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异地高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教育部要干自己能干的事!
热度 1 lxj6309 2012-12-4 11:04
有人撰文说:《教育部为何推不动京沪粤异地高考?》它怎么能推动呢?它是谁?它应该干自己能干了的事。比如国立高校招生名额分配。连自己下属的学校都管不了,还管自己管不了的省属高校或地方政府?
个人分类: 教育|2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11月高教关键词:分类办学;教育投入;异地高考;学生治理
热度 5 lgmxxl 2012-12-1 11:43
——分类办学;教育投入;异地高考;学生治理 进入年低收官阶段,11月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集中攻关的味道。“十八大召开”、“4%教育投入”、“异地高考问题”等面临最后的结局。所以,11月,中国教育有很多的大事、要闻。 在中央宏观决策方面: 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专题会;杜玉波在部党组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扩大会议指出: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总结经验继续开展公开选拔大学校长试点,部拟强化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兼职管理;教育部等五部门将实地督查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出台;教育部要求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北京市签约继续重点共建五所“985”高校;教育部将开展直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专项巡视;江西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江西师范大学;福建省与教育部共建福建师范大学;黑龙江省与教育部共建黑龙江大学。 2013年国家计划选派1.8万留学人员;2012年我国财政总收入1/6用于教育;教育部: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将赴海外研修学习;中央财政下拨10亿元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教育部批准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发布;《华尔街日报》认为2013年工作必备的四项技能:清晰沟通;建立个人品牌;灵活性;提高工作效率;教育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民办高校可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17万人次高校教师参加网培计划;28所高校获“211”奖励资金3.83亿;第十届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在南宁市启动;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今开考,考生过150万,146个职位无人报考;我国已重点建设93个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每500名毕业生须配1名“就业导师”;“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小985工程)入选名单公布,14所高校入选;125所高校试点“卓越医生计划”。 在各省教育厅政策方面: 山东高校完成“分类” 不再有重点大学;江苏投51亿元建高校优势学科:立项122个学科,优良率达95.1%;陕西各级党政“一把手”每年至少走访高校一次;福建构筑职教人才培养“立交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 扩大“专升本”办学试点;黑龙江省内14所高校组建成立博物馆育人联盟;陕西出台新规:高校学术不端情节严重者撤公职;北京将建博士后分级制,出台配套措施吸引人才。 河南省2013年有51万高校毕业生 将举办160场招聘活动;郑大入选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学校,河南唯一,全国14省区共14所学校录选;河南教育厅要求高校都不能取消长跑项目;河南省高校新增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郑州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合作举办音乐表演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郑州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合作举办化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河南工程学院与荷兰撒克逊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河南农业大学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合作举办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黄淮学院与印度迈索尔大学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信阳师范学院与韩国汉阳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批准。 在教育领域新出现的影像有: 南京大学女生给校领导写信吐槽如厕难;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子女更容易进知名高校;公派留学人员按期回国率超98% ,年度选派人数增至1.6万人;中国赴美留学研究生数连续第七年大增,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高校国际研究生中的比例已达到37%。;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前5位:公务员、政府官员、教师、 艺术家、高管;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联合课题组近期开展的一项研究,把高校教师的状态描述为“三奔一荒”:奔钱、奔官、奔项目,荒学术;博士逃离科研教中学遭质疑。 在大学动态方面: 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韶关学院90后大四学生王骁威“破解”60年未解世界数学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行政躬身"一站式"服务学术;中南大学改革:教授须上讲台,权力下放学院;同济大学首个海外校区将落户意大利佛罗伦萨;南方科技大学成全球15个教育创新范例之一;中山大学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建“联合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正式成立。学院下辖社会学系、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系、心理学系、经济学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等多个系所;打破“官本位” 回归“学本位”,临沂大学八位处长辞职当教授;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首设学生席位;福建师范大学:尝试“五微五阵地”育人新机制;郑州大学试行导师使用科研经费全额资助博士生。 11月,名家言论有: 万钢:科技部将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创新机制;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博林格:大学需改变体制适应全球化浪潮;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认为:中国的大学应该加快构建与完善三大体系: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创新发展体系和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张杰院士:中国未来20年将出现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复旦大学校长:没有一流哲学家思想家就成不了强国 在继续教育方面 : 大学生为就业回炉学技工现象普遍;福建:本科高校将逐年压缩高职教育招生计划,2013年起不再招收成人专科学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于16-19日在南京召开,320名代表出席会议 在国际高教要闻方面: 耶鲁大学现任教务长、心理学教授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被任命为该校第23任校长。他的任命将于明年6月30日在Richard C. Levin卸任后生效;斯坦福、哈佛等相继推出“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及认证服务MOOC(mass open online course),“微学位”给传统大学教育带来冲击;白宫报告预测美国科研预算将削减8.2%;英国万余名大学生示威游行抗议学费上涨;近170所国外高校百余博导来京招生 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四个词汇作为十一月高等教育关键词: 分类办学;教育投入;异地高考;学生治理。 