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海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海外

相关日志

[转载]高放:一度广泛流传香港及海外的《刘主席语录》
fqng1008 2015-11-5 07:34
毛泽东与刘少奇 合影 寻觅绝版稀世珍本《刘主席语录》的缘由 空前绝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人人每天都要高举并且诵读一本《毛主席语录》,同时用以声讨、批判“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可是鲜为人知的是, 1967年至1968年在香港以至东西方很多国家却广为流传一本与《毛主席语录》开本、封面、版式大体上一模一样的《刘主席语录》,其中辑录了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一系列重要言论。不过其内容并非都是当时中国大陆所批判的刘少奇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谬论”,还有不少是与毛泽东的观点有所不同的马列主义观点。仅凭这两本语录,就不难看出:中共党内的确存在两条不同政治思想路线的斗争,不过其是非曲直不是依靠政治权力和行政手段来决定,而是要由广大群众在全面知情的条件下来分辨,还要通过历史实践来检验。因此这本《刘主席语录》的出版,在海外不能不产生广泛的社会影 响,不能不轰动海外,以至在东西方政治思想文化界掀起大波浪。只是中国大陆当时在完全对外封闭的条件下,对此毫无所知。即便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由于此书早已绝版,也从未听到有人说起,在书刊中也没有见到有人论及。 那么这一本《刘主席语录》究竟是哪一个行家选编的呢?他为什么要选编这本书呢?他是如何选编这本书的呢?这本书是如何在香港出版,然后又传播到东西方多国去的呢?它最后如何成为绝版稀世的珍本呢?我是如何得知并且寻觅到这个历史文化善本的呢?我想许多读者一定对这些问题饶有兴趣,渴望了解。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听我的知心好友、中共党史权威胡华教授说:香港有个司马璐,掌握不少新史料,写了一系列中共党史书。直到2000年4月至8月我访美期间,才有机会三次拜访定居在纽约市法拉盛区铁森纳街的这位海外著名的中共党史专家。他对我畅谈了平生曲折的传奇经历和学术研究成果。1919年,司马璐生于江苏泰州,幼年时失去父母,自称“五四孤儿”。后由一位马姓人家收养,只读过两年私塾、三年小学,随后行乞、拣破烂、当学徒、当报馆练习生和图书馆管理员。他历经磨难,刻苦自学,发奋读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取名马义。1937年6月加入中共,年底到延安,曾任抗大图书馆主任等职。1939年被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派到西安、重庆等地工作。1943年脱离中共,后加入过中国民主同盟,又自建过中国人民党。1949年底,只身从上海到香港定居。此后,他决定转向学术研究,从旧书堆中悉心搜购到很多难得的资料,分专题撰写出多本中共党史。他想以汉朝秉笔直书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为榜样,又追念他年轻时的恋人璐,便改名为司马璐。他在香港自办了自联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自己撰写和选编的十二部《中共党史暨文献选粹》以及《瞿秋白传》等专著。他知道我是长期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研工作,中共党史也在我关注范围之内时,就把他编纂的全套书赠送给我。但他又十分惋惜而遗憾地说,唯独有一本国际影响很大的书,现在手边一无所有,无影无踪,那就是《刘主席语录》。我对这本闻所未闻的小红书特感兴趣,于是就细问究竟。他说,“文革”初期读过传到香港的《毛主席语录》后,据他的长期研究,认为毛、刘二人的思想观点有同有异,毛未必全对,刘未必全错,所以就设想并且动手选编两本书,即《刘少奇选集》和《刘主席语录》,并于1967年6月在香港先后出版,大受海外华人社会欢迎。他完全没有料到,《刘主席语录》远比《刘少奇选集》更为畅销,面市后供不应求,甚至有人排队抢购,只好一再重印,先后约印五万册,并且还被译为英、法、日多种文字出版。日本有多家出版社争购版权,有的还答应送给旅日的飞机票。英文版印数最多,法文版印得最美,日文版宣传广告最多,《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等各大报刊都登有此书信息。 这本越来越畅销、越来越火爆的小红书曾经轰动了东西方的思想文化界。建国后,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排位一直是“毛、刘、周(恩来)、朱(德)”,可是从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刘少奇的排位从第二位降为第八位,毛泽东在会议期间又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这显然是针对刘少奇的。当时,许多人都非常关心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刘主席语录》的出版满足了海外众多人士的政治好奇心。人们从这两本语录的对照中来分析、思考、判断中国大陆两条路线的斗争。司马璐还给我看当时香港报刊上登载的中外报刊对《刘主席语录》的评价。例如香港《明报》1967年8月16日发表的司马长风的文章这样说:“一个朋友送来一本本港出版的《刘主席语录》,我觉得很好玩,就把‘毛语录’从书架上取下来,把两本语录比较了一番。”“越看越觉得,(刘)这个人有些可取之处。拿这本《刘主席语录》来说,其中有好些话非常通情达理。”用刘的一些话“来分析批评今天的‘文化大革命’,可收一针见血之效”。伦敦世界新闻社的书评这样说:毛、刘“这两个并肩奋斗不下40年的同志到底为什么发生冲突,目前的真相又为何,外界确实难明。最近香港出版了一本小小的《刘主席语录》,多多少少总算揭开了双方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的一点内幕”。书中所载,“有一大部分在中共反刘的论文中曾经引用过。所以是一本刘少奇的言论与思想的详实记录”。 在香港出版的《刘主席语录》还与在大陆出版的《毛主席语录》共同在日本引起轰动。当时,日本共产党内部分为支持毛泽东的“毛派”和拥护刘少奇的“刘派”。《毛主席语录》日文版销量曾高达15万册;而《刘主席语录》的出版为日共“刘派”提供了理论根据,所以好几家日本出版社都争向编印者购买版权。本书英文版、法文版的出版也有类似情况。此书在国际社会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在谈到本书在海外热销的情况时,司马璐还颇为坦率而且幽默地对我说:“不瞒你说,靠这本小书,我赚了一大笔钱,译为外文按国际惯例都给版权费。这样,我在香港才能买到多年渴求的一幢自家的住房,还到世界多国旅游。当时中国大陆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取消了稿费,还没有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不然的话,我还应该送给王光美女士一笔原始版权费。” 然而好景不长,1967年7月18日,江青一伙擅自决定组织召开批斗刘少奇夫妇的大会,并且对刘少奇实行抄家和人身迫害。1968年11月1日,中国大陆公布了中国共产党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公报。这次中央全会批准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并且决定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这标志着中共党内两条路线、两个司令部的斗争已决胜负,已有定论。从此,《刘主席语录》这本小书不仅越来越没有销路,而且被香港造反派在一个夏日的晚上11点半钟,冲进自联出版社门市部纵火全部烧毁。当时香港报刊曾以“火烧《刘语录》”为题予以报道,并有很多读者来电慰问。既已悉数化为灰烬,因此,司马璐先生于1983年11月从香港转移到纽约定居时,一本也没有带去。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重新找到这本绝版稀世的红宝书呢?我在美国期间,先后托友人从哈佛大学东亚图书馆、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处查询,都没有得到。2000年底我回国后,又托香港友人从香港各大学图书馆检索,依然毫无踪影。我想起1988年和1993年我两次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期间,曾经在铜锣湾一带逛过香港的旧书店,从那里可以买到难得的旧书,如果缺货还可以预约登记。此书当初是在香港出版发行的,可能还有人收藏。于是,我就拜托香港友人不惜高价收购,终于在2003年春天如愿以偿,真是喜出望外。小书购到后,我请友人千万不要邮寄,以免丢失,可留待在港工作、我过去的学生方便时亲自带回。看到原书才弄清了:扉页上印有“香港自联出版社编印”的字样,并没有署编者的姓名;底页印有自联出版社在“九龙弥敦道美丽都大厦商场二楼74号”的地址和电话号码;还印有“河洛印刷厂印刷”,1967年6月初版,定价港币一元五角。 对照两本语录,比较两个版本异同 现在把《毛主席语录》与《刘主席语录》这两本红宝书对照比较看很有意思。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两本书都是小型本、红色塑料皮,书名都用烫金字,书前面都各有毛、刘本人正面半身照片,内容都是分编为33个专题。