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突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突破我国粮食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热度 2 蒋高明 2012-3-15 21:24
蒋高明 文本以《农民为什么不种地》发表于环保部主办的理论杂志《绿叶》2012年第2期(总第164期):25-30. 不久前,农业部宣布粮食“八连增”,即2011年我国生产5.7亿吨粮食,人均852斤。从全球营养水平看,即使扣除家畜、酿酒等消耗的粮食,中国产出5.7亿吨粮食肯定是吃不完的 ,为什么还要大量进口呢?显然,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并没有像有关部门宣称的那样乐观,而是粮食生产存在很多难隐之忧。中国农业科学专家错误地估计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 下降是我们的种子不争气,建议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充满风险的转基因研究,这与解决中国粮食短缺的初衷是“南辕北辙”的。限制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不是种子不争气,而是 农民不愿意种地(种粮不挣钱),没有力气种地(妇女与老人从事农业),地力出现严重下降(用地不养地)。这是城市掠夺乡村,大力发展工业化农业的必然后果。 一、限制中国粮食生产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真正因素,据我们长期观察和一线亲自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谷贱伤农。农民种地成本高,而价格低廉。以山东农村种植小麦玉米为例,化肥、农药、除草剂、机耕、浇水、收获、种子等种地成本每亩580元,山东中产田小麦玉米大约都 是800-900斤/亩,价格1.1-1.2元/斤,按照最理想的价格计算,每亩全年净收入只有1580元(两季,不计人工)。如遇天旱、化肥、农药、地膜涨价,收入只有500-600元。种两季只 收一季,远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得多。上世纪70年代,山东一带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即突破1000斤/亩,可收入人民币200元。那时候的200元人民币值,若以黄金购买力计算,值今 天的2.7万元! 二是地力下降。由于种地不挣钱,农民就不好好伺候土地。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被无情抛弃,转而依赖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造成地力严重下降。由于有机肥不能还田,山 东一带土壤有机质已由2%左右下降到不足0.8%。农田、果园、菜园大量使用农药,农田里到处充满杀机,害虫越杀越多,益虫益鸟越来越少。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商、农膜商、化 肥商、种子商赚足了钱,将农业利润进一步瓜分。由于地力下降,我国粮食单产最近8年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公斤,每公 斤化肥生产效率正以少产1公斤粮食的速度下降。这一趋势正说明,中国耕地不是缺化肥,而是缺有机肥和土壤生物多样性。 三是耕地撂荒,种植面积无法保证。由于粮食便宜,即使产量提高,也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聪明的江南农民已经让土地撂荒,够自己吃就行,没有心思为城里人生产粮食。笔者 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广东、四川等地调查发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另外,全国各地大搞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开发,屡屡冲击18亿亩耕地红线。地方政府以“占补 平衡”名义占用良田,但换回来的几乎都是劣质农田,这使有效的粮食播种面积大打折扣。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年龄大一点的尝过挨饿的滋味,会种一些粮食满足自用, 这多少缓解了国家的粮食短缺。 四是粮食进口对中国农业生产冲击很大。一方面农民种地积极性下降,粮食生产能力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大量进口粮食与油料作物。2011年,我国从美国、巴西等国家进口了5250 万吨转基因大豆、500万吨转基因玉米、120万吨小麦、151万吨大豆油、660万吨棕榈油。进口的粮食,加上进口油料作物和油料折合粮食,共高达1.39亿吨,占当年中国消耗量的 19.2%,大大超越了10%的安全警戒线。粮食大量进口,且以充满风险的转基因为主,进一步造成了粮价便宜,农民种地更没有利可图,抛荒现象就更突出,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二、生态农业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5%的人口,但代价是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和70%左右的淡水资源。“粮食连续八年丰收”背后的数据是,2-3倍于欧美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数 倍于传统种子的工业种子费用。如何解决粮食产量与耕地退化之间的矛盾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才是正确出路,这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总结人类几十年来农业发展道路得出的经验 。搞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饿死人,相反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其道理如下: 一是秸秆变成了可食热量。中国18亿农田里除了产出5亿吨粮食外,还产生约7亿吨秸秆。中国7亿吨秸秆,其实就是巨大的“粮食仓”、“肥料厂”和“能源库”,我们称之为FFE, 即食物(food)、fertilizer(肥料)、energy(能源)。根据我们的实测数据估算,每7斤秸秆饲料配合一定的精饲料,可以转化为1斤活牛重。国务院要求力争到2015年,中国秸秆实 现80%的综合利用。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就相当于增加了8000万吨牛肉,或相当于粮食增产40%。有机质还田还能够养地并固碳,可杜绝秸秆焚烧,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因此, 秸秆综合利用才是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突破口。 二是将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田。“用地养地”就需要有机肥,在现有的光照、雨热、水利、机械、电力条件下,我国许多地方的中(低)产田可变高产田,前提是需要大量的有机肥( 含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工厂化禽猪粪除外)。牛是名副其实的“造粪机器”。每生产1吨牛肉约生产16.7吨牛粪,我国18亿农田可产近17亿吨的有机肥。在山东平邑县弘毅生态农场, 我们经过4年有机肥还田,在坚持“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前提下,该农场已成功将低产田(600公斤/亩, 玉米小麦周年产量)改造成吨粮田 (1028公斤/亩),充分显示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强大威力。 我国有18亿亩农田,高产、中产和低产田面积各约占三成,如果将低产田改造成中产田,中产田改造成高产田,则中国耕地产出的粮食很轻易突破6亿吨粮(有6亿亩高产田即可完成 ),从而实现“藏粮于地”。生态循环农业粮食生产潜力巨大,转基因生物技术难以与之比肩。 那么,既然生态农业有那么多的好处,为什么“叫好不叫座呢”?这是因为,农民不会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也不会管城市里人的健康;国家在生态农业的扶持经费少,而将农业 补贴多数给了农药、种子、化肥商;国家用于转基因种子研究的经费接近300亿元人民币,而用于生态农业只有其中的三十分之一;粮食优质无优价,市场以次冒真,造假的成本远 远低于造真的成本;城市消费者不明白“在健康的环境下,用健康的手段,生产健康的食品”需要有合理的价位,农民才会生产;再加上主流声音偏见地宣传“搞生态农业会饿死 人”,决策者对生态农业采取观望态度,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操控公益性非常强的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产业,由此造成了生态农业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 三、怎样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首先,将各项农业补贴改为直接高价收购粮食。将被农业管理部门、化肥商、农药商、农膜商、种子商、配方施肥、生物技术专家拿走的不利于粮食可持续生产的国家经费直接还 给种粮农民。适度恢复“公粮制”,让真正的种地农民直接从高价售粮中受益。作为粮食高价收购的兑现条件,农民必须承担恢复地力、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责任 。待粮库中的粮食充实后,逐步停止粮食进口。以保护国民健康为由,停止转基因玉米、小麦和大豆进口,转而提升中国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其次,提供低息、贴息或无息小额贷款,帮助农民寻找致富出路,带动新农村建设。山东平邑县蒋家庄的农民在没有政府补贴的前提下,在专家指导下,利用秸秆养牛,产品依然 走向市场,增加了收入,恢复了地力,但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10%的利润给了银行。大量农药进入生态系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采取物理加生物的办法,在无农药前提 下控制虫害,一可节省药钱,二可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农村妇女,挽救了母亲(近距离喷洒农药多为妇女从事)。农田里没有农药和除草剂,诱捕的昆虫和人工除的 草,可作为生物质资源,发展柴鸡、鹅、蝗虫、淡水鱼等,增加农民收入。在健康环境下养殖的动物健康、抗病、肉质安全。但所有这些公益性的农业事业,必须得到政府扶持或 健康市场的认可才能推广。 第三,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解决他们面临的教育与医疗,生老病死等现实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更多的人口留在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可减少粮食压力。这是因为,农民满 足了自身的粮食安全就是满足了国家粮食安全。几年前中国的农民还占总人口的70%,现在这个数字已低于50%,如果继续推进美国式的城市化,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中国耕地压 力将越来越大。实际上,稳定农民在家乡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是合理的粮价。目前粮价低廉,远远低于三四十年前的相对价格,农民对种粮兴趣不大。如果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 同时解决了他们面临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农民就会主动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生产粮食,即发展生态农业。大量农民在家乡从事与涉农产业,城乡经济社会格局将是 另外的局面。 第四,建立一支稳定的以青壮年为主力的粮食生产大军。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军事安全高度予以重视,要研究西方控我石油、拒绝出售给我粮食后的粮食生产紧急预案,从技术、土 地、仓储、运输等方面提前做好应急准备。要认真普查我国到底还有多少亩耕地用来种植粮食?我国到底储存多少吨粮食,才能抵御未来重大自然灾害和局部战争。对那些无视国 家粮食安全,非法强占倒卖耕地、虚报当地粮食种植面积、大肆非法骗取和贪污国家粮补贴款、非法盗卖国家粮食储备库存粮的各级官员,加大依法打击力度,确保国家粮食战略 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有一支特殊的以青壮年为生力军的种粮大军,老人和妇女只能起辅助作用。