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求知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也谈: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热度 1 lwg 2019-5-30 18:53
也谈: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今日拜读科学网张海霞老师博文《 教育能否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获知:在我国顶尖的北京大学中,不需要教师刻意去点,就能够燃烧、所谓 “自燃的”学生,大约比例也仅占10%。看到这个估计,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但却还是感到心痛!心情难以平静,跟帖如下: —————————————— 人,天生本性都是具备求知欲、好奇心的,也就是张老师此处所说,是 “自燃的”;至于其中有些人后来变成非“自燃的”,其实,都是家长或老师不懂教育、一味蛮干,坏了孩子(学生)胃口才导致的。这是我们国家教育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家长望子成龙之心极其迫切,压力传导到校长,进一步传导到教师,重压之下,违背教育规律的蛮干、毁人不倦后,上大学了,仍然有学生保有“自燃”性,太不容易了。 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幼教、小学、中学,最重要的不是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这个真不重要),而是要珍惜、维护、刺激发展好孩子(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不要以劣质发动机去替换掉孩子天生就有的优质发动机。 一个最好的、顶级的教师,应该是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敢于不给学生布置作业,不提硬性要求,刺激学生自己努力求知、不知疲倦、找很多作业去做的教师。 我对蔡宁老师《 劳动为什么会令人生厌? -从我的997人生谈起 》博文中的观点,深表赞同。学习,如果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探索、发现、品尝人类认识成果的过程,相信绝大多数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可得到保护,像蔡宁老师当年一样,爱上学习,涌现出更多像文小刚先生那样富有创造性的杰出人才(文革十年恰好是文小刚先生接受基础教育的十年,那时,学生学习完全是凭个人兴趣,几乎没有硬性作业要求)。 蔡老师、文先生的情况,虽然只是个案,但是,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貌似偶然的现象中,蕴含着符合人自然本性的必然。 当然,不布置硬性作业,对教师素质是一个极高的要求,不可操之过急,需要在小范围实验、形成较系统成熟的经验之后,再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2753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育是农业”
热度 3 lwg 2018-2-1 15:57
“教育是农业” (代总结) 临近期末,又要写总结。今年底就要退休,这个可能是我作为中学教师需要写的最后一份总结了。本想应付交差,但种种机缘巧合促使思考、想了很多,不吐不快,作为 36年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点杂感,代总结。 如果要用最短的语言陈述、总结自己从学生、到教师,关于教学的感想,恐怕还需要引用叶圣陶先生肯定吕叔湘先生的判断“教育是农业”。 教育是农业,就是说,它是“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生产过程”。不可“拔苗助长”!不可违背自然的认识发展规律!不可忘记孔夫子关于“道而弗牵”的忠告。 此处,“道而弗牵”之“道”,似乎应作“中了XX之道”的“道”,即“设局”、“创设情景”解;在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自然进入教师预设的思路(“道路”)。这是最高超的教育艺术。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就有一系列精彩的情景创设。例如,卢梭介绍了一个促使爱弥儿热爱读书识字的“道儿”,是这样的:在爱弥儿独自在家时,收到一封爱弥儿非常喜欢之活动的邀请函,等到家人返回、阅读邀请函的内容,已经错过了活动时间。这样一种精心的设计,其效果比一些不懂得教育规律的家长、教师的做法,何止高明万倍? 求知欲、好奇心,是上天赋予人这个物种最突出的一个性质;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方面,原本是自带“发动机”的。作为教育者,首先需要极度珍惜、爱护这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发动机”。不了解这一点的人,就如同没有取得驾照就不能开车一样,需要远离教育;在珍惜、爱护学生自带发动机的前提下,教育者的智慧主要在于:怎样利用学生自带的发动机,达到期望的教育目标? “弗牵”,比“牵”难得多——但并非不可能。例如,个人曾经有过一段担任“计算机课”教师的经历,为了达到让学生熟练键盘输入的目标,曾经自编小程序,使学生在输入一定量汉字后,自动显示所用精确时间。结果,竟然形成了学生比学赶帮超的计算机汉字输入练习热潮;有学生甚至自己在课外活动时间自费到学校机房,做十分枯燥的汉字输入练习(是允许玩电脑游戏的情况下,学生自主的选择)。 “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命题这个指挥棒,将学生导向“要点”;帮学生从纷繁复杂知识点中找出“要点”,能够“异中见同”。不必追求学生掌握细枝末节内容,使学生偏离“要点”。 “教育是农业”,还意味着,只要作为“要点”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了根,它是可以自然生长的。减负,是有巨大潜力的。
4485 次阅读|6 个评论
保护学生兴趣更重要!
