白人之间发生矛盾,他们搞起了种族隔离,把华人集中安排到城镇里的某些区域居住。由于华人越来越多,很快华人聚居区的人口密度就不断增大,生存环境也越来越糟糕。 这样一来,一些白人又开始指责华人不讲卫生,甚至认为华人居住区是传染病的温床。必须承认,由于西方卫生学的发展,在当时的条件下,华人整体上的卫生习惯大概确实要比白人差一些。可是,华人的卫生状况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经济地位和居住环境造成的。这么多华人被迫挤在狭小的环境里生活,卫生条件肯定好不了,也更容易爆发传染病。不过,有人调查发现,在悉尼的那些下层白人居住的社区,卫生条件也没好到哪去。 1855年的墨尔本地图 当悉尼爆发天花的时候,恰巧第一个确诊的病人又拥有一半的华裔血统,这就强化了白人关于华人不讲卫生、更容易患上传染病的观念。许多白人认为,华人在生理上和社会组织上都更容易染上天花。当时悉尼的一份报纸就写道,“有色人种”天生易受天花的侵害,并且比欧洲人更容易患病死亡。 这种观念没有医学证据。实际上,澳大利亚的原住民确实更容易感染天花死亡,不过这是因为白人到来前原住民从未接触过天花,对它缺乏免疫力。而在中国天花已经流行了上千年,华人对天花的免疫力与白人并无明显的区别。 这份报纸继续评论说,天花最有可能是由于悉尼华人社区肮脏拥挤的生活条件导致的。另一份报纸则夸张地描述了悉尼华人社区的卫生情况。还有的报纸干脆就认为,天花是从中国传播到澳大利亚的。结果,华人受到了白人更严重的排挤,一些华人商店遭到破坏,还出现了针对华人暴力行为。 于是,新南威尔士总督便顺水推舟,迅速将天花的流行归咎于华人,以此掩盖自己在防控天花方面的失策。总督以捍卫公共卫生为理由要求大洋号隔离,还打算将所有中国港口宣布为疫区。这意味着无论这些港口是否出现天花,从那里开过来的所有船只在抵达悉尼后均需要隔离。 1855年的墨尔本地图 当悉尼爆发天花的时候,恰巧第一个确诊的病人又拥有一半的华裔血统,这就强化了白人关于华人不讲卫生、更容易患上传染病的观念。许多白人认为,华人在生理上和社会组织上都更容易染上天花。当时悉尼的一份报纸就写道,“有色人种”天生易受天花的侵害,并且比欧洲人更容易患病死亡。 这种观念没有医学证据。实际上,澳大利亚的原住民确实更容易感染天花死亡,不过这是因为白人到来前原住民从未接触过天花,对它缺乏免疫力。而在中国天花已经流行了上千年,华人对天花的免疫力与白人并无明显的区别。 这份报纸继续评论说,天花最有可能是由于悉尼华人社区肮脏拥挤的生活条件导致的。另一份报纸则夸张地描述了悉尼华人社区的卫生情况。还有的报纸干脆就认为,天花是从中国传播到澳大利亚的。结果,华人受到了白人更严重的排挤,一些华人商店遭到破坏,还出现了针对华人暴力行为。 于是,新南威尔士总督便顺水推舟,迅速将天花的流行归咎于华人,以此掩盖自己在防控天花方面的失策。总督以捍卫公共卫生为理由要求大洋号隔离,还打算将所有中国港口宣布为疫区。这意味着无论这些港口是否出现天花,从那里开过来的所有船只在抵达悉尼后均需要隔离。 澳大利亚排华漫画 其实,长久以来,当恶性传染病爆发时,人们总是有一种习惯思维,要为它找一个外来的起源,而把自己定义为受害者。这个起源可以是某个遥远的异邦,或是另一个处在社会边缘地位的族群。对于一些政客来说,在这个时候煽动民粹,更是一项稳赚不赔的选择。 比悉尼的华人更惨的是欧洲中世纪的犹太人。那时候,犹太人由于宗教原因受到占人口多数的基督徒的歧视和排挤。1348年黑死病爆发后,有传闻说这是犹太人在河流和水井中投毒所致,只要消灭了犹太人,黑死病就自然消失,于是欧洲各地都发生了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事件,这种行径还得到了统治阶层的支持。据统计,在14世纪,欧洲共发生了大约350次屠杀犹太人事件,上百个犹太团体被消灭,许多犹太人只好逃往东欧避难。 遗憾的是,当新冠病毒在世界范围蔓延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人们在某些方面并不比古人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GregWatters, The S.S. Ocean Dealing with Boat People in the 1880s, Australian Historical Studies, 2002, Vol.33, No.120 费晟,《“环境焦虑”与澳大利亚殖民地反华话语的构建》,《世界历史》,2017年第4期 欢迎关注公众号“有人居住的世界”
3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有对新冠肺炎斗争长期化准备
热度 7 Taylorwang 2020-2-19 16:48
这次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由于爆发初期武汉几乎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统计传染力的 R 系数为 2.2 ,其传染速度还是相当快的。只有我国才能采取强有力的管控措施,在 23 日凌晨决定封闭武汉城, 8 小时后就完成了封城,并能坚决执行。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做好疾病的防控,各地很快做到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工作。 从武汉封城的 1 月 23 日起,到十天后的 2 月 3 日,全国除武汉外的新冠肺炎增加人数就开始下降,到今天为止,新冠肺炎的新增人数已从近 900 人,降到 60 人以下,许多大城市,如广州,已连续 2 天新冠肺炎零增加。在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下,这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也在不断下降,治愈率不断提高,痊愈出院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从今天起,就应该达到出院人数超过新增病人的拐点,应该讲,我们已取得抗击这次新冠肺炎的决定性胜利。通过抗击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这种传染病的高效防控,也只有我国才能做得这样好。 随着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世界变得越来越象地球村。在武汉封城前,已有 500 万武汉人离开了武汉,同样也有许多人去了世界上的其它国家。经济发展越发达的地区,往往人员的流动交往也越多。在东亚地区,与中国中部重要城市武汉联系交集比较大的日本与新加坡,也就成为海外目前新冠肺炎最多地方。目前日本已有 600 多例,新加坡也有近 100 例,这些国家,目前都没有采取我国严格的防控措施,也不可以象我国一样,有能力采取这种强有效的防控措施。新加坡政府甚至准备将此次疫情,当成流感一样进行防控。另外,还有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目前没有新冠肺炎的数据,并不是真的没有这种疾病,而是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来确认这种疾病。虽然由于认识到这种疾病的传染性,人们也会采用一些相应的注意个人卫生的防控手段,疾病的传染系数 R 会从不设防的 2.2 而有所下降,但这种疾病在海外以一定规模的流行仍是大概率事件。现在国内的防控已做得比较好了,地区之间的封堵也将慢慢解禁,我国对外的交往也将慢慢恢复增多。由于新冠肺炎个别的潜伏期相当长,有些甚至达 24 天,故将来“出口转内销”的可能仍将存在,与这新冠肺炎的斗争,有可能长期化,复杂化。 这次新冠肺炎危机,再次提醒和警告我们,不要吃野生动物,同时也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我们大家个人卫生水平,总结一下就是:勤洗手,出门戴口罩,尽量不往人多的地方聚集,一些公众扶手等,用手触摸后,在洗手之前尽量不要再用手摸自己的脸,拿食品等等。通过加强个人卫生,及一定程度的公共聚集场所的控制,如看电影,坐飞机,高铁,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大家都必须自觉戴口罩等,该疾病的传播率从人人不设防的 2.2 ,应能有效地降下来,但希望完全不传染,似乎也不可能,特别是碰到个别传染能力太强的超级传播者——“毒王”。看到第一次国家疾控中心( CDC )专家组副组长,超级游轮“钻石公主号”的疫情检查员,他们都已使用了一定的个人防护装备,但都被传染,就知道想绝对地安全,也是不可能的。今后在一定的时间内,这种疾病的零星确诊仍是大概率事件。 由于该病对老龄人夺命的风险较大,对老龄人的保护就显得特别重要,要想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加紧研制出对抗这种疾病的疫苗。据报导,国内北京与武汉,对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希望真的能在数月后,能批量生产出有效的疫苗。这些疫苗,首先给广大战斗在医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然后是重点要保护的老龄人。 爆发新冠肺炎是一件不幸的坏事。以前交通不便,人员交往范围较窄,偶尔变异出这种传染性强,毒性大的疾病,影响范围有限,也许能做到自生自灭而不被公众注意。但在这交通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这样的事件以后仍有可能发生。 通过这次事件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一、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全国动员效率,与万众一心,团结协作的能力;二、最快的速度寻找到致病的病毒,致病原理,及相应的核酸测试,治疗方案,疫苗开发等相关能力,充分展现了我国在基因检测分析,医疗水平和能力;三、通过中药的显著疗效,向全世界彰显中国的传统医学。我们要尽量将坏事变成好事,利用这次事件,将我国建设发展得更好。
624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凭一人传染几十人上百人,“超级传播者”有多厉害?
热度 3 beckzl 2020-2-11 23:18
2020年1月20日,一位英国男子千里迢迢去到新加坡参加了一场商务会议,整场会议一共有109人参加。会议结束后他就乘飞机飞往法国滑雪胜地度假,从1月24日一直待到28日。度假结束后,他回到英国回归平淡的生活,去上了瑜伽课,又去了酒吧小酌几杯,一直到2月6号他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状况。 然而,参加那场新加坡的商务会议的人员中有一位来自武汉,会议结束后有其他人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因此主办方通知了所有参会人员。而此时这位英国中年人还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 截止到2月11日,已经确定有11名新冠病毒感染者与这位英国商人(英国第三号患者)有关,其中6名为英国人,其余5人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他们都曾经与英国商人在法国的雪场或英国住所附近有接触。凭“一己之力”感染11人,英国商人也被认为是欧洲的新冠病毒“超级传播者”。那么,超级传播者对传染病的爆发究竟意味着什么? 要了解超级传播者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妨先看看历史上最著名,同时也是被研究得最全面的案例。 事情始于1906年,美国纽约长岛牡蛎湾突然出现了家庭内集体感染伤寒的情况,其中一个家庭11名成员中有10名都因伤寒而住院治疗。 伤寒在20世纪初是一种比较流行的传染病,它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是腹痛,呕吐,便秘,高热等,有的感染者还会出现玫瑰色斑点的皮疹。 在病人急性感染期间,伤寒沙门氏菌通过单核巨噬细胞大量繁殖,并进入患者血液,之后入侵胆囊、胆道系统和肠的淋巴组织。如治疗不当,患者各个器官可能会出现灶性坏死,肠道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 伤寒沙门氏菌的主要是经过通过粪便污染饮用水或食物来传播,因此它的发病率跟卫生条件关系很大。在美国,伤寒主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贫民区流行,在比较富裕的阶层中算是比较少见的。而纽约长岛牡蛎湾并不是伤寒多发的地区,1906年接连多个家庭爆发伤寒是不寻常的,也引起了卫生部门的注意,但最后的调查结果认为是饮用水污染导致的。 1905年关于伤寒的通知 然而,接下来第五个受害家庭的出现,改变了事情的走向。 当年夏天,美国银行家查尔斯·亨利·沃伦在牡蛎湾租了一处度假别墅,并带全家人去那里避暑。可是没多久沃伦的女儿就得了伤寒,随后他的夫人和两名女佣也相继病倒,加上后来染病的园丁和另一个女儿,全家11人有6人中招。 当时人们并没有过多怀疑,认为是别墅受到污染。如果不能找到房屋里的污染源并清除,他们的别墅就没办法租出去,所以别墅的房东最着急。于是房东聘请了卫生专家乔治·索珀来调查。索珀起初怀疑是当地的水产品质不好,因为牡蛎湾本就是以养殖牡蛎闻名,同时也出产很多种类的水产,但是调查却发现有一些伤寒感染者并没有吃过水产。 纽约牡蛎湾 接下来,索珀怀疑是地点被污染,他系统性的检查了水井、储水箱、食物储藏室、下水道和污水池等等可能被污染的地方,但都没找到有价值的发现。最后,索珀认定伤寒的源头应该在人身上,致病原经过人和食物的接触传播。进一步调查,排除了需要加热烹饪的食物,最有可能出问题的是一道冰淇淋甜品,上面配有新鲜的桃子。而这道甜品出自一位叫玛丽·玛伦的厨师之手,她是沃伦一家专门为这次夏季度假雇佣的。 这一查不要紧,索珀还发现玛伦还与先前发生在牡蛎湾的其他伤寒爆发案件有关,很可能就是今天所说的“超级传播者”。 玛丽·玛伦是个爱尔兰移民,在美国没有太多的亲人,常年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最初她也仅仅是在富人家庭里当当佣人,后来发现自己对做菜有点天赋便转行做厨师,待遇要比一般的服务型工作好很多。 从1900年玛伦开始做厨师以来,到索珀调查时,她一共为7个家庭当过厨师,大部雇主家庭都出现了健康问题。1900年来到第一个家庭工作,仅仅两周后就有家庭成员得了伤寒,次年又到曼哈顿工作,同样有家庭成员染病死亡。1902年在纽约一位律师家工作,不久后全家9人有7人得了伤寒。在之后就是1906年来到牡蛎湾工作,同样不止一次爆发了伤寒。 玛丽·玛伦 玛伦每一份工作的时间都不长,最长也就几个月而已,每次都在雇主家出现健康问题后就换工作,因此她也从来没有被怀疑过。虽然索珀已经基本确定是这位女厨师的问题,但他还需要找到她本人确认她的确携带致病原才能盖棺定论。但是由于玛伦的不稳定工作状况,索珀花了4个月才追踪到玛伦,而此时玛伦新雇主因为感染伤寒被送进了医院。 索珀与玛伦第一次谈话便交代了他的来意,并请求她提供粪便、尿液、血液样本,甚至保证她不必为后续的治疗花任何钱,但还是遭到了女厨师的“切肉叉警告“。实际上玛伦的确脾气不太好,但她的行为没有任何过错。因为如果承认自己传播了伤寒也就意味着她会很难找到工作,更何况当厨师的这7年她从来没有得过严重的疾病,身体一直非常健康。 但出于对城市居民的负责,索珀又一次上门找到玛伦,毫无意外再次遭到不配合。无奈之下索珀请求纽约市卫生局拘留她,在羁押期间索珀对她的粪便进行了检测,结果为伤寒阳性。 玛丽·玛伦在1907-1910年隔离期间的报纸报道 像玛伦这样的伤寒沙门氏菌携带者其实并不罕见,在她之前欧洲就有出现携带但不发病的案例,但玛伦是美国发现的第一例。 现在的研究发现,大约有1-6%的伤寒沙门氏杆菌感染者会成为健康携带者,研究认为之所以他们不会发病,是因为细菌在感染早期便入侵了巨噬细胞,使巨噬细胞变得温和,能够容忍病菌的增殖。这些被感染的细胞藏在肠道、脾、胆和淋巴结中,如果这些健康携带者不注意个人卫生且常与人接触,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超级传播者。 1909年在诊所隔离的玛丽·玛伦(左) 玛丽·玛伦的情况正是如此,她身为厨师却不爱洗手,病菌通过食物传播。在确定她为伤寒的超级传播者之后,玛伦被送往一家诊所隔离了三年,虽然拒绝了切除胆囊的建议,但她承诺以后不再从事厨师的职业。 然而,解除隔离后,玛伦并没有遵守自己的承诺。她在洗衣店干了几年,可以薪资待遇实在比不上厨师,于是她改名为玛丽·布朗重操旧业,1915年在纽约市斯隆妇女医院当厨师,最终导致25名职员感染伤寒,其中2人死亡。最后的最后,玛丽·玛伦再次被隔离,她仍然拒绝切除胆囊,一直从1915年隔离到1938年她去世,尸检发现她胆囊仍有伤寒病菌的存在。 这就是“伤寒玛丽”的故事。 伤寒玛丽可能是我们最早研究的超级传播者案例,但她并不是影响人数最多的。据统计,确定由伤寒玛丽直接导致的感染有50例,其中3人死亡,而同时期另一位健康携带者托尼·拉贝拉导致了122人患病和5人死亡。 超级传播者的确对传染病的爆发有不可否认的影响,一些情况下甚至符合二八规律,即80%的感染者是由20%的传播者带来的。在“非典”期间,广东、香港、新加坡等地都出现了超级传播者。 广东某海鲜铺老板染病50天,先后传染了130多人,其中包括21位亲属和多名医护人员。 香港的源头病人至少直接感染了125人,另有淘大花园E座因为排水系统的原因导致300多位居民感染SARS。 新加坡SARS流行性期间共出现了5位超级传播者,他们分别感染了21人、23人、23人、40人、15人,对疫情的形势有较大的影响。 新加坡的“超级传染事件”链,1、6、35、130、127为“超级传染者” 又如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爆发中的超级传播者,2015年一名68岁的男性曾到多个中东国家旅行,在确诊前他到多家诊所看病,之后有29例继发感染可直接追踪到其身上,而其中的2例又导致了后续的110例,约有75%的病例可以追踪到这三位超级传播者。 当然,超级传播者的出现也并不是必然的,它也由多种因素相关。环境、宿主、致病原在满足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超级传播者。在国内经历的这些传染病事件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宿主,即超级传播者本人,一些媒体不但不使用化名报道,还夸大超级传播者本人的过失行为,甚至把一些人的死亡归咎于此。 SARS期间曝光的超级传播者则被冠以“毒王”的名号,他们在疫情结束后往往被迫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超级传播者的确存在一些因对传染病认识不足造成的过失,可是其它因素也同样重要,比如最初接触到的感染剂量和感染者的身体情况等。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使用“超级传播者”来称呼这些患者,而是使用“超级传播事件”来描述,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避免某些同样身为受害者的人背上骂名。 最后需要强调一下,在致病原和宿主不改变的前题下,特殊环境因素,比如密闭空间,人员密集等是“超级传播者”出现的重要条件。 偶然的“超级传播事件”的确在流行病爆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也有学者指出它对疾病的流行趋势贡献并没有我们认为的大,它并非极端重要,但也绝不是无足轻重。只要我们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干预、早隔离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超级传播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无论如何做好个人防护,既不要让自己成为“超级传播者”,也不让自己陷入“超级传播事件”当中。 ​Was British coronavirus victim a 'super-spreader'? Aljazeera, 2020/2/11.Veronique Greenwood. The Frightening Legacy of Typhoid Mary.SMITHSONIAN MAGAZINE, MARCH 2015. Quanta Magazine. One of the most infamous ‘patient zero’ cases of all time could help us understand why some people never get sick. Business Insider, Sep 2, 2016, 3:27 AM. Kiona N. Smith. Who Was Typhoid Mary? Forbes, Sep 22, 2017, 04:10pm. Typhoid Mary And A History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All That's Interesting, November 8, 2014. Jennifer Rosenberg. Biography of Typhoid Mary, Who Spread Typhoid in Early 1900s. Thought Co. , July 04, 2019. 谭嘉. 新发烈性传染病存在超级传播者 . 健康报,2015-10-23(001). 戴薇俪 译. 超级传播者:从MERS 、SARS、 EBOV暴发看超级传播者的威力!SIFIC感染网, 2017-07-06. 柯南. “毒王”为什么那么“毒”-非典超级传染者揭秘. 南方周末, 2003年05月29日.
4447 次阅读|4 个评论
能否防住第一个传染病人?
热度 1 rongqiaohe 2020-2-8 11:43
我坚信举国的力量,一定能够战胜这次2019nCoV病毒传染性肺炎疫情。在这次疫情过去之后,未来怎么办?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当一个医院,特别是我国的基层医院,能否在发现第一个重大传染病患者的时候,就具有权利进行隔离治疗,采取有力措施? 一句话,我们的基层医院能否防住第一个传染病人? 从而制止重大传染病的蔓延? 我咨询了一些医生,他们的回答是:“很难!” 如何防住“第一个传染病人”,这一难以解决的问题?
个人分类: 浅谈|1904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学如何帮助我们应对疫情
热度 7 SoSoliton 2020-1-28 09:43
过年这几天,老文越来越感觉到,宅在家里,少上网特别是朋友圈,多读书特别是科普书,是预防流行病、免除对疫情的无谓恐惧的最好方式。老文偶尔读到的一本科普新书,更大增了老文对人类抗击流行病疫情的信心。 这本科普新书名叫《 The Math of Life and Death: 7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That Shape Our Lives 》,姑且译为《生死数学:塑造我们生活的7条数学原理》,作者是英国巴斯大学数学生物学家Kit Yates。书中提供了一条 阻断 流行病的数学原理。 人们也许会好奇,如何 阻断 流行病,这不是个医学问题么?跟数学有啥关系?然而,用Yates的话说,数学 无处不在;另外,单从书名看,生和死中都有数学,意味着数学 对于理解我们所看到和所做的一切是何等至关重要。 最早试图用 数学帮助防治 流行病的人可追溯到 瑞士科学家 伯努利 (Daniel Bernoulli ,1700~1782) —— 流体力学中 的 伯努利方程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该方程可解释机翼如何产生飞机飞行所需的提升力。伯努利年轻时的愿望本来是做一名医生,大学学的也是医学,但大学毕业后,阴差阳错,他先是当了名数学院士,后又成为物理学教授。或许正是这种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造诣,激励并帮助伯努利在医学领域开展了传统医生很难想到的工作,并取得重要成就。 17 世纪初,欧洲流行天花,中国人发明的人痘接种法被传入欧洲。尽管人痘接种看起来对预防天花有效果,但还是遭到不少非议。 伯努利认为只有从数学上得出 人痘接种的整体功效,才可能消除人们的疑虑。他 建立了一个方程,描述特定年龄、从来没有得过天花因此对天花仍然易感的人群特征 。比方程更宝贵的,是他还指出了数学在 流行病防治上的重要性 :“在与人类福祉相关的问题上,如果没有一点分析和计算所能提供的全部知识,就不要作出任何决定。”今天的数学流行病学依然没有偏离 伯努利最初的目标。 顺便提一下,伯努利还 利用流体力学知识发明了一种连通血管测量血压的方法,这种方法尽管要刺破血管,令人不怎么舒服,但在更好的方法发明之前被沿用了170余年。 鼠疫算得上 最令人恐惧的 流行病,但恰恰是这种 最令人恐惧的疾病,刺激 人类创立了最强大的抗击流行病的数学模型—— S-I-R 模型,其中 S 表示 易感人群(Susceptible),I表示感染人群(Infected),R表示移除人群(Removed),即感染过疾病并康复或死亡的人群。 自创立以来, 该模型及其修正版成功描述了各种各样的流行病:从拉丁美洲的登革热,荷兰的猪瘟,比利时的诺沃克病毒,到西非的 埃博拉 。 19 世纪末,印度开始爆发鼠疫。在随后的近30年里,这种疾病不断周期性地 肆虐印度,累计夺去约30万人的生命 。1901年,一名叫麦肯德里克(Anderson McKendrick)的苏格兰年轻军医来到印度。他准备花20年左右时间从事公共卫生干预并获得对人畜共患疾病的深入理解。在因感染了布鲁氏菌病而被迫回到苏格兰休病假期间,他作出了一个重大改变:决定学习和研究数学。在随后呆在印度的几年里,他把几乎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数学研究。从印度全身而退回到苏格兰后,他与生化学家科马克(William Kermack)一道,利用他在印度期间收集的孟买鼠疫爆发数据, 共同推导出了 S-I-R 模型。 可以想象 ,麦肯德里克当年如果不从医生角色中跳出来一段时间专攻数学, S-I-R 模型即使依然会被创立,也十之八九与他无关。 今天人类抗击各种流行病采取的措施,大多基于S-I-R模型。例如,接种疫苗是一种预防流行病的好措施,因为它直接将易感人群转到移除人群,绕过感染状态,有效减少了易感人群的规模。然而,接种疫苗难以对抗新型病种,道理在于及时开发和测试新的有效疫苗,往往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相反,隔离感染人群和接触人群可以快速降低正在流行的疾病的传播速率。这是容易理解的,毋需赘言。更难得的是,在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S-I-R模型还可以权衡强制隔离的经济成本和疾病爆发蔓延的风险。 在 流行病爆发期间, 疫情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常常对疾病蔓延到它们的边境感到担忧,这是可以理解的。有些 国家或地区采用入境筛查的方式阻止流行病在本国或本地区蔓延。以2013年开始肆虐西非的埃博拉危机为例,Yates说,英国政府打着为了保护英国公民的幌子,开始在全国最大的机场和伦敦的欧洲之星火车站对来自高风险国家的入境者进行筛查。但这种对策有效吗?如果有效,有多大效果?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个医学问题,不如说是个数学问题。一个英国的数学家团队开发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证明 只有7%的 埃博拉 感染者可能在边境被发现,意味着这种方法纵使有效,也收效甚微。 该病的潜伏期被确定为平均约12天,相较于从一个大陆飞到另一个大陆所需的旅行时间,这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所以,即使感染埃博拉的人抵达伦敦,他们也可能没有症状。 数学家由此建议,最好的方法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即把用于在边境筛查的钱投入西非以帮助遏制疫情。Yates指出,这是一个数学干预的最好例子——简单、果断且基于证据。简单的数学描述可以给我们提供强有力的见解,并有助于指导政策制定,而不是猜测筛查措施的效果如何。 人们往往对流行病谈虎色变,然而我们最应该担心的流行病是咋样的?令人惊讶的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不一定导致最高的死亡人数。这背后的科学是直截了当的:如果一种疾病太致命,它会在受害者传播疾病之前致受害者死亡。因此,我们最应该担心的是那些集致命性和传染性于一体的疾病。例如,麻疹的传染性很强——每个患者通常会感染12到18人——但死亡率相对较低。相比之下,埃博拉的传染性要小得多——平均每个病人只感染1.5人——但它的致命性要大得多,会致半数以上感染者死亡。Yates写的这本数学科普书带给人们一丝安慰: 能够致大多数感染者死亡且能有效传播的疾病非常罕见,通常只限于灾难影片中。 Yates 在书中写道,数学既是拯救生命的技术,也是将生命置于危险境地的错误;既是致命疾病的爆发,也是控制致命疾病的策略。如此说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可以帮助我们从容应对疫情;反之,也可能加重灾难。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2392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应对新冠状病毒肺炎,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该这么做!
热度 2 yangjundr 2020-1-24 00:50
应对新冠状病毒肺炎,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该这么做! 杨军 年末岁首,邻近中国传统春节之际,发生于湖北武汉的一场新冠状病毒肺炎,大有席卷全国之势。虽然,我们有了应对那场SARS的沉痛教训和成功经验,这一次,无论是政府,还是医疗系统、义务群体、病毒学家,或是患者做的都比 17 年前更好。但是,仍有一些方面做的不尽人意。一方面,疫情仍在爬坡,医疗专家神情严峻,医疗防护用品供应吃紧,武汉封城,外地医疗队陆续驰援武汉;另一方面,举国上下都在营造喜气洋洋的春节气氛,国家的春节团拜会,湖北省的春节团拜会如期举行,很多该离开的和不该离开的人都在封城前连夜离开了武汉。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大量虚假、冗余信息的出现,使得普通公民很难在其中获得有价值的资信和应对此次疫情的正确的可操作的具体办法。本文希望能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1. 信息混乱说明疫情确实较重,但年还是要过,生活还得继续。 2. 从疫情上看,新冠状病毒肺炎已完成了从动物到人的传播过程,已进入到人际间传播阶段,超级传播者出现的风险很高,疫情有可能会持续到春暖花开之时。 3. 预防冠状病毒肺炎的关键还得靠自己,作为个体,做好个人标准防护就是为全国防疫能做出的最好贡献。 4. 标准防护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规范佩戴口罩,普通口罩、外科口罩就行, N95 口罩也好。别听口罩营销者瞎 BB 。如果市场供应吃紧,实在购买不到,用过的口罩别急着扔,用开水烫一下也还是可重复使用。另外,没有护目镜,游泳眼镜效果也不错,也可以开水烫一下,臭体或紫外氧消个毒重复使用。还有没有鞋套,传统雨靴效果也不错,重复使用也行。有总比没有好。 5. 人和人之间还得保持个距离,太亲密了说话确实不好,不仅在彼此吸入对方呼出的气溶胶,还很容易吃到对方的唾沫星子。所以,建议带着口罩保持一定距离说话为好。 6. 虽然武汉封城了,但是,不该出城的人可能早已出城了。所以,对于其他城市的人群而言,减少外出、减少聚会、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方式。即便出行,也应减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许与你擦肩而过的俊男靓女,只因你的一次回眸就已经帮助冠状病毒完成了人际间的一次传播。因此,除了武汉封城,更重要的是要呼吁其他城市的人群尽可能宅着。可以肯定地说——宅着,一定是今年最好的过年方式。 7. 走亲访友、拎着礼品过年的方式,今年确实得改一改,否则,迎来送往的不仅是礼品,可能还有病毒。所以微信拜年、视频拜年可以成为今年的主流拜年方式。 8. 在家宅着,上上网、刷刷微信都可以。但是,切记别造谣,别传谣,至于信不信谣,完全在于自我的独立判断能力。 当然,也别整天瞎忙着转发各类消息,鸡汤文呢对于防疫也真没什么卵用,政府通知大家都能看得到,也不麻烦大家转发。如果看到能启及心智和真正的科普文章可以适当转发。如果能静下心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大部头书籍看一看那是最好不过了。 9. 如果没啥严重病患,没事儿,别往往医院跑,尤其是去发热定点医院凑热闹。这样不仅添乱,还会增加增加感染的机会。 10. 如果有点发热,首先得自我筛查一下,如果近期也没有到武汉,或者也没有到过人群聚集区活动,或者周边也没有发热的,先别急着去定点医院,毕竟医疗资源有限,目前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诊断试剂应付普查式的就诊。即便是去发热门诊,也要全程戴口罩,病尽可能减少陪护和滞留时间。 11.如果有毛病去医院看病,碰到人多排队也别急,既别闹,也别吵。医护压力比较大,该讲的医护都会给你讲,没那么多时间和你解释其他,有问题自行补脑。 12.如果不幸被确诊或列入疑似患者,一切都听医生的。 能给你提供的治疗方案也一定是最好的。剩下的,你就认命吧。毕竟,截止目前,人类对冠状病毒的认知还是相当有限的。 13.救死扶伤是医护职责,遭遇重大疫情时责无旁贷,更应如此。所以,大家还是保持平常心看待、给予最基本的尊重,充其量心存感激、默默点赞即可,切勿溢美之辞泛滥,也不必连续点赞,以免影响朋友圈内有价值信息的及时推送。当然,更重要的是不要等疫情结束之后,又恢复到骂医、打医、杀医的状态,这样不仅显出自己认知混乱,也免得让医护情感上受不了、寒了心。 总之,愿所有人都能挨过寒冬,待到春暖花开、气温回升,等那一股春风吹散病毒之时,大家都能依然各自安好……
个人分类: 科普|13727 次阅读|2 个评论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科学预警传染病大流行
qujiangwen 2019-12-17 09:25
海外网12月14日电:由于地磁北极正加速移出北极圈,并向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靠近,美国和英国研究人员不得不提前一年更新了世界地磁模型。 由于地磁北极的移动,地球磁场将继续减弱,大约每100年减弱5%。 行星磁场对一颗行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该行星上的生命,几乎充当了生命的保护伞; 地球的磁场是地球的第一道保护屏障 ,太空中大量的宇宙射线,对地球上的人类和各种生物都有严重的危害, 是地球的磁场屏蔽了这些高能的射线 。地磁场的减弱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由于地磁场减弱,加上目前太阳正在经历第24周期和第25周期之间的最小活动期,最近几个月太阳上的黑子几乎全部消失(图1和图2),并且处于近100年最弱的时期。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X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 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银河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 。目前全球宇宙射线在大幅增强(图3),根据我们提出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射线学说,地球村在2020年前后很可能出现包括流感在内的新发病毒传染病大流行,这是我们多次强调的观点,因此公共卫生部门要提高警惕,加强预测预警,并采取适当的行动预防传染病大流行的出现,将传染病流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监测地磁场变化和太空天气将会成为未来疾病特别是新发病毒传染病大流行预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 图1 2019-2020年是太阳黑子活动谷值年 图片引自 http://www.sidc.be/silso/spotless 图片引自 https://www.spaceweather.com 图2 太阳上已经连续34天没有太阳黑子活动 图3 宇宙射线在不断增强 加强太空天气监测,预警疾病 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207309.html 地球磁屏蔽有裂缝导致宇宙射线直接冲进大气层,或与美洲寨卡病毒大流行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60128.html 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10周年:美洲仍然可能是下一次新型流感大流行的首发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69245.html 西半球地磁场减弱或是导致虫媒传染病活跃的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76288.html 地磁北极正加速靠近俄罗斯 俄媒:未来或将发生南北磁极互换 缩小字体 地磁北极正加速靠近俄罗斯。(图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海外网12月14日电 由于地磁北极正加速移出北极圈,并向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靠近,美国和英国研究人员不得不提前一年更新了世界地磁模型。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今年早些时候科学家就表示,地磁北极正以极快的速度从北极圈向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移动,目前已经跨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本周,英国地质调查局(BGS)和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也证实了这一消息。 BGS在一份声明中称,根据预测,地磁北极接下来将继续向俄罗斯移动,虽然速度会有所降低。过去20年地磁北极移动的平均速度为55公里,而现在则下降至每年约40公里,但整体来看,地磁北极的移动速度要比100年前提高了将近3倍。 有数据证实,由于地磁北极的移动,地球磁场将继续减弱,大约每100年减弱5%。 世界地磁模型图(图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报道称,地磁北极对政府、军队和大量民用导航系统至关重要。从智能手机指南针、地图和GPS服务,到电信传输系统,以及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NASA、美国防部在内各种机构使用的导航工具,都离不开地磁北极的强大作用。 而研究人员此次更新的世界地磁模型就是现代导航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导航船、手机跟踪器和地图的定位,均以此为依据。该模型每5年更新一次,现有模型的有效期原本到2020年,但由于地磁北极的异常移动不得不提前更新。 实际上,从16世纪开始,地磁北极的坐标一直保持相对不变,在加拿大北部海岸周围移动。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磁北极的运动就不断加快,比至少4个世纪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快得多。而遗憾的是,科学家目前仍未找到地磁北极加速移动的原因。 令科学家担忧的是,地磁北极的波动将影响其对地球磁场的保护。如果没有磁场或磁场发生混乱,地球将非常容易受到太阳耀斑的影响 ,从电网到航天器在内的一些设施会遭到严重的损害。 此外, 不断减弱的磁场可能会导致磁极翻转。据《每日邮报》此前报道,地球磁场已经存在了至少34.5亿年,它保护人类免受太阳辐射的伤害。因此,磁极翻转可能削弱地球磁场,导致包括人类在内的地表生命暴露在危险的太阳辐射中。 地磁北极和地磁南极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翻转。此前,科学家认为,每一次翻转都很缓慢,最后一次翻转发生在大约80万年前。然而,近期的一份研究则显示,磁极翻转可能比过去认为的更为迅速。一旦磁极发生翻转,指南针将不再指向南,北极会在南极洲。(海外网/魏雪巍 实习编译/韩佳彤) http://news.sina.com.cn/o/2019-12-14/doc-iihnzhfz5828287.s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这种过去很正常的做法现在被严禁?
热度 3 fdc1947 2019-2-28 08:08
为什么这种过去很正常的做法现在被严禁? 近年以来, 国家严禁用泔水喂猪,特别是近几个月来,反复强调此事。有些地方对于个别不听劝阻,继续偷偷摸摸用泔水喂猪的养殖者采取了法律措施,实行了拘留和罚款。但是,也有很多人,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人,表示对此不好理解。他们认为,过去用泔水喂猪的 “天经地义”的事情,农村养猪,家家户户都是把家里的泔水喂猪,怎么现在要严禁用泔水喂猪?他们怀疑这样做的必要,甚至认为这是个别地方当局小题大做,故意刁难群众。 那么为什么过去 “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要严禁呢?这里有什么科学道理呢?最简单地说,那是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了,也就是养猪的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我们的养猪方式是农家散养,每个农户家里养一两头猪,把猪养大后,或者杀了自己吃肉,或者卖给国家,国家由 “供销社”收购后,或当地销售,或上交后集中调运。 众所周知,泔水当然不会是什么好的东西。过去农家淘米洗菜的水、剩饭残汤都是泔水的来源,更有农民到城市里去搜集泔水的,有各家各户的,也有饭店里的。不过,那时候人都缺乏食品,极少浪费,所以,泔水也大都是清汤寡水的,没有很多有营养的干物质。那时候泔水的量也不是很大,当然,里面会有大量细菌。猪吃了虽然有可能生病,但是,毕竟动物的胃具有强大的杀菌功能,绝大多数致病菌都能够在猪胃里杀灭。 因为那时候没有更多的营养可以提供给猪,增加一些泔水总是多多少少给猪增加了一点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以及无机盐。有的猪吃了一些不洁物可能会生病,但是,由于猪是各家饲养的,即使生病也不容易相互传染,特别是那些传染性较大的病毒引起的疾病,不容易经由泔水这个途径传播。 那时候,养猪更大的卫生问题还很多,例如,在村镇街道上放养猪,猪跑到垃圾堆上吃垃圾,把猪圈当厕所,让猪长期吃人的粪便等等。这样,猪可以生很多寄生虫,有些寄生虫病还是人畜共患的如绦虫病等。 与上述这些不卫生习惯比较起来,吃一点泔水对猪所引起危害是很次要的,那时候的主要问题是猪缺乏营养,所以,各家各户给猪吃泔水,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应当说,过去给猪喂泔水是利大于弊,大家都习惯以常。 现在,养猪的方式与过去有了极大的不同。首先是养猪的规模大了,过去那种家里养一两头猪的模式对于国家整个生猪生产的贡献,其所占的比例小到几乎可能忽略不计,相反,年出栏 50头以上的养殖户所生产的生猪占总产的80%以上。其次是猪的饲料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的凑凑合合了,最大的来源都由饲料公司出产供应。另外,由于生产规模增加,市场供应也不再是各地自产自销,各地的交流很多。大量生猪从饲养地调往发达地区的市场。 这样的规模养殖和市场交流大大促进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当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疾病的流行和传染。这在养殖业(不仅仅是养猪业)都是一个大问题。打个比方,过去农家养一群鸡,一两只猪,没有听说过人们串门聊天需要进门杀菌消毒的,可是如今进大型养鸡场、养猪场参观,进门前都需要杀菌消毒。因为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整个养殖场都可能遭到灭顶之灾。 如今的泔水也与过去大不相同,现在的泔水主要指城市餐饮企业产生的餐厨剩余物,里面确实富含各种营养素,但是,细菌、病毒发育繁殖的速度也非过去清汤寡水的泔水可比。更主要的,由于如今各地物资交流的快速,这些致病细菌特别的病毒也会随着泔水而传播。 举一个例子,拿 最近在我国多地发现的非洲猪瘟来说,就有可能与泔水养猪有关。据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我国发生的前 21起非洲猪瘟疫情中,有62%的疫情与饲喂餐厨剩余物有关。这些疫情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往往呈多点集中发生 。而 从世界范围来看,多年来的非洲猪瘟防控实践也表明,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国外有专家对 2008—2012年查明的219起非洲猪瘟疫情进行分析,发现45.6%的疫情系饲喂餐厨剩余物引起。 这是因为在 餐厨剩余物也就是泔水中,往往有洗涤猪肉的水和丢弃的猪的下脚料。而这些洗涤水和丢弃的下脚料,都是不可能经过高温处理。一旦一地有这些致病的病毒,就容易经由泔水传播。而被感染尚未发病的猪被运往他地,就会引起更大规模的疾病传播。 正因为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第四十三条明确确定: “从事畜禽养殖,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 (二)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的泔水饲喂家畜; (三)在垃圾场或者使用垃圾场中的物质饲养畜禽; ……” 从原则上来说,在经过高温处理后,泔水中的致病细菌和病毒是可以杀灭的,包括现在流行的非洲猪瘟病毒。但是,对于目前的现实情况,我们的养殖户、养殖场 大都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且,对于装载、运输这些泔水的装置也容易成为被污染的对象,从而成为疾病传播的工具。 这样,由于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认为没有什么危害性或者危害性很小的泔水养猪,如今成了严禁的对象。这一点,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科学道理上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然,我国的餐饮业是一个很大的行业,餐厨垃圾有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但是处理得好,也是一个大的可以利用的资源。无论我们怎样强调节约,餐厨垃圾总是会有的,如何变废为宝,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值得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好好的探讨。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462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朱涵、胡喆:国家科学技术奖进步特等奖背后的院士夫妻
fqng1008 2018-1-8 17:52
8 日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代表11家单位上台领取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证书。台下,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正面带笑容为妻子鼓掌。 一位是项目领衔人,一位是主要完成人之一。这对院士夫妻共同参与完成的“一种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用“中国方案”解决了传染病“世界难题”。 院士夫妻带头吃鸡,并肩作战领跑新发传染病防治 2013 年春,恰逢SARS疫情消除的第十年,我国长三角地区突发不明原因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病情凶险,病死率超过30%。正当人们因为禽流感“闻鸡色变”之时,一段女院士在媒体镜头面前亲自吃鸡以示安全的视频传遍了互联网。 这位女院士就是李兰娟,她用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在第一时间解答了公众的疑虑,为抗击传染病威胁在关键时刻稳定了人心。 彼时,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多名患者,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正紧急部署防治研究。 郑树森当时是浙大一院院长,李兰娟是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疫情最为紧急时,浙大一院的一个病区收治了四五十个病人。”李兰娟说。 大战当前,郑树森调度全院医疗力量团队作战,与李兰娟并肩作战,每天组织疑难危重患者病例讨论,共同坐镇指挥,夜以继日地奋斗在抗击疫情一线。5天内,团队确认了新型H7N9病毒,并向全球公布了基因序列,两天后,研究团队成功研发检测试剂,3天后推广至我国31个省区市,5天后推广至周边各国,7天后,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进行推广。 李兰娟说,明确了病毒基因序列,就知道如何对症治疗,使用什么药物、如何进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之上,团队开创了“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策略,显著降低了患者病死率。 在H7N9禽流感防御治疗方面取得的系列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也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联合考察报告》中评述: “中国对H7N9禽流感疫情的风险评估和循证应对可作为今后类似事件应急响应的典范。” 每天只有吃早饭能见一面:救死扶伤是共同理想 说起李兰娟、郑树森这对院士伉俪,他人的评价是:医学狂人。每天上午8点准时到达医院,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回家是常事,常常是一个在台上做手术,一个在实验室讨论问题。虽然同在一家医院,早餐是两人在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 他们很少讨论家庭琐事,更多的话题是病人和工作。他们的研究主业有一定关联性,一内一外,可以说是一个链条的上下游。遇到她开创的人工肝技术无法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她会把病人介绍给郑树森,请他考虑肝移植,而郑树森在收治一些重症肝病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建议病人尝试人工肝治疗,寻找更加合理对症的治疗方案。 对工作这份相似的“狂热”,也来源于李兰娟和郑树森早年类似经历:他们都曾有过走家串户的“赤脚医生”生涯。郑树森说,如果没有那段经历,他们不会那么深刻地体会到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有多差。当他们有幸踏入医科大学的大门时,都暗暗立下志向,一定做个好医生。 “一切都为了病人,我们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所以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尽办法挽救病人,降低病人病死率。”李兰娟说。 载誉却不满足:开创人体微生态研究 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位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李兰娟和郑树森这对院士夫妻,在数十年携手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已经形成一个由郑树森和李兰娟共同领衔的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这个创新团队在攻克终末期肝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包含临床与基础、外科与内科多学科交叉领域人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该团队就在肝病治疗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并开始对肠道菌群与肝病发展进行研究,近期的最新成果证实了李兰娟和郑树森此前的猜想。 “正常人肠道内的有益菌数量超过有害菌,而重症肝炎病人则相反,也就是说,如果肠道内的‘坏细菌’大大超过‘好细菌’,则可能对肝脏产生致命性危害。”李兰娟说。 在李兰娟牵头下,该团队在终末期肝病发生机制研究上获得新突破,首次发现肠道微生态紊乱与肝病重症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率先揭示了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变化规律。 李兰娟重点开展肠道微生态的研究,郑树森也在肝移植方面应用微生态技术和理念,他们互相给予科研灵感,也互相成就彼此。短短20年,他们的研究让我国微生态学研究从跟跑到领跑。2015年3月,李兰娟出任国际微生态联盟大会主席,这也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第一次当选这一领域的主席。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系统生物学-流感为例
热度 1 Aduli 2017-11-28 13:13
传染病系统生物学- 流感为例 系统生物学已经提出有一段时间了,但很多时候还只是作为一种思想指引,离成熟方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简单说,系统生物学考虑相关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从众多因素组成的整个网络角度思考生物学问题的前因后果。因为我们对一些复杂生物学问题还了解得不是很透彻,所以我们经常是从局部层面或者从更高的非常抽象层面尝试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流感作为一种比较简单的病毒,或者作为一种很好的模式生物,在系统生物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很多进展。本文以季节性流感为例,简要介绍传染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期望能抛砖引玉,促进大家对这个方向的认识,推动这个方向的发展。这里只是简要介绍,算是初级科普,因此没有涉及严谨全面的文献引用。同时,这里讨论的内容只是基于我自己研究的一些片面认识,难免有偏差,因此非常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以及讨论。 (我目前刚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成立实验室,专攻传染病计算系统生物学,正在大力招聘专职科研人员、博后、博士以及硕士,如果大家对传染病系统生物学有兴趣,特别是传染病计算系统生物学有兴趣,欢迎申请,具体招聘信息见我之前的博文: 中山大学传染病计算系统生物学实验室招聘启事 ) 传染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可以基于下面简图来展开介绍:传染病的产生、演化、传播以及致病是跟很多因素(图中未尽因素用省略号表示)相关的,既跟传染病对应的病原体自身的因素相关,也跟人群所处的环境相关,更跟其对应的宿主相关。简图中罗列的相关因素之间其实没有明显界限,本身就是交叉重叠、相互影响的:比如病原体演化跟宿主、生态群体规律与气候环境、社会经济与政策等等。上面提到,季节性流感作为对人群有重要影响的一种传染病,作为一种相对简单的较好模式生物,已经有很多研究,且在某些方向已经研究得比较深入。季节性流感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对其他传染病的研究以及防治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季节性流感,我尝试首先介绍其单个因素研究方面一些进展,然后再简略介绍融合多个因素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最后对传染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做个简单总结,并对季节性流感以及传染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未来进行展望。 演化 :对于季节性流感,因为其独特的特点,其演化分析主要集中在表型上抗原变化研究。这个方向简单说就是从序列变化特征解释表型变化,早期研究主要侧重抗原位点的统计变化规律,后期开始从抗原改变本质来捕捉抗原变化规律。 生态群体 :这个方向主要是探索理论生态学模型来描述季节性流感中的生态群体规律,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模型,尝试探索跟季节性流感相关的一些本质规律,因为主要是理论研究,很多假说被提出,但需要进一步临床以及生物学验证。 气候环境 :不同传染病对气候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不同,有些传染病由气候环境因素主导,而季节性流感对于气候环境的依赖没有那么强烈,很多其它因素(比如演化)的影响同样很重要,具体气候环境如何影响季节性流感,有一些进展但还有很多细节没有研究清楚。 社会经济与政策 :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活动会对季节性流感流行造成影响,不同的疫苗与干预政策也会对季节性流感流行造成不同影响,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理论研究,但仍需进一步临床以及实验验证。 宿主 :有关病毒乃至流感免疫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因为宿主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免疫系统如何应对流感病毒,这个过程如何与宿主本身生物体系协调,我们都还知之甚少,这个方向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看到,在季节性流感研究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有很多进展,当然也有很多不足。有进展不足为喜,有困难也不足为悲,从某些方面讲,系统生物学就是可以利用某些方面的长处来解决其他方面的短处,或者综合一些小的方面知识来解决传统方法不能或不容易解决的大的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综合利用演化以及社会人群活动的信息,我们可以清晰描述季节性流感演化与传播的规律与背后机制;综合利用演化与生态群体理论,我们可以做到对季节性流感进行感染人数预测等等。当然,系统生物学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己的劣势,需要传统生物学来弥补。系统生物学,特别是计算系统生物学很多时候会对某些方面进行简化,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特异性,需要用传统生物学方法深入探究来弥补。传染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与传染病的传统生物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传染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是融合多种传统生物学方法的一种系统研究方式,借用一篇综述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用下图来表示: ( Rasmussenet al. Cell Host Microbe 2016 19(5):611-18 )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模拟在传染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规律的抽象与定量是任何学科发展的未来之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验与计算相结合,而系统生物学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通量技术的应用以及大规模临床样本库的构建。上面提到传染病研究中对于宿主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将会对此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宿主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就在于其背后了解还不够全面的复杂相互作用网络,而借助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样本库,综合利用高通量技术以及定量模拟,或是揭示和全面了解免疫系统复杂网络规律的出路。 季节性流感接下来的很多问题需要更多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并结合传统生物学方法来解决,我认为未来三个很重要方向包括:1 )对生物学本质过程的更深入的了解,包括突变规律以及功能约束,这样才能更准把握其未来演化方向,为广普疫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理论基础;2 )对宿主免疫反应的深入了解,揭示免疫反应的机制与限制,为更有效的疫苗政策指引方向;3 )对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深入研究,结合演化以及宿主免疫,系统研究其在源头地区的规律,解锁其中关键因素,为流感防控献策。 不同传染病规律不尽相同,但希望通过季节性流感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推进其他传染病研究,反过来也不断完善季节性流感研究,最终把系统生物学方法推广开来,并能促进复杂疾病研究,以及整个生物学研究。
个人分类: 科研|693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议博后方向选择
Aduli 2017-11-9 23:12
距离第一次写有关博后方向选择的博文已经八年,转眼间我来美国做博后也已七年,而距离第二次写有关博后方向选择的博文也已过四年,真可谓时光如梭,转瞬即逝! 现在回国工作的事已经基本尘埃落定,得些许空闲,我觉得有必要三议博后方向的选择,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当然也希望能对其他人有帮助。 我本科学物理,对生物渐渐产生兴趣,所以就选择生物信息系学方向攻读博士。博士期间主要分析流感序列数据,基于序列研究流感进化、抗原预测以及疫苗株推荐。很自然的,自己对生物优胜劣汰背后的演化规律产生浓厚兴趣,所以第一站博后在美国国立生物信息学中心( NCBI )进行基因组演化方面的研究。这个期间的导师 David Lipman 因为是 NCBI 的主任,行政任务比较重,自己又是这个领域的新手,所以一年后大家商议,为了我以后事业着想,转到同在 NCBI 的 Teresa Przytycka 实验室从事系统生物学研究,主要从事高通量大数据的分析,来揭示生物体转录调控在基因组水平上的规律。这些正是我第一次以及第二次写关于博后方向选择博文的背景。不得不说,自己当时还是比较任性,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来,先演化,再转录调控。这段时间文章有,但不是特别突出,联系国内工作也是碰了一鼻子灰。 下一步该怎么走,当时确是一个关口。从现实来说,我可以继续深入进行高通量技术、大数据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但如果想发表高水平论文,却需要脱离当时比较偏基础的研究,往能产生数据或者跟疾病直接相关的研究方向转。当时也确实有这样的机会,但自己再次任性了一把,转到自己感兴趣,但却没把握做成的方向,即现在的理论生态学的方向。当时自己也很单纯,就是觉得对单纯大数据分析逐渐丧失强烈兴趣,感觉大数据分析中无效或无意义劳动太多。而另外一方面,自己对从生物体本质机制出发的理论模型的兴趣却在不断增加,觉得那才是跟自己更贴合的正确方向。当然,自己并不是否认高通量大数据的重要性,只是觉得自己更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和利用它们。 从离开 NCBI 到现在已经三年,转理论生态学方向后的第一篇文章也才出来,中间过程想想却也不容易。但回首往事,我不觉得后悔,过去的每一步我会认为是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能对自己说的就是感谢自己坚持下来,初步建立起自己满意也能被大家初步认可的长远目标。我的所有这些经历,才使得我对系统生物学的认识够深入,才有学科交叉的思维与经验。我以后的方向是流行病的计算系统生物学,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演化相关的比较基因组学、高通量数据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动态网络模型相关的理论模拟),从传染病的产生、演化、传播以及防控展开系统的研究,不仅描述病原体的规律,也会同时囊括与之相关的宿主免疫反应的规律,通过系统的手法,定量的手段,揭示规律,指导防控与治疗。 如果你比我聪明,或许会走的更顺一些。但我觉得无论如何,对未来的清醒认识,对所从事的事业的强烈热爱,以及刻苦与坚持是走下去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想清楚了这些,未来的方向自然水到渠成,而每段新的征程都是新的挑战。
个人分类: 科研|4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年会在杭州开幕
fqng1008 2017-6-26 12:09
6 月9日上午,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年会暨首届杭州西溪感染·胃肠肝病国际高峰论坛在杭州盛大开幕。 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周智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吕文良,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伟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委会主任委员聂广,杭州市西溪医院钱江特聘专家、悉尼大学教授乔梁等领导、专家出席了开幕式。 1 2 3 4 5 6 7 8 9 灯光璀璨的会场里,专家云集、高朋满座。 10 周智林副主席致辞 10 吕文良秘书长致辞 11 李兰娟院士致辞 12 徐伟伟局长致辞 13 聂广教授致辞 14 杭州市西溪医院刘寿荣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本次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和全国范围内感染性疾病、肝病、胃肠病、外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同仁600余人参会。会议恰逢杭州市西溪医院建院80周年暨新院址启用5周年,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年会与感染、胃肠国际高峰论坛合二为一召开。 会议邀请了QIAO Liang教授(悉尼大学、钱江特聘专家)、Zhu Tuofu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Mark Douglas教授(悉尼大学)、Golo Ahlenstiel教授(悉尼大学)、Margaret Fiona Bassendine教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Chang Wook Kim教授(韩国高佳丽大学)、Chow Wan Cheng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学者和李兰娟院士、郑树森院士、侯金林教授、聂广教授、李秀惠教授、吕文良教授、李太生教授、胡必杰教授、谢青教授、张文宏教授、陆伦根教授、鲁凤民教授、卢洪洲教授、俞云松教授、王伟林教授及我院蔡兆斌教授、刘寿荣教授、过建春教授等一大批国内顶尖学者就感染性疾病、肝病、胃肠病、外科、超声影像、检验及药物研发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未来三天,会议将从四个方面进行研讨:一是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诊疗;二是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三是病毒性肝炎与终末期肝病诊疗;四是其他感染性疾病与消化病诊疗。 15 李兰娟院士作《从H7N9等新发突发感染病看传染病防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报告 16 郑树森院士作《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报告 17 乔梁教授作《Liver cancer stem cells:from basic research to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的报告 18 Margaret Fiona Bassendine教授作《HCV infection and systemicimpact 》的报告 19 聂广教授作《中西医结合 传染病辨证模式的梳理与创建》的报告 开幕式盛况空前,现场座无虚席!参会者被开幕式彰显出的浓厚学术、人文氛围所感染和震撼,会场内不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本次大会的主题鲜明突出,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精彩,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感染性疾病、肝病、胃肠病国际高峰论坛。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辨证模式的梳理与构建
fqng1008 2017-6-7 15:4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2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为台湾参加WHA出头
热度 4 xin 2017-5-25 02:02
最新一期Nature杂志,开宗明义阐述:WHA不允许区域政治阻碍公共健康。 为让台湾参加今年的WHA大会而出头发声,英国人又一次干扰中国的内政。 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有中央同意才可以参加。 2009年以来,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WHO,是得到中央同意下才得以成行。 自蔡英文上台以来,不承认92共识,坚持台独党章,一味走两岸对抗道路。 蔡英文政府不承认一个中国,却痴心妄想参加WHA,煽动民意与中央对抗。 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收回恩允台湾参加WHA的机会,理所当然,无可厚非。 Nature杂志在WHA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为台湾政客出头,与学术背道而驰。 台湾并没有缺席WHA大会,中国参加已覆盖这一区域,并不影响学术交流。 文中称:Nature also recognizes that decision。那就敬请Nature,闭上臭嘴! nature.2017.22019.pdf
1843 次阅读|9 个评论
传染病辨证模式的梳理与构建
热度 1 fqng1008 2017-5-22 08:01
一、病名与分类 (一)感染病与传染病 在现代医学里,感染病与传染病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类概念。所谓感染病,指的是所有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传染病则是其中传染性较强,可引起宿主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最常见的传染病分类依据是病原学,当然还有根据传播途径、人体器官或系统、传染病管理等不同需要划分的。根据不同的病原体,传染病学将其分为七大类 : 1 .病毒性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性腹泻、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 H1N1 流感)、麻疹、水痘和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狂犬病、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等。 2 .立克次体病:如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人无形体病等。 3 .细菌性传染病:如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感染性腹泻、霍乱、细菌性痢疾、布鲁菌病、鼠疫、炭疽、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败血症等等。 4 .深部真菌病:如新型隐球菌病、念珠菌病、曲霉病、肺孢子菌病等。 5 .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莱姆病等。 6 .原虫病:如阿米巴病、疟疾、黑热病等。 7 .蠕虫病:如日本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姜片虫病、丝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旋毛虫病、肠绦虫病、囊尾蚴病、棘球蚴病、蠕虫蚴移行症等等。 8 .朊粒病。 (二)外感病与疫疠 祖国医学也有类似的概念,即外感病与疫疠。 中医 认为,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外乎三大类:一是外因,二是内因,三是不内外因。所谓外因,是指感受于外界(自然界)的某些致病因素(相当于病原体),即 “ 外邪 ” 。所有由外邪因引起的疾病称之为 “ 外感病 ” ,相当于感染病。在外感病里,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称之为 “ 疫疠 ” ,相当于传染病。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构建了当时的外感病分类系统(表 1 ) ,除伤寒、时气、热病、温病外,还有疫疠、霍乱、痢疾、注病(结核)、黄病、疟疾、瘴气等急慢性 传染病 的描述,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该书细致地观察和总结了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如传播途径、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以及潜伏期(伏邪)、前驱期(表证)等等,但由于处在祖国医学体系形成之时,缺乏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的支撑,所构建的外感病学仍然存在某些缺憾:①缺乏概念体系的严格定义,如伤寒、时气、热病、温病等互相重合;②疾病分类缺乏明确界限,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常常混淆;③尚无外感病和疫疠的明确划分。 表1 《诸病源候论》构建的外感病四大体系 伤寒候 时气候 热病候 温病候 伤寒候 时气候 热病候 温病候 伤寒一日 时气一日 热病一日 温病一日 伤寒痉 伤寒二日 时气二日 热病二日 温病二日 伤寒结胸 伤寒三日 时气三日 热病三日 温病三日 伤寒五脏热 伤寒四日 时气四日 热病四日 温病四日 伤寒变成黄 时气变成黄 温病变成黄 伤寒五日 时气五日 热病五日 温病五日 伤寒心腹满痛 伤寒六日 时气六日 热病六日 温病六日 伤寒大小便不通 时气大小便不通 热病大小便不通 温病大小便不通 伤寒七日 时气七日 热病七日 温病七日 伤寒热毒脓血痢 时气脓血热利 热病下利 温病下利 伤寒八日 时气八日 热病八日 温病八日 伤寒上气咳嗽 伤寒九日以上 时气九日以上 热病九日以上 温病九日以上 伤寒吐血 时气血吐血 热病 温病吐血 伤寒咽喉痛 时气咽喉痛 热病咽喉疮 温病咽喉痛 伤寒阴阳毒 时气阴毒 伤寒斑疮 时气发斑 热病斑疮 温病发斑 坏伤寒 时气败 伤寒发痘疮 时气疱疮 疱疮热病 伤寒百合狐惑 伤寒谬语 时气狂言 温病狂言 伤寒病后诸证 伤寒病后虚羸 热病后沉滞 温病差后诸病 伤寒渴 时气渴 热病口干 温病渴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劳复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吐逆 时气干呕哕 热病呕哕 温病呕哕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厥 伤寒阴阳易、交接劳复 时气阴阳易、交接劳复 温病阴阳易、交接劳复 外感病学体系里,比较成熟的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及明清时代的温病学派。张仲景把 “ 伤寒 ” 区分为 太阳 、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等相互传变的六大症候群,温病学派将 “ 温病 ” 划分为 风 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疫痢、疟疾、 霍乱 等病,包含新感、伏气、温疫三大学派。《伤寒论》以六经辨证论治 “ 伤寒 ” ,温病学派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论治 “ 温病 ” ,二者分野于 “ 寒温之争 ” ,终结于 “ 寒温合一 ” 的构想 —— 一个迟迟无法兑现的统一的 “ 外感病学 ” 辨证论治体系。 二、病程与传变 为了把握各种传染病的总体演变规律,西医根据临床特征进行归纳,中医强调病位的深浅变化,作为病程区分的标志。 (一)西 医 传染病的重要临床特征是,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按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大致分为四期 : 1 .潜伏期:即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时间。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之潜伏期长短也不尽相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 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 2 .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一短暂时间,一般 1 至 2 天,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3 .发病期(症状明显期):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日发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或迅速达高峰。随机体免疫力之产生与提高趋向恢复。 4 .恢复期: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多为痊愈而终局,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 (二)中 医 古代医家很早就观察到外感病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提出了许多不同的传变学说: 1 . “ 腠理 → 血脉 → 胃肠 → 骨髓 ” 模式: “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 ‘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 桓侯曰: ‘ 寡人无疾。 ’ 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 ‘ 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 ’ 后五日,扁鹊复见,曰: ‘ 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 ’ 桓侯曰: ‘ 寡人无疾。 ’ 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 ‘ 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 ’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 ‘ 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 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 (见《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 2 . “ 腠理 → 络脉 → 经脉 → 腑脏 ” 模式: “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 (见《素问 · 皮部论》) 3 . “ 腠理 → 经络(阳明、太阳、少阳) → 腑脏 ” 模式: “ 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 故中阳则溜入经,中阴则溜入腑。 ” (见《灵枢 · 邪气脏腑病形》) 4 . “ 皮毛 → 肌肤 → 经脉 → 六腑 → 五脏 ” 模式: “ 故邪风之至,疾于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 (见《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5 . “ 太阳 → 阳明 → 少阳 → 太阴 → 少阴 → 厥阴? ” 模式: “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 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 (见《素问 · 热论》) 6 . “ 九传 ” 模式: “ 夫疫之传有九, …… 盖瘟疫之来,邪自口鼻而入,感於膜原,伏而未发者,不知不觉,巳发之後,渐加发热,脉洪而数,此众人相同,宜达原饮疏之,继而邪气一离膜原,察其传变,众人不同者,以其表里各异耳,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於里者,有里胜於表者,有先表而後里者,有先里而後表者,识此九传,其去病一也。 ” (见《瘟疫论 ·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7 . “ 卫 → 气 → 营 → 血 ” 模式: “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 (见《温热论》) 8 . “ 上焦 → 中焦 → 下焦 ” 模式: “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 (见《温病条辨 · 中焦篇》) 三、辨病与辨证 (一)症、证、病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 “ 症 ” 即单个症状、体征,如发热、口渴、尿黄、舌苔黄、脉数等; “ 证 ” 即证候,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病变本质的概括,证候反映了个体在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等本质,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处方用药)的依据; “ 病 ” 即疾病,是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邪正相争的病变过程的概括,即具有特定病因病机、临床特征、演变规律的完整病理过程 。 (二)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回顾中医外感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模式,比较经典的是:在 “ 寒温合一 ” 辨证体系尚未获得共识之前,外感病学体系仍然因袭既往, “ 伤寒 ” 按六经辨证论治, 风 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疫痢、疟疾、 霍乱 等各种温病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 还有其他一些,虽然论证了外感病的各种传变方式,多无切实可行的辨证论治体系,即使吴又可《瘟疫论》中有 “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 ,仍未获得学界认可。 (三)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鉴于以上,应运而生的是倡导 “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 。姜春华教授提出,西医喜欢寻找有效药物,努力于 “ 为病寻药 ”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而不喜欢一病一方。他认为两者不能偏废,以西医的病名为纲,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如慢性支气管炎则分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等,肺结核则分为肺气虚、肺阴虚、气阴两虚、肺肾两虚等。 1973 年,沈自尹院士在姜春华教授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是中西医结合的初步途径》 ,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此后,这一模式迅速推广开来,而且开展了临床和基础两个方面 “ 中西医结合 ” 研究,探讨 “ 证候 ” 的规范化和客观化(证本质)。 但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后,姜春华教授发现一个问题,即用阴阳、气血、脏腑、寒热、虚实辨证定型,不过几十个框框,病有千百种,用几十个框框定千百种病的治疗,不免形成 “ 公式化 ” 。例如这种病定为阴虚,那种病也定为阴虚,百十种病都有阴虚型,而所用补药也不过一二十味,难免捉襟见肘。他在临床上体会到,所谓阴虚症状大体是因病耗损了本质,当某些疾病造成了阴虚,如果疾病已经过去(如热性病),用补阴养阴药很有作用。但如果疾病仍然存在,如癌、肺结核、肝硬化腹水等,这些疾病所致的阴虚,用补阴养阴药,其纠正作用就很不理想。 四、分型辨证与分期辨证 在祖国医学里,自古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辨证思路。一是纵向的,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等;一是横向的,如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等 。对于外感疾病(相对于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它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特色是在强调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注重疾病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 “ 阶段论 ” (或称分期辨证);对于内伤杂病,它往往在强调例如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关注疾病的寒热、虚实、气血津液的消长变化,在临床上应用辨证论治的灵活性,证随机变更加符合个体化治疗,我们可以称之为 “ 随机论 ” (或称分型辨证)。因此,在中医临床中一直有 “ 外感宗六经(辨证,含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杂病宗脏腑(辨证) ” 的说法。 (一)分型辨证的缺陷 自从 “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 获得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家广泛认可以来,随后在标准化的浪潮中一花独放,很快在内外妇儿各科获得统治地位。如今,我们的教科书几乎都成了千篇一律的分型辨证。但是,这种以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为主体的 “ 分型辨证 ” 模式,在临床应用尤其是传染病诊疗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内在局限性 : 1 .违背古代训示:自古以来,在中医临床中一直有 “ 外感宗六经(辨证,含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杂病宗脏腑(辨证) ” 的说法。为什么会有如此规定或训示?可能因为:①外感病或传染病具有明确的外感病因(病原学)特征;②发病具有一定的集聚性,便于人们认识其演变过程和传变规律;③外感病一般病程较短,易于辨别不同时期的临床特征。但是,在标准化过程中对各科疾病都采取 “ 分型辨证 ” 的策略,但是明显违背了古训,有 “ 胡子眉毛一把抓 ” 的笼统性缺陷,会丢掉外感病一些自身的特色,影响辨证论治的精髓。 2 .抛弃病程研究:在标准化过程中对各科疾病都采取 “ 分型辨证 ” 的策略,虽然操作简单,易于举一反三,但是对于外感病(相对于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我们不仅要关注它的发病类型、病情轻重,往往更关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以便针对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措施,判断其预后转归。不同的辨证体系具有不同的临床价值, 三焦辨证比较符合消化道传染病的证治,卫气营血和六经辨证比较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证治,而血液传播性疾病易入难出,病程缠绵,演变复杂,则可能符合 “ 伏气温病 ” 的辨证规律。 3 .忽视病机分析:采用分型辨证的弊端之一是忽视病机分析:①例如慢性肝炎,从肝郁脾虚演变为肝胆湿热,又进展为肝肾阴虚,或瘀血阻络,毫无规律性可言,辨证论治是实际上的对症处理 ;②从肝硬化看,无论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任何一个证型,都不能缺少 “ 瘀血阻络 ” 的临床表现,即 “ 肝络瘀阻 ” 是其本质特征,而所谓其他分型实际上是 “ 肝络瘀阻证 ” 的兼夹证,是 “ 主 ” 与 “ 次 ” 的关系,并非肝硬化本身能够区分为截然不同基本证型 ;③在重型肝炎,一直未能拿出统一的 “ 分型辨证 ” 方案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局限于应用 “ 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的传统模式,把重型肝炎当成了黄疸、鼓胀、出血、昏迷等四个病,每个病又分为若干型辨证论治 ,于是病机纷繁杂乱,莫衷一是,更难以获得多数专家的共识。 4 .淡化理论思维:在分型辨证实施了 20 多年以后,它内在的 “ 去理论化 ” 的实用主义倾向就暴露了出来,可以说基本上抽空了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思维内核。 把中医辨证论治弄成了症状体征的排列组合,虽然操作方便已成僵化模式。 因此, “ 分型辨证 ” 是 “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 的最初产物,也是标准化过程中的仓促选择。今天,我们深入分析与评价 “ 分型辨证 ” 在传染病辨证体系应用过程中的功过得失,会发现它自身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①祖国医学有那么多的辨证方法,分型辨证是如何成为各科疾病包括传染病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的唯一选择,而一统天下的?②分型辨证能否全面反映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优势,是否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理论困惑?③能否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疾病类型探讨新的辨证论治模式? (二)传统分期辨证的不足 身为伤寒学家的姜春华教授及其学生沈自尹院士,为什么没有选择六经辨证或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尽管与 1962 年 “ 中医理论体系核心 ” 问题的大讨论后, “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 在 “ 西学中 ” 队伍中被广泛接受外,传统分期辨证的内在局限性仍然起了决定性作用 。 1 .疾病分类不够确切:由于病原学、病理学、发病学研究的欠缺,无法对外感病进行科学的疾病分类:①《伤寒论》虽然将外感病按六经分证,但基本上是对整个外感病笼统而言,而缺少病种的概念;② “ 温病学 ” 虽然对四时温病进行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等分类,但其模型的精细程度、可操作性与临床实际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高效指导当代传染病诊疗。 2 .临床特征把握不足:在明确疾病分类的前提下,分型(个体差异)、分期(病程演变)和分级是感染病最重要的临床特征。由于古代医家缺乏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明确分工,以及医师个体化从业的方式、缺乏数理统计和临床流行病学的介入的资料搜集方法等原因,难以对某一疾病进行集中而深入地观察和研究。因此,既不能把握每一种感染病(外感病)的分型、分期和分级,也无法归纳所有外感病总体临床特征。 3 .辨证模型模糊粗糙:一般说来,诊断模型应用的实效性与所揭示普遍性成正比,模型的常规应用越普遍,实效性(或可操作性)越强;模型应用的变数越大,实效性越差。从模型设计看,设计越严密(参数越多,操作规程越严格)、精细,可操作性越强,越容易规范化;设计得越粗糙,越简单,变异性越大,可操作性越差。由于缺乏以上研究,古代医家只能凭借医家的个体感悟,临时套用 “ 六经 ” 、 “ 卫气营血 ” 、 “ 三焦 ” 等模糊概念作为辨证模型,应用起来不得不忙碌于临床 “ 变数 ” 的处理。 4 .临床应对的 “ 变数 ” 处理:在 “ 六经辨证 ” 中,除关于 “ 六经 ” 概念的繁杂纷争,莫衷一是(什么都包括了的理论或概念,可能就什么也说不清)难以构成确切的操作规程外,关于六经传变的观点也纷沓杂至。后世医家把 “ 太阳 → 阳明 → 少阳 → 太阴 → 少阴 → 厥阴 ” 称之为 “ 循经传 ” ,把不以此序的传经称之为 “ 越经传 ” ( “ 越经传 ” 中的表里两经相传者为 “ 表里传 ” ),以此来解释临床上碰到的复杂多变的演变特点。有人搜集了《伤寒论》的所有条文,归纳其传经规律为:①太阳之邪可传诸经;②阳明之邪不再传经;③少阳之邪可传阳明、太阴;④太阴之邪可传少阴;⑤少阴之邪可传厥阴;⑥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关于 “ 伤寒日传一经 ” 之说,有人指出《伤寒论》自身的修正: “ 伤寒一日有传经者 ” , “ 伤寒二三日也有不传经者 ” 。有人探讨了《伤寒论》中的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坏证、复证、经证、腑证内涵和意义,最终认定 “ 要判断是否传经,欲传何经,要点在 ‘ 观其脉证 ’ ,有该经证,即知邪已传该经。 ” 为什么要出现这么多的附加条件?为什么最后不得不 “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 ?就是因为 “ 六经传变 ” 仍然不能揭示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能用这一规律来辨别外感病的阶段性变化。 在 “ 卫气营血辨证 ” 中,尽管有 “ 顺传 ” 、 “ 逆传 ” 、 “ 合病 ” 、 “ 并病 ” 等对常规的 “ 卫气营血传变 ” 修饰,但仍然难以用一种简单的模型来解释种类繁多、表现各异的外感病临床过程。要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必须根据每个病种或一类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便获得高效、切实可行的辨证模型来指导临床。 不同疾病具有明确不同的临床经过,笼统辨证的结果只能使模型顾此失彼,变数过大。这种模型应用的 “ 常 ” 与 “ 变 ” ,看起来是让我们充分掌握灵活性与原则性的辩证关系,实际上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模型的粗糙和笼统。 5 .标准化研究无法进行:作为个体化技艺,缺乏众多的技术参数,就需要像庖丁解牛那样熟能生巧,但每个人的掌握情况差异很大,因而难以进行规范化培训(模型的粗糙难以进行规范化培训,后学者各以心悟,易于牵强附会,如 “ 六经 ” 的解释千奇百怪);而作为标准化技术,可操作性强的模型就需要涉及众多有关操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细致而精确的参数,增加其操作的可重复性,从而易于进行规范化培训。 五、约定性与真理性 作为一种诊疗规范,辨证论治应该具备两种基本属性 :约定性和真理性。约定性是指规范必须提出一套符合逻辑性的诊疗方案,以便临床应用;真理性是指规范所确定的概念的名实关系必须合乎事物的客观规律。现今而言,规范约的定性首先要合乎逻辑自洽性的要求,规范的真理性则保证其具有实际意义。 约定性是规范的必备的、初步的基本属性。例如 “ 伤寒 ” ,《素问 · 热论》设定它的传变程序是 “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 ……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 …… 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 …… 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 …… 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 …… 故烦满而囊缩 ” 。 真理性是规范的非必备的、高级的基本属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引进了这种约定,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 “ 伤寒 ” 并非如此规整,甚至连 “ 太阳 → 阳明 → 少阳 → 太阴 → 少阴 → 厥阴 ” 的秩序也常常打乱。于是提出了 “ 伤寒一日有传经者 ” , “ 伤寒二三日也有不传经者 ” 的修正意见,并且有了 “ 循经传 ” 、 “ 越经传 ” 以及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坏证、复证、经证、腑证等方面的探讨与规定。 由此可见,约定性是规范的必备的、初步的基本属性,规范只要具备约定性就可成立。真理性是规范的非必备的、高级的基本属性,它保证规范具有实际意义。那么,分型辨证的情形如何呢? (一)从伤寒论、温病学到分型辨证 就约定性而言,《素问 · 热论》设定了 “ 伤寒 ” 的传变程序,《伤寒论》根据临床实践进行补充和修订,创造了六经辨证体系,从而完成了该规范约定性与真理性的循环。之后的温病学派,在 “ 寒温之争 ” 中脱颖而出,自立门户,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体系(前者适用于温热病,后者适用于湿热病),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获得进一步校正。此后的 “ 寒温合流 ” 兴起,大家都觉得应该合二为一,但关键是究竟采用哪一种辨证论治体系的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仍然无法达到共识,许多后来者又提出各种各样的新方案,因为缺少规范的规范,最后还是各行其是, “ 寒温合流 ” 永远在路上。 那么,分型辨证呢?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 “ 寒温合流 ” ,用一种辨证体系囊括内外妇儿各科,而且是西医辨病前提下的中医辨证。至于做法,是各种辨证体系, “ 一个也不能少 ” 。这样,对得起古人却对不起今人,结果 “ 证候规范化 ” 研究 “ 永远在路上 ” 。 (二) “ 兼容 ” 与 “ 死机 ” “ 兼容 ” 与 “ 死机 ” 是计算机行业的两个术语,我们借用它来剖析当今辨证论治的困惑。 兼容性 ( compatibility )是指硬件之间、软件之间或是软硬件组合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的程度。在软件行业,如果一种软件能稳定地工作在若干个操作系统之中,就说明它对于各系统有良好的兼容性。在 多任务操作系统 中,如果几个同时运行的软件能够稳定地工作,不频繁崩溃、死机,可以说它们之间兼容性良好,反之则不好。或几个软件之间无需复杂的转换,即能方便地共享相互间的数据,也称为兼容。 死机指 系统 无法从一个错误中恢复过来,或系统 硬件 层面出问题,以致系统长时间无响应,而不得不重启动系统的现象。它属于电脑运作的一种正常现象,最著名的当属 微软公司 出品的 Windows 操作系统的 “ 蓝屏 ” 了。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它已经成为一个解不开、挣不脱的烦恼。每当在计算机开机时、或启动操作系统时、或使用一些 应用程序 时、或正准备退出操作系统时, “ 蓝屏 ” 这一头 “ 猛兽 ” 随时都有可能迎面扑来干扰你的正常工作。 如果我们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六淫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等各种 “ 软件 ” 放在一个系统里工作,它们的兼容性如何?会不会死机? (三)规范化困境 在分型辨证体系里,虽然教科书或诊疗规范中把一种疾病(西医辨病)分为 3-6 型,但临床上统计起来,每种疾病常常会出现二三十型,甚至四五十型,原因何在? 1 .标准取舍庞杂:现有的分型辨证,基本上涵括了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 、六淫辨证 等等,看起来能够兼容,但标准越多,随意性越大,每个临床医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取舍,往往造成 “ 死机 ” 现象。 2 .分类层次混乱:例如八纲辨证,我们可以把一种疾病分为虚证和实证,表证和里证,寒证和热证,阴证和阳证。进一步组合,出现了表虚证和表实证,里虚证和里实证。再结合脏腑,又有了五脏六腑的虚实、表里之证。再结合气血津液、阴阳,又有了各脏腑的气血津液、阴阳虚实之证。再结合六淫,又有了各脏腑感受不同邪气之分。这样一来,随着排列组合的加,可取舍范围可以无穷大了。 3 .本质界限缺乏:目前的分型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主观规定,看起来界限分明,实际上脱离临床现实。临床上存在某种单一证型吗?其实答案并不确定。在 传染病诊疗中,尤其是重症患者,大多数患者本虚标实、病因夹杂,很难通过某一证型截然分开。这是因为目前的 证型划分缺乏本质界限,不仅随意性大,而且可操作性差。关键是各种辨证方案在取舍过程中并非能够很好地兼容。 事实上,规范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减少随意性,目前的混乱状态恰恰是规范化过程中值得克服的主要弊端。 (四)客观化困境 研究中,基于如此亟待规范化的分型辨证,其 “ 证候客观化 ” (证本质)研究长期陷入困境也是必然的。因此,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客观公认的证候学诊断指标,但总是出现离散率高的数据。 对于这样的辨证论治,姜春华教授早就发现其弊端: “ 单用几十个框框作为辨证论治,则反而失掉辨证论治的精神。 ”“ 当某些疾病造成了阴虚,而疾病已经过去(如热性病),这时用补阴养阴药很有作用。如果疾病仍然存在,如癌、肺结核、肝硬化腹水等,这些疾病所致的阴虚,用补阴养阴药,其纠正作用就很不理想。 ” 表明,分型辨证并不能揭示疾病的本质特征,而临床上仍然需要探讨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规范与规范的规范 与任何规范或标准一样,辨证论治的诊疗规范的约定性并非随意而为。尤其在现代,它要求合乎逻辑自洽性,即包括思维对象、概念、判断、分类等的统一性,不自相矛盾,不违背逻辑原则。这也是为什么证候规范化迟迟得不到长足进步的一个原因,因为古人的约定各行其是,缺乏一个约定的约定,或者是制定规范的规范。 辨证论治体系应该依照什么原则确定?各自的内涵与外延如何?采取什么依据分类?可能需要请出 “ 奥卡姆剃刀 ” ,而不能不讲原则地兼蓄并融。 (一)与现代诊疗实际接轨 鉴于现代传染病诊疗早已超出中医药独立干预的时代,新的辨证模式则必须考虑:①传染病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对中医药干预的现实需要;②现代传染病的临床管理模式对中医药干预的制约性;③西医诊断、治疗措施对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影响以及患者对中医药接受程度;④传染病医师(包括西医院校医疗系的毕业生)接受的简单性和可操作性(体现着两种医学临床和理论融合的程度)。 (二)与中医理论思维接轨 在西医对传染病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体现出中医药的理论思维,而不是如 “ 辨证分型 ” 的实用主义以及 “ 去理论化 ” 倾向,不分外感、内伤,所有的疾病(内外妇儿各科)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几个分型,变来变去也不用什么道理可讲,更谈不上足够的理论阐述。 (三) 与疾病临床特征接轨 各种传染病或感染病都有其典型的临床特征,在发病类型、演变过程、病情轻重等方面既有共同的普遍规律,又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根据临床表现的差异,可以将出疹性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等进行相应的归类,使其更接近于临床实际。 (四) 与西医干预过程接轨 中医辨证治疗的对象往往并非未经干预的单纯患者,例如肺结核、慢性乙型肝炎(含肝硬化)、丙型肝炎、艾滋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等等,病原学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前提。临床上,我们不仅首先要建议患者进行病原学治疗,因此也必须考虑病原学治疗前后的证候变化规律,以便形成相应的治疗措施。经历过病原学治疗、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等疗法干预后,疾病的证候与病因病机会有哪些改变?我们应该拿出大规模证候学调查之后的相关数据,从而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的辨证模式和论治方案,否则就无法满足现代临床需要。 七、分期辨证模式与应用 (一)基于证候学调查的新的辨证论治模式 鉴于以上,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 “ 分期辨证 ” 模式,并进行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已经完成甲流、手足口病、肺结核、慢乙肝、慢重肝、肝硬化等病的初步工作,发表了相关论文 ,虽然每个病种样本量不大( 302-2024 例)。基本思路是:①根据不同疾病类型的具体实际,确定其病程(分期),调查不同时期的症状体征发生频率;②采用证素分析(证素频率),确定其不同病期的主要病机、次要病机;③确定不同病期的基本证候和兼夹证候;④同时,按分型辨证的程序设置对照组,以观察两种辨证方法的得失优劣。当然,进一步的研究还包括治疗,如何确定主方及其加减应用? (二)手足口病的应用研究 下面是对手足口病进行分期辨证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图 1 ),我们希望在文献学研究、专家调查和临床证候学调查基础上构建所有的传染病辨证模式。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在证候学调查的基础上,得出手足口病不同阶段各种症状体征的发生频率(由此可以看出主证与兼证情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病机和次要病机(图 2 )。 那么,手足口病分期辨证模式大致内容如下: 1 .表证期 临床表现:以丘疹( 95.27% )、疱疹( 84.77% )、发热( 82.02% )、口咽痛( 65.33% )、精神差或疲乏( 57.72% )为主要表现;其次可有纳差( 35.69% )、咳嗽( 24.30% )、恶风寒( 4.22% )等等。 主要病机:温邪犯表,络脉受损。 次要病机:正气亏虚。 论治模式:主方加减。推荐治法为清透湿热,推荐主方为甘露消毒丹加减: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 2 .里证期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 99.24% )、丘疹( 97.93% )、肢体抖动( 92.05% )、纳差( 89.98% )、疱疹( 89.98% )、口咽痛( 72.98% )、精神差或疲乏( 72.44% )、易惊和惊跳( 70.04% )等;其次可出现呕吐( 43.03% )、咳嗽( 33.66% )头痛( 23.97% )、大便干结( 18.41% )和大便溏稀( 14.05% )等等。 主要病机:邪热内陷,引动肝风。 次要病机:气机逆乱、正气虚衰。 论治模式:主方加减。推荐治法为解毒清热、熄风定惊;推荐主方为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天麻、生石膏、黄连、生栀子、大黄、菊花、生薏米、全蝎、白僵蚕、生牡蛎。 3 .坏证期 临床表现:主要为易惊或惊跳( 98.58% )、纳差( 94.32% )、壮热( 89.36% )、丘疹( 78.01% )、嗜睡( 71.63% )、四肢厥冷( 67.38% )、精神萎靡( 61.70% )、疱疹( 58.16% )等;其次可见咳粉红色泡沫痰( 43.96% )、紫绀( 32.62% )、双肺干湿啰音( 29.78% )、喘促( 26.95% )、皮肤花白( 22.70% )、昏迷( 17.02%% )、软瘫( 12.77% )。 主要病机:邪毒炽盛,心肝肺俱损(心阳虚衰,肝风内动,肺气外脱)。 次要病机:气机逆乱。 论治模式:主方加减。推荐治法为回阳救逆;推荐主方为参附汤加味:人参、炮附子、山萸肉。 4 .恢复期 临床表现:低热,乏力,或伴肢体痿软,纳差,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基本病机:气阴两虚。 论治模式:主方加减。推荐治法:益气养阴,化湿通络;推荐主方为生脉散加味:人参、五味子、麦冬、玉竹、青蒿、木瓜、威灵仙、当归、丝瓜络、炙甘草。 (三)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分期 最近,我们正在编写“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基于以往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期方案。 在此分期基础上,采用图 1 的技术路线,进一步进行证候学调查和证素分析,根据症状学频率获得疾病各期的主要证候和、次要证候(或兼夹证候),以及主要病机和次要病机(或兼夹病机),从而指导临床治疗(采取主方加减策略)。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任红 . 传染病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第 7 版:目录 1-3 2 赵洪钧 . 中西医比较热病史 . 河北中医学院, 1985:57 3 曹武奎等 . 中西医结合实用传染病学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第 1 版: 61 4 沈自尹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初步途径 . 新医药杂志, 1973 , 5 聂广 . 中西医诊断的模型差异 . 医学与哲学, 1990 , 10 ( 3 ): 8-10 6 聂广 . 证的探索 . 中医研究, 1990 , 3 ( 2 ): 6-9 7 聂 广 . 辨病与辨证的模型差异及其互补 . 医学与哲学, 1992 , 12 ( 7 ): 6-8 8 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第 1 版, 2010.4 : 167-168 9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 .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 11 届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4 , 5 : 188-190 10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诊断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 24 ( 10 ): 869-871 1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 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 14 ( 4 ): 237-239 12 聂广,余绍勇,江福生等 . 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初步研究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1 , 8 ( 3 ): 172-176 13 聂凡,周大桥,聂广 .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传染病辨证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环球中医药, 2012 , 5 ( 8 ): 588-594. 14 陳小野 . 证候规范化的约定解与真理解 . 医学与哲学, 1994 ,( 5 ): 40 15 聂广,林巧 . 人禽流感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 . 世界中医药, 2008 , 3 ( 3 ): 131-133 16 刘红,夏章,聂广等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证候学调查与分期辨证模式探讨 . 环球中医药, 2011 , 4 ( 2 ): 109-113 17 黄练秋,刘映霞,聂广等 . 472 例新型甲型 H1N1 流感的分期辨证与病因病机规律探讨 .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 21 ( 2 ): 72-76 18 洪可,聂凡,聂广等 . 2024 例手足口病患者分期辨证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 环球中医药, 2012 , 5 ( 5 ): 19 聂广,洪可,聂凡 . 手足口病 “ 皮肤-经脉-脏腑”传 变假说 . 环球中医药, 2011 , 4 ( 5 ): 354-357 20 李静,聂广,余卫业等 . 抗痨药干预过程的肺结核分期辨证的探讨 . 环球中医药, 2011 , 4 ( 3 ): 174-177 21 聂广,李静 . 肺痨纳入外感病辨证体系的探讨 . 环球中医药, 2010 , 3 ( 6 ): 442-445 22 夏章,李秀惠,聂广等 . 新型甲型 H1N1 流感的分期辨证模式研究 . 湖北中医杂志, 2010 ,( 8 ): 31-33 23 袁虹,夏章,聂广等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分期辨证模式研究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0 , 20 ( 5 ): 277-280 24 袁虹,曹廷智,聂广等 . 302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学探讨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9 , 19 ( 6 ): 346-349 25 洪可,朱清静,聂凡,等 . 2115 例手足口病患者病因病机和分期辨证的研究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 28 ( 5 ): 429-433 26 Nie Fan , Ke Hong , Guang Nie , etal.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model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and , Foot and Mouth Disease : A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 the Signs and Symptoms on 2325 cases. Infection International ( Electronic Edition ), 2014 , 3 ( 1 ): 22-30 27 聂广,李秀惠 . 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 2015 年 8 月交稿,待出版) 28 聂广 . 重型肝炎的分型、分期与分级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1 , 21 ( 1 ): 55-57 29 李秀惠,聂广主编 . 手足口病中西医基础与临床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 179-227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51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分期辨证推荐意见(一)