所不同的是《刘主席语录》系64开本,《毛主席语录》原先也是64开本,然而从1967年7月第五版起,为便于群众随身携带缩小为100开本。《刘主席语录》前面还有一张“刘主席、毛主席合影”和刘少奇的手迹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编者这样安排,我想意在表明毛、刘曾经是最亲密的战友,刘依然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目录之前刊有刘少奇简历,录自香港《大公报》1959年5月11日所刊资料;书后附有自编的刘少奇生平事略。看来这是为了便于海外读者了解刘的革命生涯。两书更重要的区别是《毛主席语录》扉页上印的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刘主席语录》扉页上印的则是“全中国的爱国者,团结起来!”《毛主席语录》在“文革”期间出版的版本上都印有“最高指示”四个烫金大字,《刘主席语录》在第一页上也印有“最高指示”,可是其内容并非毛泽东的言论,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九条、四十条、四十一条、四十二条、四十五条,其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产生、职权、地位和行使职权的期限。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如果说我们国家有什么最高指示的话,理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各项决议和法律,那是全国各个政党、团体和全国人民都必须遵守并贯彻执行的,而不应该把任何领导人的言论作为最高指示。《刘主席语录》不仅在书前列出五条宪法规定作为最高指示,而且在书后附录中收入我国1954年宪法全文,显然旨在强调中国按理要依法治国,成为法治国家。应该说,编者当时这种立意和用心是值得赞许的。 再细看这两本语录的目录,我们不妨先把各自33个标题并排对应开列如下: 《毛主席语录》目录 一、共产党……………………………………… 二、阶级和阶级斗争…………………………… 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五、战争与和平………………………………… 六、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八、人民战争…………………………………… 九、人民军队…………………………………… 十、党委领导…………………………………… 十一、群众路线………………………………… 十二、政治工作………………………………… 十三、官兵关系………………………………… 十四、军民关系………………………………… 十五、三大民主………………………………… 十六、教育和训练……………………………… 十七、为人民服务……………………………… 十八、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十九、革命英雄主义…………………………… 二十、勤俭建国………………………………… 二十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二十二、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十三、调查研究……………………………… 二十四、纠正错误思想………………………… 二十五、团结…………………………………… 二十六、纪律…………………………………… 二十七、批评和自我批评……………………… 二十八、共产党员……………………………… 二十九、干部…………………………………… 三十、青年……………………………………… 三十一、妇女…………………………………… 三十二、文化艺术……………………………… 三十三、学习…………………………………… 《刘主席语录》目录 一、党的建设…………………………………… 二、无原则的斗争……………………………… 三、教条主义…………………………………… 四、宗派主义…………………………………… 五、官僚主义…………………………………… 六、个人主义…………………………………… 七、个人崇拜…………………………………… 八、党内民主…………………………………… 九、党员修养…………………………………… 十、个体与集体………………………………… 十一、人民民主宪法…………………………… 十二、从实际出发……………………………… 十三、统一战线………………………………… 十四、劳动创造历史…………………………… 十五、土地改革………………………………… 十六、中国工业化……………………………… 十七、走群众路线……………………………… 十八、向群众学习……………………………… 十九、人民军队………………………………… 二十、人民内部矛盾…………………………… 二十一、知识分子……………………………… 二十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十三、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 二十四、和平共处……………………………… 二十五、和平改造……………………………… 二十六、和平过渡……………………………… 二十七、全民党………………………………… 二十八、全民国家……………………………… 二十九、全民经济……………………………… 三十、自由化经济……………………………… 三十一、物质刺激……………………………… 三十二、真假马列主义………………………… 三十三、马恩列斯毛都有错误……………… 对比以上目录标题,可以看出这两本语录各自所要突出的重点有同有异。相同或近似者,如共产党的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军队、群众路线、党内民主等;相异者,前书有阶级和阶级斗争、战争与和平、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民战争等,后书有(反对)无原则的斗争、(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个人崇拜(注:这三个标题原文均无“反对”二字,我认为均应加上“反对”二字才符合所选内容原意)、和平共处、和平改造、和平过渡、真假马列主义、马恩列斯毛都有错误等。后书有的标题并不符合刘少奇的思想,例如“全民党”、“全民国家”、“自由化经济”,我认为这些提法并未能准确概括其所选录的刘少奇言论的内容。 进而阅读这两本语录所选的内容,就会发现其中也是有同有异。相同或近似者,如两本书都讲要重视共产党的建设、党内要有民主,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然而其所选重点确实是大有迥异的。前书十分强调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思想斗争、革命英雄主义等,后书则侧重讲和平、反对斗争扩大化、崇尚个人思想修养、重视物质利益等。 刘少奇的确有与毛泽东不同的、符合马列主义的新见解 《毛主席语录》由《解放军报》编辑部选编,初版于1964年5月1日。随后又五次修订,出过六个版本,由于受当时“左”的思想影响,所选所编不免越来越具有片面性;《刘主席语录》所选显然更加切实、更加深刻。由于当时没有收录刘少奇尚未公开发表的言论,所以《刘主席语录》所选也不全面、不充分。《毛主席语录》1965年8月1日第二版有270页,收入语录427段,共8.8万字。《刘主席语录》才有110页,收入语录仅190段,共3.4万字。两相比较不大相称,《刘主席语录》过于单薄。但是《刘主席语录》所选不乏精粹、精辟言论。例如,《刘主席语录》第7页上有这样一段话:“不择手段地对付党内的同志,处理党内问题……有这种意识的人,在党内越是想抬高自己,并且用打击别人,损害别人的方法去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总而言之,他邪气十足,毫不正派。说这样的人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反映无产阶级的思想,那不完全是笑话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62年版) 《刘主席语录》第26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党内的家长制。个别的领导者及领导机关,在这种党内斗争方式之下,压迫着许多党员不敢说话,不敢批评,在党内形成个人或少数人的独断。”(《论党内斗争》1941年7月2日) 《刘主席语录》第27页上有一大段话讲得更为透彻:“片面地强调党内的集中制与党内斗争,强调一切不妥协,强调机械的纪律,而废弃党内民主、党内和睦与对于问题的认真讨论和批评以及党员的自觉性、自动性等。他们在党内实行命令主义,遇事武断,实行家长式的统治,实行‘愚民政策’,提倡党员的盲目服从,实行无情打击的党内斗争与惩办主义,大批处罚、开除与清洗党员,造成党员机械的纪律与封建的秩序,使党内生活死气沉沉。他们这样,虽然也可能造成党内某种一时的统一现象,但这种统一,是虚伪的、表面形式的、机械的统一……很明白,这种路线要毁灭我们党,要使我们党变成狭隘的无生气的宗派主义小团体。”(《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1945年6月) 笔者认为,用以上三段刘少奇语录不是完全可以认清“文革”期间林彪、江青一伙的所作所为是如何彻底破坏了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吗? 刘少奇的确有与毛泽东不同的、符合马列主义的新见解。例如《刘主席语录》最后一页引录了如下两段话:“反对毛主席只是反对个人。和彭德怀有相同观点的,只要不里通外国,就可以翻案。在党的会议上讲的,就不定罪。”(《在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见《井 冈山 》报1967年2月8日)“清华有一个学生写了‘拥护党中央,反对毛主席’的标语……现在看来,说这个学生是反革命的结论,材料不充分。”