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穹顶之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检讨自己在柴静事件中犯的错误
热度 12 sucreal 2015-3-6 13:22
“中国天天有雾霾,但是雾霾没有感动中国;直到有一天雾霾感动了柴静,柴静才感动中国。” 最近几天非常关注《穹顶之下》的正反辩论,也有幸目睹到辩论的焦点从“这个片子讲得对不对”变成了“柴静这个人好不好”。本来应该是全民范围的环保问题大讨论,终于变成了道德问题大讨论。而解决雾霾问题,似乎又变得遥遥无期了。 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反思一下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表现,我可能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太把谩骂当回事了。在柴静片子发布之后,网上出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同时也出现了两类杂音,一是对柴静的谩骂,二是对柴静批评者的谩骂。现在看来,这两种声音真的是毫无道理不值一提,但我却太过于关注这些声音了。有些人针对谩骂柴静者反驳说:有的人关注的是雾霾问题,有的人关注的是柴静问题。这个反驳固然精彩,但仔细想想,说这话的人也没有在关注雾霾问题,他是在关注谩骂柴静的人的问题。整个事件的主题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航道。我自己力量微不足道,可惜也在偏离的过程中推了一把,实在后悔。 特此向在评论里批评我的和赞同我的老师道歉。也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环保,而不是柴静本人,更不是谩骂柴静的人。 附一个粗糙的模型,解释为什么话题会跑偏。 1.假设对柴静作品的看法分为支持和反对两种,每种看法都有专业性不同的几个观点。 2.假设每个人都有且只有一种看法,希望尽量发表意见反驳另一种看法,但又不想因为发表了不合理的反驳意见而被对方羞辱。 3.由上面假设可知,如果每个人的专业程度不同,对于个体的最优策略,就是去攻击对方看法里面专业性最差的那个观点。导致整个辩论专业性下降。 4.结合柴静事件,可见,支持柴静方主要打击对象是“柴静在美国生孩子所以影片不可信”这一观点。反对柴静方攻击的最多的是“孩子肿瘤是因为雾霾”这一观点。其实这两个观点专业性最差,跟主题偏得最远,可以说争论这些没有什么意义。但攻击这样的观点最安全,也最符合大众的知识结构。 5.建议。尽量以立论方式展开,减少驳论。
5577 次阅读|29 个评论
抵制垃圾学术会议 vs. 抵制煽情纪录大片
热度 9 thinkmyself 2015-3-6 00:55
这两天在科学网看到一篇呼吁抵制垃圾学术会议的文章,没有仔细研读,但觉着大致还不错,姑且先推荐一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6140-871768.html 于此同时,还看到关于《穹顶》的很多文章,有支持有反对的。这让我在二者之间生出些联想来。其实《穹顶》我还真没去看。为什么呢?其实我发觉是我在抵制。 最开始见到这个事情,是某天QQ从电脑的右下角弹出来的小消息框,上面的标题写着:柴静自己掏100万拍雾霾调查大片。。。从这时候起,偶就没去点开这部片子。为什么呢?因为我在抵制。 您可能要问几个问题,第一:“你又没看片子,你抵制什么?” 可是这逻辑是错的。如果我看了我再抵制,我还拿什么抵制呢?另外如果我看了后再抵制,还有人会说我见不得人家好,丑陋的中国人,云云。。。好没意思的~ 您的第二个问题可能是:“你抵制什么?” 我的回答是:还是先从逻辑上讲,类似QQ,几乎很多大型媒体都采用了那个类似的标题。这是要干啥?是想说:有人花了自己一大笔钱为人民办事了?大家快来看啊!。。。OK,好人好事偶是不用抵制,如果说柴静花了100万,救了谁谁谁,资助了谁谁谁,那没准我还真去看。可是为什么拍了个雾霾调查大片我不看呢?这在逻辑上是可以分出差别的:救了谁,资助了谁基本上是完成式,我去看了也不会对这个完成的结果有什么影响。 但是,雾霾调查大片就不同了,雾霾调查大片包含两部分:雾霾调查+大片。首先雾霾是很复杂的事情,其调查不大可能完成,这个我下一段再说。