分类办学:山东高校完成“分类” 不再有重点大学 据报道,山东地方高校 “分类”工作基本结束,高校管理上的“等级办学”让位于“分类办学”。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介绍,根据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山东将所有省属高校分为应用基础型、应用性、技能型三类进行建设,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山东计划建设5所左右应用基础型名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建设15所左右应用型名校,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有较为突出的办学特色和较高的办学声誉;建设20所左右技能型名校,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山东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将承担应用基础型名校建设,山东建筑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承担应用型名校建设,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等13所高校承担技能型名校建设。山东省财政将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不同类别的名校发展。 推荐理由: 大学同形、同构、同质化是中国大学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长期得不到解决。山东在此方面所做探索具有开创意义。或许,解决中国大学同质化问题,首先应该从一省做起。 教育投入:今年我国财政总收入 1/6 用于教育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11月10日下午十八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二场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创造机会公平的一个前提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从国家的财力投入上提出这样一个目标,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我们做了多年的努力,今年,这一个目标可以实现。今年我国财政总收入估计超11万亿元,其中1/6用于教育。 推荐理由: 教育的“4%情节”在提出20年后的今天得以实现,值得庆贺。希望这能真切落在实处,也希望这些钱可以解决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平衡问题。 异地高考:教育部等五部门将实地督查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出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督促各省(区、市)原则上2012年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教育部将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专项督查。教育部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制定工作进展情况报教育部。已经出台方案的省(区、市)将方案报教育部,尚未出台方案的省份报送制定和出台方案的进度安排。教育部将会同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分别听取部分省(区、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制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交流经验做法。教育部将会同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组成督查组,于11月下旬对有关省(区、市)贯彻落实意见工作进行实地督查。督查工作结束后,将督查结果正式报告国务院。 推荐理由: 异地高考,堪比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高教资源的不均、户籍制度的牵绊、生源利益的难调,让这项关乎众多考生的政策,迟迟难以落地。31个省(区市)年底前出台具体政策的倒计时已然开启。黑龙江率先明确异地高考门槛,江西、云南、浙江等10余个省市均表态将于年底出台方案。但这项工作最难的省份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高等教育发达的省份,也是流动人口最多的地方。 学生治理: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首设学生席位 11月24日, 南开大学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学校最高议事机构校务委员会里,将首次出现学生的身影。新增加的学生委员将分别是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此外,南开还将有16名学生分别进入该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交通管理委员会、膳食工作委员会。 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负责研究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重大改革举措等事项,现有的20多位委员由教师代表及部分领导构成,该校党委书记薛进文担任校务委员会主任。 推荐理由: 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引入学生成分,无论如何是一种进步。民主管理、共同治理是今后大学治理的一个方向,如何发挥这些进入大学治理结构中新成员的作用应该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485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异地高考方案=拼爹?
热度 1 冯用军 2012-9-9 11:54
先看一条新闻: 【教育部为异地高考设三条件】昨日,教育部部长表示随迁子女在当地高考,要有条件准入。第一,考生父母应在当地就业。第二,考生要有当地学籍。第三,要因地制宜。各地根据人口流动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的办法,提出具体的条件。他还强调严禁以奥数成绩作为升学依据。(新京报) 山野樵夫评论: 第一条:考生父母应在当地就业。 试想,爹妈、爷奶不是公务员或大商人,怎么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当地”就业;否则,试想我等弱势群体或农村贫民,进城无非就是农民工、临时工,这能算“当地就业”? 第二条:考生要有当地学籍。 试想,考生要拿到“当地学籍”,一般大城市如北上广的条件是父母或直系亲属要有北上广的产业或稳定的“当地就业”,持续缴纳“五金一险”等。 第三条:要因地制宜。 试想,这“因地制宜”,正是为拼爹、拼妈、拼干爹等提供了活动了空间,比如什么“优秀企业家”、“招商引资”、“政府挂职官员”等。 说白了,教育部这次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仍然是拼爹的游戏。 真正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异地高考方案”,前提还在全国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均等化”之后,否则一切都是“浮云”! 没有全国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均等化”,仍然有近80%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9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异地高考依然是“拼爹时代”的缩影
热度 2 lbjman 2012-9-7 12:27
