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路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路遥《平凡的世界》:生活的方向
热度 1 Friendshao 2016-3-20 05:47
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平凡的世界》,作者: 路遥。 《 平凡的世界 》是中国作家 路遥 写作的一部超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以陕北地区为故事舞台,分为上、中、下三部。该小说于 1991 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 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 ”和“ 陕北史诗 ”。2015年,《平凡的世界》拍成了同名电视剧。 小说娓娓讲述了从 1975 年到 1985 年,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生活的日常。第一部从又红又专的劳教写起,直到 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二部与第三部写作了在从“社”到“资”的风潮下,人们的心灵和感情如何一次次地被惊吓、被震动、被惊喜。 在大的社会背景下,从省委大官到百姓平民,都有事业的悲喜交加,都有爱情的刻骨铭心。实 诚农民孙玉厚的四个子女以及他们的爱人、同学、朋友是该小说的主线: 嫁给了二流子的 孙慧英十年如一日地拉扯大猫蛋和狗蛋,终于换来了安份的丈夫暖炕头; 创业土青年孙少安在跌倒中爬起、带领着村民走向小康的光辉形象的背后,青涩的爱情中隐隐地带着一丝痛; 铁骨柔情的煤矿青年孙少平与省委书记的女儿谈恋爱,在生命最鼎盛的年纪却尝到了失去爱人的苦痛,却还坚持着在煤矿中给煤矿外的世界带去光明和热量; 新生代知识份子孙兰香,终于从土地劳作中走出来,到了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崭新世界;她的爱情、事业,终于会是幸福美满的了。 其实,所有的老百姓只是在被动的社会风潮下艰难生活、忙里寻乐的群体。他们的想法是如此的单纯,不得已地被历史推动着走;可他们的性格又是这般的坚强,所以又在创造着每一段历史。 在大历史的潮流中,从中央高层到最底层的人民,都在接受着迎面扑来的改革洗礼。唯有不变的是崇高的精神与真挚的感情。社会、邻里、爱人、兄妹,在平凡的世界里演绎着最不平凡的精神世界。最平凡的结局,却又是另一个十年最不平凡的开始。 生命不息,真情不息,精神不息。 2016年3月,Potsdam-Golm
个人分类: 文学|4475 次阅读|2 个评论
路遥《人生》读后感
热度 2 tcm2008nian 2015-9-13 22:29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生。 ——柳青《创业史》 高加林在面临城市姑娘黄亚萍时,毅然抛弃了已有深厚感情基础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这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环。路遥通过对高加林从终点回到原点的戏剧性描述,来向我们诉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然而,现实生活中,未必如此。那些“高加林”们可能会混得更好。 然而,有一点可能是不变的。那就是,作为一个本质不坏的人,即使是没有现实的惩罚,高加林良心上一定是收到一辈子的负担的。这种内心的负担会成为任何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内心的羁绊。人一辈子都会面临很多两难选择的时刻,最重要的就是问心无愧。这是我高中班主任朱景煌老师教导我的,至今还记得。朱老师还教了我另一句话,那就是为学有如当和尚,耐得住寂寞方能修成正果。借此,祝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快乐!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410 次阅读|2 个评论
《平凡的世界》——麻醉剂?安慰剂?兴奋剂?清醒剂?
热度 3 flysky97 2015-3-8 02:38
《平凡的世界》 ——麻醉剂?安慰剂?兴奋剂?清醒剂? 文/齐云龙 《平凡的世界》书籍图片和电视剧海报 另类点评 书籍写成已经晚于现实10年,而如今电视拍摄完成又落后了20年,但是思想却可以穿越时空,而我们只能由过去更好地把握未来! 这本书,像是一本文学经典,又常被作为励志读物,还常常被作为历史参考书和政治读本…… 这本书,似乎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时候来看有点煞风景, 但是你的心情若与春色的美好完全背道而驰那恰恰适合你——在我看来更多地是在述说平凡人的奋斗、悲惨的世界、悲剧的人生…… 这本书,对于女性角色而言 ——站在今天这个特殊的节日角度应该谨慎,似乎讴歌的是一种近乎 狂热的献身精 神 ——对于亲情、爱情还有事业!——这一点似乎应该重新审视! 这本书,是作者用生命的心血换来, 路遥一定是投入地去写的,把他自己作为书的人物去体会每一段人生的历程,而他也甚至为了这本书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路遥用他自己的生命阐释了他理解的平凡的世界的意义! 这本书,描述的故事如此真实 ,以至于虽然时代变迁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现在还依旧常常让无论是60后还是90后的读者都深陷其中,总以为自己便是书中的某个角色!书人人物就像是依旧活在我们的身边…… 这本书,引发思考和热议不断 ,从第一部诞生后的饱受争议,到获得茅盾文学奖,再到之后各种相关的报道、读后感的陆续发表……它被列为“影响千万青年的励志名作”,很多人把它列为影响其一生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在面临着评论界的冷落时,却长久而持续地受到读者的怀念和热爱…… 这本书影响是如此之广 ,西方媒体曾评价这是新中国唯一有资格挑战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曾有日本的学者不惜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中国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这本书20多年来一直作为青少年推荐阅读的书目之一;这本书由中央广播电台长篇联播,播完还专门进行了专题访谈……如今,由书改编的电视剧正在热播 …… 3月5日,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后,和代表聊起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好几个频道都在播”,并透露“下乡时跟路遥住过一个窑洞”。 一、痛苦者的麻醉剂 路遥因为投入,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每每哭得悲恸欲绝,甚至需要家人的搀扶……当它受到这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的时候,这本书的完成便成为他最大的目标, 而这本书也对他的痛苦起着“麻醉剂”的作用! 《平凡的世界》描述了很多人物命运的变化无常,而正像路遥本身所经历的悲剧式人生一样,书中主人公也大多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田晓霞……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和坎坷,他们似乎都同命运抗争 着,却最终都不得不接受着命运的安排,逐渐变得更近于平,近于安……结局有过 成功,却不如意十之八九——而这也似乎正是大多数平凡人的生活现实! 这本书成为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让我们相信宿命的麻醉剂 ——如果不是,那有多少人因为这本书而看淡了人生的风雨波澜,变得对人生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偶尔一点小小的幸运降临,就足以让他们欣喜不已,心满意足…… 读者能否投入很多时候取决于是否有相似的背景,是否能理解那个背景下人物的性格!人生,对于某些人来讲,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简单,那么一帆风顺,因为有他们的父母、亲人用金钱或者权力为他们铺铸了特殊的通道,安排好了许多……他们有着与生俱来有优势……他们似乎不太容易理解,更多普通人为什么那么多烦恼?为什么那么多艰辛?而现实中痛苦的人们何尝不是在寻找着自己的安慰? 