其次,大片则更不可能是完成式,如果没有观众,根本就谈不上大片了,有人见过任何一部达到大片观众规模的大片在播放后嘎然而止了吗?应该没有对不对?这两天的财经网都说了,《穹顶》这几天直接造就了两个新的亿万富翁,因为其所营环保公司的股票大涨。更有微信上支持该片的帖子说该片有1/3的中国网民都看了,偶虽对此表示了很强的怀疑,但大片之影响,可见一斑。而我,便是可能的观众之一。所以这片子到底要不要看,要不要为这大片加上一个点击,是我要考虑的。我的能力很有限,一个小小的点击几乎没人会在乎。可是“我们”就不同了。这在原理上和抵制垃圾会议是类似的,一个人抵制不一定有效,可是一群人抵制就可能有效了,也许抵制不是立竿见影,也许一群人的抵制在以后发生,但这,便是那篇文章存在的意义。同理,如果我判断我要抵制,那么我就会先按耐住好奇不去看。 好,那么我最后来说到底我为什么要抵制,简单说,3点: 1.这本是一个准备被包装成技术性很强的调查记录片,那么一个纪录片的宣传难道不该是该纪录片如何如何重要,反倒是谁掏了腰包吗?这叫什么,这叫宣传煽情,对此,特别是对号称严肃的纪录片,甭管谁拍的,拍得如何,我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反感。我没有确凿证据说这是片方指使人干的,但我也有一些在媒体界的朋友,知道一部片子的宣传稿或者标题,特别是一部打算影响很多人的片子的宣传稿在重要各大媒体上的标题的选用,几乎是不可能和制片方没有沟通的,除非是出现拆台的情况。但是,很显然,各大主要媒体基本上是在推这部片子的,这种情况下还用这样的标题,片方至少是事先就知道的或默许的。类似的片子最近的也就属崔永元了,其内容,质量和结果怎么样呢?想必在网上看各种评论的人已经有结论了。这是我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就是抵制。 2.但是我也不是一个爱一棒子打死人家的人,已经很多天过去了,微信微博知网果壳上逐渐看到一些评论,甚至激烈的讨论。其实,我对这些倒是乐见其成的。它们可以帮我了解这部片子又不至于送给其点击,既满足了偶的好奇心,有坚守了偶那颗原本抵制的心,因为我既关心雾霾,厌恶雾霾,又有憎恨煽情的洁癖,其实,我也是蛮拼的~我的逻辑是:在自己看这部片子之前,先看不同人的评论了解不同的看法会有助于我不直接被片子外一洗脑,注意,我说的是外一,因为这完全有可能。其实对任何一部片子来说被洗脑都可能,请大家一定要原谅我,我的心也是肉长的,偶也有被催情大发慈悲的时候。。。阿门~。当然,我可能也被其他的评论洗脑,但是至少我还没看片子本身,除了对刚才那个标题有所不满和抵制,没有太多的倾向性。 3.在我看了各种评论之后,偶发现抵制对了。根本原因在于:支持者的煽情比例太多了,片子本身也不仅是宣传标题,双方网友们的信息也告诉我,片子一开始就煽情,这有意思吗?至于其他争论中提到的能自圆其说或不能自圆其说的错误我想关心这个话题的人也都大致了解了不用我评论。我个人觉着片子的那些不足或许可以被原谅,或许可以被抓住不放,但是那对我来说,已经增加了我作为一个外行对这方面知识的些许补充,专业外的我也不能大发什么厥词。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偶增加了知识,同时可以选择继续抵制,抵制煽情纪录片,以后也不会去看~
个人分类: 碾幽点拍(穴)•砖头(9)|2733 次阅读|18 个评论
雾霾中的于丹与柴静
热度 24 jiangjinsong 2015-3-4 22:33
现在再提雾霾,大家有没有点审美疲劳的感觉? 但是,其实好戏刚刚开始,现在中石油不是 好死不死地 开始跳出来找骂了吗? 许多对雾霾负有责任的利益群体都会 坐不住跑 出来表演的。我们可以耐心等待,准备欣赏。 在等待期间,我们也不妨比较一下两位有名的女士对待雾霾的态度。 柴同学就不用说了,无论怎么阴谋论的解读,她下了功夫,至少提供了一个作品,让大家有了一个基础可以进一步深入思考了。 而面对北京的重度雾霾,另一位知名的女士于丹教授,则拿出她一贯的忽悠态度来。她说,“天昏地暗一座北京城,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去跟它较劲。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精神境界的差距就是这样大!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5484 次阅读|29 个评论
