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误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收到基金评审意见的一点杂感
热度 22 周浙昆 2018-8-30 16:26
收到基金评审意见的一点杂感 从 1991 年拿到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到现在,我前前后后拿了 7 , 8 个面上项目和 2 项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了我研究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对基金申请非常重视,在申请的年份从二月到三月这段时间,大部分的精力都是花在申请书的准备上。我的每一份申请书,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的,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我也相信,许多科研人员也和我一样,在对基金申请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大约是从 1996 起,我几乎每年都参与基金项目函评工作,每年差不多要评审 10 多份申请书,期间也还参与过几次基金的会评工作和一些项目的答辩评审。由于深知科研人员为申请项目所付出的努力,作为评审人的时候,我会认真对待每一份申请书,对于有疑问的问题,总是先查资料再下结论,有时候还会读申请人发表的论文及其其他一些参考文献。每年在基金评审我也是花了不少时间的,我也相信大多数评审专家在评审项目的时候和我做着相似的事情。我及其我课题组收到的评审意见都是非常中肯的,有很多意见是很有建设性的。我的重点项目申请了两次才获成功,获得资助的那份申请书就是参考前一年未获功申请书的评审意见做了认真修改和改进的。 我一直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在我国是最公正,最公平的。国家自然科学项目使得广大的草根科技人员的科研工作得以继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制度设计和评审专家的素质是保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正公平的两个关键因素。 今年我申请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国际合作项目, 8 月 17 日收到了基金委发来的评审意见。今年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邀请七位专家评审 , 在我收到的七份评审意见中,有七位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但是也针对项目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于后续改进申请书是及其珍贵的。有两位专家在正面肯定项目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意见,我抄录于此和大家分享: 第一位专家说: “研究云南新生代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变与古环境的关系,在生物多样性形成等重大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项目拟通过对云南若干个化石产地的植物化石,开展系统的古植物学研究,结合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等重建古温度、古高程,揭示云南新生代地球环境演化过程。申请人和合作方长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研究工作积累,已掌握了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体系,对研究工作的前沿领域很熟悉,发表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论文,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但与其它申请相比较,研究工作积累尚显不够,研究工作不够深入,研究特色不够突出。另外,申请人已有一个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2016-2020 年。经费充足,暂时不宜申请新的项目” 。 这位专家在正面肯定项目的同时,认为和其他项目相比工作积累尚显不够,对于这个意见我没有完全搞懂,在这里的“工作积累”是指什么?我申请的题目是:“云南新生代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演变及其与古环境变化的相关性”与此相关的工作积累,我们还是比较充分的。十几年我们的研究团队一直在云南开展与此相关的研究工作,发现了 4 个前人从未报道过的植物群,在云南大大小小的新生代盆地,采集了 2 万多件植物化石,发表化石新类群 40 多个,在这个相关的领域发表 SCI 论文 50 多篇,对于云南新生代植物化石的研究,我们获得过 2 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和 5 项面上项目的资助,重点项目在结题时获得的优秀的评价。说句不谦虚的话,对于云南新生代植物化石的研究,我们的积累恰恰是最深厚的,感兴趣的网友看去访问一下我们研究组的网页( http://prg-en.groups.xtbg.ac.cn )。 如果说“工作积累”是指发表论文,我们研究组工作是勤奋的,我们论文的数量应该不算少,从质量上讲我们的论文主要发表在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Review of Palynology and Palaeobotany 这个两个本领域的专业期刊,近年来取得一点突破在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Geolgoy, Gondwana Research 上面也发表了研究论文,当然我们没有 CNS 的论文。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发展迅速,好的文章越来越多,我们也在进步,但肯定是比别人慢的。从这个角度看,评审人说的也是对的。评审人以我有一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经费充足为由拒绝我的申请是有点 ridiculous 。国家基金委的限项规定就决定了在那种情况下,有在研项目仍然能申请新的基金。有 2 个甚至 3 个项目在手的科研人员比比皆是,我的项目在 2019 年结题(不是评审人说的 2020 ), 2018 申请一个新的项目不为过吧?而且我已经快要揭不开锅了。 Anyway 我仍然很感激这位专家为评审我的项目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感谢你对我的鞭策,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加强学术积累;感谢你对我的关心,项目多了确实比较辛苦。在得知项目未获批准的时候,我除了少许的忧伤外,竟然有一丝淡淡的如释重负的感觉。 以下是第二位专家的意见: “云南作为世界现代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其植物多样性的起源与演变也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本项目以云南的植物多样性为对象,拟研究生物多样性与地球环境演化的关,有重要意义。