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适应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与拖延症战斗(1)——制定和执行计划
blazing216 2014-12-4 23:11
拖延,在开始或完成一项外显或内隐的活动时实施有目的的推迟。拖延症患者则常常表现为一种无目的性的推迟,只是不想做这件事罢了。但是对拖延症深入的研究表明,拖延往往与拖延症患者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拖延的目的是为了回避某些事情,而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 拖延只是表象,导致它的深层次原因不尽相同。比如害怕失败,适应性不良的完美主义,害怕成功,害怕被控制,心理时间与现实时间冲突等等。相当一部分的拖延症患者是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 治疗拖延症的方法也是与导致它的原因相对应的,不过一般可以归结为“话疗”。据赵本山所言,“话疗”就是谈话治疗。的确是这样,而且谈话治疗在现今的心理治疗中还是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为心理疾病中通常有对某些事情非理性的回避和恐惧,而这种现象和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偏执的想法有关。它们通常来源于童年的经历,是一种并不清晰的想法,只会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触发恐惧,焦虑等感觉。比如我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与我们大脑中形成的回路有关,而话疗就是通过不断地输入新的因果关系,在我们的脑中建立新的回路。比如不断地告诉自己,那只是普通的绳子而已,我不必害怕等等。 话疗的进程可能略慢,有可能成为拖延症患者新的拖延的借口。我们也需要用一些方法切实地让拖延者开始行动起来。正如第二段中提到的,拖延症患者的时间观往往有较大的误差,或者对自己的能力过分高估,觉得离截止日期还早,不需要着急。直到临近截止日期的时候才开始焦虑起来,紧赶慢赶地完成工作,并且咬牙切齿地告诉自己下次不能再拖延了,但是等下一件事来到,新的拖延周期会再次重演。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制定计划。拖延症并不是智力的问题,所以制定一个计划对于拖延症患者并不是困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制定的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Burka和Yuen在《Procrastination》(拖延心理学)一书中的建议是将计划尽量细化,细化到计划中的每一项都可以在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较为轻松的完成,如果事情比较小,可以尝试更短的时间段,比如半个小时,甚至15分钟。 制定计划对于拖延症患者不是问题,问题是执行计划。当计划中这一个小时我要写引言的第一小段时,我却在想着看看网页,玩玩游戏,甚至收拾几百年没收拾过一次的书桌,学习平日里非常讨厌的英语。这样奇怪的经历我想对于每一个拖延症患者来说都不陌生。它可能是因为你觉得自己还没做好写引言的准备,对文献掌握不是很清晰,或许是因为你不想被计划“控制”,害怕自己以后变成一个失去“自由”,只会执行计划的机器人,或者你只是感觉并不在“写论文”的心情。这个时候是很容易陷入拖延循环的时候, Burka和Yuen 建议我们“只做15分钟,甚至只做5分钟”,然后就可以想干嘛干嘛。很多时候,拖延症患者只是需要一个开始。 这是我读《拖延心理学》的一点感想。这本书也给了我战胜拖延症的信心。最近我将这些方法应用到一些事情中,虽然我依旧花费了比原计划多约2,3倍的时间,但是它帮助我在截止日期前比较从容地完成了这些事情。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也让我对我的时间观有了更多的认识,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和接受自己,以及制定更切实的计划。 参考文献 Burka, J. B. and Yuen, L. M. 2008. 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Da Capo Press. Massachusetts
个人分类: 与拖延症的战斗|3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话免疫之T helper细胞
热度 1 xlwwc 2014-8-17 22:25
今天我想粗略的聊聊 T helper 细胞这个玩意,如果有什么说的不符合科学的地方,有关专家“砖家”勿喷哦。只是纯粹当做娱乐。 在引入 T helper 细胞之前,有必要先提一下我们的免疫反应的分类。人体的免疫反应分两类,一种是固有免疫反应,一种就是适应性免疫反应。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将外来的病原体当做恐怖分子的话,固有免疫就是守卫国土的边防战士,或是国门边界的围墙和铁丝网,甚或是入境处的签证人员,如果在边境就能察觉其是恐怖分子或是危险人物的话,直接就地消灭或者拒之于国门以外,这样最好了。但是如果一不小心,让这些恐怖分子进入咱们天朝以后咋办呢,难道要靠城管?这是肯定不行的!这个时候人民卫士 ---- 警察(即适应性免疫)就该出动了,他们会通过一系列专业化的侦查,分析手段,最终消灭这些恐怖分子。 T helper 细胞就在适应性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发挥着“人民警察”的作用。 下面先来给 T helper 细胞(后面就叫警察)来个简单介绍吧,这类警察每个人都有一个一条警犬( CD4 )!(但是记住:有的人有警犬( CD4 ),但却不是警察,后面会详细介绍哈。)他主要任务是发现可疑人员,然后协调指挥其他警种消灭敌人。警察叔叔工作的时候,每次都要听取协警( APC ,抗原提成细胞)汇报工作。先简单介绍下这个协警(虽然叫协警,但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协警最喜欢的工作就是在大街上面游走,类似城管吧,看到哪个不顺眼了就会抓起来,然后把这些人的重要信息做成一个档案,夹到其工作手册( MHC-2 )中去,然后就屁颠屁颠的跑去警察那里去邀功,警察就认真查看审阅鉴别其工作手册( MHC-2 ),看看到底这个人是不是恐怖分子。如果是,马上就会启动预案,开始抓捕消灭这些人。如果是自己人的话,一场虚惊而已,所以警察和协警交接的这一步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后面所有的工作是不是朝着正确的方向! 警察审阅协警提交的重要证据( MHC-2 )时,是非常严肃认真的。首先,证据审阅工作必须是要在警察局(淋巴结)里完成的(是防止泄密?还是警察局里面设备完善?)。当看到证据( MHC-2 )后,警察同志就拿出了他的第一件法宝( TCR-CD3 ) , 这个法宝就会紧密的贴在证据( MHC-2 )上面做扫描工作,这个过程中,警犬( CD4 )会严密守护在这两个结合物周围(做监视工作?让一条狗做监视工作,可见这个警察有多懒!) . 这个过程同时,法宝( TCR-CD3 )和警犬( CD4 )就会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源源不断地反馈给警察(他们自己是不能分析的),警察将所有的信息获得后,综合分析判断已经得出了结论,但是有趣的是到这个时候还没有着急下达命令,他是等待例外一个重要人物的到来。(或许有人会问,这个重要人物是谁呢,如果一直不来怎么办,问的好!如果这个神秘人物一直不来的话,这个警察就会一直这么等下去,也不再干其他活了,直到自己慢慢死去,是不是像一个痴情少女呢?) 那这个神秘人物到底是谁呢?其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这个协警( APC, 抗原提成细胞),这个时候,协警看了看警察纠结的脸色,不紧不慢的又及时提供了两份更加重要的证据文件( CD80 和 CD86 ),警察一看到这两样东西,茅塞顿开。立马拿出自己的施令牌( CD28 ) , 三个东西一合在一起,光芒耀眼!这个证据直接证明分析的这个证据所有人的确是恐怖分子,立马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梦话系列|4784 次阅读|1 个评论
骐骥驰骋、骏骁驱骑:八骏奔腾贺新春
entomology 2014-1-31 10:10
恭祝各位朋友马年新春: 乘骐骥驰骋万里兮,拓展生态位而天地宽; 策骏骁驱骑千山兮, 辐射适应性而前程远! 戴小华@潜叶昆虫研究组 注: 1 骐骥:骏马。乘骐骥以驰骋兮(《楚辞·离骚》)。 2 驰骋:骑马飞奔。驰骋万里指个体流和基因流不断迁入新斑块。 3 生态位:物种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4 拓展和天地宽:指生态位扩张或生态位宽度增加。也指个人发展空间大。 5 骏骁:良马。比喻杰出的人才。这里指种群中适合度高的个体。 6 驱骑:骑马奔驰。千山指生境多样性高。 7 辐射适应:在进化生物学中指的是从原始的一般种类演变至多种多样、各自适应于独特生活方式的专门物种。 8 前程远:指物种更能适应未来的环境。也指个人前程远大。
个人分类: 扯闲皮儿 Babble Chat|4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外医学期刊发表的最新中国作者论文(3月份已发表)
xupeiyang 2013-3-19 09:00
中国作者发表 的医学论文: 2013-03-15 • 诺龙可减弱大鼠主动脉对运动的适应性 期刊:心血管研究 作者:Sun, M.a, Shen, W.b , Zhong, M.b, Wu, P.b, Chen, H 2013-03-15 • 静脉内和喷雾给予硫酸镁治疗成人与儿童的急性哮喘: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期刊:呼吸内科 作者:Shan, Z.ab, Rong, Y.ab, Yang, W.ab, Wang, D.ab, Ya 2013-03-15 • 茶碱+沙美特罗/氟替卡松丙酸酯联合治疗对哮喘患者的效果 期刊:呼吸内科 作者:Nie, H.a , Zhang, G.b, Liu, M.a, Ding, X.a, Huang, 2013-03-15 • Fas信号转导可促进胃癌细胞通过上皮-间质转变而运动和转移 期刊:原癌基因 作者:Zheng, H.X.a, Cai, Y.D.ab, Wang, Y.D.a, Cui, X.B.a 2013-03-15 • MiR-34a作为一种调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EGFR的肿瘤抑制剂发挥功能 期刊:原癌基因 作者:Yin, D.ab , Ogawa, S.c, Kawamata, N.b, Leiter, A.b 2013-03-15 • 金丝桃苷对缺血/再灌注的离体大鼠心脏功能恢复的影响: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通路的潜在牵连 期刊:自由基生物学与药物 作者:Li, Z.-L.ab, Hu, J.cd, Li, Y.-L.e, Xue, F.f, Zhang 2013-03-15 • 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2过表达可增加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氧化敏感性和凋亡 期刊:自由基生物学与药物 作者:Yu, Y.ab, Xing, K.b, Badamas, R.b, Kuszynski, C.A. 2013-03-15 • 唾液硝酸盐在人类志愿者和大鼠中的主动分泌与抗应激保护效应 期刊:自由基生物学与药物 作者:Jin, L.a, Qin, L.a, Xia, D.a, Liu, X.b, Fan, Z.a, 2013-03-14 • 中国农村青少年失眠症的1年过程与影响 期刊:睡眠 作者:Luo, C.ab, Zhang, J.abcd , Pan, J.a 2013-03-14 • 替比夫定治疗与HBeAg血清转换率高有关,以及该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 期刊:病毒性肝炎杂志 作者:Wang, G.-Q.a , Ding, Y.-P.a, Dong, Y.-H.b 2013-03-14 • 对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有部分应答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效果:一项初步研究 期刊:病毒性肝炎杂志 作者:Huang, Z.ab, Zhao, Z.ab, Zheng, Y.ab, Peng, L.ab, 2013-03-14 • 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的48周回顾性研究 期刊:病毒性肝炎杂志 作者:Han, Z.a, Shi, Y.a, Zhu, J.a, Chen, Y.a, Yin, F.a, 2013-03-14 • 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阿德福韦酯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期刊:病毒性肝炎杂志 作者:Lu, J.-J.ab, Liu, K.ab, Ma, Y.-J.ab, Wang, J.ab, C 2013-03-14 • 对阿德福韦酯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效果 期刊:病毒性肝炎杂志 作者:Li, Y.a, Zhang, Y.b, Wang, J.-P.b, Lian, J.-Q.b, B 2013-03-14 • 程序化死亡1和干扰素γ诱导型蛋白10表达的快速下调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结局较好有关 期刊:病毒性肝炎杂志 作者:Hou, F.-Q., Wu, X.-J., Wang, Y., Chen, J., Liu, Y. 2013-03-14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来自中国的经验 期刊:病毒性肝炎杂志 作者:You, H., Jia, J 2013-03-14 • 在整个妊娠期使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 期刊:病毒性肝炎杂志 作者:Liu, M.a, Cai, H.b, Yi, W.a 2013-03-14 • PD-1/PDL1和CD28/CD80通路可调节自然杀伤T细胞功能从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期刊:病毒性肝炎杂志 作者:Wang, X.F., Lei, Y., Chen, M., Chen, C.B., Ren, H. 2013-03-14 • PRL-3作为结直肠癌中H3K9甲基化的调节剂的后生角色 期刊:肠道 作者:Liu, Y.ab, Zheng, P.ab, Liu, Y.c, Ji, T.d, Liu, X. 2013-03-14 • CHIP作为一种新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对人胃癌的预后有显著影响 期刊:肠道 作者:Wang, S.a, Wu, X.ab, Zhang, J.ab, Chen, Y.a, Xu, J 2013-03-14 • 健康人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乳糖不耐症的患病率与表现及其对乳制品摄入量的影响 期刊:临床胃肠病学与肝脏病学 作者:Yang, J.ab, Deng, Y.a, Chu, H.a, Cong, Y.a, Zhao, 2013-03-14 • 人体测量参数与瞬时弹性成像所示肝脏硬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期刊:临床胃肠病学与肝脏病学 作者:Wong, G.L.ab, Chan, H.L.ab, Choi, P.C.c, Chan, A.W 2013-03-14 •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用于临床N0期和病理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结局 期刊:胸外科年鉴 作者:Zhong, C., Yao, F., Zhao, H. 2013-03-14 • 凝血酸在不中断氯吡咯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的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随机试验与1年随访结果 期刊:胸外科年鉴 作者:Shi, J.a, Wang, G.a, Lv, H.a, Yuan, S.a, Wang, Y.b 2013-03-14 • 中国青少年重症肌无力患者接受扩大胸腺切除术后的临床结局 期刊:胸外科年鉴 作者:Cheng, C.a , Liu, Z.a, Xu, F.a, Deng, Z.a, Feng, H 2013-03-14 • 有限分期的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外科治疗 期刊:胸外科年鉴 作者:Situ, D.ab, Lin, Y.ab, Long, H.ab, Zhang, L.ab, Li 2013-03-14 • 成人心包内肺叶外型肺隔离症 期刊:胸外科年鉴 作者:Wei, Y. , Chen, L., Xu, J., Yu, D. 2013-03-14 • 骨钙素可通过核因子kb信号通路逆转内质网应激和改善因饮食诱导性肥胖而受损的胰岛素敏感性 期刊:内分泌学 作者:Zhou, B., Li, H., Xu, L., Zang, W., Wu, S., Sun, H 2013-03-14 • 在体外条件下,戊二烯基群有助于植物雌激素8-戊二烯柚皮素活化从而增强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 期刊:内分泌学 作者:Ming, L.-G.a, Lv, X.a, Ma, X.-N.a, Ge, B.-F.a, Zhe 2013-03-14 • 在体外条件下和雌性裸鼠异种移植垂体腺瘤中,抑制PI3K/AKT/mTOR通路可增强替莫唑胺诱导的垂体腺瘤细胞系毒性 期刊:内分泌学 作者:Dai, C.a, Zhang, B.b, Liu, X.a, Ma, S.a, Yang, Y.a 详细信息见 http://www.elseviermed.cn/journal/ChinaAuthor/0-1-0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基因印记06-09
syfox 2012-9-2 11:39
第六号染色体 智慧(1)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我一直在误导你们,而且一直在破坏我自己定的规矩。作为惩罚,我应该把下面这句话写 100遍 :  基因的存在不是为了致病的。  即使一个基因在坏了的时候会致病,大多数我们体内的基因都没有坏,它们只是在不同的人体内有一些区别。蓝眼珠基因不是坏了的棕眼珠基因,红头发基因也不是坏了的棕头发基因。用术语来说,它们是等位基因——是遗传信息中同一个段落的不同形式,对于环境有同样的适应性,都是“合法”存在的。它们都是正常的,正常的基因有不止一种形式。   好了,该停止东一下西一下地拨拉那些杂草了,到了集中精力对付那丛最枝蔓缠绕的灌木的时候了,到了对付基因森林里最粗壮、最扎人、最密不透风的那丛荆棘的时候了。这就是 智力的遗传性。 这丛荆棘最有可能存在于第六号染色体上。1997年末,一个大胆的(也可能是傻大胆)科学家向全世界宣布说,他在六号染色体上找到了一个“决定智力的基因”。这确实需要勇气,因为不管他的证据多么有力,很多人根本就不相信“决定智力的基因”这种东西有可能存在,更别说相信它们真的存在了。他们之所以怀疑,不仅仅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方面的科研被政治化,任何提及智力的遗传因素的人都会被人“另眼相看”,也是因为大量的生活常识说明智力有非遗传因素。自然母亲可不放心让一个或几个基因去盲目地决定我们的智力,她给了我们父母、学习、语言、文化、教育,让我们通过这些去塑造我们的智力。   但是,罗伯特·普洛民(Robert Plomin)宣布,他和他的实验伙伴们在智力的遗传性方面做出了一项重大发现。每年夏天,都有从全美国挑选出来的一组智力超常的孩子到爱荷华州去度夏令营。这些孩子的年龄在12~14岁之间,他们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们在做学校作业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当高的天分。在去夏令营的五年之前他们 接受智商测试 的时候,得到的分数比99%的人都高,他们的智商高达160以上。普洛民的研究小组认为,如果有一些基因能够对人的智力有影响,那么这些孩子一定拥有这些基因的最佳形式。他们取了所有这些孩子的血样,开始用第六号染色体DNA的片段做“鱼饵”来钓智力基因这条“鱼”。(他选择了第六号染色体,是因为他从以前的研究中得到了些启发。)渐渐地, 他发现这些孩子的第六号染色体长臂上有一小段DNA序列往往跟普通人的不一样。并不是每一个聪明孩子在那个地方的DNA序列都与普通人不同, 但是带有这个不同序列的孩子多得足以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这个序列位于一个名叫IGF2R基因的中间。[1]   智商的历史并不让人乐观。在科学史上的所有争论里,很少有像关于智慧的争论那样充满着愚蠢意见的了。我们中的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是带着不信任和偏见来谈这个话题的。我不知道我的智商是多少。我上学的时候测过智商,但是从来没人告诉过我我的分数。因为我当时没意识到那个测验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我没抓紧时间做题,结果是我只来得及答了一小部分题,分数应该高不了。当然话说回来,我没意识到测验是有时间限制的,这本身就不像是聪明人干的事。这个事件让我对用一个数字来衡量人的智力这种十分粗糙的做法失去了敬意。想在半小时之内测量出智力这么一件复杂的事,在我看来很荒唐。   事实上,最早的智商测验出发点就带着偏见。