稳定这只队伍,需从国家粮食战略安全高度出发,从稳定粮食产量和保护耕地 质量的实际出发,给予政策的特殊倾斜,不能放任市场垄断粮食供应。用土地流转的办法生产粮食必须作为国家行为,否则将是对农民利益的进一步掠夺。 四、建立大型粮食生产示范区,推广生态农业成功经验 农业部门强调,农业生产遵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十字方针,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往往仅强调了“高产”,对于其它几方面则重视不够。农业是第一性生产,其 特点是产品数量多,农民处于利益链的末端。任何发达国家对于农业都不敢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而是采取高额补贴鼓励农民种地。如何既保证粮食生产的“高产、高效”,又要 保证“生态、安全”呢,根据我们的经验,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才是正确出路。 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完全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六大害”,一亩地照样能够产出2000斤粮。如果发展生态循环型有机农业,将国家粮食收购提高到3 元/斤(国家可采取高价收购、低价出售政策,同时可补贴有机农业,利用市场作用减轻国家补贴压力),80%农民将回乡安居乐业,带来城乡和谐、社会稳定、农民就业、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农村儿童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重大变化。 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建立生态循环粮食生产实验示范区,用生态学的办法,一揽子解决粮食安全、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农民就业、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在粮 食生产大省的河南、山东等地,先进行村级实验,再进行镇级实验,逐步扩大到县这一级,然后在全国粮食生产区域推广。实验成功与否的考核指标是非常明确的,即1)不能使用 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等六项不可持续技术;2)年周年每亩生产粮食2000斤;3)土壤地力和土壤微生物得到大幅度提升;4)秸秆得到100%循环利用;5 青壮年农民从城市返乡并安居乐业。作为国家可持续粮食生产实验示范区的保障条件,国家对科学家指导、农民生产出来的有机粮食以3元/斤保价收购。待实验成功后,逐步走向 成熟的有机食品市场,实现种地盈利(目前市场有机粮食10元/斤)。 将国拨科研经费由目前的单一转基因育种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传统育种转移。自1986年以来,转基因技术得到了累计约210亿元的国家财政拨款,而同期生态农业只得到约7亿 元的投入,两者相差30多倍。转基因重大专项让一大批农学家受益,但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发表中看不中用的SCI文章。中国并不掌控转基因核心技术,试图用转基因解决粮食安全 问题,最大的赢家是国外转基因生物技术垄断寡头,还会加重农民种地负担,造成中国耕地质量持续下降。转基因技术作为防御性武器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绝不能一窝蜂地搞 转基因。目前,涉农科研只要与转基因沾边就给钱,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了。 中国目前的农业专家,受西方影响很大,言必称美国,看不到自己在粮食生产方面的优势。实际上,中国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几千年来我们就是采取这 样的做法;在育种方面,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也是国际最先进的,连美国人也要学习中国的经验。从粮食生产的实际能力来看,美国用29亿亩耕地,才生产了3亿多吨粮食,中 国用18亿亩耕地生产了5.7亿吨粮食。美国人口3.1亿人,只有中国的零头。如果美国的人口与中国一样多,耕地一样少,他们还能吹嘘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供应国吗?如果换位思 考,不是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而是谁来养活美国人的问题。可见,中国人在粮食生产上是具备优势的,这个优势就是精耕细作,用地养地,可惜这样的大好局面被哪些生物技 术专家、国外粮食供应商、不合理的市场经济、不合理的农业政策,无情地打破了。 要扭转我国粮食生产的被动局面,必须调整现有的粮食生产政策,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在保障粮食总量提高的前提下,对生态有机产品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对有机粮 食生产国家给予免费认证和标识,从而斩断其中的利益链,让城乡居民消费放心的有机食品;在逐步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停止转基因粮食进口,对化肥、农药、农膜 生产和销售,停止农业补贴,并加收环境和健康危害费,将补贴费用向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倾斜。鼓励资本下乡从事粮食生产,但必须在生态学家指导下有序进行,必须在保障“ 农民受益、地力恢复、环境保护、粮食增收”等前提下,得到国家对农药的补偿经费,严厉打击那种以套取国家农业补贴为出发点,不认真从事粮食生态的土地流转企业行为。 总之,我们粮食生产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农民不愿意种地、地力下降、播种面积和季节都出现了问题。目前流行的工业化农业,并没有将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因素考虑在内,如果考 虑这些因素,工业化农业就不具备什么优势。中国正在探索的或许是人类农业明天必走的路子,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扶持中国原始创新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大型以粮食 生产为主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在全球率先发起生态学唱主角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67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的物理学突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
lenghongqiang 2012-3-13 13:37
中微子在过去半年中数次占据了科学新闻的头条。先是去年9月23号从意大利Gran Sasso地下实验室传来中微子超光速的震撼新闻,接着在去年11月份得到进一步消息。不过,也就是在我来美国前不久,意大利的实验发现了两个漏洞,一个和连接原子钟的光纤有关,一个和原子钟本身有关。这两个漏洞使得中微子超光速的结论变得毫不可信了。部分人兴奋,部分人失落。到底中微子的速度超了光速没有?我们需要等到今年五月份欧洲核子中心重新启动加速器产生意大利实验室需要的中微子,才能知道最后结果。 其实,除了中微子超光速新闻之外,去年不断地从其他实验组传来关于中微子参数测量的消息。例如,去年6月15号,日本T2K中微子实验发表了中微子13混合角的测量结果(T2K是Tokai-to-Kamioka的缩写,即从东海到神冈的中微子实验)。他们看到, 大约等于0.11,置信度有2.5个标准差。也就是说,这个数值不为0的置信度略小于99%。我们知道,在粒子物理实验中,置信度必须达到5个标准差才算发现,也就是说置信度必须达到99.9999%! 即使如此,T2K中微子实验结果被欧洲的物理世界列为去年的十大物理突破的第7位。 那么, 到底是什么?这得从太阳中微子短缺说起。上世纪60年代末,科学家发现,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数目比当时的粒子理论预言的要少。人们认为,这是因为部分中微子变成其他类型的中微子,这就是所谓的中微子振荡现象。在基本粒子表中,一共有三种中微子。例如,在beta衰变中产生的是电子型反中微子,因为当中子衰变成质子时,伴随产生的是电子以及反中微子,这个反中微子由于伴随电子出现被称为电子型反中微子。除了电子型中微子,还有缪子型中微子以及陶子型中微子,都和轻子(电子、缪子、陶子)有关。如果太阳中微子由电子型中微子变成其他类型的,我们就能解释短缺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探测到所有类型的中微子,中微子其实没有短缺。 那么,为什么不同类型的中微子之间会变换,就像川剧变脸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所有三种类型的中微子都没有固定的质量,而它们的一些混合才有固定的质量。如果我们用1、2、3来标志这些有固定质量的中微子,那么不同的θ角代表不同质量中微子与不同类型中微子之间的关系。例如,θ12 就与电子型中微子和第二个质量中微子之间的混合有关。这些混合角都是基本物理学常数,在深层次上,与宇宙中的物质起源有关。 中微子通过大气时也会振荡,叫大气中微子振荡。太阳中微子振荡和大气中微子振荡实验明确告诉我们,θ12 和θ23 都比较大,而θ13却很小。这个角到底是不是零或者到底有多小?一直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从去年到今年一月份,一共有三个实验得到了不等于零的值,但置信度都不高。这三个实验包括前面提到的T2K实验,还有美国的MINOS实验以及法国的Double Chooz实验。前两个实验中的中微子都是加速器产生的,而Double Chooz实验中的中微子是核反应堆产生的。Double Chooz测到的 是0.086,比T2K的结果稍小,而MINOS实验测到的值最小,只有0.04。虽然这三个实验结果差别比较大,但由于实验精度不高,还不算互相矛盾。 基于中国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立于2006年,主要由中国人组成,是一个国际合作实验,包括38个单位,292人。其中,主要力量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有80人。其次就是位于长岛的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共有23人。除了中国和美国,还有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合作者。中方领导人是现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当王贻芳开始领导这个实验时,他还是副所长。大亚湾实验的优势在于除了核电站外,那里的地形适合屏蔽其他粒子。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方投资不到2亿人民币,分别来自科技部、科学院、基金委以及广东地方。位于大亚湾核电站一共有六个核反应堆,而中微子实验有三个地下实验室,其中两个靠近反应堆(分别为470米和576米),一个远离反应堆,距离为1648米。三个实验室中共有六个重百吨的反中微子探测器,近的有三个,远的有三个。近探测器探测到的中微子数目与远探测器探测到的中微子数目会有不同,这个不同可以用来测量反中微子“消失”率,从而计算出混合角 。从去年12月24号开始到今年2月17号这55天收集到的数据中,实验组发现,近探测器共探测到80376个反中微子,而远探测器只探测到10416个中微子。经过计算他们得到 =0.092,而置信度高达5.2个标准差,也就是说,实验明确告诉我们这个参数值不为零。前面我们说过,尽管其他三个实验组也发现 不为零,这些测量只能算证据,不能算发现,因为精度太低。 这也许是中国本土上首次测量到的基本物理学参数,我们一点也不过分地说,这是中国对基础物理学最大的贡献。(摘自中科院理论所李淼教授博文)
2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返回式卫星可否高空伞降 避免黑障
热度 1 scientister 2012-3-12 11:07
返回式卫星可否高空伞降 避免黑障 周公朴 刚才看到一篇新闻: 跳伞选手欲从太空边缘跳下 人肉突破音速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5114fromuid=506306 进一步回忆起以前的一个思考,即返回式太空飞行器,如卫星、航天飞机等,能不能采用降落伞,在刚进入大气层时就开启一个小伞减速,即可避免像打水漂一样被反弹进入太空(降落伞具有锚的作用),还可以使得太空飞行器进入大气层后速度降低,避免高速高温的黑障阶段。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讨论。谢谢!