fqng1008 2017-5-12 15:54
一、病名与分类 (一)感染病与传染病 在现代医学里,感染病与传染病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类概念。所谓感染病,指的是所有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传染病则是其中传染性较强,可引起宿主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最常见的传染病分类依据是病原学,当然还有根据传播途径、人体器官或系统、传染病管理等不同需要划分的。根据不同的病原体,传染病学将其分为七大类: 1 .病毒性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性腹泻、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水痘和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狂犬病、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等。 2 .立克次体病:如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人无形体病等。 3 .细菌性传染病:如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感染性腹泻、霍乱、细菌性痢疾、布鲁菌病、鼠疫、炭疽、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败血症等等。 4 .深部真菌病:如新型隐球菌病、念珠菌病、曲霉病、肺孢子菌病等。 5 .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莱姆病等。 6 .原虫病:如阿米巴病、疟疾、黑热病等。 7 .蠕虫病:如日本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姜片虫病、丝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旋毛虫病、肠绦虫病、囊尾蚴病、棘球蚴病、蠕虫蚴移行症等等。 8 .朊粒病。 (二)外感病与疫疠 祖国医学也有类似的概念,即外感病与疫疠。 中医 认为,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外乎三大类:一是外因,二是内因,三是不内外因。所谓外因,是指感受于外界(自然界)的某些致病因素(相当于病原体),即“ 外邪 ”。所有由外邪因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病”,相当于感染病。在外感病里,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称之为“疫疠”,相当于传染病。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构建了当时的外感病分类系统(表1),除伤寒、时气、热病、温病外,还有疫疠、霍乱、痢疾、注病(结核)、黄病、疟疾、瘴气等急慢性 传染病 的描述,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该书细致地观察和总结了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如传播途径、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以及潜伏期(伏邪)、前驱期(表证)等等,但由于处在祖国医学体系形成之时,缺乏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的支撑,所构建的外感病学仍然存在某些缺憾:①缺乏概念体系的严格定义,如伤寒、时气、热病、温病等互相重合;②疾病分类缺乏明确界限,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常常混淆;③尚无外感病和疫疠的明确划分。 表1 《诸病源候论》构建的外感病四大体系 伤寒候 时气候 热病候 温病候 伤寒候 时气候 热病候 温病候 伤寒一日 时气一日 热病一日 温病一日 伤寒痉 伤寒二日 时气二日 热病二日 温病二日 伤寒结胸 伤寒三日 时气三日 热病三日 温病三日 伤寒五脏热 伤寒四日 时气四日 热病四日 温病四日 伤寒变成 黄 时气变成黄 温病变成黄 伤寒五日 时气五日 热病五日 温病五日 伤寒心腹满痛 伤寒六日 时气六日 热病六日 温病六日 伤寒大小便不通 时气大小便不通 热病大小便不通 温病大小便不通 伤寒七日 时气七日 热病七日 温病七日 伤寒热毒脓血痢 时气脓血热利 热病下利 温病下利 伤寒八日 时气八日 热病八日 温病八日 伤寒上气咳嗽 伤寒九日以上 时气九日以上 热病九日以上 温病九日以上 伤寒吐血 时气血吐血 热病 温病吐血 伤寒咽喉痛 时气咽喉痛 热病咽喉疮 温病咽喉痛 伤寒阴阳毒 时气阴毒 伤寒斑疮 时气发斑 热病斑疮 温病发斑 坏伤寒 时气败 伤寒发痘疮 时气疱疮 疱疮热病 伤寒百合狐惑 伤寒谬语 时气狂言 温病狂言 伤寒病后诸证 伤寒病后虚羸 热病后沉滞 温病差后诸病 伤寒渴 时气渴 热病口干 温病渴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劳复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吐逆 时气干呕哕 热病呕哕 温病呕哕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厥 伤寒阴阳易、交接劳复 时气阴阳易、交接劳复 温病阴阳易、交接劳复 外感病学体系里,比较成熟的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及明清时代的温病学派。张仲景把“伤寒”区分为 太阳 、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等相互传变的六大症候群,温病学派将“温病”划分为 风 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疫痢、疟疾、 霍乱 等病,包含新感、伏气、温疫三大学派。《伤寒论》以六经辨证论治“伤寒”,温病学派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论治“温病”,二者分野于“寒温之争”,终结于“寒温合一”的构想——一个迟迟无法兑现的统一的“外感病学”辨证论治体系。 二、病程与传变 为了把握各种传染病的总体演变规律,西医根据临床特征进行归纳,中医强调病位的深浅变化,作为病程区分的标志。 (一)西 医 传染病的重要临床特征是,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按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大致分为四期: 1 .潜伏期:即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时间。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之潜伏期长短也不尽相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 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 2 .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一短暂时间,一般1至2天,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3 .发病期(症状明显期):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日发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或迅速达高峰。随机体免疫力之产生与提高趋向恢复。 4 .恢复期: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多为痊愈而终局,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 (二)中 医 古代医家很早就观察到外感病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提出了许多不同的传变学说: 1 .“腠理→血脉→胃肠→骨髓”模式:“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 .“腠理→络脉→经脉→腑脏”模式:“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见《素问·皮部论》) 3 .“腠理→经络(阳明、太阳、少阳)→腑脏”模式:“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故中阳则溜入经,中阴则溜入腑。”(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4 .“皮毛→肌肤→经脉→六腑→五脏”模式:“故邪风之至,疾于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模式:“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见《素问·热论》) 6 .“九传”模式:“夫疫之传有九,……盖瘟疫之来,邪自口鼻而入,感於膜原,伏而未发者,不知不觉,巳发之後,渐加发热,脉洪而数,此众人相同,宜达原饮疏之,继而邪气一离膜原,察其传变,众人不同者,以其表里各异耳,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於里者,有里胜於表者,有先表而後里者,有先里而後表者,识此九传,其去病一也。”(见《瘟疫论·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7 .“卫→气→营→血”模式:“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见《温热论》) 8 .“上焦→中焦→下焦”模式:“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见《温病条辨·中焦篇》) 三、辨病与辨证 (一)症、证、病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症”即单个症状、体征,如发热、口渴、尿黄、舌苔黄、脉数等;“证”即证候,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病变本质的概括,证候反映了个体在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等本质,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处方用药)的依据;“病”即疾病,是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邪正相争的病变过程的概括,即具有特定病因病机、临床特征、演变规律的完整病理过程。 (二)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在“寒温合一”辨证体系尚未获得共识之前,外感病学体系仍然因袭既往,“伤寒”按六经辨证论治, 风 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疫痢、疟疾、 霍乱 等各种温病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 这是中医外感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模式。 (三)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鉴于以上,应运而生的是倡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姜春华教授提出,西医喜欢寻找有效药物,努力于“为病寻药”;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而不喜欢一病一方。他认为两者不能偏废,以西医的病名为纲,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如慢性支气管炎则分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等,肺结核则分为肺气虚、肺阴虚、气阴两虚、肺肾两虚等。 1973 年,沈自尹院士在姜春华教授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初步途径》,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此后,这一模式迅速推广开来,而且开展了临床和基础两个方面“中西医结合”研究,探讨“证候”的规范化和客观化(证本质)。 但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后,姜春华教授发现一个问题,即用阴阳、气血、脏腑、寒热、虚实辨证定型,不过几十个框框,病有千百种,用几十个框框定千百种病的治疗,不免形成“公式化”。例如这种病定为阴虚,那种病也定为阴虚,百十种病都有阴虚型,而所用补药也不过一二十味,难免捉襟见肘。他在临床上体会到,所谓阴虚症状大体是因病耗损了本质,当某些疾病造成了阴虚,如果疾病已经过去(如热性病),用补阴养阴药很有作用。但如果疾病仍然存在,如癌、肺结核、肝硬化腹水等,这些疾病所致的阴虚,用补阴养阴药,其纠正作用就很不理想。 四、分型辨证与分期辨证 在祖国医学里,自古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辨证思路。一是纵向的,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等;一是横向的,如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等 。对于外感疾病(相对于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它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特色是在强调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注重疾病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阶段论”(或称分期辨证);对于内伤杂病,它往往在强调例如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关注疾病的寒热、虚实、气血津液的消长变化,在临床上应用辨证论治的灵活性,证随机变更加符合个体化治疗,我们可以称之为“随机论”(或称分型辨证)。因此,在中医临床中一直有“外感宗六经(辨证,含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杂病宗脏腑(辨证)”的说法。 (一)分型辨证的缺陷 自从“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获得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家广泛认可以来,随后在标准化的浪潮中一花独放,很快在内外妇儿各科获得统治地位。如今,我们的教科书几乎都成了千篇一律的分型辨证。但是,这种以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为主体的“分型辨证”模式,在临床应用尤其是传染病诊疗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内在局限性 : 1 .违背古代训示:自古以来,在中医临床中一直有“外感宗六经(辨证,含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杂病宗脏腑(辨证)”的说法。为什么会有如此规定或训示?可能因为:①外感病或传染病具有明确的外感病因(病原学)特征;②发病具有一定的集聚性,便于人们认识其演变过程和传变规律;③外感病一般病程较短,易于辨别不同时期的临床特征。但是,在标准化过程中对各科疾病都采取“分型辨证”的策略,虽然操作简单,易于举一反三,但是明显违背了古训。对于外感病(相对于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我们不仅要关注它的发病类型、病情轻重,往往更关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以便针对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措施,判断其预后转归。因此,虽然将不同类型的外感病一律采取六经辨证,或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有“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笼统性缺陷,但是如果选择分型辨证则又有“削足适履”的嫌疑,我们会丢掉外感病一些自身的特色,而影响辨证论治的精髓。 2 .抛弃病程研究:在标准化过程中对各科疾病都采取“分型辨证”的策略,虽然操作简单,易于举一反三,但是对于外感病(相对于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我们不仅要关注它的发病类型、病情轻重,往往更关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以便针对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措施,判断其预后转归。不同的辨证体系具有不同的临床价值,例如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新感温病”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是“伤寒”的辨证体系,或者说三焦辨证比较符合消化道传染病的证治,卫气营血和六经辨证比较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证治,而血液传播性疾病易入难出,病程缠绵,演变复杂,则可能符合“伏气温病”的辨证规律。 3 .忽视病机分析:采用分型辨证的弊端之一是忽视病机分析:①例如慢性肝炎,从肝郁脾虚演变为肝胆湿热,又进展为肝肾阴虚,或瘀血阻络,毫无规律性可言,似乎是一些跳来跳去的疾病表象的排列组合,辨证论治是实际上的对症处理 ;②从肝硬化看,无论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任何一个证型,都不能缺少“瘀血阻络”的临床表现,即“肝络瘀阻”是其本质特征,而所谓其他分型实际上是“肝络瘀阻证”的兼夹证,是“主”与“次”的关系,并非肝硬化本身能够区分为截然不同基本证型 ;③在重型肝炎,一直未能拿出统一的“分型辨证”方案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局限于应用“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传统模式,把重型肝炎当成了黄疸、鼓胀、出血、昏迷等四个病,每个病又分为若干型辨证论治 ,于是病机纷繁杂乱,莫衷一是,更难以获得多数专家的共识。 4 .淡化理论思维:在分型辨证实施了20多年以后,它内在的“去理论化”的实用主义倾向就暴露了出来,可以说基本上抽空了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思维内核。记得在“十一五”重大专项的招标过程中,证候和疗效是两个基本内容。因为疗效太难,大家争先恐后地把注意力转向了证候。因此,艾滋病、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都把证候学放在了重要位置,例如病毒性肝炎里,乙肝携带者、慢乙肝、慢丙肝、慢重肝都包括了证候研究,仅慢乙肝就有北京302医院、佑安医院、东直门医院、深圳中医院4家搞证候研究,如此重叠、重复的证候研究,基本思路都是“分型辨证”,差别是调查的病例不同。然而,做过证候研究的人会有所体会,采用“分型辨证”的思路对病毒性肝炎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时,往往会走进困境。 因此,“分型辨证”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最初产物,也是标准化过程中的仓促选择。今天,我们深入分析与评价“分型辨证”在传染病辨证体系应用过程中的功过得失,会发现它自身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①祖国医学有那么多的辨证方法,分型辨证是如何成为各科疾病包括传染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唯一选择,而一统天下的?②分型辨证能否全面反映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优势,是否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理论困惑?③能否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疾病类型探讨新的辨证论治模式? (二)传统分期辨证的不足 身为伤寒学家的姜春华教授及其学生沈自尹院士,为什么没有选择六经辨证或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尽管与1962年“中医理论体系核心”问题的大讨论后,“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在“西学中”队伍中被广泛接受外,传统分期辨证的内在局限性仍然起了决定性作用。 1 .疾病分类不够确切:由于病原学、病理学、发病学研究的欠缺,无法对外感病进行科学的疾病分类:①《伤寒论》虽然将外感病按六经分证,但基本上是对整个外感病笼统而言,而缺少病种的概念;②“温病学”虽然对四时温病进行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等分类,但其模型的精细程度、可操作性与临床实际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高效指导当代传染病诊疗。 2 .临床特征把握不足:在明确疾病分类的前提下,分型(个体差异)、分期(病程演变)和分级是感染病最重要的临床特征。由于古代医家缺乏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明确分工,以及医师个体化从业的方式、缺乏数理统计和临床流行病学的介入的资料搜集方法等原因,难以对某一疾病进行集中而深入地观察和研究。因此,既不能把握每一种感染病(外感病)的分型、分期和分级,也无法归纳所有外感病总体临床特征。 3 .辨证模型模糊粗糙:一般说来,诊断模型应用的实效性与所揭示普遍性成正比,模型的常规应用越普遍,实效性(或可操作性)越强;模型应用的变数越大,实效性越差。从模型设计看,设计越严密(参数越多,操作规程越严格)、精细,可操作性越强,越容易规范化;设计得越粗糙,越简单,变异性越大,可操作性越差。由于缺乏以上研究,古代医家只能凭借医家的个体感悟,临时套用“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模糊概念作为辨证模型,应用起来不得不忙碌于临床“变数”的处理。 4 .临床应对的“变数”处理:在“六经辨证”中,除关于“六经”概念的繁杂纷争,莫衷一是(什么都包括了的理论或概念,可能就什么也说不清)难以构成确切的操作规程外,关于六经传变的观点也纷沓杂至。后世医家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称之为“循经传”,把不以此序的传经称之为“越经传”(“越经传”中的表里两经相传者为“表里传”),以此来解释临床上碰到的复杂多变的演变特点。有人搜集了《伤寒论》的所有条文,归纳其传经规律为:①太阳之邪可传诸经;②阳明之邪不再传经;③少阳之邪可传阳明、太阴;④太阴之邪可传少阴;⑤少阴之邪可传厥阴;⑥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关于“伤寒日传一经”之说,有人指出《伤寒论》自身的修正:“伤寒一日有传经者”,“伤寒二三日也有不传经者”。有人探讨了《伤寒论》中的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坏证、复证、经证、腑证内涵和意义,最终认定“要判断是否传经,欲传何经,要点在‘观其脉证’,有该经证,即知邪已传该经。”为什么要出现这么多的附加条件?为什么最后不得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就是因为“六经传变”仍然不能揭示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能用这一规律来辨别外感病的阶段性变化。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尽管有“顺传”、“逆传”、“合病”、“并病”等对常规的“卫气营血传变”修饰,但仍然难以用一种简单的模型来解释种类繁多、表现各异的外感病临床过程。要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必须根据每个病种或一类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便获得高效、切实可行的辨证模型来指导临床。 不同疾病具有明确不同的临床经过,笼统辨证的结果只能使模型顾此失彼,变数过大。这种模型应用的“常”与“变”,看起来是让我们充分掌握灵活性与原则性的辩证关系,实际上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模型的粗糙和笼统。 5 .标准化研究无法进行:作为个体化技艺,缺乏众多的技术参数,就需要像庖丁解牛那样熟能生巧,但每个人的掌握情况差异很大,因而难以进行规范化培训(模型的粗糙难以进行规范化培训,后学者各以心悟,易于牵强附会,如“六经”的解释千奇百怪);而作为标准化技术,可操作性强的模型就需要涉及众多有关操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细致而精确的参数,增加其操作的可重复性,从而易于进行规范化培训。 五、约定性与真理性 作为一种诊疗规范,辨证论治应该具备两种基本属性:约定性和真理性。约定性是指规范必须提出一套符合逻辑性的诊疗方案,以便临床应用;真理性是指规范所确定的概念的名实关系必须合乎事物的客观规律。现今而言,规范约的定性首先要合乎逻辑自洽性的要求,规范的真理性则保证其具有实际意义。 约定性是规范的必备的、初步的基本属性。例如“伤寒”,《素问·热论》设定它的传变程序是“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故烦满而囊缩”。 真理性是规范的非必备的、高级的基本属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引进了这种约定,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伤寒”并非如此规整,甚至连“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秩序也常常打乱。于是提出了“伤寒一日有传经者”,“伤寒二三日也有不传经者”的修正意见,并且有了“循经传”、“越经传”以及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坏证、复证、经证、腑证等方面的探讨与规定。 由此可见,约定性是规范的必备的、初步的基本属性,规范只要具备约定性就可成立。真理性是规范的非必备的、高级的基本属性,它保证规范具有实际意义。那么,分型辨证的情形如何呢? (一)从伤寒论、温病学到分型辨证 就约定性而言,《素问·热论》设定了“伤寒”的传变程序,《伤寒论》根据临床实践进行补充和修订,创造了六经辨证体系,从而完成了该规范约定性与真理性的循环。之后的温病学派,在“寒温之争”中脱颖而出,自立门户,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体系(前者适用于温热病,后者适用于湿热病),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获得进一步校正。此后的“寒温合流”兴起,大家都觉得应该合二为一,但关键是究竟采用哪一种辨证论治体系的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仍然无法达到共识,许多后来者又提出各种各样的新方案,因为缺少规范的规范,最后还是各行其是,“寒温合流”永远在路上。 那么,分型辨证呢?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寒温合流”,用一种辨证体系囊括内外妇儿各科,而且是西医辨病前提下的中医辨证。至于做法,是各种辨证体系,“一个也不能少”。这样,对得起古人却对不起今人,结果“证候规范化”研究“永远在路上”。 (二)“兼容”与“死机” “兼容”与“死机”是计算机行业的两个术语,我们借用它来剖析当今辨证论治的困惑。 兼容性 (compatibility)是指硬件之间、软件之间或是软硬件组合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的程度。在软件行业,如果一种软件能稳定地工作在若干个操作系统之中,就说明它对于各系统有良好的兼容性。在 多任务操作系统 中,如果几个同时运行的软件能够稳定地工作,不频繁崩溃、死机,可以说它们之间兼容性良好,反之则不好。或几个软件之间无需复杂的转换,即能方便地共享相互间的数据,也称为兼容。 死机指 系统 无法从一个错误中恢复过来,或系统 硬件 层面出问题,以致系统长时间无响应,而不得不重启动系统的现象。它属于电脑运作的一种正常现象,最著名的当属 微软公司 出品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 蓝屏 ”了。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它已经成为一个解不开、挣不脱的烦恼。每当在计算机开机时、或启动操作系统时、或使用一些 应用程序 时、或正准备退出操作系统时,“ 蓝屏 ”这一头“猛兽”随时都有可能迎面扑来干扰你的正常工作。 如果我们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六淫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等各种“软件”放在一个系统里工作,它们的兼容性如何?会不会死机? (三)规范化困境 在分型辨证体系里,虽然教科书或诊疗规范中把一种疾病(西医辨病)分为3-6型,但临床上统计起来,每种疾病常常会出现二三十型,甚至四五十型,原因何在? 1 .标准取舍庞杂:现有的分型辨证,基本上涵括了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 、六淫辨证 等等,看起来能够兼容,但标准越多,随意性越大,每个临床医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取舍,往往造成“死机”现象。 2 .分类层次混乱:例如八纲辨证,我们可以把一种疾病分为虚证和实证,表证和里证,寒证和热证,阴证和阳证。进一步组合,出现了表虚证和表实证,里虚证和里实证。再结合脏腑,又有了五脏六腑的虚实、表里之证。再结合气血津液、阴阳,又有了各脏腑的气血津液、阴阳虚实之证。再结合六淫,又有了各脏腑感受不同邪气之分。这样一来,随着排列组合的加,可取舍范围可以无穷大了。 3 .本质界限缺乏:目前的分型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主观规定,看起来界限分明,实际上脱离临床现实。临床上存在某种单一证型吗?其实答案并不确定。在 传染病诊疗中,尤其是重症患者,大多数患者本虚标实、病因夹杂,很难通过某一证型截然分开。这是因为目前的 证型划分缺乏本质界限,不仅随意性大,而且可操作性差。关键是各种辨证方案在取舍过程中并非能够很好地兼容。 事实上,规范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减少随意性,目前的混乱状态恰恰是规范化过程中值得克服的主要弊端。 (四)客观化困境 研究中,基于如此亟待规范化的分型辨证,其“证候客观化”(证本质)研究长期陷入困境也是必然的。因此,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客观公认的证候学诊断指标,但总是出现离散率高的数据。 对于这样的辨证论治,姜春华教授早就发现其弊端:“单用几十个框框作为辨证论治,则反而失掉辨证论治的精神。 ”“当某些疾病造成了阴虚,而疾病已经过去(如热性病),这时用补阴养阴药很有作用。如果疾病仍然存在,如癌、肺结核、肝硬化腹水等,这些疾病所致的阴虚,用补阴养阴药,其纠正作用就很不理想。”表明,分型辨证并不能揭示疾病的本质特征,而临床上仍然需要探讨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规范与规范的规范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4月陕西报告传染病12129例 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
ericmapes 2017-5-6 22:46
4月陕西报告传染病12129例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彭芬 2017-05-0613:22 http://xian.qq.com/a/20170506/017059.htm?pgv_ref=aio2015ptlang=2052 西部网讯(记者彭芬)记者5月5日从省卫生计生委获悉,4月1日至4月30日,全省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2129例,死亡15例。   其中,甲类传染病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禽流感、乙脑、登革热、炭疽、白喉、新生儿破伤风、钩体病、血吸虫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15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6965例,死亡15例;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猩红热、痢疾,占发病总数的95.15%。   同期,全省共报告丙类传染病5164例,无死亡。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88.50%。   当前已进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省卫生计生委要求各级疾控机构要加强疫情监测和实验室检测,做好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重点场所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同时随着进入夏季气温升高,各地要密切关注肠道传染病等疫情动态,一旦发现疫情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省卫生计生委提醒广大公众:勤洗手、吃熟食,保持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加强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一旦发病及时就医。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获多方突破
ericmapes 2017-3-31 00:04
我国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获多方突破 来源: 科技部 发布时间:2017/3/3010:11:5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3/372169.shtm 近日,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应急体系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在科技部召开。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自2008年启动以来取得显著成效。“突破一批制约艾滋病、乙肝、结核病诊防治的关键技术,使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传染病防治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说,这为保持艾滋病低流行水平、乙肝向中低流行水平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比如我国鉴定发现了H7N9病毒、‘超级细菌’等一批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新病原体,研发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等输入性传染病的病原感染检测试剂。”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防治专项技术副总师徐建国说,国际先进水平的病原体筛查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在突发疫情处置病原确认中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同时,我国还形成了病原体分子分型监测核心技术体系,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基于传染病症候群的病原谱监测研究实验室网络,由12个核心实验室、91个省市级区域重点实验室和800多家医院实验室组成,针对发热呼吸道、腹泻、发热伴出疹、发热伴出血、脑炎脑膜炎五大症候群多病原开展监测。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突发疫情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转变。”徐建国说,“十三五”期间,专项将完善重大传染病诊防治体系。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西医第一次大对决
热度 1 zzmoxue 2016-5-4 12:24
  转自新语丝: http://xys8.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7/zhongyi3379.txt 只转载,所有观点与本人无关,不回复。 作者:棒棒医生   考诸历史,以今天医学分科的眼光看,中医对传染病的用心占全部中医临症医学的一半以上。这是可以理解的,一部中国史,就是瘟疫频发的历史,传染病是古人面对的最主要的死亡威胁。从伤寒论到金元明清五花八门的温病学派,说的基本都是传染病。   中医关于传染病至清走到尽头。此后,由于现代医学明确了几乎一切传染病的病原、传染源、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尤其找到了有效的病因治疗(抗生素)和预防方法(疫苗),中医传染病“研究”就此停顿,不再有任何新的学说,剩下的只是无休止的学派争论。   中医投入大半心力的传染病理论究竟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作用呢?我们从正史里完全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有无休无止的瘟疫频发和人死无算十室九空的粗放死亡率。这种可怖的景象并不仅出现于战争和自然灾害时,和平甚至盛世时期,也完全一样。如康熙大帝在位61年,《清史稿》载发生瘟疫88次,最多的一年11次,是康熙四十三年,乃是没有任何战争的太平时期。乾隆大帝在位60年,更是太平盛世,也发生瘟疫46次。古代传染病没有具体死亡数据,只有估算和推测。比如,历史学家估算东汉末年大瘟疫死亡人数大约2000万,1232年汴京一城因瘟疫死亡人数在100万之上,明末大瘟疫死亡在1000万之上。(对比一下,抗日战争中国官方通报的死亡人数是1000万)。   没有数据,没有对比,就无法判断。当各派宗师各路神医都声称救人无数时,我们无法理解其实际含义,医案里的救人无数和正史里的死人无算是怎样的数学关系?  古代无法进行中西医的对比,由于没有数据,实际上也无法进行学派间的对比。伤寒和温病,以及温病各家间争论不休,都是纯嘴巴官司,没有事实和数据的基础。  基于数据和事实的医学比武到清末1910-1911东北大鼠疫才第一次出现。以政治、文化、宗教等等名义始终含混不清处,冷酷的瘟神一一做出斩钉截铁的判断。这种判断如此明晰,以至于它必须被遗忘。   清末东北大鼠疫是中西医间第一次也是最惨烈的一次大对决,以生命为代价,这次大对决产生了如日月行空般的明确结论。这一结论导致三千年未有之震荡,中医是怎样挺过这次剧烈震荡,并以深厚内力将之化于无形,此是后话。   1910年10月12日,东北小城满洲里发现第一例肺鼠疫病人。肺鼠疫比历史上扫荡欧洲的黑死病(腺鼠疫,中世纪欧洲约1/3到1/2的人口死于腺鼠疫)更为恐怖,因为其传染性更烈,死亡率更高,几乎是百分之百。当时的医学虽然还没有针对鼠疫杆菌的特效抗生素,但对隔离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俄国医生的努力下,2个半月,满洲里鼠疫得以控制,仅死亡约400人。然而,11月7日,哈尔滨出现首例鼠疫后,瘟神开始大发淫威,从哈尔滨迅速传到满洲中部,并向南远播至华北直隶和山东。整个东北笼罩在一片恐惧的气氛之中,帝都为之动摇。   其时,东三省的医生以中医占绝对多数,西医除俄国和日本医生外,加起来不超过10人。保佑种族繁衍的历史重任真真切切的落到当时中医的头上,他们理当运用温病学说,以无数经方验方救民于水火。可惜,事实并不如中医粉的想象。   当告急电报不断传到朝廷,清政府高度重视,毅然派出援兵。这援兵就是31岁的年轻西医伍连德和他的一名尚未毕业的学生。咦,为什么不是名老西医?想必清政府也明白,西医重的是实而不是名,崇的是新而不是老。以落后守旧为特征的清政府,居然有魄力派出年轻的西医为全权抗疫大臣,这恐怕是晚清政府所做出唯一正确的决策。其意义,相当于打嬴一场或半场抗日战争。   一个伍连德当然无济于事。由于疫情的不断升级,清政府昭告天下,紧急征调各类医师作为志愿者赴哈尔滨协助伍连德。社会响应也非常踊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今天向地震灾区捐款的热度差不多。当时西医资源极其稀缺,中医则大把抓。然而,奔赴疫区的医生竟然全部是西医。有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北京协和医学堂以及济南、烟台、保定、吉林、长春、奉天、阿是河等地传教士医师和医学生。这些人加起来也不过医师20人,医学生29人。其中仅协和就有8名外籍医师、12名毕业生和12名高年级学生参加,真不愧为中国医学第一学府。   中医呢?大名鼎鼎的伤寒学派呢?温病学派呢?孟河学派呢?汇通派呢?四大名医呢?他们全做了缩头乌龟。当今国医大师邓铁涛面对非典曾经豪言,中医不怕非典,因为明清温病学派留下了有效的经验。清末中医“大家”很多,他们自然也很熟悉邓铁涛所谓的温病经验,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奔赴疫区,一个也没有!但他们在后方的报纸上热闹的打嘴仗。有一个从长春逃出到天津的中医张聪彝(历史上死亡逾百万的金元之际的汴京鼠疫中,也有一位逃兵,就是大名鼎鼎的脾胃派祖师李杲。他的表现是逃出后抨击疫区的医生,说他们都治错了,补土才是对的)实在看不过去了,说:“试问鼠疫致死一霎那之顷,以吾国医药之迂缓,而谓能立刻奏效乎?如曰能也,二三君子何不束装赴奉一试其技,而乃于此间饶舌乎?”这一段话把中医顶到墙角,无路可退。当时京城三名医之一的丁子良憋得满脸通红,愤而应战:“三五日内商议妥恰,即可见诸实行。”但最终他还是勇于食言了,毕竟生命最重要。后方的中医大师们拎得清。   前方的中医们没有这样的运气,他们逃无可逃,他们的表现可叹可泣。据中国医生全绍清的统计,在傅家甸抗击鼠疫的工作人员共有2943人,死亡297人,死亡率10.1%。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运送病人的工人,150人死69人,46%;其次就是中医9人死4人,44%;作为对比,西医和医学生49人,仅死2人,4.1%。这些中医之所以死亡,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戴口罩,他们不相信鼠疫是由于呼吸道传播的鼠疫杆菌引起的。对这个数据,后来在“奉天国际鼠疫会议”上,英国鼠疫专家细菌学家医学博士皮特里认为,暴露于感染的中医的数字应该远远不止9人,如果全部计算的话,死亡率可能是90%,而不是44%。   在《奉天国际鼠疫会议报告》中记载有外籍医师的调查,河间府某地有2个村庄,因为一个鼠疫病人路过而惨遭灭绝。村里有一名老中医,他为病人望闻问切后即和他的病人一起死去。这样的例子应该是大量存在的,堙没在无数的死亡里。   在奉天,市民一开始对西医主导的政府抗疫措施尤其是“隔离”强烈不满,这特么没有人权嘛。于是,商人们出资出力,成立中医主管的民间鼠疫医院。在这个医院里,医生不戴口罩,更不用杀菌剂,一个个自信满满,拿鼠疫当伤寒或温病玩。不到2个星期,死了160人,包括4名中医。政府不得不关闭了这些中医鼠疫医院。   在长春,一开始市民和中医也是一致不相信鼠疫没治。尽管已有9名中医死亡,更多的中医可能认为那些死的都是庸医,他们一面诋毁防疫处,一面也成立了鼠疫医院。这家医院只运行了7天,就死了2名中医,7名护理人员。《奉天国际鼠疫会议报告》中写道:“这些中医的死亡给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认识到这种疾病的危险,终于接受了正确的防疫措施。”在长春还有一个10万人的地区,有31位执业中医,17人在鼠疫中“殉职”(54.8%)。他们的死也教育了人民。   据《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记载,在傅家甸一区,执业中医中7人死亡。其中有一位不怕鼠疫的牛人,是当地“医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他也不例外的死于鼠疫。更惨的是,他的尸体被老婆弃于街上。医盲都知道害怕,中医却不怕,这是无知带来的巨大勇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对鼠疫的认识是负数,比不上医盲。  对这些在鼠疫中死亡的中医的评价应该厚道点,他们中虽然有部分贪财败德,大部分仍不乏医者之爱与勇气。他们的死,是中医作为落后医学的必然。他们的死,除了警醒民众,没有留下任何学术的经验和成果。  伍连德和几十人西医在百日内制服史上死亡率最高的瘟疫后,清政府召开了一个国际鼠疫大会。共有11个国家33名医学家参加,这些国家是美、奥匈、法、德、英、意、日、墨、荷、俄、中,集中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传染病、细菌学和鼠疫防控专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鼠疫大会,也是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伍连德PK掉大名鼎鼎的日本北里柴三郎(鼠疫杆菌的发现者)任大会主席。大会进行26天,留下了40余万字的会议报告,是近代医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对世界医学屈指可数的贡献之一。中国自家举办的国际会议,我们从会议《报告》里看不到一位中医师的发言。也就是说,那些因抗疫而殉职的中医,他们的死只是病人之死,而不是医生之死;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有益的经验,哪怕“达原饮”这样的方子也没有留下一个;他们的医学贡献不夸张的说,是零。   西医呢?西医在这次鼠疫中的贡献是什么?   西医的贡献在于,他们运用历史并不悠久的有关科学理论(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细菌学、病理学等),加上大无畏的勇气和创新,成功控制了这一场史上最可怕的瘟疫,使中华民族避免了一次灭顶之灾。如报告所展示,西医做了大量细菌学实验。仅日本就在满洲解剖了3万只老鼠,证明了老鼠没有感染这次鼠疫,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做了大量的解剖和病理学研究。其中伍连德在到哈尔滨的第三天就做了中国历史上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例人体解剖。做了很多动物实验和血清学实验。做了卓有成效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了旱獭为传染源。研究了尸体传播、跳蚤传播、动物传播、空气传播等传播方式。详细描述了肺鼠疫的临床特征。使用了疫苗和血清学治疗,并验证了其效用。明确鼠疫的消退不是自然消退,而是源于科学的防疫措施。产生了许多有效的防疫措施如武氏口罩、火车厢隔离、尸体焚烧等,这些防疫措施及其精神在后来的非典中仍然发挥了作用。   中医历史上经历过多次鼠疫,如汴京鼠疫,以死亡百万的人间惨剧,只有李杲得出结论,说这不是伤寒,是脾胃不足,脾胃不足,要补土,补土。史不绝书的瘟疫中,中医大多数一片空白,少数得出的是如李杲一样拍脑袋的荒谬学说,在其后的抗疫中得不到任何验证;张仲景如是,金元明清无数的温病学家医亦如是。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对付鼠疫杆菌的特效药物,鼠疫比肺炎要好治得多。尽管在传染病法中鼠疫仍然列为一号病,作为最高死亡率的烈性传染病的鼠疫实际已经成为历史。   人类与传染病之间的战争不会结束,旧病原体卷土重来,新病原体层出不穷,而现代医学的进展也是日新月异,尽可做旗鼓相当之应对,在现代医学的护佑下,传染病不再是人类的第一杀手。   而中医,依然喃喃于伤寒温病。每当新疫出现,必附西医诊断之后,不必望闻问切,辨证方案即出,板蓝根、达原饮......万变不离。何自欺欺世之甚也!   中西医第一次大对决过去一百年了,尽管结论如此清晰,也难当刻意的遗忘,和歪曲。但真相就是真相,是不可能永远被完全遮掩住的。
146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类面临的七大威胁:从核冬天到超级火山爆发(组图)
杨学祥 2016-5-1 18:58
人类面临的七大威胁:从核冬天到超级火山爆发(组图)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2016年05月01日11:38 | 我来说两句( 0 人参与) | 保存到博客 大河网 大河网   (原标题:人类面临的七大威胁)   人类面临的七大威胁   ——从核冬天到毁灭性的超级火山爆发 2 超级火山喷发的威力无法估量。 2 核爆炸或将使天地一片昏暗。 1 小行星撞击可能给人类文明带来毁灭性打击。 1 失控的温室效应可能导致温度上升至数百摄氏度,使海洋沸腾,让生命无法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1 太阳也会有寿终正寝的那一日,而地球生命的归宿与太阳的命运息息相关。 1 伽玛射线暴由超大质量恒星的爆炸产生,是宇宙中最剧烈的爆炸。 在现在这个流动性超高、城市格局为主的世界,全球性传染病更容易大规模暴发。   本报记者 刘 霞 综合外电   近期,《奥秘》(《How It Works》)杂志总结了可能导致世界毁灭的七大灾难性场景。其中包括小行星撞击地球、核冬天、全球性流行病的快速蔓延以及太阳衰亡等,而最大的灾难是超级火山的超级爆发。   世界末日话题几百年来就一直没有消停过,也一直是科幻小说和电影的流行题材,但最后没有一次被证明是靠谱的。不过,科学家们的确一直在考虑这一问题的现实可能性。有科学理论认为,有些场景有变成现实的危险。这些场景包括: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人们无处可逃;致命性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导致全球人口在数日之内消失殆尽等,而最大的威胁可能是超级火山的爆发。    大地的勃然之怒:超级火山爆发   超级火山爆发是火山活动中的“怪兽”。并非随便一座火山爆发就把它说为超级火山,按照目前火山爆发级别的分类,超级火山爆发通常是指喷发量超过1000立方千米,或火山喷发指数VEI8级及以上的火山爆发,其威力是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爆发的1000倍。   1980年5月18日,美国华盛顿州斯卡梅尼亚县境内的圣海伦火山发生了一次重大爆发。火山的整个北坡分崩离析,山顶被整整削去396米,这是美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强、最致命的一次火山爆发。   当日上午8点32分,5.1级地震撼动华盛顿州的圣海伦斯山,引发史上最大山崩。随着大地的移动,炽热的火山核心暴露出来,引起巨大爆炸,喷出蒸汽、火山灰和岩石碎片。爆炸声传到数百公里外;压力波将整座森林夷为平地;热浪融化了冰川;引发毁灭性泥石流,夺去57人的生命,导致数千只野生动物死亡,数百平方公里地区变成一片废墟。火山灰柱喷射十多个小时,冲上24公里外的高空,撒落在华盛顿州东部及其他十个州,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   地质学家从未见过超级火山爆发,但根据之前灾难留下的遗迹,他们推测出超级火山爆发的细节。超级火山爆发时,会将1000多立方千米的物质喷射到空中,喷发的碎片会从天而降,遭到毁灭的地域面积可能像欧洲那么大。不过,最重要的是爆发期间喷射到平流层中的灼热气体会给人类带来致命的危害。   这些灼热气体会在全球各地散布,形成含硫酸的烟雾层,这种烟雾会存在数年,仿佛一个罩子把地球牢牢罩住,反射并吸收太阳辐射,使上层大气变暖,阻止热量到达地球表面从而引发火山冬天,使气候系统变得极不稳定。如此一来,地表温度会迅速变化,对农业造成巨大损害并导致饥荒。据推测,这些变化可能会开启冰川时代。   2011年1月,科学家们警告称,美国黄石火山或许已经进入活跃期,据模拟分析显示,一旦该火山喷发,将导致灾难性后果。黄石超级火山作为唯一位于大陆上的超级活火山,其威力无法估量。据地质学家推算,黄石超级火山历史上已喷发上百次,最早是在1650万年前,最后是在63万年前。而它的喷发周期大约就是60万年,再加上最近几年太阳活动越来越剧烈,黄石超级火山似乎很快就要喷发了。据估计,它的威力可能是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的1000倍到8000倍。   庆幸的是,这样灾难性的超级火山爆发很罕见。已知的最近一次超级火山爆发发生在2.7万年前的新西兰。但它是不可避免的,人们不知道下次超级火山爆发会何时发生,也不知道如何阻止其发生。    核冬天:天地或将一片昏暗   核冬天是科学家对大规模核爆炸后(如大规模核战争)天气情形的一种推测。1983年,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与他人合写的《核冬天:多次核爆炸的全球性后果》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首次阐明了该观点。   核冬天理论认为:当使用大量核武器,特别是对城市的易燃目标使用核武器,会让大量的烟和煤烟进入地球大气层,持续数年进入冰冷而干燥的冬天。原因在于:当核爆炸时,巨大的能量将大量的烟尘注入大气,有的高达12公里以上进入平流层。由于核爆炸所产生的烟尘微粒有相当大部分直径小于1微米,它们能在高空停留数天乃至一年以上,对从太阳来的可见光辐射有较强吸收力,而对地面向外的红外光辐射的吸收力较弱,导致高层大气升温,地表温度下降,产生了与温室效应相反的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如严冬般的景观,称为核冬天。   科学家们估计,最恶劣的一种情况是,99%的阳光或许在长达数月之内无法照耀大地,导致光合作用失效,食品异常短缺。地球表面温度可能会迅速下降数十摄氏度,持续时间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整个地球仿佛进入让人难以忍受的北极环境。届时,动植物和人类或许都将在满天黑暗中灭绝。   但后来一些科学家认为,该模型不完善。比如,它忽视了烟尘必须飘到极高点才能不被雨水驱散这个因素,因而会长时间弥漫的说法不准确。萨根在1990年的一篇文章中承认,以前对温度的估计是错误的。他说,一场全面爆发的核战争顶多会使地球北部的气温降低2摄氏度左右。就是说,全面核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没有先前估计的严重,但仍难以承受。   科学家认为,除大规模火山爆发外,较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都能产生类似核冬天的后果。    小行星撞地球:飞来横石,人类伤不起   小行星被普遍看作是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的副产品,此后的几十亿年间,一些小行星乃至它们的陨石碎片不断光临地球。对于地球而言,小行星中真正可能对地球造成威胁的“杀手”约有2000颗。有科学家认为,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致使当时的“陆地之王”——恐龙在地球上灭绝。   尽管这样的小行星非常罕见,但科学家认为,大小仅为其五分之一的小行星就可能给人类文明带来毁灭性打击。小行星碰撞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0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能量,碰撞冲击波将毁灭半径300公里之内的任何事物。碰撞产生的灰尘和残骸还将产生“碰撞冬季”,使多数生物灭亡。   如果小行星撞入海洋,将会引发巨大的海啸,将海岸线抹去,并将海水喷入大气中,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幸存者也会被暴露在足以致命的紫外线辐射下。   据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正在对一颗编号为1950 DA的小行星开展严密监视,预计在公元2880年3月16日,这颗小天体有可能与地球相撞。这颗小行星直径约1公里,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为15公里/秒,如果按照它现在的速度和方向,它将有可能以6万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入大西洋海域。   如果这一撞击事件真的发生,它将释放出超过4.48万兆吨TNT当量的能量。尽管按照目前的估算,发生撞击的可能性仅为0.3%左右,但这已经比任何其他小行星对地球构成的撞击风险高出50%以上。   不过,科学家们也同时认为,公众大可不必为此感到惊慌,即便最终确认这颗小行星的确会撞击地球,因此需要改变其轨道使其避开地球,我们也还拥有数百年的预警和准备时间,届时完全可以自信应对,如可以通过喷涂颜料等手段改变小行星的表面反照率,从而让太阳光产生的光压效应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迹等。    温室效应失控:海洋沸腾让人难以生存   众所周知,温室效应对于生命的影响亟需关注。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的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一直被认为是造成温度平衡失调的“元凶”。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浓度已经升高至警戒水平,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个厚厚的毯子,吸收的热量越来越多,导致全球温度不断上升。   温度越高,蒸发的水汽也越多,导致云层加厚,使温室效应进一步恶化,因为云层本身就是比较强的绝热体。而另一方面,人们一直倚重的碳汇——岩石和海洋虽然能将二氧化碳拉出大气,但这种方法并不稳定,而且,这些碳还会释放出来,使问题进一步恶化。   科学家们警告称,可能存在一个温度的临界点,如果我们到达这一临界点,那么,失控的温室效应可能导致温度上升至数百摄氏度,使海洋沸腾,让生命无法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太阳衰亡:人类灭亡或向外星殖民   太阳为地球上的万事万物提供能量,但就如人们常说的,花无百日好,太阳也会有寿终正寝的那一日,而地球生命的归宿与太阳的命运息息相关。   当太阳的大限到来,燃料耗尽,随着向外的力量无法平衡内部的引力,其内核会分崩离析。届时,它的外壳将不断膨胀,逐渐成为一颗红巨星。计算机模拟显示,太阳最终会膨胀形成当前体积的250倍。之前的研究显示,膨胀的太阳将吞没水星和金星,期间火星将停留在安全区域之内,但是地球仍处于一个变化不定的区域,这是由于地球位于这些行星之间的位置。垂死的太阳将变成一个稠密的白矮星,被炫目耀眼的行星状星云所包围。   在未来,随着太阳演变成红巨星走向生命末期,地球人类要么在宇宙中寻找新的立足之处,要么就是选择灭亡。    伽玛射线暴:人类的银翼杀手   宇宙中的爆炸之巨大令人难以想象。当一颗15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爆炸时,将会产生宇宙中最明亮的光源,在短短几秒钟内就会释放出太阳在十亿年才能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的39次方吨爆炸物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爆炸会产生高能辐射粒子束,被称为伽玛射线暴(GRB),天文学家认为,它是宇宙中最高能量之所在。   伽玛射线暴发现于1967年,数十年来,人们对其本质了解得还不很清楚,但基本可以确定,它由超大质量恒星的爆炸产生,是宇宙中最剧烈的爆炸。伽玛射线暴是目前天文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曾在1997年和1999年两度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列。   据媒体报道,2014年12月初,NASA、阿拉巴马大学汉兹维尔分校(UAH)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观察到了迄今最大伽玛射线暴。人们可能会对此紧张不安,担心来自太空的大量伽玛射线会让地球爆炸,或把地球烤焦,使地球上的生物走向毁灭。   伽玛射线“袭击”地球时,会破坏地球大气层平流层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氮氧化物,使地球被一层“棕褐色的烟雾”包围,臭氧层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时,紫外线强度比正常情况要强至少50倍,足以使地表生物丧命。这一时期,大多数生活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生物,尤其是海洋浅水生物几乎都灭绝了,而深水生物则幸免于难。伽玛射线的第二个影响是,大量氮氧化物使地球大气层温度下降,地表降温,进而导致冰期的来临。   有理论认为,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在6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地球曾被伽玛射线暴袭击。最近一个新理论提出,伽玛射线暴导致了地球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灭绝,即4.5亿年前的奥陶纪大灭绝。这是第一次物种大灭绝,比恐龙灭绝那次要严重得多,当时天空中出现了两个太阳,70%的大气和海洋生物链被破坏,75%的生物从地球上消失,脊椎动物成为了地球上新的霸主。   去年2月初,有天文学家表示,一颗距离地球大约8000光年,代号为WR 104的巨大恒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超新星爆炸,地球正位于危险的伽玛射线暴所经过的路径上,届时产生的大量伽玛射线会到达地球,摧毁地球大气层中四分之一的臭氧。不过,也有科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    全球性传染病:杀人于无形   全球性传染病曾给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人口骤减、家族灭亡,死亡人数远远超过战争。地球历史上曾经暴发多次传染疾病,导致无数人死亡。例如,中世纪欧洲暴发的黑死病导致当时欧洲50%的人口死亡。黑死病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   另外,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全球有370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但随后的“1918流感”则在几个月内带走了2000万人的生命。短短一年内,流感继续蔓延,死亡人数十分惊人,估计全球范围内有5000万到1亿人死于此疫。这场流感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瘟疫。   另外一种传染很厉害的流行病是天花。天花病菌已经在人类社会传播了数千年,最厉害时可导致30%的死亡率。尽管在1796年天花疫苗已经出现,但是天花病毒仍在继续传播,甚至在1976年,天花还造成了2万人的死亡和全球数百万人的恐慌。同一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推行大规模接种天花疫苗,1977年天花病例彻底消失。如今,这种病毒除了实验室外,在自然界已经不见踪影。   尽管科学家在卫生和医药领域取得的进步帮我们远离了很多病原体的侵害,但随着出国旅游人次和人口密度与日俱增,病毒的传播更加迅速,全球性传染病更容易大规模暴发。比如,2003年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在数月之内蔓延至全球七大洲中的六个,造成8000人感染,750人死亡;而2014年源于西非的埃博拉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高达1.1万人,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人将其称为全球迄今所面对的“和平年代的最大挑战”。   埃博拉是一种十分罕见、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到目前为止,美国、英国、瑞士报道过输入病例,均为流行区旅行。   今年1月底,寨卡病毒在巴西暴发。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指出,寨卡病毒正在美洲进行“爆炸式”传播,预计可能在美洲感染300万至400万人。   而那些潜伏着的疾病则是最大的威胁,因为它们包含有未知的病原体,且目前我们还没有疫苗。其中最危险的是那些具有高传染性但症状并不明显的疾病,这意味着受到感染的人会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将疾病传染给他人。另外,能快速成熟的疾病也不太可能通过接种的方式来对抗。在现在这个流动性超高、城市格局为主的世界,拥有这三种特征的致命疾病可能会给人类带来致命威胁。   寨卡病毒就是如此,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2月8日消息,每5个感染寨卡病毒的人中就有4个没有任何症状,这让追踪或遏制该病毒变得非常困难。而且,该病毒还获得了穿越母体和胎儿之间胎盘屏障的新能力,这意味着它可能发生了变异,从而给科学家提出了又一个挑战。   乐观主义者认为,人类可以避免愚蠢的核战争,做一个负责任的地球公民,对抗气候变化,并在疾病出现之前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至少这些情景是人类自己可以控制的,除此之外,我们只能请求物理学法则大发善心了。   另外,从统计学角度来说,超级火山最有可能最先袭击人类。因为一个极具毁灭性的超级火山爆发每10万年可能就出现一次;而伽玛射线暴和小行星造成的巨大危害,可能50万年才遇到一次。其实,最有可能是上述灾难性事件“狼狈为奸”,而人类的反应又混乱一片,才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来源科技日报社-中国科技网) http://roll.sohu.com/20160501/n447115030.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4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应该起诉韩国MERS患者故意传播传染病罪
热度 3 gaoshannankai 2015-5-30 11:40
又看到2则令人气愤的消息 中国确诊首例MERS病例 锁定158名同机乘客 韩国患者已被隔离 仍执意乘飞机来华出差 对于已经明知患病的韩国人,执意来华出差, 怎么通过的那个发热检查,我们上次非典花了那么多钱买了 这些装置,现在是不是都成了废铁了? 这个病人个人治疗以及惊动我们cdc部门追查 其他乘客,带来多大损失,对中国人带来了安全隐患, 如果不是世卫组织及时通知,没有及时发现隔离这个人, 后果不堪设想。 http://www.sciencenets.com/home.php?mod=spaceuid=272do=blogquickforward=1id=4618
2679 次阅读|4 个评论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sciencepress 2015-3-14 08:12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微信! 周六(3月14日)微信,9:00发布: 这个世界怎了?专家解读传染病一波接着一波来袭的风险因素 媒体报道北京今年麻疹超500例,流感疫情或回升。想及近年来SARS、H7N9、埃博拉……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一波接着一波来袭,专家解读导致疫情的主要风险因素。 周日 (3月15日) 微信,9:00发布 求解食品安全 │ 肉禽蛋食品安全 【求解食品安全】 系列 之三,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食品原料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本期直面肉禽蛋食品安全问题,深入剖析我国肉禽蛋食品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以及在肉禽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方面的差距。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埃博拉应急研究”重大项目指南-自然基金委20150119
zhaohq1209 2015-1-23 10:31
附件 “埃博拉应急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导致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生急性感染的烈性传染病。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埃博拉出血热已多次在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流行,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2013年起,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相继出现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且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截至2014年12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埃博拉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6841人死亡,受感染的病例总数达到18464人,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埃博拉疫情。目前,应对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疫苗和药物都还处于研制阶段。随着我国劳务贸易和国际合作的日益频繁,尤其是和非洲国家的商贸和人员交流日益活跃,埃博拉病毒进入我国的风险一直很大,给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及社会安全带来严重挑战。对埃博拉出血热和埃博拉病毒启动相关基础研究,如认识病毒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其致病机制,研发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埃博拉出血热在我国的出现和蔓延势在必行。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项 目将针对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的重大需求,围绕病原学、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免疫病理和抗病毒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尽快揭示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制,为防治埃博拉出血热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埃博拉病原学研究。 主要资助针对埃博拉病毒本身的研究,旨在阐明埃博拉病毒生物学特征及其遗传变异规律。研究内容包括埃博拉病毒的动物溯源,病毒基因组变异和进化规律,病毒的入侵、复制和装配机理,病毒主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以及病原检测的新策略研究。 (二)埃博拉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 主要资助通过蛋白质谱或深度测序等组学手段研究埃博拉病毒蛋白与宿主蛋白或非编码RNA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和系统调控网络,深入研究干扰素系统蛋白与病毒抗干扰素蛋白之间的相互拮抗机制,研究各种病毒蛋白翻译后修饰的信号调控机制。 (三)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研究。 主要资助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机制研究。重点资助导致炎性细胞异常激活的病毒组分挖掘,以及炎性反应免疫调节的网络机制研究。资助研究病毒高滴度复制的免疫逃逸机制,以及凝血障碍的分子与免疫细胞机制。鼓励通过建立细胞和动物感染模型,系统阐述埃博拉病毒及出血热的自然感染史和病理学特征,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础研究建立关键的技术平台。 (四)抗病毒机制研究和新药物靶点的发现。 主要资助针对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防治手段和作用机制研究。包括新药物靶点的发现,抗病毒抗体、多肽及小分子的筛选及结构与功能研究,以病毒关键位点为靶向的新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假病毒和复制子等高效安全可控的体外评价体系的研究等。 三、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者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即项目主持人和课题负责人)申请。 (二)限项规定。 本重大项目不计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限项申请范围。 (三)资助强度与资助期限。 本重大项目计划资助1项,资助“直接费用”2000万元,资助期限为“2015年7月—2017年12月”。 (四)申请注意事项。 1. 本重大项目 只受理整体申请,要分别撰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不单独受理针对本项目指南的部分研究内容或一个课题的申请。 项目课题设置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合作单位不超过2个;项目主持人必须是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本重大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特别要求: 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均应当使用唯一身份证件申请项目,曾经使用其他身份证件作为申请人或主要参与者获得过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书中说明,否则按不端行为处理,依托单位负有审核责任。 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不符合项目指南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ISIS系统,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要求撰写申请书。 重大项目的项目申请人须先在 ISIS 系统中填写“项目申请书”,并给该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赋予课题申请权限,未经赋权的课题申请人将无法提交申请。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附注说明选择“埃博拉应急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H19。 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4)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所申请重大项目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部分说明本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只填写各课题“申请人”相关信息;“签字和盖章页”(可根据需求增加)中“依托单位公章”须加盖“项目申请人”所属依托单位公章,“合作研究单位公章”须加盖“课题申请人”所属依托单位公章。 “课题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课题所有主要成员相关信息。“签字和盖章页”中“依托单位公章”须加盖“课题申请人”所属依托单位公章;“签字和盖章页”中“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已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单位注册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 (5) 所有研究工作都要求在符合国家生物安全操作规定的条件下严格执行。 (6)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 (7)申请人应当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8) “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应当通过各自的依托单位提交。其中“课题申请书”必须先于“项目申请书”提交,“项目申请书”待全部“课题申请书”提交完毕并确认生成项目总预算表无误后再行提交。 3. 依托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具体要求如下: (1)报送经依托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提交电子申请材料时,应当通过ISIS系统逐项确认。 (3)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当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4) 可将纸质申请材料直接送达或者邮寄至项目材料 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重大项目申请材料”。请勿使用邮政包裹,以免延误申请。 4. 本重大项目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15年3月2日至10日16时。申请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医学科学部负责受理及后续工作。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 邮 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2015年1月19日印发
个人分类: 其他|1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预测预警方法的研究进展
qujiangwen 2014-10-28 12:07
传染病预测预警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传染病预测预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监测早期发现传染病发生的异常先兆或事件发展的不良趋势,进而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目前传染病预测预警的方法包括应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手段进行预测预警,利用症状监测进行预测预警,通过监测传染病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预测预警,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数学模型进行预测预警等。传染病预测预警工作的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流行病学理论,已经向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转变,对现代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染病预测预警是以监测为基础,根据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有关因素早期发现异常的先兆或事件发展的不良趋势,从而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预测预警是对公众的预防行为进行超前调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把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先防范,建立一种积极主动的保障机制,避免传染病事件造成影响的不断扩大。近些年来,传染病的预测预警已逐渐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出现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本文将就传染病预测预警的现状和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为今后的传染病的防制提供理论依据。 (一)应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手段进行预测预警 如果互联网上关于某种传染病的搜索结果在短期内激增,这可能准确预示着此种疾病将会暴发。 例如,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会通过 Google 等搜索引擎了解流感的暴发情况以及应对流感的一些措施,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某些与流感的关键词,如流感、勤洗手、带口罩、流感疫苗等会高频率出现。同样地,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也会通过 twitter 等聊天工具反映用户本人、朋友是否感染流感,或者与流感相关的信息等。因此,利用 Google/twitter 等工具抓取与流感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的频率可以准确地判断流感在哪里扩散。美国科学家将 2004-2009 年查询所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感估算结果与官方的流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 Google 流感搜索引擎查询所得到的估测结果与历史流感疫情非常接近 , 并且可以 赶在政府和流行病学专家之前两个星期提前预测到流感暴发的出现 [ 1 ] 。 Jiwei L 等 通对 Twitter 数据流加以过滤,留取与流感相关的信息,并为这些信息加上地理位置标签,以显示相关流感 Twitter 信息来自哪里,以及这些信息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他们统计了 2008 年 6 月到 2010 年 6 月约 100 万用户发布的 360 万条同流感相关的 Twitter 信息,研究显示 Twitter 的流感信息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流感暴发数据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能够成功推断出哪些地区出现了流感暴发的初期症状,进而提前预测到某个地区流感即将到来 [ 2 ] 。虽然 应用数字化监测手段能比传统监测方法能够提前预测到传染病的暴发, 但是它 并不能取代传统监测系统,而只能作为疾病监测预警手段的一种扩展 [ 3 ] 。 (二) 利用症状监测系统进行预测预警 症状监测是指通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与所监测的疾病相关的一组临床特征 ( 症状 ) 和 / 或相关社会现象的发生频率来获取传统公共卫生监测不能提供的疾病防控信息,及时发现疾病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异常聚集,以期对生物恐怖袭击、新发传染病、原因不明传染病及其他聚集性不良公共健康事件的暴发进行早期探查、预警和快速反应的监测方法。目前在症状监测方面应用最成熟的应当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 (AFP)病例 监测,中国自 2000 年被世界卫生组织 证实无脊灰野病毒传播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包括14种疾病在内的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主动监测系统用以早期发现输入性脊髓灰质炎病例,2011年7月,监测人员通过该系统在新疆和田地区成功的发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增多,经实验室确证系源自巴基斯坦的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传播,并通过5轮强化免疫使疫情迅速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终成功的阻断了野病毒的传播 [ 4 ] 。 对鸟类的死亡和患病情况进行监测也是症状监测的一种重要方式,死鸟的出现是监测西尼罗病毒早期传播最为敏感的指标 [ 5 ] 。自 1999 年在美国纽约首次暴发后,西尼罗病毒在美国的流行日益严重。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西尼罗病毒,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建立了死鸟监测体系来早期发现西尼罗河病毒的活动,监测内容包括定期报告和分析病鸟或死鸟的情况以及有针对性的对鸟类是否感染西尼罗病毒进行实验室检测。 2002 年,美国共有 582 个市县出现了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其中有 543 个通过本项监测获得了西尼罗病毒的早期活动信号,死鸟出现的时间比人类病例的出现平均提前了一个多月 [ 6 ] 。英国科学家通过对感冒和流感呼救电话进行监测,在利用泊松模型建立预警阈值的基础上,与临床上流感样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进行对比,回顾性研究发现能够提前 2 周提前预警到流感暴发,前瞻性研究发现能够提前 6 天预警流感暴发 [ 7 ] 。 (三)通过监测传染病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预测预警   新发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促使科学界加紧研究用于追踪和应对传染病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曲江文等 采用 Logistic 回归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以及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和流感大流行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从太阳黑子活动影响病毒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太阳黑子活动影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和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为阐明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爆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通过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来预警流感大流行 。 Shamana J 等 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20 世纪 4 次流感的全球性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并通过基因重配形成更危险的毒株。因此,通过监测拉尼娜现象为将来预警流感大流行提供了可能 。 (四)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进行预测预警 卫星图像不仅能用来绘制各种地图,还能帮助人们早期预测什么时候会暴发流行病。为了监控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美国科学家以往采用调查老鼠种群,捕捉老鼠验血、植入微芯片等方法,但这些传统监测方法均费时费力。 2004 年,研究人员通过当地卫星图像分析地球表面植被数量变化来追踪鼠群变化,他们发现经过一个多雨的冬季,草木生长繁盛,为老鼠带来更多食物,老鼠的种群数量迅速增长,而更多老鼠也就意味着更多汉坦病毒可能接触到人类。根据连续 3 年来的数据分析发现,从植物数量增加,到老鼠种群产生致病可能,期间间隔约为 12 到 16 个月,从而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的预警提供了可能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在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北部地区,研究人员推测麻疹的季节性暴发可能与人们在旱季开始时迁徙到尼日尔的活动有关,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量化这些活动。于是研究人员采用夜晚光线的变化作为衡量人口密度的一个参数,并且通过卫星图像成功发现该地区 夜晚亮度的增加伴随着麻疹的暴发,从而为解释和预测麻疹在这一地区的暴发情况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 Shaman J 等 采用了一种被广泛用于现代数据天气预报的资料同化技术,设计出了一个实时、基于网页的地方季节性流感估算的框架,研究人员使用来自纽约市 2003-2008 年相关流感季节性暴发的资料,计算出了每周整体流感预报数据。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技术可以在流感暴发峰值的 7 个多星期之前预测出一场流感暴发峰值的出现时间,从而使得季节性流感定量预测成为可能 。 (五)应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预测预警 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接下来会在哪里及在何时出现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往预测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的传播模型一般侧重于地理上的距离,或者采用一些结合了流动性与流行病学数据的现代、复杂的疾病蔓延模型,但是这些预测方法应用于现代社会效果并不是很好。 Brockmann D 等通过“有效距离”来分析传染病的蔓延,这种“有效距离”的提出是基于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概率,如果两个地区之间的迁移概率越大,那么他们之间的“有效距离就越小。根据他们对距离的新的定义,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可预测某种新发的传染病会在哪里以及在何时发生的“反应扩散模型”,在新模型中通过计算航空运输网络的运输强度来表征地区间的有效距离,他们应用新数学模型分析了2003年的SARS疫情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疾病暴发路径并得到很好的验证 。这种基于全球各地联系关系来分析流行病动态的数学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确定疾病暴发起源和预测疾病蔓延路径,从而提前做到预警和应对。Lu L等 采用“泊松时间序列模型”对包括最低气温、最高温度、最小相对湿度、风速和降雨量在内的气象数据与 2001-2006 年 6 年期间中国广州市内的登革热发病数作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更高的最低气温和更低的风速与登革热发病总数相关。如果在数学模型中将湿度的影响也考虑在内,建立的模型与实际情况更为相符,而且发现最低气温和最小相对湿度出现后大约一个月才会实际引发登革热疫情,风速的影响在当月即可体现出来,从而为当地的登革热疫情预警提供了可能 。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为了能够提前预测下一次流感病毒的进化方向和预判未来流感病毒的特征, Luksza M 等结合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详细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历年甲型 H3N2 病毒的基因组特征,确认了一些有助于判断病毒进化方向的指标,并建立了预测流感病毒的“适应性模型”,为预测下一年可能流行的毒株种类提供了可行性 。 综上所述,传染病预测预警工作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已经向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转变,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走向成熟。这些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完善和充实目前的传染病监测体系,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的维护国家正常的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Ginsberg J, Mohebbi MH, Patel RS, et al. Detecting influenza epidemics using search engine query data . Nature, 2009,457(7232): 1012–1014. 2. Jiwei L, Claire C. Early Stage Influenza Detection from Twitter . Social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2013; arXiv: 1309.7340 3. Milinovich GJ, Williams GM, Clements ACA, et al. Internet-based surveillance systems for monitori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 160-168 4. Luo HM , Zhang Y , Wang XQ ,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a poliomyelitis outbreak in Xinjiang, China ..N Engl J Med, 2013, 369(21):1981-1990. 5. Carney RM, Ahearn SC, McConchie A, et al.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West Nile Virus Risk Areas, California, USA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 17(8):1445-1454 6. Julian KG , Eidson M , Kipp AM , et al. Early season crow mortality as a sentinel for West Nile virus disease in humans,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 Vector Borne Zoonotic Dis, 2002, 2(3):145-155. 7. Cooper DL, Verlander NQ, Elliot AJ, et al. Can syndromic thresholds provide early warning of national influenza outbreaks?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7, 31, (1), 17-25. 8. Qu J. Is sunspot activity a factor in influenza pandemics? Rev Med Virol. 2016; 309-313.. 9.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2,29 (2): 188-190. 10.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2011,5(18): 37-47 11. 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ntilde;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 PNAS, 2012, 109 (12):1-3 12. Cao L, Cova TJ, Dennison PE, et al. Using MODIS satellite imagery to predict hantavirus risk .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11, 20(4): 620–629 13. Bharti, N, Tatem, AJ, Ferrari MJ.et al, Explaining Seasonal Fluctuations of Measles in Niger Using Nighttime Lights Imagery . Science, 2011,334, (6061): 1424-1427 14. Shaman J , Karspeck A. Forecasting seasonal outbreaks of influenza . PNAS, 2012,109 ( 50 ) :20425–20430 15. Brockmann D, Helbing D. The Hidden Geometry of Complex, Network-Driven Contagion Phenomena . Science, 2013,342 (6164 ):1337-1342 16. Lu L, Lin H, Tian L,et al.Time series analysis of dengue fever and weather in Guangzhou, China . BMC Public Health, 2009, 9(395):1-5 17. Luksza M, Lassig M. A predictive fitness model for influenza . Nature, 2014, 1-5 Progress in methods to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 nfectious diseases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is hot and difficult issues of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urrent world. 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forecast and early warning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ened abnormal or undesirable trend of events occurring infectious disease through early detection and improve the initiative and foresigh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Methods currently forecast and early warn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clud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and other digital means, the use of symptom surveill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moder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 variety of mathematical model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existing epidemiological theory. These methods have transformed to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ublic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Key words : Infectious diseases;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Disease surveillance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3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较埃博拉和非典
热度 6 SNPs 2014-10-19 23:35
2002-3年的非典爆发重灾区是亚洲,这次埃博拉的重灾区是非洲。那次有八千二百多人生病,七百多人死亡,死亡率不到10%;这次已经有近一万人得病,四千多死亡,死亡率大约50%。非典病毒经呼吸道传染,埃博拉通过接触体液传染。非典的潜伏期很短2-7天,一般是3-5天;埃博拉潜伏期比较长, 2-21天,可以长达42天。 非典刚刚爆发的时候病原体是未知的,几个月后才知道是病毒,诊断也是随后才开发出来,没有治疗;这次的埃博拉爆发前人们就已经知道病原体是病毒,诊断也很快就有了,但是也是没有治疗。 死亡率和疾病传播能力成反比,死亡率越高,携带者越少,传播的机会也越少;不过,潜伏期和传播能力成正比,潜伏期越长,携带者接触他人的机会就越多,传播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虽然埃博拉死亡率高,但是因为潜伏期比较长,所以也是一样防不胜防。 我去年在钟南山院士举办的非典10年纪念研讨会上做过一个演讲,题目是“如果非典发生在今天,新技术能改写历史吗?”, 丁香园有我的幻灯片 。里面有这几张: 这里说当初的非典早期恐慌因为不知道病原体是什么;中期混乱因为没有诊断和治疗;最后靠硬性隔离结束爆发。 演讲也介绍了我们团队在历次爆发中都做的大量实际工作:03年非典期间研发出分子鉴别诊断试剂并且在香港,台湾,大陆等地检测了1500多病人标本,报批也进入了最后阶段,最后因为爆发高峰过去了就没有拿到报批;05年禽流感期间和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舒跃龙博士合作研发出了流感分型鉴别诊断试剂病分析了290个病人,确诊15例; 09年甲流期间,我们在美国做了3万多个实际临床检测,70%的病人有甲流,其中30%有合并细菌感染。有合并感染的病人死亡率高。这个试剂在美国得到FDA的批准。2013年我们也做了H7N9的分子检测,在iCubate全自动平台上的产品。 在那个演讲的最后,我用了这张幻灯片。认为如果非典发生在今天,科学家们能尽心尽力地合作,那么早期可以通过高通量测序确认病原体,测序结果能用来快速指导诊断试剂的开发,而实用免疫组库测序的技术,可以使我们有机会从病人(急性期,或者康复期)身上克隆出抗病毒抗体用来作为被动免疫治疗。 面对埃博拉的爆发,我们在美国哈森阿尔法研究院的团队已经投入紧急研发状态,希望能在美国本土的感染病人(两个护士)身上克隆出抗体。同时,我们还和国内的科学家(广州国家呼吸道疾病重点实验室陈凌博士)合作,希望能从猴子身上获得抗体。被动免疫是现有最好的治疗方法,所以那个曾经感染了埃博拉又康复了的医生就成了救世主,经常献血清给其他病人。如果我们克隆抗体并体外生产成功,就有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药物了。 在没有(被动免疫等)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在科学不给力的现状下,若想控制像非典,埃博拉这样的烈性传染病,靠的就是国家的政治力量了。埃博拉在七十年代中和九十年代中在非洲都有爆发,每次都有两三百人死亡。当初没有扩散开来主要还是爆发区的(军事)政府施行了决定戒严,严格控制疫区轻易不许人进出。 非典也好,埃博拉也好,挑战的不仅仅是人类的医学和生命科学能力,更是对社会和执政能力的挑战。碰到这种挑战,越是“专制”的政府,效率越高,疾病控制也越有效。你懂的。 相关文章: 如果非典发生在今天,新技术能改写历史吗? 等论文发表菜都凉了 Overview of the SARS epidemic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17694 次阅读|10 个评论
用生命换来的论文 -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与传播‏
热度 1 lily2014 2014-9-5 06:48
