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核泄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变异蔬菜”照 疑福岛核泄露所致(组图)
热度 3 zhpd55 2013-7-18 20:12
【环球网综合报道】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生8.9级地震,数万人在灾难中丧生,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时隔2年,核辐射污染阴霾仍未散去。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17日报道,福岛核泄漏的影响似已进入食物链,网络流传的一系列照片表明“基因突变蔬菜”已经出现。 一家韩国网站近日发布了被核辐射污染的花、蔬菜和水果的照片。照片中,多数果实畸形、表面长满肿块。两个桃子摞在一起凑成数字“8”的形状,四个橘子从茎部起就连在一起,一朵蘑菇直接被自己的茎穿透,包菜是正常大小的四五倍。另外,照片中一根茄子的茎上竟像香蕉一样长出多个茄子,黄瓜上冒出了叶子,西红柿上发出了绿芽,小萝卜长出了五根手指,就连向日葵一个花盘上也长出了“多张脸”。 目前尚不清楚图片中的果实培育自哪家农场,也不清楚图片是否属于伪造以及造成果实变异的原因是否系核泄漏等。但去年10月一份报告表明,从福岛海岸捕到的多数鱼来看,核辐射水平自2011年3月核泄漏以来仍未下降。研究人员认为从核反应堆泄漏到海底的化学物质“铯”将危害当地渔业长达数十年。(实习编译:胡晓宏审稿:郭文静) To see more photos of the Fukushima vegetables, click here . Read more from iScience Times: Did The Fukushima Meltdown Create Mothra? Japan Fukushima Nuclear Disaster Caused Mutant Butterflies California Tuna Contaminated With Fukushima Radiation http://www.ibtimes.com/restart-japanese-nuclear-plants-fukushima-vegetables-weaker-yen-unlikely-help-japans-trade-deficit# http://www.isciencetimes.com/articles/3665/20120814/fukushima-meltdown-create-mothra-japan-nuclear-disaster.htm
个人分类: 新观察|4268 次阅读|4 个评论
西方的反核和中国的反坝
热度 2 huangwd 2012-11-30 12:37
西方的反核和中国的反坝 2011-06-17    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反核和中国反坝成为两个不断上演的好戏。前段时间,日本发生核泄露,西方反核风加大,余波还刮到中国,不过很快就消失了。倒是国 内的反坝之风,经常上演,越刮越烈。这不,国内闹大旱,媒体和网络又炒作起三峡大坝的问题来了,将持续几个月,覆盖三省的大旱归结到三峡大坝。   北京网友“牛村长”说:“高峡平白无故地出了个平湖,把本该流向下游的水都拦了。气候不受影响才怪!”听起来似乎有理,实际上狗屁不通。    通常降雨是来自海洋上空的暖湿气流遇冷空气冷却凝结形成的,太阳加热海洋表面,蒸发了大量水,形成暖湿大气。长江中下游的水汽来自东南方海上的暖湿气 流,连续性的降水天气通常是由于势均力敌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高空相遇,暖湿气流中的水汽被冷空气冷凝液化,降落地面成为雨水。专家解释,“受拉尼娜 现象影响,自去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整体偏弱,暖湿气流无法吹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通俗说,就是吹向北方的暖湿气流速度慢,北 方冷空气吹过了长江中下游)。”   三峡建坝,形成一个600平方公里的湖面,从原理上,应该增加周围大气中水汽含量,从而缓解周围地区的 旱情,实际这方面影响很小,仅能影响周围10公里。本来不建大坝,雨季降雨都通过长江很快流到大海。建起大坝以后,利用三峡大坝汛期蓄水,有利于下游抵抗 水灾,还可以根据需要在旱季放水,使长江流量比较均匀,遭遇干旱时,下泄所蓄雨水,有利于缓解旱情。   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是846.8亿 千瓦时,等于节约了2500万吨煤炭。按照现在火电站上网电价计算,年收入可达300亿元。只计发电收益,10-20年就可以收回投资,而三峡大坝使用寿 命是500年,余下每年的产出基本上都是净利润了,经济效率非常好。而种种所谓负面作用,均可通过投入解决。   西方基本上没有反坝,一方面,发展水电是西方社会的共识,人们很少会去质疑发展水电,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水电资源基本上都已开发,很少动工新建水电站,影响老百姓生活,老百姓不会关注。    我国水电资源开发率还很低,只有30%左右。我们应大力发展水电。然而,中国却有几个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定期就鼓动媒体反对建坝。旷日持久的“反坝” 风潮,先后产生“虎跳峡事件”、“都江堰事件”和 “怒江事件”。受这些环保组织和人士影响,2004年,温总理下令停建怒江上的梯级水坝,直到现在都没有启动。   相比反坝,西方发达国家 的环保人士更反对发展核电。美国自1979年发生三里岛核事故以后,核电建设全部停止,包括当时正在建设的都立即下马,30多年来,没有新建一座核电站。 1986年苏联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91年苏联解体以后,西方通过国际组织充分研究了该事故的危害,从而充分认识到核电风险。近年来,西方国家核电 发展十分缓慢。美国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例为20%,大都是在七十年代建成的。英国也占20%,日本和德国都占30%,主要都是早期建造的。此次日本发 生核泄露事故,德国受到的反核压力加大,加快了废弃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工作。   从原理上看,各种目前建造和未来发展的基于核裂变的反应堆都 存在核泄露风险。这是因为,在反应堆正常运行期间,堆内必须存在大量高能快中子,以维持核反应速度,快中子与核作用,不断产生短寿命放射性物质和放射线, 释放能量。这些短寿命放射性物质存在,例如,半衰期为30年的铯137等,也使堆内中子数量不容易短时间内降低,即使正常停堆,中子数量都是逐步降低,几 个月以后才会接近完全停堆。由于核反应的存在,堆内不断产生大量余热,一旦操作失误,如苏联切尔诺贝利和美国三里岛发生的核事故,或遭遇意外情况,如日本 发生地震导致的福岛核事故,都会无法终止核反应,而余热积聚引起爆炸,使反应堆外壳破裂,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泄露到大气中,飘散到世界各地,危害民众健 康。   由于核反应堆发电系统非常复杂,管道阀门林立,某些关键阀门或管道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整个电站无法正常工作。这些管道和阀门以及水 泵等又工作在高辐射恶劣环境中,十分容易损坏,例如,美国发生三里岛核事故就是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严重核泄露,例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使周围几万平 方公里土地被放射性物质污染,几百年都无法使用和居住,从而成为灾难。我国人口密集,更是不能承受这种打击。   此外,核废料处理处置也是 一道难题。包括从反应堆中取出的已用过的废弃核燃料棒仍然有很大的放射性,放射强度约相当于天然铀原料60%,而且半衰期长达45亿年,即使储存在用钢筋 混凝土建造的十分坚固的容器里,人们都会担心在长期储存下,各种作用,包括核废料不断放出的核辐射作用下,导致的核泄露问题。   相比西方 国家,我国的核电发展,在技术上主要依靠西方,国内也缺乏核燃料,核燃料依赖从西方进口,与已经掌握技术和资源的火电相比,发展核电的唯一理由是核电碳排 放低,对国家承诺减少碳排放有贡献,与水电相比,没有任何优势。考虑到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人均碳排放是中国4倍,都不采取任何措施减少碳排放,我们 有必要去向西方承诺减少碳排放吗?事实上,西方很多科学家都十分怀疑碳排放造成气候灾难的观点。   相比核电,我国有充分条件发展水电。我 们很好地掌握了水电技术,有丰富的水电开发建设经验,有占世界第一位的水电资源,其中70%还未开发。水电开发十分环保,基本不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 物。水电站建成以后,不象核电站需要不断投入核燃料,维护成本十分低廉。唯一的缺点是前期投入大。当年建三峡,人们很担心国力问题。现在,每年都可以上马 建一个三峡了。对我国当前的经济规模来说,这已经不是问题了。但是,由于一些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找出各种保护环境的理由,说动政府高层,缓批停建了多个水 电站,导致水电建设十分缓慢。   现在我们不去大力发展水电,反而要去发展有严重安全风险的核电。为什么西方充分发展水电,同时各方面条件具备,30年来基本停止发展核电?为什么在西方,环保人士主要反核,很少反坝,我国的环保人士不反核,而反坝?    网上盛传这些反坝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没有任何产业和收入来源,受西方机构资助和支持,是西方支持的极端环保组织,是国外势力支持下的伪环保人士。从国内 外环保人士的反核和反坝对比来看,我国的反坝环保人士是否是环保人士,也就不言自明了。更让人感到迷惑不解的,为什么我们的媒体让他们胡说八道,为什么我 们的政府官员采纳他们的胡说八道?   很多人简单地将他们归结为汉奸卖国,但是,我们也不要忽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很多官员和媒体人 员的科学素养不足,无法分辨各种伪科学观点,很多人对这些极端环保人士的伪环保观点深信不疑,从而自觉地推波助澜,当然也不能排除他们当中有少数人,有不 可告人的反华反政府目的。
个人分类: 能源问题|1773 次阅读|3 个评论
福岛核泄露,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灾难
热度 1 xuxiujiang 2012-2-28 12:29
在高科技时代,不要忘记的是,大刀、长矛这类最原始的东西,仍然是可以救命的。这是从福岛核泄露,人类应该记住的最大教训。 大地震可以破坏核设施,但不一定必然导致核泄露。福岛核泄露应该是一场可以避免的事故。至少从工程设计的角度看,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日本大地震之所以导致了核泄露,是因为人们的工程设计思想出了问题,太相信自动化和信息化所产生的自动控制的能力了,却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常识,信息化控制的自动化操作是有条件的,不是全天候的,一旦断了电,整套安全装置就变成了一堆没有任何用处的废铁。 在设计方面,福岛核电站的致命隐患在于,没有考虑系统破坏最极端的情况,当所有电源都遭到破坏的时候,如何通过最原始的手段,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由于福岛核电站缺乏一套手动的,完全不需要电力的机械装置,在大地震过后最宝贵的黄金24小时内,东京电力公司在备用电源失灵的情况下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电厂内可燃气体聚集,终于酿成了大爆炸的悲剧。
2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应对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露机制出了什么问题?
