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石漠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英对照)连载之十六:石漠化治理
蒋高明 2018-4-1 08:27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英对照)连载之十六 石漠化治理 本书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教学课件光盘版) 作者 蒋高明 2.3.4 石漠化治理 2.3.4 Ston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贵州有个黔东南州,州内有岑巩县,因为当地的喀斯特地貌,以及白云砂广泛覆盖的地质特点,该县石漠化面积高达 30.5 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 13.7% 。 2007 年,岑巩县被列为贵州省重点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治试点县之一。此后,石漠化治理工程如火如荼。该县对石漠化土地,实行封山育林,补植补造,人工管护;对潜在石漠化的地块,采取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善耕作条件,阻止其向石漠化方向发展;在生态优质地区,协调草山改良,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兴修蓄水池、沉沙池、提灌站等,保证林草生长供水需要。该县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促进了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的积极发展。 In Guizhou lies Southeast Qian Prefecture, within which there is Cengong County whose stony desertification area reaches 305,000 mu, accounting for 13.7% of the county’s total area. The stony desertification has come about because of the local Karst topography and a geological feature of extensive coverage by dolomitic sand. In 2007, Cengong County was listed as one of the pilot counties for ston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Guizhou. From then on the project has been in full swing. The county sought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by closing hillsides to facilitate forestation, carrying out reforest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forests and sending rangers to maintain the area. As to lands with a potential for stony desertification, efforts were made to improve and fertilize the soil to increase its capacity, and to improve farming conditions. In areas with high-quality ecology, the focus was on improving pasturage, increasing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reducing soil erosion, as well as building reservoirs, expanding basins and promoting irrigation stations, etc., to ensure the water supply for pasturage and fores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nty’s ston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project has promote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eatured agriculture, and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石漠化是怎么回事呢?这在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岩溶(石灰岩)极其发育的地质条件下,由于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流失,岩石大面积裸露或砾石裸露堆积。形象地说,石漠化就是山体的“皮肤”没有了,“骨头”漏了出来。中国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土壤,植物就无法生存,动物群落就更难发展。这样的地表基本没有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同时,这样的地表稳定性极差,非常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经济发展和生命安全。 How does stony desertification happen? It occurs under humid or sub-humid conditions, in places with well-developed karst (limestone) formations, where human interference and other factors result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vegetation and a serious loss of soil, leading to the accumulation of bare rock or bare gravel. Figuratively speaking, stony desertification means that the mountain has lost its “skin”, revealing its “bone”. 