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突破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突破

相关日志

狂犬病治疗首次重大突破: 两种人源单抗结合治疗方案动物实验成功(3)
yanjx45 2020-10-14 06:33
狂犬病治疗首次重大突破: 两种人源单抗结合治疗方案动物实验成功( 3 )    狂犬病只能预防不能治疗 !人类至今尚未实现狂犬病治疗成功率零的突破!   历来曾经被全球媒体作为头条新闻报导过的狂犬病治疗成功的案例,最终都被证明无法推广,所谓的成功其实不过是蝙蝠传播的狂犬病自身存在极个别自愈病例,所采用的治疗措施实际上都无效甚至有害。而所有经狗传播的狂犬病如预先从未接种过疫苗,则从无发病后救治成功的病例。   全球首支狂犬病疫苗是由法国科学家 巴斯德 于 130多年前所发明。由他开创的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 在全球的狂犬病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 WHO 狂犬病参考研究合作中心 之一。近期,该研究所在狂犬病治疗方面又首次取得重大突破:以他们研制的两种 人源单克隆抗体 为基础的结合治疗方案在小鼠和仓鼠中都取得成功!用这两种单克隆抗体配制的鸡尾酒为开发一种有效治疗狂犬病毒脑感染、提高生存率和逆转神经症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相关论文于 今年 9月18日 发表在专业杂志《 EMBO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 Molecular Medicine (分子医学)》上,论文题目是 〈 A combination of two human monoclonalantibodies cures symptomatic rabies (两种人类单克隆抗体的结合治疗症状性狂犬病)〉(见参考文献)。   现对该论文的主要内容分3部分进行介绍,今天发布的是第 三 部分。 结果和讨论 3.  单抗的 Fc部分起着清除狂犬病毒的作用 为进一步了解人类 RVC20 / RVC58 单抗的 治疗活性 也依赖于 Fc- 依赖的效应功能 ,我们 构建了 RVC20 / RVC58 (属于 IgG1 亚类)的 Fc ,以引进 LALA 突变 (L234A, L235A) ,其表现为不能与 Fc-γ受体和 其 补足物(complement )结合 , 但不影响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Stettler et al , 2016; Saunders, 2019)。 突变的 RVC20-LALA/RVC58-LALA单抗与未突变(野生型)RVC20/RVC58单抗具有相同的中和活性。 然而 , 在 8 dpi 时开始用 RVC20-LALA / RVC58 -LALA鸡尾酒 进行的治疗未能保护老鼠 ,在7 dpi 开始治疗对生存率的提升只有 20%(1/5) ,表明 Fc 部分确实在狂犬病毒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其他病毒感染中的情况似乎也是这样 (Chauhan et al , 2017),在 小鼠 (Hooper et al , 2009; Huang et al , 2014) 、狗 (Gnanadurai et al , 2013)和人类(de Souza Madhusudana, 2014) ,对狂犬病毒清除情况的一些观察中,在脑脊液中都检测到高滴度的病毒中和抗体。 分析治疗过程中死于感染的动物的大脑 ,那些 接受非突变 RVC20 / RVC58 单抗治疗的动物倾向于降低 病毒载量 和剌激 促炎细胞因子 表达,提高IL-1b和TNF-a的水平,并降低IL-6的表达。 相反,在经RVC20-LALA / RVC58-LALA 单抗处置的老鼠的大脑中, 病毒载量 和 促炎细胞因子 的表达与未处置的动物相似。 相对而言,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抗体介导的离体小胶质细胞对 tau蛋白 的清除依赖于Fc-γ受体 的 结合 (Andersson et al, 2019);Fc -γ 受体是神经元 摄取 抗体的关键 (Congdon et al, 2013)。因此,RVC20 / RVC58 单抗对 狂犬病毒 有效的清除 可能 被 Fc-γ受体 的 结合 所强化 ,通过允许 单抗进入被 感染 的 神经元内 ,通过调节 小神经胶质细胞的 活性 和炎症介质的生产 ,甚至 是 通过促进白细胞的浸润 (Quan et al , 2009; Chauhan et al , 2017; Huang Sabatini, 2020)。 人类单克隆抗体 RVC20 / RVC58 针对狂犬病的治疗活性依赖于创新的接种方式 ,基于 在感染位点(肌肉)进行接种的同时,直接采用 ICV 接种 到 中枢神经系统 , 从而封锁 RABV 的传播,并使从中枢神经系统清除病毒成为可能 ,同时 还可控制脑部炎症。 此外,在一只小鼠 (#13)中,在 ICV 接种 7天后,单克隆抗体的输注意外停止;令人惊讶的是,这只动物 仍 存活了下来,这表明在某些情况下 , ICV 输注的时间可以缩短,这自然是考虑到患者的临床状况。 ICV 给药是一种安全的给药途径 ,它能将化合物分布到整个大脑,尽管需要精确的神经外科技术并遵循最佳实践要求,但仍已广泛应用于 人类神经病学 (Cohen-Pfeffer et al , 2017; Slavc et al , 2018; Duma et al , 2019)。 尽管如此,其他到 达 中枢神经系统的 途径 ,如 腰椎内 接种 ,不应该被排除, 而是 需要评估。 采用 适当的 暴露 后预防 , 狂犬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 单抗 代替人或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HRIG或ERIG)的巨大进步已经实现,有一个产品 已 在印度市场上 销售 (Rabishield、单个 单抗 命名为 SII RMAb , 17 c7,或RAB-1) (Gogtay等,2018)。 另一种产品最近也被授权在印度商业化 (Twinrab, Docaravimab 62-71-3和Miromavimab M777-16-3的鸡尾酒)(Kansagra等,2019),其他产品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Sparrow et al , 2019)。 所有这些单克隆抗体均针对狂犬病糖蛋白的不同抗原位点。尽管有这些进展,但都没有尝试将它们像 RVC20/RVC58鸡尾酒 那样作为一种可能的 治疗制剂 选择用作治疗临床狂犬病。 因此,我们报告了这一 前所未有的发现 : 直接针对狂犬病毒糖蛋白的中和抗体可以有效治愈有症状的狂犬病小鼠 。 这些结果提供了概念性证明,这种单克隆抗体鸡尾酒为开发狂犬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如果结合更精确和更早期的感染诊断。 本 论文 要 解释 的 问题 : 狂犬病是一种几乎总是致命的疾病。狂犬病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如今仍被认为是一种被忽视的疾病,每年估计造成 6万人死亡,主要与来自发展中国家偏远地区的年轻人有关。狂犬病可通过接种疫苗和被动血清疗法加以预防,但目前尚无治疗能够有效治愈狂犬病后出现的神经症状。 结果 在这里,我们建立了一种治疗方案,使用两种具有有效中和作用的人类单克隆抗体 (mAbs RVC 20/RVC58)的鸡尾酒来治疗 已出现症状的小鼠狂犬病。 这种治疗的疗效与这些抗体在感染部位局部使用并同时直接注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 这种疗法可以使受感染的小鼠存活下来,恢复它们的临床状态,清除它们大脑中的狂犬病毒,在 神经症状出现后的早期时间点 接受单克隆抗体鸡尾酒的小鼠的 存活率 更高。 影响 目前,尽管有一些病人在 出现 临床狂犬病 症状后仍 生存的描述, 但还 没有有效的和可重复的治疗 方法 。如果暴露于狂犬病的患者及时给予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 暴露 后预防 (PEP) ,则可预防狂犬病。然而,目标人群并不总是能够获得这种预防措施,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负担得起的 治疗方法 来治疗这种感染,以治愈受狂犬病毒感染的患者。 单克隆抗体 RVC 20/RVC58鸡尾酒为开发一种有效治疗狂犬病毒脑感染、提高生存率和修复神经症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种治疗将需要对 已 感染 的 患者进行快速和早期诊断的综合 措施 ,因为早期给予单克隆抗体似乎有助于这种治疗方法的成功。 参考文献 : Guilherme Dias de Melo et al., A combination of two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cures symptomatic rabies ,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 e 12628 | 18 September 2020 . https://doi.org/10.15252/emmm.202012628 相关博文: 狂犬病治疗首次重大突破:两种人源单抗结合治疗方案动物实验成功( 1) 2020-10-10 狂犬病治疗首次重大突破:两种人源单抗结合治疗方案动物实验成功( 2) 2020-10-11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7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犬病治疗首次重大突破:两种人源单抗结合治疗方案动物实验成功(2)
yanjx45 2020-10-11 09:16
狂犬病治疗首次重大突破: 两种人源单抗结合治疗方案动物实验成功( 2 )    狂犬病只能预防不能治疗 !人类至今尚未实现狂犬病治疗成功率零的突破!   历来曾经被全球媒体作为头条新闻报导过的狂犬病治疗成功的案例,最终都被证明无法推广,所谓的成功其实不过是蝙蝠传播的狂犬病自身存在极个别自愈病例,所采用的治疗措施实际上都无效甚至有害。而所有经狗传播的狂犬病如预先从未接种过疫苗,则从无发病后救治成功的病例。   全球首支狂犬病疫苗是由法国科学家 巴斯德 于 130多年前所发明。由他开创的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 在全球的狂犬病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 WHO 狂犬病参考研究合作中心 之一。近期,该研究所在狂犬病治疗方面又首次取得重大突破:以他们研制的两种 人源单克隆抗体 为基础的结合治疗方案在小鼠和仓鼠中都取得成功!用这两种单克隆抗体配制的鸡尾酒为开发一种有效治疗狂犬病毒脑感染、提高生存率和逆转神经症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相关论文于 今年 9月18日 发表在专业杂志《 EMBO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 Molecular Medicine (分子医学)》上,论文题目是 〈 A combination of two human monoclonalantibodies cures symptomatic rabies (两种人类单克隆抗体的结合治疗症状性狂犬病)〉(见参考文献)。   现对该论文的主要内容分3部分进行介绍,今天发布的是第 二 部分。 结果和讨论 1.  外周免疫疗法对治疗狂犬病无效 为了研究单克隆抗体 RVC20和RVC58是否在体内对一种致命的 狂犬病毒( RABV ) 感染显示治疗活性,我们使用一株野 生型 RABV 毒 株 , 建立了 Balb/c 小鼠的感染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病毒 可 从 感染后 第 4天( 4  dpi , days post-infection) 的脊髓和 感染后第 5天( 5  dpi) 的大脑中检测 到 。从 7 dpi开始,可以观察到体重下降和运动能力下降,而从8 dpi开始,可以检测到典型的临床症状(毛发皱缩、嗜睡、共济失调、瘫痪)。在10 - 13 dpi时,所有动物均死亡(图2A)。在这种情况下,单次 按 1:1组合肌肉注射RVC20/RVC58 (2 + 2 mg/kg)时,2 dpi或4 dpi 接种 仅能起到 中 度的 提高 生存 率的 作用, 感染 4天 之后再给予 RVC20/RVC58 则 无保护作用。 RVC20/RVC58鸡尾酒的血液半衰期 经 测定为 6.16天。在更高的剂量(20 + 20 mg/kg)下,RVC20/RVC58在给药2或4 dpi时可以保护大多数动物免于发病和死亡,但在6 dpi时给药效果有限( 存活率 1/5)。有趣的是,3只接受过治疗的动物出现了 不同程度的 延迟死亡 (35、55和68 dpi ) ,这表明需要 继续进行后 期治疗,以确保完 全 清除外围剩余的病毒, 这样才有 可能避免病毒 随后 向中枢神经系统 推迟了的 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 CVS-11感染的 金色叙利亚 仓鼠 中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进行治疗 ,也 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总之,这些数据支持单克隆抗体鸡尾酒的 剂量依赖效应 ,并导致 关于 严格的外周免疫疗法在晚期狂犬病感染中无效 的假设。 2.  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联合免疫 可 治疗 已有 症状 的 狂犬病 然后我们进一步测试 RVC20 / RVC58 对 狂犬病毒感染 已达后期 阶段的治疗潜力 , 在小鼠中将 IM (肌肉内 ) 注射与配有自动 微灌注( microinfusion ) 泵 的 脑室内 (ICV ) 接种相结合 。 该 治疗 方案包括采用 RVC20 / RVC58鸡尾酒(20 + 20毫克/公斤) 的 一 次 IM 注射 ,再加上 连续 20天 的 ICV 注入 (2 + 2毫克/公斤/天), 开始接种的时间分别是 6 dpi( 症状出现前 阶段 , RABV已经 存 在 于 中枢神经系统 ),7 dpi(前驱期,未检测到临床症状,但运动表现已经受到影响),或在8 dpi( 有 症状期 ,发病期 )。 在这些时间点,一些细胞因子和先天免疫介质的表达已经受到影响。在 ICV 输注结束两天后,对所有治疗动物进行第二次 IM 注射 (20 + 20 mg/kg)。 如果在 6 dpi 时开始 IM + ICV 治疗 ,可 100%有效 消解 临床症状 并 控制感染。 如果在 7 dpi 开始 治疗 , 能够在 55.6%(5/9) 的 受感染动物 中增加存活率 和改善临床条件 ,如果在 8dpi 开始 治疗 ,对 33.3%(5/15)的被感染动物 是有效的 。 采用 更高剂量的 RVC20 / RVC58(10 + 10毫克/公斤/天) 进行 ICV 并 没有增加存活率 (无花果1和2)。 值得注意的是 , 在 8 dpi 开始治疗的 动物群体 中,有 三 只 动物死于 ICV 接种时 ( 分别死于 16、22和23 dpi),另一 只 死 于治疗结束之后 (38 dpi) ,在他们的脑中都显示出 低病毒载量 , 这表明 RVC20 / RVC58鸡尾酒已经开始 清除病毒 (Hunter et al , 2010)。死因可能与不良的整体临床状况和感染的后遗症有关,如脑损伤或未 得到 控制的脑 部 炎症 ;重症监护在这些情况下可能是合适的。总的来说,综合所有 接受 治疗动物 的结果 , IM + ICV 治疗有临床症状的小鼠 的 有效率 为 45.2%(14/31 )。 存活下来的动物 一直 被监测到 100 dpi,没有进一步的疾病迹象,除了两只小鼠出现永久性单 侧 瘫 痪 , 其余的 总体状况良好,行为正常 (即警觉 且 活跃 )。存活小鼠 在度过 临床期后的食物摄取量和体重恢复正常 ; 开放的现场 试验监测到,对照组和幸存者的自发 移动 活动、探索行为 以及 和焦虑相关 的 行为 表现 相似。 在 100 dpi 时在 幸存老鼠 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中和 抗体和 人类 单克隆抗体。 在 幸存老鼠的大脑中没有检测到病毒 (除了两只动物 有 较低但可检测 到 的病毒载量 ),有长期 持续 的抗病毒介质的表达 ,在他们的大脑 中 炎性介质 的指标与 未受感染的 小 鼠的大脑 是相似的 。 对 幸存老鼠大脑 的 组织学分析显示 , 只有罕见的残余神经炎症的迹象 :血管周的 白细胞聚集 (2/7),最 轻度 的脑膜炎 (3/7)和小胶质细胞 的活化(在 2/7中更明显)。最后,我们不能证明病毒 清除的过程中未 发生神经元的 丢失 ,特别是幸存的老鼠 中可能 由于长期的 神经元亏损而影响 精细动作 的 协调 性,但它们可能 临床 上看似 健康。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 Guilherme Dias de Melo et al., A combination of two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cures symptomatic rabies ,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 e 12628 | 18 September 2020 . https://doi.org/10.15252/emmm.202012628 相关博文: 狂犬病治疗首次重大突破:两种人源单抗结合治疗方案动物实验成功( 1) 2020-10-10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5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犬病治疗首次重大突破:两种人源单抗结合治疗方案动物实验成功(1)
yanjx45 2020-10-10 06:43
狂犬病治疗首次重大突破: 两种人源单抗结合治疗方案动物实验成功(1)    狂犬病只能预防不能治疗 ! 人类至今尚未实现狂犬病治疗成功率零的突破 !   历来曾经被全球媒体作为头条新闻报导过的狂犬病治疗成功的案例,最终都被证明无法推广,所谓的成功其实不过是蝙蝠传播的狂犬病自身存在极个别自愈病例,所采用的治疗措施实际上都无效甚至有害。而所有经狗传播的狂犬病如预先从未接种过疫苗,则从无发病后救治成功的病例。   全球首支狂犬病疫苗是由法国科学家 巴斯德 于 130多年前所发明。由他开创的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 在全球的狂犬病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 WHO 狂犬病参考研究合作中心 之一。近期,该研究所在狂犬病治疗方面又首次取得重大突破:以他们研制的两种 人源单克隆抗体 为基础的结合治疗方案在小鼠和 仓鼠 中都取得成功!用这两种单克隆抗体配制的 鸡尾酒为开发一种有效治疗狂犬病毒脑感染、提高生存率和 逆转 神经症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相关论文于 今年 9月18日 发表在专业杂志《 EMBO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 ) Molecular Medicine (分子医学) 》上,论文题目是 〈 A combination of two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cures symptomatic rabies ( 两种人类单克隆抗体的结合治疗症状性狂犬病 )〉 (见参考文献)。   现对该论文的主要内容分3部分进行介绍,今天发布的是第一部分。 摘要     狂犬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疾病,由嗜神经 丽沙病毒 引起,主要通过受感染的狗的抓咬传播给人类。狂犬病可以通过疫苗或适当的 暴露后预防措施 (PEP) 加以预防,但每年 全球 仍有大约 6万人死于狂犬病。 狂犬病在出现临床症状后无法治愈,即使采用先进的支持性护理,病死率也接近 100%。在这里,我们报道了针对病毒包膜糖蛋白的 具有有效中和作用的两种人类单克隆抗体的结合治疗了有症状的狂犬病小鼠。为确保治疗效果,需要同时对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抗体处置,对后者是通过 脑室内灌注( 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fusion ) 实现的。经过这种治疗,恢复的小鼠临床表现良好,病毒载量完全检测不到,脑炎症状况几乎 完全 恢复正常。我们的发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概念性证据,可能以抗体为基础治疗已有症状的狂犬病。 前言   130多年前, 路易 ·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研制出了针对这种感染的第一种疫苗 (Bourhy et al, 2010)。如今,通过适当的 暴露后预防措施 (PEP ),狂犬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据估计,每年有 1,500-2,900万暴露于 狂犬病的患者接受 PEP(WHO,2018年)。然而,在出现与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存在相关的临床症状后,即使有先进的支持性护理 , 在感染的患者中狂犬病仍几乎 100%致命 (Dacheux et al , 2011; Jackson, 2018; Ugolini Hemachudha, 2018; WHO, 2018)。估计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狂犬病,主要在亚洲和非洲,其中50%是15岁以下儿童 (Hampson et al , 2015; WHO, 2018; Cantaert et al , 2019)。   人们曾多次尝试治疗已出现症状的狂犬病 (Dacheux et al , 2011; Smith et al , 2019)。2004年,一名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感染者通过一种被称为 密尔沃基方案( Milwaukee protocol ) 的治疗方法存活了下来 (Willoughby et al, 2005)。从那时起, 对该方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目前的版本,包括治疗性昏迷、氯胺酮输注、金刚烷胺和脑血管痉挛的处置 (Zeiler Jackson, 2016)。然而,它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因为 随后至少报告了 31个记录在案的 失败病例 (Zeiler Jackson, 2016; Jackson, 2018)。   为寻求一种新型治疗的可能性 ,我们之前 曾报道已开发了两种人类 单克隆抗体 (mAbs) RVC20 和 RVC58,能够 与 RABV糖蛋白 上的两个不同的抗原位点 ( 位点I和 III) 相结合 , 从而能强有力地中和 RABV所有 世系的分离物和遗传谱系 I 中所有非 RABV 的分离物 , 在早期进行 PEP 时使用可提供保护作用,在仓鼠中也可得到同样的结果 (De Benedictis et al, 2016; Hellert et al, 2020)。    在这里,我们展示联合使用 RVC20和RVC58单克隆抗体可以有效治疗已经有症状的小鼠( 后期感染 ), 给药方法是通过 脑室内灌注( 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fusion )直接导入中枢神经系统和同时在外周的感染部位进行注射。经这样治疗后 ,小鼠在感染 后仍成活,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状态 ,病毒载量 完全归零 , 大脑的炎症指标与未受感染的动物接近。总之,我们的发现提供了概念性的证据,即人类单克隆抗体的定向接种可能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效力,开发成一种低风险的产品用于治疗狂犬病。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Guilherme Dias de Melo et al., A combination of two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cures symptomatic rabies ,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 e 12628 | 18 September 2020 .  https://doi.org/10.15252/emmm.202012628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7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海霞︱创新创业,难在敢想,贵在坚持
热度 8 张海霞 2020-3-27 09:59
新冠肺炎肆虐,大大地冲淡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度,很多创业企业都悄无声息地倒下了,不禁要问:创新创业为什么命运如此多舛? 创新真的都挺难的,古往今来莫不如此,而且真正创新创业的成功率都是非常低的,只是我们在媒体上看到很多创新创业成功的神话,忽略了背后残酷的事实:诺奖的成果基本要等待几十年的认证,一个成功的创新企业也是几经生死蜕变能够存活下来的,都是少数中的少数:企业二十年存活率低于万分之一! 可是事情也不是那么难,有的时候会出现十分集中的爆发期,早前的英法、二战前的德国、近年来的美国,都出现了人才和技术的创新集中爆发期,究其原因,不外乎于外界大环境的优势:国富民强、自信心十足、鼓励百家争鸣、允许百花齐放,宛如盛唐,不可能仅仅只有李白,只有一个李白也成就不了盛唐,而是自由的风气和互相的激发,才成就了一大批的人才和作品,各显其能、纷繁多彩。 所以,创新第一难的就是要有氛围给人“敢想”,要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以及鼓励去想那些真的有意思的研究内容,这点上很佩服张益唐,已经落魄到了很惨的地步还不放弃自己的宏大构思去解决很难的问题,就凭这点,他就超越了绝大多数所谓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其实拥有很多很好的科学苗子,只要他们能够利用好自己的天赋和外在条件“敢去想大问题”,那就是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很多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天赋和才华浪费在了其他方面:跟着大佬耀武扬威,做着时髦的课题,发着华丽的文章,取得耀眼的名利,然后就淡出江湖指点江山,那些真的难的问题始终是没有人去碰的,或者是浅尝则止,昙花一现,这种现象也是多如牛毛。 这就是创新创业的第二个难题:贵在坚持。 贵在坚持,特别是在创新上坚持自己,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加难。一时兴起、做着好玩是一回事,真的把创新的 idea 做成自己的事业是另外一回事。那天给一位最近被各种媒体热炒的朋友发短信:“ 一人十年百折不回,千难万险亿笑而过 ”,他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一个偶然的发明以及随后为了把这个发明变成现实所付出的超人的努力,这期间的误解与非难,足以毁掉一个人,可是他都一笑而过,坚持前行,还不断地做出了更有价值的发现,自成体系,靠的就是坚持,千里走单骑的骑士精神!想想,这样的事要是落在自己身上,可能早就放弃了,哪里还会有今天的自成一统?! 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在今天的中国确实很难,我们还远远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非学术因素很多时候还是直接影响着学术界的发展,自由探索、追求真知的学术思想还不普遍,学术界的争论、宽容、理解、尊重和差异化还远远不够。促进这样“百家争鸣”的自由探索氛围形成,鼓励青年才俊们百花齐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良性竞争机制中培育一批有绝对实力的创新巨星。直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会看到真正创新的魅力和生命力,即使不得诺奖,我们的自信也是满满的! 创业,特别是那些实业的创业在中国也是无比的艰难,不仅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还要面对新管肺炎这样突如其来的超级病毒,很多创业甚至都来不及开始就倒在了这个漫长的抗疫路上...... 所以,创新创业,难在敢想,贵在坚持! 只有敢于坚持自己的选择才能有出路,也只有挺过最黑暗的夜才能等到日出!! 在这个病毒肆虐的寒冷的春夜里, 谨以此文送给那些走在创新创业路上的难兄难弟们:兄弟,越是艰难越要相信自己,Yes,iCAN!我们一起加油!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6126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lyxiang 2019-11-11 11:38
文章转自 https://www.sohu.com/a/352574579_99896475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评选出当年的“十大突破性技术”,这份在全球科技领域举足轻重的榜单,曾精准预测了脑机接口、智能手表、癌症基因疗法、深度学习等诸多热门技术的崛起。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看过这些突破性技术之后,你会觉得“美好的未来,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今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选出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包括: 1. 灵巧机器人 重大意义:机器正在通过自我学习学会应对这个现实世界。有朝一日,机器人学会应对现实世界之际,正是它们真正解放人类双手之时。 主要研究者:OpenAI(人工智能非营利组织)、卡内基梅隆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成熟期:3~5年 机器取代人类工作的话题吹了这么多年,但目前工业机器人还是笨得要死。虽然机器人可以在装配线上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同时还能保持超高的精度,但哪怕目标物体被稍微移动了一点,或将其替换成不同的零件,都直接Game Over。 如今,机器人虽然还无法做到和人一样,在看到物体后就明白如何拿起,但现在它可以在虚拟空间里反复训练,最终学会处理眼前的物体。 位于旧金山的非盈利组织 OpenAI 就推出了这样一套 AI 系统 Dactyl,并已成功操控一个机器手灵活地翻转一块魔方: 这套神经网络软件能够通过强化学习,让机器人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会抓取并转动魔方后,再让机器手进行实际操作。开始时,软件会进行随机的尝试,并在不断地接近最终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加强网络内部的连接。 现阶段,让机器人变得更加灵活还有很多困难。但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学习方法,未来的机器人将有望能够学会组装电子产品、将餐具放到洗碗机、甚至是能够将卧床的人从床上扶起。 2. 核能新浪潮 重大意义:先进的核聚变和核裂变反应堆正在变成现实。在减少碳排放和限制气候变化的路上,核能的作用不可或缺。 主要研究者:陆地能源(Terrestrial Energy)、泰拉能源(TerraPower)、纽斯凯尔(NuScale)、通用核聚变(General Fusion) 成熟期:新型核裂变反应堆到 2020 年代中期有望实现大规模应用;核聚变反应堆仍需至少十年时间。 这个东西多牛逼不用多解释了吧?一旦我们成功突破核聚变,能源问题将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这其中,我们中国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的一年中,新型核反应堆发展势头强劲,核能的使用将会变得更安全,成本也更低。新型反应堆的发展包括: · 颠覆了传统设计的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 ·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 核聚变反应堆的突破 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的开发者,比如加拿大的 Terrestrial Energy 和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泰拉能源(TerraPower),已经开始与电力公司建立研发合作关系,力争在 2020 年代之前实现并网发电(这个估计可能有些乐观)。 3. 早产预测 重大意义:每年有 1500 万婴儿过早出生,这是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主要研究者:Akna Dx 成熟期:可在 5 年内进入临床测试。 借着早产预测,简单的验血可以预测孕妇是否有过早分娩的风险。 在过去几年中,研究人员开始通过从血液中检测肿瘤细胞的 DNA,以及通过血液检测对孕妇进行唐氏综合症等疾病的产前筛查。这些检测依赖于寻找 DNA 中的基因突变。另一方面,RNA 是调节基因表达的分子物质,能够决定从基因中产生多少蛋白质。 通过对母亲血液中的自由漂浮的 RNA 进行测序,筛选出与早产有关的七种基因表达的波动,可以识别可能过早分娩的女性。一旦警告,医生可以采取措施避免早产,并给予孩子更好的生存机会。 4. 肠道显微胶囊 重大意义:一种小型的、可吞咽的设备,不使用麻醉也可以捕捉到肠道的详细图像,婴儿、儿童也适用。这一设备让肠道疾病的探测和研究变得更为容易,其中包括使贫困地区的数百万儿童发育不良的一种疾病。 主要研究者:麻省总医院 成熟期:目前在成人体内使用;婴儿试验在今年进行。 环境性肠功能障碍(EED)可能是你从未听说过的花费最高昂的疾病之一。以肠道发炎、肠道泄露和营养吸收不良为特征,这一疾病在贫穷国家广泛传播,这也是这些地区许多人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未能达到正常身高的原因之一。 没有人知道引起 EED 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也没有人知道怎样预防或治疗这一疾病。切实可行的检测手段迫在眉睫。目前唯一的办法是:麻醉患者,并将内窥镜插入喉咙。这种方法昂贵、不舒服,还不一定有用。 因此,麻省总医院(MGH)的病理学家和工程师 Guillermo Tearney 研发了一种小型设备,这种设备能够检测 EED 的表现症状,甚至可以进行组织活检。与内窥镜不同,它在基础保健检测过程中应用简单 。 5. 定制癌症疫苗 重大意义: 通过识别各肿瘤的特异性突变,激发人体的天然防御能力,从而对癌细胞进行针对性破坏。传统化学疗法对健康细胞有很大影响,而且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并不总是理想。 主要研究者:BioNTech 、Genentech 成熟期:已在临床试验 目前,科学家正处于将首支个性定制疫苗商业化的关键时刻。如果效果真如预期的话,该疫苗就的确能够通过肿瘤独特的突变,触发人体免疫系统对其进行识别,从而有效地阻止多种癌症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与传统化学疗法不同,疫苗是通过使用人体的天然防御系统来选择性地破坏肿瘤细胞的,对健康细胞的损害较有限。 6. 人造肉汉堡 重大意义:实验室培育的人造肉和植物制成的素肉,能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接近真实肉类的味道和营养价值。人造肉的出现,可以缓解畜牧业生产造成的毁灭性的森林砍伐、水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主要研究者:美国人造肉企业Beyond Meat 成熟期:目前已经有成形的植物性素肉;2020年左右可研制成功实验室人造肉。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世界人口数量将在 2050 年达到 98 亿,人口富裕水平也会上升。但这于对气候变化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人类一旦脱贫致富,就往往要吃掉更多肉。 据预测,到 2050 年,人类吃掉的肉会比 2005 年多 70%。事实证明,饲养供人类食用的动物,是对环境的最大伤害之一。根据动物种类的不同,以西方工业化方法生产一磅肉类蛋白要比生产等量植物蛋白多用 4 到 25 倍的水,6 到 17 倍的土地,6 到 20 倍的化石燃料。 而问题在于,人肯定不会马上就戒掉肉类。也就是说,实验室培养的人造肉和植物制成的素肉可能是抑制环境恶化的最好办法。 实验室人造肉的过程,是从动物身上提取肌肉组织,然后放入生物反应器进行培育。虽然最终成品的口感可能有待提高,但外形上已经与我们正常吃的肉差不多了。 7. 捕获二氧化碳 重大意义:实用且经济地从空气中直接捕获二氧化碳的方法,可以吸走超量排放的温室气体。从大气中去除CO2可能是阻止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最后的可行方法之一。 主要研究者:Carbon Engineering、Climeworks、Global Thermostat 成熟期:5~10年 即使我们降低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速度,温室气体造成的变暖效应依然会持续数千年之久。为防止气温攀升至危险范围,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当前得出的结论是,在本世纪,全世界将需要从大气中去除高达 1 万亿吨的二氧化碳。 如今,一种叫做直接空气捕获(Direct Air Capture,DAC)的方法,理论上可以将机器捕集二氧化碳的成本降低到每吨 100 美元以下。 8. 可穿戴心电仪 重大意义: 随着监管机构的批准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轻松通过可穿戴设备持续监测自己的心脏健康。可检测心电图的智能手表可以预警如心房颤动等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 主要研究者:苹果、AliveCor、Withings 成熟期:现在 手上有Apple Watch的富友,这个技术你比我更清楚啦~ 心电监测智能手表已经问世,它具有可穿戴设备的便利性,并且能够提供接近医疗设备的精度。硅谷初创公司 AliveCor 推出了一款与苹果手表兼容的腕带,该腕带可以检测出心房颤动,这是导致血栓和中风的常见原因。 去年,苹果发布了带有心电图 (ECG) 功能的 Apple Watch,并且该功能已经通过 FDA 认证。随后,健康设备公司 Withings 也宣布计划发布一款配有心电图功能的手表。现阶段的可穿戴心电图监测设备仍然只有一个传感器,而真正的心电图设备则有 12 个传感器 。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可穿戴设备能够诊断心脏病,但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迎来转机。 9. 无下水道卫生间 重大意义: 节能厕所可以在没有下水道系统的情况下使用,并且可以就地分解粪便。23亿人缺乏安全的卫生设施,并许多人因此死亡 主要研究者:杜克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Biomass Controls、加州理工学院 成熟期:1~2年 全球大约有 23 亿人没有良好的卫生条件。由于缺乏卫生的厕所,人们将粪便倾倒在附近的池塘和溪流中,这会传播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从而导致腹泻和霍乱。全世界每 9 名儿童中就有 1 名死于腹泻。 现在,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一种新型厕所,这种厕所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足够便宜,不仅可以处理粪便,还可以对其进行分解。2011 年,比尔·盖茨提出重新发明厕所挑战,并设立了 X 大奖。 自从挑战开始以来,有几个团队已经将设计的厕所原型投入使用。所有的粪便都是就地处理的,不需要用大量的水把它们送到遥远的处理厂。 所以,现在的挑战是如何让这些厕所更便宜,更能适应不同规模的社区。 10. 真·可以聊天的 AI 助手 重大意义:捕捉单词之间语义关系的新技术正在使机器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人工智能助手现在可以执行基于对话的任务,如预订餐厅或协调行李托运,而不仅仅是服从简单命令。 主要研究者:谷歌、阿里巴巴、亚马逊 成熟期:1~2 年后 我们已经习惯了人工智能助手——智能音箱的语音助手,Siri 在你的手机上为你定闹钟——但它们并没有真正做到所谓的智能,还有点“弱智”。 但这一切正越来越好。OpenAI 、谷歌的团队正加速推进,你也可能联想到,小米手机的AI已经可以和你连续对话了,这都是进步。 这些改进加上更好的语音合成系统,让我们从简单的向人工智能助手下指令转向与它们交谈。它们将能够处理日常琐事,如做会议记录、查找信息或网上购物。 在我们中国,很多人正在习惯阿里巴巴的小蜜,小蜜能通过电话帮你跟快递小哥沟通,还可以与顾客讨价还价。 今年的十大科技突破,有哪几样震撼到你了呢?
