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机会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机会

相关日志

微博:寒门子弟输在哪?
热度 2 xcfcn 2012-6-28 10:58
看到很多人喜欢谈寒门子弟,但又常常不着调! 要说寒门子弟输在哪?输就输在没有机会(chances),少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作为寒门子弟,高考还依然是维系小世界和大世界的大门。你这一关没过,基本其他就别谈了! 但是,高考其实只考你一种能力,那就是读死书的能力。 比如我自己,我就因为读死书的能力稍微强一点,所以我过了高考这一关,所以能稍微比周围人走得远一点。 其实,我也就是这一点能力比他们强一点,而其他能力我都跟他们差距很大! 但是,但是的但是,其他能力(除了读死书的能力)它们基本上没有展示/发展的机会啊! 因为他们很快步入社会,挣钱,成家,养家,就这样一辈子! 但是非寒门子弟就不一样了!我就说小小吧,就算她读死书的能力不行(目前为止好像还可以)。 但既然上帝让她生下来,她就肯定在某个方面一定有过人之处! 不是说了,上帝关上一扇门,就肯定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门! 这样,我肯定会慢慢找到她的强项,给她机会,让它真正成为她的强项! 人有了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是一定可以立足的,而且过上基本体面的生活! 而且,再说了,在社会上混,有真本事可以混,有关系也可以混! 那些官家子弟不是当官就是经商啊!不要说混得有多好!但至少足以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 总结来说:寒门子弟第一没有社会关系!而靠自己真本事吃饭却必须过高考这一关!而高考仅仅考死读书的能力而已! 也就是说,寒门子弟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通往外面世界的门很小很少! 这就是寒门子弟的悲剧!而且具有累积性和继承性! PS:当然,这个社会还是发展了,有时候寒门子弟高考失利,还是有机会的!只是更更艰辛而已! PPS:我现在貌似啥都懂一点,但是当年,也就是大学前,我啥都不懂,除了课本和农活!我几乎从来不看课外书!当然周围也没什么课外书,除了武侠小说可以租来看。
个人分类: 杂论|2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会为了自己看好的机会而暂时委屈自己,做一些让步吗?
热度 3 xieyujiang 2012-6-22 21:40
最近看朋友的公司一个焊工活干得挺好的,就好奇打听了他的来历。朋友说他第一次来应聘时,由于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直接就被拒了。几个月后,他又打电话来问是否招到了合适的人,如果没有,就是不给工资,他也愿意来试试看。看他有这么大的决心,朋友就让他过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努力,他的活干得已经相当好了。后来,公司为了让他更好地工作,还给他老婆安排了一份工作。虽然他只是个普通工人,但是他为了自己看好的工作机会而敢于喊出零工资的决心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同时我也想起了年初自己的课题组招聘博士科研人员的事情。在我的招聘启事发出的当晚,就有一个名校的应届博士毕业生与我联系,说他一直很关注我们所,非常想到我们研究所来工作。他的工作背景很吸引我,以应用开发为主,和航天工程有很大关系,也有几篇不错的文章,但是他是高职起点,读大专时做焊接专业,工作两年又续本,硕博士都在某名校读,主要做类金刚石膜,虽然也是表面工程,但和我们组的研究方向相去甚远。虽然他的学术出身不太好,但他的经历足以证明他是个努力、积极上进的人,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人,所谓“英雄不论出处”,但是说实话,现在招一个人容易,但招一个合适的人很难,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刚刚起步的课题组招人更是相当谨慎。他来面试时,我向他详细介绍了课题组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另外还有在金属所工作的利与弊等等,而他也表示很看好我们这个研究方向,而且他在航天系统工作的同学朋友很多,以后拉课题可能会很有用。说实话,他身上有很多我所看重的东西,但也有很多我所顾虑的东西,要与不要很难决断。后来我想退一步,问他愿不愿意先来做博士后,然后再留所,给双方一个缓冲的余地,而他婉言谢绝了我的建议。对于他这是一次机会,他放弃了,我很惋惜,对于我也许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才让我出此下策。不过最终我还是找到了我认为合适的人,见面谈了不到 2 个小时就确定要他了,我现在有点庆幸当时那位博士没有答应做博士后了。 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次机会,要做很多次选择,有的人这样选择,有的人那样选择,选择不同,人生可能就不同。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的时候都想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风险都让别人来承担,这样也许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你会为了自己看好的机会而暂时委屈自己,做一些让步吗?
461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也许是学英文的机会!
sinosophy 2012-6-19 13:44
这个不但链接不一定看到,内容也难说,全文转载一下试一试好了。主要内容是美国政府同Amazon合作推动Kindle的使用来全球学习English。也许有一些比我们幸运的中国孩子能赶上了。敬请家长们为了孩子而关注!本月20日启动。 Secretary Clinton To Launch the Kindle Mobile Learning Initiative With Amazon CEO Jeff Bezos Notice to the Press Office of the Spokesperson Washington, DC June 15, 2012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google_plusone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Rodham Clinton and Amazon.com Founder and CEO Jeff Bezos will announce the global launch of the Kindle Mobile Learning Initiative on June 20, 2012 at 11:00 a.m. in the Ben Franklin Room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in Washington, DC. Thi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with Amazon.com and the U.S. Government will create a global e-reader program that introduces aspects of U.S. society and culture directly to young people, students, and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in new ways and expands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worldwide. The event will be open to the press. Pre-set for video cameras: 9:45a.m. from the 23 rd Street Entrance Lobby. Final access for journalists and still photographers: 10:15a.m. from the 23 rd Street Entrance Lobby. Media representatives may attend this event upon presentation of one of the following: (1) A U.S. Government-issued identification card (Department of State, White House, Congress, Department of Defense or Foreign Press Center), (2) a media-issued photo identification card, or (3) a letter from their employer on letterhead verifying their employment as a journalist, accompanied by an official photo identification card (driver's license, passport).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the Office of Press Relation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2) 647-2492 or Kindle PR at Kindle-PR@amazon.com . PRN: 2012/992 http://www.state.gov/r/pa/prs/ps/2012/06/192426.htm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2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民间科学爱好者一点机会
热度 5 uvard 2012-6-19 00:22
给民间科学爱好者一点机会
给民间科学爱好者一点机会 今天在陈丹阳老师博客里看到这样的图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7503do=blogid=583408 我很佩服这样的人,这才是真正热爱科学的人,他只是没有一般人幸运,未能进入正轨的学校罢了。 希望相关专业的人,能发现他的优点!发现他的才能。说不定识出千里马的伯乐就是您了。 给这样的年轻人一点机会吧! 前不久那个解决数学难题的刘路算不算民科呢?他好像不是学校教出来的。 发现他们,引荐他们,引导他们,培养他们,这样的苗子,可比那部分只是指望混个研究生文凭的研究生强多了。 这年头见不到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了啊! 懒得见?不愿见?不屑见?不敢见? 《神医喜来乐》里边的御医与喜来乐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可惜了,看到别人走的身影,那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21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如何判断机会?