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With the skin gone, to what can the hair attach itself”? Plants cannot survive without soil, and it is more difficult for plants and animals to develop. This kind of surface has basically no productivity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Meanwhile, the topographical stability is low and often precipitates landslides, mudslides, floods and other ecological disasters, thus threaten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safety. 要从根本上治理石漠化,造林绿化、恢复植被是首要措施。为此,各地进行了多种有益尝试。黔西南州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抚育森林植被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珠江防护林、速生丰产林、水土保持等工程,森林覆盖率从 2006 年的 40.6% 提高到 2011 年的 46.0% 。广西自 2001 年起,实施严格的退耕还林政策,累计完成建设任务 1452 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 349 万亩,荒山荒地造林 950.5 万亩,封山育林 152.5 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广西直接增加森林面积 1320 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 3.7% 。 To fundamentally control desertification, forest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are the number one priority. To this end, many regions have made a variety of useful attempts. Qianxinan Prefecture of Guizhou Province follows a combination of natural restoration and manual culture.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convert farmland to forests or grassland, to protect natural forest and the Pearl River Protection Forest, and to promote fast-growing and high-yield plantations and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tc. 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increased from 40.6% in 2006 to 46.0% in 2011. Since 2001, Guangxi executed a strict policy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in a total area of 14.52 million mu, of which the converted farmland amounted to 3.49 million mu, forested barren hills and wastelands to 9.505 million mu and fenced land to 1.525 million mu. The execution of the conversion project led to a direct increase of 13.2 million mu in the forest area in Guangxi and raised 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by 3.7%.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癌症还有治吗?事实令人兴奋,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石漠化扩大趋势得到了遏制,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好转。 2012 年,国家林业局公布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与 2005 年第一次石漠化监测相比,全国石漠化面积减少 96 万公顷,净减少 7.4% ,其中广西石漠化面积减少 45.3 万公顷,净减少 19% 。 Stony desertification is called “the Cancer of the Earth”. Can cancer be cured? Achievements are exciting. Through years of efforts, China has curbed the expanding stony desertification and revitalized many places. In 2012, th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announced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Monitoring of Stony Desertification, which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2005 when the first monitoring was conducted, an affected area of 960,000 hectares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a net decrease of 7.4%, including a reduction of 453,000 hectares in Guangxi, a net reduction of 19%. 这个喜讯让我们看到,石漠化治理大有希望。石漠化来源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开发,只要人类控制自己的不当活动,再通过积极的努力,地球的癌症也能够得到遏制甚至好转。 This tells us that ston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s full of promise. The problem arises from improper human exploitation of nature. As long as human beings control their senseless activities and take a positive action, the earth’s cancer can be curbed or even cured. (图片来自网络) \0 \0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2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石漠化问题终于已经成为了国家层面的生态环境问题
luoweijun 2011-9-14 10:08
