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代名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德国人的节奏
热度 4 study163 2012-7-16 23:40
来慕尼黑工业大学已经快半年了,刚开始来的时候,不太适应这边“慢悠悠”的科研节奏。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对这种“慢”的节奏深有感触。 1)慢不等于懒。其它学校的我不清楚,就慕尼黑工业大学来说,这边的导师和学生做科研都是不急不燥,这得益于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咱们国内的风风火火地跑项目、发文章相比,这种慢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众所周知,Made in Germany几乎是高质量的代名词,大到汽车,小到橱房里的刀具,都经得起岁月的检验。组里的博士生毕业,不是简单发几篇SCI就完活,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领域有一定的实质性贡献。举个例子来说,今年刚参加完答辩的一个博士生,没有好的文章,但他是CASTEP里声子计算模块的一个重要参与者。 2)慢工出细活,厚积薄发。和我同一小组的博士学生,已经进入课题组快两年了,一直在做QM/MM在光催化中的应用,直到前几天才把程序调试正确。虽然目前有很多程序可以做到QM/MM,但老板要求在他参与开发的AIMS中加入这一功能。此博士生每天调试程序,测试体系,不厌其烦,直至成功。 有的时候,慢下来不一定是坏事,比如说高铁。
个人分类: 科研生活|4917 次阅读|4 个评论
十年来中文网络最大的误导之一是:方舟子、新语丝成“打假代名词
热度 6 sz1961sy 2012-6-23 10:47
这才有了方教主的今日。 反证一下:中国这10年来就仅有方舟子、新语丝 举证的“打假例子”吗? 答案是:不是! 方舟子、新语丝 是借“打假”做商业推广的目的,特别是转基因食品绝对安全 舆论己“深入民心”为害深远!
个人分类: 方肖网络血仇十年反思录|2015 次阅读|6 个评论
揭穿许小可高喊重点大学向农村子弟倾斜的本质
热度 16 gfcao 2012-4-27 08:37
既然很多人跳出来与本大侠过招,那我干脆揭穿你们高喊什么重点大学甚至北大清华向农民子弟倾斜的本质吧。不过我说过,不想再讨论重点大学该不该向农村倾斜的问题。 这里姑且以许小可作为代名词,意指以许小可为代表的一群人。 国家对农村子弟采取了特殊的招生政策,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为了强化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所以其中有一条:“学生毕业后回到生源地。”类似的政策还有很多,例如农村教育硕士也是这类举措的一种。这与某些人“重点大学应该向农民子弟倾斜、应该降低入学门槛”的口号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许小可博主认为:“城市是依靠剥削农村才有了今天的优越条件”,由此断言:“重点大学应该向农村倾斜,这样才能体现公平。”公平问题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不想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我想做的一件事是解读一下许小可要的是什么样的公平。 许小可要求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要降低门槛招收农村子弟,好,假定许小可的愿望实现了,接下来呢?快毕业了,请问许小可先生,你何去何从?千万别告诉我你将回到农村去(这里的许小可只是个代名词),你一定想在城市甚至大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能否找到另当别论,因为你可能会再次遭到不公平待遇,于是你又要高呼:“城市对农民子弟就业不公平,应该采取倾斜政策。”你的愿望再次得到了满足,于是你成了城市一族中的成功人士,美梦终于成真。那时你成了什么人?按照你的逻辑,你成了城市剥削农村的帮兄,成了不公平社会中享受优势资源的一份子,而且你得到的这一切是在当初高喊遭遇不公平待遇下得到的。 这就是许小可的逻辑,就是许小可的教育理念,也是许小可高喊平等、公平的真正目的。
个人分类: 杂文|5107 次阅读|51 个评论
谈一下我们的世界
热度 1 Liuhengtao 2012-4-27 00:15
世界实质来说就是能量的世界,宇宙或者说自然都不过是能量的代名词,混肴视听而已。能量一变化,电就会生成光,磁就会生成光。空间,时间,对能量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可以说成没有任何影响,能量高的位置空间被压缩,浓密;能量低的位置空间却被伸展,稀疏。时间,又是如何?对能量来说,时间真正是没有改变它神麽,它还是流动着,它的流动与时间无关,只是每一刻的流动内容可能不同,形式多样,但总能量却一直守恒。总有的开端世界以单一的形式能存在。 面对这些,我们人类太渺小了,以致我曾有一刻一思考宇宙就消极,就悲观,因为我一直狭隘地认为人毕竟有主观能动性,有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能力,思想过后,才晓得人类的一切都本为自然,生为自然之子,死为自然之躯,所以我有些不安,不安于人信念自己的无穷力量却只是自然的九牛一毛,又过一段时间的领悟与师兄的探讨,探结到人的一切作为,一切符合自然规律而获得进步及所要达成的科学真理,例人类的一切文明,对大脑、宇宙存在方式进行的揭秘等等,不论其对人类多麽伟大,只要不违约大自然的小环境 — 地球,自然是乐意以人这个自然的手段来解释她自己,解剖她自己,毕竟人的自然形式较高于目前知道的其它智慧生物,这也推动她自己更完善。(我不知道用“完善”之词是否达意,就此混浊) 去除我们个人的狭隘意识性,主观性偏见而言,我么每个人不也是一个能量体吗?每个人的能量形式、内容都有差异,更别说万物的存在,统一于能。人啊!能量的载体,却又能运用能量,这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进化给人类的武器 --- 大脑,这是一个伟大的自然礼物。面对大自然的奖赏,人只有了解大自然的“心”,才有可能达成双赢。一走进人类的社会,我又愚蠢地乐观起来了。
个人分类: 人生|32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人合一”如何可能?——从思想史的逻辑推演
热度 4 zhangqq 2012-3-27 14:18
“天人”如何“合一”? ——用思想史的逻辑推演 提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核心命题之一,主要含义有二: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天人相通思想以子思、孟子为代表,这里的“天”与天命相关,并可以回溯到上古先民的原始天地崇拜,以及三代的“以德配天”之说;天人相类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这里的“天”是指天体星空,并可以回溯到邹衍的“谈天”之学,即上古天文学的变体——占星学。而把“天人合一”之“天”解释为“大自然”或“自然万物”,都外在于对中国思想的理解。 “天人合一”是当今汉语中最常用的短语之一,十分流行、时尚。它被看作是关于中华文明、中国思想的关键词,是中国独有的思想和智慧。然而,它表达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一、 颇为流行解释,是把“天人合一”的“天”解释为“大自然”或“世界万物”,“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合一;与此相对,则把西方思想和观念概括为“天人对立”或“主客二分”,中西思想和观念在此表现为二元对立,不可调和。由此来观察当今世界各种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恶化、恐怖活动加剧、宗教文化冲突升级等等,都归结为西方思想观念主导世界的恶果。于是,在极力倡导“天人合一”的话语中,其实暗含一种救世的思想,就是要求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实质上成了绿色和平主义观念的代名词。 把“天人合一”的“天”解释为“大自然”,并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张世英先生。他说: ……“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指的是世界万物。人与世界万物的交融或天人合一不同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之处在于,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之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就是合而为一的关系……(张世英,第117-118页) “天人合一”就是万物一体:万物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融合,一气相通,这里没有任何二元之分,包括主客之分、物我之分。(张世英,第69页) 中国各派思想家对“天”的解释有多种,我这里所用的“天”只是取其世界万物或自然之义。(同上) 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一种思想,当然无可争辩。可是,把“天人合一”简单解释为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仿佛几千年前中国就出了绿党,则实属荒诞。这里仅举“黄肠题凑”一例。 2004年北京考古发掘的老山汉墓,四面都是用条木层层垒起,头向内,形如木墙。全部条木开料规整平直,表面打磨光滑,尺寸为20×20或20×10厘米,每根净重约8.1公斤,其中最大的一根重达32公斤。整个木墙用10×10×90厘米条木致累,按现有高度推测,约15000多根。这是以一片森林为代价造出的坟墓!这就是“黄肠题凑”。 这种墓制不是出于某个王侯大臣的随心所欲,而是一种礼制。所谓“黄肠题凑”首见于《汉书·霍光传》:“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所以为固也。”据此可知,“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如果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例外。 墓葬中的这种“题凑”结构,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现在还缺乏实物证据。考古已经发现的“黄肠题凑”葬制在西汉初开始出现。老山汉墓的木材,其木质显黑心,实为栗木。著名的北京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有黄心柏木多达15880根!而保存最好、形制最复杂的“黄肠题凑”,是江苏高邮的西汉中晚期某代广陵王或王后墓。此外还有长沙象鼻嘴1号墓、安徽六安王汉墓等。古代中国帝王和诸侯、重臣的棺椁和墓葬所大量使用的木头,都采自深山幽谷中的名贵木材,如楠木、柏木和梓木,装饰精致,制造考究,耗资巨大。最著名的要数秦始皇,他不仅生前建造阿房宫,滥砍滥伐,以至于“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死后建造的巨大陵墓,其规模和实际建制,至今仍然是个谜。 由此可见:第一,中国历代帝王的都城、宫殿、陵寝加上王公大臣府邸、陵墓等,对于资源的掠夺、滥用,比之于今天的西方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西方的帝王将相、富商大贾如何奢侈、挥霍,他们也没有劳民伤财为自己建造死后巨大的陵墓(古代埃及、巴比伦等都属于东方);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掠夺资源、破坏环境之举,恰好符合古代中国核心思想观念,被认为是与“天”意相符。秦始皇的地宫就是模仿天象而建; 第三,如果要反对这种做法,即要爱护环境,便被视为破坏礼制,更是大逆不道,“天”诛地灭。 应该庆幸的是,古代中国由于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和工业革命,一直停留在农业文明的阶段,因此对于环境的破坏毕竟有限。否则,中国大地上被“兀”的绝不仅仅是“蜀山”,黄土高原的命运不知会蔓延到何处。 因此,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明显与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观念以及史实不符,更不能看作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代名词。 更重要的是,从义理或逻辑上说,把“天人合一”的“天”等同于“大自然”或“世界万物”,没有坚实的依据,很难说通。 二、 了解“天人合一”的实质含义,必须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展开。张岱年对“天人合一”之说作了极为重要的阐述,并勾勒了这个思想发展的大致线索。他说: 中国哲学之天人关系论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义: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类。天人相通的观念,发源于孟子,大成于宋代道学。天人相类,则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张岱年,第202页) 这种解释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义域之中。明显看出,张岱年所说的“天”主要指“上天”、“上苍”之类,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天空”,二是“天命”,与所谓“大自然”和“世界万物”无关。 关于孟子的天人相通思想,张岱年解释说: 天人相通的学说,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即含于人之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实一以贯之。宇宙根本,乃人伦道德之根源;人伦道德,乃宇宙本根之流行发现。本根有道德的意义,而道德亦有宇宙的意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即在人之心性与天相通。人是禀受天之性德以为其根本性德的。(张岱年,第202页) 孟子说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中庸》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个思想即是张岱年所谓的天人相通思想,它也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源头。在张岱年看来: 孟子之天人相通的观念,至宋代道学,乃有更进的发挥,成为道学之一个根本观念。道家多讲天人合一,而张子开其端。 以后朱晦庵与陆象山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皆不出二程所说之范围。但朱与陆二派思想不同。朱子本伊川,言性即理;象山本明道,言心即理。(……)性即理说,谓人之性即同于宇宙之根本,人禀受宇宙以为性;性在于心中,而心不即是性。心即理说,则谓人之心即同于宇宙之根本,人得宇宙之根本以为心,心性无别。(张岱年,第204-206页) 例如,张载曰:“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正蒙·诚明》)程明道曰:“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语录》十一)“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语录》二上)“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同上)程伊川曰:“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同上十八)“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同上十八)“问孟子言心性天,只是一理否?曰:然。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同上二二上)王船山曰:“天降之衷,人修之道。在天有阴阳,在人有仁义;在天有五辰,在人有五官。形异质离,不可强而合焉。”(《尚书引义》)(见张岱年,204-206页)都是将人性、人伦说成天道、天命。 实质上,天道与人道的一贯,天理与人性的统一,这个观念和思想与中国早期的天命观相关。孟子的天人相通思想在日后人们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中渐渐淡化,没有发展。 关于董仲舒天人相类的思想,张岱年则持否定态度: 天人相类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思想,认为天人在形体性质上皆相似。讲天人相类者,是董仲舒,他讲‘天副人数’。天人相类非即天人相通,然亦是一意义的天人合一。(张岱年,第203页) 但张岱年不否认董仲舒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本关联。关于董仲舒思想与“天人合一”的关系,下文继续讨论。 三、 楼宇烈先生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但他明确否定了这里“天”等同于“自然万物”的说法。他说: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它的中心是顺自然。……(但是)这个自然不是指自然界,我们现在讲的自然界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用“天地万物”这个词表示的。而在中国传统中,自然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指“本然”,即万物原来的本性。所以顺自然不是顺自然界,而是顺从一切事物的本然状态,顺从它的本性。(楼宇烈,第47页) 楼宇烈先生这里说的“天”,其含义与“人为”相对,实际上就是《庄子·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的“天”的含义,也是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不知人”(《荀子·解蔽》)的“天”的含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实质意思也是“天道”即“自然”。后来所谓的“民以食为天”的“天”,指的主要也是这个含义。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楼宇烈先生的看法与张岱年具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那儿来的?