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柴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柴静新书简介与博文《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
josh 2012-12-7 10:46
柴静新书简介: 柴静新书《看见》:一个记者的十年记录,采访之间的生命往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aanGcRALkw/?bid=03pid=03resourceId=0_03_05_03 之前的一篇文章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 柴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17ftc.html 一 我认识宏杰,是看他《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写朱元璋,将中国封建专制根源写得剥皮见骨,看得我心里悚然。 后来他说要写曾国藩,我曾经问他“为什么要写这人?有多少人多少书都写过了呀。” 宏杰说“我没想这么多,我只是对他感兴趣,想通过写来了解他。” 当时我正写顾准,对他这话觉得相当亲切。 两个人互相往来稿子,才发现彼此动笔的出发点很有相近处,顾与曾这两个人都是体制中人,都并非天才,受尽困厄,回到平实,都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痛苦转变。 老曾说,“其苟且者,知将来之必敝;其知当者,知将来之必因。所谓虽百世可知也”;而顾准说,“我信任人类的不断进步,我注目现世,不信有什么地上王国,对于未来的瞻望,必肇始于前,没有未来会出现的东西,而现在没有萌芽的。因此我注意经验的归纳,不信从经验方面无根据地对未来的预言”。 经验主义的特点就是虚而能受,不然就容易走上武断的道路,像顾准所说“什么是专制?专制就是坚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想法”。 曾国藩一生思想轨迹多变而复杂,有人讥笑他无一专长,但他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所以,他不讲过高之理,只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这其实是一个解缚的过程。解除思想上的威权主义,兼容并包,这样的思维方式,用老曾的话说“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用顾准的话说:“能够继承和吸收一切良好的东西,能够雄辩地批判一切不正确的东西。” 他俩思想的横剖面都通过日记与文章记录下来,可以看到这样的心灵里,没有飞跃,没有灵光乍现,立地顿悟,每一步都是困而求知,而勉而行,但坚韧之感,就像一把刀不假思索深深扎入木头,直没刀柄。 这个路径意味着以中人之姿,人人可为。 我和宏杰聊起来才知道,晚上睡不着的时候,都常看老曾的日记,放在枕头边上,我说“不知道为啥,就觉得跟他亲” 宏杰说了句话“因为他可靠,不骗人”。 二 不撒谎的人青年时代多半是愤青。 道光三十年三月,老曾是礼部侍郎。四十岁了,官场是熟透的昏黄,他声色俱厉地评论“诸老”-------“恶其不黑不白,不痛不痒,假颟顸为浑厚,冒乡愿为中庸,一遇真伪交争之际,辄先倡为游言,导为邪论,以阴排善类,而自居老成持平之列。” 他连皇帝也骂,上书说咸丰本人对国事“不暇深求”,“徒尚文饰,”表面说言者无罪却“疏之万里之外”,或者“斥为乱道之流”。所以大臣们再不敢就人事、吏制发言,碰到什么事情,只有“相与袖手,一筹莫展”。 句句见血。 咸丰帝看完全文,当场大怒, “掷其折于地”,虽然被人劝住了,怕也是动过杀机。 三年后,曾国藩开始操办水师。还不到一个月,皇帝就催他“着即赶办船只炮位”,“自洞庭湖驶入大江,顺流东下,直赴安徽江面”。当时,湘军水师一切条件还不具备,老曾只能抗着不去。 咸丰憋了几年的火,这时一发而泄—“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时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及至临事,果能尽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于天下?……言既出诸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 这话说得挺狠,你不是天天骂这个骂那个,觉得你自己了不起比谁都强么?行,“办与朕看”。 都能听到词章后的冷笑。 三 我看宏杰写晚清的军营,瞠目结舌,可以腐败枯烂到这样的程度,几年在军中呆下来,老曾算是知道了,调兵,拨饷,察吏,选将,全靠应酬人情,完全不问情势危急,有谕旨也没用,“苟无人情,百求罔应”。 学会应酬交际,算是老曾的成年礼。 应酬周到,这四个字看上去庸常,但哪个血气方刚,黑白两分的人,能够低下身段,与自己痛恨的“软熟和同”之人把臂周旋? 复出之后他说:“志在平贼,尚不如前次之坚。至於应酬周到,有信必复,公牍必於本日办毕,则远胜於前次。” 可以想象“诸老”背后怎么捻着胡子冷笑:“小曾吃了亏,现在知道点轻重了”,胡林翼也说曾再出之后,“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 但这样的后果必有损失,老曾自己也承认: “仪文弥加捡点,而真意反逊于前”,要把维持住表面和平,话话都说得要得体,但本来对事物的看法不免就要打折扣,自我的真质也必有损伤。 曾国藩深知自己已经在悬崖的边上,再进一步是深渊,但是退?后面是个大斜坡,出溜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不知不觉中,一日千里,可以迅速滑落成自己曾经最反对的人。 他自己也说,想找条中间道路,可哪有那么容易呢? 所以常看老曾在日记里自己折腾,“今夜醒后,心境不甚恬适,于爱憎恩怨,未能悉化,不如昨夜之清白坦荡远甚”。 四 这种心态,常被误解。 很多人以为他从此黄老之学,变成实用的犬儒主义,一个团团脸胁肩谗笑处处打揖的人。常看书店架子上大字写着“面厚心黑曾国藩”。 中国人到中年确实常成为道家信徒,曾国藩也一再说老子的话“柔弱胜刚强”,但是什么是柔弱,什么是刚强,对这一点到底了悟到什么程度,却往往是人后半生的区分。 曾国荃是其中一种,他是丛林法则的信徒,劝他哥,今日之世界是“势利之世界,以强凌弱之世界”。 有这样价值观的人,强时容易鲁莽、操切,弱时便一变而为圆滑、退缩,像宏杰写的“从当初那个闯进瓷器店的公牛,变成一个不思进取、明哲保身老官僚,成天求神问卜,不干正事。他晚岁任两江总督,以清静无为为旨,对外自称“卧治”,人称“国荃晚任江督,软滑不治事,诚无足称”。 走上常见的,晚清官场“多磕头,少说话”的路子。 老曾对刚柔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从没走到“真伪不辩”的乡愿上去。 他终生喜爱雄壮之力。人到中年,虽然磨砺性情,“知自己处处不如人”,换一副柔和面貌待人,不肯轻议人非,但一直到他入世极深,劝勉子弟也一直说:“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试为之,此后必将不肯为矣。” 不过,人到中年,他对“刚”这个概念也拆碎重组-—去忿欲而存倔强,是为刚,“刚非暴戾之谓,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他在道德经的扉页写“至刚无刚,至柔不柔”,意思是柔的意思不是柔婉取媚。只是“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 胡适思想上一次大变化,也因对柔软与刚强的理解而起。他曾有一段时间深信老子说,“至柔可以克万物”。后来他在美国之后,有次他去大峡谷,看到很大的瀑布,就对韦莲司说,你看,水的力量多大啊,因为水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是特别柔弱的东西。韦莲司就以典型的美国人精神告诉他说,你错了,水绝对不会因为柔弱才有力量,水的力量是因为有势能。 老曾不会这么表达,不过,他也并不以为柔弱本身可以制胜,必须饱含雄奇之力,他形容自己的作书之道时,写过一句话“寓深雄于静穆之中”。 什么是雄? “雄字须有长剑快戟,龙拿虎踞之象,锋芒森森,不可逼视者为正宗,不得以剑拔弩张四字相鄙,作一种乡愿字,名为含蓄深厚,举之无举,刺之无刺,终身无入处也。” 五 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与曾国藩在同一时期的中国生活,他写过一本书叫《中国人的弱点》,写到他对当时中国人的观察,其中一个强烈的特点,是缺乏精确性,中国的“一串钱”永远不可能是预想的一百文,陕西省是八十三文,直隶是三十三文。“这给诚实的人带来无穷的烦恼”,“分布在城市边里的几个村子,跟城相距一到六里,但每个村子都叫三里屯”。 史密斯叹息这背后不求甚解的智力混沌, “你问一个中国厨师,面包里为什么不放盐?”答案就一个,“我们在面包里就不放”;问“你们这个城市有这么多好的冰制食品,为什么不留一点儿过冬?”答案也只有一个,“不,我们这儿冬天从来没有冰制食品。”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的传教士写道,“一个拉丁诗人信奉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如果他住在中国,会把这格言改成“试图寻找事物原由的人,是要倒霉的”。 这种缺乏科学精神的文化渗透在整个老大帝国,士大夫阶层一样陈腐混沌, 晚清困局,十分被动,华洋冲突不断,越是这样的朝廷中,说性理者风头越足,好空谈,好讲华夷之辩,好讲血性,好以道德和口号救中国。一被动就激进,一保守就顽固,倭仁是当时著名理学家,他说:“孔门大路,惟有敛心逊志,亦趋亦步去,知一字行一字,知一理行一理,是要务。” 蔡元培评论过这些掌握着大权的腐儒:“自汉以后,虽亦思想家辈出,而其大旨不能出儒家的范围,惟用哲学以推测一切事物,往往各家悬想独断……整整四千年的中国教育,除了有过科学的萌芽及玄学曾成功地站住脚外,可以说,在实际上丝毫没有受到外来影响,它仅仅发生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一直到老曾和李鸿章这一代,闭着眼睛过不去了,他们身在一线,战争是真刀实枪,割地是真金白银,切肤之痛,知道靠“圣言”救不了世,李鸿章的一句话,足以把儒学从底部掀翻:“孔子不会打洋枪”。 