热度 1 黄安年 2011-4-11 08:18
日本应对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露机制出了什么问题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4 月 11 日发布 “ 3 · 11 ”日本东北特大地震和海啸,及其次生灾害福岛核电严重核泄露核辐射事故,迄今已经整整一个月了。事态的发展让人们对于日本人民、日本垄断企业、日本政府、日本应对灾害的机制有了一个新的评估和思考,现在大概已经没有什么人断言日本机制没有问题了。 90 年代曾经连续对美发问“日本说不”的精神已经不复存在,“日本模式世界第一”的神话再次破灭。人们开始思考日本的应对机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 说来话长,战后初期日本民主化改革沉重地打击了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 , 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势力 , 为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东西两种文化的兼容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 它也有利于美国垄断资本对日本的控制,由于美国出于称霸全球战略的需要,不久由打击财阀和军国主义势力转向扶持财阀和军国主义势力政策,致使军国主义及其经济基础没有得到彻底清算,而为日本在走向政治大国途中的种下了祸根,也对政府主导型经济和市场主导模式相互关系运行机制带来负面影响。 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发展, 9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又长期萧条的“日本病”,日本核能产业高新技术投资改造落后,日本的政局长期不稳,内阁不断更迭,政策缺乏连续性,尤其是“ 3 · 11 ”灾害前日本民主党濒于下野的边缘 , 危机过程中难以组成举国一致内阁应对危机。 由于历史原因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以来形成了强大的“铁三角”垄断,日本政界官僚、议员和主导应对核电危机的东电财阀集团和行业团体构成的“铁三角”还和主流媒体有着难以严明的利益关系 , 这种财界、政界、媒体界的相互勾结和作用 , 也许是我们解读在应对危机机制问题中的切入点。 至于日本为何在危机中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于远隔重洋的美国采取了不同态度 , 显然涉及日本机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和政治因素了。 一场特大危机,一场国难 , 居然长时间由一个公司来左右 , 还美其曰政府不能干预,这是什么问题 , 又是什么样的机制? 一场特大危机,需要高效率的应对机制,但是我们看到了太多难以理解的效率低下,这是什么样的救灾机制? 一场特大危机 , 居然有些灾民饿死在避难所里 , 这是什么样的救灾机制? 一场特大危机 , 居然不能两党一致举国共同应对,这是什么样政治体制的救灾机制? 我们说机制是具体的而不是空空洞洞,在最短时间内举国一致应对救灾 , 老百姓得到及时救援就是好机制,至于讨论是政府强化干预还是自由自由调节的利弊,可以留待日后由学者老慢慢研究,不是我们现在急需讨论的问题。 附报道 : **************** 东京电力被指“六宗罪” 高层灾后不忘喝“花酒” 2011 年 04 月 10 日 07:32:17  来源: 广州日报 东京电力高层就核污水影响渔业向日本渔业协会官员道歉。    3 月 12 日,福岛核电站 1 号机组厂房爆炸后,东京电力公司没有第一时间向日本当局汇报。   突如其来的 9 级大地震将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拖入了一场核灾难的中心。这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民营核电企业,也是日本收入最高的电力公司,在《财富》杂志 2010 年全球 500 强中名列第 128 位。在核能占全国电力供应份额超过 1/3 的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的核电厂供应了日本一半的核能发电量。也就是说,单独一个东京电力,就承担了全日本近 1/6 的电力供应份额。   但在过去 10 年里,这家有整整 60 年历史的电力公司可能是世界上丑闻最多的核电企业,在本次地震所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它也一直是丑闻的主角。英国《金融时报》批评说,东京电力公司在本次核危机中的拙劣表现,加速了这场灾难的不可控性。倘若将东电放在审判席上,这家傲慢的电力巨头至少可判“六宗罪”。   第一宗罪:   为保资产 错过最佳时机   东京电力公司在处置核泄漏问题上的应急机制不断遭到外界质疑。事实上,由于屡屡贻误战机,东电最终未能将这场灾难控制在更小的范围之内。    3 月 11 日地震发生后,受海啸冲击,福岛第一核电站紧急制冷系统电源失效, 1 号机组首先出现水蒸气。 3 月 12 日上午,即地震过后的第二天,东京电力公司就曾考虑从附近海岸取水,用于冷却 6 个反应堆当中的一个,但直到当天晚上核电站发生爆炸并且首相菅直人下令过后才这样做。至于其他反应堆,东京电力直到 3 月 13 日才开始用海水冷却。  多次拒绝外部援助   据报道,东京电力之所以迟迟不愿意使用海水,是担心这样做会损害其对电站的长期投资,因为注入海水可能会使核反应堆永久无法运行。   与此同时,核事故出现初期,最了解核电站内部构造的核电机组制造商技术专家第一时间赶到东电本部,希望能出谋划策,但一直未被东电接纳。直到地震 3 天后,事态失控,东电才开始与外面的技术专家沟通。   同样在最初被东电拒之门外的,还有来自美国的援助。日本政府官员透露,核泄漏事态一发生,美国方面就提出支援要求,但遭到东电拒绝。据分析,东电担心,美方出于保险起见,可能会一上来就会建议用海水冷却反应堆,而东电一心想保住核电站。而当东电后来被迫接受海水冷却时,大势已去。   错过两大关键节点   由于瞒报事故,东京电力也让日本政府方面错过了应对核电事故的最佳时期。   地震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福岛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的消息。    12 日,福岛 1 号机组厂房爆炸后,东电也没有第一时间向日本当局汇报。这两个节点,被认为是以最小代价应对核电事故的关键,但都被延误了。    3 月 15 日,日本政府与东电公司组建了“福岛核电站事故对策统合总部”,由菅直人亲自担任总部长,以加快对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事故的处理。   随后,菅直人前往东电总部,严厉批评该公司对核电站爆炸事故的通报迟缓。他表示,自己是通过电视报道才获知发生了爆炸,相关报告过了大约一个小时以后才被送到他的办公室。  第二宗罪:   篡改数据 多次隐瞒事故   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目前日本还存在另一种危机:人们对信息的饥渴。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曾要求东京电力以“更加透明”的方式处理核事故。但英国《金融时报》抨击东京电力公司说,在新闻发布会上,愁容满面的下级主管们像淘气的男生一样垂着头,对于“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这是日本惯用的措辞。但对实质性问题,他们似乎一无所知。   实际上,东京电力公司雄厚的实力在日本业界绝对不容小觑,然而在其骄人的业绩背后,却隐藏着数笔不太光彩的记录。   此前曾多次隐瞒事故   近年来,该公司曾多次被曝出有隐瞒事故和篡改报告的行为。 2000 年 7 月和 11 月,原日本通产省资源能源厅收到两份内部举报信。   信中说,东京电力公司在 1987 年至 1995 年对下属核电厂进行维修和检查时,发现了一些反应堆管道有裂痕,但该公司未按规定向核安全管理部门报告,也没有及时检修。举报还提出,在核安全管理当局规定的一些检查项目中,该公司也存在“隐瞒事实及提交虚假报告”的问题。   日本通产省为此迅速成立“审查委员会”展开调查。 2002 年,东京电力公司承认与 29 起编造虚假检查报告的事件有关,约 100 名公司员工参与了篡改事件。   结果公布后,东京电力公司董事长、社长等 5 名高管相继辞职。东京电力也在次年 4 月之前,关闭了所有 17 座反应堆以备彻底检查。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机组由于未按要求进行安全壳密封试验而被要求强制关闭 1 年。    2007 年 1 月,东京电力公司在向经济产业省提交的调查报告中承认,从 1977 年起,在对下属福岛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和柏崎刈羽核电站的 13 座反应堆总计 199 次的定期检查中,存在篡改数据和隐瞒安全隐患的行为。这其中就包括造成本次福岛核事故中的紧急堆芯冷却系统失灵问题,相关数据曾在 1979 年至 1998 年间先后 28 次被篡改。在 2007 年 3 月,东京电力公司总经理向公众承认,该公司曾隐瞒了 1978 年发生过严重的核反应堆事故。 公布数据遭普遍质疑   由于瞒报和篡改数据,福岛核电站留下大量的安全隐患。本次核危机发生后,东电方面还试图隐瞒实情。甚至在福岛 1 号机组厂房爆炸后,内部通知也只以“出现白烟和巨响,正在调查中”来表述,更别说在第一时间把消息向日本当局汇报了。   