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光速不变原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修正的狭义相对论
wja2019 2019-7-20 09:07
摘 要 本文利用新的以太理论分析了光速不变现象并给出了光速不变的物理机制,修正了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并用这二个修正后的原理推导出了洛伦兹变换;重新分析了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以及长度与速度的关系并给出了与狭义相对论不同的物理解释。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henomenon of light velocity invariance is analyzed by using a new e theric theory , and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light velocity invariance is given, the principle of light velocity invaria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special relativity are modified, and the Lorentz transformation is deduced by using these two modified princip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and veloc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veloc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ngth and velocity are reanalyze d, and physical explanations different from S pecial R elativity are given. 下面是完整的文章The following is the complete article: HANSPrePrints20190100000_57949077.pdf
3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狭义相对论的修正 The Modification of Special Relativity
wja2019 2019-7-16 07:29
3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低速现象得到的电磁理论,为什么会透露相对论的秘密?
热度 9 mayaoji 2018-10-4 13:48
从低速现象得到的电磁理论, 为什么会透露相对论的秘密? 马 耀基 人们通过电磁学的研究发现了相对论。相对论是对经典时空观的颠覆,它的效应在高速运动的时候才显著。而电磁学是在低速运动下得到的理论,为什么它会蕴藏着相对论的秘密,导致人们发现时空的奥秘? 1 、相对论效应 众所周知,相对论非常神奇,它远远超出我们的生活经验。根据相对论,运动的物体时间变慢,空间收缩。比如,母亲在 20 岁生下孩子后,乘坐宇宙飞船以 0.995 倍的光速离开地球。宇宙飞船一直以这样的速度运动, 3 年后再回来。这时地球已经过了 30 年,孩子 30 岁,而母亲才 23 岁。 在日常生活中,相对论效应非常微弱,无法察觉,否则我们乘车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变慢了。相对论效应只有接近光速时才显著,所以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这么多年,一直以为时间像匀速的河流一样均匀流过。 既然现实生活中相对论效应很微弱,那人类是怎样发现相对论的呢? 物理学家通过摆弄导线、电池、磁铁等玩意发展出了电磁学。这是一种不寻常的理论,它的不寻常导致了一系列的实验,最后通向了相对论的发现。电磁学并不是研究高速运动得到的理论,但它在高速世界里仍然适用(这里速度的高低,是指与光速相比)。同样,牛顿物理也是从低速的世界发展出来的,但它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为什么同样是研究低速的现象,电磁学就蕴含了相对论的奥秘,最后颠覆经典时空观呢? 本文后面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电磁学异常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 2 、电磁学的异常 A 、相对性原理 在 19 世纪人们就发现电磁定律和其他的物理理论不同,认为它不符合相对性原理。什么是相对性原理? 坐过 火车的朋友都知道,当火车匀速行驶的时候,拉上窗帘,我们就无法判断车在向前还是向后开。事实上,如果不是火车颠簸,我们根本不知道火车是静止还是运动。这时候火车上的一切现象,都无法帮助我们判断火车如何运动。比如车上水龙头的滴水,并不会因为车向前运动,它就滴在后面。 将这种经验总结推广,人们得到了相对性原理。 按这个原理,物理规律在所有惯性系中都相同。(牛顿力学成立的参照系就是惯性系。比如,静止在地面上的火车是惯性系,而突然加速的火车就不是惯性系。粗略地说,相对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都是惯性系。)因此,我们无法根据物理现象判断一个惯性系是静止还是匀速运动。 下面具体看看电磁学是怎样违背相对性原理的。 B 、真空中的光速 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将电磁学的规律总结成了一个方程组,他从这个方程组中得到:所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都是光速 C ,即每秒 30 万千米,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运动速度一定是相对于某个特定的参照系来说的。比如问火车的速度是多少?这要看它相对于地面的速度,还是相对于车上的人,两者是不一样的。既然根据电磁学理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C ,那这速度也是相对于某个特定的参照系的速度。这样,按传统的观点光在其他惯性系中的速度就不再是 C 。这说明电磁学理论只在那个特定的参照系才成立。显然这是与相对性原理不符的。人们把那个特殊的参照系称为以太参照系。以太是一种假想的特殊介质,绝对静止。因为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光的传播需要一种介质,所以引进了以太。 C 、电力和磁力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电磁理论和相对性原理的冲突。按电磁学,静止的电荷只产生电场,而运动的电荷既产生电场又产生磁场。电荷是静止还是运动则依赖于所选择的参照系。结合经典时空观,这会推出电磁学只在某个特殊的参照系中成立。 下图的参照系 S 和 S’ 都是惯性系。在参照系 S 中,电荷 q 1 和 q 2 都处于静止状态。系 S’ 向右下方向运动,即同时沿着 x’ 和 -y’ 的方向运动。 那么在系 S’ 看来,电荷的运动如下图: 在系 S 中,由于 q 1 和 q 2 都静止,它们之间只有电场力,受力情况如下图。这里只标出 q 2 的受力情况(假设它们是异号电荷)。 Fe 表示电场力。 在参照系 S’ 中,电荷 q1 在运动,它既激发了电场又激发磁场。所以同样运动着电荷 q2 既受到电力,因为它在磁场中运动又受到磁力。电荷 q2 受力情况如下图, Fe 表示电力, Fm 表示磁力, Fe 指向 q1 , Fm 的方向垂直于速度 v 。电荷 q1 的受力情况类似,图中没有画出。 可见在系 S 和系 S’ 中电荷的受力不一样。在系 S 中,电荷只受到电力,力的方向在两电荷的联线上,因此电荷的加速度方向也在它们的联线上。在系 S’ 中,电荷受到电力和磁力,合力方向不在电荷的联线上,因此加速度方向也不在这联线上。 而这是不可能的。不管在从哪个参照系看,结果都应该一样。这就如同两个小球是否相撞,不会因为参照系不同而看到不同的结果。 如果用一根绝缘的刚性杆将两个电荷联接起来,当电荷受力指向另一个电荷时,杆不会偏转。当受力方向偏离联线方向,则杆会偏转。杆是否偏转,在哪个参照系都一样。 因为实验结果只有一个,我们能从实验的结果判断出在开始时电荷是静止还是运动。事实上还可以进一步,从电荷受力的大小和方向还能算出电荷原来的速度 v 是多少。这个速度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这说明存在一个特殊的参照系。电磁学也只在这个特殊的参照系中成立,这与相对性原理矛盾。 D 、实验 有了上面的认识,人们就希望通过做实验来发现那个特殊的参照系——以太参照系,算出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 1880 年代,迈克尔逊和莫雷测量不同方向的光速,他们意外发现,在任何参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都相同。换句话说,同样的一束光,相对于地面上的人是 C ,相对于乘着飞船追逐光的人也是 C 。这结果非常令人吃惊。 1902 到 03 年间,特鲁顿—诺伯尔做了上面说的那个实验。他们用平行板电容器代替电荷,用细丝将充了电的电容器悬挂起来。对应于上面所说的刚性杆偏转,按照同样的推理,这种情况下电容器就应该偏转。根据电容器转动的角度,就能算出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的速度是多少。他们的实验却发现,在任何时候电容器都没有发生偏转。由于地球在运动,既有公转又有自转。电容器不可能一直相对于那个绝对参照系静止。 这些出人意料的发现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这些问题。根据相对论,并不是相对性原理不对。电磁学在不同的惯性系中都成立,并不存在特殊的参照系。问题出在我们原来的时空观上,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 从相对论知道,经典的速度合成法则不成立。比如说走路的人相对于路边的树速度为 10 ,而汽车相对于人的速度为 20 ,按经典时空观,车相对于树的速度就为 20+10=30 。但按相对论这样算是错误的。用新的速度合成法则能算出光速在任何参照系中都一样。从相对论还得到,力和加速度的方向不一定相同。据此可解释为什么电容器没有偏转。 3 、电磁学为什么会透露相对论的秘密 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电磁学理论结合经典时空观,推出电磁学只在特殊参照系中成立。后来通过实验发现不存在这样的特殊参照系。最终颠覆了经典的时空观念。 这里的关键是磁场的出现。如果没有磁场,就不会发现这一切。如果没有磁场,就不会推出电荷的受力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不一样,也就没有后来的实验。如果没有磁场,就不会有电磁波。因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导致了电磁波。没有发现电磁波,我们就不可能发现电磁波的速度和参照系无关。 我们能发现磁场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磁场由运动的电荷产生,它实际上是一种相对论效应。当电荷运动速度不快时,磁场和电场相比非常微弱。 比如下图,电荷 q1 和 q2 的运动速度分别是 v1 和 v2 。两电荷联线和 q1 速度 v1 的方向夹角是 a 。电荷 q2 受到的电力是 Fe ,受到的是磁力 Fm 。 电力 Fe 和磁力 Fm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在日常生活中,电荷的运动速度 v 远低于光速 C 。从上式可知,这情况下磁力 Fm 远小于电力 Fe ,会被电场力淹没。按理说,我们很难发现磁场,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察觉到乘车的时候时间会变慢。 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磁力却相当明显,人类早就发现了磁力的存在。这是为什么? 这要感谢大自然的巧妙安排。当导线通电时,我们就能察觉到磁场的存在。当它通电时,大量电子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由于电子带负电荷,它们在导线周围激发了可观的磁场。而这些电子同时还激发巨大的电场。为什么磁场没有被电场淹没呢?因为导线本身还包含了同样多的正电荷,这些正电荷的电场和电子的电场抵消了。换句话说,导线是电中性的,在导线外没有电场。而通电时,这些正电荷是静止的,没有产生磁场。所以导线外只存在电子的磁场。没有电场的掩护,磁场就这样暴露了。 磁铁的磁场更早被发现,道理是一样的。磁铁本身电中性,而磁铁里有分子电流,从而磁铁外只有磁场没有电场。 总结,由于大自然的巧妙安排,使得正负电荷的电场抵消,从而人们察觉到大量电子共同运动所产生的磁场。然后发现磁场不寻常的地方,最后导致发现了时空的秘密。 科学花果山
个人分类: 物理学|13306 次阅读|18 个评论
时间膨胀是什么——物理笔记9
热度 1 mayaoji 2017-7-15 21:04