打枪不分君子小人,只靠详尽“这物那物”的道理。 六 有了求实一念,人才会从道德制高点上下来,脚踏实地,不激不随。 咸丰皇帝即位之初,曾让大家就“用人行政”发表意见,倭仁与曾国藩都上书。倭仁大谈“君子小人之辨”,咸丰倒也不糊涂,批了一个“名虽甚善,而实有难行”。 老曾比较实,写得很具体,认为用人之事“大抵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一”,咸丰批“剀切明辩,切中情事”。 老曾也是理学之徒,理学好以道德分善恶,但他说他看人并不以君子,小人为分,强调他的标准是“晓事”,也就是明白事理。 “不晓事,则挟私固谬秉公亦谬,小人固谬君子亦谬,乡愿固谬狂狷亦谬。” 他这话说很挺狠,有破瓜之快。 我们做记者的,几年下来,有个变化,以前采访时总觉得对面是好人坏人,现在觉得只有好事坏事,象老曾说的“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即时为小人”。 有这样的立场,才能以事实与证据为准绳,不轻取人,不轻毁人,独立无惧,确乎不拔。 他说:“故群誉群毁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 老曾常被人批评“儒缓”,同时期任职的英国人赫德认为他虚得大名,“犹柔寡断”,他也自承“愚”。其实他的本来性情并非如此,是一个“好下断语”的人。由此及彼,是自我修正的结果。虽然愚也有弱点,左思量,右考虑,甚至有时错过决断的最好时机,但自认“愚”也就意味着知道认识事物并不容易,不会对自己不全然了解的事轻易判断。 他看书常常有疑义,写在卷首眉稍,日久甚至成书。加上他带兵治事,他看兵书与历史时,常与现实对应质疑,不拘古人,不泥成法。 年事渐长,挺身入局之后,渐渐看到事物本身的复杂性。老曾曾痛恨“不黑不白”之风气,强分善恶,但此时就像王小波嘲讽“明是非”者一样讽刺自己身上的文人习气,“强分黑白,遇事激扬者,文人轻薄之习也。不察而效之,动辄区分善恶,品第高下,使优者未必加劝,而劣者几无以自处”。 宏杰身上也有这种“晓事”,这样的人写人物才通透淋漓,看他写曾国藩的种种细行,对事苛刻,但又对人体谅,广大而精微。 他让人觉得始终可以对他开放心灵,不需要隐藏,不怕被曲解,也不需要说服解释。他凡事不评判,但好象什么都可以了解,所以万事万物才向他奔去。 七 曾国藩在旧有体系中成长,但他能够赞赏西方文明优异之处,“所以卓越古今者,由其每治一事,处心积虑,不达目的决不止”。 他平生以不懂天文算学为三耻之一,不过他有朴素而近科学的“晓事”方式,“一是剖析,二是简要,三是综核”。 “剖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来,先须剖成两片,由两片而剖成四片,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悬绝,愈剖愈细密,如纪昌之视虱如轮,如庖丁之批隙导窾,总不使有一处之颟顸,一丝之含混。” 这就是他“试图寻找事物原由”的推理线索,事物的认识越细密,拆解得越精微,精确就是除邪,这也是科学精神的源头。 这种精神本来就是一种不安的精神,它并不确信现有的答案,不服从于表面的统一,在同质的体系中,一旦遇到障碍,会迅速提出问题,并且试图得到更新的答案。 老曾没有推翻旧有体系的愿望,只是从内部硬硬地另生一枝,让新的力量尽快生长起来。他在义理、考据、词章的孔学三门之外,又加上了“经济”一门, “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凡十四宗:曰官制、曰财用、曰盐政、曰漕务、曰钱法、曰冠礼、曰昏礼、曰丧礼、曰祭礼、曰兵制、曰兵法、曰刑律、曰地舆、曰河渠。” 这些多是现实政治的治理科学。 可以看到,这个深嵌在体制核心中的职业官员,要以一种穷根究底的憨态,扎硬寨,打死仗,从皇家文化中解放出来,从道德诫命中解放出来,开始松绑挣脱,使这一阶层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立身份。 曾国藩能成为曾国藩,靠的不是道德勇气,而是精神上不断地自我更新,“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八 宏杰写曾国藩的笨,他确实不算天分多高明,但也是少年成名,雄心很大,这样的心志,往往难以耐住琐屑,做事不能精细如发。 他转学朱子,“立乎大者,如果没有辅以朱子铢积寸累工夫,则下梢全无把握”。 胡适有过一个评价,说朱子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十五六岁时就研究禅学,中年以后才改邪归正”。他说的“改邪归正”,是从追求灵光乍现的绝对智慧,转向“宁详勿略,宁近勿远,宁下勿高,宁拙勿巧”的世俗学问. 老曾对“笨”字有种看法,言若有憾,实则喜之,“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 他一辈子强调勤与恒。说天下事,无论什么,要做成样子,必须有两样,一是规模,一是精熟,两样都从勤与恒中来。 这两个字我小时候一听就要打瞌睡,上学时天天都得抄类似的格言交作业,到后来很多年都讨厌别人的道德教训,觉得头巾气重。 因为在我当时理解里,勤与恒无非是一种外界加诸于身的教训,要磨掉一个人所有趣味的规范。 后来才理解没什么灵心一动,当下了悟的真理,甚至在艺术上,也是费里尼所说,“为了逾越常规,才需要严格的秩序”。 这个秩序都从勤与恒中来。 但我一开始看老曾给的通道,实在是觉得没劲,他说过高的道理都近于矫或伪。所以要想勤与恒,就从两点做起,“不讥笑人,不晚起”,我听着“不晚起”这三个字,就是一哆嗦。 这两点真是平实近于迂。 他说一辈子从中受益良多,可去一切骄慢虚妄。这话谁都懂,觉得也不怎么高明,后来才觉得,他的厉害之处在于践行终身。 上学时,老师说过一句话,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持久不断地忍耐,当时大家笑。看老曾谈他运笔之道,才理解人的心性必须这样,不日进,就日退。 只能如磋如磨,象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 老爷子说“往年苦思力索,几于困心横虑,但胸中有字,手下无字,近年在军中不甚思索,但每日笔不停挥,除写字及办公事外,写字一张,不甚至间装饰,从结构上用心,而笔意笔力,与之俱进,十年前胸中之字,今竟能达于腕下。” 我和宏杰两年间也常常以“恒”相勉,一起学这个学那个,想着能像老曾说的,靠朋友之间互相箴规彼此挟持,甚至开个专门的学习博客相互监督,一上来都很兴奋,恨不得大步往前,到现在相当一部分都放弃了,这个字是真难,难怪老曾说:“用功所以无恒者,皆助长之念害之也,此事绝不是疲软人所能胜,须是刚猛,用血战功夫,断不可弱。” 没有这个“血战功夫”,靠强烈的目的性,靠一时兴起,很快就放弃了。 惭愧中理解老曾说的,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处,耐得住烦。 除此无它途。 九 看完宏杰的书稿,我问他“你想过吗?为什么你从朱元璋写到了曾国藩?” 他说“没有。” 我说:“也许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 我们都在从青年走向成年的路上,和老曾相遇,一旦走上这条道路,路就永远没有尽头,在这条路上,种下的每一棵树,也许深深植下,却被连根拔起,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老曾一直说人想要有所树立,必须从不妄求人知开始,“但问耕耘,莫问收获”,至于结果如何,他写信给好友郭嵩焘,说:我曾经把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都放在“运气”这一囊之中,久而弥信。 这也算是命吧,以至于他半玩笑半认真地让人在他死后,在墓前刻上“不信书,信运气”。 这话里有无限心酸。 老曾当年是好名之人,把自己的清誉放在性命之上,爱惜之极,后来明白“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誉而无毁,有恩而无怨”。 改良者大都经历这样的处境,像蔡元培说的锅里的小鱼,“两边煎”,政府觉得你不忠诚,老百姓觉得你是走狗,保守者觉得你动摇根基,激进者觉得你迟滞迂缓,总是两边都骂你,什么好也落不着。 临终前两年,曾处理天津教案,原本以他为荣的湖南同乡,视他为奇耻大辱。在北京的湖南会馆,不仅他的“官爵匾额……悉被击毁”,就连他的名籍也被削去。一个举子写了一副对联:“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和戎罪大,早死三年是完人。”  老曾只能横下一条心:“但令大局不致从此决裂,即为厚幸;一身丛毁,实由智浅不能两全,亦遂不复置辩。” 十 百年来,对他的毁誉都很极端,他被认为是完人,也被认为是卖国贼,被认为是圣徒,也被认为是刽子手。 真与伪是大敌,真却永远两拳空空,无所依恃。 但这个湖南人明知不可,仍以一身霸蛮之气而为之“吾辈自尽之道,则与‘运气’血战一博,赌乾坤于俄顷,校殿最于锱铢。终不令囊独胜而吾独败”。 老头儿长相朴拙如农夫,一辈子俭苦无已,随手一只青藤箱子,身上的长袍上有油渍,没有任何精英面目,视之甚至让时人轻贱,但就靠一根穷骨头,养活的这一点春意思,却能在中国大地上渐流渐广,代代都有中国人,如梁启超那样,从他身上得到建设之力,“为之不已,将有可时,若其不为,则天下事固无一可也”。 曾国藩形容过这种力量,“风之为物”,试图把握它时,像是空无一物,试图钳制它时,像是很容易衰落,但是“及其既成,发大木,拔大屋,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下之力而莫之能御”。 (张宏杰新书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http://read.dangdang.com/book_14205?ref=read-1-D )
个人分类: “人-书-博-文”系列|1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看哭了一篇文章
hongleiwang 2012-4-26 14:47