【本博主:在历史长河里, 人类社会经常面对一些致命的疾病。一些传染性强的致命疾病,经常会影响巨大数量的人群,乃至一个部落或一个国家的兴亡。 SARS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佛山爆发。当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与香港合作,以日继夜研究,在2003年 3 月 25 日, 与 香港大学微生物系一起宣布, SARS (非典)病原体是“冠状病毒”。可惜,中国的 CDC ,在 3 月 31 日,称非典型肺炎的致病源很可能是一种新变异的衣原体。直到 4 月 16 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明确宣布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 这次, Ebola 病毒在非洲大流行,美国又 深度介入。这个世界上,有时候,也需要 一 个国家来“管人家闲事”的。 转载一篇文章供参考。 】 用生命换来的论文 -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与传播 ‏ IvyP 这是埃博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爆发!截至 8月20日,已有超过2600例感染,其中1400多人死亡。这次埃博拉病毒爆发究竟始于何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一组国际研究者联合塞拉利昂卫生部对99个埃博拉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从而推断出了关于此次疫情的来源和传播模式,其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上。然而,截自论文发布时,已有5位论文作者不幸牺牲。 《科学》 8月5日收到这篇论文,8月21日即决定接收,并在今天发表。针对此项研究,博德研究所的克里斯蒂安•安德森(KristianG. Andersen)和丹尼尔•朴(Danny Park)等人进行了采访。 以往的埃博拉病毒病爆发仅限于中非的偏远地区,其中最大的疫情( 318例)发生在1976年。2014年的爆发则出现在西非地区,从2月开始于几内亚,在3月和5月分别扩散到了邻国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7月底到达尼日利亚。感染病例数增加迅速,倍增时间仅为34.8天。 凯内马公立医院里用于监测埃博拉的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引物。图片来源:论文作者之一的史蒂芬•盖尔(StephenGire) 在严重疫情还未扑灭的情况下,有关病毒流行及时而准确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者们急需了解这次埃博拉大爆发的起因、时间和传播方式,以及病毒的动态和演化进程。而其中的关键性人物,是一名由于高热和流产到塞拉利昂凯内马医院就诊的年轻女性。她被检测确认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成为塞拉利昂境内确认的 首个病例。 经过调查,塞拉利昂卫生部的人员最终确认,该名妇女是由于参加了一名死于埃博拉的草药医生的葬礼而感染上病毒,葬礼上还有其他 13名妇女,正是她们将病毒从几内亚传播到了塞拉利昂。 分析结果还显示,塞拉利昂境内的埃博拉疫情由两株不同的埃博拉病毒引起,几乎同时从几内亚传入。而其中一株在由一名染病的护士传播到其他人身上时,突变形成了第三株病毒。这第三株病毒则由开车运送这名护士以及照顾她的其他人进一步传播开来。 根据系统发生学的比较结果,研究者推测此次的埃博拉病毒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 1976年的那次大爆发。此次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可能是由中非地区的病毒在过去10年间分支出来,并经由动物宿主传播的。虽然研究者们还不确定到底是哪种动物导致了病毒的传播,但是果蝠(fruitbat)是头号疑犯,因为至少有一种果蝠的生活区域横跨了中非直到几内亚。 了解病毒的来源和传播可以防止疫情更大范围的扩散。“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个时候,一个人从动物宿主身上受到感染,而之后的所有病例均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然而,如果要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则需要对来自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的样品进行进一步测序,来分析是否有其 它动物传人的例子发生。”研究者对果壳网说:“在受埃博拉疫情影响的人口中,许多都以丛林肉为重要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来源,这种行为本身就容易产生健康问题。但如果我们观察的结果是真的,那么我们应该将关注重点更多地放在防止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上。” 为了了解埃博拉病毒在感染者体内的演化情况,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 99份样品中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测序,测序深度高达约2000×(注:测序深度为测序得到的碱基总量与基因组大小的比值,它是评价测序量的指标之一)。这些样品来自塞拉利昂的78名病人(包括了那12名参加 了葬礼的女性),其中的一部分病人不止一次提供样品,使得研究者们能够更好地分析病毒在同一个体中如何变化。 测序及分析结果共找出了 395个基因突变,与以往有记录的埃博拉病毒相比,出现了341个碱基替换突变。研究人员还在这 次埃博拉爆发的病毒样本中找到5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实验结果表明,病毒在扩散的过程中基因突变速度较快,突变位点包含了一些基于PCR诊断测试的重 要位置——这些位点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度。研究论文共同作者,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史蒂芬•盖尔(StephenGire)说,这一结果对及时改进测试盒中PCR引物的序列有参考价值。在疫情爆发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了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的演化。研究结果显示,疫情爆发时病毒基因组的演化速度大约是无疫情时的两倍。”研究者说。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史蒂芬•盖尔( Stephen Gire)正向塞拉利昂的凯内马公立医院运送用于检测埃博拉病毒的实验室安全设备和试剂。在塞拉利昂凯内马,部分参与本论文工作的研究者合影。左二舍克•汗(SheikHumarr Khan,已牺牲)、右三奥古斯丁•戈巴(Augustine Goba)、右二克里斯蒂安•安德森(Kristian Anderson)、右一史蒂芬•盖尔(StephenGire)。图片来源: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帕蒂斯•萨贝提(Pardis Sabeti、论文通讯作者帕蒂斯•萨贝提(Pardis C. Sabeti)、论文作者之一的内森•约兹维亚克(NathanYozwiak) “基因监测在疾病爆发时非常重要。其他科学家建议我们要深入研究那些测序结果中的罕见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在利用传统测序方法时无法被检测出来。它们可能从一个宿主中开始出现,但由于无法用传统方法检测,到流行起来时就为时已晚。”研究者告诉果壳网,“因此,能够在突变刚 开始发生时就能将其找出,对于跟踪突变的产生,以及预测将来会有什么突变出现都非常重要。” 这些结果可能对研究药物和疫苗的靶点有重要意义。安德森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向科学界公布数据,并迅速收到了反馈。“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对这些序列进行了结构预测,并与 ZMapp的实验性抗体混合剂中的抗体结构进行了对比,以便为了解2014埃博拉病毒的变化提供结构线索。”研究者介绍道。 下一步,研究者们希望了解 2014埃博拉病毒基因组中与以往不同的突变与其感染和传播能力较强是否有关。 众志成城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表示,此项工作非常艰难,但是多亏了许多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包括凯内马公立医院和塞拉利昂卫生部对此次疫情的迅速反应,以及在博德研究所、哈佛大学和杜兰大学的团队成员们日以继夜地工作,让整个科学界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实验数据。 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博德研究所在对其它病原体进行测序研究过程中建立起的研究方法和设施基础,“我们能够利用已有的测序方法(例如用于拉萨热和登革热病毒的方法)来进行高效的测序,才能让数据能够几乎实时地发表。”研究者对果壳网说。 研究者认为,要完全控制这次疫情,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培训、基础建设以及资金资助。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为本次疫情的扩散方式,因此对感染病人的隔离以及加强对与病人有接触的人群追踪十分重要。在将来,还需要培训更多的当地科学家和医生,并研制可靠且易用的诊断方法,来进 行早期埃博拉感染的检测。“假如感染病例能在本地被快速准确的检出,也许疫情就能在爆发前被扼杀。” 为了加快响应计划,研究团队在研究论文发表之前已将全长测序结果上传到了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NCBI)的DNA序列数据库中,以便全球的科 学家们都能获得这些最新数据。“在疫情发生时,研究数据的共享十分关键。这就是我们选择在获得数据并进行过质检后马上发出的原因,其他的研究者们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而我们十分希望在将来,数据的开放获取能成为常规做法。” 研究者们还希望与出现疫情的其他国家的研究者们合作,从而对那些地区的病毒情况有所了解。德国汉堡 Bernhard Nocht热带医学研究所的史蒂芬•君特(StephanGünther)手上有来自几内亚病人的样品,身在利比里亚的其他研究者们也收集了样品,但由于所有人都还在奋力遏制疫情蔓延,他们暂时还没有时间对这些样品进行测序。 本次研究集结了超过 50名来自4个国家的共同作者参与病毒样品的采集和序列分析工作。不幸的是,其中5名作者已在抗击埃博拉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他们均为塞拉利昂凯内马医院的医护人员,包括舍克•汗(Sheik Humarr Khan)、穆罕默德•富拉(MohamedFullah)、穆巴鲁•方妮(Mbalu Fonnie)、阿列克斯•莫依格波(AlexMoigboi)和阿丽斯•科沃玛(Alice Kovoma)。 而战斗还没有结束。 不幸牺牲的论文作者,从左至右分别为:穆罕默德•富拉( Mohamed Fullah)、阿丽斯•科沃玛(AliceKovoma)、舍克•汗(Sheik Humarr Khan)、阿列克斯•莫依格波(AlexMoigboi)和穆巴鲁•方妮(Mbalu Fonnie)。图片来源:MambuMomoh; Simbirie Jalloh; Pardis Sabeti (2); Mike DuBose
个人分类: 国际杂事|36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快速研制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策划建议 余亚纲 1,导致
余亚纲 2014-8-22 11:20
快速研制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策划建议 余亚纲 1 ,导致人群传染病流行的病原体多种病毒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1-1 ,病毒必需侵入人体细胞生存繁殖, 1-2 ,病毒生存怕酸性环境或氧化 / 还原环境, 1-3 ,病毒变异。 2 ,因此,抗病毒药物应该对应这些因素开展研究措施。目前,媒体报道,美国采用小鼠研制出抗埃博拉病毒血清疫苗,初步人体使用有效值得祝贺,因为抗病毒血清是直接对应病毒病原的特异性疗法,快速有效,并且可以人群预防。但是任何药物都有缺点,抗毒血清的风险是血清异蛋白引发血清病,不同的工艺规格制品不同的种族和个体可发生致命的危险。 提示全球医药学界: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制的策划应该是多样化的,多项并举,防治兼用,不要等待一种疗法和药物,要建立与病毒变异赛跑的快速理念。 3 ,我向全球医药卫生学术界和医药卫生管理界策划的建议快速研制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建议是:发挥天然药物老药的广谱抗病毒新用途,简称“老药新用”。初步具体药物和设计方案有三: 4 ,药物一:蒿甲醚等的同系物:是倍半萜青蒿素的 R-O-H , R-O-R , R-CO-OH 衍生物群 。 4-1 ,分子药物的“构 - 效”活性中心是 -o-o- , 它的两个孤电子对是制造细胞内氧化 / 还原环境对入侵病原生存繁育产生干扰。 4-2 , -o-o- 是黄花蒿植物光合作用的天然产物,人工合成困难。更大的缺点是不易被胃肠细胞膜蛋白转运进入细胞。经人工分子修饰保存活性结构衍生为蒿甲醚后,提升了分子被细胞膜蛋白转运吸收进入细胞的能力,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已经是全球抗虐的首选药物。 我们首选蒿甲醚“老药新用”于抗病毒的直接原因是:蒿甲醚同系物具备了抗病毒的要素,除抗虐功效外也具有广谱抗病毒的可行性。 4-3 ,蒿甲醚已是中国审批生产上市药物,有对疫区治疗和预防的物质保障。本文建议: 4-3-1 ,在疫区长期合法应用蒿甲醚预防疟疾的人群中,复察有无对埃博拉病毒接触者们的预防现象。 4-3-2 ,在疫区出现埃博拉感染早期发病人群中寻找志愿者试服蒿甲醚。蒿甲醚及其他同系衍生物已经具有了完整的向中国申报审批资料(包括:药学,药理学,毒理学,多期临床实验的数据资料)和批准文号,支持疫区医药管理批准人体试用。 病例选择:确诊为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早期患者。未用任何药物,无过敏史,无其他急 / 慢性病, 病历数和对照组;因为目前尚无抗埃博拉病毒阳性药,不设照组或选对症药药物对照。仿美国做法, 3-5 病例治治愈或减轻便是定性的结果, 参考“老药”用量,观察一个疗程。要求数据完整, 目的:对“老药新用”抗病毒直接做出临床判断,同时观察该药物毒副作用的种族差异。 5 ,在志愿者试用同时,起步该药物的抗病毒药理定性工作。方法:结合疫区临床诊断或采用抗病毒药物筛选常用的“人胚肾二倍体细胞培养”药理模型。对人体试用的辅证。同时药理模型也为药物的疗效提高(如:复方配伍,改变给药途径等)提供实验的空间。 6 ,同理,本文推荐的第二个“老药新用”抗病毒药物是“去甲斑毛素”,它是我国少有的天然物人工修饰全合成的抗癌药物。可被细胞膜吸收,分子中酸酐结构可被水解成双羧酸是干扰细胞内感染病毒生存繁殖的干扰环境因素。 7 ,其他候补的是土荆芥精油。也是天然萜类化合物,同样具有 -o-o- 结构和胃肠细胞膜吸收屏蔽现象,可利用分子结构不饱和键加成 R-O-H , R-O-R , R-CO-OH ,提高生物利用度。 8 ,多元化的“老药新用”策划是人类快速应对病毒病周期性高发,应对病毒变异特性的战略性准备。
个人分类: 策划建议|3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埃博拉、萨斯、甲流等其实都是正宗生物武器
热度 4 laserdai 2014-8-17 05:10
注意到两篇博文: 王守业 : 埃博拉病毒会是理想生物武器吗? 林中祥 : 我对孙学军一博文的第一反应 突然认识到,其实,埃博拉、萨斯(非典)、甲流(猪流感) 等其实都是正宗的生物武器。 1。正如林博主所言,生物武器生产和开发很容易,施放更容易,必然是今后厉害大杀器的上品。 想对而言,热核武器太麻烦太费时,将被逐渐弃之不用甚至淘汰。因为大的热核武器的杀伤力很强大,瞬间可以破坏一个大城市,其后续的残留辐射效应延续几十年到上百年,甚至变成无人区,跟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一样。后来也有了战术核武器一说,就是小型化的核武器。并且,施放核武器需要火箭/导弹,在现在严密监视下的太空,施放者很难逃出监测范围,暗中使用完全不可能。 2。生物武器也应该分为剧烈和轻柔两类,前者如炭疽,霍乱,鼠疫等, 他们的破坏效应非常显著,比如二战中日本731部队对中国的使用,以及朝鲜战争中美国的李奇微细菌将军对中国志愿军的使用等;后者轻柔生物武器可以是埃博拉,萨斯,甲流,流感等。 3。轻柔生物武器的破坏性不是杀伤生命,而在于严重打击经济。 一旦某个传染病在某地爆发,必定受到世界的严格的隔离,人人只求自保和活命,相关的经济活动嘎然而止,因此严重受到打击。 大家都很清楚2003年的那场萨斯(非典)对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破坏,其实对香港社会和经济的破坏性更大,远大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至于2009年起源于墨西哥的那场猪流感/甲流对北美产生的破坏作用也非常巨大,中国当然受到殃及。本博主那此因为旅途发低烧,在广州海关被扣留了大半夜,即将黎明才被放走。 这次埃博拉病毒爆发, 必然对西非的经济打击非常大,因为正常的经济活动几乎被全名停顿。如果,这是这是一场有意的生物武器攻击,发生在某个经济活跃国家,严重的后果用脚指头都能想清楚。 4。 轻柔生物武器可以暗暗施放,神不知鬼不觉,事后完全查不出肇事者。这一点不用解释了。 总结,王博主好像是纯粹的军事迷,其观点不值得推敲。利用轻柔生物武器打击某些经济活跃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早就上了某些世界警察和同伙的日程表上了。 别无他意,提醒一下。这来自一个真正物理学家的简单思维。
个人分类: 科普|4731 次阅读|16 个评论
新《ACS传染病》杂志与其主编奥尔德里奇
zhpd55 2014-7-12 17:33
新 《 ACS 传染病》杂志与其主编奥尔德里奇 诸平 据美国化学会《 化学与工程新闻 》( CEN )周刊网站 2014 年 7 月 10 日 报道,美国化学会准备在 2015 年 1 月推出一种新杂志——《 ACS 传染病》( ACS Infectious Diseases )。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药物化学副教授考特尼 · 奥尔德里奇( Courtney C. Aldrich , E-mail: aldri015@umn.edu )博士将担任该杂志首任主编。 考特尼 · 奥尔德里奇 ( Courtney C. Aldrich ) Credit: U OF MINNESOTA 《 ACS 传染病》是一种网络在线月刊杂志,主要专注于 “ 传染病领域的基础科学进展和为临床科学奠定基础 ,” 主题将包括 “ 新发现的抗菌和抗病毒药物 , 药物靶点的鉴定与验证以及耐药性和发病机理的分子基础描述等。 ” 美国化学会期刊出版集团的高级副总裁苏珊 · 金( Susan King )对此杂志的出版发行之事谈到,《 ACS 传染病》将会是第一个在多学科领域强调化学角色的一种杂志。担任此杂志主编的考特尼 · 奥尔德里奇博士,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物设计中心( University of Minnesota’s Center for Drug Design )的副主任和副教授,他 1994 年在密苏里大学( Universityof Missouri )获得化学硕士学位, 2001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Los Angeles )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2007 ~ 2013 年担任明尼苏达大学药物设计中心的副主任。他的研究领域是具有新作用机理的抗菌药物以及小分子探针化学验证新生化目标物质的设计和合成。该杂志将从 2014 年 9 月份开始接受的相关研究领域的作者投稿。 关于考特尼 · 奥尔德里奇博士的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www.medicinal-chemistry.org/node/47 . Research Interest: A primary objective of our research is to design new antibacterial agents basedon novel mechanisms of action. Currently, all clinically used antibiotics actby one of a limited number of mechanisms (e.g. inhibition of protein synthesis,DNA synthesis, cell-wall synthesis, and RNA transcription). We utilizeavailable data from experimental genetic approaches (random transposonmutagenesis, targeted genetic disruptions) as well as comparison to the humanproteome to identify candidate bacterial targets. In cases where the structureand enzymology of the bacterial enzyme is known, we rationally design substratemimics or transition-state inhibitors. However, for many potential targetsthere is inadequate structural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permit such a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approach. In these cases we develophigh-throughput-screening (HTS) assays that allow us to identify a leadcandidate molecule. Once a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 is identified against thetargeted enzyme we then apply medicinal chemistry efforts to methodicallyoptimize the inhibitor scaffold. Structure- and/or ligand-based computationalapproaches are employed to rationalize activity data in order to refineinhibitor design. At an early stage we also test for antibacterial activityagainst the targeted organism(s) since whole-cell activity is a composite ofbinding affinity,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stability. Additionally drugproperties of our inhibitors are evaluated using a variety of in vitro assaysto examine toxicity, absorption, and metabolism. Using this approach wedeveloped a new class of antibiotics that act by disruption of bacterial ironacquisition. We identified a previously unexplored target (an enzyme known asMbtA involved in biosynthesis of the mycobactins, which are small-moleculeiron-chelators produced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described thedesign, synthesis, and biochemical evaluation of picomolar inhibitors effectiveagainst MbtA that also possess potent in vivo activity against 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Since tuberculosis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bacterial infectiousdisease mortality this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humanhealth and may additionally validate a new class of antibiotics thattarget siderophore biosynthesis.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5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迫的崇高
xuxfyuwp 2014-4-15 14:38
  有一支小分队是专门寻找、挖掘、宣传先进典型的。一天,被他们找到无私奉献的好典型,他们进了山旮旯里的麻风村,发现长年工作在那里的医护人员,一没名(连自己做什么工作都不敢声张);二没利(传染病津贴极低);三没社交(远离都市繁华几乎与世隔绝、连治愈的病人都不愿再与他们来往);四有危险(亲生孩子都远寄祖父母家不敢带在身边)……不必再列举下去,只需说一组数字:这里几十年先后分配来大中专毕业生八百余人,留下来的仅几十个。但他们热爱这个工作,病人说起他们,都含着泪。   这几十个一定很崇高的了,小分队人员这样想,便千方百计地启发,引他们回想当年事,挖掘闪光点,但结果令挖掘者大失所望。他们回答说:“谁崇高了?只不过我们比不上人家能干,没本事又没靠山,走不了罢了。”有个干部为了想调走,拉关系,送人情,挨了处分仍走不成,是死了那份心之后,才好好干下去的。   他们不崇高吗?似乎不能这样说。只是,他们是被迫崇高。   在世俗的舒适太平的日子里,人们要修炼出“崇高”二字很难,往往是面对战争、疾病、灾难,崇高才脱颖而出。但平心而论,谁会喜欢苦难与危险呢?谁不愿意远离灾祸呢?只是到了真的无法避开时,总得有人崇高。   修炼出来的崇高也许更崇高,但总觉得有点儿做作,崇高也可以预谋吗?比起来,被迫的崇高倒挺感人,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崇高。 (莫小米) (原文写于2008-11-23 16:50:46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10月的学术会
fqng1008 2013-10-27 14:56
10月18-19日,我们在宝亨达完成了今年的学术会议。 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三个会议一起开,显得相当紧凑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2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传染病到健康生活习惯的传播模式
hufeng 2013-10-7 16:11
02 年末的时候,我在北京听说广东一带正在流行一种奇怪的“咳嗽”,那一带的人正在疯买板蓝根和醋来预防等,当时只是当作了笑谈而已。可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那种奇怪的“咳嗽”就已经蔓延到了全国的几乎所有角落,包括党中央所在的北京。于是,这个“咳嗽”终于摆脱了地下身份,开始正式以学名为 sars 的传染病迅猛传播。 为什么这种传染病可以这么快的蔓延到全国?在 1998 年的 自然 杂志上,一篇来自康奈尔大学 Watts 博士和他的导师 Strogatz 教授的文章给这个问题提供了线索。在这篇文章中,他们猜测人类社会的关系网络结构是位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的网络之间的一种网络结构。什么是规则网络呢?我们常见方格子条纹的衬衣,这种方格子图案(常常需要加上对角线)就是一种规则网络结构。网络科学中常把连线的交点称为节点,可以表示一个人、一个电站,或者一个神经细胞分子,而两点间的连线则表示这两个人、两个电站,或者两个分子间有直接的相互作用或者联系,这两个点也被形象的互称为 “邻居”。什么又是随机网络呢?不同于规则网络中每个节点只与固定位置的那几个点做邻居,随机网络中每个节点的邻居是在整个网络的节点中随机找到的,因而分布在整个网络中。 在规则网络中,一个节点的邻居间互相熟识,有直接的连接,会形成小集团。在研究中,用集聚系数衡量网络中各个小集团中的个体间的熟悉程度。如果小集团中的每个人都认识其他所有的人,这个小集团的集聚系数为最大值 1 ,因此规则网络中的集聚系数很高。而在随机网络中,“我”的邻居之间可能相隔十万八千里,互相不认识,从而导致了集聚系数很低。衡量网络的另一个重要参量是 是网络中节点与节点间的平均距离。 我们把节点间的距离,定义为网络中的这两个点最少需要另外几个节点才能联系起来。上述的规则网络中,一个节点只与自己的几个邻居直接联系。如果一个节点在网络一边(如衬衣衣领),一个节点在另一边(如衬衣底部),那么连接两点的最短路径要经过从上到下,遍历那条路径上所有节点才能联系上,距离显然较长。而在随机网络,一个节点与网络中另一个随机节点之间,幸运的话,有可能会直接联系上,即距离为 1 。一般情形下,即使两个节点分别位于网络的两端,两点间会存在着大量的“捷径”,而不用像规则网络中一样要遍历“从上到下”所有的节点。由此可见,规则网络的集聚系数高,节点间平均距离长 ;相反,随机网络的集聚系数低,而节点间平均距离短。 Watts 博士发现,表征人类社会的关系网络可以用如下办法产生:从一个规则网络出发,以一个固定的较小的概率( 百分之几 )在网络中所有的连线中选择,被选中的连线会改变其连接,被连接到随机选取的一个节点。就是这个小小的改变,它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首先,网络中因为仅仅只是改变了很少的连线,所以集聚系数改变很小,还是一个规则网络的高集聚系数。但是, 节点间平均距离大大缩短了 。原因是,这些被随机改变的连接起到了大量节点间连接的“捷径”的作用。他把这种网络形象的称为“小世界”网络。 据说, Watts 博士当时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他对这样一个现象感兴趣:美国人常说的,“我和总统之间只有六次握手的距离”,即可以通过六个人和总统联系上。于是,他欲罢不能,选择这个题目做博士论文。而这个选择居然得到了他的导师 Strogatz 的支持(如果是我,肯定会直接告诉这个意想天开的博士生,不折腾)。他们根据实验数据,在那篇 Nature 文章中表明,人类社会中的电影演员关系网络、电网、以及一种线虫的神经分子关系网都具有高集聚系数,小 特征路径长度的性质,而这些正是 “小世界”网络的独特性质。 “鸡犬之声相闻 , 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肯定不是“小世界”网络结构。在当下的社会中,总有少数一些不甘于只在几个邻居间生活的“高能量”个体,他们会飞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从而可以“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通过这些人,可以使得社会中任何两人间的“握手距离”会极大缩短。我曾经计算过我与美国总统的距离,当时很后悔听杨振宁教授报告时没有去和他握手。否则,我和美国总统的距离会大大缩短。 假设当你和 sars 患者一次接触(甚至不需要握手),就会被传染。而人类社会结构类似于“小世界”网络的结构,因为人与人间的平均距离因为那些 “高能量”个体而变短,所以传染病的传播速率也会以相同的规律增大,从而导致了传染病在整个社会中的快速传播。 自从“小世界”网络的概念出现后,人们普遍认为,网络中的随机连接会导致节点间平均距离变小,从而加快病菌、谣言的传播。而规则网络所具有的高集聚系数往往对传播不利。那么,这种规律是否也能扩展到一些较为复杂体系的传播,如健康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甚至科学、文化呢? 最近的 科学 杂志上发表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Centola 博士的一篇实验论文,研究了健康生活习惯如何传播。在这个实验中,他构建了两个计算机虚拟社区,并把这两个虚拟社区建造在随机网络和规则网络上。在这两种网络中,规定和任一台计算机直接相连接的计算机数量是固定的,并且不允许个体间直接联系。所以从个体角度来看,这两个社区的环境没有差别。 构建好这样两个计算机虚拟社区后, Centola 博士找到一批自愿者,然后把这批自愿者随机的分配到这两个社区中。每位自愿者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只能看见自己邻居的活动状况,而看不见其他人的状况。这批自愿者会被自己的邻居邀请到一个关于健康生活习惯的论坛上去注册。如果你在这个健康论坛注册了,你的每位邻居都会收到论坛的邀请信,请他(她)去注册。假设你有邻居 A 、 B ,而你的邻居 A 又是你邻居 B 的直接邻居。如果 A 注册了,你和 B 会一一收到去论坛注册的邀请信。如果 B 禁不住劝诱也注册了,你又会再次收到论坛的邀请信。 这个实验开始是 Centola 博士在这两个网络中,分别指定一个人到健康论坛注册,他的这个行为会影响到他的邻居,从而在这两个网络中开始了一轮动力学演变。他的这个实验每一轮会运行 3 天,共运行了 6 轮。得到的一个很显著的结果是,在规则网络中,平均有 54 %的人受到邻居的影响,去论坛注册。而在随机结构的网络中,只有 38 %的人会因邻居的影响去注册。而且,在规则网络中,因受到邻居影响去注册的人的增长速度要快于随机网络。 那么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规则网络中,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去注册的行为?从个人的观点看,在这两个网络中的环境是一样的。有相同数量的邻居,且只能看到邻居的行为,接受到邻居注册时论坛的邀请信。所以,这个实验结果的差异只能归因于不同的网络整体结构。在规则网络中,聚集系数高,如果假设在一个完全熟识的小集团内,“我”会影响了到我所有的邻居,而这些邻居每一个又会影响到“我”以及其他的邻居。这样,导致了一些观点较顽固的邻居顶不住好几个邻居的压力,终于妥协了。而在随机网络中,因为“我”的邻居很可能互相不认识,所以不能互相的影响,导致某些观点较顽固的家伙能够继续固执己见。 对于这种比较复杂的传播对象,如实验的健康生活方式,如科学、文化,远不像病菌那样接触一次即传播开了,它需要有一个小环境在那儿,周围有一批人能够不停的提醒你、规劝你、刺激你,这样这个复杂的体系才会慢慢渗透到网络中新的角落。想一想现代科学进入到中国的百年历史,经过了多少的碰撞、反复啊! 从“小世界”网络中的病菌传播,到规则网络中健康生活的传播,是复杂网络这一个新的学科从开始阶段到重要进展的两个片断。现在,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物理学家、数学家、甚至生物学家等正在一起联手推动这个学科的进展。 胡锋 2013-10-7
4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领养野外宠物来谈谈人畜共患病的传播
热度 1 ailiyakong 2013-9-16 14:33
因为经常像看到这样的求助——  “今天逛庙会 , 刚出来看到只小流浪狗 , 像团麻布握在人流拥挤的马路旁的绿化带里 , 看着喧闹的游人 , 恐惧的从一边躲到另一边 .   她一条后腿可能被打伤了 , 有点不能着地 , 我叫她 , 她就过来 , 乖巧的趴在我脚下 , 附近的人说她被遗弃很久了 , 一直在那里等着它的主人来接她 , 遛狗的叔叔说这个小狗很聪明 , 每次叫他她都很乖的跟着人 , 而且听的懂人话 . 但是没有人带他回家 .   那里太危险了 , 在流浪可能随时会失去生命 .   我硬着头皮把她带回家 , 可是我妈跟我翻脸了 , 不让我进门 ! 怎么说也不行 , 我就在门口哭了半天 , 朋友跟我一起去的庙会 , 她帮我求情也不行 , 后来给大 S 打电话 , 大 S 跟我妈说了半天 , 说临时养一天就拿走 , 才让我进门 , 态度特别强硬 , 我家的房子小 , 我奶奶现在住我家 , 确实没有一点地方在养狗了 , 我实在没办法 , 来这里找领养 ! 或者先找个寄养也可以 , 我提供狗粮 , 小狗很可爱应该能找到领养人 . ” 还有前段时间某某爱心人士上高速拦截载满流浪狗的车辆救下多少流浪狗,抱回家养着云云。我对此不由感叹少侠们真是勇气可嘉。 流浪狗身上患有狂犬的几率很高,加之关在一起相互接触,很有可能交叉传染。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和所有温血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直接接触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极度兴奋、狂躁、流蜒水和意识丧失,终因局部或全身麻痹死亡。典型病理变化为非化脓性脑炎,在神经细胞浆内可见内基式小体。 发病机制 狂犬病毒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狂犬病的致病过程可分为 3 个阶段。 (一)局部组织内繁殖期 病毒自咬伤部位侵入后,于伤口附近肌细胞内小量增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 (二)侵入中枢神经期 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浆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每小时 3mm 。到达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的 神经元 。 (三)向各器官扩散期 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 呼吸困难 、 吞咽困难 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 ; 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 病理生理 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染肌细胞,在肌细胞中渡过潜伏期,后通过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乙酰胆碱受体进入神经细胞,然后沿着相同的通路进入脊髓,进而入脑,并不延血液扩散。病毒在脑内感染海马区、小脑、脑干乃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灰质大量复制,延神经下行到达唾液腺、角膜、鼻粘膜、肺、皮肤等部位。狂犬病病毒对宿主主要的损害来自内基小体,即为其废弃的蛋白质外壳在细胞内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颗粒,内基小体广泛分布在患者的中枢神经细胞中,也是本疾病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指标。 非特异性病变: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尤以与咬伤部位相当的背根节及脊髓段、大脑的海马以及延髓、脑桥、小脑等处为重,脑膜通常无病变。脑实质呈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镜下可见非特异性变性和炎症改变、如神经细胞空泡形成、透明变性和染色质分解、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等。 镜下脑实质有非特异的神经细胞变性与炎性细胞浸润。而具特征性的病变是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内基小体是指具诊断意义的病人脑组织内嗜酸性包涵体,为狂犬病毒的菌落,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后呈樱桃红色,直径约 3 ~ 10nm ,边缘整齐,内有 1 ~ 2 个状似细胞核的小点,最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浦肯野组织的神经细胞中;亦可在大脑皮层的锥细胞层、脊髓神经细胞、后角神经节、视网膜神经细胞层、交感神经节等处检出。内基氏小体实为病毒的集落,电镜下可见小体内含有杆状病毒颗粒。 唾液腺肿胀,质柔软,腺泡细胞明显变性,腺组织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胰腺腺泡和上皮、胃粘膜壁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均可呈急性变性。 临床表现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 1. 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 3 天最长 19 年,一般平均约 20-90 天。 在潜伏期中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注意潜伏期长,而且没有任何症状。) 2. 前驱期: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低热、头疼、恶心、疲倦、继而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感觉异常等症状。 本期持续 2-4 天。 3. 兴奋期:表现为高度兴奋,突出为极度的恐怖表情、恐水、怕风。体温升高( 38-40 度)、恐水为本病的特征,但是不是每一例都有。典型患者虽极渴而不敢饮,见水、闻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也可以引起咽喉肌严重 痉挛 。外界刺激如风、光、声也可引起咽肌痉挛,可有声音嘶哑,说话吐词不清,呼吸机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表现为大量流延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但病人神志多清楚,可有精神失常及 幻觉 出现等。本期 1-3 天。 4. 麻痹期:如果患者能够渡过兴奋期而侥幸活下来,就会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大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衰竭而死。患者常常因为咽喉部的痉挛而窒息身亡。 所以我经常劝周围的朋友尽量不要去接触流浪的动物,就算实在是忍不住了也要先把那动物拉去打疫苗。 不然的话你眼中的可爱动物是这样的 但是在我眼里可能变成这样的 咬你一口你很可能变成这样的 你的父母很可能就是这样的 所以说对于动物怀有一颗爱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要理性的对待这一情况。 另外谈谈猫作为弓形虫最终宿主对孕妇的影响。 弓形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原虫,目前唯一确认的最终宿主是 猫科动物 。和犬类 有多种冷血和温血动物都会通过不同形式感染,包括 45 种哺乳动物, 70 种鸟类, 5 种爬虫类,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动物会成为最终宿主。传染的途径主要是摄取 被猫科和犬科动物的体液或粪便污染过的食物,弓形虫的感染最终都是通过食物摄入。还有血液传染。 主要有以下方式: 1. 食用生肉或煮得不够熟的肉类,特别是猪肉、羊肉和鹿肉 ;而食用生牛肉也被认为是城市居民感染弓形虫的最重要渠道。 2 运输或接触生肉或生的内脏后,没有清洁双手便放到嘴 3 接触猫狗粪便或接触与猫狗粪便接触的物体。 4 和带虫的犬猫共同生活 人和人之间也可以互相传染。怀孕妇女,可以把弓形虫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患弓形虫病的妇女,在怀孕期如果有血播期(即弓形体、燕形体、尖形体活动)胎儿一定被感染。所有胎儿 80% 为隐伏性的慢性弓形虫病患者,携带终生。还有一部分成为多病型体质,实际是多病型弓形虫病患者。很少一部分成为死胎畸形、弱智。在哺乳期,因婴儿成为 “ 带病免疫 ” 者,所以尽管母乳中带有弓形虫,婴儿并无大碍,每喂一次奶,便接种一次活疫苗。婴儿可以照常发育成长。但症状轻重不一。 如果怀孕头 3 个月发生先天性感染,大约 40% 胎儿可能有严重的损害,出现流产、死胎或新生儿疾病,或者出生后有眼、脑或肝脏的病变或畸形,如视网膜脉络膜炎、 白内障 、脑内钙化、 脑积水 、 小头畸形 、智力障碍、 黄疸 和肝脾肿大。怀孕末 3 个月发生的感染,严重者不到 3% 。 这是一例幼儿母婴期感染弓形虫所导致的颅内积水的图片: 所以我的建议是孕妇家庭杜绝养猫,要么送人,要么处理掉。总之在宝宝产生免疫力之前。这东西还是戒了的好。 这样也是有一定危险的
1583 次阅读|3 个评论
气候变化与传染病关联研究国际文献分析
热度 1 xupeiyang 2013-8-16 12:11
原创,别转载。 气候变化与传染病关系密切 过去10年来,气候变化和疾病的问题曾引发激烈的争论,尤其是对那些影响人类的疾病。最近,一个由疾病生态学家领导的国际小组报告称,气候变化正在影响着世界传染病的传播,并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严重影响。该小组提议,模拟疾病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方式,将有助于公共卫生部门和环境管理人员对致命性疾病进行预测并采取缓解措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8/281324.shtm 检索策略 Climate and Communicable diseases 检索日期 2013年8月16日12时 检索结果 PUBMED数据库 共931篇 分析结果 研究主题领域 01. environment 802 篇 86.144% 02. public health 796 篇 85.499% 03. climate 698 篇 74.973% 04. communicable diseases 687 篇 73.792% 05. seasons 403 篇 43.287% 06. 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210 篇 22.556% 07. disease outbreaks 196 篇 21.053% 08. communicable diseases, emerging 182 篇 19.549% 09. climate change 155 篇 16.649% 10. disease vectors 152 篇 16.327% 11. tropical climate 130 篇 13.963% 12. population surveillance 112 篇 12.030% 13. incidence 106 篇 11.386% 14. risk factors 103 篇 11.063% 15. weather 94 篇 10.097% 16. world health 81 篇 8.700% 17. greenhouse effect 76 篇 8.163% 18. travel 75 篇 8.056% 19. zoonoses 62 篇 6.660% 20. malaria 61 篇 6.552% 21. ecosystem 60 篇 6.445% 22. disease reservoirs 58 篇 6.230% 23. age factors 50 篇 5.371% 24. temperature 49 篇 5.263% 25. ecology 49 篇 5.263% 26. time factors 48 篇 5.156% 27. population dynamics 48 篇 5.156% 28. models, biological 45 篇 4.834% 29. developing countries 43 篇 4.619% 30. age distribution 42 篇 4.511% 31. geography 40 篇 4.296% 32. agriculture 40 篇 4.296% 33. insect vectors 38 篇 4.082% 34. forecasting 38 篇 4.082% 35. influenza, human 34 篇 3.652% 36. prevalence 32 篇 3.437% 37. retrospective studies 30 篇 3.222% 38. diarrhea 28 篇 3.008% 39. risk assessment 27 篇 2.900% 40. sentinel surveillance 27 篇 2.900% 41. disease notification 24 篇 2.578% 42. water supply 21 篇 2.256% 43. sex factors 21 篇 2.256% 44.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18 篇 1.933% 45. population density 17 篇 1.826% 46. biodiversity 17 篇 1.826% 47. species specificity 12 篇 1.289% 48.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10 篇 1.074% 49. phylogeny 10 篇 1.074% 50. larva 6 篇 0.644% 文献作者分布 01. Patz JA 14 篇 1.504% 02. Singh J 11 篇 1.182% 03. Jain DC 9 篇 0.967% 04. Adak GK 8 篇 0.859% 05. O'Brien SJ 8 篇 0.859% 06. McMichael AJ 8 篇 0.859% 07. Haines A 7 篇 0.752% 08. Gillespie IA 6 篇 0.644% 09. Datta KK 6 篇 0.644% 10. Sharma RS 6 篇 0.644% 11. Epstein PR 6 篇 0.644% 12. Flahault A 5 篇 0.537% 13. Khanna KK 5 篇 0.537% 14. Bora D 5 篇 0.537% 15. Hotez PJ 5 篇 0.537% 16. Bhatia R 4 篇 0.430% 17. Dobson A 4 篇 0.430% 18. Parkinson AJ 4 篇 0.430% 19. Pascual M 4 篇 0.430% 20. Rogers DJ 4 篇 0.430% 研究机构分布 01. n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26 篇 2.793% 0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5 篇 1.611% 0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1 篇 1.182% 04. 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 10 篇 1.074% 05. university hospital 10 篇 1.074% 06.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8 篇 0.859% 07. university of michigan 7 篇 0.752% 08. national centre for epidemiology and population health 6 篇 0.644% 09. harvard medical school 6 篇 0.644% 10.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6 篇 0.644% 11. university of guelph 5 篇 0.537% 12. imperial college 5 篇 0.537% 13. university of georgia 5 篇 0.537% 14. institute of tropical medicine 5 篇 0.537% 15. center for health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5 篇 0.537% 16.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5 篇 0.537% 17.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5 篇 0.537% 18.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5 篇 0.537% 19. university of oxford 4 篇 0.430% 20. princeton university 4 篇 0.430% 21.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4 篇 0.430% 22. emory university 4 篇 0.430% 23. college park 3 篇 0.322% 24.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3 篇 0.322% 25. university of sydney 3 篇 0.322% 26.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3 篇 0.322% 27. viale delle terme di caracalla 3 篇 0.322% 28. columbia university 3 篇 0.322% 29. liverpool school of tropical medicine 3 篇 0.322% 30.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3 篇 0.322% 31. university of maryland 3 篇 0.322% 32. umea university 3 篇 0.322% 33. 1710 university avenue 3 篇 0.322% 34. national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2 篇 0.215% 35. university of toronto 2 篇 0.215% 36. natural history museum 2 篇 0.215% 37. health canada 2 篇 0.215% 38.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 篇 0.215% 39.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2 篇 0.215% 40. cornell university 1 篇 0.107% 41. victorian infectious diseases reference laboratory 1 篇 0.107% 42.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 篇 0.107% 43. lancaster university 1 篇 0.107% 44. university of kentucky 1 篇 0.107% 45.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 篇 0.107% 46. institut de veille sanitaire 1 篇 0.107% 文献期刊分布 01. Emerg Infect Dis 26 篇 2.793% 02. J Commun Dis 17 篇 1.826% 03. Zh Mikrobiol Epidemiol Immunobiol 17 篇 1.826% 04. Epidemiol Infect 15 篇 1.611% 05. J Travel Med 14 篇 1.504% 06. PLoS Negl Trop Dis 12 篇 1.289% 07. Lancet 12 篇 1.289% 08. Science 11 篇 1.182% 09.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1 篇 1.182% 10. Rev Sci Tech 10 篇 1.074% 11. Voen Med Zh 10 篇 1.074% 12. Med Trop (Mars) 10 篇 1.074% 13. Euro Surveill 8 篇 0.859% 14.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8 篇 0.859% 15. Ecohealth 8 篇 0.859% 16. Am J Trop Med Hyg 8 篇 0.859% 17. Ecology 8 篇 0.859% 18. Ann N Y Acad Sci 7 篇 0.752% 19. 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 7 篇 0.752% 20.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 7 篇 0.752% 21. N S W Public Health Bull 7 篇 0.752% 22.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7 篇 0.752% 23.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6 篇 0.644% 24. Commun Dis Intell 6 篇 0.644% 25. Vector Borne Zoonotic Dis 6 篇 0.644% 26. Soc Sci Med 6 篇 0.644% 27. Nature 6 篇 0.644% 28. J Theor Biol 6 篇 0.644% 29. PLoS One 5 篇 0.537% 30. Clin Infect Dis 5 篇 0.537% 31. Proc Biol Sci 5 篇 0.537% 32. Vet Parasitol 4 篇 0.430% 33. Dis Aquat Organ 4 篇 0.430% 34. J Infect Dis 4 篇 0.430% 35. Med J Aust 4 篇 0.430% 36. Acta Trop 3 篇 0.322% 37. Przegl Epidemiol 3 篇 0.322% 38. Trends Ecol Evol 2 篇 0.215% 39. Int J Parasitol 2 篇 0.215% 40. Environ Sci Technol 1 篇 0.107% 41. Can Commun Dis Rep 1 篇 0.107% 42. J Med Entomol 1 篇 0.107% 文献发表年代分布 01. 2012 84 篇 9.023% 02. 2009 82 篇 8.808% 03. 2010 77 篇 8.271% 04. 2011 77 篇 8.271% 05. 2008 76 篇 8.163% 06. 2007 53 篇 5.693% 07. 2006 40 篇 4.296% 08. 2005 40 篇 4.296% 09. 2004 33 篇 3.545% 10. 2003 26 篇 2.793% 11. 2002 23 篇 2.470% 12. 1999 23 篇 2.470% 13. 2001 23 篇 2.470% 14. 1998 22 篇 2.363% 15. 1997 20 篇 2.148% 16. 2000 20 篇 2.148% 17. 1995 19 篇 2.041% 18. 2013 17 篇 1.826% 19. 1993 16 篇 1.719% 20. 1996 15 篇 1.611% 21. 1991 14 篇 1.504% 22. 1992 13 篇 1.396% 23. 1985 13 篇 1.396% 24. 1990 9 篇 0.967% 25. 1979 9 篇 0.967% 26. 1982 9 篇 0.967% 27. 1978 8 篇 0.859% 28. 1989 7 篇 0.752% 29. 1994 7 篇 0.752% 30. 1988 7 篇 0.752% 31. 1972 6 篇 0.644% 32. 1981 6 篇 0.644% 33. 1984 6 篇 0.644% 34. 1983 5 篇 0.537% 35. 1969 5 篇 0.537% 36. 1977 5 篇 0.537% 37. 1968 5 篇 0.537% 38. 1964 4 篇 0.430% 39. 1966 4 篇 0.430% 40. 1980 4 篇 0.430% 41. 1974 4 篇 0.430% 42. 1987 3 篇 0.322% 43. 1971 3 篇 0.322% 44. 1976 3 篇 0.322% 45. 1986 3 篇 0.322% 46. 1965 3 篇 0.322% 47. 1973 3 篇 0.322% 48. 1970 2 篇 0.215% 49. 1975 1 篇 0.107% 50. 1946 1 篇 0.107% 文献国家/地区分布 01. 美国 175 篇 18.797% 02. 英国 109 篇 11.708% 03. 澳大利亚 40 篇 4.296% 04. 法国 36 篇 3.867% 05. 印度 35 篇 3.759% 06. 加拿大 29 篇 3.115% 07. 德国 20 篇 2.148% 08. 瑞典 16 篇 1.719% 09. 瑞士 12 篇 1.289% 10. 西班牙 12 篇 1.289% 11. 中国大陆 12 篇 1.289% 12. 日本 11 篇 1.182% 13. 荷兰 10 篇 1.074% 14. 意大利 10 篇 1.074% 15. 比利时 8 篇 0.859% 16. 丹麦 8 篇 0.859% 17. 泰国 7 篇 0.752% 18. 以色列 7 篇 0.752% 19. 巴西 6 篇 0.644% 20. 新西兰 6 篇 0.644% 21. 南非 5 篇 0.537% 22. 韩国 5 篇 0.537% 23. 智利 5 篇 0.537% 24. 孟加拉国 5 篇 0.537% 25. 俄罗斯 4 篇 0.430% 26. 挪威 3 篇 0.322% 27. (奥地利) 3 篇 0.322% 28. 芬兰 3 篇 0.322% 29. 葡萄牙 3 篇 0.322% 30. 希腊 3 篇 0.322% 31. 波兰 3 篇 0.322% 32. 土耳其 2 篇 0.215% 33. 哥伦比亚 2 篇 0.215% 34. 肯尼亚 2 篇 0.215% 35. 尼日利亚 2 篇 0.215% 36. 留尼汪岛 2 篇 0.215% 37. 沙特阿拉伯 2 篇 0.215% 38. 阿根廷 1 篇 0.107% 39. 墨西哥 1 篇 0.107% 40. 委内瑞拉 1 篇 0.107% 41. 埃及 1 篇 0.107% 42. 尼泊尔 1 篇 0.107% 43. 匈牙利 1 篇 0.107% 44. 马来西亚 1 篇 0.107% 中国文献省市分布 01. 北京市 7 篇 0.752% 02. 浙江省 1 篇 0.107% 03. 山东省 1 篇 0.107% 04. 云南省 1 篇 0.107% 05. 河南省 1 篇 0.107% 06. 上海市 1 篇 0.107% 07. 香港 1 篇 0.107% 数据来源 http://www.pubmedplus.cn/Pubmed/Statistic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1595 次阅读|3 个评论
《内经》时代的外感病(疫病)学说(一)
fqng1008 2013-7-13 17:40
先定义一下,本书的“《内经》时代”,泛指中医学体系创建(以《内经》成书为标志)过程中由本能医学向经验医学(理论解释包括巫医的占卜以及自然哲学的医学)过渡的历史阶段,即包含从原始人一开始与疾病斗争的远古时代一直到西汉末年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的中医学诞生的漫长岁月。 上古 奇书《 山海经 》中首提黄帝及黄帝的事迹。 传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不仅以 统一 华夏 部落与征服 东夷 、 九黎族 的伟 绩载入史册 ,而且 间播百谷草木,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 还教民治百病。他“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研究医道。据说, 《 黄帝内经》就是他与当时一些名医讨论医学问题的专著。当然,这只是因为古人崇拜英雄,把无数人艰辛探索的医学知识归功于一位伟大人物, 《 黄帝内经》只是托名而已。 在祖国医学里,“疫病”(或“瘟疫”等) 是指感受疫疠之邪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并能造成流行的一类疾病,属外感病的 范畴 。 而外感病相当于今天的传染病或感染病, 一般由 寄生虫 、 细菌 、 病毒 等 微 生物 引起。 一、《内经》时代的外感病 (疫病) 概念 医学包括两大部分,即医疗实践活动(无论是低级、简单的,还是高级、复杂的)和医药卫生知识(无论是系统、正确的,还是零碎、不太正确的,甚至荒谬的), 《内经》时代 也是这样。 这说明, 医学不仅是技巧, 还需要理论思维。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即说 :“ 无名 , 万物之始 ; 有名 , 万物之母。 ”传染 病 (疫病) 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正如老子所言, 人类认识传染病 也 是从它的命名开始的。 (一)甲骨文中的疫病名称 自 1899 年至 20 世纪初,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中, 共 发现了 15 万片甲骨,上面刻有 4500 多字,其中已知的有卜病内容的为 323 片, 415 辞。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二十多种,其中大多是按照人体的体表部位来区分的,也有一些是根据疾病的主要特征得名的, 其中“疒”、“疾”、“疫”、“疠”、“疥”、“蛊”、“痐” 、“祸风” 等,均与传染病有关。 古代的字根 “疒” ,后来多种疾病都依之而加以划分,其在甲骨文中是以一张床的形象表示的( ),意指人卧床不起。“疾”字后来多指传染病,它表示一个人单独地躺在床上,有一支箭射中他( )。在甲骨文卜辞中, “疒” 和 “疾” 是通用的,二者区别不大。另一个表示流行病的是“疫”字,它是由表示疾病的部首 “疒” ,加上一个表示手执一支杖的形象字“ ”而构成( )。甲骨文卜辞中常有 “疒 役 ” 之词,如 “ 甲子卜,殻贞: 疒 役(疫),不 彳 止(延)?”“ 贞: 疒 役(疫),其 彳 止(延)?”( 《小屯殷虚文字乙编》 )。此 卜问疫病是否会 蔓延 流传 ,是 关于“瘟疫” 流行 的 最早 记载 。在甲骨文中,还有数片卜问是关于 殷王是否染上传染病 之辞。其中还有:“乎(呼)比( 枇 )役(疫),正?”“ 贞:役(疫),佳有( )不正?”意为:呼令举行 枇 祭以禳除疫病,能使疫病 得治吗?疫病是否无法得治?体现了一种对疫病恐惧的忐忑之情。“疠”这个字也是指疫病,甲骨文中象一个蝎子占据床上,给病人所留的地方很少( )。关于 “疫”字 的含义 ,《说文·疒部》说:“疫,民皆病也,从疒,役省声”。《释名·释天》说:“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玉篇·疒部》说:“疫,俞壁切,疠鬼也”。又说:“疠,力誓切,疫气也”。《素问·补遗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温厉大行,远近咸若”。《集韵·去声上·六至》说:“疫,《字林》:病流行也”。《温疫论·正名》说:“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今省去‘彳’加‘疒’(原作“疫”,误,今改)为‘疫’,又为时气时疫者,因其感时行戾气也,因其恶厉,又谓之疫厉”。《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厉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是“疫”之为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生则易于在人群中传播流行,病势凶猛,延门阖户,一乡一区如鬼厉之行使,患者无远近长幼,病状率皆相似也,而且表明我国在商代已经流行过疫病。 值得关注 的是“疾年”、“雨疾”和“降疾”的描述 。“贞:有( )疾年,其井(死)。”表示 多病之年, 病至于死。 疾年 指这一年反复出现范围较大的流行性疾病, 雨疾、降疾、“祸风”指疾病的发生多如降雨、邪风有关, 说明 那时已经有了瘟疫流行的概念和病因的探讨。 “疥”、“蛊”、“痐” 、“祸风” 等 ,属于具体病名。在甲骨文中, “疥” 这个字用处较多,主要表示出疹伴发热性疫病,表示一个人病卧在床,身上还出现了疹子( , )。“蛊”是值得推敲的,蛊( )字从虫虫在皿中会意,皿为食器,其中有虫,人食之而入腹,而成为蛊,即腹中之虫。有学者研究后认为:“蛊,毒病微虫之共名也,血虫象意(古血、皿同字),虫入血而成毒也。”(华石斧《文字系》),提示与血吸虫有关,因为蛊胀常常连用,常见于晚期血吸虫病的腹水。不过,在有关“蛊”的甲骨文卜辞中,殷人一般视蛊疾为鬼神所致,但有时也认为齿病和胃病乃蛊即外界进入人体的寄生虫所致。甲骨文中还有 疒 蛔的记载,“ ...... 疒 住回( )?”“( )”即“回”字,本像渊水回转之形。“回”读为“蛔”或“痐”,古指“腹中长虫”。因此,此卜辞实际上问:“疾病是蛔虫吗?”,可以说是我国关于蛔虫病的最早记载。“祸风”在甲骨文中常作某某因风致疾,也即后世所谓“伤风”( ),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甲骨文中有时候也写成( ),即“祸风有病”(流行性感冒)。后世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实际上是殷代医学思想的延伸。 (二) 《黄帝内经》成书之前 疫病 名称 我们之所以详细地回顾这些疫病名称的演变过程,目的在于剖析:后世医家特别是张仲景为什么没有选择“辨病论治”而最终为祖国医学选择了“辨证论治”的临床特色? 到了西周及春秋时期,虽然还没有出现专门的医学书籍,但有关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散见于《周易》、《尚书》、《诗经》、《周礼》、《山海经》等当时的文献之中。 “大疫”的名词在周代的典籍中已经十分普遍, 此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较商代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已认识到热病、昏迷、浮肿等疾病,并有了固定的病名。《诗经》中记载了古代疾病的病名和证候,如瘨(癫狂)、闵(伤痈)、狂(癡)、首疾(头痛)、噎(气息不利)、疚(心忧惫之病)、朦(失明)、瞽(盲人)等。《山海经》中也涉及了 30 多种疾病,其中大都是根据疾病的特点,给予固定的病名如瘕疾、瘿、痔、痈、疽、疥、痹、风、疟、狂、疫疾等 ( 也有一些是直接记载症状的,如腑(腑肿)、睬(大腹)、腹痛、嗌痛、呕、聋等 ) 。另有 几 种比较笼统的病名 ,如 肿病、腹病、心腹之疾 等等 。《周礼》中 涉及的一些感染性疾病,如 肿疡、溃疡、疟疾、疥、瘅疽、足肿病、佝偻病、秃头、胼胁等 等 。 《礼记》则多次提到,并可见到“疫疠”、“天行”、“时行”、“时气”等说法,说明经常发生瘟疫大规模流行 ( 《礼记》中 还 有瘖、聋、丧明、跛、躃、伤、创、折、断、胎夭、病革、风欬、侏儒等病名记载 ) 。 关于疫病的流行, 《诗经·小雅·节南山》记载公元 前 781— 前 771 年 ,周幽王时期“天方荐瘥,丧乱弘多”。由于物侯变化失常,引起疫病。《国语》、《春秋》、《左传》、《史记》、《汉书》以及各朝正史的“五行志”中都有关于瘟疫流行传播和防治的文献记载。 古代 关于 疫 病 的 名称 很多,如疫、疫气、疠气、疫疠、温热、 伤寒、 天行、疠、瘥、大头瘟症、疾疫、大瘟、痘疹、痘疫、疙瘩瘟、羊毛瘟、疟疾、天花、番痧、螺痧、痧症、烂喉痧、喉症、痒子症、瘪落痧、痒疥疾、首疾、气疾、茄妈瘟、闷头疟、疫瘴、霍乱、转筋霍乱、阴霍乱、鼠疫、鼠瘘等等 ,包括大多数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传染病 , 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斑疹伤寒、伤寒、 肺结核 、麻疯、疟疾、吸血虫病 等等。例如,《素问》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把伤寒看成多外感疫病。《素问》云:“土郁之发,民疾呕吐霍乱”,认为霍乱是一种严重的消化道传染病。《周礼》称“秋时有疟寒疾”,《礼记》谓“孟秋行夏令,民多温疟”,《易说》曰“白露当降不降,民多湿疟”,《左传》云:“水潦方降,疟疾方起”,《素问》云“秋为 痎 疟”,“蓄作有时”,说明那时候已经认识了疟疾,并划分了多种类型。《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有“肠 澼 下脓血”句,指一种痢疾类传染病。《左传》中讲到医和诊查晋侯的疾病,“是谓近女室,疾如蛊”,可能指花柳病。《素问·风论》提到“暑痉”、“暑风”,应该是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高热并抽风之类的疾病,当时认为与中暑有关。《吕氏春秋》提到:“季秋行夏令,民多 鼽 窒”,可能是鼻病毒感染所致的呼吸道传染病。《素问》云:“湿热相交,民病疸”,出现黄疸,大多数是病毒性肝炎所致。《周礼》云:“夏时有 痒疥疾 ”,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病。《素问》称“膀胱不利为二癃”,“小便赤黄甚则淋也”,此为泌尿系感染或性病。《素问·腹中论》中有不少关于“鼓胀”的论述,实际上是肝炎后肝硬化或血吸虫肝纤维化导致。《左传》云:“国人逐 瘈 狗”,“ 狾 犬入华臣氏之门。” 瘈 ,疯狂的意思;《说文解字》说:“狂, 狾 犬也”。说明那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狂犬病及其危害。此外,《论语》中已经描述了“恶疾”(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内经》称之为“大风”;《内经》中多篇描述了“肺结核”的症状体征,不过没有把它独立地看成是一种疫病。 以上,我们回顾了《内经》时代人们对不同疫病的认识及其简单的分类。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自始至终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染病病种分类体系,而创造性地形成了以证候(病位、病性)为基本内容、以笼统的外感病(伤寒、温病)为对象的分期辨证体系?中医学的外感病辨证论治如何实现“寒温合一”,并跳出当前千篇一律的“去理论化”的“分型辨证”模式?这是后话,我们将在《伤寒论》和《温病学》两个章节以及其他章节里详细探讨,并就教于各位专家。 (三)《黄帝内经》中的“五疫” 、“五 疠 ” 在《黄帝内经》中,论述疫病最著名的一段文字来自 《素问 ·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 “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该篇表明:( 1 )已经正式 采用五行学说命名疫病 、分类邪鬼和演绎治法 ,有了“五疫” 、“五疠” 的概念 ; ( 2 ) 采用“五运六气”解释疫病的发生原因 和流行 特征 ;( 3 )强调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发病学原理以及“ 避其毒气 ”的防疫措施。 1. 关于 “五疫” 、“五疠” 例如, “ 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 ”;“ 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 ”; “ 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 ”“ 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 ” “其气不正,故有邪干, ...... 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 2. 关于 “邪鬼” 该篇将 这种具有传染性的邪气称为“毒气”、“邪鬼”、“尸鬼”等, 并 有“黑尸鬼”、“青尸鬼”、“黄尸鬼”、“赤尸鬼”、“白尸鬼”之分。如“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 3. 关于“ 刺疫 ” 在 《刺法论篇》 中, 刺疫 “ 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 这种采用“五行学说”命名疫病、分类病邪、解释发病机理、阐述药物作用和治法的自然哲学的思维方式一发而不可收,对后世外感病学说以及整个祖国医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是对自然现象和生命奥妙难以理解的一种理解,难以解释的一种解释,难以讲出道理来的一种道理。但是,结合五脏、五运六气的理论,则另一方面表明巫医分家正在演变之中。如果金、木、水、火、土的“ 五疫” 、“五疠”,解释为以“五脏”分类的五种不同系统的疫病;赤、黄、青、黑、白五种“尸鬼”,解释为五种不同的“外邪”、“毒气”。可以看出,这种自然哲学的学说被引进,使早期的“巫医合一”逐渐向后期的“巫医分家”演变,为其后中医学理论创立提供了方法论工具。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
fqng1008 2013-6-7 08:2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冠状病毒或引发严重流行病,人类须防范新发病毒传染病
qujiangwen 2013-5-15 10:01
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顶级病毒学家、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医院、 世界权威流行病专家约翰-奥克斯福德教授发出警告说,我们认为未来5年内会有动物起源的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 它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影响。人类对抗新出现的起源于动物的疾病只能获胜不能失败。流行性病毒只要胜利一次,人类就将走向灭亡。最新研究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可以激发新发病毒传染病, 2013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理论, 2012-2014 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的病毒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 世卫组织称新型冠状病毒来历不明 将难以预防 ​ 据台湾“中央社”5月27日报道,当天,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日前在世界卫生大会闭幕前夕称,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威胁巨大,人们对它的了解却太少,在了解病毒来历和传播方式前,预防工作将无法开展。 她在讲话中表示,今年首次在世卫大会举行的财务对话,有助于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而纵观世界卫生形势,目前她最关心的就是新型冠状病毒。 鉴于人们对这种病毒的成因及传播方式所知甚少,她表示,这种病毒难以预防,并称新型冠状病毒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处理的病毒,而是对全世界的威胁,正如大会其中一个委员会主席所说,这种病毒是会致死的。 陈冯富珍说,根据世卫组织及国际卫生条例,各国必须集中资源应对这一威胁,信息的采集要迅速。世卫组织与沙特阿拉伯和图尼西亚将尽快采取联合行动,收集所需信息并进行风险评估。 据报道,陈冯富珍在不久前的世卫大会开幕演说中,也曾提及新型冠状病毒及H7N9病毒这两项新的威胁,并重申了会员国发现病例时,向世卫迅速、完整、透明通报的重要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5/278398.shtm 日前科学家发出警告说,全球性病毒性疾病大爆发不可避免,未来50年源自动物流行疾病或将毁灭人类。   这种传染病将是超级流感的一个新变种,超级流感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一种病毒,可能起源于亚洲或非洲的一些穷乡僻壤,通过野生动物或鸡或猪等家畜传染给人类。一旦第一个人感染了这种不知名且不为人知的新型疾病后,它们会通过咳嗽和打喷嚏产生的飞沫迅速传染给家人、朋友和接触过他们的人。   由于这个世界非常拥挤,且交通四通八达,这种末日病毒可能已经赶在医学精英开始破解它的基因奥秘前,开始通过航空、公路和水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它被命名前,可能已经引起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如果这种新病毒采用的是1918年到1919年间的那次流行病的模式,它将导致大量年轻的健康人丧生。他们死于所谓的细胞激素风暴 (Cytokine storm) ,即病毒导致他们强有效的免疫系统产生过激反应。这种不受控制的反应导致他们出现发热症状,并通过反胃和疲劳等摧垮他们的身体。反应过激的免疫系统最终将会要了这个人的命,而不是杀死超级病毒。   奥克斯福德根据历史模式进行预测。过去1个世纪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先例。例如,2003年全球爆发的Sars,这种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病杀死近1000人,这种病毒是通过中国的果子狸传染给人类的。2002年11月,这种病毒首次传染给在广东的活畜市场工作的人,这里出售果子狸。由于现代科技和人口增长,现在这种人畜共患病造成的危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空中运输等交通方式能够导致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引起全球性大流行。Sars病毒是通过一名中国呼吸道医学教授传播开的,他在香港旅行时给一名患者治疗,由此把病毒带到其他地方。2003年2月,这种病毒通过搭乘航班的乘客扩散到世界各地。2003年3月到7月间,32个国家出现大约8400个潜在的Sars感染病例。 流行病的模式,它将导致大量年轻的健康人丧生。他们死于所谓的细胞激素风暴 (Cytokine storm) ,即病毒导致他们强有效的免疫系统产生过激反应。这种不受控制的反应导致他们出现发热症状,并通过反胃和疲劳等摧垮他们的身体。反应过激的免疫系统最终将会要了这个人的命,而不是杀死超级病毒。   奥克斯福德根据历史模式进行预测。过去1个世纪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先例。例如,2003年全球爆发的Sars,这种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病杀死近1000人,这种病毒是通过中国的果子狸传染给人类的。2002年11月,这种病毒首次传染给在广东的活畜市场工作的人,这里出售果子狸。由于现代科技和人口增长,现在这种人畜共患病造成的危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空中运输等交通方式能够导致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引起全球性大流行。Sars病毒是通过一名中国呼吸道医学教授传播开的,他在香港旅行时给一名患者治疗,由此把病毒带到其他地方。2003年2月,这种病毒通过搭乘航班的乘客扩散到世界各地。2003年3月到7月间,32个国家出现大约8400个潜在的Sars感染病例。 ​   H1N1 猪流感与此类似,2009年全球有几亿人感染这种传染病。现在认为它起源于墨西哥的猪群,感染这种病毒的人乘坐飞机前往不同目的地,这导致全球爆发猪流感。一旦这些偷渡的病毒登上飞机,它们并不用学习新语言或者新的地方风俗习惯。从遗传学上来说,我们人类并没有太大差别,能够杀死世界某一地区的人的流行病,也能毫不费力地杀死世界另一个地方的人。另外,由于人类大肆侵占世界上的丛林和雨林,我们通过野生动物感染这种致命传染病的风险正在不断增加,在这些地方,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已经在野生动物群体内进化和隐藏数千年的未知病毒。   一个国际性科研组在不久前宣布,它已经确定一种全新的非洲病毒,2009年这种病毒导致两名刚果青少年丧生。这种病毒导致急性出血性发热,致使患者七窍流血,可在数日内致人丧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一名15岁男孩和一名13小女孩突然病倒,并很快死去。小女孩死亡一周后,一名给她治疗的护士出现类似症状,并差一点丧命。这种新病毒根据3名受害者所在省份,被命名为 下刚果病毒(BASV)。这种病毒与包括狂犬病在内的杆状病毒来自同一个家族。   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杂志上的一份报告称,这种病毒可能起源于当地野生动物,并通过昆虫叮咬或者其他目前未知的方式传播给人类。还有大量其他新病毒候选者正在我们周围的动物的翅膀、内脏、气息和血液里等待时机。例如,你能通过犰狳感染麻风病,它们的鳞片里带有麻风病毒,这种动物是美国三分之一的麻风病患者的致病原因。马能传播Hendra 病毒,这种病毒可导致人类患上致命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美国获奖自然历史作者大卫-逵曼在一本新书里指出,据称很多起源于动物的传染病现在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它们一般都会越来越严重   逵曼着重强调了1976年首次袭击扎伊尔的埃博拉出血热病毒。这种病毒的能力惊人,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90%。上个月刚果出现的是最新一轮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爆发,据报道这次爆发导致81名感染患者中的36人丧生。据逵曼说,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可能起源于蝙蝠。蝙蝠传染给非洲猿,猿可能是通过接触蝙蝠的粪便感染的。这种病毒随后传染给吃丛林肉的猎人。逵曼认为,艾滋病毒也存在相同传播模式,这种病毒可能起源于喀麦隆的一只黑猩猩。 对这种病毒的基因进行的研究指出,艾滋病毒可能是在1908年首次进化出来的,直到60年代才在非洲大城市的人群里发现这种病毒。到了80年代,它通过航空运输传播到美洲。自此这种病毒夺去大约3000万人的性命,并导致另外3300万人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和艾滋病毒比其他病毒好一点的是,它们不能通过咳嗽和打喷嚏传播。逵曼解释说:“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体液传播。通过阻止这种接触,就能预防感染。如果艾滋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你和我也许早已死亡。如果狂犬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一种病原体。”   埃博拉等病毒在传播方面还存在另一个局限性。它们能够很快杀死或很快让人病倒。为了引起全国大流行,人畜共患病需要它们的人类寄主感染,而且活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病毒才能更好地在全球传播。但是有一种人畜共患病能够做到所有这些。这就是我们的老对手——流感。它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打喷嚏或者咳嗽。Sars也是如此。但是流感具有更多优势。逵曼指出:“Sars感染者的症状常常出现在这个人被严重感染前,而不是之后。这使很多Sars感染者在传染性达到最厉害前能够及时被发现、就医,并隔离。但是流行性感冒和很多其他疾病并非如此。”   感染一种新型和潜在致命的流感变种的人需要一段时间才会病倒,这段时间内他们会把病毒带到他们到过的任何地方。这些原因导致世界流行病权威奥克斯福德发出警告说,新一轮起源于动物的全球性流感的爆发不可避免。他称,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发生。“我认为我们将经历另一场全球性流感大爆发,这是无法避免的。它可能会在2017年到2018年间发生。”但是我们已经对此做好充分准备了吗?奥克斯福德发出警告说,严密监视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他说:“新型流感变种是一个日常生活问题,我们必须对它们保持高度警惕。现在我们拥有能够快速识别一种引起新疾病的病毒的染色体组的科学方法。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知道我们面临的是什么病毒。接下来我们就要研制并储存能够对抗这种新变种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但是奥克斯福德担心从政者不会非常严肃地对待这些致死原因。人类为这种疏忽付出的巨大代价,相当于刑事过失行为。人类对抗新出现的起源于动物的疾病只能获胜不能失败。流行性病毒只要胜利一次,人类就将走向灭亡。 关注新发传染病与动物:蝙蝠才是SARS病毒元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76203.HTML 预警“末日瘟疫”:2013年前后或爆发新发病毒传染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23055.HTML 2013年05月15日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 黄培昭 董铭 青木 纪双城 刘畅 超过50%的致死率!这一数据与10年前的SARS和前不久的H7N9病毒比起来,更令人心惊肉跳。近日,已在多国出现的这种新型冠状病毒被贴上了一个恐怖标签——“类SARS”病毒。世界卫生组织5月12日称,该病毒存在人传人的可能性。原因显而易见,法国当天宣布的第二个确诊病例就曾与首例患者同住一间病房。有媒体称,这种病毒有可能引发100年来最严重的流行病。然而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由于传播范围有限,这种高致命性病毒并未像当年的SARS一样引发世界性恐慌。真正令世卫组织和医学界担忧的是,人们对这种病毒的了解“还有很多空白”。正如德国《南德意志报》所说,人类保护自己仍不完美。对付病毒,我们还需要更多艰苦努力。 新病毒存在很多认知空白 如果现在你到法国旅行,就可以在机场领取一本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宣传手册。这是法国政府采取的最新应对措施。法国政府12日宣布,该国已确认第二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法国卫生部长图雷纳说,刚确诊的这名患者曾与此前确诊的法国首例患者同住一间病房,有过长时间密切接触。目前他的情况已出现恶化,需接受重症监护治疗。 这被视做病毒可能人传人的一个信号。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法国首例患者是一名57岁男子,7日他因急性呼吸道疾病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不久前他曾前往阿联酋,而大多数病例都出现在中东——约旦、卡塔尔、沙特和阿联酋。沙特卫生部门12日通报,又有两例确诊病例死亡,该国感染人数增至24人。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称,至此全球已确诊34例,其中18人死亡,多数在沙特。 沙特也是这种病毒的最早发现地。新型冠状病毒于去年9月在人体中检测到,但随后确诊的一些病例可以追溯至去年4月。沙特《利雅得报》称,这一病毒虽然出现在沙特,但沙特并不是唯一受害国家。在欧洲,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也出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哈特尔称,多国出现确诊病例进一步支持该病毒在密切接触下可能人传人的假设。 “SARS回来了”,德国新闻电视台13日发出这样的惊呼。该报道称,10年前的SARS病毒仍让世人记忆犹新,现在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又袭来。“中东在线”评论说,眼下新病毒成为人类最大的隐患和挑战,人们对于它的了解处于“混沌状态”,但一想到与SARS病毒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让人不寒而栗。新型冠状病毒也能让人感染严重肺炎并导致肾功能衰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恶性病毒专家说,SARS疫情暴发是他见过的最恐怖的事,那次可怕经历是此次新病毒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这种神秘病毒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传播的?有多危险?美国“科学解码”网13日抛出一连串疑问。“我们对这种病毒的认识和了解还有很多空白”,正在沙特考察疫情的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这样对媒体说。英国《每日邮报》引述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称,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具体来源以及如何扩散仍是一个谜。专家认为病毒可能源自动物,与其最为接近的是蝙蝠冠状病毒。但这种推断尚未经业界最终确认。福田敬二说,这种病毒若扩散起来,后果将十分严重。 不过,各方都在竭力避免新病毒引起世界性恐慌。沙特《利雅得报》报道称,沙特卫生大臣拉比耶承诺该国将毫不隐瞒,“完全透明”地公布医疗检测结果和最新收治病人的情况,以对世界负责。路透社称,一位要求匿名的世卫组织官员说,人传人仍限于较小的密闭空间内、很长一段时间密切接触,没有证据显示,这种病毒能在社区中普遍传播。 类SARS病毒将席卷全球? “沙特病毒是新SARS吗?”让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发出这一疑问是因为,约旦4月死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两人同属一个医疗工作小组,他们是在救治3名未知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后患病的。该杂志称,这不能证明两名死者是在救治病人时感染的,但的确让人想起2003年肆虐的SARS,当时很多医疗工作者被感染。 德国电视2台13日回忆当年的情景说,10年前,一种神秘的病毒夺走800人生命,致8000人感染,成为全球性威胁。它让人类惊慌失措,关注度甚至超过伊拉克战争,成为世界各媒体的头条新闻,这就是SARS。所幸的是,在SARS被击败后几年内,再没有出现过如此厉害的病毒。现在,类SARS病毒又回来了吗? 在发现最新感染病例的法国,虽然也有媒体在报道中使用“类SARS”的说法,但像《世界报》这样的媒体还是以“冠状病毒十问”为普通民众科普解惑。该报道称,科学分析证实,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并不具有相同的遗传特性。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吴昊1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冠状病毒存于禽类体内,是兽医学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流行病毒。一般情况下,冠状病毒传入人体多造成轻微感冒症状。可一旦在人体内发生变异,就可能是SARS的重现。SARS即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感染类SARS病毒的患者同样出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只是目前这种病毒的流行规模还不大。类SARS病毒是否具有SARS那般杀伤力,要看它的传播力和病死率。 最近著有新书《动物传染病和下一场人类流行病》的美国作家戴维·奎曼撰文称,以全球性传染病的标准来衡量,34个病例或许微不足道,但一个惊人的数字是:超过50%的致死率。当年SARS的致死率为11%,新病毒的致命性几乎与埃博拉病毒不相上下。后者因为致命性强,以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称,如果随后发现较温和的感染案例,这么高的致死率会随之下降。 “病毒正在咬人”,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以此为题评论说,病毒基因正在适应人类,向病毒大流行迈出重要一步。美国《纽约时报》的署名文章称,“新一波传染病:比你预想的更近”。文章说,我们必须了解人类与微生物界的关系。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但我们也同1500种致病微生物密切接触。其中约500种能人传人,约150种能导致流行病,这种疾病的快速传染暴发有时甚至可以致命。不妨想想2009年H1N1流感病毒的传播速度有多快。病毒暴发的第一个月就传染了至少42个国家的人,唯一阻止其变成大规模传染杀手的因素是其自身基因特性。人类缺乏对病毒的自然免疫力,抵御病毒的公共卫生工具也很有限。 我们能做什么?在戴维·奎曼看来,第一要务是提高认识。他说,新病毒迟早会成为下一个大病毒。它可能首先出现在中国、孟加拉国或者阿拉伯半岛,但它将会传至全球。如今,地球上大多数人都能在24小时内从居住地到达沙特。10月,当数百万穆斯林前往麦加朝圣,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传播链将会短很多。 吴昊说,一般来说,应对病毒一要阻隔其传播路径,如果能实现对第一例患者实施隔离,病毒就不再具备传播能力,等同死亡;二要研发疫苗,目前开发出针对冠状病毒的疫苗比常规流感疫苗需要数倍时间,可能要等半年到一年时间。《新科学家》杂志援引世卫组织官员大卫·海曼的话说,当年SARS时我们很幸运,希望现在我们也有同样的运气。 需要警惕的“传染疲惫征” “H7N9禽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关注,同样值得警惕的是,我们正面临第三种传染性强得多却很少被关注的疾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主管迈克尔·奥斯特霍尔姆博士撰文说,那就是“传染疲惫征”。当一系列无休止的可怕疾病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从禽流感、肉食球菌、SARS、艾滋病、埃博拉到医院里的抗药病菌,这一长串名单已经让人对最新动态有些麻木了。有人将这看做是“狼来了”的呼喊,这种想法可能是致命的。 俄新社13日援引俄病毒学研究所所长利沃夫的话说,世界上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病毒产生,并给各国带来重大损失。奥斯特霍尔姆博士称,每次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感染病毒,就要面临一次基因变异的轮盘赌考验。这不仅影响生命健康,也会影响经济。各国边界封锁、全球供应链断裂、贸易停滞。只要几个月就能把世界经济拖入衰退。 世界曾不止一次经历这样的灾难。1918年的全球性流感大暴发导致5000万人丧生。在那之后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又遭遇了4次此种规模的流感侵袭。俄新网称,这些数据让人类看起来在灾难面前显得十分无助。吴昊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理论上的确有可能出现一次人类无能力治愈的病毒大流行,将人类灭绝。但在人类历史上,黑死病、黄热病在欧洲、南美洲的肆虐都曾经造成人口短期锐减,具有免疫力的人得以从病毒大流行中生还。按《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总有人能够存活。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能够抵御病毒的无情侵袭。 (中国科技网)责编:王飞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3-05/15/content_603113.htm 世卫组织确认出现新型冠状病毒人际传染病例 ​ 世界卫生组织5月15日晚发表声明,确认两名沙特阿拉伯人由于接触病人而感染类似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nCoV,这是第一次证实的该病毒人际传染病例。 两个新增病例是在医院工作护理人员,曾直接与已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接触。其中一位男性患者45岁,于5月2日发病,目前病情危重,另一位女性患者43岁,于5月8日发病,目前病情稳定。 世卫组织声明表示,这是第一次有护理人员由于直接接触病人而受到感染,建议相关医院应采取合理保护措施降低护理人员的感染风险。 目前全球已有40例新型冠状病毒nCoV的确诊病例,分布在法国、德国、约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英国六个国家。(原标题:世卫组织确认出现新型冠状病毒nCoV传染病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5/277970.shtm 下一场流行病爆发离我们并不远 2013-05-13 来源:生物360 作者:戴维·奎曼 497 0 . 近几个月,中国和沙特出现了新病毒。这些报告并非事不关己,它们迟早会通过不同的宿主传播到另一个栖息处。地球太小了,我们无处可藏。 可怕的新型传染病通常会登上头条,但刚开始绝不会这样。大规模传染都是从小范围开始的。初期指征往往细微而模糊。当下一场流行病大爆发像夜幕降临般波及各大洲,引起疾病和恐慌,导致数千乃至数百万人死亡的时候,它的第一个征兆将会是来自遥远国度的那些不动声色且令人困惑的报道。除疾病科学家和公共卫生官员以外,我们当中很少有人会密切关注这些报道。近几个月以来,有两个国家都出现了此类报道——中国和沙特阿拉伯。 你可能看到了关于新型禽流感病毒H7N9的报道,这种病毒已经在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导致了多人死亡。流感经常会引发关注,而且也应该如此,因为它们极可能会成为普遍易感的疾病,从而快速传播,蔓延到世界各地,并导致大量死亡。然而,即便你一直在关注与这次禽流感相关的报道,你可能并没有注意到那些关于阿拉伯半岛“新型冠状病毒”的简短讯息。 这种病毒于去年9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时,沙特阿拉伯卫生部宣布已经在三名患者身上发现了这种科学和医学上的新病毒,而且其中已有两人死亡。到去年年底,确诊病例共有九例,其中五名患者死亡。截止本周四,在确诊的33个病例中共有18人死亡。其中一名患者目前在法国入院治疗,这名患者之前曾去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全球性传染病的标准来衡量,这些数字或许微不足道,但有一个数字还是较为惊人的:其致死率为55%。这种病毒的致命性几乎与埃博拉病毒不相上下。 冠状病毒是一种会在人类、其他哺乳动物和禽类身上引起呼吸和肠胃感染的病毒,感染程度有时轻有时严重。由于引起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的病原体就是一种冠状病毒,于是在2003年和SARS一同恶名远播。SARS是突然在中国南方出现的,这种具有人际传播能力的病毒随后从广州传播到香港,后来又通过飞机快速传播到了东京、新加坡和其他地区。最后,SARS共导致约8000人患病,其中有10%的患者不治身亡。如果科学家没有迅速查明这种病毒,公共卫生部门也没有采取严格措施来遏制它的传播,总共的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很可能会高很多。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一位权威人士、恶性病毒专家告诉我,SARS疫情的爆发是他所见过的最恐怖的事情。这次的可怕经历,是中东的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受到如此关注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成组的冠状病毒因为具有很高的变异率,而且极易发生重组,所以非常不稳定、非常千变万化。病毒复制时,它们的遗传物质会不断地被错误复制——当两个病毒株感染了单个宿主细胞后,这些遗传物质往往会相互混杂。这种丰富的基因变异使它们获得了一位专家所说的“固有的演化能力”,这种能力能使它们能迅速适应新宿主内部的新环境。 等一下。我说SARS病毒“出现”在中国南部地区,这引发了一个问题:病毒的根源在哪?每一种新疾病的爆发起初都很神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根源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答案是野生动物。60%的传染性疾病都是由病毒或者其他被称为人畜共患病的细菌引起。人畜共患病是指可以传染给人类的动物传染病。另一个有些特殊的术语:储存宿主。携带人畜共患病病毒的虫类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长期寄居在一些特定的动物物种体内,此类动物就是储存宿主。一些没有戒备心的人接触了受感染的猴、猿、啮齿类动物或者大雁,或者只是接触了那些与大雁在同一个池塘觅食的家鸭,病毒就实现了超越,从一类宿主传至另一类宿主。疾病专家称这种情况为溢出。 研究人员已经确定SARS病毒起源于蝙蝠。SARS病毒可能经过一种中间物种——另一种可能在该地区拥挤的活禽市场通过笼对笼而被感染的动物——传染给人类。虽然SARS没有复发,但我们可以设想SARS病毒仍然寄存在中国南部地区的储存宿主体内:一种或者更多种蝙蝠。 蝙蝠虽然是一种奇妙的、有必要存在的动物,但它们作为新型人畜共患病病毒的储存宿主,涉案频率的确格外高,包括马尔堡病毒(Marburg)、亨德拉病毒(Hendra)、尼帕病毒(Nipah)、梅那哥病毒(Menangle)等等。蝙蝠喜欢群聚,而且寿命很长,这样的环境可能特别适合病毒存活。而且蝙蝠会飞行。蝙蝠在晚间觅食,有时会从一个共用的栖息处转移到另一个栖息处,他们广泛地携带病毒,并互相传染。 至于沙特阿拉伯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它的储存宿主仍未被发现。但你要相信,科学神探正在研究该病毒,他们将会密切关注阿拉伯地区的蝙蝠,包括在波斯湾附近的哈萨绿洲中,那些栖息在丰饶的海枣林里的蝙蝠。 我们能做什么呢?第一要务是提高认识。从远方传来的早期报告似乎事不关己,无关紧要,但不要犯傻。新出现的病毒迟早会成为下一个大病毒。它可能首先出现在中国,刚果或者孟加拉国,或者阿拉伯半岛,但它将会传至全球。如今,地球上大多数人都能在24小时内从居住地到达沙特阿拉伯。10月,当数百万人前往麦加参加朝圣——穆斯林的朝圣之旅,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之间的传播链将会短很多。 我们不能因为距离远,或者缺乏兴趣而不关心新出现的病菌。地球太小了。我们就像1946年登上拳台与乔·路易斯(Joe Louis)对阵的轻重量级拳击手比利·康恩(Billy Conn)一样:我们可以逃跑,但我们无处可藏。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5203.html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2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管理汇刊》H7N9专刊目录(第八卷第二期)
陈安博士 2013-4-25 12:36
主题:H7N9禽流感应对与SARS应急管理之比较 卷首语 1,禽流感H7N9与SARS传染病的传播机理比较研究 2, 基于“状态-能力-效能”评价模型的禽流感H7N9风险综合研判与多维度分析方法研究 3, 禽流感H7N9与 SARS应急机制的运作与失效分析 4,基于网络分析的不同区域 H7N9 心理恐慌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5, 禽流感H7N9应对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动力学模型 6, H7N9 禽流感疫情 防控与应对 的“成本 - 效益”分析 7 ,基于扩展风险矩阵方法的传染病综合评价模型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H7N9的思考
热度 2 sstone2009 2013-4-12 23:00
无疑,最近一段时间,H7N9也是一个新闻炒作的热点,在我所知道的区域里,与朝鲜半岛所能吸引的眼球很有得一拼。在我的冷眼旁观里,却突然在H7N9的喧闹里,看出了些许异常,忍不住想要留下只言片语。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30多天时间里,确诊43例,死亡11人,区域范围总人口在2亿以上,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发病率?确诊率?死亡率?这可否算的上爆发?流行? 其次,43例确诊病例的具体情况又是如何,年龄?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在同一时期内,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又有多少?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H7N9与现阶段的普通流感之间,有没有关系?是不是同一病毒类型? 我们还可以详细对11例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到底H7N9对在死因中的权重有多少? 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而言,格外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传播模型、易感人群、传播途径等。那么,H7N9的又是如何?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我们才能获得正确的控制方案。 H7N9到底是什么? 一定不是鸡和其他禽类对人类的敌视。或许只是人类诞生以来面对的无数种普通流感中的一种而已。 就在这个期间,我也得了一次“感冒”,谁能肯定,H7N9与我无关,只是我很快恢复了,与以往每次“感冒”没有多大区别!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3748 次阅读|4 个评论
“SARS十年”特刊专稿:高危传染病防控要有“提前量”
热度 3 qpzeng 2013-4-12 08:51
正如高射炮要准确击落敌机必须设置“提前量”一样,对付高危传染病也要有“提前量”。在这里,提前量的涵义有两个,一是提前打疫苗,二是提前吃药。当然,有些低危传染病(如普通感冒),既不用打疫苗,也不用吃药,仅仅靠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也能痊愈。 对于提前打疫苗预防传染病比较容易理解,但提前吃药预防传染病似乎不太多见。那么,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玄机呢?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能靠打疫苗来预防。这里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细胞内感染病原体难以预防,如疟原虫经按蚊叮咬进入人体,通过肝细胞(红外期)和红细胞(红内期)繁殖完成生活史,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对躲藏在细胞内的疟原虫几乎无计可施,因此到目前为止也无有效的疟疾疫苗问世。第二种情况是表面抗原变异大的病原体难以预防,如艾滋病病毒(HIV)因逆转录酶易错复制导致病毒颗粒表面的抗原结构千变万化,即使接种针对某种特定抗原制备的疫苗也会因抗原蛋白“变色龙”般地不断变化而失去预防作用。第三种情况是人类从未接触过的、来自动植物的陌生病原体难以预防,如来自野生动物的SARS冠状病毒(SARS-CoV)在爆发之前没有人了解它们的抗原结构,因此也来不及研制出相应的疫苗。 针对以上三种难以研制有效疫苗的情况,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疾病发生后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在以上列举的三种疾病中,有的易于治疗,有的难以治疗。比如疟疾,不管是恶性疟还是间日疟,只要及时服用青蒿素复方等抗疟药,在几天之内就可以药到病除。可是,艾滋病患者即使终生服药,也无法将体内潜伏的病毒清除出去,因为它们整合在细胞的染色体上,而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将病毒基因组消灭掉。至于SARS的治疗,究竟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应答,还是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或两者共用,至今没有共识,而激素治疗的严重副作用及后遗症让很多医生左右为难。 那么,对于上述高危传染病如艾滋病是否可以考虑提前治疗呢?最近美国一名通过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婴儿经“鸡尾酒疗法”早期治疗被“功能性治愈”的例子可以部分解答这个疑惑。对这名HIV感染婴儿的治疗在出生后31小时才开始,在怀孕期间乃至从出生到治疗这段“空窗期”,不能排除病毒侵入细胞并整合在染色体上。通过治疗中的定期检查发现,治疗后第6、12和20天都检出HIV,但第29天已查不到HIV及其抗体。现在时间已经过去18个月,仍未在其体内发现HIV的踪迹,但不能肯定这名婴儿是否属于“根除性治愈”(染色体上无整合病毒)。如果这个临床治愈病例得到最后确认,那么对于HIV感染的治疗就可以从艾滋病母亲产下婴儿的那一刻立即开始,也许这将成为人类最终战胜艾滋病的一个“突破口”! 尽管对于SARS-CoV是来自果子狸还是蝙蝠至今没有定论(蝙蝠冠状病毒与果子狸冠状病毒和人SARS-CoV基因组同源性分别为92%和88%),但人畜共患病或动物传人疾病(zoonoses)是人类传染病尤其是病毒病的重要来源(占70%以上)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动物病毒可能早已进入人体内潜伏,有些动物病毒则已经选择人类的近缘动物作为中间宿主。一旦这些病毒在人体细胞找到适当的受体,就能乘虚而入、犯上作乱,甚至引起一场死亡“浩劫”,如SARS-CoV就是如此。据考证,引起普通感冒的人冠状病毒OC43是在1890年左右由牛冠状病毒演化而来,而同样引起普通感冒的人冠状病毒229E则是在1686-1800年间来自蝙蝠冠状病毒。人冠状病毒NL63大约是在563-822年前由蝙蝠冠状病毒祖先经变异而产生的,曾在2004年引起婴儿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虎视眈眈,SARS未必不会卷土重来。据媒体报道,近来 一种 类似 SARS-CoV的 新型人 冠状病毒 ( hCoV-EMC )已使英国及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约旦等中东国家 1 4 人 受到感染 , 8人已 死亡。 研究表明, hCoV-EMC能分别感染蝙蝠、猪、猴和人,但还不能确认其确切的起源。最新 报道称,荷兰科学家发现 hCoV-EMC感染 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依赖的是二肽基肽酶 -4(DPP4又称CD26)受体,而不是SARS-CoV依赖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这个发现暗示,若 以 DPP4为靶点 进行高通量抗病毒药物筛选,就有望发现阻止 hCoV-EMC感染的特效药 。 理论上,如果把防控高危传染病的“提前量”再加大一些,比如在突发性病毒入侵之前就有针对性地生产出“预制疫苗”,并提前给高发人群(如老人、儿童和体弱多病者)接种,就有可能预防新病毒感染。当然,从经济及可操作层面考虑,不可能毫无选择地针对一切陌生病毒提前制备疫苗,也不可能安排大规模的全民接种,但国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严密监测一些可能偷袭人类的凶险病毒的动向做出准确而可靠的预测,并在此前提下迅速研制针对潜在病毒的疫苗或含抗体血清,尽可能为其人体试验和新药申报开放“绿色通道”,未雨绸缪,以防患于未然。事实上,我国 在全球 范围内 最早研制 出 预防甲流的疫苗, 并成功预防甲流的大面积流行,就是吸取了 SARS爆发的惨痛教训而 取得的一次空前成功 。 前不久,美国政府管理部门就是否批准一篇有关人造流感病毒的论文公开发表展开听证,最后以同意发表并决定出台严格管制措施而告终。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发现禽流感病毒H5N1只需经过5次突变,就能在雪貂(一种哺乳动物)中传播,意味着该病毒经人为改造后就能在人群中传播,无怪乎有人担心论文公开发表后可能让恐怖分子“渔翁得利”。尽管存在风险,但对病原体的研究不能停止,只有充分了解它们,才能有效控制它们,否则研制针对突变毒株的新疫苗将无从谈起。 在新一轮 hCoV-EMC “山雨欲来”之际,我们不能仅止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防范新型冠状病毒入侵我国的一纸公告,而应立即启动非常响应预案,针对分离病毒的基因序列迅速预制“应急”疫苗,并紧急安排志愿者开展人体试验。同时,还要紧急筛选预防及治疗药物,让“救命”疫苗和药物能随叫随到,以供不时之需。 当SARS事件平息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建立了一个旨在应对 传染病 爆发 预警及响应的全球 网络( Global Outbreak Alert and Response Network ),供世界各地的医生和学者举行即时在线远程视频会议。同时,WHO 在2005年 还通过了一项特别的国际卫生条例(IHR),协调重大传染病暴发的大规模应急行动计划。目前,已有19 5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原载《中国科学报》2013年4月12日19版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494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板蓝根能对付得了传染病吗?
