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水利工程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水利工程

相关日志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
jiangming800403 2018-3-19 21:46
自从有了大规模的现代水利建设,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一个为学术界和公共舆论广泛关注且备受争议的问题。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河流不仅是水流的通道,河流及依赖河流生存的物种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流动的开放生态体系,联系了陆地和海洋,在地球物质大循环和生物物质小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河流深入内陆与周围陆地有密切的联系,形成紧密联系且相对开放的水陆交错带;河流汇集陆地径流及径流携带的固体颗粒和可溶性物质,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以河水为载体和纽带,泥沙、盐类、生物在河流上下游、海陆间转移和运动,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水文(水量、水热、水沙、水盐)平衡,水沙、水盐运动,既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也为水生动植物繁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为众多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对于人类,河流则表现出多种服务功能,可以说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河流就不会有人类文明以之人类自身。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具有二重性 :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生态旅游、水产增殖等方面具有多种功能,可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优化水资源配置,减少洪水和干旱对生态系统的冲击,灌溉提高了农业单产,避免了过度垦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水力发电提供了清洁能源,避免了温室气体释放;但另一方面工程建设和运行又给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冲击与破坏。这些干扰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其一是不可改变的影响与破坏,如大坝切断了河流的连续性,水库淹没了大量的陆地,改变了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等;其二是对水文过程的扰动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固有的水量、水热、水盐、水沙平衡,使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生物的生存并破坏了河流原有的服务功能,这种影响往往是可变的和可逆的。 大型水利工程是最能体现现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纪念碑式建筑。但自 20 世纪初,伴随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们就不断进行反思与批判。 20 中叶以来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反坝运动”在内的生态中心主义运动兴起,对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的反思,走出了学术界,屡屡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 但由于大型水利工程往往涉及到水陆间、流域上下游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包括土地利用、土地生产力、水力发电、水文过程、水质、栖息地、水生生物等,单一或个别的指标 不能反映其综合影响 ,且不同指标 量纲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不同的观察者处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往往对同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大相径庭 。长期以来,在水利工程生态影响综合评价方面存在着 主观性、随意性 等问题,不同的研究 难以达成共识 ,其结果是严肃的科学问题最终沦为“口水战”。 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起始于二十世纪中叶,主要研究内容有泥沙冲淤与河流形态、生态环境需水、水质、水温、水生生物等( Wahby S D 和 Bishara N F , 1980 ; Petts G , 1984 ; Karr J R , 1991 ; Ligon F E 等, 1995 ; Kingsford R T , 2000 ; Naiman R J 和 Turner M G , 2000 )。 20 世纪 50 年代起,伴随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我国也开始了对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 水库淹没、河流形态以及栖息地与渔业资源 等方面,如在三门峡、官厅水库引起泥沙淤积和河道冲淤(水科院河渠所 黄委会水科所黄河下游研究组, 1960 ;李善征等, 1985 ;谢树楠和宋根培, 1988 ;王长路和杜殿勖, 1990 ;杜殿勖;严军等, 2005 ;李小平等, 2007 ;吴保生和游涛, 2008 ;谢金明等, 2012 ),丹江口、新安江等水库对生物栖息地和鱼类资源影响(余志堂, 1982 ;袁凤霞,黄道明, 1989 ;戴泽贵, 1997 ;张家波等,谢文星等, 2009 ;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团科研所,;陈惠浅, 1982 ;周少翌等, 1989 )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迄今为止,我国乃至全球对单一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最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可能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科学院牵头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其评估报告集结为《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与境影响研究及对策论文集》,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硏项目领导小组, 1987 )。 但上述研究主要是针对 孤立的生态因子 ,即使是综合评估,也仅是采用 列表清单 的方式,分门别类 罗列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方面与影响程度 。由于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渐兴,并且逐步由 定性评价过渡到定量评价 ,如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河流生态系统服务 等( 唐涛等, 2002 ;张可刚等, 2005 ;庞治国等, 2006 ;鲁春霞等, 2001 , 2003 ;肖建红等, 2006 ) 上述研究大多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评价指标选取不够全面,基本只考虑河道内影响,忽视了灌溉和水电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指标归一化和权重因子确定缺乏客观依据,不同研究结果间难以直接比较;最后缺少基于评价结果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普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愈来愈多,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和水环境危机日渐加剧,在国际“反坝”思潮的推动下,一些环保人士对我国水利建设进行了反思与批评,引起了一系列争论。这些争论虽然有助于唤醒公共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指标量化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同方面的影响,客观的评估水利工程正面效益与负面影响的数量关系。“反坝”与“挺坝”人士的争论最终往往成为“口水战”,甚至人身攻击,也不利于水利工程的兴利除弊,充分发挥对经济社会的正面作用,避免和补偿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跨流域调 水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跨流域调水堪称是最为复杂的水利工程,对水源区、引水口下游河流、供水区的土地利用、水文过程乃至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其生态环境评估备受关注,并容易引起争议。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建成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有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中亚地区的卡拉库姆列宁运河调水工程和额尔齐斯河 - 卡拉干达调水工程(前苏联规模宏大的“北水南调”构想的起步工程)、以色列的北水南调工程、德国多瑙 - 美因 - 莱茵运河的“南水北调”工程、美国以科罗拉多河为水源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加州的“北水南调”工程、秘鲁马赫斯 - 西瓜斯引水工程、澳大利亚的雪山工程等(杨立信等, 2003 )。还有一些工程构想如前苏联的“北水南调”、“北美水电联盟”计划、印度的“北水南调”因规模宏大、生态环境影响复杂而处于停滞的状态(杨立信等, 2003 )。 近几十年来我国为解决工农业用水特别是城市用水也修建了许多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北京的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调水工程、天津和冀东地区的引滦工程、辽宁的大伙房引水工程(东北“北水南调”的初期工程)、山东的引黄入青和胶东引水工程、广东和香港的东江引水工程、山西的“引黄入晋”工程、甘肃的“引大入秦”工程、新疆北部的引额(尔齐斯河)济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工程等。这些调水工程在充分发挥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已在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中,中国南水北调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堪称世界之最。南水北调工程由三线构成,其中西线尚处于超前期阶段,东线、中线工程历经十年建设已分别于 2013 年 12 月、 2014 年 12 月通水。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及可能的后续项目集蓄、引、提水于一体,对经济、社会、生态构成复杂的影响,涉及到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水产增殖等水资源开发的诸多方面。总干渠全长 1200 余公里,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四大流域,设计鄂、豫、冀、京、津五省市,对工程影响区的土地利用,水源区与汉江中下游的水文过程、水质、鱼类栖息地等均产生了广阔和深入的影响。因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一直以来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011 年 -2014 年,汉江流域出现了连续的干旱,使得上述问题进一步发酵。 目前,对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库区与汉江中下游(蒋重阳, 1992 ;沈大军和刘昌明, 1998 ;杜耘等, 1999 ;张家玉等, 2000 ;范北林等, 2002 ;徐新伟, 2002 ;方芳和陈国湖, 2003 ;刘丙军等, 2003 , 2005 ;戚杰等, 2004 ;陈君, 2005 ;谢平等, 2005 ;张中旺等, 2006 ;廖奇志等, 2007 ,曹明德和王凤远, 2009 ;高永年和高俊峰, 2010 ;刘雪松和李婷婷, 2014 ;刘远书等, 2015 ;邵毅, 2015 ;杨佩刚和王博峰, 2017 ,武红涛等, 2017 ),对调入区生态环境的研究较少(贾玲等, 2014 ;郭恒亮等, 2015 ;程扬等, 2016 )。同时,在评价因子归一化、权重因子确定等方面,也存在前文所述及的问题。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2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大水利工程解北方之渴
fanxiaoyingz 2018-1-8 18:34
五大水利工程解北方之渴 水利工程的难点在于水是液体,有缝隙就渗漏;有重力差异才能流动,只能下降,不会上升,所以水哪怕是七拐八拐,只要顺着等高线逐渐下降就能够流动;水遇见高崖可以跳下去,遇到高山却绕不过去,哪怕是仅仅高出半米也不行。所以,中国几十年来可以修建几十万公里的公路铁路,却只修了几千公里的引水工程。也因此,各种引水方案才争议得很热闹。但是,不管怎样,经过不断争议使得人们不断思考,使得方案在不断地完善。现在,终于可以把我优化过的这些方案做出一个总结了。 总起来说,向中国三北地区调水我总结出五大工程:第一个工程,目前已经实施完工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第二个工程滇水入甘工程,我以为有了这个工程,过去我们构想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作废;第三个工程渤海水入蒙工程;第四个工程藏水入疆工程,第五个工程是克什米尔雪山引水进入塔里木工程,简称 “巴中隧道调水工程”。其它的工程也许还有更加合理的,但是由于意义不再重大,或者水量不够大,所以这里不再叙述。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虽然已经建设成功,社会效益显著,但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丹江口水库水量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来源在于汉水上游新建了一个 “引汉济渭工程”,估计每年从汉水抽走 15 亿立方水,这样一来丹江口水位下降,达不到向华北地区调水的水量要求,而且由于季节性缺水(冬季),所以必须从长江借水到丹江口水库。同时为了解决长江在实施“南 水北调 ”和“ 滇水入甘工程 ”工程以后,长江水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同时实施从长江向丹江口水库补水和从怒江、澜沧江向长江补水工程,所以应该实施 朱效斌 “三江贯通”调水方案 。我设计的具体方案是这样:从三峡水库的 湖北省兴山县高阳镇(北纬 31°13’40”,东经110°45’24”)的香溪河上 向 丹江口市的浪河镇(北纬 32°25’38”,东经111°14’53”) 修筑一条长度为 120公里的引水隧洞,联通长江和汉水。而要联通怒江澜沧江和长江,必须选择在云南省境内,有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从怒江澜沧江向金沙江上的石鼓镇(北纬26°52’28”,东经99°57’36”,海拔1850米)引水,由于澜沧江同纬度河道的海拔偏低300多米,所以引水点必须向高纬度寻找,最后找到一个叫“大营盘”(北纬27°09’46”,东经99°09’15”,海拔1625米)的村子比较合适,而且需要在大营盘修建一座高度在25米的大水库,从大营盘到石鼓镇的隧道长度85公里。而要从怒江引水到石鼓镇,经过澜沧江必须三江海拔保持一致,由于怒江河道比澜沧江同纬度的海拔低很多,所以依然需要往大营盘以北的地方寻找,大营盘以北大约180公里处才是合适的海拔要求,在这里,我们认为可以和 “ 滇水入甘工程 ” 中从怒江到澜沧江的隧道共用一个隧道。就是在贡山县北(北纬 28°32′53.86″,东经98°22′20.84″海拔1851米)到(北纬28°08′38.72″,东经98°53′11.56″海拔1901米),隧道长度67公里,在怒江上修建水坝一座,坝高250米左右。通过这个怒江和澜沧江连接工程,再通过长江和丹江口水库连接工程,最后把长江水系做成一个没有枯水和水灾的地区,这样可以减少每年带给长江流域人民的水灾损失,同时又能够解决华北地区每年都出现的干旱问题。第二个方案,怒江—澜沧江—长江联通也可以选择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域进行。一般情况下,一个剧烈侵蚀的河流,不管其上游中游侵蚀地多么强烈,到了下游一般都是侵蚀微弱区域,因此也是下切缓慢的地区,所以虽然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在上游的河道同纬度海拔差异很大,但是在怒江下游就基本能够找到落差不大的情况。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发现小湾水库(北纬24°42′21″,东经100°05′29″海拔1040米)作为中转水库恰好能够借用,从这里向金沙江的永仁县的江边乡(北纬25°57′56″,东经101°52′07″海拔930米),直通隧道,隧道长度200公里。而从怒江的怒江同海拔开凿隧道到小湾水库长度为90公里,怒江上需要修建200米高水库一座。这两个贯通隧道距离都很长,但是水量大。 第二个工程滇水入甘工程。从怒江引水经过澜沧江,金沙江上游,雅砻江,到岷江然后经过嘉陵江,渭河到甘肃。经过在谷歌地球上勘察,基本路线是可行的,但是经过的隧道多,山区多,工程异常艰难。如果再使用渡槽技术、倒虹吸技术和桥梁工程,能够缩短线路。水到了甘肃以后保持 1950米水头,把水分为几路,分别引入定西市、会宁县、榆中县、静宁县、西吉县、海原县、靖远县等,顺着祖厉河流到黄河,再从黄河的中卫市引水进入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用于治理沙漠。我估计,这些水只能够这一带使用,如果还有多余,可以沿着武威——金昌——张掖一线,引水到黑河西岸,沿着1350米高程进入新疆的准格尔盆地。 第三个工程渤海水入蒙工程。我在博文《一个万里运河胜过十几个万里长城》、《我的东水西调规划 》两次提到过海水调到内蒙古的计划,不过后来我觉得从日本海调水工程量太大,而我另外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调水路线,就是从渤海的盘锦(北纬 40°54′11″,东经121°48′44″海拔0米)引水,沿着辽河行走,把水引到科尔沁沙地,然后沿着西拉木伦河到内蒙古高原,到达苏泊卓尔(北纬42゜18′,东经101゜15′,海拔903米),这里海拔1280米,沿着1280米等高线,逐渐降低坡度向西一直可以到达巴彦淖尔(北纬41゜23′,东经104゜47′,海拔870米),在这个地方将来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该工程全长2470公里,从苏泊卓尔向西全程自流,地势平坦,非常干旱,分出一支到达二连浩特附近,在这里也可以形成一个大湖泊。这个工程不需要修建大水库,不需要经过起伏不定的大山,相对比较容易,适合于公司化运作,可以首先向四平市、双辽市、通辽市、二连浩特市、赤峰市、锡林格勒市、乌兰察布市等供应自来水。最大的困难是从海面抽水到1280米的高原需要大量电力,我们认为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然后发电自用调水,风力换电力,电力换海水,以水促进工农业发展,滚动发展,逐渐增加调水量。至于海水淡化我以为问题可以解决。沿着辽河调水把水引到科尔沁沙地,顺便可以治理科尔沁沙地,同时从辽河科尔沁引水可以节省大量资金,减少许多征地和搬迁。这条线路比海水西调的其它线路更有优势。 第四个工程藏水入疆工程。这个方案也和我原来拟定的多卡水库和藏青深埋引水隧洞有所不同。由于多卡水库的落差太大,因此使用替代工程。在派镇(北纬 29°30′52″,东经94°50′47″海拔2916米)修建一个高度50米的水库,然后从灵芝南的格则(北纬29°30′52″,东经94°50′47″海拔2950米)打隧道到达帕隆藏布江中段熊集村(北纬30°29′43″,东经94°20′43″海拔2800米),隧道长度106公里,在这儿修建一个用于抬高水头的水库,坝高150米,然后从2920点高程向格尔木打隧道。水到达格尔木以后可以自流到阿尔金山山脚下,然后从这里修建人工水渠,向西可以到达和田,向东可以到达嘉峪关酒泉,向北可以开凿隧道进入乌鲁木齐。这些工程建成以后全部自流。甚至由于从2800米到塔里木盆地有1000多米的落差,可以选择恰当的地方发电。由于塔里木盆地南面高,北面低,水可以自流到北边,所以水渠只需要沿着南边修筑即可,节省大量资金。 第五个工程是 “巴中隧道调水工程”,从克什米尔雪山引水进入塔里木。 在巴基斯坦卡日麻班德上 15公里处(北纬36°20′29″,东经74°52′00″海拔2390米)有一个堰塞湖可以作为引水点,出水口在叶尔羌河上游(北纬37°15′15″,东经76°06′08″海拔2288米),这条隧道全长130公里。 这个工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意义重大,由于巴基斯坦境内雪山融水特别多,在每年的夏季这里都会形成巨大的洪水,冲毁道路,冲毁村庄,给巴基斯坦人民造成了一年一度的巨大灾难,所以从这里引水对于巴基斯坦人民和我国人民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这个工程基本上只在夏季和秋季使用,其它时间不使用,每年也可以向中国的喀什地区输送十亿立方水。 以上五大工程各管一方,互相补充,基本能够解决我国北方缺水问题。 当然,以上工程有许多超长隧洞,还有超高水库。引水对于超长隧道和超高水坝有巨大的依赖性,没有超长隧洞和超高水库,那么就必须绕很大弯路,甚至有时候水不会通行,或者需要大量的电力来提升水头。而有了这些超长隧洞和超高水库,就不需要使用电力提升水头,可以做到全程自流。在本次设计的所有工程中,只有海水西调需要提升水头,其它都是全程自流,这种方案虽然实施有很大困难,但是前景很好,一旦修建成功,就象都江宴工程一样,是千年伟业。但是目前依然有超长隧洞和超高水库两大难题没有完全攻克。我们幸运的是,目前这两个超级工程的技术难题已经或者正在突破。引汉济渭工程的隧洞长度是 98.3 公里,最大埋深是 2012 米,目前已经接近完工,中铁 18 局工程进展迅速,盾构机每个月进度 868 米,钻爆法每个月进度 286 米,解决了岩爆、漏水和超硬岩石开凿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全面推广。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3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热度 26 Wildbull 2017-9-13 08:19
谢平. 2018. 从历史起源和现代生态透视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北京:科学出版社 (电子版免费下载地址 : http://wetland.ihb.cas.cn/lwycbw/qt/201812/P020181207539415222224.pdf ) 我们蹂躏河流,是因为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属于我们的物品。当我们把河流看成是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可能就会带着热爱与尊敬来使用它 从历史起源和现代生态看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大河流域往往是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史也是人与自然、人与河流相互作用的历史( 陈宜瑜 2005 )。江河是人类的母亲——千万年来,人类生于斯,长于斯,与江河的关系密不可分,“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朱汝兰 2008 )。 河流与峡谷构成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千百万年来,滔滔河水在雄伟壮丽的峡谷中奔流不息,从涓涓小溪到滚滚洪流 …… 然而,人类的肆意改造——水坝使它们面目全非,曾经的蜿蜒崎岖与野性奔放不复存在。我们人类,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也因此正在失去对大自然美景——幽幽峡谷、滔滔急流——的精神感知,以及随之而生的美好回忆、希冀或梦想。 河流的生态价值在于:自由流动的河水支撑了由多种多样的物种构成的和谐的水生态系统。但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的河流政策却一味地追求河流的利用价值,因此建设的大坝超过了 22000 座,占全世界大坝总数的 46% ,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美国共建了 6500 多座大坝),其中巨大的三峡大坝( 图 1 )倍受全世界关注( 劳里 2008 )。 图 1 令人震撼的三峡大坝(图片来源: Reuters ) 1.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1.1 长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撑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全长达 6300 km ,流域面积 180 万 km 2 ,占全国总面积的 18.7% 。长江流域西高东低,落差超过 5400 m ,形成三级阶梯的地势,第一级阶梯的海拔 3500m 以上,第三级台阶的海拔 500m 以下。将长江水系划分为干流水系与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洞庭湖、汉江、鄱阳湖、太湖等 8 个支流水系,长江流域(不含太湖水系)最高河流分级数为 6 级,流域面积不小于 2000 km 2 或河长不小于 100 km 的河流总数为 374 条( 董耀华和汪秀丽 2013 )。 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长江流域雨水丰沛,年径流量占全国总径流量的 37.7% 。对洪水,我们是爱恨交加。洪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再生能源——水电,它能缓解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压力,因此人们在干支流的上游修建了数以万计的水电站。水电毫无疑问是一种清洁能源,远比燃烧煤炭对大气环境要友好,并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水电也没有核电那样如果泄露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风险,因此,在这些意义上来说,水电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但这并不能抵消其巨大的生态破坏)。长江中下游河湖纵横交错,是典型的泛洪平原区,人口密集,从古至今,人们围湖造田,开垦出无数的良田用于农业生产,建造了无数高楼大厦为人所居( 图 2 ),人们大修堤坝与节制闸,一方面控制洪水泛滥,另一方面利于在湖泊中的渔业养殖,其结果是,除了洞庭湖和鄱阳湖外,几乎所有的湖泊都与长江切断了自然联系。对不能控制的干支流和大型通江湖泊,长期酷渔滥捕,尽可能多的获得动物蛋白。这一系列人类活动虽然满足了我们巨大的利益需求,但也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一些物种纷纷走向灭绝之道。 图 2 高楼林立的沿江城市(图片来源:中国周刊) 1.2 长江是鱼类的宝库与渔业的支柱 据估计,全世界的鱼类大约有 32500 种( Nelson 2006 ),其中淡水鱼类超过 15000 种,而淡水仅占全球水资源量的 0.3% ,这反应了淡水环境具有高生产力、丰富的地形多样性以及强烈的地理隔离( Ormerod 2003 )。我国有鱼类 3446 种,其中淡水鱼类 1452 种。 鱼类的生活形形色色,大部分鱼类要么在淡水中生活,要么在海水中生活,只有不到 10% 的鱼类一部分时间在海洋中度过,另一部分时间在淡水中度过,它们在两种生境中来回迁徙,称之为洄游。如果在海洋中生长但需要去淡水中繁殖称为溯河洄游(如中华鲟),如果在淡水中生长但需要去海洋中繁殖称为降河洄游(如花鳗鲡)。如果肥育和繁殖的迁徙发生在河湖之间,就称之为半洄游性鱼类,一般是在湖泊中肥育,在河流中产卵(如四大家鱼)。还有一些鱼类的生活限于河流的干支流,只进行相对较短距离的迁徙。 长江水系有鱼类 400 余种,其中纯淡水鱼类 350 种左右,特有鱼类多达 156 种( 曹文宣 2011 )。长江流域的天然捕捞产量占全国淡水鱼总捕捞的 63%-64% ,是我国淡水鱼最重要的产区( 余志堂 1988a )。 长江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均流经高山峡谷和丘陵地区,水流湍急,因此,上游的大多数鱼类终生生活于流水环境中,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均与栖息的流水环境相适应。上游鱼类主要是一些在流水环境中营底栖生活的种类,摄食着生硅藻和丝状藻类、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的幼虫或稚虫及淡水壳菜等,许多种类下颌具有锐利的角质边缘,或是下唇、触须发达,利于刮食着生藻类或吸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有些种类的胸腹部或口唇部形成吸盘,可牢固地吸附于石块上面,不致被水流冲走;还有一些种类则是经常栖息于石缝或洞穴之中( 余志堂 1988a )。 在金沙江源流段以及川西高原的一些水系,海拔高,气候寒冷,水流湍急,主要分布有裂腹鱼和条鳅,它们通常在峡谷河道的激流中生活,并不下降到中下游。在川西高原和川东盆地交接的低山地带、汉江上游和洞庭湖水系的上游地区,生活着一些适应水急石滩多的溪河环境的鱼类,如唇鮡、中华纹胸鮡和平鳍鳅科鱼类。长江通过三峡之后,进入中下游平原地区,这里江面宽阔,水流平缓,沿岸湖泊星罗棋布,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水位剧烈波动,这里生活的鱼类种类繁多,凶猛鱼类如鳡、鯮、长吻鮠、鲌等,小型鱼类如鰕虎、鳑鮍、麦穗鱼、青鳉、鮈、䱗等,还有背鳍和胸鳍长有硬刺的黄颡、背鳍和臀鳍长有硬刺的鲤、鲫,以及产漂流性卵的青、草、鲢、鳙,它们在湖泊中肥育,在长江干支流中越冬与生殖。在河口地区几乎都是浅海鱼类和咸淡水鱼类,如鲥、前颌间银鱼和暗纹东方鲀等(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 )。在中下游水系,逐步演化出鲢亚科、鲌亚科、鮈亚科、鳑鲏亚科、鳅鮀亚科等新类群及雅罗鱼亚科和鮈亚科的一些特殊种属,从而形成了东亚特有的江河平原鱼类区系( 陈宜瑜等 1986 )。 长江水系蕴藏了独特而多样的物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这是洪水泛滥的产物,而我们的过度需求导致了开放水域中的酷鱼滥捕。而洪水虽然对人类来说是灾害,却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水电资源,一方面我们在中下游大修闸坝以控制洪水泛滥,另一方面我们对水电的过度追求,导致长江上游被数以万计的水坝肢解得零零碎碎。其结果,自然原始的长江水生态系统被折腾得面目全非,物种纷纷濒危,生物多样性面临空前的危机。总体来看,在长江干支流,筑坝对鱼类的负面影响可能比河流中的水污染、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要严重得多。 2 .长江之殇——水坝林立 2.1 河流连续统一体的瓦解 水坝使河水中栖息的鱼儿或其它动物其自由被束缚牵制,或食物条件急剧恶化,难逃灭顶之灾——有些失去了生长肥育的场所,有些失去了繁殖之地 …… 其结果,长江的生物多样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些物种纷纷吹起了它们的告别号声——白鱀豚和白鲟早已消逝,江豚和中华鲟日渐稀落 …… 河水中昔日的和谐共振日渐单调木讷,喧嚣繁华日趋萧条死寂。由鱼儿和豚儿们的生死音符所谱写出的只有在长江中才能听到的独特而和谐的生命乐章永远消失了。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旗舰物种一个接一个地消逝了,问题是,千百万年来它们一直存在着的! 拦河筑坝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坝区以及上下游的水文特性,包括洪水脉冲模式、泥沙过程、水温过程等,这会影响河床冲刷及江(河)湖关系等,进而可能显著改变栖息于其中的水生动植物群落,这种改变对一些高度依赖河流连续统一体或江湖复合系统的水生动物(特别是鱼类)来说,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后果。 有些鱼类喜欢栖息于急流环境(无论是摄食还是繁殖),大坝的建设就会导致它们的衰退。这导致习惯了在河流中无拘无束生活的物种突然失去了对它们熟悉的自然进程的感知,而它们的祖祖辈辈却通过进化对此予以了固化,并演变成了独特且难以轻易改变的生态秉性,藉此物种维持了它们在河流中的历史存在。 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 Ernst Heinrich , 1834-1919 )曾有一句名言:“个体发生重演系统发生”。其实,不光是动物的躯体,它的习性也在重复着种族的进化历程,虽然预留了在地史尺度上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改变,但对人类突如其来的剧烈干扰来说,这种极其缓慢的适应对物种的生存来说就失去了意义。 2.2 长江复合生态系统的肢解 长江是由干流、支流及其附属湖泊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俨似一颗大树——由树干、树枝及树叶所组成,由于湖泊肥沃,生产力高,对长江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树叶对整个树的作用一样,没有树叶的光合作用,树亦难以为继。 20 世纪 40 年代末,长江中下游湖泊总面积尚有约 35123 km 2 ,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只剩下 23123 km 2 ,降幅达 34.2% (杨锡臣等 1982 )。鄱阳湖面积约为 2933 km 2 ,洞庭湖面积约为 2625 km 2 。 1950 年至 1970 年间,长江中下游沿江大建闸节制,除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外,绝大多数湖泊失去了与长江的自然联系( 常剑波和曹文宣 1999 )。因此,江湖阻隔使支撑长江鱼类的有效湖泊面积减少了 76% ,而干流的饵料稀少。这就相当于把一棵大树上的树叶绝大部分摘光了一样。 1981 年,长江上建成了第一个大坝——葛洲坝,位于宜昌市三峡出口南津关下游约 3km 处,总库容量 15.8 亿 m 3 。 2003 年,位于宜昌三斗坪的三峡大坝开始蓄水,是全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坝高 185m , 2010 年蓄水至 175m ,此时水库面积约 1080 km 2 ,水库平均水深 70 m ,总库容 393 亿 m 3 。形象地说,这就相当于把一棵树的主干砍成了 3 截。人们常说,干壮,枝叶才茂,但是,没了枝叶相连,树干何以能保持生机? 3. 水坝之争 3.1 利与弊 水坝建设在发达国家正在减速,而在发展中国家依然在快速推进,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为水利工程能为人类带来诸多益处——发电、防洪、航运、供水、渔业、娱乐等,而对生态的影响则多是视而不见。其实,筑坝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亦是多方面的,如使鱼类失去行为刺激、阻断洄游通道、失去产卵场、卵和幼鱼的存活率降低、饵料生物减少,等等。 长江的水能资源丰富,上游干支流的梯级电站以及三峡大坝提供的廉价、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我国在践行对 CO 2 减排的国际承诺。此外,三峡大坝不仅大大提升了川江的通航能力(形成了所谓的“黄金水道”),还改善了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 大坝对长江水系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生态效应。在长江干支流中大坝的建设往往会将洄游鱼类的索饵区和繁殖区割裂开来,给它们带来致命打击,因为这样的习性是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化(对长江流域的许多物种来说,就是适应东亚季风气候及大江大河的水文节律)而形成的,难以轻易改变,特别是体型越大的动物越是如此,因为身体的复杂化使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可塑性大大降低了。一般来说,与降河洄游的鱼类相比,溯河洄游的鱼类可能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如大坝)的打击,因为大坝往往直接破坏了产卵场,这是最致命的。 大坝建设及其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也是全球性的。譬如,在美国华盛顿的埃尔瓦河,曾经每年有约 40 万尾鲑溯河产卵,但建坝之后,来产卵的鮭不足 3000 尾,因为它们失去了 90% 的产卵场,虽然后来添加了昂贵的鱼道,但也无济于事( Cho 2011 )。根据 IUCN 的资料,水坝是近百年来造成全球淡水鱼类近 1/5 遭受灭绝、受威胁或濒危的主要原因,将近 3/4 的德国淡水鱼和 2/5 的美国淡水鱼受到了它的影响( 王海英等 2004 )。世界上已几乎没有不被水坝箍起来的江河了,自由流淌的江河变成了水库搭起来的台阶,令人瞠目结舌( 易水和范晓 2003 )。 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开始反思以工程为主的治水思路,开始倡导“为河流让出空间”“为洪水让出空间”“建立河流绿色走廊”等,以恢复一个健康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 陈宜瑜 2005 )。 3.2 建坝与反坝的较量 1997 年 3 月,在巴西 Curitiba 举行了“第一届受水库危害者国际会议”, 14 日,巴西当地的环保团体组织了“巴西反大型水坝行动日”游行,对日益危急的亚马逊河水库滥建问题发出的愤怒之声,来自二十个国家及地区的代表发布了“屈里替巴宣言( Declaration of Curitiba )”,并宣布每年的 3 月 14 日为世界反水坝日( the International Day of Action for Riversand Against Dams )。在美国,反坝运动最早的成功案例大部份是由有钱、有势、闲散并嗜好自然美感的贵族或资产阶级荒野保护者(也是国家公园最早的倡导者)所领导, 1956 年,他们成功否决了回声谷公园的高坝计划,就美国水库工业史而言,这至少终结了水库兴建者予取予求的时代。 1990 年至 2015 年期间,美国已经拆去了 900 座大坝(包括了埃尔瓦河上的两座水坝),今后计划每年拆除 50-60 座( Struck 2014 )。根据美国地球之友( Friends of the Earth )、美国河流组织( American Rivers )和鲑鳟类保护协会( Trout Unlimited )的统计数据,自 1912-2013 年期间,美国共拆坝 1108 座,其中 2000 年后拆除了 638 座,拆坝速度明显加快,关于拆坝的原因,综合考虑生态、经济与安全三方面因素的占 43.9% ,生态恢复占 34.4% ,经济因素占 12.9% ,安全因素占 7.2% ,因此,生态恢复是美国闸坝拆除的最主要驱动因素( 王若男等 2015 )。 但是,支持建坝者却宣称,美国只是拆除了几百座年久失修、不符和安全管理标准和废弃不用的小型水坝,其实我国每年都要有上百座小型水坝退役,数量远多于美国,此外,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水电资源开发殆尽,已无坝可建,绝不是说水坝的作用遭到了否定( 水博 2005 )。还有人宣称,“不能以‘生态’名义在关注‘鱼、树、草’的时候忘记了‘以人为本’ ……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水电和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也越好 …… 欧美国家从来没有进入“拆坝时代”,反而在不断巩固、加强大坝的建设”( 王亦楠 2016 )。建坝派与反坝派一直都在激烈交锋,有时甚至相互进行人身攻击。这其实已不是对错的问题,是价值观的对决! 4. 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从源头到河口 长江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是全域性的,从高寒的源区一直到流入东海的河口。中下游的旗舰物种纷纷告急——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江豚也危在旦夕,中华鲟和白鲟的灭绝趋势已无法挽回。上游的形势更加危急——据统计,长江的特有鱼类主要分布在上游,而上游特有鱼类的近 40% 为受威胁物种 (乐佩琦和陈宜瑜 1998 ,汪松和解焱 2004 ,徐薇等 2013 ) 。面对如此生物多样性危机,我们怎能熟视无睹? 4.1 源头——生态脆弱 长江源头由沱沱河(西源)、当曲(南源)和楚玛尔河(北源)组成,它们汇入通天河。源区河流湿季像大河,冬季像小溪,甚至被完全冰冻。长江源区平均海拔 4500m 以上,年平均气温不到 1 ℃,有时 7-8 月份也会飘起飞雪( 陈进 2015 )。高寒缺氧,自我恢复能力差,是生态的脆弱地带。在源头河流中,由于气温低,鱼类的生长期短,生长缓慢,繁殖力低,加上分布较为狭窄,对人类的干扰(建坝、酷鱼等)十分脆弱,容易濒危。通天河中的长丝裂腹鱼、裸腹叶须鱼、中华鮡、黄石爬鮡等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譬如,由于近年内地人员进藏酷鱼滥捕,可分布至沱沱河的裸腹叶须鱼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长丝裂腹鱼、中华鮡和黄石爬鮡已被列为濒危物种。其实,藏民们从不打鱼、吃鱼,视鱼为神,视湖为圣。 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在源区河流中生活的高原鱼类,需进行季节性迁徙或躲入深潭,以度过寒冷的冰封期( 图 3 )。如果源区的一些生境消失,这些鱼类的生存空间亦被相应地压缩。 图 3 长江的西源——沱沱河每年冻结期长达 7 个月,年平均气温为 -4.2 ℃, 7 月最热平均气温仅有 7.5 ℃(图片来源:观远) 4.2 上游——水电疯狂 自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之后,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开始进入无序状态,而如火如荼的长江经济带建设使之更为疯狂,原本奔腾流畅的长江,变成了一个密密麻麻的水库群,被数以万计的“梯田”景观所取代,其结果是——一个完整健康的河流生态连续统被肢解成了无数零散的碎片( 图 4 ),很多上游的特有鱼类濒临灭绝( 张沙龙等 2014 )。长江上游受威胁物种数达 79 种,位居全国各大河流之首,长江中下游的受胁物种也有 28 种( 图 5 )。 图 4 雅砻江干流全长 1571 km ,天然落差 3830 m ,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 20 多个梯级电站, 2025 年将实现装机 3000 万 kW ,相当于 1.5 个三峡水电站(来源:四川水力发电 .cn ) 图 5 中国内陆鱼类受威胁物种的地理分布。钱塘江、闽江包含福建和浙江两省独立入海河流;青藏高原湖泊指西藏和青海两省的封闭湖泊;两广沿海河流指广东和广西所有沿海独立入海的河流(引自: 曹亮等 2016 ) 4.3 中下游——枝叶断裂 长江中下游湖泊与湿地既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也提供了不少肥沃的良田以及建设用地。