什么是时间膨胀 按照相对论,运动物体的时间变慢,这让人感到很神秘。因为我们通常觉得,时间就像一条河流匀速流过,所有物体都处在这条河流之中,无论物体怎样都是影响不了这条河流的。 事实上,时间变慢就是物体的一切变化都变慢了,就像视频在慢速播放一样。本来一个小时的视频,你两个小时才放完,视频里的世界时间变慢了,也可以说是时间膨胀了。 举个例子,张三和李四都在广州。张三一直留在广州,而李四乘飞机以接近光速从广州飞向北京 ( 假设两地相隔极其遥远 ) 。出发时两人都是 0 岁。李四到达北京时 10 岁,而张三 20 岁。因为飞机在运动,飞机上所有物体的一切过程都变慢了,包括时钟的转动,张三的生理过程都变慢了。 当然时间变慢比放慢镜头这更复杂。因为细想会有疑问,运动是相对的,李四相对张三运动了,而张三相对李四也运动了呀,凭什么两人见面时张三更年轻呢? 确实是这样。刚才是从张三的角度看的,即以地球为参照系。现在从李四的视角看,即以飞机为参照系。而在李四看来,自己静止,地球在相对自己运动。当自己在北京时 10 岁,而张三才 5 岁。因为地球在运动,它上面的一切都变慢了,包括张三的生理过程都变慢了。 那李四 10 岁的时候,张三究竟是多少岁呢? 5 岁还是 20 岁?这里关键是,同时是相对的,决于你所采用的参照系。以地球为参照系,张三 20 岁和李四 10 岁是同时的,以飞机为参照系,张三 5 岁和李四 10 岁是同时的。 他们谁更年轻,是没有客观答案的。但如果飞机到北京后立刻调头返回广州,两人见面,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时李四更年轻,张三 40 岁,李四 20 岁。从张三的角度看,很容易理解,因为李四一直在运动,时间速度只有自己的一半。 而在李四看来,自己调头的一刹那,张三从 5 岁突然变成了 35 岁。自己静止,张三从远方向自己而来, 10 年后两人再次见面,这时自己 20 岁,由于张三在运动,时间过得慢,只从 35 岁增长到 40 岁。 为什么在飞机调头的一刹那,相对于张三来说,李四没有变老,而相对李四来说张三突然变老了呢?因为在这一瞬间,两个参照系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地面参考系,情况和往常没区别,而飞机就不同了,那一瞬间通常的规律是不成立的。就像你坐车时,刹车或加速,车内物体的运动是和平常不同的。 为什么会有时间膨胀 从光速不变原理可推出运动物体的时间变慢 光速不变原理: 相对于所有的参照系,光在真空中的速度都相同 比如下图,火箭 A 和火箭 B 运动方向是相反的,但同一束光,相对于它们的速度却相同。 光速不变原理严重违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因为按经验,火箭 A 与光的运动方向相反,火箭 B 追着光运动,所以那束光相对于 A 的速度应该更快。但实验表明光的速度与参照系无关。 时间膨胀 我们用光子钟来测量时间。两面平行的镜子,光在两个镜面来回反射,光的运动方向垂直于镜面,就构成了光子钟。已知光速是 C ,假设镜子间的距离是 L ,光从一面镜子到另一面镜子的时间是 L/C 。我们可以利用光在镜子间来回反射的次数来计时。 我们有两个相同的光子钟,其中一个在地面,另一个在飞船上,镜面和飞船运动方向相同。见下图。 从地面的观察者来说。在地球上光从下面的镜子运动到上面镜子的时间为 L/C 。飞船上的光从下面运动到上面镜子时,需要的时间更长。因为它到达上面镜子时,镜子已经运动了一段距离,光的运动路线并不垂直于地面,而是倾斜的,它的运动距离更长。而光速不变,所以时间更长。也就是地面上的光子钟的时间已经超过了 L/C 。 但对飞船上的观察者来说,飞船是静止的,光在镜子中跑一次的时间仍然是 L/C 。 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事,即光从飞船上的镜子到达另一面镜子,飞船上的时间短于地面上的时间。比如飞船上是 1 秒,地面上是 2 秒。即飞船上的时间变慢了。 为什么同时是相对的 下面用光速不变原理推导同时的相对性。 有一列火车匀速向前行驶。火车中央有一盏灯,灯打开后,向四面八方发出光。有的光照向车头,有的照向车尾。对火车上的观察车来说,火车是静止的。灯离车头和车尾的距离相等,而光速是恒定的。所以光到达车头和车尾需要的时间相同,即它们是同时的。 现在考虑地面上的观察者。相对于他来说,火车是行前行驶的,光照向车头,而车头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所以光需要追赶车头。另一束光照向车尾,而车尾迎着这束光的方向前进。根据光速不变原理,不管对哪个观察者,光的速度都是一样。所以光向车头和车尾的速度一样。所以先到达车尾,后到达车头。 可见,光到达车头和到达车尾这两件事。相对火车来说,它们是同时的。相对地面来说,它们不是同时的。
个人分类: 物理学|981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得到狭义相对论的新途径"正式发表
热度 10 gordonliu 2014-8-28 23:43
我投到 PHYSICS ESSAYS 的论文, “ 一个得到狭义相对论的新途径 ” ,经过四轮答辩,历时近九个月,已正式发表。 下面是下载地址: http://physicsessays.org/index.php?option=com_hikashopctrl=producttask=showcid=155name=20-pdf-gordon-liu-a-new-approach-to-special-relativityItemid=133 二十多岁就完成的论文,在我年过半百的时候得以发表,实感欣慰!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美丽大厦,它的基础是不牢固的。之所以说它美丽,是因为洛伦兹协变性已经渗透到了近代物理的各个部分,已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基石,并为很多实验所支持。说它的基础是沙滩,是因为爱因斯坦为洛伦兹协变性找到的基本前提是混乱而且不牢固的。由于其基础不牢,美丽的大厦出现了倾斜。这“倾斜”就是人们对时空的误解。所有这些美丽,沙滩,和“倾斜”一起构造出了现代物理学的真实景象。这样的景象是一百多年来关于狭义相对论始终存在争议的原因!狭义相对论的核心是洛伦兹变换。爱因斯坦的最大贡献是把洛伦兹变换从电磁学推广到牛顿力学,并废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洛伦兹为了让麦克斯韦方程协变,提出了洛伦兹变换,但对洛伦兹变换的推导或解释是牵强的,原因是他受制于以太概念的束缚。爱因斯坦为了推导或解释洛伦兹变换,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存在明显的逻辑循环矛盾,也让人误解时空的性质是由光的传播性质所决定的。爱因斯坦和所有的人一样,把惯性参照系的等价性或平权性和物理方程的协变性混为一谈,视为同一。惯性参照系的等价性或平权性是指在不同的惯性参照系中做同样的物理实验可以得到相同的物理方程或定律;而物理方程的协变性所涉及的是,在两个惯性参照系中,对同一系列的物质和(或)场的运动,各自所测量到的物理量的关系。两者谈论的不完全是一回事!以往人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认为从惯性参照系的平权性能自动得出物理方程的协变性。这显然是错误的!这在我的论文中有详细的分析。如果说爱因斯坦为洛伦兹协变性理论所提出的前提也是牵强的话,并误导了人们对时空的理解,我们看到,爱因斯坦并不是神!不能说他对近代物理学没有贡献,但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么大。因为洛伦兹变换是洛伦兹提出的,而在爱因斯坦之前几年,泼因科尔( Poincare )就提出了物理学理论应满足洛伦兹变换,提到了绝对时空不存在(当时,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已经得出了以太的零结果),提出了泼因科尔群 (Poincaregroup) ,并命名洛伦兹提出的变换为洛伦兹变换。关于爱因斯坦的功过,我相信物理学史家将对此做出公正的评价。 我的论文的题目是: ANEW APPROACH TO SPECIAL RELATIVITY ( 一个得到狭义相对论的新途径 ) 。这里我所理解的“狭义相对论”是关于惯性参照系的时空理论。至于这个具有新的基础和对时空有全新解释的理论是否还可以叫“狭义相对论”的问题,我留给别人去评说。我之所以在这里用“狭义相对论”一词,说实在的,是为了容易发表。我曾经把我的理论叫作“惯性时空理论”。 论文摘要如下: 狭义相对论的成功来自于对所有物理方程的洛伦兹协变要求。关于洛伦兹协变的解释是基于两个假说,即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然而,狭义相对性原理的表述是多种多样和混淆的。物理方程的协变性和惯性参照系的平权性被混为一谈。惯性参照系的平权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物理方程的协变性是一个更高级的要求。此外,光的传播性质被放在狭义相对论的中心位置已经引起了人们对时空的误解,也存在测量光速和校准时钟的逻辑循环矛盾。这也已经妨碍了正确地把时空理论从惯性参照系推广到非惯性参照系。这是狭义相对论为什么受到许多人批评的主要原因。本文详细地讨论了两个假说并提出了一个对物理方程的新要求。这个要求是狭义完整性要求,即用于描述物质和(或)场的动力学的物理方程应该不仅包含这些物质和(或)场相对于一个惯性参照系静止的情形的描述,而且还应包含它们相对于这个惯性参照系运动的情形的描述。在这个要求和惯性参照系的平权性基础上,我们能够得到狭义相对论。从此,让洛伦兹协变的理论有了一个清晰和坚实的基础。光速不变性只是一个推理,而不是一个前提。洛伦兹协变性只是狭义完整方程的一个特性。麦克斯韦方程自动满足洛伦兹变换而无需任何修改,而牛顿引力定律却不能,是因为牛顿引力定律不是狭义完整方程而麦克斯韦方程是。这个新的途径已经铺平了把时空理论从惯性参照系推广到非惯性参照系而无需考虑引力的道路。 请下载: New_Approach_Final.pdf 或 下载
个人分类: 理论介绍|3908 次阅读|24 个评论
【学术打擂】支援黄秀清博主一发炮弹
热度 5 hunagxingbin 2014-4-27 19:29
最近科学网越来越科学了。传授科学、讨论科学甚至争论科学之风气愈演愈烈。尤其是 由文克玲博主点火,布衣院士关注众人添柴的【光速不变原理】到底变不变,已成为科学网近期科学争论的热门话题。以黄秀清博主为先锋的【反方】揭竿而起直奔相对论的命门: 【学术打擂】一生爱错放谁的手? ; 【学术打擂】什么才是简单的科学? 。 以李铭博主为先锋的【正方】守擂大将军抡圆了上方宝剑左挡右防,死守相对论之擂台: 三打黄秀清:猴精现原形 ; 真空中的刻舟求剑 。双方几个回合下来不分胜负,互相不能说服。作为【反方】阵营的一员,支援一发炮弹是势在必行。 各位看官,光速原理非常简洁。为了让不熟悉相对论的看官清楚明了,我再解释一遍:众所周知,速度是相对的,地球围绕太阳的相对速度约 30 公里每秒,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从来没感觉到地球的这一速度,只要我们相对地球不动,她相对我们的速度就是 0 。这是因为我们相对太阳的速度也是 30 公里每秒。换言之,我们与地球乘坐了同一艘高速飞船。如果我们从船上下来,下到相对太阳速度为 0 的站台参照系内,我们就会感觉到地球的约 30 公里每秒高速度运动。 在没有相对论之前,光波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相对光源及传播光的介质静止时,光源连续发射出一束光波,我们测量该光波以速度 c 从身边经过,当我们以匀速 u 迎着该光波前进时,我们将测量到该光波以速度 c + u 从身边经过,当我们以匀速 u 追该着光波前进时,我们将测量到该光波以速度 c - u 从身边经过。但是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假设,颠覆了光速的相对性,无论你以什么样的速度运动,这束光波相对你速度永远是 c 。也就是说,这束光波相对你的速度是绝对的,不变的。 这当然是一个令人无法接受的假设,为什么?声音、子弹的速度都是相对的,而唯独光速不同。黄秀清博主质疑和反对的也正是这样的“光速不变”。但通常,“主流”不允许直接质疑,因为,不管看起来光速不变有多么不合理,但是它的用处极大,推论极其正确。好象是:“无数的实验证明它的正确性;离开它什么原子弹啊、高能粒子加速器啊、地球啊怕是都不转了”。如果,你实在不信“光速不变”,你大可用实验去证明。但是接下来又搞个单向光速不可测量。高人实在太多! 既然实验看来不太可能直接证伪“光速不变”,那逻辑是否可行?如果假设“光速不变是不对的”,而我们又在按照它是对的在研究问题,那一定会出现矛盾。因此,也有许多逻辑质疑,如双生子佯谬、潜水艇佯谬等。然而这些质疑均未成功,最终被主流归结为佯谬。所谓佯谬就是假装错了,让人难于理解的是如此伟大的理论为什么总要假装错了???真的是装的么???能不能是真的错了??? 秀清博主没有说服【正方】为什么光速不变是错误的,然而李铭博主也没有说服【反方】光速不变为什么一定是正确的。可谓旗鼓相当,打了个平手。所以我要支持秀清博主一发炮弹,看看能否撼动相对论之擂台。现借用秀清博主的运动小车和光弹一用:讲一讲光速不变的一个重要结论,同时的相对性。 图 a 地面系的 t = 0 时刻,看到小车以速度 u 向右运动, 1’ 和 1 重合, 2’ 和 2 重合,小车中点的开关触发固定在地面的光源后,光源同时向左右分别发射一个速度 v = c 的光弹。 图 b 地面系的 t = t 1 时刻,地面观测到左方光弹首先击中小车左车厢板 2’ ,右方光弹还在途中。 图 c 地面系的 t = t 2 时刻,地面观测到右方光弹后击中小车右车厢板 1’ ,左方光弹已经陨落了。 图 d 经典小车:满足光速可变,因此,向左传播的光弹速度为 c + u ,向右传播的光弹速度为 c – u 。传播距离相同,所以撞击 2’ 在先,撞击 1’ 在后。所以,两次先后撞击的发生存在一个时间间隔。 图 e 相对论小车:满足光速不变,向左、右传播的光子速度都为 v = c ,而且传播距离相同,所以同时在 t’ 时刻撞击 1’ 和 2’ 。所以,两次撞击在 t’ 时刻发生,不需要时间间隔。 综上,“光速不变”可以推出:小车上 t’ 时刻,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即左右两颗光弹同时击中 1’ 和 2’ ,在地面上则是发生在不同时刻,即 t 1 时刻和 t 2 时刻。这就是著名的“同时的相对性”。 下面是我的观点,也是支援秀清博主的第一发炮弹。 根据同时的相对性,地面参照系的 t 1 时刻,如图 b 所示,光弹击中 2’ ,对应小车参照系的时刻 t’ ;当地面参照系的时间流逝 1 小时后(随意假设的时间间隔,不影响结论),地面参照系的 t 2 时刻,如图 c 所示,光弹击中 1’ ,对应小车参照系的时刻还是 t’ ,居然小车参照系的时间一点没变。这意味着小车上的时间停住不动,地面参照系的时间可以随意流逝了 1 天、 1 年、 1 万年等等。这也许是被忽视的,相对论最最重要的新预言。 为了实验检验这个新的预言,早上特意骑上两轮脚踏车匀速行驶 10 分钟。下车看看放在地面的手表,居然也只过了 10 分钟。一点也没发现,地面过去 1 天或 1 年的任何痕迹。不信的话,各位看官可以亲自检验一下。 根据逻辑分析,按照同时的相对性,小车参照系的时间不动,地面系的时间独立流逝的结论显然是荒谬的;根据实验检验,这样的预言也是不对的。因此,我的结论是: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验检验,“光速不变”可能是错误的假设。 后记,千万别要求我,为了让 t 2 - t 1 等于 1 年,我必须匀速骑 1 年自行车。让那两颗光弹也跑 1 年,才能检验出真伪来。上述的理想实验,只是说明光速不变是如何预言同时的相对性的。按照洛伦兹时间变换,设地面系为不带撇系,小车为带撇系, t ’ = γ ( t – u x / c 2 ) ,在 t ’ 为 0 的时刻, t 的解是从负无穷到正无穷,即不带撇的地面系必须用前世今生来应对带撇系的一个时刻。也不要说,地面系不同地点的钟来个突然“跳字”。爱因斯坦所说的钟仅仅是对时间一个形象地描述,并不需要每点放上一个时钟,试想一个有大小的表如何放到没大小的点上。奇怪居然,有人四处讨论如何对钟。爱因斯坦的钟就是 t , t 就是钟。钟必须根据时间 t 的流逝一点一点的变化。换言之,如果不带撇的地面参照系的某点出现了 t 是 0 另外一点出现了 t 是 10 小时,那么整个参照系的所有点必须都从 0 到 10 经历了 10 个小时的时间间隔。实际上,同时的相对性就是告诉我们,两个参照系的时刻不能比较,或者相互测量。 以上的个人观点能否让你相信:光速不变是可疑的。还希望听听各位守擂者的批评和高见。