起源于什么地方?我们发现这种思想跟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或者说天地崇拜,就是以天地为生物之本这样一种思想是有关的。同时,它又跟中国原始文化中的祖先崇拜相关联。 …… 所以,天人合一中间的“天”,其实是和自然之天和天命之天结合在一起的意思。后来人们又认为这个自然之天和天命之天跟人都是密切相连的,因此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概念。(楼宇烈,第46-47页) 他实际上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源上溯到比孟子更早的上古社会。 归纳张岱年与楼宇烈先生的说法,“天人合一”的思想大致有三个义涵,都与它们的来源不可分割:一是源于孟子的天人相通说,二是源于董仲舒的天人相类说,三是天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说。 我认为,“天人合一”思想与天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必然相关。而且,这种最原始的崇拜也可以说是孟子天人相通、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的源泉,至少是孟子思想的直接源泉。实质上,天道与人道的一贯,天理与人性的统一,这个观念和思想根源于我们祖先的原始崇拜,是从中国早期的天命观中派生出来的。 四、 地球上已有的每个民族都有原始宗教,即对天地自然的神灵崇拜。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图案,大汶口文化中大陶缸上的特殊符号,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雕刻,以及近年来发掘的凌家滩玉琮,表明在新石器时期我们先民所具有的原始宗教。夏代以后,这方面的资料便十分丰富。殷商时期,根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以后几乎天天有祭祀,事事必占而后决断。这证明了《礼记·表记》的说法:“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陈梦家先生归纳了甲骨文所见殷人祭祀对象:第一是天神,第二是地祗,第三是人鬼。(陈梦家,第562页) 殷人所尊的天神,即上帝、日、东母、西母、云、风、雨、雪神灵等。(见孟世凯,第150页)帝能降人间以祸福,能发号施令。因此,殷墟中有大量卜辞祈求帝的福佑。成汤认为自己灭夏建商,是因为得到天帝的支持和护佑,有天命在身。《尚书·汤誓》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殛义诛也。《诗·商颂·玄鸟》曰:“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观念在后世得到广泛肯定和传颂。《墨子·非攻下》说得更清楚:“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乱,予既卒其命于天矣,往而诛之,必使汝堪之’……汤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亳),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不宾服。” 因为有天命,成汤被天下尊为王。《诗·商颂·殷武》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里说的“王”不仅是尊称,也是一种赞美辞,应该与“德”相关。后世则进一步解释,配天命必须有德,有德者即是“王”。《说文》云:“王,天下所归往也。”《荀子·正论》曰:“能用天下之谓王。”因此,天命并非神秘和空洞的说辞。商王对于天命与道德的关系,即有德者即有天命,应该是有意识的。鉴于此,很多商王勤于政事,修德不止。《尚书·无逸》称赞武丁:“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说武丁的父亲小乙,让武丁年少时久居民间,了解民间疾苦,这样武丁即位之后,勤于政事,天下咸宁。 殷墟甲骨卜辞祭祀的人鬼,即先王、先公、先妣、诸子、诸母、旧臣。商人认为人死后都能成为神。除商王外,商族先公远祖死后都是在天国与“帝”所在的天庭共同为神。他们同天帝一样,也能降下祸福,护佑或作难于殷王。所以,死去的祖先也可以称“帝”。甲骨文中还有把先祖称“王帝”。在对祖先的祭祀中,不仅后王称先王为“帝”,儿子称其生父亦为“帝”。后来人们把商末二君也称帝:“帝乙”、“帝辛”,这个称谓不同于天神之处在于加上了人名。(胡厚宣、胡振宇,第86页) 这些祖先神是祭拜的主要对象。此外,有功的先臣如伊尹、甘盘等也同样受祭。具有自然神和祖先神双重身份的河、岳也是经常受祭祈求的对象。 《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予享之。”可见祭祀祖先不仅是怀念,还让祖先协助商王处理人间事务,消灾除祸,保佑康宁,同时也是通过信仰统治人们的思想。孟世凯先生认为:“商王更多的事情是向祖先祈求,可以说这类占卜为全部卜辞之大多数,因为祖先神虽和帝(上帝)同在天国,却能更多的了解人间社会,主宰人间的大小事情比帝方便。”甲骨卜辞大多是祈求祖先神,自然神居次要位置。据统计,现存关于上甲的卜辞有1100多条,关于成汤的有800多条,祖乙的有900多条,武丁的有600多条。整个有明确记载祭祀祖先的卜辞多达15000多条。他还认为:“如果将20世纪90年代陆续出土和新著录出版的资料,作一次重新统计,必然会比我们这个统计总数还要多。”(孟世凯,第151页) 《诗经》今存《商颂》五篇,虽然不是出于殷商时代,但都是出于商的后裔,其中应该保留他们民族早期的传说。从中不难看出商族后人对于祖先虔敬、追怀之情。 然而,一直以为有天命在身的殷王朝,最终却被周人所取代。这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殷人要反思,周人更要回答。因此,武王克殷后,立刻面临的问题是:周王朝取代殷王朝的理由,即周王朝建立的合法性是什么?《尚书·康诰》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 大意是:显赫的先父文王,能明德慎罚,不欺辱鳏寡,勤劳,敬谨,畏惧天命,以示之于民,因而缔造周国,与其他一二国家共治西土。由此缘故,传闻与上天,上帝高兴。上天乃颁布伟大使命于文王,灭了强大的殷,接受作帝王的使命,使邦国安定。学界认为,《康诰》或为武王诰其弟康叔之辞,或为周公旦之辞,都代表了周初统治者的思想。可见,“以德配天”是周人回答那个时代最迫切问题的方案。 正如周公在《大诰》所言:“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畝?”天要灭亡殷,我就只能像农夫一样,把庄稼活干了。 可见,周人进一步强化了“天命”与“德”的一致性,有德即有天命。因此,天命既是不可僭越的,即“天命不僭”(《大诰》);又是可变的,即“惟命不于常”(《康诰》)。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关键在于有德于民。 故要“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康诰》)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大雅·荡》)很明显,以德配天的“德”,其核心含义就是如何对待子民百姓。因此,“以德配天”不仅能够解决周王朝建立的合法性问题,还是保证周王朝千秋一统、百世传继的指导思想。为此,克商之初武王即拜访箕子,问天命于箕子。箕子告以“洪范九畴”,皆治国安民大法,不外乎爱民敬德,以配天命。据考证,殷墟卜辞中没有“民”字,而今存《尚书·周书》(伪古文除外)二十篇,无一不涉及天命与德与民的关系,其中“民”字俯拾皆是。其提出“作新民”之义,就是教化、改造殷商旧民。 由于对于德的强调,天命的神秘意义自然减少。因此,周人的祭祀内容也与殷人不同,以祖先神为主。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史记·封禅书》)《诗经》中《维天之命》、《清庙》、《时迈》等篇,都是这一方面的记录。《诗经·周颂》虽然以天命、昊天、天(在《大雅》中称帝、上帝),与文王、武王配祀,但祖先神居更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孝”的观念也进一步提升: 于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周颂·雝》) 因此,周人把德孝并称,德以对天,孝以对祖,即《大雅》所谓“有孝有德”。侯外庐先生等认为:“所谓‘追孝’(《文王有声》),‘以孝以享’(《既醉》),指继序先王的德业。‘孝’在道德上的规范是与‘褅祖’之制的宗教相结合的,这道理犹之乎‘德’在道德的规范上是与郊天之制的宗教相结合的。因此,孔子说‘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是治国的大道。‘郁郁乎文哉’的周制,是在文明的道德范畴方面有根据的。”“必须在‘大艰’的人事中寻求公理:德——天,孝——祖。”(侯外庐等,第93、95页)这是周朝一个崭新的变化: 这是维新了的宗教,即天、上帝被改良而为一般的主宰之神,而祖先神是所谓褅后稷而宗文王。这个二元性的分离是适应着国家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于是便产生了上帝和先祖的二元观以及天人合一的天命观。(侯外庐等,第81、83页) 因而在观念上,周人的天人合一的宗教思想不得不延长到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侯外庐等第94页) 其实,从周朝开始,天命与德一体的思想,实质意思就是民为君之“天”。这样,孟子的天人相通思想则是水到渠成,孟子的思想正以此展开。以德配天是后来中国改朝换代的合法性依据。当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农民造反起义打出“替天行道”的口号就是它的翻版。 五、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中的“天”,不仅是一个类似上帝那样的最高神,而且与人从肉体到精神都有某种程度的同构:“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这即是所谓“人副天数”:人身就是天的副本。比如说:“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意思是一年是366日,因此人体就有366个骨节;每年十二个月,人体就有十二个大的骨节。另外,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觉眠。不仅如此,董仲舒还给关于人的一些伦理规范,找到了一个宇宙论的根源和基础。像仁、义这些人的道德品质,都是与天相关的:“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同时,人类的社会制度、结构,伦理关系、秩序,都是与天同构的:“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秋繁露·基义》)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天”与孟子及宋明诸子所说的“天”有天壤之别。董仲舒这种对于人的看法,与今日对于人的自然科学认识南辕北辙。至于道德秩序与社会制度,与天存在某种对应,则更是无稽之谈。因此,人们常常将董仲舒的这个天人的比附,看作是一种近乎天真的妄断。 然而,在董仲舒所描绘的严密的天人结构中,社会上的每个人,包括真命天子和普通百姓,顺命者昌,逆命者凶。因此,董仲舒提出,必须依照天理对人欲进行调整:“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汉书·董仲舒传》)人的情感和欲望必须与天理相合,才能顺命安生。董仲舒的这个思想上与孟子、下与宋明诸子又确有本质上的相通之处。因此,侯外庐先生认为,子思、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一脉相承,只是中间经过邹衍思想的过渡而已。(见侯外庐等,第651、646页。)这样就把孟子、董仲舒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了。 综合诸家之说,我们不难看到一条思想史演进的大致线路:从上古人们对于天地、祖先的崇拜,演进为对于天命的认同和敬畏;天命思想在殷商时代渐渐浸入“德”的内涵,后来周朝将之明确为“以德配天”;子思、孟子由此进一步将天道与人道一以贯之,为宋明道学开启了天理与人性统一的先河。而董仲舒的思想,表面上虽然与思、孟南辕北辙,实则内在相通。这基本上是中国思想史上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发展的比较完整的过程。 然而,无论如何,董仲舒仍然是这个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另类”。汉代思想史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六、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以及与此一体的“天人感应”论,在当时影响巨大,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徐复观先生在深入考察了两汉的思想状况后,也提到“天人合一”的问题。他说: 天道由阴阳而见,阴阳则运行于四季十二个月之中,所以天道是由十二个月的推移而见。他们于是把认为与四季十二个月中阴阳之气相适应的政治设施、礼乐及相关的思想,组成一个互相配合的系统,以达到他们“与天同气”,亦即是天人合一的目的,这即是他们所自称的“十二纪”。……《逸周书》取纪首为《月令》五十三,……淮南宾客采入今日所称为《淮南子》,稍加损益,称为《时则训》;戴圣编定《礼记》时,采入为《月令》第六,遂列为儒家不刊之典,这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所没有的盛事。(徐复观,第46-47页) 他把“天人合一”与当时的“月令明堂”之学联系起来,把“天人合一”之说从董仲舒伸展到一个更广泛的学说背景之中,即汉代思想史的原来状态。董仲舒的思想背后深厚的土壤,我们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李泽厚先生在谈到“天人合一”时,则是从《易传》说起的: 《易传》中没有人格神对人的主宰支配,相反,它强调的是人必须奋发图强,不断行进,才能与天地自然同步。天地自然在昼夜运转着、变化着、更新着,人必须采取同步的动态结构,才能达到与整个自然和宇宙相同一,这才是“与天地参”,即人的身心、社会群体与天地自然的同一,亦即“天人合一”。这种“同一”或“合一”,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进行,此即“日新之谓盛德”。(李泽厚,第274页) 这是对汉代思想史的另一个视角。从这个角度看,“天人合一”则并不神秘,更近似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即人要把握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运行、发展。这些论述都是在两汉思想背景下对于“天人合一”命题一定程度的意义还原。 此外,侯外庐提到的邹衍,不仅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大师,还被称为“谈天衍”。作为董仲舒的思想前驱,邹衍所说的这个“天”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否有关系?还有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天”为何物?回答这些问题,脱离汉代学术思想背景都是无法完成的。 从子思、孟子我们可以回溯到“天人合一”思想古老的源头——三代以及上古先民的原始天地崇拜;从董仲舒、司马迁,我们可以回溯到邹衍,并由此回溯到“谈天”,即认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即上古天文学。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上古先民在农耕社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顾炎武《日知录》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这绝非夸饰之辞。 因此,如果论及“天人合一”命题的缘起,至少,中国古代天文学及其变体——占星学,是与它密切相关的学问之一。舍此,对于这个命题将始终是一知半解。关于这个论题,则是另一篇文章的主旨了。(参阅章启群) 参考文献 张世英,2008年:《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世英,2002年:《张世英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 叶朗,2009年:《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岱年,1996年:《张岱年全集》第二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楼宇烈,2007年:《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 陈梦家,1988年:《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 孟世凯,2007年:《商史与商代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胡厚宣、胡振宇,2003年:《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1982年:《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侯外庐、赵纪彬、杜国痒,2004年:《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徐复观,2006年:《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李泽厚,1994年:《李泽厚十年集·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 章启群,2011年:《论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秦汉思想聚变的缘起》,载《云南大学学报》第6期。 古籍(部分):《诗经》,《尚书》,《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史记》,《汉书》,《礼记》,《春秋繁露》,《正蒙》,《语录》,《尚书引义》,《日知录》。 