由于东电最近公布的数据和信息接连出错,其数据分析能力和所公布数据的可靠性也遭到社会各界普遍质疑。   第三宗罪:   设备老化 留下安全隐患   除了擅自篡改数据并隐瞒事故外,东京电力下属福岛第一核电站还存在超期服役的问题。   早在今年 2 月,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机组就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截至 3 月 26 日,该机组寿命已有 40 年。而在日本,运行 30 年的核电机组即被视为“高龄”机组,由此可见,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称得上是“超高龄”机组了。   “高龄”机组却获准延期   虽然日本并未规定核电机组的强制“退休年龄”,但规定了“高龄”机组应根据设备老化情况进行保守运行。不过,超龄服役的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机组仍是东电公司的主力机组。   去年 3 月,东电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请,要求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机组继续运营至少 10 年。而在今年 2 月,早就成为其利益共同体的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批准了这一申请,福岛第一核电站随后决定为其“延寿” 20 年。   如此“超龄”的核电机组,埋下了后来的重大安全隐患。   另外,东京电力今年 1 月曾承认,福岛第一核电站 6 个机组的 33 个部件缺乏定期检查。其中,一个配电装置 11 年来从未接受检查,这一装置的作用是向一座反应堆的温控系统分配电力。 第四宗罪:   掉以轻心 防范意识缺失   日本核危机爆发以来,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数次宣称,地震和海啸规模出乎意料。事实上,早在 2007 年,一些研究人员便提醒东电,福岛第一核电站存在遭遇海啸破坏的风险,但东电未予理会。    2004 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遭遇强震并触发海啸,影响印度洋周边多个国家。印度南部一座核电站受淹,引发日本国内对核电站安全的担忧。当时,东电工程师阪井年明带领一个团队分析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安全状况。   不理会海啸袭击警报   研究人员着重分析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地震触发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遭海啸袭击的几率多大?第二,按设计标准,福岛第一核电站海堤可防 6 米高海浪,海浪超过这一高度的几率有多大?    2007 年,阪井团队发布的研究报告称, 50 年内,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高度超过 6 米海浪的几率为大约 10 %。报告说:“由于海啸现象的不确定性,存在海浪高度超过(核电站)设计防护高度的可能。”   不过,东电没有依据这一研究结果修正任何安全方案。东电副社长武藤荣当时说:“专家没有就这个观点达成共识。” 然而, 3 月 11 日的地震触发海啸后,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的海浪高度大约为 14 米。   应急方案仅针对小事故   另外,东电内部的灾难应急方案虽然获得了日本监管机构的批准,也提供了应对小规模紧急事故的指导,但整个方案能够解决的事故规模与此次福岛第一核电站面临的灾难相差悬殊。   此外,该方案没有对出现核电站自身无法应对的事故的处理方法,甚至没有向附近核电站寻求帮助的条款。 第五宗罪 :   行为不当 高层千夫所指   地震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而其高层负责人也没有给人们留下好印象。   在日本民众提心吊胆观望核危机之际,东京电力总裁清水正孝却几乎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使人们不禁质疑他对危机的掌控程度。   掌门人迟迟不露面   据报道,清水正孝直到灾难发生一天后才出现在公司总部,他对此的解释是:“火车停运,被困在日本西部。” 3 月 19 日,清水正孝就核事故发表正式谢罪书,但他本人至今没有露面,这引起了灾民的强烈不满。对此,东电发言人称,核危机爆发后,连日的劳累加上公司在公布数据时屡次犯错,令清水正孝心力交瘁。   同样让日本人愤怒的还有东京电力副社长藤本孝。日本某网站 3 月 18 日刊登了一篇日本网民的帖子——名为《银座的陪酒女正在服侍东京电力管理层》。这里所说的“管理层”正是藤本孝。   高层灾后不忘喝“花酒”   该帖称:“地震发生后,东京一带开始轮流停电,藤本孝仍不忘寻欢作乐,成日光顾酒吧,竟然还带着几名员工去银座找小姐陪酒。”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愤怒的日本民众纷纷指责东京电力“腐败”,一些过激言论甚至要求“喝花酒”的藤本孝“切腹谢罪”。   许多人认为,清水正孝及其高层管理团队很可能因为此次危机而被扫地出门。前德意志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亚太基金会董事会成员肯·柯蒂斯就表示:“毫无疑问,清水正孝下台是必然的结局,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第六宗罪 :   行动鲁莽 罔顾他国安全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 4 月 1 日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目前情况依然严峻,国际社会应和日本一道共同克服这场影响深远的大危机。   同样,核辐射也是没有国界的,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在空气、水、食品以及蔬菜中发现了来自福岛核电站的辐射物质。   擅自将核污水排入大海   然而,对于核辐射在世界多国所引发的关注和担忧,东京电力似乎并不关心。 4 月 4 日,在事先未与相关国家进行沟通的情况下,东京电力公司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厂区内 1.15 万吨含低浓度放射物质的污水排入海中,以腾出空间容纳部分机组内所积高辐射污水。   按韩国媒体的说法,这些污水所含放射物质浓度超出日方法定排放标准 100 倍。这一做法引起邻国关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 8 日就表示,希望日方按照有关国际法行事,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并及时、全面、准确地向中方通报有关信息。   美国媒体 3 月 29 日的报道就称,日本在地震后一直默默接受各种国际援助,但对本国核事故污染全球一事却很少提起。 专家解读   监管落空 政府有责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教授认为,在法律完备、制度细密的日本经济环境中,东京电力公司能够恣意妄为,政府职能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二战后的自民党执政时期,日本开始形成了所谓的政商财铁三角。企业可以干许多本该受到约束的事情,政治家从财阀那里得到支持、拿到好处。这就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的利益链。现在,东京电力公司在核泄漏事件当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与政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核安全标准低 埋下危机隐患   首先,日本的核电工业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步的,起步之后可以说步步都是有法可依的。   如今,日本与核电事业有关法律、法规、政令和条例大约有三四百条,对核安全的标准定得不够高,给今天的核危机埋下了隐患。而这里就有政治家的责任。毕竟,法律、法规都是由国会审议通过的,必须获得政治家的同意才能生效。这次核泄漏是一次超设计基准的灾难,但对设计基准应该不断有新的认识。    2009 年 6 月,日本相关部门评估核电站安全性和抗震性的时候就曾提到,大约在迄今 1100 多年前,日本东北部地区的宫城县曾经发生过 8 级以上的特大地震,并且曾经引起过海啸,而福岛第一核电站和宫城县离得很近。从概率上、甚至地震和火山的活动周期上讲,该地区很可能再次发生重大的地震。果真如此,福岛核电站如今的抗海啸的标准肯定是不达标的。   遗憾的是,这一结论仅仅停留在评估官员的纸面上,报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然,民主党政府也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2010 年 6 月,曾经在自民党时期任经济产业大臣的二阶俊博,与几位国会议员联手草拟了一份法律草案,名为《推进海啸对策法草案》,希望国会可以审议通过。   可惜的是,当时正处于民主党第一届政府与第二届政府交班的过程当中。该议案被搁置下来。现在回头去看,如果当时能够认真地对待这个议案,使之变成法律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核危机的程度可能要轻一些,政府应对得可能也会更从容一些。   另一方面,一些政治家对核安全标准也很外行,相关的数据仍然要由东京电力公司提供。这就混淆了考生和考官、运动员和裁判员之间的关系。 监管机构多名官员“下海”担任东电要职   出现这种情况也有其历史渊源,体现了政官财铁三角关系以及官僚系统与其管辖下的企业集团之间的瓜葛和勾结关系。   根据现在披露出来的信息,东京电力事实上建立起了一个官商联盟,将政府负责监管它的两大系统都变成同盟者。   这两大系统一个就是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另一个就是内阁官房下属的原子能安全委员会,这两个机构与东京电力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过去多年中,这两大机构中的 9 名官员都“下海”到东京电力公司担任很重要的管理职务。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10/c_121285525.htm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4286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必要重新提起理性的思考