4169 次阅读|36 个评论
回应李小文老师【学术打擂】,单向光速是可测的
热度 12 maqingping 2014-4-27 15:44
有关单向光速的讨论 4 月 25 日出现了有趣的转折。黄秀清老师的老对手、相对论的坚定拥护者李铭老师与怀疑相对论的 TZXDL 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在相对性原理成立的条件下,对称移动同地对准的时钟到异地可能保持异地对准,从而测量单向光速。李铭老师表示他还需要再考虑一下是否还有其他隐含假设,才能使对称移动在同地对准的时钟到异地保持对准。当然,李铭老师与 TZXDL 的相对共识也不是很意外,因为李铭老师一直不太相信相对论主流意见的定论:单向光速是不可测量的。我和 TZXDL 在对称移动在同地对准的时钟到异地保持对准上意见是一致的。我在《回应李小文老师之问,有关光速不变原理得问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604do=blogid=783984 )中介绍了这一对钟方法,并与 Physicism 网友做了较多讨论,刘全慧老师也发表了一些意见。通过进一步讨论,我们很可能对单向光速是否可测形成科学网共识。为了更清楚地讨论单向光速测量问题,我们可以把单向光速测量问题表述的更严格一些。 一、单向光速可测量的条件(假设): 1. 空间各向同性 ; 2. 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是正确的; 3. 距离是可以准确测量的; 4. 带有时钟的物体走过确定的一段距离可以用自身所带的时钟测量自己认为的走过这段距离的速度,并控制这一速度(原文: 速度是可以测量并控制的,回应评论 ); 5. 加速度是可以测量并控制的; 6. 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使用 1983 年之前的定义,即使用爱因斯坦时代的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定义; 7. 时钟可以在同一地点对准; 8. 对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钟选择共同零点(或共同起始点)的过程; 9. 在同一参照系静止的所有结构相同的时钟可以被调至计时速率相同 10. 相同的物理过程/操作对结构完全相同的两个时钟的影响是相同的。 如果上述条件满足,单向光速可测量。第6条是为了避免有些学者把长度单位以真空中光速来定义当作光速在任何惯性系都不需要再测量的理由。实际上,长度单位以真空中光速来定义使用的是由地球上静止测量者测量的真空双向光速,而不是任意参照系中的真空双向光速或单向光速(因为并没有这些测量值)。如果今后测到了相对局部优势引力场运动的惯性系中的双向光速可变或单向光速可变,长度单位以真空中光速来定义将会更明确地限定什么条件下的光速可以用来定义长度单位。第4条的速度测量,可以通过随运输工具移动的时钟的计时和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决定。 二、单向光速测量方法 : 在同一地点 A 对准 3000 个时钟,然后从 A 点向等距、相反方向的 B 点和 C 点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各运去 1000 个时钟 (AB=AC=L,BC=2L)。因为空间各向同性,运输方式完全对称,运输对 B 、 C 两点的时钟影响完全相同,所以 B 、 C 两点的时钟是对准的。通过测量从 B 到 C 的光速和从 C 到 B 的光速可以测量单向光速。通过测量从 B 到 A 和从 C 到 A ,以及从 A 到 B 和从 A 到 C 的光速和时钟比较,可以估测运输对时钟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把 B 、 C 两地的时钟以同样方式再运回到 A 点 500 个时钟来分析运输对时钟的影响。一旦 B 、 C 两点的时钟确认是对准的, B 、 C 两点之间的单向光速就是可以测量的。(以上时钟数目只是随便举例,实际对钟需要使用多个时钟以便测算、控制时钟基线漂移) 三、用光干涉法或直接测量电磁波频率与波长的方法测量光速,被许多人认为是测量单向光速。孤立地看,这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这类测量都离不开使用谐振腔计算波长或用光干涉法测量波长, 用谐振腔计算波长或用光干涉法测量波长都有双向光波的因素,得到的波长不是单向光波的波长 。另外,其频率的测量也离不开一个标准频率( reference frequency),而标准频率一般由谐振腔/器产生,并且 频率的测量(例如外差测量法)也有 双向光波(标准频率和待测频率)的因素, 不被认为测量的是单向光波的频率。因此,用光干涉法或直接测量电磁波频率与波长的方法由于1) 用谐振腔计算波长或用光干涉法测量波长,测量中 有双向光波的因素;2) 测量频率时有 双向光波的因素 ;3) 发现谐振频率(有最大输出时)或最大干涉效应时需要有信息回馈;测量的也不是单向光速。目前,理论上可以测定单向光速的只有对称移动在同地对准的时钟。 以下是与刘全慧老师和 Physicism的讨论: 刘全慧 2014-4-11 18:20 ( 博主: 利用缓慢移动同地对准时钟的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际应用中也常这样做。 ) 实际上是这样做的,但是理论上是不行的。理论上,需要如下假设:两个不同的缓慢是等价的,故而缓慢移动对钟的速率的影响为零。这是一个非常强的假设。 博主回复 (2014-4-11 19:46) : 谢谢刘老师的评论!我对于您说的 “ 但是理论上是不行的 ” 有点不同意见。对称性地向对钟地相反两侧等距两点缓慢移动对准的时钟,不需要在理论上假设其对钟的速率的影响为零。只需要理论上要求向对钟地相反两侧等距两点缓慢移动时操作性对称,这一要求在理论上一点也不过分。因为操作上完全对称,缓慢移动对时钟的影响对称,所以两地时钟是对准的,即使它们与原对钟地的时钟不一样。缓慢移动对时钟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把部分时钟再运回原对钟地的办法来确定。这一办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际应用上可以通过估计测量误差来做可信性分析。 physicism 2014-4-11 21:40 不对! ( 只需要理论上要求向对钟地相反两侧等距两点缓慢移动时操作性对称,这一要求在理论上一点也不过分。因为操作上完全对称,缓慢移动对时钟的影响对称,所以两地时钟是对准的,即使它们与原对钟地的时钟不一样。 ) 等距两点缓慢移动时操作性对称,就是等速率等步长移动。你假设了缓慢移动的步长和静止步长一样,就是没有尺缩效应。 博主回复 (2014-4-11 22:00) : 谢谢您的评论!测量等距的相反两点应该没有问题;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内对称性地各自向一侧缓慢移动到测量点好像应该不涉及移动步长和静止步长的关系(即使不一样也不影响时钟的对准)。 physicism 2014-4-11 22:11 @ 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内对称性地各自向一侧缓慢移动到测量点好像应该不涉及移动步长和静止步长的关系(即使不一样也不影响时钟的对准)。 缓慢移动到两个测量点,那么这两个测量点的距离是否要用尺子量度。而这个尺子是缓慢移动的,具有很小的速度。那么你是否假设了没有尺缩效应 ? 你不过是把时钟延缓效应为零换成了尺缩效应为零。这是问题的症结。 博主回复 (2014-4-11 23:00) : 对称性移动的目的是让被移动的时钟的时钟延缓效应和 / 或尺缩效应相等,而不是为零。只要向两方向移动的时钟的时钟延缓效应和 / 或尺缩效应相等,他们之间将保持对准,虽然他们与留在原地的时钟不再对准。 physicism 2014-4-11 23:11 异地对钟是要把全空间的钟对准。如果 “ 他们之间将保持对准,虽然他们与留在原地的时钟不再对准 ” ,还有意义吗? 博主回复 (2014-4-11 23:19) : 有意义的,只要两地的时钟是对准的,就可以在他们之间测单向光速,单向光速就不再是不可测定的。 physicism 2014-4-11 23:26 对准时钟的目的在于测量距离。也就是对准了时钟后,才可以测量距离。你在未知距离上如何测量单向光速? 博主回复 (2014-4-11 23:32) : 先用量尺测好距离,再移动时钟。在 A 点对钟,先测好 B,C 两点与 A 点距离相等,方向相反。对准时钟的目的是测量单向光速。 physicism 2014-4-11 23:42 先用量尺测好距离,就是要移动过去。你是否假设了缓慢移动过程尺缩效应为零 ? 博主回复 (2014-4-11 23:50) : 没有假设了缓慢移动过程尺缩效应为零,只要求操作对称。可以把若干( 1000 个)量尺一字摆开,确定前一个量尺静止下来后再放下一个量尺。 physicism 2014-4-12 08:09 你引入了同一空间点上摆尺,然后对钟!所以你的尺是零长度的。 @ 只要求操作对称。可以把若干( 1000 个)量尺一字摆开,确定前一个量尺静止下来后再放下一个量尺。 那你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定向; 2 ,摆好两根有限长度尺,停顿一下; 3 ,重复。 第 2 步,你不可能同一点摆尺,然后对钟! 博主要么进一步引进假设,要么不自觉引入了牛顿的绝对时空。就是那个样子了。 博主回复 (2014-4-12 09:44) : 狭义相对论也是允许测量距离的。距离就严格按照狭义相对论的办法测量,这应该没有问题,尺也不会是零长度的。严格按照狭义相对论的办法测量两移动终点的距离,然后对称性地移动对好的时钟,这样做没有不自觉地引入牛顿的绝对时空。如果您不允许严格按照狭义相对论的办法测量距离,狭义相对论也不能存在了。 physicism 2014-4-12 10:03 君记否 ? 原来一米的国际单位制定义就是用光速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制作标准尺长等价于异地对种! 制造标准尺需要异地对准的钟;而对准的钟又需要标准尺,爱因斯坦知道这个逻辑循环,切断这个逻辑循环就是引入光速不变。 也就是,距离就严格按照狭义相对论的办法测量,是通过异地对准的钟进行的。换言之,如果你需要一个独立于狭义相对论的去标准尺。就是引入其他假设。 这是鉴别相对论是否入门的标准之一。 博主回复 (2014-4-12 11:55) : 原来一米的国际单位制定义由国际计量局的标准原米尺的长度定义的,后来( 1960 年)定义为氪光谱中橙色谱线波长 1650763.73 倍。 1983 年才用真空中光速的 1/299,792,458 分之一来定义米,推动这一定义的学者之一 Louis Essen 就是反对相对论的。所有这些定义的基础就是国际计量局的标准原米尺,只不过标准原米尺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把它转换为光谱波长或光速的倍数不再需要维护而已。不能说 1983 年之前,没有这个逻辑循环,之后就有了这个逻辑循环。爱因斯坦 1954 年去世,不可能知道您说的这个逻辑循环。这也不可能是鉴别相对论是否入门的标准之一。 以下是在李铭老师博客《 二打黄秀清》博文后 的讨论(博主为李铭老师) 马青平 2014-4-23 22:40 徐晓 2014-4-23 22:29 难道就没有人怀疑单向测光速就是个扯着好玩的游戏?我们总得搞出个可验证的结论吧?请问,抛开光,单向对钟如何对?不要讲缓慢移动,无穷慢,就意味着移动要无穷久 . ------------------------------------------------------------- 其实测单向光速不需要缓慢移动时钟,只要从对钟地对称移动即可,快速移动也可以,两个钟所受影响相同,不影响此后测单向光速。关键是对称。 tzxdl 2014-4-24 11:34 移种不要慢速,只要对称即可! 这可通过按预定程序运行实现。比如有两辆完全一车,招待完全相同的程序,从一点同时出发分别向东向西移送时钟。只要承认时空是对称的,由该移钟结果必然是对称的,两种始终同步。 tzxdl 2014-4-25 10:00 tzxdl 2014-4-25 08:25 不知道李老师对对称移钟有何看法?您认为可行否? 博主回复 (2014-4-25 09:51) :我觉得不可行,因为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 不知道李老师说的太多不确定因素具体指什么内容?