这本书又成为了多少人的麻醉剂,当他们看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和痛苦,也慢慢能忍受了自己现实生活的痛苦? 二、怨恨者的安慰剂? “命运总是公平的”——显然这句话不能抚慰一颗颗受伤的心灵,不会得到一些思考者的认同…… 我们现行的教育大多缺乏挫折教育— —而这本书恰恰能作一点点的补充!对于青少年来说,当我们满怀激情去迎接人生的时候,总认为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成功,迎接我们的一定会是光明的未来……而当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却看到现实并非如此!——而《平凡的世界》让我们早一点看清了这种现实! 社会的发展毕竟是难以平衡的,尤其是当你付出了努力和奋斗却并没有收获理想中的成功时,不满、愤恨、抱怨的情绪会不知不觉中从心底里萌生出来……和麻醉剂的作用相似, 当你看过了波澜壮阔的风景,看过了别人的一生的起起伏伏,视野更加开阔的时候,或许那些怨恨也就淡了……这让你更有能力去面对更大的挫折与不公…… 三、追求者的兴奋剂? 初遇这本书,正逢高考,虽然时间紧迫却是见之而欲罢不能,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 各个人物的命运激励我努力抓住改变命运的机会,去面对高考……那时候,《平凡的世界》是我的兴奋剂,激励着我努力去改变平凡的命运!这本书为艰苦的生活增添了一层希望的亮色和奋斗的力量,也激励了无数人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不息,它像是初读者——尤其是在逆境和艰辛中奋斗者的兴奋剂,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努力向上、自强不息…… 四、思考者的清醒剂? 读过一遍后,已经不愿意再读第二遍,因为读到太多地方都会痛彻心扉…… 如今,路遥去世二十多年了, 城乡间的差别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中华大地上城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而各阶层的差别似乎有增无减? 又或者更多的差距已经转移到了别处! 《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田晓霞,这些个感动激励过无数青年的人物形象。现在仍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思考和感悟着,路遥用短暂生命写就的鸿篇巨制 是以揭示真实无常甚至说是残酷的“人生”从而带给人们警醒! 路遥的主人公最后都没有取得所谓的“成功”,他们无一例外地被放逐到了这个平凡的世界,只剩下人生中那不屈的精神和温暖的感动穿过时光,鼓舞着需要奋斗的青年们。但与其说这是励志,倒不如说是真实。路遥看到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青年出路的艰难。他不回避现实的阻力,也不夸大精神毅力的作用,更不许诺虚无缥缈的成功。他唯一能做的,是用满腔热忱讴歌那些在人生道路上不放弃努力,愿为一点点的理想坚持的“失败者”。(摘自 《平凡的世界》读路遥:说励志不如说真实 ) 无数平凡的个人的命运汇集成了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只有认真思考人生命运背后的因果,才能真正清醒!才能真正地认清世界的方向,才可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如果我们想要每一个人的命运变得不是那么变幻无常,不是那么坎坷不断,如果我们不希望看到别人太多痛苦的人生而不忍直视, 也许,后世的人们应该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如何让人生更平坦一些…… 五、答案? 我们,选择麻醉的快乐,还是清醒的痛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当我们处于不同的境遇,有着不同的心情和情绪的时候,需要的是不同的精神食粮 也许,作为社会的统治者和有责任感的前行者,把这本书作为麻醉剂和安慰剂不如作为清醒剂和兴奋剂更为现实! 不因为看到太多的痛苦而日渐麻木; 不因为难以抗争而选择随波逐流……
个人分类: 人文|410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徐州广播电台路遥说健康节目《高绪仁:肩关节疼痛不等于肩周炎》
GaoXurenKnee 2015-1-7 23:18
徐州广播电台路遥说健康节目 《高绪仁:肩关节疼痛不等于肩周炎》成功举办 时间: 2015年1月7日周三下午16:00-16:30 地点: 江苏省徐州市人民广播电台《路遥说健康》节目 人物: 路遥 江苏省徐州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 (徐州电台经济生活频率资深节目主持人、徐州市广播电视十佳主持人 、徐州广播电视台优秀共产党员、徐州人民广播电台金牌节目主持人。路遥主持的节目收听率连续多年遥遥领先,是徐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名牌栏目。路遥具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她见证了经济台成长壮大的风雨历程。多年的采、编、播、主持磨砺出她坚实的新闻业务功底。多次获全国经济台主持人作品、省播音作品、市新闻作品一、二、三等奖。 ) 高绪仁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徐医附院、徐州二院)骨科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专家 擅长:关节镜微创手术 膝关节损伤与疾病 肩关节损伤与疾病 肩肘腕髋膝踝关节镜 骨折微创手术 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 各种复杂性肩关节脱位、巨大肩袖损伤、不可修复性肩袖损伤、严重骨质疏松情况下肩袖损伤、严重肩关节挛缩、肩关节内骨折、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 访谈主题: 《肩关节疼痛不等于肩周炎》 形式: 广播实况采访、电话连线实时问答。 本次节目主要讲述了: 1、肩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2、什么是肩周炎?什么是冻结肩? 3、什么是肩袖损伤? 4、肩关节镜手术是怎么治疗肩袖损伤的? 5、肩关节镜手术是怎么治疗冻结肩(肩周炎)的? 6、如何进行肩关节的康复锻炼? 节目中听众纷纷打进热线电话,高绪仁医生对5位膝、肩关节疼痛患者的提问进行了现场解答,获得了提问者的好评。 感谢路遥老师的精彩主持!
个人分类: 膝肩关节疼痛健康学校公益讲座|1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徐州广播电台路遥说健康《高绪仁:肩关节疼痛不等于肩周炎》预告
GaoXurenKnee 2015-1-7 00:38
徐州广播电台路遥说健康《高绪仁:肩关节疼痛不等于肩周炎》 节目预告 时间: 2015年1月7日周三下午16:00-16:30 地点: 江苏省徐州市人民广播电台《路遥说健康》节目中心 人物: 路遥 江苏省 徐州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 (徐州电台经济生活频率资深节目主持人、徐州市广播电视十佳主持人 、徐州广播电视台优秀共产党员、徐州人民广播电台金牌节目主持人。路遥主持的节目收听率连续多年遥遥领先,是徐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名牌栏目。路遥具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她见证了经济台成长壮大的风雨历程。多年的采、编、播、主持磨砺出她坚实的新闻业务功底。多次获全国经济台主持人作品、省播音作品、市新闻作品一、二、三等奖。 ) 高绪仁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徐医附院、徐州二院)骨科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专家 擅长:关节镜微创手术 膝关节损伤与疾病 肩关节损伤与疾病 肩肘腕髋膝踝关节镜 骨折微创手术 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 各种复杂性肩关节脱位、巨大肩袖损伤、不可修复性肩袖损伤、严重骨质疏松情况下肩袖损伤、严重肩关节挛缩、肩关节内骨折、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 访谈主题: 《肩关节疼痛不等于肩周炎》 形式: 广播实况采访、电话连线实时问答。 欢迎江苏省徐州市及周边地区广大肩关节疼痛的患者朋友收听广播节目!