同时因为这里也是我国洪涝灾害的集中分布区,与此相关的水利设施的建设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做出了贡献。 长江中下游的干支流曾与无数的浅水湖泊交织成一个复杂偶联的生态网络,很多鱼类特别适应于在季风气候与洪水泛滥中繁衍生息,养成了很多与洪水关联的繁殖习性。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除两湖外,其它湖泊均与长江割裂开来。由于湖泊中的饵料丰富,而干流的饵料贫瘠,江湖阻隔导致了干流渔业资源的迅速衰退:长江干流的渔业捕捞量从 1954 年的 43 万吨下降到 1980s 的 20 万吨(降幅为 40% ),最后到 2011 年的 8 万吨(降幅为 81% )。 1964-1965 年长江干流四大家鱼年均产卵量高达 1150 亿,到 1981 年下降到了 170 亿,降幅达 85% ,这一年葛洲坝截流( 刘建康和何碧梧 1992 , 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调查队 1982 )。对中下游干流渔业资源的大幅衰退而言,江湖阻隔难咎其责,虽然酷鱼滥捕也起到了落井下石的作用。 以下分析支持上述结论。为了评估长江干流本身对栖息于其中的物种的支撑能力到底有多大,需知晓长江干流的水域面积以及其生物生产力,这样才能与连通湖泊进行比较。长江全长有 6300 km ,但宽度不一,从几十米到几千米不等。源区至金沙江的河段一般都只有数十米至数百米,而宜昌到宜宾江段,窄的峡谷只有 100 多米,宽的江段近 2000 米。中下游河段逐渐宽阔,一般有近千米,虽然在河口可达数千米之宽。因此,粗略地估算一下,长江干流的水面面积大概也不会大于两湖(洞庭湖和鄱阳湖)现有面积之和。但是长江干流的饵料生物丰度(单位面积)大概充其量只有两湖的 1/7 (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 ),因此,干流对物种的承载力是十分有限的。 5. 漂流性卵——游刃有余 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对产漂流性卵鱼类——四大家鱼的影响甚微,对这些物种的生存来说,可谓毫发未损,四大家鱼资源量在中下游干流中的衰退,与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并无关系,而主要是由于江湖阻隔引起的,因干流中饵料贫瘠,而它们又无法到湖泊中去肥育。 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分布范围十分广阔,在葛洲坝修建之前,在长江干流四川巴县至江西彭泽长达 1700km 江段上,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卵场有 36 个之多。在葛洲坝截流之后的 1981 年的调查发现,在重庆到武穴的 1520km 江段内,共监测到四大家鱼产卵场 24 处,在宜昌以上江段中,除过去调查所发现的产卵场全部存在外,还新发现高家镇和奉节两个产卵场( 刘建康和何碧梧 1992 , 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调查队 1982 )。在三峡大坝修建后的 2005-2007 年的调查发现,对产卵场的影响主要在库区,即在三峡库区的四大家鱼产卵场消失,但在三峡库尾的江津以上江段以上却形成了新的产卵场,位于合江-弥陀江段,也就是说原库区江段产卵场上移了( 钮新强和谭培伦 2006 ,姜伟 2009 ,柏海霞等 2014 )。三峡大坝截流后,局部江段四大家鱼苗的减少(如监利江段, 朱滨等 2009 )并不一定意味整体情况就是如此,也许是因为水文形势的变化改变了原有产卵场的分布格局。总体上来看,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对四大家鱼繁殖的影响微乎其微。 此外,四大家鱼的自然分布十分广泛, 鲢分布于红河与黑龙江之间,鳙分布于珠江与黄河以北的海河之间,青鱼和草鱼分布于珠江与黑龙江之间 ( 图 6 ),这些物种本身不存在任何灭绝的风险。 图 6 四大家鱼在中国主要河流中的自然分布(草图)。 YU- 沅江( 686 km ), ZH- 珠江 (2210km), MI- 闽江( 541km ), QI- 钱塘江( 410 km ), HU- 淮河 (1000km), YA- 长江( 6300 km ), YA- 黄河( 5464 km ) ,SO- 松花江( 1956km ), WU- 乌苏里江( 870 km ) ,AM- 黑龙江( 4370 km ) 此外,自中世纪以来,四大家鱼特别是鲢、鱅被引种到许多国家或地区,据统计,鲢被引种到 71 个国家,鳙被引种到 51 个国家( 谢平 2003 )。现在鲢、鱅在美国的几大主要河流已泛滥成灾( 图 7 ),生长状态极佳( 图 8 ),并威胁到五大湖的土著鱼类,可能原因有: ① 饵料(浮游动植物)丰富, ② 缺乏天敌, ③ 美国人不爱食用。据说美国政府决定斥资 180 亿美元对其进行控制。 图 7 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中疯狂繁殖的鲢和鱅 图 8 长得肥肥胖胖的鳙 长江中的鳡鱼是一种大型凶猛鱼类,是原始雅罗鱼亚科鱼类适应掠食大型鱼类而特化出的一个分支,对维持长江鱼类群落结构的平衡起到过重要作用( 陈宜瑜 1980 )。美国河流中也有一种大型凶猛鱼类——鳄雀鳝( Atractosteusspatula , 图 9 ),它是北美第二大淡水鱼,被誉为十大最凶猛的淡水鱼之一。鳄雀鳝现在主要分布在美国南部,曾经在其分布北限的范围内数量也很多,但由于栖息地破化、无辜滥杀、过度捕捞等,在这些曾经的分布区现在已难觅踪影,因此,美国人正试图将鳄雀鳝重新引入位于田纳西和伊利诺斯之间的河流中,以控制入侵的四大家鱼( Webber 2016 )。 图 9 1910 年在密西西比的月亮湖( Moon Lake )捕获的鳄雀鳝(图片来源: Wikipedia ) 而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中,四大家鱼的资源量却迅速衰退,因在长江干流中,食物极为匮乏,但这种衰退通过食物链影响顶级消费者(如白鱀豚和江豚)的威胁远大于四大家鱼自身的物种维持问题。 6. 物种灭绝——孑遗当先 孑遗物种容易灭绝。孑遗物种,也称为古特有种、残遗种或活化石,大概都是指一些曾经从主要的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并保留了过去原始特性的种类或类群,或者指一些在历史时期曾分布广泛但之后大量灭绝现仅残存于局部区域的物种或类群。 6.1 豚的哀嚎——饥饿与误杀 鲸绝大部分生活在海洋中,只有几种淡水豚类,它们可能是在中新世中期偶然地适应了河流栖息地环境而幸运地保存下来,是孑遗物种( Cassens et al. 2000 )。但是,鲸体型太大,并不适应较小的淡水环境,在淡水中幸存下来的也仅限于世界上的少数大河。 白鱀豚和江豚都是以长江或湖泊中的鱼类为生 (刘仁俊 1980 ,佩薰等 1980 , 1985 , 1997 ) 。饥饿与捕捞误杀使白鱀豚灭绝以及江豚濒危。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长江干流的渔业资源量下降了 81% (从 43 万吨 → 8 万吨),这给依赖于这些饵料生物的高营养级动物——白鱀豚和江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江湖阻隔是干流渔业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河湖关系的改变阻止了湖泊渔业资源对长江干流的补充,而浑浊的干流自身其生态支撑功能极为有限。酷渔滥捕也加速了干流渔业资源的衰退,其对豚类的误杀在可统计的人为致死因素中也高居榜首( 华元渝和张建 1993 ) ,如根据 1955-1984 年期间白鱀豚的死亡统计,渔用滚钩致死的比例高达 48% ,很多江豚亦被滚钩误杀( 图 10 )。此外,由于声呐干扰( 王丁等 2004 ) ,不少白鱀豚和江豚也已经惨死在螺旋桨下了( 图 11 )。白鱀豚从 1980 年的 400 头左右下降到上世纪末的不足 50 头, 2006 年再没有发现任何个体 (陈佩薰等 1980 ,周开亚等 1982 ,华元渝等 1986 , 1994 ,于道平和王江 1999 , Zhang et al. 2003 , Zhao et al. 2008 ,郝玉江等 2011 ) 。 1984-1991 年期间,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数量约为 2700 头, 2006 年下降到 1800 头左右, 2012 年仅有约 1040 头( 张先锋等 1993 , Zhao et al. 2008 )。白鱀豚在三峡截流之前就基本绝迹了,因此,其绝灭与三峡的影响应该没什么关系。 图 10 洞庭湖中被滚钩误杀的江豚 图 11 2013 年 1 月 8 日在镇江扬中的长江江面上,一只江豚被发现惨死在螺旋桨下(图片来源:扬中市渔政监督管理站) 伴随饵料资源量的大幅下降,依赖它们的捕食者——白鱀豚和江豚的种群规模出现类似比例的下降不足为奇,可能本来白鳍豚就更为稀少一些,再加上体型更大,繁殖力更低,只限于在淡水中生活,且更依赖于声呐与外界联系,白鱀豚率先灭绝合乎情理。 像白鱀豚和江豚这样的哺乳动物,对上游并无多少依赖性,但中下游饵料生物资源的剧减,使其种群难以为继,加上捕捞误杀以及螺旋桨致死等,白鱀豚几乎灭绝,江豚也危在旦夕。 6.2 鲟道被断——葛洲坝难辞其咎 鲟鱼是古老的冷水性鱼类,譬如在长江中的中华鲟可能就是在冰期由北方向南方扩散而来的。鲟类是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的古老鱼类,可能起源于 2.45-2.08 亿年前的三迭纪,因此也有“活化石”之称( Birstein et al. 1997 )。中华鲟和白鲟体型巨大,活动空间大,需要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去产卵,特别是中华鲟还要到海洋中摄食(主要食物为底栖动物和小杂鱼)与生长 8-14 年 (余志堂等 1986 , Wei et al. 1997 ) ,白鲟也需要大的生存空间,需要到中下游去摄食与生长,葛洲坝的修建就注定了这两种鲟鱼的绝灭之运。分布于中上游且体型较小的达氏鲟虽然情况略好,但未来亦不容乐观。 尽管中华鲟和白鲟热爱它们的金沙江,充满着对急流与砾石的渴望,以及对饥饿和遥远里程的藐视,它们终究越不过人类建造的大坝。 中华鲟和白鲟由于葛洲坝的修建而失去了独特的产卵场,现濒临灭绝。中华鲟从大海来到长江,忍饥挨饿 1 年多,长途跋涉数千公里到达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那里有喘喘急流,河底铺有砾石,亲鱼将它们的卵粘附于砺石或掉落于砾石缝隙之中,之后亲鱼以及孵出的仔鱼再游向大海,仔鱼要在大海中摄食生长 8-14 年,待成熟时方游向金沙江去产卵,产卵场的范围也相对狭窄(与产漂流性卵的四大家鱼相比)。 20 世纪 80 年代初,葛洲坝的建成使性成熟的中华鲟无法上溯到原先的产卵场,一些亲鱼向坝上硬闯,撞得头破血流伤重而亡,另一些则性腺退化重返大海( 庄平等 2006 )。在葛洲坝上游留存的少数亲鱼即使产卵也回不到大海,先后饿死。 20 世纪 70 年代,长江中的中华鲟繁殖群体尚有 1 万余尾, 1983-1984 下降到约 2176 尾, 2005-2007 年期间下降到了 203-257 尾,到了 2010 年只剩数十尾。 人们曾期待在葛洲坝下会形成新的产卵场( Xin et al. 1991 , 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研究所 1991 ),再现适宜于中华鲟产卵的同样的水文与底质条件,刚开始,确实给人带来过一丝惊喜,但在坝下所形成的新产卵场其规模小得可怜( 庄平等 2006 )( 图 12 ),根本难以扭转中华鲟衰亡的厄运,中华鲟的种群数量依然在快速衰退。三峡大坝蓄水之后,最近时有停止产卵的现象( 吴金明等 2017 ),有人认为是三峡大坝改变了坝下产卵场的温度,使产卵时间推迟,但问题是,推迟也应该产啊。我更愿意相信,当亲鱼的种群密度低到一定的程度时,在坝下产卵场见不到亲鱼产卵也不足为奇。 图 12 葛洲坝修建前后中华鲟产卵场的变化(引自: 孙璐等 2008 ) 中华鲟的产卵场在上游但又必须回到海洋中去摄食与生长,当葛洲坝建成后,它的灭绝就已经注定( Xie 2003 ),三峡大坝最多只是完成了最后一击。 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白鲟( 图 13 )的命运与中华鲟十分类似,它的体型大,活动空间也大,虽然它对大海的依赖性没有中华鲟样强烈,但其活动空间也涵盖了中下游和邻近海域。它在长江中以鱼为生,每年春季上溯到四川省泸州以上江段产卵,集中于江安县附近的长江河段和宜宾柏树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那里水流较急,底质多为岩石或鹅卵石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 ,刘成汉 1979 ,邓中粦等 1987 ) 。白鲟显然无法在葛洲坝上江段中平安地生存,无法忍受生存空间被如此大范围地压缩,在葛洲坝下也没有发现新的产卵场( 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研究所 1991 )。现在,白鲟已难觅踪影。 图 13 世界上最长的淡水鱼——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图片来源:黄宏金等) 达氏鲟属淡水定居型鲟种,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体型比中华鲟和白鲟要小得多,活动范围也主要在中上游(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 ,庄平等 2006 ),性成熟个体上溯至长江上游的重庆至宜宾江段繁殖,卵粘着在石砾滩底上发育( 鲁雪报等 2012 )。达氏鲟比中华鲟和白鲟的生存状态要略好一些,但也是处于极危状态。 总的来看,在上游水流湍急的石砾滩底上产粘性卵的大型鱼类(如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其产卵场具有不可替代性,似乎难以在葛洲坝下形成或形成足够规模的新产卵场,可能没有或没有足够规模的砾石底质能满足卵附着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鱼自葛洲坝建成以来就开启了绝灭之旅。 6.3 其它孑遗物种 鲑也是冷水性鱼类,体型一般也较大,它们多是在海洋中肥育,但成熟后都需要在淡水中繁殖,只有少数陆封型种类(这也表明它们并不太适应纯淡水的生活)。因此,鲑一般需要很大的活动空间。在长江上游分布的虎嘉鲑和秦岭细鳞鲑是海产遗留种( 祁得林等 2009a ),成鱼均主要以鱼类为食( 申志新等 2005 ),它们是冰期自北方南移的冷水性残留种,冰期结束后,它们选择了停留在海拔较高、水温较低的河流中,并生存了下来,成为了陆封型物种。虽然它们能够完全在淡水中生活,但它们的生存空间有限,容易被人类活动所压缩( 茹辉军等 2015 ,吴金明等 2017 ),乃至走上灭绝之道。川陕哲罗鲑在 1960 年以前数量较多,是产区的一种大型经济鱼类,最大个体可达 50 kg ,仅 1971 年玛柯河地区的捕获量就在 2500kg 以上,但目前在四川、陕西境内已经绝迹,青海省玛柯河成为其唯一分布水域,数量极为稀少( 李柯懋 2007 )。 亚口鱼科鱼类绝大部分都生活在美洲,仅 1 种(胭脂鱼)生活在长江,表明亚洲并不是它们的宜居之地,据说历史上从非洲扩散而来的胭脂鱼在亚洲大部分已经灭绝了。因此,长江的胭脂鱼也是一种残留种。胭脂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亦需要上溯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等河段中产卵,之后需回到中下游去生活(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 )。与鲟鱼一样,葛洲坝的建成就切断了它的生殖洄游通道,在坝下虽形成了新的产卵场,也阻挡不了野生种群不断下降的趋势。胭脂鱼曾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如据 1958 年宜宾市渔业社的统计,在岷江的渔获物中,胭脂鱼占总产量的 13% (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 ),但到 70 年代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以前,胭脂鱼资源量就已明显减少, 70 年代中期已降至 2% ( 邓中粦等 1987 ),葛洲坝截流后,上游的胭脂鱼几近绝迹。 鲱形目鱼类也是古老而原始的真骨鱼类, 90% 以上都生活在海洋,因此,淡水并不是它们适宜的生存之地。鲥是一种洄游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虽不能上溯到长江上游去产卵,但亦在鄱阳湖上游的河道中产卵(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 ,刘绍平等 2002 )。赣江平流梯级枢纽工程的兴建,阻断了鲥鱼的产卵洄游路线,加上经济价值高,人们对其疯狂捕捞,这些导致了鲥鱼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长江鲥鱼的产量在 20 世纪 60 年代约为 309-584t , 80 年代产量下降到 12-192t , 1986 年仅 12t ,已不能形成鱼汛( 刘绍平等 2002 )。 除了鲥以外,上述濒危动物都是大型种类,都需要巨大的生存空间来完成生活史,生境的片段化往往给它们带来灭顶之灾。这些水中的巨无霸纷纷走上灭绝之道,演绎与很多大型陆生哺乳动物相似的命运。它们在进化上过于复杂化,牺牲了对生存环境波动(特别是强烈人类活动干预)的可塑性,容易走向绝灭之道( 谢平 2013 )。 7. 即将失守的最后阵地——洞庭湖和鄱阳湖 长江多年( 1951-1983 年)平均实测年径流量 8956 X 10 8 m 3 ( 汤奇成等 1998 ),约占全国总径流量的 37.7% 。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其库容十分巨大——洞庭湖 167.0 X 10 8 m 3 ,鄱阳湖 149.6 X 10 8 m 3 ,它们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 3126 X 10 8 m 3 和 1460X 10 8 m 3 ( 姜加虎和窦鸿身 2003 ),占长江年经流量的 52% 。根据 1953-2012 年的统计资料,洞庭湖四口多年平均径流 873 亿 m 3 ,占洞庭湖总径流量的 30.8 %( 梁亚琳等 2015 )。三峡大坝运行前( 1990-2002 年),鄱阳湖平均倒灌 5.15 天,倒灌量 12.83 X 10 8 m 3 ;三峡蓄水初期( 2003-2008 ),平均倒灌 15.83 天,倒灌量 35.91 X 10 8 m 3 ,三峡水库 175 m试验性蓄水( 2009 年)以来,平均倒灌至 2.14 天,倒灌量仅 1.46 X 10 8 m 3 ( 王雪等 2017 )。因此,从与长江的生态联系来看,像四大家鱼这些产漂流性卵鱼类的幼鱼现在已很难在洪水季节进入鄱阳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对长江干流渔业资源的影响可谓雪上加霜。 两湖曾经都是我国特有的淡水豚类——白鱀豚的故乡,白鱀豚的模式标本还采自洞庭湖( 陈宜瑜和陈炜 1975 ),也是江豚的重要栖息之地。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部门对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江豚进行了多轮的现场考察,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两湖中的江豚数量在 85-200 头的范围内波动 (张先锋等 1993 ,肖文和张先锋 2000 ,刘磊等 2016 ) ,表明三峡截流并未引起两湖中江豚数量的明显降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洞庭湖的鱼产量并未呈现系统性的衰退现象,虽然湖泊面积由所下降( 1958 年 3141 km 2 → 1995 年 2625 km 2 )。除 1996 、 1998 年溃垸因素,捕捞量较高外,洞庭湖鱼类捕捞量绝大多数情况下在 2-4 万吨之间徘徊,多年平均约为 3.3 万吨( 图 14 )。与洞庭湖类似,鄱阳湖的鱼产量也在 2-4 万吨之间徘徊,而且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比 1950s-1980s 更高( 图 15 )。这与长江干流的资源量从 1954 年的 43 万吨下降到 2011 年的 8 万吨有着天壤之别( 图 16 )。同样都是酷鱼乱捕,为何两湖与长江干流渔业资源的走势如此天壤之别呢?依笔者之间,这恰好说明,酷鱼乱捕可能不是长江干流渔业资源衰退的主因。 图 14 洞庭湖渔业捕捞量的历史变化(根据湖南水产部门的统计数据绘制而成,见: 廖伏初等 2002 、李红炳和徐德平 2008 以及李杰钦 2013 ) 图 15 鄱阳湖渔业捕捞量的历史变化(根据江西省渔政管理局的数据绘制而成,见: 钱新娥等 2002 、黄晓平和龚燕 2007 、吴斌等 2014 ) 图 16 长江干流渔业捕捞量的变化 自 2003 年起,农业部在长江干流、一级通江支流和鄱阳湖区、洞庭湖区分段实施了春季(4~6月)禁渔制度后,并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最近有学者建议在长江休渔十年,这些——都值得赞赏,但这可能还无法迅速扭转局面,因为过度捕捞并不一定是长江鱼类资源大幅衰退的主因,因此,即便是在长江干流休渔十年,未必能够恢复长江干流的鱼类资源量,因为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江湖阻隔使支撑长江鱼类的有效湖泊面积减少了 76% ,而干流的饵料稀少。 洞庭湖和鄱阳湖是目前在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与干流保持自然的自然湖泊,虽然它们仅占 20 世纪中叶长江中下游总湖泊面积的 24% ,但对现在干流渔业资源的维持依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如果被阻隔开来( 图 17 ),长江干流的渔业资源将进一步衰退,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链式灭绝效应。虽然鄱阳湖湖控工程提出了“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江湖两利,动态调控”的口号,并承诺汛期 4 ~ 8 月闸门全开,江湖连通,只是在汛末对湖区水位进行节制,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导致的问题。依笔者之见,这只是考虑了鄱阳湖对水的截留,但问题是无论如何调控,必定会改变原有的江湖关系和水文节律(虽然有一定的波动性),江水倒灌不可能改善,而只会更加困难,事实上, 2009 年以后每年平均就只有 2 天的倒灌( 王雪等 2017 ),湖控工程的实施可能使倒灌彻底消失,鄱阳湖对长江干流渔业资源的补给作用可能因此而进一步削弱。 图 17 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效果图 陈家宽等( 2017 ) 批评道:“用工程措施解决问题,无异于头痛医脚,并将造成不可预计的生态风险。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必要性在哪里?究竟是‘为’生态,还是‘伪’生态”?在笔者看来,这可能是一种负薪救火的方法!正如 利奥波德( 1997 ) 所言:“我们的自大和完美的社会,现在就像一个忧郁病患者,它是那样为其自身的经济健康而困扰着,结果反而失去了保护其健康的能力”。 湖南省也正式提出了在东洞庭湖的出口河段(君山至城陵矶)建设岳阳综合枢纽工程的方案( 图 18 ),其理由也是因为三峡工程使洞庭湖枯水期提前以及枯水位下降等带来的问题,如果该工程实施,洞庭湖的面积将从现在的 2600 km 2 增加到 4100 km 2 ,总装机容量 20 万千瓦,年枯水期发电量 4.8 亿千瓦时。这居然被称之为洞庭湖生态建设的“龙头工程”。以笔者之见,洞庭湖枢纽比鄱阳湖枢纽的生态危害更大,不仅因为它的强控制性,而且因为洞庭湖对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支撑比鄱阳湖更为重要。如果两湖相继建闸,江豚将失去两个最重要的栖息之地,将很快灭绝。 图 18 拟建的岳阳综合枢纽工程效果图 8. 灭绝——无法阻挡? 8.1 王牌纷纷倒下 从历史起源和生态学的双重视角来看,以水利工程为主的人类活动对长江水系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通过累积的方式使这种负面效应得到了致命的显现。特别是,一些孑遗物种的生态位被压缩,或生态廊道(如繁殖洄游通道)被阻断,它们完成生活史所需的时空完整性以及生态过程完整性受到了损伤,长江水系的生物多样性总体承载力明显下降。 旗舰物种——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复活的幻想。旗舰物种——江豚也处在灭绝的边缘,因为长江中下游由于江湖阻隔与过度捕捞导致其适口的饵料资源过于稀少,虽然迁地保护也许能阻止其快速灭绝,但由于中下游干流的渔业资源不可能有根本改观(除非大量拆除导致江湖隔离的节制闸),因此,江豚的前景不容乐观。如果江豚真的仅限于淡水生活,它们的灭绝可能也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旗舰物种——中华鲟和白鲟的灭绝已不可避免,因为它们的产卵场已无法在坝下有效复制,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也不可能拆除,而通过人工的方式来完成其生活史也不大可能。胭脂鱼因为个体相对较小,人工饲养也比中华鲟和白鲟容易,人工繁殖也比较容易,因此,比鲟鱼的前景相对乐观。 8.2 水坝是祸首,酷捕是帮凶 水利工程对长江干支流豚类和一些珍稀濒危鱼类生存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50 年代开始的江湖交汇处节制闸的建设(加上酷渔滥捕)导致了白鱀豚和江豚的衰亡,葛洲坝的建设导致了 3 种鲟鱼、胭脂鱼的衰亡(三峡大坝只是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上游水电建设加上酷渔滥捕导致了冰期遗留种——虎嘉鲑和秦岭细鳞鲑逐渐走向衰亡。 长江流域的特有鱼类主要分布在上游水系,它们基本都是适应激流环境的种类,有些还要进行迁徙(或长或短),已建成的数以万计的水电站对许多鱼类栖息的水文情势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巨大改变,阻断了不少鱼类的迁徙通道,很多鱼类的栖息地被片段化,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 酷鱼乱捕对物种濒危的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几乎所有濒危物种都曾是人类猎杀的对象,有些后来虽然被禁止猎杀,但也免不了被误杀,譬如,中华鲟虽然已十分稀少,但还是时常被渔民误捕( 图 19 ),因为是被网误捕,抢救及时还救了一命,如果是滚钩,就必死无疑了。在长江以及两湖中酷鱼乱捕现象严重,导致鱼类资源小型化(群落结构低龄化),这使得产漂流性卵的大型鱼类的资源不断衰竭,而在干流中这意味着豚类等的适口饵料大幅减少了。 图 19 2014 年 11 月 15 日,湖北新洲渔民用 3 层流网误捕了一条长 3.3 米,重 700 多斤的中华鲟,年龄在 15 至 20 岁,闻讯赶来的专家正在为其体检与救治(图片来源:向军) 8.3 为什么保护? 我们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各种惠益,但如果我们盲目追求眼前效益,就会使得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供给能力受到损害( 傅伯杰和张立伟 2014 )。人类的短视和贪婪总是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 Ludwig et al. 2003 )。为了享受,他必须拥有、侵犯、占用( 利奥波德 1997 )。欲望使我们对长江进行疯狂的肢解与掠夺,但长江是一条生命之河,它的活力来自于干流、支流、湖泊和湿地的血脉沟通形成的独特生命系统( 巴晓方 2004 )。 世界各国正在采取一致行为以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危机。 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里约宣言》,在所发布的《地球宪章》中指出,“地球提供了生命演化所必需的条件,生命群落的恢复力和人类的福祉依赖于:保护一个拥有所有生态系统、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肥沃的土壤、纯净的水和清洁的空气的健全的生物圈。资源有限的全球环境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多样性和美丽是一种圣神的职责”( 蒋志刚和马克平 2014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 1993 年 12 月 29 日正式生效,目前共有 196 个缔约方,中国是最早的缔约方之一。该公约具有法律约束力,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和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依赖于我们的自然价值观,而侠义或极端的以人为本主义助长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与猎杀。人们很早就开始探索自然保护的伦理问题。美国保护生物学家缪尔( John Muir , 1838-1914 )认为,自然的内在精神价值要高于其可以触摸的物质价值,提出了自然内禀价值( intrinsic value )的概念,强调无人类干预的纯自然保护。美国林务局首任局长平肖( Gifford Pinchot , 1865-1946 )认为,自然资源的适度利用就是在最长的时间内让最多的人获得最大的利益,资源应当在个体间以及当代和后代间公平分配。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 1887-1948 )提出保护的目标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健康,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并成功地说服政府建立原野保护地,他认为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利用者( 马克平 2016 )。我很欣赏利奥波德的一段名言:“野生的东西在开始被摒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被认为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以值得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比看电视更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谈话的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利奥波德 1997 )。 8.4 如何保护? 保护与开发永远都是一对矛盾。一方面,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如火如荼,这毫无疑问将使长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与水环境保护面临空前的压力,另一方面,自然保护的力度也在加大,如在长江流域已有国际重要湿地 18 处,湿地自然保护区 167 处,国家湿地公园 291 处( 陈凤学 2017 )。在长江中下游还有江豚自然保护区 4 个,白暨豚自然保护区 2 个,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2 个,四大家鱼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 4 个;在上游还有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12 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3 个。保护与开发的激烈交锋还将持续。 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分析现在的危机,因为,现代长江水系的生物多样性格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演化的产物。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长江水系独特生物区系的基础,而东亚季风气候又是青藏高原隆升(由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所引起)的结果,至少它使季风加强了,随之三峡河段贯通,古长江改道东流,这些重大气候与地质事件,是长江生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基础,从中可以窥视鱼类区系的特有性以及它们的生态需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如何维持的。只有知道了物种多样性的历史成因,才容易理解人类活动为何导致了水系中生物多样性的大量丧失。我们需要了解各个物种完成生活史所需的时空(如江湖连通性)连续性以及生态过程(如水文过程、温度过程)的完整性。准确预警物种的濒危其实十分困难,拯救那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再自然化,虽然这在大江大河中基本是不可能的,但这样的努力依然值得,因为这至少可以延缓或逆转一些水生动物的衰退或濒危趋势。 能否扭转现在的颓势,不可轻易乐观。长江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它的全长达 6300 km ,流域面积 180 万 km 2 ,占全国总面积的 18.7% 。事实证明,目前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对长江水系这样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才导致了今天这样的后果。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虽然可追溯至 20 世纪 30 年代,但直到 80 年代才提出了理论框架( 于贵瑞 2001 )。 Ludwig 等( 2003 ) 认为,依据科学数据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必然要受到自然过程的大尺度、高度的自然变异性、复杂的生态系统和人类行为所固有的不可预测性所制约。对长江水系的生态系统管理来说,莫不就是如此。 8.5 杯水车薪——人工放流、生态调度、保护区与十年禁捕 人们曾对人工放流寄予厚望。为了拯救中华鲟,从 1984 年起就开始向长江内放流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苗,据估计,在 1984 ~ 2005 年间,已累计放流中华鲟幼苗 453 万余尾;自 2005 年起,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湖北恒升实业有限公司、江苏省昆山市东方特种水产有限公司和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5 家单位共同承担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放流工作,每年继续向长江投放 10 万以上的中华鲟幼苗( 朱滨等 2009 )。但问题是,这并未能阻挡住中华鲟灭绝的步伐。既然无可挽救,是谁以及根据什么做出了这样重大的决策?中华鲟的人工放流可能难逃彻底失败的命运,但我们至少得知道为何失败了吧。也许中华鲟根本就是一个救不了的物种(可能因为它的体型太大,寿命太长,生活史太复杂,对产卵场的要求太苛刻,对环境的可塑性太弱 …… ),我们从一刚开始就必须选择放弃,既然我们选择了大坝。 除了以物种保护为目的的人工放流外,还有以资源增殖为目的的人工放流。 2003 年开始,长江流域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十个省市陆续开展了鲢、草、鳙、青鱼的人工繁殖放流工作, 2005 ~ 2007 年三年间,累计放流 10 万余尾( 朱滨等 2009 )。这个放流数量简直少得令人笑话,因为 20 世纪 60 年代,整个长江干流四大家鱼年产卵规模高达 1000-1300 亿, 1981 年也还有 173 亿, 1992 年仅在长江中游洪湖江段中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就有 16 亿之多!且不说这个杯水车薪的放流数量,其实,放的再多也可能无济于事,因为中下游干流中的饵料生物过于贫瘠,等待这些鱼苗的可能仅有无情的饥饿。 生态调度也被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希望。 曹文宣( 2008b ) 指出,“如果在长江上找不到几尾参加繁殖的亲鱼,再好的人造洪峰还是等于零。所以,长江的休渔和禁渔,比人造洪峰更为迫切”。笔者完全赞成前一句,但仅部分赞成后一句,因为休渔和禁渔虽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亦无法真正扭转颓势。 在上游还有 12 个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23 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徐薇等 2013 )。毋庸置疑,这些保护区在维持上游物种多样性上能起到一定作用,虽然远远不足以改变颓废的局面,但至少可以守住一点地盘,以免被我们的“大开发”损失殆尽。 如果对长江生物多样性危机成因进行粗略的估算,节制闸和水电站等水利工程“贡献”了七成,酷鱼乱捕等其它因素“贡献”了三成。码头林立堤岸硬化导致的自然岸线丧失等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绝大部分鱼苗需在离岸 10m 以内的近岸生境中度过一段关键时刻( 常剑波等 1995a )。当然,假若制定和执行好渔业管理政策,酷鱼乱捕的影响是可以较快消除的,而水利工程的影响基本是难以改变的,它对不少物种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像人造洪峰这样的“生态调度”不过是掩耳盗铃的伎俩罢了。总体来看,江豚、中华鲟、白鲟等诸多物种的绝灭似乎在所难免。 如果不将长江干支流与附属湖泊的通道打开,如果不将葛洲坝、三峡以及上游数以万计的水电站拆除,长江水系的生物多样性危机不会得到根本性解决,但全面拆除这些水利工程又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所谓的三峡大坝或其它水电站的生态调度( 王煜等 2017 )、鱼道或人工放流等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在我看来,这些举措难以拯救膏肓之疾,充其量能起到一点“延缓”作用,更贴切的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种“作秀”罢了。 我当然赞成长江十年禁渔的主张,但认为这还不够,还必须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禁渔十年,并对沿江阻隔湖泊进行“顺灌”——在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季节,当江水水位高于湖水时,在育苗汛期开闸引水,纳入鱼苗,而在秋冬季,让成熟的亲鱼返回长江(为此在河湖通道中必须禁捕),以便翌年春季可以逆江上溯产卵繁殖。这样既可以提高两湖的渔业资源量,也可为干流渔业资源提供充沛的补充,从而使江豚的食物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同时还可减少捕鱼对江豚等的误杀,这也许是拯救江豚的唯一办法。 8.6 以人为本——为“野蛮”撑腰 有人划分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态观——“生态野蛮”和“生态愚昧”,前者追求不计环境后果、只顾眼前利益的掠夺性开发,后者将人和自然完全对立,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人类什么也别做”,并将反坝者视为“生态愚昧”,并宣称“加快水电建设、提高蓄水能力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当务之急”( 王亦楠 2016 )。 利奥波德( 1997 ) 曾说,“文明用各种新挑战、发明和经纪人,把最基本的人—地球的关系搞得热闹非凡,以致把意识也搞糊涂了”。 人类社会的价值观永远都会是以人为本,所有的动物都会以自己的种族为本,只是人的能力最卓越故得以统治大自然,因此,大自然中不可能做到众生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往往只是一个口号,没有哪个物种会主观地去与别的种族和谐相处,即便现象如此,本质却是受制于自然调节的结果。而对人的自然调节往往只能通过灾难的形式,即因果轮回,否者我们不会敬畏自然。对人来说,人命肯定比动物(譬如长江中的豚类、鱼类)之命要重要得多,保护在绝大多数时候也都必须给开发让路,或者按上面的说法就是,“愚昧”必须给“野蛮”让路。水电对在陆地上生活的人每天呼吸的空气质量来说是绿色与安康,但对很多水中生活的鱼儿来说,就是黑色与灾难。 在人类历史上,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因为在征服者这个角色中包含着这样一种意思:他就是权威,即只有这位征服者才能知道,是什么在使这个共同体运转,以及在这个共同体的生活中,什么东西和什么人是有价值的,什么东西和什么人是没有价值的。结果呢,他总是什么也不知道,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征服最终只能招致本身的失败( 利奥波德 1997 )。 其实,只有人才明白自己仅仅是进化旅途中的其它生物的同路者,这应该使我们具有一种与同行的生物被亲缘联系着的观念,我们有生存的欲望,也应该允许它们生存,而且生物界是一个被各种关系编织出的复杂而连续的系统。人类现在正是探险船的船长的时候,但人类本身已经不是这只船唯一的探索目标了( 利奥波德 1997 ) 。 8.7 灭绝——木已成舟 一些生态学家在大自然的复杂性面前倒是谨小慎微,譬如 Ludwig 等( 2003 )坦言,“政治家、资源管理者和利用者不应该也不可能期望生态学研究会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这是因为对生态系统的认识过程往往是很慢的,等待科学研究获得完备的答案实际上是徒劳的;对生态系统管理的决策必须依据当前的知识立即做出;在很多自然系统中唯一的可以了解它们可持续性的有效方法就是开发它们”。对长江这样一个全长达 6300 km 、流域面积( 180 万 km 2 )占全国总面积的 18.7% 、以及数千种水生生物在不断变化的气候与水沙背景下极其复杂地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来说,生物及其生态过程对人类干扰的响应充满着不确定性,一些物种的兴衰与命运需要在相当大尺度的时空演绎之后才会被人们所感知或察觉,而此刻往往为时已晚,因为木已成舟。 遗憾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却被一些不懂生态的人痛批为肆无忌惮的神秘主义。就如 利奥波德( 1997 ) 所说,“今天,普通的公民都认为,科学知道是什么在使这个共同体运转,但科学家始终确信他不知道。科学家懂得,生物系统是如此复杂,以致可能永远也不能充分了解它的活动情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河水中的生死轮回及其隐藏的深刻寓意,既在河流的演化历史中留有记录,也镌刻在物种的进化历史之中,但它经历了数以千万年的变迁与累积,大多数证据早已消逝,所形成的千古之谜决不会轻易让人知晓。 在此我并不讨论应该建坝还是拆坝,但可以说,水坝像把双刃剑,利弊都很突出,它造福人类的能力无与伦比(发电、蓄水、灌溉等),但对一些生活在河流中的物种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而且两者不可调和。我只是想客观地评价它与长江水系生物多样性危机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如果这能为决策者与社会大众对水坝生态效应的认知提供些许帮助,就心满意足了。 针对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我的看法是悲观的。我们难以恢复中下游的江湖关系以使河水在干支流、湖泊、沼泽、洲滩等构成的复杂水网系统中自由自在地漫流,也无法疏通干支流的鱼类洄游通道。因此,我们根本不可能恢复原来的自然生命网络!我们欢乐了,而长江却哭泣了,因为它耗费数百万年的时光辛苦囤积起来的自然遗产,顷刻间将灰飞烟灭! 8.8 长江的生物多样性需要生态文明的呵护与维持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也倚赖于自然的生态过程,尽管在人的眼中是那样的平庸,而正是这些‘鱼、树、草’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才是我们得以雕刻出那种可称之为文明“珍品”的原材料,但人并不能超越大自然,也得在自然历史的长河中漂流。人只有犯罪后才进班房,而鱼则被水坝无端囚禁。我们不可以也不必要榨干每一滴河水。