项目分析、论证条理清楚,研究思路明确,古生物学分析与其他不同学科研究结果存在的问题和拟解决的矛盾分析清楚、透彻。 中外双方长时间合作,合作基础雄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中方项目负责人的十篇代表性论著中,没有一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外方负责人已经过退休年龄,其研究能否保证,在合作协议中也没有填写外方提供的资金内容。” 第二专家在“但是”以前对项目的评价可谓相当正面,而中文重点恰恰就是在但是以后。这专家说我在 10 篇代表作中没有一篇是一作的论文。这个要求不能说是错的,但是有点苛刻。作为一个senior PI ,我的主要精力是放在设计研究工作,修改研究论文,寻找研究经费上面来。每一篇署了我名的通信作者的论文,我都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研究经费并认真修改了论文,可以说我就是这些论文责任人。有位学生在论文接收后对我说,周老师这篇论文你改了不止 10 次,你自己写恐怕都没有那个费力吧。的确如此,为了让学生学会写论文,我都是坚持让他们写,然后我来改。其实我也不是没有第一作者的论文,这是没有放到这个列表中。我在两本英文专著中,写了三个章节。看来我得采纳这为专家的意见在列代表作的时候包括几篇一作的论文,受教了。 后面一条意见说外方的 co-PI 已经退休了,就完全不对了。我们不能中国的退休制度来揣测国外的退休制度。外方的 co-PI 是 Volker Mosbrugger 教授,他是德国森根堡研究院和博物馆( Senckenberg Research Institute and Natural History Museum )的主任,也算大牛级的人物吧。基金委要求提供外方的在职证明,我也放在了附件中。 Mosbrugger 教授 1953 年出生,尚未退休,是现任的森根堡研研究院和博物馆的主任,访问一下森根堡的网页就能看到。国际合作项目并不要求对方一定要匹配和提供经费。 我是个伪球迷,有空爱看足球比赛。在足球赛场上常常能看到一些精妙配合的进球被误判吹掉,让球员和观众都十分懊恼,另一种情况是明明是犯了规却被判进球有效。马拉多拉的上帝之手轻而易举地断送了英格兰队大力神杯的梦想。有人说误判是足球比赛的一个部分,甚至说是足球的魅力,殊不知误判是对球员的努力是极大不尊重。为了减少误判国际足联推出了视频辅助裁判技术,在俄罗斯世界杯上,误判就大大的减少了,“上帝之手”基本被杜绝。从另一方面看,误判左右了结果的比赛都是那种势均力敌的比赛,如果在那场阿根廷对英格兰的半决赛中,英格兰队足球强大的话,上帝之手可能仅仅是收获一个进球而不是赢得比赛的胜利。 但我的心情平复下来的时候,我又读了读专家的意见和我的申请书,发现我的申请书确实有很大改进空间的。今年春节假期结束较晚,国际和合作重点项目需要准备中英文两个版本,要求的附件材料有特别多,由于是双方合作的项目,申请书有需要和外国同行反复沟通,花费的时间比较多,我几乎是压着哨提交的申请。今年没有拿到项目,总的说起来还是本子不够好。我翻看了获得重点项目的两个本子和评审意见,其实也有一些负面的意见,只是那两个本子正面的意见太强大,负面的意见被掩盖罢了。 常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申请基金拿不到也属正常,愚笨如我,前两个重点项目不都是申请两次才获得的吗?当终场哨响起的时候,无论输赢都应该有风度地向裁判和对手致意,再去纠结比赛过程只会自寻烦恼。此时此刻,我能做的就是收拾心情,从现在起就准备明年的申请。
个人分类: 随想|32815 次阅读|45 个评论
北京的法官误判涉及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官司?
热度 25 yanjx45 2017-2-27 23:54
打了狂犬病疫苗后能够剧烈运动吗? --- 评今日《北京晚报》上一则涉及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官司 《北京晚报》今日相关报导的题目是“北京一初中生打狂犬疫苗后运动猝死 学校赔偿近百万” (全文见: http://news.qq.com/a/20170227/050799.htm ) 该案的基本案情并不复杂: 一中学生在参加篮球比赛后猝死,家长将某中学等单位告上了法庭。学校称 该学生比赛前曾打过狂犬疫苗,不应当剧烈运动 。家长则表示曾把学生注射疫苗一事以微信告知过班主任和教练。法院认为,学校老师和教练对该情况系明知的,但仍安排其参赛,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日前法院一审判决,学校对该学生的死亡应承担八成责任,赔偿家长92.987万余元。 在这里,学校、家长和法院三方似乎都一致公认, 打了狂犬病疫苗后不能剧烈运动 ,违背此规则是 造成学生死亡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 在此案例中, 学校、家长和法院三方对狂犬病疫苗的这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首先,从报导中介绍的事实来看,该学生 尸体解剖 后得出如下明确结论: 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之子的《 尸体解剖报告书 》结论为:“ 慢性咽喉炎 急性发作伴糜烂形成,因 急性心功能不全 猝死。 ” 但 法院在一审判决时却完全无视如此重要的尸体解剖结论,所作的判决缺乏科学依据。 所谓“打了狂犬病疫苗后不能剧烈运动”的说法,本身就无充足的科学依据。国际上WHO(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狂犬病疫苗的相关文件中,国际上狂犬病疫苗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中,都未提及(即 不支持)这种说法。 遍查国内外现有文献资料,找不到规定上述运动限制的科学依据。 本博主于 2012 年 4 月 13 日 曾发表博文: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能饮酒或运动吗 ? 其中分析了上述说法的来源: 中国30多年前的狂犬病疫苗是用动物脑组织生产的,要在半个月内打14-21针,每次接种2ml粗制脑组织,副作用大,饮酒和剧烈运动等行为可能会加大副作用,所以 当时的 疫苗说明书 明确规定: “不可饮酒、喝浓茶及吃有刺激性食物,应避免受凉感冒或剧烈运动或劳动 ” ( 引自 1979 年 卫生部《生物制品规程》)。 最近30多年来,中国的狂犬病疫苗都是用 细胞培养方法 生产的,而且经过多级纯化处理,只打5针或4针,副作用极小。 没有任何实验依据说明当前使用的狂犬病疫苗说明书中还应当保留关于饮食和运动方面的上述禁忌。 事实上,在国内疫苗生产厂家近年的使用说明书中,也大都删除了这条 注意事项 。 本案中各方各自应当承担多少责任,本博主不置立场。 本博主在此只是从狂犬病疫苗专业人员的角度提出: 此案中 学生的死因与狂犬病疫苗接种后运动无关,至少不是主要死因 。希望法官在判决时高度重视 《 尸体解剖报告书 》 的结论 。 相关博文: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能饮酒或运动吗? 2012-4-13 (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558691.html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6977 次阅读|77 个评论
罕见寒潮为何来袭 谁在误判:计算机还是专家?