热度 7 SNPs 2012-6-2 11:02
这些天在国内交流,去了很多地方:黄山,济南,北京,南京,上海等,还要去深圳和广州。我事先公布了一些讲课的时间和地点,希望一些跟踪我博客的网友能有机会交流。有些争取了机会去听了,有些在网上说“可惜有事不能去”。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人都很忙,没有时间是自然的。 这让我想起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衡量机会,评估机会,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 比如这次在南京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讲座交流,请来了东南大学的陆祖宏,何农跃教授,军区总院的周国华教授,还有主人省疾病控制中心的史智扬主任等。让我感动的是在讲座还没开始的时候,陆教授接到通知说省长可能要访问实验室,是临时决定的,什么时间访问不知道,是否来也不肯定。按理,大人物视察实验室是理所应当回去料理的,可是陆老师决定留下来听讲座,然后交流。 这不能证明我比省长重要,但是可能说明陆老师他们认为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同样值得珍惜。 世上的机会不多,属于我们的就更少,而因为我们不知道而错过的大概有90%, 因为我们判断错误没有采取行动而错过的机会可能有8%。余下的2%采取了行动,失败的机会还有80%。所以,成功才显得难得。 因为我们大家都会错过那90% “不知不为过”的机会,所以,剩下这8%的靠我们自己判断来决定的机会就显得很重要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这决定成败的8%的机会? 我的经验,判断一个机会是否值得采取行动要问这样一些问题: 这个机会是否独特?是否难得?知道的人是否很多(竞争对手有多少)?对方是否可信?如果采取行都我有什么风险?有什么可能的回报?我需要多少时间?如果我不去理睬这个机会,这个时间我会做什么?和这个机会竞争的是什么? 我们在努力寻找机会的同时,更要学会判断机会的真伪,衡量机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不然,就总是怪“怎么我都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机会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公平的,没有碰到,绝大多数是我们自己的错。 因为我很珍惜机会,所以看到他人浪费机会就觉得可惜。而浪费机会的首要原因就是没有仔细地对眼前的所有机会做一个评估,尤其是那些长远的机会。许多人太注重明天,而不是明年。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7809 次阅读|13 个评论
开博语
热度 2 zjzsdy 2012-6-1 20:39
感谢科学网站,给了我一个广交朋友,贴心交流的平台。 我叫周继珠,曾就读于哈工大动力系而后留校在哈工大航天系任教,后转至国防科技大学航天系任教, 直至退休。 年事已高,但心态还不算太老。 喜欢学习——有志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感佩毛泽东同志战斗一生,学习一生,临终前还在读书的学习精神。 喜欢思考——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有时也有一些浮想,有机会也可能插几句。 兴趣广泛——什么书都想翻一翻。闲空时搞搞乐器,调剂心绪。有机会就走走工厂,必要时动动笔。 坚持锻炼——晨起一小时太极拳太极剑,下午40分钟乒乓球,对其他运动也感兴趣。 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网站提供平台,是个很好的机会,希望朋友们多多光临赐教! 周继珠敬候。 2012年6月1日
179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顶级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热度 2 zxj368 2012-5-17 17:35
对于顶级科学家,我内心是十分崇敬的,历来是怀着仰望的心态,没有奢望会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交流。 这次“意外的”会议,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 因为意外,时间很紧迫,所以我考虑都没有考虑,上网就订了往返的飞机票。没有想到,往返都和参加会议的顶级科学家同一个航班。而且,去时的航班仅仅有我一个人与他同行,返回时也才四五个人,因此,终于较长的时间与他直接接触了! 去时我到机场较早,等待航班的过程中,见到了这位科学家,他的和蔼与善解人意,让人实在看不出他是国家属一属二的大科学家,就像是自家的老人那样亲切与友善,而且比本家人又多了一份具有诚意的客气。 大家,绝对是宽厚仁慈的,他的谦逊与宽容,让人感到没有距离,尽管我们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很遥远,甚至可以说是有天壌之别,但在这一刻,让我感到自己也得到了升华。 科学家的大脑中,只有他研究的内容,说话三句话不离本行,但让我从没有一分一行感到遥远与陌生,而是觉着像是普通的聊天那样亲切与轻松,同时还学到了很多知识。 我心底不由不佩服地感叹:水平真是很高呀! 这次的另一个收获,就是我把儿子曾经与之相关的疑问,直接问了这位科学家,得到了很珍贵的解答,这可是我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 大家真的是没有架子的人,他普通的就和你身边的任何一个老人一样,也甚至比他们更加可亲可爱。和他们在一起,你不仅得到平常的关爱,也会不知不觉中增长见识。 儿子曾说他们学校请的专家讲座没有意思,讲的内容他都知道,我问他从哪里知道的,他说自己看书后早就知道了。看来专家给孩子们讲的内容不是最新的,很可能是已经常识化的东西,这对学生们实在不利,不仅不能让他们真正在认识到科技的前沿,甚至还会让他们对科学有个错误的认识。 我有一个愿意,希望能有机会带我儿子去与这位顶级的科学家面对面地交流一次,相信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启发。 如果有可能,学校应该聘请这样的科学家到学校去讲座才好!
