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设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长城式”防火体系是一种落后模式
dfedhw 2018-7-5 10:44
夜晚偶逛商场,看见天花板上密密麻麻、如满天星斗一般的火灾探头及喷淋头,再回想路过消防中控室门口,看到两位捧着手机、百无聊赖的值班员,不禁哑然:火灾难道真有如此可怕,需要像这样随时如临大敌,枕戈待旦? 1.市面上所有的商场早已全面禁烟禁火,所以明火引发火灾的可能性忽略不计,剩下的仅有电气线路及用电设备。那么,如果照这样的防火思路,是否所有建筑都该采用类似的配置和设计,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数量级? 不得不由防火联想到防洪: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黄河,曾针对洪水和悬河问题发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 (筑堤防御洪水等于与河床淤高赛跑,大堤加得越高,水头也将越高,水压增大,防洪风险也会越大,最终输掉的只能是人。) 堤防修建的长度无疑也等同于海量。 2.用油用气场所的火灾风险远高于用火用电,按照常理这部分场所更应当强制普遍安装。此外,防火区域面积大小不该成为考虑设置火灾报警系统的首要因素,“小火”的伤害程度可能更甚,尤其是夜间,所以针对夜间时段的防火灭火才是重点。 (今年以来,城乡居民住宅发生火灾5.01万起,死亡551人,占死亡人数总数的81.5%;“小火亡人”常常发生在夜间,22时至次日凌晨6时发生的火灾虽然只占火灾总起数的20.5%,但死亡人数却占55.5%;在37起较大火灾中,22时至次日凌晨6时发生的火灾达28起,占总数的75.7%。) 3.固定消防设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至少牵涉到建筑、通风、机械、给排水、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好几个专业,另外还涉及设备制造、材料工艺、系统兼容、定期维保、 通讯决策、应急疏散、 人员操作培训等诸多问题,日常还要面临误报警、防止误喷、检查灭火剂等问题,关键时候能否派上用场,成功启用概率怎样,日常工作状态如何,回首以往火灾事故案例全过程则不言自明。 相对于所有建筑及附属设施,火灾本身的发生概率已经极低,在这样的基数上,受制于设备设施的复杂性,灭火系统最终还能够“参与”到实战中的概率就更低,实际绝大部分火灾还是通过第一时间报警,由消防队快速赶来处置,平均耗时一般也不过十分钟。绝大部分的灭火系统,无论是因为从未“遇见”火灾,还是“遇见”之后却直接“哑火”,七八年左右步入报废状态,全程基本与火灾“无缘”。从头至尾投入如此庞大、劳神费力的工程,实际贡献率未免显得太低,整体投入的产出比更是不便计算。 长城修建于当时,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呈现的是古人的智慧与成就,可到了现代,无疑只能作为凭吊的历史遗迹。许多年以后,当人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历史上的全面防御式的防火设计,细细回味,也许其终将沦为“传统模式”。
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型风景旅游区应强制地震危险性评估、设防与应急保障
热度 1 cgh 2017-8-10 08:59
大型风景旅游区应强制地震危险性评估、设防与应急保障 2017年8月8日晚上21:19,在四川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九寨沟的威名在于旅游天堂,风景如画。风景自然拜赐与大自然。美妙的风景自然尤其独特的鬼斧神工。这就是为什么龙门山一侧是2008年数万人的天灾,一边是享受风景的天堂。 据央视新闻,截至9日22时10分,死亡19人(游客6人,本地群众2人,未查明身份11人),受伤人员增至343人(重伤13人,危重2人);省道301线3处断道(K79、K83、K98)均已抢通便道;17个乡镇恢复供电;转移车辆1万余台,转移人员超6万人(含126名外国游客)。 九寨沟灾区旅游人口比重大于本地居民,伤亡人员很大一部分是游客,一部分是散居于山间的农民。造成伤亡的间接原因是地震,直接原因是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崩塌直接的掩埋与 砸伤 。震后,山间道路被滑坡崩塌堵塞,即使震后第一时间看到 四川交通发布了交通管制 ,震后第二天的新闻暴露出的一个重要矛盾仍然是游客如何转移出去与救灾人员如何进入灾区开展抢救严重冲突。比如 报道 :“震后第三天 8月10日 7时55分,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4架直升飞机从九黄机场起飞,机上搭载了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首批 30名队员,他们携带着5只搜救犬及救援设备。他们将飞赴漳扎镇进行开展救援”。 报道 还可以看到的是几处酒店的垮塌的问题。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问一句,这样的大型自然风景旅游区是不是有相应的设防与应急措施?一般场所有消防设施与应急通道;大型工程有抗震设防;那么,这样涉及到数万游客生命安全的场所是不是也应该进行强制性地震危险性评估,并进行相应的抗震设防(比如酒店),对震灾布设相应的应急场地和疏散通道。。。 现在国内一个很“市场化”的现象是,“国有的”风景区被完全“私有化”和市场化了,景区完全被管理局割据下来全权管理,“他人不得入内”。很多景区、保护区等,即使是研究考察也是不得进入,除非你是专属合作部委的专家。这些景区和保护区成了管理局的摇钱树,只收益不担责。可以肯定的是,这次九寨沟地震的伤亡损失都是由“国家”来承担,全民救济,似乎没人忍心“追责”。 与四川九寨沟相似的大型风景区相似的地质环境的是整个青藏高原周边,包括云南、四川、甘肃等。比如1997年丽江地震涉及到玉龙雪山风景区、四川泸定海螺沟风景区…… 建议,涉及到地震构造区的大型自然风景旅游区按国家强制标准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并建设相应的抗震设防和应急保障设施,制订应急预案。清除风景区和保护区对合理科学研究的不合理禁入限制,加强相关自然科学研究,促进自然风景区和保护区科学合理开发和保护。