产生阴沉雾霾,源于良心变得非常稀罕
热度 9 lbjman 2015-3-4 20:48
在中国,良心已经是非常稀罕的社会公德。源于诸侯经济的私心、党派脸面的私心和利益集团的私心,昧着良心的/ 不可遏制的 大气污染源 导致 阴霾天气 成为中国环境的常态。 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公映之后,科学网乱哄哄的也犹如雾霾般阴沉。其中有不少教授或研究员更是祭出三脚猫功夫,大谈特谈该纪录片专业数据的不足,好像自己不在中国雾霾穹顶之下生活一样。即使是专业数据不足,但是目前中国雾霾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即使目前 中国雾霾是国际势力炒作的阴谋 热点 题材,也恰恰说明我们的确做得不够,不仅危害自己也给别人炒作机会。 这些教授或研究员自欺欺人的态度不仅显示出其科研价值观的卑劣,更显示出其作为社会公民道德良心的严重缺失。不给予正当防卫者合理鼓励,却挑剔讥笑正当防卫者使用的反击工具,是这个社会每一个人的悲哀。在这个事情上,我强烈鄙视某些教授或研究员!请做有点良心的事情吧。
411 次阅读|13 个评论
请问:哪儿能找到《穹顶之下》的台词?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5-3-4 15:39
谢谢了,我想写一篇文章谈谈 《穹顶之下》 ,要引用里边的 台词,哪儿能找到?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776 次阅读|7 个评论
最应该感谢柴静的就是发改委、石化系统和环保部!
热度 4 wya 2015-3-4 10:36
纪录片《穹顶之下》中提及三个问题,一个是破除石化行业垄断,一个是力推“煤”改“油、气”,一个是推广拨打环保部的12369举报电话。为发改委、石油石化企业和环保部做足了广告! 最该恐惧该记录片的就是科研行业。雾霾来源没有说清、雾霾机理没有说清、雾霾与健康的因果关系没有说清、甚至PM2.5的监测数据电子版都不允许免费公开下载,花费海量的科研经费,却无法给柴静这样一个非科研专业人员一个可靠的答案,致使纪录片中违背科学的瑕疵颇多,这些是谁的责任??? 其实,治理雾霾,不过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博弈,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根本不用多么复杂、高深的科学知识! 看下文,其实都是玩“模糊数学”: 1、在线数据都是图片,不是数据文件格式!科学网上有位学者每天下载图片,从中目视估算PM2.5数值,精神可嘉啊! 2、科研单位采集的数据不及时公开。一般惯例是一两年自己发表完文章后才可能公开数据。 3、各专家的模型模式计算准确度基本和拍脑袋差不多,完全符合二八定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871760.html 我国已有的PM2.5浓度数据 一是在线数据,主要为全国各地环境监测站实时监测并发布的PM2.5数据,该数据为小时平均值,在相关的官方网站上实时发布。 二是各地科研单位及高校的研究人员利用相关仪器采集的滤膜样品,此类样品可分析PM2.5中的化学成分。这类数据成本较高,目前仅局限于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开展较长时间的观测,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大都是短期观测。 三是利用排放清单数据和相关模式 ,或者利用卫星资料等已有的光学数据反演出其浓度 沙尘暴和雾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4-11/11/content_18896320.htm 我是在北京长大的,我小时候北京 风沙 很大,出门都要戴口罩。现在,因建成了 防风林带 ,风沙少了,但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遇到了 PM2.5 这个不速之客。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235 次阅读|9 个评论
风口浪尖上的柴静 是赞还是贬?
