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海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海外

相关日志

[转载]海外如何评估中国的未来
热度 1 Wuyishan 2013-3-4 16:10
海外如何评估中国的未来 中外管理 2013年第1期 作者: 杨沛霆   遍览国际上对中国未来的评论,可归纳为:中国经济仍看好,中国百姓很纠结,中国教育很要命。   2012年以来,海外对我国经济走向有诸多猜测。党的 十八大 召开后,世界各国都在聚精会神地看待中国最近发生的每一件大小事务,千方百计地搜集一切消息,生怕遗留一点蛛丝马迹。从诸多猜测与议论中,以下几点比较有代表性。在2013年到来之际,稍加整理出来以与朋友们分享。   中国必须改变GDP思维   由于GDP数值容易搜集和统计,而且容易掌握,尤其容易被理解,因而近10年一直是中国衡量得失的主要标准。但现在中国需要变了。在中央统计数据中,也在开始压低GDP所占的份量。   因为GDP的局限性太大,并不能充分表达一个国家的经济强弱,特别是不参照人均,而一味追求总量时。   另外,刻意鼓吹中国GDP的成长和强大,动辄以GDP的总量超越了哪些哪些国家而排到全球第几而骄傲,特别是最近又在讨论中国何时超越 美国 成为全球第一。其实这种“示强”是危险的。因为中国还远没强大到可以傲视群雄的程度,于是国际上那些名副其实的强者和境况不妙的老牌,包括那些力量薄弱的小国,很容易达成一致在中国周围形成“包围圈”。2012年 菲律宾 公开支持日本修改《和平宪法》制衡中国,就是明显信号。   中国经济软着陆的硬道理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在各国报刊上都受到广泛议论。特别是第三季度,增速仅为7.4%,这是14个季度中的最低。   从两位数降到一位数,其实未尝不是好事。否则,资源消耗过大我们是难以持久的。资源消耗性 产业 所占比例必须降低。而8%的经济增长率足以保障劳动力增量同样趋缓的就业压力。现在劳动人口增长速度只有0.5%,是10年前的1/3。香港经济学家常健甚至认为:6%-7%而非8%-9%的增速,更适合中国国情。   中国人仍是财富增长最快的   仅就家庭财富的增长速度而言,中国财富10年已经翻两番,仍是最快的。而个人资产5000万美元以上的富豪数量,中国有4700人,已经超过了日本的3400人。与此同时,欧洲、亚太和 印度 的个人财富比2010年还呈现了减少的趋势。   另外有趣的是,从数量上看,中国大陆女富豪已占世界过半。据上海 胡润 研究院统计:在拥有10亿美元(约合63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世界最富有的22位女人中,50%以上是中国人,30%来自房地产业,20%从事制造业,14%是做服装的。其平均财富为137亿元人民币——2003年时按10亿美元为富豪标准,全中国男女合计只有1人,而现在是113人(据 福布斯 富豪排行榜)。   2012年,白手起家的富豪中48岁的 龙湖地产 董事长 吴亚军 拥有财富380亿元,高居世界榜首。富华国际集团 陈丽华 、玖龙纸业 张茵 、SOHO中国 张欣 均在前10名之列。如今,“中国女富豪就像中国的乒乓球一样,在全球占压倒优势,不可战胜。”(胡润语)   但是,中国富豪依然面临“脆弱的繁荣”,中国还存在很多令企业家们担忧的政策风险。此外,中国人的贫富差距非常悬殊。   未来十年中国的五大挑战   首先,是资源瓶颈。很明显,经济指标的起伏会受到资源供给的影响。要维持7%-8%的增长,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中国周边的 俄罗斯 、中亚及南亚,虽然都蕴藏有大量资源,但中国和这些地区几乎都存在着外交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其次,是领土纠纷。资源问题必然引发领土问题。未来钓鱼岛的局势对谁有利?至少时间在北京一边,数量的优势也在北京一边。至于周围菲律宾、 越南 和美国的联合军演貌似来势汹汹,也只是一时作秀而已。中国需要继续埋头以经济发展为本,搞好自己的事最重要。   第三,是人口老化。中国人口老化问题很严重,继续从中国东部沿海向内地的内蒙古、西藏、新疆等资源消耗少的地区移民。同时关于放开计划生育一胎政策的呼声也正变得高涨。   第四,是普遍孤独。与前述相对应的,是“孤独感”在中国广大地区正像污染一样扩散。 英国 BBC指出:中国农民因为失去土地百无聊赖而孤独;儿童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而孤独;年轻人因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但却没有相应保障且又无家可归(他们无法承受无力供养家人的耻辱)而孤独;而他们的老人则在家乡因丧失了绵延已久的儒家敬老传统的关怀而孤独。   第五,是教育问题。美国《福布斯》指出:不彻底改善现行教育体制,中国不可能提高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但这个将对中国劳动生产率产生最长远影响的国策,却几乎没有引起重视。中国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从来不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是复制官方的“中心思想”。这正是很多新富阶层将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入私立国际学校的原因:“人文教学方式上相差太远,后者强调如何学习,而不是学习什么。”   而高考制度迫使学生采取残酷甚至龌龊的竞争手段,这将令整个中国社会只顾个人利益,无视任何超越家庭私利的价值观,并使得工作环境充满了猜忌和零和环境。结果,一方面接受国际学校教育的孩子很难再进入中国大学,而只有移民海外;另一方面从公立学校进入国内顶尖大学的学生,已成为死记硬背的应声虫。   《福布斯》最后说:当思考确保未来增长的改革时,最好解决能侵蚀任何国家最强大资源的问题:民众的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杨光、马小琳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2007 次阅读|1 个评论
春节:海外学人的“精神脐带”
热度 2 Vivian115216 2013-2-22 17:03
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过大年”活动上,一对母女被捏面人吸引。 春节期间,位于塞纳河畔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了“欢乐春节——走进中心过大年”的活动,吸引了当地华人华侨以及法国各界热爱中国文化人士参加。 新华社记者 高静摄 ■本报记者 冯丽妃 扫屋宅、备年货、贴春联、放鞭炮、过新年……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中华大地上的每个人都在忙着除旧迎新。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然而,对远在海外求学、工作的华人游子来说,长居异国他乡的生活让他们的年味日益清淡。 “小时候总是期盼着过年,现在过年和平常没什么两样了。”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多位身居海外的华人科学家皆有此意。地域阻隔、时空割裂或许让年味儿变淡了,但不变的是,他们与祖国文化上的归属和情感上的依赖、眷恋。“春节是我们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条纽带,海外华人更容易从中找回身份与文化的认同。” 这一天,无论身在哪个国家,无论多么忙碌,世界各地的华人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时间调回到中国的农历新年,不忘与远方的亲朋道一声“过年好!” “植根于骨子里的东西难抛弃” “祝大家‘中国新年快乐’!”讲台上,肖陆江向全班学生恭贺道。除夕当天,身为美国某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的他仍在授课。 肖陆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如今已高楼林立的中关村就是他出生的地方。从1986年出国至今,他再没有在家乡过农历新年。 “儿时过年的那几天,就像在天堂里一样。现在不论是春节、圣诞节,还是元旦,都只是人间的普普通通的日子。”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肖陆江不无感慨地说。 尽管如此,春节对于他和在美国的家人来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节日。在这个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节日里,身在异乡,朋友就成了亲人。与往年一样,肖陆江与朋友们凑在一起,吃饭、打牌、看春晚、畅谈国内外形势,在愉悦的气氛中度过他在异乡的第27个春节。 一夕分两岁,岁岁道平安。肖陆江所居住的华人社区,年味儿虽然不像洛杉矶唐人街那样浓重,但各种团体也纷纷通过举办“村晚”、庙会和一些演出活动,来营造中国年的年味,以期来年的吉祥如意。 十二年,一轮回。