个人分类: 地震地质|2686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服务,你是潜在的客户吗?
热度 2 cgh 2015-8-13 03:07
地震服务,你是潜在的客户吗? 话说,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因为 今年破坏性地震频度低 ,为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所以今天下午进行了两次测试演习。”“ 15:49 和 17:47 对 手机用户 进行了不提前告知和提前告知的测试演习,取得良好测试效果。”分别“对苹果手机预警软件”“对安卓手机地震预警用户”进行了测试,“ 研究结果 将于近日公布”。 在评论前,我还是要呵呵一下。 1 、事件的性质 研究和演习,还是在对外服务中的误报?其实都涉及一个问题, 成都高新减灾所有没有资质去报?在多大范围去实施预警?如果是研究,那么对应的是试验,有科学的试验对象和方法,对研究目标、成果以及可能的后果有相当的预期和可控性。试验对象似乎是其预警软件的安装客户,这些客户有没有相应的使用协议并载明参与研究并承担接受相应后果的条文呢?如果有明文告知,现在有“客户”出来说“被吓到了”,那就是客户厚道了!如果没有明示测试以及预警后果,这种研究可能和最近刚刚被定论“黄金大米”试验一样,是不道德的研究了!这些讨论的前提是,研究在可控的客户群体。 当所谓的预警远远超出这个群体,造成其它影响,比如有人称为恐慌,我们是不是应该看看这种研究是不是有在相关管理部门报请备案?从成都高新减灾所在微博上与中国地震台网的论战上看,这个“民办的研究机构”显然是在国务院授权主管地震灾害相关工作机构 -中国地震局的管理之外“已经将地震预警服务了民众”。在监管之外对民众提供服务,无论如何是非法的,毕竟中国还是有《防震减灾法》的!好比避开金融监管去放贷,你说再多的为民服务也是违法行为吧。 2、成都高新减灾所的地震预警服务 看了报道,关注的一点是事情原委,更关注的是, 成都高新减灾所居然“已经将地震预警服务了民众”。首先要说的是,可喜可贺啊!这可能真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啊!可是,更令人吃惊的是,成都高新减灾所已经发展了相当大的客户群,并且有巨大的目标客户“学校、电视、微博和重大工程用户”。真是研究、应用两手都很硬啊!叫中国地震局情何以堪!不过,中国地震局也不要自卑,作为政府部门,履行上级和法律赋予的任务是第一位的,技术服务让位给研究机构甚至企业未尝不是一种思路。 当然,服务也是一种产品,逃避监管,卖万能药,自然是没有前途的。真心地说,我看好地震服务市场。不过,目前还只看好地震设防,地震应急则是公共服务,至于地震预报和预警,暂时还看不到希望。 3、地震服务 在中国,人们对地震的反应基本等同于无可抗拒、毫无对策的灾难。在古代,只有祈福。现在,如果还处于这种阶段吗?我们对地震的了解强化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希望的那么深刻。所以,借句话说,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关键看如何作为。比如说,抗震设防是可以降低风险的,地震保险是可以分担风险的。地震预警也将是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减轻灾害的。很遗憾,中国普通老百姓最期待的是将地震预报作为公共服务出现,这是不现实的。于是,享受免费的私人地震预警服务成了部分人的选择。靠不靠谱,让地震来检验吧。 无论如何,地震服务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句话可能会让市场武装头脑的人兴奋不已,比如成都高新减灾所所长。 ------------------ 成都高新减灾所回应 “ 误报 6 级地震 ” :称是演 习 中新网 北京 8 月 11 日电 ( 记者 马学玲 ) 四川北川发生 6.0 级地震?面对外界的这一疑问,国家地震台网回应称,这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预警系统误报所致。不过 11 日晚间,该研究所表示,并非误报,实际是演习。 8 月 11 日下午,部分网民表示,手机接到 “15 时 49 分四川北川发生 6.0 级地震 ” 的预警信息,一时引发热议。   对此,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 “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17 时 27 分发布消息称, “ 经核实确认,今天下午部分网民手机接到 15 时 49 分四川北川 6.0 级地震预警信息,为成都高新减灾所预警系统误报所导致,该地区并未发生 6 级地震,请大家不要恐慌。 ”   国家地震台网相关负责人对 中新网 记者表示,这一误报结果向社会发布,引起较大范围恐慌,并表示,鉴于误报地震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地震预警信息应由国家统一发布,不能由企业或者个人发布。   对于国家地震台网的上述说法,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并不认同。