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院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家的价值不能简单货币化
张显峰 2008-12-29 17:48
有媒体报道说,这个星期一开始,深圳市正式启动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认定工作。经认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可按不同层级,分别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包括住房优惠、协助解决配偶就业及子女入学、学术研修资助以及相关医疗保健优惠等等。最羡煞我等无房户的,是户口和工作都在深圳的两院院士,买房可获200万元补贴。 可以想见当地政府的良苦用心和远见,无论如何,甘下血本投资人才和知识,总是令人欣慰的进步。但我在想象他们可能收获的种种回报和现实美誉的同时,不免有些许的忧虑。 让堪称学界圭臬的院士时常面对生活的窘迫,总是一个文明社会不太体面的图景。所以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当无可厚非。但是如今,我们的一些院士时常为这样的体面生活所累,很多人居有其屋,行有其车,项目缠身。他们缺少的也许不是200万元的购房补贴,而是一份安静的心情,一个清静的环境,一种创新的激情。好让他们功成名就之后更能实至名归。那么,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妨问一问院士这些享受政策的主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要动辄就搞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 以诸如院士这样的头衔来评判人才,并作为获取种种好处的标准,也难免会在社会上形成这样一种印象:有了院士头衔就有了一切,而不是有了科研成就才有一切。进而会在学界造成这样一种误导:一些热衷名利的人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运作院士头衔上,而不是奋力钻研出成果上。尤其在院士评选广受诟病、科技界浮躁盛行的时下,这种误导更加值得警惕。 虽然能得院士者,基本上都可称学界的佼佼者,但并非所有佼佼者都有幸戴上院士的桂冠。与功成名就、名利双收的院士相比,那些默默战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才更需要物质上的资助。可惜,往往在他们期待雪中送炭的时候,有人扛着绣针从他们身边飘然而过,直奔锦缎而去。 我们对科学家的支持,能不能看淡一点头衔,看重一点贡献。现如今不只深圳有钱,各地对科学家的奖励花样百出,以致每年院士增选之后,院士管理机构总是惴惴地发信呼吁各界,不要给院士不适当的物质奖励。这与多年前的臭老九地位相比,自然是天翻地覆的进步。但是进步了,我们还要认真思考:科学和科学家的价值和地位到底如何体现。 科学和科学家的价值和地位不能唯名头化、简单的货币化,更不能照搬市场上的那一套。即便在比我们阔绰很多的发达国家,也不是拿钱衡量一切,毕竟,好的人才不是钱能买来的。
个人分类: 观察院士|4393 次阅读|1 个评论
甘愿坐冷板凳是一种科学境界
hhanb 2008-12-25 08:58
甘愿坐冷板凳是一种科学境界 据《科学网》消息,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日前在接受凤凰卫视《问答神州》专访时指出,院士要用一种平常的心,科学的心来对待所谓的事情,要愿意坐冷板凳,不要热衷于各种各样的活动。 笔者不从调查过此类问题,但近些年来由于院士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的急剧放大,在各种功利的诱惑下,院士想要一门心事坐冷板凳未必有先前那么容易。相反爱凑热闹、喜欢追逐名利的在科技界渐成风气。因为社会上不时有企业拿出重金礼请院士做代言人;也有地方政府或者高校竞相出台优惠政策,把院士当花瓶一样供奉;还有各种大型项目、工程,各种评奖、庆典都有院士在嘉宾名列。这种看似院士热的背后,却使院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显然,要把这种现象简单怪罪于院士是不理性的,因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界社会因素所致。但是,这并非说在外界环境的干扰面前,院士们个人主观的努力就一概无效。相反依据辩证法内因决定外因的学说,笔者确信通过院士本人的道德觉醒仍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扼制这一态势的发展。 科学与政治不同,科学家与歌星大腕也不同。科学不是用来作秀的,科学家也不是用来当花瓶使的。科学讲究的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科学的作风是坐冷板凳而非凑热闹、图轰动。可以说甘愿坐冷板凳就是一种科学境界。 科学史上秉持这一科学价值观的科学家不计其数。因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要想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几乎是不可能的。甘愿坐冷板凳就是淡泊名利,就是一门心事专注于科学事业。那种试图把坐科学的冷板凳,同追逐功名的热闹兼于一身的努力注定是要失败的。这或许有点像某些政客最终不是倒在膨胀的权利欲上,就是注定拜倒在石榴裙下一样,科学家一定是远离名利场的。 这使人们自然想起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为人,正像徐匡迪院长所举例的钱学森、袁隆平、王选等,他们都堪称楷模。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回忆起自己的老师张香桐院士时说:先生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无疑是其矢志不逾、永不言败的精神,以及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的行事风格。这样的人格与那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科学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杨雄里院士所总结的那样:在许多意义上,这些前辈们是一群科学上的殉道者,他们贡献于社会许多,但从未企求,也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 前几年过世的王选院士,除了他的方正照排系统,还给科学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淡泊名利,甘愿坐冷板凳。就在方正照排技术日臻完善,公司收益日益丰厚的时节,他毅然决然选择了退役。 他在遗嘱中这样写道 : 我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 多年来,袁隆平院士给人的印象就像是一位朴实的农民,一位喜欢骑摩托车到田间的科学家。无论是在科研尚未取得显著进展以前,还是在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他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农民科学家的形象,因为他能经得起功利的考验,田间地头就他坚持要坐的冷板凳。 还有许多院士谢绝一切社交活动,专心致力于科普创作,轰动一时的院士科普丛书就是这样面世的。 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活并没有因获奖而发生丝毫变化,他们一如既往地投身自己的科研工作。比如 1975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戴维巴尔的摩就曾斩钉截铁地回答记者的提问说:我的研究主要是由我的兴趣决定的,并不为获奖所影响。事实上,自他 37 岁时就获奖算起,他的科学研究生涯如日中天,为了自己心仪的科学事业,他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吃住在原始丛林之中,与他们的研究对象朝夕相伴。 这种科学精神在西方是有其传统的,这或许同西方科学家所推崇的科学的纯洁性有直接关系。在西方科学家看来,科学家不必向政客献媚,向权贵低头,科学也不会轻易被世俗功利俘获。 对此爱因斯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科学家之所以受人敬重,那是因为科学事业是纯洁而神圣的。科学家之所以可爱,那是因为科学家的行为是由兴趣和好奇心使然。也因此,科学家才甘愿坐冷板凳。 居里夫人的女儿在母亲的传记里这样写道:科学家知道,这些人生来就是为了研究和发现,他们要研究,要发现,一直到力竭为止。但愿这句话能为院士们所共勉。
