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比尔盖茨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比尔盖茨

相关日志

比尔盖茨论新冠: 如何应对COVID-19
liwei999 2020-3-12 06:08
在任何危机中,领导者都有两个同等重要的责任: 解决眼前的问题,并防止它再次发生。COVID-19大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世界现在需要拯救生命,同时也需要改善我们应对疫情的方式。第一点更为紧迫,但第二点有着至关重要的长期影响。 长期的挑战——提高我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全球卫生专家多年来一直说,与1918年流感疫情的速度和严重程度相匹敌的另一场大流行不是“如果”而是“何时”的问题。近年来,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投入了大量资源,帮助世界为这种情况做准备。 现在,除了长期存在的挑战之外,我们还面临着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在过去的一周里,COVID-19开始表现得很像我们一直担心的那种百年一遇的病原体。我希望情况没有那么糟糕,但我们应该假设情况会如此,直到我们知道情况并非如此。 COVID-19之所以是一种威胁,有两个原因。首先,它可以杀死健康的成年人和存在健康问题的老年人。迄今为止的数据表明,该病毒的病死率在1%左右;这一比率将使其比典型的季节性流感严重数倍,并将其置于1957年流感大流行(0.6%)和1918年流感大流行(2%)之间。 第二,COVID-19传输非常有效。一般受感染的人会传染给另外两三个人。这是一个指数增长率。也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它可以由那些只是轻度患病或甚至尚未出现症状的人传播。这意味着COVID-19将比中东呼吸综合征或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更难控制,后者仅由表现出症状的人传播,传播效率也低得多。事实上,COVID-19在短短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就已经造成了十倍于SARS的病例。 好消息是,国家、州、地方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可以在未来几周内采取措施减缓COVID-19的传播。 例如,除了帮助本国公民作出反应外,捐助国政府还应帮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为这一流行病做好准备。这些国家中的许多国家的卫生系统已经不堪重负,而冠状病毒等病原体可以迅速将它们吞噬。鉴于富裕国家把本国人民放在首位的自然愿望,较贫穷国家几乎没有政治或经济影响力。 “通过帮助非洲和南亚国家现在就做好准备,我们可以拯救生命,也可以减缓病毒的全球传播。” 通过帮助非洲和南亚国家现在就做好准备,我们可以拯救生命并减缓病毒的全球传播。(我和梅琳达最近承诺帮助启动全球应对covid -19的行动,总额可能高达1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发展中国家。) 世界还需要加速推进针对COVID-19的治疗和疫苗的工作。科学家们能够在几天内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排序,并开发出几种有希望的候选疫苗,而流行病防备创新联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备灾创新联盟)已经准备了多达8种有希望的候选疫苗进行临床试验。如果这些疫苗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动物模型中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它们可能最早在6月就可以进行大规模试验。药物发现也可以通过利用已经进行了安全性测试的化合物库和应用新的筛选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来识别可在几周内准备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抗病毒药物来加速。 所有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危机。但我们也需要做出更大的系统性改变,以便我们能够在下一次疫情到来时更有效地做出反应。 帮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加强初级卫生保健系统至关重要。当你建立一个健康诊所时,你也在为抗击流行病建立基础设施。训练有素的卫生保健工作者不仅提供疫苗; 它们还可以监测疾病模式,作为预警系统的一部分,向全世界发出潜在疫情的警报。 世界还需要在疾病监测方面进行投资,包括建立一个病例数据库,相关组织和规则可立即访问该数据库,这些组织和规则要求各国共享其信息。各国政府应能获得训练有素的人员名单,从地方领导人到全球专家,他们已准备好立即对付一种流行病,以及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储存或重新调拨的用品清单。 此外,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系统,能够开发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获得批准,并在发现快速传播的病原体后的几个月内提供数十亿剂。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存在技术、外交和预算方面的障碍,也需要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但所有这些障碍都是可以克服的。 疫苗的主要技术挑战之一是改进制造蛋白质的老方法,这种方法对流行病的反应太慢了。我们需要开发可预见的安全平台,以便能够迅速进行监管审查,并使制造商能够轻松地以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剂量。对于抗病毒药物,需要有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以快速和标准化的方式筛选现有的治疗方法和候选分子。 另一个技术挑战涉及到基于核酸的构造。这些构造可以在病毒基因组测序后数小时内产生; 现在我们需要找到大规模生产的方法。 除了这些技术解决方案,我们还需要外交努力来推动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开发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涉及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跨越国界的许可协议。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能够帮助就研究重点和试验方案达成共识的全球论坛,以便有希望的疫苗和抗病毒候选药物能够迅速通过这一进程。这些平台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研发蓝图、国际严重急性呼吸系统和新发感染联盟试验网络和全球传染病防备研究协作。这项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在不危及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在三个月或更短的时间内获得结论性临床试验结果和监管批准。 “这些努力的预算需要扩大好几倍。” 然后是资金问题。这些努力的预算需要扩大好几倍。还需要数十亿美元来完成III期试验并确保冠状病毒疫苗获得监管批准,还需要更多资金来改善疾病监测和应对。 为什么这需要政府的资助——私营部门不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大流行产品是非常高风险的投资,制药公司将需要公共资金来降低他们工作的风险,并让他们全身心投入。此外,各国政府和其他捐助者将需要提供资金,作为一个全球公共良好生产设施,可以在几周内产生疫苗供应。这些设施可在正常时期为常规免疫规划生产疫苗,并可在大流行期间迅速改装投入生产。最后,各国政府将需要为采购和向需要的人群分发疫苗提供资金。 显然,数十亿美元用于抗击流行病的努力是一大笔钱。但这是解决问题所需的投资规模。考虑到流行病可能带来的经济痛苦——只要看看covid19扰乱供应链和股票市场的方式就知道了,更别提人们的生活了——这将是一笔好买卖。 最后,政府和产业界需要达成一项协议: 在大流行期间,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不会简单地卖给出价最高的竞标者。它们将为处于疫情中心和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并负担得起。这不仅是正确的做法,也是短路传播和预防未来大流行的正确策略。 这些是领导人现在应该采取的行动。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网站上。我在那里写了2015年建立全球大流行应对系统的必要性,以及2018年一种新型呼吸道病毒造成的威胁。 有道机器翻译 from https://www.inc.com/justin-bariso/bill-gates-elon-musk-just-issued-very-different-responses-to-coronavirus-its-a-lesson-in-emotional-intelligence.html
个人分类: 立委推荐|3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代是如何造就比尔盖茨与斯蒂夫乔布斯的
热度 5 jintuo 2015-4-29 11:20
科学出版社谈及盖茨和乔布斯的博文被科学网精选,论及前者的理科思维和后者的文科造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885728.html 。 我觉得两人的此起彼伏更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与其个人视野及爱好的兼容程度。我以前写过这类文章,实话说,这次偷懒,大部分内容拿来再贴。 盖茨当年创业,说服 IBM 高层接受人机友好界面时,用的恰恰是苹果的例子。苹果当时的操作系统在技术上远远好过微软赖以起家的 MS - DOS 和最初的 Windows 3.0 ,一些常用软件如 MacWrite 、 MacDraw 也比微软的同类产品好用且容量更加小巧。为什么盖茨后来居上?我的解释是盖茨的个人视野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 三十年前,个人电脑正处在从无到有的普及阶段。当时的电脑价格相对于当时人们的收入远非今天这般友好。盖茨的视野是人手一台电脑的实现,表现在微软的商务模式上是广泛授权其他企业在克隆电脑上安装其操作系统。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公司刚好与微软相反。苹果旨在通过向客户提供最好的电脑和操作界面而取胜,故不开放和授权其操作系统。如此一来,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组装克隆电脑的小公司,其产品价格几乎为相同功能的苹果机的一半甚至更低。这就迎合了人们对个人电脑的投资预算,满足了个人电脑大众化的社会需求,同时造就了远比苹果机更大的软件市场。于是,软件供应商们纷纷撰写适合微软克隆机的软件,造成苹果机在软件应用上孤家寡人的局面。苹果凋零了,以致把乔布斯逐出公司。 三十年后,人手一台或多台 电脑 已经实现,人手一部或多部手机也已齐头赶上。盖茨当年的视野和理想成了完成时,而更加理想的产品成了电脑和手机实现“温饱”后的消费追求,乔布斯的提供最好的产品的商务哲学得以发扬光大。于是,苹果也玩了一次后来居上,在市值上把微软远远地甩在后面。 盖茨和乔布斯的此起彼伏是个人视野与社会需求互动的鲜活实例。走向职业生涯的年轻人如果能够早早地洞察其中的天机,何愁人生不够多彩。
5598 次阅读|7 个评论
盖茨成功之路读后感
Fangjinqin 2015-3-28 08:12
盖茨成功之路 读后 感 方锦清 人生成功路不同, 出类拔萃各一方。 贵在自知心中装, 智慧力量堪首创。 2015、3、28 题于千禧家 园 附件: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与启迪 值得关注、学习! Bill_Ga tes.pps
个人分类: 人物素描|3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尔-盖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
热度 6 lily2014 2014-6-9 04:17
比尔 -盖茨 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 【博主:比尔 -盖茨先生的2007年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我读了多次英文稿,每次都为之感动。(有些文章是值得多次反复阅读的。)他的一些话确实是“金玉良言”。这里转载其中文译文。 “ 人类最大的进步并非来自这些发现本身,而是来自将这些发现用于减轻不平等。不管通过何种手段 ---民主制度、健全的公共教育体系、高质量的医疗保健、还是广泛的经济机会---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 “ 在市场经济中,拯救儿童是一项没有利润的工作,政府也不会提供补助。这些儿童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经济上没有实力,在政治上没有能力发出声音。 但是,你们和我在经济上有实力,在政治上能够发出声音。 ” “ 请允许我向各位院长和教授,提出一个请求 ----你们是哈佛的智力领袖,当你们雇用新的老师、授予终身教职、评估课程、决定学位颁发标准的时候,请问你们自己如下的问题: 我们最优秀的人才是否在致力于解决我们最大的问题? 哈佛是否鼓励她的老师去研究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不平等?哈佛的学生是否从全球那些极端的贫穷中学到了什么 ....世界性的饥荒....清洁的水资源的缺乏....无法上学的女童....死于非恶性疾病的儿童....哈佛的学生有没有从中学到东西? 那些世界上过着最优越生活的人们,有没有从那些最困难的人们身上学到东西? 这些问题并非语言上的修辞。你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它们。 ” “ 当你考虑到我们这些哈佛院里的人得到的恩赐-天赋、特别资源、机遇,那么全世界就有权利对我们有无限的期待。 ” “ 我希望, 30 年后你们再回到哈佛的时候,你们用来评价自己的标准,不仅仅是你们的专业成就,而也包括你们为改变这个世界巨大的不平等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你们如何善待那些远隔千山万水、与你们素昧平生、毫不相干的人们,你们与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同为人类。 ” 这些话语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讲话完毕。现场欢声雷动,大家起立鼓掌。】 比尔 -盖茨2007年哈佛大学毕业演讲 翻译: 阮一峰 尊敬的 Bok校长,Rudenstine前校长,侯任的Faust校长,哈佛集团的各位成员,监管理事会的各位理事,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 有一句话我等了三十年,现在终于可以说了: 老爸,我总是跟你说,我会回来拿到我的学位的! 我要感谢哈佛大学在这个时候给我这个荣誉。明年,我就要换工作了(注:指从微软公司退休) ......我终于可以在简历上写我有一个大学学位,这真是不错啊。 我为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感到高兴,你们拿到学位可比我简单多了。哈佛的校报称我是 哈佛大学历史上最成功的辍学生。我想这大概使我有资格代表我这一类学生发言......在所有的失败者里,我做得最好。 但是,我还要提醒大家,我使得 Steve Ballmer(注:微软总经理)也从哈佛商学院退学了。因此,我是个有着恶劣影响力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我被邀请来在你们的毕业典礼上演讲。如果我在你们入学欢迎仪式上演讲,那么能够坚持到今天在这里毕业的人也许会少得多吧。 对我来说,哈佛的求学经历是一段非凡的经历。校园生活很有趣,我常去旁听我没选修的课。哈佛的课外生活也很棒,我在 Radcliffe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每天我的寝室里总有很多人一直待到半夜,讨论着各种事情。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我从不考虑第二天早起。这使得我变成了校园里那些不安分学生的头头,我们互相混在一起,做出一种拒绝所有正常学生的姿态。 Radcliffe是个过日子的好地方。那里的女生比男生多,而且大多数男生都是理工科的。这种状况为我创造了最好的机会,如果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可惜的是,我正是在这里学到了人生中悲伤的一课:机会大,并不等于你就会成功。 我在哈佛最难忘的回忆之一,发生在 1975年1月。那时,我从宿舍楼里给位于Albuquerque的一家公司打了一个电话,那家公司已经在着手制造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我提出想向他们出售软件。 我很担心,他们会发觉我是一个住在宿舍的学生,从而挂断电话。但是他们却说: 我们还没准备好,一个月后你再来找我们吧。这是个好消息,因为那时软件还根本没有写出来呢。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日以继夜地在这个小小的课外项目上工作,这导致了我学生生活的结束,以及通往微软公司的不平凡的旅程的开始。 不管怎样,我对哈佛的回忆主要都与充沛的精力和智力活动有关。哈佛的生活令人愉快,也令人感到有压力,有时甚至会感到泄气,但永远充满了挑战性。生活在哈佛是一种吸引人的特殊待遇 ......虽然我离开得比较早,但是我在这里的经历、在这里结识的朋友、在这里发展起来的一些想法,永远地改变了我。 但是,如果现在严肃地回忆起来,我确实有一个真正的遗憾。 我离开哈佛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平等。人类在健康、财富和机遇上的不平等大得可怕,它们使得无数的人们被迫生活在绝望之中。 我在哈佛学到了很多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新思想。我也了解了很多科学上的新进展。 但是, 人类最大的进步并非来自这些发现本身,而是来自将这些发现用于减轻不平等。不管通过何种手段----民主制度、健全的公共教育体系、高质量的医疗保健、还是广泛的经济机会----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我离开校园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在这个国家里,有几百万的年轻人无法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知道,发展中国家里有无数的人们生活在无法形容的贫穷和疾病之中。 我花了几十年才明白了这些事情。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在与我不同的时代来到哈佛的。你们比以前的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是怎样的不平等。在你们的哈佛求学过程中,我希望你们已经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个新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怎样最终应对这种不平等,以及我们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讨论的方便,请想象一下,假如你每个星期可以捐献一些时间、每个月可以捐献一些钱 ----你希望这些时间和金钱,可以用到对拯救生命和改善人类生活有最大作用的地方。你会选择什么地方? 对 Melinda(注:盖茨的妻子)和我来说,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将我们拥有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在讨论过程中, Melinda和我读到了一篇文章,里面说在那些贫穷的国家,每年有数百万的儿童死于那些在美国早已不成问题的疾病。麻疹、疟疾、肺炎、乙型肝炎、黄热病、还有一种以前我从未听说过的轮状病毒,这些疾病每年导致50万儿童死亡,但是在美国一例死亡病例也没有。 我们被震惊了。我们想,如果几百万儿童正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且他们是可以被挽救的,那么世界理应将用药物拯救他们作为头等大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价格还不到一美元的救命的药剂,并没有送到他们的手中。 如果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么当你发现某些生命被挽救了,而另一些生命被放弃了,你会感到无法接受。我们对自己说: 事情不可能如此。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它理应是我们努力的头等大事。 所以,我们用任何人都会想到的方式开始工作。我们问: 这个世界怎么可以眼睁睁看着这些孩子死去? 答案很简单,也很令人难堪。在市场经济中,拯救儿童是一项没有利润的工作,政府也不会提供补助。这些儿童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经济上没有实力,在政治上没有能力发出声音。 但是,你们和我在经济上有实力,在政治上能够发出声音。 我们可以让市场更好地为穷人服务,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一种更有创新性的资本主义制度 ----如果我们可以改变市场,让更多的人可以获得利润,或者至少可以维持生活----那么,这就可以帮到那些正在极端不平等的状况中受苦的人们。我们还可以向全世界的政府施压,要求他们将纳税人的钱,花到更符合纳税人价值观的地方。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样一种方法,既可以帮到穷人,又可以为商人带来利润,为政治家带来选票,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一种减少世界性不平等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个任务是无限的。它不可能被完全完成,但是任何自觉地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都将会改变这个世界。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乐观的。但是,我也遇到过那些感到绝望的怀疑主义者。他们说: 不平等从人类诞生的第一天就存在,到人类灭亡的最后一天也将存在。---因为人类对这个问题根本不在乎。我完全不能同意这种观点。 我相信,问题不是我们不在乎,而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做。 此刻在这个院子里的所有人,生命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时刻,目睹人类的悲剧,感到万分伤心。但是我们什么也没做,并非我们无动于衷,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做是有效的,那么我们就会采取行动。 改变世界的阻碍,并非人类的冷漠,而是世界实在太复杂。 为了将关心转变为行动,我们需要找到问题,发现解决办法的方法,评估后果。但是世界的复杂性使得所有这些步骤都难于做到。 即使有了互联网和 24小时直播的新闻台,让人们真正发现问题所在,仍然十分困难。当一架飞机坠毁了,官员们会立刻召开新闻发布会,他们承诺进行调查、找到原因、防止将来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但是如果那些官员敢说真话,他们就会说: 在今天这一天,全世界所有可以避免的死亡之中,只有0.5%的死者来自于这次空难。我们决心尽一切努力,调查这个0.5%的死亡原因。 显然,更重要的问题不是这次空难,而是其他几百万可以预防的死亡事件。 我 们并没有很多机会了解那些死亡事件。媒体总是报告新闻,几百万人将要死去并非新闻。如果没有人报道,那么这些事件就很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即使我们确实目睹了事件本身或者看到了相关报道,我们也很难持续关注这些事件。看着他人受苦是令人痛苦的,何况问题又如此复杂,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他人。所以我 们会将脸转过去。 就算我们真正发现了问题所在,也不过是迈出了第一步,接着还有第二步:那就是从复杂的事件中找到解决办法。 如果我们要让关心落到实处,我们就必须找到解决办法。如果我们有一个清晰的和可靠的答案,那么当任何组织和个人发出疑问 如何我能提供帮助的时候,我们就能采取行动。我们就能够保证不浪费一丁点全世界人类对他人的关心。但是,世界的复杂性使得很难找到对全世界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有效的行动方法,因此人类对他人的关心往往很难产生实际效果。 