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盒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跟谁在一起很重要但是自己是什么人更重要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8-1-4 07:51
跟谁在一起很重要但是自己是什么人更重要 蒋继平 2018年1月3日 在微信圈里读到一篇鸡汤文章,题目是:跟谁在一起很重要。因为这篇文章初读起来很有道理,文章中观点也有具体的事例做证, 所以,我第一次读到这样的文章, 也被作者的思维左右,跟着喝彩。文章中用稻草作为一个例子, 说同样一根稻草, 与青菜捆在一起在菜市场出售, 那就是青菜的价钱, 与螃蟹绑在一起出售,就是螃蟹的价钱。 后来, 我认真地对生活进行思考, 也对人生进行感悟。我觉得人生跟谁在一起很重要, 这固然没错, 但是, 我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更重要。 还是让我用稻草和螃蟹作为事例来说明我的观点。 稻草虽然跟螃蟹绑在一起出售可以跟螃蟹一样值钱,但是买家回到家中一定会把稻草扔掉, 而把螃蟹煮熟了享用。实际上,对于买家来说,稻草还是没有任何价值。更进一步来说,稻草是靠依附螃蟹才临时提高了身价,而不是自己真正具有的身价。反过来说,螃蟹并没有因为跟稻草绑在一起而降低身价, 是不是?所以,对于螃蟹来说,跟谁在一起并没有影响它的身价。 由此可以推断:身价高的东西可以帮助和它在一起的东西提高身价, 而身价低的东西只能依靠身价高的提升价值。要是你自己的身价很高, 就用不着依附别人来提高身价。 所以, 很容易看出,你是稻草还是螃蟹, 这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再用我自己想到的一个事例来更加充分地说明我的观点。昂贵的钻石戒指以克拉在金器店标价出售,买家按照商家的标价买下一个钻石戒指。商家给买家用一个漂亮的盒子装起来, 但是, 商家没有要买家把盒子的重量也一起算在钻戒里,这个盒子几乎是白送的。因而, 对于这个盒子来说, 跟钻戒在一起并没有提高自己的身价, 反而变得一分钱不值。 由此可见,盒子和钻戒在一起, 并没有提升自己的价值,钻戒跟盒子在一起也没有降低自己的价值。这里最为明显的道理就是:盒子是盒子, 钻戒是钻戒,在一起也好, 分开也好,钻戒是钻戒的价钱, 盒子是盒子的身价,这跟和谁在一起没有多大关系。最重要的是你是盒子还是钻戒。 领悟到这个道理,我只有一个念头: 就是做好自己, 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 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 我在人生中也体悟到一个规律, 就是什么样的人大多数与同样的人在一起。稻草和螃蟹捆在一起的事例和概率是很低的。 稻草自己捆在一起的概率要大大地高于和螃蟹绑在一起的概率,螃蟹跟稻草同价一起出售的概率更低!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00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動畫] [盒子怪(2014)][高清720p][美国][主演:艾萨克-赫普斯戴
lcj2212916 2014-12-20 20:15
◎译  名 盒子怪/拯救盒怪/怪诞小箱侠(港)/怪怪箱(台) ◎片  名 The Boxtrolls ◎年  代 2014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动画/冒险/喜剧 ◎语  言 英语/国语/粤语 ◎字  幕 中英双字幕 ◎IMDB评分 7.0/10 from 9,001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 AAC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96 min ◎导  演 格拉汉姆-阿纳贝尔 Graham Annable       安东尼-斯塔奇 Anthony Stacchi ◎主  演 艾萨克-赫普斯戴德..Isaac Hempstead-Wr.. (饰演 Eggs (voice))       艾丽-范宁 Elle Fanning (饰演 Winnie (voice))       西蒙·佩吉 Simon Pegg (饰演 (voice))       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饰演 (voice))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演 Archibald Snatcher (voice))       尼克-弗罗斯特 Nick Frost (饰演 (voice))       杰瑞德-哈里斯 Jared Harris (饰演 (voice))       理查德-阿尤阿德 Richard Ayoade (饰演 (voice))       崔西·摩根 Tracy Morgan (饰演 (voice))       Laraine Newman (饰演 Mother)       Sam Lavagnino (饰演 (voice)) ◎简  介   《盒子怪》根据阿兰·斯诺(Alan Snow)的小说《这里有怪兽》(Here Be Monsters)改编,是一个幽默的寓言故事。“奶酪桥”(Cheesebridge)是维多利亚时期一个光鲜亮丽的城市,这里的居民痴迷于财富、等级,还有臭奶酪!然而在他们别致的鹅卵石道路之下住着一群“可怕”的怪物,他们每天晚上都会从下水道爬出来,偷走居民家中的孩子和奶酪——当然,这只是当地居民的一面之词!