rbhuang5907 2013-4-9 22:12
◇◇新语丝( 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   板蓝根能对付得了传染病吗?   作者:唐吉珂德   温雅的女士们,我深知你们天生都是富于同情心的,读着这本书,免不了要 认为故事的开端是太悲惨愁苦了,叫人们不禁惨然想起不久前发生的那一场可怕 的瘟疫,这对于身历其境、或是耳闻其事的人,都是一件很不好受的事。   上面的这段话,恐怕读者们读后,感觉会有些“异样”的吧。难道作者脑子 不正常了吗?怎么就知道文章的读者就一定会是女性呢?再说,你这不是要谈板 蓝根和传染病吗,怎么来了这么一段?这是杂文还是小说啊?   本人声明,文章当然是杂文,而且是很正经的杂文。况且作者本人头脑清醒, 并非有喝多了之类不正常的表现。本文第一段,其实是转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著名作家卜伽丘先生的《十日谈》中开头的一段。在这本书里,其创作背景便是 欧洲中世纪非常有名的一场大瘟疫——致千万人死亡的黑死病。   03年萨斯流行始,国人对于传染病的认识逐渐重视起来。当下发生的禽流感 更是使人谈流感色变。据报道,目前的H7N9已有21人被感染,致6人死亡。因为 担忧,很多人又重提用中药抗传染病的办法。其中,来自甘肃省官方的意见颇为 引人注目。   据报道,江苏卫生厅制定了用中医药预防预防H7N9禽流感的方案(江苏卫生 厅:板蓝根可预防H7N9禽流感 http://society.stnn.cc/minsheng/201304/t20130404_1876684.html )。看过 这则新闻,我实在是有些“惊诧莫名”。   这则新闻,使我想起了多年前萨斯流行时,社会上也在流传板蓝根可以预防 萨斯的旧闻。当时的报道中,市民排队购买板蓝根的场景很是壮观,现在也还历 历在目的。   要说这板蓝根代表的中医药,实在是有些神奇。很多相信中医药可以预防禽 流感的人,他们的论据多是这样:“像欧洲14世纪、16世纪鼠疫流行,中国从未 有过。为什么?中医的功劳。”这里指的便是卜伽丘先生作品中所描述的那场可 怕的大瘟疫。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医在对付传染病方面,果真有着惊人的力量吗?   在这里,首先澄清一个事实,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过瘟疫的死神掠过,而且 中医对这些瘟疫也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的。古代的事先不论,这里只提离我们最近 的一场,发生于上世纪初中国北方的黑死病。   知道这个史实,是颇有些偶然的。一位哈医大的朋友在参加校庆时,被赠送 了一本该校创始人伍连德先生的传记。朋友当时问我有没有兴趣阅读。我当时的 反应是,这该不是又一本某位行政领导给自己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吧。但一读下 去,才发觉自己错了,这本书其实记述了一位真正伟大的医学家用现代医学方法 战胜黑死病的过程。   伍连德先生因在荡平这场大灾难中的卓越表现,在当时便赢得了世界性的崇 高声誉,并在1935年成为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的第一位中国候选人。   这本书全名叫做《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第一章,便是醒目的标题— —黑死病。开篇便记述了一场大瘟疫,主要发生在1910年间的北方地区。从黑龙 江省齐齐哈尔一直到哈尔滨、再到东部的横道河子、嫩江,后又波及到吉林、沈 阳、大连,一直到山海关,后又传播到京津地区,一直到山东济南。这场瘟疫, 共致六万人死亡。疫区景况惨烈,一家人全部死亡的事时有发生,“路有病死骨” 的情况更是如同家常便饭。   面对如此严重的局面,按我们中国人的想法,该是中医大展身手的时候了吧。 但事实却是非常令人失望的。伍连德先生在自述中这样讲道:   在疫情中心傅家甸,“每日报告的病例和死亡的数字在缓慢但持续地上升, 从11月1日的2个病例增加到12月中旬的8至10个。一直找不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方 法,尽管有些游方郎中或中医声称能够治疗,却没有真正的鼠疫病例能够幸免于 此。”   关于中医师自身在疫情中的表现:   “中医对肺鼠疫的病因普遍认识不正确,诊察时,通常面对着不断咳嗽的病 人。尽管接连不断的感染实例已经让他们见识到了疫情的可怕,需要采取极为谨 慎的预防措施,但他们还是不戴任何防护口罩。在长春有一个10万人的城区,西 医很少。在鼠疫大流行中,中医的生意特别兴隆。其后果是登记在案的31位执业 医师中,17人死于鼠疫。”   如果没有以伍连德先生为代表的现代医学的介入,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极 可能堪比欧洲历史上发生的黑死病。   以常理而论,板蓝根为代表的中医药,在鼠疫中肯定早已被那些“游方郎中 或中医”使用过了,但其结果是“没有真正的鼠疫病例能够幸免”。事实已经证 明,中医药对于鼠疫这样的烈性传染病完全是无能为力的。甘肃省卫生厅以官方 名义发布用板蓝根预防禽流感,实在是拿国人的生命开玩笑。   中国兵法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战胜禽流感之类的烈性传染病,必 须也做到知已知彼。关于鼠疫,在网上一搜便可以找到非常全面的资料。光是鼠 疫的种类,便有腺鼠疫与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等各种类型,其预防和治疗方法 也不相同。现代医学凭借人体解剖学及流行病学调查、生物化学研究、微生物学、 病理生理学等各类学科的研究基础,对于不同类型的致病原因、发病机理、传播 途径、预防措施都做出了精深的研究,这样才能在应对烈性传染性时做到损失最 小化,最大限度地保卫了公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中医界至今还把解剖极为粗浅、 甚至不知道血液循环的《黄帝内经》奉为经典,因而面对内经等经典没有记载的 烈性传染病,只能应以一句“服用板蓝根”,象极了上述那些中医师,在面对咳 嗽喷出的传染物时不戴口罩一样的场景,又象是用长矛大刀与枪炮格斗,其后果 是可想而知的。   在《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一书中,还谈到了应对鼠疫感染的常见措施, 都是针对于本次鼠疫的类型——肺鼠疫而制定的有效措施。肺鼠疫主要是通过病 人咳嗽飞沫传播,因而戴口罩是有效的应对方案。伍连德先生设计并推广了简易 口罩,制定了隔离病人、焚烧病死者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有效措施。这其中, 大批进行过现代医学训练的医护人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见到,在战胜上世纪初发生在我国北方的黑死病的战役中,现 代医学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完全没有传统医学的任何功劳。如果说,在旧社 会由于人们普遍缺乏文化教育,由于愚昧才未能认清传统医学之落后,还是有情 可缘的话,那么在现代科学教育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还会出现省厅级官方部门出 台中医药防治烈性传染病方案的这种奇闻,实在是国家之耻。   “天演论”的作者,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原强》称: “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中国者,固病夫也。”这是东亚病夫一词最初的由来。 他所针对的,不是中国人体魄的不健康,而主要是头脑里的愚昧和落后思想。今 天,我们中国人虽已在体育界大发神威,然而只要头脑里的愚昧这个顽疾不去, “病夫”的帽子恐怕还要继续戴下去的。 (XYS20130407) ◇◇新语丝( 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
1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警惕春季传染病集中来袭 小心5类春季高发传染病
xuxiaxx 2013-3-18 20:07
随着春季来临,冷暖空气频繁交汇,气温变化较大,是某些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日前,山东省卫生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春季重点传染病疫情形势进行了分析研判,麻疹、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和水痘等成为近期较为多发的传染病。 小心5类春季高发传染病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按规定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措施之一。如果知道周围有人得了麻疹,避免与其密切接触。如自身麻疹疫苗接种史不详,应到有关单位进行补充免疫。万一发生麻疹,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隔离治疗。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一般在5至7月出现流行高峰。手足口病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重症病例早期可能没有皮疹,但可出现头痛、精神差、肌阵挛、呕吐等临床表现,也可出现嘴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绝大多数患儿一般在一周内可自愈,但当出现高热不退或出现头疼、表情淡漠、呕吐等重症临床表现时,要立即到定点医院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2-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托幼机构等易暴发流行。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腮腺肿大,也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一旦患流腮,要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一般应从发病始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鼠类等啮齿动物携带的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本病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全年均可发病,我省出血热疫区为混合型疫区,有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本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发热病人高烧可至40℃。   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为原发感染表现,其典型特征是瘙痒性水疱疹;带状疱疹是体内潜伏病毒复发感染的反映与表现,多发于成人、老人和免疫缺陷的个体。水痘有高度传染性,虽较麻疹弱,但超过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病毒。水痘全年均可发生,传染性很强,幼儿园、小学等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适时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有效措施。   预防春季传染病注意点啥?   多通风 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常喝水 气候干燥时,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注意补充营养 要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   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要注意勤洗手,不要用脏手触摸脸、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防止在医院接触病例时感染。   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不吸烟,少食辛辣的食物,可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以保护自然免疫功能,增强消灭外界病菌入侵呼吸道的能力。   避免受凉 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在春季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   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   注意生活规律 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的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切忌不当回事,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及时进行预防接种 接种疫苗防治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及时给适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减轻家庭负担。 (记者 李雪梅) 来源:中国新闻网
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发布2012年11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
xuxiaxx 2012-12-25 14:38
2012年11月(2012年11月1日零时至11月30日24时),全国(不含台港澳,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602634例,死亡1794人。其中,甲类传染病中鼠疫无发病、死亡报告,霍乱报告6例,无死亡。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22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05435例,死亡1774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   同期,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297193例,死亡20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5%。   附件 2012 年 11 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      * 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为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的合计。      ** 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死亡数据不作为中国传染病死因顺位的依据。 来源:健康报网
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适应网络上基于社区的传染病控制策略
热度 3 pb00011127 2012-12-17 09:48
最近,博士生杨慧在唐明老师的指导下,与安徽大学副教授张海峰合作在 《 New Journal of Physics 上发表论文 “Efficient community-based control strategies in adaptive networks” 。杨慧为论文第一作者,唐明老师为通讯作者。 近年来,复杂网络上的流行病传播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大多数研究都关注于不同的静态网络结构对于动力学的影响,仅有少数研究关注人的自适应行为反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如人们在流行病爆发时会避免与染病个体的接触,政府会采取如关闭学校等措施。人的自适应行为会改变接触网络的结构,这种结构变化会改变传播过程,传播过程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的自适应行为,进而导致网络结构的变化,这样就 形成了一个网络拓扑和动力学之间相互影响的反馈环,这类网络称为自适应网络。 目前对自适应网络的研究大多关注稳态特性,而忽略了对暂态动力学的研究。 为了研究自适应网络上流行病传播的暂态特征,以及利用这些暂态特性更有效地对疾病实施控制,文章通过标准化社区性参量发现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很强的中尺度特征,即社区结构。鉴于暂态过程中涌现出的特征,文章分别从免疫和隔离两个基本的控制疾病的措施入手,提出了基于社区效应的控制措施,得出疾病控制并不是控制越早效果越好 的结论,并且发现在社区性较强时采取措施能够更好地控制疾病爆发。此研究对于现实世界中自适应动力学,如流行病传播、信息传播等的控制是有利的。 因为个体都有自适应性,现实网络也相应地有自适应特性,所以进一步研究其上的控制策略和算法是非常重要的。 论文信息: Hui Yang, Ming Tang, and Hai-Feng Zhang, “Efficient community-based control strategies in adaptive networks”, New J. Phys. 14, 123017 (2012). 论文链接: http://iopscience.iop.org/1367-2630/14/12/123017 全文下载: 1367-2630_14_12_123017.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673 次阅读|7 个评论
全国第4 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纪要
fqng1008 2012-9-17 08:50
全国第4 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纪要
全国第4 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于2012年9月13 ~ 15日在上海 斯格威铂尔曼 大酒店召开,收到论文132篇,到会代表250多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教授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转化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专题报告。 会议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侯云德院士的讲题是“ 病毒感染与免疫的特点及今后的研究策略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翁心华 教授的讲题是 “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和合理治疗”,上海市南京军区临床肝病中心 陈成伟 教授介绍了“ 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及其伦理问题”, 美国 Trudeau Institute 的 Andrea Cooper 教授介绍了“ 结核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大学 刘 平 教授的讲题是“ 肝炎后肝硬化‘病证结合’中医证候病机分类与临床疗效评价量表体系” , 上海曙光医院王灵台 教授的讲题是“ 再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几个问题”, 北京地坛医院成军教授的讲题是“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北京地坛医院 王融冰 教授的讲题是“ 十一五期间中医药在传染病领域的进步与展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万谟彬 教授的讲题是“ 读更新版 EASL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指南,谈东西方治疗观念的异同”,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张福杰 教授的讲题是“ 我国接受抗病毒治疗的 HIV/AIDS 患者 HBV 或 HCV 合并感染率及合并感染对 ART 疗效影响”,北京佑安医院 李秀惠 教授的报告是“ 手足口病临床诊治进展” ,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 会议交流的论文包括:病毒性肝炎63篇,艾滋病与肺结核12篇,手足口病等29篇,理论探讨7篇,列题21篇,展示了近两年我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最新动态。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委员会议,交流了一年来的工作进展,初步确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继续努力申请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如果哪位同道有较好的渠道,专业委员会一定积极全力支持,包括人、财、物。 2.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网站》。 3.积极参与、进一步协助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做好“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防治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4.积极参与和组织常见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制定,以手足口病、重型肝炎等作为启动项目,并争取卫生管理部门的支持,配合总会写好近几年的“专科进展报告”。 5.在前面总结、系统梳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完成《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等书。 6.按时完成总会布置的各项任务和专业委员会的常规工作(如两年1次的学术会议和1年1次的工作会议等),争取逐渐提高会议的学术质量和会议形式,如增加壁报、增加提问和讨论等。 7. 请委员们积极努力进一步组建各省市专业委员会,目前已有北京、天津、山东等成立了专业委员会。 1 2 3 4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3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柳叶刀传染病:流浪者传染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nooney1986 2012-9-14 11:07
根据《柳叶刀传染病》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关于现存数据的新的系统回顾分析,艾滋病、丙型肝炎和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流浪者中较一般人群高出许多倍。这项研究审查了1984~2012年间的40多份评估艾滋病、丙型肝炎和肺结核在流浪人群中发病水平的研究报告,结果发现,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其发病水平有相当大的变化,但流浪者患有一种这些潜在致命并使人衰弱的疾病的可能性更高。有人认为,在美国有超过650000人流浪,而英国约有380000人流浪。同时,美国流浪者的家庭比例增加,而在英国则是年轻的流浪者逐渐增加。在美国,结核病在流浪者中的患病率至少比一般人群高46倍,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病率在流浪者中增加了4倍多。在英国,结核病在流浪者中的患病率至少比一般人群高34倍,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流浪者中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增加了近50倍。对艾滋病毒而言,其在流浪人群中的感染率通常比一般人群高1~20倍,但在英国还没有发现相关的研究。在大多数可取得有效数据的其它国家,也都观察到相似的流行模式。 按照牛津大学临床科学院韦尔科姆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资深作者,希恩.法泽勒博士的说法,“流浪者的感染可导致社区性感染,并且与营养不良、长期流浪、和医疗服务的高需求相关。由于流浪者在一些国家中的绝对数量较高,对他们保健的改善可能会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影响。”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的德拉.瓦尔博士强调了这一点,他评论说,“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去关注流浪者对于感染的易感性是必须的。传染性疾病在流浪人群中流行的风险仍然大大高于其在同一国家内的一般人群。对于整体人群来说,这些增加的风险是对公众健康的一个挑战。实施特别的策略以减少这些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分类: 生物实验室|1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将于9月在上海召开
fqng1008 2012-8-29 09:07
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将于9月在上海召开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将于9月在上海召开,相关会议通知、安排如下,如有意愿前往者热烈欢迎。我们将提早两天到达酒店,以与上海各方面进行相关联系。 会议日程表 9月13日 8:00-23:00 报 到 20:30-21:30委员会议(全体委员)主持人:周伯平 9月14日 8:30-9:00 开幕式(含照相) 主持人:陈建杰 9:00-12:00 特 邀 报 告 陈凯先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 转化医学:中药治疗现代化的途径 主持人:周伯平 张广宇 侯云德院士(国家CDC)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现状与对策 Andrra Cooper教授(美国Truderu Institute) 结核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翁心华教授(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发热待查的处理程序 主持人:钟 森 田德英 陈成伟教授(上海市南京军区临床肝病中心) 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研究 12:00-13:00 午宴/休息 13:00-16:00 特 邀 报 告 刘平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 肝硬化的证候学与疗效标准研究 主持人:聂 广 李 筠 王灵台教授(上海曙光医院) 再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几个问题 王融冰教授(北京地坛医院) 中医传染病研究的机遇与对策 李秀惠教授(北京佑安医院) 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现状 万谟彬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主持人:曹武奎 王 健 成 军教授(北京地坛医院) 我国丙型肝炎的流行趋势与防治对策 张福杰教授(国家CDC) 艾滋病研究最近进展及展望 16:0-17:00 闭幕式 主持人:陈建杰 20:00-22:00 晚宴、休息 9月15日 参观旅游 中午12:00前会务组撤离 上海斯格威铂尔曼大酒店交通路线 起始地点 公里数 到达酒店 人民广场 4.6 乘坐地铁8号线(航天博物馆方向),在陆家浜路站下车,换乘地铁9号线(松江新城方向),在打浦桥站下车(3号口出),步行约310米。乘坐出租车约18元。 徐家汇商业圈 5 搭乘出租车10分钟可到酒店,费用约20元。 上海火车站 6.25 乘坐929路,在中兴路西藏北路站下车,步行至中兴路站,换乘地铁8号线(航天博物馆方向),在陆家浜路站下车,换乘地铁9号线(松江新城方向),在打浦桥站下车(3号口出)步行约310米。乘坐出租车约23元。 上海火车南站 7.7 乘坐地铁1号线(富锦路方向),在徐家汇站下车,换乘地铁9号线(杨高中路方向),在打浦桥站下车(3号口出),步行约310米。乘坐出租车约25元。 上海虹桥机场(一号航站楼) 16.7 乘坐地铁10号线(新江湾城方向),在虹桥路站下车,换乘地铁3号线(上海南站方向),在宜山路站下车,换乘地铁9号线(杨高中路方向),在打浦桥站下车(3号口出),步行约310米。乘坐出租车约55元。 虹桥火车站 23.2 乘坐地铁10号线(新江湾城方向),在虹桥路站下车,换乘地铁3号线(上海南站方向),在宜山路站下车,换乘地铁9号线(杨高中路方向),在打浦桥站下车(3号口出),步行约310米。乘坐出租车约78元。 上海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 24 乘坐地铁10号线(新江湾城方向),在虹桥路站下车,换乘地铁3号线(上海南站方向),在宜山路站下车,换乘地铁9号线(杨高中路方向),在打浦桥站下车(3号口出),步行约310米。乘坐出租车约81元。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38.37 乘坐地铁2号线(徐泾东方向),在世纪大道站下车,换乘地铁9号线(松江新城方向),在打浦桥站下车(3号口出),步行约310米。乘坐出租车约150元。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3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触目惊心的数据
xuxiaxx 2012-7-22 13:26
我国每年有8万儿童死于伤害,它超过传染病慢性病和死亡的总和,其中溺水居首位。儿童伤害主要包括溺水、道路交通伤害、跌落、中毒、烧烫伤等。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社区处副处长吴静介绍,全球每年约有83万名儿童、每天近2300名儿童死于各类伤害,更多的儿童因伤害造成各类残疾。如果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全球每天有1000多名儿童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更多的儿童可以避免终身残疾。 因此现在正是儿童的暑假期间,请家长时刻注意您孩子的安全。 请链接: http://health.sohu.com/20120721/n348702057.shtml
2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是传染病大国
热度 4 xupeiyang 2012-6-12 21:40
卫生部12日发布2012年5月全国法定 传染病 疫情。5月1日零时至5月31日24时,除台港澳外,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982932例,死亡1575人。 此间,甲类传染病中鼠疫无 发病 、死亡报告,霍乱报告7例,无死亡;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22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63944例,死亡1441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 同期,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618981例,死亡134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6%。其中,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462116例,死亡132人。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3254 次阅读|3 个评论
信息滞后导致传染病周期爆发[中国科学论文]
热度 2 pb00011127 2012-6-7 19:09
通常情况下,一种传染病的爆发往往会引起人们某种行为方式的改变,如减少外出、接种疫苗、注意卫生等,这些行为方式的改变又会对疾病的传播方式和控制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为了刻画这类行为方式改变的影响,我们提出一个改进的SIRS传播模型:易感染者可以处于两种状态——无保护态和保护态. 易感染个体根据对疾病风险的估计在无保护态和保护态之间不断切换。同时,我们假设个体对风险的估计依赖于他们对疾病风险信息的了解程度.通过Monte-Carlo 和Markov Chain 方法,发现对传染病风险判断的滞后性会导致传染病的周期爆发。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们刚刚在《中国科学》发表的论文 全文下载 132011-240-120064.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81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学揭示:传染病或为影响人类进化重要因素
热度 1 crossludo 2012-6-7 10:58
科学揭示:传染病或为影响人类进化重要因素 图为大肠杆菌的假彩色扫描电子显微图,由来自加州国家显微成像研究中心的托马斯·迪林克拍摄,它对婴幼儿能够造成致命威胁。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圣地亚哥医学院(San Diego School of Medicine)科学家带领的一支国际科研队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报告显示, 两种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特殊基因的失活可能使得现代人类的祖先增强了对一些致病菌株(如大肠杆菌K1和B链球菌群)的免疫力 ,而大肠杆菌K1和B链球菌群是导致人类胎儿、新生儿和婴幼儿患上败血症和脑膜炎的罪魁祸首。 据了解,大约10万年前,人类进化陷入瓶颈:我们的祖先数量减少至约五千到一万之间,他们大多生活在非洲。也就是在这为数不多的种群中,出现了具备现代行为特征的人类,他们在数量和范围上疯狂地扩张,最后取代了所有其他当时与之共存其他进化种群,诸如尼安德特人等。 然而,至今为止,人类进化陷入瓶颈的真正原因还未找到,而科学家对此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推测, 从基因突变到文化发展再到气候变化。如今又有了一个新的推测,那就是传染病。 人类起源论学术研究和训练中心(the Center f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Anthropogeny)主任——药物、细胞和分子医学教授阿基特-瓦基(Ajit Varki)表示:“在一个人口数量小的种群中,基因突变的影响很大,一个罕见的等位基因的频率可以变得非常高。我们已经在人类体内发现两种无功能的基因,但是与人类相关的灵长类动物中这两种基因仍旧有一定功能。婴幼儿死亡对生殖适应性造成了影响。 幸存的物种要么能抵抗病原体的,要么能消除目标蛋白质以取得生存优势。” 对于这两种推测,瓦基更倾向于后者。该国际科研队伍还特别指出,这两种调节人体免疫反应的唾液酸基因是曾被认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直相当活跃的基因家族的一部分,现在已经失活。此前,这支国际科研队伍已经解释称, 一些病原体能够利用唾液酸改变人体免疫反应以使其支持细菌。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现唾液酸-13的基因已经不再是现代人类基因组的一部分,尽管它仍完整无缺地存在于黑猩猩的体内并发挥一定的作用。另一个唾液酸-17的基因还存在于人体,但是它已被优化,能够制造一种不活跃的蛋白质,使其侵入病原体。 尽管要想清楚地知道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是不可能的,但是科研人员对这些基因的分子特征进行了研究,继而推测现代人的祖先在10万和20万年前曾多么艰难地与各种传染病抗争,而这些假定的传染病可能使我们的祖先数量大减,只有少数带有特定基因突变的祖先活了下来。 瓦基表示,人类的进化瓶颈是各种因素互相左右的结果。“ 物种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驱动,我们认为传染病只是其中之一。” 此次研究的经费部分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纽约玛瑟斯基金会(Mathers Foundation of New York)。
个人分类: 遗传进化|132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国传染病死亡人数排序:狂犬病能占前3位吗?!
热度 8 yanjx45 2012-5-21 21:26
希望我们权威的新闻媒体再不要作这样错误的宣传了。 《 2012 年中国狂犬病年会》于 5 月 17-18 日在京举行。《健康报》 5 月 18 日的专题报导中说:“ 2012 年中国狂犬病年会披露, …… 狂犬病导致的 我国传染病死亡人数排序 从 2004 年的 首位 降至目前的 第3位 。” 狂犬病是一种传播来源和传播方式都比较特殊的人兽共患病,通常不可能造成非常广泛的流行。古今中外,狂犬病从未对各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明显影响。目前全球每年狂犬病死亡人数大约为 5.5 万人。 在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排序中,狂犬病通常排在 第 10 位 以后。 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 中国的相应排序不可能与全球的排序有太大的区别, 狂犬病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中国都不可能占到前 3 位。 但在中国广泛 流传关于中国的狂犬病死亡人数排在所有传染病致死人数的 前3位 的说法。其依据主要是 卫生部 每月发布的 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 。根据该表,确实可以得出结论:“ 狂犬病导致的 我国传染病死亡人数排序 从 2004 年的 首位 降至目前的 第3位 。” 但很多人都忽略了 该统计表 下的 说明 : “通过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报告的死亡数据 不 作为 中国传染病死因顺位 的依据。” 因为传染病的 诊断 和 综合负担分析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即使在美国这样死亡报告系统比较完善的国家,要获得各种传染病死亡率的客观和符合实际的结论,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和统计学处理,在数月甚至数年后才能得到最终结果。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尚不存在相关的 死亡报告 和 科学评估系统 。简单地 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获得的死亡数据,对于不同传染病的可靠性差别很大。对于某些传染病,该直报系统的数据与理论推算值甚至可能有天壤之别。例如对流感死亡人数的评估,直报系统经常是 0 或接近于 0(如果真是这样,流感疫苗根本不应当推广) ,而实际上理论推算值中国每年是数万甚至超过 10 万。因此 该系统报告的死亡数据 不能作为 中国传染病死因顺位 的依据。 下表所示为 2002 年 全球 传染病 死亡 人数 的统计排序。该年世界死亡人口总数约为 5,700 万人。 序号 致死原因 占全部死亡人数的 份额 (%) 死亡人数 ( 万人 ) 全部死因 100.0 5,700 B 感染 和 寄生虫 类疾病 19.5 1,111 B.1 呼吸道 感染 6.9 393 B.1.1 下呼吸道感染 6.8 387 B.2 爱滋病 4.9 280 B.3 腹泻 类疾病 3.1 176 B.4 结核 2.8 159 B.5 疟疾 2.2 125 B.6 儿童传染病 2.4 136 B.6.1 麻疹 1.1 63 B.6.2 百日咳 0.5 30 B.6.3 破伤风 0.4 22 B.7. 性病 ( 除去爱滋病 ) 0.3 17 B.7.1 梅毒 0.3 17 B.8 脑膜炎 0.3 17 B.9 热带病 ( 除去疟疾 ) 0.2 13 B.9.1 利什曼病 0.1 6 B.9.2 锥体虫病 0.1 6 B.10 乙型肝炎 0.2 11 B.11 丙型肝炎 0.1 6 B.12 狂犬病 0.1 6 上表所列的传染病中,有少数几种,如疟疾、儿童传染病、性病、热带寄生虫病等,中国因这几种传染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与其他国家相比可能较低,但上表中的其他多种传染病,除了艾滋病和肺结核之外,还有呼吸道感染、腹泻、脑膜炎、肝炎等传染病,中国的相应死亡人数都肯定比狂犬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要多,有的还要多好多倍。所以狂犬病在 我国传染病死亡人数排序 中 不 可能进入前 6 位。 对我国 传染病死亡人数排序 , 一般人 产生误解还情有可原。如果 主管传染病防治的院士、会长、主任们 也存在误解,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希望我们权威的新闻媒体再不要作这样错误的宣传了。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4594 次阅读|18 个评论
结核病科研进展
xupeiyang 2012-5-2 15:31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全球有约20亿人被感染,每年新出现结核病患者约800-1000万,每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约为200-300万。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因结核病死亡人数每年达13万,超过其它传染病死亡人数的总和。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结核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 参考文献: • 施一公:清华大学将开展 结核病 等科研攻关 • 结核病 组织发布疫苗研究蓝图 • 疾控中心与礼来签订耐多药 结核病 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 • Aeras与中生集团签署 结核病 疫苗研发协议 • 浙大城市学院出现肺 结核病 例校方被指封锁消息 • 礼来基金会投入3000万美元支持耐多药 结核病 全球合作项目 • 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D是如何抗 结核病 的 • 结核病 快速蔓延欧洲 • 政府必须制止误导的 结核病 检测 • Cellestis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活动性 结核病 血液检测使用指导建议 • 卫生部发布 结核病 防治背景知识 • 世卫认可全新 结核病 快速检测方法 • 新合成化合物或有助治疗 结核病 • 抗 结核病 的超级新疫苗 • 世卫组织发布今后五年防治 结核病 行动计划 • 候选 结核病 疫苗被搁置在实验室中 • 美开发出 结核病 快速诊断法 • 结核病 开源药物开发项目发现首个候选药物分子 • 新法可提高 结核病 检出率 • 我国 结核病 防控面临严峻挑战 • 礼来携手海正遏制中国 结核病 • 历时八年中国完成全球最大的 结核病 控制项目 • 法研究人员在 结核病 原菌上发现有益抗炎分子 • 贵州发现4种 结核病 新耐药基因突变 • 艾滋病和 结核病 双重感染之谜初步揭开 • 细菌中的“泛素蛋白”—— 结核病 治疗新策略 • 结核病 研究:不要重蹈艾滋病覆辙 • 中科院与全球 结核病 药物研发联盟签署合作协议 • 全球 结核病 药物研发联盟与微生物所共同开展抗 结核病 研究 • 世卫报告:艾滋病和 结核病 并发比此前认为得更致命 • 四分之一 结核病 死亡案例与艾滋病有关 • 何正国:人类和 结核病 的冷战 • 科学家发现 结核病 易感基因 • 新加坡科学家发现影响 结核病 的“关键基因” • 一种新药可有效对付 结核病 菌 • 研究显示广泛耐药 结核病 也能治愈 • 世卫敦促亚洲国家控制 结核病 的威胁 • 世卫组织推出抗药性 结核病 检测新法确诊只需数小时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2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大传染病信息知识服务创新论坛 4月28日 北京
xupeiyang 2012-4-27 16:40
许老师: 您好! 附件是重大传染病信息知识服务创新论坛的邀请函,请您查收。 具体的时间是明天上午9点开始,地点是德宝饭店。届时大堂会有会务组人员迎接大家。 祝一切都好! 高东平 重大传染病信息知识服务创新论坛 Innovation Forum of Severe Infectious DiseaseKnowledge Service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主办的“重大传染病知识服务创新论坛”将于 2012 年 4 月 28 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将邀请国内承担“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的专家,医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同参会代表进行互动式交流。论坛旨在探讨信息化技术在传染病知识服务领域、传染病防控等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和新模式,为进一步提高相关信息、情报机构在传染病领域的知识服务水平、增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防控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坛组委会诚挚邀请您莅临本届论坛,并衷心感谢您对论坛的全力支持。 会议地点 北京德宝饭店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德宝新园22号 会议内容 重大传染病信息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信息化技术在传染病知识服务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传染病防控领域的应用 传染病研究前沿科学问题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Facebook“传染病”是如何传播的
热度 1 paraland 2012-4-7 00:21
加入还是不加入Facebook,你可能会认为将根据有多少位朋友已加入社交网站而定。但一项新研究发现,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朋友圈。 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家与Facebook合作,分析了5400万邀请邮件(即注册后向电邮通讯录中未加入的联系人发出邀请),朋友列表,这些朋友在Facebook中的分布和关系,是否是被邀请加入,以及加入后三个月的访问频率。研究人员发现,是否接受邀请加入网站与列出的朋友数量无关,而是与没有关联的朋友组数量有关。例如,有4个已经在Facebook中建立了朋友关系的人出现在邀请邮件上,被邀请者接受的可能性与只有一个朋友出现在邀请邮件上一样。但是如果有4个彼此没有直接联系的朋友(即他们属于不同朋友组)出现的列表上,他加入的可能性却会翻番。研究人员解释说,不同朋友组中可能有一个对你的决定至关重要,例如你可能对有多少位高中同学加入Facebook一点也不关心,但一位柔道俱乐部的朋友的加入却会引起你的注意。 http://internet.solidot.org/internet/12/04/06/0925248.shtml 论文: 1116502109.full.pdf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297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传染病辨证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fqng1008 2012-4-3 07:55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传染病辨证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4 分期辨证:传染病证治的新构想 (续前,二) 4.1 研究定位 一般而言,证候规范化包括四个方面:①证候概念规范化;②证候体系规范化;③证候命名规范化;④具体证候规范化。毫无疑问,本文的研究定位在证候体系规范化,属于证候规范化的范畴。 证候规范化的主要难点,是证候诊断标准的统一性与临床诊断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 ,涉及到证候体系规范化也是如此。前面,我们分析了“寒温合一”失败的教训,其突出表现是制订出来的统一纲领五花八门,谁也说服不了谁,更谈不上诊断标准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我们的想法是,尽量使统一诊断标准的产生程序各环节严格化、科学化,使之对临床多样化诊断标准的代表性更强 。 任何规范(标准)都具有两种基本属性:约定性和真理性。约定性是指规范必须对概念的名(名称)与实(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予以确定;真理性是指规范所确定的概念的名实关系必须合乎事物的客观规律。约定性规范合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要求,真理性则保证规范具有实际意义。 约定性是规范的必备的、初步的基本属性。真理性是规范的非必备的、高级的基本属性。规范必须具备约定性,规范只要具备约定性就可成立。例如,我们根据各种传染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统一采取分期辨证的模式,这就是约定性。而分期辨证是否符合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能否获得大家的共识?则是个真理性问题。 4.2 预期目标 4.2.1 与现代诊疗实际接轨 鉴于现代传染病诊疗早已超出中医药独立干预的时代,新的辨证模式则必须考虑: ①传染病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对中医药干预的现实需要;②现代传染病的临床管理模式对中医药干预的制约性;③西医诊断、治疗措施对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影响以及患者对中医药接受程度;④传染病医师(包括西医院校医疗系的毕业生)接受的简单性和可操作性(体现着两种医学临床和理论融合的程度)。 4.1.2 与中医理论思维接轨 在西医对传染病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体现出中医药的理论思维,而不是如“辨证分型”的“去理论化”,不分外感、内伤,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几个分型,甚至变来变去都没有足够的道理可讲。 4.1.3 与传染病分类体系接轨 尽管传染病多按按病原学分类,如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蠕虫感染、真菌感染等,但按传播途径分类与临床表现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更为密切一些。本研究拟按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为空气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为水、饮食传播)、血液传染病(如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为生物媒介等传播)、体表传染病(如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为接触传播)等等划分。 4.1.4 与疾病临床特征接轨 根据临床表现的差异把出疹性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等归类,可能更接近于临床实际。 4.1.5 与西医干预过程接轨 中医药治疗必须与病原学治疗、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等步或先后而行,例如肺结核、乙型肝炎、细菌感染性疾病等的辨证必须考虑病原学治疗的证候变化规律,否则就会滞后而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4.3 研究思路 关于“分期辨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已经进行甲流、手足口病、肺结核、慢乙肝、慢重肝、肝硬化等,虽然每个病种样本量不大( 302~2024 例) 。 基本思路是: ① 根据不同疾病类型的具体实际,确定其病程(分期),调查不同时期的症状体征发生频率; ② 采用证素分析(证素频率),确定其不同病期的主要病机、次要病机; ③ 确定不同病期的基本证候和兼夹证候; ④ 同时,按分型辨证的程序设置对照组,以观察两种辨证方法的得失优劣。当然,进一步的研究还包括治疗,如何确定主方及其加减应用? 下面是对手足口病进行分期辨证研究的技术路线图,我们希望在文献学研究、专家调查和临床证候学调查基础上构建所有的传染病辨证模式。 图 1 手足口病分期辨证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1 聂广 . 重型肝炎的分型、分期与分级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1 , 21 ( 1 ): 55-57 2 聂广,林巧 . 人禽流感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 . 世界中医药, 2008 , 3 ( 3 ): 131-133 3 刘红,夏章,聂广等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证候学调查与分期辨证模式探讨 . 环球中医药, 2011 , 4 ( 2 ): 109-113 4 黄练秋,刘映霞,聂广等 . 472 例新型甲型 H1N1 流感的分期辨证与病因病机规律探讨 .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 21 ( 2 ): 72-76 5 洪可,聂凡,聂广等 . 2024 例手足口病患者分期辨证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 环球中医药, 2012 , 5 ( 5 ): 6 聂广,洪可,聂凡 . 手足口病 “ 皮肤 - 经脉 - 脏腑 ” 传 变假说 . 环球中医药, 2011 , 4 ( 5 ): 354-357 7 李静,聂广,余卫业等 . 抗痨药干预过程的肺结核分期辨证的探讨 . 环球中医药, 2011 , 4 ( 3 ): 174-177 8 聂广,李静 . 肺痨纳入外感病辨证体系的探讨 . 环球中医药, 2010 , 3 ( 6 ): 442-445 9 夏章,李秀惠,聂广等 . 新型甲型 H1N1 流感的分期辨证模式研究 . 湖北中医杂志, 2010 ,( 8 ): 31-33 10 袁虹,夏章,聂广等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分期辨证模式研究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0 , 20 ( 5 ): 277-280 11 袁虹,曹廷智,聂广等 . 302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学探讨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9 , 19 ( 6 ): 346-349 12 聂广 . 中西医诊断的模型差异 . 医学与哲学, 1990 , 10 ( 3 ): 8-10 13 聂广 . 证的探索 . 中医研究, 1990 , 3 ( 2 ): 6-9 14 聂 广 . 辨病与辨证的模型差异及其互补 . 医学与哲学, 1992 , 12 ( 7 ): 6-8 15 裘沛然.伤寒温病论争中的若干问题.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 4 ): 5 16 郭辉雄 . 六经是寒温统一的基础.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 4 ): 7 17 黄松章 . 伤寒六经为基础的寒温综合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 2 ): 6 18 孟庆云.从模型法看伤寒六经.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5 ,( 1 ): 19 19 肖德馨.六经辨证纲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1 ,( 3 ): 1 20 杨麦青.外感病辨证纲要之我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 4 ): 9 21 姜建国.论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 24 ( 1 ): 10 22 邓铁涛.外感病辩证统一小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 3 ): 6 23 万友生.八纲统一寒温证治建立热病学科体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 3 ): 2 24 萧敏材.论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中医杂志, 1962 ,( 11 ): 1 25 金雪明,等.胡仲翊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江苏中医, 1996 ,( 12 ): 5 26 吴银根,等.中医外感热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 38 27 黄梅林 . 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探索 . 8-11 28 沈凤阁.关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辩证如何统一的探讨.新医药学杂志, 1979 ,( 4 ): 7 29 刘兰林,杨进,倪媛媛 . 构建外感热病辨证体系的探讨 .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5 , 20 ( 1 ) :18-20 30 杨进.外感热病辩证的 “ 三维观 ” .陕西中医, 1988 ,( 11 ): 509 31 符友丰.论外感病辩证中的层次特征.医学与哲学, 1986 ,( 12 ): 31 32 姜春华.伤寒与温病.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64 ,( 1 ): 2 33 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第 1 版, 2010.4 : 167-168 34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 .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 11 届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4 , 5 : 188-190 3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诊断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 24 ( 10 ): 869-871 36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 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 14 ( 4 ): 237-239 37 聂广,余绍勇,江福生等 . 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初步研究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1 , 8 ( 3 ): 172-176 38 邓铁涛 . 中医证候规范。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0 39 于慎中 . 诊断规范化与中医学发展。医学与哲学 1990 ( 11 ): 16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传染病辨证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fqng1008 2012-3-23 08:08
为了写一本《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接连发表了一些关于传染病分期辨证的证候学调查和病因病机研究的文章 。为什么要研究传染病的辨证体系?它们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怎样?笔者将一些思路梳理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教正。 1 证候模型:“阶段论”与“随机论” 1.1 外感病的证侯模型 曾任科学哲学协会会长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 Ronald Giere ,在《不谈规律之科学》( Science without Laws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99 )指出:科学知识的核心要素是模型,而不是规律。因此,模型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发现的;需要回答的经验性问题,不是理论是否为真(是否正确),而是模型对于特定的样例( cases )是否适用?这一理论被称之为 “ 科学哲学的语义学派 ” ,尤其 在技术领域非常适用。 在祖国医学里,自古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辨证思路。一是纵向的,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等;一是横向的,如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等 。对于外感疾病(相对于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它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特色是在强调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注重疾病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称之 为 “ 阶段论 ” (或称分期辨证) ;对于内伤杂病,它往往在强调例如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关注疾病的寒热、虚实、气血津液的消长变化,在临床上应用辨证论治的灵活性,证随机变更加符合个体化治疗,我们可以称之 为 “ 随机论 ” (或称分型辨证)。 因此,在中医临床中一直 有 “ 外感宗六 经(辨证,含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杂病宗脏腑(辨证) ” 的说 法。 1.2 临床表现的三个特征 当代医学门类越分越细的一个缺陷是,众多专家们在某一病种辛勤耕耘而缺乏整体观念。例如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目前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 5 类,急性肝炎又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分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又分 E 抗原阳性和 E 抗原阴性),重型肝炎又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分早、中、晚期),淤胆型肝炎又分急性和慢性,肝炎肝硬化又根据炎症情况分活动期和静止期,根据机体状态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根据肝脏储备功能分 Child-Pugh A 、 B 、 C 级。显而易见,这种分类杂乱无章,缺乏规律性可循。 如果我们借鉴一下中医的共性思维(根据各种外感病的传变规律,寻找某种一致的辨证方法,如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上升到传染病的总体框架进行整体梳理、逻辑分析,将其临床诊断从三个方面考虑,即发病类型(分型)、演变过程(分期)和病情轻重(分级)。那么,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 5 种类型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一般有早、中、晚期的演变过程,但是疾病的不同发病类型有不同的区分,如急性肝炎有前驱期(相当于中医的表证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慢性肝炎有静止期(无论是药物控制还是自然病程)和活动期;重型肝炎有急性坏死期、平台期和恢复期 / 终末期(我们不同意传统的早、中、晚分期,因为“晚期”的规定里面不包括存活的患者,而不少康复患者还有一个恢复期的过程)。第三层次即轻、中、重的分级,它只存在于疾病活动期或症状明显期,如急性肝炎的症状明显期,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活动期( Child-Pugh A 、 B 、 C 分级也可考虑改为轻、中、重的分级以便统一),以及重型肝炎。以上考量如果推广每一种传染病,则可以执简驭繁,脉络清晰,具备科学美的特质。 通过以上共性思考,未来医学同样可以将流行性感冒进行分型、分期和分级,而不仅仅划为轻、重两型或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我们设想,第一层次包括上呼吸道型、肺型和肺外型(实际上有我们卫生部专家组对于甲型 H1N1 流感轻型、重型和危重型的意味),第二层次上呼吸道型分为发病期(相当于中医的表证期)和恢复期;肺型分为表证期、里证期和恢复期;肺外型分为表证期、里证期和恢复期 / 终末期,不同时期还有轻、中、重的分级。当然,以上纯属于个人想法,仅为举例,有没有可操作性还得广泛征求意见。 1.3 理想的辨证体系 一个成功的辨证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① 病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及其在不同时期相互关系的演变;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② 病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③ 病位:基本病位,牵涉病位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④ 病征:基本证候,兼夹证候;表征和里征。 ⑤ 病程:疾病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有不同的临床分期。 ⑥ 病情:轻、中、重程度。 同时,一个成功的辨证体系应该满足以下原则: ① 疾病过程和疾病表现的对立统一(横的走向和纵的走向,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 ② 规律性和随机性的对立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③ 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对立统一; ④ 内在资料和外在资料的对立统一(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⑤ 程度变化和性质变化的对立统一(量变和质变); ⑥ 丰富包容性和内在简洁性的对立统一。 2 传变模式:菽麦不辨的笼统学说 从技术层面讲,诊疗方案包括辨证模型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规范,而技术规范的进步都是经由个体化技艺向标准化技术发展的历程 , “ 诊疗指南 ” 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和修订即代表了这一趋势,也确实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那么,为什么病毒性肝炎以及所有外感病的诊疗标准均采用分型辨证模式?这与当时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初级的中西医结合价值取向(即 “ 重实用、轻理论 ” 的传统思维特征)有关,也与外感病传 变模型的自身缺陷密切相关。我们大致搜罗了祖国医学中关于外感病的传变学说(或假说),再从现实需求剖析其内在不足。 2.1 外感病传变模式 2.1.1 “ 腠理 → 血脉 → 胃肠 → 骨髓 ” 模式 《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 “ 扁 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 ‘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 桓侯曰: ‘ 寡人无疾。 ’ 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 ‘ 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 ’ 后五日,扁鹊复见,曰: ‘ 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 ’ 桓侯曰: ‘ 寡人无疾。 ’ 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 ‘ 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 ’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 ‘ 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 ;其在肠 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 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 2.1.2 “ 腠理 → 络脉 → 经脉 → 腑脏 ” 模式 《素问 · 皮部论》: “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 2.1.3 “ 腠理 → (阳明、太阳、少阳) → 腑脏 ” 模式 《灵枢 · 邪气脏腑病形》: “ 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 故中阳则溜入经,中阴则溜入腑。 ” 2.1.4 “ 皮毛 → 肌肤 → 经脉 → 六腑 → 五脏 ” 模式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故邪风之至,疾于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 2.1.5 “ 太阳 → 阳明 → 少阳 → 太阴 → 少阴 → 厥阴 ” 模式 《素问 · 热论》: “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 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 2.1.6 “ 九传 ” 模式 《瘟疫论 ·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 夫疫之传有九, …… 盖瘟疫之来,邪自口鼻而入,感於膜原,伏而未发者,不知不觉,巳发之後,渐加发热,脉洪而数,此众人相同,宜达原饮疏之,继而邪气一离膜原,察其传变,众人不同者,以其表里各异耳,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於里者,有里胜於表者,有先表而後里者,有先里而後表者,识此九传,其去病一也。 ” 2.1.7 “ 卫 → 气 → 营 → 血 ” 模式 《温热论》: “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 2.1.8 “ 上焦 → 中焦 → 下焦 ” 《温病条辨 · 中焦篇》: “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 2.2 “寒温统一论”失败原因 随着温病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就出现历经数百年的“寒温之争”。争论焦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伤寒可不可以包括温病;二是《伤寒论》方可不可以治疗温病。 鉴于“寒温之争”长期的水火不容,清代后期俞根初、吴坤安、杨栗山等开始将伤寒与温病两种学说融汇起来的尝试。 5O 年代末,章巨膺提出:“《伤寒论》为温病学奠定了基础,而温病学说的成就乃是伤寒论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伤寒温病所以有条件统一起来的先决条件。” 50 ~ 8O 年代万友生先后发表和出版了《寒温纵横论》、《寒温统一论》、《热病学》等论著。认为:“外感伤寒和温病两说,分开来各有缺陷,合起来便成完璧,因而是必须统一的。”主张伤寒和温病的辨证论治纲领可以在八纲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并且成立专门研究组进行了“应用寒温统一热病理论治疗急症的临床研究”,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急性菌痢、急性肠炎等多种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按自行设计的寒温统一方案治疗。然而,尽管“寒温合流”的呼声很高,也完全符合历史潮流,但为什么迟迟不能实现甚至于完全失败?我们分析: 2.2.1 难以协调的“统一纲领” 我们梳理了 “寒温统一论”失败的诸多原因,最明显的是看似学术繁荣、实际上莫衷一是的外感病统一纲领,以下五花八门的“统一纲领”,那一项能够力压群雄地占据理论的绝对优势呢? ( 1 ) 以六经辨证统一:裘氏力倡伤寒温病一体论,认为卫气营血只是六经病中部分症候而已,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以统辖于六经之中 。郭氏认为统一三种辨证方法,应以六经特定的结构层次和生理功能的特点及病理演变为依据,提出各型证候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调整充实,也可不受伤寒六经提纲的局限,而是补充卫气营血、三焦体系中主要证候 。黄氏则闸述以六经机制为主体联结温病两机制的 “ 两征六型方案 ” 。孟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是外感热病的综合模型,它以三阴三阳等六个层次表述了热病过程的阶段性,模拟了病因、病位、正邪消长,包含了病程的传变转归,具有辨证论治的实践意义 。肖氏从系统论出发,把整个人体和外感病过程分成六个子系统;根据六经的结构定位、功能定性、定量及发展规律定向来确定证型的归属,倡议 用 “ 六经系统 ” 概 念做理论框架,统一三种辨证纲领,形成新的 “ 六经系统辨证 ” 方 法和体系 。杨氏结合实验医学知识,从血管神经反射学说来探讨六经本态,描绘出三阳病皮表内脏反射及三阴病内脏内脏反射图,证明六经概念具有科学的内涵,得出以六经系统辨证方法来统一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模式 。 ( 2 ) 以卫气营血辨证统一:姜氏赞成陈亦人教 授 “ 六经辨证是疑难病的辨证纲领 ” 的 观点,认为六经辨证并非单纯的外感病的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是由表及里横向层次,更能从本质上体现外感病的演变规律,只有卫气营血辨证最适合外感病辨证 。邓氏例举 2391 例内科热病使用各种辨证方法的数字,适于卫气营血辨证者 1896 例,占 79.2 %,从而得出卫气营血辨证更适合外感热病的辨治 。 ( 3 ) 以八纲辨证统一:万氏认为六经辨证因其阴阳是落实在表里寒热虚实上的,实即八纲辨证。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仍以《伤寒论》的八纲为规范。因此用八纲来统一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 。萧氏也认为,三种辨证方法都是建立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因此,外感热病统一的辨证论治纲领也应当建立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 。 ( 4 ) 以分期辨证统领:胡氏总结出五期辨证法,即外感病分为恶寒表证期、表里同病期、入里化热期、入营动血动风期、阴阳损伤期、分别充实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证候 。吴氏等根据外感热病过程中人体的机能和代谢改变,把外感病归类五期,即发热前期、发热期、热盛期、邪盛正损期和虚衰期 。黄梅林根据现代医学对发热过程的描述,而将外感病分为表寒期(属寒化阶段,以太阳病为主要代表证)、中期(热化阶段依病情轻重分为化热期、壮热期、热极期,化热期以卫分证或少阳病为主要代表证,壮热期以气分证 ( 包括阳明病、中焦病为主要代表证,热极期以营血分证为主要代表证)后期(正虚期,属正虚阶段,以太阴病,少阴病及温病下焦病为主要代表证)进行辨证论治 。 ( 5 ) 以脏腑气血辨证统一:沈氏认为,六经辨证的精髓是充分体现了八纲的具体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的要旨是辨病邪之在气在血;三焦辨证的核心是突出了以脏腑为病变中心。三种辨证基本病机变化是脏腑气血的功能失常,因此用脏腑为纲,以气血为辨,以八纲为用的脏腑气血辨证统一 。 ( 6 ) 以三维辨证统一: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承担 了 “ 中医外感热病辨证方法学研究 ” 课 题,根据临床证候调查发现,外感热病的证候及其病理变化都是由病期、病位和病性三大基本要素组成,提出了三维辨证方案,即辨病期(表证期、气分期、营血期、正衰期、恢复期)、辨病位(邪在肌表、邪在半表半里、邪在脏腑)、辨病性(虚实、寒热、六淫、其他)等 。 ( 7 )其他:也有人试图通过现代实验手段,运用微观方法探讨外感病的辨证。如符氏认为西医的应激学说与中医外感病层次有惊人的相似,六经中三阳病证,温病上中焦卫气形证颇似应激学说的反抗期;三阴病证、下焦营血证则颇似其衰竭期 。当然也有人认为,伤寒与温病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辨证方法各异,不是统一在六经之下,也不是统一在三焦之下。凡热病而有三焦程序者就用三焦,有六经程序者则用六经,二者不必强合 。 2.2.2 不可回避的诊疗现状 科研的成功要素是直面问题,紧扣现实,那么,统一外感病(传染病)辨证模式所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如何从现实与问题之间找到通路? ( 1 )传染病学的理论背景:在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科的病房里,那些“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笼统“外感病”(或“伤寒”、“温病”)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被现代传染病学分割成门类繁多的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蠕虫感染等等不同的疾病,我们不得不一种疾病一种疾病地研究它们的证候规律和辨证模型,因为每种疾病具有不同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企图简单化地建立一种辨证论治模型应对是不现实和不可靠的。当代传染病临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的医生不可能面临一个能够保持特色的纯中医氛围,也不可能抛弃西医的诊断、治疗而一味强调中医的一体化,更不可能单纯面对那些未经西医知识干预的病人。 ( 2 )循证医学的科技背景:当代中医药科研早已突破那种“司外揣内”、“个案记录”形式,尤其是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建立,对中医学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我们不面对现实、大胆突破,而继续在“自主创新”旗号下固守特色就可能寸步难行。事实上,所谓辨证体系不过是一种理论支撑下不断深化进步的技术模型,是一种从个体化技艺上升为标准化技术的可操作性强的诊疗路径。如果把《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看得过于神圣,变成不可更改的教条,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以证据为基础,制定精细、严格的操作规程。事实上,设计越严密、精细,参数越多,结果越可靠,模型的可操作性越强,规范化越容易;否则,设计得越粗糙,越简单,变异性越大,可操作性就越差。 ( 3 )医院管理的人事背景:在现代医院管理背景下,传染病的分类管理,临床医师的分类使用已经用了规范的指导原则。目前的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科已经不能接受中医专业的毕业生,中医专业的学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而且,现代临床不能离开西医诊断,中西医传染病医生必须掌握《传染病学》理论,否则可能吃官司。我们的学者、教授如果一厢情愿地搞出来的“寒温统一”方案仍然要保持中医学的独立性,不与“传染病学”的知识更新、临床诊疗的现实需要、传染病诊疗的中西医并存格局接轨,“闭门造车”的设计难免不成为“屠龙之术”。 2.3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自身缺陷 事实上,祖国医学对于外感病辨证一直采用分期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但是当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西医结合临床模式后,所有的传染病均采用了的“分型辨证”,这种退让的内在原因在于“寒温合流”时遇到了最大障碍——采用什么辨证方法?并长期纷争不已,无法共识。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是因为早期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2.3.1 把握临床特征的欠缺 对于外感病临床特征的把握,古代医家有其内在的必然的缺陷,这是因为:①医师从业的方式,由于当时的专业分化不全和病种分类模糊而难以对某一疾病进行集中而深入地观察和研究;②资料的搜集方法,由于没有数理统计和临床流行病学的介入,个案分析往往导致结论偏倚;③理论移植的实用主义,由于受到笼统的自然哲学支配,可供选择的理论模型非常有限,如六经辨证的分期依据基本上来源于《素问·热论》的“一日巨阳……”,最后不得不忙碌于临床“变数”的应对。 2.3.2 分类病种的不确切性 由于病原学、病理学、发病学研究的欠缺,无法对外感病进行科学的疾病分类:①《伤寒论》虽然将外感病按六经分证,但基本上是对整个外感病笼统而言,而缺少病种的概念;②“温病学”虽然对四时温病进行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等分类,但其模型的精细程度、可操作性与临床实际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高效指导当代传染病诊疗。 2.3.3 应对变数的处理方式及其不足 在“六经辨证”中,除关于“六经”概念的繁杂纷争,莫衷一是(什么都包括了的理论或概念,可能就什么也说不清)难以构成确切的操作规程外,关于六经传变的观点也纷沓杂至。后世医家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称之为“循经传”,把不以此序的传经称之为“越经传”(“越经传”中的表里两经相传者为“表里传”),以此来解释临床上碰到的复杂多变的演变特点。有人搜集了《伤寒论》的所有条文,归纳其传经规律为:①太阳之邪可传诸经;②阳明之邪不再传经;③少阳之邪可传阳明、太阴;④太阴之邪可传少阴;⑤少阴之邪可传厥阴;⑥脏邪还腑,阴病出阳(见图 1 )。关于“伤寒日传一经”之说,有人指出《伤寒论》自身的修正:“伤寒一日有传经者”,“伤寒二三日也有不传经者”。有人探讨了《伤寒论》中的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坏证、复证、经证、腑证内涵和意义,最终认定“要判断是否传经,欲传何经,要点在‘观其脉证’,有该经证,即知邪已传该经。”为什么要出现这么多的附加条件?为什么最后不得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就是因为“六经传变”仍然不能揭示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能用这一规律来辨别外感病的阶段性变化。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尽管有“顺传”、“逆传”、“合病”、“并病”等对常规的“卫气营血传变”修饰,但仍然难以用一种简单的模型来解释种类繁多、表现各异的外感病临床过程。要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必须根据每个病种或一类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便获得高效、切实可行的辨证模型来指导临床。 不同疾病具有明确不同的临床经过,笼统辨证的结果只能使模型顾此失彼,变数过大。这种模型应用的“常”与“变”,看起来是让我们充分掌握灵活性与原则性的辩证关系,实际上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模型的粗糙和笼统。一般说来,诊断模型应用的实效性与所揭示普遍性成正比,模型的常规应用越普遍,实效性(或可操作性)越强;模型应用的变数越大,实效性越差。从模型设计看,设计越严密(参数越多,操作规程越严格)、精细,可操作性越强,越容易规范化;设计得越粗糙,越简单,变异性越大,可操作性越差。作为个体化技艺,缺乏众多的技术参数,就需要像庖丁解牛那样熟能生巧,但每个人的掌握情况差异很大,因而难以进行规范化培训(模型的粗糙难以进行规范化培训,后学者各以心悟,易于牵强附会,如“六经”的解释千奇百怪);而作为标准化技术,可操作性强的模型就需要涉及众多有关操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细致而精确的参数,增加其操作的可重复性,从而易于进行规范化培训。 3 分型辨证:标准化浪潮下的实用理性 标准化是近二、三百年随着 工业革命 的开始而发展起来的, 1901 年 ,世界上出现第一个国家标准化团体 英国 标准学会( BSI );随后 10 年间,有 18 个国家正式成立了国家标准团体; 1926 年,国际标准化协会( ISA )成立; 1947 年 ,成立了 国际标准化组织 ( ISO )。现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有 89 个国家的标准化团体成员, 中国标准化协会 于 1978 年重新参加这一组织。而且,国务院于 1978 年 批准成立了国家标准总局, 1979 年 7 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于 1988 年 12 月 29 日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毫无疑问,标准化是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随着各种产品、技术的标准化进步,疾病诊疗技术也逐渐纳入了标准化的进程中。当前,各种诊疗常规、指南的诞生和不断修订,正是标准化浪潮席卷而下的结果。 “分型辨证”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最初产物 ,也是标准化过程中的仓促选择。今天,当我们深入分析与评价“分型辨证”在传染病辨证体系应用过程中的功过得失的时候,就会发现它自身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 : ① 祖国医学有那么多的辨证方法,分型辨证是如何成为各科疾病包括传染病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的 唯一选择,而一统天下的? ② 分型辨证能否全面反映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优势,是否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理论困惑? ③ 能否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疾病类型探讨新的辨证论治模式? 3.1 违背古代训示 自古以来,在中医临床中一直 有 “ 外感宗六 经(辨证,含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杂病宗脏腑(辨证) ” 的说 法。为什么会有如此规定或训示?可能因为: ① 外感病或传染病具有明确的外感病因(病原学)特征; ②发病具有一定的集聚性,便于人们认识其演变过程和传变规律;③外感病一般病程较短,易于辨别不同时期的临床特征 。但是,在标准化过程中对各科疾病都采取“分型辨证”的策略,虽然操作简单,易于举一反三,但是明显违背了古训。对于外感病(相对于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我们不仅要关注它的发病类型、病情轻重,往往更关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以便针对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措施,判断其预后转归。因此,虽然将不同类型的外感病一律采取六经辨证,或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有“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笼统性缺陷,但是如果选择分型辨证则又有“削足适履”的嫌疑,我们会丢掉外感病一些自身的特色,而影响辨证论治的精髓。 3.2 抛弃病程研究 在标准化过程中对各科疾病都采取“分型辨证”的策略,虽然操作简单,易于举一反三,但是对于外感病(相对于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我们不仅要关注它的发病类型、病情轻重,往往更关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以便针对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措施,判断其预后转归。 不同的辨证体系具有不同的临床价值,例如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新感温病”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是“伤寒”的辨证体系,或者说三焦辨证比较符合消化道传染病的证治,卫气营血和六经辨证比较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证治,而血液传播性疾病易入难出,病程缠绵,演变复杂,则可能符合 “伏气温病”的辨证规律。 3.3 忽视病机分析 采用分型辨证的弊端之一是忽视病机分析:①例如慢性肝炎,从 肝郁脾虚演变为肝胆湿热,又进展为肝肾阴虚,或瘀血阻络,毫无规律性可言, 似乎是一些跳来跳去的疾病表象的排列组合,辨证论治是实际上的对症处理;②从 肝硬化看,无论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任何一个证型,都不能缺少“瘀血阻络”的临床表现,即 “肝络瘀阻”是其本质特征,而所谓其他分型实际上是“肝络瘀阻证”的兼夹证,是“主”与“次”的关系,并非肝硬化本身能够区分为截然不同基本证型; ③ 在重型肝炎,一直未能拿出统一的“分型辨证”方案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局限于应用“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传统模式,把重型肝炎当成了黄疸、鼓胀、出血、昏迷等四个病,每个病又分为若干型辨证论治,于是病机纷繁杂乱,莫衷一是,更难以获得多数专家的共识。 3.4 淡化理论思维 在分型辨证实施了 20 多年以后,它内在的“去理论化”的实用主义倾向就暴露了出来,可以说基本上抽空了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思维内核。记得在“十一五”重大专项的招标过程中,证候和疗效是两个基本内容。因为疗效太难,大家争先恐后地把注意力转向了证候。因此,艾滋病、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都把证候学放在了重要位置,例如病毒性肝炎里,乙肝携带者、慢乙肝、慢丙肝、慢重肝都包括了证候研究,仅慢乙肝就有北京 302 医院、佑安医院、东直门医院、深圳中医院 4 家搞证候研究,如此重叠、重复的证候研究,基本思路都是“分型辨证”,差别是调查的病例不同。然而,做过证候研究的人会有所体会,采用“分型辨证”的思路对病毒性肝炎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时,往往会走进困境。 一是主、次症很难确定。有的患者症状体征很少,特别是稳定期,常常出现“无证可辨”的情况。你怎么去通过主症多少、次症多少来确立证型? 二是演变过程缺乏内在规律。例如慢乙肝,从携带者到活动期,通过治疗从活动期转为稳定期,体现在分型辨证中的就是肝郁脾虚到肝胆湿热,再到肝郁脾虚,这样变来变去是什么机理?中医理论如何解释?当我们淡化了中医病机特点和临床规律研究的时候,理论分析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 三是证候之间难以区分。例如肝炎肝硬化,每个患者都包含有瘀血阻络的表现,这实际上是基本证候,而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只是兼夹证,它们怎么能够截然区分成为不同的证型呢?因为任何一个证型都不能缺少“瘀血阻络”的本质特征,而与所谓其他分型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主、次关系。(待续)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的移动行为反应对大尺度的传染病动力学的影响
热度 2 zhanghaifeng 2012-3-18 10:57
最近看了Scientific Reports上面的论文,感觉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Meloni, S. et al. Modeling human mobility responses to the large-scale spread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ci. Rep. 1, 62; DOI:10.1038/srep00062 (2011). 这个文章研究了人们在面对大范围的流行病传播的时候如何改变自我的出行方式,然后研究出行方式的改变对传播行为的影响。这个方向也是我感兴趣的方向,所以在此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 模型如下: 把网络中的节点看着一个城市,城市之间构成一个网络(metapopulation networks)。 当疾病不在人群中传播的时候, 个体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出现方式是遵循最短路径原则 。 但是当疾病在某个或者某些城市爆发的时候,个体从目的地到出发地的线路可能就要做些调整, 尽量避免路过疾病爆发的城市。但是绕道又要面临着一定的代价,所以个体要权衡疾病的风险和绕道的代价(定义一个关于路径和感染比例的代价函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出行线路。 通过理论分析和基于实证的模拟,作者发现: 出行方式的改变不会改变疾病的爆发阈值(这个结果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是一个较为普适的结论!),但是对感染范围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有些时候会降低传播范围,但是有的时候反而会推动疾病的更大范围的爆发(与不改变出行方式比较)。这种结果是由于出 行 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有可能向小城市移动,所以导致更多范围的传播。 最近关于疾病传播和行为反应方面的研究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这篇文章的合作者就有传播界的泰斗:Alessandro Vespignani。他们在2011年也有一篇plos one研究行为反应与传播动力学的相互作用的文章。Perra N, Balcan D, Gon\c{c}alves B, Vespignani A (2011) Towards a Characterization of Behavior-Disease Models. PLoS ONE 6(8): e23084。
347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西医结合是防治乙型肝炎基本大法
热度 1 xuxiangtian 2012-2-25 21:40
  今年3月18日是我国第十二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中西结合,共抗乙肝”。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的常见传染病,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病毒性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另外还有庚型肝炎等。   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还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其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也很大,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工作和学习。可见,乙型肝炎对人民的健康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和危害极大,必须积极地进行防治。   防治病毒性肝炎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对乙型和丁型肝炎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为主;要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防止流行,提高疗效。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发病。   1. 乙型病毒性肝炎概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型肝炎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2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引起的肝炎临床症状。   目前乙肝病毒呈全球性扩散分布,全球60亿人口中有20亿人曾感染HBV,占总人口的1/3,慢性HBV感染者有3.85亿人,占总人口的6%,其中亚洲占2/3,中国占1/3。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每年有9%以上进展为肝硬化,有5%以上进展为肝癌。2010年《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新版指南补充了我国自主研究的乙肝流行病学数据:我国现有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人。   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不洁注射及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10%,约1.2亿人,其中1/4的人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重症。   我国现有慢肝患者1200万,每年死于肝病者约30万,其中半数为肝重症。尤其严重的是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孕妇,其中约40%可直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使婴儿感染。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HBV)后,约80%~90%可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就是说,每年约有80万~100万新生儿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其中的一部分婴儿于成年后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重症,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   2.各型乙型肝炎的治疗   应根据临床类型、病原学的不同型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总的原则是:抗病毒、对症、预防性治疗为主,适当休息、合理营养。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宜简不宜繁。   (1)急性肝炎的治疗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葡萄糖液、维生素C、水飞蓟素、甘草甜素等保肝降酶。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2)慢性肝炎的治疗   主要包括抗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基础治疗及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因病情易反复和HBV复制指标持续阳性,可按情况选用下列方法:   1)抗病毒治疗   对慢性HBV感染,病毒复制指标持续阳性者,抗病毒治疗是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抗病毒药物,效果都不十分满意。应用后可暂时抑制HBV复制,停药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使原被抑制的指标又回复到原水平。有些药物作用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由于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限,且仅当病毒复制活跃时才能显效,故近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倾向于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a.干扰素(Interferons,IFN)是目前公认的对HBV复制有一定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为:①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主要通过抗病毒蛋白(AVP),导致mRNA裂解,阻止HBV复制;②诱导受感染肝细胞膜Ⅰ类MHC抗原表达。促进Tc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效应。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基因工程干扰素,包括干扰素α-1b、α-2a、α-2b。①重组干扰素α-2b(干扰能,Intron A):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1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3~6月。HBeAg及HBV-DNA转阴率可达30~70%,抑制HBV复制效果肯定。但绝大多数仍HBeAg持续阳性,可能与HBV-DNA整合有关。②α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干扰灵):每次200万~6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个月,近期HBeAg转阴率55%。③聚乙二醇干扰素alfa:由于一周一次给药,给药次数大大减少,方便了病人用药,相对于普通干扰素的一周三次或隔日一次,聚乙二醇干扰素又称为长效干扰素。现临床以应用多年。   干扰素的疗效,各家报告不一,HBeAg阴转率一般在40%~50%。为了提高疗效,有用皮质激素撤除后再用干扰素,但需注意病情较重的慢活肝忌用,否则可使病情恶化。对认为由前C基因突变的HBV感染者,即抗-HBe阳性、HBV-DNA阳性的慢性肝炎,采用大剂量干扰素,疗效不理想。β及γ干扰素对HBV复制疗效不如α-IFN。   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①慢活肝优于慢迁肝;②女性较男性疗效好;③ALT增高者疗效优于ALT正常者;④HBsAg、HBeAg、HBV-DNA效价低者疗效较好;⑤未用过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者疗效较用过无效者好;⑥剂量与疗程,大剂量与长疗程者似较好。   副作用与疗程长短、剂量大小有关。最常见是“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但继续应用或减量后常逐渐减轻。多为一过性发热,常见于首剂,未发现和疗效的关系。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停药后常自然恢复,不能影响治疗。目前多认为与其他抗病毒药或免疫调节药联用、可能提高疗效。   b. 拉米夫定 国内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每日1次口服100 mg拉米夫定可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1、2、3、4和5年时分别为16%、17%、23%、28%和35%;治疗前ALT水平较高者,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表明,慢性乙型肝炎伴明显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3年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肝癌的发生率。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国外研究结果显示,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成人相似,安全性良好。我国临床研究也显示相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拉米夫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类似安慰剂。随治疗时间延长,病毒耐药突变的发生率增高 (第1、2、3、4年分别为14%、38%、49%和66%)。   c.阿德福韦酯 国内外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表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抑制HBV DNA复制、 促进ALT复常、改善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对HBeAg阳性患者治疗1、2、3年时,HBV DNA1000 拷贝/mL者分别为28%、45%和56%,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2%、29%和43%;耐药率分别为0%、1.6%和3.1%。对HBeAg阴性患者治疗5年,HBV DNA1000 拷贝/mL者为67%、ALT复常率为69%;治疗4年、5年时,有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改善者分别为83%和73%;治疗5年时患者的累积耐药基因突变发生率为29%、病毒学耐药发生率为20%、临床耐药发生率为11%;轻度肌酐升高者为3%。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于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抑制HBV DNA、促进ALT复常,且联合用药者对阿德福韦酯的耐药发生率更低。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对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均有效。   d.恩替卡韦 一项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表明,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HBV DNA下降至300拷贝/mL以下者为67%、ALT复常者为68%、有肝组织学改善者为72%,均优于接受拉米夫定治疗者;但两组HBeAg血清转换率相似(21%和18%)。对于HBeAg阴性患者,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HBV DNA下降至PCR检测水平以下者为90%、ALT复常率为78%、肝组织学改善率为70%。   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对达到病毒学应答者,继续治疗可保持较高的的持HBVDNA抑制效果。日本一项研究显示恩替卡韦3年累积耐药率为1.7%~3.3%。研究结果还提示,拉米夫定治疗失败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每日1.0mg亦能抑制HBV DNA、改善生化指标,但疗效较初治者降低,且病毒学突破发生率明显增高,故不宜再提倡。我国的临床试验结果与以上报道基本相似。   e.替比夫定 一项为期2年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 HBeAg阳性患者治疗52周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下降至PCR法检测水平以下者为60.0%、ALT复常率为77.2%、、耐药发生率为5.0%、肝组织学应答率为64.7%,均优于拉米夫定治疗组,但其 HBeAg血清转换率(22.5%)与后者相似;HBeAg阴性患者治疗52周时,其HBV DNA抑制、ALT复常率及耐药发生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治疗2年时,其总体疗效(除HBeAg消失及血清转换率外)和耐药发生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我国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也表明其抗病毒活性和耐药发生率均优于拉米夫定。国内外临床研究提示,基线HBV DNA109拷贝/mL 及ALT³2ULN的HBeAg阳性患者,或HBV DNA107拷贝/mL 的HBeAg阴性患者,经替比夫定治疗24周时如达到HBVDNA﹤300拷贝/mL,治疗到1年、2年时有更好的疗效和较低的耐药发生率。   替比夫定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拉米夫定相似,但治疗52周和104周时发生3-4级肌酸激酶(CK)升高者为分别7.5% 和12.9%,而拉米夫定组分别为3.1%和4.1%。   f.替诺福韦酯 TDF与阿德福韦酯结构相似,但肾毒性较小,治疗剂量为每日300mg。本药在我国尚未被批准上市。   在一项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中,TDF或ADV治疗HBeAg阳性患者 HBVDNA400 拷贝/mL者分别为76%和13%,的性eALT复常率分别为68%和54%;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时HBVDNA400 拷贝/mL者分别为93%和63%;该研究显示抑制HBV的作用优于ADV,未发现与替诺福韦酯有关的耐药突变。持续应用替诺福韦酯治疗3年时,72%的HBeAg阳性患者和87% 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400 拷贝/mL,亦未发现耐药变异。   2)胸腺肽:通过影响cAMP而增强T细胞活性。用法为每日10~2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2~3月。   3)保护肝细胞药物   a.水飞蓟素类药物 由水飞蓟草种子提取的黄体甙,可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用法为每次2片、每日3次,疗程3月。   b.甘草甜素类药物 自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害有效,对肝炎治疗,以降酶作用较好,停药后有反跳。现有同类产品甘利欣、甘美、注射液等。用法为150mg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2月,注意对心、肾功能衰竭、严重低血钾、高血钠症禁用。孕妇及婴幼儿不宜用。   另外,谷胱甘肽、齐墩果酸、联苯双酯等也有降酶作用。   (3)重型肝炎的治疗   原则是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对于难以保守恢复的病例,有条件时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争取行肝移植。   1)一般支持疗法 患者也决定卧床休息,实施重病监护,密切观察病情,防止院内感染。尽可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以控制肠氨的来源。进食不足者,可静脉滴注10%—25%葡萄糖溶液。每日热量2000kcal左右,液体量1500—2000ml。补充足量维生素B、C、及K。输注新鲜血浆、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以加强支持治疗。注意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禁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   2)促进肝细胞再生 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疗法:胰高血糖素1mg和胰岛素10U加入10%葡萄糖500ml(胰岛素/葡萄糖为1/5),缓慢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d。其疗效尚有争议。滴注期间应观察有无呕吐、心悸、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b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临床上应用的HGF主要来自动物(猪、牛等)恩的乳肝或胎肝,为小分子肽类物质。静脉滴注160—200mg/d,疗程一个月或更长,可能有一定疗效。   3)并发症的防治   a.肝性脑病:低蛋白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可口服乳果糖;诺诺氟沙星抑制肠道细菌等措施氨的产生和吸收。静脉用乙酰谷酰胺、谷氨钠、精氨酸、门冬氨酸钾镁有一定降血月氨等假性神经递质,从而促进苏醒。静脉滴注0.2—0.6g/d。维持支链/芳香氨基酸平衡可用氨基酸制剂。出现脑水肿表现者可用20%甘露醇或呋塞米(速尿)快速滴注,必要时可两者合用,但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治疗肝性脑病的同时,应积极消除其诱因。   b.上消化道出血:预防出血可使用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ranitidne)、法莫替丁、西米替丁,有消化道溃疡者可用奥美拉唑;补充维生素K、C;输注凝血酶原复物、新鲜血液和血浆、浓缩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降低门静脉压力,如心得安等。出血时可口服凝血酶或去甲肾上腺或云南白药,应用垂体后叶素,Reptilase,生长抑素,安络血。必要时在内镜下直接止血(血管套扎,电凝止血,注射硬化剂等)。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出血还可用手术治疗,出血抢救时应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必要时用地西泮,并给氧。出血是其他严重并发症常见诱因,治疗出血时应同时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c.继发感染:重型肝炎患者极易合并感染,部分来自院内感染,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严格消毒隔离。感染多发生于胆道,腹膜,呼吸系,泌尿系等。一旦出现,应及早应用抗菌药物,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临床经验选择抗生素。胆系及腹膜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腹膜感染者尚可试用腹腔内注射抗生素。严重感染可选用强效广谱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或联合用药。但要警惕二重感染的发生,有真菌感染时,可选用氟康唑。   d.肝肾综合征:避免肾损药物,避免引起血容量降低的各种因素。目前对肝肾综合征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试用多巴胺、立其丁、呋塞米等,大多不适宜透析治疗。   4)人工肝支持系统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已应用于临床,主要作用是清除患者血中毒物质及补充生物活性物质,治疗后可使血胆红素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但部分病例几天后又恢复到原水平。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早期重型肝炎有较好疗效,对于晚期重型肝炎亦有助于争取时间让肝细胞再生或为肝移植作准备。由于肝细胞培养不遗,生物型人工肝研究进展缓慢。近期有单位将分离的猪肝细胞应用于生物型人工肝,其效果及安全性有待评估。   5)肝移植 已在我国许多家医疗单位开展,并已取得可惜的成效,为重型肝炎终末期患者带来希望。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的应用,可明显降低移植肝的HEV再感染。肝移植是末期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0%—40%。由于肝移植价格昂贵,获供肝困难,排异反应,继发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等阻碍其广泛应用   (4)淤胆型肝炎 早期治疗同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时,可加用泼尼松40—60mg/d口服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d,2周后如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则逐步见谅减量。清热利湿类中药如茵陈、栀子、大黄等辨证论治对此型肝炎疗效较好。   (5)肝炎肝硬化 可参照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执行治疗。有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明显可选用手术或介入治疗。   (6)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可照常工作,如肝脏无病理变化,肝功能正常,无临床无症状可暂不治疗。但应定期检查,随访观察,并动员其做肝穿刺活检,以便进一步确诊和作相应治疗。总之,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经药物研究指出,其关键在于药物能否抑制HBV的超螺旋共价闭合环形DNA(cccDNA),而现有抗病毒药对肝细胞核中病毒cccDNA无作用,故停药后cccDNA重新成为病毒复制中转录的模板,病毒复制。近来肝炎的生物靶向治疗有报道,反义核糖核酸可封闭病毒复制的关键编码基因,这种基因水平的靶向治疗可能给乙肝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所以乙肝治疗还需注重对症支持疗法,中西药物综合治疗。   3.乙型肝炎辩证论治   中医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生主要与肝脾肾功能失调相关,其病机特点是正虚邪实、虚实挟杂、邪毒内伏、病势迁延。中医中药治疗乙型肝炎常获得满意疗效。临床一般分为四型辩证论治。   (1)湿热瘀毒型:主要表现为目黄尿黄、厌食、心烦失眠、小便黄少、右胁疼痛、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濡。治疗方法以利湿解毒,佐以化瘀。药用茵陈、八月扎、菌灵芝、白英各30克,丹参、赤芍、半枝莲、百花蛇舌草各24克,山药、茯苓各18克,苍术、炙蜂房各6克。水煎服,每天一剂,30天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也可选用其它方剂。   (2)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为胁腹胀闷、隐痛绵绵、心烦失眠、嗳气频作,呕恶少食,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涩。治疗方法以疏肝解郁、健脾祛湿、解毒化瘀。药用柴胡10克,郁金15克,八月扎、菌灵芝、白英各24克,丹参、赤芍、生枣仁、半枝莲、百花蛇舌草各18克,炒白术、山药、茯苓各15克,竹茹、炙蜂房6克,水煎服,每天一剂,30天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也可选用其它方剂。   (3)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胁痛隐隐、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治疗方法以滋肾柔肝、解毒化瘀,药用八月扎、白英、菌灵芝、虎杖、五味子、白芍各24克,丹参、炒山楂各18克,炙蜂房6克,煎药取汁300毫升,每天分三次饮用,每次100毫升,送服六味地黄丸10~15克,30天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也可选用其它方剂。   (4)脾肾阳虚型: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面色不华,胁痛隐隐、尿黄尿频或见浮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滑。治疗方法以补肾健脾、解毒化瘀。药用八月扎、白英、菌灵芝、虎杖、五味子、赤芍各24克,炒山楂18克,炙蜂房6克。煎服取汁300毫升,每天分三次饮用,每次100毫升,送服金匮肾气丸10~15克,30天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也可选用其它方剂。   4.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   2010年12月10日,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召开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新闻发布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和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联合发布了2010年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2005年国内首个《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进行全面更新。   新版指南继续强调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补充了我国新增的已经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指出,由于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有限、治疗不够规范、患者依从性差、医保覆盖率低、患者平均收入低(80%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等原因,使得国内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比例很低,仅为24%。因此,新版指南首次纳入优化治疗策略,强调根据适应症优选病人、根据治疗监测结果调整方案、根据耐药情况及时联合用药等,这对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预防耐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和降低医疗费用很重要。   http://www.chinesehepatology.net.cn/admin/show.asp?id=641)   5.乙型肝炎的预防   应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1)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源性乙肝疫苗:此疫苗是用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的血液制成,故称血源性乙肝疫苗。它的制备步骤大致是:采用高滴度HBsAg阳性携带者血液,分离出血浆并除去其中有感染的HBV颗粒后,再将HBsAg予以浓缩与纯化,充分灭活,以消灭其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已知病毒和消除HBsAg表面可能存在的全部宿主蛋白,然后添加佐剂及防腐剂而成。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每一阶段均取样做无菌试验、热源试验及动物安全试验等,以检查疫苗中有无其他病原体及血液中的抗原物质。此种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均已获得解决,但尚有一些缺点:① 为防止可能存在的某些病原体在制备过程中逃避灭活,采用了严格、复杂且费时的物理与化学方法纯化HBsAg抗原与灭活措施,使制备成本提高而疫苗产量不高;②随着乙肝疫苗长期而广泛的使用,无症状HBsAg携带的数目势必逐渐 减少,最终将难以再用他们的血液制备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研制重组DNA乙肝疫苗,曾先后研制过大肠杆菌系统、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和牛痘病毒系统的重组乙肝疫苗。目前多用酵母基因的重组疫苗。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特点与血源性乙肝疫苗基本相似,且多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尽管它含酵母蛋白不超过1%,但对其产生变态反应的担忧尚未完全排除。   3)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血源性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均只含HBsAg蛋白,当证实S蛋白能增强HBsAg的免疫应答后,又注意到单纯只含HBsAg蛋白的疫苗对血液透析病人与新生儿免疫效果较差时,遂生产出添加前S蛋白的酵母源性重组乙肝疫苗,它确能明显地增强免疫应答。在目前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   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为乙肝疫苗接种的适应证:①HBsAg阳性,特别是HBeAg同时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②乙肝高发区3岁以下幼儿;③医务人员,接触血液的人员;④多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的患者;⑤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对福尔马林和抑菌剂硫柳汞过敏者禁用。   a.接种乙肝疫苗因人而异 我国应用的免疫剂量和程序;①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用30μg免疫3针;②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第1针为30μg,第2、3针各为10μg;③高危人群,如肾透析患者和其他职业性与乙肝密切接触者用20μg免疫3针;④其他一般易感人群(包括儿童、成人)10μg免疫3针。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序,但新生儿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序者。   目前多主张对高危人群(尤其HBsAg阳性,同时HBc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意外受HBV感染,如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入眼结膜或口腔粘膜或输入HBsAg阳性血液、手术刀损伤皮肤等),一般应立即(24小时之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HBIG每毫升含抗-HBs200IU以上者可注射0.5-0.7ml/kg。目前国内生产的HBIG,其抗-HBs含量为每毫升60~160IU(多数100IU),因此用量为0.075~0.2ml/kg(依含量不同而定)。剂量以能使体内抗-HBs达100mIU/ml以上为度(有保护作用)。注射HBIG后,要接种乙肝疫苗3针,第1针30μg,第2、3针各10μg,按0、1、6月程序接种。   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为宜。乙肝疫苗副作用很轻,多为局部疼痛,偶有红肿或硬结,可有发热、疲乏者。38℃者1.8%,罕见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0.5/10万)。关于加强注射问题,意见不一致。由于接种3针后抗体可维持3~5年,若测定抗-HBs≤10mIU/ml,加强1次(10或20μg),遇有下列情况应予加强免疫:如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特别是血透析工作者;经常接受血制品者;配偶中一方为HBcAg阳性者,包括已注射过疫苗的另一方。   b.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如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任何一种计划免疫制品联合免疫,未见明显互相干扰作用。接种乙肝疫苗后,有5%~15%接种者无应答,不产生抗-HBs。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免疫无应答主要是于HBsAg孕妇的新生儿中。孕妇血清HBV-DNA含量高,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因。也有认为无应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与HBV突变株有关,有待研究。   (2)切断传播途径   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措施为: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min;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④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   (顾传香医师参考徐向田主编《病毒性肝炎中西医防治学》等整理)   (3) 预防控制乙肝健康教育   乙肝在中国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是中国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卫生部组织专家根据乙肝防治宣传教育实际工作的需要,编写了《预防控制乙肝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卫生部称目前医学尚未攻克广告宣传的乙肝转阴、根治等难题。   《预防控制乙肝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十项要点)包括:   1)乙肝是一种危害大的严重传染病,但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其它措施预防。   2)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3)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4)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免费接种。   5)推广新生儿以外重点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6)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自毁型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   7)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由于乙肝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   8)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医学科技领域亦尚未攻克有些媒体广告宣传的“转阴”“根治”等难题。   9)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接受医学观察和随访。乙肝患者要规范治疗、定期检查。   10)乙肝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乙肝是全社会的责任。   应发挥中西医各自长处, 通过中西医比较学, 开拓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思路、新方法。   应遵循中医治未病思想和西医三级预防理念,按照“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愈防复”理论。运用中西医结合基本大法,防治结合,三级防治,努力降低乙肝流行和发病率,减轻乙肝复发率,减少乙肝并发症出现率。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感染病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6):381.    徐向田, 邹鲁贤.主编. 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第一版,天津科技出版社1992:122-152.    毛乾国,骆抗先,傅群芳,等. 干扰素α对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582-584.    姚光弼、崔振宇、姚集鲁等,国产拉米夫定治疗220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Ⅳ期临床试验。中华肝脏杂志,2003,11(2);103-108    李俊德.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和精髓.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2(3):125-126.    发挥中西医长处, 通过中西医比较学, 开拓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思维.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2(4):12.    徐向田 李玉英.主编.病毒性肝炎中西医防治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388.    徐向田 主编.乙型肝炎防治理论与实践.第四军医大学出板社2012.1-256.   (2012-02-24 徐向田 撰稿)   作者简介:   徐向田(Xu Xiang tian)教授,现任山东医专传染病教研室主任、教授,山东医专肝病研究所所长,山东临沂肝胆病医院院长,山东临沂科林医学研究院新药研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山东肝病学会委员,临沂市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项目和获奖:徐向田教授执教30余年,在从事医教研工作中完成科技成果12项,“华蟾素抗乙肝病毒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安体维康治疗乙型肝炎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治疗肝病和艾滋病中药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承担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一项。华蟾益肝胶囊已获国药临床批号。   专著和论文:徐向田教授主编《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1.2版、《疾病原理学》、《现代疾病诊疗学》、《病毒性肝炎中西医防治学》、《乙型肝炎防治理论与实践》专著六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2篇。   教学院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传染病学教研室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聚才六路. 电话:0539-8012529.邮编:276000 Email:xiangtianxu@126.com   科研机构:山东医专肝病研究所 兰山区清河北路438号 邮编:276004 电话:0539-8307778 手机15153938819 Email: sdyzgbs@126.com   临床教学医院:山东临沂肝胆病医院:兰山区清河北路438号 邮编:276004 电话:0539-8303626 HTTP://www.gandan120.cn Email:gandanyiyuan@126.com
个人分类: 论文报告|41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基于实际数据研究传染病动力学很牛叉吗?
