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松鼠会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松鼠会

相关日志

被创造的与被消灭的
Lewind 2015-5-27 16:18
  《 大灭绝时代 》是我去年利用业余时间翻译的一本科普书。原书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最棒的科学传播长篇作品,没有之一。所以,当这本书于今年夺得普利策奖时,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想要了解《大灭绝时代》所讲的故事,下面这篇我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的书评或许会有帮助。   另外,本周六(30日)在北京将有一场关于这本书的活动“ 被创造的与被消灭的——我们的大灭绝时代 ”,是由松鼠会组织的“科学一课”,将由我本人主讲。有兴趣的话,可以到松鼠会的 官方链接 ,或是 豆瓣链接 去看看。 ~~~~~~~~~~~~~~~~~~~~ 《被创造的与被消灭的》 在澳大利亚西南方向的大堡礁是地球生命创造出来的奇观之一,也是人类趋之若鹜的游览胜地之一。即便你没去过那里,一定也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这样的景象:身着潜水服的人类像鱼儿一样自由地穿梭在五光十色的鱼群与珊瑚之间。 但是,很少有人体验过大堡礁另一面的壮美:太阳刚刚落山,海平面降至了一天中的低潮时分,你独自一人,或与三两好友相伴,漫步在平整的珊瑚礁上,它们像是随意拼接的一块块桌台,在刚刚没过脚踝的清浅海水下延伸到无尽的远方。在你的脚边,既有迟缓的蠵龟、变色的章鱼、困在浅水中的豹纹鲨,也有发光的水母、闪亮的海星、五颜六色的巨蛤,以及塞满珊瑚间沟壑的巨大海参。若你驻足远眺,无论望向何方,看不到岛屿,更看不到陆地,目力所及之处全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在你的头顶上,没有任何人造光线干扰的星空,闪耀着与远古时代一般无二的璀璨光芒。你会感到自己如同是站在已知世界的边缘,面对着一片从未有人类踏足过的异世界。 这便是在《大灭绝时代》一书中,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她细腻而动人的笔触为读者描绘的诸多亲身经历之一。刚刚获得了2015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类写作奖的这本书不是小说,但却比小说还要精彩。它带着读者行走于世界各地,亲眼目睹一批又一批物种发生在当下的灭绝过程;间或又沉钩史海,呈现了“物种大灭绝”这个科学概念的前世今生;同时还与众多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一道,通过严谨的调查与分析,一环紧扣一环地追踪着导致大灭绝的罪魁祸首。或许在很多人意料之中的是,我们人类自己很可能就是这场新时代大灭绝背后的真凶;然而在很多人意料之外的是,自从我们人类开始行走于地球表面之上,便已揭开了这场杀戮的序幕。 对于物种大灭绝这种事情,即便是相信它的存在,大多数国人的态度仍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世界如此之大,我们自己尚且生活在雾霾之中,而在地球遥远的另一面还有着大堡礁这样美丽的世外桃源,我们在自己家门口的所作所为又能有何影响呢?然而《大灭绝时代》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合起来就可能对地球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会毁灭远在地球背面的大堡礁。 众所周知,雾霾是燃烧各种化石燃料所致,主要来源是煤炭和石油。但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对化石燃料进行恰当的预处理,并采用环保的燃烧设备,基本可以阻止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然而谁都无法阻挡的是:只要通过燃烧来释放能量,化石燃料中的碳元素就一定会转变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从而提高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令海水变得更酸。有多酸呢?海洋的平均pH值已经从工业革命之前的8.2降到了今天的8.1。这一改变看似微不足道,但pH值是个对数,也就是说,现在的海洋已经比农耕文明时代酸了25%。 在酸化的海洋中,首当其冲受到致命影响的,就是那些通过合成碳酸钙来制造内骨骼或外骨骼的“钙化者”,因为在越来越酸的环境中,碳酸钙更容易溶解而非沉积。珊瑚自然是钙化者中的一员。虽然游客们很难有所体会,但持续的生物学勘察表明,大堡礁在过去30年间已经失去了多达一半的珊瑚。