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能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导师何必为难学生,也为难自己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7-11-17 11:48
我没有指导研究生的资格,我只是想说从学生到教师十几年来的观察和思考。并不是针对具体的人和单位 作为导师要充分了解现在研究生(特别是出生二本或者更低层次)的能力与思想。如果导师对研究生提出超出学生能力与意愿的要求,必定是双方都很纠结。导师何必为难学生,也为难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风物长宜放眼量。 桃李不言,学生总会感恩对自己好的老师。我一直珍藏着导师为我批改过的第一篇论文草稿,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红色的、硬朗的笔迹,字如其人。每每看到,都会想起老师带着眼镜、端坐在办公桌前的身影。老师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眼睛也做过几次手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85640.html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3774 次阅读|5 个评论
评价人才及其科研水平的标准应该是这样的!
热度 3 yangjundr 2016-10-17 17:00
所谓人才,简单地讲就是能解决问题的人。对于人才及其创新能力的需求已经成为社会性的渴望。但要对人才、创新能力、科技水平及科研成果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却着实是个大难 题。虽然从本质上说,人才本无贵贱、问题亦无大小,只要是能够掌握专门技术解决科学问题的都是人才。然而,现实中又确实需要有这样一个能将他们分出个眉高眼低的标准,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其目的也是为了让现行的科研体系的运转得以为继,也让科研资金的分配显得合理一些。同时,等级的差异和晋升等级的欲望也着实可以让一些科技从业人员的工作更加努力一些。如此,尚若非得如此分个三六九等,那么,评价人才及其科研水平的标准应该是这样的: 一流的是是否具备能够准确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和学科、行业发展方向,布局引领新兴学科、行业或领域的能力,引领大家走在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上; 二流的是是否具备解决学科或行业重大问题的能力; 三流的是能否发现真理并建立学科、行业规范和标准; 四流的是能否通过原始创新并建立一些解决重大问题的专门技术、办法和设备,主要包括保密技术和专利技术; 五流的是能否通过整合创新和转化建立一些能够解决重大问题的先进技术; 六流的是是否掌握了能够解决重大问题的专门技术和方法; 七流的是研究结果能否推动相关领域向前发展一小步; 八流的是研究结果能不能发篇 science 和 nature 给秀一下,告诉大家该领域的突破口在哪里; 九流的是研究结果能不能发篇行业顶级期刊交流一下观点,提醒别人别走弯路,正确的道路怎么走; 十流的是能不能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和发篇文章,达到规范训练、培养、提升年轻科技工作者、研究生的基本科研思维和科研技能,实现技术推广或科普教育的目的; 末流的是发篇文章完成个考核指标。 所以,人才的评价别再只用那个什么 SCI-IF 到处忽悠了,也免得到头来落个误人误己误乾坤的结果。还是先看看能否解决个小问题,实现个小目标可好。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7431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研人员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科研能力?
热度 3 Enago 2016-6-1 10:55
科研能力一般指一个人 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它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不但综合体现了一个人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反映了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还处于学习阶段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以及刚进入科研工作的博士后和青年学者来说,不同阶段需要培养的科研能力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 更多精彩文章 请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 --- 一、研究生学习 硕士学习阶段一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个课题,或是大课题中的一部分。由于是刚刚接触科研,这个阶段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主要是如何进行文献检索以及如何阅读文献等,为将来的具体工作打好基础。文献阅读是个枯燥的事情,需要注意方法,否则便会一头扎到文献的海洋里无法脱身。首先是看综述文章搞清概念,然后再看技术文章掌握方法。虽然文章是多多益善,但也不是每篇都要精读。多数文章看摘要就可以了,经过过滤的少数经典文章则需要精读,还要经常复习。阅读文献的时候最好可以集中时间,避免遗忘。看文献时要边看边做笔记,下次有需要时就很容易找到。 在研究生阶段,有条件的话尽量掌握实验室的操作技术,还有人带的时候学习起来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要是等师兄师姐离开了之后再自学,压力就会大很多。如果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就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对以后的科研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少走弯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题上。 此外,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还远未定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可以多听听其他方向的讲座和关注其他的领域,进而拓宽知识面。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日益增多,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常常是产生新课题的地方。这都是将来潜在的工作机会。 不得忽视的是,研究生阶段培养还有很重要的一课就是科研规范和科研道德的培训。提高自身科研道德水平,学习避免造假和抄袭,是终身受益的事,越早有这种意识越好,等出事了再补可就晚了。还有在阅读文献和写文章的时候,需要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一遍,以免以讹传讹。 二、博士学习 博士毕业的一个要求是论文要有创新性。所以在博士阶段就要训练自己对课题的判断能力,包括课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一个 idea 出来之后,能不能做,如何实现,怎样设计实验,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完成到什么程度?这些不是导师要帮你回答的,而是要自己去寻找答案的。 走一条有所创新的路很辛苦,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首先是要熟悉自身科研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尽量捕捉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选择前沿课题,确保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力争突破前人的理论和技术的局限。这就需要更加广泛地阅读文献,同时也要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信息来源也会是多样化的,比如网络、期刊(尤其是最新的外文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等。 博士阶段的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小视的。科研结果能不能有机会被同行看见、认可,在很大程度上都和自己的写作能力是相关的。在博士阶段,至少还有导师们可以帮忙修改论文,等以后毕业了,就需要为自己的文章负责了,不仅少了别人的帮助,还要帮学生学生修改论文。 三、刚进入工作的科研人员 博士后的工作阶段是博士生向独立科研人员转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期间,既有合作导师的帮助,可以自由平等地讨论课题研究的方向等问题,也比博士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支配。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几年的时间培养出独立的学术思想,那对将来的学术生涯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能独立提出科研思路,并且具备完成思路的能力。也许在某个具体方向上研究深度跟读博阶段不会有很大差异,但是在视野的宽度上,以及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掌控程度的差别是非常大的。而在科研能力上,如果说博士阶段主要还是学习为主,以掌握一些科研技能为目的的话,那么在进入工作之后,就不会再有那么多机会学习了,更多是要将以前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而且工作中也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拿来犯错误了。 当然还有很多能力是不分阶段的,比如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注意提高与导师或同事同学的交流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而这些都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做好。 青年学者都希望自己能早日独立做科研,但只有先准备好这些能力,在机会来的时候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如果搞不清各阶段需要培养哪些科研能力。那就算经过多年的学习,无非也就是多做了几年学术民工,把实验技能掌握地更加熟练,以及练就了一手发文章的能力罢了,离真正能够独立开展科研还有相当的距离。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科研生活,从前的好日子 2. 给学术写作新手的建议 3. 专注自己的研究主题,别跑偏了 -------------------------------------------------------------------------------------------------------------------------------------