个人分类: 科教资讯|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太阳电池高空标定取得新突破, 一个气球对深空探测做出大贡献
热度 1 spins 2019-1-22 08:58
作者:黄宛宁、苗颖、徐国宁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公众号(ID:kepubolan) 近年来,高效多结太阳电池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空间和临近空间领域,是各种航天器和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理想一次能源。而太阳电池的应用,与太阳电池空间标定技术是密不可分的。 图1空间卫星用太阳电池(图片来源: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etherlife/space_station_tkz_2.htm) 图2临近空间飞艇用的太阳电池(图片来源:https://www.cc362.com/content/Lp720wkzaq.html) 太阳电池空间标定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在设计空间用太阳电池能源系统时,需要获得太阳电池在标准阳光下的精确的性能参数。特别是对于探月和探火等深空探测的飞行器来说,所带能源系统的重量非常有限,计算需要非常精确,能源系统容量大了超重,影响和挤占载荷的重量,容量小了则无法满足飞行任务,而精确地计算则依赖太阳电池在光准光下精确地性能参数。目前在地面采用光模拟器对光电池进行标定的方法不能测量出太阳电池精确的性能参数。因此需要对太阳电池进行地球大气外层或在接近的环境进行 标定和测量。 目前由于没有成熟完善的多结太阳能电池标定手段,我国研制的新型砷化镓等多结电池的性能至今无法进行准确的评价,多结电池的研制和应用已经受到了影响,迫切需要建立合适的标定平台,拿到准确的电池标定数据。 我们把作为参考的电池在 一定的光源状态下 ,确定短路电流或测试其I-V曲线的过程叫做标定。而利用标准电池的数据,去获得其它电池的数据的对比过程简称为复现。 那么对空间太阳电池的标定需要什么样的光源条件呢? 太阳光经过1.5亿公里传输到达地球大气圈表面的光谱辐射能量为太阳常数,大约其值为1367 W/m2,因此大气圈外的太阳光谱辐射条件定义为AM0条件。 空间标定 卫星或飞船上用的太阳电池,是在不同轨道上接受阳光的辐射,为了确定一个共同的基础,引入了AM0标准状态的太阳辐照度( 不存在大气衰减的平均日地距离上垂直于阳光的平面上的太阳光辐照度 ),即太阳常数的概念。空间标定就是确定在AM0状态下,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或I-V曲线。 目前最常用的空间标定法包括如下几种: 卫星标定、火箭标定、气球标定、飞机标定和高山标定 。卫星标定一般都是实地验证其它标定方法的一种手段,而不作为标定电池的方法,原因是太阳电池不能回收。火箭标定是飞行高度最高(250km)的一种标定方法,飞行高度比气球高五倍多,这种方法成本高。高山标定和飞机标定比较容易实现,但二者达不到标准太阳光谱的条件,所以不是真实的AM0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太阳电池性能参数有误差,需要后续对测量值进行校准,这会导致其不确定度值增大。 世界各国宇航部门都非常重视太阳电池的空间标定工作,例如美国航宇局的刘易斯航天中心、马歇尔航天中心、喷气推进实验室,欧洲空间局的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和法国空间技术中心等, 都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开展了气球等在AM0条件下太阳电池标定以及地面实验标定工作。 各种标定方法中高空科学气球高空标定比较常用。99.5%的大气在35km以下,在这个高度的上界,没有灰尘,没有水蒸气,没有主要的臭氧带,因此这里的太阳光(考虑到硅太阳电池的光谱响应波长为0.35~1.1μm)基本上就是外层空间的太阳光,因此35km及以上的高空是标定AM0太阳电池合适的空间。高空科学气球飞行高度可达20-40km,标定的光源状态已非常接近理想的AM0状态。 图3利用高空科学气球进行太阳电池空间标定 (图片来源:自制) 高空科学气球的运动特性 高空科学气球作为太阳电池空间标定的“道具”,它的运动特性是影响太阳空间标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空科学气球的飞行高度为20km-40km,在此高度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大气运动非常平稳,大气密度也仅为地面的百分之一左右,所以吊舱将与气球一起平稳地随着大气以数十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漂移。高空气球的吊舱存在绕铅垂线的转动、水平面内的摆动、及铅垂方向的振动。 吊舱高低两种频率摆动的振幅在稳定状态下很小,球体在垂直方向产生加速度,会导致吊舱铅垂方向的振动,此振动的振幅不会过大,可忽略不计。气球沿铅垂线的转动速度不是恒定的,它的变化周期为5-10分钟。根据以往的高空气球飞行试验测到的吊舱转动数据可以得出:吊舱在平飞阶段的转动可以近似认为只受气球随机转动影响,并不叠加上升过程中自身的旋转摆动。 以高空气球为平台的太阳电池空间标定系统需要解决待标定电池随吊舱旋转等运动的问题,所以必须设计一个太阳跟踪控制系统,设计时考虑到气球在高空的运动形式复杂,其主要包括:自旋、上下的振动、水平方向的飞行,在上述动态条件下跟踪系统启动后,跟踪速度和跟踪精度没有衰减的情况,跟踪装置能够快速跟踪和对准太阳位置,这样我们就让这些待标定的电池片成为了“向日葵”。 图 4高空科学气球载太阳电池标定系统(图片来源:自制) 将被测电池处于35km以上的近AM0环境,并使待测电池通过太阳跟踪系统垂直太阳入射角,那剩下的工作就跟在地面进行标定没什么区别了。 这种方法已连续进行十几年,积累了大量的标准电池数据。特别是根据这些标定结果设计各种卫星的太阳电池方阵,其功率与卫星实际飞行结果符合,所以,各国公认此法标定的电池是 一级标准电池 。 标准太阳电池 既然提到了一级标准电池,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标准太阳电池了。标准太阳电池分为一级标准、二级标准和工作标准。无论是哪种,它本身都至少有三个必要的参数:积分响应或在某一标准状态下的短路电流,光谱响应Q(λ)和温度系数。经过多次标定并用其它标定法对比后,标定值能很好吻合的一批电池称为一级标准。一级标准电池都按一定的技术条件进行封装,并都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 二级标准电池按复现的要求,除在模拟光源下测过短路电流外,都进行了光谱修正。二级标准电池都能严格跟踪一级标准的精度。 标准光强用的标准电池称为工作标准电池。一般工作标准分好几类:如不同量辐照度照过的电池(这又可按照射量分若干档),多晶硅电池,背场硅电池以及化合物电池等。这些工作标准都按复现因子进行了修正。在使用它们时,按被测太阳电池类型用各自的工作标准校对光强。 工作标准电池经常要和二级标准电池对比,而二级标准电池则需要定期到有关部门进行校验。 我国太阳电池标定的发展阻碍 现阶段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禁止对中国提供标准电池标定工作及提供一级AM0标准电池片,而且国内尚没有相关权威单位能够提供一级标准电池的空间标定服务,之前国内只能通过特殊渠道购买国外AM0二级标准电池片或者将自己的电池片拿到国外进行标定,这对国内空间用太阳电池行业发展非常不利。 另外,随着全世界对临近空间飞行器研究热度的增加,对临近空间太阳电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临近空间太阳电池的标定还处于空白,同时国内对临近空间太阳电池标定需求量较大,因此,随着航天和临近空间的发展以及新型电池的不断出现,会有越来越多厂家以及电池需要标定。 因此,空间太阳电池的标准化和太阳电池标定将伴随太阳电池的研制、生产、使用而发展,是一个长期攻关的重要课题,特别是目前高空气球太阳电池标定处于空白状态,急需一个能够为我国临近空间可以长期标定的单位和平台。 飞行试验成功技术封锁被打破 依托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建立的中国科学院浮空器系统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从事高空气球研究的单位,建立了我国唯一的高空气球系统,在高空气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是国内高空气球领域的权威机构,也是国内目前唯一掌握高空气球技术、具备高空气球研制、生产、发放、回收能力的单位。中心从事高空气球的发放和试验工作已有几十年,在高空气球的设计、制造、发放、运行、回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实施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心的高空气球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并达到一定的水平。国内外合作飞行200多次,气球体积形成了从3万立方米到40万立方米的系列,最大可制造60万立方米的气球,最高飞行高度40千米,最大载重1.9吨。中心有成熟的高空气球加工工艺和设备,可以快速开展超压气球的加工与试验,并为飞行试验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图5高空科学气球发放(图片来源: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气球组) 2018年8月8日,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成功使用高空科学气球进行空间用太阳电池的高空标定试验,解决了气球平台动态变化中自动对日跟踪机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难题,实现了小型化多通道能够对太阳电池的进行全参数测量的高精度测量,国内首次完成了包括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最大功率点电压、最大功率点电流和温度等详细参数的测量,首次获得了几十片不同类型太阳电池完整地太阳电池I-V曲线,对全面和准确评价空间光谱条件下太阳电池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新型空间用太阳电池的研制和应用起到推进和促进作用。 该飞行试验的成功,标致着中国科学院成为继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法国空间研究中心(CNES)之后,全世界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35km以上太阳电池高空标定的科研机构,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空间用太阳电池标定技术的长期封锁。 图6高空气球载太阳电池标定系统发放成功 (图片来源:中科院浮空器研发中心)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现为空天信息研究院) 黄宛宁 苗颖徐国宁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公众号(kepubolan),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相关媒体报道链接: 网易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企鹅号 百家号 END 相关阅读: 近期热门文章: 0、 【惋惜】当今最大飞行器飞天屁股结束其历史使命! 1、【年终盘点】2018年全球浮空器领域十大事件 2、 怀疑论者请闭嘴!谷歌的Loon气球即将在肯尼亚迎来常态化商业飞行! 3、尚未问世就被称为空中的“瑞士军刀”,它的用途究竟有多广泛? 4、成本低到难以置信,科学家竟然用这一方法探测地震! 5、论如何不使用火箭优雅温和地突破卡门线 6、玉皇大帝住在平流层还是对流层? 7、中科院:京津冀开启大气污染综合观测试验
个人分类: 浮空器|6210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瓶颈:成因与突破
热度 2 xin 2018-10-28 21:57
科学研究常常遇到瓶颈问题,既包括科学问题始终无法突破,也包括科研水平迟迟不能质的飞跃。每个研究最后都会遇到瓶颈,犹如一座大山无法翻越,像一堵墙无法突破,就如堕入瓶中而不得脱身。产生瓶颈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结果是相同的,即科学问题无法再深入做下去了,内心纠结挣扎而又痛苦,还感到无奈无助,如置黑夜陷入迷茫。 有时候是受限专业背景,理论方法不足,带来看待问题的局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比如缺乏生物学、动力学、数学等专业背景,这些并非一时半会能弥补过来、能提高。这时候,需要就某个具体学术目标,与相关专业学者开展合作与交流,获得瓶颈的突破。受制于学科背景的难题,在专业人士来看可能是常识性问题,这就是学科交叉与交流合作重要性。 有时候是受制于试验仪器、研究平台和经费,缺医少药,枪炮武器不行,供给跟不上,研究思路只停留在想法,落实不了。想法和思路无法实质性地推进下去,无法落地。这时候应该考虑采用通过合作的方式,整合科研资源,也可以考虑客座、短期访问等途径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借助相关研究平台完成研究目标和实现研究理想。 遇到科研瓶颈,要多方面想办法,不能坐以待毙,白白浪费时间。要视野开阔,心态开放,内心要从容和自信,要多与人交流,不能过得太封闭,学而无友,才是孤陋寡闻。实在不行,要与有条件开展相关研究的同行,共享自己思路和想法,看到同行做出来也是一种收获。 很多时候,遇到的科研瓶颈是时间投入不足。常常因为缺乏智慧和决断,牵扯太多杂事而不能脱身,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该坚持的研究没坚持。这需要学会拒绝,学会选择和甄别,需要定力,不要被不重要的事情牵绊,致使有希望、有价值的研究半途而废。人生有所为,必定有所不为,要从一生的角度去设计各种研究的组合与搭配,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被其他消极因素左右。 科研遇到瓶颈,很多时候是虚假瓶颈。更多是因为缺少坚持下去的勇气而自废武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无疾而终。其实,只要反复思考,多次看相关文献,适当做一些预实验,总是能朝前走,慢慢的推进。因此,耐心、毅力、坚持,静等花开,这是实现突破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正常的、自然的过程。 另外要注意研究的创新,不要做过多的重复性工作。做过多重复性的试验,劳神费力,不解决问题,浪费时间,贻误时机。每次研究前要多看,多思考,要与前人相比有所进步,有点儿新意,有探索性。实验之前,实验方案要与同行交流,要给突破添砖加瓦。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多时候,只是很忙并不行,要一步一个台阶的做研究,不能仅仅满足动起来、忙起来。 每个人科研成果质量、水平和层次,也会遇到瓶颈,常常一时难以改变和突破。不同单位、不同学者,其瓶颈的位置和层次不同。有的人为院士发愁,有的人为杰青而煎熬,有的人为能顺利获得学位而哀叹多年。目前来看,发表四区论文大多是灌水,三区对我们来说属于适中,发表二区论文相当有难度,一区论文是当前的天花板,即科研成果品质的瓶颈。 研究成果的品质受制于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研究选题先进性、研究系统性、测试方法和研究基础,这些基本上决定了学术成果的质量。选题常规,方法传统,测试手段简单,研究时间短,这些势必决定了科研成果品质不高,层次上不去。 解决途径既可以先突破薄弱环节,实现科研成果品质的快速提升,比如测试手段。也可以通过内部优化,协调各方面要素,将手中牌打好,提高科研水平。当然,更重要的是积累,数据资料的积累、思考认识的积累、发表成果的积累,时间久了才能把水平提升上来,才能把温水煮沸。 科研过程中遇到瓶颈,是一件好事儿,至少说明你已经做完了基础工作和外围工作。开始面对真正的学术问题和行业难题,更加考验一个研究者的成色和能力。突破瓶颈的前夜,需要心态平和,充满毅力,更多时候,只需要多一点儿耐心。 有用和有趣是坚持做研究的两大动力所在,论文和学生是成果表现形式,而科研取得新的知识理论和新认识才是关键,尤其是透过自然现象,看到本质才是科学的归宿和精华所在。 兴趣和使命感是科研路上的压舱石,学术好友的交流和陪伴,可以让学术道走的更稳、更远。功利让科研庸俗,急躁是科研大敌,方向选择和逻辑是大智慧,健康和快乐是一切的根本和基础。
1073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我国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设计能力取得核心技术突破
mhchx 2018-3-30 10:46
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核电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关注的重大问题。为确保核电建设、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提高核电站紧急救灾能力,核电救灾装备研发具有迫切需求。开发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已成为核电救灾领域的发展前沿,但由于救灾机器人设计面临着重载操作与狭小空间内灵巧运动的行为冲突、多自由度冗余驱动导致的机构和结构过约束冲突两大挑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高峰教授主持的973计划项目“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的基础科学问题”,根据核救灾机器人“功能-构型-结构”创新设计要求,建立了3类26种G F 过约束子集,筛选出了3类9种实用步行机器人G F 子集,形成了核电救灾机器人整机构型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机液耦合原理,形成了电机-液压复合驱动技术,发明了抗污染能力强、功率密度高的新型电机-液压复合驱动器,共创新研发出消防救援、灵巧操作、重载装运、灵巧探测等功能的8款核电救灾机器人。 该项目使我国掌握了核心技术,实现了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设计能力的突破,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救灾装备研发提供了科学工具。 文献来源:http://www.most.gov.cn/gnwkjdt/201803/t20180330_138861.htm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超临界二氧化碳高效开发页岩气研究取得重要理论和技术突破
redtree 2017-9-6 19:45
超临界二氧化碳高效开发页岩气研究取得重要理论和技术突破 来源: 科技部 发布时间:2017/9/5 14:40:15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高效开发页岩气能够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攻关,我国已实现了海相页岩气规模化商业开发,但在海陆过渡相和陆相页岩气开采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开发是当前国际研究前沿,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对页岩气增产、二氧化碳减排、减少水资源消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国家973计划“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基础”项目的资助下,武汉大学李晓红院士课题组联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大学等多家单位开展了超临界二氧化碳高效开发页岩气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经过多年的探索,课题组提出了优质页岩气储层“无水甜点”探测方法,建立了二氧化碳—甲烷吸附解吸、置换驱替理论,形成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压裂工艺技术,研制了一批超临界二氧化碳高效开采页岩气的实验装备。 2017年6月17日,课题组在陕西延安进行的陆相页岩气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结果表明页岩气储层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改造可以有效提高裂缝复杂程度,增加地层能量和裂缝改造面积,扩大渗流体积,显著提升陆相页岩气产量。标志着我国在自主探索陆相页岩气高效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突破,位于领域国际前沿,有望开辟一条绿色、环保、高效的陆相页岩气开发新途径,为我国致密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并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个人分类: 能源信息|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研究获突破 1.5亿人有望受益
ericmapes 2017-2-27 20:03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研究获突破1.5亿人有望受益 作者:杜巍巍雷宇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7/2/279:56:45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2/368926.shtm 本报讯(杜巍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雷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一个调控天然免疫的名为“CFLAR”的分子,可明显改善并逆转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进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都缺乏有效治疗药物,这一研究将有助于相关靶向药物的研发。 2月21日,国际顶级杂志《自然·医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这一重大原创研究成果。论文题为 《TargetingCASP8andFADD-likeapoptosisregulatorameliorates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inmice andnonhumanprimates》 (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由常见的“富贵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发展而来,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类型,目前国内有超过1.5亿该病患者,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及肝细胞损伤,并有较高风险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威胁国人健康。但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其发病具体机制缺乏了解,对应的治疗手段也收效甚微。 该院李红良团队经过长达8年的研究发现,“CFLAR”的分子是机体天然免疫调控网络中的一员,它在调控细胞内的凋亡信号通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CFLAR”分子通过阻断一种酶的激活,可明显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发生、肝脏纤维化、胰岛素抵抗等疾病过程。动物实验证实,调控“CFLAR”分子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有了明显改善并实现病情逆转。 《自然·医学》杂志认为,该研究是中国科学家在肝脏代谢性疾病研究领域的又一世界性重大突破,对理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发病机制提出了全新认识,为开发专门的靶向治疗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对这一重大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突破理论研究的桎梏呢?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6-11-26 11:23
纵观科学发展史,牛顿、爱因斯坦等这些天才巨匠发现了某些“照亮星空”的普适规律,前前后后的各路豪杰也搞出了不少专业定律。时至今日,容易被发现的定律早已被聪明绝顶学者瓜分完毕,潜伏很深的定律需要新时代的“牛 A 他弟”攻城拔寨。所以嘛,现在想在理论上有一点突破,确实非常困难。 任何自然对象的演化不仅受自身物质属性的影响,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叠加到一起,往往呈现复杂的非线性行为。人们通过对这些行为引发现象的观察,采用理论、试验与测试分析等手段,想透过现象看本质,往往困难重重。有的人被假象所迷惑而误入歧途,有的人被现象误导带入了“地沟”,有的人想面面俱到地考虑各种因素,即使能勉强写出描述系统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但常面临解法和参数选择的困难,仍然像面对“刺猬”般地干着急而无从着力。 如何突破理论研究的桎梏呢?我看还得走化繁为简的道路。 以斜坡稳定性为例,影响其失稳的因素太多了,不仅对其本身的物质、结构等难以搞清楚,而且降雨、地震、剥蚀卸荷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亦难以量化,所以对斜坡稳定性搞了多年,仍未在稳定性理论分析上有重要突破。 不过,这事儿咱一步一步地捋捋,就能化繁为简了。 ( 1 )斜坡滑动得沿着软弱面(滑动面)吧,否则动弹不了。如果这个滑动面全是软弱物质,一下大雨,不就滑了,但许多斜坡历经多年暴雨也未滑,说明了什么?深入想一下,对了,滑面上得有阻滑的高强介质吧。若它不被剪断,斜坡无论如何也滑不下来。 ( 2 )这下找准了主控因素,把复杂的 斜 坡稳定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高强介质破坏问题了。如此,若咱搞清楚它的破坏机制,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啦。 ( 3 )高强介质的破坏受重力荷载、降雨与地震等因素的影响,破坏过程也很复杂,怎么办?还得抓主要矛盾。把降雨、地震等环境因素视为随机荷载,只看荷载作用下高强介质破裂经历几个阶段。 ( 4 )由岩石力学试验知,需经历压密、弹性、稳定破裂、非稳定破裂和峰后破坏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有两个点很重要,即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对非均匀介质,到了峰值强度点意味着高强介质被剪断,但要到达峰值强度点,体积膨胀点是 必经之路 。如果建立了两点的应力或应变比值联系,有可能把环境因素、几何与力学参数的影响消除了,使得问题被大大简化。这一步的的核心是,从万变中寻找不变的物理量。 ( 5 )如何建立两点之间的联系呢?得找高招儿。岩石是非均匀介质,内部的微缺陷(裂纹)纵横交错,受载到一定程度裂纹之间还要“打架”(非线性作用),若仅聚焦于微观角度,即使能写 出 裂纹演化的非线性 方程也难以求解。肿么办?凉拌,引入统计强度理论,架设从微观到宏观的桥梁即可畅通无阻。 俺们这些年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目前看来,这样做是正确的,前景看好。 高大上的重整化群理论应用于不少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其理论实质也是:通过粗视化过程改变研究对象的观测尺度,以便 抹除其内部某些琐碎细节 ,进而凸显其内部某种物理量不变特征,以揭示其规律。 做理论研究,建议先把大问题转化为一个或几个等效的小问题,抓住小问题的主控因素和机制猛攻,不要被细节所羁绊,则可能有所突破揭示其本质规律。 理论搞到什么程度算有点眉目了呢?我的理解是像牛二定律一样简单。这是为什么呢?还是从大师们的名言中寻找答案吧。 伽利略建言“自然界总是习惯于使用最简单和最容易的手段行事。”;达芬奇认为“自然界总是以最简洁的方式行动 。 ” ; 牛顿悟到“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可以发现新定律。”;爱因斯坦提出了逻辑简单性原则,认为“这些不能在逻辑上进一步简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组成了理论的根本部分,它们不是理性所能触动的。一切理论的崇高目标,就在于使这些不能简化的元素尽可能简单,并且在数目上尽可能少,同时不至于放弃对任何经验内容的适当表示。 ” 搞出的理论对不对呢?必须通过观测数据验证。初步对了呢,要穷追不舍地深挖扩大战果;若还是有问题,看看主控因素找准了没有?简化的模型对不对?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下,只要大方向正确,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终能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7170 次阅读|10 个评论
给高山博士的重大突破算上一卦
热度 23 kongmoon 2016-10-20 11:13
看了李竞的博文《 韩春雨:有人给你占卦,匪夷所思 》,觉得严肃的科学争论在科学网已经成为娱乐事件 。 以前好奇,“研究”过“周易预测”,略知一二。见高山博士在回帖中希望有人 给他的最新成果算一卦,我就以他博文《 公布南开大学一项重大突破请各位验证(一) 》的发帖时间 2016 年 10 月 8 日 11 时 44 分(丙申年九月初八日午时)作为起卦的依据,上卦是年月日的和( 9+9+8 ) 26 除以 8 余数为 2 ,所以是“兑”卦,下卦是年月日时之和( 9+9+8+7 ) 33 除以 8 余 1 ,所以下卦是“乾卦”,本卦即为“泽天夬”, 33 除以 6 余 3 ,所以是三爻动,变成《兑为泽》。以六爻纳甲法进行分析, 纯属娱乐 古人断卦时并没有包括科研成果,但科研成果可以类比为文书、文章之类的东西,先从微观方面分析: 文章对应的用神是“父母”,但本卦《泽天夬》偏偏就少了“父母”, 可以推断高山博士并没有完成最终的论文。 幸运的是伏神“父母”爻伏在青龙门下,得到了青龙的庇护, 可推断成果很有价值 (被龙庇护的肯定是好东西),可惜这个“父母”“巳”又被日建(日子的地支)“亥”相冲, 说明高博士的成果还有关键的地方未能突破,还需完善。 四爻“兄弟”动 ,看来你这项研究有人在跟你赛跑,可惜对手“辰”被月份“戌”相冲,他跑不过你。 一爻“妻财”恰好逢旬空 ,所以正如其言:我一分基金都没有, 宏观方面,本卦子孙持世,古人预测功名最怕遇上这个,因为功名属于“官鬼”,“子孙”是克“官鬼”的, 所以高山的研究肯定没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也很难凭这项研究当上科协主席。 变卦是六冲卦,好事怕冲,一冲就散,坏事喜冲,一冲凶煞远离 ,根据前面的判断,是喜是忧,高博士自己判断 。
个人分类: 音画诗情|9611 次阅读|121 个评论
【谷歌NMT,见证奇迹的时刻】
热度 2 liwei999 2016-10-2 12:57
微信最近疯传人工智能新进展: 谷歌翻译实现重大突破 !值得关注和庆贺。mt 几乎无限量的自然带标数据在新技术下,似乎开始发力。报道说: 十年前,我们发布了 Google Translate(谷歌翻译),这项服务背后的核心算法是基于短语的机器翻译(PBMT:Phras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 自那时起,机器智能的快速发展已经给我们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提升,但改进机器翻译仍然是一个高难度的目标。 今天,我们宣布发布谷歌神经机器翻译(GNMT:Google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系统,该系统使用了当前最先进的训练技术,能够实现到目前为止机器翻译质量的最大提升。我们的全部研究结果详情请参阅我们的论文《Google`s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几年前,我们开始使用循环神经网络(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来直接学习一个输入序列(如一种语言的一个句子)到一个输出序列(另一种语言的同一个句子)的映射。其中基于短语的机器学习(PBMT)将输入句子分解成词和短语,然后在很大程度上对它们进行独立的翻译, 而神经机器翻译(NMT)则将输入的整个句子视作翻译的基本单元。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相比于之前的基于短语的翻译系统,这种方法所需的工程设计更少。当其首次被提出时,NMT 在中等规模的公共基准数据集上的准确度,就达到了可与基于短语的翻译系统媲美的程度。 自那以后,研究者已经提出了很多改进 NMT 的技术,其中包括模拟外部对准模型(external alignment model)来处理罕见词,使用注意(attention)来对准输入词和输出词 ,以及将词分解成更小的单元应对罕见词。尽管有这些进步,但 NMT 的速度和准确度还没能达到成为 Google Translate 这样的生产系统的要求。 我们的新论文描述了怎样克服让 NMT 在非常大型的数据集上工作的许多挑战、如何打造一个在速度和准确度上都足够能为谷歌 用户和服务带来更好的翻译体验的系统。 来自对比评估的数据,其中人类评估者对给定源句子的翻译质量进行比较评分。得分范围是 0 到 6,其中 0 表示「完全没有意义的翻译」,6 表示「完美的翻译」。 ............ 使用人类评估的并排比较作为一项标准,GNMT 系统得出的翻译相比于之前基于短语的生产系统有了极大提升。 在双语人类评估者的帮助下,我们在来自维基百科和新闻网站的样本句子上测定发现:GNMT 在多个主要语言对的翻译中将翻译误差降低了 55%-85% 甚至更多。 今天除了发布这份研究论文之外,我们还宣布将 GNMT 投入到了一个非常困难的语言(汉语-英语)的翻译的生产中。 现在,移动版和网页版的 Google Translate 的汉英翻译已经在 100% 使用 GNMT 机器翻译了——每天大约 1800 万条翻译。GNMT 的生产部署是使用我们公开开放的机器学习工具套件 TensorFlow 和我们的张量处理单元(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s),它们为部署这些强大的 GNMT 模型提供了足够的计算算力,同时也满足了 Google Translate 产品的严格的延迟要求。 汉语到英语的翻译是 Google Translate 所支持的超过 10000 种语言对中的一种,在未来几个月,我们还将继续将我们的 GNMT 扩展到远远更多的语言对上。 from 谷歌翻译实现重大突破 ! 作为老机译,不能不被吸引。准备小试一下这最新版的谷歌神经翻译。 此前试过谷歌在线翻译,总体不如百度,可现如今说汉语mt已经很神经了:深度神经,接近人类。我有几百篇待译 正好一试,先试为快。期待谷歌的神译。 董: @wei 但愿不致让你失望。我曾半开玩笑地说:规则机译是傻子,统计机译是疯子,现在我继续调侃:神经机译是“骗子”(我绝不是指研发者)。语言可不是猫脸或马克杯之类的,仅仅表面像不行,内容也要像! 我: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Wei’s Introduction to NLP Architecture Translated by Google The automatic speech generation of this science blog of mine is attached here, it is amazingly clear and understandable. If you are an NLP student, you can listen to it as a lecture note from a seasoned NLPer (definitely clearer than if I were giving this lecture myself with my strong accent). More amazingly, the original blog was in Chinese and I used the newest Google Translate claimed to be based on deep learning using sentence-based translation as well as character-based techniques. My original blog in Chinese is here, you can compare:【 立委科普:自然语言系统架构简说 】。 董老师,您是知道我的背景和怀疑的。但是,面对这样的进步,这种远远超出我们当初入行的时候可以想象的极限的自动翻译质量和鲁棒性,我们不得不,不得不,不得不叹服。 董: 用他们的术语叫“less adequate,but more fluent”。机译已经历了三次paradigm shift,当人们发现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很好的信息处理工具,而无法取代人类翻译时,那就选取代价较少的。 我: 无论如何,这个小小的测试让我这个老机译有点瞠目结舌。还没有从这种冲击回过味来。当然,赶巧我测试的是正规文体,谈的又是电脑和NLP话题,肯定在语料库的涵盖范围内,撞上枪眼了。可比起此前我使用的前神经时代的谷歌SMT和百度SMT,这个飞跃式突破还是让人惊异的。向我们的神经同行致敬。这是一批绝顶聪明的疯子。 毛老,这是我对谷歌最近的 claim 的一个反馈。上次 对他们的 parser 嘲笑了一通 ,这次对他们用同样技术带来的MT的突破,表达一下深深的敬佩。这种 contrast 不是我神经了,或分裂了,而是在 parsing,他们苦于没有自然带标数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无法跟符号逻辑派比试。可是 MT 不同,几乎有无穷无尽的自然带标数据(人的翻译从来没有终止过,留下的对照译文浩如烟海)。 毛: @wei 这就是说,你服了基于神经元的MT,改变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我: 我服了,但没真地改变。 毛: 怎么说? 我: 无论多少门户之见,基本事实总应该看清吧。听一下上面列出的他们的 SMT 翻译,其流利程度和对我原文的忠实程度,已经超过了一个普通的人做翻译。因为一个口译如果不懂我这一行,我如果拿着这个讲稿讲课,让这样的 average interpreter 做现场翻译,他是比不过机器的,无论信还是达。(翻译高手不论。)这一点不得不服。另一方面,我以前说的,神经再深度,我看不出它在今后几年内可以赶上我的深度 parser,这一点还没改变。尤其是应对不同 domains 和 genres 的能力,他们不可能做到。因为在自然世界里面,没有带标的句法树,有的只是线性句子。而迄今看到的突破都是有监督的深度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离开海量带标数据(labeled data)就抓瞎了。 毛: 我被你弄糊涂了。你究竟是说哪一派强哪?@wei 究竟谁是世界第0? 我: parsing 我是第0,谷歌赶不上。MT 谷歌有重大突破,估计符号逻辑派的 MT 的日子不好过。 毛: 我问的是,MT谁是第0,不管用什么方法。 我: 这不是说,MT 规则系统就没有活路了,但是总体而言,SMT(statistical MT)占据上风的 trends 还在增强。 云: THKS. 我来试试能不能翻译我写的公司白皮书? 我: 你要是加一点译后人工编辑的话,我估计会很好的。再不要傻傻地从头请人工做翻译了。翻译公司如果不使用 MT 做底,将会被淘汰,成本上看很难存活。 董: 学习上,初二是一个分水岭,学科数量明显增多,学习方法也有所改变,一些学生能及时调整适应变化,进步很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优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同学到了初三往往很难有所突破,中考的失利难以避免。 Learning, the second is a watershed, the number of subjec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learning methods have also changed, some students can adjust to adapt to changes in progress, progress quickly, from the middle to rise to outstanding. But there are some students there is fear of hard feelings, the mind used in the study, the rapid decline in performance, loss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self-abandonment, since the devastated, so the students often difficult to break through the third day, 毛: 这翻译没什么好呀? 我: 要的就是这句话 :) @毛,需要一个对比,才能回答你的问题。 毛: 那就拿你的出来比比? 我: 我早就不做 MT 了,我是逃兵。近20年前,我就转移到信息抽取 IE(以及sentiment)挖掘了,这方面我有底气,不怕比。 刘:转: 谷歌新版翻译有多神?英文教授亲证后告诉你... 我: thanks 似乎评论得比较中肯。对于口语现在肯定还不行,它的训练集一直对口语 cover 的很不够。以前测过,有些常用的简单的口语表达也弄错。不知这次这方面加强多少。 董老师上面给的那段谷歌翻译的段落,毛老说翻译不咋样。不过我做过MT多年,知道达到这一步其实是有很大进步的。以前的汉译英的不可读,到现在读起来大体能听得懂。这里面有很多的进步值得留意。 刘: @wei 转一个: 话说大数据干的一些事属于人工智能操练(不能用“研究”这词了)的范畴吗,那本来不就是传统计算机系的人干的?动不动嘲笑每开掉一个语言学家就往前多走几步这眼界太浅了 马: 在数据充足的领域,这几年DL方法都突飞猛进,我认识的好几个以前对DL有偏见的都多少改变了看法。在IR领域DL还基本不见功效,但也在慢慢渗透中。 毛: 不认同“传统计算机系”这个话。计算机系应该跟着实践走,而不是反过来。 董: NMT的关键是个“像”。于是出了一个有时不懂原文的人以为翻的很顺溜。没了信的翻译,不就成骗子了吗?如何知道自己的翻译是满拧了?这也是NMT的死穴。 马: 董老师,我觉得统计方法都有这个死穴 我: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这也不奇怪。我今天自己听这个对我的blog的翻译已经三篇了,一步一叹。NND 咋这么溜呢。找碴子 找翻译错 总是有的。可是人也有译错啊。从可懂度和流畅程度看,我反正是服了。而这发生在没有亲属关系的两个语言之间。 董: 想当年有的领导干部对我说,“其实机器翻译只有百分之50的正确性,也不要紧,问题是你能不能把那个一半告诉我,我可以找人专翻那部分。”我回答说我做不到。从那时起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直到如今很多人在叫嚷要取代人工翻译了。这真有点像有了麦当劳就说不要法式大餐了一样。何况机译还做不到麦当劳。计算机、以致机译是上帝给人类玩的,上帝没有给人类那种可以复制自己的本领。 洪: 我的观点很简单: 影子不能三维变。 人若二维非压扁, 自叹弗如影子前。 人工智能影子般, 随人活动数据攒。 深度学习模型建, 类似皮影戏好玩。 董: 是的。我曾对照过10多本英国名著,曾经发现有一本译著明显的是译者故意大段大段地漏译的,那里面有太多的花草等,估计大师懒得查。就不译了。 为什么GNMT首先选择的语言对是汉英,而不是英汉?这是非常精明的。人工翻译即使错了或漏了,译文通常会是顺溜的,至少绝不会像传统的机译那样有傻又疯的,诘屈聱牙的,而这正是NMT的特点,它挑选的是译文中最大相似的。那样一来广大的英语读者,多数不懂中文,就容易被它“唬住”了。 我: 对。仔细看来,这次“突破”是达有余而信不足,矫枉过正了。 但一切才刚开始。我可以理解做NMT的人面对突破的欣喜心情。 洪: 伟爷久玩nlp, 一直孤傲头不低。 今朝服膺叹奇迹, 深度神经已皈依! 我: 皈依还不至于,也不够格。赞佩是由衷的,希望今后有合作的机会,取长补短,达成共赢。人家要是看不上咱呢,咱就单干。deep parsing 是 NLP 的皇冠。神经 parsing 何时全方位超过在下,咱就退休。现在仍然觉得,照这个标准,估计这辈子也退休不了。但愿自己错了,可以提早周游世界。 【相关】 Wei’s Introduction to NLP Architecture 谷歌翻译实现重大突破 谷歌新版翻译有多神?英文教授亲证后告诉你... 【 立委科普: NLP 联络图 】(姐妹篇) 【立委科普:自然语言系统架构简说】 【 立委科普:NLP 联络图 】 OVERVIEW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新智元笔记:【Google 年度顶级论文】有感》 【语义计算沙龙:巨头谷歌昨天称句法分析极难,但他们最强】 It is untrue that Google SyntaxNet is the world’s most accurate parser Announcing SyntaxNet: The World’s Most Accurate Parser Goes Open Is Google SyntaxNet Really the World’s Most Accurate Parser? 机器翻译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6822 次阅读|3 个评论
突破30万大关!
zhoufcumt 2016-9-3 17:59
感谢各位大拿的支持,希望内容会对关注我的博客的各位有所帮助,有所启发!
个人分类: 科研|2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跟风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热度 29 jintuo 2016-5-28 00:41
今天,刘庆生老师在科学网上贴出一文《我看跟风科学研究》,从跟帖看,得到追捧。赞成的跟帖中有三人提及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中一人的用词是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3617do=blogid=980522 我不同意上述观点。为避免歧义,我先引用刘庆生文章中并不相同的两个例子: 1 )为 听起来有道理的假说找到迄今从未有过的实验证据; 2 )看到他国的高铁很爽,自己学习、取经也来搞一个。我认为前者不是跟风,后者是典型的跟风。 如果上述例子不够典型,我也举一例。最大的跨国药企辉瑞公司曾经花费 28 亿美元, 16 年时间,研发了胰岛素吸入剂。接近上市之前,我国数十家药企或研究单位在仿制或改良性仿制这一产品。这是典型的跟风研究。事实上,这是一个技术上很不合理的产品。胰岛素必须精准给药,以确保疗效,同时不引起血糖过低(有生命危险);而这一产品恰恰给药剂量不准。每个人的肺活量不一样,瞬间一喷一吸的配合不一样,患者的吸收率(生物利用度)在 5% ~ 15% 之间波动。果然,这一产品上市不久便宣布失败,撤下市来。数十家跟风研究的团队也安静下来。 那么。不跟风的研究是怎样的呢?指出这一技术的内在困难,了解研发者的局限和无奈,想出更好的(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的)解决之道。这不是好高骛远,而是直面问题,实事求是。 模仿巨人,做一件差不多的铺展性研究,这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站在巨人的脚面上。了解巨人遇到的难题、尝试的方法、以及久攻不克的无奈,并设法突破之,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不是跟风式研究,而是原创、突破、甚至革命(如果所解决的问题足够重大的话)。 当下的中国,对创新的事实强调远远不够。其逻辑在于:马斯克这样的创新奇才即使生在中国,也难有生存下来,得以发展的空间。再以我熟悉的新药创制为例,我国迄今上市的绝大多数一类新药都是me too型产品。如果远远不足的创新生态被认为强调过头了,不是好事。
9201 次阅读|44 个评论
【朝华午拾:那一天是个好日子】
热度 8 liwei999 2016-4-15 12:36
【立委按:有眼尖的读者可能要问,这不是你 前两天刚发的博文 吗?虽然在自己博客的一亩三分地不能算一稿两投,起码也有些改头换面骗眼球的味道,没品啊。可是这年头,信息爆炸啊,连这么用心的博文既没上头条,也不加精,才区区319眼球数,白费了我码字好半天,里面还藏着那么多宝贝呢,不合天理。科研突破我容易吗,一辈子能有几次?没有 marketing 真可怕,跟没文化同。marketing 又没 budget,只好出此下策自我抄袭了。原谅苦心则个!】 2016-04-12 那一天是个好日子。 上班路上从车里所摄。几乎透明的大厦融化在硅谷腹地圣塔克拉拉的蓝天白云之间。 下班路上从车里所摄,又见火烧云,震慑心魂。 重点不在硅谷的景色,而在心情。景色都是过眼烟云。 那天是个好日子,是因为终于解决了一个 “NLP-hard” 的 problem,这就好似当年在社科院单身宿舍的时候,老做噩梦,觉得自己怕是要打一辈子光棍了,人海茫茫,寻啊觅啊却不敢张口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以前写过一篇 《朝华午拾:今天是个好日子》 ,谈的是类似的经历,那是在NLP落地产品的时候,与产品经理谈自己的突破,那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受。不过那次谈话的故事只能假语村言,不能细说突破点,你懂的。总之,最后成就了我们的舆情挖掘系统,虽然产品还没能大卖,仅在财富500强圈子里使用,但绝对是世界上舆情最精准的系统。这次不同,这次突破是“学术上”的,是毛毛虫的突破。) 先看看这个 NLP 问题有多 hard: 希拉里竞选难倒NLPer。如果希拉里当选,她就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既干过美国总统又干过美国总统的女人!而她老公也将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既干过美国总统又干过美国总统的男人!瞧着美国人吹嘘所谓一旦希拉里当了总统,克总和希总都是既干过总统又干过总统的得意样,中国人满脸不屑道:听说过武媚娘吗?那是一个既干过皇帝又干过皇帝他爹还干过皇帝他儿子并干过皇帝且生过皇帝的女人。 这是微信这段时间疯传的段子。对不起,带点儿色儿,属于成人笑话,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对于 NLP,这个段子极为经典地呈现出自动分析的挑战,所以我比作 NLP-hard problem。不是同行不知晓,这个段子真心难。 NLP parsing 初步尝试如下,也只有先乱闯一气了: 这是听了段子后的瞎撞,其中似乎有“ 休眠沉睡唤不醒 ”的 parse,譬如第一句数量结构(“唯一一个”) 与 中心词太远 (“VP的女人”):VP里纠缠着很长的偶VPs并列,其中“V+N1+的+N2”到底是 VP 还是 NP 不到最后与数量结构碰头是难以决定的,语义限制也不管用(“干”是个万能动词,什么都能干,谁都能干)。 真够绕的,“既 ... 又 ... 还 ... 并 ... 且 ...”,VPs并列一气用了五个,居然连词不重样,咱汉语真有点邪门。 如上所示,我们的自动分析器走的是 VP 的线路, VP ],等到 “唯一一个” 开始寻找 hosting head N 的时候,NP “美国总统的女人”已经被 V“干过” 吃进去成为 VP 里面的宾语成分(O)了,当时想,这时候,如果有个 休眠唤醒的机制 就好了。这个机制可以想象出来,但实现起来还是要在“ 毛毛虫机制 ”上下点非传统的功夫来。在白老师微信群里这么自言自语着,一拍脑袋,wait,现有的机制在语义中间件上应该可以做部分反悔重做或弥补的工作的。然后这么一试。得来全不费工夫! “@白硕 哈哈哈哈”,唤醒休眠,仰天大笑! 会心一笑呼老哥,不由得我不想起李白来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 别儿童入京》 )。天道酬勤,此所谓,地球上怕就怕执着二字。突破就发生在下班前。原来那“毛毛虫”就在灯火阑珊处,难怪晚霞火烧了半边天。 昨夜无眠,想了一宿,可以负责地说,deep parsing formalism 机制当中最大的挑战之一,现已有了一个通用的解决办法了。这个挑战就是结构歧义(另一个挑战是语词歧义,所谓 WSD,不过那玩意儿不是NLP应用的拦路虎,见 【 NLP 迷思之四:词义消歧(WSD)是NLP应用的瓶颈 】 )。 遇到结构歧义,特别是上例中的远距离结构歧义和埋藏很深的结构歧义(埋藏不深的结构歧义,如英语著名的 PP-attachment 难题,我们早已在机制上有了休眠唤醒的解决之道),以前的困惑是,究竟是: (1) 条件不成熟霸王硬上弓去解决它(譬如不怕叠床架屋,调用世界知识和常识推理,去硬闯), 还是 (2) 输出 nondeterministic 的结果,带着瓶瓶罐罐向下跑(学界曾经流行过一阵PCFG,带着不同概率的非确定性的分析路径,多局限于实验室的研究); 还是(3)先“休眠”,keep ambiguity untouched,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再唤醒修正? 三条路子我最近几个月都在尝试。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现在这种远离AI热炒的环境比较淡定从容,难得闹市一隅闲,可以细细琢磨这些机制上的事儿(其实也累得狗死,属自虐,不足为外人道也),而不是像我的有些哥们儿救火一样在创业。 路线(1) 试了,肯定有效,但是常常负担太重,可以见机利用。具体说就是,一定要在句法做得很透,形式的路子快山穷水尽的时候,然后在句法框架下引入常识才妥。可以一点点带入,控制使用,避免背负沉重的包袱(白老师所谓大炮打蚊子)。这个工作我们利用董老师的 HowNet (【 知网 】)在做,借助本体常识帮助deep parsing 排歧。 (2)的挑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 nondeterministic 如何表达合适,二是瓶瓶罐罐怎么带着跑? 现在的初步结论是,这个办法如果不带着跑是可以用的。对于 PP-attachment 这样的结构歧义,完全可以一个孩子指向两个老子作为结构歧义的表达,违背所谓“一个孩子只允许有一个老子”的依存关系(dependency)天条。其实汉语的所谓“兼语式”早就违背了这条原则,所谓兼语就是既做前一个V的孩子(宾语),又做后一个V的孩子(主语),这与 PP attach 到 V 做状语,同时也可 attach 到 NP 做定语,从机制上并无二致。问题是,这样一来,parsing 的重点变成歧义的识别和表达,而不是歧义的解决,行吗? 不错,就是这样。 这个路线是正确的,因为句法擅长的是识别,那就发挥其所长。歧义的表达则是人自己与自己玩 encoding,这个是系统内部的协调,虽然有难度,但白老师也说过,做得初一,就做得十五,不就是一个绕来绕去的 dag (directed acyclic graph)一样的数据结构吗?dag 从我刚入行就被我导师那一辈反复洗脑过,当时叫“有向直接联系”,查查当年 MT 的老论文,这个术语恐怕是出现最多的说法了。当时就受教了这么一个原则,圣旨一样被反复强调,源自语言学(句法学)界,叫做: 有向直接联系的大原则是,一个老子可以有 n (n=0)个孩子,但一个孩子最多有一个老子 。( 【科普小品:文法里的父子原则】 ) 这个原则在句法上有其道理,在汉语的兼语现象上遇到了一点挑战。汉语的兼语,在西方语言中,由于这个句法大原则的作用,或者变成了宾语,或者变成了主语,总之不能再是句法意义的“兼语”,这个得益于西语的形态(inflection)帮助。到了汉语,缺乏形态,于是违反原则的兼语就堂而皇之进入句法,被句法学家(不得不)认可为合法了。“ 我请他离开 ”: 兼语“他”既是主语也是宾语。 到了英语呢,就必须从良,不可脚踩两条船: (1) I asked him to leave (2) I asked that he leave. 虽然两句话表达的核心意思不变,穿上英语句法外套表达的时候,不得不在主语(he)或宾语(him)之间做个选择。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所谓的一个孩子最多只能有一个老子,其实不是一个深刻的原则,它更像是是语言学内部归纳法得出的heuristic,没有什么碰不得的。 这个原则的好处是,它不仅高度归纳概括了很多语言的结构规律,而且它对结构歧义具有显式的警示效应。PP-attachement 之所以为结构歧义,其所以有两个可能的解读,可以解释为这个PP孩子出现在有两个老子的结构语境中。于是,排除歧义、理解自然语言,就可以形式化为遵循“父子原则”而必须在两条句法依存关系中做出二选一的抉择。 但是这个原则我们知道在逻辑上不是没有缺陷的。其一是,语义逻辑上的多老子是常态,很多所谓隐藏的逻辑语义的 args ( hidden 逻辑主语,逻辑宾语等) 之类是对这个原则的违反。应该说,它只是语言学里面句法的原则或heuristic,并不通用到语义逻辑的层面。其二是,这个原则忽视了过程性: 语言理解是一个过程,在过程的某个步骤,连人都不知道这个孩子属于谁,那时候只好给这个孩子选一个候选老子系列,留待理解的深层去做决断。所以适当表达这种多老子的现象是多层次自然语言理解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不能固执原则,否定这种表达的需求。上面提到的 (2) 和 (3)都是在肯定和强调语言理解的阶段性。其三是,双关语的存在证明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原则是没有例外的,一个孩子有多个老子甚至在理解的深层也有理由存在,而且这种存在可以传达给信息接受的一方: I saw a girl with the telescope 因此成为仅次于乔老爷的 green ideas 的 NLP 名句( 【 从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说开去 】 )。 以上这个科普式回顾,啰嗦了些,不过这是对 NLP hard 的突破的一个足够重要的背景铺垫。 长话短说,路线(2) 的最大问题不是方向,也不是违反原则,而是表达了,下一步怎么办? 如果是在parsing的一开始就这样表达,甚至有人主张把切词的歧义也包括进来,那么parsing往下走很多层直到深度分析,目前没有看到任何机制可以有效对付这种组合爆炸。那么什么时候表达 non-deterministic 歧义结构,什么时候清理这些歧义呢?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最后,即便机制上解决了这个组合爆炸的问题,人脑是豆腐,带着这些不同层次的瓶瓶罐罐跑,不出三层,开发者自己就被绕糊涂了,再资深的语言学家也经不住这个啊。开发者都糊涂,这系统还怎么调试?变成 nontractable 了。因此,路线2只能有限利用,譬如 PP attachment 可以考虑用。用完了,句法就完了,不再往下跑,然后由语义中间件(semantic middleware)系统接手去解决,或者直接进入语用(pragmatic app)去解决(或选择不解决)。 语义可以解决也就是调用语义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带入某种知识。语用可能解决是因为聚焦了,领域知识可以带入。而且因为聚焦,本来的问题也许在雷达之外,无需解决(解决了也是白解决)。同样因为聚焦,如果尚在雷达上,语用阶段可以充分使用用词驱动(word-driven)规则应对。词驱动因为就事论事非常 powerful and effective,但只有到了语用阶段才最得心应手,因为词规则无穷无尽,只有聚焦了才变得有限,才容易掌控、值得重用。最后,语用阶段,很多节点的语词多义变成单义了,这也为结构排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所有这些 arguments 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就是,结构歧义不必在句法阶段硬做,留待语义中间件和语用产品开发阶段去做,条件成熟多了。句法的重点就是搭建一个结构环境,这样本来的线性local的局限就被突破,远距离在句法树上变成近邻。在结构的基础上解决远距离的歧义问题成为可能。 所有这些都不是空谈,每一个论点都可以举出无数的parsing实例,但今儿这里只谈大面,无法 illustrate 细节了。(illustration 参见: 【立委科普:结构歧义的休眠唤醒演义】 ) 好,转入主题,现在谈昨天的 NLP hard 的突破。希望这个突破可以与 NP-hard 某一天的突破相提并论,呵呵。简而言之,“NLP hard” 的突破就是,对于几乎一切的结构歧义,我们都可以先休眠,把 deterministic 进行到底,然后利用一个机制去唤醒被休眠的结构,修正早期的结构错误。这个机制昨天只是小试,没有发现任何真正的挑战。回头写个 specs 让工程师做一些局部功能的改进,就可以堂而皇之大规模地做任何远距离和纵深度的结构重整了。 不破不立,到了“后句法阶段”,立足于deterministic的结构基础,对于这个基础做任何受控的调整,加枝添叶,剪枝去叶,都不是问题。因为这个机制我们早已在多年的毛毛虫探索中基本实现了,但是一直思路没有打开,想不到可以这样放开手脚的应用。过去两三个月一直困扰的休眠唤醒的问题,一直担心深度休眠唤不醒的问题,一夜间烟消云散。机制有了,后面就是纯粹的力气活,怎么玩都可以。 从宏观上,自然语言也是一种表达,所有的歧义全部隐藏其中。determinstic parsing 不过就是为语言搭建一个桥梁,作为语义理解的基础,并不一定要做理解的目的地。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句子的歧义部分可以被 localize,没有歧义的地方被排除出雷达。到了休眠唤醒的步骤,就针对这个 localized 的子树(subtree),再做一遍 parsing 不就得了。这时候,要节点(node)信息有节点信息,要结构信息有结构路径(arc),还有什么做不成的?以前担心的唤不醒,是误认为 deterministic 的结构一旦决定了,无法动摇。哪里有这回事儿。parsing 对线性语句是增量操作,原句还在,把原句结构化了而已,原句在,意义就在,歧义也自然在,一切秘密安眠无忧。唤不醒是因为警钟不够响,你在耳朵旁放个炸弹,看还有什么唤不醒的? 一个可能的歧义路径会不会在后面丢失了,永远找不回来了,这等价于唤不醒了。理论上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语言理解的对象是有限的字符串(语句),有限的节点,和有限的初步连接(deterministic parses,包括“耍流氓”的 Topic 和 Next 连接)。在这个有限的类似 dag 的数据结构里,理论上,我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经过一个 reasonable 有限路径达到任意另一个节点,去建立新的结构联系(移情别恋)。我也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到已经连接的任何节点,去毁掉这个连接(绝交)。前者是间接路径,后者是直接路径,都是 reachable 的。至于怎么保证在不破不立的结构重塑和结构排歧过程中,防止语言学家胡来滥交,乱闯 “禁地”,这个目前来看是实践层面的问题。通过实践,最后我们总可以发现怎样界定机制层面的禁区,来保证哪怕质量不高的语言学家,也不至于伤害系统。在当前,这个不怕,可以探索。 我的牛完了, ,各位晚安。 (from 【泥沙龙笔记:NLP hard 的歧义突破】 ) 魏焱明 2016-4-16 02:33 我干过这篇文章,写得很爽歪歪,你的parsing碰到我这句话又卡壳了吧,镜子李? 博主回复(2016-4-16 11:22) : 不知道算不算卡壳?可怎么在回复中贴图啊,老弟? 罢了,我放到正文去吧,算是对挑衅者的一个 special service,:) 【相关】 【立委科普:结构歧义的休眠唤醒演义】 《朝华午拾:今天是个好日子》 《泥沙龙笔记:parsing 的休眠反悔机制》 【立委科普:歧义parsing的休眠唤醒机制初探】 《新智元笔记:跨层次结构歧义的识别表达痛点》 【 NLP 迷思之四:词义消歧(WSD)是NLP应用的瓶颈 】 【白硕 - 穿越乔家大院寻找“毛毛虫”】 【科普小品:文法里的父子原则】 【 从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说开去 】 《朝华午拾:我的考研经历》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朝华午拾|5949 次阅读|13 个评论