柴静: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来源: 江娇的日志 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2012年04月24日 19:10:13 分类: 未分类 1 “我是踩着尸体上船的”高秉涵说。 十多万人在金门的海滩上等船,来了两艘,每艘最多一艘能装一万人。他13岁,拖着一根棍子,瘸着腿站在人群里,他不知道这是哪儿,也不知道要去哪儿,他离开山东老家逃难6个月了,他妈妈说,跟着人流走,要活下去。 天亮的时候登陆艇靠岸,人像海水一样往上冲,刚开始没有一个能进去,全都卡在门口,“挤不进去就往下踩呀,就这么踩着人上满了” 他肩膀一沉,身后有个兵拿枪托往下拼命压小孩子的肩膀,准备踩着他上船,一个军官一枪把士兵从他肩上打下来,救了他,“我上了船两只脚都没有鞋子了,鞋子老早就掉了,踩的都是人,都没有走路,是被推上去了。你不走都不行。” 船要关门,门还卡着很多人,关的时候,有的人从颈部一下切掉了,有的人是切断一条腿,比起那个场面,孩子更害怕的是声音-----船刚刚离开岸,没有上船的人喊的声音,“那就是鬼叫一样,大声叫。听不清楚,都在叫。” 有些没上船的兵,拿着枪就对着船上的人打,机枪打过来,甲板上的人死了一大片,都是血。一个炮弹落到船上,又死了一大群人,如果是大炮弹,船就会沉了。 他躲在船舱的厕所里,里面挤了七八个人,“站的地方动都不能动啊,就是这样到台湾来了。” 这是1949年最后一艘开往台湾的登陆艇。 2 高秉涵的外祖父叫宋绍唐,清末最后一批公费生留学生,在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是资深的国民党元老派,后任东昌府知府。 高秉涵母亲叫宋书玉,与丈夫在山东荷泽农村创办新式小学,发展乡村教育。1948年,内战激烈,一个家庭就此分崩,高秉涵父亲是学校校长,在地方冲突中被枪杀,姐姐失踪,后来才知道是去了延安“我父亲死的时候,我大姐正在高喊口号,毛泽东给她颁奖,她是模范女青年”。 母亲担心十三岁的儿子安危,在他包袱里放了二十块袁大头,一根父亲死亡时身上的绳索,一张初中新生入学证明,在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头后,让他离开家,去投奔设在南京的流亡学校。 母亲送他到东关外上车,马车上是木板,两个车轮是汽车胎,一二十个同学,都坐在自己行李包袱上。上了车天就亮了,母亲怕他记不住,拧了一下儿子的耳朵,“跟着帽子上有太阳的部队走,他们回来你才能回来,如果你早回来,就跟你父亲一样了,知道了么?” 五月石榴刚熟,外婆摘了一颗,塞在他手里,大石榴已经熟得裂开了口,小孩子看着鲜红晶亮的榴籽,忍不住低头吃了一把,这一口的功夫,同学推他:‘你妈喊你” 他一扭头,车已经拐过弯,他妈再也看不到了。 77岁的高秉涵说:‘我这一辈子再也不吃石榴” 3 他把裤脚卷起来,小腿上全是黑色的伤疤,他一生不能穿短裤,没有进泳池。 知道是陈年的疤痕了,但我还是不敢来回摸,只把手轻盖在上面,上面没有肉,只是一块一块黑色的皮。 他微笑“都被虫子吃完了”。 六十年前,南京学校解散,学生们一哄而散,他无处可去,不敢返家,跟着人流走,走了六个省,2000多里路,稻田里也全是人,汽车,骡马,伤兵,难民……军队扎营做饭时,他扯一个芭蕉叶,窝一点粥喝,前面排着两个士兵,刚盛的热粥,突然有人喊“共匪来了”,第一个士兵荒促转身,一缸热粥全泼上他腿上,第二个士兵磕在他身上,手里的粥又泼了上去。没人顾得上,他自己也只能跟着逃。 天气很冷,深山里面慢慢就落下了他一个人,部队都走过去了,难民都走过去了,他一个人走,下着小雨,山上猴子野猪叫,他拿着个木棍,披着个蓑衣,都是棕叶做的,腿已经肿得爬满蛆虫了,没有鞋子,拿破布在脚上裹,雨越下越大,伸拳不见五指的晚上,有一个土地庙,他就到里面摸摸,一踢有人在睡觉,他就往边上一躺就睡了。 第二天,天还不太亮,山老鼠在他身上在跑。他醒了以后,看到山老鼠在吃躺在他旁边的人的耳朵,那是一个人的尸体。 他再往前走,遇到一个兵,背着个红十字的包,高山边是悬崖,弯弯的路上有水流,“他拉着我,说小朋友过来,拉着我腿就冲,我把你虫子冲掉,冲完以后,他就给我用救急包把我包住。我就仔细看他的帽子,是个星星是共产党” 一个礼拜后,伤口流的脓,加上人的温度,救急包都变成打石膏的盔甲了,硬壳揭不开,他又遇到一个帽子上有太阳的士兵,用刺刀给他挑开,里面都腐烂了。 我问他,这一路上你想起你妈么? 他说,不想,只想活着。我活着,就是为了她。 4 他跟着两百多万人迁徙到了台湾,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小岛涌进这么多人,无可安置,没人顾上他的死活,他睡在火车站的凳子上,一瘸一拐地和野狗在垃圾堆里抢吃的,群狗欺负小孩,他要趁一只狗落单时,才能把它从西瓜皮边上赶走。 他说:‘那时候没有将来呀。我怎么活,今天怎么活,明天怎么活都不知道呀。”他看着我:“你能不能体会我那时候?那时候真的是没有明天了。” 我只能无力地说“我能听明白,可是我体会不到……” 他摇摇头,这次是自言自语“没有明天了。” 他能够生存,是他妈在包袱里放进去的初中新生录取证明。 那是一张棉纸,他递给我让我摸,稀软绵薄,居然没有破损,逃难中他把所有的家当都丢了,有一次扒上了军车,车上的军官让士兵把他扔下去,士兵说,现在是石子路,扔下去小孩子就死了。等到过河的时候,两个人把他推了下去,他掉下水,全身都湿透了,但这张棉纸居然后来一直完整无缺,他怎么也记不起来,想不明白。 靠着这张纸,高秉涵在铁路局当小贩的时候,才有机会考上台湾“国防管理学院”的法律系,1963年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 我问:“您刚到台湾生活那么孤独的时候,逢年过节怎么过?” “大年初一早晨,天不亮我就到山上去了,一个人。大声哭,对着淡水河口对着大陆痛哭一场。我平常不掉泪,掉泪是弱者,所以我不掉泪,我就大声叫。” “叫什么?” “叫娘,大声喊娘,娘,我想你” 他一直说普通话,只有说这句时,还是浓重的山东口音。 5 他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一个姓郑的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第二天一早终于登了岸,举起双手对走过来的持枪者说:“不要杀我,我是回来看我妈的”,他不知道他游了一夜,海水回流,自己又被冲回了金门。 这个逃兵当年并不是军人,他是厦门渔民,出门给半身不遂的母亲抓药时被强抓入伍的,仅在1950年,舟山撤退的四天,为了补充兵力,国民党军队从舟山一地带走一万三千人,岱山两万多人口中,带走四千人。明知危险,这个被强征入伍的渔民还是要逃亡,因为他驻岗的地方,天气晴好时能看到自家村庄的屋顶。 按照当时台湾《陸海空軍刑法》第九十七條,他被判处死刑。 我问高秉涵:“你给这个人下死亡裁决的时候,你有没有在内心问过自己,假如换作你是他那个位置,你会怎么样?” 他想都没有想,“我比他还逃得快,还逃得早。” 姓郑的士兵对他讲,希望能够早一点枪毙,“他说早一点枪毙,他说他的灵魂可以去看他妈了” 临刑前,这名逃兵把十几年前买的药交给了高秉涵,希望有一天他能带给自己的母亲,如果不能,就把药装进瓶子里,写上“郑贺氏”漂去海上,也许能够漂到家乡。这些药片已经几乎已成粉末,高秉翰拿着药回到家中,忍不住痛哭流涕。“我变成是一个……我是杀死一个回家探母想妈妈的人的刽子手。” 临刑前,有一个细节,高秉涵从没跟任何人讲过,因为每次想起,都内心刺痛难忍 “临枪毙以前我叫士兵给他准备了肉,准备一盘菜,准备一大瓶高粱酒,我说很快你就要走了,你吃一点吧,他说我吃不下,我就拍拍他的头,我说把这个酒喝下去。他看看我,咕咚咕咚就喝了,喝了以后马上要枪毙了,叫我离开。我说等一下” 他说到这儿,难过得说不出话,用手扶着头。 过了一会儿,他继续说:‘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几秒就要枪毙他了,我怕酒还没有发挥作用,我希望他不要太痛苦,因为高粱酒很浓,喝下去以后几分钟大概就醉了。我就用“等一下”三个字使他减少痛苦。” 说到“等一下”,他捂着脸,下颔无声地抖动。平静下来之后,他说两岸开放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厦门,想能找到这个逃兵的母亲,替这个逃兵行孝。但那位母亲和那所房子,早已不在。 6 1979年,高秉涵去国外开会,有大陆代表与会,他写了家信,想请他们转交又又不敢“当时要求我们六不,不接触,不交流,不拍照……而且一起出去的人要你监视我,我监视你”,日后这封信还是委托同学,经由英国,到美国,终于寄到:山东菏泽,西北35里路,小高庄,宋书玉。信中写:“娘,这么几十年,我还有这个毅力,还要活着,就是为了最后能够活着见你一面,娘,你要等我活着回来”。 第二年5月12日,高秉涵收到来自故乡的第一封家书。他的信到的时候,妈妈已经去世一年了。弟弟说:“自从你离开家以后,我们家里几乎没有笑声。除夕晚上这一餐,妈妈几乎没吃过饭。都是泪流满面,在妈妈旁边,餐桌上放一个碗放一个筷子,留给你,‘春生,不管你活着没活着,过年了,你就陪妈妈再吃一餐吧。’” 妈妈去世后,在她枕头底下有两件东西,一个是他幼年的小照片,一个是为他做过的小棉袄。 当年给高秉涵做这件小棉袄时,母亲常哼唱的旋律,高秉涵唱给我听“冷风兮兮,冷雨凄凄,流浪的人儿需寒衣。 ” “你怎么老记得这几句呢?”我问。 “我需要寒衣,我需要妈妈,寒衣就是代表妈妈是不是?冷雨、冷风代表大时代洪流冲击,冲击着。我需要温暖,需要妈妈。 这个快八十岁的老人,说“妈妈”时,是娃娃才有的声调。 7 没有了母亲,高秉涵能够寄托的只有故土,他说:‘原来蒋介石总说要反攻大陆,后来看着看着没有希望了”,他觉得永远也回不去了,就在台湾结婚生子,结婚的条件是找一个“铁饭碗”,我不明其意,他说:“那个时候怕有战争,我随时会死,要找一个有工作的女人,可以独自把孩子带大”。 他写了15本日记留给后代,记述他童年印象中的万事万物:白马尿、小茅草,羊角蜜、白兔最喜欢吃的花、隔壁二狗爷家的黑狗,门口槐树上的喜鹊,童年最好的伙伴粪叉子----之所以叫粪叉子,因为他最爱偷吃桑椹,一脸的蜜汁,风一刮一脸土就糊上了,总有苍蝇围着乌黑的嘴转,被奶奶打得鸡飞狗跳…… 日记被同乡们翻得都快散了,后来毁于洪水。去往台湾的老乡里,很多没有受教育,没有工作技能,也没有娶妻生子,有几位开了“北方馒头店”或是“河南牛肉面”,靠一点乡土滋味,就这么生存。 80年代初,曾有一位已经移民阿根廷的菏泽老乡回乡探亲,路经台湾,带了一些家乡的泥土和小吃来,三公斤的土,分给一百多个荷泽老乡,只能一家一调羹,高秉涵怕小偷“不识货”把“宝贝”偷走,就把一半土拿塑料布包起来锁到保险箱里,另一半分七次冲水喝下。“水是从我嘴里面进去了,但是水一刹那之间又从我眼里出来了。掉的泪呀何止七壶呀。元朝有一个作曲家,说是断肠人在天涯。只有真正流浪在外,无归期的人才会断肠。” 28年了,在他家冰箱里,还放着那包山东的芝麻糖,和一包袋装的胡辣汤。