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愿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SFBC深入研究】焦点解决实践中的两种假设问句的差异与应用
Gaodeming 2020-6-17 11:18
作者:高德明 摘要: 在焦点解决取向的咨询和教练中,假设问句是一个常用的技术。通过对 If 和suppose两种假设语句在其概念化、差异、应用和理论四个视角系统地进行核心意义的分析,重点阐明其在焦点解决会谈过程的开场、合约达成、愿景描述、例子、结束五个阶段中合约阶段和愿景描述阶段的应用,详细论述如何准确与高效地使用假设语句。 关键词:焦点解决 假设问句 合约 愿景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和焦点解决高效教练是焦点解决理论影响下的心理治疗与教练技术。越来越多的焦点解决专业人士认为, SFBC / SFBT 是一个专业的对话过程,通过语言对客户产生影响。因此随着焦点解决研究的发展,语义学、语用学等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微观语言学的理论,逐渐开始影响 SFBC / SFBT 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实践。在这个背景下,焦点解决实践者们不仅开始研究使用者的语言和词汇中的意义,及问句背后的预设,更重视其是否有用,是否高效。每个问句本身的作用是什么?同义词之间的微小差异可能给客户带来怎样的不同?这不仅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内容,而且大有变成研究方向的趋势。 1 两种假设问句的概念化过程 假设问句在焦点解决实践中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核心技能。在英文的焦点解决会谈文本研究中, “ if ”和“ suppose ”两种假设问句具有不同意义,在 SFBC / SFBT 的应用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根据各自的语用功能,将其概念化为两种不同的假设问句:“如果条件假设”和“假如结果假设”。 1.1 “如果条件假设” “If”对应的中文词是:“如果”。在汉语中,“如果”作连词,表示假设。例如《前汉书平话》卷上:“如果不利,截旗营前,以定胜败验之。”《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如果文章会做,我提拔他。”“如果”是一种条件假设,假设条件A成立,那么B就可能会出现。如果A成立,那么B会在A出现之后出现,这里强调其时间的先后顺序。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是:“如果条件……具备了,那么会发生什么?” 1.2 “假如结果假设” “ Suppose ”对应的中文词是:“假如”。“假如”作为连词或副词时,被假设的内容是未来的结果,后面的句子是对未来结果的可能性的描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是:“假如……已成为事实,可能是怎样一个现象?” 在英语中, If 和 Suppose 的区别较为明显,而在汉语中,“如果”和“假如”是近义词,这也造成在 SF 教学和应用过程中很容易将二者混淆。实际上,在 SFBC/SFBT 语境意义中,两者差别很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教学和应用中展示两者的差异,下面从 SFBC 的假设问句出发,从语用角度讨论这两种假设问句在 SFBC/SFBT 中,应用于不同的对话阶段,所带来的不同的可能性和功用。 2 两种假设的语用差异 把 “条件”作为假设,和把“结果”作为假设,在对话中产生的效果是有很大差异的。 为了更好的区分,建立如下模型: “如果”条件假设问句的含义是: 如果有 A ,那么有 B ;如果有 B ,那么有 C ;如果有 C ,那么有 D..... ,形成的是条件关系或类似因果关系的线性链条。如下图所示: A→B→C→D→E→F→G 如果条件假设问句线性链条图 “假如”结果假设问句背后的含义是: 假如 G 是真实的,那么很多情况会同时或不确定地出现。结果是更多的可能性出现,也暗示可以有多条线路达到目的地 G 。 2.1 “如果条件假设”在会谈中的使用 “如果”条件假设语句,多应用在 SFBC / SFBT 会谈的“达成合约”阶段,当客户还没有明确自己对本次教练会谈结束后的期待时,我们可以连续重复使用“如果条件假设”,假设他刚刚说出来的期待已经发生了,之后会带来的不同,连续的伴随他一直向未来探询,一同找到那些对客户来说是重要的期待。实践中,使用“如果假设问句”,可以高效地打开更多的可能性,并快速探询什么是客户认为重要的事物。 有三种情况适合用如果条件假设: (1)将客户语言中描述问题的内容,转变为结果导向,即客户想要什么: “如果问题不存在了,你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问题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什么?” ( 2 )客户的目标不清楚,或只有对过程、方法的陈述。例如: Cl: 我想一天看两本书。 C: 如果你一天看两本书会给你带来什么? C1: 嗯,我的知识量会增加。 C: 如果知识量增加了,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 C1: 嗯,我和朋友交流时就自如和自信了。 这样连续应用可以让客户的目标和期待不断呈现,在上面这个对话中,客户最后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是更好的和朋友交流。 (3)客户谈论了很多目标,他不知道哪一个目标才是重要的目标。在会谈开始阶段,客户有时会陈述很多期待,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这时我们可以用“如果条件假设”为他打开更大的思维空间和选择空间。 “如果你的这个目标实现了,可能出现的结果对你有什么影响?”“……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同?” 总结以上三个应用,可以理解为, “如果条件假设”的应用可以将问题转换为目标,找到真正的目标,找到重要的目标和期待。应用“如果条件假设”,与客户共同探询期望,共同构建一个客户所期待的真正想要的目标。 2.2 “假如结果假设 ” 在会谈中的使用 上述 “如果条件假设”是从现状不断走向未来,现状对客户多是困扰的或模糊不清的。不同的是,“假如结果假设”是站在未来的视角,对期待进行描述,这可以打开更多的可能性和无限的共创性。 在 SF 会谈过程中,通常在合约达成之后,使用假如结果假设来对期望的结果进行描述,引发对结果的迹象陈述和思考。 “假如 G 已经出现了,会有什么迹象?” “有什么迹象说明,这个结果真的发生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迹象是对结果的描述,不一定是这个结果的直接条件。因此假如问句会不止一次应用,可以结合 “ what else? ”问句或一系列关系问句一起来完成。例如: “假如你有了自信,谁会注意到,他会看到什么?” 3 假设问句的焦点解决理论 “以终为始”是焦点解决的一个核心理念,这个终就是客户的目标。“客户认为这个目标,对他是有用的,是重要的”。这一点始于会谈开始,贯彻到始终。 客户一开始并不一定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也是需要和教练一起在对话中来逐渐清晰的。我们定义客户和教练完全达成一致的目标之前的阶段叫目标整合阶段,目标整合发展的阶段的特点是: ( 1 ) 由多选一 ( 2 ) 由负面到正面 ( 3 ) 由他人到自身 ( 4 ) 由大到小 ( 5 ) 由内在到人际 ( 6 ) 由抽象到具体 当一个目标清楚了之后,要对目标进行描述,这时对目标的要求更加具体化,我们可以定义这时的目标叫做愿景目标描述阶段。 