个人分类: 未分类|7551 次阅读|6 个评论
提高院士待遇小议
wanghongcai 2008-12-22 23:23
前几天见到一则报道,说政府将提高院士待遇,我心里说政府对知识分子真好,又要提高院士待遇了,估计可能我们之类的小知识分子又能够沾点什么光吧。 后来我见到了几则评论,表现出对这个举措持有异议。我心里还不以为然:人家得到好处了,怎么你眼红了? 后来想想他们的异议也真有道理,为什么呢?因为我想既然要提高院士待遇,就必须以院士待遇低为前提。如果院士本来很高,政策的指向何在呢? 经过这一分析我觉得不得了喽!正象许多评论所认为的:现在的院士那个不是大爷?那个不是多个大学在争?有几个院士还在安心治学?那么多的名与利使他们已经忘记自己是谁了,现在你提高待遇更忘乎所以! 这个政策有什么好! 而且我也联想到许多人给我说的事实:在遴选院士时大家那个忙啊!拼命地托关系找路子。这还不算,一般有机会争到院士头衔的都是有一定的地位的,所以他们的成果不乏对别人成果特别是年轻人的掠夺。那些被掠夺者也指望有朝一日被提携一下,所以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所以这些院士身上的功劳很大程度可能只是一个组织者的功劳,而不是真正的学术见解高超。这就怨不得把一些抄袭作品当成国家创新成果进行评审和鉴定了(如上海交大什么芯之类的)! 在中国一有了副部级这个头衔后什么东西还能够少你的?是房子还是车子?或者是什么待遇?现在一个院士不知名下有几处财产了。当然这些这些浮财算不得什么,关键是他们现在是多栖学术明星,到各处出场还不把你搞得晕晕忽忽的。 真不知在中国为什么一出名之后名字就可以滥用,到处发表意见,好象他们是神仙下凡一般什么都懂。好象他们就已经是道德高深之士可以称为世之楷模。现在院士校长已经不再新鲜,院士到底是学问家还是管理专家?这把他自己都搞得晕晕忽忽。 既然院士有这么多的好处,大家争相趋之若骛也是可以理解的。世间之人那个真正不为名字和利字而来?这不,人文社会科学早已忍耐不住了,凭什么你们自然科学有院士,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就没有院士?话很在理,但很多明白事理的知道,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再设,整个社会还不乱成一团糟啊!再说了这些有官衔的人如果不捞足了这些好处,能够留给你们这些老实巴交的书呆子吗! 看,谁都是明白人,谁都不糊涂,当然做了院士的人就更不糊涂了。要不怎么能够呼吁为自己增加或提高待遇呢?如果他们不呼吁,我想政府也不会心血来潮提出要给这些学术大佬们提高什么待遇吧。因为国家还有许多需要照顾的地方,许多地方还亟待扶持。 是啊,真正需要扶持的不去管他,而这些本身就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士你再去照顾他,难道他们还需要照顾吗?真的我真不知道的政府的作用是当社会的公平器呢,还是只为很有势力去说话呢? 我看政府现在关心起学风建设起来了,为什么就不能让这些院士们带个好头呢?当然这些院士们都是副部级的,不好去说什么,所以板子只好打在那些无名小卒身上。其实这很没道理! 看,我也犯了红眼病的毛病是不是?所以你现在批评什么或骂我什么我都接受。
个人分类: 热点讨论|4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袁隆平是真正的科学家
李丕鹏 2008-12-20 22:59
看到刘霞发表了谁是科学家---一个被认定为科学家的简单算法! 的博克,深有同感。建议我的学生们去看看。 我个人认为,只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对人类认识自然和人类改造自然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才配称为真正的科学家。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208 次阅读|2 个评论
院士都是科学家
liux831 2008-12-20 19:08
院士都是科学家。 我认识的5个院士 进行科学研究还有意外的收获---从科学家那里学会科学。 我们课题组就有院士。一次,院士报告,介绍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幻灯片第一张---一个竞争激烈的科学领域(首席科学家就是本人)。最近,院士发表了一篇新论文---2020年,一个完整的图谱。 我在出国英语培训的时候,一天早晨,老师给我打电话:咱们一起吃早饭吧。那天天气很好,老师心情也格外高兴。早饭以后,我意外地得到一个新消息---老师院士当选了! 在中国农业大学,偶然碰到了一个老师,当时开一个会议,参会的差不多都是院士,我问:老师,你是院士了?,他说:没有,还没有,没过多久,他成了科学院院士。 还有一个院士老师,我是和一个美国朋友采访他。美国朋友问他,你去美国时,我负责接送你? 这老师若有所思,喃喃地说, 我去美国,每次都有人接送...... 一次,美国老师来,那是完成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校长与他有个见面会,会议以前,有一会时间,想让他谈一谈发表Nature,Science论文的体会,他说,像是不公平,我觉得我发Nature,Science 论文比别人容易。在美国,好像也是科学院院士发表高水平论文容易一些。 这五位院士老师,都给我一个印象------院士都是科学家。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76 次阅读|4 个评论
提高院士津贴是多此一举
ywang69 2008-12-18 17:58
(院士们往往身兼数职,担任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和各大科研院所的兼职教授,飞来飞去地参加各种项目鉴定或立项,咨询等,或者忙于应付各种社会事宜,而这些大多数有报酬不菲的出场费, 加上成文不成文的各种补贴和收入,提高院士津贴还有必要吗?) ****************************************************** 明年起,中央政府将大幅提高两院院士津贴和政府特殊津贴的标准。自明年1月1日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2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000元,对于今后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则自当选之月起发给院士津贴。 在我国,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我国的院士目前享受国家规定的院士津贴为每月200元(免税)。院士所在单位也发放地方院士津贴,发放的津贴金额从1000元/月到5000元/月不等。对于80岁以上的资深院士,国务院规定每人每年享有1万元的资深院士津贴,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享受省部级干部医疗保险。 窃以为大幅提高院士津贴纯属多此一举!