当然,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理论情况,是问理论上是否可行,不是谈实际操作(如果谈实际,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是个精度问题而已!)。 博主回复 (2014-4-25 10:55) : 对。我讲的也是原理性问题,不是工艺问题。对称移动,如何保证对称?双向的光波难道不对称? 这问题我相信没法说清楚。 tzxdl 2014-4-25 11:06 李老师好! 我的设想可以用一个实例来说明,有 2 辆完全相同的用于移钟的车,车的运动完全由程序控制, 2 车有完全相同的程序,程序包含完全相同的加速、匀速、减速内容。同一时刻,让 2 车在同一地点同时启动按程序沿同一直线的不同方向(一东一西)运行,按预定的时间同时停止,分别到达 A 、 B 点。请问这一过程,理论上, 2 钟有哪种不对称因素造成 2 钟不同步? 博主回复 (2014-4-25 11:11) : 虽然小车的运动是对称的,但惯性系本身(小车出发点 0 )的运动,可能已经带来不对称。所以,你这个对称是一个假设,并不比光速不变的假设优越。 tzxdl 2014-4-25 11:24 李老师好! 这里虽有小车的运动,并没有涉及到惯性系(即小车静止时所在的参考系)的运动!请问有哪能种理论认为惯性系本身不对称?或者说认为惯性系中的空间不对称?(即使将空间的各向同性看着是个假设,也比把光速看着各向同性更基础吧,而且现有理论都认为惯性系中空间是各向同性的。) 博主回复 (2014-4-25 11:27) : 小车的运动本身当然是对称的,但是,你讲的对称可不仅仅是关于小车的运动,而是小车所携带的时钟的对称!这就很复杂了,小车的运动对称,怎么保证时钟零点对称? tzxdl 2014-4-25 11:39 李老师好! 小车的运动是对称的,意味着小车上的时钟运动也是对称的,这就排除了相对论性的运动带来的时钟变化效应。请问除了这以外,还有哪能些可能因素带来时钟运行的不对称?科学研究讲究的是合理质疑,如果谈不出影响其对称性的因素,理论上,凭什么认为其不对称? 博主回复 (2014-4-25 11:42) : 第一句话 “ 意味着 ” 没根据,只是个想象。你不能问 “ 凭什么认为其不对称 ” ,你需要举证 “ 凭什么认为对称 ” ! tzxdl 2014-4-25 12:10 李老师好! 这个 “ 意味着 ” 不是没根据,也不只是个想象。时钟固定在车上,车对称运动,其对称因素我已交待得很清楚:结构相同,位置对称、起始时刻对称、加(减)速度对称、速度对称、终点位置对称、终点位置入速度状态对称等。我已举证完毕。请您举证不对称情况! 博主回复 (2014-4-25 13:07) : 你的证据里面有个漏洞。两个方向的小车速度相同,意思是相同的时间里走过相同的距离。 “ 相同的距离 ” 可以保证,而 “ 相同的时间 ” 陷入了循环论证,因为时间差的测量方案还有待确定。 博主回复 (2014-4-25 12:18) : 你还差一步,你列举的这些对称,能推论出时钟零点同时。 tzxdl 2014-4-25 14:15 李老师好! 相同的时间是通过程序设定的!您既然承认 “ 相同的距离 ” 可以保证,为何不相信怀疑 “ 相同的时间 ” 不能保证?请您阐述理由? 所有因素都对称或相同,两钟必然同时!除非您能合理说出其不同时的因素。顺便说一句,科学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具有可重复性。上述对称性是比普通重复性更强的重复性,您有什么理由怀疑其两钟不同步? 博主回复 (2014-4-25 14:16) : 相同的速度这个对称需要对钟来保证。这是循环论证。 tzxdl 2014-4-25 14:20 李老师好! 两个钟在出发前在同一点时已对好钟,此后各自按各自的速率运行,不必再对钟。运行速率是由钟的结构相同来保证的,这也是相对论惯常做法。 博主回复 (2014-4-25 14:23) : 出发时刻对钟,目标是要保证离开之后的时钟零点对齐。对钟才完成。速率相同,这话已经涉及远离之后的零点对齐! tzxdl 2014-4-25 14:30 此后的对齐是由时钟结构相同保证的,或者说是由重复性保证的!除非你怀疑重复性或可预测性。而重复性和可预测性都是科学本身具有的特性。 博主回复 (2014-4-25 14:46) : 我们之所以不相信光波对钟,是因为无法保证双向光速相同。在实现对钟之前,你的小车的速度相同也一样无法保证。 博主回复 (2014-4-25 14:36) : 你只要这样就明白了,所谓速度相同是,两个小车完全对称地走过相同的距离,用了 “ 相同的时间 ” ,可是,怎么知道是 “ 相同的时间 ” 呢? 零点问题还没解决了。这是用结论证明前提。 博主回复 (2014-4-25 14:34) : 你这话缺乏物理原理的保证,逻辑链条也是断的。重复性,可预测性,这些话跟对钟哪里能挨得上边。 tzxdl 2014-4-25 17:46 李老师好! 我们举 2 个例子说明这与重复性等的关系。 1 、给您一个钟,您让它走过 1 秒,在外界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您让它再走过 1 秒,请问,这 1 秒与前 1 秒从理论上讲(不谈实际误差)是否相等。您如果认为不相等,请您说明理由。如果您认为相等,请问您根据什么认为后 1 秒跟后 1 秒相等。根据的是不是你相信其重复性? 2 、给您 2 个结构完全相同的时钟,您让其中走过 1 秒,在外界物质作用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您让另一个走过 1 秒,请问,这 1 秒与前面那个钟走过的 1 秒从理论上讲(不谈实际误差)是否相等。您如果认为不相等,请您说明理由。如果您认为相等,请问您根据什么认为这 1 秒跟那 1 秒相等。根据的是不是你相信其重复性? 事实上,科学讲究的就是重复性,如果没有重复性,就没有规律可言,没有规律就谈不上预测。 博主回复 (2014-4-25 17:50) : 你讲了重复性跟对钟的关系吗? 75] tzxdl 2014-4-25 17:55 李老师好! 方案中选取的 2 小车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包括质量等)和驱动装置,由完全相同的程序控制,在同一地点对钟的零点,执行相同的控制力,请问您有什么理由认为 2 车速度不同? 李老师,我们讨论问题不能光质疑和提问,还要谈出相应的理由,这样的讨论才变得有意义,对不对? 博主回复 (2014-4-25 18:00) : 相信两车速度相等,当然是更容易的。关键是,这是不是一个逻辑的必然。 tzxdl 2014-4-25 18:01 李老师好! 1 、初始对钟已在出发前在同一地点进行,这一点您承不承认可以做到? 2 、根据重复性,此后,两钟 “ 走过的时间始终相同 ” ,您认不认同?比如将这个时间记为 A 。 3 、两钟任何时刻对应的记时均为( 0+A ),是不是意味着两钟始终是对准的? 博主回复 (2014-4-25 18:27) : 1. 承认; 2. 如果两钟静止,我认同; tzxdl 2014-4-25 18:34 李老师好! 您的言下之意是不是两钟运动您就不认同?那请您谈谈您为何认为两钟静止您就认同,两钟运动您就不认同? 或许按相对论,钟的运动对时钟走时速率有影响。但两钟的运动速率完全是一样的,对其影响也是相同的,因此两钟走时速率也是相同的。 博主回复 (2014-4-25 19:43) : 我给你这样一个反例。在两个水平反向运动的小车上,都有一个激光脉冲发生器,脉冲垂直向上发射又在小车顶部的反射镜上反射回来。这是一个具有可重复性的物理过程。我们考虑这个过程的时间差。当小车静止的时候,两个时间差是相同的。但如果小车运动,时间差是不是一样呢? 请特别注意:没有光速不变的前提。 博主回复 (2014-4-25 19:33) : 时间不同好像也说不过去。这事我再想想。 博主回复 (2014-4-25 19:22) : 没有对钟,无法确定 “ 相等的时间 ” 。 tzxdl 2014-4-25 19:48 如果小车是匀速运动的,且光线没有受到某种未知物质的作用影响,根据相对性原理(匀速运动不可测),这个时间差是一样的,否则就测量到了绝对速度。 博主回复 (2014-4-25 19:53) : 可见,你的推论仍然依赖相对性原理。依据相对性原理,光速也必定是常数。所以,对称移钟和光速不变对钟都只能建立在物理假设基础上。 tzxdl 2014-4-25 19:59 1 、我不反对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2 、请您为 “ 依据相对性原理,光速也必定是常数。 ” 给出证明或证据。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可以另外开贴讨论,建议本贴还是讨论对钟问题。 3 、同意您说的 “ 对称移钟和光速不变对钟都只能建立在物理假设基础上 ” ,依据这种观点,请您说说有什么基础或假设得出了与我不同的结论? 博主回复 (2014-4-25 20:04) : 在没有光速可以不同这个前提下,我刚才讲的这个反例,就能得到跟你的结论不同的结论。 tzxdl 2014-4-25 20:24 您这个例子只是说明了两次实验光速相同,并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光速不变含义,对不对? 博主回复 (2014-4-25 20:32) : 是的。它是普遍的光速不变的表现。 tzxdl 2014-4-25 20:42 您怎样证明 “ 它是普遍的光速不变的表现 ” ?该例只是证明了两个光事件分别在两外参考系中表现出了光速相同。而光速不变的最根本的含义是同一光事件,在不同的参考系(至少两个)看来,其速度是相同的。您这个例子达到这一目的了吗? 博主回复 (2014-4-25 20:47) : 光速不变也不要求是同一个光事件。 tzxdl 2014-4-25 20:53 光速不变的含义很丰富,其中包括同一光事件在不同的观察者看来速度相同这一内涵,而您所举的例子证明不了这一点。 博主回复 (2014-4-25 20:58) : 我当然不能证明普遍的光速不变。难道谁能吗? 万物不可穷尽。 tzxdl 2014-4-25 21:25 李教授,建议您将 “ 光速不变 ” 和 “ 光速相同 ” 这两个词区分一下,您的例子是重复性 “ 正例 ” ,说明两种情况下的 “ 光速相同 ” ,至于 “ 光速不变 ” 是另一种含义,您的例子对 “ 光速不变 ” 的含义来说既不是 “ 正例 ” 更不是 “ 反例 ” (因为您的例子没有说明 “ 光速不变 ” 不成立。)。 现在不谈正例反例问题,也不谈光速是否变化,先谈对钟问题好吗?您现在是否承认我我说的对称移钟对钟可行? 博主回复 (2014-4-25 21:35) : 我觉得,你的对钟可行性建立在某些假设基础上,比如相对性原理。 tzxdl 2014-4-25 21:40 对呀,如果把相对性原理也看着是假设,那么任何理论和实验都必须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上!既然现有理论都承认相对性原理等,那看来您承认 “ 对称移钟对钟方案 ” 是正确和可行的罗?! 博主回复 (2014-4-25 22:05) : 如果承认相对性原理,光速相对于波源也会因为各向同性而相等。这样,光波对钟也就可以实现了。目前质疑光速不变,就是对相对性原理的质疑。 tzxdl 2014-4-25 22:13 李老师好! 问题需一个一个讨论,慢慢达成共识。我们先不谈相对性原理是否对错,假设我们都认同相对性原理,以此为基础和前提,您认为 “ 对称移钟对钟 ” 可不可行?再说, “ 对称移钟对钟 ” 也不是为了反对相对论而提出的呀,可不可以看着是在认同相对论的前提下提出的一种有别于光信号对钟的新对钟方案呢?! 博主回复 (2014-4-25 22:29) : 这里面是否还需要其他假设,我暂时还没想到。也许你是对的
个人分类: 物理|5170 次阅读|68 个评论
回应李小文老师之问,有关光速不变原理的问答
热度 34 maqingping 2014-4-11 15:58
李小文老师先发“请问:光速不变原理”, 再发“追问:光速不变原理”, 引得众高手纷纷登台献技,黄秀清老师高歌“爱到心痛”。 因觉得众高手起点较高,如天马行空,一般人未必能跟得上高手的奔逸思维,特奉上常识性的关于光速不变原理的问答。 问题 1 :光速不变原理说的是什么? 答: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是说同一光束或同一个光脉冲在所有的惯性参照系中被测到的单向速度都是相同的。 例如:如张三以 29 万千米 / 秒的速度向着王五跑,而李四相对于王五不动(速度为零)。 当李四、张三和王五三点成一线时, 王五向张三 / 李四方向发出一光脉冲(光速 30 万千米 / 秒)。根据光速不变原理,张三与光脉冲之间的速度为 30 万千米 / 秒,李四与光脉冲之间的速度也为 30 万千米 / 秒。 根据经典力学的伽利略变换,张三测到的该光脉冲速度应该是 29+30=59 万千米 / 秒。 问题 2 :有实验证明单向光速不变吗? 答:没有,没有任何实验证明单向光速不变。 根据相对论学者的意见,单向光速是不可测定的。理由是测量单向速度需先对准异地(至少两地)的时钟,而对准两地时钟必须先知道单向光速。因此,单向光速在理论上是不可测定的。 只能在测定双向光速的基础上通过约定( conventionality )来规定单向光速。 问题 3 :有实验证明单向光速可变吗? 答:有。实验证明绕地球东向传播的光脉冲与西向传播的光脉冲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不同。 Sagnac 实验也证明环行单向光的速度与平台的旋转速度及方向有关。但这些单向光速经历方向变化,不满足光速不变原理的惯性参照系要求,因此,不能否定光速不变原理。 问题 4 :有实验证明双向光速不变吗? 答:观察者静止在地球上时测到的双向光速不变。双向光速最明确的测量方法是光脉冲从光源发出后到达反射镜再被反射回光源处,同一时钟可以记录光脉冲发出和返回的时间,因此不需要对钟。在误差范围内,所有相对于地球静止的测量者得到的双向光速都是相同的。 问题 5 :是否所有人都同意双向光速不变(原理)? 答: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双向光速不变(原理)。 