个人分类: 膝肩关节疼痛健康学校公益讲座|1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走进真实的路遥
hongleiwang 2014-12-3 15:06
原文地址: 文艺评论:走进真实的路遥 作者: 一凡 发表于2011年4月《新华副刊》 参阅:http://news.xinhuanet.com/xhfk/2011-04/14/c_121305156.htm 走进真实的路遥 王爱忠 在新中国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流星,在短暂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其作品展现出奋斗不息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无数读者心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征程。可路遥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郁闷、痛苦和煎熬,以至于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完成《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让我们走近路遥,一起去感悟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透视其鲜为人知而又跌荡起伏的内心世界。 (一)终生与贫穷为伴 路遥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北清涧县,原名王卫国。他的家庭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父母亲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身高只有1.5米左右的父亲用一副侏儒般的钢铁双肩,挑起了全家十口人的生活重担。为了生存,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对于路遥在父母家的生活,他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与屈辱。父亲性格软弱,活得很窝囊,过的是被抛弃的生活。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把他打一顿,回来后希望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但得到的是父亲再打一顿。路遥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学生年代。伯父也是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穷,他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铅笔而发愁。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 伯父和伯母是不想让路遥上学的,他们一心想在土地里培养这个养子,让他在未来接替伯父的班。为了证明自己,他参考了考试,结果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可伯父无力再供他上学,就找来劳动工具,让他砍柴、放羊。他愤愤地把绳子、锄头扔进沟里,最后通过与家里谈判,勉强给每月25市斤粮票。不够吃,学习完后,他在野地里找乱七八糟的东西吃。这段饥饿和屈辱的经历对路遥的人生和创作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都有作者本人的苦难身影和辛酸烙印。我们可以感受到可怕的生活窘境以及少年路遥独特的心理历程。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因当过红卫兵头头,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都不敢要他,最后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申沛昌冒着风险拍板,路遥才迈进大学校门。大学里,路遥的生活是很简朴的。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卡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吃饭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儿子上大学前靠家里,上大学后靠的是林达,林达是北京人,家里境况好,在经济上给了儿子很多接济,就连背到学校里去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达给准备的。”路遥的养母李桂英老人说。 路遥的《人生》在全国获奖了,但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给四弟王天乐(当时《陕西日报》记者)借的。路遥曾与朋友说过,《平凡的世界》那点稿费,还不够他那几年抽烟的钱。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王天乐曾经回忆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情景:“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一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没有路费去领奖,更没有钱去买自己写的书!王天乐告诉他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找不来外汇。路遥只说了一句话:日他妈的文学。 路遥在陕北农村有两个家。四个生身父母和养父母,还有众多兄弟姊妹,都需要他一一帮扶和赡养。何况故乡的人们,远亲近邻,七舅八姑,哪个乡下人遇到难处,能不向这位出了名的作家伸手?在城里还有小家,他极不善精打细算,日子过的真够窘迫。路遥为改变自己经济情况作过不少努力:为了赚钱,他还炒过股,甚至开价5000元给企业写报告文学。但换来的5000元稿费,却是在路遥病倒昏迷后才拿到的。去世后只留下1万元的存折和近万元的欠账。 (二)仕途的失败与留恋 路遥七岁离开亲生父母过继给伯父,养母靠着乞讨供养他上中学。路遥和家人当然是希望他能够谋得一个公家人的身份,脱离农村进入城镇,进而出人头地、建功立业,赢得人们的尊重。但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户籍管理、计划供应等制度在城乡之间构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由于“文革”的爆发,升学毫无指望,惟一的出路只能是回乡当个农民。这对于路遥来说,是痛苦的选择。但时代好像为路遥提供了一条更加快捷、轻松的道路。出于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拜,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到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洪流中,依靠其出众的写作、演讲、组织才能,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初中生一步一步当上全县红卫兵头头,晋升为“军长”。大联合后,路遥以群众代表的身份被结合为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但是“好运”转瞬即逝,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中,路遥跌向了深渊。在“清理阶级队伍”的政治运动中被罢免了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职务,于1969年年底被彻底赶回老家郭家沟村务农。这个只有十八岁的少年难以承受这种风云突变的打击,他哭了,哭得肝胆欲裂……他的干姐、作家刘风梅曾看到路遥在冬天穿一身白,白裤、白衫、白腰带。后来问他为什么穿一身白?他说他是给自己戴孝。这足以说明这种政治仕途的无望给他带来的刺痛。 路遥是在政治仕途被堵死的情况下才决心从事文学创作的,但是他本人一生都没有放弃政治。这在作品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且不说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大段引用《人民日报》等官方报纸的社论,也不说这部作品中对各级官员之间复杂关系的描写,就说路遥把孙氏三兄妹的爱情写成都与高干子女有关、孙氏三兄妹的爱恋者和竞争者的父亲无一例外都是官场上的高官大官(而不是金钱上的富有)。这样的安排,似乎印证了路遥看重的更多是社会地位、社会身份,而不是财富;潜意识里也流露出他对高官显贵的认可和渴望。据说路遥“文革”结束后在担任陕西省文联主席期间,在文联大院里进进出出,勇猛而好战,令他的对手们闻风丧胆。陕西作家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一文中也曾写到,在延川的一个山头上,他(路遥)指着山下县城说:“当年我穿着件破棉袄,但我在这里翻江倒海过,你信不!”在省作协换届时,票一投完,他在厕所里给贾平凹说:“好得很,咱要的就是咱俩的票比他们多!”然后把尿尿得老高。远村在《路遥二三事》中曾写到:“路遥曾说,每个人都无法回避政治,但政治又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文学与政治从来未分过家。他病情十分严重,几乎看不清东西,还坚持看报、看电视,关心十四大的人事安排,还说等他病好了,要把作协搞好。”这说明,在内心深处,路遥有着对政治仕途的留恋。可惜的是,关注时政的路遥无法成为一个政治家,纵然他具备政治家的天赋和气魄。仕途失败的阴影一直潜伏在他内心深处,即使“文学”这个神奇的药方,也不能抚平路遥心底的伤痛。 (三)苦涩的婚恋 在引导他走向文学之路的好友、诗人曹谷溪撮合下,路遥在人生最为辉煌时刻与北京知青林红展开了他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恋情。1970年延川县招工,路遥争取到了一个指标,但是他把这个名额转让给了林红。生活总有许多说不清的巧合,浑身长疮,折磨得两个月不能行走的路遥被县革委会宣布隔离审查。当天中午,林红因路遥的“农民身份”而提出断交,爱上了一位支工的解放军下级军官。林红的离开对他有重要影响,路遥一生都没有走出这段恋情所带来的幸福与阴影。在他的成名作《人生》中,走进县城变为城市人的高加林抛弃农村姑娘刘巧珍可能就是北京知青林红抛弃路遥的翻版。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也可能有林红的影子。 仕途失败、初恋受挫,路遥痛不欲生、彻底绝望,不得不回到农村。在干爸、大队支书刘俊宽帮助下,当了民办教师,重新过起物质上穷困和精神上孤独的生活。他只好用写作来充实自己,因时而在曹谷溪主编的《山花》上发表诗作最后被借调到县委通讯组。这时,颇具文学才华的另一位北京知青林达走进了他的生活,用爱抚慰了他的创伤。路遥考上延安大学后,大多经济来源是靠林达资助的,正是因为有了林达,路遥在延安大学能够安心读书和进行文学创作。路遥离开延安大学后担任文学期刊《延河》编辑,到西安工作。后来林达也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他俩1978年1月结婚,1979年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路远。遗憾的是,婚后生活并没有起初想象的那般甜蜜,更谈不上和谐、幸福。他没有享受到夫妻之间真正的恩爱,或者说这种恩爱的时间十分短促。作为“农民的儿子”的路遥希望妻子是一位能体贴入微,对自己学习、工作,都能够有所帮助的妻子。在潜意识里,也许只有《人生》中的“刘巧珍”才是他最好的“媳妇”,但林达是一个具有“小资”情调和独立意识、事业心极强的现代知识女性。让她放弃事业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个家庭妇女,那是万万不可能的。而半夜写作、通宵达旦,早晨从中午开始,尤喜独处而又时常“封闭”自我的路遥让林达难以适应、无法容忍。在林达看来,她希望有一个体贴自己能够保持正常的夫妻生活的好丈夫,而不是一个不管家,甚至一个不管她的贴着各种光环的“圣人”。在生活习惯、性格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凸显,一度达到激烈冲突的程度。短短几年时间,路遥和林达就行同陌路。 1980年秋末冬初,回到延安的路遥向自己的好朋友、陕西作家高建群诉说自己的不幸。他在延安呆了三天,为了安慰路遥,高建群在宾馆里陪他住了三天。之后为他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句子:“自然,我们的生活无限美好,歌声总是多于忧愁。但是,谁能保证说,我们没有被命运嘲弄的时候。有一天早晨一觉醒来,生活突然出现了怪诞的节奏,你的妻子跟着别人走了,一瞬间你是多么孤独!”以后的几年中,林达多时提出离婚,路遥因《人生》小说与电影轰动全国,他怕给自己造成负面影响,更怕给自己亲爱的女儿带来很大的伤害而一直是一拖再拖。在写作《平凡的世界》过程中,路遥四弟王天乐也是想让他先离婚,不要维持那个有名无实的家庭了。不如找一个陕北女孩,不识字最好,专门做饭,照顾他的生活。