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古代科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培根、马克思论世界三大发明到 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学习札记(5A) 注释与文
DingXingFu 2020-10-5 14:34
从培根、马克思论世界三大发明到 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 系列学习札记( 5A ) 注释与文献 丁兴富 20160103-30 20170328 注释 【 1 】仓孝和( 1988 )《自然科学史简编》第 267 页;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 4 卷第 2 分册《机械工程》,第 6-7 页;转引自华觉明( 2008 )中国不仅仅有四大发明 —— 中国 24 大发明评述。 仓孝和在《自然科学史简编》( 1988 )中的上述引证是在 1949 年后的中文科技史研究文献中最早的,当然,他是引用了李约瑟的上述著作(详见本注下面两处说明)。 仓孝和( DXF ) 郑州中牟人( 1923-1984 )。 1978-1981 ( 1983 ?)年任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所长(参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网站“列任领导”)。参与创建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任副理事长。 1983-1984 年任北京 师范学院 (现 首都师范大学 )院长(参见“首都师范大学”网站“列届领导”)。著有《 自然科学史 讲槁》、《 自然科学史 简编》( 1988 )等,为我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参见百度百科“仓孝和”) 杰罗姆 · 卡丹( Jerome Candan, 1501—1576 ) 西方著名的“卡丹环”就是以杰罗姆(杰)· 卡丹 的姓氏命名的,而据 张鷟 (zhuó) 《朝野佥 (qiān ) 载》(公元 692 年)记载:有人向女皇武则天献上的 “ 木制暖炉 ”“ 木火通,铁盏盛火,辗转不翻 ” ,推测应该类似卡丹环,且比西方早了 800 多年) (原文 1700 年,疑有误。 ——DXF )。(李约瑟著陈立夫主译( 1977 )《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八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繁体竖排本)第 390-408 页)。 —— ( 1 )意大利数学家杰卡丹( Candan Jerome , 1501—1576 )何以在 1550 年能率先得出其评价?特别是如何认定它们是中国古代的发明,又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卡丹到过中国吗?他是否懂汉语、是汉学家吗?他与谁交往?接触过中国古代文献吗? —— ( 2 )仓孝和又是如何考证到意大利数学家 杰罗姆· 卡丹( Candan Jerome , 1501—1576 )的(以及对 简·博定( Jean Bodin ) )上述评价的?从 仓孝和( 1988 )《自然科学史简编》第 267 页的注释“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 4 卷第 2 分册《机械工程》,第 6-7 页”表明了他 是引用了李约瑟的研究成果。 他或者他人做过更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吗? —— ( 3 )简·博定( Jean Bodin )的简历? 仓孝和或李约瑟是如何叙述博定的? 【 2 】培根( 1620 )《新工具》,许宝騤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中文版,第 103 页;转引自王渝生( 2012 )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 1949 年前、后,中文文献中对弗兰西斯·培根关于三大发明的引证最早是由谁在哪年提出的?是李约瑟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 吗?又是哪位中国学者? 【 3 】罗吉尔·培根和 弗兰西斯 · 培根( DXF ) 英国思想史上出现过两位培根,一位是 13 世纪的 罗吉尔 · 培根【 4 】,另一位是 16-17 世纪的 弗兰西斯 · 培根。他们虽然相隔 3 个半世纪,但都是倡导和论证近代实验科学的经验论哲学思想基础的先驱,在世界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首创者是 弗兰西斯 · 培根,率先提出并论证世界三大发明及其重大历史意义的也是 弗兰西斯 · 培根【 5 】。 【 4 】罗吉尔 · 培根( Roger Bacon , 1214 年- 1294 年)( DXF ) 13 世纪的英国 哲学家 、 方济各会 修士、 炼金术士 。 他学识渊博,著作涉及当时所知的各门类知识,并对 阿拉伯世界 的科学进展十分熟悉。 罗吉尔·培根提倡经验主义,主张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几乎可以说是 350 年后弗兰西斯 · 培根的思想先驱。罗吉尔 · 培根的主要著述是他为同时代的教宗克莱芒四世奉命写作的《大著作》、《小著作》和《第三著作》。 该部书包含了当时各科学术,并阐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仅完成了大纲)。可惜克莱芒四世于 1268 年去世,没能看到该书。(维基百科“罗吉尔 · 培根”) 【 5 】 弗兰西斯 · 培根( Francis Bacon , 1561 年 1 月 22 日- 1626 年 4 月 9 日) ( DXF ) 英国 16-17 世纪著名的古典经验论哲学家,近现代实验科学思想的奠基人,自诩要做“科学上的哥伦布”。一生从事写作的未完成著作《学术的伟大复兴》原定六部, 1605 年出版了第一部 “ 导论 ” 《学术的进展》, 1620 年出版的第二部《新工具》,最完整,但没有完成。其余部分都未能完成出版。培根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人类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他提出的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 归纳法 为核心的经验论的科学认识理论,逐渐为世人认同,为进一步挣脱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想束缚,为近代科学的萌芽和发展开辟了道路。培根批判了阻碍人类认识和科学知识发展的“四大偶像”,倡导从经验出发,研究自然和事实本身,强调“知识是存在的反映”。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按照他的学说,感觉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163 页)培根请求当时的英王 詹姆斯一世 颁布命令去搜集各个领域的知识。他认为把大量事实搜集起来是他的方法的首要要求,只要有一部篇幅六倍于老普林尼的《自然史》那样的 百科全书 ,他就可以解释自然界的所有现象。培根的独创之见起初没有得到重视和认同,直到十九世纪由于 地质科学 和 生物科学 中 进化论 学说的发展,培根基于观察和实验的定性-归纳方法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培根的经验论认识论也有明显缺陷和局限:他对科学方法上使用的 数学 和 演绎法 采取不信任态度。在评价培根的方法论时,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的方法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163 页) 培根倡导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对世界近现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培根重视感性经验,重视科学实验,和中世纪神学以及经院哲学强调先验的神启和信仰正好相反,他的哲学本质上是反对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美国学者 威尔 · 杜兰 ( Will Durant )的《 世界文明史 》指出:在《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 1624 )等培根的现存著作中确实没有出现这个命题,但在他的《沉思录》( Meditations Sacrae )的片断中却留下了上述名言,其拉丁文是:“ Ipsa Scientia Potestas Est ”( “ 知识就是力量 ” )。这个《沉思录》没有公开发表,所以,人们通常只知道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至于在哪里说的就不得而知了。 培根认为对 自然 的科学理解和技术控制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是运用科学方法的成果。培根对 印刷 、 火药 和 罗盘 的 发明 非常重视。他以这三种 发明 为例,证明近代人比 古希腊 人的知识高明得多。培根说:“因此,促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新科学方法,首先要求的就是去寻找新的原理、新的操作程序和新的事实。这类原理和事实可在技术知识中找到,也可在实验科学中找到。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原理和知识以后,它们就会导致技术上和科学上的新应用。”(培根( 1620 )《新工具》。后人马克思,李约瑟转均引证了培根论“三大发明”?) 培根的思想可以从他对人类同蜘蛛、蚂蚁和蜜蜂的生存活动状态的浅显的类比陈述中得到了解。他认为,真正的人类认识和科学知识只有在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中,即是说从经验中,寻找可靠的(非幻想和偏见的)、合理的(可解释可理解可控制的)、系统的(包括各个领域的整体的)科学知识原理和技术应用方法。而不可像蜘蛛那样只知从自己肚里吐丝布网,完全脱离实际地构造一套先天的知识体系;当然,人类也不可像蚂蚁那样只知搜集和堆积简单的零碎的经验事实;而要像蜜蜂那样从花园里采集材料,进行加工和转化,完成筑巢、采蜜和酿蜜。但是,上述类比只有部分的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大意如此,我在这里进行了阐述发挥,出处待查):人类早期的建筑尽管大多不如蜂巢精美规范,但人类在施工前已经在头脑中、在思想上已经设计规划预见了将要变成现实的建筑物,并且通常能利用某种物质材料事先描画出这个世上尚不存在的建筑物的图像以便交流、修改、论证、完善,并指导施工。而蜜蜂筑巢、采蜜和酿蜜则是在生物进化中形成的该物种的先天本能,其个体并没有在其意识中有过设计规划的思想活动。蜘蛛的吐丝布网和俘获食用猎物,蚂蚁的蚁穴构建与食物储存及其社会分工合作,蜜蜂的筑巢酿蜜及其社会分工合作,也都需要与它们所处现实环境协调,做出各种变通和应对。昆虫的生存行为活动方式主要可归结为这些物种在先天本能驱使下的无意识活动,但难道就没有基于后天经验认识而采取的行为应变功能?总之,所有这些昆虫的生存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来自物种本能即先天禀赋,又有多少成分来自后天经验获得的认识知识原理及其技术应用(可不可以这样说?)这还有待当代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以及动物认知科学的研究探索。所以,简单的类比是富有启发的,但同时也是充满危险的。 此外,培根表现出对数学,逻辑,演绎法及论证的不信任,对经验论与归纳法局限的无知,对人类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建构性质及其面对的困惑和挑战所知不多,等等。当然,这是时代局限和个人特质所致。 中世纪和近代初期,类似普林尼的《自然史》那样的类书、 百科全书 可能充满各类事实、知识,里面有可能记载着种种科学技术发明 ? (维基百科“ 弗兰西斯 · 培根” ) 【 6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 4 卷第 2 分册《机械工程》,第 6-7 页;转引自华觉明( 2008 )中国不仅仅有四大发明 —— 中国 24 大发明评述。看来,对 施特拉丹乌斯《新著》( 1638 )关于世界九大重大发现和发明(包括三大发明)的引证也来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 7 】 沃尔特·亨利·麦都思( 1838 )《中国的现状和传教展望》( Walter Henry Medhurst (1838) 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 p101-107 )。(转引自维基百科:四大发明,百度百科:四大发明;百度百科:麦都思)。 【 8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7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中文版,第 427 页 。转引自 王渝生( 2012 )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华觉明( 2008 )中国不仅仅有四大发明 —— 中国 24 大发明评述; 江晓原( 20110911 ) 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和思考 。 1949 年前、后,中文文献对卡尔·马克思关于三大发明的引证最早是由谁在哪年提出的?是李约瑟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 吗? 【 9 】 恩格斯 ( 1863 )《 德国农民战争 》。 【 10 】 Joseph Edkins (1884) Religion in China , p2 London. ( 艾约瑟 ( 1884 ) 《中国的宗教》)。转引自维基百科:四大发明。 【 11 】 韩琦( 1999 )《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列入《东学西渐丛书》。第 135 页。转引自维基百科:三大发明。 【 12 】 张国荣( 2012 )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 【 13 】维基百科“李约瑟”和百度百科“李约瑟”。此外可参考北京圣碟科贸有限公司制作(年份不详,作者匿名)的《李约瑟传》。 【 14 】 “维基百科:中华科学文明史”( Wikipedia: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李约瑟研究院( Needhan Research Institute )网站上的中华科学文明史系列丛书(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Series )网页。参见陈方正( 2009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导论”第 19 页。 中国大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胡维佳提供的有关中文资料可参见江晓原( 2001 )“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一文。 早在 1974 年,台湾“李约瑟氏《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编译委员会”已将当时出版的 SCC 15 个分册全部译成出版。 到 1990 年,中国科学界和出版界为李约瑟 90 寿辰准备的献礼便是: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织新译的 SCC 第 1 卷导论、第 2 卷科学思想史和第 5 卷第 1 分册的中文本。 几年来,“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正抓紧时间紧张工作,以加速这部巨著的早日面世。(北京圣碟科贸有限公司制作《李约瑟传》第 152 页。 【 15 】 《中国:发现与发明的国度》,陈养正等译, 21 世纪出版社, 1995 ,页 11 。转引自江晓原( 2001 )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纪念李约瑟诞辰一百周年”。) 罗伯特·坦普尔( Robert K. G. Temple , 1945 年 - ),美国肯塔基路易斯维尔大学人文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客座教授,中国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拥有梵语和东方学的学位。因其部分观点贬低西方文明,而遭到一些人的抨击,称其为 “ 民间科学爱好者 ” ,写有《水晶太阳之谜》、《 天狼星之谜 》(该书最著名,主张 多贡人 与 天狼星 来的外星人有接触。)等书,遭到科学界、史学界的指责,国际主流学术界不承认其观点。 坦普尔在 1986 年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访问中国时出版的畅销书《 中国的 100 个世界第一 》( The Genius of China: 3,000 Years of Science,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是基于 李约瑟 《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提炼出来的浓缩本。 李约瑟 对该书表示欢迎(“ warm welcome ”),并作长达 3 页的序言。此书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奖、纽约科学院奖等 5 项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机关报“ The UNESCO Courier ”在 1988 年曾专文介绍此书:“ The Chinese Scientific Genius ”,向全世界推荐。此后,此书被翻译成 43 种文字。 该书有两种中文译本, 1995 年译本由 21 世纪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书首有 中国科学院 院长 卢嘉锡 写的序言,中国工程院院长、 两弹一星元勋 朱光亚 院士题词。 2003 年再度翻译成中文,由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书名为《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 100 个世界第一》,并被列入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也有个别学者认为,书中提到的 麦卡托投影法 、 西门子炼钢法 、 蒸汽机 、 来福枪 、 多节火箭 、 白兰地 、 太阳风 、 舵 、 跳伞 、 运河 等被他们认为是中国人最早发明、发现,但事实非如此,或领先时间也无如此长,如 太阳黑子 、 贾宪三角形 、 石油 、 炼钢 等,还有一位学者批评此书颇多穿凿附会。李约瑟本人后来在《北京评论》( Beijing Review )上撰文对该书进行了批评:犯了“某些错误 …… 还有许多陈述我希望看到的是很不同的表达”( some mistakes ... and various statements that I would like to have seen expressed rather differently )。(维基百科“中国科学技术史”) 【 16 】 科林·罗南( Colin A. Ronan )著,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江晓原策划)《中华科学文明史》( The Shorter Science civilisation in China )共 5 卷。上海人民出版社自 2001 年 12 月至 2003 年 7 月出版。 【 17 】 李约瑟演说原文收入《回顾我们的时代》一书,由伦敦阿兰 · 温盖特有限公司刊行;转引自 华觉明( 2008 )中国不仅仅有四大发明 —— 中国 24 大发明评述。 【 18 】 贝尔纳著伍况甫译( 1959 )《历史上的科学》(中文版)。 贝尔纳( J.Bernal,1901-1971 ) , 出生于爱尔兰,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著名科学家与科学史家。作品有《科学的社会功能》、《历史上的科学》等。 总目录 中文版序 关于附注和参考文献 致谢词 序 第二版序 第 1 篇 科学的出现和科学的特性 第一章导言 第 2 篇 古代世界中的科学 导言 第二章初期人类社会 : 旧石器时代 第三章农业和文化 第四章铁器时代 : 古典文化 第三篇 信仰时代的科学 导言 第五章在过渡到封建制度中的科学 第六章中世纪的科学和技术 第四篇 现代科学的诞生 导言 第七章科学革命 第五篇 科学和工业 导言 第八章工业革命的前因与后果 第九章十八 ? 十九两世纪各门科学的发展 第六篇 现代科学 导言 第十章二十世纪中的物理科学 第十一章二十世纪的生物科学 第十二章历史上的社会科学 第十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科学 第七篇 结论 第十四章科学和历史 参考文献 第二版附注 声明 SCIENCEINHISTORY 插图·地图·表等目录 文中插图 1. 原始工艺 2. 编篮技术对于装饰艺术的影响 3. 勒克米尔 (Rekhmire) 陵墓上的埃及技术 ( 约公元前 1470 年 ) 4. 早期文明的技术 5. 单式及复式蒸馏塔示意图 6. 中世纪的实践和理论 7. 早期中国的技术和科学 8. 文艺复兴的科学和工艺 9. 文艺复兴时代的工艺学 : 列昂纳多 ? 达 ? 芬奇 10. 文艺复兴时代的工艺和科学中的大炮 11. 仪器和机器图 12. 十八世纪的工艺和科学 13. 十九世纪的工艺学 14. 十九世纪的化学和物理学 15. 卢瑟福研究放射现象的两个有决定意义的实验 图版 1. 由宇宙线所产生并由乳胶照相所记录的原子核蜕变 2. 碳化硅晶体的生 3. 晶体的 X 射线衍射 4. 电子显微镜的用途 地图 1. 文明的开始 2. 过渡到封建制度时的世界 3. 中世纪的欧洲 4. 科学的和工业的欧洲 5. 今日的世界 表 1. 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起源 2. 古典时代的技术和科学 3. 科学和封建制度 : 希腊遗产被拯救 4. 科学革命 5. 科学和资本主义 6. 二十世纪的各门物理科学 7. 二十世纪的生物学 8. 