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香港科技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助理教授招聘
jiangxinduyin 2015-7-15 19:31
The Division of Life Science at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ites highly-motivated and qualified candidates for the following positions: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Duration: 1 year, renewable) Investigation of molecular pathways underlying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Successful applicant will work on large data sets from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exome sequencing of Alzheimer’s disease samples. Qualifications: Candidates must be familiar with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iques; strong expertise in genetics, statistics, bioinformatics and big data analysis is preferred. Investigation of molecular and neural circuit mechanisms underlying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Successful applicant will work on synaptic biology, neural circuits, and learning and memory. Qualifications: Candidates must be experienced in advanced techniques in molecular and cellular neurobiology; experience with animal handling, small animal surgery, immunohistochemistry, optogenetics, circuit tracing, in vivo functional imaging and in vivo electrophysiological recordings is preferred. Investigation of inflammation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Successful applicant will work on dissecting the inflammation pathway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Qualification: Candidates must be experienced in advanced techniques in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Experience in flow cytometry ( FACS ),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iques (preferably RNA -seq), single cell manipulation,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nterleukin signaling is preferred. Applicants must have a PhD in biology, biochemistry, neuroscience, or related areas. Excellent written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required. 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those who have relevant skills/ experience and a proven track record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For the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position, a demonstrated record of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and international refereed publications is essential. Starting salary will be commensurate with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Fringe benefits include medical benefits and paid leave. Interested parties please send CV with contact information of 2 referees, summary of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interests to: btanna@ust.hk,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ear Water Bay, Kowloon, Hong Kong. Position shall remain open until filled. Job details Employer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bsite http://life-sci.ust.hk/ Location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ear Water Bay, Kowloon, Hong Kong, Hong Kong Expires September 06, 2015 Job type Postdoctoral Salary Unspecified Qualifications Postgraduate - Doctorate/PhD Employment type Contract Job hours Full-time More information www.zx360zp.com