因为实际上中国的院士已经获得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让院士们忘记金钱是何物。 身价最高的袁隆平自不必说,担任上市股市独立董事的院士也不必说,高校的院士直接挂上一级教授岗位享受每年不低于学校二级教授两倍以上的岗位津贴不必说,院士们动辄数百万的重大课题自不必说。更不必提许多院士应邀在多家科研院所担任名誉教授的免税年薪和免费住房(甚至别墅)。 现在中国有个不成文的江湖规矩,一个单位科研能力高低就是看院士的数量,院士成为一个单位整体能力的代表。院士的数量代表了一个学校的学术地位。院士多了,国家对它的拨款也相应增加,获得的社会资源自然也就更多。 所以新院士遴选最后一关PK时的惨烈程度让人不寒而栗,因为候选人的背后往往是各大部委、科学院和高校的博弈。 这种院士比拼有时甚至影响国家对重大项目立项和科研资金的分配。    当选的院士往往身兼数职,忙于应付各种社会事宜。一些院士就坦言自己在当选院士后成为供人观赏的花瓶。许多院士兼任过各种评审机构的评委,甚至不下十几家院校和政府机构请他当兼职教授或顾问。 其实院士们需要钱的年代早已过去,他们现在和当红的影视明星没有区别,没有合适价码的出场费不会轻易露面。 区区1000元/月对于处在中国学术金字塔塔尖的院士们来说简直是有点多此一举!!
个人分类: 所谓精选|1062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大师的陨落
blsm 2008-11-26 14:28
昨天回去的早,也没有上新闻网页,今天早上去中关村上了一上午的课,中午回到所里才发现与地学相关的各个QQ群里都是一片悲伤的气息,原来陈述彭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昨日逝世! 讣 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 IGBP 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国 - 巴西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述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 2008 年 11 月 25 日 20 时 05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88 岁。 陈述彭先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近七十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开拓了我国现代地图学和地球信息科学领域,带领我国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并在地学分析、野外科学考察、地学信息图谱、地球系统科学与空间信息科学对接研究等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遥感与地球信息科学的一面旗帜! 他与国内外有广泛的学术联系与合作,在国内外多个院校和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奠基人,为国家培育了大批杰出人才;他曾获得国内外众多科学成就与技术进步奖励,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他的杰出学术成就和高尚品格深得国内外同行的赞誉与推崇。 陈述彭先生虚怀若谷,待人宽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直到临终前夕还在深思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发展,考虑研究群体布局,提出发展建议。他用生命谱写的精彩人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逝世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陈述彭先生,沉痛悼念陈述彭先生! 陈述彭先生永垂不朽! ( 遗体告别仪式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 联系电话: 86-10-64889276, 64854841, 64879268, 64889315 接收唁电传真: 86-10-64854230, 64889630, 64889570 接收唁电邮箱: condolence@igsnrr.ac.cn 网上灵堂: http://www.lreis.ac.cn/chensp 陈述彭先生治丧委员会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陈大师的逝世,真是中国科学界、地学界、遥感界的重大损失啊!!!! 作者:李占元(广西自治区国土测绘研究院)—— 为充分发挥我国 卫星 遥感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主动服务政府宏观决策,有效解决土地利用、环境调查、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陈述彭先生提出开展中国卫星综合应用实验,并于 2007 年 2 月 18 日(大年初一)日夜兼程飞赴北部湾(广西)沿海,进行为期 6 天的实地考察 。考察期间,陈院士以座谈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深入广西沿海三市及七县(区),了解作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桥头堡的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规划情况;了解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地方政府在推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发展和构建国际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过程中,对遥感应用的需求;调查北部湾资源与环境状况。 为了获得直接的调查资料,为遥感综合应用实验提供科学依据,除了实地考察山口红树林、北海银滩、三娘湾和沿岸港口资源外, 88 岁高龄的陈老先生还亲自登上距北海市 36 海里以外的涠洲岛,限于交通条件,又乘冲锋舟破浪前往 9 海里外的斜阳岛,调查该区域的海洋环境、珊瑚资源、海水水质及火山地貌等。考察涠洲岛、斜阳岛后,陈院士感慨道:“几十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长期从事火山地质地貌研究,对环太平洋的火山岛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国际上发表了重要学术论文。在对我国沿海的几大火山岛考察中,之前因台风或其他原因,就差涠洲岛没能实地考察。这次得到你们的帮助如愿考察涠洲岛,非常感谢!”。在实地考察期间,陈院士每天都工作得很晚,而且每天凌晨 3 、 4 点便起来整理考察资料、写考察日记。 陈院士认为这次考察的收获超出了预期:看到了腾飞中的广西,考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将为我国卫星遥感应用综合实验提供有力帮助。北部湾“一湾碧水”,有红树林、海底珊瑚、中华白海豚以及完整的火山岛遗迹等原始海洋生态特征。在北部湾开发中,遥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大有可为,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帮助掌握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开发条件,针对污染状况进行环境治理,合理开发。考察回京后,老先生根据考察的情况,很快撰写了 5 万多字的考察报告。 让我们深切缅怀陈老先生!祝他老人家一路走好!