这个蛇年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终身研究员张磊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从他获得德国教育科学部资助、拿到赴德留学攻读博士学位通知书,到今年恰好是12年。此时此刻,张磊还清楚记得当时与父母一起分享喜讯的情景。 出国多年,不减的是亲情、乡情。现在,张磊也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每年过年他都会给孩子们讲除夕、守岁、放爆竹、包饺子等中国的年文化。今年,他特地携着妻儿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年,重温儿时的年味儿。 春节可以说是海外华人加强身份与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的节日或形式,对此,张磊深有感触。2001年张磊留德时,德国的中国留学生远没有现在多。“几个留学生家庭和访问学者家庭在一起聚一聚,吃个年夜饭,也就是过年了。”他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回忆说。 从2003年开始,德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联合会也开始组织一些规模较大的新年晚会。中文学校还组织华人上街舞龙舞狮,让越来越多的德国人了解中国年。2006年张磊到洛杉矶工作后,看到老美们一起庆祝中国新年的兴奋劲儿,让他觉得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每逢佳节倍思亲。算一算,这是徐磊出国后的第7个春节了。除夕当天,不断迫近的农历癸巳年又勾起了这位海外游子心中的思乡情绪。身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他拨通了远在大洋彼岸的江西老家的电话。 “这么些年,过年对我来说已经简化成一个打电话的日子。爸妈都不指望能在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里和子女团聚,他们已经不得不习惯了吧!”采访中,《中国科学报》记者不难听出他的遗憾之情。 割舍不了的除了亲情,还有对中华文化的深深认同。今年元旦,徐磊和女友穿着专门在国内买的唐装,参加同实验室一位博士的毕业晚宴,以凸显他们的“中国身份”。“就像歌词里唱的,我的身上已烙上了中国印,我为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传人而感到自豪。不论我将来在哪里生活,中国始终是我的家。”言语中,满是徐磊对祖国的眷恋。 “作为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春节始终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想,或者不想,它都在那里。”2011年,是喻海良远离湖南长沙老家到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工作,在异国他乡度过的第一个春节。因为对海外华人过年很有兴趣,他还特意跑到唐人街感受当地的年味儿。 今年,他与朋友一起包饺子、吃火锅,又在异乡度过了一个中国年。“过年意味着新的希望,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年味却淡了。但是,这种植根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是难以抛弃的。” “小时候过年 就好像吃又甜又酸的冰糖葫芦” 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个“年”字。噼里啪啦的鞭炮、红彤彤的灯笼、香甜可口的糖果,还有零零整整的压岁钱……可谓声色香味俱全。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儿时的那抹子年味儿却像一罐愈久弥香的美酒,酒香不时扑鼻而来,真切而又遥远。 “这种幸福,连同那山那水那麻将桌,海外华人肯定都十分熟悉和想念。”喻海良说,他的父母已经去世,现在他是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但过年仍旧是他内心深处藏有最温馨记忆的节日。 “过年似乎是每个孩童最盼望、最开心的时刻。那些天,晚辈轮流给长辈拜年,等着派发压岁钱。虽然钱不多,但每收到一份儿,心里就能高兴好一阵子;挨家挨户走亲戚,今天东家吃一顿、明天西家搓一顿,看似辛苦,其实也是一种幸福。”喻海良说。 廖晓琳的家乡在湖北荆门市。让她念念不忘的是小时候腊月二十七八与父母一起做“炸肉丸子”的情景:一盆肉馅搅上葱姜蒜,在大拇指和食指组成的“漏斗”里挤出一疙瘩肉团子,放在油锅里,看油花翻滚,别有趣味。 到了三十儿晚上,屋外是轰隆隆的鞭炮声响,屋内全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聊家常,一起守岁,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一年又一年,平凡而温馨。”廖晓琳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我国民间皆有“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由于年龄小的缘故,当时的廖晓琳总想着法儿逃出去,以躲开打扫屋子的劳动。后来,她读了研究生,经常腊月二十五六才回家,自然避开了“扫房子”,但内心却充满了歉疚。 自2009年8月赴美,廖晓琳已有4年未与父母在一起过年了。“今年我把父母接过来过年,算是过了一个团圆年。” 在徐磊的印象中,老家江西的冬天冷得像冰箱里的冷冻室。几乎每年年关的时候,家家屋檐下都挂着一长串的冰柱儿。父母会在火炉通往屋外排烟口下方的墙壁上挂好节前腌制的腊肉和草鱼,而熏肉是当地人必备的年夜饭之一。 “小时候只顾着自己可以解解馋、大吃特吃一顿,谁会想父母为此付出了多少心力和操劳。”徐磊感慨道。 然而,儿时的年就像家乡屋檐下的冰棱柱子,纯净美丽却又极为短暂。“小时候过年就好像吃又甜又酸的冰糖葫芦。”肖陆江所说的童年记忆,已成为许多人对于春节的共同回忆。 “时过境迁。或许是由于年龄大了,人的事业心越来越强了,追求的东西与小时候不一样了,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了,年味儿也就变了。”喻海良说。 “祖国的强大是海外华人坚强的后盾” 石建民博士就职于德国不伦瑞克工业大学,由于工作原因,他在欧洲一待就是12年,一直没能回国过春节。然而,他与国内科学家的联系并未中断。最近他所在的材料学实验室与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在锂离子的扩散动力学和传输机制方面展开合作研究。春节期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与国内高校交流研究进展、梳理合作事宜。 石建民还是德国华人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该学会旨在构建在德华人交流网络,促进中德之间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恰逢学会25周年,石建民希望借此契机进一步促进国内外科学家的交流合作。 过去的一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邹伟平一直与国内免疫学界在多个方面进行合作,合作内容包括与国内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与博士后,组织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及直接参与课题合作等。 “国内免疫学的发展令人欣喜,国家科研投入逐年上升。”邹伟平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春节期间,他仍不忘向国内同行发出新年祝福。“我相信我的同仁们能脚踏实地,稳步前进!”他在一封拜年的邮件中这样写道。 自1992年出国以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教授吴云鹏在过年这样的“活动”上花费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国内医疗科学研究的关注。 吴云鹏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社会相对稳定,医疗系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前国内基层医患关系严重对立,医疗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仍然堪忧,这使得基层医疗系统的社会职责大打折扣。“新的一年,国内医学应在提高医生职业水平和完善专业规范上加大改善力度。” 张磊的研究方向为肿瘤早期无创诊断,也就是借助唾液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早期癌症检测,目前该方法在欧美发达国家已逐渐取得共识,而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基于唾液检测技术的无创性诊断,对普查或筛查常见病、多发病及重大疾病人群都具有积极意义。”他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和国内同行在这一领域内开展相关科研合作,以推动该技术在中国的研究与转化。 