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林彪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毛泽东在文革中的最大失误是整林彪和陈伯达
热度 5 chrujun 2010-5-29 16:44
避开文化大革命的对错不谈,我谈谈毛泽东在文革中最大的错误决策,他的这个错误直接断送了文化大革命。要不是毛泽东的这个失误,中国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毛泽东的左右手是谁? 他们是林彪和陈伯达,在文革中占据了高位。林彪从井冈山时期就跟随毛泽东,在军队中有巨大影响力,战功卓著,三大战役打了两个,并且解放了海南岛。 建国后,毛泽东对手握重兵的林彪有戒心,林彪也乐见其成,自动放弃了军权。不参加会议,不和老帅联系。 直到1958年,毛泽东进行了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人事布局,将林彪提拔成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知道毛泽东需要什么,毛泽东又需要他这个关键棋子了。于是,在庐山会议上扳倒彭德怀、在七千人会议上支持毛泽东、在军队宣传毛泽东思想,弄毛泽东语录。 林彪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在文革期间被毛泽东封为仅次与毛泽东本人的二号人物。 陈伯达的事迹鲜为人知,他从延安时期起就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是毛泽东的第一笔杆子。 目前知道的事迹是他在中共和蒋介石舆论战中立下了第一战功。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就是陈伯达的发明创造。 现在的历史书上还在采用陈伯达当时的创造。 由于陈伯达写给毛泽东的东西从来不留底稿,陈伯达究竟为毛泽东出了多少力,一直是历史秘密。 陈伯达在文革期间被封为中央文革小组组长,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中共第四号人物。由此可见毛泽东对陈伯达的器重。 文革期间,林彪的人马占据了重要位置,毛泽东有点不放心了。 再加上陈伯达和林彪有来往,引起了毛泽东的反感和戒心。在中共九大上,毛泽东终于出手,用计拿下陈伯达,中共四号人物被投入监狱。并采取扔石头、渗沙子等手段打击林彪势力,林彪惊恐万状,在逃亡苏联途中飞机出事,与老婆和儿子客死异乡。 林彪和陈伯达一倒台,毛泽东等于左右手全没有了。 最致命的是没有了枪杆子,只能依靠来自上海的几个文人。 毛泽东后来对叶剑英有很大期望,希望他辅佐华国锋。 但叶剑英没有听毛泽东的,文革派弄了个全军覆没。 此后揭露的事实表明, 陈伯达和林彪根本没有反毛泽东的心,他们才是毛泽东的铁杆支持者。 毛泽东出现了决策错误,自废武功。 历史书上写,林彪叛逃标志着文革的破产和失败,是很恰当的。 谁也不会想到强大的林彪集团会一夜瓦解,毛泽东会自废武功,正所谓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道德经的法则得到了完美证明。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357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康定野外之林彪语录
热度 11 weah0500 2010-5-24 11:26
注:康定县捧塔乡新兴下村村委会见到此幅林彪同志题词的标语,该墙年久失修即将坍塌,故留影纪念。 注:海螺石雪山,旁边是著名的硅石矿,西班牙公司正在勘探。
个人分类: 图片百科|13222 次阅读|41 个评论
伟人毛泽东
tianfei906 2010-5-15 17:19
毛主席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曾经多么的渴望了解他一生为革命、为人民,不惜在战场上,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英勇顽强、英明决策的奋斗足迹。可都是在老人们的谈话中,在历史课本书中,在教科书中,偶尔了解到他生活、工作中一部分的足迹。只知道他很伟大,由于条件有限,没有得到相关书籍的研读。 今年假期,我花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仔细读了《伟人.毛泽东》(全书近1400页,中共党校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1995),才使我系统的了解他革命生涯和建国中的探索。毛泽东出生在韶山,可他从小立志为国为民,在各种压力下,特别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情况下,使他感到了民族的危机,贫民生活的窘迫。lsquo;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rsquo;。风华正茂的他,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特别是史无前例的长征路,农村包围城市的创举,令世人瞩目,也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同时,使世界受压迫、受剥削的人们也看到了希望。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在井冈山星星之火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了燎原之势。在长征之路上,不知遇到了多少艰难困苦,吃草皮,踏雪山草地,还受到敌人的阻碍和压迫,受尽了人间所有的困难,能够取得最后决定性的胜利。我觉得除了他正确的领导策略外,更重要的是他深得民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心中有人民,有一颗坚定的心。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胜利,不骄傲。长征的胜利,他只是说lsquo;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rsquo;,你看他的心情是多么的轻松而愉快呀,并没有被胜利迷倒。同时也表现出了lsquo;不到长城非好汉rsquo;的英雄气概。 长征的胜利,还是第一步。随后,在面对lsquo;三座大山rsquo;的压迫,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这些更令我们现在想而心寒,有时又觉得生不逢时,要是在那时也一定要痛快的杀几个日本鬼子,即使死也如归。可细想起来,我还是生来逢时,要不是无数英雄的抗战,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着鲜血换来的幸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站起来了。在这满目创伤的960万平方千米的大地上,怎么样才能使我们逐步强大起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呢?这可不是好解决的问题,人们常说lsquo;江山易改,政权难保rsquo;。面对这一大问题,逐步全面解放全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还发动lsquo;抗美援朝rsquo;,lsquo;炮炸金门rsquo;等战争,使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领导政权,使越来越多人真正的认识到lsquo;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rsquo;。 lsquo;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rsquo;。1956年,社会主义的lsquo;三大改造rsquo;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在以后的发展中,使中国逐渐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局面,人民的生活有所好转在,重工业基地也发展起来了。特别是在赫鲁晓夫撕掉合同,撤走苏联专家的情况下,中国花了世界上较短的时间,制造出lsquo;两弹rsquo;,令世人师瞩目,我们的国防也强大起来了。 广泛与各国,特别是与第三世界的国家交往,使我国在国际地位上逐步提高,并恢复了常任理事国。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也犯了一些错误,使一些无辜的人遭到迫害,我觉得这主要还是林彪,lsquo;四人帮rsquo;煽诱的结果。由于,他年龄也大,调查研究并不能亲自去做,而林彪,lsquo;四人帮rsquo;想篡权,利用自己的权利,在下面发动了错误的方针,以求达到自己掌权的目的。致使全国局势不定,再加上天灾,人们那段时间确实受苦了。可林彪的野心最终没有得逞,机毁人亡。并且毛主席也说过lsquo;我们是会犯错误的,犯错误了就要改。rsquo;特别是他在党内外号召:团结-批评-团结,提高了人们自我批评,加强团结的积极性。 总之,毛泽东是伟大的。在为国为民的感召下,创造了世界的奇迹,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愧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革命家、诗人。他一身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太多,我一时难以用言语表达,即使写他三年三月也不能把他的一生事迹用言语表达完整。以上只是我从大处作手,简略的概括了毛主席为祖国事业,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一生。 作为一位公民,在细读《伟人.毛泽东》之后,特别觉得他为人是那么和蔼,生活是那么朴素,志向是那么高大,出谋划策是那么精明,知识是那么的渊博,意志是那么的坚强,......,更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46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决定毛泽东命运的九件大事
chrujun 2010-4-16 23:04
1. 28画生招友 2. 上井冈山 3. 提拔林彪 4. 遵义会议 5. 击败张国焘 6.日本入侵中国 7.林彪经营东北 8. 发动文化大革命 9. 林彪折戟沉沙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7 次阅读|0 个评论
林彪只批评大人物,不批评小人物
chrujun 2010-4-8 21:53
林彪很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不批评小人物,只批评大人物。 林彪在东北的时候,他的卫兵在外面被人抢了枪,衣服也被抢了,只穿了裤衩回来,林彪却一声不吭。 还有一次,一个战士在林彪的房间内擦枪走火,这个战士脸都吓白了。但林彪一定反应都没有,继续考虑他的大问题。 因为林彪觉得,小人物的错误往往只影响一个人或少数人,根本不值得他这种指挥千军万马的帅才分心。 大人物的错误则不同,往往会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对于林彪来说,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大人物犯了错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都有必要站出来批评。 我们来看看林彪批评的大人物: 第一大人物: 毛泽东。 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林彪都批评过毛泽东。大部分批评是私下的,但也有部分是公开批评。彭德怀还为此背了黑锅。 第二大人物:刘少奇。六千人大会上,刘少奇讲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毛泽东很不高兴。林彪不要讲稿就作报告,明的是支持毛泽东,暗的是批评刘少奇。如果刘少奇听出了林彪的弦外之音,文革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第三大人物:朱德。在红军早期,毛泽东和朱德争兵权,林彪站出来,以大字报方式批评朱德,支持毛泽东,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第四大人物:彭德怀。在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招林彪上山批判彭德怀。 林彪批评彭德怀强出头,但关心多于批判。 第五大人物:陈毅。同样是在红军早期,陈毅因偏向朱德而遭受林彪的公开批评。 第六大人物:江青。江青在文革期间如日中天,是谁也不敢惹的角色。江青想在军队搞文革,被林彪大骂一顿,说要毙了她。林彪此举保护了军队。 由此可以看出,林彪不批评下属,并不是没有威信的表现。林彪批评的都是其他人不敢碰的大人物,境界确实不一样。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6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招:林彪称病释兵权
chrujun 2010-4-8 18:46
对于抗美援朝,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林彪贪生怕死,怕美国帝国主义,借口生病不带兵打仗。而彭总为主分忧,为抗美援朝赴汤蹈火。但史实表明,很可能是毛泽东让林彪称病释兵权,林彪主动配合毛泽东,放下了兵权。 解放战争末期,林彪就想到了自己后路问题。专门找人讲解历史上一些开国大将的遭遇。 历史教训让林彪胆战心惊,对政治心灰意冷,曾经想到贵州当个省长。 没想到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赶快让林彪调兵遣将,准备入朝参战。 林彪调兵,既没有通过中央军委,也没有通过毛泽东,而是个人直接向部下发命令。也许林彪认为形势紧急,这是最有效的调兵方式。 但个人直接调兵遣将,无疑会遭到最高领袖的猜疑。 于是,最高领袖让彭德怀带兵,指挥林彪的部下,并且说林彪称病不带兵了。林彪马上明白最高领袖的想法,一声不吭交出了兵权。 之后,让林彪当中苏友好关系协会会长。林彪不满,一次也没有过问过中苏友好关系协会的事。 不过,林彪真正做到了为主分忧,最后得到了节节高升。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33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林彪外逃死无全尸 周恩来因何嚎啕大哭