历史上的科学 SCIENCE IN HISTORY 目录 ( 卷一 ) 中文版序 i 关于附注和参考文献 iii 致谢词 v 序 vii 第二版序 xvii 第 1 篇科学的出现和科学的特性 1 第一章导言 3 1.1 科学作为一种建制 8 1.2 科学的方法 11 1.3 累积的科学传统 19 1.4 科学和生产手段 23 1.5 作为观念来源的自然科学 28 1.6 科学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31 第 2 篇古代世界中的科学 35 导言 37 第二章初期人类社会 : 旧石器时代 40 2.1 社会的起源 40 2.2 原始生活的物质基础 41 2.3 原始生活的社会基础 45 2.4 唯理科学的起源 50 2.5 环境的变迁 52 2.6 社会组织和观念 56 2.7 原始人的成就 58 第三章农业和文化 60 3.1 走向生产经济 60 3.2 文明 67 3.3 文明中的各种技术 73 3.4 数量科学的起源 78 3.5 早期科学的阶级性起源 86 3.6 最初各期文明的成功和失败 90 3.7 文明的传播 95 3.8 初期文明的遗产 98 第四章铁器时代 : 古典文化 99 4.1 铁器时代各地文化的起源 100 4.2 铁器时代的城市 104 4.3 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107 4.4 希腊人 109 4.5 早期希腊科学 116 4.6 雅典的成就 132 4.7 亚历山大的帝国 147 4.8 罗马和经典科学的衰落 161 4.9 古典世界的遗产 168 第 3 篇信仰时代的科学 177 导 . 言 179 第五章在过渡到封建制度中的科学 182 5.1 罗马帝国灭亡后文明的一些发展 182 5.2 信仰时代 185 5.3 教条和科学 190 5.4 对希腊主义的反应 192 5.5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兴起 197 5.6 伊斯兰教科学 201 5.7 伊斯兰教文化的衰落 209 第六章中世纪的科学和技术 214 6.1 西欧的黑暗时代 214 6.2 封建制度 216 6.3 中世纪的教会 220 6.4 经院哲学派和大学 223 6.5 中世纪的科学 228 6.6 新技术改变中世纪经济 234 6.7 中世纪晚期经济的发展 247 6.8 中世纪的成就 250 参考文献 257 第二版附注 267 声 . 明 279 插图·地图·表等目录 文中插图 1. 原始工艺 54 2. 编篮技术对于装饰艺术的影响 65 3. 勒克米尔 (Rekhmire) 陵墓上的埃及技术 ( 约公元前 1470 年 ) 80 4. 早期文明的技术 154 5. 单式及复式蒸馏塔示意图 208 6. 中世纪的实践和理论 231 7. 早期中国的技术和科学 237 地 . 图 1. 文明的开始 174 2. 过渡到封建制度时的世界 212 3. 中世纪的欧洲 254 表 1. 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起源 170 2. 古典时代的技术和科学 172 3. 科学和封建制度 : 希腊遗产被拯救 252 贝尔纳的科学史研究侧重马克思主义的外史研究方法,即主要应用科学概念理论体系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其历史发展来诠释科学的发生与发展,而对科学自身的概念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论及其内在逻辑的发展的研究探讨反而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贝尔纳走的是与李约瑟解答李约瑟难题相似或相近的道路。作为与李约瑟几乎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家与科学史家,俩人显然都受到 20 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强大影响并在他们的科学史研究中产生了决定性的方法论取向。不仅在前苏联和中国,而且在西方, 20 世纪的科学史研究(恐怕不止是自然科学史,而且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史)中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是明显的 【 19 】 亨廷顿及其文明冲突论。当代国际思潮中极富盛名的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 (Samuel Huntington ) 首创的。 1993 年夏季号《外交》( Foreign Affairs )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 亨廷顿 的《文明的冲突?》《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 》一文,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文明冲突”理论。亨廷顿本人随后集中不断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代表作有《不是文明,又是什么?》,《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以及专著《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 1996 )),为文明冲突论申辩和诠释。亨廷顿其它两本影响巨大的论著是其理论的奠基之作《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提出了 第三世界国家 走向现代化的 “ 强政府理论 ” )以及《第三波: 20 世纪末民主化浪潮》( 1991 )。 塞缪尔·亨廷顿 (Samuel Huntington ) ,出生于 1927 年 8 月 18 日。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十六岁考入 耶鲁大学 两年半后旋即因 “ 成绩特优 ” 毕业,后赴 芝加哥大学 攻读硕士, 1951 年年仅二十三岁的亨廷顿在 哈佛大学 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现任 哈佛 大学阿尔伯特 · 魏斯 赫德 三世学院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 · 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计划顾问,《 外交政策 》杂志发言人与主编之一,美国政治学会会长。亨廷顿在国际政治方面著述颇丰,一般被认为是持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是其理论的奠基之作,该书从 第三世界 各国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 第三世界国家 走向现代化的 “ 强政府理论 ” ,其要义是,第三世界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变革的过程中,要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政府,舍此无他路可走。所谓强大政府也就是有能力制衡政府参与和政府制度化的政府。亨廷顿在这本书中卓越的理论贡献使得该书成为研究现代化理论的经典之作。 1991 年, 亨廷顿 出版了《第三波: 20 世纪末民主化浪潮》,探讨了在他看来是 20 世纪后期的一项重要的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全球性的政治发展的状况,即发生在 1974 —— 1990 年期间的全球民主化浪潮。亨廷顿指出,从 1974 年 葡萄牙 走上 民主化 的道路开始,大约 30 个国家由非民主政治体制过渡到民主政治体制,相继走上了民主道路。民主制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急速成长,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壮观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变迁。他认为,在第三波之后 20 年的今天,民主化的条件远比以前有利得多,西方自由民族国家的各国政府在促进全球民主化方面都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共产国际已经寿终正寝,现在该是建立民主国际的时候了。 1996 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 “ 文明冲突论 ” 。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 中华文明 、日本文明、 印度文明 、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 “ 文明的冲突 ” 。除上述著作外,亨廷顿的主要著作还有《 难以抉择 》、《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国政治 》、《现代社会中的权威政治》、《 民主的危机 》等。 2008 年 12 月 24 日,亨廷顿在 马萨诸塞州 逝世,享年 81 岁。(“百度百科·文明冲突论”) 【 20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0 )《人类文明史——科学与文化发展:从 7 世纪到 16 世纪》认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四大发明源自中国(第 4 卷第 443-5 页)。 ( Al-Bakhit, M. A., Bazin, L. , Cissoko, S. M., Asimov, M. S., Gieysztor, A., History of Humanity-Scientif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Vol 4) p.443-5, Unesco (May 2000). ISBN 978-92-3-102813-7 . )。转引自维基百科“四大发明”。 文献 艾约瑟 ( 1884 ) 《中国的宗教》( Joseph Edkins , Religion in China , p2 London, 1884 )。 北京圣碟科贸有限公司制作(年份不详,作者匿名)(不详)《李约瑟传》。 贝尔纳著伍况甫译( 1959 )《历史上的科学》(中文版)。 仓孝和( 1988 )《自然科学史简编》。 韩琦( 1999 )《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列入《东学西渐丛书》。第 135 页 亨廷顿 ( 1996 )《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中文版)(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 华觉明( 2008 )中国不仅仅有四大发明 —— 中国 24 大发明评述。《科学新闻》 2008 年 10 月第 1 期“专家视线”。“科学网” 2008 年 10 月 8 日 9 : 59 转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211725 。 华觉明( 2014 )中国原创重大发明 30 项远超四大发明。中华文化促进会( 20140402 )。 http://www.ccps.com.cn/File/News/20140402/2014040211484909.html 。 华觉明主编( 2016 )《中华科技五千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科普中国”网( 2016 )改变世界的 10 大发明。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6-04/05/c_135251450.htm 。 江晓原( 2001 )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 ——纪念李约瑟诞辰一百周年 李约瑟。 江晓原( 2001 )“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原载《南方周末》( 2001 年 5 月 24 日),《爱思想》网站转载( 20090925 )。 http://www.aisixiang.com/data/30579.html 。 科林·罗南( Colin A. Ronan )著,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江晓原策划)《中华科学文明史》( The Shorter Science civilisation in China )共 5 卷。上海人民出版社自 2001 年 12 月至 2003 年 7 月出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0 )《人类文明史——科学与文化发展:从 7 世纪到 16 世纪》 ( Al-Bakhit, M. A., Bazin, L. , Cissoko, S. M., Asimov, M. S., Gieysztor, A., History of Humanity-Scientif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Vol 4), Unesco (May 2000). ISBN 978-92-3-102813-7 . 李约瑟著陈立夫主译( 1977 )《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台湾商务印书馆,繁体竖排本。 李约瑟著卢嘉锡主编( 1997-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 路甬祥主编( 2004-2016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大象出版社。 马克思( 1861-1863 )《经济学手稿( 1861-1863 )》。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7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中文版。 网络综合博物馆 - 经济学 Economy - ( 20161024 ) 《经济学手稿( 1861-1863 )》; Economic Manuscript of 1861 - 1863 转载发布。 http://kepu.ccut.edu.cn/100k/read-htm-tid-11969-fpage-16.html 。 人民网新闻报道( 2006 )余秋雨质疑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应排首位。 2006 年 12 月 14 日 09:16 。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5167158.html 。 培根,弗兰西斯著许宝騤译( 1620 , 1984 )《新工具论》。商务印书馆 1984 年中文版。 坦普尔( R. K. G. Temple ) ( 1995 )《中国:发现与发明的国度》,陈养正等译, 21 世纪出版社。 王渝生( 2012 )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原载《光明网 - 光明日报》,《环球时报》 2012 年 12 月 21 日转载。凯风网转载。 http://www.kaiwind.com/zjwj/wys/201212/21/t20121221_815008.htm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 2016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普中国网转载 “ 内容简介 ” , 2016-07-29 16:00 。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6-07/29/c_135549653.htm 张国荣( 2012 )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 百度百科“仓孝和”。 百度百科“李约瑟” 百度百科“《中国科学技术史》” 百度百科“三大发明”。 百度百科“四大发明”。 百度百科“知识就是力量(经典名言)” 维基百科“弗朗西斯·培根”。 维基百科“李约瑟” 维基百科“罗吉尔·培根”。 维基百科“《中国科学技术史》” Al-Bakhit, M. A., Bazin, L. , Cissoko, S. M., Asimov, M. S., Gieysztor, A., History of Humanity-Scientif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Vol 4) p.443-5, Unesco (May 2000). ISBN 978-92-3-102813-7 . Edkins, Joseph (1884) Religion in China , p2 London. ( 艾约瑟 ( 1884 ) 《中国的宗教》)。 Medhurst, W.H. (1838) 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 p101-107. (麦都思 : 《中国的现状和传教展望》, 1838 。) Needham, Joseph ( 1954-2015 )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Volumns, 1+1+1+3+13+6+2= 27 Books. 李约瑟 ( J. Needham, 1900-1995 )著 ( 2001-2003 )(英文原版)( 7 卷本共分册 ),剑桥大学出版社,已出版 7 卷 25 分册。 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 Volume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 Part 1, Paper and Printing (Pt.1) p.14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08690-5 .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史|5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培根、马克思论世界三大发明到 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学习札记(5)
DingXingFu 2020-10-5 14:25
从培根、马克思论世界三大发明到 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 系列学习札记( 5 ) 丁兴富 20170103-30 20170328 导读摘要 本“系列学习札记 5 :从培根、马克思论三大发明到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主要基于后面“主要查询资料来源” 列举的文献以及《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相关辞条的调研,并从以上文本中得到线索对若干原著及相关资源作进一步查询。 本文将系统考查提出和论证世界“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乃至“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外学者及其主要立场、观点和论述。在这一考查中,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l 学者主要论述了哪些观点: n 率先做出了重大技术原创发明或改进创新; n 该技术发明或创新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n 该技术的发明、传播和应用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 l 学者论述上述观点的性质: n 原创还是转述? n 是否提供了史实史料? n 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n 如何对待其他学者的论著? n 发生过哪些批评和争论? l 对中外学者发表相关论述的时代及其先后顺序,以及相互引证与评价给予充分关注。 我主要从较易获得的学者本人的论著,科学技术史专业学者的著作或论述,各类百科全书辞典及其它比较可靠可信的资源,选取有代表意义的学者及其代表性论著进行综述。 主要查询资料来源 以下是本“系列学习札记 5 : 从培根、马克思论三大发明到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主要涉及的文献名单。 外国学者原著 l 培根,弗兰西斯( Francis Bacon , 1561—1626 )《新工具论》( 1620 )。 l 马克思《 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一书“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蒸汽、电、机械的和化学的因素)”章。 l 恩格斯 ( 1863 )《 德国农民战争 》。 l 李约瑟 ( J. Needham, 1900-1995 )( 1954-2015 ) 《中国科学与文明》(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s in China )(英文原版)( 7 卷本共 1+1+1+3+13+6+2= 27 分册 ),剑桥大学出版社,已出版 7 卷 25 分册。 l 李约瑟著卢嘉锡主持编译( 1997-2014… )《中国科学技术史》(大陆中文版),科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截止 2014 年 7 月,已出版 14 分册。 科学技术史论著 l 贝尔纳( J. Bernal, 1901-1971 )()《历史上的科学》 l 仓孝和( 1988 )《自然科学史简编》。 l 任继愈主编( 1993-1997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共 11 卷, 50 册,河南教育出版社。 l R. K. G. Temple ( 1995 )《中国:发现与发明的国度》,陈养正等译, 21 世纪出版社。 l 路甬祥主编( 2004-2016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大象出版社。 l 华觉明( 2008 )中国不仅仅有四大发明 —— 中国 24 大发明评述。 l 华觉明( 2014 )中国原创重大发明 30 项远超四大发明。 l 王渝生( 2012 )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 l 张国荣( 2012 )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 l 华觉明主编( 2016 )《中华科技五千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l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 2016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网络百科全书 l 百度百科:四大发明。 l 维基百科:四大发明。 l Wikipedia : Four Great Inventions. (维基百科英文版) 西方学者率先论述三大发明与四大发明及其伟大贡献 中外文献一致认定,率先论证世界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及其归属中国古代文明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重要贡献的是近代西方学者。