而这种趋势还在延续之中:如果我们保持当前的碳排放水平,那么50年后,大堡礁上恐怕连一只活的珊瑚虫都见不到了。 实际上,或许根本用不了50年,全世界的珊瑚都将灭绝,从自然环境中彻底消失。《大灭绝时代》在众多的可能原因中列举了一些:藻类过度繁盛会与珊瑚形成竞争关系,而海产品的过度捕捞和农业种植的滥用化肥都助长了藻类的疯狂生长;陆地的去森林化导致河流携带了更多的泥沙进入大海,水体清澈度的降低不利于喜光的珊瑚的生长;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海水温度也随之升高,令珊瑚体内的共生藻类产生对珊瑚有毒的氧自由基,从而破坏了对珊瑚的生存至关重要的共生关系。无一例外,这些原因背后或直接或间接,都有着人类的身影。 你或许会问:就算大堡礁明天就消失了又怎样?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某些极端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出于对动物的爱与怜悯,难道就能不顾人的死活了吗?的确,有不少人误以为环境保护是为了给动物一片生存的空间,但事实上,所有环境保护的最终受益者,还是我们人类自身。要知道,物种大灭绝所带来的影响,很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这方面最极端的例子就发生在大堡礁所在的澳洲,不过不是现在,而是在四万年前。地质研究表明,在此之前,澳洲曾经被繁茂的森林所覆盖,然而随着最早一批原始人类到达澳洲大陆,这里的各种史前巨兽的数量开始锐减,紧接着就是无穷无尽的大火,而后澳洲就成了今天的荒漠。从当前一些雨林地区的研究中,科学家得出结论:草食性巨兽的锐减会导致枯枝腐叶的堆积,使得野火变得越来越频繁,最终迫使易燃的森林被耐火的灌木物种所取代。 曾经有很多人质疑:原始人类低效的捕杀真能灭绝一种巨大的野兽吗?然而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表明,原始人类只需保持相当低的一个固定捕杀量,千百年内就能让一种巨兽的进化之路走到尽头。道理很简单,因为通常巨大的野兽繁育率都比较低,新生的后代根本抵不过人类经年累月的杀戮。无论是伟岸的猛犸或凶猛的剑齿虎,还是如同甲壳虫汽车一样的重甲犰狳或三四米高的巨地懒,在人类和时间的共同绞杀之下,它们都难以逃脱被赶尽杀绝的命运。就连已经学会了使用工具,与人类同宗同源的其他早期原始人类也是难逃一死。只不过,他们还有一点幸运之处:那就是通过与人类祖先繁育后代,把自己的一小部分基因永远地根植在了人类的基因库之中。 如果你觉得原始人类还未开化,太过残忍的话,其实今天的我们也不过是用文明的手段做着同样残忍的事情。我们创造了农业,喂饱了自己的肚子,农业却消灭了森林和湿地,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我们创造了通过燃烧化石燃料释放能量的方法,产生的二氧化碳却消灭了高山之上与海洋之下的生物;我们创造了公路和铁路,可以去往四面八方,路网分隔之中的陆上孤岛却消灭了需要大片生存空间的生物;我们创造了飞机,一日之内可以抵达世界各处,随着我们一起旅行的入侵物种和致病微生物却令各地的原住生物如同碰见外星生物一样束手无策,只有被消灭殆尽的命运。最终,我们所有的创造都成为了消灭的手段。 我们唯一没有创造出来的,就是能够与这颗星球上的其他生物互不侵扰的生存方式。这样的方式真的存在吗?《大灭绝时代》并没有给出答案。 其实,人类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变化得太快。农业发展得太快,燃料燃烧得太快,路网建设得太快,飞机飞行得太快。这一切的太快导致了环境改变得太快。而地球上的生物,除了那些微小的以外,每一代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它们依靠大自然的突变与进化,只能赶上大自然填山造海的速度,却永远不可能赶上人类创造变化的脚步。 那我们又能做什么呢?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全体实现温饱,农业发展的脚步不可能停止。现代化的人类生活更离不开路网,离不开飞行,离不开化石燃料的燃烧。毫无疑问,人类走在一条终点确定无疑的不归路上,却并非人人自知——这或许才是《大灭绝时代》想要告诉我们的。如果有一天,孩子们都像通晓九九乘法表一样熟知人类在这颗星球上直接或间接的杀戮行为,那么他们那一代人的创造或许将以不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为前提。如果真有那一天,他们或许还有机会亲眼看到大堡礁。 不过,若是悲观地看,被自己创造的所消灭,或许就是人类可悲的宿命。但是,这绝非地球的终结。虽然我们迅猛地改变着地球,但与地球的历史相比,走在这条不归路上的人类恐怕只会是短暂的过客。在生命的进化史上,曾经先后若干次进化出了像珊瑚一样堆积出巨大生物礁石的动物,有些是珊瑚已然灭绝的远古亲戚,有些则是海绵或层孔虫,甚至还有一些是蛤。当人类终于从地球上消失之后,几万年的时间或许就能让一种海洋钙化者重新塑造出比大堡礁还要宏伟的生物礁群。只不过,到那时,是否还能有一个物种站在新大堡礁上仰望曾经照耀人类的那片璀璨星空,并感慨自身的渺小呢? (完)
