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技术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教育技术学科定位问题研究》阅读笔记:广义教育技术学定位
xxxy2011 2015-10-24 10:47
《教育技术学科定位问题研究》阅读笔记:确立广义教育技术学定位的原因分析 By M-JJ 学科的定位问题直接决定学科研究的问题领域。所以,研究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定位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问题,是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关键。确立广义教育技术的原因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确立广义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定位的必要性。 (一)狭义与广义教育技术定位 狭义的教育技术定位是指采用狭义技术定义的教育技术的定位。典型的狭义的教育技术定位就是媒体论或现代媒体论。 广义的教育技术定位就是基于技术本质的教育技术定位。之所以有这样一种基于本质认识的定位称为广义教育技术学,是为了与我国目前定位在媒体上的比较狭义的教育技术定位形成对照。 (二)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有目的的。是人类为了达到自身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的中介。 技术是智慧的。人通过技术解决问题,技术它就不是盲目的,但是技术肯定是要经过试误。技术不仅是系统的利用科学知识或经验,而且还需发现或创造性的提出科学知识或经验有效的用于实践原则、方法等,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应用,体现人类的智慧。 技术是整体的。技术是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它一定是针对问题的。技术应当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的问题解决的方案。 (三)从狭义到广义的教育技术定位的发展 1 、采用主观性角度定义技术的教育技术定位 这样的教育技术定位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技能论和技巧论。部分有经验的教师,他们凭借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把自身作为“媒体”,而不愿意去使用先进的技术工具。 2 、采用物化形态(或部分物化形态)技术定义的教育技术定位 这样的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媒体工具说”。单纯的从利用媒体的角度企图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现在信息技术在教育当中的作用,似乎认为,只要信息技术用到教育当中去,教育就信息化了,学生就进步了。这很显然是很狭义的。 3 、采用“部分物化形态 + 部分智能形态”技术定义的教育技术定位 部分物化形态:现代教育媒体 部分智能形态:媒体教学方法、教育理论或系统方法的指导 南国农《电化教育学》中定义电化教育。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现,包括:( 1 )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 2 )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 3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 4 、采用“全部物化形态 + 部分智能形态”技术定义的教育技术定位 全部物化形态:是指所有用于教育的物质工具 部分智能形态:是指系统方法或技术,以及相关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尹俊华先生的《教育技术学导论》中指出:广义的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 (四)确立广义教育技术定位的原因分析 1 、狭义教育技术定位导致出现的问题 ( 1 )导致研究程序上的错误。常见于以“电化教育”为职业的人群中,由于他们致力于推广“电教手段”去找问题,而不是针对问题去解决,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 2 )在教学中产生“为了用媒体而用媒体”的现象。有的学校会作出规定,要求教师在每堂课中以用多少百分比的时间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了完成这个“硬性任务”,一些教师就会盲目的使用,而不是根据教学内容去选择,这违背了教育规律,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教育教学问题。 ( 3 )“重形式不重实质”的倾向。比如:目前在我国出现了许多“网络教育学院”,它的实质是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来缓解教育者的需求与我国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教育的大众化。但现在只注重网络是传递的形式,而没有看到它的实质。 ( 4 )机构重置,造成资金、设备、人员的极大浪费。狭义的教育技术定位,把电话教育所指的媒体局限在幻灯片、投影等方面,不包括计算机网络。于是,各个高校就再有电教中心的基础上又纷纷成立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等许多的中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以前的电话教育机构是不愿意改名字,于是一些计算机中心就另起炉灶,打起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牌子,这样就造成了机构的重置。 ( 5 )研究队伍分散,研究质量打折扣。因为狭义教育技术定位的局限,从事教育技术实践和研究的人员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使得研究的合理性打了折扣。 ( 6 )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和理论形成收到了限制。狭义的教育技术定位,使得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也很狭窄,这样必然局限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 2 、技术的发展与分工的结果 ( 1 )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对技术的理解也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技术的定位是基于技术,那么技术的发展就必然使得教育技术不断的发展。 ( 2 )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对社会的分工产生影响。