杨学祥 2016-1-20 14:11
罕见寒潮为何来袭 谁在误判:计算机还是专家? 杨学祥,杨冬红 浙江在线·浙江科技新闻网 01 月 20 日 讯 这个周二的下午,看着窗户外面明晃晃的阳光,你是不是心里也有点疑惑:这么好的天气真的会下暴雪吗 ?   然而在我们的朋友圈里超强冷空气已经开始发威:超强寒潮、断崖式降温……省气象台在这两天的预报里也用上了罕见、强寒潮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它。 中央气象台消息,未来一周,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先后出现大范围雨雪和强降温天气,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出现入冬以来最低气温。寒潮前锋将于 21 日影响我省, 23 日开始强冷空气主力大举南下,气温大幅下降,一直持续到 25 日前后,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幅度 10 ℃ 到 12 ℃ ,我省将出现罕见的强寒潮天气,有严重雨雪冰冻。   其实在 1 月 13 日前 后,已经有天气 APP 泄露了天机,知名微博账号中国气象爱好者说:那些没有感情的超级计算机,捕捉到了大寒潮南下的强烈信号。当时有数值预报说本周末杭州最低气温降到 -11 ℃ ,眼看越传越广,气象部门出来解释说,所谓数值预报,就是计算机计算出来的结果,没有经过人工修订,当不得真。 随着时间一天天来到本周,这个预报一步步得到气象部门正式预报的印证。 http://st.zjol.com.cn/system/2016/01/20/020994772.shtml 一、网传下周 -14 ℃ ,南京人震惊了 2016 年 01 月 14 日 07:11 南京晨报 网传下周 -14 ℃ ,南京人震惊了   原标题:网传下周 -14 ℃ ,南京人震惊了   昨天,您看到的这些照片在南京人的朋友圈里火啦!请仔细看,其中提到了 1 月 23 日 — 24 日,南京会出现 -14 ℃ 低温!无独有偶,晨报记者发现:连西边的合肥也在流传 1 月 22 日 会出现 -14 ℃ 的低温!还有东边的镇江和苏州也有类似的情况,只不过苏州届时的低温相对还好一些,大约 -10 ℃ 。 -14 ℃ ?天哪,南京人当时就震惊了!“我们什么时候经历过 -14 ℃ 啊?”别说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了,就连在南京生活的徐州人,甚至山东人都咋舌,印象中他们在老家遭遇 -10 ℃ 的机会好像都不怎么多。眼看气温就要如此“熔断”,大家都慌了神。很多人说看到微信朋友圈的这条消息,立即上淘宝准备买更厚的羽绒服、厚大衣。   南京气象: 8 天以上预报仅供参考 -14 ℃ 是什么概念?长期跑气象条口的晨报记者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通常只有北京等北纬 40 °左右的华北城市,才有可能在一场强冷空气过后,出现 -14 ℃ 左右的气温(南京在北纬 31 °— 32 °之间)。这不,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 @@ 南京气象对这条传言做了回复——“只能呵呵了。” 微博中说:“今日有不少网友从网站 8 — 15 天预报发现,下周六南京气温居然是 -14 ℃ ,对,是零下两位数!我滴个乖乖,这是南京啊?过年我们也不要去哈尔滨玩咯。 小编告诉大家两点:第一, 2000 年以后南京没有出现过 -10 ℃ 以下气温;第二, 8 天以上预报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仅供趋势参考。” 南京气象台的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天气预报,只能准确预报 7 天之内的天气情况, 8 天以上的天气预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仅供趋势参考。晨报记者也查询发现,南京 70 年来的气象观测记录中,出现过 -14 ℃ 的极端低温记录,但那是发生在 1955 年 1 月 6 日 ,而现在随着全球变暖、工业化的发展,从 2000 年以后已经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低温啦!所以即便有强冷空气南下,也很难再现 -14 ℃ 的“冻人场面”。   天气预报, 72 小时内的最靠谱 很多人看到的下周南京 -14 ℃ 预报,其实出自中国气象局下属的中国天气网。昨晚,中国天气网也发布微博澄清:“天气形势是每天都在变的,未来的预报也会不断调整的,一些媒体只凭 15 天预报或更远的 40 天预报,发布危言耸听的言论来吸引眼球是不对的!长期预报反映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趋势,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只是为公众提供一个参考值! 有专家告诉记者 :8 — 15 天的长期天气预报,是集合了全球多家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客观预报产品加工而成,是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数字,主要用来反映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趋势,有一定不确定性,没有经过预报员分析研判和修正,所以只能“仅供参考”,如果要看更准确的天气预报,还得关注短期的天气预报和最新预报信息更新。   据晨报记者了解,目前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已经大大提高,但是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时间距离当下越远,准确性越低,通常超过 72 小时的天气预报只能用来参考天气变化趋势。也许有人要问了, 15 天预报既然这么不准,为什么还要放出来?专家说,目前 15 天预报还是个孩子,确实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有很多工程师技术员都在想办法“教”它,让它更准确更完善。 http://news.sina.com.cn/o/2016-01-14/doc-ifxnqriy2822732.shtml 二、武汉下周 -12 ℃ ?  气象专家:不太可能 2016 年 01 月 14 日 15:49 荆楚网 - 楚天金报 武汉下周 -12 ℃ ?  气象专家:不太可能   原标题:武汉下周 -12 ℃ ?  气象专家:不太可能   楚天金报讯 金报讯(记者李晓璐 通讯员成丹)昨日网上传闻武汉市下周将出现 -12 ℃ 的超低温,一时间舆论哗然。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气象部门专家,得到的答复是:出现如此低温的可能性不大。   昨日网上一款天气预报产品发出了下周武汉将出现 -12 ℃ 低温的预报。武汉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明介绍,该网站未来 8 天 -15 天的天气预报,是集合多家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加工而成,未经预报员主观订正,反映未来一段时间内天气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下周是否果真会出现 -12 ℃ 的低温,李明表示 22 日前后武汉市确实会有一股冷空气,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降温,但是从目前的预测情况看,出现 -12 ℃ 低温的可能性不大。 