结果还是因为他女儿的问题,又一次放弃了调养身体的机会,继续过着“二个蒸馍,一根大葱”,饥一顿、饱一顿的无规律生活。在辞世前三个月,林达扶起病床上的路遥,他在离婚书上签了字。 婚姻不幸,路遥深深陷于夫妻感情破裂的深谷之中不能自拔。在他苦难屈辱的心灵深处也埋下绝望与无奈。路遥苦涩的婚恋影响着他的创作,他作品中的婚恋无不具有悲剧色彩:如田晓霞在洪水中丧生,孙少平走进一个孤儿寡母家庭;秀莲好日子刚开始就得了绝症;田润叶对爱情苦苦守望并成了官场利益圈中牺牲品,最终守着李向前终其一生;郝红梅一心想走入上层,却婚姻不幸嫁给软弱的润生;金波因恋爱而被开除军籍,再次寻找已是物事人非;模范夫妻侯丽叶莫名其妙投入第三者怀抱……作品展示了相对复杂的爱情,结局却往往具有作者本人婚姻失败的阴影。 (四)内心世界的孤独与无奈 路遥卑微的出身、少年苦难屈辱的阴影注定要产生一种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自卑,他性格孤僻,不愿接触社会。从表面上看,是高傲的路遥,风光的路遥。他也说过一些大气磅礴的话,使人感觉到他生命中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激动。他对国内一些当红作品很少有溢美之言,经常是流露微词。对全国的作家,他看上眼的也没几个人。在文学界,他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也可能因为他太实在、不善于应酬。他看不见尘世种种,眼睛只盯着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自觉不自觉地伤害着亲人,伤害着朋友,伤害着同事,他陷入了思想者特有的孤独。王天乐曾说过这样一件事,说路遥骨灰在西安三兆公墓存放了三年后,必须重新安放,墓地选在了延安大学校园。于是第一天他和弟弟王天笑把路遥的骨灰搬到作协院里,可悲的是没有一个人前来为路遥送行。他说决不为路遥感到悲哀,主要是觉得这个院里的儒士和名流们有失学者风度。是啊,路遥都去世三年了,作协大院里的朋友们还不能放下心中的不快么? 在《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吐露了自己内心真实想法: “文学圈子向来不是个好去处。……你没成就没本事,别人瞧不起;你有能力有成绩,有人又瞧着你不顺眼。你懒惰,别人鄙视;你勤奋,又遭非议;走路快,说你趾高气扬;走路慢,说你老气横秋。这里出作家,也出政客和二流子。在这样一种机关……最不忙的就是文人先生,可以一杯清茶从早喝到晚。……这些地方虽然听不见枪炮之声,且有许多‘看不见的战线’。”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心高气傲的他无法融入当时的环境。路遥是郁闷的,人们很难读懂路遥。其实,坐在平房小院里,不停地抽着烟仰望天空,若有所思,忧郁、寂寞、孤独的路遥,才是真正的路遥。现实的世界里,没有人与之同行,他的灵魂在孤独与痛苦中游荡。是啊,他把自己沉浸在文学创作的忘我之中,塑造了一个个寄托个人诉求的硬汉(如马建强、孙少平、孙少安等)形象,掩盖着其内心的悲愤与无奈。他想通过自我奋斗,驱逐那些蛰伏内心浓烈如斯的自卑情绪。不管上天怎样冷酷无情,他都要认真耕耘这片生活的土地! (五)文学殿堂的艰难跋涉 无庸讳言,路遥从事创作的动机也有很强的功利性,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意识远远强于对文学的爱好。文学更多的是一块改变身份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跳板,他试图用文学打拼出一条人生新道路。在好友曹谷溪帮助下,路遥凭借创作才能在延川县站稳了脚步。1972年8月2日《陕西日报》报道:“城关公社刘家圪崂大队创作员路遥同志,一年间创作诗歌五十余首,其中六首发表在报刊上”。正是由于路遥创作上的突出表现,在一些人的质疑声中,他进入了延安大学中文系,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农民身份,真正进入了城市。1976年8月,经陕西省作家协会争取,路遥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延河》做编辑工作。这对于路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获得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文学也成了他今后必走的人生之路。 路遥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可他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当中央还没有对“文化大革命”作结论,别人还在喊“文化革命好”的时候,他逆风而动,以超常的勇气与远见卓识,写出一篇声讨文化大革命的六万字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他寄给了在全国的各大型刊物,可都给退回来了。没有人理解他的小说,也没有人敢发。他当时很苦恼也很无奈。他说他还要往外寄,如果这次再寄出去不发表的话,那他就把这个作品撕掉了。后来,《当代》慧眼识珠,尤其是得到老作家秦兆阳的欣赏,才得以在这个杂志上发表并获全国第一届中篇小说奖。《惊心动魄的一幕》的获奖,增添了他前所未有的自信,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基石。1981年6月,不到三十二岁的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了二十一个昼夜,创作完成了十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他自己认为可以开创一个时代的作品,写出来后先后寄给几家刊物,可还是被退稿。但他坚信并预言:要么巨大的成功,要么彻底失败。结果《人生》果然让路遥一举成名。《人生》对于路遥的创作生涯来说,是属于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奠定了他在陕西文学界的地位。 这时候的路遥其实也负载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他无法忘记与他的文学教父柳青的一次谈话。柳青说,从黄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需要一天时间就够了,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体裁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待的。而他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了,“这个担子你应挑起来”。路遥一直为此而感动。而当时,有一种论断,认为《人生》是路遥不可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可争强好胜的路遥很难承认《人生》就是他的一个再也越不过的横杆。十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不足以安慰像他这样怀有远大抱负的灵魂。他要完成最尊敬的文学教父对他的嘱托,在更大范围和格局上,确立自己的文学地位。于是,路遥背着重如泰山般的十字架开始了他文学的远征。这又是一次挑战,他要用他的青春、他的生命做赌注去制作属于他自己的鸿篇巨制! 《平凡的世界》这座辉煌艺术大厦,路遥建造的并不轻松。第一部全部完稿了,过去发表过他的作品的一些刊物(都是些有影响大刊物),把这部作品看过后,纷纷都给他退稿了(大多认为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一套“恋土”派),辗转了几个编辑部,最后由谢望新主编的广东《花城》杂志表示愿意发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之后,路遥没有赢得掌声与喝彩,相反却遭遇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是路遥的挚友,据他回忆:“1986年的冬季,我陪路遥赶到北京,参加《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研讨会。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很多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相较《人生》而言,是个很大的倒退。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居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路遥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回到西安,路遥去了一趟长安县柳青墓。他在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柳青墓碑前,放声大哭。有谁能理解路遥众人皆醉唯他独醒的悲怆呢? 在当时中国文学运动中陷入孤立境地的路遥,对此还是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因为他坚信,孤立有时候不会让人变得软弱,甚至可以让人在精神上变的更坚强!路遥对白描说他要继续写下去,写第二部,写第三部。可就在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路遥本来没有恢复好的身体再次出现了问题,吐了血。他告诉王天乐,说这辈子是没吃没喝,还打了半辈子的光棍汉。王天乐让他立即停止第三部的写作,并为此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路遥说,他已经考虑好了,他要用生命去结束《平凡的世界》。是啊,他不想让自己的文学梦想同肖洛霍夫、柳青一样因生命突然终止而成为残破的遗憾。 六年的文学远征,流血、流汗。《平凡的世界》终于在他顽强毅力支撑下圆满完成,并一举夺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这曾经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内在魄力,具有博大恢宏“史诗般品格”的现实主义力作,应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但此时的路遥已明确感觉到了死神的侵袭,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这位原准备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发表演讲的作家,又坚持完成了不朽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而后带着未竟的事业,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 年仅42岁的路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他活得太累了,非人般的劳动得到的全是苦难:屈辱的阴影,仕途的失败,苦涩的婚恋,环境的掣肘。他的内心的苦衷难以忍受。唯一能够释放的渠道和寄托只能是文学创作,可艰难跋涉的文学之路也是充满荆棘。但他清醒的意识到,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他深信,历史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因为他认为一个没有丧失普通劳动者感觉的人,一定会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因此,他要以生命为代价,以血为墨著华章,为我们弹拨一曲生命绝唱——《平凡的世界》! 无论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界表现出怎样的冷漠,我们都不会忘记路遥。苦难的人生旅程,诠释了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人生真谛。不由让我们想起鲁讯先生的一句话,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血、是牛奶。这也正是路遥平凡而又短暂一生的写照。路遥是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平凡的人们。他和他的作品奉献出的精神食粮,激励了和正在激励着平凡世界里的人们于逆境中自强不息,在苦难中搏击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路遥还活着! 主要参考文献: 路遥.平凡的世界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路遥. 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 .广州:广州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0. 申晓. 守望路遥 .广州: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 王天乐.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 .人民网,2007.11.14 .