从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解决办法,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确定目标,找到最高效的方法,发现适用于这个方法的新技术,同时最聪明地利用现有的技术,不管它是复杂的药物,还是最简单的蚊帐。 艾滋病就是一个例子。总的目标,毫无疑问是消灭这种疾病。最高效的方法是预防。最理想的技术是发明一种疫苗,只要注射一次,就可以终生免疫。所以,政府、制药公司、基金会应该资助疫苗研究。但是,这样研究工作很可能十年之内都无法完成。因此,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使用现有的技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设法 让人们避免那些危险的行为。 要实现这个新的目标,又可以采用新的四步循环。这是一种模式。关键的东西是永远不要停止思考和行动。我们千万不能再犯上个世纪在疟疾和肺结核上犯过的错误,那时我们因为它们太复杂,而放弃了采取行动。 在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法之后,就是最后一步 ----评估工作结果,将你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败经验传播出去,这样其他人就可以从你的努力中有所收获。 当然,你必须有一些统计数字。你必须让他人知道,你的项目为几百万儿童新接种了疫苗。你也必须让他人知道,儿童死亡人数下降了多少。这些都是很关键的,不仅有利于改善项目效果,也有利于从商界和政府得到更多的帮助。 但是,这些还不够,如果你想激励其他人参加你的项目,你就必须拿出更多的统计数字;你必须展示你的项目的人性因素,这样其他人就会感到拯救一个生命,对那些处在困境中的家庭到底意味着什么。 几年前,我去瑞士达沃斯旁听一个全球健康问题论坛,会议的内容有关于如何拯救几百万条生命。天哪,是几百万!想一想吧,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让人何等激动,现在你要把这种激动再乘上几百万倍 ......但是,不幸的是,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最乏味的论坛,乏味到我无法强迫自己听下去。 那次经历之所以让我难忘,是因为之前我们刚刚发布了一个软件的第 13个版本,我们让观众激动得跳了起来,喊出了声。我喜欢人们因为软件而感到激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让人们因为能够拯救生命而感到更加激动呢? 除非你能够让人们看到或者感受到行动的影响力,否则你无法让人们激动。如何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同前面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我依然是乐观的。不错,人类的不平等有史以来一直存在,但是那些能够化繁为简的新工具,却是最近才出现的。这些新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将人类的同情心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将来同过去是不一样的。 这个时代无时无刻不在涌现出新的革新 ----生物技术,计算机,互联网----它们给了我们一个从未有过的机会,去终结那些极端的贫穷和非恶性疾病的死亡。 六十年前,乔治·马歇尔也是在这个地方的毕业典礼上,宣布了一个计划,帮助那些欧洲国家的战后建设。他说: 我认为,困难的一点是这个问题太复杂,报纸和电台向公众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事实,使得大街上的普通人极端难于清晰地判断形势。事实上,经过层层传播,想要真正地把握形势,是根本不可能的。 马歇尔发表这个演讲之后的三十年,我那一届学生毕业,当然我不在其中。那时,新技术刚刚开始萌芽,它们将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小、更开放、更容易看到、距离更近。 低成本的个人电脑的出现,使得一个强大的互联网有机会诞生,它为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网络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它缩短了物理距离,使得天涯若比邻。它还极大地增加了怀有共同想法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机会,我们可以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一起共同工作。这就大大加快了革新的进程,发展速度简直快得让人震惊。 与此同时,世界上有条件上网的人,只是全部人口的六分之一。这意味着,还有许多具有创造性的人们,没有加入到我们的讨论中来。那些有着实际的操作经验和相关经历的聪明人,却没有技术来帮助他们,将他们的天赋或者想法与全世界分享。 我 们需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使用新技术,因为这些新技术正在引发一场革命,人类将因此可以互相帮助。新技术正在创造一种可能,不仅是政府,还包括大学、公司、小机构、甚至个人,能够发现问题所在、能够找到解决办法、能够评估他们努力的效果,去改变那些马歇尔六十年前就说到过的问题 ----饥饿、贫穷和绝望。 哈佛是一个大家庭。这个院子里在场的人们,是全世界最有智力的人类群体之一。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毫无疑问,哈佛的老师、校友、学生和资助者,已经用他们的能力改善了全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但是,我们还能够再做什么呢?有没有可能,哈佛的人们可以将他们的智慧,用来帮助那些甚至从来没有听到过 哈佛这个名字的人? 请允许我向各位院长和教授,提出一个请求 ----你们是哈佛的智力领袖,当你们雇用新的老师、授予终身教职、评估课程、决定学位颁发标准的时候,请问你们自己如下的问题: 我们最优秀的人才是否在致力于解决我们最大的问题? 哈佛是否鼓励她的老师去研究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不平等?哈佛的学生是否从全球那些极端的贫穷中学到了什么 ......世界性的饥荒......清洁的水资源的缺乏......无法上学的女童......死于非恶性疾病的儿童......哈佛的学生有没有从中学到东西? 那些世界上过着最优越生活的人们,有没有从那些最困难的人们身上学到东西? 这些问题并非语言上的修辞。你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它们。 【博主:虽然,哈佛的传统一直强调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不过,盖茨的发问,还是犹如空谷足音,如黄钟大吕,在哈佛学子、在人们的心中久久回响。 我们的大孩子在哈佛完成学业以后,就进入了总部在纽约的一个咨询机构工作。2、3年之中,做了许多项目,其中包括,非洲儿童肺炎疫苗,联合国机构改革,乌干达援助项目,比尔 和美琳达 - 盖茨基金会项目 等 ,(去年经常去西雅图,每次都是5、6小时的飞行 。 )特别是做儿童肺炎疫苗项目时,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晚上9、10点。我们都心疼,但孩子是乐呵呵的。有时候,我想,这可能就是美国的“软实力”吧。】 我的母亲在我被哈佛大学录取的那一天,曾经感到非常骄傲。她从没有停止督促我,去为他人做更多的事情。在我结婚的前几天, 她主持了一个新娘进我家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上,她高声朗读了一封关于婚姻的信,这是她写给 Melinda的。那时,我的母亲已经因为癌症病入膏肓,但是她还是认为这是又一个传播她的信念的机会。在那封信的结尾,她写道:上天赐给你得天独厚的能力,那么对你的期望也就越大。 想一想吧,我们在这个院子里的这些人,被给予过什么 ----天赋、特权、机遇----那么可以这样说,全世界的人们几乎有无限的权力,期待我们做出贡献。 【博主:这段话我的翻译: 当你考虑到我们这些哈佛院里的人得到的恩赐-天赋、特别资源、机遇,那么全世界就有权利对我们有无限的期待。 院子是指哈佛院,哈佛的每一级本科新生都要住在哈佛院里,因此,也就是指哈佛人的意思。】 同这个时代的期望一样,我也要向今天各位毕业的同学提出一个忠告:你们要选择一个问题,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个有关于人类深刻的不平等的问题,然后你们要变成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你们能够使得这个问题成为你们职业的核心,那么你们就会非常杰出。但是,你们不必一定要去做那些大事。每个星期只用几个小时,你就可 以通过互联网得到信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发现困难所在,找到解决它们的途径。 不要让这个世界的复杂性阻碍你前进。要成为一个行动主义者。将解决人类的不平等视为己任。它将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在座的各位毕业的同学,你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当你们离开哈佛的时候,你们拥有的技术,是我们那一届学生所没有的。你们已经了解到了世界上的不平等,我们那时还不知道这些。有了这样的了解之后,要是你再弃那些你可以帮助的人们于不顾,就将受到良心的谴责,只需一点小小的努力,你就可以改变那些人们 的生活。你们比我们拥有更大的能力;你们必须尽早开始,尽可能长时期坚持下去。 知道了你们所知道的一切,你们怎么可能不采取行动呢? 我希望, 30 年后你们还会再回到哈佛,想起你们用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所做出的一切。我希望,在那个时候,你们用来评价自己的标准,不仅仅是你们的专业成就,而包括你们为改变这个世界深刻的不平等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你们如何善待那些远隔千山万水、与你们毫不涉及的人们,你们与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同为人类。 祝各位同学好运。 译文转载于: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7/08/remarks_of_bill_gates_in_harvard_commencement_2007.html *********************************** 在翻译者阮一峰的博客,一个读者的评论 Jusblue说: 我本来只是要搜索一下比尔盖茨读大学时的情况,碰巧打开了这个地址。结果我几乎忘了原来的目的,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演讲。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除了与 Albuquerque那家公司有关的故事与他辍学有关不能不讲以外,在整个演讲他再也没提起自己如何创业历程如何不寻常,或者以成功者姿态提供经验之谈。我相信只有超出一般境界的人才能如此。虽然我也早就知道盖茨目前主要精力花在他的慈善基金会上,但直接读到他如此诚恳的演讲感觉还是很受震动。 实际上我们国家目前也是个非常不平等的社会,倾向于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弱者占大多数——普通百姓几乎都觉得自己是弱者, little is given, 而且nopower in the market and no voice in the system,心中常积着一股怨气(看看整个社会浮躁的态度 和BBS上动辄骂街就知道了)。而强者们则似乎更热衷于享受现有体制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盖茨演讲的对象显然都是些精英、强者,我虽然不在此列,但至少看到了一个标杆。当初看电影《蝙蝠侠前传》时,很敬佩蝙蝠侠父亲那样的美国精英,但那只是电影。现在我们看到了现实版。 刘亚洲将军曾经说过,(大意是)其实我们应该庆幸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由美国这样的国家来掌握;对整个世界而言,真的想像不出换作其它任何一个国家会更好。 同样,巨大的财富由这样一个人来支配,世界慈善事业有这样的人倾力参与,也是很让人欣慰和庆幸的。他们能为一个跟自己毫不沾边的贫穷世界而努力,那么我们对自己身在其中,亲自忍受过它的不公平,也抱怨过无数次的这个社会能做点什么?现在也许不能或暂时顾不上,希望以后能。 感谢阮兄为我等误打误撞的人提供了这么个阅读机会。祝喜欢此文的同好们都好运!
个人分类: 中美关系|341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大学教学的目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热度 1 jsnjzhj 2013-12-22 22:53
许多大学新生入学之后,很快发现课程内容不是自己喜欢的,再加上一些老生的误导,他们中的一些人立即形成粗浅的认识,那就是上大学没有用,再加上比尔盖茨、乔布斯的先例,更加强化了他们的错误见解。那么上大学有什么用呢?我认为大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提升学生的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勇敢探索、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探索是创新的先导,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始终保持探索欲望和探究行为。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没有知识只能幻想或者瞎想。因此,必须鼓励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找到探索的方法,养成探索的习惯,最终形成探索的能力。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事业,如今的世界是大数据年代,每年产生的数据量都是之前所有年份数据量的总和,也就是说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短短四年学不完所有的知识,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形势。我们不仅要终身学习,还要学会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 待续............................
25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挺转最重量级人物出场:比尔盖茨来了
蒋高明 2013-3-28 10:38
比尔盖茨的专业是微软,为什么对转基因情有独钟呢?有关内幕请听直言了先生分析。盖茨在华扯淡,微软在美受审_转帖直言了 (2013-03-2711:13:51) 转载 ▼ ​ 分类: 转基因辩论 【按:掏N百亿美元大钱,支持转基因产品的国际大腕比尔.盖茨,亲自出马、登上中国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来挺转了!他胆子比天大,亲自亲自同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发转基因的绿色超级稻,直接推广到非洲去——数年后,中国-非洲之间将有一场打不完的国际纠纷,盖茨为这场战争打基础来了!这项目中的阴毒、恶损、超级计谋,不能不令人扼腕赞叹。转基因已经是老鼠过街,今年年初在韩国首尔开的国际食品博览,中国展台已经无人问津了!再过10年,征讨转基因祸水的国际战争怒火,会朝向中国而来。 深深地感谢亲爱的比尔.盖子,和那个全球最大的梅琳达慈善基金会!感谢了!】 直言了,2013-03-27|2013-3-277:54:26。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84034112_d.html 。 一:盖兹在中国扯淡。 今日,看到人民日报发表了微软公司前头头盖茨的文章,鼓吹转基因食品,说:非洲的粮食亩产量迄今仍然在低位徘徊。中国是我们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我对与中国合作充满希望,期待中国的创新技术成为非洲发展的重要助力,让非洲人民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云云。 嘿嘿,盖茨在华搞的那些言论是瞎扯淡。众所周知,盖茨及其基金会是“黄金大米”的权利人或利益关系人。如此,既然非洲缺大米或黄金大米,那就请您到非洲去搞您的转基因大米,为什么要跑到中国为非洲搞转基因大米呢?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地到中国和拿中国孩子搞黄金大米的转基因大米试验呢?作为美国著名公司的负责人,盖茨不可能不知道美国的相关法规是禁止那种未经合法合格的安全性动物试验就拿人类搞试验的法西斯式“科学试验”吧? 美国早就有各种转基因大米了,为什么自己不搞商业化、也不把那些转基因大米直接出口到非洲去呢?为什么偏偏要跑到中国和拉上中国人搞、而不是去非洲和拉上非洲人搞您的转基因大米呢?很清楚,一旦在非洲出了问题,非洲国家和民众会严厉谴责中国和中国人;而盖兹先生却是拿了钱享福而不受谴责的,此外,美国没搞转基因大米商业化和出口、美国也不会受到非洲国家和民众的谴责,而美国做的事情就是向非洲或中国的客户方面索取转基因技术产权的授权费用而赚取利润了,对吧? 再说了,美国农业部统计数字显示,大米主要消费国家地区并非是非洲、而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其消费量占全球大米消费的近88%(数据附后)。如此,盖茨不拿中国等亚洲国家需要大米为名,却拿非洲需要大米为名而在中国大搞转基因大米和非法试验,嘿嘿,那不是张冠李戴或就是搞欺骗的行为吗? 关于包括大米在内的世界粮食供应够不够的问题,全球真实图景是: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关于粮农组织和农业生物技术的常见问题解答》清楚地说:“粮农组织对转基因生物的立场是什么? :首先,不管时常说的是什么,但我们并不需要用转基因生物来解决当前的世界饥饿问题。地球上有足够的食物供应给大家,但数以百万的人是穷人,他们根本没有钱来购买食物--这就是为什么获取粮食成为了一个主要问题。”。 粮农组织2012-11-19发表的全球市场报告清楚说明:大米产量超过消费需求量。即:若非洲某地吃不上大米,那不是产量不够,而是价格不合理造成那里的民众买不起。 很清楚,全球有足够大米供应;盖兹关于大米供应的说法是骗人的。若盖茨是真心想帮助非洲民众能吃上大米,那就请您把您没处花的钱捐献给那些民众、帮助那些民众能买上大米吃;您大可不必资助那些偷偷摸摸地到中国和拿中国孩子搞法西斯式的转基因大米试验。嘿嘿,既然您盖兹说非洲那么缺大米吃,可您不帮助非洲民众买到大米吃,却为商业利益而资助在中国搞非法的转基因大米试验,那不得不让人考虑您的“慈善事业”的背后动机到底是什么了。 退一步说,美国早就搞出了各种转基因大米,却至今没搞商业化,甚至欧美官方采取严厉措施严防中国转基因大米侵入本地市场。若盖茨真的相信转基因大米是“安全”和“更好”的,那么,就请您先用您花不完的钱去游说欧美官方允许大量进口中国转基因大米、自己先吃吃转基因大米;吃了三代没问题,再考虑向别的国家推销,好不好?用偷偷摸摸手段动员别国别人吃自己不吃的东西,那叫“慈善事业”?哈! 附:盖兹基金会官员证实,该机构及人员食用天然有机食品而不吃转基因食品。 注:有个突出现象:鼓吹要别人吃转基因食品的机构人员、自己都不吃。盖兹和他的基金会如此,孟山都公司如此,中国农业部官员及其转基因利益关系媒体也如此。 再退一步说,众所周知、盖茨自己也天天显示,盖茨本人的眼睛并不好。因此,若盖茨先生真的相信转基因大米譬如黄金大米可以帮助解决眼疾视力问题,那么,就请盖茨自己先去吃吃黄金大米等转基因大米,吃得把眼疾治好了、且健康等等各方面都没问题,您再到中国或非洲推销您的治疗眼病的转基因大米,如何?否则,您以“慈善”为名、用偷偷摸摸的手段诱导中国和非洲的民众大吃您自己所避免的转基因食品,您那“慈善”跟“邪恶”还有什么区别么? 一:微软在美国受审。 说到这里,颇值得提一提最近发生在美国的事情:美国联邦当局开始调查微软公司通过行贿中国官方机构和贿赂中国官员而获得中国市场机会的案件。 三月中旬开始,美国《华尔街报》等主要报刊报道说,美国司法部等联邦主管部门开始对微软公司的海外行贿行为展开调查,其中包括对中国官方机构及官员的行贿行为。报道说,举报早有;因奥巴马当局第二任一开始就非常强调对海外行贿的调查处理,有关部门就加强加快了办理工作;微软公司涉嫌海外行贿是其中较大案例之一,是否和如何行贿中国官员又是其中的较大案情。 关于微软公司通过行贿手段获得中国市场机会的故事,甚至行贿对象和数量的故事,本人早有耳闻。然而,关于该公司海外行贿案情,目前刚开始司法调查;到底如何,譬如本人耳闻故事是否属实和属实程度如何,要等官方调查做结论、才能知道。 本人这里想说的是:计算机软件商业方面,是否和如何行贿要等调查结论,可是,在转基因食品作物方面,包括盖兹基金会在内的美国转基因商业利益权利人和关系人的资本,早已深广地渗透了和收买了中国主管部门,尤其是中国农业部、农科院、中科院生物部门、食安部门、高等学校、以及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由此而来,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可以影响甚至可以左右中国国家决策的官商学媒“四位一体”的转基因商业既得利益集团。 譬如,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兼农科院院长李家洋、自2007年以来就是美国杜邦公司的顾问;转食安委等官方机构的成员黄大昉等就是美国孟山都公司资助的转基因推销机构ISAAA的中国代理人;张启发等转基因开发鼓吹者,几乎都有外国转基因商业资金的背景。为转基因商业利益而出面鼓吹的农官学者,譬如于敏、范云六、陈君石、罗云波,等等,他们和他们所在机构也是几乎都有外国转基因商业资金的背景。此外,就是前不久三鞠躬离职的高官的子女亲友,也是跟转基因商业利益有密切关系;为转基因既得利益,那高官不但为外国转基因公司及资本渗透中国主管部门而大开绿灯,且还有圈内人物私访美国外交机构、向美国方面表达了他在中国实行“转基因大跃进”政策的决心和对转基因商业的忠心。在国内,他们的言行是彼此呼应、彼此配合、且是口径极为一致的。 在美国,任何官方机构及其人员都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任何外国资金;若必须接受,那么,所有资金必须上交美国财政部、由美国官方决定如何使用,外国资金提供者无权过问;任何官方人员都不得在外国任何机构兼任任何职务、也不许有任何利益关系;否则,那就是违法必究的行为,相关官员难免被立即解职和送交国家安全司法审判。 对比看,盖兹不敢在美国做的事情,到中国却畅行无阻;在中国,他可以用“科研”或“奖学金”等等所谓“慈善事业”的名义、用他的钱买下中国官方机构和人员而为他的转基因商业利益服务,其中包括与官媒人民日报联手、鼓动中国民众使用他们自己不用的转基因食品。嘿嘿,那样在别国以“慈善事业”为名而实际上为商业利益服务的行为,属于“挂羊头、卖狗肉”的欺骗行为;我看,那早晚也将受到美国的司法调查和审判。 一:说到这里,显然,提出了需要中国当局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旦美国官方调查微软公司行贿中国官员的事情是属实的和依法做出报告了,那么,中国方面该怎么办呢?在国际社会不是很丢脸吗?在中国,微软公司涉嫌行贿的故事早有所传,中国方面为什么不能自己主动调查处理呢? 盖兹基金会在中国以“慈善事业”为名而实际上为转基因商业利益服务的行为,是违反美国法规的;如此,不排除该基金会和其它外国转基因商业公司行贿中国官员的行为;至少,中国的农业部和转基食安等主管部门以及官媒人民日报等机构都已被外国转基因公司所渗透,为转基因商业利益而发生党报反党的行为也不再是新闻,……,那些早已都是公开的了,而那些现象就是行贿行为的组成部分或行贿结果。如此,中国方面是自己主动调查处理呢,还是等美国等外国官方做司法调查了、事情在国际社会闹得满城风雨了,才开始做调查处理呢? 在中国,转基因既得利益团伙试图用包括盖兹基金会的“慈善事业”或“科学试验”在内的各种名义,对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搞转基因绑架,其中有些方面已初步得手。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还是走“转基因化工农业”的道路?那关系到中国的国土安全和人口安全、关系到中国的农业是否将面临灭顶之灾的重大问题。须知,就转基因技术危害而言,人类还没有足够科技手段治理或弥补,即:待您看到严重危害和损失结果了,那可能一切都晚了。 我希望且相信,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能主动防范转基因商业渗透,能把本国的国土安全和人口安全放在首位来做农业等各方面的发展决策,也能象美国那样以“生物国防”为中心来管制转基因技术应用和防治转基因技术泛滥。须知,中国能防范转基因技术泛滥而获得健康幸存发展,那不但对中国有重大意义,对美国和世界和平也有重大意义。 一句话:正如转基因开拓人伯格博士一开始就明确说明的: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制造发动生物战争的大规模杀伤力的生化武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严重的危害风险;也正如美国著名军方智囊团前不久指出的,以转基因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生物武器进攻是比核武器进攻更大的安全威胁。