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道德经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道德经

相关日志

读《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何谓“圣人常无心”?
zhongmaoch 2020-11-5 06:32
读《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何谓“ 圣人常无心 ”?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原文 :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对于“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不宜用儒家的“民本”思想来阐释,不能解释为“圣人,想百姓之所想,以百姓之需求为自己的需求”。“ 圣人常无心 ”的意思是:如同第四十三章所阐述的,“道”对于万物,并不主动作为而只是承载。圣人,也应秉持“并不主动作为而只是承载”这一特性来统治社会。所以。对于“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更合理的释义应当是: 得道的统治者并不是事先明确统治行为,而是了解百姓的行为意愿之后,相应地因应并承载之 。 “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的含义是:得道的统治者所设定的承载机制,不仅能够促使“持有顺应自然理念者”和“不持顺应自然理念者”,都朝着顺应方向行为;而且能够促使“持有显示真实信息理念者”和“不持有显示真实信息理念者”,都朝着“显示真实信息”方向行为。 “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的含义是:百姓往往受到外在的影响而形成并非其本意的欲望,以“道”统摄天下者,引导百姓尽可能回归到最本真的需求,而去除那些非本真的欲望。 本章的哲学意涵 : 以“道”治理社会的统治者,并不会主动为社会成员设定其发展方向和行为准则,而是其系统性机制中,具有应对不同群体不同意向的因应机制,对于顺应“道”的意向,有其相应的因应机制,对于未顺应“道”的意向,也有其相应的因应机制,这些机制的目标都是符合“道”的原则,也具有促进相应群体回归到顺应“道”的方向的作用。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 , 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 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3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何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zhongmaoch 2020-10-30 05:41
读《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何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矣。 承接上一章,本章的“ 为道 ”,就是上一章之“ 见天道 ”,即,必须站在系统整体的角度来认识系统整体的规律。所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的意涵是: “为道”与“为学”的方向正好相反,“为学”是不断增加系统内部层级的认知( 以现代知识来阐述的话,就是“分析”); 而“为道”则是不断去除外在的东西 (指分析系统内部层级所观察认识到的知识), 逐步将思想认识提升到系统整体(逻辑体系)的高度 。“ 无为 ”的含义是:符合“道”的认知,亦即符合系统整体的认识,不可解读为“没有任何认知”的意思。同理,“ 无不为 ”的含义是符合“道”的“不认知”,亦即去除系统整体之外的“分析知识”。“ 无为而无不为 ”在这里的含义是: 认识系统整体的规律,而以系统整体性来联结系统内部结构 。 “损”是《易经》的卦象之一,其卦辞是“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大意是:以祭祀为例,只要有诚心,两竹盘的简单祭品,就足以用来祭祀了,神祗也会接受。参照“损”卦的这一含义,可见“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的意思不是损至“没有”,而是简化到“最简洁”的状态。可见“无为”不是“无所认知”,而是“只作符合天道(系统整体)的认知”。 本章的哲学意涵 :“为道”的路径是,不断去除那些外在发展而来的形式性内容,逐步回溯到系统整体的本真要求,直至所留存的都是符合“道”之本质的认识。只有真正认识了符合“道”的行为以及符合“道”的“不为”,并秉持这样的“为”与“不为”,才是真正“得道”。得道的社会统治者,也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秉持符合“道”(系统整体稳定性)的“为”和“不为”,一旦出现了不符合“道”的强“为”,那么,他就失去了统治社会的能力。治理天下,最一般的原则就是不人为地增加外在的“作为”。如果,到了不得不增加外在作为的境地,那么,这个社会就难以治理了。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 , 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 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12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何谓“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zhongmaoch 2020-10-25 10:02
读《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何谓“ 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文 :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本章各句,并不是讨论理论认识是否来自于实践之类的问题,而是主要讨论理论思维、认识世界的视角问题。 “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句,其中,“ 天道”,本义是指宇宙的秩序,即天体运行的周期性。从“ 不窥牖,见天道 ”的表述来看,也符合古天文学的含义。即,在古天文学的意义上,日、月、行星在天空中有秩序运行的路径、轨道。如,“夫天道自然也无为。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王充《论衡》)。由“天道”的概念,引申而又有“地道”、“人道”,进而形成了表征规律性、周期性的“道”这一哲学范畴。 所以,该句所要表达的意涵是: 要正确认识所处系统的“道”,就必须站在整个系统的视角去思考。站在系统的局部,是无法准确观察、也无法准确认识整个系统的,认识系统性,要更多地通过逻辑思维 。