从碣石-龙门线到胡焕庸线:对农牧分界线的不断突破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5-10-7 19:01
从龙门碣石线到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是基于自然地理(主要是降水和温度)和社会因素形成的基本经济区界限(农牧分界线),几千年农牧分界线一直在发展变化,随着西部地区水利水电建设以及能矿资源的开发,胡焕庸线也必然会被突破。未来中国,大概会以迪庆 - 磴口一线为界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区域。 (一)中华民族的摇篮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当时的西汉王朝划分为四个经济地理区域,即山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龙门即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的黄河峡谷,碣石在今河北省东部渤海之滨。所谓龙门碣石之间是由碣石山下划一条界线,西南行,经过今北京市和山西太原市北,再横过吕梁山南段,直至龙门山下。碣石 - 龙门一线即为先秦和西汉时期间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该线西段通过黄土高原地区,大约在北纬 36~37o 之间。龙门以西,司马迁未再作说明。龙门以西地区,位于崤山和函谷关以西,自战国以来就属秦国的土地,司马迁将其列于山西地区之内。司马迁划定的农牧地区分界线,不是止于龙门,而应是由龙门再往西去,由关中之北,直达陇山之西。亦即延大约北纬 36 O 向西,然后在东经 105 O 附近折向西南(史念海, 2001 ),即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龙门山。 碣石 - 龙门 - 岷山一线与长江之间是炎黄(华夏)与一部分东夷(太昊、少昊)、蚩尤部族碰撞形成华夏族与大汉民族的摇篮。 龙门—碣石一线以南,长江以北的约 200 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范围,是我国秦汉时代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两汉极盛时候,全国总人口超过 5000 万,其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集中在上述区域里面。当然在西起岷山东到海岱,龙门 - 碣石一线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区域中,还有秦岭、巴山、太行,太岳、中条、王屋、吕梁、黄龙、劳山、子午岭、六盘、沂泰、武当、大别等山地,以及黄河下游、江汉平原(云梦泽)等低洼湿地。真正适合农业生产的平原与河谷盆地地带,不超过 100 万平方千米,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千米 50-100 人。尤其是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汉中盆地、关中盆地与嵩山以东黄河大冲积扇的中州平原以及黄淮平原人口密度最高,已经是阡陌相连,达到每平方千米 100 人左右,这已经是古典农业时期所能承载的较高的人口密度。 农牧分界线以西、以北,在先秦时期主要是羌人和戎狄等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这些民族多以游牧和渔猎为生,现在黄河中游及附近的很多地名——如山西省的娄烦( 春秋 时北狄之一)县、陕西的大荔(西戎部落)县、甘肃省的宕昌(羌族部落)县,陕西渭北 罕井 (甘井)、钳二(钳铒,都是羌族部落名)、醍醐(反映了牧业生产活动)等乡镇,都与游牧部落或畜牧业活动有关( 陕西地名编制办公室 , 1986 ;段双印, 2009 )。甚至,延河以及延安、延长、延川等地名也与古代游牧民族有密切的联系,延安等地名皆源于秀延河(清涧河支流),秀延河古称“吐延水”(与奢延水——无定河对应),“吐延”是匈奴语“南方”的意思,因源头位于白于山南麓而得名。 长江一线以南则主要是三苗、百越部族的土地。中央政府对南方最早的垦殖主要集中在洞庭、鄱阳(彭蠡)、太湖(震泽)等三大平原,设立有长沙、豫章、吴、会稽等郡国。 (二)对龙门碣石一线的突破和中华民族的壮大 中国历史上对龙门碣石及长江一线的突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同时也是汉民族、中华民族雪球般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是秦汉至隋唐中原王朝对河朔、河西以及西域的开拓经营,北逐戎狄,辟地千里,形成了西起临洮 - 宁夏,东至海,北起阴山 - 辽东一线,南接巴蜀和长江以南约 200 万平方公里的生存空间,并达到了 5000 万的人口规模,已经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民族。 第二阶段是从六朝到唐宋对江南地区的开发,融合了大部分山越民族。唐极盛时候设州县区域内人口已经有七八千万,若加上唐王朝所控制的边疆民族地区(其范围要大于今日之中国版图)人口可能达到梁启超所言的上亿人,南方人口开始超过北方,退居深山的越、蛮之移民,开始形成畲、瑶、黎(俚)、苗、土家等民族共同体。 第三阶段是宋元至明清,随着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汉族进一步对西南、华南山区广泛殖民,畲、瑶、黎(俚)、苗、土家等族进一步退居深山,西南地区民族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基本成型,最终形成了关内华夏 18 行省,大约 400 万平方公里的生存空间。明极盛时,汉族人口已经超过一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上亿人口的大民族。但今日之中国版图内其他各民族人口总计也应该在 1000 万人以上。清中叶人口由 1 亿多增加到 4 亿多,达到了古代历史上的高峰。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值缓慢,人口处于停滞甚至衰退的之中。因此,汉族人口史无前例的达到了总人口的 95% 以上。 第四个清末对长城以北的放垦,汉民族的北界突破了 2000 来保持不变的阴山 - 辽东一线,但这是以牺牲蒙古族贫苦牧民的土地为代价的,虽然促进了蒙古族与汉族的融合,但进一步加剧了蒙古族的民族危机,并延迟至今;随着左宗棠、陶峙岳、王震、王恩茂等经营新疆,湖湘子弟遍天山,汉族已经成为北疆第一大民族,库尔勒 - 轮台一线也维汉各半。全国近 3000 个县市区旗中,汉族占多数的已经达到了 80% 以上。 出于“中华民族大家庭、 56 个民族是一家”的政治考虑,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属于汉藏语系,在传统上将汉藏语系分成四个部分——汉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台语族)。但是新近的研究表明壮侗语族在底层上和南岛语系关系更密切。 ① 华夏、东夷与北狄 在蒙古利亚人最后的大分化开始前后,生活在中国中部的石器时代的人类,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群体,一部分是以秦岭为中心,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流域的炎黄集团——仰韶文化是他们的代表;另一个是处于黄河下游的东夷集团,他们主要分布在泰山周围,主要属于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类型。而华北大平原由于黄河泛滥,新石器时代的文明遗存较少,客观上也形成了炎黄与东夷文化独立发展的局面。 早在冰川时期一部分东夷人的先祖可能已经通过已经干涸的渤海与北黄海海床去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东北的辽东半岛散步。当冰川退却后,东夷族继续沿着海岸或者太行山东麓北上进入我国东北地区参与阿尔泰语系的东支——通古斯诸族的建立。 与此同时,在中国东北西辽河、大凌河流域,一个独立的农耕文化——红山文化兴起,并经过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发展过程。大约在 5 千年前,炎黄氏族一个支系——黄帝部落,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跋涉,从渭河流域来到了冀北桑干河一带,并与红山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黄帝部族。中国历史正式从神话时代进入英雄传说时代。 当时全新世大暖期结束,中国气候逐渐由湿热转向干冷,在干旱的胁迫下,位于中国西部的炎帝部族与北方的黄帝部族,为了找到更适宜农耕的土地开始向东、向南迁移,而留在当地未迁移的部族则开始由农耕转向游牧,逐渐形成了炎黄与西戎、北狄各族之间的分化。这也说明西戎、北狄与炎黄之间大体也是堂兄弟之间的关系。这表现为:在陇山以西,仰韶文化逐渐为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取代。在长城以北,红山文化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以游牧为主带有先商文化特征的文化。红山文化的故地也成为了东胡族的发源地,经过了四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东胡 - 鲜卑 - 契丹 - 室韦 - 蒙古不同的阶段。东胡族的子孙演变为今天阿尔泰语系的中支——蒙古语各民族。 当炎黄部落进入黄河下游大平原时候,由于洪水退却,大河冲积平原裸露出大面积肥美的土地,南方的蚩尤部落也想北上垦殖,蚩尤是三苗和九黎的首领,但传说中也具有炎帝一系的血统。 黄河下游的大平原引起了旷日持久的战争,首先是黄帝部族打败炎帝部族,成为炎黄联盟的首领,随即又与蚩尤集团逐鹿中原,这就是历史传说中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东夷部族也参与远古大战,或支持炎黄联盟,或支持蚩尤联盟。战争最终结果是炎黄集团及其东夷族的支持者战胜了蚩尤和他的盟友。炎黄和东夷部族及一部分蚩尤部族形成了新的联盟,这就是华夏族的雏形。蚩尤部族的另一部分向南退却,最后退到长江以南,与百越部族合作,最后形成了今天的苗、瑶、壮、泰各族。 以后的中国历史大体就是信史了。经过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三次民族大融合,华夏族吸收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部分血液形成了汉族,并向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大体以长江为界,北方汉人混合了匈奴、乌桓、鲜卑、羯、羌、氐、突厥、回鹘、契丹、渤海、女真、党项,甚至高丽和中亚粟特人的血统。江南汉族则是在中原汉族南迁与江南三苗、百越诸族混血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参与过黄帝部族以及后来华夏 - 汉民族集团形成的北狄(或阿尔泰民族集团),历史上曾经多次越过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西征,直接、间接推动了中亚、西亚、欧洲乃至南亚的民族迁徙和民族演变。 历史上,欧罗巴人口分布的东界曾在阿尔泰山和罗布泊,但是在亚洲游牧民族的压力下,两千年间向西退却到乌拉尔山一带,突厥人、蒙古人参与形成的现代中亚各民族都带有黄白混血的性质。中东欧的一些民族如匈牙利人、保加利亚人、鞑靼人,甚至一部分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也有或多或少的东方血统。 ② 南蛮与百越 传说时代我国南方的百越部落是壮侗各族的先民,分布在从中国长江以南到中南半岛以至印度东北部的弧形区域,壮侗各族的分布区也是水稻和茶文化的发源地。壮侗语族中第一大民族是泰国的主体民族泰人,此外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也是千万以上的大民族,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还有中国的侗族、布依族、傣族、缅甸第一大少数民族掸族()等。 实际上壮侗各族的先民应该原始马来人的一部分,只是后来受到北方华夏族、汉族的影响,才与汉藏语系发生了复杂的关系,而南方马来人因为海洋的阻隔,直到近代也未受到北方民族(主要是华夏族、汉族)的影响。我国台湾岛上的高山族同胞也是冰川时期从东南沿海迁移过去的,与百越民族同源,因为未受到华夏族、汉族的影响,一直属于南岛语族。除了高山族各部落外,海南岛上还有一部分回族(回辉人)也讲马来语。 苗瑶语族实际上也具有过渡性质,现代苗瑶语族只包括三个民族——苗族、瑶族、畲族,有上千万人,讲十几种语言,分布在中国中南部,近代进入中南半岛内陆。他们是中国古代苗蛮、三苗以及一部分越人的后裔,历史上受华夏族、汉族的影响较大,今天大部分畲族人已经失去了本民族语言,而通用汉语。 ③ 西戎 西戎即今藏缅各族的先祖,与汉族的关系最为密切,同属于炎黄子孙,与炎帝部族有较密切联系,在历史上除了不断再次进入华夏 - 汉民族共同体外,大体向西南发展,形成了今藏缅诸族,从黄河上游扩张到孟加拉湾海岸和喜马拉雅山南麓。藏缅集团中最大的民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民族还有彝族、藏族、白族、哈尼族等。土家族也被认为属藏缅语族,但目前多通用汉语,土家族被认为是古巴人后裔,属于炎帝的近枝集团。 当然在藏缅民族南下之前,我国西南部直到缅甸的主体民族应当属于南亚语系,即所谓的百濮。不过几千来,在藏缅以及壮泰、苗瑶各族从北方和东方的压力下,濮人逐渐向西南退却,今天我国境内只有在云南西南部还有三个南亚语系的民族以及属于未确定民族的克木人,京族(越南人)大体上也应该属于南亚语系。 (三)对碣石 - 龙门一线的不断突破和胡焕庸线的形成 秦汉至唐代,农牧分界线基本保持在碣石 - 龙门一线,只有一些较小的变动。虽然,两汉对匈奴战争先后取得辉煌的胜利,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在龙门碣石一线及以北设立了辽西、右北平、渔阳、代郡、雁门、定襄、云中、西河、上郡、安定、北地、陇西等边郡,并移民戍边,农业活动开始从黄土高原向西北扩张,但农耕人口不至于超过畜牧人口,移民聚落主要集中在交通方便、靠近水源的河谷地区,农田也主要就近开垦,因而当地森林和草原相间分布的自然景观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由于坡地植被尚未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也不甚严重。 中央政府在河套平原设立了五原郡、朔方郡,并进行大规模屯垦。但上述地区只是黄河上游孤立的绿洲,与中原的农业区远未连成一体,因此,农牧分界线两侧的自然景观还未发生根本性的改观。东汉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农牧分界线甚至有所后退。由于当时南北对峙的政治因素,屯垦的重点转向渭河上游,农业地区逐渐向西发展,与河西地区连成一体(史念海, 2001 )。 初唐至盛唐时期,碣石 - 龙门一线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央政府重要的养马地区和安置周边各游牧民族降附内迁人口的羁縻州,仍是一派森林草原景观。中唐以后,吐蕃力量强盛,兵锋甚至抵六盘山西麓,在渭河和黄河上游许多农业地区又重新成为草原(史念海, 2001 )。 农牧分界线真正发生变化是在宋代及宋以后。宋是疆土最为狭小的中央王朝,人口压力增大,黄土高原又处于与辽、西夏军事斗争的前线,军事屯田和民间开荒非常普遍,宋朝管辖的地域内逐渐由农牧交错区转变为纯农业区,只是在黄土高原西北部,辽和西夏的地域内还保留有一些草原(史念海, 2001 )。 虽然经过金元之际的战乱,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减少,森林和草原有所恢复,但是明清时期又有了新的演变,农牧分界线无可挽回的向北推移了。明初驱逐元代的统治者,但其后裔仍据有大漠南北,与明廷并峙。为了防止蒙古南下,明廷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明长城通过典型黄土高原北部,同时驻军戍守屯田,客观上形成了一条人为的农牧分界线。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人口的高峰,迫于人口压力,同时由于长城的保护,避免了游牧民族的侵扰,长城以南屯垦迅速发展。除军屯外还有民屯和商(盐)屯,到了明朝后期,陕北等地已经到了无地不耕的地步,大量陡坡地被开垦,水土流失也迅即加强。黄土高原的森林草原无可挽回的消失了,森林只零星的残存于晋西北吕梁山、陕甘边的六盘山以及子午岭、黄龙山等深山里(史念海, 2001 )。 清廷虽与蒙古贵族友好,但执行蒙汉分治的政策,长城仍是事实上的农牧分界。晚清迫于人口压力和财政危机,因与畜牧业相比农耕获利更多,清廷允许蒙古王公出租牧地招徕陕北人垦殖。近代,黄土高原中西部的农牧分界线已经推至北纬 40 度附近的准格尔旗。而在黄河以东,农牧分界线则远达区外的内蒙古后山地区。黄土高原边缘和内部山地的森林也在遭到大规模的侵蚀,林缘线不断后退。从晚唐到清末的大约 1000 年间,农牧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中部向北推进了大约 4 个纬度,在黄河以东向北推进了大约 5 个纬度;同时延渭河上游向西延伸。大量的森林、草原被破坏了,黄河上游的绿洲和中原的农业区域连成一体,黄土高原的森林只零星地分布于一些偏僻山区。 晚清以来,随着东北平原地区农业的发展,农牧分界线由更接近纬向的龙门碣石线向北延伸,其东段已经由北纬 40 度附近推进到北纬 50 度的大小兴安岭,向北移动了大约十个纬度,自然地理界限由近纬向转变为更接近经向。 胡焕庸线是基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因素形成的一种综合自然社会地理分界线,大体分为中南三段。北部为东北西部大兴安岭山麓的森林草原地带。中段由内蒙古高原东南部的长城沿线,通过黄土高原北部,到达黄河上游。南段即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的缝合部。 胡焕庸线本质上是一条基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农牧分界线,是我国中东部稳定的旱作农业分布最大边界。在起南段主要因为地形因素即由地形起伏带来的温度变化。在中段和北段主要是由于降水因素,其走向接近于 400mm 等降雨线。农牧分界线属于生态过度带和生态脆弱带,分别为东北森林草原带、北方农牧交错带和横断山地垂直自然带。 对江南的开发是基于两晋、中唐和宋元时期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和南方人口自然增殖产生的。南方地区的开发,一方面造成苗、瑶、壮、傣各族由平原退入深山,另一方面除平原稻作外,也发展出山地旱作农业。 (三)突破龙门碣石线的后果 对龙门碣石一线的不断突破和江南的开发使很多不适宜农耕的山林与草原称为了农田,造成了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等问题。 大规模垦荒对林草植被的破坏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从东北大兴安岭东南麓和西辽河流域起,向南,胡焕庸一线东南与我国地势第二台阶边缘之间,除了少数河谷盆地底部的平坦地区外,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如太行山脉、黄土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丘陵与周边山地、武陵山地、云贵高原等,同时也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带。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人口迅速增加,但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粮食产量跟不上人口增长的步伐。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类需求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平衡关系解体,农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从沟台川地发展到梁峁坡地,乃至坡度很陡的沟坬地,广种薄收、倒山种地掠夺性的经营又使大量坡耕地失去肥力而撂荒,从而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特别是在西南岩溶地区,植被破坏也很严重,出现了基岩和砾石堆积物大面积裸露的石漠化现象。 龙门碣石一线以北则出现了由于过度垦殖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由于人类活动形成的四大沙地,除呼伦贝尔沙地外,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都在碣石 - 龙门线与线之间。 (四)对胡焕庸线的不断突破 对胡焕庸线最大的突破是黄河、渭河上游,即降水在 400mm-500mm 的渭河上游黄土丘陵和黄河上游绿洲。这也是和汉代以后开通丝绸之路是一致的。 大体以黑山峡为界,黄河上游绿洲分为两部分,黑山峡以上处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两大高原的特点兼备。山高谷深,地势起伏,由石质高山、黄土丘陵和河谷平川三个地貌单元组成。石质高山横恒于区内北、中、南三段,北段为祁连山和冷龙岭,中段有达坂山、日月山和拉脊山等,南端为西倾山。河流走向受山系制约,较大的河流有北部的大通河、中部的湟水、南部的黄河,但地高水低,开发利用困难。本区大部分属温带,气温垂直地带规律明显,降水量由石质高山向河谷平原递减,天然植被自低向高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草原、森林和高山草甸景观。森林多分布在高山阴坡,主要树种有山杨、白桦、松、柏、云杉、青海云杉等。与黄土高原东部不同,喜阴的云杉、青海云杉等寒温带暗针叶林为优势植被。本区是黄土高原地区和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区,但由于滥垦、滥伐、过牧,本区林草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其他环境问题。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黑山以下黄河进入了降水量不足 200mm 的河套盆地,当土地平坦,自秦汉以来,形成了发达的灌溉农业和我国西北最大的绿洲。这是对胡焕庸线最大的突破,也形成了中原王朝北方防线的前哨和核心。 农业文明时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河套水利促进了对胡焕庸线的第一次突破。对胡焕庸线的再突破也要依靠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以及城市化与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 胡焕庸线沿线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自北向南有黑龙江干流、嫩江、黄河上中游、白龙江 - 白水江、大渡河 - 岷江、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水电基地,内蒙古东部、晋北、鄂尔多斯、陕北、陇东、宁夏等煤矿区,松嫩、科尔沁、陕甘鄂尔多斯等含油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和煤炭、石油、天然气产区。另,冀北、辽西、大兴安岭南麓、内蒙古白云鄂博与狼山山地、西秦岭、西南横断山与三江并流地区,这一系列最具有资源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钢铁、有色矿业基地,也集中在胡焕庸线附近。 黄河上中游地区是我国能源的心脏,拥有黄河上游和中游峡谷两大水电基地,陕甘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含煤和含油气盆地。黄河上游既青海龙羊峡以下,有李家峡、拉西瓦、刘家峡、柴家峡、八盘峡、大峡、小峡等水电站,形成了梯级开发。黄河中游峡谷主要有内蒙古河口镇到山陕之间龙门的黄河大峡谷,以及潼关以下三门峡至桃花峪之间的峡谷,以建成的水库电站有三门峡、天桥、万家寨、小浪底、桃花峪等,其中以万家寨为龙头,桃花峪为龙尾。 特别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控制性枢纽——大柳树枢纽具有灌溉、发电、防洪、防凌、减沙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中起到关键作用,供水控制范围在黄土高原西北部、贺兰山两麓、以及河西走廊东部海拔 1000-1500m 的高原与荒漠地带。可以实现再造一个“河套平原”,使黄河上游绿洲与关中平原连接,也可以实现将胡焕庸线向西推移几百公里。 随着中国西部地区水利、水电、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国的人口(经济)地理界限有可能从黑河 - 腾冲一线向西北移动到迪庆 - 磴口一线。 (五)西部开发的主战场 黑河 - 腾冲线与迪庆 - 磴口线之间可能是未来三十年我国西部开发的主战场。大体又分为三部分。南段即秦岭山地以南,属于西南横断山与三江并流地区水电和矿业基地。中段即秦岭和阴山之间,是大柳树水利枢纽的供水范围。北段即阴山和大兴安岭之间,属于内蒙古中东部能源矿业基地。或许黑河 - 腾冲线与迪庆 - 磴口线之间的人口密度永远不可能达到与之比邻的四川盆地、关中平原和京津冀地区的水平,但是可以确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能源、矿产开发,它们将不会再是偏僻荒凉的边疆和荒原,将成为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最具有活力地区的之一,通过发达的铁路、公路与航空网络。与内地将有密切非常紧密的经济与交通联系。 为了开发大柳树灌区, 远景从长江上游取水 200 亿,在黄河上中游扩灌 4000-5000 万亩是可行的,规模再大似乎无必要。 黄河水流出上游峡谷后即为计划中的大柳树灌区提供水源。大柳树是我国最大的后备灌区,规划灌区在贺兰山两麓,以及陕甘宁交界处 1300-1500m 地带,并且可以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这一带土地辽阔、人烟稀少、气候干旱、非常荒凉,但有水就有绿洲,也可以为我国陕甘蒙宁特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灌区水源为黄河黑山峡大柳树水库,有河东、河西两条总干渠。 河东总干渠将替代目前建成的固海扬黄和盐环定扬黄工程,将高扬程提水改为低扬程和自流灌溉,总干渠横跨清水、苦水河谷,下游分出三条干渠。北为蒙宁干渠,进入鄂尔多斯西部,到图都斯河;东为陕北干渠,沟通无定河流域;南为陇东干渠,深入陇东高原腹地,并能连通泾河、北洛河上游,形成深入黄土高原内部的供水系统。本来甘肃省也规划从陇南洮河、白龙江、西汉水到陇东高原的省内南水北调工程。陇东高原是块大肥肉不仅是“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边”的陇上粮仓,也是新兴的能源(石油、煤炭)基地。 河西总干渠也分出三条干渠,两条向北,迤逦于贺兰山东西两麓,一条向西,即民勤干渠,向石羊河流域调水,或进一步向西延伸,过胭脂山,进入黑河流域。 迪庆 - 磴口线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即我们的远西部地区,在很长时间内(甚至是永远)将是人烟稀少,难以到达的亚洲腹地地区 。 新疆(特别是南疆)是我国通往印度洋的门户,另外一扇门是滇缅走廊。相对而言,新疆西北部(这已经是在亚洲几何中心以西)将是远西部开发的一个热点,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中麓核心区,将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城市群(乌鲁木齐现在已经是中国西北第二大城市和中亚地区第一大城市)。 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1/6 ,但真正适合人类生存的绿洲面积只有约 15 万平方千米,其中人工绿洲只有 7 到 8 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新疆总面积的 1/20. 但是通过大调水,实现大移民,解决新疆(特别是南疆)问题的构想是不现实的。 调水去新疆工程费用太高,而且有新疆沙漠,陕甘宁内蒙也有,从改造沙漠为绿洲、安置剩余人口的角度,没有必要舍近取远。 从长江和西南国际河流向新疆调水,即使在工程技术上可行,但在经济上也不可能用于农业用水,只能用于工业和城乡生活。但是目前新疆,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并没有太大的工业用水户。即使未来工业增加,也可以通过农业节水或者开发阿尔金山地区的后备水资源解决,不需要远距离调水。 塔里木盆地的水土资源大约可以维持三到四万平方公里的人工绿洲,因此 1500 万大约是南疆的一个人口极限,届时绿洲人口密度将达到每平方公里 400-500 人,相当于中州平原,如果人口继续增加,当地的水土资源就将难以养活当地人口,实际上新疆已经无移民实边的基础。硬为之,只是消耗国力。 从长期看,西南疆三地一州有必要向内地反向移民,以分散过密人口,这也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大柳树灌区大部为沙漠和荒原地带,地势平坦、人烟稀少,适合移民开发,各种社会问题均较少,而且宁夏本身即为汉回杂居之地,尤适合安置新疆穆斯林民族。 从外部向新疆补充水源的最切实可行的方案,可能还是 从阿尔泰山北麓的鄂毕河上游向额尔齐斯河调水 ,以替换出额尔齐斯河河水,加大从额尔齐斯河“北水南调”的数量,该工程的受水区是乌鲁木齐 - 石河子 - 奎屯 - 克拉玛依这一天山北麓的经济中心。 另外当从鄂毕河上游进入额尔齐斯河斋桑泊水库后,还可以进一步向南为巴尔喀什湖补水,以置换出一部伊犁河水量西水东调,该工程的规模和成本不会超过南水北调中线,技术上无太大困难,大体相当于前苏联北水南调规划的一条支线,但需要与哈萨克、俄罗斯两国协调。 根据战略区位与水资源潜力,新疆重点发展的几个地方主要是 :吐鲁番 - 乌鲁木齐 - 石河子 - 奎屯核心区、克拉玛依 - 塔城、伊犁河谷,以及南疆门户库尔勒 - 尉犁 - 库车一带 。 新疆每年大约有 800 亿立方米的径流,其中约 1/4 出境,有超过 600 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消耗于绿洲,其中天然绿洲约 200 余亿,人工绿洲约 400 余亿,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的面积都在 7 万平方千米以上,因此天然绿洲平均蒸散量(包括降水)约 300-400mm ,仅能维持草原或稀树草原植被,人工绿洲蒸散量约 600-700mm 。 南疆塔里木盆地大约有 400 亿的径流量,其中西部四条河流(和田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阿克苏河)占一半以上,但多消耗于山前冲积扇的新老绿洲,每年进入塔里木河的水量只有 50~60 亿立方米。 塔里木河中下游主要有渭干河、开都河 - 博斯腾湖 - 孔雀河,但几乎与塔里木干流失去了地表水利联系。塔河泛滥不羁,时而断流,时而泛滥淹没中游胡杨林与草场,淹到胡杨树梢的生态用水不要也罢,还很一定的可供挖潜的水资源潜力。 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姆塔格沙漠之间的尉犁县,有塔里木河水和博斯腾湖 - 孔雀河河水滋养的最后一块绿洲,但上游来水不稳定,绿洲也不稳定。 南疆东南部且末、若羌等零星地区,居民少,车尔臣河及很多小河流域荒芜人烟,直接流入沙漠,水土资源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而天山山间的吐鲁番、哈密盆地已经入不敷出。 北疆水资源总量但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的额尔齐斯河、伊犁河,一半左右的水资源流出境外,能用于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水资源只有 200 余亿立方米,而进入农田的灌溉水可能必须在 175 亿立方米以上,因此水土资源潜力已经不大。天山北麓天然绿洲已大体为人工绿洲取代,艾比湖、玛纳斯河等流域已无水资源多少潜力,乌鲁木齐河水资源已经严重超采。 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还有:绿洲地下水位浅、潜水蒸发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上游排盐排碱,造成下游河流水质恶化;以及平原水库蒸发渗漏损失严重。新疆农业节水潜力更大的是地方灌区,特别是西南疆维族地区。通过开采地下水降低水位,新疆耕地大约可以减少 100mm 的地表水灌溉量(折合每亩 66.7 立方米),全疆总计约 40 亿 立方米,通过山谷水库和地下水库代替平原水库,也可以减少大量的无效蒸发。冲积扇下游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土壤粘重、排水不畅的地区,大约只有发展水旱 轮作或发展稻作,通过大定额灌溉排碱洗盐,并通过地下和地表排水将矿化度的咸水引入绿洲周边的荒漠中,避免污染下游河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还可以发展卤虫、微藻养殖,盐化等盐湖产业。 伊宁和阿勒泰地区是新疆水土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伊犁河谷与额尔齐河谷还都有大量荒地可进一步开垦耕作。 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为了加北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地区供水、用水分布,新疆启动了北水南调的“ 635 ”(“ 635 ”水库为水源水库,以水库高程为代号)工程建设,工程共分 “ 三期四步 ” ,包括五个水库、三个电站,和总计 890 公里长的渠道(管道)。一期工程“引额济克”工程(从额尔齐斯河向克拉玛依市调水),目前已经完工,年引水量可达 4.5 亿立方米。二期工程为“引额济乌”,将调水路线延伸到乌鲁木齐市,两项相加达到引水 8.5 亿立方米。再在额尔齐斯上游修调节水库(库容可达 21 亿立方米),以增加调水量。第三期工程是西水东调,把下游布尔津河的水从调到上游“ 635 ”水库这里来。将满足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西部地区、乌市、五家渠等地的工农业生产与城乡生活用水。 伊犁河西水东调则包括向南疆调水和向北疆调水两部分。南路调水方案或是在伊河的最大支流特克斯河上游筑坝东自流引水,沟通哈尔克他乌山(西天山南支)北麓诸多河沟,相机向南进入南疆的渭干河流域或向东进入博斯腾湖上游的开都河;或从喀什上游向南引水,沟通巩乃斯河在向东进入巴音布鲁克盆地的开都河上游。北线方案在喀什河中游筑坝,向北过婆罗科努山(西天山北支)自流入艾比湖流域,再向东调水至奎屯地区。 从 伊犁河向渭干河调水后可满足轮台-库车一线的工业和城镇用水,那里是南疆西部新兴石油和煤炭基地,未来的规模将更大。此外,塔里木中游在这一带泛滥改道, 水资源消耗很大,可以对天然河流堵口改造,建闸控制,改对胡杨林的自由泛滥为有计划的轮灌,大约也可以节约数亿方的水资源。 但是,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都流入哈萨克干旱地区,如果上游中国境内用水量过大,必然会影响下游地区的用水,特别是伊犁河尾闾——巴尔喀什湖的生态环境,为加大调水规模,需要从鄂毕河上向额尔齐斯河斋桑泊调水进行补偿,并进一步向南为巴尔喀什湖补水。 另外,新疆东南部阿尔金山山间盆地还有几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基本无法利用,如有必要可以为极度缺水的罗布泊地区和吐哈盆地补充水源。 南水北调西线 —— 国家水网的战略中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685776.html 南水北调西线 —— 国家水网的战略中枢(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32382.html 续 2 :浪漫主义的全国河网构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32954.html 续 3 :各方案概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34045.html 新疆水资源 - 生态问题及对策兼论南水西调(新瓶旧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36481.html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142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胡焕庸线:尚未突破
热度 8 zlyang 2015-10-1 13:42
胡焕庸线:尚未突破 王铮老师的头条精选《国庆献文:胡焕庸线的突破与打破》 ,精彩地介绍了胡焕庸线的历史和可能的未来。 刚才看看了QQ同时在线人数, 发现它与“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高度 一致。因此,目前胡焕庸线尚未突破。 (1)刚才 的“ QQ同 时在线人数” (2)2000年中国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in 2000) (3)1935年胡 焕庸所做的“中国人口分布图”的扫描照片。 http://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350c3d6c8f8d73.htm (4)利用电脑和GIS技术,使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做出的中国人口密度图(台湾无数据) http://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350c3d6c8f8d73.htm 相关链接: 王铮,2015-10-01,国庆献文:胡焕庸线的突 破与打破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924621.html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2000年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in 2000) http://course.bnu.edu.cn/course/cgeography/cn/html/7ziyuan/index.htm http://course.bnu.edu.cn/course/cgeography/cn/html/7ziyuan/2ditu/img/p12_13-3.jpg 单之蔷,中国的突变线——胡焕庸线,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10期 http://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350c3d6c8f8d73.htm QQ在线星云服务官网: http://im.qq.com/online/index.shtml http://im.qq.com/online/index.shtml 2015-08-23,胡焕庸线:进一步的卫星夜光图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15279.html 2014-12-24,胡焕庸线:清晰可见(美国极轨道碳观测者卫星2号OCO-2的荧光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53546.html 祝科学家大家庭国庆节快乐!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8366 次阅读|14 个评论
头颅移植试验
热度 2 Gaub 2015-9-13 15:14
头颅试验——为何科学网没人发表看法?将在哈医科大学举行。 我觉得如果试验成功,将会是一项重大突破,甚至可以长生不老》? 但是也存在许多道德谴责吧。 相关新闻: 英国《每日邮报》2015年2月25日报道称,提出这一计划的是意大利都灵高级神经调节小组的神经外科专家塞尔吉奥·卡纳维洛。他认为,这一移植手术需要100名外科医生持续进行36个小时,花费750万英镑。手术对象是那些因脊损伤或患有严重肌萎缩疾病而瘫痪的病人,如已故的“超人”扮演者克里斯托弗·里夫和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卡纳维洛医生表示,他将在今年夏天的一次高等级医学会议上宣布自己的头部移植计划———在2017年进行首例头部移植手术。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6月5日报道,题为“作为中国重视科研的一个迹象,中国医生正在从事老鼠头部移植”。中国医生正在从事老鼠头部移植,迄今为止的最长纪录是让老鼠在手术后存活一天,处在医学最前沿的头部移植正在慢慢接近于成为现实。文章称,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加强重视科学研究,寻求技术突破。 任小平回国的原因之一就是利用中国政府对医学研究的强大支持。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在美国不可能从事自己渴望从事的研究。  其他研究人员承认,在美国,头部移植实验的计划将面临令人畏惧的障碍,这种障碍不仅表现在资金方面,还表现在伦理关切方面。但是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任小平是该校手显微外科中心主任,他的研究不仅得到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而且获得了总计约5亿元人民币(约含8000万美元)的政府和大学拨款。
个人分类: 讨论|262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利用浮萍开展废水处理获突破
热度 1 redtree 2015-7-23 05:56
利用浮萍开展废水处理获突破 作者:赵海等 来源:《生物资源技术》 发布时间:2015/7/20 10:55:12 近日,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赵海率领团队通过对浮萍系统中添加填料以增加微生物多样性以及氮磷去除的研究,发现浮萍具有与目前公认的废水处理能力最强的水葫芦相当的氮磷吸收能力。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刊物 《生物资源技术》 上,并申请了“一种浮萍栽培方法”国家发明专利。 “控制水污染的关键在于减少水体中的氮磷,氮磷超标一定会产生水华。”赵海介绍,目前的主要技术是采用微生物将有机氮转化为氮气、将磷转化为污泥,但需要通过曝气等消耗大量电能的技术来实现,运行费用高,而且难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长年致力于利用非粮原料进行生物质能源开发与研究的赵海团队偶然发现,浮萍具有与水葫芦相当的氮、磷吸收能力,且具有木质素含量低、淀粉含量高等更强的资源化利用优势。在与相关单位合作中,该团队收集了全球800多种浮萍,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浮萍活体种质资源库和数据库,并从中筛选出了能高效治理污水的浮萍株系。 在对浮萍和水葫芦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中,赵海团队还发现水葫芦系统的高氮去除率来自根际高丰度硝化菌群和低丰度固氮菌群的贡献。团队在浮萍废水处理系统中添加了弹性填料,制造了“人工作物根”,总氮去除率提高了19.97%,为利用浮萍开展废水处理奠定了科学基础。(来源:中国科学报 彭丽)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0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回姜咏江老师什么叫做科学上实现突破
热度 10 gaoshannankai 2015-1-16 18:29
看到姜咏江老师一篇博文, 到底什么是冯·诺伊曼结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0399do=blogid=859942#quickcommentform_859942 对国内大量所谓突破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爱好者进行了批评。 请注意,我用的是计算机爱好者,而不是研究人员,因为他们没有资格。 文章写得很好,说的都是事实,不过太罗嗦 用一句话来说,冯诺依曼最大贡献,是什么?就是存储“指令”。不要搞那么啰嗦。 对一个事物的理解,要抽取其最核心的东西,对于其他不重要的可以忽略,冯诺依曼的核心贡献,就是他提出了,“指令”也可以像数据一样存储, 反复使用,当时其他人没有想到,至于其他的都不是重点,也不是老冯首创。 诺依曼结构和哈佛结构的区别也是一句话,后者是分开存数据和指令,前者不是。 姜老师 文中本来想用这个例子说明很多东西不是所谓突破 ,结果叙事啰嗦,而且里面也确实有些资料不是 很准确(我个人认为),所以被另外一个老师抓了小辫子。不过我认为那些资料与姜老师博文主题无关。 在科学上,基本原理的颠覆恐怕要几百年或者上千年,中国人经常喜欢把算盘当做计算机的鼻祖,如果硬要拉郎配,算盘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珠子左右的顺序能够实现进位,这就是核心,这个基本原理,到目前我们任何一台数字式计算机突破了么?如果这个问题看不清楚,搞什么科学研究,搞笑把。 冯诺依曼敢说自己突破了算盘的基本原理么,我觉得他不敢,因为真正有突破的人才知道 自己只不过是站在前人的工作上的改进。 所以,很多人喊了半天计算机鼻祖是算盘,我去问他们核心是什么,好多人说不出来。 不信大家去测一下周围搞计算机的人,其实很简单,就是左右排序来实现进位的概念, 就这么简单,你学明白了,就是一句话,你没学明白,就总能搞突破。 文老师讲了一下手指头也可以模拟进位,屈表示0,伸表示1,这个想法很好。 但是,手指头一来不能独立动某一个,二来不能快速置位和复位, 聪明的中国人找到了珠子和棍子,让珠子可以极其快速的置位和复位,是手指头运动 速度的成百上千倍,这个提高不亚于从算盘升级到触发器电路的速度。那么这个针对于 用手指头或者纸+笔也只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而且5个手指头最大表示32,算盘 理论上可以无限延长表示无穷大的数据,这个在当时也是技术重大突破。 中国古代 人口和经济总量的规模,特别是国家财政的规模,如果没有这个算盘支持,早就 崩溃了。 我觉得当前科研99.99%的工作都不是突破,大部分就是整合,改进或者提高。 特别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学大爆发这段时间,很多基本理论都确定了, 科学各学科基本框架都已经形成。 我各位有生之年,可能最多就是遇到技术突破或者颠覆,科学上很难有突破, 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科学家,或者说科学家现在等同了一一般的科研工作者。 根据我的经验,科学上的大师都是化繁为简,什么东西都可以1-2句话高度概括, 抽取最本质东西,细节留给其他人去品味。 顺便加一些内容,在我们生物领域,总有不要脸的说自己颠覆了进化论, 比如大日本帝国有个家伙提出中性进化,还有其他一些进化模型,总之 这些混蛋就是不明白自己只是在进化论的基础上,给予更精确描述, 怎么可能对基本原理进行颠覆。 能颠覆进化论的只有神学,上帝造人,人家那叫颠覆,那才是真牛逼。
3031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中国页岩气开发示范取得实质性突破
热度 8 xluan 2014-12-15 08:17
中国页岩气开发示范取得实质性突破 栾锡武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 266071) 1、引言 页岩气是指吸附在页岩中的天然气(www.eia.gov)或自生自储在页岩纳米孔隙中连续聚集的天然气(邹才能等,2012)。虽然早在1821年人们就发现页岩气的存在(www.dec.ny.gov),但由于开发技术的制约,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几乎忽略了页岩气的存在。直到2000年以后,由于水平钻井技术和分段压裂技术的突破,人类才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页岩气革命(Shale Gas Revolution),并在世界各地掀起了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潮(Stevens,2010)。 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全球页岩气可采储量约为220万亿方(EIA,2014),和常规天然气相当,广泛分布于亚洲、北美、南美、欧洲和非洲等地区。其中可采资源量列世界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阿根廷、墨西哥、南非。 图1 全球页岩气分布图 美国已完成36套页岩的勘探工作。其中2套为生物成因页岩气,1套为混合成因,20套为热成因页岩气藏,8套为页岩油藏,2套未发现页岩油气。2006年以来,北美页岩气勘探开发全面展开,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并很快过渡为商业化开发阶段。2007年美国页岩气总产量为450亿方,约占美国天然气年产量的8%,2009年美国页岩气年产量为1000亿方,超过我国常规天然气的年产量。2011年美国页岩气生产总量约为1700亿方,2012年总产量为2653亿方,占美国国内石油日产量的12.5%,相当于3754万吨/年。2010年加拿大页岩气年产量为80亿方,2011年年产量为190亿方。 北美页岩气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在欧洲、亚洲、澳洲、南美、北非等世界各地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2、中国页岩气地质条件 中国的页岩气勘探工作相对滞后。由于工作程度较低,不同的机构对中国页岩气资源量给出的数值不尽相同。2011年以来,EIA、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工程院给出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36.1、15.2、25.08、10.13万亿方。其中国土资源部在2012年给出的数值不包括青藏高原地区。 中国页岩气主要分布于3大沉积相,9个领域,16个层系之中。3种沉积相分别为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包书景等,2014)。 中国的海相页岩地层富含有机质,分布广,单层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高,脆性矿物丰富,微裂隙-纳米级裂隙发育,页岩气前景最好。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华北、塔里木和羌塘等地,共计15套页岩。其中在中国南方地区发育旧司组、印堂-罗富组、五峰-龙马溪组、大乘寺组、筇竹寺组和陡山沱组6套页岩;中国华北地区发育平凉组、下马岭组和洪水庄组3套页岩;塔里木地区发育印干组、萨尔干组和吐尔玉斯组3套页岩;羌塘则发育夏里组、布曲组和肖茶卡组3套页岩。 中国的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地层总厚度大、单层厚度小、有机碳含量高,处于生气高峰期,脆性矿物含量中等,有较好的页岩气前景。主要分布在渤海湾、鄂尔多斯、扬子地区、塔里木和准格尔-吐哈等地,共计12套页岩。其中在渤海湾盆地区发育石炭系和二叠系2套页岩;在鄂尔多斯发育山西组、太原组和本溪组3套页岩;在扬子地区发育须家河组、梁山组和龙潭组组3套页岩;在塔里木发育三叠系系、侏罗系2套页岩;在准格尔-吐哈发育八道湾组、西家窑组2套页岩。 中国陆相页岩地层总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演化程度总体较低,脆性矿物含量较低,有机质孔隙和微裂隙较发育,有一定的页岩气前景。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共计8套页岩。其中在松辽盆地发育青一段、青二-三段2套页岩;在渤海湾盆地发育沙一段、沙三段和沙四段3套页岩;在鄂尔多斯发育长7段、长9段2套页岩;在四川盆地发育自流井组1套页岩。 根据地质调查的初步结果,在中国,3大沉积相页岩气开采资源量潜力相当,海相8.2万亿方、海陆过渡相8.9万亿方、陆相7.9万亿方。如果根据省份划分,页岩气的分布却有非常大的差别。其中开采资源量最大的5个省份为四川、新疆、重庆、贵州和湖北,分别为27.5、17.0、12.75、10.42和9.48万亿方(地质资源量)。 图2 我国页岩气地质资源量的分布(万亿方) 3、中国页岩气开发示范获得实质性突破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页岩气工作。2011年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将页岩气列为重要矿产,并批准页岩气为独立矿种;同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下发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将页岩气的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列为鼓励类。2012年国土资源部首次发布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成果,并印发《关于加强页岩气资源勘查开采和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出台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2012-2015年每立方米补贴0.4元。2011年和2012年,国土资源部举行两次21个区块页岩气探矿权招标,以及5个常规油气区块页岩气矿权配置工作,颁发勘查许可证。2013年11月,国土资源部与贵州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页岩气勘查开发。随后,重庆、四川、江西、湖南、山西、山东等省市将页岩气勘查开发列入地方规划,投入财政资金,进行省内页岩气调查与评价。2013年10月,国家能源局发布《页岩气产业政策》,将页岩气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页岩气勘查开发等的财政扶持力度。2014年我国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11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明确要求重点突破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文件要求,到2020年,页岩气产量力争超过300亿立方米。 3.1 中石化焦石坝示范区块 焦石坝区块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焦石镇,构造上位于四川盆地川东高陡褶皱带焦石坝构造上。焦石坝地区发育上二叠统嘉陵江组-上奥陶统五峰组,区域上缺失泥盆系,局部地区缺失石炭系。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处于深水陆棚和浅水陆棚沉积相带,纵横向展布稳定,富含有机质,埋藏适中,勘探前景良好。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2012年在焦石坝构造高部位钻探焦页1HF井,该井完钻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并于2012年11月28日试气,获得日产20.3万方的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中国页岩气勘探重大突破。 图3 中石化川东南地区页岩气勘探示意图 在取得焦页1HF井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中石化加快在该地区的页岩气工作部署,截止2014年11月30日,累计开钻149口,完井120口,完成试气69口。其中对53口井进行了分段压裂。已完成的53口压裂井均获得工业气流,平均单井测试产气量为33.77万方/日,试气无阻流量在10-156万方/日,平均单井无阻流量55.82万方/日。累计生产页岩气11.36亿方。其中2014年累计开钻120口,完井97口,投产50口,生产页岩气9.94亿方(刘尧文,2014)。显示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焦石坝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地层以产优质页岩气为主,不产水。页岩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平均含量98.27%,烃类总含量超过99%,不含硫化氢,为典型的优质页岩气。在前期实验、试探取得的认识基础上,中石化编制了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一期开发方案。拟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焦石坝区块建设平台数63个,总井数253口(含焦页1HF井),建成50亿方产能的页岩气田。到2017年实现100亿方的产能。 图4 中石化焦石坝区块焦30-(1-4)HF井工厂四组水平井同步压裂2014年12月4日工作现场(现场作业装备全部来自国产) 3.2 中石油示范区块 中石油在四川等中国西南地区发现6套页岩层系,其中龙马溪组和筇竹寺组确定为最具勘探开发潜力的层系。整个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分布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其中4000米以浅的面积8.9万平方公里。一般厚度100-400米,最厚达700米,优质页岩厚度30-90米,盆地南部及东北部厚度最大。全盆地筇竹寺组分布面积18.4万平方公里,其中4000米以浅面积4.1万平方公里,一般厚度100-500米,最厚700米以上。优质页岩厚度50-110米,盆地南部及东北部厚度最大。两套页岩总资源量39.05万亿方,4000米以浅资源量15.26万亿方。根据地质评价结果,中石油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了长宁、威远、昭通和富顺-永川四个页岩气示范区,并将龙马溪组锁定为建产的目标层系。 图5 中石油长宁、威远页岩气示范区位置图 长宁示范区位于川南古坳中隆低陡构造区与娄山褶皱带之间。威远页岩气示范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威远构造东翼轴部。两示范区目的层都为古生界志留系龙马溪组和寒武系筇竹寺组黑色页岩。2009年12月18日威201井开钻,2010年4月18日完钻,井深2840米。钻井揭示寒武系筇竹寺组黑色幼稚页岩厚109.5米,含气量0.85-3.51立方米/吨,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优质页岩厚39.5米,含气量1.82-5.01立方米/吨。筇竹寺组页岩段压裂试气,初期日产气量1.08万方;龙马溪组页岩段压裂试气,初期产气量0.5-0.7万方。2011年1月10日,中石油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威201-H1井开钻,2011年2月13日完钻,水平段长1079米。