个人分类: 科苑星空|4758 次阅读|1 个评论
沉痛哀悼谈家桢先生
李丕鹏 2008-11-2 13:05
惊闻著名遗传学 家谈家桢 先生仙逝,心中很是哀痛 昨天下午偶听新闻中提到 谈 先生,当时因为忙着整理资料,没有太多留意,只以为又有 关于 先生的新闻报道。刚才,成都的朋友短信来再次提示:昨日世界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辞世享年 100 。我才忽然想到昨天新闻好像提到 100 岁等词,急忙打开电脑,从 google 中搜索,已约有 7,740 项符合 谈家桢逝世 的查询结果。 下 面摘录新浪国内新闻如下,以示对先生仙逝之悼念! 谈家桢先生(摄于2005年6月) 中新社上海 十一月一日 电 ( 记者 孙璐 ) 中国现代遗传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复旦大学副校长 谈家桢 先生,因病于今天早晨七时十八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一百岁。 谈 先生早年曾远赴重洋,成为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门下得意弟子,学成归国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并首将 基因 一词带入中文。他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遗传结构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拓性成就,为奠定现代进化综合理论提供重要论据。他的七十年心血换来了中国现代遗传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兴盛之路。 由 于谈 先生在遗传学领域内的卓越贡献,他先后当选中科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一九九九年,一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 谈家桢星 。 在得知 谈家桢 先生逝世的消息后,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等先后赶赴华东医院与 谈家桢 先生告别,并向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谈家祯 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到复旦大学校内,举校震惊悲痛。许多学生和青年教师通过校内网表示哀悼,网上讨论热烈。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们自发停止了娱乐活动,很多同学折起了纸鹤悼念这位声望卓著的师长和杰出校友。 昨日的回忆: 昨天在和成都这位朋友聊天中,我们从武学修为谈到了科学修养,当即就想到了 谈 先生。 这个周六独自一人在家卧床休息,算是对今年来一直奔波在外的短暂补偿。说是卧床休息,但也人闲心不闲。好在家里的领导一大早就去参加研究生答辩,给我留下了自由主义的时空。没有人监督真的很自由啊。我把笔记本带上了床,开始无线上网。先写了杂谈:从废都到秦腔,而后打开 QQ 遇到一位年轻的成都爬友,在他给我传递文献的当中,我们也随意的聊了起来。 日期: 2008-11-01 丑石 10:52:17 我刚才写了一个关于贾平凹的杂文 永恒 10:52:35 哦?哪篇? 丑石 10:52:52 博克上,从废都到秦腔 永恒 10:53:18 哦。哈哈 永恒 10:53:49 我挺喜欢看您的博客,我觉得内容挺有趣的 丑石 10:54:29 是,就是轻松快乐中点滴表露一下观点 丑石 10:54:46 我觉得做人没必要那么老是很严肃 丑石 10:54:50 太累的不要 丑石 10:55:05 不过很多人是不会理解和接受我这种表达方式的 丑石 10:55:21 谢谢你的喜欢 丑石 10:55:23 哈哈哈 永恒 10:56:11 哈哈。为什么会不理解?这奇怪 丑石 10:56:51 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丑石 10:56:53 哈哈哈 永恒 10:57:38 是。不能太古板嘛 永恒 11:00:43 我最近打算写点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的分析 丑石 11:00:51 好啊 丑石 11:00:54 这个很有意思的 永恒 11:01:04 嘿嘿,首先打算写虚竹 丑石 11:01:06 我很喜欢他小说的几个主人公 丑石 11:01:25 虚竹这个人物很特别 永恒 11:01:38 是啊。 丑石 11:01:43 作人很有原则 丑石 11:01:50 但也很讲情义 永恒 11:02:02 我打算从他的奇遇和自身优点的结合来分析 丑石 11:02:13 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尤其是男的几个主角都是很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丑石 11:02:34 不同的角度切入,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永恒 11:02:35 对,包罗了很多性格 永恒 11:02:55 觉得金庸的确是一个奇才 丑石 11:02:59 是的 丑石 11:03:13 可惜中国人好像只崇拜神人 丑石 11:03:21 崇拜那些大骗子式的 丑石 11:03:35 而对如他这样的奇才不是很看好 永恒 11:03:45 我觉得中国人的求知欲普遍偏低 丑石 11:03:54 我忽然觉得他真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永恒 11:04:13 是啊,强烈支持 丑石 11:04:13 历史式武侠文学 丑石 11:04:23 他是一个大古董 永恒 11:04:30 只是他的作品翻译成英语,就不大容易 丑石 11:04:32 文字文学历史物学 丑石 11:04:36 武学 丑石 11:04:44 甚至天文地理八卦等等 永恒 11:04:48 是啊,特别崇拜他的历史学功底 丑石 11:04:56 是啊 永恒 11:05:27 他提出的几个观点,我觉得在科学研究中也是非常有用 丑石 11:05:51 噢? 丑石 11:06:00 哪方面的 永恒 11:06:40 如,他说少林寺的僧人联系少林绝技,如果不随时补充佛学修为,武功修为就不能进步。我觉得做科学的人也是一样,如果不补充文学哲学等社会科学修养,科学研究也不能提高 永恒 11:07:08 练习少林绝技 丑石 11:07:39 很对 丑石 11:08:08 是这样的,技巧掌握后,就要在理论修为,也就是说认识论方面提高了 丑石 11:08:24 没有思想的科学家只能是工匠 丑石 11:08:35 对于练武的人来说,就是耍把式的 永恒 11:09:03 还有,他说学武之人,若无济世救人的侠义心肠,武学修为就不能达到绝顶之境。我觉得做科学研究也是,如果不能乐于帮助别人、只是自私的自做自己的,也绝不会达到科学高峰 丑石 11:09:34 是的,最高境界的科学家最后关心的都是人类的问题 丑石 11:09:51 不过这样的大家太少了 丑石 11:09:56 可能很少很少 丑石 11:10:00 钱学森算一个 丑石 11:10:30 谈 先生算一个,单凭他对复旦学生之爱就可窥一斑 恰在此时,成都方面忽然断电中断了我们的闲谈。难道暗示着先生已经仙逝,但当时我们尚在不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痛哀悼谈家桢先生!!!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082 次阅读|4 个评论
流落缅甸65载的中国湖南籍老兵—李锡全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flytosky 2008-10-22 15:48
流落缅甸 65 载的中国湖南籍老兵李锡全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姓名: 李锡全, 年龄: 89 岁 (2008 年 ) , 籍贯: 湖南 常德 桃源 ,家庭状况: 四哥、五哥均牺牲在战场,其他三个兄弟都已经相继过世,抗战经历: 1943 年,李锡全所在部队编入 中国远征军 第二十集团军,后编入 54 军, 方天 为军长,曾为直属军部的辎重团特务长,曾从 广东 到 广西 ,再到 贵州 ,随后开赴 云南 的中缅边境,在收复被日军占领的 腾冲战争 中负伤,未随大部队开拔之后,流落 缅甸 密支那。 2008 年 10 月 12 日 下午4时,中缅边界。 89 岁高龄的 中国远征军老兵李锡全 ,拄着拐杖,步履蹒跚,一步步踏入国门。他两眼噙满泪水、声音哽咽: 这条回家的路,我整整走了 65 年。 自从 腾冲 收复、扫尽日军后, 李锡全 离开了祖国,一别就是 65 年。期间,老人无时不在想念祖国、家乡和亲人。 2008 年 10 月 19 日 下午 1 时左右, K472 次列车将驶入 长沙 火车站, 89 岁的李锡全老人将在时隔 65 年后重新踏上故乡 湖南 的土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阔别家乡 65 年的 89 岁远征兵李锡全于 20 下午 16 时左右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常德市桃源县大洋村,数次落下激动的泪水。他用未曾变味的常德话说 太高兴了 .
