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分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分权导致了更多矿难?
niehuihua 2015-10-14 07:52
【按】我和贾瑞雪合作的这篇英文论文,从写出初稿到接受发表,历时四年,修改了至少 40 个版本。今年 5 月初世界著名经济学期刊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经济与统计评论)决定接受。这是2006年以来我们提出的“ 政企合谋 ”分析框架的研究成果之一。以下是 “ 政见 ” 提供的通俗性简介,以后有机会我们会专门介绍文章背后的技术逻辑和发表经历,相信对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会有启发。 —— 聂辉华 2015 年 10 月 14 日 政见( CNPolitics )观察员 马亮 中国是煤矿事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为什么中国会发生如此多的煤矿安全事故?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贾瑞雪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聂辉华研究发现,政企合谋是导致矿难频仍的根源。 研究显示,安全生产监管权限下放,使官煤勾结变得更加容易,并导致煤矿死亡率大幅提高。监管权下放使每生产一百万吨煤炭的死亡人数增加 0.7 人,相当于使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提高 25% 。 一、安监体制与矿难 中国的煤矿安监体制,大体经历了集权、分权和再集权的三部曲。 1998 年 3 月,煤炭工业部被撤销,国家将由其主管的所有 94 家国有重点煤矿的监管权限,都下放给了省级政府,为官煤勾结创造了便利条件。 2001 年 2 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煤矿安全监督管理权被重新收归国有。 2005 年,国家安监局升格为国家安监总局,成为正部级的国务院直属机构,安全监管得以进一步集权。 研究者收集了 1995-2005 年 22 个省的国有重点煤矿数据——所以, 1995-1997 年和 2001-2005 年属于安全监管集权时期,而 1998-2000 年属于安全监管分权时期。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时期内的百万吨煤矿死亡率平均为 2.38 人,集权时期的死亡率仅为 2.21 人,而分权时期的则高达 2.84 人。 这一结果容易理解:在分权阶段,由于安全监管权限下放,使监管机构与煤矿企业的距离拉近,无形中创造了官煤勾结的条件。 二、省长籍贯与矿难 研究者还发现,如果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副省长是本省籍的,那么该省在分权时期的煤矿死亡率会进一步攀升,平均达到 2.96 人,而外省籍的则仅为 1.94 人。 这一结果背后的逻辑是:煤矿企业更容易同本地籍贯的监管官员建立人际关系,进而“打通关节”而形成合谋。 由此可见,无论是监管权下放还是本地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都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并有利于培植政企合谋的社会基础。 三、媒体监督与矿难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利用手头的数据进行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分析。 他们使用各个省份的报纸种数和发行量数据,考察了媒体监督对揭露官煤勾结的作用。结果显示,无论是报纸的多样性增强,还是覆盖面扩大,都可以对煤矿死亡率产生抑制作用。换言之,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得到了数据支持。 研究者还利用煤矿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政企合谋使煤炭产量大幅增加,但矿工福利却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换言之,不断恶化的安全生产环境并没有为矿工带来工资和福利的增加。 总体来看,这项研究表明,监管机构与煤炭企业之间的“官煤勾结”,是导致煤矿死亡率攀升的主要原因。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领域,适度的集权可能有利于规避官煤勾结。改土归流,打破人情社会的魔咒,也有利于避免监管官员被侵扰和腐蚀。与此同时,新闻媒体监督和职工参与管理,都是改善安全生产状况的重要手段。 政见团队此前曾介绍聂辉华的另一项相关研究,题为《 “两会”的政治周期与矿难的发生逻辑 》,可以对照阅读。 参考文献 Jia, Ruixue, Nie, Huihua. (2015). Decentralization, collusion and coalmine death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forthcoming. 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却感觉无章可循?梦想打造创业团队,又深陷人员管理之难? 马上点击订购聂辉华教授的 《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 , 这是中国第一本企业理论通俗读物 。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隆重推荐,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共识网总裁周志兴先生等人联袂推荐。 签名版 目前在 天猫 热销,普通版正在 京东 、 当当 、 亚马逊 等各大网店热销 ,点击链接购买,或者输入“ 聂辉华 ”或“ 跟西游记学创业 ”查找。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聂氏政经评论”(ruc_nie) 。