压裂后日产气量1.15-1.34万方。2014年10月29日,威204井成功试产,截止到12月10日,平均日产10万方。2012年中石油在长宁示范区完成宁201-H1水平井,目的层龙马溪组,垂直井深2600米,水平段1000米,2012年4月28日试气成功,日产气15万方。显示良好勘探前景。 富顺-永川示范区位于四川省所辖的富顺、隆昌、泸州和重庆市所辖的永川等县市境内,区块面积3818平方公里。主要目的层位龙马溪组和筇竹寺组。该示范区是中石油同壳牌公司合作区块。已完钻直井3口(阳101、镇101、来101),水平井3口(坛101H、阳201-H2、来101H),总进尺20548米。阳101井获气6万方/日,镇101井获气0.3万方/日,来101井获气10万方/日,坛101H井获气4万方/日。 自2012年在宁201-H1获得成功以后,中石油加快推进规模建厂工作。截止到2014年12月,中石油在长宁-威远示范区共完成建产平台22个,9个预设的备用平台钻前工程已全部启动,开钻平台20个,开钻井70口,完钻井19口,完成压裂井7口,获气井7口,单井最高日产量80万方,井均测试日产量10.25万方。单井日配产7万方,可稳产1年。到2015年,中石油在威远、长宁、昭通三个地区分别计划产能达到10亿方、10亿方、5亿方。 3.3 延长油田公司鄂尔多斯延长示范区块 从2008年开始,延长油田公司提出了陆相湖盆具备页岩气成藏条件的新认识。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分布面积广,单层厚度大,有机质风度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含气性良好,具有相当规模的页岩气资源量。在地质评价的基础上,延长油田公司延长区块成为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示范区块。延长示范区块位于陕西省甘泉县,面积4000平方公里,发育中石炭系本溪组、下二叠系山西组、三叠系延长组7段和延长组9段等多套页岩层系。其中延长组7段页岩气资源量约1528亿方,锁定为页岩气勘探的有力目标。 2011年,延长油田公司部署钻探第一口陆相页岩气井-柳评177井,在甘泉县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长7页岩段压裂,日产气量2350方,发现了陆相页岩气,随后,又连续压裂5口井全部获得工业气流,拉开了陆相页岩气勘探的序幕。 2011年11月22日,延长油田公司自行设计完钻鄂尔多斯盆地第一口陆相页岩气水平井,延页平1井开钻,2012年2月2日顺利完井。最大深度2344米,水平段长605米,采用可钻桥塞多级分段压裂工艺,取得成功,单井日产量4000-10000方。 截止到2014年12月,延长油田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完钻页岩气井51口,其中直井44口,丛式井3口,水平井4口,累计进尺111721米。完成压裂试气井44口/46层,其中直井37口/39层,丛式井3口,水平井4口,进行缝网压裂40口,其中采用CO2增能压裂37井次。压裂井均获页岩气流(姜呈馥,2014)。计划2015年建成产能5亿方。 4、页岩气开发示范步入盈利阶段 通过交流、学习、借鉴、引进、消化、吸收,再到独立研发,我国的页岩气技术经过了一个复杂但快速发展的过程。目前在中石化焦石坝井工厂压裂现场看到的作业装备几乎全部来自国产。在我国,目前6个月的时间即可流水化生产一辆压裂车。除压裂之外,和页岩气相关的页岩气地质综合评价技术、致密岩石测试技术、富有机质页岩测试技术、页岩气目标层甜点识别技术、页岩气压裂微地震成像技术、页岩气水平井技术、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等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基本实现了国产化(王兰生,2014),在任何阶段都可以自行组织设计和施工。 通过经验积累和不断技术优化,页岩气钻井速度得以较大幅度提高。中国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威201-H1井用时长达133天。2014年6月30日,长宁H2-7井仅用48.83天完成垂深钻探2500米,水平钻探1500米。中石油在长宁地区钻井周期由开始的140天,缩短到2014年的60天以内,最短34天,在威远地区钻井周期由开始的150天,缩短到90天以内。中石化2013年平均钻井周期为85天,平均完井周期为98天,2014年平均钻井周期和平均完井周期分别降为61天和74天。进入井工厂阶段以来,钻井周期和完井周期再一次有了明显提高,分别由61天、74天降为51天和54天。 随着压裂技术的不断完善,大型压裂装备的批量化生产销售,压裂前期研发投入资本的回收,我国压裂成本也将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 在过去的几年,我国页岩气开发由于钻探施工周期长(平均每口井140天),技术和装备均需引进,加之施工经验缺乏,单井独立施工等因素,每口水平井的费用在8000万元-1亿元之间。通过技术的国产化,页岩气勘探开发各阶段自主组织设计和施工等,目前每口水平井的成本已降低30%左右,钻井速度的提升,特别是井工厂开发模式的运用,每口水平井成本一般在5000万元以下。这样我国页岩气开发直井大于1万方/日,水平井大于5万方/日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而目前,中石化在焦石坝区块和中石油在长宁-威远区块龙马溪组和筇竹寺组的日产量整体上都超过10万方。我国页岩气商业化开发初见端倪。 5、问题与思考 中石化和中石油在焦石坝、长宁-威远等示范区块的成功,标志着中国页岩气示范工作已由勘探阶段开始步入开发阶段。 中石化、中石油和延长油田三家石油公司在2015年页岩气目标产能规划分别是50亿方、25亿方和5亿方,总和为80亿方。这相当于加拿大2010年全页岩气的总产量。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完成这一目标切实可行。估计2017年三大油公司页岩气的产量会达到160亿方,而到2020年,这一数据可到320亿方。国务院刚刚下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要求到2020年,我国页岩气产量力争超过300亿方。这一目标仅靠三家油公司就可以达到页岩气的国家目标。 2011年和2012年,国土资源部举行两次21个区块页岩气探矿权招标,以及5个常规油气区块页岩气探矿权配置工作,颁发页岩气探矿权54个。其中第二轮招标共推出20个区块。而从招标结果来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四大油气公司则无一中标。这19个区块全部落入四大石油巨头以外的煤、电、风、地勘等企业,还包括两家民营企业。投标者中甚至包括纺织企业。通过第二轮招标,我国引入了十余家投资主体进入页岩气行业。从布局上看,开始向美国目前的页岩气开发模式靠拢。 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引导我国页岩气从勘探走向开发,从政府扶持,走向商业市场的依然是我国大型的石油公司。其它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在页岩气开发方面和我国石油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石油公司能在较短时间内在页岩气勘探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除国际、国家政策大环境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的突破(王兰生,2014)。实现技术突破的根基在于人才的储备。而资本和人才的结合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说,在技术封锁的前提下,来自纺织或房地产的资本,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水平钻井和分段压裂的突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外来资本在技术攻关方面一般不具有优势。 所以,我国今后是否象美国一样采取页岩气开发对多元资本开放的模式需要研讨。 如果仍要象美国一样鼓励多元资本进入页岩气领域进行页岩气的开发工作。在三大油公司已经实现技术突破,并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政府层面应该加速进行页岩气勘探开发各环节设计施工操作标准化工作。让获得页岩气探矿权的企业依照标准进行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工作,以突破他们在页岩气领域的技术瓶颈,同时避免他们在页岩气领域重复性的技术研发工作。让页岩气勘探开发真正进入“工厂化”操作模式。 在技术瓶颈取得突破以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投资效率问题。 英国学者Terence Kealey(1996)在《科学研究的经济定律》中指出,科研经费在某个经济发展时期其总额是确定的,总是占GDP的一定比例。科研投入来自政府和民间两个渠道。当政府投入增加的时候,民间投入就会减少,反之亦然。在投资效率方面,T. Kealey指出,科学研究的投资应该奉行高度自由的市场化机制,倡导“政府不效论”。因为大量的数据表明,在科学研究方面,政府投资的效率大概是民间投资效率的1/3。这大概是美国鼓励多元资本开发页岩气的原因。 最后一个,也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我国页岩气的基础问题。 本文中,中国是世界上页岩气可采储量最大的国家。这在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的。如前所述,不同的机构对中国页岩气储量的估算有很大不同。另外,中国到2020年页岩气的产量目标在300亿方。这一数量尚不及美国2007年的页岩气年产量。上述数据都表明,我国页岩气工作还是非常落后的,虽在局部取得了突破,但目前的阶段仍为基础和起步的阶段。 参考文献(略)
3843 次阅读|9 个评论
北大离产生重大科技突破不远了
热度 31 laserdai 2014-11-24 23:51
这几天捷报传来,又一名副教授达到了某种状态,根据这个冰山的一角,我推测北大离产生重大科技突破不远了。 首先,真正的科学家都是疯子,要想有重大科技突破必然需要真正的科学家,并且他们需要达到疯子的状态,才可能产生重大科技突破。 真正疯子的状态不是酒足饭饱就能达到的,需要非常的手段,要么毒品要么女人等等。 北大这方面一直都有优秀的传统,当年刚刚建校的时候,就有一名陈姓教员达到了发疯状态去胡同找乐子,结果抓伤了下体,被告到北大校长蔡元培处,蔡校长只有解除他的雇佣,陈教员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只好去上海谋生,给报纸写文章,还创办了一个青年杂志,后来居然也混得名声大振。当然这北京胡同里轻轻的一招九阴白狐爪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和方向,但是跟重大科技突破关系不大,这里按下不表。 其实,北大当时把这位陈教员开了,其实是坏了自己的风水,结果之后很多年没有产生重大科技突破。比如建国后,黄昆从英国屁颠屁颠回来准备大做贡献,就给分配到北大,结果由于北大风水坏了,把黄昆打入冷宫给修理,真是当代黔之驴。后来直到黄昆英国的导师得了诺贝尔奖,才查出来国内有个挨整的分子叫做黄昆,才给放出来,那时候人已经老了,能做出什么?这就是北大的风水,害人害国不潜。 关于北大的风水,天朝创帝曾经给过很精辟的描述:未名湖的水太浅,姓王的游泳者太多! 后来听说过饭馆服务员的事情,还打起了官司,感到北大的发展有后劲。 再后来听说一位教员在丽江那边好话说给一位女孩子,可以帮助她考上北大,于是米西米西。 现在又出了一位副教授的教员,呵呵。 就连北大一名普通教员在这里做博主的,都敢在这里大叫什么做有性的伟哥。 北大人才辈出,这样下去,一直都有机会产生重大科技突破的。 可是,每次这样的人出现了,应该好好保护起来,结果相反,都被痛打下去,不在给他们任何机会,所以北大也就永远没有了产生重大科技突破的机会。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7637 次阅读|65 个评论
教材编辑技术的重大突破
shehuiguanli 2014-10-17 13:47
什么样的教材是一本好的教材? 教材好当然首先是内容,其次是编辑技术。但内容基本相同,编辑技术就是教材的关键。 如我国教学大纲已经确定,如何编辑就显得格外重要。 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教材内容太杂,没有明确目标,没有教学知识的利用方法,仅仅是一些知识的堆砌,教材编辑质量太差,令人不能忍用。导致我国学生花费非常多的时间,而无法掌握基本的知识。 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尽管教材编辑质量之差,却还必须采用这些教材,因为我国教材实行垄断经营,美其名曰是保证“教材质量”。 而我国所有的教材是“一本无法读懂的书”,通过教师讲解还是无法弄懂,可见我国教材有多么的糟糕。 随着“系统科学知识与思维教学法”的研制成功,首次找到系统、科学的知识教学方法,首次找到系统、科学的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而同时教材编辑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 新的教材编辑技术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把知识教学过程编入教材,如何把知识利用的教学过程编入教材,如何把思维的教学过程编入教材。这是世界教材编辑技术的重大突破。 按照新的教材编辑技术,实现“无师自通”,教师主要起“辅助教学”作用,而无需作为“教学的主体”。 欢迎我国教材编辑机构、各类培训机构、教学研究机构共同合作,解决学生负担重的问题,解决我国教材质量差的问题。
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破解了一个难题
热度 5 Nancyback 2014-7-5 10:34
有人说地球生物圈每年生产生物质1500亿吨,这足够人类社会所有的能源和材料需求。 有人说自然生长的生物质有20-40是木质素。 造纸是最大的生物质利用和分离过程,纤维素成为纸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进入黑液。 在漫长的工业化年代,造纸黑液是最大的水体环境污染源。 近几十年来,造纸黑液被限制排放,要求分离和利用其中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被分离以后成为碱木质素。 碱木质素被用于烧锅炉回收热量和碱。 我们把碱木质素拆解成了6-10个碳的小分子。 有人说,这是一个世界难题。 我认为,这是一个工业催化工程师的设计作品。 Angewandte Communications Biomass Conversion DOI : 10.1002/anie.201402752 Catalytic Ethanolysis of Kraft Lignin into High-Value Small-Molecular Chemicals over a Nanostructured a-Molybdenum Carbide Catalyst * Rui Ma, Wenyue Hao, Xiaolei Ma, Ye Tian, and Yongdan Li* Abstract: We report the complete ethanolysis of Kraft lignin over an a-MoC1x/AC catalyst in pure ethanol at 280 o C to give high-value chemicals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with a maximum overall yield of the 25 most abundant liquid products (LP25) of 1.64 g per gram of lignin. The LP25 products consisted of C6–C10 esters, alcohols, arenes, phenols, and benzyl alcohols with an overall heating value of 36.5 MJ/kg. C6 alcohols and C8 esters predominated and accounted for 82 wt% of the LP25 products. No oligomers or char we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With our catalyst, ethanol is the only effective solvent for the reaction. Supercritical ethanol on its own degrades Kraft lignin into a mixture of small molecules and molecular fragments of intermediate size with molecular weights in the range 700–1400, differing in steps of 58 units, which is the weight of the branched-chain linkage C3H6O in lignin. Hydrogen was found to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low-molecularweight products.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7310 –731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28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包信和院士团队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重大突破
redtree 2014-5-10 18:34
包信和院士团队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重大突破 作者:吴晶晶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4-5-10 14:22:28 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吴晶晶)记者9日从中科院获悉,该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在甲烷高效转化相关研究中获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相关成果 发表在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 当前,以天然气替代石油生产液体燃料和基础化学品是学术界和产业界研究和发展的重点。此前,天然气的转化利用通常采用传统的二步法,投资和消耗高,总碳的利用率低,且影响生态环境。 因此,人们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天然气直接转化利用的有效方法与过程。但由于具有四面体对称性的甲烷分子是自然界中最稳定的有机小分子,它的选择活化和定向转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被称为催化乃至化学领域的“圣杯”。 在20多年甲烷催化转化研究的基础上,包信和院士领衔的团队基于“纳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创造性地构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中心铁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 与天然气转化的传统路线相比,该技术彻底摒弃了高耗能的合成气制备过程,大大缩短了工艺路线,反应过程本身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原子利用效率达到100%。 华东师范大学何鸣元院士评价说,该技术“是符合理想的高选择性转化,实现了原子经济反应,而且催化剂稳定,可较长周期运行,无碳排放,极具创新性和引领作用”。 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刘忠范院士认为,这项技术为高效利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在中国形成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甲烷绿色转化新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德国巴斯夫集团副总裁穆勒认为是一项“即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未来的推广应用将为天然气、页岩气的高效利用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 据悉,目前这项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已进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多家能源和化学公司等都对这一产业变革性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原标题:《中国科学家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重大突破》)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2013年出国留学人员突破40万
redtree 2014-3-6 16:01
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出国留学人员突破40万 作者:韩秀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发布时间:2014-3-6 14:13:40 央广网北京3月6日消息(记者韩秀) 2014年3月5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新闻发布会在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举行,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荷兰、德国、西班牙等国驻华使馆官员纷纷出席。 在发布会上,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相关领导还公布了2013年度留学及归国人员的官方统计数字。据悉,201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突破了40万大关,达到41.39万人;留学归国人员则超过35万人,较前一年增长了8万余人。同年,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人数达到35.6万人,其中来华留学人员最多的五大生源国分别为韩国、美国、泰国、日本和俄罗斯。 澳大利亚驻华使馆上海领事处教育领事徐佩仪女士表示,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澳使馆共收到29000多份来自中国的留学签证申请,并核准发放了27000余份签证,签证发放数量相较前一年增长了17.4%。2014年度,除大力推广高等教育外,澳大利亚将加大中学教育的推广力度。《留学澳大利亚中学》手册将首次被发放给参展的学生和家长。 加拿大当局于2014年1月发布了“教育国际战略”,并确定了“到2022年,赴加留学科研人员比现在翻一番,达到45万人次”的长远目标,可以说,加拿大留学的黄金时期才刚刚开始。 法国驻华使馆高等教育合作副专员、法国高等教育署中国总协调王博先生指出,2014年恰逢中法建交5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更好地支持优秀中国学生实现法国留学梦想。法国驻华使馆将破例把“France Excellence”奖学金的发放数量由往年的30份增加至50份。 为更好地推广英国教育,“2014英国教育节”将于3月举行,旨在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精彩活动展示英国的魅力。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宣布将通过与谢菲尔德大学合作,启动一个名为“Great Ambassador Interships”的实习生项目,预计将创造超过1500个工作机会,此举将进一步强化在华的留英校友网络,并帮助留英校友更好地与在华英国企业和机构建立联系。 2014年1月,荷兰驻重庆总领事馆落成,这是荷兰在中国中西部地区首个领事机构,预计年内西南地区的学生就能在重庆办理签证,为当地学生留学荷兰提供了便利。此外,作为专门面向中国学生的奖学金,橙色郁金香奖学金吸引了越来越多荷兰高校的参与,2014-2015学年将有16所高校加入其中,奖学金总额也将高达56万欧元,可供46名中国学生赴荷兰攻读本科及硕士学位。(原标题:《中国留学服务中心:201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突破40万》)
个人分类: 教育|1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煤制气技术实现新突破
热度 3 mhchx 2013-10-17 09:42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2013煤制天然气战略发展(克什克腾)高层论坛上了解到,中国化学赛鼎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2台内径5米的碎煤加压试验炉,已经全部完成设计,并已通过前期试验测试,为后续内径5米碎煤加压气化炉的大型工业化示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化学赛鼎工程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施福富介绍说,公司开发的新型碎煤加压干排灰气化炉,其内径由3.8米增大到5米,气化压力由4.0MPa提高到5.0MPa、6.0MPa,单炉产气量可达13万标准立方米/小时,日处理煤量由800吨提高到1600吨,接近于气流床气化炉的单台气化能力。同时这种气化炉技术成熟、操作简便,单台炉造价只有其他气化炉造价的1/4~1/3。 施福富表示,根据国家 煤化工 产业政策,煤制天然气的最小规模为20亿立方米/年。如果使用同等气化压力的5米碎煤加压气化炉,气化炉所需台数将减少37%左右。而气化炉台数的减少不仅直接减少设备、土建、仪控投资,还能缩小占地面积,投产以后的生产维修人员数量也将相应减少,经济效益明显。 据介绍,随着大唐克什克腾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一期的建成,国内首套4.0MPa碎煤加压气化炉顺利投入使用,工程验证了4.0MPa碎煤加压气化炉是可行的,炉体、煤锁、灰锁等关键设备也经受了工程实际检验。同时,工程验证了4.0MPa赛鼎5米碎煤加压气化炉在将来工程应用的可行性,以及气化炉压力提高到5.0MPa、6.0MPa的可实施性。 中国化学赛鼎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美平还向记者透露,公司开发的5米碎煤加压气化干排灰气化炉已经通过了专家论证,并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2台试验炉将作为新疆庆华煤制天然气二期项目的备用气化炉。 大唐国际克什克腾煤制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彪认为,赛鼎的5米碎煤加压气化干排灰气化炉完全可行。“虽然我们二期和三期项目的炉型都已经定了,但不排除在别的项目上考虑赛鼎的5米炉。”吴彪说。 (作者:程铭 http://www.zlcoal.com.cn/jsp/detail.action?id=911720 2013-10-16 )
个人分类: 新闻|148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对围堵的突破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3-8-9 09:26
今天看了一档电视回放节目,是国防军事频道的“大家谈”节目。在我印象里,这个话题已经不止播放一次了。但前面都没有时间观看,今天通过回放,算是完整地看完了这一档节目。节目中的三位参加者是宋晓军、宋宜昌与刘华。他们这次谈的是中美关系。以前也比较喜欢看他们的节目,只是原来不知道有回放,所以有时错过了,就很难再找到。现在歌华有线有了这个功能,还是很不错的。 中美关系是一个极大、极复杂的话题,在他们只有四五十分钟的节目里,也不太可能比较详细、全面和系统地来讨论中美关系的话题。不过,在这次节目里,宋宜昌讲到的一个情况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关注。 话题是从中美两国在制造业上的差距引起的。过去,在 IT 业,美国的思科( CISCO )一直是全球行业的老大,而中国的华为根本无法与之相比。但是华为一直以思科为目标,奋起直追。开始,华为生产的路由器容量不大,但华为一直锲而不舍,它不干别的,不搞房地产,也不搞金融投机,就是搞 IT 产业中的产品。直到华为能做 80G 的路由器的时候,已经快追上思科的产品了。后来华为生产了 100G 的路由器,就与思科平起平坐了。再后来,华为生产出 400G 的路由器,而思科似乎有点力不从心。华为的这一款路由器,体积比思科的 100G 产品要小三分之一,而耗能也减少二分之一。所以性价比相当的高。思科运用美国的各类资源,在美国全面封杀华为,这就有美国国会、国务院等机构以所谓华为产品有不安全因素为由,禁止华为进入美国市场。不仅如此,美国还动用其影响力,让欧洲主要大国和各大企业也不要购买华为的这款产品。所以,由此看出,美国的所谓自由市场,在他们自身的企业和产品受到更强更好的国外产品竞争的时候,他们是根本不管什么自由竞争法则的,他们为保护他们的企业,当然也是保护他们的就业和利润等,那是不择一切手段的。 华为当然不肯束手待毙。他们走了一条曲线的道路,先打开欧洲一些次要国家和一些中小通信服务商的大门。这些国家和这些公司为了自身的生存,也要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他们看到华为生产的这款路由器性能好,耗能低,效率高,自然不会管美国的什么禁令,优先购买了华为的产品。而这些公司一旦用上华为的产品,就发现这款产品确实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些中小企业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有的就由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华为的产品通过这些企业也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订单。但即使如此,美国仍然死不松口。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垄断资产阶级那里,所谓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是这些大的跨国集团处于优势和高位时候,为了打进各个国家的市场,所高喊的口号与高举的旗帜。一旦他们在竞争上处于劣势,那么这些口号和旗帜就立刻扔进垃圾箱里去了。这也让我想起,美国当年执意要用所谓反垄断法对微软拆分,我猜测,这背后肯定也有某家企业动用了它在美国政界的资源,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一定要把微软打压下去。至于后来没有成功,那可能就是各方较力的复杂态势,很难让这类企业如愿以偿。 这一期的“大家谈”节目,还谈到中国的大飞机。现在中国的大飞机项目 C919 还没有进入市场,原来说在 2014 年首飞,昨天在美国媒体报道,说 C919 可能要推迟一年首飞,还说中国大飞机项目的研制遇到重大困难。不管美国媒体说的是不是事实,反正中国的 C919 早晚也是要飞出来的。“大家谈”节目里说,一旦 C919 试飞成功,并且占据了国内市场之后,准备向国外推出的时候,波音与空客是一定会联手封杀中国商飞的。这几乎已经肯定是必然的了。所以中国现在就有必要考虑相应对策,不能临时再抱佛脚,那肯定会措手不及。 中国现在比过去富了一些,也比过去强了一些,但是不要忘了,我们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穷的,特别是国内发展不平衡,贫富不均仍然比较严重。这是我们的现实。当然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们要认准我们的发展方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特别是在工业化过程中,我们要找准突破的方向,既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也不能被别人的捧杀与骂杀所误导。 节目里还提到美国普惠公司开发喷气发动机的过程。当年。美国在二战后,把从德国得到的有关图纸给了莱特公司与西屋公司,而没有给普惠公司。但美国海军因为自成体系,海军需要把喷气发动机装在海军的飞机上。莱特因为多年制造活塞发动机,对喷气机兴趣不是太大,而西屋的汽轮机订单太多,它生产都忙不过来,也无暇顾及喷气机的研制。于是普惠就占了先机。更重要的是,普惠没有把资金投放在喷气机的研发上,而是倾其全部资金,都用在高档测试设备的研制上。结果,这就让普惠的喷气发动机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高端的位置。节目说,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研制大飞机,不是光投入在飞机的设计上,而要加强风洞的建设。有了这个装置,再高再难的设计都有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还很长,我们经济发展的总存量比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227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北京晨报:国产艾滋疫苗进入二期实验 专家称将有重大突破
热度 1 fqng1008 2013-7-30 07:53
“目前我国自主产权的艾滋病疫苗已进入二期临床实验,在三五年之内将有重大的突破。”昨日(7月23日),北京佑安医院院长李宁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时透露,我国正在研制自主创新的艾滋病预防疫苗,佑安医院承担着这一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在通过第三阶段验证后就可临床使用 。 针对艾滋病治疗,李宁强调,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艾滋病作为慢性疾病对待。目前国际上已有生物治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艾滋病治愈的个案报道,这都说明艾滋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随着医学科技进步,新药品和新治疗方法不断产生,根据病人不同的发病时间和发病状况,艾滋病治疗已有六大类三十多种抗病毒药物。比如大家熟知的鸡尾酒疗法,就是将几种药品同时服用避免并发症。 据李宁介绍,国产艾滋病疫苗的临床研制实验从去年开始,在经历了前期的动物实验之后,疫苗的疗效及抗毒性等方面的效果不错。进入临床实验后,随着实验的进一步深入,目前已经开始第二阶段的临床实验。主要进行的是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实验。 “国产艾滋病疫苗从去年8月进行临床实验,其中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的实验时间会比较长,往往一个小的阶段性实验就要90多周的观察。因此这一阶段更多的是需要等待。”李宁表示,如果顺利的话,实验阶段能够在三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 据了解,国产艾滋病疫苗是根据我国国情、病毒的特性等方面专门研制的。因此可以说是一种适用于中国人特点的艾滋病疫苗。 另外,李宁介绍,目前,佑安医院住院部和门诊部都率先引进了全自动摆药机。医生处方通过电脑传到药房,由值班药剂师审核确定后,打出医嘱单,几秒钟之后,自动摆药机出药口便会吐出药品。经过药师的核对,送到病人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病人反映的取药难、等候时间长、发错药等问题。 作者:徐晶晶 来源:北京晨报 发布时间:2013-7-24 8:57:22 更多阅读 美国一医院利用骨髓移植“治愈”两名艾滋病患者 世卫组织:抗艾治疗应更早启动 南非试验“唯一部分有效”疫苗 艾滋末日或可期 中国科学家发现逆转艾滋病病毒易感性机制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35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医】要赢得尊重须【务实突破】
热度 9 outcrop 2013-7-16 10:35
反中医的有一些,但中医支持者更多;就我感觉,反中医的人,更讲究实证等现代科学思维,而支持中医的很多想法,还停留在比较朴素的感性阶段。 比如科学网反对中医的李铭老师,虽然很多话说的很难听,但不能说没有道理,也不能说有逻辑问题;而中医的支持者们的理论则显得力度不够。 我个人觉得,中医应该有部分有价值的东西,甚至很有价值的东西;但需要以现代科学的思维来突破,而不是固守X经、XX术之类千百年前东西——即使圣经,也在不断改变,何况医术。 比如望闻问切中的把脉,既然人可以根据脉象来做一些判断,那为什么不能开发一个(半)自动化的分析系统出来,建立一个脉象与疾病的数学关联模型与分析系统,电脑实现可重复的分析与判断? 这只是最简单一个例子,实现也不困难;为什么不做一个血压计一样流行的把脉仪呢?这样才能说服对李老师那种死硬的理性派吧。 还有一些屁股决定脑袋的观点,我知道那是装糊涂。 ============================= 关于博主 =============================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2980 次阅读|26 个评论
四年磨一片——中国22纳米技术获重大突破
热度 1 sheep021 2013-7-9 14:44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以下简称先导工艺研发中心)通过4年的艰苦攻关,在22纳米关键工艺技术先导研究与平台建设上,实现了重要突破,在国内首次采用后高K工艺成功研制出包含先进高K/金属栅模块的22纳米栅长MOSFETs,器件性能良好。   由于这一工作采用了与工业生产一致的工艺方法和流程,具备向产业界转移的条件,因而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升级形成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推动作用。同时,该先导工艺研发中心建成了一个能够开展22纳米及以下技术代研发的工艺平台。   这标志着,我国也加入了高端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的国际俱乐部。 http://mil.chinaiiss.com/html/20137/9/a605aa.html PS:再下一城。夜以继日,稳步推进,渐次打破科技封锁,从追赶变为引领,最终实现民族的复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6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专家介绍“神十”的发展与突破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6-13 09:06
专家介绍 “ 神十 ” 的发展与突破 11日,神舟十号发射成功。 距 “ 神九 ” 发射成功不过360天,发展很快。 距杨利伟首次飞向太空则已有10年。 “ 神十 ” 和此前各次神舟飞船相比,有哪些不同和突破? 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为民曾表示: “ 神舟十号从技术状态上和神舟九号继承性是比较好的 ” 。 荣获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 ” 的王治易说: “ 载人航天器一旦成功后,其技术就会逐渐定型,但是在工艺上会更加精细化控制以保证产品质量。 ” 。 “ 以太阳能电池板的基板为例,我们在用胶量、固化工艺等方面做了严格控制,使得在同样的重量下,基板结构的性能更强。 ” 。 一位航天科技八院805所专家说: 类似的改进还有很多。 “ 和 ‘ 神九 ’ 相比,我们这次优化了摄像头布局,由此在发射过程中,可以对整船状态进行更好、更全面的监视。 ” 积小流以成江海,正是许多细节上的改进,让 “ 神十 ” 更牢靠、更安全。   从实验性到应用性有多难?    “ 神十 ” 是我国载人飞船首次应用性飞行,此前的都属于实验性飞行。在 “ 神十 ” 之前,中国已经四次成功将人送入太空,并安全返航。为什么到第五次才被称为 “ 应用性 ” ,此前都算 “ 实验性 ” 呢? 航天科技八院退休老专家陶建中说:   “ 成功不等于成熟,成熟不等于可靠。 ” “ 刚开始的成功只能叫突破,而经过四次载人飞行之后,证明我们的交会对接技术已经成熟。 ” 航天科技八院805所专家举例说: “‘ 神七 ’ 之前,我们每次在酒泉基地一待就是三个多月,到了 ‘ 神八 ’‘ 神九 ’ 时,两个月就能完成任务。技术的成熟带动了效率的提高。 ” 当载人飞行不再成为问题时,就可以做更多的事。 “ 这次飞行主要以科学试验为主 ” 。 陶建中介绍: 本次神舟十号共承担三十余项科学试验,是神舟九号的两倍还多。主要包括航天器技术、航天医学和公益活动等。 从科研到民用有多久? 对于公众而言,载人飞船上天或许只是一项伟大的科学试验。不过,这些技术将会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 以计算机为例,这种20世纪90年代开始深刻改变世界的机器,最初只是美国军方所用。   那么, “ 神十 ” 上的哪些技术可能改变未来的生活呢? 陶建中介绍: 以其太阳能电池翼为例, “ 神十 ” 的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达到26%左右,这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如果该技术能够继续研究,并进一步降低成本,那么这将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针对航空器的严格要求,我国也开发了许多尖端润滑油产品,随后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等民用领域,以满足车辆、设备越来越苛刻的润滑要求。 此外,因为载人飞船对材料的要求很高,所以在研究中开发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王 崑 声曾表示: 我国近年来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左右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
个人分类: 其它|2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狂犬病治疗的现状:仍未实现0的突破!
热度 2 yanjx45 2013-5-28 11:40
目前全球狂犬病的治愈率仍然为0。 人类尚未实现狂犬病治疗领域0的突破。 请看国际狂犬病顶级专家、加拿大马尼托巴( Manitoba )大学 微生物学教授  阿兰 • C • 杰克逊 ( Alan C. Jackson )教授的最新评论文章: 人类狂犬病治疗的现状和未来 ( 译文 ) Current and future approaches to the therapy of human rabies 狂犬病通常被看作是 无一例外的不治之症 。然而,在近几十年的一些病例中,患者已经出现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却最终幸存了下来,虽然常会留下了永久性的神经后遗症。 大部分这样的患者在狂犬病发作之前接种过预防性狂犬病疫苗 。感染蝙蝠狂犬病毒的患者有着最好的结局,这似乎表明,相比其它宿主携带的狂犬病毒, 蝙蝠狂犬病毒对人类的毒性较低 。  2003 年,狂犬病专家们的一篇文章认为,通过联合使用疫苗、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抗病毒药物以及麻醉性氯胺酮,能提高狂犬病患者幸存的可能性,这种方法已经在一个动物模型中显示出了效果。一年之后,美国 密尔沃基( Milwaukee ) 的一个女孩在和蝙蝠接触之后发作狂犬病,她接受了其中一些措施外加药物诱导性(治疗性)昏迷治疗并幸免于难,仅仅留下了轻微的神经后遗症。此病例的积极结果被归功于其治疗方案,但是 它更可能 应当归因于患者自身活跃的免疫应答能力,因为在入院检查时就已经在患者体内检测到抗狂犬病毒抗体 ,尽管她并没有接种过疫苗。 这种结论得到下述证据的支持: 大量后续病例中应用“密尔沃基疗法”以防止死亡, 结果全部都 失败 了 。 因此, 应当停止这种疗法的应用 。 未来的研究重点应当是借助于动物模型,以加深对狂犬病发病机制的理解,从而发展新的治疗方法。 全文标题目录  ( 内容的译文见随后的博文 ) 1. 前言 2. 狂犬病毒和狂犬病 3. 暴露后处置如何预防狂犬病? 4. 为什么人类狂犬病的预后如此不理想? 5. 狂犬病治疗方法:“密尔沃基方案” (Milwaukee protocol) 6. 狂犬病治疗的路在何方 7. 狂犬病抗病毒治疗的作用 8. 狂犬病的神经保护疗法的作用 9. 在实验动物和人体内研究狂犬病治疗的挑战 10. 结论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2290 次阅读|3 个评论
逐鹿中原-写在科学突破前夜
热度 1 duke01361 2013-4-24 00:48
逐鹿中原-写在科学突破前夜 科学研究有的时候看上去就象许多只人马在同一个围场围猎!虽无形,但却让各路人马都充满了紧迫感!而分布于世界上各地的各位Principal Investgator们也各带领一哨人马在这个共同的精神时空中呼号突袭,而那只小鹿却惊慌失措,拼命奔跑...眨眼间不知躲到了何方! 这就是科学家们在围猎!一种无形的战争!看上去不见硝烟,但呐喊之声,马蹄之声混成一片,如高空响雷!各路英雄卷起的尘土飞扬蔽日!这样的场面,可谓惊心动魄!那叫一个刺激! 不容置疑,我们正是这场围猎中的一支队伍!但我们却只有主帅和将军,我们不能展开大规模围剿! 但我们却可以智取! 主帅运筹帷幄,几员女将个个飒爽英姿,骁勇异常,巾帼不让须眉! 我们虽不善于打硬仗,却是有经验的猎人,我们善于探寻那只小鹿藏匿的踪迹! 我们早知这猎物仓惶逃命,必向这厢躲来 于是布下天罗地网,来个守株待兔! 果不其然,在滚滚红尘的前方,那猎物正拼命跑将过来! 这个样子,这鹿子最终死于谁手?不问便知了!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25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科学讨论
热度 5 罗非 2013-4-6 15:38
科学发展到当代,似乎正处于胶着状态。一方面,各种技术不断地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在科学理论和对于科学的基本理解上,长期处于停滞局面。很多科学和应用方面的问题都面临着悬而未决。 在最近一百多年,这种情况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百余年前,它导致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些当代物理学的诞生;第二次是五十年前,它导致了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从时间上推算,下一次突破应该就出现在当今时代了。 据说,控制论等等“三论”的创立来源于一群不同领域的人定期的例行讨论沙龙。一小群来自不同背景、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人,定期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报告自己领域的一些问题,于是就碰撞产生了三论。这个方法似乎不同于爱因斯坦靠自己的大脑发明相对论的经过。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毕竟不可多得,但我们只要愿意,坐在一起讨论总还是有可能的。所以走三论发展的路线实现新的科学突破,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可是,今天,我们大家有没有这样和各个领域同行定期讨论的习惯呢?很遗憾,好像比较罕见。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迟迟没有重大科学突破的原因? 说起来,这件事并不难。以现在的通讯技术,根本不需要郑重其事地组织什么研讨会。在科学网上发个帖子,在微信、微博里边联络一下,就能凑起几位能够聊得来的同道。况且这种讨论,人数不能多,据说效率最高的讨论,人数不要超过5-7人。所以,我们何不马上行动起来呢? 具体谁和谁能聊得来,这是需要尝试和运气的。但如果我们不尝试,运气永远都不会降临。所以,希望有兴趣坐下来聊聊的同道,积极发起这样的活动。如果在中国大地上能有几百个这样的讨论小组坚持下来,那么这个世纪最新的科学突破群一定属于中国人。 说到这里,交代一下本人所感兴趣的主题,有兴趣的同道,欢迎联络。 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多元的,科学也是多元的。因此各个主要学科中思维活跃而且开放的科学工作者们相互碰撞,有可能产生整个科学领域最新的突破。这种状况,我们姑且名之为“大”科学。换句话说,它是对科学基本思想的突破。基本思想的突破,才能带来实践方式和科学理解的根本突破,从而才会产生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根本性革命。 欢迎有兴趣的同道共同发起讨论。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29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疟疾药物治疗的突破(补充修改稿)
zhpd55 2013-3-23 21:53
疟疾药物治疗的突破 诸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13 年 3 月 22 日 报道,一项国际性的研究 , 包括来自 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中心、公共卫生学院( College of PublicHe a lth )、南佛罗里达大学( UniversityofSouthFlorida )、德雷塞尔大学医学院( DrexelUniversityCollegeofMedicine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Mon a shUniversity )、查斯达文大学( CharlesDarwinUniversity )、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Eskitis 研究所( GriffithUniversity'sEskitisInstitute )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 ImperialCollegeofLondon ),还有印尼、荷兰、西班牙、瑞士等国的多家机构参与的合作研究, 发现了一种可以形成强力抗疟新药基础的分子—— Quinolone-3-Diarylethers 。 此研究成果(论文)已经在《科学转化医学》( Sci.Transl.Med. )杂志发表。更多信息请浏览: A.Nilsen,A.N.LaCrue,K.L.White,I.P.Forquer,R.M.Cross,J.Marfurt,M.W.Mather,M.J.Delves,D.M.Shackleford,F.E.Saenz,J.M.Morrisey,J.Steuten,T.Mutka,Y.Li,G.Wirjanata,E.Ryan,S.Duffy,J.X.Kelly,B.F.Sebayang,A.-M.Zeeman,R.Noviyanti,R.E.Sinden,C.H.Kocken,R.N.Price,V.M.Avery,I.Angulo-Barturen,M.B.Jiménez-Díaz,S.Ferrer,E.Herreros,L.M.Sanz,F.-J.Gamo,I.Bathurst,J.N.Burrows,P.Siegl,R.K.Guy,R.W.Winter,A.B.Vaidya,S.A.Charman,D.E.Kyle,R.Manetsch,M.K.Riscoe,Quinolone-3-Diarylethers:ANewClassofAntimalarialDrug. Sci.Transl.Med. 20March2013 ,Vol.5,Issue177,p.177ra37.DOI: 10.1126/scitranslmed.3005029 Quinolone-3-Diarylethers是一类新型的抗疟药物,ELQ-300是其中之一,它的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其 IUPAC命名为6-chloro-7-methoxy-2-methyl-3-{4- phenyl}quinolin-4(1 H )-one。 ELQ-300 IUPACname 6-chloro-7-methoxy-2-methyl-3-{4- phenyl}quinolin-4(1 H )-one Properties Molecularformula C 24 H 17 ClF 3 NO 4 Molarmass 475.84gmol − 耐药性已经在各地达到了危机的水平,但其对疟疾治疗的影响却是极具破坏性的。2008年,在柬-泰边境确认出现了对青蒿素具有耐药性的寄生虫,并怀疑目前已蔓延至缅甸和越南的部分地区。然而,只要联合疗法中的搭配药物在当地有效,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依旧具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反映出不断增长的抗疟药耐药性已迅速蔓延开来。由蚊子传播的寄生虫恶性疟原虫会引起最致命的疟疾形式,它已经对药品库中的每种药物产生了抵抗力。每年就有数百万人因为患上疟疾病而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而被夺取生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4月的报道,自2000年以来,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加强已经使全球的疟疾死亡率降低了25%以上,非洲区域已降低33%。但是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3亿人,即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0%左右的人依然处于罹患疟疾的危险之中。2010年,约有2.16亿例疟疾病例(不确定范围为1.49亿至2.74亿),和估计65.5万例疟疾死亡病例(不确定范围为53.7万人至90.7万人)。生活在最贫穷国家的人们最容易感染疟疾。2010年,90%的疟疾死亡发生在非洲,将近60万名非洲儿童死亡,相对于每分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而且其中大多数儿童尚不足五岁。孕妇面临着死于严重疟疾并发症的极高风险。疟疾还是导致自然流产、早产、死产和孕产妇严重贫血的病因,并导致约三分之一的可预防的低出生体重儿。世卫组织建议,对居住在疟疾高传播地区的孕产妇,可在妊娠中晚期进行间歇性预防治疗。在某些高负担国家中,疟疾能够使国民生产总值减少1%以上。疟疾使家庭和社区越来越深地陷入贫困,严重影响边缘化和贫困民众,他们既负担不起治疗,获得的卫生保健也有限。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由美国、英国、印尼、荷兰、西班牙、瑞士以及澳大利亚等多国多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发现了一种叫做ELQ-300(结构式见图示)的新药,它能够将疟原虫生命周期的多个阶段作为标靶,并能显著地增强对该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传播控制。 研究人员在小鼠中展示,这种化合物有能力杀死处于所有阶段的寄生虫,其中包括在肝期的疟原虫。该药是通过将疟原虫的线粒体作为标靶而起作用的。疟原虫体内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制造DNA所需的构建模块。ELQ-300能够完全地阻断这一过程。此外,ELQ-300在治疗小鼠疟疾时比阿托伐醌的功效强30倍,阿托伐醌是一个目前在临床中使用的药物。在比通常所用剂量低10倍时,该药可完全保护了小鼠免于受到蚊虫传播的感染。 研究人员表示,用传统的方法似乎非常难以选出对ELQ-300耐药的寄生虫。如果ELQ-300最终被研发成人类用药时,该药在耐药株出现之前可享有长久的临床寿命。在ELQ-300能够进入人类的临床试验之前,它必须还要接受严格的安全性测试。该药可能会被研磨成很细的晶体或纳米颗粒以增强其被吸收进入血液的能力。(参看“ 美开发出以线粒体为标靶的新型抗疟药物 ”) Credit:NIAID LifeCycleoftheMalariaParasite AfemaleAnophelesmosquitocarryingmalaria-causingparasitesfeedsonahumanandinjectstheparasitesintheformofsporozoitesintothebloodstream.Thesporozoitestraveltotheliverandinvadelivercells. Over5-16days*,thesporozoitesgrow,divide,andproducetensofthousandsofhaploidforms,calledmerozoites,perlivercell.Somemalariaparasitespeciesremaindormantforextendedperiodsintheliver,causingrelapsesweeksormonthslater. Themerozoitesexitthelivercellsandre-enterthebloodstream,beginningacycleofinvasionofredbloodcells,asexualreplication,andreleaseofnewlyformedmerozoitesfromtheredbloodcellsrepeatedlyover1-3days*.Thismultiplicationcanresultinthousandsofparasite-infectedcellsinthehostbloodstream,leadingtoillnessandcomplicationsofmalariathatcanlastformonthsifnottreated. Someofthemerozoite-infectedbloodcellsleavethecycleofasexualmultiplication.Insteadofreplicating,themerozoitesinthesecellsdevelopintosexualformsoftheparasite,calledmaleandfemalegametocytes,thatcirculateinthebloodstream. Whenamosquitobitesaninfectedhuman,itingeststhegametocytes.Inthemosquitogut,theinfectedhumanbloodcellsburst,releasingthegametocytes,whichdevelopfurtherintomaturesexcellscalledgametes.Maleandfemalegametesfusetoformdiploidzygotes,whichdevelopintoactivelymovingookinetesthatburrowintothemosquitomidgutwallandformoocysts. Growthanddivisionofeachoocystproducesthousandsofactivehaploidformscalledsporozoites.After8-15days*,theoocystbursts,releasingsporozoitesintothebodycavityofthemosquito,fromwhichtheytraveltoandinvadethemosquitosalivaryglands.Thecycleofhumaninfectionre-startswhenthemosquitotakesabloodmeal,injectingthesporozoitesfromitssalivaryglandsintothehumanbloodstream. *Time-framedependsonthemalariaparasitespecies. Glossary Diploid :Cellscontainingafullsetofchromosomes. Gametes :Reproductiveelements,maleandfemale. Gametocytes :Precursorsofthesexualformsofthemalariaparasite,whichreleaseeithermaleorfemalegameteswithinthestomachofthemosquito. Haploid :Cellscontainingahalfsetofchromosomes. Merozoite :Theformofthemalariaparasitethatinvadesredbloodcells. Oocyst :Astageofthemalariaparasitewithinthemosquitowhichisproducedwhenmaleandfemalegametescombine. Ookinete :Theactivelymovingzygoteofthemalarialorganismthatpenetratesthemosquitostomachtoformanoocystundertheoutergutlining. Sporozoite :Theinfectiousformofthemalariaparasite,whichisinjectedintopeoplebymosquitoes. Zygote :Thediploidcellresultingfromunionofamaleandafemalegamete.