近日,山阳县幼儿园规定非公务员子女不得报名,让教育不公又遭评议。却不料经媒体报道,该幼儿园放开报名之后,引来学校资源难以承载人数之多的尴尬。纠结的情绪未曾放落,郑州农民 工子女入学又遇到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带来的入学门槛。当然,无奈的远不止这些,原本期待的异地高考,一句“有条件的准入”让很多人止步在“条件”之外。同样,有着血泪隐痛的校车,也在复杂的行政审批面前难以前行……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每个阶段的教育都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但很少有像这个开学季教育问题如此集中,革新与陈弊共存,无奈与希望齐飞。个案纷争的背后,我们希望能够看出问题的症结,如何让教育能够变得更好,已经不能只停留在政策进与退的口水争论,而是需要切切实实地体现在行动之中。   前几日,《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公布,这标志着万众期盼的异地高考,一只靴子终于掉下来了。9月6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就此首度表态,明确提出各地确定异地高考的具体门槛时要考虑的三个条件。   这是关于异地高考,迄今为止官方最高的指导性表态。的确,对于一项关系着多达1000多万随迁子女切身利益的大事,异地高考,到了下决心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单从此前的《意见》一出,就勾起了公众无限遐想,当时也有专家泼冷水说“年内根本难以全面放开”,但人们还是关心,到底能放开多大,毕竟这可能关涉自己的利益。   且看家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工作稳定”、“有房”、“有保险”。不能不承认,这的确解决了一部分需求,却只是让一部分孩子先“异地高考”起来。但凡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切体会和认知的人都晓得,能够满足“工作稳定有房上保险”这三项,庞大的农民工,这个最需要关照的群体,断然是被排除在外了。   再说异地高考还要参照城市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乍一看,似乎是这么回事,当一个城市需要某个行业和群体时,通过限制随迁子女参加高考不失为一种办法,但,先哲有云,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不要忘记了,高考,是所有参加高考的孩子的权利,包括随迁子女在内,之所以推出异地高考政策,就在于保障和方便庞大的随迁子女群体参加高考的权利,这一点,尤其不能在执行中有丝毫的动摇和偏移,更不能沦为城市实现自我调控的工具和手段之一,换言之,即使城市的确不需要某个群体或者行业,可以想别的办法,随迁子女参加高考的权利不能被剥夺,这是公民基本的教育公平权利。   作为一项改革,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追求稳妥都没有问题,但就眼下的几个条件,某种意义上,还是拼爹时代的一个缩影——父母没有房子,没有固定工作,没有上保险,没有待在一个被需要的城市,随迁子女的权利就随之被剥夺。现今出台的关于“异地高考”的政策,虽然不乏良好初衷和善意,但其实依然以父辈们占有资源的多寡作为子女能否参加高考的“硬杠杠”。在当下这个“流动时代”里,中国流动人口更多的是一种候鸟式的生存,能买得起房子而成为常住人口者,只能是其中很小一部分人,据此而言,更多的随迁子女注定依然要因为父母的漂移不定而失去异地高考的机会,于农民工子女而言,充其量画饼充饥罢了,异地高考的进步实在有限。   表面上是“条件”,实质上是“门槛”,隐藏着“拼爹”逻辑。我们承认,万事开头难,异地高考的前方有无数待解的未知问题。但可以明确的是,异地高考定然存在着城市准备不足的缺陷,以及更高层面上的政策关照。但既然是关涉亿万人群的大事,其实也可以开门问政,问计于民,尤其是要听听那些流动人口的意见,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某种意义上,异地高考政策的成功与否,最有评价权的,恰恰就是他们。 全文来自华商报: http://hsb.hsw.cn/2012-09/07/content_8411095.htm
7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异地高考:又见双轨制
热度 1 Moneypond 2012-9-7 11:38
异地高考:又见双轨制 彭泉 教育部终于发布了有关异地高考的指导性意见。但是,显而易见,这又是一种“双轨制”:对于那些人在异地的考生来说,又人为地划了一道线,少数人可以站在线的左边,窃喜;多数人只能站在线的右边,哀叹。这一充满双轨制特色的指导性意见,又给了有关部门和人员一把权力寻租的尚方宝剑,又给少数能量通天的人提供了便利。 人们对异地高考成为现实的期待点,在于便利考生和公平高考两点。目前看来,便利考生仍是天方夜谭。别说不符合条件的人,就是“符合”条件的人,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如意的。至于公平高考,也依然远在天边。 允许异地高考的政策,依然建立在原有“高考地域不平等”传统和基础之上,与人们的期待相距遥远。 尽管如此,这一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仍算是前进了一小步,尽管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 新闻链接 :评论:异地高考依然是“拼爹时代”的缩影 http://star.news.sohu.com/20120907/n352561340.shtml
240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何异地高考46%网民支持 京沪95%市民反对?
热度 4 hailang0 2012-9-7 10:57
从有关政策出台后的民众“表情”看,被帮助的异地者近一半支持,而京沪高校集中区域的市民绝大多数反对,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后者觉得以前的优惠被移民分享! 然而又有多少移民能够享受 教育部:异地高考须满足三大条件 (稳定的工作住所、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呢? 说白了,是进入中国核心区域的外地成功人士,已经与本地的高层达成了一项默契。不管本地的市民如何反对,决定无法更改。何况你优惠地区的居民,凭什么上北大复旦的分数就比外地低很多? 不合理的地区差,终究应该打破! 最新数字统计,支持者已经跃升至于百分之67.6%,这是顺应民心的善事!人民应该支持!特权应该废止! 您是否支持异地高考? 序号 选项 比例 票数 1 支持 67.6% 1014 2 反对 28.8% 432 3 中立 3.6% 54 异地高考46%网民支持 京沪95%市民反对 根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城市舆情室统计的数据,有46%的网名表示支持异地高考政策,京沪地区本地市民反对呼声超过95%,甚至有上海网友成立了反对异地高考签名的专用微博。 本文为网易教育独家整合,转载请注明来源! 最新进展: 教育部:异地高考须满足三大条件 (稳定的工作住所、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 网易教育讯 8月31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因地制宜方针的指导下于2012年底出台各地的异地高考( 微博 )具体办法。由于异地高考牵涉城市教育资源再分配,因此文件一出,各方立即围绕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户籍改革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从8月31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意见》通知,到9月2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做出异地高考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的表态,舆论对异地高考到底能否实现,何时实现以及实施难度等问题进行了激烈探讨。 由于异地高考牵涉各方利益,因此网友对该政策的态度非常鲜明。综观新闻报道、微博博文及论坛发帖发现,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本地网友与其他地区的网友围绕自身利益,在BBS、微博等自媒体中展现了观点鲜明的激烈论战;而传统媒体、意见领袖的表达则趋于理性,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对异地高考政策的探讨和相关建议上。 图1 舆论走势图 (数据来源于城市舆情监测系统,数据采集时间截至9月3日24时) 媒体对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的关注更多体现在相关建议方面。《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网等媒体均发文对该政策展开探讨,归纳起来共有五大建议:异地高考应成为户籍改革“破冰”之举;相关部门应抓住机会,走向教育平权;异地高考门槛设置应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各地方政府需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各地应尽快明确相关政策出台时间。 图2 网民态度分布图 (本图表通过城市舆情监测系统搜集相关条目,并根据随机数表抽取200份进行归纳、分析得出,数据采集时间截止到9月3时24时) 通过图表2可以发现,网民在异地高考政策问题上的观点非常鲜明,大部分网民对此政策不是支持就是反对。通过对四大门户网站网友留言的分析发现,网民对异地高考的反对、支持声几乎处于均势,但是进入帖吧的 北京吧和上海吧会发现,本地市民反对异地高考的比例均超过95%,甚至有上海网友成立了反对异地高考签名的专用微博 。 网民意见: 你也来说说 安徽网友 :我是安徽人,我非常反对异地高考,现在我们的家乡中小学都没有几个学生了,现在我们的老乡根本没有进取精神,天天都想举家到发达地区分享发达资源,其实老家的发展政策比上海好,为什么都离开家乡呢,1,老乡都是急功近利。2,安徽老乡没有什么家乡观念,所以很难发展。我在上海做过调查,安徽人同意异地高考的为30%,上海本地人反对近100%。要搞签名,安徽完败。既然上海对我们所谓的贡献不待见,我们还在上海什么劲呢,回家贡献吧,安徽的热土在召唤着我们。 北京网友: 教育资源已经往中西部倾斜了很多。交大本科招生一届里北京生源占总比的7.3%。试问这样的比例如果还被标榜成北京生源占便宜,那试问北京学生是该去死么?就是反对外地生源侵占北京生源空间,北京学生也是考出来的,北京也有一堆落榜的一堆专科。北京一旦放开异地高考,不单单是本地生源受影响,那些已经享受异地高考权利的非北京生源也会叫苦连连的。这就是所谓的劣根性,每个人都只考虑一己之利,国家是权衡了利弊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的做调整。开放异地高考,大多数本地人都不会同意,无论在哪儿。
个人分类: 国事|271 次阅读|6 个评论
这叫什么话?