http://news.sina.com.cn/o/2016-01-14/doc-ifxnqriy2857596.shtml?cre=sinapcmod=gloc=27r=0rfunc=29 三、网传下周 -11 ℃ 不靠谱 不过杭州确实要掉进冰窟窿了 (2016-01-14 17:14:49) 杭州网讯 昨夜,一条“零下 11 ℃ !!!杭州下周我要和你分手!!!”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据该消息称下周五,也就是 23 日,杭州的气温会跌至 -11 ℃ 。真的假的? 网传下周 -11 ℃ 不靠谱 不过杭州确实要掉进冰窟窿了 虽然湿冷的大杭州以阴冷著称,当空气湿度很大时,体感温度并不一定比北方低,但气温直接跌倒 -11 ℃ ,简直不敢想。要知道杭州的历史最低值也不过 -9.6 ℃ 。 对此,浙江省气象台副台长楼茂园表示,杭州出现 -11 ℃ 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这种由不明预报机构提供的 7 天以上的数值预报,误差非常大,大家不必相信。 杭州气象台专家也表示不靠谱。目前气象预测水平和气象信息发布的云图和气象数据分析都是以发布日 7 天为界限的,超过 7 天的天气预报往往是通过传统数据分析结果出的参考消息,不具备预报发布的硬性指标。 而且,时效越长的数值预报,结论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越大。 之前的 -11 ℃ ,很可能是国外数值模式未经修订的直接结果,所以有一定的偏差。 据悉,杭州的历史最低温度出现在 1961 年 2 月 6 日 ,低至 -9.6 ℃ 。属于历史极端天气情况,目前来看,下周杭州的天气不具备相关天气系统。 不过中国天气网的中期天气预报下面,还特别提示大家,预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供公众参考。欲知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需要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和最新预报信息更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b8851a90102vwg2.html 四、谁在误判,计算机还是专家? 知名微博账号中国气象爱好者说:那些没有感情的超级计算机,捕捉到了大寒潮南下的强烈信号。当时有数值预报说本周末杭州最低气温降到 -11 ℃ ,眼看越传越广,气象部门出来解释说,所谓数值预报,就是计算机计算出来的结果,没有经过人工修订,当不得真。 随着时间一天天来到本周,这个预报一步步得到气象部门正式预报的印证。 http://st.zjol.com.cn/system/2016/01/20/020994772.shtml 2016-1-14 22:03 我在科学网博客上作了如下评论: 短评:计算机失误,还是异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427.html 计算机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减少了许多人为的主观因素。专家往往带有许多个人偏见和对学术权威的迷信: 2015 年厄尔尼诺会带来暖冬, 2015 年创造 135 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纪录,这些极端热事件让专家忽视了超级计算机的极端寒潮预警。 五、冷暖互变是自然的客观规律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带来的不是“暖冬”而是严重低温冻害。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东北地区发生严重低温冻害的 1957 、 1969 、 1972 、 1976 年都是厄尔尼诺年。中国南方的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如 1954 年 12 月 15 日 至 1955 年 1 月 21 日 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 1964 年 2 月 8 日 -26 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 1977 年 1 月 21 日 ,湖南雨雪日数持续 10 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 -10 ℃ 至 -18 ℃ ,且以武汉的 -18.1 ℃ 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这个冬季偏冷可能性大 我们在 2009 年 10 月 14 日 对 2009 年发生的冷冬原因进行了总结: 1. 2009 年太阳黑子低值将迎来一个“冷冬”。 2. 2009 年发生的 8 级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3.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4. 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2 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 我在 2015 年 11 月 24 日 指出,从目前研究来看, 2015 年是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强厄尔尼诺年,可能导致冷冬; 2014 年太阳黑子峰值很弱,处于低迷状态,有利于冷冬发生; 2015 年已发生 3 次 8 级以上地震,可能导致冷冬; 2015 年 12 月至 2016 年 1 月为弱潮汐时期,不利于冷冬发生。 总之, 2015 年发生暖冬的可能性很小,冬季偏冷的可能性很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8747.html http://www.chinajilin.com.cn/jlnews/content/2015-11/24/content_3817097.htm 气候变冷与北极涛动和潮汐组合有关: 潮汐组合 C : 1 月 17 日 为日月小潮, 1 月 1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 0.0000 度。 1 月 15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396.html 据 @@ 中国气象爱好者称,前几天,北极的气温已超过 0 ℃ ,这是有卫星探测以来,首次 12 月在北极发现零上的温度,谓之“世纪奇暖”也不为过。北极暴暖,必然会影响我国,而且很大可能是诱发一场强大的冷空气! http://news.sina.com.cn/c/2016-01-05/doc-ifxneept3698416.shtml?cre=sinapcmod=gloc=40r=0rfunc=29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3 日 提出一个问题:暖流到北极 寒流到哪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815.