个人分类: 新科技|3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三月A股走势分析与元旦节前投资建议
whatchanged 2012-12-28 16:54
近三月A股走势分析与元旦节前投资建议
2012 年最后一个完整交易周,沪深股市经前周小幅整理之后再次突破反弹。上证指数周涨幅 3.71% 、突破 2200 点整数关口;从成交额来看,沪市近 4 周成交额分别为 3121 亿元、 3764 亿元、 4500 亿元、 4723 亿元,呈现价格与成交额稳定匹配的态势。 12 月 31 日是年内最后一个交易日、随后就是三天的元旦假期(此期间外围市场正常交易),合理持仓就显得非常重要,就此笔者提出一些看法,供投资者参考。 具体而言,涉及到三个问题:持币还是持股?仓位如何?配置哪些板块?不妨回顾一下近三月的分析逻辑与市场走势—— 在 10 月 12 日的《从首周看十月份市场特征》一文中,笔者提出“曾被寄予较高期望的十月份市场,可能会平淡但具可操作性……沪指 2000 点上方,将再次腾出反弹空间;反之,若反弹至 2200 点左右,投资者宜注意逢高减仓”; 在 11 月 10 日的《‘维稳行情’是否已结束?》一文中,提出“ 1999 点阶段性底部形成,兼有(具国资背景的)产业资本增持、经济预期好转、资金价格回落等多重因素——仅仅视为“政策维稳”的结果,显然过于片面……阶段行情性质并未变化,仍有回到沪指 2100 点和突破上行的机会”; 据此, 11 月 23 日提出“沪指 2100 点为震荡中轴、为有经济面支撑并得到市场下意识认同的位置 , 部分市场人士对年末沪深股市行情的过度悲观预期,存在修正必要”; 11 月 30 日 ,虽然观点与市场走势出现偏差,在“ 2000 点意外失守的反思”一文中,仍维持前期关于经济复苏、政策稳健、外围的分析逻辑,提出“跌破 2000 点的最直接原因,应来自市场做多信心不足、资金匮乏”; 12 月 14 日 ,当市场迅速纠错,跟进提出“跨年度行情概率增加”,将 2012 年 12 月至 2013 年 4 月的行情分成三个阶段:继续看好第一阶段时间的反弹、也看好第二段作为传统“春季躁动”的反弹、修正原来对第三阶段( 4 月份之后)行情偏悲观的预期; 12 月 21 日 ,提出“阶段性配置消费股”——上周,大盘上涨 3.71% 的同时,商业指数上涨 6.33% 、传播指数上涨 6.75% 。 综上,从近三月分析逻辑和得到市场验证来看,建议继续保持乐观预期,这意味着持股胜于持币。仓位管理上,考虑到首轮反弹已有 15% 、元旦期间的外围市场不确定因素,建议保持在七成左右(剩余现金用于逢低增持)。配置板块上,维持 12 月 21 日所提出 基于补涨和潜在的防御性,同时配置周期股和消费股的看法、元旦过后的增持对象仍以周期股为主。 元旦期间,外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美国“财政悬崖”、新的国债上限和美元走势, 2011 年的经验表明要充分防范“黑天鹅事件”的冲击;但今年情况有所不同,一是美评级机构已表明短期不会再降级、二是美国政府与国会仍可能在最后时限达成临时协议(故市场表现并不惊慌)、三是美元指数已跌破 9 月 14 日 以来的反弹趋势线、且影响其阶段性走势的因素较多元甚至相互冲销、预计难以再现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中旬的强劲反弹(请详见笔者在 11 月 16 日的《美元指数临近回调节点》一文的分析逻辑,当日美指见阶段顶部 81.46 点)。 美元指数区间走势(2012.5.9—12.28)
2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公布
duanjunscib 2012-12-26 14:26
1.希格斯玻色子 7月4日,科学家宣布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证据,从而完成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该模型解释了粒子如何通过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相互作用以组成宇宙中的物质。然而,在今年之前,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些基本粒子如何获得它们的质量。 物理学家假设空间由与电场类似的“希格斯场”所填充。粒子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以获取能量以及质量。“希格斯场”是由分布在真空中的希格斯玻色子组成,物理学家现在将它们从真空中轰出并进入短暂的存在状态。 但是,观察到希格斯玻色子可谓来之不易甚或代价不菲。在瑞士日内瓦附近的粒子物理实验室中,与造价高达55亿美元的原子加速器相伴的数千名研究人员借助两台巨型粒子探测器(ATLAS和CMS)发现了盼望已久的玻色子。详细 2.丹尼索瓦人基因组 一 种将特定分子绑定在DNA(脱氧核糖核酸)单链上的新技术帮助研究人员仅用一块远古人的小指骨碎片,就完成丹尼索瓦人完整的基因组测序。该基因组序列让研 究人员能够将丹尼索瓦人——这是与尼安德特人密切相关的古老人类——与现代人进行比较。研究显示,该指骨属于生活在7.4万年至8.2万年之间的一个眼 睛、毛发和皮肤均为棕色的女孩,她死于西伯利亚。详细 3.让干细胞形成卵子 日 本研究人员证实,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可被诱导成为具有生育能力的卵细胞。在研究中,他们让实验室中受精的细胞在代孕母体发育并产下小鼠幼仔。这种方法要求发 育中的卵子在雌性小鼠体内存留一段时间。虽然这没有达到科学家追求的完全在实验室中得到卵细胞的终极目标,但是它为研究基因和其他影响生育力和卵细胞发育 的因素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详细 4.好奇号的着陆系统 尽 管无法在火星条件下测试其探测器所有的着陆系统,但在加州帕萨迪纳美国宇航局喷气动力实验室里承担探索火星使命的工程师们仍安全并准确地将好奇号探测车抵 达火星表面。这个3.3吨的飞行器因过重而无法以传统的方式登陆,为此该团队从起重机和直升飞机那里得到灵感,创建了“空中起重机”着陆系统,它将带轮的 好奇号吊挂在3根线缆的末端让其着落。这一完美无暇的着陆让设计人员再次获得了信心,宇航局希望未来在已有的探测车附近让第二辆探测车着陆,并将第一辆探 测车取得的样本收集起来送回地球。 5.X射线激光解开蛋白质的结构 研究人员用一种比传统的同步加速辐射源亮10亿倍的X射线激光确认了布氏锥虫所需的一种酶的结钩,这种寄生虫是引起非洲昏睡病的原因。新的研究进展证明了X射线激光解密蛋白质的潜力,而这是传统的X射线源所无法做到的。 6.基因组的精密工程 通 常,人们无法确定对高级生物的DNA进行修改和删除的最终结果。然而,在2012年,名为“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s)的工具赋予研究 人员改变或关闭斑马鱼、蟾蜍、牲畜及其他动物甚至病人的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能力。这种技术以及其他新兴的技术与已有的基因靶向技术一样廉价和有效,同时它能 让研究人员在健康人和病人中确认基因及变异的特定作用。 7.马约拉纳费米子 人 们有关马约拉纳费米子是否存在的问题的争论已有70多年,该粒子会作为它们自己的反物质并湮灭它们自己。今年,由荷兰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首次 提出了马约拉纳费米子以准粒子形式存在的可靠证据,它们是相互作为的电子群,其行为像单个粒子。该发现促使人们努力将马约拉纳费米子结合到量子计算中,因 为科学家们认为由这些神秘粒子组成的“量子比特”与目前数字计算机中所拥有的比特相比,能够更有效率地存储和处理数据。 8.ENCODE项目 今 年,超过30篇文章报道的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显示,人类基因组比研究人员曾经认为的更具“功能”。尽管只有2%的基因组会为实际蛋白编码,但“DNA元 素百科全书”(ENCODE)研究项目表明,基因组的大约80%是有活性的,可帮助开启或关闭基因。这些新的细节有望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基因受到控制的途 径,以及澄清某些疾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详细 9.大脑/机器界面 曾 经用大脑神经记录移动电脑荧幕上光标的同一个研究团队在2012年向人们展示,瘫痪的病人能够用他们的思想来移动一个机械臂并从事复杂的三维运动。该技术 虽然仍处于试验阶段且极端昂贵,但科学家希望更先进的计算程序可改善这种神经性假体以帮助因中风、脊髓损伤及其他疾病导致瘫痪的病人。 10.中微子混合角 数 百名在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工作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个模型的最后的未知参数,该模型描述了被称作中微子的这种难以捉摸的粒子在以接近光速穿行时, 如何从一种类型或“特色”变形为另一种类型。这些结果显示,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改变其特色,并提示中微子物理可能有朝一日帮助研究人员解 释为什么宇宙含有如此多的物质及如此少的反物质。如果物理学家无法发现超越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那么中微子物理可能会代表粒子物理学的未来。 http://www.yaojia.org/article-22076-1.html
个人分类: 其它|2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庆祝我的科学网博客突破10万。。。
hgiap 2012-12-24 19:20
庆祝我的科学网博客突破10万。。。 终于达到10万了,,哈。。庆祝一下,而且今天是平安夜! 祝博友圣诞快乐!
个人分类: 娱乐笑话及其生活随笔|2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年十大医学突破
热度 1 meiriweixin 2012-12-6 13:14
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各领域年度“十大”排名已于近日陆续出炉,医学领域“十大”突破也深入人心。涵盖了生命基础研究、艾滋病与癌症治疗突破、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青少年健康等多方面公众关心的热点。 1.“垃圾DNA”才是掌控者 人体基因组中98%是没有编码的基因,以往它们被当作无用的“垃圾”。如今,人们发现这些被忽视的“垃圾”更有大用处。事实上,它们才是真正地基因掌控者和新陈代谢开关!它们调节着基因何时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怎样高效生产出不同的蛋白质。没有它们,基因就像是一堆连不成句子的杂乱单词。科学家正在探索这一新发现的生物信息宝库,以期找到能控制、甚至治愈某些疾病的基因开关。 2.人体微生物有“大作为” 人体中最多的成分是什么?细胞?基因?都不对,是微生物!它们的数量与人体细胞的比例达到10∶1。最近,研究人员刚刚完成了“人体微生组计划”的第一阶段,该计划旨在最广泛地了解人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大部分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比如帮人们消化食物,或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但是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发现体内微生物在许多慢性疾病和症状中,如炎症、肥胖等也起了关键作用。它们非但不是令人讨厌的闯入者,甚至还能帮我们攻克某些最难解决的健康难题。 3.抗HIV药“包揽全程” “特鲁瓦达”(Truvada)已经成为抗艾滋病(HIV)的强大武器,它结合了两种抗病毒药物。而现在,它进一步成为第一款预防健康人群感染HIV的药物。经过基础性实验显示,未感染的人使用该药能降低其感染HIV的风险。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扩大了Truvada的许可范围,可能感染HIV的高风险人群也能使用该药。研究显示,高风险的男同性恋者及其HIV阳性伴侣,使用该药物后感染风险降低了42%到75%。 不过也有人担心,该药可能会导致无保护性行为等高风险行为增加,公共卫生专家则欢迎这种抗艾滋病的新方式——从第一步开始预防感染发生。 4.身体部分“实验室制造” 气管和肾脏或肝脏不同,并不属于常规的移植器官之列。但通过干细胞技术,也能给需要的病人培养出自己的气管。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就用合成微纤维和从病人骨髓采集的干细胞,制作了一幅人造气管,并成功地连接了病人的鼻子、口腔和肺部,病人的气管因癌症而破坏。在首次病例中,一位死者捐献了气管,为一位西班牙妇女的干细胞提供了生长支架。而在最新进展中,科学家用生物工程母体来培养细胞。 这项技术代表了再生医学的未来,在此所有类型的干细胞,包括来自病人自己的皮肤细胞,都能作为生长任意类型细胞或组织的基础,供病人替换或修复。 5.逆转自闭症有了“新希望” 研究者称,早期行为疗法能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大脑模式恢复正常。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通过参与“早期起动丹佛模式”(Early Start Denver Model,ESDM)项目,其大脑在处理人脸及其他物体时有了改变。这对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该模式包括大量与儿童有关的社交和语言活动。通常,自闭症儿童在观看无生命物体如玩具的图像时,其大脑比看到人物图像更活跃,但经过两年的ESDM治疗后,出现了相反的变化,并接近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但经过良好培训的老师也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 6.DNA分析“破冰”乳腺癌 乳腺癌无疑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由遗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导致。但研究人员通过对乳腺肿瘤的最新DNA分析,发现乳腺癌可能比原来所想的略微简单。 癌症基因组图谱项目对数十种癌症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在510个乳腺肿瘤样本中发现了3万个突变,但这些突变都可归入4个主要的亚型。其中一个亚型显示出与卵巢癌有着紧密联系,意味着治疗后者方法也可能有助于乳腺癌的治疗;另一种亚型解释了患有HER-2受体肿瘤的女性对某些药物,如赫赛汀(Herceptin)的个体疗效差异。这些成果将改变医生治疗乳腺癌的方式,有时候甚至是生存和不治之症的区别。 7.新生儿DNA诊断“提速” 50个小时,这就是目前破译和解读一个新生儿基因组所需要的时间,而过去要花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对重病婴儿来说,两天时间就是生死之别。这种快速基因组分析技术还结合了一种新软件,与3500种已知儿童疾病遗传缺陷相连,让医生能迅速决策用何种方法来拯救婴儿生命。 在每年进入新生儿加护病房的婴儿中,大约30%患有遗传疾病。今后,对他们进行基因组测序有可能成为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 8.“解码”儿童肿瘤基因 近几年来,小儿癌症生存率已经提高到了80%到90%,不过这其中大部分要归功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一些成熟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化疗和放疗等。 医生希望“小儿癌症基因组计划”能成为新的治疗标靶的“富源”。该项目为期3年,耗资6500万美元,旨在对主要的小儿癌症进行测序。理解了癌症的基因驱动机制,就有望揭示不同类型癌症之间的共同路径,使医生能在治疗各种肿瘤中互相借鉴,或开发出全新药物抑制生长异常的细胞。未来的癌症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9.人造小鼠卵细胞 干细胞已经创造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生物医学奇迹:治疗糖尿病、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行走、修复受损的心脏组织等。但即使对干细胞而言,要再生生命的最基本成分——卵子和精子,也是巨大的挑战。 日本科学家用了两种来自小鼠的干细胞,一种采自刚发育几天的胚胎,另一种来自重新编程的成年小鼠皮肤细胞,成功创造了有活力的卵细胞,然后使这些来自干细胞的卵细胞成功受精,并发育成了健康的幼鼠,而这些幼鼠的干细胞经测试也有再生能力。该成果代表了一项突破,有望为患不育症的人类夫妇提供新疗法。 10.病毒“消灭”青春痘 有时候,“以毒攻毒”是个好方法,如今医生也开始用这一方法来对付青春痘了。他们用一种比较“柔和”的病毒来对抗引发皮肤斑疹的细菌。事实上,这种病毒在皮肤的毛孔深处早已存在,它们具有感染细菌细胞的能力,现在要做的就是将其转变成“病毒制造厂”,提高病毒数量,然后就等着细菌自行毁灭。 研究人员称,你可以涂含有病毒的药膏,或更简单地涂含有病毒所产生的杀菌剂的药膏,两种方法都能为青少年带来清爽的皮肤。 更多阅读 《时代》周刊评出2011年十大医学突破
11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套养豆丹,突破大豆产业困境
热度 2 guanyundoudan 2012-11-28 20:58
摘要 : 中国大豆产业面临危机,国家相继出台保护和刺激政策却难以遏制种植面积的下滑。实施大豆种植套养豆丹是的生产模式,有望突破大豆产业困境,更有利于促进豆丹产业的飞速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本文从技术、经济、市场三个角度对大豆套养豆丹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大豆产业;套养;豆丹;突破;困境 一、 引言 自 1996 年大豆贸易放开之后,大豆的进口量从当年的 100 万吨 ( 江涛 等, 2012 ) 激增到 2011 年的 5264 万吨 ( 海关信息网 ) ,占全国大豆消费量的 79.8% ( 司伟,张猛 , 2011 ) 。受国际大豆行情的影响,国内大豆价格一路走低,但种植成本却有所增加 ( 徐彦 , 2011 ) ,农民总体收益下降,导致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2011 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为 825 万公顷,较上一年减少 55 万公顷,这是连续第二年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其中春播大豆主产省 ( 区 ) 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在 346.2 万公顷左右,约比上年减少 22.9 %,这是自 2008 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连续第 3 年下降 ( 司伟,张猛 , 2011 ) 。为维护豆农利益,保护农民种豆积极性,国家从 2008 年起实行东北地区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农业部 2011 年 9 月份发布了“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2015) ”表示“要努力扩大大豆生产,稳定东北优势产区,发展黄淮海大豆产区,扩大南方间套种大豆面积”,但是中国大豆生产持续萎缩。由于作为大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的大豆加工业已经被外资所控,一旦我国没有足够的大豆产出,我国大豆产业的上、中、下游环节将全盘为外资所控,中国国内的大豆价格、日常消费、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都会受到巨大威胁 。对此,许多研究人员深感忧虑 ( 赵明 , 2011 ; 王春雨,李舒 , 2011 ) 。在深入思考 、分析原因 的同时 ( 丁志雷 , 2011 ; 黄继炜 2011 ; 鲍磊,乔娟 , 2007 ; 孟菡,周慧秋 , 2011 ) ,也各自从政策和技术角度提出了建议 ( 郭清保 , 2011 ; 吉文慧,潘勇辉 , 2011 ; 国家大豆产业研发中心东北区域专家组 , 2008 ; 关兵,黄一文 , 2011 ) 。本人从事豆天蛾幼虫(以下称豆丹)养殖研究多年,在此提出大豆套养豆丹的 新 模式,实现中国大豆产业困境的破局。 二、豆丹及豆丹产业介绍 (一)豆丹简介 豆丹是灌云人对 鳞翅目天蛾科昆虫 豆天蛾 ( Clanisbilineatatsingtauica Mell . ) 的幼虫的俗称,山东、河南等地又称豆虫、豆青虫。豆丹 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安微、山东、江苏、四川、陕西等省。完全变态,幼虫共五龄,老熟幼虫钻入土中做穴越冬,俗称入蛰豆丹。豆丹是大豆作物的主要害虫,但同时,也 是一道美食。豆丹做出的菜肴,不仅味道鲜美、嫩滑爽口 , 而且营养丰富 ( 吴胜军 等, 2000 ) ,还具有降血脂 ( 孙波 等, 2009 ) 、治胃寒等特殊功效。 (二)豆丹贸易 苏北、鲁南等地普遍都有食用豆丹的习惯。尤其是苏北灌云县,豆丹是当地人招待贵客必不可少的菜肴,形成了灌云特有的豆丹文化。该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豆丹集散地,一条包括养殖、捕捉、贸易、餐饮、加工在内的豆丹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对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该县2005年豆丹总成交量8000吨,全县依靠豆丹相关产业效益达到1.8亿元。中央一套《科技博览》、七套《致富经》、《每日农经》等栏目对此进行了多次报道。 (三)豆丹反季节养殖 豆天蛾发生的季节性很强。自然条件下,幼虫期7-9月,以8月中下旬为害最盛。9月后老熟幼虫开始入土做成小室(俗称做窝)越冬。是以青豆丹(尚未入土的豆丹)在8、9月份集中上市,高峰期在八月下旬和九月上旬;十月份到次年3月份,市场上仅有入蛰豆丹销售。四到六月份,入蛰豆丹相继化蛹,豆丹市场存在一段青黄不接时期。但在灌云县,市场对豆丹的需求依然非常强烈,人工养殖应运而生。豆丹的人工养殖采用大棚加温或室内人工加温的模式,使入蛰豆丹提前化蛹和羽化,经交配、产卵、孵化后放养到大豆上,25-30天后捕捉销售,价格通常在200元/公斤以上,最高达800元/公斤。笔者在2011年4月进行的豆丹养殖培训班,到场的有20多家养殖户,每户的养殖面积都在20-40亩不等,灌云县及周边地区总养殖面积近千亩。豆丹养殖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三、大豆套养豆丹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一)东北大豆套养豆丹的技术可行性 灌云市场上的豆丹是经纪人从江西、湖南、湖北、苏南、安徽、河南、河北(按照豆天蛾发生时间顺序)等地贩运过来的,当地的农民通过捕捉豆丹,实现了种植豆丹和销售豆丹双收益,这些地区为灌云豆丹提供了稳定的货源。张跃进等的研究表明,大豆分枝期损失30%以下的叶面积,盛花期损失50%以下的叶面积,对产量影响不大,鼓粒期叶面积损失,产量降低明显 ( 张跃进 等, 2003 ) 。大豆的分枝期与开花期共35-40天,足够豆丹生长(30-31天),不至于对鼓粒期造成影响。并且,豆丹的食叶量也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只要控制放养密度,不会对大豆产量造成影响。豆丹反季节养殖在灌云及周边地区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在制种和田间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由于最近两年异常气候导致旺季豆丹价格飙升,当地已经有农户开始探索正常季节的套养豆丹模式。并且,每年的豆丹原种培育本身就是正常季节的养殖。辽宁蚕研所、江苏蚕研所、浙江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专业的甚至国家级的柞蚕或家蚕研究单位都位于在大豆主产区,技术力量雄厚,有了他们的参与,对套养豆丹的模式技术完善和面积推广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东北大豆套养豆丹的经济可行性 汪西强在笼罩条件下,大豆处于结荚初期和鼓粒期放养豆丹 1 龄幼虫,对食叶量、豆丹和大豆产量,以及综合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被取食后,造成空秕率增加,百粒重降低。每平米养虫量为 10 头时,大豆产量损失约为 6.2% 。每亩可得虫 6670 头,平均单虫重 8.15g ,共可获虫 54.36kg ,按天敌损失 8% 计,实得虫重约 50kg 。按目前市场售价 10 元 /kg 计,每亩养虫收入约 500 元。大豆产量损失约为 6% ,若按 200kg/ 亩计算,则大豆损失 12kg 。按市价 2.2 元 /kg 计算,则大豆损失为 26.4 元 / 亩。两者综合,饲养豆天蛾的大豆田比普通豆田每亩增加收入为 500-26.4=473.6 元 ( 汪西强 等, 2002 ) 。实际上,由于 2011 年的恶劣气候,豆丹产量减少,价格上升。进而导致作为种虫的入土豆丹量少且质量差, 2012 年的地头最低收购价已经上涨到了 29 元 /kg ,零售价则为 50 元 /kg 。 (三)大豆套养豆丹的市场可行性 除了 江苏连云港、盐城、淮阴、宿迁 等地外 ,山东的临沂、日照、潍坊等地都有食用豆丹的习惯,只是食用方法略有差别。在江苏,豆丹肉被擀出来,翻转的中肠包裹蛋白,成为豆丹果子,与占瓜、丝瓜、青菜烧制。山东则食用油炸或水煮的豆丹。每年都有山东来的客商,在旺季常驻灌云收购较大的、擀出果子不成形的豆丹。灌云一家最大的加工厂,每年加工 20 多吨,煮熟、冷冻后销往山东。另外,河南省的南阳、鲁南,辽宁省丹东、牡丹江、辽阳、营口、鞍山、沈阳 ( 张绪卿,石理鑫 , 1986 ) ,吉林省的吉林、辽源、通化、四平、延边 ( 李金志,吕继业 , 2009 ) 、黑龙江的 讷河 、嫩江、绥化、哈尔滨海林 (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2008 ) 等传统柞蚕养殖地区,历来有食用柞蚕幼虫和蛹的习惯,并且有较为成熟的蛹虫草 ( 刘勤 等, 2004 ) 和雄蛾酒 ( 陈晓平 等, 1999 ) 等深加工生产工艺。豆丹还可以加工成蛋白粉、方便面汤料等产品,消费群体很大。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功能性昆虫食品,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加以有效引导,市场将更加巨大。 四、实施方法及推广步骤 (一)实施方法 目前的豆丹养殖过程是室内制种,用挂卵卡的方法进行稀放养殖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大豆套养豆丹时同样可以采用,只是放养密度必须大幅降低,并根据市场豆丹价格及时调整,实现大豆和豆丹共同收益的最大化。另外,养殖面积足够的的情况下,可以放飞交配后的雌蛾,让其自行产卵,能大幅节省人工。但这种模式由于缺少卵面消毒的步骤,必须对原种进行严格的目检和镜检,确保种虫健康不带毒。 (二)推广步骤 灌云及周边的反季节养殖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仅以养殖豆丹为目的,正常季节的套养目前尚未开始。近几年豆丹高企的价格,很多当地大豆种植户都 想 套养豆丹,苦于无人提供卵或低龄幼虫。因此,大豆套养豆丹的模式可以从这些地区开始,并作为示范,逐渐向山东、河南、辽宁、吉林等有豆丹或柞蚕食用习惯的地区推广,最后是其他大豆种植区的推广。套养模式的推广必须与市场推广同步,市场推广则以豆丹食用文化推广先行 ,而豆丹文化的推广则宜从高端消费市场入手 。 五、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技术方面 需要蚕研所等专业的机构参与,繁育出生长周期短、料肉比高、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建立专业制种场,规范制种、放养和田间管理等流程。另外,由于套养豆丹,放养豆丹后发生的大豆其他虫害的防治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发生时间、生活特性、 施 药品种等方面实施差异化防治是一条可行的思路 ( 王卫平 , 2009 ) 。 另外,需要预防豆丹二次成灾。东北地区由于冻土层厚,豆丹老熟幼虫必须在草堆和土堆下才能越冬,因此,只要 (二)市场方面 豆丹养殖一旦与大豆产业挂上钩,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市场规模、消费群体将完全不同。从餐饮的角度,可以采用美食节、开发新菜品、连锁加盟等方式进行扩张;深加工则包括蛹虫草、蛋白粉、调味汤料、雄蛾酒、保健胶囊等产品。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吸引资本的投入,促进龙头企业的形成,进行养殖技术、豆丹文化的推广。市场必须走在生产的前面,采取定点示范,稳步扩张的推广,避免市场供应量大的波动。 六、结束语 事实上,安徽、河南、河北等豆丹产地的农民多年来一直在实施种植大豆的同时套养豆丹的模式,并且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当地也形成了捕捉、集中收购、贩运一条龙服务,有效促进了就业,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两年由于夏季旱涝交替,全国豆丹产量已经大幅减少,今年的价格是前年的三倍,出现了巨大的市场真空。作为一种健康美味、绿色环保的昆虫蛋白,推广豆丹养殖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破局当前大豆产业的困境,促进豆丹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广豆丹食用文化可以有效拉动内需,改善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司伟等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估计了 19832007 年 25 年间中国 12 个大豆主产省(区)大豆生产技术效率变化,指出中国大豆生产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在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要想提高自给率,迫切需要技术突破和经营制度创新 ( 司伟,王济民 , 2011 ) 。豆丹套养豆丹的生产模式,为大豆产业困境的破局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江涛,姜荣春,王军:《从大豆产业开放及其产业格局演变看粮食安全》,《国际贸易》 2012 年第 2 期。 2.2011 年我国进口大豆监测报告,海关信息网 www.haiguan.info. 3. 司伟,张猛:《 2011 年大豆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大豆科技》 2011 年第 6 期。 4. 徐彦:《 2010 年东北大豆市场形势分析及后市展望》,《农业展望》 2011 年第 11 期。 5. 高淑华,王建威:《大豆产业濒临不安全状态》,《瞭望新闻周刊》 2006 年第 9 期。 6. 赵明:《国产大豆产业遭遇生存困境》,《财经与投资》 2011 年第 12 期。 7. 王春雨,李舒:《豆殇——我国传统大豆产业的生死抉择日期》,《农产品周刊》 2011 年第 1 期。 8. 丁志雷:《国外大豆产业现状分析及启示》,《世界家苑》 2011 年第 17 期。 9. 黄继炜:《定价权缺失影响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研究》,《金融经济》 2011 年第 10 期。 10. 鲍磊,乔娟:《东北大豆优势产区国际竞争力分析》,《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7 年第 07 期。 11. 孟菡,周慧秋:《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对黑龙江省的借鉴与启示》,《黑龙江粮食》 2011 年第 2 期。 12. 郭清保:《 2011 年大豆产业政策需思变》,《期货天地》 2011 年第 4 期。 13. 吉文慧,潘勇辉:《大豆产业危机与政府财政责任》,《财税纵横》 2011 年第 14 期。 14. 国家大豆产业研发中心东北区域专家组:《东北大豆产区生产形势和技术指导意见》,《大豆科技》 2008 年第 3 期。 15. 关兵,黄一文:《黑龙江大豆产业危机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1 年第 6 期。 16. 吴胜军,孟旭,陈绍军:《豆天蛾主要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9 期。 17. 孙波,张桂征, 殷浩 等:《 6 种食用昆虫对小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食品科学》 2009 年第 9 期。 18. 张跃进,王永锋,刘健,马赛飞,裴桂英,缑国华,侯俊奎:《不同生育期大豆去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大豆通报》 2003 年第 5 期。 19. 汪西强 , 陈春秋 ,  赵虎 ,  张艳秋 . 豆天蛾田间饲养量及效益研究 . 昆虫知识 ,2002,39(1):30-33. 20 张绪卿,石理鑫:《辽宁省柞蚕业资源及区划简述》,《蚕业科学》 1986 年第 3 期。 21. 李金志,吕继业:《论柞蚕原生态放养》,《北方蚕业》 2009 年第 4 期。 22.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省蚕业发展的意见》, 黑政办发 (2008)42 号 。 23. 刘勤,霍锡敏,洪恩众:《柞蚕幼虫接种冬虫夏草菌试验初探》,《北方蚕业》 2004 年第 4 期。 24. 陈晓平 , 崔敬爱 , 雷雨 :《 蚕蛾综合利用研究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1999 年第 4 期。 25. 王卫平,李贵波,宋书利,于洪宽:《宽甸县柞蚕场花布灯蛾危害及防治》,《辽宁丝绸》 2009 年第 2 期。 26. 司伟,王济民:《中国大豆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中国农村经济》 2011 年第 10 期。 后记:这是一篇充满幻想的文章,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不过,我将用余生将为之奋斗。 后记
7571 次阅读|4 个评论
突破对我国科技封锁、成就贬低、诋毁,积极自主创新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27 08:25
突破对我国科技封锁、成就贬低、诋毁,积极自主创新 近日,歼— 15 战机在“辽宁舰”顺利进行起降飞行训练,我国航母平台和飞机技术性能在短期内的迅速发展,得到了充分验证。面对中国这一重大军事进展,一些境外媒体在惊奇之余,也不忘居心叵测地诬称歼— 15 战机是国外型机的“翻版”,是“窃取”别国战机技术。 前不久,我国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部分武器装备也遭到类似的污蔑。 每当中国武器装备建设取得进展,总会有人戴着有色眼镜,质疑、讽刺、诋毁、贬低,新装备来源、技战术性能,给中国扣上 “抄袭”、“剽窃”别国技术成果的帽子。 歼— 15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遂行制空、制海等作战任务,是一款完全具有“中国心脏”和“中国气魄” 的国产战机,也是我国防科技工作者多年来创新积累、集智攻关的结果。所谓歼— 15 战机是外国某型机“翻版”,所谓中国“窃取”之说,完全是无稽之谈。既在事实上站不住脚,也正好反映出:那些低估和贬低了中国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对我国污蔑、诋毁的,“酸葡萄”心理。 自主创新历来就是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战略重点。众所周知,中国曾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在重重技术封锁、破坏壁垒,和核威胁、核讹诈之下,独立自主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奠定了军事大国的战略地位。进入新世纪,中国实现了包括新型战机在内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我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实现了自主式、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 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 任何科学技术,都不可能绝对独霸、垄断。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习、借鉴、融合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开放融合过程中,一方面输出自己的文明智慧,另一方面不断学习借鉴、吸收、融合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进步。 在信息互动、对外联系日益增多的今天,中外军事互信不断增强,军事交流合作取得积极成果。促进人类科技发展。 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一些世界军事大国为巩固其在军事关键技术领域的强国地位,对中国的军事猜忌、防范和技术封锁越来越严厉。 一些国家长期坚持对华敌视和防范态度,不断制造所谓军事间谍案、技术剽窃案,散布负面舆论,以图加大对我技术封锁和管控,迟滞和阻碍我发展先进军事科技进程。 更表明:中国军事科技发展必须立足于依靠自力更生的科技创新。 作为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每向前推进一步,解放军就多了一份从容应对挑战、有效遏制战争的自信,也就多了一份用和平手段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可以预见,在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征程中, 突破对我国科技封锁、成就贬低、诋毁,积极自主创新, 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定能迎来新的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个人分类: 其它|2025 次阅读|4 个评论
校运会-终于突破
maoistd 2012-10-28 15:13
10月25日校运会,报名教工青年组1500m比赛,我的成绩是5分28.35秒,成绩第四,拿到了三分,这是我们材化学院建院以来第一次在校运会上拿到分数。
2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基因治疗的新突破
xupeiyang 2012-10-26 10:52
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祝贺他们。 从线粒体DNA携带突变的一名妇女处获取核染色体,将它们放置到一个供体人类卵子中,可使得该名妇女拥有不遗传其缺陷线粒体的孩子。这一技术生成的正常人类胚胎中包含的母亲线粒体DNA少于1%。来自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将这一成果在线发表在10月24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费城儿童医院专攻线粒体疾病的儿科医生Marni Falk(未参与该研究)说:“这非常令人感到兴奋。你可以采用染色体转移确实有效地减少受累母亲的线粒体DNA负荷,这一想法真是了不起。” 每个人类细胞的细胞核中通常只包含一套共46条染色,,而在每个线粒体中则存在有数万的微小染色体拷贝。在诸如肌肉和大脑等有高能量需求的组织中线粒体数量丰富。如果存在很多的突变线粒体DNA拷贝就会引起多种神经肌肉疾病,如疲劳、偏头痛、视力丧失、肌肉无力、心脏问题和锻炼不耐受(exercise intolerance)。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10/20121025121529788.htm
个人分类: 基因组学|2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动态 10月22日
xupeiyang 2012-10-22 10:18
· Nature:诺奖得主时隔25年再联手 (10-22) · Science突破:实时追踪RNA (10-22) · Science热议,梦魇照进现实? (10-22) · PNAS颠覆性发现:RNA自行打包 (10-22) · 朱冰研究组继Science后再发PNAS文章 (10-22) · Cell子刊:蛋白通道的转运新解 (10-22) · 两种激酶抑制药物或可结合治疗白血病 (10-22) · 新的长非编码RNA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 (10-22) · 解码黄疸证候本质——我国学者利用代谢组学 (10-22) · Science:三十年追寻终获突破 (10-19) · Nature公布大麦基因组图谱 (10-19) · 诺奖得主山中伸弥最新综述 (10-19) · Cell重要成果:蛋白质伴侣的选择 (10-19) · Nature:基因也许不那么自私 (10-19) · Immunity:关键受体翻手为云覆手雨 (10-19)
个人分类: 科研动态|1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突破抗生素滥用的误区
热度 7 qpzeng 2012-10-12 18:34
突破抗生素滥用的误区
抗生素在中国各地随处都能买到,因此抗生素滥用在中国很普遍!中国人不论大病小病都喜欢用抗生素,好像抗生素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旦“超级细菌”爆发,中国许多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儿童、手术后住院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器官移植者,可能会因无药可治而死于非命! 第一个误区是以为消除一切感染都要用抗生素 广义的抗生素包括抑制各种微生物生长的药物,但狭义的抗生素仅指抗菌素。感染人体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结核病、细菌性炎症)、真菌(灰指甲、脚气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寄生虫(疟疾、血吸虫病)等。抗细菌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罗红霉素)只对细菌有效,抗真菌的抗生素(如酮康唑、咪康唑)只对真菌有效,而抗菌素对病毒和寄生虫完全无效。因此,用不用抗生素,要看感染的是哪种微生物,还要区分是细菌还是真菌。 第二个误区是以为只要是抗生素就能杀死细菌 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它们的细胞壁结构不同。阴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较薄,但外面还包裹着很厚的脂多糖-蛋白质外膜;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很厚,其外层没有脂多糖-蛋白质包裹。由于细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抗生素对不同细菌的抑制效果也不同。例如,青霉素(西林类)、头孢菌素(先锋霉素)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杀死细菌,较易进入革兰氏阳性菌体内,而较难进入革兰氏阴性菌体内,因而杀菌效果大不相同。 第三个误区是以为只要是感冒就一定要用抗生素 一般感冒初起(头痛脑热、流鼻涕、打喷嚏)都是病毒感染症状,不适合用抗生素,只有当抵抗力下降后才合并细菌感染(咳嗽),先是引起鼻炎和咽炎,后才发展为支气管炎和肺炎,可根据病情的进展酌量使用抗生素。不过,如何用好抗生素,病人一定要遵医嘱,不要轻易在药店购买,更不能长期自行服用(一般三天,最多不超过一周),否则除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外,还能引起真菌的二次感染,治疗起来就更加麻烦。儿童使用抗生素更应慎重,一方面要到医院确诊,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医嘱。 在抗生素出现前的古代,除了“痨病”(现称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外,几乎没有什么细菌感染能置人于死地,除非战争或严重创伤引起严重的伤口感染而不治。因此,一般的细菌感染并没有那么可怕!那么,遇到一般的细菌感染,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下面教你几招小小的防病术: 第一招:能用消毒方法解决的感染就不用抗生素。对于较小的伤口化脓,只需挤掉脓液,然后涂上碘酒即可!对于鼻炎、咽炎、中耳炎、生殖道炎症,可以使用非抗生素类杀菌液、消毒液、清洗液,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特别是不要长期自行使用抗生素。 第二招:能外用抗生素的感染就不用口服抗生素。有些小的皮肤伤口感染,如果用酒精、碘酒消毒解决不了问题,可以买一支抗生素眼膏(如红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等),直接涂抹在伤口上,而不用大量口服或静注抗生素。 第三招:普通感冒尽量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只能辅助身体的抗菌能力,最终治愈细菌感染还得靠自身免疫系统的作用。正常成年人都有较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一般的细菌感染都能不治而愈。 朋友们,你们学到了什么吗?请记住,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你更应该明白,在你身上产生的抗药性细菌也能传给你的子女、家人和朋友,即使他们从来不用抗生素!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4276 次阅读|24 个评论
终于正常零突破了!
