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抗体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抗体

相关日志

为什么与自然感染相比,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的抗体质量更优?
热度 1 yanjx45 2020-10-23 17:21
为什么与自然感染相比,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的抗体质量更优?    严重 的 新冠病毒( SARS-CoV-2 ) 自然 感染 会 产生低质量抗体 ,这是由于受感染的 患者可能 会 失去 生发中心 ( germinal centers ) 。而 接种目前正在研制的候选疫苗不太可能导致 生发中心 的丧失。 虽然 发生 新冠病毒( SARS-CoV-2 ) 大流行还不到一年,但 该病毒自然 感染引起的抗体往往质量很差, B细胞的记忆 能力 似乎 很 有限。10月1日“CELL“”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 : 新冠肺炎( COVID-19 ) 患者失去 生发中心 ( germinal centers ) 可能是背后的原因(见参考文献1) 。 对死于 新冠肺炎 的患者的淋巴结和脾脏的检查显示, 生发中心 明显缺失。在病毒感染期间,外来抗原被带入次级淋巴样器官 并 被 B细胞识别,然后增殖和分化。这一活动发生在 生发中心 内 , 它 也提供了一个环境,生产高亲和力 的 抗体 。在这个 过程中 , 体细胞 会有 高突变 率 。长寿命 记忆 B细胞 ( memory B cells ) 的产生也依赖于 生发中心 。 在严重的 COVID-19患者中缺乏 生发中心 ,这可能解释 为什么这些患者产生的抗体质量差且不持久 。然而,这些患者确实产生 了 抗病毒抗体,其水平往往高于轻度患者。 但 这些抗体不 是 在 生发中心产生 的 ,这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不能提供最佳的或持久的免疫 。 看来,在严重的 COVID-19 自然感染 期间产生的 细胞因子风暴 ( cytokine storm ) 至少是 生发中心 丧失的部分原因。在细胞因子风暴中,小鼠的 生发中心 的丧失已被证明可以通过阻断 TNF- α ( 肿瘤坏死因子 ) 而 逆转。 TNF- α 这种细胞因子在感染 SARS-CoV-2患者的淋巴结中大量存在,最近被确定为一种可能预测严重疾病的 生物标志物 。 TNF- α 单克隆抗体 已获准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并 可用于评估改善 COVID-19预后的能力 。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为什么只有部分感染 SARS-CoV-2的患者会发展成严重的COVID-19。这类患者的淋巴细胞 的某些 目前尚不清楚 的 功能可能存在缺陷。 此外,他们可能无法对感染启动有效的早期先天反应,因此病毒 会 复制到高水平,导致过度旺盛的免疫反应。这种设想无疑是过于简单 化 的,而且肯定会被 对 感染病人免疫反应的进一步研究结果所修正。病情较轻的患者是否能够产生 生发中心 尚不清楚,但 这个问题 应该 搞清楚 。 其他病毒感染,包括由 H5N1 型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 SARS 和 MERS-CoV 引起的感染,也以 细胞因子风暴 和 淋巴细胞减少 为特征。类似的潜在免疫机制可能控制着这些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 这些发现对预防 COVID-19 的 疫苗 有什么启示 ?  接种目前正在研制的候选疫苗不太可能导致 生发中心 的丧失,因为这些疫苗中的绝大多数 都 不包含感染性 SARS-CoV-2 。 因此, 以 刺突( spike ) 糖蛋白为主的疫苗抗原只会诱导持久的保护性免疫 。尽管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但是只要 生发中心 保持完整,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参考文献: 1.  Naoki Kaneko , N. , et al., Loss of Bcl-6-Expressing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 and Germinal Centers in COVID-19 , Cell , 183(1):143-157.e13. 2020 Oct 1;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8.025 Epub 2020 Aug 19. 2.  https://www.virology.ws/2020/10/22/an-explanation-for-the-poor-short-lived-antibodies-produced-during-serious-sars-cov-2-infection/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719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抗新冠病毒抗体VH片段可兼用于预防和治疗
yanjx45 2020-10-2 15:18
人抗新冠病毒抗体 V H (重链可变区) 片段在动物中可兼用于 预防和治疗 ( Cell 杂志论文简介 ) 抗体是由 适应性免疫系统 的 B细胞 产生的大 分子 蛋白质。大多数人认为抗体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但抗体的某些 片段 ( fragments ) 单独 使用 也可以结合和中和抗原。 完整的 抗体 分子是 由两条 重链 ( heavy chains ) 和两条 轻链 ( light chains ) 组成的 Y 形结构 ( 见上 图左 侧部分 )。Y 的 茎( stem ) 被称为 可结晶 片段 ( Fc , fragment crystallizable ) 部分,是由两个重链 构成 。 Y的两条臂被称为 抗原结合 片段 ( Fab , fragment antigen-binding )部分,每个部分由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组成。顾名思义,每个Fab片段的上半部分是 抗体的抗原结合区 ,它是可变的,意思是不同 B细胞产生的抗体之间不同。每个 Fab片段 的下半部分和整个 Fc区域 是恒定的,这意味着它们在所有同型抗体中是相同的,但在不同型抗体中是不同的。例如,固定区域在所有 IgG抗体是相同的,但在IgG和IgA抗体之间是不同的。 据著名专业杂志《 Cell 》 最近发表的一篇 论文(见参考文献),为获得 同时适用于 预防和治疗 SARS-CoV-2 (新冠病毒) 感染的抗 SARS-CoV-2抗体, 借助于 噬茵体 展示 抗体库 技术 , 筛选了 1000亿种不同的抗SARS-CoV-2抗体候选体,以了解其结合和/或中和SARS-CoV-2的能力。这最终导致了 ab8 的发现,这是一个由 可变重 链 ( V H , variable heavy ) 区域组成的抗体片段,具有特别有效的 SARS-CoV-2结合特异性和中和活性。为了增加ab8的结合度(即其与抗原相互作用的稳定性)并延长其在人体内的寿命,作者将该片段融合到人类IgG1的Fc 片段 , IgG1 是一种丰富而稳定的人类抗体。由此产生了以下称为 V H -Fc ab8 的分子 ( 见上 图右侧 部分 )。 作者发现, V H -Fc ab8 可以结合不同构象的 SARS-CoV-2 刺突 ( spike ) 蛋白,包括当刺突蛋白 已经 结合到细胞表面时。 V H -Fc ab8 还可以结合和中和 6种不同的SARS-CoV-2分离物,这些分离物在受体结合区域有不同的氨基酸变化,这表明它具有广泛的交叉反应性。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会与人体细胞结合,这意味着它似乎不会干扰正常的细胞功能。 下一步,作者评估了 V H -Fc ab8 预防 小鼠 感染 SARS-CoV-2的能力。如果在小鼠感染SARS-CoV-2之前给予 V H -Fc ab8 ,在所有测试剂量下都能抑制病毒复制,但只有在 36 mg/kg的最高剂量下才能中和病毒。尽管这些结果令人鼓舞,但通常很难解释在小鼠身上获得的数据在人类身上的临床相关性,因为小鼠不会出现在人类身上观察到的covid -19 (新冠肺炎) 相关疾病的病理。 仓鼠 在肺部更能模仿人类 SARS-CoV-2感染,这表明它们可能是COVID-19 感染 的一个有用的哺乳动物模型。 当 仓鼠 在 SARS-CoV-2感染 前 一天前 (即预防性)或六个小时后(即治疗) 进行接种时, 与未经处理的对照组相比 , V H -Fc ab8显著降低 仓鼠 肺 、 鼻粘膜 和 唾液 中 传染性病毒 的 水平, 这表明它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 SARS-CoV-2感染。尽管与治疗相比,预防性 接种 V H -Fc ab8 可使病毒水平下降得更 多 ,但与未治疗的对照动物相比,治疗性 接种 仍可使 被 治疗动物的病毒载量显著下降,即使是 仅接种 非常低的剂量。 V H -Fc ab8 不仅减轻了仓鼠肺炎,减少了肺 部的 病毒载量,还减少了病毒在上呼吸道的 释放 , 从而能 有助于减少病毒的传播。 研究人员还发现,当他们给 仓鼠 相同剂量的 V H -Fc ab8 或 IgG1 ab1 ,即该抗体的完整的全尺寸大分子 ,并在五天后检测血清中的浓度时, V H -Fc ab8 的水平明显高于全尺寸抗体。这表明 V H -Fc ab8 的系统分布比全尺寸抗体的寿命更长。 尽管小动物模型可以为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提供关键的洞见,但它们往往不能很好地预测人类疾病的结果。 仓鼠 实验中遵循的治疗时间 (即在感染后6小时给予 V H -Fc ab8 )也很难在人体中复制,因为治疗药物通常在症状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才给予。因此,很难确定在仓鼠中观察到的 V H -Fc ab8 在人体内的治疗效果是否相同。 总的来讲, 使用抗体片段而不是整个抗体有明显的优势 。它们的小体积使它们能更有效地渗透到感染部位,更容易结合抗原,具有更强的特异性。更小的分子也更容易通过组织扩散,这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注射以外的途径 进行接种 ,比如 鼻腔 吸入。此外,由于 V H -Fc ab8 的分子量仅为全尺寸 完整 抗体的一半左右,要获得相同 的分子 数量 只 需要更小的 抗体重量 ,这意味着抗体片段疗法可以更容易批量生产。 毫无疑问,我们急需一种有效的 治疗药物 来治疗 SARS-CoV-2感染。如果在这些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可以在人 体中 复制,那么 V H -Fc ab8 将是治疗和预防 SARS-CoV-2感染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参考文献: Li et al., High Potency of a Bivalent Human V H Domain in SARS-CoV-2 Animal Models , Cell , 183 : 1 – 13, October 15, 2020 ,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9.007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4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冠病毒疫苗的抗体能持续多久?
yanjx45 2020-9-12 06:09
新冠病毒疫苗的抗体能持续多久? SARS-CoV-2 (新冠病毒) 记忆 B 细胞的寿命 : 与 灭活流感病毒疫苗 的比较 流感病毒疫苗 产生的免疫力是短命的 。在接种 灭活流感病毒疫苗 后,血清抗体水平在 几个月内 达到峰值,然后迅速下降。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下降是由于 骨髓 浆细胞 (plasma cells )的丢失,而 骨髓浆细胞 是血清抗体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1: Science , Aug 13,2020 ) 。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部分说明了这一观察结果 与SARS-CoV-2 (新冠病毒) 感染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2: medRxiv , Aug 25, 2020 ) 。 免疫后,外周产生的 抗原特异性 B细胞 会增加 能 产生抗体的浆细胞 的数量 。其中一些 B细胞会迁移到 骨髓 中,在那里停留 多年 ,并作为抗病毒抗体的来源 提供针对 感染或疾病的 保护 。 这种 骨髓浆细胞 是在接种灭活流感病毒疫苗后产生的,但 会 在一年内消失 。 这些发现提出的一个 重要问题 是, 接种 SARS-CoV-2疫苗会产生短寿命 还是 长寿命的 骨髓浆细胞 。现在要知道答案还为时过早,但一项对以前感染过 SARS-CoV-2的患者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参考文献2) 。对 有 症状 的 患者和康复患者血清 中的 病毒抗体的检查显示,抗 刺突 ( spike ) 蛋白抗体水平在症状出现后不久迅速上升。然而,在 几个月内 ,抗体水平下降到 在 对照组患者 中 观察 到的 基线水平 。 为了确定 抗体分泌细胞 是否能持续更长的时间,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 病毒特异性记忆 B细胞 和 浆 母细胞 ( plasmablasts ,能 分泌 抗体 的 浆细胞的前体 )。与观察到的血清学抗体记忆衰退相反, 在 从 COVID-19 (新冠肺炎) 恢复后, B细胞和 浆 母细胞 维持稳定长达 6个月 。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 病毒特异性 B细胞在再次感染时应可提供抗病毒抗体 。 这些 B细胞是否能持续6个月以上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 。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解决 骨髓浆细胞 在感染后是否会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旦 SARS-CoV-2疫苗 获得许可并使用,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答。 参考文献: 1. Davis, CW, et al. Influenza vaccine–induced human bone marrow plasma cells decline within a year after vaccination, Science , 13 Aug 202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8/12/science.aaz8432 2. Vaisman-Mentesh A., et al., SARS-CoV-2 specific memory B cells frequency in recovered patient remains stable while antibodies decay over time , medRxiv , Aug. 25, 2020.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8.23.20179796v1   3. https://www.virology.ws/2020/09/10/longevity-of-sars-cov-2-memory-b-cells/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10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SARS-CoV-2的S蛋白抗体鸡尾酒可防止单独抗体出现的快速突变逃逸
IPBCS 2020-7-22 16:07
SARS-CoV-2 的S蛋白抗体鸡尾酒可防止单独抗体出现的快速突变逃逸 本文为读后感,原文见文后,读后感作者张楚 对抗 COVID19 大流行的一个有希望的方法是开发针对 SARS-CoV-2 S 蛋白的抗病毒抗体。通过与 ACE2 受体结合, S 蛋白是病毒附着和进入靶细胞所需的病毒感染性的关键介质。任何抗病毒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病毒病原体的快速突变而获得抗药性的可能性。当在药物治疗环境中施加选择性压力时,这种耐药性变得更加明显。例如,当艾滋病药物最初单独使用时,这种药物选择的突变导致了广泛的耐药性。随后的HIV联合疗法的成功表明,要求病毒在多个基因位置同时变异可能是避免耐药性的最有效方法。 作者利用基因人源化的小鼠和恢复期人类的B细胞产生大量的针对 SARS-CoV-2 S 蛋白 RBD 的高度有效的完全人类中和抗体。生成这个大的集合的预期目标是选择能够同时结合 RBD 的高效个体抗体对,这可能是治疗性抗体鸡尾酒疗法的理想抗体对,这种鸡尾酒疗法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可以防止由于病毒逃逸突变而产生的抗体耐药性。 为了评估抗病毒抗体对截至 2020 年 3 月底鉴定的公开可获得的 SARS-CoV-2 序列中所代表的广泛的 S 蛋白 RBD 变体的有效性,我们使用了表达 SARS-CoV-2 的 S 蛋白突变体 VSV 伪粒子系统。作者的前八大中和抗体保持了它们对所有测试突变体的效力(表1)。接下来,通过使用复制的 VSV-SARS-CoV-2-S 病毒,在单个抗体和抗体组合的压力下选择逃逸突变体( 图1A ) 。在第一代中为四种单个抗体中的每一种快速鉴定了多个独立的逃逸突变体( 图1,B和C,以及图2 ) 。 通过第二代,这些突变体中的一些很容易固定在群体中,代表了100%的测序读数,并且对高达50ug/ml的抗体浓度(比针对亲本病毒的IC50高出约10,000-100,000浓度)具有抵抗力。逃逸突变体的测序(图2)显示,单个氨基酸的变化甚至可以消除与针对所有已知RBD变体的抗体的结合(表1),并且在低PM IC50(3)下中和亲本病毒。 表1:抗 sars - cov-2 S 蛋白单克隆抗体在 SARS-CoV-2 spike RBD 突 变体中表现出广泛的中和作用。 对22,872个公开可用的独特基因组序列(截至2020年5月底)的分析表明,存在与研究中确定的两个逃逸氨基酸残基相似的多态性。因此,尽管在自然界中并没有广泛观察到对单个抗病毒抗体有抵抗力的自然变异,但这些罕见的逃逸变异很容易在正在进行的抗体治疗的压力下被选择和扩增。虽然这些研究是在体外用替代病毒进行的,但人们预计,在单一抗体治疗的选择性压力下,SARS-CoV-2病毒在体内也可能发生类似的逃逸突变。虽然VSV和SARS-CoV-2病毒获得突变的不同倾向可能会影响这些逃逸突变的出现速度,但最终逃逸的可能性仍然很高。 接下来,作者评估了之前描述的抗体鸡尾酒(REGN10987+REGN10933)治疗后的逃逸,合理设计以避免通过包含两种抗体来避免逃逸,这两种抗体结合了RBD的不同和不重叠的区域,因此可以同时结合和阻断RBD功能。在这种抗体鸡尾酒存在下培养VSV-SARS-CoV-2-S病毒的尝试没有导致逃逸突变体的生长(表2,图1,B和C,以及图2)。因此,这种选定的鸡尾酒没有快速选择突变体,可能是因为逃逸需要在两个不同的遗传位点同时发生病毒突变,从而消除鸡尾酒中两种抗体的结合和中和。 除了上述鸡尾酒外,我们还评估了用其他组合(REGN10989+REGN10934和REGN10989+REGN10987)治疗后的逃逸,这一次包括完全或部分竞争与RBD结合的抗体-即两种与RBD重叠区域结合的抗体。在这些组合处理的选择压力下,对一种组合有抗性的逃逸突变体迅速产生,但对另一种没有抗性(表2,图1,B和C,以及图2)。对于各组分表现出完全竞争的抗体鸡尾酒(REGN10989+REGN10934),单个氨基酸取代就足以消除鸡尾酒的中和作用,表明这两种抗体都需要与E484残基结合才能中和SARS-CoV-2。有趣的是,在另一种仅表现出部分竞争的抗体鸡尾酒(REGN10989+REGN10987)中,没有发生这种快速逃逸;当REGN10989预先结合时,REGN10987可以弱结合RBD。因此,即使没有被选择同时结合的抗体组合也可能偶尔抵抗逃逸,因为它们的表位仅部分重叠,或者因为导致逃逸的残基不容易被病毒耐受,因此不容易被选择用于。 为了从功能上证实测序检测到的刺突蛋白突变是导致抗体失去SARS-CoV-2中和作用的原因,作者产生了表达单个已鉴定的刺突突变的VSV-SARS-CoV-2 S蛋白伪粒子。将这些假颗粒用于单一抗体处理和联合抗体处理的中和试验,并计算IC50值(表2和图2)。正如预期的那样,通过在四种单一抗体以及REGN10989+REGN10934竞争抗体鸡尾酒存在的情况下传代病毒而选择的具有氨基酸突变的伪颗粒,足以在这些检测中完全消除或极大地降低这些处理的中和能力。在由两种抗体(例如,由REGN10934和REGN10987两者产生的K444Q)产生的病毒群体中,在早期传代中低频率检测到但在后期仅由其中一种抗体(REGN10987)固定的单一逃逸突变体,能够消除两种处理的中和作用。这表明抗体可以推动病毒向不同方向进化和逃逸。然而,如果两个抗体有部分重叠的结合表位,那么一个固定在病毒群体中的逃逸突变体可能会导致另一个抗体活性的丧失-这突显了广泛使用单一抗体治疗的风险。重要的是,REN10987+REGN10933抗体鸡尾酒-由两种抗体组成,可以同时与RBD上的两个独立表位结合-保持了其中和所有已识别的突变体的能力,即使是那些通过用其一种成分单一处理而选择的突变体也是如此。 在对传代病毒库的测序中,发现了RBD结构域以外的多个突变,其中大多数在对照样本中以不同的丰度存在,包括最初的接种量和仅限病毒的传代(图2)。其中最丰富的突变(H655Y和R682Q)位于S蛋白的S1‘/S2’裂解位点附近,并在多碱基呋喃类裂解位点内含有残基。该区域的突变和缺失已经在组织培养传代的VSVSARS-CoV-2-S和SARS-CoV-2病毒中被鉴定,并可能代表组织培养适应 众所周知,RNA病毒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突变,任何抗病毒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选择治疗诱导的逃逸突变体的可能性。一种防止逃逸到抗体疗法的常用策略包括选择与保守表位结合的抗体,然而这一策略可能还不够。虽然基于序列和结构分析可以对表位的保守性进行一些知情的分析,但在强大的选择压力下仍然存在逃逸的可能性。在多种冠状病毒中表现出广泛中和的抗体,因此可能针对更保守的残基的抗体,尚未被证明对选择性压力下的逃逸具有免疫力。此外,它们的中和效力比针对SARS-CoV-2的最有效的中和抗体低几个数量级。中和被认为是抗冠状病毒S蛋白 抗体的关键作用机制,以前在动物模型中已被证明与疗效相关,因此可能被证明是最初临床疗效的最重要驱动因素。然而,正如我们的单抗逃逸研究所证明的那样,即使是高度有效的中和也不能防止病毒逃逸突变体的快速产生,而逃逸仍然是单个抗体方法的主要关注点。 这里描述的数据强烈支持这样的观点,即鸡尾酒疗法可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减少SARS-CoV-2的突变逃逸;特别是,我们的研究指出了抗体鸡尾酒的潜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两种抗体以结合病毒靶标的不同和不重叠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是刺突蛋白的RBD),因此需要不太可能在两个不同的遗传位点同时发生突变才能使病毒逃逸。一个广泛效力的临床候选选择标准,包括针对自然循环序列变体的功能评估,以及包括具有非重叠表位的多个抗体,可能会提供增强的保护,防止有效性丧失。未来的活体动物和人类临床研究需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逃逸突变和随后可能的药物疗效丧失。 来源: https://www-sciencemag-org.webvpn.cams.cn/cgi/pmidlookup?view=longpmid=32540904
个人分类: 读后感|2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抗体的发现史及结构特征
fqng1008 2020-7-22 15:52
抗体 ( Antibody ) 这个词首次出现在保罗·埃尔利希 1891 年 10 月公布的《免疫力的试验性研究》这篇文章中,德语的抗体“ Antikörper ”出现在该文章的结论部分。其中指出了“如果两种物质导致两种不同抗体的产生,那么这两种物质必然是不同的”。然而这一术语并没有立即被接受,还有被建议使用的其它几个术语,如免疫体 ( Immunkörper ) 、介体受体 ( Amboceptor ) 、介体 ( Zwischenkörper ) 、物质敏感体 ( substance sensibilisatrice ) 、连接体 ( copula ) 、德氏体 ( Desmon ) 、白细胞素 ( philocytase ) 、介体固定体 ( fixateur ) 以及免疫素 ( Immunisin ) 等。抗体和抗毒素 ( Antitoxin ) 字面结构相似,概念则和免疫体 ( Immunkörper ) 类似。 根据 E. Padlan 公布的抗体结构图,朱利·安沃斯 - 安德烈 * 为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佛罗里达分部创作了雕塑《西方天使》 ( 2008 年 ) 塑像仿照列奥纳多 ·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将抗体放置到一个圆环的中间,寓意其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针对抗体的研究始于 1890 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及北里柴三郎首次描述了抗体对白喉及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抵抗作用。他们两人将体液免疫理论往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血清中存在一种可以与外来抗原相反应的某种介质的假设。保罗·埃尔利希受到了他们的这一想法的启发,于 1897 年提出了抗体与抗原互动的侧链理论假说。他假设道,在细胞的表面存在能和特定毒素发生一把钥匙对应一把锁类似的特异结合作用的感受器,而结合反应则会进一步导致相关抗体的生产。其他研究人员在之后的研究中认为,抗体可以在血液中稳定独立存在。在 1904 年,奥姆罗斯·莱特进一步提出通过可溶性抗体在细菌的表面包裹标识,使其成为吞噬作用的目标,并最终被消灭。这一过程被他命名为调理作用。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迈克尔 ·海德堡和奥斯瓦尔德·埃弗里观察到抗原可以被抗体所凝结,并进一步发现抗体是一种蛋白质。在三十年代,约翰·马拉克对抗原 - 抗体结合活动的生物化学性质做了更详尽的实验。接下来的一次重大突破发生在四十年代,莱纳斯·鲍林通过抗体抗原的互动能力取决于各自的形状而不是其化学成分,证明了埃尔利希所提出的一把钥匙配一把锁的免疫学理论。 1948 年,阿斯特丽德·法戈瑞奥司发现 B 细胞的其中一种形式浆细胞就是负责生产抗体的工厂。 此后,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了识别抗体蛋白质结构中各部分的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杰拉尔德 ·埃德尔曼和约瑟夫·盖里发现了抗体的轻链,并且发现这和 1845 年由亨利·本册·琼斯所发现的本周氏蛋白质是同一种物质,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紧接着,埃德尔曼在进一步发现抗体中的重链和轻链是由双硫键连接在一起的。与此同时,罗德尼·罗伯特·波特识别出了免疫球蛋白的抗体结合区 ( Fab ) 及抗体尾部的可结晶区。根据这些发现,科学家们对免疫球蛋白的结构进行了推测,并描述了 IgG 蛋白质的完整氨基酸序列。 以上这些发现,使得他们被共同授予 1972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v 区则由戴维·吉沃尔 ( David Givol ) 所首先制备和识别。正当人们对抗体的大多数早期研究还集中在 IgM 和 IgG 上时,六十年代还发生了重要的事情 : 托马斯 ·托马西发现了属于新种型的分泌形态 IgA 抗体,戴维· S ·罗维和约翰· L ·费伊则识别出了 IgD ,石坂公成和石坂照子夫妇则共同发现了与过敏反应有关的抗体种型 IgE 。 1976 年,利根川进对免疫球蛋白相关基因进行研究,发现了抗体通过基因重排实现多样性的体细胞超突变基本原理。 抗体的结构特征 抗体,又称为免疫球蛋白 ( immunoglobulin ,简称 Ig ) ,是一种主要由浆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大型 Y 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 B 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抗体能通过其可变区唯一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 ( Antigen ) 。蛋白上 Y 形的其中两个分叉顶端都有一被称为互补位 ( 抗原结合位 ) 的锁状结构,该结构仅针对一种特定的抗原表位。这就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般,使得一种抗体仅能和其中一种抗原相结合。 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完全依靠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这些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电荷作用和疏水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侧链或者多肽主干之间。正因这种特异性的结合机制,抗体可以 “标记”外来微生物以及受感染的细胞,以诱导其他免疫机制对其进行攻击,又或直接中和其目标,例如通过与入侵和生存至关重要的部分相结合而阻断微生物的感染能力等。针对不同的抗原,抗体的结合可能阻断致病的生化过程,或者召唤巨噬细胞消灭外来物质。而抗体能够与免疫系统的其它部分交互的能力,是通过其 Fc 区底部所保留的一个糖基化座实现的。体液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便是制造抗体。抗体也可以与血清中的补体一起直接破坏外来目标。 抗体是一种高分子球状血液蛋白质,重量约为 150kDa 。由于在部分氨基酸残基中含有糖链,抗体也是一种糖蛋白。能发挥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免疫球蛋白单体。在分泌形态的抗体中包括 : 二聚体 IgA 、真骨附类鱼的四聚体 IgM 以及哺乳动物的五聚体 IgM 。 多种免疫球蛋白结构域构成了抗体的两条重链 ( 红色和蓝色部分 ) ,以及两条轻链 ( 绿色和黄色 ) 。这些结构域包含 7 次 ( 恒定区 ) 及 9 次 ( 变化区 ) 的 β折叠。可发生变化的部分称为 V 区 ( 或变化区、可变区 ) ,而不变的部分称为 C 区 ( 或恒定区 ) 。 免疫球蛋白结构域 抗体的单体是一个 Y 形的分子,有 4 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包括两条相同的重链,以及两条相同的轻链,之间由双硫键连接在一起。每一条链均由称为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的多个结构域所组成。每一个结构域大约包含 70 至 110 个氨基酸,并根据大小和功能分门别类。例如可变域 IgV 以及恒定域 IgC 。它们的折叠方式很特别 : 通过两次 β折叠将另一条链卷入其中形成三明治状,互相之间通过半胱氨酸和其它带电荷氨基酸紧密结合。 重链 哺乳动物的免疫球蛋白重链有 5 种,分别用希腊字母记为 : α、δ、ε、γ以及μ。根据重链类型的不同,抗体被分为不同的种型,它们被发现依序分别存在于抗体 IgA 、 IgD 、 IgE 、 IgG 以及 IgM 中。不同的重链其大小和组成各不相同 : α和γ大约有 450 个氨基酸组成,而μ和ε大约有 550 个氨基酸组成。 1. 抗原结合区 ( Fab ) 2. 抗原结晶区 ( Fc ) 3. 蓝色的重链有一个可变区 ( VH ) ,紧随其后的一个恒定区 ( CH1 ) ,一个枢纽区,以及另两个恒定区 ( CH2 and CH3 ) 组成 4. 绿色的轻链包含一个可变区 ( VL ) 以及一个恒定区 ( CL ) 5. 抗原结合点 6. 枢纽区 在鸟类的血液和蛋清中,还发现了被称为 IgY 的血清抗体种型。这种抗体种型和哺乳动物的 IgG 有很大的区别。然而在一些旧资料,甚至是生命科学商业产品的网站上,仍然称之为 IgG 。这是错误的,并且容易引起混淆。 每一条重链有两个区域 : 恒定区与可变区。同种型的抗体,其恒定区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种型之间该区域是不相同的。例如 : γ、α以及δ型重链由三个免疫球蛋白结构域串联而成,并且还有一个用于增加弹性的铰链区 ; 而 μ及ε型重链则包括四个免疫球蛋白结构域。不同 B 细胞所生产抗体的重链可变区是不同的,但是同一个 B 细胞及其克隆体所生产的不同种型抗体的可变区则是完全相同的。重链的可变区由一个结构域组成,包含大 110 个氨基酸。 轻链 免疫球蛋白轻链由大约 211 至 217 个氨基酸组成,分为两个结构域,分别是恒定区和可变区。哺乳动物的轻链有两种,分别命名为λ ( lambda ) 和 κ ( kappa ) 。每一个抗体的两个轻链的恒定区永远是完全相同的,例如对于哺乳动物而言,同一个抗体要么是 λ型,要么是κ,不会同时存在。在如软骨鱼纲 ( 鲨鱼 ) 及真骨下纲的低级脊椎动物中,还可发现其它类型的轻链,如 ι ( iota ) 型。 CDRs 、 Fv 、 Fab 以及 Fc 结构域 抗体的某些部分具有独特的功能。比如说 Y 形的臂区,包含了两个可以结合抗原的位点,是识别外来物的关键所在。该区域被称为 Fab 区,即抗原结合区段 ( fragment, antigen binding ) 。无论是重链还是轻链,抗原结合区段均包括一个可变区与一个恒定区,其中可变区的互补位成型于抗体单体氨基酸链的末端。可变区又被称为 Fv 区,是与抗体结合的最关键区域,无论是轻链还是重链都包含该区域。实际上可变区的变化并非随机或者均匀散布的。更具体的说,这些变化分布在三个可变的β折叠 - 转角上,该区域被称为互补决定区 ( 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 CDR ) ,也叫做高变区。在免疫网络理论中,每个抗体的互补决定区又被称为独特型或者基因型。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适应过程,就是依靠有各个独特型之间的互动来进行调整的。 Y 形结构的基座的作用是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该区域被称为 Fc 区 ( Fragment crystallizable region ,可结晶区域片段 ) ,由两条重链组成。根据抗体类型不同,该区域的每一条重链由 2 个或者 3 个恒定结构域组成。因此, Fc 区可通过与特定类型的 Fc 感受器,或者其它免疫分子如补体蛋白质相结合,来确保每个抗体可对一特定抗原产生一个正确的免疫应答。通过这一过程,可引发不同的生理学效果,包括识别调理颗粒、细胞溶解,以及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脱颗粒过程。 参阅文献 1.Rhoades RA, Pflanzer RG (2002 ) . Human Physiology (4th ed. ) . Thomson Learning. p. 584. ISBN 0-534-42174-1. 2.Charles Janeway (2001 ) . Immunobiology. (5th ed. ) . Garland Publishing. ISBN 0-8153-3642-X. (electronic full text via NCBI Bookshelf ) 3. Pier GB, Lyczak JB, Wetzler LM (2004 ) . Immunology, Infection, and Immunity. ASM Press. ISBN 1-55581-246-5. 4.Borghesi L, Milcarek C (2006 ) . From B cell to plasma cell : regulation of V(D ) J recombination and antibody secretion. Immunol. Res. 36 (1 – 3 ): 27 – 32. doi : 10.1385/IR : 36 : 1 : 27. PMID 17337763 5.https : //en.wikipedia.org/wiki/Antibody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染新冠病毒后能否获得免疫保护?
yanjx45 2020-6-8 08:55
感染新冠病毒后能否获得免疫保护? 第一次感染 新冠病毒( SARS-CoV-2 ) 后 会使人对第二 次感染产生免疫吗 ? 即 感染新冠病毒后能否使人获得免疫保护? 这个问题是人们对当前 新冠病毒 大流行 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因为这个问题也可马上直接联系到另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当前全球正热火朝天地研发的各类 新冠病毒疫苗 是否能使人获得免疫保护?即 新冠病毒疫苗 研制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相关的免疫反应是 适应性 ( adaptive ) 免疫 ,它 是 在第一次接触病原体时 启 始,并在第二次接触同一 类 病原体时 能 防止再次感染和 发 病。在第一次暴露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 能察 觉到 在入侵的病原体表面 的 一种或多种蛋白质 ( 即 抗原) 的存在,并释放各种信号,最终刺激B细胞分泌 针 对抗这些抗原 的 抗体 。然而,抗体只构成了一半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另一半 是 细胞介导的免疫 ,也 同样重要, 其作用 至少 是能 激活白细胞, 使之有能力 破坏摄入的微生物和细胞毒性T细胞, 从而 直接杀死被感染的靶细胞。 据 5月 20 日 发表在《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 普通病毒学杂志 ) 》上的一篇综述 ( 参考文献 1 ), 作者总结了一些最近获得的有关抗体对 新冠病毒 感染反应的数据。他们将这些数据与已知的抗体对其他六种引起人类感染的冠状病毒的反应进行 了 比较。 这些病毒包括四种地方性季节性 流行的 人类冠状病毒 NL63、229E、HKU1和OC43,以及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MERS-CoV) 和 SARS 冠状病毒( SARS- COV ) 。 大多数儿童在六岁时产生 了针对 四种季节性冠状病毒 的 抗体。然而,这种抗体免疫力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因为这些病毒导致 成人急性呼吸道疾病 的 22-25%。 即便如此, 在成年人中感染会导致低病毒滴度,通常只导致轻微疾病,这表明大多数感染者至少从童年起就保留了一些免疫记忆。 一项对人类志愿者的研究表明, 15名成年人 接种了 229E病毒 后 有 10人 发生了 感染,其中 8人出现了临床症状。所有10名受感染的志愿者都 产生 了具有中和作用的抗体,这意味着他们不仅与病毒抗原结合,还灭活了病毒,防止了新细胞的感染。 这些中和抗体在感染后三周达到顶峰, 然后 稳定下降,直到 在一年后 达到基线水平。当之前感染的受试者在一年后故意再次感染相同的冠状病毒时, 66%的人感染了病毒,但没有人出现临床症状,这表明他们有足够的免疫记忆来预防疾病。 同样,对 MERS-CoV和SARS-CoV的研究表明,初次感染这两种病毒会产生总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而这两种抗体在感染 两到三年后 会下降到可检测的最低水平。 迄今获得的大部分 新冠病毒 抗体数据与其他已知冠状病毒观察到的数据一致, 大多数感染者在出现症状 10-14天后可检测到抗体 。一个研究 中国 住院患者抗体反应的小组用 三种不同的 试验 方法 测量了这些反应。 第一个试验检测了针对 新冠病毒 剌突 ( spike ) 蛋白 受体结合区域 ( RBD ) 的总抗体,第二个试验检测了针对同一抗原的 IgM,第三个试验检测了针对 新冠病毒 核蛋白 的 IgG。 IgM抗体出现在抗体介导免疫的早期阶段,通常与抗原结合非常强烈,经常与其他非特异性抗原发生交叉反应。IgG抗体出现较晚,比IgM特异性更强,对入侵的病原体提供了大部分基于抗体的免疫。结果显示,93%的患者在发病后约11、12、14天产生总抗体,83%产生IgM, 65%产生IgG。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出类似的结果。 确定第一次感染是否使受试者对第二次感染产生免疫反应的 金标准 是 攻击( challenge ) 试验,在该试验中,以前的感染者被有意地重新感染同一病原体。 大多数专家认为,针对危险病原体的人体 攻击 试验是不道德的,因此这些试验通常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 据《 科学(Science) 》杂志 5 月 20 日 的研究论文报告( 参考文献 2 ), 在 恒河猴 身上进行的一项这样的研究表明, 所有感染了 新冠病毒 的 恒河猴 都免于第二次感染 。抗体和 T细胞反应均介导这种保护作用,并在轻度临床疾病或无疾病的情况下得到证实。尽管猕猴不是人类,但它们的免疫反应通常与人类相似,可以为人类免疫提供重要的 启示或旁证 。 尽管大多数人类和动物研究表明,暴露于 新冠病毒 会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但 有些人在感染后似乎不会产生抗体 。这种异常可能是由于现有抗体测试 方法 的不 够 准确,可能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此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测试 方法 没有相互校准,这可能进一步导致 结果 不一致。目前可用的检测 方法 也不能区分 总结合抗体 和 中和抗体 ,这一差异可能对免疫评估和是否已实现免疫的结论产生重大影响。 在本次大流行期间,公众对免疫的关注一直集中在 抗体 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 T细胞比抗体更难测量,因此不太可能在评估之前 暴露 过的个体的免疫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一个 充分 平衡的免疫反应 同时 需要 有 抗体和 T细胞 参与 ,目前没有理由认为感染 新冠病毒 不能提供至少某种程度的 T 细胞 免疫。 理想的免疫反应是 消毒式( sterilizing ) 的,即它能完全杜绝新的感染。不过,考虑到新冠病毒目前在一些人中的致死率, 即使是一种不能完全杜绝感染但能预防严重疾病的低水平免疫反应也会受到欢迎。 即对免疫力的评估不是二元对立的,甚至 部分免疫也有可能挽救一条生命 。这就正如当前的流感疫苗的有效率只有 60%上下,不能完全杜绝感染,但 普遍使用流感疫苗能显著降低流感导致的总体死亡率 。 当前我们能得到的基本结论是: 所有感染了 新冠病毒 的恒河猴都免于第二次感染 的结局在人类重现的可能性极大,新冠病毒疫苗成功的概率极大。 但这种免疫保护能持续多少年,是否能达到 100% 的完全保护,则还有待根据未来事态的发展来判断。目前试验中的不同种类的疫苗的保护效果也可能各不相同,可能还需要在应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同疫苗之间的竞争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The dynamics of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following SARS-CoV-2 infection and the potential for reinfection ,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 20 May 2020 , https://doi.org/10.1099/jgv.0.001439   2.  SARS-CoV-2 infection protects against rechallenge in rhesus macaques , Science, 20 May 202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sci/early/2020/05/19/science.abc4776.full.pdf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7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冠肺炎持续肆虐,我们都有哪些“解药”?
热度 1 TopEditor 2020-4-22 23:05
导语 国内新冠疫情已经接近尾声,没想到在欧美各国却愈演愈烈,尤其是美国确诊病例直奔100万而去,相信很多人都期盼着解药的出现。世界各国目前除了抓紧研制疫苗以外,也有一些已知的小分子药物在做着各个阶段的临床研究。本周的直播讲座,我们请到有多年小分子药物研发经验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刘勇博士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些和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有关的知识。本次直播依然会有幸运听众抽奖,欢迎大家邀请亲朋好友踊跃参加。 前言 疫情国难前,广大科研工作者表示也很难,眼看有希望要开学了,国外的疫情又变的比较复杂,国内防控压力也很大。以小编为例,哈尔滨最近又持续出现本土病例,这学校是真的难回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战胜这个病毒呢,靠全民免疫明显是不靠谱的。靠谱的主要有三个方案: vaccine(疫苗)、Antibody(抗体)和small molecules(小分子)。 1. 疫苗无疑是对抗这次新冠的最有效手段,但疫苗研发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并且也不能帮助现在正面临被感染的人群。 虽然前段时间有报道称国内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的疫苗研发已经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但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团队又报道称新冠病毒已经出现能够切实影响致病性的突变,这可能给疫苗的研发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且20年来,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少有成功(虽然研发动力不足也是其中的原因)。 2. 抗体对抗病毒是最有效的 ,我们在前段时间的新闻报道中也看到过,但这类中和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并没有商品化,而且其风险仍有待评估。 3. 接下来就说说今天的重点:小分子药物 在小分子药物中,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之前报道的Gilead旗下的药物Remdesivir (瑞德西韦)。就在几天前,芝加哥传来消息称,Remdesivir的三期临床试验效果显著。但复旦大学张文宏医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Remdesivir是有效药,但不是特效药。所以,在小分子药物研发领域,Remdesivir对抗COVID-19方面并不完美,只能说作为小分子新药物,瑞德西韦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但是你知道瑞德西韦这类小分子药物研发背后的故事吗?你知道这个在HCV(丙型肝炎)药物研发过程中的Remdesivir是如何被应用到对抗MERS和COVID-19的吗?当初为什么会考虑用Ritonavir这个HIV蛋白酶的阻止剂抑制COVID-19吗?本周六我们有幸邀请到有多年小分子药物研发经验的刘勇博士与我们一起分享小分子抗病毒药物背后的故事! 一、主讲内容 1. 抗病毒小分子药物的历史简述 2. 抗病毒小分子核苷类药物 3. 非核苷小分子抗病毒药 二、直播时间 北京时间4月25日(周六)晚9:00 三、讲师简介 刘勇,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博士,乔治城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后加入NIH从事新药研发。刘博士有十几年的学术和工业界小分子新药研发经验,他还曾就职于海尔药业,瑞士巴塞利亚药业(中国)等。此外,刘博士还担任多个国际知名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杂志的审稿人。 四、加入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花花微信,我们会拉您加入“投必得学术交流群”,直播链接会提前在群内公布,敬请期待!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883 次阅读|4 个评论
百奥赛图抗体平台:打造全新抗体药物研发体系
yueleishen 2020-3-7 19:32
平台特点总结: 1. 采用全人抗体 RenMab小鼠开发抗体; 2. 采用 Beacon系统,获得单抗序列时间从3个月缩短到1周; 3. 通过在 RenMab上KO靶点基因,筛出对人、猴、鼠、狗有交叉识别的抗体; 4. 通过靶点 KO,让困难靶点(如GPCR)不再困难; 5. 采用先 in vivo 后 in vitro 逆向筛选流程 , 快速找到高颜值有能力的候选分子; 6. 利用患癌宠物(狗)进一步提高临床转化率; 7. 快速构建抗体稳定表达细胞系; 8. 经验丰富的中美 IND临床申报团队。 团队经验丰富: 过去4年,百奥赛图为合作伙伴完成了多个靶点的临床前抗体药物研发并获得了FDA的临床批件,实践证明基于体内药效评价的抗体药物研发路径非常高效可靠。如今,加上公司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人抗体小鼠RenMab的问世,使得百奥赛图的抗体药物研发能力更加强大。 以“临床成功”为指挥棒 公司用“人体临床试验成功”这根指挥棒指挥临床前研究。如果要申报IND,需要看到抗体在宠物身上有效、看到在小鼠肿瘤模型身上有效。这得益于通过对靶点敲除的RenMab小鼠进行免疫, 获得多物种交叉抗体,从而实现在小鼠和宠物上进行药效的互相验证。 规模化高通量开发 百奥赛图将在3-5年内, 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医药企业合作, 在 RenMab和RenLite(基于RenMab的common light chain小鼠)上完成1000多个靶点的基因敲除、抗原免疫和抗体开发。通过小鼠体内筛选和宠物临床试验,研究候选抗体分子的药效、PK/PD、毒性、使用剂量、联用效果等,以指导人体临床试验方案的撰写与实施。 百奥赛图独特的抗体开发与药效评价平台,以及近千人的技术团队,让“规模化抗体药物研发”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让困难靶点(如GPCR)也不再困难。 对外合作方式 百奥赛图正在逐渐转型成为一家专注于临床前抗体药物研发的Biotech公司。通过与国内外有临床开发能力的医药企业、创业公司、投资机构、以及准备拓展生物药的传统药企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推进临床试验,早日造福病患。
个人分类: 个人随笔|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病毒共舞
jiangming800403 2020-2-2 23:11
与病毒共舞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正在检验社会的动员和应急体制,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对新冠肺炎的恐慌造成了危机,一是其新出现,没有先例,具有不确定性;二是无药可治,没有特效药,当然目前对于普通的感冒病毒也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 新出现的传染病源头一般都是野生动物,通过畜禽养殖场或者直接传染给人。目前,野生动植物、家养畜禽和人的传染病管理和防控分别属于自然资源(林业),农业农村和卫健委系统,之间尚缺乏密切的协作。卫健委和疾控中心系统对自然疫源的分布和传播规律,特别是新出现的病源微生物缺乏了解,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应加强跨部门协作,加强对自然疫源的监测,但另一方面,人不能对接触动物产生恐惧。 实际上,畜牧业从业人员,林业工人和地质人员乃至猎人等野外从业人与动物病毒的接触机会较多,暴露在低水平的病毒中,有可能自然形成抗体,甚至是狂犬病毒抗体,其抗体水平对自然界流行的人畜共患病毒有一定的预警意义,对动物病毒的抵抗能力可能强于长时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新传染病在大城市里爆发的可能是长时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接触自然少,缺乏抵抗力。历史上,美洲居民在独立发展上万年后,流感病毒曾造成大量的人整个整个部落死亡。当然,来自美洲的梅毒螺旋体造成了旧大陆的公共卫生问题
个人分类: 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2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改变了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力
热度 1 yanjx45 2019-12-26 07:34
抗生素 引起 的肠道 菌 群紊乱改变了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力 Antibiotics-Driven Gut Microbiome Perturbation Alters Immunity to Vaccines in Humans. 《 CELL 》杂志的论文摘要 ( Cell. 2019 Sep 5;178(6):1313-1328.) 作者: Hagan T 1 , Cortese M 1 , Rouphael N 2 , Boudreau C 3 , Linde C 3 , Maddur MS 4 , Das J 3 , Wang H 4 , Guthmiller J 5 , Zheng NY 5 , Huang M 5 , Uphadhyay AA 4 , Gardinassi L 6 , Petitdemange C 4 , McCullough MP 2 , Johnson SJ 2 , Gill K 4 , Cervasi B 4 , Zou J 7 , Bretin A 7 , Hahn M 8 , Gewirtz AT 7 , Bosinger SE 4 , Wilson PC 5 , Li S 6 , Alter G 3 , Khurana S 8 , Golding H 8 , Pulendran B 9 . 作者单位: 1   Institute for Immunity, Transplantation and Infection, School of Medicine,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94305, USA. 2   Hope Clinic of the Emory Vaccine Center, Decatur, GA 30030, USA. 3   Ragon Institute of MGH, MIT and Harvard, Cambridge, MA 02139, USA. 4   Emory Vaccine Center, Yerkes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Center, Atlanta, GA 30329, USA. 5   Department of Medicine, Section of Rheumatology, Knapp Center for Lupus and Immun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 IL 60637, USA. 6   Department of Medicine, Emory University, Atlanta, GA 30303, USA. 7   Center for Inflammation, Immunity, and Infection,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Sciences,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Atlanta, GA 30303, USA. 8   Division of Viral Products, 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ilver Spring, MD 20993, USA. 9   Institute for Immunity, Transplantation and Infection, School of Medicine,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94305, USA . Highlights ( 本论文的 亮点 ): 菌群 的缺 失会 削弱 早先未曾接种的 受试者的抗体反应 。 抗生素治疗可增强血液中的炎症信号 。 次级胆汁酸的 丢 失与 AP-1/NR4A和炎性小体 ( inflammasome ) 的激活有关 。 综合分析揭示了 菌群影响 免疫的 不同 机制 。 Graphical Abstract ( 图解摘要 ) Abstract (摘要) 新出现的证据表明, 菌 群在免疫中起着核心作用。然而,在人 体中 的因果证据很少。在这里,我们在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之前和之后对健康成年人使用广谱抗生素。尽管肠道细菌负荷减少了 1 万倍,细菌多样性持续减少,但抗体反应没有受到显著影响。然而,在第二 项 试验中, 在先前存在的 抗体滴度较低的受试者 中 ,在 H 1 N 1 特异性中和 活性 和结合 IgG1 和 IgA 的能力 方面存在明显的 缺损 。 此外,在这两项研究中,抗生素治疗 会 导致 : (1) 增强炎症信号 ( 包括 AP-1/NR4A 表达 ) ,这在以前 曾在 老年人中观察到,并 观察到 树突状细胞的激活 增加 ;(2) 不同的代谢轨迹,血清次级胆汁酸减少 1000 倍,与 AP-1/NR4A 信号通路和炎性小体 ( inflammasome ) 激活高度相关。多组学 ( Multi-omics )的 整合揭示了细菌种类和代谢表型之间的重要联系,突出 展现 了 菌群 在调节人类免疫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抗体 ; 胆汁酸 ; 基因表达分析 ; 免疫学 ; 流感 ; 代谢组学 ; 微生物群 ; 系统生物学 ; 系统疫苗 学 ; 疫苗 原文链接 : Antibiotics-Driven Gut Microbiome Perturbation Alters Immunity to Vaccines in Humans. Cell. 2019 Sep 5;178(6):1313-1328.e13.doi: 10.1016/j.cell.2019.08.010.   相关博文: 抗生素会减弱抗体对流感疫苗的反应 2019-12-25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5924 次阅读|1 个评论
抗生素会减弱抗体对流感疫苗的反应
yanjx45 2019-12-25 08:11
抗生素会减弱抗体对流感疫苗的反应 Antibiotics blunt the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e 人体 肠道菌群 在宿主生理、代谢和免疫等方面起着多种作用。关于我们肠道中几万亿细菌的实际作用,大多数结论来自于对老鼠的研究,或对人类的相关研究。 近期发表在 《细胞( Cell )》 杂志上的 一项针对人类的调查 ( Cell. 2019 Sep 5;178(6):1313-1328. ) 显示 了 一个例外的情况 : 抗生素介导的 粪便 菌群 改变 干扰了抗体对流感疫苗的反应 。 这里的 粪便菌群 是 在粪便中 被 检测到 的, 与 肠道菌群 不同 。 肠道菌群 只能通过活检来 检测 ,因为 肠道中的 细菌与肠壁紧密相关。 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缺乏 toll样受体5 ( toll-like receptor 5 ) 基因的小鼠,对灭活的流感病毒疫苗的抗体反应受损。 toll样受体5 是一种识别细菌鞭毛蛋白的先天免疫传感器。这一观察 结果 提示 肠道细菌可能影响抗体对疫苗的反应 。 为了确定抗生素介导的 对 肠道细菌 的抑制或杀灭 是否影响人类对疫苗接种的反应, 11个人接受了为期5天的 广谱抗生素鸡尾酒疗法 。正如预期的那样,这种治疗方案引起了粪便细菌总负荷的严重收缩。第 4天,志愿者接种 福尔马林灭活三价流感疫苗 (含H1N1、H3N2和B病毒 )。当比较来自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样本时,在血清抗体中和疫苗病毒感染性的能力方面没有发现差异。 第二项试验 是对志愿者进行的,这些志愿者在前三个流感季节 没有接种过 三价灭活流感疫苗 。在这种情况下, 抗生素治疗导致血清中和效价降低,但 抗体中和效价的降低 仅 适用于 针对 H1N1病毒 的抗体 ,而不 适用于 针对 H3N2或B病毒 的抗体 。 仅 对血清 IgG1抗体有特异性作用; 而 IgG2和IgG3抗体水平 则 未受影响。 在抗生素治疗后, H 1 N 1特异性血清IgA抗体的水平也降低了。 这些结果表明, 粪便菌群 的改变损害了 没有预先免疫的个体 对流感免疫的抗体应答。 粪便菌群 的减少如何减少对流感疫苗的反应 ?一项对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志愿者血液代谢物的研究显示,编码 促炎细胞因子 的基因表达增加。奇怪的是,这种 促炎状态 ( pro-inflammatory state ) 在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后也能观察到。 菌群 确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这可能会影响对疫苗的反应。 但是 改变的菌 群 是如何影响抗体反应 的呢 ?线索来自于对 快速增殖 代谢物 组( bloom metabolome ) 的研究,其结果表明 IgG1减少与脂肪酸代谢的改变之间存在相关性。后者被认为是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这些由粪便菌群的变化引起的代谢变化如何影响抗体反应仍有待阐明。 最后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抗体反应的损伤只在 H1N1毒株中观察到,而且只在 近期 没有 进行过 免疫的个体中观察到。作者推测,记忆反应可能不受粪便菌群的影响。许多成年人对 H3N2和B型流感病毒有记忆,但对H1N1没有记忆。初级和记忆 性免疫 反应对粪便菌群的不同敏感性的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写道,抗生素和疫苗是两种最广泛使用的医疗干预手段。因此,确定这里报告的观察是否适用于其他疫苗 看来 很重要。 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服用抗生素时避免 同时 接种疫苗就很重要了。 参考文献: Antibiotics-Driven Gut Microbiome Perturbation Alters Immunity to Vaccines in Humans.   Cell. 2019 Sep 5;178(6):1313-1328.e13.   doi: 10.1016/j.cell.2019.08.010.   相关博文: 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改变了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力 2019-12-26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5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体能经胎盘从母体转移到胎儿体内吗?
yanjx45 2019-12-18 16:48
抗体能经胎盘从母体转移到胎儿体内吗? 美国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 (MGH) 的 一项研究确定了孕妇的疫苗诱导 的 免疫是如何转移到她的孩子 体内 的,这对开发更有效的孕妇疫苗 很 有意义。 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成功 地 减少传染病的干预措施之一,疫苗接种在保护一组患者 ——新生婴儿方面的效果仍然有限。现在, 麻省理工学院 (MIT) 和 哈佛大学 (Harvard) 拉根研究所 (Ragon Institute of MGH) 的一项研究确定了孕妇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是如何传递给孩子的,这对开发更有效的 孕妇疫苗 具有重要意义。该报告发表在 6月27日的《 细胞 (CELL) 》杂志上。 “新生儿 出生开始生命的 第一天 ,携带着 全新的免疫系统 ,就像孩子们自己, 该系统也 需要学会应对 环境中 有益和有害 的 微生物 ,“ ,细胞 (CELL) 杂志上发表的该研究论文的共同作者,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 (MGH) 医学系 和 拉根研究所 的 Galit Alter博士 说 , “ 为了帮助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学会区分朋友和敌人,母亲通过胎盘将抗体传递给婴儿。胎盘发挥这一绝对重要功能的规 律 还不为人 所 知,但如果能破解 密码 ,就可能 掌握 生产更有效疫苗的关键,从而 更好 保护这些最宝贵的病人 。 ” 虽然 已知 母亲针对 麻疹 等疾病的抗体可以从母亲传给婴儿,提供一些保护,直到孩子长大到可以单独接种疫苗 时 为止,但针对 脊髓灰质炎 等其它严重疾病的抗体的传递效率较低。为了研究抗体从母亲转移到孩子身上的机制, Alter和她的团队——包括 该论文的 合 作 者,以前 在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 (MGH) 妇产科学系 、现在是 纽约长老会医院 /康奈尔医学中心妇产科 主任的 Laura Riley博士,使用了一种新颖的工具,称为 系统 血清学 ( system serology ) ,来 比较 分别来自母亲和脐带的血液样品中的 百日咳抗体的数量和质量 ,脐带负责将血液、 营养和免疫因 子从胎盘输送给胎儿 。 他们的研究显示,胎盘会优先筛选并 将可 激活 自然杀伤细胞 (NK) 的抗体传递给 胎儿 ,这是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元素。虽然新生儿体内有几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尚不成熟,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但 NK细胞是新生儿出生后最丰富、最 有用 的免疫细胞之一。 该 研究小组 在儿童 的常见疾病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 感染患者体内,也 发现类似的偏爱胎盘转移 的 NK 激活抗体, 同时 鉴别 出 能 调节胎盘选择特性 的抗体 , 这些知识 可能 应用于 下一代疫苗 设计中,将有助于 改善母婴抗体转移。 该论文的 共同 资深 作者 Riley说:“我们现在有机会创造出更好的 孕产妇疫苗 ,并在怀孕期间的理想时间提供,在新生儿最脆弱的时候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 ” Riley和 Alter将积极研究孕产妇的其他方面:婴儿免疫,为开发改良的 孕产妇疫苗 铺平道路。 Galit Alter 是哈佛医学院的医学教授, Laura E. Riley 是康奈尔医学院妇产科的 Given基金教授。《细胞》这篇论文的 第一 作者是 拉根研究所 的 Madeleine F. Jennewein。 参考文献: Madeleine F. Jennewein, et al . Fc Glycan-Mediated Regulation of Placental Antibody Transfer . Cell , 2019; DOI: 10.1016/j.cell.2019.05.044 Breaking the code: How is a mother's immunity transferred to her bab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lacental transfer of antibodies ( 破解密码 :母亲的免疫力是如何转移到婴儿身上的?导致胎盘中抗体转移的因素 。 ) ScienceDaily, 13 June 2019. (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6/190613143509.htm )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8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PD-1,PD-L1抗体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机理是什么?