个人分类: 付梓拙作|4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物燃料排碳:不只是平衡(科学松鼠会)
zlblackrose 2013-2-17 14:13
生物燃料排碳:不只是平衡 作者: 科学松鼠会 来源: 科学松鼠会 2013-2-14 8:29:49 !-- /div -- 分享到: 2 关键词: 生物产业 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bioenergy/548102.shtml 在西班牙的沙漠里,绿色的污泥在纵横交错的管道里安静地冒着泡。它吸收着荒漠的阳光,吞噬着附近工厂排放的CO2,迅速地成长着。每天,工人们刮掉一些污泥,将他们带走转化为石油。照这样看,人们在一天内做着地质学上要4亿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确实,这不是什么普通的石油。它属于一类神奇的“负碳”燃料,能把碳从大气中抽出并一劳永逸地封锁起来。其中倒也没什么深奥的原理——你栽种某种植物(在这里是藻类),待它们从空气中吸收一定的CO2,将它们的油份榨出,就能得到碳含量丰富的残渣。它们正是“负碳燃料”的关键。如果将这残渣中的碳贮存起来,暂时阻止它们分解到空气中,空气中CO2的减少量就会超过这些生物燃料的排放量。 这可不是什么账面花招——这大概是短期内最实用的气候改善方案了。虽然它还处于萌芽阶段,可像通用电气,英国石油公司和谷歌这样的公司都纷纷为此掏腰包了。 每当你开车或者搭飞机到某个阳光明媚的地方去,大气层里的碳就多了一点点,地球也就又暖了一点点。生物燃料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方法,因为植物在生长时从大气中吸取CO2,从而不会增加碳足迹。今天,最广泛使用的生物燃料是由玉米制得的乙醇。 理论上,这样的燃料应该能够实现“碳平衡”,也就是说,从大气中每吸收100个碳原子,燃烧时这100个碳原子正好返回大气。不幸的是,这没那么简单。农民翻土、施肥和收获时(更别提运行乙醇工厂燃烧的天然气和煤了),需要大量的化石燃料支撑,这使得碳平衡成为天方夜谭。 你可能会说,“so easy”,只要在生物燃料生产过程中捕捉排放的碳就行了。例如生产乙醇的同时,也能得到纯CO2这个副产品。为此,今年早些时候,农业巨头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DM)开始在伊利诺伊州的迪凯特建造全美首个大型碳捕捉及储存项目。它将公司乙醇工厂中的CO2抽吸,压缩并就近存入地下。计划每年可以储存超过一百万吨CO2(见图表)。 然而靠ADM的乙醇不能实现真正的碳平衡:生产乙醇的能耗令碳排放量只比化石燃料减少了两三成。 或许可以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所有乙醇工厂消耗的化石燃料。但这不能解决粮食作物生产生物燃料的另一大难题:它们与食物竞争土地。2010年,玉米酿成的乙醇占美国运输燃料的8%,用掉的玉米却占了全国总量快40%。如果乙醇替代了所有的化石燃料,它要么会把食品价格推得突破天际,要么逼着农民找新的土地——最可能是两者同时。为了削减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我们需要想些办法。“问题是我们能找到的这些办法里,有多少不会让这些生物和土地提供的其它服务打折扣?”约翰内斯·莱曼,康奈尔大学伊萨卡分校(纽约)的土壤学家如是说。 这正是为什么藻类这么前途无量,尤其是单细胞、蓝绿色的变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蓝藻。它们远比地上的作物长得快,可以达到大豆20倍。它们产石油的能力也能通过基因工程轻易提高。最厉害的是,他们能在海水或者不能耕种的碱地上的微咸水中生长,不会妨碍食物生产或者破坏森林(Science, vol 314, p 1598)。 这些特点对“生物燃料系统”(BFS)公司尤其有吸引力,这家西班牙阿利坎特的小公司做的生意是将蓝藻细菌变成“蓝色石油”。公司在位于西班牙沿海沙漠上的水泥厂旁搭建了试点工厂,后者排放藻类生长所需的CO2。 蓝色石油 BFS主席伯纳德·埃斯托洛耶佐用数据揭示了生产过程如何降低碳排量,结果发表在《新科学家》杂志上。为获得一桶石油,这些藻从水泥作坊的烟囱中吸收超过两吨的CO2。然而,这里不是所有的CO2都能永别大气层。培育藻类需要定期混合,这需要能量,而提供肥料和制造石油的过程(已获得专利)需要高温高压,自然也需要能量。这些过程需要的所有化石燃料总共排放700千克CO2。燃料自己被使用(比如在汽车引擎里)又会再放出450千克。剩余的碳——大约相当于900千克CO2——呆在剩余物中,那是一种无机碳污泥,可以被填埋或者混入水泥中。“它们永远不会回到大气中。” 埃斯托洛耶佐说。 BFS的试点工厂每天每公顷藻大约生产2.5桶原油。埃斯托洛耶佐称,照这个速度,BFS这样的系统能替代现在全球的原油模式,只需占用利比亚沙漠四分之一大的一块地方就行。