个人分类: 燃烧的理想|2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获得诺贝尔奖的十位华人
flytosky 2008-10-22 14:56
获得诺贝尔奖的十位华人 赛珍珠 : 1892 年 6 月 26 日出生于美国 弗吉尼亚州 西部, 193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时赛珍珠有中华民国国籍,诺贝尔颁奖时也邀请了中华民国政府参加 李政道: 1926 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 1957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 31 岁; 杨振宁: 1922 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 1957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 35 岁; 丁肇中: 1936 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 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 40 岁; 李远哲: 1936 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 1986 年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 50 岁; 朱棣文: 1948 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 1997 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 49 岁; 崔 琦: 1939 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 1998 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 59 岁; Tenzin Gyatso( 达 赖 喇嘛 ) : 1935 年生于青海,中国国籍, 1989 年诺贝尔和平奖,时年 54 岁; 高行健: 1948 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 2000 年诺贝尔获文学奖,时年 52 岁。 然后是钱永健 : 今年的化学家
个人分类: 天下事|2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详细篇]不是院士却胜似院士的著名学者颜济
flytosky 2008-10-19 12:40
不是院士却胜似院士的西部学者颜济 --- 详细篇 颜济,农学家, 1924 年 5 月生于四川成都市一个书香世家。 1943 年秋,考入成都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院牙科就读。 1944 年秋,日本侵华陆军攻陷贵州独山。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空军军官学校 24 期飞行班学习飞行。 1945 年,日本投降,离开空军,重返华西大学学习,改学农 学。 1948 年毕业后,留校在生物系任助教。 1952 年院系调整,由华西大学调整到四川大学农学系任讲师。 1956 年农学系独立建院为四川农学院,随院迁至雅安。 1965 年 任副 教授。 1982 年 任 教授。后四川农学院扩大并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他筹建小麦研究所并任所长。 1994 年 7 月,以高龄辞去所长,仍 任终身 教授。 为国际小麦族协作组( InternationalTriticeaeCooperative )成员,第八届国际小麦遗传学会议地方组织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国际小麦族会议第三次大会主席( Session3chair )。 1986 ~ 199 年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遗传种质资源委员会小麦族资源普查中国大区普查 1 队队长。在国内外科学期刊发表 科学论文 150 余篇。曾获成都市先进工作者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获四川省科学大会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四川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农业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一等奖。曾任四川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及秘书长,四川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遗传学会副主席。 50 年代,四川小麦主栽品种都是引进的意大利品种,每公顷产 2250 ~ 3000 公斤,条锈病与倒伏为害严重,常造成颗粒无收 ! 颜济 教授与 CIMMYT 在 50 年代初期,都不约而同地以半矮秆育种来解决抗倒伏夺高产问题。他以地方品种为基础进行矮杆抗倒、抗病的系选的同时,引进国外新的种质进行杂交育种。由于目的基因筛选明确,很快选育出一批矮杆抗倒、抗病的高产品种大头黄、雅安早、竹叶青。在 1962 年开始大面积推广,达 22500 万公顷,打破了意大利品种在四川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小麦公顷产达到 3750 ~ 4500 公斤。 济畸态学,如果缩短小麦第一发育形态阶段,适当延长第二与第三形态发育阶段,即可缩短总生育期而获得高产。根据这一设计,以及当时资源情况,需用多个亲本杂交才能把所需遗传基因聚合在一起。美 国哈兰 教授虽然提出聚敛杂交可能的方案,但后代群体需要太大,并且机率太小,实际上很难应用。 颜济 教授加入选显性的方案,就大大缩小后代群体的需求,便于目的基因的追踪。在 70 年代很快选育出一代新品种繁六繁七及其姊妹系。使产 量达到每公顷产 5250 ~ 6000 公斤水平,在四川个别田块第一次亩产过千斤。 由于它们的农艺性状都是显性,适应性广,后代传递力强,由它们又派生出一大批新品种,使繁六及其姊妹系成为优良的种质资源。它们聚敛了很强的抗锈性,能抗条中 17 到 29 的 13 个生理小种, 20 个生理型。维持抗性 20 年不衰,为世界上罕见的两个事例之一。仅四川省具有繁六血 缘的品种累计栽培达 0.14 亿公顷,平均产量在原有水平上又提高 30% 以上,完全取代了意大利品种。它们是四川当时生育期最短、产量最高的品种。它们的推广应用改变了四川农业的耕作制,把小麦播种期由霜降推迟到立冬,从而也大大减少了条锈病冬前侵染时间,有利于避病。 为了四川小麦品质的改良, 颜济 教授把来源于克里木卡的高分子量谷蛋白 5 + l0 亚基的基因转育在 70-5858 种质源中,派生的绵阳 11 达到烘烤品质全国十优的水平,打破了四川不能生产优质小麦的旧有认识。为了克服穗发芽降低小麦品质的问题, 颜济 教授发现采集来自河南新乡的节节麦具有特强的休眠性,在四川潮湿的田间,甚至在稻田中也能自然越夏,他 指导助手用四川四倍体矮兰麦与节节麦杂交合成新的六倍体小麦,证实含有高抗穗发芽的基因,为四川选育抗穗发芽的优质小麦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颜济为了实现他第三级育种目标,选育出稳产千斤、优质、抗病、抗逆的新一代品种,投身于育种研究。他多次深入西藏高原与西北荒漠,跑遍全国各地,采集小麦族资源并广泛征集、采集国外材料,发现了一个新属, 9 个新种, 4 个新变种。