热度 7 zhanghaifeng 2012-2-21 19:12
本人一直学习研究传染病动力学方面的工作。在此对基于实际数据研究传染病动力学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现在研究传染病动力学如果没有点数据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见人,人家会说你的模型没有实际数据支撑,属于意淫性的工作.我的工作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让人感觉很郁闷, 所以在此有为自己找借口之嫌 !但是对基于数据研究传染病我也不是很认可,总觉得这个方法也有意淫之嫌。 基于数据的研究往往存在两种方法: 一种是建立模型,然后调节参数使得模型可以预测流行病或者拟合实际流行病的爆发程度。 对于这种方法,我不是很认同,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建立不同的模型,如果能调节参数拟合实际数据就采纳,否则再改进模型。一个模型有很多参量,我们总是可以不断的改进参数来拟合数据。 另外一种方法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传播界的大牛 Alessandro Vespignani 课题组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基于人类出行的数据,如铁路网、航空网的数据来预测疾病的流行趋势。 这些工作都做的非常细致,而且数据很强大。但是我本人对此深表怀疑!因为这些数据多是基于疾病没有爆发时的数据,然后当疾病在人群中爆发的时候,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受到挑战!因为人不是傻瓜,他们会自我改变生活方式和出现方式。比如SARS爆发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减少外出。H1N1在世界范围爆发的时候,很多国家都对来自墨西哥国家的人进行一定的限制。所以基于没有爆发的数据能预测疾病的爆发趋势,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最近听说欧洲一批牛人要申请10亿欧元的大项目,其中一项就是要像天气预报一样模拟疾病的爆发趋势,感觉很玄!
4702 次阅读|15 个评论
行为反应对复杂网络上传染病动力学的影响
热度 1 zhanghaifeng 2012-2-21 18:39
给自己的博客添点东东,把自己写的一个小综述挂上来! 投到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上了(有所改动),算是介绍传染病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向。虽然自己没有什么工作,但是我感觉这个方向很新,而且有很多高质量的文章都发表在 PNAS,Plos 系列, J. R. Soc. Interface , Proc. Roy. Soc. B, PRL 等顶级杂志。这个方向最近在 J. R. Soc. Interface 有一篇综述,我的肯定不好意思和他的比较。 Funk S, Salathé M, Jansen V A A. Modelling the influence of human behaviour on the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 review . J. R. Soc. Interface, 2010, 50: 1257-1274. 行为反应对复杂网络上传染病动力学的影响.pdf
4688 次阅读|4 个评论
慈善家比尔·盖茨:对疫苗的投入可挽救最多生命
热度 6 yanjx45 2012-1-1 16:42
据估计,一个贫困国家的儿童进行基础免疫接种最少可能只需花费 5 美元,就可预防多种传染病,其中不少是可能致命或严重致残的。将慈善基金用于购买疫苗以救济穷人,往往几角钱就能挽救一条生命,能以较小的投入造福最广大的群众,确实功德无量。 比尔 · 盖茨等慈善家选择疫苗研发和推广作为重点资助对象,为国内外的慈善机构和个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对于公共卫生来讲,疫苗接种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之一。很多人在谈及疫苗的贡献时都会无比激动。世界上最著名的慈善家比尔 • 盖茨曾说, 50 年来,幼儿每年的死亡人数降低了一半,降至每年 1 千万,这是 “ 最令人惊异的统计数据 ” 。 盖茨是疫苗的铁杆支持者。 比尔和梅林达 · 盖茨基金会是 全球疫苗免疫联盟 (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ations and Immunization , GAVI) 的创始成员 , 该联盟的目标是为发展中世界每一个新生婴儿接种疫苗。该联盟与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疫苗行业都有密切联系。  2008 年 6 月 22 日,盖茨捐出全部 580 亿资产用于慈善事业。 2010 年 1 月 29 日,比尔和梅琳达 · 盖茨在瑞士达沃斯宣布,以他们夫妻名字命名的基金会 将在未来十年内提供 100 亿美元的资金,帮助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研发和使用疫苗。    盖茨夫妇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疫苗已经挽救了发展中国家上百万人的生命。通过提高技术和创新,疫苗还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    这项为期 10 年的项目将专注于研发艾滋病、结核病、轮状病毒以及肺炎的疫苗。 盖茨夫妇预计,在 2010 年至 2019 年间,这一项目可以帮助挽救 760 万 5 岁以下儿童的生命。如果疟疾疫苗能够在 2014 年及时推出,总计挽救儿童生命的数量将增加至 870 万。    主要由于疫苗的大规模应用,曾给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几种重大传染病已经或即将被彻底消灭: 1. 曾于 1900 年到 1980 年间在全球共杀死 5 亿人的天花在 30 年前已经被彻底根除。 2. 脊髓灰质炎在全球的发病率已下降了 99 %,在西半球已完全消灭,在 2006 年全球报告病例数已降至 2 千以下。到 2008 年,此病只流行于四个国家,有希望在数年内在全球彻底根除。 3. 人类消灭传染病的下一个目标是麻疹。麻疹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已经得到控制,在非洲的死亡率也下降 了 90 %。 疫苗代表了生物医学的最高境界:预防疾病。 2008 年,全球有超过 1 亿婴儿接种了疫苗,创历史最高纪录。疫苗目前每年使 300 万人免于死亡, 75 万儿童免于残疾。 世界各国的领导人承诺将生产更多的疫苗并制订了千年发展目标( MDG4 ),要求在 1990 年至 2015 年之间,将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从对整个人类的影响来讲,目前在世界上仍有许多儿童因各种原因未能接种疫苗,结果每年仍有超过 200 万儿童死于疫苗可预防的疾病,而且出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的风险要比出生在发达国家的婴儿高 10 倍。有四分之一的婴儿仍不能享受到基本的免疫接种服务。 我国卫生部已将 15 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费用由国家承担, 可预防的 15 种传染病是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 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以前无法预防的传染病的新疫苗也在不断涌现,疫苗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仍在不断增加。已经或即将成为可用疫苗预防的疾病包括宫颈癌、疟疾,以及轮状病毒、肺炎球菌等引发的疾病。 现在已有超过 20 多种疾病是可以用疫苗预防的。疫苗不仅可以保护婴儿和儿童,而且可以保护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包括青少年、成人和老人。 预期全球疫苗市场将快速扩张,增长将主要来自新兴的市场,特别是人口众多且充满经济活力的国家,如已知的 “ 金砖四国 ”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以及其他中等收入的国家。在发达国家和医学需求更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新疫苗引进方面原本存在长达 15 至 20 年的差距,新的金融紧缩会危及全球为缩小这种差距所作的努力。在这种形势下,除了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认识以外,也 需要 国内外的慈善领域的有识之士,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疫苗的研发和推广中来。 对 疫苗的投入 可挽救最多生命。 比尔 · 盖茨等慈善家选择疫苗研发和推广作为重点资助对象,为国内外的慈善机构和个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6270 次阅读|16 个评论
传染病研究国际文献引证分析报告 2007-2011
xupeiyang 2011-12-28 15:32
每年出版的文献数 每年的引文数 找到的结果数: 7062 被引频次总计 : 54925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 51415 施引文献 : 43542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 41556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 7.78 h-index : 71 主题=(INFECTIOUS DISEASES) 精炼依据: 学科类别=( IMMUNOLOGY OR INFECTIOUS DISEASES OR MICROBIOLOGY OR VIROLOGY ) AND 出版年=( 2010 OR 2011 OR 2009 OR 2008 OR 2007 )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来源: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UA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Y2klHDDmKBnLJLcC3k2page=1cr_pqid=9viewType=summary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1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研究者提出治疗儿童严重疟疾用药新法
xuxiaxx 2011-12-20 09:48
德国蒂宾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传染病杂志》上发表报告称,对患有严重疟疾的儿童两天内分3次用药也可达到治疗效果。而此前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建议是在3天内分5次用药。   此项研究成果可将治疗成本降低约40%,对于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来说,此项成果有望使更多的儿童得到救治。   研究人员在通过对174名6个月至10岁且患有严重疟疾的儿童进行分组试验后发现,在72小时内分5次静脉注射疟疾治疗药物青蒿琥酯,和在48小时内分3次注射青蒿琥酯,两种用药方法的疗效基本一致。科研人员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是否能用肌肉注射青蒿琥酯代替静脉注射,如果该研究取得成功,治疗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更多滚动新闻 孕妇防辐射服真相曝光:不 如少打手机少用电脑 2011年12月19日 2011年年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将 达1500亿元 2011年12月19日 世界首例蒙古族人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 制完成 2011年12月19日 美国航天局最新数据证实宇宙存在过量 反物质 2011年12月19日 美“手掌婴儿”比一罐饮料轻 2011年12月19日 英国最新研究显示缺铁可能导致血栓 2011年12月19日 英男子“电子心脏”随时需充电 2011年12月19日 英国寻宝猎人发现1000年前维京海盗宝 藏(图) 2011年12月19日 子午工程即将转入正式运行 2011 年12月19日 幸运彗星掠过太阳“不死”体积 骤降九成 2011年12月19日 来源: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6650392.html
1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几个传染病的专有名词
onlyonebetty 2011-11-14 22:10
The time from infection to onset of infectiousness The duration of infectiousness Latent Period Infecitious Period Incubation Period transmission interval clinical onsetserial interval secondary attack rate attack rate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effective reprodution number prevalence disease-free equilibrium point 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 and recovered refractory pandemic endemic eradication ——从王林博客里转来,学了这么久,竟然都没有留心整理一下传染病的词汇。。。
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养生新知:研究称艾滋病患者寿命有望延长15年
xuxiaxx 2011-10-18 08:36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按照医学界20世纪90年代的估计,一般只能再存活7~10年的时间,但近年情况已发生改变,艾滋病患者的平均寿命已大大延长。 英国独立报日前报道:“在英国通过一项新的研究统计表明,艾滋病感染者的预期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据该报道称,新的研究表明,在过去十年中,英国艾滋病患者的寿命有望延长15年。 这项研究是由来自英国各医疗机构和学术机构,包括大学、艾滋病服务部门、 医院 和NH信托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出来的。由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发起的研究,并在同行评审的英国医学杂志发表。 此研究成果,是基于对超过17000名成年艾滋病感染者进行的数据统计而得出的。这些人,进行了艾滋病毒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这项治疗现在已成为减缓病毒进展的治疗标准),通过分析这些人的死亡的数据,研究人员估计,在1996年20岁的艾滋病感染者,将有望活到平均年龄50岁,但到2008年,本组平均年龄近66岁的预期寿命。 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感染者尽早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相比病情恶化后才治疗,可以获得的预期寿命会长很多。 这项研究称,这十年来,英国艾滋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平均增长了至少15年,主要得益于医药技术和医疗综合治疗条件的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的预期寿命才得以明显增长。研究还发现, 女性 艾滋病患者的平均寿命比 男性 要长10年以上,专家把其原因归结于,女性在怀孕时的验血检查,有助于艾滋病病毒的早期发现,而早发现,早治疗,对延长艾滋病感染者的生命至关重要。英国有将近4万名艾滋病感染者,其中1/4的人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 来源: http://www.qqyy.com/jibing/pfxb/111017/3fb6d.html
1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视力损害和盲症
xuxiaxx 2011-10-14 08:04
重要事实 世界范围内视力受损的人数约为2.85亿:3900万人患有盲症,2.46亿人为弱视。 发展中国家的视力受损者人数约占全世界的90%。 在全球范围内,未经矫正的屈光不正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在中、低收入国家,白内障仍然是致盲的主要原因。 过去20年,视力因传染病受到损害的人数大大减少。 80%的视力损害是可以避免或治愈的。 定义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2006年更新和修订),视力的好坏可分为四个档次:: 正常视力 中度视力损害 严重视力损害 盲症 中度视力损害和严重视力损害属于“弱视”类别:弱视并发盲症代表着各种视力损害。 视力损害的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有: 未经矫正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或散光),43% 白内障,33% 青光眼,2%。 高危人群有哪些? 视力受损者约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50岁及50岁以上的人 视力受损者约有65%在50岁或50岁以上,而这个年龄组约占世界人口的20%。随着许多国家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与年龄相关的视力损害高危患者也会增多。 15岁以下儿童 据估计,1900万儿童的视力受到损害。其中,1200万儿童视力因屈光不正受损,这种病情易于诊断和矫正。140万儿童终生失明且不能治愈。 过去二十年的变化 总体而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尽管全球人口老龄化,但全世界的视力损害数量减少。之所以减少,主要是因为采取协调一致的公共卫生行动后,由传染病引起的视力损害减少了。 预防盲症的全球应对 在全球范围,80%的视力损害可以得到预防或治愈。过去20年取得进展的方面有: 各国政府建立了预防和控制视力损害的国家规划; 眼保健服务日益纳入初级和二级卫生保健系统,重点是提供可以获得、负担得起和高质量的服务; 开展了提高认识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 加强了私立部门和民间社会参与的国际伙伴关系。 过去20年的数据显示,许多国家在预防和治疗视力损害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此外,与盘尾丝虫病有关的盲症大大减少,这是该种疾病显著减少的结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建立了许多成功的国际伙伴关系。 具体成果包括加纳和摩洛哥,两国都报告说消除了沙眼(分别在2010年和2007年)。过去十年,巴西一直通过国家社会保障系统提供眼保健服务。2009年以来,中国已投资1亿多美元用于实施白内障手术。过去十年,阿曼已经完全将眼保健服务的提供纳入初级卫生保健框架;自1995年以来,印度为区一级的最贫穷者拨付了提供眼保健服务的资金。 世卫组织作出的应对 世卫组织协调减少视力损害的国际努力。 其职责是: 制订预防盲症的政策和战略 为会员国和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援助 监测和评估各种规划 协调国际伙伴关系。 2009年,世界卫生大会批准了“2009-2013年预防可避免的盲症和视力损害的行动计划”,这是会员国、世卫组织秘书处和国际伙伴的路线图。 世卫组织致力于加强国家一级消除可避免盲症的努力,帮助国家医疗机构治疗眼疾,扩大获得眼保健服务的机会,并加强有遗留视觉障碍患者的康复工作。建立和加强卫生系统,这项工作是一个特殊的重点领域。 世卫组织是各国政府、私立部门和民间社会组织组成的国际联盟的牵头机构。这种伙伴关系的宗旨是到2020年消除全世界的致盲性沙眼。 自2004年以来,世卫组织与国际狮子会合作,在30个国家建立了由35个儿童盲症中心组成的全球网络。迄今,这些中心已借助手术或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帮助1亿多儿童保全视力或保留视功能。 为应对慢性眼疾日益沉重的负担,世卫组织目前正在制定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屈光不正的政策和准则。 来源:WHO网
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发--中美专家谈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的公共卫生
jiahailu 2011-10-3 15:15
前一段看了,感觉对国家疾病防控体系的改革有帮助,也希望国内的主要媒体能做这样有深度的节目。特转载。 导语: 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许多国家,都正在面临公共卫生重点从传染病负担到那些慢性病防治的这样一个转变。社会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我们对不同公共健康项目支持方面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优先次序? 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收看凤凰网健康的本期《健康大视界》,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王若涛,以及美国疾控中心专家Martin Meltzer,一起来探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共卫生问题。首先让我们来先问一问马丁。 主持人: Martin 博士, 我知道您是的研究领域是传染病的影响以及公共卫生在控制传染病方面的作用,您能给我们讲讲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吗? Martin 博士: 没问题。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我们正在忘记,在过去的历史中,传染病曾经严重地影响着社会。例如,在很多战争中,死于传染病或感染的士兵人数远远多于战争本身导致的死亡,甚至那些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也总是处于担心传染病爆发的恐惧中。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在14世纪中期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导致了30-60%的人口死亡,完全地改变了社会。这个情况也不只局限于欧洲,在20世纪中国也曾有过同样的疾病爆发,100多年前的美国也有。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传染病,人们总是生活在恐惧中,害怕得传染病,害怕其可能导致的住院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 主持人 :王老师,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一下,传染病在过去一个世纪当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没有一些数据可以跟我们的网友分享一下。 王若涛教授 :中国在20世纪是传染病肆虐的时代,那个时候世界上说中国是“东亚病夫”,主要的病就是传染病,传染病其中包括了各式各样的传染病,比如说在40年代,50年代,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各种传染病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鼠疫、霍乱,造成巨大的死亡。甚至于在二战停止以后,仍然有很多传染病在中国肆虐的非常严重,其中包括了性传播性疾病,就是性病,各式各样的性病都有,另外由于洪水造成了传染性感染的疾病,也会造成很大霍乱的流行,这都是肆虐在中国的大型传染病,这些就造成了年轻人、妇女、儿童大量的死亡,这个在20世纪一直是这样的状态,一直到20世纪末,这样的状况逐渐才被改善。 主持人: 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数据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王若涛教授 :拿一个很简单的,西方寿命来看,在20世纪的中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就是50岁上下,可是现在却不然了,我们到达2000年的时候,男性已经接近了七十岁的平均寿命,女的大概在七十三、四的样子,在2005年的时候,男性的平均寿命就达到七十一岁了,女性的平均寿命达到七十四岁,这个的改善主要是因为传染病的控制,以及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的下降,这个明显表现出来,人口寿命的增长。 主持人 :martin 博士,从全球的角度,公共卫生是怎样降低并控制传染病给社会造成的负担的呢? martin 博士: 其实很多公共卫生在传染病控制方面最有成效的措施都是那些看起来极其简单的方法。清洁的水、良好的卫生都能极大地降低日常感染传染病的风险,比如宣传勤洗手就能帮助防止一些传染病在人和人之间的传播。控制蚊子就能减少疟疾等疾病造成的负担,疟疾曾经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当然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很多地方这都同样是个严重的问题。最简单的预防措施能够大幅度地减少死亡,例如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传染病的感染风险降低到了10%,这可是发生在50多年前,在很多疫苗和抗生素被广泛使用之前,这说明改进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可以是公共卫生对传染病控制的最大影响;今天我们一定要知道清洁安全的水,能够正常运转的污水系统对于降低传染病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 :看来一个健康的水源确实非常的重要,王教授,我们中国又做了哪些工作,来减轻传染病给我们生活造成的负担呢? 王教授: 中国在过去的世纪里头,20世纪,从我来看公共卫生三大措施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一就是清洁水的供应和污水的控制,大家都能喝到清洁的水,污水得到了控制,这一点大大的消化掉了传染病;第二个就是进行了扩大疫苗这个项目,扩大性疫苗项目,解决了大量儿童的感染性疾病,比如像百日咳、白喉、白百破的使用,另外还有就是像猩红热,那时候很常见的,另外婴儿瘫、麻疹,像这样的一些疾病,在当时40年代、50年代很常见的疾病都得到了控制。再一点就是中国引入新的接生制度,就是妇育保健,中国在原来的时候在接生的方面,造成了大量的破伤风,婴儿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所以这样实行新法接生,在医院里接生,这样的活动大量降低了婴儿死亡率,这几个措施再加上一般人的健康习惯改善,生活水平的改善,这是中国控制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主持人 :Martin博士,我知道很多公共卫生机构象美国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都在研究疾病负担问题,政府是如何确定疾病对社会造成的负担的呢? 主持人 :你能进一步解释一下监测系统吗? Martin博士 :监测系统对于公共卫生来说就是记录疾病和死亡的发生情况,方法有很多种。这样的系统在全世界在中国美国都存在,例如一个孩子出生了,系统会记录他的出生,当人死亡时,系统也有特定的方法记录死亡,一般情况下会记录死亡的原因。但是在生与死之间,系统也会希望了解你是否接种了疫苗;因此我们必须让这个监测系统与医生之间密切联系,医生会有一个记录,比如说有多数人来看 流感 性的疾病,是占到总就诊量的3%还是1%,总数量是多少,我们必须通过联系医生才能得到这些基本数据,在医院里,什么人去到医院看病?他们生的什么病?他们在医院花多少时间?有的时候我们还要到社区里去,那就意味着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要走到社区里去,去和人们谈话了解情况,询问人们的主要健康问题是什么。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不断地和人们对话了解他们的问题。因此,监测系统不仅仅是纸张上的数据,它还是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和民众间的相互交流。 主持人 :王教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在现在中国系统内的状况? 王教授:中国是这样子,在上个世纪的中叶,也就是50年代的时候,中国从上到下,建立了一个我们叫做防疫系统,在中国叫防疫站,省里面有防疫站,一直到县都有防疫站,同时也建立了健康信息系统,一开始叫疾病监测系统,先选了一些点,主要来搜集健康的状况和疾病的状况。再加上全国出生和死亡登记状况合在一起,形成中国的疾病监测和疾病信息的测量,这个测量是一样的,我们要报告什么人得了病,得了什么病,死于什么病,都有什么人死亡,这样也是要登记的,所以我们有死亡登记系统,死亡登记系统要报告死于什么病,其中有一个叫做直接死亡,死因叫根本性死因。根本性死因要按照疾病别,就是哪个疾病引起的死亡,还有疾病伴病系统,刚刚说了,咱们一直是关注传染病的,也是最大的威胁,所以我们叫做防疫系统,实际上就是抗传染病系统。 除此以外,我们也建立了妇幼保健系统,在妇幼保健系统里面也搜集了一个专门系统,怎么叫单报系统呢,包括了计划免疫,计划免疫系统单报,到现在为止有多少中单报免疫性疾病,他们来报告,不光是有疾病,也包括了孩子什么时候接受的免疫接种,什么时间接种的,接种了多少,这个信息记录过来。在上个世纪末,这样的系统完全践于成熟了,从这个世纪到现在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叫做防疫站,在本世纪初就变了名称,把原来的防疫站系统变成了疾病控制系统,这种名称的变化,也标志着把单纯防疫传染性疾病,扩大成为既要防治传染病疾病,又要预防和控制非传染病疾病。 主持人 :王老师,还想问您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咱们是怎么样来确定传染病给中国造成的负担,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衡量标准? 王教授:中国测量疾病的负担,主要是从群体的角度来测量的,就这一点要测量这个疾病对整个群体的影响大小,对群体的影响大小,主要是从患病率、发病率、病死率来考虑的,所以要回答是哪些人,当然这是指群体的影响,另外一点要测量这个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先是对整个人群的影响,接着要测量对社会的影响。包括了它是影响了哪些人群,影响孩子,影响劳动的人群,影响老年人、壮年人、男的、女的,作为不同人群的测量,同时还要测量一下,比如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不一样,因为传染病的不但对他个人有影响,个人的家庭有影响,而且还会传染他人,有比较大的社会影响。中国的测量既包括对个人的负担,家庭的负担,也要测量群体的严重性,刚才我谈了,像患病率、发病率、病死率,还要测量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明显经济影响和社会传染影响,传染密度的大小,疾病的毒性大小,要这样来测量疾病。 主持人 :王老师,之后我们应该在中国怎么做一些行动,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继续成功的控制传染病在中国的蔓延? 王教授 :中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公共卫生问题是面临着双重的压力,我们叫做双重负担,双重负担来自于两面,第一个就是传染病,因为传染病在中国的威胁始终没有解除。我们大家都清醒的记得2003年SARS的爆发,SARS的爆发实际上是一个警告,警告什么呢?中国虽然从上个世纪末,中国的传染病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非传染病占了死因的绝大部分,我们大概来看的话,几乎是95%的人死亡,都是由非传染病疾病引起的。但是SARS的到来,给中国社会一个很大的警惕,传染病会再来,而且它一来就会造成社会巨大的恐慌,造成社会巨大的负担,这是第一个警告。 除此以外我们还看到,就是高致病性禽 流感 的发生,还有中国发生了猪的感染,造成人的死亡和相应的社会恐慌,像这样都提示我们传染病会再来,而且是传统的传染病再来。除此以外现在也出现新型的传染病,原来不是很严重的但是会再来,会出现,比如说中国新型的传染病,也不完全是新型。结核,就是很大的,过去中国结核是很肆虐的,有过一段时间得到控制,但是现在结核又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死亡原因和发病的状况。 除结核以外,我们还看到新型的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和性病的恢复,性病有过一段时间得到了控制,但是又重新死灰复燃,尤其是最近几年来,艾滋病的死亡人数,在中国是所有传染病造成死亡人数当中的第一位,目前还在上升,每年死亡人数还在增加,这提示我们新型重新出现的传染病,也是不能忽视的,这是传染病的挑战。 另外一个挑战,为什么说双重负担呢,还有非传染病慢性病,非传染病慢性病已经造成我国死因的95%以上,95%以上的死亡都是来自于非传染病疾病,我们大家都看到了胖孩子越来越多, 肥胖 是个大问题,吸烟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控制,所以吸烟造成的慢性非传染病疾病,包括了心血管性疾病、脑血管性疾病,发病率是很高的。 我们前五位死因是肿瘤、心血管、脑血管再加上代谢性疾病,这些都和刚才我们谈到的几个因素有关,比如说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中国的饮食很多,而且饮食习惯中,蛋白和脂肪增加很多,饮食的变化,减少活动,现在年轻人活动远远不如我那个年代了,活动减少,吸烟,中国的吸烟率始终是很高的,像这样的慢性病,成为中国的巨大负担,造成了大量人的死因,都是这样造成的,所以中国面临着双重负担,这就是对中国未来的挑战。 主持人 :您对确保对传染病的控制有什么建议? martin 博士 :我完全同意王教授所说的双重疾病负担的观点。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我们一定要记住,如果我们不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于控制传染病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继续加大对控制传染病所需要的基本公共卫生方面的投资。比如对监测系统的投资,对儿童计划免疫的投资-这是一个最成功的单个传染病控制方面的投资。另外,我们还要继续保证每个人都有清洁的水和良好的卫生环境。但这些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公众了解风险。当今,我们还是面临很多来自传染病的风险,比如艾滋病;还有如果你没有为你的孩子进行正确的预防接种,比如你没有正确地清洁或烹制食物,都会导致感染上传染病的风险。你没有在大街上见到传染病不意味着就没有传染病。有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淡忘传染病的危害和负担,我们要通过监测、教育和持续的实践来减少传染病的风险,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继续投资的方向。 主持人 :我们知道以前中国有很多的人是死于传染病的,但是现在很多死亡是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这是不是说中国应该更多地关注非传染性疾病了呢? martin 博士 :确实向王教授所说的,中国面临着非传染性疾病的增长问题,比如 肥胖 、糖尿病、吸烟导致的疾病等。但是不要轻易忘记我们通过儿童计划免疫得到的好处,我们一直把脚放在刹车踏板上,过去我们做了很多工作,进行了很多投资来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作为一个家长,你打开家门,向外面的大街上看一看,哪些在街上的孩子得了麻疹?答案应该是没有任何孩子得了麻疹。事实上,现在年轻一代的医生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麻疹病人,这是一个成功点,但是不幸的是,如果我们停止对儿童的免疫接种,哪怕只是一小部分孩子,麻疹疫情甚至爆发出现的风险就会急剧升高。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欧洲见到了这样的情况,麻疹疫苗在部分儿童中的接种率下降了,所以那里就出现了几十年未见的麻疹爆发疫情。因此,我们希望能加大对防控非传染性疾病的投入,但是那不应该是以减少对传染病控制的投入为代价的。所以,总的来说,公共卫生需要更多的投入,就像王教授说的,我们面临着双重疾病负担。 主持人 :王教授,我们现在中国公共卫生的重点具体是什么,知道之前有一个转移,可能是从传染病疾病到现在非传染病疾病的,您觉得这样的重点,在系统内的转移是怎么样? 王教授: 我们一直在谈公共卫生的转移,从传染病到非传染病的转移,我个人觉得,这个提法对中国不大妥当,我还愿意用原来的提法,中国面临着双重负担,双重挑战,我非常支持刚才的说法,中国不能忽略传染病疾病的控制,其实有几个重要关键是不能忽略的,而且现在有这个危险:第一个就是刚才同意的监测系统,加强监测系统,不但要加强监测系统,尤其要加强对监测系统数据的应用,把这个转换成为群众的知识,转换成为群众的健康素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第一个,传统上取得的成绩。 另外一个,原来取得的成绩,比如说计划免疫,计划免疫不能放松,可是中国现在面临着有许多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当中有不少的孩子,他们接受计划免疫有很多的困难,所以计划免疫率就有下降的趋势,一旦这个被放松的话,许多原来已经被消灭的疾病,我们会重新见到,包括了麻疹、婴儿瘫,像这样一类的疾病都会发生,所以这个不能放弃。 另外再有一个就是安全水,还有垃圾的处理,这个是保障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这些是绝对不能够放松的,一方面我们必须要面临双重负担,我们要保证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得到有效的管制,这一点是不能放松的,包括转移,不能说是转移,而只能谈到这一部分要加强,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公共卫生面临新的挑战,这个挑战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新型传染病的挑战,还有一个就是慢性传染病的挑战。 当我们说是新型传染病就已艾滋病为例,它是一种新型的传染病,这种传染病是和许多私人的行为相关,私人的隐私行为,包括性行为、吸毒行为、就医行为,这几个行为都是个人行为,这种行为单靠政府是不可能解决的,还要整个社会行为的变化,整个社会要求从教育入手,在这类问题上要加强教育,教育必须从年轻人开始,中国一定要把性教育和健 康生 活行为的教育,生活方式的教育放在初中,而不能放在初中以后,也就是说,我们叫做素质教育,也就是国家保证的基本教育,不能放在高中或者高中以上教育,必须放在普通教育上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面对双重负担,所以我个人不同意把公共卫生的重点进行转移,而提中国公共卫生必须认真对待双重负担,所以用这样的提法,我个人觉得更好。 主持人: 王老师,您觉得我们今后的中国卫生系统,会是什么样的状况,除了您刚才说的两个重点,我们都要抓的以外,还有什么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王老师: 现在中国光明行系统,前几年我们举行过一次叫做“健康中国2020”的活动,我们大概预测一下,在2020年健康中国是什么样子,这个基本上面是双重挑战的应对,公共卫生一定要面对这样的挑战,这里面会怎么办,第一个是公共卫生系统加强,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在及岑,就是从上边一直到基层,让更多的人享受公共卫生的服务,要改善公共卫生系统平等接受服务的状态,同时要把这个活动纳入到整个医改当中去,要把疾病的预防工作,控制工作作为基本工作卫生,作为普通中国老百姓,必须享受到的基本服务当中去,这是第一个大的变化。 第二个大的变化,就是刚才我们讲的,加强公共卫应对传统的传染病复活,就像刚才我说的,要强化检测系统,要强化计划免疫系统,要改善饮水供应、食品安全,这样的一些活动,同时也要应对新可能出现的各种传染病,像大型的呼吸道传染病爆发,还有和艾滋病相关的,性传播性疾病,血液传播疾病的爆发,这个是第二个变化,就是要加强血液安全,加强性教育。在这一切里面都归结与一个词,教育,加强教育,加强健康教育,要提高人民健康素质,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改变人民的不良行为,改变我们不适合健 康生 活的环境,这里面包括我们要把各种污染得到控制,把人民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尤其是不安全性行为,吸毒性行为,另外不良的就医行为,这些都要得到控制,也要改善人们吃饭的习惯、饮食的习惯、运动的习惯,生活方式变化也要进行,中国的公共卫生就是我谈到的三个方面,一、一定要医改,变成人民的基本服务,增加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急性这是第一条;第二、要强化我们已经取得的公共卫生的有效措施,保障传染病不得到蔓延;第三、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素养,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环境,未来的公共卫生是朝着这三个方向发展的。 主持人: Martin博士你同意王教授的观点吗? Martin博士 :当然,我想王教授的观点是非常清晰、正确的。从卫生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今后的10-20年间,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在三个方面需要加强投入。第一方面,就像王教授说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和进行诸如计划免疫接种的干预措施需要更多的投入。第二方面是控制传染病的新方法,这可以是一种新型的疫苗,也可以是对公众进行更有效的教育的新方法。王教授明确地指出了,最根本的需求是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告诉他们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例如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向。我们也不要忘记,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很重要的一点是人员投资。上周我们就在中国疾控中心做了一个培训,那里有很多优秀好学有天赋的年轻人。我们研究在6个月到14周岁的儿童中进行 流感 疫苗接种的影响,如何能够通过增加狗的疫苗接种来减低狂犬病的风险,如何通过让人们尽早进行HIV检测来发现感染者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治疗从而延长他们的生命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当然也能够控制其传播。中国疾控中心有很多优秀的好学的年轻人,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我鼓励你们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接受培训,把公共卫生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公共卫生是能够帮助到很多人的一个重要方法。 主持人: 王教授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王教授: 我非常同意他的补充,刚才他提到比如狂犬病,狂犬病现在是各种船并疾病当中,造成死亡在中国已经占了第二位,第一位是艾滋病,第二位就是狂犬病的死亡,宠物的疫苗注射是非常重要的。刚才谈到比如艾滋病的控制,艾滋病的控制也谈到要改变人们的行为,这一点是希望公共卫生系统,学会和广大的老百姓,广大的公民一起工作,在艾滋病宣言当中,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叫“政府组织领导,多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我觉得这个机制是要加强,这个机制不但能够用在艾滋病的新型传染病,也可以用在非传染病的控制。 上说组织领导,就是政府起一个带头作用,包括从法律、政策各个方面,起到组织领导的作用,第二个是需要各个部门广泛参与,因为它不是一个部门,单独卫生部门能解决的,需要多部门合作;第三个需要广大社会的参与,全社会的参与,也包括了许多公民社会当中的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因为只要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战胜生存负担,真正把中国公共卫生的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Martin博士: 很多人都认为卫生经济学者只关注美元数字,但是事实上,如果要确定疾病的负担,我们关心的问题是谁病了?他们是怎么病的?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是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患麻疹而住院了?还是一个25岁的刚刚大学毕业的男生感染了艾滋病从而肯定要变得短寿?所有这些细节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干预方法,我么需要首先考虑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清洁水源?是洗手问题还是麻疹疫苗?卫生经济学家依靠现有的系统来做判断,通过收集信息来了解什么人生病了?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过早死亡问题,因为无论是因为没有打疫苗而死于麻疹的5岁儿童还是由于感染艾滋病而死亡的25岁大学毕业生都代表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代表了潜在的投入的损失。我们必须要考虑并确保我们的监测系统健全并能够持续地正常运转。当今传染病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它会从什么地方冒出来。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是非典,在2003年,非典不知从哪里就出现了,你不可能有时间建立一个新的监测系统来应对一个全新的疾病,你必须保证你现有的系统运转正常,以便于来判断疾病的影响,如果你希望你采取的干预措施是有效的,你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监测系统。我们了解疾病负担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知道有多少人生病了。 http://health.ifeng.com/disease/healthchina/publichealth/wenzhang/detail_2011_06/30/7354851_0.shtml
2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大中医之祖
热度 4 xupeiyang 2011-8-7 08:25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介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药圣——李时珍
个人分类: 中医药学|1873 次阅读|4 个评论
《环球科学》:“骗人”的病毒
热度 2 yanjx45 2011-7-12 08:13
撰文 严家新 原载《环球科学》 ( 《 Scientific American 》的中文版 ) 2011 年第 7 期 人类并不是第一次被反转录病毒欺骗。 人类在战胜新发传染病的道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进入 21 世纪以来,新发传染病的出现频率明显升高。在中国,仅在过去 10 年,新发传染病就有非典( SARS )、禽流感、甲流,以及去年刚发现的由 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蜱咬病”。 我们已经进入病原体发现的新时代。由于有新技术、新理论为“武器”,有强大的 数据库和样品收集系统作支撑,加上世界各国的 临床医生、基础科研人员和流行病学家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已能快速鉴定和应对各种新的病原体,在病原体对全球形成威胁之前就把它控制住。 最近 10 年,科学家在探寻新病原体方面成果累累。 有理由认为,如果在 20 世纪 70 年代,我们就拥有目前所拥有的发现新病原体的能力,艾滋病的流行本来是可以扼制在萌芽状态的。 不过,人类在 探寻新病毒的道路上最近遭遇了一次重大挫折。 这两年,欧美各国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探寻 一种新的反转录病毒 XMRV ( 嗜异性鼠白血病病毒相关病毒) ,起初曾认为,该病毒可能与 慢性疲劳综合征 (CFS) 有关,但 最终结果却证明 CFS 与该病毒并无关系。 2009 年 10 月,美国彼得森神经免疫疾病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 ,首次报告了 慢性疲劳综合征 (CFS) 与 反转录病毒 XMRV 可能有关系 。他们 在研究中发现,在大约三分之二的 CFS 患者中都可检测到 XMRV 。 近 30 年来, 围绕 反转录病毒 HIV 的研究,国际上已形成一支厐大且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由于 XMRV 与 HIV 同属于反转录病毒, 可能与 HIV 同样危险 , 原来研究 HIV 的 顶级研究机构纷纷转向 XMRV 的相关研究, 迅即在全球掀起一轮研究热潮。 这是 30 年来 全球对某种潜在病原体投入人力物力最大的一项研究, 进展也相当迅速 。 2009 年的那篇论文发表不久,欧洲进行了多项重复研究,但都不支持该论文的结果。 2010 年 7 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和另两个研究所的科学家联合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也发现在 CFS 患者和对照组中均无 XMRV 存在的证据。 还有一些论文指出, 2009 年《科学》上的那篇论文之所以得到阳性结果,是因为实验过程受到了污染。 不过,那篇论文也得到某些权威研究机构的支持。 2010 年 8 月,美国食 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以及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 CFS 患者和健康献血者的血液样本中存在小鼠白血病病毒 (MLV) 。虽然他们发现的不是 XMRV ,而是属于更广义的 MLV 类群,但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 2009 年的那篇论文。 美国 卫生和人类服务部 (HHS) 在此文发表后的当月就宣布:将资助评估 XMRV 对血液供应的潜在风险的研究,以及开发标准化 XMRV 检测方法的 研究。为此, HHS 还专门成立了跨部门的“血液 XMRV 科研工作组”,协调相关行动。 2010 年 9 月,美国 NIH 专门组织了第一届国际 XMRV 研讨会,全球 11 个国家 57 个知名研究机构的 225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NIH 院长柯林斯 (Francis Collins) 亲自主持研讨会并作了主旨发言,这在该院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也是 XMRV 已受到全球空前重视的一个例证。 由于有“证据”表明 XMRV 可能经由输血传播,许多欧美国家的输血管理机构纷纷宣布采取紧急措施,无限期推迟或 禁止已诊断为 CFS 的个人献血 。 1984 年之前,在人类对 HIV 的病原学和传播途径还不清楚时,许多国家都曾出现过经输血传播 HIV 的现象。这些历史教训持续地影响着各国血液管理机构的决策。 但直到最近,仍有很多科学家发表文章, 表示 “进一步怀疑 ''2009 年那篇论文的结果。这些科学家在不同国家的 CFS 患者中检测 XMRV ,结果均为阴性。还有些科学家证明,他们所检测到的 XMRV 病毒的确来源于实验室污染。 今年 6 月 2 日,《科学》杂志编辑部刊发对 2009 年那篇论文的评论,建议作者撤回该论文,因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表明,他们要么无法重复出关于 XMRV 与 CFS 有关的发现,要么证明实验室试剂中广泛存在病毒污染。 CFS 与 XMRV 病毒无关的结论使 CFS 患者感到失望;因为目前尚未找到 CFS 的病因,而如果某种病毒与 CFS 有关,就可能找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但这个结论却使血液管理部门和相关生产企业如释重负,因为如果这种病毒确实存在,将给全球的血液制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而为了确保安全,血液制品的成本将会大幅度增加。 人类并不是第一次被反转录病毒欺骗。 1997 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病毒学家罗宾•魏斯( Robin Weiss )曾报告说,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发现了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 。虽然瑞典和美国的两个研究小组曾重复验证并肯定了他们的结果,但进一步研究证明,他们检测到的病毒实际上是源自一种兔反转录病毒污染。而本次受 XMRV 病毒之“骗”,涉及的部门和机构之多,消耗的人力物力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的。吃一堑,长一智。 此次事件提醒我们,人类探寻新病毒的战略和战术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人类在战胜新发传染病的道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 责任编辑:褚波 )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1199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发布5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 死亡1343人
zhangqw 2011-6-13 19:33
2011年5月(2011年5月1日零时至5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台港澳,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726332例,死亡1343人。其中,甲类传染病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22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49792例,死亡1270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和猩红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3%。 同期,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376540例,死亡73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3%。 附件:2011年5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 *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为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的合计。 **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死亡数据不作为中国传染病死因顺位的依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329.shtm
1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用数学探讨生态环境变化
热度 3 lysyxcs 2011-6-7 22:57
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众多学科不仅可以描述现状,也可以预测未来。比如在面对长江中下游地区60年一遇的大旱,数学家就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出,今年候鸟的迁移可能会受到影响;而数学模型还能预测传染病。6月3日到5日,由中国生物数学学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承办的四年一度的第五届国际生物数学大会在宁举办。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着环境与生态动力学、传染病与病虫害动力学等进行探讨。 干旱将影响候鸟的迁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理学院院长蒋勇教授告诉记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反映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而对其进行理论分析。从生物数学的角度,原有的平衡都会通过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干旱,“现在大家考虑比较多的可能是干旱对于粮食的影响,但从我们研究的领域,主要考虑干旱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蒋勇教授告诉记者,干旱导致很多水生植物动物的死亡,比如一些小的贝壳,螺蛳和水草等,而这些原本都是候鸟的食饵。这可能会造成候鸟迁徙受到影响,抑或是迁徙的候鸟因为无食可捕而饿死。 而另一方面,干旱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干旱使得某一区域的水变少了,湖泊干涸,原来大面积生长的水生植物生存的范围缩小,这也导致了病菌有机会繁殖。“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提倡勤洗手,就是稀释细菌浓度。而水变少了,细菌的浓度就会上升。” 另外,干旱可能还会带来鼠灾的隐患,有些鼠类适合生存于半干旱和干旱的状态下。目前这种干旱状况给这类鼠类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感冒病毒每二三十年“突变” 同样,科学家可以通过建数学模型,对流行病进行研究。加拿大约克大学传染病数学模型中心主任、华裔科学家吴建宏教授,目前领导着20多人的研究团队从事传染病数学模型研究分析工作。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刚开始在墨西哥被发现时,他们就利用数学模型对其潜伏期和感染期等进行分析,为政府公共卫生部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咨询参考意见。 “目前病毒变异的速度太快了,我们往往刚开始知道疫苗是什么,它就已经发生变异。”吴建宏教授说,这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关,一种在亚洲发现的感冒病毒,和一种在欧洲发现的感冒病毒,可能在短短一天之内,就可能在两个洲“相遇”并发生变异。 2009年在全球引起大范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其实科学家们早就通过数学模型“预测”到了。“因为新的病毒每20到30年会产生一次突变,但大家原来以为是甲型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后来流行的是甲型H1N1。” 
1760 次阅读|3 个评论
警惕新发传染病:德中联合研究称德国肠道病系新型病菌引发
qujiangwen 2011-6-3 09:15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emerging and r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简称EID),是指新出现的、再度肆虐的或死灰复燃的传染病,包括两类:新出现的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再度出现的传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这类传染病的特点由于已存在的病原体的变异或进化导致的新的传染病、原先未被认识的传染病、已知的传染病扩散到新的地理区域或人群、已被控制的传染病由于抗药性的改变或公共卫生措施的削弱而重新出现或再度流行。德国肠道病属于新发传染病。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病毒可能是H2N2,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目前还不具备流感大流行的条件,预计未来1-2年左右我们将会面临新流感大流行。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认为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quickforward=1id=446136 德中联合研究称德国肠道病系新型病菌引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3日00:12 新华网   新华网柏林6月2日电(记者 班玮) 据德国媒体2日报道,德国和中国的一项联合基因研究初步显示,导致最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的致病菌是包含两种不同菌种基因的新型病菌。   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院细菌专家罗德在接受德新社采访时说,该医学院与中国研究人员的联合研究发现,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病菌“是常见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一个非常远的远亲”。它大约80%的基因来自血清型为O104型的大肠杆菌,其余20%的基因来自另外一种大肠杆菌。这一新组合有利于病菌在肠细胞上附着,从而使其能在肠道内宿居更长时间,造成更大的破坏。此外,这种病菌还对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克鲁泽当天也对美联社表示,初步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致病菌是由两种不同大肠杆菌基因结合的突变体,以前从未被发现过。   据报道,研究人员未来几周还需对这种致病菌基因进行进一步研究。 德国肠病感染病例一天增五百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3日06:21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监控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蔓延状态继前几天初现稳定迹象后再次恶化。过去一天中,德国各地确诊或疑似病例剧增了约500例,总数已超过2000例。特别令人担忧的是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重症患者明显增多。德国负责公众传染病预防与监控的权威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6月1日公布的全国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重症病例比前一天增加了近100例,达470例。这是一个月来重症病例增长最多的一天。   与此同时,德国下萨克森州又报告了一个新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死亡病例。死者是一名84岁的女性患者。这使本次疫情死亡病例总数达到17例(另一例在瑞典),其中14例涉及女性患者。   中国质检总局高度关注欧洲黄瓜受大肠杆菌污染事件,已经要求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加强欧洲输华蔬菜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污染的监控,以确保进口蔬菜的质量安全。据了解,目前,我国没有进口欧盟各成员国的新鲜黄瓜、西红柿、茄子、莴苣等新鲜蔬菜。   德国负责应对境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暴发的公共卫生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长赖因哈德·布格尔2日说,疫情可能持续数月,污染源“可能永远不为人知”。   布格尔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说,难以预测疫情何时结束,“病例数字将逐渐下降,但我没办法确定疫情会持续多久,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他认为,疫情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是否还有受污染蔬菜在市场上销售以及最初污染源是否还处于活跃状态。   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长布格尔1日说,目前还没有理由解除警报,感染可能还会蔓延,感染源仍不明朗。他还表示,已经有初步迹象显示本次流行菌株也可以实现人际传染,但目前感染源的调查仍主要集中在食物特别是蔬菜排查。   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自5月20日以来已派出多支专家小组前往感染患者较多的医院向患者详细调查患病前的饮食情况,并将其与健康者饮食结构相比较。迄今的调查结果仍是患者明显比没有患病的人更经常生吃西红柿、黄瓜或生菜等带叶色拉菜。因此该研究所仍然保留消费者应忌生吃上述蔬菜的建议。   问题是卫生防疫部门迄今还没有在一种食物上验出引发本次疫情的O104:H4型大肠杆菌。据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介绍,该机构研究人员已分析了取自德国各州的1115种食品样品的化验结果,没有一个样品上带有这种罕见的大肠杆菌。这些食物样品不仅包括上述三类蔬菜,还包括草莓、芦笋、蘑菇、药草、香料和几十种生乳、奶酪和肉类。   除此之外,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还在像拼拼图一样排查各种食品的物流渠道是否存在感染流行菌株的薄弱环节,但这无异于大海捞针。据德国媒体报道,迄今全球发生过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流行案例中近80%在感染终止后仍未找到感染源。   在临床治疗方面,德国医生报告说,本次流行已有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神经系统出现并发症,其中有些病人根本没有常见的腹泻症状,却出现了神经系统障碍。德国媒体引述石荷州大学医院的内科专家莱纳特的话说,医生们在本次流行中遇到了不少完全意外的病状。   德国神经病学学会1日发表公报,建议各地医院让重症患者在病程早期就接受神经病学治疗。据该学会两名在汉堡两家医院参与临床治疗的专家报告,汉堡一家医院约半数重症患者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特别让人吃惊的是这些患者尽管病程早期就接受了血液透析治疗,但神经状态并未好转,有些甚至不断恶化。另一家汉堡医院也有超过半数重症患者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不少患者神经功能失常症状并非像通常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那样在病程晚期出现,而是与消化道症状和肾衰竭症状同时出现。   据德国神经病学学会专家推测,本次流行造成这么多患者神经系统失常原因是流行菌株释放的志贺毒素会造成神经系统血管内皮膨胀,也可能会造成颅内血管扩张及自动调节功能失常。此外,志贺毒素还有利于一种凝血酶的形成,并可能导致免疫系统部分过激反应。   鉴于本次流行出现了一些严重且常常不可逆的病程发展过程,神经病学学会建议医院除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血液透析治疗外,也考虑让神经病学专家适时尝试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的注射单克隆抗体Eculizumab疗法。此外还可考虑预防性抗抽搐治疗。   据报道,目前德国不少医院已给部分重症患者注射了这种单克隆抗体,因为这种抗体曾于去年被用于治疗3名年幼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重症患者时获得成功。德国神经病学学会计划于3日在汉堡向媒体介绍新疗法在德国医院试用一周以来的初步评估结果。 据新华社 http://health.sina.com.cn/news/2011-06-03/062122580366.shtml 德国致命大肠杆菌首次发现人传人案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1日04:22 大洋网-广州日报 6月14日,法国南部城市佩皮尼昂的一名妇女在捡被农民丢弃的黄瓜。 法兰克福东北部埃伦巴赫河发现大肠杆菌。   德科学家近日发现,20名餐厅顾客进食1名带菌厨房女工处理的食物后发病,这是首次证实肠菌“人传人”。   本报讯 20日,德国致命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又有最新发展,德国官员首次发现“人传人”案例。为此,德国当局警告民众进出餐馆、泳池等都要特别小心,因为病菌可能通过病患,传染给其他人。   出现“1传20”感染   据半岛电视台网站报道,德国当局指出,法兰克福附近一家餐饮业1名女性厨房员工,因为食用遭污染豆芽感染这种大肠杆菌,并经由她处理过的食物,将她携带的病菌传染给了20名餐厅顾客,出现了“人际传播”。   目前,调查人员正检查肇事厨房。德国国家消费者权益机关称,若该厨房工当日如厕后有洗手,便可避免事件发生。   德国当局表示,本案例首次证实,这次的致命大肠杆菌疫情会“人传人”。报道称,当局将于本周末进一步采样,检验结果有望于20日以后出炉。(中新)   法兰克福河现恶菌   水面发现致命恶菌很不寻常   本报讯 出现“人传人”的同时,德国当局在法兰克福东北部埃伦巴赫河发现大肠杆菌菌株,怀疑病菌来自附近污水处理厂。   德国官员呼吁黑森州居民不要在河流或溪涧游泳。当局已抽取河水及附近污水处理厂的样本以检测源头。    河中检出恶菌   专家称“不寻常”   这段30公里长的河流中也测出大肠杆菌,但专家称这次在水面发现致命恶菌很不寻常。有当地人则不感意外,称居民经常因肠胃不适求医,相信水源有问题。目前,当地饮水暂未受到影响。   德国卫生部长贝尔前日表示,当局有证据显示该个案是由人将病菌带到蔬菜,然后传给他人。他警告,死亡数字仍会上升。    少量细菌   就能污染食物   汉堡传染病专家休格特称,当带菌者准备食物时,只需少量细菌就能污染食物,其他人进食后便会“中招”。   欧洲多国上月暴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至今,已造成39人死亡、接近3000人受感染。   (综合) 太阳风暴2013年或达高峰 将严重影响全球通讯 太阳风暴发生时向地球释放的大量放射线和带电粒子 据外媒报道,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副局长凯瑟琳·苏利文(Kathryn Sullivan)日前透露,2013年地球可能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届时全球可能陷入大停电,网络电子通讯将全部无法使用。 苏利文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她于1984年10月5日参加了“挑战者”号的飞行。在5月17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上,苏利文表示:“太阳风暴不是一个疑问,它是一个切实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确定什么时候会发生强烈的太阳风暴。” 事实上,苏利文并不是唯一警告太阳风暴可能产生极严重影响的专家。今年2月,多名天文学家都警告称,在太阳风暴面前,人类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脆弱,地球必须做好准备,应对一场全球性的“卡特里娜飓风”。 据悉,如果超级太阳风暴发生,受到向地球释放的大量放射线和带电粒子的影响,人造卫星将被损坏,卫星通讯中断,同时引发地面航班停飞和大范围地区断电,全球数十亿人正在使用的手机网络系统也会受到严重干扰。如果太阳风暴威力极其巨大,它甚至能够切断电力供给数周或者数月时间。 天文专家指出,太阳黑子活动以每11年为一个周期,而太阳目前正在进入活跃期,预计2013年将达高峰,发生超级太阳风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地球曾在1859年经历强大的太阳风暴袭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记载的超级太阳风暴。另外,1972年的剧烈太阳风暴切断了长途电话通讯,造成通讯困难。上次大规模太阳风暴发生在2001年,人造卫星受到严重影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7461.shtm 题注: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争论之中,笔者通过统计学以及描述性 分析, 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确实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并初步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太阳黑子不仅会影响全球通讯,而且会引发流感大流行等新发传染病,我们需要对新的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发病毒传染病提高警惕! 太阳黑子活动对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影响 【摘要】 探讨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 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和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以及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 的方法对 1700-2009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分析。 1700-2009 年以来发生的 16 次流感大流行或者可能的流感大流行中,有 13 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 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 2.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75 , P 0.05 )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流感大流行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 表明, OR=4.160 ( 95%CI= 1.161-14.903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太阳黑子;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2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的准确预测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为了探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流感大流行发生之间的关系,笔者利用近 310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历次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700-2009 年发生的历次流感大流行记录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 流感大流行的历史资料来自 Yeung, J. W. K1 根据不同综述者总结的流感大流行的编年史。 2 方法 对 1700-2009 年的太阳黑子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和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1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Yeung, J. W. K1 总结了不同综述者自 1700 年以来流感大流行的情况。其中, 18 世纪可能共发生过 4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729-1733 年, 1775-1776 年, 1781-1782 年和 1799-1803 年;其中 1729-1733 年和 1781-178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19 世纪可能发生过 6 次大流行,分别是 1830-1833 年, 1836-1837 年, 1847-1848 年, 1857-1858 年, 1889-1892 年和 1899-1900 年,其中 1830-1833 年和 1889-189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20 世纪可能发生过 5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918-1920 年, 1946-1948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1978 年,其中 1918-1920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确定发生过 3 次流感大流行。 21 世纪已经发生一次流感大流行,即 2009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在墨西哥首发的“甲型 H1N1 ” 流感大流行。根据历史记载,除了 1729-1733 年, 1781-1782 年和 1899-1900 年之外,其余 13 次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代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 1775-1776 年 , 1889-1892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 1799-1803 年, 1857-1858 年, 1977-1978 年 , 200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 1830-1833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 1836-1837 年, 1847-1848 , 1946-1948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 1918-1920 年 。 2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有 13 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 3 次发生在其他年份。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流感大流行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75 , P 0.05 ); OR=4.160 ( 95%CI=1.161-14.903 )。 讨 论 目前认为关于导致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理论有 3 种 , 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或者抗原转换获得基因变化的能力,其中抗原转换是指流感病毒来源于病毒基因片段之间的重组,抗原变异大,形成新的亚型或新的毒株,可导致大流行,是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14% ),而且 OR 值为 4.1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 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 。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 。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 。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本次研究表明 , 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变化 , 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太阳黑子极值年 或 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用太阳黑子的活动并不能完全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因,尚需对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其他因素从多学科、多途径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从而达到掌握流感大流行的内在规律目的。 参考文献及全文参阅 附件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3):213-215以及 太阳黑子活动引发流感大流行,2013年左右或面临新的威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id=434861 太阳表面黑子逐渐增多进入活跃期(图 )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0日07:45 新浪科技    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2011年3月19日捕捉到这次太阳爆发场面,一个日珥发生摇摆,在喷射到太空的过程中显然发生扭曲。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太阳度过3年的相对平静期后,现在终于慢慢苏醒过来。它表面的太阳黑子(太阳表面具有强磁场的温度更低区)逐渐增多,并在最近几个月产生几次很强的太阳耀斑,其中包括2月14日的太阳爆发,那是过去4年多来最强的一次太阳耀斑。研究人员表示,所有迹象表明太阳已经从休眠状态苏醒过来。   华盛顿美国宇航局总部太阳物理研究所主任理查德·费舍尔在一项声明中说:“最终我们看到太阳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太阳的)漫长等待已经结束。2008年,太阳进入近1个世纪以来的最小活跃状态。太阳黑子几乎完全消失,耀斑数量也大幅减少,这颗恒星进入平静期。太阳进入不活跃状态并非什么新鲜事。这种情况每11年就会出现一次,这是太阳的自然活动周期的一部分。但是这次太阳活动极小年比通常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甚至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怀疑这种状态是不是会一直持续下去。费舍尔说:“这次太阳平静期持续了3年多。”   不过现在这种等待显然已经结束。研究人员表示,今年太阳发生几次强耀斑,表面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地球轨道卫星已经发现两次所谓的X级耀斑,这是最强的一种太阳耀斑,其中一次发生在情人节,另一次发生在3月9日。3月7日发生的另一次太阳耀斑,导致10亿吨带电粒子云以每小时500万英里(800万公里/时)的速度飞离太阳表面。这种喷射物又称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它并未径直冲向地球,但却对地球磁场产生很大影响。   3月10日出现的超动力北极光(supercharged the aurora borealis)在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和密歇根州上空形成美丽壮观的光影展。华盛顿海军实验室的安吉洛斯·沃尔利达思说:“这是近6年来速度最快的一次日冕物质抛射。它让我想起1997年11月出现的一系列类似情况,那是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也是最近一次太阳爆发。对我来说,今年年初的经历表明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已经拉开帷幕。”   分析服务有限公司的空间天气分析师罗恩·特纳说,这一刻的缓慢连锁反应并不只是“心急锅不开,从历史上来看,这次确实非常缓慢”。自从18世纪中期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太阳活动情况以来,出现24个太阳周期。在《空间天气》杂志(Space Weather Journal)里,特纳通过计算太阳黑子的数量,确定从开始记录至今,只有4次太阳周期开始的比这次更缓慢。   特纳说:“其中三次发生在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这是19世纪初太阳活动非常低的一段时间。第四次也是第一个太阳活动周期,发生在1755年,相对而言,这次太阳周期也很缓慢。”专家预测,最新的太阳活动周期将在大约2013年达到峰值。因此地球上的人也许不久就能看到更强的太阳暴,这意味着会出现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极光和一些人们不想看到的副作用,例如太阳暴会干扰人造卫星和输电网,对飞船上的宇航员构成威胁。(秋凌) http://tech.sina.com.cn/d/2011-04-20/07455426978.shtml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流感大流行的起源学说
qujiangwen 2011-6-1 16:03
关于流感的病因,人们曾经进行过许多猜测:最早认为是天上星星的影响引起的,接着又认为与气候不正常有关,以后又推想来自沼泽地的毒气。到了19世纪末,关于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说法已找到了肯定的依据。人们又从许多流感患者的咽喉部发现了溶血性流感杆菌。于是有人就认为流感的病原是溶血性流感杆菌。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才把制造流感的真正“凶手”——病毒“捉拿归案”。 1930年,美国人索普成功地从猪体内分离到了 猪流感 病毒。接着英国人史密斯等参照索普的方法,于1933年首次从流感病人中分离到了流感病毒(后定名为甲型流感病毒)。1940年和1947年,福兰塞思和泰勒又分别找到了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不过,目前认为最早分离到的流感病毒是1900年从鸡身上得到的真性鸡瘟病毒,它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 流感病毒的分离是一项艰苦的工作。20世纪的50年代,美国曾经组织了考察队赶赴阿拉斯加挖掘死于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人的尸体,期望得到可供研究的病原体。很遗憾,那些埋葬在永久冻土带的尸体因为解冻腐烂而失去了研究价值。1996年,由加拿大和美国组成的专家小组曾经宣布,他们将对挪威北极圈内永久冻土带上发现的死于1918年流感的7具尸体进行研究。 直到1997年,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的病理学家陶本伯杰(Jeffery Taubenberger)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才第一次找到造成“西班牙流感”的 感冒 病毒RNA片断。 陶本伯杰所在的研究所保留了将近一世纪以来病人的组织样本,包括一些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西班牙流感”病人的肺组织。在28份当年的样本中,只有一位21岁士兵的肺部样本完全符合当时“西班牙流感”的状况。正是在这份标本中,陶本伯杰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找到了9段当年流感病毒的RNA“碎片”。 RNA比DNA更容易分解,但是陶本伯杰发现的RNA片断已经能够提供一些“西班牙流感”病毒的线索了。这9段RNA片断分属5个不同的基因,其中包括制造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基因。通过比较,陶本伯杰发现造成“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病毒与 猪流感 病毒有相似之处,如果把它归类,那么它应该是H1N1型的。此前的理论认为,造成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病原体,可能是一种禽流感。 2001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吉布斯(MarkGibbs)在陶本伯杰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现。吉布斯把1918年流感病毒中负责制造血凝素(H)的基因与30种类似的 猪流感 、禽流感、人类流感病毒中的相同基因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这个基因的前部和后部是人类流感病毒的编码,而在基因的中段则是猪流感病毒的编码。 吉布斯认为,造成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就是 猪流感 病毒的一段编码“跳”到了人类流感病毒的RNA中。虽然有此发现,科学家们仍然不断继续追踪。一些科学家正在试图挖开更多的死于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人的坟墓。2002年,伦敦玛丽王后医学院奥克斯福德教授(John Oxford)曾打算从亡者伯恩的尸体中采集肺部标本。伯恩(Phyllis Burn)是一位住在伦敦南部当年死于流感的女性,她在被安葬时,棺材中曾灌满了酒精而密封,以此使人相信,死者体内可以完好地保存“西班牙病毒”。对这项工作人们正拭目以待。 现在知道,人类的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分为甲、乙、丙3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甲型病毒,甲型病毒及其亚型引起大流行,乙型病毒仅会引起局部小流行及散发,丙型只主要侵犯婴幼儿造成散发病例。甲型病毒的外观呈球形,表面有许多柱状突起,活像一个水雷,直径约为0.0001毫米。目前导致流感大流行的罪魁祸首就是甲型病毒。在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柱状突起中,有一种是血凝素(H),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它们是流感病毒的外层表面抗原。流感病毒的外层表面抗原的不断变异决定了其亚型和病毒的特异性,它的量变引起流感的小流行,它的质变引起流感的大流行。 在1957年的那次流感大流行中,发病率平均为50%,全世界有10亿人患流感,有10万人死亡。1968年出现的甲三型流感是那年7月从香港开始流行,发病率约为30%。当年11月流感波及美国全境。在欧洲,这场流感大流行一直延续到1970年方告退潮。1977年,中国又曾发生新甲一型流感流行,由此看来,甲型流感病毒每隔若干年其抗原结构就会出现某种重复。 当流感病毒从人的口鼻侵入时,流感病毒表面抗原中的血凝素(H)便与人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受纳体相结合,进入人细胞内部,并在细胞内释放出核糖核酸。在人感染流感病毒两小时以内,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就会复制出携带遗传信息的核糖核酸。两小时以后,感染流感病毒的人细胞内就会大量产生构成流感病毒的蛋白质和核糖核酸。新形成的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会刺穿人的细胞膜,使这部分细胞像“发芽”一样隆起,这种隆起至一定程度就会从人细胞膜上脱落,于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感病毒。 对于流感病毒的传播路径以及流感病毒不断变异的原因,科学家们依据观察资料提出许多学说,诸如飞禽传播学说、太阳黑子周围学说、寒潮诱发学说等等,饶有兴趣。 飞禽传播学说认为传染源是飞禽,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了一条有趣的规律,每当流感在人群中发生大流行之前,流感病毒总是先在飞禽之中广泛传播。由于气候变化和寻找食物等原因,飞禽需要进行季节性的迁飞,这时它们便成为造成人类流感流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实验表明,飞禽对流感十分敏感,它们比人类察觉流感大流行的时间往往提早一个星期左右,无怪乎也有人称这些飞禽为流感的“预报者”,起到帮助人们提早掌握流感动态,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的作用。目前,一些国家正在进行飞禽的流感病毒分离研究,争取尽早提供新疫苗,以控制流感的大流行。 太阳黑子周围学说认为流感的流行和太阳黑子活动因素有关。近几年来,国内外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流感病毒的不断变异(这种变异产生的新亚型使人反复 感冒 )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他们分析了19世纪以来的10次全球性流感的发生时间,发现有9次是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年间。尤其是本世纪5次大流行,都与太阳黑子的大量出现和耀斑爆发的高峰期相吻合。专家们认为,太阳内部的剧烈活动是太阳热核反应增强的表现,这时向地球释放的能量骤增。太阳辐射的高能带电粒子、紫外线和X射线等,对容易变异的流感病毒来说,无疑是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据天文资料分析,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每隔11~12年为一周期,如联系流感流行,值得研究。又有流行病学家指出,差不多每隔19年就会有一种新型流感出现,威胁着全人类的现象,对此现象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寒潮诱发学说指出流感的流行是由于寒潮所诱发。流感的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发,其原因,一方面是寒潮袭击后,日平均气温以及最低气温相差较大,甚至可相差10℃以上。此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往往不能适应气候的突然变化,因而突然着凉,诱发流感。另一方面,冬春季节气候干燥,鼻黏膜与口鼻腔的局部温度可降至32℃。这样的温度很适合流感病毒的复制繁殖。与此同时,由于鼻咽部血管收缩,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更为流感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个学说指出在突如其来的寒潮时期,应加强预防才是。 此外,还有天外来源说,认为陨石将流感病毒带到地球上,也有人提出地理环境说等,都尚无定论,至于为什么最近几次新亚型都首发于我国(1957年2月,由甲2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亚洲流感”首发于贵州西部;1968年7月甲3型香港流感始发于香港;1977年5月甲1型病毒流感始发于我国北方)那就更难以确切解释而值得研究了。 http://www.5ijk.net/show.aspx?id=7630cid=92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0 个评论
公共卫生之结核危机
zhangt10 2011-5-26 14:27
转贴一下回章晋勇博主的帖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5764do=blogid=447814 。 章老师,节哀。也非常感谢您在此解析中国的结核问题。 说实话,我虽然做过一些呼吸道感染和肺癌的课题,可从来没关注过结核-也以为不是什么大问题了。看了您的文章再去检索一下,才发现MDR-TB的死亡率和 肺癌居然差不多,而且结核病造成的死亡可能是呼吸道感染的2/3。居然是这么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Wiki上提到的诊断治疗方案来看,很多非传染病医 院的医生可能完全没有经验和能力处理MDR-TB。 http://en.wikipedia.org/wiki/Tuberculosis_treatment 非常感谢您提醒这个问题的严峻性。我前几天开会碰到UC一个公共卫生系的教授聊到中国的TB问题还没有意识到,因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传染率很低。当初来 美每人都要查TB皮试,因为卡介苗/BCG的原因很多中国同学假阳性,被送去照胸透。据美国同事说BCG效果一般美国传染不多他们都不种-这也保证他们有 比较便宜直接的皮试方法诊断结核问题。 http://www.cdc.gov/tb/publications/factsheets/prevention/BCG.htm 确实需要在医学教育,传染隔离,合理检测上花大功夫了。也需要象您说的那样审视实际执行。
2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
chinaneonate 2011-5-23 17:53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是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以应用脊灰疫苗有效地预防。我国政府积极响应第41届(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决议,承诺在2000年消灭脊灰。消灭脊灰就是将脊灰野病毒(是指环境中传播的脊灰病毒)作为“物种”在地球上彻底消失。这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又一壮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的主要策略是:进一步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消灭免疫空白,减少脱漏率: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强化免疫活动;开展和加强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监测。我国自1994年10月以来没有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由此说明我国已有3年无本土脊灰野病毒传播的证据,根据全球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的建议,目前我国已进入消灭脊灰证实工作的准备阶段。如何维持已经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提高AFP流行病学与病毒学监测质量,完成消灭脊灰的证实工作,是1996~2000年消灭脊灰工作的重点。值得强调的是:继1995年云南省发现首例缅甸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后,1996年2~4月份云南省又发现了3例输入性野病毒病例。这些脊灰病例均是在入境求医的缅甸籍儿童中发现的。说明在我国的边境地区具有输入脊灰野病毒的危险性,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做好监测工作。 提高AFP病例监测质量是我国当前消灭脊灰的重点工作之一,其目的是发现脊灰病例和脊灰野病毒循环,对非脊灰AFP患儿尽早明确病因,并为证实消灭脊灰提供依据。提高AFP监测工作质量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AFP病例报告,这是AFP病例监测的基础,临床医生处在监测工作的前沿,要了解AFP病例报告的有关知识和要求,特别是要明确消灭脊灰为什么要开展AFP病例监测活动。 1.AFP定义: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2.AFP病例(监测系统使用的定义):任何15岁以下的出现急性软瘫的儿童。为便于AFP病例快速报告,卫生部于1994年专门下发文件,规定了14种属AFP病例的病种,即:(1)脊灰;(2)格林-巴利综合征;(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多神经病、原因不明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低钾性、高钾性及正常钾性);(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病毒性或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或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3.消灭脊灰为什么要开展AFP病例监测:由于15岁以下儿童是脊灰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把15岁以下儿童的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进行监测报告,其目的是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真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这是AFP监测系统的一项技术要求,即要在所有15岁儿童AFP病例中搜索脊灰野病毒。全球消灭脊灰的监测活动都要做好这项工作。 4.质量控制指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灰的技术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AFP监测工作质量控制指标体系:(1)各地区每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不低于1/10万;(2)80%病例必须在接到报告后的48小时之内进行病例调查;(3)80%AFP病例必须在出现麻痹后14天内,间隔24小时采集双份合格粪便标本;(4)粪便标本要在7天内送到省级脊灰实验室;(5)病例随访表要在75天内送达省级卫生防疫站等。 5.AFP病例报告与漏报:卫生部要求所有发现AFP病例的临床医生和卫生工作者都要立即向当地县级卫生防疫站进行报告,这是发现病例最重要的工作。由于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报告,也受到传染病管理法的约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下列情况,AFP病例可能漏报:(1)患儿曾就诊,但医生没有发现是AFP病例,无记录也未报告;(2)医生诊断是AFP病例,但无记录也未报告;(3)诊断是AFP病例,有记录,但未意识到或不知道需要报告。漏报的主要原因是医生不知道如何报告或报告意识淡漠。 6.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卫生防疫站负责AFP病例监测的工作人员,每10天到辖区内的监测医院了解AFP病例报告情况,及时发现漏报病例。在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后,若没有发现漏报的AFP病例才能作出零病例报告。医院一定要协助卫生防疫站做好这项工作,防止漏报。 7.AFP病例诊断要点:AFP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医师面对每一例AFP患者,除了要获得详尽可靠病史,首先要认真排除假性麻痹(由骨关节疾病所致的运动障碍),然后才能确定为真性麻痹。根据神经定位不同,应进一步区别上运动神经元麻痹(痉挛性麻痹),还是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弛缓性麻痹)。值得注意的是急性与严重的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可有一休克期(因其临床表现与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很相似,故这类疾病应作AFP病例报告),如脊髓受累,称脊髓休克期。病变虽累及上运动神经元,但表现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一般经数小时至几周,休克期解除,逐渐出现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此外,脊髓病变患儿可有尿潴留,可检查学龄儿异常感觉平面,以助定位诊断。根据每例AFP的临床特征,及时进行必要的实验检查,对AFP病因诊断可提供重要依据。首先强调的是粪便标本的脊灰病毒分离,这是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检验方法。首先要对发病两周以内未再服疫苗的AFP患者,间隔24至48小时,收集两份足量粪便(每份应在8克左右)标本,冷冻或冷藏条件下(2~8℃)保存,并在冷藏条件下运送至合格实验室尽快分离病毒(包括脊灰病毒及非脊灰肠道病毒)。此外,实验室检查包括:脑脊液(常规及生化),血清酶(AST、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清学检查:脑脊液和(或)血中脊灰的特异性IgM抗体(明确近期无服疫苗史)。肌电图,肌肉活组织检查及脊髓磁共振成像(MRI)等。我们曾对80例AFP进行病因分析,研究结果提示,需与脊灰鉴别的疾病主要是格林-巴利综合征,其次是急性脊髓病变,此外尚有一些少见疾病。总之,AFP病例的快速报告,是病例调查、标本采集、病情控制以及病例最终诊断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AFP病例监测质量。 8.AFP病例分类标准:当前我国进入消灭脊灰最后阶段,必须把特异性诊断放在首要位置,实行以病毒学为基础的病例分类方法实属必要,即分离到脊灰野病毒的AFP病例才是确诊的“脊灰病例”,以提高病例诊断的特异性,减少假阳性。如果不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将无法证实消灭脊灰的目标是否达到。而以前使用的分类方法对于脊灰病例的定义为:AFP病例有如下任何一种情况,即诊断为脊灰病例:(1)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2)与脊灰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3)发病60天后仍残留麻痹;(4)死亡病例;(5)失访病例。在使用新的分类方法对无粪便标本,而又有残留麻痹,死亡或失访的AFP病例即不能归入确诊病例,也不能排除,因此称之为脊灰临床符合病例。如果太多的AFP病例最后被分类为临床符合病例则意味着监测工作的失败。总之,新的病例分类标准对确诊的脊灰病例定义为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并将AFP病例分为确诊、排除和临床符合病例三类,排除病例中包括疫苗相关病例。 由于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 OPV)的广泛应用,因服疫苗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简称脊灰疫苗相关病例)也开始出现,并得到广泛关注。美国监测资料表明,首次服疫苗者VAPP发生率是再次服疫苗者的29倍,平均每年发生率0.34/100万,说明其发生率极低。经验表明,VAPP往往见于免疫功能低下儿童,在诊断时一定要慎重,任何医生在没有经过省级AFP病例专家诊断小组同意不要对VAPP作出诊断。 我国证实消灭脊灰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监测系统要保持其应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才能全面提高AFP监测质量。因此,处在AFP监测工作前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理解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做好病例报告、协助卫生防疫站进行病例调查、采集粪便标本、主动监测和病例随访工作。消灭脊灰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贡献。
3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水龙头成为传染病传播途径
greenbz 2011-5-6 18:36
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经常接触水龙头。在大小便、抓生菜、捏钞票、扶车门、干杂活等之后,人的双手说多脏有多脏。用不洁的手指触摸水龙头开关,手柄即受污染。 检测发现,医院传染科病人公用的水龙头手柄上,粘附着大量肝炎病毒,这是因手柄不断接触肝炎病人手指的缘故。家用厨房的水龙头手柄上,有许多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志贺菌属。在公共场所,如旅社、火车、公厕的公用水龙头手柄上,不仅有前面提到的病原体,甚至还有粪沫和女性经血。 在众多病原体中,相当一部分的存活力很强,不论干湿环境均能生存。如部分甲肝病毒在清水、污水和湿润土壤中可存活12周以上;痢疾杆菌在干燥环境中能存活1-2日,在不完全干燥条件下能生存18-24小时,在厕所坐垫上可生存18小时。由于水龙头手柄经常时干时湿,为病菌或病毒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而人群对这些病原体又普遍易感,由此形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尤为严重的是,绝大多数人对水龙头污染未予重视。而实际上人们天天使用的水龙头,长期以来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疾病传播的媒介之一。 用洗净的手指再去关水龙头,双手重新被污染,等于脏手。为此,有人在关水之前,先用水洗淋水龙头,这其实是自我安慰,因为与油脂污垢混合存在的病菌、病毒,不是几捧水就能清除掉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对于公用水龙头,解决的难度较大,最好换成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另外处理方式就是对水龙头进行抗菌处理,使水龙头具有抗菌功能,从而大大抑制或杀灭水龙头表面细菌病毒。
个人分类: 行业观察|1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缺陷
热度 2 fqng1008 2011-4-22 08:59
上述可见,祖国医学的外感病传变学说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是只有 “ 六经辨证 ” 和 “ 卫气营血辨证 ” 才作为有效的外感病辨证模型应用于临床。今天,当我们深入临床发现,它们也不能适应当代传染病的临床实践,从教科书和一些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著来看,它们已经不得不让位于 “ 分型辨证 ” ,其内在原因是什么? 2.2.1 把握临床特征的欠缺 对于外感病临床特征的把握,古代医家有其内在的必然的缺陷,这是因为 :① 医师从业的方式,由于当时的专业分化不全和病种分类模糊而难以对某一疾病进行集中而深入地观察和研究;②资料的搜集方法,由于没有数理统计和临床流行病学的介入,个案分析往往导致结论偏倚;③理论移植的实用主义,由于受到笼统的自然哲学支配,可供选择的理论模型非常有限,如六经辨证 的分期依据 基本上来源于 《 素问·热论 》 的 “ 一日巨阳……” , 最后不得不忙碌于临床“变数”的应对 。 2.2.2 分类病种的不确切性 由于病原学、病理学、发病学研究的欠缺,无法对外感病进行科学的疾病分类 :①《 伤寒论 》 虽然将外感病按六经分证,但基本上是对整个外感病笼统而言,而缺少病种的概念 ;②“温病学”虽然对四时温病进行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等分类,但 其模型的精细程度、可操作性 与临床实际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高效指导当代传染病诊疗 。 2.2.3 应对变数的处理方式及其不足 ( 1 ) 在 “ 六经辨证 ” 中,除关于 “ 六经 ” 概念的繁杂纷 争,莫衷一是(什么都包括了的理论或概念,可能就什么也说不清)难以构成确切的操作规程外,关于六经传变的观点也纷沓杂至 。 后世医家 把 “ 太阳 → 阳明 → 少阳 → 太阴 → 少阴 → 厥阴 ” 称之为 “ 循经传 ” ,把不以此序的传经称之为 “ 越经传 ” ( “ 越经传 ” 中的表里两经相传者为 “ 表里传 ” ),以此来解释临床上碰到的复杂多变的演变特点。有人搜集了《伤寒论》的所有条文,归纳其传经规律为 : ① 太阳之邪可传诸经; ② 阳明之邪不再传经; ③ 少阳之邪可传阳明、太阴; ④ 太阴之邪可传少阴; ⑤ 少阴之邪可传厥阴; ⑥ 脏邪还腑,阴病出阳(见图 1 )。关于 “ 伤寒日传一经 ” 之说,有人指出《伤寒论》自身的修正: “ 伤寒一日有传经者 ” , “ 伤寒二三日也有不传经者 ” 。有人探讨了《伤寒论》中的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坏证、复证、经证、腑证内涵和意义,最终认定 “ 要判断是否传经,欲传何经,要点在 ‘ 观其脉证 ’ , 有该经证,即知邪已传该经。 ” 为什么要出现这么多的附加条件?为什么最后不得不 “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 ?就是因为 “ 六经传变 ” 仍然不能揭示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能用这一规律来辨别外感病的阶段性变化 。 ( 2 )在 “ 卫气营血辨证 ” 中,尽管有 “ 顺传 ” 、 “ 逆传 ” 、 “ 合病 ” 、 “ 并病 ” 等对常规的 “ 卫气营血传变 ” 修饰,但仍然难以用一种简单的模型来解释种类繁多、表现各异的外感病临床过程。要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必须根据每个病种或一类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便获得高效、切实可行的辨证模型来指导临床。 ( 3 ) 不同疾病具有明确不同的临床经过,笼统辨证的结果只能使模型顾此失彼,变数过大。 这种模型应用的“常”与“变”,看起来是让我们充分掌握灵活性与原则性的辩证关系,实际上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模型的粗糙和笼统。一般说来,诊断模型应用的实效性与所揭示普遍性成正比,模型的常规应用越普遍,实效性(或可操作性)越强;模型应用的变数越大,实效性越差。从模型设计看,设计越严密(参数越多,操作规程越严格)、精细,可操作性越强,越容易规范化;设计得越粗糙,越简单,变异性越大,可操作性越差。作为个体化技艺,缺乏众多的技术参数,就需要像庖丁解牛那样熟能生巧,但每个人的掌握情况差异很大,因而难以进行规范化培训(模型的粗糙难以进行规范化培训,后学者各以心悟,易于牵强附会,如“六经”的解释千奇百怪);而作为标准化技术,可操作性强的模型就需要涉及众多有关操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细致而精确的参数,增加其操作的可重复性,从而易于进行规范化培训 。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88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主任作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传染病临床基地申报表
热度 2 fqng1008 2011-3-26 09:45
