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海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海外

相关日志

疫情迫使医学研究加速发表
热度 1 isechina 2020-5-29 14:56
随着科学家们竞相了解冠状病毒,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将研究提交给期刊供专家评审的过程被大大压缩了。通常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在几周内就完成了,有些期刊收到的投稿数量是正常水平的两倍。 《科学》杂志是世界上最具选择性的研究机构之一。该杂志主编霍尔顿 • 索普称,《科学》杂志曾经在收到“用来进入宿主细胞的病毒spiky蛋白的结构——这是设计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关键知识”9天后即发表。他表示:“ 同样的过程也在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在《科学》杂志140年的历史上有先例吗?没人记得。” 对于专家和公众来说,能够获得可靠的健康建议从来没有感到如此重要或具有挑战性。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描述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爆炸,有些是准确的,有些则不然 —— 这使得人们在需要的时候很难找到可靠的来源和可靠的指导。”“事实上,最近几周出现了新的研究,哪些人应该戴口罩、何时戴口罩、什么程度的物理分离是安全的以及病毒是如何传播的等基本问题变得复杂。 开放科学中心执行主任Brian Nosek说,“我们想要得到答案的问题比我们任何时候掌握的证据都要复杂得多。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希望这些答案是确定的,而且要迅速获得。“ 这种对结论性的要求,凸显了围绕科学期刊作用的长期紧张关系。它应该是事实的仲裁者还是新思想的创造者?是历史记录的保持者还是未来的预言者?是科学家们相互交流的私人渠道,还是他们可以与公众交流的扩音器?还是以上所有?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主编理查德 ·霍顿说:“我认为,整个疫情大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自己的看法。非常高兴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发布研究报告,指导国家和全球应对这种病毒。这是一项艰巨而责任重大的任务,因为如果我们对我们发布的内容做出错误的判断,就可能对大流行的进程产生危险的影响。” 与其他传播科学知识的手段相比, 传统学术期刊的优势在于,它们拥有质疑高度专业化的实验方法的有效性和结果数据的准确性的专门技能,而且还使新发现在上下文中的重要性更加明确。 这意味着让相关专家审阅论文,这在处理一种新的病原体时尤其困难。许多在Covid-19领域获得专业知识的人也在试图阻止它。Nosek说:“我们可以自信地说,目前最好的证据是来自这些期刊的信息。”他补充道:“但现有的最佳证据远远、远远缺乏确定性。” 我们对证据做出的决定必须“接受不确定性”。 为了尽快提供可能的生死攸关的研究,包括《科学》、《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内的许多付费精英期刊的出版商,已经在网上免费提供了冠状病毒的内容。索普教授说,他和其他人还鼓励研究人员在投稿之前,把他们的论文提交到预印本服务器上,任何人都可以访问这些论文。“那么,我们就不是在决定世界是否应该拥有这些信息,”他说。“我们正在决定的是,这是否是科学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应该得到同行评审过程的认可。” 然而,《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主编Peter Drotman说,根据定义, 很难判断一份预印本是否“可靠、真实” 。该杂志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出版,但编辑上独立于该中心。(它一直是开放获取的。)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分享初步的工作可能有助于整个科学界更有效地合作——例如,使研究人员能够迅速确认和建立在彼此的发现上,而不是进行不必要的重复实验。 学术期刊认为他们的读者是其他科学家,而不是普通大众。但是实际上学术期刊是在大流行期间,由于大众对信息的需求而诞生的。 Illustration by Ori Toor 19世纪20年代初,天花爆发袭击了巴黎和法国其他城市。当时有一种新的疫苗存在,但是关于它的有效性的报道各不相同。巴黎的一个强大的医疗机构Académie de Médecine,召集了它的成员来讨论它应该向全国发布什么样的建议。历史上,这样的会议都是私下举行的,但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一个政府问责的新时代,记者也被允许参加。哈佛大学科学史副教授Alex Csiszar说,他们转述的科学争论让一些科学院成员感到不安,他们本希望发表一个清晰、统一的声明。作为回应,该学会试图通过出版自己的讨论周报来重新掌控自己的信息,这些讨论后来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学术期刊。 如今,这些期刊往往过于专业化,普通读者难以轻易掌握,这使得“开放获取”的概念对公众而言“更多是一种想法,而不是现实,”Csiszar说。 尽管如此,当前的大流行确实增加了科学期刊的读者群和他们在报纸上的引用。今年1月之前,《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200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阅读人数最多的文章有2万人次。目前浏览量最多的文章,也是来自2006年的文章,有超过48万的浏览量: 它给出了如何用一件T-SHIRT制作你自己的“简易呼吸面罩”的介绍说明 。 这种科学参与的突然增长在长期内将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索普教授担心,如果人们认为科学家对大流行的解决方案承诺过多,会产生反作用。 他在3月份的一篇社论中写道:“要分享进展,就可能需要多长时间,或者它们是否会奏效,很难给出充分的警告。这不仅仅是在飞机飞行的时候修理它,而是在飞机的蓝图还在绘制的时候修理它。” 然而,如果政府官员早一点注意到现有的科学,我们可能根本就不会在那架飞机上。1月31日,《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预测全球大流行, 声称“防备计划应该已经准备好部署在短时间内,包括确保供应链的药品、个人防护设备,医疗用品和必要的人力资源来应对如此大规模的全球疫情的后果。霍顿教授写道:“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没有采取任何这些行动。美国卫生机构和白宫也没有。” 当然,这些都不在我们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内。因此,除了遵循公共卫生指南外,非科学家如何参与研究,或引用研究的新闻,以帮助他们保护自己的健康? 检查来源很重要 : 留意来自权威期刊的信息。但也要记住,即使是经过同行评议的最佳建议也有可能改变——而且还会改变。 这就是科学的运作方式,而现在它的工作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 如果我们相信一个结论,那么当它被修正时,我们很容易感到沮丧。如果我们相信这个过程,尽管它是不完美的,我们可以更好地准备改变它,这是我们最希望做的。 参考文献: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21/magazine/coronavirus-scientific-journals-research.html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3899 次阅读|6 个评论
全球科学,中国学术出版的崛起和欧洲的焦虑
isechina 2020-3-17 10:49