“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的含义是: 如果站在系统的局部去观察认识的话,观察得到支离破碎的“现象”越多,也就越是偏离站在整个系统高度的认识 。 “ 无为而无不为 ”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本章“ 不为而成 ” 中的“ 不为 ”,与“ 无为而无不为 ”的“不为”是同一意义,即,符合“道”的“不为”,亦即,在认知事物过程中,应当寻求自然世界的逻辑体系,而不是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或分析。“ 不为而成 ”所要表达的意涵是:能够使事物都得到符合逻辑体系的解释,才是真正符合“道”的认知,这是得道者达成认知目标的重要途径。 “ 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的含义是:在构建符合逻辑的认知体系下,就能够预期到一些未见未闻事物的。不可解读为:老子主张“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的认识观。 本章的哲学意涵 : 如何获取关于一个系统的正确认识?站在系统整体角度,逻辑一致是最为重要的,而那些支离破碎的观察现象,无助于系统的逻辑认识反倒容易破坏系统的逻辑认识。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 , 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 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4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何谓“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zhongmaoch 2020-10-21 06:25
读《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何谓“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原文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涵?个人认为,“戎”,在当时多指称西域之敌国,此处“戎马”或指来自西域的贵重好马,不宜释为“战马”。与之相类的例子,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之句,此处之“戎马”也宜理解为西域腹地,胜于释为“兵事之地”。所以,“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的意涵是: 社会运行符合“道”的话,人们则知足而不贪,即使有好马也不愿用于交通远方;反之,社会运行不符合“道”的话,人们则贪而不知足,即使是西域的好马也会想方设法地获得 。此章所论内容与战争意愿没有关联,只论贪欲与知足。与第三章所论“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与第八十章“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都有相近的意涵。“ 天下有道 ”、“ 天下无道 ”,也不应想当然地解释为“天下太平或战乱”,而应当按字面来理解为“社会系统运行是不是符合‘道’”。 本章的哲学意涵: 一个社会系统,是不是符合“道”,只要观察这个社会对于难得之“好马”的态度,就可以作出判断。凡是不用“好马”去交通远方的,说明这个社会及其成员是“知足”的,那么,这个社会的运行就是符合“道”的;反之,如果这个社会各地各阶层总是想方设法地得到“戎马”,这个社会及其成员就是“不知足”的,那么,这个社会的运行也是不符合“道”的。和是否追求“好马”一样,各种的“不知足”的“欲得”必然积累祸患,遗祸于全社会。只有全社会“知足”,才能够形成一个正常而稳定的社会系统。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 , 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 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3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何谓“清静为天下正”?
zhongmaoch 2020-10-15 09:29
读《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何谓“ 清静为天下正 ”?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本章的“用”,如同第十一章之“ 当其无,有车之用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之“用”,亦如第四十章“ 弱者道之用 ”之“用”。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等各句的含义是: 在遵从“ 弱者道之用 ”的原则下,对于“道”的有限承载力,就会留有余地,这样的话,“道”的承载力就永远存在,永远可以被利用。反之,如果不留余地的话,“道”的承载力就会不断降低,直至无法被利用 。 本章“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句与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句的含义,基本相同。 “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的含义是: “发散”的机制适用于内在扩张动力不足的情形 ,以现代学术思想来理解,即,此时需要一个正反馈使之有所扩张; “收敛”的机制适用于内在扩张动力过旺的情形 ,以现代学术思想来理解,即,此时需要一个负反馈使之收敛。“稳态”是各种系统持续最为长久的状态。“ 静 ”相当于“收敛”,“ 躁 ”相当于“发散”,如同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之释义。“ 清静 ”相当于“稳定地趋近于某一有限状态”。 本章的哲学意涵 : 以现代学术思想来理解,“清静为天下正”所阐释的哲理是:只有系统收敛,才能使系统最终达致稳定状态。“躁胜寒,静胜热”所阐释的哲理是:当系统趋向一个负面状态之时,需要一个“发散”因素(如,正反馈因素)使之转向正面状态发展,而后当发散到一定程度之后,通过“收敛”因素(如,负反馈因素)使之逐步趋向一个稳定值,使系统最终趋于稳态。真正的“完成”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无限接近。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 , 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 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5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何谓“强梁者不得其死”?