事实上“盒子怪”是一群非常可爱害羞的生物,他们躲在可回收的纸板箱里,就像乌龟喜欢缩在自己的壳里一样。盒子怪们收养了一个人类孤儿,给他起名“蛋生”(Eggs),这个小男孩和一个爱冒险的地上世界的女孩温妮(Winnie)成为了好朋友,他们需要在盒子怪与人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尤其是当人类政客为了选票而把盒子怪们描绘成一群可怕怪物,进而煽动民众驱逐他们的时候……   《盒子怪》是LAIKA公司继《卡罗兰》(Coraline)、《超凡的诺曼》(ParaNorman)之后的第三部动画片,由动画片《狩猎季节》(Open Season)导演Anthony Stacchi和《卡罗兰》、《超凡的诺曼》的故事艺术家Graham Annable共同执导。影片配音阵容强大,包括了本·金斯利(Ben Kingsley)、艾丽·范宁(Elle Fanning)、西蒙·佩吉(Simon Pegg)、尼克·弗罗斯特(Nick Frost)等 ◎幕后花絮   该片乍一看很容易让人想起怪才导演蒂姆·波顿的《僵尸新娘》的黑暗破旧之风格。无论从动画角色的形态和颜色鲜亮程度,都毫无美感和新鲜感。俨然一部专门拍给成人观众看的动画。导演则是曾仅仅编剧和指导过一部动画长片作品的导演安东尼·斯塔奇和另一位甚至有些籍籍无名的格兰姆·安娜伯共同执导,而在影片的预告片中,却很容易让人领略这部标准的小众路线的动画电影,其实具备了不少成熟的优点:特定的故事背景设定;人物角色的超凡脱俗;容情入事的情节打造……尤其是影片那长长的明星配音阵容,更是勾起了影迷们强烈的欣赏欲望。虽说《丛林大反攻》作为导演安东尼·斯塔奇的唯一作品并非算得上有多么大的成功,但这部新作的成色,却显然有着让人过目不忘的气质和品质。尤其是类似“人猿泰山”一般的小主人公的遭遇,以及为了“再生父母”盒子怪们的生存大计而敢于冒险,与善于报以歧视目光的人类展开各种纠葛,其间散发出的情感气息,可谓浓郁。而这部动画长片本身的画风也同样特色不少。   再看看该片的老东家环球影业和焦点公司为影片配置的超豪华配音阵容:名头最响亮也是资历最深的恐怕就是老戏骨本·金斯利了,一向热衷关心孩童事业的老人家总能在一些儿童题材的电影中看到他的身影,如《雨果》、《雾都孤儿》和《雷鸟特工队》等;另外,来自英伦的喜剧男星西蒙·佩吉,好莱坞女童星艾丽·范宁,黑人喜剧男星崔西·摩根,尼克·弗罗斯特和著名声优托妮·克莱特等都将在该片中倾情献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因拍摄热播剧《权利的游戏》而名声鹊起的童星伊萨克·亨普斯特德-怀特,将领衔配音片中的“鸡蛋仔”,可谓影迷们的又一大快事。 ◎获奖情况   第72届金球奖 (2015)   电影类 最佳动画长片(提名)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80741437
3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盒子里的最高境界
热度 6 yangguoxue 2013-12-7 11:48
比起曾国藩来,估计当今的成功学家们应该汗颜了,因为在老曾面前,他们谁也没有资格谈成功二字。可偏偏老曾是个谦虚谨慎的老头,根本不屑于推销他的成功之道:“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知世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说的真好。 老曾是个诚实的人,这份诚实,有如孩子面对皇帝的新衣:“太史公称庄子之书皆寓言,吾观子长所为《史记》,寓言亦居十之六七”,“廿三史除班、马外,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事,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我们知道,诚实,尤其是面对权威而保持诚实,是需要勇气的。 老曾坚持原则,但有些事也免不了俗,该花的钱还是要花,没办法,时代就那样。即便自己一辈子清廉,布衣蔬食,餐风露宿,但也得花钱办事。不过堂堂直隶总督,临死之前的家产不过万余,葬丧银子还是左宗棠出的,就凭这一点,起码可以追认为“无产阶级斗士”。 据说老曾的优点都是靠“日课”养成的。什么叫“日课”呢?就是成天跟自己过不去。参加饭局耽误了读书,检讨;看见漂亮女人多瞧了两眼,检讨;说话急躁跟人吵架,检讨;言辞虚伪言不由衷,检讨……“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看来,“罪感”和忏悔意识并不一定需要上帝的指引,只需要一颗永不停歇追求“成圣”的心。这样说来,老曾身后一百年的“思想改造”运动也不是没有历史渊源。当时全国人民都成了曾国藩,“斗私批修”,“狠批私字一闪念”。区别是老曾是“自虐”,思想改造是“他虐”。“自虐”或许可以看做优良传统,至于“他虐”吗,还是算了。 老曾给大清朝出了很多好主意,比如办工厂,向西方学习近代知识,买船买炮.....,可那个大清朝就是不争气,苟延残喘了一阵,走向了灭亡。一想到老曾在那样无望的时代,还奋发图强,对他的钦佩不禁如滔滔江水。转而又想到,即使是以他的奋发图强,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违,却从未抬头观望天窗外的璀璨星空,又觉得个人面对历史,还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老曾是一个坚持信念的人,遗憾的是那个信念不能帮他扶植他效忠的大清起死回生。坚持信念的人总是会囿于自己的信念。大清朝即便有几十个、几百个老曾这样的人也未必能改变什么。老曾让他的大儿子放弃科举学习外文去当外交官,也许是他意识到了一些问题。 曾文正公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位圣人,圣人是什么呢?从某种角度看,圣人不过是盒子里的最高境界罢了。文正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在这儿呢。