他舍不得吃,孩子不愿意吃,都已经硬结成块了。 8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991年5月高秉涵回到故乡,在村口,他一个人呆了半个小时,走不进去,“我怕,怕进去。那种心情,用文字没办法形容,近乡情更怯,老祖宗真是伟大,那真是形容到家了。” 村口一个老人就问,先生你找谁呀,他说“我找高春生”, 那是他的小名。 “哎呀,高春生他死了好多年了,几十年死到外地了” 这时他才认出,说话的人是他童年的玩伴,他问“粪叉子”还在吗,过一会远远看着有人柱着拐棍一点一顿来了,喊“春生哥”,他搂住已经鬓发皆白的童年玩伴,说“粪叉子,我不嫌你臭”,两个老人笑泪交加。 家里的房子都不在了,亲人也都已经离开了村庄。他看到老树犹在,拉了一把树上的榆钱,晶绿的铜钱一样,只有口中这一点新鲜的苦涩滋味没变。这个十三岁离家,年过花甲的老人,最终站在母亲的墓前,大哭一场。 我问:“她当年希望你活下来,后来你已经可以生存了,我觉得母亲对你的希望是什么? “我想她当年一个大家庭的女儿,去农村教书,是希望让黑暗的地方有一点光,那她对我的希望也是一样。我认为不要恨,因为这个大时代不是让我痛哭流涕吗,让我遍体鳞伤吗。那我竟然是已经活下来了,我已经冲上岸来了,我这一生我要发一点光呀,我要使这个死的人减少一点痛苦,不能恨呀。” 他是同乡会会长,当了律师,年纪最小,老友一个个逝去,死前说“如果反攻大陆成功”,他能把自己骨灰归乡,从1992年开始,他把这些故人的骨灰从花莲公墓一个个接回,有的时遇到大台风下不了山,他抱着骨灰在公墓四面漏风的亭子里蹲一夜“没事,真有鬼,他会帮我打”,第二天被直升机救回。 骨灰罐是大理石的,一个七八斤重,他只有四十四公斤体重,一年带两只,放在拉杆箱里,上飞机运回大陆。安检的人员以为他运的是毒品,要他开箱检验,他次次都要解释。 骨灰四五十坛,日渐无法安置,他就放在办公室,放不下,就带回家,家人有顾忌,他把骨灰搬去地下室,母亲的遗物也放在那里,他放张小床和书桌,住在那里,写字画画,陪着他们,有时候跟他们说说话。梦里见到,醒了,再闭上眼,想再回到梦里去----那里是最相亲的人。 9 送回大陆的骨灰,很多已经没有亲人,他找到村子的大槐树或者玉米田,一边撒跟他们说话:‘我把你交在这儿啦,落了土,你安心吧” 边上村里人说,这老头,神经兮兮。 我问:“这点念想就那么重要吗?” “在我们来说,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因为我们流浪过,曾长夜痛哭过。所以我们人生跟一般人感觉不太一样,也是心灵的一个归依吧” 他为长孙女取名佑轩,庇佑母亲之意,小孙女取名佑荷,如果还有小孙女出生,想叫佑华,我问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要有家国的情怀,他说“就等于一个小狗,来了一个新的,里面有电器设备冷气,很漂亮一个狗窝,你放心,到晚上那个狗他要去他原来的狗窝。为什么?他闻闻味道,那个不是他的味道。” 他说“家国,就是一个人的窝” 10 一期节目从始到终,有无数的事情,让我常想起高先生的话:“不要问值得不值得,价值观的事是没有办法讨论的,只是直觉。我母亲的老花眼镜已经快风化了,值得吗?那是我的宝”。 这个片子的结尾,他把母亲用过的蓝绿镶金的胸针,滴玉小耳环,已经粉化的眼镜,用来捣蒜的小钵子,都装在小盒子里,留在身边,他用手轻轻触着胸针上面的青锈,怕蹭掉。 地下室的侧墙上,母亲穿过的湖蓝色绸衣,一直挂在墙上,衣襟胸口处有当年留下的一粒斑点,他连洗都不舍得,怕丢掉一根丝。 他说:‘我是每天,每天都到地下室用头顶顶我母亲那个衣服,这样等于在她怀里一样,因为我现在已经快80岁的人了,还是像小孩儿一样。” 老范把罗大佑的乡愁四韵放在这里,一声叹息后唱出:‘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愁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很多事不用问值不值得,只用问,它对你来说,是不是有如珍宝。 (《归去来兮》,主编范铭,编导郭小龙,策划余阿水 导视天舒)
2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柴静
helloating1990 2012-4-26 11:11
1 “我是踩着尸体上船的”高秉涵说。 十多万人在金门的海滩上等船,来了两艘,每艘最多一艘能装一万人。他13岁,拖着一根棍子,瘸着腿站在人群里,他不知道这是哪儿,也不知道要去哪儿,他离开山东老家逃难6个月了,他妈妈说,跟着人流走,要活下去。 天亮的时候登陆艇靠岸,人像海水一样往上冲,刚开始没有一个能进去,全都卡在门口,“挤不进去就往下踩呀,就这么踩着人上满了” 他肩膀一沉,身后有个兵拿枪托往下拼命压小孩子的肩膀,准备踩着他上船,一个军官一枪把士兵从他肩上打下来,救了他,“我上了船两只脚都没有鞋子了,鞋子老早就掉了,踩的都是人,都没有走路,是被推上去了。你不走都不行。” 船要关门,门还卡着很多人,关的时候,有的人从颈部一下切掉了,有的人是切断一条腿,比起那个场面,孩子更害怕的是声音-----船刚刚离开岸,没有上船的人喊的声音,“那就是鬼叫一样,大声叫。听不清楚,都在叫。” 有些没上船的兵,拿着枪就对着船上的人打,机枪打过来,甲板上的人死了一大片,都是血。一个炮弹落到船上,又死了一大群人,如果是大炮弹,船就会沉了。 他躲在船舱的厕所里,里面挤了七八个人,“站的地方动都不能动啊,就是这样到台湾来了。” 这是1949年最后一艘开往台湾的登陆艇。 2 高秉涵的外祖父叫宋绍唐,清末最后一批公费生留学生,在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是资深的国民党元老派,后任东昌府知府。 高秉涵母亲叫宋书玉,与丈夫在山东荷泽农村创办新式小学,发展乡村教育。1948年,内战激烈,一个家庭就此分崩,高秉涵父亲是学校校长,在地方冲突中被枪杀,姐姐失踪,后来才知道是去了延安“我父亲死的时候,我大姐正在高喊口号,毛泽东给她颁奖,她是模范女青年”。 母亲担心十三岁的儿子安危,在他包袱里放了二十块袁大头,一根父亲死亡时身上的绳索,一张初中新生入学证明,在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头后,让他离开家,去投奔设在南京的流亡学校。 母亲送他到东关外上车,马车上是木板,两个车轮是汽车胎,一二十个同学,都坐在自己行李包袱上。上了车天就亮了,母亲怕他记不住,拧了一下儿子的耳朵,“跟着帽子上有太阳的部队走,他们回来你才能回来,如果你早回来,就跟你父亲一样了,知道了么?” 五月石榴刚熟,外婆摘了一颗,塞在他手里,大石榴已经熟得裂开了口,小孩子看着鲜红晶亮的榴籽,忍不住低头吃了一把,这一口的功夫,同学推他:‘你妈喊你” 他一扭头,车已经拐过弯,他妈再也看不到了。 77岁的高秉涵说:‘我这一辈子再也不吃石榴” 3 他把裤脚卷起来,小腿上全是黑色的伤疤,他一生不能穿短裤,没有进泳池。 知道是陈年的疤痕了,但我还是不敢来回摸,只把手轻盖在上面,上面没有肉,只是一块一块黑色的皮。 他微笑“都被虫子吃完了”。 六十年前,南京学校解散,学生们一哄而散,他无处可去,不敢返家,跟着人流走,走了六个省,2000多里路,稻田里也全是人,汽车,骡马,伤兵,难民……军队扎营做饭时,他扯一个芭蕉叶,窝一点粥喝,前面排着两个士兵,刚盛的热粥,突然有人喊“共匪来了”,第一个士兵荒促转身,一缸热粥全泼上他腿上,第二个士兵磕在他身上,手里的粥又泼了上去。没人顾得上,他自己也只能跟着逃。 天气很冷,深山里面慢慢就落下了他一个人,部队都走过去了,难民都走过去了,他一个人走,下着小雨,山上猴子野猪叫,他拿着个木棍,披着个蓑衣,都是棕叶做的,腿已经肿得爬满蛆虫了,没有鞋子,拿破布在脚上裹,雨越下越大,伸拳不见五指的晚上,有一个土地庙,他就到里面摸摸,一踢有人在睡觉,他就往边上一躺就睡了。 第二天,天还不太亮,山老鼠在他身上在跑。他醒了以后,看到山老鼠在吃躺在他旁边的人的耳朵,那是一个人的尸体。 他再往前走,遇到一个兵,背着个红十字的包,高山边是悬崖,弯弯的路上有水流,“他拉着我,说小朋友过来,拉着我腿就冲,我把你虫子冲掉,冲完以后,他就给我用救急包把我包住。我就仔细看他的帽子,是个星星是共产党” 一个礼拜后,伤口流的脓,加上人的温度,救急包都变成打石膏的盔甲了,硬壳揭不开,他又遇到一个帽子上有太阳的士兵,用刺刀给他挑开,里面都腐烂了。 我问他,这一路上你想起你妈么? 他说,不想,只想活着。我活着,就是为了她。 4 他跟着两百多万人迁徙到了台湾,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小岛涌进这么多人,无可安置,没人顾上他的死活,他睡在火车站的凳子上,一瘸一拐地和野狗在垃圾堆里抢吃的,群狗欺负小孩,他要趁一只狗落单时,才能把它从西瓜皮边上赶走。 他说:‘那时候没有将来呀。我怎么活,今天怎么活,明天怎么活都不知道呀。”他看着我:“你能不能体会我那时候?那时候真的是没有明天了。” 我只能无力地说“我能听明白,可是我体会不到……” 他摇摇头,这次是自言自语“没有明天了。” 他能够生存,是他妈在包袱里放进去的初中新生录取证明。 那是一张棉纸,他递给我让我摸,稀软绵薄,居然没有破损,逃难中他把所有的家当都丢了,有一次扒上了军车,车上的军官让士兵把他扔下去,士兵说,现在是石子路,扔下去小孩子就死了。等到过河的时候,两个人把他推了下去,他掉下水,全身都湿透了,但这张棉纸居然后来一直完整无缺,他怎么也记不起来,想不明白。 靠着这张纸,高秉涵在铁路局当小贩的时候,才有机会考上台湾“国防管理学院”的法律系,1963年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 我问:“您刚到台湾生活那么孤独的时候,逢年过节怎么过?” “大年初一早晨,天不亮我就到山上去了,一个人。大声哭,对着淡水河口对着大陆痛哭一场。我平常不掉泪,掉泪是弱者,所以我不掉泪,我就大声叫。” “叫什么?” “叫娘,大声喊娘,娘,我想你” 他一直说普通话,只有说这句时,还是浓重的山东口音。 5 他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一个姓郑的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第二天一早终于登了岸,举起双手对走过来的持枪者说:“不要杀我,我是回来看我妈的”,他不知道他游了一夜,海水回流,自己又被冲回了金门。 这个逃兵当年并不是军人,他是厦门渔民,出门给半身不遂的母亲抓药时被强抓入伍的,仅在1950年,舟山撤退的四天,为了补充兵力,国民党军队从舟山一地带走一万三千人,岱山两万多人口中,带走四千人。明知危险,这个被强征入伍的渔民还是要逃亡,因为他驻岗的地方,天气晴好时能看到自家村庄的屋顶。 