热度 3 YAOLIU 2012-10-11 20:34
莫言获诺奖的消息一传开,可谓举国沸腾。中国人总算正常零突破了(不是牢里的,也不是海外的),而是中国本土的。真心地为此感到骄傲!毕竟总算扫去了中国人未得诺奖的阴霾!虽然我们在科技方面获诺奖的希望比较渺茫,不过这次总算看到了希望啊。
330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我国杂交小麦育种研究获突破
klymzkm86 2012-8-25 19:48
目前,山西省已经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F型杂交小麦产业化。 这一科技园区的启动,是基于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成功育成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选育出比最好的常规小麦品种增产15%左右的杂交种,其产业化推广,将有望为中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据了解,小麦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杂交育种难度很大,杂交小麦技术因此成为全球粮食增产的重大核心技术,具备“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三系杂交小麦技术更被认为是杂交小麦研究中最难的课题。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小麦主产国都大力进行杂交小麦的研究攻关。威尔逊在美国合成第一个三系配套的“T型小麦不育系”,1965年,北京农业大学教授蔡旭从匈牙利引进“T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但一直没有解决不育系育性不稳定、恢复源少、群体杂种优势不够显着等方面的问题,杂交小麦一直处于小面积试验阶段。 冯树英是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冯树英和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突破现有育种理论的限制,按照种质创新——改变以远缘杂交培育小麦不育系的通用做法,采用6倍体普通小麦近缘杂交的方法,培育成功一种新型小麦不育系,并以冯树英名字命名为“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其研究方法获得国家专利,在育种理论、技术路线、材料选用和育种实践等四方面都实现了创新。 2011年1月,农业部对F型小麦不育系授予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国家级小麦育种专家尤明山、赵茂林、姚凤霞、郑天存和美国生物学博士杨雅生等人考察后一致认为:F型小麦不育系突破了美国T型不育系难恢复的瓶颈,其杂交种的恢复度达到95%以上,杂种优势十分明显,为中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小麦专家庄巧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学家范云六等人认为,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三系杂交小麦的研究都没有重大突破,但F型三系杂交小麦技术最有希望实现产业化。 冯树英表示,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已经与全国种业50强之一的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同开展三系杂交小麦研发的战略合作,力争用三至四年的时间,将F型杂交小麦推向大田生产。 业内专家认为,F型杂交小麦可覆盖全国整个黄淮流域小麦主产区,推广面积至少可以达到2亿亩以上,据测算,按增产幅度15%计算,全国推广F型杂交小麦每年可增产小麦150亿公斤左右,增收300亿元,相当于增加耕地面积4000万亩,可满足1亿人的口粮。 有专家指出,F型杂交小麦虽经40年攻关研究达到世界领先,但要保持长期的国际领先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不仅需要大量选配适合不同生态区种植的小麦杂交种,还要不断选育升级换代的新小麦不育系和恢复系,以确保小麦杂交种持续高产稳产;此外,还应开展相关的小麦细胞学、分子学和基因学等研究,保障中国杂交小麦在分子生物技术方面的世界领先性。 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agriculture/528612.shtml
2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六大以来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的突破
whyhoo 2012-8-25 11:18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有关土地的各项制度中,征用制度涉及政府、用地单位、农村集体、农户等多方面利益主体,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全局。党的十六大之前,征地制度的基本框架是1999年1月1日施行的《土地管理法》。该法明确规定了“用途管制”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出了以货币安置为主、“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的土地补偿标准计算原则,设立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的补偿上限标准。总体看,这个阶段我国征地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完全垄断了农村集体土地转用权,征地的强制色彩非常浓,对土地所有者的补偿和安置也没有体现土地作为资产与保障的功能。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征地制度改革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比如,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和《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等。概括起来,征地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对土地征收征用作出法律区分。长期以来,在法律上,对土地征收征用的概念一直未作严格区分,立法中也常常用征用来代替征收。例如,1999年的《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情形,实际上是征收,而其中规定的临时用地的情况,则是征用。由于立法未严格区分征收、征用的法律概念,就不能区分各自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也不利于在实践中正确贯彻这两个制度。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同年8月,对《土地管理法》作出修改,包括两处:一是将《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四款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二是将其他条款中的“征用”修改为“征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土地征收”从意义上来看相当于修改之前的“土地征用”,只涉及土地使用权。征收和征用虽然具有许多共性,但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适用条件,尤其是补偿标准是不同的。征用主要是对物本身的损害给予补偿,不包括相关的利益。因为所有权没有移转,如果标的物没有毁损灭失,就应当返还原物;而在征收的情况下,不存在返还的问题。由于征收是所有权的移转,对被征收人造成的损失更大,对其补偿也更高一些。征收在性质上不同于买卖,且征收也不以完成补偿为前提,但征收应当考虑市场价格。《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对这两个概念作出了明确区分,这不仅具有宪法层面的意义,而且也为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中完善征收、征用制度确立了宪法依据。   第二,补偿安置标准有了整体性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突破了征地补偿安置标准的上限。《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第十二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二是征地补偿标准引入了市场的因素。国务院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定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国土部对此作了细化,指出制定区片综合地价应考虑地类、产值、土地区位、农用地等级、人均耕地数量、土地供求关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三是允许被征地农民直接参与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第十三条规定:“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四是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指导原则有了重大调整。不再局限于用行政的手段,为被征地农民解决直接就业问题,而是立足于提高其素质,提升其就业能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要从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落实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责任、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等三方面努力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   第三,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征地制度最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措施,逐步引起重视并在中央政策中得到强化。《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首次提出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要求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随后,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强制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有关文件明确要求,将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提出“两个确保”,即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尽快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与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2010年10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土地已被全部征用且未就业的农村居民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从征地安置补偿费中支付,不足部分由当地人民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支出。   第四,同地同价、集体土地直接进入二级土地市场等问题也逐步开始提出并实施。《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2004年的修宪和随后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为标志,我国的征地制度开始进入市场化转型阶段。重要依据是,土地补偿标准引入了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等市场化因素,土地的保障功能得到强化,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体现的土地资产功能也得到重视,被征地农民分享农地非农化与工业化好处的权益引起关注,并开始在国家层次的法规中,作出制度安排。这种转变符合国家总体市场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征地的市场化趋势不可逆转。   (作者单位:国家检察官学院)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hqwg/2012/201216/201208/t20120823_177403.htm
个人分类: 三农|2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南大学国自资助数344项
热度 1 lychust 2012-8-23 15: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揭晓,我校获资助经费数突破两亿元 2012年08月21日 20:01 浏览次数: 4116 次 近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获悉,我校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数再次喜获丰收,经费突破两亿元。 截止目前我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共计344项,其中面上项目189项、青年基金项目139项、重大科学仪器研制专项基金1项、重点项目5项、重大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3项、优秀青年基金5项、海外及港澳合作基金1项、联合基金1项。与去年同期比较,我校所获资助项目数增长超过10%;经费更是大幅度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42%,达20318.5万元,首次突破两亿元大关。 本年度所获资助项目以医学科学部数量最多,共计获得147项,占项目总数的42.7%,经费753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占全校总经费的37.1%。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第二,共获得各类项目89项,占全校项目总数25.9%,经费541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6%,占全校总经费的26.7%,详细情况见下表。 据悉,此次公布的是集中申报期间的项目评审结果,还有部分项目仍在评审中。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部分类一览表 科学部 面上 青年 重点 优秀青年基金 重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其他类型 总项目数 经费(万元) 数理 8 3 0 11 584 化学 12 4 0 16 1077 生命 3 7 0 10 320 地球 8 11 0 1 重大科学仪器研制专项1项 21 1979 工程与材料科 42 42 3 2 89 5417 信息 21 11 1 1 1 35 2474 管理 10 3 0 1 14 866.5 医学 85 58 1 1 1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 147 7537 其他 联合基金1项 1 64 合计 189 139 5 5 3 3 344 20318.5 作者单位:新闻网 出 处:科学研究部 作 者: 欧阳俊
5614 次阅读|2 个评论
语言的创新与突破
热度 8 yonglie 2012-8-22 08:47
昨天听传达精神,有段话没听清,从网上找来了,也向没听过的同学传达一下: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重大变革与调整,科技创新孕育重大突破,中科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牢记定位与使命,坚定信心,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以体制机制的新突破,实现自主创新与人才培养引进的“双提升”,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好科技“火车头”的作用。 惭愧,我没看懂(当然都怨我平常不注意学习),有几点疑问: 1 )世界政治格局要怎么调整了? 2 )“创新”孕育“突破”,是什么逻辑? 3 )什么叫“体制机制的新突破”? 4 )什么叫“人才培养引进”? 5 )“双提升”怎么量? 6 )“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支撑”本身有没有“创新孕育的突破”? 7 )什么叫创新型国家?哪些是守旧或复古的国家呢? 8 )“科学”在哪儿呢? 写《 1984 》的 George Orwell 曾写过一篇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说 this mixture of vagueness and sheer in competence 是现代英语、特别是“ political writing ”的显著特征。 As son as certain topics are raised, the concrete melts into abstract and no one seems able to think of turns of speech that are not hackneyed: prose consists less and less of words chosen for the sake of their meaning, and more and more of phrases tacked together like the sections of prefabricated henhouse . 写文章越来越像搭鸡窝架子了——老 G 的话真逗。虽然科学的影子有点儿模糊,但有些科学家似乎已经为中国特色的政治语言孕育了重大突破。
个人分类: 随想|4056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在改革中突破 在进取中担当——国企十年发展述评
whyhoo 2012-8-21 09:39
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记者 何宗渝、孟华)结合国内外流行元素、做工精湛的时尚商务装,神九搜救服、防辐射工装、声控工装、阻燃服装、LED科技服装……8月18日,一场代表我国职业装顶级水平的T台秀绚丽登场。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举办这场时装发布会的竟是一家国有军需企业——际华集团。而际华集团的母公司新兴际华集团,则是新科世界500强企业! 2000年10月,解放军总后勤部原生产部的78家军需企业与军队脱钩,重组成立新兴际华集团,由此新兴际华毅然走上了市场化改革道路。 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刘明忠告诉记者,集团重组成立时,成员企业亏损面达到60%,但2011年的营业收入达到1476亿元,实现利润36亿元。“以营业收入计算,我们相当于再造了22个新兴际华!” 新兴际华的发展历程是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2002年到2011年,国有企业以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6%、利润年均增长22%和税金年均增长17.9%的速度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十年间国有企业之所以能稳定高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市场化改革,努力实现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兼容。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经营机制改革、兼并重组、布局结构调整……改革,为国有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期,一本《央企市营:宋志平的经营之道》,受到世界广泛关注。身为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双料董事长的宋志平,以亲身经历和切身感悟,有力回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的质疑。在宋志平眼中,市场竞争是不分所有制的,企业只有大小、优劣之分。 “企业地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行政级别决定的。即便是军工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命力。”兵器工业集团总经理张国清说。 人们依稀记得,在1998年前后国有企业最困难的时期,全国三分之二的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我们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把国有经济集中到了大企业层面,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淘汰了国有大企业中的5000多家劣势企业;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又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了企业的外部管理体系,而且不同程度解决了其内部机制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所以这十年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是必然的。”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说。 进入8月,呼伦贝尔草原已微微泛黄,但中国黄金集团乌鲁格吐山矿区鲜花绚烂,杨树展绿。矿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这里的花草每年都要新种,一棵杨树的维护成本都够得上培养一名大学生了。 从2005年项目开工至今,环保投入已累计达到4亿元,复垦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超过8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95%…… “乌山项目的环保投入超过了总投入的15%,但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必须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中国黄金集团总经理孙兆学说。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仅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就实现节能4900万吨标准煤,是国家下达节能考核目标的1.8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36.1%,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6.3%,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此外,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定点扶贫、援疆援藏和各类社会公益事业,2008年至2010年仅中央企业扶贫、救灾、公益事业等捐赠就达133.7亿元。 “在抗震救灾一线,在航天航空一线,在自主创新一线,在‘走出去’一线,在高风险、低回报一线,我们都能看到国有企业的身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说,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存在,才使我国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掌握着经济主权;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存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才有了抓手;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存在,我们在应对急事难事时才有了依托。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企业带头响应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保障市场供给、稳定物价、抗击自然灾害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说。 国家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说,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国有企业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必须要依靠深化改革来推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的未来,既不能走西方自由市场道路,也不能走计划经济老路,而是既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又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把国有企业做得更好。”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8/20/content_2207324.htm
个人分类: 经济|1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话说精博突破100万
热度 2 hcrm 2012-8-19 20:07
2010年5月的最后一天,我在精英博客实名注册,到今天为止,博客访问突破了100万人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我计算了一下,两年零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以“才子黄成”的名义发了438篇文章(包括极少数图片),平均单篇访问量为2200多人次。 而查看发的第一篇文章,却是《 富士康“跳”与“自由落体” 》,写于2010年5月28日。因为所谓敏感的问题,此文一发出即遭编辑“隐藏”,只有我本人可以看到。 想一想当初,精英博客标榜中国首个“实名制”,我便不知所以然地加入了,自然知道“文责自负”的道理。不过,我仍然得感谢有这样一个平台,使更多的人能读到我的文章,或成为博友,或成为批评者,让“才子黄成”或者说“江南第一才子”有了“知名度”。 也正因为如此,有编辑找到我,刊发我的文章,甚至商谈出版的事宜。可我知道,我的文章不为报刊杂志而写,因为那样或多或少思想会受“拘束”。这么说吧,我一直坚持:写作只是我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我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表达呢?它源于我很小的时候对于人世的观察,源于我多年以来坚守的信念,源于我逐渐形成的生活习惯,等等,总之是在思考和探寻。 而我为什么选择网络这个平台呢?记得最早的时候,是在红袖添香网站,那儿是我网上发表文字的起点。时至今日,我仍坚持在那儿发文,尽管其风格与我的已然“格格不入”了,可我依然念那个“旧情”,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方向。 其实,一度我在榕树下也发了一些文章,而且每篇都得到一位编辑的点评。不过,我不太喜欢那儿的页面,对红袖添香情有独钟,对且听风吟也颇有好感,譬如编辑笑笑眉,至今我都不知是何人。 而在精英博客,曾经有人批评我说,如果我不用“江南第一才子”,或许读我文章的人会更多。这些年来,我颇以为豪的是,在众多的质疑与批判之声中,我竟然将“江南第一才子”坚持了下来,而且毫不顾及所谓“点击量”。 说实话,我从不羡慕那些排名,不管是著名者还是非著名者,我只认其文字与思想,还有他或她的人品。我一向以为,文品应如人品,高洁而不孤陋,能与天下苍生心有戚戚焉为好 —— 这也一直是我所努力的方向。 有朋友提醒我,要学会礼尚往来,这样博客才有人气,否则 …… 我明白他的好意,毕竟现在不流行“名在深山人不知”了。我们这个时代,似乎人人都在打造自己,都想从草根走向名士,不管自己有怎样的主张。 我理解每个个体的觉醒,这是时代的进步,是现代文明的伊始,因为世界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其中当然也包括你我他。我也多次撰文指出,“江南第一才子”是个网名,也是个符号,不能说明我有多么狂傲或自恋。 我不认为这100万人次的访问量,能说明100万人次曾认真读过我的文章。我甚至可以断言,即便认真读过的人,未必会留下一言半语的评论,他们或许如同我自己一样,只是从中有所收益而已。 我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真一点,毕竟我不是那种有什么说什么的人,或者会把话讲得十分晓白的人,许多东西需要读者仔细去体会,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来。 今天,我在此不是庆祝,只是告知,因为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访问量的大有人在,那叫热闹,而我这只是一点热望。 附:江南第一才子(才子黄成)精英博客: http://blog.voc.com.cn/hchchcch 2012年8月19日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3076 次阅读|4 个评论
碧海丹心钓鱼岛
yangyongtian 2012-8-19 07:34
碧海丹心钓鱼岛, 启丰二号逞英豪。 突破阻截无反顾, 躲避包围有正招。 华 岛又揖 华 人访, 国 土初迎 国 旗飘。 黎明之前黑尤甚, 不日天亮红日昭。
个人分类: 感怀|2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突破
itellin 2012-7-26 21:20
1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海海工装备的中国突破
ScienceNews 2012-7-18 11:05
深海海工装备的中国突破
本刊记者易蓉蓉 2012 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业迎来黄金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已达千亿,此前,这块市场几乎被国际海工巨头垄断。面对诱人的市场大蛋糕,中国造的海洋石油装备将如何突围? 6 月 29 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全国海洋石油装备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中国石油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进全和宏华集团总裁张弭等人对此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百亿元的国内市场 由于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油气的需求持续增长,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投资激增,极大地推动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和对海洋石油装备的需求。 国家 “ 十二五 ” 规划纲要已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以扶持,对于开发利用中国海洋石油相关的装备制造作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要争取实现海工装备的国产化,突破深海。 据英国能源分析机构道格拉斯 - 维斯特伍德( Douglas-Westwood )预测,未来 5 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将达到年均 810 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所占份额有望从当前的 30 亿~ 35 亿美元提升至 190 亿美元左右,增长逾 5 倍。  公开资料显示,中海油初步规划 “ 十二五 ” 期间投入 300 亿元建造第二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比 “ 十一五 ” 已经实施的 150 亿元翻了一番。 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中国对海工产业支持政策的颁布和落实,预计 “ 十二五 ” 期间,中国海工装备年均市场容量有望达到 120 亿元。 打破国际巨头垄断 我国目前已拥有完整的钢铁、船舶及其配套、大型钢结构制造、石化装备制造和机电设备基础制造体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所需的专业化制造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但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海洋油气开采的广阔市场前景也对我国海洋石油装备的生产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令人振奋的是,论坛上,宏华集团、宝石机械等海洋平台制造企业首次展示了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海洋平台设备。 以宏华集团的 TIGER 系列钻井船项目为代表的国内海洋石油装备和世界首推的五缸泵核心设备的亮相,首次打破了深水钻井包核心设备一直被国际巨头垄断的局面,推动了未来钻井船设备国产化趋势。 同时,在海工建造模式方面,宏华集团提出的 “ 海洋装备陆地造 ” 的概念和准备建造的世界最大的 22000 吨移动式组合吊机,建设周期和成本节约优势明显。 对此,宏华集团总裁张弭表示: “ 在 ‘ 创意大智造 ’ 战略指导下,宏华已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机制,还会层出不穷地发布更多、更新、更先进的能源开采技术与工程装备,将触角伸向陆地与海洋、石油与页岩气等更广阔的领域。 ” 中国挺进深海 论坛上,周守为以《走向深水的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是发展中国海洋石油的重要战略。 2000 年以后的全部油气发现中,深水区块占了近 50% 。全球深水油气资本投资主要集中在海洋石油 “ 金三角 ” (西非、墨西哥湾和巴西)区域。深水有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资源量为 2×1016 立方米,是全球已知化石燃料总含碳量的两倍。天然气水合物外形类似冰雪,可以像酒精一样燃烧。 “ 目前,亟需安全、有效的经济水合物开采技术。 ” 周守为说。 中国南海九段线内面积为 200 万平方公里,有 350 亿吨油气当量。南海的自然环境比世界其他深海区更为恶劣,海底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5 月 9 日,中海油 981 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高调开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王宜林表示,作为中国首次自主设计建造的超大型第六代 3000 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也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纪录,能抵御 200 年一遇的台风。利用建造海洋石油 981 的契机,中海油成功组织国内供货商开发研制领先的 R5 级超高强度锚链,并引领国际规范的制定。 当然,走向深水还面临着海上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问题,如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蓬莱 19-3 海上突发溢油事故。 周守为表示,从现在到 2020 年,中海油将逐步建立起 1500 ~ 3000 米水深勘探开发队伍、装备和能力,在南海深水区建成年产 4000 ~ 5000 吨油当量能力,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端海工装备如何国产化 我国海洋石油装备的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虽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个别单元技术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技术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自主研发创新不够,高端制造水平不足,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欠缺,进军深水能力较弱等。以海工装备为例,目前应用于浅水区域的钻井平台的关键零部件仍需进口,而应用于深水区域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除船体、锚链等为中国制造,其他主要设备均有赖于外国进口。 国内研制的新产品,国际上已有成熟产品,国内用户将首选成熟产品,发达国家研制的新产品是客户需要的、填补世界空白的新产品,这将拉动新产品开发。 关于深水钻井装备如何真正国产化,王进全则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 因为价格高,真正的高端海洋石油装备买不起;因为使用和维护困难,运行成本高,也用不起。同时存在买不来的风险,如测井设备、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等。国产新产品谁愿意首先使用?风险谁来承担?是制造商、用户还是国家?高端海洋石油装备国产化应该怎么搞?我认为,官、产、学、研、用一定要结合。 ” 国产产品如果无人敢于尝试,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上海宏华海洋油气装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冯琦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 首先在一些非关键部位使用国产产品,效果好就扩大范围。如果我们自己不用,那它们就会消亡,非常可悲。所以我们还需练好内功。 ” 中海油总公司工程建设部总经理金晓剑更是乐观估计,未来 5 年,一个新的装备建设和发展的高潮将会到来,带动国内造船、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精密仪器等行业向 “ 高精尖 ” 发展,催生一批在全球行业中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一流中国企业。 ■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进行坞内的舾装工作,准备出坞调试。
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突破容不得半点浮躁心态
热度 2 黄安年 2012-6-30 06:48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突破容不得半点浮躁心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6 月30 日 发布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 , 是极其复杂的高科技系统工程的胜利 , 也是我国科技人员万众一心脚踏实地的科学实验精神的胜利 , 在每个环节上的各司其职的科研人员来不得半点浮躁心态 , 否则难以顺利完成预定目标。追赶、创新不能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空话,要追赶、要创新、要攀登,就需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步步为营地做好本职工作,把“顶层设计”和个人努力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就要防止那些虚夸、浮躁、华而不实的不科学心态。我国科技界中有好样的 , 不是有些人描绘得那样一团漆黑。 笔者希望科学网在这些重大科技活动上给以有足够的科普的知识和科学的精神的反映,张扬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对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的贺电 2012 年 06 月 29 日 15:14:28 来源: 新华网 总装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并参加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全体同志: 欣悉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特向胜利完成这次任务的航天员,向所有参加这次任务的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新成就,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铸就的新辉煌,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体航天人建立的丰功伟绩将彪炳史册,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科技进步永无止境,太空探索任重道远。希望你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进我国航天事业跨越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中 央 军 委 2012年6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6/29/c_112319738.htm 下面是 29 日仅见的博文: 587201 中国仙女刘洋,比青春更美丽的是笑容 张檀琴 77 0 06-29 587193 航天英雄的提法不妥 吴巍 239 8 06-29 587186 神九航天之旅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 倪鹏云 64 0 06-29 587153 神舟十号航天员开始选拔 许培扬 95 0 06-29 587051 神九返回成功着陆 2012 年6 月29 日 9 : 53 时 看了 CCTV 直播 许培扬 143 2 06-29 587047 红嘴蓝鹊——庆祝神九返回 张珑 145 3 06-29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18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蛟龙”号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
whyhoo 2012-6-24 12:26
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24日电(记者 罗沙)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第四次下潜试验,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执行本次下潜试验的试航员为叶聪、刘开周、杨波。7000米深度也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最大设计深度。 北京时间24日4时30分,“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团队举行了试航员出征仪式。5时,下潜试验正式开始。5时24分,潜水器布放入水,5分钟后开始注水下潜。 8时55分,“蛟龙”号下潜深度已达7005米,随后在7015米的深度第一次坐底。 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表示,“蛟龙”号在7000米级海试中,经4次下潜试验就突破7000米深度,说明潜水器性能稳定,海试人员水平不断提高。他说:“这支队伍是一支英雄的队伍!” 据试航员报告,目前潜水器设备一切正常,人员状态良好。 新华社快讯: “蛟龙”号潜航员在海底向“神舟九号”祝福:祝愿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愿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蛟龙”探海承载中国深蓝梦想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刘石磊)承载中国探索海洋的深蓝梦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4日成功探海7000米,给人们带来无限振奋。 作为深海探测的重要工具,载人潜水器是各国海洋勘探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蛟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而它们的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过6500米,经常下潜深度也不过5000米。 “蛟龙”一次次破纪录的深潜,无疑拓宽了中国深海科研空间。从刚起步时的50米到去年的5000米,再到如今的7000米,这条“中国龙”证明其有能力在全球99.8%的海底游弋,对中国开展海底勘探、了解海洋生物乃至生命起源研究构成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一骄人的成绩表明,在走向海洋的征程中,中国科技奋起直追,中国深海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能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技术上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又迈出重要一步。 国际媒体纷纷就此评论说,“蛟龙”号的创纪录下潜与“神九”“天宫”对接一起,显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雄心。 的确,“蛟龙”正是中国科技孜孜进取、不断超越的又一个典例。从无到有,后来居上,一次次挫折,一次次改进,“蛟龙”今天的突破远非一日之功,离不开长期以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多年的心血。 7000米级深潜是里程碑,但远非终点线。要实现制造11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目标,在海洋最深处的海底自由航行、作业,真正成为载人深潜发达国家,中国科技仍需再接再厉。 在浩瀚海洋7000米深处,中国潜水员将向正在浩瀚太空执行任务的“神舟九号”航天员送去祝福。飞天梦、深蓝梦,不论梦想有多远,中国人都有智慧和勇气,将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背景资料:世界各国深海载人潜水器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4日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试验,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再创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美国是较早开展载人深潜的国家之一。1964年建造的“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可以下潜4500米,进行过近5000次下潜,是当今世界上下潜次数最多的载人潜水器。 法国1985年研制成的“鹦鹉螺”号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可达6000米,累计下潜1500多次。 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拥有载人潜水器最多的国家,比较著名的是1987年建成的“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两艘6000米级潜水器。它们最大的特点是能源比较充足,可以在水下停留17小时至20小时。 日本1989年建成了下潜深度为6500米的“深海”潜水器,曾下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创造了载人潜水器深潜的纪录。它迄今已经下潜了1000多次。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6/24/content_2168103.htm
个人分类: 科学|1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蛟龙”突破7015米深度
热度 3 woaipi 2012-6-24 10:48
刚刚一转眼的功夫,看到报道: 第四次下潜试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一旦下潜到7000米的深度,据了解,刚才已经下潜至7015米,将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来自于高水压和低温。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956.shtm 最近有两件大事一直让我挂心,一是“神九”的发射,另一个就是“蛟龙”下潜试验。 神九已成功发射,目前状况良好,并且也产生了我国的第一名女宇航员——刘洋(家乡人的骄傲),并且在今天中午12点左右将会进行“神九”与“天宫”的手动对接,这是有一个伟大的时刻,期待着这一刻的到来,也祝福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们! 蛟龙的下潜试验,这是第四次,从首次下潜创造纪录为6671米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621.shtm ,到第二次因故障取消下潜,那一刻有些担心,不过很快问题就解决了,工程师们很给力 ,下潜的深度为6965米,值得庆贺。紧接着是第三次,并进行了海底作业,取回来生物样品,在第四次下潜,深度已达7015米,应属于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潜水艇,99%的海底我们都可以到达,成绩喜人 。 祝贺祖国在航天事业和潜艇事业都取得了辉煌成绩,真是“上天下海”,说明我们的科学家还是很给力的,只要国家愿意发展,也希望我们国家的生物行业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
4029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突破能不能预订
热度 1 tianli99 2012-6-23 23:56
科学突破能不能预订? 一般印象当中能预定的很少。 但如果不能预定, 我们就没有必要提出科学规划, 提出那么多的“人才计划”目的是不是想预定科学突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丘成桐:科学突破源于众人思想的融汇
zguangbin 2012-6-13 07:41
一个多月前,我受邀去国防科技大学演讲,参观了他们自主研制的大型计算机“天河一号”。去年这部计算机通过了国际评估,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快速的计算机。 参观后我感到很兴奋,这是中国独立自主完成高科技产品的重要标志。在和国防科大校长聊天时,我向他请教如何将这批一流的教授和工程师聚在一起,苦干十年完成了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 他说他们学校的士气和学风都很好,年轻人待遇不错,以能够做出一流的工作为荣。 拥有安定的环境、对自己的信心和为国家、为学校争取荣誉的决心,这些的确是进行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在此之前几个月,我受邀去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当第一次看着祖国的火箭冲天而起的时候,我内心感动不已。整个宇宙飞船的建造、组装和发射等工程牵涉到8个部门的合作,每个部门有一万多人,是一个超大型的系统工程,不容许有任何错误。我对中国工程师的组织能力至为钦佩。中国人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成绩,我希望同学们也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这样重要的工作。 从这两个不同领域的研究中心里,我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认识到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他们都向我询问了很多基本的数学问题。从前韩国的科技大不如台湾,可现在超过台湾很多,听说韩国政府要成立50个以基础科学为主的研究中心,每个中心每年投入经费1500万美元。事实上,在欧美俄日等国都有同样的理念,认为基础科学非常重要。然而在对基础科学进行投资方面中国做得还很不够,所以我很希望政府能充分意识到基础科学对于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我认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在这几年内将有巨大的转变,这是年轻人做一番事业的大好时机,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宝贵时刻。我说的崛起不是经济或军事的崛起,而是科技的崛起。现在中国科技的创新不如欧美,但在经济比较充裕和国家比较稳定的客观环境中,10年内将会见到重要的成功,当然这些进展需要靠年轻一代同心协力来完成。 同学们也许会惊讶地说:“我们还是本科生,很多学问都没有学过,你凭什么说10年内我们会对科技有重要的贡献?”你们应当看得起自己。只要把基础科学学好,熟练掌握规律技巧后,你们很快就可以海阔天空地去闯、去创新了。回顾历史,大部分科学上的突破,都是在科学家30岁以前完成的。牛顿、爱因斯坦、沃森和克里克、费米、杨振宁等人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在年轻时做出来的。这些划时代的工作虽然成于少时,但绝不是凭空创造。事实上,它们都“有迹可循”,是科学家经过艰苦学习和多次失败才最终成功完成的。 科学的突破往往源于众人思想的融汇。即使不太重要的发现,只要有新的意思,也是有价值的,所谓集腋成裘。有些人一定要做最伟大的工作,但所有伟大工作都是累积的结果。即便是有独特创新贡献的大师,他们的工作也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 ( 作者系著名华裔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清华学堂”数学班首席教授,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本文系徐雯、王飞根据5月13日丘成桐先生在学生科协“星火论坛”上所作的特邀报告录音整理 ) 转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455.shtm
个人分类: 新闻|1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马氏体相变宽温域磁-结构耦合材料取得重大突破
热度 2 encke 2012-5-30 22:48
近日,物理所吴光恒课题组的刘恩克博士等人在磁场诱导马氏体相变中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在MnNiGe合金中掺杂Fe,他们获得了宽温域的磁-结构耦合材料MnNiGe:Fe。其温度响应区间在350-70K之间,且磁响应效应连续可调。这种材料能够在磁场的诱导作用下实现从顺磁性的奥氏体向铁磁性的马氏体之间的转变。这种磁场诱导的马氏体转变有可能应用于诸多的技术领域:如传感器,磁响应作动器,固态磁制冷等。他们的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了近期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www.nature.com/ncomms/journal/v3/n5/full/ncomms1868.html 本文转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5100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30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华裔数学家对“弱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取得突破
sfw111 2012-5-26 21:55
新华网伦敦5月 14 日电(记者黄 ? ) 哥德巴赫猜想 是数学王冠上的明珠,而它还有一个被称作“弱哥德巴赫猜想”的姐妹版本。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4日报道说,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在研究“弱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突破,有望最终解决这个世纪难题。 1742 年,哥德巴赫在写给另一位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一个数学猜想,这个猜想可用现代数学语言陈述为:任 一 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3个 质数 之 和 。欧拉在回信中提出另一个等价版本,即任 一 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如8=5+3。我们今天常见的“哥德巴赫猜想”陈述主要是后者,它也被称作“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从这个猜想又可推出:任 一 大于5的奇数都可写成3个质数之和,也就是所谓的“弱哥德巴赫猜想”。 据《自然》杂志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华裔 数学 家陶哲轩在证明“弱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了突破,他在一篇论文中证明,可以将奇数写成5个质数之 和 。 这篇论文已提交学术刊物,处于审稿进程之中。 《自然》援引陶哲轩的话说,有望将所需质数的数目降至3个,从而证明“弱哥德巴赫猜想”。他还表示,“弱哥德巴赫猜想”与“强哥德巴赫猜想”相比还是要容易得多,要证明“强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家 们仍要面对巨大的困难。 1975 年生于澳大利亚的陶哲轩,现在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教授。他从小喜欢数学, 21 岁就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4 岁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正教授。 2006 年, 31 岁的他获得国际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 茨 奖”。
个人分类: 数学|152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阅读:词汇量的困惑和突破 VIVO/文
andrewwang 2012-5-23 20:23
阅读:词汇量的困惑和突破 VIVO/文 发表日期:2006-12-15 11:04:00 《牛津词典》收词超过50万,据说英语单词实际上有200万,英语四级只需要4000个单词,六级6000-7000个单词,托福10000多一些,而GRE大概在20000左右。《汉语大词典》收词量是37万,《汉语大字典》收录的单字56000左右,而这并不是汉字的全部,《四库全书》3.0版使用ISO/IEC 10646:2003 Unicode 4.1国际标准编码大字库,容量是70000,但还要按国际编码标准(Unicode)造字10000个,字库总字数达80000个。《新华字典》收录汉字10000余个,而国家1988年公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选收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总共只有3500字。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高标准和低标准的悬殊非常之大,那么,到底一个当代学人需要认识多少词汇? V在高中的时候曾经有意把《新华字典》当书一样从头读到尾,结果可能因为学习紧张吧,读了一些后放弃。自从高中毕业,一直都没有自己的汉语字典、词典,因为不大有机会碰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即使有,临时借用一下室友的即可。到了电脑时代,V觉得更没有必要购买纸本的汉语字典、词典,除非想去读它,可为什么要去读呢,汉语是母语,字词在阅读中都可以逐渐认识,专门去读,有点太傻太疯狂。V现在根本无法估算自己汉语的词汇量,应该比较大吧,因为阅读的文献种类比较驳杂。 可是英语不一样,非专业的研究者并不会以天天阅读来增长词汇量,于是专门背单词就成了一条捷径,可以快速实现理解英语文本的目的,在这个时候,就有了一个到底需要多大词汇量的问题。应试类的词汇量要求不谈,因为标准都很清楚,姑且假设这篇日志的阅读者都已经通过了GRE考试或者具有同样的词汇贮备。有研究者说莎士比亚使用了20000个单词,我们暂且估计他认识50000,丘吉尔可以使用100000单词,认识多少呢,算个150000吧,估算的时候越往上系数要小一些,而据《英汉大辞典》(附录)说,英美受过普通教育的一般成年人词汇量大约在12000-18000之间,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人士的词汇量在24000-30000之间。 是不是现在就可以把理想的词汇量标准确定在30000?V不以为然,从自己背单词的经验说起吧。 在高中时英语是VIVO学得最差的学科,考大学时大概刚刚及格(所谓标准分,无法确认原始成就),到了大学之后,思维乖僻,无心向学,尤其讨厌英语,一般都逃课,最惨的一次英语只考了20-30分,只好去补考,还被父亲臭骂了一顿。英语四级考了4次吧,每学期都要去考,第一次55,第二次53,最后一次是49.5,越考越差,最后差点拿不到学位证书,还是学校仁慈,网开一面,规定凡是曾经取得过55分以上的算通过,V才绝处逢生。到了2000年,V决定考研,才重新拾起荒废了4年的英语(大二以后再没学过),这时发现认识的单词就2000-3000吧,和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一个水平。 一切重头开始,V买了四级词汇书,六级词汇书,考研词汇书(记得是马德高的星火式系列,不知道现在还流行不),开始猛背,觉得记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又弄了些词汇量在10000,15000的词典一页页读,同时买GRE单词背。按理说,考研并不需要掌握GRE的词汇,但V同时在阅读英文文章,极其讨厌碰到不认识的单词,只好超标准地增大词汇量,当时所读英文文章数量也算比较大吧,收文章在200-300篇的阅读理解书读了4、5本,总量在1000左右,也读点英文小说。而到了考研的时候,也就是2000年底,V记得已经背完了一本收词在30000的词典。读每一本词典的方法基本是这样,从头到尾通读一遍,用红色的笔标出不认识的单词,然后强化记忆,过一段时间再挨着读所有标红的单词,仍然没记住的用蓝色标出,再强化记忆,直到没有不认识的为止,换另一本词汇量大的词典读。 效果还不错,V即使语法糊涂,答案全选D,写作不怎么样,还是考了69分,马马虎虎吧,主要应该得力于词汇、阅读理解。读硕士后,依然要学英语,其实也没什么可以学,主要是听说训练。V照旧自得其乐背单词,读的是40000词汇量的《现代英汉词典》(外研社),有准备GRE的同学觉得有些夸张,就找些GRE单词来考V,结果果然没有不认识的GRE单词。《现代英汉词典》其实很快可以背完,V就找了本词汇量是75000的词典——《21世纪英汉词典》(梁德润,郑建德主编,外文出版社,页数:840),一页页读,不认识的标红,强化记忆,直到记下为止。出于无聊,还把这里面所有标红的单词输入电脑,添加到《金山词霸》背单词的小工具里面,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21世纪英汉词典》不久也背完,V在考虑要不要再读一本100000词汇量的词典,关心英语词典的人都知道,市面上有本词典叫做《朗文十万词词典》,翻了翻,里面只是增加了些科技、互联网方面的词汇,觉得不是很合适,同时也在思考有没有这个必要,最终还是没有买。V知道钱钟书也嗜读词典,有人透露他做了批注的是《韦伯大学词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曾有公司想高价收买,V就很关心这本词典的词汇量,一查,165000 entries,算不上吃惊,但毕竟超过了V当前的能量,35岁可以去读,25岁的时候不需要。 V到此中止了读英语词典的步伐,满足于75000的英文词汇量。一方面是没有必要,意义不大,以这个词汇量去读英文文献,早已可以说是砍菜切瓜般轻松,再说V的专业方向是先秦魏晋文学,不需要读大量的英语。另一方面,V同时在学法语、德语,上古希腊语的课程,还鼓捣一点拉丁语,比较理想的方式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精力转移到比较差的地方。 暂时不谈汉语,也不谈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古希腊语、拉丁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词汇贮备呢?其实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的词汇要求大同小异,国内专业外语毕业的词汇量都是8000-10000,要达到和native speaker一样的水平的话,需要20000-30000之间。V也读法语、德语词典,但时作时辍,目前只冲击到15000-20000左右,而且由于文献阅读不足,记过的容易忘记,比较头痛。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词汇书也读,全是菜鸟级。拉丁语通读过谢大任编的《拉丁语汉语小词典》,词汇量15000上下,已经标红不认识的单词,但没时间去强化记忆。古希腊语比较麻烦,国内没有合适的词典,罗念生主编的词汇量比较大,有50000,不适合V这类知道了点皮毛的人去读,再说如今也失去了学古希腊语的兴趣,希腊的文学不过如此,希腊的哲学不过如此,希腊的历史不过如此,不值得皓首穷经去研究。读些各种经典的译本以及研究著述,必要时核对一下古希腊文即可。也有兴趣去了解一点俄语、日语、梵文,但可惜一直都处在字母都认不全的程度。 回到英语,为什么说30000词汇量依然不足?根据V的经验,在V认识了30000单词,也即2000年的时候,读英文文献还是不时会碰到陌生单词,也许和内容比较专业有关,可是谁会有兴趣天天读和考试时的阅读理解一样通俗的文章呢?总之,V很恼火,就继续背40000,75000,直到觉得有了点底气才罢休。平均一下,V认为英文50000单词量比较合适,如果还想深造,可以达到75000,疯狂一点呢,就冲击100000词汇量,或者钱钟书的160000词汇量。V如果以后有学院读书式的闲暇,计划突破到150000,不论如何,要比钱少一些,嘿嘿,V既然数学,乃至物理、化学都要比钱钟书好,就不必认识英文单词也比钱强。 法语、德语可以要求低一些,理想状态在40000-50000之间即可,法语单词总量少,据说只有100000,而德语造词很灵活,它们的用途也没有英语广。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更可以随意,8000-10000吧,是一个读懂一般文献的程度。谢大任《拉丁语汉语词典》收词45000,所以能达到20000即可。古希腊语需要10000词汇量大概就可以了吧,可惜找不到正合适的词典。 再说说汉语的词汇量。只要一直阅读兴趣广泛,一般不会有问题,但如果要读古籍的话,会经常遇到字词的困难,V的解决之道是电脑上备用N种电子词典,比如康熙字典、金山词霸、汉语大字典(PDG)、汉语大词典,同时利用网上的一些工具。不是说不会遇到任何问题,但如果用了上面的工具还没法解决的话,它就已经失去了自己解决的意义,困难留给语言文字委员会的大爷们吧。 思之再三,V还有很多数字的空缺需要填补,却已经渐渐变老,徒呼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句话自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奋斗!