zhongmaoch 2020-9-30 05:59
读《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何谓“ 强梁者不得其死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本书作者认为,本章主要借用《易经》的义理,来阐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即是《易传》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为“道生 — (或 - - ), — 生 二 , 二 生 ☰ ,生万物”之讹。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含义是: 简单地理解“道”,那就是“阴”和“阳”;进一步深入理解的话,那就可以从“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这样稍微复杂的角度来认识;更深入一步的话,则可以从“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的角度来认识;进而,由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则可以认识和阐释世间万物及其关联变化 。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的含义是:大部分卦象都是有阴有阳,有空虚有充实,才能够交融和合,亦即,阴阳交合才能形成均衡和谐状态,才是吉利的卦象。 “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的含义是: “乾卦” ,只有阳没有阴,一般来说是不吉祥的卦象,而“乾卦”却往往被视作最重要的一卦。这就如同:人们不喜欢“ 孤、寡、不谷 ”等词语,王公却以这些词语自称 。 部分释译文本,由于无法联系上下文,而把“ 人之所恶…… ”全部归为“错简”,是很武断的做法。 “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的含义是: 每一个卦 ,不吉祥的,只要稍微有所变化,就有可能转化为吉祥的;吉祥的,如果稍微有所变化,也可能转化为不吉祥的。 “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的含义是: “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都是吉祥的,因此,我(指代《道德经》)把“乾卦”作为阐释和运用《易经》道理的依据 。 本书作者大胆猜测,“ 强梁 ”,从文字语言角度来看,极有可能与“乾”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在读音上,“强梁”可快读连读为“乾”,另一方面在表义方面,“强梁”可表示“乾”卦全阳爻之特性。“ 不得其死 ”,并没有表达“不得善终”的意思,反倒是表达了“不会走入绝境”的意涵。 “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的含义是: 上述这些是《易经》所阐述的道理,《道德经》也认可并运用这些道理 。 本章的哲学意涵: “道”,与阐述“阴”、“阳”、“八卦”的《易经》,有相通之处。也认同这样一些认识:乾坤等六十四卦,可以阐释世间万物及其关联变化。一般来说,各卦象都有阴有阳,有空虚有充实,这样才能够交融和合,亦即,阴阳交合才能形成均衡和谐状态,才是吉利的卦象。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形,比如,“乾卦” ,六个爻都只有阳没有阴,一般来说是不吉祥的卦象,而“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这就如同:人们不喜欢“ 孤、寡、不谷 ”等词语,王公却以这些词语自称。其实, 每一个卦的吉与不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吉祥的,只要稍微有所变化,就有可能转化为吉祥的;吉祥的,如果稍微有所变化,也可能转化为不吉祥的。《道德经》把“乾卦”的道理作为阐释和运用《易经》思想的依据。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 , 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 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4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何谓“下士闻道,大笑之”?