三千五百万公顷当然是很大一块地方,但如果能产出相当于我们每天使用的九千万桶石油的话,也不算太过分。这也是大约全球田地总面积的1%,工厂分散到世界各地的话,就能很快实现了。 不过,这项目还须三思而后行。尽管石油还没上市,但开销已经成为了巨大的绊脚石:BFS的设备决不便宜。光是孕育藻类的聚碳酸酯管道每公顷要花费一百万美元还多,而搅拌藻类需要大量电力。2010年国际能源总署的报告显示,藻类生物燃料的成本至少5美元每公升。 为了保证公司经济运作,BFS以补品形式售出高价值的藻类副产品,如ω-3脂肪酸。生物燃料还是新生事物的时候,这可能还管用,一旦市场上产品泛滥,营养补充剂的需求也将下降。归根结底,这也是治标不治本。 尽管是这样的形势,其它公司也不愿坐视。旧金山附近的“藻类系统”(Algae System)公司通过在海洋中种植藻类来缩减成本。它们在靠近海岸的25米塑料袋里培育藻类。袋子保证藻类浮于海水表面,那里光线最强,且自然的波浪能完成混合搅拌藻类的任务。公司还计划充入富氮废水来促进藻类繁殖。 在阿拉巴马海岸线的莫比尔湾,“藻类系统”公司正筹建一个几公顷的试点工厂,预计明年年初投入生产。如果所有部分都像在实验室里那样正常运转,应该能得到负碳的燃料,公司主席马修·阿特伍德表示。三四年内化石燃料的价格将因此下降,他补充道。 然而,藻类生物燃料还要解决肥料的难题。藻类吸收营养有如饕餮。而氮、磷这些营养物质价格着实不菲。如果是藻类系统那样小规模的公司,城市及农耕用地的废水就足够了,但随着规模扩大,这些就不再能满足需求了。“只靠人类生活产生的养分输入还不够,”斯蒂芬·乌纳什,“加州生命周期联合咨询公司”的能量分析师和工程师这样说,“你的汽车消耗的远比你在厕所中排泄的要多。”的确,据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新墨西哥州)的藻类生物燃料专家,罗纳德·佩特的说法,即使只靠藻类生产十分之一的美国液体燃料,就会耗尽整个国家的氮磷供给(Applied Energy, vol 88, p 3377)。 通过提取、再利用藻渣中的氮和磷,研究者有一天可能会解决营养供应的难题,但是扩大规模后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得到所需要的全部CO2。据佩特的计算,即使藻类养殖者能染指全美所有烟囱,每年也只够生产大概750亿升藻类生物燃料,还不足目前全球运输用燃料需求的一成。此外,事实上依赖这些工业烟囱生产生物燃料,仅仅是在二次利用化石燃料产能。“这只是延缓排放,”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洲战神”环境基金的主管乔纳斯·黑塞斯说。 迄今为止,这个问题尚无周全的解决方案。一些公司正在研发浓缩提取空气中CO2的科技。位于纽约的“地球恒温器”公司,已经研发出用化学品和低温废热(大约90℃)捕获气流中的CO2的流程工艺并获得了专利。据联合创始者格拉谢拉·齐齐尔尼斯基透露,它的一个试点工厂已经在旧金山附近运营了一年多,并且第二个也正在筹建。她说,公司已经与藻类系统公司签署了技术支持协议,与其它藻类生物能源公司的合作也在商谈中。 生物燃料经营 若能解决这些难题,藻类将成为最有前景的负碳生物燃料。在那之前,一种不那么富有魅力的降低碳排放方法正方兴未艾。 生物燃料最廉价的原料是有机废料,如玉米收获后留下的玉米芯和秸秆,巨芒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死树等。这些原材料已经用来制造乙醇,但其效率由于分解困难而受到限制。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卡马里奥,洛杉矶北部的“冰爽星球能源系统”公司已经找到了更好的处理它们的方法。它开发了一种称为“热解”的改进工艺,即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把生物直接转化为汽油、柴油和喷气机油中的烃类。这意味着这家公司的燃料可以直接混入常规汽油,以此减少化石燃料的用量,换言之,它降低了汽油的碳强度(碳强度:提供一定能量排放的CO2总量)。 今年早些时候,谷歌作为投资方之一,在加州山景城总部用GRide汽车路测了5%“冰爽星球”燃料+95%汽油的混合物。副主席迈克·洛克表示,混合物降低了汽油10%的碳浓度,达到了加利福尼亚2020年的低碳燃料标准,整整提前了8年。 更值得一提的是,碳得到了封存。伴随着燃料,“冰爽星球”公司的热解过程还产出大量生物炭,一种富含碳的形似木炭的化合物。与ADM公司将碳残渣深埋或者将其掺入水泥不同,碳在“冰爽星球”公司中得以归还土壤。 这样的碳有几个优点:它不依靠合适的地质构造,也容易运输。最大的优势在于,生物炭使土壤更肥沃,提高了粮食产量,因为它的大表面积帮助持水和固定养分。“这就像分子海绵。”洛克说。莱曼是一名生物炭专家,他表示,这个东西能在土壤中持续存在数百年,符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对碳封存的定义。 这还不是唯一令生物燃料负碳的手法。