从最初使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至今,教学软件的制作。教育技术一方面为企业培养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的人员;为学校输送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学科也需要“生产和传播”教育技术知识。 3 、教育问题复杂性的要求。教育领域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领域问题非常多。我们需要采用针对复杂问题的整体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4 、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的需要。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可能不适合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这就需要一些媒体的辅助和一些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否则培养出的学生很难走出学校;单纯靠先进的媒体,不见得适合所有的学生,工具不过是教学策略中的一方面。利用系统方法来更好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而体现了教育技术的目标,改善教育教学的过程或实践,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而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越来越让我对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的认识更加的深入。教育技术学中的“技术”,不光辅佐于教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教育。教育必须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不断地发展,更好的配合于技术。教育技术学学科的任务就是提供教育技术知识和理论,培养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人才,从而大面积的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它需要让抽象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在这些任务展开的同时,需要体现的是“人”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关键性。由于教育技术学它自身的领域的五个范畴,每一个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只能在其中的一个范畴或环节中工作。但又必须要求每个工作的人都要清楚广义教育技术学的定位。从这种整体的思想出发,再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才是最合理的方式。这就进一步要求人要用系统的方法去看待和处理教育技术学中的问题。其次,还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技术学具有艺术成分。无论是在教学媒体的开发,还是教师在教学中经验的即兴发挥,都是教学艺术。教育技术学中的艺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从书中读到美国的教育技术学注重“技术”,而中国注重“理论”,进来中国也开始慢慢偏向技术。不难看出,技术的发展需要人类学习的不断进步,而教育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那么人就是技术与教育技术之间的桥梁。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系统的认识和学习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更好的拿来实践。用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相关去解决教育中的问题,还可以用来发展企业绩效。所以,教育技术学的存在是必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发展未来是光明的。我们每个学习教育技术学的人都是幸运的,因为你所接触的东西是新兴的,是充满希望的,是面向未来的。学习好教育技术学可以更好的指导于教育的实践,解决教育的问题。还可以去更好的辅助传播业的发展、企业的未来发展等,可见这门学科的强大性。这就更加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要去深入的了解这门学科,还要要求自己在于艺术、科学、哲学等领域的不断地去学习。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2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计硕士、机械工程硕士、思政类博士等高校教师急聘(求扩散)
热度 1 jiangxinduyin 2015-6-29 20:35
虽说已经进入招聘淡季,但任然有少数岗位没有招到,具体如下: 1、河南商丘学院急招会计学硕士一名,专硕也可以,男女不限,年薪6万左右。 2、荆楚理工学院招聘思政类,农业种植,经济,计算机,广播电视,艺术类,医学类的博士; 3、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汽车,交通类的博士; 4、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招聘教育技术学,机械工程硕士,最好男生; 5、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招聘教育学,心理学,比较文学的博士,或者男硕士。 简历投递邮箱: yykj1502@163.com 咨询热线:18717154622 杨老师 信息真实可靠,望大家帮忙转发扩散一哈,也算是帮广大求职者做点好事情!~谢谢
17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教育技术学国外期刊