他在新疆戈壁中发现了能在极 度干旱条件下生长的戈壁仲彬草,在日本采回能在水中生长的湿生鹅冠草,为麦类抗逆育种收集到丰富的基因资源。他已把黑麦多对多小穗基因转育到小麦核基因组中,改造产量构成因素,育成 10 A 多小穗资源材料,使小麦小穗增加了 30% ,目前已在国内许多育种单位应用,有希望在近期选育出稳产千斤的新品种来。 在小麦的发育形态学的研究中,他发现复小穗的器官形态建成过程与过去的茎叶节学说 ( phytontheory ),以及当前流行的顶枝学说( telometheory )显然矛盾,由此建立了多级次生节轴学说( multiplesecondaryaxestheory )统一了这些矛盾,阐明轴性上端适应光合作用而扩展,表面面积增长大于体积增长造成中空,形成内腔,并开裂平展形成叶。在吲哚乙酸集中的内腔底部形成次生分生组织并发育成次生生长点成长为次生轴,按第一节轴的同一方式扩展成为第二叶。第二节轴两级生长的下端分生组织形成节间生长组织。按同一方式构成上位的各个叶片,多级极轴的联合构成茎,合理地解释了所谓的根茎转换。双裂节轴构成对生叶,由于对生叶相互间不平衡发育造成位移并形成互生,发育不平衡带来的面积差所造成的相互推移,构成了螺旋互生叶序。左旋、右旋是初始面积差的方位确定。脉序是促使输导组织特化的吲哚乙酸流迹所形成,并合理地阐明了勾芒以及禾本科叶片缢痕的来源。指出原始的双裂节轴是石松,单裂节轴是真蕨,多裂是木贼。并指出泥盆纪的星木才是高等植物演 化进程中的一个主干,尼莱蕨是旁枝,可能是一种叶退化了的腐生植物。 颜济在小麦族属种间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中发现细胞间核物质不但可以通过胞间连丝以染色质的形式相互转移,还可以通过接合管或接合孔转移整个间期核,转移分裂前期的染色丝,中期的染色体。肯定了细胞融( Cytomixis )在系统演化中的作用。阐明了高倍同源异源多倍体起源的机制。并提出花粉管可能是接合管演化形成的一种变式。 颜济指导博士研究生从地方品种中筛选出高杂交亲和材料 J - 11 。它除含有中国春含有的 kr1 , kr2 , kr3 三对高亲和基因外,还含有一对新的位于 1A 染色体上的 kr4 基因。 J-11 与黑麦的亲和性可高达 95% 。与其它属、种的亲和性也比中国春好得多。目前已成为各国学者手中的犀利的工具。目前他们在四倍体小麦中又发现一些新高亲和基因。
个人分类: 榜样的力量|10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叔子院士既“远视”又“近视”
ningxinfei 2008-10-11 18:54
文/宁鑫斐 今天看到两条新闻,一条是中青报上的《杨叔子院士:我们的大学是否也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另一条是北京晚报上的《英版世界大学排名出炉北大清华排名下滑》。第一条新闻的标题,我觉得应该改一改,怎么能说我们的大学正在失去灵魂呢?这就好比说一个没恋爱过的人失恋了一样。第二条新闻的标题显然不够吸引人,北大清华又不是以前排名第一第二,这次排名下滑不是什么吸引人的新闻,因为很少有人知道她们以前的排名是多少。这就像如果一条新闻的标题是《国际田联排名 刘翔排名下滑》才会吸引人,而如果新闻的标题是《国际田联排名史冬鹏排名下滑》关注的人就会少很多了,况且标题里又有英版两个字,现在的大学生见了英文版教材头都疼,你还敢提英版二字! 杨院士说我最近在看《失去灵魂的卓越》,是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对哈佛大学的批评。一个著名大学的院长敢批评他的学校,这种勇气有几个中国大学的校长有?我们国家大学的校长就等着自己的大学能挤进985,就等着媒体吹捧自己的学校多么一流,就等着自己的学校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等的结果呢?985进了,国内媒体吹捧了,但世界排名下滑了。怎么当初不提988呢,这样数字比较吉利些,说不定排名就不会下滑了。 不敢自我批评和接受批评是一种弱者的心态。弱者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这就像穷人出门总喜欢穿得好看点体面点,怕被人看不起。但强者就不怕别人说自己不强了,这就像以前新闻上说袁隆平喜欢穿15块钱的上衣一样。另外,批评弱者的缺点,是一件很累的事,因为缺点太多,优点太少。这就好比有一大堆苹果,里面大部分都是烂的,如果你专挑烂的,那能不累啊!所以我觉得批评家很累,鲁迅先生是累死的,但他是值得尊敬的可爱的人。 杨院士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错,没有错是对的,但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呢?搞好关系是第一生产力。我相信大家也明白这里的搞好关系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说不懂那就显得太谦虚了。几年前,我碰到一位大学领导的司机,我问那所大学怎么不像以前那么有名了,他说领导们都忙着搞关系、争名利,那真正地把心思放在学校的建设上啊!很多时候真正的优秀科技人才因为不会搞好关系而受到冷落。听说有个叫耿庆国的地震专家就是这样的人,当然,仅仅是听说,搞好关系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听说的不一定确切。 杨院士说我曾经和南京大学前校长曲清岳探讨现在高校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是在中小学,很多问题是中小学带来的。我觉得杨院士的眼光还不够远,如果追求根源,应该是胎教做得不够好,所以应该把大学校园里的宣传标语改成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发展胎儿教育。我到过不少大学,要说能找出各个大学的共鸣的话,进一步解放思想应该是首选。一些大学的领导是很有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思想,退一步两手空空,领导们宁可进一步使大学世界排名下滑,也不肯退一步下台。问题出来了,喜欢推责任,解放思想,解了别人的职,放了自己的心,思想也轻松了。 杨院士说他说哈佛大学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重视研究生的教育,重视市场名利,轻视本科,轻视教学,轻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忘了后者才是大学的灵魂。这跟我们国家现在的大学教育有相似之处。如果我没有做研究生,可能会完全认同这句话,但我现在有亲身经历,所以不敢苟同。杨院士说我觉得张口闭口有用没用的人,太近视!,说句大不敬的话,他说这句话,也有点近视。国内大学本科生扩招,研究生也开始扩招,以前一个导师带一两个研究生,现在一个导师带一群研究生,我知道的一个导师带了40多个研一的学生,这简直就是放羊式的教育。听说一些研究生都快毕业了,导师都叫不上名字。如果说这叫做重视,轻视一词该从字典里抹掉了。再看看研究生怎么搞研究,从网上找参考文献,东抄西拼做成一篇论文发表出去成为参考文献再供别人抄拼。不知道以前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情形,现在的发表论文还要向期刊交版面费,听说一般的都得交一千多,这什么道理啊!我研究出来的成果,无偿让人阅读,反要交什么版面费,这是做广告吗?好像不是。所以想不出一个好的道理,暂且叫做垃圾堆积费吧! 杨院士告诫说大学生还真要听这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实际的情况是现在的大学生,如果你学习成绩不好,走出去别人可能不会说你什么,但你走出校园,往往别人会问你有没有异性朋友,所以如果你在大学里还没恋爱,一定会被人说点什么。至于天天向上这实在是太难了,天天上网还差不多。