弗兰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9世纪和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人类学家、优化人种论者。——译者注】最早开创了用研究孪生子来把先天能力和后天能力分开的办法,他一点不隐瞒他这样做的原因:我的目的是要记录不同的人之间不同的由遗传而得到的能力,家族和种族之间的不同,以了解人类历史允许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用更优良的人种去代替那些不够优秀的人种,以思考用适当方法来完成此举是否是我们的义务。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快地推进进化的过程,避免因为把进化完全交到自然进程的手中而引起的焦虑。  换句话说,他想把人当成牛那样有选择地繁殖。  但是,智商测试在美国才变得真正丑陋起来。H·H·戈达德(Goddard)【20世纪初期美国心理学家。——译者注】把法国人阿尔弗雷德·比内(Alfred Binet)发明的智商测试题搬到美国来,让美国人和未来的美国人接受测试。他满不在乎地总结道:很多从国外来到美国的移民不仅仅是“白痴”,而且训练有素的专家一眼就能把这些“白痴”辨别出来。他的智商测验主观得可笑,而且题目对中产阶级和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人有利。有几个来自波兰的犹太人知道网球场的正中间有一个网子?他一点都不怀疑智慧是天生的:“每一个人头脑的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是由精、卵细胞融合的时候染色体的结合而形成的。这之后,任何因素都不会对其有什么影响,除非是严重事故破坏了染色体。”   持有这种观点的戈达德明摆着是不正常。但是他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施展了足够大的影响,以至于他被批准去测试那些刚刚到达爱丽丝岛【美国纽约市附近的一个小岛,过去从欧洲乘船到达美国的移民要先在该岛办理入境、检疫等手续。——译者注】的移民。他之后还有些人比他还极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伯特·亚尔克斯(Robert Yerkes)【20世纪美国比较心理学家。——译者注】说服了美国陆军让他给招募来的上百万新兵进行智商测验。尽管陆军根本没有太在乎这些测验的结果,这些测验却给亚尔克斯和其他人提供了发表意见的讲坛和数据。他们的意见是,智商测验可能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对国家也很重要,因为它能够轻易快捷地把人分类。在陆军里进行的这些测验,最终影响了国会,于1924年通过了一个限制移民法案。这个法案严格限制了来自南欧和东欧的移民人数,根据是这些地区的人比在1890年以前占了美国人口大多数的北欧移民要笨。这个法案的目的跟科学没有一点关系。它更多地反映了种族的歧视与工会的地方保护主义。但是,它在智力测验这个伪科学中找到了借口。   优化人种论的故事我要留到后面一个章节再讲,但是一点不奇怪的是,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使得大多数学者,特别是社会学者,对任何与智商测验有关的东西都有很重的不信任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钟摆摆向了与种族歧视和优化人种论相反的方向,那时候,智慧的遗传性简直成了一个禁忌。亚尔克斯和戈达德那样的人把环境对人的能力的影响忽视得如此彻底,他们居然用英文试卷来考非英语国家的人,用需要书写的试卷考那些文盲——这些人在接受考试的时候才第一次拿起笔来。他们对于遗传性的相信是如此一厢情愿,以至于后来的批评者们都认为他们的主张一点儿根据都没有。归根结底,人类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他们的智商可以受他们所受的教育的影响,所以, 心理学也许应该假设智慧没有任何遗传成分:智慧完全是学习的结果。 第六号染色体 智慧(2)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科学应该是通过建立假说然后试图证伪它们而前进的。但是有时候事情并不如此。20年代的基因决定论者们总是在寻找能够证明他们观点的证据,从来不去寻找可能证伪他们观点的证据,60年代的环境决定论者们也同样总是在寻找能够证明他们观点的证据,对于相反的证据,他们本应是去积极寻找,但他们却对这些证据视而不见。与常识相违的是,在智力遗传性研究这个科学的一角里,“专家”们总是比外行犯更大的错误。普通人一直就知道教育非常重要,但他们同时也一直相信人的内在能力是有差异的。反而是“专家”们荒唐地在走极端。   没有一个 智慧的定义是被普遍接受的 。智慧的标志是思考的速度,还是推理的能力?是记忆力、词汇量、心算能力?是进行智力活动时精力旺盛?还是仅仅是一个人对于智力活动的追求?聪明人在某些事上可以是惊人地笨——知识面是否广、有没有心计、是否能不撞到路灯柱上,如此等等。一个在学校里成绩很差的足球运动员也许可以在瞬息之间抓住机会作一记妙传。音乐能力、语言能力、揣测别人心理的能力都是能力,但一个人不一定同时具有这些能力。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当代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译者注】卖力地提倡过一个理论,把智慧分成许多种,每一种天赋都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能力。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当代美国哲学家。——译者注】则提出, 智慧可以分成三类:分析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 。需要分析能力的问题是由别人提出的,问题界定得很清楚,解决问题的所有信息都已存在,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跟日常生活经验没有关系。说简单一点,就好像是学校里的考试。实际问题则要求你把问题认识清楚、表达出来。这种问题常常没有清楚的定义,缺少一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但与日常生活直接有关。巴西街头的孩子们可能有些在学校里数学不及格,但他们在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数学面前却不比谁傻。对于职业赛马手来说,用智商来预测他们的成绩,结果是很不准的。如果用需要动手的模型来测智商,一些赞比亚儿童成绩会非常好,用纸和笔来测,他们的成绩就会很糟。英国孩子则正相反。   学校注重的是分析能力,智商测验也是如此,这几乎成了定义。智商测验不论在形式和题目上有多么大的区别,它们总是青睐具有某一种特定思维的人。不过,它们还是能测出一些东西。如果你比较人们在各种智商测验里的成绩,你会发现它们有一定的一致性。统计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在1904年首先发现了这一现象,一个孩子如果在一科测验里得到高分,在其他科目里也容易得高分,各种智力能力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相关联的。斯皮尔曼把这称为 广义智慧, 或者简称为g。有一些统计学家提出,g只是统计上的一种托词,只是测量人在考试中的表现的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另外一些人则认为g是民间流传的说法的一种直接量化:在谁聪明谁不聪明这个问题上,多数人的意见往往都是一致的。不管怎么说,g无疑是管用的。在预测一个孩子今后在学校里成绩如何方面,它比几乎其他任何测量方法都准确。在g是否客观存在方面,也确有一些真正客观的证据:人们在做需要检索和找出信息的任务时,他们完成任务的速度与智商是成正比的。广义智慧在人的不同年龄惊人地一致:在6岁到18岁之间,你的智慧当然是在快速增长,但是相对于你的同龄人来说,你的智慧却是几乎不变的。事实上,一个婴儿适应一种新的感官刺激所需的时间跟他今后的智商有很强的关联。就好像是说,如果能够对一个婴儿将来受的教育有一定估计,我们就能在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身上看出他将来的智商。智商分数与在学校里的考试成绩有很强的关联。高智商的孩子好像能更多地吸收学校里教的那些东西。  所有这些不是要肯定教育无用论:学校与学校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学生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上平均成绩的巨大差异,显示出教育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智慧基因”不是在真空里运作的,智慧需要环境刺激才能发育。   现在,就让我们接受这个一看就有点愚蠢的关于智慧的定义: 智慧就是几种智商测验的平均得分——“ g”——然后看看这个定义把我们领向何处。智商测验以前很不精确,现在也离完美很远,还谈不上真正客观,因此,各种测试的结果比较一致,就更显得不可思议了。如果智商与某些基因的联系透过被马克·菲尔波特(Mark Philpott)【当代美国哲学家。——译者注】称为“不完美的测试之雾”都能够显现出来,那就更说明智力有很强的遗传因素。另外,现代的测试已经有了很大改进,客观性更强,也更不会使受试人的成绩因文化背景和是否懂得某种专门知识而受到影响。   在20年代,以优化人种为目的的智商测试达到高峰,当时关于智力的遗传性还没有任何证据,它只是对人们进行智商测试的那些专家们的假设。现在已经不同了。智商(先不说智商到底是什么)的遗传性已经在两种人里检验过了:孪生子和被领养的孩子。不管你怎么看,研究结果都叫人吃惊。在什么决定了智力这个题目上,所有研究都发现,遗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6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时尚,就是把孪生子从一出生就分开,特别是如果想让别人领养他们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这样做时并没有多想,但是有些人是故意这样做的,他们的动机是科研:去检验并希望能够证实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论—— 人的个性取决于孩童时期的养育方式和环境,与遗传无关。 最著名的例子是纽约的两个女孩, 贝丝和爱咪 ,她们一出生就被一个极富好奇心的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学家分开了。爱咪的养母是个很穷的人,很胖,没有安全感,没有爱心,所以一点不奇怪地,爱咪长大之后成了一个神经质的、内向的人。这正符合弗洛伊德理论的预言。但是,贝丝也成为了这样的人,跟爱咪一模一样,尽管她的养母富有、安详、愉快而有爱心。20年之后当贝丝和爱咪重新见面的时候,她们二人性格上的差别小得简直看不出来。对于她们二人的研究,远没有证明养育在塑造我们性格方面的重要性,相反地,它 证明了天性的力量。    研究被分离开的孪生子,最初是由环境决定论者开始的。但是后来他们的对手也开始用这一方法,代表人物之一,是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布沙尔(Thomas Bouchard)。从1979年开始,他在世界各地寻找那些被分离开了的孪生子,并利用测试他们的个性与智商的机会让他们团聚。同时,其他的研究则注重于比较被收养的人与他们的养父母、亲生父母、同胞手足之间智力的差异。把所有这些研究放在一起,把成千上万人的智商测验结果集中起来,就得到了以下这个表。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百分比,代表的是两种人的智力之间的相关性, 百分之百的相关性意味着两人智力完全一样,百分之零意味着两个人的智力完全无关。 第六号染色体 智慧(3)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同一个人接受两次智商测验 87  在一起长大的同卵双生子 86  从小被分离开的同卵双生子 76  在一起长大的异卵双生子 55  同胞兄弟姐妹 47  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40  父母与子女(没有在一起生活过) 31  亲生父母不同却被同一个家庭收养的孩子 0  没有血缘关系又不住在一起的人 0   毫不奇怪地, 相关性最大的是在一起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他们有共同的基因、在共同的子宫里被孕育、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他们智商的区别与一个人做了两次智商测验的区别一样。 异卵双生子虽然是在共同的子宫里被孕育,他们的基因却并不比两个普通兄弟的基因更相似,但是他们的相关系数比两个普通兄弟更相似,说明胚胎在子宫里的经历或者是孩子最初经历的家庭生活有一点点作用。但是让人目瞪口呆的结果,是那些有不同的亲生父母却被同一个家庭收养、一起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智商分数之间的相关性是零。住在同一个家庭里对于智商一点影响也没有。   子宫的重要性是最近才被人们认识到的。有 一项研究表明,孪生子在智力方面的相似性,有20%可以归结到子宫环境上,而对于两个非孪生的兄弟姐妹来说,子宫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只占5%。区别在于,孪生子不仅是在同一个子宫里被孕育,而且是在同一时间;非孪生的孩子则不是。子宫里发生的各种事件与变化对于我们智力的影响,比我们出生之后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所起的作用高两倍。所以,即便是智力中可以归结到“后天”因素而不是先天因素的那一部分,也是一种早已成为过去、不可更改的后天因素。但是另一方面,属于先天因素的那些基因,直到青少年时期都在表达。所以,是先天因素,而不是后天因素,要求我们不要在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他的智力下定论。   这真是怪异之极。它简直是对基本常识的挑战:我们孩童时期读过的书、家庭成员间的对话,肯定对我们的智力有影响吧?没错,但问题不在这里。因为遗传因素可以决定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和孩子都喜欢智力活动。除了研究孪生子和被领养的孩子之外,还没有任何其他研究试图把父母的遗传与父母的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分开。对孪生子和被领养的孩子的研究,在 目前清楚地有利于这样一个观点:父母与孩子智力水平之间的相似性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对孪生子和被领养的孩子的研究当然可能会误导,因为毕竟这些研究只局限于某一类家庭。他们主要是白人中产阶层的家庭,极少有黑人或穷人家庭被列入研究之列。在美国的白人中产家庭里,如果读书范围和谈话内容大同小异,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有一项研究的对象是那些被另一种族的家庭收养的孩子,在这项研究里,人们发现孩子的智商与他们的养父母的智商有一点相关(19%)。  但是这仍然是很小的效应。所有这些研究得到的一致结论,是你的智商大约有一半是由遗传决定的,不到五分之一是由你和你的兄弟姐妹们共同的环境——家庭——决定的。剩下的是子宫的作用、学校的作用和其他外部影响,比如朋友的影响。即使是这个结论,也有点误导。你的智商不仅随年龄会有变化,遗传因素对它的影响也会变化。现在你长大了,积累了很多经验,遗传对你智力的影响也增加了。你会说:什么?是减小吧?不是的。在儿童时期,遗传对智商的影响占51%。在你长大的过程中,你内在的智力逐渐显露出来,其他因素对你智力的影响渐渐消失。你会选择与你的能力、喜好相符的环境,而不是调整你的能力、喜好去适应环境。这证明了两个至关重要的观点:基因的影响并不是从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候起就固定不变了,环境的影响并不是一直不断地累积的。智力是遗传的不等于它是不变的。   在先天还是后天这个漫长的争论刚开始的时候,弗兰西斯·高尔顿用了一个也许很贴切的 比喻:“很多人都这样取乐过:把小树枝扔进溪流中,观察它们随水流走的过程,观察它们怎样停止运动。一开始遇到偶然的一个小障碍,然后又是一个;以及它们的前进又是怎样被环境里的因素加速的。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因素每一个都对小树枝起了作用,认为小树枝的最终命运就是被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件左右的。但是不管怎样,所有的树枝都成功地顺水流下去了,而且速度总体来说都差不多。” 所以,有证据表明,让孩子接受更好的、高强度的教育确实可以戏剧般地提高孩子的智商,但这只是暂时的。小学毕业的时候,那些曾经在“好的开端”【Head Start,是美国运行着的一个对幼儿实行早期教育的计划。——译者注】这样的早期教育班里受过教育的孩子,与其他没有上过这些班的孩子已经没有区别了。   对于这些研究的一种批评,是它们都只研究了社会里一个阶层的家庭,因此把遗传的作用放大了一些。如果你同意这样的批评,那随之而来的就是: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遗传的作用比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里大。事实上,一个完美的英才社会的定义,就是 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们的基因的社会 ,因为所有人都有同样好的环境。在身高方面,我们已经在飞速地接近这样一个状态了:在过去,营养不良使得很多孩子在长大之后没有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遗传”高度。今天,随着儿童期营养的普遍提高,个体之间身高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原因决定的。所以,我猜想遗传在身高方面的决定作用是在增加的。同样的说法还不能用在智力这一方面,因为在有些社会里,环境的变量——例如学校质量、家庭习惯、财富——是在变得越来越不平等,而不是越来越平等。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公平社会里基因的作用反而更大,这听起来像个悖论。   对于智力遗传因素的这些估量,只适用于解释个体间的差异,却不能用来解释群体间的差异。虽然遗传对于智力的影响在不同人群和种族里不一定一样,但事实证明它的影响是一样的。但是,如果因为两个个体之间智商的差异有50%是因为遗传因素,就得出结论,认为黑人的平均智商与白人的平均智商间的差异或白人与亚洲人平均智商的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那就犯了逻辑错误。其实,这种结论不仅在逻辑上有错误,到目前为止,与事实依据也是不符的。这样,支撑最近的一本书 《钟形曲线》【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版的心理学书籍,探讨种族之间智力的区别及其原因。它宣称不同人种智力上的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有些种族的基因比其他种族优秀,因此出版之后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批评者认为该书曲解科学研究的成果,宣扬种族主义。——译者注】里那些观点的“栋梁”就倒塌了。黑人与白人的平均智商确有区别,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个差异是遗传的。事实上,跨种族领养儿童的一些例子,说明在白人家庭里长大的黑人孩子,其智力与一般白人并无区别。 第六号染色体 智慧(4)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如果对于一个个体来说, 智力有50%是遗传的,那么肯定有些基因对智力有影响。 但是我们现在说不出有多少这样的基因。关于这些基因,我们现在所能说的只是:有一些基因是可变的,也就是说,它们在不同的个体里可以以不同形式存在。遗传性与决定论是非常不同的事情。对于智力影响最大的基因完全有可能在个体之间是不变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基因就不会导致个体差异。比如说,我每只手上有五个手指头,大多数人也是如此。原因是我们得到的遗传配方里写明了要有五个手指头。如果我走遍世界去找只有四个手指的人,那么我找到的人里,95%以上都是因为意外事故失去了一个手指头的。我会发现,有四个手指不是因为遗传因素,几乎在所有情况下四个手指都是因为环境原因造成的。但是这不说明基因不决定手指的数量。一个基因可以决定不同的个体拥有同样的身体特征,正如基因也可以决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体特征。罗伯特·普洛民寻找智商基因的“大海捞针行动”,只会找到那些可以用多种形式存在的基因,却找不到那些在所有个体里都一样的基因。这样,他们可能会找不到一些决定智力的关键基因。   普洛民的第一个 基因标识,六号染色体长臂上的IGF2R基因 ,乍看上去可不像是一个“智力”基因。在普洛民把它和智力联系在一起之前,它出名是因为它与肝癌有关。以前,它可能被称为“肝癌基因”,这显示了用一个基因可能导致什么病来命名这个基因的错误之处。将来我们总会决定:这个基因抑制癌症的功能和它对智力的影响哪个是主要的功能哪个只是“副作用”。当然了,也可能这两种功能都是副作用。由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着如此枯燥的功能,让人真怀疑是否有什么神秘之处我们还没发现。它的功能是“细胞内的传输”:把磷酸化了的溶酶体酶从高尔基体【存在于细胞内的小体,对于蛋白质和脂类分子的加工和分类在其中进行。——译者注】运到细胞表面的溶酶体中去。它是个分子水平的送货车。在有关它的功能方面,没有一个字提到脑电波之类的事。   IGF2R是个异常庞大的基因,总共有7473个字母, 但是在编码蛋白质方面有意义的那些字母分布在基因组里由万个字母所组成的一段上,中间被没有意义的字母(称为内含子)打断过48次。就好像杂志上一篇文章被广告打断了48次,怪烦人的。在这个基因的中间,有一些重复的片段,它们的长度容易变化,也许会在人与人之间智力水平的不同方面起作用。因为这个基因看起来跟胰岛素之类的蛋白质及与糖的分解隐约有些关系,所以要提一下,另外一项研究发现, 智商高的人的大脑利用起葡萄糖来“效率”更高。 