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1 日 提出一个问题:北极气温急升 30 ℃ 高过融冰点:变冷的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 2015 年 12 月 30 日 ,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 30 摄氏度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 30 日气温在 -1.1 ℃ 至 1.7 ℃ 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 -20 ℉ ( 华氏度,约 -28.9 ℃ ) ,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 1997 年、 1998 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我们在 2014 年 4 月撰文指出, 2006-2013 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大量融化导致北极地区海平面和大气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压力变化迫使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极地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将上升,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最新模型研究表明,如果格林兰冰盖融化可导致其附近海平面将下降 100m ,北苏格兰的海平面将下降 3m ,冰岛周围海平面将下降 10m ,南美部分地区海平面将上升 10m 。冰盖融化导致地表巨量物质转移,改变了地球内外重力场,地球内核南移 100 m ,北极和南极海平面分别下降和上升 175px 。在海平面附近,大气等位面的变化幅度与海平面变化幅度非常接近。 近期北极海冰和冰盖的融化只是最新模型的一个缩影。北极大量冷水和冷空气在下降等位面的压力下流过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导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3 日 指出, 2015 年极强厄尔尼诺导致赤道太平洋异常增温,增大了赤道和北极的温差,达到一定极值,将形成赤道高温的低压区和北极低温的高压区,造成赤道暖流向北极的热输送,这是北极异常增温发生在极强厄尔尼诺发生之后的原因。这表明 2016 年北极海冰大规模融化已经不可避免。 冷暖气候循环:极强厄尔尼诺导致赤道太平洋增温——温差和压差引导暖流突袭北极——北极增暖导致冰盖异常融化—— 等位面变化和北极涛动位相变化导致北半球变冷 ——最强拉尼娜或今年登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69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699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603.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 2006 , 23 ( 3 ): 30-3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7 : 200-204 。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7 : 205-209 。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 2010-01-12 来源:文汇报。 12 版:科技文摘。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杨冬红,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29(2): 610-61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警察实弹执勤形势下应思考的一个安全问题
热度 3 陈龙珠 2014-5-20 06:30
【这是一个有警示价值的案例。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警察实弹执勤的新形势下,遭遇警民对峙时,当事人如何应对,才能避免警察误判开枪造成伤亡?】 云南镇雄回应当街击毙男子:依法开枪。 警方称其驾车蓄意冲撞赶集群众致3伤;目击群众认为当时没必要开枪;当地称以检察院报告为准 。 http://t.cn/RvwcAFG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65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六十年前朝鲜战争的情报评估失误
xupeiyang 2010-12-25 15:32
六十年前朝鲜局势之误判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5日15:18 瞭望   《瞭望》文章:六十年前朝鲜局势之误判   脸谱化对手、神圣化自我的倾向,是美国决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和弱点   文/张长江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美国在亚洲通过军事手段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具体尝试,也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目标与政策策略的实战演练。对美国而言,这是历史上首次没有决出胜负的战争。从战争爆发之初的迅速介入,到将战争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其一系列决策都伴随着战略上的误判。对于中国是否出兵参战的误判,是美国在朝鲜战争中诸多决策的一个突出表现。而中国的出兵参战,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朝鲜战争的最终走向。美国的这一决策既有其历史根源,也受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内政外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关于战争性质判断上的失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此后的几天里,美国政府连续召开了四次会议,对战争的性质进行判断,并认定:朝鲜战争是由苏联发动、支持和怂恿的,是国际共产主义声东击西的战术,目的是要把西方的力量牵制在远东,然后在西欧发动总攻。基于这个判断,杜鲁门政府迅速作出了全面干涉朝鲜战争的决定。   美国的这一判断是其冷战思维的直接产物。二战后,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美苏对抗日益加剧。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之后,美国政府认为,伴随着苏联及共产主义阵营的不断壮大,全球性紧张局势正在不断加剧。1949年8月苏联完成第一次核爆炸试验,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应。此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随后成立的中苏同盟,迫使杜鲁门指示国家安全委员会对美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能力进行研究,这个研究的产物就是著名的NSC68号文件。这份文件奠定了美国在冷战中对抗苏联的整体战略,是美国对自身的国家安全政策作出的全面调整。该文件出台后,美国的决策层中弥漫着强烈的危机气氛。同时,美国情报部门声称苏联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具有发动军事进攻的能力。