热度 2 lwg 2015-11-24 17:55
保护学生兴趣更重要! 半个多月前,拜读欧阳峰博主《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下)》博文,对其中一句话——一旦把孩子的兴趣变成了对他的要求,让孩子觉得是 “ 要我做 ” 而不是 “ 我要做 ” ,那个兴趣会很快消失的——深以为是,跟帖如下: 李维纲 2015-10-30 09:55 一旦把孩子的兴趣变成了对他的要求,让孩子觉得是 “ 要我做 ” 而不是 “ 我要做 ” ,那个兴趣会很快消失的。 ———————————————————————————————————————————————— 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博主回复 (2015-10-30 20:16) : 是的。有时候宁可放弃一些 “ 提高 ” 的机会,保护兴趣更重要。 但是,极为遗憾的是,明了这一点的教师太少了。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自己,是在恢复高考之后、来自家庭和社会强劲“要我学”压力下成长起来的人,教师自己都没有体会过 study 本身的巨大乐趣,以为学习是苦差事,信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按照“苦教苦学”的榜样,辛辛苦苦地将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好奇心”摧毁掉。这是我们中国习惯沿袭旧时代学习“圣人之言”(要求不走样)方式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巨大人类智力资源开发方面最要命的偏差。 作为教师,最大的教育智慧应该是:不要求学生做,却能激发起学生自己要做、要研究、要思辨的强烈兴趣。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驾车者”,而不是“拉车者”。
2348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当今时代的求知欲
xiaoxinlong2012 2014-1-3 02:23
求知欲是指追求知识,探求未知真理的欲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在以前知识贫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及其崇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闻而夕死”亦在所不惜。但是审视如今的时代,求知的欲望似乎不再像以前一样强烈。这个时代正在发生变化。 我们所处的时期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没有人能将所有的知识掌握。但是互联网却能汇集几乎所有的知识,我们的知识不用装在大脑中,只需装在电脑里,等需要的时候谷歌或百度一下。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持求知欲?通过上网搜索一下获得知识是一件受人敬仰引以为豪的事情么?当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因为知识来得太简单了。一种欲望就是一种动力,真正的动力不是只来自一小撮科学家,而是藏于广大人民群众。但现实是,大多数人都各自过上自己的小日子,规规矩矩地一天天度过,求知欲望的火焰在心里慢慢熄灭,创新的种子亦没有萌发。我们的这种悲剧或许在孩提时代就已经注定了。父母都希望我们是个乖孩子,言听计从,守规矩。中国正在大力提倡创新,创新的种子都来自于各个家庭,但是如果这种家庭观念不改变,何以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 物质横流的年代给我们追求知识的心蒙上了阴影。车和房是这个时代的热门词,它是结婚之必备,立业之象征,梦寐以求却可望而不可及,引无数小青年尽折腰。当代人似乎更现实了,物质上的财富看得见摸得着,更真实;精神上的财富看不见摸不着,很虚无。难怪我们求知欲冷淡,求财欲倒是旺盛。我们引以为豪的不再是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拥有金钱的多少。普通老百姓这样想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中国的科学家们引以为豪的不再是具有多少科研成果多少贡献,而是拥有多少项目和经费。如果他们都这样想还这样做,中国的科研就没救了。不可否认中国学术界存在很多弊端的,但埋头专研兢兢业业的研究员还是大有人在的。 从个人层面,求知是为了个人素养提高;从国家层面,求知是为了国家进步。尊重知识,崇尚科学,求知欲推动社会进步。中国已经不再满足于“中国制造”,开始准备“中国创造”了,希望若干年后出现“中国创新”。