在学着玩一个名叫“叠四块”的电脑游戏的时候,高智商的人与低智商的人相比,一旦熟练之后,大脑对葡萄糖的需要量降低得更快。但是这有点像是在抓救命稻草的样子。普洛民的这个基因如果被证明真的与智力有关,也只会成为许许多多的能够用各种不同方式影响智力的基因中的一个。   普洛民的发现,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人们可以声明,研究孪生子和被领养的孩子是太过间接的方法,不足以证明遗传因素对于智力的影响,但是面对一个随着智力水平高低而变化的基因,人们很难提出有力的反对意见。这个基因的一种形式,在爱荷华那些智力超常的孩子体内比在一般人体内多一倍,这极不可能只是偶然现象。但是它的作用肯定很小:平均来说,这个基因的这种形式只会给你的智商加4分。这就有力地说明这个基因不是什么“天才基因”。普洛民暗示过,他对爱荷华那些智力超常孩子的研究还发现了至少10个“智力基因”。但是,遗传决定智商这一说法在重新受到科学界尊重的同时,在很多角落引起的却是疑惑和惊讶。它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二三十年代使科学声誉受损的优化人种论的幽灵。斯蒂芬·杰·古尔德就是一个对过分强调基因作用持严厉批评的人,他说过:“一个部分由遗传因素而形成的低智商者,通过适当的教育可能会有极大的改进,也可能不会。低智商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这一点,并不足以让我们对这个人的智力下定论。”这是对的,但同时这也是麻烦所在。并不是说人们一看到遗传的作用就不可避免地都成了宿命论者。导致“阅读困难症”【一种因为神经系统原因而出现的学习困难,患儿智力正常,但无法准确、流利地识别字词,常有拼写、阅读困难。——译者注】的基因突变被发现之后,老师们并没有认为这种病没救因而放弃有病的孩子。相反,这个发现促使老师们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去教有病的孩子。   事实上,智商测试方面最著名的先驱者法国人阿尔弗雷德·比内强烈地提倡过:智商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奖励那些有天赋的孩子,而是为了更多关注那些没有天赋的孩子。普洛民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从智商测试中受益的最好例子。在芝加哥地区他们这个大家族里,他这一代的32个孩子中,他是惟一一个上过大学的。他的好运源自于他在一次智商测试里的高分数,正是这个分数促使他的父母送他进了一所强调学业的学校。美国对这类测试的热衷与英国对它的厌恶形成鲜明的对照。短命而名誉不好的“11岁以上”考试,是英国惟一存在过的一个所有11岁以上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智商测试。它的依据是西里尔·伯特(Cyril Burt)【20世纪英国心理学家。——译者注】的研究数据(有可能还是伪造的)。在英国,“11岁以上”考试在人们的记忆里是灾难性的,它把有些智力很好的孩子打入了质量不好的学校。但是在以“英才社会”自居的美国,类似测试却是那些有天赋的穷人孩子在学术上取得成就所需的敲门砖。   也许,智商的遗传性暗示了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次性地证明了,高尔顿试图把先天与后天因素区别开来的努力,从观念上就错了。想想这么一个看上去愚蠢的事实:平均来讲,智商高的人比智商低的人耳朵更对称。智商高的人整个身体都更对称:脚的宽度、膝盖的宽度、手指长度、手腕宽度以及手肘宽度都与智商有关联。   90年代早期,对于身体对称性的兴趣又复活了。这是因为它可以揭示出发育早期的一些奥秘。身体的有些不对称性,在人群里是很有规律的。例如,在大多数人体内,心脏位于胸腔的左侧。但是,另外一些不那么明显的不对称性,却是比较随机的,哪边都可以。有些人的左耳比右耳大,另外一些人却刚好相反。这种被称为“起伏性不对称”的不对称性,它的程度,是对于身体在发育过程中受到了多少压力的很敏感的量度:感染、毒素和营养不良造成的压力。智商高的人身体更对称这一事实,说明这些人在母亲子宫里和在童年时期身体所受压力比较小。也许他们的身体有更高的抗压性。这种抗压性也许也是有遗传因素的。这样,智商的 遗传性也许并不是由“智慧基因”直接决定的,而是由那些抗毒素、抗感染的基因间接决定的。 也就是说,是由那些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基因决定的。你遗传到的不是一个高智商,而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发展出高智商的能力。如果是这样,那么怎么能把影响智力的因素分成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呢?明明白白地是不可能的。 第六号染色体 智慧(5)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支持这个理论的证据来自于所谓的“弗林效应”。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是一个在新西兰工作的政治学家,在80年代, 他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世界各国,一直以来人们的智商都是在增长的 ,大约每十年增长三点。原因却很难确定。也许原因与身高的增长是一样的:童年时期营养的提高。危地马拉有两个村庄在几年里一直得到由外界援助的 大量蛋白质补剂 ,十年之后再去测试,发现儿童的智商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是弗林效应在局部地区的表现。但是,在营养充分的西方国家里,人们的智商仍然是在迅速提高的。学校跟这个现象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中断学校教育只会给人的智商带来暂时影响,而且,分数迅速上升的那些测试项目,恰好测的是学校里不教的东西。分数上升最快的,是那些测试抽象推理能力的项目。一位科学家,乌瑞克·耐瑟(Ulric Neisser),【当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译者注】相信弗林效应的原因是当今社会日常生活中充斥着高强度的、复杂的视觉图案:动画片、广告、电影、海报、图像和其他光学显示,而这些是以书面语言的减少为代价的。儿童的视觉环境比以前丰富得多,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视觉方面的智力测试题,而这正是智商测试里最常见的题型。   但是,这个环境因素乍看起来很难跟研究孪生子所得出的 智商高遗传性的结论调和 起来。就像弗林本人说的,50年来人们的智商平均增加了15点,要么是因为50年代的人好多是傻子,要么是因为现在的人好多是天才。因为我们并没有处在文化复兴的时期,所以他认为,智商测试并没有测到人的内在能力。但是,如果耐瑟是对的,那么当今世界环境只不过是一个有利于人们发展智力中的一种——对于视觉符号的娴熟——的环境。这对于“g”这个提法(智力是综合能力)是个打击,但并没有否定不同种类的智力是有遗传性的。在200万年的人类文化之间,我们的祖先传下来了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各地不同的习俗,人脑也许已经通过自然选择学会了怎样发现和掌握在自己本地文化里重要的技能,以及自己能够掌握得比较好的技能。一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仅与他的基因有关,也与外界因素有关,而一个孩子有能力找到甚至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环境。一个有动手能力的孩子会学习需要动手的技能;一个书虫子会去找书。也许, 基因创造的是一种欲望,而不是一种能力? 不管怎么说,近视的遗传性不仅来自于眼球形状的遗传性,也来自读书习惯的遗传性。因此,智力的遗传性也许不仅仅是先天能力的遗传,也是后天因素的遗传。对于由高尔顿发起的这一世纪以来关于智力遗传性的争论,这真是个内容充实又令人满意的结局。 X和Y染色体 冲突(1)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往语言学拐一下,我们就会直面进化心理学所提出的骇人理论。也许它让你有了一种不安的感觉,感到有些其他的东西在控制我们的生命,感到我们自己的能力, 语言能力和心理能力,都在某一程度上是由本能所决定,而不像你以前所骄傲地认为的那样,是由你自己的意志决定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事情马上就要变得更糟了。 这一章要讲的故事也许在整个遗传学史上是最出人意料的一个。我们已经习惯了把 基因想象成是配方 ,它们在消极地等待着整个机体的“集体决策”,以确定要不要开始转录:基因是身体的仆人。这里我们要遇到另一种 现实:身体是基因的受害人、玩具,是基因的载体和战场,为的是基因自己的雄心壮志。   比七号染色体小的那些染色体中,最大的是X染色体。X染色体是个与众不同的染色体,是不合群的家伙。跟它配对的染色体,也就是说,跟它在序列上有亲和性的染色体,不是像其他染色体那样是跟它一模一样的一条,而是Y染色体,极小,而且几乎没有活性,就像是遗传上的“马后炮”。起码在雄性哺乳动物和果蝇里,以及在雌性的蝴蝶和鸟类里是这样的。在雌性哺乳动物和雄性鸟类里,则有两条X染色体,但是它们仍然有点怪。在身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里,两条X染色体不是等量地表达自己携带的遗传信息,而是有随机选择的一条把自己卷成一个小小的卷,没有活性,被称为巴尔小体(Barr body)。   X和Y染色体被称为性染色体 ,原因很明显,因为它们几乎完全准确地确定一个人的性别。每个人都从其母亲那里得到一条X染色体,但是如果你从父亲那里拿到的是一条Y染色体,那么你就是个男的;如果你从父亲那里遗传到一条X染色体,你就是女的。有个别的例外,有人虽然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但是表面看上去是女的。但是这些是特殊的例子,它们的特殊正是为普遍的规则提供了证据。因为在这些人体内,Y染色体上最重要的男性化基因要么缺失要么受了损害。   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事实,在学校里学不了多少生物学就会接触到X和Y染色体。大多数人也知道色盲、血友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在男性里更为常见,因为这些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因为男性没有一条“富余”的X染色体,他们比起女性来更易罹患由隐性基因导致的疾病。正如一位生物学家说的,男性体内的X染色体是在没有副驾驶的情况下独自飞行。但是,有些关于X和Y染色体的事情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有些事情非常奇怪,让人不安,它们动摇了整个生物学的基础。   在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出版物中,《皇家学会哲学通讯》是最严肃最清醒的之一。在它里面,你很少会读到这样的文字 :“这样,哺乳动物体内的Y染色体很可能参与的是一场被敌人在‘枪支’上占了上风的战斗。一种合乎逻辑的结果,是Y染色体应该逃跑、躲藏起来,把所有功能并非必需的序列都扔掉。”“战斗”、“在‘枪支’上占了上风”、“敌人”、“逃跑”?我们可不认为这些是DNA应当做的事。但是同样的语言,比这稍微多一点术语,在另一篇关于Y染色体的科研论文里也出现了。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内在的敌人:基因组间的冲突,基因位点间竞争进化(ICE),以及物种内部的红色皇后》。 文章的一部分是这样的:“Y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基因位点间进化中持续不断的竞争,使得Y染色体上基因的质量由于那些有一定负面作用的突变的‘搭便车’而不断下降。Y的衰落是由于遗传上的‘搭便车’现象,但是 基因位点间在进化中的竞争 才是持续地推动雌雄两性之间相互对抗共同进化的催化剂。”就算以上这段话对你来说就像“爪哇国”的文字一般,有些词还是能够吸引你的注意,比如“对抗”。最近还有一本教科书,也是关于同样的题材的。书的名字很简单,叫做:《进化,40亿年的战争》。这都是怎么回事呢?   在我们的过去,有某一时刻,我们的祖先从像 两栖类动物那样让环境温度决定性别,改成了用遗传决定性 别。改变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这样每一种性别的个体都可以从卵子受精就开始为自己的特殊角色而接受训练。在我们人类里,决定性别的基因使我们成为男性,如果没有这些基因就是女性,在鸟类里却正好相反。这个基因很快就在它周围吸引了一些对于男性有好处的其他基因,比如说,能够使肌肉发达的基因,或者是造成暴力倾向的基因。但是,因为这些基因是女性身体不想要的——不能浪费本来可用于抚养后代所需的能量——这些次要的基因就变得对一个性别有利而对另一性别有害。这样的基因就被称做性别对抗基因。   当另一个 基因突变抑制了两条性染色体之间进行正常的遗传物质交换的时候,难题解决了。 现在,性别对抗基因就可以分道扬镳了。一个基因在Y染色体上的形式可以利用钙来造出鹿角,而它在X染色体上的形式却可以用钙造出乳汁。这样,一对中等大小的染色体,本来是各种各样“正常”基因的所在地,就被性别决定这个过程给“劫持”了,最终成为了性染色体,各自“吸引”了不同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积累了对雄性有好处对雌性却常有坏处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积累了对雌性有好处而对雄性有坏处的基因。例如,有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叫做DAX,是在X染色体上的。有极少的一些人生来是有一条X染色体一条Y染色体的,但是X染色体上却有两份DAX基因。结果就是,虽然这些人从基因角度说是男性,他们却发育成为正常的女性。我们对其原因的理解,是DAX和SRY——Y染色体上让男性成为男性的基因——是互相对抗的。一份SRY会打败一份DAX,但是两份DAX就要打败一份SRY了。   这种基因之间互相对抗的升级是很危险的事。 如果打个比方,我们可以觉察到,这两条染色体不再把对方的利益放在眼里了,就更不要提整个机体的利益了。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传播对X染色体可以是好事,但同时对Y染色体又是坏事;反过来也有可能。举一个例子吧。假设有一个基因在X染色体上出现了,它携带的配方是一种致死的毒药,只杀死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一个带有这个基因的男性不会比其他男性有更少的子嗣,但是他只可能有女儿,不可能有儿子。他的所有女儿都携带有这个基因,而如果他有儿子,他们是不会携带有这个基因的。于是,在他的下一代里这个基因就多了一倍。这样一个基因会传播得很迅速。如果这样一个基因停止传播,惟一的原因就是它已“杀死”了太多的男性,使物种本身的存在都受到了威胁——男性变得很稀罕。 X和Y染色体 冲突(2)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这是异想天开吗?根本不是。在一种学名叫做Acrea encedon的蝴蝶里,这种情况就发生了。结果就是这种蝴蝶的97%都是雌性。这只是我们所知的这种形式的进化冲突中的一例,我们称为“ 性染色体的推动力 ”。大多数已知的类似事例只限于昆虫,但是这只是因为科学家们对昆虫研究得比较详细。我在前文中引用过的那个奇怪的词,“冲突”,现在开始更加有意义了。有一个简单的统计资料:因为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雄性有一条X一条Y,所以在所有性染色体中有四分之三是X,只有四分之一是Y。换句话说,一条X染色体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雌性体内度过的,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雄性体内度过。这样,X染色体进化出攻击Y染色体能力的可能性,是Y染色体进化出攻击X染色体能力的可能性的三倍。Y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都可能受到来自一个新进化出来的X基因的攻击。结果就是Y染色体扔掉了尽可能多的基因,把剩下的“关闭”,以“跑得远远地藏起来”,剑桥大学的威廉·阿莫斯(William Amos)用“科技术语”这样说。   人类的Y染色体在关掉它的大多数基因方面做得如此之有效,使得现在的Y染色体上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编码功能的DNA,什么功能也没有,但是这样它们就不给X染色体以任何可以用来瞄准的目标。有一段短短的序列看上去像是最近才从X染色体上“溜”过来的,这是所谓的“ 假常染色体 ”区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基因,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SRY基因。这个基因启动一系列的事件,导致胚胎雄性化。一个单个基因能够有这样的能力是很少见的。尽管它的作用只是类似于拨一个开关,但很多事件紧随其后。生殖器官发育得像###与睾丸,身体的形状与组成变得不再像女性(在我们这个物种里所有个体一开始都被当成女性对待,但在鸟类和蝴蝶就不是这样),各种激素也开始在大脑里起作用。几年以前,《科学》杂志上曾刊登过一幅搞笑Y染色体图,声称已经找到了那些典型的男性行为的基因,这些行为包括不停地拿遥控器换电视频道、记忆和复述笑话的能力、对报纸上体育版的兴趣、沉迷于包含摧毁性行为和有人死的情节的电影,以及不会通过电话表达感情。这个搞笑图之所以好笑,是因为我们认出了它提到的这些行为都是典型的男性行为。这个笑话强化了“这些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这种说法,而远不是在嘲笑这种说法。这个图惟一错的地方在于,并不是每一种男性行为来自于一个特殊的基因,而是所有这些行为来自于因睾丸激素等引起的大脑的普遍雄性化,其结果,就是男性在现代社会里的这些表现。这样,从某种角度来说,很多男性特有的习惯都是SRY基因的产物,因为正是SRY基因启动的一系列事件导致了大脑与身体的男性化。   SRY基因比较特别。它的序列在不同男性体内惊人地相似:在人体内,它的序列中几乎没有点突变(也就是一个字母的区别)。在这种意义上说,SRY基因是一个没有变化的基因,从大约20万年前人类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到现在,它就没有改变过。但是,我们的SRY基因与黑猩猩的很不同,与大猩猩的也很不同:这个基因在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差别比一般基因要高十倍。跟其他活跃(也就是说,被表达的)的基因相比,SRY基因是进化最快的基因之一。   我们怎样解释这个矛盾的现象呢?据威廉·阿莫斯和约翰·哈伍德(John Harwood)说,答案隐藏在被他们称做“有选择地清扫”的那些逃跑与藏匿之中。时不时地会有一个有推动作用的基因出现在X染色体上,依靠着能够辨认出SRY制造出来的蛋白质的能力,来攻击Y染色体。这样,任何很少见的SRY基因的突变形式,如果能够造出一种不能被识别出来的蛋白质,它就立刻有了进化优势。这种突变形式就会取代其他形式在男性体内传播。有推动作用的X染色体使性别比例向女性倾斜,而SRY的突变形式又把这个比例扳回平衡点。结局就是一种新的SRY基因形式存在于所有男性体内,没有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许,这样一种突然爆发的进化发生得如此之快,进化的纪录里都没有能够留下它的痕迹。其结果,就是制造出了在物种之间差别很大而在物种之内又几乎没有差别的SRY基因。如果阿莫斯和哈伍德是正确的,那么这样的清扫至少有一次是发生在人类祖先与黑猩猩祖先分开之后(500万~1000万年前),但又是发生在所有现代人类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之前(20万年以前)。   你也许会觉得有些失望。我在这一章一开始讲到的暴力与冲突变成了分子进化理论的一个细节。不要担心,我还没讲完呢,而且我很快就会把这些分子与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联系起来。  在研究性别对抗方面,领头的学者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克鲁斯(Santa Cruz)分校的威廉·赖斯(William Rice),他做了一系列了不起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让我们回到一个假设中的我们远古的祖先那里,他刚刚得到了一条新的Y染色体,正在关掉那上面的许多基因,以躲避有推动力的X染色体基因。用赖斯的话说,这条新的Y染色体是对男性有利的基因的温床。因为一条Y染色体永远不可能到一个女性体内,它就可以随意地获得那些对女性非常不利的基因,只要这些基因对男性有一点点好处(如果你还认为进化是为了让整个物种得益,你就别再这样想了)。在果蝇里,(在这一点上人类也一样,)雄性射出来的液体是含有精子的内容丰富的“汤”,称做精液。 精液里有蛋白质,基因的产物 。它们的作用还属于未知,但是赖斯有一个很厉害的想法。在果蝇交配的过程中,这些蛋白质进入雌蝇的血液里,并且转移到其他地方,包括“她”的脑。在那里,它们的功能是降低“她”对交配的兴趣,并提高“她”的排卵率。30年以前我们会把排卵率的提高说成是对物种有利的事情:母蝇到了停止寻找性伴侣的时候了,取而代之的是“她”寻找做巢的位置,公蝇的精液使得母蝇的行为发生了变化。你可以想象,国家地理节目的解说词就是这么说的。现在,这个现象却有了一层邪恶的光环。公蝇是在试图操纵母蝇不要再去与其他公蝇交配,让“她”为了自己多产些卵,“他”这样做是受了那些性别对抗基因的指使。这些基因也许是在Y染色体上,也许是被Y染色体上的基因启动的。母蝇则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之下对这样的操纵越来越抵触。最后陷入僵局。   赖斯用了一个匠心独运的实验来验证他的想法。他在29代果蝇中,制止了母蝇抵抗力的发展,这样,他就保留了一支与其他分支不同的母蝇。同时他又通过让公蝇与另一些抵抗力越来越强的母蝇交配,使公蝇制造出越来越有效的精液蛋白质。29代之后,他把公蝇与没有抵抗力的母蝇交配。结果一目了然。公蝇的精液在操纵母蝇的行为方面是如此高效,它已经变成有毒的了,它可以把母蝇杀死。 X和Y染色体 冲突(3)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现在赖斯相信性别对抗在各种环境之下都是存在的,所留下的线索就是那些飞速进化的基因。