yingyang99 2012-9-18 13:28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JETAJET) - a refereed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research and review article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technologies,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related area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JETBJET) - provides readers with the widest possible coverage of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and training technology. Subscription required.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CJLTCJLT) - a peer-reviewed, scholarly journal published 3 times annually by AMTECAMTEC.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 - international, peer-reviewed journal which leads the field in its total dedication to all mat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computers in language learning (L1 and L2). It provides a forum to discuss the discoveries in the field and to exchange experience and information about existing techniques. Computers Education - journal discussing the educational aspects of computers.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 articles emphasize the practical aspect of any application, but also tie theory to practice, relate present accomplishments to past efforts and future trends, identify conclus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and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and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a quarterly journal which seeks academic articles on the issues affecting the developers of educational systems and educators who implement and manage such system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view - publication which is designed to provide a multi-disciplinary forum to present and discuss all aspect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all learning environments. From Now On (FNOFNO) - journal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engaged learning and literacy. Interactions - termly electronic journal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rvice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This web-based publication aims to keep staff informed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methods, media, support and innovation going on... Interactive Educational Multimedia - journal intended as a space for dialogue and reflection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 focuses on quality research and presents articles about ongoing programs in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 ...encourag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any aspect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Interpersonal Computing and Technology Journal (IPCT-JIPCT-J) - focus is o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the pedagogical issues surrounding the use of computers and technology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 publishes peer-reviewed essays, reviews, reports, and research articles that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s, problems, and research associated with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 a refereed journal published quarterly by th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for Teacher Educators (SIGTESIGT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ISTE). The journal provides a forum for sharing information among departments, schools, and colleges of education that are confronting th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providing computer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for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 a refereed journal discussing the use of computer-based technologies at all levels of the formal education system, business and industry, home-schooling, lifelong learning and uninten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aim is to stimulate