热度 1 lxj6309 2012-9-7 10:05
关于异地高考问题,教育部长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文件主要精神有三点:一要积极解决。文件规定各地在年底前要出台解决办法。二是要有条件准入。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家长基本条件是,你在地方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你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尽管你不是户籍人口。学生本人条件是,这个学生有可能在这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因此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样的学生跟我的本地学生是一样的。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我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不是说城市越大越好,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三要因地制宜。各地根据人口流动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的办法,提出具体的条件。” “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我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这叫什么话?不需要这个群体,你让人家在你这里待了那么多年,还交了税、买了房、缴纳了各种保险?而且显然这些人的脑袋里只有城市人!如果一个外地人在异地的农村工作了若干年,那就不可能异地高考了?许多乡镇企业的职工子女,比如南街村、华西村、大寨村企业里的职工子女,按照这些就无法异地高考了。所以,为什么农民总是很难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翻身,就是许多高级干部的头脑里实际上只有城市!尽管嘴里经常把农村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一到实际落实,就百般阻挠!
个人分类: 教育|37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评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
lxj6309 2012-9-2 10:41
广大农民工等待已久的好事来了,近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但仔细一看,蹊跷多多。 1.“坚持有利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坚持有利于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积极稳妥地推进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前半段很好听,后半段暗藏“玄机”。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制定具体办法。”看不明白,异地高考怎么就与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功能定位挂上钩了?即使与“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又有几何关系?什么关系? 3.“教育部、发展改革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这才是根本!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成绩理想者不多,这样反而增加了当地考生上一本的比例,君不见,今年北京一本扩招幅度之大前所未有,清华、北大在京扩招超30%。
个人分类: 教育|3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吕喆老师的谐英手法给教育部学去了,不过还没有炉火纯青
热度 2 mdzhao 2012-7-29 09:53
“教育部:异地高考方案获国务院批准系误读”(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7483.shtm )。报道称:7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河南高校调研期间再度对“异地高考”问题的表态经河南当地媒体报道后,引发各界普遍关注。但日前教育部有关官员称,当时引发关注的异地高考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的消息系媒体误读。原来,媒体报道异地高考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将适时发布”是误读,正解是“一经国务院批准,将适时发布”。 俺特意查了原来的报道内容。 新浪教育:南都 (微博) 讯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参加高考 (微博) 的梦想即将成真。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日前在河南高校调研时透露,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制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异地高考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 ,将适时发布。由此,束缚中国考 (微博) 生多年的“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这一政策将有望得以转变。(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见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2-07-08/1224347613.shtml )。 中国高中生网: 中广网北京7月8日消息(记者崔天奇)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一次调研中透露,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 国务院已经同意 ,并将会“适时发布”。(见 http://www.gzs.cn/html/2012/7/9/206634-0.html )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针对备受关注的随迁子女高考问题, 教育部日前公开确认制定的政策方案已获得国务院批准 。7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河南高校调研时表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高考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将适时发布。这则由《河南商报》等媒体披露的消息获得舆论高度关注。据财新记者了解,该方案由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研究制定,名为《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见 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60260 ) “已经”、“一经”,原来还真的是谐音,这不是科学网吕喆老师的谐英手法吗?吕老师对谐音炉火纯青的应用让他的博客和评论妙趣横生,没想被教育部学去了,不过俺个人认为,与吕老师相比,教育部就差远了,哈哈。