反对者的理由是双向光速不变除了在地球静止参照系中得到证实外,并未得到任何其他参照系中的测量光速实验的验证;如果在相对于地球引力场高速运动、并且 地球引力场仍是 局部优势引力场的参照系中做双向光速测量和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将会发现双向光速可变和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阳性(反映观察者相对于地球引力场的速度)。 问题 6 :单向光速不变(光速不变原理)是相对论可观测到的结论所必需的吗? 答:不是。单向光速不变不是相对论可观测到的结论所必需的。 赖欣巴赫( Reichenbach 1924,1958 )和格伦包姆 (Grünbaum1973) 证明爱因斯坦对钟法只是更广泛对钟程序的一个特例 : 爱因斯坦对钟法选择 ε=1/2 。 任何0与1之间的实数值 ε 都能满足对钟要求。 Edwards ( 1963 )、 Winnie ( 1970 ) 和 Annderson 与 Stedman ( 1977 ) 发展了双向光速不变、单向光速可变的理论, 其可观察的结论与狭义相对论完全相同。因此,从实验观察上,双向光速不变、单向光速可变的理论与相对论是等价的。人们仍然采纳狭义相对论, 因为狭义相对论较 Edwards 等人的理论更简洁。 问题 7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证明了单向或双向光速不变吗? 答:没有。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既未证明单向光速不变,也未证明双向光速不变。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 证明光学或电磁学不能测定地球相对于地球周围(可能存在的)光传播媒介的速度。如果光传播媒介在空间绝对静止,按经典物理光学和电磁学理论,地球相对于其周围的光传播媒介的速度是可测的,这一速度也就是地球的绝对速度。这样,在某种意义上,相对性原理即被推翻,因为相对性原理也可以表述为绝对速度是不可测的。因为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 实际测量的并不是地球的绝对速度,而是地球相对于其周围光传播媒介的速度,所以如果光传播媒介不在空间静止,地球相对于其周围的光传播媒介的速度也就不是地球的绝对速度。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 的阴性结果可由下列任一原因解释: 1 )光传播媒介可能与地球(局部优势引力场)一起平移; 2 )只有长度收缩(因Kennedy-Thorndike实验阴性结果和高速粒子发射 γ射线速度仍为c而否定) ; 3 )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 即洛仑兹以太理论; 4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5 ) Ritz 的光发射理论(因双星无“魅影”现象和高能粒子发射 γ 射线的结果而被否定)。因为多种可能性都可解释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所以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不能证明单向光速不变或双向光速不变。 单向光速不变或双向光速不变只是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阴性结果的一个可能解释, 单向光速不变和双向光速不变都可以解释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 。 问题 8 :洛伦兹以太理论需要光速不变原理吗? 答:不需要。在洛伦兹以太理论中相对于以太参照系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方向上长度收缩, 时钟变慢,导致运动参照系中相对光速不变。相对于以太参照系运动的观察者会看到以太参照系中静止的时钟相对变快,物体长度相对膨胀(这一点与狭义相对论结论相反,但目前的实验手段无法对洛伦兹以太理论和狭义相对论在这一点上进行检验)。 问题 9 :我观察到两束光脉冲都朝着对方传播,它们的合速度在我的参照系中是 60 万千米 / 秒,难道这个速度不超过 30 万千米 / 秒吗? 答:第三者测定的两束光脉冲的相对速度确实为两倍光速,但是狭义相对论不承认第三者测定的两物体或波动的相对速度,只承认第一者和第二者(两运动物体或观察者中之一)测定的他们之间的相对速度。伽利略和牛顿的理论中,第三者测量和第一者、第二者测量的结果同样有效。在洛伦兹以太理论中,第三者测量依然有效,相对于以太运动的参照系中 第二者测量的结果是表观速度而非真实速度 。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规定第三者测量无效。他们的异同见下表: 第三者测量速度 第二者测量到的光速 光媒介 “佯谬” / 悖论 伽利略 / 麦克斯韦 有效 相对光速 = 光在以太中的速度 + 第二者相对以太的速度 (以太)存在 无 洛伦兹 有效 实际相对光速与伽利略 / 麦克斯韦相同;运动参照系中(第二者)测到的相对光速不变 (以太)存在 无 爱因斯坦 无效 相对光速不变 (以太)不存在 有 问题 10 :为什么洛伦兹不满足于只用“长度收缩”来解释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 而要增加“时间膨胀”来使相对光速不变? 答:只用“长度收缩”不能满足麦克斯韦方程的参照系运动不变性,而当时的物理学家认为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提示了麦克斯韦方程的运动不变性。另外,世界各地在不同季节、每天不同时间测定的(双向)光速都很一致。因地球随太阳在空间运动,所以地球的空间速度应该是太阳空间速度与地球相对太阳运动速度的矢量和,地球 相对太阳运动的 速度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是不同的。如果光媒介不随地球平移,那么这些光速测量结果提示光速与观察者的速度无关,也就是麦克斯韦方程具有运动不变性。因此, 洛伦兹发展了能解释所有这些现象的以太理论,其理论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公理)是第二者(相对于以太运动的参照系中)测定的相对光速不变。 随后的 Rayleigh 实验( 1902 ) 、 Brace 实验( 1904 )、 Kennedy-Thorndike 实验( 1932 )不能只用长度收缩解释,需要增加“时间膨胀”或使用其他解释。 问题 11 :所有人都认为单向光速不可测吗? 答:不是。不少学者认为通过缓慢移动在同地对准的时钟,单向光速在理论上是可测的。假设空间各向同性,在同一地点 A 对准 3000 个时钟,然后从 A 点向等距、相反方向的 B 点和 C 点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各运去 1000 个时钟。 因为空间各向同性, 运输方式完全对称,运输对 B 、 C 两点的时钟影响完全相同,所以 B 、 C 两点的时钟是对准的。通过测量从 B 到 C 的光速和从 C 到 B 的光速可以测量单向光速。 通过测量从 B 到 A 和从 C 到 A , 以及从 A 到 B 和从 A 到 C 的光速和时钟比较, 可以估测运输对时钟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把 B 、 C 两地的时钟以同样方式再运回到 A 点 500 个时钟来分析运输对时钟的影响。 问题 12 :爱因斯坦是怎样提出光速不变原理的? 答 : 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出光速不变原理时用的是“ light is always propagated in empty space with a definite velocity C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the state of motion of the emitting body ”(光在真空中始终以确定的速度 c 传播,这一速度独立于发光体的运动状态)。 这一定义与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光速受传播媒介决定,与波源速度无关)并无什么不同。后来人们认识到爱因斯坦的意思实际上需要光速与观测者的速度无关, 而不只是与光源速度无关。
个人分类: 物理|15039 次阅读|158 个评论
相对论:庞加莱变换及其推导
热度 5 maqingping 2014-4-10 10:23
洛伦兹变换描述 光源 ( 或事件的时空起始点 ) 在原点时的时空坐标变换,初学相对论者常有如果光源 ( 或事件时空起点 ) 不在原点时该如何变换时空坐标的问题。 描述 光源 ( 或事件时空起始点 ) 不在原点的时空变换是庞加莱变换。 洛伦兹变换中两参照系间有相对速度,可以有空间绕坐标轴转动,但不包括 ( 事件时空起始点的 ) 空间平移,对应于光源在原点。两参照系间有相对速度,但没有空间坐标轴转动的洛伦兹变换为最简单形式的洛伦兹变换,称为洛伦兹变增强( Lorentz booster),这也是 相对论入门教科书介绍的洛伦兹变换。庞加莱变换是 洛伦兹变换的扩展,包括 ( 事件时空起始点的 ) 空间平移,也称作非齐次洛伦兹变换,而洛伦兹变换本身则称为齐次洛伦兹变换。 如果光源在参照系 S中坐标为( x 0 ,y 0 ,z 0 ) ,发光时间为 t 0 ; 如果光源在参照系 S’中坐标为( x ’ 0 ,y’ 0 ,z’ 0 ) ,发光时间为 t ’ 0 , 庞加莱变换可表示为 我们知道,相对性原理是说在同样背景下的两惯性参照系观察到的物理过程结果是相同的。光速不变原理是两相互运动的惯性参照系观察到的同一光脉冲的速度是相同的。对球面波在两惯性参照系 S和S’中的传播来说, (1) (2) 如果相互运动速度 v是沿x-轴正方向,我们只关心光波沿x-轴的传播,则有光波沿x-轴的传播满足 (3) (4) 这两个方程满足光波沿 x-轴正、负方向的传播,也可分别表示为 (5) (6) 当 光源 ( 或事件时空起点 ) 不在原点时, 推导满足光速不变原理的时空变换 寻找的是函数 (7) ( 8 ) 并且满足 (9) 很多物理学家有错觉,以为自己能从( 5)、(6)推导出庞加莱变换。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光速不变原理(1)-(6)并不包含充足的两坐标系关系的信息。要想明确函数 f 和 g ,必须得到有关( 7)、(8)函数形式的信息,这构成了推导庞加莱变换的第三个条件。一般来说,我们希望时空变换是双线性(bilinear),又与两坐标系间速度有关。这样,第三个条件(假设)是 (7a) (8a) 从方程( 5)、(6)是不能合乎逻辑地得到方程(7a)、(8a)的。规定函数(7)、(8)具有函数(7a)、(8a)的形式,是一个比较弱的要求。在这一条件下,满足光速不变与相对性原理的时空变换有无穷多个。 对( 7)、(8)函数形式的一个更强的条件是要求(7a)中 a=b ,即 (7b) (8a) 这一条件可以保证唯一地得到庞加莱变换。从 (7a)、(8a)得不到(7b),因此,(7b)、(8a) 是唯一地得到庞加莱变换的第三个假设。 实际上,我们还需要规定第四个条件,即 y'-, z'-轴方向上长度不变化, (10) 如果允许 y'-, z'-轴方向长度变化,将会有更多的满足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的时空变换,光源不在原点的Voigt变换就是其中一种。在Voigt变换中,垂直于运动方向的长度膨胀,平行于运动方向的长度不变,时间膨胀因子为(1-v 2 /c 2 ): 在 (7b)、(8a) 和 ( 10)条件下可以唯一地推导出庞加莱变换。 将方程( 7b)、(8a)和(10)代入方程(2) (11) 由上式得 (12) 比较( 11)和(1),我们可以看出来只要 (13) (14) (15) 相对光速不变就能满足,由( 14)得 (16) 代入( 13),得 (17) 化简得 (18) 由( 15),得 (19) 代入( 18),得 (20) 移项,化简得 (21) 移项,得 (22) 开方, (23) (24) (25) 到此,我们已推导出庞加莱变换的所有系数。
个人分类: 物理|14521 次阅读|13 个评论
怎样推导洛伦兹变换?洛伦兹变换的正确推导
热度 3 maqingping 2014-3-28 10:04