热度 4 dsm9393 2015-3-3 21:13
风口浪尖上的 柴静 是赞还是贬? 为什么辞职后自费拍记录片? 柴静身为原央视主持人, 为什么辞职后自费一百多万拍一记录片?前有崔永元辞职后也是自费拍了转基因记录片?这两件事让人联想:为什么辞职后做这些事?化这么多钱,一般记者有心也未必有此实力?这样化钱不合常规。除非大款。 除非央视收入很高?!还有网传某老主持人有价值 5 亿的别墅。 柴静的记录片 为何轰动? 有网友说: 一,这是自费的,因此就避嫌了公私利益,是个独立第三方; 二,以数据和事实来说话,具有科研的专业倾向; 三,时值两会前,雾霾定是个热点,让代表们不敢再提假大空的所谓“真知灼见”; 柴静的记录片 是赞还是贬? 1. 环保部长 陈吉宁 公开赞柴静的记录片。 陈吉宁 部长 说 : “我想这片子也对唤起公众关心环境健康问题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我特别赞赏这件事。”。陈吉宁 部长 说,柴静的纪录片也恰恰反映了新媒体时代,政府、社会和媒体之间如何互动的问题,应共同把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推动环保工作的发展,来面对“我们今天恐怕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的环境的挑战”。 2. 有网友说:柴静的记录片是 最接地气的科普作品 。 宣传科学应用,是科学数据的文化产品。为她的科学素养点赞。《 穹顶之下 》无疑是有价值的;方法是科学的;逻辑是不科学的! 3. 有网友说:柴静的记录片说的不是科学问题,认为 科学方法解决不了非科学问题 ?! . 没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奇怪的是这一话题在科学网火热,应该与科学紧密相关。科学网为此还作专题讨论。 4. 有网友讨论柴静女儿患良性瘤的原因及相关看法。 雾霾致瘤的可能性有多高?柴静说女儿患上的是良性肿瘤,显然非雾霾中致癌物所致。只要雾霾中存在诱发慢性炎症的物质,即使不是致癌物(基因诱变剂),也是有可能出现组织肿块的。 也有人认为 环境污染某一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很难说清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是雾霾导致癌症不科学。 5. “王锦思”写的博文,题目是《柴静为何要当美国人的娘》,认为“柴静是把女儿生在天堂”。 联合早报专栏评论家 “薛涌”认为柴静把女儿生在一个有尊严、有投票权的国家,是一个负责的好母亲。 央视主持人为什么要到美国生孩子,不止柴静一人。是赞还是贬? 6. 又有网友用 热潮,热抄,热吵,热嘲 来形容和评论。 7. 有网友说: 柴静的声东击西 。 柴静自 费 制作的纪录片在优酷网播出,是否涉及出版物管理政策?播出 后 与环保有关的股票跟风上冲,是否涉及股市监管问题?一百万制作费的纪录片 是否与股市炒作有关?证鉴会有无介入必要?这是否是股市炒作新方法。 8. 有网友将评论话题引向她本人的过去。想贬柴静。 枪打出头鸟。而且专打好鸟,坏鸟没人打。 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笔者收集近 30 篇评论,应该说是一种学习,学习网友多视角思维,学习官方评论,学习网上发声应该注意些什么?本想写点看法,但感觉问题较复杂,思路尚不清晰,切入点选择尚难确定。把以上归纳作为网友交流。
个人分类: 博客|2768 次阅读|6 个评论
治理雾霾需要战略视角
热度 1 liyapingbr 2015-3-3 13:14
  中国社会舆论总是容易被一些热点新闻所左右,锋菲二度恋情、章子怡汪峰订婚、赵本山传闻、王思聪择偶选波霸、明星吸毒……,这次因为柴静的片子把舆论关注的热点成功的从下半身拉回到上半身,从娱乐界引导到科学界,成为一个社会事件。最近几天也成为科学网众多博主关注的焦点。   其实雾霾引起国人关注已经有好几年历史了,科学界也有很多研究,说没有柴静就不会有人对雾霾刨根问底、揭开了环保问题的盖子等等,有捧杀之嫌。也有人因为柴静在美国生子、“公知”身份,质疑柴静背后有美国人的势力,渲染中国雾霾问题是高级黑、利用雾霾问题瓜分中石油中石化等等,也有失客观。我觉得争论还是应该像林中祥老师说的那样,学术讨论应当回归问题本身,与作者身份、背景无关。跳不出立场的争论最后很容易造成语言偏颇,甚至直接导致争吵。从片子质量看,对比同为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拍摄的转基因调查、“汽车尾气对空气影响相当于小区里放了一个屁”的轻率结论,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从数据到采访,再到叙事结构和逻辑显然更胜一筹。   柴静的片子从谈自己孩子健康开始,娓娓道来,讲述了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谈到了国内雾霾产生的原因,甚至谈到立法和体制问题,最后给出了能源市场化、提高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人人参与等解决问题的办法。片子整体节奏感不错,也很煽情,总体上拍得不错。给我感觉这不能算是一个科普片子,划归为雾霾问题的新闻调查或者宣传片比较合适。因为片子重点并不是靠搜集科学证据得出科学结论,而仅仅是提出这些问题。取得数据的方法和数据本身有些也值得商榷。