例如,在一种带壳的鱼——鲍鱼里面,精子需要用一种名为细胞溶素的蛋白质,在卵子细胞表面由糖蛋白组成的“网”上钻出一些洞来。这种细胞溶素是由一个变化非常快的基因制造的(在我们人体里可能也是如此)。这也许是因为细胞溶素与糖蛋白网之间进行着“军备竞赛”。 精子如果能够飞快地进入卵子,这对精子有好处,对卵子则有坏处,因为其他寄生物或是第二个精子也有可能进来。 再举一个与人类关系比较大的例子,胎盘是由来自父方的变化飞快的基因控制的。以戴维·黑格为首的现代进化理论家们现在相信,胎盘更有可能是由胚胎里来自父方的基因控制的、寄生在母体内的东西。不顾母体的反对,胎盘试图控制母亲体内的血糖水平以及血压,以利于胚胎的成长。在讲第十五号染色体的章节里我们还会再回到这一点。   但是,交配行为又是怎么回事呢?传统的观念认为,雄孔雀那繁复的尾巴是用来吸引雌孔雀的设备,而且它是依照着过去的雌孔雀的欣赏标准设计出来的。赖斯的同事布雷特·霍兰(Brett Holland)却有一种不同的解释。他认为雄孔雀的尾巴的确是进化来吸引雌性的,但这是因为雌孔雀对这种吸引方式越来越抵触。雄孔雀实际上是用交配前的展示来代替用力量强迫,而雌性用对于展示的欣赏与否来自己控制交配的频率与时间。这就能够解释出现在两种蜘蛛里的让人吃惊的现象。一种的前腿上长有一束尖刺,与交配有关。在观看雄蜘蛛展示自己前腿的录像时,雌蜘蛛会用自己的行为来表示她是否被这只雄蜘蛛撩拨得动了情。如果我们把录像加工一下,把雄蜘蛛前腿上的尖刺去掉,雌蜘蛛仍然同样有可能觉得雄蜘蛛的展示很“煽情”。但是,在另一种蜘蛛里,雄蜘蛛没有这些尖刺。如果在录像里人工加上尖刺,那么雌蜘蛛“接受”雄蜘蛛要求的机会就被增加了一倍以上。换句话说,在进化过程中雌性渐渐地“反感”了雄性的展示,而不是越来越喜欢。就这样,性别之间的选择是“勾引”基因与“抵制”基因之间的对抗的表达。   赖斯和霍兰得到了一个让人不安的结论:越 是有社会性、越是个体之间交流多的物种,越会受到性别对抗基因的影响。这是因为两性之间的交流给性别对抗基因提供了一个兴盛的场所。 在地球上最有社会性、最善于交流的物种,当属人类。这样,一切豁然开朗——为什么人类的两性关系像个雷区一样,为什么男性在什么是来自女性的性骚扰这个问题上有着那么多不同的标准。从进化角度来说,驱动两性关系的不是什么对男性有利或什么对女性有利,而是什么对他们或她们的染色体有利。在过去,能够吸引女性对Y染色体是有好处的,而能够拒绝一个男性的吸引则对X染色体有好处。   像这样的 基因群之间的冲突 (Y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就是一个基因群),并不只是在“性”方面才有。假设有一个基因的某种形式能够让人更易说谎(这不是一个在现实中很有可能性的假设,但是也许确实有一大批 基因可以间接影响一个人是否诚实 ),这个 基因也许会靠着把它的“主人”变成一个成功的诈骗犯而更好地繁殖自己。 但是,再假设也许在另一条染色体上有另一个(或一群)基因有一种形式能够提高人辨别谎言的能力,这个基因要想更好地繁殖自己,就得使得它的拥有者避免上那些骗子的当。这两个基因会互相对抗着进化,每一个基因的进化都刺激着另一个的进化,即使这两个基因是被同一个人拥有。它们之间是赖斯和霍兰所说的“位点之间的竞争进化”(ICE)。在过去的300万年间推动人类智力进步的也许正是这样一个竞争过程。以前有一种说法,即人脑的增长会帮助我们的祖先在非洲平原上制造工具和点火,这种说法早就没人感兴趣了。取代它的是大多数进化生物学家都相信的马基亚维里(Machiavelli)16世纪意大利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他的理论认为,道 德与政治无关,狡猾与欺骗在统治者夺得与保持权力的时候是正当的。——译 者注】理论——在操纵别人和抵御操纵这两者的“军备竞赛”中,体积大的脑子是很必要的。 赖斯和霍兰写到:“我们称做智力的现象,也许只是基因组之间冲突的副产品。这种冲突,是用语言做武器的进攻与防守基因之间的冲突”。  原谅我偏题偏到智力上去了,让我们回到性上面吧。遗传学上最引起轰动、最有争议、大家争论得最激烈的发现之一,是1993年迪安·哈默(Dean Hamer)【当代美国生物学家。——译者注】宣布他发现了X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对于人的性取向有很强的影响,或者如媒体所说,一个“同性恋”基因。哈默的研究是那个时候发表的几项研究之一,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即 同性恋有其生物学原因——而并非来自环境压力或一个人自己有意识的选择。 有些研究工作是由同性恋者自己完成的,例如萨奥克研究院(Salk Institute)【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生物学研究院。——译者注】的西蒙·勒威(Simon LeVay),他们中的一些人急于在公众心目中建立一个在他们自己心目中已经牢牢扎根的概念:同性恋者是生来如此的。他们相信,如果一种生活方式由与生俱来的倾向性决定,而非由人的意志决定,那么它所遭到的偏见就会小一些。这种想法有一些道理。而且,如果同性恋确由先天因素引起,那么家长们也就不会觉得同性恋那么有威胁性了,因为,除非孩子本身已有同性恋倾向,否则孩子崇拜的人物中那些同性恋者就不会使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同性恋。事实上,那些保守的、不宽容的人最近开始攻击同性恋的遗传因素方面的证据。1998年7月29日,保守的杨女士(The Conservative Lady Young)在《每日电讯报》上写道:“我们在接受‘同性恋’是天生的这一说法时一定要谨慎,不是因为它不正确,而是因为它为那些给同性恋者争取权利的组织提供了借口。”   但是,不管有些研究人员多么希望看到某种特定的结果,他们的研究还是客观坚实的。 同性恋有高度的遗传性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例如,有一项研究,研究对象中54位有异卵双生兄弟的同性恋者中,他们的兄弟有12位也是同性恋。而研究对象中56位有同卵双生兄弟的同性恋者中,他们的兄弟有29位也是同性恋。不管是同卵还是异卵双生,孪生子的生活环境是一样的,这个结果就说明,一个或一些基因是一个男性成为同性恋者的一半原因。有一打其他的研究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X和Y染色体 冲突(4)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迪安·哈默 被这个结果迷住了,开始寻找可能的基因。他和他的同事访问了110个家里有 男性同性恋者 的家庭,并且注意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同性恋似乎是在女性中传递下来的。如果一个男人是同性恋,那么最有可能的是,在他的上一代里他父亲不是同性恋,他母亲的兄弟却是。这个观察立刻让哈默想到这个基因也许是在X染色体上,因为一个男性只从他的母亲一方得到一套X染色体上的基因。他比较了他研究的那些家庭里中同性恋男性与“正常”男性基因标识的区别,很快发现了一个“可 疑”区域:Xq28,位于X染色体长臂的顶端。同性恋的男性中,有75%的人都带有这个基因的一种形式 ,而“正常”男性中,有75%的人都带有这个基因的另一种形式。从统计学角度说,我们有 99%的信心 相信这个结果不是巧合。之后,其他结果也证明了这个结果的可靠性,而且还排除了这个区域与女性中的同性恋倾向的关系。   对于 罗伯特·特里弗斯 (Robert Trivers)这样的敏感的进化生物学家,同性恋基因有可能在X染色体上这一说法立刻让他有所联想。如果一个基因能够影响性取向,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使人成为同性恋的那种形式很快就应该灭绝掉。但是,同性恋在当代人群里占有可观的比例。或许有4%的男性毫无疑问地是同性恋,还有更少的一些人是 双性恋 。因为平均来讲,同性恋的男性比“正常”男性更不可能有孩子,那么同性恋的基因就应该从很久以前就在人群中逐渐减少直到消失,除非它带有其他什么好处来弥补这一弱势。特里弗斯论述说,因为一条 X染色体存在于女性体内的时间是它存在于男性体内时间的两倍 ,一个性别对抗的基因如果能够有助于女性的生殖能力,那么它即使对男性的生殖能力有两倍的损害,也仍然能够存留下来。比如说,假设哈默发现的 基因决定女性青春期开始时的年龄,甚至是乳房的大小 (记住这只是一个假设啊)。这些性质每一个都能够影响女性的生殖能力。在中世纪的时候, 大乳房 也许意味着更充足的奶水,或是能够嫁到一个有钱的丈夫,于是生下的孩子也就更有可能避免在婴儿期就夭折。就算同一个基因的同一种形式使得儿子觉得男性才有吸引力,因此降低男性后代的生殖能力,但是因为它给女儿带来益处,所以它仍然能够存在下来。   在过去, 同性恋与两性之间冲突的联系只是一个大胆的猜想,直到哈默的基因被发现和被解码 。事实上,Xq28与性别取向之间的联系仍然有可能是 误导 。 麦克·贝利(Michael Bailey)最近对于同性恋家族遗传性的研究就没能发现同性恋由母系遗传的倾向。 另外一些科学家也没能发现哈默声称的Xq28与同性恋之间的联系。现在看来这种联系也许只存在于哈默研究过的那些家族里。哈默本人也提醒大家,在同性恋基因被真正确定之前,轻易下结论是错误的。   而且现在又有了一个让事情变得更复杂的因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同性恋的理论。现在变得越来越清楚的是, 性取向与出生的顺序有关 。一个男人,如果有一个或几个哥哥,那么他与那些没有兄弟姐妹、只有姐姐没有哥哥或者在家里是老大的男性相比,就更容易成为同性恋。出生顺序对性取向的影响如此之强,每多一个哥哥,一个人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就增加三分之一。(这仍然是很低的可能性,3%再增加三分之一也只是4%。)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在 英国、荷兰、加拿大和美国都被发现和报道过了 ,而且在很多研究对象里都发现了。  对大多数人来讲,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类似于 弗洛伊德理论的想法 :在一个兄长很多的家庭里长大,也许兄弟之间的关系使得一个人具有了同性恋的倾向。但是,就像我们常常发现的那样,用弗洛伊德理论作为对事物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错的。( 在旧的弗洛伊德理论中,同性恋被认为是由一个过于保护孩子的母亲和一个有隔膜的父亲造成的,这几乎肯定地是本末倒置了。其实是儿子正在形成的女人气让父亲对儿子有了隔膜,而母亲因为要补偿儿子,就变得保护过度。) 回答也许又一次存在于两性之间的对抗中。  出生顺序对于女性同性恋倾向没有影响,她们在家庭里兄弟姐妹中的排行是随机的。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线索。除此之外,一个男人有几个姐姐也与他是否是同性恋无关。在一个已经孕育过男孩子的 子宫里被孕育 是一件不一般的事情,它会增加一个男人成为同性恋者的可能性。 最好的解释与Y染色体上的一套三个活跃的基因有关。 它们编码的蛋白质被称为H-Y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一个与它们相似的基因编码一种名叫抗谬氏激素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对于人体的男性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男性胚胎体内的谬氏小管萎缩,而谬氏小管正是子宫和输卵管的前身。这三个H-Y基因的功能是什么,还不确定。它们对于生殖器官的男性化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有睾丸激素与抗谬氏激素就够了。H-Y基因的重要性在现在才开始显现出来。  这三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之所以被称为抗原,是因为它们“挑衅”母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一种反应。其结果就是母体的免疫系统在母亲孕育下一个男孩的时候更强了。(女婴不会制造H-Y抗原,也就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雷·布兰查尔德(Ray Blanchard)是研究出生顺序对同性恋的作用的人员之一,他论述说,H-Y抗原的任务是把一些器官中的一些基因激活,特别是大脑里的一些基因。事实上,在对于老鼠的研究中人们得到了一些证据说明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如果如此,那么母亲体内强壮的免疫系统就会对大脑的男性化起部分抑制作用,但却不会影响生殖器官的男性化。这样的男性就会被其他男性吸引,或者至少是对女性不太动心。有一个实验是让年幼的老鼠对H-Y抗原免疫,与对照组相比,这样的老鼠长大之后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成功地交配。但急人的是研究人员们在报告里并没有说明不能正常交配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在果蝇发育过程中的某个关键时期,如果把一个叫做“ 转化器 ”的基因给激活,那么雄性果蝇就只会表现出雌性果蝇的性行为。这种变化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了。  人不是老鼠也不是果蝇,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人脑的性别分化在出生之后还会继续进行。除了个别例子之外,同性恋的男性并不是被禁锢在男性肉体里的女性。他们的 大脑至少是被激素部分男性化 了的。但是仍然有可能他们在早期的某个关键的敏感时期缺少了一些激素,而这永久性地影响到了一些功能,包括性取向。 X和Y染色体 冲突(5)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比尔·汉密尔顿 (Bill Hamilton)是最早形成性别对抗这一理论的人,他明白这会多么深远地影响我们对于什么是基因的认识。他后来写道:“ 现在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即基因组并不是为了一个项目——生存,生孩子——而存在的一个资料库再加一个实行计划的团队,就像我以前想象的那样。它开始越来越像一个公司的会议室,是自我中心的人和派系之间权力斗争的舞台”。 汉密尔顿对于基因的 新的理解 开始影响到他对自己的头脑的理解:我自己这个有意识的、看上去是不可分割的自我,结果竟与我的想象差别如此之远,我一点也不必因为怜悯自己而感到羞愧。我是被一个脆弱的联盟送到外面去的大使,带着一个 四分五裂 的帝国里那些心情紧张的统治者们给我的 互相矛盾 的命令。……当我写下这些字的时候,为了能够写下这些字,我就得装着自己是一个统一体,而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这样一个统一体是不存在的。我是一个 混合体 ,男性与女性、父辈与子辈、相互争斗的染色体片段,它们之间的冲突是在胡斯曼【Housman,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诗人。塞汶河,英国最长的河流。——译者注】诗中说的 塞汶河 (River Severn)看到凯尔特人与萨克逊人之前几百万年就形成了。   基因之间有冲突 , 基因组 是父辈基因与孩子的基因、男性基因与女性基因之间的 战 场 ,这样一种说法,是除了少数进化生物学家之外鲜为人知的故事。但它却 深深地动摇了生物学的哲学基础。 第九号染色体 疾病(1)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在第 九号染色体上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基因:决定你的ABO血型的基因 。在DNA指纹测试之前很久,血型测试就在法庭上出现了,因为警察有些时候会偶尔能够把犯罪嫌疑人的血液与犯罪现场的血液对上号。血液的对照是以假设犯罪嫌疑人无罪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如果血样没对上,就证明你肯定不是杀人犯,但是如果对上了,却只能说明你有可能是杀人犯。   这个逻辑对于 加利福尼亚州的最高法院 倒并没有什么影响。在1946年,它判决 查理·卓别林 (Charlie Chaplin)毫无疑问地是某个孩子的父亲,虽然血型鉴定表明卓别林与那个孩子的血液根本不相配,不可能是孩子父亲。不过呢,法官们从来就不太懂科学。在关于谁是父亲的官司里,与在谋杀案里一样,血液对照就像DNA鉴定和手指指纹鉴定一样, 是无辜者的朋友 。在有了DNA鉴定之后,血样鉴定就是多余的了。血型在输血的时候是极为重要的,但也是以一种负面形式出现:被输入了错误的血的人是会死的。血型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人类迁移方面的见识,但是它们在这一方面的作用也被其他基因取代了。所以,你现在可能觉得血型这件事很没意思,那你就错了。从1990年开始,它们的一个新的用处被发现了:它们有望让我们了解我们的基因为什么有很多种形式,以及这么多的形式是如何产生的。它们 掌握着人类多样性之谜的钥匙。   在血型方面第一个被发现也是我们了解最多的,是 ABO系统 。它们在1900年被首次发现,这个系统一开始有 三套不同的名字,所以把人搅糊涂了: 在莫斯(Moss)的术语里的Ⅰ型血与詹斯基(Jansky)的术语里的Ⅳ型血是一样的。理智逐渐占了上风,由血型的维也纳发现者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所发明的一套术语成了统一的术语: A,B,AB和O型。 兰德斯坦纳形象地描述了 输错血可以造成的灾难:“红血球都粘在一起了 。”但是血型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的。A型血的人可以很安全地给A型或AB型的人献血;B型血的人可以给B型和AB型的人献血;AB型血的人只能给AB型的人献血;O型血的人可以给任何人献血——所以O型血的人被称为是万能献血者。 在不同的血型背后也没有地域或种族的原因。 欧洲人 有大约40%是O型血,40%是A型血,15%的B型血和5%的AB型。 在其他大陆上, 比例也跟这个差不多,只除了在美洲有明显的不同。 美洲的印第安人几乎全是O型血, 只除了住在加拿大的一些部落和爱斯基摩人是例外,在加拿大的这些部落里有很多A型血的人。另外,爱斯基摩人也有些AB型和B型的人。   直到1920年, ABO血型的遗传性才被搞清楚 ,到了1990年,与这些血型有关的基因才见了天日。A和B是同一个基因“共同显性”的两种形式, O是这个基因的隐性形式 。这个基因在第九号染色体上,靠近长臂的顶端。它的“正文”有1062个字母长,被分成六个短的和一个长的外显子(“段落”),分散在染色体的几页——总共有万个字母——上面。它是一个中等大小的基因,被五个比较长的内含子打断。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半乳糖基转移酶,也就是说,是一个能够催化化学反应的酶。   A基因与B基因之间的区别只在1062个字母里的七个上面,这七个里面还有三个是相同意义的字母或是“不出声”的,也就是说,它们对于哪个氨基酸被选中加到蛋白质链上没有任何作用。那四个有作用的字母是第523、700、793和800个字母。在A型血的人体内这四个字母是C、G、C、G。在B型血的人体内则是G、A、A、C。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极少见的区别。个别人会有几个A型的字母也有几个B型的字母,有一种极少见的A型血人是在基因末尾处丢了一个字母。但是,这四个字母的区别就足以使蛋白质上的区别大到在输错了血的时候可以引起免疫反应的程度了。   O型血的基因与A型只有一个字母的区别,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字母被另一个字母代替,而是一个字母的被删除。在O型血的人体内,第258号字母不见了,那里本来应该有个G的。它的影响却很深远,因为它所造成的是所谓的“阅读错位”或称“移码突变”,后果很严重。(还记得吗?弗兰西斯·克里克在1957年提出的那个巧妙的“没有逗号”的密码如果是正确的,那么移码突变就不会存在了。) 遗传密码 是三个字为一个词被念出来的,中间没有标点符号。由三个字母的词组成的一句英文也许是这样的:the fat cat sat top mat and big dog ran bit cat(胖猫坐在垫子上,大狗跑过去咬了猫)。我承认,这句话不怎么优美,但是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如果换一个字母,它仍然可以理解:the fat xat sat top mat and big dog ran bit cat。但是你如果把这个字母去掉,然后把剩下的仍然三个字母一组地念出来,那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the fat ats att opm ata ndb igd ogr anb itc at。在那些O型血的人体内,他们的ABO基因就出了这种事。因为他们的基因在比较靠近开头的地方就缺了一个字母,那之后的信息就成了完全不同的东西。结果是一个具有不同性质的蛋白质被造了出来,它无法催化正常的化学反应。   这听起来好像很严重,但实际上对人并没有什么影响。O型血的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没有什么看得出来的缺陷。他们也并不会更容易得癌症,也不会在体育上不如人,也不会缺少音乐才能,等等。在优化人种论最盛行的时候,也不曾有政治家呼吁给O型血的人做绝育手术。实际上,关于血型的最可叹之处,也是它们之所以有用和在政治上又“中立”的原因,就是它们却是彻头彻尾的“隐者”,它们与人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关系。   但是,这也是事情变得有趣了的时候。如果血型既是看不见的又是中性的,它们是怎样进化到现在这种状态的呢?美洲的印第安人都是O型血,是纯粹巧合吗?乍一看上去,血型好像是中性进化论——由木村资生(Motoo Kimura)【当代日本进化生物学家。——译者注】在1968年提出的理论——的一个例子:这个理论认为大多数遗传多样性的存在不是因为它们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出于某种目的被选中,而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妨碍。木村的理论说,突变就像水流一样源源不断地被注入基因组之中,然后又逐渐地被基因漂移——随机变化——而去掉。也就是说,变化是随时都存在的,也并没有什么适应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100万年之后如果回到地球上来看看,人类基因组的大部分都会与现在的不同了,而且纯粹是由于中性的原因。 