因此,反对转基因技术泛滥跟反对核武器技术泛滥一样、都是世界范围的人道主义行动,就此,中美两国的人民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附:美国农业部统计清楚说明,大米主要消费国家地区是亚洲而不是非洲。 很明显,以非洲缺大米为名而到中国和拿中国孩子搞转基因大米试验,自己不吃转基因大米而到别国不择手段地鼓动别国民众大吃转基因大米,那纯属是搞法西斯活动和搞欺骗的行为。 附:最近,美国主要媒体纷纷报道美国当局就微软公司海外行贿而开始司法调查。 那些报道说,微软行贿中国官员是其中较大案情之一。这里是其中纽约时报的报道。 ### 比尔盖茨投稿人民日报夸中国农业创新 2013年03月27日10:09 钱江晚报 我有话说(1人参与) + 加关注 billgates :Beyondagriculturalinnovation,Chinahasrichexperienceandsignificantpotentialinbio-gas,vaccineRDandmanufacture,andmedicineresearch,whicharecriticalforhelpingthepoorestinAfricatoalleviatepovertyandliveproductivelives. 人民日报 :【比尔•盖茨在人民日报撰文:期待中国农业创新助力非洲发展】我们正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绿色超级稻”的研发合作。目前已引进到一些在非洲和南亚国家进行试点。当地小农户已实现增产20%的目标。当地农民在丰收后手捧稻谷,激动地说“这简直是来自上天的礼物!”这是中国农业创新带给世界的礼物。 2013-03-2613:00 转发 (713) | 评论 (257) 2013-03-2614:33 来自 媒体版微博 转发 (113) | 收藏 | 评论 (63)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Gates)   昨天,《人民日报》第三版要闻版上发表了一题为《中国农业创新助力发展》的评论文章,署名作者是比尔·盖茨。没错,就是微软王国的创始人盖茨。   记者搜索了一下发现,这并非是比尔·盖茨的第一篇投稿。就在今年2月,比尔·盖茨曾投稿《人民日报》,那一回的题目是“创新与勇气”,同样是从童年讲起,叙述他对创新的理解,叙述他对挽救生命的疫苗科技的期待。   昨天,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第一时间转发了盖茨的文章,立刻引发中国网友的热议。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打理的盖茨(实名认证的)个人微博还回应:“包括农业创新在内,中国在绿色天然气,疫苗研发,医药研究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这些都能帮助非洲的穷人减少贫困,提高生命价值”。   从三年前开始,盖茨的基金会在中国的一半努力已经放在用中国经验帮助其他国家。   近两年,当人们发现传统慈善事业有所欠缺,微博慈善却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功。邓飞等名人借助微博,发起的民间慈善活动获得了普通人的支持,也帮助了许多贫困地区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盖茨来开微博后,仅新浪就有327万多的粉丝。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全球首席传播官凯珍听到腾讯网的编辑说,腾讯推出了网络“月捐计划”公益活动,吸引了120万用户报名,曾惊呼“规模实在是太壮观了!”   2月20日,在比尔·盖茨中文版《2013年度公开信》发布会上,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叶雷透露,下阶段盖茨基金会中国项目将逐步增加农业、卫生领域的战略性投资,直接性援助资金将逐步减少。   曾经的世界首富、技术领军人物为何关注农业,而且对中国情有独钟?网友们看着有点晕。网友“阿卡肆柒突突槍”留言说,“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重要性不言而喻。盖茨在《人民日报》谈中国农业创新,可见现在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还有很多网友希望国内的富豪们也能向盖茨学习。(记者章卉)    中国农业创新助力发展(国际论坛)   比尔·盖茨   《人民日报》(2013年03月26日03版)   1968年,我正在读中学,当时保罗·埃利希的《人口爆炸》一书影响很大。这本书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让全人类吃饱的努力已经失败,70年代将有亿万人因饥饿丧生,现在启动任何速成项目都无济于事,世界人口死亡率大幅上升已成定局……”虽然当时我对农业知之甚少,但也惊诧于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并对人类能否避免这一厄运担忧不止。   幸运的是,这个可怕的预言失败了。很大程度上我们要感谢世界上几位农业天才的创新。美国的诺曼·博罗格和中国的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研发出了新品种的小麦、水稻以及玉米,并由此在20世纪引发了一场“绿色革命”。这场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帮助农民将粮食产量提高了两到三倍。   然而,“绿色革命”的成果并没有惠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非洲的粮食亩产量迄今仍然在低位徘徊,气候变化导致热带地区洪涝灾害和极端干旱频频发生,给当地的粮食生产雪上加霜。今天,世界上有超过10亿人仍在饥饿与贫困中挣扎。盖茨基金会一直在寻找能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引入非洲的创新方法。   中国是我们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中国不但在帮助本国农民提高粮食产量、脱贫致富方面有丰富经验,而且在水稻现代育种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正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绿色超级稻”的研发合作。这种新型水稻品种对于化肥和水资源的依赖性相对较少,目前已经引进到一些非洲和南亚国家进行试点。当地的小农户已经通过“绿色超级稻”实现了增产20%的目标。一位从试验田考察回来的同事说,她曾看到当地农民在丰收后手捧稻谷,激动地说,“这简直是来自上天的礼物!”而科研工作者知道,这是中国农业创新带给世界的礼物。   除了先进的稻种科技,中国的基因测序技术也可能帮助世界。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基因测序技术,对于帮助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深具潜力。想象一下,在一个大型公共图书馆中,我们过去要使用卡片目录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找到相关文献,然后再一页一页寻找我们需要的信息。如今,我们可以直接而精确地了解到所需要的信息在哪本书的哪一页。这就是神奇的基因测序技术,它可以显著提高植物育种的速度。通过与中国顶尖科学家们的合作,我们非常期待全世界最贫困的人们可以受益于这些神奇的技术。   我对与中国合作充满希望,期待中国的创新技术成为非洲发展的重要助力,让非洲人民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   (作者为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3/26/nw.D110000renmrb_20130326_4-03.htm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比尔盖茨重要,还是一群流浪汉重要
热度 4 longfo 2013-2-5 22:27
我去年十月份去了一趟美国西雅图,在西雅图看到了很多流浪汉,他们居无定所,衣不遮体,甚是可怜。我美国的朋友讲,他一直致力于推动政府解决这些人居住和饮食问题(他是华盛顿州州政府律师)。 第二天,我前去微软的总部参观,看到了很多员工快乐的在工作,他们见到我都很高兴的冲我打招呼,有一些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的微软员工还会和我攀谈,当然,他们已经是美国人了。 然后,我朋友说,如果西雅图再多一个比尔盖茨,或者多一个乔布斯的话,那么那些流浪汉就可以找得到工作了。我听了,不觉莞尔一笑。 有人经常问我,为什么攻击政府制定的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我可以这么讲,如果中国能够教育出来一个比尔盖茨或者一个乔布斯,那么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多大,他们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又可以引发多少青年学子去学习,去取的更大的成功呢?这对于中华民族又会有多么大的影响呢? 可是,我们很难去想象我们现在的科技政策和教育政策会不会教育出来那么伟大的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问题在哪里,政府不是高了那么多好的政策吗,为什么还不出成绩?根其实还是在政策和环境上,只有大家人人献言献策,群策群力,才可以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把环境改善,把政策做得更好,把隐藏在教育系统和科技系统的蛀虫挖出来,碾死。 这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骂解决不了问题,大家一起骂才可以解决问题。
2528 次阅读|9 个评论
技术之树,兼及树干上的盖茨与枝叶上的乔布斯
热度 19 lvnaiji 2013-2-3 10:30
吕乃基 首先需要说明,所谓“技术之树”,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推理,只是在历史和逻辑上对技术及其发展的一种隐喻。“隐喻”,正是后现代理解复杂对象的途径之一,技术,正是这样的复杂对象。由“技术之树”的隐喻,得以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理解技术及其发展的历程。 树,是人们常用来比喻、引申的一个“它物”,如在文学上有“生命之树常青”、“一棵倒长的树”,等等。在科学界,这些年来,“树”也屡屡现身,如全息论,一片树叶与整棵树的关系,至于分形和分岔等,与“树”的关系就更为贴近。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技术之树。其一是历史视角,其二是逻辑视角。 一、历史视角 “树”之隐喻,从历史视角来看,即技术的发展犹如一棵不断生长的树。 远古,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原始人为了生存而发展出各异的技术。北极圈的因纽特人、热带丛林中的部落、《狼图腾》中描绘的蒙古民族、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无不创造了高度适应于特定环境的原始技术。这样的技术从原材料到应用与自然界完全融合,如同树根深入到土壤之中,其根须的末梢几与“环境”浑然一体。生产者与使用者合一,主体、技术,以及自然界合一,天人合一。这些技术看似原始,实际上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刻而无言的默契,不仅是技术,更是有待发掘的技艺。不过生活在各地的各个部落的技术各具个性,彼此间不可通用,或者用科学哲学的话语:不可通约。这样的状况,黑格尔谓之曰:杂多。 近代以降,随着科学革命和两次工业革命,技术走向大批量、标准化、可替代,这就意味着技术之树在诸多根须之上已经长出了主干,同时伴随着长度、重量和时间等各种度量衡的标准化,进而知识、甚至人的行为标准化(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这就是机械时代,人是机器。一个多世纪前的英国伦敦有一项有趣的试验,两辆凯迪拉克车把零部件完全拆开,混在一起,装配起来马上开走,这就是标准化。此时之技术,或许在数量上较之古代更多,但它们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因而不再“杂”。这样的状况,黑格尔谓之曰:内部无差别的一。 随着高技术的兴起,技术之树长出了枝干,以及更小的枝叶。细察大树上伸向空中的枝叶,联想高技术的发展,会发现二者是如此相似: 树越往上长,枝叶越是繁多,也变得越来越细微,相应于技术种类越是多种多样,以及越是小批量。譬如取暖,从一堆火到炉子,发展到形形色色的红外线、油汀和空调,以满足个体的特殊需要。即使大批量,也留有充分余地,让消费者可以按特殊的需求设置或修改。工业化时期,福特有这样一句话,不管顾客有什么需要,我生产的汽车就是黑的。而今,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使它们长在同一颗树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也就是“高情感”。枝叶繁多,也就更加茂密,也就是各具个性的技术彼此间的关联也更为紧密,这就是在特定标准(注意,高技术的标准不同于工业化时期的标准,遗憾的是,眼下似乎还没有看到专门的有价值的研究。正是在这一点上,微软基于标准的垄断与洛克菲勒大批量把竞争者赶出场的垄断截然不同,见下文)下的兼容。各具个性而又彼此兼容,这就是黑格尔所谓的“内部有差别的一”。 由此还可以引出另一个话题:高技术的高风险。确实,单项高技术不知研发会否成功,是否得到市场青睐,不确定因素太多,投入太大。一旦失败,经费和精力便付诸东流,尤其是失去了时机。如所知,生态越是单一越是脆弱,越是多样化就越是稳定。技术亦然。试想,要是把地球上的植物都改造成水稻,动物都改造成牛羊,一场病虫害,一场瘟疫,即可毁了一切。但是高技术整体的多样化则不然。在某项高技术失败之时,有多少其他项目正在酝酿之中。一片树叶的掉落并不意味整棵树的死亡,一棵树的枯萎不等于森林的退化。君不见,病树前头万木春!技术生态具有某种意义的自组织性,各种科技黑箱 通过功能耦合相互关联。其中的任何欠缺自会得到填补,有价值的突破也会淘汰效用较差者并引领技术生态的提升。 越往上长,两个相邻枝桠之间的距离越短,意味着高技术越来越快推出新品,或者说,周期越来越短,树冠渐渐成形。就这样,技术由细小的根须长成了参天大树。由根须阶段的“杂多”,经主干“内部无差别的一”,到枝叶茂盛“内部有差别的一”。显然,这三个阶段正是黑格尔的“正 - 反 - 合”,也就是否定之否定,或者辩证的复归。 随着周期越来越短,也就意味着这一棵渐渐停止了继续长高,相应于某项技术的发展趋于成熟,而新的技术之树正在成长之中。技术之树,不是一棵孤零零的独木,而是树林,是森林。 二、逻辑视角 还可以从“逻辑”或结构的角度来理解技术之树。 其一,技术之树满足人类从生存到提升社会地位和自我实现的各种需求,也就是对应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由低到高的序列。就生存需求而言,古往今来,各色人等大致相同,如温饱,如饮食男女。相应于这部分需求的技术就是技术之树的主干,大批量标准化。而人的精神需求互不相同,各具个性,但又有起码的底线如普世价值及彼此兼容,相应于技术之树的顶端,枝叶越来越细微,而树冠愈加茂盛。普世价值和兼容实际上也是技术伦理学的出发点。 其二,在由直接源于自然的科学知识到人类需求之间的漫长谱系上分布着一系列技术。距科学知识较近处,在技术之树上位于相对低端,这样的技术主要按学科分类,如化工、电工、金工技术等,这些技术犹如技术之树的根须,植根于自然之土壤之中,主要从科学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推动自身的发展。在技术之树上位于相对高端接近人的需求的技术则更多地按特定的需求分类,形成相应的“行业”,如食品业、服装业和交通业等。高端技术不仅从科学和低端技术,也就是接受由技术之树的根须所提供的营养,而且从需求的拉动中获得动力和发展的方向,如同叶片从阳光雨露和空气中汲取营养。 其三,在由自然到社会的序列上,分布着木材石油矿砂,经水泥钢材,一直到各色家具、形形色色的电子设施、软件和游戏等各类技术产品,还有为这些生产加工过程服务的广告、物流和金融等行业。这样的序列大致相当于熟知的一产二产和三产。一产植根于自然之中,以制造业为主的二产相应于技术之树的主干,形形色色的三产构成了浓密的树冠,或许还有与之兼容的其他“生物”。 在上述 3 个序列中,一般来说,越是处于低端,越接近自然,知识含量较低,以及主要是科学技术知识。这样的技术因并不直接与特定的需求关联,因而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渗透性,作为根须和主干成为所有高端技术的共同基础。越是处于高端,越是接近社会,知识含量越高,加入了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可以在技术之树中引进“人工度”的概念。所谓“人工度”,意为在技术中所注入的人的因素,如知识含量、所包含的人的意志和情感,社会制度,以及人可以对技术控制和支配的程度,人机界面友好的程度。在低层,主体往往难以干预技术或干预较少,例如,人们很少会对一把锤子作什么改进,大概只能是手起锤落。而在高层,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计算机的 7 层之间的关系可以大致说明上述关系,使用者恐怕不会打改变物理层的主意,但对应用和嵌入式软件则可以动些手脚。 上文说到技术之树在生长中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第三阶段在一个更高的水平重现了第一阶段的特征。确实,在逻辑或结构上看,技术之树以树干的中间为对称面,树冠与树根,上下之间基本对称。树干“内部无差别的一”是对根须“杂多”的否定,而树冠“内部有差别的一”则是前两个阶段的综合。这也提示我们,在人类走向后现代之际,不妨回首往日,到人类之初寻觅;在技术之树伸向空中之时,在原始技术的土壤中或可发现创新的源泉与思路。 这就是技术之树。技术之树具有自身的结构,并处于不断生长之中。由各类技术的技术之树共同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茂密的森林。 在由众多技术之树所共存的技术森林中,既有原始部落适用于其自身深深嵌入于特定自然之中并延续至今的原始技术,也有先进的 iphone 系列;既有普遍适用的机械技术,也有千姿百态日新月异的 IT 、 3D 打印、虚拟现实技术和会聚技术;既有满足人们基本生理需求的技术,如“经济适用房”,也有满足个人特定审美需要的服装和室内装潢,等等。这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高矮不一、品种各异的技术之树共处于技术森林之中。 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或者失传,或者过时及被超越,仅见于博物馆;但是也可能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例如在计算机盛行之时,古老的算盘依然随处可见,还有针灸,以及撒落于各个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艺。在这些古老的技艺中蕴藏了无穷无尽有待开发的宝藏。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一个小姑娘说,我喜欢这些非常古老的民间的山里边的音乐,我可以重温到我的爷爷奶奶,甚至祖奶奶他们的感情,他们对于生活的一种非常纯洁的感情;我喜欢莫扎特,喜欢卡拉扬,那是人类文化的顶峰,我能知道人类最高的音乐感受是什么;我喜欢麦当娜、杰克逊,是因为特别适合宣泄我们的感情。 三、树干上的盖茨和枝叶上的乔布斯 可以在技术之树的背景下,对比尔盖茨与乔布斯的创新做一个大致的比较。 在技术之树上,比尔盖茨与乔布斯的创新位于不同的位置。相对来看,前者位于主干部位,而乔布斯的创新则位于树冠。盖茨创新的源泉主要来自技术之树的根须,来自科学知识,如计算机语言、编程之类,与需求的关系较远。一旦创新成功,影响到在其之上相当部分 (不是全部) 的树干和树冠上的技术。例如因其成功而成为业内的标准,其他相关技术均须与之兼容。既然如此,微软声称,不如浏览器也由我来做,一并捆绑销售。而一旦其他技术与之兼容,犹如丁春秋的吸星大法,加强了微软王国的地盘和实力,这就是微软的垄断。不同于洛克菲勒,微软式垄断的前提是,该项技术位于技术之树的主干,因而由此得以控制和支配庞大的树冠。不仅影响面广,而且时间也长。枝条会掉落,落叶更会随秋风飘去,生命短暂,但主干依旧挺拔。微软在源代码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更新换代的版本,消费者买到的只是蛇一次次褪下的皮,蛇本身依然捏在微软的手里。期待在科学基础上新的原创,长出新的技术之树,以打破微软的垄断。 乔布斯创新的源泉主要来自树冠上的阳光雨露,源于社会的需求,在于乔布斯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洞悉和超前的引领,乃至把人机界面友好调到极致。乔布斯集成了树冠上的多项枝叶,多项技术,构建起自己的平台,以适应既多样而又统一到一个人身上的需求。正因为此,在短期内,乔布斯获得超额利润,赚的盆满钵满。不过,相应于盖茨,可以说乔布斯实际上并没有科学上的创新。虽然乔布斯一时光彩照人,相对于主干来说树叶会迅速凋零,其一是由于大量竞争者的出现,主干是唯一的,而树叶有的是,譬如三星,譬如山寨;其二,消费者喜新厌旧。对于主干上相应于生理需求的技术而言,今天喝水,明天依然喝这样的水,自来水厂大概会存在漫长的岁月;但高端需求则日新月异。即使乐圣,难道天天听贝多芬?一来面对众多竞争者,二来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新意”的贪得无厌。乔布斯,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在黑夜里留下绚丽的轨迹,随即隐去,虽然会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乔布斯英年早逝,似乎是一种宿命。“那一片”树叶已经飘落,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只是欧亨利的“最后一片树叶”。即使乔布斯在世,也难以维系在树冠顶上一浪接一浪的创新。这是乔布斯的创新在技术之树上的位置所决定了的。 把握各项技术在技术之树上的位置,走自己的创新之路,这就是以技术之树审视盖茨和乔布斯所得到的启示。
个人分类: 科技|5175 次阅读|46 个评论
读《乔布斯传记》有感四------回到苹果
memoryjs 2013-1-26 16:03
最近iphone5出来了,结果又是硬件上的微创新,但是销售依旧火爆,这个着实让人意外,诺基亚已经毫无意外的被苹果和安卓的双重打压了,败局已定。又让我想起来以前读乔布斯传记中的,乔布斯1997年回到苹果的时候,这也是苹果腾飞的起点,让我们去那个年代看看苹果究竟发生了什么? 1997年,苹果的股价已经跌倒历史新低,从70多美元,跌到了十几美元,那时候,乔布斯明白一点,没有人在乎苹果,只有他在乎苹果,因为苹果是他一手创办的,就像他的孩子,所以他决定回到苹果!去挽救苹果! 那个年代的苹果毫无疑问已经被微软抢夺了pc的市场,(苹果一开始是靠做电脑起家的)于是他请教了他的启蒙恩师:马库拉。马库拉知道苹果的状况,他对乔布斯说 :“长盛不衰的公司都知道如何重塑自我,苹果在个人电脑市场被微软挤出了局,所以必须重新塑造公司,做点其他东西,比如消费电子类或电子设备,必须像蝴蝶一样华丽变身 ” 于是后来就有了大家都回到的明星产品ipod,那个可以将音乐放入口袋的“神器”。由此想说说诺基亚,它是否也可以做做别的东西,像曾经的苹果一样华丽变身呢?其实当年诺基亚有两个计划:安卓(Android)和米狗(Meego),只是被现在的CEO埃洛普否决了,才启用了WP这个让人失望的策略,企图翻身,而埃洛普以前就是微软的员工,至于WP的表现怎么样,大家都知道了。个人比较喜欢诺基亚,Meego系统的流畅度和操作不会输给ios,只是它的应用软件太少,这是一个硬伤,若然诺基亚有当年的实力,为Meego开发应用软件绝对不是难事,因为安卓依赖于非常流行的Java,而Meego也依赖于当年很流行的Qt。 第二件乔布斯回到苹果做的事情就是和微软合作!是的,和他曾经破口大骂盗窃者的盖茨合作。看到这儿我知道,乔布斯变成熟了!乔布斯给盖茨一个消息,说想和微软和解,他的大意是这样的:苹果告微软侵犯图形界面的专利,最后几年后,苹果肯定能赢,也可以获得10亿美元的赔偿,然而苹果等不到那个时候,他可以不告微软,但是微软要答应注资苹果,并且为苹果开发应用软件,这样双方就可以实现双赢! 后面他做的事情就非常多了,鼓励创新,只用一流的人才,还有就是软硬件一体化等。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苹果要软硬件一体化,苹果本来是做硬件的,为什么要做软件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公司叫Adobe(我们常用的Flash,PhotoShop,都是这个公司开发的)。1999年,乔布斯想让Adobe为苹果的Mac电脑开发软件,因为他曾经帮助过Adobe的创始人,但是Adobe拒绝为他开发软件,这就惹怒的乔布斯,他意识到,必须同时控制硬件和软件,否则迟早受制于人。从那个时候开始,苹果就是开始做软件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苹果的所有设备上是无法运行的Flash的,因为1999年这个事情。 专注: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苹果专注做的几个产品是什么? 乔布斯有次开会, 让每个人想最想专注做的5个产品是什么?把其它的扔掉,因为他会拖你的后腿,会把你变成微软,导致你的产品符合要求,但不伟大。 苹果的设计理念之一就是灌输:一个产品不仅要功能强大,外观,体验上更要注意,然后专注的去做,去创新,如此就可以设计出伟大的产品! 祝福苹果,希望它长盛不衰,希望iphone6能够像iphone4一样,再是一个里程碑! 附上本书的购买地址,我觉得每个设计师,IT人员,都应该懂得乔布斯的设计理念,为世界设计出更伟大的产品: http://s.click.taobao.com/t?e=zGU34CA7K%2BPkqB07S4%2FK0CFcRfH0GoT805sipKvE5L9ly74cOdp0scAMP1E47ftPALYJl691Aw532SQRdJvYhiDEy%2BZ2SxmzXOczDqi1K%2BilGQ%3D%3D