我们应该对大自然的原始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给予尽可能多一点的呵护,这并不是人类的施舍或怜悯,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呵护,谁说一定不会遇上因果轮回呢?当然,这绝不是让我们重回蛮荒的过去,而是睿智地与自然和谐共存。只有这样,人才可以从动物野蛮的桎梏中挣脱出来,才有超越野兽的客观证据,才配得上“文明”乃至“生态文明”的称谓! 利奥波德( 1997 )曾有一句名言:“我们蹂躏土地,是因为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属于我们的物品。当我们把土地看成是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可能就会带着热爱与尊敬来使用它”。对河流来说,莫不是如此。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我们如何修复?如何保护?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对此的科学探索亦是生态学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陈宜瑜 . 推进流域综合管理,保护长江生命之河 . 中国水利, 2005 , 8 : 10-12. 朱汝兰 . 长江传 .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8. 劳里 WR. 大坝政治学——恢复美国河流 . 石建斌等译 .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董耀华,汪秀丽 . 长江流域水系划分与河流分级初步研究 .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3 , 30 : 1-5. Nelson J S. Fishes of the World. 4th.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 2006. Ormerod SJ. Current issues with fish andfisheries: editor’s overview and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3, 40 : 204-213. 曹文宣 . 长江鱼类资源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 江西水产科技, 2011 , 126 : 1-4. 余志堂 . 大型水利枢纽对长江鱼类资源影响的初步评价(一) . 水利渔业, 1988 , 3 : 24-27.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 长江鱼类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6. 陈宜瑜,曹文宣,郑慈英 . 珠江的鱼类区系及其动物地理区划的讨论 . 水生 生物学报, 1986 , 10 : 228-236. 杨锡臣,窦鸿身,汪宪栕等 .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水文特点与资源利用问题 . 自然资源, 1982 , 1 : 47-54. 常剑波,曹文宣 . 通江湖泊的渔业意义及其资源管理对策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9 , 8 : 153-157. Cho R. Removing dams and restoring rivers. Newsfrom the Earth Institute,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王海英,姚畋,王传胜等 . 长江中游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和压力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 13 : 429-433. 易水,范晓 . 反水坝运动在世界 . 中国国家地理, 2003 , 10 : 88-99. Struck D. 2014. Setting rivers free: As damsare torn down, nature is quickly recovering.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Retrieved 9 April 2016. 王若男,吴文强,彭文启等 . 美国百年拆坝历史回顾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5 , 13 : 222-232. 水博 . 2005. 走出拆坝的误区 . 人民网( www.people.com.cn ) . 王亦楠 . 妖魔化水电开发要不得——“建设生态文明”须先走出“生态愚昧”的认识误区 . 中国经济周刊, 2016 , 27 : 78-81. 乐佩琦,陈宜瑜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汪松 , 解焱 .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 第一卷 红色名录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徐薇,杨志,乔晔 . 长江上游河流开发受威胁鱼类优先保护等级评估 . 人民长江, 2013 , 44 : 109-112. 陈进 . 神秘的三江源之旅 . 武汉:长江出版社, 2015. 张沙龙,侯轶群,王龙涛等 . 长丝裂腹鱼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研究 . 淡水渔业, 2014 , 44 : 32-37. 曹亮,张鹗,臧春鑫等 . 通过红色名录评估研究中国内陆鱼类受威胁现状及其成因 . 生物多样性, 2016 , 24 : 598-609. 刘建康,何碧梧 . 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三版)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调查队 .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后长江四大家鱼产 卵场调查 . 水产学报, 1982 , 6 : 287-305. 钮新强,谭培伦.三峡工程生态调度的若干探讨.中国水利, 2006 , 14 : 8-10. 姜伟.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研究.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2009. 柏海霞,彭期冬,李翀等 . 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地形及其自然繁殖水动力条件研究综述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4 , 12 : 250-257. 朱滨,郑海涛,乔晔等 . 长江流域淡水鱼类人工繁殖放流及其生态作用 . 中国渔业经济, 2009 , 27 : 74-87. 谢平 . 鲢、鳙与藻类水华控制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陈宜瑜 . 鳡鱼的颅骨结构及其对掠食生态的适应性 . 海洋与湖沼, 1980 , 11 : 169-172. Webber T. Huge, once-hated fish now seen asweapon against Asian carp. Pantagraph. Associated Press , 2016. Retrieved July 31, 2016. Cassens I , Vicario S , Waddell VG , Balchowsky H , Belle DV , Wang D , Chen F , Mohan RSL , Sim ō es-Lopes PC , Bastida R , Meyer A , Stanhope M J , MilinkovitchMC . Independent adaptation to riverine habitats allowedsurvival of ancient cetacean lineages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2000, 97 : 11343-11347 . 刘仁俊 . 白鳍豚的生态适应与资源保护 . 水产科技情报, 1980 , 5 : 18-19. 陈佩薰,刘沛霖,刘仁俊等 . 长江中游(武汉一岳阳江段)豚类的分布、生态、行为和保护 . 海洋与湖沼, 1980 , 11 : 73-84. 陈佩薰,林克杰,华元渝 . 白暨豚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 水生生物学报, 1985 , 9 : 176-185. 陈佩薰,刘仁俊,王丁等 . 白鳍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华元渝,张建 . 白鳍豚自然群体数量及其锐减原因的分析 . 南京师大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1993 , 16 : 64-71. 王丁,王克雄,刘仁俊等 . 白鳍豚声行为及听觉灵敏度的初步研究 .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89 , 11 : 116-121. 周开亚,钱伟娟,李悦民.白鱀豚的分布调查.动物学报, 1977 , 23 : 72-79. 华元渝,张国成,赵庆中等.白鱀豚栖息活动区及其群体活动的初步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 1986 , 35 : 2-5. 华元渝,项澄生,董明利,章贤,陈年根,徐新民.长江江豚的交配行为和摄食行为的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4 , 3 : 141-146. 于道平,王江.铜陵江段白鱀豚生态环境与行为的变化.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1999 , 18 : 227-231. Zhang X, Wang D, Liu R, Wei Z, Hua Y, Wang Y,Chen Z, Wang L. The Yangtze River dolphin or baiji : population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issues inthe Yangtze River, China. 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2003, 13 :51-64 . Zhao X, Barlow J, Taylor BL, Pitman RL, Wang K,Wei Z, Stewart BS, Turvey ST, Akamatsu T, Reeves RR, Wang D . Abundance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e Yangtzefinless porpoise in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8, 141 : 3006- 3018 . 郝玉江,王克雄,韩家波等 . 中国海兽研究概述 . 兽类学报, 2011 , 31 : 20-36. 张先锋,刘仁俊,赵庆中等 . 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现状评价 . 兽类学报, 1993 , 13 : 260-270. Birstein VJ, Hanner R, DeSalle R. Phylogeny ofthe Acipenseriformes: cytogenic and molecular approaches. Environmental Biologyof Fishes, 1997, 48 : 127-155. 余志堂,许蕴酥谢懙� . 葛洲坝枢纽下游中华鲟繁殖生态的研究 . 鱼类学论文集(第五辑)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 , 1-14. Wei Q , Ke F, Zhang J, Zhuang P, Luo J, Zhou R,Yang W. Biology,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of sturgeons and paddlefish inChina.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1997, 48 : 241-255. 庄平 , 王幼槐,李圣法等 . 长江口鱼类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Xin D, Zonglin D, Mingyan C. Spawning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cipensersinensis in Yangtze River just below Gezhoba Dam, in Williot P. (ed.)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urgeons. Bordeaux(Gironde, France), 1991. pp. 235-242. 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研究所 .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1991. 吴金明,王成友,张书环等 . 从连续到偶发 : 中华鲟在葛洲坝下发生小规模自然繁殖 .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 24 : 425-431. 孙璐,李继龙,陈大庆等 . 基于 GIS 的长江上游鱼类地理分布特征研究 . 淡水渔业, 2008 , 38 : 40-44. Xie P. Three-Gorges Dam: risk to ancient fish.Science, 2003, 302 :1149. 刘成汉 . 有关白鲟的一些资料 . 水产科技情报, 1979 , 1 : 13-14. 邓中粦,余志棠,赵燕等 . 三峡水利枢纽对长江白鲟和胭脂鱼影响的评价及资源保护研究 . 见: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 42-52. 鲁雪报,倪勇,饶军等 . 达氏鲟的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 . 水产科技情报, 2012 , 39 : 251-257. 祁得林,晁燕,杨成等 . 川陕哲罗鲑 Cyt b 基因克隆及其在鲑亚科中的系统发育关系 . 四川动物, 2009 , 28 : 805-809. 申志新,唐文家,李柯懋 . 川陕哲罗鲑的生存危机与保护对策 . 淡水渔业, 2005 , 35 : 25-28. 茹辉军,李云峰,沈子伟等 . 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分布与栖息地特征研究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 24 : 1779-1785. 吴金明,杨焕超,邵俭等 . 秦岭细鳞鲑栖息地环境特征研究 .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 41 : 214-219. 李柯懋 . 三江源区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影响评价和鱼类增殖保护建议 . 中国水产, 2007 , 385 : 72-73. 刘绍平,陈大庆,段辛斌等 . 中国鲥鱼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 水生生物学报, 2002 , 26 : 679-684. 谢平 . 从生态学透视生命系统的设计、运作与演化——生态、遗传和进化通过生殖的整合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汤奇成,熊怡等 . 中国河流水文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姜加虎,窦鸿身 . 中国五大淡水湖 .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3. 梁亚琳,黎昔春,郑颖 . 洞庭湖径流变化特性研究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5 , 5 : 67-71. 王雪,赵学峰,赵学军 .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鄱阳湖倒灌特性对比分析 .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 34 : 9-12. 陈宜瑜,陈炜 . 关于白鳍豚的一些形态解剖资料 .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5 , 5 : 360-368. 肖文,张先锋 . 截线抽样法用于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研究初报 . 生物多样性, 2000 , 8 : 106-111. 刘磊,胥左阳,杨雪等 . 枯水期鄱阳湖重点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及行为特征 .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16 , 40 : 276-280. 廖伏初,何望,黄向荣等 . 洞庭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变化 . 水生生物学报, 2002 , 26 : 623-627. 李红炳,徐德平 . 洞庭湖“四大家鱼”资源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 内陆水产, 2008 , 6 : 34-36. 李杰钦 . 洞庭湖鱼类群落生态研究及保育对策 .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3. 钱新娥,黄春根,王亚民等 . 鄱阳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环境监测 . 水生生物学报, 2002 , 26 : 612-617. 黄晓平,龚雁 . 鄱阳湖渔业资源现状与养护对策研究 . 江西水产科技, 2007 , 4 : 2-6. 吴斌,方春林,甘江英 . 鄱阳湖“四大家鱼”的现状分析与生态经济前景 . 中国水产, 2014 , 10 : 27-28. 陈家宽,赖锡军,蒋勇等 . 鄱阳湖水利枢纽 “为”生态还是“伪”生态?亦或开发保护之争?中国周刊, 2017 , 1 : 54-59. 利奥波德 A. 1997. 沙乡年鉴 . 侯文蕙译 .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傅伯杰,张立伟 .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方法与进展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 33 : 441-446. Ludwig D, Hilborn R, Walters C. Uncertainty,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conservation: Lessons from history. Science, 1993, 260 :17-36. 巴晓方 . 连通江河湖沼 . 世纪行, 2004 , 4 : 11-15. 蒋志刚,马克平 . 保护生物学原理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马克平 . 保护生物学、保护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科学 . 生物多样性, 2016 , 24 : 125-126. 陈凤学 . 长江大保护视野下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历史机遇 . 中国周刊, 2017 , 1 : 20-21. 于贵瑞 . 生态系统管理学的概念框架及其生态学基础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 12 : 787-794. 曹文宣 . 如果长江能休息:长江鱼类保护纵横谈 . 中国三峡:人文版 , 2008 , 12 : 148-157. 常剑波,邓中粦,张国华等 . 洪湖灌江纳苗的可行性及效益评价 . 见:陈宜瑜,徐蕴龋ㄖ鞅啵汉楹水生生物及其资源开�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 220-231. 王煜,翟振男,戴凌全 . 补偿中华鲟产卵场水动力环境的梯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研究 . 水利水电技术, 2017 , 48 : 91-97. 致谢 : 中国科学院野外站联盟项目( KFJ-SW-YW026 )和中国科学院 B 类先导科技专项培育项目( XDPB02 )联合资助 本文来源: 谢平. 2017. 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利工程是祸首,酷渔乱捕是帮凶. 湖泊科学,29(6): 1279-1299. (doi:10.18307/2017.0601 ) 电子版免费下载地 址: http://www.jlakes.org/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70601flag=1journal_id=hpkxyear_id=2017
24680 次阅读|52 个评论
引秦岭水到渭河谷地系列小水利工程
热度 4 fanxiaoyingz 2017-8-7 19:18
引秦岭水到渭河谷地系列小水利工程 秦岭上有嘉陵江和汉江。嘉陵江上游是指陕西的宝鸡地区和甘肃的天水地区。这两个地区是人口比较稠密,农业比较发达,工农业用水量较大的地区。天水地区虽然山区占很大面积,但是这里的山区基本都被开垦耕种,需水量很大。而宝鸡地区的人口集中在渭河平原,秦岭中人口较少,渭河平原的海拔普遍在 700 米以下,而秦岭的海拔一般都在 1000 多米以上。西秦岭把天水和宝鸡的地貌划分出天然的界限,而且在这不同的海拔有不同的降水量,秦岭北麓的降水量普遍在 700 毫米以下,而秦岭山地的降雨量普遍在 1000 毫米以上。这一部分水资源流入水量丰沛的长江流域,所以人口稠密的秦州和关中平原相对缺水。 正因为关中平原缺水,所以从古代到现代陕西人民都非常重视水利工作。古代的郑国渠一直使用到现在。而毛主席时代修建了著名的引渭渠工程,从天水东流的渭河穿过 150 公里的西秦岭群山在关中平原的出口宝鸡峡(北纬 34 ° 23 ′ 07 ″,东经 107 ° 02 ′ 42 ″海拔 630 米)修建了一座控制性水库宝鸡峡水库,然后从这里修建人工河道,沿着渭北平原的边坡一直向东,在杨陵附近到了渭北平原,然后浇灌咸阳和西安的北部农田,长度二百多公里。另外一条人工河叫渭惠渠,引水点在宝鸡眉县的县城北(北纬 34 ° 18 ′ 05 ″,东经 107 ° 44 ′ 35 ″海拔 485 米),这条人工渠基本上在渭河川道蜿蜒向东,距离渭河不远,一直到达咸阳市,长度一百多公里。 但是由于渭河水量较少,这个渭惠渠的作用不大。 还有一条人工河的源头是千阳县的冯家山水库,从冯家山水库引水上凤翔县的平原,一直向东到达岐山县和扶风县,全长一百多公里。 另外,陕西省还从眉县的石头河水库(北纬 34 ° 10 ′ 00 ″,东经 107 ° 39 ′ 01 ″海拔 485 米)引水到西安,解决西安人的喝水问题。从周至县的马召水库(北纬 34 ° 02 ′ 44 ″,东经 108 ° 12 ′ 02 ″海拔 550 米)引水到西安,解决西安人的喝水问题。即便是这样西安咸阳的城市依然缺水,所以又启动了“引汉济渭工程”,计划每年输水 15 亿立方。 陕西人从古至今为了水利做出了许许多多全国著名的工程,其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依然没有把水利潜能发挥到尽头,尤其是秦岭山地的水资源利用较少。秦岭由于北高南低,所以秦岭上的降雨都汇入了长江水系,但是它却与渭河谷地距离很近,而且有很大高差,能不能利用距离近高差大的特点钻上几个隧道,让水自流到渭河谷地呢?这个设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但是,这样的隧道工程在我看来不能太长,因为秦岭的坡度较大,一般来说高差变化大,但是流域面积变化较小,所以打通较长的隧道不一定有较大的水量。但是在秦岭上有较多的有利地点可以实现,流域面积小,数量较多的引水工程,而且这些工程一旦贯通都可以自流,并且有较大的水头落差,可以发电。我们引水选择自然形成的天然水网的控制点。 第一个引水工程,宝鸡凤县周家庄 —清姜河。周家庄(北纬 34 ° 13 ′ 47 ″,东经 106 ° 53 ′ 40 ″海拔 1390 米),周家庄汇集了马头滩林业局的全部水量,而它的北面三公里处就是嘉陵江和渭河的分水岭,因此从周家庄向东北方向打隧道,到达铁路和公路交汇处附近(北纬 34 ° 15 ′ 06 ″,东经 106 ° 56 ′ 56 ″海拔 1310 米)即可。距离不到五公里,落差达到 80 米。汇水面积超过二百平方公里,由于这一带的降雨量在 1000 毫米左右,所以每年可以向渭河输送超过两亿立方水。从周家庄到清姜河下游落差在八百米,可以发电。 第二个引水工程:天水北道区党家寺村南的山口 —白杨岭高速路口。党家寺村南的山口(北纬 34 ° 11 ′ 52 ″,东经 106 ° 24 ′ 37 ″海拔 1320 米),白杨岭高速路口(北纬 34 ° 20 ′ 07 ″,东经 106 ° 30 ′ 55 ″海拔 1285 米),距离 25 公里,落差 35 米,汇水面积超过 150 平方公里,每年输水量超过一亿立方。 第三个引水工程:从天水秦城区的张家庄东 —麦绩镇的麦绩村北。张家庄东(北纬 34 ° 13 ′ 52 ″,东经 105 ° 58 ′ 32 ″海拔 1426 米),麦绩村北(北纬 34 ° 22 ′ 43 ″,东经 105 ° 59 ′ 43 ″海拔 1370 米)。距离二十公里,汇水面积超过二百平方公里,落差 56 米,每年输水量超过两亿立方。 第四个引水工程,从天水南天水镇的石滩子村 —硖门村。石滩子村(北纬 34 ° 19 ′ 12 ″,东经 105 ° 37 ′ 22 ″海拔 1584 米),硖门村(北纬 34 ° 25 ′ 05 ″,东经 105 ° 38 ′ 45 ″海拔 1472 米)。距离 13 公里,落差 110 米,这个工程的汇水面积很小,但是意义重大。这里人口稠密,自然降水不够本地使用。但是本地区是联通嘉陵江和渭河的重要地区。如果从礼县县城修建水坝逐渐抬高水头,那么很有可能改变水道系统,同时解决当地缺水问题。 第五个引水工程,从陕西佛坪县的东河口 —周至县的长坪村。东河口(北纬 33 ° 41 ′ 18 ″,东经 107 ° 57 ′ 02 ″海拔 1370 米),长坪村(北纬 33 ° 46 ′ 57 ″,东经 107 ° 58 ′ 33 ″海拔 1315 米),长度 15 公里,落差 55 米,汇水面积一百多平方公里,每年输水量超过一亿立方。 第六个引水工程从陕西太白县的黄柏塬 ——眉县白杨塬村。黄柏塬(北纬 33 ° 48 ′ 03 ″,东经 107 ° 30 ′ 51 ″海拔 1241 米),白杨塬村(北纬 34 ° 03 ′ 26 ″,东经 107 ° 34 ′ 48 ″海拔 1102 米)。长度 30 公里,落差 140 米,汇水面积四百多平方公里,每年输水量超过四亿立方。 当然,还可以规划较多的小工程。这些工程都具有距离短,汇水面积小,水量大,落差大,需要打通隧道,不占用地面面积,水能够自流,可以发电等等特点。这些工程也许在过去是一种幻想,但是在当今技术条件下完全可行。 工程虽然小,但是综合效益大。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7990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
热度 1 sheep021 2017-2-3 09:19
原文地址: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 作者: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它不是灵渠,不是安丰塘,不是都江堰,不是坎儿井,不是隋朝大运河,甚至也不是三峡水利工程。它是约公元前两千年 大禹疏通黄河西河段的工程。古黄河的西河段就是吕梁山以西从河曲到老潼关这一段。在远古时代,它本来并不是一条河,准确地说,它只是老天爷造物时的一个“半拉子”工程。两座山阻断了黄河形成了天然闭锁,使黄河在陕西境内形成了一个大泽。 大约公元前1750年。在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就是大禹。大禹做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这就是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治理黄河并疏导黄河流入渤海。在中国历史上人类第一次挑战了自然。在大禹治水之前: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 , ,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淮南子 · 览冥训》 禹凿龙门的传说最早见于《 墨子 · 兼爱中》: “ 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 ……” , “ 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 ” 《吕氏春秋 • 爱类》 战国时的《尸子》记载有 “ 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 以上战国诸子的著作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大禹治水之前的三个远古史实: 第一,在夏禹治水之前,在今天的黄河东岸的山西省 柳林县 (今吕梁市) 孟门镇 和黄河西岸的陕西吴堡县之间横亘着一座大山,一道天然大水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这样就在孟门以上形成了一个大湖,在山西柳林当地的民间传说中叫做定湖。大禹就是在定湖的西南劈开了一个口子使湖水下泄。这个口子就是 “ 孟门 ” ,是第一门的意思。“孟…業始也”《尔雅》所以孟门是大禹治水在黄河上的开凿的第一个大门,位于此地(山西柳林县)的孟门镇和孟门关均因此得名。 定湖的存在是有文献依据的。见《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将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类似的记载。可见远古在黄河和渭河的北边不远是有一个大泽的。现在渭河以北没有大泽,所以这个远古的大泽可能就是大禹开孟门之前的定湖。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从昆仑山发源流到这里便戛然而止。黄河在远古的天然生成的状态并不是一条完整的河流。 第二,孟门下游的龙门是第二道天然封闭的水坝。遇到大雨和洪涝的年辰,定湖的水就会漫过孟门,在龙门和孟门之间形成堰塞湖,这就是墨子所说的“西河渔窦”。 所以史书中出现了“禹之时,十年九潦。”《庄子 · 秋水》“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淮南子 · 齐俗》这样的灾难记载。这有点类似我们今天淮河行洪区里居民的生活方式。 第三,吕梁山横亘在今天的陕晋两省之间。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在大禹治水之前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封闭的盆地。一个由吕梁山脉—北部山地—太行山脉—王屋山—中条山脉——吕梁山构成的一个巨大的环山盆地。盆地里的水无法外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千岛湖”。这里是尧的封国。所以先秦文献每每出现了这样的记载: “ 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 《史记 • 夏本纪》 “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 《孟子 • 滕文公上》 “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 《孟子 • 滕文公下》 此外,还有一点必须特别强调的是: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在大禹治水之前也是深受水患之苦。整个河南东部平原地区因积水内涝成为湖泊和沼泽区。这些地区的水患并不是天灾和人祸造成的,而是自从人类迁徙到这里就面临的天然环境。上文的“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意思是水从下往上行,从山脚不断上升,这恰恰说明远古的山西是一个封闭的湖泊,每当大雨数日以后水位上升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整个中原地区最适宜人居的地理区域是大禹最早定居的山西中条山地区和伊洛两河平原的二级阶地。这里恰恰是大禹及后来夏代居民先后生活的地域。 大禹率领他的共工一族,率领夏的臣民历时十三年(年数的记载有不同)打通了孟门和龙门山,使黄河水下泄。由于黄河的延伸,陕西境内的定湖和堰塞湖消失了,湖水萎缩成为后来史书所称之的黄河西河。大禹又开挖了吕梁山口,由于陕西境内水位已经大大下降,使得山西境内的湖水沿吕梁山口外流,经河津过龙门流进西河,这样山西境内由于湖水西泄黄河入海,原先山西境内(古冀州)闭塞的大湖就萎缩成了今天的汾河。《水经注》卷四说 ” 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为龙门矣”。《魏土地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这个“遗功”就是上文墨子和尸子所说的:鑿孟门,开龙门,发吕梁。 继而如《史记夏本纪》和《尚书禹贡》所记载“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嶽陽,覃怀致功,至于衡漳……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 从龙门以下,大禹又治梁及岐“疏川导滞”(国语)将黄河西河下泄的河水经三门峡过孟津渡到浚县西南的大伾山西经宿胥口从北向和东北向两支入海。黄河最终汇入了渤海。按照《尔雅》的解释,渤海就是大海的意思。有趣的是《山海经》里把青海湖也叫做勃海(大海)。 大禹创建了人类历史上无人能够比拟的千古功业: 一,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名副其实的破天荒,远古人类第一次向大自然宣战,走上了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人民自谋福祉的自觉道路。而在大禹治水以前,仅仅有大禹的父亲鲧做过一些小修小补。 二, 这项工程也是远古人类第一次对地理环境作出科学规划。这个规划改变了中国的地理格局并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之久。 三, 人类的母亲河——黄河,从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河床。它发源于古昆仑山西经黑水河进入青海湖,然后东出青海湖和另一支黄河源合并,经积石过宁夏,在阴山脚下转向东流,入河套平原,由河曲转向南流到孟门,继而东入渤海。这样就形成了今天黄河的基本走向的主体河床。 四, 彻底改变了今天山西、陕西及河南东南部的自然面貌,创造了后来被称之为冀州,河西和中原的人居环境。大大拓宽了远古中国人的生活区域,为今后的文明,奠定了国土基础。奠定了今天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地域的基本地理格局和中原地区的持久繁荣。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5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水利工程打假:邢台大贤村洪灾源于水利部不务正业
热度 3 杨学祥 2016-7-26 18:16
水利工程打假:邢台大贤村洪灾源于水利部不务正业 杨学祥 一纸公告揭出的秘密:邢台七里河获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2015-12-16 15:56:44 牛城晚报讯 昔日“龙须沟”,今朝白鹭飞。邢台七里河获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七里河新区迎来喜讯,七里河风景区近日经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今年获此荣誉的,邢台市仅一家,河北省仅两家。 七里河曾一度遭受污染,成为垃圾场。自 2006 年 6 月起,本市开始对七里河实施综合治理,到目前,河道全程蓄水,南北滨河观光道全部贯通,百泉大道全线完工。新增水面 760 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 1150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90% ,绿地率达到 95% ;建成 19 个游园,游园面积达 100 万平方米;建成 18 公里健身绿道、 5 公里健身路径及水上运动中心和体育公园。 环境品质的大幅度提升,使得对环境要求极为严苛的白鹭重新栖息七里河,七里河也成为了市民向往的好去处。 今后,七里河将着力打造城市滨河生态走廊、休闲旅游观光带,建设邢台创新发展的试验区、优势产业的集聚区、生态建设的引领区、宜居宜业的新城区。 http://hebei.hebnews.cn/2015-12/16/content_5227528.htm 水利风景区,顾名思义,应该具有蓄水排洪功效的景观区,水利部批准了,自然是验收合格,不过 2016 年 7 月 19 日 邢台一夜 暴雨 将 数十亿打了水漂,水利工程不防洪,水利部承担什么责任? 假搞水利,真修景观,水利部变身旅游局,这是货真价实的不务正业 :“ 今后,七里河将着力打造城市滨河生态走廊、休闲旅游观光带,建设邢台创新发展的试验区、优势产业的集聚区、生态建设的引领区、宜居宜业的新城区。 ”通篇报道,“水利”二字从何说起? 水利部不搞水利,这不就是渎职失职吗?谁审批,谁负责,归根结底,水利部对本次洪灾难逃其责。 水利部的本职工作是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从全局规划全国的蓄水防洪的布局,没钱修河道,却有钱建景观,向钱看是这次洪灾的惨痛教训。 邢台大贤村洪灾 7 月 19 日 凌晨 1 点多,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改变了大贤村 2000 多名村民的生活。 7 月 23 日 ,新京报记者凌晨探访大贤村,核实有 8 名遇难者和 1 名失踪者。 23 日上午,邢台市政府通报称,截止当日 7 时,洪灾已致邢台全市 25 人死亡, 13 人失踪。 冲进村庄的洪水从何而来?又是什么导致了大贤村伤亡如此之重?新京报记者调查得出若干线索。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7-23/doc-ifxuhukv7352280.shtml?cre=sinapcmod=gloc=12r=0doct=0rfunc=33tj=none 2016 年 7 月 23 日 晚,河北省邢台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邢台市市长董晓宇表示,七里河洪水给邢台市经济开发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令人十分痛心,教训深刻。首先,政府对这次短时强降雨强度之大,来势之猛,预判不足。其次,由于多年来未发生大的洪灾,各级干部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应急能力不足。第三,灾情统计、核实、上报不准确、不及时。 http://news.163.com/16/0724/04/BSNCOQK800014AED.html 地方政府“对这次短时强降雨强度之大,来势之猛,预判不足”和“各级干部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应急能力不足”,显然是受到水利部“轻水利,重景观”的工作原则的不良影响。旅游局是有钱衙门,水利部是清水衙门。 水利部越俎代庖,把水利工程变为景观工程,不过是想讨好地方政府,从旅游收入中分得一杯羹,严把工程质量就成为一句空话。 要景观还是要安全,这是个问题 我在 7 月 24 日 指出,要金钱还是要安全,这是个问题,要金钱要景观,到头来是人财两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452.html 记者了解到,七里河在邢台市区内河道很宽,是景观河道,而河道出市到大贤村段,河道突然变窄,桥面宽 4 车道,下面还有 3 个涵洞。省道 326 在大贤桥这里穿河而过,洪水来时,大贤桥的东边道路,正在铺设热力管道。 七里河到大贤村段的河道突然变窄,这一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在 19 点凌晨一触即发,七里河水漫溢冲进大贤村。记者询问这一段的安全隐患时,邢台市水务局总工程师马兆勋回应说,当然有风险:“这边能过几百个流量,那边只能过 40 个流量。那怎么能承受?” 那么,面临这样的安全隐患为什么没有治理?马兆勋说,没钱:“你把河道掘开,不得需要钱吗?没有人给钱,用啥治?都知道那是隐患,只能说上面来水,及时通知老百姓转移。” 河北邢台洪灾映射出城市管理者的为官之道:有钱建景观 没钱修河道。景观是面子工程,河道关乎百姓生死,哪一个更重要? 因为没钱:“你把河道掘开,不得需要钱吗?没有人给钱,用啥治?都知道那是隐患,只能说上面来水,及时通知老百姓转移。” 邢台防洪的措施就这么简单。 一句话:邢台防汛是建立在侥幸躲灾的基础上,没做任何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41.html 靓丽的桂冠换不回葬身洪水的鲜活生命,水利工程已经失去其保护生命财产的基本特征,变成少数官员平步青云的政绩和牌坊。在突袭洪水的检验之下,政绩和牌坊轰然倒塌,责任人将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有评论说, 天灾说难以告慰邢台洪水幼童的亡灵。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桂冠已经变为 邢台大贤村严重水患的人祸罪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446.html 数十亿邢台水利工程,为何一场暴雨就打了水漂? 中国经营报:引发大贤村悲剧的七里河,曾在过去十年间投入数十亿“开发建设”,且计划投入 70 多亿元。行洪,曾一度是其主要建设目标。工程,则是“七 里河发展史上最大手笔的一次疏浚改造。”《中国经营报》记者获得资料显示,邢台市自 2006 年起,即采用地产开发回补建设资金的方式,开发建设七里河,其早期宣称的目标中,行洪位列第一,但后期对此表述较少。 查一查,这是真的吗? http://news.sohu.com/20160724/n460727846.shtml 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 我在 2011 年 8 月 8 日 指出,市场经济需要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理。如果政府直接参与经商、投资、实业经营,必然导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公平现象存在,是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以权代法等违背“三公”现象的根源,质检和监督形同虚设,违规违法行为无人过问。在部门利益驱使下,造假、行贿、以不正到手段牟取暴利成为潜规则。 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例如,公路桥梁的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的超载问题,使桥梁公路无法达到设计水平和使用年限,将导致交通大事故的周期发生;食品质量的失控将损害公民的健康,加大医保和险保的成本;低质量建房导致建筑寿命降低,使社会财富和人民财产损失惨重, ...... 服务是一个不确切的概念,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市场经济遵从的是价值规律,“为金钱服务”是经济价值规律,“为人民服务”是政治道德信仰,哪个更具有吸引力?这是贪官奸商言行不一的根本原因。 还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更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29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3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66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8129.html 耗资数十亿的七里河工程因一场暴雨就打了水漂,随之而去的是“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水利风景区”,以及 25 人死亡, 13 人失踪的噩耗。 如此巨大的造假工程,从审批到施工,从验收到评奖,从成灾到调查,谁负全责? 打假打到水利部,由谁来承担责任?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吗?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89 次阅读|7 个评论