“冰爽星球”并没有将化石燃料浪费在向中心工厂运输物料上,相反,它将建造400个模块单元,每个每年都有能力生产4千万至2亿升汽油。这些单元会利用一切在方圆50公里内可得到的生物物料。“哪里有物料,哪里就有我们。”洛克说,“就像星巴克一样。” “冰爽星球”的工艺流程只将半数的碳归还回大气层,将另一半以生物炭的形式储存起来,使燃料变成,按洛克的说法,“百分百负碳”。不过,为了打入市场,公司计划先实现60%负碳的版本,只储存植物中大概三分之一的碳。在这个合适的时机下,洛克认为公司应该能够以大约40美分每公升的价格卖出其燃料。 时至今日,研究设施只生产了几千公升燃料。但是,在洛杉矶附近,由谷歌、BP、GE等投资方资助的一个试点工厂会在这个月(本文发表于2012年9月)开始运作,每年会有约一百万升产量。未来20年内,他们打算据此建造2000个模块,足以满足大约全球现在液体燃料需求的10%。 “冰爽星球”带来的变革令人欢欣鼓舞。2007年,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为了使世界免于气候变化的灾难,碳排放应当在2015年前开始减少,并且到2050年需减少85%。如今我们却毫无起色。 既然我们似乎不能阻止CO2进入大气,那就只有两种方法避免麻烦。我们可以着手进行地质大工程,设计冷却整个星球的方案,与此同时,承担造成意外的巨大风险。或者,我们也可以试着将CO2从大气中收回,一步一个脚印地付出努力。“即便负碳生物燃料成了‘龙套’,它们至少也曾为碳排放量缩减做了点什么”莱曼说,“这属于一项‘无悔策略’。”(生 物 谷Bioon.com) 原文链接: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8541
个人分类: 生物燃料|2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直言了与云无心:谁对食品安全更有发言权?
热度 2 蒋高明 2012-10-9 21:34
由黄金大米儿童非法实验引起的争议,请看直言了与云五心的“对话”。 科学松鼠会撒谎没边际 本文同时发至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新闻管理署。 直言了,2012-10-07 | 2012-10-9 8:34:17。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80299614_d.html 。 网友介绍了新浪和凤凰等媒体发表的科学松鼠会及其干将“云无心”为非法的黄金大米拿中国儿童搞试验的辩护文章。该作者介绍说其为“博士”。可是, 看了“云无心”的狡辩文章后,不得不说,如果该作者不是故意骗人,那就只好说其博士学位大概是混来的,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常识性错误呢?譬如: 该作者说: 任何一种食物,“绝对安全”都是无法“确认”的。那些我们吃了几千年认为“安全”的传统食物,只有在现代科学的检测与统计流程之下才能被发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硼砂。 常识: 硼砂不是“食物”、而是药剂。 一 博士连什么是“食物”和什么是“药剂”都搞不懂?那博士不是骗人的就是个混饭的博士,说的不过分吧 。 常识: 食物安危,并非“只有现代科学”才能被发现。不管中国还是西方,数百数千年来就有食品的“忌讳”或“相克”之说,那就是食物安危的发现。作为以“吃”为专业的博士,居然连食品早就有忌讳之说都不知道,那是骗人还是混饭的博士? 该作者说:转基因农作物一般是解决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问题,可以使农业生产更加方便高效、减少农药使用。 事实: 转基因作物可减少农药使用的神话早已破灭。 且不说过去的不少报告,就前三几天, 路透社和纽约时报等欧美报刊报道说,调查报告说明,1996到2011年,转基因作物种植使农药用量增加了大约4.04亿磅;就每英亩平均水平说,转基因作物种植农药用量比非转基因作物种植高出20%左右。( 另文具体讨论这事)。 对比事实,很清楚,科学松鼠会的“云无心”搞的是欺骗撒谎。 该作者说: 对于营养加强型的转基因食物,用动物实验来检验安全性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美国FDA等机构,也都不要求对这类食物进行动物实验来检测安全。 事实: 不管什么药性,凡是与“吃”有关的生物产品、上市前都要经过严格审核,而 动物实验是其法定程序之一 。下面是美国FDA-相关工业指南文字原文(摘录): Guidance for Industry, Investigators, and Reviewers。 HHS/FDA,January 2006。 