继上个月中央新闻联播节目播出石漠化问题以来,最近各主流媒体也较之以前更多的关注石漠化问题的报道,使我感觉到,石漠化研究的春天即将到来,为我们课题组石漠化研究的成员以及其他有关石漠化的研究人员赶到欣慰,大有所为的时候到了。为此,我也将尽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先将一篇较为详细的报道转发于此(CCTV-2和搜狐),也是是为石漠化研究宣传做点贡献吧,希望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来关心石漠化问题。 转自 http://news.sohu.com/20110914/n319243134.shtml 贵州广东等8省现石漠化现象 严重地区寸草不生 什么是石漠化?简单来说,石漠化就是只见石头不见土地。它是在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只见一片白花花的石头,看不见一块土地,有的地方甚至连沙漠都不如因为至少沙漠里很多地方还能有些耐旱植物生长,石漠化严重地区可以说是寸草不生。中国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八省都有石漠化现象。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究竟会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只能种玉米的背后   贵州长顺县处于山区中,和其他很多山区不同的是,这里树木稀少,漫山遍野种的都是玉米。   长顺县磨油村村主任告诉记者,山上种的都是玉米的。今年因为干旱,一亩差点就20、30斤,好点就是50、60斤   今年31岁的长顺县竹子托村村民杨光辉也出生在这样的山区里。破旧的木板房就是过去全家人生活的地方。   村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石头坡地,土壤稀少,又缺少水分,除了玉米,大家不知道还能种什么。   杨光辉告诉记者全年一直都是吃玉米,甚至还不够吃。   我国平原地区玉米亩产普遍高于1000斤。然而像这样的石头地种下去玉米,一亩地一年下来多则收200斤,少则几十斤,遇到旱灾甚至颗粒无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过缺粮的历史。   杨光辉说,基本上2008年以前,短缺粮食是正常的   在广西省田阳县义安村,和贵州竹子托村一样,也是一个山区村落。   村民阳美蓬告诉记者地里以前种的都是玉米。   义安村生活着64户人家,然而全村平整的土地加起来也不过70亩。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村民们不得不常年上山开垦土地。   村民告诉记者那样的地种玉米收也收不多。   为什么这里的村民都只能种玉米?而且产量都这么低?原来,这些村庄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学院教授熊康宁向记者介绍,石漠化,是一种在脆弱的喀斯特(岩溶)生态背景条件下,由于人类长期的不合理的一些社会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最后地表呈现像荒漠一样的景观。   一是缺土,二是缺水,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石漠化总是和贫困相伴而生。在全国确定的592个国定贫困县中,224个分布在西南岩溶区所在的8省区市,占全国34.5%。贫困人口超过1000万,集中了当今中国约一半的贫困人口。   熊康宁说,人民的贫困,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是石漠化最明显的一个结果。    二、地球的癌症石漠化   漠化玉米种玉米?而且产量都这么低?原来,这些村庄面临着一个共同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罪魁祸首就是石漠化。据统计,贵州省被石漠化的土地面积达36000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20.39%,而且土地石漠化正以每年9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而这个癌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石漠化地区岩石风化成一厘米土层需要一万年的时间,一旦丧失,若想自然恢复,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因为难以恢复,石漠化又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建华告诉记者,(岩溶地区)这样一种脆弱性的话,那么人为就一干扰它,它恢复过来的时候,那么就很大的一个困难。   但是,这种人为的干扰却一直在持续,我国的石漠化发生地大多数为老、少、边、穷地区,人均耕地大多不到一亩,而大部分土地平均产量却只有平原地区的十分之一,于是过度开垦便成为了这里的常态,土壤流失也就日益严重。   竹子托村村支书告诉记者,过去山顶上都种了苞米,全部都是苞米。   石漠化治理当中的另一个难题是植被的恢复。对于石漠化地区来说,植被十分珍贵,然而经济贫困、能源短缺却让植被成为了这些地区烧水做饭的主要能源。   义安村村民阳美蓬:每天都砍一捆60、70斤的柴火背回来。   曹建华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石漠化的问题是最严重的。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因为中国人口密度很大,就必须要有粮食,必须要有能源。   我国岩溶地区人口密度高达208人/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53.3%,是岩溶地区适宜人口承载量的两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曹建华介绍,在欧洲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在岩溶地区,人与自然能够相对和谐共处的时候,人口密度大概不超过一百人每平方公里。   要想解决粮食和能源问题,就必须改变这些地区单纯依靠种植玉米的现状,让不适宜耕作的土地退耕还林,让能够耕作的土地种上产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换取粮食和能源。但是连年干旱加上水利基础设施的缺乏却让他们无从下手。   竹子托村村民杨光辉告诉记者,因为全部都是石头,土地浅薄,水分不够供养,遇到干旱的时候,就吸收不到水分了。   就算经济作物存活下来,如何把产品运输出去也是一个难题。修建道路、水利设施,培育经济作物等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是在这些山区里建设基础设施,需要投入的资金往往是平原地区的几倍,而我国石漠化主要涉及的451个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9.7%。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治理资金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竹子托村村支书说,在2008年以前,把外出务工等等这些都加进来,人均收入也就是毛收入才1300多。   