30468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研好苗子
热度 38 zmpenguestc 2015-3-26 21:16
文/彭真明 研究生,顾名思义,未来准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扩招,读研,已经不再是以往的概念。读研者,抱着不同的目的,有因高考失利导致第一学历不满意而为了圆重点大学梦的、有为了缓冲就业压力的、有迫于家庭压力的,还有为了与恋人同在一个城市的等等。当然,也有一些真正为了以后能从事专业技术而渴望深造的学生。无论如何,读研本身没有错,但到底哪些学生适合做科研,会成为未来的科研好苗子呢?根据多年指导学生的经验,我认为要想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得远的,应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一、性格:不服输的心态 不服输,可以理解 为一种上进心(self-motivated intelligent),也可 以理解为一种追求卓越的境界。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为一种争强好胜的态势。这种心态,如果体现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就是一种动力和极致的发挥。在他(她)心里,什么事都想比别人做得好,喜欢被认同和得到肯定。认为别人做的好的,自己也一定做得好。具有这种不服输心态的学生,做科研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今年上半年刚毕业的一位学生小王,本科来自一个普通二本学校。他 打小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心态。大学四年,他没有像有些 男生那样过得浑浑噩噩,而是在各方面尽力做到最好。 由于我校是新老校区(即双校区)办学,研一期间学生基本都在新校区上课修学分。第一学期结束后,小王就主动申请回到了老校区,选择提前进入实验室。当时科研上还未入门的他,每天上完课,都来实验室,看文献,研究算法和写代码。即使这样新老校区来回折腾,他研一的学习成绩还是遥遥领先其他同学,轻松拿到了一等奖学金。研二正式进入课题组,他所选择的课题,由于遇到一些关键算法瓶颈,在一段时间内课题进展不顺利,但他并未因此退缩。从基础数学方法和代码的正确性验证,到边看文献边进行算法仿真,再到与课题组成员进行数次讨论,在半年内尝试无数次算法改进和优化,都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正是保持一个不服输的心态以及在半年内积累的“失败”经验,该学生在寒假的某一天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此后与甲方专家多次交流,将算法改进到最优,困扰实验室7年的关键技术得以顺利解决,同时课题得以顺利完成。 因为他的不服输、追求超越别人的心态,使得他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承认和肯定。在研三第一学期寒假前的一次毕业生专题汇报中,实验室全体师生对各位的工作汇报进行了无记名投票打分和评比,他是当之无愧的最高分。研究生三年,他学到了想学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承认。 二、毅力:耐得住寂寞 德国著名作曲家巴赫曾说过:“耐不住寂寞,是不会成功的。”这也是他一生音乐创作之路的真实写照。科研工作也是如此,它不同于玩游戏,做起来是单调枯燥的。从接纳一项科研任务起,就要开始了解和明确任务、进行国内外技术调研、文献研读、方案设计、理论推导、方案实施与具体实现,以及测试验证和各种文档撰写等。一般来说,研究生每天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熟悉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推导公式、编写代码和分析大量测试数据。这些前期的工作,可能花了不少时间,还不一定见到进展和成效。但如果不花这些时间,后期就更不可能“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所以说,时间,特别是有效时间的付出,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学生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诱惑。 说到“耐得住寂寞”这一点,首先想到的是我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小岳。他不善言谈,甚至性格有些内向,但做事认真踏实。岳博士是外校考入我实验室的硕士生,硕士毕业后又继续留在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在实验室足足待了7年,现已毕业分配到四川九州电器集团工作。 清楚记得,4年前的一个夏天,学校举行毕业典礼,授位后与导师合影留念,其中有2位毕业生带了女友来一起庆祝毕业,我才第一次见到岳博士的漂亮女朋友。在这以前,以为他还没谈恋爱呢。因为,每次晚上或周末去实验室,都能看见岳博士在实验室里看文献、写代码等。如果是热恋中的学生,一般是形影不离,周末是很难在实验室里坐下来搞科研的,大部分休息时间应该都是陪女友逛街、看场电影等。读博期间,他参与了实验室承担的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个企业横向合作课题。加上学校对博士生的毕业要求也很高,需要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因为压力很大,他不得不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呆在实验室,做测试、写程序和做仿真。很多时候,他还得去合作单位去做代码移植和系统联调,只有周末才赶车回到实验室,继续他的论文工作。一般而言,毕业生为了找工作,会花上大半年时间投简历,跑招聘会场。在我记忆里,他毕业期间除了几次请假去外地面试外,几乎都是在实验室和合作单位度过的。之前,还曾怀疑和女友是不是吹了?后来才知道,其实,他的女朋友一直很是支持他的学习和工作。7年来,岳博士一直默默地从事着与地震反演和信号处理应用相关的课题研究。 我不认为他是实验室最聪明的那个学生,但他是迄今为止取得成果最多的学生。硕士期间就发表了1篇SCI论文,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8篇,SCI论文4篇,其中JCR 1区论文2篇,国际期刊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并以第一负责人身份获得学校的“优博”支持计划课题1项。尽管岳博士是我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经验不足,但他凭着自己的毅力、坚持不懈和心无旁骛的钻研精神,最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为往后实验室博士生潜心科研工作树立了标杆。 三、方式:站在巨人的肩膀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对于任何成功人士,都是适用的。 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为学习、科研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的学生,主要在网络上看新闻、关注八卦、游戏和聊天。有的学生则用于资源收集,如文献研读、测试数据、开源代码、PPT讲座等。导师找不到的,他(她)都有办法找到。甚至,有的学生,还通过电子邮件等直接向文献作者寻求帮助,索要原始文献、测试数据和源代码等。 指导研究生这些年来,有些学生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速度令我折服。实验室初期发展时,缺少积累,缺少资源,很多时候都得靠自己和学生去收集资料,积累资源,搭建平台。2009年,实验室承担了1项与中船某研究所合作课题。由于当时缺少人手,不得不把一个硕士生小刘推上去直接作为负责人。现在想来,当时的决定也是够胆大的,毕竟小刘还是一个学生,仅仅是在本科毕业设计时,参与过一个小课题。现在要作为负责人,带领4个人的小团队完成要求相对较高的横向合作课题。事实证明,他办到了,他把团队带的很好,那一期的课题完成的相当漂亮。2010年,甲方再次与实验室合作一个有关红外图像处理的课题。再次启用他作为负责人,这一期课题,基本都由他做主。那个时候,实验室没有红外设备,采集不到红外图像,小刘组织课题组人员,从国外网站收集和下载了大量珍贵的红外测试图像和视频数据。课题执行期间,很多面向甲方的进展汇报、结题验收汇报等,都是他一个人上场,我仅做幕后指导。作为一个硕士生,小刘负责的2个课题的顺利完成和他表现出的能力,得到了合作单位领导的多次肯定和赞赏。甚至还等不到他毕业,就想把他挖走。 初涉科研,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及时找导师、师兄(姐),甚至找同行交流和寻求帮助,同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生期间科研做得好的学生,一般都是那些勤学、好问、善思的人。2010年,实验室承担了1项与中石油企业合作的地震全波形反演(FWI)课题,这也是国际上正在兴起的研究方向之一。当时,安排了两个学生小黎和小陈进入课题,分别进行正演模拟和反演算法的研究。说实话,接到这个课题后,我一直是忐忑不安的,因为,实验室之前没有这个方面的研究积累。做正演的小黎同学,本科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从未接触过地学的知识背景,接到这个课题后,从网络收集基础文献开始,到搜索领域内的多个QQ群,结识可以得到帮助的专业人士。他下载了多个免费的模型制作软件,制作了多个复杂地质结构下模拟地震波传播的正演模型及视频动画。小陈,名陈章,一个女生,负责反演算法,做事跟她的名字一样很有章法。FWI反演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还需要地震波传播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光电的工科女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然而,令我佩服的是,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攻关,他们做出的进展,已经远远超过我的想象。研究过程中,小陈记不清多少次的拿着厚厚的外文文献与我讨论,包括不熟悉的专业名词,数学公式中每个量的物理意义,以及算法代码编写中的种种疑惑。她还曾多次给未曾谋面的中石油某研究院石玉梅老师写邮件联系,并得到石老师的耐心指点和无私帮助,使得研究中的一些初期困惑得到圆满解决。如今,2位同学都已毕业,分别在中船重工集团和中电集团的研究所工作。我相信,研究生期间的科研经历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科研责任感、不屈不挠以及善于借力的科研方法,将是一生所受用的。 除了以上因素外,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可能还与兴趣、责任感及时间的付出等有一定关系。这些因素之间也相辅相成,具有一定关联性,比如初期的科研责任感、成就感等,反过来也会驱动个人兴趣,兴趣又让其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去进一步探索未知,这就形成了一个“马太效应”。 本文为《 大学生 》杂志社 曹晓晨编辑 约稿,已发表于该刊2015年3月第6期。(彭真明, 好苗子有基因,基因产生马太效应 ,大学生,no.6, pp .74-75,2015.) 相关博文: 什么样的研究生科研工作会做的相对较好?