个人分类: 杂谈|3724 次阅读|6 个评论
干细胞治疗的机会窗口(二)
热度 2 sunsong7 2012-5-4 21:22
干细胞治疗的机会窗口(二)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stem cell therapy 二、干细胞治疗遭遇政策寒流 探索干细胞临床应用犹如开启潘多拉魔盒,虽然不知道是福还是祸,好奇心还是驱使人们充满遐想和期待,预示着“干细胞疗法的春天”要来了? 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起步较早,上世纪 60 年代我国就开始了骨髓移植研究 ,到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临床骨髓移植治疗血液病陆续开展;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外周血和脐血干细胞移植也逐步普及应用于治疗血液病和肿瘤。 干细胞疗法精彩地重现了我国上世纪 60 年代 全民 “ 打鸡血 ” 热烈场景和 90 年代的 “LAK 细胞 ” 闹剧:据传干细胞“包治百病”能让人活到 150 岁,干细胞美容可以让人“ 返老还童”。有人惊呼发现了干细胞产业“万亿金矿” ...... 自然有企业声称要当干细胞领域的“华为”甚至“苹果”,于是乎“干细胞黑市”兴风作浪,干细胞美容缔造“美丽神话”,“中国干细胞旅游”蜂拥而至, 创造了百年来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罕见的“世界第一”。 我国干细胞治疗极不规范,常常是有法不依、急功近利、互不团结,屡招国际组织、媒体和学者的质疑和抨击。2012 年新年伊始,卫生部发布《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 (卫办科教函〔 2011 〕 1177 号 ),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正在开展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项目进行认真清理,停止未经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批准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项目 。2012 年 7 月 1 日前,暂不受理任何 干细胞治疗申报项目。 1. 谁将患者变成了小白鼠? 患者:网上说干细胞就是秦始皇当年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药? 砖家:是啊,干细胞是什么都能干的细胞! 患者:果真能治好俺的治糖尿病就太好啦! 老板:瞧,人家病人都等不及了,我们的干细胞包治百病! 患者:俺花多少钱都行! 医师:是你自己愿意的,那就死马当活马医吧! 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1986 年6月26日第五号国家主席令),规定医师“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可以进行(干细胞)实验性临床医疗。而眼下风靡全球的“转化医学”倡导 “ 从实验室到病床 ( frombenchtobed ) ”,是一个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过程,意味着它可以更直接将干细胞治疗送入一个“灰色地带 ” 。由于独特伦理、宗教环境和人口优势,以及法规和标准的滞后或缺位,“ 神奇的干细胞疗法 ” 不失时机地钻了空子。 确切地说,是政府与机构合谋将“病急乱投医”的患者推到干细胞试验“小白鼠”的境地,转化医学的兴起凸现了伦理规范的不可或缺性。专家建议出台的干细胞临床研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为干细胞医学转化搭建起一座“伦理之桥”;严格区分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鼓励有条件、有资质的机构开展规范的干细胞临床前研究;干细胞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须经有关部门的技术审评和行政审批,干细胞治疗方案须经临床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参加干细胞临床研究有知情权、退出权,无需承担相关费用。 2. 干细胞治疗归谁管? 干细胞治疗究竟是临床技术还是药物?我国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 90 年代初我国 SFDA 发布 《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国药监注 109 号),干细胞做为 体细胞制剂应该按药品由 SFDA 管理,但2005 年 SFDA 事件后体细胞管理出现真空状态。2009 年 卫生部卫医政发〔 2009 〕 18 号《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将干细胞治疗列入 “ 第三类医疗技术 ” 由医政司管理。 而卫生部卫办医政发〔 2009 〕 84 号公布的《首批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规定,目前仅允许 “ 细胞移植治疗技术(干细胞除外)、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自体免疫细胞( T 细胞、 NK 细胞)治疗技术 ”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 “ 异种干细胞治疗技术、异种基因治疗技术、人类体细胞克隆技术等医疗技术 ” 暂不得应用于临床。 国家科技部在“十一五”“十二五”中“ 863 计划”、“ 973 计划”和“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对以临床应用为目标的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研发给予了连续的巨额资金支持,各地政府对发展干细胞产业的扶植强调也达到了空前水平,但是卫生部和药监局对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的归口管理问题尚不明朗,政府部门之间的衔接是有脱节的。干细胞做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其自身发展特点决定着所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在一定时期内超越现有标准和规范,“中国创造”必然要会对“中国制造”时代形成的部门管辖条块构成冲击,要求能够政府尽快做出响应。 我国目前除造血干细胞外尚未批准任何干细胞医疗技术或干细胞药物临床应用,亦未明确异基因干细胞治疗的管理部门,新的干细胞治疗项目申报处于停摆状态。