3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生夜话
duke01361 2013-10-19 22:21
师生夜话 潘学峰 谈起“师生 我首先想到的是韩愈的《师说》,其次想到是自己所曾经遇到过的教师,包括小学时候的老师,初中时候的老师,高中时候的老师,大学时候的老师,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位美国的教师同事和澳大利亚的一位教师同事等等,再其次就是回想自己作为大学教师,研究生指导教师等等所曾经历过的一幕幕场景。 说实话,本来在我的人生规划中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一名教师,我的理想职业是做一位医师,确实我也做过很短一段时间的医师工作,而且是在正规的医疗单位,而且也有医师职称。之所以后来我放弃了医务工作,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我工作的廊坊看上去不如北京好;二是我觉得医师这个职业过于按部就班,这与我旺盛的求知欲不搭界。所以后来我还是去了北京,进了中国科学院。总之,我从来就没想过要做一名教师。 之所以后来从事了教育工作,这多少有些“迫不得已”,或者说不得不做这个工作。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2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孩子的评语
热度 1 sue 2013-1-11 18:57
给孩子的评语
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手册规定一个月给孩子一次,鉴于小小家伙的近期表现,给她如下评语: 你的求知欲让我们欣喜,你的绘画能力让我们惊异,你的跳绳水平让我们无语,你的伶牙俐齿让我们哭笑不得,你的所谓的道理让我们无头无序。不得不说,你很有趣。能讲科幻般的故事,能问非常有趣不靠谱的问题。呵呵! 我不知道你看了什么感想?哈哈!
29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什么话不可以和上司讲
lcj2212916 2012-11-28 22:35
纵是你跟上司的关系再好,人际关系处理的非常好。 记得职场如战场,有些话绝对不能说的。 技术关必须过“技术我不在行”。要明白“科学技术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的道理。 一方面,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加强学习; 另一方面,过分谦虚就是骄傲。要积极表现自己,随时跟同事们露几手。 工作要及时汇报 “我没啥新内容要汇报”。对自己从事的事情保持沉默或言语不多,给老板的信号是“你工作投入不够”。 老板欣赏的是创新和效率。 勇于承担错误 “不是我的错”。当公司或团队中发现一个问题, 即使与你毫不相干,也千万别说“不是我的错”。 因为这个问题肯定和老板有关。此时应该尽量帮助出出主意,这也是表现能力的一个机会。 勇于创新 “这事没法做”或“这事一直就是这么做的”。面对难以应付的工作应该努力寻找处理途径,帮助老板理清思路。 不甘现状 “目前境况令我很高兴”。此类话语的潜台词是:“我不愿尝试新的任务。” 不戴高帽子 “我需要一个更大的头衔”。在如今的职场中,头衔不能直接体现你对公司的贡献和价值。“ 做出业绩”应摆在首位,“寻求位置”则应放在最后。 服从安排 “我效率很高,从不加班”。员工应该从来不计较投入的时间,埋头工作,了解公司和客户才最重要。很多重要信息及策划通常都是在“非上班”时间发生的。
2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漫谈(75):求知欲能培养吗?