个人分类: 我的思想|2696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品质大规模可露采东戈壁钼矿发现的启示
热度 5 yuelugj 2011-9-17 10:16
高品质大规模可露采东戈壁钼矿发现的启示
高品质大规模可露采东戈壁钼矿发现的启示 刘继顺 2011-09-16 一、东戈壁钼矿交通及地理位置 东戈壁钼矿区位于新疆哈密市南西直距110 km,雅满苏镇以西直距44 km处,东天山造山带觉罗塔格成矿带上,阿奇克库都克--雅满苏大断裂北盘。 探矿权面积16.77平方公里,拐点坐标为:(1) 93°18'45", 41°56'00";(2) 93°22'00", 41°56'00";(3) 93°22'00", 41°54'00";(4) 93°18'30", 41°54'00";(5) 93°18'30", 41°54'15";(6) 93°18'45", 41°54'15"。 二、勘探过程 2006年秋,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勘查院(河南二院)副总工程师黄超勇、项目负责杨志强等,从1:20万化探资料研究入手,独辟蹊径,决定抛开前人的铜铁金重点找矿种,从大多被忽视的钼、钨化探异常入手。于是,他们在1∶20万钼、钨化探异常区域内,登记了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探矿权,并圈出东戈壁16.77平方公里的重点区域开展了大比例尺矿调和1∶2.5万化探工作。2006年12月,获得了探矿权勘查许可证。 2007年,三级异常查证工作开始,先投入1:2.5万大比例尺地质简测和岩屑地球化学测量。1∶2.5万化探结果显示出了3个良好的钼等综合异常,比1∶20万化探异常更为明晰,浓集中心更加明显。接着投入了1∶1万的高精度磁测,在异常中心上布设了长达1500米的主干探槽。主干探槽4个月后完工,揭露到了钼工业矿体,证实化探异常是由钼矿化引起的。 2008年4月15日,开展钻探验证。ZK-1号钻孔设计在距主干探槽50米处,设计深度450米,探索探槽中矿化最好部位的矿体深延。钻孔钻至100米处,见到了较好的辉钼矿化,随后陆续发现了工业矿体;当钻至200米--300米时,见到了较密集的含辉钼矿石英脉,证实了矿体的连续性;ZK-1钻孔施工完毕后,认为属于斑岩型钼矿。 为了寻找控矿的斑岩体,扩大找矿成果,在距ZK-1孔400米处,实施了ZK-2孔,设计深度500米。ZK-2孔钻至360米果然发现了含钼的斑岩体。此时,一个大型斑岩型钼矿初露端倪。 2009年,开展普查工作,完成了1/1万地质测量,同时以400×400m的网度,系统地用钻探工程控制矿体分布范围及矿体形态,初步评价矿石可选性能。 2009年底结束的普查工作(先后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初步证实东戈壁钼矿床为大型隐伏斑岩型钼矿,埋藏浅,品位高,易开采,潜在价值巨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矿床的发现是该地区及该成矿带上重大找矿突破。 2010年,河南地矿局将东戈壁钼矿勘探项目列为局重点勘查项目,国土资源部列为“358”项目。 2010年2月,为了快速让东戈壁钼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开发优势,河南省地矿局与洛钼集团签订了新疆哈密东戈壁钼矿勘查开发合作协议。洛钼集团提出先出500万元,预订找矿成果。河南省地矿局属公司豫矿集团出资70%、河南勘查二院出资30%组建成立了豫矿鑫源公司。 2010年4月6日,河南二院召开了新疆东戈壁项目勘查协调紧急动员会,举全院之力开展东戈壁钼矿详查大会战。 2010年4月14日,东戈壁钼矿详查的第一台钻机开钻。 2010年5月初,参加会战施工的9台钻机全部到位,后来增加至17台钻机。 原定东戈壁钼矿详查工作,2011年年底完成,后改为2011年的6月底。最后将工期提前到2010年年底。 一年的工作时间,实际施工期只有8个月。加上孔位比较集中,钻机摆不开怎么办?还有交通、运输、缺水少电、设施不全等多种因素制约。为了在年内如期完成任务,河南二院组集全院精兵强将,边设计、边施工、边编写报告。 经过东戈壁项目部全体参战人员15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斗,2010年8月底,圆满完成了详查工作。查明钼金属量39万多吨,平均品位0.113%,顺利提交了详查报告。从预查、普查至详查,累计完成了地、物、化和槽探工作,水工环调查,钻探进尺22303米(钻孔近50个),采样9016件。控制深度700米,钻孔深入隐伏斑岩体100米。 2010年10月13日,东戈壁钼矿勘探项目第28个钻孔的顺利终孔,宣告了勘探阶段野外工作的全部结束。12月10日提交了勘探报告。 勘探报告表明:区内共圈定5个矿体,矿石类型以脉状及细脉浸染状为主,分别分布于东西两个矿段。其中,Ⅰ号矿体平均厚度125.67米,平均品位0.114%。该矿是新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斑岩型钼矿,品位高、埋藏浅,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简单,可选性能较好,适宜大规模机械化露采。。 东戈壁钼矿详查与勘探大会战中,河南二院共投入钻机17台、参战职工达200余人,历时8个月,钻探进尺25665.61米,探明钼矿矿石量4.4亿吨,金属量50.8万吨,平均品位0.114%,矿床规模达到特大型。 三、开发 2010年11月9日,河南省地矿局又与洛钼集团签订了哈密东戈壁钼矿矿业权转让协议。东戈壁钼矿探矿权面积16.77平方公里,预测钼矿石资源量3.5亿吨,钼金属含量39.61万吨,平均品位0.113%,其中(332)的钼金属量为20.69万吨,平均品位0.125%。作价10.36亿元人民币。洛钼集团与河南地勘局共同组建新疆洛钼矿业公司(注册资金14亿元),洛钼集团拥有70%的股权,河南省地勘局属鑫源矿业公司拥有30%的股权。洛阳钼业出资9.1亿元人民币,并付河南省地勘局现金6.46亿元人民币。 目前东戈壁钼矿开发工作全面启动,将快速建成日处理矿石3万吨的露天矿。 四、启示 东戈壁钼矿从选区至勘探结束,不到5年的时间内,完成了通常8-10年所完成不了的工作。我对河南地矿局二院同仁独具慧眼,创新找矿思维,认真的工作态度,果敢的大量投入而感动。 1、大规模(远景钼金属量50万吨,探明钼金属量20多万吨),浅埋藏(薄薄的砂砾覆盖,主矿体处于500米以浅),高品质(较高品位,易于加工),可露采的东戈壁钼矿的发现,再一次雄辩地证明: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仍可发现500米以浅的高品质大吨位可露采矿床。 2、东天山戈壁区漫漫砂砾,天地一色;荒漠丘陵,易于通达;干旱盐碱,冷热交替。诚然有其艰苦的作业条件,但相对而言,本区的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在新疆是较高的。东戈壁的工作条件是较好的,为什么久攻于此的新疆本土地质队没有发现,而被一个偶然闯入的河南人发现了? 3、1:20万化探异常值得重视,三级异常查证不能走过场,草率否定。东戈壁1:20万化探钼异常早就发现了,多个地勘单位与公司做过异常检查,为什么前人都否定放弃了呢?我推测:舍不得投入槽探工程,特别是长距离主干槽探工程。虽然东天山为荒漠戈壁,岩石要么被砂砾浅埋,要么裸露地表,但各类岩石矿物颜色与外观趋同。如果不动用槽探工程,不用锤打出新鲜面来,就搞不清岩性与地质产状,也就难以发现蚀变矿化线索。 4、独具慧眼,选区正确,主攻对路。东天山铁铜铅锌金银镍异常和航磁异常历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比较有利的铁铜金镍成矿地段大多已被登记,并做了大量的勘查工作,亦不断取得找矿突破。相反地,稀有金属钼钨锡异常关注度低,所做工作不多,发现的矿点和矿化点少,仅发现有白山、小白石头钼矿等,研究论著均少有提及。河南二院从前人较为忽视的钼多金属异常入手,以前人工作薄弱的钼钨矿为主攻方向,选区选点,最终取得了找矿突破。 5、发现线索,大胆投入。2006年选点,2007年预查,2008-2009年普查,2010年详查与勘探。最多时17台钻机同时开钻。预查至勘探直接投入找矿资金5000多万元,年均投入1000多万元,最后一年投入找矿资金近4000万元。我竟然不敢相信,这种效率居然是由一个地质队取得的。 6、 成本服从于成果,成果服从于时间;为了效率可牺牲部分成果,为了成果可不惜成本 。这是河南二院的同仁提出来的,值得志于矿业开发的同仁深思。黄超勇、杨志强、孟怀中、刘永春是人们应该记住的。
个人分类: 话说找矿|6455 次阅读|7 个评论
重大突破性发现将改写“遗传中心法则”?
