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价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才”与“裁人”
热度 4 boxcar 2010-7-1 20:51
最近几天,在施一公教授的一篇雄文【1】的带动下科学网上有掀起了新一轮的人才问题大讨论。刚才看到徐耀阳老师的一篇新博文中国有人才标准吗?【2】读过之后,我忽然发现,原来俺们众多博友吵来辩去的人才,居然只是个莫名其妙的空洞概念,竟然还没有一个能广为大家接受的标准存在,以至于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人才名单和非人才名单,这实在是个有趣的现象。 其实,人才已然被说得太多了,说得太滥了,说得让大家审美审丑都疲劳了,再喋喋不休地说、没完没了地辩下去已经没意思了,所以不说也罢。让我们暂时跳出人才大辩论,先不说人才了,改说裁人(给人才来了个乾坤小挪移)。 什么时候会裁人?裁多少人?裁哪些人?其实是一串象人才一样有意思的问题,但似乎长期以来并不被咱科学网的博友们十分重视,至少讨论次数远没有讨论人才的多。我恍惚记得韩健老师写过炒掉博士后的文章,于是去查了下,发现是这2篇: 辞退了一个博士后/ 辞退博士后有这么难吗? 【3】(韩老师胸怀坦荡,在下佩服得紧)看来裁人的事儿也是有的,只是没有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消息多。这倒也不奇怪,大家都喜欢谈论XXX被哪个机构高薪聘用相当于当年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丰功伟绩,甭管心情是艳羡还是嫉妒,总之这种消息让人听起来就提气,因为此时至少说明该人是个人才了。相反,轻易没人谈YYY被某老板或某机构开掉的故事相当于关前将军败走麦城,在裁人的时候,被裁的人被大家一致认为是人才、裁掉了是十分可惜和异常地无奈的情况好像不多。 虽说通过炒作名气人才加冕上位与裁人风潮中被炒鱿鱼右右都是个炒,但此炒非彼炒,盖因炒的火候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炒勺和锅铲的手柄其实把握在不同的人手里。炒作人才名望,被炒作者自己在掌控着局面、把握着火候,既能在热油旺火中搞出个活色生香出来,又不至于给炒糊了变成青头乌木;炒鱿鱼时,局面则全由更有权力的上级控制,是一个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一言堂的场景,此前再牛的人才,可能顷刻之间也不得不面对裁人的残酷态势,一纸文书下达之后,便下岗没商量了。 人才一词是用人这个定语来修饰限定才,从人到才(人才),算是个步步等高的升级过程,既被称作人才,便再不是普通人了。相反,裁人的时候,人是裁的宾语,一刀裁将下去,人只能与苦恼悲伤相伴,这会儿仍有信心夸口说自己是人才的人只怕不多。想想看,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现在忽然间没人用了,才既不被欣赏和重用,大概就只剩下一声声叹息和碳熄(灭火状)了。 一个社会呼唤人才之时,多半是用人之际,一般是有危机感并处于事业上升期的英主要延揽人才。此时他们必须开出个好价码,给他欣赏、发现和即将重用的人才许以金银财宝和高官厚禄,如果当时条件允许就立马兑现;如果当时条件尚不具备(例如正打天下呢),至少也得有所表示(开一张到期兑现的支票),如有可能便要立刻委以重任,人才有此机遇被重用,自当多做贡献,一根筋如诸葛亮的便要呕心沥血、肝脑涂地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一个机构要裁人,则多半是遇到了实际的危机(不是危机感),业绩(事业)发生了明显的下滑,效益太差到不裁人便难以自持的水平;或者上下级关系搞到水火不容、一山不容二虎-不论是公是母的局面。裁人时谁再奢谈人才,最多只起到些安慰作用,纯属口惠而实不至。 其实,真正有才的人不一定会被看作人才,因为没有发现人才的伯乐和重用人才的英主,就如美丽事物是存在的,但却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一样。被裁掉的人也未必都是庸才,人才照样有可能象普通人一样被裁掉。这两者原因相同,都是因为不存在一个普适的人才评价标准,这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错误,而是辨识人才和使用人才本身就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非要秉持一种简单的思维,执意要打造一把尺子去丈量人才,然后去搞一刀切,必然会稀里糊涂地裁掉很多有才之人。实事求是、就事论是地品评人才、鉴定人才,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需求使用人才,才是正道。 ~~~~~~~~~~~~~~~~~~~~~~~~~~~~~~~~~~~~~~~~~ 参考: 【1】施一公: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9557 【2】徐耀阳:中国有人才标准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0400 【3】韩健: 辞退了一个博士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605 辞退博士后有这么难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888
个人分类: 社会|5852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