按照当时台湾《陸海空軍刑法》第九十七條,他被判处死刑。 我问高秉涵:“你给这个人下死亡裁决的时候,你有没有在内心问过自己,假如换作你是他那个位置,你会怎么样?” 他想都没有想,“我比他还逃得快,还逃得早。” 姓郑的士兵对他讲,希望能够早一点枪毙,“他说早一点枪毙,他说他的灵魂可以去看他妈了” 临刑前,这名逃兵把十几年前买的药交给了高秉涵,希望有一天他能带给自己的母亲,如果不能,就把药装进瓶子里,写上“郑贺氏”漂去海上,也许能够漂到家乡。这些药片已经几乎已成粉末,高秉翰拿着药回到家中,忍不住痛哭流涕。“我变成是一个……我是杀死一个回家探母想妈妈的人的刽子手。” 临刑前,有一个细节,高秉涵从没跟任何人讲过,因为每次想起,都内心刺痛难忍。 “临枪毙以前我叫士兵给他准备了肉,准备一盘菜,准备一大瓶高粱酒,我说很快你就要走了,你吃一点吧,他说我吃不下,我就拍拍他的头,我说把这个酒喝下去。他看看我,咕咚咕咚就喝了,喝了以后马上要枪毙了,叫我离开。我说等一下” 他说到这儿,难过得说不出话,用手扶着头。 过了一会儿,他继续说:‘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几秒就要枪毙他了,我怕酒还没有发挥作用,我希望他不要太痛苦,因为高粱酒很浓,喝下去以后几分钟大概就醉了。我就用“等一下”三个字使他减少痛苦。” 说到“等一下”,他捂着脸,下颔无声地抖动。平静下来之后,他说两岸开放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厦门,想能找到这个逃兵的母亲,替这个逃兵行孝。但那位母亲和那所房子,早已不在。 6 1979年,高秉涵去国外开会,有大陆代表与会,他写了家信,想请他们转交又又不敢“当时要求我们六不,不接触,不交流,不拍照……而且一起出去的人要你监视我,我监视你”,日后这封信还是委托同学,经由英国,到美国,终于寄到:山东菏泽,西北35里路,小高庄,宋书玉。信中写:“娘,这么几十年,我还有这个毅力,还要活着,就是为了最后能够活着见你一面,娘,你要等我活着回来”。 第二年5月12日,高秉涵收到来自故乡的第一封家书。他的信到的时候,妈妈已经去世一年了。弟弟说:“自从你离开家以后,我们家里几乎没有笑声。除夕晚上这一餐,妈妈几乎没吃过饭。都是泪流满面,在妈妈旁边,餐桌上放一个碗放一个筷子,留给你,‘春生,不管你活着没活着,过年了,你就陪妈妈再吃一餐吧。’” 妈妈去世后,在她枕头底下有两件东西,一个是他幼年的小照片,一个是为他做过的小棉袄。 当年给高秉涵做这件小棉袄时,母亲常哼唱的旋律,高秉涵唱给我听“冷风兮兮,冷雨凄凄,流浪的人儿需寒衣。 ” “你怎么老记得这几句呢?”我问。 “我需要寒衣,我需要妈妈,寒衣就是代表妈妈是不是?冷雨、冷风代表大时代洪流冲击,冲击着。我需要温暖,需要妈妈。 这个快八十岁的老人,说“妈妈”时,是娃娃才有的声调。 7 没有了母亲,高秉涵能够寄托的只有故土,他说:‘原来蒋介石总说要反攻大陆,后来看着看着没有希望了”,他觉得永远也回不去了,就在台湾结婚生子,结婚的条件是找一个“铁饭碗”,我不明其意,他说:“那个时候怕有战争,我随时会死,要找一个有工作的女人,可以独自把孩子带大”。 他写了15本日记留给后代,记述他童年印象中的万事万物:白马尿、小茅草,羊角蜜、白兔最喜欢吃的花、隔壁二狗爷家的黑狗,门口槐树上的喜鹊,童年最好的伙伴粪叉子----之所以叫粪叉子,因为他最爱偷吃桑椹,一脸的蜜汁,风一刮一脸土就糊上了,总有苍蝇围着乌黑的嘴转,被奶奶打得鸡飞狗跳…… 日记被同乡们翻得都快散了,后来毁于洪水。去往台湾的老乡里,很多没有受教育,没有工作技能,也没有娶妻生子,有几位开了“北方馒头店”或是“河南牛肉面”,靠一点乡土滋味,就这么生存。 80年代初,曾有一位已经移民阿根廷的菏泽老乡回乡探亲,路经台湾,带了一些家乡的泥土和小吃来,三公斤的土,分给一百多个荷泽老乡,只能一家一调羹,高秉涵怕小偷“不识货”把“宝贝”偷走,就把一半土拿塑料布包起来锁到保险箱里,另一半分七次冲水喝下。“水是从我嘴里面进去了,但是水一刹那之间又从我眼里出来了。掉的泪呀何止七壶呀。元朝有一个作曲家,说是断肠人在天涯。只有真正流浪在外,无归期的人才会断肠。” 28年了,在他家冰箱里,还放着那包山东的芝麻糖,和一包袋装的胡辣汤。他舍不得吃,孩子不愿意吃,都已经硬结成块了。 8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991年5月高秉涵回到故乡,在村口,他一个人呆了半个小时,走不进去,“我怕,怕进去。那种心情,用文字没办法形容,近乡情更怯,老祖宗真是伟大,那真是形容到家了。” 村口一个老人就问,先生你找谁呀,他说“我找高春生”, 那是他的小名。 “哎呀,高春生他死了好多年了,几十年死到外地了” 这时他才认出,说话的人是他童年的玩伴,他问“粪叉子”还在吗,过一会远远看着有人柱着拐棍一点一顿来了,喊“春生哥”,他搂住已经鬓发皆白的童年玩伴,说“粪叉子,我不嫌你臭”,两个老人笑泪交加。 家里的房子都不在了,亲人也都已经离开了村庄。他看到老树犹在,拉了一把树上的榆钱,晶绿的铜钱一样,只有口中这一点新鲜的苦涩滋味没变。这个十三岁离家,年过花甲的老人,最终站在母亲的墓前,大哭一场。 我问:“她当年希望你活下来,后来你已经可以生存了,我觉得母亲对你的希望是什么? “我想她当年一个大家庭的女儿,去农村教书,是希望让黑暗的地方有一点光,那她对我的希望也是一样。我认为不要恨,因为这个大时代不是让我痛哭流涕吗,让我遍体鳞伤吗。那我竟然是已经活下来了,我已经冲上岸来了,我这一生我要发一点光呀,我要使这个死的人减少一点痛苦,不能恨呀。” 他是同乡会会长,当了律师,年纪最小,老友一个个逝去,死前说“如果反攻大陆成功”,他能把自己骨灰归乡,从1992年开始,他把这些故人的骨灰从花莲公墓一个个接回,有的时遇到大台风下不了山,他抱着骨灰在公墓四面漏风的亭子里蹲一夜“没事,真有鬼,他会帮我打”,第二天被直升机救回。 骨灰罐是大理石的,一个七八斤重,他只有四十四公斤体重,一年带两只,放在拉杆箱里,上飞机运回大陆。安检的人员以为他运的是毒品,要他开箱检验,他次次都要解释。 骨灰四五十坛,日渐无法安置,他就放在办公室,放不下,就带回家,家人有顾忌,他把骨灰搬去地下室,母亲的遗物也放在那里,他放张小床和书桌,住在那里,写字画画,陪着他们,有时候跟他们说说话。梦里见到,醒了,再闭上眼,想再回到梦里去----那里是最相亲的人。 9 送回大陆的骨灰,很多已经没有亲人,他找到村子的大槐树或者玉米田,一边撒跟他们说话:‘我把你交在这儿啦,落了土,你安心吧” 边上村里人说,这老头,神经兮兮。 我问:“这点念想就那么重要吗?” “在我们来说,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因为我们流浪过,曾长夜痛哭过。所以我们人生跟一般人感觉不太一样,也是心灵的一个归依吧” 他为长孙女取名佑轩,庇佑母亲之意,小孙女取名佑荷,如果还有小孙女出生,想叫佑华,我问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要有家国的情怀,他说“就等于一个小狗,来了一个新的,里面有电器设备冷气,很漂亮一个狗窝,你放心,到晚上那个狗他要去他原来的狗窝。为什么?他闻闻味道,那个不是他的味道。” 他说“家国,就是一个人的窝” 10 一期节目从始到终,有无数的事情,让我常想起高先生的话:“不要问值得不值得,价值观的事是没有办法讨论的,只是直觉。我母亲的老花眼镜已经快风化了,值得吗?那是我的宝”。 这个片子的结尾,他把母亲用过的蓝绿镶金的胸针,滴玉小耳环,已经粉化的眼镜,用来捣蒜的小钵子,都装在小盒子里,留在身边,他用手轻轻触着胸针上面的青锈,怕蹭掉。 地下室的侧墙上,母亲穿过的湖蓝色绸衣,一直挂在墙上,衣襟胸口处有当年留下的一粒斑点,他连洗都不舍得,怕丢掉一根丝。 他说:‘我是每天,每天都到地下室用头顶顶我母亲那个衣服,这样等于在她怀里一样,因为我现在已经快80岁的人了,还是像小孩儿一样。” 老范把罗大佑的乡愁四韵放在这里,一声叹息后唱出:‘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愁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很多事不用问值不值得,只用问,它对你来说,是不是有如珍宝。 源地址: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842237443owner=282044044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1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柴静的媒体观:不是介入事件,而是让人“明白”
热度 6 liuli66 2012-4-10 16:22
柴静认为:媒体不是去介入事件,而是让人“明白”。 这个媒体观是有道和理的。 这个媒体观同样适合于网络媒体。 ———————————————————— 柴静的原文如下: 工作完看闲书,看到韦伯说到科学的一个根本道德是什么,是让人“明白”------遇到价值问题时,人们总是会有很多种立场,科学的职责不是指导人们去选择什么立场,而是让人明白“如果采取了这个立场,你会采取什么手段?为了这个立场你将不可避免地做出什么选择?你也会明白,如果要达到目的,你就需要考虑到按照经验会产生的这种或者那种后果。” 他的看法给我一个启发,什么是记者这个职业的“帮助”? 不是介入事件,自己去制造解决办法,也不是为了一个哪怕良好的目的去粉饰和遮掩事实,是能够通过问题来让人“明白”--------双方为什么这样,何以能够这样,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想要的东西会推动他向何处发展,在貌似冲突的两个目的之间,是不是蕴含了能让双方都容忍的手段和能接受的后果? 一个报道不是武器,也不是让人用来赞美责难或者惋惜的,节目是用来让人“明白”的。明白了,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不一定需要金戈铁马之声。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2e7z1.html )
个人分类: 杂感|24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柴静博文
sums1996 2012-3-29 12:35
柴静:穷人在爱国,富人在出国;有权者在卖官,有钱者在买官;强势者在祸国,强权者在卖国;国家越来越穷了,老百姓对国家的信心越来越没有了,振兴民族的希望越来越小了,领导干部的人气指数越来越少了!