热度 1 liwei999 2011-4-7 21:36
有必要重新提起理性的思考。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06/2011 21:35:06 女人的衣服、鞋帽在绝对数上看不能认为是少。但是她们总是说没有衣服、鞋帽不够。事态往往是这 样的:箱底的衣物基本不动,常用的在衣(鞋)箱(柜)表面作局部的循环。 从自然的法则上看,这类现象是“必然”的。女人们因为总是注意着这个局部的小循环,所以总是主张“不够用”。什么时候就够了呢?一个是空间的限制,箱子、柜子、房子里再也装不下了。一个是时间的有限性,过了六十岁也就消停了。 镜某不是看不起文科的人们。这类人在认识事物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但是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实在是不能恭维,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幼稚。 黄老先生博文中的思路可以算是个典型代表了吧(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露“隐患无穷”,损人害己 )。 可以指责日本政府办事不力,但是还不能说日本政府是在“故意隐瞒”。在危机尚没有解决之前,作为邻人,还是需要有些宽容和忍耐。不论反应堆再发生什么事情,第一受损的依然是日本,而北京、香港基本上是一点儿影响都不会有。 Quote 日本对“外援”戒心重 想要掩盖什么秘密? 这类模式的思考也是有趣。中国是个“盛产”读书人的地方。抽洋人的卷烟都可以说成是“洋人伺候咱”。在危机发生的现场,当然需要维持现场的秩序。需要的是情况的判断、器材的准备以及现场作业的人手。“外援”能够提供的是什么呢?一个是如何判断事态。有过处理类似事态经验的国家可以有这个“资格”。如果没有,基本上去了就是“添乱”。另一类可以是提供装备。处理辐射现场的各类装备可以“外援”。但对于最缺乏的“现场作业的人手”,基本上是没有“外援”的指望。 所谓“外援”,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处亲戚:主要是个“姿态”。 这类事情救急可以,但最终责任还是要受灾者、受灾国自己承担。当然也有中国援建非洲式的“外援”。那是一揽子“高楼万丈平地起”的事例,不是去给“伺候病人”式样的“外援”。 对待这类事故的理性不外就是理解和相信。相信并祝愿在现场的人们可以把事情办好。 镜某的高官朋友曾说过这样“名言”:别给添乱,就是对政府工作最大的支持。 仔细想想,这也是个理性的思考。 不要指望部下都能把事情办好了,结局往往是 不办糟了就是好了 。 镜某很佩服这位朋友,能当官必然也有当官的“技巧”和“胸怀”。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379 次阅读|1 个评论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露“隐患无穷”,损人害己
热度 3 黄安年 2011-4-7 08:14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露“隐患无穷”,损人害己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露“隐患无穷” , 损人害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4 月 7 日发布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露迄今已经 26 天了 , 情况之糟越来越令人费解。美国称福岛第一核电站“隐患无穷” 未来可能爆炸,恐非危言耸听,凤凰卫视某主持人直言“万恶的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日本政府的诚信透明度普受质疑。日本的核辐射、核扩散和核污染已经形成国际公害,需要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国际原子能委员会等国际社会采取坚决行动 , 制止这种“隐患无穷” , 损人害己的事态发展。 日本政府和东电迄今没有找出核泄露的真正源头,只是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隐患,甚至也难以在短期内度过难关。 人们要问 : 谁能保证不再在福岛附件发生一次相当于七级左右或以上的强震? 谁能保证福岛核电站不会再次爆炸 ? 谁能保证福岛核电站的地下泄露已经被制止? 谁能保证能够制止更加剧毒的核废料的泄露? 谁能保证日本明目张胆将上万吨 核 废水放入太平洋给周边国家不会带来灾害?不 会 给环境带来污染 ? 日本将核废水放入海洋并非最近的事,日本为何事前不征求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意见 ?日本迄今没有向中国人民致歉。 日本的核辐射、核泄露长期化的严重程度已经堪称亚洲的切尔诺贝利事件,这样严重的问题西方国家难道仅仅采取自我防范了事? 附相关报道 : ***************************** 美国称福岛第一核电站“隐患无穷” 未来可能爆炸 2011 年 04 月 07 日 01:47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 4 月 7 日电 尽管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暂时停止向太平洋中泄漏高放射性废水,但奉命前往日本协助抢险的美国工程技术人员称,这座“饱受创伤”的核电站现在隐患无穷,很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发生“爆炸”。美国认为,该电站反应堆外壳已经“不堪一击”。   《纽约时报》透露,美国方面做出上述推断的原因是,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 3 座反应堆内都注满了高放射性冷却水(海水),这种震后采取的临时性紧急降温措施给反应堆外壳造成了极大的腐蚀和压力。与此同时,海水沸腾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也可能再度发生爆炸反应。   美方技术人员担心,如果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再度发生地震,那么将至少有一座反应堆的外壳于因“不堪内外重压”而破裂。那样的话,核反应堆中的放射性污水和早已融化了的燃料棒将“奔涌而出”,整个事态将变得无法收拾。目前的应急措施是向反应堆中注入氮气。   美国专家根据日本方面提供的数据称,在此前发生的“反应堆厂房爆炸中”,设在反应堆顶部的废燃料池遭破坏,大量废燃料碎片跟着冲击波四处飞溅,最远曾落在距反应堆 1.6 公里的地方。这表明,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远远比日本政府对外公布的严重。   东京电力公司 6 日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的高污染水已停止泄漏。该公司仍将继续向泄漏的 2 号机组取水口附近的竖坑注入“水玻璃”强化堵漏效果。同时,东电已开始向 1 号机组的安全壳内注入约 6000 立方米氮气,以避免再次发生“氢气爆炸”。   不过,福岛第一核电站 2 、 3 号机组因反应堆内压力过大,暂时不会注入氮气。救援人员正在继续从中排出约数万吨低辐射性冷却水。负责向福岛第一核电站提供核燃料的法国阿海珐公司指出,在反应堆堆芯严重受损的情况下,想去除冷却水中的放射性物质“难比登天”。 由于地震引起的海啸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全部摧毁,因此造成四座反应堆中燃料棒温度过高。抢险人员只能通过注入海水这种既原始,同时破坏性又很强的方式来为其降温,而且采取一边注水,一边排水方式工作,结果产生了大量辐射超标的废水却又无处存放。   分析人士指出,解除福岛第一核电站险情需首先让核反应堆自身的冷却系统恢复正常工作。不过,由于电站内很多地区存在着大量放射性污水,抢修冷却系统的工作迟迟不能展开。即便修复了冷却系统,管道内因注入海水产生的盐也会大大降低冷却效果。   针对很多国家担心,泄漏到太平洋的放射性污水可能对海洋生物产生严重影响的说法,不少西方专家指出,日本“主动排污”的做法钻了国际条约空子(并未从船只上排放),与此同时,广袤的大洋可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本次排放的污水“稀释到无害程度”。