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首位华人大学校长:不赞同年轻人过早出国
热度 1 redtree 2012-12-19 02:16
美首位华人大学校长:不赞同年轻人过早出国 http://www.netbig.com 2012年12月18日 10:00 羊城晚报 吴家玮,生于上海,1954年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1955年赴美留学。1983年5月,吴家玮出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校长。 1991年吴家玮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香港,白手起家创办了香港科技大学( 主页 )。 “美国有四五千所大学,但只有两百所是好学校”,近日,美国首位华人大学校长、创办香港科技大学( 主页 )的吴家玮教授做客中山大学( 主页 )南方学院。他表示不赞同年轻人过早出国,同时希望大学生们能够珍惜大学里的缘分。 国外学习环境不一定比国内好 吴家玮教授与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留学经历,他1955年18岁时赴美留学,在乔治城大学毕业后,转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深造,先后取得物理学硕士及博士学位。谈及中国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吴家玮坦言,中国学生很重视考试能力,考试能力一流,他就曾靠在香港学到的数学、物理等知识考试“刷”学分,一年就飞速完成本科的学业,还选修了双学位。但另一方面,中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却让人不敢恭维。 尽管自己少小离家,但吴家玮表示自己很不赞成中学毕业就出国留学读本科,因为“拥有四五千所大学的美国,只有两百所是好学校”,在一些学校留学花费更多,而学习环境可能并不比国内好。 现场,有学生问及吴家玮对内地考生放弃北大清华选择读港校的看法。他表示,自己并不赞成前几年一个文科状元、一个理科状元来香港科大念商科的做法,因为“内地因此丧失了一个很好的理科人才和一个很好的文科人才”。 就国内外大学本科的差异问题,吴家玮认为,国外的大学本科教授的是基础知识,将专业知识放在了研究生阶段。而国内的大学本科提前将专业知识学了。“那是因为国情所致,我们的建设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他再次强调,出国留学一定要结合实际,不可盲目从众。 婚姻不要贪图什么房啊车啊 吴家玮1955年出国留学,1959年,他22岁时便与当时20岁的妻子结婚了,两人在婚后过着清贫的生活。每天他们的伙食都重复着热狗、麦片、干面包等单调便宜的食物。 “下个月就是我们53年结婚纪念日了,我们感情非常好。结婚时就有人问我,你还年轻,怎么不再等两年,挑一挑呢?我说不了,见好就收吧。现在我外出,每次到宾馆马上就给妻子发邮件,每天晚上一个电话。要说好到什么程度呢,我的儿子抱怨说在他们小时候,经常有种自己是陌生人的感觉。” “我是一个幸运的早婚者,妻子不是我背后的女人,而是站在我前面指引我前进方向的人。没有了她,也许今日自己不知会是谁了。你们也要记住,年轻人啊,婚姻不要贪图什么房啊,车啊,找个纯真点,忠于你的伴侣,一起打拼。这样的感情才会持久,这样的路是你们两个一起走出来的,你说感情有多深?对于婚姻啊,不要太容易就放弃。”
个人分类: 教育|1661 次阅读|1 个评论
介绍香港科技大学的“科大论坛”
热度 5 bochang 2012-6-22 18:23
在过去几年,香港科技大学举办了多次 “科大论坛” 。这个论坛是由一群老师和同学自发地组织的。这个论坛的正式名称是“(香港科技大學) 跨学科论坛 ”( INTERDISCIPLINARY FORUM ),简称“ 科大论坛 ”。这个论坛从 2009 年的春天开始成立。为什么要成立这个论坛呢?有些科大的教授觉得在一所国际性的大学里,应该有一个非正式的、跨学科的平台,让老师和同学可以自由地对各种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换意见,尤其是对于一些具备社会性的和国际性的的话题。这样做不但可以促进大家的交流,使我们对一些重要问题能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观点;这更可以在大学校园里培养一种关心时事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科大论坛”是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它欢迎所有科大校园里的成员来自由参加。每一次的论坛会有一个预先选定的题目。并邀请一位或多位论坛嘉宾作为讨论的带头人( discussion leader )。这些嘉宾先就讨论的主题给一个简短的介绍(大约半小时);然后论坛就进入开放的讨论(大约一小时)。 “ 科大论坛 ” 的宗旨是培育这样的一种大学文化:理性讨论,文明对话,独立思考! 最初发起“科大论坛”的老师有人文学部的吕宗力教授和我自己,也包括理学院的郭宇权教授和陈炯林教授,工学院的汤凯教授,经济系的雷鼎鸣教授,社会科学部的和文凯教授,以及朱力劲博士和杨诚博士。后来有几个学生团体也作为协办方加入了“科大论坛”的组织工作中。这些团体包括“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和“模拟联合国学会”。“科大论坛”虽然是一个非官方的组织,但也得到一些科大管理层的支持。例如前理学院院长郑绍远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李中清教授,和科大副校长黄玉山教授等,都曾经参加过这个论坛的组委会。 在过去三年中,“科大论坛”讨论了许多不同方面的话题,包括对文化和价值的探讨,世界经济的趋势,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回顾,对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件的讨论等等。下面是“科大论坛”过去曾经讨论过的一些题目: ² 回顾五四运动— —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技的发展是利还是弊? ² 高等教育的理念及现实 : 中国 , 香港 , 及西方的比较 ² 中国的劳工问题及社会收入的分配 ² 现代的中国要发展怎样的价值观? ² 中国的少 數 民族政策应否重新审视? ² 中国的科技发展:机遇与挑战 ² 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是“祸”还是“福”? ² 中国目前是否应该鼓励消费主义? ² 中国的城市住房问题 ²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及政治改革 ² 今日的社会为何缺乏和谐? ² 港元应否与人民币挂钩? ² 如何正确看待香港和内地的文化差异? ² 变化中的世界新秩序与新兴经济体 ² 什么是香港的核心价值? 如果有人对这个论坛有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这论坛是如何具体运作的,请看我上一篇博文《 什么是香港的核心价值? 》。这是一篇对于最近一次“科大论坛” 的讨论总结,可以作为一个例子来供大家参考。 (作者张东才是 科大论坛 的召集人)