and represent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discussion in the field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research contributing to practic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with media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ST) - international peer reviewed journal o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 (JILRJILR) - publishes papers related to the underlying theory, design,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and impact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 (JIME) - publication discussing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 publishes articles that report on original research, system or project descriptions and evaluations, syntheses of the literature, assessments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theoretical or conceptual positions that relate to educational computing.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 provides a forum for scholarly discussion on topics relating to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 Journal publishes book reviews, editorials, guest articles,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s, and reactions to previously published articles. Journal of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JTATEJTATE) - serves as a forum for the exchange of knowledge about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er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Technology (LLTLLT) - a refereed journal for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ors. Meridian - electronic journal dedicated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The New Curriculum TNCTNC - designed to provide essential resources to help teachers integrate technology into their classes, including annotated links and a biweekly column or two on practical tech-integration ideas. You will also find columns on issues, such as leadership and school policie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 successful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t schools. Teaching English with Technology - journal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Teaching Horizons in Education (THE) Journal - longest running, most widely read education technology publication... TECHNOS - online version of the Agency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Journal. 美国《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ttp://www.aect.org/Intranet/Publications/etrd/5302.asp 美国《教育趋势》Tech Trends http://www.aect.org/Intranet/Publications/techtrends/4903.asp 美国《教育技术评论》AACE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view) http://www.aace.org/pubs/etr/issue4/index.cfm 美国《技术和教师教育》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http://www.aace.org/pubs/jtate/default.htm 美国《数字化学习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e-Learning http://www.aace.org/pubs/IJEL/default.htm 美国《数学与科学教育计算机应用》Journal of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ing http://www.aace.org/pubs/jcmst/default.htm 美国《交互学习研究》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 http://www.aace.org/pubs/jilr/default.htm 美国《教育多媒体和超媒体》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http://www.aace.org/pubs/jemh/default.htm 美国《儿童教育信息技术应用》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ldhood Education http://www.aace.org/pubs/ITCE/ 《欧洲开放与远程教育研究》?European?Journal?of?Open?and?Distance?Learning