从 16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前后三百多年时间里,卡丹、培根、马克思等欧洲科学家、思想家、以及从西方来到中国的传教士麦都思、艾约瑟等学者先后提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三大发明。其中,培根、马克思并没有说明这三大发明来自哪里,卡丹与麦都思则都明确指出,这三大发明出自中国。及至 1884 年,来华传教士、英国汉学家艾约瑟认真比较中日文明后,在三大发明中首次加入造纸术,并指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卓越贡献。 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率先( 1550 年)高度评价中国三大发明,博定重申同样论断,此说比培根早半个多世纪,而且已认定是中国发明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仓孝和在《自然科学史简编》( 1988 )中指出,“四大发明”的最早说法是“三大发明”。 16 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 · 卡丹 ( Jerome Candan, 1501—1576 )早在 1550 年就第一个指出,中国对世界所具有影响的 “ 三大发明 ” 是 “ 磁罗盘、 印刷术 和 火药 ” 。并认为它们是 “ 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 卡丹 这一评价比培根的论述早了半个多世纪,而且已经明确认定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发明。 “在此之后,简 · 博定( Jean Bodin )重申了同样的论断。”【 1 】 培根《新工具论》( 1620 )对世界 “ 三大发明 ” 的经典评价 在 17 世纪初,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思想奠基者 弗兰西斯· 培根作出了对“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这三大发明的世界史意义和贡献的经典评论。 1620 年, 培根( Francis Bacon , 1561—1626 )在其名著《新工具论》( 1620 )中指出: “发明的力量、效能和后果,是会充分看得到的,这从古人所不知且来源不明的俨然是较近的三项发明中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这就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针。因为这三项发明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态。第一项发明表现在学术方面,第二项在战争方面,第三项在航海方面,从这里又引起无数的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名人对人类事务方面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发明更有力量和影响。 ” 但是,培根认为这些发明的来历是不清楚的,他并没说这三大发明是中国人做出来并传播到欧洲的。培根的论述是坚定明确,高瞻远瞩。鉴于他的身份和声誉,培根关于世界三大发明的论述享誉世界。【 2 】【 3 】【 4 】【 5 】 施特拉丹乌斯《新著》( 1638 )中 “ 磁罗盘、火器、印刷机 ” 位居世界九大发明前列 1585 年首次出版、 1638 年完成的约翰内斯·施特拉丹乌斯( Johannes Stradanus )《新著》一书于封内刊出的图,依次排列了九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即:美洲大陆的发现、磁罗盘、火器、印刷机、机械钟、愈疮木、蒸馏技术、丝和马镫,三大发明均位居前列。【 6 】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1838 )对中国三大发明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 1838 年,即在培根发表《新工具论》( 1620 年)两个多世纪后,英国 传教士、 汉学家 麦都思 ( Walter Henry Medhurst , 1796—1857 ) 沿袭了培根的说法, 在 其鸿篇巨著 《中国的现状与传教展望》( 1938 )一书中指出: “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麦都思对培根论述的引证比马克思早 20 多年,而且明确指出是“中国人的三大发明”,然而比杰罗姆· 卡丹 的论述依然晚了近 300 年。麦都思是第一个到达上海的外国传教士,曾在上海创建墨海书馆,出版、印刷中文书籍,并组织人力翻译《圣经》。他可能因为其汉学家的身份并且在来华传教和从事中文书籍出版的过程中,接触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古籍文献及与中国学者的交流中,得知并认同了三大发明源自中国的论断。【 7 】 马克思对培根评价的引用和发挥( 1863 ) 200 多年后,在 19 世纪中后叶( 1861 ~ 1863 年),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1818-1883 年) 将培根关于世界三大发明的历史影响及其意义的论述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即世界三大发明在西方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的近现代社会、科学复兴以及新的精神文明。 马克思在《 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的“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蒸汽、电、机械的和化学的因素)”( 1863 )一章中引用并进一步推高培根的评价:“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这里,马克思是从科学复兴、社会革命和文化传播的角度高度评价了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三大发明,但他也没有指出这些发明的源头及其传播。【 8 】 恩格斯在研究军事史时认定由中国西传的火药具有的光辉历史意义 恩格斯 1850 年夏天(?)在伦敦写成、并在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的《德国农民战争》( 1863 年)一文中明确指出:“一系列的发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义,其中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的就是火药。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 9 】 艾约瑟率先提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卓越贡献 到 19 世纪末叶, 来华传教士 、英国汉学 艾约瑟 ( Joseph Edkins , 1823—1905 ) 第一个 将“造纸术”与三大发明并列,构成“四大发 明”。艾约瑟曾在墨海书馆协助麦都思工作,在麦都思离开上海后,他主持墨海书馆的编辑出版工作。 艾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的宗教》( 1884 )中认真比较中国与日本两大文明后指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 ( Joseph Edkins , Religion in China , p2 London, 1884. 艾约瑟 ( 1884 ) 《中国的宗教》 )【 10 】 法国汉学家阿尔伯对中国古代众多发明的评价 同在 19 世纪,法国汉学家阿尔伯( Abel Remusat )认为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指南针、钞票、纸牌、算盘和活字印刷都是由蒙古传入欧洲的。( 韩琦( 1999 )《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第 138 页。 )【 11 】 中华民国时期中小学教科文献中对三大发明和四大发明的论述 在本“系列学习札记 2 :我们所知的,中国学校教科书中的四大发明”中,我大量引证了张国荣在“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 2012 )一文中对中华民国时期中小学教科文献中中外学者关于三大发明和四大发明的论述所作的系统介绍。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在 20 世纪初叶(李约瑟来到中国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之前),中国学者已经指出:中国古代首创三大发明并西传的说法来自西方学者,但没有举出这些学者的姓名、国籍及年代。 至于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中华书局的编辑潘武在1913年明确说,这些都是西人之说,“今时活字排印之权,与西人称活版为东来法,盖自吾国传之也”。(潘武编,1913) 张国荣( 2012 )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 当时的教科文献中已经论到中国三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关于三大发明传入欧洲的时间,大多从主张唐宋时期转变为主张元代。张国荣还特别推崇 1933 年徐映川在《复兴历史教科书》中的努力: 徐映川最可贵之处在于,他详细梳理“三大发明”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在中国文献中的记载,从而为此知识的真实性寻找到可能的历史证据。应该说这是对“三大发明”研究的推进,也是从盲目接受西方之说到自觉探寻真相的转变。更值得令人尊敬的是,徐映川还详细探讨了我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提出了至今仍有价值的论断。 张国荣( 2012 )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 1930 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从 1940 年代开始,“四大发明”之说逐渐传播开来。 最早在教科书中提出“四大发明”的是陈登原先生在《陈氏高中本国史》(1933-5)中专辟的“四大发明”一目。 1940 年教育总署编审会的《高小历史教科书》对“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进行了论证。张国荣指出:民国时期教科文献中对中国古代“三大发明”与“四大发明”的陈述,已经使尚待证实的假说蜕变为既成事实。这一华丽转身后来在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及其成果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光大。【 12 】 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及其论著 事实上,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至整个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时,言必称李约瑟。他们大多认同作为一名西方顶级的科学学者,李约瑟开创的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其规模宏大,持续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发表了鸿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和国际社会(不仅是科技界、学术界、教育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约瑟连同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以及他提出的李约瑟难题,已经成为 20 世纪后半期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风向标和一座里程碑,而且构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学者前进途中的一座几乎无法逾越也无法绕行的堡垒。只是在进入 21 世纪后,才开始出现挑战李约瑟研究、著述及其李约瑟难题的学者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在下一个系列学习札记《李约瑟及其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与李约瑟难题》中,我将探讨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相关的宏大课题,即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以及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衰落和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复兴的问题。换成世界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说法,世界科学技术史发展主流或主线为何植根和发生在西方世界而不是东方中国的问题。 本节主要聚集以下四个有限目标: l 简要介绍李约瑟其人其事; l 简要介绍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l 简要查询和探讨李约瑟对中国四大发明的论述; l 简要引进李约瑟难题。这是李约瑟研究也是他认定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解释长期领先世界的整个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远不止是四大发明)为何在近代开始衰落且大大落后于西方? 李约瑟其人其事 李约瑟(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 1900 年 12 月 9 日- 1995 年 3 月 24 日)生于 伦敦 一个有教养的 中产阶级 苏格兰家庭,为独子。父亲是 军医 ,母亲是音乐教师和 作曲家 。 1917 年 10 月起进入 剑桥大学 接受高等教育( 学士 1920 ( 1 )年、 硕士 1925 年 1 月、 博士 1925 年 10 月)。期间, 1920 年其父去世,应邀去弗雷德里克· 霍普金斯 (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 )实验室工作,研究 胚胎学 和 形态发生 。从 1924 年聘为 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 的教授, 1924 年 10 月博士论文答辩,被授予“凯斯学院院士”荣誉。 1924 年 9 月 13 日,李约瑟与大学同学德萝西·莫耳( Dorothy Moyle Needham ,中文名李大斐。 1896 年 9 月 22 日- 1987 年 12 月 22 日)结为伉俪,两人齐头并进,都成为享誉世界的胚胎生化学家,并双双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 30 ( 1 )岁时出版了《化学胚胎学》( 3 卷本,学术地位奠基作),又发表《生物化学形态学》和《胚胎学史》,被科学界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德萝西·莫耳比他年长 4 岁。夫妻恩爱,志同道合。人到中年的尼达姆( Needham ,李 )夫妇正处于婚姻美满、事业有成的巅峰状态。 1937 年 8 月,三个中国人( 鲁桂珍 、 王应睐 、 沈诗章 )来到剑桥大学攻读学位。其中,鲁桂珍( 1904 年 7 月 22 日- 1991 年 11 月 28 日),一个 南京 药剂师的女儿, 金陵女子大学 毕业生,和李约瑟发生了 婚外恋 ,但这段 外遇 恋情得到了李约瑟妻子 德萝西 · 莫耳 的原谅,她还把名字 Dorothy 改译为中国化的“大斐”(李大斐)。鲁桂珍向李约瑟介绍中国悠久的“ 科学发明 ”和 医药学 ,给身处“西方中心论”环境中的李约瑟带来很大的心灵震动,使他形成了“一个宝贵的信念,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 从此之后,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生极大兴趣,在配偶鲁桂珍协助下开始学习 汉语 、文言文,立志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史 。 1941 年,李约瑟获选为 英国皇家学会 院士。受 英国皇家学会 之命,李约瑟从 1942 年到 1946 年在中国 重庆 任 中英科学合作馆 馆长( 1941 年夏,英国文化委员会任命李约瑟为设立在中国重庆的英中科学合作馆馆长,并有参赞的头衔)。他为战时中国优秀科学家在西方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结识了 竺可桢 、 傅斯年 、郭沫若等中国科学家和学者,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文献。此外他以外交官的身份和特权游历了还没有为 日本 占领的地方,包括 敦煌 和 云南 ,又参观考察了中国各学术机构从而收集了大量文献和资料。这对他后来写《 中国科学技术史 》有极大帮助。( 1943 年 -1946 年间,李约瑟出行十一次,行程 3 万英里。也正是在中国期间,李约瑟找到了后来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这一事业的重要助手 王铃 。)(李约瑟在访问迁移到遵义的浙江大学时,曾对竺可桢校长提起要写一部中国对世界文明贡献的书。 1945 年日本投降,中国政治、军事形势稳定下来后,竺可桢便开始收集图书和资料,并海运到剑桥,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一套完整的《古今图书集成》,总计 1 万卷 1 亿 7 千万字。) 1946 年,他赴 巴黎 当上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自然科学部的第一位部长( 1946 年 3 月,李约瑟收到了他剑桥的左翼朋友、生物学家朱列安·赫里胥( Julian   Huxley )的电报,邀请他回英国担任新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处处长。但是,李约瑟仅仅在伦敦和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了两年。因为美国认为李约瑟亲共,并为他的工作制造障碍,不允许将联合国的经费发放到任何美国认为是左翼的科学组织)。 1948 年,李约瑟回 冈维尔与凯斯学院 。同年,王铃应邀来到剑桥,担任《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的助理编辑。 1948 年 5 月 15 日,李约瑟正式向剑桥大学出版社递交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 “ 秘密 ” 写作、出版计划。他提出,这本一卷的书面向所有受过教育的人,只要他们对科学史、科学思想和技术感兴趣;这是一部关于文明的通史,尤其关注亚洲和欧洲的比较发展;此书包括中国科学史和所有的科学与文明是如何发展的两个层面。李约瑟认为,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远超过所有其他国家,但是,所得到的承认却远远不够。一周后,出版社复函,接受了李约瑟的计划。但数周后,李约瑟又修改了计划,将书的卷数扩大到 7 卷(第 1 卷,总论;第 2 卷,中国哲学;第 3 卷,前科学;第 4 卷,中国技术;第 5 卷, “ 李约瑟问题 ” ;第 6 卷,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文明史的关系;第 7 卷,展望未来),在 10 年内完成。后来,《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出版计划又几经修改,工程变得越来越庞大。 尽管在 1952 年他因到 中国 查核 细菌战 的证据而受到排挤和批评,但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写作计划。 1954 年 8 月 14 日,《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第 1 卷出版。 1959 年,他被所在的冈维勒与凯斯学院的院士们选为主席。李约瑟从 1967 年至 1976 年担任 冈维尔与凯斯学院 院长。 1964 年李约瑟夫妇访华,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自接见。 1971 年,他被选为英国人文科学院院士,是仅有的几位同时是英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和王家学会会员的科学家。退休后,以他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 1987 年,该馆发展为 李约瑟研究所 。 1992 年,英国女王更授予他国家的最高荣誉 —— 荣誉同伴者( Companion   of   Honour ) 勋衔 ,这是比爵士更为崇高的勋号。 1994 年李约瑟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 外籍院士。 1924 年,李约瑟首娶李大斐( Dorothy Needham ,其原姓 Moyle , 1896 年- 1987 年)为妻。 1937 年起,李约瑟、李大斐、鲁桂珍之间开始的漫长、持久且友好的三角恋。从 1982 年(?)起,李约瑟得了 帕金森氏症 。 1987 ,李大斐死。 1989 年,李约瑟再婚,娶鲁桂珍。鲁桂珍死于 1991 年。李约瑟 1995 年 3 月 24 日 20 时 55 分,在 剑桥 寓所辞世,享年 94 岁。骨灰安葬在研究所门前的 菩提树 树下。( 1970 年代中期,年已 70 多岁的李约瑟迷上一位加拿大的华人女子时学颜( H.Y.Shih ),并有过短暂却炽热的交往,他甚至想停妻再娶。但是,李大斐与鲁桂珍两人以“妻妾同盟”( concert   of   the   concubinage ),击退了时学颜,保住了他们的三角关系。 1991 年,鲁桂珍去世后,李约瑟又写信给这位时女士和其他两位女士求婚,但都遭到拒绝。)【 13 】 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华科学与文明》) 李约瑟从 1948 年起主持编写系列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史》(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该书英文原版书名为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缩写为 SCC ,直译应为 《中华科学与文明》 )。从 1954 年出版《导论》,李约瑟辞世( 1995 年)后该出版项目在以克里斯托弗·古克礼( Christopher Cullen )为主席的李约瑟研究院出版局主持下继续,前后历时半个多世纪。