Before the human studies can begin, an IND must be submitted to the Agency containing, among other things, information on any risks anticipa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harmacologic and toxicological data collected during studies of the drug in animals (21 CFR 312.23(a)(8)). These basic safety tests are most often performed in rats and dogs. The studies are designed to permit the selection of a safe starting dose for humans,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which organs may be the targets of toxicity, to estimate the margin of safety between a clinical and a toxic dose, and to predict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 大意: 进行人类试验之前,必须提交动物试验报告和说明风险,譬如说明哪些器官可能受到毒害伤害及其程度、等等 。动物试验通常使 用老鼠或狗来做 。(文中用的是“MUST”,即执行是不讲折扣的)。 该指南及附件说明,动物试验报告属于能否进入人类试验的“第一阶段”(Phase-I)所必须提供的;没有它,IND-审核不能通过,那就不能获准进入人体试验。 对比事实,很清楚,科学松鼠会的“云无心”搞的是欺骗撒谎。不然的话,那只好说,“云无心”的博士学位是混饭的,因而连搞相关实验的起码常规都不知道。 该作者说: 就黄金大米而言,安全性的评估已经通过。……当我们觉得“美国人的研究为什么要用中国人做实验”的时候,忘了黄金水稻是一个国际公益项目。相对于美国,中国将会从这个项目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事实: 黄金大米没有任何“安全性的评估已经通过”的事情发生; 不然,除了该产品权利人自己的“通过”之外,请该作者拿出任何一个官方“已经通过”的“安全性的评估”来、证实自己的言论是属实的而不是欺骗撒谎。 事实: 黄金大米权利人自己都已经承认,他们没有做过象样的动物实验,且为他们没做而编制了不少借口理由。还有, 德国学者披露,黄金大米问世以来,只做过五个成人和几十个中国儿童的食用试验 ,两种试验的 目标都是转基因成分吸收,而不是“安全性的评估 ”。黄金大米权利人并不否认这个披露。 简单说,科学松鼠会“云无心”的所谓“就黄金大米而言,安全性的评估已经通过”之言,整个是搞撒谎欺骗。 事实: 黄金水稻不是“公益项目”、而是商业项目 。 其投资者包括商业大亨比尔·盖兹;其权利人是附属商业公司的技术开发机构;其产权目标早已公开:那是商业化种植和市场销售、而不是无偿捐献 。 据纽约时报报道,黄金大米起始投资者洛克菲勒基金会负责人做过声明,说:“我们不认为黄金大米是解决维生素-A缺乏症的答案。”既然如此,纽约时报评论说,除了金钱利益,黄金大米的目标还能是什么呢?--- 看来,很清楚, 所谓黄金大米是为缺乏维生素-A的儿童而开发的、那纯属是为商业利益而搞的欺骗性广告。 打着“公益”的旗号搞商业利益,在美国等文明国家、那属于严重的和明知故犯的社会欺诈行为;在中国,大概是可以逍遥法外的吧,所以,科学松鼠会“云无心”的那种以“公益”为名而实际为商业利益服务的社会欺诈言行、是不会受到法律惩罚的吧。 事实: 当年,德国日本法西斯拿活人搞生化实验,也是说“为科学”、“为中国”,也是说科学和被侵犯国家可以“更多得益”、等等 。如今,法西斯的做法言论出现在科学松鼠会“云无心”的文章里,而且还有新浪和凤凰网的转载张扬。 小结: 通过科学松鼠会“云无心”的撒谎欺骗,读者社会可以更清楚地看到, 转基因食品推销活动充满了谎言和欺诈,甚至开始照搬当年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做法言行了 ;然而,在中国,那样的行为是可以肆无忌惮和逍遥法外的。 补充: 美国早就搞出了各种转基因大米,但至今没有批准商业化上市。欧盟严限甚至禁止转基因大米进口的法规已经生效。欧美西方国家不知道让它上市可以赚钱吗?他们当然知道。他们不搞转基因大米商业化的主要缘故,就是 看到了它的危害风险远远大于企业赚钱的经济效益 。那些西方国家是把本国公民的安全放在首位、放在金钱之上的。 参考阅读: 黄金大米=黄金谎言。 2012-9-16 11:50:56。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79826831_h.html 。 金色大米是高风险的药品大米。 2011-07-07 09:09。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66004610_d.html 。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05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宗教会让你更幸福吗?