个人分类: 问道研途|59047 次阅读|72 个评论
从“评职称话题”看某些博主的科研能力
热度 2 lbjman 2015-2-10 18:44
2014年年底湖北省首次在省内高校推行职称分类评审,而后 中国青年报报道大肆宣扬。科学网的某些博主也把该举措作为中国职称评定的重要里程碑而不断称赞。实在不敢苟同: 对教授进行分类评价的做法,本质上是对“教授”的基本内涵及基本定义存在混乱的理解和糊涂的界定, 是降低评价标准的利益平衡做法,实质上是换着法子分果果,将加剧学术界的混乱现象。但是某些博主却极力宣扬推广这样的评审方式,其中两篇精选博文更是似是而非的典型案例。尊重这些博主发言的权力,但是却让人不得不质疑这些博主的科研能力。
3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寄语今年考俺博士的学子们
热度 4 qsqhopeiggcas 2013-2-28 11:03
再有 20 多天的时间,中科院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就要开考了。其实,俺是不赞成博士生入学考试滴。博士生培养主要是锻炼 TA 们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是不是适合搞科研,通过一次考试是看不出来的,考分高,并不见得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做科研的料。俺觉得以后应取消博士生入学考试,考生们决定报考某个导师时,会提前和导师联系,导师在看了 TA 们的基本材料后,决定面试与否。然后组织个专家面试会,根据 TA 们掌握的知识面、发表论文、基本素质、对问题的理解及思路等方面,决定录取与否。 以上只是俺的建议,至少今年还是要考试滴。中科院的博士生入学考试要考三门课,一门是外语,另外两门是专业课,外语是中科院统一命题,专业课是各研究所单独命题。因为上述原因,俺出专业课考题时,不会故意为难考生,出的都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东东,没有偏题、怪题、难题等,只要把专业书理解性地看两遍,不得 70 分以上都难。 是否进入下一轮的面试,一是外语考分要过线( 60 分左右),二是总成绩要达到一定的分数。 最终是否被录取呢?在分数过线的条件下,主要看面试的情况,笔试成绩仅供参考。 今年和我联系的考生有 6人 ,原则上我今年只能招一人,若所名额有富余的话,至多可以招两人。对这事儿考生们不必过分担心,若考试分数过线的话,面试时确实表现优秀,一则俺可向教育处争取名额,二则可推荐给别的导师。别担心,只要你确实优秀,肯定能考上。 俺所对导师招生人数有如下规定:在学(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总人数不得超过 8 人,若超过了就停止招生。 考博的学生们对考试已经是身经百战了,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硕士已被“应试教育”磨砺的百炼成钢。考博时,轻装上阵,将之当成一次普通的考试罢了,不留遗憾,争取考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个人分类: 人才培养|3934 次阅读|4 个评论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弊多利少
热度 2 orally 2013-1-4 11:21
到底什么人才的科研水平高?这在科研界有争论,在中国则更是一笔糊涂帐!对于学者在一个时间段的科研水平,同行评议也许是相对公平的。但对于一个大学或者一个学院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远没有公认的评价标准,更不可能用同行评议,更何况很多地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总体水平差别不大,或者说总体上都谈不上多大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可国家奖学金二万一个,相比于一月只有一二百元国家助学金的研究生,无异是笔大钱。利益面前无是非,导师学生都行动起来争抢这个钱和名誉。既然没有公认的标准,自然就是权大的说了算。最后的结果,国家奖学金是分下去了,是不是奖给了国家真正想奖的人无法说,但研究生同学之间的矛盾更大了,导师之间的矛盾更大了,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矛盾更大了。 我们国家,尤其是科研界这样的例子很多,国家政策没有做到真正鼓励科研,反而促成贫富分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近百万,地方院校还会配套几十万。以地方院校的科研条件,要把这一百多万都用在科研上,根本用不完。所以中了基金的老师主要的日常工作夸张点说变成搞发票了。科研人员之间这种人为的贫富分化客观上制造了很多矛盾和不满。而实际上,重赏之下,必出英才吗?我看未必。这些年我国培养出数量庞大的博士群体,能有机会搞科研的人却不多。个人认为真正的科研创造力在数量可观的普通科研人员身上,如果一般科研人员有一份不多不少的科研份子钱,一定有人花小钱做出大成就。需知真正的科研能力并不能靠外因激发,而由内因主导。众所周知,国情之下真正专注于科研之士多有拿不到各种项目的。虽然份子钱会有被挪作它用,但只要哪怕几个百分点的人把它用到科研上,其效果都将不可小视。
2888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一个学生获奖反思英语考试水平与科研能力
热度 3 张海霞 2012-10-13 11:48
10月真是收获的季节,今天又收到学生获奖的好消息:博士生张晓升同学获得 2012年度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评选的“优秀研究生奖”,真是开心呀!看着在德国弗莱堡参加国际青年学术交流活动的张晓升同学发来的长长英文致谢邮件,真是感慨万分,这个优秀的学生可是我当年从英文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里“拣”回来的呀! 张晓升同学是从外校考博士的普博生,当然认识的机缘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他从成都给我发了一封长信,介绍他自己和对科研的想法,当时他已经是研究生二年级了,文笔很不错,写得很诚恳,基础也很不错,我当然就鼓励他积极报考。北大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历来是考的比较难的那种,晓升学的专业基本一致,专业课的教材虽然有差别但是还是“有法可依”,可是这英语考试就难了,他尽管下了很大功夫,考试成绩还是差了一分!成绩出来,自然是无比的沮丧,可是他的两门专业课却都很高,一门90多分,一门87分,这是历来没有的,因为这个专业课出题也是非常难,其他同学多数都在70分上下,可是,英语是硬杠杠,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晓升那几天发来的邮件让人看了真是难过,一个如此执着努力的孩子却被这“1”分挡在了门外,我的心里也是不是滋味,于是跟学院的负责人说:我们必须试试,给学校研究生院写个特别说明吧,他各方面都很优秀,四六级的成绩也都很不错,英语不是问题,更何况专业课成绩这么好,不能因为这一分之差而错过他!于是,我写了一封长长的“陈情信”并附上了一些必要的证明材料,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晓升终于被录取了! 忘了为什么,录取通知书是我代拿的,晓升说他们学校需要原件去办理户口等手续,叫一个清华的同学来拿,我当时很慎重,说必须让那个同学拿身份证来,验明正身、签字之后才能给,结果来的是个女生,被我逼急了说:我是他女朋友,您放心吧!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也才有了今年5月份他们结婚在五方院请客喝醉的故事! 由于工作上急需,晓升提前来参加组里的工作了,工作是特别的努力,也是特别的认真和爱思考,有很多很好的习惯:实验资料和材料准备的条理性、科学的时间安排、及时完整的文字记录等等,对同学友好、关心、照顾,做事情善始善终、替别人着想,经常出差做实验,每次都是到了第一时间发邮件和短信,在外的每天都会邮件汇报工作进展,特别让人放心,科研工作中很善于动脑筋、提问题、也善于总结,这些优良的品质逐渐就传给了其他同学。有一个老师就很羡慕嫉妒恨地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象张晓升啊!”当然,晓升也有他自己的问题,可是他很努力,知道问题以后就积极修正,所以就进步更快,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和学术积累以后,作报告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前也不错),天道酬勤,第一篇论文修改了将近1年的时间才得以发表,而此后就几乎成了获奖专业户,CHInaNano的优秀论文奖,亚洲纳米论坛的优秀报告奖, 2011 北京地区微电子博士生论坛等等,不但是他自己获奖,这当然这也带动了其他同学的进步,他协助我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今年也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大家都很开心。 这次卢嘉锡奖申请的时候,他来跟我说:老师我想试试!我说:Why Not?!与其他学科的同行交流和学习是必要的,你的工作对他们也有借鉴意义,不去展现自己就永远没机会!获奖的消息传来,真是为他感到高兴!看看这个当初因为“1”分之差差点落榜的学生,现在不仅是一个合格的博士研究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尽情展示着自己的研究才华,而且开始活跃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暑假组织了有将近20个国家参加的国际青年学术论坛,现在受邀去参加在欧洲弗莱堡举行的国际青年微纳科技大会,有很多老外都对他的英文赞不绝口呢! 我真是欣慰:自己当初没有因为这一分之差而错失这个好学生,虽然没有考试不行,但是考试绝对不能说明一切,能力是在实干中表现出来的,期待有更多象晓升这样的好学生选择做科研! 继续努力,晓升! 后记:张晓升同学的邮件 From: 张晓升 Sent: Tuesday, October 16, 2012 3:52 AM To: Alice PKU Subject: Re: Good News and Experience in Freiburg 张老师, 我到巴黎机场了,明天下午到北京。有 15 分钟的免费网络可用。:) 看了您写的关于学生的博客,特别感动,真的谢谢您! 特别喜欢您所说的那句话:晓升是我“拣”回来的。“拣”其实是一个特别用心的过程,是必须用心专注来做的事情。记得小时候总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河边拣贝壳和鹅卵石,总希望能捡到一个最美丽的。学生不奢望能成为您“拣”到的最美丽最闪光的那一个贝壳,但希望用勤奋、汗水和收获来装满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实实在在、沉甸甸的贝壳。 ^_^ 祝好! 晓升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810 次阅读|3 个评论
研究生应注重自身科研能力提升
热度 12 zmpenguestc 2012-6-19 22:54