大年初一,从事生物物理学研究的徐磊参加了一个小型国际学术会议。参会者仅有29人,大多数人的专业背景相去甚远,其中有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的,也有研究物理化学、数学的。 “不同的研究方法都存在它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大家可以一起思考如何把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整合起来。”徐磊表示,目前,国内类似的交流还比较欠缺,他建议国内把跨学科交流常态化,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当前,国内对科研经费的资助逐年增加,而美国对一些领域的经费支持却呈下滑趋势。”肖陆江为此颇为感慨。他觉得,尽管还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内的科研环境无疑正变得越来越好,这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希望国内科学家们要顶住各种压力,把最好的想法贡献给科学事业。”他说,“最好的科研成果往往来自灵机一动,它不应该为眼前的恶劣条件和环境而屈服。” “好的科普读物,可以引发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张天蓉在书面回复《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出版业的发达带来科普读物的日益丰富,但其中不乏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作品,“科学工作者应该为科学事业尽应有之力,努力消除科普作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状”。 在新的一年里,身在世界各国的华裔科学家纷纷通过本报传递对祖国科技事业的美好祝福,并希望全世界的华人科学家能够取得越来越多的重要成果,使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 “只有祖国强大了,海外华人才有更坚强的后盾,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尊严与尊重。这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中国科学报》 (2013-02-22 第1版 要闻)
个人分类: 新闻相关|3950 次阅读|3 个评论
海外观察:DE国骑自行车要求
热度 1 liuli66 2013-2-5 21:50
自觉戴头盔[当年在DE国,俺从来不戴;DE国同事不少戴着] 夜晚骑车,车屁股必须闪灯[这个俺做到了] 后座不准带人[某次DE国同事知道LIULI骑自行车带MYSON到了户外烧烤地点,大为惊讶!幸好警察没有看见] [有感于曹大侠爱子骑自行车受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659819.html ] —————————————————— 后补: DE国骑车规则 http://www.etest.edu.cn/newlife/de/liv/20100604/6472.html 在德国骑自行车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2515/7744/738367.html 张建华 从来没有想到在别的国家的土地上骑自行车,更没有想到在最现代化的国家德国的大街上骑自行车。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在西方国家,自行车已经完全变成了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的工具了。 在德国的爱尔兰根,我却要因为工作骑自行车。我住的地方离位于市中心的爱尔兰根大学比较远,晚上很早就没有公共汽车了。另外,这里的汽车票太贵,乘一次车要2.6马克(约合人民币9元钱)。爱尔兰根是一个非常小的城市,方圆不过百里,从我住的地方,步行到市中心我的办公室,有50分钟足够了,而且几乎是穿城而过,在爱尔兰根花上一个小时足以把全城转遍了。这个小城在德国占有重要地位。西门子公司在这里有几个大的分部,员工三万多人,著名的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就在这里,师生也有二万多人,而爱尔兰根的市民也不过十万人。城市太小,许多人仅仅是把这里当成工作地点而非居住地点,因此一到下午六点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就回到近处的纽伦堡,远处的慕尼黑,或者更远处的柏林的家里去了。特别是一到周未,全城几乎少了一半的人。到达爱尔兰根的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六,我们在街上转了一整天,感觉没看到几个人,而且商店不开,公共汽车好像也不开,我们一直以为自己的手表出了问题或者把时差算错了。 我仔细观察后发现,骑自行车上下班实际上反映德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德国人讲究环境保护是出了名的,较真儿也是出了名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复杂的垃圾分类法,按照要求垃圾要分成十大类,分别投入不同颜色的垃圾箱中。纸、报纸、纸板要投到兰色的垃圾箱中,牛奶盒、果汁盒以及塑料杯等要投入黄色的垃圾箱中,水果、肉、鱼、骨头、面条、包装纸等要投入绿色的垃圾箱中,白色玻璃、绿色玻璃和棕色玻璃要投入相应颜色的箱子里,电池要投入专门的箱子里或送到卖电池的商店去,化学物品如颜料、漆品等要投入专门的垃圾箱中,旧家具要投入专门的箱子里,残留的垃圾要投入黑色的垃圾箱中。如果不按照这个分类做的话,要罚款1000马克。我们刚到爱尔兰根,负责接待我们的小伙子Niedenfuhr(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叫宁洲明)给了我们一张非常详细的垃圾分类图。 第二是许多德国人认为汽车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根源,因此尽管同样的汽车在中国国内要花十几万才能开回家,而在德国汽车仅需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花费就可以据为已有,而德国的月平均工资大约在6000马克(约人民币23000元左右)的情况下,德国人却放弃开车的享受,甘愿为了保护环境而蹬自行车。在爱尔兰根大学的校园里,许多著名的教授就是骑着自行车去上课,去图书馆,并没有什么身价之类的问题,因为这是一种时尚。 在德国骑自行车,人车皆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德国,大型车让小型车,小型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几乎是铁的法则。恰恰与国内相反,在德国自行车必须走人行道,而在汽车道上骑车则是危险的和不太合规则的。德国的人行道比较宽些,在人行道上明显的用白线或者用红色的水泥砖标出自行车道。前方路口红灯一亮,汽车、自行车和行人立即“各司其道”,老老实实地站在白线以外。每当自行车与行人发生路线交叉时,是自行车让行人先行,如果自行车与汽车发生“矛盾”时,汽车停下来或者退后让自行车先行。笔者第一次骑车上街时还是小心翼翼的,尤其是横过马路时更是小心再三,看到前面的汽车停了下来,我也立即下车,摆手让汽车先走,可汽车的主人摆手让我先行。说老实话,在中国哪里接受过这种待遇,因此我仍然摆手示意汽车先行,然而汽车的主人也固执地请我先走,在相持了半分钟后,还是我心满意足地蹬上了自行车。 在德国的大街上还有常见的一景,许多自行车后面拖着一个带蓬的小拖车,车上高高地插着一面小红旗子,走近一看,才明白,小拖车就是婴儿车。这也是德国一大怪,最初让人想不通。 在德国自行车绝对不许带人,当然也看不到违反此规则的人和车。 但自行车后长长地拖着一个仅仅是由帆布和透明塑料布围起来的婴儿车却可以在大街上畅行无阻。 这真是令人费解,要知道,不要说从头到脚都是用钢铁武装起来的汽车飞驰过来,就是行人不小心碰到婴儿车,都会伤及里面的小生命的啊。可是这在德国是司空见惯的一景,婴儿车的“钢铁护甲”就是那面小旗子,无论是汽车、自行车还是行人见到这面旗子,就必须减速或停车,小红旗就是命令,就必须遵守。 在德国还有一奇,儿童可以骑着玩具自行车上街,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汇入车流。只不过他们的头上都戴着头盔,车后也有一面高高插着的小红旗子。我想,这一切都是以人车分流,绝对遵守交通规则,绝对尊重生命为前提的。 在大街上还可以看到一种可以让人半躺着骑行的自行车,非常滑稽地从身边呼啸而过。还可以看见两人骑的长长的自行车,这种自行车在国内只有在杂技表演时才能看到,在德国却随处可见。车上的主角一般都是情侣,要么是风华正茂,青春奔放,要么是白发苍苍仍壮心不已。看着他们从身边鱼贯而过,我的心里顿时生出些畅想:这一男一女一前一后合力蹬车的样子是一个多么好的寓意啊!生活是美好的,但需要两个人的合力把它驾驭起来。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这个来自“自行车王国”的中国人骑着自行车,穿行在爱尔兰根的大街小巷,穿行在随处可见的公园里,满眼是古老的中世纪建筑,满眼是盛开的鲜花,身前身后是与我一样骑着自行车的德国“同路人”,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 《新安全》 (2002年第一期)