(高轶军)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ribendizhen/content-2/detail_2011_04/07/5585322_0.shtml ********************* 大地震导致日本列岛“部分沉没” 2011 年 04 月 07 日 03:21 来源:新京报   日本媒体 6 日报道, 3 月 11 日大地震导致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许多地方发生地面下沉,没入水中,面积相当于大半个东京。   工厂码头沉入海中   “日本可能变得更狭长,地面下降被水淹没,地图可能也要修改。”当天,《朝日新闻》以这样的标题,报道大地震引发的“领土损失”。报道称,在受灾严重的宫城县志津川港,此前繁华的工厂、码头已经完全不见踪影,惟有一片海水。当地政府称,地震和海啸后,志津川港的地面普遍下沉,最多下沉了 75 厘米。   据日本国土地理院的调查,此次 9 级地震和大海啸,导致日本东北部由北向南、大约 443 平方公里的陆地被海水吞没,总面积超过东京的七成。尽管一些地区可以采取排水的办法“要回陆地”,但能否将所有的“沉没地”恢复原状,仍是未知数。“是让这些地方从此成为大海,还是重新填海造地,或重新开垦,恐怕还要等好几年才能下定论。”国土地理院一名负责人说。   陆地发生变化,沿海城市变小,也涉及地图修改以及日本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等问题。但国土地理院称,眼下不会马上展开相关调查工作,因为这会让受灾的各地方城镇更难过。   海底向东南移 24 米   陆地下沉,海底也在移动。日本海上保安厅 6 日宣布,大地震引发宫城县海域海底发生创纪录的大变动,海底向东南方向移动了 24 米。   日本媒体报道,海上保安厅上月 28 日至 29 日对设置在宫城、福岛海域的三个“海底基准点”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设置在宫城东南部 120 公里海底的“海底基准点”发生了最大幅度变化。 3 月 11 日发生在宫城海域的大地震,导致这里的海底向东南方向移动了 24 米,海底高度也增加了 3 米。保安厅方面称,这可能是日本有记录以来所观测到、由地震引发的最大规模地壳变动。   而另两个“海底基准点”也发生了变动,设置在距离宫城 70 公里海底的基准点向东南移动了 15 米,设置在福岛海域海底的基准点距离震源地较远,移动了约 5 米。   地震将日本向东推   在海底移动的同时,日本列岛也被地震向东南方向“推动”。据上月 19 日日本国土地理院公布的调查结果,地震让岩手县山田町向东南移动了 25 厘米,千叶县銚子市则移动了 17 厘米。当时的观测结果还显示,宫城县牧鹿半岛向东南移动了 5.3 米,同时还下沉了 1.2 米。(百千)   ■ 核电救急 之 防辐射   水玻璃发威核电站停止“放毒”   在注入硅酸钠等阻水材料后,第一核电站高辐射污水不再流入大海   综合新华社电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 6 日宣布,在采取注入阻水材料等措施后,当天凌晨福岛第一核电站 2 号机组的放射性污水已不再从电缆竖井的裂缝流入海中。    5 日,东电向 2 号机组水闸附近的电缆竖井下方的碎石层钻了 8 个孔,注入 6000 升俗称“水玻璃”的硅酸钠等各种阻水材料,当晚确认泄漏的放射性污水有所减少, 6 日凌晨确认已阻止污水继续流出。   东电 5 日还宣布,对 2 日采自 2 号机组水闸附近的海水样本的分析发现,每毫升海水中放射性碘 -131 的活度为 30 万贝克勒尔,相当于法定限度的 750 万倍。而电缆竖井内积水和从裂缝流入海中的污水的放射性碘活度则相当于法定限度的约 1.3 亿倍。   东电此前曾采取灌注混凝土、投入吸水后会膨胀的高分子材料等措施封堵裂缝,但都没有阻拦污水外流。   东电 6 日还宣布,公司向海中排放了 5 号和 6 号机组附近水井中的放射性地下水,这些污水的放射性活度最高达到法定限度的 500 倍。此外,公司还准备继续向海中排放放射性较低的污水。   ■ 核电救急 之 防爆炸   反应堆可能爆炸氮气急“救驾”   为保持反应堆低温须注水,但水太多产生氢和氧,也引发爆炸风险   据新华社电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 6 日宣布,为防止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机组反应堆安全壳内的氢气发生爆炸,该公司最早将于当天傍晚开始向安全壳内注入氮气。   该公司指出,由于反应堆燃料损坏, 1 号机组内的水蒸气与燃料棒套管中的锆发生反应产生了氢气,并很可能泄漏到了反应堆安全壳内,与氧气结合后,就有可能发生爆炸。    1 号机组在大地震后曾发生爆炸,据认为爆炸是由建筑内部积累的氢气燃烧所致。在 1 号机组反应堆内,一直有燃料棒部分露出水面,反应堆内的温度也一直很高。东电 5 日曾宣布,当天 1 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上部温度高达 234 ℃,远未达到 100 ℃以下的低温状态。虽然目前为 1 号机组反应堆注水降温的工作还在继续,但随着大量的水被注入,水分解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也正在积累,再加上来自外界的氧气,使反应堆安全壳面临发生爆炸的危险。东电这次准备向安全壳内注入约 6000 立方米的氮气。此外,该公司还考虑向 2 号和 3 号机组反应堆的安全壳内注入氮气。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ribendizhen/content-2/detail_2011_04/07/5585492_0.shtml ************************** 日本对“外援”戒心重 想要掩盖什么秘密? 2011 年 04 月 06 日 16:29:34  来源: 国际在线 - 世界新闻报   德国援助日本的水泥泵车 4 月 1 日在斯图加特机场准备装机起运(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专家分析,日方除了排外心理作怪,还可能是在极力掩盖某些真相   在福岛核灾难持续整整 3 个星期后,人们终于看到了擅长处理核事故的美国特种部队空降日本国土。几天前,日本还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燃料的供货商——法国阿海珐公司求援。人们不禁开始发问,在核电站险情频出、放射性物质飘向全球之后,日本终于“绷不住”转而寻求国际专业人士的支援,这是不是晚了点?如果早这么干,局势恐怕要可控得多。   事实上,从核危机刚发生的那一刻起,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就曾表示愿意对日本施以援手,但却遭日方一再拒绝,就连救援队人数都受到严格控制。国际问题专家告诉《世界新闻报》记者,日本之所以对国际援助心存戒备,和日本民族文化不够开放有关,但最根本的恐怕还是想要掩盖某些东西。   日本对“外援”戒心重   据了解,在“ 3 · 11 ”地震当天获悉核电站冷却系统出现故障时,美国政府就提出向日本给予技术支援,但却遭到日方的拒绝,理由是东京电力公司表示自己可以处理,没必要接受外国援助。在拖延数日局势愈发不可控后,日本政府才于 3 月 15 日正式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派遣核能专家的请求。随后, 34 名美国专家携带监控设备到达日本,并陆续提供了核辐射防护服、大型消防车、抗辐射机器人等专业设备。    3 月 28 日,日本首次向法国求助解决核泄漏问题。 30 日,作为福岛第一核电站 3 号机组钚铀混合氧化物 (MOX) 燃料的供应商,法国阿海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妮·洛韦容协同 5 名法国专家抵达日本,媒体预计,这些专家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日方清除阻碍修复工作的放射性积水。   尽管与之前屡次拒绝外国专家前往福岛的态度相比,日本政府已有所开放,但这些开放也仅仅限于自己的盟友和核电站供货商。韩国《朝鲜日报》报道称,韩国境内检测出放射性物质后,多次表示希望派遣核专家参与日本核事故解决行动,均遭到日本方面拒绝,韩国方面对此表示了不满。   日本政府的戒备不仅针对核电站,甚至对国际救援人员也提防三分。新加坡早在地震发生当天就提出援助申请,但因为日本对新加坡提出的军机运输方案不赞同,援助物资在得到日本政府许可前一直滞留,直到 19 日才开始运出。欧盟也是从 3 月 11 日开始准备援日物资,但日方 15 日才告知欧盟需要的物资种类, 26 日物资才到达日本灾区。中国方面 3 月 15 日提出愿意向日本派出海军医疗舰,前往灾区协助救人,但被日方拒绝。中国原本准备好的 80 人至 100 人的大型救援队,也被日方削减到了区区 15 人。   想要掩盖什么秘密?   对救援物资和人员的消极对待,让日本政府低下的行政效率为各方所诟病。但对能切实缓解危机的核专家和军方救援拒之又拒,则令人不得不揣测其用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精尖产业都有一定的保密性,不管是商业秘密还是国家能源战略本身的保密,都有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部分。“日本的核电工业即便对美国也有所保留,对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就更不用说了。”对灾难严重性的认识,高洪认为,日本政府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一开始日本政府大概觉得自己能够应对核泄漏,因此决断不够及时。