专家建议干细胞临床研究准入途径应分类管理:自体成体干细胞、供受者一对一的异体成体干细胞(未经体外扩增)可考虑按医疗技术准入由医政司管理,而一供体对两个以上受者的成体干细胞治疗应按药品准入由 SFDA 管理 。 3.中国多久能造出干细胞新药? 目前美、英、法、韩、印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已批准了 20 多个干细胞制品分别进入 I 、 II 、 III 期临床研究。 2010 年 5 月 4 日美国 FDA 授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Prochymal 作为孤儿药用于 1 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韩国 2011 年 7 月 1 日批准了国际上首例干细胞药物——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earticellgram-AMI 上市,用于心梗和心衰治疗; 2011 年 11 月 10 日美国 FDA 核发给纽约血液中心 (NYBC) 的脐带血造血祖细胞 HEMACORD 生物制品许可 (BLA125397) ,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或获得性造血系统疾病患者,成为 FDA 批准第一个的干细胞产品 ; 2012 年 1 月 19 日韩国又批准了全球首个的异基因干细胞药物——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CartiStem 上市,用于植入治疗关节软骨缺损。 MEDIPOST专家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自豪地说:韩国KFDA 在细胞治疗领域的管理水平不亚于欧盟 EMEA 和美国 FDA 。 中国干细胞研究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但面对干细胞产业整装待发我国政府显得始料未及。其实,在现代生物医药创新领域我国整体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数十年。客观地说,过去六十多年来我们的研发机构、企业和政府只有“仿制”的经验,尚未曾建立“新药创制”体系。从新药注册的层面上讲,只要是我国市场上没有出现过的药品就算是新药。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企业生产的化学药品 97% 为仿制药 ,其余基本都是剂型转换、分子结构修饰或抢仿的所谓“新药”。国际上研发成功一个新药,需要 8—13 亿美元、 10 年左右时间 。而国内从早期研究到临床试验到新药证书取得,所需费用约在1 亿元人民币 上下,去除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因素外,新药研究规范与国际不接轨以及缺乏创新投入是我国造就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新药根本原因。2004 年 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抢跑的P53基因治疗药物成了“早产儿”笑柄,而我国仅有的分子结构得到国际认可的原创新药——青蒿素,还是毛泽东时代的成就,但其知识产权却被瑞士诺华和法国赛诺菲获得,中国青蒿药品出口时须向外国公司缴纳专利使用费。 专家指出中国SFDA药品审评专家数量不及美国FDA的 1/20 。SFDA专业人员数量不足, 基础 学科分工不明确,学术支撑体系薄弱 , 严重影响审评工作的科学、准确、及时 ,并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上市药品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而干细胞药品的未知性、高风险的更是对我国药物技术审评体系的全新挑战,专家呼吁尽快加强国家药监局审评机构的建设和功能的完善 , 为 干细胞等技术产品的开发营造创新管理环境,在临床试验审批、市场准入等环节上采取具体的措施予以推进,保障民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安定和社会进步。 干细胞研究处于重大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前夜,我国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严重滞后已成为干细胞产业“机遇窗口”开启的羁绊,混乱局面长此以往规范的难度将继续加大,甚至会造成倒退。希望《通知》整顿后卫生部能为规范我国干细胞应用掀开历史性新的一页。 前文: 干细胞治疗的机会窗口(一)
521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个人新的发现:草(麻)鞋
热度 3 ZELONGHE 2012-5-4 08:19
个人新的发现:草(麻)鞋
去年在炎热的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发现:穿亚麻衣服真是凉快,舒服。 最近,我发现鞋还有亚麻制造的,例如草(麻)鞋. 于是索性在淘宝上淘了一双, 价格还挺便宜的 60 元左右 一双, 穿起来果然舒服,于是把皮鞋凉鞋都收藏起来了,那些一点都不凉快。这个夏天 俺再也不用 为穿鞋而烦恼了。 不知道大家如何感想。。。 草(麻)鞋
个人分类: 生活篇|3040 次阅读|6 个评论
肺癌研究进展
热度 1 xupeiyang 2012-5-3 10:27
肺癌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全世界每年约有140万人死于肺癌。卫生部2008年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肺癌的发病人数约70万,2/3的患者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导致在1~2年内死亡。目前,肺癌死亡居我国肿瘤死亡原因首位,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22.7%。 