个人分类: 杂感|2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致某些诋毁国内辛勤工作的科技工作者的人
热度 1 whoiswho 2013-1-31 04:55
看到一篇帖子,转载于此,仅仅用于传递更多信息,未经核实也不是该领域人员,文中观点代表原作者,与本博主无关。 原文地址: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Military/39099827.html 发信人: squallgzy (blackjack),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致某些诋毁国内辛勤工作的科技工作者的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29 20:16:16 2013, 美东) 就拿面板行业来说吧,国内在CRT时代吃了大亏,液晶时代起步太晚,痛定思痛要追上 去,才有了京东方的诞生。液晶这个东西是美国人的发明,日本人做大的,棒子和台湾 也是日本人技术转移的结果(当然,现在棒子超过日本了),京东方最初几年,什么都 不赚,设备是用的棒子淘汰下来的(日本和台湾连淘汰的都不给),但咱志存高远,一 步一步来呗,好不容易攒了条6代线,王东升就酝酿股权改革,06年准备用股权激励的 形式把一批技术高层和京东方绑定共进退,按当年计划,股权变更后当年就要做到世界 第三的,结果计划泄露,被南方系新京 报扣个“资产流失”的罪名围攻而作罢。接下来就碰到经济危机,国内电视行业被日韩 台企联合起来坑,京东方那几年亏的家都不认识,都开始做矿产买卖了,但就是在这种 形势下,京东方花了大力气研发ADSDS显示屏,并在一片质疑声和巨亏的背景下逆市投 资建设8.5代线,一夜之间对华封锁的日韩台企纷纷主动送技术上门。2012年,日本台 湾的LCD制造商都陷入巨亏,韩国开始转向AMOLED,京东方终于开始盈利了,110寸的4K 面板出口给了面板龙头三星(就是我们在CES上看到的三星电视),5.5代的AMOLED线在 13年年底也将投入生产。所以才有发改委对国外面板商的处罚决定,所以才敢规定到 2015年国产面板市占率要超过50%,所以才敢规定到2020年面板要全面国产化。 这其中的辛酸血泪奋斗史,可以说个几天几夜,国内好多行业都是这样,为什么华虹就 算亏损国家也一定要他用SMEE生产的那个国产光刻机?如果不付出这个代价那我们永远 也没有机会! 有感于某人说中国的航空航天是抄毛子的,既然抄毛子的,那为什么毛子萎了,连个中 段反导的KKV都没有,反而中国有呢?在国外生活的不好就诋毁国内成千上万辛勤工作 建设国家的人,什么玩意儿! --
个人分类: 转载|22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大、科大、南大、浙大和海外的年轻学者:您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热度 19 nwpacific 2013-1-26 12:23
北大、科大、南大、浙大和海外的年轻学者:您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下面的地质学问题,既可以说是几十年难解之谜,也可以说是个简单的小问题,取决于研究者的专业水平。北大、科大(中科大和国科大)、南大、浙大和海外的 年轻学者 (包括博士、教授):您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问题: 下面几条地震剖面显示的 X构造 (剖面位置见右下角插图)象个一口变形的锅(黑色点线勾画了它的大致形态),倒扣在缓倾正断层之上,经前人几十年研究,认为它是沉积凹陷里的一个 沉积扇 。请问:您认为前人的认识对吗?如果不对,您认为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您能给出正确答案,我们甚感欣慰。 注:之所以要请这四所著名大学和海外的年轻学者参与,是因为他们或许代表了年轻华人地质学的最高水平(?)。 作为以地质学为主导的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学水平也很高,为什么不请地大的年轻学者参与?那是因为他们当中不少人已经知道答案(希望已知答案的学者,无论现在哪个单位,暂不要参与。让他人多思有益)。当然,也非常欢迎其它院校的年轻学者参与;若老教授或院士们能给年轻人提供咨询或直接解答,也非常受欢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813 次阅读|40 个评论
海外观察:美国农场的大学毕业生
热度 5 jlrlmylt 2013-1-23 23:41
每逢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预定的科研任务完成之余,喜欢写点博客,作为一种休息。放假了,把当年在美国作访问学者期间的原始日志资料整理一下,作为博文放到网上,与大家共享一下。 9 月 30 日 下午, CSU 动物科学系组织 Aggie Village 的各国居民到学校的实习农场去参观。好久没有体会到人喊马嘶、鸡鸣狗吠的田园生活, Aggie Village 的各国居民踊跃报名,分乘 20 多辆轿车浩浩荡荡来到位于 FC 市郊的实习农场。 观看动物,历来是小朋友最喜欢项目。玩压力式水龙头、骑矮种马、给山羊喂饲料,你看,他们玩得可高兴了。请注意,为小朋友牵马拽凳的工作人员可全是 CSU 毕业的正式大学毕业生,他们可没有怨气冲天,而是尽职尽责为小朋友服务,所谓的 “ 工作只有革命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 参观了设在农场的美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真是长眼界。农场收集了从 1870 年至今的上百种机械设备。自己虽是理工科出身,父亲生前曾是部属企业高级机械修理工,这里的大部分农业机械自己都叫不出名字,看样子,当个美国农民,也不容易呀(在美国,大学毕业生回到农场当农民很正常)。 瞧,一位女动物讲解员来了。 N 年前,她曾是 CSU 动物科学系的高材生。她的讲解形象而又生动,博得在场的各国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我这个自认为已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也感到收益非浅。为什么小猪的身上总是脏兮兮的呢?原因有 2 个:臭烘烘的气味可以赶走跳蚤,黝黑的皮肤可以防止强烈紫外线的灼伤。为什么鸡舍里只放 2 只公鸡,却放了 15 只不同品种的母鸡呢?因为每支公鸡都有它自己的势力范围,太多了,必然会为争夺它的心上人 —— 母鸡展开殊死搏斗。不同品种的鸡在一起生活可以下出五彩缤纷的蛋,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为什么山羊的羊圈里要配备高低不同的鞍马,原因在于山羊是一种会爬山的动物,经常需要锻炼它的两双登山蹄,所以需要配备健身器材。 这位女讲解员不但是讲课的高手,还是活捉动物和驾驶拖拉机专家。农场之行的最后一站,拖拉机农场之旅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肩上。 虽着国内大学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精英教育变成了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也越发严峻,尤其是长线专业、基础学科的毕业生。从美国农场大学毕业生的表现来看,至少有 2 点值得国内的学生学习: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重心,到人才竞争比较弱的基层单位去;在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学会一技之能。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7256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海外特别报道:中国谋杀案之谜》
热度 1 JRoy 2012-12-19 04:08
