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后发劣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谈谈标准认识背后的中美差异
热度 10 fpe 2015-12-30 09:06
谈谈标准认识背后的中美差异 看了赵老师对标准文件的讨论,我点评了一下,发现中美之间还存在很多差异,这里再多说一点。 锅炉的热力计算方法,本来是制造商的私有财产。一套设备,携带一套方法,没有什么异议。可是中俄的研究者非要把计算方法公开化,研制通用的方法,写书发表。这样做侵占了原创者的利益,只是我们不在意,沾沾自喜于外国没有公布商业秘密而被中俄占先了,这是一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只有站在两种文化之间才能看出两种文化之间的显著对比。面对知识产权的态度,其实就是国家标准的一个缩影。因为国家标准不是原创而来,所以我们尽可能地分享,以达到“后发优势”。可是因为抄袭的过程缺乏制度的保障,所以面对新领域、新产业、新办法,我们就没有机制来形成新标准。 这就是杨小凯提出的“后发劣势”。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因为没有形成领先者的标准创新机制,处处以改造为荣,这是一种文化特色 。 再举一个例子,西方泵浦技术,曾经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脚步,两次进入中国。一次是熊三拔翻译,徐光启记录的《泰西水法》( 1614 年),另一次是邓玉函翻译,王徴记录的《远西奇器图说》( 1627 年)。可是,由于中国的地理条件与欧洲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对技术的理解也不会相同,中国人就是搞不定泵浦。中国自主仿造西方泵浦的过程,花费了 120 年,最后由 1746 年苏州府的海外华侨陈肇泰从国外购买了一整套泵浦实物,才算仿造成功。按照郭嵩焘的说法,此后的一百多年,苏州府的泵浦中国最佳。而我们的邻居日本,虽然也引进了中国这两本书,可是因为细节不清楚(中国人不善于绘图),也无法仿造成功。最后在 1752 年,重金聘请了两位荷兰技师(相当于交了版权费),重新制造了欧洲的流行泵浦“龙吐水”,获得成功。从那以后,日本只在 1782 年进口过一次西方泵浦,而中国则是无数次的进口。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重视结果,日本重视过程 ,所以 100 多年后,是日本打败中国,而不是中国打败日本。这是中国的“后发劣势”,因为没有重视过程和制度建设。 标准是强制的么?要看什么级别。西方标准本来是小团体协会商量出来的,经过一定的认证程序成为国家标准。地方可以选取你的标准,也可以选取他的标准,各种标准相互竞争,才会有更好的技术反映到标准当中去。中国文化认为的标准,强调统一。美国文化认为的 Code 和 Standards ,是推荐执行的。你当然可以不执行,但需要承担市场的惩罚、保险的约束和其他一切后果,所以大家乖乖地执行。最著名的企业标准是 UL 测试标准,因为起步早,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所以其标准很贵,美国政府机构 CPSC (用户产品安全调查委员会,相当于国家质监局),也需要向 UL 订购标准,其订购合同是一年只能下载 300 次,不计内容,只能下载 300 份。所以,一般职员都没有机会下载,需要领导审批才能下载。当然不愿共享,这是企业生意的关键,你要尊重企业的生存。 标准是服务,服务要收费,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也是文化的差异。美国有很多公司就是靠专利和标准生存的,比如私立机构美国消防协会 NFPA ,其出版收入、会员会费和活动收入各占三分之一,少了版权收入,这些民办的标准组织就无法生存。 NFPA 自己就是出版商,利用他的渠道,就需要交钱,并接受他的管理。我国坚持标准的共享,标准文件售价低,造成民办标准化组织无法生存,只能依附政府,结果是本来应当行业领先的标准,因为无法请到高水平的人才而落后时代。任何事故都有标准不力的影子(过去 15 年间,中国发生 61 次校园踩踏事故,其中 50 多次与楼梯有关,就是我国楼梯设计标准落后的标志。当然我国永远不承认自己的标准是不足的,这是另一码事),这是我国科技协会不出力造成,关键是没有市场动力。 1342 年,杭州发生了一次重大火灾,“烧官廨民庐几尽”。当时的蒙古钦差(江浙行省左丞相)别儿怯不花经过实地考察之后,认识到地方灾情不是中央政府想象的那样简单,因此主张地方治理需要很大的灵活性。可是他的政治对手脱脱则强调集权,强调统一,强调镇压。不幸的是,脱脱的观点在元政府占据上风,结果因为处理气候危机和民族危机不当,元政府崩溃了。中国那么大的疆域,存在多种气候条件,是不可能用一套《消防法》来管理的。为了维护这一套消防法,我们只能简化再简化,以便把中国所有的情况都能够容纳下去,结果导致消防法内容太薄,技术含量太弱,很难具备实际可操作性,给违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美国各地政府采纳的标准原来又很大的不同,根据地方需要产生。比如纽约的消防法只此一家,只为适应本地的需要。中国强调整体的统一,事实上就堵上了基于性能的消防设计之路,因为后者的后门太多,容易被滥用。所以, 标准是创新的对立面,太强调标准统一往往会导致缺乏创新 。中国缺乏创新的动力,是过度维护思想统一的结果。让标准化文件免费,是这种思路的一个缩影。 免费的标准就像免费的软件,打败了任何试图改进标准的努力。 让标准免费,目的是希望让所有的人都能看到,结果是行业门槛低,就业素质水平都无法提升。现在提倡考试,有了执照又如何?美国对执照则要求工程教育的资质( EIT 考试)、工业实践的经历(同行的推荐信)和一场专业考试( PE 考试),所以是一个过程。问题的根子似乎在让所有的人都就业的核心问题上,结果是我们国家永远也走不上职业化的道路。