就这样,过去几十年,治理的速度无法赶超石漠化扩张的速度。这一地球癌症在中国日益扩散,每年中国被石漠化吞没的土地相当于一个县的国土面积。从1987年到2005年的18年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增加了近4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整个海南岛的面积。   为了养家糊口,杨光辉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只能外出打工,养活自己的家人。   杨光辉说,不够吃后来再想办法,去借或者在外面打点零工。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但是贵州当地向来就流传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自然条件恶劣反而刺激了当地人对土地的过度开垦,这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状况。再加上连年干旱,贵州的石漠化扩散速度一天天加大。这个地球癌症难道真的是不治之症了吗?    三、被子加票子妙药治癌症   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确立了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六大任务等未来发展方向,此后三年累计安排了中央预算内投资22亿元,农业、林业、扶贫等相关方面筹措资金166亿元,作为整治的试点资金。贵州、云南和广西共有100个县纳入到第一批试点县中。各地又是如何因地制宜治理石漠化的呢?   2008年,作为首批100个试点县之一,杨光辉所在的贵州长顺县竹子托村也走上了石漠化治理的道路。除了提供种养殖产业的补贴,帮助村民解决资金问题,竹子托村还整合了水利、扶贫等资金,为产业发展修建了急需的基础设施。   杨光辉告诉记者,现在走的便道路,在2008年以前是没有的,都是政府给他们修好的。而且在这一个地方就有三个水窖。   在村里政策的支持下,杨光辉也回到了家里,准备承包土地种植核桃。   杨光辉说,因为老人已经上年纪了,到家里既可以照顾老人,又可以发展项目,这样是最好的。   由于核桃树要等4、5年才能结果,林下需要先种植牧草养殖鸡、羊等补贴收入。然而当听说地里不种玉米,改成种牧草时,第一个站起来反对杨光辉的却是他的母亲。   杨光辉说,他老妈她都是这种性格,她们认为拿去种草怎么行,粮食才是命根。   除了来自母亲的压力,大规模养殖如何预防疾病,对于第一次搞养殖产业的他来说也是一个问题。   杨光辉告诉记者,压力是有的,有的饲养技术不到位,怕产生某种现象,中途遇到病突然死亡。   这时村里组织起了养殖协会,杨光辉成为了养鸡协会的一员。协会还专门请来了畜牧专家,解答村民们的疑问。   杨光辉说,畜牧会的领导会下来指教该怎么防疫,每指教一次,他们都会记在心里,如果下一次林鸡或者哪个地方出现这种现象,就有办法帮他们去处理了。   如今杨光辉的养鸡规模已经扩大到了800只,山腰处搭起了两座鸡舍,旁边临时搭建的小白房里也通了电,晚上他便经常住在这里看守鸡舍。他告诉我们,这800只鸡对于他来说意味着每年4万元的纯收入。这四万元靠的全部是产下来的蛋。这个鸡蛋现在一枚在市场价可以卖到2块钱一个。这只是收购价,政府经过包装,协会经过包装,最后就卖到3块多钱一枚。   而这片核桃林也是杨光辉承包的一块地,他告诉我们,再过两年核桃树便可以结果,到时每亩地又可以带来上千元的纯收入。他家种了600多棵,相当于30多亩。   去年杨光辉的家里修建了二层楼,现在全家人已经搬进了这所新房子里。花了接近14万。这14万一部分来自于养鸡,一部分来自于过去打零工。   最让杨光辉感到欣慰的是,母亲现在也支持他继续在村里搞产业。   杨光辉说,现在她们终于想通了。并且下一步计划再发展2000左右只鸡。   就在同一年,阳美蓬所在的义安村也被纳入了广西省的石漠化治理规划。山顶封山育林,山腰处的石头地则改成了种植竹子。   阳美蓬告诉记者,竹子可以编箩筐运到外面去卖,运到纸厂造纸。一年能卖2、3千块。   山脚下的平地政府则组织村民种起了火龙果。除了自家的一亩地,阳美蓬还在村里承包了3亩地。   阳美蓬说,这些苗都是政府运来的。全村为了致富都不种玉米改种火龙果了,比起过去种玉米,现在的收入要翻几番。以前种玉米一亩地两三百块钱,现在种火龙果一亩能一千多块。   更让她感到高兴的是,作为石漠化治理的工程之一,村里家家户户都修上了沼气池,背了几十年的柴火终于可以歇歇了。   义安村村民告诉记者,修沼气池花了3000块,政府补贴一半,他们自己出一半。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换一种发展思路,贵州织金县的水土保持就卓见成效,同时村民的收入还能增长10倍,这让饱受石漠化折磨的贵州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除了贵州,云南向石漠化宣战的历史也超过20年。这20年,他们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呢?   治理石漠化这一地球癌症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大量的资金,还需要科学规划,对症下药。   曹建华说,岩溶地区整个的生态状况存在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空间分宜性,一个地区跟另一个地区治理的对策和目标可能都会有侧重,有不同。   林绍发是云南省追栗街镇大水井村的村民,家里有8亩地,当地的辣椒在市场上最高可以卖到6、7元一斤,然而林绍发却一直没能种上。   林绍发告诉记者,家里的耕地主要是山上的坡地,由于石漠化严重,地里几乎都是石头,贫瘠的土壤无法满足辣椒的生长。加上附近没有小水窖,遇上旱灾就无法灌溉,只能种点玉米。而种玉米一年一亩地也就是几百块钱。   2008年这里被纳入石漠化治理试点,政府每亩地投入了5000多元,实施了坡改梯项目,把山坡上的石头清理出来垒成层层的石堤,里面填土造地,旁边修建小水窖用于灌溉。去年林绍发也终于开始种上了辣椒。   林绍发说,今年虽然价钱不好,但一亩地还是一两千左右。   同样采取坡改梯措施治理石漠化的还有贵州省大方县。不过这里的梯田却并非是用石头垒砌的石堤,而是通过种植金银花形成的生物堤。   贵州省大方县桶井村村民吴维江说,金银花挨着石头种,水就不从石头上乱流,土也就拉不走了。   吴维江告诉记者,大方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特别适宜种植金银花。但是过去种植规模小,客人也不愿意来这里收购。随着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展开,当地政府加大对于金银花等中药材的支持力度,每亩地补助300元钱,扩大了金银花的种植规模,同时帮助农民联系销路。金银花长成后不仅可以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吴维江说,大概3、4年,金银花就会长成大捧大捧的。和以前种玉米相比的话,收入可能是翻了十倍左右。   贵州省织金县拥有织金洞等旅游景区。2003年开始景区内便逐步实施封山育林。2008年这里被纳入试点县,当地政府在封山育林的基础上又植树造林,并在景区周围修建水利设施,购买果树苗,引导当地的农民栽种果树。随着环境的改善,附近还兴起了农家乐,前来景区和农家乐游玩的人便成为了这些水果的消费者。在通往景区路边的一片桃树林里,我们遇到了正在看管果林的张卫学。他告诉我们,过去家里的十亩地全都种植玉米,即使是丰收的年份每亩地也只能卖3、400元。2008年在当地石漠化治理项目的带动下,地里已经全部改种了桃树。   