这使得美国决策者在获悉朝鲜战争爆发后,几乎立刻断定朝鲜方面的进攻是由苏联发动、支援和怂恿的。如果不给予坚决的武力反击,就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美国这一战略判断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决策层的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二战后,美国固有的意识形态上的自信被军事上的胜利迅速放大,认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民主、自由、人权是美国的责任。而朝鲜战争中美国决策层的核心成员杜鲁门、艾奇逊、布雷德利、马歇尔几乎都对苏联阵营和冷战形势已经有了一个敌人意象的预判。他们认为苏联受到一种狂热信仰的蛊惑,这种信仰与美国秉持的民主理念背道而驰,热衷于侵略和征服,没有人性,不真诚,不可信,能做出极端残暴的事情。而且这种敌意升级在面临反对意见时,往往以对方不了解敌人的险恶本性为由驳回,使错误本身难以得到纠正,最终使得美国产生了一种脸谱化对手、神圣化自我的倾向,从而难以做到知己知彼,这也是美国决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和弱点。   这个错误的判断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一系列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美国政府自始至终是从美苏全球对抗的角度认识朝鲜战争,进而把苏联的意图作为自己决策的决定性依据,忽视了朝鲜半岛军事冲突的复杂根源,从而降低了决策导向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这一判断还导致了美国对中苏同盟的僵化认识,忽视了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独立性,特别是中国对于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利益的天然诉求,以及基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关于朝鲜半岛的独特的国家安全观。正因如此,杜鲁门政府依然基于对旧中国的认识和对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形势的估计,以及潜意识的民族优越感,没有对新中国予以高度的重视,无法对新中国出兵参战的能力和决心作出正确的判断。   此外,当美国决定进行全面的军事干涉之后,就意味着美国放弃了之前在朝鲜推行的有限遏制的战略。从而使美国干涉目标在既要遏制苏联的扩张、又要避免与苏联发生全面战争的两个维度之间摇摆。这就为美国政府和军方对朝鲜战争的规模和范围的判断上产生了模糊认识,从而为日后美军越过三八线的决策埋下了伏笔。   1950年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局发生逆转。直到此时美国政府才意识到这场战争并非他们原先预料的那样,而仅仅是由于朝鲜内战而引发的一场局部战争。但是仁川登陆的意外胜利和政策决策的惯性,推动着美国决策者在原先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政治遏制与军事遏制的二元分立   朝鲜战争之前,美国在朝鲜采取了有限遏制的政策,即以政治遏制为主、军事遏制为辅,其显著特点是政治战略与军事战略的二元分立。   二战结束,冷战开始。基于意识形态的对抗,美国确定了在全球范围内对苏联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双重遏制的途径,即以政治遏制手段与军事遏制手段并行,政治遏制为主,军事遏制为辅。二是重点遏制。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是欧洲,主张在欧洲和西亚保持战略进攻,在远东保持战略防守,并且确定以西欧的莱茵地区、亚洲的日本等为遏制的重点地区。因此,二战结束之后至朝鲜战争爆发,尽管朝鲜的地缘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但依旧不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重点。此外,当时美国政府与军方对于朝鲜半岛在其亚洲战略地位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   二战后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国际托管进而实现朝鲜的独立。但是到了1947年7月,随着美苏联合委员会会议的破裂,美国开始重新讨论其朝鲜政策。以陆军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为代表的军方认为,苏联拥有一支数量庞大且装备良好的陆军,美国缺乏在亚洲大陆同苏联进行地面作战的能力。因此,在朝鲜保持军队和军事基地并无战略价值,主张尽早从朝鲜撤军。国务院则从全球遏制苏联的政治战略利益出发,主张保持南朝鲜的独立和复兴,进而保持对苏联的压力。两者妥协的结果便是1948年2月出台的NSC8号文件。   这个文件确定了当时美国关于朝鲜政策的一些基本原则。一方面它确定驻朝美军于1948年12月31日前完成撤离任务,排除了美军继续驻留在南朝鲜或使南朝鲜的军事力量能够与北朝鲜进行抗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加大了对南朝鲜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随着欧洲冷战风云的变幻、新中国的成立,美国确定了在朝鲜实行有限遏制的战略,即政治军事的双重遏制。   政治遏制与军事遏制的二元分立是美国早期遏制战略的显著特点。其优点就是,在战略目标既定的前提下丰富了战略遏制的手段,增大了战略策略的回旋空间。然而其缺陷也很明显。   一方面,由于政治遏制与军事遏制在政策设计上的差异,容易将军事目标与政治目标之间的张力意外放大,增加了政策选择的机会成本。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当战局发生迅速变化的时候,军事力量的进退对政治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震荡。在美军实现仁川登陆之后,美国政府开始盲目乐观,而这种盲目乐观恰好和战争初期的盲目悲观相映照。在朝鲜人民军迅猛推进、李承晚部队溃不成军的开始几天,美国政府和国会内部对战局的前景一片悲观,认为朝鲜必失无疑。及至仁川登陆成功,战局逆转,又被胜利冲昏头脑,在频频传来的捷报中无所作为地浪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无视中国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的信息,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轻率地破坏了一项既定的对话政策,增加了决策的盲目性。    行政决策集团与战场   指挥系统之间的矛盾   有人认为,美国之所以敢作出越过三八线的决定,把战争扩大到朝鲜北部,是由于杜鲁门轻信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关于中国、苏联干涉的可能性很小的估计和即使干涉也不足为患的保证。这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   麦克阿瑟与杜鲁门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美国行政决策集团与战场指挥系统之间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二战后在战争中崛起的军事集团与传统文官集团矛盾的体现。