一、传染病临床基地主要发展方向 要求: 在目前所开展工作基础上,明确本传染病临床基地主要发展方向和围绕发展方向在治疗传染病方面所做主要工作内容,并确定 3 个重点病种。字数控制在 1500 字以内 。 我院是深珠港澳地区唯一的传染病医院,也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现有600张床位,开设肝病4个病区,肺结核3个病区,感染病3个病区,以及内、外、妇、儿、重症监护等7个病区,还有肝炎、肺结核、艾滋病3个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深圳市肝病研究所、市传染病诊治技术重点实验室、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大学深圳分室)、深港传染病研究中心等,具备4500 m2 标准生物二级实验室,391 m2 P2+实验室,391 m2清洁级动物实验室,清洁生物治疗中心等。学科带头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全部工作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实验室完成,其中9篇为论著(最高IF 10.69),1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IF 50.0)的短篇通信(10篇论文中有5篇IF超过5.0),主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人禽流感》(科学出版社. 2007)、《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等学术专著,获得多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以下是我院近年来在中医传染病方面的工作情况: 1. 病毒性肝炎:我院曾经研制了退黄降酶中药制剂(复方茵陈合剂)、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治疗(抗纤软肝汤)、清除重症肝炎内毒素血症中医药方剂(赤芍承气汤)等院内制剂,确立了以人工肝为主的综合治疗配合中医药重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正肝方配合免疫调节治疗慢性肝病高甲胎蛋白血症、中医药配合腹水超滤回输为主综合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配合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剔毒护肝方、肝病治疗仪辨证取穴配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脂肪肝、肝纤维化等疗法。并获得了2008年中国中西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奖“肝络瘀阻证研究”(聂广等),2010年中国中西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医药防治重型肝炎系列研究”(杨大国、聂广等),作为分中心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证候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研究(杨大国,2008ZX10502-001)”、“重型肝炎的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研究(杨大国,2008ZX10502-00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证候规律及中医和(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吴其恺,2008ZX10502-003)”、“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科研基地建设(吴其恺,2008ZX1005-016)”,以及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正肝方预防肝癌发生的AFP依赖和非AFP依赖机制研究(杨大国,308773348)”。 2. 艾滋病:作为分中心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中医药防治机会性感染及药物毒副反应的研究(聂广,2008ZX10501-002)”、“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杨大国,2008ZX1005-019)”,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怀项目、深圳市科技局课题各1项,发表论文2篇。 3. 肺结核:作为分中心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肺结核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研究(聂广、李国保,2008ZX10503-001)”,以及深圳市科技局课题2项,并就抗痨药干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肺结核患者进行了证侯学调查、病因病机及分期辨证模式探讨,发表论文多篇。 4. 其他 (1)作为分中心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建设项目“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刘映霞,200907001-3)”、“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周伯平,200907001-1)”轻症、重症的临床观察,作为负责人负责“手足口病病因病机与预警机制研究”分课题研究(聂广),以及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应用假病毒技术筛选抗H5N1禽流感病毒活性的有效治法及其动物保护作用(聂广,30873264)”。 (2)作为深圳市唯一收治SARS病人的定点医院,2003年开设4个病区150张床位按确诊、疑似、医学观察分区收治SARS患者,取得了无1例院内感染,无1例医务人员发病,无1例患者死亡的好成绩,后主编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集体荣誉、全国三八红旗单位、全国基层先进党支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先进集体等20余项荣誉。 (3)2006年救治1例人禽流感危重症患者,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中医病例报道。 二、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主要目标 要求: 依据本传染病临床基地的主要发展方向,明确建设的主要目标、预期取得的进展和关键指标值。字数控制在 1500 字以内 。 1. 进一步突出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 (1)由我院挂靠的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全国传染病专家编写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手足口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采取规范化诊疗程序,降低药品比例,形成临床特色,提高业务水平。 (2)由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全国传染病专家,在临床表现、病机分析、诊疗计划、处方原则、加减依据、预后探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病历和病程记录格式。 (3)根据不同病种、病情和病程,结合中医理论和专家的临床经验,制定我院传染病系列方剂,为临床研究提供素材。 (4)要求临床医师能独立处方,使每个入院病人都得到中医药治疗,并推广各种治疗仪的应用,逐步开展保留灌肠、穴位敷贴、离子导入、针灸、按摩、水罐等治疗,运用多种手段,促使疾病恢复。 (5)开展临床中医教学,要求每个医护人员都要掌握中医理论,以落实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保证中西医结合病区的配套管理。 2. 科研工作再上台阶 (1)围绕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3个重点病种,继续参与国家十二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的科研工作,并争取一个分题的项目负责人单位。 (2)争取近5年内成功申报 2~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2 项青年项目。 (3)十二五期间出版学术专著5部: 《病毒性肝炎》 (201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肝炎证治学 》(201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与钱英教授合作) 《重型肝炎:中西医研究》 (2013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 》(2014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传染病分册》(2015年,配合总会编写) (4)申请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双月刊,已于2005年10月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7年8月由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报》(季刊,粤内登字B第11101号),于2008年2月份出版第1期(后停刊)。 (5)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成功申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省、市级科学技术奖 2~3 项(“ 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 ”、“手足口病的证侯学调查与分期辨证的临床方案”等)。 (6)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网》。 (7)在配合总会编写“2008-2009年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发展概况与展望”、“近3年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发展概况与展望”(分别载于《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均已出版)基础上,组织专家编写“中医传染病发展规划”。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53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学》综述:动物迁徙变化影响疾病传播风险
qujiangwen 2011-3-25 14:17
Animal migration and infectious disease risk.pdf 《科学》综述:动物迁徙变化影响疾病传播风险 这是首次从疾病角度去研究迁徙物种,包括迁徙如何可能影响人类 尼帕病毒在马来西亚的暴发源于迁徙果蝠的栖息地变化(图片来源:Flickr/smccann) 1月21日的《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综述说,随着人类逼近并破坏野生生物的迁徙路径,动物把疾病传给人类的风险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增加,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减少。 气候变化也正在影响着迁徙模式,这份综述说目前迫切需要研究栖息地和气候的变化如何影响迁徙动物的疾病,从而预测人类和野生生物面临的风险。 尽管人们大致认为迁徙动物的长距离运动可能增加病原体的传播——包括从动物传给人类的动物传染病病原体,诸如蝙蝠的埃博拉病毒和鸟类的禽流感病毒——关于这个理论的证据很少。 “有例子表明,正如此前所猜测的,大多数野生鸟类不太可能在很长的距离上传播最具致病能力的禽流感毒株,”美国佐治亚大学Odum生态学院的Sonia Altizer说。 这份综述说,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甚至可能减少,但是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从而准确预测。 “最令人惊讶的事情之一就是没有很多明确的、已经发表的关于迁徙物种携带传染病的例子。这可能是由于研究跨越国境的物种面临的挑战,”Altizer说。 某些长距离迁徙是对人类和牲畜的已知的疾病威胁。例如,在刚果民主共和国暴发的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与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有关系。 但是自然迁徙的模式的转变如今可能改变这类疾病暴发出现的地点和方式。 城市化或农业毁掉栖息地可能毁掉迁徙的中途停留地,并把更多的动物驱赶到少数剩下的地点。这份综述说,而这又会带来疾病传播的热点地区。人类入侵这些自然地点还可能增加与生病动物接触的风险。 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暴发——它们分别影响猪和马——已经追溯到了此前迁徙的果蝠的栖息地的改变——它们之前进行迁徙从而寻找暂时的食物来源,如今它们在终年提供水果的果园定居下来。果园的位置让这些果蝠接近了猪和马。 这份综述说,随着被感染的动物掉队死亡,迁徙可能减少疾病数量,但是迁徙的变化可能阻止这种天然的防止感染的措施。 围墙和水坝也可能迫使一些动物停止迁徙,这可能增加种群内病原体的流行率。 英国的伦敦国际发展中心主任、生物安全专家Jeff Waage说:“这是人们首次从疾病的角度去研究迁徙物种,包括迁徙如何可能影响人类和牲畜。这很有趣,因为仅仅在10年前我们还不知道蝙蝠是一些最严重的人类疾病的替代宿主,例如埃博拉出血热。 ” 英国伦敦动物学研究所的野生生物流行病学家Kate Jones说,该综述“汇集了关于迁徙和传染病的所有复杂问题,而且为未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和方向。”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3570.shtm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环球科学》杂志:预测下一场全球流行病
qujiangwen 2011-3-12 14:03
●大多数人类传染病都源自于动物。 ●从历史上看,流行病学家认为疾病的主要来源是家养动物,但野生动物也会向人类传播疾病,比如HIV。 ●为了消除野生动物带来的威胁,科学家正在研究动物体内的致病原以及频繁接触动物的人。 ●严密的监测能让科学家及早发现新的传染病,预防该病进一步蔓延。 汗水在背上流淌,带刺的灌木划伤了胳膊,我们再次跟丢了目标:我和同事跟踪了近5个小时后,野生黑猩猩发出的各种叫声突然消失了。通常,这些叫声是我们在乌干达基巴莱森林内追踪野生动物的最好线索。3只雄猩猩突然安静下来,说明有事发生。果然,当我们走近一块空地时,发现黑猩猩们正站在一棵茂盛的无花果树下,抬头盯着树梢上一群正在“吃喝玩乐”的红疣猴。 猴子们在尽情地享用早餐,根本无视树下的“敌人”。经过短时间“协商”,黑猩猩们开始分头行动。为首的黑猩猩蹑手蹑脚地靠近无花果树,它的同伴则悄悄爬上了相邻的一棵树。突然,为首的黑猩猩尖叫着跳到树上,猴子们惊慌失措地逃避攻击,无花果树的树叶纷纷掉落。这只黑猩猩明显算好了进攻时机:虽然它没能亲自抓到猴子,但它的同伴抓住了一只幼猴,拖到地上准备和同伴一起分享战果。 黑猩猩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猴肉及内脏。眼前的场景让我想到这为微生物的跨物种传播提供了所有便利条件简直就像给太空旅行者配备了空间翘曲发动机(《星际迷航》中虚构的一种超空间发动机),让他们直接从一个星系“跳”到了另一个星系。猴子体内几乎所有的病原体都能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进入一类新的宿主体内:黑猩猩掏出并吃掉新鲜的猴内脏,它们的双手沾满鲜血、唾液和粪便;幼猴的血液及其他体液溅到它们的眼睛和鼻子里,这些物质都可能携带着病原体,黑猩猩身上的伤口成为机体首道防线的漏洞,病原体可能直接进入血液系统。事实上,我们和其他研究小组已经发现,人和黑猩猩等动物的猎食行为,的确架设了一座桥梁,让病毒从被捕食者传播至捕食者。HIV延续了人类数千年来的做法:捕杀当地动物。就像在每年的猎鹿季节我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朋友会在自己的农场猎鹿,筹备一年一度的鹿肉宴。两者唯一的差别也许在于,中非猎人要靠捕杀这些动物才能解决自己和家族的生存问题,而且相对于和人类亲缘关系较远的鹿,灵长类动物更有可能把动物病毒和其他病原体传播给猎人。 说服村民参与我们的研究项目并不容易。很多村民担心,我们会和他们抢夺猎物。直到获得他们的信任后,我们才开始收集数据。与村民合作非常关键:除了要采集他们的血液样本,调查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狩猎活动,我们还得采集猎物的血液样本。我们向村民分发了一些滤纸,请他们帮助我们收集野生动物的血液样本。 我们分析猎人和猎物的血液时发现,一些病毒以前从未在人类体内出现过。2004年,我们在《柳叶刀》(Lancet)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报道了一种叫做猴泡沫病毒(simian foamy virus,SFV)的病原体,它和HIV都是反转录病毒。长尾猴、山魈和大猩猩等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携带SFV,而且在上述3种动物体内,SFV都是在遗传上有独特之处的变异体。我们发现,这3种变异株都已进入狩猎者体内。一位捕杀过大猩猩的45岁猎人已确诊感染了大猩猩SFV病毒——现在的猎人已经很少因为生计而去捕杀大猩猩了。 在同一群中非居民里,我们还发现了一系列名为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human T lymphotropic viruse,HTLV,猴子体内的类似病毒则缩写为STLV)的反转录病毒——顾名思义,这种病毒倾向于感染T淋巴细胞。全球已有数百万人感染了HTLV-1和HTLV-2。在一些感染者中,这两种病毒还可能诱发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2005年,我们曾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报道了 HTLV-3和HTLV-4,但在科学界,与这两种病毒相关的研究还很少。 由于HTLV-3和猴子体内的STLV-3在遗传上高度相似,我们推测,STLV-3最初是在人类的狩猎过程中,通过被感染的猴子传播给人类,后来转变成了HTLV-3。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0 个评论
[转载]禽流感的十大热点问题
qujiangwen 2011-3-8 10:11
禽流感不仅给养禽业带来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对公众健康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禽流感的危害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近来我国媒体也不断地进行了报道,同时,我国内地也出现了禽流感病/死病例,故禽流感也成为我国公众议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事禽流感病毒研究数十年,认为有必要将禽流感领域人们所普遍关心的若干问题做些简要介绍,谈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在禽流感科普和防控知识的普及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何谓禽流感和人禽流感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or bird flu)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传染病,常发生在禽,有时也发生在低等哺乳类动物,至今在人仅有偶发病例。 禽流感在禽中主要表现出两种形式:一种为急性烈性症状,表现出浑身中毒及神经病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有时可达100%,其病原为H5和H7亚型流感病毒中的一些毒株;另一种仅表现出轻微症状,如毛松和不活泼等,病死率低,主要表现出母禽蛋产率明显下降,肉禽生长速度减缓,其病原主要为H9N2亚型流感病毒。 人禽流感(Avian-human influenza or avian influenza in human/man)是指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流感。严格说来,人禽流感这个词不十分科学,它到底是指人流感还是禽流感?故个人认为应称人患禽流感病,简称禽流感病毒病。禽流感的临床表现随被感病毒株亚型不同而异:H9亚型毒株所引起的症状类似普通流感;H7亚型毒株主要引起角膜炎和上呼吸道轻微症状;而H5N1亚型毒株感染,往往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 二、禽流感病毒高低致病性划分的依据 至今已发现的禽流感病毒,其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H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N9)。根据其对鸡毒力的不同,分为高致病性,中致病性和低/非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高、中和低划分的依据为: ■在无类胰蛋白酶存在条件下,在细胞培养中形成融斑的能力。能形成融斑则为高致病性毒株,不能形成融斑则为低/非致病性毒株。 ■病毒颗粒血凝素(HA)蛋白分子上,重链(HA1)与轻链(HA2)间连接肽所含碱性氨基酸的多寡。多则为高致病性毒株,寡则为低/非致病性毒株。 ■静脉内致病指数(Intravenous patho-genicity index, IVPI) 指数 致病性 2.0~3.0(波动)1.74~3.0 高致病性 1.2~1.4 中致病性 0(波动0~1.0) 低/非致病性 3个指标中最主要的是后者。然而,IVPI计算起来较费时,因此,世界动物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Epizooties, OIE)规定了一个快速的判断标准:新鲜含禽流感病毒的鸡胚尿囊液,HA滴度>1:16并不含细菌,1:10稀释静脉内注射4~8周龄敏感鸡8只,0.2毫升/只,10天内能造成6只或以上鸡死亡者为高致病性毒株,反之则为中或低/非致病性毒株。 为尽快做出判断和尽早采取防控措施,欧盟也规定了相类似的指标。他们在6周龄鸡上进行,凡IVPI>1.2或H5/H7亚型毒株,其HA蛋白分子上连接肽含多个碱性氨基酸者,就可断定是高致病性的毒株。 三、禽流感与普通鸡瘟的关联 禽流感与普通鸡瘟在民间常常互相混淆,因在禽中两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很相似。鸡瘟(Fowl Plague)这个词1878年产生于意大利,其病原于1955年才被确认为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员,也就是说,1955年之前,禽流感一直被称为鸡瘟。1926年,在印度尼西亚塔维西岛鸡群中发生了与鸡瘟非常相似的疾病,其病原为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属副粘病毒科。为把两者区别开,现将前者称为真性鸡瘟、欧洲鸡瘟(因首发于欧洲意大利)或禽流感;将后者称为伪鸡瘟、亚洲鸡瘟(因首发于亚洲印度尼西亚)或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V也能使与病禽密切接触者或实验工作者发生角膜炎。 四、禽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类的历史事件 20世纪70年代 H7N7毒株在美国造成两名兽医角膜炎 1981年 美国实验室工作人员被H7N7毒株感染引起角膜炎 1995年 莫国发生H7N7感染引起角膜炎 1997年 我国香港特区发生18例H5N1患者,其中死亡6例 1998年 我国广东发生5例H9N2患者 1999年 我国香港特区H9N2患者 1999年 我国广东H9N2患者1例 2002年 美国H7N2感染1例 2003年 我国香港H5N1患者2例,H9N21例 2003年 我国H7N2感染1例 2003年 荷兰H7N7感染83例,其中死亡1例 2004年 加拿大H7N3感染2例 2003年底至今 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均发生了H5N1病例及死亡病例。 综上所述,至今能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5N1、H7N2、H7N3、H7N7和H9N2 亚型毒株;发生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特区。 五、为何禽流感病多发于东南亚地区 ■人口多、密度高,地处热带或亚热带,一年四季均有流感活动; ■湖泊、滩涂、沼泽地及稻田多,是候鸟的主要集散地; ■养禽业发达,水禽多并以散养为主; ■经济不十分发达,卫生条件差,耕作方式较落后,居住拥挤,人、禽、畜关系密切,并且居民有买活禽自行宰杀的习惯; ■农贸市场多,小摊小贩多,活禽交易量大; ■防疫人员相对薄弱。 六、我国珠江三角洲是H5N1病毒发源地吗? 近来,海外极个别人提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高致病性禽H5N1毒株的发祥地,这种提法显然缺乏科学依据。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毒株于1959年首发于英国苏格兰,于1997年3月才传到当时仍属英国管辖的中国香港特区的鸡群,而不是首发于我国内地,更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国际上普遍认为水禽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贮存库,同时早已证实水禽携带有H5和H7亚型流感病毒。近来,越来越多事实表明候鸟在高致病性禽H5N1流感病毒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候鸟每年迁徙时途经许多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的可能,其概率应该是均等的。 ■现已查明,全世界共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3条途经我国,珠江三角洲并不是候鸟主要的栖息地。 ■自1997年以来,亚洲各个国家/地区从家禽或人中所分离出的高致病性禽H5N1流感病毒,根据其基因特性,明显有三个分支:一个是越南、泰国、老挝和柬埔寨所分离到的毒株;另一个是韩国、日本、印尼和中国内地所分离出的病毒;再一个是从我国香港特区所分离到的毒株。没有证据表明前两种毒株均由后一种毒株演变而来。 因此,认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高致病性禽H5N1流感病毒株发源地是毫无根据和不科学的。 七、禽流感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通常伴随着禽,尤其是家禽中禽流感爆发而发生,呈零星分布,多发生于冬春季。 ■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野水禽可能是源头,但至今尚不十分清楚。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和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受病毒污染的水等;是否可通过消化道或伤口感染至今不清楚;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凿证据。 ■易感人群。人对禽流感病毒不易感。越南和泰国的资料表明,儿童发病率高而且病情严重,然而,职业与活禽密切接触的从业者,以及护理禽流感患者的医护人员几乎不被感染。因此,是否可认为被感染的患者为某些遗传异常或免疫系统有缺陷者,这一问题需要加紧弄清楚。 八、为何H5N1病毒至今不具有人传人的能力 禽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事实已表明人与禽流感病毒不易在相互宿主间直接传播。近来有些人认为,高致病性禽H5N1流感病毒已突破人的宿主屏障,可以直接感染人。个人认为这与流行病学调查事实不符。 如果病毒真的已突破人的宿主屏障,自2003年12月中旬以来,高致病性禽H5N1流感病毒在东南亚各国/地区,甚至欧洲和北美活动如此猖獗,怎么可能至今仅袭击100余人,我国内地也仅有5人(安徽两例,湖南、广西和辽宁各一例)。同时,未发生明显的家庭聚积现象,而且前面已提到,从事职业与活禽密切接触者和护理禽流感患者的医务人员几乎不被感染。因此,笔者个人认为,至今高致病性禽H5N1流感病毒尚未突破人的宿主屏障,它只能感染某些遗传异常或免疫系统缺陷者。 禽流感病毒至今不具备人传人能力的原因主要有3条: ■它的基因组中不含有任何人流感病毒的基因节段。 ■它的受体特异性不同于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主要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其末端含SAα 2.3 Gal的唾液寡糖,而人流感病毒主要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其末端含SAα2.6 Gal的唾液寡糖。近来研究表明,人气管上皮细胞表面主要含SAα2.6Gal,而不含SAα 2.3Gal,反之,鸭肠道上皮细胞表面主要含SAα2.3Gal,而不含SAα2.6Gal。众所周知,流感病毒颗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是病毒感染不可缺少的关键一步。 ■它的血凝素(HA)蛋白分子上连接肽至少含有4个或以上碱性氨基酸,而人甲型流感病毒仅含一个碱性氨基酸(精氨酸)。水解单个碱性氨基酸的酶体系为类胰蛋白酶,而水解成双碱性氨基酸的酶体系为福林蛋白酶(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几乎不含这种酶)。 只有HA蛋白分子上连接肽经酶裂解的流感病毒才具有感染性,未经裂解的流感病毒不具有感染性。 九、目前有人用禽流感病毒疫苗和特效药吗? 自1997年我国香港特区发生禽H5N1流感病例以来,国际上少数国家已着手研制人用的禽H5N1流感病毒苗。至今仅有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进行过Ⅰ期或Ⅱ期临床试验,目前主要是做一些技术储备,即使临床试验全部完成,估计也无法马上加以广泛应用,其原因如下: ■至今高致病性禽H5N1流感病毒尚未突破人宿主的屏障,不具有人传人的能力,只能偶尔感染人。 ■谁也不能断定下次流感大流行病毒就是禽H5N1流感亚型毒株。 ■历史经验表明,流感病毒疫苗免疫效果好坏取决于疫苗株的抗原性是否与流行株相匹配。基本上可以认为,能引起流感大流行的禽H5N1亚型毒株,其抗原性肯定不同于当前所感染人的禽H5N1流感病毒株。 ■历史教训不可忘记:1976年美国判断猪(H1N1)亚型流感病毒将会引起世界流感大流行,在美国进行全民猪(H1N1)亚型流感病毒苗接种,结果不少接种者发生了格-巴二氏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即急性感染 性多神经炎,打了数十年官司。因此,人用禽流感病毒疫苗的安全应放在首位,宜慎重使用。 ■当前国际上所制备的人用禽流感病毒苗为裂解苗,由于抗体应答反应差,一般需加佐剂和两次注射接种,难免会产生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因此,只能确定禽H5N1毒株已造成流行时,方可加以广泛使用。 我国当务之急,应进行疫苗研制的技术储备:首发应用以我国人群中分离的禽H5N1毒株来进行研制;尽快掌握疫苗质控试剂制备的技术,解决质控试剂必须依靠外国的局面。 当前国际上用于抗禽流感病毒的药物有两种:一种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Oseltamivir),商品名为达菲(Tamiflu);另一种为M2离子通道阻断剂,如金刚乙胺(Rimantadine)。这两类药物均必须在发病后48小时内服用方可生效。 由于禽流感病毒病多发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和山区,一般经济不富裕,交通不便,医疗水平低。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往往已发病数日。因此,至今关于上述两类药物在抗禽流感疗效方面资料很少。目前对患者主要仍采用支持疗法。 需指出的是,中药可能在治疗禽流感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近期内H5N1病毒会引起流感大流行吗? 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自1997年以来,真使人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大家肯定不会忘记1997年我国香港特区发生禽H5N1流感事件。捕杀了150万只生禽,认为这样做避免了一次灾难,至少推迟了下次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但遗憾的是,禽H5N1流感病毒仍然在香港特区和周边许多国家发生。时过8年多至今仍未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 近来仍有许多不科学的推测,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笔者相信任何人都不是算命先生,能准确地预见到下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将发生在何时、何地,是何种病毒所引起,但相信高致病性禽H5N1亚型毒株在近期内,至少今冬明春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甚微,其理由如下: ■史无先例:历史上从未发生禽流感病毒未经人体长期适应或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形成重配子就造成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的情况。可能大家会有疑问,最近国际上有些报道认为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是直接来自于禽流感病毒。笔者个人认为这仅是个推测。大家较一致地认为1918年西班牙流感是由H1N1亚型毒株所引起,病毒颗粒的受体特异性属人流感病毒,HA蛋白分子上连接肽仅含一个碱性氨基酸,它的基因进化树接近于哺乳类流感病毒 。其次,1918年之前,从禽中仅分离到一株H7N7亚型毒株,禽中H1N1亚型毒株于1976年才被发现,而在公元前412年,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第(Hippocrates)就记载了人中流感。据历史记载,1918年之前人群中就已发生过6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它们分别发生在:1580年、1729—1733年、1781—1782年、1830—1833年、1889—1891年、1900年,表明人类中早存在有流感病毒。同时血清学追溯研究表明,1889—1891年和1900年分别为H2N2和H3N2亚型毒株所引起。 ■至今仍未突破人宿主屏障,并仍不具有人传人能力。 ■病毒分子生物学结果不支持。 ■流感病毒大流行株起源为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它的来源不一定都与禽流感病毒有关。 ■流感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因此,它不可能与宿主细胞DNA发生整合,长期潜伏在宿主细胞核内;流感潜伏期短,恢复快,病原对外界抵抗力弱,其病原要想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就必须有大量的敏感宿主存在,使其连续不断地传种接代。 ■一些动物病毒如猴痘、腺病毒也能偶然感染人,但均不能在人群中造成流行。 ■高致病性禽H5N1流感病毒要想获得具有人传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两条途径:一条通过人连续不断地传代适应来获得人传人的能力,事实和流感病毒特性均指出了这条途径几乎不可能;另一条通过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来获得人流感病毒基因节段,同时,使其受体特异性由禽转变成人的流感病毒,并将其HA蛋白分子上的连接肽由多个碱性氨基酸变成单个碱性氨基酸。一想便知,其机率必定甚微。 人类应如何面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威胁 ■首先应以正常心态来对待:对禽流感的危害需百倍警惕,因为它确实能感染一些人并造成死亡;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惊慌,谈禽色变,坚信禽流感可防可控,禽流感病毒病可治愈,人类最终必定战胜禽流感。 ■必须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我国要想短期内将高致病性禽H5N1流感病毒清除干净,可能性不大。只要禽中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存在,人类就有被感染的危险,治愈禽流感病毒病的关键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人类不仅要上管鸟、下管鸡、鸭、鹅,关键是人类要管住自己,控制住传染源,切断传播链。因为人类不知道自己是否对禽流感病毒易感,尤其儿童和孕妇应尽量远离禽,避免与活禽的不必要接触。坚决不宰杀、食用病/死禽,不购买未经检疫的肉和蛋,更不能吃半生不熟的肉和蛋,房屋多通风,平时注意锻炼身体,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勤洗手,平时多学习些禽流感防控知识。 ■生病时应尽早就医,以便得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加强禽流感监测和信息交流,发现家禽有不明原因死亡时,应及时报告当地有关防疫部门。 ■要放心吃经过检疫的煮熟的禽和蛋,一方面营养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促进我国养禽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郭元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任流感病毒研究室/国家流感中心副组长,副主任,主任,1972至今一直从事流感病毒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流感流行病学、流感病毒生态学及流感病毒疫苗等。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流感防治专家组组长、北京市重大传染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WHO)流感大流行应急组成员、中国国家流感中心技术顾问。至今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6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出版了专著《流感性感冒病毒及其实验技术》,并参与了20余部著作的撰写。 来源:科学
1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证素概念的逻辑缺陷
热度 1 fqng1008 2011-3-2 22:01
很早就开始采用证素分析的方法来归纳各种传染病不同时期的主要病机和次要病机,最近读到朱文峰教授的《证素辨证学》,才发现自己对证素的理解与作者有较大差异,从而修正了许多错误认识。但是,细读之后,发现作者的证素概念也值得推敲。 一、证素不是词素 不排除偶然巧合,“证素”概念有移植于“词素”之嫌。但是,词素是一语言学概念,而提出“证素”的原旨是构建一科学概念,二者有明显不同。 所谓词素( morpheme ) ,是具有独立含义、有构词能力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非常严谨,完全符合形式逻辑 “ 种加属差 ” 定义法:这一概念最近的 “ 种概念 ” 是“语言单位”,但仅仅这样是不够完整的,它还与其它 “ 属概念 ” (句子、词组、词)之间具有 “ 差异 ” ( 属差),即必须具有独立含义、 构词能力、级别最低(最小)等的限制。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无论证素是“证名的要素”还是“证的要素”, 其定义都相差甚远 。 其实,作者在文中有一个比较符合逻辑规则的定义:证素是辨证诊断不能再分的诊断单元。我非常赞成这样的定义,推测没有采用的原因是作者对证素在中医诊断规范化研究中寄予太高的期望,为了让内涵与外延达到一致,而不得不采取模糊其内涵的办法。 二、证素定义的模糊性 在形式逻辑里,定义具有严格的规则:(1)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外延要相称;(2)不应循环;(3)一般不应是否定的判断;(4)“属差”应尽可能详细确切。 作者将证素简单地定义为“证(名)的要素”,缺乏严谨性:(1)根本就没有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划分,更谈不上外延相称;(2)具有循环的特征,即证素是证的要素,反过来也可以说“证的要素是证素”,谁也说明不了谁;(3)作者列举了证素不等于证候、证素不等于证名、证素中为何不讲病因、证素不宜称病机、无必要称病势等等,这样说毫无意义,如同定义“人不是狗”一样。 三、证素外延的随意性 作者通过搜集整理,发现古今论著中所提出的证素概念有120项左右,于是根据证素的基本特征、文献资料、临床实际需用、证素要精、约定俗成等原则,对其进行分析辨别,从中筛选出统一、规范的证素项目50项左右。其中, 病位证素19项:心、神(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胸膈(上焦)、下焦(少腹)、表、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皮肤、肌肉)、筋骨(关节); 病性证素31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毒、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动(内)风; 五官专科病位9项:目——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耳,鼻,咽(喉),齿(龈);待定或暂作特殊者9项:气逆、喜、怒、忧思、悲、惊恐,燥屎、结石、毒。 1. 证有那些要素? 研究这个具体内容包括病位和病性的所谓“证的要素”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证的要素有那些?根据中医理论,证的要素包括临床表现(症状、体征,或主要证候、次要证候)和病机(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或主要病机、次要病机)。如果宽泛一些,根据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和方证对应原则,还可以将治法、方剂和药物组成纳入证的要素。显然,这不是作者对证素概念的期望。 2. 如何理解证名要素? 那么,作者定义的应该是证的命名要素。古代医籍汗牛充栋,既有八纲、脏腑、六淫、气血津液辨证,也有三焦、卫气营血、六经辨证,辨证体系不同,证的命名各异。概括起来,命名有根据病机、经络、方剂等等,病机的基本的。就病机而言,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是基本要素,根据绝大多数证名由病位和病性(包含病因和病势)构成的实际情况,作者因此定义了证素并硬性规定了它的外延。其结果,我们不得不抛弃许多驾轻就熟、约定俗成的证侯名称。 3. 什么是不能再分的诊断单元? 为了剔除 辨证中均属于纲领性、较笼统、可以再分的“类”概念,提出 证素是不能再分的具体诊断单元。所谓证侯诊断中不能再分诊断单元,作者也明确指出可称为基础证,实际上就是单一证侯,如脾气虚、心血虚等,而大多数证侯属于复合证,如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等等。本来,将证素理解为基础证、单一证,可能更符合证素的本质,但是作者太难接受,因为其创新性大打折扣,只好丢下一个符合规则的定义。 四、证素概念的应用价值 在中医学中,外感病都有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现代传染病学则根据强调病程,那么不同的疾病阶段是否具有导致一定临床表现的主要病机、次要病机呢?我们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证侯学调查,试图构建一种分期辨证模型并分析不同阶段的病因病机。结果,证素的概念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帮助。我们对多种传染病如肺结核、手足口病、H1N1甲型流感、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等进行证侯学调查,将高频率的症状、体征列为主要证侯,低频率的症状、体征列为次要证侯,并通过证素(不能再分的诊断单元)分析,得出疾病相应阶段的主要病机和次要病机,从而构建某一疾病的分期辨证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果。下一步的工作,是扩大病例数,进一步推广到所有传染病领域,建立一种传染病的分期辨证体系,以代替目前正在应用的与临床实际多有冲突的分型辨证。 附:《证素辨证学》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中医辨证的专著。在继承中医辨证精华,整合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实质内容的基础上,创立“证素辨证”新方法。提出中医辨证的思维规律是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以症为据、从症辨证,遵循中医学理论,进行整体综合评判,是中医辨证的原则。证素是构成证的基本要素,是辨证的核心。全书分为辨证方法的研究,证候辨证素量表,证素诊断标准,常见证诊断标准,证素辨证诊疗软件五章,其具体内容规范、准确,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用之于临床,能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适用于广大临床中医师,中医学本专科学生、研究生,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人员学习参考。 附:《证素辨证学》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辨证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 “证”有关概念的辨析 一、“证”有关概念的源流 二、“证”有关概念的约定 三、病、证、证候等概念的辨析 第二节 中医辨证学沿革 一、《内经》在辨证学上的贡献 二、张仲景及“六经辨证” 三、八纲辨证的沿革与意义 四、温病辨证的发展 五、脏腑辨证的完善 六、病性辨证的内容 七、经络辨证有待发扬 第三节 辨证思维原理 一、辨证思维原理 二、“证”的三阶双网结构 第四节 通用证素的选定 一、证素的基本特征 二、证素内容的挖掘 三、通用证素的筛选 第五节 证素辨证研究 一、遵循辨证思维原则 二、证候规范研究 三、计量辨证研究 四、建立辨证数据库 五、信息挖掘处理方法 第六节 证素辨证体系 一、证素辨证体系的结构 二、证素辨证的意义 三、证素辨证歌 第二章 证候辨证素量表 一、始因等 二、寒热 三、汗出 四、疼痛部位 五、疼痛性质 六、头身不适感 七、睡眠情志声音 八、咳痰喘黔 九、饮食口味 十、大便 十一、小便 十二、经带精液等 十三、出血 十四、神志面色 十五、头面五官体征 十六、颈胸腹部体征 十七、形体肌肤体征 第三章 证素诊断标准 第四章 常见证诊断 第五章 证素辩证诊疗软件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7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1月18日博主日记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18 05:56
2 今天农历12月15日,是我夫人的生日,我请夫人晚上吃饭,送给她鲜花,应该应该。 3 上午参加重大传染病知识服务平台项目研究阶段成果汇报会。 会议时间: 2011 年 1 月 18 日上午 9 点 会议地点: 医科院信息所三楼会议室 会议主持 : 池慧 参会人员: 池 慧 许培扬 安新颖 王敏 洪娜 孙晓北 钟华 高东平 九瑞:刘浩 蔡晨光 阳光 会议内容: 九瑞公司向项目组作了阶段成果汇报,课题组成员针对九瑞公司的报告及展示的平台试运行版本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如下: 1. 增加按资源类型的检索; 2. 进一步增强“全文来源”功能的便捷性,对可开放获取的数据库做一标识; 3. 增加付费全文传递功能; 4. 增加用户指南; 5. 增加检索结果的(选择性)批量下载、保存、导出、发送功能; 6. 修改版权说明; “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研究信息化技术平台研究 ” 课题组 二 〇 一 一 年一月十八日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 二十一条 ” 1942年,世界重量级拳王 阿里 诞生 1944年,苏军解除了 列宁格勒 之围 1960年,世界首台 红宝石激光器 研制成功 1992年, 邓小平 南巡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4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疫苗简介:卡介苗
fs007 2011-1-13 06:45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结核是中国的第二大传染病。中国香港与台湾也常规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是用牛结核病的病原制作的减毒活疫苗,是法国医生卡默德和介兰发明的,故称卡介苗。其主要作用是显著降低发病后的严重程度,而不是防病,接种卡介苗并不一定防止人得结核。 卡介苗主要是各国自行生产。卡介苗相对安全。轻微不良反应可达1-10%,严重不良反应比如播散性结核,估计百万分之1或者更低,主要避免在免疫系统受损时接种。 出生满24小时后接种,小学入学时再查接种部位疤痕大小,如果缺失或者过小则进行补种。中国人显然需要接种卡介苗。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3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苗简介:乙肝
fs007 2011-1-13 06:41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全球乙肝感染者4亿人,中国占1/3,10%的人口带乙肝病原,每年30万人死于乙肝引起的肝癌与肝硬化。乙肝感染率千分之1,感染病死率万分之7。乙肝疫苗有效预防率幼儿为95%,成人稍减。 乙肝疫苗为基因重组疫苗,极为安全,估计严重反应发生率为百万分之1,主要是过敏反应,治疗得当无不良后果。 各国均采用三次接种,婴儿出生2-5天第一次接种,在1-2月时强化接种第二次,然后在6月至1岁半期间强化接种第三次。如果母亲具有高传染性(孕期7-8月检查血相e抗原阳性),产后立即(24小时内)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免疫接种。 乙肝是中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为了孩子的明天,乙肝疫苗是必须要接种的。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3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苗的效果
fs007 2011-1-11 12:18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人类总是先关注对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疾病,因此,疫苗的效益是逐渐递减的,最先开发的疫苗有极大效益,而现在及以后开发的疫苗效益会远低于早期的疫苗,有时甚至难以判断疫苗的效益。在疫苗大批使用以后,由于人群免疫力的作用,使用不使用疫苗的人也得到保护,因而其直接效益也会大减。 总的来说,疫苗有着明确的功效: 疾病 无疫苗时代发病人数 2007年发病人数 预防效率 麻疹 503282 43 99.9% 白喉 175885 0 100% 腮腺炎 152209 800 99.5% 风疹 47745 12 99.9%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823 0 100% 破伤风 1314 28 98% 注:引自美国CDC宣传材料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3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苗趣闻
fs007 2011-1-7 11:51
寻正 【按:本文为Women's Health约稿发表文章,欲转载者请与我或者该杂志联系。发表文章有修改。】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在最早的中国流行的人痘接种技术风险极大,因为使用的是原病毒接种,稍不注意,就会产生真正的天花,不少人因此丧失性命。因此,当时接种天花的决定并不易下,著名美国科学家与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就反对种痘。在1736年富兰克林因天花而失去4岁的儿子,此后终身后悔并极力推荐天花接种。 天花是人类第一个消灭的传染病,不象其它大多数传染病,感染穷人时后果更严重,天花被称为公平的传染病,谁得了它,后果都很严重,死亡率高达30-50%。中国清王朝王室就有三位皇帝得过天花,同治与顺治皇帝都死于天花,而康熙大帝则因为患天花幸存而得到皇帝宝座,不然,顺治可能会传位给他的长兄。 天花接种技术最早由英国驻奥特曼王朝的使馆医生传回英国,英国王室欲接种天花,却对其安全性不放心,于是伦敦的新门监狱中找了六个死囚做实验,如果他们参与实验不死的话将被释放,六个死刑犯不但得到了对当时最历害的传染病的免疫力,还因此获得了自由,算得上历史上报酬最丰厚的医学实验志愿者。 在1920年代,世界上头号兽医加斯顿*拉蒙(首届世界兽医协会总管)发现在疫苗中加入某些东西使得马接种破伤风部份产生更大的脓包,也产生了更强的免疫效果,因此他把此类物质称为免疫佐剂。后来著名免疫学家查尔斯*詹韦把它称为疫苗的“龌龊的小秘密”,因为疫苗提纯净化反而可能降低其免疫效果,免疫佐剂的作用机理不明确,发明家依靠尝试才能找到最佳搭配。 在医学史上,勤奋与严谨未必总能得到最佳效果,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佛来明如何发现了青霉素,他不小心把培养细菌暴露在空气中,感染了青霉菌,从而导致他发现了青霉素。在他几十年前,巴斯德实验室发生了同样的故事,据说他的助手粗心大意地把鸡霍乱菌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因此巴斯德获得了鸡霍乱疫苗,某种程度上说,开启了人类主动寻找疫苗的时代。看来科研人员偶尔粗心大意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35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卫气营血辨证在传染病中的应用及前景
fqng1008 2010-12-15 16:51
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被用来分析温病病情的发展和传变。直到今天,这种辨证模式仍然广泛的服务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病,据杜桂琴 统计,在天津、广州、上海、南京、山东等地区23所医院的传染病患者中,回顾性病历中使用卫气营血辨证的8.26%,三焦辨证使用率88.07%;前瞻性病历卫气营血辨证使用率达到50.07%,三焦辨证使用率达46.2%。认为如果打破固定思维,可以发现很多疾病使用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同样符合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过程。我们对艾滋病、流感、小儿手足口综合症、SARS、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全身炎症综合症、登革热等传染性疾病应用卫气营血辨证的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1 卫气营血辨证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1.1 艾滋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朱菲菲等 对90例艾滋病发热患者证候特点分析,根据发热类型,艾滋病患者以恶寒发热和壮热多见,可出现卫气同病、气营同病甚至卫气营血4个病理阶段症状皆可出现,病变部位可涉及三焦,每个患者所出现的证候阶段有重叠现象。因此,艾滋病发热患者证候复杂,不能单纯按卫气营血辨证对本病进行辨证分型,而且此病热型及舌脉也不单一。杨凤珍等 参考我国HIV/AIDS诊断标准(1996年)及中医临床特点,将HIV/AIDS分为,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艾滋病前期和艾滋病期。引人注意的是,作者通过对他人辨证分型方法的研究,将艾滋病前期症状按传变过程分为:热毒内蕴、新感引发、兼肺卫表证,湿热疫毒、侵犯少阳、伏于膜原,湿热浊毒、壅遏三焦,热毒阻遏、痰结血瘀,热郁气营、气阴液亏,热伏阴分、元阴(真阴)损伤,邪恋于肺、气阴两虚,热毒侵心、气阴两虚,肺脾气虚、痰湿内阻,湿热留恋、肝郁脾虚,湿热留恋、中元气虚。张苗苗等 则建议以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经纬交错辨治艾滋病。所谓外感热病证型从轻到重依次为卫气同病、邪入气血营阴之反复发热与皮疹、下焦温病及热入心包、主客交浑证(气血两伤,阴阳并竭);所谓内伤杂病证型则依次分为脾气虚为主的证候群、血虚为主的证候群、痨病、肾精亏损为主的证候群。作者认为要抓住三个辨证要点,能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证型有机结合辨证此病。它们是:AIDS的内伤杂病证型和外感热病证型本是一体,AIDS整体上属于伏气温病和由皮疹和阴火寻找邪气伏藏的部位。 1.2 流感 王玉光等 参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中医证候毒袭肺卫证毒犯肺胃证毒壅气营证对甲流辨证分型。王仰宗等 认为,人禽流感致病特点是,起病急骤,热象明显,传变迅速,初期卫气同病,时间甚短即迫入血分。 1.3 小儿手足口综合症 黄庆凤 按照卫气营血的辨证思路,将疾病的发展和传变,分为卫分风热型,气分湿热型和热入营分型。卫分风热型选银翘散加减;气分湿热型选甘露消毒丹加减;热入营分型方选清营汤裁减。高修安认为 ,此病临证应按疫毒外侵,邪郁肺卫;毒蕴气分,湿热熏蒸;毒迫营血,内陷心肝,余邪未尽,肺胃阴伤四型辨治。 1.4 SARS 王辚权等 发现卫分证相当于SARS疾病的早期,即发病后的l~2 d。此期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虽然大部分患者有恶寒症状但持续时间甚短,旋即转入但热不寒气分证;而少部分患者病初即无卫分证,而表现为壮热的气分证,甚与营、血证同时错综复杂的表现;气分证主见于SARS的中期,即发病后的3~10d。SARS气分证以肺部实变的营分证候与高热同步出现而表现为气营两燔型为特征;邪人营血相当于SARS的极期,多在发病后7~14d,伴有多脏器损害或继发感染。 钟嘉熙 等 根据温病学第6版教材,发现61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入院时病情以处于卫、气分阶段为主(共60例,占98.36%),仅1例为营分证。而那1例还是孤寡老人,入院时已见神志模糊。彭胜权等 认为,SARS瘟疫的传变过程符合卫气营血传变规律。患者初期为风温兼湿之疫毒,或湿热疫毒侵袭肺卫,或侵犯卫气,随之湿热久蕴化毒留恋气分,出现邪毒壅肺,肺热移肠。严重者,营阴受损,邪人营血,晚期可出现内闭外脱或阳气暴脱。曹洪欣等 通过问卷数据库,发现毒、火、瘀、湿、虚是SARS演变的五个主要证素。由证素毒、火、瘀、湿、虚构成了SARS三期十证的证候特征。三期十证,即初期为疫毒袭肺损络证和疫毒伤正证(不发热),极期为毒热壅肺证、邪伏膜原证和毒伤气阴证。恢复期包括前期,气阴两虚挟湿挟瘀证和肺心脾气虚证;后期,心肺气虚证、肺心肾气阴两虚证、心肝郁热肺气虚证与血分虚热证(肝肾阴虚)。尽管SARS属中医温病范畴,但由于SARS病毒的特性以及激素、抗生素的干预,故临床表现、传变规律与历史上记载的温病表现和辨证模式有较大的差异。 1.5 流行性出血热 李文华等 认为,本病是温热疫毒之邪与寒或湿邪相合,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由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由表入里分布三焦、经络、脏腑、酿成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转化的过程。湿、热、瘀、毒几乎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病程有顺传逆传、变证险证之分。苗相超 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系由温热邪毒侵袭所致的温热疫斑。从卫气营血辨证的角度讲,本病在临床表现为发热期。温邪初袭,侵犯肺卫,可见短暂寒热表证,继而毒邪内陷由卫及气,燔于阳明而见高热口渴;内侵营血,气血两燔,外透肌肤则见发斑疹;内蕴血络,络脉受损则吐血、衄血、二便出血。杨瑞清 亦认为,本病虽发病势猛急骤,但其证侯表现亦不外卫气营血等各阶段。按其临床表现特点,在发热期可分为热毒在卫、气分型和热灼营阴,损络迫血型。李伟 认为,本病发病原因是外感湿热疫毒之邪,而气候潮湿利于病毒滋生传播。该病病理变化在卫、气、营血范围内传变,但以营、血分为重点,心、肝、肾三脏为病变关键。 1.6 乙型肝炎 张田仓 以卫气营血辨证为指导,把乙型肝炎的的发展分为:湿毒伏卫期(有疲乏无力,身热不扬,舌苔白腻,脉象浮滑等卫气被遏之象);湿毒入气期(包括湿毒中阻,湿毒炽盛,湿毒伤阳);湿毒入营期(气营两燔,热灼营阴);湿毒入血期(包括湿毒迫血和湿度痰瘀互结)。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病,刘渡舟 把它分为气分肝炎和血分肝炎。而血分肝炎由于毒邪深伏血分,症状并不明显地表现于外。 1.7 流行性乙型脑炎 夏国忠等 认为,根据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季节及临床特点,本病属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外感热病。其发展变化,一般不外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阳明气热,气营两燔和热入营血。王瑞根 则认为,本病在临床上很少见到卫气营血的单独证候,往往是卫气、气营、营血同病为多。 8.登革热 刘叶等认为 ,本病的发生乃因素体正气不足,抗邪力低下,复感疫疠毒邪而致。根据卫气营血辨证,此病传变过程如下:疫疠毒邪从肌肤入侵,先犯卫气或侵犯膜原;毒邪夹湿热秽浊阻遏中焦,则出现运化功能异常;疫毒炽盛则内传营血,耗损营阴,扰乱心神;疫毒灼伤血络,则出现斑疹;迫血妄行则见各种出血证,且因血不循经、瘀滞脉络而致毒瘀交结;疫毒内闭心脑则神志昏迷;邪热亢盛引动肝风则见痉厥。李惠德认为 ,其疫疠毒邪兼挟暑湿或湿热之邪从肌肤入侵,先犯卫气或侵犯膜原,继而内传营血而出现灼热、斑疹、出血甚或神昏,痉撅等症后期痤毒渐退,正气受伤,余邪留恋。张爱民等认为 ,此病可分为,初期卫气同病,极期气血两燔和恢复期余热未清。扬家棣则认为 ,登革热具有温病特点,但不一定都要经过卫营血4个阶段。很多病例发病即出现卫气同病或是气营两燔。 9.全身炎症综合征 杨广等通过临床发现 ,全身炎症综合症无论在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与温病有相似之处,符合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经典理论。 2 卫气营血辨证在传染病领域的发展前景 2.1 传染病诊断的逻辑层次 综上所述,卫气营血辨证在传染病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也明显反映出在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牵强附会或不贴切现象,这是因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既不是温病,也不是伤寒,而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诊断有它明显的特点,包括病原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和临床诊断,临床诊断也可区分为三个层次,即发病类型、演变过程和病情轻重,可以用分型、分期和分级来表示(这些虽然出现在现代传染病的理念之中,但尚未从传染病的整体高度来系统化), 2.2 卫气营血辨证融入现代传染病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杜贵琴, 肖照岑 .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应用现状调查.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17 (12):1842-1846 朱菲菲,黄玲,马伯艳,符林春. 9O例艾滋病发热患者温病学证候特点分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2):161-164 杨凤珍 , 烟建华 , 王健 , 谭东连 . HIV/AIDS中医分期辨证治疗. 中国医药学报 ,2004,19(4):240-242 张苗苗 , 孙世辉 , 符林春 . 以外感为经、杂病为纬辨治艾滋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25(5):385-388 王玉光 , 王晓静 , 杜宏波 , 张伟 , 王融冰 , 李兴旺 , 毛羽 .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中西医证治报告.北京中医药,2009,28(6):403-406 王仰宗 .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的临床应用.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5,18(24):1877-1879 黄庆凤 . 辨证治疗小儿手足口综合征.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7,19(1):17-17 高修安 . 小儿手足口病的辨证思路与临证治疗.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1(1):162-164 王驎权 , 赵辉 . 卫气营血辨证应对SARS的体验和思考.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13(10):1266-1267 钟嘉熙 , 朱敏 , 吴智兵 , 孙华锋 , 林宁 , 左俊岭 , 刘南 , 叶志中 , 陈银环 . 中医药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61例临床疗效分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21(1):1-5 彭胜权 . SARS的辨病与辨证论治. 江苏中医药 ,2006,27(4):14-15 曹洪欣 , 张明雪 , 翁维良 , 谢雁鸣 . 论SARS瘟疫的辨证模式.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6,28(3):162-165 李文华,申静华,张军海. 辨证论治流行性出血热.中华当代医学,2005,3(lO):78-79 苗相超. 浅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粗浅体会附37例辨证分析.光明中医,2009,24(7):1295-1296 杨瑞清. 浅谈流行性出血热的辨证施治. 河北中医 ,1985,2:36-37 李伟.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疗效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2944-2944 张田仓,豆双全. 从卫气营血分型诊治乙型肝炎新探.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55-1956 傅延龄.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乙肝经验 .家庭医药,2006,(4):24-24 刘仕才,夏国忠. 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体会. 湖南中医杂志,1993,9(2):6-8 徐新平. 王瑞根辨治流行性乙型脑炎经验. 四川中医,2003,21(5):4-5 刘叶 , 钟嘉熙 , 阮静 .登革热的中医辨治. 新中医 ,2007,39(11):97-98 李惠德.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的中医辨治. 新中医,1992,24(6):48-50 张爱民 , 谭行华 , 王建 , 林路平 .中医辨证治疗登革热并肝功能损害108例疗效分析.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5):722-723 扬家棣. 辨证分型治疗登革热56例临床观察. 湖南中医杂志,1996,12(3):27-28 杨广,张敏州,郭力恒,李松,颜芳. 从卫气营血辨证看全身炎症综合征.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392-393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生率和迁移在传染病传播中的作用
sgq831113 2010-12-14 13:21
2009年,我在美国加州大学访问的时候,开始利用细胞自动机研究疾病的传播机理(其实,这个工作,我老板在2004年就已经开始)。发现了一些涌现的现象,比如,疾病会在发生率很大时,形成簇类分布,而导致疾病的灭绝,这个发现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灭绝机理,非常相似;迁移会诱导两板块的反向同步,使得一板块疾病灭绝。 疾病在发生率很大或者很小时,疾病都会灭绝,但是二者的机理完全不一样:前者是因为疾病在空间产生了簇类分布,而由于因病死亡的存在,疾病最终灭绝;后者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传染力,使得疾病持续下去。因此,控制一个具体疾病时,要评估其发生率的大小。 论文详见: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WMD-4Y646R7-1_user=8734945_coverDate=05%2F07%2F2010_rdoc=12_fmt=high_orig=browse_origin=browse_zone=rslt_list_item_srch=doc-info(%23toc%236932%232010%23997359998%231783473%23FLA%23display%23Volume)_cdi=6932_sort=d_docanchor=_ct=19_acct=C000056894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8734945md5=72cb55e046273d3121759832a5086ffcsearchtype=a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12 次阅读|5 个评论
求助:如何证明空间漫步的随机性?
zzkpumc 2010-11-15 09:57
近期,笔者一直在思考传染病空间传播的实现问题。 假设在一个离散的观察期间,发现某种传染病(如狂犬病)先后出现在不同行政村,把各村出现第一例的时间从小到大排序,然后,在平面上连接这些行政村,就会得到一个本地的发病路线。 这个发病路线是否随机的,即一个村和上一个村是否有联系(记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该过程抽象化如下: 在二维平面上,有i个点,从任意一点开始,按照任意方向,连接下一个点;重复该过程,直到所有点都被连接(得到一个链而不是闭合的环)。 如何证明该连接过程是随机的(而不是随意的)? 使用TI84,模拟的程序如下: PROGRAM:WALK :RANDINT(0,20)-A *初始化起点坐标x :RANDINT(0,20)-B *初始化起点坐标y : :FOR(I,0,J) *指示变量I,终点变量J :RANDINT(0,20)-C *产生终点坐标x :RANDINT(0,20)-D *产生终点坐标y :LINE(A,B,C,D) *从起点到终点画直线 :C-A *交换终点坐标x :D-B *交换终点坐标y :END : 注:图中i为随机点的个数。
个人分类: 数学笔记|4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
热度 1 fqng1008 2010-11-10 18:10
导论: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 一、 是什么 二、为什么 三、做什么 四、怎么做 总论:外感病学说梳理 一、《内经》中的外感病学说 1.《内经》外感病概念辨析 2.《内经》的六经分证及对《伤寒论》的影响 3.《内经》的其他辨证方法及其衍变 4.《内经》外感病的病因学说及其影响 5.《内经》的疾病传变学说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伤寒论》辨证体系研究 1. 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 2. 六经的实质与对《伤寒论》研究的反思 3. 六经辨证 能够提供哪些借鉴 4. 六经辨证的历史局限 5. 主证、兼证、变证与坏证 三 、过渡时期的外感病学说 1. 《诸病源候论》中的外感病体系 2. 《外台秘要》对外感病的阐述 3.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外感病学说 4. 宋代伤寒补亡与温病学的产生 5. 金元四大家与外感病学说 四、温病学派及辨证体系 1. 吴又可的戾气学说 及瘟疫学派 2. 叶天士 《温热论》的价值 3. 吴鞠通《 温病条辨》及其他 4. 薛生白的《湿热病篇》 5. 伏气温病学派研究 五、寒温之争与寒温合流 1. 风起云涌的寒温之争 2. 顺理成章的统一呼声 3. 难以取舍的辨证纲领 4. 不了了之的未竟大业 六、分型论治的兴起与流弊 1. 阶段论与随机论 (1)注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2)注重症候排列组合的辨证体系: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2. 分期辨治为什么衰落 3.分型 辨证的兴起 (1)脏腑学说为中医理论核心的提出 (2)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观念的形成 (3)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七十年代以来,为使诊断规范化、疗效客观化,全国范围内相继成立了研究协作,各个病种相继制订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 4. 分型辨证的缺陷 5. 传染病辨证呼唤新的模式 七、分期辨证的构建与前提 1. 与时俱进:当代临床对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几点要求 2. 求同存异: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基本理念 (1)病因学一体化 (2)病机学一体化 (3)证候学一体化 (4)诊断学一体化 (5)治疗学一体化 (6)预防学一体化 (7)护理学一体化 3. 因病制宜: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重点突破 (1)新感温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 (2)伏气温病(血液途径传染病):缺乏新感入络的病因学说;缺乏伏气温病的传变理论;缺乏伏气温病的辨证体系 4. 分期论治:病机、证候与治疗的辩证统一 (1)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 (2)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 (3)中心治疗与随症加减 各论:分期辨证体系构建 八、病毒性肝炎 1. 急性肝炎(目前的模式,新模式) 2. 慢性肝炎 3. 重型肝炎 4. 淤胆型肝炎 5. 肝炎肝硬化 九、艾滋病(抗病毒前后) 十、肺结核(初治、复治、耐药) 十一、流行性感冒 十二、手足口病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398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伤寒论》到“温病学”
fqng1008 2010-11-5 00:42
一、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突破了法宗仲景,方祖伤寒的桎梏 自董仲舒倡导独尊儒学,罢黜百家,学术界就形成儒家贤人作风和学而不述,信而好古的一统天下,迷信经典,崇拜祖先,脱离实际,闭门读书。温病学家则与众不同,吴又可针对临床医疗的实际问题,深入现场,实地考察,从第一手资料着手,归纳总结,提出著名的戾气学说,认为,杂气为病最多,然举世皆误认为六气,既已错认病原,未免误投他药。他还把矛头指向经典,吴氏尖锐地指出,那些无辜者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并得出结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 二、注重观察,坚持临证,摆脱了循经注典的陈腐学风 长期以来,传统的经学式研究蔓延到医学界,学者们致力于对经典著作的考证校注,咬文嚼字,寻章摘句,相互传抄,随文衍释,空发议论,大家争相注解《伤寒论》把医学研究变成了经典研究,正如费孝通教授所云:他们看见了经典著作就崇拜,觉得引几句别人的结论就可以解决问题,即使象张景岳、陈修园等人,旁征博引,著作浩瀚,却厚古非今,助长了避实就虚、信而好古的风气。吴又可对于那些专工祖述、执辞害义、偷名盗誉、贻祸后世之辈深恶痛绝,并给予猛烈抨击。吴氏明确指出,不思现前事理,徒记纸上文辞,以为依经傍注,坦然用之无疑,因此误人甚众。在温病学家中,叶天士仅仅著述几万字的《温热论》,大量功夫用于治病救人; 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传承了张仲景创立新说的务实精神 叶天士根据临床实际,结合各家理论,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为新感温病提供了辩证模式;吴鞠通著《温病条辩》,不仅创立了三焦辨证,还增添了大量的实用方剂。 四、创立学派,各谱新篇,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外感病学说 1.以吴又可为首的温疫学派:《温疫论》之前,近世称疫者众,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已呼声很高,吴氏静心穷理,悟出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合户,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力倡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其后,《疫疹一得》、《广温疫论》、《松峰说疫》、《疫摇摆草》、《治疫全书》等无不宗又可而广其说,温疫学派应运而生。 2.以叶天士为首的温热学派: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及其治疗大法,薛生白总结湿温病的因机证治,吴鞠通补充三焦辨证和系统的方药,四时温病及其辨治遂成体系。 3.以柳宝怡为首的伏气温病学派:伏气温病是狭义温病概念的体现,但由于新感学说的冲击,变异后的伏气温病从伏寒之说发展为六淫、疫房皆可伏邪,并从伏邪的部位、病机、证侯、治疗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因其与医疗实践密切结合,伏气温病学派随之形成。 此外,近代温病学家还有一些十分重要的专著,如霍乱专著《霍乱论》,猩红热专著《疫痧草》、《疫喉浅论》、《痧喉论》等,白喉专著《白喉阐微》、《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等,天花及麻疹的专著《痘疹论》、《小儿痘疹方论》、《痘疹心法》等,鼠疫专著有《鼠疫约编》等等,这些著作成为当时防治各种传染病的参考准绳。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582 次阅读|2 个评论
传染病遗传易感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957 - 2010年
xupeiyang 2010-11-3 19:29
中国科协学术沙龙聚焦传染病遗传易感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1/239654.shtm 5,997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1 2 3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10 476 2008 458 2009 441 2006 435 2007 420 2005 400 2004 384 2002 344 2003 335 2001 286 2000 266 1999 222 1998 179 1997 168 1996 152 1995 123 1994 111 1992 96 1991 91 1993 86 1 2 3 1 2 3 ... 6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2,246 United Kingdom 404 Italy 273 Japan 230 Australia 205 Netherlands 194 Canada 191 France 163 Germany 160 Spain 145 China 117 Brazil 102 Sweden 98 Taiwan 95 Switzerland 87 Turkey 79 Israel 74 South Africa 59 India 57 Denmark 44 1 2 3 ... 6 1 2 3 ... 39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Bethesda 224 London 169 Atlanta 146 Boston 128 Houston 116 Tokyo 103 Paris 91 Rome 80 New York City 80 So Paulo, Brazil 61 Madrid 61 Utrecht, Netherlands 60 Baltimore 52 Oxford, United Kingdom 49 Seattle 48 Philadelphia 46 Pittsburgh 45 Taipei 41 Barcelona 41 Stanford 40 1 2 3 ... 39 1 2 3 ... 75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Antimicrob Agents Ch 183 J Infect Dis 147 Clin Infect Dis 146 J Clin Microbiol 135 J Antimicrob Chemoth 117 J Immunol 101 Infect Immun 89 J Virol 84 Diagn Micr Infec Dis 69 Int J Antimicrob Ag 46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44 Scand J Infect Dis 43 J Exp Med 40 Eur J Clin Microbiol 38 Pediatr Infect Dis J 34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34 Aids 33 J Antimicrob Chemother 32 Avian Dis 29 Clin Microbiol Infec 29 1 2 3 ... 75 1 2 3 ... 723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umans 4,357 Animals 2,077 Patients 2,006 Communicable Diseases 1,631 Anti-Bacterial Agents 1,353 Adult 1,326 Immunity 1,275 Immunization 1,266 Genes 1,262 Microbial Sensitivity Tests 1,247 Virulence 1,205 Viruses 1,145 Disease Susceptibility 989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Disease 948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886 Middle Aged 847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799 Mice 792 Child 776 Hospitals 670 1 2 3 ... 723 1 2 3 ... 1112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Scalise G 36 Casanova J 34 Giacometti A 31 Abel L 29 Sader H 29 Cirioni O 28 Jones R 26 Holland S 24 Tenover F 23 Sher A 20 Fauci A 20 Gales A 19 Soriano V 18 Barchiesi F 18 Shafer R 17 Bayer A 17 Rex J 17 Rolston K 16 Verbrugh H 15 Picard C 15 1 2 3 ... 1112
个人分类: 代谢病学|2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方案(试 行)
热度 1 fqng1008 2010-11-3 14:33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发〔 2010 〕 2 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省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粤中医〔 2010 〕 27 号)精神,结合我市具体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1 . 通过 5 年建设,建立和培育一批稳定的、能够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快速反应、高效应对传染病的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专家保障队伍和组织管理队伍。 2 .形成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临床科研结合,推动成果应用,有利于中医药传承、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临床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 3 .围绕中医药应对传染病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关键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产出一批成果,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提供有效技术方法和科学证据,丰富理论体系,促进学术发展。 4 .及时了解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动态,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规律,有效应对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努力提高中医药应对传染病临床防治能力和水平。 (二)阶段目标 1 . 2011 年,初步建立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的组织机制和科研组织模式。 2 . 2012 年,搭建形成信息平台和基本数据库,产生一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技术成果,形成若干临床实践性强、效果稳定可靠的中医诊疗方案;初步形成临床科研结合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人才队伍;初步建立临床科研结合、信息交流及时、研究方法规范、科学支撑有力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 二、工作职责 临床科研体系是依托我市相关传染病防治和科研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中医院),结合各单位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力量共同组成的整体化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坚持 临床科研结合、中西医结合、平战结合、继承创新结合、管产学研用结合 的原则,建立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临床基地,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实践为基础,以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平台为依托,通过决策调控系统、专家保障系统、临床科研系统的良性整体运行,及时总结并不断优化中医药临床救治和预防方案,客观评价中医药防治效果,科学研究解决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不断促进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特色优势发挥和能力提升。 (一)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 (由卫人委列出名单) 1 . 按照国家和省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临床科研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2 .组建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专家委员会(包含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突发传染病 4 个小组)。 3 .建立完善我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组织协调工作机制。 4 .组织实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相关医疗和科研项目,确立项目标、任务及承担单位。 5 .负责 我市 中医药应对传染病的临床救治、科研组织、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临床基地建设等工作进度和质量监管。 (二)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专家委员会 (由卫人委列出名单) 1 .参与我市临床科研体系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2 .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参与制定完善本地区中医药应对传染病临床诊疗方案、预防方案。 3 .对我市承担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相关科研项目、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建设等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 (三)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基地 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基地挂靠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 .负责我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信息的收集,包括收治患者的临床信息、救治方案、疫情动态等,结合国内外本专业学术进展及传染病流行概况,形成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信息数据库,并进行汇总分析。 2 .围绕确定的重点病种(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突发传染病),结合我市优势,开展理论和临床研究,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核心,挖掘、整理、总结临床经验,制定、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不断修订优化。 3 .在传染病疫情发生时,及时掌握我市传染病流行情况,开展因地制宜的中医药诊疗规律和防治方案研究,并在体系统一组织部署下开展协作。 4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法定和新发传染病进行医疗救治,并具备传染病急危重症的诊治能力。 5 .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式,推广科研成果,提高我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广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科普教育等。 三、实施方案 (一)组织建设 1 .在我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健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组织领导机制,确保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顺畅。 2 .成立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及其各专业组,不断完善其工作制度。 3 .完善中医药参与传染病临床应急救治保障机制,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开展临床科研工作。 4 .建立 临床与科研结合、中西医结合、平战结合、继承创新结合、管产学研用结合的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按照国家部署,省市协调,专家指导,基地负责的职责进行组织管理。 (二)队伍建设 在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建中医药应急救治的一线、二线专家队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传染病防治的临床能力和科研素质。 (三)信息平台建设 在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中医院)协调建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信息沟通方式和机制,及时汇有关临床科研信息,形成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应急信息快速传递、研究数据详实有据、体系各方资源共享。 (四)科研机构建设 临床科研基地建设单位要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建设项目的工作,按照肯定疗效、规范标准、发现机理的重点任务,明确优势领域,开展相关临床、药物筛选等研究,解决临床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一线救治和预防提供科技支撑。同时系统梳理各地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经验和理论,开展基础性、培育性研究;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基础上总结提炼,进一步丰富中医药防治疫病理论。 (五)救治能力建设 临床基地建设单位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特色和优势,对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突发传染病开展医疗救治,制定实施中医药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不断修订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 . 加强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市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中医药纳入卫生应急体系总体规划。 2 .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建立本地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领导管理机制。 3 .相关建设单位要完善中医药参与传染病的应急救治和科研组织机制。 (二)人员保障 1 . 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措施,积极吸纳各方面专家参与到本地区传染病防治临床和科研各环节工作。 2 .临床基地建设单位要制定鼓励临床及多学科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制度。 (三)经费保障 体系建设和运行资金由中央和地方、依托单位共同承担。 1 .积极争取国家 引导性经费(重大项目和行业建设项目),保障基本科研活动的开展。 2 .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向财政申请建设经费,以便在制定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等相关规划、安排信息系统和机构建设、组织人员培训及安排卫生应急经费和物资储备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 3 .基地建设单位为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物资储备等财力物力保障。 (四)制度保障 市 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本地区中医药应对传染病联合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临床科研体系有效运作的相关政策,逐步建立临床科研协作制度、信息沟通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成果推广制度等。 五、验收形式 由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参照我市重点专科检查的评价表格,制定临床科研基地验收量表, 2015 年由 市 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省内外专家进行验收。 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 重点研究室 (临床基地)建设单位名单 序号 地区 建设单位 联合建设单位 研究室主任 1 北京 北京市地坛医院 毛 羽 2 北京市佑安医院 李秀惠 3 北京市朝阳医院 王 辰 4 天津 天津市传染病医院 曹武奎 5 天津市海河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吴 琦 6 河北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 刘恒军 7 山西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 ﹡ 赵建平 8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 唐桂兰 9 辽宁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高军 10 吉林 长春市传染病医院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 闫世明 邓 平 11 黑龙江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赵冬梅 12 上海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陈晓蓉 1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曙光医院浦东传染病分院, 曙光医院浦东肺科分院 ﹡, 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陈建杰 14 江苏 南京市第二医院 赵 伟 15 浙江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六医院 娄国强 16 安徽 合肥市传染病医院 安徽省中医院 刁联硕 17 福建 厦门市中医院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和疫苗工程技术中心 ﹡, 厦门市第一医院 ﹡ 陈进春 18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 福州市肺科医院 ﹡ 潘 晨 李 芹 19 江西 江西省胸科医院 江西省中医院 ﹡ 李新如 20 山东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陈士俊 21 河南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郝义彬 22 湖北 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 朱清静 23 湖南 长沙市传染病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谢元林 24 广东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张复春 25 广东省中医院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 吕玉波 26 广西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 广西壮医医院 ﹡ 赵劲民 27 海南 海南省人民医院 海南省中医院 ﹡, 农垦三亚医院, 三亚市中医院 林 锋 28 四川 成都市传染病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 温贤敏 29 重庆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 重庆市中医研究院 ﹡ 黄成瑜 30 贵州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贵阳市传染病院 程明亮 31 云南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云南省中医院, 云南省传染病医院 韦 嘉 32 西藏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占 堆 33 陕西 陕西省传染病医院 马羽萍 34 甘肃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兰州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 兰州肺科医院 余 勤 35 青海 青海省传染病专科医院 青海省中医院 ﹡ 马如存 36 宁夏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 韩玉霞 37 新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染病医院 新疆自治区中医院 ﹡,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 杨成新 3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院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 蔡 钢 39 总后勤部卫生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 〇 二 医院 吕吉云 40 在京中央单位 中日友好医院 张洪春 4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董小平 注:标 ﹡ 者暂不作为临床基地建设单位 国中医药函〔 2010 〕 35 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成立中医药防治 传染病工作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 为促进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做好甲型 H1N1 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通知》(国中医药发﹝ 2009 ﹞ 11 号)要求,经研究,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专家委员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 (一)负责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咨询和建议。 (二)指导、参与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案的研究制定。 (三)进行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医疗和科研重大项目的宏观指导和论证。 (四)组织有关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并对相关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五)对各地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临床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业务咨询和技术指导。 二、专家委员会工作方式 专家委员会在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根据工作需要,开展相关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支持专家委员会开展工作。 三、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 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见附件) 组 长:王永炎 副组长:张伯礼刘保延晁恩祥王融冰 办公室:范吉平刘清泉李秀惠张忠德 陈晓蓉 王玉光 吕爱平 联络员:刘文武王思成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 ( 65 人)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 序号 地区/单位 姓名 工作单位 1 中国中医科学院 王书臣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2 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 3 曹洪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 4 范吉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5 吕爱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6 刘保延 中国中医科学院 7 安效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8 张燕萍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9 李国勤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10 胡镜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1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冯子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舒跃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 董小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4 在京 中央单位 刘清泉 北京中医药大学 15 刘景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16 周平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 17 姜良铎 北京中医药大学 18 姚 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19 徐小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 晁恩祥 中日友好医院 21 北京 王玉光 北京地坛医院 22 王宪波 北京地坛医院 23 王融冰 北京地坛医院 24 刘 葳 北京中医医院 25 李秀惠 北京佑安医院 26 王 辰 北京朝阳医院 27 天津 孙增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8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9 河北 耿立梅 河北省中医院 30 山西 张 奇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31 内蒙古 苏木亚 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 32 辽宁 张明香 辽宁省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33 周学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34 吉林 宫晓燕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35 黑龙江 王有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36 上海 吴银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37 陈建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38 张志勇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 39 陈晓蓉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 40 江苏 奚肇庆 江苏省中医院 41 浙江 过建春 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42 安徽 张国梁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43 福建 李学麟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44 江西 尹燕耀 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 45 山东 张 伟 山东省中医院 46 河南 徐立然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47 湖北 罗欣拉 湖北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48 涂晋文 湖北中医学院附院 49 湖南 陈新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0 广东 张复春 广东省广州第八医院 51 张忠德 广东省中医院 52 广西 翁 惠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53 海南 张永杰 海南省中医院 54 四川 何成诗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55 温贤敏 成都市传染病医院 56 重庆 雷正荣 重庆市中医院 57 贵州 葛正行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58 云南 梁晓英 云南省中医医院 59 西藏 占 堆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60 陕西 曹利平 陕西省中医医院 61 甘肃 时吉萍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62 青海 桑 杰 青海省藏医院 63 宁夏 高如宏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 64 新疆 李风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6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何念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9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
fqng1008 2010-10-16 08:08
最近有两个讲座,一是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会议,一是第三届国际中医药大会传染病分会场的报告,我做了个PPT,想对传染病辨证体系的范式更新进行一番探讨,不知会有何反应? 先征求一下网上意见,并请教于国内外同仁!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27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注“多省蜱媒无名热疫情”
exploer 2010-9-9 16:51
房龙说过:语言是人类发明的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之一,所以定义本身就是武断的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大众科学?什么是中国科学?在一切前提未明的前提下,初嘉定义或引导本身就是引发恐慌的另有因素。 近几日,一则河南源吸血蜱虫传播无名热疫情的报道纷纷见诸报端,并大有甚嚣之势。一石激起千层浪,大众恐慌由局部扩散到了全中国,并形成国际化的影响。笔者历观各个媒体的不同版本(以网易网专题最为详尽),将其中焦点问题罗列如下几点: 1、此次疫情是为新发传染病,但非近发。早于2007年,河南界就有蜱传血症病人报道。 2、疫情有蜱传病原引发,所有媒体重笔介绍的死亡病例,均有蜱虫叮咬史。 3、大部分媒体报道此次疫情病因为无形体病,并多附有无形体病的背景知识介绍。 4、临床病例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热,白细胞和血小板急剧降低,多脏器损伤。 5、临床使用抗生素治疗早期病人有效,并大部分能痊愈。 6、网传地方卫生系统官员,存在瞒报疫情的嫌疑(已见当事方辟谣) 7、实验室研究已经涉及国家科研部门和国际间合作,但未见病原体分离和鉴定;无临床疫情关联病原体的突破 通过媒体的披露,此次疫情的现状颇似03年SARS的情形,即病原体未知、一定数量的死亡病例、病症疑似已知病原体(但不能证实)、波及范围呈现扩散性;但鉴于此类疫情具有季节性(4-6月份蜱虫活跃期集中),传播途径的单一性等特点使之危险指数不能与SARS等呼吸道病原相提并论。 针对媒体的焦点问题,以及笔者对此次疫情的了解,提出几个问点,亦佐正听。 1、2007年至今约有百人病例,非近发疫情,可见其不具突发性。结合临床早期使用抗生素介入治疗有效,可见疫情是可防可控的。 2、实验诊断方面,在所有临床样本中未有成功分离到无形体病原,故此不能转入单一普及无形体病的预防措施。 3、地方卫生系统确实不存在瞒报环节,早在08年至今都有疾控部门介入调查此次疫情,未做疫情披露是忌于病原体至今未明。 4、定义为蜱中毒蜱咬病等宣传有待商榷,因为并非所有临床病例都有媒虫接触史。过于宣传妖化这个八爪虫子,只能是衣原体似的误导。 随着近段退耕还林等热化,昔日生态环境已经大发更易,新发传染病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截断扭转”在急性重症传染病早期干预中的应用与意义
fqng1008 2010-9-8 15:12