(《在人民大会堂报告》1966年7月29日,见《井 冈山 》报1967年2月1日)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来看,早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之初,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都有人公开反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只能阐述己见,耐心说服别人,最后争取到多数代表支持。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在布尔什维克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后,允许反对派在大会上作相反意见的副报告。在党的会议上讲的,即便是错话,理应不能作为定罪根据,否则就会造成党内人人自危,人云亦云,谁还敢直抒己见呢? 《刘主席语录》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句语录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都犯过许多错误。” 类似的话,毛泽东自己也说过。这本来是完全符合实际的,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即便是伟大的人物。可是在个人崇拜登峰造极的“文革”岁月,刘少奇上述这句话却成为他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对无产阶级世界领袖的罪证。这不禁令我想起“文革”期间流传很广的一本题为《刘少奇反毛泽东思想一百例》的“大批判”材料。其中把毛、刘二人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针对不同情况讲的意见相反的两句话对照排列在一起。当时我读后就感到,如果也用这种方法编语录,岂不是可以编出一本“毛泽东反毛泽东思想一百例”吗?每个政治家、思想家的思想观点都是多方面的、不断发生变化的。究竟以什么思想为指导来选编他们的语录,看来这是一件难以做得十分圆满的事。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把这两本语录都当作当时政治、文化的历史产物来看待,各有是非,各有千秋,各自起了不同的历史作用。在中国大陆刮起“左”的旋风的时刻,我们还应该珍惜海外有的中共党史学者头脑较为冷静地选编了另外一种不同风格的中共领导人的语录书,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留下了另类遗产。如果今天我们要来选编毛泽东语录和刘少奇语录,肯定都会编得比当时更加全面、更加贴切。 2015-09-11 07:51 http://jiuliyougancheng.blogchina.com/2630496.html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移植学报为中国科研反腐做出贡献
热度 2 gaoshannankai 2015-10-27 23:18
10月15日,《美国移植学报》连续发表两篇撤稿声明。“换肝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上达再被曝出学术论文问题。 我此前的预言又得到了验证,请看博文 科研反腐败 的关键还是靠 海外力量 - 高山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78489.html 美国移植学报有足够的正义与勇气,好样的, 中国科研界感谢你们,全中国老百姓感谢你们。
1363 次阅读|5 个评论
非洲折射的中华强国————写于观看阅兵热泪盈眶之后
热度 13 czhou28 2015-9-4 23:49
在海外漂泊多年,我本来对阅兵兴趣不大,可是朋友说不错,推荐让看看。昨天下载下来阅兵式看了看。看阅兵式时,我还是很激动,尤其是看到老兵,听到那句 “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 ” 还是热泪盈眶了(我还没麻木啊,呵呵)。 老家在鲁西革命老区,老奶奶(即我父亲的祖母)刚强,有些文化(她还有一首诗流传给子孙),作妇女村长(村里老人和家里人是这么说的,我怀疑是妇女主任或者妇救会主任),支援八路军,每家每户有指标,做军装尤其做军鞋。老奶奶是旧时代的婆婆,对儿媳很严厉。老奶奶有文化,能熬夜,彻夜纳鞋底。当然她的儿媳妇也就是我奶奶也得赶制军鞋。当时年轻的奶奶有时熬不住而瞌睡,被老奶奶拿着棉穗往头上很敲。 我们国家的大名叫做 People’s Republic ,直译可以说是人民的人民国,多么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啊。俺可没说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 啊。O(∩_∩)O~ 这么多年,漂泊海外,美国、加拿大、坦桑尼亚和埃塞、甚至阿富汗,还是感觉到西洋人啊,非洲人啊等外人对中国发展的推崇。在美国在加拿大都没感到对中华的歧视。也或许本人心地麻木吧,没感觉到西人所谓礼貌外表下的种族歧视吧。 从 2009 年 —2013 年,打工于北京一家有色金属公司 S 控股的加拿大公司 Canaco 做副总经理。但是其主要营业地点(也就是我的主要工作地点)是在坦桑尼亚,从事找金矿的事。 2010 年起又兼做北京这家 S 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RedOre 公司的董事会主席,找铁矿于坦桑尼亚。从 2014 年开始辞去在S的所有职务,打工于埃塞俄比亚,这一个多月来又受老东家 S 公司委托,来坦桑尼亚关闭 RedOre 公司。下面我想和大家说一些我在非洲感受到的中华强国,和大家分享。 今天上午办完正事,在漫长的等待黑人律师的答复中,又仔细观看了阅兵,然后出去吃午饭。路上遇到坦桑尼亚移民局警察要检查我和我熟人 Y 的签证。我的没问题,我熟人 Y 是旅游签,被移民局警察说成从事了 “ 工作 ” ,要带去警察局,先关起来(旅游签是不允许从事工作的),下周一再让 Y 提供其没有进行“工作”的证据。最后和移民局这帮警察扯了三个多小时,送了小费 300 美元,才还给我们两个的护照。害得我们 4 : 00PM 才去吃午饭。 在坦桑尼亚的达市(达累斯萨拉姆的简称)有个东部非洲最大的商品集散市场 —— Kariakoo 市场,里面很多中国人在做生意,经常有坦桑尼亚移民局警察去搜查中国人。有一次,移民局警察又突击检查,把一大堆中国人带上警察押往警察局。结果其中一个是加拿大籍华人。此人立即给加拿大驻坦桑尼亚使馆一个电话。加使馆一个电话过来,该加籍华人在押解的半路就给无条件释放了。难道我们大陆人傻吗?他们能打使馆电话,我们不会吗?泱泱中华,号称世界老二,我们又给坦桑尼亚那么多援助,帝国政府宣称坦桑是我中华在非洲外交的最坚固的桥头堡(坦桑尼亚是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经过的唯一非洲国家),怎么不求助我使馆呢?不是我们国人傻,而是以前有人傻乎乎地打过多次,使馆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告知:找我们也没用,你们自己交罚款就行了。 BTW 坦桑是我中华在非洲外交的最坚固的桥头堡,这话不是我意淫的,各位看官自己搜一下即可。刚才看到大使L发表熊文(哦 错了 是雄文):《大使来信:为什么坦桑尼亚人民最认可中国?》,那是啥子认可哦?汉武帝之前的匈奴和金国金兀术对汉对北宋的富庶也是最认可的。 报告狼主,南边赵老儿那儿真是富庶得厉害,我们去抢他们财富 砍他们的脑袋吧。 帝国使馆的头头脑脑抱怨,我们中国人在坦桑尼亚那么多,我们这么点人手哪管得过来?印巴人(这儿统称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为印巴人,不加区分)在坦桑尼亚远远比帝国子民多得多。可是老黑政府官员不敢明目张胆欺负印巴人,何也?前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印度政府因其驻纽约人员被美国羁押而强烈报复美国的事情给了答案!连埃塞政府都敢报复我们在中国扣押他们在华人员。 帝国不知有其民,造成帝国子民被老黑警察被黑人敲诈率绝对是世界第一,并且一骑绝尘远远超过世界第二多少个数量级。在很多时候,老黑政府官员们往往就是不管我帝国子民违法不违法,先关进去再说,并且老黑这个发财的办法屡试不爽( 帝国的海外子民何其悲哀!!! )。这一点使馆大使 L (其任大使在坦桑尼亚也好几年了)在中资会议上都提过, L 大使说他也努力过,也和老黑政府交涉过。但我们子民感觉效果不大,但是微乎其微改变也是改变嘛。平心而论,L是几任大使中最为侨民办事的一个。 改变微乎其微的原因是帝国 system 的事情还是怎么回事我就不得而知了。 加拿大使馆的做法就是从侨民保护第一的原则出发(其实 Kariakoo 市场这些中国人不就是其中有个别人签证有些签证小问题吗,又不是杀人放火),类似印度政府报复其纽约总领馆副总领事柯布拉加德事件(姑且不论该女外交官是否违法)的做法。我不管我的侨民做了什么,我的职责是先保护,再慢慢说。 侨民的安全和尊严关乎国家脸面 。一个对自己的国民都不爱护的政府还能指望其他文明国家的政府以及有良知的人去尊重吗?结论不言而喻! 想起 60 年代初大饥荒时,中国从加拿大买到粮食的船在开往中国途中,被帝国总理 Z 下令改道阿尔巴尼亚卸船下货,送粮给阿尔巴尼亚 “ 兄弟 ” 的事。这样换来的是什么?阿尔巴尼亚政府和人民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吗?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我们 70 年代勒紧裤腰带无偿援建了坦赞铁路(花了多少钱,网友可以去 搜一下,能找到答案 。反正我知道有 51 位死于坦赞铁路建设的中国前辈烈士葬于坦桑、 17 位烈士埋骨于赞比亚 )。说实话,我在坦桑尼亚这么多年,还真没感觉到这儿的人对中国有啥感谢的意思。