2020年1月, 欧洲学术出版会议 (Academic Publishing in Europe-APE http://ape2020.eu/)召开。尽管有人谈论全球科学,但中国在科学领域的大力投资正引起欧洲的真正焦虑。 全球科学 柏林自由大学校长Günter Ziegler对会议进行了简短的欢迎。Ziegler在致辞中嘲弄了 美国出版商协会12月份的公开信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 December letter)。Ziegler抨击道,那封公开信采用了一些旨在吸引行政官员的民族主义语言,过分强调 “美国出版商” 和 “美国科学”,但是美国的这一套与全球学术出版和全球科学又是密不可分。 欧洲出版 欧盟 欧盟开放获取特使Jean-Claude Burgelman进行了清晰明确的演讲,他说,虽然大多数出版商曾经反对他的呼吁并反对开放获取,但现在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欧洲在开放获取方面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Burgelman担心欧洲在这场竞争(主要对象美国和中国)的背景下,欧洲有落伍的严重风险。他担心这一点是有道理的,因为根据Elsevier的最新报告, 欧洲的R&D强度已经跌至第三位,而中国在对研究的影响力方面也正赶上欧盟。 Research Futures Monitoring Framework报告截图 展望未来,Burgelman认为,向数据科学的转型是一种新的方法,它将取代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他认为开放科学(包括开放访问)本身不仅具有优势,而且是数据科学战略的重要推动者。 开放科学是使欧洲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在科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 Plan S Science Europe 总裁马克·施利茨(Marc Schlitz)随后代表Plan S和 Coalition S发言。Schlitz认为Plan S表现出了勇敢的一面,但在资助者参与方面几乎没有进展 —— 尤其是缺少德国国家资助机构—— 仍然几乎只在欧洲进行展开。同时,联盟近期已放弃了对APC设置上限的计划,这表明该联盟正在朝与出版商妥协的方向努力。 当Plan S截止日期迫近,联盟有足够的权重来影响出版商吗?出版商是否会为Plan S研究人员建立某种并行的系统?还是该联盟最终会从其最初的激进主义退缩? PROJEKT DEAL和转化协议 无论Plan S产生什么成果,将订阅与开放获取服务捆绑在一起的变革性协议显然仍在继续发展。尽管DEAL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它当然只是许多欧洲国家在国家层面上达成的一系列变革协议的一个国家缩影。 达格玛·拉金(Dagmar Laging)展示了Springer Nature已与之达成变革协议的11个欧洲国家/地区的地图。她还报告说,这些协议已使出版商活动的份额大大增加。 中国的崛起 综上所述,欧洲(当然还有美国)对中国崛起表达了担忧。迄今为止,中国科研飞速发展,为许多西方学术出版商创造了经济效益,既是其出版商的市场,又是文章增长的来源。但是,西方出版商对中国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更多地是在问题和风险上,而不是无限的机会上。 Research Futures Monitoring Framework报告截图 中国科学出版社的Lin Peng在致开幕词时,对中国出版的兴起作了概括性的发言。因为其最近收购了法国学术出版商EDP出版社,所以无论如何,它都会引起很多与会者的注意。 有人问林先生是否希望收购其他欧洲出版商,对此他热情地回答:“如果您愿意出售,我们有能力支付,我们愿意进行讨论。” 最后,最近卸任的STM首席执行官Michael Mabe进行了闭幕演讲,回顾了出版行业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一些预测和建议,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国。 一个问题是中国是否会尝试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学术出版基础设施,“为中国科学服务的中国期刊(Chinese Journals for Chinese Science)”,以及我们是否会看到学术出版的重心从阿姆斯特丹,伦敦和牛津转移到北京和上海。 参考文献: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0/01/21/global-science-chinas-rise-european-anxiety/ https://presspage-production-content.s3.amazonaws.com/uploads/1508/coalitionletteropposinglowerembargoes12.18.2019-581369.pdf https://www.elsevier.com/__data/assets/pdf_file/0010/847333/Research-Futures-Monitoring-Framework.pd f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2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52)
jiangjiping 2019-3-27 07:53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52) (五十二)外国同事的生活方式我学不来 蒋继平 2019年3月27日 昨天在试验站的会议室见到一位女同事。 她是南美洲来的一位移民,身材高大, 性格开放,肤色暗沉, 但是暗中泛着红色, 一种健康的标记。我因为前几天一直没有见到她, 问她干什么去了。 她笑嘻嘻地, 而且有些兴奋地告许我, 她带着一家子, 丈夫, 女儿和儿子, 一起去古巴度假一个星期。我问她孩子们不是要上学的吗? 她说正是因为孩子们有春季短假一个星期, 才有这个机会去度假。 听了她的话, 我礼貌地对她恭维几句, 说她看起来精神很好, 出国度假看来效果不错。 她听了我的话, 更加得意忘形地向我描述古巴的所见所闻。 她说古巴人非常热情, 生活得很开心快乐, 虽然有些穷, 但是大多数人都很乐观。 我和她交谈之后, 想想自己的生活, 觉得她的生活方式我是很难学会的。 我记得她们一家子每年至少一次出国旅游, 而且很早就会把公司规定的带薪休假用完。 反正在我的感觉中, 她们是能享受就享受, 决不浪费任何享受的机会。 反思我自己的生活方式, 能熬过去就尽量熬过去, 尽量把带薪休假的机会放到下半年。 这种做法是为了万一需要请假去解决重要的问题时有足够的带薪休假日可以用。 看来这是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 是很难改变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8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发布
redtree 2019-1-10 09:25