拙文《从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推导时空变换普遍方程和洛伦兹变换》说明满足光速不变与相对性原理的时空变换有无穷多个,因此,仅从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是不能推导出洛伦兹变换的。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推导出洛伦兹变换?我们知道,相对性原理是说在同样背景下的两惯性参照系观察到的物理过程结果是相同的。光速不变原理是两相互运动的惯性参照系观察到的同一光脉冲的速度是相同的。对球面波在两惯性参照系 S和S’中的传播来说, ( 1 ) ( 2 ) 如果相互运动速度 v 是沿 x- 轴正方向 , 我们只关心光波沿 x- 轴的传播,则有光波沿 x- 轴的传播满足 ( 3 ) ( 4 ) 这两个方程满足光波沿 x- 轴正、负方向的传播,也可分别表示为 ( 5 ) ( 6 ) 推导满足光速不变原理的时空变换也就是找出函数 (7) (8) 并且有 (9) 很多物理学家有错觉,以为自己能从( 5)、(6)直接推导出洛伦兹变换。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光速不变原理(1)-(6)并不包含充足的两坐标系关系的信息。要想明确函数 f 和 g ,必须得到有关(7)、(8)函数形式的信息,这构成了推导洛伦兹变换的第三个条件。一般来说,我们希望时空变换是双线性(bilinear),又与两坐标系间速度有关。这样,第三个条件(假设)是 (7 a ) (8a) 虽然人们已经给出若干种从( 5)、(6) 得到类似函数 (7a) 、( 8a )的推导,但实际上从 ( 5)、(6) 是不能合乎逻辑地得到 (7a) 、( 8a )的,所有这些推导都有逻辑错误。规定函数( 7 )、( 8 )具有函数 (7a) 、( 8a )的形式,是一个比较弱的要求。 拙文《从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推导时空变换普遍方程和洛伦兹变换》已证明在这一条件下,满足光速不变与相对性原理的时空变换有无穷多个。 对( 7)、(8)函数形式的一个更强的条件是要求(7a)中 ,即 (7 b ) (8a) 这一条件可以保证唯一地得到洛伦兹变换。从 (7a) 、( 8a )得不到( 7b ),所有 从 (7a) 、( 8a )得到( 7b )的推导都有逻辑错误,即把 时 的结果当作x'不等于0 时的结果使用。实际上,我们还需要规定第四个条件,即 y'-, z'-轴方向上长度不变化, (10) 如果允许 y'-, z'-轴方向变化,将会有更多的满足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的时空变换,Voigt变换就是其中一种。在 Voigt变换中, 垂直于运动方向的长度膨胀,平行于 运动方向的长度不变,时间膨胀因子为 1/(1-v 2 /c 2 ) 。 以下博文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十年前出版的拙著《相对论逻辑自洽性探疑》中的一节,证明在 (7b) 、( 8a )和 y'-, z'-轴方向上长度不变化 条件下可以唯一地推导出洛伦兹变换。现 贴于此与对物理学基础感兴趣的博友、网友交流。 因为洛伦兹假说为了解释迈克尔孙 -莫雷实验的结果,坚持了绝对静止以太的概念和光源速度影响垂直光束的方向的观点,所以只要想保持运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不变,运动方向上长度收缩的比例因子(1-v 2 /c 2 ) 1/2 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单独为了保持观察者相对光速不变和光源速度不影响相对光速,空间和时间变换方程就不再是有限多个了,并且同一参照系不同方向上的变换尺度也就不一定是一致的了。在上一节中我们推导出了“相对光速不变性”变换的普遍形式,我们在这一节中将证明洛伦兹-爱因斯坦变换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特解。需要什么样的初始限制条件才能唯一地得出洛伦兹-爱因斯坦变换呢?我们假设在方程(6-5)和(6-6)中a必须等于b,即规定变换有如下形式: x'=a(x-vt)=ax-avt (6-35) t'=mt-nx (6-36) 则由方程( 6-25)和(6-26)得 (c 2 n 2 +1) 1/2 =c 2 n/v (6-37) 两边取平方,得 c 2 n 2 +1=c 4 n 2 /v 2 (6-38) 移项,化简得 (c 4 -c 2 v 2 )n 2 = v 2 (6-39) n=v/(c 4 -c 2 v 2 ) 1/2 =( v/c 2 )/(1-v 2 /c 2 ) 1/2 (6-40) 代入方程( 6-26),得 a=b=nc 2 /v=c 2 /v* ( v/c 2 )/(1-v 2 /c 2 ) 1/2 = 1/(1-v 2 /c 2 ) 1/2 (6-41) 由此我们得到洛伦兹 -爱因斯坦变换 x'=ax-bvt=(x-vt) /(1-v 2 /c 2 ) 1/2 t'=mt-nx=(t-vx/c 2 ) /(1-v 2 /c 2 ) 1/2 (6-42) 我们在这里使用了推导普遍公式的一些结果(m=a等),我们当然可以像推导普遍公式那样从光传播方程开始,使用方程 2 +y 2 +z 2 -c 2 (mt-nx) 2 =0 (6-43) 由上式得 (a 2 -c 2 n 2 )x 2 +y 2 +z 2 -(c 2 m 2 -a 2 v 2 )t-2(a 2 v-c 2 mn)xt=0 (6-44) 比较( 6-44)和(6-7),我们可以看出来只要 a 2 -c 2 n 2 =1 (6-45) a 2 v-c 2 mn=0 (6-46) c 2 m 2 -a 2 v 2 =c 2 (6-47) 相对光速不变就能满足,由( 6-46)得 n=a 2 v/(mc 2 ) (6-48) 代入( 6-45),得 a 2 -a 4 v 2 /m 2 c 2 =1 (6-49) 化简得 a 2 c 2 m 2 -a 4 v 2 =c 2 m 2 (6-50) 由( 6-47),得 m 2 =(c 2 +a 2 v 2 )/c 2 (6-51) 代入( 6-50),得 (c 2 +a 2 v 2 )a 2 -a 4 v 2 =c 2 +a 2 v 2 (6-52) 移项,化简得 a 2 c 2 =c 2 +a 2 v 2 (6-53) 移项,得 a 2 =c 2 /(c 2 -v 2 ) (6-54) 开方,得 a=1/(1-v 2 /c 2 ) 1/2 (6-55) m= 1/2 = 1/2 = 1/(1-v 2 /c 2 ) 1/2 =a (6-56) n= av/c 2 =( v/c 2 ) /(1-v 2 /c 2 ) 1/2 (6-57) 到此,我们已推导出洛伦兹 -爱因斯坦变换的所有系数。 结论:唯一地推导洛伦兹变换需要四个假设, 1. 相对性原理,使S到S'的变换与S'到S的变换具有相同形式。 2. 光速不变原理,使光速在所有惯性系相同。 3. 垂直于运动方向的长度不变,避免Voigt变换及其类似变换。 4. 时空变换方程的函数形式, (7 b) (8a) 或者它们的等效函数形式。
个人分类: 物理|168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从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推导时空变换普遍方程和洛伦兹变换
热度 7 maqingping 2014-3-27 09:47
爱因斯坦的巨大声望来自他从两条基本原理推导出了洛伦兹变换,从而得到了狭义相对论。洛纶兹变换实际上是洛伦兹为了解释迈克尔孙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提出的“经验”公式,我们可以把长度收缩、时钟变慢看为物理定律。物理定律是对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总结,不需要做证明,只需要用实验检验其是否符合。 光速不变 在洛伦兹理论中只不过是长度收缩、时钟变慢的后果。爱因斯坦倒果为因,从 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推导出 了洛伦兹变换,迷倒了天下一干物理学家。虽然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承认,洛伦兹以太理论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在实验观察上是等价的,但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却成为正统理论,洛伦兹被批评为陷入绝对时空观中不能自拔。 从逻辑上讲,能否从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推导出洛伦兹变换 /庞加莱变换就在于是否存在不同于洛伦兹变换/庞加莱变换并且满足光速不变 和相对性原理 的时空变换。如果存在不同于洛伦兹变换/庞加莱变换并且满足光速不变 和相对性原理 的时空变换,那么,爱因斯坦就不可能从两条基本原理推导出洛伦兹变换,他的推导必然有逻辑错误。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当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或必要条件时,才能从B导出A。如果存在不同于洛伦兹变换/庞加莱变换并且满足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的时空变换,洛伦兹变换/庞加莱变换 就不是 光速不变 和相对性原理 的充分必要条件( 洛伦兹变换/庞加莱变换 是 光速不变 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 。因此,也就不可能从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推导出洛伦兹变换 /庞加莱变换 。 数学推理的逻辑十分严格,如果其他人合乎逻辑地从同一前提推导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果,而你却唯一地推导出一个结果,那只有两种可能性: 1) 你犯了逻辑错误; 2)你隐蔽地增加了其他前提条件。 以下博文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十年前出版的拙著《相对论逻辑自洽性探疑》中的一节,贴于此与对物理学基础感兴趣的博友、网友交流。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既不是经典物理学中的绝对光速不变原理,也不是对应于绝对光速不变原理的真正的相对光速不变原理,而是两者的混合物,即光源系速度和方向与观察系速度和方向共同决定一切的光速不变原理。推导符合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的空间时间变换方程,也就是使光源参照系的结果也能在其它参照系中得到相对不变的光速。我们在这一节中推导能保持相对光速不变的空间时间变换的普遍方程。 我们已经说过,平面光束是无法根据相对光速不变原理推导出唯一的空间时间变换方程的。我们在这里尝试从球面光波的传播方程唯一地推导出保持相对光速不变的空间时间变换方程。让球面光传播的波前方程为 x 2 +y 2 +z 2 =c 2 t 2 , 这是描述从原点在t=0时开始传播的球面波,x、y和z分别为波前球面在x、y和z轴上的截据或投影,c为光速,t为时间。我们仍然考虑在前面所设的S和S'两个参照系,当t=0时,两个参照系的原点重合,球面光波从原点处发出。如果S'相对于S以匀速v沿x轴正方向运动,根据相对光速不变原理,对于S'参照系的观察者,球面光波的传播应该具有同样的传播方程, x' 2 +y' 2 +z' 2 =c 2 t' 2 。 如果S和S'两个参照系具有同样的表达式,x、y、z、t和x'、y'、z'及t'之间应该有什么有什么转换关系呢? 首先,我们假设变换具有如下形式: x'=ax-bvt (6-5) t'=mt-nx (6-6) 我们再规定垂直于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不变,即 y'=y,z'=z。S和S'两个参照系球面波的传播方程,根据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有 x 2 +y 2 +z 2 =c 2 t 2 , (6-7) x' 2 +y' 2 +z' 2 =ct' 2 。 (6-8) 将方程( 6-5)和(6-6)代入方程(6-8),我们得到 (ax-bvt) 2 +y' 2 +z' 2 =c 2 (mt-nx) 2 。 (6-9) a 2 x 2 +b 2 v 2 t 2 -2abxvt+y 2 +z 2 -c 2 m 2 t 2 -c 2 n 2 x 2 +2c 2 tmnx=0 (6-10) (a 2 -c 2 n 2 )x 2 +2(abv-c 2 mn)xt-( c 2 m 2 - b 2 v 2 )t 2 =0 (6-11) 比较方程( 6-11)和(6-7),我们可以看出如果 a 2 -c 2 n 2 =1 (6-12) abv- c 2 mn=0 (6-13) c 2 m 2 - b 2 v 2 =c 2 (6-14) 那么,光速在两个参照系中的恒定性将得到满足。......(此处删除若干字) 从( 6-13)可得 b=mnc 2 /(av) (6-15) 将( 6-15)代入(6-14)得 m 2 c 2 -v 2 c 2 m 2 n 2 /(av)=c 2 (6-16) 化简得 a 2 m 2 - c 2 m 2 n 2 =a 2 (6-17) 从( 6-12)得 a 2 =1+ c 2 n 2 (6-18) 代入 (6-17)得 (1+ c 2 n 2 )m 2 -c 2 m 2 n 2 =1+ c 2 n 2 (6-19) 化简,得 m 2 =1+ c 2 n 2 (6-20) 因此,得 m 2 =a 2 (6-21) 最初的三个方程( 6-12)、(6-13)、(6-14)简化为 a 2 -c 2 n 2 =1 (6-22) bv- c 2 n=0 (6-23) c 2 a 2 - b 2 v 2 =c 2 (6-24) 虽然这一组联立方程看起来有三个未知数, a、b和n,应该有确定的解,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三个方程不是相互独立的。给定(6-23),(6-22)和(6-24)是完全等价的。这一组方程实际上可以化简为(6-22)和(6-23)两个方程,a、b和n有无穷个解。我们由此得到 a=(c 2 n 2 +1) 1/2 (6-25) b= c 2 n/v (6-26) 选定任意数值 n,我们都会得到满足相对光速不变条件的a和b,因此,满足相对光速不变条件的空间时间变换方程具有无穷多个,爱因斯坦声称他可以从光速不变原理推导出洛伦兹-爱因斯坦变换完全是无稽之谈。我们在上面的分析中要求x不能用ct代换,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的方程不能仅限于讨论x轴上平面波光束。如果x能用ct(这是我们推导的前提)代换,我们仔细分析方程(6-11)就会发现,只要a=m,x=ct,不论a的数值为何,b=c 2 n/v都满足x-轴上的相对光速不变性要求。a=m已为(6-20)证明,而x-轴上光波前坐标x=ct由光传播方程(6-7)和(6-8)确定,因此,满足相对光速不变性的条件只需要 b=c 2 n/v。相对光速不变性变换方程的普遍形式为 x'=ax-bvt=ax- c 2 nt (6-27) t'=mt-nx=at-nx (6-28) 其中 a可以为任何值。我们可以很容易地验证这两个公式,让a=1和n=1,这两个变换成为 x'=x- c 2 t,t'=t-x (6-29) 我 们有 x'/t'=(x-c 2 t)/(t-x)=(ct--c 2 t)/(t-ct)=c(t-ct)/(t-ct)=c (6-30) 我们可以试 a=1/(1-v 2 /c 2 ) 1/2 ,n=20,即 x'=x/ (1-v 2 /c 2 ) 1/2 - 20c 2 t 和 t'=t / (1-v 2 /c 2 ) 1/2 -20x (6-31) 我们有 x'/t'= / = / = / =c / =c (下面这一部分是这次加的)以上两个例子,只是说明满足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的时空变换很多,不是想说它们有什么价值。