A new explanation about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ity(天人合一):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ity(天人合一) is one of the core propos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It has two main meanings: One is the access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ity, that is the thought of Zisi (子思) and Mencius. The heaven(天) here means destiny, this thought is come from the ancient ancestors, heaven and earth of the original worship, include the idea of virtue is the heaven(以德配天) in the Xia(夏) Shang(商) Zhou(周) dynasties; Another is the similar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ity, that is the Dong Zhongshu’s(董仲舒) thought. The heaven(天) here means the sky, and the thought is come from ZouYan’s(邹衍) theory, namely ancient astrology. However, to explain heaven into nature or natural things, i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thought. 与一些流行说法相反,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的著名学者很少提到“天人合一”这个说法。例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古思想史长编》,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包括他高度抽象、概括的《中国哲学简史》,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的《中国哲学史》、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甚至海外新儒家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等,都没有“天人合一”之说。 叶朗教授的《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大量引用这个观点。例如:“在中国美学看来,我们的世界不仅是物理的世界,而且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与自然界融合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第73页)“所以,中国美学所说的意象世界‘显现真实’,就是指照亮这个天人合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本然状态,就是回到这个自然的乐的境界。”(第75页) 孟世凯先生认为:“卜辞中的帝字有三义:(一)神灵;(二)祭名,与褅同意;(三)用在商王庙号中,如帝甲(即祖甲)、文武帝乙。”(孟世凯,第150页。)郭沫若把殷人的帝与祖先合而为一:“由卜辞看来可知殷人的至上神是有意志的一种人格神,上帝能够命令,上帝有好恶,一切天时上的风雨晦冥,人事上的吉凶祸福,如年岁的丰啬,战争的胜败,城邑的建筑,官吏的黜陟,都是由天所主宰,这和以色列民族的神是完全一致的。但这殷人的神同时又是殷民族的祖宗神,便是至上神,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郭沫若,第335页。) 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孝”的观念必然产生,而且与祖先崇拜直接相关。试想:一个不被在世商王喜欢的人继承王位,他是如何能够得到先王的福佑?周代把“孝”的观念更加理论化、系统化,这是毋庸置疑的。 郭沫若说:“周人根本在怀疑天,只是把天来利用者当成了一种工具,但是既已经怀疑它,那么这种工具也不是绝对可靠的。在这儿周人的思想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德’字来。”(郭沫若,第335页。) 侯外庐等人认为:“‘天’在周人的思想中,是‘帝’的一种变革,然而这种变革并不是祖先神‘帝’的否定,而是‘帝’的改良。”(侯外庐,第80页)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6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自主招生
gewenqin1520 2012-2-24 10:30
自主招生.doc 作为高考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学自主招生进入了第十个年头。如果套用“十年磨一剑”这句俗语来形容,自主招生这把“剑”磨得并不太亮。不论是复旦大学的“千分考试”、北京大学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还是“北约”、“华约”、“卓越”等联盟,人们总是有赞同、有期盼,也有质疑、有忧虑,始终是褒贬不一。自主招生为什么难以赢得喝彩和掌声?症结就在于目前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不夸张地说,从这项改革的出台之日起,自主招生就遇到了“信任危机”。在许多人看来,此举思路很好,但不太现实。在缺少诚信的社会环境下,所谓的自主招生,一不留神就会变成“人情招生”的代名词。要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增加面试环节是必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考查学生素质,自主招生才名副其实。然而,面试的弹性很大,各校的标准不一,似乎给“打招呼”、“走关系”留出了余地。怎样杜绝“人情招生”之弊、打消“诚信缺位”之虞?这的确是目前自主招生政策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自主招生似乎只是城市学生的游戏,偏远山区、农村地区的孩子似乎很难参与这场竞争。这是因为,这种招生的评价标准、考察方式乃至名额分配,都明显倾向城市学生,显然对农村孩子不利。自主招生的原则是考察学生的全面素质,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学科特长等。这种原则值得肯定,但在应试教育环境里,偏远山区、农村地区的孩子在这些方面普遍比不过城市学生。而且,目前学生参加自主招生的成本比较昂贵,仅是差旅等费用对农村家庭就是巨大压力。因此,自主招生面临的“公平危机”也不容忽视。 高考制度虽然不尽如人意,但这项制度的设计相对严密,用分数这一把尺子作为标准相对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情招生”,对弱势群体也“不抛弃、不放弃”,相对自主招生而言比较公平公正。在当下,这样的观点非常具有普遍性,不少人坚信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也不是最坏的制度”。受这种民意的影响,一些大学在进行自主招生时畏葸不前,在命题、考试、评价等方面仍走高考的老路,等于把一次高考变成了两次,非但不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考试负担。许多考生和家长抱怨说,与其这样走回头路,还不如不改。的确,如果自主招生走回头路,与高考如出一辙,迟早也会像高中会考和春季高考一样,成为一种“鸡肋政策”。 自主招生改革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惑,但是,这些问题并非自主招生政策自身的问题,恰恰是由于改革不彻底造成的。不论是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着眼,还是从高等院校选拔培养优秀人才考虑,高考改革都势在必行、不可动摇。只有抱定这样的态度,深入研究、改进完善自主招生制度,这项改革才能经住考验、获得信赖、赢得喝彩。 细心的人会发现,与前两年的喧嚣不同,2012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于2月11日、12日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平静”开考。 之所以说“平静”开考,是因为尽管考试人数突破10万,涉及全国除西藏、台湾、香港、澳门之外的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但是,媒体上却已很少见到考试撞车、名校“掐尖”等争论,取而代之的是观望、思考,以及对自主招生政策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等更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是人们对自主招生的关注热度减退?是各高校的刻意低调所致?是自主招生政策经过几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遭遇“瓶颈”?还是真如之前所传,教育部已对自主招生政策“收紧”? 经过深入调查与思考,记者发现,2012年的自主招生政策的确迎来“过渡期”,之后自主招生改革或将迎来一个实质性的大跨越。当然,能否迎来大跨越,还要依赖于几方博弈的结果而定。 博弈一 “收紧”传闻喧嚣不止——到底是放,还是收? 2011年临近岁尾,有关教育部要收紧自主招生政策的传闻喧嚣不止,甚至有媒体预言,“教育部酝酿拆散自主招生联考”。 有这样的传闻并不奇怪。早几年,为进一步体现高校招生自主权,为高考制度进行补充,建立多元化评价和录取机制,教育部曾在2009年取消了生源良好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不超5%”的限制,并在2009年一度做出“闸门大开”的姿态——“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的高校,对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或在试点高校组织的测试中综合排名位居前列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可自行确定对上述考生高考成绩的要求”。可两年过去了,招生计划不超总计划5%的“紧箍咒”重又戴回自主招生试点名校的头上。不仅如此,教育部还在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中,首次为试点高校认定自主招生候选人数量设置了上限——原则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 如此看来,确可理解为政策“收紧”了。可为什么“收紧”呢?是好不容易“破冰”的自主招生的探索要黯然收场吗? 冷静分析,几年来,见诸报端的有关自主招生的讨论并不令人欣喜,先是高校各自为政举行笔试,被指“增加学生赶考负担”;接着探索“校长实名推荐制”,却被指“信息不公开”,诚信和公平遭受质疑;再接着部分高校探索“联考”制度,却被异化为搞“结盟”。当自主招生在公众心中与“掐尖”、“抢夺生源”、“高校混战”、“腐败滋生的土壤”等关键词绑定在一起,教育部对这项政策的“收”,自然不难理解。 显然,如政策长期“收”下去,对自主招生的探索来说,并不是好消息。记者在采访中,几位高校招办主任都不约而同表达了类似的心声: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自主招生的探索与尝试,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机。如果因为思路不当、操作不妥、制度不良而导致这项政策推行不下去,将是一项巨大的损失,对于高校、学生,乃至高考制度的完善来说,都是如此。因此,希望身处自主招生这盘棋的各方都能以“大我”的胸怀推进改革,以赢得更大的改革空间。 博弈二 高校间能否实现共赢——究竟是分,还是合? 在自主招生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高校与高校之间是什么关系?是盟友?是敌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 先来看看这几年自主招生改革历程中,值得一提的各高校关系“大事记”。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从观望到行动,在几番考量之后方加入“华约”;香港大学、山东大学的加入一度使得“北约”“兵强马壮”,但复旦和南开的退出,也让“北约”“小伤元气”…… 是盟友吗?如果说是盟友,可我们都知道高校与高校之间存在着生源竞争的关系,而且,越是领军高校,彼此间的竞争就越激烈。高校可以一起擎着自主招生改革的大旗摇旗呐喊,但是,每每在高考结束,集中录取前后,高分段考生的争夺与各考区录取分数线的高低比较却让高校之间形成直接对垒,寸土必争。有了这个背景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谁与谁都可以联盟,但北大和清华却不可能在自主招生中成为同盟的道理了。 是敌人吗?如果说是敌人,自主招生政策改革的大旗,一所高校显然是扛不起来的,必须靠各高校合力而为。清华与北大这些领军高校可以将改革的步子迈得超前一点,承担起探索改革方向的使命,但是,真正推动政策执行的主体恐怕还得是更大范围内的普通高校。因为,当下实践的毕竟不是几所高校的招生制度改革,而是在探索国家整体的高等学校人才选拔与评价机制。 有几段话耐人寻味: 在提及新、旧招生观念的冲突时,一位高校招生负责人将目前探索的自主招生政策以“带着镣铐跳舞”来比喻,“改革是在保证学校既定招生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改革之后招生比往年差,那么,探索也就不可能再有机会继续。” 在提及高校之间微妙的关系时,北大招办负责人回应有关南开和复旦大学退出“北约”联考时表示,“既然叫自主选拔录取,它的重点就放在自主上,我的理解,自主就是各个学校自己的家务事,清官都难断家务事,何况我们呢。” 在谈及谁来制定高校之间的游戏规则时,有某高校的招生工作人员这样说:“各高校就好比商品推销员,销售员在为销售更多的商品而努力,在同一个市场内的正面竞争中,指望销售员自己制定规则是不现实的,应该由主管部门来制定制度,对销售员进行规约。” 放眼自主招生实践与探索的未来,有专家一针见血,“当下的自主招生格局当中,一些领军高校的确是在探索方向,但是,还有一些高校没有进入状态。对于这些高校来说,需要尽快开始摸索与完善适合本校的公正、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标准与方法,并与人才培养、突出高校办学特色等工作相挂钩,否则,有朝一日即便真的给予这些高校完全的自主招生权利,他们也将无的放矢。” 有这样一种说法值得认可:高校之间是“分”的,每所学校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与定位,学校之间的竞争不是高分考生多少的比拼、分数线高低的比拼,而是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的比较;高校之间又是“合”的,每所学校都共享并受益于一套完善、多元的人才选拔机制,能够选拔到适合学校的学生,培养出各色栋梁之才,学生也能根据兴趣特长自由申请心仪的学校。 博弈三 多大程度上实现自主——与高考是即,还是离? 乍一看,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太多必要。因为无论是教育规划纲要还是教育部在连续几年的自主招生工作部署中都明确要求,获得自主招生加分资格的考生需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但是,一个信号不容忽视。有媒体报道,步子一向迈得较大的复旦大学,将在2012年做出重大探索:“如果条件成熟,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复旦大学明年将在上海全部采用自主选拔改革试验方案招收本科生。”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通过‘裸考’(非自主招生预录取考生)进复旦,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做个比喻,在这样的政策施行之前,自主选拔是进入复旦的“非充分必要”条件,政策施行之后,自主选拔将有可能同高考一样,成为进入复旦的“必要条件”。因为在“一分之差,万人之差”的高考现状下,没有任何自主招生的加分优惠,仅凭高考裸分考入学校,实在太难。 其实,自主选拔与高考的关系,深层次讲,反映的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行高考制度满足了公平性,却无法有效兼顾“效率”,造成一些学生兴趣与录取志愿不匹配的资源浪费,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比如,有考生“痛恨”化学,但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被调剂至心仪高校的化学专业,为了进入该高校,只能硬着头皮选择化学专业,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再比如,有些考生因为高分,“被选择”到金融、经济等专业,其实这些孩子可能对此并不擅长。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每年类似以上两种资源匹配错位的情况高达20%左右。试想,如果能在高考的基础上辅之以自主选拔,给予考生展示其兴趣与特长的机会,这种匹配错位将会大大减少。 此外,谈及自主选拔与高考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环节不能忽视——“高校联考”。尽管目前的高校联考已被异化为“搞联盟”和“集团军掐尖”,但是,几年前,联考的探索初衷是健康的。首先,考试内容上,重能力评价,而非知识点考核;其次,考试形式上,由社会考试机构承担命题与考务工作,学生可多次考试,并凭最优考试成绩向不同学校提出申请。 有专家分析,如果联考制度成熟,将会对现行高考制度形成有力的补充。一方面,联考重能力测试,学校可以依据考生的联考成绩结合中学阶段的综合表现以及面试情况,将真正适合的人才选拔上来;另一方面,也弥补了“一考定终身”的遗憾,给予了考生更多的机会来展示、发现自己的潜能,同时扩大了学生在申请学校上的选择权。 如果联考制度推行下去,或许可以避免一种被很多专家批评的自主招生现状:“目前的自主招生只能给予考生高考录取优惠,学生的实际选择权并没有扩大,各学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只是招揽生源的花样与游戏。” 当然,联考制度还需要长期的探索与论证,因为,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一定是保证公平。而一套公正、科学、完善的、适应我国现状和发展要求的人才选拔方法还需慢慢摸索,待时间检验。目前,尚无一所高校有底气说已经充分具备了完全自主招生的能力与勇气,而且,诚信机制尚未完全成熟的现实环境,也注定了自主选拔探索之路依然漫长。(原题为:自主招生“大战”将黯然收场?) 昨天(2月11日),“北约”、“华约”两大自主招生联盟正式开考,6个小时的考试结束后,考生们的感觉是自主招生试题像“升级版”高考,题量更多,简直写到手抽筋!