文克玲老师对柴静的柴油调查结果提出质疑,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有更多人因为柴静的调查关注雾霾和环境问题,这其实是给我们主流科普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容易引起关注?这里面也有很复杂的原因。   回归到雾霾问题本身,这首先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国用不到40年完成工业化,融入到全球工业体系,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这过程中大量能源消耗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因为大规模工业生产产生环境问题,这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累家本就要付出能源大量消耗的代价。正如麻庭光老师所说的,“工业发展的路是没有捷径的,你必须承担代价,才能有足够的经济去改革”。    其次,治理雾霾需要妥协和权衡。中国13亿人口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也要解决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以及国防、科学发展等诸多问题。柴静调查中采访唐山钢铁厂是一个能耗和污染大户,但无法关闭的原因也很简单:10万人就业怎么办?“APEC蓝”就是依靠关闭北京周边排放企业和汽车限行做到的。短短几天就可以见效,但长期看这些企业能够关闭吗?汽车能够永远限行吗?至少在现阶段,治理雾霾是需要在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点,不能矫枉过正,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再次,治理雾霾事关经济转型。能源结构、高能耗其实还是经济结构问题。发达国家治理环境一方面依靠先进技术和手段,同时也将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中国制造”、“世界工厂”换来的,要根本治理雾霾就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却非常复杂,我们有多少自主技术?又有多少原创产品呢?基础科研薄弱,科技实力不足,以及人才缺乏成为产业转型最大的障碍。   最后,治理雾霾需要有足够的战略视角。在中国,因为当前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提出像雾霾、环境污染这类问题非常容易,但要出台长期、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不那么简单。很容易出现头痛医头,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期规划的解决方案,搞不好甚至会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简单的关闭污染企业、油企市场化并不一定能真正解决问题,可能导致失业、经济下滑,甚至社会问题。柴静的调查实际上是提出了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在战略上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可能她的目的就是引起关注,这算是达到了效果。不过一百万元拍一个一个多小时的新闻调查,成本可谓不低。
个人分类: 媒体观点|366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城市霾污染分布蛋形结构的启示
热度 10 YongDuSci 2015-3-3 05:20
《穹顶之下》的发表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巨大的冲击和反响。翔实的调查,推论和分析,以一个母亲的名义向我们的企业,行政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呼吁,解决严重的霾污染问题时不我待。纵观《穹顶之下》,就是作者指出的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是自然现象,霾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实际上,我们的周围霾无时不在,只是强度不同而已。一定强度的霾遇到了相对大的雾,就可能形成大规模的雾霾现象。大气环境和我们的身体都有自净能力。当空气中的霾强度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就会持续存在,还可能不断增强。如果通过呼吸进入身体的霾的成分超过了人体的自净能力,人类的健康就会受到损害。 那么霾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可以说不同的区域,霾的来源不同。在重点的城市区域,通过每小时的空气质量监测,看到的是十到几十个点的零散分布和每个点 24 小时的连续曲线。很难给出霾污染详细的地理分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卫星遥感技术我们提供了直接监察霾污染源的工具。《穹顶之下》中引用的应当是公开发表的 0.25-0.5 公里分辨率的 NASA-MODIS 卫星图像,可以做大尺度或者说天气尺度的观测分析,但很难说明霾的形成和源。