我校是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相对齐全和集中的学校,基本涵盖了所有 IT 领域。但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耳熟能详的还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等专业。对于我现在所在的光电学院,主干专业却是光电子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些专业国内兴起比较晚,而且大部分处于高端和高新产业。很多人认为学这些,面很窄,不好找工作。因此,不论高考还是研考, 80% 以上第一自愿报考我校的都是冲着通信、电子工程这些好听、很熟悉的专业名称来的。很多在读的本学院学生,也总是抱怨专业不好,觉得自己的本科专业不如通信、电子工程好,觉得不如意。因而,考研也是非要圆“通信”、“电子”梦,一个劲的跨学院报考其他热门学院。为了让学生了解光电子技术专业、光学工程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我经常在上课时强调,一个完整的光电系统,涉及光(光学)机(机械)电(通信、电子)算(计算机)等一体化技术,是电子信息类综合性极强的专业。我也经常打比方说:学通信、电子的只懂“电”,而学光电专业的,即懂“光”又懂“电”。因此,光电专业不是常人理解的面很窄,其实是宽口径的。光电专业的毕业生能进入电子信息领域内任何行业领域从事科研、技术支持、管理等工作。 那么研究生在读期间,在乎的是好听的专业名字,还是需要学到和具备基本的科研技能呢,就业真的与专业名称的这些细微差别有直接关系吗?接下来想列举几个实验室毕业研究生的情况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第一个案例(学生 A ): 2006 年,我到现在这个学院时间不长,给本科生上课少,而且也还是一个副教授,没有几个学生认识我。每年的 10-11 月是学院推免生联系导师的时候,当时有 2 个学生找到了我。最开始他们(之前一共是 3 人)都是冲着学院另一个搞硬件设计的老教师去的,因为,一般男孩子都喜欢动手,设计电路板等。但那位老师每届只能接纳一个推免生,就把这 2 个学生介绍到了我这里。对于推免生,老师们一般都还是乐于接纳的,经过大致的面谈和交流,我选定了一个言语不是很多、但感觉很踏实的学生。我告诉他,实验室目前没有硬件课题,主要是做信号处理方法及软件方面的事情。随后,他作为推免生就直接进入了我实验室,开始从本科毕业设计做起。具体做的还是跟光电专业毫无关系的地震信号处理,半年时间的毕业设计,他课题完成得很好,论文答辩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后来进入研究生期间,继续在地震信号处理与软件开发方面做相关课题,不知不觉中一干就是 4 年,不知不觉他却真正喜欢了这行当,最后产生了想在石油勘探行业就业的念头。不过,那几年石油行业不好进人,还是没能如其所愿。最终,以他几年来积累的科研工作经验和扎实的软件设计能力和优势,顺利进入了成都某著名的 IT 研究所,从事通信领域的研发工作,而且现在工作做的得心应手,表现很出色。 第二个案例(学生 B ):这里要讲的是一个女生的故事,她也是因为不喜欢本科的光电专业。在 2008 年底联系推免导师时,找到了我,吸引她的也是因为我实验室招生的专业为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方向是信号与图像处理应用。大四期间,她在我实验室主要做有关人脸检测识别方面的毕业设计课题。因为喜欢,做的很认真,很努力,结果毕业设计完成得很好,论文也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然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开题时,实验室新接的一个研究课题,需要她们这届的研究生进入,且方向有点偏、难度也大,也是有关油气勘探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应用方面的,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做这个方面的研究。我知道,她本人心理肯定也在犯嘀咕,不大愿意。因为她是冲着图像处理方向才来到我实验室的,可现在选方向临时有了冲突,没法做她所喜欢的方向上的课题。后来她经过考虑,还是以从实验室的大局着想,宁然决定选择了这个难度很大的课题方向。因为,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也还刚刚起步,可参考的文献资料也很少。经过近两年多的研究,她的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毕业论文以全优通过答辩。通过这个项目的研究,不仅理论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同时,程序设计能力也得到一定提升。最后,落实的工作城市和单位都很满意。我也相信,她在未来工作中,一定会快速成长。 从这两个同学的经历可以看出,考研和读研不能过于追赶时髦和好听的专业名称。能否找到好的工作,关键看你适合做什么,你真正学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技能,还怕找不到好工作吗? 那些没学到真本事,仅仅靠学校名气、名牌专业以及研究生学历证书的空壳来制作精美简历,取得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信任,蒙混过关的人,迟早会原形毕露,也会被竞争日益剧烈的人才市场所淘汰。 以上仅以电子、通信及计算机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来说事的,不过我想对其他专业领域可能也有借鉴意义。
个人分类: 问道研途|32912 次阅读|25 个评论
导师要把研究生们当朋友
热度 43 蒋高明 2012-5-19 15:41
导师要把研究生们当朋友
蒋高明 最近,科学网上有化名“张虎”的博士生,控诉他的导师对其三年来的“残酷剥削”。该文一经科学网置顶后,引起了不少网友共鸣。后经科学网查实,这个“张虎”根本不 存在,并不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客观地说,“假张虎”博文中反应的当今师生之间的矛盾还是存在的。笔者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对导师的不满,也听到过导师对学生的不满。殊不知,在当今的科研评估体制 下,导师和学生都是受害者,如果一方不清楚造成矛盾的根源,互相抱怨乃至互相仇视,那就加剧了师生矛盾,成为社会问题了。 当今科研环境下,由于师生的压力都非常大,师生之间互相防范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见了导师远远地躲着走,有的导师怕见学生。导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的平台呢?我看这是可能的。要做到这点,就要求导师要主动与学生们交朋友,不要让“师道尊严”的光环给束缚了。除了关心他们的学术之外,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 怒哀乐,甚至他们交异性朋友,成家立业这些比学术更重要的事情。作为学生,帮助导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比如取个快件之类的活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吧。 通过多年的亲身体会,我认为导师与学生之间完全可以建立上述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在我们的课题组,我的学生们能写SCI论文,还能独立设计课题;能写973课题申请,还能完成 课题交账的课题总结;能设计并维护研究组网友,也能去完成报账之类的琐事,也能帮我维护博客平台;能写专利申请书,还能到相关企业对人家进行指导;能组织国内的会议, 还能参与组织国际会议。这些基本的技能是需要导师具体教他们的,有些技能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是大有帮助的。导师要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而学生们也要认真做好每一件看起来是 很繁琐的小事。一个人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还奢谈什么做大事呢? 我经常和研究生们打牌,在出牌的过程中就会了解了他们的心理动态;甚至在打牌过程中,我们就会有很好的科研火花被撞击出来;我也带他们打球,在活动中增强了体质。甚至 还会化装成不同的队伍,去野外玩“战争”游戏,导师输了照样“举手投降”的。 对于学生课题遇见的困难,尤其他们处女作完成后,是需要导师认真指导的。在目前的科研评估体制下,导师指导得好与不好,是以文章正式发表为准的。最初我带的研究生,那个时候强调SCI数量,毕业时 有五六人都能发表5篇左右的SCI论文;后来强调质量了,不少学生发表了IF5的文章,包括硕士生。我带的留学生Dilip K. Biswas毕业4年了,还有IF5的文章以植物所为第一作 者发表呢。可见,师生良性互动,彼此信任,就能够避免“张虎”那样的学生对导师发出《国际歌》般的“怒吼”了。是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当然,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的情况是不同的,导师与导师的性格也是不同的,正如研究生与研究生的性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样。作为导师,要及时与他们沟通,对学生多加关心 ,他们的考试成绩、论文、就业、恋爱乃至结婚等。在我的课题组,我特别希望男女生在共事过程中增加友谊,甚至能够结成终身伴侣。我组女生多,经常有一些优秀的男生成为 我组的女婿呢。我组漂亮美眉一条短信,那些绅士们就在楼下等着取快件了。我们在野外建立的研究站,如果能够成就几对情侣,这是比学生们发表几篇高分文章都令我高兴的事。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组已经有几对了。具体是谁吗,暂时保密呵。 发几张我们组野外娱乐活动的照片,看一看我们师生、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很和谐啊。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10641 次阅读|53 个评论
研究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
热度 30 wangxh 2012-3-19 19:41