《2018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发布 作者:郭亚丽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9/1/9 12:00:58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郭亚丽)8日,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以及中国日报网联合发布《2018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内地高校中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 据了解,研究团队选取了我国141所内地高校(涵盖所有“双一流”大学和原211大学)以及43所港澳台地区高校进行考察,同时选择了4所日韩大学、4所美国大学作为参照,通过挖掘Google、维基百科、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六个平台数据,对中国高校的海外网络传播力做全景分析。根据《报告》选取的184所高校排名,2018年我国内地加港澳台地区高校的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前十位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澳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研究发现,将每年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第一名与美国参照大学、日韩参照大学第一名、港澳台地区高校第一名的得分相比,内地高校的海外网络传播力不断提升,相较于之前有明显进步,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第一名由得分远低于港澳台地区高校第一名、日韩参照高校第一名逐渐发展成如今已经超越港澳台地区高校第一名、日韩参照高校第一名。同时其与美国参照高校第一名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报告》发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四地高校的整体海外网络传播力较突出。中国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前十位中有八所高校位于这四座城市。前二十名中有十一所高校位于这四座城市,其中有三所北京高校,四所上海高校,南京和杭州的高校各有两所。 此外,《报告》指出,我国内地高校普遍忽略海外网络社交平台建设,海外社交平台建设较为薄弱,整体上与港澳台、日韩高校有较大差距。内地高校中只有40所高校拥有Twitter账号,拥有Facebook账号的高校有134所,拥有Instagram账号的高校更是只有32所,拥有YouTube账号的高校最少,为28所。同时我国内地高校普遍缺少各个社交平台的官方认证,缺乏公信力,只有北大、清华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完善。 研究团队将中国高校的学术传播力排名和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作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两者显著相关,说明学术传播力排名越高,高校的海外传播力也越强。学术传播力排名前十的高校依次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内地学术传播力排名前十位高校有四所在中国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的排名中位列前十。 根据2018年中国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的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团队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分别是:第一,将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纳入高校国际化整体战略;第二,实现高校海外传播形象的品牌化;第三,海外网络传播平台建设矩阵化;第四,提升运营团队的专业化水准;第五,充分发挥海外传播视频化优势。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准备出国和已经在国外的中国人的若干许求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8-9-27 07:31
给准备出国和已经在国外的中国人的若干许求 蒋继平 2018年9月27日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我在国内外许多媒体上看到很多有关中国人在国外的不雅报道, 比如说, 周X波在美国被控非法持枪,刘X东被控犯有强奸嫌疑,北京某知名大学的一位教授一家在瑞典被警察丢到荒野雪地, 还有中国游客在游轮上将自助餐抢劫一空,一些在国外科研机构工作的中国学者被控当中国的科技间谍,中国夫妇在美国公园抓鸟等等。 这些报道在很大程度上给中国人塑造了一个不好的负面形象。 作为一个已经移民的海外侨胞, 我一向非常注重自己在国外的一言一行。 这是因为我知道我虽然换了护照国籍, 但是, 我的炎黄子孙的血统和外貌永远也不能改变。 所以, 虽然属于美国公民, 但是, 仍然是中国人。 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很爱面子, 希望自己优秀, 更希望自己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平时要养成一个优良的生活习惯,使自己的言行合乎规范。航母, 核弹和卫星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的实力和科技水平, 而不能展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才是代表这个国家真正形象的最重要因子。 我今天特别需要提醒到海外的中国人, 不管你是旅游, 短期学习访问,还是攻读学位, 然后在海外就业,或者通过亲族移民而定居海外的人, 你们一定要牢记这样一个世界法则: 就是: 你的言行是受到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民俗风情所掌控的, 不是中国的法律法规可以用来为你辩护的, 也不是中国的传统习惯在当地被认同和欢迎的。所以,你在国外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民俗风情, 以免因为无知而触犯规则。 我真心地给准备出国和已经在海外的所有中国人提出如下许求。 第一, 一定要对当地的法律法规加深了解, 要严格按照当地的法律法规行事。这是因为一旦触犯当地的法律法规, 一定会受到当地的处罚, 而不是按照中国的法律法规来评判。 在这点上, 国外几乎是“王子犯罪, 俗民同罪”的处理标准。 所以, 不管你在国内多么显赫, 你的身份地位在国外的法庭上一点儿作用都起不到。 第二,在公众场合, 一定要按照先后次序行动, 要遵照现场管理人员的安排。 再者,不要贪小便宜, 不要因为不要钱就可以多占多拿, 自助餐拿一份足以够自己吃饱的饭菜就行了, 不要因为不要花钱就大量的浪费。国外的自助餐都有足够备份的, 不要怕吃不饱, 不要抢座位, 也用不着占座位。 第四,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孩子。 国外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做得很好。 在国外千万不能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来处理, 对待和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犯有明显的错误, 也不能用体罚的形式作为惩戒手段。 还有,家暴属于严重的犯罪行为, 一旦家庭配偶一方提出对方实施家暴, 而且有证据, 那么, 施暴者一定会受到法律制裁的。 第六,千万不要任意而为, 不要以为身在海外, 国家管不着, 外国人不能管, 所以, 干些见不得人的事。 你有钱, 有精力, 需要发泄, 可以到合法的地方寻找你需要的乐趣。 比如说, 美国有几个城市具有合法赌博和色情的规定。 在那里招异性发泄是合法的,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始终牢记平等尊重的待人处事原则。 外国人非常在意平等尊重。 不管身份地位如何, 一律平等相待。 服务员们虽然职务低微, 但是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尊严。 他们认为工作仅是一种社会分工,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总而言之, 我希望所有到海外游访或者定居海外的中国人,为了自己的形象,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是来自于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的现代文明人士。
个人分类: 个人建议|400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跟子女移民后 中国老人彻底傻眼:这就是国外生活?