高分辨率( 10 米)卫星图像可以直接用于霾生成源的监测分析,进一步甚至可以成为执法的依据。 根据我们对中国几个城市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分析,霾生成源的分布基本都形成了一个蛋形结构(图 1,a b ) 。 图 1 , a) 法国 SPOT 卫星图像( 5 米分辨率)北京市 ( 2012/9/29 ), b )提取的霾分布层 图 1 是 2012 年 9 月 29 日,晴空,无风, 北京市区的法国 SPOT 卫星图像( 5 米分辨率)和 分离的霾分布层。可以明显地看出一个蛋形结构的分布。蛋黄和蛋清部分分别对应于市中心的汽车尾气和城市外缘扩展地区扬尘所造成的霾污染。通过卫星图像的谱分析可以断定,市中心区域汽车尾气造成的霾成分的颗粒的直径,远远小于城市外缘的扬尘,甚至远小于PM2.5。 这种蛋形结构在北京市不同时间的卫星图像中,以及中国的其它城市的卫星图像中,也可以发现。 这个蛋形结构告诉我们,先不要责怪周围城市的污染对北京市的影响。北京市当地的空气环境本身就不健康,足以造成空气质量的超标污染。而由大规模的天气状况带来的其它城市的雾霾,只不过是雪上加霜,或者霜上加雪? 那么,面对这样的蛋形霾污染分布,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长期来说,当然,我们可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汽车和汽油的质量改进等等。但这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和各个方面来参与和执行,至少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其实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在短期之内就可以对工地扬尘造成的霾污染源进行治理,没有难度,也不需要很高的成本,只要加大执法的力度,会很快见到效果。 表面上,看似蛋黄和蛋清的分布没有相互关系。实际上,城市外缘的扬尘直接影响到城市空气的自净能力,或者说促使城市的空气自净能力达到饱和。从而直接影响到市中心汽车尾气的扩散和分解。可以预期当城市外缘的扬尘得到有效的控制,市中心汽车尾气所产生的霾污染也将会同时得到改善。
个人分类: 科研试验|8260 次阅读|33 个评论
伟大的作品,不因别人的批评而减损其伟大
热度 5 sucreal 2015-3-3 00:43
环保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牵涉到多方博弈。一部关于环保的作品,如果能引起所有人的赞誉,那反而是极不正常的。一部作品,不能因为其中小的瑕疵就否定它的价值;同样,不能因为批评的声音里有杂音就否定批评的重要性。 现在看,对批评家的指责要远多于批评家发出的指责。“那些质疑柴静动机不纯的人动机都不纯”,请问这句话里有几个说别人动机不纯的人?“那些持阴谋论观点的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请问这句话里有几个阴谋论者? 我在自己的博文里流水账似的列出了对柴静作品的批评,我认为这些批评里有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也指出了作品里确实存在的瑕疵。有很多观点说出了其他利益群体的声音,有很多观点是对柴静作品的补充和提高。如果有人能够对针对这些批评发出有理有力的辩护,我愿意新开一个博文记录这些辩护,尽我个人微薄的力量给您扬名。如果都是下面这种辩护,最好还是不要说了。 1.“柴静是记者,不要苛责记者的科学性,大众能了解这些就够了。”科学家应该是生产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人,不是站在学术顶峰向大众施舍知识的人。记者就不应该用更加科学的眼光看问题么?记者就不配跟你科学家一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学术理论么?别把科学家当成科学万神殿里的大祭司,科学家是蒙昧大陆上的传教士。 2.“柴静的作品有很好的效果。”谁也没说柴静的作品没有效果,但是效果好就等于全都正确?苹果好吃难道就要把上面的黑斑一起吃了?我爱吃米饭,米饭让我有饱足感,那我煮米饭之前不允许淘淘米? 3.“柴静能做出这么大影响力的作品,你们这些专家平时不出来,等人家做出来了又来挑刺。”如果没有专家的研究,柴静作品里的数据都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充话费送的?柴静说出了一些人的观点,但还有很多人有不同的观点,为什么不许人家说。这么说的人到底是在追求真理还是在追求柴静? 4.“你们出来批评就是因为柴静动了你们的奶酪。你们揪住一点小辫子不放,就是要搅局”我也不知道啥叫批评人家的动机,我也不知道啥叫阴谋论,呵呵。 一部伟大的作品,不因别人的批评而减损其伟大,倒有可能因为刻意的维护而丧失它的真实。古语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今人说:凡是批评我喜欢的作品的人都是王八蛋。
434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迁都不迁都?缺水则南水北调?雾霾呢?南气北运?
热度 2 entomology 2015-3-2 11:43
迁都不迁都?缺水则南水北调?雾霾呢?南气北运?