热度 20 GumpForrest 2011-5-26 08:25
重大突破性发现将改写“遗传中心法则”?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遗传系的 Vivian G. Cheung 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本期 Science 上发表了一篇 Research article : Widespread RNA and DNA Sequence Differences in the Human Transcriptome. 研究报道了 RNA 与 DNA 序列之间的差异广泛存在。他们对 27 个人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全部 RNA )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大规模测定,经过比较,发现大量的 RNA 与其模板 DNA 序列不一致,平均每个人存在大约 1065 个这种 RNA 与 DNA 序列差别( RNA-DNA difference, RDD ),在不同的人,这种差异的具体位置和基因也有所不同。 估计大部分人会说,差异嘛是正常的,测序出错呗。嗯,我也是这么想的。很不幸,如果抱这种想法,那可是要与“重大发现”擦肩而过了。不过,老想以这种方式指望“重大发现”岂不是与守株待兔如出一辙?这种靠碰运气撞到“重大发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我感觉开展这项研究的人恐怕是刻意去寻找这种“差异”,这种结果是他们“期待已久”甚至是“预谋已久”的。就连我 11 年前都怀过这种期待。 如果这种差异是真实的,而不是测序本身的错误,那将是本年度的最重要发现,遗传中心法则将会被改写。 为什么呢? 学过生物的朋友都会知道中心法则。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遗传信息的流向,是以 DNA 作为蓝本,经过转录成 RNA ,将蓝本信息忠实抄送给核糖体这个蛋白加工厂,在那里按照这个誊抄的图纸制造蛋白。蛋白是生物功能的主要执行者;个别情况下,有些遗传信息还可以从 RNA 回到 DNA ,如 RNA 病毒可通过逆转录成 DNA 序列( David Baltimore 因为这个已经拿了一回诺奖)。 如果, RNA 与 DNA 序列确实不一致,那说明在誊抄过程中或者“出错”或者被有意“篡改”了,前者应该是是随机的,似乎可能性不大,因此很可能是细胞有意为之。有个专业术语叫“RNA编辑”。 RNA 编辑( RNA editing )不是一个新概念,我十几年前就肤浅地了解这个领域(现在更肤浅), 11 年前还做了一些没有结果的工作。 千万不要把 RNA 编辑和 RNA 的剪接( splicing )混了。后者是将原始誊抄的 RNA 序列中非编码序列切除,而前者确实对对 RNA 序列信息进行“篡改”,主要通过对个别碱基进行修饰,改变其编码属性;还有个别是通过插入或删除单个碱基。目前发现的编辑主要由两种方式: A-to-I ,和 C-to-U 。 A 和 C 是腺嘌呤碱基和胞嘧啶碱基, I 是次黄嘌呤,在翻译过程中被当成鸟嘌呤 G ; U 是尿嘧啶,在翻译中被当做 T 。编码 A-to-I 编辑酶的基因有两个: ADAR1 和 ADAR2 ; C-to-U 编辑酶 APOBEC-1 。 这种编辑增加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但是,RNA编辑研究了那么多年,这种改变编码属性的基因似乎没有几个,唯一确定的就是大脑的谷氨酸受体基因。占用了基因组宝贵资源“配置”这么几个专门的“编辑”难道就为了这个把基因服务?人们不解,十几年前的我也不解。 大家都相信可能还有更多的“服务对象”,于是就去寻找。通过大规模测序进行比较是一种思路,但是在当时显然不行,人们连想都不该想;还有一种策略,就是从 RNA 中“钓”取,比如通过抗次黄嘌呤抗体去富集和纯化那些含次黄嘌呤 I 的 RNA ,结果似乎也搞得“一地鸡毛”(这个工作我没有具体参与,只是旁观)。后来发现,有人发现 ADAR1 在炎症反应中表达增高,细胞内也有很多 RNA 被编辑,但是鉴定不出是哪个基因。后来我参与了一点点,但是没有做出什么。现在知道好像是非特异性编辑,主要是调节 RNA 的稳定性,而不是去改变遗传信息。 一晃这麽多年过去了,恍若隔世啊,我都快把这些忘了。 二代测序技术让过去很多不敢想的变成现实可能。这侧一下发现了这麽多基因存在遗传信息和转录信息的不同,如果是真的,那遗传信息流动就得给个新说法了。 如果这是由于测序错误呢?那只能是一场笑话。 我们拭目以待,等待大家的重复和 Cheung 拿出更多的证据。 (更正一下:从Nature comments上的介绍看来,他们是先观察到RNA与基因组测序结果不一致,分析找不到原因,后来才想到RNA editing,不是“蓄谋已久”) 1.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1/05/18/science.1207018 2.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519/full/news.2011.304.html
个人分类: 憨人的科学|24955 次阅读|60 个评论
希望人口预测技术能有所重要突破
wya 2011-4-28 15:39
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该文仅供好友内部交流,不可转发! 谢谢! 你懂的! 人口预测模型相对于资源、环境系统模型,原理相对简单,关系相对确定,开发难度较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一个月即能完成,因此国内外的免费软件比比皆是,自从90年代以来在学术上几乎就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希望联合国专家告诉我们:发达国家使用的人口预测软件在发展中国家是否可以使用? 另外,国家电子政务系统,有权限使用的人受到严格限制,有出“国际版”的可能性吗? 人口预测软件形式上如同计算机游戏程序,可回推1000年,预测1000年也没问题的,关键在于参数的把握;高中低和区域预测方法80年代就有应用。 如果完全按照别人模型实现算法,二者误差应该极小,大约等于机器的数值精度和四舍五入误差,0.1%误差都是不应该的。 我见过一个数据恢复软件带了十几种国家的语言! 总之,人口预测软件大部分是免费开放的,好像没有什么高深技术,但我们还是十分期待人口预测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特别是在中国。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在人口预测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
热度 1 wya 2011-4-26 16:10
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该文仅供好友内部交流,不可转发! 谢谢! 你懂的! 中国在人口预测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 http://www.chinapop.gov.cn/xwzx/zwyw/201104/t20110418_356249.html 突破在哪里?从介绍里没有看出来啊:( 人口预测模型相对于资源、环境系统模型,原理相对简单,关系相对确定,开发难度较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一个月即能完成,因此国内外的免费软件比比皆是,自从90年代以来在学术上几乎就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这是常识。无知者无畏啊! 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奥索蒂梅因衷心祝贺中国成功研发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认为这是人口领域南南合作的成功范例,表示联合国人口基金将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使用该人口预测软件。 为什么只谈推动在发展中国家使用该软件?发达国家为什么不使用呢?难道发展中国家笨到连发达国家使用的人口预测软件都学不会? PADIS-IN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凝聚了中国人口发展的经验和智慧,是被中国人口发展实践证明科学和有用的人口预测技术成果。 PADIS-INT中体现了中国人口发展的什么经验?能否列举一二?中国人口发展的最大经验就是计划生育,在这个软件里有体现吗? PADIS-INT是在中国人口发展领域首个国家级电子政务系统——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基础上开发的人口预测软件,是PADIS的国际版。 不可以这样说的!PADIS是国家电子政务系统,有权限使用的人受到严格限制,怎么可能出国际版?否则PADIS就泄密了啊! 简单点说,所谓的PADIS-INT不过就是利用PADIS的国家经费免费为联合国做了一个人口预测软件的多国界面而已,与PADIS几乎没有关系,只是为联合国免费服务了一把。 该软件具备七大优点:一是功能强大,将超长期与短期预测相结合,可以回推评估100年,预测未来400年,并可按高、中、低3种方案,同时进行8个国家(或区域、种族)的预测,目前在国际上尚无先例; 人口预测软件就如同计算机游戏,回推1000年也无妨,预测1000年也可以,关键在于参数的把握;高中低和区域预测方法也非首创,80年代就提出了! 二是准确率高,与联合国人口预测结果为参照,主要结果误差率小于1%; 如果完全按照联合国模型开发的,误差应该极小,大约等于机器的数值精度和四舍五入误差才对。软件开发者应该检查一下1%误差的来源。 三是方便快捷,基于网络,任何浏览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实时使用; 有互联网,单机版软件也一样,这样的特点比比皆是! 四是可视化效果好,多种图形展示,对比清晰醒目; 就是几个传统的金字塔、线图、柱状图等,何谓效果好? 五是体现国际化方向,采用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便于全球推广; 6中语言算什么,一个数据恢复软件就带了十几种语言! 六是输入简单,输出结果丰富,有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决策; 再简单也就基本的那些输入项,少了哪个都不行!模型复杂则输入复杂,模型简单则输入简单;输出结果再丰富也离开不各种人口数的堆叠! 七是技术先进,把人口预测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技术先进在哪里?列举一二让计算机专家看看吧? PADIS-INT的成功研制和推介会的成功举行,表明中国人口预测软件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人口预测软件大部分是免费开放的,也谈不上有什么高深技术,何谓“走在了世界前列”?名列第几?第50也算前列吧? 写科技介绍文章的时候还是少用外交辞令吧。另外,多找几个技术专家把把关哦。
个人分类: 人口数理分析技术|83 次阅读|2 个评论
激情•夯实•突破——营造博士后自主创新学术氛
jlublx 2011-1-18 13:02