(2月12日《扬子晚报》) 此前,有关自主招生趋于“小高考”只是个传说,现在不仅考生觉得考试题目像高考,就连命题和阅卷也交给第三方,以北大为首的“北约”今年干脆将命题阅卷全部交给北京考试院,很显然,这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已经与高考没有任何差别了。 其实,2003年教育部开始推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初衷,是希望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偏才、怪才、奇才和全才。 但令人不解的是,各个大学并未遵循这一“游戏规则”,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术优势,大力选拔自己亟需的相关人才,而是无一例外地把目光聚焦在“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学生身上,恨不得把全国的高考状元、尖子生一网打尽,使一个好端端的自主招生变为一场抢夺优秀生源的混战。 尤其滑稽的是,近两年每到自主招生前,各个高校都声称自己要推出自主招生新政,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招收偏才、怪才,但结果都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都没有招收一个偏才、怪才。今年的清华自招新政“新百年计划”更是撕下了招收偏才、怪才的伪装,赤裸裸地把“拔尖”作为招生的重点。这说明高校出台自招新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占领抢优质生源的制高点,这已完全背离了自主招生的初衷。 可以说,现在既然自主招生完全没有了自身特点,也不愿意招收偏才怪才和奇才,在招生目的和手段上都沦为高考的翻版,那只能说明一点,就是以自主招生为突破口的高考改革已走入了死胡同,彻彻底底地不可救药了,必须重起炉灶,或另觅良策,否则自主招生还是只会在“掐尖”上不断瞎折腾,不仅令广大考生疲于奔命,劳民伤财,而且迫使高中打破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考生参加正常的高考,凡此种种,都证明自主招生已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昨天(2月11日),“北约”、“华约”两大自主招生联盟正式开考,6个小时的考试结束后,考生们的感觉是自主招生试题像“升级版”高考,题量更多,简直写到手抽筋!(2月12日《扬子晚报》) 此前,有关自主招生趋于“小高考”只是个传说,现在不仅考生觉得考试题目像高考,就连命题和阅卷也交给第三方,以北大为首的“北约”今年干脆将命题阅卷全部交给北京考试院,很显然,这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已经与高考没有任何差别了。 其实,2003年教育部开始推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初衷,是希望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偏才、怪才、奇才和全才。 但令人不解的是,各个大学并未遵循这一“游戏规则”,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术优势,大力选拔自己亟需的相关人才,而是无一例外地把目光聚焦在“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学生身上,恨不得把全国的高考状元、尖子生一网打尽,使一个好端端的自主招生变为一场抢夺优秀生源的混战。 尤其滑稽的是,近两年每到自主招生前,各个高校都声称自己要推出自主招生新政,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招收偏才、怪才,但结果都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都没有招收一个偏才、怪才。今年的清华自招新政“新百年计划”更是撕下了招收偏才、怪才的伪装,赤裸裸地把“拔尖”作为招生的重点。这说明高校出台自招新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占领抢优质生源的制高点,这已完全背离了自主招生的初衷。 可以说,现在既然自主招生完全没有了自身特点,也不愿意招收偏才怪才和奇才,在招生目的和手段上都沦为高考的翻版,那只能说明一点,就是以自主招生为突破口的高考改革已走入了死胡同,彻彻底底地不可救药了,必须重起炉灶,或另觅良策,否则自主招生还是只会在“掐尖”上不断瞎折腾,不仅令广大考生疲于奔命,劳民伤财,而且迫使高中打破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考生参加正常的高考,凡此种种,都证明自主招生已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0 个评论
生命科学的本质
热度 3 zhaodeyu 2011-9-16 11:18
  一提起生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生物,仿佛生物就是生命的代名词,生命科学就是生物科学。但这种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因为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同样的物质组成的,也应该由同样的原理支配,为什么生物有生命,非生物就没有生命,生与死的界限究竟在哪里?这已经成为科学上最大的难题。   如今的科学家已经不再从物质的角度来研究生命了,因为它们的组成物质是相同的,从这里出发永远研究不出结果。他们转而用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生命,生命是在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没有整体就没有生命。可这并不能解决由死变活的难题,我们也找不到这样一个由死变活的临界点。如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一种晶体,它得到了水就成了生物,而失去了就成了非生物,仿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连续的,根本没有本质的区别。   生命问题真的那么难吗?不然,它之所以看起来很难,就是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而且自以为是高于一切的生物,如果非生物有生命,人就不那么高贵了。正是基于此,人们才相当然地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划下了一个巨大的鸿沟,虽然这满足了人类的虚荣心,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科学,也无法帮助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   客观地说,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生命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当时的自然界仍被看作是连续的,统一的,充满着生命力的。而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科学则对这种传统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清算,自然界被分解成一个个间断的、独立的、彼此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的机械组合,这种观念得到了历史的鼓励,泛滥到科学的每一个角落,从而造成了近现代科学最大的生命难题。   不可否认的是,不少思想家提出了不少反对的意见,如培根曾说过:“在物质的固有属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科布·伯麦的话来说就是物质的痛苦。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天才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科学的重视,物质一直被认为是死寂不变的,它要想运动,就必须需要能量,而能量自然就成了一种超越于物质之上的一种东西。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或许真理正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抛弃中被扔掉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被视为物质的一种内在本性,因为物质在空间被认为是连续的,而且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生命力就体现在这种紧张与反抗之中。同样,在古希腊文化中,赫拉克利特也认为统一的物质具有生命,并把它称为生命之火。正是有了这种反抗的本性,局部物质才有可能在反抗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可观察的有序实体,世界就是由这种充满生命力的基础物质汇聚而成的。   当然,不少人会说,为什么生物有着非生物与众不同的生命运动,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自然界是层次存在的,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对应着一种力,也对应着一类生命系统。如星体、星体对应的普遍联系是引力波,原子、分子集合对应的是电磁波,而生物对应的则是存在于连续水环境的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没有水就没有生物。   可能还有人会疑惑,如果物质是统一的,引力如何而来,其实统一物质就象大海水的水,四周的压力是相同的,如果局部对周围的压力变小了,引力也就产生了。压力怎么可能变小呢?这要看物质的两种运动,一种是从无序到有序,一种是从有序到无序,有序的物质密度大,无序的物质密度小,当物质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时候,其相空间就会压缩,从而产生一个低势点,引力其实就是由物质的组织引起的一种不对称运动现象。斥力也是一样,当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其相空间就会膨胀,从而引起连续在空间中的物质向周围扩散,斥力同样是一种物质的不对称运动现象。   由此可见,生命不是生物的代名词,它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万物都是这种生命之流的一种汇聚。生命问题之所以出现,和近代科学的基础--原子论有关,因为它一开始就把物质的基础定义为死寂不变的,能量成了超越于物质之上的一种东西。可事实上呢?物质和能量是统一体,能量就体现在物质的紧张程度之上,有序的物质密度大,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高,无序的物质密度小,彼此的紧张程度低,所以,当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的时候就会释放能量,反过来,当局部物质受到了能量的作用,也会从无序向有序形式转化,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紧张程度的变化在空间中传递的。   现代科学把生命科学作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果它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系统,还有情可原,如果它研究的对象是生物,那么就不能忽视水在生物体内的核心作用,没有它,生物就不可能出现,也不可能组织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更不会表现出区别于其它非生物的力学现象。不可否认,生命科学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但如果不去研究生物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水分子生命科学就永远黑暗重重。 现代人一提起生命科学,言必称基因,仿佛基因就是生命的本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命科学正在步入西方科学的后尘,自以为只要挖掘出了生命的基本构件,生命问题就解决了,可这种基本构件是无法持久的,挖掘到最后都是原子和分子,它告诉不了我们任何东西。只有从整体上研究生命科学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因为生命科学真正的价值是一门讲究管理的学问,局部出了问题,不是局部基因的错,而是生存环境的错,只有改变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29 次阅读|7 个评论
平衡-独立-无关—相识确实是一种缘分
jiangyongshuai 2011-7-17 23:10
很多种情况下,似乎平衡是独立的代名词,不管是哈代温伯格平衡还是连锁平衡都是独立的外在体现,P(AB)=P(A)P(B);只不过是哈代温伯格平衡是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之间的关系,连锁平衡是一条染色单体上的两个位点上等位之间的关系。连锁不平衡也不过反映了偏离平衡的程度:δ=P(AB)-P(A)P(B). 相遇不一定相识,相识就是一种缘分! 你我从此不再无关!
个人分类: 统计遗传学|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
huanglianfu 2011-6-19 22:39
夜夜乡愁,父亲几乎成了思乡的代名词. 曾经十分熟悉的故乡环境始终在我的眼前忽远忽近的变幻着距离.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却总是父亲那瘦小的身影,沧桑的脸庞...... 已经记不清楚是第几次看见父亲门前等候的身影了,慈祥的面孔,心慰的笑容和那满心盼儿归的心情总会在四目相撞的刹那凝聚成一在丝丝惊喜和一纷纷激动.每当此时,我真想就此扔下行囊,从此不再流浪,不再让彼此的思念浸在夜梦里的泪水里腌制成一个个沉甸甸的默默等候.可是我不敢,也不能1因为我心里清楚,我就是父亲晶莹剔透的泪水中那个最美的梦,而学校就是我的梦啊1 回家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不厌其烦地向父亲讲述着求学的艰辛,涨价的饭菜,无聊的大学生活和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只是蹲在一旁一个劲的点头,仿佛自己仅仅只是一个忠实的听众.接着我又如实地汇报了整个学期的高额开销和平淡无奇的成绩,父亲脸上慈祥的笑容突然在我话音落下的瞬间奇怪的消失了,他只是轻轻地应了一声,便又是一阵异常抑人的沉默. 父亲酷爱书法,平凡的他却练就一手好字.每年春节左临右舍的春联大多都是由他代笔写的.三十那天,我照例买了几张红纸让父亲练上几笔.父亲兴奋地接过笔尽情地在纸上挥舞着.我无意中发现父亲的双手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沉稳,微微地在鲜红的纸面上颤抖.无论他怎样努力,写出的字总不如以前那样流利,那样有气势.粗糙而宽大的手背上,黝黑的皮肤再也掩饰不住一条条暴起的青筋了.我一阵揪心的疼痛,一动不动地立在一旁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过了好久,父亲终于写完了.他一遍一遍地看着自己的作品,最后无奈地摇了摇头,轻声地叹了口气说;老了.我惊住了,睁大眼睛看着父亲,岁月的沧桑仿佛都在那一刻袭上心头,迅速传便全身.是啊,父亲老了,在我不经意的瞬间老的让我毫无防备. 过完十五,我就要返校了.那天父亲一直把我送到村口.天阴沉沉的,似乎要下雨的样子.公路两边干巴巴地驻立着几棵久已干枯的柳树,一动不动,没有一点生机. 将要上车时,父亲突然贴近我,努力地弯下腰,缓缓地伸出一双颤微微的手,很吃力地为我扣上最后一粒扣子.在他直起身的瞬间,我猛地发现竟然比父亲还高1蓬松的银发肆无忌惮地立在父亲的双鬓,是那样的醒目,刺眼.一股酸酸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 刺耳的汽笛声划破了清晨的寂静,在干冷的晨风中疲倦地叫了几声.父亲先是一楞,紧接着匆忙从口袋中摸出一团皱巴巴的零钱塞到我的手中,叮咛我买车票用.望着眼前慈祥的父亲,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我紧握着那团依旧带着父亲体温的零钱,泪水决了堤似地滚了下来. 车缓缓地开动了,父亲依然在瑟瑟的晨风中立着.干瘦的身材,黝黑的脸庞和那几棵枝枯叶落殆尽的枯柳一起,立着,立着.....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2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眼万年(关于前尘后世以及理想态的一点碎碎念)
dtiger009 2011-6-13 19:57
最近压力很大,从不做梦的我这几个晚上梦境连连,还多是连环梦,一个梦接一个,赛过TVB的连续剧,可见心里还是很焦虑的!每到十字路口,出于对未来的恐惧和茫然,总是陷入一种徒劳的焦虑状态。 想的很多,就总是处于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追忆摇摆之中,半梦半醒,仿佛混混沌沌穿过时间的长廊,一眼万年。 要写的,想些的很多,可是灵感这天使不是总围绕在我身边,想写的时候可能要休息了,工作的时候可能又没了灵感。 今天忽然想到理想,倘若真能放下所有,不考虑种种尘世的羁绊,我内心最想做什么呢? 咱从小就背负着才女的盛名,盛名之下却不为所累,因为不care,我只把才女看做是丑女的代名词,凡是女孩总有找到美好的同义词,这是咱中国人特有的美好文化传统。从小一直很乖,是家里的宝丫头,没做过任何叛逆出格的事儿,但外表安静的我其实内心却涌动着简爱的执着和坚定,向往一种不平凡、充满激情的生活。 我是读着中外古典文学名著长大的,骨子里更倾向于感性,尽管后来在择业上为了适应社会热点皈依了理性。我能读paper,能听报告,但每天还是保持着读些散文、小品文的习惯,咱没时间看长篇小说,就看点野花野草填补下被数据和逻辑开垦的有些干旱而寂寞的心田! 文艺是我生命的盐,我最佩服那些能一天读Paper而不知疲倦的人,我永远只能把那当做工作,我可以拿出十二分的勇气和无畏去啃,但却从无法出自本心的热爱它们。我也有爱的东西,我爱梁实秋,我爱周作人,我爱龙应台,我爱张爱玲,我爱周国平,读这些我也能如饥饿人扑到面包上不知疲倦,我渴望珍惜和感恩那些生活中最平凡的乐趣,我喜欢和人分享人生况味的感悟和体验,我在乎生活的丰富和充沛,归根结底我只是个真性情的凡胎俗子。 我常想念那种闲云野鹤、不为世俗功利所累的生活,但理智告诉我,我放不下,为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且行且珍惜!