参考文献 • 中国 肺癌 防治联盟成立钟南山院士任名誉主席 • PLoSONE:发现 肺癌 关键基因 • Cancercell:非小细胞 肺癌 (上) • Cancercell:非小细胞 肺癌 (下) • 日本研究发现5种引起 肺癌 的遗传基因 • CellResearch:新型 肺癌 致病基因突变 • 麻省总医院成功基因定位治疗 肺癌 • 中科院谢东Nature子刊再发 肺癌 研究新成果 • 两PI合作发JBC文章解析 肺癌 • 新的 肺癌 检测能预测患者生存几率 • Cell头条:揪出 肺癌 的“罪魁祸首” • 研究人员获干细胞研究新突破 肺癌 治疗露曙光 • 不吸烟为何患 肺癌 测序找答案 • 香港中大研究发现吸烟兼烧香者患 肺癌 机率高4倍 • 研究人员发现非烟民罹患 肺癌 的重要基因 • 法在 肺癌 疫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科学家研制出新型 肺癌 疫苗 • 寻找东方人 肺癌 治疗新靶点 • 哈医大四院院长 肺癌 课题获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资助 • 两项研究显示出早期 肺癌 患者的放射治疗前景 • 钟南山院士PLosONE文章 肺癌 免疫治疗新成果 • 研究人员发现血液蛋白与 肺癌 早期发展相关 • XALKORI成6年来FDA批准第一个治疗 肺癌 新药 • 美国研究发现小细胞 肺癌 扩散与基因缺失相关 • 中国学者Nature等多篇顶级期刊文章解析 肺癌 • 肺癌 权威专家Science子刊新文章 • 抗独特性 肺癌 疫苗第三阶段临床试验启动 • 碳纳米管有致产业工人 肺癌 风险 • 素食新说:多样化素食可降低 肺癌 风险 • 验血可比CT扫描提前28个月发现 肺癌 • 韩国称发现导致 肺癌 因子“AIMP2-DX2” • Nature:助 肺癌 转移的遗传变异被发现 • 美称氡污染成 肺癌 重要诱因 • 第三军医大学最新文章获 肺癌 研究进展 • 美研究人员称脚趾甲或有助诊断 肺癌 • 易瑞沙获非小细胞 肺癌 一线治疗批准 • 南京大学Oncogene解析miRNA与 肺癌 • 乳腺癌药物或可抗 肺癌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53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车模美女[Guhun和Caodaxia拍摄不到]
热度 8 liuli66 2012-4-30 15:15
车模美女[Guhun和Caodaxia拍摄不到]
个人分类: 杂感|1393 次阅读|20 个评论
他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
热度 26 neilchau 2012-4-14 08:37
最近 的两篇博文《 导师的核心职责是什么? 》和《 假如我是导师 》受到了众多导师们的拍砖,甚至人身攻击(部分老师素质可见一斑)。探讨问题的本人欢迎,人身攻击的恕不奉陪。重申两点:( 1 ) 自己的所有博文对事不对人,请各位老师不要认为你们自己是“例外”(即不在我说的范围内)就硬往自己身上拉(以此证明什么?自己比别人高尚?),拉伤了本人概不负责; ( 2 ) 自认为,这个世上还没有人能让本人发自内心的生气的。跟自己不相干的人,我更不会去跟他们计较 。 前两篇博文,导师们反驳最多的无非是想说: 很多时候不是导师不想培养学生,而是现在的很多学生达到了“朽木不可雕也”的境界 。甚至有人提议,写《假如我是导师》前,应该先写篇“如果我是一名合格的学生”。那今天就写篇“他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让大家去给评判吧。 他入学后,花了两个月时间去熟悉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课题。通过对课题的精心调研,他对课题的可行性、课题的难度(需要在全国不同部门做大量调查)提出质疑。导师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博士。导师对他的质疑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大鼓励,但他毅然决定换课题。后来在另一位老师的介绍下,他接触了另一个有课题的导师,并且对新课题很感兴趣。于是做出了艰难地抉择, 换了课题、也换了导师 。 虽然刚开始,他对新课题也一无所知,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广泛阅读文献,他很快开始熟悉新领域。学校规定六个月完成的 Research Proposal, 他不到三个月就完成了,为此挨了学校 500 刀的奖励。 虽然有了新课题,完成了 Proposal, 但实验室里没有完成课题的任何设备。导师花钱买仪器,他协助技术人员制设备、搭装置。一晃六个月就过去了,期间他接手了一个交流生留下来的课题。忙了几个月,得到了一些想要的数据,但数据不够系统,所以投稿三次都被拒了。这时候设备也基本弄好了,于是导师让他开始自己的课题,他为别人铺路的那篇文章到此结束。 博士三年间,导师从来没有给他施加过任何压力。有时候快中午,他才去办公室,刚到办公室门口遇到导师,导师还是笑眯眯地给他打招呼。面对缓慢的课题进展,他有时候甚至希望导师多问问,多给他点压力,但是没有,偶尔有的还是鼓励。博士期间,一切都得靠他自己——因为没有人会去 Push 他,没有师兄师姐可以请教,实验室里没有人做过类似的课题。虽然三年内换了 5 个住处,但都在学校附近,走路十来分钟的路程。所以他可以晚上 12 点回家,他也可以一大早跑到学校把仪器打开,然后再回家吃饭,甚至再睡上一觉。导师一般每天都朝九晚五去上班(周末有时也会去加班半天),他可以午 12 点至夜 12 点在学校,但他从来没用熬过通宵(最晚 12 点多回家)。当然他也可以几天不去学校不去实验室,没人管的。 博士期间,没有人强迫,没有人 Push ,一切全凭自觉。即使在 导师离开的日子 ,他也能该干什么干什么。博士期间,他共发五篇期刊论文,每篇论文从研究思路到实验设计到论文撰写,几乎都是他独立完成的。期间导师的作用是:提供设备,批准他的实验方案,给他的论文提意见(然后学生或接受或不同意讨论,再做修改),导师把修改后的文章投出去。博士期间,他共做了五次会议报告(欧洲两次,澳洲三次)。博士期间,他渴望合作,他回国的两个月时间,在浙大呆了一个半月。虽然没什么实质进展,但他了解到了国内同行的研究。博士后期,他申请到了学校的一个 Travel Grant, 去新加坡游学了 9 周。 博士期间,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 Self-motivated 学生,他自己主动寻找机会,并抓住机会。他最大的收获: 逐渐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遗憾的事: 目前还没用一篇非一作的论文 ;最自豪的事: 作为一作兼通讯作者发表了 一篇综述文章 ;最有意思的事: 跟导师发生过N次“ 战争 ” 。 跟博士期间发表几十篇论文的人相比,他也许什么都不是,但他已经主动、充分利用了身边的有限资源。不知道他算不算一名合格的博士生?
个人分类: 共享学习|6680 次阅读|47 个评论
在美国,青年学者有更多的机会吗?
热度 2 csiro 2012-4-10 16:19
我遇到一个美国教授,他说在澳洲和中国都是教授有更多的获得项目的机会。在美国,他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申请遥感方面的课题,不中;后来改由博士后牵头申请,中了。 由此判断,美国的管理层希望直接把项目给年轻人,而不是给老资格的学者,然后由这个学者招聘博士后干活。
个人分类: 交流篇|3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林书豪的迟到:伯乐们都干嘛去了?