第九号染色体 疾病(2)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中性学派”与“选择学派”在有一段时间内都对自己的学说有忧虑。尘埃落定之后木村倒确实有了一批为数不少的跟随者。很多基因变异的后果的确是中性的。特别是当科学家们观察基因变异是如何影响蛋白质的时候,他们观察得越仔细,越发现 大多数蛋白质的变化都不影响它的“活跃位点 ”,也就是蛋白质发挥自己功能的地方。有一种蛋白质,在两种生物体里面从寒武纪到现在积累了250个不同之处,但是只有6个对其功能有影响。   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了,血型不是像它们看起来的那样中性。在它们的背后是有一个原因的。从60年代早期到现在,逐渐变得明显起来的是血型与腹泻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A型血的孩子常常会在婴儿期得某些类型的腹 泻,而其他孩子却不会; B型血的孩子则会得其他一些类型的腹泻 ;如此这般。80年代晚期的时候,人们发现O型血的人更容易感染霍乱。在完成了十几项研究之后,细节变得更加清晰了。除了O型血的人更易感染霍乱之外,A、B和AB型血的人在霍乱易感性上面也有区别。 抵抗力最强的是AB型血的人 ,其次是A型血的人,再次是B型血的人。但是 所有这些人都比O型血的人抵抗力强得多 。AB型血的人抵抗力如此之强,他们对霍乱几乎是有免疫力的。但如果因此就说AB型血的人能够喝加尔各答(Calcutta)下水道里的水也不会有病,那就是不负责任了——他们也许会得另一种什么病——但是千真万确的是,即使导致霍乱的细菌进入这些人体内并在肠道里安顿下来,这些人都不会有腹泻。   目前还没有人知道AB基因型是怎样给人体提供了保护以对抗人类疾病里最恶性最能致命的一种。但是它给自然选择提出了一个迷人而又直接的问题。别忘了,每一条染色体在我们的细胞里都有两份,所以,A型血的人实际上是AA,也就是说他们的两条九号染色体上各有一个A基因,而B型血的人实际上是BB。现在想象一个人群,只有这三种血型;AA、AB和BB。在抵抗霍乱方面A基因比B基因强。那么,AA的人就比BB的人可能有更多的孩子能够幸存下来。那是否B基因要从基因组里消失了呢?——这就是自然选择啊。但是这并没有发生,这是因为AB的人存活下来的可能性最高。所以,最健康的孩子是AA人和BB人的孩子。他们的所有孩子都是AB型,最抗霍乱的类型。但是如果一个AB型的人与另一个AB型的人生育后代,他们的后代里只有一半会是AB型;其他的孩子要么是AA要么是BB,后一种是最容易染上霍乱的。这是一个运气起伏不定的世界。在你这一代里最有利的组合,保证会给你一些容易染病的孩子。   现在想象一下,如果一个镇上所有的人都是AA,只有一个新来的女人是BB,那么事情会怎么样。如果这个女人能够抵挡住霍乱,达到生育年龄,那么她会有AB型的孩子,对霍乱有免疫力。换句话说,优势总是在较少的基因型那边,所以,A和B都不会消失,因为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少了,它就会变成“时髦”的东西,又“流行”起来。在生物学上这叫做由频率决定的选择,而这是我们的基因为什么如此多样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这解释了A与B之间的平衡。但是,如果O型血让你更容易感染霍乱,为什么自然选择没有让O型消失呢?答案与另一种疾病——疟疾——有关。O型血的人似乎比其他血型的人对疟疾更有抵抗力,他们好像也更不容易得一些类型的癌症。这一点生存优势也许就足以使O型基因免于灭绝了,尽管它与易得霍乱有关。一个大致的平衡就这样在血型基因的三种形式之间建立起来了。   疾病与突变之间的联系 是在40年代晚期被一个肯尼亚血统的牛津研究生安东尼·阿利森(Anthony Allison)第一个注意到的。他怀疑一种在非洲流行的名叫 镰刀型贫血症的疾病发病频 率也许和疟疾是否普遍有关。镰刀型贫血症的突变导致血红细胞在无氧的时候缩成一个扁镰刀形,这对于那些带有两份拷贝的人是致命的,但是对于那些只有一份的人危害并不太重。但是,那些有一份突变的人对疟疾的抵抗力很强。阿利森检验了住在疟疾高发区的非洲人的血样,发现那些带有镰刀型贫血症突变的人带有疟原虫的可能性比其他人小得多。镰刀型贫血症突变在西非一些疟疾肆虐的地方尤其普遍,在非洲裔美国人里也很普遍,这些非洲裔美国人的祖先有些是坐着贩卖奴隶的船从非洲西部来到美国的。镰刀型贫血症是现在的人类为了过去的疟疾抵抗力而付出的代价。其他形式的贫血症,例如在地中海与东南亚一些地区比较普遍的地中海贫血症,看上去对疟疾也有同样的抵抗作用,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它在曾经的疟疾高发区比较普遍了。   在这一点上,血红蛋白基因——镰刀型贫血症的突变就是这个基因上一个字母的改变——并不特殊。有一位科学家说它只是疟疾的基因防线的冰山一角,这样的基因可能多达12个,不同形式对疟疾有不同的抵抗力。在这一点上,疟疾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起码有两个基因的不同形式对肺结核有不同的抵抗力,包括编码维生素D受体的基因,这个基因与人们对于骨质疏松症的不同的抵抗力也有关系。牛津大学的阿德里安·希尔(Adrian Hill)写道:“很自然地,我们忍不住要说,在很近的过去,自然对于肺结核抵抗力的选择,也许增加了对于骨质疏松症缺少抵抗能力的基因。”   在那同时,人们新发现了一个类似的关系,就是囊性纤维增生这个遗传病与传染性伤寒这个遗传病之间的关系。七号染色体上CFTR基因的一种形式会引起囊性纤维增生,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肺与肠道的病变。但是同时CFTR基因的这种形式又能够保护人体免受伤寒——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肠道疾病——的危害。带有一份CFTR基因的这种形式的人会得囊性纤维增生,但是他们对伤寒带来的高烧和让人虚弱的痢疾几乎是免疫的。伤寒需要CFTR基因的正常形式,才能够侵入它瞄准了的细胞;被改变了的形式缺了三个DNA字母,伤寒就达不到目的了。因为伤寒杀掉了那些带有其他形式的CFTR基因的人,它就给这种有了改变的形式施加了压力,促使了它们的蔓延。但是,因为带有两份这种改变了的CFTR基因的人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这种形式也就从来不会太普遍。就这样,一个基因的少见又恶毒的形式,因为另外一个疾病的原因,被保留下来了。  大约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不能把ABO血型蛋白质的水溶形式释放到唾液与其他体液中去。这些“不分泌者”更容易得一些疾病,包括脑膜炎、酵母菌感染和重复发生的尿道感染。但是他们得流感或是受呼吸道合体细胞病毒影响的可能性又比一般人低。不管你往哪儿看,基因多样性背后的原因好像都与传染病有关。 第九号染色体 疾病(3)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对这个话题我们只是蜻蜓点水。在过去给我们的祖先带来过极大痛苦的那些大规模的传染病——瘟疫、麻疹、天花、斑疹伤寒、流感、梅毒、伤寒、水痘,等等——把它们的痕迹留在了我们的基因里。赋予了我们抗病能力的突变繁盛起来,但是抗病能力常常是要付出代价才能换来的,代价有的很高昂(镰刀型贫血症),有的只在理论上存在(不能接受错误血型的输血)。   实际上,直到最近,医生们仍然 习惯于低估传染病的重要性 。很多被普遍认为是由环境因素、职业因素、饮食习惯及偶然因素而造成的疾病,现在开始被认为是由一些人们不太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长期感染而造成的。 胃溃疡 是最精彩的一个例子。好几个医药公司因为发明了旨在对抗胃溃疡症状的新药而发了大财,但实际上只有抗生素才是惟一需要的药物。胃溃疡不是因为油腻食物、心理压力或是运气不好而造成的,它是由名叫Helicobactor pylori的 螺旋菌 引起的,这种细菌通常是在儿童时期就进入了人体。 与此类似,现在有数据明显显示在 心脏病与疱疹病毒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 ,各种形式的关节炎与各种病毒有关,甚至在 精神分裂症或者抑郁症与一种少见的主要感染马和猫的脑病毒(称为伯尔诺脑病)之间也有 关系。这些联系里,有一些或许会被发现是错的,有些可能是有病之后才引来的病毒与细菌,而不是病毒与细菌引来了病。但是,一个已经被证明了的事实是,人们在对诸如心脏病的各种疾病的遗传而来的抵抗能力上差异很大。也许 基因上的不同也与对于细菌、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有关 。   从某种意义上说, 基因组就是一份我们过去的病史的书面记录,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种族的医学圣经。 美洲印第安人中O型血那么多,也许反映的是这样一个事实:霍乱与其他形式的腹泻通常是在人口密集和卫生状况差的地方出现的,而在西半球新近才有人居住的新大陆上这些疾病还没有蔓延起来。 不过, 霍乱 本来就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在1830年以前也许只限于 恒河三角洲地 带,在1830年左右才突然扩展到欧洲、美洲和非洲。我们需要一种更好的解释来说明美洲印第安人中O型血非常普遍这一让人迷惑的现象,特别是从印第安人的干尸中找到的证据表明,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印第安人里有不少是A型或B型血的。这看上去几乎像是有一种西半球特有的生存压力使得A型和B型从人群里很快消失了。有些迹象表明原因也许是梅毒,这似乎是一种在美洲一直存在的病(在医学史的圈子里这仍然是被激烈争论的一个观点,但事实是,在1492年以前的北美人骨骼里就可以发现 梅毒 的损害,而在1492年以前的欧洲人骨骼里则没有)。O型血的人与其他血型的人相比,似乎对梅毒的抵抗力更强。   现在我们来考虑一下一个很奇怪的发现,在 血型与对霍乱的抵抗力之间的关系被揭示 之前,这个发现是很令人不解的。假设你是一个教授,如果你让四个男人和两个女人都穿棉质的T恤衫,不许用香水和除味剂,在两个晚上之后还必须把T恤衫脱下来交给你,可能有人要嘲笑你有那么一点点性变态。如果你还请121位男人和女人来闻这些脏T恤衫的腋窝处并把它们按照对自己多么有吸引力来排个顺序,那么说婉转一点也是你这人太古怪。但是真正的科学家是不会感到尴尬的。克劳斯·维得坎德(Claus Wedekind)和桑德拉·菲里(Sandra Füri)【当代瑞士生物学家。——译者注】就做了这么一个实验,结果他们发现, 男人和女人都最喜欢(或最不讨厌)另外一个性别里与自己在基因组成上区别最大的那个成员的体味 。维得坎德和菲里研究了六号染色体上的MHC基因群,它们是免疫系统用来定义什么是自我和用来识别寄生物和入侵者的。它们是可变性非常大的基因。如果其他条件都一样,那么,一只母老鼠会喜欢MHC基因与她自己区别最大的公老鼠,这是她通过闻他的尿来确定的。就是在老鼠身上的这个发现点醒了维得坎德和菲里,让他们想到,我们自己可能也仍然保有这样的能力,根据对方的基因来选择配偶。只有正在服用避孕药片的妇女才没有能够在闻T恤衫的实验中表现出对与己不同的MHC基因型的兴趣。但是我们知道避孕药片能够影响人的嗅觉。就像 维得坎德和菲里说的:“没有一个人让所有的人都觉得好闻,关键在于是谁在闻谁。”   在老鼠身上的实验被一直用远系繁殖来解释:母老鼠是在试图找到一个基因很不同的公老鼠,这样她才能生下基因变化较多的孩子,因而不会有近亲繁殖所造成的疾病。但是,也许她——还有那些闻T恤衫的人——是在做一件知道了血型的故事之后才能理解的事。记住,在霍乱期间寻找性伴侣的时候,一个AA型的人找到一个BB型的人才是最理想的,这样他们的所有孩子都会是对霍乱有抵抗力的AB型。如果同样的机制在其他基因与其他疾病那里也有作用——而且,MHC基因群又似乎是抵抗疾病的最主要地点——那么,被基因组成与自己正相反的人所吸引,就是有显见优势的事情了。   人 类基因组计划是建立在一个谬见上的。根本就没有一个“人类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无法定义这么一个东西 。在遍布于###染色体上的几百个位点上,有着一些在每个人之间都不一样的基因。没有人可以说A型血是“正常”的而O型、B型和AB型是“不正常”。所以,当人类基因组计划发表了一个“典型”的人类基因组的时候,在九号染色体上的这个血型基因的序列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这个计划公布的目标是发表平均的或具有“共性”的299个人的基因组。但是这在ABO基因这里就失去意义了,因为它的功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它不能够在每个人体内都一样。变化是人类基因组内在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实,对于任何其他基因组也是一样。  在1999年这一个特定的时刻,给基因组拍一张快照,并且相信这代表了一幅稳定和永久的图像,这也是不对的。基因组是在变化的。基因的不同形式被疾病的起伏驱动着,它们在人群里的普遍性也在起伏。人类有一个很值得遗憾的倾向,就是夸大稳定性的作用,太过相信平衡。实际上,基因组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图景。过去,生态学家相信过所谓的“高峰”植被——英国的橡树、挪威的枞树。他们现在已经学乖了。生态学与遗传学一样不是关于平衡态的学科,它们是关于变化的学科。变化,再变化,没有任何事是永远不变的。   第一个瞥见这个道理的人可能是J·B·S·霍尔丹(Haldane)【20世纪英国遗传学家。——译者注】,他曾试图找出人类基因如此多样的原因。早在1949年,他就推测到基因的多样性也许与寄生因素对其施加的压力有很大关系。但是,霍尔丹的印度同事苏莱士·贾亚卡尔(Suresh Jayakar),在1970年才真的把船摇动了。他认为稳定性根本就没有必要,那些寄生的因素会导致基因频率永远周而复始地变化。 到了80年代,火炬传到了 澳大利亚罗伯特·梅(Robert May)那里。他证实即使在一个最简单的寄生物与宿主系统里,也可能没有一个平衡状态:在一个因决定果的系统里也会永远有混沌的潮流在涌动。 梅就这样成了混沌学说的奠基人之一。接力棒又传到英国人威廉·汉密尔顿(William Hamilton)那里,他发展了一些 数学模型来解释有性生殖的进化,这些模型依靠的是寄生因素与宿主之间的“军备竞赛”,这种竞赛最终就会导致汉密尔顿所说的“很多基因永不安宁”。 真理。心理变化先于生理变化而出现。精神驱动身体,身体驱动基因组。 第九号染色体 疾病(4)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在70年代的某个时候,就像在那之前半个世纪发生在物理学方面的事情一样,生物学的确定性、稳定性、决定论这个旧世界坍塌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起伏不定的、变化的、不可预测的世界。我们这一代人破解的基因组密码只不过是一份不断变化的文件的一张照片。这个文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版本。 第十号染色体 压力(1)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基因组是记载着过去的瘟疫史的圣经。 我们的祖先对疟疾和痢疾的长期抗争被记录在人类基因的多样性中。你有多大机会能够避免死于疟疾,是在你的基因里与疟疾病原体的基因里事先编排好了的。你把你的队伍送出去参加竞赛,疟原虫也把它的队伍送出来。如果它们的进攻队员比你的防守队员棒,它们就赢了。抱怨你的差运气吧,你没有替补队员可换。   但是,应该不是这样的吧? 基因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应该是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有各种各样比这简单的办法来打败疾病的。 睡在蚊帐里面,把臭水沟抽干,吃药,在村子里撒DDT。吃好,睡好,避免精神压力,让你的免疫系统保持健康状态和在多数时候保持愉快的情绪。所有这些都与你是否会染上疾病有关。基因组可不是惟一战场。在前面几章里我进入了简化论的习惯。我把生物体拆开,把基因分离开,去辨别它们每一个有什么兴趣。但是 没有一个基因是孤岛 。每一个都存在于一个巨大的联盟之内,也就是身体。现在是把生物体的各部分放回到一起的时候了,现在是去探访一个“社交很广”的基因的时候了。这个基因的惟一功能就是把身体里一些不同的功能组织到一起。这个基因的存在昭示出我们有关肉体—精神的二重性是个谎言,它侵蚀着我们对人的认识。 大脑、身体和基因组是被捆在一起的三个舞伴。 基因组与另两者相互控制。这多少说明了为什么基因决定论是一个神秘的东西。 人类基因的激活与关闭可以被有意识的与下意识的外界活动所影响。    胆固醇 是一个充满危险的词。它是心脏病的病因,是个坏东西,是红肉,你吃了就要死的。其实,把胆固醇与毒药等同起来的做法是错得不能再错了。胆固醇是身体的一个基本成分,它在一个微妙的将身体各部分组织到一起的生物化学与遗传系统里占有中心位置。胆固醇是一类很小的有机物,能溶解在脂肪里,不能溶解在水里。身体利用来自饮食的糖类合成它所需要的大部分胆固醇,没有它,人就活不下去。起码有五种至关重要的激素是由胆固醇出发制成的,每一个都有独特的功能: 孕酮、醛固酮、皮质醇、睾酮和雌二醇。它们总称类固醇。 这些激素与身体中的基因的关系既亲密又迷人,却也让人不安。   类固醇激素被生命体使用了很长时间,也许比植物、动物和真菌的分道扬镳还要早。 促使昆虫蜕皮的激素就是一种类固醇。在人类医学里那个被人们称为维生素D的谜一般的物质也是类固醇。有些人工合成的(或说是合成代谢)类固醇可以骗身体去抑制炎症,另外一些则可以用来强化运动员的肌肉。但是还有一些类固醇,虽然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却与人类的激素足够相似,可以用做口服避孕药。还有另外一些是化学公司的产品,也许它们要为被污染的水流中雄鱼雌化以及现代男人精子数目的减少负责。   在第十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名叫CYP17。它制造一种酶 ,使得身体能够把胆固醇转化成皮质醇、睾酮和雌二酮。如果没有这个酶,这个转化途径就被堵上了,那个时候,从胆固醇就只能造出孕酮和皮质酮。没有这个基因的正常形式的人无法制造出其他的性激素,所以他们就无法进入青春期之后的阶段。如果他在基因上是男性,他也会长得像个少女。   但是先把性激素往旁边放一放,来考虑一下用CYP17造出的另一种激素:皮质醇。人体内的几乎每一个系统都用得上皮质醇,它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把身体和精神结合起来的激素,因为它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皮质醇干预免疫系统,改变耳朵、鼻子和眼睛的灵敏度,改变各种身体机能。当你的血管里流动着很多皮质醇的时候,你就处于压力之下,这是压力的定义。皮质醇与压力几乎就是同义词。   压力是由外部世界造成的,一个将要来临的考试、最近一个亲人的死亡、报纸上的什么吓人的消息或者因为照顾一个早老性痴呆症病人而感觉到的无休止的劳累。造成短暂压力的因素会导致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迅速上升,这两种激素使心跳加快,双脚冰凉。这两种激素在紧急情况下让身体做好“打还是跑”的准备。造成长期压力的因素激活一条不同的路径,结果是皮质醇缓慢而持续地增加。皮质醇最惊人的效应之一是它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工作。那些准备一个重要考试并出现了受到心理压力之后特有的生理特点的人更容易得感冒或受到其他感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因为皮质醇的效应之一就是减少淋巴细胞—白细胞的活性、数量和寿命。   皮质醇靠激活基因来做到这一点。它只激活内含皮质醇受体的细胞里的基因,皮质醇受体则是由其他某些开关来控制的。它激活的那些基因的主要功能,是激活其他一些基因,有些时候,再激活的基因又去激活其他的基因,如此下去。皮质醇的间接影响可以多至几十甚至几百个基因。但是这个过程的开端——皮质醇的产生则是因为肾上腺皮质里有一系列的基因被激活了,它们制造出了生产皮质醇所需的酶,CYP17蛋白质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让人头昏眼花的复杂系统:如果我只是试着列出最基本的化学反应链,就能让你闷得要哭。所以,也许这样说就足够了:你需要几百个基因来生产和调节皮质醇并对皮质醇做出适当反应,而几乎所有这些基因的作用都是把其他基因激活或关上。这是很适时的一课,因为人类基因组里大部分基因的功能就是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   我说过我不会让你觉得闷,但还是让我们瞟一眼皮质醇的一个效应吧。在白细胞里,皮质醇几乎肯定参与了激活一个名叫TCF的基因,也在十号染色体上,这样,TCF就可以制造自己的蛋白质,然后用它去抑制一个名叫白介素二号的蛋白质的表达。白介素二号是一种使白细胞高度警惕、提防微生物的袭击的化学物质。所以,皮质醇会抑制你的免疫白细胞的警惕性,从而使你更容易得病。   我想放在你面前的问题是:到底谁是管事儿的呢?是谁在一开始就把这些开关都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上?又是谁决定什么时候把皮质醇释放出来?你可以说基因是管事儿的,因为身体的分化——身体内形成不同的细胞类型,在每一类型内活跃着的基因都不同——归根结底是个遗传的过程。但是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基因并不会引起生理和心理压力。一个所爱的人的死亡或是一个即将来临的考试并不与基因直接对话。它们只是经过大脑处理的信息。   那么,大脑是管事儿的了?脑子里的下丘脑会发出一个信号,让脑垂体释放一种激素,它会告诉肾上腺皮质去制造和分泌皮质醇。下丘脑则是从大脑里有意识的那些区域接受指令,而这些区域又是从外部世界中得到信息。 第十号染色体 压力(2)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但是这也不能算是个答案,因为大脑也是身体的一部分。下丘脑之所以刺激脑垂体,脑垂体之所以刺激肾上腺皮质,并不是因为大脑认识到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大脑并没有设立这样一套系统,让你在要考试的时候就容易得感冒。是自然选择设立的这样一个系统(原因我稍后会解释)。而且,无论如何,这样一个系统都是非自主、无意识的举动,也就是说,是考试,而不是大脑,在主导这一切事件。如果考试才是罪魁祸首,那么我们就应该怪社会了,但是社会又是什么?也不过是很多个体的集合,于是我们就又回到身体上来了。另外,对抗压力的能力也因人而异。有些人觉得即将来临的考试非常恐怖,其他人却一路顺利。区别在什么地方?