厄尔尼诺与长江洪水与水利工程
热度 1 yjjsu27 2015-4-21 15:50
记者10日从在武汉召开的2015年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指挥长会议上了解到,据预测,今年汛期, 长江流域 降水总体偏多,汛情较重,中下游可能发生较重洪涝灾害,西南地区强降水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偏重,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长江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长江委主任 刘雅鸣 介绍,根据气象水文预测分析,今年汛期4到10月 长江流域 降雨略偏多,其中,长江上游降雨基本正常,中下游降雨偏多;6到8月长江流域降雨偏多,其中中游大部分地区偏多两成左右。近期,长江中下游已经发生多次强降水过程,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 鄱阳湖 水系 乐安河 、昌江、 修水 和陆水等河流出现明显洪水过程,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较历年同期偏高2.0到2.5米。种种迹象表明,今年长江防汛形势不容乐观,必须高度警惕。   此外,据 云南 、四川、 重庆 等9个长江防汛抗旱成员省份介绍,今年汛期, 金沙江 流域局部支流可能发生超20年一遇大洪水;四川盆地东北部可能有中等强度洪涝发生,地震灾区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山洪灾害防御仍然是防汛的薄弱环节,跨汛期涉河建设项目较多,影响河道行洪和堤防安全;城市防洪排涝也面临考验。   长江防总总指挥、湖北省省长 王国生 表示,长江防汛抗旱工作必须依靠流域有关各方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各地要密切与部队的联系,及时通报情况,加强军民联防、警民联防。气象、水文、通讯、铁路、民航等部门和行业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服务于长江防汛抗旱工作大局。 来源: 新华网 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0411/19511413.html 一方面是长江防洪压力不减,一方面是是乌冬德与白鹤滩水电站因为环保问题迟迟不能核准。 今年的防洪,就靠环保人士了 白鹤滩 水库总库容20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04亿立方,防洪库容75亿立方。 乌东德水库总库容7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6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4.5亿立方米
1858 次阅读|5 个评论
自然基金评审意见的答辩书兼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必需从微观到宏观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4-8-27 23:11
赵建民女士/先生: 您好,(以下信息是ISIS自动群发;如果有打扰,请谅解) 经过同行评议和专家评审组讨论,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额度有限,您本年度所申报的项目未能获准资助,请您谅解. 现将您所申报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反馈给您, 其后的专家评审组意见“缺省值”为“不同意资助”。 (注:“同行评议意见”前的《学科动态》,供你参考 ) 为了使科学基金评审工作更加客观、公正、透明,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我们把同行评议意见全文反馈,该意见仅供您参考。 关于你的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如下: 1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评价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给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分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的新方向。本申请书以南水北调为对象,从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水利工程对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影响、南水北调生态足迹评价 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选题比较新颖。申请书研究目标明确,内容具体且层次性强。申请书剖析了比较中肯的科学问题,制定了详细具体的研究方案,识别了可能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手段,保障了研究目标的实现 。 但是申请书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 (1)如何将水生态系统价值量化(或者说转换为土地面积)直接影响研究的成败,申请书需要进一步思考明确。 (2)申请人及其团队基础比较薄弱,没 有承担基金的经验,也没有SCI论文发表记录 ,可能影响研究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希望申请人若获得资助,认真做好,为今后的基金申请打好基础。 综合上述,建议 适当加强后可以资助 。 2 1、项目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完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提出水利工程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量化评估模型,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项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项目申请者当前研究调研不足,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写作稍微杂乱,最近几年文献调研尤其不够。 2、研 究内容过于空泛、不具体 。研究内容讲述了每部分开展的意义,但没有明确提出每项研究内容具体要做什么事情。 3、项目申请人虽然有一定研究基础,但近年来参与申请项目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少。项目研究团队相关专业人员较少,配备较弱。项目 预 期研究成果较少,经费预算与研究成果不相匹配 。 4、建议项目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3 生态足迹是近年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和评价中较为热点的研究问题。本项目拟将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估,提出水利工程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模型;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该研究在理论上可改进生态足迹已有算法,丰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实证分析可能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优化调度与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申请项目的 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较为具体 ,但总体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中有关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量化模 型的总体设计和论述尚不够明晰 ,而这一部分是项目能否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建议申请人加强和提高这一部分。 申请人和研究团队在本项目的 前期研究积累方面稍弱 。申请者所在依托单位有一定的科研氛围和软硬件条件。研究项目的 经费预算合理可行 。 综上, 建议可资助本项目 。 4 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一直是国内水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确实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公认的评价标准或体系,申请人能将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引入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本申请书最主要的问题是:水电工程所产生的一些列生态环境问题,如阻隔效应,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泥沙淤泥问题,营养盐输移问题等如何 转化成生态足迹所需的土地利用面积 ,申请者虽然提到了这个问题,但从申请书很难看出能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一问题。如研究内容第一部分生态足迹评价方法中,前两段应该是项目背景里面要交代的,属于问题的提出,第三段才是本项目要重点研究的,但没有展开,不确定申请者通过什么方法或思路来解决这一问题。 申请者 如能解决这一问题,将会是本项目最大的创新点,因此,建议资助 。 5 该申请以生态足迹方法为研究重点,旨在提出水利工程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量化评估模型,采用地球生态系统的标准面积这个指标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案例进行实例研究。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外均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生态足迹的方法亦是其中一项评估工程生态影响时常用方法之一。该申请以此为题,其研究内容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申请选题有 一定创新性,但针对性和可行性存在较多疑问 ,具体问题如下: (1)题目 选题过大,重点不够突出 。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十分复杂和多样,目前采用多指标或多因子的评价方法,也正是因为很多影响难以定量化或归一化为统一指标,该申请以生态足迹为方法,并未阐述清楚该方法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何突出优势。且生 态足迹的评价方法偏于宏观结论,而目前水利工程的影响评估更着重于宏观及微观结合 ,在评估流域或区域总体影响的同时,更要说明对 具体环境因子或环境敏感目标 的影响,生态足迹的方法在解决这类问题上缺乏优势。申请应 以工程的某类具体影响为重点开展研究 。 (2)申请的研究内容仍主要停留在叙述工程影响和方法的适用性上,具体要开展的研究工作阐述不清晰。申请以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相结合进行评价,但区域或流域的生态承载力本来就是一个较难准确评估的概念,该申请如何在解决该问题的基础上 准确评估生态影响,应进一步阐述 。 (3)申请针对南水北调,研究方法中涉及了大量的工程、水文、水质、陆生、水生等各类基础数据,申请中并未对如何获取这些数据给出明确方法,增加了研究工作开展的不确定性。申请团队在生态足迹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积累,但 在南水北调研究区的积累较为薄弱 。且申请预算的经费对解决南水北调这类超大型工程,开展整个工程影响区的现场调查、采样监测显然是不够的, 经费与研究区的选取并不匹配 。 综合来看,鉴于上述意见, 不建议该申请作为面上项目资助 。 专家评审组意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五处 联系电子邮件地址:liwh@mail.nsfc.gov.cn (ISIS584763SN:5238126) 首先感谢评审专家在百忙中审看了我的申请书,并肯定了题目的创新性、研究意义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认赌服输 ,评审专家的批评我都认同。但自然基金申请是 探索性研究,不是工程设计书、实验方案或者结题报告,更不是论功行赏,排排坐吃果果 。 (1)“研究基础(硬件、软件)较弱”? 我现在在一个地方二本院校,十年前还是大专,就是教育部所说的要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600所高校之一,研究基础怎么可能强大,如果基础和平台很好,我干嘛申请基金支持呢?实际上,我对基于生态足迹的水利工程生态评价探讨,还是从上硕士的时候开始的,是国内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几个独立小组之一,但是近几年把这个方向基本搁置了。虽然论文较弱,特别是没有SCI,但是相关研究论文发过一篇《水利学报》,一篇《水力发电学报》。但从另一方面说,前期成果较少,更说明这个题目更有较大的潜力可挖,任何题目都有做完的时候,任何人都可能江郎才尽,在1905年的奇迹之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默默无闻是一个业余物理学家,但做出广义相对论以后,爱因斯坦的后半生再无大的突破,从最终而言,是应该资助青年爱因斯坦,还是中年(或老年)爱因斯坦?当然,在1905年之前爱因斯坦申请“相对论研究”的青年资金,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德国也不能获得批准,当然真正的天才是可以不依附任何力量,一个人对抗全世界。 (2)“最近几年文献调研尤其不够”? 不是不够,而是引用的早期文献太多。记得早年旁听一位在职博士师兄(实际上不敢和人家称兄道弟)的毕业答辩时候,一位农业水土工程领域中的老前辈批评说文献检索不到位,主要是第二手的文献,忽略了第一手的原始文献。实际上新的、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与略显浮躁的近期论文相比,早期的具有开拓性质的论文可能更加珍贵,查文献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数典忘祖。 (3)“具体要研究工作阐述不清晰”? 如果具体怎么做我都清楚了,那么项目就要做出了,那么就不是基金申请,而是结题验收报告了。实际上,今年初,我在参与一位朋友的申请书时候就说他的标书,符合基金申请的模板,问题清晰且可解。但问题清晰、可解是工程问题的一般特征,比如说修30米级的水坝,但是对300米的水坝,施工过程中还是会遇到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自然基金是创新性研究,创新性研究关键理论和方法的创新,而不仅仅是移植式创新,换一换实验材料。既然是方法创新,在做完之前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想清楚,即使想清楚,在实施过程中也总会有各种意外。陈景润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之初,也不一定非常明确他要用什么研究方法。实际上,我申请书中也提出,可 以从三个方面评价环境影响的生态足迹,第一是吸收污染物的自然植被面积(如碳足迹),第二环境影响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作用(如阻碍作用和营养盐类浓度变化造成捕鱼量的下降),第三是补偿措施的生态足迹 。至于如何与南水北调工程结合, 合理确定具体的评价模型和参数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而且即使做出来了也还要经过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只有那种 移植式的创新,才能有细化的实验方案 ,通过**实验,得到**结论,再结合**,证明**,如果**,则**成立,反之,则**成立。如果我的研究方案深化到这一步,则申请项目就基本完成了,剩下的就是收集资料的力气活了,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了,创新性何在? (4)“经费与研究区的选取并不匹配”? 实际上为什么选择南水北调中线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其次,作为天字号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局、长委、黄委、水规总院等部门对工程环境影响有大量的监测与评估数据,足以为研究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而不是凡事都要事必躬亲,我在标书里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即使《中国植被》、《中国土壤》这样的鸿篇巨制,也都大量引用第二首资料,如果凡事都要老先生们亲自调查、采样,这样大部头的书肯定写不出来了。马儿不吃草,又可以快快跑,居然有错。况且资金不足不能否认项目本身的意义和方法的可行性,即使真的经费不足,如果研究真有意义,基金委应该增加支持额度才对。 若想成功,必先自宫;即使自宫,未必成功;若不自宫,也能成功;下面我要着重批判评审意见5;不是因为他的差评对我的申请几乎是致命性的,而是他任为“申请应 以工程的某类具体影响为重点开展研究”,这几乎是扯淡。 对于工程某类具体影响(生境因子)的研究已经够多了,但是对于大型工程的综合环境影响,目前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鸡同鸭讲,口水满地。因此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立足微观,走向宏观。 坦率的讲,我的项目申请书的目的就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辩护,现在对于国家主导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污蔑和不实之词太多了。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407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云南地震和水电建设有关联--来自FT中文网
yjjsu27 2014-8-22 11:54
2014年08月22日 06:01 AM “云南地震和水电建设有关联” 采访者:环境网站“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见习编辑刘琴 被采访者:中国地质生态学家杨勇 云南省鲁甸县8月3日发生6.5级地震,已导致超600人丧生,并引发严重地质次生灾害。地震引发了正在建设的红石岩水电站上游一处山体滑坡,并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的湖面水高超过千米,淹没一千多亩良田,直接危及下游多座水电站。 多年研究金沙江流域地质问题的地质生态学家杨勇接受中外对话访问认为,从2012年彝良地震到这次的鲁甸地震,从地震发生时间和震源分布来看,与建设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溪洛渡两座巨型电站和牛栏江天花板电站等水库蓄水都有关联性。 中外对话: 有没有迹象可以表明,云南鲁甸这次地震与修建水电站有关? 杨勇: 目前只能正视这样的基本信息——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鲁甸县龙头山镇旱谷田村下的金沙江一级支流牛栏江峡谷内,距牛栏江干流第七级水电站天花板水库大坝不到7公里。该水库于2007年开工建设,2011年蓄水发电运行,(牛栏江共规划10级开发,目前已建成4级,在建2级);距金沙江溪洛渡水库(牛栏江下游回水区)也仅有10余公里。 2012年9月彝良地震,震中距2011年建成的洛泽河麻林电站水库库尾不到10公里;距金沙江向家坝水库最近点不到60公里。 2014年4月永善地震,震中距金沙江溪洛渡水库最近点不到7公里。 从近几次地震发生时间和震源分布来看,与建设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溪洛渡两座巨型电站以及牛栏江天花板电站等水库蓄水都有其关联性,如图 中外对话:金沙江流域是中国甚至世界上地质灾害最密集的地区,在这里布局建设密集的高坝和大库容水电站,有什么风险? 杨勇: 金沙江干支流穿越川滇地震断裂带,一些江段与断裂带平行或重叠,区内又是地质破碎、地质灾害和地质危岩分布密集的高山峡谷,在这样的河流布局建设密集的高坝和大库容水电站,存在两方面的地质风险: 一是水电运行系统面临地震活动时造成的破坏,包括大坝、发电厂房、地面建筑、输变电设施、输电线路等等,一旦发生强烈地震,如果震中距离这些系统比较近的话,损失破坏一定是严重的,并将形成持续的次生地质灾害和连锁灾害链。 二是在金沙江流域这样复杂而活跃的地震活动危险区域,水库诱发地震的频率和强度都将增大。近年来地震活动处于活跃期,特别是在川滇地震带,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这一地区没有水库也会发生强烈地震,但是水库可能会更强烈激发应力释放,这种释放机制科学上还不能解释清楚,人类还没有能力去认识和控制其规律。 横断山脉暨金沙江水电建设布局,忽视了在恶劣地质环境下,地震灾害导致的堵江在河谷地貌动力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根据金沙江的历史地震记录和我们的研究分析,我们来演绎一次在金沙江相应江段发生7-8级地震情况下,金沙江可能出现的灾情: 上游通加峡可能出现成群滑坡,形成2-3处堵江堰塞湖。 巴塘-奔子栏江段可能形成连续分布的崩塌滑坡群,很多休眠中的古滑坡将复活,堰塞湖呈串珠状分布,苏哇龙、昌波、日冕电站厂房和输变电系统受到重创。 中游虎跳峡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导致堵江,阿海、鲁地拉电站库区可能发生大规模滑坡堵江,输变电系统受到重创。 下游乌东德库区可能发生大规模滑坡,大坝以下的阿巧-大石棚古滑坡可能复活,忠武山、白沙坡、炭山、因民等可能发生大规模滑坡,导致堵江江水快速回流至大坝造成威胁,电站厂房和地面建筑由于峡谷两岸崩塌将受到重创。 白鹤滩库区形成密集滑坡和泥石流物源,库尾有因民、白沙坡等数处地质危岩崩塌导致堵江,峡谷中的电站厂房和输变电系统也将由于大规模的崩塌受到重创。 溪洛渡库区将形成一系列山体崩塌滑坡,电站将受到上游大坝失去调控的放水和堵江溃决洪峰的严峻考验。 中外对话:水电建设诱发地震,需具备哪些条件? 杨勇: 目前的研究认为,水库诱发地震取决于库坝区地质环境、地质构造背景和水库规模和运行的总体组合条件。 从对世界近2000多座水库地震的分析表明,水深和库容在水库诱发地震的动力机制中具有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水体负荷所产生的正应力、剪应力远小于完整岩石的抗压和抗剪强度。如果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岩体破碎,裂隙发育;2水体负荷产生的超孔隙水压足够大,那么水库负荷所产生的剪应力和孔压力就形成诱发地震的直接作用因素。同时,还是触发较大初始应力的间接作用因素。 这好比一个气球,在无外来压力状态下,它会保持平衡状态或者逐步释放压力,在有外来压力情况下,压力会加快释放,如果用针尖触碰它就会瞬间释放甚至爆炸,水库地震就是在一切条件具备时形成的有大有小的“针尖”效应。 所以,不能一概认为,水库诱发地震不会形成大地震。 世界上虽然还没有水库诱发7级以上的地震案例,但是世界上也没有像在地质应力高度集中的横断山脉地区建设高密度水电群的案例。 川滇地震带的横断山诸河流分布有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并出露有象征地球岩石圈中构造活动最强烈、结构最复杂的蛇绿岩混杂带。岩层结构破碎,断裂构造复杂,在建和规划电站库坝区都具备不同程度的渗漏条件,水库蓄水造成岩体的抗压和抗剪强度降低,破坏岩体内应力均衡状态,改变地下水动力条件和库岸岩体动力平衡,在其他条件具备时,将成为水库诱发地震的重要因素。区内河流具备地球上最活跃的地质构造背景,活动断裂纵横交错,电站坝址和库区难以避开这些构造活动区,而大多数断裂构造与地震活动均有成因上的联系。 另外,由于横断山诸河流流量具有季节变化大的特征,一旦在河流上形成首尾相连的大水库群,消洪增枯的频繁交替以及水库容差异和频繁调度,引起库容水深的不断变化,也会引起库岸围岩结构瞬时应变,在这种快速频繁的变化中,也可能导致应力失衡而诱发地震。 中外对话:目前,中国水电建设大跃进势头不减,已经向中国西南、青藏高原大举进入,建水电站是不是缓解中国电力紧张局势的最佳选择? 杨勇: 中国电力装机总容量截至2012年末达到10.6亿千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电力大国,但是中国同期GDP只及美国的30%左右,说明中国单位GDP能耗很高。据相关资料,中国同比产值能耗水平是日本的7.5倍,德国的5.5倍,美国的4.4倍,澳大利亚的3.5倍,甚至是巴西的2.3倍。 这说明,随着深化改革,调结构,改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中国现有电力装机能力通过进一步优化配置,完全可以支撑相当一个发展时期的能源供应。金沙江以及西南地区众多河流的水电开发完全可以放缓,进一步审时度势,深入研究,科学规划设计,避免不应承受的风险。 中外对话(www.chinadialogue.net)是一个致力于环境问题的中英双语网站,总部位于伦敦,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组织。
1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利设施建成三年成摆设谁该问责?
蒋高明 2014-2-25 20:59
【明辨是非】山东某地花费5750万元的农田水利设施,建成三年后成了摆设,一滴水没有放出来。农民眼看着水利设施,成了有害设施,今后拆除它还需要一大笔费用,这很让农民寒心,也让他们对政府做法看不起。媒体曝光的这种现象是个别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花钱帮倒忙的事情?谁该问责呢?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也亲眼目睹了类似的水利工程,在几个村庄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几年下来,也几乎是一个摆设,号称800万元的水利设施里面,建成后根本不能用于灌溉农田,因为干脆就没有水,农民还是自己打井灌溉。水往低处流,这是连傻子都知道的道理,可他们偏偏就将取水井建在水低的地方,一些不走人的地方跟你建一座桥,蓄水池建在没有水源的地方。水利工程实施根本不与农民通气,不管实际需求,而直观建在路边上好看。可就是这样明显浪费国家财产的项目,是怎么通过验收的呢?原来,验收的时候只看外观,而不是等到农民浇灌时是否有用,哪些专家签字的?该不该负点责任呢?除了水利工程的严重浪费,一些环保设施也同样存在问题,一些是半拉子工程,一些虽然能用,但使用率很低,这客观上造成了极大浪费。还有媒体吹捧的某乳业公司建立的处理牛粪污染的大型沼气站,竟然也没有气产生,并没有真正运行起来,国家上千万的投资打了水漂。要杜绝这种现象,主管部门不能再继续担当甲方,要将任务给环保企业去做,企业必须保证工程能够使用,并负责后期维护。官员为了回报,做的那些严重浪费国家财产的水利项目,还不如直接给他们发“红包”,哪怕省下一半的钱,交给农民来做,也是能够使用的水利设施啊。其实,如果国家真的要为农民解决灌溉用水问题,完全不必须重新建设,修复毛泽东时代建立的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就行了,花钱少,效益大。可惜修复当年的水利工程,来钱少,他们就选择做新建形象工程,来套取国家经费。对于这种现象,必须坚决制止了。当前雾霾这么严重,那些浪费的资源都是牺牲环境换来的啊,少生产水泥钢材也是为国家蓝天工程做贡献! 水利设施建成三年却用不上 山东某地“惠民工程”曝光 http://finance.people.com.cn/money/GB/n/2014/0224/c218900-24442013.html 2014年02月24日07:51 来源: 中央电视台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原标题:中看不中用的“小农水”   眼下刚开春,农民们正在为春耕生产进行了准备,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农田水利建设。俗话讲:“水利兴、农业丰”,国家为完善农田水利投了不少钱,农民为兴修水利出了不少力。可是山东省高青县的一些水利设施建成三年却用不上。《焦点访谈》2月23日播出《中看不中用的“小农水”》,以下是文字实录:   解说:   在山东淄博高青县,沿着乡间公路两边,你会看到有一座座粉刷一新的小房子,不远处的农田里还有一排排水泥墩子一样的设施,整齐地排列在田间地头,这些设施是做什么用的呢?在木李镇我们遇到几位路过的村民。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上级解决农民水利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个惠民工程叫“小农水”。   解说:   据村民介绍,“小农水”就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就是通过泵房和地下管道,把沟渠里的水送到田间地头,但是至今已经建好三年了,村民们却始终高兴不起来。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开始修的时候,老百姓欢喜得,高兴得了不得,往后浇地方便了,但是修起来以后老百姓很失望,多次反映也没有人管,没人修。   解说:   我们查询了高青县有关“小农水”的地方新闻,以及高青县水务局官方网站,2010年高青县通过竞标申报,成功列入国家小农水项目建设重点线。此后三年,国家相继投入专项资金5750万元,用于小农水工程建设,是一项切切实实的惠民工程。青城、木李两乡镇靠近黄河,主要采取我们所看到的供水模式,这里的项目已经于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   在青城镇一处公路边,我们还看到了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线的告示牌,旁边有一座标示着一号泵站的小院子。   记者:   能用吗?   高青县青城镇村民:   安上以后没用过,一次也没用过。   记者:   不会吧?这儿挂着个大牌子都是示范工程?   高青县青城镇村民:   白搭,没用过一次。   高青县青城镇村民:   也浇了三四户就不能使了,那水小得就不能浇了。   记者:   这几年就用了一回,就浇了三四户?   高青县青城镇村民:   三四户就不能浇了。   高青县青城镇村民:   连试都没试。   记者:   就一次也没见它出过水是吧?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连试都没试。   解说:   我们走访了青城、木李两乡镇的五六个村子,村民都表示这“小农水”工程不能使用或者用不上。为什么一向深受群众欢迎的惠民工程,却在长达三年多时间里用不上呢?我们请几位过路的村民一起到田里查看原因。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你看这一片地就是西边高,东边矮,他们排水的时候,排涝的时候可以往这个地方排。   记者:   有设施的这边低,那边高?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对了,它就是能有也浇不上地,它搞的这个位置不合理。   解说:   通常农民在整理土地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把土地顺着田垅,整理成一头高,一头低,高处叫地头。这样只要在地头放水,水往低处流,就可以把一垅地浇完,可现在不少出水口都设在低洼出,也就是地尾,即便放出水来,水也不可能流到几十米外的高处去。   记者:   那为什么会在这个地里面最低的这个地方,来搞这种工程呢?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它要是那头一条(管子)的话,那头一条(管子)的话,它得两条(管子),在中间一条(管子)就可以了,它就能解决问题了,就可以通过验收。你看盖上个屋子都挺漂亮,它能不能用是另外一回事了。   解说:   村民说当初在修这个工程具体布局的时候,并没有征寻村民的意见。走在田间,我们看到有不少出水口的水泥墩子出现了倾斜或者干脆倒伏在地里。   记者:   这不是人为给掰歪的吧?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不是,这不是。   记者:   就是因为这雨水和灌溉,它自然倾斜的?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对。   记者:   但是你看这里面阀门和这个设施,它还是在正着,所以就是说即使它能用,你这个阀门就打不开了。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1:   也用不了了。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2:   浇地也没法浇了。   记者:   对,浇地也没法浇了,这管子都通不了了。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花了国家的钱,给老百姓带不来实惠,面子工程。   记者:   要么这个水泥管子应该深一点,扎在地下,要么这个水泥管子底下应该有个基座。   解说:   如果说这些问题还凭借修缮来解决,那么还有一些问题却是根本没法解决的。   高青县青城镇村民:   道路不通。   记者:   管路不通?   高青县青城镇村民:   管子有坏的地方。   记者:   也就说从这个泵站出来的水,中间的管道有坏的地方,到不了那个地头。   高青县青城镇村民:   对。   记者:   下面埋的就是这样的管子是吧?   高青县青城镇村民:   对,就是这样的管子,质量达标不达标,咱不知道。   记者:   这很脆,能掰断。   高青县青城镇村民:   这是个接头,你看。   记者:   很脆,这个东西。   解说:   地下埋的就是这样的管子,这样的管道能否承受来水的压力,地下管道质量是否达标,我们不好断言,这需要经过科学检测。可是这地下管路不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村民说,这沟渠过去有两米多深,十几年没有清过瘀,现在里面都是瘀泥。即使小农水能使用,也很容易把沟渠里的瘀泥抽上来,堵塞管道,所以在修建的时候,首先要清淤,可是清淤工作自始自终都没有做。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我说那钱没用到刀刃上。   解说:   还有一些奇怪的地方,比如离公路近的地方大多已经修了小农水工程,可稍远一些的地方就没有修。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这一片地,就是四外没有水渠也没有水沟,任何水源都没有。   记者:   但是这一片自始自终就没有修。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对,反而没有修。   记者:   为什么呢?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太远了,造价成本高,因为这个地方可能来了领导检查又看不到。   解说:   该修的地方没有修,不该修的地方却修了不少。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这一趟管子用不上,它这里又没有地头。   记者:   你的意思是说,出(水)口应该安在地头上?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对了,应该在地头上,所以这一趟它有啥用啊。   解说:   前面我们提到出水口要设计在地头才能发挥作用,可是您看这排管子根本不在田里,即使有水也浇不了地。   记者:   这一溜有多长?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有三里。   记者:   那你觉得为什么要在这儿修呢?他是不懂的这个农业灌溉这个规律,还是?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不可能吧,领导们,专家他能不懂这个吗?   记者:   那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修这么一溜?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要好看呢嘛。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在这个道边上,可能领导来检查的时候,能好看吧。   高青县木李镇村民:   面子,搞形式。   解说:   村民们说这些泵房刚建成的时候,本来是青砖水泥,这三年来一直不能使用,却在去年被刷上了崭新的黄颜色,以更漂亮的姿态矗立在田间地头。   走在青城、木李两个乡镇的道路上,到处都是粉刷一新的小农水工程,这里面有多少可以使用,有多少至今都没有用过,我们不了解具体的数字,但我们走访了两个乡镇的六个村,村民都表示没有用过。那么当初这些小农水工程是怎样拨款修建起来的?这样的工程又是怎样通过验收的呢?我们来到高青县水务局。   高青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人 张新国:   具体是省里的水利厅和财政厅负责验收,组织验收,我们三年优秀,三年总验收也是优秀。   记者:   那么到现在为止,这个小农水工程依然运行良好?   张新国:   对,运行得比较好,群众都比较称赞。   解说:   说到使用,水务局工作人员还津津乐道的向我们介绍了这些设施设计的合理性。   记者:   那像这个出水口,它的设计有什么要求吗?   张新国:   根据这个地形,要放在老百姓浇地高的那个部位。   记者:   这是要跟村民商量的?   张新国:   对。   记者:   都是科学经过论证的?   张新国:   对。   记者:   这是施工队不能随意安排的?   张新国:   不能随便改的,包括管道,包括这啥都是那样的。   解说:   采访中高青县水务局,还带我们实地参观的一些看上去外观漂亮完整的设施,期间我们不只一次提出去青城、木李两地实地采访,可直到最后也没去成。   记者:   每一个建设工地来说的话,县里面有什么要求吗?   高青县水务局农水科科长 张宗喜:   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群众满意一片。   记者:   比如说我们能采访一下这些村民吗?   高青县水务局农水科科长 张宗喜:   你现在,你这个时间恐怕找他……   解说:   据高青县水务局介绍,由于这三年工程质量验收都得到了优秀,未来三年国家还将每年投入3000万元资金给高青县,用于建设新的、更高效的农田水利工程。   演播室主持人 劳春燕:   这样的水利工程让个别基层干部有了面子,有了政绩,却让国家和百姓受了损失,这样形同虚设的工程为什么能够通过验收,而且被评为优秀呢?看来,要让水流到农民的地里,要让钱花到农民的身上,不光要加大投入,更要加强监督,要防止跑冒滴漏,更要防止弄虚作假。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坝无言 代人受过
jiangming800403 2013-12-21 22:44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其实任何人类活动都会有。当然,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一般都是政府行为甚至国家意志的产物,对水利工程的批判也就成为了某些人发泄不满情绪的途径。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2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水利工程参考资料
ninglz 2013-10-31 09:09
我的水利工程参考资料 中小型工程水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 1985 中小型工程水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 1985 碧口水电站溢洪道原型观测研究报告,陕西水利科学研究所, 1979.9 水力学研究的若干进展和综述汇编。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 1983.11 高速水流空化与空蚀专题索引。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1986.10 A. N. 巴卡莫拉夫,明渠高速水流。陕西水利科学研究所, 1980.11 水力学译文,陕西水利科学研究所, 1982.8 水工译丛( 5 )。长江水科院, 1980.6 92 船舶阻力与性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造船编辑部, 1992 第二届中日河工坝工会议论文集。 1986.11 1991 年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辑部, 1991.8 林可冀,与忠政,安康水电站泄洪消能建筑物设计专题报告。北京设计院, 1986.8 阎晋垣,水电建设中的空化与空蚀。陕西机械学院, 1981.12 傅建臣,黄河龙羊峡水电站泄水建筑物设计专题报告。西北设计院, 1984.3 张耀哲,宁夏灵武电厂黄河取水工程模型试验报告。西北水科所, 2004.10 长江水利水电科研成果选编 5 ,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长江水利水电科研成果选编 8 ,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长江水利水电科研成果选编 12 ,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赵修荣,因次分析和水力模型理论。陕西机械学院, 1983.5 刘永川,新型消能工在安康水电站工程上应用若干问题。西北水科所, 1986.8 刘永川,宽尾墩在安康水电站溢流坝上的应用。西北水科所, 1988.8 郭钦义,水道中污染物质的输移( 1 )。陕西机械学院, 1985.7 郭钦义,水道中污染物质的输移( 2 )。陕西机械学院, 1985.7 宁利中,戴振霖, 窄缝消能工的水 力 特性 研究综合报告。 陕西机械学院, 1990.5 宁利中,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工程反 拱水垫塘工作及破坏机理研究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 3 宁利中,江锋, 白龙江尼傲水电站水工模型实验研究 报告。 陕西机械学院, 1992.9 江锋,宁利中, 黄河雪龙滩水电站水工模型实验研究 报告 , 陕西机械学院, 199 1 年。 宁利中, 云南怒江亚碧罗水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水工整体模型试验 报告 , 西安理工大学, 2009.3 宁利中, 洛河荻家河水电站的可行性研究 报告 , 陕西机械学院, 1992 年 戴振霖,宁利中, 石砭浴水库放水洞的修复设计和研究 报告 , 陕西机械学院, 1992 年。 戴振霖,宁利中, 泾河程家川水电站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 报告 , 陕西机械学院, 1992 年。 戴振霖,宁利中, 泾河茨坪水电站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 报告 , 陕西机械学院, 1990 年。 世界大坝导流洞兼用实例汇编。黄委会科技情报站, 1983.1 跨流域调水工程。 黄委会科技情报站, 1989.5 张受天,泄水建筑物的体形设计。清华大学, 1979.12
个人分类: 读书|4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水利工程参考书
ninglz 2013-10-28 08:44