http://www.eurodl.org/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IJET) http://www.ao.uiuc.edu/ijet/ 美国《教育技术与社会》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 http://www.ifets.info/ 《美国远程教育》The America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http://www.ajde.com/index.htm 美国《语言学习与技术》Language LearningTechnology http://llt.msu.edu/ 土耳其《远程教育在线杂志》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http://tojde.anadolu.edu.tr/ 土耳其《教育技术在线》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ttp://www.tojet.net/ 澳大利亚《教育技术杂志》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ttp://www.ascilite.org.au/ajet/ajet.html 加拿大《学习与技术杂志》The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http://www.cjlt.ca/index.html 加拿大《学习的先进技术》Advanced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http://www.actapress.com/Content_of_Journal.aspx?journalID=63 《英国教育技术》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ttp://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journal.asp?ref=0007-1013site=1 英国《技术,教学和教育》Technology,Pedagogy and Education http://www.tandf.co.uk/journals/titles/1475939x.asp 英国《开放学习》Open Learning http://www.tandf.co.uk/journals/titles/02680513.asp 挪威《开放实践》Open Praxis http://www.openpraxis.com/ 马来西亚《远程教育研究》The Malaysi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http://www.usm.my/journal/jpjjm/index.html 澳大利亚《继续教育研究》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http://www.tandf.co.uk/journals/titles/0158037X.asp 印度《开放学习》Indian Journal of Open Learning http://www.ignou.ac.in/ijol/ijol.html32
个人分类: 资源|1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教育技术学遇上后现代
热度 2 xxxy2011 2012-6-21 20:18
在当今后现代思想风靡各个研究领域,自然,教育学的下属学科教育技术学无法逃脱该思想的影响。接下来笔者将从后现代的起源出发探究其特点,再结合后现代的特点与教育技术学做相关讨论。我们要理解后现代,不得不首先弄清楚现代性问题,因为现代性是后现代诞生的土壤。而要清楚分析现代性土壤则应该追溯到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法文: Si è cle des Lumi è res ,英文: the Enlightenment ),通常是指在 18 世纪初至 1789 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启蒙计划”认为,无知是所有人类迷信的根源。人类若想走出迷障,迈向幸福进步的大道,就必须去除无知,代之以科学知识。而要去除无知,解除迷信、神话等的魔障,就要诉诸于人类的理性。 早在启蒙运动之前, F.BACON 即指出,人类能认识是世界越多,就越能脱离愚昧,迈向幸福。因此,知识就是力量。而外在的物理实在只要经由量化处理,转化为客观知识,就能为人类理性所认识。而想要将纷乱的万事万物统一于客观简易的法则知识,就要掌握并能运用合适的方法。 近代哲学之父 R.BESCARTES 提倡一种严格的方法论,主张可被认识的世界必须是可以由理性的、客观的方法所证明。透过此种方法,能够发现唯一的真理,并获得可以掌握并驾驭世界万物的理( logos )。而价值、判断、意见、解释、情绪等主观的性质、都仅是人类对世界的非理性连思结果,是不可靠的,都必须被排除在客观的科学知识之外。启蒙运动以来的认识论即遵循着上述信念,强调建基在科学理性知识上的社会才有无限进步的可能,唯有人类走出了蒙昧,了解自身及世界,才能使生活更加美好。 Kant 在《答何谓启蒙》一文即指出,启蒙即使人超脱自身所招致的未成熟状态;而所谓的未成熟状态系指无人知道即无法使用自己的知性的无能,其原因并不是缺乏知性,而是缺乏使用知性的决心与勇气,此乃归因于个人的性情与怯弱。他因此要求勇于求知。 二、启蒙运动与教育 作为启蒙之子的教育即依循启蒙现代化的路线,认为透过教育可以协助个人从无知及迷信中解放出来,并以理性的能力来转变自己及所居住的世界,创造出一个满足个人需求的社会生活形式。即如 sipinoza 的格言:若我知道真理而你不知道,改变你的思想与方法是我的道德责任;我没有去做这件事的话,那是残酷且自私的。点出了教育在启蒙与解放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即是启蒙现代化的核心。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都是建基在现代性基础之上。教育可说是将启蒙现代性的大叙述,即批判理性、个人自由、进步及有益的改变等启蒙运动理念的具体化与实践的媒介。即如 lyotard 所指出,现代性计划深刻地与教育活动纠结在一起,现代性相信所有领域的进步将会解放人性整体,从无知、贫穷、落后、专制……尤其是要感谢教育,是它生产了经启蒙的公民,而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而十九世纪以来, A.comte 与 J.s.mill 等实证主义学者,更本着启蒙运动的现代精神,主张从可获取证实的经验观察中去建立人类行为间的因果解释,形成普通的法则以供预测人类未来的行为。这种实证主义的主张,为二十一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所继承,其提倡方法论的统一( methodology unity ),主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方法论上的统一,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若要进步,就必须采取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标准。至此,现代性认识论的观点达到最高峰,形成一种研究典范( paradigm )。 