当发现确实严重到一定程度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国家帮助的时候,才开始越来越多地倾听国际社会的声音。”   著名军事评论员宋晓军则对《世界新闻报》记者指出,日本政府之所以对国际救援心怀戒心,主要是“怕别人侦测出真实的核泄漏情况”。   他进一步指出:“(日方)一开始总说没事,结果事情越来越大,感觉就像挤牙膏一样,每次报的都比原来预想的严重。现在核电站到底有多大问题谁也不知道。”宋晓军认为,日本之所以掩盖部分真相,就是“怕把买卖砸了,财阀的路走不下去。”   日本对核泄漏情况的公布不够透明,早已被西方一再指责。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未能清晰传递相关信息,使得人们怀疑这些官员故意隐瞒了核事故存在危险的关键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建立了自己的信息渠道,用侦察机在核电站上空进行监测。俄罗斯空军两架战机日前也被发现“闯入日本领空”,似乎是在进行“气体采样工作”。   现在,日方一改之前一再婉拒的态度,对美国和法国请求援助,被不少媒体猜测是否意味着核危机进一步扩大,日方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控制事态?甚至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猜测,共同社 4 月 2 日报道的“从 2 号反应堆中渗出的放射性污水已经直接流入大海”的最新情况,半个月前已经发生,日方晚通报了半个月。 相关链接:   岛国排外心理妨碍日本救灾   除了不愿外人洞察自己的高端产业机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告诉《世界新闻报》记者,日本民族政治文化相对保守,开放度不够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   据一位常年留学日本的人士介绍,日本有比较严重的排外心理,认为外国的东西就是没有本国的好。在日本的商店,卖得最贵的就是“国产品”,一些质量看不出有太大差别的商品,如果价格低得多,不用问,一定是从亚洲其他国家进口的。日本人在选择商品时,通常也是优先选择价格更贵的本国产品。   作家何畏岩撰写的《这才是日本史》一书中介绍,日本国民对国货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迷信,对外国产品极度不信任。“日本旅客到国外旅行时常常大包小包,从矿泉水到枕头,一应俱全。由于缺乏人类意识、世界意识的精神基础,日本人的爱国心总是带着排外心,表现为彻头彻尾的岛国主义。”   路透社也报道称,日本人强调自力更生的传统,使其不太容易接受外国援助,很多官员流露出日本人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想法。日本经济财政大臣与谢野馨就曾表示:“救灾需要大量资金,而日本私营部门资金充足。” (记者 / 李静)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06/c_121273219_3.htm 所附第一张照片取自人民网第二张照片取自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ribendizhen/ ; 风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6408 次阅读|3 个评论
最让人困惑的“十万分之一”,应吕老师的理解。
热度 3 liwei999 2011-3-27 08:13
最让人困惑的“十万分之一”,应吕老师的理解。 (380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6, 2011 07:25AM 吕老师的文章《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放射性污染物,到底还是来了》 里,有段对“本底的十万分之一”的陈述。问题是对如此稀薄的碘-131浓度,口罩是否有物理上作用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个人一天吸气约1.5立方米,换成重量约人体重的一半儿吧。问题是这样的体积内有碘-131原子的数量(放射性物质颗粒)有多少。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6999,76999#msg-76999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8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种无法成立的对话:没事儿。等有事儿了就晚了。
热度 1 liwei999 2011-3-23 17:55
一种无法成立的对话:没事儿。等有事儿了就晚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22/2011 23:15:19 对辐射的恐惧,国人,尤其是国人的女性,有着“天然”的 恐怖心理。这种恐怖使她们失去了理智,放弃了思考。当然这种事态不仅仅是局限在女性、文科人的身上。 大陆和加州对福岛的核辐射不必恐惧,隔着十万八千里呢。但是即便是这样解释,妇道人家的回答是“等有事儿了就晚了”。即便是给出了 环境辐射的实时监测(在福岛南方约160公里处) ,她们也不能理解。 这种心情很好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把握不是象对空间那样熟悉。总是觉得“等有事儿了就晚了”。的确,对车祸这样的事情,是“等有事儿了就晚了”。因此不能饮酒驾驶。但是对于癌症,从检查出来有嫌疑到确定手术治疗,对多数人而言,不差一两天。至少对于癌症这类疾患,人们很少有“就晚了”的感觉。 核能反应堆的安全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有个“饱和”的概念。比如对于福岛这样的事故,任何安全设计都是无效的。不妨想像一下流星碰撞到反应堆上这样的事件,这种事情是“防不胜防”的。 对于突发型的临界裂变,的确是“等有事儿了就晚了”。但是对于周边的地区的辐射污染,还是有些反应时间的。预先疏散30公里圈内的人,就是为了争取这个“反应时间”。这个圈里的人如果不事先疏散,那就是“等有事儿了就晚了”。而更远一点儿的人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回避辐射的污染了。 比如说那个网页的辐射强度增加了1千倍,0.3mSv/h,那么10个小时的辐射相当于人们一年所受的环境本底辐射量。如果要坚持环境本底辐射量,那么就意味着有10个小时的“反应时间”。一百倍意味着可以有100个小时的“反应时间”,到一个认为是比较“干净”的地区。拍一个X线照片是0.2mSv的辐射量,一个X线CT要承受十几mSv的辐射量。对于这样的“医疗诊断”中发生的辐射,人们是否有恐怖呢? 所谓“科学精神”,实际上就是挖掘出来这种人们感觉上的矛盾,让人们的行为、行动更为理性一些。看《马文的战争》的感觉就是角色杨欣的大脑比较缺乏理性。这个表现也许就是中年危机的根源。而且很可能是等到理解了一切也都晚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饱和的思考。什么叫做饱和了?用过去的胶卷曝光说就是再也黑不下去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23/2011 00:34:04 这个事故的档次是在预想之中还是在预料之外呢?镜某以为是在预料之外的。也就是说在安全饱和 领域之后了。没有发生更大的灾害那是造化了。 问题是有没有这样容忍事故的文化?产业界与当地老百姓之间的“合约”是什么?“合约”里面有没有不道德的部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谣盐产于吃盐者,谣盐止于有盐者
热度 1 冯用军 2011-3-23 13:11
得盐者不一定得天下,但得天下者必先得盐。 ——冯用军 谣盐产于缺盐者,谣盐止于有盐者。抢盐者无脑,食盐者必有盐。 ——冯用军 一粒沙子看世界,是黄谎的世界;一粒盐里看世界,是纯洁的世界。 ——冯用军 妖“盐”惑众,管仲以盐帮齐起家、唐朝盐商黄巢借盐起义、楚青为争巴东盐场大举出兵、乾隆十下江南都是江淮盐商友情赞助、日本鬼子入侵中国更是派飞机轰炸自贡盐场...西方很长一段时期,盐更是硬通货。 当前,由于日本海啸引发的核电站氢爆炸和核辐射物质放射,造成了严重的核泄露事件,引起了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东南地区民众的恐慌,较多城市出现了食盐被抢购,和短暂的断货现象,就连路过打酱油、买紫菜、捡海带都被抢购了(听说还有人下海采摘的),而且部分盐商主动或被动涨价,1块钱1包的盐能涨到10元、100元!结果,2天之后,又有一拨人开始退盐,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退盐潮。 抢购食盐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出于对核辐射的恐慌心理和对防核辐射的无知、部分非法商人的炒作、部分人故意散布谣盐、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与乱作为、部分科技工作者的失职。 其实, 作为一名四川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中国食盐产量充足,光我们四川自贡的井盐开采了上千年都没问题, 抢购食盐毫无必要,更不要恐慌,而是要淡定,食盐也无助于防核辐射,如果核辐射真来了,过度食盐者可能先亡,理由是:    1、全国每年的食盐总消费量基本稳定在750万吨(这个量跟人口成一定比例,只要人口不发生大的改变,就不会有大的波动),而全国一年的盐产量超过4100万吨,绝大部分用作化工原料,一旦有需要,这些产能很容易生产出足够的食盐。   