1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柴静读韦伯论科学之道德悟新闻之道:不是介入,而是让人“明白”
热度 1 liuli66 2012-3-1 19:22
从柴静转述的韦伯关于科学之根本道德的观点——科学是让人“明白”——感觉很不错,她由此悟出的新闻之道(见附件),也不错。 AN想到的是,徐葆耕论“清华学派”特点所做的概括:清华国学院他们的研究工作,不是“信古”,不是“疑古”(或“非古”),而是“释古”。纯粹客观的态度是没有的,不存在的,但“释”比“信”或“非”,更为客观。 ———————————————————————— 附件:柴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2e7z1.html 工作完看闲书,看到韦伯说到科学的一个根本道德是什么,是让人“明白”------遇到价值问题时,人们总是会有很多种立场,科学的职责不是指导人们去选择什么立场,而是让人明白“如果采取了这个立场,你会采取什么手段?为了这个立场你将不可避免地做出什么选择?你也会明白,如果要达到目的,你就需要考虑到按照经验会产生的这种或者那种后果。” 他的看法给我一个启发,什么是记者这个职业的“帮助”? 不是介入事件,自己去制造解决办法,也不是为了一个哪怕良好的目的去粉饰和遮掩事实,是能够通过问题来让人“明白”--------双方为什么这样,何以能够这样,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想要的东西会推动他向何处发展,在貌似冲突的两个目的之间,是不是蕴含了能让双方都容忍的手段和能接受的后果? 一个报道不是武器,也不是让人用来赞美责难或者惋惜的,节目是用来让人“明白”的。明白了,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不一定需要金戈铁马之声。
个人分类: 杂感|1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着--温家宝
热度 2 WeiQin 2011-8-30 23:25
背景: 大约在三年前的今天,柴静在一次演讲中,通过讲述她身边一些的人与事,向公众表达了她对国家,社会与人的观点 (1) 。其中的事情,有“大”事,有“小”事;其中的人,有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纪。这里,我把这篇演讲稿原文转载到科学网博客 (2) ,是因为:这些事情,真真实实的,平平凡凡的,无时不刻的,在我们身边发生和重复着;这其中的人,也许是你,也许是我,也可能是任何一个中国人。 其中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也能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1.5元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这个人就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1.5元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力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力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一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以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34岁的律师。”--来自原文 (1) , (2) 评: 一张1.5元矿泉水的发票,告诉我们,要为 我们应有的权利做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尊重!很多事情,看起来小,其实是大事,是原则性的事。当我们放弃为权利做斗争的时候,必然有人会“理所当然”的剥夺我们的权利。这里的“我们”,不分 身份,不分性别,不分职业,不分年纪。我们在为权利做斗争的同时,也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以任何形式出现的歧视! 另外一个故事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已经有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500块钱拿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 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着。 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来自原文 (1) , (2) 评: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用他一生的经验和智慧告诉我们,前进的道路,即便会有坎坷不平,也不要放弃,要忠于自己的理想,保持年少时的情怀,要执着!这位老人,在他的眼里,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但他更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他的一生,及其执政理念,是我们遵循的榜样和目标。 柴静在演讲结语中说的好: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些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法理、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来自原文 (1) , (2) 评:我们是否是那些敢于追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并且勇于捍卫自己权利的人?这个世界或许并不完美,但是这不是我们停下脚步,停止呐喊的理由! 原文及相关链接: (1)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217/167588/9952883.html (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9569do=blogid=481260
29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柴静:身边的人
热度 1 WeiQin 2011-8-30 22:15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和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叭、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雄,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1.5元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这个人就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1.5元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力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力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一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以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力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34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60多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他从裤兜里面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鼻,这个人18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这个人就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已经有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500块钱拿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些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力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法理、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来源及相关链接: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217/167588/9952883.html
18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老百姓善良得让人流泪
热度 23 wangdh 2011-8-23 00:42
老百姓善良得让人流泪 ( 2011.8.14 ) 央视柴静主持的【看见 Insight 】栏目,播出了她对药家鑫案双方父母的采访。双方父母都一直流泪,看得让人跟着流泪。药家鑫本来不该死,不该走上杀人的路,不该成为罪犯的,许许多多的不该,成了他父母每天流泪追问的问题,为什么他会这么残忍?一个性格内向、懦弱的孩子,一个有着自己未来规划的年轻人,怎么会拿刀子捅人?他的父母不明白,泪流汗了也是不明白。两口子最后悔、也是终生后悔的就是在送儿子自首前没有把问题问清楚,到底为了啥?药的母亲一直追问:难道对孩子要求严也错了吗?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这些问题很多家长都需要考虑,社会和学校需要考虑,需要追问: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对孩子严格要求错了吗? 电视上说,按照药家鑫的要求,他的父母去看望了死者张妙的父母,给了对方 20 万元。后来,张妙的父亲将 20 万元通过邮局又寄了回去,药的父母就将这笔钱用专门户头存了起来,说是还是留着给死者家庭用的。在药执行死刑后,死者的父亲曾让药的律师捎话给药的父母,希望能在一起坐坐。记者问其原因时,老汉的话让人流泪:孩子犯下的事,不管父母的事。孩子没了,大人还得好好活。说到为什么把那 20 万元退回去时,老人说:农村人好凑付,捡个垃圾什么的,不感到丢人。您可明白这些从老百姓嘴里说出来的话的含义?善良,太善良了,善良得让人心颤,善良得让人流泪。 两个年轻人走了,两个家庭的老人都在痛苦中。药的父母,说起来泪就止不住。曾为军人的父亲,老泪纵横,一直在自责。看完采访,我跟当家的说:唉,孩子活着的时候大人总是责备,孩子没有了又总是自责。矛盾的父母啊。 从采访看,先前网络上盛传的一些关于药家的消息很不准确,如家里有钱、收买司法、不愿意赔偿等等。网络语言很有力,也很可怕。希望理性的人多一些,悲剧会少一些。 最最遗憾的是两个年轻人不在了,在青春的年龄。实在割腕痛心。冲动是魔鬼啊。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8038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道路不易 小步徐行
dongzg101 2011-8-10 05:10
