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底”(8):旷野上的门
lvnaiji 2010-8-2 15:39
吕乃基 还有一个隐喻可以进一步理解底。 多年前,一位博士在回答关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以及中西文化差异时,说出了这个绝佳的隐喻。 旷野上有一扇门。 西方人由历史走来,无论其来自何方以及什么民族,都认准这扇门,必须由门中经过,经由门的约束和改造,然后各自走向自己的目标。留学欧美(还有日本?)者大多有此经历:经由门的历练。 WTO 的三项基本原则从一个方面给出了门的方位和尺寸。参见: 以世界之刚vs 中国之柔WTO 的科技属性 。 中国人由历史走来,对门视而不见,在旷野上自由行走。正如此刻,中国行走于世界(如环法游),以及国人各级和各类官员、企业家(包括中石油、郭台铭、唐骏)、科技人员(包括奋斗者、如鱼得水者、抄袭者),以及处于倒丁字上的各色人等(参见 倒丁字型社会结构,维稳,维什么? ),自由行走于 960 万平方公里,自觉不自觉,主动或被。 一位中国小伙子在美国与一位当地姑娘相恋,某日夜晚驾车与姑娘外出,遇到红灯时,见既无车辆也无行人与警察,一踩油门就过了路口。姑娘大惊,红灯都敢闯,将来不抢银行?吹掉。多年后,小伙子回到杭州,交上了当地的一位姑娘,依然驾车外出,红灯,无人无车无警察。小伙子老老实实等候。姑娘不悦,红灯都不敢闯,还有出息吗?遂又告吹。 面对这般的视而不见,南京警方只得调动听觉( 南京的朋友看过来: 现在是红灯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247 )。但是会不会由视而不见发展到听而不闻呢?幸亏还有嗅觉、触觉、味觉可以一一开发,最后还有直觉 在中国面前,在中国人面前,当真是旷野,当真可以自由行走?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106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底”(4):再论科学理性
lvnaiji 2010-7-1 10:10
吕乃基 笔者筹划并实施论底系列,上载了 论 底 序 、 论 底 ( 1 ) 中国在哪里? 论 底 ( 2 ) 中国在这里 ,以及 论 底 ( 3 ) 科学理性 。虽然在数年前即写了论底一文,但今日看来在相当程度并没有论到点上,而且作为论文发表和作为博文上载还有距离。原先以为,论文高于博文,由论文改写为博文应居高临下;此时却感到博文难于论文。真正实施原先的计划,还要付出很多。发表了数文之后,感谢网友的关注和评论。关注激励我继续,评论促使讨论的深入。基于上述两个理由,本系列大致是摸着石头过河,此文在计划外,大概便是石头之一。 以下是网友对科学理性的部分评论 10]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uowencheng 科学理性本身究竟是什么呢?从概念上追溯是否有必要?是否有不同类型的科学理性 ? 科学理性有自己的底吗? 查了一下资料,对关于科学理性的概念做点补充。 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一般称为古典理性主义。古典理性起源于古希腊,到近代其内部分裂为经验理性与天赋理性,而后康德用批判理性对理性自身划界,为信仰留下地盘。康德虽然在经验理性论和天赋理性论都面临绝境以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挽救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生命,但又以他理性的先验幻相使西方古典理性主义遭致新的困厄。在康德之后,费希特举起了康德的旗帜,希图重新救活西方古典理性主义。这场批判运动最终延续到黑格尔。在黑格尔那里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完成了它的历史大综合,产生了这种理性主义最后一种包罗万象的形态思辨理性论。 在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沿着两条道路继续发展:一条是以叔本华唯意论首先发难的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一条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它现有的形态上已经不能适应当代飞速发展的要求,西方有些有远见的哲学家正在呼吁理性的重构,如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等;重构着的当代理性主义把西方古典理性主义重视得不够的人的非理性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课题。这就有了后现代语境下身体对理性的重构。 这里要问的是科学理性是指古典理性,还是现代理性?或者说它是另外一种新理性? 标题: 发表评论人: tianyizhang6 吕 老师把机械物理定律和人的本能天性都定义为底。可我认为人类对这两个东西的态度应该完全不同。对于机械物理定律,我们可以刨根问底,查个水落石出。但对于人的本能,我们对其本质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因为那是一个飘渺不定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抱着一种有所畏惧的态度。正是由于对待两者的态度不同,我认为自然科学理性和人文科学理性应该是分开的。 博主回复: 谢谢张 老师,还是我没讲清楚。