1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丝状蓝藻异性胞信号传递的单细胞转录组有突破了!!
genevalley 2012-5-23 08:10
一直悬而未决的难题是,如何得到单细胞。 现在可以用THAI和高博士在CBDA发展的激光微流体的方法。 在合适的时间,可以开始做了,要不要找老徐合作,这是个问题,哈哈。
个人分类: 自留地|1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烈庆祝科博点击率突破15万
热度 2 hcrm 2012-5-14 09:54
见过点击率突破百万、千万的报道,有过十万、二十万的庆祝吗?今天就有了,我的科网博客点击率终于超过了15万,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有15万人次光临过我的博客,其中不乏重访、反复访的人(我自己便是其中之一)。然而,这15万人次当中,究竟有多少认真读过我文章的呢?又有多少真正理解文章内涵的呢? 人们越来越喜欢快速浏览了,譬如参考文献,譬如我的文章,等等,大凡能找到“关键词”便知其意了。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评论者,究其文章一点而发言论,从不肯将文章前后结合起来读,更别说一篇文章写作的背景了。 文字有内涵才称其为文章,当然还得有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的大都为堆砌之物。不过,也曾见过只有观点而没有论述的,简要地称其为博文,如此文即可一句话:热烈庆祝科博点击率突破15万! 我概算了一下,15万人次来访者中,约有1.5万人次实打实地看了文章,这对于一个非著名者新出版的书来说,也算是很大的阅读量了。 而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深刻的东西鲜有人问津?花哨、无厘头或很寻常的却频频推荐? 仔细来看,言论或文章的热度,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等是紧密相关的,须知网络也是社会现实的一部分,自由、公平、公正永远是相对的。 所以,我对15万的点击率比较满意,对约有1.5万人次认真读过我文章深感欣慰,并仅以此文表示祝贺! 2012年5月14日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290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科研动态 5月11日
xupeiyang 2012-5-11 12:35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 · 南京大学最新Nature Medicine文章 new · Nature重要成果:解析人类“第二基因组” new · Nature突破:癌症全基因组测序成果(免费) new · 新晋院士Science子刊癌症治疗新靶标 new · 癌基因组测序证实Nature前文结论 new · 上海交大Cell Res揭示干细胞表面新标记物 new · Nature:空前分辨率观测神经细胞活动 new · 巧思妙想突破抗体纯化壁垒 new · PNAS:雌性性成熟推迟与寿命延长有关 new · 这是一个陷阱!新技术捕获miRNA靶标 new · 管敏鑫教授参与发表Cell,Hum Mutat文章 new · 管坤良发表Cell子刊点评文章 new · 沈炳辉实验室发Nature子刊文章 new · 中山大学《柳叶刀》杂志最新文章 new · 诺奖得主Cell特写文章:miRNA新角色 new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2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尚全: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依赖改革的新突破
whyhoo 2012-4-28 19:26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亚洲转型国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印度、越南等亚洲新兴经济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亚洲转型国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印度、越南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能否在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   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改革开放取得突破,什么时候制度红利就能够充分释放,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有三个重要的历史时点值得纪念。一是上个世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三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后,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拐点。中国的改革能否取得新的突破,决定着中国走向公平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借此机会,我以“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依赖改革的新突破”为题,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与各位专家一起探讨。    一、公平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期望   我国当前的改革,面临与30年前不同的内外环境。为此,中央提出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在我看来,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就是要适应世界经济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也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阶段性特征,还要适应全社会对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期待。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培育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就是当前中国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最为集中的共同期待,也是最大的改革共识。    二、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高度依赖改革的新突破   走向公平可持续,建立比较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迫切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上尽快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深化资源能源价格和垄断部门改革。 我国资源能源行业的许多矛盾问题,都可归结为能源价格问题。市场竞争性定价机制是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途径,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但我国资源能源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行政定价。另一方面,我国垄断行业改革整体滞后,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挤压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造成巨大的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严重影响政策的公平正义、直接制约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型。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在能源资源价格和垄断行业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    第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去年年度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但因既得利益的掣肘,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决而难动。如果利率市场化不能有效推进,长期滞后于其他改革,将严重影响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国务院最近批准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就是创造条件、全面推进金融改革深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第三,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在我看来,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富差距过大、腐败等因素引发的。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一项改革是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一是通过改革逐步提高劳动报酬,扭转劳动在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当中占比过低的局面;二是通过改革使收入再分配向民生倾斜,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实现基本公平。    第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客观上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民真正平等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公民权益,尤其是必须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要精心设计征地制度改革方案,使农民能真正享受到土地增值中的收益。    第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能否实现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能否有实质性突破。政府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转变政府职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必须尽快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攻坚   我认为,推进上述改革,不能单兵突进,必须全面协调总体推进,但更需要取得重点突破。不能只选择相对容易的改革,把难度大的改革继续往后拖。需要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攻坚。    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结果。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主要根源是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明确经济领域的市场主导而不是行政主导,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十二五”既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改革,既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制定理性务实的改革路线图。从这几年的改革实践看,如果缺乏对改革的整体设计,改革突破很难有效实现。    尽快建立高层次改革协调机制。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需要专门的设计机构。从领导和谋划改革的需求看,必须成立由中央直接领导的改革协调机构,这样有利于从全局上协调退经个重点领域的改革进程。也要加强改革立法,把改革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更需要建立改革进展评估机制,开门搞改革,让各项改革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了解改革、理解改革,让多数人在不断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参与改革,支持改革。   (作者系中改院董事局主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 原文见 http://people.chinareform.org.cn/G/gsq/Article/201204/t20120426_140361.htm
个人分类: 经济|1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今日科研动态 4月19日
xupeiyang 2012-4-19 12:21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 · 曹雪涛院士组最新JBC文章 new · 中科院Nature子刊miRNA研究新成果 new · 三篇Nature文章:从头到脚重大突破 new · Nature:大型乳腺癌分子图谱 new · 武汉大学PLoS ONE揭示结肠癌抑制因子 new · 夏桂先研究新成果登植物学权威期刊 new · Nature reviews:癌症抗体的临床治疗 new · 华中科大生科院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new · Cell:解析细胞的防御系统 new · 第三代测序技术找到治癌耐药性罕见突变 new · 新型脑癌疫苗临床试验传捷报 new · PNAS:中药甘草根中发现抗糖尿病物质 new · Cell Stem Cell十大热点文章 new · Nature子刊:解析染色质移动机制 new · Nature:白血病的致命伤 new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书介绍:突破创新禁区
热度 1 changliu8888 2012-4-17 21:54
新书介绍:突破创新禁区
什麽是新?什麽是创新? 科技研究人员应该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知识,作对社会有效的创新? 大学教授和研究生应该如何避免制造垃圾研究,让自己的研究产生创新的社会效应? 中国的研究人员如何作世界级的原创创新工作? 象牙塔内的科技工作如何转化? 突破创新禁区 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四月出品的新书。作者刘昶是美国西北大学工学院教授。 本书详尽解读了创新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包括迫切的需求,完美的手段,商业的杠杆,以及对用户提供的价值。本书讲解了创新路上最常见的陷阱。创新成功的璐有千千万,但是很少有借鉴价值,因为每个人每个事情的具体情况不同。但是失败的方法只有几个。常见的失败理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本书对这些陷阱作分析。了解这些陷阱,可以在主意和点子阶段就避免昂贵的失败和无畏的时间花费。本书包含53个创新案例和故事,让读者从历史经验中加深印象。本书的案例包括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失败的创新案例,一般是很少有人提到的,但对创新者的指导 作用甚至超过成功的案例。本书详细解读了电视电话,新可乐,Beta-Max录像带,Flumist疫苗,九十年代的电动汽车,摩托罗拉的一些失败的创新 例子,解读了创新和技术发展的花费和风险(加速度传感器,愤怒的小鸟游戏)。 本书系统性综合了创新的基础知识,包括知识的流,技术研究和发展的过程,新生事物在世界上扩散的过程,创新的很多种类,创新的舞台,创新路上的死亡之谷,以及创新成功必须的运气,团队,和献身精神. 本书解读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包括风险,投资,主意。书中解释了如下概念的区别:发明与创新,创新与创业,自我就业与创业。本书为各种不同的人群,包括年轻人,科学研究人员,大学教授,企业员工等分析强弱势和提供实用的有关创新的建议。 您可以点击以下链接御览本书的内容. 本书的网上购书联接(如卓越,当当): http://www.imd-corp.com/innovationiq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24107.html http://www.amazon.cn/s/ref=nb_sb_noss?__mk_zh_CN=%E4%BA%9A%E9%A9%AC%E9%80%8A%E7%BD%91%E7%AB%99url=search-alias%3Dapsfield-keywords=%E7%AA%81%E7%A0%B4%E5%88%9B%E6%96%B0%E7%A6%81%E5%8C%BAx=0y=0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73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尺寸单晶石墨烯制备获突破
四面山 2012-4-16 22:13
本报讯 (记者周峰)2月28日,《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成会明、任文才团队在石墨烯制备方面取得的一项新突破,他们通过金属外延生长方法,制备出了具有非常优异场发射效应的毫米级单晶石墨烯及其薄膜。 石墨烯优异的电、光、强度等众多优异性质使其在电子学、自旋电子学、光电子学、太阳能电池、传感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但大规模高质量制备技术是制约其进入实际应用的瓶颈之一。 目前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有胶带剥离法、碳化硅或金属表面外延生长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前两种方法效率低,不适于大量制备。而迄今由CVD法制备的石墨烯,一般是由纳米级到微米级尺寸的石墨烯晶畴拼接而成的多晶材料。 对于以金属基体生长的石墨烯,通常以腐蚀金属基体的方法来进行转移,不仅存在金属残存、转移过程破坏石墨烯结构的问题,而且污染环境、成本高、不适合贵金属基体。 成会明等采用贵金属铂生长基体,以低浓度甲烷和高浓度氢气通过常压CVD法,成功制备出了毫米级六边形单晶石墨烯及其构成的石墨烯薄膜。通过该研究组发明的电化学气体插层鼓泡法,可将铂上生长的石墨烯薄膜无损转移到任意基体上。 该方法操作简便、速度快、无污染,并且适于钌、铱等贵金属以及铜、镍等常用金属上生长的石墨烯的转移,金属基体可重复使用,可作为一种低成本、快速转移高质量石墨烯的普适方法。 该方法转移的单晶石墨烯具有很高的质量,将其转移到Si/SiO2基体上制成场效应晶体管,测量显示该单晶石墨烯室温下的载流子迁移率可达7100 cm2 V-1 s-1。 金属基体上大尺寸单晶石墨烯及其薄膜的多次重复生长,为石墨烯基本物性的研究及其在高性能纳电子器件、透明导电薄膜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中国科学报》 (2012-03-01 A1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3/254952.shtm?id=254952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俞可平:政治改革必须有所突破
whyhoo 2012-4-14 11:15
俞可平:著名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1959年出生,浙江诸暨人,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治、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   近日,俞可平出了一本新书,书名为《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在新书发布会上,俞可平指出,这本书基本上涵盖了他近年来对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改革的主要关切点。无论是对于民主法治进程的呼吁,或是对中国模式以及善治与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实际上都反映出中国改革已经行进到一个至为关键的阶段,而在这一阶段,改革能否继续前行的重要前提,就在于中国社会能否维持基本的改革共识。俞可平同时说,之所以将“敬畏民意”作为本书的题目,就在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即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的利益应当是其根本的价值追求,民意则是其执政的唯一合法性基础。    政治改革必须有所突破   人民的利益应当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价值追求,民意则是其执政的唯一合法性基础。离开民意,不要说“人民当家作主”,就连“为民做主”都做不到。   华商报:最近你刚出版了新作,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书的全名是《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大家都将其简称为“敬畏民意”,而客观上也忽略了更为具体的表述,那就是“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您觉得在当下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等问题,是否也像这个传播过程一样,在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不被重视?   俞可平:那倒不是。突出“敬畏民意”,其实也是我本人的意思,它是民主政治的根本。我说过,中国共产党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作自己的宗旨,把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视作 社会主义 的生命。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的利益应当是其根本的价值追求,民意则是其执政的唯一合法性基础。无论是“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赋”,还是“权为民所用”,都绕不开“民意”两字。离开民意,不要说“人民当家作主”,就连“为民做主”都做不到。   不过,正如你所说,《敬畏民意》集中反映了最近几年中我对我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的思考。在《民主是个好东西》、《让民主造福中国》、《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等著作中,我相继提出了“民主是个好东西”、“增量民主”、“动态稳定”、“善政与善治”、“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理论。现在的这本书则主要针对目前一些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例如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中国政治改革的合理路径、全球化与中国模式、 社会管理 与社会自治、善治与合法性、政府创新与制度变迁、公民社会与社会治理,等等。我力图表明,在一些重点领域,政治改革必须有所突破。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会受挫,发展的代价将日益增大,执政的压力会成倍增加。   我也试图提出一些解决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例如,我认为“依法治国必先依法治党”,“既要创新社会管理,又要重视社会自治”,“官民共治是通向善治的基本途径”等等。 民意所向,潮流所趋   如果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权力,那不仅对国家的民主法治丝毫没有兴趣,而且更坏的可能是,想尽办法来诋毁中伤民主事业。   华商报:在我的印象中,你似乎是体制内在公开场合讲改革、讲民主最多的高级官员,这种深重的忧患感或者情怀,是何时发源的?   俞可平:这跟我的家庭出身有关。我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放过牛,做过农民和生产队干部,现在父母兄弟姐妹都还在农村。我深知民间的疾苦,也深知唯有民主政治才能让每一个普通的公民享受公平正义和幸福生活。此外,这也跟我的专业出身有关。我是一名政治学者,而且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最早的政治学博士,推进民主政治,普及民主知识,是我的一种责任。通过认真研究古今中外的政治发展规律,我深刻地认识到,高度的民主法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不二法门,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我相信,任何一位关心中国前途命运并且对人民负责的学者和官员,都会与我一样有一种沉重的忧患感和历史责任感。   华商报: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个别官员对您关注和呼喊的这些问题一点兴趣都没有,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俞可平:如果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权力,那不仅对国家的民主法治丝毫没有兴趣,而且更坏的可能是,想尽办法来诋毁中伤民主事业。我清楚地预知到这种情况,所以,我在“敬畏民意”一文中,特地加了以下这样一个“按语”:看到此文,一些官员会以为迂腐而窃窃私笑;一些文人会以为帮闲而嗤之以鼻;一些读者会以为空谈而不屑一顾。我明知如此而仍重申之。何故?因为我深信,会有更多的民众珍惜权利,会有更多的学者怀抱理想,会有更多的官员敬畏民意。民意所向,即如潮流所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信然!    现实问题唯有改革能解决   共识并不是每个人都完全一致,那样的共识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共识是指绝大多数人有相似意见和相似态度。   华商报:包括你在内的很多人,都强调改革共识的重要性,你甚至将能否拥有共识视为改革能否前行的重要前提。在你看来,面对今日中国改革面临的境遇,现在我们最需要哪些共识?   俞可平:共识是认同的基础,没有政治共识就没有政治认同,国家和民族就会失去政治团结和政治凝聚力。共识并不是每个人都完全一致,那样的共识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共识是指绝大多数人有相似意见和相似态度。我认为我们在改革问题上依然存在众多的共识,但不少共识有破裂的危险。所以,我呼吁要维护基本的改革共识,特别是在以下问题上要维护基本的共识:改革开放使中国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使人民变得前所未有的富裕,这为我们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需要有新的突破。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社会公正、共同富裕、公共服务、反腐倡廉、社会安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必须采取突破性的改革举措。否则,改革和发展的代价将日益增大,直至不堪重负。改革不进则退。文革等历史教训必须牢牢记住,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任何企图回到改革前的想法和做法都只会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对此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最难的是“革自己的命”   在民主法治条件下,官员会更有安全感,受到更多的尊重,而且在上级面前也可以不亢不卑,保持尊严。   华商报: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在改革没有损害自己利益的时候,从心底也是欢迎改革的,都觉得改革是应当且必须的,但如果改革一旦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就立刻举起了反改革的大旗?您如何看待这种矛盾与变化?   俞可平:你说的这种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俗话说,最难的是“革自己的命”,即改革导致自身利益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既得利益者往往会成为改革阻力的原因所在。所以,我们现在要特别强调执政道德和执政伦理,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官员身上。一个胸怀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的人,即使明知改革会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也照样竭尽全力推进改革。明知自己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和行动会失去个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会使自己不被人理解,甚至会遭致极端分子和既得利益者的攻击和压制,而依然不动摇,这些人尤其令人尊敬,他们是民族的真正脊梁。   不过,比起政治道德来,更加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因为在民主条件下,有一整套的官员选举和罢免制度,以及权力制衡和监督制度,来保证掌权者把公共利益或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自己的私人利益放在首位。一旦民众发现执政者在谋取私利,他们可以通过合法的制度程序,更换掌权者。除了制度层面外,还应当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民主法治的进步不仅对广大民众有利,对官员自己也是最有利的制度安排。在民主法治条件下,官员会更有安全感,受到更多的尊重,而且在上级面前也可以不亢不卑,保持尊严。 网民爱谈政治,皆因缺乏参与渠道   没有这些民主的决策制度,公共政策就难以真正体现民意,“权为民所用”就会流于形式。   华商报:你在书中提到,敬畏民意就要敬畏公民权利,敬畏法律制度,敬畏公众舆论,敬畏公共责任,敬畏社会评价。在你看来,当前中国社会的民意包含哪些方面的诉求,要怎样保障民意的表达,公民的诉求如何才能转变为政府的决策?   俞可平:民众的诉求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物质性的诉求在快速增长。例如,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对清正廉洁的诉求、对公众参与的诉求、对公共安全的诉求、对政治透明的诉求、对幸福生活的诉求和对自由尊严的诉求,都比过去大大增加了。一些调查表明,多数上访的人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么多网民在虚拟空间中谈论政治,是因为现实社会中缺乏制度性的参与渠道。要使政府的政策体现民意,要用好人民群众给予的权力,就需要一整套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制度。例如,公平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立法和政策的听证制度、政府与公民的协商对话制度、权力的监督和分工制度,以及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没有这些民主的决策制度,公共政策就难以真正体现民意,“权为民所用”就会流于形式。   华商报:你曾说,民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合法性基础,但是,前几天却有官员质问记者,你是替党服务还是替人民服务;与此同时,几年前也有官员质问记者,你究竟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这似乎说明,在一些官员那里,是将党与人民割裂开来的,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俞可平: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离开了人民的利益,就离开了党的根本宗旨。有些官员将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说明这些人实质上把自己的利益等同于党的利益,把自己与人民的对立等同于党与人民的对立,这当然是完全错误的。不过,我更加关注的是如何从制度保证“执政为民”,尤其是从制度上防止私欲太重的人执掌重要权力,从制度上限制掌权者不能为所欲为。这就又回到了我上面讲的那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参与等制度。    基层民主的重点应转到县乡   民主政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与互动。离开任何一方,民主就会变样,民主改革就难免失败。   华商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支持、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俞可平:民主政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与互动。离开任何一方,民主就会变样,民主改革就难免失败。特别是突破性的政治改革,必须得到多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否则改革不可能成功。国民的素质归根到底决定着民主的素质。因此,我很赞同温总理的观点。不过,我还是要说,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势来看,政治改革的关键在于领导层。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民主觉悟、战略眼光、改革魄力和创造精神,可能更加重要。   华商报:许多人十分关注乌坎事件,有些人把这次乌坎村民选举看成中国基层民主的试验。你如何看待“乌坎事件”及之后的村民选举?   俞可平:在我看来,乌坎的村民选举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主要是因为此前发生了所谓的“乌坎事件”,而不是因为它在基层民主方面有多少突破。其实,村民自由投票选举村级领导,这本来就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题中之义。我多次说过,在中国政治发展的现阶段,基层民主的重点不应当再放在村一级,而应当逐渐转到乡镇和县市。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但不是民主的全部意义。基层民主的突破,还有赖于整个基层治理机制的改革完善。   华商报:你曾经特别强调,社会管理不是统治而是治理,但治理必然就需要政府和官员向社会让渡一些权力,那是否能够将社会管理创新解读为,也是一个政府自我限权,自我约束的过程?这最终是否指向了公民社会?   俞可平:过去我们的理想政治是“善政”或“仁政”,即良好的政府治理;现在我们的理想政治是“善治”,即不仅要有好的政府治理,还要有好的社会治理。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是政府与公民的共同治理。这样一种理想政治状态,只有在公民社会十分强大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从某种意义说,民主政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这也需要一个健康和强大的公民社会。   中央指出,社会管理创新的总原则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我认为创新的重点应当是后面八个字,即“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民的社会自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让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治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是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society/manage/Speech/201204/t20120413_139258.htm
个人分类: 政治|1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尺寸单晶石墨烯制备获突破
liyadong 2012-4-8 09:58
大尺寸单晶石墨烯制备获突破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311128794322735.shtm 2月28日,《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成会明、任文才团队在石墨烯制备方面取得的一项新突破,他们通过金属外延生长方法,制备出了具有非常优异场发射效应的毫米级单晶石墨烯及其薄膜。 石墨烯优异的电、光、强度等众多优异性质使其在电子学、自旋电子学、光电子学、太阳能电池、传感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但大规模高质量制备技术是制约其进入实际应用的瓶颈之一。 目前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有胶带剥离法、碳化硅或金属表面外延生长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前两种方法效率低,不适于大量制备。而迄今由CVD法制备的石墨烯,一般是由纳米级到微米级尺寸的石墨烯晶畴拼接而成的多晶材料。 对于以金属基体生长的石墨烯,通常以腐蚀金属基体的方法来进行转移,不仅存在金属残存、转移过程破坏石墨烯结构的问题,而且污染环境、成本高、不适合贵金属基体。 成会明等采用贵金属铂生长基体,以低浓度甲烷和高浓度氢气通过常压CVD法,成功制备出了毫米级六边形单晶石墨烯及其构成的石墨烯薄膜。通过该研究组发明的电化学气体插层鼓泡法,可将铂上生长的石墨烯薄膜无损转移到任意基体上。 该方法操作简便、速度快、无污染,并且适于钌、铱等贵金属以及铜、镍等常用金属上生长的石墨烯的转移,金属基体可重复使用,可作为一种低成本、快速转移高质量石墨烯的普适方法。 该方法转移的单晶石墨烯具有很高的质量,将其转移到Si/SiO2基体上制成场效应晶体管,测量显示该单晶石墨烯室温下的载流子迁移率可达7100 cm2 V-1 s-1。 金属基体上大尺寸单晶石墨烯及其薄膜的多次重复生长,为石墨烯基本物性的研究及其在高性能纳电子器件、透明导电薄膜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材料基础。(来源:中国科学报 周峰) 更多阅读 《自然—通讯》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个人分类: 最新技术|21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大尺寸单晶石墨烯制备获突破-----转载
zhangslvip 2012-4-1 19:43
Repeated growth and bubbling transfer of graphene with millimetre-size single-crystal grains using platinum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311128794322735.shtm
个人分类: 科研|1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没有春季,快速进入夏天
热度 8 xupeiyang 2012-3-29 10:31
27日北京最高气温接近24摄氏度,刷新了今年以来北京气温的极值。 女孩都是短裙子了 不提倡长黑丝袜 树木和花草都跟不上季节变化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61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如何突破我国粮食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热度 2 蒋高明 2012-3-15 21:24
蒋高明 文本以《农民为什么不种地》发表于环保部主办的理论杂志《绿叶》2012年第2期(总第164期):25-30. 不久前,农业部宣布粮食“八连增”,即2011年我国生产5.7亿吨粮食,人均852斤。从全球营养水平看,即使扣除家畜、酿酒等消耗的粮食,中国产出5.7亿吨粮食肯定是吃不完的 ,为什么还要大量进口呢?显然,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并没有像有关部门宣称的那样乐观,而是粮食生产存在很多难隐之忧。中国农业科学专家错误地估计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 下降是我们的种子不争气,建议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充满风险的转基因研究,这与解决中国粮食短缺的初衷是“南辕北辙”的。限制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不是种子不争气,而是 农民不愿意种地(种粮不挣钱),没有力气种地(妇女与老人从事农业),地力出现严重下降(用地不养地)。这是城市掠夺乡村,大力发展工业化农业的必然后果。 一、限制中国粮食生产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真正因素,据我们长期观察和一线亲自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谷贱伤农。农民种地成本高,而价格低廉。以山东农村种植小麦玉米为例,化肥、农药、除草剂、机耕、浇水、收获、种子等种地成本每亩580元,山东中产田小麦玉米大约都 是800-900斤/亩,价格1.1-1.2元/斤,按照最理想的价格计算,每亩全年净收入只有1580元(两季,不计人工)。如遇天旱、化肥、农药、地膜涨价,收入只有500-600元。种两季只 收一季,远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得多。上世纪70年代,山东一带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即突破1000斤/亩,可收入人民币200元。那时候的200元人民币值,若以黄金购买力计算,值今 天的2.7万元! 二是地力下降。由于种地不挣钱,农民就不好好伺候土地。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被无情抛弃,转而依赖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造成地力严重下降。由于有机肥不能还田,山 东一带土壤有机质已由2%左右下降到不足0.8%。农田、果园、菜园大量使用农药,农田里到处充满杀机,害虫越杀越多,益虫益鸟越来越少。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商、农膜商、化 肥商、种子商赚足了钱,将农业利润进一步瓜分。由于地力下降,我国粮食单产最近8年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公斤,每公 斤化肥生产效率正以少产1公斤粮食的速度下降。这一趋势正说明,中国耕地不是缺化肥,而是缺有机肥和土壤生物多样性。 三是耕地撂荒,种植面积无法保证。由于粮食便宜,即使产量提高,也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聪明的江南农民已经让土地撂荒,够自己吃就行,没有心思为城里人生产粮食。笔者 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广东、四川等地调查发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另外,全国各地大搞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开发,屡屡冲击18亿亩耕地红线。地方政府以“占补 平衡”名义占用良田,但换回来的几乎都是劣质农田,这使有效的粮食播种面积大打折扣。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年龄大一点的尝过挨饿的滋味,会种一些粮食满足自用, 这多少缓解了国家的粮食短缺。 四是粮食进口对中国农业生产冲击很大。一方面农民种地积极性下降,粮食生产能力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大量进口粮食与油料作物。2011年,我国从美国、巴西等国家进口了5250 万吨转基因大豆、500万吨转基因玉米、120万吨小麦、151万吨大豆油、660万吨棕榈油。进口的粮食,加上进口油料作物和油料折合粮食,共高达1.39亿吨,占当年中国消耗量的 19.2%,大大超越了10%的安全警戒线。粮食大量进口,且以充满风险的转基因为主,进一步造成了粮价便宜,农民种地更没有利可图,抛荒现象就更突出,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二、生态农业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5%的人口,但代价是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和70%左右的淡水资源。“粮食连续八年丰收”背后的数据是,2-3倍于欧美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数 倍于传统种子的工业种子费用。如何解决粮食产量与耕地退化之间的矛盾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才是正确出路,这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总结人类几十年来农业发展道路得出的经验 。搞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饿死人,相反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其道理如下: 一是秸秆变成了可食热量。中国18亿农田里除了产出5亿吨粮食外,还产生约7亿吨秸秆。中国7亿吨秸秆,其实就是巨大的“粮食仓”、“肥料厂”和“能源库”,我们称之为FFE, 即食物(food)、fertilizer(肥料)、energy(能源)。根据我们的实测数据估算,每7斤秸秆饲料配合一定的精饲料,可以转化为1斤活牛重。国务院要求力争到2015年,中国秸秆实 现80%的综合利用。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就相当于增加了8000万吨牛肉,或相当于粮食增产40%。有机质还田还能够养地并固碳,可杜绝秸秆焚烧,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因此, 秸秆综合利用才是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突破口。 二是将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田。“用地养地”就需要有机肥,在现有的光照、雨热、水利、机械、电力条件下,我国许多地方的中(低)产田可变高产田,前提是需要大量的有机肥( 含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工厂化禽猪粪除外)。牛是名副其实的“造粪机器”。每生产1吨牛肉约生产16.7吨牛粪,我国18亿农田可产近17亿吨的有机肥。在山东平邑县弘毅生态农场, 我们经过4年有机肥还田,在坚持“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前提下,该农场已成功将低产田(600公斤/亩, 玉米小麦周年产量)改造成吨粮田 (1028公斤/亩),充分显示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强大威力。 我国有18亿亩农田,高产、中产和低产田面积各约占三成,如果将低产田改造成中产田,中产田改造成高产田,则中国耕地产出的粮食很轻易突破6亿吨粮(有6亿亩高产田即可完成 ),从而实现“藏粮于地”。生态循环农业粮食生产潜力巨大,转基因生物技术难以与之比肩。 那么,既然生态农业有那么多的好处,为什么“叫好不叫座呢”?这是因为,农民不会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也不会管城市里人的健康;国家在生态农业的扶持经费少,而将农业 补贴多数给了农药、种子、化肥商;国家用于转基因种子研究的经费接近300亿元人民币,而用于生态农业只有其中的三十分之一;粮食优质无优价,市场以次冒真,造假的成本远 远低于造真的成本;城市消费者不明白“在健康的环境下,用健康的手段,生产健康的食品”需要有合理的价位,农民才会生产;再加上主流声音偏见地宣传“搞生态农业会饿死 人”,决策者对生态农业采取观望态度,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操控公益性非常强的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产业,由此造成了生态农业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 三、怎样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首先,将各项农业补贴改为直接高价收购粮食。将被农业管理部门、化肥商、农药商、农膜商、种子商、配方施肥、生物技术专家拿走的不利于粮食可持续生产的国家经费直接还 给种粮农民。适度恢复“公粮制”,让真正的种地农民直接从高价售粮中受益。作为粮食高价收购的兑现条件,农民必须承担恢复地力、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责任 。待粮库中的粮食充实后,逐步停止粮食进口。以保护国民健康为由,停止转基因玉米、小麦和大豆进口,转而提升中国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其次,提供低息、贴息或无息小额贷款,帮助农民寻找致富出路,带动新农村建设。山东平邑县蒋家庄的农民在没有政府补贴的前提下,在专家指导下,利用秸秆养牛,产品依然 走向市场,增加了收入,恢复了地力,但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10%的利润给了银行。大量农药进入生态系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采取物理加生物的办法,在无农药前提 下控制虫害,一可节省药钱,二可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农村妇女,挽救了母亲(近距离喷洒农药多为妇女从事)。农田里没有农药和除草剂,诱捕的昆虫和人工除的 草,可作为生物质资源,发展柴鸡、鹅、蝗虫、淡水鱼等,增加农民收入。在健康环境下养殖的动物健康、抗病、肉质安全。但所有这些公益性的农业事业,必须得到政府扶持或 健康市场的认可才能推广。 第三,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解决他们面临的教育与医疗,生老病死等现实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更多的人口留在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可减少粮食压力。这是因为,农民满 足了自身的粮食安全就是满足了国家粮食安全。几年前中国的农民还占总人口的70%,现在这个数字已低于50%,如果继续推进美国式的城市化,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中国耕地压 力将越来越大。实际上,稳定农民在家乡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是合理的粮价。目前粮价低廉,远远低于三四十年前的相对价格,农民对种粮兴趣不大。如果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 同时解决了他们面临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农民就会主动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生产粮食,即发展生态农业。大量农民在家乡从事与涉农产业,城乡经济社会格局将是 另外的局面。 第四,建立一支稳定的以青壮年为主力的粮食生产大军。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军事安全高度予以重视,要研究西方控我石油、拒绝出售给我粮食后的粮食生产紧急预案,从技术、土 地、仓储、运输等方面提前做好应急准备。要认真普查我国到底还有多少亩耕地用来种植粮食?我国到底储存多少吨粮食,才能抵御未来重大自然灾害和局部战争。对那些无视国 家粮食安全,非法强占倒卖耕地、虚报当地粮食种植面积、大肆非法骗取和贪污国家粮补贴款、非法盗卖国家粮食储备库存粮的各级官员,加大依法打击力度,确保国家粮食战略 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有一支特殊的以青壮年为生力军的种粮大军,老人和妇女只能起辅助作用。稳定这只队伍,需从国家粮食战略安全高度出发,从稳定粮食产量和保护耕地 质量的实际出发,给予政策的特殊倾斜,不能放任市场垄断粮食供应。用土地流转的办法生产粮食必须作为国家行为,否则将是对农民利益的进一步掠夺。 四、建立大型粮食生产示范区,推广生态农业成功经验 农业部门强调,农业生产遵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十字方针,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往往仅强调了“高产”,对于其它几方面则重视不够。农业是第一性生产,其 特点是产品数量多,农民处于利益链的末端。任何发达国家对于农业都不敢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而是采取高额补贴鼓励农民种地。如何既保证粮食生产的“高产、高效”,又要 保证“生态、安全”呢,根据我们的经验,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才是正确出路。 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完全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六大害”,一亩地照样能够产出2000斤粮。如果发展生态循环型有机农业,将国家粮食收购提高到3 元/斤(国家可采取高价收购、低价出售政策,同时可补贴有机农业,利用市场作用减轻国家补贴压力),80%农民将回乡安居乐业,带来城乡和谐、社会稳定、农民就业、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农村儿童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重大变化。 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建立生态循环粮食生产实验示范区,用生态学的办法,一揽子解决粮食安全、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农民就业、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在粮 食生产大省的河南、山东等地,先进行村级实验,再进行镇级实验,逐步扩大到县这一级,然后在全国粮食生产区域推广。实验成功与否的考核指标是非常明确的,即1)不能使用 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等六项不可持续技术;2)年周年每亩生产粮食2000斤;3)土壤地力和土壤微生物得到大幅度提升;4)秸秆得到100%循环利用;5 青壮年农民从城市返乡并安居乐业。作为国家可持续粮食生产实验示范区的保障条件,国家对科学家指导、农民生产出来的有机粮食以3元/斤保价收购。待实验成功后,逐步走向 成熟的有机食品市场,实现种地盈利(目前市场有机粮食10元/斤)。 将国拨科研经费由目前的单一转基因育种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传统育种转移。自1986年以来,转基因技术得到了累计约210亿元的国家财政拨款,而同期生态农业只得到约7亿 元的投入,两者相差30多倍。转基因重大专项让一大批农学家受益,但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发表中看不中用的SCI文章。中国并不掌控转基因核心技术,试图用转基因解决粮食安全 问题,最大的赢家是国外转基因生物技术垄断寡头,还会加重农民种地负担,造成中国耕地质量持续下降。转基因技术作为防御性武器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绝不能一窝蜂地搞 转基因。目前,涉农科研只要与转基因沾边就给钱,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了。 中国目前的农业专家,受西方影响很大,言必称美国,看不到自己在粮食生产方面的优势。实际上,中国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几千年来我们就是采取这 样的做法;在育种方面,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也是国际最先进的,连美国人也要学习中国的经验。从粮食生产的实际能力来看,美国用29亿亩耕地,才生产了3亿多吨粮食,中 国用18亿亩耕地生产了5.7亿吨粮食。美国人口3.1亿人,只有中国的零头。如果美国的人口与中国一样多,耕地一样少,他们还能吹嘘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供应国吗?如果换位思 考,不是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而是谁来养活美国人的问题。可见,中国人在粮食生产上是具备优势的,这个优势就是精耕细作,用地养地,可惜这样的大好局面被哪些生物技 术专家、国外粮食供应商、不合理的市场经济、不合理的农业政策,无情地打破了。 要扭转我国粮食生产的被动局面,必须调整现有的粮食生产政策,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在保障粮食总量提高的前提下,对生态有机产品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对有机粮 食生产国家给予免费认证和标识,从而斩断其中的利益链,让城乡居民消费放心的有机食品;在逐步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停止转基因粮食进口,对化肥、农药、农膜 生产和销售,停止农业补贴,并加收环境和健康危害费,将补贴费用向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倾斜。鼓励资本下乡从事粮食生产,但必须在生态学家指导下有序进行,必须在保障“ 农民受益、地力恢复、环境保护、粮食增收”等前提下,得到国家对农药的补偿经费,严厉打击那种以套取国家农业补贴为出发点,不认真从事粮食生态的土地流转企业行为。 总之,我们粮食生产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农民不愿意种地、地力下降、播种面积和季节都出现了问题。目前流行的工业化农业,并没有将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因素考虑在内,如果考 虑这些因素,工业化农业就不具备什么优势。中国正在探索的或许是人类农业明天必走的路子,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扶持中国原始创新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大型以粮食 生产为主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在全球率先发起生态学唱主角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6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的物理学突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
lenghongqiang 2012-3-13 13:37
中微子在过去半年中数次占据了科学新闻的头条。先是去年9月23号从意大利Gran Sasso地下实验室传来中微子超光速的震撼新闻,接着在去年11月份得到进一步消息。不过,也就是在我来美国前不久,意大利的实验发现了两个漏洞,一个和连接原子钟的光纤有关,一个和原子钟本身有关。这两个漏洞使得中微子超光速的结论变得毫不可信了。部分人兴奋,部分人失落。到底中微子的速度超了光速没有?我们需要等到今年五月份欧洲核子中心重新启动加速器产生意大利实验室需要的中微子,才能知道最后结果。 其实,除了中微子超光速新闻之外,去年不断地从其他实验组传来关于中微子参数测量的消息。例如,去年6月15号,日本T2K中微子实验发表了中微子13混合角的测量结果(T2K是Tokai-to-Kamioka的缩写,即从东海到神冈的中微子实验)。他们看到, 大约等于0.11,置信度有2.5个标准差。也就是说,这个数值不为0的置信度略小于99%。我们知道,在粒子物理实验中,置信度必须达到5个标准差才算发现,也就是说置信度必须达到99.9999%! 即使如此,T2K中微子实验结果被欧洲的物理世界列为去年的十大物理突破的第7位。 那么, 到底是什么?这得从太阳中微子短缺说起。上世纪60年代末,科学家发现,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数目比当时的粒子理论预言的要少。人们认为,这是因为部分中微子变成其他类型的中微子,这就是所谓的中微子振荡现象。在基本粒子表中,一共有三种中微子。例如,在beta衰变中产生的是电子型反中微子,因为当中子衰变成质子时,伴随产生的是电子以及反中微子,这个反中微子由于伴随电子出现被称为电子型反中微子。除了电子型中微子,还有缪子型中微子以及陶子型中微子,都和轻子(电子、缪子、陶子)有关。如果太阳中微子由电子型中微子变成其他类型的,我们就能解释短缺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探测到所有类型的中微子,中微子其实没有短缺。 那么,为什么不同类型的中微子之间会变换,就像川剧变脸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所有三种类型的中微子都没有固定的质量,而它们的一些混合才有固定的质量。如果我们用1、2、3来标志这些有固定质量的中微子,那么不同的θ角代表不同质量中微子与不同类型中微子之间的关系。例如,θ12 就与电子型中微子和第二个质量中微子之间的混合有关。这些混合角都是基本物理学常数,在深层次上,与宇宙中的物质起源有关。 中微子通过大气时也会振荡,叫大气中微子振荡。太阳中微子振荡和大气中微子振荡实验明确告诉我们,θ12 和θ23 都比较大,而θ13却很小。这个角到底是不是零或者到底有多小?一直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从去年到今年一月份,一共有三个实验得到了不等于零的值,但置信度都不高。这三个实验包括前面提到的T2K实验,还有美国的MINOS实验以及法国的Double Chooz实验。前两个实验中的中微子都是加速器产生的,而Double Chooz实验中的中微子是核反应堆产生的。Double Chooz测到的 是0.086,比T2K的结果稍小,而MINOS实验测到的值最小,只有0.04。虽然这三个实验结果差别比较大,但由于实验精度不高,还不算互相矛盾。 基于中国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立于2006年,主要由中国人组成,是一个国际合作实验,包括38个单位,292人。其中,主要力量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有80人。其次就是位于长岛的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共有23人。除了中国和美国,还有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合作者。中方领导人是现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当王贻芳开始领导这个实验时,他还是副所长。大亚湾实验的优势在于除了核电站外,那里的地形适合屏蔽其他粒子。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方投资不到2亿人民币,分别来自科技部、科学院、基金委以及广东地方。位于大亚湾核电站一共有六个核反应堆,而中微子实验有三个地下实验室,其中两个靠近反应堆(分别为470米和576米),一个远离反应堆,距离为1648米。三个实验室中共有六个重百吨的反中微子探测器,近的有三个,远的有三个。近探测器探测到的中微子数目与远探测器探测到的中微子数目会有不同,这个不同可以用来测量反中微子“消失”率,从而计算出混合角 。从去年12月24号开始到今年2月17号这55天收集到的数据中,实验组发现,近探测器共探测到80376个反中微子,而远探测器只探测到10416个中微子。经过计算他们得到 =0.092,而置信度高达5.2个标准差,也就是说,实验明确告诉我们这个参数值不为零。前面我们说过,尽管其他三个实验组也发现 不为零,这些测量只能算证据,不能算发现,因为精度太低。 这也许是中国本土上首次测量到的基本物理学参数,我们一点也不过分地说,这是中国对基础物理学最大的贡献。(摘自中科院理论所李淼教授博文)
2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返回式卫星可否高空伞降 避免黑障
热度 1 scientister 2012-3-12 11:07
返回式卫星可否高空伞降 避免黑障 周公朴 刚才看到一篇新闻: 跳伞选手欲从太空边缘跳下 人肉突破音速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5114fromuid=506306 进一步回忆起以前的一个思考,即返回式太空飞行器,如卫星、航天飞机等,能不能采用降落伞,在刚进入大气层时就开启一个小伞减速,即可避免像打水漂一样被反弹进入太空(降落伞具有锚的作用),还可以使得太空飞行器进入大气层后速度降低,避免高速高温的黑障阶段。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讨论。谢谢!
个人分类: 我的思想|2696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品质大规模可露采东戈壁钼矿发现的启示
热度 5 yuelugj 2011-9-17 10:16
高品质大规模可露采东戈壁钼矿发现的启示
高品质大规模可露采东戈壁钼矿发现的启示 刘继顺 2011-09-16 一、东戈壁钼矿交通及地理位置 东戈壁钼矿区位于新疆哈密市南西直距110 km,雅满苏镇以西直距44 km处,东天山造山带觉罗塔格成矿带上,阿奇克库都克--雅满苏大断裂北盘。 探矿权面积16.77平方公里,拐点坐标为:(1) 93°18'45", 41°56'00";(2) 93°22'00", 41°56'00";(3) 93°22'00", 41°54'00";(4) 93°18'30", 41°54'00";(5) 93°18'30", 41°54'15";(6) 93°18'45", 41°54'15"。 二、勘探过程 2006年秋,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勘查院(河南二院)副总工程师黄超勇、项目负责杨志强等,从1:20万化探资料研究入手,独辟蹊径,决定抛开前人的铜铁金重点找矿种,从大多被忽视的钼、钨化探异常入手。于是,他们在1∶20万钼、钨化探异常区域内,登记了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探矿权,并圈出东戈壁16.77平方公里的重点区域开展了大比例尺矿调和1∶2.5万化探工作。2006年12月,获得了探矿权勘查许可证。 2007年,三级异常查证工作开始,先投入1:2.5万大比例尺地质简测和岩屑地球化学测量。1∶2.5万化探结果显示出了3个良好的钼等综合异常,比1∶20万化探异常更为明晰,浓集中心更加明显。接着投入了1∶1万的高精度磁测,在异常中心上布设了长达1500米的主干探槽。主干探槽4个月后完工,揭露到了钼工业矿体,证实化探异常是由钼矿化引起的。 2008年4月15日,开展钻探验证。ZK-1号钻孔设计在距主干探槽50米处,设计深度450米,探索探槽中矿化最好部位的矿体深延。钻孔钻至100米处,见到了较好的辉钼矿化,随后陆续发现了工业矿体;当钻至200米--300米时,见到了较密集的含辉钼矿石英脉,证实了矿体的连续性;ZK-1钻孔施工完毕后,认为属于斑岩型钼矿。 为了寻找控矿的斑岩体,扩大找矿成果,在距ZK-1孔400米处,实施了ZK-2孔,设计深度500米。ZK-2孔钻至360米果然发现了含钼的斑岩体。此时,一个大型斑岩型钼矿初露端倪。 2009年,开展普查工作,完成了1/1万地质测量,同时以400×400m的网度,系统地用钻探工程控制矿体分布范围及矿体形态,初步评价矿石可选性能。 2009年底结束的普查工作(先后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初步证实东戈壁钼矿床为大型隐伏斑岩型钼矿,埋藏浅,品位高,易开采,潜在价值巨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矿床的发现是该地区及该成矿带上重大找矿突破。 2010年,河南地矿局将东戈壁钼矿勘探项目列为局重点勘查项目,国土资源部列为“358”项目。 2010年2月,为了快速让东戈壁钼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开发优势,河南省地矿局与洛钼集团签订了新疆哈密东戈壁钼矿勘查开发合作协议。洛钼集团提出先出500万元,预订找矿成果。河南省地矿局属公司豫矿集团出资70%、河南勘查二院出资30%组建成立了豫矿鑫源公司。 2010年4月6日,河南二院召开了新疆东戈壁项目勘查协调紧急动员会,举全院之力开展东戈壁钼矿详查大会战。 2010年4月14日,东戈壁钼矿详查的第一台钻机开钻。 2010年5月初,参加会战施工的9台钻机全部到位,后来增加至17台钻机。 原定东戈壁钼矿详查工作,2011年年底完成,后改为2011年的6月底。最后将工期提前到2010年年底。 一年的工作时间,实际施工期只有8个月。加上孔位比较集中,钻机摆不开怎么办?还有交通、运输、缺水少电、设施不全等多种因素制约。为了在年内如期完成任务,河南二院组集全院精兵强将,边设计、边施工、边编写报告。 经过东戈壁项目部全体参战人员15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斗,2010年8月底,圆满完成了详查工作。查明钼金属量39万多吨,平均品位0.113%,顺利提交了详查报告。从预查、普查至详查,累计完成了地、物、化和槽探工作,水工环调查,钻探进尺22303米(钻孔近50个),采样9016件。控制深度700米,钻孔深入隐伏斑岩体100米。 2010年10月13日,东戈壁钼矿勘探项目第28个钻孔的顺利终孔,宣告了勘探阶段野外工作的全部结束。12月10日提交了勘探报告。 勘探报告表明:区内共圈定5个矿体,矿石类型以脉状及细脉浸染状为主,分别分布于东西两个矿段。其中,Ⅰ号矿体平均厚度125.67米,平均品位0.114%。该矿是新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斑岩型钼矿,品位高、埋藏浅,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简单,可选性能较好,适宜大规模机械化露采。。 东戈壁钼矿详查与勘探大会战中,河南二院共投入钻机17台、参战职工达200余人,历时8个月,钻探进尺25665.61米,探明钼矿矿石量4.4亿吨,金属量50.8万吨,平均品位0.114%,矿床规模达到特大型。 三、开发 2010年11月9日,河南省地矿局又与洛钼集团签订了哈密东戈壁钼矿矿业权转让协议。东戈壁钼矿探矿权面积16.77平方公里,预测钼矿石资源量3.5亿吨,钼金属含量39.61万吨,平均品位0.113%,其中(332)的钼金属量为20.69万吨,平均品位0.125%。作价10.36亿元人民币。洛钼集团与河南地勘局共同组建新疆洛钼矿业公司(注册资金14亿元),洛钼集团拥有70%的股权,河南省地勘局属鑫源矿业公司拥有30%的股权。洛阳钼业出资9.1亿元人民币,并付河南省地勘局现金6.46亿元人民币。 目前东戈壁钼矿开发工作全面启动,将快速建成日处理矿石3万吨的露天矿。 四、启示 东戈壁钼矿从选区至勘探结束,不到5年的时间内,完成了通常8-10年所完成不了的工作。我对河南地矿局二院同仁独具慧眼,创新找矿思维,认真的工作态度,果敢的大量投入而感动。 1、大规模(远景钼金属量50万吨,探明钼金属量20多万吨),浅埋藏(薄薄的砂砾覆盖,主矿体处于500米以浅),高品质(较高品位,易于加工),可露采的东戈壁钼矿的发现,再一次雄辩地证明: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仍可发现500米以浅的高品质大吨位可露采矿床。 2、东天山戈壁区漫漫砂砾,天地一色;荒漠丘陵,易于通达;干旱盐碱,冷热交替。诚然有其艰苦的作业条件,但相对而言,本区的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在新疆是较高的。东戈壁的工作条件是较好的,为什么久攻于此的新疆本土地质队没有发现,而被一个偶然闯入的河南人发现了? 3、1:20万化探异常值得重视,三级异常查证不能走过场,草率否定。东戈壁1:20万化探钼异常早就发现了,多个地勘单位与公司做过异常检查,为什么前人都否定放弃了呢?我推测:舍不得投入槽探工程,特别是长距离主干槽探工程。虽然东天山为荒漠戈壁,岩石要么被砂砾浅埋,要么裸露地表,但各类岩石矿物颜色与外观趋同。如果不动用槽探工程,不用锤打出新鲜面来,就搞不清岩性与地质产状,也就难以发现蚀变矿化线索。 4、独具慧眼,选区正确,主攻对路。东天山铁铜铅锌金银镍异常和航磁异常历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比较有利的铁铜金镍成矿地段大多已被登记,并做了大量的勘查工作,亦不断取得找矿突破。相反地,稀有金属钼钨锡异常关注度低,所做工作不多,发现的矿点和矿化点少,仅发现有白山、小白石头钼矿等,研究论著均少有提及。河南二院从前人较为忽视的钼多金属异常入手,以前人工作薄弱的钼钨矿为主攻方向,选区选点,最终取得了找矿突破。 5、发现线索,大胆投入。2006年选点,2007年预查,2008-2009年普查,2010年详查与勘探。最多时17台钻机同时开钻。预查至勘探直接投入找矿资金5000多万元,年均投入1000多万元,最后一年投入找矿资金近4000万元。我竟然不敢相信,这种效率居然是由一个地质队取得的。 6、 成本服从于成果,成果服从于时间;为了效率可牺牲部分成果,为了成果可不惜成本 。这是河南二院的同仁提出来的,值得志于矿业开发的同仁深思。黄超勇、杨志强、孟怀中、刘永春是人们应该记住的。
个人分类: 话说找矿|6549 次阅读|7 个评论
重大突破性发现将改写“遗传中心法则”?