在制造、控制皮质醇与对皮质醇做出反应这一系列事件的链条上,易受压力的人与那些对压力没有什么反应的人相比,肯定有一个地方在基因上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又是谁、是什么控制着这个基因上的差别呢?   真正的情形是,谁也不是管事儿的。让人们习惯于这样一个事实是太难了,但是,世界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系统,它们设计巧妙,部件之间相互紧密地联系着,但是却没有一个控制中心。经济就是这样一个系统。有一个幻觉是如果有人去控制经济——决定什么产品应该由什么人在什么地方生产——它就会运转得更好。这个想法给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富裕都带来了巨大灾难,不仅是前苏联,在西方世界也是如此。从罗马帝国到欧洲国家联盟的高清晰度电视计划,由一个中心做出的应该在哪个方面投资的决定比无中心的市场调节而成的“混乱”差远了。所以,经济系统不应有控制中心,它们是由分散的因素来控制的市场。   人体也是这样。你不是一个通过释放激素来控制身体的大脑,你也不是一个通过激活激素受体来控制基因组的身体,你也不是一个通过激活基因来激活激素来控制大脑的基因组。你同时又是以上所有这些。   心理学里很多最古老的说法可以概括成此类错误概念。支持与反对“遗传决定论”的理论都事先假设基因组的位置是在身体之上的。但是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是身体在需要基因的时候把它们激活,身体之所以这样做,常常是因为它是在对大脑(有时还是有意识的)对外部事件的反应做出回应。你可以只靠想象那些给人压力的场景——甚至是虚构的——就可以提高你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与此相似,争论一个人所受到的某种痛苦纯粹是精神上的原因还是也有部分是生理上的原因——例如ME,或 叫慢性疲劳综合症, 是完全不对的事情。大脑与身体是同一个系统的两个部分。如果大脑在回应心理上的压力时刺激了皮质醇的释放,而皮质醇抑制了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一个潜伏在体内的病毒感染得以发作起来,或是一个新的病毒得以进入身体,那么症状虽然是生理上的,原因却是心理上的。如果一种疾病影响到大脑,从而改变人的心情,那么原因虽是生理上的,症状却是心理上的。   这个题目被称做 心理神经免疫学 ,它正在慢慢地成为时尚。抵制它的多是医生,而把它吹得很神的是各种给人实施信心疗法的人。但是,证据却是足够真实的。长期心情不好的护士更容易得冻疮,虽然其他护士可能也带有同样的病毒。焦虑的人比起心情好的乐天派,更容易得阵发性的生殖系统疱疹。在西点军校,最容易得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得了这种病之后最容易出现严重症状的,是那些被功课压力搞得焦虑不安的学生。那些照顾早老性痴呆症患者的人(这是个压力很大的工作)的抗病T淋巴细胞要比估计的少。 在三厘岛(Three Mile Island)核设施事故 【1979年在美国东部宾夕法尼亚州附近三厘岛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是人们一度怀疑放射性会结周围居民的健康造成很大损害。——译者注】发生时居住在那附近的人,事故发生三年之后得癌症的比估计的多,并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放射线的伤害(他们并没有),而是因为他们的皮质醇大量增加,降低了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反应。那些受到配偶死亡之痛的人,之后几个星期之内免疫力都比较低。父母如果在前一个星期里吵过架,那么他们的孩子就更容易得病毒感染。在过去的生活中有过心理压力的人,比起那些一直生活愉快的人来更容易患感冒。如果你发现这些研究有点让人难以置信,那么我告诉你,这些研究中的大多数在老鼠身上也能够得到相似结果。   可怜的老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7世纪法国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译者注】,人们通常说是他发明了主宰了 西方世界的身心二元论 ,使得我们拒绝接受精神可以影响肉体、肉体也可以影响精神这样一个观点。把这个归罪于他可不公平,这是我们大家都犯的错误。而且,不管怎样,并不都是二元论的错——这个理论本来是说有一个存在于组成大脑的物质之外的精神。我们都犯过一个比这更大的错误,犯这个错误如此容易,我们自己都没有察觉。我们 直觉地假设身体里的生物化学反应是因,行为是果, 我们还在思考基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时候把这个假设推到可笑的极致。如果基因对行为有影响,那么基因就是因,就是不可变的。这个错误不仅遗传决定论者会犯,他们那些吵闹的反对者也犯,这些反对者认为行为“不是在基因里”,他们说行为遗传学所暗示的宿命论和先决论让人反感。他们给了遗传决定论者太多余地,没有对“基因是因”这个假设提出疑问,因为他们自己也做了同样的假设:如果基因是与行为有关的,那么基因肯定是在金字塔的顶端。他们忘记了,基因是需要被激活的,而外界事件——或者说,由自由意志控制的行为——可以激活基因。我们可远不是缩在我们那无所不能的基因脚下,受它们的恩赐,我们的基因经常是受我们的恩赐。如果你去玩“蹦极”,或者找一份压力很大的工作,或者持续地想象一个可怕的事情,你会提升你体内的皮质醇水平,而皮质醇就会在你的身体内跑来跑去地激活各种基因。(还有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就是你可以用故意而为的微笑来刺激你大脑里的“ 高兴中心 ”,就像你可以用一个愉快的想法来使你微笑一样。微笑真的会让你觉得愉快一些。生理变化可以被行为调动。)   关于行为怎样改变基因表达,有些最好的研究是用猴子做的。很幸运的,对于那些相信进化论的人来说,自然选择是个俭省得可笑的设计师,她一旦想出了一个基因与激素的系统用来显示和对付身体所受的压力,她就很不情愿修改了。(我们的98%是黑猩猩,94%是狒狒,还记得吧?)所以,在我们体内与在猴子体内,有同样的激素用同样的方法激活同样的基因。在非洲东部有一群狒狒,它们血液中的皮质醇水平被人们仔细地研究过。雄狒狒到了一个特定年龄都惯于加入一个狒狒群。当一只年轻的雄狒狒刚刚加入一个狒狒群的时候,他变得极赋进攻性,因为他要通过打架来建立他在自己选择的这个“集体”里的地位。他的这一行为使得他这位“客人”的血液里的皮质醇浓度大幅上升,他的那些不情愿要他的“主人”们血液皮质醇浓度也上升了。随着他的皮质醇(以及睾丸酮)浓度上升,他的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了,他的免疫系统直接受到了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冲击。与此同时,在他的血液里,与高浓度脂蛋白(HDL)结合在一起的胆固醇越来越少。这样的现象是冠状动脉堵塞的一个经典的前兆。这个雄狒狒通过自己的自由意志在改变自己的激素水平,于是也就改变了自己体内的基因表达,这样,他便增加了自己受微生物的感染与得冠状动脉疾病的机会。 第十号染色体 压力(3)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在动物园里生活的那些得 冠状动脉疾病的猴子 都是在尊卑顺序里最下层的。它们被那些地位更高的同伴欺负,持续地感受到压力,血液里皮质醇浓度高,大脑里缺乏5-羟色胺,免疫系统永久性地被抑制着,它们的冠状动脉壁上积满了伤疤。到底这是为什么,仍然是一个谜。很多科学家现在相信冠状动脉疾病至少部分是由于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例如一种球状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和疱疹病毒。压力带来的是降低免疫系统对这些潜伏的感染的监视,使得它们得以繁荣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在猴子那里心脏病是一种传染病,虽然压力也会有一定作用。   人和猴子 很像。在尊卑次序里靠底层的猴子容易得心脏病这一发现 ,是紧跟着另一个更让人吃惊的发现之后做出的。另外一个发现是:英国的公务员得心脏病的可能性是与他们在这个官僚机构里的地位有多低成正比的。一个大型、长期的研究调查了万名在伦敦警察局工作的公务员,一个几乎令人无法置信的结果出现了:一个人在工作中的地位比他是否肥胖、是否吸烟和是否血压高更能准确地预示这个人是否有心脏病。一个做低级工作的人,比如清洁工,比起一个在人堆儿上面地位稳固的秘书,得心脏病的可能高几乎三倍。实际上,即使这个秘书很胖、有高血压,或者吸烟,在每一年龄段他得心脏病的可能性仍然小于一个很瘦、血压正常且不吸烟的清洁工。在60年代对100万名贝尔电话公司雇员的一个类似调查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把这个结论考虑一分钟。它把别人告诉过你的所有关于心脏病的知识都给削弱了,它把胆固醇推到了故事的角落(胆固醇高是一个危险因素,但是只在那些因为遗传原因而容易高胆固醇的人那里才是如此,而且即使对于这些人,少吃含脂肪食物的收益也很小)。它把 饮食习惯、吸烟和血压 ——医学界喜欢把这三者说成是心脏病的生理原因——变成了间接的致病因素。它把一个陈旧和已经不太为人所信的说法变成了一个脚注,这个说法认为压力和心脏病来自于繁忙的职务高的工作,来自于喜欢快节奏生活的个性。这个说法有一丝真理在里面,但不多。科学研究把这些因素的作用都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与生理状况无关的纯粹环境的因素:你在工作中的地位。你的心脏是否健康要看你拿的薪水怎么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猴子那里有些线索。它们在尊卑次序里越低,它们就越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公务员也如此。皮质醇浓度的提高不是看你面对的工作数量多还是少,而是看你被多少人呼来喝去。实际上你可以通过实验来演示这个效果:给两组人同样多的工作,但是命令一组人用一种规定的方法去做这个工作,必须遵守某个事先规定的进度。这一组被外界控制的人比起另外一个组来,体内因压力而释放的激素浓度更高,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在对伦敦警察局雇员进行的研究开始20年之后,同一项研究在一个已经开始私有化的公众服务部门里被重复了一次。在研究一开始,公务员们都不知道失业意味着什么。事实上,当研究者们为这项研究设计问卷的时候,被调查对象对问卷中的一道题提出了异议,这道题是问他们是否害怕失去自己的工作。他们解释说,在公众服务这个行业,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意义,他们最多会被转到另外一个部门去。到了1995年,他们就清楚地知道失去工作意味着什么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已经尝过失业的滋味了。私有化的结果,是给了每个人这样一种感觉:他们的生活是受外部因素控制的。一点也不令人吃惊地,心理压力增加了,健康情况随之下降了,健康情况恶化的人数之多,无法用饮食、吸烟、喝酒方面习惯的改变来解释。   心脏病是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时出现的症状,这样一个事实解释了它的出现为什么是分散的 。它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有 高级职务的人退休“享受悠闲生活”之后不久就会得心脏病 。他们常常是从指挥一个办公室“沦落”到在由老伴做主的家庭环境里干一些“低级”的需要动手的活儿(洗碗、遛狗之类)。它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可以把某一种疾病甚至是心脏病的发生推迟到一个家庭成员的婚礼或是一个重大庆典之后——直到他们操持、忙碌、做出决定之后。(学生也是更容易在紧张的考试之后生病,而不是在考试期间。)它能够解释为什么失业和靠救济金生活是如此有效的让人生病的办法。在猴群里面,没有一只雄性首领是像政府的社会福利署控制那些领救济金的人那样来铁面无私地控制它属下的猴子的。它甚至有可能解释为什么那些窗户不能被打开的现代化大楼会让人容易生病,因为在老式楼房里面人们能够对自己的环境有更多的控制。  我要再强调一遍我已经说过的话: 行为远不是受我们的生物特性所控制,我们的生物特性常常是受我们的行为控制的。   我们发现的皮质醇的特点对于其他类固醇激素也适用。 睾丸酮在体内的水平与进攻性成比例 。但这是因为这种激素导致进攻性,还是因为进攻性导致这种激素的释放?我们的唯物主义思维使得我们发现第一种说法比较可信。但是事实上,对于狒狒的研究表明,第二种说法却更接近于 真理。心理变化先于生理变化而出现。精神驱动身体,身体驱动基因组。    睾丸酮和皮质醇一样可以抑制免疫系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很多物种里雄性比雌性容易染病,染病之后的死亡率也比雌性高。免疫机制的抑制不仅仅只反映在身体对于微生物的抵抗力方面,也反映在对于大的寄生虫的抵抗力方面。牛蝇在鹿和牛的皮肤上产卵,孵出来的蛆虫先要爬进这些动物的肉里去,然后才返回到皮肤上去做一个小“窝”在里面变成蝇。挪威北部的驯鹿就特别为这种寄生虫所困扰,但在雄鹿身上又明显地比雌鹿身上更严重。平均来说,到了两岁的时候,一只雄鹿身上牛蝇的“窝”比雌鹿身上要多两倍。但是,被阉割了的雄鹿身上牛蝇的“窝”又与雌鹿差不多了。类似的模式在观察很多寄生虫的时候都会发现。例如,包括引起南美锥虫病的原生动物,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病就是达尔文长期不适的原因。在智利旅行的时候,达尔文曾被传播南美锥虫病的虫子叮咬过,他后来的一些症状也与这种病相吻合。如果达尔文是个女人,他也许就用不着花那么多时间替自己委屈了。  但是在这里,我们从达尔文那里得到启发。睾丸酮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这一事实被自然选择的表弟——性别选择——给抓住并且很充分地利用了。 在 达尔文论进化的第二部著作《人类的由来》里 ,他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就像育鸽子的人能够培养良种鸽子一样,女人也可以培养“良种”男人。如果雌性动物在连续多代里用固定的标准来选择与谁交配,她们就可以改变她们这个物种里雄性的身体形状、大小、颜色或歌声。事实上,就像我在关于X和Y染色体的那一章里讲过的,达尔文提出过,这样的事在孔雀里就发生过了。在他之后一个世纪,一系列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在70年代和80年代证明了达尔文是正确的。雄性动物的尾巴、羽毛、角、歌声和身体大小都是由于一代一代的雌性动物在择偶时条件一致而逐渐形成的。 第十号染色体 压力(4) http://book.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0:00 新浪读书 但是为什么呢?一个雌性动物选了一个长尾巴或是大声唱歌的雄性动物,她能得到什么可以想见的好处呢?在人们的争论中,有两个受人欢迎的理论占了主要位置。一个是说,雌性动物需要迎合时尚,否则她们生的儿子可能就不会被那些迎合时尚的雌性动物选中。另一种理论是我想在这里让读者考虑的,那就是雄性体表那些“装饰物”的质量以某种方式反映了他的基因的质量,尤其是反映了他对流行疾病的抵抗力。他是在对所有愿意倾听的人说:看我是多么强壮啊,我能够长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唱这么动听的歌,是因为我没有得疟疾,也没有生寄生虫。睾丸酮能够抑制免疫系统这一事实其实是帮助了雄性,使他的“话”更加真实可信。这是因为他那些“装饰物”的质量取决于他血液里睾丸酮的浓度:他体内的睾丸酮越多,他的外表就越五颜六色,身体就越大,越会唱歌,也越有进攻性。如果他能够在免疫机能被睾丸酮降低了的情况下不仅不生病,还能长一条大尾巴,那么他的基因肯定很了不起。这几乎像是免疫系统把他的基因“真相”掩盖住了,睾丸酮则把帷幕掀开,让雌性直接看看他的基因到底怎么样。   这个理论被称做免疫竞争力缺陷,它是否正确,取决于睾丸酮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是否真的不可避免。一个雄性动物无法既提高睾丸酮的浓度又使免疫系统不受影响。如果这样一个雄性动物存在,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会留下许多后代。因为他既能长一条长尾巴又能有免疫力。因此,这个理论暗示着类固醇与免疫能力之间的联系是固定不变、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这就更让人迷惑了。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这个联系一开始会存在,更别说它为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了。为什么身体被设计成这样,它的免疫系统要被类固醇激素抑制?这个设计意味着 每当生活中的事件使你感到压力的时候,你就更容易受微生物感染,更容易得癌症和心脏病。这简直是在你倒地的时候上去踢你一脚。它意味着每当一个动物提升自己的睾丸酮浓度以与对手争夺配偶或是向异性展示自己的时候,他就更容易受微生物感染,更容易得癌症和心脏病。 为 什么?不少科学家都为这个谜绞过脑汁,但是收获甚微。保罗·马丁(Paul Martin)在他关于心理神经免疫学的书《 患病的意识》 中,讨论并否定了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 是说,这一切只是一个错误,免疫系统与对压力的反应之间的联系只是另外某些系统的副产品。就像马丁指出的,对于人体免疫系统这样一个有着复杂的神经与化###系的系统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令人满意的解释。身体里很少有哪个部分是偶然形成的、多余的或是没有用处的,复杂的系统更是如此。自然选择会无情地把那些抑制免疫系统的东西砍掉,如果它们确实没有用处。   第二种解释 是说,现代生活方式制造出的压力很多是不自然的、过久的,在以前的环境里这样的压力通常都是短暂的。这个解释同样令人失望。狒狒和孔雀是生活在很自然的环境里,可是它们——以及地球上几乎所有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也因类固醇而遭到免疫抑制。  马丁承认这是令人不解的事。他不能解释压力不可避免地抑制免疫系统这一事实。我也不能。也许,就像迈克尔·戴维斯(Michael Davies)提出的那样,免疫系统功能的降低是在半饥饿的时候——在现代社会之前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生存状态——保存能量的办法。也或许,对皮质醇的反应是对睾丸酮反应的副产物(这两种物质在化学成分上非常相似),而免疫系统对睾丸酮的反应则可能是雌性动物的基因故意安排在雄性动物体内的一个机制,用来把那些对疾病的抵抗力更强的雄性与其他的区别开来。换句话说,类固醇与免疫系统的联系也许是某种性别对抗的产物,就像在X和Y染色体那一章里讨论过的一样。我觉得这种解释也不太可信,不过,你要是有本事你想一个出来。
个人分类: 学习|1 次阅读|0 个评论
抑郁和抑郁症的区别
热度 1 brain99 2012-8-25 22:55
抑郁 是对无法逾越困难的回避行为。属人类适应性行为中,遇到阻隔时的正常情感反应,就像中国人常说的,不撞南墙不回头,如此,保存了实力,留待下一回。当然也有不信邪,硬着头皮再去撞的,除非有特异功能,否则肯定是脑瓜穿不过墙壁。 动物也会有 抑郁 ,可以说抑郁是生物进化中常见的行为,如追逐斑马的雄狮,被前面马蹄,狠狠蹬过一脚后,则长时间该雄狮会对逐马,显的无动于衷,即 抑郁 出现,因为他体验过,奔跑中的马后蹄有多厉害,再伤一次,可能致残,继之送命,继续活下去, 抑郁 ,不作为,是个选择。这种逐马不作为,若扩散到其他行为,不吃,不喝,不求偶的,即称 抑郁症 。故,大家记住!“ 抑郁 ”和“ 抑郁症 ”,一字之差,生死之别, 抑郁 是正常情感,而 抑郁症 ——扩大到所有行为的不作为,是病态,是自杀第一大原因。 现在认为 抑郁症 属认知障碍,即自己某个方面遇到障碍,而扩大化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其实,东方不亮西方亮,古代中国人的这句话,就是治疗抑郁症的良药。采取 认知行为治疗+抗抑郁药治疗 是行之有效的。
5172 次阅读|1 个评论
杂草
热度 6 liuxuxia126 2012-7-24 07:05
杂草
种田的人都知道,有的杂草是可以一次杀死的,有的却不能。 所谓杂草,只不过因为人的喜好给植物的一个带有价值判断分类,如果杂草有思想,能言语,它还以为人类的种植作物是有害于它们的呢? 植物也好,动物也好,都会为了生存进行进化。为了能够繁殖和生存,它们会根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适应性,对于和祖种不同的新的遗传信息的产生过程,叫做异化过程,因为异化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特征,叫作获得遗传性信息。 下面是几种散见于华农校园及田间的杂草。 香附,原名“莎草”,始载于《 名医别录 》,列为中品。《 唐本草 》始称香附子。《 本草纲目 》列入草部芳草类,名“ 莎草香附子 ",并云:“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 三棱 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暴干货之”。《 植物名实图考 》有香附的播图。现今所用香附及其加工习惯与历代本草所载相符。(百科名片) 中文名称: 香附 外文名称: Rhizoma Cyperi 别称: 香头草、回头青、 雀头香 界: 植物界 科: 莎草科 分布区域: 辽宁 、 河北 、 山东 、 山西 、 江苏 、 安徽 多年生草本。有匍匐 根状茎 细长,部分肥厚成纺锤形有时数个相连。 (下图来自网络) 茎直立,三棱形。 叶丛 生于茎基部,叶鞘闭合包于上,叶片窄线形,长20~60cm,宽2~5mm, 先端 尖,全缘,具平行脉,主脉于背面隆起,质硬; 花序 复穗状,3~6个在茎顶排成伞状,基部有叶片状的 总苞 2~4片,与花序几等长或长于花序;小穗宽线形,略扁平,长1~3cm,宽约1.5mm;颖2列,排列紧密, 卵形 至长圆卵形,长约3mm,膜质,两侧紫红色,有数脉;每颗着生1花, 雄蕊 3,药线形; 柱头 3,呈丝状。小坚果长圆倒卵形,三棱状。 花期 6~8月。果期7~11月。(百度百科) 小时候叫它灯笼草,不知道学名叫什么。 青葙(野鸡冠花),一年生草木,株高可达高60-100cm。 青葙的幼苗可以食用,小时候常常拔它当菜吃。 不认识。 不认识。 野苋菜
个人分类: 植物故事|7217 次阅读|19 个评论
烟草项目评奖,抵制VS支持?