De Jong 和 Berg 提出了从合约阶段到愿景描述阶段不断突出下面 8 种目标的特点: ( 1 ) 对客户是重要的 ( 2 ) 客户自己可做的,而不是其他的人 ( 3 ) 可以测量的具体行动 ( 4 ) 描述所欲出现的行为,描绘出想要什么 ( 5 ) 可以开始进行一小步 ( 6 ) 含有关系互动的观点 ( 7 ) 具体情境化 ( 8 ) 现实的,符合客户生活脉络的 合约目标是灯塔旗帜,关键在于重要性,什么是客户认为是重要的。 愿景目标是灯塔照耀到的周围景象,关键在于细节性。 因此, “如果”和“假如”两者使用的不同,反映出合约阶段的目标和愿景阶段的目标的差异性和渐进性。下面会详细讨论这两个阶段与两个假设问句的关系。 3.1 “如果条件假设”在达成合约阶段的重要性 在合约阶段,初期的 SF 实践者往往可以区分什么是问题导向,什么是解决导向的期待,然而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还需要知道,合约阶段不仅不要陷入问题中,而且不要落入客户的期待目标的过程中和方法中。 如果条件假设问句可以把客户的过程目标和方法目标向结果目标靠近。比如: “我想学好英语”就是方法目标,“如果你的英语已经学的很好之后,给你带来什么不同?”这样不断深入的对话,合约的期待就会从中出现了。 对方期待的是什么,什么是客户认为他真正想要的,有时无法用一个问句就得出结果。合约的达成,期待目标的建立也是一个对话探询合作的过程,而这个对话的空间和思考的空间,可以用如果条件假设来打开。在 “如果条件假设”的连续询问中,线性地把咨询阶段的目标、对咨询后的短期阶段影响和长期的影响充分展现出来,并让客户开放地、俯视地审视自己的期待,很自然地让自己的目标与价值观匹配,才能完成合约中“重要的”和“想要的”承诺。用简单的提问“如果这一目标实现了,将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可以引导客户的思考更加全面与深入,从而掌握目标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并与咨询师或教练一起接纳这一个目标的重要性。再结合其他的 SF 技术例如关系问句,使蓝图慢慢展开不断变得清晰。 一个客户可能有很多的期待,或者一个模糊的期待被我们激发出很多期待,之后,教练和客户要一起来商讨 “客户想要的”并且在这次会谈中可以“实现和检验”的一个目标,并且这个目标可以在工作中达到,是在会谈可帮助的范围内。 那么如何来选择呢?我们可以直接问, “这么多期待,你认为哪个更重要?”或许客户知道,或许客户不知道。我们还可问,“你一定有什么目的?”“如果……实现了,对你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出客户的价值观,当价值观出现时,他的目标选择就会清晰。什么是重要的,其实就是目标与价值观的统一性。 在实践会谈中,随着对客户资源的发掘和通过对话对客户能力的共同建构,客户的目标也可以有变化。然而目标的方向总是朝向客户的核心价值观,对客户是有用的,这一点是不可变的。因此,使用具有线性关系的 “如果条件假设”就可以把客户的期待引导向一个长期的目标,客户的价值观往往就体现在长期目标当中。当长期的目标清楚之后,哪些是客户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期待就自然显现了。因此“如果条件假设”在合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假如条件假设”在描述愿景阶段的重要性 “如果条件假设”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我们称之为线性关系,而“假如”在 SFBC/SFBT 中是比较特殊的探寻技术,它引导的不是条件关系。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意图和期待理论,对这个假设期待的阐释,是在寻找一个人所存在的背景,那些支持这个期待和愿望的生活实践是什么?这不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镶嵌的过程,这个镶嵌物四周都是什么?这是 “假如结果假设”在 SFBC 中要实现的理论背景。例如: “假如你的老板忽然以你希望的方式待人处事了,那么会有什么不同?” “假如过一段时间,你能够成功的实现你的目标,那时候你会做些什么不同的事?” 使用者的目的,是将客户的目标背后的一切联系起来 , 如下图所示,如果 S 出现了,那么作为 S 的背景的白色和黑色是如何展现的? S 是一种组合或镶嵌。就像维特根斯坦所定义的,“刹车”是安装在汽车上的连杆结构,用于把力传到刹车片阻止轮胎的运转。所以有“刹车”的同时,一定要有汽车和轮胎。不然它甚至不被称作连杆。这些周围的“环绕”,就是一个人与期待有关系的日常生活实践,在 SF 的对话中正是通过“假如你期待的事情发生了,会有什么不同”这类问题,来试图细节化、关系化、社群化一个人的生活实践,这样会自然引发客户的行动意图,驱动一个人完成一小步的行动计划。 4 SFBC/SFBT训练中“如果”和“假如”假设问句的练习方法 根据以上对 “如果”和“假如”假设问句之间差异的探讨,可以认为,“如果”多用于探询期待,“假如”多用来描述期待。因此在 SF 训练或督导过程中,可以进行如下练习: AB 两个人一组: 步骤 1: A 想出一个现在正在做或正在考虑的事情,陈述给第二个人 B , B 倾听之后用下面问句来询问: “如果 X 实现了,会给你带来什么?” 步骤 2 : 12 个对话之后, A 和 B 共同确认哪一个是 A 最想要的目标, B 再完成下面的 10 个探询,让 A 来回答: “假如 Y 实现了,会有什么迹象出现?” 或 “假如 Y 实现了,你会看到什么迹象?” 步骤 3 : A 选出对他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 10 个人,然后由 B 询问: “假如 Y 实现了,谁最先能看到你有什么迹象发生? “假如 Y 实现了, C1 会看到什么迹象?” “假如 Y 实现了, C2 能看到你什么?”  …… “假如 Y 实现了, C10 能看到你什么?” 步骤 4 : A 来分享一下这个练习的收获。 反思: “如果”让目标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一些真正重要的目标出现了。 反思: “假如”让目标是不是更加清晰了,好像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了? 然后, A 与 B 角色互换,两轮后相互交流练习和体验对“如果”条件假设,“假如”结果假设的新认识。 5结论 综上所述, “如果条件假设”问句应用在合约阶段,可以打开客户的视野,看到什么是客户真正重要的,并引发长期目标或价值观的出现,有利于实现合约阶段期待的重要性、客户导向性。“假如结果假设”问句,可以很好的把目标和客户的社会性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有利于愿景描述的细节化、可实现性。 正确的练习与应用,并看到两种问句背景理论之不同,会对提高焦点解决取向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PS:案例分享 一位初学SF的学员看了这篇文章后,对“如果”和“假如”部分不是很理解,觉得“如果”和“假如”是同义词,在汉语中字面意思基本上是一样,两种问句到底怎么区分、怎么用,还是不太明白。尽管如此,他还是在实践中去应用了。他分别将“如果”和“假如”的两种问法在朋友身上进行了试验,没想到有了惊人的发现,瞬间明白了这两种问法的不同作用。这正是焦点解决实践的精髓:学习,练习,实践,反思,督导,提高。 对话是这样的: 一天,朋友正在吃饭, 学员对朋友说: 如果 你这么一直吃下去的话,你觉得你会怎么样呢? 朋友:哦,我可能会得肥胖症。 学员又问: 假如 你这么一直吃下去的话,你会怎么样呢? 朋友:那我应该会去减肥吧。 这位学员当时就惊呆了!在他看来这两句话完全是同样的意思,朋友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于是就非常好奇地问朋友:你为什么给了我两种不同的答案? 朋友:你刚刚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吗? 学员:像是同一个问题,又像不是同一个问题。看文章的时候我还不太明白,问了你之后我现在明白了。 …… 当编者听到这个例子的时候,想到了一个词“想死做活”。焦点解决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很深奥的,如果我们还不能明白的时候(其实也不用全部想明白),不防多做少想,勇敢地去实践应用,不断地反思,再加上督导,就会很快提高自助助人的水平。 学习、练习、实践、反思、督导,是一个SF取向工作者的快速成长之路。 敬请期待下期分享。