Changsj 2017-10-14 15:30
近几年 肿瘤 治疗领域最热门的莫过于 PD-1 抗体了。自从 2014 年默沙东公司的 PD-1 抗体药物 Keytruda ( Pembrolizumab )和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 Opdivo ( Nivolumab )获美国 FDA 批准上市以来,短短几年数以万计的 肿瘤 患者接受了 PD-1 抗体药物的治疗。究竟 PD-1 是什么东西,它又是怎样发挥抗 肿瘤 作用的呢?为了解释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做一些了解。先看一张图。见图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 1 上图中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 细胞 ) 在摄取和处理抗原分子(比如 肿瘤 细胞碎片,Tumor cell fragments)后,抗原和 DC 细胞表面的 MHC 分子结合共同作用于 T 细胞表面的受体 TCR ,这样的结合是 T 淋巴细胞被激活从而产生免疫应答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一步 ( 所谓的 T 淋巴细胞激活的 I 类信号 ) 。但只有这一步还远远不够,要激活 T 淋巴细胞还需要其他步骤,即所谓的第二信号,也就是图中除 MHC-TCR 外的其他一系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上述的两类信号系统中,第一信号系统如同汽车的离合器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如同汽车的油门和刹车系统。第二信号分子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促进免疫反应的(油门,正性调节,比如 CD28 ),另一类则是抑制免疫反应的(刹车,负性调节比如 PD-1 、 CTLA-4 等)。 举个例子来说明具体免疫应答过程吧。比如 感冒 ,在外来病源微生物 ( 比如病毒 ) 入侵机体后,机体识别外来病源微生物启动免疫反应。这时,第二信号分子系统中首先增强表达的是促进免疫反应的第二信号分子(踩油门), 第二信号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促发了初始的强烈的细胞免疫反应以清除外来病源微生物,随着外来病源微生物的免疫清除,如果持续保持这样强烈的免疫反应就会造成机体自身的免疫损伤。因此,免疫反应需要逐步被抑制以使免疫系统返回稳态。此时抑制性的第二信号分子就会起作用(踩刹车), T 细胞表达抑制性第二信号分子比如 PD-1 、 CTLA-4 逐步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得到抑制,机体恢复稳态。 致此,我们初步了解了机体细胞免疫反应的大致机制。 在机体对 肿瘤 细胞的免疫过程中,浸润在 肿瘤 组织中的 T 淋巴细胞过表达负性调节分子 PD-1 ,或 肿瘤 细胞过表达其配体 PD-L1 ,作为抑制性第二信号分子,二者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使 肿瘤 得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 肿瘤 免疫 逃避的部分机制)。 PD-1 抗体免疫疗法的作用机制就是针对 PD-1 或 PD-L1 设计特定的蛋白质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 PD-1 或 PD-L1结合,从而 阻止T细胞表面 PD-1 和肿瘤细胞 PD-L1 的相互作用,进而部分恢复 T 细胞功能,从而增强 T 细胞杀死 肿瘤 细胞的作用。见图2. 图2 A:T细胞作用于肿瘤细胞, B: 肿瘤细胞免疫逃避, C: PD-1抗体的作用
26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因工程抗体,能否颠覆免疫抗体时代?
热度 2 SciLondon 2017-6-3 13:11
近日,Abcam向美国抗体公司AxioMx支付了最终的450万欧元,完成了对后者总计3640万欧元的收购。AxioMx,成立于2012年, 是一家专注于使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替代传统抗体生产技术的重组抗体研发及生产公司 。此次收购,使得Abcam完善了重组抗体的生产技术,与已有的传统抗体制备技术相辅相成,从而进一步完善抗体生产领域的布局。目前,abcam已经拥有超过1万种RabMAb重组兔单抗(来源:abcam官网)。 那么,重组抗体是否真的有潜力颠覆现有的动物免疫抗体市场呢?本文将详细介绍关于重组抗体的基本技术、应用领域、市场概况以及未来前景。 重组抗体简介 重组抗体(recombinant antibodies,rAbs),是使用重组DNA技术在体外构建的,不受免疫系统限制而生产的单克隆抗体。由于重组抗体是利用 重组DNA及蛋白质工程技术 对编码抗体的基因按不同需要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装配, 经转染适当的受体细胞所表达的抗体分子,因而也被称为 基因工程抗体 。 生物学原理:从生物学原理的角度看,只要分离出抗体基因,然后并入质粒DNA载体中,将得到的合成质粒转移到表达宿主,如细菌、酵母或哺乳动物细胞系中,即可在体外表达得到重组抗体,进一步经过分离纯化,变成了高效纯化的重组抗体。 一般而言,但凡单克隆抗体适用的场合,重组抗体也完全适用。 发展历史:重组抗体的发展经历了 鼠源单抗(monoclonal antibody, McAb)、人鼠嵌合抗体(chimeric atibody)、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抗体 四个阶段。大多制备的抗体均为 鼠源性 ,临床应用时,对人是异种抗原,重复注射可使人产生抗鼠抗体,从而减弱或失去疗效,并增加了超敏反应的发生。在 80 年代早期,人们开始利用基因工程制备抗体,以降低鼠源抗体的免疫原性及其功能。 嵌合抗体 是最早制备成功的基因工程抗体,它是由鼠源性抗体的 V 区基因与人抗体的 C 区基因拼接为嵌合基因,然后插入载体,转染骨髓瘤组织表达的抗体分子。因其减少了鼠源成分,从而降低了鼠源性抗体引起的不良反应,并有助于提高疗效。 人源性抗体 是将人抗体的 CDR 代之以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 CDR ,由此形成的抗体,鼠源性只占极少。 完全人源化抗体 采用基因敲除术将小鼠 Ig 基因敲除,代之以人 Ig 基因,然后用 Ag 免疫小鼠,再经杂交瘤技术即可产生大量完全人源化抗体。 生产工艺流程:哺乳动物重组抗体在 刺激动物免疫系统制备单抗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构建稳定表达细胞系,对上述实验得到的 抗体测序 得到抗体的序列。在已知抗体基因序列的前提下,将基因序列克隆到相应载体上,利用哺乳动物细胞进行 重组抗体的表达 ,筛选可稳定表达的细胞系, 即可满足后续对抗体的大量需求,节约后续实验时间。 通过序列进行重组抗体表达,针对特定基因只能生产单抗。 图示:哺乳动物细胞重组抗体生产 重组抗体的特点 重组抗体的DNA序列可以通过克隆抗原特异的抗体基因,或从噬菌体文库中筛选获得。重组抗体本质上是单克隆抗体,并和常规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都不同,重组抗体的主要优点包括: 1)重组抗体的序列可以被修饰以适应于具体需要; 2)抗体的产生不依赖于宿主动物的免疫特性; 3)重组抗体不含有动物病原体; 4)体外表达的抗体在批次之间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 重组抗体VS传统动物免疫的优劣对比 通常,通过传统动物免疫来制备多抗和单抗。多克隆抗体是通过收集经过目标抗原刺激动物获得 免疫后的血液 而制成的(只要这只动物还活着,就能够一直提供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通过宿主动物接受目标蛋白免疫,然后提取出能识别并对该抗原发生响应的B细胞,使其与骨髓瘤细胞发生融合,从而成为 可永久培养的细胞 ,不断产生目的抗体。 相比之下,重组抗体不同于传统的单克隆抗体,因为它们的制备不需要动物。相反,通过检测产生该抗体的基因序列(通过对动物的免疫细胞进行测序、或自己设定序列,检测产生的蛋白是否符合目标蛋白);再将该基因插入到合适的细胞株中,从而产生抗体。 由于抗体序列是确定的,即使原始细胞株死亡或发生突变,也能通过基因插入,产生需要的细胞株。 传统的免疫动物生产的抗体,是获取动物血清纯化得到的 ,如果用于药用,人体往往会产生排异反应。利用重组技术生产抗体,不仅能够满足抗体的大规模生产需求, 同时,重组抗体药物的发展已成为目前生物制药的主流之一。 传统的生产抗体的方式是用抗原刺激动物免疫系统 ,这种方式需先制备抗原,且利用这种方法生产抗体难以满足大量的生产(需求大量的实验耗材和时间)。而哺乳动物细胞生产抗体的方式有一定的优势: (1)已知抗体的基因序列:将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上,导入到哺乳动物细胞体内培养,通过一系列的筛选,最终获得能够稳定生产此抗体基因的稳定细胞系,并能够在后续实验中稳定长期生产。 (2)未知序列的抗体大量生产:先刺激动物免疫系统得到少量抗体通过测序得到抗体序列,通过哺乳动物细胞重组抗体表达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系,满足大量生产需求。 综上,将两者的优劣进行对比,汇总如下 多抗 优点: 制备容易;成本较低;应用广泛 缺点: 需要动物;抗体结构较不明确 单抗 优点: 特异性高;重复性好;抗体结构明确 缺点: 需要动物;制备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往往几个月);杂交瘤需要进行单细胞克隆,过程繁琐 重组单抗 优点: 特异性高;重复性非常好;抗体结构明确;批量生产不需要动物;比单抗需要较少纯化的抗原可以开始生产;生产周期短(往往数周即可);理论上可构建针对任何抗原的重组抗体,包括人源和高度保守抗原(如未被小鼠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源的抗原),非免疫原性(不引起免疫应答),以及毒性分子(不能注入鼠标宿主);规避了鼠单克隆抗体引起的人体免疫反应;可以以几种形式生产(Fab片段、单链可变区片段scFv、双抗体(聚体scFv);可以在几个宿主中表达(大肠杆菌、哺乳动物细胞、酵母、真菌、昆虫细胞、甚至植物);适合与药物和毒素融合,因此可用于治疗;规避了以杂交瘤的形式永生化B细胞的需要;可以容易地优化,因为它们的核酸序列被定义并且易于获得;选择过程是高度灵活的,并且可以调整以有利于具有特定性质的抗体的分离。 缺点: 尽管批量生产无需动物,且成本低,但前期制备和生产(转入批量生产前)仍然需要动物免疫,且成本高。 重组抗体的应用情况 目前重组抗体主要是作为以识别目的为主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的替代品,用于试验和研究,因为重组抗体可以降低批量生产成本或规避免疫原性的问题。 较常用的应用技术有:免疫印迹、流式细胞术、免疫化学等 - 这其中重组抗体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些重组抗体已被用作实验试剂。 例如,硫代酪氨酸的重组抗体。也有一些重组抗体用于筛选和鉴定杂交瘤品质和噬菌体展示技术,以用于大规模抗体生产和效用评估。 此外, 重组抗体可以用于作为药物进行治疗。 重组抗体,在设计之初,可被设计成适合与药物和毒素进行融合的结构,从而应用于治疗目的。 重组抗体的科研市场概况 尽管有关抗体的大多数文献,仍然采用通过杂交瘤培养或腹水方法生产的单克隆抗体,或是通过宿主动物产生的多克隆抗体, 但已有不少公司进行生产和销售重组抗体,并应用于科研研究 ,如Life Technologies的 GFP 抗体 (G10362) ,它用于免疫沉淀实验,去检测脱酰氨基作用在Bcl-xL降解中的调节作用。 2005年Upsate公司(现属于EMD Millipore)开发出重组克隆号为4G10® ( 16-204) 的生物素偶联的磷酸化酪氨酸抗体。 这个克隆号及其不同偶联物的抗体是迄今为止被引用最多的重组抗体。 其他重组抗体则是四个大型的重组抗体公司的产品: 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 ABfinity、AbD Serotec 公司的HuCAL、Miltenyi Biotec公司的REAfinity抗体、和Creative Biomart公司的抗体。 ABfinity抗体是具有两个轻链和重链的完整IgG分子的抗体。 “ABfinity™抗体具有以下特点:重组抗体;由免疫动物生产;具有筛选功能;并且可以将免疫原特异的抗体基因克隆进高表达量载体。这种抗体的生产方式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大规模表达,并利用蛋白A进行纯化。这些重组抗体在哺乳动物表达系统中表达,但是也出现抗体从血清中分离或由杂交瘤产生时的一些相似情况。完整的IgG大小为150 kDa,还原可生成〜25 kDa轻链和〜50 kDa的重链。” 自2008年以来,HuCAL重组抗体一直在被引用。 HuCAL重组抗体的生产技术是基于一篇2000年,Knappik A等人发表的名为“基于模块保守框架和三核苷酸随机化CDRs而全合成的人源组合抗体文库(HuCAL)”的文章。 目前应用HuCAL平台已生产了大量潜在的治疗抗体。目前,有292种HuCAL重组抗体产品,其中包括了一些识别抗体药物的抗体。 Miltenyi Biotec旗下的品牌REAfinity抗体在售的大概有300种重组抗体。 每个REAfinity抗体是由单一类型的重链和单一类型的轻链组成,并且使用突变的人源IgG1作为Fc区域以消除与内源Fcγ受体的亲和力。 Creative Biomart也供应400多种重组抗体 ,其生产方式和HuCAL的scFv片段生产的过程类似。 利用文库生产的重组抗体,具有特异识别多种抗原的潜力。然而现状是,重组抗体作为实验试剂未被充分利用。 几个供应商提供的重组抗体,作为实验试剂,往往是通过专有程序(proprietary processes)生产的。也许这是当前重组抗体未曾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组抗体技术的未来前景 尽管多克隆抗体具有广泛可用性,仍然是目前研发最便宜的抗体,适用于制备一些研究较少的抗体。 但随着目标蛋白结构和功能的不断明确,以及临床转化的需求,重组克隆抗体也将大有可为。 重组抗体可再现(reproducibility)性质让研究人员不再需要评估每个抗体。 重组抗体也能被改造成不同的形式,适用于特定应用。如前文所述,由于传统免疫方式存在的局限性,科研抗体的可重复性问题困扰大家很长一段时间了(详见: 科研抗体水有多深? ),饱受学术界专家的诟病,以至于抗体验证成为了行业内的热门话题(详见: Nature抗体验证 )。而重组抗体,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另外,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重组抗体不仅大大加速并改善了表观遗传学研究,还有望实现新的研究突破。 瑞士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蛋白质工程学家Andreas Plückthu等人也认为, 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最终会被“结构更明确”的重组抗体完全取代 。他表示,许多蛋白质不能被现有的试剂识别,这是因为使用了结构不明确的多克隆抗体,因此他建议为什么不使用一些基因可识别或存储的试剂呢? 参考资料: http://labiotech.eu/abcam-axiomx-acquisition-milestone/ https://info.gbiosciences.com/blog/recombinant-antibodies-an-overview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03805/ http://www.croh-online.com/article/S1040-8428(01)00132-9/fulltext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1889896 http://bitesizebio.com/24645/11-reasons-why-you-should-use-recombinant-antibodies-rabs/ ( 未止科技 原创,原文: 重组抗体 )
12459 次阅读|2 个评论
《Nature》揭秘制假产业:假抗体、假试剂为何如此猖獗?
SciLondon 2017-5-12 15:11
这两天,朋友圈最火的一篇文章就是《Nature》杂志官方发布的调查报告:《 中国科学家与假冒试剂的秘密战争 》。这篇文章揭露了中国市场上十分猖獗的假冒试剂产业,为广大科研人员伸张正义。这引起了大家十分强烈的共鸣。 一个巨大的地下产业是如何浮出水面的?《Nature》引用了一个十分戏剧性的故事:某位科学家到楼下的打印店,想打印一批贴在试管上的热敏标签。然而,他却发现店主正在打印大量的abcam和CST抗体标签-这明显是为假货准备的! 假冒试剂的种类很多,文章中还例句了假冒胎牛血清(FBS)的例子:在部分研究所里,清洁工会悄悄收集被丢弃的FBS空瓶-因为有人正在以40块钱一个的价格回收。至于用途,就不言而喻了,可见这个地下产业有多暴利。一家正规的试剂公司,抛去研发、人工、推广等成本,上千元的试剂能挣多少?制假者竟然愿意花40块买一个空瓶子!这让我想起当年十分泛滥的假茅台产业,一个空的正品茅台酒瓶,就能卖到上百元。 抗体造假,是整个试剂行业最严重的现象。很多公司在接受《Nature》采访时表示,根据他们的观察,中国的制假现象确实比其它地区严重。Abcam甚至发现,在上千份产品质量投诉中,假货问题占了43%。 抗体造假的套路无非这么几种,最直接的就是往试管里装乱七八糟的东西,是什么你都不知道。当然,还有一部分有“良心”的造假者,用分子量相近的廉价抗体,冒充昂贵抗体,一般手段根本查不出来。最常见的手法就是稀释抗体-类似注水牛肉,虽然没有用假货,但产品质量严重下滑。 就目前的法律法规来看,想制裁这些无良商家是不可能的了-取缔一个,马上会有新的套牌公司冒出来。这些巨头级别的生物公司也拿他们毫无办法。法律的空白,巨额的利益,是他们造假的动机。而《Nature》认为,造假者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市场的需求长期存在-我国试剂进口阻力不小,对于很多时间紧迫的项目来说,是很大的障碍。因此,许多商家看准了科研人员着急心切,打着“国内现货”、“走私货”等口号出售假试剂,坑害大家。 当然,《Nature》也给出了一些能够避开假试剂的方法,比如不要抱着图便宜省时间的心理,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建立国资试剂采购中心,切断假货利益链条,从根本上解决假货问题。 《Nature》都站出来打假了,是不是行业问题能够得到改善呢?我个人的观点是,至少在抗体这个行业,假货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这是由抗体行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利益链条没有那么简单,很难切断。而且,科研抗体不是医疗诊断用的抗体,不需要任何资质审批和医疗用品执照,也没有固定的行业标准认证,这正是滋润假货的土壤。 抗体行业究竟水有多深?为何假货难以避免?我们写了一篇详细的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一下: 抗体造假为何难以遏制? 如果你有买到假抗体的经历,或者对行业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6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STM——抗tau抗体增加血浆tau蛋白水平(Sink hypothesis?)
CZC 2017-4-25 10:43
STM——抗tau抗体增加血浆tau蛋白水平(Sink hypothesis?) 摘要 Tauopathies are a group of disorders in which the cytosolic protein tau aggregates and accumulates in cells within the brain, resulting in neurodegeneration. A promising treatment being explored for tauopathies is passive immunization with anti-tau antibodies. We previously found that administration of an anti-tau antibody to human tau transgenic mice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plasma tau. We further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administering an anti-tau antibody on plasma tau. After peripheral administration of an anti-tau antibody to human patients with tauopathy and to mice expressing human tau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ere was a dose-dependent increase in plasma tau. In mouse plasma, we found that tau had a short half-life of 8 min that increased to more than 3 hours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anti-tau antibody. As tau transgenic mice accumulated insoluble tau in the brain, brain soluble and interstitial fluid tau decreased. Administration of anti-tau antibody to tau transgenic mice that had decreased brain soluble tau and interstitial fluid tau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plasma tau, but this increase was less than that observed in tau transgenic mice without these brain changes.Tau transgenic mice subjected to acute neuronal injury using 3-nitropropionic acid showed increased interstitial fluid tau and plasma tau.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peripheral administration of an anti-tau antibody results in increased plasma tau, which correlates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extracellular and soluble tau in the brain(突然之间,我已经不喜欢写中文了,还是英文原文更加有意思). 1.在Tg小鼠和PSP患者中,抗tau抗体都增加血浆tau水平 2.HJ8.5增加过表达htau的不同小鼠的血浆tau蛋白水平 3.P301S小鼠大脑中可溶性tau显著下降 经典文章回顾 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治疗 帕金森病患者的疾病预防和保健常识 10条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常识 四条建议教老年人预防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饮食禁忌和饮食调理 2016年阿尔茨海默病10大研究进展 2016年帕金森病10大研究进展 你对老年性痴呆症到底懂多少? 地中海饮食最健康的神经科学分析 八种食物提高记忆力,增强脑活力! 预防老年性痴呆症,先从这些小事做起! 睡眠不足增加肥胖风险的神经科学解释 运动是大脑的最佳保健品 预防痴呆和脑中风,减少PM2.5是我们可以做的 益生菌也能够治疗痴呆、抑郁症和精神分离症? 喜欢我,关注我 拉到最上方标题下,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搜索公众号名称: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 也请你推荐给你身边的医学朋友,感谢你~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2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它联手Sigma打出王牌,再次掀起抗体行业波澜
SciLondon 2017-3-3 12:57
2月28日,位于瑞典 - 斯德哥尔摩的抗体公司Atlas Antibodies在一天内同时上架了4,000多种新的Triple A 多克隆抗体(Atlas Antibodies的高端抗体系列)。 同时,这些新抗体对应的PrEST抗原系列也随之上架。目前,Atlas Antibodies总共拥有21000多种一抗产品以及相对应的抗原。 此次为了对新产品进行推广, Atlas Antibodies更是使出了杀手锏:低价促销。从2017年2月28日至3月15日,所有21000多种抗体都将享受20%的折扣! 假如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的抗体公司,即使同时上架再多的抗体,也不会对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但Atlas Antibodies却大有来头:它的合作伙伴是生命科学巨头Sigma Aldrich(现被默克收购)。 Sigma拥有所有Triple A抗体的销售授权,它们将直接被纳入到Sigma抗体的产品线中,名为“Prestige Antibodies”系列。 此外,Triple A抗体并不是普通的抗体,而是经过特殊的序列设计和严格的验证程序筛选出来的“超级精品”,专用做IHC和ICC/IF实验。 Atlas抗体公司中的Triple A 多克隆抗体是使用专门的软件设计的,用于为特定的靶蛋白选择最合适的抗原。 结合独特的抗体纯化过程,用重组抗原作为亲和配体,多克隆抗体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定量重复性和多功能性,这使得它们的最适合用于科研。而PrEST抗原是在Triple A多克隆抗体生成中用作免疫原的重组蛋白片段。 它可以与相应的抗体一起用作阻断剂或阳性对照。 Atlas的许多抗体在IHC和ICCIF中均已得到验证,并在组织和细胞图谱上得以呈现。 在IHC,ICCIF和WB中使用 Triple A多克隆抗体的结果也将会在Atlas Antibodies的网站和在atlasantibodies.com的在线商店中展示。 已经通过IHC验证的17,000个抗体可在组织图谱上获得,它们提供了人体所有主要器官和组织中的蛋白质表达的完整图谱。 此次上架的新抗体中,有来自许多以前从未展示过的新组织的抗体,例如眼睛,包括视网膜,乳房,肾上腺全部组织和一些新的脑组织 。此次经过ICCIF中验证的10,000个抗体将呈现在新发布的Cell Atlas上,其提供有高分辨率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并且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映射到32个亚细胞结构,从细胞器如细胞核,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到亚结构例如细胞核,细胞动力桥和杆和环的结构。 Atlas抗体公司首席执行官Marianne Hansson博士说: “这次的上新不仅让我们的产品目录扩展了超过8,000种产品,同时还让我们距离完成我们的终极目标更进一步——使用超高质量标准验证过的抗体完成覆盖全部人类蛋白质相关的20,00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 我们的产品目录由抗体和标记的及未标记的蛋白质片段组成,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人类蛋白质。我们目前已经拥有超过60,000种产品,涵盖了超过85%的人类蛋白质。 ” 也许此时还有很多人并不完全了解Atlas Antibodies这家公司,这家拥有强大技术能力的公司究竟是什么来头?在这个OEM贴牌盛行的时代,它为何会选择去自主研发4000多种抗体,并投入巨资进行验证? Atlas Antibodies成立于2006年,由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技术学院(KTH)和Uppsala University in Uppsala的Rudbeck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负责处理抗体和PrEST抗原的生产,推广和销售,其验证工作则是由人类蛋白地图计划(Human Protein Atlas,HPA)负责。 现近,该公司提供四个系列的产品:Triple A多抗,PrecisA单抗,perst抗原和QPrESTs。 其中QPrEST是用于蛋白质的绝对定量测定的质谱分析。 没错,顶顶大名的HPA项目正是为这些抗体提供了“免费”验证。HPA计划开始于2003年,由瑞典和欧盟投资,旨在利用基于抗体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来探索人体蛋白在组织细胞中的分布。 目前,HPA公共数据库已经收录了1300万张组织和细胞的IHC/IF检测图片,用来展示人体蛋白的分布。 而这个计划的负责人,正是目前积极倡导“抗体验证”的著名科学家Mathias Uhlen。 去年10月,他曾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抗体验证方法-抗体验证的”五大支柱“(参考: 【重磅】Thermo Fisher悄悄下了一盘大棋:这能否颠覆整个抗体行业? )。 由于此前HPA项目急需大量的抗体,而市面上目录产品的质量让HPA的科学家们感到十分担忧。 2008年,HPA项目共检测了来自29家公司的9000余种抗体产品,结果发现竟有一半的产品无法在IHC和WB中正常工作(参考: 【深度】科研抗体的水究竟有多深?起底抗体产业最大隐忧 )。 因此,HPA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自主研发和生产抗体,以确保产品批次的稳定性和实验的可重复性。皇家技术学院就成为了这些高质量抗体的生产基地。由于是政府投资,所以并不缺少研发经费和科研人才,HPA计划不惜成本开发了这些优质抗体,并用于蛋白组学研究。 但很快HPA项目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抗体序列设计出来了,抗体生产完了,实验项目也结束了,那么这些多余的产品与现成的序列号不是就浪费了吗? 于是,Atlas Antibodies就成立了,这些高质量的抗体也被用于了商业化 - 既能让更多人用到好产品,又能收回前期经费的投入,岂不是一举两得? Sigma也看准了这次绝佳的机会,与HPA合作,拿到了这些产品的授权 。Atlas Antibodies的成立,就相当于传统印象中的“军工转民用”了。有能力一次性发布4000多种新产品,Atlas Antibodies的研发实力可见一斑。 Atlas Antibodies独特的身世,让这些Triple A抗体显得与众不同: 它们是由政府资助的非盈利组织进行验证的,并且所有验证数据都在HPA公共数据库中 ,而不像传统抗体,是由商业公司本身进行产品验证和质检。 所以,这些产品的质量更有公信力,数据也更加真实可靠。 那么,Atlas Antibodies为何要在此时间点推出这张”王牌“呢?既然这是一个商业化的公司,就不可能不计成本去研发产品。 小编推测,这不仅仅是处理“过剩”抗体那么简单 - Atlas Antibodies此举正是为了迎合抗体市场的趋势。 首先,从2016年起,抗体验证成为行业内最热门的话题。(参考: 【独家】抗体的质量问题究竟是谁之过? ) 所有知名抗体公司都在往这个方向靠拢,不惜巨资去验证产品,发布数据。终端用户在挑选产品时,也是越来越看重抗体产品本身的验证数据了。 而Atlas Antibodies依托HPA数据库强大的公信力,能够自然而然地推广“抗体验证”这个概念,让用户主动去信任这些经过非盈利项目验证过的抗体,这其中的商业潜力不言而喻。 其次,随着生物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从理论过渡到了临床阶段,因此病理研究越来越热门,研究人员们所选用的抗体也在偏向IHC/IF等应用, WB这种基础实验在前沿研究中已经没有过去那么流行了。 而Atlas Antibodies所提供的抗体,不仅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数据上,都是偏向IHC/ICC/IF的,这无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量。 最后,随着Sigma被默克收购,Sigma急需扩大产业规模,扩充产品线,以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 除了在高端技术上发力,Sigma也需要补充自身的基础产品线,抗体这种科研刚需产品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目前Sigma拥有超过10万种抗体产品,其中19000种来自Atlas Antibodies)。因此,Sigma也会利用自身的优势为Atlas Antibodies提供很大支持,推广和销售能够得到一定保障。 根据小编观察,Atlas Antibodies这家公司只在欧美地区进行直销,而中国地区Triple A产品的销售就交由Sigma负责(即Prestige系列)。 根据Sigma官网的资料,Prestige系列抗体的目录价均超过4500元,大部分比CST,Abcam等知名公司的产品还要昂贵!但是,截止发稿时,小编发现虽然Atlas Antibodies官方网站更新了4000种新产品,但SIgma的官网并未进行更新(包括中国和全球地区),也未进行相应的营销活动。Sigma能否大力打出这张王牌,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等到合适的时机,Sigma必然会开始大力的宣传推广,这4000多种质量极高的抗体产品必然会对现有市场产生不小的冲击,一些主打IHC抗体的公司或许会受到很大影响。 总结: 1.趋势: IHC、IF将成为未来抗体实验应用中的主角,WB会被逐渐边缘化,这一现象在欧美市场已经凸显。 目前布局IHC抗体的生物科技公司可能都会受到此次Atlas Antibodies和Sigma强强联手合作的影响。 IHC抗体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被重新划分。 2. 冲击:由于此次Atlas Antibodies的产品定位高端,加上Sigma强大的品牌和渠道能力,在高端抗体市场定会掀起一阵风暴。 这对另外几家抗体巨头,例如Thermo Fisher、Abcam、CST必会有不小的影响,而对于中小型抗体公司来说,此次的影响不会很大。 3. 转型:从之前Abcam、Thermo Fisher巨资投入抗体验证到此次Atlas Antibodies、Sigma强强联手中可以看出,科研抗体巨头都在积极布局高端抗体市场。 很显然,高端抗体市场长期占据了抗体行业绝大部分的利润,抗体巨头们正在借势加速转型和重新定位。 (参考: 客户超过650000,每日订单1000+,年销售17亿:这家抗体业巨头靠什么取胜? ) 4. 机遇:此次Atlas Antibodies和Sigma的合作对中国本土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机会,而这个机会并不在中国市场。 近年来,各大国际抗体品牌早已挤满了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后的王者之战必会在几家巨头之间产生。 当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中国市场时,这恰恰是中国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最佳时机。 过去5年时间中,已经有不少中国抗体公司走出国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先在国际市场打出名气,再反手逆袭中国市场,这是很多类似大疆这样的知名公司的经典策略。(参考: 【必读】5分钟告诉读懂为什么2014-2016抗体公司销量会下滑 ) Atlas Antibodies联合Sigma打出的这张王牌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效应?这对已经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的抗体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止科技将持续关注,并进行跟踪报道。 相关文章: 【重磅】抗体行业权威奖项正式公布!6家公司荣膺大奖 【盘点】这8个关键词,或许是2016年抗体行业最深度的总结 【数据】全球科研抗体市场研究报告 ( 未止科技 原创,原文: 抗体行业再起波澜 )
4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体行业权威奖项正式公布!6家公司荣膺大奖
SciLondon 2017-2-7 11:28
( 未止科技 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原文: CiteAb大奖 ) 2014年,来自英国的抗体搜索引擎公司CiteAb设立了针对科研抗体行业的“CiteAb Awards”。每年,CiteAb都会对科研抗体行业进行调查,为业内的优秀抗体公司颁发不同的奖项。 2012年,英国巴斯大学的Andrew Chalmers博士成立了CiteAb公司,成为了全球第一个专业的抗体搜索引擎,收录了250万抗体产品,以及99万篇引用文献。 CiteAb搜索引擎特别的地方在于,抗体产品的收录和展示没有任何商业性质,完全按照某类抗体产品的引用文献数量来进行搜索结果的排名,而不是像其它平台一样可以利用广告付费来提升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正公开。 CiteAb旨在利用文献资料,帮助科学家们发现更“靠谱”的抗体。 通过多年的积累,CiteAb在欧美已经积累很高的声誉,一年一度“CiteAb Awards”也成为了科研抗体行业内的权威奖项。 该奖项由抗体终端用户和业内人士进行提名,CiteAb评委会再根据提名投票做出最终评选,并授予奖项。可以说,CiteAb的奖项能够真实地反应出一家公司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 今年1月30日,“2017 CiteAb Awards”新鲜出炉,共颁发了10个不同奖项,分别授予了6家抗体公司,一位科学家以及一款抗体产品。快来跟随小编,看看谁是你心目中的No.1。 1.科研人员之选(researcher's choice) 奖项说明: 在过去12个月中,令CiteAb使用者们印象最深刻的抗体供应商。 获奖公司: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获奖理由: CST获得了研究人员们最高的票数,同时收到了最多的正面评价,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该奖项。CiteAb在颁奖致辞中引用了一位提名人的评价:“ 我从CST购买的抗体产品从未遇到过非特异性条带的问题。我百分之百信任他们的产品,而且我相信他们是最值得信赖的抗体供应商! ” 简评: CST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让科研人员们有口皆碑,十余年来专注于技术,是CST的成功之道。不过,受限于极高的研发成本,CST的一抗目录产品数量只有5900多种,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可能也是CST的短板之一。 2.最令人振奋的抗体验证活动(Most exciting antibody validation initiative) 奖项说明: 该奖项授予年度最佳的抗体验证活动。 获奖公司: Abcam 获奖理由: 抗体验证作为2016年抗体行业最热门的主题,不仅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也被各个抗体供应商所重视-无论是商业活动还是学术会议,都纷纷围绕抗体验证这个主题展开。因此,这可谓是今年角逐最激烈的奖项。最终,评委一致认为Abcam的Knockout(KO)验证行动最让人印象深刻-Abcam顺利斩获了今年的奖项。 在2016年,Abcam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抗体带来的实验重复性问题,启动了这项KO验证活动。Abcam通过与Horizon Discovery的合作,不惜投入千万巨资,构建了众多人类KO细胞系,总计验证了700余种抗体产品,其中也包括了部分Abcam最先进的产品-RabMab 重组单抗。根据Abcam的计划,总共需要验证1000种热门的抗体产品。 简评: KO是业内公认的最高验证标准。Abcam愿意投入重金来做这件事,足以见其“大佬”风范,以及提高行业标准的决心。 3.终身成就奖(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奖项说明: 该奖项授予一位在科研抗体行业做出杰出贡献、并拥有长时间影响力的业内人士。 获奖人: Karen Padgett 获奖理由: Karen Padgett是著名抗体公司Novus Biological的创始人,现任上市公司Bio-Techne抗体业务部门以及数字营销部分的副总经理。 Karen Padgett当年创立了Novus,并逐渐将其发展壮大,最终以6000万美元的高价出售给了Bio-Techne。 现在,她又加入了Bio-Techne,帮助其在业务上获得更大的突破。商业上,Karen Padgett无疑是非常成功的。然而,CiteAb的创始人Andrew Chalmers评价道:“评判这个奖项,不仅要考察候选人在商业上的成功,更是要考良他在学术上,乃至对整个抗体行业内贡献。” 除了能够创造一个快速增长的商业品牌,Karen Padgett的影响力还触及了更远的地方。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她不仅极力促进了学术界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关系,组织了多项有影响力的活动,提高了抗体验证的标准。同时,她还设立了一项全球性的奖学金,大力支持新一代科学家们的成长。 业内人士们一致给予了Karen Padgett高度的评价: “在过去20年中,Karen Padgett已经通过自己的行动力,执行力和积极性证明了她在全球科研抗体行业的领导地位。更重要的是,一种永不妥协的正直精神让她的公司成为了业内的佼佼者。” “Karen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也体现在她对抗体行业各项活动的大力支持,以提高抗体验证的标准。其中包括:F1000Research Antibody Validation Channel, the 2nd International Antibody Validation Meeting, Affinity Binder Knockdown Initiative, and The Science Exchange Cancer Biology Reproducibility Project.” 简评: 商业上的成功并不是全部,要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还要以德服人。 4.抗体定制或替代性亲和试剂(custom antibody or alternative affinity reagent) 奖项说明: 该奖项授予能够利用定制抗体服务或替代性亲和试剂产品填补市场空白,给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司。 获奖公司: Bio-rad 获奖理由: Bio-rad利用自身的技术实力,成功开发了体外重组抗体技术(in vitro recombinant antibody),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定制化抗体产品,填补了很大一块市场空白。 在去年,Bio-rad也是该奖项的强力竞争者。同时,评委会注意到许多Bio-rad服务的用户也给予它提名-这说明Bio-rad并非在自卖自夸,而是确实能够给用户带来价值。 简评: 在抗体行业内更加细分的领域进行深耕,可以另辟蹊径,进一步打开市场。大家都在卖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容易卖的东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够抓住机会,填补市场空白的公司,必然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5.CiteAb年度最佳抗体公司(CiteAb antibody company of the year) 奖项说明: 这是CiteAb最重磅的奖项之一,授予年度最成功的抗体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该奖项的选择并不是根据提名,而是根据该抗体公司在CiteAb数据库中引用文献的总数量(2016年1月-12月的文献数量)。 获奖公司: Abcam 获奖理由: Abcam作为行业的龙头,无论是市场认可度,还是抗体引用文献的数量,Abcam都遥遥领先。 简评: 是什么造就了Abcam的辉煌?请参考: 客户超过650000,每日订单1000+,年销售17亿:这家抗体业巨头靠什么取胜? 6.年度最佳二抗供应商(Secondary antibody company of the year) 奖项说明: 该奖项授予最成功的二抗供应商。与上一个奖项相似,此奖项的评选也是根据CiteAb数据库中二抗引用文献的数量来进行判断的(2016年1月-12月)。 获奖公司: Invitrogen 获奖理由: CiteAb的数据统计显示,在2016年所有二抗引用文献中,Invitrogen品牌的二抗就占了40%! 这使得Invitrogen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赢家。作为Thermo Fisher旗下的品牌,Invitrogen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标记或非标记抗体,完美适用于一抗的化学发光,荧光,比色等,并能够在多种不同的应用中使用,如流式细胞,细胞成像,免疫印迹等。 简评: Invitrogen在近年来的表现十分抢眼,只能说当年Thermo Fisher重金收购Life Technologies这步棋走的十分正确。 7.年度引用最多的抗体(Most cited antibody of the year) 奖项说明: 该奖项授予在2016年被学术文献引用最多的一款抗体产品。 获奖产品: MilliporeSigma F1804 Monoclonal ANTI-FLAG® M2 获奖理由: 虽然官方并没有说明该抗体的具体引用数量,但是经过小编调查,在2016年该抗体文献的引用数量接近260篇,总计引用文献更是高达1500多篇! 如此多的引用数量在业内也是罕见的。在2016年,同样是来自MilliporeSigma的产品Monoclonal Anti-β-Actin获得了该奖项。 简评: Merck击败罗氏,强势收购Sigma Aldrich。在这个时代,马太效应越发显著。 8.2017年最值得关注的公司(Company to watch in 2017) 奖项说明: 该奖项授予2016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最值得人们关注的抗体公司。同样,此奖项的评选也不是通过提名投票,而是利用CiteAb的数据来进行评判,更加公正公开。CiteAb统计了2016年抗体引文文献的数据,并挑选出了文献增长率最高的公司,作为该奖项的候选。 获奖公司: Tonbo Biosciences 获奖理由: 在制定该奖项时,CiteAb不仅考虑到那些能够保持长期增长的巨头公司,也把注意力放到了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行业新星上。对于这些行业新秀来说,最难得可贵的除了能够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奋起直追,还能够保持这种增长的势头。 Tonbo Bioscience在2011年才刚刚成立,现在已经在抗体行业内崭露头角,获得了科研用户高度的评价。 CiteAb创始人Andrew Chalmers表示:“Tonbo Biosciences在近年来呈现了非常显著的增长势头,我们十分期待发现这家令人兴奋的公司背后的力量。” 根据小编的观察,该公司位于美国圣地亚哥,产品以流失细胞抗体和重组蛋白为主,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成立短短5年,从0起步,却已经有了888篇引用文献,增长速度的确十分惊人。 简评: 很难相信,只有800个目录抗体的Tonbo能够异军突起,冲破巨头们的封锁。相对于很多抗体公司“大而全”的目录,以及OEM的模式,Tonbo是一家“小而美”的公司。利用自身的独特技术,专注于流式抗体这个小众的垂直领域,把产品做精,把服务做好。在未来,这种模式或许能够成为更多中小型抗体公司的出路。 9.最成功的流式抗体公司(Company succeeding in flow cytometry) 奖项说明: 该奖项授予在流式细胞应用上引用文献数量最多的公司。CiteAb通过数据统计,查找出2016年使用过流式细胞技术的学术文献,然后统计了不同品牌的抗体所占的数量。 获奖公司: BD biosciences 获奖理由: 了解抗体行业的人或许都知道,BD的流式抗体在业内绝对是顶级的。 不仅种类全面,而且质量可靠,许多使用流式技术的科学家们就认准了BD的抗体。因此,获得这个奖项,BD也算是名至实归。 简评: 一家能够屹立几十年的生物公司,必然有它的秘诀-产品质量才是核心。 10.年度最佳转录后修饰抗体公司(PTM antibody company of the year) 奖项说明: 该奖项授予PTM类抗体引用文献数量最多的公司。评判方法与上一个奖项类似。 获奖公司: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获奖理由: 与Abcam经过了一番角逐,CST最终荣获了该项大奖。CiteAb创始人Andrew Chalmers表示:“ CST长期致力于研发和生产这些抗体,而且我们的数据显示,CST在PTM抗体领域已经是当之无愧的领导者。 ” 简评: CST坐拥业内最强的磷酸化抗体产品线,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获得这个奖项了。 详情请查看:https://www.citeab.com/awards
4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8个关键词,深度总结2016年抗体行业
热度 5 SciLondon 2017-1-3 14:50
( 未止科技 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原文: 2016抗体市场深度总结 ) 1. 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抗体巨头Santa Cruz被永久禁售多克隆抗体,导致科研抗体市场的营销活动更加密集,竞争更加激烈。但市场格局暂时未发生明显变化。 2016年5月19日,因违反美国动物福利法(AWA),Santa Cruz Biotechnology被吊销山羊来源的多抗生产和销售许可证,并被美国农业部(USDA)处以350万美元天价罚款。 根据判决结果,Santa Cruz Biotech只能在2016年5月3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之间销售多抗,并且生产日期必须是2015年8月21日之前。 Santa Cruz的产品以多抗为主,占据了科研抗体市场18%左右的份额。随着Santa Cruz退出多抗市场,其它抗体公司似乎迎来了抢占市场份额的绝佳机会。 各个抗体公司纷纷推出了“替代SCBT”的营销活动,试图将SCBT现有客户收入囊中。因此,大家纷纷提高了营销上的投入,绞尽脑汁推销自己的产品—包括Abcam在内的其它抗体巨头也不愿放过这次机会,这使得2016年下半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然而,抗体市场的格局并未由此产生重大变化,Santa Cruz依然对自身的客户拥有很强的把控力度,其它抗体公司也未从这次事件中获得太多的收益。原因在于: Santa Cruz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 进行反击。 SCBT上线了2万余种单克隆抗体,用来替代原来的多抗产品,将战略重心完全转移到单抗领域。因为单抗应用在科研领域越来越频繁,多抗的市场占有率正在下降—Santa Cruz的这一策略可谓顺应了市场的趋势。 Santa Cruz在营销活动上投入重金 , 不仅持续扩大网络营销的影响力,还推出了免费试用装。这足以抵抗其它抗体公司在营销上的猛烈攻势,使得客户的流失率大大降低。 科研用户的市场反应具有延迟性。 部分客户还未意识到Santa Cruz的抗体已经停止销售,或没有考虑到抗体停售带来的影响。直到他们再次采购新抗体时,才想到要去寻找“替代品”。因此, 在2017年,或许有更多科研用户去关注“SCBT替代品”,这次事件的影响力也许要到明年才能彻底展现出来。 相关文章: 抗体行业迎来大洗牌: 2016第一个或将倒下的行业巨头 【重磅】56天倒计时:2016年抗体市场最后的博弈 2.英国脱欧 2016年6月23日22时,英国退欧公投尘埃落定:超过1740万投票者支持英国脱离欧盟,约1600万人支持留在欧盟。“脱欧”支持率为51.89%,“留欧”支持率为48.11%,英国脱离欧盟已成定局。 据统计,英国聚集了超过5000家生物技术公司,占整个欧洲的三分一以上。并且创造了22万个工作岗位,整个生物行业的产值高达600亿英镑。 多家抗体公司,如Abcam,Biorbyt,Stratech和St John’s Laboratory Ltd都在英国本土。 首先,英国有16%的科研经费依赖欧盟,脱欧之后必然造成科研经费的削减, 导致用户没有足够的预算去购买“大牌”的抗体产品—这将成为部分优质中小型公司的发展机会。 其次,学术交流活动和人才流动将受到脱欧的极大影响。不同的科研人员对科研产品的使用习惯不同,对品牌也有一定偏好。而这种 人员的流动,就会导致科研产品的市场结构在欧洲的分布产生变化。 最后,脱欧将导致贸易壁垒的出现,从而引起抗体生产和销售成本的增加。同时,汇率的变动也将导致英国本土的抗体公司(英镑结算)承受无形的损失。 相关文章: 【深度】最全分析之脱欧对全球科研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重磅】看全球生物医药公司的大佬们如何评价英国脱欧 3.可重复性 抗体行业的弊病严重影响科研实验的重复性,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所重视。 可重复性问题一直以来都在困扰着学术界。根据《Nature》的统计,80%的生物学家无法重复他人的实验结果,60%无法重复自己的实验结果。抗体试剂的质量问题是导致实验不可重复的罪魁祸首之一。 Human Protein Atlas Project曾经检验了9000种来自29家供应商的抗体产品,超过50%的产品无法有效工作。 为何科研人员难以挑选到可靠的抗体产品? 首先,市场混乱,缺乏监管。全球有200万种抗体产品,数百家抗体供应商,却没有任何相关法律和业内准则来约束他们。同时, OEM模式带来的高利润让许多公司无法拒绝-即使是Abcam,也有60%的营收来自于OEM产品。 部分不法商家甚至直接出售假货和分装货。货源的不稳定性,让抗体质量难以把控,科研人员也难以甄选。 其次,抗体本身具有生物学上的多样性,因此从根源上难以保证其稳定性。 抗体的免疫方式,生产批次,甚至是实验条件的不同,均有可能导致抗体实际效果的差异。 最后,信息的不对称性让科研人员频频蒙受损失。因为整个市场是不透明的,用户所看到的产品信息,并不等同于商家所掌握的信息 -市场上抗体的产品数据不完整,购买者难以从中获得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换句话说,科研人员得不到足够的参考信息来帮助他们挑选可靠的抗体。同行的推荐和参考文献已经成为了科研人员挑选抗体的主要参考-这两种方式也存在诸多弊端。 近两年,部分学术权威纷纷发声,呼吁科研人员们重视抗体的问题,同时要求抗体行业进行自我约束。 【深度】科研抗体的水究竟有多深?起底抗体产业最大隐忧 Proteintech创始人:抗体市场急需透明度 4. 抗体验证 抗体验证,是使用标准流程和实验条件,对抗体产品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的过程。抗体验证数据不仅能够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还可以为科研人员在选购抗体时提供参考数据,让他们能够最快地找到稳定可靠的抗体产品。 联想上文提到的种种问题,抗体验证无疑是改善抗体行业现状,提高行业质量的有力手段。从商家的角度来看,抗体验证数据也是非常有效的营销武器,能够直接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 因此,随着消费者的呼声日渐增大,许多有实力的抗体供应商在2016年都将重心放到了抗体验证活动上。 举例来说,Abcam在今年已经完成了660种抗体的敲除验证(KO),投入近千万-这被称为行业内最严格的验证标准。另一家巨头公司Thermo Fisher也开启了新的抗体验证行动-根据国际抗体验证工作小组(IWGAV)提出的“五大标准”,重新对产品线进行检测,意图树立行业标准。 英国的抗体行业新秀St John’s Laboratory Ltd.也采取了十分特别的抗体验证方法-收集用户的产品反馈数据,从而得到了独立的第三方抗体验证报告,更加真实可信。 在2016年,先后有两场以抗体验证为主题的论坛分别在英国和美国举办。 9月份,英国巴斯大学组织了“第二届国际抗体验证大会”,众多行业代表人物都出席了会议。而在10月份,全球生物学标准学会(GBSI)在美国加州举办了另一场抗体验证会议。众多专家在会议上提出了一套抗体评分系统,用来衡量抗体产品是否可靠。 在2017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抗体公司将精力放到抗体验证上,用户也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数据。不愿在抗体验证上下功夫的公司,未来的日子恐怕不会那么好过。 相关文章: 【重磅】Nature: 抗体评分系统或将诞生,行业风暴一触即发 【独家】抗体的质量问题究竟是谁之过? 第一届国际抗体验证会议(2014) 【重磅】Thermo Fisher悄悄下了一盘大棋:这能否颠覆整个抗体行业? 【最新】Nature: 抗体验证,不容懈怠 【头条】抗体行业也要有“大众点评”了? 5. 数据为王 “渠道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国内抗体公司面临销售额下滑的问题,海外扩张成为第一选择。 2014年是全球科研抗体行业的分水岭,根据多项调查数据显示不论是网站流量还是订单数据量,除了少数巨头公司有增长以外,相当多的抗体公司自2014年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所有人都在拼命寻找问题的起因,但不少企业都是无果而归。 在抗体行业的发展,已经从早年的“渠道为王”,过渡到了“服务为王”。而在今天,“数据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未来,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市场-这同时包括用户数据和产品数据。 随着国内市场日渐拥挤,许多国内的公司选择了海外扩张,成功地将抗体产品销往欧美。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公司也将目光放在了海外市场,2017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相关文章: 【必读】5分钟告诉读懂为什么2014-2016抗体公司销量会下滑 6. Abcam 面对抗体市场2016年白热化的竞争,抗体巨头Abcam依旧一骑绝尘,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2016年的科研抗体市场经历了十分激烈的竞争,多数公司的销售比较疲软。然而,根据Abcam在2016年公布的最新财报,这家抗体巨头在2016年的总营收同比去年增长19.2%,而其王牌产品RabMAb抗体的营收涨幅更是高达29.5%!财报公布后不久,Abcam的股价大涨近10%, 让整个生命科学行业为之惊叹。在今年10月底,Abcam正式宣布了扩张计划-在英国剑桥校园扩建新总部,总面积是现在的两倍!Abcam也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并投资数百万美金在杭州建立了新的厂房-这些举措让Abcam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率高达40%以上。 是什么让Abcam突出重围,屹立不倒?Abcam的年报中指出了5个关键点: 1.使核心产品业务的增长速度大于市场的增长速度 2.建立新的增长平台 3.增强自身能力 4.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发展 5.积极寻求合作,继续进行收购 相关文章: 客户超过650000,每日订单1000+,年销售17亿:这家抗体业巨头靠什么取胜? 【头条】Abcam股价疯长10%!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深度】全球抗体行业将进入双雄时代,Abcam将如何布局? 7. 市场商机 近年的抗体市场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用户整体需求还在持续增加—拥挤的市场上仍然存在新的机会。 未止科技曾先后两次对科研抗体市场进行了深度研究,并发布了独家的市场调研报告。通过对市场现状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市场虽然拥挤,但增量始终存在,新的机会依然值得挖掘。 相关文章: 【数据】全球科研抗体市场研究报告 【重磅】用数据说话:13张PPT带你看懂整个抗体市场 8. 电商模式 电商渠道销售额和传统渠道销售额增速在2010-2013间都维持在4.5% (CAGR)。而在近年,传统线下销售模式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衰弱。 根据预测,在2013-2020年,传统渠道销售将会呈现11.1% CAGR的负增长,电商渠道则以 15.9%CAGR高速增长。到2020年,电商渠道将占据生命科学产品市场80%的总销售额,传统渠道仅保留了20%。而科研抗体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长尾市场,与电商模式更加契合,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电商化的生物科研市场之一。 通过对Thermo Fisher,Bio-rad,NEB, QIAGEN等8家知名公司的分析,我们发现: 各大生命科学企业早就开始投入巨大精力打造电商平台,布局未来市场- 电商化经营必将成为抗体市场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 相关文章: 【重磅】从王健林和马云的1亿赌局中,我们能够看到生物科研市场的未来吗?