其中既有微妙的个人恩怨,但更多的是对当时美国外交战略以及美军战略认识上的分歧,双方矛盾的焦点是战争限度。   麦克阿瑟出身显赫,在美军中资历深厚,在二战中功勋卓著,这使得他在美国,乃至世界上都有极高的声望。加上他骄狂的个性,几乎使当时的远东司令部指挥系统游离于五角大楼的掌控之外。而仁川登陆的成功,则使他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以至于当时在华盛顿几乎没有人敢冒犯麦克阿瑟的权威。自然,他对战场局势的判断对行政集团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问题在于麦克阿瑟陈旧的战争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朝鲜战争的特点。在朝鲜战争之前,美军头脑中没有有限战争的概念。作为统帅的麦克阿瑟也是如此。尽管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受时代所限,他无法理解原子弹的出现,以及冷战格局对战争形态带来的巨大改变,对西方传统的武力是解决任何政治冲突最佳手段的军事信条推崇备至。他认为既然开战就必须取得彻底胜利,为此可以而且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因此在美国军事干涉之初,麦克阿瑟就不断要求在朝鲜投入更多的兵力,甚至希望打一场全面战争。有限战争并非一个既定框架,而只是受政治所迫,尤其是战场条件以及核对抗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即便中国屯兵鸭绿江而不选择出兵,也很难断定麦克阿瑟指挥下的联合国军会打一场仅限于朝鲜半岛的局部战争。显然,这种战争观念是与当时美国的亚太战略相冲突的。尽管美国行政决策集团默许了麦克阿瑟的北进战略,但前提是中苏不干预。但这却不是麦克阿瑟的前提。可以说,双方在战争理念上的矛盾直接导致了美国对中国出兵朝鲜战略的误判。   随着中国出兵朝鲜和苏联的暗中支援,美国政府对战争限度立即进行界定。然而,麦克阿瑟在朝鲜半岛企图扩大战争的固执行为,以及他对美国政府及其政策直言不讳的批评,迫使杜鲁门不得不解除他的职务。麦克阿瑟的解职一方面是美国决策层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麦克阿瑟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并不理解国家利益的获取不一定都要靠战争的全面胜利才能实现。当然,他更不理解在朝鲜实行有限战争不仅符合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也是冷战背景下美国政府的理想选择。麦克阿瑟的解职,标志着有限战争成为美国主导朝鲜战争的既定战略,对战后美国战争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内政治斗争的制约   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国内政治生态日益恶化,连续多年执政的民主党政府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国际局面。除了面对巨额的战时政府的债务危机以外,最主要的是要时刻应对迅速恶化的两党战时联盟。   二战期间,民主党和共和党有着相当深入的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协作是在德国和日本的威胁之下的自发行为,并非两党之间的有意结盟。战争一结束,随着威胁和压力的消失,这种统一阵线立刻就分崩离析。战争结束后,共和党终于迎来了政治上反攻的好时机,开启了美国两党政治攻讦不断的暴风骤雨的新时代。这对美国的朝鲜战争决策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即共和党通过不择手段、大肆攻击民主党的对外政策打击其威信,进而降低了民主党政府执政的灵活性。民主党执政期间,蒋介石政府在中国大陆统治的垮台,美国丧失了对中国的领导,急于从中国脱身。特别是当苏联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和中苏结成同盟以后,美国共和党掀起了民主党对政府远东外交政策的普遍不满,他们把美国丢失中国的责任归咎于民主党的外交政策。   二战结束不久,冷战的恐怖气氛又接踵而至。在激烈的两党斗争中,孕育了一个全新而又强大的政治毒瘤,这就是麦卡锡主义。麦卡锡借机指控国务院里有大批共产党,在参议院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所谓揭露和清查美国政府中的共产党活动的浪潮。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卡锡更是借口杜鲁门政府中有人暗中私通苏联、出卖了蒋介石集团、帮了共产主义的忙,将民主党执政的20年称为叛国的20年,锋芒直指杜鲁门政府。   麦卡锡主义对于美国的朝鲜战争的决策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抨击杜鲁门政府的外交战略的同时,挤压了政府外交斡旋的空间,导致政府的对外决策的僵化;二是迫害政府里熟悉中国事务的人士。国务院里的中国问题专家几乎全部被清洗,艾奇逊首当其冲,承受了极大压力,甚至马歇尔也难免受到牵连。在战时和战后参与美国对华事务的欧文拉铁摩尔、费正清、谢伟思、柯乐布,无一不受到打击排挤,先后离开对华决策圈子。这就导致政府决策层很难对中国事务尤其是中国关于美国不要越过三八线的警告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予以回应。此后,以艾奇逊为首的国务院不得不时时谨言慎行,免遭共和党强硬派的攻击。作为总统的杜鲁门则更为重视国会的舆论倾向,尤其是对国家的立法和法案的通过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各委员会主席的态度。   此外,在确定北进战略之前,迫于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杜鲁门需要前线的胜利服务于国会的中期选举。毋庸置疑,仁川登陆的胜利,使麦克阿瑟对决策层的影响达到顶峰,李奇微在回忆录中曾讲到人们对麦克阿瑟将军的一贯正确性几乎发展到了迷信的地步。另一方面,战局的变化,也坚定了美国决策层对最终占领朝鲜半岛的信心,原因是他们认为仁川之战后,苏中已经丧失军事干预的最好时机,苏联在联合国的软弱提议更加强了美国的判断,这最终致使由中国舆论和中国政府声明所释放出的中国不可能坐视不管的信号被忽略。基于利用战局的进展为国会选举服务的考虑,杜鲁门政府半遮半掩地下达了授权麦克阿瑟可以在三八线以北进行军事行动的命令。至此,美国决策层内部有关是否越过三八线的争论到此结束,军事胜利后的喜悦与自信最终战胜了决策集团所有人对越过三八线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顾虑。    情报评估的失误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各级情报系统随即开始对中国是否出兵朝鲜进行情报评估。参与情报评估的主要有两大情报系统。一个是政府的战略情报部门,即以中央情报局为核心的情报系统。另一个是战场的军事情报系统,以麦克阿瑟的美军远东司令部情报部为核心,包括美军第8集团军、第10军等军事情报部门。这些军事部门提供的战术情报、战略情报和它们得出的判断结论,对决策者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远东司令部情报部的意见,更是被华盛顿决策层奉为政治情报评估的圭臬,成为他们制定战争决策的最主要依据。但是这两个情报系统对中国出兵朝鲜战略的评估都出现了重大失误。   