你让所有的人都从事安全管理,有理论经验的人才要么饿死,要么随大流而不能进取,这是制度设计的问题。一个好的制度,应当是推动少量的人才去探索去进步,带动社会的整体进步;现在我们是让所有的人都套上同一个脚镣,靠大锅饭来管理,自然很难突破。很多人迷信人海战术,认为只要发动群众就可以避免天津港大爆炸的事故,问题在于群众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怎么改进天津港的安全? 安全还是要靠专业人员,他们需要花大价钱购买复杂的标准,才能抵御无知者的无理竞争,才能提供更好更有水平的设计服务。 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是我国社会的悲哀和文化的不幸。 在这里,我所主张的多样化生存和地方自治有理,是不合我国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就此搁笔。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101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落后与自信
热度 62 weijia2009 2014-7-19 16:43
落后与自信 贾伟 近来 复旦学者在《人民日报》撰文称, “ 今天西方已罕有学者否认在过去 2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至少在 1500 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全面领先当时的西方的事实。 ” 有关评论见 博 文 - 告别自慰 正视史实:复旦大学中国学专家宜补课 。 有一点是肯定的,近几年我国各领域的学者越发显得踌躇满志,像前面这种高屋建瓴、一言九鼎的观点透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 与这个“历史上我们大部分时间一直领先的”论点相呼应的是,一批高级专家认为我们目前在很多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完全是件坏事,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优势,这种优势叫“后发优势”。我曾在几个月前一篇 也说“少走弯路” 的 博文中讨论过这个后发优势问题。 这个观点最先产生于经济领域,后来我们科教领域的专家也拿过来用了。它的提出是相对于“后发劣势”而言的。提出“后发劣势”的经济学家杨小凯认为:后发国家总是通过模仿先发国家推动经济增长,而模仿有两个方面,模仿制度或是模仿技术。模仿技术易,模仿制度难。而如果通过模仿技术就可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话,后发国家就会采取一种国家机会主义立场,导致发展的长远路径被限制。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反而成为制度转型的障碍,使后发国家因短期成功而付出长期代价。 另一位鼎鼎大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持相反立场,他提出“后发优势”,认为只要政府善于发现和利用(地区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推出正确的发展战略,通过技术模仿,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能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优势。而且,只要发挥后发优势,经济增长并不需要以明晰的产权和宪政为前提。 两个理论的争论随着时光推移,目前渐渐分出高下。人们看到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显然比预计的来得更早、更大,迄今所付出的代价比那些先发国家们当年来得更大,而经济转型的成功将远比预计的来得更为漫长和艰难。 过去几十年我们的高校争创世界一流战略走的就是“后发优势”这么一个棋路,不改变体制和文化,通过快速引进等技术模仿手段,使得几乎所有的量化性指标有了快速的上升,于是自我认定已经(或接近)国际一流了。这种发展模式二十年后的今天到底效果如何,靠我们自己在媒体上说没有用,还是得让广大的学生们、家长们,还有殷切期待我们高校产生创新技术的产业界来评说吧。 前几天德国足球队击败阿根廷赢了世界杯冠军,儿子跟我打赌输了。但他很好奇地问我,如果中国队跟阿根廷踢,会输掉几个球?我感慨地跟他说,中国队和阿根廷队差距很大,放开来踢的话,被打进10只球都是可能的。但我想告诉你,以前更穷更落后时差距绝对没有这么大。三十年前,中国国家队在印度的尼赫鲁金杯上,曾1 : 0击败阿根廷国家队,将其淘汰出局。 中国足球过去三十年里的发展史,是我们坚持不改变体制、而是通过快速引进等技术模仿手段走“后发优势”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目前很多行业的发展状态都与其相似。除了我们的足球队员们还没有解决把球踢进对方门框以及始终无法参加世界杯比赛这些小问题外,队员们的收入、激情、自信心以及商业化运作水平与当年实在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说我们的足球无法参加世界杯,从技术上讲不完全正确,一个月前我们激情的记者们硬是找到了振奋人心的线索,说世界杯32强参赛队员中,来自中超和中甲(的外援)共有6人,创下历届世界杯外国参赛队现役中国职业队球员以及有中国职业队球员的参赛的新高。据说中国足协正在积极考虑申办2026年世界杯并力争获得那一届的世界冠军!这是什么样的一种踌躇满志,什么样的自信! 一个人如果不能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历史和现状,将很难看清自己的未来!而每一个令人振奋的新理论,是要靠时间来证明其优劣的,这跟理论提出者的爱国激情无关,跟自信无关!