8607 次阅读|5 个评论
过去三年,国内抗体行业都发生了什么?
热度 4 SciLondon 2016-11-17 10:50
2014年是全球科研抗体行业的分水岭,根据多项调查数据显示不论是网站流量还是订单数据量,除了少数巨头公司有增长以外,相当多的抗体公司自2014年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所有人都在拼命寻找问题的起因,但不少企业都是无果而归。 根据ScienceLondon技术团队对Biocompare, Antibody Resrouceh和CiteAb三家生物广告平台流量数据的监测:自2016年5月起至10月, Biocompare的网站流量下滑了16.89%, Antibody Resrouce流量下滑了35.74%, 而CiteAb略涨0.83%。 这三家公司的网站流量跟2015年同期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而这三家平台在中国区的流量都出现了几乎断崖式的下滑,在金九银十的抗体销售旺季却有逼近60%的流量流失殆尽。 本文将通过对几家中国抗体公司的发展轨迹和行业全局进行深度剖析,告诉你过去三年中国抗体行业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第一阶段:渠道为王 在2014年之前,抗体销售是渠道为王的时代。 虽然近些年中国互联网和电商迅速崛起,但是中国科研抗体市场依然高度依赖传统经销商渠道和地面推广。 和国外市场早已普遍B2C网站直销相比,国内本土抗体公司还鲜有自建电商网站。06至09年,抗体巨头Abcam曾试水在中国市场做直销,也是一败涂地。 近些年,中国抗体玩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立最广泛的全国经销商渠道,走出了跟国外市场完全不同的模式。 为什么危机会在2014年爆发,其实很多问题由来已久。在国家政策扶持以及资本刺激的影响下, 新晋抗体玩家近年来快速大量增加,科研市场的存量很快被消耗殆尽,而增量又不可能快速产生。毕竟科研抗体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市场, 经销商渠道的高度重叠恐怕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土抗体品牌经历了价格混战,贴牌泛滥,假货横行等等一系列最糟糕的事情。可以说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巨头们通过品牌优势抢夺先机,牢牢坐稳了中国市场。目前的中国市场可以用巨头品牌“赢家通吃”来形容。 为了摆脱逐渐压缩的国内市场生存空间,不少中国本土公司很早就开始通过布局海外和兼并扩张来另辟生路。 以下是7家国内抗体公司的相关案例: 1.Origene(www.origene.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1996年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 北京傲锐东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1065 万美元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 : 7项 融资情况: 2010年 B轮: 1600万美元 2012年 PE: 1500万美元 2013年 C轮: 2130万美元 2014年 风投: 20万美金 2015年 风投: 1705万美金 收购兼并情况: 2015年: Acris Antibodies, 金额未知 2014年: Biocheck 2014, 金额未知 2013年: SDIX, 1600万美元 2. Proteintech (www.ptglab.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2001年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 武汉三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100万元人民币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 17项 融资情况: 未知 收购兼并情况: 无 3. Abclonal (www.abclonal.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2013年,更名3次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 武汉爱博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前身: 上海英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300万元人民币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 4项 融资情况: 未知 收购兼并情况: 2016年: NeoScientific, 金额未知 4. Sino Biological (www.sinobiological.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2011年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 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4385.1362万元人民币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 28项 融资情况: 未知 收购兼并情况: 无 5. Abgent (www.abgent.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2001年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 百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1000万元人民币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 32项 融资情况: 未知 收购兼并情况: 2011年被无锡药明康德全资收购 6. Cusabio (www.cusabio.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2015年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 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2000万人民币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 63项 融资情况: 未知 收购兼并情况: 未知 7. Bioss (www.biossusa.com) 海外公司成立时间: 2010年 海外公司成立地点: 美国 国内公司: 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2000万人民币 无形资产 (专利技术, 商标): 9项 融资情况: 未知 收购兼并情况: 未知 (排名不分先后,以上信息均来源于工商局/海外机构公开注册信息) 从以上信息不难看出,不少有远见和实力的国内抗体公司很早就已经把销售重心逐渐转移到了海外。 相对于国内复杂的竞争环境,海外相对健康和优质的抗体市场已经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阶段:服务为王 中国抗体公司在经历了多年弱品牌强渠道的残酷竞争阶段,2015年中国抗体市场的关键词是服务为王。 由于国内市场移动互联网,O2O等新兴概念的兴起,国内科研用户更注重服务体验和品牌。因此不少本土抗体公司使出浑身解数提高对用户的服务水平和范围,不少公司的销售人员是随叫随到,送货上门。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的应用也是喧嚣呈上。 但是即使如此,本土抗体品牌依然很难撼动跟Abcam、CST等巨头的市场地位 (详见: 客户超过650000,每日订单1000+,年销售17亿:这家抗体业巨头靠什么取胜? ) 。 在抗体行业出现大量严重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不少抗体公司开始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 这恐怕也是不少抗体公司远走海外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通过海外市场建立口碑,重塑品牌然后再杀回国内市场。 但2015年的服务为王恐怕只是一个过渡性阶段,各家公司虽然尝试了很多新鲜方法去获取订单和留住客户,但这样的模式无法成为抗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目前市场OEM盛行的趋势下,越来越多厂商的产品目录中会出现雷同产品和数据。 抗体公司在目前在高强度的竞争形势下很难通过掌握优质货源来提高品牌溢价, 毕竟通过B端OEM模式销售抗体远比争夺C端客户订单来的容易的多。 因为厂商很难抛弃OEM这个easy money模式,所以靠技术或者产品取胜的理论就不存在了。而在上文提到的比拼服务更是人力密集型的模式,成本高昂恐怕会让相当一部分抗体公司最后无利可图,因此也并非长久之计 (详见: Proteintech创始人:抗体市场急需透明度 )。 第三阶段:数据为王 2016年的关键词毫无疑问是抗体验证。在Abcam、Thermo Fisher等巨头的推动下,这个兴起于多年前的概念再次火爆。 各大抗体公司的网站推广和营销宣传里都出现了抗体验证和免费试用装等关键词。但是这样的模式能否持续,目前尚待考证 (详见: 【重磅】Nature: 抗体评分系统或将诞生,行业风暴一触即发 ) 。 毕竟不论是抗体验证本身还是通过向终端客户发放免费试用装收集数据的模式都是高风险投入。 一旦前期投入无法获取相对应回报,那么抗体本身必将陷入财务泥潭。其实类似于发放免费试用装的模式的核心关键是在于“收”而不是“发”,厂商们可以自己体会这句话。 从Biocompare, Antibody Resrouceh和CiteAb三家生物广告平台流量数据可以从侧面看出,用户搜索产品的习惯和方法正在发生重大改变。 早期由于网络不发达,因此垂直型产品搜索网站是用户寻找产品的最佳选择。但是现在寻找抗体产品已经是一件so easy的事情,而如何从茫茫产品信息中甄别优质抗体才是用户的痛点。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抗体销售员往往需要充当导购角色的重要原因,而导购这项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拥有多样化数据的产品。 多样化数据来源于用户和公司本身两部分。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谁能够建立一套高效的系统源源不断从用户那收集检测数据和服务体验报告,并且自身能够大量生产抗体验证数据的公司将会是最后的赢家,而至于货源在未来可能就不再重要了。原因很简单,不论三星苹果还是小米锤子,在全球化和社会分工协作的高速发展下,都是通过全球采购和组装完成的自家产品。 这一点在上,这件事此时此刻正在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发生 (详见: 【独家】抗体的质量问题究竟是谁之过? ) 。 总结 国内本土市场过于拥挤,新晋玩家的加入和行业本身的乱象让布局海外变成不得不行动之事。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缺乏强势品牌,再新鲜的营销模式和服务项目也无法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 数据将是未来抗体公司的核心资产,产品不再是稀缺资源。只有掌握最多用户信息和产品数据的公司才能在未来竞争格局夺得一席之地。
18661 次阅读|4 个评论
56天倒计时:2016年抗体市场最后的博弈
SciLondon 2016-11-9 10:39
( 未止科技 原创,需转载请申请授权,原文: 抗体市场最后的博弈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2 016年5月20日,抗体市场的历史转折点诞生了。那一天,抗体巨头Santa Cruz Biotechnology因涉嫌虐待动物,被美国农业部(USDA)处以350万美元的天价罚款,并被吊销了多克隆抗体的生产和销售许可证 (详见: 抗体行业迎来大洗牌: 2016第一个或将倒下的行业巨头 ) 。 这意味着,Santa Cruz Biotech不得不拱手让出其19%的抗体市场份额 (4亿美元以上), 昔日的多抗帝国开始走向分崩离析。抗体市场的格局也在发生了巨变:“三巨头”的统治宣告终结,群雄割据的时代来临。 许 多中小型抗体供应商,甚至是经销商,已经在巨头们的阴影下压抑了太久,这次巨大的机遇让整个市场陷入了疯狂。 此时,世界上的抗体公司只能被分为两种:Santa Cruz和Santa Cruz之外的公司: 一方是腹背受敌,惶惶不可终日,而另一方则是在如 狼似虎地攻城略地 。2016的抗体市场硝烟弥漫,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现在,距离Santa Cruz正式停止多抗销售还有56天,这场抗体行业的博弈究竟会走向何方? 1 .Santa Cruz的绝地反击 56天后,38000余种Santa Cruz的多抗将彻底从市场上消失 -我们将亲眼目睹一代王朝的衰落。根据小编对网站数据的观察, Santa Cruz目前已经下架了11000余种产品,而他们的替代品正在逐渐占领市场。 这场危机直接左右了Santa Cruz的生死:如果再不去放手一搏,自己在多抗市场的份额很快会被竞争者蚕食,最终被市场遗忘。 在抗体市场称雄了25年,Santa Cruz自然不会甘心放弃,而它唯一的机会,恰恰来自于判决结果-根据判决,Santa Cruz正式终止多抗销售的日期实际上是在2016年12月31日。也就是说,在这期间Santa Cruz虽然不能再进行多抗的研发和生产,却可以从事销售活动。 7个月的时间给了Santa Cruz很大的喘息机会-它开始绝地反击,抵抗竞争者的入侵。 Santa Cruz的核心目的,还是为了保存实力,并将业务转移到单抗市场,从而弥补在多抗市场失去的份额。 -减少损失 首先,Santa Cruz试图通过各项手段,缓冲直接的经济损失。它 已经通过辩护手段巧妙的将罚金从数亿美元降低至350万美元,使现金损失最小化 。其次, Santa Cruz利用广阔的经销商渠道来消耗库存-它以极低的折扣甚至是免费赠送的方式,将多抗产品发送到经销商手中,从而把库存压力转移出去。 比如美国的大型经销商VWR,就进行了Santa Cruz抗体买一送一活动。 -网站改版 既然涉及到产品目录的大规模变动,Santa Cruz干脆改版了自己的网站, 并悄悄下架了部分产品。今年七月份,Santa Cruz开始在facebook和官方主页上宣传新网站,并迅速将网站上线。然而,可能是网站存在严重的技术问题,新网站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下线了, 官方主页还是恢复了原来的版本。间隔了很长时间,新版网站才再次上线,并沿用至今。 不得不说,Santa Cruz在网站上下了大工夫,不仅改变了原来土气的形象,让页面更有现代感,而且着重优化了用户体验, 比如将旧版右侧的产品图片放到左上方,让它们更明显。在网站结构和产品分类上,新版网站也更加科学。 不论是产品搜索,数据查询还是购买流程,新版网站相比旧版都有明显改进。 -抗体更换活动 关于这次活动,以下来自Santa Cruz官网的宣传: “如果您对其他来源的抗体不满意,我们来帮您!联系我们的技术服务部门(或者您当地的经销商),帮您选择最符合您研究需要的产品。我们将免费向您提供10 μg 优质的单克隆抗体小样,用以检测相同的目的蛋白。 对其他品牌的抗体不满意? 我们很高兴为您更换其他供应商的抗体,包括但不限于Abcam、Sigma Aldrich、Thermo Fisher Scientific、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CST)、Biolegend、Aviva Biosciences、Novus、EMD Millipore、GeneTex、AbD Serotec、Abgent和RD Systems。” 可以看出,Santa Cruz想利用自己产品低成本的优势,通过大量发送免费试用装,抢占其它竞争者在单抗市场的份额。 “不满意就更换”这个主题更是切中了科研用户的痛点, 在抗体市场上,50%的产品效果不甚理想。不论是多优秀的品牌,总有做不出结果的产品, 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详情: 【深度】科研抗体的水究竟有多深?起底抗体产业最大隐忧 )。而Santa Cruz正是想凭借这一点,将竞争对手的客户转化过来。 -斥资Google AdWords广告 Google AdWords,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点击付费竞价广告。它能够根据关键词,将公司广告精准地推送给在Google上搜索产品的用户。 因此,这一直是科研试剂行业非常重要的网络营销手段。然而,Santa Cruz却一直忽视了AdWords的重要性。根据数据统计,在过去三年里,Santa Cruz没有花过一分钱去推广AdWords广告。因此,在网络营销上,Santa Cruz其实没有任何优势。 当危机到来之际,Santa Cruz果断地调整营销计划,从10月开始,每月在Adwords上投放上千美元的广告,而其广告的内容也是为了推广免费抗体更换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这场危机确实将Santa Cruz逼上了绝路,它开始不惜一切成本来扩大营销渠道,增加品牌在单抗领域的影响力。 (图中曲线为Santa Cruz对于Adwords的竞价投入) -病毒式营销 随着社交网络的进步,病毒式营销开始展露锋芒。这种分享式的传播手段,其效率将远远高于传统营销手段,成本也大大降低。 许多互联网公司,如Airbnb,正是利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实现了飞跃式增长,笑傲硅谷。Santa Cruz虽然是一家传统型的公司,但在社交媒体的运营上却拥有不少独特之处,多年来一直在积累粉丝, 仅facebook粉丝数就高达31万人。 这个数字在日用消费品行业不值一提-比如HM就有几百万facebook粉丝。但是,在科研领域,这是一个拥有绝对影响力的数字: 即使是业界权威Nature,也不过50万facebook粉丝。 因此,Santa Cruz迅速将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优势转化为病毒营销的资本。在主要阵地facebook和twitter上, Santa Cruz发起了多项活动,推广单抗产品以及宣传新的品牌定位,吸引了不少粉丝参与互动。 比如下面这个活动:每个月在facebook和twitter粉丝中进行抽奖,为6名中奖者每人赠送3只单抗产品。 那么,所有公司都在做社交媒体,为何Santa Cruz格外成功?答案就是:接地气。 长期以来,Santa Cruz不仅仅把社交媒体的作用局限在营销工具上,而是扩展到一个与科研人员进行互动的平台。Santa Cruz除了推送一些学术资讯,还每天推送一张十分有趣的图片,贴近科研人员的生活: -成立加拿大分公司 10月27日,Santa Cruz的创始人兼CEO约翰.斯蒂芬森正式宣布:Santa Cruz在加拿大的分公司开始营业。 据了解,该办公室设立在加拿大第六大城市米西索加,占地2万平方米, 主要负责单抗产品的销售和客户服务。 米西索加是加拿大重要的工业和商业中心,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60家企业的总部设在这里,Santa Cruz的分公司可谓占尽了地理优势。约翰.斯蒂芬森对于新办事处的开张十分兴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Santa Cruz Biotechnology新的分公司能够使我们更加契合目前和未来的增长计划。这个新的空间将被用于产品的供给,销售,以及支持工作,以适应我们现在的增长。 这项举措代表着我们将在目前所取得的成功上更进一步! ” ( 新闻来源:PRWeb) 虽然CEO并没有透露太多细节,但不难估算这项投资至少在数百万美元的级别。在 现有多抗业务的营收大幅下跌的情况下,Santa Cruz依然投入重金来发展线下的阵地,足以见得其殊死一搏的决心和勇气。 2. 最后的狂欢 事实上,不论Santa Cruz在商业上的成败如何,它在欧美群众心中的形象和信誉已经难以扭转-虐待动物,在欧美道德体系中是极其恶劣的罪名。 Santa Cruz事发后,多所大学立即终止了与它的合作,取消了数十万美元的订单。在美国著名的公司点评网站GlassDoor上,Santa Cruz的员工对他们的东家做出了十分不利的评价: (可以看出,SCBT事发后,公司评价大幅下跌) 这短短的七个月时间,对于抗体行业的其它公司来说,就如同一场狂欢。 在 饱和的市场与巨头垄断的压力下,一片蓝海突然出现,所有人都开始变得疯狂。从Abcam,CST等巨头,到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大家都是火力全开,力图抢占这个新的市场份额。 最普遍的营销方式莫过于提供Santa Cruz的替代产品。这从Google AdWords上便可以窥见竞争的激烈程度: 所有人都开始落井下石,所有人都争先恐后,想把Santa Cruz踩在脚下。抗体行业的老大Abcam,也公然在网站首页上放置这样的banner : 不得不说,Santa Cruz的市场份额的确在一点点的流失。 下图显示了Santa Cruz的网站流量。可以看到在5月底到9月这段时间,Santa Cruz的流量下滑明显-这当然也涉及学校暑假的因素,但总体的趋势还是反映了一个事实: 来Santa Cruz买抗体的人数在减少。 下图列出了包括Santa Cruz在内的五家主流抗体公司的网站流量。对比Santa Cruz的流量情况( 红线 ),确实能够看出, 在5-9月期间,另外4家竞争对手的网站流量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然而,在这个疯狂的市场中,到底有多少抗体公司能够分一杯羹呢?即使是Santa Cruz不存在了,其它的抗体公司就可以赚更多的钱吗?这些竞争手段的投入,真的能够赚回本钱吗? 熟悉抗体市场的人也许知道,每年9、10月份的开学季,是抗体销售的旺季。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所有抗体公司的流量都在直线上升。 按照5-9月的趋势,这次危机应该会在这个旺季给Santa Cruz的流量带来很大打击。 可是,Santa Cruz在10月份的流量增长速度,却是在这五家顶级抗体公司里面最快的! 这就表明,Santa Cruz并没有像大家预料的一样,被竞争者们踩在脚下,而是在持续增长! 回到之前的话题:是否人人都能够分到Santa Cruz空出的市场份额?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这些释放出来的市场份额,大部分会被其它几家巨头截留。随后,按照漏斗的结构,慢慢向下渗透。知名度越低,资金实力越弱,分到的也就越少。 试想一下,如果abcam将“替代SCBT”的广告放在主页上,每个月可能被上百万人浏览。而如果一家中型公司在主页上放置同样的内容,也许只有几千人看到。那么,真正对替代产品有需求的人,看到谁的几率会更大?购买谁的产品几率会更高? 那些在“替代SCBT”上的营销投入,很可能是入不敷出。 所以,Santa Cruz是否走向衰落,与大多数人无关,这是巨头们的游戏,其他人得到的不过是残羹剩饭 。 “替代Santa Cruz”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就是一个伪命题。 在这场狂欢最后的56天,我们是该清醒过来了。 更应该注意的一点是:未来的抗体市场必定属于单抗。 Santa Cruz看似被迫转战单抗市场,实际上是顺应了市场发展的趋势。干净利落地甩开多抗的包袱,Santa Cruz说不定能够在未来的市场占得先机。 因此,过度注重抢占这些多抗市场的份额,而忽视了原本的单抗市场,对于许多公司是没有意义的。 没人能够真正替代 Santa Cruz,Santa Cruz也没有那么容易被替代。眼前这场轰轰烈烈的“群雄割据”不过是昙花一现。在“替代Santa Cruz”这场博弈中,最后的赢家还是那些巨头。 3. 商机与未来 当数以百计的抗体公司纷纷加入“替代Santa Cruz”的革命时,另一些公司却走了相反的路线:支持Santa Cruz。而这场狂欢真正的商机,就隐藏在其中。 如果你仔细阅读过关于Santa Cruz的判决书,你就会注意到: 2016在12月31日之前,Santa Cruz仅被允许出售2015年8月21日之前生产的抗体。然而,对于抗体产品来说,保质期基本都是一年 ,Santa Cruz也不例外: 到2016年8月21日,按理说所有Santa Cruz之前生产的多抗产品都应该过期了,而且它也被禁止制造新的多抗。那么问题就来了:现在已经11月份了,为什么Santa Cruz还在销售多抗呢?难道它销售的都是过期产品吗? 很明显,Santa Cruz也在大量贴牌销售其他厂商的抗体。目前销售的多抗,都应该来自于其它OEM供应商,Santa Cruz只不过换了个包装。 在国外著名论坛Reddit上,一位Santa Cruz的员工就爆料,Santa Cruz会贴牌其它公司的产品,并且复制Western Blot的图片作为自己的产品图片。 还有一点十分奇怪:Santa Cruz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一直以销售多抗为主。 这次事件后,Santa Cruz突然多出了20000多种单抗产品。 如果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自主研发所有产品,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真相就不言而喻了:这些单抗,绝大多数是贴牌产品,来自于其他厂商的供货。 所以,真正的商机或许不在前线,而在后勤。 Santa Cruz既不愿过早放弃多抗市场,又在大力拓展单抗市场。而它自己既不能生产多抗,又缺乏独有的单抗产品,对于OEM抗体的需求可想而知。 那些为Santa Cruz提供货源的抗体公司,必然是在闷声发大财。 从另一方面来说, 其它巨头也不甘心眼睁睁看着Santa Cruz在单抗市场风生水起,它们必然也要扩大单抗的产品线。 仅靠自身来研发是远远不够的,它们也需要补充大量OEM贴牌产品。 可以这么说:Santa Cruz在未来会带动单抗市场的发展,OEM抗体的商机将日益体现出来。转战“后勤”,为其它公司提供OEM单抗,将成为许多抗体公司的发力点。 那么,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结束后,2017年的市场格局到底会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在正面的战场,中小型公司到底能不能有胜出的机会? 小编认为,抗体市场下一轮博弈的焦点在于两个方面:抗体验证和在线营销。 做好这两点的抗体公司,才有能力在市场上留下稳健的根基,从而能在2017年抵挡来自巨头们的冲击。单纯做一个Santa Cruz的“替代者”是没有前途的, 中小型抗体公司应该多去创造一些自己独特的价值,不论是品牌形象,营销手段,还是产品特性。未来的市场,必然将淘汰那些无法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公司。 首先,抗体验证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 在今年,它已经成为了行业内最热门的话题。Thermo Fisher已经抢先一步,联合国际抗体工作小组,推出了抗体验证的“五大标准”,意欲树立行业标杆,从而奠定自己的领导地位(请参考: 【重磅】Thermo Fisher悄悄下了一盘大棋:这能否颠覆整个抗体行业? )。Abcam也不甘示弱,投入千万资金进行500个产品的Knockout(KO)验证(请参考: 【独家】抗体的质量问题究竟是谁之过? )。同时,越来越多的抗体公司开始注重客户反馈数据—消费者提供的抗体反馈报告,能够作为一种低成本的“验证”数据。许多中型公司,如antibodies-online, Bioss等,都在免费发放抗体,收集抗体的反馈资料。 这其实解决了一个消费者最根本的需求:市面上有300家公司,200万产品,都说自己是最好的。我到底该选哪一个?抗体验证数据,或者是用户反馈数据,能够指引消费者,帮助他们挑选真正合适的产品。能够将数据呈现给消费者,才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其次,在线营销是许多传统公司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一家抗体公司仅仅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根本没有机会见到这些产品,又何谈质量的好坏呢? 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线下销售方式,远远赶不上互联网的效率。在这点上,Santa Cruz反倒值得学习:在关键的时刻,果断抛开传统的观念,投入大量资金来做在线营销。这些工作的效果目前也是显而易见-它们成功帮助Santa Cruz在单抗市场抢滩登陆。同样, abcam之所以能够成为行业龙头,也是利用了在线营销的优势。它对标的就是亚马逊商城,不论是用户体验,还是网络曝光度,在抗体行业都是无人能出其左右(请参考: 客户超过650000,每日订单1000+,年销售17亿:这家抗体业巨头靠什么取胜? )。 试想一下,一个简陋的网站,能够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吗?如果消费者无法在Google上搜索到某个品牌,他又该如何购买这个品牌的产品呢?许多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种问题,所以它们能够迅速地发展:比如ABclonal,Proteintech等中型公司(请参考: 【 独家】2016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专访抗体新秀ABclonal )。 如何利用在线营销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将成为抗体公司胜出的关键。 Santa Cruz的风波即将过去,抗体市场新的洗牌马上就会开始。还有56天时间,是一成不变,还是寻求改变?
5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家生物技术企业,如何成为年销售17亿的“京东商城”?
热度 4 SciLondon 2016-10-25 10:22
( 未止科技 原创,转载需授权,原文: Abcam的抗体帝国 ) 导读:你可能难以想象,当年Abcam的CEO需要亲自挎着冰桶,去校园里推销。18年的坚持,塑造了这家抗体行业的巨头-在今天,它的业务还在高速增长。那么,是什么让Abcam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屹立不倒?英国著名媒体《每日电讯报》对Abcam剑桥总部进行了深度探访,并对话现任CEO,为我们揭示这家巨头背后的秘密。 当你走进位于剑桥市郊的Abcam实验室,你会发现公司的吉祥物“莫莉羊”遍布每个角落。 “莫莉羊”的卡通形象是以著名克隆羊“多莉”作为蓝本绘制的,整个实验室都布满了它的墙画和海报。“莫莉羊”的四条腿象征着Abcam的核心产品:抗体。 一组科学家穿戴着整洁的实验服,防护眼镜以及长春花色的手套开始执行他们的日常工作:离心细胞,拍摄抗体实验图片,以及使用荧光染料检测抗体反应。而另一组科学家正在用肺、脑以及肿瘤组织等人类器官样本制作组织切片,同时也在观测抗体与细胞的反应,以评估抗体的质量。 这些小小的抗体随后将被寄送到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手中:它们对于科学家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具-比如癌症或是阿尔兹海默症药物的研究项目。 每年,有将近65万名科研人员使用Abcam的产品。 成立于1998年的Abcam,在英国生物科技行业书写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它拥有十分出色的公司运营模式,实验室和办公室分布在美国,中国以及英国。 当Abcam的创始人兼前CEO乔纳森.米尔纳在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时,萌生了创立Abcam的想法。 那时,乔纳森正在研究一种最新发现的乳腺癌相关蛋白BRCA2。可是,由于他迟迟找不到能够提供可靠数据的高质量抗体,研究进度一再被减缓-抗体能够准确地结合目标蛋白,并将他们标记出来:这可谓是乔纳森所进行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 最终,失望透顶的乔纳森决定决定自己去生产抗体。他创立了Abcam,通过网络在线平台来售卖世界上最好的抗体,并提供最精确最可靠的产品信息。 同时,乔纳森率先实践了“同行评议”的想法:Abcam允许科学家们对购买的抗体产品打分并评论留言,甚至是上传他们的实验图片。这样一来,Abcam就成为了科学界首个“TripAdvisor”(国外著名的旅游类点评网站,国内品牌为“猫途鹰”)。 “我们已经在TripAdvisor之前做到了它所做的事。”Abcam现任CEO艾伦.伊塞尔自豪地说,“我们甚至有”评星“系统。如果你是一位科学家,想要购买一只抗体却对它应有的效果一无所知,你很可能就不会买它。” Abcam在初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日子:据说乔纳森不得不亲自上阵,手里挎着冰桶在校园里挨家挨户推销,把抗体卖给他的朋友和同事们。 很快,在2000年之后,Abcam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成长为一家市值超过17.5亿英镑,年盈利将近1.72亿英镑的行业巨头。 伊塞尔刚刚执掌Abcam两年-在2014年,他从创始人乔纳森那里接手了CEO的职位。在伊塞尔上任之后,Abcam进入了下一轮高速增长时期,同时他已经在着手改变公司战略。 (关于乔纳森的创业经历,请参考: 【深度】创立一家成功的生物技术公司,需要怎样的人生履历? ) Abcam的一贯战略十分“单纯”:建立世界上最大最全的科研蛋白产品目录,从而实现业务增长。如今,伊塞尔最大的想法是将战略转换为“以客户为核心”,而不是盲目扩张-伊塞尔正在将简单的零售业模式搬到Abcam上来。 “满足客户需求以及客户本身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他解释道。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伊塞尔首先培育了Abcam意识形态上的变化-把科学家们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来对待,在产品和服务上更加人性化。科学家们想要如何包装购买到的产品?他们更喜欢哪种抗体包装的颜色?不同的科学家,对于这些都有着不同的期待和要求。 “科学家们对颜色的喜好多种多样。”RD部门总监盖瑞.迪伦如是说,“这件事我们可以做到最好。” 实际上,科研人员们常常需要更多的选择性,以及在他们的订单中添加“额外的东西”。这种新的思考方式意味着Abcam现在会索取客户反馈。 Abcam经常与科学家们交流,并且施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Abcam希望通过集中追踪特定的人群,摸清他们对于公司的感觉,以及找到他们选择购买产品或者不购买的原因。 这些举措,为Abcam带来了极高的客户忠诚度以及大量”回头客“。 ”莫莉羊“这个吉祥物甚至被某些客户作为婚礼照片的背景。”她(莫莉羊)在今年的形象会有一点转变,我们正在让她看起来更时髦一些。“伊塞尔笑着说。 最初,伊塞尔的战略转型受到了不少投资者的质疑,直接导致了2013年Abcam的股价大跳水。 如今,Abcam在股市上的地位完全得到了恢复,其股价也在今年创下了新高-这正是伊塞尔在两年前制定的目标。 (详情请查看: 【头条】Abcam股价疯长10%!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 “以客户为核心”的战略,也带来了另一个十分积极的影响:Abcam在中国的迅猛发展。 中国的科研市场对于Abcam来说是一块十分有潜力的金矿-Abcam在中国的营收比例已经从2014年5%总销售额增长到现在的12%。在去年,Abcam在中国的营收同比增长43%。 (Abcam的运营情况,请参考: 【深度】全球抗体行业将进入双雄时代,Abcam将如何布局? ) 伊塞尔补充道:”我们不仅要在本土发力,还要拓展更多海外市场。我们要明白自己的竞争者有哪些,也要明白哪些方面我们做的不够好-这是一项意识思维层面的巨大转变: 我们要花更多时间聆听客户,确保我们的快速运作,因为物流会花费很长时间 。” “在中国,有一点很特别:对于科学家来说,找一位美国的朋友在当地订货并请朋友把产品寄过来-这可能是一种更简单的订货方法。” 如今,Abcam能够将抗体在短短几天之内运送到中国用户手中。 当在线订单显示在英国剑桥办公室的电脑屏幕上之后,产品会通过FedEx在4°C的状态下快速寄出。 运送到美国和欧洲,物流只需要24小时。 为了实现这些,Abcam在剑桥设立了一系列生产,仓储和物流中心。 大部分抗体被存储在巨大的-80°C冰箱里,还有一些会被放置在类似自动售货机的冰箱里。这些”抗体旅馆”足以容纳10万只抗体产品!当工作人员需要取用这些抗体时,他们只需要在操作面板上输入特定的产品编号,这些机器便会自动挑选出匹配的产品,并将它们“发射”出去,使它们进入一条特殊的运送管道,最后到达工作人员手中。当世界各地的订单集中到这里,工作人员们会重复这些流程并对产品进行包装和发货。 Abcam每天要在全球各个站点处理上千个订单!仅在英国剑桥的站点,平均每天就要处理500个订单的发货。 这种操作模式足以媲美电商巨头亚马逊-尽管在规模上小了一些。 “这一点是我在努力追求的东西。”伊塞尔说,“当科学家们离开实验室,他们会从亚马逊,John Lewis(著名海外购物网站)和苹果商店购物。因此,他们对于“优秀客户体验”的认识,必然是从这些顶级电商网站或数字服务商那里获得的。我认为我们需要跟他们做的一样好,甚至更好。” 展望未来,抗体市场在持续进化,这里仍然有许多尚未开发的增长潜力。 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为Abcam拓展了新的战线-这能够让Abcam能够在研发和检测抗体上拥有更大的精确度。 今年,Abcam与顶级基因编辑公司Horizon Discovery的合作,或许仅仅是一个开端。 “在去年,我们学到了很多。 我们已经公布了500种利用Horizon技术进行检测的抗体数据。这都是全新的,如果没有Horizon的技术创新,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些。 ”伊塞尔说。 “近20年来,科学界一直在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进行众多基因测序活动。如今,A bcam将建立全套的基因测序工具,帮助人们理解基因序列与细胞功能的关系。 ” 对于Abcam来说,另一大利基市场便是医学检测。 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来临,能够快速、准确、简捷地为病人进行病理分组,将极大帮助医生们进行诊断,更好地对症下药。Abcam生产的抗体已经应用在一些试剂盒当中-它们能够快速地判断病人更适合哪种乳腺癌治疗方法。 “我们在探寻的方向是: 帮助客户们设计独特的抗体,从而能够应用在他们的医学诊断试剂盒当中。 ”伊塞尔说,“这个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不过我相信会有许多医学检测公司售卖的试剂盒在使用抗体产品。” “得知我们能够为众多科学家们服务,并帮助他们更快速地完成工作,我感到十分欣慰。任何人都想在疯狂的学术竞争中拔得头筹- 如果你能够帮助科学家们节省时间,他们就能够为这个社会做更多,并且能够给我们的医疗健康带来更大进步。” (内容来自《每日电讯报》,原创翻译) 总结: Abcam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它完美复制了电商行业的模式,如亚马逊和京东。为了做到这一点,有两个战略是必不可少的:先进的物流系统,强大的在线数字营销体系。抗体产品在海外的销售,本质上还是要依赖电商的模式:因此,想要在海外市场快速发展,必须要重视数字营销和在线推广。
10295 次阅读|4 个评论
【独家】2016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专访生物技术企业ABclonal
热度 3 SciLondon 2016-10-19 10:17
( 未止科技 原创,已获得受访人的发表许可,禁止转载。原文: ABclonal专访 ) 10月10日-12日,两年一届的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 作为亚洲重要的分析及实验室技术、诊断和生化技术的专业博览会,本届展会展示面积达35,000平米,云集了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848家国内外参展企业,将展示包括分析仪器、测试测量、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试剂耗材和通用实验室设备等在内的最新产品及应用。 像这样一场生物产业的盛会,小编自然不想错过,早早就赶到会场探访了一番。 SicenceLondon未止科技一直都在密切关注抗体行业的市场和技术,第一时间为读者们带来深度的行业报告。因此,在这次展会上,小编首先访问了一家快速成长的抗体供应商Abclonal。数位资深营销经理热情地接待了小编,共同畅聊了抗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商业战略,并探讨了抗体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Q:小编 A:ABclonal 1.“抗体,看内涵,也要看气质” Q: 可能许多读者不太了解ABclonal这家公司,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A: 好的。 ABclonal是一家致力于生产人类基因组抗体和相关产品的公司。成立于2011年,总部设在美国麻省,研发和生产中心位于武汉。 事实上,ABclonal在成立之前,我们的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科研抗体定制的,并不生产目录抗体。当积累了一定技术实力和资源后,我们才决定设立ABclonal这个品牌,开始研发和生产目录抗体。我们的研发和生产全部是由自己完成,公司成立这五年以来,成功研发出超过9000种目录抗体,覆盖众多科研领域的蛋白靶点。 在今年,公司刚刚完成了A轮融资,并在美国收购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NeoBioLab-其优秀的技术团队和成熟的专利技术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提升产品质量,扩大产品线规模。我们在美国还拥有一个600平米的RD实验室,目前已经投入使用了。 Q: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公司的发展。ABclonal成立时间不到5年,按照生物行业的标准,这算是一家很年轻的公司了。那么,ABclonal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快速的发展,并获得资本界的认可呢? A: 我认为,ABclonal满足了用户对于抗体产品的两个需求:内涵和气质。 首先是内涵:这代表了产品质量-抗体能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是消费者们十分看重的东西。除了产品研发上的技术优势,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ABclonal完全由自身掌控抗体的研发,生产以及质量检测,这一整条生产线。 因此,我们就能够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有很多公司的生产线都是采用OEM外包的方式,自己仅仅做一个贴牌,质量如何保证呢?另外,这种外包模式直接导致的抗体批次不连续-对于多抗产品来说,这会让实验效果坐上“过山车”。抗体频频引发实验的可重复性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气质:你可以观察一下,从我们公司的Logo,到网站,再到这些宣传册,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也反映了我们对品牌形象的重视程度。 品牌形象能够直接体现一个公司的可信度:消费者如何相信一个灰头土脸的公司能够制造出来好产品?另一方面,就是对产品本身的包装。 我们做的是让产品的数据更丰富,技术文档更充实-这些信息,是体现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消费者判断一个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 比如为每个产品添加应用方式,抗原类型,靶点信息等一系列数据,同时附上高质量的验证效果图片,以及图片说明,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购买指引和参考-这当然要建立在产品质量过硬的基础上。 我们把这种包装叫做”气质“,因为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属性,并不是打打广告,做做促销所能达到的效果-自己经过检测,认为产品”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把参考信息提供给消费者,从而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产品是”好“的。 举个例子,同样一件衣服,放到淘宝上卖,一个商家用手机拍张图片,也不写商品信息;而另一个商家把衣服拿到摄影棚去拍摄图片,同时把衣服的面料,款式,甚至是适合哪种体型都写在上面。你觉得消费者会卖哪个商家的衣服? Q: 公司在运营战略层面如何与产品的”内涵“和”气质“相配合? A: 相信你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公司拥有长时间的技术和资源积累,但是到目前为止抗体产品只有9000种,而且几乎都是多抗,相比同类型公司动辄上万的产品,显得有点特别。这就是ABclonal运营战略的重要体现: 我们不追求大而全,而是专心做精品的产品线。我们目前的计划是先做完人类基因组所有多抗,再转向其它发力点。 我们认为,”一口吃成胖子“在这个行业是行不通的,会极大地影响产品质量。 Q: 现在公司不仅完成了融资,也收购了其它技术力量,发展势头很强劲。那么,在下一阶段,公司在市场推广和营销上有什么新计划吗? A: 在海外,我们会加大 线上营销 ,比如Google Adwords,SEO,网站建设等方面。在国内,我们现在非常注重新媒体方向,尤其是 病毒式营销 。我们希望能够在短期内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影响力,拉近我们和消费者的距离。 2.“我们十分看重抗体验证工作” Q: 目前,抗体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抗体验证了。就在这个月,行业内接连举办了两场抗体验证的论坛会议,各大公司也纷纷采取了相应的行动。ABclonal对于抗体验证是怎样的态度呢? A: 抗体验证,确实是保证抗体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作为抗体供应商的责任。从公司设立之初, 我们就十分看重抗体验证工作,并把抗体验证数据作为产品数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抗体验证最新进展: 【重磅】Nature: 抗体评分系统或将诞生,行业风暴一触即发 , 【独家】抗体的质量问题究竟是谁之过? ) Q: 公司都采取了哪些抗体验证方式呢? A: 最重要的就是Knockout(KO)验证了,这也是业内目前公认的最严格的抗体验证方式。 目前,由我们美国的实验室使用CRISPR技术对我们的抗体产品进行KO验证,第一批验证工作已经开始了。其次, 我们几乎所有产品,都带有不同实验应用图片 -这都是产品正式上市前,由我们自己进行的验证工作,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另外, 来自用户的反馈也是十分宝贵的抗体验证资料。 这些反馈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在公司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由不同的用户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做出的结果,因此最能够反映抗体的实际效果,也具有第三方的可信度。 所以,我们一直在收集这些用户反馈,从而为其它消费者提供参考。 这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使用ABclonal抗体发表文献的科学家,我们直接给予丰厚奖励-通常文献就是最权威的”抗体验证“了。另一个方面是派发免费试用装,领取试用装的用户们需要在实验结束后将抗体的效果反馈回来-我们也给予一定奖励。 截止目前,我们不仅有上千篇文献,也有上万份包含图片的抗体反馈报告。 (业内最新的“五大验证标准”已经出炉: 【重磅】Thermo Fisher悄悄下了一盘大棋:这能否颠覆整个抗体行业? ) 3.抗体行业的未来或许属于重组抗体 Q: 我们都知道,由于抗体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和生产方式,导致抗体产品的可靠性较差,实际效果很不稳定。那么在未来,是否可以依赖抗体验证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A: 我认为抗体验证虽然可以提升行业的标准,却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首先,不论是自己进行实验验证,还是交由第三方进行检测,或是直接从用户手中收集数据,成本都是很高的。能负担的起这种成本,有能力认认真真去做的抗体公司本来就不多。 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如果毛利再次被压缩,抗体公司们恐怕难以生存。 如果把验证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那消费者又难以承受,让他们对公司产品产生抗性,不利于销售。其次, 抗体质量不稳定,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批次的频繁更换。 如果要对每个批次的产品都进行验证,那估计世界上没有一个公司能够承受的起。 最后,如果对目录抗体全部进行验证,抗体公司们还将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 如果某些抗体验证效果不理想,是否应该将它们下架?一下子砍掉这么多产品,会不会对公司带来致命打击? (抗体行业存在哪些问题?请参考深度报告: 科研抗体的水究竟有多深?起底抗体产业最大隐忧 ) Q: 那么您认为抗体产品在未来会怎样演变?该如何真正解决行业面临问题? A: 个人认为重组抗体可能会成为未来抗体市场的主流。 因为重组抗体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造的,对于每一种类型的抗体,它们的氨基酸序列都是一致的。如果用相同的宿主进行生产,就不会存在批次的问题,所有生产出来的同类抗体性质理论上都是相同的: 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抗体性质不稳定的问题,消除了抗体引发的实验重复性问题。 (请参考: 【最新】Nature: 抗体验证,不容懈怠 ) Q: 既然重组抗体有众多优势,为何我们在市场上很难发现这些产品呢?各大抗体公司为何不把重心转向重组抗体的研发和生产? A: 目前,这项技术还称不上完全成熟,相应的市场生态还没有形成。首先, 整体的生产成本还是要比传统抗体高不少,生产流程也比养动物复杂一些。其次,一种抗体蛋白如果重组方式生产,效果会不会打折扣,这不好说,蛋白序列肯定需要经过再次优化,这也是需要时间。 另外,由于市 场教育不够,相关参考文献很少,重组抗体价格也很贵,所以消费者对重组抗体往往持怀疑态度,不愿买账。 最后一点十分重要: 重组抗体的序列固定化,也有很大缺点。一种序列的重组抗体,往往只能用于单一的应用。 举例来说,一个重组抗体在WB中效果很好,却在IHC中完全没效果。如果想用同类型的重组抗体来做IHC,就必须购买另一个蛋白序列的产品。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既麻烦,又增加了支出。Abcam目前大力投入的重组抗体,就面临这个问题。 4.抗体行业存在泡沫 Q: 不得不说,抗体产品是科研领域的刚需-然而2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不算大。而现在市场日趋饱和, 产品同质化加剧,各个抗体公司的日子也没有那么好过了。对于这个市场未来,您有什么看法? A: 实话实说,抗体市场还是存在一定泡沫的。 你肯定知道,真正进行研发和生产的抗体公司,想要形成一定规模,都需要大量人工以及生产设备-巨额的资金不可或缺。 靠老板单枪匹马是很难做成的,必须要借助外部资本投入。然而,投资人基本都不懂技术,他们看到的是抗体产品的高毛利以及较短的回报周期。 举个例子,一种多抗的生产成本需要100元,可以从兔子身上提取相当于100支抗体量的血清。一只抗体售价10元,卖10只就可以回本,剩下九十只,也就是900元,都是”白赚“的。如果你跟一个投资人这么介绍,他不对抗体行业产生兴趣才怪。 然而,抗体公司在拉投资时,往往”选择性地“不去汇报另一个情况:抗体很可能生产出来不能用,或者根本生产不出来。 就这么说吧,我们当时有一个多抗效果非常好,然而当我们换了一批兔子进行生产时,相同的抗原打进去,产出来的抗体就是不能用,一连打了13次抗原,还是不成功!谁也找不到原因。这种现象在抗体行业太常见了。你要是把这种情况的成本都算进去,一只抗体最后还能剩多少利润? 事实上,真正做生产的抗体公司利润根本就没有那么高,资本介入后都变成了虚的。做这个行业的人很清楚,但投资人不是做技术的,都被蒙在鼓里。很多抗体公司是在烧投资人的钱,其实盈利根本没有多少。 等到哪天资本市场反应过来,纷纷撤资,你看这些抗体公司如何活命?至于这个泡沫到底有多大,什么时候破裂,都不好说。 但是,有资本就有泡沫,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在未来的泡沫之后,抗体行业的大洗牌在所难免,一大批公司都会倒下。 (Proteintech创始人也有类似的观点,请参考: Proteintech创始人:抗体市场急需透明度 ) 5.“这个市场缺少情怀” Q: 最后问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国内的市场环境让科研人员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作为供应商,您是如何处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的?您又是如何看待国内这种市场环境? A: 那我就坦率的回答一下吧。可能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我们这些供应商都是十分狡猾的”黑心商人“,用户一不小心就会上我们的当。事实上,我们十分委屈。 目前,不少用户都有一种习惯:只要实验做不出结果,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实验试剂的问题,然后就怪罪到我们供应商头上,认定是我们产品质量有问题。 但是,许多做科研的人都没有意识到,negative的结果也是一种结果。 一种蛋白做WB没有条带,不单纯是因为抗体有问题,还有可能是实验条件的变化,导致蛋白没有表达,或者抗原发生了改变。理论和实际往往是不相符的,这跟产品质量无关。我从事这个行业多年,遇到过很多这种情况:一些人声称我们的产品“做不出结果”,最后拒绝付给我们货款。而最后的实际情况,可能就是用户本身的实验条件有问题,所以做不出理想结果。之前我经历过比较夸张的一次,一位老师用了我们的ELISA试剂盒,在两天中分别进行了两次实验,结果发现读出的数值不一致(做过ELISA的人可能知道,数值完全相同时不可能的)。然后,他就以此为理由,拒绝付款。我们也很无奈,只能自己默默承担这项损失- 到头来,我们不仅亏了钱,还被人说“质量不好”。 所以,我希望科研人员们能够从科学的思维出发,考虑实验的整体设计,而不是简单地把责任推给供应商。所以说 , 在国内这个科研市场里,商家其实是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用户更多的理解。 对于国内的市场环境,我想说一点: 许多公司为了抢占市场,把精力投入到了所谓“公关”上,让整个市场都随之变了味。因为像这种事,别人在做,你不做,客户就都跑光了。 所以,只要有一家公司开始做,其余的公司不管是否愿意,都必须跟风。 总的来说,就是这个市场缺少所谓“情怀”吧!