热度 2 jiangxun 2018-5-13 10:33
作者: 小S虫虫 4月30日《北京晨报》报导:外国女孩追回奥森野鸭蛋。 加拿大女孩Simone回忆,4月15日当天,她带着几个小朋友到北京奥森公园游玩,刚好看到了一个老人穿着雨鞋趟水进入一个小岛,拿了几枚野鸭蛋。“我并不清楚他拿了几个鸭蛋,也不知道它要拿鸭蛋做什么,但这种行为在加拿大是不被允许的,就决定跟着他。”因语言不通,Simone多次要求他放回,老人也说了一大堆话,但是两人都听不懂对方说什么。 Simone和朋友几次要求老人将野鸭蛋放回,但老人拒绝。二人将事情反映至公园管理处后,在工作人员要求下老人终放回野鸭蛋。 “前后花了一个多小时,最终亲眼看见安保人员带着老人把鸭蛋放到了湖边,我终於松了口气。这个结果太重要了。”Simone说。 不少网友说老外真的“很傻很天真”。但你知道吗,这些蛮横惯了的中国老人,在国外给子女带来了无尽的麻烦。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下文将告诉你,一些蛮不讲理的老人在国内也许能横行无阻,但在国外就要傻眼了,并且“深受教育”。 关于作者 小S虫虫 上海女生,资深媒体人,曾任职于新华社某新闻杂志,九年前移居加拿大。 1 差不多十年前,我还在华人只有几千个的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上大学,有个中国师姐特别出名。好多本地同学一提起,都知道这位“Goose Li”。当然这可不是个什么好名声。 据说有天师姐正上着课,两个警察敲门进来,跟教授谈了几句,就把师姐“请”了出去。教室里一下子就炸了,师姐也吓呆了,初来乍到英语又不是很好,只得求助一位台湾的同学帮忙翻译,才得知,原来是她那过来探亲的老父,在渥太华湖边公园里捉了一只野生加拿大鹅,回家活宰做烧鹅,被人举报,警察上门调查正赶上老人家撸着袖子热腾腾褪鹅毛呢,当场人赃并获。 倔了一辈子的老父一不通英语,二不认错,三坚定认为中国人不能给洋鬼子欺负,理直气壮嚷嚷“闺女要吃烧鹅,我不偷不抢咋得了?!”拒不配合,逼得警察把枪都掏出来,直接拷起来带回警局。 可伶的师姐,作为老父入境的担保人,自然要被请去一起处置。从小品学兼优,头一次被警车拉进警局的师姐,一路上只是不断哭着重复一句话,“我从来没有跟他说过我要吃鹅”。 最终的处理结果,罚款5000元,师姐作为担保人留下不良记录。据说直到回家,不知错的老父还大声嚷嚷,“又不是家养的鹅!俺们老家那些野鹅野鸭,谁打着就算谁的,就是洋鬼子瞧我们中国人不顺眼!” 而另一边,师姐那些同学们,尤其是渥太华本地人完全惊呆了,甚至还被当作新闻上了本地报纸。他们无法相信,居然真的有人会去杀野生动物煮菜吃?!他们忍不住互相问,难道他们从原始社会来的?不知道有超市吗? 2 说实话,挺同情师姐的,没有“熊孩子”,却有个“熊老人”。常年的洁身自律,完全抵不过老父的随心所欲。可随着在加拿大住的时间越来越长,渐渐发现这样替“熊老人”背锅的子女可不是一二个,也绝非偶然。 尤其是当我搬到温哥华,接触到更多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后,那简直叫一个大开眼界。这老人家“熊”起来,比小孩子实力可强多了! 比如,有个客户父母过来小住一个月。老人煮菜,觉得就出门几分钟没有关火,导致烟雾警报器启动,招来警车消防车,疏散了半条街的居民。不光家里两扇门都被火警人员劈烂,还收到了1000刀的出警费用。 照理说,也算是个教训。谁知性情“刚烈”的老人家不知悔改,反而自作聪明用塑料袋层层把家里的报警器层层包起来,直到她家的油烟触动了邻居家的报警器,火警人员发现了这个情况,立刻开出3000元的罚单,同时他家房屋保险上涨一倍,连涨三年。 再比如,去年温哥华本地论坛上热议的一个事故。时速60公里的快速道上,一个中国老人牵着孩子乱穿马路,幸好车主刹车避让及时,仅仅轻轻蹭到了些。车主立刻下车报警并上前询问老人孩子情况,谁知老太太一看这阵势一屁股拉着孩子坐地上说这儿疼那儿疼,吓得车主又急忙叫来救护车。 待警察抵达现场了解情况并查看车行记录仪后,通过翻译告诉老太太主责在她,之后的医疗费用需她自费。老太太立刻又哭又闹,对着路人大喊大叫,“快来看欺负老人欺负小孩欺负中国人啦!” 警察则认为她可能受到惊吓导致情绪失控,不由分说把她和孩子隔离开来送去医院。待子女赶到医院时,一张上万元的账单已经在等着他们付了。 还有大温常常有各种中国老人家的奇葩车祸。没来过的人都想象不出来,这些老人家人不怎么利索,可车都开得极猛,车越豪越随心所欲,简直了不起死了!。他们车祸的质量和数量,可一点不比那些富二代飙车的车祸少。 2016年1月列治文No. 3公路,一辆银色丰田小车撞进一间华人咖啡店,目击者称驾驶者是一名78岁妇女。 当然,有些钱来得特别容易的孝顺子女觉得,爹妈辛苦了一辈子,罚就罚了,人没事就好,就当给他们交点学费花点钱献孝心了。咱可是中国人啊,老人再错,哪里轮得到子女批评教育,岂不是造反了! 所以,中国人移民越多的地方,本地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少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理,一个孝字通通都能说得通。 3 温哥华本地人在推特上聊列治文奇闻,说看到个别中国老人家开着宝马,凌志甚至保时捷,到处翻垃圾筒捡汽水瓶,有时还为了地盘儿争斗。我去,这些收垃圾的钱,油费都不止!这些子女们是怎么想的,也不劝劝?! 劝啥?他们哪里懂这些子女们要孝顺啊,哪怕倒贴颜面扫地也得由着老人呀。 2017年6月27日,一八旬老太朝飞机发动机扔九枚硬币求平安,导致航班延误5个多小时。 还有在超市商店,那些背古驰,LV包包的老阿姨们,不管是装蔬菜水果的自取塑料袋,厕所里的卫生卷筒纸,还是擦手纸,那可是整卷整卷往包里塞啊,一不小心被工作人员发现了,还能理直气壮对答如流“不都是免费随便拿的吗?我多拿点怎么了?又不犯法,而且又不是我一个人拿!” 做子女的丢点脸算什么?大不了付钱买下来就是,老人开心要紧嘛。 7月8日,山东临沂一“暴走团”占据主路内侧车道行走,一辆出租车从后方撞入人群,致1死2伤。很多人甚至认为机动车正常驾驶遇到这种事情完全是倒酶,应该无责。 而但凡温哥华本地人议论中国老人素质太差,不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这些子女们还愤怒反击,说凭什么对咱家老人素质说三道四,不就是随地吐点痰,顺手扔垃圾,随意插个队,说话大声点,贪点小便宜,乱穿个马路,当街把个尿,偶尔撒个泼,小小碰个瓷,适当钻空子,溺爱家里“熊孩子”吗?吃你们家一口饭喝你们家一口水了么?!咱家老人在中国一辈子就是这么过的,我们这些受累受气的都不敢讲,哪里轮得到你们来。 当然,也有一部分靠自己念书工作挣钱过上体面中产小日子的移民们,真心头疼“熊老人”问题。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一开始都讲得明明白白,说到口干舌燥,可到老人依旧我行我素,完全当耳旁风。 4 丢脸还算事小,总免不了担心他们惹出想象不出的祸事来。真摊上事儿了,骂又骂不得,讲又讲不起,要么拒不认错比谁都凶,要么一哭二闹三上吊。比熊孩子不知道难对付多少倍! 他们也常常不约而同感叹,我们做子女的从小被他们要求争气给他们长脸,可他们当爹妈的怎么就不知道长进些少给子女惹事丢脸呢?! 我在温哥华有个做翻译的华人朋友,主业法律相关领域,经常被紧急招去现场,警局,法庭为当事人翻译,其中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这些中国大陆来的老人家。每次朋友间提起这个头疼的话题,他总笑笑安慰道,“没事,你不教,总有人会教。” 不要让年龄成为尊重你的唯一理由 然后就聊起一些他工作里最常翻译的对话。 老人:“我不知道这个不可以啊!” 警察:“不,你应该知道。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应该知道你的行为必须遵守你所在地的法律。” 