个人分类: 其他|3524 次阅读|6 个评论
教育公平改革之异地高考:谁人支持谁人反对
热度 1 Zhanglincn 2012-7-20 16:13
是中国人,可以在任何地方接受教育,统一参加没有区别的高考,这是做为中国人的最起码的教育平等要求。然而就在我国户籍制度早已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今天,户籍制度所带来的教育不公平终于成了社会民心强烈抵制和需要改革的趋势,然而还是有人匪夷所思,跳出来提出了让人感觉啼笑皆非和强词夺理的抵制理由。 有一封部分北京市民针对“异地高考”的反对信,他们在信中罗列了坚决不能放开异地高考的几个原因:( 1 )外地人的要求会无穷无尽,( 2 )北京人口将彻底失控;( 3 )剧烈竞争挤占优质教育资源,北京的独生子女将更加弱势,高中失学者增多;( 4 )大学入学竞争激烈,素质教育彻底破产…… 这封信真是混淆视听,百般抵赖,在看似非常“合理”又夸大其词的背后,其实是北京人想继续维护特权、希望长久盘剥其他地区孩子未来的自私内心。 ( 1 )第一条抵制理由:异地高考会让外地人的要求无穷无尽。霸占着北京最好资源的本地人,就喜欢用恶意去揣度他人,在他们内心里这些外地人都是不知好歹的刁民,他们会变本加厉来剥夺他们的特权,他们恐惧的内心喜欢用最恶毒的猜测,把外地人丑化成得寸进尺的小人,然而自己,已经霸占最好的教育资源多年,却从不觉得自己的无耻。北京,祖国的首都,投入在北京城里的每一分钱,应该都是全国各地纳税人的钱,然而北京城的资源却仅仅被北京本地人所享用,即便外地人真的贪得无厌,他们也还没有得逞,怎也比得了本地人享受这种优待多年后的理所当然。谁更无耻和谁更自私,谁的心里更阴暗,全中国人都能看得明白。 ( 2 )理由二:北京人口彻底失控。 北京人口失控的原因本就是异地高考不放开所产生的不公平。挤入北京,意味着会拥有特权,“特权”才是北京城人口膨胀的真正原因。如果偌大个北京,没有特权,没有可以独占的优质教学资源,没有很低的分数线,没有这些那些处处凌驾于全国公民的特权,谁会往北京城里挤?是觉得北京气候好呢,还是觉得北京的房子贵呢,是觉得在北京生活成本高呢,还是觉得北京不够拥挤呢?这些都不是,挤入北京的根本就在于成为北京人后拥有的特权,如果没有这些特权,谁也不愿意拼了老命往北京挤。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就急头白脸地抵制取消教育不平等的“异地高考”,与其说是在申诉,不如说是在狡辩和胡扯,我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逻辑在这些人脑子里根本不懂意味着什么,他们不是要来讲理,根本就是来无理取闹的。 ( 3 )理由三:加剧挤占优质教育资源,北京的更弱势,高中失学者增多。凭什么北京人就得拥有全国最好的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其他地方的中国人就没有这个权利,北京的优质教学资源难道是北京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所取得的吗?北京孩子弱势?这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在全国人民面前装弱势吗?你看到北京孩子开着豪车在街上飞驰而过的弱势了吗?你看见北京孩子在其他地区孩子的面前趾高气扬的弱势了吗?如今还好意思谈高中失学率增高,祖国的其他地方的九年义务教育都难以保证,有些地方的贫困让孩子就无法上学,失学率对他们来说,生下来就很高。高考的公平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考试和选拔机会,不在乎你到底出生在哪里,是在广州,在四川,在贵州,在西藏,还是在北京上海。公平的规则就能产生公平的结果,结果你落榜了,只能怪自己的水平,凭什么北京的孩子就得照顾着,特权着,异地的孩子即便学习成绩优异,也进不了北京的大学! ( 4 )理由四:大学入学竞争激烈,素质教育彻底破产。这又是一个可笑的理由,大学入学激烈不激烈是高考公平性保证的,全国各地的学生都早已知道这种激烈,只有受到特殊照顾在温室中品种,才会觉得大学入学会更加激烈。大学竞争激烈是好呢还是不好,公平的竞争再激烈都不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大学的竞争不是给北京更多地名额来降低北京学生的激烈,北京学生如果是个爷们,就敢于和全国任何学生平等竞争,何必要躲在照顾和特权的保护伞下来和全国异地学生竞争,这是为了素质教育吗?北京的孩子能代表祖国教育的未来,能代表中国的素质教育吗?素质教育不是在不公的规则下产生的,在教育资源倾斜和保护中产生的大学生代表了谁的素质?做为北京孩子的父母,我理解他们面对异地高考时对自己孩子的担忧,请相信你的孩子如果因为公平而失败,对他的担心早晚会是失望! 我不想再继续反驳,我只想说个现实就是:拥有全国最优质教育资源的北京学生,高考的要求却很低。拥有很差的教学资源,甚至没有校舍(在寺庙里上课),没有老师(零时的民办教师)的条件下拼到高中参加高考,不仅没有照顾,反倒要求更高的分数线,我想问这是为什么! 户籍制度带来的不平等已经在中国人的内部产生很大的隔阂,若干亿的留守儿童的冷漠和仇恨,长久阻碍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地方保护主义,滋生腐败和社会问题的暂住政策,产生民族分化和分裂因素的户籍捆绑,产生众多不公包括教育不公、行政不公的户籍行政,早就应该埋入历史的垃圾堆里,我们都在问:我们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广东人,广西人,西藏人,山东人,东北人,新疆人,北京人,上海人 …… .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2288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考之我见
lvdewei12345 2012-7-7 19:48