因为n=bv/c 2 ,n 必须是有量纲的系数,其量纲与速度的倒数相同,即时间/距离。上面两个例子n=1和n=20,都需要有量纲单位,秒/米。避免这种常数需要带量纲的麻烦,n 的表达式应该包括 v/c 2 。让 a=1和n= v/c 2 ,我们有 x'=x-vt,t'=t-vx/ c 2 (A-1) x'/t'=(x-vt)/(t-vx/c 2 )=(ct-vt)/(t-vt/c)=c(t-ct)/(t-ct)=c (A-2) 根据相对性原理或将x=ax'-bvt'和t=mt'-nx'代入从头开始推导,从S'到S的变换应为 x=x'-vt',t=t'-vx'/ c 2 (A-3) 在本文推导中,v为矢量速度,而不是洛伦兹变换中通常用的标量速率。 让a=1/(1-v 2 /c 2 ) 1/2 ,n=20 v/c 2 , 即 x'=x/ (1-v 2 /c 2 ) 1/2 - 20vt 和 t'=t / (1-v 2 /c 2 ) 1/2 -20vx/c 2 (A-4) 我们有 x'/t'= / = / = / =c / =c (A-5) 根据相对性原理或将x=ax'-bvt'和t=mt'-nx'代入从头开始推导,从S'到S的变换应为 x=x'/ (1-v 2 /c 2 ) 1/2 - 20vt' 和 t=t' / (1-v 2 /c 2 ) 1/2 -20vx'/c 2 (A-6) 我们让 a=1/(1-v 2 /c 2 ) 1/2 , n= v/ , 即可得到洛伦兹变换 x'=(x-vt)/ (1-v 2 /c 2 ) 1/2 和 t'=(t-vx/c 2 ) / (1-v 2 /c 2 ) 1/2 (A-7) 根据相对性原理或将x=ax'-bvt'和t=mt'-nx'代入从头开始推导,从S'到S的变换应为 x=(x'-vt')/ (1-v 2 /c 2 ) 1/2 和 t=(t'-vx'/c 2 ) / (1-v 2 /c 2 ) 1/2 (A-8)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相对光速不变原理不能唯一地确定洛伦兹-爱因斯坦变换。因此,“相对光速不变原理”本身不能是狭义相对论取代牛顿力学的理由。我们可以有无穷多的替代理论。根据相对性原理,从S'到S的变换应该与从S到S'的变换具有同样形式。 ......(此处删除若干字) 在以上的推导中,我们规定了y'-, z'-轴方向长度不变化。如果允许 y'-, z'-轴方向长度变化,将会有更多的满足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的时空变换,Voigt变换就是其中一种。 Voigt变换中, 垂直于运动方向的长度膨胀,平行于 运动方向的长度不变。 (下一篇博文将谈如何设定前提条件可以唯一地推导出洛伦兹变换)
个人分类: 物理|9395 次阅读|20 个评论
答智者Sweeper:真理总是赤裸裸的
热度 39 xqhuang 2013-5-29 08:59
答智者Sweeper : 真理总是赤裸裸的 核心提示 :Sweeper,中文名【扫地僧】,被公认为科学网最睿智的隐侠。一个多月前 ,【 扫地僧】到本茶馆下战书:飙车的李天一如何测激光弹的速度?他还淡淡地抛下一句:这是一个小坑。尊敬的扫大侠,不带这么欺负人,这明明白白是世纪“天坑”!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再狡猾的猎手也斗不过好猴子,各位,今天本猴要露一手独门绝技,欢迎围观【黄小邪】与【扫地僧】的巅峰对决。 一、她跳得比大楼高吗? 如上图,一名跳高女运动员到央视新楼楼顶玩跳高,能说她跳得比裤衩楼还高吗?不能!她跳多高,取决于起跳点,而不取决于任何观察者(或数学坐标原点)。 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坐标原点的选择并不是任意的。在这个问题中,正确的坐标原点是跳高者的起跳脚与起跳位置物质的相互作用点,即起跳点,它是与观察者无关的确定物质空间位置。 二、博尔特跑得比动车快吗? 如上图,博尔特在高速行驶的动车上跑,能说他跑得比动车还快吗?不能!博尔特跑多快,与他的身体状况、跑道质量等物质因素有关,与任何观察者无关。 从相互作用的角度,数学坐标系的选择也不是任意的。在这个问题中,描述博尔特运动的坐标系完全取决于运动员脚下的物质(或跑道),所以,正确的坐标系必须建立在运动的动车上,也就是说,观察者必须与动车相对静止。 三、黎明比姚明高吗? 天王黎明的身高大概1.80米,与2.26米的巨人姚明在一起,谁高谁低一目了然。姚明比黎明高多了,这本应该不值得争论的。 某天,某科学屌丝拿把自制的尺子要量黎明的身高,并声称黎明身高是4.1米,比姚明高多了!大家一定认为此人脑子坏了。可如果是个天才级的科学高富帅呢?他以绝对权威的口吻说:黎明身高就是4.1米,你们都错了!各位,你们是不是要怀疑自己的脑子坏了?不要以为这是笑谈,它真实地发生在科学界。 四、真理是赤裸裸的 谈物理,必谈时空,谈时空,必谈尺钟和坐标系。可是, 宇宙有尺子吗?没有! 宇宙有钟吗?没有! 宇宙有坐标系吗?没有! 宇宙有的是客观自然规律,不管是否存在人类和人类发明的尺钟、坐标系,自然内在的规律都在那。自然规律不因人怎么想、怎么描述而改变,这才是规律的本质,才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根据。 尺钟和坐标系,仅仅是人们为描述自然规律而无中生有的数学工具,是一种纯人为的约定,与客观的自然规律毫无关系,它们就像人身上的衣服,仅仅起到遮挡装饰的作用,而不可能改变人的物质属性。 然而,一些物理学大神却热衷于玩数学变脸游戏,以为数学坐标系动一动、转一转,就能有新的物理规律被发现,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道理很简单,人天天披虎皮能变成老虎吗?想知道【真里】,必须脱光,【真里】和【真理】一样,都是赤裸裸的。褪下尺钟和坐标系的外衣,才能窥见自然的【真里】。 五、运动学速度与动力学速度 如上图(a),学过物理的都知道速度的定义: u=Δx/Δt=L/(t 2 -t 1 ), 不难看出,利用尺钟测量速度大小一定要涉及空间的两个点(图中的两个光电门)。如果不是有一位叫黄秀清的邪人,相信各位对速度的理解和认识基本上停留在这个层面,那怕你是物理学院士、诺奖获得者。 黄小邪认为,根据空间两点的位移和时间间隔所定义的速度,叫 运动学速度 。运动学速度有以下几个特征:1.它是二点式空间和时间测量;2.它满足速度叠加原理;3.它可以超越光速;4.它会因观测者或参照系的不同而改变。 除了运动学速度,黄小邪发现了另一种更为重要的速度, 它叫 动力学速度 。 如上图(b),开足马力的同一辆轿车在不同道路上的最高速度是不同的,这些速度是固有的(与谁测量、如何测量无关),它们由车与路面的相互作用唯一确定,这种由物质相互作用决定的速度就是动力学速度。 动力学速度有以下几个特征:1.它由空间单点式物质参数决定;2.它不满足速度叠加原理;3.它不可以超越光速(除非有比 真空介电常数、 磁导率更小的介质 );4.它不会因观测者或参照系的不同而改变。 动力学速度显然不同于运动学速度,动力学速度是建立在自然内在的物质相互作用基础上,它是唯一确定和真实的,而运动学速度是建立在人造的坐标系基础上,它是不唯一确定、甚至是不真实的。举个例子,在动车上的观测者,会发现栽种在地面的树在高速飞跑,而在地面的观测者,却下结论博尔特比动车跑得还快,这些都是运动学速度测量导致的错误结论。为了进一步说明两种速度的异同点,下面将重点讨论运动学光速与动力学光速。 六、运动学光速与动力学光速 伟大的麦克斯韦方程告诉我们,真空中的光速 c=1/√ε 0 μ 0 (其中 ε 0 是 真空介电常数, μ 0 是 真空磁导率),它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空是一种物质,二是光速是由物质属性决定的动力学速度。 如上图(a),A处的光源S发射一平面波光束,只要真空的物质属性 ε 0 和 μ 0 没有改变,不做任何空间和时间的测量,我们就知道所有光子都以相同的动力学光速 c 齐头并进(从A→B),黄小邪称之为【 光动力学速度不变原理】 。要改变光的动力学速度,只能改变光传播介质, 如上图(b),给定介电常数 ε i 和真空磁导率 μ i ,就唯一确定了光在该介质的传播速度 c i =1/√ε i μ i 。 那么,光速能否通过间接测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量而获得?答案是肯定的,人们一直这么做。但是,切记通过人造钟尺得到的光速是运动学光速,它可能是真、更大的可能是伪,它还可能大于动力学光速。 再请看上图(a),图中有三辆速度测量车,第一辆与真空相对静止,它测得运动学光速 c 1 等于动力学光速 c ;第二辆以速度 u 迎着光束运动,它测得运动学光速 c 2 =c+u 大于动力学光速 c ;第三辆以速度 u 沿光束同方向运动,它测得运动学光速 c 3 =c-u 小于动力学光速 c 。 不同运动状态的测速车测得不同的运动学光速,这本应该是很好理解,两车追尾与两车迎面相撞,后果显然不同。 突然有一天,一个叫【爱】的神人跳出来:你们都错了!不论测速车的速度是多少、也不管它们沿哪个方向开,它们测得的光速必须满足 c 1 =c 2 =c 3 =c ,这叫【光速不变原理】!如果有人反驳:【爱】先生,测量结果的确不同啊!【爱】很生气:你不懂现代物理!你的钟已经不是原来的钟、你的尺子也不是原来的尺子,钟变慢了、尺变短了!联想到《红灯记》中的台词:“孩子,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你说天下能不大乱吗? 七、答智者Sweeper 实际上,我已经回答了扫地僧提出的问题,接下来只是把问题说得更明白、更具体一些。扫地僧的问题可以用上面的示意图进行表述:李天一开着一辆改装的双测速蓝色豪华车(两侧各有一套测速仪),假设车速为 u ,B和A两射击手一前一后同时向豪车射击(子弹速度为 V ),就在子弹一左一右同时从李天一身边飞过的一刹那,李天一对两颗子弹的速度进行测量。扫大侠问:李天一所测到的子弹B和A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首先必须明确,李天一测量的是子弹相对自己的运动学速度,他只能采用二点式空间和时间测量,所以,无论李天一用多么精密的仪器,“一刹那”是无法测得子弹的飞行速度,必须是有时间差的二刹那,也就是说,两颗子弹必须分别穿过两个相距为 L 的红色光电门。 现在,假设所有计时钟走时同步精准、尺子也符合国际标准,子弹B在 t 1 和 t 2 时刻先后穿过光电门1和2,子弹A在 t' 1 和 t' 2 时刻先后穿过光电门1'和2',根据运动学速度的定义,李天一测到子弹B和A的速度分别是 V B =L/(t 2 -t 1 )=V+u , V A =L/(t' 2 -t' 1 )=V-u 扫大侠要我回答两个问题:1、当 u=0.5 公里/秒、 V=1 公里/秒, V B 和 V A 是多少?把 u 和 V 直接带入上面计算公式,可得 V B =1.5 公里/秒、 V A =0.5 公里/秒,相信扫地僧对这个结果没有任何异议;2、当 u=0.5c 、 V=1c 时( c 为真空光速), V B 和 V A 又是多少?同理得 V B = 1.5c 、 V A = 0.5c 。哈, V B 超光速了!扫地僧挖的坑就在这里。哈哈,扫大侠,这是光运动学速度,它是可以超越光速的! 八、【爱】之错 一百多年前的【爱】,年少无知,他没有听说过光速还有运动学和动力学之分,更不知道两者的本质差别,他把【光动力学速度不变原理】误解为【光运动学速度不变原理】,犯下了刻舟求剑式的错误。 强调一点,黄小邪的【光速不变原理】是建立在客观真空物质( ε 0 和 μ 0 )不变的坚实物质基础上,而【爱】的【光速不变原理】是建立在主观非物质的运动尺子变短、运动时钟变慢的基础上,谁持真理、谁抱谬误,难道不是一目了然吗?我不信,谬误重复一千遍就能变成真理。 【爱】的错,错的不是【爱】,错的是有人把【爱】放错了地方,张宇的《用心良苦》有这样几句: 情灭了爱熄了 剩下空心要不要 春已走花又落 用心良苦却成空 我的痛怎么形容 一生爱错放你的手 终于有一天,【爱】发现自己赖以成名的代表作完全错了,一世英名将毁于一旦!一生爱错放地方的【爱】为年轻、无知和冲动付出了代价,运动学、动力学不分,丢死人了!自酿的苦酒只能自己喝,从此,【爱】选择逃避、选择孤独。 武夷山老师写过一篇博文《错误知识相当于废次产品》,依我之愚见,有时候错误的知识不仅是废品、次品,而是害人的【毒品】。一旦【毒品】被宣传成包治百病的【补品】,毒害的不是几个人,而是几代或几十代人。吸食【爱毒】已成为学术界经久不衰的时尚,每天都有吸毒者从中得到快感,现在是戒掉【爱毒】的时候了,谁知我良苦用心?扫大侠,再说声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个人分类: 鳖解物理|15428 次阅读|110 个评论
相互作用原理
mohsh 2012-8-30 23:27
相互作用原理是指物质间的作用都是相互和同时的,它本质上要求物质间的作用是没有传播特性的超距作用。如果能够认为相互作用源于物质间由物质特定属性产生的同类势 ( 场 ) 的接触或叠加,相互作用的超距性则可分为广义超距性和狭义超距性两种情况:广义超距性是指势 ( 场 ) 和相互作用都具有超距性,由于势 ( 场 ) 不涉及能量传递,因此它并不受光速不变原理的约束;狭义超距性是指,势 ( 场 ) 具有受速度约束的传播特性,但其产生的相互作用具有超距性。这两种超距性都满足相互作用原理,其真实性有待验证。
4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速不变原理在任何参考系中都成立吗
热度 4 mohsh 2012-3-19 09:54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指出光在任何参考系 ( 真空情况下,不考虑介质 ) 中的观测速度是不变的。在低于光速运动的参考系中可能是如此,但在以光速运动的参考系中也是如此吗?具有相同传播方向和偏振方向、频率和相位一致的两个光子可以发生共振 ( 干涉 ) ,这是否意味着它们相互之间保持同步,也即相对运动速度为零。另外,光子纠缠现象似乎也表明光子之间可以保持同步。因此,光速不变原理是否在光速条件下不成立?