热度 20 GumpForrest 2011-5-26 08:25
重大突破性发现将改写“遗传中心法则”?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遗传系的 Vivian G. Cheung 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本期 Science 上发表了一篇 Research article : Widespread RNA and DNA Sequence Differences in the Human Transcriptome. 研究报道了 RNA 与 DNA 序列之间的差异广泛存在。他们对 27 个人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全部 RNA )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大规模测定,经过比较,发现大量的 RNA 与其模板 DNA 序列不一致,平均每个人存在大约 1065 个这种 RNA 与 DNA 序列差别( RNA-DNA difference, RDD ),在不同的人,这种差异的具体位置和基因也有所不同。 估计大部分人会说,差异嘛是正常的,测序出错呗。嗯,我也是这么想的。很不幸,如果抱这种想法,那可是要与“重大发现”擦肩而过了。不过,老想以这种方式指望“重大发现”岂不是与守株待兔如出一辙?这种靠碰运气撞到“重大发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我感觉开展这项研究的人恐怕是刻意去寻找这种“差异”,这种结果是他们“期待已久”甚至是“预谋已久”的。就连我 11 年前都怀过这种期待。 如果这种差异是真实的,而不是测序本身的错误,那将是本年度的最重要发现,遗传中心法则将会被改写。 为什么呢? 学过生物的朋友都会知道中心法则。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遗传信息的流向,是以 DNA 作为蓝本,经过转录成 RNA ,将蓝本信息忠实抄送给核糖体这个蛋白加工厂,在那里按照这个誊抄的图纸制造蛋白。蛋白是生物功能的主要执行者;个别情况下,有些遗传信息还可以从 RNA 回到 DNA ,如 RNA 病毒可通过逆转录成 DNA 序列( David Baltimore 因为这个已经拿了一回诺奖)。 如果, RNA 与 DNA 序列确实不一致,那说明在誊抄过程中或者“出错”或者被有意“篡改”了,前者应该是是随机的,似乎可能性不大,因此很可能是细胞有意为之。有个专业术语叫“RNA编辑”。 RNA 编辑( RNA editing )不是一个新概念,我十几年前就肤浅地了解这个领域(现在更肤浅), 11 年前还做了一些没有结果的工作。 千万不要把 RNA 编辑和 RNA 的剪接( splicing )混了。后者是将原始誊抄的 RNA 序列中非编码序列切除,而前者确实对对 RNA 序列信息进行“篡改”,主要通过对个别碱基进行修饰,改变其编码属性;还有个别是通过插入或删除单个碱基。目前发现的编辑主要由两种方式: A-to-I ,和 C-to-U 。 A 和 C 是腺嘌呤碱基和胞嘧啶碱基, I 是次黄嘌呤,在翻译过程中被当成鸟嘌呤 G ; U 是尿嘧啶,在翻译中被当做 T 。编码 A-to-I 编辑酶的基因有两个: ADAR1 和 ADAR2 ; C-to-U 编辑酶 APOBEC-1 。 这种编辑增加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但是,RNA编辑研究了那么多年,这种改变编码属性的基因似乎没有几个,唯一确定的就是大脑的谷氨酸受体基因。占用了基因组宝贵资源“配置”这么几个专门的“编辑”难道就为了这个把基因服务?人们不解,十几年前的我也不解。 大家都相信可能还有更多的“服务对象”,于是就去寻找。通过大规模测序进行比较是一种思路,但是在当时显然不行,人们连想都不该想;还有一种策略,就是从 RNA 中“钓”取,比如通过抗次黄嘌呤抗体去富集和纯化那些含次黄嘌呤 I 的 RNA ,结果似乎也搞得“一地鸡毛”(这个工作我没有具体参与,只是旁观)。后来发现,有人发现 ADAR1 在炎症反应中表达增高,细胞内也有很多 RNA 被编辑,但是鉴定不出是哪个基因。后来我参与了一点点,但是没有做出什么。现在知道好像是非特异性编辑,主要是调节 RNA 的稳定性,而不是去改变遗传信息。 一晃这麽多年过去了,恍若隔世啊,我都快把这些忘了。 二代测序技术让过去很多不敢想的变成现实可能。这侧一下发现了这麽多基因存在遗传信息和转录信息的不同,如果是真的,那遗传信息流动就得给个新说法了。 如果这是由于测序错误呢?那只能是一场笑话。 我们拭目以待,等待大家的重复和 Cheung 拿出更多的证据。 (更正一下:从Nature comments上的介绍看来,他们是先观察到RNA与基因组测序结果不一致,分析找不到原因,后来才想到RNA editing,不是“蓄谋已久”) 1.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1/05/18/science.1207018 2.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519/full/news.2011.304.html
个人分类: 憨人的科学|24995 次阅读|60 个评论
希望人口预测技术能有所重要突破
wya 2011-4-28 15:39
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该文仅供好友内部交流,不可转发! 谢谢! 你懂的! 人口预测模型相对于资源、环境系统模型,原理相对简单,关系相对确定,开发难度较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一个月即能完成,因此国内外的免费软件比比皆是,自从90年代以来在学术上几乎就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希望联合国专家告诉我们:发达国家使用的人口预测软件在发展中国家是否可以使用? 另外,国家电子政务系统,有权限使用的人受到严格限制,有出“国际版”的可能性吗? 人口预测软件形式上如同计算机游戏程序,可回推1000年,预测1000年也没问题的,关键在于参数的把握;高中低和区域预测方法80年代就有应用。 如果完全按照别人模型实现算法,二者误差应该极小,大约等于机器的数值精度和四舍五入误差,0.1%误差都是不应该的。 我见过一个数据恢复软件带了十几种国家的语言! 总之,人口预测软件大部分是免费开放的,好像没有什么高深技术,但我们还是十分期待人口预测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特别是在中国。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在人口预测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
热度 1 wya 2011-4-26 16:10
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该文仅供好友内部交流,不可转发! 谢谢! 你懂的! 中国在人口预测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 http://www.chinapop.gov.cn/xwzx/zwyw/201104/t20110418_356249.html 突破在哪里?从介绍里没有看出来啊:( 人口预测模型相对于资源、环境系统模型,原理相对简单,关系相对确定,开发难度较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一个月即能完成,因此国内外的免费软件比比皆是,自从90年代以来在学术上几乎就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这是常识。无知者无畏啊! 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奥索蒂梅因衷心祝贺中国成功研发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认为这是人口领域南南合作的成功范例,表示联合国人口基金将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使用该人口预测软件。 为什么只谈推动在发展中国家使用该软件?发达国家为什么不使用呢?难道发展中国家笨到连发达国家使用的人口预测软件都学不会? PADIS-IN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凝聚了中国人口发展的经验和智慧,是被中国人口发展实践证明科学和有用的人口预测技术成果。 PADIS-INT中体现了中国人口发展的什么经验?能否列举一二?中国人口发展的最大经验就是计划生育,在这个软件里有体现吗? PADIS-INT是在中国人口发展领域首个国家级电子政务系统——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基础上开发的人口预测软件,是PADIS的国际版。 不可以这样说的!PADIS是国家电子政务系统,有权限使用的人受到严格限制,怎么可能出国际版?否则PADIS就泄密了啊! 简单点说,所谓的PADIS-INT不过就是利用PADIS的国家经费免费为联合国做了一个人口预测软件的多国界面而已,与PADIS几乎没有关系,只是为联合国免费服务了一把。 该软件具备七大优点:一是功能强大,将超长期与短期预测相结合,可以回推评估100年,预测未来400年,并可按高、中、低3种方案,同时进行8个国家(或区域、种族)的预测,目前在国际上尚无先例; 人口预测软件就如同计算机游戏,回推1000年也无妨,预测1000年也可以,关键在于参数的把握;高中低和区域预测方法也非首创,80年代就提出了! 二是准确率高,与联合国人口预测结果为参照,主要结果误差率小于1%; 如果完全按照联合国模型开发的,误差应该极小,大约等于机器的数值精度和四舍五入误差才对。软件开发者应该检查一下1%误差的来源。 三是方便快捷,基于网络,任何浏览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实时使用; 有互联网,单机版软件也一样,这样的特点比比皆是! 四是可视化效果好,多种图形展示,对比清晰醒目; 就是几个传统的金字塔、线图、柱状图等,何谓效果好? 五是体现国际化方向,采用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便于全球推广; 6中语言算什么,一个数据恢复软件就带了十几种语言! 六是输入简单,输出结果丰富,有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决策; 再简单也就基本的那些输入项,少了哪个都不行!模型复杂则输入复杂,模型简单则输入简单;输出结果再丰富也离开不各种人口数的堆叠! 七是技术先进,把人口预测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技术先进在哪里?列举一二让计算机专家看看吧? PADIS-INT的成功研制和推介会的成功举行,表明中国人口预测软件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人口预测软件大部分是免费开放的,也谈不上有什么高深技术,何谓“走在了世界前列”?名列第几?第50也算前列吧? 写科技介绍文章的时候还是少用外交辞令吧。另外,多找几个技术专家把把关哦。
个人分类: 人口数理分析技术|83 次阅读|2 个评论
激情•夯实•突破——营造博士后自主创新学术氛
jlublx 2011-1-18 13:02
1. 前言 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倡导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博士后是创新成果的主力军,我国目前完善的博士后制度,做到了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已经培养一批中青年创新人才。 1985 年我国开始实施博士后制度,通过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挑选优秀青年博士在站内从事 2 至 3 年的独立科学研究,使其逐步成长为学术技术带头人。随后,为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企业创新能力, 1994 年我国开始在大型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工作站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合作机制。 20 多年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成为造就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联动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营造激情人文生活 2.1.1. 博士后创新讲堂与学术交流 博士后的生活、工作圈子都比较小,能有一个平台进行互相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深有体会的是,我在企业做博士后,平时能够沟通的博士后机会不多,甚至同一批进站的博士后也很少能够碰面。因此,我非常乐意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学术交流,通过这个平台认识更多的博士后,并且分享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虽然专业技术领域不同,但是通用的哲学、人文、方法是我们可以互通互享的。 2006 年 9 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北京博士后联谊会与山东省人事厅、潍坊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 “2006 中国博士后创新发展潍坊 ” 。以 “ 推动自主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为主题,积聚了全国的博士后讨论如何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如何培养提升博士后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有效组织创新性活动,打造创新型人才;如何培育和转化创新性成果,在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中有所作为。 深圳市人事局与深圳市博士后设站单位、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依托深圳市博士后工作站,主办了深圳市博士后创新讲堂,是一个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面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各类投资人的专业型系列公益讲座。由深圳市博士后工作站在站或出站留深研究人员和博士后指导专家担任主讲,以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成果或者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结合相关行业需求确定专题内容。 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博士后创新讲堂与学术交流对博士后之间及博士后与社会的互动,开创创新性成果起到积极地作用。 2.1.2. 凝聚力团队建设 博士后的研究不是孤军奋战,不是闭门造车。我的合作导师教诲我做研究做设计要“一面旗帜,一个团队”,旗帜是博士后的光荣称号,团队是做项目的力量。很多时候,独自思考破解不了的难题,在课题组交流的瞬间就得到点拨,抑或是自己突显的灵感。 应积极支持博士后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交流、交叉,激发博士后创造性思维,寻找创新的构想和生长点。校博士后联谊会定期组织各学科博士后之间的学术沙龙活动。博士后要充分利用各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名师荟萃、学术交流活跃等众多有利条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科交叉的碰撞中不断激发创新能力。 博士后的科研开展要加强团队合作,团队凝聚力是团队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包括 " 向心力 " 和 " 内部团结 " 两层含义,团队的凝聚力是博士后并稳定生存,出创新成果的必要条件。丧失凝聚力的团队,就犹如一盘散沙,难以持续并呈现低效率工作状态。与其相反的是,如果团队凝聚力较强,那么团队成员就会热情高,做事认真,并有不断的创新行为,因此,团队凝聚力也是实现团队目标的重要条件。 博士后是一个特殊的高才群体,其凝聚力团队包括博士后之间的凝聚力(专业方向不同),博士后课题组团队凝聚力(专业近似),博士后树立团队成员归属感强,愿意参加团队活动并承担团队工作中的相关责任,维护团队利益和荣誉;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快,互相了解比较深刻,关系和谐,并具有民主气氛,是博士后人文建设的关键,可以通过开展文艺、体育、拓展等方面的纯娱乐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建设。 3. 夯实专业技术平台 3.1.1. 博士后流动站与工作站 博士后流动站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是博士后期间开展创新性研究的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立,开辟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通道,架设起高校、科研机构等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技术、项目合作的新桥梁,成为企业项目攻关、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现代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博士后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设立,实现了高校和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初衷,是高层次人才有效使用的合理方式,是博士后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抓手。 目前进站的博士后人员经过硕士、博士期间的专业积累和项目操练,为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创造创新性成果凝练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博士后依托的项目多为国家、地方博士后资助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乃至合作导师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因此,和谐的博士后学术创新环境对于项目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2.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满足区域内中小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为中心企业依靠高层次人才科研攻关搭建平台,是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之后的有一个创新性工作平台,创新实践基地改变了以前的博士后工作站多数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校和大型企业的局面,为不具备申请博士后工作站的中小企业解决了技术攻关,推动了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 2004 年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揭牌,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大学与杨浦、闵行、长宁、松江等区县的博士后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其功能主要包括:对基地内企业提出的科研项目,依托本市博士后设站单位的科研、人才优势,共同完成项目攻关;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基地博士后智力、信息、技术优势,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和技术难题,以博士后人员为主要对象,为基地内企业紧缺岗位配置高层次青年人才,并提供相关人事代理服务,实施博士后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开发,选择有市场前景的博士后项目通过招标、市场转让等形式,在基地内进行成果转化。博士后创新基地的建立,博士后人员既得到充分的科研基金,又得到了实践的机会,企业既找到了破解关键问题的专家,也通过项目合作,考察、选择一批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对于设站的高校,拓展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范围,对于区域来说,积聚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天津市人事局于 2006 年 先后在塘沽、和平、南开、河西等 8 个区县建成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与相关高校对接后,引入这些高校的在站博士后,协助区县用人单位搭建了聚集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同时也为博士后和用人单位构建了一条绿色通道,架起了产学研结合的桥梁。 4. 突破创新性成果 博士后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又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正是出创造性成果的黄金时期。 选择一个合适的博士后研究课题是发挥博士后创新能力 , 打造创新成果的基石。博士后研究的两年时间内,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导师提出博士后课题不仅要从学科发展、梯队建设、科研任务的需要来考虑,而且要考虑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要鼓励博士后大胆创新,鼓励博士后参加各种基金的申请,要有为博士后创造性能力的充分发挥而甘当人梯的精神。博士后在选择合作导师和研究课题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只有在结合自己的特长而又感兴趣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能有创新成果的出现。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是科研工作的最终目标,博士后经过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均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促进博士后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作贡献,应组织博士后走出学校,去了解企业、服务企业,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5. 结语 本文在研究分析目前中国博士后自主创新的体制、人文等软硬学术环境基础上,对博士后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和谐人文、激情团队、合作项目、实践基地等提出些可拓展及深化的方案,以营造博士后自主创新的学术氛围,促进中国博士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罗英姿 , 刘勇 , 培育优越的学术环境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 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2007 年 第 07 期 http://www.southcn.com/Job/CareerCenter/hrheadlines/200408261098.htm, 潘艺林 , 何仁龙 , 马桂敏 , 张元兴 , 导师是优化博士生学术环境的主导因素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ACADEMIC DEGREES GRADUATE EDUCATION 2004 年 第 07 期 胡仲明 , 崔国富 , 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高等农业教育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2003 年 第 10 期 张诚 , 科研实践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 ,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 2008 年 第 05 期 开拓进取 共同努力 提高博士后的创新能力, http://news.tsinghua.edu.cn/xqh/xqhnews/read.php?id=1234
个人分类: 科研探讨|3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世界十大发现与重大事件 (年末回顾)
xupeiyang 2010-12-11 12:56
自然》杂志盘点2010年重大科学事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926.shtm 2010十大知识热词 微博居首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5170 2010十大传媒事件 http://news.sina.com.cn/m/2010-12-17/165021661630.shtml 美《科学》杂志评出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 美国《科学》杂志16日公布了该刊评选的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一种在量子范围内运作的机械装置荣登榜首。 http://tech.sina.com.cn/d/2010-12-17/14094997509.shtml 《科学》评出过去十年科学界十大卓见 为了庆祝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结束,《科学》杂志以更广的视角审视自新千年黎明以来的那些改变了科学面貌的10大科学卓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655.shtm 2010十大奇闻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3775 2010中国十大技术进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3472007.html 2010十大国际新闻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40 2010年重大事件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7948599.html?fr=qrlcid=204index=1fr2=query 2010年中国重大事件 世博会、 干旱、 两会、 地震 2010年国内外重大新闻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6176280.html?fr=qrlcid=99index=5 2010十大科学发现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474 2010十大自然发现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44 2010十大最受关注科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34 2010十大医学突破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481 2010十大天体物理学发现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480 2010十大太空发现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479 2010十大动物故事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469 2010十大道歉事件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32 2010十大焦点问题(中国社会最受关注)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50 2010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52 全球十大最年轻亿万富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573 2010年全球十大创业公司排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98bcc010176vl.html 未来30年科学发展预测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758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4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革故鼎新(14):博文佳作点评一则——中国科学研究与管理如何突
pww1380 2010-12-10 11:33
革故鼎新(14):博文佳作点评一则——中国科学研究与管理如何突 杨文祥 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参考文献: 1. 胡业生 .中国科学研究与管理如何突破.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1878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2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技术重大突破 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问世
LEOLAND 2010-11-12 14:02
腾讯 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中国芯在京发布。据称,这标志着中国物联网技术以及二维码识读核心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 据介绍,这颗中国芯由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新大陆公司称,二维码编解码的条码芯片已经在台湾进行溜片,即将量产。当天发布会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丁文武表示,芯片实现二维码感知识别技术的突破,表明中国在二维码核心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万事万物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来实现智能化识别、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整个物联网的发展中,识别认证是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技术之一,二维码可广泛应用在物流、金融、交通、工业等领域。长期以来,二维码识读核心技术为欧美少数企业所掌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国内的发展与推广。此次新大陆公司研发的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中国芯,可为物联网的识别认证提供技术保障。 该二维解码中国芯的突破之处在于:传统的二维码解码过程,是由软件实现的,而新大陆公司经过创新性再设计研制出的这种二维码解码芯片,则实现硬件解码,这种变化能够使解码速度提高10倍以上,同时大大简化原有解码系统所需的周边电路及其元器件,降低成本和功耗,提高可靠性。 新大陆集团总裁王晶介绍,二维码解码芯片将传统软件解码转化为硬件解码,识读效率(抗污损)提高30到50倍。王晶表示,二维码解码芯片大大简化了原有解码系统所需的周边电路及其元器件,降低了成本和功耗,这将简化专业条码识读设备,并降低二维码技术在各领域大规模应用的门槛。 此外,新大陆公司当天还与全球第三大自动识别公司DATALOGIC(意大利得利捷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双方决定在技术、产品、管理,甚至未来可能在资本等多个层面展开合作。
个人分类: 二 维 码|2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突破一道防线~~
liangqunlu 2010-9-11 22:57
今晚看到ZZH师兄,竟然买了一大捆香蕉,还有一箱的牛奶,恩,把我感慨的~~ 还真的,上学的这几年,很少看到别人能够这样优待自己。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真的还蛮穷的。 哎呀,穷也蛮正常的。早都成年了,可就是啥也没有。很久以前的时候,说起自己很穷的时候,觉得不好意思。现在,面对了事实,还有说话的尺度宽了,说起自己很穷的时候,不觉一点异常。 现在是,看的电视剧的尺度宽了,讲话的尺度也宽了。很多事情都可以交流的,都可以积极健康的交流。 而且,我还觉得,这样的自己,更放得开。 今天和SSZ去吃饭,我竟然意识到自己又进了一步。 我都说出了,你干嘛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原因是,我很少有机会能够到外面的餐厅吃饭。还分析了原因,一个人的时候,不会去。有时候大家去的时候,也不会叫上我。 虽然我一直偏爱KFC之类的快餐,对中餐之类的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但是,事实还是,我很少去什么地方吃饭,大部分是在食堂。 大学这几年,吃饭挺少的吧,没发生什么事,我也不大记得。好像有吃饭时,翘过几次,K歌几次,全部翘掉。倒是去的几次Wanglab的dinner,还记得。 大学里,有参加社团,到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有些朋友,可差不多单线联系,她们之间不熟。宿舍里的小朋友聚餐,通常不会叫上我,原因不详说。 总感觉有些人在关注我,我也在默默地关注一些人。但真的觉得自己的人缘不足以让自己自信。我不喜欢social式的东西。但还好,好到很深的朋友也有几个。 在回到正题,和SSZ是大学四年的朋友。一大帮人,现在只剩下我们俩还坚守在这里。她也算是大学里,院里同学中关系最好的。 但是,还是没有完全放开自己,我有在隐隐的保护自己。 而且,我的自尊挺强的,关于没多少人喜欢我这样的,我都挺不好意思说出来的。 今天我都可以开口触及这个话题。 哎,我可以活的再自在一点~~~
个人分类: 生活|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李亚辉:如何突破"非黑即白"
sheep021 2010-7-22 19:54
李亚辉:到底如何突破非黑即白. 博主回复:学道、学佛即可突破非黑即白。 道:抱元守一,为天下式。非黑非白 佛:不二之性,即是佛性。亦非黑非白。 凡夫见二,智者了一。见二则非黑即白,了一则非黑非白,亦黑亦白。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道家的太极阴阳图就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相融相生、相辅相成,和谐共处。所以太极阴阳图就是非黑非白,亦黑亦白。 《太极图说》 周敦颐    无极 而太极。 太极 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 主静 ,立 人极 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关于太极阴阳图,其实大自然中无处不在。 太极阴阳图,一个简单优美的宇宙模型,艺术地再现了茫茫宇宙中的真实场景: 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不是与太极阴阳图一样: 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为阳,照射不到的地方为阴 阴阳在交替变化之中。 一切都在旋转、运动和变化之中。 快如白马过隙,稍纵即逝。 很难说到底哪里是阴,哪里是阳? 一切现象都是特定时间、空间下的一个定格。 运动着的物体是圆的 运动的轨道是圆的 运动的方式是周而复始的圆运动。 一切都是圆,一切都在运动。 圆运动的何止是古中医学, 正是天道。 我觉得,没有再比这几个图更能表达太极、阴阳了。不禁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也许他们从没有离开过地球,却比已经登月、探测火星的现代人看得更远、更深。 还有一个就是武夷山老师引用的那个太极阴阳美图: 还有一个是王振东老师引用的一个美图: 延伸阅读: 科学网- 王号 的 博客 -地球、大脑、 太极 图、宇宙、奇点和喷火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44 次阅读|54 个评论
既然选择了,就好好做
ganchunmei 2010-4-30 15:02
从4月初完成毕业论文定稿之后,前段时间似乎动力一直不是很够。 思考的问题很多,关于博士毕业后的发展,关于读博的打算和目标,关于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 这些问题似乎自己一直在考虑,但一直没有考虑清楚。 去年年底保博的决定,就像2年前保送研究生的决定一样。好朋友都说以自己的实力是完全可以出去的,不用继续留在系里头。我争取过出去,能做的努力也做过。最后我还是留在了这里,这是最初我来这里时没有想过的结果。接下来的3年,我想是自己实现超越-突破的3年。我必须要系统地去学习,去磨练自己。就像复试时候,书记和主任都说的,读博期间必须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必须要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就像每次上课李老师点名说我那样,博士生需要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 我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改善提高的地方也很多。我不怕吃苦,我也一直能吃苦。我希望自己的这3年能有新的突破。 既然选择了,就好好做。谨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聊”课题,有趣过程,错误“牛”文,长寿的突破
RAOH 2010-3-4 06:18
“无聊”课题,有趣过程,错误“牛”文,长寿的突破 科学网科学故事第一回 长生不老是个自古以来就有的一大难题,应该是历史上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一大攻关项目吧。最近几年,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以我这半桶水的人来看,现有几大热点:一条TOR线路,一个药物Rapamycin,一杯红酒(内含物),一个明星蛋白质Sir2-本文的主角。 明星蛋白质Sir2的“诞生,成长”有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对其他领域及课题的开展很有启示。 1.“无聊“的课题 Sir2的明星地位的诞生要从酵母菌(yeastS.cerevisiae)讲起。酵母菌是个很简单的真核细胞,一个生物体就只有一个细胞。生活方式极“贱”,有口“糖”水喝就好了,条件好一般2小时就生个“娃”,不睡觉不排泻,无要求也无智商。与人有何相通之处吗?其长寿机理和人相通,您相信吗?应该投资此研究吗? 故事要从MIT的LennyGuarente教授说开,他开始是用酵母菌做基因调控的,做得很好,但总觉得是他人开创的天下,想做更有突破性的扬名立万的课题,一番思索后,他决定做酵母菌的长寿。 2.有趣的过程 这是个风险大的课题,好在来了2个新研究生NickandBrian,就让他们去试2个月吧。哪么如何看酵母菌的寿命呢?他们决定看一个母细胞能生几个娃。正常母细胞能生25个左右,生殖期完后母细胞也有些表现-“臃肿”“多皱纹”。。。整个实验是在显微镜下看的,每过2小时,就要把新生“儿”用小针移开,要不儿生儿,晚了就母子都分不清了。因为要看多个母细胞,所以要长时间的呆在显微镜旁。 看到这里,知道为什么要2位研究生了吗?因为一开始实验条件不确定,就由2个人轮班倒了。哈哈,有人愿意做晚班的吗?好在有一个Nick是单身汉,常睡不着。如此一般做下去。后来这Nick做完博士后,成了神父,不知与这段经历有关吗,睡不着的人,看来易通神啊。Brian日后主要凭此得到U.OfWashington大学教职。再后来,人会见一神父夏季常在Brian实验室进进出出,干什么呢?做实验呢,神父也有学术休假?此为后话。不知神父实验成功率会更高点? 几月后,他们发现可放细胞冰箱过夜,也把一些基础的东西搞定了。用酵母菌的好处是打死打伤不犯法,可用来做大规模的筛选,找出想要的怪种-长寿老仙。忙碌年把后,找到了一位:蛋白质Sir4,此文发表在“牛”刊——细胞Cell上。 3.错误的“牛”文 有人要叫了,写错了吧。该是Sir2而非Sir4吧!没有,我智商不高,但觉睡得好,没误写。那“牛”文很多人可能不记得了,因为它是错误的.他们后边的实验发现Sir4的效果应该是间接的,真正的老仙是Sir2.当时已知Sir2,Sir3,Sir4三位可紧密的团结在一起,防止酵母细胞“变性”。但Sir2另有一独特的功能,来管长寿的。 4.长寿的突破 Sir2到底有何功能呢?蛋白质序列上看不出来。很多的小组去做了,没大发现。Guarente当时有个日本博士后Shin,很认真的人,大楼的火警铃响了,他老兄一人还带上瓶瓶罐罐,在户外做实验!在前人的基础上,他也发现了点小的酶活性,投文给细胞。在做一个新的不拿手的后续实验时,Guarente跟去了,2人看到一个与预计相反的结果,Shin不知如何解释,Guarente却发现了一个新的解释及不同的酶活性deacetylase。明显的是:刚投的文章,结论虽没错但打偏了。怎么办?要不要抽回来?导师想抽,博士后不干。好在,好在文章给拒了。围绕着新结果才又发了一大文章。 好了,这样个玩意儿,与人何干?酵母与人,酵母与动物相差光年。这几年做Sir2的组很多了,把它和别的长寿调控的途径及蛋白质联系到一快。后续实验证明,Sir2的同源蛋白质在动物(线虫,老鼠等等)中也可管长寿的,与癌症等等也会有关。 故事之中,内含很多。 参考书:Agelessquest.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76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朝华午拾:今天是个好日子》
热度 1 liwei999 2009-12-22 18:45
今天是个好日子 – 立委研发笔记之二 作者:立委 今天是个好日子。 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什么日子呢?这么说吧,就好比陈景润证出1+1=2的那天,算不算个好日子。 写完上面几句话,兴奋了一天,终于轰然到下,难得地一觉睡到自然醒。所以,确切地说,标题应该是:昨天是个好日子。 我们搞研发的工匠,一辈子辛勤劳作,大多是蚂蚁啃骨头,所做很平凡,看上去也很枯燥。积累的是资源,操作的是实验。在这些漫长的routine工作中,偶然会有征服世界的幻觉,昨天就是这样一个时刻。 如果我说我灵机一动,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一个世纪难题,那肯定是狂人痴语。可是,该怎么说这件事呢?有一个研发课题,有巨大的商业应用价值,很多人想都不敢想,有些人想了,尝试了,根本找不着北,我昨天灵机一动,解决了这个课题。这样的说法可以接受么?当然,这仍然是狂人痴语,可是我找不到更客观谦逊的说辞了。因特大网,吹牛不用上税。没有权威杂志发表,没有带来巨大财富的专利证明,一切就当笑话看好了。 具体细节不能讲,专利也好,商业秘密也好,一切在未定之中。但可以假语村言,与老友分享一下工匠的喜和乐。 故事是这样的。产品副总几个月前找到我,说,我们是做商业情报的,商业情报的重中之重是客户心理,我们的技术可以挖掘客户心理么? 我说 no, I cannot read people’s mind. I am only a linguist. 他说,明白,我们不是算命先生,指的当然是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客户心理情报。 我说 yes, as long as it is expressed in language, we can have a try. 我的要求很简单,给我语言数据样本,说什么样的语言表达,需要从中提取的是什么样的情报。我就可以大体知道我们可以不可以挖掘出来,能挖掘到什么程度。这种判断力我是有自信的。一般来说,只要有关的语言表达法有迹可循,用我们多年积累的工艺(“科学技术”?),总是可以很准确地挖掘出一点情报来的,瓶颈在覆盖面(recall): 难的挖掘课题覆盖面太小,无法应用。大体说吧,至少得有50%的覆盖面才有应用价值。 于是,数据样本来了。立委的判断也出来了,拍了胸脯:可以做。然后就是带领团队蚕吃桑叶一样农村包围城市,步步为营,覆盖了样本。看上去很美,感觉也不错,样本输入黑匣子,指望的情报就挖掘出来。我很高兴。产品副总也很高兴。我们眼看要做成一个没有人能做的伟业。 一周前,我做了个试验,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真实语言样本(real life language corpus),让黑匣子夜里去挖掘,看看挖掘出什么名堂。第二天早上一看,傻眼了,挖掘量远远不如预期。 怎么回事呢?仔细抽查了样本,详细分析数据,发现了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语言表达有显性和隐形两种,产品组给我们提供的是显性样本。这也没什么不对,因为显性表达的用词和结构有明显的patterns,挖掘起来比较好办。也因此我敢拍胸脯说能行。本来想,就算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一半一半,如果我们能挖掘前一半,只要我们能处理海量数据,由于语言普遍存在的信息冗余现象,我们还是可以提供客户心理挖掘的服务,使其成为我们产品的 killer feature。 想得太美,可现实是残酷的。分析表明,客户心理的语言表达90%以上是隐形的,显性表达只是冰山一角。客户上帝啊,你有什么想法,喜好和牢骚,为什么不直说呢?我们是多么想了解上帝的心理啊。 苦恼。苦恼了一周。现在这样的覆盖面,根本没有可能做成征服商业情报世界的 killer app. 产品副总也苦恼。说,recall, recall, that is killing us. 怎么办呢?蚂蚁啃骨头,不断啃,做一点算一点,覆盖面总能慢慢改善吧。客户心理是商业情报的皇冠明珠,不管多难,目标多遥远,还是要做。 前天夜里就被这个recall恶魔缠了一宿。到了凌晨四点,恍惚中开了天目,灵感不期而至。当时那个兴奋,真想大叫。看大小领导仍在熟睡。一个人到外屋,兜了几十个圈子,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确认无误,我给公司发了一个短信: Recall is not an issue in this case. Stay tuned. 口气很肯定,也卖了个关子,吊吊胃口。尤其是产品副总,他被这个恶魔缠得不比我轻。上午一见到他,我说:这样说吧,理论上的覆盖面是100%,实际操作上的覆盖面,不管怎么测量,我拍胸脯保证在 80% 以上。怎么样? Too good to be true. 他很信任我,知道我不是口出狂言的那种,平时在产品和研发打交道的时候,我都是讨价还价的保守派,能做十分,我只担保八成。今天出此大言,其中必有奥秘。他急于知道,我只给了个引子。具体细节还是等到会上谈吧。召集的是特别会议,包括管理层以及产品组和工程组的技术骨干,有些骨干向来是以挑剔为能事的。首先让他们来检验,看能不能从我的鸡蛋里面挑出骨头来。 一只黑笔,一块白板,立法委员在上面涂鸦。陈景润当年算1+1也是这种场面么? 问题一大框。最终是,蓝图无懈可击,操作性毋庸置疑。当然,实现过程中还有细节可以斟酌,一切最终要看大规模实验的证明。 今天,oops,昨天,真是个好日子! 今天,今天也是个好日子,请听湘女的吉言和歌唱: 找到了土豆的一个版本(暂时代替youTube李佳娜-今天是个好日子,立委现场拍摄)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69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德语学习的方法
thorry 2009-12-21 06:44
由于突然意识到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学学习,读读书,parce que une femme!所以今天来到久违的教七整理一下德语学习的知识。 其实德语是language of rules,只要master到精华就好了。昨天看了一天的语法,虽然未留下只言片语,但吾必谓之学矣,形容词就是这么简单:基本上加+en,但是特殊的的A与N,共分为3种情况: 1 无冠词时:形容词的变格同冠词,因为其取代了冠词的作用 2 不定冠词时:由于第一次提,N是要体现出形容词的变化所以是er、e、es,然后A是按照其规律,不过A阳单为en罢了。 3 定冠词时:原来提过,就不用变了,N都写e好了,但是A因为要体现变化,所以A阳单为en,与上同。 所有的形容词变格都搞清楚了,其余的就是+en而已,deutsch很好学的,希望大家跟我一起,arbeitet fleissig!(对ihr的祈使句,看明白了吗?) 今早5点起床(aufstehen),才有时间(die zeit)写日志,好了。 Moechete ich in den Unterricht gehen gleich,sonst ich komme zu spaet! Schues!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进化论研究的新突破在哪里?
zhumengjin 2009-12-5 00:25
(一)内部DNA的变化与外部自然选择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即基因突变按照自身的模式为自然选择提供筛选的材料,而自然选择充当筛子的作用,自然选择与基因自发突变没有直接关系,顶多是有时候环境压力对基因突变速率产生影响,但自然选择对基因突变过程本身没有指导功能。不管是超突变还是相对松弛状态下在分子钟水平的匀速突变,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基因突变是完全随机的,基因突变没有方向。 环境的影响通过表观或细胞质缓存系统在细胞中留下可跨代遗传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刚开始时还未刻进DNA中。不过,进化最终是要反映到DNA的对应变化。所以,细胞机器存在一种分子刻录机制,能使得这种适应环境的暂时可遗传的中转信息最终能刻录进DNA,从而形成稳定的进化结果。 (二)体细胞对环境影响的响应信息如何传递至生殖细胞的?环境影响是直接施加给体细胞,不直接影响生殖细胞。环境影响能暂时跨代遗传就是说明这种环境影响信息同样也进入了生殖细胞。那么这里就必须解决体细胞对环境的感知信息如何传导生殖细胞的机制。这是发展高等生物进化机制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从目前的知识背景来看,可能是配子发生过程直接接受体细胞的输入,也可能是母体效应(延迟遗传)。 (三)物理学中的广义生命与狭义生命有本质的不同,生物生命的传承是严格的复制,广义生命的传承不具备这一特征。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绝对时空观被相对论所“证伪”了吗?
zhulin 2009-11-11 10:24
如果说经典力学 绝对时间 观点是错误的,那狭义相对论中的本征时间、本征长度该如何理解?相对时空该如何表达?该如何比较? 我觉得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狭义相对论突破了牛顿力学中引以为基础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框架。在这里,否定与突破,虽然是两字之差,认识却完全不同。 否定说认为,绝对时空观被相对论所 证伪 。突破说认为,狭义相对论不但发现了时空观测上的相对性即相对时空,而且具体确认了绝对时空真正之所在 本征时间和本征长度,没有本征时间和本征长度,相对时空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在实际认识方面,否定说导致了狭义相对论出现一些列无法解决的矛盾、徉谬,而这些在突破说中却完全不存在。 如果有人非要坚持宣称狭义相对论打破了经典力学绝对时间 的错误观点或绝对时空观被相对论所 证伪 ,那么就的解释一下:在低速或弱场情况下,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趋向牛顿经典理论的事实,从逻辑上来说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这一近似结果是错误的,或者说,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甚至在近似的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如果解释不清,那等于认为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是错误的理论,因为它包含错误的东西。 这就是辩证法的威力,否定经典的绝对时空观,实质上也就否定了相对论的相对时空观。因为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到惩罚的!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859 次阅读|3 个评论
仿创、原创、突破、革命——新药创制的几个层次
热度 1 jintuo 2009-3-17 10:27
谈到新药创制,国内常见到围绕着是否为分类中的“几类新药”的讨论。其实同为国内的所谓一类新药,意义也可能截然不同。本文中,我们将先就不同“新药”的定义谈谈一家之见,然后就对新药进行划分的意义展开讨论。 所谓“仿创”也称之为“MeToo”,即针对国外已有的新药新药产品,自己再开发一个针对同样适应症的产品,而且其结构上基本参照国外已有的新药,如别人在药物分子的某个部位是个甲基,我换上个异丙基等。仿创也包括对国外尚在研发中的新药进行快速的跟踪仿制,甚至希望能够先于国外的原创厂家上市,成为“一类新药”。虽然这其中没有多少“创”的思维,将其纳入仿创的范围是因为外国产品也未上市,跟踪仿制的风险比仿制成熟的药品大,而且制备工艺没有完全公开。比如几年前,我国多家药厂和药学院曾对辉瑞公司在研的胰岛素吸入剂进行了跟踪模仿,最后随着辉瑞这一产品的失败统统空忙了一场。事实上,仿创是目前我国几千家药厂和研究机构的新药创制的主流。 “原创”定义较广,除了仿创以外的三个层次均是原创。我们将这里的原创定义为最低水平的原创,即根据已知的治疗靶点,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发结构全新的新药。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新药研发所针对的治疗领域或适应症在国外已有上市的或在研的药物。这类原创占了我国原创性新药创制中的大部分。 “突破”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原创,即针对某治疗领域久攻不克的重要问题展开攻关,在国际范围内率先解决问题,做出样板性的新产品,开一类药物的先河。这方面的例子有刚被默克收购的鲜灵宝雅开发的PEG化干扰素、基因泰克的抗肿瘤新生血管的抗体药物——Avastin。上面提到的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一旦成功也属于突破性的新药,因其解决了1921年以来人们努力了88年未能解决的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非注射给药问题。我国的新药创制中从事突破性研发的人不多,因其人少、事坚、势薄,没有资源和精力忽悠出声势来,即使有也常年处在管理层的视线之外,须在缺少资助的条件下默默耕耘经年才能浮出水面。 新药创制能否和“革命”扯上边就要靠生逢其时的运气了。现代以来,人类对于疾病的药物治疗出现了四个里程碑:100多年前出现的以抗生素为代表的小分子化学药物、1982年问世的基因重组蛋白药物(基因重组的抗体药物是其延伸)、以DNA或RNA作为药物的基因治疗药物、以及调控干细胞的动员、归巢、诱导分化和增殖成熟的再生治疗药物。前两个里程碑已经实现,后两个几乎接踵而来,尚在研究中。我们这一代医药科技工作者何其幸运,同时面临着两场正在进行的革命。我国在实验人员(benchresearcher)数量及其性价比上存在着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愿意参与国际竞争,投入这场革命的企业和机构提供了绝好的竞争条件。在这方面,我国的劣势在于没有好的科研思路,即使有也难以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得到认可(除非已经成功)。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新药创制的意义不能以“新药”一言以概之,事实上,在国内“新药”早已泛滥,早在郑筱萸时期年产“新药”就以14000多个的数字超过美国百倍。最近的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申报“临床新药”(两年内达到临床实验阶段的新药)和“候选新药”的项目也有数千之多。据我了解,其中绝大部分是“仿创”型(甚至仿制型)新药,少数一般性原创新药,突破性和革命性的新药则属项目凤毛麟角。仿创型新药在我国的历史经年,从这一点来看,虽大张旗鼓地研发,对改变我国在新药创制上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现状帮助不大。 然而,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实施却在另一层面起到了推动我国新药创制的革命性作用——由于钱来的太多太急,终于使国家财政资助的一小部分落到了一些以往得不到资助的突破性和革命性新药研制团队的手中,从而将产生有意义的示范作用。这一现状的原因要从我国政府财政资助科技项目的立项和评审方法说起,很难几句话概括。这里,我们仅就药物研发项目的特点交代一下。 我国在突破性和革命性新药研制上的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优势是我国巨大的、性价比极高的实验人员的人力资源;劣势为我们没有评价和发现突破性和革命性新药项目的机制。表面上看,我国科技落后于北美、欧洲和日本的原因不是钱少、人少、论文少,而是富有创意的灵感和思路少。但是,巨大的实验人员资源是草根,很难从一个国家迁移出去,而富有灵感的科研和技术思路存在于少数人的头脑中,只要有办法发现这些少数人,资助的成本并不大。发现好的科研于技术思路恰恰是我国现行科技立项于评价机制的软肋,至少在新药创制领域。 在新药创制领域,富有创意的科研和技术思路更容易处在科技资助的管理者的视线之外是有原因的。一方面,现行体制下多数人欲得到上百万人民币的科技资助还是需要“跑部钱进”的。资助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利益悠关,早就人满为患,在国内现行文化环境中没练就三头六臂,再跑也是徒劳无功。问题还在于同发达国家同行竞争技术制高点也需要全神贯注,国内外两线作战近似于“不可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新药创制项目的评审注重成药性,靠研发进度交差。这一点没错,错在研发进度是唯一的考量,一个完成了临床前研究的仿创型甚至仿制型新药项目在评审中的地位远远高于一个完成了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概念研究,面临着规范化临床前研究的突破性或革命性新药项目。技术的原创性、突破性和革命性在评审中基本上不增加权重,在国内市场上亦少生存的空间(因国内尚无体量够大的技术市场)。 其实,仅从实验技术的难度上看,四个层次的新药创制并无明显的不同,差别体现在科研或技术攻关的思路上。而问题恰恰在于我们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资助的项目评审上没有深入细节评价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动力和能力。我们在制度上没有一套迫使评审专家不得不认真负责的设计,要求专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口头呼吁苍白无力。为了避免项目评审中的利益交换,评审标准被最大限度地简单量化,“三围”(唯职称、唯论文、唯出身——在医药项目上最后一围变成了唯进度)成了不得已的选择。在项目评价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不论“三围”,论人、论潜力的做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但是其靠国家大量的经费投入(除大型设备外,16个组每年5000万元人民币)而“不用再为要项目、拉经费、发论文走火入魔”的贵族地位却使一般的科技工作者很难效仿。 话说到此,人们也许自然会问:没有贵族地位的一般科技工作者欲做突破性、革命性的研究和开发还有从现状突围的办法吗?回答只有一个:没有也得有。让我们试着道来: 1)首先,好的科研思路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虽然也有“三围”倾向)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虽然一年只有几十万人民币,对于十几、二十人的科研团队紧张了一些,但是靠构思的巧妙,实验成本可大幅降低。 2)医药跨国企业已经到了不得不在中国寻找技术或技术合作的时代。跨国企业的技术部门在寻求技术合作的时候并没有充裕的经费,或者说经费来自于部门自己的科研计划。这种形式下,他们在合作的初期阶段能够拿出的经费不足以支持美国教授开展研究。如果中国教授有相当或更好的创新思路和技术路线,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部门求之不得。跨国药企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的合理的技术评价。 3)选择具有应用背景的研发领域作为研究方向,以避免不得不吃官饭的被动。好在新药创制已经是这样的领域。 4)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没有创意的“横向项目”,以养活突破性、革命性的项目,但绝不可乐此不疲。 5)继续呼吁改革政府财政资助的立项和评审方法,如立项宽泛化、评审-答辩反复化(学习美国NIH的项目评审,一个项目被拒后可以申报三次,让前一次评委的意见和针对其意见的答辩展现在再审面前)。 6)坚信好的科研思路终有其价值,加强知识和信息的吸纳,屡败屡战。 未来五到十年是中国从技术进口国走向技术出口国的关键时期。我国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人均贫乏的资源贮备、老大不掉的人口基数和望子成龙的文化传统均指向了一个经济发展模式——靠技术而非物质的生产提高经济地位和人民生活。生物医药是最需要实验人员的领域。在技术经济的国际竞争中,我国有着实验人员 在人数和性价比上的巨大优势和科研思路和技术路线缺乏(特别是其评审机制缺位)的严重劣势。与此同时,工业发达国家由来已久的过渡消费和近20年的虚拟资本造就的高昂的科研和开发成本已使新药技术供不应求。这一势态在金融风暴的打击下很难短期改观。 如此形势下,我们如果能够整顿和改善科技评价和资助的机制,通过营造合理、舒心的人文环境,而不是一味抬高待遇和资助的一时性政策吸引,才能使我们国家成为人才归巢、落户、涌现、成长的沃土,使科技界从将军到基层指战员发挥出一个现代化大国应有的创造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2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