此种现代性的研究典范,强调的是科学真理获得的必要性与客观价值中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受此种思潮之下,也以经验 - 分析( empirical-analysis )的实证研究为取向,主张建立类似自然科学的严谨教育科学。经验分析的教育研究学者将教育现象与自然现象等量齐观,认为教育现象也可以透过观察、描述与实验等不含个人主义经验之价值中立的研究方法来寻择出内蕴的规律。教育的目地就在于掌握这些法则,以预测并控制人类行为。 三、现代性的怀疑 然而不仅 教育 现象,甚或更广泛而言,一般自然现象是否存在有规律性、因果性?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即遭受许多的怀疑(杨深坑)。 F.Nietzsche 即对于启蒙运动此种理性至上的现代观点提出批判。其反对理性规律的太阳神阿波罗( Apollo )精神,颂扬酒神戴奥尼修斯的情感与意志,并诉诸生物论的立场,强调物种的强力意志( will and power ),以彻底瓦解启蒙运动想要追求的理想与真理。 W.Windelband 与 H.richert 等新康德主义论者则反对实证论者将精神科学( Geistewissenschaft )等同自然科学( Naturwissenschaft )的看法。他们认为,自然科学已精神科学间存在着根本区别,人类的实在是不可化约,科学应透过不同的方式来研究实在。因此研究方法有所谓的概括性方法与个体性方法的区别,而可将科学分类为合乎规律的科学与个体叙述的科学或是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 W.Dilthey 即本着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提出一种生命表象—理解—经验( Ausdruck-Verstehen-Erlebnis )的精神科学方法模式,而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典范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他认为自然科学系处理感官的事实,精神科学则在处理内在经验。自然科学的探究可以诉诸普遍性的因果法则来加以解释,精神科学的研究则要诉诸意义的理解。精神科学是从生命的整全性 观点 出发,其基础在于体验、生命表现与理解三者之间的紧密连接,因而要透过对他人生命表现的理解,再经验其生命内涵( Kunzman , 1991 : 180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critical theory )反省西方社会自启蒙以来,理性的过度发展反而造成人类主体性( subjectivity )失落及意义形态( ideology )的蒙蔽。所谓自由多元的社会其实已形成一种由意义形态宰制的单向社会( one dimensional society ),个人在此种社会情境下已失去反省批判能力,思维被规格化与标准成为单向度人。因此他们主张揭露隐藏于社会文化传统与语言背后的意义形态,而注重于对实践层面所在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进行分析与批判,对于人们进行再启蒙。 早期批判理论学者如 M.Horkheimer 及 T.Aorno 承继了 M.Weber 对启蒙保持的悲观态度,指出启蒙理性的不断高涨,已经扭曲了人类本性,并将生活世界( life-world )统合为一个单向系统,看似人类更自由了,其实反过来被宰制了。他们认为,启蒙现代性原有两种精神:一种是人类精神价值的创造和确立为旨意,力图改变人类被奴役状态而向理想之境遇进的人文理性;一种是使人陷入计算、以数字量度自然并欲以不变的原理则掌握自然连动的律则,进而宰制自然的一种工具理性。此二者在早期的启蒙思想家和谐统一,表现出自由、理性、秩序与社会公正的追求。然而,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打破了二者和谐统一的状态,科技客观进步的形象排斥了自由、人权,而已标准化、规格化、工具化、操作化,以精确性为唯一标准对人文理想大加讨伐,垄断了所有生活世界,并造成技术统治的非人化倾向。此种启蒙理性的辩证历程,正如 Homer 史诗 Odyssey 说明人类理性开展的过程。 Odyssey 在海上漂流十年间,经历了无数艰难与迷信,不断的籍由牺牲、欺骗、策略、交换与计谋等来脱离险境,最终得以回返家园。 Odyssey 的航海记正表现出了人类理性开展的变重辩证意涵:一方面透过不断抑自我、屈服于自然之下而保全自我与开展自我;另一方面,航海又可视为是理性的一种非理性冒险;是以人类理性即在于理性与非理性活动间不断地辩证发展。 亦即,人类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学习宰制外在自然,欲也打断了人与自然的连接,而反过来牺牲了自我的内在本性。理性原为解除世界魔咒(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但过度发扬的结果,反而割裂了个人与外在自然间的关系。换句话说,理性为了自存而不断无限制发展的结果,已经超过了个体自存所需要的程度,反而形成一种宰制外在的力量,其又反过来压抑了人的内在世界。结果启蒙原意在解除神话,但是启蒙自身最终欲又成为另一个神话。亦即,人类运用理性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而回过头来控制人类自身,科技越发达,人的物化与异化程度就越深,失去的自由与理性也就越多(王岳川)。 批判理论虽然对于启蒙运动进行了批判,但如 J.Habermas 等人仍然认为启蒙现代性计划路线是正确的,理性的宣扬以追求真理与知识仍为必要的。而教育在此种形态下,乃为捍卫民主理性社会与协助个人脱离愚昧,迈向理性的重要机制。如前所述,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系继承了启蒙运动对主体中心理性的论述,建基于理性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假定上,要求人类心灵的解放,启蒙以来的教育观遂成为人文主义( humanism )式要求心灵解放的大叙述。因此,教育理论与 实践 的研究逐导向对于社会、科技与主体的判断,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政治、社会、经济间存有密切的关系;但教育并不是社会现状的合理化工具,而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批判取向的教育学即是尝试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了解教育活动背后可能存在的意义形态、宰制关系,意图透过教育活动的实施,来启发受教育者的批判意义,进而促发教育实践来改造社会及提升自我,进而解放与启蒙。 四、后现代主义 80 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更高地批判启蒙的精神,然而走得比批判理性论更加极端,不仅批判了启蒙现代性计划,更主张应完全放弃启蒙的思考模式,以一种瞬时的、平面化的感官逸乐模式来面对瞬息万变的后现代社会( postmodern society )。 后现代的特色与性格具体将自身表现在对于启蒙运动的嫌恶与质疑上,因而对于启蒙理性追求整体性( totalily )、同一性( identity )、主体性的现代性传统,均予以反对;而以一种断裂性、平面化、非理性与反主体的话语,向当前的各种研究提出质疑与挑战。其反对现代性对于知识论上有任何假设、驳斥方法论上的任何约定、摒弃了对知识的任何宣传,进而推翻真理、反对方法。 