我的水利工程参考书 李佩成,水科学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李佩成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水系水工教研室,水工建筑物 ( 上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7.2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水系水工教研室,水工建筑物 ( 下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6 天津大学,水工建筑物 ( 上 ) 。 水利出版社, 1981.4 天津大学,水工建筑物 ( 下 ) 。 水利出版社, 1981.9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工建筑物 ( 上 ) 。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4.6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工建筑物 ( 下 ) 。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4.6 王宏硕,水工建筑物 ( 基本部分 ) 。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10 王宏硕,水工建筑物 ( 专题部分 ) 。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1.5 陈胜宏,水工建筑物。中国 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2 沈长松,王世夏,林溢才,水工建筑物。中国 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3 河海大学,水工建筑物 ( 上 ) 。 1991.8 河海大学,水工建筑物 ( 下 ) 。 1991.8 陆文海,曾兼权,张治滨等,水工建筑物病害处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张彦法,陈尧隆,刘景翼,水利工程。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3.5 华东水利学院等,砌石坝设计,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4.4 水利电力部第五工程局,土坝设计(上)。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 7 8 。 10 水利电力部第五工程局,土坝设计(下)。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 7 8 。 10 编写组,过水土石坝建设经验汇编。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 8 8 。 3 吴媚玲,姚耀武,重力坝的应力稳定与可靠性。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61 汪树玉,优化方法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 93 。 6 史震古,水利水电工程招标承包。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 92 。 11 吴冠仁,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 92 。 11 孙君森,王为标,林鸿鎂,碾压混凝土坝的沥青防渗。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1 编写组,水工隧洞设计经验选编。 水利出版社, 19 81 。 12 董兴林,旋流泄水建筑物,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1.8 张仕善,泄水建筑物泄槽体型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10 宁利中, 泄水建筑物体形设计, 陕西机械学院, 1992.12 田嘉宁等,泄水建筑物体形设计,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5 戴振霖,泄水建筑物布置及 体形设计 ,陕西机械学院, 1983.3 王树人,董毓新,水电站建筑物。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4.7 华东水利学院等 ,水电站。 水利出版社, 19 80 。 12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等 ,水工钢结构。 水利出版社, 19 80 。 6 张敬楼,沈长松,水利工程概论。河海大学, 1994.2 E. 富马加利,静力学模型与地力学模型。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 79 。 8 苏恺之,地应力测量方法。地震出版社, 1985.3 编写组,水工模型试验及量测技术。中国工业出版社, 1961.9 西北农学院等,地下水利用,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4.6 华东水利学院等 ,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上)。水利出版社, 1980.7 华东水利学院等 ,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下)。水利出版社, 1981.2 李守义,张金凯,张晓飞,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应力仿真计算研究。中国 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8 胡国良,任继文, Ansys11.0 有限元分析入门与提高。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1 张朝晖, Ansys11.0 结构分析工程应用实例解析。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1 黄汉江,全国投资与建设研究论文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6 沈长松等,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知识总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4 沈长松等,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水工结构(一),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4 沈长松等,水利水电工程执业资格专业考试复习题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4 编委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知识,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7.4 编委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案例(水工结构与工程地质篇),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7.4 编委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知识应试辅导与习题集,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7.4 藤谷義信等、パソコンで解く骨組の静的動的弾塑性解析、丸善株式会社、平成12年3月 屠兴,模型实验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9.8 严晓达,刘旭东,李贵启,低水头引水防沙枢纽。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11 王秀彦,莫导贤,水力自控翻板闸门。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5.9 N.H. 达威顿, N.N. 拉巴吐辛, B.A. 罗斯科夫,风浪的概率统计分析。海洋出版社, 1984.4 唐 宮,水流电测技术。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1.5 石怀理,水利电测技术。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 冯师颜,误差理论与实验数据处理。科学出版社, 1964.6 潘家争,调压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8.10 B.M. 谢斯塔科夫,确定坝坡上渗透水流出逸段的方法。地质出版社, 1958.7 FS コンクリート利用手引き書、沿岸環境開発資源利用セントー、平成10年11月 連続 繊維補強材の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への適用。土木学会、 平成4年4月 三嶋 信雄、  FCB 工法、理工図書、平成 12 年6月 石井 一郎、 土木工学概論、鹿島出版会。 1999 年 11 月 ATI - 21 推進研究会、建設コンサルタント、山海堂、平成 7 年 6 月 李曙明,中国铁路建设。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0.1 吴信然,杨启兵,秦沈客运专线箱梁和轨道工程施工新技术。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11 编委会,京 秦铁路。 京 秦铁路建设领导小组, 1992.9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2
个人分类: 读书|4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水利高等教育将与国际接轨
chenyuanfang 2013-6-20 18:13
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水利高等教育将与国际接轨 2013 年6月19日 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科协代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正式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随着我国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等逐步深入,工程技术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加入《华盛顿协议》的需求更加紧迫。几年来,在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委和工科行业学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与《华盛顿协议》要求基本一致的工程教育专认证体系。中国科协所属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是经中国政府部门授权在中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唯一合法组织。截至2012年底,已在机械、水利、电子与电气、化工制药、计算机、土木等14个专业领域,认证了400多个专业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加入《华盛顿协议》是促进我国工程师按照国际标准培养、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基础和关键,对我国工程技术领域应对国际竞争、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水利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经过几年试点,2011年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批复同意成立“水利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水利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由15人组成,委员中既有高校的教授,又有工程企业的专家,以及行业学会的专家,包括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4个专业。到2012年底,经培训后认定的水利类专业认证专家共有42名,已对11所高校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和3所高校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1所高校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进行了认证。近年来,水利建设和投资强度增大,水利类专业高校招生规模和人数逐步增加。根据统计,开设水利类专业的高校约有86所,共计开办水利类专业点141个。因此,开展水利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助于促进我国水利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强水利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教育的质量;吸引企业界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水利工程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提高水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水利产业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可促进我国水利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间本科工程教育的学位互认;未来将会与我国即将启动的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水利类专业认证工作任重道远,期望得到更多专家、组织的关心与支持。 附:《华盛顿协议》 《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成立,旨在通过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的认证来保证工程教育质量,为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基础。《华盛顿协议》所有签约成员均为本国(地区)政府授权的、独立的非政府和专业性团体,目前共有15个正式成员、5个预备成员。 国际工程联盟大会简介 2013 国际工程联盟大会(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lliance Meetings)于2013年6月16日至21日在韩国首尔召开。国际工程联盟大会是由《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伯林协议》、《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亚太工程师计划》和《工程技术员流动论坛协议》六个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体系有关协议联合召开的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大会期间各协议组织将分别召开工作会议,商讨各协议组织发展问题。同时将召开全体大会及研讨会,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各协议组织的协调与融合,共同促进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促进工程师的国际流动。
1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南旱灾与水土保持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3-4-15 16:51
哈尼梯田 干旱是西南山地高原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地形决定的。云南是水资源大省,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第三。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等经济发展要素极不匹配。 6-10 月的雨季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 85% ,降水集中,水资源大量流失,而且年际变化大,如果雨季降水不足,下个旱季用水就会很紧张。 2009 年雨季提前到八月下旬结束, 2010 年汛期仍然降水不足, 2011 年由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副高西侧暖湿气流偏东,云南大部分地区几乎无汛,从而出现了罕见的三年连旱。2012雨季降水依然不足,加之旱季无雨,云南连续旱灾已经历史性的进入了第五年。但是,久旱必雨,云贵高原的山洪和地质灾害也很厉害。 同时,占云南全省土地面积 6 %的坝区集中了三分之二的人口,但水资源量只有全省的 5 %;最重要的滇中经济区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 700 立方米 ,特别是滇池流域不足 300 立方米 ,处于极度缺水状态。 而水资源较多的滇西、滇南边缘山区,峡谷深切,水在谷底,人和地在山上,有水也用不上。目前云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 6.9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些水情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同时又是水资源贫乏省。云南省缺水主要是工程型缺水。 云南 90% 以上的地区都是山区,大江大河里是有水,现在就有,也不用建水库调节,抽不干的,但是水位太低,提水上山的成本太大,而且山上地势不平,也没有办法灌溉,所以云南大多数耕地都是旱地,著名的红河州哈尼族水稻梯田,也不是从元江里面抽水灌溉,而是依靠山上一层层渗下来的水。云南的山地大多处于河流源头分水岭地带,集水面积就小,水量不足,而且流域面积大(大到如长江黄河)同流域全旱或全涝的机率就不大,但是小流域就不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且分水岭源头地区一般也没有地形条件修大的蓄水工程,那些小塘坝只是季调节或者准周年调节,一遇到大的旱灾也就无能为力了。 金沙江、元江、澜沧江、怒江的水电开发解决不了云南当地的缺水问题,因为水位太低,也就是从虎跳峡可以搞滇中引水工程,可以把金沙江水引到洱海与滇池两个坝子,另外怒江和滇西龙川江的水库可抬高水位灌溉怒江下游的潞江坝。当然,澜沧江下游也有几个坝子,但是这些坝子都可以自流引水灌溉,用不着水库。 不过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对于云南 80% 以上土地与人口的用水问题是无能为力的。当然大型水库的径流调蓄能力对于下游地区比如下湄公河平原地区是有好处的。但对于云南腹地最广大的地区是没用的,关键是堰塘等小型水利,还有就是在山顶上种树,种树可以留住雨水,那样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即使不下雨也能抗一阵子,这就是哈尼人水稻梯田千年不坏的原因,不过像现在这样大半年没下雨,怎么闹都没办法。而且云南还有许多坡地没修成梯田,即使有水源,也没有办法灌溉,只能望天收。不过南方地区不可能四季连旱,这季不收还有下季,没有必要太担心。 云贵高原地形总体上略呈北高南低之势,地形在立体上的多层性与水平上的地带性相重迭的状况,形成了由低到高的多级阶梯,使地形相对高差大、切割深,形成坡长、坡陡的态势。云南全省地貌类型属典型的山地结构, 94% 为山地,平坝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6% 。坡度在 25° 以上的面积约为 15.3 万 km 2 ,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 40% 。这种地形坡度大、岭谷间相对高差大的现状,是造成基本农田紧缺、坡耕地多且坡度大等不合理耕地结构的主要原因。 根据石玉林、卢良恕主持编撰的《中国农业节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云贵高原耕地中坡度小于 2 度(即所谓的平地)比例仅 9.11% , 2 到 6 度的也只有 13.11% ,二者合计为 22.22% 。而整个云贵地区坡耕地的比例要在 70% 以上(贵州是一个没有任何平原的地区)。 据 1997 年土地详查数云南全省合计坡耕地约占耕地面积的 64% ,全省 642 万 hm 2 耕地中有坡耕 410 万 hm 2 ,其中 25° 以上的坡耕地就有 76 万 hm 2 。坡耕地在全省 16 个州市有分布,有 13 个州市 50% 以上的耕地是坡耕地,特别是昭市、怒江州辖区内的耕地中有 85% 以上都是坡耕地。 25° 以陡坡耕地分布较广,全省 16 个州市中有 6 个州市 25° 上陡坡耕地占坡耕地总面积的 20% 以上,其中怒江州、迪庆分别达到了 29% 和 40% 。 云南 16 个市州中,有滇西谷仓之称的德宏坡耕地比例最低为 35% ,以后依次为玉溪( 43% )、西双版纳( 48% )、大理( 50% )、楚雄( 52% )、红河( 55% )、曲靖( 59% )、昆明( 59% )、保山( 59% )、文山( 65% )、丽江( 67% )、迪庆( 71% )、普洱( 77% )、临沧( 77% )、昭通( 86% )、怒江( 88% )。目前,平坝面积较大的德宏、玉溪、西双版纳、大理的旱情均较轻,因为平坝地只要河里有水,有没有水坝,都可以引水灌溉。按六大流域排列,伊洛瓦底江坡耕地比例最低( 34% )、以后依次为珠江( 56% )、红河( 63% )、金沙江( 68% )、澜沧江( 69% )、怒江最高( 74% )。 “水汉家,高山苗,仡佬住在木树桩”,云贵地区的苗族、瑶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等都属于山地民族。 云南各市州人口( 2006 年末) 德宏 116 玉溪 225 西双版纳 99 大理 355 楚雄 567 红河 434 曲靖 595 昆明 615 保山 247 文山 345 丽江 115 迪庆 37 普洱 257 澜沧 237 昭通 537 怒江 50 ------------------------------------------------------------- 其中平地较多的德宏、丽江、西双版纳总人口 440 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9.1% 。平地和坡地差不多的(坡地比例 50%-60% )大理、楚雄、红河、曲靖、昆明、保山人口最多 2813 万,占 58.2% ,坡地比较多( 60%-80% ),基本是山区的文山、丽江、迪庆、普洱、临沧人口 911 万,占 20.5% ,坡地大于 80% ,完全是山区的昭通、怒江人口 587 万,占 12.2% 。 当然即使在山区,寨子也会修在比较平坦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地不是靠天吃饭。任何村镇,哪怕是怒江大峡谷地区都会建立在相对平坦的地方,但是这不能否认云南 2/3 以上的耕地都是坡地。 西南土石山区与岩溶山区的缺水问题不是大水电所能解决的,而是靠小型需水设施和水土保持,在山顶上种树和平整土地修梯田。还可以搞一些自压喷灌与自压滴灌。旱坡地难以灌溉一是因为没有水源,二是土地没有整平,没办法灌溉。云贵的江河都在山脚下流过,即使没有大型水利工程,江河里的水也是充沛的,因为云南的水只是利用了区区百分之几,大江大河并不存在缺水的问题,而是因为提水上山的成本太大。而且重旱区的滇中滇东高原也不在大江大河的供水范围呢。 西南大水电建与不建,只会对流域下游产生影响,对云南超过 80% 以上土地与人口的供水实质上是无关的。西南土石山区与岩溶山区的缺水问题不是大型水电枢纽所能解决的。而是靠小型需水设施和水土保持,在山顶上种树和平整土地修梯田。还可以搞一些自压喷灌与自压滴灌。就是 50 年后,金沙江、元江、澜沧江、怒江的大型水利枢纽全部建成,云南仍然会有旱灾。不过除了季节性干旱外,在金沙江流域与元江流域还有上万平方公里一直干旱的干热河谷地带,不过干热河谷上面山头上和脚底下江里面都有水,即使缺水也比西北地区好解决。生活用水,还是开发地下岩溶水源好。 我国农业统计中还有播种面积(一般是习惯亩)与耕地面积的差别,耕地面积也一直有习惯亩(统计亩)与实际亩的差别,因为旱坡地产量低,以前农业征购时,都要有一个折算的扣头,往往两三亩才折合一亩,所以 96 年国土普查前后云南的耕地面积也从 4000 多万亩增加到 9000 多万亩。这 9600 万亩中有大约 36% 也就是 3000 多万亩是比较平坦的,但那部分主要是有水源条件可以灌溉的,这部分主要是水田,也种冬菜、花卉、烤烟等经济作物,这部分耕地的旱情也较轻。云南省平坝地面积比重只有 6% ,也就是大约 2.5 万平方公里,滇东平坦高原也不过 3 万多平方公里,而且滇东高原处于分水岭地带,水源流失较多,比较缺水,二者合计不过 6 万平方公里。除去湖泊水面与基本建设面积, 3000 万亩就是云南省平地与灌溉面积发展的极限。云南省灌溉发展的限制因素不是没有水,而是没有土地。旱灾较重的是 6000-7000 亩的山坡地,主要是旱坡地,主要是以玉米、薯类等杂粮为主。云南省说今后新增加 2000 万亩高出稳产田那也不是说是水浇地,而是指的是梯田与梯土。这部分耕地的缺水问题不是大型水电枢纽所能解决的,而是依靠小型蓄水设施和水土保持,在山顶上种树和平整土地修梯田。当然梯田上面也可以搞一些自压喷灌或自压滴灌,甚至可以种水稻,比如著名的红河州的哈尼族水稻梯田。但是这些都不在大江大河的供水范围内,而只能依靠从山上面层层渗下来的地下径流。 所以说, 解决云南缺水问题并不是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而是依靠小型水利、水土保持与小流域治理 ,山顶栽树,山腰修梯田,当然山脚下离江河水面近的地方可以建一些提灌设施,但是云南江河水量大,没有大型水库也可以直接建设提灌。而且云南主要的坝子和平坦的高原都在滇中、滇东的分水岭地带,如大理、楚雄南部、昆明、红河、曲靖、红河北部等,海拔在 2000 米 上下,这一带就没有什么大江大河,而大江大河流过深切峡谷地势陡峭,有没有什么平地,只是滇南的西双版纳与滇西的德宏好一些。而且大江大河的水位低,往往在 1500 米 以下,因此即使建设滇中引水工程,也要从滇西北的虎跳峡引水,而且虎跳峡引水是补源工程,并不能改善靠天吃饭的重旱区的水源情况。 当然虎跳峡、澜沧江、怒江、龙川江大盈江的水利开发可以扩大滇中、滇南、滇西南坝子里面的灌溉面积,但这还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因为江河里面本来就有水。 滇中引水路线图 附: 旱不一定成灾,但对干旱应对不足或失误则会转化为灾害。水土保持与生态水文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穆兴民(水保所副所长兼副书记)认为,作为季风气候区,西南地区的春秋气象干旱不可避免,但今年并非最为干旱的年份。自1901年开始,有完整记录的93年中,1/3的年份(30年)同期雨量(11月至次年三月)低于或接近此次大旱的同期降雨量(52.5mm),特别是1968年~1969年更是低至16.6毫米。气象干旱是客观因素,但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当开发矿产资源,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土地石漠化,生态水文地质环境受损,水利水保工程匮乏以致年久失修,是大灾发生的几大直接诱因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4/230942.html
个人分类: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4897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学科评估蝉联全国第一
chenyuanfang 2013-1-30 17:32
2013 年 1 月 29 日 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 2012 年学科评估结果,河海大学“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以 95 分的优异成绩再次名列该学科全国第一。河海大学“水利工程”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二级学科有: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是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此次评估是在 10 年内开展的第三次学科评估,也是首次对 95 个一级学科全面开展评估。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所需数据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布的公共数据和参评单位报送的材料构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公示和核查,同时邀请学科专家、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进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评价结果。公布评估结果旨在为参评单位了解学科现状、促进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客观信息;为学生选报学科及专业提供参考;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了解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建设状况。 河海大学除了在上述“水利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设立博士、硕士点外,还自主设置了如“城市水务”等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点。
2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缺乏水利工程常识,没有教养,破口骂人的丛远新先生
热度 5 ninglz 2012-11-13 12:05
缺乏水利工程常识,没有教养,破口骂人的 丛远新先生。 “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答西安理工宁利中教授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673-630315.html )是怎么回事? 丛远新 先生的博文“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答西安理工宁利中教授是真正原文“ 三峡大坝加重下游洪灾已是官网公布的不争事实——答王春艳 ”的断章取义。 丛先生对水库的死库容,调节运行等基本问题都弄不清楚。 缺乏水利工程常识. 硬要把死库容放完抗旱。 大家看一下丛先生的 真正原文“ 三峡大坝加重下游洪灾已是官网公布的不争事实——答王春艳 ”和本人的评语 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673-629091.html 。由于评语遭到丛先生的的谩骂。 请丛远新先生认真看看 陈祖煜院士三峡工程访问录:应给三峡工程更多宽容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0/271005-1.shtm 就了解了三峡工程情况和水利工程行业特点了。 君子坦荡荡。丛远新先生的两篇相关博文的评议为什么关闭了不让给你写评议。 我写的一篇相关短文 论敬畏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辩证关系 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632435.html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633 次阅读|8 个评论
不废江河万古流——三峡、三门峡的千秋功罪
热度 6 jiangming800403 2012-7-28 09:0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5826-591972.html 水博老师纪念潘家铮院士的博文再一次在科学网内引爆了对水利工程与水电开发的批评。但是逝者为大,这样有砸场子的嫌疑。公开污蔑和攻击一个刚刚过世的长者,那更是不道德的。 公共媒体对水电集团进行缺席审判是“有罪推定”,是不正常的,即使“有罪推定”也要允许被告自我辩护的权力。水电开发谁受益、谁受损,列个清单就出来了。公共对水电的批评多出于误解和苛责,为什么偏见如斯? ( 1 )鲧与禹治水的区别 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戴晴女士在批评三门峡的文章里写到“忍对黄河哭禹功”。但是鲧与禹治水有怎样的区别? “窃息壤以湮洪水”只属于神话,鲧与禹的时代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当时人们绝无能力修建截断江河的大坝水库。 鲧的“堵”也不过是修些土围子,用围堤把自己的部落哦圈起来。鲧没有解决洪水的出路问题,而是以邻为壑,结果洪水又淹了别处,搞得怨声载道 ,最后舜只能杀鲧以平民愤。 禹 吸取了鲧的经验教训, 开始搞流域治理,把各家部落的围堤连起来,从而使河水不再任意泛滥,有了固定的流路,最终被疏导到大海里面去 。同时,有了围堤的保护,广阔的洪泛平原也得到了垦殖与开发,促进中国古代文明由采集渔猎的时代进入了农耕的时代。东方农业文明的曙光开始在大河冲积平原上燃烧。禹与鲧治水在措施上是相同的,并没有堵与疏的区别,只不过一个是单一工程,一个是流域综合治理。而且古人也并不是不想“堵”,只 有依靠“堵”才能留住水源,对抗旱魃。我国蓄水工程出现得也很早 ,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在淮河流域修建了芍陂,即今天的安丰塘水库, 2000 多年来一直在发挥效益。 只是由于困于生产力与技术水平,古人一直难以在大江大河上筑坝,修建蓄水工程。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当今世界,如果治水仍抱着“以疏为主”的金科玉律,那么结果只会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流到大海里面去 ,这简直是食古不化了。 ( 2 )自然界本没有 “ 无坝 ” 的天然河流 把把自然现象、事物看成一成不变的,本来就不是生态学的观点,这样的 “ 生态学 ” 百无一用,按照这样的 “ 生态学 ” 就不应该有大型城市,甚至是小城镇。但是人类不可能再回到非洲旷野中的树上。 河流是地质作用和过程的产物。而且与动辄亿万年的地质现象相比,河流的寿命一般 10~1000ka ,是相对短暂而多变的。自古以来,高者为山,低者为川,在重力作用下,水往低处流,汇流过程中不断侵蚀、切割高山、高地,形成侵蚀性河道。因为 地层抗蚀性差异,河道形成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拐点”,如瀑布、跌水、险滩等,与人工的大坝类似,这些天然拐点,也会影响和破坏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特别是将水生生物分割成不同的种群 。 早在混沌初开、洪荒之初,并没有人类,江河在山谷间奔流、在大平原上泛滥改道的时候就有了天然水坝 —— 堰塞湖。堰塞湖又包括堆积物堰塞湖和熔岩堰塞湖两种。一般堆积物堰塞湖坝体主要崩塌的土石体构成,其结构类似于土石坝,而熔岩堰塞湖坝体是坚硬的岩浆岩,更类似与重力坝 。 堆积物堰塞湖主要由滑坡、崩塌以及冰川尾碛形成。我国关于堰塞湖形成最早的记载见于《国语 . 周语》中,周幽王二年(公元前 780 年) “ 三川竭,歧山崩 ” ,这是由地震引起的黄土滑坡形成了堰塞湖造成了河流的暂时性断流。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就有许多由山崩滑坡冰川泥石流作用形成的堰塞湖,如林芝地区的八松错(错高湖)、易贡错和帕隆错、古乡错及然乌错等。我国西北地区由山崩和黄土滑坡、崩塌阻塞沟谷形成的堰塞湖也星罗棋布。这些堰塞湖在黄土高原地区被称为 “ 聚湫 ” ,是天然的淤地坝。世界最著名堆积物堰塞湖是塔吉克斯坦的沙雷兹湖, 1911 年帕米尔高原上的巴尔坦格河谷发生了规模巨大的山崩,崩塌物多达 40 亿立方米,阻塞了河道,从而形成了长 75km 、宽 1.5km ,最大深度 262m 的沙雷兹湖,宛如一座巨型水库。高纬度地区也有冰川尾碛堰塞湖。熔岩堰塞湖是一种火山地貌,是岩浆凝固后堵塞河流形成的,是火山湖(火成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著名的有牡丹江上的镜泊湖以及小兴安岭南麓的五大连池湖群。熔岩堰塞湖是火成湖的一种,坝体可以过流而不易被侵蚀,所以可保留较长的时间,其下游河道往往形成瀑布。 另外,河成湖(牛轭湖)和海成湖(泄湖)也是泥沙堆积形成沙坝分割水体形成的,其实质上也类似于土坝水库。不过河成湖(牛轭湖)和海成湖(潟湖)基本为平原湖泊,沙坝较矮,水深也较浅。著名的洪泽湖也是由于黄河夺淮入海,泥沙淤高了淮河下游河道,使黄河中游积水成湖,加之人工筑堤,形成的大型平原水库。 由此, 将水坝与河流对立起来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简单、僵化观点。因为在河流形成演变的地质过程中,堰塞湖、牛轭湖、潟湖也像人工水库一样堵塞河道、壅高水位,形成静水水体,改变着河流及与其联系生态系统。 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单独的水坝对河流及其所联系的生态系统与堰塞湖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并不能将水坝建设简单的视为 “ 征服自然 ” 。因为自然界并不是上帝的禁脔,也不是僵化不动的,自然界也在不停地自己改变着自己,一些堰塞湖长期存在,并已经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形成了风光秀美的生态系统 。这充分说明人们只 要尊重客观规律,在河流上修筑水坝也可以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良性的干扰,从而兴利除害,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 ( 3 )三峡和三门峡工程的教训是:大流域开发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三门峡水库最大的问题是修成了一个半拉子工程。因为移民难度太大 , 360 米 高程蓄水, 650 亿立方米库容,淹没半个陕西关中平原 350 万亩良田,动迁 90 万人口的 最初方案最终迫不得已的半途而废了,小 3 门峡水库只有 90 亿立方米的肚子,还要有几十亿来用来滞洪,自然没办法吃下每年 16 亿 t 的泥沙 ,加上 60 年代前期黄河中游连续出现几个多沙年,三门峡的运用只能由拦变成泄。 当然如果当年真修成了 650 亿立方米的大三门峡,也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 从 1962 年开始,三门峡 按照温善章当年的思路 进行了两期改建 ,调度方式由拦洪拦沙改变为蓄清排混, 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泥沙淤积动态平衡 ,渭河潼关高程保持在 328m 左右,并在有利的水沙组合下三次下降。因此, 三门峡水库实际上不能说是失败了,只不过是走了弯路,大才小用,事倍功半 , 340 米 高大坝, 常年只蓄半库水 ,最高蓄水位也只有 320m 左右。而且低水位蓄水使泥沙淤积的尾闾常年停留在渭河下游这一沉积环境中从而难以避免“翘尾巴”淤积的问题。 现在看来三门峡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操之过急了, 90 万的移民当时解决不了,特别是三门峡建成后就赶上了 60 时年代初的特殊时期,国民经济濒于崩溃,更难以组织移民了。 如果先上上游和北干流的工程,恢复与扩大宁夏与渭北灌区, 60-70 年代再搞三门峡的话,虽然当时移民数量要增加到 150 万左右,但是向灌区移民的难度也不会太大了,而至直到现在延安地区南部的黄土塬区人口密度一直不大,或许 650 亿立方米的大三门峡水库就搞起来了,也就可以做到“黄河洪水一峡收”了。 黄河防洪最大的问题是洪峰急、流量大,超量洪水的问题并不突出 ,黄河百年一遇洪水洪量充其量只有 100 亿立方米( 1933 年 8 月 11 日 黄河洪峰流量达 20400 立方米 / 秒, 12 天洪量为 101 亿立方米)千年一遇洪水估计也不过 150 亿立方米(如 1843 年黄河历史纪录最高洪峰为 33000 立方米 / 秒, 12 天洪量估计为 136 亿立方米),而且 650 亿立方米的库容比黄河年径流都多,那么黄河下游可实现水资源多年调节。而且即使用 100 亿的库容来滞洪,剩下的 500 多亿的库容可以用来蓄水、堆沙,每年 10 亿立方米的泥沙淤积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况且 80 年代以来,黄河来沙量已经大为减少,每年只有 6 亿 t 左右以下,三门峡库容的使用时间将延长到百年左右,就是运行 50 年的今天,仍然会有 200 、 300 亿立方米的兴利调节库容,还可以做到多年调节,黄河下游的水资源也不会如此捉襟见肘了, 70 年代后期和 90 年代黄河两个少水时段也不会断流。而且泥沙从河口向湖泊(水库)内部推进,会形成河口三角洲,也就不会有翘尾巴淤积的危害了,在泥沙重新填满三门峡水库的过程中,每年洪水退却后都会有新的土地消落出来,一百年后三门峡库区又是一个新的关中平原。 在泥沙重新填满三门峡水库的过程中,每年洪水退却后都会有新的土地消落出来,这何尝不是黄万里先生大放淤的理想呢?只是由黄河下游提前到了中游。 当然三门峡水库淹没损失太大,其实并不划算。而且在北干流山陕峡谷有更好的坝址。不过限于当时的认识与技术水平, 1954 年规划里北干流只规划了一些梯级矮坝,因此,上面的评论也是欺人之谈,关公战秦琼罢了 对三门峡工程贡献最大的当属温善章先生 。当温老总被媒体“善意”的忽视。 他并不是简单的反坝,而是主张每个水利工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建与不建,如何建。就如同他反对三门峡高坝一样,他主张在北干流上大碛口与大龙门水库 。但是经历了三门峡水库的波折后,黄委会讳言在多沙河流上筑坝,只知道在黄河上游清水河段修水电站。 龙门、碛口、大柳树,黄河上只剩下这三个大型枢纽没建了 ,但是 2030 年以前能建成吗?估计悬? 大柳树与龙门两个枢纽非常重要 ,大柳树与大龙门灌区 是我国最大的两个后备灌区 了。大柳树规划灌区在贺兰山两麓,以及陕甘宁交界处 1300-1500m 地带,并且可以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这一带土地辽阔、人烟稀少、气候干旱、非常荒凉,但有水就有绿洲,也可以为我国陕甘蒙宁特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提供生产生活用水。龙门水库位于黄河中游峡谷的出口,规划中的龙门灌区灌溉渭北旱塬东部和晋西黄土残塬,可以使当地的农业生产由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两熟,还可以为已有灌区补水,把高扬程抽水变成低扬程抽水。 还有就是泾河出山口里面的 东庄水库,除了发电外,还可以控制泾河水沙,并灌溉泾东、泾西海拔 600-800m 的大片旱塬地带,泾河中上游和洛河中游也有大片的旱塬,塬面海拔在 1000 米 以上,可以从泾河、北洛河里提水灌溉 。六盘山、子午岭、黄龙山是被黄土塬包围的“绿岛”也是“湿岛”, 泾河、北洛河的支流 就从六盘山、子午岭、黄龙山上下来,都是清水河流, 每条河的出山口子里都可以修成水库,并引水灌溉 。还有 黄河上游的大柳树灌区也可以向东延伸到泾河和北洛河流域 ,当然过分水岭要打长隧洞或者提水。渭北旱塬目前只能一年一熟,以种小麦为主,一料小麦的耗水量也就 300mm ,夏季休耕,无效蒸发在 200mm 以上,如果补充 100~200mm 的灌溉水,就可以由一熟变两熟,粮食产量不只翻一番,而且还可以减少 200mm 以上的无效损失。 黄河下游是高出华北平原的分水岭,洪水水面高出两岸地面 10 米 以上,汛期分洪稍有不慎就会冲开分水口门,造成黄河在华北平原上泛滥改道的,因此,除滩区外黄河下游是不敢汛期引洪漫灌的。当然,现在黄河下游引水工程的总流量已经超过了每秒 3000 立方米 ,达到了黄河中常洪水的流量,每年随黄河水进入灌区的泥沙也有差不多 1 亿吨,因此,黄万里先生的分流主张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成为了现实,要不也不会有黄河断流之忧了。但是黄河下游汛期大规模引水的前提是控制黄河的洪水泥沙。黄河超量洪水不是太大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泥沙。当然泥沙也是资源,但黄 河泥沙的出路还是留在当地,就是变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为沉积环境,就是水土保持、筑坝淤地,将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淤平,变成人造小平原 ,加以时日,每年 进入黄河干流的泥沙稳定在 4 亿吨以下是可以期待的,再在北干流中建大龙门与大碛口水库 ,有几百亿的库容来堆沙, 两库可定乾坤 ,拦沙库容差不多相当于黄河 200 年的输沙量,那样 黄河真能成为中国的“科罗拉多河”了。