英国第四频道于11月12日晚上播出《海外特别报道:中国谋杀案之谜》(Chinese Murder Mystery, A Dispatches Special),记者花了1年时间,针对英国人海伍德的命案,走访认识他的朋友、同事、英国使馆人员,并采访到薄家的亲信,甚至包括王立军呈美国领事馆视频部分资料。除了揭露海伍德其人其事,对海伍德英国间谍说加以辟谣之外,也指出此案的疑点,质疑中国人民法院所呈现的版本与判决。说法可能挑战此前大众对这一案件的看法。其中包括王立军呈美国领事馆视频部分资料。 海伍德学习并不勤奋 海伍德1970年10月20日出生于伦敦,父亲是金融行业从业者,母亲从事电视直销业,底下还有一个妺妹。他父亲由 哈罗公学 毕业,因此他在13岁时也进入该校读书。他的舍监注意到海伍德并不是一个很勤奋的学生,得过且过。在初级会考之后,老师特别警告海伍德,假如他再不用功的话,可能进不了大学。然而海伍德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在高级会考中表现不佳,勉强及格,进入沃里克大学念国际政治。 该节目联络了海伍德在哈罗公学的30位同学,他们只记得他喜欢Talking Heads乐团,运动不怎么在行,其他就没有什么印象。而沃里克大学之中似乎更没有什么人记得他。他的舍监说,海伍德似乎是一个很难让人留下印象的人。而海伍德似乎也很清楚他给人这样的印象,并以其神秘的形象为荣。 在中国淘金结识薄家 1992年他毕业的时候,得到了一笔奖学金,前往北京学习中文,修毕三年的中文课程后,1995年他前往大连。当时的大连市市长就是薄熙来,想把大连建设成“北方明珠”,因此大规模招商引资;而许多大连市的生意人则想让自己小孩学英文,因此海伍德很轻松地就在大连的小学找到了教英文的工作。 到了90年代末,他显然已经在大连市落地生根,跟当地的女孩子结婚并生了两个小孩。他当时对同事说,他想要自己开设语言学校,然而此计划从来没有实现。2000年,他到北京的英国大使馆作结婚登记,英国使馆人员开始注意此人。当时北京英国大使馆的第一秘书对他觉得很好奇,“那时候,很少英国人住在北京以外的地方,海伍德人很随和,是道地英国人的样子”。几个月后,布朗到大连市去找他,发现他漫无目的地穿着毛衣牛仔裤晃来晃去,不像当时许多在中国的英国人汲汲营营地想要发大财。 2001年,海伍德开始觉得缺钱,教师的工作不但辛苦而且薪水也低。他想模仿他的英国朋友们,进入顾问一行大赚一笔。他不但懂中文,又有中国老婆,所以进入此行似乎并不困难。然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就是他没有“关系”,不认识什么中国政界人物。后来他通过报纸知道薄熙来的儿子到英格兰留学,上的是哈罗公学,他认为这是他的大好机会。 2003年,海伍德终于靠着他从前在哈罗公学的旧识,跟薄瓜瓜与谷开来搭上了线,他们见面的地点是在伦敦贝克街“皇朝会”餐馆。海伍德曾经告诉朋友,薄瓜瓜是靠他才进入哈罗公学读书的,在他死后,媒体把此说法当成事实。事实上薄瓜瓜靠的是一位“皇家英国军团”的义工的帮忙。这位义工向记者证实他确实曾帮忙薄瓜瓜申请哈罗公学,但“那孩子得以入学,完全是因为成绩优异缘故”。 所以当海伍德在伦敦见到他俩时,薄瓜瓜已经在哈罗公学两年,此时,薄熙来仕途一片大好,谷开来必须花更多时间留在中国。 海伍德于是对她提议,他愿意代为照顾薄瓜瓜,例如在期末时,到学校去把他接回家。谷开来同意了,并给他一辆二手车,让他可以方便接送,还让他使用位在伦敦西区的公寓。匿名的消息来源(薄家亲信)表示,“海伍德偶尔会帮瓜瓜的小忙,主要是跟学校有关的事情,然而薄家并没有花钱雇用他,他也没有义务替薄家跑腿”。 进入商界被认为是间谍 对于海伍德来说,他虽未受雇于薄家,但他现在有了“关系”。2002年他在哈罗公学校友录上写道,他的工作是:“帮助在中国作生意的英国企业”。他本人也开设了一家公司,注册于伦敦的尼尔海伍德有限公司(Neil Haywood Associates Limited)。然而根据英国商业局的报告显示,这家公司没有任何商业活动,也好几次因为没有呈缴财报,而被列入警告名单之中。 然而表面上看起来,海伍德好像挖到金矿了。2004年薄熙来成为中国商务部部长的时候,海伍德也搬到北京,他的两个小孩则进入显赫的英国德威学校北京分校(Dulwich College)就读。他本人开始作英国贵族的打扮,加入英侨商务协会,也参加英国使馆的各种宴会活动。 此时,他的主要工作是中介——替英国公司找到能够廉价制造产品的中国工厂,假如搭上线成交的话,他可以赚取佣金,价值高达合约的15%。这样的工作买空卖空,并非靠真才实学或本事,也许因为如此,他喜欢故作神秘,此时遇到他的英国人记得海伍德讲话刻意含糊,喜欢强调他认识共产党高层,例如跟薄家很熟,可以轻易把事情搞定。 他本人特别喜欢电影里面的特工角色詹姆斯邦德,他所买的银色Jaguar轿车车牌以及手机号码,都包含007这三个数字。而这一点似乎是他死后造成外界揣测他是英国MI6间谍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可能是英国大使馆在2000年时确实曾经对他感到兴趣,想要找他反映大连当地的情况。然而在记者调查中,找不到任何证据支持他是间谍的说法。英国政府强烈否认此说,也否认他受雇于英国政府。一般说起来,MI6应该不会鼓励手下的干员开着车牌号码是007的车子跑来跑去。 狮子开口向薄家要钱 海伍德显然没有什么商业长才,也不是苦干实干的类型。所以,当薄家于2007年开始倒楣的时候,海伍德的中介生意也受到了影响。当年一个大危机是谷开来当时被检查出水银中毒,在牛津的薄瓜瓜要求休学1年以回家照顾母亲。谷氏中毒一案在2007年12月6日向北京的公安局报案,警察的结论是薄熙来的前妻之子指使司机、佣人下毒。当时谷开来病得很重,很少出席正式场合,也停止跟旧识与朋友联络,她似乎对于以前在大连的旧识有了戒心。当时海伍德跟朋友抱怨,说谷开来变了,变得神经质、偏执妄想。 海伍德生意开始走下坡,显得有些着急,向朋友吹牛说他陪伴薄熙来搭飞机从北京飞重庆。然而据薄家亲信说,薄熙来虽然曾经见过海伍德多次,却根本没讲上一次话,而且中国领导人旅行时,不可能让外国人陪伴。 谷开来可能同情海伍德,还是帮他介绍一个要在重庆郊区盖大批英式住宅的建筑商。然而到了2008年,重庆建筑商因为海伍德未能引入英国资金,把他赶走。当年夏天,德威学校寄来他小孩的注册缴费单时,他写了一封e-mail给瓜瓜,狮子大开口地要求一笔钱,希望谷开来赔偿他被建商赶走、以及报答他多年前曾经照顾薄瓜瓜的功劳。 薄家对此非常惊讶。2008年北京奥运举行的时候,薄瓜瓜安排海伍德与他母亲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的茶馆见面。结果,海伍德向每个人道歉,说他并不是真想要薄家给他那么多钱,只是希望薄家帮他一把。 海伍德没有坚持薄家给钱的理由,可能是他已经可以自行找到“关系”。这个时期,海伍德当上北京阿斯顿马丁跑车的非执行经理,他也自称是英国前任首相邱吉尔的一个远房亲戚。 接连要钱惹怒谷开来 2010年4月,海伍德回到英国,他的公司因为没有呈缴财报,而被商业局除名,他不得不付出一笔高昂的法律费用,请求高等法院暂停该判决,使他不被银行列入黑名单,能够贷款还债。然而他的债务情况没有好转,2011年年初,他再度e-mail给薄瓜瓜,向薄家要钱,这封信的口气比前一封更加急迫,还详细列出他当年如何帮忙瓜瓜办舞会,甚至如何在瓜瓜参加高等会考时,担任哈罗公学与瓜瓜父母的中间人。 谷开来听说海伍德又寄e-mail来,评论说海伍德这次真的疯了。在重庆公安局局长王立军的怂恿下,谷开来向重庆的公安局备案,报告海伍德的行径。薄家还是拒绝给钱,海伍德跟前次一样也没有再坚持,而双方似乎还是维持友好关系。2011年夏天时,海伍德跟薄瓜瓜在北京的五星级旅馆里见面,一起喝酒,海伍德还询问谷开来的身体情况,表示想去探病,瓜瓜说谷氏不想见客。 事实上,2011年春天,海伍德的生意似乎有了起色,他搬到北京北郊,一个月房租高达4,000英镑(约合50,000人民币)、门口有警卫看守的高级社区,还买了那辆车牌有007的银色Jaguar轿车,以及一艘游艇。最后一位跟海伍德聊天的朋友,是英国财经记者汤姆瑞德11月9日——海伍德被杀的4天前在北京顺义区的一家意大利餐馆吃饭。瑞德说,当天海伍德看起来心情不错,他谈起他在一家情报咨询公司Hakluyt的新工作,还说他想搬回英国去,没有提起薄家。 两天后,11月11日,海伍德参加了北京工人体育馆所举行的“跑车俱乐部”成立餐会,11月12日早上,他接到了一通电话,要他到重庆去。 11月13日晚上,他住进重庆的丽景渡假酒店。11月15日旅馆清洁人员发现了他的尸体。3天后,11月18日,他的遗体就被火化了,死因据说是“饮酒过量”。他的追悼式不久后在英国举行,海伍德的遗孀以及小孩特别从中国飞到英国参加。许多朋友听说海伍德过世,死因是心脏病,他们虽然感到难过,却未怀疑他的死因。 然而随后的圣诞节时,开始有传言称说海伍德是被谋杀的。2012年2月初,王立军与美国的李锠钰联络,说有一名外国商人在旅馆里死亡,需要他的专业知识进行法医学鉴定,他会派两个人专程送血液样本到美国去。不过此事随着王立军事件的发生而没了下文。 澳大利亚1名记者高安西当时被请到美国领事馆当翻译,他说他一进图书馆里,王立军开口就讲谷开来谋杀海伍德的惊人故事。王还声称他自己被薄熙来追杀,不能离开领事馆,必须等北京派人来保护他,他才愿意走。 他当时在美国领事馆所讲的故事,与人民法院定罪谷开来的版本非常类似:谷氏约海伍德到酒店会面,想办法劝他喝下了大量的威士忌酒,他醉酒呕吐,要求喝水,谷开来趁机在水里面放了氰化物,毒死了海伍德,谷开来接着离开旅馆房间,并在房间门口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 节目质疑海伍德死因或存蹊跷 海伍德的英人朋友认为上述版本,未能解释许多疑点。 比方说,海伍德死时,不但有新工作,又搬新家,似乎已不缺钱,不太可能为钱再跟谷氏开口。更何况,即使是前两次他真的开口,过程都相当和平,与暴力沾不上边;再如,海伍德跟薄瓜瓜一直维持友好的情谊,甚至一直到他死前。这些,谷开来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真把海伍德当成一大威胁,或会危害薄瓜瓜的人。 英国该节目的匿名消息来源则表示,谷开来不可能谋杀海伍德,因为这样做,对她没有任何好处:她自己曾是律师,为何已经跟公安局报案,却又觉得必须杀人灭口?何况谷氏中毒以后,行事更是谨慎,不可能在薄熙来政治生涯仍属一帆风顺之际,做出如此莽撞的事情。节目还访问到谷开来1999年在伯恩茅斯陪儿子读书,她所租的公寓的房东,他证实了薄家亲信的说法,他说谷开来是事事为儿子着想的好母亲,为人客气,行事低调稳重,不可能犯下蓄意杀人罪。 而检察官为此案所呈现的物证,亦值得商榷。比方说,王立军在投案的三个月后,终于交出了血液的样本,辩护律师在庭上指出,其中的毒药含量不足以杀人。当时房间的窗户被打开,窗台上有脚印,是否代表第三者进入?辩护律师也质疑,海伍德的尸体有被搬动过的痕迹,是谁人所搬?另外,检方说监视器拍到谷开来出现在旅馆中,然而此录影带并没有在庭上播放。同样地,王声称他拥有谷开来认罪的录音带,这个带子也没有公开播放。 该节目的匿名证人提供了另一版本:谷开来确实曾经到旅馆去见海伍德,然而她离开时,海伍德人好好的。后来有第三者进入旅馆房间,毒杀了海伍德。匿名证人又说,谷开来在今年3月被逮捕之前,曾对她表示,王立军罗织罪证,刻意栽赃。所以,后来谷开来在法庭陈述时,特意强调王立军在整件事过程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个人分类: 海外|3037 次阅读|1 个评论