相反,这儿的人对美国对日本确实感谢和羡慕得很。何也?一心做中国梦的帝国政府不该反思些什么吗? 想起 20 多年前读硕士时,我的导师李朝阳老师的一件事。李老师是个很温和的人,早年以专家的身份援助过刚果(金)(当时叫做扎伊尔)一段时间。其和我们谈起非洲直摇头,对扎伊尔黑人的评价甚至有些粗口。当时我还只纳闷。心想:这老爷子太人种沙文主义了。那是我们黑人兄弟啊。刚果(金)和坦桑尼亚人种啊文化啊很类似。刚从树上爬下来没几十年,没啥文化,更没文明可言,知道脸面和文明、胸怀感恩的人着实很少。我们泱泱中华怎么老是和这些人称兄道弟呢?怎么老是和世界奇葩坚持主体思想先军政治(这东西和我们教材里的二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啥区别?俺愚钝,至今没搞明白啥区别)的金三胖子这些人为伍呢? 记得是 2012 年底,参加帝国驻坦桑使馆会议(中资企业头头脑脑必须参加,我当然也得去听训),使馆党委书记(一位当时肩扛空军少将军衔的人,名字我就不说了)在会议上说:坦桑尼亚人是你们的衣食父母,你们要向对待衣食父母一样对待他们, blablabla 一大堆训词。美国将军是不是也训诫比尔盖茨之类的:中华百姓是你们在华企业的父母?将军敦敦教诲,至今想来仍有些恶心呕吐。按帝国的理论,将军是帝国子民的仆人,那这么论起来,坦桑尼亚老黑是这位将军的什么人呢? 下面再说说 2012 年夏天我因为勘查伐树被森林警察诱捕入狱的事情。我们有两个矿权区:一个是属于 Canaco 公司的金矿(即 Tanga 省的 Magambazi 金矿;一个铁矿,属于北京 S 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RedOre 公司。所以我们都是先行给各个衙门打个招呼(就是送去申请材料和大量的小费),然后一边等批准文件,一边开工干活。否则要等批准文件,再开始在坦桑尼亚啥勘查,那你就耐心等去吧。 我们的 Magambazi 金矿权区, 2009 年我们开始进行金矿区的勘查工作,就向坦桑政府提交了勘查用地申请, 2012 年金矿勘查基本完毕时才获准批准金矿区的用地伐树许可。黑人效率何其 “ 快 ” 也。黑人这方面精明着呢,如果批得快了,就少了相关官员找我们茬而发财的机会了哦。 我们一般去Mpanda工区走南线(达市---Tunduma--Mpanda工区),和北线 ( Mpanda--Tabora--Nzega--多多马--达市 ),距离最短的中线(即图中蓝色粗 线 所 示)最难走,中线路途距离1300km左右,加上被警察押送这次我就走过2次。 中线在Mpanda--多多马之间基本都是土路 做铁矿勘查前,因为铁矿区属于坦桑尼亚的 Katavi 省,我先到它的省城 Mpanda 的各级部门(警察局,移民局,县政府,林业部门,能源矿业部驻西区办公室等等)办理用地伐树手续。得到可以干口头许可后,我们陆续开工, 为了钻机 探槽 营地等砍伐了一些树,同时 一边去达市(达累斯萨拉姆的简称)的其中央政府的旅游和自然资源部申请。我和一个同事 LIU 待在旅游和自然资源部得到申请没被通过这个消息时已经是下午 5 点,即将下班。部里的人以及 Katavi 省森林警察头目 M 告诉我:你们别走,我们一起去警察局做个简单说明。但是我还问起为啥要去,得到其答复:就是个说明,别担心。结果到警察局做完慢吞吞的说明后即被羁押于警察局地下室牢房。当晚我们同事求救于中国大使馆,大使馆办公室主任斯斯文文的 J 也到了警察局,可惜其是到此一游地来了一趟,便无下文。说实话, J 主任来时,拘留所的小警察好像也不怎么拿他当回事 ,起码J探监我们一起见面时我感觉是这样 。 警察局牢房有些可怕,尤其 Mpanda的。Mpanda 警察局牢房是十几个人被关在一个 2 平方米大小的木头格子里面,中间封闭,外面的人能看到犯人的头和脚(小个子犯人的头是看不到的),活像国内乡下集市上一种装满鸡的笼子。埃塞 Abobo 县牢房就是个货真价实的牛棚。这个话题以后有空慢慢说说。 第二天一早,森警头目 M 开车,带着达市的警察和部法律顾问(老黑为了发财,阵仗一般都会做足。坦桑尼亚毕竟曾是德国和英国殖民地,它自己宣称其完备的法律体系),押着我和同事 LIU 去矿权所在地 —— Katavi 省的 Mpanda 。我们一路狂颠且奔(路途一半是非洲土路)。达市距离 Mpanda最短的路线还差不多1300km 呢。第二天晚上半夜时分到达老林中的一个森警系统的小招待所。小招待所条件太破,我和森警头子 M 不得不和衣而卧共挤一张床,打个盹到天亮。 第三天晚上到达 Mpanda 城的警察局,移交我们给警察局(坦桑尼亚森警不同于一般警察,森警属于自然资源和旅游部管辖),森警 M 便走了。这天晚上条件不错, Mpanda 警察局长很客气说:今天太晚了,释放手续没法办了。明天一早办。他腾出其办公室让我和同事睡了一晚上。天亮一早我们便被释放。让等候法庭审理我公司伐树事宜。当然在Mpanda警察局长办公室那一晚上门口也没警察看守,我们和我们的同事都可以自由出入。 为什么 Mpanda 警察局那么好办事呢?原来是我们碰壁使馆时,感觉使馆靠不住,我们不得不走在坦桑尼亚的熟人(当时其无任何中国政府身份的一位老大哥,迟老板)的路子,送钱给相关部门的老黑。迟老板面子大,在老黑那儿可以先赊账,大部分钱是事后送到老黑手上的。坦桑尼亚老黑 绝大多数是不赊账的,即使和它们交情多年,你今天求它办事,今天就得给钱。 后来很快经法庭,我公司赔了坦桑尼亚政府相当于 1 万人民币多点的钱而了结此事(小费可远远不止这个数目了)。 后来我问起森警头子 M (这小子也没少收我钱),就这点破事,为什么诱捕我?他说了实话:就这点小事,你跑回中国,我们不可能动用外交手段罚你款,更别说抓你。然后 M 就坏笑哈哈哈哈了。说白了,如果不抓我,他和它的一帮人都失去了一次发财的机会。坦桑尼亚黑人命贱如草芥,它自然而然也会把我们的命和人身自由视如草芥。正是帝国政府视其国民如 “ 我看不见,我也不管 ” ,才造成黑人政府随便欺负帝国侨民! 好在中国使馆事后没直接要我们公司写感谢信,只是说要个情况说明,当然说明中我还不得不谢谢帝国屎馆(再说,使馆人员还是很给俺面子的。要知道:一般这种事情,人家是不去的)。奇葩的是埃塞的帝国子民发生因为违法而被羁押事情(事发求救于使馆,使馆不管解决)后,帝国使馆竟然要求受害人提供感谢信给帝国使馆。 埃塞是非洲一个奇特的地方,第一次在其土地上建立国家是 2800 年前。不像坦桑尼亚,在坦桑尼亚大陆最早出现国家是 1961 年。埃塞和本文所说的黑人还是很不一样,埃塞人很值得交往做朋友,这个以后俺有空时另文说说。 侨民的安全和尊严关乎国家脸面! 还是这句话。前些年狗屎印尼大规模虐杀华人(大部分受害者已经是印尼籍了),帝国不管不问,已经让西方看不起号称强国的中国了。这几年狗屎土耳其都敢打着支持其“同文同宗”的疆独分子,明目张胆支持东突,它正在口头上和行动上支持疆独啊。这个狗屎土鸡国靠这个赢得西方政府和西方民众以及他自己民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加分很多。 2013 年和大使 L的 太太同机回国,我假装不知其身份,大骂了一通帝国使馆大屎馆也之类的话。算是阿 Q 般意淫了一把。又有何用呢?!包括我写这篇文字又有什么用呢?! 2015 年 9 月 4 日星期五 写于坦桑尼亚达市 Ps1 ,此时,耳边正好是阅兵式录像的 “ 黄河之滨 聚集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优秀不敢当,海外也有一帮中华子孙。海外的炎黄子孙无疑是最渴望中国真正强的一群人!民族危难,扪心自问,我还会上前,尽管帝国经常不知有民的隐痛作疼于心中。 Ps2 ,好了,写完了,俺要继续看阅兵了。阿 Q 用他老人家热血和头颅(他老人家是不是也算抛洒?抛头颅洒热血?)告诉俺:意淫强国,意淫健体。不如此,俺没准啥时候精神崩溃了呢 Ps3 ,长太息以掩涕兮 , 哀民生之多艰!至今想来依然一把辛酸在心头。 不过 还有更让人心酸的呢,当然是来自强大的祖国北京方面的 。只是现在我还不方便说。 有些嬉笑成分之作,其实呢,这篇文字主要是感帝国公仆不作为。其实另一感就是国企的原罪性,它走向国外,绝大部分会死翘翘的,前文提到了,这个问题暂时还不能展开说。 笼统而讲,大概是这样子: 1)帝国使馆官方不作为,政府角色缺位,或者是外交失策。在没文明的地方尤其不能缺失。没文明的地方最适用的是丛林法则,帝国需要露出獠牙。其他帝国列强甚至列“不强”的国家的獠牙在这儿就行之有效。种花帝国有孔夫子的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雄心和圣贤心,布仁于丛林动物中,却在种花家内实行法(此处可能漏掉2个字 ^_^)家威政。但愿帝国的阅兵不是1929年的东北军阅兵。东北军1929年阅兵,展示其强悍(当时其武力还真是强悍)的武力,却在1931年被日本几乎兵不血刃几个月占领东北全境。那种阅兵只会让敌人看到其是黔之驴。起到反作用。相反老美倒是不怎么阅兵,却是扬基大兵把军靴踏在世界很多国家。 2)国企国内管理层有些人推诿扯皮,给的驻外公司的行事权力往往很有限,还人事纷争以及小鞋一双双,抢功诿过等等;此问题打住。 3)非洲不少地方烂且破,由于原因1也造成老黑执法人员对帝国的海外子民进行有罪推定(有罪推定在坦桑尼亚也是错的)。这就要求驻外公司绝对需要大的便宜行事的处置权。以上三个原因注定帝国子民的难堪,帝国政府成分的海外企业绝对大部分会死翘翘!
3389 次阅读|39 个评论
赴美读博十六个月总结
热度 41 FrankZhao 2015-3-15 21:19