我是一名普通的在校大学生,近日看到关于“异地高考”的一些新闻,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个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公平的问题,甚至会带来新的不公平,我看到了一些具体的细则,可是我发现这些细则可以人为进行造假。众所周知,我国的某些省(包括直辖市、自治区)的高校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高,如果允许“异地高考”,必然会使这些地区的考生数量狂增,同时势必会造成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本来一些地区的基础教育力量就很薄弱,这样一来由于学生的减少,老师跟着减少,那么这样下去会造成什么? 我建议的解决方法是全国统一出高考试卷,即全国一张卷。高校招生采取全国统一招生录取,我想大家肯定会说:各个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一样,会因为教育的原因而非学生智力水平造成不公平。我倒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首先统计全国所有高校的本一、本二等等各个批次录取的总人数,然后将全国按教育水平的高低划分不同层次的教育虚拟大区,然后按照每个大区的高考总人数虚拟分配名额,而确定各个虚拟大区的各个批次的最低分数线,取所有虚拟大区的各个批次的最低分数线为分数线。这个分数线代表学生进入各个批次的入场券。而后由学生在各个批次自行选择高校专业,大家肯定又担心了,这不是转回来了嘛,其实不然,我的意思是,考生握着这张入场券可以到他们相应批次的各个高校去投考他们喜欢的专业(可以有多个选择,每个批次的选择当然不能超过三个,即具体到专业只有三次投考机会,但是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只有一次投考机会),当然考试的内容由各高校的各个专业自己指定(印制统一的复习资料发给学生自己自学,考试内容为他们在这之前教育大纲规定之外与他们以后相关的新内容,内容就是发给他们的复习资料,当然为了共平相邻三年内容不一样。),考试后择优录取。落榜者只能来年再考。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设想和意见,如有相同者,本人不甚荣幸
个人分类: 高考|2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异地高考方案获国务院批准 将适时发布
xupeiyang 2012-7-7 14:10
[转载]教育部异地高考方案获国务院批准 将适时发布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日前在河南高校调研时透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高考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将适时发布。他还表示,目前还没一个更好的办法来代替高考。 http://news.qq.com/a/20120707/000613.htm?qq=0ADUIN=491044866ADSESSION=1341634922ADTAG=CLIENT.QQ.3307_.0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异地户籍高考问题
热度 1 lxj6309 2012-3-10 13:54
最近人们对异地高考问题极其关注,我想这是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山东省公布了异地户籍高考政策,其次是正值两会期间,第三是今年高考日期的临近。另外也使人想起稍早时北京对农民工子女就地高考的消极态度。实际上,在北京有大量异地高考生,我们比较了解的是博士后子女在北京参加高考。博士后子女在北京参加高考没有时间限制,只要在高考报名前办好手续。作为国家政策,没听说北京对此有怨言,但是,对于,大规模的农民工子女,北京就极力阻挠! 以前在博文中我已表示对按照高考报名人数分配招生名额的支持,但当时主要是针对国立或部属院校的招生名额分配问题,而要实施异地户籍高考就还必须考虑对参加高考地区本地所有的教育资源(如地方高校)的占用问题。这个问题,从经济伦理来说,我认为应从对就考地的经济贡献来考虑。对于部属院校,在招生名额按照高考报名数分配的情况下,考生在任何地方参加高考在理论上都是可行的,但是,考虑到不同地方基础教育水平的差异,一个在受教育条件好的地方完成基础教育的考生到落后地区参加高考,对当地的考生显然是不公平竞争。所以,严格来说,应在参加高考地完成全部基础教育才可以在本地参加高考。不过考虑到现实可行性,至少要在高考地完成高中阶段教育。但是,对于地方所有教育资源的占用,就得考虑父母对当地经济的贡献。虽然,从总体上说,像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外来人口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早就超过50%,但是,具体到个体,还是应该考虑具体工作的时间长短。有人说应该按照缴税额来定,我不认为这是公平的。大量农民工为工作地做了贡献,但是,他们的工资水平被压得很低,要按缴税额来定对他们是不公正的。在社会主义劳动平等原则下,我们还是认为所有人的劳动都是等价的,只是在市场的竞争平等原则下,他们被赋予了较低的价值。既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点上可以坚持纯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 至于具体几年合适,还是要经过调查研究,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最后达到人口流动的均衡,使纯粹以升学考试难易迁往异地高考的做法失去动力基础 。 北上广等地已经享受了30多年的改革红利了,应该为全国人民做点贡献了!
个人分类: 教育|3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异地高考是公平民主的体现
ybren 2012-3-8 09:40
2012两会,异地高考再次成为新闻,为什么不能异地高考?重点大学都是国家财政养的,大家都是纳税人,国家堂堂正正的公民,为什么要限制大家只能在户籍地报名参加高考?同样的试题,同样的分数,却上不了同样层次的大学,只能说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你生在什么地方很重要,所以北上广人满为患,所以现在香港生子如此火热,所以。。。。 究其原因很简单,地方保护主义,利益的分配,蛋糕就这么大,大家都来吃,有话语权的利益就少了。所以年复一年地讨论,我想如果根据报名人数分配招生人数,就ok了,在哪里考都一样。为什么重点大学所在省就要多些名额,重点大学给所在省已经带来很多利益了(名声,GDP,人才等),为什么就那么不知足?教育部又为什么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择校,为什么要择校?为什么设置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择校自古就有,大家有选择的权利,但是目前择校成风,择校费水涨船高,而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这是为什么呢?同样是利益的分配,设想如果政府明码制定择校费,然后把这些择校费都投到其他非重点学校用于发展,而收择校费的学校和相关人员拿不到一分钱,估计不出5年,择校就基本消失了,但是这可能实现吗?因为很多人希望保持这种局面,大家都知道一个老中医和他儿子小中医的故事吧,治而不愈,细水长流。 同是纳税人,同是国家公民,却在享受公民权利时出现如此多不和谐的声音。谁设置了这些障碍,谁制造了这些噪音,大家都清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异地高考不光不能影响京沪考生 也不能影响所有本地考生
热度 3 xiaozhaosky 2012-3-5 23:58