xupeiyang 2010-1-13 13:06
本文摘自《我的伯父周恩来》 作者: 周秉德 著,铁竹伟 执笔 出版:辽宁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在延安时就笑指拥有原子弹的美国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林彪外逃之时,毛主席已是年过古稀老人,林彪外逃之事,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致命的。 1971年12月,正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集会议的伯伯,出去接了一个电话,再进门时脸色灰白,他挥挥手说:散会散会!没了往日的镇定,转身带着小跑往电梯方向赶。卫士长张树迎扶着伯伯走进电梯,他明显感到总理的全身在发颤:到游泳池。他的声音也微微发颤。张树迎心里一震,一定是毛主席那里出事了。果然,一进游泳池,毛主席卧室的门窗大开,平躺在床上的毛泽东主席脸色发青,嘴唇发紫,仿佛已经没了呼吸。 张春桥、姚文元、江青等人已经到了,只是冷漠地远旁站着。伯伯进去后立即向紧张焦急的医生询问情况,判定病情,紧急调来了吸痰器。经过吸痰,毛主席的脸色渐渐恢复了血色,大口喘着气;又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的眼睛慢慢睁开了。伯伯此时如释重负,他激动地扑到主席床边,双手紧握着主席的手,泪水夺眶、语音哽咽地冲口而出:主席,主席,大权还在你的手里!这句话,站在伯伯身边的张树迎听得清清楚楚,他内心无限感慨:党内对毛主席心思最摸底的恐怕非总理莫属。至今张树迎还仍常对我感慨:你伯伯一直维护毛泽东主席的地位,你说他崇拜主席,尊重主席,也是为了这么大的国家呀! 注:本文的作者为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故文中称周恩来为伯伯. 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飞机外逃,消息一经证实,有人立即提出用导弹打掉。毛泽东主席摇摇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而伯伯曾拿着话筒向林彪乘坐的三叉戟喊话:林副主席无论在国内哪个机场降落,我周恩来都去机场迎接。接着,为了处理这一突发事件,伯伯吃住在人民大会堂,几乎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 有一个情节鲜为人知:中国驻蒙古大使馆派人带回的照片,证实了林彪的确折戟沉沙,自取灭亡之后,原本弥漫着高度紧张气氛的东大厅里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其他人都已经如释重负地离开了,屋里只剩下周恩来、纪登奎。 突然,一阵嚎啕之声如江水崩堤猛然暴发,这是一种长久的压抑到了极限,终于无法再压抑而暴发的哭声,一种痛楚无比撕肝裂肺的痛哭。纪登奎一下呆住了:不是亲眼目睹,他不会相信,发出这种哭声不是别人,正是面对墙壁双肩颤抖的周恩来!就是刚才还和大家一样露出久违的笑容,举杯庆祝这不幸中的万幸的周恩来! 自从调到中央工作,纪登奎看到的周恩来永远是从容、镇定、乐观。如果从身材长相上看,周恩来只算是中等个,典型江南人的脸庞,端庄清秀,举止文雅,让人不禁联想起西湖边的杨柳。可是,从跟随他工作开始,不管是外交上的剑拔弩张,还是党内错综复杂的局面,他永远应付自如!而且,他仿佛是专为克服困难来到这个世界的,往往越是困难、艰险,他越有力量和办法,仿佛世界上没有难得住他的事。 像今天这样的失控,纪登奎是第一次看见,真感到太意外了,太震动了,以至于平时反应敏捷极善言辞的他,此刻也乱了方寸,话说得结结巴巴:总理,总理,林彪一伙摔死了,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应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您该高兴,对不?讲完他自己才意识到,自己分明在重复着总理刚才讲的话。周恩来回过身来,双肩依然在颤动,脸上老泪纵横,他摇着头,声音嘶哑地反复说:你不懂,你不懂! 确实,纪登奎也是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真正想明白周恩来的痛哭失声:为着树立和维护林彪副统帅的地位,冲击打倒了党政军那么多老干部,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全国从上到下,几乎无一幸免,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定为叛徒、内奸、工贼,煤炭部长张霖之被活活打死,多少老干部被投入监狱,多少群众因之划线受批判如今,这个一直是被称为毛主席最亲密战友,并作为毛主席当然接班人写入党章的林彪,竟带着老婆、儿子逃往国外,落得个折戟沉沙,死无完尸!作为一个国家总理,他怎么不为文革以来党的一次次错误决策痛心!怎么再说以打倒刘少奇大树特树林彪为主要成就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他又怎么向全国党、政、军、民解释和交代这一切?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林彪比粟裕厉害?
热度 3 chrujun 2009-12-28 13:18
本文是对 吕喆 老师评论的回复。吕老师认为粟裕比林彪厉害。这个观点有不少人支持。我认为林彪最厉害,我的理由如下: 1. 林彪的战功比粟裕强。 林彪在反围剿战争中就立下了赫赫战功;在长征期间是开路先锋,飞夺泸定桥就是林彪干的;在抗日战争中一战成名;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打了2个,解放了大半个 中国。要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林彪绝对比粟裕强。 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才崭露头角,比林彪晚了近二十年。 2. 粟裕的战绩不稳定,不如战无不胜的林彪。孟良崮战役后,粟裕打了几次败仗。金门海战,粟裕的部队遭受了解放战争期间最大的损失。后来也没有拿下弹丸之地金门岛。而林彪的部队却一举拿下海南岛。 3. 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如林彪。林彪从红军时期开始就独当一面,说一不二。军事指挥是他一人说了算,作战命令来自林彪的口授。 其他人的名字是命令发后再加。而粟裕则不同,作战命令是与陈、刘、邓等商量后才下达,这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指挥。其作用很难区分。 而林彪的功劳别人根本无法抢走。 4. 林彪更有胆识,敢为伯乐赴汤蹈火。 这是最重要一点。 在红军时期,毛、朱、陈闹矛盾,只有林彪敢站出来公开支持毛泽东,并公开批评朱和陈。而粟裕则不敢站出来支持毛泽东。 毛泽东在红军后期受排挤,大权旁落的时候,只有林彪敢经常去看望毛泽东。 林彪之所以受到毛泽东的器重,不仅仅因为会打仗,更重要的认准了毛泽东是改变天下大势的英雄,为维护毛泽东的地位多次挺身而出。 5. 战争年代,有几个人很会打仗。如孙立人、陈明仁、卫立煌和徐向前,他们的指挥能力不在粟裕之下,可能和林彪差不多。但他们和粟裕一样无法成为统治者的左右 手。这与统治者的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无成为统治者左右手的能力,这就限制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但林彪有,林彪在毛泽东心中始终具有杀手锏的地位。林彪具有与伯乐心心相印的能力,粟裕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综上所述,林彪长期得到毛泽东的信任和支持,一直指挥毛泽东最精锐的嫡系部队,南征北战二十余年,在中国革命中立下了无人能够企及的战功。 吕老师的评论如下: 我觉得,开国将帅之中,林彪不如粟裕。 您所列出的林彪的那些优点粟裕基本都有,而粟裕的很多优点林彪却不具备,当然这两个人都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粟裕是早早出局,赋闲善终,林彪则是风光无限,最后突然折戟沉沙。 从战功上看,粟裕指挥的三野(早期叫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华东、中原和东南战场)战绩好于林彪指挥的四野(早期叫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东北、华北、中南战场),在战役歼敌数字指标上,几乎一直是华野领先。 从军事思想层面的贡献上看,粟裕的回忆录中对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各阶段的战略战术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总结;林彪却没有留下(当然可能是没机会)类似的思想成就。 当然,粟裕的级别一直比林彪低半级,并长期担任副职,后来为了突出陈和邓,军功很多被算到了别人的名下,而且在解放后没几年就被老彭打着反教条主义的旗号给整倒了,还长期未能平反,所以对他的贡献不太为大家重视。 林彪部下众多,其中肯替他说话、帮助宣传的人不少,他最后的折戟沉沙的杯具,多少也赚得了一些同情。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20332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最喜欢曹操和林彪!
chrujun 2009-12-27 23:33
茫茫五千年中国历史,我最喜欢两个人。他们是 曹操 和 林彪 。 我最喜欢曹操,因为他 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知人善用、赏罚分明、身先士卒、智勇双全、心胸宽阔、志存高远、腹有良谋 。 曹操是管理者的楷模和典范,五千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我最喜欢林彪,因为他 用心专一、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勇挑重担、绵里藏针、工于思考、用兵如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林彪是千年不遇的专才,战神的化身!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2156 次阅读|4 个评论
毛泽东与蒋介石
热度 3 dulizhi95 2009-12-18 10:18
毛泽东与蒋介 石 蒋介石 38 岁出任黄埔军校校长, 39 岁任北伐军总司令, 40 岁先是在上海四一二动手,随后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自任国民政府主席。其上升轨迹之迅速显著,即使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上亦属罕见。 毛泽东率几个农民老土加几杆破枪上井冈山,始终瞄准最高目标作不屈不饶之奋斗,终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夺取了全国政权。其个人奋斗史在中华历史上同属罕见 。 然而,毛蒋的个人性格及为人方式却是绝然的不同 。 蒋每到一个环境均为该环境的掌权者所喜欢所重用,毛则恰恰相反,每到一个环境均为该环境的掌权者所不喜欢所打压 : 小时蒋在家里即是宠儿,备受宠爱。中学时为老师和校长所喜爱,推荐到保定陆军士官学校,在该校又为老师和校长所喜爱,推荐到公派赴日留学。在日本结识了革命党,又受重视,被介绍到上海金融界。在上海又为金融大亨们所另眼相看,以至遇金融风暴破产后又被推荐到孙中山手下任职,在孙手下很快被重视重用,及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从此独步天下 。 毛呢?小时在家里即具叛逆性格,经常遭父打骂。读书时老师领导均不喜欢,以至在湖南师范被开除(这或许是毛当权后特不喜欢老师的心理根源)。可能有人要举杨昌济的例子,其实杨氏父女当年属意的目标是萧氏兄弟,而非毛泽东。只是由于萧氏兄弟出国后联系不上,毛才拣了个便宜。进入中共党内后,毛一直为党内当权者所讨厌所打压。从陈独秀衢秋白李立山到罗章龙王明等都是如此 。 若有人要问,对毛泽东掌权帮助最大的人是谁,我的回答是:蒋介石。为什么 ? 毛在党内权力斗争或曰“路线斗争”中最大的三个对手分别是:王明、张国焘和林彪。三人中的任何一人毛都无把握取胜。正是在蒋的帮助下毛才得以战胜这三个对手。王明的口号是一切服从统一战线,蒋介石对此不仅不加配合或利用,而是反其道行之,结果使王明在中共党内失势。张国焘的精锐主力被蒋介石手下的宁海二马打得七零八落,使张国焘在党内斗争中失去了依托,从而败北(张个人面对逆境的意志较弱亦是原因之一)。至于林彪,若林当时身体状况很好,则: 1. 党内跟风派在面对年轻健康的林和已趋衰老的毛时,会如何作出选择?这无疑会为林带来无形的政治优势; 2. 设若林彪身体不那么衰弱,毛是不会那样容易得手的。林彪的身体是谁搞坏的呢?蒋介石手下阎惜山士兵的那一枪。 此外, 45 年蒋邀毛赴重庆对等谈判,不仅在全国人民面前抬高了毛的威望,而且也在共产党内抬高了毛的威望,蒋此举是绝对的偷鸡不着失把米。 当然,毛对蒋的发迹也并非没有帮助。当年蒋介石四一二动手,之所以能得到全国响应,与当时农民运动中的过火行为不无关系,而毛正是这种过火行为的推动者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44 次阅读|3 个评论
辅佐毛泽东崛起的五大金刚
chrujun 2009-12-15 13:09