4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权力也应该在制度的牢笼中和阳光的照耀下运作
热度 3 lgmxxl 2013-12-12 09:13
——中国大学治理模式演进关注之八 题记:伴随着以下法律的实施或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修改建议稿)》(2013年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2012年实施)、《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2012年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2012年文件)、《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征求意见稿)》(2013年发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2010年实施)、《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0年修订),中国校进入了一个相对法制化的时期,这也标志着中国大学治理模式逐渐成形。通过学习以上“规定”,有了一些感悟,拿出来与博友交流,希望得到批评与建议。 大学权力可以依不同的分类方法分为不同的权力类型,如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学生权力等。但如果从大类出发,大学权力基本上可以分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两大类别。任何权力都可以带来利益的调整,所以任何权力都应该有边界,有约束,有监督。如果权力没有边界、没有约束、没有监督,这种权力就会失去自身的理性,走向非理性,进而带来严重的负面性,甚至为组织、为社会及权力本身带来极大损失。大学权力作为权力的一种,它也具备权力的所有属性,因之,大学权力也必须置于制度的牢笼中来运行,置于阳光的照耀下来运作。 把大学权力置于制度的牢笼中来运行,本身也不是难事。但目前中国大学权力却是极其异化,突出表现是行政权力无限独大,行政官员大权独揽。这说明我们已有的分权制度、制衡制度、监督制度、纠错机制制度已经失去制度效力,在行政权力一手遮天时,这些制度对此没有任何有效的制约和修正。目前,我国正在重构大学权力的制度牢笼,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修改建议稿)》(2013年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2012年实施)、《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2012年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2012年文件)、《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征求意见稿)》(2013年发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2010年实施)、《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0年修订)。这些制度旨在为大学权力加上牢笼,最终实现对大学权力的分权制衡、监督纠错。为何在制度实施的今天,我国仍然不能有效地约束、监督大学权力呢?我认为主要还是我们这些制度分权措施不到位,监督制度不彻底所至。具体表现是在分权制衡方面,校级层面的权力没有实际的分权,最多只是一种授权。党委会对校长及其委员会的授权、校长对学术委员会等的授权、上级对下级的授权,等等。这种授权,带有随意性、随时性、因时性的特征。而实质的分权必须是独立的权力,是平等制衡的权力,没有独立与制衡,权力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约束。行政权力行使人完全可以因时、因地收回已授出的权力。在监督方面,现有制度有上级监督下级制度,下级监督上级制度,同级监督制度等。上级监督下级,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领导的监督、学校领导对主管部门的监督,很多演化为行政权力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膨胀;下级监督上级,如工会对党委和校行政的监督,基本形同虚设,师生监督领导更是无从下手;同级监督,如纪委对党委的监督,基本失效。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权,必须使各权力主体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力,如此权力之间才能制衡;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就必须使监督者拥有监督的绝对权力,被监督者遵守必须的接受监督义务。如此,目前我国大学权力的各主体不具备分权的性质;我们的纪委、工会均不具备这方面的监督职能。大学权力运行的制度牢笼基本不存在。 把权力置于“阳光的照耀下”来运作,实质上是对权力的制度牢笼的一种完善与加强。其实质即是利用民间的力量、公众的力量、媒体的力量实施对制度牢笼的加强。其最为主要的举措是信息公开,包括信息公开,议事制度程序的公开,师生参与,上级对群众负责等。我国于2010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但目前来说,这项制度也没有得到实质的实现。该法第7条规定的必须公开事项,特别是“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等,基本没有实现。我们不能通过大学官方网站查到大部分学校的经费预决算情况,更不会有具体的“三公”数据。如此,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民间的监督力量也就无从下手。 当大学师生和社会公众知道大学如何花钱、钱花在哪些地方、这些花钱方式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决定的、由谁来决定的等之时;当大学领导应该向全校职工负责时,师生具有罢免校长的权力时,或许大学权力运行才算有了“阳光”的照耀,大学权力运行的制度牢笼才算有了效力。