无疑,机械规律不同于人性;此处的意思是,在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底逻辑的出发点,最简单基本的要素和规律。不过。机械定律就是它自己。至于人性,无疑飘渺不定,但基本的底线是确定的、一致的,以及永恒的,那就是趋利避害。然后每个个人迭加自己的个性,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现,乃至可以发展出高尚的人格,以至深不可测。再次感 谢张 老师,让我可能把观点说清楚。然而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还要请 张 老师和各位评判。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冬箫 ip:112.1.193.* 底其实就是一参照系如此,貌似能化解一些矛盾。 博主回复:不仅貌似 标题: 发表评论人: zznwpu 科学理性只能从逻辑上成为人类社会之底。 真理永远都是相对的、未完成的,在利用这个底之前,首先要发现它。但在它未发现之前,人们也可以以非科学的方式来实现其他理性,比如中医,比如修长城用的糯米汤。 也就是说,从历史的角度讲,同样是相对的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可以不通过科学理性这一关的。 吕 老师在博文最后一段的强调,或许就是因为,底在逻辑与历史上存在着矛盾。 博主回复:没错。正因为此,所以糯米汤也好,中医也好,尚未见底,有待揭示自己的底。我在论底的序中说明,底是必由之路。对于某个人来说,未必事事知其然,但对于人类而言,则必须究其理。谢谢你很到位的评论! 对各条评论已大致作了回答,此处主要答复 10 楼 郭 老师。 说实话,笔者实在被名目繁多的理性搞得晕头转向而没法理性,因而想删繁就简,归结出认识领域、实践领域和价值观的三大理性,也就是科学理性、技术理性,以及价值理性。 我认为,古典理性主要指古希腊哲学所体现的理性,主要是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者所谓万物的本原和始基。一句话,揭示纷繁现象背后的源泉或一致性。当然,古典理性只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在近代科学革命后成为了现实,并因此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古典理性是科学理性的基础,科学理性在相当程度上等同于现代理性。 学术界对科学理性的所有批判,从根本上说,都在于说明,底不过是底,而不是全部,有必要由底提升。这些批判并不排斥底本身的存在,以及底作为人类所有活动的共同基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建造一个工程,无论如何考虑对象的个性、复杂性和偶然性,所处语境,以及主体的影响,首先都必须揭示其背后的事实和规律,都不能违背牛顿定律,相反,要建立于此的基础上。各种利益群体和行动者彼此商谈的共同平台或出发点也基于此。这就是科学理性。 2 楼的评论由例证说明底在逻辑与历史上存在着矛盾。这是敏锐的。底并非出现在历史之初,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实际上,底就是现代性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就是揭示并承认底的过程,就是将此后所有的发展都建立于底的基础之上,这就是启蒙运动理念,基本人权,经济人假设,人际间的契约和对权力的制约。在达到底之前的传统社会,从根本上说,是自然界(特定地域、积淀和血缘)对人的限定;而在底之后,在人类社会的开始。然后是底的充实、提升,个性化和语境化。因而,底既是逻辑的,也是历史的。 没错,古人没有科学理性,照样驯养动植物,钻木取火,这些事项,多半甚至一个现代人也不能完成。然而,正因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一,一个孤立于世界的原始部落至今依然只能钻木取火。而在社会领域,拒不接受基本人权并对权力加以制约的国家,必然陷入停滞甚至混乱和堕落之中。其二,相关的知识难以共享、积累和发展。其三,彼此间难有共识而陷入纷争。科学理性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请二楼及感兴趣的网友参阅 武谷三男的 三阶段论 和马克思的 两条道路 ,以及 知识之树-知识论之五 。 另, 6 楼 张 老师说起对人的敬畏之感,很令人感叹。若干年前,还有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所畏惧的一说。笔者以为,敬畏,首先就是对自身以及他人天赋人权的敬畏。拆迁,敬畏了吗?只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却要他人感恩,敬畏了吗?与权钱同流合污,对自己的人权敬畏了吗?敬畏,更需要做的是,人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永远不要看死一个人。 最后,笔者之所以强调科学理性,还因为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如果不是最的话,至少是其中之一:最缺少科学理性的民族。这是这个民族之所以灾难深重步履维艰的一个根本原因。笔者曾写了 中国人真的非理性? 在这一系列,还将涉及这一话题。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562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