老人:“我们老家那儿都是这么干的,没人管!” 警察:“你可以在你们国家干任何你们国家允许的行为,但你现在加拿大,就必须遵守加拿大的法律。” 老人:“我是第一次,初犯,能不能就算了,下次我一定注意。” 警察:“目前这个处罚就是根据第一次违反决定的,第二次违反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更重的处罚。” 老人:“我年纪那么大了,不是有心的,就不能从轻发落吗?” 警察:“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跟年龄无关。” 老人:“你们是不是看不起中国人!故意找我们碴!歧视我们中国人!” 警察:“如果你对我的执法过程有任何疑问或不满,我的警号是XXXX, 你可以在XX日内向法庭申诉。” 老人:“你们欺负人啊欺负我一把老骨头啊我不活了我跟你们拼了啊!!!”(大喊大叫坐地哭闹) 警察:直接掏出手铐,甚至手枪,制服认为有攻击性或自残行为的当事人。 老人:装病装晕倒。 警察:直接叫救护车送医院。费用由当事人自理。 (加拿大救护车,被鉴定为无必要,会收取高额费用。BC省非本地居民仅急诊挂号费为1200加元,检查费用另算,平均一天住院费用为7000至10000加元) 这个当翻译的朋友,也常在现场安慰那些匆匆赶来替老人背锅,气急攻心的子女。 “你们说,是政府教育你们不可能去教老人什么好的,什么是对的,或者说,即使做错事,也不会被认真惩罚。但这里,会有制度去教育和管束每个人,惩罚违反的行为,并让每个人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老人或孩子,有权或无势,富有或贫穷,都没有例外。” “这也不完全是坏事。你们移民出来一般都是为了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其实同理,把老人接出来也一样,可以让他们在这里受到更好的‘教育’”。
个人分类: 天下|2293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怎么就念了博士?(二)
热度 6 ziligong 2018-1-2 07:06
按:上篇写于2015年初被公司派驻德比(Derby)时,原计划以开始工作分界写上下两篇。不想,2017年底第二次从德比小住回来,下篇尚未动笔。新年之际草就,也算是有了个交代。转载请联系derekgong1984@163.com或微信公众号southbank84。 2009年1月2日,我硕士答辩第三天就搭飞机经停厦门再到新加坡正式开始我的博士生涯,迄今已是整整九年。除去三年半的博士生活,我已先后在两家公司工作了五年有半,从一个职场菜鸟变成了老人。上篇略有提及我找工的经历,这里再啰嗦几句。我毕业时新加坡的工业界对博士的需求相当有限,如今似乎略有改观。即便如此,现在材料类的应届博士生,除了少数人进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相当于中科院,不过规模要小不止一个数量级)做研究科学家 (Scientist)外,多数人会选择继续在本地或欧美国家做一两站的博士后再寻求稳定的教职。因为中新两国科研评价体系相当接近,所以陆续回国求得教职和得到国家各种人才计划资助的大有人在。剩下像我这样,因为各种原因寻求工业界机会的人多少算是异类。 2012年3月从学校的招聘会上回来后,我一度失望至极。一本厚厚的招聘册子,按照学历和专业的需求删选之后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等到去这几家的网站查看是否有空缺后,就剩下惊人的两个了,索性都投递了简历。第一家是做汽车尾气催化剂的公司,在新加坡有一个小的研发队伍,而生产早已转移到国内了。有幸接到面试,不过就像相亲一样,没等到结束就已察觉彼此的不适合。第二家就是我后来的第一份全职工作—-南德(TUV SUD)的失效分析顾问。南德在新加坡的分公司曾经是新加坡生产力与标准局(Productivity Standard Board),后来私有化被南德收购,不过时至今日PSB的品牌在本地还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当时因为新加坡地铁连续的几次重大故障,公司承接了事故调查的项目因此急需人手。去面试时才发现我后来的上司就是曾经得了杰出移民贡献奖的黄博士,而我大概在此一年前正好在《联合早报》上看到过有关他的报道。因为我金属材料的背景,本科和硕士时候的课题也涉及一些失效分析方面的工作,所以面试总体上比较顺利。只是因为我博士刚刚进入第四年,还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正式毕业。幸运的是我的导师理解我的处境,加之我当时的项目到了收尾的阶段,工作也达到了毕业的要求,就让我着手论文的写作。虽然人事多次催促,黄博士最后还是同意我三个月后再入职。就这样,我提前半年提交了论文开始了我的第一份全职工作。 回想起来,南德的工作是我成长最快的一段经历。黄博士早年在中国有十分丰富的工业界经验,文革之后又于德国马普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我加入公司的时候,他已经在失效分析的领域做了三十多个年头,支持了数千个项目。因为我直接汇报给他,所以得以受他耳提面命,一起做了若干十分有影响的项目,涉及航空、海事、轨道交通、建筑、电力和医疗器械等完全不同的领域,其中包括地铁事故的调查、军方舰艇的事故、西门子和飞利浦的一些产品问题等。印象深刻的是做一个军方项目时,每天下午都有个军官坐在我们会议室等结果,因为下班前要整理好以便隔天汇报到上层去。后来在报纸上看到相关报道时,发现主要的结论都是从我们的报告而来,倍感自豪。大概一年时间,我已经可以独立地去现场勘测并与客户讨论工作的计划。陆续有新人进来,我也开始承担起一些领导和培训的责任。 不过一年半后,以前离职的同事加好友介绍我去应聘罗罗(Rolls Royce)的类似职位时,我还是决定离开南德去尝试这新的机会。当时南德的人事制度相当僵化,管理层对技术人员的重视十分有限。因此虽有黄博士的提携,我的晋升之路仍然十分渺茫。而罗罗在新加坡的应用技术研究中心(Applied Technology Group)刚刚创立数年,尚在扩张的阶段,有难得的空缺。可能有内推的缘故,我直接拿到了面试的机会。罗罗的面试,三轮集中在一天。管理层和人事的面试应该与其他公司大同小异,而技术面试则十分有趣。我走进房间的时候,当时的技术主管(后来成为我每次去英国时喝酒的好友)拿给我几个断片,一份图纸和一个放大镜。五分钟的简单介绍后,我被要求在半小时内分析事故的主要原因,并做一个十五分钟的报告。因为和我之前工作的性质十分类似,只是分析的对象换做了发动机的部件,我基本给出了满意的答案 (当然,这个我后来入职后才知道)。这个面试的形式,基本已经杜绝了任何应届生的机会。如果没有在南德受到的训练,我也断然无法通过这样的面试。另外,新加坡几所高校的材料专业虽然国际排名十分耀眼,却基本不做传统材料方面的研究,所以我这样金属出身的人反倒变成了稀缺。如果在国内有类似的机会,每年各大名校毕业生人才济济,又有航空航天类院校对口的毕业生,我的简历怕是早就在初选的阶段就被淘汰了。这些阴差阳错的巧合,倒是让我成功地换了工作。 2014年3月我加入罗罗公司,从事飞机发动机的失效分析工作。第一年,我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熟悉各种部件、它们的作用以及如何与其他的部件相互影响。一年的时间,一面自己做一面看别人支持的项目,也很快就对整体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当时比较简单的事故会被分配到新加坡来调查,而重大或者第一次发生的事故都会送回英国总部去。一年后,管理层决定派我去英国总部三个月,主要做核心转动部件方面的项目以储备这方面的能力。