该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数学和天文、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此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依据“维基百科:中华科学文明史”( Wikipedia: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辞条以及李约瑟研究院( Needhan Research Institute )网站上的中华科学文明史系列丛书(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Series )网页,李约瑟主持并与国际合作编写组共同编写的该巨著英文最终版本共 7 卷 27 册,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已出版全部 7 卷的 25 册。第 1 卷全 1 册《导论》( Introduction )由李约瑟主编王铃协助于 1954 年出版,压卷之作(第 7 卷《社会背景》第 2 册《总结与反思》( General Conclusions and Reflections )在 2004 年由克里斯托弗·古克礼( Christopher Cullen )与鲁滨逊( Kenneth Girdwood Robinson )主编,王玲协助,依据李约瑟 1995 年辞世留下的遗稿及其它资料完成出版,马克·埃尔文( Mark Elvin )撰写了序言。最近于 2015 年出版了莫泰里( Georges Métailie )主编的第 6 卷《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Biology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第 4 册《传统植物学:人种学方法》( Traditional Botany: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余 2 册(第 5 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 8 册《 军事技术:射击武器和骑兵 》,第 10 册《 纺织技术:织布和织机 》尚在编写中。 从 1940 年代起的国民政府到 1950 年代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与李约瑟有密切来往并对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项目的研究、出版和传播给与了巨大支持和宣传。两边都动用了政府部门及政界学界名人庞大阵容来组织翻译出版丛书的中文版。自 1970 年代起,海峡两岸均开始组织翻译出版该丛书。台湾出版中文平装灰皮小开竖排本,由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陈立夫主译,卷册颇多,不与原著对应。大陆由科学出版社翻译原著少数卷册出版中文平装绿皮小开横排本,署名《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共出 7 册。 到 1980 年代末,中国大陆重新组织翻译出版该丛书英文版的完整中译本。为此,专门成立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为主任,大批学术名流担任委员和翻译,并有专职人员组成办公室,由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十六开精装黑皮本。 下面是综合整理维基百科和李约瑟研究院网站提供的英文材料以及中国大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胡维佳提供的中文资料(胡维佳提供的丛书目录共计 7 卷 34 册,而最终英文原版 7 卷 27 册)得到的该丛书各卷册书目一览表。【 14 】 李约瑟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册书目及相关信息 卷册 书名 (英文 / 中文) 英文原著 编撰 出版年 英文 / 中文 第 1 卷 全 1 册 Introductory Orientations 导论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research assistance of Wang Ling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 1954 1990 第 2 卷 全 1 册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 科学思想史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research assistance of Wang Ling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 1956 1990 第 3 卷 全 1 册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s of the Heavens and Earth 数学、天学和地学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research assistance of Wang Ling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 1959 第 4 卷 第 1 册 Physics and Physical Technology 物理学及相关技术 Physics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research assistance of Wang Ling, and the special co-operation of Kenneth Robinson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 专业合作鲁滨逊 1962 2003 第 4 卷 第 2 册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机械工程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research assistance of Wang Ling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 1965 第 4 卷 第 3 册 Civil Engineering and Nautics 土木工程和航海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Wang Ling and Lu Gwei-djen 李约瑟著,王铃、鲁桂珍合作 1971 2008 第 5 卷 第 1 册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化学及相关技术 Paper and Printing 纸和印刷 Tsien Tsuen-Hsuin 钱存训著 1985 1990 第 5 卷 第 2 册 Spagyr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Magisteries of Gold and Immortality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 点金术和长生术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Lu Gwei-djen 1974 第 5 卷 第 3 册 Spagyr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Historical Survey, from Cinnabar Elixirs to Synthetic Insulin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从长生不老药到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考察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Ho Ping-Yu and Lu Gwei-djen 何丙郁、鲁桂珍协作 1976 第 5 卷 第 4 册 Spagyr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Apparatus and Theory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器具、理论和中外比较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Lu Gwei-djen, and a contribution by Nathan Sivin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 席文部分贡献 1980 第 5 卷 第 5 册 Spagyr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Physiological Alchemy 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 内丹(生理魔力)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Lu Gwei-djen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 1983 第 5 卷 第 6 册 Military Technology: Missiles and Sieges 军事技术:投射器和攻守城技术 Joseph Needham, Robin D.S. Yates,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Krzysztof Gawlikowski, Edward McEwen and Wang Ling 叶山著, 石施道、麦克尤恩和王铃协作 1994 2002 第 5 卷 第 7 册 Military Technology: The Gunpowder Epic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 Joseph Needha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Ho Ping-Yu , Lu Gwei-djen and Wang Ling 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王铃协作 1987 第 5 卷 第 8 册 军事技术:射击武器和骑兵 编撰中 第 5 卷 第 9 册 Textile Technology: Spinning and Reeling 第九分册 纺织技术:纺纱 Dieter Kuhn 库恩著 1987 第 5 卷 第 10 册 纺织技术:织布和织机 编撰中 第 5 卷 第 11 册 Ferrous Metallurgy 非铁金属冶炼术 Donald B. Wagner 唐纳达·华格纳 2008 第 5 卷 第 12 册 Ceramic Technology 冶铁技术 Rose Kerr, Nigel Wood, contributions by Ts'ai Mei-fen and Zhang Fukang 第 5 卷 第 13 册 Mining 采矿 Peter J . Golas 彼特·格拉斯 1999 第 6 卷 第 1 册 Biology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Botany 植物学 Lu Gwei-djen (collaborator), with contributions by Huang Hsing-Tsung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 黄兴宗部分特别贡献 1986 第 6 卷 第 2 册 Agriculture 农业 Francesca Bray 白馥兰( Francesca Bray )著 1984 第 6 卷 第 3 册 Agroindustries and Forestry 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和林业 Christian A. Daniels and Nicholas K. Menzies 丹尼尔斯和孟席斯著 1996 第 6 卷 第 4 册 Traditional Botany: an ethnobotanical approach 传统植物学:人种学方法 Georges Métailie 莫泰里 2015 第 6 卷 第 5 册 Fermentations and Food Science 营养学与食品加工科学 Huang Hsing-Tsung 2000 第 6 卷 第 6 册 Medicine 医药学 Lu Gwei-djen, Nathan Sivin (editor)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 史维(编辑) 2000 第 7 卷 第 1 册 Social Background 社会环境 Language and Logic 语言和逻辑 Christoph Harbsmeier 克里斯托弗·哈伯斯梅厄 1998 第 7 卷 第 2 册 General Conclusions and Reflections 结论与反思 Christopher Cullen , Kenneth Girdwood Robinson (editor), Ray Huang (collaborator), introduction by Mark Elvin 古克礼与鲁滨逊主编, 王玲协助,埃尔文序言 2004 李约瑟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缩编本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有两种简编本。其一是 坦普尔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 由国内专家推荐给“广大青少年读者”的一部普及读物,其中共举出了 100 个“中国的世界第一”,以至于可以得出惊人的结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 15 】 此外,剑桥大学出版社和李约瑟生前考虑到公众很难阅读系列丛书全部,遂又请科林·罗南( Colin A. Ronan )将该巨著改编成一种简编本。书名《中华科学文明史》( The Shorter Science civilisation in China ,直译为《简明中华科学文明史》),篇幅仅李氏原著十几分之一,从 1978 年起陆续出版,共出五卷(因罗南辞世终止)。该简编本的中文版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负责翻译(江晓原策划),由上海人民出版社自 2001 年 12 月至 2003 年 7 月出版。【 16 】 该简编本各卷要目如下: 第 1 卷( 2001 年 12 月) 第1章 序言 第2章 中国的语言 第3章 中国地理 第4章 中国历史——先秦时代 第5章 中国历史——统一的帝国 第6章 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科学传播 第7章 儒家与儒家思想 第8章 道家与道家思想 第9章 墨家与名家 第10章 中国科学的基本观点 第11章 伪科学与怀疑主义传统 第12章 晋朝、唐朝的道家和宋代的新儒家 第13章 宋明时代的理学家与中国自然资源的后期重要人物 第14章 佛家思想 第15章 法家 第16章 人间法律和自然法则 第 2 卷( 2002 年 6 月) 第1章 数学 第2章 天学 第3章 气象学 第4章 地学 第5章 地质学和相关科学 第6章 物理学 第 3 卷( 2002 年 6 月) 第1章 磁学和电学 第2章 航海技术 第3章 航海与发现 第4章 航海术 第5章 推进 第6章 操纵 第7章 海上平战技术 第 4 卷( 2003 年 7 月) 第1章 工程师:他们的地位,工具和材料 第2章 基本机械原理 第3章 机械玩具和中国典籍中阐述的各种机器 第4章 陆地运输车辆和高效率马挽具的设计 第5章 时钟机构:被埋没的六个世纪 第6章 立式和卧式装置,风车好航空技术 第 5 卷( 2003 年 7 月) 第1章 道路 第2章 墙与长城 第3章 建筑技术 第4章 桥梁 第5章 水利工程( I )——河道的控制建设和维护 第6章 水利工程( II )——提升机械和利用水力作动力源 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论述 李约瑟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1946)首次提及中国三大发明(造纸印刷术合二为一,实为四大发明) 1942 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 1900—1995 )到达中国重庆,实地研究中国科技史。 1946 年,李约瑟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说:“中国人最伟大的三项发明无疑是造纸印刷术、磁罗盘和黑火药。”“如果没有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这时,李约瑟把造纸及印刷看成一体。(李约瑟演说原文收入《回顾我们的时代》一书,由伦敦阿兰 · 温盖特有限公司刊行)【 17 】 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论述 后来,李约瑟在其磅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华科学文明史》)中,正式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论述。 从上面开列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册目录可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该系列丛书中的重要内容。 l 第 4 卷第 1 册《第 26 章 物理学》 n ( i )磁学和电学(第 215-318 页) 第 4 卷第 3 册《土木工程和航海》 l 第 5 卷第 1 册《第 32 章 纸和印刷》全书(第 1-343 页) l 第 5 卷第 7 册《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 此外,在第一卷《导论》,第 2 卷《科学思想史》和第 7 卷第 2 册《总结与反思》中也有大量相关的论述。 本系列丛书不拟全面系统细致地探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具体论述。我在这里重申在“本系列学习札记 1 ”中设定的本丛书目标:探讨中外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世界三大发明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原创及其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的评价历史及相关争论,以及这些研究及相关争论的科学技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意义;而不是严谨而深入的学术考证,以便对每一项发明的史实做权威甄别和认定,对各种评价和学说进行终极裁决。笔者没有资格也没有意图从事这类无法企及的使命。 李约瑟难题 江晓原 2001 年 5 月 24 日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一篇取名“‘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时至今日,在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同义词;也许认真阅读过李约瑟所主编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人只是少数,但我们都深信他的结论——中国科学技术曾经在很长时间处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落后于西方——为什么会落后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江晓原( 2001 )“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 “李约瑟难题”通常分解为如下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何在公元前 1 世纪到公元 16 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 诸子百家 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 17 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江晓原在上文中明确指出: “如果我们站在客观的立场观照近现代科学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所谓的‘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当然伪问题也可以有启发意义)。那种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世界领先的图景,相当大程度上是虚构出来的。” 江晓原( 2001 )“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 这里,至少有以下诸问题需要探讨,取得澄清和共识: 我姑且称之为 “李约瑟难题诘问—七联问”: l 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技术)的相互关系(差异和联系); l 近代实验科学与古代经验科学的相互关系(差异和联系); l 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发明创造上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古代经验科学的发达进步能否等同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l 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发明创造上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古代经验科学的发达进步为何没有促成在中国大地上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萌芽、发端和成长? l 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及其起源和成熟的问题; l 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在西方起源的问题; l 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在西方起源中欧洲古代自然哲学与数理科学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东西方文明传播交流、继承革新及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所有这些是比本系列丛书探讨的世界三大发明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更拓展更深刻的研究课题,也是经典“李约瑟难题”引申而来的。