个人分类: 校园活动|7849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什么是香港的核心价值?
热度 3 bochang 2012-6-18 16:17
香港在最近的特首选举以及一些关于高官与富豪的新闻中,媒体经常会提到香港的核心价值。但香港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麽?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最近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了一次“ 科大论坛 ”,专门讨论下列的问题:( 1 )在过去这几十年,香港有没有发展了一套独特的核心价值?( 2 )这套核心价值是什么?是经济上的自由,法治,务实,勤奋,专业?还是民主,政治上的自由,廉洁,诚信,公平,公正?这些核心价值有没有包括:理性,包容,爱国,真诚?( 3 )香港最近的一些发展,是否使得她丧失了原来的核心价值?( 4 )香港的核心价值应否与时俱进? 科大论坛 的宗旨是培育一种大学文化:理性讨论,文明对话,独立思考!这次邀请的论坛嘉宾是廖约克和程介南。廖约克可以说是香港精英阶层的代表。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并出任过香港许多公职。程介南是前立法会议员,现为电视时事评论员和政治公关顾问。当天出席这次论坛的有不少科大的学生和老师。科大校长陈繁昌在开始时也作了简短的发言,表达了他对这次论坛的支持。关于什么是香港的核心价值,下面是一些主要的讨论意见。 如何防范权力使人腐化 一位论坛嘉宾认为香港一种重要的核心价值就是她的新闻自由。他引述了一句名言 :“ 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化”。不过他接着指出,这句大家熟悉的名言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因为真正的原话是: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权力容易导致腐化,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化)。上述两种说法虽然看似差别不大,但所暗示的结论却很不同。根据前面那个说法,当权的人一定会变得腐败,那么世界就没有希望了。如果相信后面那个说法,当权的人就不一定是腐败的,我们可以想一些办法来避免掌权的人变得腐化,例如建立一些制衡的制度或者树立一些良好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应该是什麽呢?是法治?是民主?还是新闻自由? 当然,与许多发达的社会一样,香港的法治观念一直较强。这点大概是公认的。香港更具特色的可能是新闻自由。这位嘉宾说他每次出差从外地回到香港的时候,都会强烈地感到香港的新闻报道的多元化,言论非常自由。他认为这种新闻自由的风气对掌握权力者产生了很大的监督作用。 不过,大家虽然肯定了香港的新闻自由,许多人同时也质疑香港的新闻自由是否被滥用了。香港的传媒似乎是过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令人怀疑它的公正性。例如在最近的特首选举当中,传媒有严重的归边情况,新闻报道的取态往往取决于传媒老板的喜恶,不但有失客观,而且经常过分渲染。在论坛上,许多人都表达对香港传媒现状的不满。认为其中太多市场的操作,而很少顾及传媒自己对社会的神圣责任。香港人应该支持一些有水平的媒体,就像美国的 New York Times 那样的报纸。 大家都同意,香港是一个非常开放和自由的社会。但是,是不是光拥有开放和自由就已经足够?香港人有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些开放和自由?论坛上有观众就批评,香港现在面对的不是有没有新闻自由的问题,而是有自由却没有文化的问题。 香港以前有没有核心价值 虽然现在香港许多人都在谈论核心价值,一位论坛嘉宾认为这些核心价值并非长期存在。他认为如果要一套价值被称为核心的话,那必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长期共识。如果我们回顾香港的历史,在港英殖民地政府统治时期,香港从来没有民主;当中很长的一段时间,也不见得有政治上的自由。那时候,社会各个阶层的唯一共识,可能就是努力拼搏,改善生活,或是力争上游。以前香港有一个很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狮子山下”,其实反映的就是这种拼搏精神。 60 年代后期,香港出现了政治引发的暴动。使得港英政府感到压力要强化它的统治。在 70 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香港人对于当时社会上广泛的贪污风气非常不满。为了安定民心,港英政府作了很多政策上的改变。开始推行一些照顾民生的福利政策,例如兴建公屋等等来稳定社会。同时建立廉政公署,积极打击公务员的贪污行为。从此以后,廉政和人权受到香港人越来越多的重视。 所谓香港核心价值是谁的核心价值 在论坛上有人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不同阶层有不同的诉求,所谓香港核心价值,究竟是哪一个阶层的核心价值?是中产的核心价值?是基层的核心价值?还是精英的核心价值?香港不但有不同的国际族群,即使在华人里面,也有原居民,第一代移民,第二代移民和新移民的区分。他们的核心价值是一样的吗? 长期以来,香港被认为是世界上经济最自由的地区之一。经济上的自由肯定是香港的一种核心价值。但是在保障自由经济的同时,我们是否也保障了公平?公平是不是香港的核心价值?有人认为香港不但是资本主义,而且是极端短视的资本主义。所谓自由经济,其实就是“金钱挂帅”。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怎样解释香港现在严重的贫富不均?香港人为什么会反对地产霸权、超市霸权?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足以说明许多人认为香港欠缺公平。 