虽然只是短短的三个月,我有幸在英国参与了一些最新型号的台架试验和几项重大事故的调查工作。待我2015年6月初从英国回来,亚太区就有比较一项紧急的重大的事故,而我也借机承担了部门成立以来最大的一起事故调查。之后,慢慢的就变成只要是区域发生的事故就会送到新加坡来了。2017年我再次被派去材料设计部门做转动件方面的工作,对核心部件的生产和服役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认识。在罗罗接近四年,主持和参与过的重大事故有数十项,有些项目也有总部级别非常高的技术专家参与。作为一家工程师文化浓厚的公司,各种会议还是秉承着随机落座,不论级别只讨论技术问题的传统,我也未曾见过管理岗的领导莅临指导具体工作。开始,我也很难理解不少重大项目的协调工作竟然是由非常年轻的只有数年经验的年轻人来主持。后来慢慢发现,把技术问题交给技术专家,把管理协调的工作交给相应的人,不仅可以体现对技术人员的尊重,也有效节省了人力资源。 初入罗罗之时,我曾一心相信这就是我的梦想工作。不过时日渐多,当挑战越来越少而日常琐碎愈来愈多,我也开始怀疑这是不是我要持续一生的事业。在英国期间,见到许多技术专家为公司工作数十年直到退休。觉得钦佩之余,也自问是否能耐得住这份寂寞一生做一个狭窄领域的技术专家。这个问题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的不安分似乎又重新在心里野蛮生长。在英国期间,我曾尝试转岗到总体设计部,意料之中以无相关经验而失败。三个月英国漫长的夜晚,正适合静下心来问自己路在何方,也正好有时间做一些改变的尝试。年底回来之时,有些尝试已经有了初步正面的回报,希望自己能在2018年继续前行,当机会再次来临时能够换个跑道看看不同的风景。
1178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转载:我的留英博士媳妇在欧洲终于找到了一个坐前台的工作
热度 2 gaofengzhang 2017-4-7 15:18
我的留英博士媳妇在澳洲终于找到一个坐前台的工作! 2017-04-07 责任编辑:包不 1 我的博士媳妇儿 作者:长岭公 来源:米宅海外 媳妇在国内上大二的时候就出国留学去了,家里为了凑给她出国留学的钱,当时父母单位的单位房子才1000元一平方,她家没要,如今已经5万一平,这TM找谁说理去?拿媳妇是问吗?10个博士学位也买不回这套120平的房子啊。 吐槽完毕,谈正事。 媳妇先是在英国一所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回中国,在一所大学任教,后来又去澳洲读了个博士,又回到原单位工作,自此,对澳洲结缘。 再过数年,媳妇已经成为人母,在一个雾霾沉重的冬天,在女儿贯穿冬季的呼吸道疾病之后,在医院看着被镇静济催眠的女儿被推进CT室,在医院下了要做手术的通牒之后,媳妇痛下决心,带着女儿跑到了澳洲居住。 是的,你们都懂的剧情,来澳洲一年的时间,闺女的鼻炎中耳炎没有再犯。 是的,旅游签,每次最多三个月,要不去新西兰要不去新加坡,总得出境一次。 先是到了墨尔本,租房,买车,上幼儿园,定居。 中间就开始找工作,但你懂的,很难。 终于,如剧情所需,在朋友帮助下,我媳妇找到了一个工作,媳妇在一个汽车修理店找到一个打杂的工作,也就是坐前台,接接电话,作作记录。 更重要的是,工作所在地在阿德莱德。 如果要去做这份不起眼的小工作,我们需要处理在墨尔本的家具、车等一切,还要带着孩子再跑到阿德莱德再租房子,再上学。 值得吗? 媳妇说:工作太难找了,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必须要去,其它代价都值得。 媳妇说:只有工作才能融进这个社会,才能不与社会脱节,工作必须要去。 是的,我的博士媳妇在澳洲找到了一个坐前台的工作,为此,我们还要举家搬迁,卖车卖家具,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市去工作。 我想强调一下,是坐前台,请不要选择性的把“前”字给忽略了。 放在中国,这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但这儿是澳洲,就是这样,你还要备加珍惜。 2 我的双博士大学同学 大学同学Y毕业时去了华南理工读硕士,然后去了英国读博,后又到悉尼大学读了另一个博士学位,一直以来,是我们班的天之骄子。 在悉尼,我们对坐,Y说他还在找工作,他已经近一年没有工作了。 他之前最早学的是汽车工程,但澳洲的汽车工业已经几乎没有了,福特汽车在几年前已经关闭了澳洲的工厂,丰田汽车也在2016年关闭了在澳洲的工厂,澳洲本土品牌霍顿也将在2017-2018关闭工厂,自此,澳洲汽车工业就划上句号了。 我问为什么? Y说:一是为了环保,之前澳洲强大的铝工业已经全部关停,二是澳洲人工成本太高,已经跃居全球第一高,工厂用不起,持续亏损,只能关闭。 我问,去美国可以找到工作吗? Y说:应该可以,回中国更可以,但我媳妇在澳洲,没办法,我也不再习惯国内的生活。我博士学的是自动化,但澳洲现在也没有什么工业,工作很难找。 我说下一步怎么办? Y说:没办法,继续投简历,等通知。实在不行,就只能改行了。 是的,这就是Y的经历,双博士学历,在澳洲,目前没有找到工作。这也是很多高学历留学生在澳洲的真实写照。 3 租户里的硕士小夫妻 朋友在布里斯班的房子里,住着一对小夫妻。 在布里斯班与朋友聊天时,我见到了这对小夫妻,很懂事,很友好,很阳光。 两个人都是昆士兰大学的硕士毕业。 如今,男生在一个快递公司做打包的工作,女生在一个小餐馆做服务员。 而他们在大学里,男生读的是计算机,女生读的是会计。 可以在自己的本专业找到工作吗?很难。 不工作可以吗?当然不行,吃啥?喝啥? 于是,小夫妻就做着这些和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每天倒也乐呵。 这是很多中国留学生毕业之后的真实写照吧。 在房产中介作销售,在饭店作服务员,在超市作售货员,在商场作导购,或者就在华人公司打工赚赚中国人的钱。。。 这些在中国,连大专生都懒得搭理的工作,但在澳洲的硕士毕业生中,却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 当然,基于澳洲最低工资标准时薪16澳币起,这些工作也是体面的。 4 结语:没有真正的感同深受 出国,是一个双刃剑。 蓝天、白云、健康、安全。 好山好水好寂寞,却再也没有中国的热火朝天、激情四射。 没有对与错。 我问到这些在国外呆了多年的留学生,他们无一不是说,挺好的,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喜欢这样的环境,这儿平等、透明、公平,我喜欢这样的慢节奏,我不想再回中国。 我亦见过很多在国外留学、或留学后工作数年又回国的人。他们中会有两种分化:一种是回来后呆几年发现自己还是不适合中国、更加坚决的想再出去,这样的人非常多;另一种是回来后要继承自己家的政治或经济遗产、或者做其它工作,也适应了国内的生活节奏,暂不再打算出去,或打算停上好多年再考虑出去。 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更无须互相指责。 现实正是这样。在澳洲,因为社会太平等,机会太少,竞争太小,你难以找到一份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工作。但是你却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宁静、福利、优良环境,这里更平等,也更公平。而当你习惯了这些平等和公平之后,你会很难舍弃。 高福利意味着高负债、高失业。 民主意味着低效率、互相扯皮。 平等意味着社会无活力、无竞争。 这一来一回的矛与盾,哪里可曾有真正的完美?哪里可曾有绝对的对错? 人生本无完美,重要的是,有生之年,那些生活你曾体验过,你曾亲身经历过,这很重要!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米宅海外 了解更多 阅读 15371 133 投诉 广告 商品推广