所以目前令大学生引以为豪和高兴的事是好好恋爱,天天上网。 现在该大学生转变观念了:读大学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不是为了找工作。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如果把教育和就业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这句话的版本显然不能和目前中国社会这个系统兼容。不兼容的结果就是,低学历的学生找工作容易崩溃。现在找工作,首先要过学历这一关,一个专科生素质再高也高不过找工作的第一道门槛。,当然,现在不只是低学历的学生找工作难,博士也难,国内很多高校招老师,要海归,这些大学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们清楚自己培养出来博士的水平。另外说这句话,杨院士显得有点远视,可能是因为理论搞得太多了,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找不到工作,杨院士知道那个压力吗?什么是提高人的素质,品德好但找不到工作的人算不算有素质的人?如果人的素质提高了,找工作反而更难了,问题出在哪?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说多了可能会让听话者也觉得崩溃。当然,有些人是不会崩溃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听,他们是有理由的:排名下滑了,神七照样上天,瞧,这话说得多神气!
个人分类: 麻辣评论|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中国的院士不仅仅是荣誉称号?
zhangjiuqing 2008-7-10 13:59
为什么中国的院士不仅仅是荣誉称号? 在很多国家,院士是一种荣誉称号。因为是荣誉称号,而不是职位,那么只能享有荣誉称号带来的权利,而不能享有职位带来的权力。在两院章程规定上,中国的两院院士也不例外。例如,在回答中国院士是否终身制这样的问题上,如果院士只是荣誉称号,答案应该没有任何争论,荣誉是可以终身享有的。那么,在中国,院士是否只是荣誉称号呢? 事实上,中国院士终身的内涵与国外院士有着巨大的差异,目前中国的院士的荣誉称号已经被异化为一种岗位、职位、资源、影响力等等权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只怪罪于院士本人和院士制度本身。 可能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政党和政府向中国政府这样如此重视院士群体,重视对科技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每年一次的院士大会和每年一次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般都集体出席,发表重要讲话,对院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服务于国家的使命。地方政府和各个科研机构也效仿中央政府,对院士给予了特别关注,把院士的数量多少作为科技实力和科研水平的象征,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社会的主力。很明显,即使不是有意识的,政府行政的力量已经或多或少地添加到了院士身上。 行政的权利也渗透在院士的选举过程中。虽然选举过程是民主的,但仍然要经过机构提名、部委筛选上报等层层行政部门,这和人事干部的选拔任命程序也相差无几。院士评选中的寻租活动由此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一轮的人事制度改革中,科研人员的岗位按照分级管理。一级教授(研究员)由各部委决定。各部门似乎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只有院士才能是一级教授。这实际上把院士等同于岗位、职位了。 在这种情况下,院士的终身荣誉称号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终身权力,这种权力甚至比部级领导更加稳定,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部级政府官员也热衷评选院士的原因。 对院士的过度重视,也导致了院士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兼职过多,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时间更少。即使是非常年轻的院士往往也无法站在科研最前沿,从事科研工作。 对于已经是在金字塔顶端的院士的特惠制度和极端重视,而是对那些正在向科学高峰迈进的年轻群体的相对忽视和缺乏关怀,使得中国的院士制度改革问题在相当时间内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些人甚至建议取消中国的院士制度。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对院士的如此重视和崇拜是一件好事,更别说在中国强大的官本位思想观念面前,院士是科学共同体抗衡官本位观念的重要力量之一。我们需要的是,院士群体的更加纯洁和院士制度的更加完善会让这种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为7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719人。2007年是历年来院士增选人数最少的一次。今后的趋势是,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每次增选均不超过30人。估计到2020年,中国两院院士的人数为2000人左右。这使得院士人数增加过多与我国实际科研水平提高不多的矛盾得到缓解。如果真要让院士有特权,最好每年还是要更少一些人。既然每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都可以缺席,院士的选举也可以宁缺勿滥了。少些,精些,让他人无可挑剔。 2007年当选的2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最大的69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53.7岁,其中60岁以下的20人,占69%。 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是1991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平均年龄最轻的一次。由于年轻科学家的不断成长,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科技人员断层得到弥补,这种年轻化的趋势将保持下去。院士年轻化的好处在于,新当选的院士最有可能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他们也最有可能带领更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科研前沿做出新的贡献。但是,刻意的院士年轻化与院士的荣誉称号制度也是矛盾的。按照院士章程,当选院士,是对一个人终身科技成就的肯定,应当不受年龄限制的。对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发明家的发明成就、工程师的技术成就的承认在时间上历来都是由长有短,像诺贝尔奖一样,如一人真对科学发现有重大贡献,只是很晚才得到科学共同体认同,年龄不应该成为问题。年龄不是问题,真正让成就说了算。 院士制度的完善不是独立的,和国家的政治体制、科研体制和文化密切相关。如果把科研人员能够在学术领域有更多的学术自由(正如行政人员在管理方面有更多的科层一样),如果把一般科研人员成长的普惠政策搞得好一些(正如政府正努力把普通人的社会福利制度比如三险搞好一样),如果机构和个人以平常心对待院士(正如成年人用平常心对待歌影视明星一样),院士的荣誉终身制就会回归到它本来的面目。 在回到本来面目之前,政府应该强制性地结束院士附带的职业终身制,采取一刀切的手段,例如规定院士必须在70岁时退休(党和政府领导人也在70岁后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院士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不同的方面继续发挥余热。 (本文同时发于 www.casted.org.cn/blog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19 次阅读|2 个评论