两会期间,教育部杜副部长说,异地高考可以搞,但不能影响京沪考生利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0711.shtm )此话一出,遭到了大部分网友的反对,从该新闻下的评论及相关博文的观点即可证明。但鄙人认为,不管是从宏观和微观来说,杜部长没说错,至少不是太错。 宏观上,首先,杜部长说,异地高考的难度主要在京沪广。之所以有难度,不光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包括这三个城市所带来的其他物质福利和精神满足,导致人们青睐这三个地方,并力争成为本地人。教育只是一个缩影。试想,北大、清华等若坐落在西藏,而类似西藏大学的在北京,而两个城市的其他东西都不变,北清毕业生毕业可留藏,没有留京优惠;而西藏大学则相反。那么,学生是想考北京的藏大还是西藏的北大? 其次,说北京孩子有天生的优惠,这是北京特殊的地位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试看,但凡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之外,政治中心让北京人有种自我满足感——天子脚下,一等公民。 第三,不能损害京沪考生利益,也没说就可以损害其他地区本土考生利益。之所以强调京沪考生,是因为上述两条原因导致外地来京考生增多,必然会引起的问题。其他地方只是外来考生少,所以问题不明显。地方保护实际上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存在,只是个相对程度问题。地方保护也是个合情的,因为本地人为本地贡献更多。 微观来说,首先,异地高考只是治标不是治本。异地高考的情况应该大致有两种:一是外地打工者子女,客观因素;而是,有钱外地人子女,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对于前者,异地高考很有必要,不必多说。对于后者,没有政策之前,他们也较容易“异地”,现在有政策了,是不是更助长了那?对京沪考生的不公平,应该主要是后者。 其次,即使“异地”了,对京沪是威胁吗?又是多大威胁?莫非外地考生都比京沪考生学习能力强?京沪考生感到威胁,莫非是不自信。鄙人则认为是他们长期生在优越的环境惯了,还没有准备好接受竞争的心态。 基于以上不全面论断,鄙人觉得国人不必太看重这个“表面”的东西,尤其是这两天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尤其是教育部的领导们,不要拿“异地高考”做新闻。多说点根本性问题,让媒体开开眼。鄙人给您列几条: 1,加强教育地区的公平性,每个省都建立能在全国排前50的大学,社会对大学的配套的要跟上,如教授的待遇和尊敬,如同北大清华。 2,教育部不要老是支持清华北大之类的,他们已经成人了,多看看那些小的们。精英教育应建立在全民教育之上。 3,异地高考,一方面是异地,一方面是高考。只要有差异,就有异地问题,因此还是1的问题——地区公平。高考,是入学的一种方式,其他好的方式在条件成熟时也可推广。 4,大家不要骂杜部长,他如果说,异地高考可以不顾京沪考生利益,您是否会觉得更荒唐那??
566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异地高考和教育公平
dongzg101 2011-10-28 18:30
异地高考和教育公平 2011-10-27 18:27:00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样的问题,但是,从前些年开始,这个问题不可避免的摆在了政府面前,既然人们有自由选择职业和居住地的权利,那末他们同样享有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权利,只是,当这些孩子开始长大,要面临上高中,高考的问题的时候,因为没有户籍,他们只有两种选择:回户籍所在地,或者是出国,如果家乡没有人照顾孩子,很多父母不得不夫妻分居两地,甚至放弃自己的工作。但是即便是这样的选择,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承担。 那个带着孩子的家长,在妈妈说的激动,留下眼泪的时候,她的孩子在一边坐立不安,我还记得在采访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对妈妈说,“不要说了。”当然,这样的场面最终没有出现在节目里面。这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小学生,虽然异地高考对他来说还算是遥远的事情,但是在学校里面,他已经明白了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的区别,当别的同学都拿到医疗保险表的时候他却没有,派发表格的老师一定认为这没有什麽,忘记了孩子也有自己的尊严,不懂这样的区别对待,会无意中让孩子受到伤害。 一个正在准备托福考试的高三学生告诉我,在学校的政治课上,老师和同学们讨论异地高考问题,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如果让这些外地学生参加高考,那是分享了本地人的教育资源,对他们不公平,他没有出声,事实上,即便是他的那些学校里面的好朋友,都不知道,原来他就是外地学生。他 国际先驱导报专栏 ----------------------- 差不多两个月前做的采访,终于播出了,这次不是作为一个采访者,而是作为一个观众,坐在那里,听着那些孩子正在或者将要面对异地高考问题的家长们的讲述,心里面很是辛酸,因为作为一个母亲,很能理解他们的那种焦虑,在求学的问题上,选择的责任,自然在父母身上,而不同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当然,现在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影响,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说,他想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城市工作了十二年,为这个城市纳税,自己在这个城市读了小学还有中学,自己的家就在这里,但是最终没有这样的勇气。 他的高中生活提前结束了,他的家人,准备卖了房子来准备他未来四年的大学学费,他第一次托福考的不理想,但是他不舍得再让父母花钱让他去上补习班,或者像有的人那样,直接付钱给中介公司,确保能够申请到好一点的美国大学。 我想他还算幸运,毕竟家里面还能够有这样的选择,而能够回老家读书准备高考,也算是不错的结果。但是还有那些连这两个选择都没有的人,还有那些在生源大省,注定要比大城市的同龄人付出更多努力的人,我们期待的教育公平,到底还要等多久? 那位把孩子送到了家乡的母亲,指着自己空空的大床,在过去的十几年,女儿都是和自己在这张床上一起睡觉,而现在,即便女儿哭着打电话回来,要求回家,她也只能够硬起心肠,她甚至不敢去探望孩子,即便自己是那样的想她,因为担心,一旦去了,然后离开,会把孩子陷入更无助的情绪当中。 当年,她决定把孩子带着,从家乡来到大城市大拼,是因为相信,陪伴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责任,她不想错过看着孩子长大,因为这个过程,不会重来。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很多人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在一个地方生老病死,即便户籍还没有放开,但是却已经实现了现实中的自由迁徙,出发点很简单,为了更好的生活。因为城市化,因为发展的不均衡,人们从低处向高处流动,这是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同样的现象。 