辅佐毛泽东崛起的五大金刚及命运 毛泽东在党内的权威地位是在延安时期形成的。毛泽东刚到陕北的时候,其领导地位不仅受到张国焘的挑战,而且还有众多对毛泽东不完全臣服的中共早期领袖。但毛泽东巧妙利用五大金刚保驾护航,逐渐树立了在党内的绝对权威地位。在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五大金刚的贡献及命运。五大金刚的排名不分先后。 五大金刚之张浩。湖北人,林彪堂兄。他从莫斯科给毛泽东带来了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毛泽东靠这把尚方宝剑彻底击败了张国焘。张浩在抗日战争期间因病去世,毛泽东亲自为他抬棺。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抬棺。可见张浩带来的尚方宝剑的份量。 五大金刚之康生。山东人。康生自称中国的福尔摩斯,在延安期间掌控中共情报系统,在隐蔽战线上维护毛泽东安全。毛泽东靠他掌握每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思想状况。他使延安成为国民党情报系统无可奈何的独立王国。康生是延安整风和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实施者。文革后期去世,当时被给予极高的政治评价。但改革开放后受到批判。 五大金刚之刘少奇。湖南人。在延安期间脱颖而出,被毛泽东指定为接班人。刘少奇第一个提出毛泽东主义(思想),第一个高喊毛主席万岁。 刘少奇让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共的权威思想。60年代两人因政治分歧被毛泽东炮轰司令部,受到文革支持者批判和打击。文革初期去世,火花时用化名。 五大金刚之陈伯达。福建人,毛泽东笔杆子。从延安时期开始当了30余年的毛泽东政治秘书。在对国民党的宣传战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国民党四大家族就是陈伯达的发明。文革后期被毛泽东打入冷宫,被关在秦城监狱。因曾经救过毛泽东一命在监狱受到优待。改革开放后去世。 五大金刚之林彪。湖北人,毛泽东枪杆子,中共常胜将军。不仅长期指挥中共最精锐部队,而且是毛泽东的铁杆支持者。红军早期为支持毛泽东而炮轰朱德和陈毅。抗战期间毛泽东骑马十里欢迎林彪。50年代选党主席毛泽东投了林彪一票。文革早期被指定为毛泽东接班人。文革后期与毛泽东分裂,命丧异国。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69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延安整风,林彪骂人救叶群
热度 1 chrujun 2009-12-12 18:06
林彪平时沉默寡言,面无表情。无论打了多大胜仗,死了多少人,都看不出他表情有什么变化。 但在延安整风期间,林彪为叶群被整大动肝火,在会上大声开骂。这一骂把所有人都镇住了,再也没有人敢查叶群的历史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叶群,原名叶静宜,1919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其父叶琦是国民党少将。叶群是叶琦与其特宠爱的三姨太生下的爱女。叶群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国民党控制的电台当广 播员,并加入国民党的C、C派组织。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贺龙夫人薛明因知道叶群老底,她把叶群约到家中,对叶群说:现在正是整风的审干时期,我希望你主动地把履行没有履行入党手续,介绍人是谁,在南京时的种种表现,以及同国民党教官和丰城县县长等人的关系,如实地 向组织讲清楚。 叶群一听。立即翻了脸,尖声大叫道:你要干什么?你们趁林彪不在家,你们把我打死好了!。薛明一看她这个样子,也就来了气,说道:好,你不愿意谈,那就跟你到组织部谈,党员对党组织该谈吧!于是,就把叶群拉到了中组部。王鹤寿出来接待了她们。由于叶群是林彪的妻子,王鹤寿不敢处理,只好向上级汇报。 这件事被林彪知道了,他马上从前方赶回延安。在会上高声骂道: 他妈的, 老子 在前线流血打仗,你们在后方搞我的老婆 。这一骂把所有人都镇住了,再也没有人敢查叶群的历史问题。 在文革期间,林彪对江青大怒,制止了中央文革小组对军队下手。 林彪不怒则已,一怒惊人。一生所知的两次大怒让元帅夫人和第一夫人折服。 第一次发怒保护了家人免受延安整风的折磨;第二次发怒保护了军队免遭文革破坏。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11300 次阅读|2 个评论
毛泽东认为比林彪厉害的人是谁?
xupeiyang 2009-11-26 19:20
毛泽东主张对付蒋介石用陕北赶毛驴的三个办法,我看李宗仁是个有本事的人。毛泽东请陈明仁在自己家中做客,说: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哟!毛泽东对傅作义说:应当奖你枚天坛一样的大奖章。 陈明仁。 1959年9月,毛泽东会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陈明仁上将。 蒋介石带头高喊:向陈明仁看齐! 1924年12月,朔风呼啸。 蒋介石、周恩来等人率领东征军攻打叛军陈炯明。 惠州城三面环水,城高墙厚,易守难攻,素有天险之称。加之陈炯明以之为巢穴,在此经营多年,确实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蒋介石拒绝了参谋长叶剑英的意见,决定不使用炮火准备便发起攻城。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奋勇队向惠州城发起了决死冲击,遭到城内叛军的疯狂反击,城头的机关枪喷吐着火蛇,爬城的战士成批成批地倒下。 前方来报:第四团团长刘尧宸头部中弹阵亡! 蒋介石、周恩来忧心如焚。 透过战火硝烟,忽见城下一人,背插青天白日旗,一手持驳壳枪,一手攀云梯,凶猛如虎,迅捷如猿,冒着枪林弹雨,第一个攀上城头,击毙数名守敌,将青天白日旗插到了惠州城上!后面的奋勇队员迅速跟进,很快控制住局面。 此时,在城下督战的蒋介石,从望远镜里看到这气壮山河的场面,兴奋地询问:手持大旗第一个登上城头的是谁?身边何应钦回答,校长,此人是四团三连连长陈明仁! 12月14日下午4点,国民革命军占领惠州城。 16日上午,东征军在望江亭召开祝捷大会。身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经与周恩来、俄国顾问鲍罗廷等商议,决定给勇夺惠州城的陈明仁以特殊的荣耀。 大会开始之后,蒋介石亲自发布口令:全体信号枪手鸣枪三响,全体司号员吹号三通,向陈明仁致敬。之后,蒋介石率三军将士带头高呼口号:向陈明仁看齐! 呼完口号,蒋介石当场宣布晋升陈明仁为三营少校营长。 此后,蒋介石多次公开称赞陈明仁是黄埔一期的一面旗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随陈明仁冒死爬城的,还有一位名叫陈赓的黄埔学生,当时陈赓已经左脚中弹,是带伤冲上去的。1955年,陈赓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此是后话。 此后,陈明仁凭借战功,屡屡升迁,官至旅长、师长,又入陆军大学学了3年。 分页提示: 第一页 蒋介石带头高喊:向陈明仁看齐! 第二页 毛泽东: 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 第三页 陈明仁给林彪上了一课 第四页 毛泽东:即使你一个人起义,也算成功 第五页 陈明仁犯上的性格:曾拒绝宋美龄做媒 第六页 陈明仁上将小传 (本文来源:深圳新闻网 ) 转载于 http://book.163.com/09/1123/10/5OQ25D7000923K7T.html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青正面形象首次亮相荧屏 林彪与将士高唱军歌
xupeiyang 2009-9-27 12:28
http://news.ifeng.com/photo/other/200909/0924_1399_1363558.shtml 首次看到江青的正面形象 在《解放》中,江青30多年来首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荧屏上,刚刚踏入解放战争洪流的江青,活泼开朗的性格被重点放大。对丈夫的崇拜和深情,照顾病中周恩来的细心周到,这些情节,都将少女江青的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剧情进入到中段,她与毛泽东及女儿的温馨生活场面则成为惨烈战争的调和剂。 网友意见 :《解放》里江青有大量的戏,她看上很纯很天真,这可是第一次啊。只有这样才能显得作品真实可信,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人。 主创回应: 导演唐国强说,《解放》是站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在特定的革命阶段,展现人物固有性格特征,还原人物的本来面貌。 林彪与将士高唱军歌 林彪是一代军事家,十大元帅中最年轻的元帅。10年前《大决战》中,首度出现林彪的正面形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解放》中,又让观众看到了林彪与将士们一起高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景象,看到了一个更加不一样的林彪。 网友意见: 解放战争林彪功不可没,电视剧应该好好表现他。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解放》对林彪有了比较客观的评价,演员的诠释也相当出色,完全表现出一个具有卓越军事才能、个性孤僻又服从大局的军事家的感觉。 主创回应: 林彪的饰演者由立平说,为了接近林彪的身材,本来体重就不足130斤的我还是咬牙减去了10斤。保持在这个体重我心里才踏实,不光形体像了,而且通过减肥,似乎更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内心压力。我对军事家有着独特的情感,我的这份情感不单单是向一个人,而是向整个老一辈军事家致敬! 30多年来,江青首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荧屏上。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3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38年后看林彪:从科学和管理学角度偷看历史之十
王铮 2009-9-13 19:57
今天是林彪的 913 事件 38 周年,我们知道林彪是著名的军事家,但是 1966 年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林彪不到会,由毛泽东亲自召集主持的会议,选举林彪为接班人(据说林却坚辞不受,还写了一份报告继续推辞)。九大把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写进了党章。如果不出 913 ,那么林彪这个人会怎么治国?我这里提到的内容均可见 913 以后的正统说法。写出这些,是为了帮助我们未来治国的更为科学。 林彪的经济思想 正统说法: 林彪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说大跃进凭空想胡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说绝了,做绝了,绝则错。这个绝字说明他不是根本上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经济运动,而是认为它太过激进了。 1959 年庐山会议开始,林彪称病不上庐山,后来还说彭德怀的万言书是正确的。后来他上了庐山,毛泽东指责彭德怀在遵义会议后唆使林彪给中央写信,反对他。可是,林彪却说:那封信与彭德怀无关。他对彭德怀的批评仅仅是彭德怀想当大英雄。 林彪、陈伯达主持起草的九大政治报告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主张国内的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国家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发展生产。毛泽东让康生张春桥、姚文元起草了九大政治报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让林彪做作,林彪故意读得结结巴巴。指责毛泽东的继续革命论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毛泽东后来批评他是唯生产力理论。 林彪九大后制定了《五七一工程》纪要,提出废除五七干校,废除知识青年制度,解冻工人工资,指责当时的全国都是二级工是让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变相受剥削。他要用民富国强代替国富民穷。 点评: 林彪没有提出政治制度如何改革来实现新经济政策,也没有谈到中国致命的三农问题。 林彪的外交思想 正统说法: 林彪反对出兵朝鲜,认为中国不应该与美国报关系搞僵。后来与周恩来共同到苏联说服斯大林中国为什么不能出兵朝鲜。当国内的中央(毛泽东、刘少奇等)决定出兵朝鲜时,林彪以有病为由拒绝率兵入朝;后来当斯大林收回出动 16 个团的苏联空军协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决定后,林彪在宴会上拒绝与斯大林碰杯。 1965 年为了纪念二战胜利二十周年,林彪发表了陈伯达为他起草的《人民战争胜利万岁》,提出用世界的农村包围世界的城市,大力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友谊。提出的新政治原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五七一工程》纪要提出,要和美国、苏联谈判,我们对外政策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承认现有的与各国的外交关系,保护使馆人员的安全。整合苏联,暂行核保护伞。 点评: 在林彪的外交思想中,现实是超过主义的,但缺少确立中国大国地位的思想。 林彪的管理思想 正统说法: 林彪的管理思想基础是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历史,同时注意精英和公众的作用。 林彪上台就搞突出政治,推行四好连队五好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和为革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为典型,用激励方法来实现组织,完成控制,接近管理学的 Y 理论。 林彪反对秦始皇的管理模式,特别是痛恨毁书坑儒,为此与毛泽东多次冲突;而且推崇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的治国思想。 林彪坚持一个国家要有国家主席。 点评: 林彪的管理思想很不系统。 林彪这种英雄示范的管理思想,实际上真正的孔孟之道,不过批林批孔没有触及。英雄示范的管理思想对中国影响很大。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6144 次阅读|11 个评论
毛泽东如何识破林彪阴谋(ZT)
lih65 2009-9-2 19:23