蒋亦元院士八旬庆典暨现代农业装备科技论坛
wangyk 2008-5-30 23:38
蒋亦元院士八十华诞庆典暨现代农业装备科技论坛 东北农业大学 蒋亦元 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著名的农业机械专家。他成功研制的气吸式割前摘脱同时切割秸秆放成条铺的快速水稻联合收割机,解决了国内外不能在脱粒同时收秸秆和落粒损失大的难题,现正处于中试阶段。在此前,蒋亦元院士突破了国际公认难题,创造出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器系统,具有能收获严重倒伏水稻等特色,取得国际首创、国际先进的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当时全国同行最高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敢于怀疑,大胆实验,指出了相似理论中 G. Murphy 的 关系式合成理论中的重大缺点:组分方程必须具有相同形式,蒋院士首次提出并证明可以具有不同形式,使预测精度显著提高,获得著名学者们的好评。 蒋亦元院士生于 1928 年,在他 80 年的人生里程中, 58 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机械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传播蒋亦元院士的学术思想以及蒋院士在中外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学术成果,在东北农业大学校庆 60 周年之际,东北农业大学将于 2008 年 9 月 4 日 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蒋亦元院士八十华诞庆典暨现代农业装备科技论坛。向蒋亦元院士献上一份生日厚礼。 蒋院士八旬庆典暨学术研讨 关于举办蒋亦元院士八十华诞庆典 暨现代农业装备科技论坛的通知(第二轮) 各相关单位、部门,各位领导、专家: 蒋亦元院士八十华诞庆典暨现代农业装备科技论坛得到了各相关单位, 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现将第二轮通知发给你们,活动日期调至9月7日,6日报到。参加东北农业大学校庆(9月6日)的代表可直接参加此次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蒋亦元院士生于1928年,在他80年的人生里程中,58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传播蒋亦元院士的学术思想以及蒋院士在中外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学术成果,在东北农业大学校庆60周年之际,东北农业大学将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蒋亦元院士八十华诞庆典暨现代农业装备科技论坛。向蒋亦元院士献上一份生日厚礼。 同时, 黑龙江省为了实现年产粮食1000亿斤,提出了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战略规划,旨在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田间精准化作业、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针对这一 挑战和机遇展开 现代农业装备科技论坛,提出 发展的对策和战略构想。 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 承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 二、主要活动 1 、举行蒋亦元院士八十华诞庆典 2 、举行《蒋亦元院士文集》、《蒋亦元院士传记》发布仪式 3 、举办现代农业装备科技论坛 三、会议地点 东北农业大学音乐厅 四、会议报名 若暂时未报名注册的代表或单位请于2008年8月15日前电话报名并将报名表发至筹委会电子邮箱,每位代表(联系人)均需注明联系方式、电子信箱、手机号码等信息。 五、会议议程 2008 年9月6日 东农业大学60周年校庆庆典;蒋亦元院士八十华诞庆典报到。 报到地点: 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大街263号(省国土资源厅培训中心) 17 :3019:30 欢迎晚宴 2008 年9月7日 8 :3010:20 蒋亦元院士八十华诞庆典 10 :2010:50合影留念 10 :5011:20《蒋亦元院士论文集》、《蒋亦元院士传记》发布 11 :2011:50蒋亦元院士学术报告 12 :0014:00午餐 14 :0017:00 现代农业装备科技论坛 论坛主题: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田间精准化作业、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18 :00 晚餐 六、食宿安排 会议负责安排食宿,旅费和宿费自理。 七、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 联 系 人:乔金友王立舒 0451-55190584 、13019722037 电子邮箱: hljsae@126.com hljsae@163.com 传 真:0451-55190667 地 址: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街59号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邮 编:150030 东北农业大学 2008 年7月30日 附件: 1 、蒋亦元院士八十华诞庆典暨现代农业装备科技论坛报名表 2 、乘车方法及相关地图 附件 1 蒋亦元院士八十华诞庆典暨现代农业装备科技论坛报名表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工作单位 职 务 职 称 学术兼职 通讯地址 邮 编 电子信箱 联系电话 (手机) 住宿要求 单间 合住 返程时间 月 日 是否预订 返程票 飞机航班: 火车车次: 备 注 注:请逐项填写清楚,请于2008年8月15日前发至筹委会电子邮箱。 附件 2:乘车方法相关地图 1、自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乘民航大巴至民航大厦,再打车至国土资源厅培训中心(车费 10元左右); 2、自哈尔滨火车站打出租车至国土资源厅培训中心(车费 20元左右)。
个人分类: 随感杂谈|5778 次阅读|1 个评论
院士名单(转载)
jlpemail 2008-2-18 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