7264 次阅读|6 个评论
抗体巨头Abcam股价暴增10%!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SciLondon 2016-9-13 19:11
( London-science.com 原创,网页转载请附带原文链接: http://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1541 ,微信转载请联系我们) 9月12日,伦敦证券交易所开盘不久,人们的目光就被一支冷门股票所吸引:它的股价正在以近乎90度的直角飞速攀升!短短几小时内, 这支股票猛涨9%,并一度达到9.91%的顶峰,最终以6.86%的涨幅收盘-这小小的奇迹正是由Abcam,这家抗体行业的巨头创造。 当日,Abcam的股价曾突破8英镑每股,市值达到了16亿英镑,创下近5年来的新高。 在生物相关行业,这种现象并不常见:只有当某种药物的临床试验取得积极结果或FDA批准某种新药时,医药公司的股价才有可能上涨超过10%。 要知道,全球科研市场的总规模不过20亿美元,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Abcam作为一家专注于抗体市场的公司,发展瓶颈就摆在那里,因此在近几年一直没有受到太多资本界的关注。 在今年,市场环境似乎对Abcam更加不利: 1.随着英国脱离欧盟,英镑迅速贬值。 使用英镑结算的Abcam必然将 受到汇率的极大冲击 ,导致各项成本上升,海外资产缩水。 2.随着另一个巨头 Santa Cruz Biotech被禁售抗体 ,昔日的“垄断式”格局被彻底打破,科研抗体市场的拼杀再次进入白热化阶段。 许多中小型公司已经在市场上占得了先机-低价策略让Abcam难以应对。 3. 前不久,超级巨头Thermo Fisher也 向抗体市场发起猛烈攻势 。 借助多位抗体界大牛的支持,Thermo Fisher通过《Nature Methods》上的一篇文章,开始引进抗体验证的新标准,决心将抗体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跟Thermo Fisher正面交锋,这对于Abcam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资本不会无缘无故炒热一家公司-只有当利好消息出现时,大家才会蜂拥而上。 那么,在困难重重的市场环境下,Abcam究竟为何吸引了资本界的兴趣? 是因为它掌握了足以改变行业的黑科技,还是说它又开辟了抗体以外的新市场,从而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其实,Abcam股价疯长的原因很简单:在9月12日当天,Abcam公开了2016财年的初步报告。而在这份报告中,资本界发现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数字: Abcam在2016年的总营收同比增长19.2%,而其王牌产品RabMAb抗体的营收涨幅更是高达29.5%!同时,Abcam在抗体市场的份额,继续稳居第一位。 人们从Abcam身上,又一次看到了属于巨头的辉煌。 我们可以从Abcam的2016财年初步报告中,看到它迅猛的发展势头。 (在此查看 Abcam 2015年报分析 ) 从这份地区收益的图表中, 不难发现Abcam其实受到了汇率不小的冲击 。把收益增长换算为恒定汇率增长(英镑)后,增长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美国市场尤其严重,只有欧洲市场未受到影响。然而,这并不能阻挡Abcam的高速增长。 对比2015年的增长,可以看出美国、欧洲以及亚太其他地区都以10%以上的幅度保持稳定增长,而日本市场的增长速度相比去年略有下滑。对于中国这个焦点市场,虽然增长速度远不及去年,但还是保持了43%的CER增长速度-这在行业内依然是十分惊人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非产品收益的增长(即进行定制服务,IVD以及经销商的商业授权等)。在去年,这种收益的CER增长仅为15%左右,而2016年却暴增一倍以上,达到39.2%。 这说明,Abcam不仅壮大了经销商网络,扩大了合作伙伴的覆盖面,并且开辟了新的业务方向-其中就包括医学诊断产品和服务。如果在将来Abcam将重心转向了医学诊断市场,我们一点也不会感觉意外-因为它早已经做足准备了。 从Abcam的综合数据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到它的强劲增长。首先, 毛利润同比增长18.7%,比2015年的增速高出近三分之一。 其次,Abcam在2014年-2015年的研发费用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在今年, 研发费用投入同比2015年增长了41.42%,RD的投入更是占到了总收益的6.8%,在行业内一骑绝尘! 最重要的是,Abcam的税后利润增长在2016年达到了13.5%,比2015年统计的增长高了将近一倍!但是,从Abcam营销费用投入上,我们能够看出 Abcam在2015-2016年持续加大了产品销售的投入,包括广告和销售团队。 Abcam在初步财报中宣称,KPI中的RabMAb产品以及非一抗抗体产品的增长,远超预期目标,分别达到29.5%和30.3%。而对于NPS(衡量消费者满意程度的指标),增长幅度达到26%,从行业第八名跃居第五名。 Abcam不仅保持了抗体市场第一名的位置,并且在持续获得其它市场的份额。 那么,Abcam究竟采取了哪些战略,使它在市场中杀出重围? 1.使核心产品业务的增长速度大于市场的增长速度 Abcam表示要在为现有客户提供最佳产品的同时,不断获取新客户。Abcam主要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电商及ERP管理平台以及抗体验证工作来促进业务的增长。 2.建立新的增长平台 Abcam在逐步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以及从一家纯粹的抗体公司开始向综合性的生命科学公司发展。这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加大对收购的Firefly miRNA分析平台以及AxioMX平台的投入,另外也将注意力转向新的高价值潜在用户。 3.增强自身能力 除了继续在杭州建设新的工厂,Abcam还计划建设新的总部,同时加大对波士顿研发中心的投入,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吸纳和管理。 4.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发展 Abcam主要从财政管理,物流及供应链等方面来优化。Abcam希望能够得到长期稳定的健康经济模式,而不是昙花一现式的爆发。 5.积极寻求合作,继续进行收购 Abcam通过与其它公司的合作,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同时收购其它有潜力的公司,将其技术和潜在市场收入囊中。 Abcam又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呢? 1.增加其王牌产品RabMAb抗体的种类,提升质量,同时利用RabMAb抗体来制造SimpleStep ELISA试剂盒,推出了更多新产品- 这直接瞄准了药物开发的市场,为许多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高性价比的选择。 2.进一步优化供应链。 Abcam在中国的规划,包括营销团队和生产工厂,基本已经准备妥当。下一步,Abcam开始在新加坡部署新的供应链模式。公司决定在新加坡开设分公司,将直销模式引入新加坡,同时提供直接的客户服务,为亚太其它地区的产品销售提供强大支持。财报显示,2016财年在上海和新加坡的投入高达200万英镑。 3.工作重心开始向医学检测市场转移-这是Abcam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步棋。 目前,Abcam已经跟多家医药和医学检测公司合作,为他们定制临床使用的抗体。在这份报告中,Abcam例举了近期最热门的PD-L1抗体。Abcam使用RabMAb技术,已经为多家医药公司定制了临床检测抗体。同时,PD-L1的科研用途抗体也已经上架(克隆编号28-8),已成为2016年文献引用最多的抗体产品之一。 4.抗体验证,是Abcam在抗体市场最重要的战略。 目前,Abcam与生物技术企业Horizon Discovery达成了合作,后者将使用敲除验证(KO)来检验Abcam的抗体,从而为产品质量提供最强背书。在2016财年,Abcam为抗体验证投入了将近60万英镑。 5.Abcam使用硅谷著名IT公司Oracle的服务,架设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的ERP管理系统,目前也接近完成。 Abcam一直十分重视IT系统和商务支持系统,在2016年的投资超过140万英镑。 这会是虚假的繁荣吗? 尽管初步财报上的数据都让资本家们十分兴奋,但这并不代表Abcam的繁荣会一直持续下去。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 这份财报的结算日期是2016年6月30日,正好是在英国脱欧之前。也就是说, 英国脱欧对Abcam产生的影响 ,并未在这份财报中得到体现。 汇率的变动对Abcam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英国脱欧究竟有没有对Abcam的收益产生影响,目前我们不得而知。在2015年财报中,Abcam曾把汇率波动列为头等的风险因素。尽管Abcam一直都在采用对冲的手段来减少外汇风险,但区区16亿英镑的市值,怎能经得起大风大浪? 所以,Abcam的盟友们,不要高兴的太早。而Abcam的对手们,也不要失落的太早。 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Abcam能否继续屹立不倒?抗体行业的传奇能否延续?今年十二月,Abcam将会发表2017财年的半年报(2016.6-12月数据),让我们拭目以待。 附:截止发稿,伦敦证券交易所再度开盘,Abcam的股价上涨幅度再度回到9%。
6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登革热病毒抗体能促进寨卡病毒感染,增强其致病性
热度 16 yanjx45 2016-8-5 09:32
登革热病毒抗体能促进寨卡病毒感染,增强其致病性 ----- 在设计和应用登革热病毒和寨卡病毒疫苗时必须统筹兼顾 由于在体内预先存在的针对登革热病毒(DENV)的免疫力会提高寨卡病毒(ZIKV)的感染性并可能增加疾病的严重性,在 ZIKV和 DENV 同时流行的地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对这些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这也是在进行ZIKV和DENV疫苗设计和制定使用战略时必须考虑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几十年来,寨卡病毒( ZIKV ),一种由蚊子传播的黄病毒,一直在零星地感染人类,引发温和的疾病;而且由于与在同一地区流行的其他急性发热性疾病症状相似,所以其发病人数显然是被低估的。与 ZIKV 相关的严重疾病的最新报告,包括格林 - 巴利综合征和严重的胎儿畸形,大大提高了人们对该病的知晓和重视程度。鉴于其近期在未免疫人群中的快速传播, 预计 ZIKV 将继续在美洲和全球有媒介昆虫(伊蚊)滋生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蔓延。 在全球范围内,登革热病毒( DENV )是最常见的由蚊子传播的人类黄病毒, DENV 的流行区域通常也是近期 ZIKV 暴发流行的发源地。 DENV 和 ZIKV都是 单股正链 RNA 病毒, 在病毒分类上属于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两者有大量的抗原重叠。黄病毒属的病毒有一个独特的属性,称为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ADE ,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 :不同黄病毒的交叉反应抗体可以促进该病毒对某些类别细胞的感染,导致病毒产量增加,从而增强其致病性。已证明 DENV 的四种血清型都具有此属性, 即初次感染产生的型特异性抗体不仅对其他型别的登革病毒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甚至在异型病毒二次感染时还可能促进其感染,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因此, 唯一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的研究战略 应该是: 研制四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四联多价疫苗 ,即由四种血清型登革病毒有效 免疫原 构成的、可以同时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能同时抑制四个型别病毒中任何一种型别病毒的疫苗。 同样,今年早些时候已有报导, ZIKV 已被证明会对其他黄病毒引发的抗体产生 ADE 。 此项工作首先是作为预印本非正式(未经同行评审( peer review ) )发表在 bioRxiv 服务器上( bioRxiv preprint first posted online Apr.25, 2016; doi: http://biorxiv.org/content/early/2016/04/25/050112 , 全文下载: Dengue Virus Antibodies Enhance Zika Virus Infection.pdf )。 该项研究测试已充分鉴定的具有广谱中和作用的人抗登革热病毒 单克隆抗体 ( HMAb )和人登革热病毒 免疫血清 对 ZIKV 的中和效力和 ADE 。结果表明:抗 DENV 的 HMAb 在体外会与 ZIKV 发生交叉反应,但这些单克隆抗体不但不能中和 ZIKV ,反而能大大提升 ZIKV 的感染性。 DENV 免疫血清对 ZIKV 有不同程度的部分中和作用,但也同样能促进 ZIKV 感染。 针对 DENV 的抗体(感染患者的血清,或者两种人源单克隆抗体)都能与 ZIKV 结合并能促进其对携带 Fc 受体的细胞的感染( Fc 受体结合抗体分子,协助病毒进入细胞,见以下图示)。当去除抗 DENV 抗体后, ZIKV 很难感染这些细胞。结论是 登革热病毒抗体能促进寨卡病毒对培养细胞的感染 。 由于在体内预先存在的针对登革热病毒(DENV)的免疫力会提高寨卡病毒(ZIKV)的感染性并可能增加疾病的严重性,在 ZIKV和 DENV 同时流行的地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对这些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这也是在进行ZIKV和 DENV 疫苗设计和制定使用战略时必须考虑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该结果现在已经由另一个独立的研究小组正式发表在 PNAS 上的论文所证实( http://www.pnas.org/content/113/28/7852.abstract ,全文下载: PNAS-2016-July--Human antibody responses after dengue virus infection.pdf )。该项研究证明,感染 DENV 患者的血清,以及 DENV 特异性的人单克隆抗体,都能结合 ZIKV 并促进其对携带 Fc 受体的细胞的感染。 以上结果是在小鼠中得到的。抗 DENV 抗体是否会在人体促进 ZIKV 的发病则是一种重要的尚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小鼠中,抗 ZIKV 抗体是否能促进 DENV 的感染?答案也是肯定的(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7417494 , Science. 2016 Jul 14. 全文下载: science-2016-Jul-Specificity, cross-reactivity and function of antibodies.pdf ) 从四个 ZIKV 感染的病人中分离得到的单克隆抗体,都显示出能促进 ZIKV 或 DENV 对携带 Fc 受体的细胞的感染。此外,在小鼠感染 DENV 之前使用这些抗体会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致命,在该小鼠模型中明确证明了 抗体依赖性促进作用( ADE ) 。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该小鼠模型中发现,该 ADE 介导的致死性可通过同时施用经过修饰的同一种抗体而得到完全的预防,经修饰的抗体与细胞上 Fc 结合的位点被封闭了。这一结果表明,有可能据此设计一种治疗由 DENV 或 ZIKV 引起的增强性疾病。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我们在开发针对 ZIKV 或 DENV 的疫苗时必须特别小心谨慎:另一种病毒的抗体可能促进发病。最近批准在巴西、墨西哥和菲律宾使用一种名为 Dengvaxia 的登革热病毒疫苗。然而,该疫苗并未批准用于小于 9 岁的儿童,因为在临床试验中,与未接受免疫接种的对照相比,接种过该疫苗的儿童在感染后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对临床试验数据的分析(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873054 , Vaccine. 2016 Mar29;34(14):1643-7. Protective and immunological behavior of chimeric yellowfever dengue vaccine. )表明,各年龄段的血清阴性的个人中,发生严重的疾病、需要住院治疗的风险增加。作者认为,严重的疾病是由疫苗诱导的抗体引发的感染促进作用的后果(更多信息请参见 CIDRAP 文章: http://www.cidrap.umn.edu/news-perspective/2016/07/contrary-dengue-vaccine-response-hints-possible-problems-zika )。 这些观察结果引发出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 DENV 和 ZIKV 的疫苗免疫接种是否会增强这两种病毒所致疾病的严重性? 使用包含登革热病毒四种血清型的寨卡病毒结合疫苗能否成为这种潜在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如果是这样,那么登革热病毒疫苗的组分就不应当是当前在部分国家得到批准使用的 Dengvaxia ,而应当是另一种疫苗(例如 TV003 - 参见: http://www.virology.ws/2016/04/27/antibodies-to-dengue-virus-enhance-infection-by-zika-virus/ ),该疫苗不会诱导疾病增强抗体。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14551 次阅读|19 个评论
CELL子刊:请勿再利用动物生产抗体!
热度 10 SciLondon 2016-7-26 11:29
( London-Science.com 原创,转载需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http://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1053 ) 请想象一下,上百只兔子,老鼠甚至是山羊等动物拥挤在狭小的笼子和窝棚中,吃着劣质的饲料,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还要定期被注射针剂,抽取血清。履行完“使命”的动物们甚至要接受安乐死。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景象!而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抗体,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 7月21日,数位科学家在Cell的子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发表文章,揭示了传统抗体生产方式给动物福利带来的严重危害,并呼吁各界使用噬菌体病毒技术来替代动物生产抗体,以保护动物福利。 文章指出,尽管这种技术与传统的动物生产模式相比有众多的优点,但还是被人所忽视。人道主义行为,并不一定以牺牲生产力作为代价。改变人们的观念,与改进技术同等重要。 残酷的现实 抗体是一种最常用的生物试剂-不仅仅在基础科研领域,它们也被广泛应用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等各个方面。生物医学领域对抗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的需求。举例来说,仅人类基因组就有20000-25000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而mRNA剪切,翻译后修饰等生物过程又会产生许多蛋白质的变体,将蛋白质种类扩大10倍以上。如果要检测这些蛋白质,就必须用到相对应的抗体—强烈的需求创造出了这个发达的市场— 全球共有超过200万种科研抗体产品,仅在欧美就有300余家科研抗体供应商 (详见: 2016年全球科研抗体行业报告 )。据估计,整个抗体相关市场规模高达800亿美元以上【1】。 而传统的抗体生产方法极大地依赖于动物。用于抗体生产的动物们会接受免疫—被注射抗原和佐剂,激发体内抗体的产生—然后从腹水中分离目标抗体(多克隆抗体),或从肾脏中提取淋巴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进而从中提取出目标抗体(单克隆抗体)。 在全球,有上百万只动物被用于抗体的生产和研发。据统计,英国在2013年共有9522只动物被用于抗体生产。而在荷兰,这个数字高达25697只【1】。尽管随着文明的进步,动物福利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重视,可还有一些利欲熏心的抗体供应商违背法律和道德,从动物身上榨取利润。 在今年五月,抗体行业的巨头Santa Cruz Biotechnology就被指控虐待动物,遭到了美国政府350万美元的天价罚款,并将被禁售多克隆抗体 (详见: 2016第一个或将倒下的抗体巨头 )。为什么说Santa Cruz Biotechnology是抗体巨头呢?因为仅这一家公司所使用的动物数量,在2013年就达到了15648只,超过了全英国总和的1.5倍! 在今天,依旧有许多宣称“动物友好(animal-friendly)”的传统抗体生产方式,但实际上一点都不“友好”! 技术的突破 为什么一定要利用动物来制造抗体呢?难道是技术的局限性吗? 在过去20年间,真正意义上”动物友好“的抗体生产方法在迅速发展,并且早已在技术上十分成熟,足以替代传统的抗体生产方式—利用动物免疫。已经有多种动物友好性亲和试剂(animal friendly affinity reagenats, AFA)被成功开发出来,甚至投入商业化生产。这些试剂的生产完全独立于任何活体的免疫系统,并且能够替代现有的动物免疫技术手段,在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AFA是由噬菌体展示,核糖体展示或者酵母菌展示在体外生产出来并进行筛选的。这些产物主要是抗体,但同时也涉及一些非抗体的亲和试剂,如DARPins,affibodies,monobodies,anticalins或其它产物。这篇文章主要强调了一种最成熟,适用性最高的方式—噬菌体展示。 文章指出,使用噬菌体展示制造的抗体,并不仅仅是”看起来像抗体“或者”与抗体有相似的作用“,它们实际就是”原装“的抗体— 它们拥有与活体生产出来的抗体完全相同的生物活性—在开发上,功能上,以及结构上,它们无法与活体生产的抗体区分开来。并且,它们的特异性比活体制造的抗体还要优秀,能够有效避免抗体的多态性,继而减少抗体引发的可重复性问题。 同时,它们的生产成本更低,产能更大。理论上来说,只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噬菌体展示Library ,并进行合理的筛选措施,即可利用这种技术生产出与活体生产等效的抗体。即使生产出来的抗体质量不符合预期,也可以利用各种体外手段来改进抗体的特异性,亲和力以及其他特征。目前,一些大规模的比较性研究,如Structural Genomics Consortium SH2 Pilot、EU programme Affinity Proteome、NIH Common Fund Protein Capture Initiatives,都证实了利用噬菌体展示生产的抗体,在不利用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制造技术)的情况下,能制造出完全等效的单克隆抗体。市场上以及有一些比较成熟的非动物来源的抗体了:如AbD和Yumab。 政策与法规 人道主义和动物保护,在西方国家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中例举了欧盟的科研用途的动物保护政策: 3Rs原则—替代,减少,精炼(replacement, reduction, refinement)。 从名称上,我们不难看出这项法规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政策的调控,促进动物替代品在科研中的应用,从而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例如,法案规定”如果可能,一项技术上满足标准的方法或实验手段(不涉及动物使用),应该作为动物实验的替代方法。“另外,法案还规定“ 如果有其它可以得到理想结果的方法被欧盟法规认可(不涉及动物使用),那么某项涉及动物的实验步骤就不能被执行。”这些规定意味着,在每个欧盟成员国,包括抗体生产在内的各项动物实验都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核与评估,以确保”动物使用是唯一的合理选择“。 在欧洲,这就为替代动物生产抗体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撑。虽然噬菌体展示方法可以作为动物的完美替代品,但由于人们对一些概念上的误解,导致审批部门认为动物生产抗体的方式是”无法替代的“。因此,许多抗体制造的项目依旧可以通过审批,这项替代技术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光明的未来 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诺丁汉大学的访问学者Alison Gray博士表示:“科学家们在这个领域的终极目标,因该是在研究和生产上完全替换动物。然而,由于人们对这些替代技术缺乏足够的意识,改变来的不会那么快。 利用噬菌体展示来制造多抗和单抗的技术,早在二十年之前就存在了。这是一项高性价比的技术,足以替代当前如此巨大的实验动物用量。事实上,这项技术已经足够成熟,足以淘汰现有的动物免疫手段。 ”【2】 因此,基于欧盟的3Rs原则,Alison Gray博士带领众多科学家提出了7项行动计划,用来替代动物制造抗体—由欧盟领导,延伸到科研机构和生物技术产业: 1. 完全替换利用动物免疫的方式来制造抗体,包括抗体相关产品的进口,除非能够被证明在某些情况下AFA无法作为替代品。 2. 应当建立一个专家工作小组,专门策划使用AFA来替代动物抗体的行动路线。 3. 设立项目,以促进这项新型技术的转化和扩散。这应该包括设立技术中心,为抗体生产者提供AFA技术培训,确保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 4. 应该对非欧盟地区的动物来源抗体生产进行评估,以保证这些抗体的生产是符合欧盟标准的,尤其是在一些动物保护法规较弱的地区。 5. 欧盟参考实验室(EURL)应该与它的国际合作伙伴一起扩大活动领域,将AFA的生产和应用包含在内。 6. 服从3Rs原则的欧盟国家和机构,以及按照欧盟法规进行化妆品,药品以及食品的商业机构,应该全力支持3Rs原则,停止动物来源的抗体相关产品的进口。 7. 由欧盟委员会出具的实验动物统计数据报告,应当把”用于抗体生产的动物“单独归为一个类别。 总结 作为替代医学实验动物基金(FRAME)的主席,Andrew Bennett博士对这篇文章做出了很好的总结:”Gray博士的这篇文章指出了一个在抗体制造领域十分反常的现状:一方面,抗体可以不依赖于动物来制造,并且这项技术十分成熟;但是另一方面,每年却有成千上万的动物在抗体制造的过程中被杀害。利用动物来制造抗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更重要的是,利用动物生产出来的抗体,会引发严重的质量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抗体效果很差,甚至是无效 ( 详见这里 )。相比传统的抗体生产方式,噬菌体展示技术有潜力制造出特异性更强,功能性更好的抗体。“【2】 参考文献 【1】Gray A C, Sidhu S S, Chandrasekera P C, et al. Animal Friendly Affinity Reagents: Replacing the Needless in the Haystack .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16. 【2】http://phys.org/news/2016-07-scientists-animals-antibody-production.html
9194 次阅读|10 个评论
【深度】科研抗体的水究竟有多深?起底抗体产业最大隐忧
热度 8 SciLondon 2016-7-11 15:11
【深度】科研抗体的水究竟有多深?起底抗体产业最大隐忧 ( london-science.com 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原文: http://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731 声明: ScienceLondon 未止科技一向以中立的态度展示客观事实,本文的数据均取自第三方研究报告。本文不存在对任何事实的夸大和歪曲,并未对任何抗体供应商及其产品进行贬损和诋毁。如果您对本文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引言案例:一次由于抗体导致的惨重教训 在多伦多, Loanis Prassas 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已经整整忙碌了两年,动用了超过五十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这一切辛劳都是为了验证他们的重大发现:新型的胰腺癌生物标志物 CUZD1 。然而,令 Loanis Prassas 博士头疼的是,他们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所有的努力似乎就要付诸东流。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 Loanis Prassas 博士惊讶的发现,一切失败的根源,竟然是小小的一支 CUZD1 抗体!这支包含在 CUZD1 ELISA 试剂盒中的抗体,最终被验证无法结合 CUZD1 蛋白,而是与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抗原 CA125 结合。这种荒谬的特异性直接导致了 ELISA 实验结果的巨大偏差,从而造成了该研究项目的接连失败。两年的汗水,巨额的经费,却换来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局。在 2014 年,愤怒的 Loanis Prassas 博士将这个 ELISA 试剂盒的验证报告发表在了 Biotechnique 上,并将矛头直指产品的供应商 USCN Life Sciences 【 1 】。当这篇文章发表后, Ioanis Prassas 博士又有了让自己吃惊的发现:其实早在 2012 ,另一个研究小组就遭遇了相似的困境。他们从 USCN Life Sciences 公司购买的 ELISA 抗体存在严重的特异性问题,并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他们曾发表论文警告科研人员,要谨慎的选择 USCN Life Sciences 公司销售的 ELISA 试剂盒!【 2 】 Loanis Prassas 博士为此懊恼不已:如果当初能吸取前车之鉴,在抗体选择上谨慎一些,这场灾难就不会发生了! Loanis Prassas 博士陷入的窘境,暴露出了抗体产业最汹涌的暗流: 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 。 抗体质量问题普遍存在 其实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并且这个结果要足够稳定,可以长期被重复和再现。采购的抗体产品不 work 是令人头疼的问题,而使用这些抗体重复相同的实验,却得到前后矛盾的结果,则是更是灾难性的。这就牵扯到了抗体产品的两个可靠性问题:首先,在完成实验之前,你难以确定购买的抗体产品是否真的有效,能否带来理想结果。其次,在完成实验之后,你也很难判断利用抗体得到的结果是否稳定,能否被再次重复。 你可能会认为,科研总是充满不确定性,没人能保证自己的实验结果是 100% 理想的。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科研试剂在使用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偏差,这总是能被人理解的。如同其它科研试剂,抗体产品存在这种问题,不是很正常吗? 但是,抗体产品最不正常的地方在于,它们给实验带来的误差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范围,巨大到足以阻碍整个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从一份令人震惊的研究报告中一窥究竟。 Human Protein Atlas ( HPA )计划是瑞典发起的科研项目,旨在描绘全部人类蛋白质的特征。由于该项目要使用大量的抗体,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研究人员们首先对来自 29 家供应商的 9000 多种抗体(包括单抗和多抗)进行了 WB 和 IHC 的验证,来检测这些抗体是否能有效工作。检测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49% 的抗体完全无效(实验结果与生物信息学数据不符,或与实验数据不符), 29% 的抗体具有不确定性(与数据部分相符,或结果前后不一致),只有 22% 的抗体被认为是对实验数据是有支持性的。而更让人吃惊的是,仅有 7% 的抗体被认为是完全有效且拥有前后实验一致性【 3 】。 HPA 计划的负责人之一 Emma Lundberg 无奈地表示: “ 仔细想想这件事,简直就像是买彩票!尽管这十分糟糕,但这就是现实。必须有人站出来处理这个问题。 ” 【 4 】 作为生物学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工具,抗体产品的地位毋庸置疑。而抗体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抗体产业,也是整个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极大危机。抗体产品糟糕的质量会直接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以及研究结果无法被重复和再现。研究项目的进展往往会因为抗体带来的问题停滞不前,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惊人的。据 2011 年的数据统计,仅在美国,平均每年就有 3.5 亿美元被浪费在这些无效抗体上。而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竟有 8 亿美元被浪费,占到了全球科研抗体总开销的 50% 【 5 】。这份数据与上文提到的 HPA 抗体检测结果【 4 】出奇地吻合:你有相同的几率买到有效的抗体和无效的抗体。对于抗体产品这种如同猜谜一般的随机性,许多科学家们已经忍无可忍。在 2015 年, Andrew Bradbury, Andreas Plückthun 和其他 110 位生物科学家联名在 Nature 上发表了一份声明,呼吁业界将科研抗体的生产进行标准化,最大程度的提高抗体的可靠性,并减少由抗体造成的经费损失【 5 】。 2 . 为什么抗体质量如此不稳定? 前文提到,抗体质量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来探寻原因。 从第一个方面来看,科研人员们难以选择有效的抗体来进行实验,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影响: 1). 抗体特异性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抗体的工作原理就是与特定蛋白或其他抗原结合,从而实现定性,定量,定位等检测。所以,抗体能否精确的结合抗原,是成败的关键,抗体的特异性( specificity) 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而对特异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抗体的交叉反应性 (cross-reactivity) 。如图 1 所示【 6 】,在特异性正常情况下,抗体只能结合唯一的一种蛋白。而如果抗体本身出现问题(如结构等),可能会结合其它非目标蛋白,从而导致特异性降低。更令人恼火的是,如果抗体的特异性问题很难被检测出来。假设某个糟糕的抗体 X 理论上只结合蛋白 A ,但是它也可以结合蛋白 B 。当实验样本里蛋白 B 没有出现时,它将完全得到完全正确的实验结果。如果当样本中包含蛋白 B ,偏差就出现了。试想一下,你在应用抗体 X 时,如果你在项目前期没有使用过蛋白 B 样本,一切都会很顺利。但是在项目后期,你开始加入蛋白 B 样本,你的实验结果就完全乱了套。那么问题就来了:你事先并不知道抗体 X 可以结合非目标蛋白 B ,所以你完全无法解释为什么项目的前后会出现偏差。 图 1 :抗体的交叉反应性示意。 抗体出现交叉反应,导致特异性降低,主要是由抗体本身的质量问题引起的。由于抗体本身结构和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生产商稍有疏忽,抗体质量就会出现问题。由于抗体是科研的刚需产品,利润又很高,所以引得众多公司疯狂进入到这个市场,直接导致了市面抗体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供应商鱼龙混杂。而市场本身又缺少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抗体频频出现质量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能你会认为,小公司的抗体质量容易出现问题,那么像 Abcam , Santa Cruz 这种行业领袖的产品质量总该让人放心了吧?但下面这些研究会告诉你:这场危机无人能幸免。 2011 年,美国多所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对 246 种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 histone 抗体进行了检测和评估,这些产品大部分来自 Abcam , Novus , Merck Millipore 等知名公司。【 7 】。使用 WB 和 Dot-Plot 进行的抗体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 25% 的抗体产品会结合一种以上的蛋白,特异性存在问题。而在剩余 75% 特异性合格的产品中, 20% 在 IHC 实验中无效。详细的检测报告和产品资料已经被发布在研究小组的数据库中: http://compbio.med.harvard.edu/antibodies/ 2013 年,瑞士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 Santa Cruz 的一种抗体产品 SC-54 ( www.scbt.com/datasheet-54-cdc2-p34-17-antibody.html ) 不仅会与目标蛋白 Cdk1 结合,并且会结合非目标蛋白 Cep152 【 8 】。为了验证这个现象,该小组再次购买了与 SC-54 靶向相同的 Abcam 的单抗产品 ab18 和 ab8040 , Sigma-Aldrich 的多抗产品 HPA003387 ,以及 BD Biosciences 的单抗产品 610038 ,并使用 WB 进行了对照实验。他们惊讶的发现,不仅是 SC-54 , Abcam 的产品 ab18 也结合了非目标蛋白 Cep152 ,存在特异性问题。 为什么知名的大公司也会存在这种现象呢?事实上,这些知名公司只有少量的抗体是自己生产的,大多数产品采购自 OEM 公司,或者与其它公司合作生产。比如 Abcam ,有 60% 的总营收来自 OEM 提供的产品,而完全不依赖其它公司的产品营收仅有 2.5% (详见我们的文章: 《 全球抗体行业将进入双雄时代,Abcam将如何布局?》 )。根据英国咨询公司 PSL 的估计,在全球超过两百万种抗体之中,仅有 25 万到 50 万抗体是真正的 ” 核心 “ 抗体,其余的则是由小公司生产,大公司贴牌售卖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属性相同,仅仅是商标不同【 6 】。因此,这样看来,大公司与小公司的产品基本上是同源的,潜在的质量风险其实都是相同的。大公司严格的质量检测会大大减少这种风险,但是不可能根除。所以,市场结构决定了抗体质量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 抗体应用方式问题 。抗体产品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实验中,包括 WB , IHC , IF , ELISA 等等。然而,在不考虑特异性的情况下,一种抗体产品也无法在所有这些应用中生效(虽然在这些应用中该抗体会结合相同的目标蛋白),它必然有最适合的一种或某几种实验应用。这是由于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目标蛋白的折叠方式会产生变化。因此,蛋白上的抗体结合位点结构也会随之改变,导致抗体的结合能力的改变。举例来说,如图 2 所示【 6 】,抗体 X (蓝色)可以结合目标蛋白 A 上的单个位点,而抗体 Y (紫色 ) 可以结合目标蛋白 B 上的两个位点。在蛋白变性的实验条件下(如 WB ),蛋白 A 上的位点会暴露出来, X 抗体可以顺利结合。而在非变性条件下(如 IF ),该位点被包裹在蛋白折叠结构之中, X 抗体无法结合。因而,抗体 X 在 WB 中有效,而在 IF 中无效。对于蛋白 B 来说,在变性条件下(如 WB ),两个位点的空间结构无法为抗体 Y 提供有效的结合。而在非变性条件下(如 IF ),蛋白 B 的折叠结构会使两个位点位于相邻的位置,从而形成了有效的空间结构,可以让抗体 Y 结合。因此,抗体 Y 在 WB 中无效,而在 IF 中有效。 图 2 :抗体在不同应用中的差异性。 关于抗体应用方式的问题,瑞典 HPA 项目负责人之一 Emma Lundberg 举了一个例子:当他们使用一种非常有名的抗体产品来检测中心体蛋白时, IF 的染色结果十分完美。但是,当他们使用该抗体进行 WB 实验时,却发现结果全部是杂带。她对这种结果进行了解释: ” 可能这种抗体需要与高浓度的蛋白结合。是由于 WB 实验需要裂解细胞,这会导致中心体蛋白浓度下降,从而使抗体无法有效结合。 “ 【 4 】 通常情况下,抗体供应商们都会在产品信息中注明该产品适合的应用以及效价。然而,某些偷工减料的公司,有时并未标注详细的应用推荐。甚至当更换新的产品批次时,某些公司未经过产品验证,直接把上一个批次的应用信息写到新的批次里,给用户造成极大的误导,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从用户角度来说,一些科研人员对抗体的应用类型不够重视,往往会把抗体用于不适合的实验。在 2014 年, The Scientist 举办了一次关于抗体检测的论坛活动【 9 】。来自 Amgen 的科学家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份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中,研究人员使用了 Santa Cruz 的抗体进行了 IHC 检测,并得到了理想的结果。然而, Santa Cruz 的产品信息中却明确指出该产品不适用于 IHC 检测,研究人员们忽略了这个重要信息。随后,其他科学家却发现,这份论文的研究成果无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被再现。这说明,该实验完全是由于偶然性获得了成果。而实验本身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使用了错误的抗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家们应该提高自身的意识,谨慎合理地应用抗体。 3). 参考文献的问题 。多数科研人员都会根据参考文献来选择抗体 - 这的确是一种比较保险的方法。科研人员们可以参照文献中的实验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抗体应用于自己的实验。然而,这种方式也被证实存在很大风险。 2013 年的一份研究表明, 44% 的生物医学论文无法提供足够的实验试剂相关信息【 10 】,包括供应商名称,产品编号以及批次等等。比如说,某些论文中仅仅标明了试剂的供应商名称 + 国家。这无疑给论文的读者们带来了很大困惑。当其他科研人员想要参照这篇论文中的实验条件挑选抗体时,货号,批次等信息的缺失很可能令他们无从下手。另一方面,抗体供应商都试图在产品信息中注明该产品曾在哪些文献中被引用,从而为购买者提供指引。然而,在市场上两百万种抗体产品当中,被文献大量引用的产品毕竟是少数。况且,谁也无法保证引用文献的质量。这些文献中描述的实验条件,到底能不能为购买者提供参考呢?一篇粗制滥造的文献,又有什么参考价值?所以,利用参考文献来选择抗体,还是有一定障碍的。 抗体质量可靠性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体现在科研人员们难以使用相同的抗体产品再现之前的实验结果。 试想一下,三个月之前,你购买了 A 公司的 X 抗体进行了 IHC 实验,结果都很理想。而现在,你又购买了一批 A 公司的 X 抗体,发现与之前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IHC 实验,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很明显,抗体 X 的实验结果是不稳定。你无法确定要在后续的实验中继续使用抗体 X 还是更换另一个品牌的产品。 这就是长期困扰科研界的可再现性( Reproducibility )问题:科学家们难以利用相同的实验条件和相同的试剂,重复出先前的研究结果。 今年五月, Nature 通过对 1576 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进行了调查(其中生物学家有 703 名),得出了令人震惊的结论【 12 】:超过 70% 的研究人员无法复制其他科学家的实验结论,超过 50% 的研究人员无法复制自己的实验结果。在被调查的科学家之中, 52% 认为自己遭遇过严重的 ” 可再现性危机 “ , 31% 认为自己无法重复已发表文献的研究成果。只有极少数认为已发表的论文是可靠的。这种问题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尤其突出:接近 80% 的生物学家无法复制其他人的实验结果,超过 60% 无法复制自己之前的实验结果。在癌症研究领域,实验结果的可再现性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仅有 10% 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可以被复制。 图 3 :可再现性危机的调查报告 虽然这种 ” 可再现性危机 ” 与学术界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论文发表压力有关,但不少科学家却认为,生物学研究领域产生如此严重的可再现性问题,抗体难辞其咎【 6 】。 2012 年,来自著名生物医药公司 Amgen 的科学家 Glenn Begley 领导了一次关于可再现性的研究。他们挑选了 53 份具有 ” 标志性意义 “ 的癌症前临床研究论文,试图重复出这些研究成果。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仅有 6 份论文( 11% )的研究成果被重复出来。数据表明,这些癌症研究都使用了抗体产品,而抗体的差异性和不可靠性正是导致这些研究成果无法被复制的主要原因【 11 】。 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抗体的多态性( Variability ),这是一个由抗体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无法避免的问题。对于多克隆抗体的生产,这个问题尤其严重。生产多克隆抗体的第一步,就是把抗原蛋白注射进动物的体内,引发动物的免疫反应。随后,从动物的血清中提取目标抗体。然而,哺乳动物都拥有十分复杂的免疫系统,当抗原被注射后,产生的抗体不止一种。在多克隆血清中,能够特异性结合目标蛋白的抗体仅占 0.5%-5% 【 5 】。每次免疫过程,动物体内产生的抗体组合绝不会是相同的。从如此杂乱的血清中提取出高纯度的目标抗体,是很容易出现误差的,每一次提取出来的内容物都或多或少有一定差异。在动物的一生中,不同时间产生的抗体性质也会有细微的区别。况且,当动物死亡后,必须使用新的动物进行免疫来制造抗体。动物个体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免疫后产生的抗体组合也会千差万别。单克隆抗体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多克隆抗体的部分问题。从免疫动物中提取的 B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会产生杂交瘤细胞。理想情况下,这种细胞系会产生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特异性抗体,而且具有无限繁殖的能力。这无疑能大大减少抗体的多态性。然而,真实情况却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这些杂交瘤细胞会产生产生的抗体,往往会有多种特异性,能够结合多种蛋白。而且,杂交瘤细胞十分脆弱,由于培养条件不当,很可能死亡,停止生长,或者由于基因突变而失去抗体制造的能力 - 这意味着单克隆抗体来源的丧失。有时,必须制造新的杂交瘤细胞来生产抗体。因此,即使两个抗体产品拥有相同的产品编号和名称,也不能代表它们就是完全相同的抗体,也不代表它们能带来前后一致的实验效果。不同批次的抗体,实验效果可能有很大区别。如图 3 所示【 6 】,第一批次的抗体 X (上图)可以与目标蛋白结合,而第二批次的抗体 X (下图)结构发生了变化,无法结合目标蛋白。 图 4 :抗体本身的多样性 科研的进展,必然是一个 “ 站在巨人肩上 ” 的过程。如果这些发表过的研究成果无法被复制,相关的研究势必会受到很大阻碍。 3. 罪魁祸首: 信息不对称性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找到一款可靠的抗体产品,是很困难的事。因为抗体的质量问题意味着试管里装的东西,并不一定与标签上所写的一致。况且,面对两百多万种眼花缭乱的产品,又该从何处着手?也许如挪威奥斯陆大学蛋白质组研究人员 Fridtjoflund-Johansen 所说: “ 市场上其实有非常好的抗体,但是我们不知道它们在哪里。 ” 【 6 】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上抗体的产品数据不完整,购买者难以从中获得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换句话说,因为科研人员得不到足够的参考信息来帮助他们挑选可靠的抗体。 想要挑选最适合的抗体,仅仅参考标签上的基本信息是不够的。最关键的信息在于:抗体在多种应用实验中的验证( Validation )数据。如果抗体供应商能够对抗体进行 WB,IHC,IF 等多种实验的检测,并将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整理成报告发布出来,必然会有力的印证抗体产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科研人员参照这些验证数据来挑选抗体,就可以大大的减少购买到无效抗体的风险。 Abcam 曾列出了各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式,并对比了各项的优缺点【 13 】。请见下表: 验证试验名称 优点 不足 ELISA 适用于大量样本的高通量实验 确认抗体能识别含有抗原肽序列的蛋白容易对步骤及缓冲液进行优化 定量实验 - 确认灵敏度 无法确认抗体是否识别目标蛋白或交叉识别 Western blotting 通过分子量有效确认抗体是否特异性结合目标蛋白 用于检测天然或变性蛋白的理想选择定性实验 耗费较长时间 较难寻找更佳实验条件(例如方法和缓冲液) 每次实验只能检测很少数量的抗体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 通过在细胞中的定位验证抗体能否识别目标蛋白 特异性取决于细胞是否表达目标蛋白 定性实验 无法确定抗体是否识别了具有相同细胞定位的其他蛋白 通常较难确认细胞或组织是否表达目标蛋白 流式细胞术 根据细胞类型验证抗体 高通量实验 实验步骤容易优化 无法确认抗体是否非特异性识别了其他蛋白 通常较难确认细胞类型是否表达目标蛋白 蛋白 / 多肽芯片 确认抗体是否特异性识别目标蛋白 能对更大数量的过表达蛋白进行筛选 高通量筛选过程 无法对翻译后修饰蛋白进行筛选 siRNA 敲除 通过目标蛋白含量被下调来确认抗体的特异性 被敲除的细胞系能被用于所有实验 -WB, IHC, ICC, Flow Cytometry 敲除是瞬时的 实验较难优化 敲除细胞株 确保目标基因不表达 确保抗体的特异性 敲除细胞系可用作真正的阴性对照 大量潜在敲除细胞系能在短期内被制备 被敲除的细胞系能被用于所有实验 -WB, IHC, ICC, Flow Cytometry 对特定基因的敲除细胞系可能难以获得 质谱 通过被消化的蛋白肽段确认特异性 高通量实验 免疫沉淀 - 质谱( IP-MS )实验很难优化 特殊技术,需要使用质谱仪器 敲除小鼠模型 对比野生型和敲除型组织是完美的抗体验证方式 确认抗体特异性识别蛋白 敲除小鼠模型的样本可用于所有实验 -WB, IHC, IF, Flow Cytometry 通常敲除小鼠模型无法获得 敲除模型一般需要超过 12 个月才能建立 然而,绝大多数抗体供应商无法提供完整的产品验证数据,科研人员们只能从产品的引用文献中挖掘零星的信息,这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来看,抗体产品种类繁多,批次也经常更换,导致供应商们没有能力验证所有的抗体产品 , 这会带来高昂的财务成本和人力成本。为了节约成本,某些无良公司甚至把上一个批次的检测报告直接放到新批次的产品信息中。如前文所描述,即使货号相同,不同批次的抗体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些无良公司的违规操作行为会直接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提供抗体的验证报告,并不能直接地给公司带来盈利,投入产出比较低。抗体供应商们宁可把资金投入到营销活动中。举例来说, Baidu 和 Google 等搜索引擎是科研人员用来寻找抗体的重要渠道。如果公司的产品在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点击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不少公司花费很大成本进行搜索引擎优化( SEO )而不是进行抗体验证,从而让自己的产品在搜索结果中位于前列,带来直接的转化和收益。 但是这里不得不提出另一个现实的客观问题,假如所有的抗体供应商能够按照最高标准严格生产和销售抗体,那其今天的抗体价格将可能上涨好几倍。相当多的科研团队可能无法承担这样高昂的科研成本,对整个生物行业的发展来说会将是个巨大阻碍。因此这也是目前科研抗体行业内的一个客观矛盾和死循环。 紧接着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不少科研人员对抗体稳定性的问题并不够重视,也没有意识到抗体验证信息的重要性。他们可能会认为,查看一下说明书,再参考一下相关文献就足够了,但是当实验出现问题,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英国 PSL 咨询公司的分析师表示,抗体的消费存在一种 “ 亚马逊效应 ” :多数抗体消费者会在网上搜索 “ 免费配送 ” 或者 “2-3 天快速送达 ” 的抗体,而不是搜索带有验证数据的抗体【 6 】(关于抗体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请参照我们的另一篇文章: 《 2016年全球科研抗体市场报告》 )。鉴于消费者的习惯,相当多的抗体公司也会因此尓忽略抗体的验证数据了。有些科研人员可能会对购买的抗体自行验证,正如同 HPA 计划所做的那样。然而,面对论文发表的时间压力,很少有人能够承担起抗体验证的时间成本。根据Nature最新的调查【16】,31%的初级科学家从来不会对购买的抗体进行验证和检测,他们倾向于直接使用这些抗体-没有时间,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关于这篇报告,请见我们翻译的文章: 《抗体验证,不容懈怠》 )。 科研抗体是否有效,就像药品能否产生治疗作用同等重要。药品在上市前,制药公司都会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下,经过严格的临床测试,验证产品确实有效。而对于抗体供应商,却没有这样的约束,人们没有意识到,对抗体产品进行验证,其实是供应商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极少有公司愿意承担这个责任。许多公司根本就不提供产品的验证报告,消费者同样会买账。有些公司虽然声称进行了 “ 验证 ” ,却只提供最基本的 WB 检测结果,这样对抗体质量验证来说明显是不足够的。要知道,如果使用较低的浓度进行 WB 试验,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十分漂亮的条带【 14 】。而且,如前文所述,抗体在不同应用实验中的表现千差万别,这些漂亮的条带完全无法证明抗体在 IF 实验中的表现。 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抗体验证的漠视,无疑成为了信息不对称性的催化剂,也进一步加剧了抗体质量可靠性危机的蔓延,对整个生物学科研领域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和巨大的阻碍。 4.跨越障碍 :联合科研用户的力量进行抗体验证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的呼声高涨,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意识到了抗体验证数据对于选购可靠产品的重要性。抗体供应商能否提供详细的抗体验证数据,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选择依据。而抗体验证数据,对抗体销售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充足的抗体验证数据,则会成为抗体供应商有效的竞争力。消费者和生产者逐步达成了共识:只有完善的抗体验证体系,才能够化解抗体质量可靠性危机。 目前,抗体验证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1). 抗体供应商。 如前文所述,抗体供应商有责任对自己生产的抗体进行验证,然而相当多的公司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像 Abcam , CST , 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这些行业巨头,其实早就意识到了抗体验证的重要性。对于每一种产品,他们都会进行验证并提供相应的实验图片。但毕竟供应商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在抗体验证上投入太多。所以,我们在这些公司的网站选购抗体时,经常会发现各种验证的实验条件描述不清,信息不够详细,或者被测试的应用实验种类太少。用户往往会发现,这些验证数据都是 “ 摆设 ” ,对自己的实验很少有参考价值。当然,抗体巨头们也一直在努力的提升验证数据的质量。例如 Abcam 使用了 CRISPR/Cas9 技术对抗体进行了基因敲除( KO )验证【 15 】。这是一种验证抗体特异性的强大手段。当抗体目标蛋白的编码基因被敲除后,细胞系将完全不含有这种蛋白,抗体的作用信号也将彻底消失。随后使用 WB 等应用对细胞裂解液进行检测,能够精确的判断抗体是否结合了非目标蛋白。但由于这种验证手段的高昂成本,在 Abcam 的 87197 种一抗产品里仅有 398 种产品接受了 KO 验证,但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越很多同行公司。 而像 Proteintech , Abgent , Novus 等中型公司由于受到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对自家产品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测验证更是步履维艰。 Proteintech 也在 2014 年尝试采用先进的 siRNA 技术抑制目标蛋白表达,来进行抗体产品进的特异性验证。然而到目前为止,在上万种产品里,只有几十种抗体进行了 siRNA 验证【 15 】。 不论是行业巨头还是中小型公司,它们自发进行的抗体验证在覆盖范围和信息完整性上都是不够的。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供应商可能只会展示对自己有利的数据,难免存在 “ 王婆卖瓜 ” 的嫌疑。谁也无法保证这些检测数据的可信性,网站上漂亮的数据很可能无法带来实验的成功。 部分知名公司的自行检测的数据展示如下: 图 5 : Abcam 网站的产品验证数据 图 6 : 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网站的产品验证数据 图 7 : Abgent 网站的产品验证数据 图 8 : Proteintech 网站的产品验证数据 2). 第三方检测。 由于抗体供应商本身提供的检测数据无法让人满意,许多机构开展了抗体的第三方检测活动。首先,一些非盈利组织和国家科研项目,会对抗体进行检测,并公开发布检测数据。比如前文提到的 HPA 计划(数据被发布在 Antibodypedia.com 上),另外还有美国的 Antibody Characterization Program 以及欧洲的 Protein Capture Reagents Program 。这些项目提供了权威可信,内容详细的抗体验证数据,给科研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然而,巨额的成本让这些非盈利项目难以承受。位于加拿大的 Structural Genomics Consortium 项目联合 5 个大型实验室,耗费 4 年的时间和超过 300 万美元的经费,却仅完成了 1000 种抗体进行了免疫沉淀( IP )实验的验证。因此,对于市面上超过两百万种抗体产品,这些项目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其次,一些商业化平台也开始为抗体供应商分担产品验证的压力。如 Antibodies-online ,抗体供应商可以付费委托该平台进行抗体的第三方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发布在 Antibodies-online.com 上,消费者可以免费查看这些检测报告,作为选购抗体的参考。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相对的中立性,相对严格的检测标准也能保证信息的可信性。然而,由于检测成本高昂,许多中小型公司难以持续进行产品验证。在 Antibodies-online 众多的产品列表中,仅有不到一半进行了相关验证【 15 】。 图 9 : Antibodies-online 的产品验证数据 面对繁重的抗体验证工作,抗体供应商以及第三方平台的力量显得十分单薄。想要改变抗体行业的现状,真正从根本上减少抗体质量的问题,还要依靠广大个体用户的力量。如果抗体的使用者能将抗体产品在实验中的表现分享出来,这不就是其他消费者最好的参考资料吗?这不仅让抗体的验证数据更加中立,结果也更加真实,并且时效性极强,消费者参考的自由度也相对较高。回想一下大家常用的 “ 大众点评 ” 网站,不就是利用用户评价,来帮助其他消费者更加合理的选择吃喝玩乐的场所吗?如果在科研领域,抗体用户可以分享自己对抗体的使用心得,科研就会像生活一样便利!部分网站已经在着手打造科研界的 “ 大众点评 ” 了。比较著名的有 Biocompare , CiteAb, pAbmAbs 等。这些网站构建了来自不同公司抗体产品的数据库,并鼓励用户对这些产品进行点评,大家不仅可以根据产品资料选择最合适的抗体,还可以根据其他用户的点评来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有点类似 “ 去哪儿 Cytometry” 的概念,用户根据分类信息自行选择产品。英国 PSL 咨询公司列出了目前市面上所有抗体的分类信息网站,并比较了他们的特点: http://www.pivotalscientific.com/antibody-comparison-websites ,部分结果展示在下图。 图 10 :抗体分类网站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英国的抗体搜索引擎 CiteAb ( https://www.citeab.com/ ) 。如同使用百度一样,在这个网站上输入抗体名称,就可以查询所有相关的抗体以及产品信息。同时,搜索结果还列出了每种抗体的引用文献,为消费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另一方面,各个抗体供应商也在积极鼓励用户提交产品的使用报告。对于提交反馈的用户,公司都会给予适当奖励。不论是 Abcam 这种巨头公司,还是 Novus , Proteintech 这种中型公司,你都可以在他们的网站上查阅部分产品的用户反馈报告。 由抗体用户产生检测报告和反馈,已经成为了未来抗体行业的趋势。然而,不论是由分类网站收集也或是公司自己收集,这些用户的反馈数据都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 用户不积极,数据量少,覆盖范围窄 。在 Abcam 十几万抗体产品之中,仅有 24000 余份来自用户的 reviews ,虽然数量跟很多同行相比已经相当客观,但是他们已经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才积累到了这些数据,而用户的需求远不止这些。而 Abcam 的最大竞争对手 CST 超过 5000 种产品里,仅有 200 个左右的 reviews 。用户反馈做为除文献以外的很好补充参考依据,收集方式相当繁琐,很多时候都需要自行填写表格或文档,并通过邮件发送给公司或者平台。这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时间成本,让本来就十分繁忙的科研人员无暇顾及。另外,奖励措施不科学。许多平台或者公司并不能为用户提供有效的奖励措施,仅仅能提供一些小礼品,或对奖励有着苛刻的要求。这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用户的积极性。还有,许多公司并未足够重视用户反馈资料的价值,根本没有鼓励用户提交产品的验证报告。 其次, 数据质量差,信息不全面,格式不统一 。各个公司或者平台,都有自己特殊的数据格式,而消费者常常在多个平台上查找抗体。这种格式转换让许多消费者不适应,而且许多数据制作粗糙,格式十分混乱,不便于查看。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产品检测数据都是不完整的,信息量远远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在 CST 的产品 reviews 中,仅仅显示了打分评级,以及寥寥几句的评论。 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的 reviews 也是相同的情况。在这些抗体分类信息网站上,情况也是相似的。很多时候,所谓的反馈数据就是简单一句留言 “ 产品质量很好! ” 这些没有价值的信息,根本无法对其他消费者起到参考的作用。选购抗体的用户最希望看到的实验图片,以及实验条件的信息,都极少出现。这是由于公司或者平台并没有针对这些反馈的质量控制体系,导致数据质量低下。另外一点原因,还是由于奖励措施不得当,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用户积极性不高,对这些 reviews 的提交往往敷衍了事。 最后, 可信度问题 。相对来说,各种平台上展示的用户反馈数据还是比较中立和可信的。但是对于公司自身网站上展示的数据,谁能保证它们的真实性?谁又能来进行监督? 图 11 : 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网的产品评价数据 抗体产业的革新依赖于个体用户的力量。然而,如何团结这些用户并合理发挥他们的力量呢? 5. 总结: 一家公司和部分用户的力量使有限的,在共享经济时代,只有依靠同行携手合作,用户积极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抗体质量的根本问题。 科研用户需要了解的行业现实状况: 抗体厂商不会因为个别用户的投诉而轻易放弃整个批次的产品。 用户只有积极参与到反馈数据分享,建立科研行业的“大众点评”,才能够以第三方监督的机制促进行业改革。 抗体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客观矛盾其实也是客户科研经费预算有限和价格敏感所带来的问题。 抗体供应商需要了解的行业未来走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渗透,行业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终将被技术解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科技公司增加了对自家抗体质量把关的力度,那些疏于质量把控的公司很快会被淘汰。 第三方抗体验证平台能够有效帮助抗体公司提高品牌信誉度以及可靠度。独立的第三方抗体验证报告会在未来成为抗体产品除了文献以外最重要的质量参考标准。 “我们不再沉默,科研不该妥协” ScienceLondon 第三方抗体验证行动:我们将联合科研 用户的力量来解决抗体可靠性问题。这次行动旨在搭建一个第三方平台,收集科研人员对各种抗体的使用反馈报告,并构建数据库。 这些报告包括详尽的产品信息,抗体使用效果,以及相关实验流程。我们将会用最严格的审核流程处理数据,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并采用统一规范的格式发布数据,清晰直观的展现在科研用户面前,为广大科研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抗体验证报告。 为了完成这个目的,让广大科研人员受益, ScienceLondon 也在积极寻求多方合作。来自英国的抗体供应商 St John’s Laboratory Ltd 成为了 ScienceLondon 第一个合作伙伴。这家年轻的抗体公司,自创立之初就致力于收集和发布高质量的用户反馈数据。 Nature 在 2015 年也曾指出【 15 】, St John’s Laboratory Ltd 的这种模式是抗体行业的创新之举,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St John’s Laboratory Ltd 将其积累的上百份用户反馈报告共享出来,并发布到 ScienceLondon 的平台上,为科研人员选择抗体提供有力的参考。 ScienceLondon 希望能以开放的态度,建立这个数据共享平台,帮助科研人员们彻底解决抗体的可靠性问题,推动抗体行业的革新。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活动和抗体供应商进行合作,让用户更深度的了解你们的产品和你们在产品上付出的努力。 想知道如何参与 ScienceLondon 的抗体验证行动和查看抗体验证数据库请登录活动页面: http://www.london-science.com/project 参考资料: 【 1 】 Prassas I, Brinc D, Farkona S, et al. False biomarker discovery due to reactivity of a commercial ELISA for CUZD1 with cancer antigen CA125 . Clinical chemistry, 2014, 60(2): 381-388. 【 2 】 Rifai N, Watson ID, Miller WG. Commercial immunoassays in biomarkers studies: researchers beware! Clin Chem 2012;58:1387– 8. 【 3 】 Berglund L, Björling E, Oksvold P, et al. A genecentric Human Protein Atlas for expression profiles based on antibodies . Molecular cellular proteomics, 2008, 7(10): 2019-2027. 【 4 】 Marx V. Finding the right antibody for the job . Nat. Methods, 2013, 10(703703): 14. 【 5 】 Bradbury A, Plückthun A. Reproducibility: Standardize antibodies used in research . Nature, 2015, 518: 27-29. 【 6 】 Baker M. Blame it on the antibodies . Nature, 2015, 521(7552): 274-6. 【 7 】 Egelhofer T A, Minoda A, Klugman S, et al. An assessment of histone-modification antibody quality . 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 2011, 18(1): 91-93. 【 8 】 Lukinavičius G, Lavogina D, Gönczy P, et al. Competing interests . Biotechniques, 2013, 55(3): 111-114. 【 9 】 http://www.the-scientist.com/?articles.view/articleNo/41539/title/Validating-Antibodies--An-Urgent-Need/ 【 10 】 Vasilevsky N A, Brush M H, Paddock H, et al. On the reproducibility of science: unique identification of research resources in the biomedical literature . PeerJ, 2013, 1: e148. 【 11 】 Begley C G, Ellis L M. Drug development: Raise standards for pr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Nature, 2012, 483(7391): 531-533. 【 12 】 Baker M. 1,500 scientists lift the lid on reproducibility . Nature, 2016, 533(7604): 452-454. 【 13 】 http://www.abcam.cn/primary-antibodies/a-guide-to-antibody-validation 【 14 】 http://www.biotechniques.com/news/Antibody-Validation-Whose-Job-is-it/biotechniques-347556.html#.V2DNfuZ95-V 【 15 】 Baker M. Antibody anarchy: A call to order . Nature, 2015, 527(7579): 545-551. 【 16 】 http://www.nature.com/news/biomedical-researchers-lax-about-validating-antibodies-for-experiments-1.20192