  1971年9月13日这个日子,因林彪反党集团的覆灭而载入史册。这一天,曾被捧上副统帅高位的林彪,由于篡党夺权的阴谋败露,仓皇出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   林彪的阴谋败露,主要是毛泽东主席识破了这个野心家的庐山真面目。但毛泽东究竟是怎样判断出林彪是个阴险的两面派呢?本文叙述的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给这段非常时期的历史作了一个有力的注脚。   深夜晋见毛主席   1971年7月9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就在这天中午12时,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乘巴基斯坦的一架专机,秘密抵达北京。   基辛格在北京只能停留48小时。周恩来总理同他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第一轮会谈从下午4时25分持续到晚上11时半。中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有: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尚未赴任的驻加拿大大使黄华、外交部欧美司司长章文晋、礼宾司副司长王海容和翻译冀朝铸、唐闻生,此外还有熊向晖。熊向晖是以国务院总理助理的名义参加会谈的。他于1962年接替宦乡担任我驻英国代办(此时中英两国尚未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67年1月和其他驻外使节一起奉召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挨批挨斗。1970年11月,出乎他的意料,他竟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二部副部长,主管国际形势的研究。1972年,又重新调回外交部工作。他这段军队履历虽然短暂,却和本文密切相关。   周总理在同基辛格结束了第一天会谈以后,带领中国方面参加会谈的人员走到钓鱼台另一座楼。他立即让王海容打电话联系,问什么时间去毛主席那里汇报。王海容问谁去,总理让她和唐闻生同他三个人去。电话很快就打通了。王海容对总理说:主席让现在就去,还让熊向晖也去。周总理吩咐王海容和唐闻生先走一步。他收拾了一下公文包,服了药,便与熊向晖一起上了车。   周总理的轿车驶出国宾馆,开往中南海。已经是午夜,街上静寂无人。周总理默默沉思着,熊向晖则在心中迅速地筛选最近的国际大事,推断基辛格的秘密访问一旦公开,可能引起什么样的国际反响。他满有把握地以为,毛主席找他去,是要了解国际形势。   轿车在中南海毛泽东住地门口停下。周总理带着熊向晖快步走进毛主席的会客室兼书房。主席身穿浴衣,站在屋子当中。总理握了握主席的手,说:这样晚,主席还没休息啊。毛主席说:我不困。熊向晖跟着握住老人家伸出的手,说:主席好!毛主席笑容满面地说:马马虎虎。   会客室中,七张单人沙发摆成一个半圆,每两张中间放着一个茶几。毛主席在居中的一张沙发上坐下,总理和熊向晖分坐在他两旁。王海容坐到熊向晖旁边,唐闻生则坐在毛主席沙发背后立灯下的一张椅子上。立灯关着,室内光线很柔和。   周总理告诉主席,基辛格到了,准备汇报他提出的问题。不想毛主席却摆了摆手,说:那个不忙。他转向熊向晖,开始了一场出人意外的谈话。   毛主席转移话题   毛主席从茶几上拿起一只深褐色的小雪茄,唐闻生帮他点燃。他深深吸了一口,仍然满面笑容地问:你现在还讲不讲卫生啊?   王海容对熊向晖解释:主席是问你还抽不抽烟。她又转向主席:老熊是个烟鬼。毛主席轻松地说:他怎么成了老熊了。听熊向晖说他已经52岁了,就说:还不老嘛。然后毛主席指指茶几上放着的小雪茄,说:现在医生不让我抽香烟,只让我抽这个。他们都讲卫生,你不讲,你就抽吧,我也不孤立了。   熊向晖点燃一支小雪茄,以为这样的寒暄可以结束了。然而,毛主席却继续提出一些在他看来是寒暄性的问题:你在总参二部当副部长?他回答是。   毛主席深深地吸了一口雪茄,操着浓重的湖南乡音问:那个参谋总长姓甚名谁呀?熊向晖一面回答黄永胜,一面感到不可思议:怎么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把总参谋长说成参谋总长?   毛主席又问:你同黄永胜熟悉不熟悉呀?   答:到总参以后,在会上认识了黄总长,没有单独接触过。黄总长提到过我。   问:他是怎么提到你的呀?   答:今年4月,黄总长在总参批陈(伯达)整风小结会上说,主席对他讲,总参有篇批陈发言有水平,但主席没有具体讲是哪一篇。黄总长估计,可能是江钟的,也可能是熊向晖的。   毛主席说:我指的是你的那一篇。你读过一些马列。   熊向晖以为谈到这里,毛主席该听周总理汇报了。不料老人家似乎忘记了此事,抽着小雪茄,继续优哉游哉地同他漫谈。主席问:在那个小结会上,黄永胜还讲了什么?   熊向晖回答:小结是王新亭副总长念的。吴法宪副总长做了补充,说总参批陈整风搞得很好,自从黄总长主持总参以来,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高,各方面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绩。主席和林副主席对黄总长是满意的,各大总部,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对黄总长是尊敬的。黄总长很谦虚,说他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还不够高,比林副主席差得远,在工作中还有些官僚主义。   听到这里,毛主席哦了一声,又问:他们没有讲庐山的问题?熊向晖回答:讲了,是在批陈整风动员会上讲的。吴副总长说,总参同陈伯达没有来往。黄总长说,他是在庐山会议开始以后才到了庐山,当时主席已经发表了《我的一点意见》,揭露了陈伯达。黄总长说,他不认识陈伯达,原来只知道陈伯达是个理论家、秀才。如果不是主席、林副主席指出来,他也看不出陈伯达搞的《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有什么问题,也可能上当受骗。以后要坚决按照主席和林副主席的指示,多读一点马列的书。   毛主席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又抽了一支雪茄,用缓慢的语调问:庐山的事,他们就讲这些?熊向晖回答:主要就是这些。   1970年八九月间在庐山举行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上,当时的政治局常委陈伯达伙同林彪的老婆叶群,以及掌握军队大权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煽风点火,为林彪当国家主席制造舆论。毛主席说他们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我的一点意见》的及时发表,制止了这幕丑剧。庐山会议之后,中央开始在党内批判陈伯达,并责成黄、吴、叶、李、邱作出检讨。将近一年过去了,熊向晖只知道陈伯达被揪了出来,其余情况一概不知。所以,当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深深吸了一口雪茄,突然伸出左掌,用右手一个一个按下左手的手指,问熊向晖:黄永胜和他那个军委办事组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他们在庐山搞鬼,黄永胜讲了没有?熊向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怔了一下,回答:没有听黄总长讲过。   毛主席又问他有没有看过五个大将的检讨、听过这件事的传达?熊向晖都只能回答没有,因为他毫不知情。毛主席意味深长地看着熊向晖,问:你嗅出点什么没有?   大半年来,熊向晖除了批陈,一直埋头于国际问题的研究。他对主席这个问题的回答,依然是没有。毛主席转过身来,问周总理:五个大将的检讨,你在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上的讲话,发给总参没有?   周总理说:发了,总参和军委一共发了60多份。   那是应该发到熊向晖这一级干部的,而他竟毫不知情。毛主席又吸了口雪茄,沉思了片刻,用左手拍了一下茶几,突然提高了声调,说:他们的检讨是假的,庐山的事情还没有完,还根本没有解决。这个当中有鬼。他们还有后台。   毛泽东痛批五大将   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他们的后台是谁?过了一会儿,大概是想缓和一下气氛吧,周总理委婉地说:我过去也犯过错误,一经主席提醒、批评,总是努力改。这次黄永胜他们犯了错误,主席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他们做了检讨,以后也会在实践中改正的。   毛主席摇摇头,说:那个不同。你犯错误是阳谋,他们是阴谋。实践证明,他们的检讨是假的,是阴谋,连熊向晖这样的干部都不让知道,这不是阴谋?我历来主张,党内允许有公开的反对派,绝不允许暗藏的反对派。黄永胜他们搞阴谋,搞分裂,他们是暗藏的反对派。搞阴谋,搞分裂,就是搞修正主义。真正搞马克思主义的人,就要讲团结,就要光明正大。黄永胜他们光明正大吗?完全不是。总而言之,庐山的事,根本没有完。   停了停,毛主席又问熊向晖有秘书没有,写报告、起草文件是否亲自动手。听说他是自己动手时,毛主席说:那好。我这里的文件,就是一个秘书管。她的任务就是收收发发。文件来了,我自己挑选重要的看,需要提点意见的,我自己动手写,从来不让秘书代劳。共产党员一要动手,二是动口。动手动口,就是要动脑筋。现在一些大官、小官,自己不动手,不动口,不动脑筋,什么事都靠秘书,听说连科长都有秘书,搞秘书专政。有的人让自己的老婆当自己的办公室主任,这不是共产党的作风,是国民党的作风。   熊向晖听了,心里又是一动:让自己的老婆当自己的办公室主任的,不是林彪吗?   直到此时,毛主席才结束了同熊向晖的寒暄,听取周总理关于同基辛格第一天会谈的汇报。熊向晖看了看表,已是10日凌晨1点5分了。毛主席谈题外话,竟谈了将近一个钟头!待周总理等人离开毛主席住地时,已经2点多了。在回宾馆的路上,周总理嘱咐熊向晖:今晚主席讲的话,绝对不能外传。   10日晚,周总理、叶剑英、黄华、熊向晖等人向毛主席汇报同基辛格第二天会谈的情况时,毛主席谈笑风生,没有涉及庐山会议的问题。   林彪折戟温都尔汗   8月初,熊向晖为了治疗两年前一次车祸的后遗症,住进301医院,住院50多天。这期间,他仍然没有脱离工作。8月中,根据周总理指示,由外交部起草的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部分,让熊向晖也参加。初稿完成后,上报周总理。周总理于9月7日在中南海召集外事口的有关同志讨论,作了修改。9月11日夜,周总理在中南海再次主持会议讨论修改稿,直到清晨4时。最后指定乔冠华、熊向晖和崔奇负责修改,14日交卷。9月12日下午,他们几人在乔冠华家进行讨论。   13日下午,在乔家再次讨论、修改。不多时,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把乔冠华叫走了。过了一会儿,乔打来电话,说他回不来了,改稿的工作暂停。紧接着,熊向晖得到通知:周总理指示,有一架三叉戟飞机向北飞去,要密切注意动向。当天晚上,熊向晖得悉,这架飞机上坐着林彪和叶群等人。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感到十分震惊。   第二天,周总理召集有关人员到人大会堂,研究我驻蒙使馆发来的特急报告。报告说:蒙古副外长约见许文益大使,告以一架中国军用飞机在蒙古境内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全部死亡。许大使遵照总理指示赶往出事地点调查拍照,然后回电说,已到温都尔汗,飞机全部烧毁,没有残留文件。不久送回的照片证实,林彪、叶群等人确已粉身碎骨。   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说: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中央并要求有步骤地逐级传达。这时,熊向晖还在住院。9月21日下午,也在该院住院的陈毅同志在军委听了传达,跟熊向晖做了一次长谈。他说:这样的结果最妙,林彪自我爆炸,消除了党内的隐患。他还说,到会的有许多老同志,中央要求与会的老同志们揭发林彪。但是陈老总不理解,为什么由黄永胜来传达。他还讲了不少林彪历史上不光彩的事。   9月24日下午,张才千副总长召开会议,传达周总理当天上午同几位副总长的谈话和主席的决定:由叶剑英副主席主持军委和总参的工作,黄、吴、李、邱隔离反省。   毛泽东笑念杜牧诗   两天后,叶剑英副主席邀请乔冠华、章文晋和熊向晖到他家中谈话。叶帅说:林彪乘飞机叛逃,本来可以用导弹打下来,但是主席不同意,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叶帅说:如果打下来,解释不清楚;如果叛逃成功,也会增加麻烦。机毁人亡的结果最理想。他还兴致勃勃地给大家念了董老(必武)在政治局讨论林彪叛逃事件时写的一首诗:铁鸟南飞叛未成,庐山终古显威灵。仓皇北窜埋沙碛,地下应惭汉李陵。   熊向晖当时笔录了这首诗,并注云:董必武同志作于1971年9月16日晨3时(在政治局讨论林彪叛逃时)。叶帅转告。但此诗不见于《董必武诗选》,而载于叶剑英的《远望集》,并冠以《斥林彪》的标题。   10月20日,基辛格到京。当晚9时许,周总理和叶帅、姬鹏飞、熊向晖、章文晋等到毛主席住处汇报。一见到熊向晖,毛主席就笑眯眯地问:那个副统帅呢?那个参谋总长哪里去了?熊向晖也笑着说:主席问我的时候,我确实不知道呀!   毛主席打趣地问:现在知道了吧?熊向晖说:现在当然知道了。   毛主席幽默地说:你什么也没嗅出来,是不是伤风了,感冒了?他又连连地说:我的亲密战友啊!多亲密啊!还念了唐朝杜牧的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老人家接着说:三叉戟飞机摔在外蒙古,真是折戟沉沙呀。   10月26日,基辛格离京返美的当天,传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当晚7时半,周总理在人大会堂福建厅同叶帅和有关同志讨论此事。讨论尚未结束,毛主席要周总理和参加讨论的同志一起去他的住处。   毛主席还是穿着浴衣,很高兴地同大家逐一握手。他说:今年有两大胜利,一是揭露了林彪,二是联合国恢复了我们的席位。要派代表团去联合国,回来还要接待尼克松。然后,他又笑望着熊向晖,问:那个参谋总长呢?那个副统帅上哪里去了?室内顿时充满了笑声。   (本文选自《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熊向晖著)
个人分类: 历史掌故|2397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毛泽东与林彪的九次分歧和争论”看什么?
lih65 2009-8-29 17:46