热度 2 skylark1981 2012-10-3 23:21
作者: Lithium 原文发表于科学松鼠会: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3145 如果地球是一个100人的村落,这里将有33名基督教徒,18名是穆斯林,14名印度教徒,6名佛教徒,13名信奉其他宗教。考虑到这篇文章面向的是中文读者,你很有可能是16个无宗教者中的一员。 数十年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宗教和幸福感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仰宗教的人,会觉得更加幸福,更加健康、长寿,更不易自杀,更不易遭受抑郁的困 扰。而无宗教者除了有更多心理和健康上的烦恼,还被认为更不道德,更不被信任。他们还是最不可能当选美国总统的人——排在黑人、女性、穆斯林、同性恋之 后。 不少国家的人民正在沐浴宗教的祝福。不丹,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脚下,几乎全民信教的小国,也是“国民幸福总值”这个概念的诞生地。它的幸福感在2006 年《商业周刊》的评选中名列亚洲第一。哥斯达黎加,一个没有军队的中美洲小国,近90%的国民信教。在2009年和2012年,它被新经济基金会评为全球 最幸福的国度。 那么,宗教是如何使人快乐的呢? 宗教让人心理强大 从个人角度,宗教提供了一套解释世界的方法和框架,帮助人们应付周遭的冲突和不确定。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的迈克•因茲利奇(Michael Inzlicht)和亚力克萨•杜里特(Alexa M. Tullett)认为,宗教可以充当一个缓冲器,减少人们在冲突面前的紧张感、焦虑感。当人们遇到错误或不一致时,大脑的前扣带回皮质会产生一个错误相关负电位(ERN)。例如判断一些颜色和含义不匹配的词的颜色(如一个用绿色显示的“红”),就会引发这个电位。 如果让信徒先写下宗教对自己生活的意义,或仅仅是排列一些和宗教有关的词语后,错误引发的负电位会更小,焦虑感更低。不过,宗教有关的概念,反而会增加无神论者面对矛盾时的紧张感,因为它们启动了一个和他们原本信念不兼容的意义系统。 仅从减少焦虑来说,马克思的那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还真有一些科学依据。 宗教还能增强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带来一系列心理上的好处。在加拿大皇后大学的凯文•郎丁(Kevin Rounding)等心理学者的实验中,启动了一些和宗教相关的概念后,人们会表现出更强的自控力。例如能喝下更多的橙汁与醋的混合饮料,或是能够延迟满 足,决定一星期后领取更多的报酬。宗教仿佛燃料一样,补给人们控制自己的能力——当参与者因为一项苛刻的打字任务殚精竭虑后,若仅是排列一些宗教的词汇, 就能在接下来的无解的几何题上坚持更长的时间。 宗教让人不寂寞 不过,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林蔡胤(Chaeyoon Lim)和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 Putnam)看来,宗教的幸福感,主要得归功于它的社会功能。这两名社会学家调查了约三千名美国民众。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越高,宗教集会时的好友越多, 人们就越幸福。可若在活动时没有好友,宗教似乎也无法带来幸福感。他们还发现,无论是私自进行的宗教活动,如诵读经文、祈祷,或是宗教本身的体验,如感受 上帝的存在,对于幸福感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为什么宗教团体具有如此大的魔力?研究者认为,因宗教建立的集体能给信徒提供归属感和社会认同。宗教团体中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比较相似,成员更容易相互理解、支持、信任。 宗教还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感,增加亲社会行为。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群,成员之间互帮互助,营造出健康快乐的氛围。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阿奇姆•沙里夫(Azim F. Shariff)和阿兰•洛伦萨扬(Ara Norenzayan)的一项实验中,被试在一个完全匿名的环境下,决定将自己收到的10美元分配一部分给一个陌生人。当启动了和宗教有关的概念后,64%的参与者分配了对方5美元甚至更多。而对照组中,只有12%留给对方5美元,没有人给别人比自己更多的钱。 “举头三尺有神灵”。信仰宗教的人,或许会因为感受到“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现象的注视,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更愿意帮助他人。进化心理学家还用宗教的亲社会性解释它的起源。有宗教信仰的成员会牺牲自己的利益以帮助别人,这些合作行为让群体在进化中获得优势。 宗教会让你更幸福吗? 不过,宗教与幸福的联系尽管证据确凿,但有趣的是,根据盖洛普公司2010年的调查,全球最幸福的几个国家——丹麦、挪威、瑞典和荷兰,同时也是世界上几个最世俗化的国家。在这以福利系统闻名的北欧地区,幸福似乎不需要借助宗教的力量。 宗教与幸福的关系,还会打上文化的烙印。 一直致力于幸福感研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埃德•迪纳(Ed Diener)和他人合作的研究发现,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人们更愿意将宗教视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经济发达、生活有保障的地区,宗教扮演的角 色就较小。当研究者把主观幸福感考虑进来时,在生活艰苦的地区,信仰宗教者会比不信教者更加幸福,而在发达地区,两者报告的幸福感并无多大差别。无论是在 美国各州之间,还是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比较,都发现了这一层联系。 个人与文化环境的匹配性同样值得关注。