个人分类: 焦点解决理论|2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猪年第一个工作日
热度 1 zywsict 2019-2-11 08:16
进入假期无论生活和工作都进入无规律状态,尽管寒假还没有结束,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不仅为了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有规律的生活,而且为了更早的适应即将到来新学期,和大多数人一样,决定进入工作状态,以便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学期到来。 在2019年春节假期的第一个工作日给自己许下愿景,希望2019年, 多一分健康,少一分疾病; 多一分快乐,少一分悲伤; 多一分成功,少一分失败; 多一分坚持,少一分退却; 多一分收入,少一分拮据; 多一分和谐,少一分争吵; 多一分收获,少一分颓废; 多一分知识,少一分无知; 多一分勇敢,少一分畏怯; 多一分平和,少一分暴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巨变、恐惧与信念
Mech 2018-12-20 08:50
读篇 博文 ,颇有共鸣。除链接外,原文也附在后面。 关于过去 40 年的巨变,文中的例子真是生动传神。“如果那个时候有人说以后我会买私家车,或者坐飞机去旅游,我会觉得他疯了。车都是公家的,哪有私人买汽车的道理?飞机都是打仗或者外交用的,哪有老百姓坐着满世界跑的道理?” 关于恐惧,“ 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自己会亲眼看到这个黄金时代的结束。 ” “中国之所以能有现在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我们遇上了整个世界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就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经济时代。……我们对这个时代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如果认真读过历史的话,就会知道在我们走过的这四十年,整个世界是何等的繁荣,何等的安定。所有有能力有意愿发展的国家,都有机会去发展。这样的机会,在整个世界史上也是极其难得的。这我相信,等时过境迁后,人们回过头来看四十年,不仅中国人会觉得这是黄金时代,大多数人类也都会认为这是黄金时代。” 关于信念,“ 我们要相信宽容的价值,相信市场的价值,相信文明的价值。 ” 想到这些,并非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是感受到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有人吐槽说, 2018 年是过去 10 年中最差的一年, 2019 年将是未来 10 年中最好的一年。希望不要一语成谶。 押沙龙: 2018 说了一声拜拜,我们的眼泪跟着掉了下来 现在好多人都在谈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出生在 1976 年,也就是说,我是跟随这四十年成长起来的。我也想来说说我的感想。 01 贫穷 这四十年来,中国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同是一次大断裂。我小时候的中国,完全像是另一个世界。 如果让我闭上眼睛,回忆那个年代,脑子里会浮现出一副图景:烈日灼人,知了不停鸣叫,街头竖着巨大的宣传画,一副是 “ 只生一个好 ” ,还有一副画着一只凶恶的狗滴着口水,旁边是标语 “ 警惕狂犬病! ” 宣传画下面站着一群群穿着蓝色中山装的人,面目模糊,难分彼此。 那个时候的生活是贫穷的,也是闭塞的。即便是年轻人,也很难想象远方。 如果那个时候有人说以后我会买私家车,或者坐飞机去旅游,我会觉得他疯了。车都是公家的,哪有私人买汽车的道理?飞机都是打仗或者外交用的,哪有老百姓坐着满世界跑的道理? 现在中国还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有很多人还是很穷。但是现在这样的日子,放在三四十年前,那也是奢华的难以想象。 在那个时候,大人永远要为钱发愁,到了月底,钱总是不够花。用那点工资怎么让孩子吃饱穿暖,也永远是件麻烦事。穷跟淳朴和单纯都没有关系,穷就是穷,一种绝对负面的东西。它是非常折磨人的。 我们那一代人,比现在的孩子平均身高要矮上几厘米。这就是贫穷的真相。 02 观念 现在很多人回忆起那个时候,往往会涂抹上一些美丽的色彩,好像那个时代虽然贫穷,但精神状态是好的,道德比现在人高。 一个封闭了那么久的世界,人们精神状态却会特别好,这种说法在我看来简直反人类。 而且,在我的记忆中,根本不是这个样子。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是处于一种窒息的状态。社会绝对不接受与众不同的人,任何特立独行的人几乎都是活不下去的。那个时候,人们没有 “ 权利 ” 的概念,但是有强烈的 “ 好人 ”“ 坏人 ” 的概念。 比如说,当时没有谁觉得一个人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同性恋就是简单的流氓,婚前性行为就是不要脸。 而且那个时代的道德,有一种把人工具化的倾向。现在孩子可能都难以想象,那时曾经有这样的全民大讨论。 一个叫张华的大学生为了救一个老农,跳进粪坑被淹死了。这个事情放到现在,大家最多争论这种救人是否理性,是否考虑到了自己的能力等等。可当时争论的不是这个。大家争论的是 “ 值不值 ” 。一个大学生救一个老农而死,值不值? 现在看来这种讨论简直就是反人类的三观。但在当时,大家真的一本正经的辩论这个。 所以,每当有人说那个时候人们道德风尚好的时候,我都恨不能啐他们一脸唾沫。 那个时候,生命本身的价值就是这样被低估,就是这样被工具化。四川石棉失火的时候,有一个叫赖宁的孩子为了救火被烧死,全国都学习这孩子。直到很久很久以后,人们才慢慢有了这样一个观念,我们的孩子是应该被救助,而不应该是去被鼓励舍身救火的。 我热爱现在的时代。不管它如何地让我愤怒,如何地让我不满,我还是热爱这个时代。 我从那个时代走来,我怎么能不热爱这个时代,怎么能不珍惜这个时代? 说到这里,我想起十来年前,中国出过一个很有名的事件。小两口在家里看黄片,警察破门而入要抓人,结果引起轩然大波。可是在我小时候,这简直不成问题:你都看黄片了,警察抓你,你还有理了? 可能只有我们这个岁数的人,才会这么深切地感受到:现在我们的每一份权利,每一份宽容,都是经过多少争论、多少冲突,才一点点到来的。 可能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任何宽容程度的缩小,都会让我害怕,甚至是夸大式的害怕。 因为我知道当年是什么样子。 当然,我小时候的社会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人们对是渴望学习,渴望改变的。