该研究所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指出: “ 减灾所 15:49 和 17:47 对手机用户进行了不提前告知和提前告知的测试演习,取得良好测试效果,研究结果将于近日公布。而中国地震局下属的国家地震台网在未核实的情况下,便称下午部分网民手机接到 15:49 北川 6.0 级地震预警,为减灾所预警系统误报导致。 ” 中新网 记者随后电话联系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一名自称该所所长王暾的男子在电话中表示,因为今年破坏性地震频度低,为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所以今天下午进行了两次测试演习。   王暾表示,地震演习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前通知的演习,另一类是不提前通知的演习,今天进行了两类这样的演习。这两种演习的效果非常不同。其中,对于不提前通知的演习,民众会自动紧急疏散、避险,而对于提前通知的演习,民众则显得比较疲,感觉没多大意思。 “ 不光今天是这样,其实之前一些针对学校的演习,也是采用了不提前通知的方式。而今天的演习则是针对全国所有的手机用户。 ” 王暾说。   有没有想到今天大范围预警会造成恐慌?面对记者的这一提问,王暾说, “ 这种演习,就算是收到了,你的手机也不会发出警报,因为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地震。 ” “ 如果放在四五年前进行这种工作,很多人会担心恐慌,但作为中国地震预警领域的领头羊,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控制是非常好的。 ” 王暾补充说,地震预警造成的所谓紧张,实际上只有一分钟。   有没有进一步向用户提醒这只是预警,而不是真正的地震呢?王暾回答说, “ 我们已经跟进了。 ”   记者注意到,今天 15 时 49 分,该研究所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 “ 我们对苹果手机预警软件进行了一次测试,非常抱歉没有提前通知大家,对造成的不便表示抱歉。 ”   此后 17 时 15 分,该研究所官微再次发布消息称, “ 继苹果手机地震预警用户测试演习后,现将于 17:30-18:00 之间对安卓手机地震预警用户进行测试演习 ( 今天的测试演习只针对手机用户,不针对学校、电视、微博和重大工程用户 ) 。请广大手机地震预警用户积极反馈,便于研究民众对突发地震的响应。 ”   对于国家地震台网的 “ 误报 ” 一说,王暾在电话中向 中新网 记者强调, “ 这完全不是误报,这是预警测试! ” “ 我们是一个民办的研究机构,这几年,我们已经将地震预警服务了民众。 ” 王暾说。   国家地震台网相关负责人今天稍早前曾指出, “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是一家民间企业,不是中国地震局下属单位。 ”( 完 )
个人分类: 地震|3102 次阅读|3 个评论
房屋建筑防倒塌设计规程拟正式引入设防巨震
supdesign 2013-10-6 07:38
正在编写的《房屋建筑防倒塌设计规程》拟正式引入“设防巨震”,文中的“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即通常所述的“设防大震”,简称大震,“ 本地区 罕遇地震的极罕遇地震”即“设防巨震”,简称巨震,这是我国首部引入设防巨震的技术标准,对我国防震减灾将有重要推动作用。 该规范草稿的第5章节是 房屋建筑抗地震倒塌设计 : 5.1.1 抗震设防的房屋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 GB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5.1.2 抗震设防房屋建筑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设计应符合本规程 5.2 节概念设计的规定。 5.1.3 对于需进行抗地震倒塌设计的 房屋建筑,应按 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 罕遇地震 或高于本地区 罕遇地震的 极罕遇地震 进行抗倒塌验算。
个人分类: 02地震|3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房屋结构抗巨震的研究及工程应用
热度 1 supdesign 2013-10-1 19:59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了将近9万人死亡或者失踪! 这给所有的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敲响了警钟!尽管从事了多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我国地震预测、预警、防震、逃生等还有许多不足,不能满足人民对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越来越高的需求。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目前全世界抗震的主流应对思路,但是在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阪神地震中不止一次遇到了超高设防大震的地震,造成了远远超过预期的震害。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如何经济合理地应对巨震成为每一个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巨大挑战? 