柏林洪堡大学的约亨•格鲍尔(Jochen E. Gebauer)等心理学家调查了11个欧洲国家的18万民众。只有在宗教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时,信奉宗教对于人心理健康的好处才比较显著。在宗教处于小众的地区,不信教者和信教者的幸福感就没有太大差别。 看来,信仰宗教,并不一定就能够获得幸福。除了文化特异性外,宗教和幸福感的联系虽然已被证实,但调查研究只能提供相关关系,无法确证因果联系。而一些实验室研究揭示出宗教带给人的短暂的好处,也说不定能否转化为长期的幸福。 而且,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信仰带来的好处。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丹尼尔•莫孔(Daniel Mochon)和他的合作者指出,没错,笃定的信徒的确能从宗教中得到诸多好处,可那些信仰不那么坚定,只是处于中等水平的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甚至没有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高。 如果你还没有心仪任何一种宗教,不妨继续做一个快乐的无神论者。 上帝会原谅你的,这是祂的职业。 参考文献 Inzlicht M, Tullett AM. (2010). Reflecting on God: Religious Primes Can Reduce Neuro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Erro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8): 1184 –1190. Rounding K, Lee A, Jacobson JA, Ji LJ. (2012). Religion Replenishes Self-Contro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6): 635-642. Lim C, Putman RD. (2010). Religion, Social Network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5(6): 914–933. Shariff AF, Norenzayan A. (2007). God Is Watching You: Priming God Concepts In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r in an Anonymous Economic Game. Psychological Sicence, 18(9): 803-809. Norenzayan A, Shariff AF. (2008).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Religious Prosociality. Science, 322: 58-62. Ed Diener, Tay L, Myers DG. (2011). The Religion Paradox: If Religion Makes People Happy, Why Are So Many Dropping Ou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6): 1278 -1290. Gebauer JE, Sedikides C, Neberich W. (2012). Religiosity, Social Self-Esteem,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n the Cross-Cultural Specificity of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Religios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2): 158–160. Mochon D, Norton MI, Ariel D. (2011). Who Benefits from Religio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01: 1-15.
1508 次阅读|2 个评论
招聘科学松鼠会改版技术人员启事
songshuhui 2012-8-10 11:17
2008年4月28日,科学松鼠会群博上线,刚刚揭开的盖头的她还略带羞涩,主打橘红色: 【泪流感谢截取此图的博主: http://caojing.bangpie.net/?p=280 】 2009,群博变成了现在这样: 你希望,未来的科学松鼠会是什么样? 在目前科学松鼠会100多位会员的努力下,科学松鼠会网站目前提供给大家的内容包括:每天约两篇的原创科普文章、平均每周一篇的科普译文、不定期更新的问答栏目与科学漫画,小姬看片会、达文西行走中队、科学一课等线下活动的回顾、以及科学报道工作坊的线上资源。 我们,希望能做得更多。 相对擅长出产内容的我们,技术方面基本都是白纸,平时的技术维护都是仰仗分毫不取的江湖高手帮忙…… 互联网变化太快,科学松鼠会网站也需要适应。 追随互联网变化的科学松鼠会需要帮助,需要网站开发高手的帮助。这位高手或许身怀以下绝技。 本次网站改版,初步计划依然以Wordpress搭建。我们可以做的工作有: WordPress性能优化,让网站跑得更快。需要你熟悉Linux系统,熟悉MySQL等数据库技术。 WordPress插件开发,增加新的功能。需要你发挥你的PHP想象力。 探索新的交互方式,发挥你的前端特长。需要你展现前端功力,熟练使用JavsScript。 网页设计,让你的设计灵感转化成国内著名网站的UI。需要你精通网页设计。 高手,你如何才会伸出你的援(圆?)手?我们可以提供的不多,但却足够独特: 灵活高效的项目合作氛围。 让你最新最酷的想法转化为产品,展示给高质高量并在不断增长的用户群体。 你的名字将成为科学松鼠会新网站的地标。 可以参与科学松鼠会内容方面的讨论,如果你有绞尽自己脑汁的癖好。 最后,请允许我们张开求贤若渴的血盆大口: contact@songshuhui.net,邮件标题请注明(黑括号及黑括号内的内容最好不要改动)“【应聘科学松鼠会改版技术人员】+自定义内容”。 【图片出处: http://bassam.tumblr.com/ 】
个人分类: 公告|3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