热度 7 SNPs 2012-2-16 06:30
我喜欢每天上班的路上听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每个星期三都有一段体育记者Frank Deford的评论,经常是幽默且有独到见解。今天的节目更是精彩,讲的是为什么林书豪这样的球星放在大家的眼皮底下一直没有被发现(点图链接): Frank说,如果不是一系列的偶然因素,林书豪还会呆在板凳上的。他也提到我前些天写过的奥克兰棒球队用科学方法选球员的故事( “争先进就不该学先进”这篇文章很值得一读 )不过认为“坏人”不是俱乐部主人,而是那些职业“寻宝”的专门到二流球队选球员的那些人。“None of the people paid to envision, could envision.” Frank的这一段话也很好:“But, in counterpoint, what is so dispiriting is to contemplate not only how many basketball players, but how many other athletes, how many artists and actors and musicians and writers, how many special creative talents never get fulfilled because the so-called experts are always looking in the same places.”他说,不单单是运动员,还有艺术家,音乐家,作家,以及许多类似的靠特殊技能吃饭的人才都可能因为“伯乐”看错了地方而被埋没了。 其实,当太多的人加入“伯乐”的行列的时候,真正有远见的伯乐难找了。就好比生物技术风险投资,当风投公司没有几个的时候,好项目都会涌到他们那里去,可是等风投公司多起来的时候,好项目就相对少了。 科研也是如此,当一个领域“热”起来的时候,好机会也都没有了。需要找机会的人往常人不去的地方去寻。 另一方面,如果你是林书豪,你也要把握住这个显示潜力的机会。板凳队员有了上场的机会能否超水平发挥,能否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也不是光有运气就能解释的。 伯乐们的眼光再差,在耀眼的成绩面前都能“发现”才能。问题的关键是那些所谓的伯乐们一天到晚看的都是“星光灿烂”的球星,眼睛已经适应了那个光亮度,所以到了比较暗的地方,眼睛就都不能适应了。 林书豪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得到那些高回报率的发现,(不管它是明星队员还是投资项目,新的研究领域还是新的产品和市场)都需要我们格外地珍惜机会。而发现这样的机会就需要我们保护自己的视力,不要一天到晚都盯着耀眼的“太阳”看。就如 我提到的那篇文章中 讲的, 越是要赶先进,就越不能学先进 。当你的视力适应了去观察摆在明处的东西的时候,那些比较暗处隐藏的机会就会漏出你的视线了。 明摆着的都不是机会。知道的人越多,你的机会就越少。当一个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时候,你的机会才是最大的。所以创新才是得到机会的最佳方法。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5519 次阅读|7 个评论
“机会与人才”之拙见
热度 3 Jacky168 2011-11-20 11:38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上一个有趣的说法,大意是:一流的人才在商界和军方,二流的人才在政界,三流的人才在学术界。开始不得其解,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学术界,何沦落到“三流”了? 文章后面做了解释,之所以将社会各界划分为高低不同的“流”,是因为“商界和军方”中,商场如战场,一纸合同如同临战立的军令状,只有一次机会,必须一“战”定乾坤;“政界”的领导们可以有两到三次机会,失手了一次,还有很大的可能性再重新来过,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虽然出了莱温斯基那档子事,不过幸运躲过一劫直到任期结束;“学术界”的学者专家们,就有太多太多的机会了,例如做某个试验,失败了可以再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反复几十上百次甚至千次,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 这种说法未免有些武断,古有“学而优则仕”,现今不少人不只学问做得好,还兼之设立企业、学以致用。每个人境遇不同、能力有别,因此会选择在什么行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对于我们一般的多数人而言,适合自己的,便是好的。 我想对于我们每个个体,在整个人生的过程中,也存在三类“机会”:“唯一的机会”、“两到三次的机会”和“重复多次的机会”,由于“机会”的价值和意义不同,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肯定有别。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个人的选择和努力的程度等。能够准确敏锐地判别“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可列为人才中的“一流”。当然能够不断地给自己创造机会的人,则肯定是“一流”中的一等。 特别申明,本人非机会主义者。不是还有那么一句话吗?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354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懵懂的人机会多
sqzhang 2011-11-5 06:55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谁谁谁 【 作者微博 】 我认识的一个精明能干的年轻女孩,初入职场两三年,已经在转行、创业、外企打工、跳槽等各方面迅速积累了经验或者教训。她还在不停地结识各种各样有趣的人,把自己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并且充满了挑战和刺激。由于她涉猎的行业颇多,包括咨询、电子商务、设计等一些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干的领域,我问过她:你到底喜欢做什么呢?她说:我也不知道,看到有挑战的事情就很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她的杀手锏其实就是她的懵懂。当她很好奇地问你how, why,what之类的问题时,作为被她追捧为前辈或者专业人士的你,就算没那么资深或者专业,都少不得要搜肠刮肚讲一些连自己都认为莫测高深的道理或者经验,来证明她对你的仰慕是恰到好处的。 而到了三字头或四字头的年纪,在行业里的工作较为稳定、地位也较为体面的时候,再表现出这样的求知欲就很怕被人觉得傻冒。记得去年我和一帮子人聊天,中间不时地有人提到PE、对冲基金之类的名词,因为里面有几个人是搞金融的。虽然我供职于《金融时报》,但平时主要精力放在生活文化时尚版块上,因此并未研究过这些经常出现在眼前的名词。但有趣的是,当我事后请教一个关系比较熟的朋友,一个在那次谈话中面容矜持、频频点头的商务人士:到底PE和对冲基金是怎么回事啊?他居然对我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这就是不再年轻后的尴尬了:不懂,为了面子和身份,还得装懂。而更有趣的是,因为人家不知道你不懂,因此不会对你解释。就算人家看出你不懂,为了帮你维护面子与身份,还得装成以为你懂。而这样的场合,如果那个年轻女孩在,并勇敢地问出:What,How和why,没准会迅速演变成一场金融基础知识普及会,多好。甚至很可能那女孩又借机进入了金融行业。 资深的人因为资深,常常根据经验迅速判断一个人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和影响力,从而决定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举个例子,如果你介绍某个人给资深的人认识,他会先搞清楚这个人是什么公司的,什么职位,见面是为了什么,他们那个行业的某某某跟他是什么关系之类的问题,从而确定此人在食物链上的坐标,并进而拟出和自己的地位等级梯形图,来决定自己是准备高攀,还是俯就,亦或推托不见。这样做当然是经验之谈。曾经有人跟我说起自己的社交金言:现在我不认识的人我只约在办公室见面。那种花半天时间跑出去结果见到一个忽悠的傻事,老子再也不干了。然而这种有效率的保守社交,也把许多有趣的人和意料之外的机会挡在了门外。 乔布斯的那句经典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每个人都懂,很多人也推崇。但实践起来,又有几个人愿意表露出自己“hungry”并且“foolish”呢?所以,趁年轻,赶紧懵懂,而且越直接越好。否则十年后再懵懂,就得花些心思伪装才不至于被人认为是“卖萌”了。不然,就不是stay foolish了,而是like a fool了。 (作者电子邮箱: from9to5@live.cn )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1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自由吗?