12525 次阅读|16 个评论
【最新】Nature: 抗体验证,不容懈怠
热度 1 SciLondon 2016-7-1 12:28
Nature: 抗体验证,不容懈怠 ( London-Science.com 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原文: http://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432 ) 抗体是生物医药研究中最常用的科研产品。抗体能否在实验中起作用,是否稳定可靠,对于生物科研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抗体市场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加上科研人员本身缺乏警惕意识,导致抗体成为科研道路上的一颗定时炸弹。Nature曾多次发文,呼吁科学家和供应商关注抗体引起的实验可再现性问题(reproducibility)。6月30日, 结合最近一次调研结果, Nature发表最新文章指出: 抗体验证对于生物科研的成功至关重要,然而科研人员却没把它放在心上,多数人忽略了抗体验证的重要性。 本文是原创翻译,原作者M. Baker。 尽管准确的实验结果依赖于抗体的功效符合预期,但仍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初级科学家们不进行任何抗体验证。在今天的Biotechniques上,一份调查指出了这个现象【1】。 “这令人十分担忧。”来自Stockholm皇家科学院(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Stockholm)的Matthias Uhlén如是说。他是一位蛋白质科学家,目前正在领导一个关于抗体验证的国际工作小组,并未直接参与这次调查。 表现糟糕的抗体会产生假阳性信号-如果它们结合目标蛋白之外的其它蛋白,以及假阴性信号-当它们无法与正确的蛋白结合时。这些问题将导致科学家和期刊杂志撤回将要发表的论文,而且使科研人员们受到极大干扰并得出错误的研究结论。 多个实验室都曾指出【2】,因为抗体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他们浪费了多年的时间,数千份样本,以及巨额的研究经费。超过400位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在线回答了这份调查中”如何评估抗体“的问题, 然而超过一半的人表示自己从未接受过任何针对抗体验证和评估的培训。 没有时间 这份调查是由全球生物学标准学会(Global Biological Standards Institure,GBSI)这个非盈利机构实施的。这个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团体致力于提升生物医学研究的质量-通过提高科研试剂在实验中的可靠性。去年十月,另一项GBSI的调查显示,52%的研究人员无法鉴定细胞系的身份-而这些细胞会轻易地被其它快速生长的细胞污染,导致有害的多态性。正相反的是,在本次调查中,70%的受访者声称他们会验证从供应商处购买的抗体。 但是,GBSI的负责人Leonard Freedman认为,未经验证的抗体也许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3】。“因为抗体在实验中的应用范围实在太广了”,他说,“因此,从实际人数来看,那些不验证抗体的科学家可能比不验证细胞系的人数要多。” 更重要的是,关于抗体验证这项活动,在初级科学家和资深科学家之间出现了惊人的鸿沟。在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科学家当中,76%的人会验证从供应商处购买的抗体。而在拥有五年以下经验的科学家当中,这个比例仅仅有43%。 他们给出最普遍的原因就是没有时间来进行验证。 双头怪物 验证抗体可要比鉴定细胞系要难的多。Freedman说。 抗体是否能起作用,取决于特定的应用类型。 举例来说,一些抗体只能在蛋白变性的条件下检测细胞样本中的目标蛋白,但却不能在蛋白的原始条件(蛋白折叠)下起作用-反之亦然。另外,一个抗体对于一种组织或者细胞样本中表现良好,却可能在另一种样本中产生错误的信号。但是,在GBSI的调查中,有1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会根据抗体应用类型进行多种验证,并且有15%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是否该进行多种验证。 Freedman表示,对于抗体引发的可再现性(reproducibility)问题,归咎于一个”双头怪物“:一方面是糟糕的抗体质量,另一方面是糟糕的科研培训。 供应商应该提供哪些与抗体功效有关的信息?验证抗体需要什么?我们目前缺少清晰的、被广泛接受的指导和参考,这无疑刺激了”双头怪物“的成长。 Freedman希望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年九月,他的小组将在美国加州的Asilomar主办一场相关的研讨会-历史上首个重组DNA会议就在这里举办,这个会场也因此闻名世界。这次会议将把抗体用户,供应商,以及经费提供者和学术期刊组织到一起,Freedman说: “我们会把大门锁上不让任何人出去!直到我们讨论出一系列实际可行的、用户友好的抗体验证标准!” 原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news/biomedical-researchers-lax-about-validating-antibodies-for-experiments-1.20192#/b1 【1】Freedman, L. P. et al. BioTechniques 61, 16–18 (2016). 【2】Baker M. Blame it on the antibodies . Nature, 2015, 521(7552): 274-276. 【3】Baker M. Antibody anarchy: A call to order . Nature, 2015, 527(7579): 545-551. 调查数据【1】 人员构成: 共调查了504名科研人员。58%是资深(15年以上科研经验)或者中级科学家(6-15年经验)。 抗体使用: 41%的受访者每天都会使用抗体进行实验,37%每周使用抗体进行实验。80%的受访者每年使用21-100支抗体,7%每年使用大于100支抗体。 经费开销: 49%的受访者每年在抗体质量控制上的开销大于5000美元,41%小于1000美元。21%的人不确定这笔开销。 抗体购买: 超过50%是从供应商处购买。96%的受访者认为抗体过去的表现会影响他们对某个品牌的购买意向。尽管大多数供应商都提供产品的信息,但85%的人认为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很低或中等。33%的人通常需要检测3-4个抗体,才能找到”好抗体“,而52%的人需要检测1-2个。有趣的是,大多数受访者没有意识到或者不依赖第三方抗体数据库-它们提供抗体验证信息,产品信息已经参考文献。 用户习惯: 50%的受访者根据供应商提供的抗体验证信息来购买抗体,79%依靠文献引用,76%依靠实验应用数据,74%依靠Western blot/ELISA数据。对于进行抗体验证的受访者来说,87%选择自己验证,而不是外包出去。 抗体验证: 对于最常用的商业抗体,76%的资深科学家和67%的中级科学家会进行验证,而这个比例在初级科学家里仅有43%。另外,竟有高达31%的初级科学家从来不进行抗体验证(图1)。对于不同级别的科学家来说,限制他们进行抗体验证最大的原因都是抗体验证太耗时。其次是开销过高。仅有少数人认为抗体验证不重要(图2)。 图1:抗体来源,验证比例以及科学家级别之间的关系 图2:在不同级别的科学家中,进行抗体验证的阻碍因素
65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哈佛大学研究员:Santa Cruz Biotech的罚款太少,来的太迟
SciLondon 2016-6-21 12:26
哈佛大学研究员:Santa Cruz Biotech的罚款太少,来的太迟 ( London-Science.com 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原文: http://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294 ) Delcianna J. Winders 是哈佛大学法学院动物法律与政策小组的研究员。今日,她在美国知名媒体Santa Cruz Sentinel上发表文章,批评了政府对Santa Cruz Biotech动物虐待行为的纵容。本文为原创翻译。 这个夏天,在动物福利法案(AWA)即将迎来50岁生日的时候,美国农业部征收了在它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罚款。在一份史无前例的判决书中,Santa Cruz Biotech同意缴纳350万美元罚款并撤销其AWA许可执照(请参考博文: 抗体行业迎来大洗牌: 2016第一个或将倒下的行业巨头 )。 动物保护组织纷纷拍手称快:把这样一个顽固的动物福利破坏者逐出市场,的确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然而,这惩罚还是太少,来的还是太迟。 但350万罚款没什么可高兴的:对于Santa Cruz Biotech面临的超过20亿美元所有潜在罚款来说,这仅仅占了不到1%。美国农业部更是让自己成为了这种不可告人的动物虐待行为的同谋-年复一年,美国农业部持续为Santa Cruz Biotech更新AWA许可执照-尽管它早已经知晓Santa Cruz Biotech这种恶名昭彰的行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抗体供应商之一,Santa Cruz Biotech的生意是巨大的。它施加给动物们的非法行为,包括经常性地拒绝为动物提供最低必要医疗看护,正源源不断地为它带来收益。 举例来说:根据调查,一只山羊被响尾蛇咬伤,“下颌肿胀伴随流血伤口,并且胸部肿胀”,并且体重骤减近1/4。Santa Cruz Biotech却无法为其提供足够的兽医治疗。另一只山羊不幸腿部骨折,难以行动,Santa Cruz Biotech照旧拒绝为它提供看护来缓解病痛。 Santa Cruz Biotech还对公众进行了一次赤裸裸的蒙骗:公司近三年来一直对调查人员隐瞒了饲养1000余只山羊的事实,并藏匿了它们。这些山羊大多都处于极差的健康条件下。 总计,美国农业部起诉了Santa Cruz Biotech 超过50项违反动物福利法的行为-殃及了成百上千只动物-某些虐待行为甚至持续几个月。这些违法行为会为Santa Cruz Biotech带来超过20亿美元的潜在罚款,然而,最后公司仅仅缴纳了不到这个数额1%的罚款。 这种不合理的“罚款折扣”,对于美国农业部来说是经常的行为-即使面对Santa Cruz Biotech这种臭名昭著的,重复性的和信用不良的违法行为。一位内部审查人员发现,这种“折扣”如此巨大,会令违法者仅仅把罚款当做“生意的成本”,并且“缺少动机去遵守法律规定”。一项最新的内部调查报告显示,在所有涉及动物死亡或其他严重的动物虐待案例中,美国农业部将罚款金额平均减少了86%。 除此之外,Santa Cruz Biotech的案例还带来了另一个质疑:政府部门在明知某些公司会给动物带来非法损害的情况下,仍然在每年自动为它们更新AWA许可执照。 在美国农业部详细记录Santa Cruz Biotech那些令人发指的违法行为并准备对其采取制裁行动的同时,相关部门竟然为Santa Cruz Biotech更新了一年一度的AWA许可执照,使Santa Cruz Biotech得以毫无阻力地继续它的生意。 举例来说:在2012年,调查人员发现Santa Cruz Biotech无法为至少7只动物提供必要的兽医看护,并对这种违法行为做了记录。然而,几乎就在同一个月,Santa Cruz Biotech顺利得到了AWA许可执照的更新。 如果相关部门能及时采取措施,终止Santa Cruz Biotech经营许可的自动更新,无数的动物可以从这种残忍的折磨中幸免。 在我们即将迎来动物福利法案50周年庆典的时候,美国农业部应该严格确保实验动物“得到人道的对待和看护”,而面对其它顽固的违法者,美国国会更应该有意废止“罚款折扣”和“自动更新营业执照”这两种令人吃惊的行为。 原文: http://www.santacruzsentinel.com/article/NE/20160618/LOCAL1/160619753
5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度】2016年全球科研抗体市场报告
SciLondon 2016-6-14 10:26
【深度】2016年全球科研抗体市场报告 ( London-Science.com 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原文: http://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245 ) 市场前瞻 科研抗体市场这块蛋糕到底有多大?根据BCCresearch的一项调研报告【1】,在2014年整个科研抗体市场的规模达到了21.73亿美元,同比2013年的20.45亿美元增长了6.3%。根据预测,2014年-2019年,整个市场也会保持6.2%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稳定增长。到2019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0.29亿美元。从地域上来看,美国作为世界科研的领头羊,占有整个科研抗体市场40%的份额,但3.1%的增长速度略显缓慢。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作为新兴市场,虽然目前只有22%的市场份额,但10.6%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在2019年的市场份额预计会超过27%。这其中,一抗类型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2014-2019的CAGR超过7%。从类型上来看,多抗将持续占有超过60%的市场份额,但单抗8.4%的CAGR高于多抗的4.8%。这其中,兔源多抗压倒性的占据了85%,而所有来源的多抗的CAGR均稳定在4-5%左右。 图 1:全球科研抗体市场份额 尽管无法与千亿级别的药物市场相比,但对于基础研究领域来说,科研抗体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根据The Scientist杂志2012年的全球用户调查,88%的实验室会使用科研抗体【3】。根据Biocompare在2015年对科研抗体用户的调查【2】,每个用户平均每周要进行6次以上抗体相关的实验(如WB,IHC,亲和纯化,流式细胞术等项目),甚至有13%的用户超过11次。这意味着,这些用户每个月在抗体上的开支会达到500-1000美元。在2016年,预计科研抗体的开支会增加5.5%。 供应商(卖方)市场分析 对于这样一项高频刚需,市场的竞争自然会十分激烈。BCCresearch的报告指出【1】,截止2015年全球共有336家抗体生产供应商,总共提供了超过260万种科研抗体产品。其中,来自美国的供应商有195家,占有58%的比重(这其中有三分之一位于加州);欧洲100家,占有29.7%的比重;而亚洲仅有15家,占有4.5%的比重。 图 2:全球抗体供应商分布图 虽然有众多公司参与到科研抗体市场的角逐,然而这个市场还是被巨头们所掌控。 早在2012年,The Scientist杂志的一份用户调查指出【3】,从用户覆盖范围来看,Sigma Aldrich覆盖全球57%的实验室,高据榜首。Santa Cruz Biotechnology,Abcam,BD Biosciences以及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紧随其后。科研抗体用户覆盖率位于前15名的均为世界级的大型生物科技公司,中小型公司则没有上榜机会。 图3:2012年全球TOP15抗体品牌产品使用比例 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抗体产品在文献中的引用数量也能侧面反映一个品牌的市场份额。2011年,一项调查显示【7】, Sigma aldrich以22%高据榜首,Santa Cruz和Abcam以16.7%和11.5%紧随其后。 图 4:2011年全球科研抗体供应商文献数量占比(数据取自【1】) 而根据英国CiteAb在2015年的调查【4】,Santa Cru Biotechnology以18.96%的市场份额高据第一,而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和Abcam紧随其后,以18%左右的市场份额分别占据第二和第三位。仅仅这三家巨头,就占据了这个科研抗体市场55%的份额,留给其它竞争者的机会被极大的压缩。 图 5:全球TOP3抗体供应商市场份额占比图 这里还有一份更有趣的调查报告。2015年,Pivotal Scientific咨询公司曾对各个抗体供应商的官方网站进行了跟踪统计,记录了用户在网站的停留时间,网站平均浏览量,页面浏览个数,网站流量,以及页面在Google搜索引擎的排名等网站运营数据【5】。因为欧美市场与国内市场的状况不同,面向终端的电商平台是及其重要的科研试剂销售渠道,大部分订单都是以直销的方式在线完成。而品牌影响力也主要是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进行扩展。所以,官网的运营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科研抗体品牌的市场地位。Pivotal Scientific对318家抗体供应商的网站运营数据进行月度的统计,并在月底进行更新。最近一次更新是在2015年3月份。我们可以从这个月的网站数据上更加明确的观察出巨头们的支配地位。下图列出了前十五名的公司网站和部分排名数据。因为Sigma Aldrich和Thermo Fisher涉及业务领域众多(包括仪器设备等),所以网站浏览量会十分巨大。如果只从抗体销售业务上来看,推测各项数据会低于Abcam,Santa Cruz Biotechnology和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这三巨头,但高于EMD Millpore和RD System。数据显示,这些巨头们的月均网站流量都在十万或百万级,而中小型公司如国内的Proteintech,Abgent,BioWorld等,月均流量均在1-4万左右,远远无法与巨头们抗衡。 这些数据中,有一点十分引人注意。在市场份额相差不大的情况下,Abcam的网站流量怎么会高于Santa Cruz Biotechnology和CST的流量总和?据个人推测,这是因为Abcam网站上的产品数据做的十分全面,用户体验也非常优秀。Abcam网站上积累的上万条产品的使用反馈,reference和使用评论等。很多用户会在第一时间来Abcam查看产品的反馈,评论,或者FAQ部分,甚至来查找reference,完全把它当作资源库和参考工具来使用。但是,用户可能会考虑到价格和物流等因素,最终并未在Abcam购买产品。 图 6:全球TOP15抗体公司网站流量数据图 那么,用户对于这些抗体供应商的评价如何呢?下面的数据同样来自2012年The Scientist杂志的全球用户调查【3】。调查中列出了得到用户好评最高的前15名抗体供应商榜单。可以看出,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以42%的五星好评,45%的四星好评高据榜首,Biolegend紧随其后。而Abcam却仅仅位列第14名。然而,对于这份调查中指出的覆盖率极高的Sigma Aldrich和Santa Cruz Biotechnology,却并未进入前15(五星好评率分别为20%和12%). Santa Cruz Biotechnology的用户评价与市场份额为何会如此不匹配?用过Santa Cruz Biotechnology抗体的人自然懂 :) 图 7:2012年全球TOP15抗体供应商产品满意度调查数据 科研用户 ( 买方)购买行为分析 那么,科研抗体市场的用户情况如何?哪些人群在消费科研抗体?这些抗体被用作那些研究?是什么因素主导了抗体品牌的选择?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一下科研抗体的来源。根据2012年Bioinformatics LLC的调查,80.7%的终端用户选择从供应商处购买现成的抗体产品,6.8%的用户选择定制抗体,6.5%的用户选择自己制作抗体,而6%的用户会选择从科研同行那里取得抗体。因此,众多的抗体供应商是研究人员获取抗体的主要渠道。 图 8: 2012年抗体来源平均比例分布图 其次,购买科研抗体的终端用户分布是怎样的?根据BCCresearch的调查【1】,科研抗体的终端用 户主要集中在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市场份额比例高达45%。其次是生物科技公司,市场份额比例为32%。然而,从2014-2019的CAGR来看,生物科技公司达到8.1%,远远超过科研机构的4.2%。未来的科研抗体市场重心极有可能向生物科技公司方向偏转。 图 9:2014年科研抗体市场份额(按终端用户类型分) 接下来,终端用户购买的科研抗体将会用于哪些研究和实验呢?BCCresearch的调查显示【1】,根据美国NIH的数据统计,25%的美国用户将抗体用于临床研究,其次是17%的遗传学研究。增长最快的是干细胞研究,2014-2019的CAGR达到7.7%,其次是癌症研究的5.5%,大大超过其它研究领域的增长速度。调查还表明,26%的抗体被用于WB实验,其次是IF和FCM的20%。增长最快的是FCM应用,2014-2019的CAGR达到了8.9%,远超其他应用领域的增长速度。 图 10:2014年科研抗体市场份额分布图(按研究领域和实验应用划分) 那么,终端用户是根据什么来选择科研抗体产品呢?根据Bioinformatic LLC在2012年的调查【6】,对于在线购买科研抗体的终端用户来说,59%的用户认为免费邮递是他们选择抗体产品的重要因素。而46%的用户认为,折扣与推广活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44%的用户会考虑在线折扣活动,39%的用户会考虑快速的运输,23%的用户则考虑24/7的技术支持服务。令人惊讶的是,有21%的用户在选用科研抗体时不考虑任何因素。看来,经济因素仍然是用户在线选购科研抗体的主导因素。 图 11:5个重要影响科研用户在线订购产品的因素 2012年,The Scientist杂志经过全球用户调查【3】,也得到了5个影响终端用户选择科研抗体的关键的因素。包括特异性,整体质量,敏感性,是否有检测数据,以及过去的产品体验/与供应商的关系。其中,特异性,整体产品质量以及敏感性是用户认为最关键的。 图 12:科研用户选择抗体最重要的5条选择标准(2012年) 在2015年,Biocompare调查也列出了终端用户在选择科研抗体产品时的影响因素,以词云的形式展示【2】。关键字字体越大,证明该因素在终端用户在选择抗体时就越重要。可以看到,调查结果与2012年The Scientist的调查结果高度一致。终端用户们最关心的是抗体特异性,产品引用次数,产品图片,技术相关信息,以及其他用户对该产品的反馈。可以看出,终端用户们对品牌知名度的需求是小于产品本身的。也就是说,即使某些科研抗体产品没有强大的品牌支持,但是依靠完整的产品信息和较高的质量,仍然能够突破巨头们对市场的封锁,获得终端用户的青睐。 图 13:影响科研用户购买抗体的参考因素 那么,对于中小型的科研抗体供应商来说,如何抓住终端用户的注意力,从而突破品牌影响力的壁垒呢?Biocomapre的调查或许能给出答案【2】。这项调查显示了终端用户在第一次选择全新的抗体产品时的行为。68%的用户会选择一个值得信赖的供应商(用户曾经使用过该品牌的抗体在其它项目中取得过成功)。66%的用户会选择一个提供详细技术信息的供应商(这些关键信息可以影响用户对抗体的选择,如技术文档,用户反馈等)。26%的用户会基于价格来选择供应商。25%的用户会查找多个渠道,筛选满意的抗体。而5%的用户,只选择值得信赖的品牌,甚至不惜改变自己研究中的目标蛋白,从这些品牌中挑选抗体产品。综合来看,想要抓住新用户,产品的质量必须过硬,同时产品的覆盖面一定要广,产品参考信息要详细,同时价格要实惠。 图 14:用户第一次使用新抗体的行为数据 然而,对于抗体行业的巨头来说,他们还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那就是产品在文献中的引用数量。从上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员会参考相关文献来选择抗体产品。也就是说,如果产品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越多的用户会更倾向于选择这个产品。而面对引用较少或未被引用的产品时,用户的选择往往十分谨慎。这无疑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巨头们凭借多年的积累,会在引用数量上呈现滚雪球式增长,而小公司因为难以积累文献引用数量,往往会被淘汰。2104年,BCCresearch选择了100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抗体产品作为样本,调查了各大品牌抗体产品文献引用的情况【1】。结果显示,Santa Cruz Biotechnology有73种抗体产品位列其中,被引用总次数高达31514次,雄踞榜首。Millipore和Abcam则以较大的差距位居第二和第三,分别有10种和8中抗体产品位列这100种最多引用的抗体之中,总计引用数量分别为4329和3228.Thermo Fisher和Sigma的表现差强人意,而Proteintech则十分亮眼。Proteintech仅仅凭借一种产品,就得到了587次引用。 图 15:TOP抗体供应商产品文献被引用次数排名 最后,产品的推广也是及其重要的一点。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查找新抗体产品的渠道就是搜索引擎。做好搜索引擎优化(SEO)和付费推广(PPC)的工作,无疑会极大的提高产品的推广效率。然而,用户是如何查找抗体的?他们的搜索习惯是什么?Bioinformatics LLC在2012年的调查也给出了答案【6】。92%的用户会检索目标蛋白,86%的用户会检索应用实验,而75%的用户会检索物种反应性。用户也会检索克隆性,结合类型,pathway,蛋白分类。33%的用户则会直接检索产品货号。 可以看出,在线销售平台必须充实目标蛋白的相关信息,以及各种应用实验的检测报告,才能从获取用户的流量,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Abcam正是因为在这些方面做的十分优秀,才能获取如此之多的网站流量。 科研用户(买方)抗体使用情况分析 著名的The Scientist杂志在2014年曾调查了全球超过400名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清晰的展示了生物科研试剂的市场趋势以及科研用户的真正需求【8】。 1. 科研人员购买试剂/试剂盒用来做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60%的用户使用所购买的产品用于DNA的提取和纯化,52%的用户用于PCR。这表明,DNA提取以及PCR相关试剂产品可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两类。 图 16:科研试剂应用频率最高的10种实验项目(全球调查) 2. 科研人员在选购试剂时会最看重哪些产品特性? 调查结果显示,79%的用户会看重可靠性,78%的用户会看重准确性和一致性。而价格因素仅为44%,易用性仅为43%。结果表明,可靠,准确,保证实验结果长期一致的试剂/试剂盒产品,会获得用户的青睐。相反,价格和使用方便并不是大多数人看重的特性。也就是说,昂贵的价格和复杂的操作并不是阻碍用户购买的主要因素。 图 17:科研人员在购买试剂时最看重的五个产品特性(全球调查) 3. 科研人员在选选购试剂盒产品时,会考虑哪些问题? 对于价格较高,选购标准也较严格的试剂盒产品,The Scientist也做了单独的调查。结果显示,用户的需求较为多样化。不过,大家最关心的三个问题,还是产品的应用次数,套装的完整性以及单次应用成本,分别占69%,64%以及61%。这表明,对于试剂盒产品来说,价格以及成本还是相对重要的购买因素。 图 18:科研人员在购买试剂时考虑的其他因素(全球调查) 4. 在应用试剂盒时,科研人员会遇到哪些技术问题? 试剂盒的使用往往会比较复杂,相对于单独的试剂产品,更容易出现问题。调查显示,尽管32%的用户未曾遇到任何技术问题,但是仍有31%和28%的用户分别认为保质期短以及多变性是最常见的问题。 图 19:科研人员在购买试剂时最看重的五个产品特性(全球调查) 参考资料: 【1】Global market for research antibodies. 2015. BCCresearch. 【2】http://www.biocompare.com/Editorial-Articles/177815-2015-Antibody-Market-Report/ 【3】http://www.the-scientist.com/?articles.view/articleNo/32042/title/Antibodies-User-Survey/ 【4】http://blog.citeab.com/supplier-market-share/ 【5】http://www.pivotalscientific.com/antibody-suppliers-ranking 【6】http://marketanalysts.lifescienceexecutive.com/blog/?p=885 【7】Antibody reagent market 2012. BioAstrum. 【8】http://www.the-scientist.com/?articles.view/articleNo/41135/title/Life-Science-Reagents-and-Kits--Usage-and-Trends/
8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度】全球抗体行业将进入双雄时代,Abcam将如何布局?
热度 4 SciLondon 2016-6-6 09:29
【深度】Santa Cruz事件之后,全球抗体行业将进入双雄时代,抗体巨头Abcam将如何布局? ( London-Science.com 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原文: http://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212 ) 前言 当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SCBT)收到美国USDA史上最严惩罚之后,抗体行业Abcam,Santa Cruz, Cell Signaling三足鼎立的平衡将被打破,全球抗体市场将进入双雄时代。 SCBT目前占据全球科研抗体市场近19%的市场份额,相信一旦倒下, 其实市场份额会被迅速瓜分。而同样 作为全球三大顶级供应商之一的Abcam,目前看来最有机会借此加速自己的全球化扩张之路。 Abcam目前的产品线囊括了137000种不同的产品,其中38%的总营收来源于自己生产的产品和创新技术,并且使用核心技术RabMAb制造的抗体种类在2015年到达了1811种。截止2014年,产品的文献引用数量超过15000次。 扩张之路 近年来,Abcam在全球化扩张的势头十分迅猛,并且也在极力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使自己不再局限在抗体相关领域。 并购案例: 1. 2011年五月收购MitoSciences,扩大了试剂盒和检测的产品线。 2. 2011年九月收购AscentScientific,将自身业务延伸到生化试剂领域。 3. 2012年三月收购Epitomics,由此获得了自己的核心技术RabMAb,使抗体产品更具有竞争力。 4. 2015年一月收购FireflyBiowork,获得了其先进的miRNA技术平台,借此打入miRNA的市场。 同时,在2014年九月与Cell Marque进行合作,试图将RabMAb产品扩展到医学检测市场。在2015年1月,又与A*STAR研究所合作,尝试将RabMAb技术应用在免疫检测试剂盒上。 发力中国 Abcam很早就察觉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近年来也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在2012年,Abcam就在收购Epitomics的行动中获得了Epitomics在杭州的生产基地,并对其投入重金加以改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 新的杭州办事处预计在2016年第二季度完工,总计投入200万英镑。 在2014年2月,Abcam又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该办事处兼具中国市场销售,客服与技术支持,物流和仓储管理的职责。 据年报显示,该办事处在2014年共拥有13名员工,运行成本在2014年,2015年分别为57万和78万英镑。 这两项投资不仅帮助了Abcam提高了产能,优化了产品质量,更改善了Abcam产品的物流和配送,而且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地区的用户体验。 根据Abcam的2015年年报显示【图1,2,3】,Abcam的收益达到了1.44亿英镑,约合14亿人民币,同比2014年的1.27亿英镑增长了12.6%,CER增长14.2.净利润为3977.7万英镑,同比2014年的3738.4万英镑增长了5.9%。毛利润率达到了70%以上。 Abcam在2015年已经占据科研抗体市场的第一名。 在2015年, 在所有地区中,中国 市场的增长势头及其显著,由2014年的716.1万英镑增长至2015年的1291.2万英镑,同比增长80.3%,CER增长75.7%。 其核心技术产品RabMAb更是实现了24%的增长,同时,其NPS达到了24%,证明客户的满意度相当之高。上文的数据一方面说明了目前中国科研抗体市场的火热势头,同时也给其他抗体供应商特别是另一家全球顶级抗体供应商 Cell Signaling 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报告全文请见附件: abcam annual report 2015.pdf 图1: 图2: 图3: 危机四伏 虽然Abcam近些年中在业务上动作频频,布局快速,但依然无法完全避免 抗体行业中的风险和困境。在2015年年报中【图1】,Abcam列出了目前所面临的各项风险因素,下面选取了几点具代表性的因素: 1. 外汇风险 。因为结算方式是英镑,所以汇率的变动往往是被认为最大的不可控风险,对公司财政影响深远。特别是近期的英国脱欧公投事件,其结果可能将会对Abcam这家英国公司的未来发展带来决定性影响。 2. 过度依赖OEM 。 Abcam在世界范围内共拥有400多家OEM厂商。2015年,在Abcam所有产品线中,有60%的营收来自OEM产品,而完全不依赖第三方供应的产品仅仅带来2.5 %的营收。这项数据说明目前Abcam的主营业务过度依赖OEM产品。大量的OEM产品将给Abcam带来极高的风控压力和质量风险,未来业务不确定性多多。 3. 生产的不确定性 。Abcam在世界共有6座抗体生产车间,如果遭遇罢工等情况,会直接影响产品销售和生产,损失将巨大。 4. 科研抗体难以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 但此次年报中,Abcam并未将经销商方面的变动列为重要的风险因素。除了中国和日本市场,Abcam在全球仅有11%的销售额来自经销商,大部分来自直销。因此,经销商在国外市场对于Abcam的影响力很低。但是相对于较传统的中国市场,经销商在渠道上发挥的重要性可以说举足轻重。如果Abcam想要坐稳在中国市场第一的位置,可能未来需要增加对国内经销商有更高的把控力度。 Reference: Abcam Annual report 2015.
12213 次阅读|14 个评论
[深度]抗体行业迎来大洗牌: 2016第一个或将倒下的行业巨头
SciLondon 2016-6-5 11:56
抗体行业迎来大洗牌 : 2016 第一个或将倒下的行业巨头 “ 前言 ” 多年以来, 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凭借其优势的价格和强大的销售网络,在抗体市场上常年占据领导地位,与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CST), Abcam, Sigma 并肩成为抗体行业巨头。然而近日,美国政府的一记重拳,将 Santa Cruz 从王座上打落,其苦心经营多年的抗体帝国将面临创建以来最大的危机。 5 月 20 日, Nature 首先发文指【 1 】,因触犯多项美国动物保护法的规定, 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以下简称 SCBT )将面临 350 万美元的巨额罚款,并被永久吊销动物交易的营业执照。同时, SCBT 将被要求撤销经营动物实验设施的资格。被禁止进行动物交易和动物实验,这无疑给 SCBT 判处了死刑。 “ 猫鼠游戏 ” 在欧美国家,动物权利的保护收到高度重视,甚至与人权同等重要。因此,用动物进行活体实验一直在美国饱受诟病。抗体的制造需要大量的动物, SCBT 作为全球最大的抗体供应商之一,自然拥有数量庞大的实验动物。根据美国农业部( USDA )的统计, 2010 年 -2014 年, SCBT 每年分别饲养了 12864 只, 17537 只, 15933 只, 15648 只与 9139 只动物。因此,政府部门与各个民间组织都对 SCBT 盯得很紧, SCBT 对动物福利稍有懈怠,马上会招致调查和起诉。早在 2002-2004 年, USDA 下属的动植物健康检查服务机构 (APHIS) 曾对 SCBT 进行调查,并控诉 SCBT 违反美国动物福利法 (AWA) ,对动物实施不合理的安乐死以及饲养超过许可数量的动物。最终在 2005 年, SCBT 与 APHIS 达成了和解,对自身进行整改并向 USDA 缴纳 4500 美元罚款【 2 】。 然而,这次事件却并未引起 SCBT 足够重视。在 2010 年 -2011 年, APHIS 对 SCBT 再次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十分糟糕的动物饲养条件和医疗条件。许多动物已经恶疾缠身,却还在被用于抗体生产。因此,政府部门对 SCBT 提出了警告,责令其分别限期 45 天和 90 天整改对动物的多项待遇条件,但并未对其进行起诉【 3 】。由于多次触犯动物福利法案, SCBT 很早就被 APHIS 列入了黑名单,对其的调查也从未停止。很快,在 2012 年, APHIS 基于对 SCBT 七年的持续调查,再次控告 SCBT 触犯动物福利法案【 4 】。 SCBT 对动物福利法案置若罔闻的行为令美国一片哗然。然而,由于 SCBT 始终不承认自己的违法行为和相关证据的缺乏,导致这项诉讼迟迟没有得到最终定案。在 2012 年至 2014 年, SCBT 曾多次接到警告,被责令进行动物待遇的改善【 5 】。而在此过程中, SCBT 从未出面澄清自己的行为,还拒绝了包括 Nature 在内的多家知名媒体的采访,继续我行我素,并且宣称饲养大量的动物,照看有疏忽是正常现象【 7 】。根据 2012 年的一份政府调查, SCBT 把 800 多只山羊藏匿在一处离公司南部 14 公里的窝棚内,卫生条件及其糟糕,并从未得到政府的饲养审批。然而, SCBT 的员工却蓄意对调查人员说谎,并隐瞒这批山羊的存在【 8 】。 2015 年,调查人员更是目睹了令人震惊的一幕。由于缺乏兽医, SCBT 的员工直接用手枪对着一只山羊的脑门开了一枪,残忍的杀死了这只理应被安乐死的山羊。在美国的社会道德标准下,这无疑等同于一桩谋杀案【 4 】。在 2016 年二月, SCBT 宣称自已已经不再饲养任何兔子和山羊。然而,六个月之前的一项调查表明,当时还有 3202 只山羊和 2471 只兔子。仅仅不到六个月,它们竟然全部失踪了。如此耸人听闻的消息,难道它们全被 “ 处理 ” 掉了吗? SCBT 始终对这批动物的行踪保持沉默【 9 】 SCBT 的行为终于也引起了大量科研人员们的愤慨,他们在 Twitter 等社交媒体上共同发表言论,联合抵制 SCBT 【 10 】。 图为罹患疾病的山羊被继续用作抗体生产(来源: Pinterest ) “ 天价罚单 ” 在 2015 年, APHIS 对 SCBT 发起了第四次起诉【 11 】, SCBT 被指控违反近 40 项动物福利法的规定。终于,在今年 5 月 19 日,不堪重负的 SCBT 接受了调解书,即将接受美国农业部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罚款: 350 万美元【 12 】。 SCBT 必须在 2016 年 5 月 31 日之前缴清罚款。比罚款更加严重的惩罚是: SCBT 将在 2016 年 12 月 31 被彻底吊销作为抗体生产商的执照。 虽然距离 2016 年 12 月 31 日还有 7 个月。然而,调解书中另外两条规定却可能将让 SCBT 积重难返。首先, SCBT 被要求在 5 月 31 日之前停止一切科研活动,并在 5 月 31 日之前关闭所有研究设施。另外,在 5 月 31 日到 12 月 31 日这段时间, SCBT 被禁止销售,生产,运输一切从 SCBT 饲养的活体动物处提取的血清,抗体等产品。更让 SCBT 绝望的是,早在控诉被受理之前( 2015 年 8 月 21 日), SCBT 已完成制造的一部分抗体产品也将被禁止销售,生产和运输。也就是说,在 5 月 31 日之前, SCBT 的一切抗体相关的商业活动将被终止。而在 12月31日之前 , SCBT 只能销售 2015 年 8 月 21 日之前的旧库存。由于旧库存储藏时间久远,保质期临近,即使能够允许被用来销售,抗体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 在调解书中, SCBT 对于裁决 “ 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 。并且, SCBT 已经放弃了包括听证会在内的各种权利。这意味着, SCBT 已经放弃了最后的抵抗。根据美国法律,在 5 月 31 日,所有惩罚措施将被默认为 “ 承认 ” ,即被强制执行。对于昔日的行业巨头来说,也许末日钟声已近。(调解书原文见附件 ) USDA-SCBT-Filed-consent-decision.pdf “ 行业洗牌 ” 若 SCBT 最终真的停止了抗体方面的业务,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多大影响?根据一份市场调查报告, SCBT 从 2011 年开始一直是抗体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一度在 2014 年占据 18.96% 的全球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是 CST 和 Abcam 【 13 】。而另一份 2012 年的调查显示,全球有 53% 的生物实验室使用 SCBT 的抗体产品,仅次于 Thermal-Fisher 57% 的使用率【 14 】。如果 SCBT 倒下,整个抗体行业的大洗牌在所难免。 SCBT 将近 20% 的中低端市场份额,或将在未来被其他抗体公司瓜分。无论是对目前行业内另外几家巨头或者中小企业来说都将可能借此机会增加其市场份额。而对 SCBT 目前的经销商们来说,由于此事件的恶劣影响和旧库存抗体质量的隐患,也将让他们可能会考虑放弃对 SCBT 产品的继续销售。 抗体行业市场份额(来源 CiteAb ) 此次, SCBT 的事件可能将引起一系列国际市场上的连锁反应。特别是针对抗体行业的调查必然也会增加,这也许会牵连出其他抗体供应商的类似违规行为。美国是国际第一大抗体市场,美国政府这次的重拳出击将对整个行业都起到一定的震慑的作用。同时整个抗体行业的销售和发展也会受此影响。 “ 结语 ” 事实上, SCBT 并不是第一家因为触犯动物福利法而接受 USDA 处理的抗体供应商【 15 】。在 2014 年,美国抗体供应商 Equitech-Bio 因为对动物看护不当,遭受了 USDA 的整改警告【 16 】。另外一家抗体供应商 ProSci, Inc 也因为医疗措施不当遭到了警告【 15 】。同样在 2014 年,抗体供应商 Rockland, Inc 因为虐待动物,遭到 USDA 总额 32000 美元的罚款 。然而,这些惩罚并未引起抗体业界足够的重视,很多抗体供应商为了高额的利润,继续使用不人道的方式对待动物。 SCBT 也未能吸取前车之鉴,其蔑视法律的行为最终得到了严惩。抗体行业也因此将面临巨大的动荡。无论是产品之争还是渠道之争,目前各家抗体公司都可能开始抢占 SCBT 的现有市场,这或许会成为后半年抗体市场的基调。 SCBT 的最终命运如何?抗体市场将如何变化?请关注ScienceLondon为您带来的后续深度报道! Reference: 【 1 】 http://www.nature.com/news/us-government-issues-historic-3-5-million-fine-over-animal-welfare-1.19958 【 2 】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santa-cruz-biotechnology-fine_us_573fb4a5e4b00e09e89f2828 【 3 】 http://www.santacruzsentinel.com/general-news/20110419/usda-investigating-santa-cruz-biotechnology-animal-research-facility-out-of-compliance-in-2010-and-2011 【 4 】 http://www.santacruzsentinel.com/article/NE/20150819/NEWS/150819590 【 5 】 http://www.santacruzsentinel.com/general-news/20141113/usda-files-second-complaint-in-seven-years-against-santa-cruz-biotechnology 【 6 】 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1016995-october-31-2012-scbt-inspection-secret-goats.html 【 7 】 http://www.newyorker.com/tech/elements/valuable-antibodies-at-a-high-cost 【 8 】 http://www.nature.com/news/discovery-of-goat-facility-adds-to-antibody-provider-s-woes-1.12203 【 9 】 http://www.laboratoryequipment.com/news/2016/02/thousands-goats-rabbits-disappear-lab?cmpid=horizontalcontent 【 10 】 https://www.buzzfeed.com/catferguson/of-dogs-and-goats?utm_term=.hdVwjK0xP#.yl6DNXpbm 【 11 】 https://awionline.org/sites/default/files/uploads/documents/USDAdata/SantaCruzBiotech-2015Complaint.pdf 【 12 】 https://content.govdelivery.com/accounts/USDAAPHIS/bulletins/14a73b2 【 13 】 http://blog.citeab.com/supplier-market-share/ 【 14 】 http://www.the-scientist.com/?articles.view/articleNo/32042/title/Antibodies-User-Survey/ 【 15 】 https://www.buzzfeed.com/catferguson/feds-got-your-goat?utm_term=.moBpyYeQm#.rtMJ2DAKb 【 16 】 http://www.all-creatures.org/saen/media-20150418.html 【 17 】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saen-stop-animal-exploitation-now/saen-victory-rockland-inc-slapped-with-32017-usda-fine/10152717591796177/ 本文章为 ScienceLondon 原创,请关注 ScienceLondon 公众号,给您带来后续深度报道! ScienceLondon 为您带来生物科技界第一手资讯和深度分析!
4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度]抗体行业迎来大洗牌: 2016第一个或将倒下的行业巨头
热度 5 SciLondon 2016-6-5 11:48
抗体行业迎来大洗牌 : 2016 第一个或将倒下的行业巨头 ( London-Science.com 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原文: http://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205 ) “ 前言 ” 多年以来, 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凭借其优势的价格和强大的销售网络,在抗体市场上常年占据领导地位,与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CST), Abcam, Sigma 并肩成为抗体行业巨头。然而近日,美国政府的一记重拳,将 Santa Cruz 从王座上打落,其苦心经营多年的抗体帝国将面临创建以来最大的危机。 5 月 20 日, Nature 首先发文指【 1 】,因触犯多项美国动物保护法的规定, 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以下简称 SCBT )将面临 350 万美元的巨额罚款,并被永久吊销动物交易的营业执照。同时, SCBT 将被要求撤销经营动物实验设施的资格。被禁止进行动物交易和动物实验,这无疑给 SCBT 判处了死刑。 “ 猫鼠游戏 ” 在欧美国家,动物权利的保护收到高度重视,甚至与人权同等重要。因此,用动物进行活体实验一直在美国饱受诟病。抗体的制造需要大量的动物, SCBT 作为全球最大的抗体供应商之一,自然拥有数量庞大的实验动物。根据美国农业部( USDA )的统计, 2010 年 -2014 年, SCBT 每年分别饲养了 12864 只, 17537 只, 15933 只, 15648 只与 9139 只动物。因此,政府部门与各个民间组织都对 SCBT 盯得很紧, SCBT 对动物福利稍有懈怠,马上会招致调查和起诉。早在 2002-2004 年, USDA 下属的动植物健康检查服务机构 (APHIS) 曾对 SCBT 进行调查,并控诉 SCBT 违反美国动物福利法 (AWA) ,对动物实施不合理的安乐死以及饲养超过许可数量的动物。最终在 2005 年, SCBT 与 APHIS 达成了和解,对自身进行整改并向 USDA 缴纳 4500 美元罚款【 2 】。 然而,这次事件却并未引起 SCBT 足够重视。在 2010 年 -2011 年, APHIS 对 SCBT 再次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十分糟糕的动物饲养条件和医疗条件。许多动物已经恶疾缠身,却还在被用于抗体生产。因此,政府部门对 SCBT 提出了警告,责令其分别限期 45 天和 90 天整改对动物的多项待遇条件,但并未对其进行起诉【 3 】。由于多次触犯动物福利法案, SCBT 很早就被 APHIS 列入了黑名单,对其的调查也从未停止。很快,在 2012 年, APHIS 基于对 SCBT 七年的持续调查,再次控告 SCBT 触犯动物福利法案【 4 】。 SCBT 对动物福利法案置若罔闻的行为令美国一片哗然。然而,由于 SCBT 始终不承认自己的违法行为和相关证据的缺乏,导致这项诉讼迟迟没有得到最终定案。在 2012 年至 2014 年, SCBT 曾多次接到警告,被责令进行动物待遇的改善【 5 】。而在此过程中, SCBT 从未出面澄清自己的行为,还拒绝了包括 Nature 在内的多家知名媒体的采访,继续我行我素,并且宣称饲养大量的动物,照看有疏忽是正常现象【 7 】。根据 2012 年的一份政府调查, SCBT 把 800 多只山羊藏匿在一处离公司南部 14 公里的窝棚内,卫生条件及其糟糕,并从未得到政府的饲养审批。然而, SCBT 的员工却蓄意对调查人员说谎,并隐瞒这批山羊的存在【 8 】。 2015 年,调查人员更是目睹了令人震惊的一幕。由于缺乏兽医, SCBT 的员工直接用手枪对着一只山羊的脑门开了一枪,残忍的杀死了这只理应被安乐死的山羊。在美国的社会道德标准下,这无疑等同于一桩谋杀案【 4 】。在 2016 年二月, SCBT 宣称自已已经不再饲养任何兔子和山羊。然而,六个月之前的一项调查表明,当时还有 3202 只山羊和 2471 只兔子。仅仅不到六个月,它们竟然全部失踪了。如此耸人听闻的消息,难道它们全被 “ 处理 ” 掉了吗? SCBT 始终对这批动物的行踪保持沉默【 9 】 SCBT 的行为终于也引起了大量科研人员们的愤慨,他们在 Twitter 等社交媒体上共同发表言论,联合抵制 SCBT 【 10 】。 图为罹患疾病的山羊被继续用作抗体生产(来源: Pinterest ) “ 天价罚单 ” 在 2015 年, APHIS 对 SCBT 发起了第四次起诉【 11 】, SCBT 被指控违反近 40 项动物福利法的规定。终于,在今年 5 月 19 日,不堪重负的 SCBT 接受了调解书,即将接受美国农业部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罚款: 350 万美元【 12 】。 SCBT 必须在 2016 年 5 月 31 日之前缴清罚款。比罚款更加严重的惩罚是: SCBT 将在 2016 年 12 月 31 被彻底吊销作为抗体生产商的执照。 虽然距离 2016 年 12 月 31 日还有 7 个月。然而,调解书中另外两条规定却可能将让 SCBT 积重难返。首先, SCBT 被要求在 5 月 31 日之前停止一切科研活动,并在 5 月 31 日之前关闭所有研究设施。另外,在 5 月 31 日到 12 月 31 日这段时间, SCBT 被禁止销售,生产,运输一切从 SCBT 饲养的活体动物处提取的血清,抗体等产品。更让 SCBT 绝望的是,早在控诉被受理之前( 2015 年 8 月 21 日), SCBT 已完成制造的一部分抗体产品也将被禁止销售,生产和运输。也就是说,在 5 月 31 日之前, SCBT 的一切抗体相关的商业活动将被终止。而在 12月31日之前 , SCBT 只能销售 2015 年 8 月 21 日之前的旧库存。由于旧库存储藏时间久远,保质期临近,即使能够允许被用来销售,抗体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 在调解书中, SCBT 对于裁决 “ 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 。并且, SCBT 已经放弃了包括听证会在内的各种权利。这意味着, SCBT 已经放弃了最后的抵抗。根据美国法律,在 5 月 31 日,所有惩罚措施将被默认为 “ 承认 ” ,即被强制执行。对于昔日的行业巨头来说,也许末日钟声已近。(调解书原文见附件 ) USDA-SCBT-Filed-consent-decision.pdf “ 行业洗牌 ” 若 SCBT 最终真的停止了抗体方面的业务,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多大影响?根据一份市场调查报告, SCBT 从 2011 年开始一直是抗体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一度在 2014 年占据 18.96% 的全球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是 CST 和 Abcam 【 13 】。而另一份 2012 年的调查显示,全球有 53% 的生物实验室使用 SCBT 的抗体产品,仅次于 Thermal-Fisher 57% 的使用率【 14 】。如果 SCBT 倒下,整个抗体行业的大洗牌在所难免。 SCBT 将近 20% 的中低端市场份额,或将在未来被其他抗体公司瓜分。无论是对目前行业内另外几家巨头或者中小企业来说都将可能借此机会增加其市场份额。而对 SCBT 目前的经销商们来说,由于此事件的恶劣影响和旧库存抗体质量的隐患,也将让他们可能会考虑放弃对 SCBT 产品的继续销售。 抗体行业市场份额(来源 CiteAb ) 此次, SCBT 的事件可能将引起一系列国际市场上的连锁反应。特别是针对抗体行业的调查必然也会增加,这也许会牵连出其他抗体供应商的类似违规行为。美国是国际第一大抗体市场,美国政府这次的重拳出击将对整个行业都起到一定的震慑的作用。同时整个抗体行业的销售和发展也会受此影响。 “ 结语 ” 事实上, SCBT 并不是第一家因为触犯动物福利法而接受 USDA 处理的抗体供应商【 15 】。在 2014 年,美国抗体供应商 Equitech-Bio 因为对动物看护不当,遭受了 USDA 的整改警告【 16 】。另外一家抗体供应商 ProSci, Inc 也因为医疗措施不当遭到了警告【 15 】。同样在 2014 年,抗体供应商 Rockland, Inc 因为虐待动物,遭到 USDA 总额 32000 美元的罚款 。然而,这些惩罚并未引起抗体业界足够的重视,很多抗体供应商为了高额的利润,继续使用不人道的方式对待动物。 SCBT 也未能吸取前车之鉴,其蔑视法律的行为最终得到了严惩。抗体行业也因此将面临巨大的动荡。无论是产品之争还是渠道之争,目前各家抗体公司都可能开始抢占 SCBT 的现有市场,这或许会成为后半年抗体市场的基调。 SCBT 的最终命运如何?抗体市场将如何变化?请关注ScienceLondon为您带来的后续深度报道! Reference: 【 1 】 http://www.nature.com/news/us-government-issues-historic-3-5-million-fine-over-animal-welfare-1.19958 【 2 】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santa-cruz-biotechnology-fine_us_573fb4a5e4b00e09e89f2828 【 3 】 http://www.santacruzsentinel.com/general-news/20110419/usda-investigating-santa-cruz-biotechnology-animal-research-facility-out-of-compliance-in-2010-and-2011 【 4 】 http://www.santacruzsentinel.com/article/NE/20150819/NEWS/150819590 【 5 】 http://www.santacruzsentinel.com/general-news/20141113/usda-files-second-complaint-in-seven-years-against-santa-cruz-biotechnology 【 6 】 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1016995-october-31-2012-scbt-inspection-secret-goats.html 【 7 】 http://www.newyorker.com/tech/elements/valuable-antibodies-at-a-high-cost 【 8 】 http://www.nature.com/news/discovery-of-goat-facility-adds-to-antibody-provider-s-woes-1.12203 【 9 】 http://www.laboratoryequipment.com/news/2016/02/thousands-goats-rabbits-disappear-lab?cmpid=horizontalcontent 【 10 】 https://www.buzzfeed.com/catferguson/of-dogs-and-goats?utm_term=.hdVwjK0xP#.yl6DNXpbm 【 11 】 https://awionline.org/sites/default/files/uploads/documents/USDAdata/SantaCruzBiotech-2015Complaint.pdf 【 12 】 https://content.govdelivery.com/accounts/USDAAPHIS/bulletins/14a73b2 【 13 】 http://blog.citeab.com/supplier-market-share/ 【 14 】 http://www.the-scientist.com/?articles.view/articleNo/32042/title/Antibodies-User-Survey/ 【 15 】 https://www.buzzfeed.com/catferguson/feds-got-your-goat?utm_term=.moBpyYeQm#.rtMJ2DAKb 【 16 】 http://www.all-creatures.org/saen/media-20150418.html 【 17 】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saen-stop-animal-exploitation-now/saen-victory-rockland-inc-slapped-with-32017-usda-fine/10152717591796177/
7611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制备的圆盘凝胶电泳用于从包涵体中纯化抗原的应用
ontores001 2016-5-25 11:22
Keyword: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多肽修饰 ,分子动力学 关键词:抗原制备,电渗流,包涵体 特异性抗体是一个依赖性工具用于测定蛋白表达模式和测定蛋白在细胞内的位置。一般来说,重组抗体常作为抗原用于特异性抗体制备。然而,来源于哺乳动物和植物的重组蛋白常在大肠杆菌体内的包涵体中过表达。因为溶解的抗原比较适合用于注射到动物体内产生抗原,所有这些包涵体的溶解是令人满意的。此外,高纯化的蛋白也被用来制备特异性抗体。为了获得纯化的蛋白(用来作为抗原),通过制备的圆盘凝胶电泳用于从包涵体中纯化蛋白。 纯化的蛋白含有0.1%SDS的电泳缓冲液(直接注射带免疫动物体内)中作为溶解的片段被回收,所以该方法适合用于从包涵体中纯化抗原。该方法也能用于制备大批量的抗原(几十毫升)。 Estimation of anti-AccD antibodies using western blotting. 采用蛋白免疫印迹估计抗AccD抗体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2fb62500102wbo6.html
1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宫春·疫苗
热度 15 kongmoon 2016-3-28 11:29
挤奶乡姑,任天花肆虐,弄粉怡然。 蒙童勇试牛痘,染疠仍安。 罹毒勿药,不禁问,御寇谁先? 应料到,天医自有,明察以貌锄奸。 搜剿病原去势,尽减毒灭魄,不改其颜。 裁成疫苗注射,抗体收编。 风邪又至,御林兵,早布敌前。 犹假想,载淳种痘,可容太后垂帘? 免疫是人类的天然医生,分为先天性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的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内一条“以貌锄奸”的防线。致病的细菌病毒等在免疫学里叫做抗原,抗原的表面有其特异性的化学基团叫做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就像是抗原的额头上写了名字或者是它独一无二的容颜,而我们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这些抗原决定簇,根据抗原决定簇的特点分化成各种免疫细胞,有的能分泌专门针对该种抗原的化学物质叫做抗体,有些能专门杀死为该种抗原提供庇护的细胞。还有些细胞记忆力惊人,一旦发现有抗原决定簇相同或高度相似的入侵者,马上通知免疫系统制造更多的相应抗体或效应细胞把入侵者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使人逃过一劫,就如《易·无妄》所说的“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有个谜语:“远看象只狗,近看象只狗,赶它它不走,拉它它就来”的谜底是“死狗”。诙谐的谜语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死和活的生物外形都一样。把致病的病毒细菌弄死,它们就不会致病了,但它们的外形准确的说是抗原决定簇却没有变。那么我把处理过的灭活抗原作为疫苗注射到体内肯定不会致病,但却诱导出了针对该种病原的抗体。一旦活的该种病原感染了人,却被早已准备好的抗体消灭,从而使人远离这种疾病的侵扰。这就是疫苗的原理。当然处理病原体得到疫苗的手段很多,也很复杂,但其原理无非就是利用了特异性免疫“以貌锄奸”的特点。 最早的疫苗是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在1796年发明的,他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从没见过挤奶的女工罹患天花,他从感染了牛痘的挤奶村姑脓包里提取了一些脓接种到一个八岁男童的手臂下,这个男童虽然也经历了发烧等症状,但很快变得不畏惧天花了,纵使将人的天花直接接种到他的体内也没事!疫苗就这样被詹纳发明出来了。原来牛痘和人痘(天花)病毒外表很相似,但牛痘不会使人得病,而它诱导出来抗体或记忆细胞却将天花认作牛痘从而把它消灭掉。天花夺人性命无数,但最终在全世界人接种牛痘后,于1976年在地球绝迹。如果当年同治皇帝载淳接种了牛痘,慈禧太后还有机会一直垂帘吗?