加以小北干流和温孟滩区放淤,这样黄河就变成了清水河流,也可以解放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 ,充分发挥其蓄洪作用,做到“天下洪水一峡收”,而且清水从桃花峪下泄后,可以冲刷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主槽为两岸高岗所夹持的相对地下河,这样以来至少可以保证黄河下游百年安澜,冲出的泥沙也可以在黄河入海口造地,黄河下游也可以形成深水河道,恢复航运。 三峡工程最大的作用是防洪。作为特大型水利枢纽三峡工程按万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校核。 当然万年一遇洪水、可能最大洪水校核只是统计上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但是三峡是混凝土重力坝,不存在土石坝满顶溃坝风险,也不会像拱坝一样因坝肩岩石变形而失事,如果不是天塌地陷,三峡大坝虽然也不会与天地同寿,但会比我们的寿命要长久的多,然而天塌地陷了,江汉平原还会安然无恙乎? 按照现在上荆江的行洪能力,洪峰流量 8 万的洪水即使动用荆江蓄洪区也不敢保证荆江大堤不溃决,现在洞庭湖底抬升,荆江南泛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江汉平原高程比荆江水位低了 10-20m ,水往低处流,只能是淹没江汉平原,恢复云梦大泽。但是这是不可能允许的。因此谁也无法承受荆江大堤溃决的后果。所以必须把川江洪水控制在进入荆江以上。三峡 145 米 和 175 米 水位之间,有 221 立方米 的防洪库容,而川江次洪水总量之多也就是 1000 亿立方米,所以三峡水库足以 把川江千年一遇的每秒 10 万立方米的流量消减 20% 到每秒 8 万立方米 ,但是这还是需要综合运用行蓄洪区才能保证荆江的安全 。不过每秒 6-8 万的洪水,通过三峡之后都会消减到 6 万以下的安全流量,就不用动用几十万人上江堤严防死守了, 使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 20 年一遇提高到 50 年到 100 年一遇 。但是如果发生超设计标准的每秒 10 万立方米以上洪水,只有采用非常手段了,比如超量蓄水,上游库区淹没面积会扩大,但总比江水溃堤泛滥好。但是除非三峡的蓄水位达到 200m 才有可能淹了重庆,三峡库尾水位最高也就是 190多米 ,和川江、嘉陵江天然状态下的天然洪水位也差不了多少。 三峡 145 米 水位以下用于淤沙的死库容有 100 多个亿立方米,而且川江来沙也在逐年减少,静态淤积时间可以维持 30-50 年,而且三峡本来就是河道型水库,迟早会达到冲淤动态平衡的,死库容可能永远都不会被泥沙占满。 黄万里先生在三门峡工程上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因此说黄先生永远正确。如果有堆石滩的话,葛洲坝截流已经 40 年了,早就会在葛洲坝库区出现了,可惜没有?葛洲坝建成后库尾水位和库尾河床高程一直保持稳定。长江三峡截流也早超过 10 年了,黄先生所说的“不出 10 年重庆港就会淤死”显然已经证明是梦话。 当然长江上游千沟万壑,有很多粗砂甚至是石头,但是 长江上游泥沙输移比只有不到 1/5 ,绝大多数粗颗粒都留在了当地而不会进入川江 。而且如果每年真有一亿吨卵石,通过三峡的话这些卵石只会停留、淤积在江汉平原,那样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江汉平原了。江 汉平原不是没有粗卵石沉积层,但是那是在新生代以下的地层 ,当然那时长江还没有形成,粗卵石沉积物也主要是来源于周边山地。 江汉平原新生代沉积层主要是细沙和粘土 ,这也说明黄先生的没有必要如此忧心如焚。也不能说黄先生胡说,但是他只是水文专家而不是泥沙或者水土保持专家,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脱离水利实践,在资料掌握方面自然赶不上长委的工程技术人员。 此外,三峡工程还有以下作用。 第一发电 ,三峡工程是全球最大的单体电站,相当于 4000-5000 万吨的煤炭基地。 第二水资源调节和调水 ,可以使长江下游 枯水期最低流量由每秒 2000 立方米 ,提高到 5000 立方米 ,避免长江口咸潮入侵。同时也可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后备水源。长江流域梅雨季节正是北方最缺水的时候,因此南水北调可南北两利。南水北调东线水源有保证,但供水范围较小,需要提水,能耗大,水质差;西线工程艰巨,尚处于超前期工作;中线工程供水范围可以覆盖整个华北平原,工程量也是目前可以接受的,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点。目前 南水北调中线仅从来丹江口调水,由于汉江径流量,工程规模受到限制的,未来可建立三峡到丹江口的配套工程,实现江水北调 。 最后航运,形成从上海到重庆的深水航道。 但是,说三峡工程主要是说它的发电量,它的坝高和库容在世界范围内排名都不是非常靠前。三峡工程库容不到长江径流的 4% ,有效库容只有百分之二点多, 只是一个不完全年调节水库,因此依靠三峡水库实现长江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必然会捉襟见肘 。 首要的水利矛盾就是 水库汛后蓄水,使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提前到 10 月份 ,对江湖鱼类育肥不利。但长江中下游多种植双季稻, 10 月晚稻已经接近成熟,需水量有限,因此枯水期提前对农业影响并不显著。 因此, 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还要依靠上游,特别是金沙江水电群的建设,形成 1000 亿立方米以上的蓄水库容 。 ( 4 )水库到底会不会加剧河流断流? “ 上游水库将水截下来后 ” ,水从坝上流不到坝下,不从水轮机中流过,你怎么发电?有时,我真不知道反坝人士懂不懂水电。水电开发有坝后式和引水式两种形式。坝后式水电站需要修建水库,但与供水型水库不同,水电站只利用了河水的动能,不会浪费也不会污染一滴水;引水水电站不切断河道,但由于缺乏渠首调节能力,枯水季节大量引水可导致河流流量锐减,甚至断流。但是,其实断流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历史上黄河几次大的改道,每次改道就是原有河道的彻底断流,也没见华北平原有什么生态灾难。只要不存在长距离洄游鱼类,山区脱水河道对生态环境几乎就不会有什么影响 。喀斯特岩溶山区就有许多天然脱水河段,因地层漏水严重,河水流着流着就消失了,转化成地下暗河、伏流。还有,西北内陆干旱区地表水入渗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转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水力关系, 河流流出山口以后,在冲积扇平原地带河水大量入渗形成地下水,甚至向沙漠里流不了多远就消失断流了 。发源于昆仑山麓的察汗乌苏、香日德、诺木洪等河在流入柴达木盆地东南缘后,在山前洪积扇与细土平原地带迅速入渗、消失 ,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在扇缘低地又出露形成地表水 ,并汇流形成柴达木河与素楞郭勒河,最终汇入柴达木盆地底部的南、北霍鲁逊湖, 形成 一个 完整的地表水 - 地下水 - 地表水循环 过程。 引水发电形成的脱水河段和上述伏流、暗河其实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不见得对生态环境造成多大的影响 。 以供水为主的水库,坝系是可能出现河道内径流减少,甚至断流,比如海滦河流域的平原河道,几乎没有一条是常年有水的,有水的也是那些污水渠。但是最基本的一个科学定律是“ 物质不灭,质量守恒” (除非核反应)。 水库没有本领让水凭空消失。 坝下河流水位之所以降低甚至完全干涸,是因为 人类有目的地把水引走了,形成了人工侧枝循环 ,携带污染物的污废水又会归还下游河道,造成了水污染。只要人类社会用水需求, 不论有无水库,这种矛盾都会存在,废掉水库只会使矛盾更突出 。因为自然界的降水不是均匀的,也造成河流水量也会变化, 没有水库调蓄的话,枯水时期的水危机将更加严重。 海河流域的很多水库,如潘家口、大黑汀、密云、官厅,再往南还有王快、西大洋、黄壁庄、岗南、朱庄、岳城,汛期都没有多少水下来,是因为小马拉大车,流域水资源已经难以为继,因引滦入津(唐)工程引走了一半以上的滦河水,通过京密引水渠、永定河引水渠,密云、官厅水库的水被引到了北京, …….. ,目前海河流域已经处于绝对缺水中,海河流域人口与日本相仿,但是水资源只有 300 多亿,不到日本的 1/15 。海河流域就如同美国西南部的科罗拉多河,以水资源过度利用,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 当人们惊叹南加州的繁荣时候,谁会想到,洛杉矶、拉斯维加斯的每一滴水都是科罗拉多河鱼类的泪水 。 ( 4 )小鱼与大坝的矛盾能否调和? 水库淹没了土地,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干扰了天然水文过程,带来了水位、流速、水温、颗粒性和可溶性物质含量等水文要素的变化,从而影响了河流生态环境与服务功能。 水库对河流对生态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水位、流速以及水温决定的,因此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局部的(以库区,随着距离水库距离增加而衰减)、可逆的,也是可以通过人为调控可以控制和恢复的。除发电外,河流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供水、航运、物质运移、洄游和生境。其中供水和航运属于经济功能,其潜力由水位和流速决定,都是可以通过人为措施可以调控的。大坝和水库只要不淹没珍稀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不完全(或大部分)切断珍稀或重要水生动物的洄游通道,其生态环境影响就是良性的,至少是可以接受的。 水电站对水生态的干扰主要是水坝的截断作用对鱼类洄游的干扰,但这是局部的。淮河干流上倒是一个水电站都没有,但水生态更糟糕。 水库大坝与水生生物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至少“生态位”上二者的冲突与对立并不严重。众所周知,大型水电基地一般都位于大江大河上中游高原山峡落差集中、水流湍急的地方,而从海口一直洄游到河流源头的鱼类并不多,河流上游一直以小种群的土著鱼类为主。而且 水流湍急的“水电富矿”地带本来水生生物多样性也不丰富。鱼类是体外受精的动物, 在流速每秒几米的地方,如果没有成千上万条鱼拥挤在一起交尾,射精、排卵以后,精子和卵子就会被水冲走,很难结合。水库会淹没一些产卵场,但也会形成新的产卵场 。鱼卵分粘着性卵和漂浮性卵。丹江口与新安江这两座大型湖泊型水库建成后,形成的新产卵场规模都比原来的多得多。喜激流和产漂浮性卵的鱼类可能会迁移到上流或者支流。而且只 要存在万有引力,河流就会流动,水库(特别是河流型水库),永远不会成为一潭死水,仍具有鱼卵长距离漂浮的条件, 因为一个基本的物理学定律是,决定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是物体本身的密度,而不是流速。 从这一角度, 一个高坝对河流连通性的影响可能比连续低坝的梯级开发要小得多,因为水库几百公里的回水范围内,仍是连续的自然河段 。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9805 次阅读|20 个评论
西南大旱最根本问题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敲响水害的警钟
热度 1 杨学祥 2011-9-24 13:53
媒体称西南大旱最根本问题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4日01:39 瞭望   西南新旱情观察   大旱背后最根本性的问题,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周芙蓉吉哲鹏   “7月份时,等一挑水要40分钟,现在要等两三个小时”,贵州省思南县香坝乡一碗水村庙山组农民严仕能说,“24小时都有人在等水。”   入夏以来,贵州全省、云南中东部等地遭遇严重夏旱。《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当地连日采访途中,干涸见底的水库、坝塘随处可见,许多供以饮用的山泉也开始断流,部分旱区的城乡供水已达临界点。同时,旱区多地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枯死,大面积绝收。   去年历史罕见大旱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新一轮大旱又卷土重来。据气象部门监测,目前西南地区正在遭受的这场旱灾,为当地1951年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同期灾害影响面、受灾程度、灾害损失最大。   “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旱灾”   降水持续偏少,江河来水严重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不足,造成云贵地区部分县乡及农村供水紧张。   在贵州省普安县,本刊记者看到,县城的唯一供水水源东风水库,水位降至取水口以下。从8月2日起,县城实行限时供水,每天开放5小时。思南县乌江河水位严重下降,提水设备已无法取水,影响县城8万多人日常生活饮用水供应。台江县老屯乡政府驻地,从7月18日起一直实施限时限量供水,蓄水两天、供水4小时。   部分农村的供水形势更为严峻。“全村8公里范围内已经找不到水源,270多户1200人全靠乡村干部开车送水,快一个月了。只要一天不送水,村民就没水喝。”一碗水村支书严小龙说。   印江县沙子坡镇塘口村鸟井上组64岁村民吴光华说:“所有水井全部干断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旱灾。”住在半山腰的全村400多人,由于不通公路无法送水,从7月份就开始到山下背水。山路崎岖,村民李碧霞说,一次只能背20斤,一天最多背2次,一般隔天一背。背回来的水是省了又省,先洗菜,再洗脸,再洗脚,最后用脏水喂猪。   截至9月中旬,贵州全省水利部门所辖的1.8万处水利工程蓄水总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8.3%,455条溪河断流、619座小型水库干涸,27个县市区城区、270个乡镇先后出现供水趋紧状况。   云南中东部旱区的情况大同小异。沾益县西平镇白沙龙潭水库是一个小二型水库,总库容32万立方米,主要用于下游农田灌溉。本刊记者站在坝顶往下看,水库已经彻底干涸,周边长着一寸高的野草,库底淤泥龟裂,缝隙深达三四十厘米,仅有一条半米宽的小溪顺着涵洞流出,附近村民放养的牛马只能到这里饮水。   在宣威市海岱镇箐头村,冲头水库的30万方水已经见底,只有一条半米宽的泉水维系着山下的两三百亩存活的稻田。箐头村委会台子村小组组长黄和青告诉本刊记者,由于用于供水的山泉已经干涸20多天,全村小组的23户人家只有购买5元钱一桶的桶装水生活,家里的一头黄牛饮水量大,“一周前就拉到镇里卖掉了”。   秋粮将减产3成以上   8月底,海拔较低的贵州省思南县进入收割季节。正在田间打谷子的邵家桥镇珠池坝村67岁村民邓丛高,指着打谷箱里的成堆杂草告诉本刊记者,老天正常下雨的话,这1亩多田可以打1000斤谷子,但今天稻谷打完了不足20斤,“能收一点是一点”。   9月初,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联合村新场坳梨园,主人张著安正在发愁:正当丰产的390亩6万株梨子已经死了2万株,减产则达五分之四。梨园在一片山坡上,记者看到,鸡蛋大小的梨子稀稀拉拉挂在梨树上,轻轻一摇树干,干枯的枝叶和着果子纷纷掉落到地面。手捏果子,软乎乎明显是晒熟的。   “不仅今年没有收成,没有水,果树的花芽分化不出来,明年几乎也不会有收成。”在现场察看旱情的印江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付勇说。   在云南省最大的玉米产区宣威,今年入汛以来,干旱少雨导致大面积玉米植株矮小、花粉和花丝干死。板桥镇板桥下村的近万亩玉米地里,大部分玉米只有一米多高,枯黄焦脆的叶片耷拉下来,几乎点火可燃。   走在宣倘公路旁受灾的玉米地里,宣威市副市长李启信随手掰开玉米苞叶,要么不见玉米籽,要么玉米棒短小、干瘪。他告诉本刊记者,今年全市种植玉米面积有100万亩,目前已超过5万亩玉米绝收,预计全市玉米减产30%以上。此外,夏旱还造成生猪养殖的主要饲料作物马铃薯大片成灾绝收。   据当地农业部门介绍,由于今年旱情发生在农作物生长的最关键时期,因此影响特别严重,占全年粮食产量大头的大季农业损失已是难以弥补。初步估算,云贵两地秋粮因旱灾将减产3成以上。   本刊记者了解到,西南干旱还波及电力、工业及生态等领域。据统计,贵州统调水电装机1138万千瓦,9月初仅出力250万千瓦,7月以来水电比上年同期少发50.22亿千瓦时。因错峰限电停产或减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60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16%。   鉴于目前主汛期已过,随着秋冬季枯水季节的到来,西南干旱持续时间可能延长。旱区部分林木枝叶干枯、死亡,林间野草、低矮灌木也提前枯黄,致使林间可燃物增多。当地林业、消防部门判断,今年秋冬季的森林防火形势预计将更加严峻。   目前,云贵两地政府部门正在积极组织抗旱,紧急调拨经费,重点保饮水,同时保障近期因灾缺粮人口的基本口粮。   工程性缺水   西南地区为何接连大旱,一旱就灾?贵州省水利厅厅长黎平认为,大旱背后最根本性的问题,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气象资料显示,贵州省多年平均降雨量1179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062亿立方米,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已建水利工程量少、蓄水供水规模小,天上雨水蓄不住,地下水又用不上,“许多地方只要一周不下雨,就会形成旱灾”,黎平说。   在云南省文山、曲靖等地也是如此。在本刊记者眼中,山区群众饮用水源多是小坝塘、小水池、山泉,或利用简陋水窖储存雨水,一旦遇到降雨减少,水源即告枯竭。   水利工程建设得比较完善的地方,在此次大旱中损失则较小。贵州省石阡县白沙镇黑山沟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后,至今镇上1万人的饮水没出现问题,还保证了80%的农田灌溉用水。   贵州省思南县瓮溪镇河坝村肉鸡养殖大户吴清文介绍,去年他修了一口20多立方米的小水池,大旱期间不断寻找新水源补充蓄水,他家的养鸡业没有因旱减少收入。   而在云南宣威,根据库塘蓄水、天气降水、城乡用水具体情况,制定了严格而灵活的蓄水、供水机制,也为保证城区供水发挥积极作用。   总体而言,在遭受2009年至2010年的特大干旱以来,西南各地更充分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投入不断增加。中央亦加大扶持力度。但由于欠账多、底子薄、摊子大,目前仍有较大缺口。   多位基层干部和村民向本刊记者反映,目前旱区农村供水设施缺乏有效管理,加之水费征收标准低,维护经费投入不足,管护困难。许多村庄的蓄水池、小坝塘靠天蓄水,管理不到位。在一些尚未贯彻落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山区农村,旱情发生前一些村民不重视水利设施管护,不注意节约用水,在旱灾发生时面临无水可用。   在实施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后,部分地区的村民不愿花钱交水费,经费不足使供水设施仍然缺乏有效管理。此外,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主体缺失。农村“积累工”、“义务工”取消以后,替代的有效投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可谓釜底抽薪。当前大量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工程设施无人、无力管护的状态更为突出,农民自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也被压制。   云南省马龙县通泉镇鸡头村委会孟家屯居民小组已经断水3个月,全村78户368名村民中,占人口总数约半数的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下妇女、老人和小孩照顾田地,旱灾发生后留守村民无力去打井、寻找新水源,只能靠政府送水渡过难关。   当地干部告诉本刊记者,他们期盼能有动员村民的好办法,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完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制度安排,形成“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激励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修建一些小坝塘、小水窖和沟渠,解决人饮问题,同时发展种植、养殖业,提高村民收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9-24/013923208173.shtml 李宪之教授的全球重大灾害预警:兴修水利 预防水害 已有 382 次阅读 2011-7-11 04:3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黄河 地震 台风 水利建设 水利 水害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主要党和国家领导人悉数出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这个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阐述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 兴修水利,预防水害,是水利建设不能忽视的两大重要环节。趋利避害是兴修水利的目的。 在《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95华诞文集》中,已故李宪之教授就做了灾害预警:地球上的重大问题,不是厄尔尼诺,不是干旱,而是中国的黄河、南美的安第斯山。 据李宪之教授的研究,黄河中游,河面有些地方高于河旁陆面几米,甚至十多米,如遇到地震或强台风,将要发生难以想象的大灾难。河北邢台地区在1966(原文误写为1996年)年3月曾发生过地震,河南南部于1975年8月受3号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暴雨,冲垮了两个水库,导致了难以估计的重大损失。假如这两次灾害发生在郑州北面的黄河上,将要造成什么样的严重事件?想到这里,怎能不把根治黄河列到21世纪建设的日程上?因此必须早日大量培训一专多能的改造自然的人才 。 放眼世界,一定要考虑安第斯山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安第斯山有些部分已经被海水侵蚀,成了悬空之势;另一方面,1960年5月智利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横越太平洋后,还在日本大船渡把一只渔船拥到岸上,并且把一幢民房压塌。从量变到质变,安第斯山在太平洋悬空部分,总有一部分或大或小或早或迟要塌下来,必然引起海啸,给亿万民众带来严重灾难。”李宪之先生在资料中还建议南美太平洋边缘地区应广修堤坝,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世界各国应该积极联合起来,预防世界范围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6363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4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河海大学余钟波教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chenyuanfang 2011-8-24 09:56
余钟波教授,男, 47 岁,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院长,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83 年毕业于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专业, 1992 年至 1997 年在美国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 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 2005 年被河海大学聘为 “ 长江学者 ” 特聘教授,其领衔的 “ 大气 -- 陆面 -- 水文过程耦合机理研究 ” 团队 2007 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成果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和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水文地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大气 -- 地面 -- 地下水相互作用、地表 -- 壤中流交互影响、数学建模、流域尺度下水文模拟、污染物迁移模拟和污染治理等方面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水文水资源研究以及长江与黄河流域的洪水预测等。
4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峡水库不会影响大尺度范围的降水过程和天气形势 ——三峡水库
lincystar 2011-7-27 08:32
三峡水库工程对区域气候究竟有没有影响、影响范围有多大?在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严重旱情中,这个问题异常凸显,成为了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经专家研究分析,三峡水库不会影响大尺度范围的降水过程和天气形势,而罕见少雨是造成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的根本原因。 一   众所周知,大型水利工程是世界各国与洪涝、干旱灾害抗争的重要工程措施。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筑建了近百万的水库工程,其中,大型水库约4.7万座。大型水利工程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区域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从目前已有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大型水利工程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气温调节器的作用,但至今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水利工程可对降水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从厂1常偏少是导致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 从国外研究看,目前,世界上已经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位于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巴西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大坝等。一些学者分析了这些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   阿斯旺大坝坐落于尼罗河上,1970年建成。在水库达到最大蓄水位时,研究表明:巨大的阿斯旺人造水库会改变当地的小气候,当水位从160米提高到180米时,由于湖区面积增加达一倍以上,这将使年实际蒸发量从60亿立方米提高到100亿立方米。专家对库区气象指标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了建坝前后的对比分析,认为建坝后阿斯旺城的空气温度小于建坝前,但相对湿度大于建坝前。   伊泰普水电站是当今世界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第二大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的巴西与巴拉圭两国边境河段。1991年建成后,大坝全长7744米,坝高196米,形成长170公里、面积1350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有专家对伊泰普水利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库使得7月~1月的白天温度降低0~1.5℃,其他月份降低2~3℃;而在夜间,伊泰普水库温度高于附近陆地地区,伊泰普湖的形成,降低了库区局地的日气温变化幅度;但目前观测的气象资料系列还难以说明水库对降水产生了明显影响。   此外,观测资料表明,位于莫桑比克的卡巴拉巴萨大坝建成后,增加了区域的空气湿度,改善了当地的气候。俄罗斯车尔尼雪夫斯基大坝建成后该地区年平均气温由-8.5℃上升到-7.0℃,冬季最低气温由-60℃上升到-50℃;夏季湿度提高33%,气候变得温和。罗马尼亚伊兹伏卢尔蒙特诺易水库建成后,当地最高与最低气温的温差缩小2℃,由于温度的影响,造成水库下游地区水蒸汽凝固,结露比建库前增加了约30%,库区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了20%以上。   从国内研究看,湖南省东江水库位于郴州市境内,是湖南省最大的水库,该水库修建于1987年11月,总库容91.48亿立方米,水体面积160平方公里。有专家根据东江流域内19个测站资料,对比分析了东江水库建库前后各气候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库区域范围内的气温值明显比周边站点的气温低;建库后年降水量稍有所增加。 二   我们可以通过对三峡库区气温、降水及旱涝灾害的历史变化特点的研究分析,寻找到更多答案。   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为16.3~18.2℃,由于受地形和长江水域的影响,长江沿江河谷气温比周围地区高。最高气温出现在夏季8月,最低值出现在冬季1月。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不大,但阶段性变化明显,其中20世纪60~70年代接近常年,80年代前中期相对较低,80年代后期至今,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且有上升趋势。对库区近50年高温日数、高温过程、极端最高气温资料分析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大部分地区年高温日数、高温过程、危害性高温日数多;极端最高气温比较高。(2)三峡库区年高温日数和危害性高温日数均存在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为高温天气高发期,80年代和90年代为高温天气低发期,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日数有所增加。   三峡库区降水充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达1120毫米,时空分布不均,自西向东呈两边多,中间少的分布格局。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这6个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的70%以上,并常出现暴雨。三峡库区沙坪坝、涪陵、万州、奉节和宜昌5个站1951~2006年降水量的历史变化显示:(1)降水量年际变化明显,降水量最多年份达1800毫米以上,最少年份不足750毫米;(2)夏季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一次明显的由少到多的跃变,近年来降水量变幅明显增大。结合实测气温资料分析,可以发现,三峡库区夏季偏暖期大致对应少雨期,而偏冷期对应多雨期。   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以及地形等因素,干旱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气候灾害之一。库区平均年发生干旱的频率52.8%,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干旱,其中库区西部是伏旱的多发区,重庆城区至忠县大部分地区伏旱发生频率都在60%以上。三峡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仅次于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在不同区域差别较大,变化在17%~40%之间,表现在长江以南发生的频率高于长江以北,而东西差异不大;洪涝灾害均发生在夏季,近年来其强度和造成的损失也有加重的趋势。   总之,从降水、气温的历史变化来看,三峡库区及附近地区是一个洪涝和干旱灾害较为频发的地区,并且每次旱涝灾害的出现均有其特有的气候及天气背景。 三   再来看看三峡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   三峡水库建成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后,将淹没632平方公里的陆地,水面平均宽度也将由0.6公里增大到1.6公里。由于大面积陆地变为水体,三峡水利工程将对区域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水库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范围从几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主要取决于水库的形状和当地的局地地形。河道型水库由于受到两岸高山的影响,一般来说其影响范围较小,而低山丘陵区大型水库影响范围相对较大。三峡水库处于大巴山褶皱带、川东平行岭谷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北依大巴山,南靠巫山,山高水深,因此,三峡水库属于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蓄水后库区全长660余公里,平均宽度也只有1.6公里左右。由于高山陡坡的阻挡作用,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其影响范围应该在两岸高山之间的数十公里范围之内。   大面积水体替代陆地,将对区域气温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体来看,大型水库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起到“缓冲”和“调节”的作用,通过升高最低气温、降低最高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气温的日差以及年内变差和年际差异。大型水库对年均气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水利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一般来说,在北方寒冷地区,水库主要充当“热源缓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的年均气温,而在南方炎热地区,则主要充当“冷源缓冲”,可能会降低局地的年均气温。三峡水库位于我国湿润地区,年均气温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其以充当“冷源缓冲”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库区的年均气温,特别是夏季气温,但在冬季,由于水体放热,局地气温会在一定程度上升高。   理论上,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温度引起的大气结构稳定性的变化,局地降水和雷暴日将产生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夏季库区中心部位降水及雷暴日可能减少,而库周或许增加;冬季库区降水可能增多等。但大型水利工程对降水模式的影响相当复杂,其影响需要大量观测资料进一步证实。   三峡水库对区域气候的影响范围有限,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库区的年均气温,特别是夏季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增温幅度明显,尽管三峡水库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气温,但总体不会改变气温自然变化的整体趋势和变异性。   三峡水库对局地降水的影响需要大量观测资料进一步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峡水库不会影响大尺度范围的降水过程和天气形势。 四   大范围的降水过程及其变化有其特有的天气和气候背景,2010年夏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进入拉尼娜状态,2010年冬季达到最强,2011年2月以后拉尼娜强度开始逐渐减弱并趋于结束。自2010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整体偏弱,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   今年1月至5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持续少雨,平均降水量26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1.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尤其是4月份以来,该地区降雨过程明显偏少,与同期相比偏少五至八成。降雨异常偏少是导致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6月24日
个人分类: 长江中下游流域|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小麦助秦一统天下
xushui 2011-7-25 20:40
  商鞅变法?六国赂秦?李斯施才?远交近攻……两千多年来,秦统一中国的原因一直叫人猜不透。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秦统一天下至少借助了小麦的力量。 坏心办了好事的郑国渠   秦王嬴政当政初年,秦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已渐显露,关东六国惶恐不安,纷纷想办法阻止秦国进一步发展壮大,在这些战战兢兢的国家中,与秦国相比邻的弱小韩国所感到的威胁最强烈,于是精心设计了一个阴谋,派出一位名叫“郑国”的高级水利工程师到秦国,说服秦王,在关中平原北山的山坡上,横向开凿一条长约150公里的大水渠,连通渭河的两大支流——泾水和洛水。鼓动秦国修建这条水渠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这将有利于关中平原的农业灌溉,但真实目的却是诱骗秦国调动大量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一个巨大工程项目上,以达到消耗秦国国力、延缓秦国出兵天下的目的。但是,工程的结果却与韩国的初衷大相径庭。由于这条水渠的修建,使得八百里秦川一跃变成了良田沃土,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秦国的国力猛增,反而加快了吞并六国的步伐。   修一条水渠对当地农业生产发挥如此惊人的效益,这在现如今也应该算是个奇迹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郑国渠能与都江堰齐名,被列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问题是,为什么郑国渠的实际效用与韩国的设想差距竟然这么大呢?按理说,韩国的诸多谋士即便再无能,也不至于愚蠢到如此地步啊!   关中平原是一条狭长的谷地,它西起宝鸡、东抵潼关、南界秦岭、北接渭北北山,渭河从西到东纵贯整个平原。关中平原的土壤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土质肥沃疏松,特别是在渭河以北、北山以南的广阔区域,天生一片沃土,很适于农耕。然而,这片区域的地势北高南低,河谷又在最低处,因此千百年来空望着滔滔渭水东流去,却无法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如果在北山坡上与渭河平行横向修一条水渠,渭河以北的这片广袤土地自然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灌溉。   郑国渠的灌溉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并没有什么“阴谋”可讲。所以说,韩国费尽心机设计这个阴谋的核心要点并不是在“灌溉”本身,而是韩国认为郑国渠虽有灌溉作用,但对秦国农业的发展没有实际意义或帮助并不大。   但事实恰恰相反,郑国渠的巨大作用是韩国始料未及的。那么,韩国的决策层究竟失算在哪里呢?关于这一点,任何史书都没有记载,所以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实际上,谜底很简单,韩国的决策层在设计这个阴谋时,仅考虑到了灌溉因素,却忽视了决定农业生产的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农作物品种。   战国时期,包括韩国在内的中原地区诸侯国的主体农作物是谷子和糜子,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两种小米;而源自陇东(西戎)地区的秦国的主体农作物是小麦。郑国渠的问题就出在小麦身上。 令韩人犯晕的小麦   中国的农业起源有两个独立发展的脉络,一个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方稻作农业起源,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是稻谷;另一个是沿黄河流域分布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粟)、糜子(黍)和大豆(菽)。   谷子和糜子这两种小米,都是起源于中国本土,对中国北方地区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另外,这两种小米都是非常耐旱的农作物品种。因此,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内,包括当时韩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和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种植谷子和糜子这两种小米并不需要人工灌溉,仅依靠自然降水就足以获得好收成。   与小米不同,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这种外来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后就得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   西亚和东亚在降雨季节上的截然不同,造成了小麦在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北方地区生长环境极度的不适应。因此,要想在中国北方地区大规模种植小麦,首先必须解决人工灌溉问题。由此看出,小米和小麦虽然都属于旱地农作物品种,但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对灌溉的需求,前者基本不需要的灌溉,对后者而言却至关重要。   小米与小麦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产量的高低。小米是“耐逆性”很强的谷物,耐旱、耐瘠、耐盐碱,但产量却相对较低;小麦虽然耐逆性较差,季节性又强,种植难度大,但却是高产作物。   小麦的产量极高,大规模种植必须建造灌溉设施。这两点大概就是导致郑国渠阴谋最终失败的原因所在了。   “人物同步”的文化交流所传播的不仅仅是物品和技术,同时也包括文化习俗,所以,长期居住在陇东地区的秦国人可能对小麦的了解更深更透彻。这也终于解答了前述的谜题,韩国人忽悠秦国人修建郑国渠,却不料帮助熟悉小麦的秦国成就了统一天下的大事。中国历史的进程,就因为小麦这个外来客而改变了。
个人分类: 农业|1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保障房债券融资开闸,水利工程建设咋办?
热度 1 陈龙珠 2011-6-22 06:44
保障房债券融资开闸,水利工程建设咋办?