1. 前言 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倡导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博士后是创新成果的主力军,我国目前完善的博士后制度,做到了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已经培养一批中青年创新人才。 1985 年我国开始实施博士后制度,通过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挑选优秀青年博士在站内从事 2 至 3 年的独立科学研究,使其逐步成长为学术技术带头人。随后,为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企业创新能力, 1994 年我国开始在大型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工作站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合作机制。 20 多年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成为造就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联动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营造激情人文生活 2.1.1. 博士后创新讲堂与学术交流 博士后的生活、工作圈子都比较小,能有一个平台进行互相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深有体会的是,我在企业做博士后,平时能够沟通的博士后机会不多,甚至同一批进站的博士后也很少能够碰面。因此,我非常乐意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学术交流,通过这个平台认识更多的博士后,并且分享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虽然专业技术领域不同,但是通用的哲学、人文、方法是我们可以互通互享的。 2006 年 9 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北京博士后联谊会与山东省人事厅、潍坊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 “2006 中国博士后创新发展潍坊 ” 。以 “ 推动自主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为主题,积聚了全国的博士后讨论如何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如何培养提升博士后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有效组织创新性活动,打造创新型人才;如何培育和转化创新性成果,在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中有所作为。 深圳市人事局与深圳市博士后设站单位、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依托深圳市博士后工作站,主办了深圳市博士后创新讲堂,是一个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面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各类投资人的专业型系列公益讲座。由深圳市博士后工作站在站或出站留深研究人员和博士后指导专家担任主讲,以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成果或者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结合相关行业需求确定专题内容。 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博士后创新讲堂与学术交流对博士后之间及博士后与社会的互动,开创创新性成果起到积极地作用。 2.1.2. 凝聚力团队建设 博士后的研究不是孤军奋战,不是闭门造车。我的合作导师教诲我做研究做设计要“一面旗帜,一个团队”,旗帜是博士后的光荣称号,团队是做项目的力量。很多时候,独自思考破解不了的难题,在课题组交流的瞬间就得到点拨,抑或是自己突显的灵感。 应积极支持博士后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交流、交叉,激发博士后创造性思维,寻找创新的构想和生长点。校博士后联谊会定期组织各学科博士后之间的学术沙龙活动。博士后要充分利用各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名师荟萃、学术交流活跃等众多有利条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科交叉的碰撞中不断激发创新能力。 博士后的科研开展要加强团队合作,团队凝聚力是团队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包括 " 向心力 " 和 " 内部团结 " 两层含义,团队的凝聚力是博士后并稳定生存,出创新成果的必要条件。丧失凝聚力的团队,就犹如一盘散沙,难以持续并呈现低效率工作状态。与其相反的是,如果团队凝聚力较强,那么团队成员就会热情高,做事认真,并有不断的创新行为,因此,团队凝聚力也是实现团队目标的重要条件。 博士后是一个特殊的高才群体,其凝聚力团队包括博士后之间的凝聚力(专业方向不同),博士后课题组团队凝聚力(专业近似),博士后树立团队成员归属感强,愿意参加团队活动并承担团队工作中的相关责任,维护团队利益和荣誉;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快,互相了解比较深刻,关系和谐,并具有民主气氛,是博士后人文建设的关键,可以通过开展文艺、体育、拓展等方面的纯娱乐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建设。 3. 夯实专业技术平台 3.1.1. 博士后流动站与工作站 博士后流动站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是博士后期间开展创新性研究的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立,开辟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通道,架设起高校、科研机构等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技术、项目合作的新桥梁,成为企业项目攻关、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现代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博士后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设立,实现了高校和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初衷,是高层次人才有效使用的合理方式,是博士后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抓手。 目前进站的博士后人员经过硕士、博士期间的专业积累和项目操练,为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创造创新性成果凝练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博士后依托的项目多为国家、地方博士后资助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乃至合作导师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因此,和谐的博士后学术创新环境对于项目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2.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满足区域内中小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为中心企业依靠高层次人才科研攻关搭建平台,是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之后的有一个创新性工作平台,创新实践基地改变了以前的博士后工作站多数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校和大型企业的局面,为不具备申请博士后工作站的中小企业解决了技术攻关,推动了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 2004 年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揭牌,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大学与杨浦、闵行、长宁、松江等区县的博士后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其功能主要包括:对基地内企业提出的科研项目,依托本市博士后设站单位的科研、人才优势,共同完成项目攻关;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基地博士后智力、信息、技术优势,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和技术难题,以博士后人员为主要对象,为基地内企业紧缺岗位配置高层次青年人才,并提供相关人事代理服务,实施博士后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开发,选择有市场前景的博士后项目通过招标、市场转让等形式,在基地内进行成果转化。博士后创新基地的建立,博士后人员既得到充分的科研基金,又得到了实践的机会,企业既找到了破解关键问题的专家,也通过项目合作,考察、选择一批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对于设站的高校,拓展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范围,对于区域来说,积聚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天津市人事局于 2006 年 先后在塘沽、和平、南开、河西等 8 个区县建成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与相关高校对接后,引入这些高校的在站博士后,协助区县用人单位搭建了聚集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同时也为博士后和用人单位构建了一条绿色通道,架起了产学研结合的桥梁。 4. 突破创新性成果 博士后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又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正是出创造性成果的黄金时期。 选择一个合适的博士后研究课题是发挥博士后创新能力 , 打造创新成果的基石。博士后研究的两年时间内,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导师提出博士后课题不仅要从学科发展、梯队建设、科研任务的需要来考虑,而且要考虑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要鼓励博士后大胆创新,鼓励博士后参加各种基金的申请,要有为博士后创造性能力的充分发挥而甘当人梯的精神。博士后在选择合作导师和研究课题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只有在结合自己的特长而又感兴趣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能有创新成果的出现。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是科研工作的最终目标,博士后经过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均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促进博士后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作贡献,应组织博士后走出学校,去了解企业、服务企业,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5. 结语 本文在研究分析目前中国博士后自主创新的体制、人文等软硬学术环境基础上,对博士后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和谐人文、激情团队、合作项目、实践基地等提出些可拓展及深化的方案,以营造博士后自主创新的学术氛围,促进中国博士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罗英姿 , 刘勇 , 培育优越的学术环境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 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2007 年 第 07 期 http://www.southcn.com/Job/CareerCenter/hrheadlines/200408261098.htm, 潘艺林 , 何仁龙 , 马桂敏 , 张元兴 , 导师是优化博士生学术环境的主导因素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ACADEMIC DEGREES GRADUATE EDUCATION 2004 年 第 07 期 胡仲明 , 崔国富 , 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高等农业教育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2003 年 第 10 期 张诚 , 科研实践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 ,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 2008 年 第 05 期 开拓进取 共同努力 提高博士后的创新能力, http://news.tsinghua.edu.cn/xqh/xqhnews/read.php?id=1234
个人分类: 科研探讨|3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世界十大发现与重大事件 (年末回顾)
xupeiyang 2010-12-11 12:56