热度 15 sqdai 2012-8-27 08:35
三天前,有一位博友发短消息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求知欲能培养吗?”我做了如下简要回答: “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细想过,说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 求知欲主要与人的个性特征有关,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心的人求知欲就强,而好奇心经常是与生俱来的。 2) 激发求知欲的动力在于这样的认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知识是不可穷尽的,而个人的知识永远只是沧海一粟。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不断追求知识。 3) 求知欲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主要取决于人生态度,如果想在世上有所作为,比如说,在科学事业上做贡献,就需要对遇到的问题冥思苦想,并立意解决它们,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知欲。 4) 培养求知欲的途径在于不断思考、学习。遇事老是问一个‘为什么’,搞清一个问题后,又思考新问题或追求更深层次的答案。久而久之,就会有越来越强烈的求知欲了。” 我觉得这位博友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且有一定的普遍性,这里想对上述说法做一些进一步发挥,与博友们讨论。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科学家的主要性格特征 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和《发现的种子》两书中分析了科学家的特质,我在博文《浅议杰出科学家的性格特征》里对此作了一些归纳和发挥(见链接),所列举的六条中,第一条就是: 超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他们渴望了解世界的万事万物,急欲揭示观察到的现象的本质和成因。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不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更是为了满足自己另辟蹊径出奇制胜的强烈愿望,亦即,用全新的理论或方法诠释潜在的事物真谛。 这里可以举出很多范例。爱因斯坦自幼就对周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面对一只普通的罗盘,他浮想联翩,很想弄清其中的秘密,及长,更是对宇宙运行、运动变化怀揣无限遐想,成为他研究相对论的动力。爱迪生从小就是“闯祸胚”,见到各种好玩的机件重要进行拆装,好奇心是他成为大发明家的主要缘由。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出生于山东荣成的一个偏僻小村,村里连完小也没有。他从小就有无穷的好奇心,上中学开始,一路公费,在大学里,他与三五同学建立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微社”,如痴似醉地探求各种知识;获得中英庚款留学机会之后,他先后师从哥廷根学派传人辛吉教授和冯 • 卡门教授,在加州理工学院,他对现代航空中的热点问题——突破“声障”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解决这一难题,在冯 • 卡门的指导下,他与钱学森并肩战斗,提出了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新概念,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贡献。 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奇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遇见的不少孩童,会对所见到的事物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飞机是怎样上天的,等等。有些孩童就不爱海阔天空地“胡思乱想”,这就是天性的区别。 求知欲可以不断激发和培养 那么,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否决定了一切呢?求知欲能否不断激发和培养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苏格拉底的名言:“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激发求知欲就应以这样的认识作为出发点。(见链接) 正如大哲学家罗素所说 :“ 苏格拉底胸怀坦荡地承认 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归根结底更重要的是人应该求知。对利害得失无动于衷的探索就是 善 。 ”你看,两千多年前,这么有学问的苏格拉底就承认自己的知识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也就是说,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要对利害得失无动于衷,不断地求知、探索。这才是大学问家的风采!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就将成为前进的动力。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我们还应该牢记先哲朱熹先生的理念: 读书先立志。 他说:“ 百学须先立志。 ”“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他还强调:“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也就是说,先要立下雄心壮志,努力修身养性,然后才是学好知识,投身实践。因此,他力主:“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对于不少新生代学子来说,在立志方面想得不够,学习缺少动力,这是值得重视、亟待解决的问题。(见链接中的文 ) 有了宏大的志向,并时刻记住自己再学问上的不足,就可以不断增强自己的求知欲。 学海无涯 天道酬勤 培养求知欲的途径在于不断思考、学习。 正如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所说:“ 读书不可尽信尽信书上所言, ……而应推敲细思 。”