热度 1 kejidaobao 2012-5-4 10:07
本刊记者/李 娜 3月22日,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入选项目开始公示。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荐的“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赫然在列。2011年“烟草院士”的争议尚未平息,此番烟草项目入选科技奖,更是引来一轮强烈的抗议之声。30位院士联名上书,表示将会抵制烟草项目入选科技奖,要求有关部门作出回应。但不能忽视的是,科学界也有微弱声音表示不反对烟草项目评奖。 烟草研究屡获共同体认可 “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 用”项目此次入选的是国家科技进步奖,属于轻工评审组。据公示资料显示,该项目入选的理由是,其创造性地提出“中式卷烟系统调香”理论,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将卷烟设计与维护的各环节有机统筹。研究成果的应用,“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市场适应性,近3年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735.74亿元,新增利税1421.8043亿元”。 烟草研究项目的风光并不止此一例。据财新网报道,2011年初,郑州烟草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湖南中烟、川渝中烟、南开大学、红塔集团等承担的“卷烟危害性评价与控制体系建立及其应用”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烟草物流系统信息协同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亦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完成单位为湖南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湖南白沙物流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等。 其中,“卷烟危害性评价与控制体系建立及其应用”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是郑州烟草研究院教授谢剑平,他凭借“减害降焦”研究获得3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更据此于2011年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成功,因此得名“烟草院士”。 抵制者众:违背社会正义 4月9日,秦伯益、钟南山等30位院士联名致信《中国科学报》,对“中式卷烟”项目入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项目表示严重关切。 他们旗帜鲜明地表达如下立场: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可能会对中国控烟事业产生不利影响的任何行为,并呼吁有关部门切实承担起对中国控烟事业的公益职责。 院士联名信指出,“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卷烟吸引力,从而达到促进烟草消费的目的。科学技术不能违背基本的社会正义,烟草研究鼓励或变相鼓励吸烟行为,将导致更多人的健康问题,损害更多人的生命质量,并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名义加以肯定并鼓励,显然为社会大众所不容。 此外,院士们还指出,以科学共同体名义公然违背世卫组织控烟公约的现象屡屡出现,其中根源既与部分政府官员的控烟意识仍不到位有关,也与企业利益集团对社会正义的蔑视有关。“群情激愤,其善良目的就是及时纠正这一违背世卫控烟原则的做法,以对渐趋严峻的我国控烟局势形成些微遏制的力量。” 院士联名信末尾要求,对于烟草研究入选国家科技奖项的做法,“有关部门要严肃面对公众期待及国家形象,尽快给社会一个明确交代”。除了院士联名表达抵制立场之外,不少科学界同仁也表示支持30位院士立场,认为吸烟危害公民健康,破坏环境,违背世卫组织控烟公约,而且奖项具有风向标的作用,不应颁给烟草技术。 支持者寡:技术本身不存在好坏 即使抵制烟草项目评奖者呈现压倒性优势,且领导者中不乏知名院士、专家,但也有微弱声音表示卷烟技术有益,且不会造成宣传上的误区,所以对其入选国家科技奖表示支持。 据悉,科学网博主、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张乐表示,不抽烟者不会因为卷烟技术的提高而加入烟民行列,而烟民则会从卷烟技术的提高中获益,因为新技术降低了焦油和尼古丁含量,因此对于烟民的健康有益。而且中国烟民数量高达3.2亿人,这种现状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所以提高烟草质量、保护烟民健康也是应该的。而且,张乐还表示,卷烟技术入围科技奖不会造成宣传上的误区,因为吸烟有害健康是人人皆知的常识。 有人拿香烟的“中式卷烟”改进技术与对鸦片毒品的制毒技术的改进相联系,在中国科学院系统从事金属材料研究的科学网博主崔伟斌则表示,两者完全不具有可比性,毒品是法律禁止,由此对于违禁物品的任何技术的改进都是违法的;而吸烟是法律允许的,只是一些场合道德和法规不允许,所以两者其实是有本质差别的。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就像一把菜刀,要是用来切菜切肉,是很有用处的;要是用来杀人放火,当然是有害的。 此外,关于烟草项目另一争议在于,降焦减害的科学性是否成立。卷烟技术屡获国家奖项,其科学性和进步性被官方机构认可是不争的事实,但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低焦油等于低危害”之类的说法已被国际上大量研究证明是伪科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在个人博客上表示,烟草技术中的“降焦减害”不可能降低烟草的危害,反而能误导烟草消费,这早已是全球公共卫生学界和世界卫生组织等专业机构的共识,并早已见诸于世卫组织和中国政府签署的《全球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等官方文件。可惜的是,这项科学共识并没有为公共卫生学界以外的所有科学家所了解。■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37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广义双语教程
geneculture 2011-12-20 14:07
领先的 Web 技术教程 - 全部免费 在w3school,你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所有的网站建设教程。 从基础的HTML到XHTML,乃至进阶的XML、SQL、数据库、多媒体和WAP。 从左侧的菜单选择你需要的教程! http://www.w3school.com.cn/index.html “当 XML(扩展标记语言)于 1998 年 2 月被引入软件工业界时,它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场风暴。有史以来第一次,这个世界拥有了一种用来结构化文档和数据的通用且适应性强的格式,它不仅仅可以用于 WEB,而且可以被用于任何地方。” ---《Designing With Web Standards Second Edition》, Jeffrey Zeldman 语义网=有意义的网络。 “如果说 HTML 和 WEB 将整个在线文档变成了一本巨大的书,那么 RDF, schema, 和 inference languages 将会使世界上所有的数据变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 --- Tim Berners-Lee, Weaving the Web, 1999 从单音节的“言”(字)到双音节的“语a”(字组1)可用“HTML”标记——仅用两个表格就行, 从单音节的“言”(字)和双音节的“语a”(字组1)再到多音节的“语a”(字组1)也可用“HTML”标记——不过需用多个表格才行, 从单音节的“言”(字)和双音节的“语b”(字组2)再到多音节的“语b”(字组2)须用“XML”标记。. 注:“语a”(字组1≈词语)和“语b”(字组2≈≈语句) 混音节的“词”=单音节的“言”(字)+双音节的“语a”(字组1)+多音节的“语a”(字组1) 一 表格标记 http://www.gzsums.edu.cn/webclass/html/table.html 二 从HTML和XHTML以及JavaScript再到XML 1. 什么是 HTML? HTML 是用来描述网页的一种语言。 HTML 指的是超文本标记语言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 不是一种编程语言,而是一种标记语言 (markup language) 标记语言是一套标记标签 (markup tag) HTML 使用标记标签来描述网页 http://www.w3school.com.cn/html/html_intro.asp 2. XHTML 是什么? XHTML 指可扩展超文本标签语言(EXtensible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XHTML 的目标是取代 HTML。 XHTML 与 HTML 4.01 几乎是相同的。 XHTML 是更严格更纯净的 HTML 版本。 XHTML 是作为一种 XML 应用被重新定义的 HTML。 XHTML 是一个 W3C 标准。 http://www.w3school.com.cn/xhtml/xhtml_intro.asp 3. 什么是 JavaScript? JavaScript 被设计用来向 HTML 页面添加交互行为。 JavaScript 是一种脚本语言(脚本语言是一种轻量级的编程语言)。 JavaScript 由数行可执行计算机代码组成。 JavaScript 通常被直接嵌入 HTML 页面。 JavaScript 是一种解释性语言(就是说,代码执行不进行预编译)。 所有的人无需购买许可证均可使用 JavaScript。 http://www.w3school.com.cn/js/js_intro.asp 4. 什么是 XML? XML 指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是一种标记语言,很类似 HTML XML 的设计宗旨是传输数据,而非显示数据 XML 标签没有被预定义。您需要自行定义标签。 XML 被设计为具有自我描述性。 XML 是 W3C 的推荐标准 http://www.w3school.com.cn/xml/xml_intro.asp 5. XML 命名空间(XML Namespaces) XML 命名空间提供避免元素命名冲突的方法。 命名冲突 在 XML 中,元素名称是由开发者定义的,当两个不同的文档使用相同的元素名时,就会发生命名冲突。 这个 XML 文档携带着某个表格中的信息: table tr tdApples/td tdBananas/td /tr /table 这个 XML 文档携带有关桌子的信息(一件家具): table nameAfrican Coffee Table/name width80/width length120/length /table 假如这两个 XML 文档被一起使用,由于两个文档都包含带有不同内容和定义的 table 元素,就会发生命名冲突。 XML 解析器无法确定如何处理这类冲突。 使用前缀来避免命名冲突 此文档带有某个表格中的信息: h:table h:tr h:tdApples/h:td h:tdBananas/h:td /h:tr /h:table 此 XML 文档携带着有关一件家具的信息: f:table f:nameAfrican Coffee Table/f:name f:width80/f:width f:length120/f:length /f:table 现在,命名冲突不存在了,这是由于两个文档都使用了不同的名称来命名它们的 table 元素 (h:table 和 f:table)。 通过使用前缀,我们创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 table 元素。 http://www.w3school.com.cn/xml/xml_namespaces.asp 6. 什么是 RDF? RDF 指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RDF 是一个用于描述 Web 上的资源的框架 RDF 提供了针对数据的模型以及语法,这样独立的团体们就可以交换和使用它 RDF 被设计为可被计算机阅读和理解 RDF 被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向人们显示出来 RDF 使用 XML 编写 RDF 是 W3C 语义网络活动的组成部分 RDF 是一个 W3C 推荐标准 RDF - 应用举例 描述购物项目的属性,比如价格以及可用性 描述 Web 事件的时间表 描述有关网页的信息,比如内容、作者以及被创建和修改的日期 描述网络图片的内容和等级 描述针对搜索引擎的内容 描述电子图书馆 RDF 被设计为可被计算机读取 RDF 被设计为提供一种描述信息的通用方法,这样就可以被计算机应用程序读取并理解。 RDF 描述不是被设计用来在网络上显示的。 http://www.w3school.com.cn/rdf/rdf_intro.asp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0 个评论
这半年“买”的15本书
热度 2 bupt1419 2011-12-16 14:33
不敢说“读”,只敢说“买”了这些书,自回国以后,和一个经管的团队走的比较近,几个志同道合的来自不同学科的人一起搞了一个"社会化网络信息管理与服务"研究中心,不得不说,多学科的碰撞,会出现一些火花。。。 1,网络的破碎化传播:传播的不确定性与复杂适应性 作  者: 朱海松 著 2,网络科学:原理与应用 作  者: (美)Ted G.Lewis 著 陈向阳,巨修练 译 3,“国家精品课程”: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 作  者: 周晓虹 编 4,谣言 作  者: (美)桑斯坦 著 张楠 译 5,隐藏的逻辑 作  者: (美)马克·布坎南 著 李晰皆 译 6,客户关系管理经典案例及精解 作  者: 周洁如 著 7,心理学的诡计大全集 作  者: 陈玲 著 8,链接:网络新科学 作  者: (美)巴拉巴西 著 徐彬 译 9,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作  者: (英)亚当·乔伊森 著 任衍具,魏玲 译 10,神经元耦合系统的同步动力学8 作  者: 王青云,石霞,陆启韶 著 11,舆情·山雨欲来: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作  者: 李彪 著 12,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研究:以强国社区“中日论坛”为例 作  者: 余红 著 13,网络负面口碑的传播与应对 作  者: 陶晓波 著 14,解码网络舆情 作  者: 王国华 等 著 15,舆商:企业如何应对舆论 作  者: 艾学蛟 著 关于书评,猴年马月完成。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5115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返韩国,中国强大切身的体会
liujiping 2011-10-12 23:19
国庆期间,借道重返韩国,这是自2009年后的再次访问韩国大学和研究所,总的体会是韩国变化真的很快,创新企业适应性也很快,3年前韩国满街上是看不到其他国家的文字,这次街上居然有英文和中文标示街道名字,甚至街上经常碰到中国人,韩国人直接就说,他们的产品市场在中国,他们的经济支柱在中国,他们主动学习中文,但是他们所有的创新知识和核心产品是用100%韩文写的,如果你需要,请你学习韩文。。。。。。。
个人分类: 国外随想|3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特殊教育笔记
runrun 2011-9-16 14:07
智力落后的定义 智力落后是指在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上存在显著限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障碍,所谓适应性行为指的是概念(conceptua1)、社会(socia1)和应用(practica1)三方面的技能。智力落后发生于18岁以前。 自闭症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界定 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将自闭症定义为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PDD还包括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yndrome)、Rett综合征(Rett Syndrome)、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Children Disintegrative Disorder)以及待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由于PDD各个亚型在社交障碍、言语交流、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维度上具有共性,只是在严重程度上像光谱一样分布,因此被称作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 Disorder,ASD)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表现 自闭症谱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三大特征,儿童通常在3岁以前就可以诊断。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不同亚型在儿童发育的不同时期表现有所不同,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明显异于正常儿童。下面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1.社会交流障碍。交流障碍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儿童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意愿和交流技巧,婴儿期即表现出不喜欢拥抱,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总是独自玩耍。伴随长大,发现其不能与小朋友一起玩,不参加小朋友的合作性游戏,但通常不怕陌生人。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很少有情感反应,有需要时通常拉着父母亲的手到某一地方,但是并不能用手指指物,在运用身体语言方面也同样落后,较少运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拒绝。 2.语言交流障碍。这是大多数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部分患儿具备语言能力,如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绝大多数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即使有语言,但语言缺乏交渚I生质,表现为重复刻板语言,或是自言自语,语言内容单调,有些语言内容奇怪难以理解。模仿词语和“鹦鹉语言”很常见。对他人的话语也极少给予反应.但孩子的听力通常是正常的。 3.重复刻板行为。除了语言狭窄而刻板。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一般都会有特别明显的刻板行为,例如转圈、玩弄开关、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特别依恋某一种东西、爱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特别的音乐,但对动画片通常不感兴趣。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某几种刻板行为,并非一成不变。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以在某些方面显得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例如数字、年代等。 5.感觉异常。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存在感觉异常,包括对某些声音的特别恐惧或喜好,往往对特定的音乐产生特别 的兴趣。有些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恐惧,很多患儿不喜欢被人拥抱,痛觉迟钝也常可以见到。 6.其他特点。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大多数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中较为明显,常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 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学会特别小组提出,语言障碍是一个人不能表现出与预期的正常标准相当的语言学知识系统的状态.