研究生的招收与培养,是导师们永远关注的话题。撇开培养单位行政命令式的“硬指标”不说,那研究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今天倔人说说自己的理解。 首先俺把研究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想做科研,也能够做好科研 。这类型需要的是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假以时日,定会成功——不是指研究生一定会得到巨大的科学成就,而是指培养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2)想做科研,但不会做——愿望是好的,但缺乏能力 。这一群体数量繁丰,特别需要导师给予良好的指导。当然,在获得必要知识储备和能力提高的同时,对科学问题的感悟可能也很重要。如此一来,这部分学生中,或许还存在一小部分不适合做科研的人; (3)根本不想做科研,当然一般也不会,更不用心 。这一群体读研究生的目标明确——就是文凭!不过,这里并不乏适合做科研的脑袋!要想使他们中的一部分能够做科研、能够做好科研,需要导师的 点化 ——这种点化不同于导师引导下对“科学问题”的 感悟 ,而更像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 俺一直认为,在培养学生做科研方面,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目标。 本科生学套路,硕士生学思想,博士生搞创新 。下面聊一聊俺对硕士生培养目标的理解,供大家商讨或拍砖。 这里就不讨论(1)类学生了,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硕士毕业的条件,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至于(2)和(3)类学生,培养或提升的方面大致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已有理论知识的感知与应用 。有一句成语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一条辨证规律是“量变引起质变”。读研究生、学做科研,常规做法都是从阅读文献开始的。这里的文献不仅仅指从最新的相关期刊中查到的研究内容近似的文章,也包括研究课题可能涉及的理论与方法的书籍。许多研究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后者的重视。要清楚地知道,它们才是你今后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石,而前者(期刊中的文章)仅仅是路标或甚至风景而已。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你的学科知识体系即便不是空中楼阁,也会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一遇风雨就摇摇欲坠,令人胆战心惊的。研究生们自己判断这方面的方法就是:能否真正正确理解导师给定的课题——即能够正确、有理、有据、准确回答这么几个简单的问题:课题的意义何在?或为什么要选择该课题?该课题目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或不足或研究空间?你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在某些具体细节问题上,一般要超过导师对课题的了解。如果到毕业时仍然不能做到这些,那么俺看似武断地告诉你: 你不合格 ! 第二,对实践手段、过程与结果的分析判断 。 在文献阅读做好的前提下,开始着手实践(大多数工科叫实验)过程的进行。这里注意两个概念的清晰内涵: 科学性和合理性 ——至于正确性与准确性是有待于后人或时间检验的。在评审论文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人用“试验”二字;在与同行讨论问题,也有人建议用“试验”二字。鄙人认为甚是不妥。《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倔人认为“实验”有“有比较确定的预期目标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实际验证”之意,而“试验”更近于“不太清楚结果如何的试一试看”的意思,有些“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的味道——当然这也不一定意味着“不科学”。如果汉语表达不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于英语(呵呵,英语还有这个功能嘢)。“实验”是Experiment(其实这个词中文释义中也有“试验”的意思),而“试验”更像是Try。再看看Experiment,与Expert有着同样的词根,是不是显得更“专业”些呢? 关于这方面的判断也有一个成语可以表达: 熟能生巧 !你在实践中“熟练”到了“巧”的程度吗?这里的“巧”是不同于“悟”的另一种境界。大家都学过《卖油翁》吧,老人家说“无他,唯手熟尔”,就是这种境界。如果至此还不理解,(俺不说你抬杠),再告诉你一个实例:研究或发明汽车的科学家,驾驶汽车的能力不一定超过出租汽车司机——根本原因在于一个“巧劲儿”! 还有一个就是合理性,最起码做到自圆其说。有人可能会说,仅仅合理不够,还必须正确与准确。其实这是不大可能的事。回想一下伟大的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性就知道了。有人说科技论文只有20%是正确的,这是有道理的。不用说50~60%以上的正确率,就是超过30~40%以正确的“产出率”也够吓人的啦!对照工业企业的利润率来讲,20%的“ 利润 ”已经相当可观喽! 第三,对获得实践结果的归纳、总结与凝练 。 这是对前两个方面的程度的体现与输出,前两个方面的收获直接影响这部分的效果;而且即使前两个方面做得足够好,也不一定说明这部分一定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前两个方面做得不好,那这部分做得好者鲜有所闻。 这部分做起来很难,但判断比较容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学位论文 ( 学生们称之为“大论文” ) 的编写 。这是水平显示度最直接的方面。如果发挥得好,甚至可以遮掩前两个方面的不足。如果把好好的一个科学问题或工程问题,写成一个简单实验结果的罗列与描述——本科生论文的味道。 那你危险了 !最起码说明你对研究课题的把握不够,没有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说实在的,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感悟到“文献阅读不足”所致还是要得的——“边学边卖”也许还来得及。如果到了这个时候连这个“感悟”都没有, 那你完蛋喽 ,哈哈! (2)发表论文 ( 学生们称之为“小论文” ) 的编写 。这是研究工作或课题学术水平的最佳体现。这个方面既好把握,又不好把握。说好把握,一方面是格式属于“八股文”类,照着现成的论文格式“套一套”即可。需要注意的倒是这方面最好不要“创新”,好论文因为格式不符合所投期刊的要求被拒者数见不鲜。另一方面内容已经摆在那里——现在一般都在计算机硬盘里装着。不好把握的说法就是如何把内容有机的组装起来、把问题说明白、让读者看明白——这才是一个科学研究者的硬功夫。如果各方面配合得力(包括很给力的导师)的话,实现达到一篇SCI高度的论文对硕士生来讲,并非绝对不可能之事。经常遇到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具有SCI高度Idea,只用了Ei高度的功力,最后写成了核心期刊水平的Paper。这恰似“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最新网络流行语——其非遗憾也欤? (3) 做口头报告 (学生们称之为“答辩”) 音频的输出 。有一个俗语叫“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有些方面,你做内秀可以,做研究生论文不可以,而且绝对不可以!如果做得不好,那么对不起, 你不合格 。宣讲论文与老师讲课不同。老师讲课目的是让听课者听懂并部分记忆,既不能以老师的科研水平做衡量的标准,更不能以老师当年的学习甚至考试水平做基准。宣讲论文就是要体现自己的课题学术水平(包括创新性)、实验手段的先进性、结果/数据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等,只要阐述明白即可。至于台下的人能否听明白,那不是答辩者的事儿!如果宣讲者自己讲着讲着把自己绕糊涂了(这可是司空见惯的哟),说明什么?——“ 短炼 ”! 说了这么多,到底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研究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俺有! 别人的学生,俺只能看到学位论文。前两个方面俺主要从“错误数量”上判断。如果论文漏洞百出,编号和页码驴唇不对马嘴,柳树上打一棍槐树上去了皮,挂羊头卖狗肉,图表比较乱套等等,这能是一篇用心做的论文吗?俺虽然从来没有枪毙论文,但遇到这种情况总是拿着铅笔到处划划,以示警示。至于答辩,老师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往往“很容易进入角色”,忘记了答辩的真正目的——是在 考查学生的程度与水平 ,不是单纯的科学辩论。所以,一旦“试出”学生的半斤八两,俺就会替学生解围、打圆场。 至于俺自己的学生嘛,嘿嘿,论文或课题的内容都在俺的掌控之中,所以要么三个方面都得6分以上(满分以10分计),要么其中之一超过7.5分(另两个方面也不能离6分太远),这是 底线 ——俺的要求真的不算高吧?为什么一个7.5分也可以呢?不是还有一句成语叫“ 举一反三 ”嘛,是不是可以用在学生毕业后、摸爬滚打中走向成熟呢?
个人分类: 教之道|11115 次阅读|51 个评论
二年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的困惑
热度 15 lin602 2011-3-24 07:02
昨天听研究生招生办老师介绍今年研究生招生指标的情况,要减少三年制的科学硕士,增加二年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标。 二年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现在许多考生不愿意读,有时候宁愿参加工作都放弃不上。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指标都招不满,而三年制的科学硕士指标又不足。 研究生有32学分课程,第一学期基本上全部上课了,第二学期还有几门课,做少量实验。第三、四、五这三个学期是科研的重头,最后一学期要找工作,要写论文(一般要求四月底交研究生院正式论文送外审),再做点科研的数据收尾工作,最后一学期基本上做不了多少实验的。如果再减掉一年,那么这研究生实验能够做什么?导师们是不热心的,基本上都是为他们做热身运动就结束了,指导他们太累了,又做不出东西。 大家知道,做科研有个探索期与过渡期,一个新课题给研究生做,刚开始要摸索,走弯路,要出现失败的实验。如果做科研时间短,探索期刚结束,开始做出东西了(甚至探索期还没有过去),就要着手写论文找工作了。现在找工作,研究生们必须花许多时间,写简历、发布信息、参加人才交流,面试(有的好多个单位)。 从社会来说,研究生比本科生在做技术工作能力方面要上一个台阶,这不是研究生们多学习几门课的问题,是要能够独立做起科研与新产品开发工作。所以他们一般喜欢能做科研的研究生们。 学生不愿意读,招生不容易,导师也不热心,企业也不看好,你说,这二年制研究生扩大这么多,有没有这个必要。 又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结果? 在中国,硕士研究生是企业科技的最主要的技术力量。这与国外是有差别的。
5820 次阅读|21 个评论
学术氛围也是科研能力
热度 1 lxchencn 2011-1-27 21:51
看得见的科研能力包括发表的论文、申请的基金、获得的成果、产出的经济效益,但很容易被忽略的无形能力就是学术氛围!已经到了大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的时候了! 学术氛围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处不在,在看得见的成绩背后其实学术氛围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君不见:走到一个著名实验室,见到那些你梦寐以求的科学家,那些书香味,那些摆放的仪器设备,那些精彩的学术发现图表,那些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研究学者,那些对专业侃侃而谈对名利淡薄不求,那些接连不断的学术报告,那些对研究生、青年学者的谆谆教导,那些对学术精益求精绝不马虎,那些对事业殚精竭虑对不正之风断然大喝不容之风范,那些激励人生的座右铭,那些远见卓识,无一不是浓厚的学术氛围之所有,在这样的学术气氛的熏陶下,外行愿意学,不知者愿意研,后学者愿意赶,失意者会振奋精神,逐利者会变高尚,近功者会放远目光,争权夺位者会让贤,一个团队,一个小组,一个单位,有这样的学术氛围,何愁学术研究不大放异彩呢?学术氛围就是维生素,缺一天两天,不会大病,长期缺乏大病将至矣,吃一天两天维生素,不会马上见效,立竿见影,还是让我们好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吧!不求一时之功而收一世之效,也许永远做无名英雄、铺路小石,你说呢?