2、目前全国的食盐里面,海盐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大家平时吃的大部分都是井矿盐,主要原因:一是海盐中含杂质较多,要提纯成本较高,不经济;二是海盐场占地太大,现在海边的滩涂都很值钱,都在逐步转向海鲜养殖和土地开发,制盐利润率太低了。事实上,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海盐场早就式微了,这纯粹是经济规律使然。   3、井矿盐的储量非常非常非常丰富,随随便便一个盐矿的储量就几亿吨几十亿吨,全国人民吃个几百年不成问题,分布也很广, 四川 、湖北、湖南、陕西、江苏、河南、江西这都是大产区,运输不成问题。   4、 中国 的食盐流通目前还是国家专营,价格控制很严,不用担心有人炒作价格上涨的问题,即便暂时被抢购一空,以各地盐业公司的供应能力,也很快就会保证供应。专营体制虽然有种种弊端,但是在保证食盐供应这一点上,还是很有优势的。 问:井矿盐有无可能被辐射污染, 答:井矿盐不存在辐射问题,理由如下: 1、井矿盐都是内陆水体沉积而成,基本上不与其他矿物质共生,也就是说,这地方原来是一个大海,后来海水被地壳埋住了,水分蒸干后留下的就是盐,所以盐矿一般一大片都是几百米厚的盐层,其中没什么矿物杂质,辐射无从谈起。大家有空可以搜索自贡井盐的片子来看看。 2、井矿盐都是用水采法,通俗一点说,就是在盐层上打两根管子进去,一根注入清水,另一根出来的是饱和盐水(别忘了盐是溶于水的),然后将这些饱和盐水蒸发掉,就得到盐,不是煤矿铜矿那种开采方法,所以整个生产过程中也不存在辐射的可能。 问:如果有人哄抬食盐价格怎么办 答:盐价哄抬不起来,理由如下: 1、食盐流通目前是国家专营,零售价格是国家定好的,任何人高价卖都违法,大家随时可以举报。 2、只要中盐公司不发生大的腐败,以其下属各地盐业公司的供应能力,如果敞开供应,几乎可以无限量供应,谁也无法买断。
个人分类: 和谐世界研究院|156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是安全的,我一听眼泪都快下来了
热度 2 xupeiyang 2011-3-17 14:04
CCTV说日本核电站不会爆炸,结果爆炸了。专家马上说,其他两个机组不会爆炸,结果也爆炸了。专家接着说,即便核电站爆炸了,外壳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结果壳被炸飞了。专家开口说,即便核泄露也不会污染日本,结果东京核辐射超标了。今天看CCTV又报道:中国是安全的,我一听眼泪都快下来了。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227 次阅读|2 个评论
日本借地震核泄露进行核试验?
热度 3 xupeiyang 2011-3-16 13:50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出现核爆,产生的类地震、核尘埃,很多有能力的国家都可以监测得到,如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等都可以做到,想隐瞒不让人知道进行实爆核试验,在当今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日本借这次地震进行实弹试验,完全是可以瞒天过海的,因为它具备了掩盖核试验的所有条件,由核爆引起的类地震效应可以说成是余震,而核爆后的核尘埃说是核电站的核泄露,真是邪恶啊! 对日本来说,造原子弹的技术贮备不是问题,这点美国也是心照不宣的,首先,日本多年来不断加强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尖端的核技术研究,并一直以和平利用核能为名,大力开展核聚变、快中子增殖等尖端核技术研究,制作核聚变实验装置和核聚变反应堆,要知道,这些都是制造核武器的技术基础。目前,对日本来说,原材料更不是问题,因为日本以民用核电需要为名,一直在大量收购、储存、提炼核原料尤其是用来制造核武器的材料“钚”,《亚洲时报》曾在2005年指出,到2020年,日本的钚储量将高达145吨,成为世界最大的武器级钚持有者,远远超过美国核武库中100吨的数量。除此之外,无论是民意基础,还是上层意愿,在日本都是有一定市场的,在日本民众看来,连朝鲜都拥有核武器了,日本为了自保,也应该要有,而在政治上层中,也不乏希望日本制造原子弹的人物,2002年5月,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公然宣称:“只要坚持专守防卫,日本也可以拥有核武器。没有不准拥有核武器的理由。”2003年底,83名新当选的日本国会议员更是公开认为,如果国际形势需要,日本应当发展核武器,实施核武装。这其中就包括当时小泉内阁中的农林水产大臣中川昭一、外务大臣麻生太郎、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以及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等政坛重量级人物。最近,2011年3月8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接受英国《独立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可在一年内研制出核武器,这向全世界发出强烈信息不得不让人忧思。这事放在中日钓鱼岛问题背景下更玄机无限啊。 既然日本处心积虑地在核问题上准备了这么多年,今次借地震之名进行核试验是最好的机会,绝对是千载难逢,在此,黑夜希望中国监测部门,尤其是军方相关部门全候二十四小时对日本敏感位置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日本有核武相关动作,立即采取措施,必要时,可以采取无限制军事行动! 【黑夜乱弹】慎防日本借这次地震核泄露进行核试验 作者 易天明
个人分类: 军事科学|2580 次阅读|2 个评论
核泄露时期安全注意小事项
热度 12 yatou 2011-3-16 13:13
这次核电站泄漏的危害会影响到全亚洲。 几个注意事项: 1.附近飞鸟有没有突然死亡 2.附近水源处有没有大量鱼类死亡 3.蟑螂是极其敏感的生物,注意是否有大量的蟑螂出现。 4.花草反季节现象或突然枯萎。 5.用芹菜煮水饮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清洁你的肺 6.胡萝卜生吃,熟食效果会差很多 7.清洗皮肤的水里点几滴碘酒 8.近期要食用加碘盐。 其它建议: 陈绥阳老师 用床单把自己和小孩裹起来跑到安全处把床单丢掉。
个人分类: 随笔杂谈|4384 次阅读|23 个评论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引发核泄露的严重危机和核电站设计再思考
热度 4 黄安年 2011-3-12 18:33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引发核泄露的严重危机和核电站设计再思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3 月 12 日发布 日本 3 · 11 特大地震祸不单行,今天下午三点半,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初步认定为氢气爆炸, 核泄露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人们撤离已经从三公里扩大到十公里,人们一天之内的摄入量相当于一年的含量。事态还在发展 , 影响正在认真评估中 。 笔者以为核电站建设必需保障万无一失,在一个地震频繁发生的日本岛国怎样保障万无一失?如果日本核电依抗七级地震、八级地震为标准设计 , 那么现在发生的 8.8 级标准 , 核电站的核泄露在大地震中有可能泄露就不是什么万无一失的问题,而是难以避免了。 在某种意义,核泄露作为日本大地震的次生灾害是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 附最新报道 : *******************8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初步认定为氢气爆炸 2011 年 03 月 12 日 16:59 来源:新华网 作者:蓝建中      传出爆炸声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反应堆建筑物外墙和屋顶被损毁。      图为发生爆炸时冒出浓烟      图为核电站 1 号机组爆炸发生前后的对比   新华网东京 3 月 12 日电(记者蓝建中)东京电力公司 12 日说,当天下午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机组内传出爆炸声并冒出白烟,事故导致 4 人受伤,初步认定为冷却用氢气爆炸。   当地时间 15 时 30 分左右,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机组建筑物内传出爆炸声,随后屋顶坍塌。而此前 1 号机组的反应堆容器内的蒸汽已被释放,容器内的气压已经开始下降,因此容器本身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已经减小。   东京电力公司说,初步认定是冷却用氢气爆炸,事故的详细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ribendizhen/content-2/detail_2011_03/12/5118092_0.shtml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5240 次阅读|4 个评论
谁制造了大亚湾核泄漏的谣言?