对于我们所面临的任何问题,都应该勤问“为什么”,而且孜孜不倦地刨根问底。这方面,周培源先生是我们的楷模。 周培源先生在相对论和湍流理论两个领域都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尤其在湍流研究领域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在攻关,他有一条数十年信奉的十六字秘诀那就是: “ 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 ” 。他曾说过,他的天分并不高,靠着勤奋,才取得成功。 周培源先生自清华学校 ( 今清华大学 ) 的高等科学习期间进行三分角的科学研究开始,从事科学研究近 70 年,所研究的科研课题近百个,几乎全都是他自己独立思考选定的。 1927 年周培源先生赴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曾有一位英国教授向他建议了一个博士论文题目,经过仔细考虑后周先生觉得该题目数学性太强,而自己对物理尤其是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极大的兴趣,最后周先生自己选定了一个题目,并围绕这个题目写出了题为《在爱因斯坦引力论中具有旋转对称性物体的引力场》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得到答辩老师很高的评价,加之平时学习和科学研究成果特别突出,因而获得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的最高荣誉奖 Summa Cum Laude 。独立思考的良好学术品质使得周培源先生还是一位 敢于“超过老师”的“不唯师、不唯书”的人,即使是在爱因斯坦这位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面前,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曾问过爱因斯坦:你的理论中所用的坐标,是属于哪一种时空的?爱因斯坦没有回答。虽然周培源对爱因斯坦十分崇敬,但他不赞成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关于坐标意义的见解,也不同意爱因斯坦的部分哲学观点。他认为爱因斯坦对所发现的物理规律表示意见时,经常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周培源先生还经常规劝他的学生要敢于超过他自己,不要被他的思想所禁锢。 总而言之,求知欲是可以培养的,需要的是不懈的努力。 写成于 2012 年 8 月 27 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浅议杰出科学家的性格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4282.html 学习漫谈( 4 ):“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3446.html 学习漫谈( 1 ):“为学如撑上水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2349.html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4809 次阅读|37 个评论
热度 1 tanzhh 2012-5-18 17:40
在70岁时拥有:80岁的智慧,40岁的精力,30岁的体魄,20岁的生理,10岁的心理,1岁的求知欲。
184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零开始
bricklayer 2011-2-3 11:43
成功者的哲学总告诉我们:从零开始。 什么是“从零开始”? 为什么要“从零开始”? 如何“从零开始”? 什么是“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就是忘记以前的所有,不管你以前多么的不幸还是何等地辉煌过,无论是对自己一无是处或一无所知而痛苦自责,还是自以为学识渊博无所不能而洋洋自得,以一个初学者的心态,重新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一步一步做。 为什么要“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用什么好处? 一. 以从零开始的心态,觉得世界是多么地新奇,保持一份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你会非常快乐。 二. 以从零开始的心态,能够使以一种非常简单的心理看问题,这样能够摆脱很多心理上的缚束,心放得开,因此更具有创造力。 三. 以从零开始的心态,在你做一件事毫无信心的时候或觉得厌烦了的时候,能够使你能够保持长久的耐心和信心。 四. 以从零开始的心态,能够使你胜不骄,没有永恒地终点,终点即起点。 五. 以从零开始的心态,能够使你败不馁,心里上告诉自己,“怕什么,我才刚刚开始”。 《道德经》第一章有一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我觉得如下这种解释更为合理: 如果我们对一件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我们就想探探它的深渊高妙何在;当对它有所了解的时候,我们就急切地想看看它的尽头(或终点)在哪里(徼,有“边界”的意思 )。 想想我以前我看一本大厚书的时候,刚开始还是觉得挺有信心的,想探求这书中讲了什么高深奥妙的道理或技术;当看着看着,就没什么耐心了,总不时地往后面翻,看看还有多少页,总是感叹,“看不完了,还有这么多”。 如果做到从零开始? 太极拳动作本身简单,更是一个考验人毅力和耐心的时候。如果你每次都以一个初学者的心态,你定能坚持。 下面看一则苏格拉底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大家一定惊叹柏拉图的意志力。具有耐心和意志力很简单,忘记昨天所成,把自己当成一个三岁小孩,从零开始。简单好奇的眼光看问题,你不仅快乐,而却还能得到意外收获。多么划算阿。 难怪说真正的大师都虚怀若谷的; 难怪苏格拉底常说,“我自知一无所知”; 难怪Steve Jobs告诫我们: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在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失败或失去耐心了的时候,请告诉自己:“我本来就笨,本来学得慢,大不了重新开始做,做一百遍一千遍,我就不相信做不好。 大智若愚的道理懂了吗?
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