注:这篇博文实际上是去年年底写的,当时发布在我的 豆瓣日记 上。现在发表严格来说,应该是“赴美读博十九个月总结”了。不过,这三个月并没有太多实质的变化,除了目前我基本确定下来毕业论文的选题并已经着手开始准备了。以下是当时的正文: 一晃眼,肉身到美帝已经十六个多月了,上个暑假也没回去,用来修课了。本来在今年八月份到美帝一周年的时候想记录一下到了这边后的生活,但是由于太懒就作罢了,下面文章的前面大半部分就作为年终总结及向亲友的生活汇报。后面小部分是我在国内研究生生活的简短回顾,两者的对比是为了表明我本人持有的看法,即对某一类人而言,出国读研要比国内读更为理想。 我的PhD专业叫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同时我还修了两个minor,一个是Statistics,这是我们学校的传统优势项目,对我们学科非常有用,我本人也非常感兴趣。另一个是Gerontology,一是为了将来找学术工作增加竞争力,另外也是考虑等以后拿到tenure之后可以回国创业做 Nursing Home 和 Daily Care Center。 此外,我还修了两个certificate,一个是本系的关于人类发展的高级研究方法的,另一个是心理系的Quantitative Psychology。 系里承认我们之前的硕士学位,也可以转部分硕士学分过来,但是除了必选课之外,我在系内系外发现了不少对于自己的毕业论文和以后的发展有用的课程,所以就没有转任何课程学分。 由于这些minor和certificate,加上导师的要求很高,我要修90学分,比学校和系里要求的72毕业学分多了18学分。 我的美国同学一学期只选两到三门课,而为了能加速毕业进程,我一学期则选五门甚至六门课,暑假也用来选课了。上课的同时还要完成RA supervisor布置得任务,好在这些任务通常而言不是很难,但是有时候还是比较耽误时间,而且由于和我的学术兴趣不是很搭,我还得花额外的时间和自己的major professor做research。尽管偶尔会有不堪负荷之感,好在我都挺过来了,所上的课都是A(我们学校graduate level的课没有A+)。当然,这对于graduate student也没什么稀奇。 整体而言,虽然到美帝还不到一年半,我觉得已经学到很多东西,远超我当年在中科院心理所三年的收获。 统计知识方面,基础的社会和行为科学统计知识自不必说,在深入学习了回归分析之后以此为基础我已经很好的掌握了更为高阶的行为科学统计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潜变量发展曲线模型,以及多层次分析模型等。我们系有在这些方面非常擅长而且领域内非常有知名度的教授,所以可以很幸运的上他得课,得到当面指教。此外,我还在社会系和心理系选了分类数据分析以及中介作用调节作用的课,对相关的内容有不错的掌握。接下来还会修得课程有missing data,longitudinal analysis以及meta-analysis。对此,我很期待。 统计软件方面,加深了对于SPSS的掌握,懂得了运用syntax的妙处,不再只是对着界面不断的click。同时通过一些课程不错的掌握了Mplus软件。此外,上过一学分的STATA课程,对这个软件稍有了解。对于SAS这个相对复杂的软件,虽然有所熟悉了,但是还是打算专门修一门三学分的课来加深掌握,授课老师自己是一门口碑非常不错的SAS运用手册的作者,据上过课程的同学反映,还是非常有收获的。 专业方面,感觉比较有收获的是系里两门主干的理论课,一门是Theories of Human Development, 另一门是 Family theories。通过前者,我选择了现在的major professor,他是德裔,是领域内非常著名的教授,虽然很严格,要求也高,但是相信达到他的要求后,毕业后的去向不会太寒碜。在后者的课程的学期论文,我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模型,算是为dissertation topic奠定了小小的基础 model。关于我的毕业论文,我目前非常感兴趣的是生命全程的健康观(life course perspective of health),我关注的是童年经历对于中年及老年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打算使用的的统计方法主要是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ing 或者latent class analysis。我接下来的两个学期要修的Family Wellbeing across the Life span, Adult Development, 一个关于Biomarker的seminar以及与自己导师修的一门Advanced Topic course都是为了毕业论文奠定理论上得准备。 英文学术写作曾经让我备考焦虑,但是经过各门课程的训(cui)练(can)后,现在已经有了明显提升,虽然有时候还是觉得有不小的压力。不过这个也急不来,只有一点一点努力进步了。目前我已经完成了一篇manuscript,同时也有一篇论文摘要被14年的GSA年会(这是我现在所在的领域最重要也影响最大的年会之一)收录,我也顺便去了躺华盛顿DC,系里和学校报销了相关的花费。相当不错的体验。那座城市非常的美,尤其是夜晚的时候搭乘moonlight tour bus环绕城中的众多著名景点,十分令人难忘。15年的年会在佛罗里达的奥兰多,我打算提前几天去在迪士尼乐园好好玩一玩。 口语方面,由于我之前在国内就有了相当不错的输入,所以到了这边之后,在逐渐适应了环境以及拜托了害羞心理之后,进步还是比较快的,目前基本可以很流利的与人交流了,尤其是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用美国朋友的话,已经像是在美国生活了不少年头的人了,哈哈。目前的侧重点在于侧重用语和发音更加地道。 生活方面,我现在的住的公寓离学校乘公交约十几分钟,由于所在的城市就是专门为了大学而建的,所以公交也是主要为学生服务,几乎可以直接或者通过换乘到达城中的任何地方。而且这边的公交基本上很准时,按照时刻表运行,所以估计时间快到了再出去乘车就好了,不需要傻等。我现在与两个中国学生做室友,其中一个是老生,有车,而且人非常的好,每周会带我们到小城的主要超市购物一次。美国本土超市的食物整体来说还是比较便宜的,很多比我记忆中的北京超市还要便宜或者至少价钱相当。由于我们学校是个传统的工科占优势的大学,所以我所在的小城,亚洲人还是挺多的,尤其是中国人和韩国人,所以一共有三四家亚洲和华人超市,大部分亚洲的食材和调料都能买得到,当然有些商品的价格翻了几番,刚到的时候要么不舍得买要么买完了也觉得肉痛,现在已经彻底麻木了。另外,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余,我已经学会把烹饪作为一种放松减压的有效手段了,现在的厨艺相比刚来的时候可谓是突飞猛进,一个人张罗一桌四五个人的饭菜也还是可以做到的哈。 此外,美帝对于喜欢电子产品的人毫无疑问是个天堂,加上在这边读博士给的钱虽然不多,但是相比国内时还是有很大提升,很多在国内时觉得挺贵的东西这边都便宜了不少,我买的几个大件有MBA 13,kobo Aura HD 电子书,Bose QC15降噪耳机和Bose soundlink mini蓝牙音箱等,还有其他一些不错的耳机和数码设备。 最后,就我这十几个月的观察而言,美帝的大多数的人都非常友好,尽管有些愤世嫉俗者可能会说,“他们的友好行为都是装的,骨子里还是瞧不起我们中国人”之类的话,我还是很享受这里的人际氛围,并且衷心希望,我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对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都客气、友好、礼貌。 当然,在美帝求学,尤其是读PhD,还是很辛苦的,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写作,有难度的统计知识以及陌生的统计软件等,但如果对比一下我之前在中科院心理所的三年,当下的生活毫无疑问还是轻松惬意的。 我当年考研是典型的三跨(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最后初试分数是我们那届临床/医学心理学大方向总分第一名(我们那年所内另一个大方向是全国统考,那个方向的第一比我高两分,但是两个方向的考试内容不尽相同,所以也不具可比性),超出复试线近八十分。我复试的表现也不错,94/100。 初入所时,我也曾意气风发,相信自己能像以往一样,只要朝着自己选定的方向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有所进步。但是三年下来,我的表现却非常平庸。这当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个人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所选择的导师完全不适合自己。现在谈起来很有推脱之嫌,我在此讲出来也是为了读到的同学能在将来选导师的时候有所借鉴。我的导师非常焦虑,多变,所做的领域跨度非常大,而且都是政府当时的关注热点,等稍一冷却,他的方向基本也随之变了。他基本不读学术论文,对此还经常炫耀,他也不大看得上所内那些潜心做学术的老师,称其为“双肩包派”。有段时间,所里的评价机制改革,他有深重的危机感,结果这种焦虑和危机感就毫无疑问的转移到我们这些学生身上,我整个人也非常的焦虑,拖延,甚至事后回想还很抑郁。在那种情况下,我甚至在一篇论文已经完全写好后也要拖延半年才投稿发表,就是因为内心的阻力非常非常大,总是觉得那些不是我想要做得东西。 我在科院的时候,第一年在研究生院修课程学分,当时的虽多少感受到了来自导师多变的压力,但是还是物理距离还是有着不错的缓冲,等后两年回所之后这种内在的焦灼就不断加深,本来想着准备寄托出国读书,但是也一直无法静下心来。而且当时的我有时会变得非常的自卑,完全不像当年的我了。 我是在毕业后花了一两年才慢慢走出硕士导师的阴影。12年新年,我忽然觉得不能再这么蹉跎下去,然后就决定要好好静心准备GRE了,后来经过几个月的备考后,考了个还算不错的成绩,其中verbal考了164分,超过了这门考试93%的应试者。从这时起,我逐渐恢复了斗志,回复了往日的自己。后来的申请也走了弯路,犯了不小的错误,虽然没有去成梦校,不过后来好在也收到了还算不错的学校的Research Assistantship以及scholarship。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742 次阅读|62 个评论
推荐一个博客“纽约陈九”
热度 1 ncepuztf 2015-2-1 22:26
作者我不认识,偶然看了他写的几篇博客,感觉还可以, 内容既有美国的先进和不足,也有中国的文明与落后, 关键是哪些是该学习的,作者通常 摆事实,讲道理。 论述还算客观,故事也称“妙趣横生”。 http://blog.163.com/cfang86@yeah/ 如果有益,不用谢我,自己偷着乐即可。