本博日前曾提及 , 以不断增加投资而为继的中国当代经济 ,现在又面临了与2008年下半年颇为类似的局面,难道又要靠启动新的投资领域来再次注入强心剂?与上次主投“铁公机楼”相比,若将新的投资领域选在 经济保障房 、 水利工程等低收益甚至公益设施 建设,再若中央政府不主导投资,则大资本家们和 已债台高筑 的地方政府又有多大的积极性加以响应呢?若真再这么一搞,经济数据或许好看了,则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会如何实质性地得以好转呢? 从最新传媒信息看,以兼顾政治和经济的保障房建设,很可能确实成为我国新投资领域之一的舞台,已经搭建起来了: 保障房债券融资开闸 。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由发改委制定的《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日前已下发到地方政府,明确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可申请发行企业债券,为保障房建设筹措资金。 与此同时,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发债计划显示,今年仍将发行两千亿元地方债,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首期500多亿地方债将于6月27日上市。 按照要求,全国1000万套保障房必须在今年11月底前全部动工,但截至5月底,实际开工率仅为34%,这也意味着,在全年大约1.4万亿元的保障房投资中,将有9300亿要在未来5个月投放。 2011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发布了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是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列为重点之一的。但对这一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目标和投资筹集政策,却至今未见下文。今天夏至,2011年白天最长的日子到了:这一年已过去一半,而当前正是水患肆虐华夏大地的季节。 去年还在大谈高比例的空置房,一眨眼又要投进去1万多亿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眼前忽然晃动起漫画中黑熊掰玉米的情景来 今日(2011年6月22日)水利部网站首页截图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222 次阅读|2 个评论
气象气候控制与工程学应对
hillside 2011-6-6 19:41
尽管本人倾向于尊重自然,不要轻举妄动。但目前社会对于气象、气候的危机感逐步增长。采用工程技术对天气进行人工影响与干预已属难免。水利工程已是遍地开花,水汽本是一家,对于降水之前的大气行为进行超前的工程控制自是可以预期的。因为天气比起地质灾害,它有明显的可预报性。 目前的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影响局部天气、雷电释放等等,特别是城市区域。我认为范围可能还要扩大。想到这个问题后,上网搜了一下,发现网上已有如下介绍: 2009年9月1日,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题为《气候问题的地球工程学应对:科学、管理与不确定性》的研究报告。该研究探讨了全球规模的地球工程学措施是否能用来防止气候变化最坏结果的出现,这项成果提出让地球工程技术在气候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人 David Biello等2011年2月25日发表了《 地球工程能够拯救世界以抵御气候变暖吗?》 注:英、美两文的发表日期来自网络的介绍(不是网文发表日期,是网文声称的原文发表日期),不知是否原文发表日期。
个人分类: 大气科学|2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中国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方向之一:论工程与水利工程
xiqingchen 2011-5-29 18:28
一、论工程与水利工程 在现代社会中, “ 工程 ” 一词有狭义 与广义 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 “ 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 ” 。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 ( 参阅《工程系统论 》,王连成著,中国宇航出版社 , 2002 年 8 月第一版 ) 。 所以,不要把水利工程狭义地理解为大坝与水库这类硬结构工程,围绕水利目标的管理也是工程。 美国工程师职业发展委员会( AmericanEngineers'CouncilforProfessionalDevelopment )对工程的定义是: 工程是科学原理的创造性地应用于设计或开发 结构、机器、或制造过程等等 ( Thecreativeapplicationofscientificprinciplestodesignordevelopstructures,machines,apparatus,ormanufacturingprocesses,or ...)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预期功能、经济地运行、人与财产安全的组成部分 ( allasrespectsanintendedfunction,economicsofoperationandsafetytolifeandproperty )。 这一工程的关键定义表述似乎适用于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它针对工程与科学的关键,绕开了狭义与广义、硬工程与软工程、结构工程与非结构工程之间的区别,指出 “ 工程是科学原理的创造性地应用于设计或开发 ” 。在这里,既把工程与科学做了区分,也表达了工程与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是探索自然与社会基本规律的学问,它往往要回答 “ 是什么 ”“ 为什么 ” 这类的问题;而工程则是从人类社会需求出发,借助科学发展的成果,回答 “ 怎样做 ” 这类的问题。 在我国, 谈到 “ 水利 ” 工程,一般大众的理解比较很狭义,往往把它与陆地上大坝、水库、船闸等以及沿海地区防汛墙、防波堤、挡潮闸等工程联系起来,这些工程都是以 “ 硬结构( hardstructure )或 “ 结构工程( structuralengineering ) ” 为特征。科技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狭义工程的概念,不能认为只有从事硬结构工程的人才是工程领域的专家。 工程有硬工程( hardengineering )软工程 ( softengineering ) 之分。例如:在河流与海岸土木工程中,硬工程通常定义为:利用人工结构对自然过程进行 “ 可控的破坏 ” ( controlleddisruption )。 与硬结构工程相对应,土木工程学的 “ 软工程 ” 指的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实践,利用植被和其它材料软化 “ 陆-水界面 ” ( land-waterinterface ),从而在保护生境、提升景观美学的同时,降低侵蚀、保护岸线的稳定与周边地区安全。
个人分类: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6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的好坏,中国人都有资格说
热度 4 tarimriver 2011-5-21 11:56
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干旱少雨再加三峡大坝蓄水作用,下游地区紧连长江的著名湖泊纷纷干涸。在国务院都承认三峡蓄水对下游航运灌溉等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科学网上的水利专家们还是死不承认三峡对下游的负面影响。他们狡辩:说三峡不好的人都不是专业人士。这些不利影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还需要专业人士才能看到?你难道不知道王婆卖瓜的事情?况且,三峡建造是要为百姓谋福利的,如果百姓感觉不到好处,光几个水利专家在自夸有说服力吗? 在无话可说的情况下,水利专家说,如果没有三峡,不仅湖干了,长江也干了。唉!这样的专家真是砖家啊!请问,三峡修建之前的几十万年长江和下游湖泊干了几次? 三峡水利工程现在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发电!现在三峡每年发电量在1000多亿千瓦时,三峡水电的价格却和用电地区的火电价格一样,也就是说,老百姓出钱建的三峡水利枢纽(国家投资的钱就是老百姓的钱,另外,为了建三峡我们每用一度电要套7-8厘钱用来支援三峡),三峡水利挣的钱为什么不给老百姓分红? 其实,老百姓只有出钱出力受摆布,好处的事情一点别想。下面是2002年人民网记者采访三峡总公司老总的问答: 记者: 陆总,您觉得老百姓既然也都在交电费的时候支援三峡建设,当三峡建设发挥效应的时候,老百姓会从中尝到哪些甜头 ? 陆:这是一种国家的税收,资本金的概念,三峡建设基金资本金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税收的政策,不是一种股份制的性质。 因为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目标是为了防护 。 你问钱,他给你回答三峡是为了防护。防护什么?就是水利专家们说的防洪抗旱。现在下游大旱,他们又说什么?他们会说三峡是为了发电,为了国家的碳减排。但为什么水电的价格和火电的价格一样?火电是个人或公司投资,他们发电的煤要买,水电用的是百姓的钱,现在下游干旱,他们为了自己发电迟迟不放水,而且还说什么没有三峡长江也干了,真是荒唐! tarimriver 2011-5-19 17:05 明明下游湖泊干涸了,还说对灌溉、航运没有影响,真是睁着眼说瞎话! 博主回复(2011-5-20 16:03) : 如果没三峡,不但小湖干了,长江也要干了。
4791 次阅读|9 个评论
尊敬的张庭博水利工程师,我没有造谣
热度 8 tarimriver 2011-5-17 12:48
] zbt92 2011-5-17 12:06 2001年,岳阳市有90%的乡镇受旱,受旱耕地面积达203.5万亩;2003年旱灾,湖区县区无一幸免。 ============== 三峡大坝是2003年6月开始蓄水的。三峡蓄水之前,长江的性质一点也没有变。然而,洞庭湖却已经发生了干旱。这是为什么?是作者故意造谣露出了马脚,还是洞庭湖的干旱与否和三峡无关? 博主回复(2011-5-17 12:34) : 尊敬的张水利工程师您好!三峡截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您知道吗?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后,水位从原来66米提高到88米。请您老亲自百度一下如果不相信的话!水位1997年11月截流后从66m提高到了88m,这就是您所谓的三峡蓄水前长江的性质一点也没有变吗?我看是变了,不仅是小变,而且是大变啊!要不您老再想想,要不我也要说您造谣了! 您老要不到洞庭湖地区转一转看一看调研,洞庭湖地区的水利工程以前都是以防洪为目的,没想到现在经常遭遇干旱,其工程也用不上,现在有160万人受到干旱的折磨。张水利工程师说了三峡是2003年6月正式蓄水,但恰巧是从2004年起三峡以下的下游河道开始出现水位过低甚至干涸现象,2004,2006,2009年都出现了水位太低无法航运现象。
4575 次阅读|15 个评论
“水利”工程中的“利”在哪里?
热度 9 xiqingchen 2011-2-26 11:16
在我国,水利”这个词汇是一个令人纠结的词汇,特别是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施加强烈影响的背景下,这一词汇尤其令人困惑,似乎所有的涉水工程都是“水利工程”。当今世界,我国的“水利”工程可谓名列前茅,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要倒过来排列,前景危机四伏,令人忧心忡忡。如果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对华夏子孙可持续发展有一点责任心的话,请不要认为对“水利”这一用词的思考是杞人忧天,哗众取宠、或者是吃饱了没事干,没事找事。 在英文中,很难找到“水利”这个词汇,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技名词定义中,水利工程被翻译为“hydro project;water project;hydraulic engineering”。如把这些英文再译回到中文,应为“水工程;水工程;水力工程或与水利(或液压)系统有关的工程”。显然,我们找不出这些词汇中有“水利”含义的证据。所以,我国水利学会主办的学报《水利学报》的英文翻译成“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即水力工程学报;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即中国水资源与水电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China WaterPower Press”,即中国水电出版社。在学科分类上,没有水利工程学,而是保留了原有的说法,即水力工程学(hydraulic engineering)。对应我国《水利学报》(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美国也有《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但我国没有把它翻译成“水利学报”或“水利杂志”,而是忠实原文,把它翻译成《水力工程杂志》。 可见,我国所谓“水利”的名词,如果翻译成英文,原来名称中水利中的“利”就不见了,显然,涉水工程与“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水利工程定义为:“对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治理、调配、保护,开发利用,以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而修建的工程”。这一定义中的关键词在于“除害兴利”,最终评价根据是工程后的客观效果、而不是工程前的主观意愿。同时,涉水工程是否能成为水利工程,必须认真把握工程的全过程,即(1)工程前立项的科学性、必要性、民众的参与性;(2)工程中的管理与监督;(3)工程后的评价与补充。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定义也意味着不是所有的涉水工程都是水利工程,是“水利”或“水害”工程取决于这一工程是否是真正的除害兴利。我认为: 真正的水利工程必须是:符合资源、环境、生态科学的基本规律,而不是不尊重科学、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是符合国家与社会中长期利益的工程,不是局限于短期利益的工程;是从自然系统(流域系统、全球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从局部地域或行政区利益出发的工程;是基于人民利益出发的惠民工程,而不是政绩驱动的、追求GDP的工程;是造福全社会的工程,而不是出自集团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工程。 本文论述的这种关于“水利”工程的用词问题,有人可能喜欢把他归为“中国特色”,但我认为这一用词缺乏科学性,有先入为主的嫌疑。一个涉水工程从立项开始,就冠以“水利”名目,谁还能对这一工程立项的科学性与必要性进行质疑和评价?我们应该了解水力工程(或涉水工程)与水利工程之间的区别。
个人分类: 健康长江与流域管理|5788 次阅读|9 个评论
自主创新内涵之深化
kejidaobao 2011-2-9 09:05
文/孙国际 新中国自建国以后我们从“两弹一星”就开始了自主创新的里程。先是跟踪式的自主创新:在国外采取封锁、封闭、不支持的态度下,自力更生,成功研制了以“两弹一星”为集中代表的一系列产品。随后是开放式的自主创新:在与世界广泛交往的改革开放中形成了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如家用电器、汽车等;集成创新,如大型(三峡)水利工程、船舶、飞机制造等。其间也有原始性的自主创新:杂交水稻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但深入分析以上创新就会发现,这些都还是集中在技术领域内的创新,并无科学理论、科学本源上的创新。目前我国仍然少有人去思考或研究、产出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理论性的科学问题及其成果。我们习惯于遇到问题首先看、找、查别人怎么做的。而往往不太注意从科学的本源,从事物、客观(体)世界运动的内在规律本身的基础性问题来思考问题,从而无法深入、快捷地找到创新切入点,缺乏理论思维的归纳能力来实现理论创新。“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没有站在科学的最高峰,这是我们不能在科学的源头上做出重大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具体的科学理论(知识)创新,是发自主体内心深处的意向性地创造,还是接收、学习、拿来别人的东西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两类不同的创新。只有能引领时代发展的才是科学本源创新。否则,就只能在别人创造出的理论影响、作用下,甚至是话语下,尾随式地 “创新”,不仅永远无法超越,而且更有丧失与丢掉自身特色文化主体、民族自信的危险。 首先,原始性创新必须是建立在勤奋努力,不断地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之上,付出艰苦的努力之中。在研究条件、环境以及起步时间不如人家时,如果没有高超的、独特的、更为深邃的创新思想和研究方案(路径)思路,是不可能有所超越,取得跨越式发展而有所成功。而这个创新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必须是在正确的即科学精神的支配下,建立在一点一滴的勤奋努力、不断地做出优秀工作的基础上才可能逐渐地产生出别人没有的创新萌芽。 其次,突破,往往要在经过长期积累,即由一滴一点创新、发现的“点”的量的增加到“线”的深入发展、发掘之中;再由“线”到“面”的普适性的展示与应用后水到渠成。 基础性研究是为应用积累知识、人才,创造基础,发现路径、途径、方法,是实现技术突破的内在保障。对多数研究而言没有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拓展,没有一个聚焦的应用目标,发散性的基础研究会导致方向感缺失,从而渐渐地失去内在动力,而无法生根开花。这就是“基础研究每一个阶段的成果往往不一定很显眼,但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有大的科学发现。现在很多人缺乏作长期努力的耐心。”(中国科学院邝宇平先生语)的原因之所在。 因此,无论是研究集(团)体还是个人都务必在研究上要有系统性的积累,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文化氛围、研究成效之特色;自己系统性工作的优势能“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地在时机成熟之际,使这一特色转化、升华为突破。为此,创新者(集体)一定要清楚地使其研究积累形成系统性的工作,并不断地深入下去。 第三,始终坚持系统的开放性。当代科学技术在经过了数百年的分门别类、专业分工式的纵向发展后,在学科、系统林立的种种体系、领域、专业越来越庞大、复杂的情况下,要使其进一步地向新的纵深发展,就必须充分运用相关联专业领域学科的分工协作之横向支持,才能有所作为,运用最新发明、技术手段(工具)来促进自身发展。只有克服传统的自我闭合式(封闭式)的“具体单一性项目”研究,才会跨越专业、学科领域间的新的飞跃。20世纪末期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核能利用、电子通信、生物工程技术等如此迅猛的发展就是证明。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一种新的科学观念或理论并不是随时可以纳入科学知识体系的。在我们迫切希望公平参与竞争的交流中,急于在世界公共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时,切忌不顾客观实际地渴望全社会认可。因为,只有科学知识体系结构的其他相应部分完成后,只有在社会需求的呼唤下,已往、现有知识体系不能满足要求之时,才可能被人们、社会所重视、认可、接受,这种新知识才可能被纳入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为此,对需要长时间研究的课(问)题要钻得进、等得起、沉得住气,在韧性中体现出坚毅与睿智。 这就要求具体的科研组织及个人在不断地做出优秀工作的基础上善于定期地把自己工作中的“亮点”汇集起来,供自己适时地反思,思维迁移地形成系统性优势的积累。注意广泛涉猎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关注相关领域的新成果及其进展。既提高自身认识、升华的能力,又能在优势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顺势萌发出新的突破。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2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央1号文件:及时的赞赏,迟到的批评
杨学祥 2011-2-1 03:33
百日大旱席卷中原“粮仓” 2011-01-31 07:02:38 大洋网—广州日报 | 发表评论(0) | 正文背景色: 标签: 大旱 中原 交通事故字体摘要:河南省鹿邑县贾滩乡的蔬菜地里,已经旱死的大葱。雾最大的时候可视范围只有20多米。2008年的雪灾和2010年的西南大旱还在人们的脑海里徘徊,2011年,冷和旱这两种极端天气又同时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   河南省鹿邑县贾滩乡的蔬菜地里,已经旱死的大葱。   雾最大的时候可视范围只有20多米。   2008年的雪灾和2010年的西南大旱还在人们的脑海里徘徊,2011年,冷和旱这两种极端天气又同时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冬旱、南方冻雨,形成了“北旱南冻”。尽管从影响程度上,暂时还不能与2008年和2010年的“前辈”相比较,但“两害”合一,给春运高峰期的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也给通货膨胀巨大压力下的物价埋下了隐忧。   为此,本报记者在采访专家分析造成“北旱南冻”的气候因素的同时,更加现场直击北方干旱之严重景象、亲历南冻之春运影响,还将深入分析北旱南冻对农产品价格趋势的影响。   旱之河南篇:   豫东小麦或减三成   文/图 特派河南记者 王飞   “地里都快冒火了!”持续干旱的天气让河南省鹿邑县贾滩乡槐树李大队的村民王峰忧心忡忡,他指着枯黄的小麦告诉记者,“即便是现在马上浇水,小麦亩产至少也要减产三成。”   在过去4个月时间里,一场特大旱灾持续袭击了“产粮重镇”河南和山东大部分地区,此次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程度之重,甚至已经超过了2010年时中原50年一遇大旱。   沿着永登高速,记者见到了青黄不接的成片麦田,“如果是往年这个时候,小麦都已经齐脚脖了,放眼望去是绿油油的一片!根本看不到小麦下面的黄色泥土,”王庄村的王海涛说,“现在小麦枯黄的叶子跟泥土混成了一片。”   在紧挨着永登高速的贾滩乡赵庄村田地里,记者看到,许多小麦的叶子都已经变干变焦了,“小麦不怕冷,就怕旱,”王海涛说,“麦子根系扎地不深,先是子根旱死,叶子供水不足开始枯黄,这时候就要减产了;然后是主根,如果主根旱死,小麦就死了,颗粒无收。现在子根都已经旱死了,主根也差不离了。”   “正常年份一亩地有900~1000斤的收成,”王峰说,“即便是现在浇地,估计小麦亩产也会降到600斤,减产3成以上。”   许多蔬菜旱死   冬季的小麦正处于“冬眠期”,对干旱还有一点“抵抗力”,而现在正处于生长期的蔬菜,几乎全部绝收。   贾滩乡信用社的职工尹军在院子里种了几分地的大葱和菠菜,记者昨天看到,超过8成的大葱和7成的菠菜都已经全部枯黄干死。   据王庄村的老人家回忆说,早些年村里的灌溉渠道非常发达,在村后的惠济河旁有一个喷灌站,3个50厘米粗的引水管可以直接将惠济河里的水引到河堤上来。河堤上又专门修建了贯通整个村农田的灌溉渠道,喷灌站只要一启动,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浇遍全村的农田。   由于河里违法抽沙现象非常严重,整个惠济河的河床被抽低了一大截,喷灌站取水口已经无水可取,喷灌站被基本废弃。   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的逼近3成,导致个别地区可灌溉面积减少近半。直至2003年,中国19.5亿亩耕地中,还有11.1亿亩要靠天吃饭。   丧失了灌溉渠道的“功能”,当地农民只能在自个地头“打井”,然后用喷灌机抽地下水灌溉,这样成本就高很多,“单单是柴油费用,每亩就要超过30元。”王海涛说。   豫东大旱或50年一遇   灌溉成本太高,也造成了一些农民对于抗旱失去了积极性。记者在当地了解到,当地政府曾计划给予每亩地灌溉补贴。   造成如此旱情的原因是4个多月来滴雨未下,“打我记事起就没碰到过像今年这样旱的,”已经52岁的王峰说,“前年也大旱过,可那时也就3个多月未下雨而已。”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在1月11日至25日之间,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基本无降水。持续少雨雪致使黄淮、华北等地气象干旱持续发展,目前这些地区普遍出现中等程度以上的气象干旱,其中山东大部、河南大部、河北大部、山西南部、苏皖北部等地为重旱至特旱。   记者查询到,2010年春节后,河南等北方地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大旱,但当时也就是连续3个多月未下雨而已,而今年已经连续4个多月未下雨,旱情超过了2010年的50年一遇标准。   冻之湖南篇:   从广州返湘一路看到20起车祸   文/图 记者杨进   记者昨日驱车从广州出发前往湖南岳阳,体验“南寒”,一路上目睹20起多车连环相撞的事故,在被称为“死亡之路”的云岩段,记者还遭遇了能见度只有20米左右的大雾,危险重重的返乡之路考验着每一位车主。   出行前查天气是“必备功课”   走京珠高速之前查看天气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成了多年来众多返乡客的“必备功课”,因为如果天气恶劣,车祸、大塞车就是家常便饭,自然要多备衣服和方便面等。   凌晨4时30分,记者联系好有着多次驾车过京珠高速路经验的刘先生从番禺出发。从华南快速上到京珠北,一路上天气很好,车少,开起来非常顺畅,约2个多小时后,记者开始接近韶关地区,前面的雾开始越来越大,地面有些湿,记者降慢了速度,这里,记者看到了第一起车祸,对面一辆大货车可能因为打滑,车头撞到了中间护栏上,幸好车头损失不严重,司机安全,刘先生告诉记者,“这才是开始,你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   8时左右,记者进入韶关地区,又看到一起三车相撞的事故。   每走一步都充满危险   半个多小时后,记者进入了京珠北最难走的云岩段,这里被称为“死亡之路”。大雾出现,记者前方可见视线只有20多米,所有的车辆都打开了警示灯,10多分钟,前方左侧又有连续2起车祸。期间,记者在路上至少看到了10多起这样的大小事故。9时30分,记者经过了粤北收费站。   只开行了约半个小时,前面就出现了大塞车,天空仍然阴沉,所有的车辆几乎是停在了路上,在等候了10多分钟仍没有“动静”后,不少车辆都关掉了发动机,人们从车内走出来,在寒风中颤抖。一些人还跑到了附近的草丛中“方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无奈的办法。   过了半小时后,前面的车开始慢慢动了起来,但速度非常慢,车子几乎是滑过去的,在走走停停半个小时后,前方出现了交通事故现场,又是5车连环相撞,也不算严重,警察刚刚处理完,路面才慢慢恢复,但后面受影响的车越来越多,“车龙”摆得越来越长。   不久下起了小雨,路面上还有大雾,能见度只有30多米,车速再次下降,过了10多分钟后,前面的车逐渐停了下来,在一个弯道处,记者看到闪着红灯的“龙头”望不到尽头。   1个多小时后,“车龙”终于动了起来,一路依然事故不断,傍晚18时左右,记者到达目的地岳阳。   全程下来,记者沿线至少遇到了20起交通事故,耗时近14个小时,单程路费和油费约1000元。比起坐火车,在京珠高速路上驱车返乡的成本要高很多,也危险很多。   当日发生68起交通事故   据交管部门统计,在记者驱车体验的当日,24小时内,京珠北车流量为50060辆,发生了68起交通事故。而前天交通事故甚至达到了80多宗,韶关路段一度塞车约20公里,云岩、大桥、梅花路段被称为京珠北高速的“死亡之路”。   每年这时候在京珠北运行的每日车流量都远远超过设计容量,该路段测得的最高车流量超过了7.5万辆车次。 http://news.21cn.com/domestic/difang/2011/01/31/8089896.shtml 江苏淮北降水50年来最少 2月气象干旱持续 2011年01月31日10:44 来源:中国天气网 欢迎发表评论 字号:   中国天气网讯 去年9月中旬以来,江苏省淮北地区降水也较常年异常偏少,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第一少值。根据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监测表明,截止目前,淮北北部大部分地区达特大气象干旱,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中南部地区达重度气象干旱。预计2月江苏淮北地区降水仍将持续偏少,淮北地区气象干旱将进一步持续发展。   2010年9月中旬以来,江苏省大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有效降水过程主要出现在淮河以南地区。据气象资料显示,2010年9月11日~2011年1月30日全省各站降水量为9.6(沛县)毫米~324(吕泗)毫米,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北少南多,与常年同期相比,除吕泗站偏多3成外,淮北地区偏少9成以上,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第一少值。   另外,去年9月中旬以来,淮北地区平均连续无雨日数达48天,较常年同期偏多,邳县、赣榆、宿迁均超过60天。其中邳州(61天)、赣榆(60天)、灌云(56天)、睢宁(52天)、宿迁(60天)连续无雨日均达极端气候事件标准。   受持续少雨影响,截止目前,江苏淮北北部大部分地区出现特旱,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中南部地区出现重旱。据统计,在连云港(601008,股吧),旱灾共造成694893.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13716.0公顷,绝收707.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879.83万元。造成部分旱茬麦田缺苗断垄、次生根发育不全、基部叶片枯黄等现象,严重的田块甚至出现干枯死苗。   根据江苏省气候中心预计,2月降水量苏南和江淮之间大部分地区正常略多,淮北大部分地区正常略少,气象干旱将进一步持续发展。气象部门将密切监视气象旱情变化,加强旱情监测分析评估,适时开展旱区人工增雪(雨)作业。提醒各有关部门立足抗大旱和长期抗旱,及早动手,减轻旱情对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http://news.hexun.com/2011-01-31/127129760.html 杜平:中央将水利安全升至国家高度令人赞赏2011年01月31日 13:55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0条评论打印转发 凤凰卫视1月30日《新闻今日谈》节目播出“杜平:中央将水利安全升至国家高度令人赞赏”,以下为文字实录: 杜平:还有一个就是第二个背景,最近这些年来自然灾害特别多,相当多的自然灾害是在某种程度上,它的灾害是可以减少的,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是可以减少的。你像泥石流,南方去年干旱,西南省份大面积的干旱,就是因为很多的灌溉设施是没有的,其实可以调动一些水资源缓解这样干旱的局面。 另外很多的城市都有涝,被淹没了,这个也是水利工程没有达到,过去一直被忽视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你光是注意GDP的数据的增长,而没有在这个方面看不到非常重要的项目上进行投资。不愿意花这个经历去做,因为你政府拿钱去投入到这样一个看不到效益的项目上去。 你就对政府的政绩来讲肯定是不利的,但是同时它又没有一个持续性,整个经济发展到现在,这种状态之后,你为了这样的一个自然灾害,每年都要发生那么多的事情,你要付出很多的代价。你赚了钱之后,你并没有持续的发展,钱滚钱,钱赚钱,而是投入了这些防汛抗旱等等这样的灾害当中,所以你花费的资源是非常多,事实上是划不来的。 现在先把钱给花下去,然后能够保持一个持续的发展,所以这次,中央政府1号文件里面提到几个口号,几个说法,我非常赞赏。这个水利工程建设不只是涉及到,饮水安全问题,灌溉安全问题,生产安全等等,还是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就是国家安全,涉及到国家安全, 这个过去是没有的 。 因为我们过去讲到国家安全的时候,都是讲到传统的安全,就是说你的国土不被别人侵害,你的领海不被别人侵占,这是传统的安全,但是涉及到这样的一种非传统的安全,就是新的概念,新的想法已经出来了。 国家安全提高到什么样的层次,像是这样的干旱也好,还是涝灾也好,对人民生活和生命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你看过去这几十年来了,特别是90年来长江水灾可以看出来,死于国内自然灾害的人远远大于,你跟战争带来的灾害,带来的生命的损失都没有的。 事实上,大量的生命都在自己的国土上,为了自然灾害所损失了,所以国家安全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认为把这样的一个焦点放在自然资源或者水利资源的建设方面,对未来中国的农业发展,不只是对农业,而且是对很多、很多方面的一些事情的开展,可能有一个非常重要持续性的良好效果。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1/31/4533548_0.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3-31 6:13:31 西南干旱反思:水资源危机的战略地位 杨学祥,杨冬红 我在2004年3月2日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40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9个县市300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75%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100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2003年11月28日。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10个乡镇26.9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7,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3,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据2004年前的统计,20年来,北京人口由800万增至近1400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多亿元增长到近3000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1997年以来,河北省连续7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230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170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2005年和2010年仍将缺水57.3亿立方米和61.8亿立方米。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6年前的预言在西南旱灾中得到证实: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 强国要发展,资源现危机。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这一观点在西南干旱面前显得尤为重要。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再度亮起了红灯! 2004年的警告:亚洲未来十年缺水危机将逐年恶化 2004年8月27日,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目前,科学家警告亚洲农民尽量节约使用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如今的亚洲已面临着严峻的缺水危机 。2010年南亚的干旱正在证实这一预测。 2004年8月25日,伦敦主办的《新科学家杂志》刊登一篇文章指出,全球地下水资源储量正逐年减少,尤其是亚洲地区情况更不容乐观。亚洲地下水资源已十分贫乏,以后人们可能再也看不到绿油油的田野,人们在未来将面对的是贫瘠的荒漠。该篇文章反复强调,在未来十年里,部分亚洲地区的缺水危机将十分严重。据悉,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和依据来自近期在瑞典召开的全球水资源讨论会。   亚洲国家缺水危机最为严重的就是印度,目前,一些印度农民早已放弃传统的浅水位水井,开始利用采油业使用的挖掘技术和设备用来汲取地面数百米以下的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已接近干枯。此外,农业作为印度的支柱性产业,生产稻米和甘蔗需要开采数百万口水井进行灌溉。尽管,一种花费600美元购买的高级抽水设备可以为印度农业带来较好的收成,农民也可以将丰收的粮食出口国外,但是,他们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下一代的生存环境。《新科学家》杂志称,印度下一代居民将面临着可怕的缺水危机。 印度一些严重缺水地区至今仍未具有缺水危机感,该地区的居民抽取地下水资源用于灌溉庄稼,尽管他们获得了农田丰收,但他们将会给下一代人只留下荒漠。印度Gujarat省国际地下水资源协会监控站主管图沙尔-沙罕称,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十分混乱,许多农民没有计划性地使用抽水泵抽取地下水。《新科学家》杂志指出,类似的情况遍及印度其他地区,此外,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水资源贫乏,竟然也无限制地开采地下水,如巴基斯坦和越南等国家。目前,印度过半传统人工水井和浅水池塘已经干枯,部分干旱地区的抽水设备已开采至一千米以下的水资源 。 2004年的警告在2010年得到证实:在中国西南地区遭受特大旱情之际,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出现严重旱情。旱灾导致这些国家粮食、水果以及天然橡胶、棕榈油、甘蔗等经济作物减产,并影响到相关产业链。 菲律宾从去年11月以来没有下过一场雨,泰国76省里有52省成为旱灾区,东南亚六国6500万人口视为生命线的湄公河的水位,更降至20年来最低点。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及越南的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由于2009年雨季提前结束,加上雨季降雨量锐减,泰国境内某些河段的水位已降至仅30厘米 。 重 庆晚报:旱灾比重过半 大旱折磨全球1/3陆地   据重庆晚报报道,“60年不遇”甚至部分地区“百年不遇”的干旱正严重折磨着中国西南五省区市。一场干旱的受灾人口超过5000万,全世界已经有30年没有出现过了。 据气象学家统计,旱灾在全球所有气象灾害中的比重已经占了一半。据统计,自然灾害中约70%为气象灾害,而旱灾占到气象灾害的50%左右,成了全球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且成因复杂、预测难度大的一种自然灾害。翻开世界地图册,可以看到全球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部、澳大利亚大部、非洲大部、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5%,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灾害的威胁。 上一次大范围旱灾发生在1972年。当前与中国西南地区同时深陷旱灾之苦的还有一些周边国家,远处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很不顺,雨水少,旱情重。《日本每日新闻》评论说,干旱正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   20世纪30年代,刚从经济危机挣扎出来的美国经历了一场大旱,2/3的国土受到影响,沙尘暴席卷美国大平原。 上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出现在非洲撒哈拉地带,始于1968年,持续了近30年。1972年,一次全世界范围的干旱袭击了大量产粮国,致使当年全球粮食总产量减少2%。 人类真正与干旱进行“全球性”抗争,正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1972年召开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与环境大会,不久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并首次把总部设在发展中国家(非洲的肯尼亚),其主要职能就包括抗旱问题。过了10年,大旱情再次肆虐全球,此后,局部地区的旱情此起彼伏。 去年8月,南亚印度遭遇大旱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印度政府无奈之下,决定加大粮食进口,但又担心国际投机客炒作,哄抬粮食价格,在对外公布进口采购时间表时十分慎重。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个农业大国,一旦出现旱灾就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就在5年前,印度已从“小麦出口国”变成了“小麦进口国”。 2006年夏天,英国遭遇了该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情,英国环境署被迫颁布了为期6个月的法令,在旱情严重的英格兰东南地区禁止一切非必要用水。英国东南部的萨顿与东萨里水务公司,有权禁止洗车、为游泳池蓄水、用水浇灌花园及体育场地等耗水量非常大的活动。 中亚是传统上的缺水地区,也是旱情多发地。哈萨克斯坦每3年中就有2年面临干旱的危险。据联合国资料显示,在2008年的旱灾中,中亚和南亚有600多万人口受到影响。吉尔吉斯斯坦战略分析与预测研究所曾撰文说,世界上1/3的土地处于旱灾的边缘,其中中国的缺水情况最为严重。   我国干旱面积约占47%,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的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中国历史上,干旱平均两年一次。而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影响较大的有1928~1929年、2000年、2009年等数次大旱,且旱情有向南方湿润地区发展的趋势 。    我国严重干旱发生的记录和规律 据资料显示,已列入“世界100灾难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饥荒、1898年的印度大饥荒和1873年的中国大饥荒都是因为干旱缺水造成的,千百万人死于非命。 全世界本世纪内发生的“十大灾害”中,洪灾榜上无名,地震有3次,台风和风暴潮各一次,而旱灾却高居首位,有5次,它们是: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中国陕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逃者40余万人,被卖妇女竟达30多万人。 1943年,中国广东大旱。许多地方年初至谷雨没有下雨,造成严重粮荒,仅台山县饥民就死亡15万人。有些灾情严重的村子,人口损失过半。 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无水浇灌庄稼,粮食歉收,造成严重饥荒,死亡350万人。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涉及36个国家,受灾人口2500万人,逃荒者逾1000万人,累计死亡人数达200万以上。仅撒哈拉地区死亡人数就超过150万。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灾中,我国占有3次,均发生在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并被纳入近50年来我国“十大灾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国连续6年大旱。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成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 回顾生物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干旱不仅导致恐龙灭绝,使生物界几度濒临毁灭,而且也曾使人类文明的发展遭受过许多挫折: 古希腊伟大文化的中心——位于雅典西南100公里,历经几世纪繁荣文明的迈锡尼(Mycenae)古,于耶稣诞生前1200年前后,因为旱灾及由旱灾引起的饥民暴动而变为废墟,迈锡尼文化也随之彻底毁灭。 唐天宝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纪中期,连年大旱,以致瘟疫横行,出现过“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惨景象,全国人口由原来的5000多万降为1700万左右。 明崇祯年间,华北、西北从1627年到1640年发生了连续14年的大范围干旱,以致呈现出“赤地千里无禾稼,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惨景象。这次特大旱灾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与此类似的另两次大旱灾发生于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间,灾民因饥饿而出现“人相食”的县数分别为48和38个,其中有4个县井泉枯竭或河沟断流。 光绪初年发生华北大旱灾。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 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1959-1961年和1978-1983年都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滞后8年左右),我们预计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的月亮最小值时期发生严重干旱的可能性较大 。2000年以来南方的干旱逐步加重,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西南干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被忽视的低温和干旱警报 据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网站2007年7月9日报告,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气候气候变化可能是战争冲突的根源。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1000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者调查了公元1000年到1911年间发生的899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在严寒时期。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据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称,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作者们总结称:“正是长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 国外华人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 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现代的战争原因是石油,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许靖华的历史研究、 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罗勇的“气候安全论”,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理解 。 许靖华特别强调: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 。这可能是美国国防部的气候报告预测2010年中国由“南涝北旱”转变为“南旱北涝”的理论根据。 最近,环球时报的一篇时评指出,GBN的报告是一些科学家通过对格陵兰岛冰芯样本的分析,对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回顾而写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一家美国商业机构7年前就注意到了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及环境后果,这的确是个“惊人”消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能是,7年前,中国一些气象专家就看了这份报告,国内媒体也做了报道,甚至部分气象官员也收到了报告。对比之下,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的研究分析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而这就不仅仅是气象部门一家的责任了。中国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更需要中长期的气候战略。最重要的是美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未来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他们不惜花费重金,研究气候变化及其有可能引发的问题,甚至对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的气候变化做出预测,这样的战略远虑值得我们深思 。 水资源富裕西南地区出现大旱,原因究竟是什么?国家防总秘书长刘宁说:它和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以及北方低温是有关系的。按照气象专家的解释,西南五省的旱情是大气环流异常所导致的。因为今年冬天印度洋的海上温度升高,而陆地上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气温下降,陆地上比较冷,海洋上比较暖,不利于海风的形成,也就不利于海上的暖湿空气被输送到大陆上来,从而导致了西南地区干旱少雨的局面 。 我国北方地区气温下降导致南方干旱,这一观点认证了国外华人学者许靖华12年前的预测。许靖华的文章1998年发表在中国一级科学期刊《中国科学》(D辑),这样重要的战略报告为什么被忽视? 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2900—2200年,1800—1250年,700—60年,公元600—1280年,1820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3400—2900年,2200—1800年 ,1275—700年,60—公元600年,1280—1820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这是科学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警告,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验证了这一警告,西南干旱又验证了这一警告。 2010年初,罕见的低温暴雪袭击了北半球,全球直线变暖的理论遭到质疑。中国的全球变暖支持者在气温变化问题上强调人为的温室效应,在干旱问题上强调自然的致灾效应,陷入无法解脱的自相矛盾之中,在重大灾害预测方面无所作为,屡屡出错。他们认为,人为变暖打乱了自然规律,长期气候预测没有科学根据。因此,他们忽视1998年许靖华的预测也就顺理成章了。 究竟谁发现了规律,自然规律能不能人为改变,不在主观的夸张,而在客观的实践。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气象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地给与客观的评价,1998年许靖华的预测必须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气象战略关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水资源危机的战略地位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4-3-2《光明观察》。 http://www.gmw.com.cn/3_guancha/2004-3/2/996001.htm 2. 天石,悠悠。亚洲未来十年缺水危机将逐年恶化 印度最为突出。2004年08月27日14时43分 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news.tom.com/1003/2004827-1250410.html 3. 责任编辑:顾颉。旱魔折磨东南亚经济。2010年03月30日 08:17:57来源:都市快报。http://money.hangzhou.com.cn/news/content/2010-03/30/content_3207613.htm 4. 大旱折磨全球1/3陆地(图)。2010-03-28 03:19:00 来源: 华龙网-重庆晚报(重庆)。http://news.163.com/10/0328/03/62R637HA000146BB.html 5. 旱灾历史悲剧。时间:2010-03-30 10:26:02 华媒网。来源:百度百科。华媒网 编辑:关宇玲。http://ccvic.com/jlb/jizheluntan/20100330/129074.shtml 6. 杨学祥。未来旱灾:2014年至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科学网。发表于 2008-9-16 20:13: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97 7. 压龙。研究暗示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20070710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07/1_20070710_157896.html 8.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1998,28(4):366-384 9. 杨学祥. 地球供养不起资本主义. 2007-3-2光明网 - 光明观察 -网络评论.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700 10. 杨学祥. 全球变暖争论与国家经济安全. 2007-3-12光明网 - 光明观察 -网络评论.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895 11. 杨学祥。气候恐怖主义能维持多久?光明网 - 光明观察 -网络评论.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3-20 8:19:37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012 12.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7-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718 13. 美七年前预测中国大旱 气候研究战略警醒中国。2010年03月29日 07:53 来源:环球时报。(责任编辑:袁志丽)http://civ.ce.cn/main/gd/201003/29/t20100329_21197374.shtml 14. 印度洋暖湿气流及北方低温是造成大旱原因之一。2010年03月30日18:31 CCTV《面对面》。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3-30/183119973058_2.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756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央1号文件提出水关系到国家安全:气象安全的警钟
杨学祥 2011-1-31 01:58