自然》杂志盘点2010年重大科学事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926.shtm 2010十大知识热词 微博居首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5170 2010十大传媒事件 http://news.sina.com.cn/m/2010-12-17/165021661630.shtml 美《科学》杂志评出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 美国《科学》杂志16日公布了该刊评选的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一种在量子范围内运作的机械装置荣登榜首。 http://tech.sina.com.cn/d/2010-12-17/14094997509.shtml 《科学》评出过去十年科学界十大卓见 为了庆祝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结束,《科学》杂志以更广的视角审视自新千年黎明以来的那些改变了科学面貌的10大科学卓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655.shtm 2010十大奇闻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3775 2010中国十大技术进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3472007.html 2010十大国际新闻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40 2010年重大事件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7948599.html?fr=qrlcid=204index=1fr2=query 2010年中国重大事件 世博会、 干旱、 两会、 地震 2010年国内外重大新闻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6176280.html?fr=qrlcid=99index=5 2010十大科学发现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474 2010十大自然发现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44 2010十大最受关注科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34 2010十大医学突破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481 2010十大天体物理学发现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480 2010十大太空发现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479 2010十大动物故事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469 2010十大道歉事件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32 2010十大焦点问题(中国社会最受关注)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50 2010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52 全球十大最年轻亿万富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73 2010年全球十大创业公司排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98bcc010176vl.html 未来30年科学发展预测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758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4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革故鼎新(14):博文佳作点评一则——中国科学研究与管理如何突
pww1380 2010-12-10 11:33
革故鼎新(14):博文佳作点评一则——中国科学研究与管理如何突 杨文祥 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参考文献: 1. 胡业生 .中国科学研究与管理如何突破.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1878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技术重大突破 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问世
LEOLAND 2010-11-12 14:02
腾讯 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中国芯在京发布。据称,这标志着中国物联网技术以及二维码识读核心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 据介绍,这颗中国芯由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新大陆公司称,二维码编解码的条码芯片已经在台湾进行溜片,即将量产。当天发布会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丁文武表示,芯片实现二维码感知识别技术的突破,表明中国在二维码核心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万事万物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来实现智能化识别、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整个物联网的发展中,识别认证是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技术之一,二维码可广泛应用在物流、金融、交通、工业等领域。长期以来,二维码识读核心技术为欧美少数企业所掌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国内的发展与推广。此次新大陆公司研发的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中国芯,可为物联网的识别认证提供技术保障。 该二维解码中国芯的突破之处在于:传统的二维码解码过程,是由软件实现的,而新大陆公司经过创新性再设计研制出的这种二维码解码芯片,则实现硬件解码,这种变化能够使解码速度提高10倍以上,同时大大简化原有解码系统所需的周边电路及其元器件,降低成本和功耗,提高可靠性。 新大陆集团总裁王晶介绍,二维码解码芯片将传统软件解码转化为硬件解码,识读效率(抗污损)提高30到50倍。王晶表示,二维码解码芯片大大简化了原有解码系统所需的周边电路及其元器件,降低了成本和功耗,这将简化专业条码识读设备,并降低二维码技术在各领域大规模应用的门槛。 此外,新大陆公司当天还与全球第三大自动识别公司DATALOGIC(意大利得利捷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双方决定在技术、产品、管理,甚至未来可能在资本等多个层面展开合作。
个人分类: 二 维 码|2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突破一道防线~~
liangqunlu 2010-9-11 22:57
今晚看到ZZH师兄,竟然买了一大捆香蕉,还有一箱的牛奶,恩,把我感慨的~~ 还真的,上学的这几年,很少看到别人能够这样优待自己。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真的还蛮穷的。 哎呀,穷也蛮正常的。早都成年了,可就是啥也没有。很久以前的时候,说起自己很穷的时候,觉得不好意思。现在,面对了事实,还有说话的尺度宽了,说起自己很穷的时候,不觉一点异常。 现在是,看的电视剧的尺度宽了,讲话的尺度也宽了。很多事情都可以交流的,都可以积极健康的交流。 而且,我还觉得,这样的自己,更放得开。 今天和SSZ去吃饭,我竟然意识到自己又进了一步。 我都说出了,你干嘛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原因是,我很少有机会能够到外面的餐厅吃饭。还分析了原因,一个人的时候,不会去。有时候大家去的时候,也不会叫上我。 虽然我一直偏爱KFC之类的快餐,对中餐之类的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但是,事实还是,我很少去什么地方吃饭,大部分是在食堂。 大学这几年,吃饭挺少的吧,没发生什么事,我也不大记得。好像有吃饭时,翘过几次,K歌几次,全部翘掉。倒是去的几次Wanglab的dinner,还记得。 大学里,有参加社团,到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有些朋友,可差不多单线联系,她们之间不熟。宿舍里的小朋友聚餐,通常不会叫上我,原因不详说。 总感觉有些人在关注我,我也在默默地关注一些人。但真的觉得自己的人缘不足以让自己自信。我不喜欢social式的东西。但还好,好到很深的朋友也有几个。 在回到正题,和SSZ是大学四年的朋友。一大帮人,现在只剩下我们俩还坚守在这里。她也算是大学里,院里同学中关系最好的。 但是,还是没有完全放开自己,我有在隐隐的保护自己。 而且,我的自尊挺强的,关于没多少人喜欢我这样的,我都挺不好意思说出来的。 今天我都可以开口触及这个话题。 哎,我可以活的再自在一点~~~
个人分类: 生活|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李亚辉:如何突破"非黑即白"
sheep021 2010-7-22 19:54
李亚辉:到底如何突破非黑即白. 博主回复:学道、学佛即可突破非黑即白。 道:抱元守一,为天下式。非黑非白 佛:不二之性,即是佛性。亦非黑非白。 凡夫见二,智者了一。见二则非黑即白,了一则非黑非白,亦黑亦白。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道家的太极阴阳图就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相融相生、相辅相成,和谐共处。所以太极阴阳图就是非黑非白,亦黑亦白。 《太极图说》 周敦颐    无极 而太极。 太极 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 主静 ,立 人极 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关于太极阴阳图,其实大自然中无处不在。 太极阴阳图,一个简单优美的宇宙模型,艺术地再现了茫茫宇宙中的真实场景: 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不是与太极阴阳图一样: 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为阳,照射不到的地方为阴 阴阳在交替变化之中。 一切都在旋转、运动和变化之中。 快如白马过隙,稍纵即逝。 很难说到底哪里是阴,哪里是阳? 一切现象都是特定时间、空间下的一个定格。 运动着的物体是圆的 运动的轨道是圆的 运动的方式是周而复始的圆运动。 一切都是圆,一切都在运动。 圆运动的何止是古中医学, 正是天道。 我觉得,没有再比这几个图更能表达太极、阴阳了。不禁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也许他们从没有离开过地球,却比已经登月、探测火星的现代人看得更远、更深。 还有一个就是武夷山老师引用的那个太极阴阳美图: 还有一个是王振东老师引用的一个美图: 延伸阅读: 科学网- 王号 的 博客 -地球、大脑、 太极 图、宇宙、奇点和喷火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44 次阅读|54 个评论
既然选择了,就好好做
ganchunmei 2010-4-30 15:02
从4月初完成毕业论文定稿之后,前段时间似乎动力一直不是很够。 思考的问题很多,关于博士毕业后的发展,关于读博的打算和目标,关于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 这些问题似乎自己一直在考虑,但一直没有考虑清楚。 去年年底保博的决定,就像2年前保送研究生的决定一样。好朋友都说以自己的实力是完全可以出去的,不用继续留在系里头。我争取过出去,能做的努力也做过。最后我还是留在了这里,这是最初我来这里时没有想过的结果。接下来的3年,我想是自己实现超越-突破的3年。我必须要系统地去学习,去磨练自己。就像复试时候,书记和主任都说的,读博期间必须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必须要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就像每次上课李老师点名说我那样,博士生需要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 我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改善提高的地方也很多。我不怕吃苦,我也一直能吃苦。我希望自己的这3年能有新的突破。 既然选择了,就好好做。谨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聊”课题,有趣过程,错误“牛”文,长寿的突破