个人分类: 生物|4461 次阅读|37 个评论
[转载]多肽合成-基因合成服务---鸿拓生物
ontores001 2016-3-9 10:52
基因组成是指在体外人工组成双链DNA分子的技能,与寡核苷酸组成有所不一样:寡核苷酸是单链的,所能组成的最长片段仅为100nt摆布,而基因组成则为双链DNA分子组成,所能组成的长度规模50bp-12kb。基因组成是用人工办法组成基因的技能,是基因获取的手法之一,相对于从已有生物中获取基因来说,基因组成无需模板,因此不受基因来历约束。 基因组成界说 人类首条人工组成的基因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基因组成是当时组成生物学的首要内容,通过基因组成,能够取得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基因,为人类改造生物拓荒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在可估计的将来,基因组成将在生命科学范畴表现巨大效果,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生命、核酸疫苗、生物医药等范畴的效果已开始表现。基因组成也存在潜在的被开发成生物武器的可能,而这个可能性在几个病毒的人工组成以后变得愈加杰出。 基因组成有两种路径 一:是向基因组成公司订制 二:是作本地基因组成。因为基因组成技能还没有一个一致的办法,基因组成的技能和经历在组成过程中具有决议性的影响,所以大多数基因组成都是在专业人员手中完结的,这也决议了路径一是首要渠道。但大多只是个别基因的组成,只具有有限的参考价值,除非是那些为了研讨技能自身而作的基因组成。对于需求作本地基因组成的实验者来说,运用“基因组成试剂盒”也许是一个好的挑选。 基因组成的长处 一:组成周期短,能够确保序列的100%准确无误 二:基因组成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对基因的酶切位点和基因序列进行修正,便利下流的克隆和实验 三:研讨人员依据自个的志愿规划得到自然界中很难取得甚至不存在的基因 四:基因组成的基因能够进行密码子优化,使基因在各种生物表达系统中都能得到杰出表达 基因组成的使用 一:克隆人鼠抗体或重组抗体 二:组成不一样的基因骤变株、SNPS、或其它骤变株 三:规划组成DNA疫苗 四:很多组成用于微芯片的cDNA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post-7092494-112624112-1.shtml
1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埃博拉出血热:治疗
热度 1 xuxiangtian 2014-8-12 23:43
本 病 尚 无特效治疗 方法。 主要 措施是 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 、 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出血等并发症。 1. 一般治疗 针对本病实施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就近治疗(三早一就近)。 患者 应卧床休息, 可 就地隔离治疗。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 的 流 质 食或半流 质饮 食 。 对 病人进行严密护理,预防出血和皮肤损伤,预防细菌感染,预防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2. 液体疗法 病人往往会出现脱水,需要静脉或者口服补液进行电解质补充。 补液应以等渗液和盐液为主 。 口服 常用的有 口服补液盐(ORS)。静脉补液常用 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等。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血清疗法 如给早期病人注射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 近有用血清抗体 ZMapp 治疗 埃博拉 出血热,可使病人病情好转。 有 报道在西非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两名美国医护人员接受一种仍处于实验阶段的血清后,病情出现好转,为研发针对埃博拉疫情的药物带来曙光。 这种 新药被称作 “ ZMapp ” ,是混合了多种单株抗体的“鸡尾酒”药物, 该药品由位于美国圣地亚哥一家名为“Mapp Biopharmaceutical Inc”的生物科技公司研制,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只有9名员工。 这 种药物可透过特制的蛋白质阻止埃博拉病毒入侵新细胞,并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来对抗病毒,此前曾经在实验中治愈感染埃博拉的猴子,但从未在人类身上试用。该药厂表示,“ZMapp”在今年1月被选为候选药物,但数量非常少,正与有关政府机构合作尽快增加产量。 名 为”ZMapp”的实验性药物 美方早前曾把3瓶“ZMapp”送往利比里亚,用于治疗在当地感染埃博拉的美国医生布兰特利及护士怀特博尔。布兰特利接受新药后一小时内,病情迅速好转,呼吸变回畅通、皮疹渐退,布兰特利日前返美接受治疗时,还能自行下车步入医院。 用患者的恢复期血清治疗传染病。这种血清疗法在治疗传染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白候的治疗,一些新发传染病的治疗。 我 国已掌握 了 埃博拉病毒抗体基因 并批量生产 。 4. 抗病毒治疗         抗 病毒 药物对其无效,包括 利巴韦林 和 干扰素 。尽管实验显示, 干扰素 似乎可以起一些作用,在本来感染 埃博拉病毒 100%必死的猴群中存活下约33%,但凝干扰素在人体的效果如何尚未确定。         5. 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 出现细菌感染者 可酌情应用抗生素 控制 感染。 6. 中医中药: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可辩证论治,扶正祛邪,防治结合进行试用。 参考文献附后。 (2014-08-12徐向田编辑)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47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抗体可清除CNS中的狂犬病毒:最新实验证据
热度 38 yanjx45 2013-12-5 11:53
国际知名狂犬病专家 傅振芳 教授等今年9月在专业杂志(PLoS Negl Trop Dis)上发表研究论文,证明: 狗的脑脊液(CSF)中的病毒中和抗体(VNA)确实可清除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狂犬病毒 。 原文(全文)网址: http://www.plosntds.org/article/info:doi%2F10.1371%2Fjournal.pntd.0002375 ( Published:September 19, 2013 ) 以下为该论文的题目和摘要: 狗的非致死性狂犬病与脑脊液中病毒中和抗体的存在相关 (Presence of 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n Cerebral Spinal Fluid Correlates with Non-Lethal Rabies in Dogs) 摘要 背景 :  传统上认为狂犬病是一种一旦发病就必死无疑的疾病。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实验动物以及人类,都可能发生非致死性狂犬病感染,以及从弛缓性麻痹和脑炎中康复的病例。 方法学/主要发现 :  用来源于墨西哥的野生型犬狂犬病毒(wt DRV-墨西哥)实验性感染狗,一部分狗表现出非致死性狂犬病感染,这些狗的脑脊液(CSF )中存在病毒中和抗体( VNA ),而且在其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发现有轻度的免疫细胞积累。相比之下,那些死于狂犬病的狗则显示在血清或CSF中只有很少或没有VNA,并在CNS中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接种了狂犬病疫苗的犬在用致死剂量的野生型狂犬病毒wt DRV攻击后,未出现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并一直存活。 VNA能在免疫后的狗血清中检测到,但不能在其CSF 中检测到。所以VNA的存在对抑制病毒在CNS中的传播和最终将病毒从CNS中清除是至关重要的。 结论/意义 :  野生型狂犬病毒对狗的非致死性感染直接与VNA在CNS中的存在相关。因此, VNA在CNS内的产生或VNA通过搞定血脑屏障从而能从周边进入CNS,对于从CNS清除病毒感染是重要的,据此才能防止致命的狂犬病毒感染。 相关博文:    关于“狂犬病毒能从CNS中被清除”的研究进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638393.html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25847 次阅读|129 个评论
浅议有趣的抗体“双重性”
micliu68 2013-10-10 21:04
一种蛋白质分子可能表现一种或几种性状(或可以执行一种或几种功能)。如果一种蛋白质分子表现几种性状(或执行几种功能),这些性状(或功能)一般是类似的、或是相辅相成的,不会是相悖的。但是抗体( antibody , Ab )分子非常特殊。早年(上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与我的导师童竟亚教授聊一些免疫学理论问题时,就发现抗体分子将几种相悖的性质集于一身。又经多年对抗体进一步学习与思考,本人对抗体的特性有些心得,先记录于此,或许对初学者解惑有一定帮助。 为了少产生歧义,在叙述之前,先给 “ 抗体双重性 ” 一个定义: “ 抗体双重性 ” 是指同一个抗体分子同时表现出的两种相悖的生物学性状(或功能)。 一、抗体具有双重免疫学性质 —— 同一个抗体分子既是抗原诱生的产物 ——“ 抗体 ” ,又是诱生抗体的免疫原 ——“ 抗原 ” 抗体是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产物 免疫学教科书上给出的 “ 抗体 ” 定义是: 抗体是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由 B 淋巴细胞(转化成浆细胞)合成并分泌至血清中的、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定义说得明明白白,没有疑义:抗体是由抗原诱导 B 细胞产生的(即是免疫应答产物),其功能是识别结合并介导清除该诱导抗原,即抗体是抗原的 “ 冤家对头 ” 。 抗体是诱导抗体产生的免疫原(即抗体是抗原) 抗体定义还告诉我们,抗体分子属于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 Ig )。 Ig 单体分子由四条肽链借二硫键连接构成(二硫键是共价键,因此这四条肽链构成一个分子),结构很复杂,分子量也很大(如 IgG 单体分子量达 15 万道尔顿)。这些性状均达到了良好抗原(分子量超过 1 万道尔顿的复杂蛋白质分子)的标准,所以抗体是如假包换的 “ 极品 ” 抗原(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皆有)。抗体只要进入异种个体内,一般都能刺激该个体产生针对该抗体的抗体,称之为 “ 抗抗体 ” (真拗口)。 在这里,作为 “ 抗原 ” 的抗体,原是由某种抗原诱导产生的,为了区别,可称之为 “ 第一抗体 ” ;而由 “ 第一抗体 ” 充当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即抗抗体),顺便就称之为 “ 第二抗体 ” 了。 “ 抗体 ” 与 “ 抗原 ” 的身份在 “Ig” 这儿混在一起了,初学者为此大伤脑筋。 要识别与区分抗体的这种 “ 变身 ” 把戏也不难。 推理一,复杂大分子蛋白因为携有多种 “ 表位 ” ,所以是良好抗原。抗体是复杂大分子蛋白( Ig ),所以其分子也携带有多种表位,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其 “ 表位 ” 构象来了解该抗体的 “ 抗原 ” 特性; 推理二,抗体的功能之一是非共价键结合对应抗原表位。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的两种分子应该具有分子构象互补的结合部位,也即抗体必定有与 “ 对应抗原表位 ” 分子构象互补的结合腔,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其 “ 抗原结合腔 ” 构象来了解该抗体的 “ 抗体 ” 特性。 小结:抗体具有 “ 抗原结合腔 ” 是为 “ 抗体 ” ,抗体具有 “ 表位 ” 是为 “ 抗原 ” 。 二、抗体具有双重结构域 —— 同一个抗体分子既具有易变结构域,又具有恒定结构域 一种肽链分子的氨基酸序列由编码基因的 DNA 核苷酸序列决定。一般说来,基因序列在进化过程中就已经固化。所以,由某个基因编码合成的肽链,氨基酸序列是确定的。即使发生变异,牵涉的氨基酸残基也寥寥无几,不变(恒定)是常态,变是罕见。但抗体(或称为 Ig )是例外。 以抗体 IgG 为例, IgG 的重链( γ 链)大约由 450 个氨基酸残基序列构成。不管由哪一个 B 细胞克隆产生的 IgG 分子,其 γ 链 C 末端约 330 多个氨基酸残基序列都是相同的,因此称之为 “ 恒定区( constant regions , C ) ” ,这符合常理。但不合常理处是 γ 链 N 末端大约 110 个氨基酸残基序列。每一个 B 细胞克隆产生的 IgG ,其 γ 链 N 末端这 110 个氨基酸残基序列都各不相同,因此称之为 “ 易变区( variable regions , V ) ” 。而且 V 区中还有三个区段的氨基酸序列变化更大,称之为 “ 高变区( hypervariable region , HVR ) ” 。 IgG 轻链的 N 末端约 110 个氨基酸序列与重链一样,也是多变的。恒定与变异竟和谐地融为一体,确实让初学者感到困惑。按照常理,恒定区好理解,但如何理解易变区呢? 抗体的定义确定:抗体能与对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这表明,每一个抗体分子,都应该具有能与一个对应表位结合的 “ 抗原结合腔 ” 。现已证实: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腔,由重链和轻链 N 末端的大约 110 个氨基酸残基序列联合构成。而且还证实,抗体与表位之所以能特异性结合,是因为抗体 “ 抗原结合腔 ” 的形状(分子构象)与 “ 对应表位 ” 的分子构象高度精确互补吻合(类似于锁与钥匙的结合)。 可能进入宿主机体内的抗原表位种类难以计数,这就意味着,宿主要保护自身安全,其体内也必须对应有 “ 抗原结合腔 ” 能千变万化的各种抗体分子,去识别结合这些分子构象千变万化的表位。如果把 20 种氨基酸视为 “ 建筑材料 ” ,那么,要构建与特定表位构象互补吻合的 V 区抗原结合腔,就必须采用特定的氨基酸材料、并将这些氨基酸按特定的组合方式拼装才能构建。入侵体内的抗原表位既然可以有千千万万种分子构象,就可能诱导活化千千万万个 B 细胞克隆,产生具有千千万万种 “V 区 ” 的抗体分子。 抗体(或 Ig )肽链的 V 区与 C 区看似为 “ 一体 ” ,实际上却是 “ 异体 ” ,即抗体的 V 区和 C 区不是由一个 “ 固化的 ” 胚系基因编码产生的, B 细胞在此 “ 骗 ” 了我们。抗体每一条肽链的编码基因,都是由 B 细胞将一个 V 区基因和一个 C 区基因通过一个 J ( D )基因 “ 临时 ” 拼接而成的。如 IgG 的重链基因,是由 V-D-J-Cγ 四个基因拼接成的。在拼接过程中, B 细胞对 C 基因采取 “ 拿来主义 ” ,即 C 基因 “ 原样 ” 表达(这种表达称为 “ 胚系基因表达 ” )。由于所有正常人的 Ig-C 区胚系基因( μ 、 δ 、 γ 、 α 、 ε 、 Cκ 、 Cλ )编码序列都相同,因此,所有人的不同 B 细胞克隆,合成的同类 Ig 肽链的 C 区氨基酸序列均相同(因为 C 区基因原样表达)。而对 V 区基因, B 细胞则是将经挑选出的 V 区基因再经多次 “ 修饰改造 ” (基因重排与拼接、核苷酸变异、核苷酸插入或缺失、 mRNA 剪接与编辑等)后表达(这种表达又称为 “ 体细胞基因表达 ” )。 B 细胞克隆这种将相悖的C区基因和V区基因硬性拼接为一个基因的“拉郎配”做法,致使产生的同类 Ig 肽链,其 C 区氨基酸序列都相同,但 V 区氨基酸序列绝不相同。换句话说, 一个特定抗原表位诱导某个 B 细胞产生的、实质上只是一个与该表位分子构象精确互补的特殊 “ 抗原结合腔 ” 。 小结:B细胞通过“胚系基因表达方式”构建了抗体的恒定区,通过“体细胞基因表达方式”构建了抗体的易变区。 三、抗体具有双重免疫原性 —— 同一个抗体分子既能诱发 “ 异体 ” 免疫应答,又能诱发 “ 自身 ” 免疫应答 抗原的本质是 “ 异物 ” ,因此,自身大分子蛋白质分子(包括 Ig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应该不会诱发自身免疫应答,只有进入异种个体内方可诱导免疫应答发生。但 Ig 却是个例外。 本文开始就已说明 Ig 是良好抗原。 由于所有正常人的同类 Ig-C 区氨基酸序列均相同,所以,任何人的(任何类) Ig-C 区肽链,进入其他任何正常人身体内,都不会诱发针对它的免疫应答(即不会产生抗抗体)。人 Ig-C 区肽链只有进入(哺乳)动物(如马、羊、鼠等)身体内,才会诱发针对人 Ig-C 区肽链的免疫应答,产生抗抗体(第二抗体)。常用于免疫诊断的第二抗体,一般是人 IgG-C 区肽链免疫羊体后,取羊血清得到的 “ 羊抗人 IgG 抗体 ” 。 Ig-C 区肽链 的这种抗原属性称之为 “ 同种型( isotype ) ” ,即这类抗原被本物种所有正常个体视为 “ 自己 ” 。 但这是否就能下一个结论: Ig 对自身不是免疫原呢?别急,我们还未考察 Ig-V 区的免疫原原性呢。 我们在本文二已经弄明白了:一个特定抗原表位诱导 B 细胞产生的,实质上只是一个与该表位分子构象互补的特定 Ig-V 区抗原结合腔。外来抗原是在我们出生后进入身体内的,所以由它诱导产生的 “Ig-V 区 ” 肽链也是出生后才出现在身体内的。 Burnet 的 “ 细胞克隆选择学说 ” 认为:抗原之所以是 “ 异物 ” ,是因为身体内的淋巴细胞在胚胎发育期从未遇见过它,个体出生后它若进入体内,就会被淋巴细胞视为 “ 异物 ” 。那么,针对任何抗原的抗体( Ig )- V 区肽链都与其诱导抗原一样,是后天出现在体内的。推理可知,抗体( Ig )的 “V 区 ” 肽链对任何个体(包括自身、同种个体和异种个体)都是 “ 异物 ” ,都是抗原。 Ig-V 区 的这种免疫原属性称之为 “ 独特型( idiotype , Id ) ” ,即V区的抗原表位是 “ 独一无二 ” 的。所以,任何一种抗体分子一旦在体内出现,就注定要被 “ 自身 B 细胞 ” 视为 “ 异物 ” ,就可能激活某个 B 细胞克隆产生针对该 Ig-V 区 “ 独特型表位 ” 的抗体,即 “ 抗独特型抗体 (anti-idiotype antibody , AId 或 Ab2) ” 。 强调一下: Ig-C 区的表位属同种型,只能诱发异种个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针对 Ig-C 区表位的抗抗体; Ig-V 区的表位属独特型 , 可诱发任何个体( 自身 与异体)产生抗独特型抗体。 顺带指出,如果弄明白了这点,那么对在免疫诊断技术中,利用 “ 示踪物标记的第二抗体 ” 鉴定结合在标本上的第一抗体,就可间接判定标本上具有与第一抗体对应的病原体抗原,就不会产生困惑了。因为第一抗体通过 V 区与对应病原体抗原结合,而其 C 区的表位则与第二抗体的 V 区结合。所以在标本上,第一抗体是连接病原体与第二抗体的 “ 桥 ” ,在标本上找到第二抗体,就意味着标本上有病原体抗原。 小结 : Ab-C 区同种型表位诱发 “ 异己 ” 免疫应答, Ab-V 区独特型表位诱发 “ 自己(和异己) ” 免疫应答。 四、抗体具有双重选择结合性 —— 同一个抗体分子既可特异性选择结合 “ 异己 ” ,也可非特异性结合 “ 自己 ” 在正常免疫应答过程种中, “ 异己 ” 抗原表位诱导特定 B 细胞合成对应抗体,抗体 V 区抗原结合腔能选择结合对应 “ 异己 ” 抗原表位,这种选择识别结合具有高度精确专一性(即特异性)。但抗体与对应抗原的结合是非共价键结合,结合后并不能破坏抗原结构,也不能独自清除抗原,只能阻止此抗原发挥原有的(某种)生物学效应。 抗体 C 区不能与抗原表位结合,但能与各种类型免疫细胞的 Fc 受体( FcR )结合。抗体 C 区与细胞膜 FcR 结合与抗体 V 区结合哪种抗原无关,也不选择某种特定的自身细胞,而只选择同类 FcR ,所以被认为是非特异性结合。在清除抗原过程中,抗体分子只是一种识别和 “ 捕捉 ” 抗原的工具。抗体分子通过 V 区识别结合 “ 异己 ” 抗原后,接着通过 Fc 段结合 “ 自己 ” 免疫细胞膜 FcR ,介导自己免疫细胞清除异己抗原。 V 区已结合抗原的 IgG ,如果与巨噬细胞膜 FcγR 结合则加强吞噬抗原效应(免疫调理)、与 NK 细胞膜 FcγR 结合则介导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效应( ADCC )等。 小结 : Ab-V 区特异性选择结合异己(抗原表位), Ab-C 区非特异性结合自己(免疫细胞膜 FcR )。 五、抗体具有双重保护作用 —— 同一个抗体分子既可介导清除病原体(保护感染者),又可保护病原体 抗体与对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阻止该抗原发挥原有的(某种)生物学效应。在病毒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毒依靠病毒体外表的病毒吸附蛋白( viral attachment protein, VAP )吸附在易感细胞膜的对应受体分子上,进而穿入至细胞内,导致感染发生。病毒入侵后, VAP 可以诱导宿主 B 细胞产生对应抗体。这种抗体的 V 区与 VAP 特异性结合后,或可阻止病毒与易感细胞吸附(称为中和效应),或抗体的 C 区与吞噬细胞膜 FcR 结合,然后介导吞噬清除病毒,这对被感染者康复极为重要(保护感染者)。 但有些病毒的易感细胞不仅仅是普通组织细胞,还有免疫细胞(如单核 - 巨噬细胞),当抗体的 V 区与这类病毒的 VAP 结合后,虽然能阻止 VAP 与易感细胞膜对应受体直接吸附,但与 VAP 结合的抗体却通过其 C 区与单核 - 巨噬细胞膜的 FcR 结合(间接吸附),反而使病毒更容易地进入细胞内,这种现象称之为 “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 ADE ) ” 。病毒如果通过 ADE 进入单核 - 巨噬细胞内,就可能逃避免疫攻击,即说明抗 VAP 抗体起到了保护病毒、危害感染者作用。如登革病毒和 HIV 感染过程中均可能出现 ADE 。 此外,还发现肿瘤细胞膜的肿瘤特异性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也有双重保护性。在理论上,肿瘤患者体内产生的肿瘤抗原特异性抗体(主要是 IgG ),其 V 区识别结合肿瘤细胞后, C 区可以介导 NK 细胞杀伤( ADCC )肿瘤细胞、或激活补体溶解肿瘤细胞(保护肿瘤患者)。但也有些肿瘤患者,其体内的抗体可以通过 “ 封闭 ” 或 “ 抹掉 ” 肿瘤细胞膜表面的肿瘤特异性抗原,来干扰特异性 CTL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这类抗体实际上起着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称之为 “ 增强抗体( enhancing antibody ) ” 。尤其是有些肿瘤细胞膜抗原诱导产生的血清 IgA 抗体,其 V 区与肿瘤细胞膜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其 C 区一不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所以不能激活补体溶解肿瘤细胞;二不能与 NK 细胞结合( NK 细胞膜没有 FcαR ),所以不能通过 ADCC 杀伤肿瘤细胞;但其 “ 封闭 ” 或 “ 抹掉 ” 肿瘤细胞膜表面的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干扰现象有时却很明显。 所以初学者不能只在头脑中建立一个 “ 抗体对己有利无害 ” 的僵化概念(别尽想美事),在医疗实践中要辩证考虑抗体这种 “ 敌我不分 ” 的双重保护性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小结 : Ab-V 区特异性选择结合病毒抗原,阻止病毒感染(保护感染者); Ab-C 区结合巨噬细胞 FcR ,可能加强吞噬清除病毒(保护感染者),也可能帮助病毒进入巨噬细胞内以逃避免疫攻击(保护病毒)。 六、 BCR 可接受双重调控信号 —— 同一个 BCR 分子,既可接受活化信号,也可接受抑制活化信号 一个成熟 B 细胞(且命名为 “B1” )刚刚逸出骨髓,就可能被某些 B 细胞将 “B1 细胞 BCR-V 区 ” 视为 “ 异物 ” 了(见本文三)。根据 Jerne 的 “ 独特型网络( idiotype network ) ” 学说, B1 细胞 BCR-V 区抗原结合腔内的 “ 互补决定区( CDR ) ” 氨基酸残基序列就是表位,称为 “ CDR-Id” ,可以被某个对应 B 细胞 (命名为 “B2β” ) 的膜 BCR (或其产生的抗体 Ab2β ) -V 区识别结合 ;同理, B 1 细胞 BCR-V 区抗原结合腔外的 “ 骨架区( FR ) ” 氨基酸残基序列也有表位,称为 “ FR-Id ” ,也可以被某个 对应 B 细胞 (命名 “B2α” ) 的 BCR (或其产生的抗体 Ab2α ) -V 区识别结合 。再明确一下: B1 细胞的 BCR (或其产生的抗体 Ab1 ) -V 区抗原结合腔,是识别结合外来 Ag1 表位的; B2α 细胞的 BCR (或 Ab2α ) -V 区抗原结合腔,是识别结合 B1 细胞 BCR-V 区 FR-Id 的(对结合腔外); B2β 细胞的 BCR (或 Ab2β ) -V 区抗原结合腔,是识别结合 B1 细胞 BCR-V 区 CDR-Id 的(对结合腔内)。在没有 B1 细胞能识别的外来 Ag1 存在时, B1 细胞与 B2α 、 B2β 细胞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相安无事)。 但是,当 Ag1 进入体内后, B1 细胞被激活, B1 细胞就会大量增殖分 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 Ab1 。 Ab1 一方面识别结合 Ag1 并介导清除之;另一方面,由于 Ab1 分子数逐渐增多,其 V 区的独特型表位( CDR-Id 和 FR-Id )就可能激活对应 B2 细胞。因此, Ab1-V 区的 “CDR-Id” 就可以激活 “B2β 细 胞 ” ,活化的 B2β 细胞可以合成抗独特型抗体 Ab2β ;或者, Ab1-V 区的 “FR-Id” 激活 “B2α 细胞 ” ,活化的 B2α 细胞合成抗独特型抗体 Ab2α 。 由于 Ab1-V 区结构与 B1 细胞 BCR-V 区结构相同,假如, Ab2β 遇上了 B1 细胞, Ab2β 的 V 区抗原结合腔,可以识别结合 B1 细胞 BCR-V 区抗 原结合腔 “ 内 ” 的 CDR-Id 。这种 “ 腔内 ” 结合给 B1 细胞的信号,与 Ag1 结合在 B1 细胞 BCR-V 区抗原结合腔内的信号一致(即内影像效应)。所以 Ab2β 识别结合 B1 细胞 BCR-V 区后(想象 Ab2β 的 V 区是一个塞入 B1 细胞 BCR-V 区抗原结合腔内的 “ 塞子 ” ,见图 1 -② ),可象 Ag1 一样诱导 B1 细胞活化。 假如, Ab2α 遇上了 B1 细胞, Ab2α 的 V 区抗原结合腔,可以识别结合 B1 细胞 BCR-V 区抗原结合腔 “ 外 ” 的 FR-Id 。如果这种 “ 腔外 ” 结合与 B1 细胞 BCR 的抗原结合腔靠得很近,就可能隔阻 B1 细胞 BCR-V 区抗原结合腔与 Ag1 或 Ab2β 结合(想象 Ab2α 是一个放在 B1 细胞 BCR-V 区抗原结合腔口上的 “ 盖子 ” ,见图 1-① )。所以 Ab2α 识别结合 B1 细胞 BCR-V 区后 ,可能阻止 B1 细胞识别结合活化信号(抑制活化)。 实际上, Ab2α 和 Ab2β 是 “ 对头 ” ,谁与 B1 细胞 BCR 结合后,都可能会阻止对方与 B1 细胞 BCR 结合。 小结 :每一个 B 细胞的 BCR-V 区既可以接受抗 CDR-Id 抗体的活化信号,也可以接受抗 FR-Id 抗体的抑制活化信号。 初学者学习 “ 抗体 ” 的有关内容时,对一些问题常常感到困惑,常有进入迷宫的感觉。希望初学者读一读这篇 “ 游戏 ” 文章,一方面跟着我欣赏抗体奇妙的 “ 双重性 ” ,一方面跟着我轻松绕出 “ 抗体迷宫 ” 。
10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PAMAM标记抗体用于体外检测
PAMAM1224 2013-7-29 13:31
利用 PAMAM 树状多聚物能与抗体结合的生物特性,与传统 ELISA 方法相结合,将其用于 TAFI 含量的体外检测,开辟了 TAFI 新的体外诊断学方法,提高了 TAFI 体外检测的灵敏度。 TAFI 含量的体外检测试剂盒中包含针对 TAFI 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和酶联免疫测定所需试剂,并根据含氨基高分子 PAMAM 的生物特性,用 PAMAM 标记抗体的方法,用于检测人体生物样品的 TAFI 含量的体外检测,它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设备昂贵、检测时间长的缺陷。临床预测心脑血管疾病,使其操作简单、快捷、成本低廉、诊断敏感,检出限低。威海晨源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整理自《 TAFI 含量的体外检测试剂盒》申请人:辽宁迈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李文欣 ​
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PAMAM标记抗体用于体外检测
PAMAM1224 2013-7-23 10:04
利用 PAMAM 树状多聚物能与抗体结合的生物特性,与传统 ELISA 方法相结合,将其用于 TAFI 含量的体外检测,开辟了 TAFI 新的体外诊断学方法,提高了 TAFI 体外检测的灵敏度。 TAFI 含量的体外检测试剂盒中包含针对 TAFI 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和酶联免疫测定所需试剂,并根据含氨基高分子 PAMAM 的生物特性,用 PAMAM 标记抗体的方法,用于检测人体生物样品的 TAFI 含量的体外检测,它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设备昂贵、检测时间长的缺陷。临床预测心脑血管疾病,使其操作简单、快捷、成本低廉、诊断敏感,检出限低。威海晨源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整理自《 TAFI 含量的体外检测试剂盒》申请人:辽宁迈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李文欣 Email:cymajunqiang@whcyd.com
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菌毒素单克隆抗体
richujs 2013-6-9 09:18
年底毕业,最后两个毒素DON和T2抗体,小鼠免疫已经看到了希望 加上之前的B1,M1,四种和五种通用黄曲霉单抗,OTA,ZEN,FB, 下边的重点是月底一篇专利,一篇SCI。暑假重点是大论文和优化数据
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快速制备治疗H7N9单克隆抗体的技术方案
热度 9 jiankuihe 2013-4-15 22:51
H7N9 流感疫苗至少要 7 个月才能出来。单克隆抗体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从康复病人的身上分离出来的抗体注入到病危患者体内,有非常明显的疗效,这个办法在 SRAR 期间使用了多次。但毕竟康复病人数目有限。我们有一个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可以快速大量制备 H7N9 单克隆抗体的技术,最多可以节省 2 个月的时间,以前我们用这个技术筛查过流感疫苗的抗体,希望这次能将这个新技术用到 H7N9 上 H7N9 感染后快要康复的病人,他们外周血的血清中有大量的抗 H7N9 的抗体,这些抗体是他们的 B 细胞分泌的,我们可以把 B 细胞提出来,把 B 细胞所有的 RNA 分出来后混合,通过 RT-PCR 把抗体的 RNA 扩增之后,用二代测序来测序。这样我们就会得到数十万个抗体的基因序列。一般来说,通过分析基因序列,丰度最大的抗体克隆就是 H7N9 特异性的了。知道了流感特异性的基因序列之后,体外进行合成。这种方法无需经过前期复杂的筛选过程,可以在一个月内获得抗体序列。 优势: 1, 特异性高,亲和力高。根据 AffinityMaturation 理论,亲和力高的 B 细胞会大量增殖,因此反推过去,基因序列丰度最大的抗体是亲和力高的。 2, 时间短。常规单克隆抗体制备时间长,抗体筛查费时间,往往要 4 个月。而我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可以省略筛选这一步,预计最多可以节省 2 个月。 3, 这个抗体是人源的,副作用小。 4, 样本需要少,只要 3 毫升外周血就可以。 前期的技术基础 我们今年在美国《科学》杂志的子刊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给志愿者接种流感疫苗,七天后,我们从外周血提取的 B 细胞中,通过高通量测序就筛查出了高亲和力的抗体的基因序列。 这种方法无需经过前期复杂的筛选过程,可以在一个月内获得抗体序列。取得序列后,可通过构建一个自动化的而合成平台或者通过商业的基因合成进行体外抗体合成。在应急方面,我们的抗体制备方法无疑有着很大的优势,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有效的抗体序列,并且由于抗体序列来源于人,也不会产生种间免疫反应,非常安全。合成以后的抗体用抗原检测其效果即可投入使用。 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拿不到样本。
11427 次阅读|19 个评论
发现细胞内功能抗体
热度 3 孙学军 2013-3-4 15:11
抗体( antibody )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 B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1964 年,世界卫生组织举行专门会议,将具有抗体活性以及与抗体相关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Ig ),如骨髓瘤蛋白,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异常免疫球蛋白以及正常人天然存在的免疫球蛋白亚单位等。因而免疫球蛋白是结构化学的概念,而抗体是生物学功能的概念。可以说,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包括特异性结合抗原、激活补体、结合细胞、通过胎盘及粘膜、具有抗原性、通过与细胞 Fc 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效应(调理作用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 经典的抗体只在细胞外发挥作用,最近研究发现,细胞内也存在抗体,而且这种细胞内抗体也具有生物学作用。这一方面说明我们过去的许多知识特别是生物医学方面都是不全面的,科学经常是给我们令人吃惊方式展现新知识。 细胞受到抗原感染期间,抗体在细胞内也可以存在,并可以和广泛表达的细胞内抗体受体 TRIM21 结合。 William McEwan 等最近在人和小鼠体内发现, TRIM21 识别细胞内抗体可激活免疫信号,导致促炎因子产生、诱导抗病毒免疫反应。激活 TRIM21 的细胞内抗体可以被 DNA 或 RNA 病毒或细胞内细菌诱导,提示这一功能是和传统的各种抗原分子通过模式识别受体特异性的信号通路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发现一种新型免疫激活模式,或者说即使进入细胞内,病毒和细菌仍会引起免疫反应,不能完全避免被围剿的命运。不过这种方式应该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启动其他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这样和传统的免疫活动就可以产生对接. 个人想法:细胞外模式识别分子也包括真核细胞自身的成分,在某些非细胞坏死的病理情况下,细胞内的某些分子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区域,是否可以可以启动类似的信号通路。如果是这样,将会有不少关于人类疾病发生方面的重新认识。 Intracellular antibody-bound pathogens stimulate immune signaling via the Fc receptor TRIM21 William A McEwan , 1 Jerry C H Tam , 1 Ruth E Watkinson , 1 Susanna R Bidgood , 1 Donna L Mallery 1 Leo C James 1 Affiliations Contributions Corresponding authors Journal name: Nature Immunology Year published: (2013) DOI: doi:10.1038/ni.2548 Received 03 October 2012 Accepted 17 January 2013 Published online 03 March 2013 Article tools Citation Reprints Rights permissions Metrics Abstract Abstract Author information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During pathogen infection, antibodies can be carried into the infected cell, where they are detected by the ubiquitously expressed cytosolic antibody receptor TRIM21. Here we found that recognition of intracellular antibodies by TRIM21 activated immune signaling. TRIM21 catalyzed the formation of Lys63 (K63)-linked ubiquitin chains and stimulated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pathways of NF-κB, AP-1, IRF3, IRF5 and IRF7. Activation resulted in the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modulation of natural killer stress ligands and induction of an antiviral state. Intracellular antibody signaling was abrogated by genetic deletion of TRIM21 and was restored by ectopic expression of TRIM21. The sensing of antibodies by TRIM21 was stimulated after infection by DNA or RNA nonenveloped viruses or intracellular bacteria. Thus, the antibody-TRIM21 detection system provides potent, comprehensive activation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independently of known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827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红斑狼疮抗体可用作攻击DNA修复缺陷的癌症新疗法
genesquared 2013-1-20 15:12
红斑狼疮抗体可用作攻击DNA修复缺陷的癌症新疗法 发布:2012/10/25 来自:生物探索 阅读数: 664 导读 《科学--转化医学》24日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称,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体会使癌细胞对化疗变得更为敏感。这是耶鲁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癌症中心及加州大学等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一项研究。这些结果提示,该抗体可用来作为一种攻击DNA修复有缺陷的癌细胞的新疗法 《科学--转化医学》24日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称,系统性 红斑狼疮 抗体会使癌细胞对 化疗 变得更为敏感。系统性 红斑狼疮 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它会攻击身体自身的健康细胞和组织。这些发现是人们第一次证明狼疮抗体可潜在地用于治疗癌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影响全世界5百多万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这项研究可帮助解释在罹患狼疮的患者中有着意想不到的 乳腺癌 、 卵巢癌 和 前列腺癌 的低发病率。 这是耶鲁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癌症中心及加州大学等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一项研究。James Hansen及其同事在实验室中确认了一种叫做3E10的狼疮抗体可使卵巢肿瘤对放疗敏感。狼疮抗体是通过穿透细胞并附着于DNA从而打乱了修复DNA所需的细胞机器而发挥作用的。在没有修复DNA的能力时,细胞对像放疗等损伤DNA的疗法会变得更为敏感。 令人意外的是,该抗体本身(无需放疗或 化疗 )可杀灭DNA修复有缺陷的像 乳腺癌 、 卵巢癌 或 前列腺癌 等的癌细胞。 这些结果提示,该抗体可用来作为一种攻击DNA修复有缺陷的癌细胞的新疗法,但同时又不会伤害正常细胞。另外,用于本研究的这种抗体已经作为一种狼疮疫苗,在人体的临床试验中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是安全的。 Targeting Cancer with a Lupus Autoantibody . James E. Hansen, Grace Chan, Yanfeng Liu, Denise C. Hegan, Shibani Dalal1, Eloise Dray, Youngho Kwon, Yuanyuan Xu, Xiaohua Xu, Elizabeth Peterson-Roth, Erik Geiger, Yilun Liu, Joseph Gera, Joann B. Sweasy, Patrick Sung, Sara Rockwell, Robert N. Nishimura, Richard H. Weisbart and Peter M. Glazer Abstrac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is distinct among autoimmune diseases because of its association with circulating autoantibodies reactive against host DNA. The precise role that anti-DNA antibodies play in SLE pathophysiology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lupus autoantibodies in cancer therapy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explored. We report the unexpected finding that a cell-penetrating lupus autoantibody, 3E10, has potential as a targeted therapy for DNA repair–deficient malignancies. We find that 3E10 preferentially binds DNA single-strand tails, inhibits key steps in DNA single-strand and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and sensitizes cultured tumor cells and human tumor xenografts to DNA-damaging therapy, including doxorubicin and radiation. Moreover, we demonstrate that 3E10 alone is synthetically lethal to BRCA2-deficient human cancer cells and selectively sensitizes such cells to low-dose doxorubicin. 文献链接 : Targeting Cancer with a Lupus Autoantibody. 相关热点 张学军团队又发现5个红斑狼疮易感基因 1月10日 Nature 杂志生物学精选 全基因组测序助推常规巴氏检测法敏锐诊断肿瘤 英国10年研究数据支持缩短乳腺癌放疗 2012年乳腺癌讨论会公布5项乳腺癌新发现
个人分类: SLE|2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单抗简介
windlight 2013-1-20 12:46
单克隆抗体药物简介 供稿人: 赵晓勤;陈大明;江洪波 供稿时间: 2010-11-2 关键字: 单克隆抗体 单抗 monoclonal antibody McAb mAb 1、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概念 抗体(antibody)是由抗原刺激机体后所形成的一类具有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bin,Ig)。已知有IgG、IgA、IgM、IgD和IgE等5类免疫球蛋白,它们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如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 图1.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 传统上,将抗原物质免疫动物,由于这些物质由多种抗原分子组成或由多种抗原决定簇组成,可刺激不同淋巴细胞克隆,产生多种抗体,即多克隆抗体,由于这种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特异性不高,易出现交叉反应,其应用也受到限制。 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不同决定簇分别激活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其中前者能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样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 mAb )。 单克隆抗体是生物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继重组蛋白后,单克隆抗体引领了第二次生物医药产品浪潮。它在疾病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被成功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等多种疾病,成为生物制药的最大产品类别。 2、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特点 ① 特异性。针对特定的单一抗原表位,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表明,其特异性主要表现为特异性结合、选择性杀伤靶细胞、体内靶向性分布以及具有更强的疗效。 ② 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靶抗原的多样性、抗体结构的多样性、作用机制的多样性等方面。 ③ 定向性。抗体药物可以定向制造,即可根据需要制备具有不同治疗作用的抗体药物。 3、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市场发展历程和趋势 1986年第一个治疗性鼠源性单克隆抗体OKT3上市,然而治疗效果并不乐观,抗体治疗在 1988 年到 1993 年间陷入低谷。为了解决免疫原性问题,诞生了各种人源化技术,2002年,第一个全人源化抗体Humira上市,一直到2006年FDA批准了21种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其发展又重新进入轨道。之后,抗体药物市场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206亿美元,2007年258亿美元,2008年已超过400亿美元,从1997年到现在增长了100多倍。而从收入比看,1997年全球抗体药物销售额仅3.1亿美元,同期全球药品销售额为3028亿美元,市场份额为千分之一;2008年全球抗体药物销售已超过400亿美元,同期全部药品销售7730亿美元,市场份额提升至5.2%。在这十一年中,抗体药物年销售额复合增速高达56%,是总药品销售增速的6倍,成为近年来复合增长率最大的一类抗体药物(图2)。随着已上市品种的不断增长以及新品种的上市,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将会继续攀升,预计在未来 10 年内单克隆抗体药物将会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主旋律。 图2. 1997-2008全球抗体药物销售及比例 信息来源:太平洋证券 参考文献 1. 百度词条-单克隆抗体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180.htm 2. 治疗肿瘤的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http://www.131.org.cn/article/show.php?itemid=74296 (网上更新日期2010-06-21,下载日期2010.10.29) 3. 刘亚明 薛章, 生物制药: 迎接抗体药物的黄金时代, 医药细分子行业研究报告, 2009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2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乳糜泻诊断新方法
热度 1 zhpd55 2013-1-6 08:46
乳糜泻诊断新方法
乳糜泻 (Celiac disease ,celiac sprue) 是患者对麸质 ( 麦胶 ) 不耐受引起小肠粘膜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又称 麦胶性肠病 (glutenous enteropathy) 、非热带口炎性乳糜泻 (nontropical spure) 、特发性 脂肪 泻 (idiopathic sprue) 。本病在西方人群发病率约 0.03% ,我国则少见。 发病机理既有麦胶的致病作用也有 遗传 因素。麦胶的致病作用表现最初注意到患者 症状 与进食面粉制品有关,停止 面食 ,症状缓解,因而提出麦胶可能是致病因素。麦粉含有 10%-15% 的麦胶 (gluten) ,被分解后产物为麦胶蛋白 (gliadin) 及麦谷蛋白 (glutinen) 。麦胶蛋白为分子量 15000 左右,对肠粘膜 有毒 性,如果进一步水解,毒性消失。正常人小肠粘膜细胞有分解麦胶蛋白的酶,能够使其分解为更小分子的无毒物质。但在活动期乳糜泻患者,肠粘膜该酶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分解麦胶蛋白故引起小肠粘膜病变。除考虑麦胶对肠粘膜的直接毒性外,也不可忽视免疫机制参与。用免疫荧光法证实活动期乳糜泻患者 血液 、小肠分泌物及粪便中均有抗麦胶蛋白抗体 (IgA) 。摄入麦胶 ( 抗原 ) 后与抗体在肠粘膜细胞中起反应,引起粘膜病理变化。停止摄入麦粉类 食物 3-6 个月后,该抗体可以消失。另外就是与 遗传 因素有关。挛生兄弟的发病为 16% ,一卵双生者可达 75% ,因遗传关系肠粘膜缺少麦胶蛋白分解酶 ; 另外遗传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对麦胶产生过敏反应。 乳糜泻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 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很难诊断。不过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可以捕获新乳糜泻疾病抗体的方法——Now,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a strategy to capture novel celiac disease antibodies . The technique successfully differentiated between sick and healthy people ( Anal. Chem., DOI: 10.1021/ac303201d )。 这项技术可以成功地区分健康人和病人,这无疑对于乳糜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利好的信息。美国加州大学化学工程系 Patrick S. Daugherty 认为这种方法 , 拥有无数的细菌,每个细菌都承载着不同的肽分子 , 对未知的抗体的识别比肽库中的其它类型抗体的识别会更容易一些。研究人员根据试验数据 , 他们采用统计分析之后得出结论 , 该方法可以准确确定 85% 的人患麸质过敏症(乳糜泻),对于健康者来讲,准确确定可以达到 91% ,与目前的现有诊断测试结果不相上下。尽管如此,目前还尚不清楚这种方法是否可以比现有的方法更早一些诊断乳糜泻疾病 , 不过研究人员承诺,他们可以白手起家,创建有效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涉及免疫系统疾病 , 包括难以诊断的疾病如狼疮、多发性硬化症以及某些癌症等。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16284 http://cen.acs.org/articles/91/web/2013/01/Bacteria-Pick-Celiac-Disease.html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303201d?source=cen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503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研动态 10月26日
xupeiyang 2012-10-26 10:23
· Science:iPS临床应用这次真的来了? (10-26) · Nature:艾滋病治疗新抗体 (10-26) · 诺奖得主Nature发现抗癌新靶点 (10-26) · Nature基因治疗里程碑成果 (10-26) · Nature:挑战经典教条,疾病病因有新说 (10-26) · 科学家发现一种心脏分泌激素能遏制癌细胞转 (10-26) · Nature医学:HIV演化弄巧成拙 (10-25) · 康毅滨教授Nature子刊癌症研究新成果 (10-25) · 未来5年动物传播疾病严重威胁人类 (10-25) · 我学者发现胃癌免疫抑制病理机制 (10-25) · PNAS:环境造就癌转移 (10-24) · Science:脑瘤复发之谜 (10-24) · 研究称减肥可以提高女性性欲 (10-24) · 南非科学家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产生强抗 (10-24) · 日本研究发现:晚饭吃的晚会增加患胃癌风险 (10-24)
个人分类: 科研动态|1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非科学家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产生强抗体
crossludo 2012-10-25 01:12
新华网约翰内斯堡10月22日电 来自南非艾滋病项目研究中心等的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通过治疗可以产生强大抗体,杀死大部分病毒毒株。   据南非《商业日报》22日报道,科学家通过对两名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持续数年跟踪研究并分析血样发现,如果把一种叫做 多糖的糖分子定位在病毒外蛋白膜上 ,会促使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强大的抗体,杀死88%的艾滋病病毒毒株。   这项研究是由南非艾滋病项目研究中心和开普敦大学等机构合作进行的,这一人体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新发现可以让科学家更清楚抗体与病毒之间的联系,或许有助于科学家研制新的艾滋病疫苗。   南非是世界上受艾滋病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南非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约有57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0%。2010年,南非共有28万人死于艾滋病。近年来,南非已在艾滋病防治和研究上采取积极行动。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纳米抗体发现的故事
热度 1 niupiye 2012-10-19 11:35
昨天坐班车回家,一同事提到“纳米抗体”,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纳米颗粒载抗体之类的东西。刚才查资料学习了一下。 纳米抗体(Nanobody)研究进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1741do=blogid=450692 然后继续查资料,纳米抗体发现的故事值得思考: 有的时候,大学课程并不是总能满足所有的学生。198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免疫学家莱曼德.哈马斯就遇到了两个大胆的学生抱怨他们的实验课没意思,因为结果都是预先知道的,是不是可以给他们找些新颖的题目去研究?   哈马斯想起来他冰箱里还有半升骆驼血,虽然这是特别用来研究昏睡病的,但他觉得可以省出一点给大学生。他对学生说:“为什么我们不看看能否提纯骆驼的抗体呢?”   结果让所有人都很迷惑。从血液中提取的抗体形式表明,它不属于所有脊椎动物的标准类型,骆驼产生的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更简单的变种抗体。   就这样,骆驼抗体就从一个学生的实验迅速演变为哈马斯和同事研究的主要项目。最初,他们假设那些小的蛋白质只是常规抗体的碎片。但是,从肯尼亚空运过来的新鲜骆驼血也含有相同的新型抗体。哈马斯说:“这太奇怪了,所以我们花了两年时间来核查我们有没有搞错。”   经过继续研究,该小组证实,这种新型抗体不仅存在于单峰驼,也存在于其他骆驼科动物——双峰驼、美洲驼、羊驼、骆马和小羊驼。该小组成员,现在佛兰芒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的塞戈.摩德曼斯说:骆驼科动物为什么进化出这样奇特的抗体还是一个谜。 http://xk.cn.yahoo.com/articles/071204/1/6e3l.html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555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世界各大抗体厂商概览
sunymor 2012-7-20 13:18
Santa公司 是世界上最大的抗体生产厂家,目前可提供的抗体种类多达两万多种,几乎覆盖了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最新领域,其每种抗体又有多个克隆可以选择,还提供一 些对应蛋白标准品及相关产品,如ABC试剂盒,各种标记二抗,Western试剂盒,蛋白分子量Marker,核抽提物等,为免疫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 方便。 Abcam公司 是世界有名的抗体王国,以优质、齐全的产品、完善的网络支持功能和强大的技术支持队伍得到全球客户的认可和赞誉。并在2004年获得了对于生物界公司不可多得的英女王奖,拥有很好的知名度和口碑。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1、全:网络全世界的优质产品,基本上各种抗体产品在该公司均能找到 2、新:产品及网站更新非常快,基本上每周均有新产品出现 3、优:产品质量好,投诉比较少 4、强:强大的技术支持队伍和力量,网站上有齐全的技术资料以及客户评论,并提供实时在线技术咨询,使您使用产品时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RD公司 于1976年成立于美国,一直致力于各种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分子的生产研发,其生产的各种ELISA试剂盒、重组因子及抗体以其卓越的品质赢得了世界各国科 研及临床诊断机构的青睐。 是全世界最大的细胞因子公司。该公司产品丰富涵盖了百余种细胞因子类ELISA试剂盒, 重组细胞因子类蛋白(209种之多)及相关的多达250余种单克隆、多克隆抗体;细胞凋亡、Caspase及胶原酶系列以及细胞因子类等热点领域。 MBL 成 立于1969年,是日本第一家抗体生产商。公司早期致力于研究生产血浆蛋白质抗体,是抗体研究、发展和生产的先锋者。现在,公司提供3000多种细胞骨 架、致癌基因产品和信号转导蛋白质抗体。1975年,MBL成为日本首家血浆蛋白质的诊断剂的生产商,之后,公司就致力于开发、生产免疫诊断试剂,特别是 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诊断试剂。公司的研发能力在该领域中得到了极高的评价。MBL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剂对医药界贡献非常大,该公司产品在自身免疫性 疾病方面占据了日本国内市场80%的份额,在海外市场也同样受到欢迎。近年来,MBL大力引进重组DNA细胞和细胞融合技术来开发用于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 的诊断试剂。另外,公司开发了大量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产品,包括抗体和可溶性Fas ELISA试剂盒。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CST) 是最知名的和老牌的信号转导公司之一,专注于信号转导产品的提供和研究。产品具有种类多、质量好、价格低、引用文献多等优点,是您进行信号转导研究不可多得的帮手! 其中磷酸化抗体做的尤为突出! Zymed Laboratories 公 司位于美国生物科技重要城市南加州的圣迭亚哥市,目前是Invitrogen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家以生产免疫学检测试剂为主的综合性生物技术公司。 Zymed公司的业务主要分为两大领域:生命科学和临床病理诊断。Zymed公司的所有产品反映了其在全球的自我定位策略-即一家重视质量、专注于全面解 决问题的开发商、生产商和全球营销商。它在全球范围内为生命科学研究、临床研究、癌症诊断领域提供高质量的试剂和试剂盒。Zymed公司历史悠久,在抗体 设计、开发、修饰、纯化和生产方面有21年的专业研究史。Zymed 公司得到 ISO 13485认证。 Chemicon 享 誉全球的生命科学试剂研发和经销大公司,目前被Millipore公司收购,其产品涉及到神经生物学、细胞外基质、信号传导和传染病研究。公司拥有强大的 研发背景,是许多生化试剂技术如ESGRO、LIF专利的拥有者和独家生产者,公司拥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十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在客户中树立了良好 的信誉。 Biodesign 美国主要的工业及研究用免疫学产品供应商,公司符合ISO 9001,FDA,GMP等多项认证,获得USDA许可,其产品超过4500种,在全球有40多个分销商,为生命科学研究,药物制造,生物技术及诊断产品 开发及生产等多个领域提供抗体、抗原、免疫检测全套免疫学产品。 B D 产品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蛋白质组学等诸多领域,旗下拥有Clontech 、Discovery labware 、Pharmingen 、Falcon 等质品牌,值得称赞的是每一个品牌在其所在的领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Cayman 向 世界科学工作者提供多研究领域的生化和免疫试剂。包括:肿瘤、氧化氮、神经学、凋亡、氧化性损伤、内分泌学等等。他们有用于检测的特色试剂盒,如:类花生 酸类物质、游离的生物标志、环核苷、激素及氧化氮等。另外,Cayman提供多种高质量试剂,包括:类花生酸类物质、氧化氮试剂及许多相关脂质、脂肪酸、 酶和抗体。 Dynal Biotech ASA. 成 立于1986年,是一家在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中国及澳大利亚均设有分公司的跨国公司,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总公司一直致力于磁性分离技术和HLA相 关产品的研究、生产和销售。经过多年发展,其产品线已覆盖了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HLA等生命科学领域。1996年,Dynal Biotech ASA 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两个系列产品取得CE认证;2003年,再次通过ISO9001:2000以及ISO13485质量体系 认证。2004年3月,其产品通过了美国FDA认证。 来自美国圣地亚哥的 eBioscience 公司,以其高品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赢得了多家世界顶尖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的青睐。目前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炎症方面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在TLR方面有着很高的长久。 BioVision. Inc. 位于美国加州的Palo Alto,是世界上首屈一指专著于凋亡和细胞信号研究的公司。其产品质优、价廉、包装使用方便。BioVision致力于为研究者们提供最好、最新的研究 工具而不断扩大产品及服务质量。该公司提供用于检测早、中、晚期凋亡的试剂,可以检测凋亡发生的不同区域,包括:线粒体、胞浆、胞膜及胞核。
2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唤醒“斗士”——起死回生的T细胞
热度 2 qpzeng 2012-6-25 17:21
唤醒“斗士”——起死回生的T细胞
【文献导读】 恶性肿瘤的常见疗法不外乎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放化疗是不能区分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无靶向性)的全细胞“绝杀”,采取的战略战术是“宁可错杀三千也不能放走一个”!因此,放化疗的毒副作用非常明显也十分严重,而这种残酷折磨对于患者本人或家属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 那么,有没有只杀肿瘤细胞的药物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免疫治疗药物。同样是抗癌药物,免疫药物的靶向性高,因而毒副作用很低。例如,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特有抗原(正常细胞无)设计的抗体,可以通过非常专一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识别肿瘤细胞并与之结合。假如让抗体携带肿瘤杀伤药物,那么它就能直达靶标杀死肿瘤细胞,而不会伤及正常细胞。这种抗体-药物复合物就是多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生物导弹”。 2010年美国FDA批准了一种叫做Sipuleucel-T的肿瘤疫苗上市,商品名为Provenge,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这个肿瘤疫苗可以刺激患者本身的免疫细胞,让它们能有效攻击前列腺癌细胞。2011年,FDA又批准另一种药物ipilimumab(商品名为Yervoy)上市,用于黑色素瘤治疗。这个药物靶向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恢复T细胞杀死黑色素瘤细胞的功能。 可惜该药物没有选择性,既能杀死肿瘤细胞,也能杀死正常细胞。 本月2号,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了一篇描述抗PD-1抗体用于肿瘤治疗的临床一期实验结果的研究论文,Nature在本月6号的“焦点新闻”栏目中还专门撰文予以介绍。所谓PD-1是“程序性细胞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 1)膜蛋白,它与T细胞受体一样位于T细胞表面。肿瘤细胞上相应的PD-1配基(PD-1L)可与T细胞上的PD-1像“锁”和“钥匙”那样“契合”,从而“封锁”了T细胞的免疫应答,使T细胞无法行使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这也许就是肿瘤细胞得以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给肿瘤患者注射抗PD-1抗体后,就使被束缚的T细胞被解救出来。根据客观应答(肿瘤缩小或消失)的评价,在全部236名肿瘤患者中,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答率为18%,黑色素瘤的应答率是28%,肛门细胞癌的应答率是27%。31人中有20人的应答有效期可持续一年以上。在17名PD-L1阴性肿瘤患者中,无一有客观应答;在25名PD-L1阳性肿瘤患者,9人有客观应答。 这项实验的一个重大突破在于首次将有效率提高到接近30%,而以往的疗效一般在10%以下。不过,这个药物还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11%),在用药过程中,有3人(1%)因肺部炎症而死亡。因此,有人正在尝试用抗PD-1L抗体代替抗PD-1抗体,以避免严重的副作用。 New Engl J Med 论文下载链接: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200690 Nature 评论下载链接: http://www.nature.com/news/antibody-alarm-call-rouses-immune-response-to-cancer-1.10784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3838 次阅读|3 个评论
癌症抗体疗法研究进展与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2-4-16 09:33
在过去的15年里,癌症抗体治疗已逐渐建立起来,现在成为了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瘤最成功及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癌症抗体治疗的基础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最初通过血清学技术检测到肿瘤细胞的抗原表达。辨别细胞表面抗原揭示了相比于正常组织,人类癌症广泛过表达、突变或选择性表达的靶标。鉴别适用于抗体治疗的抗原是科学家们所面临的一个关键性挑战。这种疗法可通过改变抗原或受体的功能(例如采用激动剂或拮抗剂)或将特异性药物偶联到靶向特定抗原的抗体上来发挥功能。 Nature reviews:癌症抗体疗法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4/2012410100720184.htm 找到的结果数: 8584 被引频次总计: 262353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231187 施引文献: 132956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126589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30.56 h-index: 187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W21jpME13OA138368dMpage=1cr_pqid=6viewType=summary 字段: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8584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GOLDENBERG DM 95 1.107 % DENARDO SJ 53 0.617 % BASELGA J 52 0.606 % BUCHSBAUM DJ 52 0.606 % DENARDO GL 49 0.571 % SHARKEY RM 46 0.536 % HICKLIN DJ 44 0.513 % PASTAN I 42 0.489 % CIARDIELLO F 41 0.478 % SCHLOM J 40 0.466 % 字段: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8584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SA 4235 49.336 % GERMANY 976 11.370 % JAPAN 723 8.423 % ENGLAND 643 7.491 % ITALY 624 7.269 % FRANCE 449 5.231 % CANADA 327 3.809 % NETHERLANDS 315 3.670 % PEOPLES R CHINA 291 3.390 % SWITZERLAND 231 2.691 % 字段: 基金资助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8584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IH 194 2.260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07 1.247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55 0.641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4 0.513 % PFIZER 37 0.431 % GENENTECH 33 0.384 % ROCHE 32 0.373 % BRISTOL MYERS SQUIBB 29 0.338 % GLAXOSMITHKLINE 29 0.338 % NOVARTIS 29 0.338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8 0.326 % DEPARTMENT OF DEFENSE 26 0.303 % GENENTECH INC 25 0.291 % NCI 24 0.280 % PFIZER INC 24 0.280 % SANOFI AVENTIS 23 0.268 % AMGEN 21 0.245 % ASTRAZENECA 20 0.233 % CANCER RESEARCH UK 20 0.233 % EUROPEAN UNION 20 0.233 % NIH NCI 20 0.233 % BREAST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 19 0.221 %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18 0.210 % MERCK 17 0.198 % EU 16 0.186 % 字段: 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8584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NIV TEXAS 347 4.042 % NCI 314 3.658 % MEM SLOAN KETTERING CANC CTR 261 3.041 % HARVARD UNIV 180 2.097 % UNIV CALIF LOS ANGELES 157 1.829 % UNIV ALABAMA 150 1.747 % UNIV TEXAS MD ANDERSON CANC CTR 150 1.747 %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123 1.433 % UNIV PITTSBURGH 112 1.305 % DUKE UNIV 110 1.281 % UNIV MUNICH 97 1.130 % GENENTECH INC 93 1.083 % DANA FARBER CANC INST 89 1.037 % MAYO CLIN 86 1.002 % UNIV WISCONSIN 86 1.002 % UNIV CALIF DAVIS 85 0.990 % FOX CHASE CANC CTR 84 0.979 % MASSACHUSETTS GEN HOSP 81 0.944 % UNIV SO CALIF 79 0.920 % UNIV TORONTO 78 0.909 % VANDERBILT UNIV 77 0.897 % UNIV MICHIGAN 76 0.885 % STANFORD UNIV 75 0.874 % CORNELL UNIV 72 0.839 % ROSWELL PK CANC INST 71 0.827 % 字段: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8584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10 808 9.413 % 2009 729 8.493 % 2008 713 8.306 % 2011 712 8.295 % 2007 681 7.933 % 2006 571 6.652 % 2005 500 5.825 % 2004 479 5.580 % 2003 399 4.648 % 2001 358 4.171 % 2002 351 4.089 % 2000 308 3.588 % 1999 299 3.483 % 1997 237 2.761 % 1996 230 2.679 % 1998 230 2.679 % 1994 201 2.342 % 1995 182 2.120 % 1993 162 1.887 % 2012 161 1.876 % 1991 134 1.561 % 1992 115 1.340 % 1990 13 0.151 % 1985 3 0.035 % 1986 2 0.023 % 字段: 来源出版物 记录 计数 %,共 8584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795 9.261 % CANCER RESEARCH 667 7.770 % CANCER 356 4.147 %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45 4.019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343 3.996 %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323 3.763 % ANTICANCER RESEARCH 275 3.204 % 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269 3.134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 167 1.945 % 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163 1.899 % ANNALS OF ONCOLOGY 161 1.876 %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158 1.841 %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137 1.596 % JOURNAL OF IMMUNOTHERAPY 133 1.549 % CANCER BIOTHERAPY AND RADIOPHARMACEUTICALS 126 1.468 % CANCER GENE THERAPY 118 1.375 % ONCOLOGIST 115 1.340 % ONCOLOGY REPORTS 115 1.340 % ONCOGENE 112 1.305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111 1.293 % GYNECOLOGIC ONCOLOGY 108 1.258 % CANCER BIOLOGY THERAPY 99 1.153 %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87 1.014 % CANCER LETTERS 79 0.920 % CANCER SCIENCE 79 0.920 % 字段: 学科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8584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ONCOLOGY 8584 100.000 % IMMUNOLOGY 462 5.382 % RESEARCH EXPERIMENTAL MEDICINE 404 4.706 % PHARMACOLOGY PHARMACY 380 4.427 %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 296 3.448 % HEMATOLOGY 295 3.437 % GENETICS HEREDITY 242 2.819 % OBSTETRICS GYNECOLOGY 215 2.505 % CELL BIOLOGY 203 2.365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172 2.004 %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167 1.945 % SURGERY 137 1.596 % PATHOLOGY 78 0.909 % RESPIRATORY SYSTEM 74 0.862 % PEDIATRICS 66 0.769 % NEUROSCIENCES NEUROLOGY 53 0.617 % BIOPHYSICS 38 0.443 %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32 0.373 % UROLOGY NEPHROLOGY 27 0.315 % DENTISTRY ORAL SURGERY MEDICINE 23 0.268 % DERMATOLOGY 23 0.268 % TRANSPLANTATION 16 0.186 % NURSING 14 0.163 % HEALTH CARE SCIENCES SERVICES 13 0.151 % REHABILITATION 13 0.151 %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3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位典型的恐狂症患者的脱恐经历
热度 4 yanjx45 2012-4-1 14:21
以下留言是一位典型的恐狂症患者写他自己的脱恐经历。现全文转发,希望有恐狂症的网友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尽快走出恐狂症的阴影。 ( 请读者忽略文内对我和我的同事们的过誉之辞。 ) 顺便说明: 接种完疫苗后通常不需要检测抗体。 恐狂症患者的大部分疑问应当能在本博客中找到答案。 网友 wanghongkuntian 2012-3-13 08:41 留言 感谢严教授!从龙年春节很长时间以来一直生活在狂犬病毒的魔魇中不能自拔,因为被咬 12 天后腿强烈蚁行感,万分恐惧,电话打遍了各地,无数次咨询了各级 CDC ,但恐惧感不但没减反而与日俱增,感到前途暗淡,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 ...... 万般无奈之下,怀着一丝希望在 2 月底从天津千里迢迢赶往武汉。不知道为什么,刚踏上武汉的那一刻,虽是初次来,但心中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之感。果然,周四清晨 4 点在武昌站下车后,在武生所郑老师的指导下到武汉市第 3 医院顺利抽取了 3 毫升血,迅速赶往武生所。郑老师早已等候多时,接过了血液之后很负责任地(很长时间来我咨询的人,包括有些专家都没有如此地对病人负责,给病人以如此肯定的答复,总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详细给我介绍了 10 日观察法、抗体和病毒不能共存、打过疫苗就没有了潜伏期 等等,让我感动不已,顿时心里轻松了不少。在返家的途中,我对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果然,周五下午结果出来,抗体 22.16 IU/ml ,再次证实了老师及武生所专家们的科学结论!从那一刻起,我就认定:武生所的专家们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然而事情似乎还没有结束,在对自己的事情放松了一些后,我突然回忆起来,在我被疯狗咬后的 10 天,我曾拿过狗咬的裤子(没清洗的),而后立即给孩子穿衣服,不小心将孩子皮肤划破皮,当时没在意,几个小时后用碘酒擦了一下。 “ 一遭挨蛇咬,十年怕井绳 ” ,遭受狂犬病恐惧症折磨已久的我精神极度敏感,我又开始为孩子担心起来,有心去打疫苗,又担心孩子太小,真是左右为难。又是折磨人心的纠结,我又一次想到武生所,想到了武生所有一位专家叫严家新,于是登陆 “ 独轮车上的博导 ” ,在严老师的博客上我又有了新的发现,上面有无数网友的问题和严老师的专业精准的解答!于是,我接二连三向老师道出困惑,老师一一解答,无不精准透彻、通俗易懂! 在这一周内我每天都浏览老师的博客,关注 “ 狂犬病间接传播 “ ,也翻阅老师以前的答复。渐渐地,我对狂犬病毒的了解多了,对狂犬病的恐惧也不那么强烈了。 与此同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我之前门诊或电话咨询了无数医生 ( 医院的、 CDC 的、天津的、北京的、知名三甲的、传染病医院的),无人给我以肯定和负责的回答,冷漠、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而在成百上千条答复后隐藏的严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者风范、救人济世的博大胸怀,虽是虚拟的网络,但分明让人感受到严老师一颗伟大的仁者之心,真诚而温暖。。。。。。写到这里,回想起过去的 50 多天的经历,我不禁又要落泪了,为自己坎坷的经历,也感激自己于不幸中遇到的贵人 ------ 武生所的严教授、郑老师,好人们,谢谢你们!!!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70900 次阅读|8 个评论
能做组化的抗体一定能做Western blot!