这种渴望正是这四十年变化的根源。 只不过这种渴望,因为被封闭的太久,有的时候会释放出来的时候会显得不伦不类,有点荒诞画。 读书人谈论着自己并不真正明白的时髦观念,知识分子写起文章来攒眉弄眼,老是用一种抒情的语气,随时都要 “ 啊 ” 一声似的。人们相信各种怪力乱神的东西,就像严新的特异功能,气功大师的包治百病。 那个年代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懵懂无知,精力充沛。 03 断裂 在我记忆中,九十年代是一个动荡变化的年代,可能也是这四十年里最难熬的一段日子。 无数人下了岗,很多人连生活都维持不下去。北方的很多城市简直像一片战后的废墟。现在我们都说东北的经济坍塌,可跟当年的大崩溃比起来,现在的坍塌真是太温柔太和缓了。 那个时候有一个纪录片《铁西区》,那真是血淋淋的天地,让人不忍直视。 回过头来看,那个时候真的是中国闯关的时候,也是中国最难的时候。很可能,那真的是不得不去做的改革。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许就是那次大动荡打下的基础。 但是,确实有无数人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们几乎是毫无准备地被投向一个陌生的天地,那个天地对他们来说,格外残酷,就如同被赤身裸体地赶到风雨之中。 我一直觉得,中国就是在九十年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此,这个世界完全不同了。 我们这一代人我,往往和父辈很难有共同语言,非常难以沟通。当然,每一个时代都有代沟。我们这一代老了以后,肯定和后辈也有代沟,也会有沟通的问题,但我不相信它会像我们和父辈的代沟那样深远,那样辽阔。 他们积累的社会经验几乎一文不值,他们的价值观被认为是错误的,他们的是知识结构被认为是完全过时的。他们所信赖的东西被证明是极其不可靠的。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对后辈几乎无法做出任何指导。 这种惨烈的变化在人类社会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04 世界的黄金时代 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中国总体来说是一帆风顺。如果说有国运的话,这些年来咱们的国运确实很好。 中国经济持续不间断地发展,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在很多方面确实也在缩小。我在外企工作了十几年,对此有相当直观的感受。 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中国本来就具有发展的能力。中国人在经济方面本来就有极大的潜力。 中国人勤劳,真的很勤劳,中国人重视世俗成功,热衷于改善物质生活,中国人对孩子极其重视,对教育极其重视,对此几乎有一种宗教式的虔诚。这样的一群人,本来就应该成为一个富裕、强大的民族。 这四十年来的历史,反复证明了一点,只要你给他们一点点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就能创造出繁荣的经济。 我们并非独一无二。我们所经历的,就是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这些国家都经历过的事情。而且他们走过的道路,我们也只是走在途中。日本有过神武景气和伊奘诺景气,韩国和台湾有都过经济腾飞,这一切都并不新鲜。在我看来,所有在东亚文明圈里的国家,几乎都有这个潜力。我们的发展并不神奇。 中国之所以能有现在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我们遇上了整个世界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就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经济时代。 如果在二十世纪的上半页,中国绝对不可有这样的成绩。在这个时代里,很多技术是可以买到的,很多投资是可以引进的,很多东西是可以出口的。 我们对这个时代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如果认真读过历史的话,就会知道在我们走过的这四十年,整个世界是何等的繁荣,何等的安定。所有有能力有意愿发展的国家,都有机会去发展。这样的机会,在整个世界史上也是极其难得的。 这我相信,等时过境迁后,人们回过头来看四十年,不仅中国人会觉得这是黄金时代,大多数人类也都会认为这是黄金时代。 而我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自己会亲眼看到这个黄金时代的结束。 我希望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05 珍惜 二十来年前,在《恋曲 2000 》的专辑封面上,我读到过一句话:回首过往繁华落尽,放眼未来前程茫茫。 这张专辑的第一首歌叫《东风》,充满了激昂力量,真的像卷过冰封大地的一股东风。 在这首歌里,罗大佑唱到: 呼你一声,唤你一声,唱你一声,为你一阵悲 天空,云初晴 只在这寰宇之中,可不能让你变成泡影。 在 2018 年的此时此刻,我重新又想起了这句话,这首歌。 我们当然还看不透未来。无论是世界,还是我们,都充满了很多未知数。就像现在中美的龃龉,我不知道是国家间的偶然杂音,还是预示历史冰面的巨大裂痕。 但是作为一个四十二岁的中年人,作为一个看到中国巨大变迁的中年人,我始终觉得:我们要相信宽容的价值,相信市场的价值,相信文明的价值。 这不是读书人的幼稚理念,这是我在四十来年的生命里活生生看到的现实。我们能拥有今天的生活,就是因为我们拥抱了这些价值。我们身上的力量就是靠这些价值才发挥出来的。 李鸿章有句很有名的诗: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读来真是让人伤感。我们这个国家确实曾经历过太多的惨痛,真的是国步惟艰。现在我们经历过四十年的发展,站在这样一个位置,确实应该去珍惜。 所有的忧虑都是源于对今天的珍惜,对未来的希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如果我不珍惜今天,不期盼明天,如果不对这个世界充满热爱,不对这个国家充满期待,还有什么值得去忧虑? 所以,不要对我谈什么爱国不爱国。我在这个国家生活了四十二年,我看见它怎样的变化,我知道它需要什么样的感情,又鄙视什么样的感情。 06 ...... 作为一个罗大佑的歌迷,我最后再引用他的一句歌词:七十二年说了一声拜拜,我们的眼泪跟着掉了下来。 有的时候,我们对岁月的感觉真的就是这样。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所有的权力都去了哪儿?——未来简史(58)
罗非 2017-11-11 09:49