个人分类: 大学边界与治理|3502 次阅读|4 个评论
审视教学科研管理体制:集权与分权之辩
热度 1 huangsz759 2013-11-10 20:44
很多从事教学科研的人员对体制抱怨颇多,把大学称为衙门、认为大学制度行政化严重,因而提出“去行政化”、“教授治校”的想法。其实,这些都反映出一点:现有的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体制确实存在过分集权的问题。 先说分权的好处。斯隆先生当年临危受命,把通用汽车公司从几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并实现了快速稳定的增长。二三十年后,福特的孙子引用斯隆的企业原则,让福特重振雄风,之后有更多企业,引用斯隆的企业原则,也获益颇丰。斯隆先生的法宝就是分权,尽管这个设想刚刚提出的时候,他还不被理解,甚至被说成是疯子。 我们国家当年搞大跃进、大锅饭,对工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经过拨乱反正,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才恢复正常。这种效果其实就是集权向分权转变所产生的,其经验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近些时候,国家总理要搞简政放权,这是很好很正确的方向。对于教育、科技领域也完全适用。只可惜,很多高校仍然是铁板一块,更有甚者,向更进一步的集权转变。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令人痛心。 分权吧!我可恨又可怜的高校。 对于 教学科研院系(专业)承包责任制 的具体做法,可参见本人其他博文。 高等学校教学科研【院系承包责任制】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论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44794-642400.html 鼓励校外创业不如校内体制改革—高校科研体制分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44794-676190.html
2250 次阅读|1 个评论
法律的公正之体现--读林达‘扫起落叶好过冬’后感
chowsiutung 2010-7-5 16:37
圣诞节决定开车出门旅行。车门一关,就是自己的一个世界。路径是自己选择的,景色是变化的,外部的世界被速度跑出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这就使人产生错觉,好像自己不主动走进这个世界,就可以永远不走进去。所以,这个时候在感觉上最能够触摸自由。--节选自 阿灵顿和罗伯特李将军。。 一读到这段文字,就被吸引住了。 最具有美国观念的一句话觉得值得我们深思,深思它的精髓何在,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去维护民众的权益,那就是任何权利都必须受到限制,否则权利就难免被滥用。 一直以来,自己向已新时代的爱国愤青自居,知识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更多的应是修炼每个人的个人修养。智商可以与生俱来,或聪或愚,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但是情商却可以伴随着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成熟。对于地球那一端的国家的认知我们或许只是停留在表面,或许只是我们所处的氛围给我们的思维定势--这是一个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岂不知存在即合理?我们应当思考和更新的更应当是为什么?假设它是如此的腐朽不堪,为何它还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即使,目前它正经历着1928年危机的重演。 每个人都是爱国的,这毫无疑问。这部书,给予我的是心灵的涤荡。我想,我终于开始有一点豁然开朗的感觉,正是从这里面的一个一个小故事开始的。笔者以自己的经历结合在美国历史上的的著名或典型的案例、事件,深入浅出,让我们认识了另一个制度的不同之处。 拆迁,仅以这个在目前我们快速加快城镇化步伐的现代化过程中,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字眼。这里看看书中的一个例子,里面写道行使国家征用权的条件,这让我心里一震。 有这样一段话:法律不容许强制私人之间的利益转移。不论该房地产商是谁,商业开发性质就是私人谋利。房地产商可以商购私产,不可强拔钉子。法律认为,每个人的利益由自己判定,别人无权插嘴。虽然房子的市场价值有限,可是个人对房子的感情可以是无价之宝。业主愿意接受出价放弃某种利益,是他自己的事情,可法律无权强制他放弃。 看到这里,想到国内种种由于强制拆迁引发的血案的案例,杯具。。。 立法的公正性,不仅仅体现在暴力犯罪等方面,也体现在教育的公正性上。大家都知道一个案例,就是美国校车的不可侵犯性。美国立国的精英们一直牢记,教育才是让这个国家持续改善,维持文明、公正、和谐社会的根本。以此,在数百年来一直为此而努力,也正因为与此,才有了今天美国40万辆校车每天穿梭于城市和乡村,接送上千万孩子们上学的壮观景象。 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或许是自己以前看的这种类型的书少的缘由吧。今天和一朋友聊天,我极力推荐,所幸,英雄所见略同,也希望大家有空也来看这本很不错的书。同时也推荐大学对此类作者和书籍有所侧重。写的零零散散,不成章法 ,权作与大家分享,请批评指正。 周晓东 2010.07.12 引用网友评论:近距离看美国 编辑: 卿本佳人 , 发布时间: 2009年02月27日 10:14 am 平客老师在《我的民主自由观》一文中提到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看出版年份算是老书了。