□ 梁煜璋   日前,读了彭红英 、 余世诚发表在《党史博览》上的一篇文章《 历史揭秘:看毛泽东与林彪的九次分歧和争论 》。历史揭秘自然是告诉你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然而它的意义却不止这些,更重要的是给人启发,对于做好现在的事情有所帮助。那么,我们应该从 毛泽东与林彪的九次分歧和争论看什么?   实事求是地看,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看环境人性的宽敞。 当时是战争条件下,机断专行,不搞争论才是正常,然而作为一线军事指挥员,林彪却敢于也能够公开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一方面说明当时党内军内的民主气氛是浓厚的,政治生活也是正常的,允许人们各抒己见;另一方面也说明那时的林彪也是直率和坦荡的,有意见从不藏着掖着,挑明了说。环境的宽松,人性的敞亮,造成了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才使得我们党的事业焕发勃勃生机,蒸蒸日上,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二看战略战术的配合。 从 毛泽东与林彪 九次分歧和争论中,我们看到的是伟大战略家与伟大战术家的伟大配合。战略家考虑侧重的是对全局和长远的有利,而战术家考虑侧重的是打得赢。比如四平攻坚战,尽管打得很艰难,也很惨烈,从战术讲,付出的牺牲太大;但从战略上讲,毛泽东坚信它的牺牲却是对全局和长远有利。同时,四平攻坚战吃亏,也让林彪更加清醒,知耻而后勇,领教了国军陈明仁的厉害,也就不敢那么轻敌了。   三看问题意识的贡献。 解决问题,首要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进而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红军上井冈山,天天吃南瓜,又遭遇挫折,这是明摆的事实。 林彪把它当做一个严肃的问题提出来,红旗到底打得多久?也许认识上显得有些幼稚,但及时反映了部队真实的思想状况,也把解决这一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直接促进了毛泽东的深入思考,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实际效果。   四看实践第一的观点。 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政策、方针、路线自然是从实际出发的,显然这里的实际也只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所掌握或预计的实际,代表了实际的多数,但未必穷尽实际的一切。作为一线指挥员还会遇到新的实际,因此不能唯上唯书,只能唯实。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抗战时八路军作战方针从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调整为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就是毛泽东对林彪指挥平型关大捷实践经验的认真汲取。   五看领袖用人的艺术。 尽管 林彪与毛泽东有过 九次甚至更多的分歧和争论,但毛泽东却从未对林彪弃而不用。尽管毛泽东没有给林彪留下类似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溢美之词,但毛泽东对林彪的喜爱和器重却是不同寻常。这是为什么?有三点不容忽视:其一是毛泽东对林彪带兵打仗之才的器重。其二是毛泽东对敢于公开叫板的林彪的充分信任。其三是那时的分歧和争论却也惯常,无须上纲上线。 用人的艺术,实际上就是看人的眼光,容人的肚量。
个人分类: 观点述评|1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泽东与林彪的九次分歧和争论
lih65 2009-8-26 19:09
彭红英余世诚 2009年08月25日10:48 九大时,林彪和毛主席在一起  毛泽东与林彪,自1928年在井冈山相识之后,在民主革命时期由师生到战友,密切合作是主流。但是,他们之间也有过许多这样那样的意见,择其要者就有这九次---    第一次:毛泽东在开辟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林彪曾疑星火燎原。毛泽东对之进行教育再教育,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遭八月失败后,时为二十八团团长的林彪常发牢骚说: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进而,他提出了井冈山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当时,毛泽东没过多理会林彪的这些表现,曾对何长工说过:林彪的说法是小孩之见。但过了两个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系统地回答了包括林彪在内的一些人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下山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年5月18日,红四军前委在瑞金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时局和红军行动方针。毛泽东提出在游击区建立巩固根据地的主张,遭到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等人的反对。林彪对时局和革命前途发表悲观言论,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在行动上只赞成在粤赣边区域的流动游击,不赞成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主张。   在1930年元旦到来之际,林彪又给毛泽东写信,以贺年的形式坦叙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心中的困惑,希望能得到毛泽东的帮助。毛泽东于1月5日给林彪写了一封语调温和、观点鲜明、文字精妙的回信,这就是收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毛泽东温和地批评林彪缺乏建立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毛泽东以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的农村中心理论,大大地发展他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第二次:在反围剿战争的后期,毛泽东愈来愈受到王明路线的排挤。林彪曾多次批评左倾路线的瞎指挥,但后来却与毛泽东的一贯主张相左,表态支持短促突击。   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解除军权。1933年1月,王明路线统治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来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越来越被排挤和孤立。在反罗明路线和邓毛谢古的斗争中,一批追随毛泽东正确路线的干部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也跟着毛泽东倒霉。毛泽东回忆当时的处境时说: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扔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作为一直追随毛泽东的红一军团司令员林彪,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没有卷入这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他几乎以全部的精力,埋头钻研战术,指挥战斗。   林彪作为毛泽东培养起来的军事干部,在实战中一直坚持毛泽东的战法,同左倾路线的瞎指挥进行斗争。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从1934年2月5日初,林彪连续6次上书中央军委,明确反对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瞎指挥以及阵地战、堡垒战和短促出击战术原则,力主从实际出发,用机动灵活的诱敌深入、运动战的战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久,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到红一军团作报告,讲了一天阵地战和短促出击,林彪的态度和观点从此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6月17日,他在战争与革命第4期上发表论短促出击的文章,一改往态,大赞短促出击战法,说它不仅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而且能取得战役上的胜利。林彪对短促突击作了26条洋洋五千言的发挥,俨然成了这一战术的专家。   林彪的这些言论明显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相左,也与他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一贯主张相背。当时,许多红军将领表示不解。伍修权称林文是对左倾教条主义的作战方针表示拥护。聂荣臻认为,这是一个政治上的表态,即向左倾路线代表人物的屈从。毛泽东当时并没有对林彪进行批评和教育,但在40年代延安整风时,把林彪的论短促出击一文收编进六大以来文件汇编,显然是作为非正面教材以警示后人的。    第三次: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而林彪竟要求撤换毛泽东。在会理会议上,毛泽东批评林彪是不懂事的娃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成为中央领导的核心。为粉碎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进逼贵阳、昆明城,然后北袭金沙江。1935年5月上旬,红军抵达会理城区,终于把敌人远远甩到了后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毛泽东曾对陈毅说过,四渡赤水是他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中的得意之笔。   但是,身为红一军团长的林彪对此另有评价。他认为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部队拖垮。所以,在会理地区休整时,他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了。我们服从你的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彭德怀在电话里拒绝了林彪的要求。林彪随后又向中央写信,再次提出他的主张。信的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汇合。   与此同时,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刘少奇和政治委员杨尚昆也向军委发了电报,反映了基层指战员的一些消极情绪。毛泽东看到刘、杨的电报和林彪的信后,引起很大警觉。他认为这不是个别人的一般看法和意见,而是对遵义会议的反思和认识,必须认真解决,以巩固和发展遵义会议的成果。   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城郊铁厂召开扩大会议,以统一认识并确定今后的行动方针。毛泽东在会上详尽阐述了四渡赤水的必要性及其战略意义;并严厉批评了林彪要求撤换前敌指挥的错误意见。他指出:党内因失去中央苏区而缺乏胜利信心和存在怀疑不满情绪,是右倾思想的反映;改变中央军事领导的意见,是违背遵义会议精神的。但是,毛泽东错误地认为林彪写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彭德怀没有作正面解释。当林彪出来说我给中央写信,没有其他想法,主要是心里烦躁时,毛泽东打断林彪的发言说: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   毛泽东在这里确实冤枉了彭德怀。24年后,林彪在庐山会议上终于说出了他的信与彭德怀无关。    第四次:毛泽东领导红军奠基西北,而林彪却闹着要到陕南打游击;在随后进行的东征中,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又发生争论。   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大西北。由林彪统率的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为主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胜利以后,毛泽东兴奋地说,这一胜利为中央的这一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可是林彪却另有想法,他三番五次地闹着去陕南打游击。   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央在向各军团首长征求对战略问题的意见时,林彪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到陕南打游击的意见。12月9日,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说:我对脱离现任职务改作游击战争已具有不移之心,一周来虽然数次向军委请求,而卒未获准,致我非常不安。目前实为脱离部队之惟一良机,故决不因任何故障而改变决心。且准备于不得已时,宁可忍受处分。我很盼望你最后仍赞助我的建议,则不胜欣慰。随后又于12月12日、15日、18日连电中央,坚持己见。   12月19日,毛泽东与张闻天联名发电给彭德怀,请彭德怀给林彪做思想工作,打消他陕南打游击的想法。此电称:中央各同志均认为林彪同志是我们党内最好的、最优秀的高级干部之一。在过去以及最近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对中国革命,对于党内是有很大的功绩的,是有着中国及国际的荣誉的。近日接他许多关于调动工作的信及电报,我们认为拿出他这样的干部离开主力军去做游击战争是不能同意的。但他心中存在着问题,他来中央一个时期,使他的意见能够同中央各同志交换,对他的不安心的问题,并且使他对于政治问题能够更好研究一番。他的职务以左权同志暂时代理。   过了两天,毛泽东不放心,于12月21日再电彭德怀并转林彪,指示:在日本占领华北地区的形势下,陕南游击战争不能把它提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还更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要的。