这将是下一个《李约瑟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与李约瑟难题》系列丛书的主题。 当代西方学者论三大发明和四大发明 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 1959 ) 英国另外一位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 J.Bernal,1901-1971 )在为其《历史上的科学》中译本( 1959 )所写的序中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已经可以看出,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从希腊的抽象数理科学转变为近代机械的、物理的科学的过程中,中国在技术上的贡献——指南针、火药、纸和印刷术——曾起了作用,而且也许是有决定意义的作用。我确信,中国过去对技术的这样伟大贡献,将为其将来的贡献所超过。”【 18 】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 1993 )中论及中国三大发明及其西传 李约瑟提出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观点,不仅对中国史学家造成了长期影响,也得到很多西方学者认可。 1993 年夏,美国知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著名的《外交》杂志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说到:“公元 8 世纪中国发明了印刷术, 11 世纪发明了活版印刷,但直到 15 世纪这一技术才传到欧洲。造纸术公元 2 世纪出现于中国, 7 世纪传到日本, 8 世纪向西传播到中亚, 10 世纪到北非, 12 世纪到西班牙, 13 世纪到北欧。中国的另一项发明 —— 火药,产生于 9 世纪,几百年后它才传到阿拉伯国家, 14 世纪才到达欧洲。”【 19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物《人类文明史——科学与文化发展:从 7 世纪到 16 世纪》( 2000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0 年的出版物《人类文明史——科学与文化发展:从 7 世纪到 16 世纪》认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四大发明源自中国(第 4 卷第 443-5 页)。【 20 】 当代中国学者论三大发明和四大发明 除了在本系列札记 1-5 各篇中已经提及和引述的相关学者和文献外,各类媒体上还有众多学者的大量相关文献论及中国四大发明这一主题。这里仅举数例而已,读者可自己在网上搜索阅读。 邓广铭与其学生漆侠指出中国三大发明或产生或兴盛于宋代 有趣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产生于北宋:黑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宋史专家邓广铭( 1907—1998 )在《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说: “ 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虽开始于汉代,而其普遍盛行和技术的大量提高,则是宋代的事;火药和刻板术(指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虽都是唐代的事,但此二者之被广泛采用也都在宋代;发明胶泥活字的毕升也是北宋人;指南针的发明则无疑为宋代的事。 ” 其学生漆侠( 1923—2001 )则在《宋代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中进一步说: “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火药、罗盘和活字印刷术,都是北宋一代发明的。而造纸技术在宋代也有了极大的改进,纸的原料多种多样,纸浆捣得极细,能制造出巨幅的雪白的纸张。 ” (地图驿栈( 2014 )解读真相,反思光环(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21 】 其他中国当代学者的相关论述 l 韩琦( 1999 )《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 135 页。 认定“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四大发明源自中国。 l 华觉明主编( 2016 )《中华科技五千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l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 2016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等等。 结论与诘问 读完本“系列学习札记 5 ”能否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本《系列学习札记》考查的主题是“世界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及其传播与贡献”,而最早、最重要和最全面系统的论述却几乎全都“意外”地发起自外国学者。我们能不能得出如下结论并提出若干诘问? l 从培根、马克思论“世界三大发明”到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形成了一条近现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主线; l 历史文献证实,比马克思甚至比培根更早提出“三大发明”并认定为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学者是卡丹。后来,西方来华传教士、汉学家麦都思和艾约瑟也都再次认定了这个评价。 l 李约瑟在确认、传播和宣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成就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华科学文明史研究中起了承前启后、联结中外的历史作用。由单个外国学者领衔,众多中外学者参与的历时半个多世纪的集体学术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丰硕成果。从该巨著英文版出版到中文版在海峡两岸翻译出版,始终是世界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上的盛事。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均支持了该研究项目并成就了研究成果中文版的翻译出版。双方都设立了国家政府项目,由科学院院长或教育部部长任主编,举集科技史研究同仁并全国顶尖学者参与。 l 既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领先世界,如何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研究发现和重大成果几乎被外国学者垄断?这是否昭示中国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的贫乏和落后?更进一步说,“科学技术成就长期领先世界”与“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长期贫乏和落后”两个论断能够并行不悖吗? l “李约瑟难题”及其引申出来的“李约瑟难题诘问—七联问”。 n 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技术)的相互关系(差异和联系); n 近代实验科学与古代经验科学的相互关系(差异和联系); n 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发明创造上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古代经验科学的发达进步能否等同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n 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发明创造上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古代经验科学的发达进步为何没有促成在中国大地上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萌芽、发端和成长? n 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及其起源和成熟的问题; n 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在西方起源的问题; n 近代实验科学或自然科学在西方起源中欧洲古代自然哲学与数理科学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东西方文明传播交流、继承革新及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史|13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 将人类带进近现代文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学习札记(1)
DingXingFu 2019-5-17 05:47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 将人类带进近现代文明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学习札记( 1 ) 丁兴富 20161116-27 2017032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9634-1041347.html 导读摘要 本“系列学习札记 1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将人类带进近现代文明”主要基于以下网络文献: l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0906 )印刷术的始祖——雕版印刷。 l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7a )火 药 ——人类文明的助推器。 l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7b )指南针——人类文明的导航仪。 l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8 )活字印刷——人类文明的播种机。 l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108 )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 l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531 )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 l 科普中国(作者:孙克文 [ 责任编辑 : 张莉明)( 20151119 )传播文明的火种 西式活字印刷术。 l 科普中国(作者:孙克文 [ 责任编辑 : 张莉明)( 20151021 )来自东方的高科技——四大发明传入欧洲。 科普中国( China Science Communication )网于 2015-2016 年间,在“科技创新里程碑”专栏发表了一系列原创作品(责任编辑 : 孙晓倩),集中热情宣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将人类带进近现代文明。这组专栏作品谈论的是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古老而经典的课题。仔细读过该系列作品的内容后,不能不引发读者提出以下正反两方面的一系列质疑和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l 时至今日,中国大陆教育界科技界的主流话语还是坚持 20 世纪初叶以来宣扬的以下六个命题: n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其它更多的发明创造在古代一直领先于西方和世界; n 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发明创造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表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在古代也一直领先于西方和世界; n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创造迅速东传邻国,并经过海陆丝绸之路西传中亚、南亚、中东、非洲,及至欧洲和整个世界; n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引发并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世界的近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精神解放;近现代科学技术、思想启蒙;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殖民开发、国际贸易,摧毁封建堡垒和封建制度;及至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等等); n 在西方列强殖民主义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文化侵略的沉重打击和摧残下,中国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自近代起不复存在,并进一步沦为一个落后贫弱的东亚病狮或东方睡狮; n 从 20 世纪初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复兴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文明的辉煌,抵制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侵略和虚假的西方普世价值的文化侵略,拯救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带来的深重危机,引领创造人类文明的光辉未来。 l 人们是否思考、诘问或者研究过,这些命题是谁开始提出来的?这些命题是否有人依据传统学术研究规范论证过?得到的研究结果是什么?结论的依据又是什么?中国大陆的广大民众和精英阶层扣问并反思过以下问题吗? n “四大发明”果真是中国古代的“独创”和“首创”吗?还是东西方各自发明创造的? n “四大发明”是如何西传欧洲的?有确凿的史实依据吗?还是东西方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结果? n “四大发明”如何引发和推动了西方世界的近现代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与繁荣?有何证据?通过什么机制?难道它们果真是东方中国单向地赐予西方世界的礼物并进而推动了世界的近现代化、工业化和全球化,促成了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崛起和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 n 中国古代科技的长期领先地位为何没有引领中国率先发展近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近现代化?为何本土的幼苗难长大,墙内花开凋谢墙外果实累累? n 为什么是西方世界而不是东方中国引领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欧洲文明史上有什么独特的品质、基础和积淀使得近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力崛起和迅猛发展率先发生在西方世界? n 中国科学技术在近现代为什么在世界上落伍了?而在进入 21 世纪时是否如部分国人所说,东方中国在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层次上已经再一次领先西方,称雄世界了? n 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近现代世界究竟是领先还是落后?为什么认定依然领先或曾经落后而今已复兴超前?还是叹息已经落后并继续落伍且认为问题就出在部分国人既无自知之明而且唯我独尊? n 技术工艺发明创造与基于观测与实验的自然科学发现及其理论构建的差异和关系。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始研读我撰写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系列学习札记 1 》——“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 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学习札记》设定的目标为:探讨中外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世界三大发明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原创及其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的评价历史及相关争论,以及这些研究及相关争论的科学技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意义;而不是严谨而深入的学术考证,以便对每一项发明的史实做权威甄别和认定,对各种评价和学说进行终极裁决。笔者没有资格也没有意图从事这类无法企及的使命。 引言: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 科普中国( China Science Communication )网于 2015-2016 年间,在“科技创新里程碑”专栏发表了一系列原创作品(责任编辑 : 孙晓倩),集中热情宣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将人类带进近现代文明。我们在 2016 年 11 月下载到以下主要相关作品。 1 “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 ( 20160108 , 15:49 发布);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6-01/08/c_134990251.htm 2 “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 ( 20160531 , 19:16 发布);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6-05/31/c_135402164.htm 3 “印刷术的始祖——雕版印刷” ( 20150906 , 18:04 发布);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5-09/06/c_134595360.htm 4 “活字印刷——人类文明的播种机”( 20151028 , 13:14 发布);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5-10/28/c_134757954.htm 5 “指南针——人类文明的导航仪”( 20151027 , 10:05 );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5-10/27/c_134751518.htm 6 “火 药 ——人类文明的助推器”( 20151027 , 11:36 发布)。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5-10/27/c_134751518.htm 还有两篇作者是孙克文,责任编辑张莉明。 7 “传播文明的火种 西式活字印刷术”( 20151119 , 16:52 )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5-11/19/c_134833845.htm 8 “来自东方的高科技——四大发明传入欧洲”( 2015-10-21 , 17:32 )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5-10/21/c_134736336.htm “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一文是以下文字开篇的。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总导演张艺谋将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用艺术的方式呈现给了世界。【1】【2】实际上,在14世纪之前,四大发明就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了欧洲。而出乎当时中国人的意料,四大发明在欧洲得到飞速发展,更想不到几百年后,中国人竟然被自己发明的火药炸开了国门。四大发明是如何进入欧洲,又如何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呢?”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108 ) 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 以下是该文对应视频节目的部分载图(第 2-4 幅取自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随后,该文分别论述了“ 造纸术、印刷术的传播与文艺复兴 ”以及“ 指南针、火药与大航海时代 ”。 最后引出了该文结论。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社会在文化、思想、航海及政治上的巨大进步; 造纸术和印刷术,解放了欧洲人的精神世界;指南针带领欧洲人征服海洋和新大陆;而火药则消灭了封建制度,使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当这些欧洲先进的技术发明随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又有了质的飞跃,才创造出急速发展的北美文明。 ……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在欧洲的传播,人类文明的脚步也很难以这样的速度迈向今天的辉煌。”