以中央情报局为核心的各个情报部门首先对苏联影响下中国出兵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估,其次对中国参与战争的意图及能力进行了评估,最后以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中国政府发出的公开警告。事实证明,美国的情报评估出现重大失误的原因就在于:一方面,美国错误地把中国出兵与否置于苏联全球战略的框架下进行情报评估。尽管中国和苏联结为同盟、苏联的意见在中国的对外决策中占一定的分量,但是,中国在战争爆发不久成立东北边防军直至被迫出兵朝鲜,期间的每一项重大举措都是出自对中国自身利益的慎重考虑。苏联方面的因素并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对中国出兵的能力和意图进行单独评估的时候,美国坚持认为中共由于面临复杂而严重的国内问题,不可能单独出兵卷入朝鲜战争。中情局强调中国糟糕的国内问题对其介入朝鲜的负面影响似乎反衬出美国在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这种情报评估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冷战思维决定的。美国决策层对情报的判断,没有站在中国政府主要担心国家安全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没有充分意识到在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东亚国际紧张局势下,美国对朝鲜的军事干预对中国领导人固有的安全担忧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战争一开始,美军远东司令部的情报部长查尔斯威洛比就开始考虑中国参战的可能性,并认为中国也许会向北朝鲜人提供援助。当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压缩在釜山时,威洛比报告说,中共军队正源源不断地向华北调动,并指出如果中国军队参战的话,为了切断它的后方可能需要战略空军的支援。显然,远东司令部预料到此时中国出兵对美军的巨大威胁。到8月底,美军远东司令部的情报评估对中国出兵参战的能力进行了预测,指出中国在东北的兵力几乎达到25万人,如果中国出动增援部队,那么对于釜山周边阵地的任务已经很繁重且为数不多的美韩军队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不过,他们想象中的中国出兵必然导致的釜山灾难并没有成为现实。此后,随着美军仁川登陆的顺利实施,战场形势发生了逆转。在麦克阿瑟和威洛比等美军远东司令部要员看来,中国干涉的威胁似乎正由于中国不会出兵介入朝鲜战争而慢慢消失。这一评估结论深深地植根于麦克阿瑟的脑海中。因此,尽管中国政府不断公开发出警告,美国军事情报部门均置若罔闻。   随着美军越过三八线,越来越多的情报显示出中国出兵的迹象,从10月14日开始,美军远东司令部情报部门再次把中国出兵援朝的情报提升到最优先评估的位置,但这只是为了向杜鲁门总统明示中国不会出兵的论调,并没有改变麦克阿瑟中国不会出兵的看法。威洛比给政府提供的情报只是印证麦克阿瑟的判断而已。   当杜鲁门总统希望从麦克阿瑟那里得到第一手的情报和判断,从而搞清楚中国是否会真的要在朝鲜进行干涉时,双方于10月15日在太平洋上的威克岛举行了见面会。在会谈中,麦克阿瑟十分自负地向杜鲁门保证,中国干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至此,美军情报部门基本丧失了情报判断的功能,他们的工作只是在裁剪情报,为麦克阿瑟的判断提供证据,以保证麦克阿瑟的军队抵达鸭绿江,结束其宣称的圣诞节攻势。这在美军中开启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它进一步麻痹了战场指挥官的判断,没有履行情报部门的职能。   但是,这样的故事并没有因朝鲜战争的结束而停止。起初,是军方在玩情报的游戏,部分军官为了某种意图刻意操纵呈送给处于决策地位的高级军官和政府部门的情报。此后,则是高级文官操纵军事情报。为了实现国内的政治目标,政府会凭极端有限的事实和彻底错误的情报去制定重大的外交决策,却根本不去考虑其后果。   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   1965年,约翰逊政府通过歪曲事实,夸大越南对美国的威胁,操纵媒体和民意,宣扬美国出兵越南的合理性,却蓄意淡化情报所显示出的卷入越南战争的危险性,从而使美国陷入了一场毫无希望、最终惨败的局部战争。   2003年,小布什高估了苏联解体对中东的影响,忽视了当地人基于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所带来的可能的反抗,垂涎于中东的战略地位和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了推翻萨达姆政权,不惜误导媒体,操纵国会和欺骗公众。用严重有误并经肆意裁剪的情报,把美军送到伊拉克的中心地带,饱受连续不断的自杀性袭击,造成灾难性后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外交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及对军事力量的迷恋。其背后则是实用主义主导下对国家利益不择手段的追求。□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个人分类: 情报机密|3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德国-英格兰之战裁判误判说起
fgzengtyut 2010-6-30 11:08
那天看德英之战,感触最深的是裁判对英格兰进球的误判。不管这种误判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也不管这误判是裁判业务不熟练还是真的没看见,但是,对于英格兰来说可是影响巨大的。第一个影响是士气,假如没有误判,那比分就是二平了,英格兰能看见胜利的曙光,肯定是士气大振,结果就难说了;第二是对德国队而言,哈,这么危险的一个球都没进,你英格兰完了,德国队肯定士气大增,这样两方面一抵消,所以就可能有了最终的4:1。从这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在我们的项目评审、成果评奖等科技评价中的误判其后果可能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刚出道的人来说。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英格兰队的第二个进球被误判:原来国际足联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年代
chemicalbond 2010-6-27 23:12
刚才看了世界杯第二轮的比赛,英格兰在0:2落后于德国队的严峻情形下,先进一球,没过多久,又有一次射门,现场转播显示那个球明显是进了,不用解说员(非韩乔生)的任何口舌也能判断出那确实是进门了。可是裁判没有把它当回事,比赛继续进行... ... 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上,竟然没有美国橄榄球那样的修正机制,只能说明国际足联的那帮混蛋们还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年代。SHAME ONTHEM! 在美式橄榄球赛上,教练如果感觉裁判有问题,可以有3次的挑战机会,随后,裁判需要仔细地分析录像,如果确实是误判,必须立刻纠正,如果没有误判,那么挑战者也将失去一次暂停的机会。非常简单的纠错过程,充分体现了公正合理的精神。 几十个人在上面踢了半天,好不容易进个球,却被误判。这种运动是无法吸引我的,我也是到了世界杯才勉强看看。期待着橄榄球赛季早日来临!
个人分类: 体育世界|2336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