尤其不能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如提出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这样的提法是不妥的。林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同我们有些分歧的,中央认为有当面说明之必要的。现在前方军事不紧张,因此仍望林来中央一行,并在此一个时期,这于林是有好处的。   林彪接电后,于12月21日、23日两次复电中央和毛泽东,仍坚持己见说:中央现尚未批准我改变工作的建议,则目前我无来中央之必要。并辩解说:我从没有说陕南比陕北的工作还更重要,游击战争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话,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错误见解。   此时,中央已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决定并部署东征。12月24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林彪等人,下达关于准备东征的行动计划。电报还关切问及林彪同志动身来中央否?可是,林彪于12月26日回电中央说:我还在期望中央批准我打游击战争。   鉴于林彪这种软磨硬施的态度,中央于12月29日23时电令他:接电立即来中央讨论你的工作问题,职交左权暂代。林彪这才于1936年1月1日回电中央:决明日动身去中央。   林彪到中央住了半个月,在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的说服教育下,不再闹着到陕南打游击了。2月下旬,他率红一军团东渡黄河。参加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东征。   在东征过程中,毛、林之间又发生了关于红一军团作战方向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毛泽东指示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右路军)的作战方向是晋西南地区,以确保黄河渡口,依托陕北,伺机向南向东发展。而林彪则于3月27日、30日、31日连发数电,坚持其主力应向晋东南挺进。林彪甚至提出让毛泽东回到陕北,说:彭、毛两同志及方面军机关移至陕北苏区,与中共中央诸同志在一起工作为好,以便集中人力、精力、时间,充分冷静考虑指导全部政治、军事、外交大计。彭、毛随部作游击战争,今日至此,明日至彼,必有碍指挥。   4月2日,毛泽东与彭德怀联名向林彪、聂荣臻发了一封近两千言的长电,指出林彪存在着对于革命形势估计不足的观点。电报详尽阐明,中央与军委的极重大任务是扩大红军,在陕西与华北地区取得重大胜利,首先在陕西创造更大根据地。没有这些,就没有什么外交、政治大计。毛泽东断然否定了林彪让他回陕北的建议,说:中央不能同意如此重大任务,可以不要一个中央委员直接参加而能顺利完成的。毛泽东含蓄地批评了林彪瞧不起晋西南(因为那里经济条件差)。指出,要把山西和陕北联系起来考虑,不能因晋东南经济条件好而要晋东南,其他地区经济条件差,就看轻其重要性。    第五次:在洛川会议后,毛泽东力主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而林彪却热衷于大兵团的运动战。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获得大胜,毛泽东完备地提出了八路军的作战原则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成为中央领导的核心。为粉碎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进逼贵阳、昆明城,然后北袭金沙江。1935年5月上旬,红军抵达会理城区,终于把敌人远远甩到了后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毛泽东曾对陈毅说过,四渡赤水是他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中的得意之笔。   但是,身为红一军团长的林彪对此另有评价。他认为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部队拖垮。所以,在会理地区休整时,他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了。我们服从你的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彭德怀在电话里拒绝了林彪的要求。林彪随后又向中央写信,再次提出他的主张。信的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汇合。   与此同时,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刘少奇和政治委员杨尚昆也向军委发了电报,反映了基层指战员的一些消极情绪。毛泽东看到刘、杨的电报和林彪的信后,引起很大警觉。他认为这不是个别人的一般看法和意见,而是对遵义会议的反思和认识,必须认真解决,以巩固和发展遵义会议的成果。   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城郊铁厂召开扩大会议,以统一认识并确定今后的行动方针。毛泽东在会上详尽阐述了四渡赤水的必要性及其战略意义;并严厉批评了林彪要求撤换前敌指挥的错误意见。他指出:党内因失去中央苏区而缺乏胜利信心和存在怀疑不满情绪,是右倾思想的反映;改变中央军事领导的意见,是违背遵义会议精神的。但是,毛泽东错误地认为林彪写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彭德怀没有作正面解释。当林彪出来说我给中央写信,没有其他想法,主要是心里烦躁时,毛泽东打断林彪的发言说: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   毛泽东在这里确实冤枉了彭德怀。24年后,林彪在庐山会议上终于说出了他的信与彭德怀无关。    第四次:毛泽东领导红军奠基西北,而林彪却闹着要到陕南打游击;在随后进行的东征中,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又发生争论。   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大西北。由林彪统率的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为主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胜利以后,毛泽东兴奋地说,这一胜利为中央的这一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可是林彪却另有想法,他三番五次地闹着去陕南打游击。   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央在向各军团首长征求对战略问题的意见时,林彪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到陕南打游击的意见。12月9日,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说:我对脱离现任职务改作游击战争已具有不移之心,一周来虽然数次向军委请求,而卒未获准,致我非常不安。目前实为脱离部队之惟一良机,故决不因任何故障而改变决心。且准备于不得已时,宁可忍受处分。我很盼望你最后仍赞助我的建议,则不胜欣慰。随后又于12月12日、15日、18日连电中央,坚持己见。   12月19日,毛泽东与张闻天联名发电给彭德怀,请彭德怀给林彪做思想工作,打消他陕南打游击的想法。此电称:中央各同志均认为林彪同志是我们党内最好的、最优秀的高级干部之一。在过去以及最近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对中国革命,对于党内是有很大的功绩的,是有着中国及国际的荣誉的。近日接他许多关于调动工作的信及电报,我们认为拿出他这样的干部离开主力军去做游击战争是不能同意的。但他心中存在着问题,他来中央一个时期,使他的意见能够同中央各同志交换,对他的不安心的问题,并且使他对于政治问题能够更好研究一番。他的职务以左权同志暂时代理。   过了两天,毛泽东不放心,于12月21日再电彭德怀并转林彪,指示:在日本占领华北地区的形势下,陕南游击战争不能把它提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还更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要的。尤其不能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如提出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这样的提法是不妥的。林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同我们有些分歧的,中央认为有当面说明之必要的。现在前方军事不紧张,因此仍望林来中央一行,并在此一个时期,这于林是有好处的。   林彪接电后,于12月21日、23日两次复电中央和毛泽东,仍坚持己见说:中央现尚未批准我改变工作的建议,则目前我无来中央之必要。并辩解说:我从没有说陕南比陕北的工作还更重要,游击战争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话,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错误见解。   此时,中央已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决定并部署东征。12月24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林彪等人,下达关于准备东征的行动计划。电报还关切问及林彪同志动身来中央否?可是,林彪于12月26日回电中央说:我还在期望中央批准我打游击战争。   鉴于林彪这种软磨硬施的态度,中央于12月29日23时电令他:接电立即来中央讨论你的工作问题,职交左权暂代。林彪这才于1936年1月1日回电中央:决明日动身去中央。   林彪到中央住了半个月,在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的说服教育下,不再闹着到陕南打游击了。2月下旬,他率红一军团东渡黄河。参加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东征。   在东征过程中,毛、林之间又发生了关于红一军团作战方向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毛泽东指示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右路军)的作战方向是晋西南地区,以确保黄河渡口,依托陕北,伺机向南向东发展。而林彪则于3月27日、30日、31日连发数电,坚持其主力应向晋东南挺进。林彪甚至提出让毛泽东回到陕北,说:彭、毛两同志及方面军机关移至陕北苏区,与中共中央诸同志在一起工作为好,以便集中人力、精力、时间,充分冷静考虑指导全部政治、军事、外交大计。彭、毛随部作游击战争,今日至此,明日至彼,必有碍指挥。   4月2日,毛泽东与彭德怀联名向林彪、聂荣臻发了一封近两千言的长电,指出林彪存在着对于革命形势估计不足的观点。电报详尽阐明,中央与军委的极重大任务是扩大红军,在陕西与华北地区取得重大胜利,首先在陕西创造更大根据地。没有这些,就没有什么外交、政治大计。毛泽东断然否定了林彪让他回陕北的建议,说:中央不能同意如此重大任务,可以不要一个中央委员直接参加而能顺利完成的。毛泽东含蓄地批评了林彪瞧不起晋西南(因为那里经济条件差)。指出,要把山西和陕北联系起来考虑,不能因晋东南经济条件好而要晋东南,其他地区经济条件差,就看轻其重要性。    第五次:在洛川会议后,毛泽东力主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而林彪却热衷于大兵团的运动战。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获得大胜,毛泽东完备地提出了八路军的作战原则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为研究党和军队参加抗战的问题,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应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毛泽东的这一方针是从八路军的实际出发,并且考虑了打败日本之后建立新中国的任务。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能突出运动战和阵地战,不能与敌人拼消耗,只能发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进行持久战。   会议在讨论毛泽东的意见以及游击战和运动战的问题时,出现了各种见解和争论。   据聂荣臻的回忆,林彪的意见与毛泽东是不同的:林彪不同意打游击战。他在会上说,要以打运动战为主,搞大兵团作战。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那套经验上,觉得内战时我们已经可以整师整团地消灭国民党军队了,日本侵略军有什么了不起!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估计太低。   9月14日,已率部到达山西平型关前线的林彪,电告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提出以一个多旅之兵力在平型关袭击日军,以配合阎锡山的正面作战。此电当即转报了毛泽东。毛泽东于16日致电林彪,指出: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何决定,基本不应动此方针。17日,毛泽东再电嘱彭、任、林、聂等人,指示:八路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果部署得当,能在华北地区,主要是在陕西,起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   18日,林彪依据前方战局向毛泽东回电,提出:在敌目前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应以作战灭敌为主要任务。随后又致电毛泽东,主张以一一五师两个多旅的兵力在现地协同友军作战,暂不应以做群众工作为中心。他强调: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太少,则有失众望。