RAOH 2010-3-4 06:18
“无聊”课题,有趣过程,错误“牛”文,长寿的突破 科学网科学故事第一回 长生不老是个自古以来就有的一大难题,应该是历史上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一大攻关项目吧。最近几年,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以我这半桶水的人来看,现有几大热点:一条TOR线路,一个药物Rapamycin,一杯红酒(内含物),一个明星蛋白质Sir2-本文的主角。 明星蛋白质Sir2的“诞生,成长”有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对其他领域及课题的开展很有启示。 1.“无聊“的课题 Sir2的明星地位的诞生要从酵母菌(yeastS.cerevisiae)讲起。酵母菌是个很简单的真核细胞,一个生物体就只有一个细胞。生活方式极“贱”,有口“糖”水喝就好了,条件好一般2小时就生个“娃”,不睡觉不排泻,无要求也无智商。与人有何相通之处吗?其长寿机理和人相通,您相信吗?应该投资此研究吗? 故事要从MIT的LennyGuarente教授说开,他开始是用酵母菌做基因调控的,做得很好,但总觉得是他人开创的天下,想做更有突破性的扬名立万的课题,一番思索后,他决定做酵母菌的长寿。 2.有趣的过程 这是个风险大的课题,好在来了2个新研究生NickandBrian,就让他们去试2个月吧。哪么如何看酵母菌的寿命呢?他们决定看一个母细胞能生几个娃。正常母细胞能生25个左右,生殖期完后母细胞也有些表现-“臃肿”“多皱纹”。。。整个实验是在显微镜下看的,每过2小时,就要把新生“儿”用小针移开,要不儿生儿,晚了就母子都分不清了。因为要看多个母细胞,所以要长时间的呆在显微镜旁。 看到这里,知道为什么要2位研究生了吗?因为一开始实验条件不确定,就由2个人轮班倒了。哈哈,有人愿意做晚班的吗?好在有一个Nick是单身汉,常睡不着。如此一般做下去。后来这Nick做完博士后,成了神父,不知与这段经历有关吗,睡不着的人,看来易通神啊。Brian日后主要凭此得到U.OfWashington大学教职。再后来,人会见一神父夏季常在Brian实验室进进出出,干什么呢?做实验呢,神父也有学术休假?此为后话。不知神父实验成功率会更高点? 几月后,他们发现可放细胞冰箱过夜,也把一些基础的东西搞定了。用酵母菌的好处是打死打伤不犯法,可用来做大规模的筛选,找出想要的怪种-长寿老仙。忙碌年把后,找到了一位:蛋白质Sir4,此文发表在“牛”刊——细胞Cell上。 3.错误的“牛”文 有人要叫了,写错了吧。该是Sir2而非Sir4吧!没有,我智商不高,但觉睡得好,没误写。那“牛”文很多人可能不记得了,因为它是错误的.他们后边的实验发现Sir4的效果应该是间接的,真正的老仙是Sir2.当时已知Sir2,Sir3,Sir4三位可紧密的团结在一起,防止酵母细胞“变性”。但Sir2另有一独特的功能,来管长寿的。 4.长寿的突破 Sir2到底有何功能呢?蛋白质序列上看不出来。很多的小组去做了,没大发现。Guarente当时有个日本博士后Shin,很认真的人,大楼的火警铃响了,他老兄一人还带上瓶瓶罐罐,在户外做实验!在前人的基础上,他也发现了点小的酶活性,投文给细胞。在做一个新的不拿手的后续实验时,Guarente跟去了,2人看到一个与预计相反的结果,Shin不知如何解释,Guarente却发现了一个新的解释及不同的酶活性deacetylase。明显的是:刚投的文章,结论虽没错但打偏了。怎么办?要不要抽回来?导师想抽,博士后不干。好在,好在文章给拒了。围绕着新结果才又发了一大文章。 好了,这样个玩意儿,与人何干?酵母与人,酵母与动物相差光年。这几年做Sir2的组很多了,把它和别的长寿调控的途径及蛋白质联系到一快。后续实验证明,Sir2的同源蛋白质在动物(线虫,老鼠等等)中也可管长寿的,与癌症等等也会有关。 故事之中,内含很多。 参考书:Agelessquest.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7567 次阅读|13 个评论
《朝华午拾:今天是个好日子》
热度 1 liwei999 2009-12-22 18:45
今天是个好日子 – 立委研发笔记之二 作者:立委 今天是个好日子。 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什么日子呢?这么说吧,就好比陈景润证出1+1=2的那天,算不算个好日子。 写完上面几句话,兴奋了一天,终于轰然到下,难得地一觉睡到自然醒。所以,确切地说,标题应该是:昨天是个好日子。 我们搞研发的工匠,一辈子辛勤劳作,大多是蚂蚁啃骨头,所做很平凡,看上去也很枯燥。积累的是资源,操作的是实验。在这些漫长的routine工作中,偶然会有征服世界的幻觉,昨天就是这样一个时刻。 如果我说我灵机一动,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一个世纪难题,那肯定是狂人痴语。可是,该怎么说这件事呢?有一个研发课题,有巨大的商业应用价值,很多人想都不敢想,有些人想了,尝试了,根本找不着北,我昨天灵机一动,解决了这个课题。这样的说法可以接受么?当然,这仍然是狂人痴语,可是我找不到更客观谦逊的说辞了。因特大网,吹牛不用上税。没有权威杂志发表,没有带来巨大财富的专利证明,一切就当笑话看好了。 具体细节不能讲,专利也好,商业秘密也好,一切在未定之中。但可以假语村言,与老友分享一下工匠的喜和乐。 故事是这样的。产品副总几个月前找到我,说,我们是做商业情报的,商业情报的重中之重是客户心理,我们的技术可以挖掘客户心理么? 我说 no, I cannot read people’s mind. I am only a linguist. 他说,明白,我们不是算命先生,指的当然是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客户心理情报。 我说 yes, as long as it is expressed in language, we can have a try. 我的要求很简单,给我语言数据样本,说什么样的语言表达,需要从中提取的是什么样的情报。我就可以大体知道我们可以不可以挖掘出来,能挖掘到什么程度。这种判断力我是有自信的。一般来说,只要有关的语言表达法有迹可循,用我们多年积累的工艺(“科学技术”?),总是可以很准确地挖掘出一点情报来的,瓶颈在覆盖面(recall): 难的挖掘课题覆盖面太小,无法应用。大体说吧,至少得有50%的覆盖面才有应用价值。 于是,数据样本来了。立委的判断也出来了,拍了胸脯:可以做。然后就是带领团队蚕吃桑叶一样农村包围城市,步步为营,覆盖了样本。看上去很美,感觉也不错,样本输入黑匣子,指望的情报就挖掘出来。我很高兴。产品副总也很高兴。我们眼看要做成一个没有人能做的伟业。 一周前,我做了个试验,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真实语言样本(real life language corpus),让黑匣子夜里去挖掘,看看挖掘出什么名堂。第二天早上一看,傻眼了,挖掘量远远不如预期。 怎么回事呢?仔细抽查了样本,详细分析数据,发现了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语言表达有显性和隐形两种,产品组给我们提供的是显性样本。这也没什么不对,因为显性表达的用词和结构有明显的patterns,挖掘起来比较好办。也因此我敢拍胸脯说能行。本来想,就算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一半一半,如果我们能挖掘前一半,只要我们能处理海量数据,由于语言普遍存在的信息冗余现象,我们还是可以提供客户心理挖掘的服务,使其成为我们产品的 killer feature。 想得太美,可现实是残酷的。分析表明,客户心理的语言表达90%以上是隐形的,显性表达只是冰山一角。客户上帝啊,你有什么想法,喜好和牢骚,为什么不直说呢?我们是多么想了解上帝的心理啊。 苦恼。苦恼了一周。现在这样的覆盖面,根本没有可能做成征服商业情报世界的 killer app. 产品副总也苦恼。说,recall, recall, that is killing us. 怎么办呢?蚂蚁啃骨头,不断啃,做一点算一点,覆盖面总能慢慢改善吧。客户心理是商业情报的皇冠明珠,不管多难,目标多遥远,还是要做。 前天夜里就被这个recall恶魔缠了一宿。到了凌晨四点,恍惚中开了天目,灵感不期而至。当时那个兴奋,真想大叫。看大小领导仍在熟睡。一个人到外屋,兜了几十个圈子,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确认无误,我给公司发了一个短信: Recall is not an issue in this case. Stay tuned. 口气很肯定,也卖了个关子,吊吊胃口。尤其是产品副总,他被这个恶魔缠得不比我轻。上午一见到他,我说:这样说吧,理论上的覆盖面是100%,实际操作上的覆盖面,不管怎么测量,我拍胸脯保证在 80% 以上。怎么样? Too good to be true. 他很信任我,知道我不是口出狂言的那种,平时在产品和研发打交道的时候,我都是讨价还价的保守派,能做十分,我只担保八成。今天出此大言,其中必有奥秘。他急于知道,我只给了个引子。具体细节还是等到会上谈吧。召集的是特别会议,包括管理层以及产品组和工程组的技术骨干,有些骨干向来是以挑剔为能事的。首先让他们来检验,看能不能从我的鸡蛋里面挑出骨头来。 一只黑笔,一块白板,立法委员在上面涂鸦。陈景润当年算1+1也是这种场面么? 问题一大框。最终是,蓝图无懈可击,操作性毋庸置疑。当然,实现过程中还有细节可以斟酌,一切最终要看大规模实验的证明。 今天,oops,昨天,真是个好日子! 今天,今天也是个好日子,请听湘女的吉言和歌唱: 找到了土豆的一个版本(暂时代替youTube李佳娜-今天是个好日子,立委现场拍摄)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6883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德语学习的方法
thorry 2009-12-21 06:44
由于突然意识到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学学习,读读书,parce que une femme!所以今天来到久违的教七整理一下德语学习的知识。 其实德语是language of rules,只要master到精华就好了。昨天看了一天的语法,虽然未留下只言片语,但吾必谓之学矣,形容词就是这么简单:基本上加+en,但是特殊的的A与N,共分为3种情况: 1 无冠词时:形容词的变格同冠词,因为其取代了冠词的作用 2 不定冠词时:由于第一次提,N是要体现出形容词的变化所以是er、e、es,然后A是按照其规律,不过A阳单为en罢了。 3 定冠词时:原来提过,就不用变了,N都写e好了,但是A因为要体现变化,所以A阳单为en,与上同。 所有的形容词变格都搞清楚了,其余的就是+en而已,deutsch很好学的,希望大家跟我一起,arbeitet fleissig!(对ihr的祈使句,看明白了吗?) 今早5点起床(aufstehen),才有时间(die zeit)写日志,好了。 Moechete ich in den Unterricht gehen gleich,sonst ich komme zu spaet! Schues!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52 次阅读|2 个评论
进化论研究的新突破在哪里?
zhumengjin 2009-12-5 00:25
(一)内部DNA的变化与外部自然选择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即基因突变按照自身的模式为自然选择提供筛选的材料,而自然选择充当筛子的作用,自然选择与基因自发突变没有直接关系,顶多是有时候环境压力对基因突变速率产生影响,但自然选择对基因突变过程本身没有指导功能。不管是超突变还是相对松弛状态下在分子钟水平的匀速突变,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基因突变是完全随机的,基因突变没有方向。 环境的影响通过表观或细胞质缓存系统在细胞中留下可跨代遗传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刚开始时还未刻进DNA中。不过,进化最终是要反映到DNA的对应变化。所以,细胞机器存在一种分子刻录机制,能使得这种适应环境的暂时可遗传的中转信息最终能刻录进DNA,从而形成稳定的进化结果。 (二)体细胞对环境影响的响应信息如何传递至生殖细胞的?环境影响是直接施加给体细胞,不直接影响生殖细胞。环境影响能暂时跨代遗传就是说明这种环境影响信息同样也进入了生殖细胞。那么这里就必须解决体细胞对环境的感知信息如何传导生殖细胞的机制。这是发展高等生物进化机制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从目前的知识背景来看,可能是配子发生过程直接接受体细胞的输入,也可能是母体效应(延迟遗传)。 (三)物理学中的广义生命与狭义生命有本质的不同,生物生命的传承是严格的复制,广义生命的传承不具备这一特征。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绝对时空观被相对论所“证伪”了吗?