M.Foucault 在《何谓启蒙》( What is Enlightenment? )一文中,即批判了自 Kant 以来的启蒙观点。他认为 Kant 强调理性批判的启蒙观点将会落入永恒的先验观念论(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之中,而这种启蒙理性正是 Foucanlt 等后现代思想家所要颠覆的。 Foucault 因而主张,启蒙应该是一种态度的不断活跃,一种哲学精神的永远活跃。此种精神与态度,消极上可以避免落入接受启蒙是理性或批判启蒙是非理性的二分困境;积极上,可以建立并认识吾人自身为行动、思想与语言的主体、成就一种自身的批判存有论( the critical ontology of ourselves )的哲学气质,而能在历史上与实践上测试能逾越的界限,表现出自由生命。 而在这一波反启蒙的后现代浪潮中,作为无可怀疑而被公认是后现代主义之父的法国思想家李欧塔( Lyotard )对于后现代问题,尤其是后现代知识状况( postmodern knowledge condition )独特的分析,已成为研究后现代社会与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李欧塔出生在法国的凡尔赛, 1949 年 1959 年间曾在中学教授哲学; 1950 到 1960 年代间是一位活跃的 马克思主义 者,并在 1954 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现象学》( Phenomenology )。 1968 年他积极参加 5 月的学生运动,并成为活跃分子。然而,随着革命的失败,他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并认真思考有关后现代的问题。 1971 年出版《论述、图像》( Discourse , Figure ),其对于早期现象学的研究进行了否定。 1974 年《欲力原理》( Libidinal Economy )出版,更与马克思主和弗洛伊德思想决裂。 1980 年代后, Lyotard 成为后现代情境分析的代言人,专注于后现代的分析。 李欧塔在《后现代状况 - 知识报告书》和《正义游戏》深入地剖析了后现代的知识状况,对于启蒙以来的一元论、整体性与决定论提出了强力的批判。李欧塔指出,人类社会在进入所谓的发达 资本主义社会 或后资本主义社会或后现代社会之后,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资讯与信息的激增,多元与国际化的知识构成无边际的传播系统,也都对教育产生新的挑战,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状况;而这种挑战事实上可以协助在思考西方自启蒙以来的各种论述与观点,而能将教育重新概念化。亦即,在后现代社会中,作为启蒙运动现代之子的教育风貌已有所改变,而这种变化是来自于后现代社会中知识性质的变化,并因此危机到现代知识的正当化地位,形成科学知识的正当化危机而有赖于不同于现代性典范的后现代思维来重新予以正当化。因而,后现代知识的问题其实就是正当化的问题。 五、后现代问题的理解 既然后现代知识的问题就是正当化问题,那么围绕着知识的正当化,我们应该如何更加准确的理解后现代呢?在诸多论文著作中人们习惯将后现代和现代对立起来,当然在后现代思想出现发展的过程中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也为数众多。但这种对立究竟是否能让我们更加理解后现代,或者更能够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知识的正当化出发,持对立观点的学者意就否定了现代性的知识体系,认为现代化社会中的知识体系均不正当化。显然这种观点在现实的情况下会陷入尴尬的局面。对于知识的正当化,我们不可否认是针对现代化知识体系而言,然而并不意味着对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否定。而是以某种新视角或者新思维范式来看待现代化的知识,或者可以说是将现有的知识体系重新定位。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化的知识体系有部分也可以保持原有的风貌,而不必将其全盘否定。假如全盘否定那后现代的知识将无立足之地,即使有某种立足,其决定肯定的论调也恰好违背了后现代的初衷,而变成了现代性的教条、肯定和绝对。 对于后现代的理解我们固然不能持某种定论,在笔者看来其只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某种指导方式而已。不能将其看着某种指导原则或者理论,这样就很容易误使自己陷入庸俗的论调。就像某些学者用现代性的一套逻辑像大家讲述后现代一样。国外的学者称中国的很多学者是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起初笔者不是太明白,当某天发现有人在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解释这辩证法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人们对现代和后现代的探讨也颇为相似。 六、后现代思想与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其主要研究关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当然这里的技术指广义的 技术 。既包括硬件技术,更多的是包括软件技术和设计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思想显得尤其重要。在我国出现的一些唯技术、设备论等思想的根源就在于指导思想。从唯技术论、设备论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某种僵化的思想在起作用,这恰好是现代化社会给人遗留下来的病根。现代的科学技术的突发猛进,让人们几乎陷入了这种效益的权威,从而将思想禁锢到冰冷的科技中。在本应该有着很多温情的教育领域也无法让人们从那冰冷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如果将后现代思想与教育技术学结合,我想结合的结果不是让教育技术学的全盘更新,而仅仅只需要将教育技术学顶端的指导思想稍做调整。从知识的正当化角度来看,我们也会发现会与之不谋而合。 教育 技术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让学习者学到更多的知识。当我们对知识正当化问题重新做一番思索时,我们不得不对教育教学的过程做一番思索,这样就导致教育者在设计教育教学过程时不得不重新思索设计方案。这样教育技术学也就该好好地审视下自己。当然教育技术学的底层,如基础设备,基本过程环节等是无需改变的,它们就像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我们只需要将这些小的单元从新组合。好比一个雕刻艺术家雕刻一尊石像,他不需要去改变组成石头的基础粒子,而只需要按照他脑海中的艺术形象将作品雕琢出来。 在后现代思想弥漫 各个 领域的时代,有的学者变得异常紧张,仿佛改朝换代一般。在论文中通篇赞美着后现代,诋毁着现代。或者将后现代立刻摆上了神坛,立于永不落幕的舞台。殊不知这恰好也违背了后现代思想的本意。 后记:文本引用了众多前人的研究总结成果,其中杨洲松的《后现代知识论与教育》对后现代的发展历程的总结成为我主要的借鉴引用。另外还有众多著作文献,笔者没有做原文引用,但在论述的过程中给我提供了很多思想支架,因为时间关系我已经无法找到给我提供指导的文献,因此没有将其一一列出。感谢这些学者!