目前须以打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   显然,毛泽东与林彪之间有分歧:林彪是从一一五师所处的前方实际出发,时间、地点均对我有利,且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力主在平型关打一仗;毛泽东则是从八路军本身实际情况和战略全局出发,主张把主要精力放在创建敌后根据地上,尽量避免以主力和日军正面作战,因为那样既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日军进攻,也不利八路军的发展和壮大。   9月21日,作为主帅的毛泽东充分考虑了前线将领林彪等人一再坚持的意见,发电给彭德怀,表示可同意林彪将一个旅(不是整个一一五师)暂时集中打仗,但同时指出:如许久还无机可寻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   毛泽东虽然有条件地接受了林彪的意见,但他还是担心林彪没有放弃坚持运动战的观点,他嘱咐彭德怀要做好林彪等人的工作。在上述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毛泽东以很大篇幅再次分析了敌、友、我三方的形势,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我完全同意你18日电中使敌深入山西,还处在我们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中这个观点,请你坚持这个观点,从远处大处着想,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予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   在得到毛泽东的批准之后,八路军总部于9月23日向林彪下达了侧击平型关之敌的作战命令。24日,林彪、聂荣臻调兵遣将,做好了战斗部署。25日上午,平型关战斗打响,一举歼敌1000余人,毁敌汽车百余辆、大车200余辆。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地区前线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开始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它用事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政治意义巨大。林彪一夜之间成为抗日英豪,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家喻户晓。   在延安的毛泽东也十分高兴,立即致电前方庆贺这一胜利。平型关大捷促使毛泽东思考,以新的经验完善和补充了他关于八路军作战方针的思想。9月29日,即平型关大捷的第二天,毛泽东在致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的电报中,对八路军作战方针作了新的表述: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战。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   10月25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又说:现在八路军采用的战法,我们名之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后来在论持久战中,他把八路军作战原则定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显然吸取了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的新经验。这说明,毛泽东对事态的发展既比别人先见一着,谋高一筹,同时又善于吸收别人的新经验,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对策。    第六次:在占领和争夺东北的斗争中,身在前线指挥的林彪屡次向毛泽东、中央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促使毛泽东和中央的战略方针由独占东北到让开大路的转变。   抗战胜利以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派出十万大军、两万名干部,包括二十多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火速奔赴这块具有重大意义的黑土地。在如此强大的阵营中,林彪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这一最显赫的职务。   中央和毛泽东对东北的战略方针是御敌于关门之内,抢先独占东北。1945年10月19日,毛泽东和中央致东北局的电报指出:我党方针是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于庄河、安东之线,坚决阻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改变过去分散的方针。   但是,实现这一方针是非常困难的。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亲率两个美械军抵达山海关,于10月25日发起攻占山海关的战役。是役一直进行到11月15日,守关的东北人民自卫军终因力量对比悬殊,不得不退向关东。御敌于关之内的计划宣告失败。   11月15日,中央军委又电命彭真、林彪集中7万兵力,由林彪或罗荣桓亲自去指挥,举行反攻,最后歼灭已出关的国民党3个军。林彪于11月19日从沈阳赶到锦州,准备在辽西三角地带与杜聿明决战。但是,参战的主力迟迟未能到位,敌军长驱直入,直达锦州城下,决战成为空话。   林彪经过缜密的思考,向中央军委发电,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在11月22日致中央军委及东北局的电报中,列举了我军的种种劣势和面临的困难之后,提出:我有一个根本性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对敌各个击破,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人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林彪的这封避免锦州决战的电报,得到中央军委的理解和同意。但又令他调动兵力,在敌侧后消灭敌之一两个师,迟滞敌之前进。林彪作了部署,然又因主力部队尚未到达,这场预计的歼灭战不战而罢。   11月26日,锦州失守,辽西走廊东门洞开,毛泽东和中央所定的独占东北计划落空了。   下步怎么办?在11月22日林彪的根本意见电报中,实际上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放弃在辽西决战的企图,我军撤往辽宁腹地,把铁路沿线让开;二是整训部队,待机再战。   几天之后,即11月25日,东北局重要成员陈云、高岗、张闻天经过认真研究,也向中央提出了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陈云等人的意见与林彪的意见基本相同,只是更系统了。与此同时,黄克诚、李富春、罗荣桓等人也向中央发出过类似的电报。   正在延安养病的毛泽东,认真阅读了林彪等人的建议。经过深思熟虑,他于12月2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提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情况下,这种根据地应建立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   在林彪、陈云等人的积极建议下,毛泽东和中央终于把党在东北的战略方针由独占东北改成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这一方针,为东北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日后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七次:在争夺四平的战役中,毛泽东提出:化四平为马德里,不惜重大伤亡,死守四平。在前线指挥的林彪虽有不同意见,仍听从了毛泽东的决定。实践证明,四平战役得不偿失。   1946年1月13日,国共在关内实现停战以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估计,东北地区经过谈判也有实现停战的可能。为了争取在谈判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毛泽东要求东北民主联军(原称东北人民自治军)集中兵力在我完全防御有利条件下(退避三舍后)给进攻之顽军坚决彻底歼灭之打击,并指出这是历史新阶段中的最后一战,将会决定东北今后大局,要不怕最大牺牲求得这一作战胜利。   林彪对东北实现和平的前景以及最后一战的提法,是有不同看法的。1月5日,他曾致电中央并东北局,提出国内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则我东北部队目前集中力量作最后一战;如不可靠则分散建立根据地,准备应付敌人之明攻。1月15日,林彪再次致电中央并东北局,指出此次和平协定的实质,实为蒋之一大阴谋。林彪的基本思路仍然是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但是,林彪还是服从了毛泽东、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部署。林彪统率东北民主联军,依据中央决定,乘苏军已从中长铁路撤军,而国民党还滞留于西满的有利时机,在3月中旬攻占四平,4月中下旬先后攻占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至此,中长铁路的开原以北段全部处于我军控制之下,形成了背靠北满,依据内线迎击大举北进的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态势。   中共拿下四平、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城市,是为了在东北实现停战的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但是,在实际上却激起了蒋介石更大的贪欲和报复之心。蒋介石到处鼓动说,四平乃是党国命运所系,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从政治需要出发,在四平的决战难以避免。   4月18日,蒋军发起对四平的猛烈进攻,四平保卫战开始。在此前后,毛泽东连连电命林彪,要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两万人)阻滞敌人北进,要死守四平,寸土必争,甚至提出把长春变成马德里,化四平街为马德里。马德里是西班牙首都,该城军民在1936年至1939年浴血奋战,顽强抗击德、意入侵,因此闻名世界。   毛泽东的这些决策,实际上暂时改变了他原来制定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从两厢又回到了大路,在大路上与蒋军殊死争夺。   开始,林彪并不认为毛泽东在四平、长春一线同蒋军死打硬拼是明智的。在四平保卫战前夕,即4月11日,他曾致电中央并东北局,就防守四平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为主,以免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并不能消灭敌人。   同一时期,黄克诚也致电中央,认为在敌我力量悬殊太大的情况下,坚守四平有极大困难。   然而在战斗打响以后,林彪于4月18日向中央致电:敌已开始直接进攻四平,我守军决战至最后一人!   四平之役血战1个月,打得十分残酷。蒋军伤亡万余人,民主联军也伤亡8000多人。5月18日,林彪急电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如实报告说: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他陈述了理由,并于当日下午组织部队撤出四平。   毛泽东没有因林彪没有死守住四平而责怪他。相反,复电林彪称:四平我军坚守一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英勇顽强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   什么历史意义呢?实践作出了回答: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如果不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其结果必然是人地两失。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与黄克诚就四平之役责任问题曾发生过争论。毛泽东说: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黄克诚则说:是你决定的也是不对的。    第八次:毛泽东决策发动了辽沈战役,但先从那里打起?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出现分歧和争论。毛泽东后来曾感叹:战锦方为大问题。   东北战场的决战,主要是消灭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据点中的蒋军力量。但是,仗先从哪里打起呢?   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泽东曾电问林彪:你们上次电报曾说锦州方向无仗可打,该方向情况究竟如何?并以商量口吻说: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义、兴、绥、榆、昌、涞地带(即锦州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关内)是否更有利?   林彪则担心主力从北满南下,远道攻打锦州,如攻不下,敌援军一到,将陷我军于被动地位。所以,他再三提议先打长春。毛泽东复电表示同意。但是,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以两个纵队试攻长春,发现长春并不像预期那样容易攻下,遂改用围困之策。7月20日,林彪、罗荣桓报告军委说: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长春。毛泽东当即回电表示同意,并指示他们加紧政治动员和准备军粮,以使战役在8月打响。