贵州省织金县官寨村村民张卫学告诉记者,种点桃树,种点果树,经济收入明显比以前种稻谷和玉米好的太多。像桃树的话,一亩地的收入大概是5000多。   2008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发布以来,截止2010年,全国451个县总计完成3.03万平方公里的石漠化治理任务,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土壤侵蚀减少近600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10.1%。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说,能不能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者 很好地结合起来,能结合好这个工程才有持续的生命力。   对于这些县来说,石漠化治理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的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便有一些地区率先踏上了石漠化治理的道路,云南省西畴县江龙村便是其中的一员。1987年这里开始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2002年又完成退耕还林336亩,森林覆盖率从1990年的32%提高到2010年的80.4%。如今山上是葱郁的林木,山脚下的泉眼常年为全村提供生活用水,地里则是成片的柑橘林。   云南省西畴县江龙村村支部委员刘超仁告诉记者,去年有几户农户一亩就搞到1万多元的收入,种十年的稻谷还不如一年的柑橘的产量收入。   这位已经退休的老支书告诉我们,过去江龙村因为石漠化严重一直是西畴县有名的“救济村”,人均收入90年的时候208元,2004年是1200元,到了去年高达5600元。如今村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反倒比全县高出3184元。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鼓励劳务输出和种养殖业的发展,让村民们继续分享石漠化治理所带来的效益。   杜鹰告诉记者, 社会上有人讲,说政府要被子,就是植被,老百姓要票子。就是一个要生态效益,一个要经济效益。只有把这两个东西很好地结合起来,你要被子才能得到被子,要票子才能要到票子。如果是两张皮,那么哪个也要不到。规划是到十二五末治理七万平方公里,一半面积54%,使石岩溶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一个根本性的扭转。   20年的时间,石漠化足以让一个海南岛那样大的国土面积寸草不生。但是这过去的20年里,贵州、云南等地对石漠化的治理,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更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贫瘠的土地也能焕发出勃勃生机。用科学的发展思路,加上相应的政策扶持、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更好地让石漠化治理见到成效,从而避免粗放式的开荒种植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按照国务院的治理规划,到2015年要完成七万平方公里的石漠化治理任务,同时要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我们希望这样的规划能搞早落实,落实好,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早日好起来。 // (责任编辑:UN021)
个人分类: 科研动态|3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漠化悄然侵蚀中国南方
yhz125 2010-6-21 10:53
石漠化悄然侵蚀中国南方 Th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本刊记者/ 杨晗之 受访专家/ 熊康宁 图:我国南方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同时也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提到沙漠化,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我国北方土地的沙漠化以其面积广大和发展迅速而引人关注。但是,提到石漠化,可能很多人并不知晓。当我们在领略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峰林和石林奇观、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殊不知喀斯特石漠化 正渐渐吞噬着我们的家园,威胁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最近,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院长 熊康宁 教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真知灼见。 记者:什么是石漠化?石漠化的形成是天灾还是人祸? 熊康宁:石漠化是指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特有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退化、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目前,我国近 70% 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发生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等南方 8 省(区、市),石漠化面积达 12.96 万平方公里,总体呈加剧趋势。从 1987 到 1999 年,石漠化面积从 9.12 万平方公里增加到 11.35 万平方公里,每年大约吞噬 1856 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近几年,石漠化更以年均 2% 左右的速率扩张,尤其以贵州省最为严重。 石漠化演变趋势的加剧是喀斯特地区特有的人地矛盾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的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当地人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岩石逐渐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不过,尽管 喀斯特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区,但并不等于是生态环境质量最差的地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贵州荔波锥状喀斯特、云南石林喀斯特、重庆武隆峡谷世界自然遗产地就是很好的例证。