在国内,姚攀峰提出了“(设防)巨震,(避难单元)不倒”的理念(2009),首次阐述了设防巨震(设防巨震,简称之为巨震,或者称之为设防特大震,简称之为特大震)和避难单元、避难单元子结构等概念,叶列平等提出了“巨震不塌”(2009),清华大学钱稼茹教授和同济大学吕西林教授等也先后在相关学术研究中对“巨震”进行了探索,并展开了 房屋建筑防倒塌设计规程 的编制。这标志着中国的工程界和学术界正式规模化展开了巨震的研究和探索。 特整理该系列文章,希望对房屋抗巨震有所推动。 重大进展: 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征求意见稿引入“巨震“概念 设防巨震进入工程界主流 研究成果: 整合式抗震——防震减灾必由之路 房屋结构抗巨震的探讨、应用及实现 (报告ppt) 对2010版抗震规范抗7.3.8 条的探讨及地震避难单元的设置 房屋结构抗巨震的探讨、应用及实现 (论文) 基于IDA分析的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 基于大震和特大震下倒塌率目标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方案 不同抗震设防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的研究 中方专家的提案-关于巨震 中日砌体结构抗震研讨会-砌体结构抗震能力分析与评价 砌体结构如何抗巨震 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抗巨震研究 工程应用 房屋建筑防倒塌设计规程拟正式引入设防巨震 “地震避难单元”的抗震理念 在新版抗震规范中得到了支持 地震避难单元:人类生命的保险箱 杂感: 叶列平教授做客两校名师讲堂探讨汶川“巨震” 关于巨震、砌体结构、个人科研方向的随想
4045 次阅读|1 个评论
抗震设防烈度谁来定?和嵇少丞、李小文老师
热度 4 supdesign 2013-4-30 13:47
嵇少丞老师和李小文两位老师针对地震设防谁来确定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刚好自己从事一些抗震方面的实际工作,简单就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说一下。 我国最新的《防震减灾法(2008修订)》于2009年5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第34条涉及到地震烈度确定部门:“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制定抗震设防烈度和参数的依据。 也就是说全国性的抗震设防烈度由国家地震局统一负责,对于具体特殊的工程,如核电站等,根据地震安评成果来定。建设工程的标准必须与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衔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现有的体制之下,准确判定地震灾害责任为那一方(自建房业主自身?开发单位?地震局?设计师?科研单位?……)是困难的,需要进一步认真考察并多方商榷,除非能够确定工程施工质量严重不合格等情况,大家可以暂时减少无效果的追责,重点放在如何下一步灾后重建等事情上。 针对地震暂时难以准确预测的客观情况,也许减少地震灾害的最重要措施是考虑可能发生的巨震,对小震、中震、大震、巨震均进行设防,进行“4水准,多阶段”的抗震设计。初期,巨震作为推荐设防目标,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步,巨震成为必须考虑的设防目标。参见 房屋结构抗巨震的探讨、应用及实现 参考文章见下文: 嵇少丞: 搞笑的地震烈度划分及其糊涂的应用 2013-04-29 李小文:·答嵇少丞老师 【法规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修订) 【发布部门】 全国人大常委会 【发文字号】主席令第7号 【批准部门】 【批准日期】 【发布日期】2008.12.27 【实施日期】2009.05.01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法律 【法规类别】 地震综合规定 【唯一标志】111778 【全文】   【本法变迁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号) (相关资料: 法律1篇 部门规章1篇 地方法规79篇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08年12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   第四章 地震灾害预防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审定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相关资料: 修订沿革 )   第三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相关资料: 修订沿革 )   第三十六条  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
个人分类: 02地震|1962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普:抗震设防与地震的预测、预报
热度 2 zbt92 2013-4-26 09:50