所有的权力都去了哪儿? 政治科学家也逐渐把人类政治结构理解成数据处理系统。民主和专制在本质上是两套关于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专制使用集中式处理,而民主则喜欢分散式处理。民主在过去几十年里占得上风,是因为在 20 世纪晚期的具体情境中,分散式处理的效果更佳。如果换一个情境(比如古罗马帝国时代),反而可能是集中式处理拥有优势,让罗马共和国衰落,权力从元老院( Senate )和公民大会( Popular Assemblies )转移到专制皇帝的手中。 这意味着,如果数据处理的情境在 21 世纪再次改变,民主制度也可能衰败,甚至消失。随着数据量和流通速度双双提升,选举、政党、国会这些制度就可能遭到淘汰;原因不在于不符合伦理道德,而是无法有效处理数据。当时这些机构发展的背景,是政治的脚步走得比科技更快。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工业革命发展的速度够慢,于是政客和选民仍能领先一步,规范及操纵发展的路线。然而自蒸汽时代以来,政治的节奏没有多大改变,但科技已经从一挡切换到四挡。科技革命的脚步快到让政治追不上,不管是国会议员还是选民,都失去了对科技的控制。 互联网的兴起,能让我们一窥未来。现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及安全来说,网络空间都不可或缺。但讲到网络设计的各种不同选项,虽然仍牵扯到主权、边界、隐私、安全等传统政治议题,却并未借助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有人曾经投票决定网络空间该是什么形状吗?网络设计者的种种决定未受公众监督,因此今日的互联网成了一个不受法律管束的自由区域,侵蚀国家主权、无视边界、破坏隐私,可能正是最可怕的全球安全风险。 10 年前还几乎没人想过这种可能性,但今日的政府官员忧心忡忡,认为网络 “9·11” 已经一触即发。 于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热议重组互联网的可能,但错过了在一开始干预的时机,现在木已成舟,要改变现有制度就难上加难。此外,等到笨重的政府终于下定决心进行网络监管,互联网早已又演进了 10 次。政府这只乌龟,永远追不上科技这只野兔,就这样被数据压得无法动弹。美国国安局或许能够监控每个人说的每句话,但看到美国外交纰漏不断,就知道华盛顿虽然拥有所有数据,却没人知道该怎么运用。对于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事,史上从来没有任何政府能像现在的美国这样知道得如此清楚,但也鲜有政府能够像现在的美国一样反应笨拙。这就像打牌的时候明明知道对手有什么牌,却不知怎么搞的,总是一输再输。 在未来几十年间,我们很可能还会看到更多类似互联网的革命,而科技会抢走政治的所有风头。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可能即将彻底变革人类社会和经济,甚至是人类的身体和心智,但当前的政治对此却几乎毫无警觉。现今民主制度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的速度太过缓慢,而且大多数选民对生物学和控制论( cybernetics )的认识也不足,无法形成切中要点的意见。因此,传统民主政治正逐渐失去控制,也提不出有意义的未来愿景。 普通选民也开始意识到,民主机制已经不再能够为他们带来权力。世界正在变化,但他们摸不清变化的方式和原因。权力正在转移,但选民不知道权力去了哪儿。在英国选民的想象中,权力被欧盟夺走了,所以他们投票脱欧。而在美国选民的想象中,是既得利益者垄断了所有权力,所以他们支持反体制的候选人,比如伯尼 · 桑德斯( Bernie Sanders )和唐纳德 · 特朗普( Donald Trump )。但可悲的事实是,没有人知道所有的权力去了哪儿。就算英国离开欧盟、特朗普接掌白宫,权力也绝对不会回到普通选民身上。 这并不代表 20 世纪的独裁统治将会重演。就算是专制政权,似乎同样无力应对科技发展的脚步或数据流的数量和速度。在 20 世纪,独裁者对未来自有一套宏伟愿景,例如法西斯主义,希望彻底摧毁旧世界,再建起新世界。不论你对希特勒等独裁者有何看法,都不可能说他们没有愿景。而到了今天,理论上领导者的愿景应该会更为宏伟,毕竟过去的纳粹不过是有了蒸汽机和打字机,就想打造出新的社会,今天我们可还有生物科技和超级计算机任君使用呢。 在科幻电影的剧情里,希特勒一样的政客,一心夺取各种新科技,用来实践各式极端政治理想。但回到 21 世纪早期,就算在俄罗斯、伊朗或朝鲜这些国家,实际的领导人和好莱坞电影里的形象根本是两回事。那些人看起来可没有什么美丽新世界的愿景。就算是金正恩或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Ayatollah Ali Khamenei ),他们做过的最疯狂的梦仍然不过就是原子弹和弹道导弹之类的,还完全停留在 “ 二战 ” 时期。普京似乎也只是想重建旧的苏联集团,甚至是更早的沙皇帝国。与此同时,偏执的美国共和党人大骂奥巴马是个无情的独裁者,说他阴谋破坏美国社会的基础,但过了 8 年总统任期,奥巴马费尽心力也只是勉强推动了一个小小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不论是创造新世界还是新人类,都完全不在他的议题之列。 正因为科技进步如此迅速,不论国会还是独裁者都被来不及处理的数据压得喘不过气,现今政治人物的眼界,要比一个世纪前狭窄太多。于是,到了 21 世纪早期,政治已不再有宏伟愿景,政府就只剩下行政功能,维持着国家现状,却不再能够带领人民向前。政府确保教师每月拿到薪水、下水道不会堵塞,却不知道 20 年后国家该走向何方。 在一定程度上,这或许是好事。有鉴于 20 世纪某些宏大政治愿景导致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广岛原子弹爆炸,或许官僚系统胸无大志也是种幸福。有了神一般的科技,再加上狂妄自大的政治人物,几乎肯定是场灾难。许多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认为,所有重大决策最好都交给自由市场来决定,结果这就成了政客无为和无知的借口,还认为这种做法是大智慧。对政客来说,反正一切交给市场就好,自己何必要懂这个世界呢?这可真是太方便了。 然而,科技已有了神一般的能力,政治却短视而无远景,这样的搭配仍有问题。毕竟愿景不一定是坏事,而缺乏愿景也不一定是好事。 20 世纪,反乌托邦的纳粹愿景并不是自己分崩离析,而是被自由主义同样宏伟的愿景击败。之所以不该将未来完全交给市场力量来决定,是因为这些力量造成的结果可能只利于市场,而不见得有利于人类或全世界。市场那只手不仅人类看不见,而且它本身也是盲目的。如果完全不加约束,面对类似全球变暖的威胁或人工智能的潜在危险时,市场就有可能毫无作为。 有些人相信,这一切的背后有黑手。可能不是民主政客或独裁统治者,而是一小群亿万富翁,现在正偷偷掌控着这个世界。然而这种阴谋论太过轻视系统的复杂度,站不住脚。只是几个亿万富翁在小房间里抽着雪茄、喝着苏格兰威士忌,是绝不可能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的,更不用说要控制一切了。在现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那些冷酷的亿万富翁和少数利益集团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并不是因为他们更能看清全貌,反而是因为他们的目标非常狭隘。在混乱的系统中,集中视野反而有其优势,而亿万富翁的权力大小又与目标大小息息相关。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想再赚 10 亿美元简直易如反掌,只要轻松操弄一下相关系统就能办到。但如果是想消弭全球的不平等、阻挡全球变暖,这些系统太过复杂,就算最富有的一群人也做不到。 然而,权力真空的状况并不会持续太久。如果传统政治结构在 21 世纪无法迅速处理数据,形成有意义的愿景,就会出现更有效率的新结构,取代它们的地位。这些新的结构可能完全不同于任何先前的政治制度,既非民主,也非专制。这里唯一的问题,就是由谁来建立并控制这些结构。如果人类自己完成不了这项任务,或许该让其他候选者来试试。
个人分类: 科普|1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焦点解决教练:进入企业和机构的风险与挑战(二)
Gaodeming 2017-9-4 10:00