如果经济自由和公平都被认为是香港核心价值的话,那我们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冲突?我们如何调和这种冲突?另外,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一贯强调“程序正义” ( due process ) 。但是,程序正义是不是等于公平、公义? 如何看待“中国情怀” 在 1997 年主权回归中国以后,香港是处于“一国两制”的框架之下。香港人当然就是中国人。但香港人是否爱自己的国家?如果说只有具备广泛共识的才是核心价值,那么“中国情怀”对香港人是否是一种共识?在目前,许多香港人对北京中央政府可能仍然抱有疑惧的心理。有人说是“恐共”,有人说是“距共”,就是要与执政的共产党保持距离。为什麽有这种“距共”心理?论坛上有人指出那是因为中央政府太强大了,如果香港人不保持一个距离的话,我们的价值观可能就要受它主导了;而且,共产党过去犯过很多严重的历史错误,包括文革、六四等,因此我们不能相信它。 当然,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现在中国的执政党和以前的共产党已经非常不一样了。只是对于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北京政府还没有能适当处理,放下包袱。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不过,人们是否应该区分一个国家和她的执政党?一个人即使不能认同某个执政党,但他应不应该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国家呢? 香港的核心价值要不要与时俱进 显然,随着一个社会的发展,她的核心价值应该不断地进步。就以香港政府的执政理念来说,香港政府一直倡导一种“积极不干预”政策。提倡“小政府,大社会”。这当然符合她的自由经济模式。但是,现在香港不但在外部要面对其它经济体的激烈竞争,内部的民生问题也需要大力改善。政府是不是应该采取一些更积极的施政方案来“适度有为”? 对于香港核心价值的发展,我们也应该有相应的思考。香港的特首曾荫权在《 2011-2012 香港政府施政报告》的结尾里面是这样说的:“香港是由移民组成的城市,我们的上一代从五湖四海来到这个小岛,多年来辛勤工作只是为了稳定生活,安居乐业。香港人在不知不觉间建立了一个独特的城市,也塑造了这个城市的性格。我们崇尚自由,尊重法治,要公平、有公义、爱廉洁、多元包容,这成为香港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想要问问,公平和公义是否已经成为今天香港的核心价值?对于多元包容,我们有没有真正地实践?香港人引以为傲的廉洁,在最近一连串高官和富商的丑闻中是否也受到了怀疑?如果这些价值还不是十分牢固的话,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使得这些美好的愿望能成为香港真正的核心价值呢? (作者张东才是 科大论坛 的召集人)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5651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博主刘广明老师很帅的,有图为证
热度 1 meixianghao 2011-6-22 12:12
南方科技大学不是香港科技大学 编者按: 近日,参与发起南方科技大学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吴家玮、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公开指责南科大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一时间朱清时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备受质疑。学者刘广明仔细比较了两校创校背景的不同之处,指出南科大的改革探索遇阻根源在于其“去行政化”远不如香港科技大学彻底,南科大的未来要一步步走。 □刘广明 香港科技大学1986年3月开始筹建,8月成立“第三所大学筹备委员会”,1987年9月筹委会接受校长遴选委员会建议,于1988年委任吴家玮为第一任校长。1991年10月首批700余名学生到校,由于首期校舍未完全落成,学生只能在九龙尖沙咀的临时校舍上课。首批学生到校时,有教职工100余名。香港科技大学首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分别于1992年1月和1994年落成。 2007年3月,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模板就是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政府希望通过15年左右的时间,把南科大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09年6月经过校长遴选委员会推荐的朱清时被任命为创校校长,2011年3月首批45名学生到校上课。首批学生到校时,有教职工20名左右。南方科技大学计划2012年9月建成新校区。 由此,可以看出两校的诸多相似点:政府全力筹建;校长公开遴选;目标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个筹建5年后招生开学,一个筹建4年后招生开学;在筹建时期,香港科大曾因预算严重超支、设备豪华等广受争议。南科大则因其“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失败”等面临巨大的诘难。但两者的不同点却是远远大于相同点的,或许正是其中的不同点,使朱清时的合作筹建顾问班子撤离,使南科大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广受质疑。也正是这种不同点,使南方科大永远模仿不了香港科技大学,更成不了香港科技大学。 外部治理环境的不同 筹建香港第三所大学,是香港行政局和香港社会的共同愿望,得到社会的积极响应和热切支持。这可以从其筹备委员会人员组成和社会积极捐款两个方面得到印证。筹备委员会既有资深议员、政府司长,也有海外教育界、本港教育界社会名流。在筹备委员会成立3个月后,香港赛马会即捐出19亿港元作为校园建设资金。在筹备委员会公开征求校名时,社会积极建议,建议名称超过百个。 在深圳建设第二所大学,也得到政府和特区人民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力度不可同日而语,支持背后的动因更是天壤之别。当然,最大的不同是在这种热切的期盼中,香港政府却表现出高度的“靠边站”。香港政府拨款之后,没有连带任何条件、任何要求、任何框架、任何压力。香港科技大学的政治干预几近于零。也正是这种政府的“无为”成就了香港科技大学美好的今天。 反观南方科技大学,虽然得到政府和特区人民的支持,但政府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中的作用却是巨大的,也是自始至终的。