海外观察:一言难尽的留学生活:希望VS酸甜苦咸
热度 68 jlrlmylt 2012-12-15 09:25
经常有国内的亲戚和博客的网友问我:你在他乡还好吗?留学生活到底怎么样?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只能说是酸甜苦咸,五味具全。 甜:最值得欣慰的是学业取得的进步。 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研究,电子、工程、医学、计算机等应用研究,航空、航天、遥感等高科技领域,美国无疑是世界科技领域最发达的国家。美国高校的实验条件、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要远比大陆好得多。付出同样的心血,在学业上所取得进步要比国内大得多。我所在的CSU,只是一所州立高校,在全美近4000所高校中综合排名120位左右,公立学校中排名79位(美国最著名的高校是所谓的“常青藤派私立学校,如哈佛)。CSU的大气、兽医、农学、自然资源在全美进入前5名。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在全世界排名大概在190名左右,远远高于国内985高校的排名。当然,在先进科学技术背后,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对高等教育的支撑。2007年度,CSU的财政预算将近60亿人民币,相当中国一个发达省份所有公立高校财政预算总额。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内的教学质量与美国的差距有多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随着中国高校教育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每年到美国高校留学的大陆学生成几何级数上升趋势。 咸:最使留学生感到迷茫的是前途。 不错,美国的就业压力要远比国内小得多,用工单位也比较规范,养老、医疗、保险齐全,没有国内公司那么急功近利,还给毕业生提供实习、培训的各种机会。但这种天赐福利是给美国公民提供的,不是给非法移民的。美国所有的政府机关岗位要求应聘者必须是美国籍公民,航空、航天、高能物理等敏感领域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要求应聘者必须是绿卡持有者。自然,留学生可以到公司去到打工,作为移民国家,美国并不歧视外国公民。由于聘用公司要为外国公民承担办理绿卡所需繁杂手续的责任,在同等条件下你要表现的比美国学生优秀,并且要忍辱负重地连续工作申办绿卡所需的最低年限6年(没有绿卡就是非法移民,将会面临随时被警察逮捕的危险)。由于语言的差异(中国大学英语教授的实际应用水平比不上美国一个农民),决定了中国留学生大部分升不到Manager,而只能做一辈子打工崽。至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美国具备面向全球招聘人才的经济实力,中国人很难混到终身教授的铁饭碗职位,大多从事的是朝不保夕的临时工——博士后研究。也就是说,一个中国人要想在美国站稳脚跟,起码需要4(读学位)+6(申办绿卡)+5(申请入籍)=15年的拼搏。我曾经问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的未来都很迷茫,不知到自己会在美国停留多少时间,也不知道自己回去后是否还能适应国内的体制和人文环境。管他呢,过一天算一天吧!这是大多数人的回答。 苦:最难忍受的是孤独。 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商品、文化活动比大陆丰富得多。可是,经过具有几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一过滤,一切变得索然乏味:食物是单调的,整天是汉堡、比萨,吃得人都想吐,衣服是单调的,号码极大且样式巨丑;文化生活是单调的,广播、电视、报纸到处都是对抗极为剧烈的棒球、美式橄榄球、网球比赛新闻报道;连逛街都变得毫无情趣,因为大街上除了滚滚的车流外,经常空无一人。在美国,年轻女性化装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无人喝彩。在国外,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是人心惶惶、自身难保的泥菩萨。中国人很少聚会,往往是一个留学生一个星期见不到一个中国人,说不上10句中国话。中国人唯一的爱好,成家的是工作之余躲到自己的小窝里去,也许是缠绵的次数多了点,个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作了美国公民的爸爸、妈妈。没有成家的单身汉大多成为开着车子在城市乱逛以打发难挨时间的游民。自己当年留美的日子稍微好过点,因为外语基础稍好,成为出入美国朋友家中、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常客,变成每次文艺演出必到的热心观众。 酸:最苦恼的是婚姻。 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由于中美文化、经济水平的差异,跨国婚姻(特别是对于男同胞)的概率并不大,可是供他们选择的择偶范围实在是狭小的很。美国90%的城市是只有几万人的地广人稀的小城市,平均每个城市中国同胞不足300人左右,也许,没有成家的留学生只有在区区几十个留学生中选择。因此,每年新生来临之际,稍微有点姿色的女生都成为众多家境殷实、相貌英俊、脸皮特厚的男生追捧的对象,名车接送、作业辅导,俨然般公主的待遇。虽有内秀但相貌一般的女生、相貌堂堂但脸皮稍薄的男生则沦为困难户。大部分留学生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出国前找好朋友,办完结婚手续,然后以陪读的身份一起出国。留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则“互相利用”的婚姻结对关系,有个未经证实的传言,中国科大男生出国特猛,但科大女生数量较少且美女奇缺;安徽师大女生美女多,个个抱着出国梦,于是,这两个学校的男、女生结成出国的婚姻同盟军,共同攻关。另外一条道路,就是国外的留学生(多为男性)通过国内的亲戚在婚姻介绍所登记,远隔千山万水通过虚拟网络来沟通感情,待时机成熟之后再见面,然后闪电式结婚,办理陪读手续。这种婚姻成功的概率就象网恋一样,至于是否幸福,只有上帝知道。如果一个人错过了谈婚论嫁的最佳年龄,不管是主动的过高期望还是被动的被逼无奈,他或她都要作好在异国他乡独身一辈子的准备,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再次选择的余地。 在国外生活,一个人必须坚强,要具备一个人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因为无人可以求助。一个人要在在国外生存,必须培养忍受孤独的习惯,因为无人可以诉说。在CSU图书馆,有个从美国Kansas州应聘过来的叫做Miss赵的中国单身女子,一个勇敢、无畏、热心的中国留学生,曾经一个人深夜开车往返100多公里到Denver国际机场去接中国留学生,每星期四晚志愿用自己的车带新来的留学生去超市购物。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女性,年过三十又五仍孑然一身,无情的岁月已经在她昔日美丽的面庞上留下时间的沧桑。清楚地记得有个星期五晚上,我们一起在她房间的客厅里看DVD《天作之盒》,看到动情处,Miss赵在墙角处偷偷地抹眼泪呢,最后竟然忍不住悲伤跑进自己的房间。我想,作为一个已经在美国孤身打拼了十年的文弱女子,她在爱情、事业、工作上的孤独无奈,又与谁人说呢?真可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每年7、8月份,数以万计的中国留学生跨过国境,来到这片被无数人梦想的土地。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感情寂寞、事业迷茫、婚姻无奈、生活困苦,他们在拼搏着,在异国他乡苦苦支撑着。每当回味起自己的留学生活,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鲁迅先生在小说《故土》里的一段话:他们不愿象他们的父辈那样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想有新的生活,为我们前人所未经生活过的!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28066 次阅读|71 个评论
海外观察:游离的灵魂——观海外电影有感
热度 1 jlrlmylt 2012-12-2 21:40