个人分类: 文学读后感|2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相酷似比尔盖茨的Heinrich-世界著名经济地质学家(二十六)
热度 4 tidesung617 2012-12-20 18:54
100 多年以来,对热液矿床的研究均表明,流体是运移金属元素的主要介质,即使在有证据表明几种成矿热液系统主要是气相后这种状况依然没有改观。对气体运移金属没有给予充分考虑的部分原因是由于 Krauskopf 在 1957 年和 1964 年的热力学研究得出的结论,金属元素在气相中的溶解度可以忽略不计( Hg 、 As 、 Sb 除外),甚至在温度达到 800 °的条件下。直到 1992 年, Christoph A.Heinrich 报道了在澳大利亚的 Mole Grannite 中的气相包裹体中含有浓度达 3wt% 的 Cu ,超过了与之相伴的高盐度流体包裹体中的含量。随后大量的研究金属在气体中溶解度的实验资料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即使在≤ 360 °的低温下。而这其中的佼佼者,当属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 ) Christoph A.Heinrich 和他的团队,而 Heinrich 也被认为是当今经济地质领域冉冉升起最有名望的新星,当第一眼看到他的照片时,就觉得和 Bill Gates 有几分神似,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 Heinrich 的人生历程。 Heinrich与Bill Gates(照片来自网络) Heinrich 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湖南岸的 thalwil 小镇,在 ETH 完成了他的本科学习和 Ph.D. ,随后去了南半球做博士后,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继续从事与矿床有关的研究。 Peter Eadington 成了他第一个博士后导师,使他熟悉了热液矿床和流体包裹体,有了强烈分析流体包裹体中的矿石元素和用这些资料模拟实验 - 热力学流体 - 矿物反应的的欲望。谦虚、低调、富有洞察力的 Mike Solomon 无疑是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导师, Solomon 在矿床地质和热液地球化学知识方面的造诣使他五体投地。 11 年后的 1994 年他学成归来,重新回到了 ETH ,成为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矿产资源学院经济地质专业的一名老师(也有的资料中为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学院),在这里他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流体和矿床研究小组,主要进行导致成矿元素在矿床中富集的地质流体作用研究。 FMDG实验室一角(来自ETH网站) 凭着多年的努力, Heinrich 作为老师和研究者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早在 1988 年,他就获得了瑞士矿物岩石学会为他颁发的 Paul Niggli 奖,在 2006 年更是获得了 SEG 的 Silver Medal 。 Heinrich 的研究结合了野外工作、室内研究、分析资料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方面面,以严格约束成矿条件。迄今为止,他已在 Nature 、 Science 、 Geology 、 EG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 100 余篇文章,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合作者中有不少是刚入门,资历较浅的菜鸟,可见 Heinrich 长远的眼光以及对学生培养的重视程度。 Heinrich 最重要的成就毫无疑问是他对用 LA-ICP-MS 定量分析单个流体包裹体或熔融包体中主要和微量元素的成分、含量技术的发展。从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理解成矿系统中成矿元素的运移与沉淀的最大障碍是缺乏成矿流体中成矿元素的真实含量。经过 Heinrich 和他的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首次能够定量分析流体包裹体和熔融包体中许多有经济价值的元素的富集程度,其精度和可靠性足以保证解释影响运移和沉淀的成矿作用过程。使用 LA ( Laser Ablation )分析技术, Heinrich 能够示踪单个元素的运行轨迹,从而解释在一些具体成矿系统中某些金属元素的偏向性聚集。通过分析共存的富液相和富气相包裹体,可以解释某些元素在气相和液相中的分异程度。例如 Cu 、 Au 进入深部斑岩环境的低密度蒸气相, 由此导致我们对 Cu 和 Mo 在斑岩型矿床中常常分离赋存的新的理解。 这些结果也有助于解释深部斑岩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内在关系。 Mn 、 Fe 、 K 和 Rb 、 Cs 等倾向富集于卤水中; Cu 、 B 、 Sb 、 As 、 Au 、 Li 等倾向富集气相中; Zn 、 Tl 、 Pb 没有明显倾向。(资料来自文献) Heinrich 发展了一种多阶段流体运移模拟模型,提供了热液系统物理、化学条件演化和矿床沉淀时间的新视角。这项工作把野外研究与实验室研究有机融合到严格的热力学基础模型中,成为一种勘探岩浆 - 热液矿床强有力的工具。 在 Heinrich 职业生涯期间,他的许多重要贡献改变了我们思考矿床形成的方式,他是经济地质野外工作的佼佼者,并在教学、讲学、编辑等岗位上展示他对职业的热爱。他是当今经济地质领域炙手可热的人物,相信会在未来给我们奉献更为津津乐道的成果。 FMDG研究团队(来自ETH网站) 要想取得好的科研成果,就得有好的科研团队, Heinrich 的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他的 FMDG ( Fluids and Mineral Deposits Group )团队之上的。这个团队由十多人组成,其中 3-4 个是有着丰富经验,功底扎实的老师,其余的为学生,这些学生是科学创新的新鲜血液,他们能够提出新的问题,进入新的研究领域。 ETH 从资金和设备上对这个科研小组进行了强有力的支持,来应对这些大、新、高风险的研究问题。这种高度的信任对发展、建立 LA-ICP-MS 流体包裹体和熔融包体微分析技术,多年投资用于发展热液成矿作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至关重要,许多公司无偿提供了正常研究资金无法获得的私有地学资料,正是这些充足的资金保证了严谨成矿作用的基础研究,而不用去担忧立即投入应用的急迫性需要。而在国内多是这种带有急切功利性资金的投入, 国家层面的集中统一布置项目,必然是短时期的,但其效果却多是人为打造的轰轰烈烈,不知道现在许多所谓的 (334) 百吨大型金矿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Heinrich 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也让我敬佩不已,有如此的环境,如此的老师,不出成果,不出人才都很难,中国多把这些放在纸面上,而很少有具体的措施,对学生的定位也多是模糊的,概略的。我个人认为 硕士研究生应从事更多的与野外工作有关的研究项目,而博士研究生应该从事某地区单一大型矿床综合研究或者矿集区范围内整体研究,对于成矿区带这样具有宏观意义的区域,应该留给国家或者省份,由重要勘探部门牵头联合其他相关部门一起研究,主要进行成矿远景评价,宏观成矿预测。 资料主要来自 EG 与 ETH 网站
9972 次阅读|8 个评论
比尔盖茨2012年书单的Top10,包含著名的<Deng Xiaoping>
liruijiao 2012-12-19 16:15
比尔盖茨2012年书单的Top10,包含著名的<Deng Xiaoping>
个人分类: 时评|4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了昨晚《一虎一席谈》“奥数问题”的辩论的一点感想
热度 3 zhanghuatian 2012-9-23 09:39
科学网也做过相关的专题,谈的都是道理上对奥数的否定。但科学网上的专家很少去深入的分析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奥数为什么这么火? 我不敢说“存在即合理”但某种现象的存在一定是有原因的。“奥数问题”的本质还是体制问题。 个人认为中国的教育现在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奥数问题不过是该病人身上的一块牛皮癣。我同意昨天辩论中反方的观点就是:禁了“奥数”还会有“奥体”、 “奥语”、 “奥乐”等各种奥。从目前来看“抵制奥数”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可能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反效果。但王小东等反方观点的论调我是不能同意的,因为开出的“抵制奥数”的药方可能不对,但当前的教育问题还是要正视的。 王小东认为,奥巴马、比尔盖茨夸奖过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就很好了。但是他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点实力的中国人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国外念书的这一现实问题。王小东提到“美国雇工程师都雇中国人”,可那些工程师不就是打工的吗?说的直白一点,就是高级民工。转变中的中国需要的是要能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因为我们不能永远安于给美国打工啊。而中国当前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普遍都是高级民工,所谓的“技术人才”不就是给美国科学家背书的技术员吗? 在昨天的讨论中,我认同那位美国归来的教授的说法,拯救中国教育的良方就是成立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并存可以彻底改变“计划教育”的弊端。中国人是私学的老祖宗,然而外国人现在用的比我们好。从这点来看中国当代的所谓教育家连孔夫子变革的勇气都没有学到。提到私学,我还想说:中国的企业家们真是太没有责任感了,他们更喜欢把钱扔到澳门的赌场,过去民间的私学都是乡绅在掏钱,中国当代企业家的见识还不如古人吗?从这个小事上来看,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不过是一帮暴发户而已,永远当不了贵族。 不高兴归不高兴,但是改革还是要靠这些人,希望他们真正能站在民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84 次阅读|6 个评论
虽然不算成功但是尽力了
热度 11 jiangjiping 2012-8-20 07:28
虽然不算成功但是尽力了 蒋继平 2012 年 8 月 20 日 生活中不时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些回顾和评价,对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总结获得成功的经验, 调正继续努力的目标方向是有一定益处的。 这种回顾,必然会涉及到以往人生中一些磨难的经历, 悲伤的情怀, 喜悦的心情, 和激动的时刻,因而会给平淡的生活增加一些情趣。 随着年岁的增加, 经历的增多, 这种回顾会越来越频繁。这种回顾, 在年轻时, 多数是与别人比, 随着年龄的变化, 阅历的增加, 会变得对人生和世道的感悟。 这个周末, 给后院里的游泳池和花圃草地进行清洁和整理,整整地忙了两天,天天干得大汗淋漓。 虽然身体有些疲劳, 但是精神上还是比较爽快的。 在劳累之余, 坐在电脑前, 又开始回顾自己的往事。我对自己的评价是, 虽然不算成功, 但是, 已经尽力了。 不算成功, 是因为与那些成功人士相比, 不管在经济和财富上, 还是在权力和影响力上,我与他们都有很大的距离。 但是, 虽然不算成功, 我对自己走过的路和做过的事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是因为我的身世处境与那些成功人士相比也有很大的距离。比如说,比尔盖茨在大二时从哈佛退学后, 就开始创业, 他的母亲一下子就给他十万美金的启动基金。 而我在大二时,几乎身无分文, 天天饿肚子度日。 即使十年后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把自己睡地板, 吃过期的发霉面包而千辛万苦省下来的五百美元寄给国内的亲人, 弄得我自己还是身无分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 我虽然还是研究生的身份, 可是,还是尽力给父母和亲人们寄钱盖楼房等,加起来起码在几千美金以上。 结果是我自己仍然身无分文。而那个时候, 比尔盖茨的身价已经在千万美元以上了。 所以, 就经济财富上而言, 我和比尔盖茨在起步上就相差一千万倍以上。 因而, 用财富的多少作为标准来评价人生的成败, 对于我和比尔来说,是很不公正的。 要比的话, 只能相对地比。在过去的 20 年中, 相对地来说,在经济财富的积累速率上,我比比尔还要高。 因为我现在的财富和他的财富相比不到一千万倍的差距,比 20 年前的差距缩小了一点。 除了在家庭经济财富上的巨大差异外,我还是一个残疾人,耳朵听力严重受损。 在这样不利的因素下, 我在美国名校拿到了博士学位。 当然, 拿到博士学位, 根本不算成功, 因为世界上的博士很多很多。不过, 一个几乎失去听力, 而且还要在异国用第二语言同正常人一起读博士的人恐怕不是很多。我之所以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获得博士,是因为我尽了最大努力, 付出了比一般人多出几倍的努力。 我对自己今天的生活感到满意的主要理由是这些财富和荣誉是我经过自己的独立奋斗而获得的。 我在美国买房子和买车等, 都是依靠自己, 绝不依赖亲朋, 政府和其他人。 我的人生信条是, 尽最大努力对自己负责, 对家庭负责, 并力所能及地为社会作贡献, 绝不给他人和社会增加负担。 迄今为止, 我觉得自己基本上做到了,并决心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这样做。 因为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有意义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00 次阅读|25 个评论
巴菲特毕业于哪所大学?
热度 15 GeoffreyLiu 2012-7-25 11:28
巴菲特毕业于哪所大学? 文/刘子岸 我曾经做过一个随机调查: 请问,比尔·盖茨本科就读的是哪所大学?几乎所有人都能立即给出答案——哈佛大学,而且会补充一句:他辍学了。 再问,张朝阳本科就读于哪所大学?一半回答说是留学回来的,也有人说他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标准答案:清华本科,麻省博士。 那巴菲特呢?知道的人寥寥。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和我们这期的“独家”栏目 “考研基地学校”的选题也有关系。这是一个被热议很久的话题,而我们想了解的是这样的学校到底有怎样的氛围,里面的学生到底处于怎样的状态,他们有怎样的想法,他们读研的同窗、导师又会怎样看待这些学生? 文章组回来之后,其中的一句话吸引了我:“我们整个班就像是一群充满不甘、充满愤怒的小鸟,下定决心要冲破‘鸟笼’。” 之所以让人“愤怒”,是因为他们大多都是被调剂过来的,而且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期望考上名校研究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样 “愤怒”而敏感的情绪我也有过,那是在中学时代。我所在的城市里有两所中学的教学质量最好: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简称一中和二中。一中,“校”如其名,排名第一的中学,每年都有若干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二中,有些年份有考清华北大的,有些年份没有。我属于比较“二”的学生,自然就读于第二所中学。 偏偏我家就在一中的围墙外,每天上学、放学都会遇到很多那个中学的学生,看到那些印有“一中”字眼的校服在眼前晃荡,感觉自己就像在一群蛟龙中混着的泥鳅。 终于有一天,忍不住问住在楼上,在一中就读的好友:“你们怎么看我们二中的学生?” “很好啊!”邻居很放松地回答。 不死心,继续问:“那你不会觉得二中的学生成绩没有你们好啊?” “没想过。” “没想过!”这三个字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自己耿耿于怀的“名声”“成绩”“智力”等问题,别人根本没放在心上。 所以,高考考得不理想的同学,不必埋怨命运的不公;从非“211”院校考上名校的同学,也别纠结于自己在名校的同窗面前是否会“低人一等”。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目光,尤其不要臆想那些负面评判,因为,那可能从来没有发生过。 再回到开头的名人教育背景问题。我们发现,当一个人三十岁时,别人会同时关注他的工作情况和学历背景;四十岁时,关注工作业绩的比重大大超过教育背景,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知道张朝阳做了什么事,却不太关注他从哪里毕业;五十岁以后,别人只关心这个人的事业成就,学历已经被人抛在脑后,所以,巴菲特的学校几乎无人知晓。 比尔·盖茨是个特例,他不但做成了事,而且挑战了教育制度。对于非名校的你我来说,化“愤怒”为“奋发”,不回避自己的教育背景,奋不顾身地投入学习与工作,你的成功,将为现今教育制度提供新鲜注解。 (来源:《求学·考研》杂志2012年5月刊)
个人分类: 《求学考研》杂志卷首语|13222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双语:比尔盖茨的十大经典人生定律
wilber983046 2012-7-24 08:56
转自: http://www.soudoc.com/bbs/thread-9539674-1-1.html 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的成功令很多人羡慕,也是无数人学习模仿的榜样。是什么力量另比尔盖茨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Life is not fair, get used to it。   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   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 self-esteem. 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You will not make 40 thousand dollars a year right out of high school. You won't be a vice president with a car phone, until you earn both。   高中刚毕业你不会一年挣4万美元。你不会成为一个公司的副总裁,并拥有一部装有电话的汽车,直到你将此职位和汽车电话都挣到手。   If you think your teacher is tough, wait till you get a boss. He doesn't have tenure。   如果你认为你的老师严厉,等你有了老板再这样想。老板可是没有任期限制的。   Flipping burgers is not beneath your dignity. Your grandparents had a different word for burger flipping; they called it opportunity。   烙牛肉饼并不有损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烙牛肉饼可有不同的定义;他们称它为机遇。   .If you mess up, it's not your parents' fault, so don't whine about our mistakes, learn from them。   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所以不要尖声抱怨我们的错误,要从中吸取教训。   Before you were born, your parents weren't as boring as they are now. They got that way from paying your bills, cleaning your clothes and listening to you talk about how cool you are. So before you save the rain forest from the parasites of your parents' generation, try "delousing" the closet in your own room。   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听你大谈你是如何的酷。所以,如果你想消灭你父母那一辈中的"寄生虫"来拯救雨林的话,还是先去清除你房间衣柜里的虫子吧。   Your school may have done away with winners and losers, but life has not. In some schools they have abolished failing grades; they'll give you as many times as you want to get the right answer. This doesn't bear the slightest resemblance to anything in real life。   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仍在作出类似区分。在某些学校已经废除不及格分;只要你想找到正确答案,学校就会给你无数的机会。这和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Life is not divided into semesters. You don't get summers off and very few employers are interested in helping you find yourself. Do that on your own time。   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几位雇主乐于帮你发现自我。自己找时间做吧。   Television is NOT real life. In real life people actually have to leave the coffee shop and go to jobs。   电视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
1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样的人能当企业领导
dongzg101 2012-7-22 16:23
绝大部分的CEO似乎都是管理和销售出身,纯理科背景出身的CEO很少。而且,不少人认为比尔盖茨是技术出身,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比尔盖茨在中学受到了编程的训练,看到了这一行业发展的前景!然而他是通过购买的DOS系统获得第一桶金约3000万美金。他的父亲是法律专家,母亲是IBM的董事,他的第一桶金是从IBM得到的。然后在DOS的基础上,组织一帮专家,构建了WINDOWS 系统,从而一发不可收拾。某种意义来说,比尔盖茨也是一个富二代,虽然父母没有直接给予金钱的帮助,但从小所受到的教育,观念,不是一般家庭所能受到的。 一般来说,做技术出身的很少有喜欢和人打交道的!是多年训练习惯决定的!很少有技术又好,经营管理能力又强的天才!对于想创业的人,技术学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当然开始哪个层次的创业,不同的层次,接触到的人不一样,获得的资源不一样! 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后出了一批小学文化的老总,因为有文化的精英都被国家包分配了。有些灰色地带,国家也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先做,敢做,所以富了一批,但当法律制度开始逐步健全的时候,他们的做事方式没有及时改变,原来说不清楚的变得不合法了,又毁了一批!
个人分类: 经济发展|2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点评:只有万达才会让一座机场改变航线!