个人分类: 扯闲皮儿 Babble Chat|4050 次阅读|2 个评论
穹顶之下 │ 几张表看懂国内外PM2.5标准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5-3-2 09:02
根据WHO(2005)对空气污染造成的疾病负担评价,每年有超过200万人过早死亡归因于室内外空气污染,其中一半以上的疾病在发展中国家。所以制定合理的空气质量标准对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降低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直接推动作用。 1.美国环境空气PM2.5标准 随着对颗粒物污染控制及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颗粒粒径越小对人体健康危害越大。1997年7月18日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修订,将PM2.5纳入标准中,并制定为期17年的长远工作执行计划,积极进行PM2.5污染的防治。 USEPA制定的PM2.5标准值、AQI、空气质量和健康警示(USEPA,2012) PM2.5被认为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潜在物质。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长期或短期暴露于高浓度排名PM10或PM2.5环境中与多种健康指示如就诊率、呼吸系统发病率、肺活量降低和死亡率等之间的联系。哈佛大学对六城市的研究结果建立了PM2.5与健康的直接联系(Dockery D W et al.,1993;Chow J C et al.,1986a,1986b)。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包括从呼吸道发病率增加、病症加剧到未成年人死亡的危险性增加(预期寿命大为缩短)(Peters A,2005)。PM2.5的短期和长期暴露对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有着显著的关系,PM2.5长期暴露可能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原因(USEPA,2009)。 美国为达到PM2.5排放标准而制定的实施进度 2.欧洲环境空气PM2.5标准 2008年,欧盟通过了新的空气质量法令(2008/50/EC)。开始严格监督执行空气质量标准,对超标行为进行严厉惩罚,超标城市面临每天高达70万欧元的罚款。2008年5月,欧盟发布(关于欧洲空气质量及清洁空气法令》,规定了PM2.5的目标浓度限值、暴露浓度限值和削减目标值。 欧盟制定的PM2.5的目标浓度限值、暴露浓度限值和削减目标值 3.WHO环境空气PM2.5标准 2005年WHO发布的《空气质量准则》对PM10和PM2.5的年均浓度和日均浓度设定了准则值和三个分级的过渡时期目标值。表中准则值的要求最为严格,是根据研究得出的较理想、健康危险较小的颗粒物限制标准。WHO设定的准则值标准很严,即使是部分发达国家,也难以马上实现。因此,WHO 在设立准则值的同时,又对PM2.5和PM10确立了三个分级的过渡时期目标值,过渡时期目标值的要求比准则值相对宽松。WHO认为,通过采取连续、持久的污染控制措施,这些过渡时期目标值是可以逐步实现的,过渡时期目标值有助于各国评估努力减少颗粒物浓度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 WHO制定的PM2.5准则值和目标值 4.我国环境空气PM2.5标准 2012年2月,我国首次制定环境空气PM2.5浓度标准,将PM2.5浓度限值正式纳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PM2.5标准对比 我国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计划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曹军骥 等编著 《 PM2.5与环境 》 一书。2011年末我国发生多次大范围雾霾事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PM2.5概念被迅速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公众生产、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更是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 《 PM2.5与环境 》通过对全国PM2.5外场观测、遥感反演、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以PM2.5浓度水平和理化组成为基础,阐述我国PM2.5的来源和时空分布特征,提出我国PM2.5污染的管理体系和控制建议,同时深入总结了PM2.5的环境、健康和气候效应。 本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案例充分、针对性强,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管理应用相结合。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科学出版社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 出版 、 曹军骥 等编著 《 PM2.5与环境 》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4139 次阅读|16 个评论