从校长遴选,到校园建设,甚至到仪器购置,学生不参加高考,都能看到政府“作为”的影子。 特别要命的是,除了特区政府的“作为”外,还有教育部的“大有作为”:三年不批准其筹建;同意自主招生后要强行要求参加高考! 可以说,朱清时校长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中付出的心血绝对比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付出的多得多,但这些多付出的心血,可能恰恰是吴家玮校长所不能理解的,也是他没有遇到过的。 现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吴家玮、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教授共同指责南科大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着实有点“不合国情”,也是对朱清时校长的不仗义。我认为朱清时的不合常规出牌,并不是朱校长不懂教育规律,而是他面对“黄灯”情境的一个“急招”。 内部治理结构不同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时,其法规为一张白纸,所以它可以完全“量身自制,适时宜人”。初创时的香港科技大学,借鉴的是美国东西两岸两所公立大学:加州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法规,同时也加上了香港创立科大的背景、环境、文化和经济条件。于是乎,一套一套量身订制的法规出笼了,适于科大的宗旨,合于科大操作,又在世界主流大学范畴之内。 如果把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的最大秘诀作一个归结,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三条:政府无为、国际视野、教授治校。政府无为,讲的是政府不干预大学的办学;国际视野则要求香港科技大学无论是在校园建设,还是在学术规划、学科规划、人才培养、教师聘任等方面,都要有大手笔,要站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前沿去思考、规划和落实这些事情;教授治校则要求教授在学校有话语权、建议权、决策权,同时教授也要有压力、有动力、有激情。 南方科技大学以香港科技大学为建设模板,当然知道其成功的秘诀。所以朱校长一上任就说,他要在南方科技大学搞一块“试验田”,在这块试验田里,他要“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自主招生”。 应该说,他说这些时,绝对不只是为了炒作。但实践给他老人家上了一课:去行政化的行程中,政府高调给他公选两位“正局级”副校长(政府应该是答应过他副校长由他提名的);“教授治校”被演化为不疼不痒的“教授治学”,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几近“摆设”;“自主招生”千呼万唤才出来,却被认为是“不合法”,要求已被录取的学生去高考(实际上如果学生在南方科技大学参加高考同样有违法之嫌:异地高考!),老人家难呀! 资金条件不同 有钱不一定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没有足够的钱是一定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香港科技大学筹备时,可谓资金充足。建校资金一说是20亿美元,一说是500亿港元,吴家玮校长说香港科大开办经费总数约40亿港元。其学术副校长孔宪铎认为,创建香港科大的经费充足:巧妇、大米、柴油俱备。 在1988年到1993年创校之初的5年中,香港科技大学人员工资增加了一倍,到1998年,其人员薪俸是1988年2.7倍。正是其诱人的报酬,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高水平教师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 反观南方科技大学,则没有这么幸运。虽然网上爆传南科大教师拿着7位数的钱、学生吃的是“八菜一汤”,但朱校长手里的筹建机动经费却只有区区的1000万元,其他方面需要钱,得找有关部门申请。 将于7月1日实施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也没有给予朱校长多少用人的财政权。他的财务预算要经市政府批准,南科大教师工资要“参照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水平状况,合理确定”。可以设想,南科大绝不会出现像香港科技大学在聘人方面的财大气粗,也绝不会形成像香港科技大学那样的吸引力。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一支世界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的目标或难以实现。 由以上三点不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不管是谁当这个校长,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南方科技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南方科技大学还是应该顺应环境需求,调整自己的目标和策略,慢慢来。用吴家玮校长的话来说,就是唯“一步一步去做”。(本文为科学网博客,经作者同意在本报发表) 《科学时报》 (2011-06-22 A3 科学 社会)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43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不是香港科技大学
热度 12 lgmxxl 2011-6-19 09:14