热度 2 lzxun123 2012-6-28 23:41
中国真奇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 四川涪城万达广场售楼处的工作人员趾高气昂地告诉记者:“你一百个放心好了,楼层不会削,机场为此已经改变航线了。”见记者表示不解,这名工作人员转而又一副非常神秘的表情:“看,这就是万达的实力,只有万达才会让一座机场改变航线 !”(真羡慕万达的职工,也许羡慕他们的不只是我一人,说不定奥巴马和比尔盖茨等也在私下讨论加盟中国万达事宜。) 一个拜倒在金钱和物质脚下的政府是没有希望的政府,一个只是信奉拜物教的民族是一个站不起的民族。 我在这里做一个也许不算大胆的预测:绵阳机场与万达广场之争极有可能会以绵阳机场移至他处又建一个新机场而告终。只是希望这次预测不像去年上半年我预测曾经的同事李亚栋教授极有可能成为当年的新科院士那样精准。 绵阳万达广场超高致机场夜航停飞 被责令削10层 ( http://news.qq.com/a/20120628/000461.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 香港援建绵阳紫荆民族中学被拆一事已经沸沸扬扬,但是这波未平,那波又起。正是被拆除的这块地上修建起的绵阳涪城万达广场,其建筑最高点超出临近绵阳机场净空限制面和控制面,已经构成严重威胁航班飞行和机场运行安全,为保护航班乘客安全,绵阳机场夜间航班已经全部停运。 迄今,绵阳机场夜航停运已两个月有余,不仅给广大乘客出行带来不便,也给航空公司和机场造成重大损失。 夜间航班停运消息被封锁 可能绵阳大多市民都没注意到,曾经很熟悉的夜间航班掠过头顶的轰鸣声,已悄然无息很久。在记者赴绵阳的出租车上,当和师傅谈起夜间航班时,开车的师傅恍然大悟道。是嘛,晚上都很久没有听到熟悉的飞机声了。 作为普通市民,对飞机或许没那么多敏感,本是同行的航空公司应该了解此事,就在记者到绵阳之前,向国航西南分公司一位任中层领导的好友求证是哪一个航班最先发现这座超高建筑,迫使绵阳机场夜航全部停运到现在的消息,在电话中,听到记者的提问,这位朋友竟然惊讶地大声叫道:“你们时代周报的消息也太灵通了吧,绵阳机场停飞夜航,成都和绵阳相距100多公里,我竟然一点消息都没听到。现在,我倒要向你求证……” 一座超高建筑,逼迫一个民航机场停止全部夜间航班,而且长达两月有余,在资讯极其发达的今天,按理说,这事应该不出一周就会传出来,但是接近70多天,连业内清楚此事的人,也不是很多,实乃咄咄怪事。 在绵阳机场,时代周报记者和负责接送乘客的民航大巴司机谈起怎么没有夜间航班的事情,心直口快的师傅就一句话:万达广场超高,飞机落不下来。 在机场出港大厅,大屏幕显示最晚一个出港航班是9C8902(绵阳—上海),承运人是春秋航空公司,离港时间是19: 15。 春秋航空公司也是绵阳机场每天最后一个到港航班,它从上海到绵阳的落地时间是17: 30,一小时四十五分钟后,它再“原路”返回。 值班的一位保安告诉记者,原来最晚是23: 55从北京来的航班。现在,夜航全部停了,所以春秋的9C8902航班,就成了最后一个离开绵阳机场的航班。 绵阳机场是夜航停运的最大受损者,但是民航绵阳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朱铮对记者的所有提问,只有一句话:我们领导正在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当记者提出希望能见见负责处理此事的领导时,朱铮回答:领导现在不在。 就在记者发稿前,发短信至朱铮,希望她能提供最先发现超高建筑隐患的那个航班,5分钟后,这位新闻发言人的短信回复过来,手机屏幕上只有两个字:抱歉! 在绵阳机场的官网上,记者注意到,整个网站对夜航停运没有任何解释,连相关部门发出的有关停止夜航的通报也不曾发布,以往的夜间航班时刻依然出现在航班表上。 一切都足以显示,绵阳机场和有关“部门”,都尽力把机场夜间航班停运,尽力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夜航班机停飞两月多 通过多方努力,时代周报记者还原出了夜间停航的隐情。 4月22日深夜,某航空公司一架航班飞临绵阳,准备降落。当这架飞机飞临绵阳机场并进入五边进近时,机长突然发现,一座巨大的高层建筑兀立在下滑线上,挡住航班去路。正常降落被迫中断,这架航班只有选择紧急复飞,准备再次降落,但连续两次复飞,两次降落,都因这堆庞大的建筑挡住去路,而都没能成功。最后,该航班只有无奈地备降到另一个机场。 如此重大险情既不能隐瞒,又不能耽搁。备降后,该航班飞行员将绵阳遇险经历马上上报了其所在航空公司,该航空公司又迅速将此隐患转呈民航四川监管局,收到报告后,民航四川监管局高度重视,组成以分管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赶赴现场查看,绵阳涪城万达广场项目超高,致使严重威胁绵阳机场飞行安全隐患终于浮出水面。 根据机场当局提供的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测量报告,四川监管局进行了复核,复核显示,绵阳涪城万达广场项目地段位于绵阳花园路9号,正好处在绵阳南郊机场14号跑道五边下滑线下方,位于现有机场跑道北端只有2400米,绵阳涪城万达广场全部占地为113亩,已封顶最高为32层,其建筑物顶端和施工塔吊最高点超出机场净空限制面、控制面,已经严重威胁飞行运行安全。 “那天白天的几个航班过来时,目视进近还算是可以,就过去了,但晚上它封顶后,视线受阻,就显得太危险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一位资深教官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民航四川监管局综合处倪处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有足够证据证明,绵阳涪城万达广场项目和该建筑物区域规划未经民航行业主管部门净空限高审核,应该对绵阳机场停运夜间航班负全责。 倪处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依据《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和《四川省民用机场净空及电磁环境保护条例》,根据民航西南管理局领导指示和绵阳机场提供的超高障碍物的测量数据,民航四川监管局随即召开了局长现场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为确保机场运行安全,4月23日,下发了调整机场运行标准的紧急通知。 4月24日, 绵阳机场夜航全部停止迄今。 责令削掉10层 监管局叫停绵阳机场夜航,但涪城万达广场却按部就班封顶,而对民航四川监管局发出的夜间航班停航的通告,受损最大的绵阳机场只有忍气吞声而对跑道尽头2400米处的绵阳涪城万达广场建筑群无可奈何。按每个航班起降费4万-5万元计算,据估算,绵阳机场日经济损失将超过20万元。 记者分别到涪城万达广场和绵阳市政府采访,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回答,只是私下中,一位经常降落绵阳机场的中国民航学院的教官告诉记者,涪城万达广场建筑群超机场净空限高达10层,绵阳市政府责令其“削”掉这10层。 刚封顶的楼群被“削”去10层,这似乎更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带着这个疑问,时代周报记者来到政府相关部门,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只是私下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涪城万达广场超高一事暴露出来后,市政府方面责令涪城万达广场削去超高部分,达到绵阳机场净空要求,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涪城万达广场方面却将责任推到绵阳市政府这边,其理由是,涪城万达广场项目从设计到建设程序是合法的。现在项目已经封顶,却因机场净空限高出了问题。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如果32层高的涪城万达广场按机场净空要求“削”去建筑群超高部分10层,预计费用可能为2亿元,这还没有把其他损失包括在内。 在采访最后一天,在涪城万达广场售楼处,记者以购房者名义与一位售楼工作人员攀谈,见记者对超高建筑导致机场夜间航班停航会不会因此而削减楼层感到担忧,这名工作人员趾高气昂地告诉记者:“你一百个放心好了,楼层不会削,机场为此已经改变航线了。”见记者表示不解,这名工作人员转而又一副非常神秘的表情:“看,这就是万达的实力,只有万达才会让一座机场改变航线!” 发稿前,时代周报记者电话连线民航四川监管综合处倪处长,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绵阳机场即使现在是白天运行,现在进场和离场程序都改成单边了,也就是说只从一个方向起落,另一边完全不能使用。对于售楼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的“机场已为万达改变航线”一说,倪处长表示,迄今,全世界还没发生过机场因建筑超高而改变航线一事,相信绵阳机场也不会。
个人分类: 随笔|3268 次阅读|4 个评论
比尔盖茨是“好人”吗?
热度 1 seawan 2012-6-22 11:54
比尔盖茨是“好人”吗? 从工作的勤奋、创业的魄力等等方面,是堪为广大青年学子的典范的。 当然是好人。 从慷慨捐赠,慈善义举等等方面,又堪为所有成功人士的典范。 当然是好人。 然, 即使在美国,比尔盖茨和他的M$也广受诟病, 这和他的经济策略有关。 我所知不多,但当年Foxbase被收购后很快停止支持,从而为SQL Server荡平道路,以及在中国销售Win98时的歧视性价格这两件事,我是知道的。还有Netscape和IE等,还有被Stacker起诉赔偿2亿等;这些都是走向垄断的劣行。 有人举例说, 如果有土匪强盗100元, 后来又将其中的80元捐出做慈善, 那这个土匪是不是就不是土匪了? 上面的说法太尖刻了。 但是有没有道理? 当一个人(例如小比尔)赚到第一桶金后(例如MS-DOS), 成为生产资料的拥有者, 并成功的进行了扩大再生产, 那么, 恭喜他, 他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的一员。 而后,他的所有行为, 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他的“种姓”的烙印。 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时候, 得出不同的结论, 再正常不过了; 例如: 你在某某方面,是推动了技术发展;而在另一个方面呢? 你在某某事件,是一位社会改良家;而你改良的资本呢? 等等。 在观察社会问题的方法论上,革命导师的见解可能极为重要 。
个人分类: 历史与文化|43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和彭丽媛、Gates撞衫啦
热度 12 nyouyou 2012-5-30 23:03
刚刚从盖茨基金会的微博( http://weibo.com/bmgf )上看到这组照片。哈哈,估计这是唯一一次机会可以和他们撞衫啊 加一个撞衫
1632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该干嘛就干嘛
热度 7 lifei 2012-5-13 10:07
腰椎间盘突出,软骨组织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压迫坐骨神经,人一夜之间变老了,行动不便! 与脊椎软骨一样,正确的定位很重要! 比尔盖茨智商160,门萨协会的测试显示,智商如此之高的人,全球有十万人左右。可见既使智商160,想成为盖茨这样的人物,也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盖茨的人生定位,极其简单准确!果断放弃哈佛,做一名程序员和商人!作为商人,他奉行商人唯利是图的风格,垄断,尽一切手段打压对手!但他一旦不再为商,却把自己彻底转变成一个慈善家,捐出所有压榨别人而获得的血汗钱!定位如此之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世间罕见! 该干嘛不干嘛,问题就麻烦了!我的研究生中,不少智商很高。但智商高的研究生,往往发生定位混乱!读研究生不做研究,以其他为乐,却又不肯放弃学位!比尔盖茨想混哈佛,小菜一喋!在定位有偏时,智商越高,熵值越高! 人的定位,随环境而变!30岁的人,在20岁的小伙子面前是senior。60岁的人,在80岁面面是junior。 senior是由年龄和阅历来决定的,与智商无关!更与自尊心无关!所以junior不必着急,迟早会成长为senior。急于想当senior的junior,不是好junior!只怕长大成了senior,又感叹时光易逝!Junior自尊心太强太要面子,senior太不要面子,都是定位错误惹的祸! 该干嘛就干嘛,不是想干嘛就干嘛!菲律宾来抢黄岩岛,没有哪个中国人会有被欺负的感觉!估计这一点让菲律宾很烦! 想干嘛就干嘛,靠耍无赖没有用。"扫黄打菲",只需拿出城管强制拆迁的手段,就足够了!菲律宾严重的定位错误!很闹心! 科学家盯着商人的腰包,商人盯着官员的权力,官员盯着教授手中的学位!中国人集体定位混乱! 大学生不学习,研究生不研究,教授不教,工作了再学习,补学位。在国内想出囯,出了国想回国。大多数国人,错了位! 幸福感,因为错误的定位,集体消失了! 做人,该干嘛就干嘛,别想太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1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十二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印发
whyhoo 2012-5-4 16:29
国办发〔2012〕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十二五”全国城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为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根据我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现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制了《“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9号)的重要支撑,是指导各地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安排投资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包括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县城(港澳台地区除外),并通过以城带乡、设施共享等多种方式服务于常住人口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是城镇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日趋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数量和能力快速增长,城镇环境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截至2010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年清运量2.21亿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3.5%,其中设市城市77.9%,县城27.4%。   但也要看到,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同时,部分处理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行质量不高,配套设施不齐全,存在污染隐患,影响城镇环境和社会稳定。为此,应在“十一五”有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国家高度重视、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激励约束机制日益完善、装备支撑显著增强、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设施运营水平。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保障措施,加快推进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提升运营水平,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财税优惠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垃圾处理、人人有责”的观念,鼓励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大中城市为重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存量治理等工作,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因地制宜,科学引导。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坚持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采用焚烧等资源化处理技术。   城乡统筹,区域共享。通过以城带乡、设施共享等形式,逐步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服务范围扩展至周边地区,鼓励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处理设施。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县县具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全国城镇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能力58万吨/日。   ——到2015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8%以上。   ——到2015年,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在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各省(区、市)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处理设施建设。   1.建设任务。加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大力推进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优先支持目前尚未建成设施的城市和县城加快建设,缩小不同地区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差距,促进协调发展。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要依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成一个以上宣传教育基地。   “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58万吨/日,其中,设市城市新增能力39.8万吨/日,县城新增能力18.2万吨/日。到2015年,全国形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87.1万吨/日,基本形成与生活垃圾产生量相匹配的无害化处理能力规模,其中,设市城市处理能力65.3万吨/日,县城处理能力21.8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中选用焚烧技术的达到35%,东部地区选用焚烧技术达到48%。   2.建设要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要严格执行相关建设标准、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配备完善的污染控制及监控设施。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资源化优先,选择安全可靠、先进环保、省地节能、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土地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的城市,要减少原生生活垃圾填埋量,优先采用焚烧处理技术;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通过区域共建共享等方式采用焚烧处理技术。卫生填埋处理技术作为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置方式是每个地区所必须具备的保障手段,在具备卫生填埋场地资源和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可将卫生填埋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方案。生活垃圾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可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鼓励积极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理等技术的试点示范。有条件的地区,宜集成多种处理技术统筹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坚持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区,鼓励采取集中建设处理设施的模式。逐步统筹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交通相对便利乡镇的生活垃圾,优先考虑纳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二)完善收转运体系。   1.建设任务。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提高收集率和收运效率,扩大收集覆盖面,交通便利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应通过以城带乡等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建制镇及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转运力度。城市建成区应实现生活垃圾全部收集;常住人口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以下简称“重点建制镇”),应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在有条件的地区,应按照统筹城乡的原则,推进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的建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应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相衔接的收转运体系,完善收转运网络。   “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增收转运能力45.7万吨/日,其中设市城市新增23.0万吨/日,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新增22.7万吨/日;规划新增运输能力45.7万吨/日,其中设市城市新增22.9万吨/日,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新增22.8万吨/日。   2.建设要求。推广生活垃圾压缩式收转运方式,统筹布局生活垃圾转运站,加强压缩式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与升级改造。推广密闭化收运,淘汰敞开式收转运,减少和避免生活垃圾收转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大中型城市要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实现密闭化收转运。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探索路线优化、成本合理、高效环保的收转运新模式。   (三)加大存量治理力度。   1.建设任务。对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存量治理,使其达到标准规范要求。   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整治。要在环境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治理计划,进行综合整治,优先开展水源地、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治理工作。   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和封场。对于渗滤液处理不能达标的处理设施,要尽快新建或改造渗滤液处理设施,严格控制填埋场污染物排放。对具有填埋气体收集利用价值的填埋场,开展填埋气体收集利用及再处理工作,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对服役期满的填埋处理设施,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封场。   “十二五”期间,预计实施存量治理项目1882个。其中,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改造项目503个,卫生填埋场封场项目802个,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治理项目577个。   2.建设要求。现有设施的升级改造和封场过程中,要对填埋气及时收集利用,对渗滤液进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生态修复。   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的治理,应结合不同类型堆放场的规模、设施状况、场址地质构造、周边环境条件、修复后用途等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处理方案,对堆体整形、填埋气收集与处理、封场覆盖、地表水控制、渗滤液收集处理和其他附属工程等制定明确的治理方案。对于环境敏感的地区,可采取鼓气通风、抽气、洒水等好氧填埋技术促进已填埋垃圾快速降解。在垃圾填埋量大、具有开发价值、土地资源紧缺或具有焚烧设施的地区,可对填埋场内的垃圾实施开发利用,对其中的金属等可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富含养分的筛下物做绿化用土,高热值垃圾可进行焚烧处理,大粒径无机物垃圾进行回填。   (四)推进餐厨垃圾分类处理。   1.建设任务。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城市和县城,在已启动餐厨垃圾处理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餐厨垃圾单独收集和运输,以适度规模、相对集中为原则,建设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鼓励使用餐厨垃圾生产油脂、沼气、有机肥、饲料等,并加强利用。鼓励餐厨垃圾与其他有机可降解垃圾联合处理。   “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推动设区城市餐厨垃圾的分类收运和处理,力争达到3万吨/日的处理能力。   2.建设要求。设置餐厨垃圾专用收集容器和运输车辆,保证餐厨垃圾的单独收集与密闭运输,配套完善的餐厨垃圾收运系统,推广成熟稳定的资源化技术,提高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完善餐厨垃圾从产生到收运、处理全过程的申报登记制度,有效监管餐厨垃圾及其资源化产品的流向。   (五)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1.建设任务。各地要根据本地生活垃圾特性、处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科学制定分类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逐步推进。近期以控制水分作为开展分类示范优先选择,对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干湿分类,降低厨余垃圾含水率。重点包括:(1)配备生活垃圾分类和降低厨余垃圾含水率的设施。合理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袋、分类收集桶、分类运输车辆等。(2)建设与垃圾分类投放相匹配的垃圾分类转运设施,对垃圾混合收集转运站进行升级和改造,建立厨余垃圾收运系统。完善以社区废品回收站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和交易集散市场建设。(3)建设与分类垃圾相适应的垃圾处理设施,推进建设规模化的再生资源分拣集散中心。   “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建设,各省(区、市)要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并在示范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2.建设要求。开展分类试点的城市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力推进。建立一体化分类体系,配套完善的运输和处理系统,根据垃圾种类设置相应的收转运处理系统。可回收物纳入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稳步推进废旧含汞荧光灯、废温度计等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和处理。重点推进家庭垃圾干湿分类,鼓励居民将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别放置并单独投放,逐步建立厨余垃圾收运系统,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和循环利用。   (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1.建设任务。充分利用已有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市政公用设施监管系统和环境监管系统,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和排放监管体系。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应安装排放自动监控系统和超标报警装置,以生活垃圾焚烧厂为重点,加快推进运营过程实时监控。   2015年底前,焚烧处理设施的实时监控装置安装率达到100%,其他处理设施达到50%以上。   2.建设要求。加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信息统计。重点推进对焚烧厂主要设施运营状况、卫生填埋场填埋作业等实施实时监控,加强对焚烧设施烟气排放以及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和填埋气体排放的监测。    三、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636亿元。其中:无害化处理设施投资1730亿元(含“十一五”续建投资345亿元),占65.6%;收运转运体系建设投资351亿元,占13.3%;存量整治工程投资211亿元,占8.0%;餐厨垃圾专项工程投资109亿元,占4.1%;垃圾分类示范工程投资210亿元,占8.0%;监管体系建设投资25亿元,占1.0%。   (二)资金筹措。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资金以地方投入为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同时,要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条件,采取有效的支持政策,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投资主体与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鼓励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外国政府或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和赠款。国家将根据规划任务和建设重点,继续对设施建设予以适当支持,对采用资源化处理技术的设施将加大支持力度。    四、规划实施   (一)保障措施。   1.完善法规标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抓紧研究制定餐厨垃圾资源化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加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设施建设工程验收、污染防治和评价等相关标准。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标识,使群众易于识别和方便投放。建立健全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统计指标体系。   2.加强政策支持。落实政府责任,加大各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投入规模。完善价格机制,探索改进生活垃圾收费方式,降低收费成本、提高收缴率。综合考虑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适度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费标准。生活垃圾处理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不断完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价格政策。健全激励政策,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的经费保障,在收费不足以补偿运行成本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适当补偿,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落实和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城镇生活垃圾收集和减量激励政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鼓励对生活垃圾实行就地、就近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各地要制定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统筹安排设施建设的规模、布局和用地,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确保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用地需求,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应以划拨方式供应建设用地。禁止以城镇开发或其他理由侵占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用地,禁止更改已运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用地性质。   3.强化监督管理。严格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鼓励和引导专业化企业规范建设和诚信运营。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处理特许经营权招标投标管理。加强对已建成运营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状况和处理效果的监管,开展年度考核评价,公开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生活垃圾运营单位失信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坚决将不能合格运营以及不能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的企业清出市场。研究建立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督查巡视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以及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监督。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节能减排量化指标,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监管,提高科学监管水平。完善全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监控系统,定期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排放物监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主要监测数据和结果向社会公布。   4.提高技术能力。积极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重点推动清洁焚烧、二 英控制、飞灰无害化处置和利用、填埋气收集利用、渗滤液处理、气味控制、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治理、小型化生活垃圾处理装置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鼓励采用资源化利用技术处理生活垃圾。把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纳入国家相关科技支撑计划,加强对垃圾处理基础性、关键性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开展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产业化示范工程和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带动市场需求,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围绕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建设和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岗前和岗中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   5.加强宣传引导。加强生活垃圾处理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正确传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相关知识,全面客观报道相关信息。宣传普及有关生活垃圾收转运和处理的知识,将其纳入中小学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全民树立“垃圾处理、人人有责”的观念,形成有利于促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完善公众参与和政府决策机制,加强公众监督,健全居民诉求表达机制。   (二)实施机制。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对所属城市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监督指导。要将《规划》执行情况作为市、县级人民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发展改革委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设施建设,有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规划》执行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全力支持和推进《规划》实施,切实抓好各项工作。   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中期评估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附件:1.“十一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2.“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模      3.“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采用技术情况      4.“十二五”新增收转运设施和存量治理规模      5.“十二五”餐厨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情况      6.“十二五”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 原文见 http://www.gov.cn/zwgk/2012-05/04/content_2129302.htm
个人分类: 社会|1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挑战盖茨》------比尔盖茨玩什么?