468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能力的内容
shixiuchao 2010-12-12 08:42
科研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选题能力 梳理文献能力 撰写科学研究标书能力 实验设计和开展实验能力 处理数据、整理数据和找出规律的能力 撰写科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报告论文能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6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总体科研能力达到世界水平
xupeiyang 2009-10-1 07:50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15593.html 国际科研观察组织报告:中国总体科研能力令人瞩目 2009年1月1日,法国《世界报》环球专栏撰文指出,由于多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中国已经改变了其在科研领域的落后状况,并在一些方面达到世界水平。《世界报》援引国际科研观察组织发表的双年报告指出,当今中国在经费投入、研发能力、论文发表和申请专利等几乎所有的科研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中国的总体科研能力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 科研经费高居世界第四 文章认为,尽管在西方世界还存在着一些质疑中国科研水平的观点,但中国科技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整体研发水平的日益提高已是有目共睹的确凿事实。 文章随后列举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数据进行详尽说明:美国在科研方面的经费每年高达2800亿美元,欧盟为1999亿美元,日本为1130亿美元;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研经费达到1010亿美元,高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迈入了世界科研大国的行列。 从2000年到2005年6年内,中国科技研发的经费增长两倍以上,在世界科技研发经费领域所占比例由6.2%上升到11.8%,相比之下,美国、欧盟和日本同期科研经费比例却有所下降。而与之相反的是,美、欧的公共事务开支同期均有较大提升,而中国却有21%的降低,这方面节省下来的钱给中国的科研注入了强大动力。 大学生数量全球第一 国际科研观察组织报告认为,人口特性是中国科研迅猛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全球总共有1.4亿大学生,亚洲占40.3%,欧洲占25.8%,而北美仅占15.3%,中南美占9%,非洲占5.6%。 文章强调,由于中国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加之大学增加招生人数,目前中国拥有的大学生数量在全球首屈一指,共拥有大学生2340万,美国的大学生只有1730万。 报告还显示,在从事科研的人才方面中国也处于明显优势。据统计,全球总共600万科研人员,亚洲占35.2%,欧盟占32.8%,北美仅占25.4%。美国有140万科研人员,欧盟有130万,中国为110万,按照研究人员占总人口比例密度计算,日本最高,为1.6%,美国名列第二,0.92%,欧盟占0.57%,由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这项比例仅为0.14%。 论文和专利数量猛增 科研论文发表数目是评估一国科研成就必不可少的因素。从2001年到2006年的6年期间,亚洲科研工作者的论文发表增加了4个百分点,在全球的份额中从18.3%增加到22.4%。仅中国的发表论文数就猛增了96%,从2001年的第六位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发表的论文已达到全球科研论文总和的7%,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专利申请数量是一个国家科研活跃与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在2001年到2006年的6年期间,亚洲国家申请专利数增长了41%,而同期欧美申请专利数却下降了11%。在申请欧洲专利最多的亚洲国家中,中韩处于前两位,韩国申请专利数增幅为205%,中国申请专利数紧随其后,为124%。报告中还专门提到中国在电子产品领域、印度在医药及生物领域、韩国在乐器领域的专利申请尤其突出。 不过,文章也指出,虽然中国等亚洲国家专利申请数目增长巨大,但美、日、欧三极在全球的专利领域始终还是遥遥领先,欧盟拥有全世界专利的37.3%,美国占28.9%,日本占17.8%。加之当今世界专利申请系统仍由美、日、欧主导,所以美国申请专利数目占到世界总和的一半以上,占51.3%,位于第二的日本占21.3%,欧盟占14.7%。 论文的H指数全球排名为 第20名 Country Publications Citable Publications Citations Self-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ublication H index 1 United States 3.916.572 3.731.237 63.589.350 30.540.627 16,62 959 2 United Kingdom 1.114.601 1.032.672 14.946.918 3.794.861 14,22 578 3 Germany 1.023.306 989.796 12.558.132 3.483.370 12,90 506 4 France 739.554 714.426 8.702.631 2.121.758 12,36 465 5 Japan 1.117.198 1.097.676 10.495.122 3.384.526 9,71 453 6 Canada 557.928 536.246 7.250.113 1.507.336 14,26 450 7 Italy 541.016 518.696 5.886.167 1.445.355 11,79 405 8 Netherlands 309.805 297.663 4.638.427 843.892 16,20 392 9 Switzerland 220.922 212.817 3.629.490 544.970 17,90 392 10 Sweden 226.089 219.210 3.340.199 610.179 15,56 350 11 Australia 351.468 333.819 4.049.246 906.964 12,87 341 12 Spain 393.842 374.080 3.727.404 1.003.865 10,56 312 13 Belgium 166.879 160.867 2.122.213 348.904 13,81 298 14 Israel 138.881 134.055 1.773.976 289.652 13,51 293 15 Denmark 116.311 112.715 1.803.668 291.500 16,50 280 16 Austria 115.786 111.022 1.371.225 216.361 12,99 259 17 Finland 111.064 108.699 1.498.532 276.525 14,58 254 18 Norway 83.322 80.905 1.005.656 179.506 13,25 225 19 Russian Federation 371.879 369.996 1.546.736 496.504 4,19 222 20 China 984.773 980.298 3.093.755 1.560.726 4,32 215 21 Korea, Republic Of 272.646 269.343 1.721.735 423.751 7,74 204 22 Brazil 201.184 196.781 1.265.605 405.305 7,55 196 23 Poland 186.718 184.227 1.069.687 317.205 6,33 193 24 New Zealand 70.634 67.326 755.284 135.976 11,81 191 25 India 340.553 327.821 1.647.043 581.809 5,42 187 26 Hong Kong 91.244 88.186 776.791 150.085 9,69 180 27 Ireland 50.127 47.659 531.838 67.864 12,69 179 28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201.048 197.645 1.264.258 332.432 7,45 173 29 Hungary 64.746 63.287 545.515 105.252 8,91 171 30 Greece 94.495 90.927 711.248 146.893 8,83 167 31 Singapore 70.491 68.778 535.390 87.991 8,80 152 32 Czech Republic 82.110 81.087 519.461 137.149 6,97 151 33 Portugal 61.466 60.166 490.998 110.026 9,48 147 34 Mexico 84.307 82.764 562.949 132.158 7,58 147 35 South Africa 62.570 59.512 464.233 108.688 8,08 144 36 Argentina 65.335 63.954 502.577 119.081 8,23 143 37 Chile 31.780 31.177 281.811 56.177 10,31 128 38 Turkey 146.970 140.069 674.441 205.365 5,68 126 39 Thailand 34.274 33.611 211.028 39.442 7,84 107 40 Slovakia 31.066 30.594 173.365 42.107 5,84 105 41 Iceland 5.154 5.015 82.668 8.544 17,94 103 42 Slovenia 25.706 25.315 151.695 36.378 6,64 94 43 Ukraine 67.723 67.432 207.465 63.766 3,11 94 44 Kenya 8.815 8.495 85.576 15.839 10,70 91 45 Bulgaria 26.842 26.517 142.452 29.328 5,60 90 46 Venezuela 15.625 15.327 94.766 16.498 6,48 90 47 Egypt 41.614 41.129 188.598 45.442 4,98 85 48 Romania 34.748 34.448 145.392 36.592 4,80 85 49 Estonia 9.165 9.060 82.423 16.711 10,15 84 50 Croatia 27.960 27.402 115.365 30.524 4,65 83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