在汶川8级地震发生即将5年之际,前不久雅安芦山的7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反思。2001年3月美国西部西雅图曾发生7.0级地震,但基本上没有造成什么危害。地震中仅一人因受地震刺激,心脏病发作身亡。2012年12月7日(人民网记者刘军国报道)据日本放送协会报道,截至日本当地时间19时27分(北京时间18时27分),此次地震共造成东北及关东地区10人受伤。日本7.3级的地震,虽然数值上只比7级地震多0.3,但是,地震的强度却是7级地震的8倍。为什么同样的地震,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几乎是毫发无损,而我们则是损失惨重呢? 在这场争论中,一位知名的法律学者在其微博上建议说“【为什么设置地震局是个错误?】一,国家设四级地震局,大量资源被用于行政而不是预报;二,政府一旦错报道义和法律责任难以承担,所以宁可不报,归责于科技。三,打压民间预报以免让官府难堪。解决:一,撤销四级地震局,在中科院设地震研究院,地方设若干研究机构;二,允许、扶持并规范民间预报。” 这种说法代表着社会上很多人的意见。我认识这位学者,因此,我知道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政法大学举办的“薊门决策”论坛,曾经请过原四川地震局的李有才,做过一次关于汶川地震的报告。李有才号称他早就提前预测到了汶川的大地震。但是,四处游说却没人理睬。只有紫坪铺水电站的负责人,听了他的意见才降低了紫坪铺的水库水位,避免的该水库的垮坝。而据我向相关部门了解,决无此事。在春季里逐渐降低水库的水位,以便迎接下一年度的防洪是水库运行的常态。也许是地震大仙们的说法,让法律学者以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只是政府部门怕承担预报错误的责任,所以不仅自己不预报地震,还要打压民间自发的地震预报。这样一来,地震的预报似乎又和我国的民主制度扯上了关系。 其实不然,即便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目前也不能预报地震。因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相比,中国的地震预测预报并不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领先。目前我国的震前预测的准确率,只有5%至10%,但是中长期预报的准确程度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之所以世界各国都不敢轻易发布震前预报,是因为万一预报不准确对社会造成恐慌,以及慌乱蔓延对社会人身安全的伤害,甚至会大于地震。 相比之下,专业地震工作者们则对地震的预报问题非常清醒。在科学网上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李小文院士在博文中强调,预报地震,必须是有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中长期的地震预测主要基于断裂带的活动性与危险性的分析,并不能提供上述全部的三要素,所以不能算是地震预报。旅居加拿大的地震学者嵇少丞教授专门撰写了一篇《地震设防远比地震预报重要》的文章,详细地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抗震能力的差距,主要在于地震的设防水平。 不过,要说到建筑物的抗震的设防,我国的水电建设到有很多经验可以汲取。与我国的工民建筑物的抗震设防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完全不同,由于我国的水电开发建设普遍比国外发达国家要晚几十年,所以,我国水电建设的后发优势极为明显。在抗震能力的方面也是一样。正因为此,才会有在汶川8级大地震的主震区内的2000多座水库大坝和水电站,无一垮坝的结果。 根据我国水电建设成功抗震的经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抗震的设防为先,也必须要包括必要的地震预测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地震预报、预测研究作为抗震设防的基础,再结实的建筑也难免会在地震中垮塌。因为,地震中的同震错动的断层对于地面上的建筑物来说,是无坚不摧的。所以,抗震设防的第一步,是要躲开同震错动的地震活动断层。不仅如此,在躲开地震的活动断层之后,不同的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强度也会有很大的区别。要想保障建筑物的安全设防,还必须要知道该地区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这项工作的内容,也应该是属于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研究的一部分。根据我国水电建设的抗震设防的经验,我们在这一部分工作上投入的费用和精力,往往不会少于建筑物本身的抗震能力。 因此,所谓的抗震的设防为先,也并不是简单的把房子盖得越结实越好。而是要在对地震机理等一系列科学的探索和大量的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基础上的科学抗震。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工民建筑物抗震水平的差距,绝不仅在于每座房子结构的坚固程度上,而是一种整体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经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据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介绍,他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就是要具体的确定一百多条穿越了我国主要城市的地震活动断层。只有搞清楚的这些断层的具体位置,让重要的建筑物躲开活动的断层(至少20米左右),才有可能保障建筑的抗震能力。这项工作就相当于我国水电建设前的地震地质勘探。