柴静:社会观察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http://blog.ifeng.com/802307.html 道路不易 小步徐行 2011-08-08 18:11:32 归档在 社会观察 | 浏览 260243 次 | 评论 284 条 这两三个月,因为准备新节目,改书稿,耍,一直没有更新博客,让大家惦记,信件电话很多,谢谢关切,不能不在这里回复一下。 1节目昨晚已经开播,每周日晚十点二十八,CCTV-1《看见》,我的专栏是人物访问。从本周起在博客里恢复以前的节目回应,这些年我受益最深的,就是每期节目播出后大家的意见。有人看着,不敢太轻慢。欢迎批评,一起讨论。 2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在国内任何网站开微博,没有以“动车记者”的身份注册过,也不会写那么悲情的话,记者这个工种,干什么活之前不必要宣扬,更不会挟以自重。大家的关切与期望我是知道的,但不用相信这类的话,《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曾说过,大时代中的中国记者,下笔切忌嬉笑怒骂,要出自公心与诚意。所以,我们做这个工作,报道事情不论大小,不求轰动,但愿事事能践行这一条,才算是配得上自己期望的世界。 3 有很多读者问,为什么第一期人物选择姚晨,回答一下。我对她最深的印象是因为她在微博发布了家人强拆的事后,又删除了这个贴子,当中流露的无力感很真实,删帖的举动也很不寻常,后来看了一些她的微博,一些比较敏感的公共事件她也转发及表达意见,这对明星来说是鲜见的,更重要的是她在表达意见的时候的自律和诚意。微博是新型媒体,边界与规则要靠大家的摸索,公众人物影响越大,越要背负责任,她是比较自觉地在不断更新自己认识的。我们选择她,是因为她的公民意识,她把这个意识放在明星身份之前。而且尽力践行这样的责任。一个国家由人构成,需要独立的,有思考能力,能有所建设的人,这样的人,不论职业和身份,都是我们节目的访问对象。 姚并不象她的角色那样泼辣,她是一个比较内在和含蓄,讲话时不会顺嘴说一些浮滑话的人,这在公众人物中不多见,我很喜欢她偶尔的“不知道怎么说”的状态,她说“宁可无趣,也不说假话”,这是一个人的信条,也应该是公众人物的信条,就象胡适在办《独立评论》时引论语中的话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 所以她回答为什么删自己家人求助的贴时,说,她不愿意利用公众人物的特权来解决问题,这比别人骂她胆小鬼更可怕,她宁可用正常的法律途径来解决。拥有权力而不使用,这是一种可贵的特性,也是对规则的敬重,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她其实个性很爽快,碰到微博里太难听的话也在评论里跟别人吵,但从来不“把别人拉出来示众”------尽管这样做肯定会有无数人帮着她骂。是因为她知道边界在哪儿“我可以对我自己有要求,但我不能对别人有期待”。我欣赏建立规则,尊重规则的人,即使必须忍受刺痛,也要把对方拉进游戏规则里来的自律。 4有人问《看见》之后的访问嘉宾主要还是来自哪个领域?是明星多一点还是公众人物或者话题人物多一点? 我们不把人分成领域,人人都是人,也只是人。只要是公众关心,想知而未知的新闻人物,我们都尽力访问。一切都刚开始,道路不易,小步徐行。 5很多人问新节目为何会取名为《看见》? 在开场时我说过了“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说,一个作家说过,‘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石头,我的任务是让人们看见它,感觉到它。’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大量新闻,我们的任务是让人们看见新闻中的人,感觉到人的存在。”,我的博客叫“柴静·观察”,现在我觉得,观察这个字眼稍有一种审视的刻意距离或者太把自己职业当回事的感觉,“看见”,更寻常吧,与人们同在,把发生的事看在眼里,共同负荷着生活。 45 上一篇 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向导 近期相关评论 !-- 查看早期评论/a-- 添加评论
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个女人很美丽
热度 3 hjf306 2011-7-27 21:54
个人分类: 情感体验|3733 次阅读|17 个评论
公布与CCTV私信,支持黄安年建议
热度 5 XiaoCG 2011-6-4 22:55
看了黄安年教授博文:建议修订残疾人保障法,强化残疾儿童医疗保障,非常好。把我和CCTV的私信往来公布一下,作为强烈支持。 CCTV 这位小张记者应该还是良知未灭,正义感尚存,但是too simple, some times naive.你满世界一喊,方舟子以及最最“致力于追寻真相”的柴静及她“菊花姐”还能让你“追寻真相”? CCTV经济半小时张子贤 :我会将你的意见汇报给领导等他批示 (5月9日 21:20) 回复 发送给 CCTV经济半小时张子贤 :同时,希望你们的参与也能够让国家相关部门,如残联、卫生部引起重视,给予这些数量极大的患儿和家庭政策和法律上的帮助。若能成功,也是功德无量啊。神源医院在我的要求下,减免了约100位贫穷病人的费用(郑州市红十字会有记录),但到底是杯水车薪。现在从科学上,从疗效上应该已经很有说服力了(这也得感谢你们当时极度负面的报道---负面宣传也是宣传,一旦事实真相出来,过去的负面宣传反而有更大的正面效果:-) (5月9日 18:55) 发送给 CCTV经济半小时张子贤 :谢谢。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那些痛苦异常的脊膜膨出病人们及其亲人们知道病情真相,恢复希望,积极正确的治疗。这是积德的事。你看彭剑、方玄昌“发布会”上有些孩子都肾积水了,还在被误导,让人着急啊。 (5月9日 18:44) CCTV经济半小时张子贤 :我已将方案报给领导,等待审批中,明天我会再催下,给你回复。谢谢你! (5月9日 18:36) 回复 发送给 CCTV经济半小时张子贤 :小张记者:你们许诺的专访时段还有效吗? (5月9日 18:06) CCTV经济半小时张子贤 :谢谢肖先生,我会认真看! (4月16日 16:57) 回复 发送给 CCTV经济半小时张子贤 :小张记者:给些资料你看一下(见后面链接),以对这个病,以及肖氏手术有些基本的了解。有些链接是外文,我没时间翻译,你可找大医院外语好点的神经外科教授请教一下,也可问问这些神经外科教授脊柱裂是个什么样的病,其发展、演变、结局是什么。知识和事实才有力量。 http://t.cn/hrQI94 (4月16日 16:42) CCTV经济半小时张子贤 :我已请示领导,这次可给您专访时段,请您详谈肖氏手术。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栏目不关心您和方先生的纠纷和案件,并且,我们不打算采访方舟子,一直以来都如此。 (4月14日 16:42) 回复 CCTV经济半小时张子贤 :首先,谢谢肖先生的大度和理解!对于上期节目,因司法原因,您当时不能直面镜头,再加上卫生部的发布内容,所以您对我们节目内容有质疑我能理解!但请您相信,我们栏目绝不会也不可能被某些个人所操纵和利用,我们会尽最大能力接近新闻真相,也请您相信我们的职业操守! (4月14日 16:37) 回复 发送给 CCTV经济半小时张子贤 :可以。谢谢。希望大家明白:客观报道的主要受益人是那些可怜的病人。你们上次那样的报道表面上似乎可以伤害甚至毁灭我,其实完全没用,我在医学史上的地位已经摧毁不了。但是却误导了全国近100万患这种绝症的病人。 当然,我趋向于认为你们不是故意的,而是受了方舟子、方玄昌一伙的欺骗糊弄。所以,我接受你的邀请。 (4月14日 16:25) CCTV经济半小时张子贤 :您好肖先生:经济半小时栏目可给您专访的时段,客观报道肖氏手术真相,方便请联系我。我手机13*********。 (4月14日 16:11)
4515 次阅读|7 个评论
真相的细节——“偶遇”柴静
热度 10 等离子体科学 2011-4-18 13:33
我不认识柴静。很生疏的名字。(现在知道了。名声好像很响。)只是在南航的飞机上,这一期南航的空中杂志《 GATEWAY 》有她的一篇“记得”( Remember )。题头有她的照片和文字介绍:资深记者;把“新闻当作生存方式”;以“调查事实真相”为己任;现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持人。——这里的引号是原有的,可能是引自她自己的某些话。 文章开头说:“我能找到的资料,也就这么一点。” 不去探求这一点资料的真实性了。也不理会关于文章中主人公还是孩子的时候只会说一个单词“ Ocean ”的传说有多少可信度。看到这一段:“她一直喜爱造船,数学老师给她报的是清华造船系”,突然发现——即使以“调查事实真相”为己任的资深新闻调查主持人,有时对真相也免不了道听途说。 清华从来没有造船系。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5707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不要快,要稳
beyond0797 2010-11-17 17:58
原文地址: http://chaijingguancha.blog.163.com/blog/static/126222234201061555327353/ 原文作者:柴静 一 今天下午碰到写《哈佛经济学笔记》的陈晋,说到一个故事。 说DDT当年是消灭蚊虫的,减少传播致命的疟疾。Rachel Carson在1962年出《寂静的春天》,说鸟语花香在几十年后因为环境恶化不见了,罪魁祸首之一是DDT,书出版后,很多地方禁止使用DDT,但与此同时,2000万儿童死于疟疾。 有人指责她杀的人比斯大林还多。 这故事是陈晋在哈佛的课堂上,听经济学家普利其特说的。 他的意思是很多时候,好的用心未必直接带来好的结果。 二 这个故事让我意外,因为做新闻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寂静的春天》,这本书被认为是本世纪一百篇最佳新闻作品之一,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引发了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环境运动。 我国停用DDT,也可以说源头来自这儿。 美国的前副总统戈尔,把Rachel Carson的照片和那些总统,总理们的照片一块悬挂在他办公室的墙上。 他说她对我的影响与他们一样,甚至超过他们,超过他们的总和! 三 我得查查到底怎么回事儿。 DDT是二战的时候开始用的,当时占领意大利的盟军出现了疫情:高烧,皮肤红疹,每天都有几十名士兵受到感染。 斑疹伤寒由虱子传播,会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人们想到了一种问世不久的化学合成杀虫剂。盟军在士兵身上实验了一下,士兵没事,虱子死了。 三个星期后斑疹伤寒完全控制住了。 这种杀虫剂的发现者米勒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颁奖辞中说:出人意料地、戏剧性地突发转机,DDT成为力挽狂澜的角色。 1965年,美国科学院发表研究报告说,DDT使用20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拯救了5亿人的生命 四 1958年,Rachel的朋友写信告诉她,飞机喷洒的DDT毒死了他们家附近的鸟。她开始关注化学杀虫剂的污染问题,1962年,《寂静的春天》出版。在书中她描绘了一个使用DDT等合成杀虫剂造成的可怕世界:没有鸟儿歌唱,河流中漂着死鱼。 她的书极为畅销,力量之一来自于她的写作非常优美。 60年代末期,美国正好连续发生由人工化学品引发的环境危机,美国民众对政府和化工厂的信任程度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人们对美国政府提起公诉。 美国政府着手进行调查,并于1972年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滴滴涕的使用,此后多国如此。 五 在网上搜《寂静的春天》引起的争议,基本上把反对她的声音列为化学工业的狂嚎,在道德上先一砖拍死了。. 1962年的时候,有位叫鲍尔德温的科学家为著名的《科学》杂志写过一篇《寂静的春天》书评,批评这本书过分渲染了化工产品对大自然的负面影响。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人就开始了对大自然平衡的破坏。 他《寂静的春天》不是对杀虫剂的利弊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科学考察,更像是一次充满激情的呼吁书。 鲍尔德温还认为,DDT的害处是很轻微的,必须平衡地看待优劣,不能只盯着DDT的缺点。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无害的化学药品,但却存在着无害的使用方法。 但他的声音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利益集团的打手。 六 但是我对死亡两千万儿童这种话心存疑问,继续查。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南非也在缺少美国资金资助和环保组织的压力下停止使用DDT。结果南非仅一个省的疟疾患者数量便从8000人迅速上升至 4.2万人,死亡340人。与之相邻的一个省经历了一次疟疾大爆发,至少造成了10万人死亡。 2000年7月,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药物学分册发表了一篇由英美两国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文章,呼吁在发展中国家重新使用DDT。文章说,目前全世界有3亿疟疾患者,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地处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儿童。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天都有7架坐满儿童的波音747失事。 七 《寂静的春天》的支持者迅速做出反击。他们指出,书中并没有否认滴滴涕的杀虫功效,她只是警告人类,昆虫很容易产生抗药性。事实上,很多非洲国家并没禁用DDT,但热带蚊子繁殖速度快,再加上滥用,使得疟疾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DDT的支持者们也同意,DDT的使用方法必须改变,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在农田里大规模喷洒,而应该限制在居民的房间里。每平方米的墙壁只需2克,每年喷涂1~2次即可。即使有少量DDT逃逸出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只相当于从前的0.04%。 论文认为,对于已经产生抗药性的蚊子,DDT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它对这些蚊子仍然具有很强的排斥作用,依然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八 环保组织仍然没有放弃。他们改变了思路,承认滴滴涕防止疟疾传染十分有效,但强调它对人体的危害,包括可能致癌,或者导致内分泌紊乱等等。 但非洲要面对的是每年几十万新的疟疾病人,和非常糟糕的医疗与基础设施,任何一种方法,必须既廉价又方便,才可能有效果。 2003年,南非重新使用滴滴涕,结果同一地区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到50%以下。 2006年9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一份声明,公开号召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防止疟疾流行,但使用过程要遵循一定程序。 九 看完这个DDT的事儿,想起这两天作节目,谈收入分配改革,各个派别的专家都吵,从基本概念吵到解决方法,吵多了确实容易看的人晕。 情况一复杂,就有人容易不耐烦,手一挥快刀斩乱麻,我们就是要劫富济贫,或者干脆说不改了,让它去。 科学与现实都很复杂,急着下结论,偏执任何一端,虚美或者饰恶,都会付出代价。 想起陈威拍雪灾那期节目时有个段落,十几万人滞留车站多日,忽然有一天说可以走了。拉起警戒线,分成很细的人流通行。 人太多了,小兵扯着嗓子喊快走,快走,大家哗一声往前涌。 边上有位长官急了什么他妈的快走,快走就出事了,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走稳。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1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医生的故事(柴静---我最欣赏的一位主持人)