个人分类: 生活|206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封海外来信:我们这里获得学位不需要发表论文
热度 79 wangdh 2014-12-16 21:23
一封海外来信:规定研究生发表论文获学位没有必要 (王德华) 今日北京狂风大作,呼啸着。走在路上,透心凉,喘不上气。 收到一封来自海外留学生的邮件。 这位朋友是读了我的文章“ 自我胡言( 8 ):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学位的规定具有潜在危害性 ” 后,有感而发,希望给我一个支持。 读完来信,很是高兴。由于这是一位留学生的切身经历,是有感而发,有国内经历,有国外经历,又有很好的思考,我希望能与大家分享这位朋友的经历。 朋友很爽快,同意分享。 本文题目是我加的。 来信如下: ×××××××××××××××××××××× 王老师:您好! 冒昧的给您写这封邮件。 最近读了您在科学网上的博文: 自我胡言( 8 ):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学位的规定具有潜在危害性 。 我觉得您的文章,一针见血,直中要害。尽管很多博主对您的看法不完全认同,但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任何有见解性,建设性的意见,总会激起很多人的反对,这是正常现象。 我也说一下我的感言,请王老师指正。 国外的很多高校,科研院所,都没有规定过博士毕业要发表论文,就是所谓的 “ 无要求 ” ,但是博士毕业的要求是:有原创的东西,为人类知识宝库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种没有要求的科研探索,最终的副产品,就是很多高质量的成果,当然,高质量的论文是科研探索的一种展现形式,但是据我的统计和观察,我们数学专业的很多现在很是活跃的知名外国的教授,学者,他们在博士毕业的时候,没有任何论文发表。但是很多人一旦毕业,继续博后,或者科研,都能独当一面,很快能做出突破性的,创新性的成果。很大的原因就是,在博士期间,他们有了很多时间去自我探索,去积累,去沉淀,而不是去着急发表那几篇 SCI 文章。 很多基础性的学科,需要你持之以恒的工作好多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有真正创新的主意,或者成果。在这中间,你需要继续保持那种热情与激情,而不是因为别人很多文章,很多国奖,研究生奖,搞得自己失去了热情,丧失了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科研氛围至关重要,国内的研究生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他们哪有时间和心态去探索,去求知,只能去追求毕业论文要求,长此以往,只能是跟着国外的那些科研方向,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而不是真正的有自己创新的,原创的成果。国内研究生毕业的发表论文要求,是有中国特色因素的。首先是研究生读研读博的功利性很大,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得到硕士博士学位去找工作,大部分都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学术探索,而是为了那张文凭,如果没有论文的要求,只怕他们读完研究生,啥都没学到,所以导致研究生质量更差;其次,是导师的原因,很多导师没有时间去指导自己的学生,学生们自己放羊,最终检验他们成果的,只能是发表的论文,只要杂志接受了,导师就会知道这成果是对的,自己不用花时间去读了,将自己的责任推给了杂志。再次是答辩委员会,国内的学位答辩,真的就是走过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看到你的毕业论文里面的主要内容是已经发表的东西,他们估计都不会再仔细阅读你的那本厚厚的论文,这也给他们减轻了工作量。综上所述,很多原因导致我们必须去规定: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 SCI 论文。 我现在所在的大学,是一所很古老的大学,身边也有几位来自国内的留学生,他们尽管身在国外,但貌似还是按照国内的研究习惯进行,搞出点东西就发表 SCI 文章,发表的杂志甚至都不如在国内读博士所发表杂志档次高。每当聚会的时候,这些同学就会如数家珍的很自豪说自己已经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同时也笑话老外同事没有任何文章。我是觉得,身在国外,却没有与国际同行去比较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突破性进展,有没有原始创新,而是一味按照固有的思想去读博,这真的是错失了这么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 说说我自己。尽管我现在是博士最后一年了,至今也还没有发表一篇文章,但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差。有时候,我也会受身边这些中国同学的影响,也想整点东西赶紧发几篇文章。但很无奈,也很幸运,我的导师是一个很注重文章质量的学者,他认为一般性的结果,即使发表出来,也没有多少意义。所以,我也是在不知不觉中一定程度上被国际化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很不爽,但经过这几年的熏陶,我现在有 5 篇文章在准备中,合作的教授有英国的、美国的、加拿大的,还有法国的。我也不再着急去发表 SCI ,因为我在与这些教授的合作研究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学术的乐趣,真正感受到了学术的美,而不是有几篇文章那种感官上的享受。在我国外求学的这几年里,我也没有仅仅关注自己的那个小方向,而是转入了跨方向的课题,这也是未来学科的一个走向。我觉得自己就是王老师在博文里提到的:没有因为论文要求而丧失了对科研兴趣,丧失了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这也算是对王老师您博文的一个例证。尽管自己学术做的还不好,但没有丧失兴趣,用事实说话,哈哈。 我想,要改变我国的学术局面,就不能整天吹嘘 SCI 论文大国。要让真正喜欢科研的人,去探索未知,追求学术,那样才会有创新,我们不要 SCI 论文大国,我们要论文的质量,要论文的影响。更重要的,从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要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去做自己的研究。只有让一代代人从观念上改变读博士做研究的初衷,才能彻底改变我国的科研局面。一旦观念不改变,即使很多学生出国深造,也只是换了一个物理位置而已,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研究理念,还是沉溺于 SCI 数量上,这样下去最终对改变科研局面,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我的一点浅薄见解,请王老师评批指正。 ×××××××××××× 读后:谢谢这位朋友能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我这些年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研究生们知道和了解在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国际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和要求。希望他们能够明白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希望他们能明白 self-motivation 是什么含义。更希望他们明白,独立思考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理性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个研究生是多么重要和必要。 感谢海外留学的朋友们,能抽时间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写下来,与我们一起分享,让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40362 次阅读|92 个评论
海外华人的爱国主义
smallland 2014-12-14 11:00
正要出访,常见华人华侨“自发”组织到机场迎接,挥舞国旗,情绪激动。毫无疑问,至少在某些人看来,这就是爱国的表现。不管怎样,现在已经不提倡这个了。 出国了,就会更爱国?很可能是这样。去非洲,太穷,觉得还是祖国好;这容易理解。去了美国,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不容易真正融入当地文化和社会,虽然享受着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不愿意回国,认为绿卡很光荣,却觉得还是祖国母亲比较亲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环境和文化差不多的情况:平时,和别人一起工作忙碌;等到过节了,本地人都团聚去了,才会更想念亲人。这种情况,和上面的爱国情绪差不多。他们不是时刻想着回家,只是特定的情境能激发其思乡之情。要把这个与爱国主义等同起来,恐怕要搀点水吧。 当然,也不能否定他们的确怀有严格意义上的爱国情绪,祖国强大了,就觉得自己脸上有光,我骄傲,我自豪。 中国强大了,走出国门的越来越多。有些人,似乎觉得表现强势一点 ---- 甚至不管规则如何,或者展露丛林法则 ---- 能表现出中国人的强大就是爱国了。从几年前芮成钢代表亚洲到近日情侣大战泰航,无不令人目瞪口呆。