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108 ) 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 一、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 在“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一文中是这样叙述中国的造纸术发明及其西传的。 “在电影《哈利波特》中,人们所使用的是羊皮纸。这完全符合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在造纸术传入欧洲之前,人们只能使用昂贵的羊皮或牛皮,也只有富人才有能力使用。【3】 而在中国,早在西汉就造出了使用破布为原料的轻薄纸张,价格远低于羊皮【4】。在公元八世纪,唐朝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军队在中亚战败于阿拉伯军队,一些造纸的工匠被俘虏,使得造纸术传入了阿拉伯地区。不久之后,欧洲人偶然从阿拉伯人的书本中看到了有关造纸术的记载,这才进入欧洲。在1150年,西班牙人开办了欧洲的第一座造纸厂。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0906 )印刷术的始祖——雕版印刷。 在 “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中,对造纸术在中国和世界的发明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首先,文章指出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文字需要一定的载体,而在纸张发明之前,东西方都使用过众多物质材料作为文字的书写载体。 “在电影《英雄》中,导演张艺谋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武侠世界。场景唯美,道具考究,尤其是电影中展示的沙盘、竹简、丝帛等书写载体更是有着确凿的历史考据。从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它是一部武侠剧情片,不如说它更像一部历史博物纪录片。【5】 自从文字产生后,书写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而对于书写载体,人类祖先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从最早的原始壁画,到用于占卜记事的龟甲和兽骨,再到在青铜器上铸字,乃至国外普遍使用的树皮和羊皮等记事材料,书写的载体一直都在不断创新。 到了汉朝,主要的书写材料有竹简、木牍、丝帛。竹简和木牍太笨重不易携带,所占的空间又很大;丝帛虽然便于书写,但价格昂贵,不可能大量生产,书写载体还处在相对粗放的历史阶段。”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531 )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 随后,文章介绍了1957年5月8日,在西安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灞桥纸”,并认定其为“世界上最早的纸片”。 1957 年5月8日,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 。 这是当时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当时的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不太适宜书写,一般用于包裹物品。【4】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531 )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 最后,文章集中陈述了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公元63-121)发明并改进“蔡候纸”的历史。 东汉永元九年,各地闹起了蝗灾,许多地方颗粒无收。汉和帝年龄尚小,邓太后亲政。她经常通宵达旦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竹简。当时,主管宫廷手工作坊的宦官蔡伦,决心去探索一种既轻便成本又低的书写载体来替代竹简。 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一种新型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这种纸又薄又轻巧,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可以大量生产。随后,蔡伦把他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邓太后。朝廷非常肯定他改进的纸,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新的造纸术很快传遍各地。纸张逐渐取代了竹简、木牍和丝帛,并一直沿用了下来。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531 )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慢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造纸工艺: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篾席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把湿纸晒晾干或烤干,揭下就成为最后的纸张。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531 )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 汉代以后,造纸工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及其发展。 汉代以后,造纸工艺不断完善。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作竹纸,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必需品。特别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印书业兴起,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531 )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 “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同时指出了以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史书对造纸术的记载。【 6 】 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尤其是《天工开物》中,就有了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记载。特别是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531 )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 中国发明的造纸术首先传播到东亚各国,其后又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交流,造纸术首先传入与中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纸浆主要由大麻、藤条、竹子、麦杆中的纤维提取。公元7世纪,造纸术经高丽传到日本,其后又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到了17世纪,欧洲各个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到了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经传遍五洲各国。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531 )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 “蔡侯纸”。造纸术在三世纪初传入越南;七世纪初传入朝鲜、日本、印度。 公元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将军沙利会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唐军战败。怛逻斯之战后,唐军中的部分造纸工匠被阿拉伯军队俘虏。沙利将这些工匠带到中亚重镇撒马尔罕,让他们传授造纸技术。当年撒马尔罕就出现了中东第一个造纸作坊,794年巴格达出现由中国工匠建立的造纸作坊,造纸术由此传到阿拉伯地区。 9 世纪,造纸术传入非洲,逐渐取代莎草纸,到10世纪中,完全取代莎草纸。12世纪初传入西班牙,最初由阿拉伯人在萨蒂瓦建立了造纸厂,1157年基督徒在比达隆建立造纸厂。 意大利在12世纪就用阿拉伯人输入的纸,到1268年才在布里亚诺建立第一座造纸厂,其后,在1293年波洛尼亚、帕多瓦、热那亚等地相继出现造纸厂。 1348 年特鲁瓦出现法国第一家造纸厂。此后,造纸术在欧洲到美洲得到了广泛传播。极大促进了这些区域的文化传播与发展。 科普中国( 20151021 )(作者:孙克文,责任编辑张莉明) 来自东方的高科技——四大发明传入欧洲 最后,文章总结了中国造纸术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两千年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一直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古代在造纸的技术、设备、加工等方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现代机器造纸工业的各个主要技术环节,都能从我国古代造纸术中找到最初的发展形式。 纸的大量生产,以及后来印刷术的创造,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的工具,大大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531 )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 二、印刷术——人类文明的播种机 在“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一文中是这样叙述中西方印刷术发明及其传播与影响: 直到14世纪,从波斯传入的中国雕版印刷术解放了抄写员的劳动力。【7】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兴职业:雕版员。雕版虽然能重复印刷,但是制作却极其费时,完成一本书的雕版需要数月甚至几年时间。一直到15世纪,木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带来了改变。 1450 年前后,德国金匠古登堡受此激发,用铅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印刷出版了《圣经》,欧洲有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这给仅需要26个字母的西方文字传播带来了极大便利。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108 ) 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 在基于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计算机和网络印刷(包括3维印刷)发明和发展前,传统印刷术通常被划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科普中国在“印刷术的始祖——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人类文明的播种机”两文中分别陈述了中国发明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历史和西传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印刷术的始祖——雕版印刷”如此介绍 中国雕版印刷的萌芽和雏形: 中国古代的文字雕刻技术历史悠久,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先写字后雕刻而成。 青铜器铭文,在浇铸前需要刻制字范,这种字范当是凸起的反体字,说明当时已有高超的文字雕刻技艺。有的铭文,是由单个字范拼组而成,这对后来的泥活字技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青铜器铭文 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雕版印刷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 石碑拓印 南北朝时,出现了反体石刻和凸体石刻以及在木板上雕刻一百多字。这些技术,与印版的雕刻更为接近。 凸体石刻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快出现的。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4000年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那么,隋唐文化则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社会条件。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0906 )印刷术的始祖——雕版印刷 中国雕版印刷发明起源于公元 600 年前后的隋朝,成熟于唐代,经五代十国,到两宋发展到很大的规模,即使在活字印刷发明以后,从宋元到明清,中国的印刷业依然以雕版印刷为主流。 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的工艺过程是:将书稿编订后,由善书者依版式写于纸上,经校对后反贴于木板,再由刻工逐字雕刻,即成印版。印刷时将印版和纸张分别固定于刷印台,用棕刷沾墨均匀施于版面。铺纸后于纸面给以均匀的压力,印版上的图文就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到了9世纪的时候,我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 雕版印刷 《旧唐书》还有这样一条记载,大和9年(公元835年)12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历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另外一些古书的记载情况是这样:当时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卖。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还没有奏请颁发新历,老百姓印的新历却已到处都是了。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东川节度使冯宿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信,就奏请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么禁得了呢?虽然唐文宗下了这道命令,民间刻印的历书仍旧到处风行。就是在同一个地区,民间印刷历书的也不止一家。 到了五代时候,有个封建官僚叫冯道。他在短短的5个朝代中做过4个朝代的大官,是个卑鄙无耻的家伙。他看到江苏、四川等地人民贩卖的印本书籍,各种各样都有,单单没有儒家经典,就在后唐长兴3年向皇帝建议雕版印刷儒家经典。当时共印9种经书,经历了4个朝代,直到后周广顺3年,先后花了22年的时间,才全部刻成。 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经》,刻板13万块;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印经史方面的书籍,刻板10多万块。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规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书籍,现在知道的有700多种。 印书数量大,品种繁多,除佛经外,经、史、子、集等成为印书的主流。注重校勘,刻印精良,代表了宋版书的特点。由于民间作坊印书的兴起,书籍作为商品在社会流通,因而版权保护也提上日程。与两宋同时期的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发达的印刷业。燕京、兴庆、平阳等地,是当时著名的印刷基地。宋代时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雕版印刷并没有被活字印刷所替代,仍一直在古代中国印刷业中占据主流地位。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铜板雕刻。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 中国历代主要雕版印刷文献唐代雕版印刷文献传世极少,今存年代较早的有武后时代(7世纪末8世纪初)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至德2年(公元757年)四川成都卞家刻梵文《陀罗尼经咒》,咸通9年(公元868年) 刻《金刚经》,乾符4年(公元877年)和中和2年(公元882年)四川成都樊赏家刻的2本历书等。 五代由冯道等奏请在国子监雕印儒家经典《九经》,是官府刻书的开始。继而有后蜀毋昭裔刻《文选》、 《初学记》、 《白氏六贴》,南唐刻《史通》、《玉台新咏》以及和凝的自刻文集等。现存五代雕版印刷文献仅有敦煌出土的《唐韵》、《切韵》等几种残本。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0906 )印刷术的始祖——雕版印刷 最后,“印刷术的始祖——雕版印刷”简单明确地提及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西传及其对人类文明重大贡献的评价: 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不久,就开始向东方邻国传播。13世纪起,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经波斯、埃及向欧洲传播。 雕版印刷术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文化工艺;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播有着突出贡献。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0906 )印刷术的始祖——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人类文明的播种机”一文再次以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引进中国的活字印刷术的精彩: 2008 年8月8日,第29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盛大开幕。开幕式上, 897个人体活字模在鸟巢中央上下移动,起伏连绵,在古人箴言的吟诵声中,一个醒目的“和”字凸显出来。这个节目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认可和高度称赞,成为了仪式中最大亮点之一。同时,也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活字印刷术,带进全球数亿观众的视野。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8 )活字印刷——人类文明的播种机 随后, “活字印刷——人类文明的播种机”追溯了北宋平民毕 昇 (约公元970-1057年) 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以及沈括 (1031 — 1095 ) 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8】: 北宋年间,文化极其繁荣,雕版印刷事业也有了全面发展。在众多平民中,一个叫毕升的工人,在印刷铺专门从事手工印刷。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毕升发现,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费工费料增加成本,而且有错字不容易更改。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便可以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在这种启示下,毕升努力钻研印刷技术,发明了活字印刷。 制作活字的方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具体记载: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再用。 至于活字的材料,毕升也曾试验过用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1965 年,浙江温州出土一件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字体大小不一,有个“色”字被横置,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升之后大约50年,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8 )活字印刷——人类文明的播种机 中国元代山东农学家、《农书》作者王祯((1271-1368))发明用于木活字印刷的“转轮排字盘”(1298-1300年)。【9】 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8 )活字印刷——人类文明的播种机 关于中国(木)活字排版印刷术在世界的传播,“活字印刷——人类文明的播种机”有如下说法: 随着贸易和印刷书籍的传播,先进的排版印刷工艺,迅速在日本、高丽等国传播,1377年,高丽用金属活字印制《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书。【10】 对于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各个国家众说纷纭。意大利人将活字印刷传入欧洲的功劳,归功于印书家帕菲洛卡·斯塔尔迪,他见到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来的活字版书籍,采用活字法印书。意大利人为此特意在他的出生地伦巴第树立他的雕像作为纪念。 