caojun 2010-6-22 05:28
6月15日,香港媒体出现大亚湾核泄漏的消息,这是第一波。很快,大陆的网络开始跟进,基本上是照抄和引用,说有核泄漏,这是第二波。大亚湾核电站24小时后发表澄清,说没有核泄漏,更多的大陆网络媒体开始引用核电站的话,说没有核泄漏,这是第三波。48小时后,国家核安全局发表澄清公告,事情告一段落。 在第一波中,大亚湾核电站的香港股东中华电力有一个书面声明,指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二号机组反应堆冷凝水发现放射性碘核素和放射性气体均有轻微上升,在过去两星期,这些放射性水平保持稳定,没有特别变化。声明又指,这些放射性核素会被完全隔离,因此不会对公众有任何影响。这个声明与后来核电站与核安局的澄清是一致的,但是公众大概理解不了,还是漏了嘛!第二波中,也有一个BBS贴子,说问了他的同学,核安局常驻核电站的官员,回答说没问题。但总的来说,一是网络媒体转载时不负责任,很少有人求证消息的真实性,把责任推给出处。二是核电站与核安局反应不够快,结果谣言满天飞。 核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发展包括核能在内的清洁能源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但是我们对核能的科普还远远不够,出于对核事故与放射性污染的恐惧,有许多不了解核能的人,谈核色变,反对建核电站。散播核泄漏的谣言,显然会对发展核能起到阻碍作用。实际上,现代的反应堆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不仅是清洁能源,其安全性实质上好于占我国发电份额80%的火电。那么此次事件的实质是什么,谣言又是怎么出来的呢? 大亚湾核电站是压水反应堆,堆芯由157个燃料组件构成,每个燃料组件有264根燃料棒,每根棒有271个燃料元件。燃料元件用二氧化铀烧结成1厘米大小的陶瓷状圆柱体,装入0.57mm厚的锆合金管内密封,构成一根燃料棒。每个反应堆有4万多根燃料棒,1千1百多万个燃料元件。反应堆运行时,堆芯产生的能量由流经燃料棒外壳的冷凝水带走,并在蒸汽发生器处将热能交换给二回路的给水,产生蒸汽,推动发电机组。冷凝水同时起到慢化中子,维持反应堆运行的作用。冷凝水的运行范围包括堆芯、蒸汽发生器、以及连接它们的管道等,称为一回路,完全位于混凝土安全壳内。这个安全壳就是我们从外面看见的圆柱形厂房,称为核岛。冷凝水是有放射性的。裂变产物中有一部分是放射性气体,在高温高压下会渗透过锆合金管,进入冷凝水中。同时中子活化也会带来放射性。在高温高压下,一回路的冷凝水在正常情况下也会有微小的渗漏。这些渗漏出来的水会被收集起来,由专门的处理系统通过除盐或蒸馏的方法去除放射性。因此,放射性物质有三重屏蔽,一是烧结的燃料元件和燃料棒外壳,屏蔽掉绝大部分放射性;二是一回路的压力边界,只要管路不破裂,放射性会控制在非常轻微的范围内;三是混凝土安全壳,将几乎全部的放射性屏蔽在场内。在高温高压下,燃料棒外壳有可能破裂。如果破裂,由于燃料元件烧结成陶瓷状,98%以上的放射性物质仍会被留在燃料元件内,但会有一部分放射性产物进入冷凝水,增加它的放射性。只要在允许值之内,则核电站的专门处理系统可以正常处理。一般压水堆的设计最多允许1%的燃料棒破裂。 如前所述,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二号机组发现冷凝水放射性轻微上升,但仍低于允许值的十分之一,后来分析可能有一根燃料棒的外壳有裂纹。由于冷凝水是密封的,与核泄漏是完全两回事,分类上属于带有微小偏差的正常运行,国际上出现同类情况也很常见。根据忧思科学家联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1998年的不完全统计,几年间出现燃料棒破裂而保持正常运行的有:1)佛蒙特州的Yankee电厂;2)北卡罗那州的Brunswick电厂;3)弗吉利亚州的Surry电厂;4)威斯康星的Point Beach电厂;5)密歇根州的Palisades电厂等等。其中Point Beach电厂的燃料棒破裂,以至于内部的燃料元件都可以看得见,但其冷凝水的放射性水平约为允许值的十分之一。 核电安全事故分为7级,4567级为事故,123级称为事件,都需要上报国际原子能机构。其中3级为有少量放射性外泄,工作人员受到辐射,对健康产生影响。低于以上分级的称为0级,叫偏离,安全上无重要意义,不需要上报。此次大亚湾燃料棒破裂连0级都够不上,而核泄漏至少是3级以上。是谁捏造了 大亚湾核泄露事故?最早的报道来自自由亚洲电台。6月14日,该台记者李莉报道: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发生历来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本台获得独家消息指,核电厂一个机组在上月23日运行出现异常,检测发现辐射泄漏超出厂区范围,至今仍未受到控制,严重威胁附件居民性命安全。当局因为担心引起恐慌及打击当地房地产,一直封锁消息,亦未有依据协议向香港方面汇报出事机组已运转10多年,,事实上电站已有老化迹象两年前开始转用大陆制军用燃料棒,曾被各方质疑其安全性。确实是独家,因为就是它捏造出来的,而且还称老化、大陆制军用燃料棒,企图引起长期的负面效果。 所谓自由亚洲电台,其总部位于华盛顿,原隶属于CIA,后自称是私营的非盈利组织,实际上拿着美国国会的拨款。冷战结束后,CIA认为自由欧洲电台功不可没,将其原班人员并入自由亚洲电台,将造谣污蔑的能力发扬光大,无论是新疆还是西藏,都可以看到它煽风点火的影子。如果是它的原版消息,估计国内稍有头脑的人也不会这么转载。这次利用一部分香港人的反核心理,通过香港媒体的转载,这起捏造的谣言居然在国内广为传播。 中国目前80%的电来自火电,15%来自水电。火电除了广为人知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外,实际上在其它方面造成的破坏也相当高。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2.041。一个900MW的火电厂(相当于大亚湾核电站一个反应堆),每年消耗200万吨煤,要付出4个矿工的性命,还不包括远远高于这一数字的矿工的职业病伤亡和火电厂环境污染造成的死亡。更不为人知的是,火电造成的放射性污染居然也大于核电厂。放射性实际上无处不在,例如一个人体内自身的放射性就有5000Bq左右。只要放射性水平在适当的范围内,对人并没有危害。在煤矿中也往往有较高的放射性,这些放射性会随煤燃烧释放到空气中。一个900MW的火电厂一年平均释放出60亿Bq的放射性。水电也是清洁能源,但是也有移民、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坏处。比较而言,核电还是比较好的选择,除非我们打算不用电,回到农业社会。现在也出现了不少反核人士,尤其反对在自已家附近修建核电站。这些反核人士,如果不是缺乏科学素养的话,就是自私自利。矿工在遥远的地方,但核电不能修在我家旁。
个人分类: 物理八卦|465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