ellapan 2010-9-24 17:57
1 吃饭的时候,遇上一位医生,又红又专还会讲故事。 他当年援疆,刚去就遇上个棘手事,当地一个很有威望的老人重病,已经昏迷了,大口呼吸,肌肉痉挛。 当地什么医疗条件都没有,开胸,上呼吸机,都不可能。 他两手空空,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说找张报纸来。 当地人当他是个巫医,但也没别的办法了,什么样的报纸? 他想了下说,那就当天的机关报吧。 有人飞奔着买了张崭新的来。 他从里面还挑一下,挑出张头版,卷了一个锥筒,搁在老人脸上,罩住他的口鼻。 大家都等着,五六分钟后,老人开始正常呼吸,一小时后已经能够说话了。 亲属们仆通跪了一地叫神医,我们一桌人也听傻了,他说病人其实是呼吸性碱中毒,因为快速呼吸,把体内酸性的二氧化碳过度呼出了,所以罩个纸锥子,相当于把呼出的二氧化碳部分回吸,就好了。 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机关报? 他一笑纸好,硬。。 二 后来他治了很多病, 被称为新疆人民的一盏神灯,维族大妈治好病,感激地握着他的手一定要向毛主席他老人家带个好 他诚恳地说大妈,现在是第三代领导集体了。 我有天半夜想起这对话,笑得直抖。 三 他说一辈子没碰到过医疗纠纷,他手下的科室也没有,我听着不信。 他一笑,说一故事,说手下有位同志,一辈子看的都是老年常见病,最年青的患者也八十了,有一次不知道怎么,来了一个姑娘看病,两人又聊又笑,听诊器听来听去,给看了十五分钟。第二名是位老太,一直排在后头等着。总算到了,这位同志光顾着跟姑娘告别了,没看老太一眼,老太说给我听听,被一脸不耐烦拿听诊器在衣服上挨了一下,就说完了,一分多钟,看病结束。 老太不乐意了,喊流氓。 闹大了,他在楼上听见了,让护士给请上来,护士隆重介绍说这才是我们领导,最权威的大夫。 他上来握着老太的手,一脸沉痛太过分了,您给我说说,我开除他。 老太太不好意思了不用不用,给个处分就行了。 然后他亲自给老太看病,老太太递上自己的病历,老人家每天每十五分钟给自己量一次血压,所以纪录大概有长篇小说那么厚。 他说其实这些东西对看病没什么用,但医生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这些数字都陶醉地看一遍,然后仔细地给老太太听诊了半天,最重要的是,眼神勾兑了一下。 老太太出门的时候说病已经好了一半。 四 他去陕西义诊,治过一个偏瘫患者,第二年去回访,见这人一歪一瘸走来了,说治好了,千感谢万感谢。 他只好说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这不是党中央派我来的嘛。 对方又羞涩又惊喜总书记那么忙,还惦记着我吗? 他咳嗽了一声,可不是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方舟子的屁股和科学家的脸
热度 1 XiaoCG 2010-9-3 11:57
我前天对一个记者谈了谈对方舟子遇袭的看法,特别是方舟子说两处流血表示匪夷所思(现在满世界都是): 我有三条理由说明方舟子在报假案。肖传国说,其一,按常理来说,凶手拿着两个铁锤和辣椒水袭击他,他不可能全身而退。其二,根据常识,铁锤砸在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是有的,砸破出血就匪夷所思了,我干了几十年医生都没看见过这种情况的。其三,2007年2月1日,方舟子即报过假案,是以接受恐吓信为由,在鲁谷派出所立的案。肖传国表示,自己掌握了百分之百的证据,包括各种录像资料、图片资料,证明方舟子在2007年报过假案,假案报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所以我认为这次的也是场闹剧。 现在,谢谢记者们把方舟子的屁股图片贴上来了,的确匪夷所思,不,更加不可思议,这一锤子砸出上轻下重三处伤,中间那块还正是裤腰带盖着的地方,堪称力学奇迹,医学奇迹,法学奇迹。这一锤子,看来不仅砸在方舟子的屁股上,也砸在了科学家们的脸上。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62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对真相有洁癖的方舟子:请公开一下07年你报警的真相
XiaoCG 2010-9-3 10:45
引用)方舟子:报假警是刑事犯罪。我惊讶地发现竟有如此多的媒体(例如《信息时报》、《东莞时报》、《长江商报》、江苏电视台、大河网、东北新闻网、华声在线)、名人和实名作者敢于公开指控、怀疑我涉嫌犯罪,或主动为这种言论提供发表平台。请各位网友帮我收集这些媒体、个人的名单和相关证据的链接。 今天 05:55 来自新浪微博 你方舟子只要把2007年报警的恐吓信内容公布出来,不久万事大吉了吗?对真相显然也有洁癖的柴静和本网科学家们,不能追寻下真相吗?叶公好龙??????? 为方便国内网友,我把方舟子自己2007年2月5号在其新语丝网站立此存照的恐吓信团伙的照片转载下来,请注意画面上的时间和我在上篇博文中登出的送恐吓信时间完全吻合:
个人分类: 未分类|66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致CCTV柴静:“狼来了”和方舟子的“被袭击”
XiaoCG 2010-8-31 13:59
狼来了和方舟子的被袭击---致CCTV柴静 作者JFY 2 印象中狼来了的故事是每个小孩都会听到,无非是教育孩子不能撒谎,撒了谎以后再说什么就没人信了。 方舟子十年前开始打假,开始我还真为此激动了一把(陈晓宁事件时)。可很快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大家对方舟子义愤填膺的痛批唐骏假加州理工博士的事该记忆犹新的吧?可方舟子自己似乎就忘了2001年在他的精神领袖-方-励-之-亚利桑那大学网页上的1956年北大博士事件上他是怎样替-方-励-之-辩护的?-方-励-之-1956年北大博士的介绍放在亚利桑那大学网页上数年之久,方舟子明明知道却还去吹捧-方-励-之-的道德水准。由此引发-方-励-之-1956年北大博士事件争论后,方舟子开始说-方-励-之-文革前北大毕业叫声博士也可以,在被指出-方-励-之-只有本科学历后,又辩解称-方-励-之-正式的简历上没有博士学位就没问题。奇怪了,你方舟子打假文凭不都是根据网上的消息吗?你方舟子知道唐骏有没有把加州理工博士写入正式简历吗?不错,你方舟子发现唐骏加州理工博士是写在书里,在北邮校长介绍唐骏是加州理工博士时他也没吭气,可-方-励-之-1956年北大博士放在自己任教的亚利桑那大学网页上数年之久-方-励-之-不也没吭气吗?感情这打假还要看对象。 柴静小姐居然推崇方舟子自吹的科学问题,应该不问动机,不问态度,只问事实,对真相要有洁癖,真相不能附加任何前提。嘿嘿,我听了差点把口水喷出来。方舟子对-方-励-之-和唐骏是不问动机,不问态度,只问事实吗?是不能附加任何前提吗?联系方舟子几年前把钱学森的话断章取义后对钱学森的攻击(见方舟子的站在人民这边和SR的绕着裤裆舔屁眼的方舟子)、最近迎合几位-民-运-人-士-污蔑钱伟长告密而对钱伟长的打假(方舟子自己说听-许-良-英-讲的钱伟长告密),我不得不指出方舟子的打假居然还搞可怕的政治正确。从-方-励-之-博士事件后我不得不对方舟子的打假多留一个心眼。也看到了方舟子越来越把打假当成了党同伐异的工具、和方舟子不一致的统统归入造假、不良记者、枉法法官之列。 仅举几例。郭光灿仅仅工作被同行question,就被打成了造假;魏于全的没有被证实或证伪造假居然在方舟子一伙的煽动下成了人民日报人民网点名批判的造假公敌;肖传国,在被方舟子发现他就是那个长期在网上匿名反对方舟子的昏教授后,方舟子居然可以伙同媒体对他进行长达数年的攻击,使他在舆论里成了利用骗术谋财害命的典型。说实话,我个人无法了解肖式手术是否有效,你方舟子和媒体既然发现肖式手术这样谋财害命,请问你们有没有向卫生部、科技部、科学院举报?如果举报了,请问你们为什么不通报举报的结果?你不是声称不问动机,不问态度,只问事实吗?你和媒体都说了小善善手术无效,可肖传国的博克里放上了小善善撒尿的照片。肖传国和你方舟子一伙的媒体之间总有一个在小善善手术是否有效上撒谎了,拜托你这么一个爱好真相洁癖的把小善善撒尿这个事实解释清楚好吗? 肖式手术大家无法判断,可判断你方舟子抄没抄袭好像不那么难。可笑的方舟子一个抄袭的老手居然摇身一变成了正义的打假斗士。你方舟子和肖传国的过节恶化不就是你抄袭科学上的文章被肖告了开始的吗?你可以否认你那是抄袭,可刘华杰博克还贴着你的文章和科学上别人文章的对比,你赖得了吗?你不但抄袭英文文章、翻译后放上自己的大名发表(搞到现在你一发表科普文章就有人下意识的找英文出处),还抄袭别人发到你新雨丝上的文章。你方舟子不会忘了那神秘的106天吧。以你方舟子认同的标准,连别人的错误都抄的抄袭的铁证,你连颖河的错误都一丝不苟的抄下来,解释居然是因为以前读过颖河《认识药物》介绍的同一个例子提到临床试验只进行了106天,留下的印象导致先入为主的误读(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856197.shtml )。以后所有抄袭者,尤其是被方舟子打假者们,请记住这句方舟子经典名言。当你被指责抄袭时,请回答因为以前读过XX文章,留下的印象导致先入为主的误读,并请理直气壮的告诉不同意者:这是从方舟子那里学的。柴静小姐,你看方舟子对真相这样有洁癖你好激动,这106天的真相你是不是也有洁癖把它搞清楚? 还有,你方舟子曾自称为某美国生物公司做过生物信息的咨询工作。按照你谁声称谁举证的原则,请你回答你是为哪家美国生物公司做什么样的咨询工作?在中国推广转美国公司基因粮食、推广美国公司西药打击中药是不是你为美国公司咨询的工作内容?对此相信有很多人有搞清真相的洁癖。大家只要知道那个美国公司的名字,要求不多。 还是回到狼来了的主题吧。你方舟子曾把法庭送达你出庭的信件撒谎成恐吓信并自称报案入官。可报案的结果让我等翘首盼望却如泥龙入海、渺无音信。方舟子对真相有如此的洁癖却把威胁你人生命的恐吓信轻轻放过,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吧?其实认个错就那么难吗?恐吓信事件上你方舟子撒谎了,就像狼来了里的那孩子一样。这次方舟子被打了,以我对方舟子一贯的了解,实在不知道这次是真的狼来了还是狼被来了。 新闻已经出来了,有些记者媒体如打了鸡血般兴奋(报道这事的肯定不会被你列入不良记者之列了真替他们高兴)。可真相只有一个,无非是以下几种可能:1、你已经知道怎么回事了,和上次一样是狼被来了;2、你遇上抢劫的而你不幸就成了random target,万幸没给你造成重大伤害;3、真遇上仇家要算计你(还有没有别的可能?)。国内可爱的媒体已经咬定这是仇家干的忘了你可是有狼被来了的撒谎前科的。你的铁杆律师彭剑先生还在发表了高见直指肖传国和已经辞职的李一,可躲过公开和方舟子叫板的禹晋永,看着怎么有点欺软怕硬的样子。其实你方舟子从来就是这样的。请你提醒你的律师,这在法制社会里彭剑的言论是诽谤,真搞不懂这样的素质还能当律师。请方舟子的簇拥不要骂国内的公安不作为,对方舟子这样一个撒过谎的人谁都没法相信他那句不是谎话。方舟子以后要是不想真的被袭击,就请别撒谎喊狼来了。不要干党同伐异式的打假,不要自己抄袭,不要藐视法律,不要为某些国外利益集团当代言人或咨询顾问,不要搞政治正确的打假。 请问哪位能把此文传给柴静小姐,既然她这样喜欢事实。 拿不出事实的人,才需要拿出铁锤。----柴静 看来柴静小姐要为方舟子寻找事实了。就请柴静小姐代方舟子解释我前文提出的事实,因为方舟子一定是当缩头乌龟不会解释的。我拿出事实了,柴静小姐该拿出铁锤了吧--按柴静小姐的逻辑。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31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我们为什么要为祖国骄傲?
WengCS 2010-6-16 00:16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Ufewl7pVXw/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