1440 年左右,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受到中国印刷技术影响,将当时欧洲已有的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了铅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实质上推进了印刷形成工业化。但这已经比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晚了约400年。 直到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才将沈括《梦溪笔谈》中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一段史料,翻译成法文,欧洲人才第一次了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史实。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8 ) 活字印刷——人类文明的播种机 在“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中对中国活字印刷术的西传欧洲则有以下文字说明: “一直到 15 世纪,木活字印刷术从中国传入欧洲带来了改变 ” “ 1450 年前后,德国古登堡受中国木活字印刷术启发,发明合金活字印刷术,出版了《圣经》,欧洲有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纸和活字印刷的广泛使用,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11】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108 ) 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创举,大约十四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日本,复由中亚传至小亚细亚与埃及,并影响于欧洲。 1440 年左右,约翰内斯·将当时欧洲已有的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了铅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介的革命,迅速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实质上推进了印刷形成工业化。1584年西班牙历史学家传教士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中提出,古腾堡受到中国印刷技术影响,并作为他活字印刷术的蓝本。 之后,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迅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 科普中国( 20151021 )(作者:孙克文,责任编辑张莉明) 来自东方的高科技——四大发明传入欧洲 综合以上关于中国关于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文字材料,可以看出毕昇 (约公元970-1057年) 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中国也是在世界首创活字印刷,但其在历史上的实际应用、传播及其影响是比较有限的。元朝的王祯已于 1298-1300 年前后发明用于木活字印刷的“转轮排字盘”。中国的活字(很可能是木活字)印刷术首先在日本、高丽等国传播。 1377 年,高丽用金属活字 印制 《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书。一直到 15 世纪,木活字印刷术才从中国传入欧洲。 1450 年前后,德国古登堡受中国木活字印刷术启发,发明合金活字印刷术,出版了《圣经》,从此欧洲有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也有说意大利通过马可波罗带去的中国活字板书籍率先在欧洲习得了活字印刷术)。事实上,中国直到明清时代活字印刷依然发展有限,而在实际应用中的主流技术依然是雕版印刷。 三、指南针——人类文明的导航仪 在“四大发明进入欧洲 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一文中,对“ 指南针、火药与大航海时代 ”的关系用以下文字作了综述。 在电影《加勒比海盗》中,这些装备精良的海盗在17世纪曾真实存在于加勒比海域,他们依靠打劫往来船只为生。他们的兴盛,源于美洲大陆被发现之后淘金者携带的财富,也源于欧洲殖民者的入侵,使一些原住民被迫成为海盗。在海盗与军队、商船的争斗中,源自中国的指南针与火药,起到了关键作用。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发明了最早的指南装置“司南”,到了北宋,人们已经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南宋时,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带回阿拉伯,从而辗转到了欧洲。指南针的出现让欧洲人不用再依靠星象来辨明方位,大大提高了航向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蒙古人灭金,铁蹄席卷东欧,让欧洲人见识到了中国火器的威力,也让火药进入了欧洲。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108 ) 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 在“指南针——人类文明的导航仪”中,首先引用了 炎黄战胜蚩尤的“涿鹿之战”的神话传说,明确指出:传说中的指南车,是利用齿轮让木车上的木人手指永远指向南方,与有磁性的指南针无关。 这是远古时期最著名的一场战争——炎黄战蚩尤。相传,炎黄二帝被蚩尤围攻,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军中一名术士利用狂风大作,尘沙漫天的特殊天气,吹号击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带领军队向蚩尤族进攻,一举击败了敌人。这就是后来在历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难以考证,但是传说中的细节,却引起了后人的猜测……里面讲到的指南车,是否就是我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最早形态呢?实际上故事中所提到的指南车并非指南针。传说中的指南车,是利用齿轮让木车上的木人手指永远指向南方,完全和磁性无关,而指南针却得利用磁体的指极性制作,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事物。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7 )指南针——人类文明的导航仪 随后,文章陈述了战国时期已经发明的指南针的雏形—司南 中国的方位文化,经历了从天文学方法定位、再以磁学方法制成司南,最后由司南演变成指南针的三个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测定方位技术的不断完善。 指南针的起源可以上推至战国时代,当时有一种称为“司南”的指南器具,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是指南针的雏形。 在战国时代,采玉的工人四处去采玉时,往往需要带着“司南”以帮忙指引方向。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7 )指南针——人类文明的导航仪 文章进一步指出,东汉王充(27-97年)在《论衡》(86年)中描述了“司南”的材质、形状、制作方法及其指南功能。 依据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的叙述,它应该是以一块天然的磁石,仔细雕琢成勺子的形状,在雕琢过程中还需使勺子的重心位于底部中心,再加上雕刻有二十四向的底盘。 其使用方法,就是先把底盘放正,再把“司南”放上让其旋转,一旦“司南”停止,长柄所指之处就是南方。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7 )指南针——人类文明的导航仪 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司南。”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司南的记载。 科普中国( 20151021 )(作者:孙克文,责任编辑张莉明) 来自东方的高科技——四大发明传入欧洲 到了唐代,发明了水浮指南鱼。北宋,已将指南鱼用于航海,及至南宋,发明了罗盘。 到了唐代,风水占卜家的活动相当活跃,并开始强调方向的选择,寻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指南铁鱼及水浮磁针应运而生。 指南鱼的制作方法,在北宋的《武经总要》【12】中有详细记载:“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这种方法利用地磁场使铁片磁化,并知道鱼形铁片微向下倾斜对磁化有利,实际上已发现近代科学中所谓的磁倾角的影响。使用时,指南鱼浮于水面,与水浮磁针的原理是一致的。 磁针问世后,先后用于风水和航海。为了使用方便,读数容易,加上磁偏角的发现,对指南针的使用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新一代指南针——罗盘,出现了。所谓的「罗盘」指得是磁针和方位盘的相结合,它又称为「罗经盘」,我国在南宋时代就出现了,当时称为「地螺」。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7 )指南针——人类文明的导航仪 “指南针——人类文明的导航仪”一文最后对中国罗盘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在欧洲改进成为指南针,及其对近代大航海时代做出的重大贡献进行了论述。 罗盘先后经由陆水两路西传,大约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之际,传到阿拉伯,后来经阿拉伯传人欧洲,在欧洲发展成熟起来。欧洲人又进一步对这种旱罗盘做了改进,演变出旱罗盘,使用起来很是方便,明代经日本传回我国。 指南针对西方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开启了海外大探险。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国家有计划的海外探险,以及天文、地理、造船、航海技术的配合,再加上罗盘的使用,因而引发造成西方一连串的海外探险。 在各国相竞的向外发展下,新航线、新大陆逐一被发现,进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从此,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连为一个整体。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7 )指南针——人类文明的导航仪 吉伯(Gilbett)于1600年在其所著书中说:马哥孛罗于1260年把指南针由中国带到意大利。十二世纪末及十三世纪,欧洲人均已用指南针航海。阿拉伯人采取了中国人的应用方法。巴拉1242年在叙利亚海所看见的水上浮针及拉题尼1260年在英国牛津所见的水上浮针,与1116年《本草衍义》所描写者完全相同。巴拉所记印度洋的铁鱼与《事林广记》所载指南鱼,亦完全相同。 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证,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科普中国( 20151021 )(作者:孙克文,责任编辑张莉明) 来自东方的高科技——四大发明传入欧洲 据 “指南针——人类文明的导航仪”说,指南针居中国四大发明首位,应该是传说中的司南发明并使用于战国时代,在四大发明中最早。 四、火药—人类文明的助推器 在“四大发明进入欧洲 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一文中,对中国发明的 火药 如何西传欧洲并进而推动了欧洲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蒙古人灭金,铁蹄席卷东欧,让欧洲人见识到了中国火器的威力,也让火药进入了欧洲。 14 世纪末,欧洲出现了需要一人瞄准一人点火的火枪,16世纪,欧洲已经出现了手动转轮换弹的转轮手枪,并且发明出填充火药粉末的合金子弹,大大增强了杀伤力。这种手枪正是后来美国西部牛仔的标配,左轮手枪的雏形。 1350 年左右,德国出现了铜锡合金的火炮,射程可达数百米。16世纪的欧洲火炮足以摧毁坚固的城堡。而到17世纪,火炮已经在欧洲陆战和海战中发挥核心作用。单一冷兵器时代终结,迈向了近代军事化。 科普中国(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60108 ) 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 “ 火药—人类文明的助推器”指出,中国发明火药起源于古代炼丹术。中国早在先秦(最迟在战国)时代即有炼丹术。唐代炼丹家清虚子在《伏火矾法》(758-762年)中已经记载火药的配方,这是中国唐代发明黑火药的古文献佐证。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1578年)提及火药的医药功能。 唐代炼丹家清虚子在《伏火矾法》中提到,他曾借用以前炼丹家发明的硫磺伏火法,将硝石、硫磺等量混合,加入少许马铃薯,三者按照46:46:8的配比,研成粉末后均匀搅拌,放在砂罐里。在地上掘好坑,将砂罐放到坑里,和地平齐。再将一团明火放到罐中,罐内就会有烟冒出,这时将砂罐用四五层湿纸封好,上面再盖上两块方砖,四面都用土填实。等快冷却的时候,取出混合物,这时伏火硫磺便制成了。这个实验的危险性很大,罐内的马铃薯粉末与明火相遇便会碳化,罐里的物质便有可能成为原始的火药混合物。清虚子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将砂罐放在室外的地坑里。这样看来,在当时已经掌握了硝、硫、炭混合点火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爆炸的特点,因而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防止爆炸。 在长年累月的炼制过程中,炼丹家们逐渐总结出,硫磺、 硝石和木炭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和爆炸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火药就这样诞生了。 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炼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因此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在当时的炼丹家看来,火药既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因此炼丹家对火药并不感兴趣。后来,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7)火药—人类文明的助推器 唐末,黑火药始用于军事。北宋末,火药始用于 爆竹。从两宋到元代是中国火药武器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发明的黑火药正是在蒙古人南征北战中,经印度、阿拉伯传入欧洲的。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 璠 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指把火药制成球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绑在箭下,将吊线点燃后用弓射出。 用火药为原料的爆竹,出现于北宋末期。后来战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 ,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元代又出现铜铸火统,称为“铜将军”,这些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推动力的武器。成吉思汗南征北伐,大量使用的火药也在战争中展示了前所未有威力,使得元朝疆域空前广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传入了欧洲。 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7)火药—人类文明的助推器 火药在13世纪时传到阿拉伯持国,阿拉伯和波斯把制造火药的硝称为“中国雪”。14世纪以后,我国制造火药武器的技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火药的发明和传播,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是军事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科普中国( 20151021 )(作者:孙克文,责任编辑张莉明) 来自东方的高科技——四大发明传入欧洲 “ 火药—人类文明的助推器”一文援引恩格斯关于中国火药首创及其西传的史实及其产生的对世界历史的推进作用。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首创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13】 火药的西传,使得作战武器发生了改变,很大程度上动摇了西欧的封建统治,昔日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火药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也是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 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7)火药—人类文明的助推器 “ 指南针——人类文明的导航仪”一文曾经指出,中国发明的罗盘经阿拉伯西传欧洲后,经改进成为旱罗盘(近代形态的指南针)在“ 明代经日本传回我国”。而“ 火药—人类文明 的助推器”一文强调“到 16 世纪,中国人已经开始接受从欧洲回流的火器制造技术”。但是,率先开启大航海、海外殖民和世界贸易时代,告别中世纪封建主义,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缔造近现代人类文明历史的不是中国,而是欧洲。 在《格列弗游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一次次出海的经历,可见当时欧洲人对航海的狂热。尤其《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侵占美洲人的土地,贩卖黑奴,驯化星期五,就是欧洲人殖民扩张的真实写照。【14】 此时的欧洲社会,手工业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继续急需扩张和资本积累,人们对黄金的渴望促使他们拓展欧洲大陆以外的世界。从15世纪开始,欧洲人指挥着装有火炮和指南针的舰队,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大航海时代。到16世纪,英国一支海军舰队就拥有200艘船只,装载2000门重量级大炮。条件成熟的探险家们开始向新世界进发,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开启了侵略与殖民的篇章。 到16世纪,中国人已经开始接受从欧洲回流的火器制造技术,但是很遗憾,并没有能在技术上实现更高的超越。在看似繁华的烟花爆竹中,中国的火器制造技术如这个古老帝国一样,开始变得停滞、甚至衰落。 倒是火药和火器改变了欧洲长久以来受游牧民族威胁的历史,也促使欧洲人带着日益完善的火器和膨胀的野心,开始了对整个世界的征服,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 : 孙晓倩) (20151027)火药—人类文明的助推器 小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西传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贡献 最后以表格的形式综合本系列作品中陈述论证的“ 四大发明进入欧洲,古代中国送给人类的礼物”的 主要观点及其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 发明、人物、 年代、记载 西传 欧洲 对人类近现代 分述 社会和文明发 合述 展史的贡献 总述 1 造纸术 · 灞桥纸,西汉早期汉武帝时代 (公元前 141- 前 87 年), 1957 年5月8日在西安出土 ·蔡侯纸, 东汉蔡伦(公元63-121), 明代宋应星 1637 年刊印的《天工开物》 首先传入朝鲜和越南,7世纪经高丽传到日本,其后又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到17世纪,欧洲各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到了19世纪,中国造纸术已传遍五洲各国。 中国古代造纸的技术、设备、工艺一直领先世界,为世界各国现代机器造纸工业提供发展基础。 纸的大量生产,以及后来印刷术的创造,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的工具,大大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2 印刷术 ·雕版印刷发明起源于公元 600 年前后的隋朝,成熟于唐代,经五代十国,到两宋发展到很大的规模,即使在活字印刷发明以后,从宋元到明清,中国印刷业依然以雕版印刷为主。 · 北宋平民毕 昇 (约公元970-1057年) 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沈括 (1031 — 1095 ) 在《梦溪笔在《农书》(1298-1300年)中记载其发明的用于木活字印刷的“转轮排字盘”。 ·雕版印刷发明不久传东方邻国。13世纪起,沿丝绸之路经波斯、埃及西传欧洲。 ·中国活字排版印刷迅速传日本、高丽。1377年,高丽用金属活字印制《佛祖直指心体要节》,世上现存最早金属活字书; 15 世纪,中国木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首先在德国和/或意大利)。 1450 年前后,德国古登堡受中国木活字印刷术启发,发明合金活字印刷术,出版了《圣经》,欧洲有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纸和活字印刷的广泛使用,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造纸术和印刷术,解放了欧洲人的精神世界; 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社会在文化、思想、航海及政治上的巨大进步;造纸术和印刷术,解放了欧洲人的精神世界;指南针带领欧洲人征服海洋和新大陆;而火药则消灭了封建制度,使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 3 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明指南针的雏形—司南, 东汉王充(27-97年)在《论衡》(86年)中描述了“司南”的材质、形状、制作方法及其指南功能。 ·唐代,发明了水浮指南鱼;北宋,已将指南鱼用于航海;南宋,发明了(水)罗盘。 罗盘经陆水两路西传,约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到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人欧洲。欧洲改进演变成旱罗盘(现代形态指南针)。明代经日本传回我国。 15 世纪到17世纪,欧洲国家拥有了天文、地理、造船、航海技术,加上罗盘,引发大航海潮,发现新航线、新大陆,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此时的欧洲社会,手工业迅从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继续急需殖民扩张和资本积累,欧洲人凭借装有火炮和指南针的舰队,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大航海时代。 当这些欧洲先进的技术发明随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又有了质的飞跃,才创造出急速发展的北美文明。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在欧洲的传播,人类文明的脚步也很难以这样的速度迈向今天的辉煌。 4 火药 ·唐代炼丹家清虚子在《伏火矾法》(758-762年)中记载黑火药配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提及火药的医药功能。 ·唐末黑火药始用于军事。北宋末,火药始用于爆竹。从两宋到元代是中国火药武器迅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发明的黑火药正是在蒙古人南征北战中,经印度、阿拉伯传入欧洲的。 火药的西传,使得作战武器发生了改变,很大程度上动摇了西欧的封建统治,昔日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火药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也是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 15 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开启了侵略与殖民的篇章。到16世纪,英国一支海军舰队就拥有200艘船只,装载2000门重量级大炮。条件成熟的探险家们开始向新世界进发。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史|19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我支点撬地球