1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简单易学的球类运动
xiaoyanghe 2014-12-1 11:41
多年前我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时,看到校园内很多的学生都在篮球场上玩一种球类运动。我好奇地问旁人这种运动的名称。他们告诉我,叫 net ball 。今天查了一下百度,还真有这种运动的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1614279.htm?fr=aladdin 。 其中文名称叫投球或者英式篮球(看来也是英国人发明的)。 百度上的规则介绍比较复杂。我这里将其简化一下。 场地就在篮球场。球也是使用篮球。分成两队(可男女混合)。将球投入对方篮筐得分。 和篮球不同之处: 1、持球队员不能双脚移动。最多只能是一只支撑腿原地轴向旋转。可在原地拍球或手持球。 2、可将球传给己方球员。 3、对方球员与持球队员不能有身体接触。只能在其周围干扰其传球或投篮。 该项运动的强度没有篮球这么大,技巧性也不高。由于没有身体接触,可男女混合玩。
个人分类: 生活|2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和我的祖国(海外版)
热度 14 dmi2007 2014-10-2 05:49
国内版见 XX 。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 (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个人分类: 摄影|10012 次阅读|27 个评论
张益唐Vs俞敏洪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4-9-24 10:21
《中国合伙人》 张益唐和俞敏洪都毕业北大,都在体制之外 俞敏洪,1962年10月15日出生,第十一届、十二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委员,曾担任 民盟 中央常委、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常委。 1980年考入 北京大学 西语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从北大辞职,进入 民办教育 领域,1993年创办北京 新东方学校 ,现任 新东方教育集团 董事长、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 副会长、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委员等职。 张先生如果80年代回国,即使不一定成为北大教授,但说不定也会开创新东方第二。 过去的几十年以及可以预知的未来,中国始终是世界上最充满机遇也充满诱惑的土地。 张先生滞留海外,恐怕还是因为政治原因、意气用事。 当然在所有科学中数学可能距离政治最远。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8827 次阅读|3 个评论
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我在路上
guanjiwen 2014-9-3 23:58
不知不觉来加拿大已经一年了,一直没有去写写东西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昨天来到科学网突然看到王善勇的博客内容被已书籍的形式出版发表,觉得这样的形式真的很好,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引起共鸣的原因我想,是很多人有着相似的经理,毕竟做科研,不管是处于一个什么时代,科研的大体过程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突然间觉得,为什么我自己为什么不去写一写,一方面记录自己的科研生活,另一方面也是自我情感的抒发,倾诉。毕竟研究人员的生活相对而言是孤独的!另外一个刺激我写作的原因是生活中除了老婆,某些话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 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我在路上从今天起拉开序幕 ! 觊文
个人分类: 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士生|5 次阅读|1 个评论
Nancyback 2014-6-29 22:2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圣巴巴拉
热度 1 Nancyback 2014-6-29 21:38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45 次阅读|5 个评论
在国外如何做到受欢迎?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4-6-12 04:18
在国外如何做到受欢迎? 蒋继平 2014 年 6 月 12 日 今天科学网的一篇精选博文的题目是: 中国人在国外为什么不受欢迎 ( 1)。 这篇博文谈论的大多数现象是客观的, 可是, 这些现象只是出现在一些海外的中国人身上, 并不是每个海外中国人都是如此。不过,我基本上同意作者的观点, 所以, 我也推荐了这个博文, 但是我建议博主将题目改成“一些中国人在海外为什么不受欢迎?”为了使我的建议更有说服力, 我将自己在美国将近 30 年的亲身经历客观地表述一下。 我是 1986年一月初到到美国的, 先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读研究生。在读研究生的六年期间, 我与系里的绝大多数教授和同学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他们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有德国人, 日本人, 韩国人, 墨西哥人,加拿大人, 澳大利亚人,还有非洲和中南美洲人。我从来没有觉得他们看不起我, 事实却却相反, 他们都愿意帮助我, 愿意与我交朋友。 博士毕业后, 我立即进入美国的私人企业担任科研任务。 在我 20 多年的职业生涯中, 我身边的上级, 下级和同事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具体地说, 我的几位上级是清一色的白人, 而我的同事和下级属于一个“小联合国”, 也就是说是由各种国籍的人组成的团队。 我的下级中就有美国人, 墨西哥人, 韩国人和印度人。 我们都能做到互相尊重, 从来没有谁看不起谁的行为举止。 在职业场所, 我始终感到非常受欢迎。 最具体的例子是我的现任老板为了请我到他的研发部担任重要研发任务, 亲自四次到我家来说服我。 这个记录也许已经将刘备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变得不那么动人了。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我也感到是受欢迎的。 比如说, 我到超市购物, 总是看到服务员们真诚的笑脸相迎,付账以后, 还会受到在场的店员主动提出为我将购买的货品送到我的汽车上的请求。不过, 非常实事求是地说, 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立即表示谢谢, 但是, 诚恳地告许他们我自己能够做到这点。 可能因为语言上的问题, 外国人在一些情况下喜欢用手来表示他们的感情。 当他们伸出拇指, 就是对你的赞美, 要是对你伸出中指, 那么就是不满和抗议。我说受欢迎是因为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遇到的外国人经常向我伸出他们的拇指, 而很少碰到向我伸出中指的人。 当我有一次在开车过程中急急地换车道, 而没有注意到旁边的车道上有一辆车在后面, 几乎造成一个车祸,这辆车的驾驶员向我伸出了他的中指。 这是我遇到的很少的不受欢迎的例子。 但是, 那确实是我的过失, 怪不得别人不满和抗议。 我觉得要受到应有的欢迎和尊重, 必须做出相应的举动。 这些行为举动主要体现在你的言行上。我的个人做法是, 始终保持诚实可信的记录, 把你的关爱体现在行动上,把你的诚实善良体现在你的脸上。 尽量做到像西游记中的唐僧和封神演义中的姜之牙一样。你的眼睛就是你心灵的窗口, 所以, 你的眼神表达着你的心情和心里活动。 我想,像唐僧和姜之牙这样的人, 走到那里都会受欢迎的, 除非专门针对他们的妖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0284-802506.html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4710 次阅读|13 个评论
非艺术拍花
Nancyback 2014-5-6 12:56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也纳美女多-奥地利男人很幸福
热度 3 ldh 2014-4-29 02:53
今天坐bus和地铁去会议中心报到注册,发现街道上,bus和地铁里美女很多,这不是科学网男人们见到女人就称美女那种,难怪老戴赖到英国不回来,可能是英国的美女也比较多吧。 这些女人无论长像和气质都很好,可以说完全秒杀了北京街头(我看到的,不包括别人看到的)的大部分女人。 早上,我很早起来,发现打扫卫生的,檫玻璃的和房间内部清理的几乎全是男人,与国内的情况正好相反。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后看到维也纳那么多美丽的女人,我推测找到答案了,。。。! 奥地利男人真幸福! (注:这里完全没有歧视的意思,请不要嘲笑我的无知和对号入座者)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9807 次阅读|5 个评论