不搞清楚地震活动断层的位置,无论你的建筑物多么坚固,也很难抵御住地震的破坏。 目前,我国的《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已经完成,这说明我国今后的城市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已经有了实施的基础。但是,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和山区,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抗震设防,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总之,要想减少地震伤亡损失,提高我国建筑物的抗震水平是必须的,但我们且不要忘记,如果不能确定并躲开活动的地震断层,无论我们怎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水平,也不能抵御地震的破坏。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包括一些专业的地震研究人员,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躲开地震的活动断层是实施抗震设防的基础。因此,有些人可能会忽视地震预报预测研究的重要性;还有些人可能会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产生不必要的恐惧。 例如,2012年7月加拿大的國際探索(Probe International)发表了一篇《中國西部的地震災害与水電大壩》的文章,认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水电建设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我国财新网的记者也写了篇《中國西部大壩地震災害被低估》的文章与以呼应。当时我曾高度怀疑该文章的作者(匿名:约翰,杰克逊)不是一位地质学者。因为作者似乎根本就不懂,一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如何,并不是仅仅由该地区的地震强度决定的,并写了一篇《地震高发区水坝的抗震安全有保障》文章解释了工程抗震的机理和可靠性。今天看来,那位匿名的作者还真有可能是一位职业的地震研究人员。因为,在我们科学网关于抗震设防的讨论中,我发现一些资深地震研究人员,居然也对于工程抗震的这些基本要素知之甚少。 总之,当前我国的抗震防灾的科学普及工作非常重要,即使对一些专业人员也不例外。最后,我们需要强调的2点是: 1 、那些号称能够预报地震的大仙,也未必就是骗子,只不过他们总想利用国家不愿意让不准确的预报扰乱社会秩序的政策,哗众取宠而已。 2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我国的抗震防灾的最迫切任务,但是深入开展地震预报预测的研究,则是实施科学设防的前提。
245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两面三刀,确实犀利
cgh 2010-6-23 20:31
社会事件中的媒体,真的犀利为民吗? 今日看到新闻央视主播打断抚河决堤汇报 直问群众有没有转移( http://news.jschina.com.cn/focus/201006/t425531.shtml )。大家都在为央视及媒体为民请命、不惜得罪官员,感到欢欣鼓舞吗?再想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媒体工作者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不惜生命安危,着实令人感动!不少网友称赞柴静们犀利的质问地震局、气象局的嘉宾,为人民喊话! 在看看我们的领导人,也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重大事件的现场亲自指挥。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98抗洪前线,多少感人场面。 我们的媒体人总是和领导人保持多么一致的步调,时刻挂念者人民的利益,以人为本! 真的很感动! 但是,我们为什么总是给他们添这么多麻烦?为什么不能减少他们的表现机会呢? 在回过头来看看新闻,央视主持人邱启明制止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介绍江西省委书记、省长的指示和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江西省防总副总指挥、水利厅厅长的重要指示。 有几点值得质疑: 平其俊介绍领导指示似乎是抢了央视的饭碗,把央视改报道该介绍的东西揽自己身上,所以很不应该?! 央视连线防总指挥领导,既然质疑其回答,难道得到的汛情还能可靠吗? 央视为什么不是自己去获取第一手的资料,而是通过他们惯常的信息途径,我们是不是应该怀疑他们一直以来的信息途径有问题? 平其俊介绍抗洪措施,而不理会央视的新闻需求(现势灾情),央视的紧盯灾情而阻止与其相关的前因后果,谁更应该受到指责? 为什么出现自然灾害可以看到央视等媒体的集中报道,平时却没有设防的监督?如果我们在冬天把抗洪设防工作监督到位了,能决堤吗?如果我们进行了坚实的抗震设防和避震宣传,能有那么多百姓死在房下吗? 我们的新闻媒体平时都在做什么?我们的生活被美好了,我们没有什么危机。和渎职领导平时的讲话有啥两样?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不但没有让他们受到指责,反而给他们提供了展示应对的能力。 于是乎,在人们面前出现的是高大的形象,为人民说话的犀利主持人,时刻想着人民生活的公仆 换个位子想想吧,大家都不容易,呵呵。
个人分类: 杂谈|3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