个人分类: 转载|1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赴神州北极
xuxfyuwp 2014-4-15 14:35
地冻天寒意暖 路遥车缓心急 梦萦神往 良机偶遇 奔赴神州北极 辽阔的大兴安岭 遥远的幻境神奇 来到你脚下 接触零距离 起伏绵绵千余里 皑皑雪,朔风起 落叶枯黄, 松涛还绿 炊烟袅袅绕山村 冰水缓缓漫小溪 茫茫林海望无际 樟子层叠 白桦茂密 壮丽北国风姿 秀美群山雪域 浴火重生漠河城 边陲小镇多静寂 望江水东去 看哨所红旗 隔岸北眺空叹息 (原文写于2008-11-10 21:41:12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诗歌|1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家路遥的爱情:悲剧早已注定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3-5-12 12:26
  老邪写了一篇文章,论及作家路遥的爱情。   虽然我对路遥的人生一点都不了解,但是从其作品中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他的爱情会是怎样的——作品总是源于对自身生活的感悟。   《人生》里的高加林和巧珍,是以一个农村的小知识分子抛弃土气的女友为主要故事架构的,我几乎看到了路遥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而在他的煌煌巨著《平凡的世界》里,一个无法摆脱卖苦力打工者角色的孙少平对于一个省(市)委书记女儿田晓霞的爱情,也是个无法有结果的匹配,俺也能感觉到里面路遥自己的影子。   也就是说,路遥对于感情的定位处在一个农村丫头看不上,城里丫头则高攀不起的状态,这其实也是很典型的80年代中国农村和城市差距的具体化表现。   在无法通过大学完成自己的脱农梦时,农村背景的知识青年的几乎唯一出路就是文学,而恰好80年代是一个文学启蒙的时代,肚子里有点墨水的青年都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条路摆脱自己的困境,升到市民这一层面,不管是就职文化宫还是图书馆,都是热烈追求的一条路,而不管路遥还是贾平凹都是走这条路走得还算顺利的农村知识青年。   但是,内心的不自信和当时环境下的城乡巨大差异在内心深处妨碍了这些农村青年摆脱自卑心理的努力,不管是最成功如路遥、贾平凹者,还是诸多名气远远达不到他们地步的人,困扰几乎伴随一生。   其实,田晓霞这样的半土不洋的名字和孙少平这般蕴含了某种宿命的男主角名字也都会让人与路遥的一生联系在一起,在那背后,是一种难以跨越的悲伤情怀。    作者无法容忍田晓霞真的离开孙少平,但是作品中的人物又有自己的生命,无法按照作者预想的有一个完美结局,于是,田晓霞只好在一次突发事件中为救人而死去了,而这怕是能满足路遥心灵的唯一一个出路了。   也所以,如果老邪所述路遥的爱情确实如此,我想也完全是符合逻辑的。
个人分类: 人论|5360 次阅读|5 个评论
路遥,失败的初恋和婚姻,辉煌却短暂的人生
热度 19 lix 2013-5-10 22:45
年轻人们也许已经不知道路遥。但他的中篇小说《人生》,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青年。路遥出身寒门,全凭他无人可以否认的文才,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但是,路遥好像自我定位是有些问题的。他的初恋女友是北京下乡到延川的知青(林琼)。林琼弃他而去以后、他终于得到了林达(林琼的闺蜜,也是北京下乡知青)的青睐(甚至笔名“程远”)。终于成亲。但是路遥成名以后,穷亲戚太多,总是无法和高干(知?)家庭的千金对上路。终于林达也弃他而去。之后不久,路遥主动因病去世,终年仅 43 岁。 路遥与双林的凄美故事,朋友们都避免论其是非,宁可归于历史的误会。 老邪摘写自《百度》有关材料。需要证实的读者可以面询当年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主持修沼气池的那位北京知青。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018 次阅读|21 个评论
我想起了路遥
热度 5 hcrm 2012-12-13 09:56
我想起了路遥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国人大可不必再纠结了。其实,获奖后的莫言无论讲什么话,都会引起另外一些人的争议的,这在当下的中国就是很现实的“生态”环境。 莫言的获奖,曾让我想起一个人,他便是正在或已然被人遗忘的路遥。我之所以没有冠之以“作家路遥”,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位写作者,他同时也是一个现实的思想者。 我不知道今年是路遥逝世20周年的纪念时,偶然翻看凤凰网时才发现,他们搞了一个《总有一个路遥,总有一面镜子》的专版,说是“重新发现路遥”。 我由此在想:路遥需要重新发现吗? 我读路遥作品时,或者更准确地说,看电影《人生》时,还不知道路遥是谁,也没想过故事是谁写的。后来在大学里,我办的文学社出刊物,我写了篇文章《苦乐年华》,说的便是“人生”。记得当时有一位副校长是文学社的指导老师,他建议将集结的文集名改为《峥嵘岁月》,因为他当过兵,也因为他已然退休,于岁月的峥嵘感受颇深。而我们年轻气盛,挣扎于现实与理想的苦痛之中,自然觉得《苦乐年华》较为贴切。 我想,这也是路遥的人生写照吧? 算一算,路遥存世仅四十二年,正是人生的不惑之期,他便悄然地离开了,其中的苦与乐,也只有他自知。仿佛是在他离世之后,我买过一本他的中短篇小说集,而记忆深切的还是《人生》。他的大部头作品《平凡的世界》,我只闻其名而未读其“声”,依稀却看过同名电视连续剧。 说实在的,路遥是忠实的现实主义者,同时又是确凿的理想主义者,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据说,他 花了整整六年时间创作 长篇小说 《平凡的 世界 》, 其间为了体验生活, 他揽过工、放过羊,在田野里过夜,甚至下矿井干活 ……他想真实地反映出这个世界,希望能探索出一条属于平凡人的理想之路。 现在的人鲜去谈论理想了,因为他们觉得很空泛,特别是政治的,离自己的生活十分遥远。而现在的人却非常热爱梦想,他们觉得那才是自己所要的,譬如梦想中国,起码有展示自我的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路遥的“平凡世界”,但又不是他所追寻的。 路遥期望人们能够团结起来,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从而改变这个贫瘠的世界,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也是一切有识之士的期盼。 然而,莫言发现,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文学就是文学,远比残酷的政治可爱,他自己则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作家莫言的言论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有人说他是“叛徒”,从“中国”叛逃到了“世界”(其实是“西方”),他远离了我们所熟知的“路遥”。 贾平凹 说 : “ 现在,我们很少能看到有这样的人了 。 ” 这样的人是指路遥。 贾平凹 进而说:“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 这也算是一家之言吧?在中国,追赶太阳的夸父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倾其一生的追逐换来的是没有穷尽的路途,如同路遥这个名字一样,原本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我不能相信,风是可以静止不动的,它起码可以让树枝为之摇曳…… 2012年12月13日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1955 次阅读|11 个评论