zhulin 2009-11-11 10:24
如果说经典力学 绝对时间 观点是错误的,那狭义相对论中的本征时间、本征长度该如何理解?相对时空该如何表达?该如何比较? 我觉得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狭义相对论突破了牛顿力学中引以为基础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框架。在这里,否定与突破,虽然是两字之差,认识却完全不同。 否定说认为,绝对时空观被相对论所 证伪 。突破说认为,狭义相对论不但发现了时空观测上的相对性即相对时空,而且具体确认了绝对时空真正之所在 本征时间和本征长度,没有本征时间和本征长度,相对时空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在实际认识方面,否定说导致了狭义相对论出现一些列无法解决的矛盾、徉谬,而这些在突破说中却完全不存在。 如果有人非要坚持宣称狭义相对论打破了经典力学绝对时间 的错误观点或绝对时空观被相对论所 证伪 ,那么就的解释一下:在低速或弱场情况下,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趋向牛顿经典理论的事实,从逻辑上来说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这一近似结果是错误的,或者说,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甚至在近似的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如果解释不清,那等于认为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是错误的理论,因为它包含错误的东西。 这就是辩证法的威力,否定经典的绝对时空观,实质上也就否定了相对论的相对时空观。因为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到惩罚的!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859 次阅读|3 个评论
仿创、原创、突破、革命——新药创制的几个层次
热度 1 jintuo 2009-3-17 10:27
谈到新药创制,国内常见到围绕着是否为分类中的“几类新药”的讨论。其实同为国内的所谓一类新药,意义也可能截然不同。本文中,我们将先就不同“新药”的定义谈谈一家之见,然后就对新药进行划分的意义展开讨论。 所谓“仿创”也称之为“MeToo”,即针对国外已有的新药新药产品,自己再开发一个针对同样适应症的产品,而且其结构上基本参照国外已有的新药,如别人在药物分子的某个部位是个甲基,我换上个异丙基等。仿创也包括对国外尚在研发中的新药进行快速的跟踪仿制,甚至希望能够先于国外的原创厂家上市,成为“一类新药”。虽然这其中没有多少“创”的思维,将其纳入仿创的范围是因为外国产品也未上市,跟踪仿制的风险比仿制成熟的药品大,而且制备工艺没有完全公开。比如几年前,我国多家药厂和药学院曾对辉瑞公司在研的胰岛素吸入剂进行了跟踪模仿,最后随着辉瑞这一产品的失败统统空忙了一场。事实上,仿创是目前我国几千家药厂和研究机构的新药创制的主流。 “原创”定义较广,除了仿创以外的三个层次均是原创。我们将这里的原创定义为最低水平的原创,即根据已知的治疗靶点,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发结构全新的新药。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新药研发所针对的治疗领域或适应症在国外已有上市的或在研的药物。这类原创占了我国原创性新药创制中的大部分。 “突破”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原创,即针对某治疗领域久攻不克的重要问题展开攻关,在国际范围内率先解决问题,做出样板性的新产品,开一类药物的先河。这方面的例子有刚被默克收购的鲜灵宝雅开发的PEG化干扰素、基因泰克的抗肿瘤新生血管的抗体药物——Avastin。上面提到的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一旦成功也属于突破性的新药,因其解决了1921年以来人们努力了88年未能解决的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非注射给药问题。我国的新药创制中从事突破性研发的人不多,因其人少、事坚、势薄,没有资源和精力忽悠出声势来,即使有也常年处在管理层的视线之外,须在缺少资助的条件下默默耕耘经年才能浮出水面。 新药创制能否和“革命”扯上边就要靠生逢其时的运气了。现代以来,人类对于疾病的药物治疗出现了四个里程碑:100多年前出现的以抗生素为代表的小分子化学药物、1982年问世的基因重组蛋白药物(基因重组的抗体药物是其延伸)、以DNA或RNA作为药物的基因治疗药物、以及调控干细胞的动员、归巢、诱导分化和增殖成熟的再生治疗药物。前两个里程碑已经实现,后两个几乎接踵而来,尚在研究中。我们这一代医药科技工作者何其幸运,同时面临着两场正在进行的革命。我国在实验人员(benchresearcher)数量及其性价比上存在着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愿意参与国际竞争,投入这场革命的企业和机构提供了绝好的竞争条件。在这方面,我国的劣势在于没有好的科研思路,即使有也难以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得到认可(除非已经成功)。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新药创制的意义不能以“新药”一言以概之,事实上,在国内“新药”早已泛滥,早在郑筱萸时期年产“新药”就以14000多个的数字超过美国百倍。最近的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申报“临床新药”(两年内达到临床实验阶段的新药)和“候选新药”的项目也有数千之多。据我了解,其中绝大部分是“仿创”型(甚至仿制型)新药,少数一般性原创新药,突破性和革命性的新药则属项目凤毛麟角。仿创型新药在我国的历史经年,从这一点来看,虽大张旗鼓地研发,对改变我国在新药创制上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现状帮助不大。 然而,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实施却在另一层面起到了推动我国新药创制的革命性作用——由于钱来的太多太急,终于使国家财政资助的一小部分落到了一些以往得不到资助的突破性和革命性新药研制团队的手中,从而将产生有意义的示范作用。这一现状的原因要从我国政府财政资助科技项目的立项和评审方法说起,很难几句话概括。这里,我们仅就药物研发项目的特点交代一下。 我国在突破性和革命性新药研制上的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优势是我国巨大的、性价比极高的实验人员的人力资源;劣势为我们没有评价和发现突破性和革命性新药项目的机制。表面上看,我国科技落后于北美、欧洲和日本的原因不是钱少、人少、论文少,而是富有创意的灵感和思路少。但是,巨大的实验人员资源是草根,很难从一个国家迁移出去,而富有灵感的科研和技术思路存在于少数人的头脑中,只要有办法发现这些少数人,资助的成本并不大。发现好的科研于技术思路恰恰是我国现行科技立项于评价机制的软肋,至少在新药创制领域。 在新药创制领域,富有创意的科研和技术思路更容易处在科技资助的管理者的视线之外是有原因的。一方面,现行体制下多数人欲得到上百万人民币的科技资助还是需要“跑部钱进”的。资助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利益悠关,早就人满为患,在国内现行文化环境中没练就三头六臂,再跑也是徒劳无功。问题还在于同发达国家同行竞争技术制高点也需要全神贯注,国内外两线作战近似于“不可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新药创制项目的评审注重成药性,靠研发进度交差。这一点没错,错在研发进度是唯一的考量,一个完成了临床前研究的仿创型甚至仿制型新药项目在评审中的地位远远高于一个完成了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概念研究,面临着规范化临床前研究的突破性或革命性新药项目。技术的原创性、突破性和革命性在评审中基本上不增加权重,在国内市场上亦少生存的空间(因国内尚无体量够大的技术市场)。 其实,仅从实验技术的难度上看,四个层次的新药创制并无明显的不同,差别体现在科研或技术攻关的思路上。而问题恰恰在于我们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资助的项目评审上没有深入细节评价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动力和能力。我们在制度上没有一套迫使评审专家不得不认真负责的设计,要求专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口头呼吁苍白无力。为了避免项目评审中的利益交换,评审标准被最大限度地简单量化,“三围”(唯职称、唯论文、唯出身——在医药项目上最后一围变成了唯进度)成了不得已的选择。在项目评价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不论“三围”,论人、论潜力的做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但是其靠国家大量的经费投入(除大型设备外,16个组每年5000万元人民币)而“不用再为要项目、拉经费、发论文走火入魔”的贵族地位却使一般的科技工作者很难效仿。 话说到此,人们也许自然会问:没有贵族地位的一般科技工作者欲做突破性、革命性的研究和开发还有从现状突围的办法吗?回答只有一个:没有也得有。让我们试着道来: 1)首先,好的科研思路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虽然也有“三围”倾向)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虽然一年只有几十万人民币,对于十几、二十人的科研团队紧张了一些,但是靠构思的巧妙,实验成本可大幅降低。 2)医药跨国企业已经到了不得不在中国寻找技术或技术合作的时代。跨国企业的技术部门在寻求技术合作的时候并没有充裕的经费,或者说经费来自于部门自己的科研计划。这种形式下,他们在合作的初期阶段能够拿出的经费不足以支持美国教授开展研究。如果中国教授有相当或更好的创新思路和技术路线,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部门求之不得。跨国药企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的合理的技术评价。 3)选择具有应用背景的研发领域作为研究方向,以避免不得不吃官饭的被动。好在新药创制已经是这样的领域。 4)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没有创意的“横向项目”,以养活突破性、革命性的项目,但绝不可乐此不疲。 5)继续呼吁改革政府财政资助的立项和评审方法,如立项宽泛化、评审-答辩反复化(学习美国NIH的项目评审,一个项目被拒后可以申报三次,让前一次评委的意见和针对其意见的答辩展现在再审面前)。 6)坚信好的科研思路终有其价值,加强知识和信息的吸纳,屡败屡战。 未来五到十年是中国从技术进口国走向技术出口国的关键时期。我国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人均贫乏的资源贮备、老大不掉的人口基数和望子成龙的文化传统均指向了一个经济发展模式——靠技术而非物质的生产提高经济地位和人民生活。生物医药是最需要实验人员的领域。在技术经济的国际竞争中,我国有着实验人员 在人数和性价比上的巨大优势和科研思路和技术路线缺乏(特别是其评审机制缺位)的严重劣势。与此同时,工业发达国家由来已久的过渡消费和近20年的虚拟资本造就的高昂的科研和开发成本已使新药技术供不应求。这一势态在金融风暴的打击下很难短期改观。 如此形势下,我们如果能够整顿和改善科技评价和资助的机制,通过营造合理、舒心的人文环境,而不是一味抬高待遇和资助的一时性政策吸引,才能使我们国家成为人才归巢、落户、涌现、成长的沃土,使科技界从将军到基层指战员发挥出一个现代化大国应有的创造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558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