3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与世界,千年等一回
热度 10 sheep021 2011-6-7 14:46
序言 三皇五帝,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之时,世界在哪里? 一、宋:富甲天下,无与伦比 宋朝时世界与中国差距有多大? 宋朝时的夜晚,全世界别的地区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朝时的夜晚,全世界别的的城市都是一片安静,只有中国的城市人流拥动、欢歌笑语,“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宋朝时,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规模都不过万人。而宋朝的首都有一百五十万人。此外,城市规模的超过二十万人口的有六个,十万人以上的城市有四十六个。那时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漏泽园等福利设施,这是城市高级现代化的特征。而欧洲可以称作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美洲和非洲基本就是原始社会。 那时世界与中国差距有多大?不是一点半点,不是一倍而是十几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13世纪世界除中国以外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巴格达,城市规模在三十至五十万之间。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欧洲14世纪的伦敦也只有四万人,巴黎有六万人。而中国13世纪杭州、苏州、成都都是超过百万以上的大城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宋朝时,世界与中国差距有多大?开封守城门的人都可以穿得起丝绸做的袜子,“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13世纪欧洲最富裕地方的意大利威尼斯人有幸来到泉州,不禁感慨中国城市是光明之城。13世纪西方最富裕地方的意大利威尼斯人有幸见到杭州,不禁感慨中国城市是天上的城市,认为杭州是世界上最优美最高贵的城市。 宋朝时,中国正朝着成为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商船也是人们能够想象出的最大的船只,有的有6层桅杆,4层甲板,12张大帆,可以装载1000多人。这些船不仅拥有精确得近乎奇迹般的航线图,而且,它们还拥有几何学家以及那些懂得星象的人,还有那些熟练运用天然磁石的人,通过它,他们可以找到通往陆上世界尽头的路。    宋朝时,中国开始使用纸币,而欧洲17世纪后才开始使用纸币。公元1661年,瑞典才发行纸币,成为欧洲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宋朝时中国的货币比今天的美元、欧元要坚挺吃香,中国的钱币物超所值。    宋朝时,中国人用泥土(把泥土烧成瓷器)就轻易换来大批金银珠宝。宋朝的中国人都很值钱,中国的工匠是世界各国急需的人才,是世界的宝。这就像今天的美国人、日本人用高科技换取原材料、资源。而我们现在却要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生存。      宋朝时,中国人会自豪的说:“我幸福,因为我是中国人,而不是蛮族人;我幸福,因为我生活在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开封。”   宋朝时的中国农业、商业、制造业、手工业、娱乐业都是世界最发达的,中国各方面都遥遥领先于世界,一千年前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当之无愧叫中国。 西方的学者说:“宋朝的中国经济总量最高时候占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这个学者是谁? 哪里说的? 】 二、富而未强、终至覆亡 宋军初期其实并不弱。到979年,高丽女真皆贡于宋。宋朝的开创者赵框胤出身贵族,是一个高级将领。他本身并不注重抽象的理论而是非常注重实际技术、重视科技。他称帝后,很少与文臣探讨儒家典籍,而是经常亲自出题科考或亲临造船务、监督水战、整饬军政等。赵光胤本身很重视军事武力建设的......他经过了一番沥血奋战,灭后蜀、南唐,初步完成了统一。他不给武将太多权利是因为怕军阀割据、国家不安定......他死后传位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又灭了吴越、北汉等国。根据赵光胤的遗愿收回燕云十六州发动两次侵辽战争。宋军主动进攻辽军,可见宋军的实力并不亚于辽军。由于轻易冒进、前线指挥失物等等原因使宋军没有取得成功,但也没有溃败。宋军停止了对辽战争是因为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争后建国不久,宋需要调整。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宋真宗御驾亲征渡过黄河,宋军与屡犯边境的辽军大战十多天,辽军统帅萧挞览中箭身亡,辽兵多有逃散。最后辽军抵挡不住,请盟议和。虽然寇准不同意议和主张乘胜追击。但宋真宗却渴望和平,不喜战争,不想再继续劳民伤财、不愿意生灵涂炭。大宋在胜利的情况下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使两国成为兄弟之邦。同时宋朝同意每年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相当于30万贯)。公元1021年宋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总数为15000万贯。北宋时期宋政府的平均年财政收入应在有10000万贯以上。一两白银兑等于一贯铜钱。30万贯对宋朝每年的巨大的财政收入来说不值一提。仁宗宝元年间仅陕西一地,和平时期军费2000万贯,战时3300万贯。只是陕西一地,战争军费比和平时期军费高1300万贯。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使宋朝依然侵占辽国"关南"之地瀛、莫二州。澶渊之盟是赏赐失败者财物的盟约决不是失败者进贡赔款的盟约。"岁币"对宋政府及人民根本不构成丝毫压力。"澶渊之盟"使宋辽两国进入100多年和平交往的友好时期,使中国的北方恢复安定,促进了汉、契丹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契丹人的汉化。到耶律洪基时,契丹人与汉人已没什么区别了,甚至连契丹语都不会说了。当宋仁宗去世的讣告送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从此以后宋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化建设为国策,使那时的中国就远离了原始的武力扩张、掠夺财务的野蛮阶段。北宋拿点小钱换来了长期的安定和平、稳定的发展。使宋的商业、经济、科技、技术等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致使北宋国事强盛、海内升平、全国上下弥漫着一股瑞气。也使人们长期处在一种富足闲暇状态。长期的和平也使宋、辽两国逐渐退化了的野蛮战斗的能力。也使宋朝远离了原始、落后的世界。公元1040年范仲淹挂帅到陕北多次打退西夏军,从此西夏不敢冒犯。范仲淹本着安定边疆的百年大计,主动引见亲近羌族首领加强睦邻友好。人民歌颂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据史书记载当他死去的噩耗传至边地时,"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北宋政府向西开疆三千余里,归附中国的藏族有二十万众。并实行屯田,分给归附藏族田地耕种。王安石:"今青唐、洮河,幅员三千余里,举戎羌之众二十万,献其地,因为熟户。"被招募安置的藏族称为熟户。宋没有倾尽全国之兵、全民之财反动对辽、对西夏的进攻是因为吸取了隋扬帝、汉武帝的教训。战争侵略得到的远远比不过自己创造的。开明的政策使宋朝的人们长期没有战争、兵役、苛税这三大"灾害"之苦。使宋朝人民长期生活富强安逸。如果说秦亡于苛政,汉亡于战乱,隋亡于兵役,唐亡于割据。那么宋就亡于安逸。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坚持募兵制的王朝。宋以前、以后,中国一直到现在还实行的是强制性征兵政策。募兵制就是国家不强制你当兵,你当不当兵靠自愿。当然你当兵国家是给你钱的。宋朝的士兵都是招募的雇佣兵,而这些雇佣兵都有非常厚重的薪金,国家为此所付的军费是惊人的。政府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国家收入为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八千四百零五缗,支出为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三千一百七十缗,财政赤字为四百二十万缗。此举被现代一些学者讽刺的称为"冗兵"、"积贫"。"冗兵"、"积贫"是宋朝内定的民主开明的国策结果,不是外敌的压力造成的。过于民主的政策和长期的和平富足的生活也是使宋军战斗力弱的原因。   宋代在军制上有进步之处,把军政机关与指挥系统分离,将动员系统与指挥系统分离,这些都是现代军事的特征。宋朝在缺乏长城防御设施依靠情况下坚持国富民强三百余年,不能说宋朝太弱,宋军太弱。宋不是没有能力进攻只是国策问题。宋的总兵力远远超过辽、金、蒙等国。但宋的机动兵力、在一线的兵力及却比不过它国。宋的战争成本比落后的国家要高很多。宋军兵分散。因为宋军有大片疆土、大量人民、大批财富要守。这些都是宋军的负担。而侵略军没有什么负担,想打哪就去哪。攻下了就有大批财富、美女。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长期的和平的国策使宋军丧失了进攻的能力。   在冷兵器时代,越野蛮就越强大,越落后就越凶恶。你落后贫穷就有动力掠夺比你富裕的人。辽国比宋野蛮,所以宋给辽钱绢。金比辽野蛮,所以金灭了辽。蒙古人比金人野蛮,所以蒙古灭了金。蒙古人比宋人野蛮得多,所以宋当然打不过蒙古。纵观世界史,历史上文明的古国都是被比它落后、野蛮的民族消灭。齐被秦消灭,不是因为没有秦国富裕,而是没有秦国野蛮。楚被秦消灭,不是因为没有秦国有文化,而是没有秦国武力强盛。   一个人越富裕越怕死,越幸福越热爱生命。一个人越穷困,越不怕死。一个饿着肚子的人会比吃饱了的人狠。一个为有饭吃、有衣穿而发愁的人会比衣食无忧的人做战勇猛。一个强盗会比一个书生厉害。宋人太文明了,过惯了安逸而富裕的生活。宋兵很弱。有宋诗云:"父母生我时,教我学耕桑;不识官府严,安能事戎行!执枪不解刺,执弓不能射;团结我何为,徒劳定无益。"宋人是为生产、创造、和平而生的。蒙古人生下来是骑马、掠夺、战斗的。宋人人性大多是善的,蒙古人性大多是恶的。怎么可能战得过原始凶猛在血雨腥风中奔出来的蒙古铁蹄?   蒙古人的可怕在于它不只拥有原始游牧民族野蛮的战斗力,而且还拥有文明民族先进高超的技术。蒙古人攻打下一座城市,唯一留下的一种人,不是年轻美丽的女人,也不是天真的孩子,还不是年迈的老人,而是这座城市的工匠艺人。在古代蒙古人就好比在现代,它不仅具有阿富汗塔利班人不怕死的精神、还拥有美国人的原子弹等高科技武装技术。   宋元之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悬殊最大的民族战争。因为一个是正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顶期文明,一个是刚形成的民族正处在原始时期的文明。   宋朝后期虽然武力相对较弱,但用它强大的综合势力,经济与文化影响着辽国、金国等周边各国。促进了他们的汉化。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辽国逐渐废除奴隶制及歧视汉人的政策,金国更是不折不扣宋文明的仰慕者。金国在北京的皇宫是完全仿照的宋朝汴梁的皇宫建造的。金国的皇帝穿着宋式的皇服,文官的品级和宋一样。金朝实行科举取士,孔子的四十九世孙也被金主封为公爵,金主亲自行礼祭祀孔子。自天文占测至编制历日和宫廷音乐,金人全都模仿应用宋制。金国还学宋国印制纸币。苏东坡今天刚在宋出版的新书,明天就有可能在金国的大街上叫卖流行。从金朝遗留下的铜钱就能看出金钱就是只有汉字的典型中国式铜币。从留存至今的卢沟桥的建筑风格及技术来看,金人已完全成为"中国"人了。金国用短短的几十年期间,掠夺吸取与学习了大量的宋的财富与文化。就从落后的原始文明进化到封建文明。到金国灭亡前期,实际上金国以与南宋差别已经不大了。金国成为宋朝之后当时世界上第二大富强的国家。但金国也在富强的生活中失去了曾经野蛮无比的战斗力。   像朱熹一样的一大批知识份子开始是坚决的抗战派,拥护政府进攻收复国土。但后来看到两国和平的局面。逐渐成为保守派不主张用武力解决问题。不希望两国在大动干戈,破坏两国人们的安定和平的生活。不进行战争并不是少数人"苟且偷安",这是民心所向,是符合全民的利益。  一个国家及王朝的灭亡,不一定是因为它自身的腐朽及内政混乱、君主的昏庸、民不聊生。一个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国家有可能是面对外部野蛮的力量一时战略决策的失误、一次的战争失败就有可能导致。宋朝的皇帝极其统治者是相对于其他王朝的统治者都是比较开明的有功绩的。宋朝的灭亡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宋朝的灭亡有多方面的原因。宋朝也不是一个民族一个王朝之力一次打败的,而是多个民族与多个王朝一起之力多次打败的。蒙古是在灭了西辽、西夏、花刺子模等国,荡平中东、征服大半欧洲、统治大半世界、把宋朝的周边各国都归于其下之后才对世界上最繁华强大的宋国发动进攻的。宋人太文明,但使用先进的技术火药及战船把强大的蒙古联军钳制数十年之久。宋朝是在蒙古野蛮的铁蹄下坚持得最持久的国家。宋是文明的创造者,而蒙古是文明的掠夺者。宋人的失败是因为宋人太文明,宋朝的灭亡是因为宋朝发展得太快和当时野蛮的世界格格不入......  