高德明 编译 201708 目录 简介: 一 机构内教练计划的类型 二 支持教练文化的六大特征 三 管理改变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改变 四 开端 --- 为什么改变? 五 愿景与现状的思考 六 面对个人和组织业绩会下滑的策略 七 教练计划执行的具体要求 八 处理抵制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附录: 主要倡导人的工作任务 改变代理人的工作任务 工作对象的理想行为 三、管理改变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改变 管理改变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改变,而不是部分行为。 当引入教练计划,要求人们改变机构内他们思维行事的方式,一个系统思维的角度是有用的 。所有的生命在稳定、持续、可预测状态中都会昌盛。且天生会有一个倾向,即会反对任何企图打破这种平衡的力量。对这一平衡的干扰,比如改变行为或思维的要求,有可能会遇到某种形式的阻力。 如果我们多了解一些系统理论,我们就会理解这种抵制的力量。我们作为个体时有着复杂的系统,我们还处于其他相当数量的系统中。 在一个语境中,任何行为都是嵌入在一个反应、交互影响的系统中,不能孤立于系统之外 。个体的行为被看成是对当前整体系统要求的一个回应。从这个角度很容易看到,要使行为发生改变,要求语境发生普遍性的改变。 我们看到在每个系统中有次级系统,次级系统彼此之间或多或少有可透过的、弹性的边界,在系统和次级系统中的行为期待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我们的经历和形象,于是裹足不前,不愿改变,即使外在环境要求我们改变。 Peltrer 指出,若想在个人及机构层面进行行为改变,那么机构的系统及次级系统内的死板的期许、个人角色、行为、上下层级和联合关系都需得到 重新审视,变得更加灵活。 简而言之,如要把教练活动有效地整合,机构的系统需要做出改变,需要提供一个不同的环境,另一个人们珍视且可参与的系统。 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教练对话引入之初就要做出详尽的考虑,以构成一个新的环境。 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既积极主动又善于回应人们的行为、组织系统、过程、文化的整体方法。 四、开端---为什么改变? 你认为你指导什么类型的教练计划能促进你机构中人们的发展?你指导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小心关注才能保证教练像平常一样整合入商业活动。但是你真的度量了你想要进行的旅途的规模了么?以下问题(节选自 Lamarsh 和 Associates )能帮助你清楚了解你处在什么位置,若要成功需要什么。 ● 为什么需要教练对话? ● 为什么你要开始教练对话之旅? ● 你想通过教练对话获得什么? ● 如果你不能成功地引入教练对话将会发生什么? ● 哪些力量(内外部)正驱动你把你的教练对话引入机构实践活动? ● 为何你不及早采取行动? ● 你不这么做会给机构带来负面影响,在负面影响初露端倪前,你能赢得多少时间?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构成一个环境,这里教练对话被引入,还有关于教练对话的内容、对话实施的推动者以及时间表的期待。 也许你已经想要开始挑战教练方案的影响范围:什么才是现实的?这种现实状态将持续到什么时候结束?你马上需要的是哪些进一步的思考? 五、愿景与现状的思考 教练是从 A 点到 B 点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首先回答两个问题: ● 你对教练方案的愿景是什么? ● 你现在处在什么状态? 花时间回答这两个问题对于理解这个旅程的宽度和广度是重要的。这里我们要聚焦你如何可能更加详尽地回答第一个问题。 有了清晰、具体的目标,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愿景是个体、组织改变的设定目标中一个有关联、重要的部分。正如任何愿景的练习,你的愿景越详尽,现实,可触及,你就越能实现它,确保偶然情况适当出现,减少不愉快的出其不意的情况出现。同时,在高度详尽的愿景和你的思想保持灵活性以适应情况变化之间会有一个平衡。 回答问题“你的愿景是什么”时,你的目标是对结构、过程、人们、文化有更详细的了解,有了这些你的愿景就会成为现实。假若只是简单地陈述“把教练对话引入来解决雇员业绩问题”不可能导致成功,因为企业是以一个系统的形式存在。你会发现图 1 对你规划教练愿景尤其有帮助。 为了更好地真正地理解你面临的任务,与你的教练愿景相关的有以下几个关键领域的问题需要探索: ● 沟通 ● 员工参与 ● 管理风格 ● 决策制定 ● 与顾客的关系(内外部) ● 聚焦质量 ● 技术的使用 ● 团队合作 ● 酬答和认可 ● 改变管理 图1 你把图 1 菱形中的问题用其他的词表述,用以包括不同的关键领域, 把新问题放在四个不同的层面中来思考 。比如,跟“沟通”相结合,菱形图中的问题变成了:教练对话成功运用后沟通会变成什么样?那么,什么结构和过程会到位来支持这个沟通,人们会有哪些能力,他们会如何行事等等。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你的 目标的全貌图 。 1.我们教练结果最后是……变成什么样子,事物是如何组织的,怎样进行的? 2 .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和结构来支持上面的结果。 3. 这个愿景都关系什么重要的人,他们将做什么,如何做,什么能力可以做。 4 .人们如何认识和评论这个愿景,与他们的信仰和原则如何互动 。 愿景练习给了你一个目标。为了理解你旅途的宽度你也得了解你的起点。回答“你现在在哪里?”从这里你可以开始规划实施。同第一个问题一样,需要足够详尽才能有用。参见图 2 中的一整套有用的问题来了解你现在身处何处。 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起帮助你全面了解目前机构中教练和你想要达成的目标,需要做出的改变之间有一个差距。 全面、系统的思考提醒我们目前图中的任何一部分的改变都会引发波浪效应,从而带来框架中其他元素的改变。 这些计划好了的(或常常是未规划好的)改变会影响机构内部教练计划的发展。你把教练活动结合入机构的具体道路可能有时会出现雾霾,因为沿途困难会不期而至,当然也有绝好的机会出现。 图2 (待续......) 学习、练习、实践、反思、督导,是一个SF取向工作者的快速成长之路。 敬请期待下期分享。
个人分类: 焦点解决实践|1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闭户
Mech 2016-11-26 20:59
“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应该“知天命”后又过了三年,对天命依然是茫然无知。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三十未立,四十有惑。只是“耳顺”之年仿佛亟不可待地潜入,听力愈发比过去弱了。 欣逢盛世,虽然偶有“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毕竟还是“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只是盛世难免热闹,信息爆炸。尤其自媒体时代,不仅人人发消息,而且人人发议论。真如严复译 a chaos followed by another chaos ,“ 纷纭胶葛,杂遝总至 ”。可惜,其闻弥多,“ 其知弥少 ”。对策倒也不是没有,例如当年鲁迅先生,“ 瞑想的结果,拟定了两手太极拳。一,是对于世事要‘浮光掠影’,随时忘却,不甚了然,仿佛有些关心,却又并不恳切;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先由努力,后成自然。第一种的名称不大好听,第二种却也是却病延年的要诀,连古之儒者也并不讳言的。 ”虽然鲁迅照例是反话正说,我们也不妨反说正读。 可惜世道总是知易行难。就算只想实践第二种“蔽聪塞明”,谈何容易?我又冥想了好几天,终于也有个法子,读书闭户。所谓“闭户”,就是“蔽聪塞明”。