2201 次阅读|4 个评论
国企安全管理在海外和海内
热度 4 Greg66 2017-2-17 10:39
国企安全管理在海外和海内 某企业在海外(发达国家)投资一个金矿项目,安全管理非常到位。1有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且执行也很好,2工伤记录按照死亡、损工、不损工分级统计,3统计数字不保密,4操作之前(如普通的开车动作前)真正首先做危险评估、处理风险再启动,5来宾入矿(厂)前必须按照固定教学内容培训且经评估合格(我有过多次经历),6入井必须挂名牌于牌版上且只有自己出井才能摘自己的名牌,7穿带反光标志服装、多种PPE(安全帽、矿灯、手套、硬头胶靴、自救器、耳塞、护目镜等),8井下设有多个维护整洁完好有效的救生舱,9护栏维护完好的逃生通道,10随处有很多简单的宣传飞页等等。 我去过的国内矿井应该有100多个地方,上述10个事项绝大部分都没有做到。PPE里面,尤其是耳塞、护目镜、硬头安全胶靴在国内除极个别矿井以外普遍没有,腰带都是普通皮带,不能防腰扭伤。其实这些都是花钱很少的事项。 我接触过一位承接海外石油勘探项目的国企资深人士,在海外承接项目时也做得非常好非常规范,不这样做拿不到项目、生存不了。 一句话,上述项目、投资企业的总负责人,都是国企的。为什么这些国企在海外项目(子公司)上的好经验没有在其国内子公司、项目上推广?海外项目的高管也是中国人,说明我们中国人不是不会管理,只是在其国内项目中没有应用(是我没听说、没感受到?)。为什么? 中国的外资企业,实际上也是中国人在实际管理,其上级也是我们中国的主管部门(如当地安监局),我去过一家在国内的外资矿山,管理也是井井有条,和前面提到的矿山安全管理差不多。也没听说当地安监局大规模推广这家外资企业的安全管理经验(实际上是我们中国人的经验),为什么? 有观点认为,是国内法律没有国外严格。我颇不认同。我国政府的安全法规是非常严格的,就煤矿而言,企业少出一顿煤不是个问题,但是死亡一个人,奋斗多年挣来的矿长位子就没了!煤矿管理人员24小时不能关手机,每月有固定的下井带班时间,这还不够严格吗?国外的矿长也没有连续八小时在井下陪着工人一起干活,还在流动性地处理很多事情。 可见不是法规限制了好经验的推广。我的理解是认识问题,也就是知识问题。我们的一些管理者不认为本文开头提到的一些“小事情”有什么用处,所以没有执行的必要,执行了还耽误生产,也就不必要推广了。我们听到和看到的一些讲话是理解不了大话和空话,如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夯实安全基础,高高兴兴上班来、安安全全回家去、引进先进理念等等,都是些大话和空话,无人知道其确切含义,不知道怎么执行,没有实质性作用,带不来安全技能(我无意指责这些说法,不是说它们是错误的,而是仅有这些空洞说法是不够的)。 结论:加强理论学习吧!学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管理在事故致理论指导下工作,不能只“拍脑壳”工作了!不能把没干过安全的、新提拔的干部,没地方安排就安排其管安全了。安全是一门科学也是个专业行业,需要有多年经验、较高的专业教育背景、连续工作的人才干得了的! ( 已设置为仅实名用户可以评论 , 要加我为好友,请告诉我你是谁,谢谢 。 )
个人分类: 1|6257 次阅读|8 个评论
英国情节---写在PhD之后
热度 1 shawn2 2016-12-3 11:15
Really appreciate the opportunity from professor Tony studying in University of Bath--the most satisfactory university ranked in UK. Now it is time to say goodbye to the two and half years' PhD life which might be the most memorable period in my life so far. The way for PhD defence here in UK is totally different with the other places as far as I know, such countries like China, Amerca, Europeans, etc. In fact, it is closed called PhD viva, in a way of seperate room with the defender together which are two examiner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university, respectively. Usually, the external examiner is taking the lead in the whole defence which means most of the questions will be from him or her, also the most challengable ones. Thankfully, I passed the viva after going through my thesis with proposing questions they have. I have to say honestly there were several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which stumped me but reminded me how to improve the writing of the great work. Eventually, I got positive judgement and be announced formally PhD viva pass. What a great experience! Actually, I don't want to mention too much about the research work. More importantly, the life there rendered more valuable experience which will last longer in my mind than anything else. Firstly, pub culture. It is sweet to have friends sitting together, drinking and talking, pounding life and sharing funny things. Drinking in pub or bar is indespensible part of life for British people. Interestingly, each pub will have a feature serving with the self-brewing beer for customer. Actually, it is very enjoyable and relaxed to watch the World cup with beers on the side. Cheers! No wonder British people say cheers a lot to each other as a way of expressing you are welcome! The second thing worth saying is about the