最近在美国看了四部海外电影,表面上非常不同,却又不得不让人联系到一处。《万福玛丽亚》( Maria, Full of Grace )说的是哥伦比亚 17 岁少女马里亚,不甘心在哥伦比亚的脏乱差环境和工头的非人待遇中辛苦劳作蹉跎一生,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赌一把,铤而走险,偷运毒品到美国的故事。影片的最后,黑色的少女玛丽亚没有回黑色的哥伦比亚,她留在了黑色的美 国。 在经历了被美国海关警察审讯、朋友露西因吞服胃中的毒品外泄死亡的苦闷彷徨之后,马里亚留到了纽约,面向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这里,她没有父母,没有家庭,甚至没有可靠的朋友,一个人,两手空空,在漩涡一样的街道上走着,等待被吸入或者被粉碎,不为别的,只为腹中尚未出世的孩子创造一个较为光明的未来。(下图分别为电影“万福玛利亚”、“金色之门”、“那年阳光灿烂”剧照) 意大利电影《金色之门》( Golden Door)描写的是1913年,一名镶着金牙的美国人来到意大利西西里的一个小岛上,到处游说居民到美国黄金天堂移民。曼库索家族的一家之长萨尔瓦托雷厌倦了当地徒劳无益、世代贫穷的生活,他变卖所有的家产,筹集所需的资金,带着全家大小和老母亲,乘船前往那个传说中“树上结满金币”、“河流中充溢着牛奶”的新世界。萨尔瓦托雷在船上遇到了丧失社会地位、出身富家的英国女人露茜,她被迫在货舱里与穷人一起旅行,希望通过婚姻在新世界改变命运。在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漫长渡海历程之后,迎接他们的是新世界移民机构官员一系列严格的检查和挑选。最具讽刺意义的的是,故事男主人公年迈的母亲和智障的儿子由于身体和精神健康不符合“现代人”的要求被新世界拒之门外,此时,故事的男主人公仍然沉浸在与漂亮的英国女子露茜在满是牛奶的湖泊里自由翱翔的美梦。故事告诉人们,在这通往天堂但却像地狱的地方,许多家庭都必须进行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这个黄金大门。 上个世纪70年代,不少拉美国家由于贫富差别巨大,两极分化, 社会阶层在种族、收入、生活环境与政治信仰上的种种差异,以及水火不容的歧视与对立,终于将智利这个贫穷的拉美国家推向了内战的边缘,标语、口号、暴力、冲突,充斥了首都圣地亚哥的每一个角落, 1973 年 9 月 11 日,智利内乱爆发, 3 万人丧生, 10 万人流亡海外。电影 《那年阳光灿烂》( Machuca ) 就是在这一纷乱的历史背景下拍摄的,影片讲的是一个出生富家的少年如何在生活中跨过了两个阶级和两种性别之间的界线, 他和穷人家的孩子成为朋友,他第一次尝到了异性的亲吻。 但他这小小的经历很快就被淹没在那动乱的一年里汹涌而来的历史大潮中。他最终看到的不是友谊和爱情,却是恐怖和杀戳。“男人的生殖器被鞭炮炸断,而女性的性器里则被放入凶猛的老鼠,在乱钻乱咬下痛苦地死去。“这是经历过当年暴乱的智利流亡者 Vladimir Vega 对当时的残暴事迹最沉重的控诉。 日本电影《扶桑花女孩》 (Hula Girl) 描写的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一个以煤矿为经济来源的寒冷的北方乡下小镇,由于产业没落,必须实行痛苦的经济转轨,有识之士打算将这个日渐衰败的小镇打造成日本第一个夏威夷式度假村。舞蹈是度假村的支柱产业,为了改变命运,一群失业矿工的妻子和女儿,顶着世俗的压力,步入了“有伤风化”的夏威夷草裙舞的舞者行列。《扶桑花女孩》将煤矿城镇经济变迁这一沉重话题以轻松的喜剧形式,展现了日本大和民族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影片最感人的一幕是,在寒冷的北海道,度假村从美国夏威夷引种过来的热带植物椰子树,面临着冻死的威胁。下岗矿工们自发动员起来,纷纷从家中取出做饭的煤炉,搬到度假村给椰子树供暖。其中一位失业矿工转岗的度假村花匠,竟然脱下自己的棉袄,绑在树上,给大树取暖,最后竟然用身体抱着大树酣然入睡。 每次走在流光溢彩、但却冷冷清清的美国城市街道上,望着一辆辆急驶而过的汽车,心中总是涌起一种莫名的游离感: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虽然拥有巨大的物质财富、发达的科学技术,可自己深知,脚下的这片美国土地并不属于自己。几十年了,早已习惯了祖国悠久的历史,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饮食,不知不觉中,自己的生命早已烙上了中国印。然而,视平民生命如草芥的官员,为锱铢利益而斤斤计较、内耗不断的同胞,种种扼杀人创造力和智慧的不公平的体制,遥远的故国对异国他乡的游子又能产生多大的吸引力呢?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2545 次阅读|1 个评论
海外果蔬分级企业
hsq863 2012-11-28 13:40
海外果蔬分级企业
欧洲 AWETA http://www.aweta.nl/en/ BEST http://www.bestsorting.com/ 日本 シブヤ http://www.shibuya-sss.co.jp/index.html 近江度量衡株式会社 http://www.omiscale.co.jp/agri.html ヤンマー http://www.yanmar.co.jp/agri/products/fruitSortingFacility/sortingSystem04.html ps:国内的公司不太了解,不过中国农大韩东海教授http://spxy.cau.edu.cn/art/2012/5/16/art_5196_129161.html 浙江大学应义斌教授http://www.caefs.zju.edu.cn/profs/yyb/kygz.asp?page=1做了很多工作。 其他的参见:http://wenku.baidu.com/view/13a31a49e518964bcf847c40.html
个人分类: 情報|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马哥让我们还在海外的人更不淡定。。。
热度 18 moeastlight 2012-11-28 08:29
小马哥的不淡定,应该也是人之常情。我常常想,要是我回国了,给个副教授,然后自己搞科研,总想着“是金子总要发光”。 这样看来,未必是这样。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缺少发现金子的人,即使发光也没人看见。所以是金子还需要有识货的人。看来事情总不能理想化。太过自负,也只能被社会淘汰。 再做段时间博后,也许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该何去何从?回国那是必然的。现在还没有走到小马哥的地步,可是这样的环境适合我吗?要是不能回国一步到位给个教授,接下来的路会走得更坚辛。从目前看,要去国内的985高校评上教授是不可能,要从副教授走到教授这条路到底有多长,谁也不知道? 我常问老婆,你愿意在国外呆一辈子吗?她总说不知道。我说我回国了只能给我副教授,可能生活并不很安逸,还愿意回去吗?她总说,我也不知道,反正你去哪我去哪?也许真有这一天,她应该能理解我。 尽管国内的职称评定这么复杂,但是我还是宁愿相信国家,相信国内的科研环境。国内的科研条件相比以前已经进步很多了,有的设备条件比国外还好很多。我还是相信科研总是美好的,小马哥只是万分之一的例子,还有万分之二,也是靠自己的能力评上的呢?也或许挤掉小马哥名额的人确实比小马哥强呢?具体原因我不知道。 上次有一个二本高校的院长跟我要简历,看完我的简历后说你来吧,给你正研究员,有实验室。详细的我没有谈,我是不太想去二本高校,没有那个科研氛围吧。现在不想想那么多,做完博后再考虑,去不了985高校,也只能去二本高校。没有办法的办法,日子总要过下去,也许这就是自己的命。 不管大家淡不淡定,还是要相信党和政府。 不管明天怎么样,还是要过好今天再说。
6157 次阅读|25 个评论
【人民日报】我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将赴海外研修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1-14 06:45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王茜)13日,由香港李兆基基金会和培华教育基金会共同出资8000万元与教育部合作开展的“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该计划预计在2012—2016年资助此项海外研修,第一期培训项目5个班次的100余名中西部大学校领导将分赴美、英、德、澳四国研修。 (来源: 人民日报 )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438 次阅读|1 个评论
海外人士和舆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义重大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11 19:22