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主动选择读些不可多得的材料,来屏蔽外界噪声。例如过去开机,习惯看几眼新闻。以后试试打开个 PDF 文件。突然跳出个弹窗,赶紧关掉,但也许是提示该休息了,再看看没有读完的 PDF 。当然,博客还是要写的。若记录一片空白,日后回顾,还以为当年的生活多么精彩。我已经不是很严格地试行了快 两 个多月,应该说效果还是相当不错。 所谓“不可多得的材料”,指的是名著要籍。主要是所谓 DWEM(Dead White European Men 死白欧男 ) 的作品。当然活黄亚女 ( 四者关系为“或” ) 也不是完全排斥。有些长期心仪但还没有看过的书。古希腊戏剧仅看了很有限的几部。《 希腊罗马名人传 》也只读了小部分。还有些英美经典小说,备好了英文版还没有读。还有些当年读过但阅历尚不足充分理解的,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有些当年改变过自己精神状态的书,如《约翰·克里斯朵夫》现在也有些淡忘。有时间也不妨重新读读。 读书有趣,门户自闭。门户既闭,噪音屏蔽。噪音屏蔽,万籁寂静。于是如《大学》所谓,“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得什么?“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相矛盾的农村愿景
jiangming800403 2016-10-2 19:32
一方面强度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业;另一方面又要减少农业人口,因为只有只有减少农业人口才能提高农民收入。这种自相矛盾的农村愿景实际上是少数人创造出来的。 实际上,农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边际劳动力,特别是50-70岁的中老年农民,他们基本上被城镇工商业抛弃 年轻人总会老的,对于低收入的非技术工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留在城里。前几天,**对我说,由于生意太差,她爸妈是准备回家种苹果了。 ------------------------------------------------------------------------- 年青人不愿意留在农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太低 。现行的户籍制度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使大规模种植农场主模式无法推行。与非农行业的人均收入相比,人均的农业收入还是太低。当然因为地理条件所限,中国还无法达到像美国或者欧洲那样的土地规模,然而跟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相比,我们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根据李迅雷的估算,2009年,日本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的4倍以上,韩国也是中国的2倍多。现在,农业土地虽然可以转让使用权,但是农民在租地上的投资积极性并不高。根据朱喜等人2011年的研究,中国农业生产的要素配置存在显著的扭曲,内陆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的农户生产的土地规模扩大可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出,对农业生产有显著的提高,如果可以再调整生产中的资本配置的扭曲,中国农业总量的生产率可以再增长20%以上。 农业户籍制度与土地绑定导致的另一个阻碍农业发展的问题是农业补贴,目前中国的农业补贴数量非常大,主要包括四项直接补贴(即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2015年,不包含地方的配套资金,仅中央财政就支出1700亿,农业的大部分补贴其实是根据农业户口上分配的土地来发放的,而非根据农民实际耕种的土地。黄季焜的研究就表明,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是零”,并对土地流转有负作用。黄季焜等人2009年初对6省58个村庄1064户具有全国代表性的随机抽样调查。98%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都是根据1998年、1999年核定的面积发放的,农民种不种粮跟是否拿得到补贴没有关系。补贴反而阻碍了土地流转,“一部分农民不敢租出去,怕拿不到补贴”,还有一部分农民,则把补贴“货币化”进了租金,流转土地者要支付更高的价格。相反,如果取消农业户籍制度,那么农业的补贴就自然根据实际农业耕地面积来计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04769.html 上一篇: 不要自学成才 下一篇: 美国不担心中国的核武器库和远程导弹吗?那干嘛部署萨德?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2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想、愿景、梦想
热度 2 mdzhao 2013-6-30 01:11
小时候,我们用得最多的是“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当科学家的理想,等等,那时也用“梦想”这个词,但两者好像是有区别的,在我的印象中,凡称 “理想”者一定是正面的向上的追求和希望,而称 “梦想”者,或者属于无法实现的空想或幻想,或者是一些不上档次或不登大雅之堂的追求,如“我梦想能长出一对翅膀在天空自由飞翔”,没人说“我的理想是能长出一对翅膀在天空自由飞翔”,或者“我梦想着天天都能不做作业看动画片”,当然有一些时候 “理想”和“梦想”也是可以混用的,如“我的梦想就是当个宇航员到月球上去走一走”,但那个时候大多数学生写这个句子时都会选择用“理想”这个词而不用“梦想”。 “愿景”这个词以前没听说过,也不会用,好像是台湾用的一个词,可能香港人也用,印象中最早是国民党连战到大陆访问的时候出现在媒体的,后查辞典的解释是“愿景是人们永远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愿景概括了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实际上它的主要含义和用法与“理想”差不多,但感觉“理想”好像层次更高一些,目标也更远大一些,而“愿景”则更务实一些。现在这个词在大陆也已经非常流行,用得很多,好像人们现在许多时候在“理想”和“愿景”这两个词中,更喜欢用“愿景”了,从语言的角度看则“愿景”这个词好像更书面语一些。 “梦想”这个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印象中最初是一些电视比赛和选秀节目中,主持人老喜欢问参赛者“你的梦想是什么?”,当然在习主席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以后,“梦想”这个词便大行其道,几乎取代了“理想”和“愿景”,这不,连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清华的演讲中都畅谈中国梦和韩国梦可以融合。而“梦想”这个词的含义也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基本上都是正面的、向上的意义了,成为“理想”这个词更通俗更口语化的一种表达了。如果真的要辨析的话,只能说,“梦想”几乎可以包含“理想”和“愿景”的所有内涵,而且可以在正式、非正式、书面、口语等等一切地方使用。所以如果你吃不准某句话中究竟用“理想”还是“愿景”的时候,那就用“梦想”好了,准没错!