一个文明被消灭,并没有什么可丢人的。希腊、罗马虽都被野蛮所消灭,但他们的文明依然是西方人的骄傲!世界人民依然景仰他们所开创的文明高度。在西方没有人会污蔑希腊、罗马,也没有人会崇敬突厥、土耳奇。一个没有文化粗鲁厉害的强盗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会景仰。而我们现在的有些中国人却有些怪,我们对代表中华文明顶峰的王朝大加污蔑与抨击,而对屠杀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优秀先进高超文明的我们祖先的野蛮人而大加歌颂与美化。我们好象不知道谁是我们的祖先。很难想象现在的犹太人会崇拜希特勒,而辱骂贬低被希特勒屠杀的犹太先辈。而在中国正是这样......我们习惯于把冷血的强盗屠杀我们先辈的屠夫美化成大英雄!我们习惯污蔑与褥骂在世界上给中国带来太多荣誉与骄傲的伟大的宋朝。这世界上只有中国人热忠于谩骂自己的祖先,在西方你很难看到有西方人骂亚里士多德的。而在中国我们不只骂朱熹,还骂被我们祖先千百年来誉为圣人、在世界各国被尊为伟大思想家的孔子。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孔子、朱熹都可以漫骂的人,那他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他还是中国人吗?古希腊奥林匹克文明在世界、在中国依然继续发扬光大!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宋明理学却被中国人自己批得一无是处。现在的大部分中国人竟不知道自己祖先的好,优越与难得。我们被野蛮的屠杀斩断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连续性。我们还配称作我们是宋人的后代吗? 这里只说了宋的好,没有说宋的不好。因为宋的不好众人皆知,已被教育宣传夸大。而宋的好却被忽视或被看成不好。宋被灭了,宋的好也被看做不好、被看做灭亡的原因。我们现在的人对宋朝的评价不公,我们对宋人不公,我们对我们的祖先不公。即使藐视东方文明傲慢的西方人面对宋朝开创的文明高度都不由自主的赞叹。为什么我们却蔑视我们古代的社会最顶峰的文明?但能够接触研究宋朝文明的西方人毕竟只是些极少数的人。难道我们的文明要靠别人来发掘吗?如果我们都不为我们的祖先说话,那要靠极少数的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学者说公道话吗?我们应该为宋朝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而自豪。我们应该为我们是宋人的后代感到骄傲。 三、文明与野蛮 宋及其以前的中国不幸生在世界野蛮的时期,一百年前的野蛮中国不幸运处在世界的文明时代。 文明与野蛮,不能一根筋,也需要两头堵哦,呵呵,“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何等的壮举。遗憾的是,现在的我们是不是又不幸地陷入了“文明其体魄,野蛮其精神”的时代? 中国为何总踏不准世界文明与野蛮的节律。亦或是世界总也跟不上中国文明与野蛮的节拍? 中国,一次又一次地停下来等待世界,跟上她的节拍。不幸的是,也有被世界甩在身后的时候, 参考: 真实揭秘:宋朝时世界与中国差距有多大? http://bbs.81tech.com/simple/?t179021.html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370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竞拍鼻祖swoopo破产给国内追随者带来的警示
热度 1 yngcan 2011-4-25 18:38
曾几何时,“死巫婆”几乎成了网络竞拍的代名词,提到网络竞拍, 谁不知道这个让 Shopping Entertainment 引以为豪的网络网络竞拍项目,曾在 2008 年,销售额实现 2900 万美元, 2009 年获得千万级风投的“邪恶版易趣”,竟然会一夜倒塌,这给国内的竞拍网站的追随者带来什么警示呢?笔者认为,竞拍网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投资者素质 作为一个网站投资者,我们不乏草根站长,但是对于竞拍网来说,并不是都适合每一个草根的一个项目,竞拍网的商业模式相对比较特殊,赢利点看似丰厚,殊不知却是一个看似美好的项目,做竞拍网,您得时时刻刻关注竞拍者的动态,如果网站前期没有人气的时候,网站会一亏再亏。因此,国内竞拍网的追随者,也为此大伤脑筋,通过各种方法,不让会员中奖而获取高额利润,试想,如此经营,会有好的结果吗? 二,信息不对称 最近在一个全部是竞拍网站长的群里面,每天都听他们在讲如何运营,如何发展,思路似乎很清晰,但是只顾埋头苦干,对互联网最新动态都不清楚,目前网络竞拍界最大的新闻—— swoopo 破产都不知道,试想,一个对行业动态都不了解的人们,如何做好项目。一个不关心时事的人,如何做好项目。 三,资金现状 目前,国内竞拍网行业,除少数网站资金实力略强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业,买过来一个低劣的系统,购置一个空间,一个域名,甚至都不备案,就开始上线,望的是有人充值,而不中商品,获取高额利润。这样的心态,本身就是扭曲的,可想,如何来带动行业的发展。 四,技术低劣 网络竞拍系统由于即时性非常高,导致国内竞拍行业目前的技术还处于相当低的状态,并不能实时显示最新的数据,部分网站,根本看不到网友的详细出价记录,因此,消费者在参与过程中,由于无法透明公开,时间久之,也离他而去。 五,透明度不高 目前国内竞拍网站试问,有几个网站有论坛,有建 QQ 群,甚至有些连个公开的电话都没有,更不用说主办方的真实信息,每天只看到有人 24 小时不停的出价,而没有客服,没有官方地址,甚至没有备案号。这样,如何能让行业走向良性循环。 六,模式类似博彩 由于竞拍网站的特殊性,导致网站本身就只能聚集部分“赌徒”,而并非大众可以适应的应用,如果一个行业,一个项目要得到长期发展,必须拥有强大的用户群,试问,您搭建网站的时候,您是否想过您的用户群有多大,有多少人会来参与,您的市场有多大,这些因素无一不影响到竞拍网站的发展。 寥寥几笔,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不做标准。 原文地址: http://info.jike16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extra=page%3D1 个人观点: 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拍卖网中极为严重。 其实,拍卖网也是一种BUSINESS,所以,就需要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收益比率。而不是过高的回报。尤其是在初创阶段。如果利润过高会降低消费者的热情。 另外,其实对于拍卖网的消费者行为问题也是缺乏研究的。规则就是那么几条。但为什么有时候价格会高,有时候价格会低。到底取决于什么因素。这个实际是一个深层次的多人博弈。而企业想存活下去就必须在这个多人博弈中保持一个很好的GATEKEEPER的角色。 我看好这模式。毕竟很少有一种模式能将电子商务和博彩结合起来,而且并不受现有法律的约束的。也许swoopo的破产正是拍卖网站一个新的契机,就如同2000年网络泡沫的破灭一样,鼻祖虽倒了,但后来者仍在继续。
个人分类: 知识发现|2313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明好时节
JiuBaiYi 2011-4-6 03:03
青草,露珠,烟纸,竹笋,映山红,小孩的欢笑。 “轰”的一声响,那是族人放了自制的土铳,那土铳里填塞了硝烟、引信。但凡在此时,一边是族人纷纷在祖宗坟前祭拜;一边是有人放炮仗,还有另一人在放铳,还有四五个人在敲锣打鼓。 清明的物事,大抵在我脑子里留下了这些深刻的印象。 在湘中地区,清明扫墓是十分隆重的家族活动,每当此时,各家家长都要率领儿女聚到一起,前去给祖宗“挂枪”。“挂枪”一词,我不知道别地是怎么叫法,抑或又是否有对应的书面用语,但在湘中地区,却是“扫墓”活动普遍流行的代名词。 阳历四五月间,这始终是一个最好的季节。不仅田野里到处有青草、绿水,渐渐的蛙鸣也要起来了;山上除了一直苍翠的杉树、枞树,更有有着肥大绿叶的水桐树待要迎头吐芳;漫山可寻的映山红,毛笋和竹笋,俱已钻出土壤,探出脑袋,有的已经剥掉了厚厚的笋壳,展露苗条细嫩的身姿。田里的秧苗已寸许高,再过些时日,这些挤得密密的秧苗就要分发到各处的田里,将绿色洒遍整个湘中大地。
个人分类: 科研和生活|2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Web 3.0时代已经到来
xupeiyang 2011-3-2 09:43
Web3.0只是由业内人员制造出来的概念词语,最常见的解释是,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实现复杂系统程序才能实现的系统功能。用户数据审计后,同步于网络数据。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113.htm http://tech.ifeng.com/internet/detail_2011_01/07/4082063_0.shtml http://www.ecbasic.com/marketing/2.html 1 网络营销新模式web3.0 http://www.ecbasic.com/marketing/2.html 2 高新民:web3.0是未来互联网的代名词 http://tech.ifeng.com/internet/detail_2011_01/07/4082063_0.shtml
个人分类: 网络技术|2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的“中国制造”时代到来了
热度 8 qpzeng 2011-1-31 21:59
曾几何时,Made in China几乎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尽管现在已经慢慢成为质优价廉的产品标志,但无数中国生产的冒牌、伪劣产品仍然大行其道,充斥国内外市场,令人防不胜防! 2007年我在美国一家超级市场挑选了一对Nike牌运动鞋,超便宜,仅25美元,正准备去付款,不经意中发现鞋底印有Made in China!当时心情很复杂,主要是觉得来美国吧,不买个正宗美国货,好像没有什么纪念意义,但脑子中似乎还是闪现过那么一丝对产品质量的质疑!我这个国人尚且如此,何况外国人买中国货呢? 联想到最近的一则消息,颇有感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已与美国纽约大学签署协议,准备筹建上海纽约大学,已获教育部批准,明年就要在华正式招生,将开在中国本土颁发“洋文凭”的先河。中外合资办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几年也听说过学生在双方所在地学习以及培养双方分别授予学位的事。就拿华东师大与纽大的合作办学来说,双方的合作从2006年就开始了,不过那时候只是作为纽大的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一个实习基地而已! 这次可就完全不同了,它要在国内大张旗鼓地招收本科生了,相信今后还会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更有可能面向全世界招生,这只是时间问题! 像大型跨国公司一样,他们出品牌,我们出场地,不仅可以办工厂、旅馆、商店,也可以办大学、研究院,甚至还能办出版社、杂志,等等,还有什么不能办呢? 只要中国政府允许,中国的“洋化”将指日可待,不知届时我们是否守得住中国文化的城池呢? 我预计,教育部在上海纽约大学上“开了一道口子”,转瞬之间什么北京华盛顿大学、天津哈佛大学、广州耶鲁大学等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将不是接不接招的问题,而是如何接招的问题!一眨眼之间,人才的Made in China时代已经到来! 不过,合资办大学和合资办商场大不一样,商场的营业员可以从本土招聘,反正廉价劳工有的是,培训一下就能上岗! 大学教员呢?若从中国直接招聘可能嫌水平低,要是从国外派遣过来成本又会太高,是否低年级用中国教师,高年级用外国教师,还是不论中外全靠实际水平竞争上岗?还真想象不出他们究竟会如何操作? 我们 办大学还有许多东西要向别人学,还是应该虚心点,先看看人家怎么做,然后再来评判。另外,我们 会不会仍然拘泥于中方一定持股51%,外方不得超过49%呢? 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外国有很多好的东西来到中国就变味了。上海某“洋”商场最近爆出售卖过期食品的丑闻,被顾客揭露和工商部门协调后,主管不仅不向公众道歉,反而强词夺理、推卸责任。这在国外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顾客永远是上帝,哪怕你有一丝不如意,他也会让你十分称心。 记得我在芬兰时老板想给我买部手机,Nokia总部还专门派了两个人上门,真是服务到家啊! 话又说回来,合资办学对中国好处多还是害处多呢? 我认为 最直接的影响是学子们纷纷弃国内独资大学而报考中外合资大学。呵呵,洋文凭就是吃香!虽然大型独资大学(如清华、北大)岿然不动,但中小型独资大学就不得不洗心革面谋发展了,要么也弄个合资,要么设法超过合资,否则势必被越来越多的合资大学所取代!因为人家的“品牌”就摆在那儿啊! 其他好处还包括:学生不用出国就能拿“洋学位”,学生可以亲耳聆听世界一流大学“牛”教授的谆谆教诲,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将突飞猛进,等等。唯一的害处是钱被老外赚走了! 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出路还是应该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以吸收全人类优秀成果的姿态面对中外合作办教育和办科技! 但愿合资办学模式的引入只会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而不要像Made in China的产品那样总是令人信心不足!