今天到了奥地利-维也纳
热度 5 ldh 2014-4-28 00:47
自己很少出国开会,这次到维也纳来开EGU会议,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但更主要的是推销自己提出的理论模型。 奥地利人主要说德语,交通标志也是德语。尽管交通便利,但初次到来有点找不到北,完全没方向感,过两天可能好点! 希望自己及参会的朋友在维也纳一切顺利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5284 次阅读|9 个评论
《Where is the confidence from?》---Life in UK
shawn2 2014-4-4 05:10
It was quite impressive of the confidence that British people show to the public. I am trying to find the source of the conferenc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make an explaination of their behavior. As all know, ever before, the first and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boos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United Kindom and rendered it to be the most prosperious and powerful country all around the world. Like today's America, UK at that period held the wild ambition to dominate the whole world on the solid basis of the powerful internal strength in reality. It went smooth that British military conquered a lot of countries in different continent due to the big difference in the military force. Eventually, UK became a superior empire which no one can compete with it. It was remarkabl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at British turned into an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 Actually,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of in London which manifests the glorious moment that UK ever had in the history, such as British museum, British gallary. That is one of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makes London as the most attractive tourist city since they collected a plenty of various antiques from different country and different time. So proud of this that generation and generation people left for today's UK. Apart from the reason above, no one would like to ignore the factor of the advanced step UK had in the scient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Basically, also no one denied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on the acceleration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people were inspired since then. Amoung them, Isaac Newton, Charles Darwin, James Clerk Maxwell all made a landmark exploration in their field, respectively; Stephen Hawking , Henry Cavendish , Francis Crick also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put a big step forward to the human's civilization. Nowadays, Univ. of Oxford and Univ. of Cambridge was taken as best universities in the top list of high school ranking ‘cause of the high academic level and outstanding teaching level. Even though the economy in the present UK is facing a reduced prospect of growth, it is still a hot place to attact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to receive the good education. So proud of this. Another one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language--English. It is unlikely to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to misunderstand each other in the conversation using English. By contast, people like me had to spend much time to practice the language and even by doing this still are confronted of some failure in the compulsury English exams. How to build conference in a talk with a native speaker is a big challenge for the majority. To be honest, a little bit nervous in my previous presentation especially in the part of QA. Sometimes very struggling in a group talk as they speak very fast and some Idioms and slang pop out occasionlly.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we have lost our confidence speaking English in front of them. They are so proud of thi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people here, from the beginning of a child, started to wear formal clothes, such as suits for male and silk stocking for female. The habit is quite beneficial for the growth and confidence-building since they keep the behavior consistantly over the life-period. Except the formal dressing, individual student in class is put at the centre of concentration and thinking of problem-solving solution independently. Most of time, teachers serve as auxiliarie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of their action. Most probably this is why students here have no heavy burden on the shoulder but the best performace in public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a reflection of their confidence.
个人分类: Life in UK|3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