截断扭转是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姜春华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的治疗急性热病的治疗原则。截断是指采取果断措施和特效方药,直捣病巢,迅速祛除病原,杜绝疾病的自然发展和恶化;如不能迅速祛灭病因,也要断然救危截变,拦截病邪深入,尽可能阻止病情恶化,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创造条件。扭转是指扭转病势,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具体是指通过调整邪正比势和病体动态,使病情由危转安,由重转轻,由逆转顺,进而邪退正复,转入坦途 。姜老指出:截断好比摧陷廓清,扫荡涤穴,攻坚摧堡,顿挫病势;扭转恰似逆流挽舟,峻峰急回,纠正颓势,化险为夷。临床上两者常常相携并用,协同互补。本文就截断扭转在急性传染病早期干预中的应用与意义浅谈一下个人看法。 1 截断扭转的理论渊源 长期以来,中医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无非是有是证用是方,把丰富而灵活的辨证论治降格为简单的对证治疗,这是对辨证论治理论的片面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中渗透着已病防传、未盛防盛、已盛防逆、差后防复等截断传变的治未病治疗思想。 追根溯源,截断扭转渊源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下工刺其方发者。上工这种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括截断扭转,强调上工必须深谙外感疾病之传变规律,才能详其所犯,先其进犯之机,安其未病之所。 仲景立足于临床实际,在《伤寒杂病论》中赋予截断扭转新的内容。《金匮要略》第一篇就开宗明义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此作为篇首,示人以津梁准则,注重审势堵截,已病防变;仲景在《金匮要略》还指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治之,四肢未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几个即字将仲景先证而治、截断扭转的思想反映得可谓淋漓尽致;此外《伤寒论》252条、253条、254条阳明三急下证,除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外,其余不过发热汗出、腹满痛,从症状上看,似不危急,但仲景深知病势的严重性,急用大承气汤泻下以遏内热炎炎之势,存欲竭之真阴。可见只有见微知著,先证截断,才能起沉疴于豁然,救危重于瞬间。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力主攻下,他在《儒门事亲》中提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他认为在温热病早期,正气未衰,邪气尚未亢盛,及早用药逐之,往往使邪易出,此论也即强调早期截断的重要性。 明代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一书中处处体现着截断扭转的思想,《温疫论注意逐邪勿拘结粪》指出:客邪贵乎早逐、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这种早逐客邪的学术观点是吴又可截断扭转思想的集中反映;再如吴又可首先提出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最早阐明了先证用药原则;《温疫论解后宜养阴忌投参芪》中记载夫疫乃热病也,邪气内郁,阳气不能宣布,积阳为火,阴血每为热搏,暴解之后,余焰尚在,阴血未复,大忌参、芪、白术,得之反助其壅郁,余邪留伏,不惟目下淹缠,日后必变生异证,这种疫后养阴原则,亦从临床实际出发,有防变之识,才有先安之举。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于甘寒之中加入咸寒,治疗温热病斑出热不解,胃津内涸但未及下焦肾阴的思想,亦是截断扭转之体现,旨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近代著名医家赵锡武先生在1962年首先提出了对肺炎的辨证论治不能囿于温病卫气营血的束缚,而应采用直捣巢穴的方法,成为将截断扭转用于急性热病的呐喊者 。姜春华先生深入钻研叶天士、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临床实践,指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以及邪入营血才能凉血的治法是消极被动的,属于尾随疗法,他力主对于多种急性传染病应必须迅速控制病原,早期截断卫气营血的传变,使疾病不再发展,而不必因循等待,到气方可清气,入血才能凉血。姜老曾深有感触的说:医者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认识疾病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截断或扭转疾病的发展,使之即在本阶段而消灭之,听其自然发展发以于死亡,那么,这种医生还要他何用? 综上所述,截断扭转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成长过程是漫长的,它体现了《内经》中治未病的宗旨,截断病势,扭转病程,控制病变规律而非受制于病变规律是本疗法的核心。 2 截断扭转在急性传染病早期干预中的应用原则 截断扭转是急性热病治疗学的新观点,正确掌握,灵活运用,确能提高临床疗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热病治疗中强调截断扭转,既非否定前人既有经验,尤其是那些历经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也不排斥今人的新观点、新见解,临床上我们在使用截断扭转早期干预急性传染病的过程中,应当与辨病治疗、辨证施治等相关治则有机结合,重视先证而治及特效方药的探寻,这不仅可以完善外感热病治疗学的内容,也将促进外感热病治疗水平的提高。 2.1 截断扭转与辨病治疗相统一 中医学辨病治疗的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截断扭转的思想,它的提出羽翼了辨证施治理论,因为从疾病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规律来看,病与证密不可分,病具有本质的属性,而证常为其阶段性的概括,因此病不常变而证可常变 。故辨病治疗的实质是强调治病必须把握疾病本质及其传变规律,掌握了各种重证温病的病理实质对于那些来势猛的疾病有预见性地抢先一步,截断邪气进犯之径,阻断传变,控制病情。这充分体现了温病截断扭转的观点。 2.2 截断扭转与辨证治疗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学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姜老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规律,带有普遍性、原则性;截断扭转是辨证基础上的辨病,带有特殊性、灵活性,在急性热病的治疗过程中两者应当有机结合。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履秋教授也认为,对于急性传染病的治疗,即要重视截断,又不悖辨证,必须灵活掌握应用,方能恰到好处。笔者认为:急性传染病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已滞后于真实的病理变化,截断疗法正是针对已存在而未显露于外的病机,从而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而传统的辨证论治按临床表现依次用药,虽然也能预料到有卫、气、营、血的逐层传变,然只能亦步亦趋地尾随其后,未能及时有效的阻止,因此只有在截断扭转的总体指导下,具体运用清气、凉营、散血等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2003年抗击SARS的斗争中,国内许多医院正是采用截断扭转与辨证治疗相结合的医疗模式才收到桴鼓之效 。要想在急性传染病早期干预中卓有成效地使两者有机结合,必须掌握好以下两个环节:一是临床必须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运用现代诊断技术以明确病原诊断,并在此基础上,选用经过实践验证对某种病原体确有疗效的方药;二是在明确病原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现代医学理论,了解其导致的病理变化及发展演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治疗中,针对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进行截断与辩证的联合用药。 2.3 截断扭转必须重视先证而治 在截断扭转中重视先证而治,对于治疗急性热病与重病沉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例如,特殊病原体所引发的乙脑、流行性出血热、SARS、人禽流感等,病势凶猛,传变迅速,并不因为初起有表证解表透邪而病不内传,相反早期宜重用清热解毒,先清里热,药先于证,直折瘟毒;若有气分见证,瘟邪势必入腑内结,因此不管是否便闭,先用通腑攻下,急下存阴,同时也使邪有出路,这也是温病下不嫌早的思想。江苏中医药研究所报道,在流行性出血热气营阶段就早用丹参、生地、赤芍、丹皮等凉血活血破瘀药物,能提高疗效,促进恢复,缩短病程,使DIC进程中断或减轻,并使病死率从11.9%下降到4.3%。实践证明,对急性传染病不能仅仅见症辨证,因证施治,按步就班,因循等待,尾随其后,必须要有预见性地先发制病,药先于证,这样不但不会引邪入里,反能主动迎头痛击,顿挫病邪,阻断疾病的恶化。看病不仅要从有处着眼,还要从无处推想,要无者求之,以此测彼,求于未知,这样才能掌握主动。先证而治是截断扭转的重要措施之一,截断扭转中先证而治的法则,充实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 2.4 截断扭转必须探寻特效方药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万物各有所制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矣。吴氏在这里依据万物相互资生、制约的关系,推论出以物制气的治疗方法,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重视寻找具有特殊功效的治疗药物。徐灵胎亦云: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以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吴、徐二人的观点对拓展临床治疗思路、提高温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新药研制水平的提高等均具有极高的实践指导意义。岳美中先生也曾说过:较妥当之论治,当是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专病专证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才是较有成效与可靠的措施。因此在急性传染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当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结合辨病,探寻和运用具有特殊效能的药物,必将进一步提高急性热病的截断扭转水平和临床治疗效果。 3 截断扭转早期干预急性重症传染病的方法途径 由于急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来势凶、发展快、变化速、病势重、威胁大等临床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一个急字,治疗手段就应早、速、效,而截断扭转法可迅速救危截变,控制病情的发展蔓延,对于急性传染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姜老认为:当病之开始用药得力,即可阻断病势,或击溃之,不必等到气才可清气,也不必等到后来才用犀角、羚羊。因为开始使用辛凉轻剂往往错过治疗机会,如果及早用些真能治病的药物,则病可痊愈。所以姜老提倡在急性热病治疗中不必拘泥于卫气营血,不必分表里上下,强调早用苦寒泄下,重用清热解毒以及不失时机的清营凉血等治疗方法 。 3.1 通腑攻下,下不嫌早 历代医家向来重视下法在治疗温热病中的作用。仲景首立三承气汤急下存阴,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下法治疗热病的基础地位。迨至金元时期张子和更为强调下法的医疗作用,他认为下药用之得当,可以起到补药的作用: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坚,下药乃补药也。吴又可认为逐邪的手段最突出有效的要数下法。吴氏认为一般下法限于结粪,但在温疫治疗中下法不必拘于结粪,如《温疫论注意逐邪勿拘结粪》篇说: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设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动之机,欲离未离之际,得大黄促之而下,实为开门祛贼之法,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羁。在使用承气汤时,吴氏强调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认为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必俟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搏,变证迭起,是犹养虎遗患,医之咎也。戴北山也说:时疫不论表邪罢与不罢,但见里证即下。所谓温病下不嫌早之说,即由此而来,对后世医家治疗温热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急性传染病早期使用通腑攻下法符合温病早投攻下,不为大害之说 ,笔者认为,温热病早期之用下法,主要目的是逐邪热,下燥屎、除积滞还在其次。通腑攻下法是清热祛邪的一个重要途径,无论邪之在气、在营,或表里之间,只要体气壮实,或无脾虚溏泄之象,或有可下之证,或热极生风,躁狂痉厥者,均可通下逐秽,泄热解毒,选用承气、升降散之类,或于辨证论治方中加用硝黄,这既能泄无形之邪热,又能除有形之秽滞,一举数得,诚治本之道。再者温热病治疗中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温邪最易戕伐津液,阴津亏耗,化源枯涸,水不载舟,腑实为患,此时滋阴养津仅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急用通腑攻下以存阴津,亦为急则治其标之意。凡治疗急性热病使用下法,诸家擅用大黄一物,称得大黄促之而下,实为开门祛贼之法,对大黄的功效吴又可认为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也,大黄走而不守,功专在通下,使邪热有随大便外出之机。所以在急性传染病早期邪热鸱张,毒盛热甚,即使有表证存在,也可使用下法,这不仅可使热毒邪气随大便排除体外,且能使偏盛偏衰之阴阳趋于平衡,使逆乱乖戾之气机寻于常度,从而使邪正消长向有利于机体的方面转化。 3.2 重用清热解毒 中医学认为,急性传染病多为邪毒自口鼻而入,热由毒生,热毒不除,必生逆变,治疗上以清法为主,因此,临床虽有宣透、清气、化浊、清营、凉血等诸法不同,但清热解毒总是交织其中。而于病程初期即使用大量清热解毒药物是否有寒凉冰伏之弊?是否有悖于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姜老根据清代温病学家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凡见表证,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断无再发汗之理的学术思想,认为在急性热病中,表证仅仅是疾病初露端倪时的一种证候,也可能是一种严重疾病的前驱证或外证,因此即使有表证也可重用清热解毒,先清里热,药先于证,直折温毒。因此姜老在使用清热解毒法时提出两个法度:一是早用,在卫分阶段即可加入清热解毒之品;二是重用,量要大,剂要重,甚至可日夜连服 2~3 剂,这样才能截断病邪,这对把好气分关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银花、连翘、苦参、鸭跖草、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四季青、知母、鱼腥草、紫花地丁、野菊花、龙胆草、青黛、芦根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清热解毒药物能够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对抗其毒素,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变态反应,使过高的体温下降,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症渗出,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还有镇静、抗惊厥、强心、止血、升压等功能,这些研究成果也为早期重用清热解毒药物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3.3 早用凉血化瘀 姜老认为凉血化瘀在急性热病过程中应及时采用。邪初入营,一方面仍宜重用清热解毒,一方面及时采用凉血化瘀,不必坐等入血分后再凉血散血,这样可增加截断病变的希望,避免血分危症的出现。如流行性出血热,容易出现气营两燔而很快内陷营血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出现休克昏迷,甚至衰竭死亡。有报道在发病早期,就用苦寒活血化瘀的丹参治疗,单纯早期患者中越期者仅占50%,而已出现低血压休克者再用丹参,越期占89%,而且早用丹参的病死率从11.9%下降到4.3%。这就说明邪初入营早用凉血散瘀,不仅不会引邪入血,反能截断病邪于气营之间,不再深陷搏扰血分 。此外,传统中医认为,卫气分证并无血瘀改变,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有引邪入血分之嫌。然现代研究表明,气分证甚至重症卫分证阶段就已存在血瘀的变化,此时加入活血化瘀药物便可收到良效。因此笔者认为邪扰、阴伤、气耗、血瘀四大基本病理变化存在于温病始终,而清热、养阴、益气、化瘀四种基本治法也应贯穿于治疗始终,其他各种治法须在此四法基础上配合应用。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凉血化瘀类中药可以改善微循环,保持微小血管间血流的正常流态;可以抗血栓及溶血栓,消除血管栓塞;能够抗炎、抗渗出、抗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双向调节血液凝固性、流变性、纤溶性及机体的免疫功能等。 3.4 早期扶正以祛邪 温热病的治疗以祛邪为第一要义,但并不意味忽略正气在治疗中的作用。致病因素与机体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是邪正消长动态变化的过程,贯穿在温病的始终,决定疾病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因此温热病治疗学在重视祛除病邪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正气的调养和顾护。比如吴又可治疫顾护胃气,叶天士治温顾护阴津,吴、叶二人的思想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由于温邪不耗胃津,必耗肾液,而阴液耗损,正不敌邪又是温病传变的病理基础,因此在祛邪的同时,有效防止阴液耗损,及时生津补液,是提高临床疗效,截断病势传变的重要环节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祛除病邪的目的就是为了安正,只有驱除了病邪才有可能安正。因为邪不除则正必伤,邪不去则正难复,前人所说的急下存阴即寓有此意。当然,随着病程的发展,正虚表现逐渐显著,出现正虚邪实的局面,此时治疗就非单纯祛邪所能胜任,必须采取扶正祛邪同时并进的邪正合治之法,如常用的扶正攻下、滋阴清热等法,就是针对正虚邪实的特定病机而确立的治法。由此可见,截断不仅强调祛邪,同时也注重扶正,只有邪去正安,才能达到截断病程发展的目的 。 4 截断扭转的意义评价 截断扭转是温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思路,它丰富了温病治疗学的内容,是温病辨治理论的新发展。从本质上讲,截断扭转是阻断传变,争取早愈。因为温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病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病情由轻转重,证候由实转虚。随着病情发展,温邪深入营血,往往导致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损伤,不仅死亡率高,后遗症也多。截断疗法强调阻断传变,早期治愈,对提高临床疗效和温病治疗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应当指出,在温病治疗中强调截断扭转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按传统的卫气营血和三焦等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因为两者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前者是一种治疗学的指导思想,后者则是具体的治疗学方法。在急性传染病治疗中应当把截断扭转和传统的辨证方法有机结合,在具体应用中不断补充,既病防变,主动攻势,立足在早期阶段消灭病邪,制止其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辨证中要注意抓先兆症。温病先兆症包括卫分先兆症、气分先兆症、营分先兆症、血分先兆症 。根据先兆症所出现的病机趋势及时用药,截断传变。急性传染病病势逆传,多由卫分直犯营血,逆传心包,出现高热并见痉厥闭脱出血等危重证,一旦有逆传先兆症出现,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有针对性地选用相应治法及有特殊功效的药物,以截断逆传。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存在差异,并非所有急性传染病都按卫气营血或始上焦终下焦的规律传变,故切不可将截断扭转机械化、庸俗化,不能简单笼统地以为截断扭转就是卫分即可清气,气分即可清营,营分即可凉血,必须针对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确定。否则,难免画蛇添足,徒伤正气,甚至引邪深入,加重病情,而背离截断扭转的初衷。 此外我们对截断扭转的实际作用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截断扭转作为温病治疗学的一个指导原则,要求我们在临床实践必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己任,要针对不同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其病理变化规律,探索有效方药,截断病情发展,争取早期治愈。但是就具体的疾病而言,目前截断扭转也不是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大体有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还未被人类完全掌握;其次,尚未寻找到有效的截断方法,缺乏特效的截断方药。这些应当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笔者也坚信,随着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对截断扭转的认识会更加深化,所遇到的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贝润浦. 截断扭转思想在美国临床的应用纪念姜春华诞辰90周年. 中医文献杂志,1998,(3):29-31 2 赵锡武. 赵锡武医疗经验.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47-50 3 姜春华. 姜春华论著集. 第1版.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05-607 4 王灿晖. 从截断疗法谈温病治则问题. 江苏中医,1997,18(3):3-7 5 夏永良. 论截断扭转在非典中的运用. 吉林中医药,2004,24(3):5-6 6 王秀莲,孟繁洁. 试论体质在温病截断治疗中的意义. 陕西中医,2001,22(9):540-541 7 姜春华. 扭转截断重祛邪,先证而治勿因循. 中国社区医师,2003,18(11):21-23 8 朱良春. 先发制病,早用通利. 中国社区医师,2003,18(11):23-24 9 陈杰,明立英. 截断扭转法在流行性出血热中的应用. 河北中医,1998,20(2):81-82 10 王秀莲. 论温病截断疗法的内涵与途径. 中医药学刊,2001,19(4):338-339 11 马健. 试论温病先兆症. 中国中医急症,1996,5(1):23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河南商城县多人被虫咬致死 为维稳未公布疫情
edwina 2010-9-8 10:19
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一种嗜血的虫子而感染上怪病,一部分人抢救无效死了。面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及卫生部门选择了沉默。他们认为,稳定压倒一切 蜱也叫壁虱,信阳当地俗称草别子。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爱躲在茶叶背面。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资料图) 8月24日,鲇鱼山乡平塘村村民鲍祥义的妻子,展示丈夫遗照 8月24日,丁勇席手持妻子病历,质疑伏山乡卫生院耽误医治,否则其不会死去。 鲇鱼山乡下马河村村医周世瑶的诊所门口,贴着泛黄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控知识问答》,经过培训后他才了解毒虫危险 河南商城县多名村民被蜱虫咬后死亡,国家疾控人员前往研究对策,该病称为无形体病,早发现可防可治 去年10月初,商城县鲇鱼山乡下马河村,68岁的季德芳患疑似无形体病死亡。在她出殡时,曾照顾过她的儿媳黄志菊因身体不适住了院。对症治疗后,黄志菊康复。 在季德芳去世的20天后,她的远房亲戚、同村49岁的妇联主任罗林英也因无形体病死亡。她死的第二天,曾照料她的二嫂突发高烧住院,按无形体病治后康复。 两家患者的家属均对记者说,她们在商城县人民医院陪护病患时,医生并未叮嘱过,那种病具有传染性。 记者了解到,卫生部于2008年2月19日,曾向各级卫生部门下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下简称《指南》)。 其中指出,蜱虫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商城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德强表示,知道该《指南》,但对于上述两家患者家属的说法予以否认。他说,医院对于蜱虫患者都是按照传染病要求防护的。 虫毒误诊为精神病 去年商城已出现因蜱虫而死亡的病例,但许多村医仍不认识此病,诊断为感冒、脑炎等 谈起蜱虫,王德强并不像村民杨富等人那么紧张。他说,这种病的临床死亡率大约在2%8%之间,死亡病例多发生于老年人。 资料显示,1918年1919年的美国大流感,死亡率最高时达到5%。 据王介绍,从去年起,商城县感染无形体病的患者中,死亡病例增多,这也让卫生部门加强了培训力度。关键是不要误诊。一旦误诊,出现并发症就很难救回来。 而在记者调查中,误诊并不在少数。 商城县探访的7起疑似病例死亡者,横跨去年夏天至今夏,初发病时首先找的都是村医,且都被诊断为感冒。 其中,曾泽平被错误诊断的病种最多。在治疗中,她却先后被诊断为感冒、精神病和脑膜炎等。 曾泽平住在商城县鲇鱼山水库边,去年夏天,她去拎猪食,忽然觉得很困。虽然在村医处被当做感冒,进行输液。几天后,因高烧,她开始胡言乱语,自称看到神鬼。家中请来大仙驱邪。但曾泽平每夜会疼醒一二十次。 随后,曾泽平被丈夫岳昌余送往商城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的医生说我老婆有精神病,我就把她送到了县精神病院。岳昌余说,在精神病院里,她被约束住,喂吃镇定药后,平静了很多。 几天后,曾泽平全身抽搐,大小便不能自理,又转到武汉某医院。治了五天四夜仍无果,曾泽平在剧烈抽搐中,咬烂了自己的舌头,被一辆救护车送回商城。 岳昌余说,救护车司机也是河南人,他很同情我老婆,说他一辆车就拉过五六个同样的病人,都是被虫子咬的,没治了。 鲇鱼山乡一名不愿具名的村医说,去年很多村医确实不知道还有一个疑似无形体病。 他记得,此前卫生部门曾就疑似无形体病给乡镇和村里的医生宣讲过,不过也就是随便说说,发些宣传资料,我们都没当回事,谁知道这病这么要命。 在患病和死亡人数都比较多的鲇鱼山乡下马河村,村医周世瑶的诊所门口,还贴着一张泛黄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控知识问答》。 周世瑶说,这是去年秋冬之际,卫生防疫部门下发的宣传单。当时,连续两名村民的死亡,使下马河村成为疑似无形体病的防疫重点村。 误诊为了牟利? 信阳加强相关培训,但误诊仍在发生,有村民质疑基层卫生院为让患者多吊盐水才误诊 今年5月24日,国家疾控中心派员到信阳,对商城、罗山、光山等5县85个乡镇的负责人进行培训,要求及时发现、报告和调查。 7月9日,任务被层层分解,信阳要求其自市级医院到村诊所,必须加强对疑似无形体病的防治培训。 杨富和商城县的所有村医都被召集,进行了培训。杨富说正因为参加了培训,才救了妻子的性命。 培训要求村医,遇到发烧者,一定建议其去乡卫生院验血,血小板和白细胞低于人体正常值,且日渐锐减,确定为疑似无形体病个例,要建议去信阳154医院救治。 今年6月,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丁凡一行赶赴信阳,商讨对该病的应对策略。 据信阳154医院感染科主任崔宁介绍,从去年起,该科已经治好了100多名感染无形体病的患者。只要初期不被误诊耽搁的话,这病太好治了。 但是,出于各种原因,延误治疗的病例还是在不断出现。 商城县人民医院一位负责人说,农民想省钱,只好去找村医;而输液是村医赚钱的主要项目,不排除有村医为了赚钱,先挂几天水再说。 调查中记者发现,也有村民质疑乡镇卫生院为赚钱,延误病患治疗。 伏山乡枫树村55岁妇女雷呈华,便是其中一例。 7月12日,村医余涛为雷呈华治病。两天,烧不见退。余涛联想到蜱虫咬死人的传闻,建议其去乡卫生院去验血。 这是余涛遇到的第一次无形体病疑似病例,以前也没人来村里宣传过这个。 在伏山乡卫生院,抽血化验后,医生告诉家属,雷患有急性肠炎,要住院。女儿丁保玉对此表示怀疑,我母亲半年前曾在商城县人民医院做过肠炎检测,没有任何问题。 4天后的7月18日,家属将雷转至县医院。雷被诊断为疑似无形体病,后又被送往信阳,在154医院,雷病亡。 医生说我们来得太晚了。丁勇席含泪说,他们怀疑伏山乡卫生院将雷留治4天,可能为了赚取医疗费。他们去卫生院讨要验血单,被告之结果正常,且已被县医保部门收走。 伏山乡卫生院院长张晶告诉记者,当时检查时,雷呈华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并无明显减少。她并解释说,这种病人体征每天变化很快,可能是在后期变化了。 公布疫情,止息恐慌 商城县村民因不了解疫情已产生恐慌情绪,信阳市、商城县卫生部门都不公布具体病例 虽然关于疑似无形体病的培训在村医中展开,但很多村民仍对此病感到陌生,并害怕。 传言开始盛行。在商城县城区,数人告诉记者,蜱虫侵入公园,已经咬死了几个在草丛游玩的市民。 记者走访商城县多个村庄发现,绝大多数村民至今都没有看到官方防治无形体病的宣传。在死者龚正成所在的鲇鱼山乡庙岗村杨桥组,一老者问记者,什么时候能救救我们? 他说,只要下地,就肯定会被蜱虫咬住。我年纪大了,不怕,咬死就咬死了,不种地吃啥? 有旁观者还建议,国家能否派飞机过来播撒杀虫剂,杀死蜱虫。这马上遭到反驳。蜱虫都钻在地里,你撒药有啥用? 目前,无论是信阳,还是商城县的卫生部门,都表示无法提供具体疑似病例的数目及患者名单。 据信阳市卫生局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信阳市政府曾经研究过如何宣传该病。今年4月份,市长专门听取了卫生系统的汇报,最后领导得出结论,在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尚未弄明白的情况下,大规模宣传容易造成群众恐慌,产生不稳定因素。 这位人士还称,信阳作为一个地级市,是否有权发布疫情,让有关领导难以把握。 伏山乡主管政法的一位乡领导说,政府之所以没有公开蜱虫疫情,是维稳需要,怕引起进一步恐慌,更何况病毒此时还未知。 而调查中,有村民向记者表示,政府若不公布确切疫情,反而容易产生社会恐慌。 记者获得资料显示,仅2007年3月到9月的半年内,河南共报告无形体病例79起,死亡10例。其中信阳72例,死亡9例。南阳市桐柏县7例,死亡1例。商城县在这半年内,报告了4例。 吴玉涛认为目前数据肯定超过资料上的。他估计,整个余集镇,从去年到现在至少有近百人被蜱虫咬伤。据吴所知,有3人因此病而死亡。 伏山乡卫生院院长张晶拒绝透露,伏山乡蜱虫叮咬的疫情,但她表示,被咬的人的确很多。 根据无形病防治指南的要求,发现一例疑似无形体病,要在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控中心网报系统,按乙、丙类传染病上报。 张晶还说,目前对于乡卫生院诊断出的疑似病例,并未网络直报。理由是,目前能检测的只是疑似病例,不知道是否该报。但已将情况向县卫生局汇报了。 吴玉涛认为政府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只虫的真实情况,至少人们知道该如何防治。只有公布疫情,恐慌才不会蔓延。 他告诉记者了这一幕: 今年6月,父亲吴德政出殡的那天,一个12岁的少年脖子上爬了一只小虫子,他的母亲发现后,尖叫一声。 人群霎时乱作一团,都慌了。 友情提醒 ●防虫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除虫 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因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所以不要直接用手将蜱虫摘除或是用手指将其捏碎。 http://news.qq.com/a/20100908/000199.htm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3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2010年普种麻疹疫苗问答录:持续更新
热度 18 fs007 2010-9-8 07:52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按:由于热心网友追问关于麻疹疫苗的事情,我特地编撰一个问答录,在此以飨读者,如果你有特别问题,请致信 xun.zhengxz@gmail.com ,我可以考虑加入此问答录中。新增问题三个。】 问:麻疹是一种什么病? 答:麻疹是一个令人恐惧的传染病,因为它有极强的传染性,如果你缺乏免疫力,与麻疹患者同处一室后你被传染的几率达90%,在疫苗产生以前,到了20岁,几乎人人都感染过麻疹。麻疹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同其它病毒性疾病一样,一旦发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只能依靠患者自愈。如果患者不存在营养健康问题,死亡率为0.3%,在不发达国家,如果有营养不良及医疗条件差,死亡率可以高达28%,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中,死亡率达30%。在中国,麻疹死亡率为0.08%左右。 问:麻疹如果发生,会引起什么后果? 答:麻疹往往引起多个系统的并发症,包括耳部感染、气管与咽喉部的炎症、肺炎、脑炎、与血小板减少症,在妊娠妇女,它引起流产、早产、及婴儿发育不良。在美国麻疹患者中,并发症达到30%,20%的人需要住院治疗。在1999年,全球估计因麻疹死亡人数接近90万人,2001年,美国红十字会联合其它国际机构在全球开展了“麻疹行动”,要在2010年将全球麻疹死亡人数减少90%,至2008年,全球因麻疹接种减少了78%的麻疹死亡。中国在2009年新增麻疹病人5万多人,其中死亡39人,从发病率上说是第七大传染病。 问:麻疹疫苗接种有什么效益? 答:麻疹疫苗针对贫困人口具有最大的效益,可以降低总死亡率的30-86%。单剂麻疹疫苗预防效果达95%。 问:麻疹疫苗有没有风险? 答:任何疫苗都有风险,麻疹采用的减毒活疫苗,Merk公司于1963年开始生产(Attenuvax),于1971年与腮腺炎、风疹疫苗合并成为三联疫苗(MMR),因此,现在的大多数资料都是关于三联疫苗的风险。减毒疫苗在理论上都存在变异毒株引起欲预防的疾病的可能性,要么再次变异产生毒性,要么存在着对低毒性病原的人群易感性差异。脊髓灰质炎由于其预防疾病已基本消失,发生疫苗诱发原疾病时可以清楚识别,如果发生在麻疹就很难判断了,疫苗本身也可以导致麻疹,但一般症状较轻。 问:麻疹疫苗具体有什么风险? 答: MMR三联疫苗会在20%左右的人发生不良反应,包括高热、急性关节炎与关节肿胀、轻度皮疹等,不到万分之1发生严重过敏反应,低于百万分之1的人发生脑炎脑病。1991-2001年间,美国共接种326万次麻疹疫苗,1.46亿次三联疫苗。国家不良反应报告系统登计麻诊疫苗有387次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数的万分之1.2;三联疫苗2.4万次,占总数的万分之1.6。疫苗损伤赔偿麻疹疫苗共有161份申请,54例赔偿;三联MMR疫苗共有749份申请(其中50例死亡),获赔247例。台湾77-98年麻疹疫苗有1次申请没有赔偿,MMR疫苗有13次申请5例赔偿。 问:我需要接种麻疹疫苗么? 答:中国是麻疹高发国家,故而强烈推荐进行有效的麻疹预防接种。 问:我孩子以前患过麻疹,他需要接种么? 答:如果有确切的麻疹病史,患者需要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必然发生免疫应答,因此,有麻疹病史者不需要接种。在美国如果有麻疹病史,医生不推荐后续接种。 问:为什么中国专家推荐有麻疹病史的人仍然要加强接种呢? 答:这个问题应当问中国的专家。减毒疫苗诱导的免疫力都可以持续多年,未减毒的感染应当产生不弱于疫苗的免疫力,一定会有免疫应答,提供持续终身的免疫保护。我不知道卫生部专家是否考虑了中国医生的诊疗水平,如果此前的诊断不准确,那就应当接种,因此,如果是疑是诊断,应考虑补种,但如果确诊过麻疹,就不必要接种及承担其相应风险。麻疹并不属于易于误诊的疾病。 问:最早应于什么时候开始接种? 答:美国、香港、台湾均推荐在1岁至1岁零3个月期间接种MMR,其后于4-6岁第二次接种。两次接种间隔时间起码1个月。美国疾病预防中心提供资料说,如果在1岁以内接种,由于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疫苗会被抗体中和,而不产生免疫应答。另有资料把母体抗体保护的时间延长到18个月。婴儿6个月内受到绝对的保护,此后减弱,可以持续到18个月。中国要求在8月龄接种第一剂,于1岁半到2岁接种第二剂。中国不是唯一推荐此种接种计划的国家。 问:哪些人不宜接种? 答:孕妇、重病患者、输血及血制品者不宜接种或宜缓种,免疫功能障碍者仍可接种,但需咨询医生。 问:麻疹可以被消灭么? 答:理论上可能可以。麻疹只在人类传播,偶见其它灵长类动物感染。如果人群免疫率极高,比如达到95%以上,可能可以消灭它,但麻疹传染性极强,还有动物宿主,彻底消灭它也可能不切实际。 问:为什么WHO 提出消灭麻疹这个目标呢? 答:WHO的目标不是要完全消灭麻疹,而是在全球范围内从2000年到2010年减少麻疹90%,阻止其爆发。有专家认为这一目标都很难实现。 问:如果我的孩子接种了2 次,需要第3 次接种么? 答:不需要。即使是你的孩子遵照中国的接种计划,在2次接种后,其产生抗体的几率已经达到99%以上,第3次接种完全没有效益,因此是不必要的。 问:为什么WHO 的专家说不管以前病史与接种史,小孩都要接种呢? 答:这样的说法不太负责,也不符合WHO的推荐与原则。对于群众性普种,WHO的原则是让人群接受起码一次麻疹疫苗接种(即所谓的给予第二次接种机会Second Opportunity for Measles Immunization),而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接种。对于不应当接种的人进行接种,是一种浪费卫生资源与引发反对接种情绪的做法,不应提倡。 WHO专家提到1994年英国实行普种,不管以前的接种史,那是因为那之前英国麻疹接种只接种1次,跟中国的两次接种计划没有可比性。而跟中国有可比性的,是香港1997年的普种,香港已经实行2次计划免疫,如果学生证明有过2次接种,就不再进行第3次接种。无论是英国,还是香港,都是根据流行病监测发现可能出现人群暴发麻疹而采取的紧急措施,跟中国目前采取的行动完全不相同,英国与香港都成功地扼制了麻疹暴发,说明了普种对遏制麻疹爆发的效益,香港的成功,证明了第3次接种是不必要的,纯属无稽之谈。 对于中国来说,唯一可能让WHO考虑接受第3次接种的情况是此前疫苗的无效性,如果有一次接种无效,或者中国疫苗有效性达不到第1次85%,第2次95%,比如,两次只有60%,那么两次合并,效果只有84%,于是进行第3次接种也就合理了。即使中国疫苗效果差,两次都只有80%的效果,综合效果也高达96%,不需要进行第3次接种!如果真是这样,卫生部需要公开诚实地面对公众。如果本身是劣质疫苗,再种1次,又有多可靠呢? 我注意到中国2009年麻疹发病率比2008(当年中国有14万多人发病)大幅下降,降幅几乎达到2/3(从每10万9.95降到3.95),多半是计划免疫的效果,在此时执行全国普种,似乎时机并非那么恰当,很有中国为了WHO的政治目标而蛮干的味道。因此,WHO的专家似乎让政治主宰了科学,是不适当的。 问:网上流传王月丹博士质疑此次麻疹普种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 答:王月丹博士敢于质疑卫生部的行为,是值得赞赏的,他质疑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中国的官员要习惯于被人质疑,不要动辄说人造谣,尤其是对方是专业人员的时候。没有人质疑就很危险,很容易搞大跃进,因为科学不等于盲目蛮干。王月丹博士作为免疫学专家,其质疑是有道理的,卫生部不应,也不能回避,应当向公众出示国内疫苗产品有效性的技术证据,有多少,出示多少,以释公众之疑。国外疫苗有效,并不标志国内疫苗就有效,前一批疫苗有效,并不表示后一批就一定有效。王月丹博士关于死亡率的计算并不完全对,但他提醒我们麻疹在中国的死亡率并不可怕,进行麻疹接种一定要平衡效益与风险,接种疫苗是有实实在在的风险的。 问:方舟子批王月丹,认为卫生部的举措不容置疑,你有什么看法? 答:蚂蚁批评骏马不会吃草。一个外行批评内行,不值一提。 问:你认为卫生部做法是否妥当? 答:中国的确在此前就向WHO承诺进行人群普种,以大幅减少麻疹的发生率与死亡人数。但中国卫生部的做法似乎从科学上有欠妥当。第一,普种范围过宽,要求此前已经按接种计划完成了麻疹接种两次的人第三次接种,乃至于有麻疹病史的人仍然要求接种,是不科学的;第二,没有哪个国家会强制国民接种,即使是免费的,仍然属于侵犯人权,卫生部应当采取柔性的措施,而不是刚性的强硬措施;第三,普种范围缺乏科学指导,中国在麻疹接种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如果只着眼于儿童,无疑会丧失大局观。第四,时机似乎不恰当,中国目前麻疹流行趋势不支持一次大规模的普种,因为现有趋势是大幅下降,普种后几乎无法判断普种是否有效,将会极大地防碍以后的相关免疫工作。 阻断麻疹传播的是人群免疫力,不是儿童免疫力,诚然,儿童多发病,但不排除未获得免疫力的成年人不会携带病毒进行传播,当麻疹流行时,成年人都会因为儿童时期的感染而产生免疫力,这是为什么麻疹在成年人少见的原因,但中国执行人群麻疹免疫已有30-40年,麻疹流行规律被打破,而各地执行免疫计划参差不齐,这就会导致很多的成年人因为某种程度的群体免疫而从未被感染,病毒可以籍着他们传播。中国需要针对成年人进行血清学研究,看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免疫力,能阻断病毒的传播,否则,在普种计划中,要包括成年人。 从人群免疫力的角度来说,如同WHO所表达的那样,如果所有儿童都接种起码一次,产生85%的人群免疫力,就可能阻断了病毒的传播。卫生部的重点应当是那些一次都未接种的也未患过麻疹的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儿童。在儿童中间强调每人必须接种,是属于想当然的蛮干。 问:我是成年人,需要接种麻疹疫苗么? 答:如果你从未接种过疫苗,也未患过麻疹。你需要接种,尤其是女性。如果你身内没有抗体,产生的婴儿就谈不上有母体抗体的保护,中国仍然是麻疹高发国家,所以最好执行接种计划,怀孕后不能接种,所以要考虑提前接种。美国免疫计划推荐年轻成年人(低于40-50岁),接种1-2次,中老年人,接种1次。 问:你对中国即将到来的麻疹普种计划持什么态度? 答:我支持WHO与卫生部的相应努力,但也希望WHO与卫生部的专家做好基本功,普种本身从来都不是目标,强制要求适龄儿童人人接种,既不现实,也违反科学原则,加大了疫苗副作用的发生几率。 普种的目标是让本身没有免疫力的易感人群产生免疫力,在中国条件下,说不定还包括成年人,这一切需要细致的血清学研究,而不是一味地蛮干。婴儿不是同一天生的,易感人群是在源源不断地增加的,期望一次普种就打断病毒传播,而缺乏人群免疫力具体研究,属于假科学之名实行的想当然执政。如果我的猜测属实,中国人群中未有免疫力的成年人起着宿主作用,中国的这次普种效益将比较有限,远不如英国1994年与香港1997采取的行动所取得的成功。而中国现有的流行趋势,将使普种的效果无法判定。 把疫苗浪费在已经有免疫力的人群是不适当的。那些已经接种过2次的人或者有过麻疹病史的人纯属浪费,而绝大部分接种过1次的人都属于浪费。把这些浪费用于从未接种也未患过麻疹的人,效益将是非常显著的。 问:你对家长们有什么建议? 答:家人的健康,自己要负责,医生与政府从来只有建议权,而作为监护人有最终的责任。如果你的孩子在规定的年龄范围内,此前未接种,或者只接种过1次,距此次接种1个月以上,你应当高高兴兴地带孩子去接种,并对医务人员表示感谢。 如果你的孩子此前已经接种2次以上,你需要拒绝接种,并向医务人员的好意表示感谢。 如果你的孩子此前确诊过麻疹,你需要拒绝接种,并向医务人员的好意表示感谢。 如果你的孩子有不适于接种的疾病基础,请不要误种,导致严重后果。 如果你家里成年人中有未有过接种史也未患过麻疹的,尤其是未来母亲,需要主动寻求接种。 公众需要支持王月丹博士的义举,习惯于向官方问责,要求卫生部出示疫苗安全与有效的技术资料——不是泛泛而谈我们的疫苗有多好的效果多么的安全,而是要具体的实验与检验资料。 问:你对卫生部与WHO 专家有什么建议? 答:没有哪一个国家实行强制免疫,中国也要遵守相应的底线,尽管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但那的确是你们的工作。免疫接种是需要签知情同意书的,是遵重人权的表现,希望看到中国政府把人权落到实处,而不是空口白话。 针对中国高发疾病进行人群普种有效疫苗,是一件利民护民的好事,如果让不科学的做法把好事变成坏事,那无疑就是最低能的表现了。中国政府的行政决策,应当更加公开透明,提早产生预案,给予公众更多的知情权,而不是象现在那么被动。 WHO专家需要学点政治,不要立足了狭窄的技术层面,忽略了促使成员国加强公共决策能力与民众认受度。另外还要加强业务水平,一个国际机构被人嘲笑,就不好意思了,损伤威信,不利于未来的工作。 问:如果这次我的孩子在普种中是第二次接种了,她(他)需要继续执行预定的计划免疫么? 答:不需要。计划接种的目的是给孩子接种两次麻疹疫苗,如果这一次是第二次接种,那她(他)就是提前完成了计划接种的目标。因此以后用不着接种第三次。计划接种把时间分开得大一些,免得把孩子打针打怕了。 问:有没有办法检查我的孩子是否有了抗体有了免疫力呢? 答:是的,可以检测抗体的。我在文中说做免疫血清实验,就是指随机抽查人群中成人,看是否90%以上人都有抗体。抗体检测虽然贵,已经是常规项目了。在北京,肯定有医院能做这样的检测。现代疫苗研究,早就是抗体时代了,检测疫苗有效不有效,过去看是否防病,现在都看血清中有没有抗体以及抗体滴度的高低。 问:我儿子出生5个多月的时候忽然脸上开始出现红点,第二天全身布满密密麻麻的红疹,妻子很着急要去医院,我说先不急,观察一天再说,果然第三天开始消退,第四天就彻底消失,皮肤又回到光滑白嫩,一点儿痕迹都没有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出麻疹,如果是,这算不算自身免疫系统发生过免疫应答? 答:麻疹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因此,在疫区的大部分人成年之后,都可能已经获得了免疫力,如果你太太曾经打过麻疹疫苗(中国自1978年开始大规模麻疹免疫,因此可能你太太可能有过接种史),那么她也有免疫力。在婴儿出生后,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着他们不患麻疹,在6个月内,几乎受到绝对保护,此后保护能力逐渐减弱。因此,WHO在麻疹高发区建议从8个月开始接种,来自母体的抗体是为什么8个月接种效果不如1岁才开始接种更好的原因,打入的疫苗如果被抗体消灭了,就不会诱发自身的免疫应答。 如果缺乏母体抗体保护,婴儿一样也会发麻疹,最近香港学者陈伟明等总结的一份报告中,最小的麻疹患儿只有2个月大。小婴儿患麻疹,其恢复时间较快,发热之后出疹子也快,但其发热时间也平均有5天,开始发热后两天内出疹子,而更大的婴儿则有7天发热时间,4天后才出疹子。除了发热,婴儿还会有上呼吸道症状,比如鼻塞,咳嗽,90%以上的婴儿都会有。综合考量,我认为你儿子5月大时患的不是麻疹。如果是的话,你们不大可能不去医院就这么轻松地过去了。 我知道你下一个问题多半会问,如果你的儿子患的不是麻疹,那会是什么病?根据有限的病史资料,可以有很多的可能性。我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性,另一个是一种有趣的可能性。 你儿子可能患的是德国麻疹——正式学名叫风疹,也就是MMR三联疫苗中那个R要预防的疾病。顾名思议,德国麻疹是德国人发现的一种麻疹,它远不如麻疹历害,但临床表现象麻疹。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德国麻疹象感冒一样,甚至不如感冒那么严重,很多人甚至注意不到发疹子就过去了,病程也比麻疹短得多。德国麻疹发热不历害,所以你不提发热,其疹子先从脸上发,然后扩散到全身,一般3天后消退(德国麻疹又叫三天麻疹)。德国麻疹对儿童损伤不严重,但为什么又要做成三联疫苗呢?保护未来母亲,如果母亲在妊娠中发感染德国麻疹,有严重后果,引起流产或者风疹婴儿(先天畸形),故而儿童免疫计划中要加入德国麻疹。同样的道理,MMR中的另一个M,是保护未来的父亲,儿童发病不严重,但对未来的父样就损伤大了,引起不育。那么你的儿子需不需要继续风疹免疫呢?需要,尽管他极大可能患的是风疹,但很难确认,能够引起类似表现的因素太多了。 另外,如果你夫人大量饮酒,然后给孩子喂奶,那么小家伙也会醉的,小家伙醉了,说不定就会起那么些疹子,表示抗议:)。如果母乳喂养,小孩对某些食品过敏,也可以出现过敏性皮疹,妈妈一旦停那些食物,就很快恢复了。 问:我的孩子在 8个月接种了一次麻疹疫苗,然后在XX时候又接种了一次MMR(麻风腮)三联疫苗,现在需要接种么?如果多接种几次,具体有什么危害? 答:不管是几联疫苗,其中必然含有足量的麻疹疫苗,你接种两次就够了,再多种一次,并不具有什么效益。如果没有效益,为什么你要让孩子白挨一针呢?跟孩子商量一下吧。 麻疹疫苗的危害我在前文中具体提及过,不过,那是国外的资料,中国的疫苗,我查不到具体的资料,因为疫苗的严重危害,需要极大样本,只有市场后监测与研究,才能发现,而中国没有这一环节,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的。你的孩子既然已经有99%以上的把握对麻疹有了免疫力,为什么还要冒搞不清楚的风险呢? 中国需要加强市场后研究与监控。1999年,美国唯一上市的轮状病毒疫苗,轮盾疫苗(RotaShield)被发现显著增加小儿肠套叠的风险。小儿肠套叠,在正常人群只有0.03-0.05%的几率,即使轮盾疫苗增加其风险3-7倍,也要多达万人接种才能增加1-2个病例,所以前期安全性研究根本无法探测到这样的风险增加,只有靠疫苗上市大规模使用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才能发现,而美国疫苗副作用汇报系统在其中就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一系统是美国政府组织的,让人们针对疫苗使用后发生的副作用进行自愿汇报的体系。在轮盾上市后,大量的小儿肠套叠引起了关注,随后研究证实了疫苗的确引起肠套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随即发出警报,取消对它的推荐,该产品随后撤出市场。 WHO就有针对疫苗副作用的国际汇报机构,中国尚未加入。如果中国政府持续地忽略疫苗的副作用监测,无疑是对人民的健康不负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间的力量应联合起来,创造一个民间的疫苗副作用监测体系,事实上,即使中国官方创建疫苗副作用监测体系,中国民间力量仍然需要一个监测体系,以形成互补作用。在美国,监测市场后副作用的体系就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互相补充。 问:我的孩子在 8月大接种了第一次麻疹疫苗,不久将计划进行第二次的MMR(麻风腮)三联疫苗,那么我是否应该放弃这次加强免疫呢? 答:这一次加强疫苗只有麻疹疫苗一种,如果你考虑给孩子接种三联疫苗,就不必进行这次接种,因为你随后接种三联疫苗让这次接种变得没有意义。相对而言,选择这次单种麻疹,而放弃随后的三联疫苗,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因为这一次麻疹普种提供的是单一的麻疹疫苗,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更应该按计划接种接种多联疫苗,可以减少孩子的不适与疼痛。否则,你这一次接种了麻疹,其后还得寻求风疹与腮腺炎疫苗接种,如果再打三联疫苗,这一次就多余了。 问:我的孩子已经接种过两次疫苗了,我能不能在北京找家医院查一查他有没有抗体? 答:在国外,麻疹抗体检测已经是医疗常规了,国内可能只查对于急性感染有意义的IgM抗体,而不查IgG抗体,后者才是鉴别孩子是否有长期免疫力的指标(但对临床诊断也还是有意义的,只是中国医院不查而已)。如果你的孩子接种过2次,那么他(她)有抗体的几率超过99%,用不着查了。 如果你实在想查,在国内其实大医院都有能力查,只是成本很高而已,如果你能找到一批人一起查,找在医院内工作的朋友帮忙,定购相应的试剂盒,你在医院的朋友还能出研究论文。目前国内大部分针对麻疹IgG抗体都是研究中查的,大学医院都应该有此能力。 IgG抗体的滴度,国外认为120mIU/mL以上就有保护价值,其实低于此值可能也有部分的保护价值。 问:我的孩子在 8个月刚打过麻疹疫苗,如果这次打,她(他)只有9个月,我应该打么? 答:如果你现在打,孩子仍然能得到足够的免疫力,但我不建议现在马上又打。在1岁以内最好只打一针,第二针留到1岁以后。来自母体的抗体可能对1岁以内的婴儿疫苗起作用,减少免疫应答的机会,因此最好把第二针留到1岁以后。 问:我娃娃查出鸡蛋过敏,网上都说不能打,但医院说只要以前打过就可以打,对吗?但是以前打麻疹疫苗是不知道鸡蛋过敏啊。 答:由于麻疹疫苗是用鸡蛋胚培养的,因此医务人员曾经认为对鸡蛋过敏的人不能打,但后来的研究证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对鸡蛋过敏的人也可以打麻疹疫苗。如果以前打过都不出问题,印证了这一说法,因此可以放心地去打。 问:我儿子4 周岁,去年这个时候得过高热惊厥,在医院打的消炎针之后就好了,一直到现在也没在发生高热惊厥过,请问我们家宝宝可以打麻腮风吗?高热惊厥在不在禁忌范围内。还有我儿子这周感冒了,好了以后要过多少天去打麻腮风针呢? 答:你儿子的情况,可能是某种细菌感染引起高热,随后发生高热惊厥,经抗细菌治疗治愈。因此,不存在什么禁忌。感冒会诱发身体处于免疫反应状态中,影响到疫苗的效果,有研究证实,在感冒后一个月内打麻疹疫苗,不能诱发免疫应答者比例显著增高。因此,你应当等儿子感冒好了一个月后再考虑接种相关疫苗。 问:为什么这一次免疫称为强化免疫呢?麻疹免疫能强化么? 答:强化免疫的说法是错的。一个典型的强化免疫疫苗是乙型肝炎,一般乙肝疫苗要求3-4次免疫,如果仅仅是一次免疫,即使部分人产生了免疫应答,其抗体滴度很低,免疫效果不好,其后的加强免疫,可以显著提升这些人的免疫应答水平。以健康成人为例,在给予10µg疫苗后,第一次免疫只有31%的人产生高于100mIU/mL的抗体滴度,而第二次后提升到42%,第三次提升到89%(所以有人建议免疫四次)。 在麻疹免疫,没有强化免疫一说,因为抗体滴度的提升,只在6个月内有效,其后降至第二针以前的水平。麻疹免疫的第二针,叫补种,按中国的计划免疫,第一次接种后,有15%的人不产生免疫应答,而第二针是针对这15%的人去的,由于检测抗体对于补种一次的成本要大很多,所以其他85%的人就为这15%的人牺牲一次,多接种一针。由于第二针往往达到95%以上的效率,所以最后只剩不到1%的人不产生免疫应答——其中说不定有的人天生就难以产生免疫应答,因此,再叫99%以上的人为不足1%的人牺牲,还不知道这牺牲是否能使他们产生免疫应答,是不必要的,第三次接种是不必要的。 免疫能力并不单看抗体水平,麻疹免疫后抗体水平会持续下降——道理很简单,身体维持与产生这些抗体是有代价的,如果无用武之地,就浪费了,因此身体在发现麻疹入侵的风险很小时,会自动减少抗体的产量。免疫过程中要产生记忆细胞,如果再接触病原,身体迅速恢复抗体的生产,提供相应保护。即使你身体内抗体水平降低到有保护效力的120mIU/mL以下,也能得到免疫保护,就是这个原理。 麻疹免疫应答几乎是全或无的,如果应答了,就产生了足够提供保护水平的抗体与记忆细胞。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你感染麻疹,野生的麻疹病毒毒力更强,你的免疫系统反应要激烈得多,必然产生免疫应答以消除病毒,产生的抗体水平可能四倍于麻疹免疫所能产生的抗体,你的身体会更加“深刻”地记住这些病原,这是为什么确诊了麻疹,你就根本不需要考虑接种麻疹疫苗的原因。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46795 次阅读|29 个评论
我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科发展报告
fqng1008 2010-9-7 17:07
一、学科概况 1.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科队伍 (1)学科队伍情况:我国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各级医师约7500人左右,其中包括:①地级市以上的传染病医院近200家,约1500位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医生,是该领域的主力军;②各县级以上中医院的肝病、爱滋病和从事其他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2300人左右;③各综合医院传染科、儿科、皮肤性病科、中医科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2200人左右;④各结核病院(胸科医院)、防治所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500人左右;⑤各血吸虫病医院、防治所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500人左右;⑥各儿童医院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200人左右;⑦各皮肤性病医院、防治所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300人左右。 能够得出这样一个数目,是因为大陆从事传染病工作的中医实际上都是中西医结合医生,与国外和港澳台的纯中医明显不同,他们在临床工作中,无论诊断还是治疗都是采用的两套体系、两种方法。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的建设情况:2006年确定的建设单位有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天津市传染病医院、河北省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上海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周口市中医医院、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共16家。目前已分成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3个小组进行网络性协作研究。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重点专科建设情况:2002年确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青海省中医院、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 、解放军302医院等10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肝病 重点专科 建设单位(2006年通过验收);2006年确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艾滋病临床基地的建设单位有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天津市传染病医院、河南省上蔡县中医院、湖北省随州市中医院、江西省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安徽省利辛县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等9家。 2.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交流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与2006年2月成立,暨举行了全国第一届学术会议。会议由深圳市东湖医院承办,收到论文323篇,实际到会代表280多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房书亭副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宇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陈智教授、广东省卫生厅廖新波副厅长、深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刘应力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院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Robert Coombs教授、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管轶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朱托夫教授等16位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第二届学术会议拟今年11月在北京举行,由解放军302医院承办。 (2)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年会于2007年10月19 ~ 20日在广东省深圳市花园格兰云天大酒店召开,会议除进行了有关工作外,还进行了学术交流,并请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同意后,举行了国家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筹备情况报告会,由杨龙会处长亲自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叶永安教授报告了病毒性肝炎中医专项及发热性传染病基地建设筹备情况,中国科学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王健主任报告了艾滋病中医专项筹备情况,吉林省中医药研究院王玉研究员报告了耐多药肺结核中医专项筹备情况。 (3)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前,已有大量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论文在国内外多次学术会议上交流。比较集中的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肝病学术会议、中西医艾滋病学术会议。初步统计,九五以来约2600余篇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论文参加各级学术会议交流。 3.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的论文、著作和科研成果 (1)著作:九五以来正规出版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著在60本以上,其中直接以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命名的著作如下:杨培明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吴子明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马彦平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与流行病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邓永诚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用全国卫生院校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实验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刘金星主编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年) ; 蔡宝昌 , 赵国平 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病》(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张书文 主编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系列教材》(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年)赵正洪主编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 (2)论文:根据多种检索系统的初步统计,九五以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论文在3000篇以上,除极少数病种外,基本涉及了绝大多数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 (3)立项课题和科研成果:九五以来初步统计,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立项课题仅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就在100项以上。 在科研成果方面,我们仅收集了2006 ~ 200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有关传染病的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6年三等奖1项,2007年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二等奖1项,2007年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中包括适合艾滋病防治示范区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的临床实践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的研究、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系列研究及开发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影响、艾滋病常见中医证候的研究等。 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共5项成果获得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扶正化瘀法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抗药性恶性疟防治药青蒿素复方的研发与应用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常见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的制定 制定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标准的工作任务很重,我们还没有起步。目前已经形成的标准如下:(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制定的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2)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方案(2003年);(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06年);(4)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2004年5月于湖北宜昌);(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2004年);(6)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制定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2004年)。 5.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的筹备 2007年8月由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报》(季刊,粤内登字B第11101号),今年已经出版了第1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申请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双月刊),已于2005年10月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些公关工作仍在进展中。 二、存在问题 1.学科的交叉和重叠 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交错和重叠,传染病和艾滋病、肝病、热带病、结核病等的混杂,存在定位不准的情况。例如在研究生的论文、开课等方面有时难以区分;中医有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艾滋病专业委员会、世中联肝病专业委员会等,工作目标和任务交错和重叠。 2.临床研究缺乏规范 刘建平教授采用系统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多项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试验文献,发现随机分配注意不够、盲法与安慰剂对照使用较少、组间对照可比性差、中草药质量难以控制、治疗效果可信度低、副性事件缺少报告等是主要的问题。 3.药物质控无法保证 以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为例,迄今文献报道的验方已不下千首,多是自搞一套,很少进行严格的重复性验证。除了弄虚做假的因素之外,药物品种、产地、采集、贮藏、炮制、制剂加工等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例如大黄,50多个品种,产于十几个省份,各地气候、土壤不同,挖根取茎时间各异,炮制加工方法有别,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则相差甚远。再加上一个常用处方,几味乃至几十味药杂在一起,煎煮方式和时间不同,其中的配伍变化更加复杂,各药物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情况尚难弄清,血药浓度及其维持时间无从把握。因而,药物的质量控制难度很大,也往往产生一些偏倚。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辨证论治和随症加减不说,固定组方亦药多而杂,关键还在于并无确切的突出疗效。你组一方,我用一药,蜻蜓点水,蜂拥而上,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事倍功半,既无法肯定疗效,又难以深入下去。 4.医疗模式比较混乱 (1)管理不力:在医疗市场化的推动下,很多带有欺骗性、误导性的宣传和广告,使患者上当受骗,耽误病情,浪费财物,在乙型肝炎、性病等病种中十分普遍。 (2)过度治疗:由于医疗市场化,我国的医疗行为存在着严重的滥用检查和过度治疗。例如慢性乙型肝炎,一方面部分患者未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而采用缺乏实际效果的所谓特效疗法,另一方面存在某些患者过度抗病毒治疗问题。分析其原因,一是患者的求医心切,特别是某些用人单位的过分要求;二是某些医生缺乏专业修养或者医德,尤其是民营医院;三是某些厂家的学术攻势,使联合、序贯的长期治疗矫罔过正;四是目前的诊疗指南尚不完善(我们将在下文讨论)。过度抗病毒治疗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导致有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则会诱导大面积的病毒变异和临床耐药。。 (3)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大医院的门庭若市,患者入潮;另一方面是中小医院惨淡经营,门可罗雀。导致医疗资源和技术力量的严重失衡和浪费,实际上也是个管理问题。 三、发展前景 1.临床研究 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药物防治传染病的确切治疗作用和机理。首先,根据现代医学的生物学原理,针对各个病种及其病型、病程和并发症,进一步探讨更为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次,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课题设计,如严格的病例选择和排除、肯定的随机双盲对照、确切的考核指标(如可靠的病原学检测数据、用药前后的组织学观察并长期随访等)、可靠的统计分析等等,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1)建立传染病病证结合的诊断评价标准: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分型论治,是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特色,需要建立的评价标准应包括对疾病的纳入、排出、病程及疗效等的评价标准,在用循证医学广泛分析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设立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家咨询,经过严格的数据统计分析,从效度、信度和反应度加以评价,还要进行微观辨证的研究,建立相对金标准的证候量表,有助于国际医学界接受。 (2)建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疗效评价体系:①对疾病的公认的常规疗效评定标准;②构成证候的指标变化的评定标准;③生存质量的评定标准,含通用的生存质量评定量表、体现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特点的通用生存质量量表和疾病特异性的生存质量量表。 (3)探讨各种传染病的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根据生物医学原理,利用循证医学方法,对以往的有效经验进行严格验证,对疗效确切的中西医疗法进行优化组合,并设计和筛选新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制订各种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从而规范临床应用。例如某种传染病,应该如何治疗,用什么药物,不能用什么药物,什么治疗方案为首选或一线用药,什么治疗方案为次选或二线用药,最好能象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制订的肺结核治疗方案一样,一至三线药物有哪些,初始病例用什么,耐药病例用什么,巩固期用什么,如何联合用药、用药的时机、用药的完整疗程、用药的剂量和规律等等,都有明文规定。在准确用药方面要进行方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如作用原理、构效关系、量效关系、配伍效应、药代动力学等,方能进一步提高辨证论治的疗效。 2.基础研究 (1)中药研究:包括道地药材与中药标准化的研究、中药的毒理学研究、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等等。 (2)剂型研究:以高效、速效、长效,计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生产储存、携带运输、服用方便为原则,研制受国际医学界欢迎的中药新剂型,充分吸收现代药剂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不断推出适合中药的经皮吸收、控释系统、靶向药物等新剂型,同时加强用可靠准确的科学数据和理论阐述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优化组方研究:拆方研究是优化组方的前提,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采用正交试验法、正交T值法、撤药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均匀分析法等进行。有效组合成分(部位)的提取研究包括系统提取分离法、化合物群分离法、三元论结构分析法、单药提取研究法、目标成分提取法等等,采用整体和离体相结合的方法,找出有效组合成分(部位),并研究主要有效成分、次要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间相互作用(增效、减毒),在此基础上考察有效组合成分(部位)的相互作用,再回到多指标的药理试验、计算机优化处理,找出能代表总体药效的最佳活性成分及其配比,并进一步研究最佳组合的作用机制。 3.主攻方向 (1)感染性疾病的免疫调节:临床上,有时应用足量抗生素来处理敏感菌所致感染,结果也未必完全令人满意,原因在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在与病菌斗争中起决定性作用。许多中药复方的抗感染作用也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自身免疫力,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来实现的。不少临床报道提示,中医药对机体内环境的改善作用,可与抗感染治疗发挥协同效应。 (2)细菌、病毒耐药株的治疗: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几乎遍及临床的常见病菌,也涉及各类常用抗生素,有些抗菌新药面世不久就出现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因此,减缓和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关键,已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新药的开发,而应以预防为主,合理用药。然而,中医药对改善细菌耐药问题有不少办法,机理包括逆转细菌耐药性、消除质粒作用、增敏作用和抑菌作用等等;中医药对病毒耐药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现代医学的难点,往往就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突破点,一是发挥整体调节的优势,二是结合药物筛选,如青蒿素对于疟疾耐药性的治疗,就是典范。 (3)感染性疾病的功能和组织学恢复 减少毒性作用:对于感染性疾病出现的毒性反应以及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中医药配合可以菌毒并治或细菌、内毒素、炎症介质并治,发挥减轻症状、拮抗毒性的效应:①直接灭活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或加速毒素的排除;②改善内环境,调节机体整体功能;③拮抗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治疗所引起的不良效应;④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我们可以借鉴北京友谊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经验,争取找到1+12的临床效果。 改善临床症状:无论细菌性还是病毒性传染病,都可导致一些甚至是严重的临床症状,通过中西医结合整体调理方法,往往有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作用,从而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关键是如何设计实验,并拿出过硬的临床数据,以获得国际上承认。 促进脏器功能和组织学恢复:临床证实,中医清热解毒、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治疗配合现代医学方法,治疗各种传染病,完全可以促进脏器功能和组织学恢复,改善愈后。关键也在于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拿出严格的临床数据来。 4.主攻病种 (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已经开始降低,关键是已感染HBV和HCV 1亿多人中,部分正在向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癌演变,这是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艰巨任务之一。对于这些患者的的治疗,基本原则是清除病毒、逆转组织病理、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目前在清除病毒方面,西医优于中医,在逆转组织学方面,中医优于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下一步的任务是加大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力度,拿出具有明确的有说服力的数据,使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的诊疗指南变成实实在在的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指南。当然,要做的工作很多,任务也非常艰巨。 重型肝炎的治疗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重型肝炎常常合并感染,表现为条件致病菌的混合感染,症状不典型,药物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而感染又恰恰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增强免疫功能、减少耐药性、降低药物副作用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势态,为重型肝炎的抗感染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①直接灭活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或加速毒素的排除;②改善内环境,调节机体整体功能;③拮抗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治疗所引起的不良效应;④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例如我们已知,黄芪、人参、丹参、川芎等可促使内毒素灭活;穿心莲、蒲公英、板蓝根、金银花、山豆根等对内毒素有破坏作用;大黄、丹参、栀子、金银花、紫花地丁、黄连、黄芩等可抑制肠道大肠杆菌生长,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大黄、芒硝可以阻止内毒素在肠道内滞留,从而减少其吸收;清热解毒中药可以保护细胞线粒体结构及活力,防止内毒素所致的过氧化损伤。 (2)艾滋病:在我国,艾滋病正处入快速增长期,而且疫苗问题、副作用问题、耐药性问题、反弹问题等等,依然是艾滋病防治的难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点包括:①抗HIV中药和复方的进一步筛选,尤其是早期治疗和耐药株治疗的方药;②对于HAART治疗的病人,配合中药治疗以减毒增效,增加依从性,促进免疫重建;③艾滋病复杂多变的临床特点,确定辨病结合辨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④观察改善症状体征、生存质量以及减少机会性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措施。据悉,国家已将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单独立项,重点资助,艾滋病首当其冲。相信随着国家的重视和资助力度的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3)结核病:近几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给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人们造成了严重威胁。我国随着发病率的严重反弹,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以及导致的毒副作用和耐多药结核病明显增多。在临床上,配合中药以改善症状、减轻毒副反应、恢复肝功能和调节免疫功能,往往是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有些药物如白芨、炙百部等,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可用于耐药性结核病的治疗。国外有研究表明,天竺葵属植物 Pelargonium sidoides 根的含水丙酮提取物可以有效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获效的原因可能与其抗菌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发现,欧前胡中的有效成分欧前胡精有很好的体外抗结核杆菌活性,与乙胺丁醇、异烟肼等相当。澳大利亚和德国的科学家报道,利用桉树精油制成吸入剂可以治愈结核病,几乎没有毒副作用。下一步研究包括:①中医药配合抗结核治疗的减毒增效作用观察;②耐药性结核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新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如新发传染病已经获得不少经验,例如人禽流感诊疗方案已经制定,基本是中西医结合模式;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缩短平均发热时间、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临床常见副作用等方面具有六大优势。总之,对于新发传染病,我们应该积极态度,勇敢应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相信大有可为。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计划 (1)申请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双月刊,已于2005年10月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2)配合总会编写《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传染病分册》,并探讨从临床到理论的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 (3)积极申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争取有所收获。 (4)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网》。 (5)积极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做好国家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的申报工作。 (6)完成总会布置的各项任务和专业委员会的常规工作(如两年1次的学术会议和1年1次的工作会议等)。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3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超级细菌不是传染病
xupeiyang 2010-8-19 10:53
卫生部:超级细菌不是传染病 内地未发现病例 2010年08月19日01:46 新京报 吴鹏 我要评论 ( 0 ) 字号: T | T   昨日,一场有关超级细菌的研讨会在卫生部举行。一名与会专家对本报表示,超级细菌是一种感染,并不是传染病,公众无需恐慌。我国内地目前也未发现超级细菌感染病例。   昨日的研讨会由官员和20多名专家参加,对超级细菌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经过简单修改后,将正式上报卫生部。   超级细菌不是传染病   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8月11日刊登的一篇论文称,研究者已经发现一种超级细菌,它几乎可以抵御所有抗生素。目前,这种超级细菌已经从南亚传入英国,并很可能向全球蔓延。   在经历了非典和 甲流 后,多地报道称公众开始担心,是否又出现了一种暂时无药可治的传染病?   对此,昨日,刚参加完研讨会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系主任徐小元说,超级细菌和甲流、非典不一样,不是传染病而是感染。徐小元说,感染和传染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比如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可能会被感染,但并不会在常人间传染,大家不必恐慌。   徐小元还担任卫生部甲流临床专家组副组长,非典、人禽流感临床专家工作组成员。他表示,目前,中国内地并未发现超级细菌感染病例。对于内地何时会出现超级细菌,他并未正面回答,只是强调超级细菌并非传染病,而是一种感染,公众无需恐慌。   超级细菌并非无药可医   昨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向本报证实,在我国,香港曾有人感染超级细菌,但已治愈。   人民网报道显示,香港卫生署近日宣布,英美等国近期相继发现的新型超级细菌NDM-1,早于去年10月已经被发现存在于香港一名男病人的尿液样本中。   据媒体报道,香港病例早已治愈出院。瑞典的两例感染者经过综合治疗,也已经治愈出院,感染超级细菌并非无药可医。   徐小元还认为,超级细菌这一名字并不准确,而且容易被人误解,称为多重耐药菌或者多重肠杆菌属的耐药菌更为准确。   对于超级细菌的产生,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是抗生素的滥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抗生素的管理。   抗生素的滥用,医生有责任,但是,有的时候也是病人自己愿意使用抗生素。他提醒公众,抗生素药应该规范使用,而不能滥用。   ■ 新闻背景   细菌耐药性是个老话题   昨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接受央视采访时称,这次的超级细菌其实是一种酶,2008年以后已经被发现了,比甲流病毒的发现还要早一年。它的耐药性虽强,但是致病力并不强,死亡病例不多。   广东省疾控中心流行病研究所所长何剑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细菌耐药性是一个老话题,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像几年前出现过的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没有引起全球危害。他认为,这种基因只是增加了治疗难度,但不会出现像非典、 甲型H1N1流感 这样直接攻击人类的新型病毒。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者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   ■ 专家建议   疾控中心专家建议,建立细菌持续监测系统   要严格管理抗生素使用   《柳叶刀》中有关超级细菌的文章称,这种细菌其实是一种被称为新德里金属--内酰胺酶1的基因,简称为NDM-1。这种基因与细菌结合,能使绝大多数抗生素失去效力。而且多国报告了病例,并且有病例死亡。   中国内地虽然还未发现超级细菌病例,但是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刘起勇昨日认为,在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我国还应对某些细菌建立起持续性的监测。   刘起勇认为,超级细菌具有多重抗性和高抗性。而这意味着,很多抗生素对超级细菌发挥不了作用。出现多抗和高抗的问题,就是因为滥用抗生素造成的。他认为,我国应及时采取综合性的策略。   一是政府应进行导向性的措施,比如要求医生开处方时,没有必要用抗生素就不要用,如果必须要用,就必须提出临床的指标,在用的过程中,尽量留有余地。   另外,药品销售要严格把关。药店卖抗生素必须看处方。   同时,刘起勇提醒要重视兽药的使用,比如牲畜得病也在使用抗生素,也应该按规使用。好多细菌是人畜共患的,比如结核病。好多动物也可以感染结核和携带病菌。   最后,刘起勇说,加强监测,统一规划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了细菌监测,但是从总体来讲,还不是很系统全面,持续性也不是太好。   他认为,建立对抗生素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网络,有助于科学的有意识的对其耐药性进行追踪。如果有细菌发生了耐药性,我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对某种抗生素先暂停使用?这样过一段时间,细菌对这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就会恢复。刘起勇说。 我要评论( 0 ) 相关阅读: 英国专家称超级细菌基因强悍 难治但易防 2010.08.18 滥用抗生素成就超级细菌 专家呼吁反思 2010.08.17 超级细菌蔓延全球 已致死一人多为旅行感染 2010.08.14 专家称超级细菌报道有误 危害不如SARS甲流 2010.08.15 南亚发现新超级抗药性细菌 可能在全球蔓延 2010.08.11 广东部署防范超级细菌 已储备治疗药物 2010.08.14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934 次阅读|1 个评论
传染病研究优秀国际论文 by F1000 Factor
xupeiyang 2010-8-9 13:27
详细信息见 http://f1000medicine.com/browse/INF 国际医学专家按F1000 Factor评出的传染病研究国际优秀论文,你可以选择查阅近一周至近五年发表的优秀论文。 可按以下分类进行检索查阅: Infectious Diseases Antimicrobials Drug Resistance Bacterial Infections Bioterrorism HIV Infection AIDS: Basic Science HIV Infection AIDS: Clinical HIV Infection AIDS: Vaccines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Nosocomial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without HIV) Tropical Travel-Associated Diseases Viral Infections (without HIV)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3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提纲)
fqng1008 2010-7-31 08:55
这可能是我退出江湖(中医学术)前的最后一个想法,但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想法。不过,写出这部小册子应该不成问题。下面是每章的题目: 一、绪论: 1.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 (1)是什么 (2)为什么 (3)做什么 (4)怎么做 智者察同:伤寒=温病=传染病(感染病) 愚者求异:伤寒温病传染病感染病 2. 从寒温分化到中西合流 (1)混沌状态:早期医家对传染病的朦胧认识 (2)伤寒一统:张仲景的医学贡献 (3)伤寒补亡:对温病学派的促进作用 (4)寒温分化:温病学异军突起 (5)寒温合流:近代医学的正面要求 (6)中西一体:现代临床的必然趋势 二、《内经》辨证论治萌芽 1.《内经》外感病概念辨析 2.《内经》的六经分证及对《伤寒论》的影响 3.《内经》的其他辨证方法及其衍变 4.《内经》外感病的病因学说及其影响 5.《内经》的疾病传变学说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伤寒论》开启先河 1. 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 2. 六经的实质与对《伤寒论》研究的反思 3. 六经辨证 能够提供哪些借鉴 4. 六经辨证的历史局限 5. 主证、兼证、变证与坏证 四、温病学派异军突起 1. 宋代伤寒补亡与温病学的产生 2. 吴又可的戾气学说 及其夭折 3. 叶天士 《温热论》的价值 4. 吴鞠通《 温病条辨》及其他 5. 温病辨证学说反思 五、寒温合流虎头蛇尾 1. 风起云涌的寒温之争 2. 顺理成章的统一呼声 3. 难以取舍的辨证纲领 4. 不了了之的未竟大业 六、分型论治偶得必失 1. 阶段论与随机论 (1)注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辩证体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2)注重症候排列组合的辩证体系: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2. 分期辨治为什么衰落 3. 辨证分型论治的兴起 (1)脏腑学说为中医理论核心的提出 (2)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观念的形成 (3)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七十年代以来,为使诊断规范化、疗效客观化,全国范围内相继成立了研究协作,各个病种相继制订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 4. 辨证分型论治的缺陷 5. 传染病辨证呼唤新的模式 七、中西结合势在必然 1. 与时俱进:当代临床对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几点要求 2. 求同存异: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基本理念 (1)病因学一体化 (2)病机学一体化 (3)证候学一体化 (4)诊断学一体化 (5)治疗学一体化 (6)预防学一体化 (7)护理学一体化 3. 因病制宜: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重点突破 (1)新感温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 (2)伏气温病(血液途径传染病):缺乏新感入络的病因学说;缺乏伏气温病的传变理论;缺乏伏气温病的辨证体系 4. 分期论治:病机、证候与治疗的辩证统一 (1)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 (2)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 (3)重心治疗与随症加减 八、新思维示范 1. 乙型肝炎肝硬化 (1)辨病征:表征,里征。 (2)辨病程:平稳期,进展期,坏症期。 (3)辨病情:A、B、C分级。 (4)辨兼夹:8个兼夹证。 (5)辨坏症:5个终末期表现。 2. 艾滋病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段论”:祝味菊构建的感染病辨证体系
fqng1008 2010-7-23 09:27
最近对构建传染病辨证体系有些新的想法,于是上溯内难,下及当代,发现近代名医祝味菊先生的五段学说值得关注。 一、祝味菊其人其事 祝味菊(1885~1951年),浙江绍兴人。其祖上世代业医,自幼耳濡目染,髫龄即熟知医药病名。弱冠后其姑丈严雁峰公先后延聘宿儒刘雨笙等教授医经。l9l7年,四川省招收军医,祝氏应考入学,攻读2年后,因政事动乱,医校改组,乃随教师石田东渡扶桑,在日学医,接受了新的医学理论。归国后,出任四川省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主政官医院7年,颇具医誉。 1926年为避川乱,祝氏自成都至沪上,1年后感时医对急症重病缺少良法,遂不顾一切,奋然悬壶,并一反沪医时风,以擅用温热见长。冯伯贤在主编《上海名医医案选粹》时,将其列为上海名医。祝氏临床以内科擅长,尤以善治伤寒著称,碰到重病,每敢独力承担,常能起重笃而救险难,章次公称其在祝先生只是家常便饭)。由于医疗影响日渐扩大,逐渐形成了祝氏医派。时有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之子,因误用凉药,几致不救。后邀祝氏诊治,先生力排众议,用峻热剂挽救于旦危之际。徐小圃原先崇尚吴门温病学派,经此一事很受震撼,于是一反过往作风,得心应手,遂有祝派之称。又有武进陈苏生,向守其师承轻淡之术,闻知小圃先生的用药,是受了祝味菊先生的影响,为此不揣冒昧,单独前去拜到门下,后成为祝派发扬光大的传人。又王兆基亦是因病,经他医用辛凉滋阴药久治不愈,经祝氏改予温潜之剂,其恙若失,因受业于门下者。 祝氏不但注重临床,还热心于中医教育,曾与沪上名医徐小圃共同筹建上海景和医科大学,后因战事未能正式开学。旋即应聘担任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1935年新中国医学院成立,先后出任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新中国医学院院长等职。抗战前,曾与德籍医师兰纳在沪合资开设西医会诊所。因其中、西医学造诣均深,且又博闻强记,极有口才,凡与其共过事者,莫不佩服之至。徐相任先生言其辩才无碍,辟易千人,国医中之不羁才也。陆渊雷称其君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其造诣非余所及。连生性自负过人的章次公先生,也奉手承教,俯首无辞。兰纳是外国医师,与之结交并共同合组诊所后,亦深感获益良多。 祝氏既反对崇古尊经,也反对崇洋媚外,力主中医科学化。章次公说:在20年前,我和祝君及陆渊雷君一同在上海国医学院教书。在那时,祝氏就主张中医要革命。他说要发皇古义,一定要融会新知。这种主张,当时除我和陆渊雷君外,宗兄巨膺、盟兄徐衡之也是竭力支持的,此外就很少同志了(指在上海)。但由于祝氏中医造诣较深,十分雄辩,医疗声誉很高,因此关于变革中医的主张影响很大。 祝氏著作较多,有《伤寒质难》、《伤寒方解》、《伤寒新义》、《金匮新义》、《病理发挥》、《诊断提纲》、《脉学举隅》等,后辑成《祝氏医学丛书十种》。其中《伤寒质难》一书,由祝氏口述,陈苏生执笔,于1950年出版发行。期望能够引起中医倾向于科学的趋势,能够引起西医重行检讨中医的兴趣,从而促使彼此泯除新旧之成见,合中西医为一家。《伤寒质难》在付梓前曾经陆渊雷先生作文字修润,陆自称予交祝氏君久,知其虽工医,颇不汲汲于著书,既得陈君而著书矣。复不汲汲于印行,今竞印行者,诚所谓因缘凑合,非有所勉强也。质难稿初成,予尝为之稍润色。及其砌板,又为校阅一过。《伤寒质难》出版后,医界咸为推重。徐相任称是书于工作方面,则兼采新理;于治法方面,独运匠心。开中西沟通之先声,成古今未有之巨著。秦伯未谓是书虽以伤寒为名,绝不同于张仲景一家,上而素灵,下而叶吴,均有论及。章次公论是书为我们找到了新的出路,不但在现阶段中西医间筑成了联系的桥梁,而且指示着今后医界研究工作中应努力的方向。 二、八纲辨杂病,五段论伤寒 祝氏在《伤寒质难发凡篇第一》中指出:彼实质诸病,不外形体之变化;官能诸病,不外作用之失调;传染诸病,一言以蔽之,客邪之外侵也。实质官能病,中医谓之内伤,谓之杂病;传染诸病,中医谓之外感。他提出了八纲辨杂病,五段论伤寒的主张,即采用八纲辨证论治内科杂病,采用五段辨证论治外感伤寒。因为他认为,广义之伤寒,包括一切传染病而言也。 八纲辨证渊源于张景岳的阴阳六变说,嗣后清代程钟龄又提出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然而,直到祝氏在《伤寒质难》一书中才创造性地提出八纲一词,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同时,他第一次给八纲中的四对辨证范畴下了定义,确定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他说:阴阳者,盖指病能而言也,病之分阴阳,所以别体用之盛衰,测气质之变化也,至于寒化为阴,火化为阳,人里为阴,出表为阳,虚者为阴,实者为阳,隐然又执八纲中之大纲矣。表里者,指疾病之部位而言也,病之分表里,所以明内外,定远近,别亲疏,知顺逆也,寒热者,指病能之盛衰而言也,病之分寒热,所以明气血之多寡,察抗力之盛衰也,虚实者,指正邪消长之形势而言也。总之,祝氏完成了八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完成了理论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飞跃。当前,对于八纲辨证理论,则认为是在祝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 五段辨证是祝氏在外感热病辨证上根据五段病理独创的方法。他认为张仲景是正气为本的学术中坚,辨伤寒宗六经而不泥,认为仲景六经名词,系代表人体抗邪所发生之六大类证候,六经所固定之证候,初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是以后人于伤寒六经之外,又有温病三焦之说。他看到了六经的局限性,认为要发展伤寒学说,切合临床实际,应该跳出六经的圈子,寻找新的理论。六经证候,既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则六经名称可废也,利用六经名词,以代表各个抗邪程序,则六经名称存之亦可也。他说:一切外感,有机之邪,其抵抗之趋势,不外五种阶段。所谓六经症候,亦不出五段范围,于意云何,吾之所谓六经者,乃代表五种抵抗程序耳。太阳为开始抵抗,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过,太阴少阴同为抵抗不足,厥阴为最后之抵抗。一切外感,足以激起正气之抵抗者,皆不出五种阶段。此吾研究之创获,敢谓前所未有也。 三、五段代六经构建的传染病辨证体系 祝氏认为:疾病不能脱离人体而独立。病原繁多,随时代而变异;本体惟一,人体自然疗能虽百年而不易。故既病则病变之逆顾,预后之吉凶,人体抗力亦实左右之;是则体质之论,实为中医精神所寄。所谓伤寒六经病证,仅为利用以代表人体各个抗邪程序之代名词。但病变万端,六经所固定的证候并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遂不囿于前人之说,融纳新知,续予发挥,据其平生研究经验所获,创立以五段代六经,自成一家之说,虽叛古逆今,勿顾也。他谓一切外感性热病,无论其为六淫之袭,菌毒之激,人体未有不起抵抗者,抵抗之趋势,即证候之表现。人体抗邪反应不外体力之盛衰,抗力之消长;五段者,抗力消长之符号也。祝氏五段之说,对临床治疗迄今仍具启迪意义。 1.太阳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开始适度之抵抗 祝氏曰:太阳为六经证候之首,表病之主症为畏寒发热,发热之原因系邪正相搏,体温调节中枢受激;或为六淫外激致放温障碍,或为菌毒内激致生温亢进。发热之动机,对六淫之邪,欲酿汗而解表;对菌毒之邪,欲令产生抗体,以消内在之菌毒。诊视之要:外观表机之开合,内察正气之盛衰。释曰开之太过,名曰表亢;合之太甚,名曰表闭。气之太过曰亢,有余曰盛,不足曰怯,怯甚曰衰,不盛不怯曰和。其治开表以辛,和表以甘,制亢以凉,扶怯以温。故放温障碍,发热无汗:表闭甚而里气不亢者,法主辛温,麻黄汤;气怯而甚者加附子,即麻附细辛汤;表闭而里气盛者,法主辛凉,银翘散;气亢而甚者加石膏,即大青龙汤;表闭而里气和者,辛平宣散,葱豉荆防之属是也。放温激进,发热自汗;表亢而里气怯者,法主甘温;桂枝汤;表亢而里亦亢者,法主甘寒,白虎汤;表亢而里气盛者,法主甘凉,芦豉之类是也;表亢而里气和者,法主甘平,桑菊之类是也。要之,太阳伤寒首重解表,解表者,解除人体因抗邪诱起之反应,调正其本身营卫之不和。祝氏评曰:表何尝有邪,又何尝有风可祛,有寒可逐,有热可清乎!现代研究认为所谓病位在表,只是一种理论抽象,本质是机体对病邪诱袭所产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祝氏释解表主用汗法之机理,汗法可以调节亢温,可诱导血行向表,协助自然疗能,一举而数善备矣。但指出:倘汗而不解,则为汗之不得其道也,其或为肠有宿垢,或菌毒内踞,或身体之一部遭遇炎性之刺激,或代酣之废物引起自身之中毒。主张诱因但治其反应,主因必去其病原,若无祛除病原之特效专药,则时时扶持其抗力,维护其自然疗能,亦可令正胜而邪却。祝氏进一步提出治疗外感疾病,不必待病至深入而后方行之,而应观察邪行之趋势,以施早期疗法。当代名医姜春华所创截断扭转理论,或即循此思维。 2.少阳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抵抗持续不济,未能协调也,但正气有可胜之潜力 其成因为内有障碍,脏腑功能不能自由发挥。如有积饮则汗出不达,肠有积滞则府气不宣。水饮成于三焦之不利,积滞因于脾胃之不适。但此处之积滞,为传化失职,仅令妨碍抗能,未见抵抗太过之象,与阳明腑证有别;故虽曰府实,亦当归于少阳,此仲景柴胡汤所以有硝黄之加也。其治:去其障,则正伸而邪达,法用和解;和者协和其正气,解者解除其障碍。喻谓譬如行旅,征马踟蹰,非马不前也;荆棘瓦砾障于途也;去其障,则昂然奔逸而莫能自制矣。如湿重而脾运受困者,茅术半夏宣发中阳,助麻桂以收和解达表之功;大便溏薄,则气怯无汗,麻桂柴葛之外,重与术附益果之属以固之,溺频而多,则液阻无汗,麻桂柴葛之外,兼与故纸覆菟之类以摄之;膀胱满而不能下者,法当渗利,五苓散主之。障碍当视其性质之不同各予专药,如柴胡有宣畅气血、散结调经之效,故为少阳和解去障之专药。总之,正气未能协调者,则善为诱导。诱导者,损有余,补不足,以求机体动态平衡。 3.阳明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之反应失之过激也 其成因:体实气盛之人,抵抗太过一也;非寒而温,未虚而补,应汗失表,宜攻失下二也。历来医家都称阳阴证有入经、入腑之别,主用清下二法。祝氏氏则曰:入经入腑,乃从药效反溯而名之,皆为想象之词;以高热而用清,以排滞而用下,亦似是而非之说。阳明证为伤寒至于极期,正邪双方各为其生存而作殊死之战,抗力岂皆有余哉!清而下之,抑低其抗力,愈虚其虚矣。故阳明虽有可清可下之证,而无必清必下之理。体壮气盛之人,抵抗太过,兴奋太甚,方可制亢以凉,一清而愈,白虎汤为正治。腑实之候,非必承气之证,其有宿滞陈积在上则宜消,在下则宜导;府实而体虚,宜用温通;府实而气盛,必具见仲景可下之证,方可假手于一下而愈。下滞之药,为去病之用;温凉之性,为疗人之方,不可治病而忘人! 或谓邪重而发之暴者,每能直接造成阳明证候,必须用寒凉清下之法。祝氏辩曰:邪无论轻重,必待机体之反应而后症状方显,故疾病为病原与人体合成之产物。人之受邪,邪体虽同,后果各异。以疟疾为例,定期剧寒高热,烦渴引饮为当然病型;然发热后或体力自如,或困顿不堪,或发而自休,或发而不已,其转归亦因人而异。其治,如疟发而虚,即不得用清,仍当用温。俗言疟为脾寒,截疟七宝饮即是温药。 4.太阴、少阴伤寒,同为人体对于邪毒抵抗不足 它与少阳伤寒的区别在于,大凡具有抗力而未能发挥者,谓之少阳;无力反应则谓太阴,少阴。故少阳不足在标,太阴、少阴不足在本。其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困于痼疾,或伤于新病,其素秉虚弱则一也。久服寒凉,滥于攻下,发汗过多,伤于药物,致阳气日困,心用日衰二也。如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此言胃肠消化功能不足,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此言心脏功能之不足。形质指阴,功能指阳,故太阴、少阴伤寒,咎在阳气抗力之不足。不足曰怯,怯者温之,温药有扶阳助正、强壮之意。故其治,不足在表,温以卫之;不足在里,温以和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温之以味。仲景之理中,吴萸、四逆、真武等,莫非温阳之方。 或谓正虚为病可用温,菌毒炎症为病则不可温,祝氏力斥其非。狭义之伤寒,病菌所致,其治可用温否,方书有载。急性肺炎,其体力不足者,麻膏疗病,枣附强心,此千金越婢汤也,可用温否?痢下赤白,细菌原虫之为患也,实痢用清,虚痢用温,为治痢之要则,温药治疟,已见前述。以寒凉之药治菌毒炎症,用之于体虚之人,无异抑正纵邪,反碍其自然疗能。要之,无论六淫、菌毒,其为病而正属虚者,总不离乎温法。 5.厥阴伤寒,最后之抵抗 厥者极也。病危而人体抗力不能作最后之凋正,则惟死而已:如阳亢不降,热厥不回,则燔灼而死;阴极不回,寒厥不止,则销沉而亡。热厥而身热渐退,为正胜邪衰,其厥自止;寒厥而手足转温,为正胜阳复,为疾病转归之佳兆。寒厥治以回阳救逆,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见虚脱之状用四逆加人参汤。热厥治以清法或下法,直折其亢,白虎汤或承气汤类。所谓得凉则安,承乃制也;失凉则危,亢则害也。现代中西医结合抢救感染性休克,即常运用治疗热厥的清、下二法,确有一定效用。病邪既退,得养则昌:真阴虚者,滋以养之;心阳衰者,温以养之;神惫者,养之以酣寐;心劳者,养之以恬淡。毋滞其阴,毋扰其阳,醒脾开胃,以纳谷浆,此外感热病善后之法也。 祝氏总结曰:外感性热病,阳气为抗邪之先锋。阳衰一分,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因此主张未病重阴,既病重阳,喻为承平之时,修文为主;荒乱之世,崇武为尚。故称善理阳气,则五段疗法得其要矣。太阳伤寒,重在和阳;少阳有碍,重在通阳;阳明太过,重在抑阳;太阴、少阴不足,重在扶阳;厥阴逆转,重在潜阳。这对当前治外感热病恣用寒凉的偏见,不失为一有益的启示。 综上所述,祝氏五段之说,其立论注重体质内因,强调因人而异,抑亢扶怯,使之符合机体自然疗能,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其治则首重阳气抗邪作用。 四、五段论的汇通意义及其进步性 1.病因与发病 民国时期,有关疾病乃由病原体(即细菌、病毒)引起之说盛行。祝氏认为:夫疾病者,健康生活之违和也。一种物体(具备质量之物体如细菌、原虫等),能刺激正气发而为病者,所谓病原体是也。病原体不能直接发为疾病,必待体工(即机体的生理机能,笔者注)之激荡,而后症状乃显,何以故?病原乃发病之源,症状乃疾病之苗。疾病之发生,不能离人体而独立;症状之显露,乃体工反应之表现也。是故疾病非是一种物体,乃物体与身体之共同产物也。治病既要针对特异的病原体,也要调整身体对病原体的适应过度或适应不力。 祝氏将外感致病因素分为有机之邪与无机之邪:病原微生物属有机之邪,环境气候的理化因素改变属无机之邪。无机之邪为致病的诱因,有机之邪为主因。所谓的六淫之邪,均属无机之邪,因此并不能入里。受寒八分,即是八分,而并不繁殖。六淫常导致环境理化因素改变而使人体的生理发生变化以至于不能进行适度的调节,从而使有机之邪乘而入里繁殖,危害人体。寒热症状的变化乃机体的反应,非致病之源。他说:寒温之辨,聚讼数百年,其主要之区别,在证候不在原因。同一疾病,往往甲日伤寒、乙日温病、丙日风温、丁日春温。他明确指出;寒温皆非致病之原,所谓伤寒,所谓温热,都是一种想象之邪,邪病之用温药而愈者,遂名之曰寒邪,邪病之用凉药而愈者,遂名之曰温邪。邪机之推测,乃从药效反溯而得之。祝氏的认识不仅符合现代医学对于疾病的客观认识,还提升了中医学的原有理论,使数千年以来隔靴搔痒式的寒温之争悬疑顿解。由于各类病原体特性不一,其侵袭部位和分泌的毒素不同,加之个体反应状态的不同,最终使显现的症状各不相同。章次公赞扬:他既不鄙弃旧的,也不盲从新的;他不做古人的应声虫,也不做新医的留声机。 2.症状与病机 祝氏融会西医知识,认识到中医所重视的恶寒、发热等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他说:夫异物入喉,激而所咳;浊气刺鼻,郁而为嚏;胃有所恶,逆而为吐;肠有所愤,迫而为泄,反射之用也,生理所需要者,名曰平温(37℃);正气抗邪,病理所需要者,名曰抗温;抗邪太过,生理所难堪,病理所不需要者,名曰亢温。抗温为善温,亢温为害温。祝氏认为发热是机体产生大量抗体所必需的反应,有助于杀灭病原体。1994年,美国人类行为和进化学会主席R.M.尼斯出版了一本名著《Evolution andHealing》(直译为《进化和自愈》,中文书名译为《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该书中有大量证据表明,单纯性退热并不利于感染的恢复。有研究报告指出,安慰剂治疗组志愿者的抗体水平要明显地高于退热药物治疗组,发热的高低取决于机体的调节能力。治疗应是协助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而不是阻断症状的出现。 3.治病与治人 当时,西医已获得了针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特定抗生素,一些人开始对中医所谓的清热散寒等法产生了怀疑。祝氏基于疾病乃病因与人体的共同产物,认为治疗可以分为针对病原体的特定治疗、消除症状的对症治疗和调节人体抗病状态的治疗。祝氏认为任何药物均无法替代人体经过亿万年进化所具有的自我抗病及调节能力,因而治人是执简驭繁的捷径,也是中医的长处。他说:病原繁多,本体唯一,病原之发现,随时代而变迁,人体之自然之疗能,历万古而不易;彼鸟兽无知,患病而不死者,有自然疗能也,人为万物之灵,岂鸟兽之不如哉?肺之有咳、胃之有呕、肠之作泻、司温之发热,类皆含有自疗作用。创口之自然愈合,炎肿之自然消散,疟之自已,等是者皆自然疗能也。病之可以自愈,十常六七;医者不过顺其自然之趋势,调整阳用,缩短其疾病之过程而已。祝氏的这类认识对于今天单纯寻找中药特效成分的研究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外感初起,体温调节中枢发出指令使机体产热增加,有利于人体产生抗体,但如果患者肌表散热障碍,则不利于抗病,遂用麻黄、桂枝开肌表以加速肌表循环促进散热,而非用中枢抑制性麻醉类药物抑制体温;如果患者体怯阳虚产热不力,则不利于调节机体的抗病系统,遂加附子以助元阳;若机体产热反应过亢,耗伤津液,致使肠道排泄不畅,则同样有损于机体整体的抗病能力,遂以清热养阴或下法以助机体恢复良好的抗病能力。汗、尿、粪皆是机体借以排毒散热的媒介物,调节此类物质的排泄(泻)途径有助于调整机体自我的抗病系统。这种以阳气(自我抗病调节能力)为中心的治疗思想,对于今天一遇炎症或感染即用清热解毒之法等以对抗为指导思想的治疗思路无疑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 因此,祝氏的治疗常从诱导机体进入良性抗病程序着手,以期正胜邪却。寒性药可以调整抗力太过,温性药可以补充抗力不足。近年来的中药药理研究结果亦从一个方面支持了祝氏的科学推测。人体感染或应激时,往往调动机体的整个应激系统,如产热增加、代谢增强、心率呼吸加快、中枢兴奋等,即所谓阳气起越的表现。中医所谓的热证患者,往往符合上述的临床改变;而阳虚(或寒证)患者则均有上述指标的下降。中药中的温热药具有提升上述指标的作用;而寒凉药则多有抑制的作用。在还没有实验研究的情况下,祝氏能做出上述论断,可见其对中医整体治疗的洞察力。因此,祝氏用药尤其注重扶助阳气,好用附子,人称祝附子 。其用法不但突破了温病诸家的藩蓠,甚至发展了仲景的应用。如在麻疹初期、肺痨及痢疾的治疗中使用附子,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其运用附子的娴熟技巧与其对温法中药的精妙配伍有着重要的关系,如将附子与磁石、枣仁同伍。章次公称其治病心狠手辣,一针见血。 祝氏对仲景方药的理解同样富有新意,是故放温障碍(即散热障碍),表闭甚而里气不亢者,法主辛温,麻黄汤是也,气怯而甚者加附子,麻附细辛汤是也;表闭而里气盛者,法主辛凉,银翘散是也,气亢而甚者,加石膏,大青龙汤是也。苟表闭而里气和者,辛平宣散,葱、豉、荆、防之属是也。夫然,放温激进(即散热过度),其疗法亦如是。故表亢而里气怯者,法主甘温,桂枝汤是也;表亢而里亦亢者,法主甘寒,白虎汤是也;表亢而里气盛者,法主甘凉,芦豉之类是也;表亢而里气和者,法主甘平,桑菊之类是也。 五、五段论的局限性及其反思 1. 名家与时弊 作为一个近代名医,祝味菊扶助阳气的学术思想具备有新时代的高度,但是回顾一下祖国医学的发展史,为什么仲景之后有滥用桂、麻之弊,叶、吴之后兴清凉滋腻之风?为什么金元四大家有主攻下、主寒凉、主脾胃、主滋阴之别,张子和有张大黄之称、张锡纯有张石膏之谓、祝味菊有祝附子之名?这种名医起时弊、名医纠时弊的现象,是经验医的特征,还是哲学医留下的遗憾呢? 的确,祝味菊在纠时弊而且与西医的竞争过程中兴起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作为一个名医,他又影响着许许多多的普通医生。也许,医学中的规范与灵活、个人经验与集体智慧是一个永远都难以把握的度。很显然,祝氏没有也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对他的束缚以及所形成的局限性。 2. 全局观与包容性 3. 结构与层次 参考文献 1 祝氏味菊述,陈苏生记.伤寒质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农汉才. 近代名医祝氏味菊史实访查记. 中华医史杂志,2004,34(3):143-147 3 R.M.尼斯,G.C.威廉斯.我们为什么会生病.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8 4 陆拯主编.近代中医珍本集医案分册.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63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纪要
fqng1008 2010-6-12 05:23