昨天把它的电子书找到了,四本俱全:《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如彗星划过夜空》,分享之。民主自由,说起来容易,理解起来难,做起来更难咯。 牛博网上的王老板说,使他走出爱国愤青境界的是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那几本书看得我彻夜难眠,激动得在屋子里来回踱步。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忽然间,你看到了一束光。我无法忘记他就像唠家常一样给我启蒙的时刻,我无法忘记那年冬天我蜷缩在被窝里读书的时刻,我无法忘记望着黑漆漆的夜空忍不住想哭的时刻。这番话引起了我对林达作品的兴趣:一套介绍另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书,居然能让人看得彻夜难眠忍不住想哭? 但是看完《历史深处的忧虑》,我完全理解了王老板的感受。虽然我自认为比当年的王老板对美国的了解多一些,但林达还是让我看到了以前不太了解或不太重视的那些东西。他不仅介绍美国的自由,更以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调讲述美国人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以及他们在个人自由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艰难抉择。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几处是: 1.美国的建国者完全没有打下江山坐江山的概念,相反,他们担心政府权力无限扩张,威胁到平民的自由(这就是书名中忧虑的含义吧)。于是,不仅迟迟没有建立联邦政府,而且制定了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人民自由 和权利的宪法。我真嫉妒美国人,因为他们的开国者是一群把自由放在第一位的理想主义者。 2.美国宪法认为言论自由是天赋人权,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不管说的是真理还是谬误。中国人通常认为,提倡言论自由是因为谁也不能确定自己说的就是真理,真理要越辩越明。但是美国人认为,只要以为言论自由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真理,那么就终有一日,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无法阻挡一个或数个权威在手的人物,或是一群所谓的大多数,出来把自己宣布为真理,而扼杀别人的言论自由。这是他们永远不希望看到的。一个自由的社会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 3.在介绍美国公民拥有武器和组织民兵的权利时,作者提到在华盛顿举行的这样一个活动:有人号召枪下丧生者的亲属把死者的一双鞋拿出来,放在一个广场上。结果广场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它们承载着一个个突然中止的生命,也承载着亲人的无限悲痛。这是美国人为持枪自由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他们也反复问过自己,这代价是否值得?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仍然选择保留自由,同时做好承担代价的准备。原因还是开国者所担心的,在政府失控时手无寸铁的平民无力抵抗。这段我反复看了好几次,每次都像王老板那样忍不住想哭。我想象着那个广场上无边无际的鞋,因此更加佩服美国人坚持自由的勇气,这真有点不自由毋宁死的感觉了。 4.书中占用篇幅最多的是曾经轰动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以此案的审理过程为线索,作者详细介绍了美国的司法制度。美国的法律是尽最大可能保护被告的,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判一个。这样就有很多被害者的正义得不到伸张,很多嫌疑犯由于证据不足而被释放,包括很有可能杀了人的辛普森。这让很多善良的民众十分痛苦。是宁可错放一千,不可错判一个还是宁可错判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和枪支问题一样是个两难选择。美国人选择前者,是因为他们不愿看到无辜者被剥夺自由,尤其是无辜的平民被强大的政府迫害。另外,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也很有特色。我一开始也像林达一样,对于美国人让一帮乌合之众掌管生杀大权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仔细一想,法律本来就不该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和每一个普通人息息相关的。即使是专业人士来判案,结果也应该被老百姓普遍理解和接受,不然,法律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不过我觉得对陪审员来说比较困难的一点,就是要纯粹根据证据来判案,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果是比较感性的人,在打击罪犯的强烈动机下,恐怕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吧。 林达在开篇就说,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看完全书,我想到了《颐和园》的片尾字幕:内心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正是对个人自由的无比珍视,使美国人不惜为捍卫自由而付出代价。也许很多读者看完书都会问自己:我敢追求这样的自由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