suqing1961 2019-2-24 22:10
“希腊政府十分重视中希两国关系,希望通过这次在塞萨洛尼基科学中心暨技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塞馆)举办‘中国古代科技展’,进一步促进、扩大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尤其是科技文化方面的交往。”2018年9月29日,在“中国古代科技展”揭幕仪式上,希腊总理驻塞萨洛尼基办公室主任阿基洛普洛斯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上述愿望。由中国科技馆举办的“中国古代科技展”,在结束了希腊首都雅典的赫拉克莱冬博物馆为期11个月的展览之后,自此正式启动在位于希腊北部的塞馆巡展。 塞萨洛尼基是希腊第二大城市,濒临爱琴海北部塞尔迈湾,已有2330多年建城历史,曾为古代马其顿王国京城,为欧洲文化城市。中国科技馆访问团到达希腊的当天傍晚,就受到塞馆理事会主席米查理斯·希格拉斯教授,以及一周前刚从北京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2018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回国的该馆馆长塔纳西奥斯·康托尼古拉奥博士,在塞尔迈湾海滨音乐餐厅的热情招待。新朋老友把酒言欢,共同欣赏爱琴海美丽的落日。灿烂的晚霞如同古希腊文明绚丽辉煌,遥望对岸的奥林匹斯神山,引人无限遐想,令人万分感慨,我遂作“如梦令”词一首,以表情怀: “云聚光晕山错,五彩斑斓圆阔。碧海漾风情,古乐干红鬓朵。归落,归落,老友新朋迎握。” “中国古代科技展”是中国科技馆的传统品牌展览,曾在北美、欧洲、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个城市展出,成为中国科技馆对外交流的名片。这次在希腊的巡展精选了中国古代天文计时、航海导航、造纸、印刷、纺织机械、古代机械及传统手工艺等6个领域共88件展品,通过实物、模型、图片陈列和视频播放,以及现场传统手工艺演示等方式,向希腊人民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讲述中国古代先哲的发明创造故事。 中国、希腊同为文明古国,历史上都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希腊的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都为人类科技文化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以数学和几何为例,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中国商朝,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特例。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得到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阿基米德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求出了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分别为223/71 和22/7, 并取其平均值3.141851 为圆周率的近似值。同时期中国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意即圆周率的值为3。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张衡得出了π 2 /16≈5/8,即π≈10 1/2 (约为3.162)。公元263年,数学家 刘徽 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给出了π=3.141024的圆周率近似值,遂后得到了更令人满意的圆周率3927/1250≈3.1416 值。公元480年左右,数学家祖冲之给出了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的圆周率值,使圆周率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由此可见,中国和希腊的古代贤哲在遥远的不同地域心心相印地为人类的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共同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塞馆既是希腊最大的科普场馆,也是东南欧最大的科技馆,拥有3个常设馆和2个临展厅。常设馆包括反映古希腊科技成就的“古希腊技术展”,围绕基础科学知识进行展教体验的“创意中心”,以及展示各个发展时期汽车藏品的“交通技术展”。 “中国古代科技展”被安排在该馆二层最大的临展厅展出,开幕式也被特意安排在周末当地参观民众最多的时间段举行。 塞馆还 拥有一个150座的数字天文馆、一个200座的球幕影院、一个300座的巨幕影院,以及一个16座的动感影院。中国科技馆和 塞馆的展厅结构与布局十分相似,各自的古代科技展均为品牌展览,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赫拉克莱冬博物馆的 “古希腊科技与艺术展”曾在中国科技馆展出4个月,参观观众愈13万人次,大受欢迎,广获好评。 查理斯·希格拉斯主席表示,希望塞馆与中国科技馆长久合作,该馆的“古希腊技术展”也能在中国科技馆展出。 塞馆由法国著名建筑师邓尼斯 · 岚明设计,外形犹如一根巨大的杠杆在撬动一大圆球,意蕴 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我希望,“中国古代科技展”如同阿基米德所言支点,两馆成为促进中希科技文化交流的杠杆,共同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和推动“一带一路”实施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正是: 给我支点撬地球, 阿基米德话耳犹。 四两巧拨千斤重, 一轮偏航百里纠。 古今科技相承脉, 中西合作互助谋。 开放纳新乘风浪, 改革祛瘀立潮头。 注:欲阅读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旅游采风|3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历史造假:电不是欧洲人发现的?(1)
coltec11 2017-2-1 06:24
电是东方人最早发现,学会控制及利用的。 风筝雷雨中探电的人物原型,不是西方的富兰克林,而是中国古代人物。 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确定着社会智商水平;中国科技界,应该承担起还原人类信息传递链网真实的历史责任。 全世界只要有一个古代文明,西方人马上就会伪造一个古希腊或者古罗马故事,证明这个古代人类智慧是属于西方的。 古希腊的神话人物比圣经故事还多;希腊从海边到山顶,都是尖锐的岩石,连块放羊的地方都很难找到,没有建立大规模文明的自然条件。圣经故事起源于中东,而古希腊、古罗马故事,才是西方人自创的经书。至今,中国科技界的硬盘型智商,那只有拷贝复制的劣等神经系统,都没感觉到自己成天传播的古希腊、古罗马故事,只是西方人编撰的另一本经书而已。问题是,中国科技界至今都没人能够发起一个反省运动,认识到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另一个类似于把“神论”引入的“取经”。 电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发明,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全民皆兵地对人类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的操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文人,劣等旧皮质情感中枢主导的情感八婆性“信息筛选”,跟“硬盘型智商”,即只能背书、拷贝复制,而无信息验证能力。 过去数百年间,西方人全民皆兵到全世界打劫;所有人类璀璨文明,都被它们用古希腊、古罗马来包装;西方近代侵略者,只是把别国使用的概念,用一个虚构的古希腊人物的名字来定义,就觉得这些别国智慧,可以成为装点自己劣等文明的 “智商胭脂 ”了,比如中国古代使用的勾股定理。 一代代的西方人就这样,用自己的部落式人群、全民皆兵、社会化大规模的方式,源源不断地把全世界人类的古代文明,转变成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 不知疲倦地装点着自己劣等文明、劣等智商。 然而,历史是不容西方十字军的猥亵的,只要建立起“信息传递链网”的概念,就能够把人类信息传递的来龙去脉、历史变迁重建。 看到这样几个信息传递链网的节点,就很容易找到关于“电的发现”的传递轨迹。 先看那位被西方高调宣传的富兰克林。他出名是因为“风筝探电”;只要注意他所在的行业,他干的事情,发表文章的内容,就很容易确定:他的很多发现都是在中国古籍里有的内容(如: 游泳眼镜和蛙蹼,天工开物;避雷针,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龙骨 )。 《中国新事》: 法国 旅行家 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记有:中国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 龙口 吐出曲折的金属 舌头 ,伸向 天空 ,舌根连结一根细的 铁丝 ,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 电流 就会从龙舌沿线睛行至地底,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这说明,中国古代 建筑 上的避雷装置,在大批量和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 本杰明、富兰克林本身处于西方信息传递链网的核心位置,掌握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意大利、英国、法国;这三个国家,处于当时中西方信息传递链网的核心位置。 《中国新事》 这本书也是富兰克林的学习内容(信息传递链网节点)。 再仔细研究这个人的生平,可以找到他跟中国古代文明,在信息传递链上的更多节点: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 科学家 、社会活动家、思想家、 文学家 和外交家。他是 美国历史 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 发明家 。为了对电进行探索曾作过著名的“ 风筝实验 ”,在电学上成就显著,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借用了数学上正负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 他是一位优秀的 政治家 ,是 美国独立战争 的老战士。他参加起草了《 独立宣言 》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深受美国人民的崇敬。他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法国),所以在世界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1753年,富兰克林获得了哈佛和 耶鲁大学 的名誉学位,175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获得威廉玛丽学院的荣誉学位。 他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静电学方面,他研究范围极广。在数学上,他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这两个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仍为学者称道。热学方面,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能够节省四分之三的燃料。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既能看清楚近处又能看清楚远处的事物。他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 拉丁文 。他是美国第一位学者,第一位哲学家,第一位驻外大使。他发明了摇椅,避雷针,改进了路灯。发现了墨西哥湾的海流。四次当选 宾夕法尼亚州 州长。制定了新闻传播法。最先绘制暴风雨推移图。发现人们呼出气体的有害性。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被称为近代牙科医术之父。最先组织了消防厅。创立了近代的邮信制度。创立了议员的近代选举法。发现了感冒的原因。发明了颗粒肥料。设计出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设计了最早的游泳眼镜和蛙蹼。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1790年4月17日夜里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他的墓碑上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社会信息传递链网,如同人体内的神经,控制者社会机体的信息感知、采集、编码、验证、传递、利用;不仅确定着我们社会机器的精确运转,更确定着中国社会智商。若我们不花大力气,将中国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的结构功能纠正过来,中国数千年的智商逆向发展状态,还会不停继续下去。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人及文人气质的人,控制着的社会信息传递链网,喜欢传递的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挥衣袖就可以带走好多云彩”那样的“自我图腾”;文人喜欢这样的图腾型信息,是因为这些图腾能够让它们感觉自己呼吸、心跳、内分泌(即旧皮质控制的内容)平衡、激动、舒服;在中国文人眼里,只有那些能煽情的情感词汇,及“会做人”的“人性”才是真正的“知识”“才华”,而《天工开物》这些书籍,描述的内容,在它们眼里,甚至连一种“有效认知”都不是。这些技术类书籍, 早就超出了它们那情感中枢旧皮质的信息处理能力了,是不属于它们注意的内容的。 在还原古代科技发展史时,要从国外、国内信息传递链网两方面找原因,才能看清楚真相。 纠正社会信息传递链网,操作对象包括:1. 信息传递空间,2. 信息传递空间的控制者,3. 传递的概念
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遂与古代历法
张三火 2010-7-1 15:00
张遂( 僧一行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张遂(僧一行,公元673――727年),唐朝魏州昌乐(今河北省魏县南)人。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   年轻时因不愿与武三思交往而离京,东去嵩山当了和尚,法号为一行。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廷的天文学顾问。   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让张遂主持修订历法。在修订历法的实践中,为了测量日、月、星辰在其轨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运动规律,与 梁令瓒 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 浑天铜仪是在汉代 张衡 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制造的,上面画着星宿,仪器用水力运转,每昼夜运转一周,与天象相符。还装了两个木人,一个每刻敲鼓,一个每辰敲钟,其精密程度超过了张衡的浑天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比外国自鸣钟的出现还早了六百多年。    黄道游仪的用处,是观测天象时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的座标位置。   张遂运用浑天铜仪、黄道游仪等仪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是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公元1656――1742)年也提出了恒星自己移动的观点,但比张遂的发现晚一千多年。 张遂是重视实践的科学家,他和南宫说等人一起,用标竿测量日影,推算出太阳位置与节气的关系。并设计制造了复矩图的天文学仪器,用于测量全国各地北极的高度。 在一行主持下,朝廷派遣使者到全国各地进行天文例量,汇集大量资料。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太阳离地球近的论点。   张遂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与变化规律。自汉代以来,历代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张遂采用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推算出每两个节气之间,黄经差相同,而时间距却不同。这种算法基本符合天文实际,在天文学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仅如此,张遂的《大衍历》应用内插法中三次差来计算月行去支黄道的度数,还提出了月行黄道一周并不返回原处,要比原处退回一度多的科学结论。 《大衍历》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直到明末的历法家们都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公元724-725年,一行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这次测量以天文学家南宫说等人在河南的工作最为重要。一行从南宫说等人测量的数据中,得出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合现代131.3公里)的结论。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这与现在计算北纬345地方子午线一度弧长110.6公里,仅差20.7公里。唐朝测出子午线的长度,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第一次。一行从725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 《大衍历》结构严谨,演算合乎逻辑,在日食的计算上,首次考虑到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大衍历》比以往的历法更为精密,为后世历法所师。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张遂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不仅在国内闻名,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影响。他修订的《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历法。日本曾派留学生吉备真备来中国学习天文学,回国时带走了《大衍历经》一卷,《大衍历主成》十二卷。于是《大衍历》便在日本广泛流传起来,影响很大。 一行还编写了《开元大衍历》、《七政长历》、《易论》、《心机算术》、《宿曜仪轨》、《七曜星辰别行法》、《北斗七星护摩法》等书。称张遂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是丝毫也不过分的。为了纪念 一行 的功绩,人们将小行星1972命名为一行小行星。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536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