xupeiyang 2009-10-1 07:45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807.shtm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 论文数排在世界前四位的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 9月28日上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举办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介绍,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 发布会上,郝平介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启动以来,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以SCI数据统计,按科技论文数排序,中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论文数排在世界前四位的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 对目前人们关注的甲流,卫生部部长陈竺介绍,我国已经建立了内地与港澳的联防措施,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国际卫生组织有紧密合作。这些措施使中国应对甲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确诊病例全国仅1.6万多例,9例重症,目前无一例因甲流死亡。 中国是国际上第一个完成甲流疫苗实验并宣布疫苗有效、安全的国家,且第一个在全国大范围接种。 更多阅读 新中国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实录 国际科研观察组织报告:中国总体科研能力令人瞩目 http://www.scimagojr.com/countryrank.php Country Publications Citable Publications Citations Self-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ublication H index 1 United States 3.916.572 3.731.237 63.589.350 30.540.627 16,62 959 2 Japan 1.117.198 1.097.676 10.495.122 3.384.526 9,71 453 3 United Kingdom 1.114.601 1.032.672 14.946.918 3.794.861 14,22 578 4 Germany 1.023.306 989.796 12.558.132 3.483.370 12,90 506 5 China 984.773 980.298 3.093.755 1.560.726 4,32 215 6 France 739.554 714.426 8.702.631 2.121.758 12,36 465 7 Canada 557.928 536.246 7.250.113 1.507.336 14,26 450 8 Italy 541.016 518.696 5.886.167 1.445.355 11,79 405 9 Spain 393.842 374.080 3.727.404 1.003.865 10,56 312 10 Russian Federation 371.879 369.996 1.546.736 496.504 4,19 222 11 Australia 351.468 333.819 4.049.246 906.964 12,87 341 12 India 340.553 327.821 1.647.043 581.809 5,42 187 13 Netherlands 309.805 297.663 4.638.427 843.892 16,20 392 14 Korea, Republic Of 272.646 269.343 1.721.735 423.751 7,74 204 15 Sweden 226.089 219.210 3.340.199 610.179 15,56 350 16 Switzerland 220.922 212.817 3.629.490 544.970 17,90 392 17 Brazil 201.184 196.781 1.265.605 405.305 7,55 196 18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201.048 197.645 1.264.258 332.432 7,45 173 19 Poland 186.718 184.227 1.069.687 317.205 6,33 193 20 Belgium 166.879 160.867 2.122.213 348.904 13,81 298 21 Turkey 146.970 140.069 674.441 205.365 5,68 126 22 Israel 138.881 134.055 1.773.976 289.652 13,51 293 23 Denmark 116.311 112.715 1.803.668 291.500 16,50 280 24 Austria 115.786 111.022 1.371.225 216.361 12,99 259 25 Finland 111.064 108.699 1.498.532 276.525 14,58 254 26 Greece 94.495 90.927 711.248 146.893 8,83 167 27 Hong Kong 91.244 88.186 776.791 150.085 9,69 180 28 Mexico 84.307 82.764 562.949 132.158 7,58 147 29 Norway 83.322 80.905 1.005.656 179.506 13,25 225 30 Czech Republic 82.110 81.087 519.461 137.149 6,97 151 31 New Zealand 70.634 67.326 755.284 135.976 11,81 191 32 Singapore 70.491 68.778 535.390 87.991 8,80 152 33 Ukraine 67.723 67.432 207.465 63.766 3,11 94 34 Argentina 65.335 63.954 502.577 119.081 8,23 143 35 Hungary 64.746 63.287 545.515 105.252 8,91 171 36 South Africa 62.570 59.512 464.233 108.688 8,08 144 37 Portugal 61.466 60.166 490.998 110.026 9,48 147 38 Iran, Islamic Republic Of 50.528 49.650 180.276 76.992 5,93 73 39 Ireland 50.127 47.659 531.838 67.864 12,69 179 40 Egypt 41.614 41.129 188.598 45.442 4,98 85 41 Romania 34.748 34.448 145.392 36.592 4,80 85 42 Thailand 34.274 33.611 211.028 39.442 7,84 107 43 Chile 31.780 31.177 281.811 56.177 10,31 128 44 Slovakia 31.066 30.594 173.365 42.107 5,84 105 45 Croatia 27.960 27.402 115.365 30.524 4,65 83 46 Bulgaria 26.842 26.517 142.452 29.328 5,60 90 47 Slovenia 25.706 25.315 151.695 36.378 6,64 94 48 Saudi Arabia 23.810 22.870 109.497 16.321 4,79 81 49 Malaysia 22.324 21.843 92.229 16.822 5,57 76 50 Pakistan 19.827 19.003 65.545 19.343 4,02 62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1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的科研能力差吗?
陈中红 2009-6-15 06:18
经常听到人说中国人的科研能力差 . 说中国人科研能力差的人不是外国人 , 相反他们自己恰恰是中国人 . 中国人真的科研能力差吗 ? 首先看看什么叫能力 ? ability,capacity,capability,competence. 能力是一个客观,但只有在孵化它的环境中才能展现出来,再高的能力,如果没有环境和条件作为载体,也只能是一个泡沫。 因此能力受环境和条件制约。 看一个人的能力,要看他所处的环境和所具有的条件和在此环境和条件下完成的事情。 先看看中国的社会吧,躁动和不安的整个社会,物质和利益驱动的社会,一切都要向前? or 钱看的社会,蕴含着多少不平和纷争。 我们在迈开大步向前进的同时,人家已经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再看看中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吧,学术欺压、学术欺骗和越来越多的学术盲流。 可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存在着一批前行的科研斗士,他们站在中国的科研第一线,年龄大多在 30 到 45 岁之间,加上研究生可放宽到 25 岁 ~45 岁,他们在不安的社会里,无论客观还是主观,在努力完成中国的科研事业,把中国科研事业推向前进。 真正站在科研第一线的人往往没有项目资助,也没有多少钱,他们大多是在给有项目有钱的 45 岁以上的老板打工。 在官本位的社会,学而优则仕,在中国到了 45 岁以上的有了资本大多就退出江湖,但他们实际上并未真的退出江湖,他们在控制中国科研和学术这个江湖。 他们两手都在硬,......。 江湖纷争,必有刀光剑影,武功不及者,只能甘拜下风,只能唯他们马首是瞻,听他们发号施令。 真正站在科研第一线的人大多望房兴叹,或成为房奴,每月从不多的工资里拿出部分作为月供,因此他们不仅要给老板打工,还要给银行打工。 真正站在科研第一线的人往往让人冷眼相看,因为在中国,官本位,你没有位,没有关系,很多人就认为你没有 ability, 科研和学术上有所成,却得不到认可,相反那些善于钻营,走关系路线,靠聪明和智慧走天下被很多人认为是成功的标准。 再看看中国的科研条件,很多人是在恶劣的科研条件下,没有世界先进仪器和设备这些硬件条件; 也没有多少 master 或 tutor 带领和指导这些软件条件,他们很多是靠自己的摸索,匍匐前进,攻克一个又一个战斗堡垒; 他们没有先进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相反还受到许多管理上的制约和束缚; 不仅如此,中国的科研人员为了和世界接轨,从小到老都要学英语,还要花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生作为成本。 就是在这样一个科研环境和学术生态里,总有这么一批人,他们执著于追求他们的科研事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己的科研干好,是他们的目标。 正是这样一批人,把中国的科研事业干得越来越红火,把中国的 GDP 迅速提高,让许多国际人士刮目相看。 如果认为中国的科研人员没有能力,那是对这些兢兢业业站在科研第一线的科研人员心血和成果的抹煞。 再看一下先进的发达国家,在美国有很多华人科学家充斥在很多重要的科研岗位,在美国社会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中国人,科研能力差吗? 差的只是中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 如果非要拿着中国的自行车和美国的轿车相比,看看哪一个交通工具更先进,那只能说是自取其辱。 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高度上的,有了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一定的远度。 假设美国科研人员站在 20 层楼,而我们中国科研人员站在 10 层楼上,比比看看谁看的远,谁若看的不远,谁的能力就差,这个命题成立吗? 假设让美国科研人员从 20 楼爬到 25 楼,而中国科研人员从 10 楼爬到 25 楼,看看谁爬先到达目标,谁若后到,谁的能力就差,这个命题成立吗? 因此,说中国科研人员的能力差,是一个不好的命题,如若改为中国(总体)的科研水平低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一个是客观判断,另一个是主管命题。 阿基米德和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我想说,给我们中国科研人员一个科研环境和条件,我们也能震撼整个地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91 次阅读|29 个评论