最近发现许多中国来的博士们竟然都没听说过这几部小说
热度 11 twhlw 2012-12-10 06:33
1、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2、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3、老鬼的《血色黄昏》
2320 次阅读|17 个评论
《人生》就像寓言,时刻都在上演
热度 3 chenhuansheng 2012-12-9 23:44
电影《人生》是根据路遥的小说改编的,这种八十年代的国产片子,估计现在没有多少人会感兴趣。今天我看他,也是完全冲着路遥的名气去的。 以前读过《平凡的世界》,反复读过好几遍。我曾经以为这是世界上最具有现实感的小说,最该获得炸药奖的。这部小说是大学的时候,同宿舍室友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发黄的书来看,他不读的时候我就来读。开始并不是看小说,而是路遥写的一篇关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纪要。题目好像是《早上从黄昏开始》。知道了这部小说作者是很花了心血的。后来听同学们的一些评论都比较高,于是决定找来看看。说出来不怕笑话。我大学以前实际上没有怎么看过小说,唯一看过一本是《年轮》,还没有看完。那时候不知道小说的魅力,高中阶段也没有看小说的氛围,因为看小说的都被视为“坏学生”。我倒是有阅读的习惯,都花在《读者》和学校报刊栏里面了。现在想想,每天读着人民日报,业余生活该有多枯燥?! 《平凡的世界》发生的时间离我已经很远,但是清寒的农民子弟的奋斗历程,仍然能引起我的共鸣。我们多数人虽然没有马加爵那样的极度贫困,但是也好不了多少。可是有些人很会伪装,装着自己很有钱、很大方的样子。我做不来,就把自己埋在书里。《平凡的世界》让我感觉到自己的贫困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明明贫困却要冒充、却要与城里面人比阔,才是俗气。我告诫自己要想孙家兄弟那样坚强地自立。 今天我仍然要感谢《平凡的世界》,他让我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虽然很不得意,但是内心是安宁的。 但是时间久了,在城里面生活的时间长久了,或许我也开始腐化了。我开始觉得路遥所描绘的那个世界慢慢地离我们远去了。他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今天让90后的青年们再读他的著作,很难产生共鸣和认同了。 就像我自己在以前读小说《人生》时,不经意地看到网上的评论说:高加林从村里到县城,那也算进城?小说只读了一小半,我发现还真是像别人说的,不就是进到县城么?再加上,那时候自己来去一个人,没有工作的纷扰,没有情感的牵挂,所以小说《人生》我确实找不到共鸣点。很快就放弃了。 但是我错了了。 今晚上看了电影《人生》,我有重读一遍小说的冲动。我觉得小说中描述的时代与今天虽然已经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它就像一个寓言。寓言的妙处就在于,把时间、人物和地点换掉之后,却在继续发生相同或者类似的事情。 高加林的教师身份被人顶替,不明不白的就变回农民的原形;本来一筹莫展地时候,天上掉馅饼把你弄到城里去做一个新的工作;你正在兢兢业业地干着,突然就因不可抗拒的力量让你下岗、失业,变得一无所有。这种事情今天还少吗? 高加林实际上是幸运的,回到老家至少还可以做社员,还有地种。 我们辛辛苦苦近二十年的读书、带着一家人的积蓄、一家人的荣耀、一家人的希望,从专科生、学士变到硕士(兴许有的还会变成博士),等我们一跨出校园,等待我们的却是失业;或者仅仅是能个人吃饱饭。读书过程带来的经济欠账,还要仰仗我么你的农民工父母来偿还;而且你还不能大摇大摆的回家,过年回家了再穷、再不如意,在亲人面前也得充当大款,做出一副衣锦还乡的样子。 看到高加林最后从县城回到村里的场景,重新变得一无所有。你是奚落呢?还是同病相怜呢? 我,只有苦笑!
2313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满含泪水微笑地缅怀心中的路遥
热度 4 mrzhangli 2012-11-17 20:13
我满含泪水微笑地缅怀心中的路遥
我满含泪水微笑地缅怀心中的路遥 ——写在路遥逝世 20 周年 张 力 我们在缅怀有些逝者的时候,不仅可以用泪水去释放思念,更需要用坚强的微笑去迎接那些逝者希望我们面对的生活。 随着日落西山,在黑夜又拥抱大地的时刻,忙完一天的工作,我终于可以停下疲惫的身影,静坐在书桌旁,听着《黄叶在秋风中飘落》的声音,想象着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我知道在自己只是历史长河的《匆匆过客》。因此,我只是痴痴地望着远方 , 在《平凡的世界》中,亦或是不确定的不久将来的《人生》。 (此图是本人拜祭路遥先生时所摄,2010年7月) 今天是路遥先生逝世 20 周年的纪念日,怀着无限的思念和崇高的敬意,我决定写下多年一直想写都无法表达出的情感。 1995 年的夏天,我通过一本叫做《人生》的小说初始了路遥先生, 12 岁的我被其中朴实而深邃的语言所打动,懵懵懂懂地看完后,我深深地记住了“高加林”没有娶“刘巧珍”的遗憾。 1998 年的冬天,我通过一本叫做《在困难的日子里》小说再次遇到路遥先生, 15 岁的我出身农村,虽然我没有遭受过那样的磨难,但我还是体会到了那些困难岁月的那份沉重的困难。饥饿、寒冷、 1999 年的春天,我通过一本叫做《平凡的世界》的小说又遇到路遥先生,读高一的我,在读完孙少平及其生活在平凡世界里人们的那些故事,我突然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敢于去面对那些挫折和考验。 自此,我与路遥先生逐渐熟识起来。我们时而回忆过去,时而讨论当下,又时而展望未来。我们成了朋友,成了无话不谈的碰头,在我的心中,路遥先生是前辈也是兄长。每当我在困难的日子里困顿时、无助时、迷茫时,他都会语重心长的安慰我, “一个人生活中肯定应该有理想。理想就是明天。如果一个人没有明天,他的生活在我看来已经就没有了意义”,“如果一个人不经过努力,不经过劳动,不经过创造,那么还想入非非,这种“理想”最后只能是空想。” 听到这些真知灼见,我总是会“ HOLD 住”自己的消极,积极地去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因为在我心中,我就是那个身处逆境、不惧困难、怀揣理想的草根“孙少平”。我也希望自己不因自己卑微的出身而放弃成功的希望! 现在,在理想与现实的大碰撞中,我虽然已经不是那个敢于战天斗地的一味追求成功的自己了。但我还是那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自己。我觉得自己无愧于路遥先生的教诲,我用自己的微薄理想,力争做一个坚持理想(哪怕是坚持心中那一丝丝的纯真)的普通人。 今天,我含着泪水缅怀路遥先生,其实也是在纪念自己即将失去的青春岁月,我做过很多错事,留下了很多遗憾,这些都是需要我改正和弥补的。 今天,我微笑地缅怀路遥先生,其实也是在激励成长路上的自己,希望自己从此做一个踏踏实实、正直勇敢、勤勤恳恳的人。 今天,我写下这些文字,不为别的。只为路遥先生和我们!