香港科技大学1986年3月开始筹建,8月成立“第三所大学筹备委员会”,1987年9月筹委会接受校长遴选委员会建议,于1988年委任吴家玮为第一任校长。1991年10月首批700余名学生到校,由于首期校舍未完全落成,学生只能在九龙尖沙咀的临时校舍上课。首批学生到校时,有教职工100余名。香港科技大学首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分别于1992年1月和1994年落成。 2007年3月,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模版就是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政府希望通过15年左右的时间,把南科大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09年6月经过校长遴选委员会推荐的朱清时被任命为创校校长,2011年3月首批45名学生到校上课。首批学生到校时,有教职工20名左右。南方科技大学计划2012年9月建成新校区。 由此,可以看出两校的诸多相似点:政府全力筹建;校长公开遴选;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个筹建5年后招生开学,一个筹建4年后招生开学;在筹建时期都广受争议:香港科大曾因预算严重超支、设备豪华等而广受争议。南科大则因期“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失败”等而面临巨大的诘难。但两者的不同点却是远远大于相同点的,或许正是其中的不同点,使朱清时的合作筹建顾问班子撤离,使南科大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广受质疑。也正是这种不同点,使南方科大永远模仿不了香港科技大学,更成不了香港科技大学。 外部治理环境的不同 筹建香港第三所大学,是香港行政局和香港社会的共同愿望,得到社会的积极影响和热切支持。这可以从其筹备委员会人员组成和社会积极捐款两个方面得到印证。筹备委员会既有资深议员、政府司长,也有海外教育界、本港教育界社会名流。在筹备委员会后成立3个月后,香港赛马会即捐出港币19亿作为校园建设资金。在筹备委员会公开征求校名时,社会积极建议,建议名称超过百个。在深圳建设第二所大学,也得到政府和特区人民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力度不可同日而语,支持背后的动因更是天壤之别。当然,最大的不同是在这种热切的期盼中,香港政府却表现出高度的“靠边站”。香港政府拨款之后,没有连带任何条件、任何要求、任何框架、任何压力。香港科技大学的政治干预几近于零。 也正是这种政府的“无为”成就了香港科技大学美好的今天。反观南方科技大学,虽然得到政府和特区人民的支持,但政府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中作用却是巨大的,也是自始至终的。从校长遴选,到校园建设,甚至到仪器购置,学生不参加高考,都能看到政府“作为”的影子。特别要命的是,除了特区政府的“作为”外,还有教育部的“大有作为”:三年不批准其筹建;同意自主招生后要强行要求参加高考!可以说,朱清时校长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中付出的心血绝比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付出的多得多,但这些多付出心血,可能恰恰是吴家玮校长所不能理解的,也是他没有遇到过的。现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吴家玮、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教授共同指责南科大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着实有点“不合国情”,也是对朱清时校长的不仗义。我认为朱清时的不合常规出牌,并不是朱校长不懂教育规律,而是他面对“黄灯”情境的一个“急招”。 内部治理结构不同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时,其法规为一张白纸,所以它可以完全“量身自制,适时宜人”。初创时的香港科技大学,借鉴的是美国东西两岸两所公立大学:加州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法规,同时也加上了香港创立科大的背景、环境、文化和经济条件。于是乎,一套一套量身订制的法规出笼了,适于科大的宗旨,合于科大操作,又在世界主流大学范畴之内。 如果把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的最大秘诀作一个归结,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三条:政府无为、国际视野、教授治校。政府无为,讲得是政府不干预大学的办学;国际视野则要求香港科技大学要无论是在校园建设,还是在学术规划、学科规划、人才培养、教师聘任等方面,都要有大手笔,在站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前沿去思考、规划和落实这些事情;教授治校则要求教授在学校有话语权、建议权、决策权,同时教授也要有压力、有动力、有激情。南方科技大学以香港科技大学为建设模版,当然知道南方科技大学成功的秘诀。所以朱校长一上任就说,他要在南方科技大学搞一块“试验田”,在这块试验田里,他要“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自主招生”。应该说,他说这些时,绝对不只是为了炒作。但实践给他老人家上了一课:去行政化的行程中,政府高调给他公选两位“正局级”副校长(政府应该是答应过他副校长由他提名的);“教授治校”被演化为不疼不痒的“教授治学”,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几近“罢设”;“自主招生”千呼万唤才出来,却被认为是“不合法”,要求已被录取的学生去高考(实际上如果学生在南方科技大学参加高考同样有违法之嫌:异地高考!)老人家难呀! 资金条件不同 有钱不一定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没有足够的钱是一定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香港科技大学筹备时,可谓资金充足。建校资金一说是20亿美元,一说是500亿港元,吴家玮校长说香港科大开办经费总数约40亿港元。其学术副校长孔宪铎认为,创建香港科大的经费充足:巧妇大米,柴油俱备。 在1988年到1993年创校之初的5年中,香港科技大学人员工资加了一倍,到1998年,其人员薪俸是1988年2.7倍。正是其诱人的报酬,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高水平教师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反观南方科技大学,则没有这么幸运。虽然网上爆传南科大教师拿着7位数的钱、学生吃的是“八菜一汤”,但朱校长手里的筹建机动经费却只有区区的1000万元,其它方面需要钱,得找有关部门申请。将于7月1日实施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也没有给予朱校长多少用人的财政权。他的财务预算要经市政府批准,南科大教师工资要“参照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水平状况,合理确定”。可以设像,南科大决不会出现像香港科技大学在聘人方面的财大气粗,也绝不会形成像香港科技大学那样的吸引力。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一支世界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的目标或难以实现。 