5214 次阅读|3 个评论
再谈相互作用和量子纠缠
热度 1 mohsh 2011-7-18 10:40
物理上的相互作用传播本质上是力的传播,而不是物质或能量的传播 ( 信息的传播以物质或能量作为媒介,因为不是独立的 ) 。相互作用的传播具有相互性、同时性和等大性的特点,而物质和能量传播则不具备这些特性。光子或电磁波的传播属于能量的传播,因此说光子是电相互作用的传播媒介在逻辑上并不直接成立。另外,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速不变原理应是对物质和能量传播的约束,还不能想当然地成为对相互作用的约束。基于这种角度,量子纠缠如果是非定域的,还不能直接推论与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相悖,也不能推论纠缠的粒子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3407 次阅读|4 个评论
光速与信号传播最大速度之区别
热度 2 chenfap 2011-6-4 08:44
光速与信号传播最大速度之区别
光速与 信号传播最大速度之区别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26 ) 第三章 狭义相对论关于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3.6 因果律与狭义相对论 3.6.1 狭义相对论也遵守因果律 3.6.2 时空间隔取值对因果关系的影响 3.6.3 光速与 信号传播最大速度之区别 3.6.3 光速与 信号传播最大速度之区别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提出了两条原理,即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作为狭义相对论的基础。爱因斯坦对狭义相对性原理的表述是: 物理体系的状 态据以变化的定律,同描述这些状态变化时所参照的坐标系究竟是用 两个在互相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中的哪一个并无关系。 爱因斯坦对光速 不变原理的表述是: 任何光线在“静止的”坐标系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 V 运动着,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 有些学者认为,光速不变原理可以包含在狭义相对性原理之内;他们的理由 是: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也遵守狭义相对性原理,由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可推出 包括光波在内的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可从之求得波速 c ( 爱因斯坦用 V 表示 ) , 由于洛伦兹变换的协变性,必定可推出,在任何惯性参照系中,波速均为 c 。 这样,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原理便彼此重复了。可是,我们应当看到,爱因斯坦在建立狭义 相对论时,洛伦兹变换公式是由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共同推出的,仅有 狭义相对性原理,没有光速不变原理,又不加入其它假设,是得不到洛伦兹变换公式 的。因此,爱因斯坦以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作为狭义相对论的基础,是有 道理的,也是是需要的。当然,如何使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在逻辑表述上更优化, 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 3.6.1 与 3.6.2 两小节中,我们看到,在狭义相对论中为了 保持因果关系, 必须假设: 第三章参考文献 刘辽,费保俊,张允中 . “狭义相对论”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范岱年,赵中立,许良英 . 2009. “ 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 ”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胡宁 . 1957. “电动力学讲义”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Luo Jun et al.2003.Phys.Rev.Lett.90:081801.
个人分类: 未分类|6121 次阅读|4 个评论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再认识(终)反思?
热度 7 jmluo0922 2010-8-24 23:19
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治学名言,是我们学习科学和研究科学,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 关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系列博文的最初想法是想通过该问题,提醒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即使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著名的实验,也有可能存在问题,诺贝尔奖也可能会错发。因此,我们在学习已有知识和理论时,特别是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应多思考。也许这些争议就是您开展科学研究的最好课题。 我们应该以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开展科学探索工作, 科学研究不同于技术开发,前者重在发现,而后者在于创新 。也就是 科学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出来的,也不会由于认识上的错误理解而改变 。科学真理是客观而非相对存在的,科学研究就是为了不断地找寻这些客观存在的真理。 科学理论应该满足逻辑和因果关系 这是我坚信的 基本原则 ,因为我相信自然事物是按其时序逻辑因果地存在和发展,这一原则是我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我对一切违反这个基本原则的理论或学说持否定态度。我认为相对论和物质波违反了这一基本原则,只能作为解释有关问题暂时的理论,我们必须通过严密思考找到更好科学观点,重建关于物质结构和时空的理论。 最后,我希望有更多的 科学家能突破由于对所谓最伟大天才的敬偎和崇拜而失去自我的心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为科学的进步作出贡献, 成为引领科学发展的科学大家 。
个人分类: 观点和方法|6139 次阅读|15 个评论
“相对论”改变不了时空
热度 6 jmluo0922 2010-8-15 21:59
时间膨胀、空间收缩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出自于爱因斯坦应用真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对运动物体进行观察的思想实验,对于惯性运动坐标系之间的变换所产生的革命性结果。 爱因斯坦思想实验本质上是论述对于相对于观察者匀速运动的物体,不同的速度是会导致观察者获得不同的结果。 现在我们先不要想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和结果,独立地考虑以下问题: 假如光的传播速度c不受光源运动的影响,一根长杆沿其长轴运动,速度为v,设计一种观察测量方法,测量其长度。 很显然,我们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下面根据长杆为发光和不发光两种情况给出参考实验原理。 1、长杆不发光的情况 : 选择两组由激光器和光感器组成的探测装置,两束激光平行相距 L ,并与长杆的运动轨迹正交,交点为 D1 和 D2 ,如图 1 所示。当长杆前端到达 D1 点激光器 Laser1 发出的光将杆遮挡,接收器 Recepter1 无光信号,记录时间为 t1 ,当长杆后端离开 D1 点,被遮挡的激光恢复,接收器 Recepter1 重新接收到光信号,记录时间为 t 1 。对于接收器 Recepter2 ,杆前端达到 D2 时间为 t2 ,后端离开 D2 时间为 t 2 。 图 1 不发光运动长杆的测量 根据以上测量到的四个时间以及两束平行激光的距离L, 长杆的运动速度 v 为: v=L/(t2-t1) 或 v=L/(t 2 -t 1 ) 长杆的长度 Lb 为: Lb=v*(t 1 -t1)=L(t 1 -t1)/(t2-t1) 或 Lb=v*(t 2 -t2)=L(t 2 -t2)/ (t 2 -t 1 ) 很显然, 运动长杆的长度 Lb 的测量结果是与长杆的运动以及光的速度无关 的。即运动参照系与静止参照系测量到的物体长度是一致的。 2、长杆发光的情况 : 将激光器 Laser1 和 Laser2 关闭,此时激光光路就为接收器的接收光路,接收器只能接收到接收光路上的光,如果光速不受光源运动的影响,当发光长杆前端到达 D1 点时才被接收,后端离开 D2 点消失,长杆的长度测量结果与前面完全一致。 附: 如果光速与源的运动是相关的,则接收器测量到光是光源达到 D1 和 D2 前某距离的光,此时长杆到达和离开的时间需作修正,修正项是与杆的运动速度、光的速度、 D1 与接收器 1 的距离以及 D2 与接收器 2 的距离相关的。当 D1 与接收器 1 的距离与 D2 与接收器 2 的距离完全相同时,四个时间修正项是相同的。由于长杆的运动速和长度的测量值是直接与时间差相关,因此修正项不会出现在测量表达式中,因此这些因素只对测量误差产生微小的影响。 因此, 无论光的传播速度与光源的运动有无关系,杆的测量长度都与其运动速度以及光的传播速度无关。 爱因斯坦的时空变换结果 ,是在选定的特定观察点,并在特定的时刻进行的长杆上两个特定点同时发光的物理事件发生时的思想实验特解。 只能算受观察方法的限制,导致的视觉差特例,按照实验物理理论是需要进行修正的 。事实上,对运动长杆上两个特定同时发光这一物理事件,在静止系中不同的观察点或不同的时间,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 不能将观测方法导致的系统误差误认为发现了物理新世界。 爱因斯坦用特解来给出普适的时间和空间变换是令人难于理解的。 (本博文献给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中遇难的同胞)
个人分类: 时空|6632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不用相对性原理推导洛伦兹变换
热度 4 hunagxingbin 2010-7-16 15:41
不用相对性原理推导洛伦兹变换 摘要: 本文不需要相对性原理,仅以光速不变原理作为基本的出发点,结合时、空的均匀性及空间的各向同性,简单而严格地给出了洛伦兹变换的一种全新的推导方法 。 关键 词: 狭义相对论;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洛伦兹变换 众所周知, 1905 年爱因斯坦在其著名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文中利用了两条基本假设和时、空的普遍性质推导出了洛伦兹变换。第一个假设是相对性原理: 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第二个假设是光速不变原理: 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与光源的运动和观察者的运动无关 。而爱因斯坦在推导洛伦兹变换中还 在两条基本原理之外补充了一个条件 ,有文献 称之为爱因斯坦条件 。 这个条件是说 , 从 静止系 观测到运 动系 以速率 u 运动 , 则反过来从运 动系 看 ,静止系 必定以相同的速 率 u 反 向运动。后来于 1922 年,爱因斯坦在《相对论的意义》中 还指出 , 仅仅根据光速不变原理来推导洛伦兹变换,存在着一个漏洞。他指的就是上述补充条件。然后又说相对性原理不允许这样的漏洞存在,实际上把上述补充条件作为相对性原理的推论。但相对性原理陈述起来很简单,使用起来却不容易,关键是物理规律如何界定,什么情况下是物理规律相同。因此文献 还指出学术界对这样的推论也存在疑虑。 我们的研究发现:推导洛伦兹变换不必使用相对性原理,而只要假定光速不变原理成立,加之时、空的均匀性和空间的各向同性就可严格地推导出爱因斯坦的补充条件进而推导出洛伦兹变换公式。这无疑对学习和理解狭义相对论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也似乎暗示我们,狭义相对论的基石应该是光速不变原理,而不一定是相对性原理。 详细的证明过程见附件。欢迎各位不吝指教! 不用相对性原理推导洛伦兹变换
个人分类: 未分类|8310 次阅读|8 个评论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再认识(续一)醒醒吧!物理学家
jmluo0922 2010-6-21 12:17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再认识日志的英文版也在SFN上发表,回复完Moderator 提出的两条意见后,现在如同本网一样静。 MMX在120多年前就已发表,并已成为教科书中的经典实验,从某种角度讲也是改变人对科学的信仰,对自然界事物基本规律认识的实验。然而,对于原理简单,理解不难的MMX实验,由于作者对光干涉理解失误,给出了错误的分析结果,100多年来,如幽灵般困惑我们的思想。 事出有因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逻辑常识,也是我们思考自然万物的起点。正确的理论应以准确、完善的概念为基础,并通过严密逻辑和因果关系分析而获得。我个人认为这就是科学理论能正确反映自然逻辑美的本质所在。 醒醒吧!物理学家。不要人云我也云,请独立地思考一次吧,不要象进入传销公司的人一样被洗脑。
个人分类: 时空|450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