为配合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作战,毛泽东于8月3日在西柏坡召见聂荣臻和杨成武,组建华北第三兵团,命其完成东北打,华北牵的任务。   可是,8月8日和11日,林彪、罗荣桓和参谋长刘亚楼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先是提出东北主力行动时间须视杨成武部行动迟早才能确定,后又提出南进所需粮食无法解决,难定出动时间。毛泽东接电后,颇为不满,8月9日和12日回电说:杨部已确定21日出动,你们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你们所谓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关于粮食问题,两个月前已指示你们努力准备。两个月以来,你们是否执行了我们这一指示只字不提。现据来电,则似乎此项准备工作过去两个月全未进行,以至现在部队无粮不能前进。对于杨成武部似乎一切皆不成问题。毛泽东质问道:你们这样对于战局有何利益?   在毛泽东的严厉批评下,林彪终于作出决定:尽力争取早日出动,南下攻打锦州北宁线。   9月7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命令发电给林、罗,明确指示: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锦州、山海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毛泽东指示的关键和要害是:拿下锦州,关死东北向关内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9月10日,林、罗态度明确地电告了具体部署和战役发展的前景,说:锦州是敌薄弱而又要害之处,故沈敌必大举增援,长春敌亦必乘机撤退。故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可能造成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我们将极力争取这一胜利。林彪的这一部署和分析,与毛泽东的意图相吻合,使毛泽东十分高兴。毛泽东于9月30日复电说:决心与部署均好,即照此贯彻实施,争取大胜。   按照这一部署,林彪亲率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在北宁线发起攻击,切断锦州与关内和沈阳之间的联系,形成对锦州的包围态势。蒋军没有想到林彪有此行动,眼看切断其通往关内的大门,立时慌了手脚,内部争吵不休。蒋介石亲飞北平,调集5个师,并决定放弃烟台,抽出第三十九军,经海运到葫芦岛登陆,组成援锦东进兵团。10月2日,蒋又飞沈阳,命廖耀湘兵团西进援锦。   林彪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想预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深恐打锦州时陷入沈阳,葫芦岛两大援敌的夹击中,因此,攻锦决心再次动摇。   10月2日深夜,林口授一封向军委的电报,经罗、刘阅读后发出。该电提出,由于援敌新情况的出现,下步行动有两个方案:一是锦州如能迅速攻下,则仍以攻锦州为好,省得部队往返拖延时间。但实现这一方案有许多困难,没有把握。二是回师打长春,打长春获胜把握大为增加,但须多迟延到半月到二十多天时间。最后说:以上两个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   电报虽然提出了两个方案,但其基本倾向十分清楚,即:放弃战锦,仍回师打长春。罗荣恒再三考虑,认为不妥,于是说服林彪撤回了这个电报。因电报已经发出,罗荣恒便亲拟撤销这个电报和再增加北宁线作战兵力的电报报军委。   毛泽东10月3日清晨4时先收到林、罗、刘前一封电报,十分不安。他当即复电,斩钉截铁地指出: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又说:5月和7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锦州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条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这是很不妥当的。   意犹未尽,过了两个小时,毛泽东又发一电,反复讲明现在战锦比发后战锦的种种有利条件,指示: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   10月4日凌晨,毛泽东收到罗荣桓拟稿的后一封电报后,才松了一口气,于晨6时复电表示: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   其后的情况就是众所周知的。在林彪的指挥下,东北野战军10月14日只用了31个小时就打下了锦州。10月21日长春和平解放。11月2日解放沈阳。11月9日收复锦西、葫芦岛,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1963年罗荣桓逝世时,毛泽东在悼念罗帅时还想起了当年决策战锦的事。他感慨地说:长征不是艰难日,战锦方为大问题。70年代,他又讲过:当时这个仗真是难打!发了这么多电报,他(林彪)就是不敢打。   第九次:党中央决策抗美援朝时,林彪反对出兵参战,免得引火烧身。毛泽东则力主出兵援朝,指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950年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中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主力被切断在南朝鲜。10月1日,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美军也随之悍然北进,向空虚的北朝鲜大举进攻,朝鲜战争形势急转直下。   在危急关头,朝鲜政府首相、人民军最高司令长官金日成向苏联和中国请求援助。10月1日,毛泽东收到了金日成派特使送来的求援信: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们作战。   毛泽东当即召开书记处紧急会议,讨论对策。毛泽东明确表态:这件事要管,不管,美国侵略者更猖狂,无论对朝鲜、对中国、对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但是,与会者的意见不尽一致。大家主要是担心在装备和火力方面我军与美军悬殊太大。   10月2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希望大家摆一摆出兵的有利和不利的条件,作出冷静的决策。当然,毛泽东期望的是与会者能够支持他出兵的意见。但在会议开始时,几乎所有领导人都对现在出兵援朝持怀疑或反对态度,尤其是军队领导人几乎一致对同美军作战表示没有报握。林彪的发言及态度,则更便他失望。   林彪发言的大意是反对出兵。他说:主席让我们摆摆我们出兵的不利情况,我很赞成。我们刚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仗。特别是我们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我们打蒋介石,用小米加步枪就可以了。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强得多,但优劣还不那么悬殊,而美军就大不一样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美军一个师拥有几百门炮,而我军的一个师才有几十门炮,坦克更少了。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而我们的空军和海军才刚刚开始组建。我军入朝既无空军掩护,又无海军支援。我们出兵参战,仗打起来是没有界限的,如若贸然出兵,倘若没有把握把美军顶住,反而把战火引到我们东北,那就糟了。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为好,免得引火烧身。   10月4日,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举行。会议气氛仍然沉闷而凝重,多数人还是主张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打这一仗。听了这些,毛泽东讲了这样一句话: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别人危急,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此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从西安紧急应毛泽东之召乘飞机抵京,急赴中南海参加会议。   在10月5日继续举行的会议上,彭德怀发言明确表示拥护毛泽东: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彭德怀的发言和对毛泽东的明确支持,使会议气氛转变,很快作出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关于志愿军司令人选的问题,毛泽东和中央常委曾考虑请林彪担任。因为林彪当时是同级军事将领中最年轻的,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领导人,参战部队又多是原东北野战军即林彪的老部下。大出毛泽东所料的是,林彪称病拒受此任。他说他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难以胜任。林彪上述病症确实存在,但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他反对出兵。在此情况正下,毛泽东才把帅印授予彭德怀,由彭德怀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10月13日深夜,毛泽东发电给正在莫斯科同斯大林会商的周恩来,说在苏联不愿出动空军掩护我志愿军的条件下,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据说斯大林得知此电后,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来源:党史博览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1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也记起林彪的“一号命令”
王铮 2008-10-19 18:53
看了杨教授的回忆,我也记起林彪的一号命令。 林彪发一号命令时,我在读中学。记得那是个半夜,睡得正香, 唐 老师突然来宿舍让我们起床,我还以为是闹地震,那时候总怕地震,忙着开灯。老师唐唬我:你还开灯,暴露灯光让苏修来轰炸?停了一下, 唐 老师告诉我,苏修出兵两个师了,包围了我们一个师,我们出兵一个军把他们犯包围了。现在林副主席发了一号命令。这样我们收拾东西,慌慌张张跑到一个叫茶花的大村子。 华 老师的胃病犯了,他女儿扶着他。我第一次知道有个东西叫胃病,谁知道到地质队后它就爱上了我。是胃病,不是 华 小姐。华小姐的确漂亮、气质好,那时候太小。 在茶花住下,这时发现许多必要的生活用具没有拿, 唐 老师、 华 老师都认为我可靠,派我进城回校取东西,交待我怎么躲避轰炸。我回了校,而且为了帮女生拿东西,第一次进了女生寝室,她们的寝室的确比我们干净,散发着淡淡香味,我一看原来女生都用修正主义的雪花膏。后来我又回了几次城,城里人很少。爸爸的工厂还在生产。张叔叔对我说,先是防地震,现在防打仗,晚上不敢睡,白天打瞌睡。几次进城,女同学都让我买个洗头膏、护肤霜之类,还有的羞羞答答让我买草纸,我挺纳闷,要那么多纸干什么?总之,我成为了她们的英雄,可惜那时候小,要是个青年,英雄一下就好了。哈哈。接着中苏边界谈判了,苏联来的是第一副外长库兹佐列夫,这么复杂的名字我怎么记得,因为后来我到煤技校读了一本《地震原理》,作者就是苏联学者库兹佐列夫,两个不同的人,库兹佐列夫,铁匠的意思。有人说我是工农兵中专生,我那配?我是技工学校中专班的,工农兵技校生,而且学校的数学是我上的,当知识青年时,我自己学完了数学分析,学校缺老师,我边学《数学物理方法》、《弹性力学》给同学们讲地质力学基础,那时候地质力学可吃香了,什么华夏系、新华夏系,觉得很有道理的。过新年联欢,我出了个上联:新华夏系新华,无边石油滚滚下。没有人对上,你能对上吗?曲高和寡呀。扯远了。大约经过十天,他们谈妥了,我们回城了,他妈的苏修,让步了,剥夺了我当英雄的机会。 现在的历史似乎已经清楚:中苏边境谈判,毛泽东认为苏联会借机开战,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朱德(不知为什么没有陈伯达,毛不让他染军)开会,毛认为苏联会在谈判期间出兵,康生同意,林、周、朱不同意,毛骂林、周、朱右倾,周转变了态度,结果决议通过,做出疏散中央领导人的决议,有点防止斩首行动的意思。第二天,毛去武汉,林到苏州,周坐镇北京,刘少奇押往开封,其他领导人也疏散了。第三天,林彪向全国发出战备命令,被新到总参谋部的阎加上林副主席第一号作战命令下发,林彪知道,自己吓坏了,可是木已成舟。 俄罗斯披露的材料是,苏共当时的确想对中国核设施动手术,柯西金反对,被勃列日涅夫指责为右倾,苏联决定东西两个方向用兵,东线是疑兵,西线是重点,准备打到酒泉,摧毁中国核设施。苏联的右倾机会主义者柯西金提出按苏美协议苏联做核战争动作要通知美国。勃列日涅夫打电话给尼克松,就是接见阿甘同志那个,阿甘同志还坏了他的事,尼克松坚决不同意,并且说如果苏联用兵,他们就支持国民党政府反攻大陆,这样美国也有理由出兵了。勃列日涅夫吓住了。接受中苏边境谈判的周恩来 - 柯西金协议了。事后查得,苏联计划出兵的原因是柯西金带回了中国愿意和平相处的愿望,胡志明用生命的最后一点精力教唆 的,何必兄弟阋于墙,都是信马列的。勃列日涅夫一高兴就给毛泽东打电话,对中南海的接线生说:我是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同志,我要与毛泽东同志通话。接线生说:你这个修正主义头子,你怎么有资格与我们的伟大领袖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通话? 勃列日涅夫冲冠一怒因红颜,未必是红颜。周恩来后来说:你一个接线员,怎么敢代替中央讲话?一个年轻女孩对毛泽东愚蠢的爱几乎导致了世界的核战争。最少导致了我们的辛苦和后来周恩来的错误以及后来柯西金下台。 那时候还没有核冬天理论,也没有核连环战略。 1970 年苏联气候学家 / 地理学家布德科提出了核冬天理论,谁也不敢轻易动核武器了。老布,菩萨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1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