个人分类: 教与学|3965 次阅读|4 个评论
职业人生:在工作中融入一点个人愿景
热度 1 walkerwan 2012-6-8 08:46
这学期的博士英语课,分为学术写作(EAP)和外教的口语课,小班上课,还都是英语授课。这对英语听力和会话就有一个基础要求。英语作为学术研究的跨文化交流工具,在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和论文发表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真正掌握这一工具,又买了两个收音机,晚上遛弯锻炼的时候,就听听VOA和BBC,一举两得。不管结果怎样,这一努力过程还是有必要持续下去。有时候听的累了,随便换个中文台,轻松一下。 有一天晚上,就无意中听到了一段讨论个人与职业的一些广播讨论。其中,主持人提到了不妨在工作中融入一点个人愿景的观点,这立刻引起了自己的共鸣。想起了前段时间和旧友们饭聊时,一个朋友说过的玩笑话,说自己是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干自己想干的事,而他自己活着是为了吃饭,为了吃更好的饭。 其实,不管怎样表达,活着和吃饭都是共同的,同时也体现了各自追求的多样化,这也是时代特征的反应。这是当时自己的理解,收音机里的这段话,让自己更多地为自己几十年的工作职业经历找到了努力的答案。我这样做,更多的是在工作中,在职业中融入了一点个人的愿意而已。 也曾经在某个读书会上和某位老师交流,她谈到聚会时有个朋友对工作中的不公很是抱怨,而当时自己是想,这个人肯定没首先想到是为自己工作,或者说,忽略了自己的工作主因。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多,除了组织氛围(orgnazitional climate)很重要外,还是对自己思考不够。在过去,自己也曾经组织过下属们一起讨论“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问题,在那种开放和真诚的气氛中,大家最终还是觉得我们是在干工作,根本是也是在为自己工作。 事实上,自己不管在哪个企业工作,不管是一个小兵的时候,还是走上管理岗位,从事市场经营,自己从来没有忘记在工作中融入一些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没人看的见的时候,自己不偷懒,没有利用职位权利和便利懒惰自己,很多领导看到自己工作的激情,但不知道自己觉得这样做事,是对自己的考验,为客户提供了优秀的服务,为员工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帮助,让他们在职业中少走弯路,这些愿景的实现都不是在工作中显然看出了的,但自己的愿景却让自己的工作充满了价值感和激情,当然,这也是良性循环,我们无法改变一个组织的整体氛围,但在自己的范围内,实现了最优。这也是自己非常自豪的。 在工作中融入一点个人的愿景,要干很多别人看不见,甚至不理解的大量工作,但要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东西,很快就会觉得战胜工作中各种挑战的信心大增,越愿意战胜挑战,也就真的越能战胜挑战。自我激励是以自我愿景引导为驱动的。我对此深信不疑,因为这正是自己的经历。 职业人生路,在工作中融入一点个人的愿景,就会真正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路途,世上的路千万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最幸福,就像企业要用愿景凝聚人一样,一个没有个人愿景的人,也不会知道什么样的企业愿景吸引自己,那样也就只能在一个人云亦云,别人怎样我怎样的心态下工作,更有甚者把别人的成绩当成自己的,或者不让别人的成绩和能力显现出来从而证明自己,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不管为谁工作,大多数人总是要在工作中度过一生,工作中植入一点真正属于个人的愿景,没啥坏处,但一定会有好处,有时候确实急功近利还是长远布局自己的选择问题。而我们每天都在选择,在一个假信任真利用的乱象环境中,唯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远景会引领自己穿越迷雾,躲过诱惑和陷阱。。。。。。 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找到自己的愿景,做更好的和最好的自己!
个人分类: 随笔人生|2693 次阅读|1 个评论
乡村教育的困境与愿景
zhouguojun 2010-6-28 08:02
由于工作职责和人生体验,让我对乡村教育有了特别的关注。乡村教育其实是两个领域的交集:“乡村”和“教育”。由于在乡村中成长,现在工作又与乡村密切相关,以及读研所学专业和现在的实践,迫使我不停地思考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由于其历史条件和关注的冷漠让它举步维艰并倍受歧视,在我看来,其发展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一、教学投入与教学期望的困境 我国教育的精英情结,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对高等教育慷慨投入而对基础教育关注不足,迫使基础教育的办学举步维艰。按有关政策,基础教育阶段财政投入:小学生财政投入 300 元 / 生·年,初中生投入 500 元 / 生·年,一般九年一贯制学校其学生规模为 500 人左右,教师 30 人左右。可支配经费不足二十万元,主要用于水电、办公用品购置、校舍维修等学校正常运转,在教师培训、教研教改方面几乎零投入。各学科没有专任教师,学校教师是“万金油”,各年级各学科教学“通吃”,这样,在教学质量推动上存在先天缺陷,理念更新上存在实质硬伤。而行政管理部门对学生分数关注过高,对人才素质期望过大,造成投入与产出不相称的两难困境。 二、教学评价与人的发展的困境 现行高考制度的分数论英雄,导致乡村教育理论上的多元评价而实质上的一元评价。新课程改革推行十余年,要求更新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可在高考指挥棒下,乡村教育的评价仍在分数上求索。因为没有分数,政府不同意;没有分数,家长不同意;没有分数,学生不同意。这就造成教育培养出一流的考生而非优秀的学生。 三、价值预设与背叛乡村的困境 由于话语权和政策制订均由城市人掌控,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均按城市人的价值预设。在这种价值预设下,造成乡村教育的没落和无端受歧视。大多数农家孩子付出城里人数倍的艰辛通过受教育走出乡村,走出乡村后不是回报乡村而是歧视乡村,蔑视父母。认为生长在农村是他的耻辱,肩负“乡巴佬”的枷锁而被城里人讥笑被认为心安理得,反过来是更加的仇视乡村和父母。 四、教改渲染与实质推动的困境 在一轮一轮的课改浪潮下,各种教研活动波及到乡村学校,因此,乡村课改形势一片大好。由于自身参与所观所感,让我感觉到,乡村教育的教改仍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在做秀,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上示范课的教师为了某一堂课磨了又磨,无数次演练后参加比赛,一旦表演比赛结束,仍回到原点(当然也许有少数老师持续发展)。未参与上示范课的老师在学校要求下去观看比赛,他们也就停留在观看的层面,比赛结束,该干嘛还是干嘛,没有实质的推动。 五、愿景 基于以上困境,祈愿乡村教育能受到各方面更深切的关注,关注学校、关注教师、关注学生。以期达成以下愿景: 1 、乡村学校不只有漂亮的房子,更应有和谐的校园文化; 2 、读书不应让学生有失败感,学生以后无论走哪一条路其在学校都能受到良好的陶冶; 3 、分数不再是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多元评价贯穿各环节; 4 、课改理念不只是城里人的预设,关注乡村淳朴的文化,让乡村的纵向传统与横向的新课程理念有机融合;让乡村孩子感恩乡村,而不是背叛乡村; 5 、教师不再讨论牌桌文化,而是真正关注学生成长。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6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