302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介
wangyunwu 2011-9-28 21:07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教育学科为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 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及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点具有教授8名、研究生导师16人(不含兼职),承担有2项国家级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5项、教育部一般项目及省级课题6项;主持建设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门省精品课程,先后获8项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奖和全国多媒体课件奖(2008年获特等奖1项),获6项省级和全国电视大赛奖,先后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精品教材。 本硕士点具有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培养质量高、学术气氛活跃、研究生科研成果多、创新与实践能力强、就业好的优势。每年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30多名,招收全日制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硕士多名,面向各学科在职中小学教师招收非全日制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硕士30人左右。已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半数以上在高校工作。近5年研究生在权威刊物、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著作1部。3名研究生获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9名研究生获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资助。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热情、能力和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每年通过远程视频联线等方式邀请国外专家对研究生进行授课和开展研究生国际交流,对研究生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每年选派多名研究生参与“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双导师联合培养计划(简称为双导师联合培养)”,选派的研究生将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进行为期近一年多的学习。 先后邀请60多位国内外学术领军人物进行学术交流,师生300多人次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建设有年访问量达百万人次的“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 http://www.edutech.net.cn ),2009年成功举办云集500多位中外专家和学者的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 教育技术学硕士点设有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远程教育与网络教学、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影视与网络传播、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等5个专业方向。 学科代码:078401教育技术学(科学学位);045114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 考试科目: (1)教育技术学技术 主要考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库开发应用 参考书:谭浩强、张基文编著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三版)和王秀英主编的《SQL Server 2005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教育技术学理论 主要考教学设计、教育信息化 参考书: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编著的《教学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和教育信息化部分的复习,主要参考2010年、2011年各期的《中国电化教育》杂志。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点隶属于信息传播学院。信息传播学院是发展迅猛的学院,现拥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省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校特色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为苏北唯一的该专业)、1个省重点学科、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专业实验室、1个省级基础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有60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和1200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拥有校影视制作中心、校园电视台等20多个校内外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http://www.edutech.net.cn/viewthread.php?tid=5631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2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技术学科相关定义的不确定性
bucaili 2011-9-12 11:04
最近发现,教材里很多概念和定义性的东西总是表现出很多不确定性,觉得有些不理解。一些核心概念教材的编者也会解释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对该定义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没有很确定的定义,书上会罗列很多定义,然后书的作者会提出自己的一个关于该概念的界定。”对于这种现象,我觉得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以前我也没有这么困惑过,但是现在觉得很困惑,难道是因为教育技术学是一个新学科,对一些概念的定义还不是很确定?还是因为没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存在不同的理解?不是很明白,希望有人对这个问题探讨。 定义和概念的不确定性,我觉得会影响到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而且专家之间的定义和理解有时候差别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把握不准,毕竟学生还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现有的知识,如果是学科核心概念都有些混沌不清的话,怎么开展下面的学习?不知道其他成熟学科存在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个人分类: 教学思考|2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教育技术学的两种研究取向》摘录
sumon 2010-6-21 23:20
教育技术学存在的两种研究取向: 一、技术应用主义的研究取向 二、技术进化主义的研究取向 观点: 技术应用注意的研究取向,以技术的教育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由于其孱弱的知识生产能力,最终必然走向消亡;技术进化主义的研究取向,将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技术加以研究,具有强大的知识生产能力,并能够发展出理解教育的独特方式,代表着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学研究者一方面在实践领域中按照研究领域的逻辑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还在理论领域试图将教育技术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技术应用主义取向:以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为核心研究内容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立场。 技术进化主义取向:将教育技术本身(而不是它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将教育技术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技术来研究的研究立场。 论教育技术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个人分类: 教育技术学|2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