由以上三点不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不管是谁当这个校长,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南方科技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南方科技大学还是应该顺应环境需求,调整自己的目标和策略,慢慢来。用吴家玮校长的话来说,就是惟“一步一步去做”。 孔宪铎 . 我的科大十年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3. 孔宪铎 . 我的科大十年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4. 孔宪铎 . 我的科大十年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4.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7740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听一听真话:香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谈大学筹建
lxj6309 2011-6-12 21:27
刚才看了科学网上的报道:香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谈大学筹建:惟“一步一步去做”,感觉很令人头脑清醒,所以推荐给大家。为了保留,特粘于与下: 吴家玮,1937年在上海出生,14岁移居香港,1955年赴美留学,为物理学专家。1983年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大学校长。1988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2001年卸任。香港回归前,中国政府先后委任吴家玮为港事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备工作委员会和筹备委员会委员。现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与内地科技合作委员会主席、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提起南方科技大学,很容易会想到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曾将香港科技大学视为自己的创校模板和标杆。2011年5月23日,新出炉的QS亚洲大学排名中,建校20年的香港科大已经超过香港大学位居亚洲第一。复制香港科大的成功,想必是朱清时和深圳市政府共同的期望。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吴家玮 作为深圳市政府高级顾问,在南方科大创建过程中提供了建议。而今,相比南方科大创校至今陷入的困局,吴家玮总结自己的创校经验,惟“一步一步去做”,“我对自己没很大信心,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因此只敢一步一步去做。” 已卸任的吴家玮至今仍每天于办公室工作。在他看来,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一样,南方科大的办学模式,与香港科大不尽相同。就他回忆,香港科大筹建时期,殖民政府相当坚硬死板,而他们采取的对策,则是靠着智囊团队,主动制作科学详尽的办学方案,让对方看到可行性。以将近4年之力,完成包括起草规章制度、进行院系设置和课程规划、聘请人才、与港督府沟通等工作,然后才进行招生办学。 吴家玮表示,他曾向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建议,组织智囊团队,解决与政府沟通等问题。而朱清时也表示,他在今年4月访美时,除了招聘教授,也在物色智囊团队成员。 “南科大越来越不像香港科大” 东方早报:你作为深圳市政府的高级顾问,在南方科大创建过程中提供了怎样的建议? 吴家玮:十几年来我都在推动深圳市建立新的大学,1400万人的一个市,怎么可能就一所深圳大学呢?之所以最后确定要建设一所科技大学,可能是领导考虑深圳是以科技起家的。 开始筹划的时候,每一步我都以客观的身份参与。但是在参与过程中,我发现内地的一些做法跟香港以及国际的做法不大一样。比如我是南方科大校长遴选委员会的成员,但是委员会只开过一次会,放在国际上,那是要开无数次的会的。也一直有说法说,南方科技大学以香港科技大学为标杆,是照科大的模式办的。但我需要澄清的是,其实并没有按照香港科大的模式。南方科大可能参考了香港科大模式,但并没有按照香港科大模式,并且现在越来越不像香港科大。 “南科大校长就算全球招聘,限制也很厉害” 东方早报:遴选委员会唯一的那次会议是什么情况? 吴家玮:现在一直说南科大校长是全球招聘,几百个候选人,因为我不是猎头公司,所以对这里面的过程不是很了解。但就算是全球招聘,限制也应该是很厉害的。因为大陆跟香港情况不同,中国的校长是学校法人,据我了解,必须是中国公民,而在海外待了很多年的人,一般都入了当地国籍的。 国外就算找猎头公司遴选校长,也不是让猎头公司确定人选,是遴选委员会主导,因为委员会的成员对学界的情况会更内行,而猎头公司是负责后勤的,比如在确定人选后,搜集情报、处理文件等等。学界还是比较透明的,如果被原单位知道你在候选名单上,候选人十之八九都是会退出的。所以要靠猎头公司去打听,做文件工作,并且严格保密。我们开的那次会,就是猎头公司提了6个人名字,但很明显的,遴选委员会成员对这些候选人的熟悉、了解程度远远高于猎头公司。 东方早报: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确定朱清时任校长的? 吴家玮:我跟朱校长认得也有20多年,我们都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的成员。我挺喜欢这个人,我们觉得他敢言,有理想,有改革决心,也肯出来讲话。不过我们还没有机会在学术方面探讨,也没有谈过他怎么管理中科大的经验(朱清时曾任中科大校长)。 “筹建香港科大时常争得面红耳赤” 东方早报:当时筹建香港科大的时候,你仍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筹建过程是否特别辛苦? 吴家玮:我在回香港之前的10个月,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那时候我还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当校长,每天晚上8点钟回家,准备就靠回家以后以及节假日的时间。好在有很多朋友帮助我做这个事情,都是有志之士,做义务的顾问。最多的时候,这个队伍有八十多人,核心的有十多个人。 东方早报:这些朋友主要在哪些方面协助了你? 吴家玮:开始港英政府给科大定下理、工、工商管理三个学院,一个人文通识教育中心,经过我们强烈要求,最后人文中心也成为人文学院,总共四个学院。