2744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最崇拜的当代作家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2-10-11 22:51
莫言先生喜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也可能是诺贝尔奖委员会与中国官方和解的一个前兆。坦率的讲,我并不很了解莫言先生的作品,但文无第一,很难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崇拜的当代中国作家是以故的以写实见长的路遥先生和回族女作家霍达。 陕西是到目前为止,出老家外,我停留最长的地方。千年古都的积淀,陕西文化底蕴深厚,也盛产优秀作家,但坦率的讲贾平凹、陈忠实先生的文字我读不太懂。同莫言先生一样,路遥也是以农村题材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展现了20世界60至80年代西北城乡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的喜怒哀乐,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徘徊和拼搏。由于英年早逝,路遥留下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不是甚多。路遥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流派迄今为止最后的高峰之一。实际上,读路遥的小说,你发现不了太多的写作技巧。而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雅俗共赏。路遥并不是在编故事,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似乎就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或者说路遥小说的主人公就活生生的存在在我们身边,那么亲切,那么熟悉。少安、少平、润叶、小霞、兰香、金秀,按时代背景讲应该算我们的父辈,但是今天的城乡生活似没有走出《平凡的世界》所勾勒出的时代场景。又有多少新时代的“孙少平”徘徊在城乡生活的十字街头。路遥的作品给人一种向上与向善的力量。 霍达是这个时代最有功力的女作家之一。同路遥的作品类似,霍达小说的结局大多数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但是和大团圆的结尾相比,这更彰显了文学的力量。可能由于回族女作家的身份,霍达小说中总流落一种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也是诺贝尔委会会所钟爱的——对自由的追求和人道主义的关怀。我一向以为霍达应该可以使其成为实现诺贝尔委员会和中国官方和解的人选之一。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4022 次阅读|5 个评论
《卜算子.昨夜良宵》和苏轼老人家
热度 1 lixia1962 2012-2-7 14:44
巷深抽身难,树高攀枝少。 已是深冬燕子绝,问君在何方。 忽见云开月,昨夜是良宵。 孤身随走到天涯,路遥好睹芳。 黎夏 2012年2月7日作于广州黄花岗 苏轼《卜算子》原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2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说《人生》读后感——关于爱情与事业的思考
热度 1 Jacking 2011-1-1 20:55
高加林 24 岁,与我们年龄相仿。虽然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他面临问题也是我们如今面临的问题,他的成功,他的不幸,他的教训同样是我们现在或者不久的将来也会得到的。从加林的身上,我们读到了人生中事业与爱情这两个复杂的词语,也引起了不少的思考!( 小说《人生》内容简述: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0048 ) 爱情 爱情很奇怪,它发生在两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身上,却能产生出比有血缘关系还要亲密的关系。二十几岁,正是追求爱情的黄金时期。古今多少美丽的爱情故事,都是发生在热血青年身上。加林在短短时期内,经历了两段不同性质的爱情。对于巧珍爱,那是巧克力般的初恋——从头到尾都充满甜蜜,虽然偶尔会有些苦涩。纯洁无暇,不顾一切,从羞涩的暗示到热情的拥抱,从偷偷摸摸弄到光明正大,他们俩经历了初恋的各种甜蜜和幸福。对于亚萍的爱,那是夹杂着事业和地位的夹心饼干。当事业和地位消失时,饼干也会变得索然无味了。所以可以想象,当加林被退回农村后他与亚萍的爱情也就自然地结束了。我们不能说加林和亚萍没有相爱,他们两也是彼此爱着对方的,但他们的爱是建立在地位和事业之上。而建立在地位和事业之上的爱情的重心已不再是爱情了,而是婚姻。 爱情的基础是尊重与理解,而婚姻的基础是地位与事业。每一段爱情都是会有一个美丽的开头,这个美丽的开头会让恋爱的双方把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每一段爱情也都会有曲折的时候,而在这曲折面前,很多人却不幸地选择了放弃,之前的甜蜜梦想此刻也都只是浮云一片。殊不知,曲折背后,往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尊重是爱情的奠基石。只有两个人相互尊重,才可能有爱情长远发展的可能。只有你从内心里尊重对方,才会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发自内心地为对方着想,考虑对方的建议,重视对方的意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成长环境,都会有自己的思想,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你如果把自己放得高高在上,对方所说的一切都认为是幼稚或者不可能的,这就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如果你把自己放得低他(她)一等,任何事情都听从对方,自己完全不发表意见,这是一种对自己的不尊重。缺少尊重的爱情是不够分量的,稍有风吹草动,便承受不起。 理解是爱情的柔和剂。两人相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当两人在意见上不合的时候,要知道你有你的苦衷,他(她)也有他(她)的难处。你有心情不畅时候,他(她)也会有郁闷的时刻。反正你有的一切,他(她)也会有。所以,在希望你的任何错误和冲动能得到对方的理解之前,先学着去理解对方的错误和冲动。当爱情有了理解之后,任何问题都已不再是问题了。当你能够足够的理解对方时,对方的一切也就成了你自己的一切,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对自己过不去吧。 当爱情遇到现实,就像鸡蛋遇到了石头。如果非要拼死一撞,那么遭殃的必然是爱情的鸡蛋。很多人在尽力了残酷的现实之后,往往会对爱情失去了信心。其实这是一种概念上的错误。当爱情遇到了地位和事业之后,那就不是爱情了,而是婚姻。所以说,过来人告诉我们:“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鸡蛋遇到石头就一定要碰撞吗?我想并不是的。如果我们相信现实是可以改造的,那我们也就应该相信爱情和婚姻是可以结合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把婚姻的石头打造成一个精美而牢固的石碗,把爱情的鸡蛋放在这个婚姻的石碗中,那不就是使得爱情的鸡蛋更加安全了吗。 愿天下爱情的鸡蛋都可以遇到婚姻的石碗! 事业 24 岁的加林职业生涯并不顺畅,甚至说是糟糕的。出身贫困,大学考不上,当个民办教师还被书记的儿子挤掉,好不容易来了个局长叔叔,当了体面的记者,却又被人揭发,打回原形。 24 岁的他,往后的日子会是怎么样呢?估计路遥也不知道吧。 路遥留下的悬念很发人深思,他告诉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大学里很多人都强调要做各种各样的大学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人生规划。虽然没有调查,但我估计做过这些规划的人应该有 99% 并不能按照规划的走。我也只这 99% 中的一员。 人的想法是会改变的。这并不是见异思迁,而是人的想法是建立在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上的。中国人喜欢给孩子灌输从小就立下远大理想的理念。殊不知,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眼中,警察和医生的差别可能就在于一个是抓坏人的,一个是救好人而已。不用说十几岁的孩子,就是二十几岁的我们,也很难说对一个职业有很深的认识。在对于还不认识的东西,何谈规划呢? 出生在改革初期的 80 后一代,也必然会成长在改革期中。处于改革期的中国,无处不存在变化,无处不存在不确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之前的经验已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比如,一个凭着一股干劲和闯劲而成功的企业家对你说,经商很容易,只要你胆大敢做,就会成功。你会相信吗?我先是不会的。事实就是这样, 10 年前, 5 年前成功的案例放到现在也许就很难成功了。 80 后希望有梦想,但往往找不到梦想在何方。没有梦想并不是说我们没有机会成功。我们的成功必需学会“摸着石头过河”,而不再是照着地图来走了。而在摸石头的过程中,有一些指导性原则我们必须坚持。 人生的道路很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在走每一步时都必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但无论如何,走正道都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何谓正道,合法并且合道德才是正道。中国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法治社会,我们采用的是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现结合的方针。法有可依,德何以依呢?如果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道德观是,那不妨放下有色眼镜,心平气和地读一读“八荣八耻”,读一读《论语》,看看胡总书记和孔老父子是如何来界定道德的。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82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说《人生》内容简述