1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报告《R与进化生态学: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概述》
热度 6 zjlcas 2011-5-28 22:09
报告《R与进化生态学: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概述》
随着测序和进化树推断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成熟,生态学家正努力将物种系统发育关系整合到生态学研究中,并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研究物种性状和适应性演化规律的分析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大量运用计算机模拟,包括随机生灭过程和随机化等统计学手段。目前,这些方法在R中迅速发展。本报告简要介绍了系统发育比较分析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祖先状态重建(Ancestral reconstruction)、物种分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Lineages through time plot)、群落系统发育与物种共存(Community phylogenetics)、生态位进化(Niche evolution),以及这些方法在R的实现。 这个报告是在中国第四届R语言会议上的报告,旨在介绍R中的系统发育比较方法。 下载本幻灯片 pdf R与进化生态学_张金龙.pdf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716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学术批评的基本规范
tengyi1960 2011-3-16 15:07
学术批评是学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任何一种理论、观点都不能豁免学 术批评。正像市场竞争有规则一样,学术批评也应遵守合理的规范。这种 规范从何而来?我以为,学术批评是批评性思维或批判性思维的典型实践, 学术批评的规范应从批评性思维的本质和思想的一般结构引申出来。 批评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评性 思维的运作,就是根据这些标准,考察思想的结构要素。任何一种成系统 的思想都有一种逻辑,即思想的逻辑要素的构成:假设、概念、主题、资 料(数据)、理论、主张、含义、推论(后承)等等。每一学科都依赖概念、 假设和理论,提出主张,给出理由和证据,避免矛盾和不一致,有蕴涵和 后承等等。正是每一系统的思想都有这样的逻辑,因此批评性思维具有广 泛适应性。学术批评“批”什么,不难从批评性思维的价值基础和它要考 察的思想要素得出结论。学术批评就是批评性论辩或批评性讨论。论辩研 究的语用—辩证学派曾描述了它的种种特点。而这也能引导我们得出学术 批评的若干规范。 1、针对性。学术批评应该是运用普遍智力标准,对某一思想的构成要 素进行评价。针对的范围可大可小,总有一个明确的对象。也许批评针对 的是一个论断本身,是支持该论断的证据;针对论断背后的假设、关键的 概念、论证中的推理、论断所蕴涵的命题,甚至整个理论所依据的参照系 或理论框架。我们也可以分析论者的意图,以及这种意图实现的程度等。 2、客观性。学术批评一定要分清有理由的判断与纯粹的主观意见。这 7 是体现客观性的基本要求。批评有一个文本解释和论证重构的问题。客观 性的第一道门槛是联系语境信息,依据“慈善原则”对被批评的文本进行 解释和重构。由于论证存在许多假设和未明确表达出的前提,而它们又是 得出论证结论的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慈善原则”要求我们尽量站在 对方的立场来选择尽可能使得原论证合理化的补充成分来重构论证。 3、清晰性。清晰性是对任何思想的基本要求。花点时间清晰和精确地 陈述批评的具体对象;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批评涉及的问题,以澄清其意义 和范围;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对关键概念给出明确的界定等等, 都是使批评清晰化的方法。学术批评中一个常见的违反清晰性规范的表现 是,在未搞清受批评论断的真实意义的时候,就仓促展开批评。结果,参 与批评的双方说的却不是一回事。批评实际上成为一种无“敌人的战斗”。 显然,这种“稻草人”反驳也是违反针对性规范的。 4、逻辑性。学术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性论辩或讨论,与逻辑的关系极为 密切。然而,我们传统的思想模式对逻辑性贯彻得并不好。批评中的说理 往往未采用明确的推理形式;从前提到结论的跳跃极大;宣称获得的结论, 事实上是依据前提尚不足以得出的;有时以认定被批评者的论断“完全违 反⋯⋯的原则”来宣布批评胜利的降临。 5、互动性。批评自然假定了反批评。我们特别应关注媒体作为学术批 评中的第三方的地位与责任。固然存在不借助媒体的思想批评。事实上, 学者们更愿意通过媒体进行学术批评。但是,媒体如果不能很好地在学术 批评中定位,学术批评的“单边主义”就会出现,互动就不能实现。我们 看到,有些媒体排斥批评性文章,不给争论的双方以同等的机会,害怕争 论没完没了,更害怕惹上“笔墨官司”。其实,在特定的时间内,批评和 反批评持续不了几个回合,因为论者可使用的理由很快就会用完,媒体的 控制作用就在于只给那些未曾用过的批评和反批评的理由以亮相机会,而 不允许同一或相似理由二次登台。也许媒体在其潜意识里还以为,批评和 反批评不是“生产性的”理论活动。然而,与这种错觉恰恰相反,按照修 辞认知论的观点,真理正是通过这种“主体间的确认”创造出来的。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断装饰
saraca 2011-2-28 17:50
科学网改版了,适应性有点差。熟悉的版面风格,一下变得陌生,灵感似乎也“无暇”迸发了。搁笔,搁笔,一直搁笔。懒惰渐渐滋生,有时候脑子里掠过的一些想法也随风而逝了。 看着陌生的版面,看着乏善可陈的博文,不断变换着版面风格。每天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版面风格,不断更换着,依旧没有碰到合适的固定的风格。也许,过多顾及瓶子的形象,忽略了瓶中的内容,是毫无味道的。 二月的最后一天,当桌前沐浴着丝丝缕缕柔和的夕阳,我希望给自己的瓶子装上一些新的东西。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2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进废退论、进化论 不如 演化论
热度 2 sheep021 2011-2-23 15:37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 大象为啥不长毛? 适应性境, 形成遗传! 有的动物是:夏脱毛,冬长毛, 像脱衣穿衣啊! 象在热温带, 是否脱了不穿或少穿! 呵呵! 博主回复(2011-2-23 15:20) : 个人觉得正好相反: 基因突变(形成遗传),适应性境,,得以保存。不适应性境者灭绝。 表面现象就是这个事情——大象的毛很短。但为何是这样。是谁主动,谁被动,则是“用进废退”论、“进化论”,“演化论”争论的焦点。 “用进废退”认为 物种变化是根据自身经验(“用”与"不用" )主动变化的。 “进化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对的,但认为生物的进化过程是:“ 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则有失公允。蛔虫和病毒的 演化过程则不符合这一点。 “演化论”认为,物种基因变异是随机的、没有方向的,但自然有选择权,适者生存,不适者死亡。主动权在自然。 “进化论” 在被引入中国之初,名字即是《天演论》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0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学导式创新中小学实践案例-7山东-z5 荣成四中
ljkf 2011-2-22 16:18
学导式创新中小学实践案例-7山东-z5 荣成四中 北琴海鹏 转发 7---z5 荣成四中 三级教研 集体备课的新尝试 荣成四中 三级教研 集体备课的新尝试 荣成四中 总课题组 2010-4-7 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多、教学经验不丰富的实际特点,结合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教学内容新而方法旧、学生学习忙而效果差等矛盾现象,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为基本出发点,同时综合考虑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试图增强教师在新的教育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协调性,从2009年三月份以来,学校在各个学科中全面实施三级集体教研活动。老师们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按照学校确定的三级教研的模式,发扬集体备课的优良传统,积极尝试,认真开展大组教研和小组备课活动,从教研中总结经验、体会收获。 一、依靠行政手段,推行三级教研,顺应新的教学环境要求。 集体备课的提法由来已久,而且我们学校也对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十分成功的探索,取得并推广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面对素质教育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效率是重中之重。因而学校领导一班人对过去的教研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1) 从教师的发展来看,我校教师队伍中老教师少,青年教师比例大。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师资队伍能真正实现三个年级大循环,也就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人人都能够对高中阶段本学科所有的知识充分把握。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全体教师都能迅速掌握本学科全部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及教学要求。而以往的集体备课方式是显然无法实现的。 (2)以前的集体备课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每节课老师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从教学方法和策略上也能够达到同年级教师间互相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但始终按传统的集体备课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很有可能会使组内教师产生经验主义,拉新车走老路的现象容易出现,教学会做很多无用功,影响到工作的效果。 (3)从提高课堂效率来看,我们的教研活动必须要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活动和课堂设计的研究,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充分考虑学生需要,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老教师有丰富的教的经验,青年教师则拥有更加贴近学生、被学生认可、接受并喜欢的教学方式,让教与学完美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 如何让老教师的宝贵经验成为全校的共同财富?怎样让青年教师的新点子、新方法有展示的舞台并不偏离航道?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讨论、研究,在我校强力推行三级教研。为确保三级教研真正有实效,学校研究出台了相关措施: 1、由教科室牵头,在语、数、英三大学科进行试行,研究出相对合理的程序,并在全校强力推广。 2、在试行的基础上,确定三级教研的具体程序及相关要求,学校成立由校长亲自挂帅的三级教研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对全校各学科的三级教研统一规划,确定出具体时间,固定备课场所,在课程表上予以体现。实行领导包组负责制,由教导处和科研处的主任分别负责各学科的三级教研活动,全程参与三级教研的每次主题活动,进行指导,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不断改进教研程序。 3、将三级教研活动制度化,并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及日常考核挂钩。业务上,充分调动大组长的工作积极性,进行业务上的指导,使他们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 4、教导处每月安排一个学科推出一节校级优质课,学校同学科教师全部参加,分管领导和其他无课教师也必需参加听课。同时,出台了校园新秀评比办法,以激励青年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力争让他们在激励中尽快取得进步。 二、三级教研,充分的准备和严格的操作规范支撑。 通过三个学科组的试行,教科室根据学校研究的工作思路,结合教师提出的建议和看法,设计了一系列教研用的表格。其中包括:(1)《三级教研大组教研内容表》,这是供第一级教研时使用的,里面有对于上个教学单元的反思、下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安排、一个教学单元知识内容的分析、学生学习基础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学策略)的建议等内容,这个表格由各年级的备课组长使用。(2)《大组教研记录》,这是供第一级教研时学科大组长使用的,主要记录各年级备课组长的发言内容,为大组长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提供方便。(3)《领导干部参与教研记录》,这是供第一级教研时分管主任使用的,用于记录各年级备课组长和学科大组长的发言内容,为主任提出教学建议提供方便。(4)《年级学科教研内容表》,这是供第二级教研时使用的,里面有对上一节课堂教学的反思、对下一节课的教学安排、下节课的内容分析和学生基础分析、教法和学法指导的建议、下节课的课堂设计,这个表格由学科年级组集体备课的主讲人使用。(5)《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这是供第二级教研时备课组长使用的,用来记录主讲教师的发言内容,为备课组长提出讨论的话题和提供教学的建议提供方便。(6)《个性化教学案设计》,这是供第三级教研时教师个人使用的,用于整理经过两次教研之后形成的教师备课方案。 看着学校印发的一堆堆表格和记录本,老师们刚开始的时候觉得三级教研是一种十分繁琐的、凌乱的任务。但是细想一下三级教研的操作程序,我们会发现,这种集体备课方式并不麻烦,其实就是把以前的备课方式进一步细化,记录更具体、分析更细致、项目更完整了。 三级教研该如何操作呢? 先周备课是开展三级教研活动的前提。每个周一次三级教研活动,三级教研活动之前,每一位教师都要把下个星期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单独备课,把备课方案书写在备课本上。各年级的备课组长根据下周的教学内容,反复斟酌修改自己头脑中预设的备课方案,并按照《大组教研内容表》的项目,把上周授课的反思、下周教学的安排、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重点章节的备课设计逐一写在《大组教研内容表》上。集体教研的时候,三个年级的教师围坐在一起,各备课组长就按照《大组教研内容表》的项目进行交流,同年级的教师一边听各自备课组长的交流,一边对照自己的备课设计,把遗漏的知识和组长的优秀教法记录下来,另外年级的教师则从备课组长的交流中学习和掌握其他年级的知识和方法,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学科大组长边听边做记录,然后对各年级的下周教学工作进行点评,指出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要略讲,哪些知识只需了解,哪部分适合用哪种教学方法等专业性的问题,并对两个年级的教学策略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就完成了第一级的教研活动。第一级教研,主要解决的是各年级教学中的方向性问题,防止出现教师教学中知识点的疏漏、防止出现知识讲解深浅度掌握不好、防止出现教学中忽略对学生的考虑等大问题。 大组教研之后,年级组在每次上课的头一天,都会进行一节课的小组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和组员轮流主讲,主讲人根据大组教研的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备课方案,并按照《年级学科教研内容表》的项目,交流对上次授课的反思、明天课程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明天课程的教学设计。除主讲人之外,其他教师都在对照主讲人的发言修改补充自己的教案,备课组长还要做好《学科年级组集体备课记录》。主讲人讲过之后,备课组长根据记录,要对主讲人交流的知识处理方法和教学思路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教师也要把自己的好做法或者困惑以及不同意见提出来,大家热热闹闹地讨论一番,最后由备课组长汇集大家的意见,敲定教法和学法指导的方案,形成明天课堂教学的共性教案,并由主讲人把讨论形成的结果修改记录在《年级学科教研内容表》上,以备大家制定个性化教案时参考。这个过程就形成了第二级教研。第二级教研主要解决学科教学中的操作性问题,形成对学生的具体分析意见、对知识处理的优秀方法、课堂具体环节的有效和高效操作方法,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淘劣存优,达到全年级组共同提高、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小组教研之后,每个教师开始动手整理自己课堂教学时要使用的教案。因为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每个教师教学的风格特点不同,因此我们的教案最终不是完全相同的,教师们的教案应当体现着自己的教学特点,但是大家讲授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典型的教学实例都应当是一样的,因为那是我们集体教研的结晶,是我们大家共同提供的优秀资源。教室最后确定的自己的教学方案,书写在《个性化教学案设计》上,用于课堂教学。这就是第三级教研。第三级教研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教师整理出自己上课用到的教案,教案一定要做到知识不漏、方法优秀、个性突出、效果良好。 三、三级教研,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尝到奶酪的甜味”。 1、教研活动制度化并与相应的激励措施结合,有效地保证了三级教研得以顺利推行。分管主任全程参与,使教研活动的实施过程、每个环节得以认真落实。校内学科优质课的观摩,进一步使备课效果得以体现和展示。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的评优选模活动中,青年教师难以突出的矛盾,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三级教研活动收效显著。 2、三级集体教研,让每一位教师都充分了解了每一节课要做的事情,知道了哪些要重点做好,明确了每件事要怎么做,课堂教学的方向更加准确、目标更加精确了。通过第一级教研,老师能重温其他年级的课程,心中形成了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有助于整体把握教材,更好地处理知识的前后相连,融会贯通,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并从其他年级的教学中,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事例、方法,应用到自己年级的教学当中,为教学提供了公用的素材。跨年级间、同年级间的学情交流和教学反思交流,让老师们看到了学生更加真实的实际情况,为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提供了真实的依据。三级教研的方式,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了解三个年级的教学任务,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每个人都从三级教研中尝到甜头,得到收获,既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四、不断完善,追求精益求精。 目前由于我们的三级教研活动仍然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其设计和操作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根据老师们提供的看法,学校发现有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特别是现在很多学科实行“选课走班”、“分层走班”,出现不同的教师所教的模块不尽相同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和加强三级教研活动,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1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洋梨 (34) 周宁 文
热度 5 caotiansheng 2011-1-24 10:31
西洋梨原产欧洲及亚洲西部,我国栽培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山东烟台、辽宁旅大地区。 新疆、甘肃也有少量西洋梨品种,但究系原产或外来,尚难明确。 西洋梨一般多为葫芦形或球形,果面黄绿色或红褐,果面光滑但常有锈斑,果柄较短。果实经后熟方可食用,后熟果实果肉细软,味甜,石细胞少,品质上等。但适应性较差,不耐藏,不抗寒,零下 20 度就会遭受冻害,果树寿命也较短。 全世界西洋梨栽培品种有 6000 多个,我国引种的著名品种有巴梨、茄梨、伏茄梨等。 20 世纪 60 年代曾对我国引种的西洋梨品种做过统计,共有 22 种。近年来这一数目大大上升。 1. 巴梨 又称香蕉梨。英国品种,原名 Bartlett ,为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西洋梨品种。在我国渤海湾、黄河故道地区栽培较多。 果实粗颈葫芦形,果皮绿黄或黄色,间或阳面有浅红晕。果个中等,单果重约 150~250 克。果面凸凹不平,果点小而多,有光泽,果梗粗短。果肉乳白色,质地细,石细胞少。经 7~10 天后熟,果肉变软,汁特多,易溶于口,味酸甜,有浓香,品质上等。果实不耐贮藏,冷藏条件下,可存放 120 天左右。 在不同地区成熟期有明显差异,北方多在 8 月下旬,南方则 7 月下旬即可采摘。适应性强,喜肥沃沙壤土。抗寒力弱,零下 25 度易受冻伤。 2. 茄梨 又名早巴梨,美国品种,主要在大连、胶东沿海地区种植,陕西、河南、云南、贵州也有少量栽培。 果实葫芦形,绿黄色,阳面有红晕,果面光滑,果点小,形态美观,重约 176~200 克,果梗粗短,果肉细脆。采摘后 7~10 天后熟,肉软化,易融口,多汁味甜,有香味,品质上乘。 各地成熟期不同,不过一般在巴梨采摘之前。适应性强,各种土壤均能正常生长,而且是西洋梨中最抗寒的品种。 该品种品质优,丰产,外形美,鲜食和制罐两用,唯一缺点是不耐贮藏。 3. 伏茄梨 别名白来发。法国品种,是世界上栽培广泛的早熟优良品种。我国青海、威海、郑州等地均有种植。果实小,平均单果重 66 克。多呈葫芦形,常一侧突起。果皮黄绿色,阳面有红晕。果面平滑有光泽,果点中等大,不明显,外形美观。果肉白色,质地细, 3~5 天后熟,肉变软,多汁,味酸甜有微香。成熟极早,有些地区 7 月中旬即刻采摘。 适应性强,不同土壤均能正常生长。抗寒、抗旱,但不耐藏,产量也偏低,可适量发展,以供应调节市场。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3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足球、技术理性与西班牙队挺进世界杯决赛
ssglwu 2010-7-8 09:03
吴国林 北京时间7月8日2:30,迎来了南非世界杯半决赛,对阵双方分别是表现优异的德国队和欧洲冠军西班牙队。在比赛中,下半场更加精彩,两队都开始发力。凭借普约尔的头球破门,西班牙队1比0击败德国,挺进决赛。 事实上,德国队输在技术上。从场面与个人技术来看,西班牙明显技高一筹,基本上就是西班牙在控制场上的主动权。西班牙足球将技术发挥到了极致,从控球到抢截再到防守,都远高于德国队。 西班牙队战胜德国队,从根本上讲,是技术与人相统一。 技术不同于科学,技术必须有经验技巧。技术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解蔽,也就是一种强力解开对象、攻击对象,如果技术仅仅用来防守,这就失去了技术之理性。西班牙队胜在技术理性与人的积极进取的协调统一,特别是西班牙精准的传球,在禁区小范围的配合,都显示出西班牙良好的个人技术与协调精神。人与之 技术化生存在 西班牙队完全显现出来了。本来西班牙还可再进一粒球,但18号球员没有配合,不多时,主教练将此君换下。 足球比赛是一个适应性的复杂系统。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占据主动。而德国队过于防守,明显适应力不足,难以显示技术之理性。被西班牙队进球之后,德国队想全力进攻,但是德国队的前场进攻根本无法展开,技术不行是德国队的主要败因。 我再 一想到中国足球队,那个人技术,实在太差,太差!!! 中国仅有技术之用,缺乏技术理性!更表现在中国足球队。
个人分类: 追求真善美|3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