个人分类: 名人轶事|3446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媒体绘制“中国地王图” “卖掉”北京能“买下”美国
wangql 2011-1-25 15:05
 (2011-01-25)(联合早报网讯)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如果说在中国,有什么比钱还值钱,那一定是土地。   在一段时间内,在中国的一个区域土地市场必然会产生一个价格最高者即地王,而地王市场的狂热程度则是另一种对中国经济极为重要的预示。   中国房市路在何方,一切还看地王。   回望整个2010年,地王迭出,势不可挡。在京沪这样的地王“故地”,新地王在各大央企和巨鳄的角逐中不断刷新纪录,制造了令人瞠目、近乎泡沫的价格标尺;在东莞与南京,另类地王叙述着更多值得玩味的业态内涵;而在“财都”温州,地王的出现则似乎宣示了温州资本的最新走向。   而以上的种种,都显示出中国的房地产业今后走向。如果把北京的土地全部卖掉,可以制造出超过美国一年的GDP的财富,那么中国的房地产是成了佛还是成了妖?如果地王的制造成为资本们习以为常的游戏,那么谁又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和受害者?   不论如何质疑,显然在2011年,我们仍不容易与地王说再见。   35万元/平方米 全国最高地价在北京   把“温州”与“地王”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并不会令人疑惑。作为巨量资本的代名词,温州在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上威名远扬。   但这一次,地王就发生在温州——温州资本的老巢。而且事实证明,温州地王绝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   一走到温州机场接机口,迎面第一块广告牌就是置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置信房开”)的一个高端地产项目。环机场一带同样矗立着该公司几块广告牌,这样的气势给人一种感觉:其资金和开发实力显然不俗。   但在2010年之前,置信房开在全国市场上可谓名不见经传。   转机出现在2010年11月29日。   当日浙江中通置业集团、苏州华成房开公司、置信房开围绕温州一块土地现场厮杀到第六轮,苏州华成房开公司退出竞夺。   该地块坐落于市区中心地段的学院中路温州大学(原温师院操场),土地面积约为3888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00000平方米,挂牌出让地块起始价为19.28亿元人民币。   随后,浙江中通置业集团与置信房开展开缠斗,置信房开一路将价格报至37.02亿元,终于击败了对手。   这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数字。37.02亿元的总价创造了温州这座南方“财都”多年来出让土地的天价,而折合成楼面地价后,其楼面价更是高达3.7万元/平方米。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一地价也达到2010年全部出让土地楼面价的最高水平,甚至连北京也不能匹敌。   2010年,北京楼面价最高的一宗土地交易,出乎业内预想。   按照2010年初北京市国土部门对CBD中服地块的出让规划,该地块的成交单价极有望突破3万元/平方米而问鼎全国,但最终CBD核心区地块的楼面价只有2万元/平方米左右。2010年北京市的楼面单价地王为3月份成交的海淀区东升乡地块,其成交楼面价为近3万元/平方米,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收入囊中。   不过这丝毫不能掩盖北京市CBD核心区地块的“地王”本色。换个视角,从土地价格来看,目前已经成交的北京市CBD核心区6宗地块合计国土面积为52583平方米,其成交总价为181.4亿元,这意味着北京市CBD核心区的国土价格已经高达近35万元/平方米。   所以,如果要找出2010年全国最贵的土地,毫无疑问非北京CBD核心区地块莫属。即便是温州地王,其土地价格也只有9.5万元/平方米,单价最贵的上海地王也不能与之相媲美。   地王年年有,2010年格外的多。回头再来看号称是“地王年”的2009年,与2010年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非但2009年的地王价格峰值屡被突破,如北京、广州等地的地王楼面价再创新高;而且从数量来看,2010年地王可谓是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 “尤其是在史上最严厉房产调控的冲击下,值得警惕。” 信达证券首席地产分析师张冬峰评价说。   根据《中国经济周刊》旗下的智囊机构中国经济研究院对内地28个省份的主要城市的地价进行深入调查统计并编制出的“中国地王图”(见图表)显示,2010年几乎全国所有省会城市都诞生了新地王,地王正逐步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据中国地王图显示,非但如北京等一线城市,郑州、福州、海口、武汉、南宁、贵阳、昆明等二三线城市普遍有土地称王,其中南宁单价地王已经高达11000多元/平方米,远远超过这个城市的平均房价水平。   总体来看,全国省会城市地王楼面价超过1万元/平方米的城市有8个,其中上海地王52855元/平方米、杭州37069元/平方米、北京30000 元/平方米位居前三,地王楼面价超过5000元/平方米的城市有18个。另外,还有8个城市合肥、长沙、贵阳、济南、兰州、太原、乌鲁木齐、石家庄的地王楼面价低于5000元/平方米。可统计的全国28个主要城市的地王楼面均价高过1万元/平方米,而28个总价地王的价格之和为918亿元。   经济学者李开发指出:“地王频出是地价高涨最明显的信号,很多企业不惜在土地市场上一掷千金,最直接原因就是看好市场。”   事实也是这样,今年1月17日,国土部下属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发布报告称,2010年第四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2882元/平方米,同比上涨近10%,全国地价总体水平呈上升态势,环比增幅加速回升。10年间,重点城市居住用地价格水平总体翻番。   2.17万亿元信贷   四分之一信贷进入房地产   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压抑开发商造地王的热情。刚刚过去的2010年,房地产几乎再次实现“越调越涨”,这无疑令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措施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公开资料显示,地王市场上劲头十足的保利地产在2010年实现销售签约逾660亿元,同比增长52.53%,比起2010年500亿的预定销售目标远超了160亿元。地产龙头万科更是首次突破1000亿元,全年销售额高达1082亿元,同比增长70.5%。另一巨头龙湖地产2010年累计实现销售面积245.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3%;累计实现销售额达333.2亿元,同比增长81%。   2008年多家房地产企业还在为进入房企销售百亿俱乐部而津津乐道,仅仅两年之后,百亿俱乐部已经黯然失色,不少房企正朝着进军500亿俱乐部、千亿俱乐部而暗自发力。   对此,万科多次在年报中指出,中国经济正发生巨变,尤其是中国沿海正诞生着全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带,数以亿计的个人和数以千万计的家庭将来到这些地方,住宅企业能够在这种巨大的城市化进程中,获得近乎无限的发展空间。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仅仅在2010年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2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9.8%;商品房销售额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5%。与此同时,2010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9224亿元。商品房销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几乎占到三分之一的比重,商品房市场的消费实力可见一斑。   同时,从银行流向房地产业的资金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据央行和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信贷总额接近8万亿元,而在开发商资金构成中,国内贷款12540亿元,个人按揭贷款9211亿元,这意味着2010年新增贷款中用于房地产业信贷的资金就高达2.17万亿元,远超于去年同期水平,在 2010年新增贷款中占据四分之一。   130万亿元人民币   “卖掉”北京的地,能换美国一年GDP   这是一个定律:在地王不断问世的年份,房价往往是扶摇直上。最近两年,房地产发生了太多这样的故事,比如随着广州、武汉地王的诞生,周边房价应声而涨。   但是,地王也有着不同的命运。   此前苏宁环球的上海地王、金地集团的广州番禺地王等都曾遭遇退地,而2010年北京望京地区诞生的一宗地王至今仍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令开发商讳莫如深,2010年广西南宁产生的双料地王也一度传出退地的消息。   中国社科院近日的一则报告可谓一语中的:“目前来看,2010年房价上涨速度虽然大大放慢,但仍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中国85%的家庭没有能力购买住宅。”   被人为炒高的“地王”价格,最后能否在下游被接盘?李开发表示,尽管有巨大的购房消费潜力,但在高房价的背景下,真正有购买力的人群并不多。   事实上,比起地王危机,房地产领域隐藏着更大的风险,而且很可能牵动全局。   张冬峰表示:“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局面,所谓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对房地产依赖太大,房地产业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现在资金几乎普遍倾向通过房地产这种行业赚快钱。这么发展下去,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在哪儿?”   他同时认为,中国目前的财富高度集中在40岁~55岁左右的一拨人手中,这不仅在未来有可能引发巨大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在10年、20年之后,随着这部分人年龄渐长,其消费观念必将趋于保守,而现在年轻人普遍由于房子等负担过重,未来的消费能力将十分有限,届时中国老年化将在财富失衡的局面下进一步加剧,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如同日本一样近十余年的经济衰退。   教训不止于此。   日本经济长期疲软原因之一是资产泡沫过大,尤其是房产泡沫。其中令业界人士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在泡沫化的高峰时期,仅日本首都东京的土地总市值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现在的中国正在经历同样的危局。   2010年,首都北京的土地市场在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地王之后,其土地总收入也史无前例地达到1641亿元人民币,高居中国第一,而成交的土地面积为 2061万平方米。以此计算,北京市土地的平均价格为近8000元/平方米。而北京市的国土面积为16410.54平方公里,即164.1亿平方米。   假如能将北京市土地全部变卖,即将这两个数据相乘,可以得出当前北京土地总市值已经高达130万亿元人民币。   而据学者估算,2010年美国GDP总量预计为14.5万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为95万亿元,这意味着用北京的地价,“买下美国”可谓绰绰有余。   另据世联地产数据, 2010年上海土地收入接近1500亿元人民币,其成交土地面积为近1400万平方米,其平均地价高达10700元/平方米,如果以该数据与其国土面积6340.5平方公里相乘,可发现当前上海市土地总市值高达68亿元人民币。   而在2009年全球GDP排名中,美国以14.26万亿美元位居第一,中国位居第二,日本以 4.844万亿美元居第三,其后分别是德国 3.818 万亿美元、法国 2.978万亿美元、英国2.787万亿美元。据此折算,除中国之外,2009年全球GDP前五名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GDP总量为28.7万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为189万亿元。而当前仅京沪两地的土地市场之和则高达199万亿元,很显然,卖掉京沪两地的土地,就可以“买下”当前世界上最发达的五个国家。   “从一定角度而言,这个有些惊人的数据确实真实反映了中国房产泡沫的危机程度。”张冬峰表示。   2.7万亿元土地收入   “土地财政”不改,地王难遏   决策层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不提中央在2010年多次控制房价,仅仅从另一个很难察觉的侧面信息,可以大致勾勒出决策者的某种眼光。与以往大提城市化不同,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多次提出大力推进城镇化。学者将之解读为借助城镇经济分散大城市的压力。   与之相配套的,高铁正在国内迅速延伸。这就如同地铁在首都的快速扩张一样,在近日举行的经典城市国际论坛上,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振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其目的是实现中心城区人口的分流,这显然能对万人争抢中心城区的局势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国土资源部更是对地王保持着密切关注,国土资源部一位官员表示,继9、10月市场出现反弹苗头后,2010年底,“地王”、“天价地”在短时间内相对集中地重新出现,推动整体地价走高。   为此,国土资源部2010年底下发了《严格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要建立土地交易异常情况快报制度,遏制过度竞争。   不过目前,土地市场热情尚未消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位官员2010年底的一席讲话或能解释这一切。该官员指出,调控的难点一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刚性需求,现在中国城镇化率还不到50%,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农民进城;二是民间资本投资领域过窄;三是全球化的热钱涌动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相结合;四是房产持有环节税收制度缺失;五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得房价越高,土地价格越高,而土地价格越高,地方政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钱就更多;六是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巨大,很难用“一刀切”的办法调控房地产市场。   对此,世联地产近日指出,开发商频频拿地、不断制造地王的背后,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   据世联地产对28个重点城市进行监测的结果显示,这些城市2010年土地出让金同比增长35%,总量达到11243亿元;其中,北京、上海、大连三个城市土地出让金超过1000亿元。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今年1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指出:“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70.4%,城市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有增无减,利益分配不合理,社会矛盾突出,土地出让制度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的全国财政收入高达8.1万亿元,这意味着仅土地出让金一项就占了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土地财政模式如果不改,地王现象将难以遏制。”