请不要轻易否定那些学生
热度 1 rjxie 2008-12-30 09:04
前些日子在科学网的博客中有人(对不起忘了名字)提到了有些北大教授偏爱招收北大学生的话题,教授们认为外校学生的基础不扎实、英语底子差、来北大是因为看中北大的牌子、不具科研潜能等。这个话题,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永远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弄不出一个正确答案来。但我个人认为,这些教授们(当然都是个人行为,而不是北大行为)存在的问题还真不少。 首先,作为老师,尤其是国内数一数二名牌大学的老师,更应该具备教书育人的风范和精神,拒学生于门外不是一个高尚老师的行为,更不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老师的行为。其二,如果一个北大老师只能把优秀学生(况且北大学生不都是个个优秀)教好,而不能把差一点的学生(也不见得外校的学生个个都不如北大学生)带好,其导师的资格值得怀疑。而且,仅靠一次高考的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科研能力有失偏颇,存在严重的误区。高考时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很多原本优秀的学生没有考上好的学校甚至名落孙山是常有的事。其三,一些学生以北大为追求目标,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达到了入学要求,本身确切地说明了这些学生具有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也说明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这些学生因为失败于一些不客观的、带有歧视面试而落选的话,对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也许会感到社会对他的歧视而产生一些消极甚至是极端的想法和行为。反之,这些学生经过北大氛围的熏陶和北大教授的指导而成为一个个合格的栋梁之才,造就成又一个个北大人,于人于己于国家岂不是更好?其四,北大的教授未必都是北大毕业,也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博士学位以及科研、教学上的卓越成就。如果当时应聘北大时,北大提出非北大毕业不予录用的条件的话,也轮不上现在这些教授在北大指手画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也是美德。其五,判断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是简单地看他的学习成绩如何,而更要看他有没有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也要看他有没有合作精神、交际能力、领导才能。仅仅只有很多idea, 而难以与别人合作和交流、缺乏人格魅力,不会是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这些方面的观察和判断才是面试时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看他是不是北大出身。其六,科研领域忌讳近亲繁殖,主张开放、吸收、交流。招收外校学生不仅带来新鲜的血液,而且促进实验室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学术交流和融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之所以针对上述话题说了这么多的话,主要是因为我有一些亲身经历。 经历一。中考前,我们县境内的省重点高中来我们初中招收两名提前录取生。我是普通班的第一名,取得了一个面试名额;而另三个名额全部来自于重点班。面试那天下着大雨,我们几个候选人在一办公室等待重点高中来的老师的一对一面试。在办公室里,重点班的班主任对他们班的两个候选人说,你们俩到了高中后要相互帮助。我听了很纳闷,还没面试呢怎么就知道他们俩会上?结果当时公布,如果是他们俩,我没有被提前录取。当然,我也没有好好回答面试的问题,题目很难,也很紧张。记得是在大雨中跑回了教室,这次落选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我的班主任在我回来后对我说,别管那些面试,你要相信自己!不久后的中考我考得不错,是我们两个普通班唯一一个考上那所省重点高中的。高中的三年结束后,原来保送的我们初中的两名同学都没有考上大学,而我顺利地考上一所普通大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中国科学院的博士学位。这个故事说明,(1)面试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面试,有时是某种交易;(2)普通班的学生可以匹敌于重点班的学生,甚至超越;(3)自己的信念、努力、不放弃不抛弃是成功的基础。 经历二。我所读的大学不是什么名牌或者重点学校,是一所普通的部属院校。我是我们大学班的班长,当了四年。是辅导员的一次谈话才知道我当班长的原因。原来刚入学军训的时候,辅导员常到我们寝室跟我们大家交流,我只听不说话。她以为我不满意高考成绩,不喜欢这所大学,以为我心情不好。所以,为了安慰和鼓励我,她安排我当了班长。其实,刚入学的时候因为都是新生不熟悉,我不爱说话,而不是因为考的不好影响我跟大家交流的情绪。况且,农村的孩子有个大学上就不错了,至少那时我是这么想的,哪里还想过以后要考博士、从事科研工作?四年的学习,我总是毫不放松,因为我一直向往当一名大学的高材生。除了年年学习成绩保持在我们班前一、二名外,大学毕业时被部里评上了优秀毕业生标兵,大头像照片被挂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大四时决定报考西安交大的研究生,同学们中午午休、晚上打牌的时候我跑到教室复习,终于如愿以偿 (非常感谢我的硕士导师没有嫌弃我)。在西安交大,我们硕士班的大多数同学都是重点或者名牌大学毕业的,而我来自普通大学。三年里,我是我们硕士班(16人)的党支部书记,荣获交大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因为毕业联系的工作单位不是500家大型企业之一,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告诉我,我的优秀毕业生称号让给了硕士1班的一位同学。毕业之前,我报考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博士生,同时也被硕士导师要求留校任教并读他的博士。我没有同意留校,因为我喜欢挑战。在报考硅所的时候咨询了招生办的老师。他说,我的专业和所考专业相差太大(铸造 vs 无机非金属材料),将来博士毕业会成问题。然后建议我别来考。我不信邪,在交大的图书馆里泡了好几周,查一些陶瓷方面的资料;临考前的一个月更是天天在实验室学习陶瓷知识到凌晨(回寝室的时候大楼的门已关,都是从厕所的小窗跳入)。我不仅考上了硅所,学习陶瓷,而且也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完成专业从金属材料到陶瓷的跨越;同时也被要求留所工作。我再一次放弃留所,希望到国外看看,因此毕业后顺利拿到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的STA Fellowship。这个故事说明,(1)考外校的研究生未必都是看上某个学校的牌子,有很多时候的确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2)在一所名牌大学里,普通大学来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是可以达到名牌大学学生的水平,甚至超越;(3) 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挑战可以让自己的水平获得更好的提升。 经历三。在国立材料研究所从事的是陶瓷超塑性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题目。每天读很多文献资料是必需的。三年的功夫在本专业主流英文刊物上发表12篇文章,赢得了日本导师的尊重。也是这位日本导师后来极力推荐我成为研究所的正式职员。完成在他课题组的研究任务后,我想去德国看看。我的日本导师说,德国的研究环境和收入可能不如日本,还是不去为好。我没有答应继续留在他的组里,而是去德国那位教授接受面试(德国老板掏机票钱,没有说是面试,而是邀请我去看看他的实验室)。面试内容之一是学术报告,我作了一场一个小时的学术报告,德国教授很满意我的英文。他接受了我,月收入是3600德国马克,来自他的课题经费。他问我,为什么选择德国?我说,听说德国的洪堡很出名。他说,那我帮你申请。于是,我回来准备好了材料,寄去。几个月后,我获得了著名的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资助,可以在德国教授那里进行研究工作。在一年洪堡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我收到我日本导师的信,让我回日本参加国立材料研究所的招聘会。我寄了简历和论文给人事部门,通过了书面审查,让我回日本参加两轮面试。于是我又从德国飞回日本。第一轮面试的人员都是课题组长或者中心主任,我顺利过关,板东先生尤其满意我的报告和表达方式。第二轮面试的人员是所长、副所长等,我也顺利过关。后来才知道,竞争我这个位置共有17个人,还包括其他4名中国人。最后一轮的面试应该是两名候选人,而他们只推荐了我一个。结果是,我被国立材料研究所录用为正式职员,结束了我的博士后生涯。这个故事说明,(1)国外的大学或者研究所未必看是否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更多时候而看真实的科研水平和能力;(2)在国外学习和工作,切实领悟导师的意图和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十分重要,一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达到和国外导师自由交流、写作论文所需要英文水平的要求;(3)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奋斗,进入世界级水平的研究所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 说出我的故事是因为想建议北大的有些教授,不要轻易否定那些辛辛苦苦报考你的外校学生,他们中间也有很多具有科研潜质的苗子,只要你好好地、认真地指导他们;我也想鼓励那些学生,坚持你努力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放弃不抛弃,有志者事竟成!
14009 次阅读|2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