zhongmaoch 2020-9-25 15:08
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何谓“ 下士闻道,大笑之 ”?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中士、下士之“ 闻道 ”,所“闻”的是指上一章所论述的“ 弱者道之用 ”。因此,“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的意涵是: 上士,在利用“道”的功用时,时刻遵从“ 弱者道之用 ”的原则,而时刻关注“道”的有限承载力;中士,在利用“道”的功用时,对于“ 弱者道之用 ”的原则将信将疑,总是意图更多地利用;下士,在利用“道”的功用时,则不在意“ 弱者道之用 ”的原则,总是无所顾忌地无限利用 。 “ 不笑不足以为道 ”句的意思是,嘲笑“ 弱者道之用 ”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如此浅显的说法怎么会是高深的“道”呢。 “ 明道若昧……大象无形 ”句,并不是阐释明昧、进退之类的辩证关系,更不是《道德经》众多注释者作出的“虚玄”阐释。《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是非常朴素的,那种“虚玄”的阐释是不符合《道德经》本意的。对照本章的“ 大白若辱 ”和第四十四章的“ 知足不辱 ”,就很容易理解到,“ 大白若辱 ”等各句所要表达的意涵是: 不可过度地去追求那种极端的状态,而要“知足”、“知止”,“知足”、“知止”的依据就是“道”的有限承载力 。所以,在实现“明道”、“进道”、“夷道”等目标时,不可无视“道”的有限承载力。“道”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这大概是“ 下士闻道,大笑之 ”的根本原因。 “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含义是: 正因为,在利用“道”的功用时,要时刻考虑“ 弱者道之用 ”的原则,而时刻关注“道”的有限承载力,所以,在实现每一个目标时都必须留有余地,而不可达成“极致”的状态 。所以,真正符合“道”所呈现的优化状态是“ 若谷,若不足,若偷,若渝,若辱,无隅,晚成,希声,无形 ”,通俗地说,凡是符合“道”都不会去追求达到极致状态。本章最重要的认识是“ 夫唯道,善贷且成 ”,其基本内涵是: 越是遵从“ 弱者道之用 ”的原则,越是顾及“道”的有限承载力,利用“道”的功用的目标就越是能够得以实现 。 “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句,郭店“楚简本”作“大方亡隅,大器免成,大音祗声,天象亡形”,含义更为精准,更不容易产生歧义。《说文解字》对“亡”的释义为“亡,逃也”,即,表述“由有而失”的变化。所以,该句的含义是:如果方正到了极端程度,就失去了角 隅形态,也就不成其为“方正”了;过度精美的器物往往是难以制成的;音乐表达达到极端状态之后恐怕就失去了音乐的意韵;空间无限扩大的话,也就逐步失去具体形态。 本章的哲学意涵: “弱者道之用”,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理。对于这一简单原理,认识事物深刻的人(“上士”),会坚信并坚守这一认识;而认识事物并未达到完全理解程度的人(“中士”)对此则将信将疑;那些缺乏哲理思维能力的人(“下士”),听闻到这一浅显认识之后,反而会认为自己的认识更为深刻。能够认识“弱者道之用”这一简单原理,就能够认识到:任何符合“道”的现实事物,都不是极端条件下的“极致”。越是遵从“弱者道之用”的原则,越是顾及“道”的有限承载力,利用“道”之功用的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就越大。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 , 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 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6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
geneculture 2020-7-7 13:27
断句读不同其含义和用意也就随之而不同: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名可,名非,常名;名可名,非常名;名可名非常名。
个人分类: 师生交流|2879 次阅读|7 个评论
携幼(1)一一浅释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kd652 2020-5-27 06:30
最近看到有说道德经的发行量在世界上居首,我不知道是怎样统计出来的,但我还是佩服老子的智慧。 道德经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下子使人莫名其妙。 我家小朋友字也不识,我举了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 郊区 某小区,去农贸市场须绕过一个人工湖,冬天里湖水结冰,三九天以后人们可以从湖面的冰上行走去买菜,新搬来的小明以为湖靣就是道路,天天从湖面上走去农贸市场,直到一天春暧花开,小明踩碎了冰落入水中,幸亏水不深,凉水浸到褲腰,一场虚惊,这个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其背后的哲学道理是"量变引起质变"。用俗话说:“别以为前天这样,昨天这样,今天还这样就永远这样子了,不定哪天就不是这样子了”。 自我提醒:再过几天就“六一”了,多关注少儿的成长。
个人分类: 携幼|1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