热度 4 freefloating 2012-4-11 13:26
比尔盖茨投资新发明 把厕所污水变成饮用水 莎拉海格尔正致力于研发一台能将厕所污物转变成燃料和饮用水的装置 据国外媒体报道,比尔·盖茨投资了一项新的发明项目,该发明诣在把厕所里的污水转化成能饮用的水。 来自曼切斯特大学的莎拉·海格尔(Sarah Haigh)是一位纳米技术方面的专家,纳米技术是一种操纵物质中原子的科学——也就是说,该技术能够使来自厕所中的废水转变成可以饮用的水。亿万富翁比尔·盖茨对该发明进行了投资,这或许能够转变第三世界数百万计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海格尔相信一种新的材料还能从人类废弃物中提取能量。 虽然产生的水并不是瓶装的矿物质水,但是这对于缺乏洁净饮用水的地区的人们而言是生与死的差别。海格尔说:“关于我进行的这项研究,人们给予了各种各样的评论,我并不在意人们拿我的研究开玩笑。关于生物燃料的研究已经很多了,在人类的废弃物中就包含有大量的能量。纳米尺度的材料意味着你能够从中获取氢,然后将其转变成肼(hydrozene)——这正是火箭的基本燃料之一。” 来自曼切斯特大学材料学院的这位专家相信,包含细菌和微小金属纳米颗粒混合物的装置可以和污水进行反应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氢元素,剩下的水经过再一次的过滤生成清洁的水。 海格尔博士与来自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以及达拉谟大学的科学家们一起工作,他们获得了来自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10万美元的项目启动基金。他们为第三世界构想的这种廉价的、能生产燃料和净化水的装置击败了其它的2000多个提案。如果该小组能够演示其方案中的化学反应能够实际工作的话,那么明年他们可以进一步从盖茨基金会获得100万美元的资助。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微软的创立者比尔·盖茨已经承诺把其财富奉献给对抗世界范围内贫困的斗争。 科研工作者计划到2013年能够获得用来演示用的原型机。海格尔博士说:“我们计划通过发展一种神奇的材料来把自然产生的废弃物转变成为一种有用的资源,并把这种每日必须输出的废物转变成一种投资。”她还说:“这项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偏远地区来说尤其重要,并且还能减少污染以及降低废弃物处理的费用。” 2012-4-11 13:05:05 freefloating 没大有用处,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方人肯定稀少,出去找个沙堆埋了就是了,费劲。 这玩意太费劲,要浪费多少能源才能实现,根据熵增原理,这玩意只能使世界越糟烂。 明显的就是比尔盖茨没学过物理,大学二年级就肄业,美国高中物理又超简单,熵增定理根本不懂。 干电脑本行还行,一但涉足生活,立马出问题。 如果人类水源真的缺乏到那种程度了,还不臭死了(厕所水都用了,那洗澡水呢?)纯粹浪费钱,绝对用不上,除非他是计划人类就剩他们家。那他怕什么?可以到处挖坑。 我可不希望水资源少到要喝尿化水! 保护环境的技术要着眼当下!!!!!! 我一直都理想是解决家用水的重复利用,比方说热水管和凉水管并行,可以减少热量的空耗,厨房水和洗浴水用来冲厕所。这个解决了才是正道,不过没有人愿意搞,因为这玩意没法申请专利,一说就破了。 低技术必然是未来,那些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高技术必然淘汰,这就是未来。 那好,我以后就在这里公布了,希望其他崇尚低技术的人响应! 我们别无所求,功名与我何益? 功名就是粪土,功名就是转化了的屎尿。 比尔盖茨要不就是玩行为艺术,要不就是掉坑里了。 我是从小干活长大的,虽然没干过农活,但干活本着 自己偷懒,减少污染,力求达标 的精神动了不少脑子,所以我们家庭主妇才最有发言权。 我老妈是节水高手,请她出山就能解决现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不用等到喝尿的时候。哈哈。
个人分类: 绝地挑战|419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关于洛克菲勒慈善资助
热度 2 zls111 2011-12-31 17:49
刚才看了饶老师的文章 美国首富的财产:有价之物和无价之宝 ,蛮激动的,再激动说两句,美国的强盛与这些人是脱不了干系的,正是有这一群杰出的人士,才成就了美国,是 有人以人为本,很多人去做以人为本的事情 。这里我想说下鲍林,前段时间刚好看了点他的传记,其中提到洛克菲勒集团对他的资助。 洛克菲勒有个委员会,这些人决定捐助给谁。当然这些人"不懂"科学,就得找一个懂科学的人,作为他们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负责找捐助对象,和委员会沟通。 鲍林传记里提到对鲍林的资助主要以一个人为主的,这个人就是洛克菲勒的代理人。从传记里看到这个人科学水平不错,他坚持的认为生物与化学的结合会出大成果,并且生物是越来越有前途的。当时支持鲍林就是看中鲍林做化学结构,与生物相关。资助鲍林后,而鲍林并没有在生物方面开展工作,而他就在后面催促,要他要做生物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鲍林只要写一些材料给他,他就能说服委员会进行资助。 具体的案例可以参考 蒋继平 老师的文章“ 如何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 ” 象这样的科学代理人越来越多,并且是专职的。前段时间看到Nature review genetic编委会好几个人是做了博士后,而专门来杂志委员会当编辑。这些人在科学的认识有相当深厚的功底。 饶老师提到的盖茨做慈善,我觉得十有八九会成功,并且又是一种另外的成功,带动慈善的发展。我对盖茨做慈善的印象是在科学网做了好几次的“ 盖茨基金会在中国” 活动。这个活动透露一种完全的民主,对民众一种完全的开放和信任。我觉得他的意义还是蛮大的,不单单是慈善,鼓励每个人的积极性,只要你有想法,写两页纸描述下你的想法,提交上去就ok了,一旦被相中,就是10万美元,做得好的话,后续还有大量的支持。但这个活动有个工作量的是,怎么从那么多申请中,判断那些是好的点子。真正想做事情的人,这个还是容易解决。从这点就看出国内各种体制的问题,根本不是以人为本为导向,是各种体制和利益的权衡。 从一个小的方面,对科研的资助,我觉得 盖茨做慈善是比洛克菲勒有跨越的。我觉得,当下,我们对慈善的认识还不足够,更何况怎么做慈善,当然这个有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是并不阻碍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以及更高层次的发展.
3859 次阅读|2 个评论
杭州尤思达获得比尔盖茨GCG大挑战项目重点支持
jinwsapa 2011-12-16 18:39
16日下午最新消息: 杭州尤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这次比尔盖茨基金会与加拿大政府联合资助的大挑战GCG评选中, 获得二项奖.是这轮3100万美元资助总额支持所有项目的最大赢家. 祝贺尤思达, 祝贺尤总和胡总! 创新创业不容易, 坚持就是胜利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Free Nucleic Acid Extraction System and an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Platform Primary Investigator: QiminYou , Ustar Biotechnologies (Hangzhou) Ltd. , China - CN Challenge: Develop Technologies that Allow Assessment of Multiple Conditions and Pathogens at Point-of-Care Grant funded by Grand Challenges Canada : Quimin You of Ustar Biotechnologies (Hangzhou) Ltd. in China will develop affordable, rapid, and simple nucleic acid extraction devices and an affordable, rapid and simple isothermal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assay that can be performed at the village level by minimally trained personnel. 2011年12月16日,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收到国际知名非盈利组织-比尔和美琳达盖茨基金会和加拿大有关机构合作的“大挑战”(Grand Challenge Canada, GCC)资助项目的通知,获得无仪器样本处理方法和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二项创新诊断技术的研发资助。“大挑战”项目是加拿大McLaughlin-Rotman全球卫生中心和比尔盖茨基金会合作的新尝试,目的是选择和整合全球创新理念,用以解决全球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实施方案是通过资助世界领先的科学家,研究机构和高科技公司,对可能解决全球医疗卫生重大挑战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开发和商业化,使其能够为全世界人民大众服务,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人群服务。 详见: 加拿大《大挑战》项目链接 http://www.grandchallenges.ca/pointofcare_grantees_en/qiminyou_en/ 比尔和美琳达盖茨基金会链接 http://www.gatesfoundation.org/press-releases/Pages/gce-point-of-care-diagnostics-111115.aspx 此次荣获资助的项目共11个,是由全球二百五十多个提出申请的项目中经过专家严格评审和激烈的角逐而胜出的。 其中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唯一获得资助的生物技术公司,也是全球唯一获得二个项目资助的公司。盖茨基金会和加拿大政府已于2011年12月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球公布该项目及入选机构的情况。 无仪器样本处理方法是指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申请并已获授权的专利技术:“过滤式微量核酸临床样品快速处理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纯化提取病原体微生物DNA/RNA的方法,使用核酸亲和膜从临床样品如痰液、血清或咽喉拭子中提取DNA/RNA。这个过程除优思达提供的微量核酸提取装置外,不需要其他任何仪器设备。GCC选择这种看似简单的技术其实包含着深刻的意义。众所周知,PCR以及荧光PCR技术作为分子水平的检测技术,已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并已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而制约这种技术更大范围使用的瓶颈就在于样本的前处理方法。如果把视野进一步拓展,以世界卫生组织启动了的一个专门项目“ASSURED”的标准来衡量,则优思达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ASSURED”是英文单词Affordable便宜、Sensitive灵敏、Specific特异、User-friendly易使用、Rapid/Robust快速/稳定、Equipment-free无仪器和Deliverable易储运的第一个字母组成,其最终产品的目标是一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适用于现场的简便、快速的诊断试剂。 交叉引物核酸恒温扩增技术(CPA)的入选则可说是当之无愧。核酸扩增技术是现代生物和医药产业的核心基础。交叉引物核酸恒温扩增技术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核酸扩增技术之一,并具有独特的优势。该技术也是我国唯一原创发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扩增技术。CPA作为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之一,可在一个不变的温度条件下完成DNA的扩增,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高效和不需要复杂的仪器,一个水浴锅或金属恒温器即可。事实上在CPA技术入选GCC项目之前,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基于CPA技术开发的产品肺结核核酸快速诊断试剂已获得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资助(与国内其它单位合作),其方法学《恒温扩增肺结核核酸诊断》已入选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推荐名录,见世界卫生组织网 http://www.who.int/medical_devices/gfmd/en/index2.html 。 作为中国唯一获得GCC项目资助的生物技术公司,也作为全球唯一获得GCC二个项目资助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优思达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担负起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革命和创新的使命,是公司以尤其敏,胡林博士为核心的研发团队长期潜心探索,厚积薄发的结果。 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海归科学家尤其敏,胡林博士于2005年1月在杭州成立的。成立之初,公司发展的宗旨就是致力于开发简单、快速、低价、无仪器的基因诊断产品,填补基层医疗单位缺乏先进技术产品的空白。把高技术转变为简单、易用的产品,就像把复杂、昂贵的光学照相机转变为人人能用,并用得起的“傻瓜机”,这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经过7年来的努力,公司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通过自主创新,目前已建立了样品处理、恒温扩增、无仪器核酸快速检测,防实验室扩增物交叉污染和试剂玻璃化(使分子诊断试剂不再需要冷冻运输)等五个技术平台,并开发了肺结核、肺结核杆菌耐药基因、性病,肝炎和SNP核酸快速诊断系列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优思达已申请了13项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已有5项获得授权。其余的已经通过国家专利局初审并已公开发表。多项世界专利和美国专利的申请也已受理并已公开发表。这些发明专利涉及DNA无仪器恒温扩增、无仪器检测,并解决了实验室交叉污染而造成假阳性这一世界性难题。 随着优思达研发的进展,国际专利的公开,科技论文在国际杂志的发表,以及与多家国内、国际组织、公司的合作,其独特且国际领先的技术产品已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并获得支持。除上述GCC项目外,优思达还得到二项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国家中小企业创业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以及杭州滨江区5050计划的资助。 优思达已与国家及多个省级疾控中心、出入境检疫局、林业局和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国际上,优思达除与世界卫生组织和盖茨基金会合作外,还与PATH、GE Global Healthcare, Qiangen, Quidel, Biohelix, Metaara等机构和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国际著名医疗组织PATH对优思达的性病衣原体(Chlamydia )恒温扩增核酸快速检测试剂作了评估,效果良好。与PATH在肺结核、性病诊断等方面的合作已启动。最近,优思达董事长兼总经理尤其敏应邀出席由比尔盖茨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疾控中心以及PATH召开的研讨会,讨论在全世界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重大项目。尤其敏全面介绍了优思达独创的分子诊断技术。会议建议以优思达技术平台为核心,由优思达研发、生产脊髓灰质炎病毒检测产品,用于该项目的全球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诊断和监测。 作为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主要技术核心人,尤其敏博士自2003年归国并最终决定在国内创业的理念就是将在国外掌握的先进的基因诊断技术带回国内,开发简单、快速和廉价的传染病和遗传病核酸诊断产品。尤其敏博士将WHO的产品标准,最先进的生物技术以及自己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带着自己的团队七年内一步一步地探索,一步一步克服着每个技术瓶颈,在完善自己的技术环节的同时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各种资源,将原先准备在医疗领域发展的技术平台扩展到了出入境检验检疫,林业,畜牧业,军事等相关行业内。 相信有GCC组织的支持,有国际国内专家的帮助,加上项目经费的落实到位,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不但能够完成GCC相关项目的研发和生产,而且能在全球范围内为国际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进一步贡献。 关于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着重于分子诊断学产品研发的高科技生物技术公司,由美国回国的科技人员创办。公司拥有多种专利技术平台,并在此技术基础上开发了多种新型分子诊断产品。优思达的使命是作为沟通先进生物技术和人民大众间的桥梁,重点是开发可以适用于资源匮乏地区和基层医院的先进核酸诊断产品。经6年的专注研发,优思达世界性独创的配套技术平台包括: 1.无仪器微量核酸提取技术(优思达发明专利) 2.自主创新的交叉引物恒温核酸扩增技术(优思达发明专利) 3.核酸扩增产物纸条检测技术(优思达发明专利) 4.防实验室扩增物交叉污染装置(优思达发明专利) 5.核酸扩增酶试剂的玻璃化(全套试剂可在常温下运输和保存) 这些平台有助于开发快速,简便,低价的临床分子诊断产品。这些产品特别适合于突发性公卫事件病原体的现场检测。 优思达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已分别获得“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11.5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结核快速诊断和结核耐多药突变快速检测2项)、2008国家创新基金和浙江省重点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的资金支持,并承担多种传染病核酸快速诊断试剂产业化课题。优思达技术和产品已开始在国际上引起关注。 公司官网: http://www.bioustar.com/
9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放还是封闭?
热度 2 zhangxp 2011-12-8 00:53
  在2000年前的信息产业,以WINTEL为代表的开放系统,毫无悬念地战胜了苹果的封闭系统,那时候可能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了,没想到苹果竟然凭着一个ipod咸鱼翻生,接下来都是一个又一个红得发紫的项目:itunes,iphone,ipad,这真是奇迹!现在我们知道了,封闭的系统也有它的好处:简洁、流畅、干净,作为消费电子产品,这些很重要。开放的系统不容易做到这些,因为不受控。   接下来很有悬念的一场战争,又在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之间进行:安卓和iphone,这简直就和当年的情况一模一样。 我个人更倾向于比尔盖茨的说法:“苹果的封闭系统之所以也成功了,那是因为有乔布斯在掌舵。”,比尔盖茨现在还是认为开放系统是正道,苹果如果不是因为有乔布斯,早死翘翘了。但乔布斯不同意这一点,可能他知道他快死了,他不能让这种观念潜入人心。   现如今老乔不在了,我更看好安卓,虽然暂时苹果的东西从总体上来说感觉更好一些。   关于开放和封闭,这个问题太有得扯了,涉及到非常根本的“哲学”问题,以唯信息论的角度,也难以判断孰优孰劣,或许,什么事情对不对,并不一定在于这个事情本身,而更多的在于是谁来做这件事。   还是等着看实战吧。      
个人分类: 读书频道|116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今天的人和明天的人
lindentian 2011-11-30 13:26
今天的人和明天的人 校调进一位年轻教师,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讲: 考10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成为科学家; 考8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可能和你是同事; 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捐钱给学校的; 考试作弊的学生你也要对他好,他将来会当官的; 中途退学的学生你也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成为比尔盖茨或乔布斯; 爱打架的学生你要对他好,将来他会成为警察官; 早恋的学生你要对他好,将来他会成为文学家; 爱撒谎的学生你要对他好,将来他会成为名记者; 胡搅蛮缠的学生你要对他好,将来他会成为优秀城管; 考试弄虚作假的学生你要对 他好,将来他要进发改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乔布斯(一)”
wujun 2011-11-14 22:30
这几天把乔布斯的传记看完了!美国人写的,美国人写的东西和中国人写的有两个最大的区别,一是中国人写的传记喜欢总结,美国人喜欢讲故事;二是中国人经常有些失实,美国人写的比较靠谱,毕竟老乔也是美国人。 在谈乔布斯只是想写一写以前的疑问,现在貌似有了些看法了! 首先我以前在想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谁更牛逼一些,毕竟现在的苹果市值比微软高很多,但是比尔盖茨比乔布斯有钱很多也出名很多!其实现在想想,不需要比较,也没必要比较。一个觉得东西比市场重要,认为他在做的不是电脑,不是手机,是艺术品,觉得好的艺术是封闭的,一个特别擅长市场操作,觉得电脑,软件,硬件都是开放式的!所以是对事物两种不同看法且比较极端的两种人最成功的表现! 很多觉得乔布斯的成功在中国很难复制,说中国的土壤中国的环境等等的不适合,其实世界上只有一个乔布斯,不仅仅是中国,包括英国甚至是美国都是难复制的!因为天生的成分比较大!因为他不是一个正常人。具体表现如下: 1.自己被抛弃,是个孤儿,但是在他做的父亲的时候,他也是抛妻弃儿!所以自己作为一个弃儿切实在情感方面有些变态了! 2.出卖朋友,乔布斯的软件上的技术很强但是不是最好,自己的一个朋友就比他技术好,因次他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公司叫他做一个软件的时候,他给他朋友做,最后因为这款软件做的特别成功的时候有很大奖金的时候却瞒着他的朋友!最后他朋友和他对峙的时候他还是否认。 3.两极性特别强,没有将就这个词,一个产品,一个人对于他来说不是垃圾就是棒极了!而且反复无常刚刚说是垃圾几分钟之后就说是棒极了! 4.说不过别人或是自己理屈时就是哭一博得别人的同情。 5.素食主义者,印度禅宗的膜拜者,利欲不强,对东西非常的挑剔,经常使用能让自己出现幻觉的药物,有时喜欢绝食,精神享受比物质享受要重要! 等等等等很多叫人难以置信的性格特点或是对事物的看法,所以他的不正常的,这种先天性的人什么时候都难以培养! 他的成功到底是为什么?如果一句话概括就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 乔布斯的传记看完之后就会让人觉得思绪很乱!很难想象确实是近乎神一样的人啊!