43525 次阅读|99 个评论
说说航空发动机
fpe 2010-6-23 06:18
说说航空发动机 最近,有人在网上评论,中国为何 60 年造不出优秀发动机?作者田文信从科技政策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笔者曾经从事过燃烧噪声研究,对发动机研制过程的基础理论有一点皮毛认识,可以从这一角度来认识国内发动机的研发困境。 发动机说来很简单,不就是把燃料燃烧完全,释放出能量,与空气混合形成高温高压的气体么?差不多,但国内发动机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可靠性不够,而可靠性与燃烧过程的组织有关,具体说来,就是燃烧噪声过大,导致燃烧不均匀,燃烧过程太靠近壁面,就把壁面烧毁了,或者噪声带来振动问题,导致机体容易疲劳损失。什么是噪音?噪音就是一种压力波,我们听到,是因为压力波进入了我们的耳朵,通过耳膜和一系列传递机制导致我们听到声音。很多后天性的聋子,就是耳膜或相关机构受到机械性损伤的结果。 如果光产生压力波,也不会产生很大的问题。问题在于燃烧器是封闭的狭小空间,压力波不断来回传递,就有共振问题。一次压力波强度有限,而一旦产生共振,其强度就无限上升,直到其他条件限制或者整个机体受到破坏,这是困扰航天航空工业半个多世纪的主要问题。航天工业影响不大,因为燃烧器是一次性的,不过几分钟的运行寿命(初级发动机)。而航空发动机需要无故障运行几千小时,这是长期的可靠性问题。国产发动机不能过关,就是噪声问题解决不好,导致寿命过短,或者发动机过热,或者机体振动过大。有些常规的减噪办法,是通过改变环境的质量来避免某些 Node ,但这样做会产生更多的 Node ,因此会越来越复杂,以至于无解,只有靠经验去试。所以美国人认为俄国人的成功是因为人力成本低,不断试出来的,因为俄国没有理论突破。不过,俄国设备厚重,对于减噪有天然的好处。噪音问题,本质上就是能量与质量的互动问题。 波音 747 在市场运行初期,由于 发动机 振动问题,导致航空公司大量索赔,后来普惠公司花了很多钱来摆平这一问题,也给普惠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所谓后发劣势(杨小凯的说法),就是后发过程如果没有注意吸取其他领域的经验教训,往往付出更大的代价,带来更大的损失。我国的发动机研发过程,似乎就是验证了杨小凯的理论,虽然他的说法从经济理论中提出来的,科学没有捷径,后发更要取经。虽然国内出国方便了,但对国外信息的吸取上,仍然和韩国日本有很大的差距,闭门造车的后发,一定是劣势的。 燃烧噪声问题,在 150 年前就受到重视了,但仍然没有成熟的理论。理论与工程实践有较大差距,所以谁的投入大,谁的成果多。避免共振的方法有很多,但没有大家都接受的理论,所以很多技术都是别别窍,老师傅的个人体验,只有经过了挫折,才能找到解决办法,这是我们没有长期投入导致缺乏技术积累造成的局面,也是科普不足导致没有人才储备的局面。 为什么说科普不足有影响呢?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噪音原理,因此对这一领域认识不足。国外研究噪音的中国人有,但为了生存,很多都转行了,比如笔者,在博士的最后一年接触燃烧噪声,为了毕业不能深入研究。笔者的学弟是印度人,也因为生计,也是个人兴趣的发展,现在在研究生物流体力学,与噪声差得太远了。虽然噪音很有意思,但我的本行是消防,年纪大了不敢轻易转行,数学基础不足也无法深入。而另一些原来就在这一领域的国人,也有很多转行的,原因很简单,国外不信任,国内不需要,我在相关的学术讨论会上看不到来自国内的兴趣。如何把国家的需要转变成学生的兴趣,如何把国内年轻人对国防技术的热情转化为扎扎实实的学习理论的兴趣,是需要有关科普工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好的科普作品,不但给人一点常识,更能让人产生对某一领域浓厚的长久的兴趣,这是笔者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班门弄斧的目的。在这里,笔者只能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下燃烧噪声的作用,压力波动无处不在,共振现象到处都有,解决噪声难题,唯靠数学物理。 有道是,东风吹,战鼓擂,书到用时方恨少,飞机上天动力难,后发劣势谁能改?燃烧波,到处振,解决噪声靠理论,航空研究看投入,自古英雄出少年。 资料图:太行发动机局部特写。摄影:刘峰 3200kgf 推力级涡扇发动机。    资料图:太行发动机。
个人分类: 特种消防|8837 次阅读|2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