中央1号文件提出水关系到国家安全:气象安全的警钟 中央1号文件提出水关系到国家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9日19:29 新华网   新华网快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29/192921896671.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3-26 15:38:18 高度关注国家的气候安全:气象灾害正在发生 高度关注国家的气候安全:气象灾害正在发生 杨学祥,杨冬红 据记者徐兴渝、实习生张钦报道, 近日一则6年前的新闻,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这则新闻是新浪网2004年转载南方某家报纸的消息,内容为美国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南部地区的将发生特大干旱,持续有整整10年,而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该新闻被网友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后,不断放大,也引起了不少人的疑问:真的干旱要持续10年?同时,记者了解到,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情不断加重,特别是今年以来,旱灾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重的特点,部分地区遭受了六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五省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如美国专家所预测,2010年,中国南部果然遇到了特大干旱。那会不会也如预测所说,将持续整整10年呢?有科学依据吗 ? 关于美国国防部2004年气候报告的科学性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钱维宏教授最近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复:美国有一个报告,讲到全世界未来气候的分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其中提到了中国南北的干湿的转变问题。我想写报告的这些人肯定也是看过好多文献,才能把这个事情总结出来,说不定有些信息也来自于中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文章。不是美国科学家个人预期发表文章,也得有一些组织和一些人做归列工作,我想美国国防部找的公司可能具有了这样的做法和能力,有这样的人组织这个事了。 关于南方持续十年干旱,钱维宏指出,在20年代末,我们国家的黄河中上游就发生了严重的,快十年的干旱,蝗虫灾害,就导致了30多万人饥饿,1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在美国30年代有一个黑风暴,也是沙尘暴中西部地区,可以看到在那个时刻,可能不是一个地区,北方有很多地区都会发生异常的长时间灾害。这个事情很容易发生在我们国家北方地区。每年季风气流能到的,无非维持的时间长短而已,长就叫丰梅,短就叫空梅,北方可能十年都不到,降水都不会到那个位置。在南方来说,维持十年的情况,我的感觉还不是太多的。这方面资料比较少,中国科学家对这方面加强研究,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至于美国已经提到这个事,他也没说根据什么,至少我们要做充足的准备研究,对这个事情要好好研究一下 。 最早发现美国报告的国家气候中心罗勇研究员说,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前我们很少考虑到,气候会在慢慢地渐进发展的过程中发生意料之外的突然变化,比如在全球气温不断升高的趋势中,是不是会出现突然降低的可能?这一点中国科学家没有认真研究过,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也没有预计。”另一方面,目前气候学家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多地只是涉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等等,“这份报告提醒我们,气候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因为气候突然变冷,会导致农业产量降低,引起食物短缺;洪水和干旱这些气候极端事件将导致淡水供应和水质降低;冰和风暴将导致战略性化石能源的供应中断。“这些都会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不管这个报告产生的影响如何,也不管将来气候的实际变化如何,作为一个科学家,我觉得我应该做点什么,至少在这方面应该给国家提供一个科学决策的依据。”   毫无疑问,GBN的报告,引起了中国科学家们求证的强烈兴趣。很快,在一批气候学家的努力下,3月4日,以GBN的报告为出发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和中国科学院地学部,联合组织召开了“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肯定地指出,GBN报告里所引用的科学依据,均是得到绝大多数同行科学家公认的研究成果,但是正像作者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该报告的目的不是预测气候将如何变化,而是描绘出如果我们对气候变化没有做好准备的话,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004年5月10日~12日,香山科学会议第232次学术讨论会,主题为“气候变化的应对战略”。专家建议应当把气候变化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对待,加强对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对策的研究,建立国家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制,并纳入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系统中。 2004年6月29日~30日,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主题为“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气候变化应对战略”。GBN的报告再次成为会上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 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已经得到部分证实   美国报告中关于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   ———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摄氏度),北欧下降6华氏度(3.3摄氏度)。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4华氏度(2.2摄氏度)。   ———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   ———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 。 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北半球遭遇50年一遇的低温暴雪袭击,2009年南半球达到气温最高值。美国国防部的报告在温度变化上与全球变暖持续论者完全不一致,但低温和暴风雪已经被实践所证实。干旱的预测值得关注 。   报告中特别提到了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   ———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   “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是符合中国2009年实际情况的。希望中国气象界高层能够重视这一报告,反思自己的气象预测。   报告在美、英、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及环保组织中引起强烈反响。五角大楼的发言人出来澄清说,这份由科学家和军事顾问完成的报告,不代表国防部的官方立场。而且报告的作者之一施瓦兹也不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只是使用了相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显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报告,而中国却缺乏这样的综合性的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 。 气候变冷的机制:强潮汐降温作用和深海巨震降温作用 北大教授钱维宏最近指出,西南干旱与海洋升温有关。现在,我们就讨论一下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赤道热两极冷是太阳能量纬度不均匀分布造成的。由于大气热容量低,大气热对流不能改变这一基本规律。海水则不同,其热容量大,热对流的传热效果十分显著。计算表明,每立方米的水和空气温度降低一度所释放的能量分别为4180000焦尔和1290焦尔,前者是后者的3240倍。这个巨大差别可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比较中看到。气象学家张家诚指出,瓦伦西亚岛和赤塔同在北纬52度附近,前者位于爱尔兰的大西洋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后者位于亚洲大陆内部,属于大陆性气候。虽然纬度相近,但温差在一年内的分布相差悬殊。一年内最冷和最热月份温度的差值,在瓦伦西亚只有7.9度,在赤塔则为46.1度,大于前者5.5倍之多。前者年均温度为摄氏10.3度,后者为零下3度,差值为13.3度。这说明海洋的内能多于大陆,海洋是大气热量的重要供应者。 海水因为含有平均约3.5%的盐分,所以它的最大密度约出现在摄氏负2度左右,恰好与海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很接近。两极临近结冰的海水密度最大,源源不断地沉入两极海底,自转离心力使较重的海水向赤道海底运动,形成全球巨厚的海底冷水层。由于太阳辐射不能进入这个领域,“冷”被安全地封存在海底,冷水领域还不断扩大。赤道海水表层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垂直方向只有热传导、没有热对流。随着海洋冷水区的不断扩大和赤道海洋表层热水区的不断缩小,赤道和两极的温差也不断加大,形成中、高纬度地区的冰盖和冰川。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底藏冷”效应。它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范例,大气中的“冷能”由此而进入海洋。冰雪反射太阳辐射,随着冰雪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表接受到的太阳能量越来越少,使大气和海洋越来越冷,冰期有一个长期的“冷积累”过程 。 目前海洋底层温度为摄氏2度,它为大气提供了充足的冷源。近一亿年前的中生代温暖期海洋底层水冷比现在高摄氏15度,大气高10~15度。地球温暖时代与海洋底层较高温度相对应。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季林2000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指出,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除了1500-1800年潮汐长周期外,潮汐中周期为准60年、54-56年、22年、18.6年和11年。特别是54-56年周期(拉马德雷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非常明显的作用 。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根据郭增建的理论,2005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 世界都公认1998年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2008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2005年也没有突破1998年的高温纪录。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冻害和灾害链 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PDO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90年代后期为“暖位相”。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 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统计表明:中国北方的严重低温冷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如1957、1969、1972、1976年;中国南方的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如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依照丁一汇院士的1952-2008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统计图 ,1954-1955、1964、1977年湖南最严重的三次低温冻害得到验证。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超过4天的年份有1955(拉尼娜年)、1957(厄尔尼诺年)、1964(拉尼娜年)、1969(厄尔尼诺年)、1972(厄尔尼诺年)、1977(厄尔尼诺年)、1984年(拉尼娜年)。其中,6次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次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最大值年的集中时期,1954-1955、1964、1977年湖南最严重的三次低温冻害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2000-2030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50年一遇的严重冰雪冻灾,低温冻灾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 2009年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也满足6大气候特征: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为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年;2008-2009年为太阳黑子低值年;2008年发生中国严重冰冻雪灾;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低温冷夏年;2008和2009年为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目前厄尔尼诺强度较弱,如果在11月后增强,流感强度也会增强。不排除太阳黑子峰年2012年流感增强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导致气候变冷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1957、1969、1972和1976年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 的“冷位相”。其二,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这次地震是20世纪以来第二大强震,仅次于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智利大地震后,全球进入60-70年代的低温期,期间共发生7次大于8.5级地震。 强震海啸、低温冻害、飓风台风、沙尘暴雪、流感爆发、旱涝灾害,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正在发生 。 西南干旱的启示:“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 气候预测专家赵振国在2004年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这一预测正在变为现实。 罗勇研究员和教授钱维宏业独立地发现了类似结论。显然,中国科学家关于全球在2020年附近变冷的研究早于西方,这是有据可查的。值得注意的是,“秘密报告”的变冷时间表与中国科学家预言的变冷时期完全一致,这显然不能用巧合来解释。 根据地球的轨道周期,任振球研究员指出,2020年冬至时日地距离达到60年周期中的最大值,2010-2030年地球处于冷周期,正像1946-1976年地球处于冷周期一样 。极端冷事件频发不仅是周期论者的警告,也得到全球变暖论者的认同。 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指出: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这一预测不仅得到实践的初步证实,而且得到全球构造活动的相互认证: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 “构造干旱”巧遇“气象干旱”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发生后,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又连续发生2次8.5级以上地震发生,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我们称2006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 。2009年9月2日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2010年3月6日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7.1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地震是地震构造研究的课题,干旱是气象变化研究的课题,地震与干旱的关系是跨学科难题。以己之短,搏人之长,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有人问津,也很少有人去评判,这方面的理论往往自消自灭,不为科学主流所关注。事实上,跨学科难题是科学研究的突破口,本课题不仅有利于干旱预测,也有利于地震预测,正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学术难题。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 能产生降水再循环的不仅有陆地植物的蒸发作用,还有热点和构造活动的释热释气作用。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是地球强构造活动的热点,也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热带森林纬度最高的气候变化启动区 。热点和构造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增大温度梯度加强大气对流,其二是把地下水和地幔水带到大气参加降水循环,对比马宗晋等给出的20世纪中国大陆及邻区五个地震活动幕的时空分布 和高庆华等给出的20世纪中国七大江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年份 ,可以明显看到地震活动与特大洪涝灾害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比全球地震带,沙漠带,构造活动带和水系分布图可以发现,沙漠区主要分布在无地震,少水系、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台和地盾,如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西部 。 由此可见,热点和构造活动的释热释气是降水再循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地热不仅能造成干旱,而且能造成洪涝。沙漠区主要分布在无地震,少水系、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台和地盾,表明地热在降水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旱震理论讨论的干旱与地震关系,指的是构造干旱与地震的关系,其认定和发展对预测干旱和预测地震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中国西南干旱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构造活动地区,是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叠加的结果,简单的人工降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必须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这不是空穴来风。 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 据经济参考报2010年3月22日报道,这次旱灾充分暴露出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明显,亟待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投入。 “云南、贵州不是传统的缺水区,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农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 “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日前谈到云南旱情时说,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全国总体利用率在16%以上。 贵州基层干部认为,这次大旱考验了水利设施,由于基础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在各级财政仍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国家继续加大对贵州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 。 为什么现在才提出水利设施问题?这表明过去30年缺水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南方一直被认为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本次抗旱的不利条件,除了自然原因之外,农村的个体经济也制约了农村的水利设施的建设。 农村的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常常以国家投资和民工出力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当地的水利灌溉设施。包产到户造成的土地条块分割和短期租赁,不利于灌溉渠道的合理分布,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的投资,而且需要对农村土地的合理征用。 1977-2003年农村改革开放遇到了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南涝北旱”时期,南方农村雨水充沛,虽有小旱,无关大局,农村改革开放成效显著。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和严重低温冻害频发,“南旱北涝”正在代替“南涝北旱”,南方缺水的问题突然提到议事议程。我们早在2008年就提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告:强震、低温、沙尘暴、飓风、流感等灾害将接踵而来 。 南方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粮仓,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太阳黑子和潮汐变化规律,2012年太阳黑子峰年可能带来高温和强风,2014年-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可能使高温、强震和干旱达到高潮,2018-2020年的太阳黑子谷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震和流感,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风和强震。 关注国家的气象安全,是行动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 徐兴渝,张钦。网传美国6年预测出南方干旱 专家称真实性无法估计。2010-03-24 11:26 来源:华龙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3/24/4140427.html 2. 北大教授钱维宏:西南干旱与海洋升温有关。2010年03月22日20:43 新浪嘉宾访谈。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2/204319917057.shtml 3.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年07月07日00时00分 来源: 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4.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5. 杨学祥,杨冬红。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的变化趋势。生命与灾害,2009,(11):4-7. 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7.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8. 丁一汇. 透视“大雪灾”. 日期:2008-02-24 来源:文汇报,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0802/t20080224_1768467.htm 9.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10. 我国气候将发生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2003-03-29河南兴农网。 http://www.hnnw.net/meteo/do/detail.php?id=1028 11. 任振球.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见: 丁一汇主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7.43-48. 12. 杨冬红 , 杨学祥.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4):5-12。 13. 杨学祥。气象干旱和构造干旱。发表于 2009-2-9 7:56:3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3723 14. 杨学祥. 气候波动、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0,6(8): 1003~1005 15. 汤懋苍,钟大赉,李文华等.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是地球热点的证据.中国科学,D辑,1998,28(5):463~468 16. 马宗晋,杜品仁.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99~102 17. 高庆华,张业成,张春山. 论我国洪涝灾害不断加剧的地质环境因素. 见:邓乃恭,雷伟志主编. 大陆构造及陆内变形暨第六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180~184 18. 杨学祥. 降水能源变化与未来地下水危机. 科学. 1999,51(1):46~48 19. 杨学祥,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20(3) 20.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21. 西南旱情已致5000余万人受灾 专家建议人工增雨。2010年03月22日15:34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2/153417255525s.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6431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洪涝干旱频发反映水利基础脆弱:事实和预见
热度 1 杨学祥 2011-1-30 07:05
水利部长:洪涝干旱频发反映水利基础脆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9日22:03 新华网 水利部部长陈雷   新华网北京1月29日电   题:奏响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新号角   ——水利部部长陈雷解析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记者赵承、姚润丰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9日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水利部部长陈雷29日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以权威的声音回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记者: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中国水利问题。这是新世纪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后,一号文件的主题首次指向水利问题。请问为什么中央选择这个时候就水利出台综合性文件,有何背景和考虑?   陈雷: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要加强水利,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这就要求尽快对水利作出部署安排。   中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以一号文件形式出台《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尽快消除水利的瓶颈制约。   二、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   三、水旱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四、2004年以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7个中央一号文件已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今后要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有必要选取水利等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重大问题逐个加以突破。   五、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复杂,需要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治水合力,中央首次就水利专门出台综合性文件,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全面部署水利改革发展。   记者:毛泽东主席曾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央一号文件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地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请您谈谈如何理解对水利的这种战略定位?   陈雷:明确水利的战略地位,是关系水利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水利的地位作用有不同的论断。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的内涵不断丰富,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这样的定位,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的准确把握,是对长期治水经验的提炼总结,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定,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社会治水兴水力量、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29/220321896865.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3-24 3:21:00 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0年3月22日是第18个“世界水日”。目前,中国西南正遭遇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旱,干旱受灾人口达到5000多万人,1600万人饮水困难,旱情再次敲响环保、节水的警钟。特大干旱正在考验中国的农村经济。 中国西南干旱百年罕见:与“南旱北涝”不期而遇 漓江变“小溪”,珠江源头断流。目前,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旱情加剧,截至3月17日15时统计,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旱情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也已向上游市场传导。贵州目前已有310多万人需要口粮救济。重庆34个区县出现旱情,农作物受害270万亩。在四川省,往日里对付干旱非常有效的人工增雨作业今年也失去了作用。 持续干旱不仅造成农作物受灾、人畜饮水困难,干旱还波及到旅游景点。在以风景秀丽著称的广西桂林,漓江因为缺水变成了一条“小溪”。因来水大幅减少,造成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大“瘦身”,瀑布水流只有平时的四分之一左右,漂流景区水位也大幅度下降。媒体报道称,在云南曲靖北部山区探访发现,珠江源头已经断流 。 气候预测专家赵振国在2004年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 早在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北京大学钱维宏教授在200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GBN报告预测的,2010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1年前就得到了 。” 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也发现了相同规律 。 当前的西南干旱发生在我国“北旱南涝”向“北涝南旱”转型时期,所以,它首先是一场自然灾害,过分强调人为作用是不合实际的。 “构造干旱”巧遇“气象干旱”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发生后,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又连续发生2次8.5级以上地震发生,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我们称2006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 。2009年9月2日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2010年3月6日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7.1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地震是地震构造研究的课题,干旱是气象变化研究的课题,地震与干旱的关系是跨学科难题。以己之短,搏人之长,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有人问津,也很少有人去评判,这方面的理论往往自消自灭,不为科学主流所关注。事实上,跨学科难题是科学研究的突破口,本课题不仅有利于干旱预测,也有利于地震预测,正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学术难题。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 能产生降水再循环的不仅有陆地植物的蒸发作用,还有热点和构造活动的释热释气作用。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是地球强构造活动的热点,也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热带森林纬度最高的气候变化启动区 。热点和构造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增大温度梯度加强大气对流,其二是把地下水和地幔水带到大气参加降水循环,对比马宗晋等给出的20世纪中国大陆及邻区五个地震活动幕的时空分布 和高庆华等给出的20世纪中国七大江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年份 ,可以明显看到地震活动与特大洪涝灾害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比全球地震带,沙漠带,构造活动带和水系分布图可以发现,沙漠区主要分布在无地震,少水系、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台和地盾,如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西部 。 由此可见,热点和构造活动的释热释气是降水再循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地热不仅能造成干旱,而且能造成洪涝。沙漠区主要分布在无地震,少水系、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台和地盾,表明地热在降水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旱震理论讨论的干旱与地震关系,指的是构造干旱与地震的关系,其认定和发展对预测干旱和预测地震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中国西南干旱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构造活动地区,是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叠加的结果,简单的人工降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必须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这不是空穴来风。 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 经济参考报报道称,这次旱灾充分暴露出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明显,亟待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投入。 “云南、贵州不是传统的缺水区,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农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 “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日前谈到云南旱情时说,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全国总体利用率在16%以上。 贵州基层干部认为,这次大旱考验了水利设施,由于基础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在各级财政仍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国家继续加大对贵州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 。 为什么现在才提出水利设施问题?这表明过去30年缺水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南方一直被认为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本次抗旱的不利条件,除了自然原因之外,农村的个体经济也制约了农村的水利设施的建设。 农村的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常常以国家投资和民工出力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当地的水利灌溉设施。包产到户造成的土地条块分割和短期租赁,不利于灌溉渠道的合理分布,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的投资,而且需要对农村土地的合理征用。 1977-2003年农村改革开放遇到了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南涝北旱”时期,南方农村雨水充沛,虽有小旱,无关大局,改革开放成效显著。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和严重低温冻害频发,“南旱北涝”正在代替“南涝北旱”,南方缺水的问题突然提到议事议程。我们早在2008年就提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告:强震、低温、沙尘暴、飓风、流感等灾害将接踵而来 。 南方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粮仓,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西南旱情已致5000余万人受灾 专家建议人工增雨。2010年03月22日15:34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2/153417255525s.shtml 2. 我国气候将发生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2003-03-29河南兴农网。 http://www.hnnw.net/meteo/do/detail.php?id=1028 3. 孙林海,赵振国。我国暖冬气候及其成因分析。气象。2004 Vol.30 No.12 。57-60页。 4.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年07月07日00时00分 来源: 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5.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6. 杨学祥。气象干旱和构造干旱。发表于 2009-2-9 7:56:3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3723 7. 杨学祥. 气候波动、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0,6(8): 1003~1005 8. 汤懋苍,钟大赉,李文华等.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是地球热点的证据.中国科学,D辑,1998,28(5):463~468 9. 马宗晋,杜品仁.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99~102 10. 高庆华,张业成,张春山. 论我国洪涝灾害不断加剧的地质环境因素. 见:邓乃恭,雷伟志主编. 大陆构造及陆内变形暨第六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180~184 11. 杨学祥. 降水能源变化与未来地下水危机. 科学. 1999,51(1):46~48 12. 杨学祥,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20(3) 13.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14.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5702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071 次阅读|1 个评论
缅怀水利工程泰斗黄万里百年诞辰(1911-2011)(幻灯片)(三)
黄安年 2011-1-8 08:56
缅怀水利工程泰斗黄万里百年诞辰 (1911-2011)( 幻灯片 )( 三 )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8 日发布 ( 按 : 黄万里是我国科学技术界的光辉榜样 , 是我国学术界、教育界、知识界的光辉榜样,是我国老一辈海归人才的杰出代表。他历经坎坷,在任何情况下 , 为人民追求科学真理从不动摇,不唯上 , 只为民。他不是两院院士,却被誉为水利工程界泰斗。他在世时受尽折磨,在百年诞辰之际,我们缅怀他对真理、对科学的真诚和无私追求,他毕生实践了为民为本的诺言。 这里转发的是许令仪老师传来的题为《长河孤旅 ---- 黄万里先生人生九十年沧桑》纪念黄万里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的博客转发是改题为《缅怀水利工程泰斗黄万里百年诞辰 (1911-2011) 》,一些朋友在看到这份幻灯片时感慨道 : 黄万里先生实在令人崇敬,他像马寅初先生一样,坚持真理,说真话,批了马寅初,中国人口泛滥,批了黄万里,中国江河泛滥,而如今,一个本来很普通的 说真话,不要说假话 的原则,要真正做到又是多么不容易。在中国,要切实创造容许说真话的环境,而人们又养成说真话的习惯 要像马老,黄老一样身体力行,为之奋斗。 多好的人、多好的知識份子、多好的中國人民真正的兒子!為使祖國不遭受災害,他用自已所學的知識、歷年下來的豐富實踐經驗,向歷屆政府,提出了口頭看法和意見、或寫下成文字,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始終如一,直到他臨終時、還念念不忘他要報孝祖國和人民的心願!他的一生是講真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講實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真正愛國愛民的一生!多麼難能可貴!尚未看到這篇文章前,原並不知 黃萬里 是何許人?看完後,會想到(尤其處於 七上八下歲數 的人)、像 黃萬里 的人,人數一定不會很少的!這些人 , 只是用語言或文字表達自已的見解或主張(還並非用暴力)都會遭受到將近終生的不公正待遇,值得人們去深思和反醒!歷史、千萬不要忘記,忘記、意謂著背叛! 有关黄万里的介绍是笔者从网上下载的。幻灯片分 ( 一 )26 幅 , (二) 26 幅,(三) 27 幅。 需要说明的发布幻灯片只为资源共享,比不涉及笔者本人对于水利工程可行性观点的评论。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5005 次阅读|7 个评论
巴中市南江县红鱼洞水库库区图
lisoaring 2010-12-8 15:32
个人分类: 未分类|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98岁著名水利工程专家张光斗:事业有成养生有方
xupeiyang 2010-7-23 13:52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228747.html (责任编辑:赵竹青)   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张光斗今年已有98岁了,但他在耄耋之年,依旧给学生们讲述着《水工概论》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等课程。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89岁时,他还到过三峡工地检查施工质量,并从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55米高的底孔,检查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在场者无不深深感动。如此健康的身体与张老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淡泊名利是张老长寿的主要原因。几十年来,张老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且功勋卓著。2000年院士楼建成后,张老说什么也不肯搬进去。问他为什么不搬,他说:我的住房条件很好,新房还是让给年轻的院士吧。2002年6月,张老荣膺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与前三届不同的是,成就奖是在原来奖项基础上首次设立的。为此,他成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工程科学家。2003年6月1日零时,三峡工程成功下闸蓄水,张老功不可没,被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宋健称为当代李冰。对于这些荣誉,老人却看得很淡。他说:我感到很惭愧,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事情,感到受之于人民多,为人民工作得少。   张老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七十几年来,除了在清华园的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崇山峻岭、急流险滩中度过。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拉瓦西到长江中上游的葛洲坝、三峡,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他的身影总是频频出现,这在无形之中也锻炼了他的身体。在施工现场,身材瘦小的张老总是头戴安全帽,脚蹬没膝高的黑色胶靴,和工人们一道下基坑,爬脚手架,像壁虎一样匍匐爬行于悬崖峭壁。   生活中的张老风趣地把自己的养生归结为一二三四。一是一贯知足。只有一贯知足,才能适应自然规律,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乐趣,以平和之心颐养天年;二是二目远眺,即高瞻远瞩之意。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以高瞻远瞩来顺应自然,这样对身心健康就大有裨益;三是三餐有节。以多餐少食为佳,不偏食,有节制,有规律,这样对身体有利;四是四季不懒。要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坚持持久,定能防老。   85岁时,张老还学会了用电脑打字。他的56万字的自传书稿《我的人生之路》就是借助放大镜的帮助,在计算机前一个字一个字打进去的。在这部自传中,张老笃志科技报国,志在水电事业的人生追求如叶脉般清晰可辨。为了打字,老人经常工作到深夜,对于他来说,时间总是不够用的。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虎年端午节晨读-水患
陈龙珠 2010-6-16 12:44
后记 : 新浪网我国2010年暴雨洪水专题 端午节,诗人屈原投江的纪念日。 早晨起来,黄浦江畔的天气微风、多云、凉爽。 浏览新浪网新闻和科学网博客,读到毛克彪先生的 南方七省区遭遇第九轮强降雨袭击 ,令人沉思。 198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实现体制重大改革、1990年代后期水利公益事业单位规模精简之后,冬季全民大兴水利的事业就变得难了起来,水土流失、河道淤积不能及时全面处置在所难免。 我在毛克彪先生的文下写道: 我没仔细查阅专业文献,但这些年经常从传媒报道听到两广遭遇诸如200年一遇洪水之类的话,请问这正常吗?建议水文主管部门和专家实地考察一下是河道淤积还是降雨量增大所致?若是前者为主因,是不是更要重视大兴水利工程了呢? 不久,看到了毛克彪先生的回复: 我也没调查过,不过根据我回到家乡湖南的感觉说说。小时候我的家乡到处都是河流,沟渠,河塘水池。现在回去基本上见不到了。现在陆面是方便了,但水面确实被人们忽略了......是应该加强水利建设了...........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4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西行记(六)
edward808 2008-10-29 10:43
3月5日 SUN 六点.洋很早就起床了,因为他要赶10点的火车回家。宾馆的门居然没开,寒风飕飕的,把服务员叫醒,开了门,送走了洋,并叮嘱要一路小心,迷迷糊糊地又爬进了被窝。八点的时候,美杰也要走了,说是身体欠佳,早晨一下走了两个人,又成了我跟Lee的双人行了,当然两个男人一起游走不免有些闷闷的。 昨晚壁灯的开关坏了,弄了半天也修不好,我便用湿毛巾把壁灯给裹起来,把灯光也给裹进梦想中了,可今早起来一看,毛巾居然被灼热的灯光烧了个大窟窿,我叫上Lee赶快闪人,Lee莫名其妙地望着我,走到了一家抄手店,点了份大如饺子的抄手,才跟他说明这滑稽的一幕。 叫了辆小三轮把我们载到景区门口,学生证就是这么好使,而Lee却只有哗哗地掏全价九十的门票了。大概是刚才那晚麻辣的抄手吃的我内火旺盛,鼻血也肆意流淌起来。都江堰景区还是有的逛头的,多年前就读过余秋雨写的《都江堰》一文,也便让我对这一造福整个四川平原而使之成为天府之国的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的无比崇拜,当亲自踏临此处时,才真正切身地感受先人智慧的无比宏大。沿着路线,我们依次对各种庙宇访拜,深受家里的影响,每每遇到菩萨神像之类的,我都会很虔诚地拜上一拜,不为别的,只为滤过尘世的浮躁,保留内心深处一泓透彻的清泉。 朦胧的细雨给四周蒙上了一片阴霾,湿漉漉的仿佛到了烟雨江南,诗情画意都写在城墙下含苞待放的梅花脸上,惹绿了一片又一片古道上的茂松。Lee被松茂古道上的一家小客栈的猕猴桃酒所吸引,叫上了一两,温文尔雅地喝起来,据说眼前的这条古道就是当年久负盛名的茶马古道。 到了二王庙,那有邓小平题的造福万代的红字,关于二王那便指的是都江堰的缔造者李冰和他儿子,而根据史料记载,李冰只有女儿并无儿子,于是这便开始了人们的猜想。猜想一是根据咱们泱泱中华民族的传统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同学虽然丰功伟绩,被后世所景仰,但无后这一来自封建传统的打击对他以及众多的粉丝来说实在太大,他的粉丝们为了在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几近完美,于是编制了这个善意的谎言;猜想二,都江堰浩大的水利工程若没有李冰这位旷世奇才的鬼斧神工般的设计绝对不能完成,而若没有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齐心协力、任凭风吹雨打的坚毅不拔之精神更是绝对完成不了的,因此这另一王便成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化身,一同与李冰被后世所流芳千世、万世。 我于是想:从古至今,这世上如斯壮观的工程有许多,这许多的背后究竟凝结了一股什么样强大的力量?稍有些惊恐,便以为是天外飞仙,神人襄助的奇思妙想,而端详眼前布有鲜明纹理的手,我们便找到了最恰如其分的答案。 二王庙的香火很旺盛,跟庙外滔滔的江水一样连绵不绝。我跟LEE也饿了,循着扑鼻而来饭菜的香味,我们在庙里的食堂用起了膳。老师傅们都很和蔼,也者便是客,丁点菠菜叶、莴苣叶和豆腐乳,便征服我们的胃,也一同征服了我们的欲望。居然还添了碗,当然也添了点油钱,偶尔那么一次素宴,落个俗家弟子做做。 凑着个导游详细地讲解了都江堰的各个具体部位和功能,而后发现通往对面的索桥正在维修,正时雨有点大了,便坐车绕道而过对面的景区。这等都是现代的东西颇多,比如可以在很不错的博物馆里恶补历史地理知识,当然也会看到从宝瓶口流淌过极其清澈翠绿的江水,还有可以到达鱼嘴一睹都江堰的核心地带,整个都江堰也便在头脑里大致有了印象,至于那些细致微末的感受被烟雨蒙蒙给蒙了。回头的时候居然看见有人在冬泳,看得我一惊一乍的,好生佩服。 三点的时候游览完毕,美杰极力邀请我们去她学校看看,我们当然情不容辞了。到了温江的西南财经大学,美杰骑着一瘦小的单车一同她学校出现了我们眼前。车进门时还被敬业的保安拦截,莞尔一笑那是美杰使出的看家本领。学校永远是学校的样,都有各有千秋了,总体感觉是财经大学的经费是不是比较多,以至于把人看得大的慌,图书馆门前的思想者是不是在思考要怎么样money back, money go,不过食堂倒是实惠的很。学校后面便是一小街,这种小街在中国任何一所大学都可以发现,譬如湖大会美其名曰堕落街,我们也小堕落了一番,三个人打了局斯诺克,结果看谁负的越少,谁就赢,轮到我便乖乖买单了。临走时,美杰有些不舍,上车后,她便随着车子的远去消失在夜色中。 晚上十点半,我和LEE在龙堂客栈对面的茶马古道吃起了夜宵。烧烤和炒圣子,味道超级棒,我还悻悻地给正在熬着火车的洋炫耀着,路走得不一样,经历却是一辈子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参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查会的感受
shangsh 2008-10-13 20:51
今天参加了一个引水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查会。工程本来不大,但由于是跨界河流上的中外联合引水枢纽而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我们承担了环评中一个专题的研究工作,因此也参加了评审会。 由于这个专题内容涉及到河谷林草的用水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境影响问题,因此多次已经参加了工程环评的有关会议。 环境评价报告书去年已通过了水利部的预审,今天是环保部的终审。参加评审会的各方面人士有30多人,其中评审专家10人,阵容是相当的豪华。专家人各自发挥专长,提出了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和我们的专题有关,可能还有进一步计算分析、修改专题报告。 现在的建设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水利工程一般需要通过水利部和环保部2次审查。据说前些年2个审查会是结合进行的,但近年来由于水利部和环保部在职责范围等方面的争议和矛盾,审查会不仅分开进行,而且两个部门领导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即使同一部门内的不同单位也可能意见不一致,会使环评单位、建设单位多花费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种部门条条分割的体制是否合理呢?
个人分类: 科研记录|4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