热度 4 SNPs 2011-10-25 04:03
对我来说,自由,就是在道德和法律容许的前提下,能不受任何限制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或者行使属于自己的权利。 如果我有80%的时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我就是幸福的;如果我有60%的时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我就是快乐的;而如果我只有10%的时间可以做我喜欢的事情,那我就是痛苦的;如果我完全不能做我喜欢的事情,那我就不能活下去了。 追求幸福的人,就该从争取自由开始。没有自由的人不可能是幸福的,而幸福的人一定是自由的。 自由,应该包括生理上的自由和心理上的自由。那些被关在监狱里面的革命者,因为有“主义真”的最大限度的心理自由,即使没有生理上的自由,也可能是幸福的。而完美的幸福是身心两者兼顾的自由。 宗教,法律,道德,等等的意识形态,都是通过控制我们的思维来限制我们的行为,让个体自由不去伤害他人的自由,维护一个合理的社会环境。 在理想的社会环境下,个体的自由能最大化。 如何获得自由?是先争取身体上的自由?还是心灵上的自由? 自由的前提是独立,而独立,就需要有经济基础。 所以,往回推理,就会发现:有钱才有独立,有独立才有自由,有自由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总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幸福。 钱,于是钱就等于幸福了。那一步推错了吗? 没有。 我觉得,得到“钱等于幸福”的结论的人推理推过头了:“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追求,钱不是目的,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幸福不是因为有钱,幸福是因为毫无限制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自己喜欢做的事恰巧又是对更多的人有益的,那幸福就会成指数增长。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换句话说,自由就等于自私,要“狠批自私一闪念”。这是一个极端,但是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宗教也要求信徒们“如果想得到永生,想得到永恒的自由和幸福,现世就要服从神”。 所以,总是有他人(政党,公司,政府,或者宗教领袖)用各种手段来“换取”我们的自由:“如果你把今天的自由给我,我就给你明天的幸福。” 说“换取”还是比较乐观的想法。悲观地看,可能就会觉得所有的人都在试图“骗取”你的自由。 有些许愿兑现了,自由换得了幸福,绝大多数没有。 人生,就是在拿我们个人的自由做投资,期待的是那个叫做“幸福”的回报。 和所有投资一样,投资自由也是有风险的。 风险最大的就是20-30岁那段时间。孔子说:“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就是,30岁以前,你需要用“失去自己的自由”的方法从社会上换取今后幸福的机会。 “四十而不惑”,就是说已经找到了投资自由的诀窍,知道如何牺牲有限的自由去换取最多的幸福。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已经把自己所有的(自由)投资都“赌”下去了,想赌都没有机会了,只能“知天命”地等待应有的(幸福)回报了。 把自己的自由全都“赌”下去却血本无归的,多半是赌错了庄家。 急人的是,在“知天命之年”以前,我们看不到底牌,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输还是赢。 你自由吗?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是完全自由的,多多少少的都受约束。可是,太多的人的自由被那个“幸福股市”套牢了,谁能解套?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个警告,应该打印在高考的卷头上。 (注:这是在首耳调时差产生的胡思乱想)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5359 次阅读|6 个评论
傻二小姐有话说
热度 20 lix 2011-8-12 09:08
宽容、客观、公正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哪里去了? Alice . 张莉 科学网这几天讨论“寒门”与“机会”的问题如火如荼,而我随意涂鸦、乱弹琵琶的,可能是与之相关的比较边缘化的问题了。 杨玲的文章,总是寥寥数语直击问题的本质!我在看了他的文章《一个国家需要培养那么多的大学生吗?》,很是感慨。这个问题,多年前我就和深圳一家大企业的老总探讨过。他认为,只要念完大专就基本具备在社会立足的基础了,而我则认为念完高中就可以了。 事实上,我认识的只念过小学、初中,甚至没读过书的,而走上成功之路的,也有好几个。大家所熟知的李嘉诚也是典型的一个。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创造和把握机遇,善于借风使力、乘风造势、借用他人的智慧,也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人在正规的教育体制内,可能都没读过多少书(那些书可能让他们感觉到厌倦和无趣),但是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从来都不曾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学习有用的、实用的东西,有的甚至还涉猎很广泛。 对于他们,哪怕他们只是小学毕业,甚至于是文肓,我依然很敬重他们。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手艺人!他们不是靠学历文凭或“我爸是李刚”打下江山,而是靠真才实学、真枪实弹的能力和本事在江湖上立业。 但是,我以上说的,只是一些个案,他们的成功或多或少都带有偶然性。而我们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一直是有问题的,不是以能力和真才实学来评价人才,或给予人才公平的机会;不是以实际付出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多寡,来核定员工的薪酬水平;不是以人品的好坏和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他的社会地位和受尊重程度。