海外人士 和舆论 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义重大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海外各界人士和舆论认为,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 巴西共产党联邦参议员伊纳西奥·阿鲁达表示: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还将鼓舞和激励全世界的共产党人。 他指出,中国如今已经成为新崛起的亚洲巨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今天的崛起,正是源于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践行社会主义没有唯一的模式。中国共产党根据本国的特点,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辉煌成就。 叙利亚共产党(费萨尔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尼姆尔说: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是历史性的,值得借鉴,世界上所有共产党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他强调,中国的经验证实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并使中国实现了持续不断的进步。 尼泊尔副总理兼外长施雷斯塔表示: 中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崛起,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共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根源在于它能够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以适合中国的国情。 卢旺达执政党卢旺达爱国阵线总书记弗朗索瓦·恩加兰贝说: 过去1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包括卢旺达在内的许多非洲国家借鉴学习。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问题专家谢尔盖·卢贾宁说: 30年的改革和发展给了中国新的生命。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主要成就是通过实践,从战略层面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寻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0多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处于不断崛起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世界舞台的重要力量,其中的重要佐证就是在经济总量上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法国中国问题专家皮埃尔·皮卡尔说: 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是与自身经济和文明发展相适应的。他认为,应当给予中国政府时间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他说,我们能发现过去10年间中国经济、生活质量、城镇化、国际影响力等都得到了根本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实施政治体制改革。 印尼世界事务理事会主席易卜拉欣·优素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过去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带动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开放的理念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包括印尼在内的东盟国家而言也有借鉴意义。中国在过去数十年间维护政治稳定的做法促进了亚洲的发展。 印尼国防部长安全事务顾问哈廷德·阿斯林说: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而中国领导人现在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保持可持续增长和推动民生建设。 阿拉伯国家联盟前驻华大使阿卜杜勒·瓦哈卜·萨基特表示: 可以说中国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灵活地调整其方针政策。中国在过去30多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取得了成功,将中国发展成为具有地区和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也成为世界重要经济体,在短短的30多年间见证了前所未有的崛起。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刊发社论说: 今后10年,中国将在新的领导人带领下落实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让人民享有更大民主、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以及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个人分类: 其它|1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游客到海外不应“旁若无人”
ninglz 2012-11-3 11:37
中国游客到海外不应 “ 旁若无人 ” 作者 : 倪亚敏  来源 : 日本新华侨报 伴随着中国的开放与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国人已经不再是 “ 开眼向洋看世界 ” ,而是实实在在地用脚走出国门, “ 开眼闯洋探世界 ” 了。昔日那种可望不可及的海外旅游,如今已经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中国游客返回家园,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海外见闻的时候,愉快不已地享受着在海外购买的各种名牌的非名牌的用品的时候,海外媒体上却时常不断地出现有关中国游客有失文明礼仪的种种报道。一种新的 “ 文明礼仪冲突 ” 日益凸现起来。 倘若追根寻源,是否可以说这种冲突在国内早已发生过呢?当年,散文家梁实秋先生曾在《旁若无人》一文中描述过在电影院里 “ 旁若无人 ” 的一种现象 —— 他,旁若无人地抖脚,旁若无人地欠伸,旁若无人地剔牙,旁若无人地打饱嗝 …… 以至于梁实秋先生忿忿地将其称为 “ 变态行为 ” 。 让人感慨唏嘘的是,这种 “ 旁若无人 ” 的现象,当年还是走出 “ 家门 ” 发生在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如今则是走出 “ 国门 ” ,上演在色彩缤纷的异域他乡,并且成为诟病中国人的 “ 把柄 ” 之一。 其实,梁实秋先生在《旁若无人》中还说到的一种在公共场合 “ 高声谈话 ” 的现象,不仅在当时 “ 经常令人困扰 ” ,在今天也是 “ 海外谈神州 ” 的媒体话题之一。梁先生自白 “ 有个外国人疑心我们国人的耳鼓生得异样,那层膜许是特别厚,非扯着脖子喊不能听见,所以说话总是像打架。这批评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 ” ,但他还是鲜明地表示 “ 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 ” , “ 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说话愈不以声大见长 ……” 有人或许说,既然能够从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中追寻到我们民族在文明礼仪上的一些陋俗,我们也就多少可以为今天海外媒体的一些批评感到释然。这种释然来自于对 DNA 的认同 ——“ 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 ” 。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 “ 释然 ” 。因为当年这种陋习是发生在出了 “ 家门 ” 以后,丢的是家里人的脸;当今这种陋习是发生在出了 “ 国门 ” 以后,丢的是民族之脸。 常常听到这种说法 ——“ 一个中国人出国之后就代表着中国 ” 。当然,也有人认为无法承担这种 “ 民族的重荷 ” , “ 个人行为不能代表国家形象 ” 。但是, “ 窥一斑而见全豹 ” ,海外就是通过一位又一位中国游客的行为表现来品味中国的。因此,无论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每一位走到海外的中国游客,都是中国的 “ 民间大使 ” ,都是中国的 “ 代言人 ” 。 改正生活陋习并不是难于登天。如果到了海外时刻能将 “ 众目睽睽 ” 或 “ 旁边有人 ” 牢记于心,自然而然地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表现。这样做,既有利于提升个人的素质与形象,也是对中国社会乃至中华民形象的一种贡献。
个人分类: 风光|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