但我是念理论物理的,对电子、化学、金融什么的并不了解,人文也就自己看看书,怎么设置专业,点将教书?所以就在自己的人际网络里,找朋友帮忙。比如说每个系多大,收多少学生,配多少教师,能不能找到学科的领军人物,找到领军人物我们养不养得起,建一个专业实验室要多少钱,特别贵的设备哪些必须买哪些可以不买……就是这样一群朋友,贡献各自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起草规章制度、进行院系设置和课程规划、聘请人才、与港督府沟通,等等。那时候还没有email,大家都在夜里互相传真讨论。核心的十来个朋友,都是正教授,有三分之二的人把工作停了来参加科大的筹建。这是我回香港之前的准备。 东方早报:你能提供一些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吗? 吴家玮:回来之后三年,我们把学校规章制度全建立起来了,我们这批人都是老海归,除了我年龄大一点,很多人都是台湾的留学生,学问很成功,民族意识也很强,但是一直没有贡献自己的机会。筹建科大的时候,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很多人就来了。这批人对国外大学的规章制度了解相当清楚,但香港的情况跟国外不一样,常常得做修改,比如院系怎么定,怎么进行课程设置,政府给你多少教师,怎么分配,招聘老师时候怎么招聘……讨论得非常仔细,一伙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很多东西一开始就得定好,比如根据专业设置,要建微电子实验室的话,为了绝缘,地下基石都得事前规划好,不能先造再拆。你得根据专业告诉建筑师怎么去设计,这些是学校需要自己进行的准备工作,跟政府、跟教育部没关系的。 然后就是找人,找到合适的人很关键。研究型大学起点一定要高,学科带头人一定要是国际一流大学的人,所有的教师一定要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因为来了就要立刻能做博导。每个系、每个专业怎么找人,找什么人,就是靠人际网络里的推荐,研究型大学里好的教授肯定是推荐来的,申请的不算数。推荐了,我们还要考虑,人好不好,学术前景如何,有没有心——1997年对香港人来说,面临走还是留的选择。这就需要很多懂行的专家。 政府本来给我们7年时间准备,因为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拿出整笔钱来,后来马会愿意承担一部分建设校园的费用,所以最后改成三年。时间缩短这么多,非常紧张,一开学就需要100位符合要求的教师。相当于每个月都要增加10位教师,压力非常大。我跑美国去招聘,开车从哈佛到哥伦比亚,7天去了9个地方,都有那边的朋友给安排好接机、路线、交通……都是靠人际网络。 有一种说法是,有学问有成就的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都去找过了,如果没找到你就是你还不够资格。而且招人也不是一招就来的,我们要招的,都是有学问,也有心的人,我跟他们讲香港的前途,讲我们的做法。 这样的准备工作我们做了3年,加上之前近一年,4年之后,我们开始招第一批学生,除了没有食堂和运动场,课程、老师、仪器、实验室等等统统齐备。开学前一晚,图书馆馆长还跟工作人员通宵把所有的书码到书架上,让同学们一开学就能用。第一年学生几百个人,吃饭就靠外卖,运动场没有,就在户外停车场装2个篮球架子,师生打篮球比赛。我们是觉得都准备好了,不会对不起学生,才开始招生的。 香港科大开办经费总数约40亿港元,与有些报道所说的“当初香港政府拿出500亿港币建立基金会”,数字上差了十几倍。政府也从来没有为大学建立过基金会。 “我们挑选最有用的规章制度给朱校长参考” 东方早报:这方面的经验,有没有向南方科大传授过? 吴家玮:有啊,主要是给朱校长吧。朱校长找我,我们就介绍相关的人跟他谈。比如学校的规章制度,香港科大是用英文写的,这么多年也有改动,20年所有的文件都在一个光碟里,我们就推荐一个负责这方面的,也是参与创校的美国人,挑选最新的最有用的规章制度,找人翻译,让朱校长当参考。 香港科大的几位教授,有理科的有工科的,也给他写过不少学科建设上的东西,但是不知道会不会被采用到南科大的课程设置当中去。但我们一直是愿意提供帮助的。 我曾经给他一个建议,是不是可以先考虑合作办学的方法,比如跟有博士点的大学先合作,人家发学位我们发文凭,当教育部允许设博士点的时候,再由文凭到学位。既不冲击现有制度,又能达到目的。当然我认为教育部也该鼓励南科大尽早招生。 “自主招生要看自主在什么地方” 东方早报:现在人们有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即对目前的教育体制、考试制度不满,因此大家对教育方面的改革还是充满了期待。 吴家玮:对高考、对现有的考试制度,人人都抱怨。中国人就是考试多,香港学生也抱怨一进入预科就几乎学不到新东西,还要再考一次,但是高考有它的必要性,不进行高考,全部自主招生,那走后门的人可能太多了。其实我认识的每一个校长,都想自主招生,都想进行改革,都有教育的理想。但其实,如果没有准备好必要的规章制度,突然就允许自主招生了,你也可能交不出什么东西。比如一些大学,已经有扎实的基础,很强的专业队伍,那可以办个学院,拿出一部分的资源进行实验,尝试自主招生,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教育部支持的,已经有大学开始做的。但如果准备了哪些东西都没有公布,就说要自主招生,你是教育部你敢不敢? 自主招生是很重要,但要看自主在什么地方,考试要考,分数要有,不然你怎么判断学生质量?自主在于不同学校不同院不同系,可以设定不同的分数线,上线的学生还要进行面试,这是在政府定的规章里面,一部分的自主权。不然怎么选拔学生呢?不参加高考,自己出卷,三五个人出的题目,是不是就一定比高考命题组的质量好?内地对高考的现状不满意,其实香港人也不满意自己的考试,美国也不满意他们的SAT,但不是几个人出的题就能胜过这么多年的专家班子。出错了怎么办?高考出错了大家都在网上骂,但是(自主招生)这样的选拔方式,进不来的人是不是也会骂?如果今年先暂时招一批学生,明年换个办法,后年再换个办法,是不是不公平? 大家的心态,我也是很理解的。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总比国家、社会要着急。如果我有孩子到了高三,我也会急得要死。但大家还是应该在透明公平的情况下,一起寻找教育的出路。 对任何单位来说,还是得先制定出一套规章制度,可以进行有效的约束。在政府很紧的规章里面,先把能自主的做到最好。不满意的地方,在不违反规章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空间。不是照死规矩做,大家一起商量,把大学办好,一定能找到办法的。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298.shtm
个人分类: 教育|1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