Jacking 2011-1-1 20:53
上个星期一个偶然机会见到了《人生》这本书,广告做得不错,把马云都打出来了。于是决定买来读一读。打开之后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不过时间不允许,终于利用一个星期的睡前时间把它看完了。 《人生》是路遥在 1981 年写的一本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 70 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上进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后考不上大学,留在县里当一名民办教师,后来被他们村的书记的儿子挤走了,只能回到农村当一名社员。故事在此开始,高加林不愿当农民,却又不得不当农民,在这一段煎熬的日子里,一个一直暗恋他的女孩巧珍出现了。巧珍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孩,身上保留着农民的善良和单纯。她不识字,却喜欢有文化的人,在村里面,只有高中生加林才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但以前两人一个在县城,一个在农村,一个是城市人,一个是农民,身份的差距并不是巧珍所能逾越的。而现在,自从加林从城市里退回了农村之后,巧珍看到了希望,主动与加林示好。最后他们俩很自然地相爱了,而且是真心地相爱。 就在加林准备和巧珍老老实实地在农村里过日子的时候,命运给了他一次机会。加林有个叔叔,在外当兵二十几年,突然要调回来他们县当劳动局长。这对于一个怀有远大抱负而不得不屈居农村的热血青年来说,无疑是另一次生命的曙光。虽然加林叔叔本人不愿意为他安排工作,但他的下属早已经把加林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加林在填了一张申请表之后,就轻松地成为了县委的一名通讯员,也就是县的一名记者。 记者的职业对于喜欢文学的加林来说就是如鱼得水。他的努力和成绩也得到了上司和民众的认可,加林从此成为了县城里大名鼎鼎的记者。事业上已经进入轨道的加林,在感情开始需要选择了。他如今是一名记者了,是一名堂堂正正的文化人,而巧珍是一名农民,连字都不认识,他们现在的差距比以前当老师的时候还要大。 而在加林苦恼的时候,他高中同学亚萍出现了。亚萍是一名干部子弟,独生子女。他们俩在高中时就是很好的朋友,但由于毕业后亚萍在县里工作,而加林回到了农村,这使得他们俩没有相爱的可能。而现在,加林是记者,亚萍是广播员,门当户对。于是,在亚萍的攻击下,加林的防线很快就垮掉了。于是,亚萍以追求真正的爱情的理由与她的男朋友克南分手,加林也狠下心来与巧珍脱离了关系。 在亚萍和加林刚刚浸入爱河时,命运的玩笑再一次降临。巧珍痛不欲生,几个月后与邻村一个农民结婚了。克南同样痛不欲生,每天以砍柴解梦。但是玩笑并不是从他们俩开始,而是从克南他妈开始。克南他妈是县副食公司的领导,典型的女强人。看到儿子的女朋友被抢走,她即羞愧又气愤。在她的调查下,得知加林是通过走后门才到县里当记者的。于是克南他妈的一纸举报信,把加林打回了农村。 小说以加林回村的场景结尾,但故事并没有结束,路遥留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思考。 加林 24 岁,与我们年龄相仿。虽然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他面临问题也是我们如今面临的问题,他的成功,他的不幸,他的教训同样是我们现在或者不久的将来也会得到的。从加林的身上,我们读到了人生中事业与爱情这两个复杂的词语,也引起了不少的思考!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7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路遥十八祭
hjf306 2010-11-17 16:22
下午看到一条微博: 1992 年 11 月 17 日,他放下了手中的笔,留下《人生》留下《平凡的世界》,摘下茅盾文学奖,得到众多民间读者的拥戴,有捧有贬,穿过冷暖人间。默默一遍遍读着他、手不释卷的人们,一路走来,心里有个夸父逐日的背影,有片杜鹃啼血的残音。感谢你,让我们找回生活的诗情,振奋的英勇。路遥。。 原来路遥已经离开我们十八年了,不得不再次感慨时光之荏苒。记得第一次接触路遥的作品是在大二。当时有个书商在学校摆摊卖书,路过时刚好看到《平凡的世界》一书。之前就有位高中同学极力推荐此书,于是便买了本看看。毕竟是盗版的,厚厚的一本纸质粗糙字体也小,不过也就十几块。 刚开始看也不觉得如何,后来随着故事的发展,小说越来越吸引人。整天没事就窝在宿舍看,可谓是爱不释手。贫困的生活环境、对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那一段段纯洁而又真实的爱情,无不深深的震撼着我。原来小说也可以写得如此厚重。特殊的背景造就了各位角色的无奈,小说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难怪会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平凡的世界》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主人公面对困境时那艰苦奋斗、永不气馁的上进精神。这一点对当今的年轻人,特别是 80 后、 90 后们依然有很大的启迪。尽管我们生活中也有诸多不顺,但跟那个年代的人相比实在不算什么。很多人选择逃避选择堕落,可是主人公却选择了迎难而上,积极向上。时代背景、出身环境无法选择,但生活态度确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无论如何,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而后才能对其他人其他事负责。 路遥在颁奖典礼上发言时说: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壮丽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育了作家艺术家。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如此看来,路遥能写出《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优秀小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感谢路遥,感谢这位用心写作的作家,感谢他给我们留下了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其去看那些空洞的励志书籍,不如重拾《平凡的世界》,让心灵再次震动。让思想再次升华。希望在研究生毕业前能再读一遍《平凡的世界》,经典弥久愈新,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谨以此文纪念路遥先生。
个人分类: 情感体验|3987 次阅读|5 个评论
读《平凡的世界》,做平凡的自己
热度 1 abubob 2010-7-8 19:08
题记:在科学网潜水多日,始终不知该记录些什么。浑浑噩噩中已度过两年的研究生活(如果算的话),看看几年来80后层出不穷的新名称,新处境,看看书店中充斥的所谓成功学的种种书籍,真不知道作为我们年轻人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充满了希望,有无数成功的榜样被媒体发掘;这个时代同时充满了失落,富士康的年轻人,对小学生挥其屠刀的中年人。我们在被什么推动着朝前发展?是社会?是我们自己?是对世界的好奇,还是......?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先生写的一部小说,高中时读过,印象颇深。后来随着忙碌的生活,似乎忘记。最近忽然想起,推荐给大家,也许读完这小说,我们将对这平凡的世界有自己的理解,这平凡的世界其实不平凡。读书这件事随性,每个人读法不同,感受不同。我在这里也不发表对这本书的愚见,给出几个链接,都是一家之言,只是希望给大家一个概括。种种滋味,欢迎大家自己读后品味。 http://www.jyb.cn/book/rdss/201007/t20100708_373680.html http://blog.huanqiu.com/?uid-216708-action-viewspace-itemid-747124 http://book.jiage.cc/xinwen/169.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早晨从午后开始
liudongyang 2009-6-17 18:42
借用路遥先生一篇长文的题目《早晨从中午开始》,我的早晨从午后开始。 昨日清晨六点半起床,急忙赶到实验室,把准备好的试剂与器械装入泡沫箱内,与师弟赶到壕沟乘72车到武昌火车站东广场,转乘706车,到汉口北钢材市场又转乘293到中国家具CBD工地下车。急忙忙,花三个小时赶到采样的场子,一地失望,只有两头死牛,上午采不成样了。原和厂子老板说好,他信誓旦旦保证有初生的小牛,你尽管去,我给你安排。开了个玩笑,安排的是两头死亡的小牛,那细胞早死或者自溶了。 等待,只有等待。石棉瓦房子有风扇,还是小汗不断。武汉的天气已经开始大热,出门就是汗水,浑身发腻。保持形象,穿长裤,苦了自己,裤子已经粘在腿上。等到下午五点,对方告知此时没有电话打来就没有牛了。我们起身回去,刚坐了一站路,储师傅开着麻木(武汉对三轮车的称呼)追来,隔着车窗喊道有一头牛,我们慌忙下车,乘麻木回厂。采完骨头和小肠样品已经六点半,城郊的的公交车已经没有,储师傅又开车送我们到另一趟公交车站牌处。 暮色渐浓,华灯初放,两个爷们呆呆地坐在公交车上,彼此无语。看着豪华餐厅里暗淡的光,衣着光鲜的男女在进餐flirting。动了粗口,同样是年轻人,别人开宝马撞人,在冷气房中与美女进餐,我们却在奔波,什么世道?就这样的世道,认了吧,哥们。 坐717却昏了头,一直做到长江大桥南端,下了车,沿江滩匆忙赏夜景。赶上576回到兽医院已是夜间十点。开始做试验,与师弟穿插着做。瞌睡,混沌,差一点趴在水浴锅上睡了过去。按试验程序来,很机械的做着,脑袋已经停滞。样品处理完毕,接近凌晨五点,关了空调,躺在四张椅子拼成的床上睡到八点,师弟早回宿舍,我也挣扎着回去,一睡到下午两点。睡觉中间还有很多梦在打扰,起床一声叹息:真累。上年纪了,刚过三十,就这样不经熬夜。 下次安排周密一点,不能熬夜,国家不心疼博士生,自己还要心疼自己。健康第一,儿子还等着我挣钞票给他买新衣服,小家伙已经知道穿衣服挑挑拣拣了。
个人分类: 见闻评论|93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