304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有必要知道的外国典故
麦立强 2011-9-14 22:44
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达摩克利斯剑: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缪斯: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9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犹大的亲吻: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诺亚方舟: 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诺亚是个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 伊甸园: 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 禁果: 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实,唯独“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能吃。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从此他们懂得了善恶,辨别出真假,而且产生了羞耻之心。上帝因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东西。 多米诺骨牌: 是一种西洋游戏,将许多长方形的骨牌竖立排列成行,轻轻推倒第1张牌时,其余骨牌将依次纷纷倒下。用于比喻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象牙塔: 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象牙塔”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 滑铁卢: 1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 鳄鱼的眼泪: 西方传说,鳄鱼捕到猎物时,一边贪婪地吞噬,一边假惺惺地流泪。喻指虚假的眼泪,伪装的同情。又被引申为一面伤害别人,一面装出悲天悯人的阴险狡诈之徒。 山姆大叔: 是美国的绰号,产生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纽约州一位诚实能干的肉类包装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姆大叔”。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负责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人们发现该厂的牛肉桶上都盖有E.A—U.S.标记。本来,E.A是一个军火承包商的名字,U.S是美国的缩写。碰巧山姆大叔(UncleSam)的缩写与美国的缩写(U.S.)相同,人们就管美国叫“山姆大叔”。美国人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手表定律,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马太效应! 1、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7、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8、破窗理论: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9、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10、木桶理论: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11、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3、责任分散效应图片上传于: 有意思吧┆U148.Net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5、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6、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7、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8、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10、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来自网络 http://bookmark.hexun.com/lgf166/detail.aspx?bid=9416149type=rss
个人分类: 私人空间|4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