gbbj 2012-3-13 12:34
今天被一个老板批评了,是因为他给我的抗体没有做出Western Blot结果; 给的理由是:这个抗体可以做免疫组化,因为(一堆深奥的理论),所以一定可以做出Western blot。 他的理由还可以忍受! 但不能忍受的就是他猜测我不是中科院系统出来的,因为中科院系统出来的一定“能把这个Western blot做出来”。 听完了之后,偶顿然没有食欲了,本来是该吃饭的点确丝毫不饿了! 面对专家,我只能默听…… 面对事实,我真想拍砖……
4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的抗体+好的蛋白=不出结果没道理。
热度 7 ldgzd1987 2012-3-12 15:36
由于忙于经营自己的实验也很少来科学网逛了,今天做完实验喘口气上来逛逛。 western blotting(WB)可以说是实验中用的最多的技术,因此关于WB的操作和经验的文章也是一搜一箩筐,本人算上这次实验总共也不过做了几次完整的WB,而这次做的也是一种全新的蛋白,但是本人却一次拿到结果,虽然结果没有说一丁点杂带和背景也没有,但还是很说的过去的。听很多人也见很多人抱怨wb难做,甚至拿到一个漂亮结果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但是本人觉得做个WB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本人三天就拿到了结果,当然有一点点运气的成分,比如一抗二抗的浓度一次性选择了较佳的比例,但是即使不是用的最佳比例,但只要从高开始探索还是能拿到结果的。wb最重要的就是抗体和蛋白了(抗体不灵敏,提取的蛋白含量很高也可能没有结果,而提取的蛋白中不含要检测的蛋白那么再灵敏的抗体也是无济于事),如果有一个好的抗体和没有问题的蛋白那么不出结果是很没有道理的。除了这两方面,其他做不出结果的原因可总结到一点:操作不认真,不仔细。从配胶到转膜到显影,这些都是有点机械化的过程,只要肯动动脑子,对拿到结果影响不大。 如果认认真真的操作还没有结果,那还是考虑换抗体和蛋白吧,因为只要这两个东西是好的,不出结果真的没道理。
个人分类: 实验历程|5695 次阅读|14 个评论
狂犬病毒与抗体在体内能共存吗?(答网友)
热度 23 yanjx45 2012-3-12 11:43
为了帮助“恐狂症”患者从对狂犬病的盲目恐惧中解放出来,本博主曾提出 一个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 : 只要在 发病前 全程接种完了疫苗,产生了抗体,体内(包括 CNS 内)就不可能再有狂犬病毒“潜伏”,就不会再发病。 ( 见去年 9 月 8 日《南方周末 》: 《谁该打狂犬病疫苗?——“狂犬病恐惧症”与疫苗滥用》 ) 这个标准也可简述为: 狂犬病毒与抗体在体内不可能共存。 这个标准与 WHO 正式文件中的下述说法是一致的: 到目前为止,在中和抗体浓度达到或高于 0.5 IU/mL 的个体中,从未报告过狂犬病病例。健康个体在完成了 WHO 推荐的免疫接种程序后,抗体滴度高于这个最低值的实际上达到了 100 %。 上述标准适用于恐狂症患者,他们当然不是真正的狂犬病患者。而 狂犬病患者如果 已经发病 ,则上述标准当然不适用。 网友 zhangziheng 2012-3-12 提出的问题可引出上述标准不适用的 发病后 的两种具体情况: 严教授:国际上一些研究报告显示,在一些狂犬病患者去世后进行医学尸检,曾有些患者的大脑和脊髓处没有狂犬病毒,反而有抗体出现;还有一些注射过疫苗的发病去世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病毒和抗体;不知道这种情况是真实的吗?为何病毒和抗体可以同时存在于体内?谢谢。 博主回复 (2012-3-12) :你说的情况是存在的。但仅会出现在 发病后 ,出现在 发病后 的以下两种具体情况下: 1. 未接种疫苗,在 发病后 临近死亡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狂犬病毒与其他许多病毒不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狂犬病毒是高度嗜神经组织的, 自然感染的狂犬病毒在进入体内后,并不进入血液系统,只是在肌肉和外周神经细胞中非常缓慢地复制,并 逆向沿轴突向背根神经节缓慢移动。 在进入 CNS 之前,狂犬病毒不会 “ 惊动 ” 免疫系统,基本上不 诱导免疫应答, 从而能避免自身被识别和清除。但在进入 CNS 后, 病毒复制会爆炸性增加 , 引发脑炎症状 。 到发病的后期,血脑屏障被破坏,大量病毒进入血液系统,可快速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在大部分人类狂犬病病例中,直到 发病后 的若干天,才可能检测到抗体。 CNS 内的抗体水平与在 CNS 内病毒产量的峰值有关。 不同病人 抗体滴度差别很大,有的低至接近于 0 ,有的可能高达 1000 IU/ml 以上。不过此时抗体虽然可部分地进入 CNS ,但因受血脑屏障的限制,作用迟缓,造成体内病毒与抗体共存的状态。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最终抗体可彻底清除全身所有的病毒。但由于此时大脑功能已不可逆地受损,死亡仍不可避免。通常在病毒被清除完之前,病人已经死亡。 2. 在暴露后接种疫苗太晚的情况下,在 发病后 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病毒在疫苗诱导抗体产生之前已提前进入 CNS ,并开始大量繁殖 ( 表现为已经发病 ) 。由于抗体产生的时间较晚,此时抗体受血脑屏障的部分限制,无法在很短时间内快速彻底清除 CNS 中的病毒,结果也会出现病毒和抗体共存的情况。虽然病毒最终可能被清除,但大脑损伤无法避免,所以其结局也必然是死亡。 只要 在发病 ( 大脑受损 ) 前 打完了疫苗,或测到了抗体,就不可能出现上述病毒抗原与抗体共存的情况。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38047 次阅读|56 个评论
恐狂症患者:不要怀疑狂犬病疫苗的效力
热度 73 yanjx45 2012-2-28 12:08
本博主今天发布的前一篇博文,是全文翻译的《 WHO( 世界卫生组织 ) 关于狂犬病疫苗意见书 ( 2010 年 8 月 6 日 ) 》补充附件之一,原标题是《 对科学证据 ( 质量 ) 的评级 (Grading of scientific evidence) 》,现根据内容改译为《 可证明狂犬病疫苗有效的科学证据 》。 该文的 结论 是: 大量科学证据表明,经细胞培养获得的狂犬病疫苗在根据 WHO 的建议经肌肉或皮内免疫接种后,对狂犬病的预防是有效的,并且 / 或可以诱导产生抗狂犬病毒的抗体。 该文的 核心内容 是: 到目前为止,在中和抗体浓度达到或高于 0.5 IU/mL 的个体中,从未报告过狂犬病病例 。 健康个体在完成了 WHO 推荐的免疫接种程序后,抗体滴度高于这个最低值的实际上达到了 100 %。 本博主去年 9 月 8 日曾在《南方周末 》 上发表一篇科普文章:《谁该打狂犬病疫苗?——“狂犬病恐惧症”与疫苗滥用》。 该文对“恐狂症”进行了定义; 为了有助于将“恐狂症”患者从对狂犬病的盲目恐惧中解放出来,该文提出了一个 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 : 只要在发病前全程接种完了疫苗,产生了抗体,体内(包括 CNS 内)就不可能再有狂犬病毒“潜伏”,就不会再发病。 WHO 上述 核心内容 的表述,与这个 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 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现将 《南方周末 》 上发表的科普文章中直接相关的内容转述如下: 恐狂症的最常见表现就是滥用狂犬病疫苗,在明显不该接种疫苗的情况下也接种,甚至反复多次接种后仍然忧心忡忡。 狂犬病的防治是一个在医学上早已基本解决的问题,狂犬病在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得到有效控制,每年狂犬病的死亡人数多年保持为 0 或接近于 0 。狂犬病 100% 可预防:无论是多么严重的暴露,只要按 WHO 认定的方案进行处治,可 100% 避免发病。 实际上疫苗接种失败多数都出现在第一针开始后的 20 天之内,主要是头面部被严重咬伤的患者。如果过了这个时间还未发病,以后再发病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总之, 只要在发病前全程接种完了疫苗,产生了抗体,体内(包括 CNS 内)就不可能再有狂犬病毒“潜伏”,就不会再发病。 检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基本未发现与此标准相违背的病例。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205783 次阅读|158 个评论
经典的荧光抗体技术基本原理
liuhuiying945 2012-2-17 19:55
1. 直接法 直接法是荧光抗体技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它通过标记抗体直接与相应抗原(待检抗原标本)结合,来鉴定未知抗原。 其优点为: ①由于在反应中只有两种因子参与,结果判断较简单; ②特异性强,与其他抗原交叉染色较少; ③操作步骤少,方法简便、省时。 其缺点有; ①敏感性较差; ②一种标记抗体只能鉴定一种抗原; ③不能用于鉴定未知抗体。 2. 间接法 间接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首先用已知未标记的抗体(第一抗体)与待检抗原反应或用未知抗体与已知抗原反应,反应一定时间后,洗去未结合的抗体,再与标记的抗免疫球蛋白抗体(二抗)反应。在第一步反应中,若抗原抗体发生了反应,则抗体被固定在标本上,那么第二步反应中标记的抗体(二抗)必然与第一步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抗体发生反应,这样就可以通过二抗的示踪,对标本中未知抗原或抗体进行鉴定。 其优点为; ①敏感性较高,是直接法的5-10倍; ②用一种标记的抗体,就能与一种以上的相应的抗体或抗原配合鉴定多种未知的抗原或抗体; ③既能鉴定未知抗原,又能鉴定未知抗体。 其缺点有 ①在反应中有多种因子参与,容易产生非特异性染色,结果判断有时较困难; ②操作步骤多,费时。 3. 双标记法 双标记法是用两种荧光素(常用FITC和PE)分别标记特异性不同的抗体,用于检测同一标本中的不同抗原。此法常用于细胞表面抗原和受体的研究。 用于流式细胞 仪检测的常用荧光素有FITC、TRITC、Cy3、Cy5,PE和PI,在以上各种荧光染料中,PE荧光最强,适用于弱表达抗原;FITC最便宜,适用于强表达抗原,适用范围广。 1.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 取一定量的细胞悬液(浓度约1×10 6 个/ml),直接加入荧光素标记抗体进行免疫反应(如做双重标记或多重标记染色,可把几种标记有不同荧光素的抗体同时加入)。4℃孵育15~30分钟后,用1/15mol/LPBS(pH 7.2~7.4)洗1~2次,加入缓冲液重悬,上机检测。 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易于分析,适用于同一细胞群多参数同时测定。虽然直接荧光抗体标记试剂成本较高。但减少了间接标记法中较强的非特异荧光干扰,因此更适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 2.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 取一定量的细胞悬液(浓度约5×10 6 个/ml),加入特异性第一抗体,4℃孵育15~30分钟,待反应完全后用磷酸缓冲液洗去未结合抗体,吸尽残留液体,再加入荧光标记第二抗体,4~C孵育30分钟,生成抗原―抗体―抗抗体复合物,洗涤后即可上机检测。注意:在整个荧光标记过程中均需参考免疫荧光细胞化学间接法染色程序,尤其是加入一抗前需使用正常非免疫血清封闭,以减少非特异性反应。如果对于未经固定的细胞需使用0.3%TritonX-100为细胞膜打孔,以保证抗体能够进入细胞内。 此法费用较低,二抗应用广泛,多用于科研样品检测。但是,由于非特异性荧光背景较强, 影响实验结果,在样品制备时应加人阴性或阳性对照。另外,由于间接法步骤较多,尤其是经过多次洗涤,均可使细胞数量骤减,因此,在加入第一抗体前细胞悬液的细胞浓度约5×10 6 个/ml,上机检测前不少于1×10 6 个/ml即可,此法不适用测定细胞数较少的样品。 3.荧光标记中的注意事项 ① 为减少非特异性干扰,荧光标记物用前应用0.22um滤膜过滤或高速离心5分钟,以除去颗粒或沉渣。 ② 细胞样品的制备、染色及保存均应该尽量保持新鲜,防止分解代谢引起的表面抗原消失及细胞死亡,可以通过加入营养培养基或低浓度血清以及4~0或冰浴中操作来解决。 ③ 细胞稀少或低比例细胞亚群分析时,为保证准确,应排除死细胞。 ④ 荧光标记抗体浓度应该合适,如果浓度过高,会使非特异性结合增加。在使用一抗之前,将样品与过量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或来源于同一种属的正常血清一起孵育,以阻断一抗和细胞表面或胞内结构非特异性作用。在使用一抗之后,将样品、与二抗相同种属的5%~10%正常血清和二抗一起孵育,以减少二抗与一抗、细胞表面或胞内结构之间的非特异相互作用。如果使用含有与一抗或二抗种属相同的血清液体稀释抗体,便可以省略此步骤。
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著名抗体生产厂家介绍!
热度 2 lizhen6968 2012-2-16 14:01
世界知名抗体生产厂家简介 Santa 公司 是世界上最大的 抗体 生产厂家,目前可提供的抗体种类多达两万多种,几乎覆盖了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最新领域,其每种抗体又有多个克隆可以选择,还提供一些对应蛋白标准品及相关产品,如 ABC 试剂盒,各种标记二抗, Western 试剂盒,蛋白分子量 Marker ,核抽提物等,为免疫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CST) 是最知名的和老牌的信号转导公司之一,专注于信号转导产品的提供和研究。产品具有种类多、质量好、价格低、引用文献多等优点,是您进行信号转导研究不可多得的帮手! 其中磷酸化抗体做的尤为突出!以前 皮皮狗 也介绍过 Cell Signaling 公司的关于 磷酸化位点的网站 台 First character's position is 0. 湾 Abnova 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克隆抗体生产商之一,现有抗体产品种类近 10000 种,其中 2/3 是单克隆抗体。和传统的单克隆抗体生产方法相比, Abnova 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以极大地提高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效率并降低其生产的成本。 Abnova 具有每个月开发 500 个小鼠单克隆抗体的能力,他们的目标是:人类基因组中的每一个表达基因都至少有一种抗体。 美国 ABGENT 公司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多克隆抗体生产商之一,目前在中国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已分别设立子公司,其产品研发生产平台已通过 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 SGS 认证,具有每月开发近 500 个兔多克隆抗体的生产能力。 ABGENT 公司创办开始就着力于开发全人类基因组相关抗体,已开发并推出近 20000 个抗体产品,覆盖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细胞功能、免疫系统、神经科学、核信号、蛋白修饰、干细胞以及特异性修饰等几乎所有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已初步建立起基于全人类基因组的抗体库。 ABGENT 公司自 2003 年以来多次被世界顶级科学杂志 “ Nature ” 、 “ The Scientist ” 等评为蛋白质组学和抗体亲和试剂供应商 10-50 强。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生物医药研究论文中,使用 ABGENT 公司产品进行研究并得到成果的论文引用频率已位于全球抗体研发生产公司的前列。 RD 公司 于 1976 年成立于美国,一直致力于各种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分子的生产研发,其生产的各种 ELISA 试剂盒、重组因子及抗体以其卓越的品质赢得了世界各国科研及临床诊断机构的青睐。 是全世界最大的细胞因子公司。该公司产品丰富涵盖了百余种细胞因子类 ELISA 试剂盒 , 重组细胞因子类蛋白( 209 种之多)及相关的多达 250 余种单克隆、多克隆抗体;细胞凋亡、 Caspase 及胶原酶系列以及细胞因子类等热点领域。 享誉全球的生命科学试剂研发和经销大公司 , 目前被 Millipore 公司 收购,其产品涉及到神经生物学、细胞外基质、信号传导和传染病研究。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背景,是许多生化试剂技术如 ESGRO 、 LIF 专利的拥有者和独家生产者,公司拥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十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在客户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 MBL , 成立于 1969 年,是日本第一家抗体生产商。公司早期致力于研究生产血浆蛋白质抗体 , 是抗体研究、发展和生产的先锋者。现在,公司提供 3000 多种细胞骨架、致癌基因产品和信号转导蛋白质抗体。 1975 年, MBL 成为日本首家血浆蛋白质的诊断剂的生产商,之后,公司就致力于开发、生产免疫诊断试剂,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诊断试剂。公司的研发能力在该领域中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MBL 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剂对医药界贡献非常大,该公司产品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占据了日本国内市场 80 %的份额,在海外市场也同样受到欢迎。近年来, MBL 大力引进重组 DNA 细胞和细胞融合技术来开发用于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的诊断试剂。另外,公司开发了大量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产品,包括抗体和可溶性 Fas ELISA 试剂盒。 Novus 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 , 是一家著名的抗体公司。公司的愿景是提供优质的产品 , 完善的客户服务以帮助客户快速找到最适合的抗体产品。通过全球代理商和网络提供 10000 多种研究级抗体 , 涉及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BD 产品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蛋白质组学等诸多领域,旗下拥有 Clontech 、 Discovery labware 、 Pharmingen 、 Falcon 等质品牌,值得称赞的是每一个品牌在其所在的领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PeproTech 位于英国 , 在美国也有公司。成立 12 年来 , 公司已开发了 200 种以上的重组细胞因子和相关抗体 . 所有产品以冻干形式提供 , 以方便运输和储存 . 目前公司正在扩大产品线 , 生产抗原亲和多抗及其生物素标记物 ,ELISA 试剂盒和新型抗体。主要以小包装的细胞因子受广大研究生客户喜爱。 Merck 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旗舰企业,拥有以下品牌: Calbiochem corp. 为全球最大的信号转导类产品供应商。 B iodesign 美国主要的工业及研究用免疫学产品供应商,公司符合 ISO 9001 , FDA , GMP 等多项认证,获得 USDA 许可,其产品超过 4500 种,在全球有 40 多个分销商,为生命科学研究,药物制造,生物技术及诊断产品开发及生产等多个领域提供抗体、抗原、免疫检测全套免疫学产品。 Pierce 公司 是蛋白质化学、免疫学和层析等很多方面的先驱和领导者,主要产品包括:化学发光体和比色底物、分析试剂、荧光标记探针、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等。皮皮狗已经多次介绍过了!超喜欢他们的宣传词: “ All is Possible, with Right Tools…… ” Cayman 向世界科学工作者提供多研究领域的生化和免疫试剂。包括:肿瘤、氧化氮、神经学、凋亡、氧化性损伤、内分泌学等等。他们有用于检测的特色试剂盒,如:类花生酸类物质、游离的生物标志、环核苷、激素及氧化氮等。另外, Cayman 提供多种高质量试剂,包括:类花生酸类物质、氧化氮试剂及许多相关脂质、脂肪酸、酶和抗体。 德国美天旎公司是一个以细胞分选技术为主、拥有多样化产品的生物技术公司。主要开发研制并销售世界上最先进的细胞分选、细胞生物学、相关分子生物学产品和技术,尤其在干细胞分选、 DC 细胞分选与分析、细胞因子分泌细胞分选与分析、免疫治疗、再生医学方面占有极大的优势。 CD133 、 BDCA-2 ( CD303 )、 BDCA-4 ( CD304 )单抗均为其专利产品。 Assay Designs 位于美国的密歇根州,成立于 1992 年,为全世界生化、医药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优质、快速、方便的产品, " 使您的科研更为简单 " 。公司目前可提供检测和定量细胞调节、信号转导、炎症、氧化过程和凋亡相关的分子。公司最近开发了 CORRELATE 和 TITERZYME 免疫试剂盒,活性检测试剂盒、 FLASHLIGHT and BIOLIGHT 发光混合物、抗体等。 Assay Designs 提供各种 eicosanoid 试剂盒、人和小鼠的细胞因子试剂盒以及世界唯一的非放射性 COX 活性检测试剂盒,其精确和重复性无与伦比。另外,公司大量提供抗原和抗体相关产品。 Dynal Biotech ASA. ,成立于 1986 年,是一家在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中国及澳大利亚均设有分公司的跨国公司,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总公司一直致力于磁性分离技术和 HLA 相关产品的研究、生产和销售。经过多年发展,其产品线已覆盖了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 HLA 等生命科学领域。 1996 年, Dynal Biotech ASA 通过了 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 2002 年,两个系列产品取得 CE 认证; 2003 年,再次通过 ISO9001:2000 以及 ISO13485 质量体系认证。 2004 年 3 月,其产品通过了美国 FDA 认证。 2005 年 2 月, Invitrogen 公司成功收购 Dynal Biotech 公司。 Dynal 网站: www.invitrogen.com/dynal Dynal 中国网站: www.invitrogen.com.cn/dynal/ 罗氏公司( Roche )应用科学部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产品的开发,向用户提供优质的科研产品。在 1998 年收购德国宝灵曼( Boehringer Mannheim )公司后,产品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罗氏拥有 PCR 以及地高辛标记产品的全球专利,其 DIG 标记产品和细胞凋亡相关产品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五十年来,罗氏应用科学部专注于生命科研领域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如今已经有超过 2000 种的科研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覆盖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BioLegend 公司位于美国加州,致力于为生物医药研究的各个前沿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抗体及其它相关试剂。 BioLegend 聚集了一批来自 PharMingen 公司的专业人士,建立了一支具有雄厚技术背景的专业队伍,其中该公司的 CEO 更是为 PharMingen 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通过其自身的先天优势,以及与世界知名实验室和研究所的良好合作关系,其目标是以最合理的价格为广大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产品。 BioLegend 公司以其专业技术力量为保证,提供各种质量卓越的产品,并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生命科学研究的需要。 来自美国圣地亚哥的 eBioscience 公司,以其高品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赢得了多家世界顶尖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的青睐。目前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炎症方面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在 TLR 方面有着很高的长久。 SBA ( Southern Biotechnology Associates, Inc. )公司建于 1982 年,由美国伯明翰的阿拉巴马大学( UAB )的 Dr. Max Cooper 细胞免疫学实验室的科学家创建。 SBA 致力于高质量、高亲和纯化的二抗的生产、纯化和标记。同时, SBA 还提供各种亲和纯化的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其中包括:荧光素和酶标记物,低内毒素 / 不含叠氮化物( LE/AF )制剂, F(ab) 和 F(ab’)2 ,此外还有纯化的免疫球蛋白和胶原质。 NeoMarkers (Lab Vision NEOMARKERS) 公司在免疫组织化学产品领域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Lab Vision NEOMARKERS 从研究与临床需要出发,设计开发产品,真正满足实际要求,产品已被生命科学研究群体所广泛认同;有完善的专业文献资料积累,所有产品都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与重要的相关文献;产品提供多种规格,单抗有 0.1ml 和 1.0ml 与即用型( 7ml )以及纯化的抗体(试用型 20ug , 100ug 与 200ug ),可以适应各种不同要求,此外还可根据实验要求选择特定的产品形式或规格。 BioVision. Inc. 位于美国加州的 Palo Alto ,是世界上首屈一指专著于凋亡和细胞信号研究的公司。其产品质优、价廉、包装使用方便。 BioVision 致力于为研究者们提供最好、最新的研究工具而不断扩大产品及服务质量。该公司提供用于检测早、中、晚期凋亡的试剂,可以检测凋亡发生的不同区域,包括:线粒体、胞浆、胞膜及胞核。 KPL 公司是美国最早实现亲和素纯化二抗商业化的生物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抗和底物显色系统的生产商。其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用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体外诊断试剂,其产品有:亲和纯化的抗体和偶联物、 ELISA 和杂交底物、蛋白检测和纯化试剂盒、核酸标记和检测试剂以及其它辅助试剂等。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61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核酸开关
oaiwqiyao 2012-2-14 11:17
RNA酶和核酸配基,单链寡核酸链具有高级三维结构,既能够与蛋白质等特异性结合,也能够作为酶高效催化生物与化学反应。Aptamer与蛋白质结合的强度和特异性均不亚于单克隆抗体,而且SELEX 筛选技术使得Aptamer的筛选非常容易而快速,相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要简单得多,因此Aptamer在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Aptamer 适体;核酸识体;适配子 Aptamers are single-stranded oligonucleotides with a length of tens of nucleotides and single stranded DNA aptamers have a very highly ordered tertiary structure,which allows them to form stable and specific complex with different targets such as protein,nucleic acid. 可用于定量检测目标蛋白,其亲和性及专一性与单克隆抗体有一拼,且半衰期较长,不易变性,稳定性也较好。由于其属于核酸,在DNA检测方面的发展也可以运用于此。 下面介绍一下跟aptamer有关的一个比较有趣的东西,叫做Riboswitch。很多aptamer在没有ligand结合的时候是没有稳定的高级结构的,但当ligand存在时就会折叠成紧密的三级结构。于是有人把某种小分子的aptamer插在E.coli mRNA的核糖体结合位点(Ribosome binding site, RBS) 和起始密码子之间,当小分子不存在时,核糖体能顺利读过aptamer区域,翻译蛋白质;但当小分子存在时,apatmer区域紧密折叠。使得核糖体不能顺利读过,抑制了蛋白质的翻译。这是完全人工构造的翻译水平的调控模型。实际上有很多natural的riboswitch的例子,作用机理多种多样,但大多出现在5'UTR,而且都是利用小分子与mRNA上aptamer区域的相互结合改变RNA结构,从而调节翻译或转录中止。Yale的Ronald Breaker就是因为发现了这些自然的riboswitch而扬名利万,最近两年风光无限。我老板有一个rotation project,就是把ATP aptamer(可以区分ATP和ADP/AMP)构造成riboswitch,后面接上报告基因,实时反映细胞内的能荷。但好像还没人愿意做这个项目。我正在酝酿中的一个project也是利用人工riboswitch来对一些蛋白进行engineering,现在还在可行性验证阶段,呵呵。 小型RNA分子因為被發現可控制基因表現,近幾年來受到科學家們的注意。然而另一種RNA能夠偵測一些小分子的量來幫助細胞運作更為順暢,並且可以藉由細胞本身的需要來改變基因的表現與否。 耶魯大學分子學家Ronald Breaker與他的研究團隊發堀出這些具有多項能力的RNA分子--稱之為riboswitch—而這些riboswitch就是指由特定的mRNA結合住所謂的代謝分子 (metabolite),藉由改變mRNA的形狀來啟動基因的表現與否,而這些代謝分子的產生是經由一些基因藉由感受代謝分子的量多量少來調節的。先前都假定有一個特定的蛋白質來結合住代謝分子並且啟動下游的基因的表現或抑制,而過去Breaker和其他大學的研究學者一樣花了相當大的精神與時間來找尋這個蛋白質,但卻都徒勞無功。然而有一個理由讓他們都找不到的原因就是這個神秘的蛋白質是一個真實的mRNA,而並非是一個蛋白質。 在這次的會議中,Breaker報告一個細菌的riboswitch,並且將發表在Nature上。這個riboswitch可以調節glucosamine的量 (這是一個可以幫助細菌形成細胞壁的物質) ,這個riboswitch也是一個ribozyme,可以利用切開RNA來調控基因的表現,當細胞中glucosamine的量高時,代謝分子會結合住mRNA並誘使mRNA來切斷他自己,但是奇怪的是mRNA切的位置是不會轉譯成蛋白質的區域,然而還是可以破壞基因的表現,Breaker也不知道為什麼。不過Breaker的研究是受到肯定的,而這樣的機關也可以在真菌和植物中發現,Breaker進一步計畫開始找尋動物中這樣的機關存在。
个人分类: 如何达到自由学术王国|0 个评论
研究方向
toryliu 2012-2-6 10:32
我主要从事抗原抗体方向的研究,主要是农残、兽药、抗生素等小分子物质的抗体研发及检测,平时实验包括抗原设计及免疫原的制备,ELISA实验(夹心法和竞争法),有时做一下胶体金试剂条。从事这方面工作时间不长,希望前辈指导。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犬病特异性抗体:对狂犬病抵抗力的替代检测
flyeagle0931 2011-11-2 21:55
狂犬病特异性抗体:对狂犬病抵抗力的替代检测 已有 109 次阅读 2011-11-2 10:03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关键词:检测 狂犬病 抵抗力 (这是一篇专业论文的全文翻译,主要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摘要 :抗体在许多传染病的预防中起主要作用。 抗体的主要功能是中和作用,能提供针对大多数病毒的保护作用 ,此类多功能蛋白的Fc段和补体依赖活性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体内针对病毒病原体的防御机制十分复杂。病毒中和作用,即经常在体外进行检测的抗体使病毒灭活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但它在保护机制中仅起部分作用。 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 仍然 是用来检测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金标准” 。 除中和作用以外,抗体与狂犬病毒特异性抗原结合的活性可通过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以及其他方法来检测。对于任何疾病,在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来评估抗体效价时,都需要慎重考虑检测方法的验证以及检测结果的阐释;对于像狂犬病这样的致死性疾病,这些考虑更是极端重要。狂犬病抗体的实验室一维检测方法,以及对所选择检测方法的验证,都有先天的局限性,这些都是在选择检测方法并对结果进行阐释时必须慎重考虑的,并应牢记这些检测只是保护作用的替代检测。 引言 很多情况下都需要精确测量循环抗体,如动物防治人员要确定是否需要接受狂犬病疫苗加强接种以建立一个可接受的暴露前免疫状态,内科医生考虑引发某个儿童的脑炎的病因,有免疫缺陷的狗的主人担心狗在接种疫苗后的反应无法通过血清学检测,因而使他们不能前往已消灭狂犬病的地区,研究者试图确定某个浣熊群体对狂犬病疫苗诱饵是否产生了足够的反应,或者有人需要确定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产品的效价。在上述每一种情况下,测定或单纯检测到狂犬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或其他抗体将有助于解决相应的问题。然而,正如上文提到的几种场合具体的情况各不相同,所选用的检测方法的特性、对检测方法的法规要求,以及在每种场合检测的目的均各不相同。体液免疫应答系统针对狂犬病毒抗原而产生抗体,这个过程由许多因素控制,包括抗原数量、接种途径、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基因的表达和介入,除此之外还有个人的健康状况等。对宿主免疫应答的认识,包括 免疫球蛋白(Ig) 亚类(型)、应答的动力学和持久性,都是对狂犬病免疫力进行量度或分级所必需的。 最初,检测 狂犬病中和抗体(RVNA) 是用 小鼠中和试验(MNT) 方法在体内进行。后来,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作为体外检测的“金标准”而建立。狂犬病免疫力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涉及体液成分的测量(即Ig亚类或功能活性)和操作特性(即特异性或敏感性),以及该方法的成本和复杂性。在选择和正确使用这些方法,以及解释从这些检测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时,理解上述每一种独特因素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各种法规(例如,来自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USFDA) 、欧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都要求,用于检测狂犬病毒抗体产生的实验方法必须经过验证和批准,此要求适用于宠物运输和人用及兽用狂犬病生物制品的生产和评估。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以下问题:(1)狂犬病特异性抗体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2)可用于检测和量度的方法,(3)对方法标准化和验证的考虑和现行的要求。 (一)方法 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医学主题词(MeSH) ,对1975至2008年PubMed在线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选定论文和综述的参考文献列表也逐个进行了搜寻。此外,堪萨斯州立大学狂犬病实验室获得的未发表的狂犬病血清学数据也包含在本综述中。 1. 狂犬病特异性抗体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抵御狂犬病毒的动物模型已经证明了RVNA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 在实验中单靠RVNA即可导致感染小鼠的 中枢神经系统(CNS) 中的病毒被清除 。 尽管有些抗体可能会特异性识别病毒N蛋白,但大多数狂犬病毒特异性抗体都是针对狂犬病毒G蛋白的抗原表位 。狂犬病毒特异性抗体通过哪些特异性抗原表位或免疫球蛋白(Ig)亚类来中和病毒的机制并未完全弄清 。单个的狂犬病毒颗粒可以结合多达1000个抗G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分子而不被中和,这表明病毒中和作用可能不仅仅只涉及抗体结合病毒颗粒的表位这一过程 。可以假定,与那些在体外实验中不能中和病毒的抗体相比,在体外实验中能中和病毒的抗体在体内能更高效地产生针对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抗体的Fc段单独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包括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和补体级联反应。因此,人们预期整个IgG分子比中和抗体的表位特异性的F(ab) 2 片断更有效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欲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特异性的抗体Fab片段和完整的单克隆抗体用于诊断和治疗,了解抗体如何中和狂犬病毒的机制就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在实践中仅仅依靠检测抗体亲和力很难预测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中和病毒的能力,中和活性只能首先通过某些体外检测方法确定,哪怕这样做仅能提供体内活性的估计值。这就是说,某一狂犬病特异性抗体制品在体外表现出强有力的中和作用,也有可能在体内起不到保护作用 。 狂犬病毒是高度嗜神经组织的。在 中枢神经系统(CNS) 中,在病毒感染进入终末阶段之前,病毒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不被宿主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系统发现。 除在此 免疫特权位点(immune privileged site) 内引发感染之外,狂犬病毒能抑制宿主产生本来应当被激发的任何免疫应答,因此感染的最终结果几乎是100%的死亡。相反, 狂犬病疫苗能刺激产生高水平的循环RVNA。 这就是为什么未接种过疫苗的个体暴露于狂犬病毒后,首先需要及时清洗伤口,以减少在暴露部位的病毒载量,并在狂犬病疫苗系列接种前接种狂犬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 这样对防止感染事实上是100%有效。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 的被动保护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立即中和大多数感染性的病毒颗粒,从而在等待宿主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之前阻止病毒的扩散。 一贯使用的狂犬病疫苗均为灭活全病毒疫苗,这种疫苗能促进抗狂犬病毒特异性抗体增长,伴随有CD4+ T淋巴细胞应答,其中包括细胞因子的产生。每个个体因接种狂犬病疫苗而产生的多克隆抗体是针对狂犬病毒抗原特异性的独特的组合。虽然大多数个体在暴露前或暴露后接种可以产生多种可测量的抗体,但所产生的RNVA在中和活性和数量方面可能仍有很大差别。 抗体升高是由于宿主内在的反应和针对外来因素的反应,外来因素包括给予的抗原数量、抗原类型、暴露或疫苗接种的途径等。例如,已证实越有效的疫苗在人体内诱导的RVNA水平越高 。其他研究已经表明,疫苗的类型和接种的途径能影响疫苗接种后14天到一年的抗体水平 。另外,针对灭活疫苗的 2型辅助T细胞(Th2细胞) 的免疫应答与接种活病毒疫苗后 1型辅助T细胞的(Th1) 的激活截然不同。除诸如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宿主因素外,个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还需要抗原提呈细胞上的MHC分子结合外源多肽形成特殊的MHC-多肽复合物,并刺激相关的T细胞克隆增殖。由数百个等位基因组成的MHC复合物的基因的多样性,会影响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的多样性 。体液(Th2)和细胞(Th1)型的免疫应答主要是被细胞因子的生产所调控,包括抗体应答的成熟和Ig亚类的产生。已经观察到人体狂犬疫苗接种后的两种反应——高或好的应答,以及低或差的应答 。关于RVNA反应的持续时间长短,可基于疫苗接种后应答最高值的水平和变化趋势来进行预测。 2. 检测和量度狂犬病毒抗体的方法 检测和量度狂犬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可行办法有抗原结合试验或病毒中和实验。 在抗原结合试验中,血清或 脑脊液(CSF) 中的抗体根据其结合各种狂犬病毒抗原,如全病毒、纯化亚基或者模拟表位的特殊肽段的能力来进行检测、定量和鉴定。这些检测可以确定抗体的亲和力、活性和抗体结合的特异性。一般来说,这些方法包括将抗原固定在支持物的表面,如小管、平板或小珠。然后抗体和抗原之间相互作用,通过各种可视化和定量化的显色检测系统获得结果,涉及到酶底物反应,或将荧光或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 / G标记的第二抗体(二抗)结合到已与抗原结合的第一抗体(一抗)的反应。这些检测可以用来测定针对病毒内部蛋白(如结构蛋白或者酶活性蛋白)的抗体,也可以用于评估与病毒外部蛋白相结合的中和抗体的水平。与此相反,现代病毒中和实验都是基于细胞的检测方法,检测血清或CSF中针对活病毒的抗体的功能活性。在细胞培养(体外试验)中,病毒中和作用的机制取决于病毒颗粒的表位和抗体的互补位点(特异性中和位点)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受实验中细胞表面受体特性的影响 。有证据表明,狂犬病毒感染神经元细胞,须利用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低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或神经细胞粘附分子,而感染非CNS细胞则是通过其他尚未鉴定的受体 。病毒中和试验的结果是基于对细胞培养中病毒生长情况的测定,以此来确定病毒是否能逃逸中和作用。另一方面,同中和试验相比,结合试验检测的是狂犬病毒特异性Ig应答的另一套特性。因此,结合实验的结果显然不能直接同中和试验结果相比较 。通过适当的验证程序并考虑检测目的的需要,结合实验可用于确定抗原特异性抗体是否存在,在某些例子中可确定Ig亚类,这些结果可用作中和抗体反应的近似值或再次确证。检测的目的将决定哪些方法是最合适的。例如,检测在脑脊液中的特异性狂犬病毒抗体是诊断狂犬病毒感染的方法,无论是进行结合试验(如在玻片上固定全病毒来检测IgG或IgM的抗体种类)或是中和试验(如RFFIT)。 在血清中检测到抗体活性,就标志着早先曾 接种过疫苗;如果已出现狂犬病临床症状,则标志着已被感染;而在极罕见的病例中,则标志着早先曾暴露于狂犬病毒但并未出现临床症状 。 为了全面确定狂犬病免疫力,需要高度特异的分析,并且需要有发现非常低水平抗体的能力,这些抗体通常是特异性的 IgM和IgG等亚类。通过使用特异性的纯化抗原和更为可靠的检测(读数)系统,结合实验较容易设计用来达到上述要求。不过, 对狂犬病感染的保护作用进行检测的最佳方法是病毒中和试验。 由于实验性病毒攻击方法不可能在人体进行,因此使用基于现场观察的实验动物保护作用模型作为替代,血清中和抗体的数量和持续时间的检测则采用体外方法。 通过改变检测方法涉及的各种成分,如所用的病毒株、检测系统等,能够分别设计出“符合目的”的检测。例如,对蝙蝠的某个特殊种群中的某个狂犬病毒变种的RVNA进行检测,可在体外进行“特异性”检测,采用推测在这些蝙蝠中流行的狂犬病毒变种作为攻击病毒。测试方法的灵敏度可通过改变抗原数量或攻击病毒的剂量来调整,从而精确确定低水平的抗体、非特异性抗体或交叉反应抗体或物质的存在。对于结合实验,如ELISA,一个标记的抗IgM的二抗只检测一抗为IgM类的狂犬病毒抗体。在相同实验中同一样品的抗IgM水平可与抗IgG水平进行比较,但需用标记的抗IgG二抗。竞争ELISA法采用了一种针对一个狂犬病毒表位的竞争性单克隆抗体,来检测实验样品(血清或脑脊髓液)中的抗体与此单克隆抗体竞争结合到同一表位的能力 。这使得该检测方法可高度特异地检测能与所给定的狂犬病毒蛋白的特异性表位结合的抗体 。 此外,对该实验方法稍作变通可使之在不同环境和实验室中都更易进行和标准化。例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假型病毒为载体,如慢病毒载体系统,来表达狂犬病糖蛋白,具有多种优点。它们提供了以下能力(a)标准化目标表位;(b)可检测不同株系或基因型病毒的中和作用;(c)使用低生物危险的实验方法(即比使用活的狂犬病毒更为安全的方法)和(d)使检测方法更经济 。在选择“符合目的''的方法时,这些因素都是要考虑的。 测定的 临界值(cut-off value ,即表明血清已转化或能确定已进行适当疫苗接种的位点)对于每种实验方法都是特定的,而且对于结果的解释十分关键。在一般情况下,1:100的血清中和滴度(90%终端滴度)被认为是有效的,即使在组织中抗体的实际水平可能更低 。 抗体滴度临界值0.5 IU(国际单位)/mL是全球公认的 ,最早是在1992年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的第八次报告中提到。关于暴露前疫苗接种,报告中声明:“进行活的狂犬病毒诊断、研究或疫苗生产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都应该检测血清样本中的狂犬病毒中和抗体,当滴度降到低于0.5 IU/mL时应进行加强免疫。”报告还建议使用MNT或RFFIT检测RVNA,使用 通用的攻击病毒株(CVS株) 。 显然, 0.5 IU/mL的滴度 水平 被确定为代表在人有狂犬病毒感染风险时已进行了适当的 疫苗接种(并非代表一定有保护作用!) ,而且 其结果通常是 使用标准的CVS病毒株进行血清中和实验而得出的。 美国 免疫咨询委员会( ACIP ) 建议, “对于有连续或频繁地暴露于狂犬病毒风险的人, 如果 1:5稀释的血清 滴度低于抗体最低 可接受的完全中和作用水平,推荐接种一剂疫苗作为暴露前加强免疫”( 最低可接受的抗体水平未能以 IU / mL为单位确定 ),并建议 使用RFFIT 方法 来 检测 。因此,当 用 其他方法来测量人类 的 狂犬病特异性抗体,或 用RFFIT来检测其他物种(非人类)时,0.5 IU/mL的 可接受水平可能不适用。一篇狂犬病毒攻击研究的综述建议,RFFIT结果的有效 临界值 对于猫和狗来说分别是 0.1和0.2 IU/mL 。RFFIT或FAVN方法测定的0.5 IU/ mL的水平,是被大多数无狂犬病地区的权威机构认可的进口猫或狗接种疫苗后有适当应答水平的证据 。当对比用RFFIT和市售兽用ELISA试剂盒来检测浣熊血清的结果时,使用不同的临界值才能得到类似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见表 1 )。对于浣熊血清的 RFFIT检测 ,设定 临界值为0.5 IU/mL能适应在 野生动物的血清 中可能存在非特异性抑制剂的情况 ; 如果临界值设定得太低的话, 则可能 会得出 假阳性的结果。通常, ELISA 法不容易受到 其他物质的 干扰, 这是 因为在该法 中使用的 血清稀释 度 一般较高。 通过 使用这种特殊的测试 试剂盒,对于这组样品,0.1EU (当量单位) /mL以上的测量值才可能具有特异性 。在浣熊食饵防治项目中监测其 摄入诱饵时,与确定对个别浣熊的保护程度相比,更重要的是采用某种方法能估计群体的潜在免疫水平。在研究中,对用相同检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时,使用不同的临界值会得到误导性的结论。因此,可区分接种过疫苗和未接种过疫苗的浣熊的检测方法和临界值就是最好的“符合目的”的方法。 同样 地 ,在一项 关于人接种狂犬疫苗后的反应的研究中,使用血清转化的临界值0.5 IU/mL来比较三种ELISA方法与RFFIT方法,结果也显示下限 水平 具有 重大 意义 。用RFFIT结果进行计算和判断血清是否阳转时,都将依赖所用的临界值,无论临界值是用0.5 IU/mL,还是用ACIP接受的在1:5稀释时能完全中和的水平。例如,在比较ELISA和RFFIT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时,判断血清转化是阴性还是阳性,如果采用ACIP水平而不是0.5IU/mL的水平,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在这两个例子中,适当的临界值的确定应具体针对每一种方法,并考虑实验的目的和法规的要求。除对特定方法设置适当的临界值,监管机构,如欧洲药典、美国FDA、或在无狂犬病疫区的国家进口部门,可能还需要通过实验室的确认、批准或授权。 3. 方法的标准化和验证 为了能对接种过疫苗或暴露于病毒的个体的抗体特征和效价提供有意义的比较,狂犬病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十分必要。当需要在不同实验室和不同时间对狂犬病血清学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时,标准化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展 荧光抗体病毒中和(FAVN)检测 的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对使用中的RFFIT的不同变动进行标准化 。测试中的各种变量,包括攻击病毒、抗体、靶细胞、临界值,都必须标准化,从而使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例如,在间接ELISA检测中,如果用完整的狂犬病毒而不是狂犬病毒G蛋白作抗原,而所有其他变量都是标准化的,则结果将不具有预期的可比性。在大多数的样品测试中,被检测的大多数狂犬病毒抗体是针对G蛋白的,但针对病毒核蛋白和磷蛋白抗原的抗体也并不少见,这些抗体在以全病毒为基础的间接ELISA法中也可检测到 。在对单克隆抗体的效价测定中,重要的是要考虑特异性地针对单一表位的某种单克隆抗体,可能不足以中和攻击病毒株的所有表位(抗原)变种,特别是单个病毒样品中可能包括大量准种 。同样地,不同的攻击病毒株可能影响血清中和试验的结果。在对人类对象的一项研究中,针对与疫苗株同源或异源的攻击病毒株的血清滴度进行了体外检测和比较,结果显示,在大多数检测对象中,针对同源毒株可检测到更高的滴度 。并且,攻击病毒剂量不论是高还是低,均会影狂犬病Ig效价的检测 。通过使用一个经过验证的抗狂犬病血清对照参考标准,可使某种方法的结果标准化,能将不同检测结果(如滴度、OD值等)转换成诸如 IU/mL 或 EU/mL 这样的通用单位。 RIG产品目前使用的国际参考标准品,包括 世卫组织(WHO)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首批国际标准品,WHO RIG第二批国际标准品,和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犬类RIG参考血清标准品。 这些产品中的每一种的效价都通过血清中和试验方法被赋值 。原始的RIG参考血清国际标准品是马源的,于1955年建立。依据该 冻干制品重量为 86.6mg/ 安瓿,认定其效价为 86.6 IU 。 WHO RIG首批人源参考血清是从接种过疫苗的人的混合血清制备的。人源RIG的效价,是由六个实验室协作,以上述马RIG标准品为参照,采用RFFIT方法检测而确定。 检测包括在四次重复试验中检测制品的两种稀释度(低和高)。 经统计分析,在1984年, WHO RIG首批国际标准品的效价被确定为59 IU。 以类似的方式,1993年对接种疫苗的人的第二批合并血清进行了测试,确定其效价为30IU,并作为WHO RIG参考血清的第二批国际标准品。在美国使用的RIG参考血清,批号为R – 3,是WHO RIG参考血清首批国际标准品同一批次的一部分。 OIE犬类参考血清标准品效价为6.7IU ,该批次的制品是根据WHO RIG第二批国际标准品校准的。美国FDA于1997年对这两种WHO人源RIG参考血清的相对效价进行了比较,2006年堪萨斯州立大学狂犬实验室再次重复了该实验。这种比较表明,WHO首批国际标准品与WHO第二批国际标准品相比,其相对效价存在下降趋势,在1997年下降 2.5% , 2006 年下降 14% 。尽管认为这些差异没有统计意义,但提示在比较狂犬病血清学结果时,使用不同参考标准品会有影响,质量控制和标准品都非常重要。 将采用血清中和试验确定的 RIG 效价数值等同于结合实验确定的数值是不合适的,可能会有问题。 图1说明,将血清中和试验确定的相同效价的多种RIG参考血清用于计算ELISA方法获得的效价,所得数值会有差异。当WHO RIG首批和第二批国际标准品分别被稀释到 2.0 IU/mL ,再用 RFFIT 方法检测,可得到相似的效价数值,但用 ELISA 检测,结果会出现差异。 因此,在WHO RIG首批国际标准品用来作为ELISA分析中标准曲线的参照时,如果改用WHO RIG第二批国际标准品,则所得数值会较低。 在试验标准化方面,一个需要考虑的额外因素是“方法到结果”的计算。例如, 50% 或 100% 终点滴定 , 这两者都能用于血清中和分析的计算,但将产生不同的滴度数值。 对于任何结果的比较,都必须知道,而且必须明确说明,采用了哪种计算方法来得到滴度数值。 (二)结论 随着对免疫机制和疾病预防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检测抗体滴度的不同方法的特点和差异性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为了确定疫苗接种后狂犬病免疫是否成功建立,对狂犬病特异性抗体的体外检测是基本的,是必须采取的第一个步骤。 尽管如此,体外检测并不能与体内是否产生保护完全划等号。即便使用体外检测狂犬病毒中和活性的 “金标准”,也只能提供保护作用的估计值。尽管病毒中和试验的使用已有很长历史,但是在检测狂犬病特异性抗体、精确测定人用狂犬病生物制剂配方中的RIG效价,或评估野生动物对狂犬病口服疫苗的摄入量等方面,目前仍然没有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案。方法的标准化需要仔细审查和评估实验室试验的开展情况,其中包括实验室操作审查、标准操作程序的颁布和共享,以及实验室内和实验室之间对实验操作熟练程度的评估。为了确保始终符合公认和普遍接受的标准,质量保证方案要求进行熟练性测试、培训和认证,以及检测操作的动态管理。为达到目标,与检测相关的所有机构之间必须密切合作,相关机构包括国家实验室、管理机构、商业公司、狂犬病诊断和科研实验室。 对于像狂犬病这样的致命疾病,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使用HRIG)对于暴露后的保护是绝对必要的,对在体内针对病毒的保护作用进行预测时,对每次检测的精确性和效果的验证至关重要。此外,针对每种新型预防性生物制品,无论是疫苗、免疫球蛋白或单克隆抗体制剂,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确认所采用的任何中和实验系统或抗原结合检测方法适用于预测它们在体内的保护作用。只有充分理解抗体如何中和病毒的感染性,才能开发出更好的疫苗,使疫苗的免疫原能有效提呈,以诱生特异性抗体及其 同种型(isotype) ,产生最强的中和作用,最终能提供最大的保护作用。