[逃离北京?]柴静的无知无耻
热度 28 冯用军 2015-3-1 22:29
老冯故事会iStory of Feng(冯用军说时事)之“雾霾来袭你会逃离北京吗?”(今日说教/Education Report) 唐山著名教育学者、河北历史文化讲师、中国最年轻资深大学评价专家、中国高考考研辅导专家 国家自主招生考试推荐专家 领袖教育学家 冯用军博士 大家在评论我的博文前,先扪心自问下,你为中国做了啥?你为中国环保做了啥?你从哪里来?你能做啥? 柴静、穹顶之下,2015年的农历新年刚过几天,这两个“关键词”最近火了,Duang 针对这个所谓“夸大”的自媒体视频,我有4个问题: 1、裤衩电视台前记者柴静老烟民等自身不良因素与其女儿良性肿瘤的关系是什么? 2、农业化后期工业化初期的中国与后工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国、欧盟可直接比较吗? 3、光说中国烧煤跟世界之和相近,你考虑过中国的人口、国情和发展阶段吗? 4、柴静“表演”得这么夸张,请问柴静和大为等有多少人会逃离北京(2500万》500万)? 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一直都在或明或暗地抹黑中国,我不知道芮成钢背后有没有“抹黑中国”、“和平演变中国”的邪恶势力的资助,我也不知道柴静有没有?——nasa哪啥? 《穹顶之下》数据造假汇总-第一季-知乎 如果中国核心实力比美国日本更强大、如果中国是一个中立国家、如果世界其它国家都承诺中国的主权安全,今天就可以取消GDP,明天就可以关闭全国的污染源,你信吗? 让中国减少碳排放、减少GDP、放慢发展步伐,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阴谋,你信吗? 如果中国没有世界第一的血染红的GDP,中国能有今天的世界地位吗?柴静还能有100万去拍片吗? 白云机场,躺着中枪,表示鸭梨山大?为啥不是北京机场呢? 柴静,你抽着烟、开着车、在北京享受改革红利、在美国生下孩子,谁给了你抹黑中国的权、钱? 说好的抵制日货的?白岩松、柴静,国家法律究竟管不管? 我看有些中国人就不配做中国人,一见有人说中国不好高兴得像死了丈母娘,一见有人说中国好就失落的如丧考妣。好了伤疤忘了疼,八国联军入侵ta不知道、甲午之耻南京之痛ta不知道,吃饱了撑得没事干,在中国这抱怨那抱怨,要么那没抱怨去投靠哪个主子,要么给党和政府直接提意见改变不好地,别在这里站着说话不腰疼,没qiu本事还装孙子背后下刀子,比禽兽、走狗还不如,禽兽还有点记性、走狗打它还知道叫唤两声。 甲午之耻南京之痛我没忘,生活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我也没忘,如果我国理工科的科研人员少贪污浪费些纳税人的科研经费、少发些垃圾论文,多出点爱迪生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发明创造,中国何来近代之伤、今日之霾?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目前中国的处境不得不科学发展优先兼顾环保节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只有死路一条(甲午之耻南京之痛),一百年不动摇! 爱国,我们可以更理性; 卖国,能请你们理性点吗? 友情提示 ——与本博无关的评论,博主有权拒绝回答!特别是无中生有的陈楷翰之徒、人身攻击的徐晓之流,请好自为之! ——同呼吸共命运,那7个人都在呼吸 笔者于唐山 附言2点: 1、2岁的小孩可能会把屎尿拉在公共浴池里污染池水,但20岁的人不能批评小孩说你不要拉屎拉尿或少拉屎拉尿,这可能吗?你自己当年不是这么过来的吗?你妈当年还不是毫无怨言地给你洗屁股。我们只能慢慢教育他习惯去卫生间拉屎拉尿,少拉或不拉在浴池里。【柴静们的错误就是要求2岁的中国立刻跟20岁的欧盟美国看齐】 2、2岁的小孩拉屎拉尿污染了公共浴池没多大关系,不自主拉屎拉尿这是必经的发展阶段, 我们一定要记住给 孩子勤洗澡,同时我们要记住 鲁迅的话:“ 倒洗澡水不能把 孩子也倒掉。”【柴静们的错误就是光看到中国阴暗的一面没看到中国阳光的一面、光看到中国灰色的一面没看到中国红色的一面、光看到中国懈怠的一面没看到中国努力的一面、光看到中国失望的一面没看到中国希望的一面——说白了,柴静及其追随者们,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他们眼里是没有国家,只有小家、没有大局,只有牌局、没有长远,只有长滩】 柴静和赵嘉一起走向停车场,这时赵嘉正打开一辆崭新的丰田霸道汽车的车门搬运行李。去年柴静与赵嘉刚被拍到在一起时,赵嘉还开着一辆破旧的北京吉普,一年之后他换上了这辆价值70万的丰田霸道豪车,曾有业内人士称《看见》一书让柴静进账数百万,可见此言不虚。 潘石屹先生开着5.8的SUV在北京享受碧水蓝天。。然后,潘石屹先生一边烧着5.8排量的车拍照,一边在转 柴静 的微博。。。 而恶心 柴静 的污点在于,她开着排量4.0的 丰田霸道 ,呼吁减排,十个烧麦秸的农民都比不上她,她还呼吁农民多花钱处理麦秸让她在蓝天之下畅游 丰田霸道 。。。 柴静女士这么豪言壮志、身先士卒,好歹也应该做个表率,把4.0改成0.4
个人分类: CHAM胜美公司Corporation国安中心|4563 次阅读|6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