3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idea to see 《BBC‘s the virtual revolution》
jinkai719 2011-10-24 21:48
回到原点,应该是网络革命这个纪录片的目的。 网络最初是什么,最早是谁弄的,中间谁推进他,谁改变了它,他被谁限制了,他有什么新的遭遇,都被这个片子一一说来。开篇是什么呢?令人惊讶的是欧美早期的无政府主义热潮,也是自由主义的再次活动。是反智热潮(欧美是现代文化的开启区域,但是也不要忽视在西方文化中的迷信和玄同时与科学存在这个不易被人发现的文化基因。) 自由,(对了,在中国字典中常见,实际上在现实政治中是极少见的事情,但是这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自由是要成本的,例如是美国的最新事件“占领华尔街”)平等,共享,应该是网络最初的本意,就像我的外教教我的那样“think pair share”。所以,我们可以想到被有些人憧憬的要死的比尔盖茨先生是被多少网络原创者骂的。但是,应该知道的事情,就是网络有时候更像是一种现实的表现,“有些是需要付费的,有些则完全是也必须是免费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经济学上的地位这基本上跟毕达哥拉斯定理在世界上所有的建筑是一样的。 看到了新鲜的如网络这样的事物都有如此的原创思想和随之而来的如此的变化导致原本的思想的改变,我也不禁浮想联翩: 回到西方的文化体系,必须找到那些古希腊人及其发扬者文艺复兴的那些开创者(比大师要好听,大师感觉总是怪怪的,就像专家在网络中的含义一样),跟他们谈谈,他们是怎么想出的《几何原本》,怎么想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标准,他们背后的目的。 其实,看看(莫里斯。克拉因)《古今数学思想》,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古希腊人被地球的自然的混乱震惊,和当时社会上的中的迷信所反感,希望通过最简单的事物,最简单的思想来阐述复杂的自然。自然被他们瞎猫碰到死耗子了?其实,这个归于他们的勤奋和善于思考的民族本质,及当时的思想自由:他们在思考用如何理性来表达这个复杂的必须用我们的感性才能感知的世界。而理性的表达的最好的语言,就是几何,而理性的表达是通过逻辑这样的工具来表现。 《原本》有最简单的定义(23条),最少的公理及最少的公设各五条,来推导更多的344条定理及推论,其实这也包括了另一本《圆锥曲线》所有的定理(很多人知道原本,不太清楚曲线这本书,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才是近代的科学的巨著,公理(原本)很重要,但是他的衍生(曲线)岂不是更有意义,就是那个螺线就是自然给人类的指数曲线的最好提示,知道了他是指数曲线,最近我一直在寻找寝室的蜗牛,因为我的寝室很潮湿,按照逻辑推理,这是应该有的) 理解了古希腊人的哲学最初点,用基本的自然数(这个确实是自然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基本上按照皮亚诺的思想,利用自然数,我们完全就建立了数学所有的知识体系)来表达我们的世界。最简单东西,最简单的比例(有了比例,我们有了n次方,也就有了轨迹)我们也就不要责怪他们隐藏了近代科学中关键的东西:例如无理数(不可公度比)------函数,近似,运动,连续;无理数是我最近认为最为有意义的一个数学符号,没有这个数字,估计数学也就只是尼玛所谓有教养的人的装饰品。 没写完,有机会在写吧,到了我学习的时间了,不好意思。。。。。。
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辍学却取得巨大成功的三个人
热度 4 ywang69 2011-10-6 17:03
乔布斯的去世或许是今天最引人注目的新闻,全世界的苹果迷称他为苹果教父。  乔布斯(Steve Jobs ), 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戴尔(Michael Dell)都是IT 界的翘楚,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 大学一年级就辍学创业。 1972年乔布斯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斯阿图斯的Homestead高中,后入读俄勒冈州波特兰的 里德学院 ,六个月后退学。在养父母的车库里创立苹果公司。 1983年,戴尔考入德州大学学习生物学,一学期后休学,创立Dell计算机公司。 1973年,盖茨考进了 哈佛大学 ,一年后辍学创立微软公司。 辍学后,三个天才成功了。 当然也还有另一种可能:继续完成大学学业后三个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个人分类: 道听途说|552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未来之路
dongzg101 2011-10-3 01:02
比尔盖茨《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 ) liland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liland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10-2 注册时间 2011-3-9 威望 8 活跃度 8310 ℃ 金币 1084 枚 积分 1134 精华 8 帖子 251 主题 39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 积分 113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66 积分 楼主 发表于 3天前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打印 .pcb{margin-right:0} 本帖最后由 liland 于 2011-9-30 11:01 编辑   《未来之路》,通俗易懂,然而充满睿智、远见。它之所以能成为1996年度全球最畅销书,除了它引导人们走向“未来之路”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本身所具备的魔力,使得人们趋之若鹜。由于此书中无处不展示着比尔·盖茨的智慧与魔力,又由于此书中所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所以此书一出版,立即掀起了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高潮,并迅速跃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首位。 预言及其实现与否   (1)《未来之路》中写道:用户遗失或遭窃的 照相机 将自动发回信息,告诉用户它现在所处的具体位置,甚至当它已经身处不同的 城市 。    评注:盖茨的这一预言并没有实现。 但现在的手机大多有拍照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用来发信息的手机同时也是照相机, 因此并不能说盖茨完全错误。   (2)《未来之路》中写道:如果您的孩子需要零花钱,您可以从电脑钱包中给他转帐5 美元 。此外,当您驾车驶过机场大门时,电脑钱包将会与机场购票系统连接,检验您是否购买了机票。   评注:如今的信用卡及 Ebay 的PayPal服务最接近 比尔盖茨 的预测,然而迄今为止 电子货币 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   (3)《未来之路》中写道:未来人们在观看电影 《飘》 时,可以用自己的面孔替换片中的嘉宝等知名演员,实实在在体会一下当明星的感觉。   评注:这种电影 卡拉ok 技术至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不过您可以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关掉声音,用自己制作的字幕来自娱自乐一下。   (4)《未来之路》中写道:可以亲自进入 地图 之中,方便的找到每一条街道或每一座建筑。   批注:这就是三维版本的MapQuest,但 目前还没有实现。   (5)《未来之路》中写道:未来您将可以选择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而不是被动的等着 电视台 播放。    评注:盖茨的这一预言很早就得以实现 ,Tivo技术出现在1997年。   (6)《未来之路》中写道:如果您计划购买一台 冰箱 ,您将不用再听那些喋喋不休的推销员唠叨,因为电子公告板上有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评价信息。   评注:用户已经可以通过 互联网 找到各种有用的信息,在电子购物方面要感谢 亚马逊 的努力。   (7)《未来之路》中写道:一对邻居在各自家中收看同一部电视剧,然而在中间插播电视广告的时段,两家电视中却出现完全不同的节目。中年夫妻家中的电视广告节目是退休理财服务广告,而年轻夫妇的电视中播放的是假期旅行 广告 。    评注:定制广告业务至今还没有完全实现 ,不过Open和Navic等公司已经开始向广播公司和广告客户推销这一技术。   (8)《未来之路》中写道: 音乐 销售将出现新的模式。那些对光盘和磁带等耗材产品感到头疼的用户将不会再受到磨损的困扰,未来的音乐将存储在一台 服务器 上,供用户通过互联网下载。    评注:这个预言已经变成现实。 如今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的从网上自由自在地下载自己喜欢的音乐。不过这涉及到版权问题,几年以前百度MP3就曾因为供用户免费下载版权保护的音乐被起诉。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也有付费下载的音乐。 以上文字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84251.htm#7 虽是老书,但仍有意义。 roadahead.part3.rar 3天前 上传 下载次数: 102 下载积分 活跃度 -20 ℃ 429.11 KB, 下载次数: 102 售价: 金币 1 枚 值得一读 roadahead.part1.rar 3天前 上传 下载次数: 107 下载积分 活跃度 -20 ℃ 4.73 MB, 下载次数: 107 值得一读 roadahead.part2.rar 3天前 上传 下载次数: 108 下载积分 活跃度 -20 ℃ 4.73 MB, 下载次数: 108 值得一读
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真有影响,证据:我刚写完的文章,google立刻给收进去了
热度 14 陈安博士 2011-7-1 16:03
  我刚写完一篇博文,重发就立时三刻质疑说比尔盖茨真的是美国工程院的院士吗?   我为了让他相信,就去搜索一番,结果google一把,主体词“比尔 盖茨 院士 美国工程院”,第一篇文章就是俺刚写完的这篇。   俺似乎立刻成了权威来源,这个科学网真够牛的,被“谷歌”如此青睐,还没2分钟就给收进去了,厉害!
个人分类: 物论|3218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中国——不遵守规则的世界
热度 3 phd9992000 2011-5-8 01:55
在我们对西方世界了解得太多时,却对自身了解得实在太少,乃至于一切的憧憬与蓝图都是建立在一个不能融合的土地上。首先我来讲个故事,这是发生在几年前的“安利退货门事件”,故事发生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上海(本人也是上海人):    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跨过企业进入中国,西方世界与中国才在基本的生活层面真正开始相互接触。在跨国企业大批量迁往中国的过程中,一家名叫“安利(Amway)”的美国保健品跨国公司,也希望在这片它并不熟悉的土地上开展蓝图。    作为一家排名世界500强、并且是前三十名的国际知名企业,安利公司直销制度体系显得非常独特,并且被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另眼相看,形容为“最无懈可击的激励制度”、被哈佛MBA和中国人大MBA列为教材案例,这家公司自然是实力雄厚,对中国市场充满了期待。    然而,正是这家巨型企业,在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上海,领略到的是东方人的不可思议之处:    刚进入中国的安利,一切制度是以它在欧美的设计为标准。按美国安利规定,产品实行“无因全款退货”:不管任何原因,如果顾客在使用后感到不满意,哪怕一瓶沐浴露用得一滴不剩,只要瓶还在,就可以到安利退得全款——注意哦,是退全款!这项制度在美国施行了很久,一直是安利公司的信誉和品牌象征,退货率微乎其微(估计那“微”也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安利的产品是优质的。然而在中国,精明的国人很快以“特色”的方式震撼了美国人:很多中国人回家把刚买的安利洗碗液、洗衣液倒出一半,留用,然后再用半空的瓶子、甚至全空的瓶子去要求全额退款。在上海,刚刚开业不久的安利公司,每天清早门口排起了退款的长长队伍,络绎不绝,人潮涌动,一时间,令安利的美国人大吃一惊。    美国人怎么也搞不明白:作为拥有半个世纪经营经验、一整套完整制度体系的安利企业帝国,他们“全额退款制度”在西方实行一直良好,为何到了中国,竟然遭遇如此数量巨大的退货?真的是产品质量不好吗,以致于引起成百上千的中国老百姓要求退货?    但由于承诺在先,安利还是顶着每天的巨大亏损,忠实履行了退货承诺。然而,令人更加惊异的现象发生了:一方面是产品销售量剧增,大大超乎公司的预期;可另一方面,拿着空瓶子前来退货的顾客也越来越多,最后竟然达到每天退款高达100万元,还得倒贴30万元产品——终于让美国安利吃不消了!从这之后,安利公司迅速对中国的制度进行修改:产品用完一半,只能退款一半;全部用完,则不予退款!自此,安利(中国)改变了其公司制度,转变了原先安利(美国)的营销模式,开始逐步领悟“中国特色”。    傻乎乎的美国人被精明的中国老百姓耍懵了,上海市民们在这场“退货风波”中或许暗自冷笑,为自己得到的小便宜而沾沾自喜。很多美国人至今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被哈佛大学引以为豪的最先进的制度体系、被誉为“完美无懈可击的一整套激励制度”,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壤上,竟遭遇滑铁卢般的惨败?    中国人,真是太奇怪了,这完全是一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世界。    在已故的美国作家阿伦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笔下,现实社会中有一群这样的人:群氓。他们并没有犯什么伤天害理的罪行,为的只是图自己的小便宜、或是盲目从众,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导致了整个社会群体的混乱、更大的丑恶,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信用损害、道德损害、物质损害——如果我们倒退回 30年前,是不是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情景?),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无法从他们当中找到,因为他们每个人并不是大奸大恶。阿伦特因此也称之为“平庸的邪恶”。    事实上,这种“平庸的邪恶”现象普遍发生在我们中国民众身上,大大小小的事件,层出不穷,就在你我周围,也就是你我每个人心照不宣的小伎俩。尤其,发生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最具有现代公民素质的城市——上海,这样一件当年轰动的“退货门事件”,无疑是给国人自己打了一记重重响亮的耳光!    透过这个经济层面的现象,我们发现的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中国现象:即使是西方最优的制度和文化(被哈佛与世界首富认可),到了中国,就陷入泥潭,不仅不能有效实行,反而被国人给“特色化”、同化了。    记不太清楚是谁(可能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任何制度的设计、哪怕是世界顶尖学府和精英设置的体系,都经不起中国人的糟蹋,因为中国人是最精于钻空子的,无孔不入,即使是堪称完美的制度也仍然防不胜防,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专制手段。    这段话大概是这个意思,一直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当然,这样的话会令今天我们所有有良知、有现代公民素质的中国人感到愤怒,会刺激我们大多数网上的愤怒青年们。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我们已经是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能够左右世界经济格局,我们应该有条件拥有最完善的制度、应该达到美国那样的社会憧憬。怎么可以说,我们没有资格具备现代公民的素质呢?    然而事实或许恰恰正是这样:我们确实仍然是一群群氓!并且,这种群氓心理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无孔不在。    我有几位大学同学,在政府部门的县、镇一级做公务员,多年的好友,只要有时间,平常电话、网络常常联系,都能与他们交流一些东西。有一位同学就说,现在基层的问题多如牛毛,事情不大,却整天像苍蝇一样嗡嗡地难以处置,上也不得,下也不得,上不敢得罪,下也不敢得罪,而当地老百姓的一些作为更让他哭笑不得,理想被现实的无奈取代。    他说的有一个事件很值得让我深思:一个外地货车,运的是某种食用油(大概是吧,我是听说的),行至到该乡村的崎岖道路时,因为路面不平,翻了车,货袋破了,黄油流了出来。司机急的是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该地的村民们出现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越来越多,司机心想:这下有救了,有人帮忙来了!谁知这些村民们个个拿着袋子,并不是来救援,竟然是冲上前装油,一袋、两袋…… 装得满满,喜滋滋地拎回家去!司机惊得目瞪口呆,却又无可奈何,拦不住,而村民们更加有恃无恐,甚至去扯那些本没有破的货运袋子,把完好的口袋全撕破了,汩汩的油流出来,不长时间,一整车的货就分到了这些村民手中,他们一个个喜形于色,仿佛白白捡了天大的便宜,却把那司机气煞得是怒火朝天,却无计可施。    货运车不是一辆,后面跟着来的司机们全都怒了,联合起来找当地政府,要求赔偿,惩罚那些“刁民”。政府倒是挺重视,派人前来处理,可村民们不答应,死活不肯把黄油还给司机,双方发生冲突,有人员损伤。闹到后来,村民们不肯善罢甘休,大骂政府是吃里扒外的东西,向着外地人,要求政府必须对村民们赔偿精神、损伤。于是乎,这件令人无奈而两边不是人的事件,最终还是让当地政府做出让步,对两方都进行安慰,自己掏腰包补偿双方,才得以消停。    该同学是当事人之一。他在大学时,也曾是愤世嫉俗的青年,侃侃而谈天下大事,动辄自言“以后我要是当政了就如何如何”之类话语,如今在基层干了两年,当年的意气风发早已不见,有的只是无奈的苦笑,说:罢了罢了,在中国,就是这样……想必再多过几年,这样的事再见得更多,也就心态麻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它风雨欲来,我已岿然不动了。    农民们辛苦,但并不一定善良;农民们不容易,但他们同样愚昧无知。对于当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我们似乎天然地把农民这个群体当作值得同情的对象,但我们恰恰没能够真正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到他们思维的本质。这些“群氓”们在自己田间地头、自己狭小地盘上,同样为了争夺利益而相互内斗:为占小便宜而损人利己的群体思维模式、农村里为争灌水溉田而相互拆台、为争山林而两村人大打出手、为了点蝇头小利不惜偷盗电线放火烧山、还有最为频繁的地方利益两伙村民相互间、动辄就是扛锄头群殴不怕事小、或是张家长、李家短然后恩怨相互往死里整……总之,鲁迅的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中国地域差距之大,现象可谓千差万别。上海的市民们疯狂退货的举动、与田村老农们疯狂抢货的举动,在我看来,却并无二致,恰恰是映照了我们这个时代——或者说是千百年来一直未变的国人群体心理。我的眼前浮现出的是这样的群氓——无论是在高楼大厦的繁华城市、还是在穷乡僻壤的山间田边,他们都为着自己心里的小算盘、小利益做精确的打算,想着的是那点便宜,如何才能最快、最有效地到达自己手里?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中国特色的现象:领取退休金。    中国老一代人们的退休,通常是从自己单位、机关里领取退休金,而由于老人们的行动不便,这种按时领取退休金的行为通常由子女们代领。而在中国,许多老人去世之后,子女们不主动通知原单位、并且继续以老人的名义领取养老金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新闻报道曾有老人去世十年后,其子女依旧在以老人的名义去领养老金。事实上,这种“群体贪小便宜”的现象在中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全国大大小小成百上千城市、乡镇,不知有多少老人的子女们在钻这样漏洞。乃至于传出某市镇的单位,大呼退休金不够发,不得已要求退休老人必须拿当天报纸亲自拍照片,证实本人还活着,才能领取养老金——当然,这引起老人们的子女群体的抗议,认为是对人格的歧视。而在领取退休金的背后,却通常是人们潜意识里的心态:反正是国家的钱,既然没阻止我领,也没发现,我为什么不领?我这不算贪污犯罪吧?    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城市、乡镇和单位机关,这种公然在老人死后、继续以老人名义领取退休金的中国特色方式,数目之多,倘若真的一五一十严查起来,恐怕严重得惊人。这其中,数量上占多数是平头百姓的退休职工,他们的子女为贪图老人的几百元退休金,年年月月如此,尽管他们个体认为区区几百元并不算违法,但这种“群体犯罪”的可怖性恰恰展现了中国人内心的劣根。这让我想起了八十多年前的鲁迅所写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一个有着千百年历史背景、西湖十景之一的文物建筑——雷峰塔,因为老百姓们传说此塔的砖块搬回家可以“辟邪”,于是纷纷偷挖雷峰塔的砖头,你一块,我一块,纷纷搬回家,按人民群众的说法是:我就搬一块砖头,不算犯法啊。于是,最终,雷峰塔在这样“集体无意识犯罪”的行为下,轰然倒塌,尸骨无存!    这,才是我们的人民的真实本质。    这种思维的普遍性,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不论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还是普通的平头百姓,只要任何人得到了钻空子的机会,就会不择手段地去捞取最大利益,并且,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可耻,而是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切、身体力行地去为之去“争取”。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现象,给予我们一个巨大的问号:难道制度真正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对于精明算计的国人来说,恐怕任何完美的制度都依然能被钻漏洞,所有的体制都约束不了国人。    当这个时代的人们在高呼“完善体制”时,我恰恰认为,制度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其实质的问题首先在于“人”。同样是乘坐公交车,在美国为了鼓励人们出门坐公交,规定凡乘坐四十五次以上(无人监督),就可申请领取一定的奖金,美国人都很遵守这条规则,而不少中国人却借此虚报次数,以获取奖金;在澳洲,有一条规定“不得擅自从国外寄食品、或不知名中草药物进入澳洲,否则将严厉查处,如果难以查到国外的寄件人,就会对该国国内的收件人进行罚款”,澳洲人从未想过这条规则有何漏洞,而有中国人却为了整别人,竟故意寄违禁品去澳洲,利用该规则,以使收件人受到惩罚。    同样的制度,同样的环境里,美国、澳洲可以遵守,而国人却绞尽脑汁地寻找漏洞。对此,我们该做如何解释呢?    鲁迅笔下,雷峰塔的轰然倒塌,归功于每个“百姓”的功劳,每个人贪一点小便宜,抱一块砖回家,造就了一个悲剧。而如果全民参与这种“群体犯罪”的话,恐怕倒掉的就不只是一座雷峰塔那么简单。    我不禁要问:谁说人民就是善良的、无辜的?    