林达集团董事长李晓林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土地出让制度改革,将土地收入化整为零,弱化各地的高价卖地冲动,能断绝一些地方政府寅吃卯粮的不良行为,从而在数年内把因地价扭曲而推高的房价变得趋于正常。”   在各方声音中,显然房产税最受关注,而随着重庆等地表示征收准备就绪,争议不断的房产税改革越来越近。不过目前来看,各种房产税版本仅仅提高了持有住房的成本,与调整土地财政有所差距。   “内地目前采用的70年产权的土地制度主要师法于香港,但香港之所以制定这种制度,是因为香港有一个百年租借期,因此当时香港政府施行这种制度,是希望把几十年的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回。而内地显然没有必要照搬香港的这种经验,现在已经到了改革这种制度的时候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指出。   2010地王十宗“最”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德炳I北京、温州报道   2007年底,在全国各地接连诞生多个地王时,拐点戛然而至。如今,在大力调控的风口浪尖,一个个地王又扑面而来。   北京大望京村1号地   最挑逗全国人民神经的地王   在2010年全国“两会”,房地产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有史以来最为关心的话题,几乎人人话地产。但在“两会”落幕的最后一天,首都的另一个地方却爆了一个冷门。没有人想得到地王就这么不期而至,也没人想得到地王的身价会高到这种地步。   2010年3月15日,随着远洋地产为北京大望京村1号地开价40.8亿元,其竞争对手——中烟集团下属的中维地产终于收手。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当天即为这一新地王算了一笔账,根据总价得出这块地楼面价高达2.7万元/平方米,仅此一项已经高过周边房价, 如果加上建安成本、税费成本等,这块地售价必须高于4.5万元/平方米才能“解套”。   但时至今日,大望京村1号地仍然未能成功脱手。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这块地彻底引爆了北京乃至全国的土地市场与房产市场。随后,地王在全国市场多点开花,而且该地块周边乃至全北京房价应声而涨,老百姓对调控的质疑和更强烈的调控呼声也是越来越高。   这宗地王成为了全国房产调控的典型。中央政府重拳出击,之后,史上最严的“4.16房产新政”就此出炉。   北京CBD核心区地块   最好看的地王界爱情故事   美国好莱坞大片《金刚》之所以风靡全球,是因为它叙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一位美女和一个野兽大猩猩,在这一种极致的矛盾和张扬中传递出爱情的旋律,成为经典。   中国地产界是最能够摩擦出这种爱情火花的场合。   地王如美女,首富如野兽。有什么级别的美女出世,就能吸引什么级别的野兽将之据为己有,地王与首富的关系也是如此。当最高级别的足可以倾国倾城的地王问世之时,最具实力的首富必然动心而且动手。   这不,北京CBD核心区6宗地王的出让就吸引了中国海内外最顶尖的资本大鳄的青睐,最终东南亚泰国首富谢国民、印尼第一大财团黄志源家族、中国女首富张茵及地产大亨许荣茂等力压群雄入主北京CBD,其他的国字号的买家就更不必说,其中资产达到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巨头也是大有人在。   不过话说回来,实力不足即使夺得了地王,只怕也消遣不了。2009年大龙地产以2.9万多元每平方米的楼面单价买下地王天竺22号地,结果因资金不足,不仅到手的地王最终被收回,而且被没收了2亿元保证金,这出戏一不小心就由“野兽爱美女”唱成了“赔了夫人又折兵”。   首富们的加入无疑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北京CBD土地大战的戏剧性,事实上,这部土地市场上历史性大剧的前戏也充满看点,包括北京CBD土地不断在入市与退市之间反复摇摆,以及无休止地在购买门槛上大修大动。   目前,北京CBD核心区12宗地块仅出让了6宗,另外还有6宗地块也将像冯小刚的爱情电影《非诚勿扰2》一样放在下半集播出,据业界估计,播出时间为2011年,这将是中国地产界最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   上海苏河湾1号地   楼面价最高的地王   地王出世往往挟带着强烈的气场,因为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碰地王的。   这不,2010年2月11日,上海的地王级地块苏河湾1号地刚上市出让,就给对象提出了相当苛刻的条件:所开发的商业物业必须持有经营,办公楼不得分割出售,竞买人须有保护保留建筑改造开发及高档酒店开发与管理的经验。同时,该地块挂牌起始价高达47亿元,折合楼面价高达3.53万元/平方米,竞买保证金高达18.8亿元,且竞得人自出让合同签订之日起的15日内“必须向地方国库支付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款的50%”。   这一下子将许多前来问津的开发商拒之门外,不过,幸好有两家符合条件的开发商选择了坚持。这两家有条件的开发商分别是华侨城、盛高置地旗下的上海世康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与百仕达控股属下的上海百仕达苏河湾发展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竞买体。   苏河湾地块之所以敢提这么高的要求确实是有些资本:该地块位于上海繁华的苏州河区域,地段优越,被誉为老上海最后一块尚未开发的黄金地块。   现场竞价一开始,双方你来我往,斗得你死我活。最终,央企华侨城不惜血本,以70.2亿元成功击败对手抢得苏河湾地块,其楼面价高达52783元/平方米,无可争议地成为全国单价地王。   不过在5个月后,华侨城再次出手,以17.91亿元拿下苏河湾地块旁边的苏河湾41、42街坊地块,成交楼面价仅为1.45万元/平方米。   再往后,就闹出了不和谐的声音,市场上一度盛传华侨城正在寻求买方,以转手该地块,这再次说明:地王不是那么好当的。   中信集团   地产市场的最大赢家   若论夺得地王数目最多的房企,毫无疑问是保利地产,但如论最具含金量的地王,那绝对是由中信集团斩获的北京CBD核心区12宗地块中的Z15地块,因为这里是地王之王。   该地块占地面积为11478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高达35万平方米,中信集团以63亿元力压海航集团和大连万达,其国土价格高达55万元/平方米。据招标文件要求,该地块上将建成500米高的未来“北京第一高楼”,而目前北京最高建筑国贸三期的高度为330米,中信集团以一个“中国尊”的形象设计为其赢得不少分数。   潘石屹   最失意的地产大佬   2010年,潘石屹是最典型的“怀财不遇”。   手握两百亿现金,潘石屹对全国最优质的地王虎视眈眈,但随着2010年尘埃落定,潘石屹在招拍挂市场上与每一宗地王均擦身而过。   毕竟土地是房地产企业的命根子,优质的地王更是个个大佬必欲得之而后快,而潘石屹SOHO公司的开发模式对地王这种资质的地块可谓最为倚重。   但潘不仅自己不参与地王的现场竞价,潘石屹还力劝任志强要认清现实,化被动为主动,不要在一线城市混了,趁早转战二三线城市。   这一切还得扯到2009年的地王大战。当时潘石屹带领张欣等一干SOHO元老、带着大笔资金和一个计算器来到北京市国土局交易大厅,亲自参与广渠路15号地的争夺,结果却被自称“小公司”的方兴地产弄得铩羽而归。   事后得知,这个小公司背后驮着庞大的央企中化集团,潘石屹顿悟了。   但他还是无法做到完全洒脱,2010年SOHO公司又耐不住寂寞,对着心仪已久的北京CBD核心地块,潘石屹再次出手。   不过目前来看,SOHO公司基本没戏。而且,这次真怨不得别人。   一来是在寸土寸金的北京CBD核心地块,潘石屹已经建成了一个规模高达70万平方米的建外SOHO,可以说是这一区域土地市场的最大赢家;更重要的是,(一直以来)他的建外SOHO被很多业内人士诟病,有些人甚至预言他的建外SOHO迟早要被淘汰掉甚至被主动炸掉。   当然,在房地产行业,天才是不会陨落的,对于SOHO公司的开发模式,老潘也在反省。   北京东升乡地块争夺战   最“不务正业”的地王   战争的巨大破坏力能够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一场旷世大战尤其如此。   北京海淀区东升乡的地王大战就改变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轨迹,许多人也因此要被迫转战他乡,即使是地王买主也不能例外。   2010年3月15日,中烟集团介入大望京1号地和亦庄一地王级地块尚未给人太多警觉,直到绿地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旗下的北京世博宏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海淀区东升乡地块的争夺中败下阵来,一时间“央企造地王”成为了所有业界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   究其原因,除了当日北京成交的另外两宗地王也是由央企远洋地产和中信地产制造之外,更重要的是,从主营业务来看,中烟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这些央企与房地产业毫无关系。   接下来,舆论哗然,声讨“国进民退”。   3月底,国资委出面作出表态,严令除16家央企可以继续从事房地产业之外,其他78家央企必须限期退出。   中国远洋集团随即承诺半年内彻底退出地产业,即出售手中远洋地产的股票。其他部分央企也采取了零零星星的退出行动,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包括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旗下的北京世博宏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由于业务受限,一些员工选择了出走。   整个2010年,78家央企的退出都是一出没能唱完的大戏,直到今天。   东莞樟木头   最大体量地王   尽管福州一宗高达2800亩超大地块的出让大剧被相关土地部门紧急叫停,但据媒体消息报道,另一宗规模更大的土地出让项目也悄悄在2010年启动了。   消息称,保利(东莞)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与东莞樟木头镇政府、樟木头林场签订相关协议。根据协议,保利集团将在6年时间内投资100亿元,在樟木头的宝山生态开发区建设一个占地面积达26.6平方公里的东莞保利生态城,项目建成后相当于再造一个樟木头镇城区。   以该项目的规模来看,其占地面积高达2660万平方米,相当于37个故宫的占地规模,是多年来十分罕见的大体量地王,更与保利地产、万科的土地储备相差无几,几乎可以说如果这一宗超大型地王级地块敲定,就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保利地产或万科。   对此,保利地产一位负责人在2010年公开表示,该项目正在办理,还没有最终落实。不过,随着保利地产在东莞区域举动频频,加上将觊觎了三年之久的松山湖新城路西侧地块收入囊中,保利地产的夺地王之路已经越来越近。   在这背后,体现了央企保利地产的财大气粗。纵观2010年,其实在地王市场收获最丰的正是保利地产。   在 2010年12月16日,保利地产打破了2010年11月由广州南站地块创造的17276元/平方米的广州单价纪录,以高达19632元/平方米的楼面价将广州白云新城一地王斩获,紧接着半小时后,保利地产再次打破了由自己创造的地王纪录,以20605元/平方米的楼面价再夺一地王。   此外,北京、贵阳等多地的地王身后,也都浮现出保利的身影。   不过,随着国土资源部对大规模地块出让的管制越来越严,将使得未来东莞这宗26.6平方公里土地的出让大戏变得越发热闹。   南京地王   总价最高的地王   越是万众瞩目的地王,争议越多。   声名远扬的南京巨无霸地王G32、G33地块刚一横空出世,就被戴上了“内定”的帽子。资料显示,南京G32地块出让面积为313879.4平方米,挂牌起始价为121.41亿元;G33地块出让面积313879.4平方米,挂牌起始价为78.93亿元。出让文件同时规定,土地竞买者的注册资金不得低于40 亿元,G32和G33两块土地的竞买保证金分别为25亿元和16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   G32地块的起拍价达到121.41亿元,竞拍土地需要交纳保证金25亿元;G33地块的起拍价达到78.93亿元,需要交纳保证金16亿元。如此高的总价和保证金,无疑将许多开发商拒之门外,被认为是变相的“内定”,也确有道理。   最终,在2010年9月19日下午的拍卖现场,众多开发商、媒体及中介代理商前来围观。当场业界纷纷猜测,万科等开发商或将加入混战,现场搏杀环节可能极为惨烈。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只有一家名为“南京临江老城改造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企业参与了两幅地块的竞拍。现场拍卖只按程序走了近10分钟,唯一的竞拍者便分别以121.41亿元、78.93亿元的底价拿下G32、G33,两地块合计200.34亿元。而这家公司正是央企中冶置业旗下的控股公司。   温州地王   地王中的最大黑马   地产界不乏黑马,比如2009年的中国水电、大龙地产、华美地产及2010年的置信房开等。但若论哪块地王是地王中的黑马,那毫无疑问是温州地王。   谁能想到,远在两千公里之外的温州地王,其楼面单价竟然远超过北京CBD核心区地王?更震撼的是,多位业界人士预测,该3.7万元/平方米的地王未来最高成交价将高达七八万元每平方米。   但事实上,这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温州是中国民间资本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称得上南方财都。一般来说,温州资金流向哪个城市,哪里的房价就会水涨船高。人们都在传说,这些资金流到北京、流到上海、流到海南,在推高区域房价的同时,也赚得盆满钵满,最终在潮退前又抢先撤出。   不过,这一次,被温州资金推高的,却是温州的地价及房价,温州资金终于流回了温州。鉴于外部地产形势前途难测,温州资金被迫返乡,这显然为地王出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是新一轮洗牌的开始,温州炒房团从外地卷走了大量财富,最终又在温州地王的作用下,实现了新一轮的财富分配。   这是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现象,倘若该项目能够顺利解套,这意味着温州资金确实有相当部分开始回流。   吴炎成   最牛的个人地王   以一人之力对抗5家牛烘烘的大开发商,谁敢横刀立马?   吴炎成。   2010 年12月3日,南昌市国土局拍卖一宗位于红谷滩新区CBD的地块,该地块位于江西南昌红谷滩CBD丰和中大道西侧、沙井村村委会旁,是商业金融、办公用地,出让年期为商业用地40年,总占地面积8387平方米,建筑规模为5.87万平方米,起拍价为480万元/亩。   江西金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公司、江西固特实业有限公司、江西省晨伊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西省琴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开发商到场参加竞拍,自然人吴炎成个人作为一方代表参与拍地。   结果万分意外的是,在众多地产大鳄的围攻下,吴炎成以总价1.6795亿元将这一地块夺得,其土地单价高达1335万元/亩。   尽管这一地块只是2010年全国单价最高的个人地王之一,但若论竞逐程度,绝对是竞争最激烈的个人地王。   原因第一是现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竞拍;第二是现场竞价轮数高达200多轮;第三是该地块溢价率高达200%,而在京沪广等地,其地王之争也未能持续这么多竞价次数。据了解现场竞价的人士介绍,“空气中充满了火药的味道。”   此外,在千里之外的兰州,单价地王和总价地王竟然由同一个自然人(许人)创造,这也是近十年来的一个奇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德炳I北京、温州报道
1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