train system, the most traditional and advanc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 UK. Let's look at it seperately. The reason to say traditional is due to its first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rain development dating back to 1st and 2nd industrial revoluntion. While in terms of its advance, there is no one of other countries bearing so many connection ports which are distributed so reasonably and rationally serving the whole country. The third one I have to mention is the changable weather international people complain about second most. Yes. You will never know what gonna happen next even though it is sunshine in the last hour. Much rain or small hail subsequently drop down and people are trapped unprepared. Then next minute will be cloudy and cold with the temperature suddently decrease a lot. Is that why the local people have the habit keeping a coat along but with no umbrella? In fact, there are so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in UK which I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more people. Time is up. One more minute to attack the British food which especially Chinese people suffer and get pain most. Fish and chips are the most traditional food in the UK fast food history. But 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taking diverse of pies made up of fruits, grain, or other sauces as the new typical British food. Who care, anyway, we cannot accept them. LOL. I do need one more article to describe something else. The long history and splended culture of United Kindom need more time to recall and taste.
个人分类: 英国生活|3592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谢你们,我的学生!
热度 5 zhgzhang 2016-8-26 20:21
当大学教师的好处之一,是学生遍天下。 因为海外留学和工作的缘故,海外认识的人多一些,于是就把自己的不少学生介绍到米国欧洲和日本学习或工作。出国访问和开会,免不了要受到这些学生的照顾。 这次到欧洲访问和开会,几乎全程受到学生的接待。刚下飞机,就有两个学生接,接到招待所,又送来面包、水果和水。然后又去接去吃饭。接下来的几天,从早上到晚上,从招待所到实验室,都是全程陪同。换到另外一个城市开会,先去的学生又是来机场接。多亏了学生,不会德语的我少了很多麻烦,但是也就产生了许多依赖,离开了学生就寸步难行了。 学生还把离会场近的旅馆让给我,自己去住几站地以外的旅馆。真是很感动。 感谢你,我的学生们!
4443 次阅读|6 个评论
“钱学森之问”:谁来解决与评价?
热度 37 zlyang 2016-2-1 18:58
“钱学森之问”: 谁 来 解决 与评价? 对照数百万计的近30多年大陆去海外的留学生,可知: 社会制度不是形成“钱学森之问”(假如存在的话)的首要原因,因为这些留学生里也明显少大师。 因此,造成“钱学森之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1)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2)大陆教育的思想与方法。 假如“大陆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形成“钱学森之问”的话, 则 谁来解决“钱学森之问”? 当前主流认为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是强化了“钱学森之问”? 还是去解决“钱学森之问”? 能解决、为解决“钱学森之问”的教育和教学努力,“主流教学”会给出怎样的评价? 以上提问,够尖锐吗?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0-05-05, “钱学森之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05/c_1273985.htm 新华网,2012-12-04, “钱学森之问”究竟在问什么 http://education.news.cn/2012-12/04/c_124045255.htm 张瑜. “钱学森之问”究竟在问什么 . 中国教育报, 2012.12.04 , 第 07 版:文化·文慧园 凤凰网,2014-06-04,科学实用主义阻碍大师出现 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4_06/04/36644602_0.shtml 2013年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重视应用科学、轻视基础研究,这种科学实用主义制约了大师的出现 。 恩格勒认为,“恰恰是这些纯粹的理论研究,能够最大地开发心智与创造力,激发横空出世的全新成果,也有望造就真正杰出的大师级人才。”他认为,对于目前学界 普遍的“成果导向”,科研机构应给研究人员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一些看起来完全不着边际的问题”。 刘立,2016-01-31,接着 Leydesdorff 和武夷山说:STS最重 要SSCI期刊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953644.html 2016-01-31 科学网—接着 Leydesdorff 和武夷山说: STS 最重要 SSCI 期刊 - 刘立的博文.pdf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个人分类: 本科-研究生教学|6356 次阅读|19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