样的问题,但是,从前些年开始,这个问题不可避免的摆在了政府面前,既然人们有自由选择职业和居住地的权利,那末他们同样享有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权利,只是,当这些孩子开始长大,要面临上高中,高考的问题的时候,因为没有户籍,他们只有两种选择:回户籍所在地,或者是出国,如果家乡没有人照顾孩子,很多父母不得不夫妻分居两地,甚至放弃自己的工作。但是即便是这样的选择,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承担。 那个带着孩子的家长,在妈妈说的激动,留下眼泪的时候,她的孩子在一边坐立不安,我还记得在采访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对妈妈说,“不要说了。”当然,这样的场面最终没有出现在节目里面。这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小学生,虽然异地高考对他来说还算是遥远的事情,但是在学校里面,他已经明白了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的区别,当别的同学都拿到医疗保险表的时候他却没有,派发表格的老师一定认为这没有什麽,忘记了孩子也有自己的尊严,不懂这样的区别对待,会无意中让孩子受到伤害。 一个正在准备托福考试的高三学生告诉我,在学校的政治课上,老师和同学们讨论异地高考问题,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如果让这些外地学生参加高考,那是分享了本地人的教育资源,对他们不公平,他没有出声,事实上,即便是他的那些学校里面的好朋友,都不知道,原来他就是外地学生。他 二十年前,还不会出现异地高考这样的问题,但是,从前些年开始,这个问题不可避免的摆在了政府面前,既然人们有自由选择职业和居住地的权利,那末他们同样享有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权利,只是,当这些孩子开始长大,要面临上高中,高考的问题的时候,因为没有户籍,他们只有两种选择:回户籍所在地,或者是出国,如果家乡没有人照顾孩子,很多父母不得不夫妻分居两地,甚至放弃自己的工作。但是即便是这样的选择,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承担。 说,他想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城市工作了十二年,为这个城市纳税,自己在这个城市读了小学还有中学,自己的家就在这里,但是最终没有这样的勇气。 他的高中生活提前结束了,他的家人,准备卖了房子来准备他未来四年的大学学费,他第一次托福考的不理想,但是他不舍得再让父母花钱让他去上补习班,或者像有的人那样,直接付钱给中介公司,确保能够申请到好一点的美国大学。 我想他还算幸运,毕竟家里面还能够有这样的选择,而能够回老家读书准备高考,也算是不错的结果。但是还有那些连这两个选择都没有的人,还有那些在生源大省,注定要比大城市的同龄人付出更多努力的人,我们期待的教育公平,到底还要等多久? 那个带着孩子的家长,在妈妈说的激动,留下眼泪的时候,她的孩子在一边坐立不安,我还记得在采访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对妈妈说,“不要说了。”当然,这样的场面最终没有出现在节目里面。这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小学生,虽然异地高考对他来说还算是遥远的事情,但是在学校里面,他已经明白了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的区别,当别的同学都拿到医疗保险表的时候他却没有,派发表格的老师一定认为这没有什麽,忘记了孩子也有自己的尊严,不懂这样的区别对待,会无意中让孩子受到伤害。 一个正在准备托福考试的高三学生告诉我,在学校的政治课上,老师和同学们讨论异地高考问题,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如果让这些外地学生参加高考,那是分享了本地人的教育资源,对他们不公平,他没有出声,事实上,即便是他的那些学校里面的好朋友,都不知道,原来他就是外地学生。他说,他想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城市工作了十二年,为这个城市纳税,自己在这个城市读了小学还有中学,自己的家就在这里,但是最终没有这样的勇气。 他的高中生活提前结束了,他的家人,准备卖了房子来准备他未来四年的大学学费,他第一次托福考的不理想,但是他不舍得再让父母花钱让他去上补习班,或者像有的人那样,直接付钱给中介公司,确保能够申请到好一点的美国大学。 国际先驱导报专栏 ----------------------- 差不多两个月前做的采访,终于播出了,这次不是作为一个采访者,而是作为一个观众,坐在那里,听着那些孩子正在或者将要面对异地高考问题的家长们的讲述,心里面很是辛酸,因为作为一个母亲,很能理解他们的那种焦虑,在求学的问题上,选择的责任,自然在父母身上,而不同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当然,现在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影响,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那位把孩子送到了家乡的母亲,指着自己空空的大床,在过去的十几年,女儿都是和自己在这张床上一起睡觉,而现在,即便女儿哭着打电话回来,要求回家,她也只能够硬起心肠,她甚至不敢去探望孩子,即便自己是那样的想她,因为担心,一旦去了,然后离开,会把孩子陷入更无助的情绪当中。 当年,她决定把孩子带着,从家乡来到大城市大拼,是因为相信,陪伴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责任,她不想错过看着孩子长大,因为这个过程,不会重来。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很多人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在一个地方生老病死,即便户籍还没有放开,但是却已经实现了现实中的自由迁徙,出发点很简单,为了更好的生活。因为城市化,因为发展的不均衡,人们从低处向高处流动,这是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同样的现象。 二十年前,还不会出现异地高考这 我想他还算幸运,毕竟家里面还能够有这样的选择,而能够回老家读书准备高考,也算是不错的结果。但是还有那些连这两个选择都没有的人,还有那些在生源大省,注定要比大城市的同龄人付出更多努力的人,我们期待的教育公平,到底还要等多久?
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外省考生有望在湖北省报名参加高考
outcrop 2011-8-19 17:42
8月15日,《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只要湖北省高中学籍满3年,户口在外省的考生有望在湖北省报名参加高考。 这是全国范围内 第一个 在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实行“ 异地高考 ”的省份,理应引起舆论的较大关注,但在湖北省公布征求意见稿之后,却波澜不惊。 延伸阅读: 熊丙奇:湖北推“异地高考”,为何舆论少关注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1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