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2届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于2010年6月11 ~ 13日在桂林市桂湖大酒店召开,收到论文204篇,到会代表270多人。桂林市人民政府巫家世副市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穆大伟、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唐振祥院长等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第2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员,周伯平教授继任主任委员,李秀惠、曹武奎、陈建杰、聂广、钟森等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共选举常委19人,委员60人,青年委员36人。 会议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曾毅院士的讲题是ldquo;艾滋病疫苗免疫与中药治疗rdquo;,北京地坛医院成军教授的讲题是ldquo;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进展rdquo;,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田德英教授介绍了ldquo;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新进展rdquo;,清华大学医学部张林琦教授的讲题是ldquo;艾滋病病毒与疫苗:机会与挑战rdquo;,北京朝阳医院曹志新教授讲解了ldquo;《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解读rdquo;,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卢斌峰教授做了ldquo;自噬作用在抗结核病免疫中的作用rdquo;的学术报告,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王子军处长的ldquo;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现状rdquo;,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钱英教授的学术报告ldquo;和血法在治疗慢性肝病中的应用rdquo;,武汉大学医学院龚作炯教授做了ldquo;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学及抗病毒靶位rdquo;的学术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 会议交流的论文包括:病毒性肝炎100篇,艾滋病14篇,肺结核24篇,流感17篇,手足口病6篇,其他14篇,列题21篇,展示了近两年我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最新动态。 换届会议总结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各项工作,初步确定下一步工作: 1.努力申请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双月刊,已于2005年10月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如果哪位同道有较好的渠道,专业委员会一定积极全力支持,包括人、财、物。 2.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网》。 3.积极参与、进一步协助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做好ldquo;国家lsquo;十二五rsquo;传染病防治大科技专项rdquo;的申报工作。 4.积极参与和组织常见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制定,以手足口病、重型肝炎等作为启动项目,并争取卫生管理部门的支持。 5.在前面总结、系统梳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完成《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一书。 6.按时完成总会布置的各项任务和专业委员会的常规工作(如两年1次的学术会议和1年1次的工作会议等),争取逐渐提高会议的学术质量和会议形式,如增加壁报、增加提问和讨论等。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fqng1008 2010-6-5 10:58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2月成立以来,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召开学术会议 1.全国第1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2006年2月24-27日在深圳大梅沙召开,收到论文323篇,实际到会代表280多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房书亭副局长、深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刘应力等参加了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以周伯平教授为主任委员,王宇明、李秀惠、陈建杰、周先志、聂广、曹武奎等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共73位专家组成的第一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并聘请王宝恩、王伯祥、吕维柏、钱英、彭文伟等5位老一辈传染病泰斗作为学术顾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分会、中国中西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深圳市医学会、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等8个兄弟学会、专业委员会带(发)来贺信。学术报告包括陈可冀院士的传统与现代共同辉煌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学有机结合,庄辉院士的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曾益新院士的感染与肿瘤,王宇教授的我国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Robert Coombs教授的潜伏在生殖道中的HIV病毒在艾滋病的传播中所起的作用,管轶教授的亚洲地区H5N1禽流感亚型的建立及其在控制禽流感大流行中意义,朱托夫教授的机体内在免疫与HIV-1感染的关系,王宇明教授的重型肝炎/肝衰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张培元教授的结核病的治疗进展,宁琴教授的乙型肝炎重症化的机制,王明贵教授的细菌耐药与抗感染治疗,刘建平教授的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中的应用,侯金林教授的活动性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周伯平教授的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进展,李秀惠教授的SARS患者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马为民教授的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全球Ⅲ期临床报告等。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年会:2007年10月19-20日在深圳市花园格兰云天大酒店召开,到会代表160多人,选举产生了第1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委22名。学术交流包括:美国Tufs大学Tzipori教授报告了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最新进展,北京地坛医院成军教授报告了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王国治研究员报告了耐多药肺结核的免疫治疗进展;香港大学微生物系管轶教授报告了人禽流感流行状况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请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同意后,举行了国家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筹备情况报告会,由杨龙会处长亲自主持。叶永安教授报告了病毒性肝炎中医专项及发热性传染病基地建设筹备情况,王健主任报告了艾滋病中医专项筹备情况,王玉研究员报告了耐多药肺结核中医专项筹备情况。 3.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2008年11月28-3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收到论文291篇,实际到会代表280多人。学术讲座包括:侯云德院士的病毒感染特点和防治策略,李兰娟院士的肝衰竭的研究进展,何明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艾滋病耐药研究,刘平教授的肝硬化病证(方)效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李太生教授的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与防治,施光峰教授的美国肝病年会最新报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终点,王宇明教授的肝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王健教授的中医药艾滋病临床研究概况与评述,张广宇教授结核病诊疗进展及思考,魏来教授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王贵强教授的乙肝耐药临床管理,王福生研究员的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治疗,周伯平教授的手足口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李秀惠教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特色优势。此外,进行大会交流发言的有毛德文等14人。 4.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2届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2010年6月11-13人在桂林市桂湖大酒店召开,收到论文212篇,预计到会代表250多人,将产生第2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学术讲座包括:曾毅院士的艾滋病疫苗免疫与中药治疗,成军教授的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进展,田德英教授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新进展,张林琦教授的艾滋病病毒与疫苗:机会与挑战,曹志新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解读,卢斌峰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自噬作用在抗结核病免疫中的作用,王子军处长的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现状,钱英教授的和血法在治疗慢性肝病中的应用,龚作炯教授的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学及抗病毒靶位等。 二、参加科学技术奖评审 1.推荐及获奖项目:(1)推荐天津市传染病医院贾建伟主任医师主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系统》(用E语言编写的运行于Windows操作平台的医用软件系统)参加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2)推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聂广教授的肝络瘀阻证研究参加200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获得三等奖;(3)推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杨大国教授的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系列研究参加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 2.推荐和参加评审专家:(1)2007年7月推荐周伯平、周先志、陈建杰、王健、高志良等5位教授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2)聂广教授参加了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3)聂广和周伯平教授分别参加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初评和终审工作。 三、参与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 在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正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专业委员会在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共42位委员参与投标和评审工作,初步统计由我学会委员牵头项目5个,分中心负责人56人。其中,陈建杰教授承担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证候规律及中医和(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研究,李筠教授承担了慢性重型肝炎的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研究,王健教授承担了艾滋病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研究,徐立然教授承担了无症状HIV感染者中医药早期干预临床研究 ,唐小平教授承担了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支杆菌感染人群治疗策略研究。 四、其 他 1.创办学术刊物:2005年10月开始申请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双月刊,于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直尚未得到批准(如果哪位同道有较好的渠道,专业委员会一定积极全力支持,包括人、财、物);2007年8月由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报》(季刊,粤内登字B第11101号),于2008年2月份出版第1期(因为内刊意义不大,已经自动停刊);现正在申请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电子期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 2.配合总会编写《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传染病分册》:2007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组织编写《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我们的样稿是病毒性肝炎(肝病专业委员会的是肝硬化)。 3.配合总会编写《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我们编写了2008-2009年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发展概况与展望、近3年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发展概况与展望,均已经出版。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日程
fqng1008 2010-6-4 08:26
会议日程表 6月11日 8:00-23:00 报 到 20:30-21:30换届会议(全体委员) 主持人:周伯平 6月12日 9:00-9:30 开幕式(含照相)主持人:吕吉云 9:30-12:00 特 邀 报 告 曾毅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疫苗免疫与中药治疗 主持人:周伯平 钟 森 成军教授(北京地坛医院)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进展 田德英教授(武汉同济医院) 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新进展 主持人:王融冰 王 健 张林琦教授(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 艾滋病病毒与疫苗:机会与挑战 12:00-14:00 午宴/休息 14:00-16:00 特 邀 报 告 曹志新(北京朝阳医院)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解读主持人:龚国忠 张广宇 卢斌峰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 自噬作用在抗结核病免疫中的作用 王子军处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现状 主持人:李秀惠 陈建杰 钱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 和血法在治疗慢性肝病中的应用 龚作炯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学及抗病毒靶位 16:0-17:00 闭幕式 主持人:曹武奎 20:00-22:00 晚宴、休息 6月13日 参观旅游 中午12:00前会务组撤离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传染病信息化技术平台研究”启动
xupeiyang 2010-5-13 13:53
2010 年 4 月 28 日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研究信息化技术平台研究 启动会议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池慧副所馆长、许培扬教授、所馆长助理钱庆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该课题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协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作为合作单位共同承担。课题的总体目标是建立 三个平台,一个门户 ,即通过建立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信息知识服务平台、科技发展战略平台、 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研究 项目过程管理平台和网络门户,为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提供信息支撑服务。 课题负责人杨功焕教授从课题组织、管理的角度指出应高度重视任务分解,确保研究任务、考核指标和经费分配相匹配,要切实发挥科技信息支撑作用;课题组相关人员就课题背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成果、时间进度、经费分配以及重大专项课题管理等相关内容进行介绍,明确课题执行时间延长至 2011 年 12 月,并要求各参与单位每两个月提交一次研究进展报告;与会人员就平台的服务对象、需求调研、总体设计、资源整合、身份认证、三个平台之间以及平台与门户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并就近期课题工作任务达成一致意见。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4月中国内地报告法定传染病近66万例 死亡1269人
xupeiyang 2010-5-11 20:52
新华网北京5月11日电(记者 崔静)中国卫生部日前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显示,2010年4月内地共报告法定传染病659301例,死亡1269人。其中,艾滋病发病2586例,死亡698例,居死亡病例之首。   报告显示,2010年4月,内地甲类传染病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22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37311例,死亡1089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痢疾和麻疹,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23%。   同期,内地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321990例,死亡180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5.33%。   据介绍,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以来,卫生部组织中国疾控中心迅速启动对灾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报,并同时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工作。   截至4月30日,灾区无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除麻疹、痢疾散在病例报告外,报告病种主要为肝炎和肺结核。灾区总体疫情平稳,与往年同期相比无显著变化。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玉树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卫事件
xupeiyang 2010-4-26 08:03
2010-04-26 01:3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北京)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报道 国家卫生部新闻办刚刚提供的信息称,截至今天(25日)17时,青海省 玉树地震 灾区无新增伤员,累计收治伤员9145人;累计出院325名。灾区未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统计显示,现有2536名伤员在医院接受救治(经各转运伤员收治医院组织专家会诊,其中有682例重症和危重症伤员)。现住院伤员分布青海省1720人、四川省356人、甘肃省304人、陕西省137人、西藏自治区19人。累计调集的359辆急救车中,目前仍在前方的有124辆,已累计撤回235辆。 灾区现有医疗卫生队68支2424人,其中医疗救治队伍39支2021人,卫生防疫及监督队伍29支403人。灾区安置点已完成厕所挖建201个,累计发放各类药械579万元,消杀灭面积159.7万平方米,消毒帐篷6600顶次,水质监测51个水源点91个点次,设27个传染病监测点开展工作,健康教育52400人次。  目前有7个卫生监督组对11个灾民安置点进行了饮用水、食品卫生、医疗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的监督检查,发放《地震灾后食品、饮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知识》资料570余份。对安置点及居民点共采集的28份水样检测显示,其混浊度、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均符合卫生要求。  医疗机构检查发现:有10家医疗点缺乏医疗垃圾分装袋,有的分装分类后与生活垃圾混放,部分军队医院自行集中销毁医疗垃圾,未建立传染病登记和报告制度。 (本文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曾利明)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09年全国甲乙丙三类传染病致死15267人
xupeiyang 2010-4-9 12:49
中新网4月9日电 卫生部网站今日发布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甲、乙、丙三类传染病致死15267人。 2009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499582例, 死亡14851人。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1.5%;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甲型 H1N1 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5.5%。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63.52/10万,死亡率为1.12 /10万。 2009年,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398833例,死亡416人。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和风疹,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9.2%。报告死亡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感冒,占报告死亡总数的99.8%。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80.63/10万,死亡率为0.03/10万。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脏腑辨证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fqng1008 2010-4-4 07:20
脏腑辨证在中医辨证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即使只是站在温病学的角度,其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虽重点概括了温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然与脏腑辨证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在具体的辨证过程中,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纲,以脏腑为目,从而明确特定病程阶段的证候病机。其次在治则治法上根据病机所涉及脏腑不同而选用相应治法方药。由此可知,温病治法的确立也是建立在脏腑病机的基础之上的 。尽管统计学无法准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脏腑辨证在今天的传染病诊疗过程中的运用情况,但纵览各种有关传染病辨证的文献,脏腑辨证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下面,我们就脏腑辨证在各式传染病中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 病毒感染 1.1 流行性乙型脑炎 黄存垣 等通过对13例乙脑患者证候特点分析,发现,乙脑有三种证型:(1)热毒偏盛兼肝风内动型,热毒偏盛兼伤津耗气型,热毒偏盛兼夹外风和热毒偏盛兼风痰上壅型(2)湿毒偏盛兼夹肝风,湿毒偏盛兼夹痰湿以及湿毒偏盛兼脾虚内陷(3)湿热两盛。但是,被诊断为湿热毒邪两盛的患者最多。因此,作者认为,湿热毒邪两盛及上述兼杂症状为乙脑主要证型。郭千生 则通过对5O例乙脑恢复期及后遗症病人的治疗,诊断出三种证型:热证、风证和痰证。热证以虚热为主,包括阳虚和阴虚;风证表现为风邪留络和虚风内动;痰证则以痰浊和痰火为表现。 1.2 脊髓灰质炎 胡义保 等认为,该病以湿热阻络型(瘫痪期)和气虚血滞型(恢复期)为主。前者可见发热不退,肢体疼痛,转侧不利,哭闹不安,拒绝抚抱,不对称肢体瘫痪,少数患儿腹部隆起,大便干结,舌红苔腻。后者则见热退后瘫痪停止发展,肢体痿软无力,舌淡苔薄。 1.3 狂犬病 彭胜权等 认为,此病由于发病急、病情重,症状具特征性且相类似,所以治疗方面主要是按病施治,而不是辨证论治。杨培明等 则认为,此病属中医急惊风范畴,可以分型论治。它可以被辨证为毒窜经脉型,毒蒙心肝型及气阴耗竭型。 1.4 流感 1.4.1 流行性感冒 杨培明等 认为,流行性感冒多由外感疫疠之邪所致。按照脏腑辨证,可以分型为,风寒型,风热型,表寒里热型,体虚型。体虚型又可以再分为,气虚,阴虚,血虚和阳虚四种类型。作者又强调,临床见证每多兼夹,如体虚兼风热有之,气阴两虚者有之,阳虚兼风寒亦有之。张旭剑 认为,流感被分为风寒、风热两大传统证型有失稳妥,应该是风寒束表,内里郁热型。实际上杨培明等人已经论述,即表寒里热型。著名中医任继学 则将本病分型为,表卫证,毒郁腠理证,热毒闭肺证,热陷心包证和热犯膜原证。 1.4.2 禽流感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 》 将人禽流感辨证分型为,毒邪犯肺型,毒犯肺胃型,毒邪壅肺型和内闭外脱型。聂广等则 认为,禽流感应按期分型。初期为卫郁肺热型,中期为邪毒壅肺型,极期为痰湿壅肺型,恢复期为肺脾两虚型。周仲英 认为本病属温热疫病范畴,临床可分为瘟毒犯肺、湿热中阻及瘟毒挟湿等证型, 李振华 通过临床辨证,认为此病应区分为三种证型:偏热型、偏湿型和湿热兼杂型。张伯礼 认为,此病证型以湿热混杂型为主。路正志认为 对于病毒性疾病,主要辨证思路应谨八纲辨证,临证时可以俞昌的三焦分治为参考。王永恒 认为该病中医病名可考虑为肺温毒或肺毒疫。可将该病分为三型: ①毒邪犯肺②毒犯肺胃③毒邪壅肺。王仰宗 认为,此病可分为邪犯肺卫证和疫毒壅肺证。 1.4.3 SARS 作为一种病毒感染和急性传染病,罗慧等人 认为,此病可按期分型为,初期邪犯肺卫型,中期热毒壅肺型,极期痰瘀内阻型和后期气阴两伤型。李全利 认为,此病可分型为,肺卫受邪型,邪伏募原型,湿热壅肺型和湿恋正虚型。王耀光等认为 ,SARS在临床应辨证分型为热毒闭肺型,肺胃气阴两伤型和瘀阻肺络型。由于天津不同于广州的气候湿热,邪伏募原型与内闭喘脱证型在天津并不多见。姜良铎等 对SARS进行分期分型,划分很细。该病在早期分为疫毒犯肺证、湿热郁阻证、疫毒壅肺证;发展期分为气营两燔证、热人心营证、肺闭喘憋证、喘憋欲脱证、邪入心包证和内闭外脱证;恢复期为气阴亏虚、痰瘀阻络证,湿热内阻证、热瘀阻络证、肝肾阴亏证、脾虚湿阻证、心肺气虚证、肝郁气滞证、心神失养证和瘀毒伤骨证。张广清等 认为,本病在早期有湿热阻遏肺卫和邪伏募原两型;中期有邪阻少阳、湿热壅肺、湿热蕴毒三型;极期有热入营分、耗气伤阴,邪盛正虚、内闭外脱两型;恢复期有气阴两伤证和气虚挟湿挟瘀证。袁长津等 认为,此病早期为疫毒袭肺偏热证和疫毒袭肺偏湿证,中期是疫毒壅肺偏热证和疫毒壅肺偏湿证,极期为内闭外脱证,恢复期为气阴两虚证、气虚湿热证和瘀阻肺络证。刘尚义等 认为,此病在早期为发热毒盛证,中期为肺实喘咳证,恢复期为肺脾气虚证。董淑萍认为 ,SARS 辨证有两大类,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外感发热的证型包括,外感风寒型、外感风热型、风湿客表型、暑温感寒型和燥伤肺卫型,内伤发热的证型包括,阳明热盛证、热入心营证、热盛动血证、三焦火毒热盛、邪热内陷心包、热盛动风证,温病后期邪伏阴分、气津两伤。孙霈认为 ,SARS的两个关键的,需要论治的证型是气分高热,毒犯阳明证和湿热壅肺,气阴两伤证。孙凤霞认为 ,本病的传变不具备卫气营血的辩证规律,辨证应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温病学》 对湿热疫的概括,分为,表证,里证或表里证。韩刚等 认为,SARS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查体分型为邪毒袭肺、热邪损肺型,温热伤肺、肺热移肠型,邪热壅肺、痰浊阻肺型,风温犯肺、肺胃阴伤型。在SARS的恢复期,曾庆明等 建议将该病分型为余热恋肺证、气阴亏损证和气虚挟痰证。胡建华等 则通过对病人出院以后的观察,发现正虚和邪恋为两大主要证型。正虚包括肺脾两虚和气阴两伤,邪恋以瘀毒阻络为主。 1.5 麻疹 任国珍认为 ,麻疹可辨证分型为三型:热毒炽盛型,气血不和型和气虚邪恋型。杜丽辉 根据麻疹的发展阶段,将此病分型为毒邪犯表型,肺胃热盛型和气阴两虚型。吴兴水 认为,麻疹并肺炎是麻疹常见并发症,因此,麻毒闭肺证是麻疹常见证型。陈运生 认为,此病逆证是危证,被辨证分型为,麻毒闭肺证,麻毒熏喉证,毒陷心肝证。朱锦善 对麻疹的顺证和逆证都进行了分型。顺证分为麻毒郁表证、肺胃热盛证、肺胃阴伤证;逆证分为,麻毒闭肺证、麻毒熏喉证,毒陷心肝证、热迫肠腑证、麻毒后口疳证、麻毒入眼证、麻毒后痧癞证。 1.6 风疹 周明君 认为,小儿风疹应参照5版教材《中医儿科学》风疹 辨证分型分2型:邪伤肺胃型和邪毒炽盛型。赵世芬 认为,此病可分型为风邪犯肺证和热邪壅肺证。杨培明等 认为,此病分型为邪郁肺卫证和邪热炽盛证。方婷娜 认为,该病应分型为风热型和热毒型。 1.7 水痘 郑峰 认为,此病应分型为风热轻证和毒热重证。曾金莲等 也认为,此病可分为风热轻证和毒热炽盛证。杨培明等 认为,此病分型为风热犯表证和热毒炽盛证。朱锦善 则认为,此病应分型为邪郁肺胃证、毒蕴肺胃证和气营两燔证。 1.8 流行性腮腺炎 杨培明等 认为,该病若是常证,则可辨证为温毒在表和热毒蕴结,若有变证,则有邪陷心肝和毒窜睾腹。洪永健 等认为,此病应辨证分型为风热型,湿热型和热毒型三型。孔月梅 认为,此病应分型为风热型,热毒型和风热痰湿型。徐爱香 则将此病按照水痘的辨证分型分为风热轻证和毒热重证。达富拉 认为本病是由于风瘟毒邪瘀阻少阳、阳明之经,将此病分型为瘟毒在表型、热毒蕴结型、邪毒内陷心肝型、邪毒引睾窜腹型。程玲莉 将此病分型为温毒在表型和热毒蕴结型。舒云萍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矮标准》,把此病分型为温毒袭表型、热毒蕴结型、毒陷心肝型及邪窜肝经型。黄云 把此病分为温毒在表型、热毒蕴结型和胃气阴两伤型。 1.9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 杨培明等 则将登革热分为湿重于热型、热重于湿型、胃热亢盛型和邪毒内犯气营型;登革出血热分为则按照卫气营血辨证分为邪盛气分型、气血两燔型和内闭外脱型。何炎臻 分三期十型辩治:(1)初期:① 卫气同病②气分热盛③疫伏募原型。(2)中期;①邪留气分型②邪留三焦型③邪陷肠胃型④邪陷营血型 (3)末期;①余邪留恋②气津不足型③热伤脉络型。彭玉林等 分三期七型辨治,(1)初期:①湿重于热型②热重于湿型 (2)极期①胃肠两热型,② 气血两燔型 (3)嵌复期:①热伤阴液型②胃气不和型③脾胃虚弱型。何世东 分六型辨抬;(1)卫气同病型 (2)气分热盛型{3)湿热缠恋型 (4)气血两燔型(5)肝风内动型(6)气血两仿或气血两虚之证。邝巧玲 根据临床将登革热分为湿热和暑燥型。林德生 将登革热划分为三型:暑燥疫型、湿热疫型和血分热毒型。 1.10 乙型肝炎 回秀丽根据病人症状及舌脉二诊的结合,对乙型肝炎辨证分型为肝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肝脾血瘀证和肝胆湿热证。姚延平等将乙肝分型为黄疸热重型、无黄疸型和肝胃不和型。杨祚南等根据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分五证辨证:湿热中阻证、肝都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痹血阻络证和脾肾阳虚证。杨尧森则将乙肝大三阳按肝胆湿热型、脾虚湿滞型和血瘀邪恋型。王峰等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变腹水辨证分型为湿热内蕴,气机失宣型、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型、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型和湿热稽留,脉络瘀阻型。 1.11 艾滋病 杨培明等 将艾滋病分为邪毒袭表型、气阴两虚型、脾虚泄泻型、瘀血阻络型、肾气亏虚型和痰热闭窍型。胡建华等 通过临床,将艾滋病分为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虚证包括气血两虚型、气阴两虚型、肺脾两虚型、脾肾两虚型、肾阴亏虚型;实证包括肝郁气滞型、肝经风火型、湿热内蕴型和痰气郁结型;虚实夹杂证包括气虚血瘀型、脾虚湿盛型、肝郁脾虚型、阴虚火旺型,通过对临床的分析,他们发现证型以气血两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和肝郁气滞为主。崔述贵等人 认为,此病可分为七种证型:无症状型、肺脾气虚型、肺肾阴虚型、痰聚血瘀型、热毒蕴肺型、热盛痰蒙型和脾肾亏虚型。吕维柏 等认为艾滋病应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以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分型。早期为肺气阴两虚型,中期为脾虚或肺脾两虚型,晚期为肾阴不足型以及高热神昏等热盛型。他在坦桑尼亚对158例患者按肺型、脾型、肾型3型论治,取得了可喜的苗头。苏诚练 按中医理论把临床所见AIDS分为以下四个证型:一是肺胃阴虚型;二是脾胃虚损型;三是脾肾两亏型。崔金才 把AIDS 分为五型:一是热毒炽盛型;二是气血亏损型;三是气阴两伤型;四是肝肾阴虚型;五是瘀血内阻型。王宝祥等 把AIDS 分为五型辨证治疗:一是肺气阴两虚型;二是肺脾两虚型;三是心气阴两虚型;四是脾肾两虚型;五是热毒炽盛,痰蒙清窍型。王树 将CD4细胞计数做为辨证论治的依据,认为CD4细胞计数低于200/ul者,相当于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证型;若CD4细胞计数低于100/ul相当于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证型;一旦低于l0以下,即为肾阳衰微,阳气欲脱。郭长河 根据艾滋病所致发热证候分型为少阳表虚、痰湿交阻、阴虚血瘀和气血两虚型。李国勤 将艾滋病分型为肺气阴两虚型、肺脾两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热毒炽盛、疲蒙清窍型。马龙 将此病分为肺胃阴虚型、脾胃虚损型、脾盛两亏型和热盛痰蒙型。向楠等 将艾滋病分期分型:急性感染期为风热型和风寒型;潜伏期为气血两亏型、肝郁气滞火旺型和痰热内扰型;发病期为热毒内蕴痰热壅肺型、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气郁痰阻瘀血内停型、脾肾亏虚湿邪阻型和元气虚衰、肾阴亏涸型。尤松鑫 根据艾滋病的分期情况分为: (1)艾滋病潜伏期:肝郁气滞证、气血亏虚证; (2)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肝郁脾虚证、脾虚湿阻证、气虚外感证、阴虚外感证、阳明热炽证、热入营血证、肝肾阴虚证; (3)艾滋病期:湿毒壅盛证、痰热伤阴证、肝风内动证、肝肾阴虚证。王健 在国外治疗HIV/AIDS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辨证分型为湿邪困脾、脾胃衰败轻重两型。黄世敬等 则将艾滋病分为脾型、肺脾型、肺型、脾肾型和肺脾肾型、脾肾阳虚和肺心肝肾阴虚。方绪 则将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分为气虚外感、阴虚外感和热盛肺胃。李敏将带状疱疹HIV 携带者分为三型:(1)热毒炽盛型 (2)湿热蕴结型(3)气滞血瘀型。 1.11 流行性出血热 李纪云 将此病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肾精不固型。张茂江 将此病按期分型。发热期为外感温热,秽浊壅闭和热毒炽盛、气营两燔;少尿期为毒瘀交结和气机闭阻;低血压休克期为热毒内陷、气血亏损和厥证夹瘀;多尿期见肾气亏虚;恢复期见肝肾阴虚和肺胃气阴两虚。张先勇 将此病分型为气营两燔证、血脉瘀滞并气阴两伤证与热结肠腑并入营血证。万兰清 将此病分期分型为发热期表里俱热,卫气同病证、气营两燔证;寒湿郁热,太阳少阳同病证,温热内结、留连三焦证、少阳病并阳明证、阳明病证和表里俱寒,太少两感证;低血压期为热毒内陷,阳气郁闭证、气阴欲脱证和阳气欲脱证;少尿期为湿热瘀阻三焦证、寒实结胸证、湿热伤阴证、肝肾阴亏证、肾阳衰败证和血热妄行证;多尿期为气阴两虚,湿热未尽证、阴虚热郁证和肾气不固证;恢复期为气阴两亏证。张照琪 将此病分型为疫邪瘀阻子里、阴液亏虚,余热未清,但后者可兼心气阴两虚、肝阳上亢、阴血虚损、血瘀。苗相超 将此病按发热期分为邪在肺卫、阳明热炽和气营两燔;低血压期为热厥和寒厥;少尿期为热结下焦,肾阴亏虚和邪陷厥阴;多尿期为肾阴阳两虚。杜景海 将此病分型为气营(血)两燔型、热厥型、肾瘀型、水毒犯溢型和肾虚失固型。杨培明 等将此病分期分型为温热炽盛期,邪郁卫表型,邪盛气分型、邪毒入营,气血两燔型;阳脱阴衰热深厥深型和内闭外脱型;肾阴欲竭,肾阴亏乏型与阴虚热结型;肾气不固型;邪退正虚型。 1.12 小儿手足口病 刘利平 认为本病以湿热之邪所侵,湿热蕴结脾胃为其主要证型。解晓红 认为此病按热毒炽盛型、湿热并重型和脾虚涅聚型来辨证论治。张凡 将此病按初期,风热夹湿;极期,湿热夹毒和后期,肺胃阴虚或脾胃气虚来分期分型。 2 立克次体病 2.1 地方性斑疹伤寒 王新垣 通过对54例病人的辨证论治,将此病分型为邪伏少阳兼表型、少阳阳明合病型、邪伏少阳,热伤营阴型和邪伏少阳,湿郁三焦型。 3 细菌感染 3.1 痢疾 王渊 将痢疾分型为湿热夹杂型和脾肾两虚型。彭述宪 将痢疾分为六型:湿热蕴肠、热毒内聚、寒湿留滞、热毒聚肠、热毒炽盛和大肠滑脱。周金兰 把痢疾分型为表里夹杂证,气血亏虚证和内闭外脱证。 3.2 细菌性痢疾 魏群 把细菌性痢疾分型为湿热型、寒湿型、疫毒型、阴虚型、虚寒型和休息痢型。杨培明等 把此病按湿热蕴结、寒湿困脾、脾阳亏虚、热毒炽盛和正虚邪恋。 3.3 鼠疫 杨培明 等通过辨证论治,将此病按照痰毒蕴结、邪热壅肺、毒燔气血(营)和疫毒内陷。 3.4 炭疽 中医认为此病是感受湿热疫邪所致。杨培明 等根据此病的临床表现,将此病分为湿热外侵,营卫不和、邪热蕴盛,气滞血瘀、邪犯脾胃,胃肠湿热、邪客营血,气营两燔、毒邪内闭,正气暴脱和正虚邪陷。 3.5 百日咳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是外感时疫、内蕴伏痰所致。张晓库 通过对78例病人辨证施治,将此病分型为寒痰束肺型、痰热阻肺型、气阴两虚型。许耀恒等 将此病按照胃气逆肺型、肺胃热壅型、寒痰停胃脘证、燥结胃腑证、肝逆肺胃证、肺胃阴伤证、脾肺胃气虚证。孙克良等 将此病分型为风热证、痰热证和阴虚血热证。 3.6 猩红热 中医认为此病是由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致。李国琼 认为此病可按邪犯肺卫、邪入气营、疹后阴伤分型。朱锦善 将此病按常证和変证进行辨证。常证按邪郁肺卫证、肺胃热盛证、气营两燔证和阴虚余热证论治;変证按热毒流注证、心气损伤证和水温停溃证论治。 3.7 淋病 曹艺 第一次将此病辨证分型为湿热下注型、肾阴虚夹湿热蕴结型和肾阳虚夹湿浊聚结型。第二次将此病辨证为湿热下注型、气滞血淤与湿热并见型和肾阳虚夹湿浊聚结型。李秀花 等则将此病分型为湿热下注和湿热内蕴。邵长庚 等根据文献记载,祖国医学将此病分期分型为早期热毒下注,中期湿热交炽,晚期肾阴虚或肾阳虚。匡奕璜根据临床,认为此病以湿热下注型最多,其次为碑虚湿阻型、阳虚湿浊型和阴虚湿浊型或与气滞血癣并见。范玉芹认为,此病应分型为湿热淫毒蕴结下焦、湿热阻滞和肾气虚弱。孙卫国等认为此病应分型为湿热夹毒型、湿热瘀阻型和肾气虚弱型。朱成彬将慢性淋病分2型论治:① 湿热留滞,肝脾失调②淫毒留恋,肝肾阴亏。王海平将淋菌引起的尿道炎合并前列腺炎分为2型:①肾阴虚加湿毒型②肾阳虚加湿毒型。谢靳按中医辨证将其分为I型 (1)湿热下注型 (2)肾翻虚夹湿热蕴结型 (3)肾阳虚夹湿浊聚结型。龚长根将此病分型为疆热下注型、湿热蕴结兼肾阴亏虚型、湿浊结聚伴脾肾两虚型和湿热蕴结夹气滞血癖型。张春风将此病分期分型为急性期,膀胱湿热型、肝胆郁热型、热伤血络型和三焦湿困型;慢性期,肝肾阴虚型、肾阴不足型、中气不足型和气阴两伤型。 3.8 感染性腹泻 黄教授把感染性腹泻按其症候特点分成五个基本证型:①寒湿证② 暑湿证③湿热证④疫毒证⑤ 脾虚证。祁江宁将此病按照内因分为脾胃两虚和肾阳虚衰。 3.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杨培明等将此病按照卫气同病、气营两燔、内闭外脱、热盛风动和气阴两虚来辨证论治。 3.10 肺结核 强致和按照病情轻重分为肺阴虚证、肺脾气阴两虚证和肺脾肾三脏病证;按症候分类分为肺阴亏虚、阴虚火旺和气阴耗伤。王延章将此病辨证分型为肺阴虚证、肺肾两虚型和气血两虚型。石宝林将此病按发热分为阴虚火旺、阴虚内热和气血两虚;咳嗽分为阴虚火旺、气阴两虚、痰浊咳嗽和外感咳嗽;按咳血分为阴虚火旺、风热伤肺和肝火犯肺;按盗汗分为阴虚内热、气虚不敛和卫阳不固。么洪文将此病按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和阴阳两虚辨证。张艳萍将秋季肺结核按脾虚型、阴虚肺热型和阴阳两虚型辨证。熊坚对肺结核汗症辨证分型为阴虚火旺型、肺气虚损型和气阴两虚型。陈宗光参照《中医内科学》和《中医基础学》把本病分为肺脾气虚、肝火犯肺、肺肾气虚、肺肾阴虚和心肺气虚。郭爱廷按肺阴虚损证、肺脾两虚证、肺肾阴虚证和阴阳两虚证对此病辨证。 4 螺旋体病 4.1 钩端螺旋体病 周成龙将此病分型为暑温型、湿温型和暑伤肺络型。杨培明等将此病按邪在卫气、湿热熏蒸,暑湿弥漫、热灼肺络、邪陷心包和肺胃阴伤。 4.2 梅毒 金明亮将此病分型为热毒深伏型和肝脾两虚、余毒未清型。 5 蠕虫感染 5.1 血吸虫病 杨伏国将血吸虫病按太阴型、太阴兼少阳型、太阴兼阳明型、厥阴型、少阴型、太阴兼厥阴型、太阴兼少阴型和厥郁兼太阴型。王玉润等则按虚实辨证,实症分为一般型、郁热型和血瘀型三种;在虚证中分为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和阴阳两虚的精竭型三种。对于晚期血吸虫病,周德喜回顾了血吸虫病在各疫区的分型。在湖南分型为阳虚,阴虚、郁热精蝎五型;上海分型为虚损、寒湿、癀热、轻浅、败象五型(上海):在昆山分型为腹水、脾大和侏儒、贫血、发热、黄疸、恶液质、杂病七型(昆山);在江苏分型为偏实、偏虚、半虚半实三型(江苏);在安徽分型为普通、侏儒、腹水、巨脾、出血、发热、黄疸、梗阻、衰竭九型(安徽) 在江苏分型为普通、巨脾、腹水、呕血、发热、痞块、椿儒、恶病质八型(浙江)等,在58年,血吸虫病被全国统一归纳分型为实证(盅病、一般型、郁热型)和虚证(偏阳虚型、偏阴虚型、阴阳两虚型)。黄文长等总结了晚期肝硬化腹水的辨证分型气滞血淤型,湿热胀满型、脾胃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胃气虚型、肝郡脾虚型、阴虚温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张洁等对本病的并发症肝硬化腹水辨证分型为脾肾阳虚型、寒湿困脾型、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刘学知将这一并发症分型为实证、虚证和寒证三类。江起雄对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分型为寒湿困脾、湿热胀满、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气血虚弱五型。程华玲对肝硬化腹水的辨证分型为气滞湿阻型、肝脾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和肝肾阴虚型。杨培明等将晚期血吸虫病分为单纯血瘀气滞、血瘀气滞偏阳虚和血瘀气滞偏阴虚。彭继东认为晚期血吸虫病要注意三要:非腹水型注重治肝,腹水型注重治脾,久病衰竭者注重治肾。郭振球等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分型为气虚血瘀和气滞血瘀。王定寰对血吸虫病型肝硬化按气结血瘀、湿热郁阻、肝脾虚损和肝肾阴虚四证辨证。彭继东等对慢性血吸虫病的并发证神经衰弱进行辨证,按肝气郁结型、心脾两虚型、心肾阴虚型、肝火亢盛型和肾阳不足型。胡栋梁对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分证为气滞血瘀、瘀热郁阻和肝肾虚损。 5.2 包虫病 丁创业等通过临床辨证,发现此病有阴虚火旺型、阴虚津亏型和瘀血内阻型。 5.3 丝虫病 张文林等对由于丝虫病导致的乳糜尿按中医分型为湿热下注型、阴虚火旺型、中气不足型、脾肾亏虚型和瘀血内阻型。孙广平等对丝虫病晚期按证分为实证和虚证。邓朝纲则主要针对脾胃气滞进行论治。 参考文献 张永跟,陈馨馨,李友林,何明,王伟. 脏腑辨证在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环球中医药, 2009,2(5):365-367 黄存垣,李金华. 辨证论治乙脑l3例体会.江西中医药,1997,28(6):21-21 郭千生. 辨证治疗乙脑恢复期后遗症经验初探.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3(l):52-53 胡义堡,王健民,范刚启,徐伟,胡广芳,王俊英. 辩证论治脊髓灰质炎268例疗效观察. 甘肃中医,1992,5(2):15-16 彭胜权,李永宸. 狂犬病的中医认识嬗变. 中华医史杂志,2007,37(1):23-26 张旭剑. 宣解清感饮治疗流行性感冒152例. 中医研究, 2003,l6(4):36-37 任继学. 时行感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5(2):26-28 国家卫生部.《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的通知及附件.200512.09 聂广,林巧. 人禽流感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世界中医药,2008,3(3):131-133 余小萍1 人禽流感中医防治对策 . 见: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1 中医药防治人禽流感培训班 1 中医药防治人禽流感培训班1 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120061 上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急性热病中医药防治网络,2006118 - 201 Http: //www1bioon1com/Article/Class19/49471shtml 王永恒.自拟双翘解毒汤加减对人禽流感的辨证论治探讨 1光明中医,2006 ,21 (6) :171 王仰宗.热病理论在新发传染病中的应用 1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 ,3 (20) :202 - 2051 罗慧,赵冬梅,褚松龄,张学智,李楠. 8O例SARS的中医辨证分析.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1):698-699 李全利. SARS的辨证论治.山西中医,2003,19(增刊):16-17 王耀光,吴深涛.SARS辨证施治之我见.中医药通报,2006,5(6):16-20 姜良铎,张晓梅,付义. SARS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5):397-400 张广清,林毓霞,罗海丽,叶建红.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辨证施护.南方护理学报,2003,10(4):23-25 袁长津,葛金文,周慎,肖桂林,郭子华. 中医对SARS的认识及辨证治疗方案 92篇中医药防治SARS文献研究小结.中国医药学报,2004,19(6):371-373 刘尚义,贾敏.中医温病学术发展述要及对SARS病辨证论治思考.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26(1):3-6 专家笔谈.SARS的中医病机与辨证治疗.疑难病杂志,2003,2(4):193-195 孙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两个关键证型的论治.中国民间疗法,2003,11(5):4-5 孙风霞,王晓静. 谈谈SARS的病机与辨证.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5):400-401 宋乃光主编.温病学温病的辨汪纲要.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18~20,150 韩刚,李仝,黄象安. SARS的中医辨证分型初步探讨.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1):701-702 曾庆明,张炜宁,周 晓. SARS恢复期常见症状的中医辨证调治.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3(4):217-220 胡建华,李秀惠,勾春燕,李俊红,王家伟,梁连春,李雁,张瑞云. 85例SARS患者出院后症候学分析报告.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 (17):3386-3388 任国珍.辨证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37例.湖北中医杂志,2001,23(5):35-35 吴兴水.麻疹并肺炎证治体会.江西中医药,1995,26(5):32-32 陈运生.小儿麻疹辨治概要.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4):55-56 朱锦善.中医儿科临证心法-第26讲麻疹(上).中国农村医学,1997,25(12):5-8 周明君.辨证治疗小儿风疹的临床观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5(1):21-23 赵世芬,张庆荣.中医药学刊,2004,22(3):525-526 方婷娜.小儿风疹辨治138例.广州医药,2005,36(5):64-66 郑峰. 水痘的辨证施护.中国中医急症,2003,12(5):485-485 曾金莲,熊冠华,胡运涛,李文龙,王军,谭湘德,彭国,张学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水痘的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3):2757-276 朱锦善.中医儿科临证心法-第28讲水痘.中国农村医学,1998,26(2):6-8 洪永健,陈维挺.辨证分型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举隅.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1,8(7):28-28 孔月梅.辨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附230例病案观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0,13(1):17-18 徐爱香.流行性腮腺炎的辨证施护.中国民间疗法,2004,12(3):57-58 达富拉. 流行性腮腺炎的辨证施治.中国民间疗法,2006,14(4):48-48 程玲莉. 流行性腮腺炎的辨证施治与护理.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19(2):141-142 舒云萍. 中医辨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四川中医,2003,21(6):59-60 黄云. 中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浅识.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4):434-434 何炎臻.新中医1987(5):1 彭玉林,等. 新中医1980(13):37 何世东.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7(1):31 邝巧玲.登革热的辨证与治疗.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6(7):38-39 林德生,朱正丹. 中医药治疗登革热临床体会. 世界中医药,2008,3(2):95-96 胡建华,李秀惠,刘翠娥,王月,杜普,柏国仙,马丽琴. 100例艾滋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北京中医,2007,26(2):97-98 崔述贵,何东来,李郁馥.艾滋病的辨证论治探微.中医函授通讯,1994,13(5):32-35 吕维柏.中医药治疗HlV/AlDs血清抗体阴转8例报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5):271273 苏诚练.中医试治艾滋病30例临床报告l.中医药学报,1991,19(2):31. 崔金才.艾滋病中医辨证分型 .天津中医,1989,6(11):37 王宝祥.中医药抗艾滋病的l临床研究 空军军医高专学报,1998.20(1):5456. 王树.在澳大利亚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体会与研讨.天津中医,2000,17(1):1 郭长河.艾滋病所致发热的辨证治疗.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6):4-5 李国勤.艾滋病中医辨治体会. 江苏中医,1994,15(2):5-7 马龙.辨证治疗艾滋病120例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2008,43(9):517-517 向楠,李晓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 6(4):92-93 尤松鑫.艾滋病中医证冶概述 江苏中医,1999.20(3):4 王健.艾滋病人口腔念珠菌病的辨治体会.北京中医,1996,1:1921 方旭.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的食疗.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3):21-21 黄世敬,危剑安,孙利民,游秀珍,曹惠云,黄霞珍,苏诚练,许铣,李国勤,王健,吕维柏,那奥米.中医治疗十年以上21例艾滋病病例报告.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31-732 方旭.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的食疗. 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3):21-21 李敏.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HIV携带者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0,20(2):81-82 李纪云.辨证分型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57例.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5(2):33-34 张茂江.辨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27例.四川中医,1998,16(3):21-22 张先勇.辨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DIC42例临床分析.江西中医药,1993,24(6):19-20 万兰清.流行性出血热的辨证论治.中国医药学报,1992,7(5):40-44 张照琪.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1987,(3):6-7 苗相超.浅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粗浅体会附37例辨证分析.光明中医,2009,24(7):1295-1296 杜景海.中医辨证流行性出血热.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2):98-98 刘利平.分期辨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48例.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9):593-594 解晓红.小儿手足口病的辨证论治.中医药研究,2009,16(1):15-16 张凡. 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四川中医,2004,22(1):15-17 王新坦.辨证治疗地方性斑疹伤寒54例.河北中医,2002,24(8):573-574 王渊.痢疾的辨证与食疗.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11M):31-32 彭述宪.痢疾治疗概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3(2):15-16 周金兰.小儿痢疾的中医辨治.甘肃科技,2001,17(5):58-58 魏群.细菌性痢疾的辨治.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5):30-31 张晓库.顿咳汤治疗百日咳78例.医学信息,2009,22(6):1045-1046 许耀恒,梅炳南.百日咳从胃论治六法.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3,16(1):26-29 孙克良,孙艳英.对百日咳的辨证论治.河北中医,1982,(1):39-40 李国琼.31例猩红热证治体会.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1(4):14-14 朱锦善.中医儿科临证心法. 中国农村医学,1997,25(8):6-8 曹艺1.辨证施治淋病56例疗效初探.北京中医杂志,1990,(3):31-32 曹艺2. 再谈淋病的辨证施治附384例15床总结.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6,4(5):70-71 李秀花,王奇.辨证治疗淋病性前列腺炎33例.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4(1):76-76 邵长庚,叶干运. 从淋病在我国历史中的记载浅谈其防治.中国性科学,2006,15(2):6-7,11 匡奕璜.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淋病概况.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5):58-59 范玉芹.淋病的辨证施治.实用中医内科学,2005,19(3):224-224 孙卫国,张华,周竞蒙,张许停,葛花香. 淋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医学杂志,2006,4(2):14-15 朱成彬.中医药治疗慢性淋病的体会.江苏中医,1999,20(8):13-15 王海平 , 王大雨 .中药治疗淋病双球菌引发的尿道炎合并前列腺炎的临床报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3):56-56 谢靳.淋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近况.湖北中医杂志,1997,19(5):49-50 龚长根.淋病证治浅述.陕西中医,1994,15(10):452-453 张春凤,李晶.热淋分期辨治.中国乡村医生,1999,15(12):29-30 滕春霞,榇大基. 黄春林教授治疗感染性腹泻之经验.中医药研究.17(6):31-32 祁江宁 .祛寒除湿法治疗非感染性腹泻体会.光明中医,2007,22(12):23-25 强志和.肺痨.陕西中医函授,1990,(1):45-46 王延章.辨证新治肺痨102例临床疗效观察.四川中医,1994,12(1):22-23 石宝林.肺痨四种主要症状的辨证施治.中医函授通讯,1991,(2):36-37 么洪文.肺痨之中医辨证施治.中国社区医师,2004,20(6):24-25 张艳萍.秋季老年肺痨患者的辨证施护.湖北中医杂志,2002,24(7):55-56 熊坚.辨证分型治疗肺结核汗症90例疗效分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3(2):143-144 陈宗光.辨证治疗结檬病化疗药物副作用43例.福建中医药,2001,32(4):31-32 郭爱廷.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治性肺结核8O例分析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2):8-9 周成龙.中医辨证治疗钩端螺旋体病43例.湖南中医药导报,1997,3(5):35-36 金明亮.中医辨证治疗梅毒血清抵抗14例.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13):1920-1920 杨扶国. 老中医杨志一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血吸虫病的经验介绍.江西中医药杂志,1980,(2):34-34 王玉润. 中医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的回顾和展望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6):8-8 周德喜,刘水英.中医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研究的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9,11 (1):62-63 闵卫平,黄文长. 中医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性肝硬化腹水研究进展.现代诊断与治疗,1991,2(1):62-68 张洁,郝晓君.辨证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90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6,8(4):151-152 刘学知,彭继东.辨证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附241例临床总结.湖南中医杂志,1989,12(2):2-3 江起雄.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中医辩证论治.湖南血防科技,1992,(1):37-39 程华玲,彭继东.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的辩证施护.中华护理杂志,1990,25(11):588-589 彭继东.晚期血吸虫病论治三要.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1,5(3):13-14 郭振球,杨玉高.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气血辩证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3):12-15 王定寰.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之证治.湖南中医杂志,1989,12(1):4-6 王定寰.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之证治.湖南中医杂志,1989,12(1):4-6 彭继东,贺治品. 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血吸虫病合并神经衰弱175例.湖北中医杂志,1993,15(5):24-25 胡栋梁.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的中医辩证治疗.湖南血防科技,1992,(1):39-40,52 丁创业,吕世明,王生满. 青蒿鳖甲汤治疗肺包虫病术后发热.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1):7-8 张文林,丁沧清.196例乳糜尿辨证初探.辽宁中医杂志,1995,22(9):398-399 孙广平,杨艳君,吕桂月,魏庆宽,辛福敏. 分型辨治乳糜尿316例.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5):355-356 邓朝纲.顽固性乳糜尿治验.山西中医,1989,5(2):10-10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临床诊断模式:从共性思考到个体化诊疗
fqng1008 2010-2-11 08:46
在从事中西医传染病学比较研究中,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整体模糊的传统医学却有个体化的诊疗风格,而深入细节了解的现代传染病诊疗却有模式化的思维惯性?难道整体思维与个体化诊疗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传染病临床诊断的共性思考 对于技术而言,从个体化技艺到规范化技术是一种质的进步。毫无疑问,传染病诊疗规范属于技术范畴,从个体化技艺进步到规范化技术是其必然途径。因此近20年来,多种疾病的诊疗指南相 继问世,不断更新,把规范化前提下的个体化诊疗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例如慢性乙型肝炎的诊疗指南,从美国、欧洲、亚太、日本到中国,近年来一再更新,每一次更新都是以循证医学为依据而更加贴近临床实际。 但是,无论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如何更新,总是一些专科的专家们在局部的辛勤耕耘,而缺乏整体观念。请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目前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5类,急性肝炎又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分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又分E抗原阳性和E抗原阴性),重型肝炎又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分早、中、晚期),淤胆型肝炎又分急性和慢性,肝炎肝硬化又根据炎症情况分活动期和静止期,根据机体状态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根据肝脏储备功能分Child-Pugh A、B、C级。这种情况虽然向个体化诊疗迈出了一大步,但仍然显得凌乱庞杂、缺乏规律性可循;又如流行性感冒,仅仅分为轻、重两型或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必然简单了一些,难以形成规范的个体化诊疗。 鉴于以上,如何获得改进呢?也许唯一的途径就是将所有传染病纳入到一个总体框架内进行整体梳理、逻辑分析,最后系统构建之。这里面,可能就有中医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外感病,伤寒以六经辨证,温病以卫气营血辨证或三焦辨证,即无论哪一种具体的外感病,都遵循一种整体的辨证模式)发挥作用,当然是发展了的整体观念。我们设想,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必然性内容,一是发病类型(分型),二是病理过程(分期),三是病情轻重(分级),还要考虑两个或然性内容,即并发症和合并症。如果我们把每一种传染病都进行上述梳理并逻辑构建,是否就意味着一种具有严谨的个体化诊疗模式和科学美的传染病临床诊断体系呼之欲出? 传染病临床诊断的个体化设想 经过整体梳理后,我们把发病类型规定为第一层次,病理过程规定为第二层次,病情轻重规定为第三层次。例如病毒性肝炎,仍然划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5种类型,进入第二层次,一般有早、中、晚期的演变过程,但是不同发病类型有不同的区分。急性肝炎有前驱期(相当于中医的表证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而症状明显期则有轻、中、重的分级(第三层次);慢性肝炎有静止期(无论是药物控制还是自然病程)和活动期,后者也有有轻、中、重的分级;重型肝炎有急性坏死期、平台期和恢复期/终末期(我们不同意传统的早、中、晚分期,因为晚期的规定里面不包括存活的患者,而不少患者还有一个恢复期的康复过程,其个体化诊疗方案也应该有所针对);淤胆型肝炎有进展期和消退期,前者也有轻、中、重的分级;肝炎肝硬化保留活动期和静止期、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区分,Child-Pugh A、B、C分级也可考虑改为轻、中、重的分级以便统一。 那么,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诊断就应该增加一些内容以适应个体化诊疗。我们设想,第一层次包括上呼吸道型、肺型和肺外型(实际上有我们卫生部专家组对于甲型H1N1流感轻型、重型和危重型的意味),第二层次上呼吸道型分为发病期(相当于中医的表证期)和恢复期;肺型分为表证期、里证期和恢复期;肺外型分为表证期、里证期和恢复期/终末期,不同时期还有轻、中、重的分级。当然,以上纯属于个人想法,仅为举例,有没有可操作性还得广泛征求意见。 艾滋病则是另外一种模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以分期为为主包括1 ~ 4期,即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期和艾滋病期;我国CD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三大类划分,即A类包括急性感染、无症状感染和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B类包括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或脑膜炎、咽部或阴道念珠菌病、颈部肿瘤、口腔毛状白斑、复发性带状疱疹、肺结核、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能解释的体质性疾病等;C类包括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肿瘤等。可见,艾滋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是以免疫低下或缺失所导致的并发症或合并症为主的传染病,具有较强的或然性特征。至于构建怎样的逻辑体系才更加贴近临床并个体化诊疗,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共性思考是否可能导致进一步的个体化诊疗?其一,从必然性思考而言,临床诊断是个体化诊疗最重要的模型依据,我们从发病类型、病理过程、病情轻重等不同方面来考虑传染病的诊疗,不仅便于逻辑分析,系统化考量、规律性总结,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每一种传染病的个体差异,虽然划分繁复,但可以执简驭繁,脉络清晰,具备科学美的特质。其二,从偶然性思考而言,合并症、并发症也是每一个个体疾病千差万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考虑这种偶然性则必然导致对个体疾病的认真对待,只要我们从整体规律性认识了这些问题,个体化诊疗就是必然的结局。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3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工作安排
fqng1008 2010-1-19 11:53
2009年11月下旬:征文通知,发6家杂志社。 2010年1月上旬:与承办单位桂林第四医院唐院长协商会议时间、地点(联系宾馆等)、接待方式等;院内研究专题报告内容、进一步组稿事宜、经费筹备和预算等;向总会推荐主委、副主委、常委、委员(70名)、青年委员(40名)名单。 2010年3月下旬:筹备会议(桂林),由主委带队,科教科、秘书和承办单位有关人员参加。审稿定稿,确定会议程序,通报会议筹备情况,会议安排细节(落实会议参加人员、讲座人员、领导和佳宾,确定学术组、会务组人员,安排接送、会场布置等,论文集编辑印刷)。 2010年6月11-13:会议召开 附:专题报告参考选题 1.侯云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传染病重大专项的设计与实施进展 2.李兰娟(浙江大学,工程院院士):微生态研究对感染病学的丰富和发展 3.管轶(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新型甲型H1N1流感发病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4.王辰(北京朝阳医院):我国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征及金花 清感方 治疗研究 5.王玉光(北京地坛医院):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 6.李筠(北京302医院):慢性重型肝炎的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中期进展 7.陈建杰(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中期进展 8.王国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耐多药肺结核防治的挑战与对策 9.王玉(吉林省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的现状与展望 10.王健(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的中期进展 11.李太生(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与防治 12.周伯平(广东省深圳市东湖医院):手足口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13.李秀惠(北京佑安医院):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的思路与方法 14.胡义扬(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中医证候生物学研究的构想与展望 15.肖小河(北京302医院):传染病新药开发的平台建设与规划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
fqng1008 2010-1-17 14:46
论文摘要 目前,传染病中医诊疗基本上采用分型辨证模式。本文从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际出发,剖析了分型辨证模式的不足,以及形成此种思路的背景和现状,提出了与现代传染病诊疗接轨、进一步贴近临床的分期辨证模式,并举例说明了分期辨证的一些基本要点和具体操作设想。 关 键 词 传染病;辨证论治;诊疗模式;技术标准 1 是什么 当然,我们可以象科学探索一样,把问题作为起点,即问题是什么?但是,我们探讨的不是自然现象(达尔文于 1888 年给科学下的定义是: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而是知识现象,因此我们探讨的是科学哲学问题。 关于传染病的辨证体系,在标准化技术理念的指导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即分型论治模式。我们的问题是:①该模式能否体现传染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即吸收了祖国医学宝库的精华?②该模式能否做到理论上的自恰性(即逻辑上的一致性),即至少能够自圆其说,不至于自相矛盾?③该模式能否符合知识的简洁性和更新原则,即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和证伪修正?④该模式能否具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那么,目前传染病辨证模式有什么缺陷呢? 1.1 外感宗脏腑,体系选择有误 毫无疑问,传染病相当于外感病,但目前的辨证模式基本上是采用脏腑辨证体系。例如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于 2004 年 5 月在宜昌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修订稿)》(在 1991 年天津会议基础上修订 ),将慢性肝炎分为 5 型,即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那么,对于一位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表现为肝郁脾虚证,一旦病情活动就演变为湿热中阻证,经过治疗后肝功能复常,则又体现为肝郁脾虚证。临床上如此变来变去,遵循的什么规律?中医理论解释得通吗?又如肝硬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 2003 年修定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 ,将其分为 6 型,即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但是临床上,哪一位早期肝硬化患者没有肝络瘀阻?怎么能够区分为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不同的证型呢?而实际上,肝络瘀阻是主证,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则是兼证。同样,对于肝硬化腹水而言,血瘀水泛是主证,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则是兼证。主证和兼证之间,是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的关系,是基本治法与随证加减的关系。 在祖国医学里,一直有外感宗六经(辨证,含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杂病宗脏腑(辨证)的说法。对于外感疾病,它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特色是在强调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注重疾病的演变病程;脏腑辨证则是在强调例如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关注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主张证随机变,个体化治疗,因而比较适合于内伤杂病。 1.2 注重证差异,疾病本质忽视 如上所述,目前的传染病辨证论治显得灵活有余,规律性不足。各证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似乎证型一变,病因病机都改变了。原因在于我们对于各种肝病的共性认识研究不够,没有区分主要病机、次要病机和兼夹病机,以及相应的主证、次证和兼夹证,将辨证论治搞成了对症处理。这是一种重视症状组合,淡化病机研究,本质上是由于重实用轻理论的价值取向所造成的。我们认为,目前根据脏腑辨证搞出的辨证分型,只重视证型的差异,未进行深入的疾病本质研究,势必将辨证论治庸俗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例如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已经有一些研究,但基于个人见解,各执一辞,分歧颇大,缺乏专家们集中的高视野研讨,以形成初步的共识。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理清脉络,统一认识。例如, HBV 感染的主要病机是什么?次要病机是什么?兼夹病机有哪些?相应的主证、次证、兼夹证如何?怎样根据毒、瘀、虚在不同临床时期、不同个体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以便在此前提下形成初步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1.3 辨证求实用,过程研究不足 由于对疾病过程的忽视,从而缺乏对于该病系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性的总结。我们认为, HBV 感染采用伏气温病辨证论治比较妥当,但是古人对于伏气温病没有总结出现成的辨证体系。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新感温病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是伤寒的辨证体系,或者说三焦辨证比较符合消化道传染病的证治,卫气营血和六经辨证比较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证治,而血液传播性疾病则应该寻求伏气温病自身的辨证规律 。血液传播性疾病的特点是邪毒深伏少阴血分,易入难出,故病程缠绵,演变复杂。 2 为什么 2.1 阶段论与随机论 我把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模式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注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辨证体系,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二是注重症候排列组合的辨证体系,包括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可见,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历来有两种模式,前者适宜于外感病,后者适宜于内伤杂病。 2.2 分期辨治的衰落 阶段论可以描述为分期辨治。显然,无论是伤寒,还是温病,前有六经辨证,后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它们是外感热病得已自城体系的从临床医学中独立出来的根本原因。然而由于长期的内部纷争,寒温合流没有及时地实现,使传染病的辨证论治各持其偏,莫衷一是,表现出极度混乱,或者说仍然处于一种个体化技艺阶段,从技术标准化角度看,寒温之争是一种倒退。而且,由于西医传染病学发展迅速,传染病医院为西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科为西医专科,中医队伍逐渐萎缩,或者应付日常临床医疗,缺乏整合思路,且西学中人员中医理论系统性不够,中医思维薄弱,从而上千年对于传染病采取分期辨治的传统无法保持,优势无法继续,最后不得不改弦易张,统一于脏腑辨证的体系之中(标准化技术的进步)。 2.3 分型论治的兴起 目前临床各科采取的分型论治方案基本上是脏腑辨证体系,为什么脏腑辨证能够取得一统天下?可能有三个原因:①脏腑学说为中医理论核心的提出,为脏腑辨证主导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前提;②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模式为淡化中医自身的理论思维提供了方便,人们把注意力引向了西医的病原学和发病机理的研究;③诊断规范化、疗效客观化成为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助产士,催生了不辨外感、内伤各个病种的统一标准。 3 做什么 鉴于以上,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一个能够体现中医特色的,具有自恰性、简洁性和更新原则传染病的辨证体系。具体说来,这个辨证体系应该包括:①病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及其在不同时期相互关系的演变;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②病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③病位:基本病位,牵涉病位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④病征:基本证候,兼夹证候;表征和里征。⑤病程:疾病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有不同的临床分期。⑥病情:轻、中、重程度。 同时,这个辨证体系应该满足以下原则:①疾病过程和疾病表现的对立统一(横的走向和纵的走向,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②规律性和随机性的对立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③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对立统一;④内在资料和外在资料的对立统一(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⑤程度变化和性质变化的对立统一(量变和质变);⑥丰富包容性和内在简洁性的对立统一。 4 怎么做 4.1 与时俱进:当代临床对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几点要求 4.1.1 范围明确:《内经》中有一句话叫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虽然察同和察异是不同的思维方式,谈不上有智、愚之别,但是在总结寒温合流失败教训和确定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的启示作用。试想,如果我们一味求异,认为伤寒温病传染病感染病,又怎么能够将古今中外的理论智慧融于一炉?因此,我们必须先察同:伤寒 = 温病 = 传染病 + 感染病,然后再去求异,找出各自的理论特色。至于为什么选择传染病而不是外感病(包括伤寒和 / 或温病)或感染病作为研究对象,那是从实用性角度考虑的。因为当前的传染科和传染病医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诊疗实体,而外感病或感染病缺乏诊疗实体的支撑。 4.1.2 理念先进: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可悲的是古非今论调影响极坏。实际上,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谬误已经走遍了世界,可是穿鞋的真理终会追赶上赤脚的谬误。科学知识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站在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峰或全局来思考问题,丢弃任何的门户之见。面对科学发展的进程,直线累积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件件的经验证实的科学事实的堆积,科学知识是由有限的特殊陈述经归纳推理而得的普遍陈述;证伪模式认为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普遍陈述,不能因为以前见到的天鹅都是白的就得出天鹅都是白的的结论,科学是经证伪而发展的;科学革命模式认为,科学史上科学发展的真实状况不是科学事实的堆积,而是由新范式不断战胜旧范式的科学革命推动的。我们崇尚范式更新理念,认为科学发展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科学革命是范式突变、质变,常规科学时期是渐进时期),科学发展是渐进、量变与革命、突变的交叉循环,而且不同范式之间不可通约,不可还原。具体说来:①要与日新月异的传染病学的知识更新接轨,不能 1 千年不变,咬住经典不放松;②要与临床诊疗的现实需要接轨,既不能为阴阳易、大头瘟的考证争来吵去,也不要为《伤寒论》、温病学里的某些非传染病而劳心费神;③要与传染病诊疗的中西医并存格局接轨,不必硬要天方夜谈地回到古代去保持纯中医特色,可以说目前的辨证论治体系均已经过时。 4.1.3 包容性强:我在研读中医外感病学术思想的时候常常发生困惑:温病学晚于《伤寒论》 1 千多年问世,为什么不能站在当代的高度弄出一个完全包容《伤寒论》的外感病证治体系?近代的寒温合流为什么虎头蛇尾?当然,历史的教训只能从历史内在的原因中寻找(个人认为,尊古崇经文化对创新思维的限制这重要原因),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但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必须具备这样的高度:即摆脱任何的门户之见和理论限制,在科学怀疑精神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创造一种能够代表当代水平的包容中外传染病先进理论的辨证论治体系。 4.1.4 操作简单:在这里,我们要引进奥卡姆剃刀定律。该定律由 14 世纪逻辑学家威廉( William of Occam ,约 1285-1349 年)提出。当时,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所主张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因为他是英国奥卡姆人,人们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出鞘后,剃秃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使科学、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今天,我们仍然要重申这一定律,因为辨证体系属于技术领域,必须遵循操作的简单性原则,以利于推广应用。 4.2 求同舍异: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一致性原则 技术 一词, 《 史记 货殖传》中就出现了,意为技艺方术,而且中国的技术水平曾长期处于 世界 前列( 宋朝 之前)。这个词 最早出现在英文中是十七世纪,当时也仅指各种应用工艺。 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技术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但现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科学的应用 。 4.2.1 定义内涵外延,减少传统概念的歧义性:概念是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我曾经从科学哲学角度审视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由于缺乏形式逻辑的规范,中医学基本概念至今仍未得解决名实问题。形式逻辑的定义方法是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之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它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因而定义的公式是:被定义概念 = 属 + 种差。定义的规则有:①应相称:即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②不应循环;③一般不是否定判断;④应清楚确切。因此,现代科学概念应具备三大特征,即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变动性。 4.2.2 应用剃刀定律,缩小各种原理的异质性:因为现实需要,我们不仅要搞寒温合流,也要搞中西一体,包括病因学一体化、病机学一体化、证候学一体化、诊断学一体化、治疗学一体化、预防学一体化、护理学一体化等等。目的是保证各种平行理论相互兼容,以免 前后自相矛盾。然而,我们在保证自恰性的时候,必须增加特定条件的限制,只选择最实用的技术进入辨证体系,而大量影响自恰性的经验可能被剃掉。因为它必须是在一个由几个明确的或默示的条件规定下的特定环境下内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一种体系的应用只考虑环境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定变量,而其他环境变量被忽略了,这是必然的。 4.2.3 吸收中西之长,扩大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强的辨证体系,它必须具备实用价值,即脱离不了现实形成的各种客观条件。正如我们不能舍弃祖国医学的千年宝库所蕴藏的宝贵经验,也不能无视现代医学的存在而自搞一套独立的纯中医体系。事实上,作为传染病的临床辨证体系,只有把当代最有效的技术综合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此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通中西医各自的病理机制和针对性的治疗原理,从而调动一切有效的技术以提高疗效。 4.3 因病制宜: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理论选择 这实际上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问题,中医辨证为什么要与西医的病结合?主要有以下意义: 4.3.1 病理清晰性:现代医学对于传染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临床类型等的研究是比较明确而系统的,而且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这与张仲景的时代、叶天士时代的认识不可同日而语。辨证体系的设计以及疗效的提高,都不能离开与最新理论的结合。 4.3.2 临床实用性:①现代临床不能离开西医诊断,否则可能吃官司;②无论中西医传染病医生,都已经掌握《传染病学》理论;③退回纯中医时代是痴人说梦;④ 4.3.3 接轨便利性:临床追求疗效,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是正确理论的指导,这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发展传统学说。例如,是否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和接触性传染病属于新感温病,血液途径传染病属于伏气温病(如慢性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值得进一步探讨。对于伏气温病,我们还缺乏新感入络的病因学说,伏气温病的传变理论及其辨证体系。 4.4 分期论治:病机、证候与治疗的辩证统一 在病种前提下,根据不同病程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是传染病辨证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但是,病机是证候产生的基础,或者说证候的产生有着中医的病机基础,我们必须根据中医理论来构造体系。我们在前面指出了分型论治的若干缺陷,这里就需要展示分期论治的若干优势,包括范围明确、理念先进、包容性强和操作简单等。我们的设计是否达到这一目标,请看基本内容和思路。 4.4.1 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疾病的每个阶段都有它自身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体现在辨证论治体系中,就是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我们不能设想疾病某一阶段的基本病机会千差万别,毫无关联(如分型论治所设计的那样),形成千差万别临床表现的是次要病机。而且病机的求证要经过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综合判断。 4.4.2 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根据以上分析,主要病机形成基本证候次要病机形成兼夹证候。因此,我们的辨证模式就是:①辨病种,即西医的诊断;②辨病程,即疾病进展到什么阶段;③辨证,即分析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实际上,辨病程与辨证是重合的,前者是西医诊断,后者是中医诊断。 4.4.3 中心治法与随症加减:在治疗上,根据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采取主方加减策略。当然,辨证论治模式不包括中医的特色治疗,那是本研究范围之外的内容。 4.5 示范:乙型肝炎肝硬化辨证新模式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 HBV 感染的一个阶段,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病种,通过示范可以体现我们的某些设计理念。 4.5.1 辨病征:在西医诊断明确的前提下,中医诊断依据可分为两大方面:①表征,即可以通过四诊获得的外在资料;②里征,即通过各种实验手段获得的内在资料。尽管目前证本质研究还处于尴尬时期,通过不同表征与里征的不同权重进行诊断(不是仅仅通过表征辨证,然后再与实验指标对应),可能为证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例如,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机是肝络瘀阻,基本证候就是肝络瘀阻,其诊断依据不能仅仅由表征构成,可能里征(如肝穿的 肝窦毛细血管化、再生结节 / 假小叶形成、 肝细胞异型增生、癌结节形成、肝 / 门静脉栓塞等,超声波检查的肝脏切面形态失常、肝脏表面不光整、肝实质回声紊乱、肝内管道系统失常、脾脏肿大、门脉高压等,胃镜检查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等,凝血功能检测的 PT 延长等) 具有更大的贡献度。 表征为什么贡献度不高?我们可以从临床经验得出结论:①虽有表征,并非瘀血,例如手赤痕和血痣可出现于正常人、嗜酒者、强劳动者、月经或妊娠期妇女,见证者不一定有瘀血。②虽有瘀血,并非阻于肝络,例如胁肋胀痛或刺痛、固定不移,可由外伤所致者,虽有瘀血,不在肝络,而在胁下;或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导致气滞血瘀,也不在肝络,亦非邪毒所致;或由于风湿或寒凝,胁肋胀痛或刺痛,或游走,或固定不移,常在表皮或在肋间,亦未必在肝络。又如舌质瘀紫、舌下络脉迂曲、脉迟涩或结代,虽然是典型的瘀血证表征,但病位未必在肝,且常常与心系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③虽为肝络瘀阻,并非必然见证:例如手赤痕和血痣,在肝络瘀阻期发生率不高,一般 10% 左右,而且与病情轻重不完全对等。肝络瘀阻重的患者,手赤痕和血痣并不一定有 / 或重;手赤痕和血痣有 / 或重的患者,肝络瘀阻并不一定严重。④虽有肝络瘀阻,并非单一证候:例如腹壁脉络怒张是典型的肝络瘀阻期表征,但由于病情严重,往往兼夹其他证候。 4.5.2 辨病程:结合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平稳期(相当于静止期)、进展期(相当于活动期)、坏症期(相当于失代偿期)等三期,每个患者不同时期的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肯定不同,需要我们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别。 4.5.3 辨病情:虽然我们将每个患者区别为不同的时期进行辨证,但是具体的病情轻重又有不同,我们可根据 评价肝脏储备功能的 Child-Pugh 分级法进一步 A 、 B 、 C 的病情分级。 4.5.4 辨兼夹:在疾病的 不同病程(临床分期)确立主要证候的前提下,进一步分辨次要证候,形成主证分期、兼证为辅的思路,若出现阴液亏少、湿热壅阻、肝郁脾虚、气血亏虚、肝胃不和、血热毒炽、阳虚水泛和痰湿凝结等兼夹证候,则随机而辨,审证求因。 4.5.5 辨坏症: 即辨别坏症期最主要的 5 个并发症,以分析病机,确立治则,判断预后:①毒瘀移腹,相当于 原发性腹膜炎 ;②毒瘀移脉,相当于 多器官出血 ;③毒瘀移肾,相当于 肝肾综合征 ;④毒瘀移肺,相当于 肝肺综合征; ⑤ 毒瘀移脑,相当于 肝性脑病。 参考文献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 .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 中医杂志, 1992 ,( 5 ): 39-4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诊断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 24 ( 10 ): 869-87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 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 14 ( 4 ): 237-239 叶吉晃 . 周仲瑛教授 伏毒 学说初探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 , 4 ( 10 ): 4-7 刘亚敏,沈强,李兴鹏 . 从 伏邪温病 论慢性乙肝的发病与治疗 .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6 , 19 ( 15 ): 1806-1807 蔡春江,裴林,李佃贵 . 伏邪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 浙江中医杂志, 2002 ,( 2 ) 51-52 聂广 . 中西医诊断的模型差异 . 医学与哲学, 1990 , 10 ( 3 ): 8-10 聂广 . 证的探索 . 中医研究, 1990 , 3 ( 2 ): 6-9 聂广 . 辨病与辨证的模型差异及其互补 . 医学与哲学, 1992 , 12 ( 7 ): 6-8 聂广,张赤志,唐智敏 . 察同求异:邪毒致肝络瘀阻证的研究思路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7 , 17 ( 6 ): 321-325 聂广 . 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 . 医学与哲学, 1993 , 13 ( 7 ): 9-11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915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H1N1的预防,目前为止最好的忠告(转)
eduman 2009-11-12 14:35
高耶博士( Dr. Vinay Goyal)获得了MBBS, DRM,DNB(重症护理师和甲状腺专家),有超过20年的临床经验。曾在印度的辛度佳医院,孟买医院,Saifee医院,塔塔纪念医院等医疗机构工作。目前,他负责领导Riddhivinayak Malad (w)心血管疾病加护中心的核医疗部门和甲状腺诊所。 How to Prevent H1N1 - Best Advice So Far(如何预防H1N1 - 来自医生的忠告) N95口罩是用来阻隔95% 的0.3微粒,,而H1N1病毒的大小是0.1左右。所以,靠N95口罩防H1N1就像用蚊帐来挡雨。 Tamiflu does not kill but prevents H1N1 from further proliferation till the virus limits itself in about 1-2 weeks (its natural cycle). H1N1, like other Influenza A viruses, only infects th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and proliferates (only) there. The only portals of entry are the nostrils and mouth/ throat. In a global epidemic of this nature, it's almost impossible not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H1N1 inspite of all precautions. 流感疫苗不是用来杀死H1N1病毒,它只能抑制病毒在其1-2周的自然生存周期中繁衍,H1N1跟其他A型流感的病毒一样,感染部位只限于上呼吸道,并在那繁殖,它的唯一入侵途径是口鼻喉,这种全球性的流感,几乎无人能置身事外 Contact with H1N1 is not so much of a problem as proliferation is. 但接触到H1N1病毒,并不像H1N1传染的问题那么严重. While you are still healthy and not showing any symptoms of H1N1 infec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proliferation, aggravation of symptoms an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infections, some very simple steps - not fully highlighted in most official communications- can be practiced (instead of focusing on how to stock N95 or Tamiflu): 当你身体健康,尚未出现H1N1感染症状时,更实用有效的办法(而不是只关注储备N95或流感疫苗),是用以下几种简单的方式来避免少量的H1N1病毒在你体内(如果有接触到的话)繁殖、出现病症、及恶化成二期感染: 1. Frequent hand-washing (well highlighted in all official communications). 常洗手(在所有的官方警示中,都有重点强调) 2. Hands-off-the-face approach. Resist all temptations to touch any part of face (unless you want to eat or bathe). 手绝不碰脸...除非是是吃东西和洗脸 3. Gargle twice a day with warm salt water (use Listerine if you don't trust salt). H1N1 takes 2-3 days after initial infection in the throat/ nasal cavity to proliferate and show characteristic symptoms. Simple gargling prevents proliferation. In a way, gargling with salt water has the same effect on a healthy individual that Tamiflu has on an infected one. Don't underestimate this simple, inexpensive and powerful preventative method. 每天用温盐水(或李斯德林漱口水,如果你不太相信盐水有效的话)漱口两次。H1N1在鼻喉腔内经过2-3天,才开始增生并出现症候,简单的盐水漱口可以抑制病毒繁衍,等于是健康人的流感疫苗,千万不要小看这看似简单、花费不多,但是很有效的办法。 4.. Similar to 3 above, clean your nostrils at least once every day with warm salt water. Not everybody may be good at Jala Neti or Sutra Neti (very good Yoga asanas to clean nasal cavities), but blowing the nose hard once a day and swabbing both nostrils with cotton buds dipped in warm salt water is very effective in bringing down viral population. 以上三点之外,每天用温盐水清洗鼻孔至少一次,不是每个人都会用专业的清洗鼻腔的办法,但吸口气用力将鼻内物质喷出,最后以棉花棒沾温盐水清洁鼻孔。这对降低鼻中的病毒量非常有效。 5. Boost your natural immunity with foods that are rich in Vitamin C (Amlaand other citrus fruits). If you have to supplement with Vitamin C tablets, make sure that it also has Zinc to boost absorption. 更多的食用富含维他命C的食物(如柑橘类的水果),可增加自身免疫力。如果只能服务Vc片,尽管选用含锌的以提高Vc的吸收。 6. Drink as much of warm liquids as you can. Drinking warm liquids has the same effect as gargling, but in the reverse direction. They wash off proliferating viruses from the throat into the stomach where they cannot survive, proliferate or do any harm. 多喝温开水或热汤,功效和漱口一样,只是方向相反。随着热水或汤水被喝到胃里的病毒是无法生存、传染或发作的。 7. All these are simple ways to prevent, within means of most households, and certainly much less painful than to wait in long queues outside public hospitals. 这些都是在家里就做得到的简便预防法,远比痛苦地排长队在医院候诊好得多。
个人分类: 文摘|3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手足口病防控策略
junzhedong 2009-8-5 16:24
目前国内多个省份出现了手足口病疫情。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及EV71型病毒引起的,5岁以下婴幼儿易感的丙类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其次是亲密接触。 手足口病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在防控方面的高难度。防控方面要从采取综合措施。 一要控制传染源。 二要切断传播途径。 三要宣传教育。 切断传播途径较困难,只有从控制传染源方面下手。 传染源的控制: 一要管理好住院治疗的病人, 二还要管理好病情较轻的、在家隔离的患儿(散居儿童), 三是要管理好幼托机构的幼儿。 这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散居儿童不好控制,也是本病关键。 每一种传染病的控制都要求我们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本病也不例外,狠抓防控措施的落实才能见到成效。
个人分类: 学海浪迹|3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鼠疫
张三火 2009-8-3 20:40
今天,在杨学祥老师的博客上看到青海兴海县发现鼠疫疫情首例病人死亡(转载)的博文,报道了青海兴海县发现鼠疫疫情首例病人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1日23:45 人民网)情况,很是震惊! 此前,在新疆也有类似疾病发生的报道。在气候异常变化剧烈的太乙天符之年,发生这种疫情,尤其要引起高度的防范意识。这可不是手足口病或是甲型流感那般情形的病了,这是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的。如果这种病流行起来,恐怕依靠中医药治疗也不会像当年救治SARS那样疗效显著,因为这种病太强烈了。 为了让大家对鼠疫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特将此病的一般情况简介如下: 鼠疫(Pestis)是由 鼠疫杆菌 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远在2千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 在14世纪大流行时,鼠疫也波及到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的《死鼠行》中描述当时的疫情非常严重: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 流行病学认为: (一) 传染源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当每公顷地区发现1至1.5只以上的鼠疫死鼠,该地区又有居民点的话,此地爆发人间鼠疫的危险极高。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因肺鼠疫可通过飞沫传播,故鼠疫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三种鼠疫类型可相互发展为对方型。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临床 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腺鼠疫: 占85~90%,及时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肺鼠疫: 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 病死率高达100%。 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 黑死病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中医认识: 鼠疫,是中医的病名。是疫疠(烈性传染病)之一。一名核瘟。见于《鼠疫抉微》。中医认为,此病是 由于感染疫鼠之秽气,疫毒侵入血分所致。 在《鼠疫约编》一书中记载:何谓鼠疫,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其疫发病急骤,寒战发热,头痛面赤,肢节酸痛剧烈,多见在腋、胯部起核块,红肿痛热,或兼见血证(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或咳逆上气,或神志昏迷,周身紫赤,唇焦舌黑等。治宜清血热、解疫毒,兼以活血化瘀。 预防应急要点:   1、家中或单位发现死老鼠,应立即向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如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 3、由专业人员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及房间进行消毒。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5271 次阅读|3 个评论
传染病中的遗传因素:阿里基斯之踵
eloa 2009-2-19 10:07
riset 发表于 2009-02-15 11:01 原文发表于 《新世纪周刊》 1985年,法国 Necker 医学院的流行病学家劳伦特亚伯(Laurent Abel)首次造访了加勒比海东部的拉代西拉德岛。这座小岛毗邻度假胜地法属瓜德罗普岛,不过吸引亚伯的并非是这里旖旎的风光,而是岛上的麻风病患者。 很久以前,这座小岛专门用于麻风病人的隔离。时至1985年,欧洲和北美大陆上的麻风患者已经极为罕见,就连拉代西拉德岛上的麻风诊所也已关张25年之久。岛上住着大约1600名原住民,绝大部分是原麻风患者的健康后代,不过其中依然有50位不幸罹患了麻风病。在麻风病治疗与预防措施已经大大进步的情况下,这样冠绝全球的发病率让亚伯不由得怀疑是否有遗传的因素从中作祟。在此前越南麻风病高发群体的研究基础之上,亚伯利用流行病调查并辅以分子生物学手段,历经近20年的研究,终于克隆得到导致人体对麻风杆菌易感的两个基因。 与此同时,亚伯的同事、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卡萨诺娃(Jean Laurent Casanova)的研究兴趣也深深为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机制所吸引。这是一种人群中常见的病毒,见于世界各地,无季节性流行倾向,也无性别差异。成年人中十有八九有过感染史,一般而言其后果充其量是身上起一些疱疹,但是一些儿童被病毒感染后会患上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这将导致较严重的后果,如癫痫、智力障碍甚至死亡。在法国,大约每年有300起这样的新发病例。 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这种疾病的神秘面纱终于一点点被揭开:在一些家族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中,研究者发现TLR3和 UNC-93B 两种基因的突变均会导致患者免疫系统遭遇到单纯疱疹病毒侵袭后,无法产生I型干扰素(一种重要的免疫分子,发挥抗病毒作用)。 亚伯和卡萨诺娃逐渐认识到,他们好似摸象的盲人,关注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前者在群体水平上进行研究,后者则是在个体水平上展开探索。二者的研究表明一些传染病或许掺杂着遗传缺陷的因素,这些缺陷如同阿里基斯之踵一般,让本应固若金汤的免疫系统出现了些许漏洞能防备大多数疾病的侵袭,但对某些病原体却非常易感。两人随即于2000年在法国Necker医学院组建了一个联合实验室,并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设置了分支研究机构,打算联起手来向这一领域发起冲击。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了越来越多传染病有遗传因素牵涉其中,如结核病、血吸虫病、疟疾以及流感等。感染人体的血吸虫会导致严重的肝损伤,而法国马赛大学的免疫学家德桑(Alain Dessein)就发现有一、两个负责肝脏损伤修复的基因与70%的血吸虫感染相关。另外亚伯和卡萨诺娃在结核病的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与结核杆菌易感相关的基因。 疾病的肇因在逐渐探明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发当中。就像糖尿病患者补充胰岛素一样,如果利用的特定的药物,堵上免疫系统的漏洞,或许是一条可行之道。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格罗斯(Philippe Gros)博士与其同事对比了疟原虫(导致感染者罹患疟疾)易感性不同的小鼠,从中发现一个编码泛酰巯基乙胺酶的基因赋予了小鼠对繁殖期疟原虫的抗性。该酶是机体合成半胱胺通路中的关键酶。格罗斯通过人工手段让一些敲除了泛酰巯基乙胺酶基因的小鼠患上疟疾,并以半胱胺为药物对其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小鼠血液中疟原虫的繁殖被有效抑制,小鼠生存率高达100%。目前格罗斯博士正计划将这一疗法推进至临床试验的阶段。 同样的治疗策略还被卡萨诺娃应用到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患者身上。她让一些体内缺乏I型干扰素的年轻病人服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并注射相应的干扰素,目前看来疗效良好。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麦克法登(Grant McFadden)教授主要研究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他对此评论称,这种尝试很有意义,不过干扰素的给药部位对疗效影响很大,考虑到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如果已经侵袭至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那么如何让干扰素穿越血脑屏障,将是这种疗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个人分类: 医学|1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及时预防秋季传染病
heliyong 2008-12-5 08:34
强冷空气来袭,大幅度降温之余的是5-7级的大风。这样的天气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极易趁虚而入,而且有两种比较典型的皮肤类疾病易传播,那就是风疹和荨麻疹。 一个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个是由于过敏原诱发,每当出现降温和大风天气的时候,它们就会爆发的非常明显,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帮助大家打好预防针,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风疹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传染性很强,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疹在冬季最为多见。大风降温之后,就开始感觉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后来发展为全身皮疹,瘙痒难忍。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一般也多见于秋冬季等大风的天气。风带来的过敏原极易引起发病,同时,常见的一些食物也会引起发病。发病时,在皮肤表面会突起很多像被蚊虫叮咬的大包,由少到多,成片出现,一般一小时内会自动消退。 在这个大风降温的时期,不可再穿着单薄的衣服,爱美的女孩也一定要穿上保暖的厚衣服,不要有裸露的皮肤在外边暴露。可以不用外出的人群,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尽量减少外出量,以免被他人传染。同时,由于这两种疾病会引起身体的一些非常敏感的反应,因此,应穿着宽松、棉质、柔软的衣服。谨防衣服过紧,导致皮肤更严重的反应。   风疹对于胎儿和孩子地影响尤为重大。荨麻疹虽然在发病时一般只是皮肤上起包,不过也有可能在内脏中引起反应,比如腹痛、腹泻等。严重的急性秋季荨麻疹还可以发生在喉头,造成喉头水肿,影响呼吸道的畅通,容易造成呼吸障碍,缺氧综合症等一系列缺氧常见的症状,会严重影响脏器的功能,而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所以说孕妇外出最好少乘地铁和挤公交,最好不要在上下班时间外出。   如果已经感染,及时到医院去注射疫苗,打好预防针。注意多休息,多喝水。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和食物。同时,保持屋内空气流通,加强营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