而是,一切都以“唯学历”论,“唯文凭”论,“唯官”论!于是,很悲哀地,衡量幸福、快乐和受尊重程度的普世价值,也就简单而粗暴的变成了钱财的多寡、官位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了。 如果,我们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能够宽容、客观、公正一点,用人环境和就业环境能够纯粹一点“唯才是用”,我们骨子里的思维能够摈弃“唯官”、“唯学历”、“唯文凭”的陈腐偏见,那么,就不会出现万人挤独木桥、哭着喊着非要上大学、上名牌大学以改变命运的现象了,也不会出现假文凭的现象了。那么,扫大街的、拉板车的、卖大白菜的大叔大嫂,豪华写字楼内的金领白领,户外高高脚手架上的农民工兄弟,等等各色人等,都可以自由地择业,自由地竞争,自由地选择他们喜爱的事业或生计,只要他们愿意去改变,都可以从容淡定地投入,并且不会产生地位尊卑贵贱的感觉。那么,也许,一切的幸福和快乐都会变得简单起来。 可是,看看现在的企、事业单位,哪一个不是首先拿学历和文凭来设定门槛和薪资待遇的?没有相应的文凭和学历,连门都进不了。就算有幸进得了大门,在同等级别的岗位上,在付出同样多劳动的情况下,就因为高学历、高文凭,其薪资水平就会凭空高出来一大截。看看有的招聘单位,一个前台、一个普通秘书的职位,不过就是处理和安排一些琐碎的杂事而已,高中生、中专生都干得了,大专生更不在话下,可用人单位非得要招本科生。真的是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彼此浪费。 相关连的奇特效应就是,发了财的、升了官的,如果文凭还不够高,就会用金钱铺路为自己超度,想方设法给自己弄张徒有虚名的文凭以度金身。如果文凭和学历够高,就会想办法往财富和地位上靠。只有这几样都皆大欢喜了,大家才认为你是成功的,有素质的,有品味的,有地位的。否则,你要么是没文化、没品味、没素质的暴发户土财主,要么是腰杆都挺不直的穷酸主,彼此都打心眼里睢不起对方阶层。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那些不信的人,其实是没有很好的去省视自己的内心和灵魂,他不敢直视他骨子里的潜意识! 我们生存的环境不要那么狭促和窄小,我们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足够宽容、客观和公正,还会这样吗?不会! 人在社会上混,我觉得还是手艺和真才实学最重要!于用人单位,于真正的人才,于社会,这当是最佳的价值承载方式!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溜。这一点,国外的环境显然比神州大地好,而具体到企业,我认为日本的企业做得相对比较好。我曾经很系统的看过松下幸之助所著的《经营管理全集》,象牛津大辞典那样厚厚的五大卷,看完以后我很感慨:松下的神话不是一天铸就的!松下幸之助对人才的定义和怜惜,人才在松下幸之助的企业如归家一样的安心和全力付出,企业和人才的惺惺相惜,以及他们对企业经营和产品规划生产的精益求精,中国的领导阶层和企业老板又有几人能做到?! 最后说一件企业在用人方面的实用主义事例。还是日资企业。最近的事。我有个朋友来上海的一家日资公司应聘,人家根本不看你那左复右印的一大摞学历文凭、工作业绩等材料,就是我说你译。你要是水平过关,明天你就来上班。要是过不了,那就立马“撒腰啦啦”——走人。 如果人才总是拿学历文凭来衡量自己的价值,那是人才的弱智!如果社会总是拿学历文凭来评定人才的价值,那是社会的无聊! 新时代,新天地,不管是拥有高学历文凭,还是拥有一计之长,只要有真才实学,是真正的手艺人,就好。 2011 年 8 月 12 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898 次阅读|22 个评论
坚持就是胜利-与寒门子弟共勉
热度 5 yzhang111 2011-8-11 03:57
我来自 农 村 , 上大学前一直都 处 在吃不 饱 穿不暖的状 态 ( 感 谢 当年国家 给 大学生 补 助 , 要不然上大学也可能得天天想 办 法填 饱 肚子 ),绝对属于寒门子弟。到目前为止虽未成功但一直在努力, 所以感 觉对 寒门子弟 这 个 问题 有 发 言权。 从个人 经历 看 , 我 认为 寒门子弟的出路在于 坚 持。 坚 持就会 创 造成功的机会 , 坚 持就会把握成功的机会。我经历过长期饥饿寒冷,不也坚持下来了嘛?我曾经常年风雨无阻每天步行3小时上学,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我经历过上学费用严重不足的问题,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 学习曾经是我的副业(主业务农,呵呵),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我被学校惩罚过(上大学期间政治风波问题),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我经历过多次考研挫败,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 我经历过找工作一次一次被拒,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我经历过无数次课题申请被当成垃圾,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 我一直比较愚钝, 不也坚持下来了嘛? 坚持吧!出身寒门是你的福气。条件比别人差,但咱志向不比别人少。出身寒门知道生活不易,因而更加珍惜生活,更加能够适应工作生活中的挑战!
3596 次阅读|9 个评论
考研成功调剂的新诀窍-让导师找到你
热度 2 lxchencn 2011-4-11 22:19
十年寒窗苦读不容易,考研上线不容易,上线不能录取很痛苦,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同学,调剂给你机会,如何把握机会呢?海找学校、专业、导师是一个办法,还有另外一个让导师找你的办法,就是去新浪、考试吧等调剂站免费发布你的考试信息,让导师可以选上你,一定要留下E-mail等可以联系上你的信息,收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时候及时回复并进行网上调剂申请,做好复试准备,而且特别不要放弃跨专业的调剂,这也许是改变你人生的起点,从我们复试的情况看,有不少同学就是通过这条路径成功调剂的,如果你自己已经有心仪的学校,也可以帮助你周围的同学关注调剂信息,祝天下学子调剂成功!
300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