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各因素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共同塑造了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人为因素是指 人类粗放耕作、过度樵采、石山放牧等掠夺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如果将影响石漠化的自然因素视为内因,则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即为其外因。在无外因的作用下,石漠化也在内因的驱动下不断发育演化,但这种变化对于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的人类社会来说是极为缓慢的。如果在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上,叠加了活跃的人为破坏的外因,就会使石漠化的速度发生成倍的变化。 因此,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造成喀斯特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记者:石漠化会给当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危害? 熊康宁: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这正是我国南方石漠化山区农民残酷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 石漠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无水土资源。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造成水资源利用困难,正所谓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由于人们不断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植任何植物的石块。 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而且使当地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目前,贵州全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由于生态恶化已不具备生存条件而需要移民搬迁的大约有 100 多万人,现正采取措施逐步进行移民搬迁。 记者: 石漠化的危害如此严重, 那我们该如何治理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呢? 熊康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涉及的问题复杂、时间跨度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综合治理。由于石漠化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强度差异,在恢复治理时存在难易差异,所以只有科学划分石漠化等级,才能准确查清石漠化现状,因地制宜实施恢复治理工程。 对于强度石漠化地区,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严重失调,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因此对石漠化的治理主要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移民,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步恢复植被,并合理开发喀斯特生态旅游。对于中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采取以治理为主的生态战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混农林业等措施积极治理。对于轻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采取治理为主、加强预防的生态战略,进行生态农业、庭院经济的生态综合防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保护好现有的土地和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土地。 记者:最后,请您介绍一下贵州省在 石漠化综合治理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并取得了哪些成效 ? 熊康宁:贵州的喀斯特分布面积和石漠化面积均处于全国各省区之首,石漠化治理不仅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乃至对世界喀斯特地区都将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通过我们承担的国家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将关岭自治县以南、贞丰县以北的北盘江花江河段峡谷两岸,总面积约 50 平方公里的地区定为花江峡谷示范区,进行了长达 10 年的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 经过 5 年多的努力,通过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坡改梯等一系列措施,花江峡谷示范区的石漠化面积从 2000 年的 34.94 平方公里减少到 2008 年的 25.09 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由 21% 提高并稳定在 55% 左右,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由 47% 降到了 22% ,生态明显改善。虽然示范区内的石漠化面积扩大的速度和程度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全省大部分地区由于人口压力仍然巨大、陡坡耕地多,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仍会以一定速度发展,石漠化面积仍在增加。因此,石漠化成因的复杂性和治理的艰难性告诉我们,石漠化治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 专家简介 熊康宁,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峰林喀斯特形态量计及演化、锥状喀斯特水动力成因过程、洞穴发育演化、 喀斯特山区生态经济类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喀斯特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地关系、生态移民与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曾荣获国家和贵州省的多次奖励和表彰。 刊发于《科学画报》 2010 年第三期
个人分类: 科普|1114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