如果说那些借老人名义领取退休金的子女们,贪的只是一点点小钱。那么在曾经《南方周末》所报道的一则“重庆市民假结婚骗取房子”的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是平民百姓们更加触目惊心的“群氓”行为:    重庆市的一个小镇—人和镇,竟然在2005年创造了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离婚记录。这个人口仅有2万人的小镇,短短一年时间里竟有1795对夫妇离婚,然后是假结婚、假再婚、复婚。这种滑稽的群体表演,原因在于重庆市的一份徵地补偿办法规定:一、一对夫妻只能分一套房,但离了婚单独立户,就可以各分一套房,并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二、配偶为城镇户口且无住房,可以申请多分配一间屋,从一室一厅变为一室两厅。    如此优惠、良好的保障制度,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壤上,再一次遭遇类似“安利退货”般的嘲弄,这再一次让我质疑:究竟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还是这个社会群体出了问题?    据《南方周末》报道,该镇的老百姓无论年龄大小,纷纷踊跃加入离婚队伍。“村里老太爷老太婆都来离婚了”,“七八十岁走不动路,儿孙扶着来的、背着来的都有,一大家人,有说有笑地排队”。面对如此离婚热潮,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南雄很无奈地说:“55号令规定离婚分户可分房,新婚姻法又简化了离婚程序,我们没有理由去阻止离婚。”    而对于大多数村民们来说,离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更加复杂的任务:再婚。于是人们又一次行动起来,最关键的是找人。村民们发动一切亲朋好友,在政策划定的“老重庆9区12县城镇户口”范围内寻找结婚对象。村民们甚至开始“悬赏”,赏价从最初的六七千元一路飙升到上万,重赏之下“丈夫”和“妻子”源源不断涌来。    这样的事例我不想再说了,在我们这片特色的土地上,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国人对于体制、环境的超强适应能力,还有极具特色的现实想象能力,真是令人惊叹叫绝而又不可思议。    历朝历代,百姓们通常会大骂贪官、大骂权力垄断者,因为那些人往往有比我们更顺捷的渠道,去获取本不应得的利益。我们常常说:官是黑的、丑恶的,而民都是无辜的、善良的——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说辞。在“安利退货”、“农民抢黄油”、“退休老人子女冒领退休金”这些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的事情中,我没有发现“人民”的任何善良之处,恰恰相反,我发现的是:普通百姓只要一旦获得了某种权力(哪怕是临时的),有机会更改游戏规则时,他们表现出来的群体犯罪行为、集体窃取,与那些贪官、腐化分子的作为没有两样,甚至表现得更明目张胆,更加令人可怖,因为——每个人都堂而皇之地认为自己无错。民与官,不过是同属一个共同的群体罢了。而这个群体,就是我等诸位国人。    当阿伦特在用其笔调描述“群氓”的现象时,她是否知道,这个词语真正、彻底地适用于我们这个国度。    个体的行为,孤立来看,并不足以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而一旦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都如此的话,将会汇聚成为一股洪流,产生极大危害。对于国人来说,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公正。倘若有一天,我们真能施行一个公平公正的体制、或是自上而下的进行全面改造,那么我相信,这一切终究被国人的小便宜、小利益、小团体心理所取代,渐渐演化的仍然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你我之间的算计、抢夺,乃至亘古不变的“窝里斗”、“相互拆台”。    在今天国人的思维里,1966-1976这段延续十年的历史事件一直是国家与民族丑陋的伤疤(文化大革命)。作为每一个平头百姓的个体,都有理由对这段历史充满了义愤填膺般的愤恨。几乎所有的人民都将其归罪于国家的领袖,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集权下的恶果——这种说法尤其盛行于今天40-60岁这一代人当中,他们今天成为了社会的主导群体,自然有了对过往历史的评价权。    然而事实恰恰不是这样。如果不是国人群体本身就拥有惊人的破坏力,如果不是因为人们相互之间本就有猜忌、嫉妒、互整的传统心理,如果不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群体犯罪思维,我很难相信,仅仅凭藉某个人的号召,就能掀起如此大的一股浪潮?国人的“选择性失明”的劣根性再一次暴露无遗:恰恰是40-6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人们,在当年那场延续十年的事件当中,正值他们青春岁月的愤怒青年时代——正是他们,主演了这场悲剧,他们举一反三地发挥自己的破坏力和想象力,将整个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一次经典的登场演出。    回想当年,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与今天许许多多的网上的愤怒青年一样,高呼“革命”、“革新”、“造反有理”,对现行制度的一切充满了愤恨和挑衅,他们目中无人、见人就咬。这个群体对上级、长辈的反叛,演化成从“文斗”的大字报、“破四旧”,发展到“武斗”的打砸抢、抄家,红卫兵秉持着“激进的就是正义”的狂热信仰,对国家机关、政府体系进行破坏性的冲击,尤其在对待那些当年打江山的老革命、老同志时,这些年轻人把他们内心的狠毒表现得淋漓尽致:肆意踢打、辱骂,剃成癞痢头以示人格侮辱,戴高帽、挂贴牌进行游街,私闯民宅抄家,肆意没收他人财产……这无异于一场大规模群体犯罪,而犯罪的人们竟然将此称作“正义”。发展到后来,就是砸教堂、捣庙宇、挖坟墓、焚烧文化典籍、毁坏文物古迹,以后的受害者逐步涉及到工商业者、上层民主人士、名作家、名演员、中学教师——而在这其中,红卫兵们的内部又演化出不同的势力代表,“造反派”、“极左派”、“保守派”,他们相互间争权夺利,大打出手,俨然是整个社会以“正义红旗”的名义,变成了黑社会式的江湖世界。    中国式的“群氓”们无比狂热,群体犯罪的丑恶心理下,是比“安利退货”、“搬倒雷峰塔”严重数千倍的社会损伤。    我们需要真正反思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领袖的三言两语,就能轻而易举地调动起整个群体的狂热?——这根源恰恰不在某个人的威信力量,而在于这个群体本身就拥有着恐怖的群体犯罪心态。这是一场规模浩大的“中国群氓们”的历史性演出。而作为民族的最高领袖者,无疑是洞悉了民族心理的这种丑恶心态的。只不过,领袖负责打开了这个潘多拉魔盒后,魔盒里的所有卑劣人格、心态都一涌而出,就再也控制不住,延续达十年之久。    与其说是领袖引导了民众的行为,倒不如说,这是民众们集体无意识的利用领袖的言辞、来达到人民内心深处隐藏的目的。当年的红卫兵、红小兵们肆意抄家、打人、凌辱他人的人格时,往往藉助的是领袖的语录,一句“毛主席教导我们”就足以掩盖他们自身的邪恶。我的外公、爷爷当年都曾被游街示众,而将他们打倒、羞辱的那些红卫兵们,恰恰是当年那些他们用尽心血培养的青年干部。与今天的社会现状类似,在那个年代的这群年轻人心里,对老一辈人充满了不信任,在这些青年眼里,那些老顽固思想落后、早已被糖衣炮弹的“资产阶级”、“里通外国”所腐化,他们正是“祸国殃民”、“残害群众”的罪魁祸首——怎么办?红卫兵们,兄弟姐妹们,都响应起来吧,“革命无罪,造反有理”——革那些老顽固的命、打烂他们的旧世界、抄他们的家、把他们游街示众、让他们受尽折磨!——这,就是“群氓”们心底最真实的本质,群体犯罪的最经典的一次上演。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领袖,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我看来恰恰相反,应该是有什么样的国民群体,才会产生什么样的领袖。领袖不过是看透了民众们的内心世界,洞悉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于是,领袖们的轻轻撩拨,就足以把这个群体引导到一个狂热的状态。与之类似,德国的纳粹思潮、日本的军国主义,都无疑彰显了这样一个事实:领袖可以更换,但群体思潮依然狂热,人民的群体思维代代相传。    红卫兵的主体正是当年20岁左右的年轻学生,正是这群愤青而无知的学生,在今天已成为40-60岁的社会中坚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这个年龄段的人们自然而然拥有了经济上、社会舆论的话语权,这伙当年“群体犯罪”的人们,没有丝毫的忏悔与反省,今天依旧用谎言自欺欺人,把历史的罪责推到某个个人的身上,却把自己打扮成无辜受害的模样——这个群体的犯罪心理,与那“安利退货”、“农民抢黄油”、“搬垮雷峰塔的百姓们”一样,竟然表现得心安理得、理所应当!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大众中的一员:既然大众都这么干了,我一个人又需要承担什么过错呢?    中国有句名言:法不责众。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最大丑陋之处。一个人犯错,遭到千夫所指、过街喊打;而一群人犯罪,则是理所应当,集体无意识地掩饰。    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尽管今天的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30年,社会硬件方面的发达已经登峰造极。但我依然看到,上海的市民、田间的农夫乃至网络上无处不在的愤怒青年,他们的心态与30年前红卫兵没有丝毫差别。    而倘若我们将目光再回望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遥伸至历朝历代,会看到在各个时代里,这样相同本质的“群氓”是何其多也:仇视一切外来事物而又愚昧无知的义和团、刚刚进城就立刻腐败堕落的太平天国式农民、刚刚占领北京城就贪图享乐迅速灭亡的李自成农民军、把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碎尸万段、分尸吃肉的北京城百姓…… 
13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比尔盖茨的人生11个建议
yanghang 2011-4-18 22:56
多年前看到比尔盖茨曾在某个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对毕业生提出十一项极为睿智的人生建议。直到两年前才知道这是一本书的中心观点,也有幸看到了全书。不愧是比尔,思想也那么富有。先看看这11个建议吧: 1.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接受吧。 2.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强调你的感受。 3.你不会一离开学校就有四万年薪、你不会马上就是拥有公司配属手机的副总裁,二者你都必须靠努力赚来。 4.如果你觉得你的老板很凶,等你做了老板就知道,老板是没有工作任期保障的。 5.在快餐店打工并不可耻,你的祖父母对煎汉堡有不同的看法:机会。 6.如果你一事无成,不是你父母的错,所以不要对自己犯的错发牢骚,从错误中去学习。 7.在你出生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般无趣,他们变成这样是因为忙着付你的开销、洗你的衣服、听你吹嘘你有多了不起。 所以在你拯救被父母这代人破坏的热带雨林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吧。 8.在学校里可能有赢家输家,在人生中却还言之过早。学校会不断给你机会找到正确答案,真实人生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9.人生没有寒暑假,人生不是学期制,没有哪个雇主有兴趣帮你寻找自我,请用自己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吧。 10.电视上演的并非真实人生。现实生活中每人都要离开咖啡馆去工作。 11.对书呆子好一点,你未来很可能就为其中一个工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研项目申请可否借鉴“比尔盖茨”模式?
热度 17 qpzeng 2011-4-5 21:30
中国科研项目申请可否借鉴“比尔盖茨”模式?
从2008年开始,比尔/梅莲达盖茨基金会推出了总金额高达一亿美元的“ 探索大挑战 ”(Grand Challenges Explorations,简称“GCE”)全球健康研究资助项目,每年接受两轮申请,为期五年。这个资助计划有四个特点:(1)不论国家、学科、年龄、个人、团体、企业都可提出申请;(2)申请者只需在线提交两页纸的英文申请报告;(3)评审者是由专业背景不强的人士组成的独立评估小组;(4)首期资助十万美元,追加资助可达一百万美元。目前, 中国已有来自北京、上海、青岛、海口、香港的五位申请者获奖。全世界则有34个国家的405位申请者获奖! 为什么盖茨基金会敢把十万美元交给一个只有创意而完全不了解其学术背景、个人操守、科研能力的地球人?个中原因绝对不是“不差钱”的做派,更不是“风险投资”的心态,而最可能的原因是, 在盖茨基金会看来,做研究,除了创意新颖独特之外,就是你如何用好这笔钱,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申请书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回答创意是什么 ,首先要求简洁地说明创意的精华之处,然后论证所提创意为何与众不同,再陈述创意的科学基础及可行性; 第二部分是回答准备怎么做 ,要求大致交待实验方案(包括开发新技术和新工具)、经费预算、初期数据,并介绍若能获得追加资助后又准备怎么做。 中国科研项目不可谓不多,中标机会不可谓不大,但申请书的写作难度极大,很多有才华的人就输在起跑线上,很多有潜力的创意被扼杀在摇篮中!最有核心价值的创新性在申请书中被挤到了次要地位,而一些鸡毛蒜皮的“写作技巧”却被人为放大!有的申请书动不动就十几页,甚至几十页,技术路线要描画得一清二楚,预期结果也要表述得具体而细致。 这样,不仅申请者疲于奔命,而且评审者也穷于应付。事实上,一项研究,只能创意,不能规划细节,更不能预期研究方向,往往突破性成就是在过程中初见端倪,而不是在动手前就已了然于心。如果某项研究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那不叫研究,而叫有目的地“烧钱”! 假如中国的科研项目申请都只要求两页纸,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在哪里,更不管你怎么做,那么一切都将变得简单,因为不用靠关系,不用讲资历!也许只有这样,世界级的创新才会真正崭露头角! 这个做法很大胆,但盖茨基金会却一直是这样做的,没有看到“出乱子”,也没有揪出“骗子”,应该有他的高明及合理之处,值得我国科研管理部门借鉴! 本人曾在前年提交过一份有关艾滋病治疗的申请书,虽然功败垂成,但为了展示一下申请书的格式,我还是拿出来在此献一回丑吧!
个人分类: 基金申请|5085 次阅读|38 个评论
消灭一切榜样?绝不成为榜样?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1-2-13 00:19
1 有这样一个说法:巴菲特绝对不会告诉你,他第一次去证券交易所是他做国会议员的爸爸领去的;比尔盖茨在介绍成功经验的时候也绝对不会告诉你,他从IBM拿到的DOS操作系统的订单是因为他妈妈是IBM的董事。 2 如果以上说法为真,看来老外们在当广大人民学习榜样的时候也是不好意思说最开始的那一桶金是凭关系淘来的——他们也觉得那会掩盖自己的光辉啊。 3 中国人也和外国人一样,喜欢宣扬自己从啥都不是到巨大成功的经验。去台湾撒钱的巨富也不会说自己在老家买通官员买卖土地得到第一桶金的事实,而华西村也绝对不提自己开始是走私走上的致富道路。 4 可是,我们需要榜样啊,上帝啊,给我们降下几个榜样吧? 5 尼采早就说:上帝已死,偶像的黄昏。 于是,德国出了希特勒。 不过,好在今天的德国没有了偶像,也绝对不允许再出现偶像。 6 我想给很多人做榜样,能不能帮我实现这个梦想? 7 没有问题,这是生产线上早就做熟了的产品。 把你人生中最悲哀的事情全部罗列出来,最后罗列到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一生或者半生竟然如此不幸。 把你生命中所遇幸运的事情都和你的努力扯上因果关系,因为努力,所以XX;因为勤奋,所以ZZ。那偶然得到的幸福,也有之前之前的努力和它遥远地相关。 你很快就是榜样。 甚至你的成功日记都可以从第一篇开始做起,就象当年的雷X日记一样。 8 因为榜样,所以西单地下道里会充满了梦想的小姑娘吗?甚至东单都会盛满带吉他的小姑娘吗? 深圳的TT广场也会充满有点舞蹈兴趣和天赋的农民工。 还会有《秋天里》、《冬天里》、《夏天里》那嘶哑的歌喉在欢唱吗? 9 这个世界没有偶然,也没有必然。 没有个上帝掷骰子啥的? 没有,不过发达的国家有中帝掷骰子,不发达的国家只有下帝在掷骰子。 这个世界只以给定的概率存在,下帝在看着人掷骰子。虽然也有掷不准的时候,但很少。 为什么不能让“下帝”看见你? ——你以为下帝真眼瞎啊?! ——你以为不给点贿赂下帝会自动把眼光转向你,凭什么呀!
个人分类: 人论|3604 次阅读|16 个评论
李光耀希望去世后拆除故居 拒绝成为国家圣地
热度 2 DNAgene 2011-1-23 10:04
欢迎大家讨论一下李光耀做的对不对。他的故居是不是应该保留下来,做文物,教育下一代?我们的纪念堂、故居是否太多了? 我的个人看法是,社会不缺名人、不缺英雄,名人英雄年年出、代代有。如果每一个人的鞋子、袜子都留下来做文物,时间长了,地球将变成一个大“什么”,自己想吧。 苏东坡说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弯曲一下他的意思。风流人物可以分为:千古风流人物(如孔子、岳飞、诸葛亮等)、百年风流人物(如比尔盖茨、杨振宁等)、十年风流人物(如芙蓉姐姐、跨栏王子等)。千古风流人物需要千古才会被大浪淘尽,百年风流人物则只要百年就会被大浪淘尽、百年后只有博学多闻的人才能知晓,十年风流人物很快就会被历史的大浪淘尽啦,只有历史学家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如果一个十年风流人物非要保留一个千年的纪念堂或故居,结果怎么样?看过西游记吧,孙悟空见人就说,“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别人问“没听说过,孙悟空是谁?”我猜,孙悟空内心中气呼呼地想,“你真是孤陋寡闻,连我都不知道。” 建议,对很多风流人物来说,最合适的纪念方式是塑一尊泥像。反对蜡像,历史要淘汰蜡像只能靠火灾,火灾可不是本人希望看到的。 以下新闻转自 http://news.sohu.com/20110123/n279030373.shtml ------------------------------------------------------------------- 李光耀希望去世后拆故居   据新华社电 新加坡内阁资政、前总理李光耀接受采访时说,他希望在他去世后,能够拆掉家族住所,而不是使之成为国家圣地。   李光耀说:“我已经告诉内阁,我死后,拆了它(住所)。”这段采访内容刊登于22日出版的新加坡《海峡时报》。   李光耀说:“我看过其他房屋,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的,英国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一段时间后都成了废墟,人们从中穿行。”   李光耀所指这一住所位于新加坡著名购物区,本身建于100多年前,后为李光耀购得。   对于这处住所,李光耀说:“由于我的房屋存在,周围房屋不能建设过高。如果拆掉它,改变规划,让房子建得更高,土地价值将会增加。”   李光耀现年87岁,1965年领导新加坡取得独立,担任总理25年,自1997年任内阁资政至今,获称新加坡“国父”。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硅谷传奇》
kloving 2010-12-8 15:41
花了 2 个小时,把硅谷传奇看了两遍(第二遍是跳着看的,看第一遍的时候有的地方没看明白)。看完以后,感触颇深,终于明白比尔盖茨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阻止这部影片。我想从这部半记录的电影我们能够看出微软和苹果的几十年的恩恩怨怨对就是这个词,有恩有怨。我想说的是,在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时候需要像比尔盖茨这样,永远地保持那般清醒。 1975 年, 比尔盖茨 和自己的儿童玩伴兼哈佛同学 保罗艾伦 ( 1983 年因疑似癌症,也由于个性理念的差异离开了微软, 2000 年退出了微软董事会保罗注重生活享受,盖茨却是个工作狂)辍学了。在学校的时候就给第一台计算机牛郎星 8080 开发了 BASIC 语言,让这个当时只是通了电的盒子变成了魔力盒,而后是 DOS 的开发。 1977 年,微软在阿尔伯克基成立里自己的第一个办公室。和 IBM 的合作( IBM 想对付苹果)可以看出盖茨的魄力和野心,在没有操作系统的情况下却和 IBM 签下了协议。而后,更有趣的是花了 5 万美金就从一个家伙手里买来了操作系统。就是凭借着这个合同,凭着比尔盖茨的魄力。微软一步一步,变得越来越大。 同样在 1975 年,在伯克利, 史蒂夫乔布斯和同学史蒂夫沃兹,伊莉莎白,丹, 在史蒂夫养父母的车库里做出了比牛郎星更高级的 computer ,第一台卖出了 50 刀。然而 IBM 错失了这个机会,他拒绝了 steve 个人电脑的理念,他认为没人会需要个人电脑,结果造就了苹果。当然这一切还不能忘记麦克考克利, 1977 年,这位当时仙童半导体公司的销售总监,来到了史蒂夫他们的车间,给他们带来了二十五万美金。从此苹果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就像影片里描述的一样。苹果几乎成为了一种宗教,一种信仰。史蒂夫成为了打破党和老大哥( IBM )的英雄(苹果广告片《 1984 》)。是的,史蒂夫不愧是英雄,他那富有远见的敏锐洞察力无人能及。但是,他的火爆脾气与不合群的个性也罕有其匹。最终,在其 30 岁过后 3 个月,麦克,约翰(以前百事总裁,后被史蒂夫请到苹果做总裁你想在你的后半辈子还一直卖糖水吗?)等联合起来,史蒂夫被赶出了他一手创立的苹果王朝。 施乐公司是拥有顶尖的工程师,他们开发出了鼠标及配套设备,还有那革命性的图形界面视窗系统。然而施乐的老总却并没有看好这些,他们甚至以鄙夷的口吻对着那些工程师说 a mouse ! ahha 。史蒂夫的远见卓识让他率先拥有了视窗系统,然而微软却从 maconish (苹果第二代)中盗版了它,并创造了 windows ,并且卖到了全世界。这是微软和苹果的怨,也是毕加索名言在硅谷的真实上演, 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偷窃。 苹果抢了施乐,微软抢了苹果。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谁比较善于掌握游戏规则。 史蒂夫退出了苹果大家庭,回到了自己的小家庭,回到了自己的女儿丽莎身边(也是苹果第一代系统丽莎的名字)。让他有时间体会家庭的温暖,学会更多的关心别人,而不是一味地工作工作。 1997 年,史蒂夫重返苹果。 2000 年(?)微软拥有部分 Apple 股份。苹果和微软又走到了一起,史蒂夫和比尔盖茨又走到了一起。
个人分类: 随感|44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看他的成功是如何复制的?
BihongFu2010 2010-7-9 15:36
看他的成功是如何复制的 ? 有这么个故事,是讲杰克是如何将他的儿子打造成为比尔盖茨的女婿,而且还当上世界银行副总裁的。故事如下( 本人稍加修改 ): 杰克对儿子说:我想给你找个媳妇。 儿子说:可我愿意自己找! 杰克说:但这个女孩子是比尔盖茨的女儿! 儿子说:哦,这样呀,要的! 然后杰克找到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一个老公。 比尔盖茨说:不行,我女儿还小! 杰克说:可是这个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 比尔盖茨说:啊,这样,我看行! 最后,杰克又找到了世界银行的总裁,说:我给你推荐一个副总裁! 总裁说:可是我有太多副总裁了,多余! 杰克说:可是这个小伙子是比尔盖茨的女婿! 总裁说:嘿 , 您早说呀,中! 杰克到底是谁呢,他不会特指某一个人,他有可能是你,也有可能是我,但凡是你可以促成二者以上的对象获得收益,你的儿子就可以成为那个比尔盖茨的女婿,世界银行的副总裁。成功常常就是这样复制的
个人分类: 天涯论道|236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