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奶也有坏处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0-16 09:14
你可能作梦也不会想到,女性性欲的隐藏杀手会是饮食。有关专家提示:如果你常常感到性欲低落,看医生又找不出原因,那么就要从你家的厨房下手。   晓梅突然发现自己对“那种事”没了兴趣。寂静的夜晚,面对情绪高潮的丈夫,晓梅除了内疚别无他法。后来,她背着丈夫跑到医院,一番繁琐的检查后,医生的结论使她大吃一惊:“性欲低下竟缘于自己长期饮用牛奶……” 女人的“性”趣克星   女人偏食是一种很平常的事情,因为女人天生就擅长随心所欲,可也许这样就会给自已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不信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任何食物都含有可能造成过敏的分子——抗原,经人体服食后,抗原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再和其它复合免疫分子结合,如果饮食得当,食物的抗原体间保持恰当的间隔,人体自身“管理家务”的运作系统可能将它们扫除一清。但如果长期服食一种食物,人体的这种本能就会被掩盖,复合免疫分子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可能停留在体内的任何地方,阻塞微血管,妨碍血液及体液的流行,导致性能力耗尽。   一般来说,女性的身体对复合免疫分子的抵抗力较低,乳腺、眼下肌肤和阴道等易受感染的细嫩组织,会因此红肿或发炎。最新的研究显示,阴道是最先发生过敏反应的地方,这也是偏好食物过敏并发症与女性关系密切的原因。   牛奶、小麦、蛋、黄豆、蕃茄、一切发酵制品和化学添加剂,都容易造成过敏反应。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某人过敏的食物,也许很适合另外的人,也许有人喝了一辈子牛奶也不会产生性欲低落的感觉,这得视个人情况而定。
个人分类: 食品问题|19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包治百病的“药物”出现了吗?(中)
Puriney 2011-9-30 16:44
甲型流感病毒的万能克星 (呃,好不文采的题目) 严格来说,这次发现的名字叫做FI6(字体的问题,这里是英文字母I而不是数字1)的抗体,不能算是药物,它仅仅是一种抗体,只是能够结合病毒的血凝素而已。说起血凝素就必须分享一下流感病毒是如何侵染正常细胞,以及因此来命名各类病毒的分类原则。 【流感病毒的结构和侵染过程】 如上图所示。HA,即Influenza hemagglutinin,流感血凝素。这类血凝素属于抗原性糖蛋白,可使病毒捆绑在受感染的细胞上。NA,即Viral neuraminidase,神经氨酸酶。 在流感病毒感染机体的过程中,以“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的方式进驻人体呼吸道。 神经氨酸酶 充当急先锋,破坏掉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神经氨酸,使黏蛋白水解,召唤出“内应” 血凝素受体唾液酸 (这是体内正常的物质,编者按) ,经过一番相互识别后,病毒上的 血凝素 与受体一拍即合,并牢牢地附着在细胞膜之上。经膜融合后,病毒将自身的核酸物质注入细胞,将其改造为病毒加工厂,平均每个细胞可加工生产10万到100万个新生病毒。新病毒继而又可以感染周围的上皮细胞,就这样周而复始地指数般增长,开始了大规模感染人体的过程。 【流感病毒疫苗的尴尬】 病毒疫苗制作的尴尬在于,嗯,是滴,就在于 病毒变异性很高 。HA和NA都经常发生变化,这样一年前针对此种HA和NA做的抗体,在经过病毒一年的变异之后,也许就变的无用了。 流感病毒变异快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它属于 RNA病毒 ,在增殖复制过程中所依赖的RNA聚合酶 自我纠错能力很差 ,导致子代病毒的基因序列与母代并不完全一致。 下游翻译的蛋白(HA和NA等)就肯定变的不太一样 。随着代数的增多,差异就变得越来越大。如果把疫苗与病毒分别比作钥匙和锁,那么突变的日积月累迟早有一天会导致钥匙再也打不开锁。另一方面,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是由8个小片段构成,因此在增殖过程中很容易与其他种类的流感病毒发生 基因重排 ,这也增大了病毒变异的概率。 【FI6的伟大意义】 每个蛋白都是有分子结构滴,一般识别HA的抗体都是此蛋白的 头部 (也就是附图中HA蓝色的头部)。而发现的 FI6是识别HA的根部 (也就是附图中HA红色的部分)。而事实是,头部部分的蛋白序列对于病毒的侵染并不是非常关键,所以发生变异的频率很高。而根部的蛋白序列相对保守。所以FI6能够识别病毒的种类就大大增加了,才有了所谓“万能”的噱头。 FI6的意义在于提供了 “靶向药物” 治疗的定位导弹(好吧,这可是5年前高中的老知识了)。 我的想法是,结合上一篇万能治疗病毒的思路,可以通过 蛋白质融合技术 (protein-fusion),将FI6蛋白和某一种蛋白叉叉融合表达。蛋白叉叉就可以激活细胞凋亡达到治疗效果。 当然根据原文作者的观点,将这一蛋白应用到治疗上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和探索。 【甲型流感病毒有哪些类型?】 如果知道甲型流感病毒有哪些,就可以一窥此蛋白发现的重大意义了。 H1N1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Spanish flu)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如下图。 以及2009年的猪流感(swine flu) H5N1 1996-2008年间肆虐的禽流感 H2N2 "Asian Flu" 1950s H3N2 "Hong Kong Flu" 1960s H1N2 然后就是类似与HIN1的病毒,现在也正肆虐。 【如何获得FI6和我对生命科学的思考】 这么好的研究结果,我总是会问,这是一开始怎么想到的,以及后续是如何做到的。 之所以原作者会想到做这个研究,是因为 发现了一个现象 ,就是2009年H1N1肆虐的时候,发现有人感染了此病毒,但是自己有抗体,更奇妙的是连甲型流感病毒的其他亚种也都一并免疫了!所以这个叫做Lanzavecchia的人就果断对这种幸运儿的血样进行了分析。 具体过程就是获得他们的免疫B细胞(产生抗体的细胞),经过 多种抗原刺激 ,在免疫应答的 初期 就分离这些细胞。之所以在初期分离,是因为这个时候 早期的细胞 产生的抗体种类是 最多 的。进而在 104,000个B细胞 里找,筛选产生的抗体。终于是找到了FI6,能够针对甲型流感病毒HA里所有的16种亚型都有抗体-抗原反应! 就这样,FI6诞生了 。 所以, 在我看来,生命科学,从来都是一门探索类的科学 。 关键词永远都是Discovery(探索与发现),绝对没有Creation(创造与发明)。 从现象 -- 推测原因 -- 实验探索 -- 结论分析,这就是生命科学的逻辑思路。尤其是传统的生命科学,比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之类的(不要跟我提动物植物等宏观的) 如果你对生命了解的比较多,那么应该听说过 转基因 。尤其是一直吵的不可开交的转基因食物(主粮),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在创造新的生命么?虫子吃了就会死的水稻等等。违反自然规律呀!还是建议不要大力推广吧!相应的各种阴谋论、亡国论蜂拥而至更是加重人们的担忧。本人只关心科学和技术,向来很少过问时政,也没的心思去跟没有逻辑的政客们argue。但是眼看着这样的一些没有逻辑与智商人,给一个好好的科技扣上了一顶大帽子,着实觉得冤枉。 这里我不去论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这里我来论证: 转基因不是违反自然规律!而是严格遵守自然规律! 转基因严格来说也是discovery逻辑下的产物! 这里所谓自然规律,就是 中心法则 。DNA转录出RNA,RNA翻译出蛋白质,蛋白质行使生物功能。拿虫子吃了会挂的水稻来说,水稻被转入了外源Bt蛋白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而若是此基因没有严格按照水稻的基因表达模式来表达,此外源基因怎么会成功表达?生物学家们做的, 只是让外源基因严格服从水稻基因表达的中心法则 。科学家们做的,也就仅仅如此之事。若不是符合自然规律,那么这个基因就不会在水稻里表达。 再深入一层,如果你是一名还比较喜欢生命科学的读者,恐怕会听说一门学科叫做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 ,这也正是我目前感兴趣并研究的方向。听此学科的名字,就知道——这是要扮演上帝的角色么?没错,这样的争议广泛存在!在一个叫做J. Craig Venter的科学家人工合成的生命(名字是Synthesia)诞生时 ,在经济学人上有这么一篇争议报导。 (限于篇幅关系,以后有空我会补上这方面的更多信息) 那么这个是不是“创造”呢?我还是认为,更加不是,反而更加需要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这类科学无外乎与就是把跨越种的基因,像电路板一样连在一起,行使特定的功能 (更多具体信息可以参考这个系列里的第三部分,囧的是我还没写) 。比如做一头会 发可见萤光的猪 ,就是将能够表达萤光的基因转到了猪里。 (详细浏览 【图说宠物猪】 ) 比如将原核生物的基因在真核生物里表达或者反过来。而这里面需要遵守的原则,还是生命客观规律。越过了,基因就无法表达。 生命科学是一项遵守客观生命规律的学科,从来都不是创造性的学科。转基因如此,合成生物学也是如此。当外表形态发生变化时,不变的是里面运作的规律! 最后,以一个weibo上可爱的群众问我的问题来结束此段废话的自我思考, Q:“为什么你这么支持转基因?我觉得还是不要大力推广比较好” A:“没了转基因,我学生物的还玩什么?而且不做转基因,国内植物所和农科院的教授们会下岗的” 参考 A Neutralizing Antibody Selected from Plasma Cells That Binds to Group 1 and Group 2 Influenza A Hemagglutinins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3/6044/850 抗流感“兵器谱”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4244 流感:挥之不去的梦魇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948 Influenza A virus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fluenza_A_virus FIRST SELF-REPLICATING SYNTHETIC BACTERIAL CELL http://www.jcvi.org/cms/research/projects/first-self-replicating-synthetic-bacterial-cell/overview/
3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麻疹诊断的床旁检测:麻疹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抗体和病毒核酸检测
xuxiaxx 2011-9-26 09:06
目的 旨在评价新开发的用于血清和唾液标本中麻疹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抗体检测的床旁检测(POCT)的绩效,并评估麻疹病毒核酸是否可从使用过的床旁检测测试条中回收。 方法 用床旁检测来测试通过埃塞俄比亚、马来西亚和俄罗斯联邦的麻疹监测或疫苗接种计划收集的170个血清标本:其中69个标本的麻疹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呈阳性,74个标本的风疹免疫球蛋白M抗体呈阳性,7个标本的两种免疫球蛋白M抗体均呈阳性。另外还测试了从英国的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MMR)监测计划收集的282个唾液标本。微免疫麻疹免疫球蛋白M捕获酶免疫测定是用于比较的黄金准则。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对一组24个使用过的床旁检测测试条上的唾液标本进行检测,分析麻疹病毒血凝素()和核蛋白(N)基因是否可以直接检出。 结果 对于血清,床旁检测分别显示出90.8%(69/76)和93.6%(88/94)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对于唾液,敏感性和特异性则分别为90.0%(63/70)和96.2%(200/208)。从床旁检测测试条中能可靠检测到H和N基因,并且对N基因可进行基因测序然后进行基因型分析。麻疹病毒基因在20-25°C条件下储存5周之后可从床旁检测测试条中检出。 结论 床旁检测具备麻疹诊断现场检测所要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然而,其在全球麻疹控制计划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评估。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简报
1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体能清除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狂犬病毒吗?
热度 30 yanjx45 2011-8-2 11:04
许多网友,特别是其中的“恐狂症”患者最喜欢提出这样的疑问:狂犬病毒一旦进入神经细胞,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是否就没有用了?由于血脑屏障 (BBB) 的存在,抗体是否无法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CNS) ,因而无法清除其中的病毒?狂犬病毒是否会在 CNS 中潜伏,并在多年后发作? 科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大量原有的和新发现的证据都表明,狂犬病毒的抗体不仅能中和掉外周神经细胞内的病毒,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彻底清除 CNS 中的病毒;而 在任何情况下,狂犬病毒都不可能在 CNS ( 包括脑和脊髓 ) 中长期潜伏。 (一)狂犬病的病理学 WHO 在今年 2 月发布的系列丛书之一“狂犬病的免疫学基础”中就明确指出:“将有毒力的狂犬病毒接种到模型动物,病毒可能在接种部位(通常在肌肉组织)复制,也可能不经复制而直接进入分布在伤口附近的外周神经。 狂犬病毒一旦进入神经元,则它有潜在的可能被中和,虽然早期研究认为这种可能性较低。……有大量实例证明,在病毒暴露发生几天甚至几个月后才进行暴露后预防 (PEP) 也可能会有效,说明狂犬病毒中和抗体 (RVNA) 有时也可能将狂犬病毒从中枢神经系统( CNS )中清除。” 狂犬病毒通过伤口或与粘膜表面直接接触而进入体内,但病毒不能穿过没有损伤的皮肤。狂犬病毒又称慢病毒,增殖速度很慢。少量病毒刚进入体内时,不进入血液循环(通常在血液中检测不到狂犬病毒)。病毒粘附或进入几类细胞,例如运动和感觉神经,通过神经内的逆向轴浆流动向 CNS 移动。病毒移动的速度很慢,为每天 15-100mm 。根据侵入的病毒量和侵入部位,狂犬病潜伏期为 2 周到 6 年不等(平均 2-3 个月)。病毒侵入部位越靠近 CNS ,潜伏期就可能越短。在潜伏期,狂犬病毒主要在外周肌肉或神经细胞中存在。 狂犬病的最短潜伏期可能只 10 天左右,通常发生在头面部严重咬伤、又没有同时接种免疫球蛋白的人。疫苗引发的抗体要到 14 天后才能达到一定滴度,对这类潜伏期特别短的病人可能就太晚了。 狂犬病毒是嗜神经病毒,一旦进入 CNS 后会迅速增殖(但仍比其他多数病毒慢),如无抗体抑制,推测数天(如 3 - 5 天)内会感染 CNS 中的大量细胞,从而引发症状。从少数病毒到达大脑,到病毒增殖到一定的数量,并引起大脑功能障碍 ( 表现为发病 ) ,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仍有一个较短的潜伏期。但这个时间相对较短,即 狂犬病毒不可能在 CNS 中长期潜伏。 病毒在进入大脑后,在开始快速增殖的同时,也会从 CNS 通过顺向轴浆流动进入周围神经,导致邻近的某些非神经组织(如唾液腺)的感染。唾液腺的解剖位置离大脑实际上非常近。唾液腺等部位可能在大脑功能明显受损 ( 即发病 ) 之前 1-3 天就有病毒分泌出来,即 在发病前一个很短时间内就可能有传染性 。 当然,如抗体产生太迟,病毒不仅进入了大脑,而且已经将大脑的功能破坏了,即如果病人已发病,此时再清除病毒为时已晚,并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二)判断狂犬病发病风险的一个简单实用的标准 狂犬病毒进入 CNS 后,在 3-5 天内,要么被清除,要么发病,即只有很短的潜伏期。狂犬病人一旦发病,通常在一周内就会死亡。在任何情况下,狂犬病毒都不可能在 CNS 中长期潜伏。 狂犬病不存在隐性感染,即不可能像其他某些传染病一样,部分被感染者不发病,而且还可能在随后产生免疫力。狂犬病也不存在所谓“健康带毒”或病后康复 ( 治愈 ) 的可能。虽接种了疫苗,如果在疫苗发挥作用前就开始发病,仍是 100% 必死无疑。 实际上疫苗接种失败多数都出现在第一针开始后的 20 天之内,主要是头面部被严重咬伤的患者。目前的世界纪录是有一例在接种完疫苗后第 3 天仍然发病的。如果过了这个时间还未发病,以后再发病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狂犬病毒不引起大脑细胞形态的改变,狂犬病毒在人体内的行踪在发病前是无法检测的,只能根据症状判断功能是否受损。“发病”前检测到足夠高的抗体,就证明其大脑功能尚未受损,至少是未严重受损,他以后就不会再发病。 十余年来,凡在发病前在我们单位检测到抗体效价为 0.5 IU/ml 以上的,没有一例死亡。 曾有实验检测脑脊液 (CFS) 中的抗体来代表脑内的抗体含量。但这种检测技术要求高,风险高 ( 可能造成人为的大脑感染 ) ,通常也没有必要,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来检测的人并未发病,病毒也未进入大脑。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结论: 只要在发病前接种完了疫苗,产生了抗体,体内(包括 CNS 内)就不可能再有狂犬病毒“潜伏”。 检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基本未发现与此标准相违背的病例。这是一个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可以将绝大多数“恐狂症”患者从对狂犬病的盲目恐惧中解放出来。 (三)抗体能清除 CNS 中的狂犬病毒的若干证据: 1.  如前所述,有大量统计资料显示,将被狗咬伤后推迟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接种疫苗的人与那些根本未接种疫苗的人相比,仍显著提高了生存率。越早接种,生存率越高。但推迟接种也仍然可能有效。 2.  西方发达国家用最现代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狂犬病患者的生命,某些经积极抢救维持了较长时间生命的患者在死后尸检时,发现全身(包括 CNS )的狂犬病毒都被彻底清除干净,这证明机体固有的免疫应答能够清除体内感染的狂犬病毒,可以间接证明抗体可进入 CNS ,清除 CNS 中的病毒。只是清除太晚也没有用,此时如果患者的大脑功能已受损,仍不能避免死亡。美国医生 Willoughby ( 他的团队于 2004 年在世界上首次治愈未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狂犬病人 ) 认为,神经传导功能紊乱,包括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是狂犬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而通过麻醉抑制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直至机体产生固有免疫应答,似乎是一种合理的治疗措施。按这一治疗方案,最近又有治疗成功的报导。 (一个附带的问题:有网友提出疑问:死后对脑组织标本进行 DFA 检测是确诊狂犬病的金标准,狂犬病人死后通常脑中充满了病毒,很容易用荧光标记的抗体进行检测、确证。你怎么又说病人死后病毒可以从 CNS 被彻底清除呢?上述“金标准”是否也会不适用呢? 回复:“狂犬病人在死后体内病毒已经被彻底清除”仅是极个别情况,只出现在国外采取了特殊措施大大延长了病人生命的情况下。“金标准”仍是金标准。) 3.  数十年来全世界疫苗生产和监管部门用于检测狂犬病疫苗效价的标准试验-- NIH 试验,也可直接证明抗体能从 CNS 中清除狂犬病毒。 该实验的过程可简述如下:给多组小鼠分别接种不同稀释度的待试疫苗和参考品疫苗,在第 1 天和第 7 天各接种 1 次,到第 14 天,直接往小鼠大脑中注射一定数量的活病毒,看多大浓度的疫苗能保护小鼠在接种病毒后的 14 天内一直成活。 每一批人用狂犬病疫苗在出厂前都要在小鼠体内做 NIH 试验,这类实验所用的预先定量的活病毒是直接注射到小鼠的脑内,等于注射到 CNS 。该实验可充分证明疫苗产生的抗体能清除大脑中的病毒。这样的实验在中国几乎天天在进行。 4.  全球最权威的狂犬病研究单位之一――美国 Wistar 研究所于 1992 年 8 月在美国科学院院报( PNAS )上曾发表一篇题为《抗体介导的将狂犬病毒从 CNS 清除的机制》的研究论文,证明有些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可抑制病毒的传播和病毒 RNA 的转录;在动物实验中,用该单抗对暴露后的小鼠和大鼠进行治疗,证明抗体可清除 CNS 中的病毒,防止致命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小鼠体内实验的过程:按每组 10 只小鼠,接种 5 种糖蛋白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分别用 4 种浓度( 10 , 2 , 0.4 , 0.08 IU/0.1 毫升),每只小鼠接种 0.1 毫升到腓肠肌。 24 小时后,小鼠肌肉注射 0.1 毫升 CVS - 24 病毒。动物在接种病毒后观察 3 周,每天记录发病和和死亡数量。结果:单克隆抗体 1112-1 在浓度低至 0.08 IU/0.1 毫升的情况下,仍能保护 80% 的小鼠,而对照组(没有使用单抗)小鼠全部死亡。 大鼠体内实验:将大鼠通过滴鼻感染狂犬病毒。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 1 , 2 , 4 , 8 , 12 ,和 24 小时),用单克隆抗体 1112-1 ( 0.1 毫升含有 30 IU 单抗)进行治疗。鼻内接种病毒后,狂犬病毒基因组在感染后 6 小时在嗅球处可检测到,感染后 12 小时在中脑处可检测到。在感染后 12 和 24 小时进行治疗,分别有 100% 和 80 %的动物没有狂犬病毒感染的迹象, 30 天后在幸存的动物的大脑未能检测到病毒 RNA 。与此相反,所有未使用单抗的动物死于狂犬病毒感染。这个实验表明,抗体能介导狂犬病毒从被感染的神经组织的清除,从而防止了致命的狂犬病毒脑脊髓炎导致的死亡。 5.  有些正在试验中的新型狂犬病毒减毒活疫苗在小鼠已发病但处于发病早期时接种,仍能挽救小鼠的生命,这也证明抗体可能进入 CNS ,而且病毒本身可在 CNS 中产生抗体。 (四)机理:抗体如何通过血脑屏障? 抗体如何通过血脑屏障( BBB ),达到感染的神经元? BBB 的通透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会受很多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新的资料证明抗体也可在脑脊液中检出,但由于 BBB 的存在,与外周血液中的抗体相比,在脑脊液中虽然也可检测到中和抗体,但出现的时间稍晚、浓度稍低。 狂犬病毒的颗粒含有多种 ( 多个 ) 蛋白质和核酸大分子,每个病毒颗粒比单个的抗体分子的体积要大许多。比抗体分子大得多的狂犬病毒颗粒是怎样突破 BBB 进入 CNS 的呢?推测狂犬病毒作为嗜神经病毒,为能成功地入侵 CNS ,必然具有能主动地导致血 / 脑屏障破坏的功能。已知一种嗜神经的流感病毒在小鼠中就会显示这种功能。推测狂犬病毒也能破坏 BBB ,改变其通透性。据此也可推论狂犬病疫苗诱生的抗体也可能利用 BBB 在病毒感染状态下通透性的改变,乘机涌入 CNS ,追杀狂犬病毒。 在前述证据 4 的实验中,狂犬病毒感染的大鼠用抗体治疗后,其大脑在显微镜下未发现神经细胞受损伤的迹象。在 CNS 中,狂犬病毒抗体介导的病毒清除机制,不同于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或补体依赖的裂解作用。抗体可以在 CNS 遭受病毒入侵后,抑制病毒从细胞到细胞的传播,阻断病毒 RNA 的转录和复制,从而阻止病毒感染。除了抗体,病毒感染诱导的细胞因子、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等其他因素也可能参与清除过程。 总的来讲,尽管目前可以肯定,狂犬病毒中和抗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彻底清除 CNS 中的病毒,但与其他许多嗜神经病毒相比,对狂犬病毒抗体的相关作用机制的了解还不是很清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43399 次阅读|78 个评论
答xxm2002网友——抗体滴度总会降低
热度 1 fs007 2011-1-19 12:39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查看乙肝疫苗简述 』 由于系统原因,我反复收到这位网友关于同一问题的询问,这是我的第三次回复,前两次的回复系统回报说送达该网友的留言板了,而我估计这位网友只是普通网友,要么没有留言板,要么注册的目的就只是便于给博主留言,并不关注自己还有个留言板。这样的问题有普遍性,解答对他人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我在此公开回复这位网友的提问。 问 :你好,我儿子快9周岁了。从出生开始打乙肝疫苗已有4回,每回都打3次北京产的疫苗。每回都产生抗体,不过抗体维持的时间也就一年左右。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是不是改打进口疫苗?另外,孩子8个月时和2周岁10个月的时候分别打了麻疹疫苗。孩子2周岁到2周岁半之间分别打了风疹疫苗和腮腺炎疫苗一针,还需要加强吗? 谢谢! 答 :你的儿子可以考虑再接种一次腮腺炎疫苗。 如果我的理解正确的话,你的儿子接种乙肝疫苗有4X3=12次了,对此我无比吃惊与遗憾,这是典型的滥用疫苗,既浪费资源,也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与不良反应的风险。比较激进的做法是接种推荐的三剂次以后,每5-10年再加强一次,事实上这都未必很有必要,最新研究表明乙肝疫苗的保护期远比以前想像的要长,估计20-30年是没有问题的,说不定终生都有保护力。 这位网友之所以接种这么多次,估计是对抗体滴度的理解有误。任何疫苗免疫以后,抗体滴度总是持续降低的——抗体是人体对外来异种抗原的反应,是一种清除机制,如果威胁不存在了,还持续产生高滴度的抗体,就浪费了,上帝设计我们人体比较有效率,当威胁不存了时,人体就慢慢降低滴度,直到若有若无,几乎检测不到。抗体是清除机制,是保护机制中的一个环节。免疫系统对疾病的抵抗力来源于免疫记忆细胞,若下次受到同样的病原(抗原)侵犯时,免疫系统可以快速地产生足够的抗体应付,人要么不发病,要么发病都极轻微。没有记忆细胞的发病过程往往是当身体产生足够高滴度的抗体时,损害已经发生了,这就是疫苗的保护作用。 如果这位网友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如此疫苗滥用的,那么这样的医务人员缺乏基本的免疫学知识,不值得信靠。请大家查看我的针对各个疫苗的简述,如果有医务人员推荐超过我的简述中的疫苗剂次,需要向专业人员查证,避免这样的滥用。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查看乙肝疫苗简述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36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家抗体中心主任郭亚军教授访谈录 (Interview to Yajun GUO)
baoyu 2010-12-25 13:49
梦想在左,爱在右 抗体药物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郭亚军教授访谈录 魏玉保 申未然 /整理 2008 年郭亚军教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经常处于空缺状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其中任何一项国家级大奖都是很难的,而一个人能够同时获取两项,可见郭亚军教授的专业成就和杰出贡献。 2009 年 5 月,胡锦涛主席签署命令,授予第二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郭亚军教授一等功。 2009 年 6 月中旬,我们对郭亚军教授就科研、创新、药物研发等问题进行了访谈,以下是具体内容。 成功的必然 主持人:我们不仅为我们的郭教授高兴,也为我们学校高兴,郭教授非常的谦虚,这项荣誉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获得的。 主持人 :郭教授,祝贺您获得了一等功的荣誉,我们知道,您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知名教授,出过国,您在美国生活了 15 年,但是毅然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郭教授,您能不能用您的传奇 经历和精彩人生为我们指点下,你的成功有哪些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不过,第一个,我没有成功。第二个,我也没有放弃什么优越条件,我觉得现在中国的条件比美国好多了。经济危机,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大家都很害怕,我抓住了机会。实际上,什么是优越条件,在人们的观念中,有房子,有车,有游泳池,有很高的工资,这个不一定是优越条件。但是你吃不到小龙虾,你也吃不到小肥羊,在中国,我们有这个情况,尽管我们工资不高,实际上消费水平也不高,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氛围。在美国,我们不是讲他们自私,实际上,他们有自己的文化,有他的民族习惯,他们比较 actually ,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我不要占你的,你也不要占我的,大家公平相处。在 neigborhood ,一个邻居,十年了,我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大家倾向于不打交道。 在美国生活那么长时间,实际上在第 4 年就回国建立这个中信国建这个,实际上有一个衔接的过程,我从 14 岁就进了部队,我对部队的生活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在座的很多人不一定很熟悉军队,大家经过军校之后就会知道,军队有他很鲜明的特点,也类似一个社会,是一个集体,战斗集体,所以融洽性很高,当你适应久了之后,再到一个陌生环境,你就会知道,他的优点。现在年轻人很喜欢美国式的生活,没有约束,自由自在,当你在美国生活久了之后,你就会知道,当你没了约束,你会很不习惯,这是一个长期生活的结果。所以,我 14 岁的时候,就一直在战斗的最前沿,我当了 4 年工程兵,不知道大家对工程兵有什么概念,铁道兵和工程兵,也就是打坑道,修铁路,修公路,基本上 4 年没有过过 ,主要是搬石头,对部队生活适应。在美国 15 年,我都是穿着军装的,但是有一点,我不是间谍。 主持人 :在您成功的历程中,哪些素质是最重要的?您的刻苦,一些机遇,或者是团队精神,给我们在座的研究生一些经验? 我们的年代和你们的年代,有很多不一样,确切的说,科研,临床教育,应该说我们有很多类似的条件,只是说现在的条件比我们当时好多了。但是有很多特殊的时候,比如我上大学那一年,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所谓文革的书,有些情况你们也许知道,张铁生,就是交白卷。我上学的那年,就是交白卷的那一年。很多学生基础很差,一元一次方程都不会结,考清华、北大也一样。所以有人提出不要考试。在大学里,我管了 13 名教授,他们负责打扫教室,把教室打扫干净。但是我们很尊重他们。我喜欢医学,教授手把手的教我们,当时与很多教授关系很好。 考研究生的时候,有时第一次允许招生。我考了 2 次, 2 次都是第一。但是,当时我在济南军区总院做外科医生,总院是不允许来的,不干满 3 年不行。所以我第二年又考了,我第一医学博士也是这样的,之后有时全国第一个医学博士后。我那个年代,基本就这个情况,年龄差距很大,我的班长比我大 13 岁。那个时侯,主要是机遇,你要学习,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学习。接着就是改革开放,大批人员出国,从 1978-1988 ,连续十年,大量的人员外派,所以你看现在回来的教授,大都是那时候出去的,现在都是科学院的院士,科学院的院长。现在大量的海外学者归国。所以,是很好的时机,不是大量人员外送。我们现在的研究条件,就第二军医大学的几个著名实验室来说,比美国、欧洲,一点不比他们差。就我们的仪器设备、就我们的支撑条件,和国外一流实验室没有差别。但是,十年以前,十五年以前,差别相当大。对那个时候,应该是外派,利用国外的研究条件。 肿瘤治疗,人定胜癌 主持人: 肿瘤治疗有哪些进展,能不能攻克?人定胜癌?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还需要病理学的深入研究。就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肺结核一样,那时候的肺痨病,无法治疗。后来发明链霉素后,知道它是结核杆菌引起的,就可以针对它治疗。包括艾滋病,它的病因是 HIV, 艾滋病的根治肯定在肿瘤之前。肿瘤,关键是病因还不清楚,基本上定义为全身性的疾病,局部的表现。这样可以解决很多临床问题。比如,同样一个肿瘤,有的转移,有的不转移,有的可以带瘤生存十年,有的不到半年就去世了,这当中的差别就是一个全身的因素,我们过去只注意了局部的全身的因素,没注意全身的因素,一个真正的好的医生,必须注意综合的治疗。叫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绝对不可以片面性治疗。先来到外科,一看可以手术,先取出肿瘤。手术之后做什么,到不到内科,这是病人自己决定的。这样是错误的。所谓综合治疗方案是什么样呢?在美国,有肿瘤中心承担,一般有五大科室组成,有外科,内科,放疗科,综合治疗科,诊断和介入科,这五个科室在第一时间都可以看到病人的资料,所以一开始病人去其中的那个科室,就可以确定了,并且之后去那个科室进行治疗,都定下来了。 所以治疗效果非常好。第二个曙光,是靶向治疗 - 抗体治疗,这也是国家抗体中心的目标。举两个例子,第一个药物是菲和,化疗后有百分之七八十要转移的,这个药,在第一个疗程,有些病人就可以终身治愈。这是攻克癌症的一个契机。第二个就是赫赛汀,对乳腺癌的治疗, her-2 阳性的乳腺癌能够完全治愈,对 5 年的非瘤生存率,也就是说肿瘤切除之后 5 年,能够到达 75% 的的生存率。而之前是 2% 。这其中的进步就很多了,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希望。 攻克癌症是从你们的思考角度而言,对我们来说,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生命得到延长,是我们这一代努力的。今后要几代人才能攻克。刚才你提到益赛普对应风湿性疾病,这个是临床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你们可能会问,郭教授是做肿瘤的,为什么做自身免疫性疾病呢?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免疫机能失调,是过强的一个表现,而肿瘤发生,是机体免疫受到抑制的一个状态。而我们做研究,不要留下终生遗憾。也就是做免疫耐受,你想做免疫增强,免疫增强的机理是什么,当你认识到免疫增强的方法后,你认识了一个免疫增强的疾病,之后你自然会 移植到免疫耐受研究中去。任何一个科学,都是画成圈的,之间相互联系。 你们作为研究生,希望发高分文章,论文做的更好。当然这是很好的希望,要注意你的基础知识要有,这很像种玉米,就一辈子种玉米,其实在收成之后,你可以再种一季,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得英才育之 主持人: 您能说一说哑铃模式吗? 我们知道,由于军队的特殊体制,外派并不容易。但是在国外,我还有机会参与欧洲的课题。开阔一下视野是对的,国家留学基金委有一个资助名单,我们学校每年都有几十名。以前去国外是开阔视野,现在有了 Internet 后无所谓开阔视野。从文字上,从画面上都可以看到。现在我们国家是全方位开放,是一个立体的,不存在长见识一说。在生物学领域,美国、欧洲可能比我们进步一点。就从西医、中医的区别来看,西医就是西方医学,但是它不占主要优势。大家看一看国内几个好的实验室,我们 science nature 文章很多,不像以前,全国每年也就一两篇。 主持人: 您还会送您实验室的研究生去国外留学吗? 当然会。应该说我们肿瘤研究所的硬件条件很好了,每年从国家得到的资助也很多。我们步教授博士毕业刚 5 年,就牵头了一个六千万的课题。应该说这个在国外要几十年才有可能。 主持人: 若是不能到国外学习,您觉得我们做怎样的努力才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 也不一定每个人都有必要出国。但是我打包票,您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出国交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目前国内交流的趋势来说,不是我们要去欧美,而是今后欧美的学者要到中国来。另一方面,国际上的大型会议都在中国举办,六大王牌的国际会议,都在我们国家举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方。只要是从事生物学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都有今后参加这些国际会议。我们国家的十二五计划当中,我可以透漏一下,对人才的支持力度占了总经费的四分之一之多,参加研究人员进行国际交流。 主持人: 郭教授,说起基础研究,现在医学院的学生有一个现象,往往轻基础,而重临床,您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基础研究又做的很好。 您是怎么看待临床和基础的? 其实我们作为医学院校,有常规的临床学科,也有一些交叉学科,但是真正医学院校的医生,应该是研究的中坚力量,在美国、欧洲,你可以从发表的文章看到,发表文章的往往不是 PH.D, 而是 M.D, 他们的研究是很贴近临床的。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 translational research 转化医学,科学问题是临床提出的,在实验室研究之后,再回到临床去。相反,如果你不是医学院校,比如做 transgene animal ,做线虫,很有意义,这是 pure science. 真正做科学出名的,你看诺贝尔奖得主中, MD 很多,而不单是 PHD. 应该说,临床越来越是基础研究的发起者,也是基础研究的归属,如果大家明白,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应该是一个配合,必须要配合。而现在为什么讲轻基础,重临床,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历史的原因。第一个,多年来,从我们医学院校培养的多是临床医生,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进入临床之后,我们的医院是高度不均一的,三甲医院医生忙的要死,三甲以下医院医生很清闲,医生做科研的都在三甲医院,要有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积累。另外一方面,我们国家最近几年才把经费投入基础研究。所以一个是资金问题,一个是支撑条件问题。在临床工作的,灰色收入比基础高很多,这个是不可争论的,你们不要跟我讲,你们去临床没有这个想法。如果,你们去医院经济利益驱使着,你们不如去做生意,那样来得更快。所以不能把它作为一个基本的谋生手段,这是一个很高尚的事业。研究人是最高尚的,当然研究实验动物也很重要。今后以基础医学研究为主体的,这么一个形式很快就会实现。从今年开始, 2010 年,我们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会就生命科学中分出来基础医学部,将有一大块资助。现在的医生将有更大的机会认识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最后一点,医生什么时候才能对基础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一个医生,成功的医生,能够做别人所未能作。如果一个医生,别人能做的,如肿瘤科医生,切除肿瘤就是了。但是你能够用靶向治疗,局部治疗,把一个不能手术的别人变成可以手术的,手术后又可以根除,不会转移或复发,这样才是名医。你有什么不一样,让别人信服,才是我们所要努力的。 人人可创新 主持人: 我们要去想一想,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 首先要博览群书,要有基础知识。你光在那里想,没有基础,也就是一天三顿饭,很简单。 这是我们研究生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多看,多思考。 这不是我的话,你想站在巨人肩膀上,你的资料掌握的越多,信息量掌握的越大,你就不会做一些劳而无功的事,你能选的很准。在座的学生,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有些做的非常好。实际上,有些人做的比那些发了好文章的人还要累,他为什么做不出呢?我带了那么多的研究生,实际上,在座的就有一些,有的已经做了教授,东方学者,我给他们最大的一个启示,经常讲的,我们之所以失败,就是资料掌握不全。要尽可能掌握很多的信息,现在条件有了。很多实验条件,怎么摸,实际上,这种条件,别人已经做很多了。你这就是很大的浪费,还有就是写作文章上,创新没有临界创新,如果要有创新,就没有辞典的,英美研究者,给我最大的 training ,就是写文章。所以大家在写英文文章时,写中文文章不存在这个问题,有些人写的很好,不过有些人的中文文章写的一塌糊涂。首先要学好中文。写英文文章时,要记住,千万不要去造句。造的句子外国人是看不懂的,你们应该去抄句子,这不是抄袭,因为英文也有古典文学,一定要套用句子,用经典句子把你想要说的,写出来。这样别人才能看懂您的文章,省了很多精力。 主持人: 您刚才说过全面收集资料,现在有 Internet ,搜集很多资料时,划一个圆时,可能从这一点连到那一点,可能会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如何把握原来的研究方向? 您为什么得了此次一等功 ? 硕士阶段重在接触科研,学习实验技术,博士阶段重在设计,科研的设计,思路的总结。当你在不同阶段收集资料时,从哲学的角度说,每一个点不可能走到那一点不动,比如一个细胞因子既有正调节,又有负调节,有很多的影响因素。若你是做神经再生的,那么要把神经再生的文献作为第一线资料,第二项资料是做其它细胞再生的,因为有其它思路和技术能够用到神经再生当中。第三线是很多新的技术方法,比如新的基因,也许会有关。 五篇最主要的代表性文章,十五篇相关的文章,我要求我的研究生,掌握近 5 年的文献,因为每篇文章都有 introduction ,都是 review ,所以你不会遗漏相关知识。硕士研究生读过文献,要有自己的想法,博士生,要能够提出自己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导师对你进行引导,导师导师,并不是从零点教你。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性格与命运 观众 :性格决定命运,科学工作者是不是具有一定的性格 ? 您说起过发散的思维,实际上真正有发散思维的人,他很难集中,不容易聚焦。 不是这样。作为著名科学家,像爱因斯坦,从隧道效应出发,我这人就是放任不羁,我才能做出。实际上,之所以有研究生 博士生 博士后这样系统的训练,一开始对研究生的要求并不高,训练怎样做到一个正确的思维,这个和个性有关系吗,有关系。一天到晚,人与人之间有太大的区别。当然有些人,正常的思维是建立在你正常的学习态度之上的。有的学生,我对他恨铁不成钢,恨不得踹他两脚,他就不学。我相信天资和天分,但天资和天分不是关键因素,有些人没有天资和天分,但他很执着,很吃苦,也能够有所成就。这不是说,生活在好的环境中就不好,生活在差的环境中,因为他有穷则思变的基本想法,所以会做的很好,生活的艰苦不一定是坏事。一个真正的科研人员他的成功要有三个因素 : 第一个必须吃苦,第二个是热爱科研,第三个具有正常的思维。
个人分类: 科学家|7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典型狂犬病一例报告
热度 5 yanjx45 2010-12-20 09:38
严家新 鲜文 徐葛林 冯彦文 郑新雄 祝玉桃 刘碧芬 作者单位: 430060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 严家新、徐葛林、郑新雄、祝玉桃、刘碧芬 )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鲜文 ) ;武汉市传染病医院 ( 冯彦文 ) 2004 年 12 月,武汉市江夏区发生一例疑似狂犬病死亡患者,经调查确认系 非典型狂犬病病例。 死者 61 岁,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某村农民。发病前无外出史,未发现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健康状况正常。 2004 年 9 月 25 日,该患者被本村邻居自养犬咬伤左踝关节处,当时未作伤口冲洗及消毒处理。 12 月 15 日出现全身发痒症状, 16 日外出回家时感觉骨痛, 17 日出现下肢瘫软等症状,送当地区医院诊治,因疑为狂犬病即转往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就诊。院方知其有犬伤史且有喝水打呛表现,初诊为狂犬病。由于患者家属不同意住院而返回家中,尔后数日患者未作任何治疗。 20 日患者出现下肢瘫痪、衰竭症状,被送往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住院诊治,诊断为昏迷待查;吸人性肺炎。 12 月 25 日患者因呼吸衰竭在家中死亡。 该伤人犬外观正常 ,但有进食不爽、发声低下表现;该犬咬伤死者前曾与同村另 2 只犬打斗,并致死其中一只。此犬伤人后,被犬主带回栓系时又咬伤男主人手腕。由于连伤 2 人,该犬被犬主施以饿罚, 3 天后犬主将毙亡犬弃于村外后被其他村犬分食。 犬主认为该犬伤人前后并无过多异常,但现在看来,该犬当时已属可疑疯犬。 该死者被咬前后未使用过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 ( 或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 。 12 月 20 日,死者生前在家中由郑店卫生院检验员采集血标本和痰液标本各一份,当即送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检测。经采用 ELISA 方法分别对两份标本进行抗狂犬病抗体及狂犬病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 抗狂犬病抗体滴度为零 ) 。 24 日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再次采集血样送武汉所基因工程室采用 ELISA 方法检测,结果为抗体阳性,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 (RFFIT) 进一步检测,确定抗狂犬病中和抗体滴度为 4 . 2 IU / m1 。 讨论:① 病例的确定性 :死者有被可疑疯犬咬伤史,未及时冲洗处理伤口,且发病前后未接受任何主动和被动免疫预防措施,经过 80 天潜伏期后发病,出现皮肤瘙痒、下肢瘫痪等症状;患者经血清学检测结果为抗狂犬病抗体阳性,且滴度较高 (4 . 2 IU / m1) ;发病 10 天后因衰竭昏迷导致死亡。 由于狂犬病毒的抗体不可能在隐性感染的情况下自然产生,故对于从未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患者,抗体检测的明确阳性结果可确诊其为狂犬病。 ② 病例的特殊性 :一般将狂犬病病例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两种。典型的狂犬病病例多为狂躁型,且表现有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等狂犬病特异症状。死者发病期间缺乏上述狂犬病特异恐水症,病程较国内常见时间 (3 7 天 ) 稍长,可认为该病例是一个不典型 ( 麻痹型 ) 的狂犬病病例。 ③ 相关病例 :被该犬同时咬伤的犬主,亦未接受抗狂犬病免疫预防接种,迄今状态良好。 因狂犬病的潜伏期有可能长达数年,所以我们曾多次建议该犬主应尽快补种全程狂犬病疫苗和抗血清 。 ④ 传染来源 :可疑犬伤人前数月,无离村外出史,死者所在村也未发现有外来疯犬或可疑犬窜人骚扰。全江夏区在前 3 年中,仅于 2003 年 7 月在距死者住地数十里的某乡报告过一例狂犬病确诊病例。因此,该狂犬病例的传染来源有待进一步探究。 ⑤ 实验室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 : 由于狂犬病毒的抗体不可能在隐性感染的情况下自然产生,对于从未接种过狂犬病疫苗者 ( 如本病例 ) ,抗体检测的明确阳性结果,对狂犬病诊断有肯定意义;而有文献资料显示,抗体检测的阴性结果则不能完全排除狂犬病。 ( 收稿日期: 2005 07 07)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674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对冤家:抗原与抗体
cherrylu1960 2010-6-24 22:33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形成了许多对付外敌的办法,在我们的身体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免疫之战。 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反应,是免疫大战中的主角。也是免疫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抗原是免疫系统要对付的一类物质,说白了就是一些高分子有机物,蛋白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此外,还有许多多糖和脂类成分,都可以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人体,能激起人体组织的免疫反应,所以微生物抗原是一类主要的抗原,其本质也是蛋白质。 对于细菌等病菌,人体的免疫系统并没有能力识别它们的整体是长得什么样子,可它们却能识别细菌的分子结构,别看细菌个子很小,但仍然有着复杂的结构,它小小的身躯上有很多不同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中有一小部分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这部分就是细菌的抗原。 再拿病毒来说,它有着像花衣服一样的外壳,外壳的成分是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就是一种抗原,也可以激发人体的免疫应答。 除了微生物抗原之外,还有许多高分子物质能激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它们都属于抗原。人体中本身存在一些抗原,最典型的是人体组织相溶性抗原,简称HLA,它是一种强免疫原,可以激发强烈的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另文说明) 青霉素很容易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所以在注射青霉素之前要做皮试。青霉素及青霉素制品中的微量杂质进入人体后,附着在其它分子之上,就扮演了抗原的角色,容易引起一些人的免疫反应,有时这种反应还能致命。 在有机分子家族中,抗原分子属于大个子,分子量都很大。正如老吊车,身体很庞大,但只靠伸出的一只臂就能抓住重物,抗原分子也是一样,它身体的一部分会被淋巴细胞识别,这个结构正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关键所在,就是人们所说的抗原决定簇。 到医院看病时,在血清学及免疫学检查的化验单上,会发现IgA,IgD,IgE,IgM等项目,一般人们不太注意它们代表什么意义。这些符号所代表的物质正是我们身体的免疫士兵产生的对付外敌的大分子物质抗体,是一类称作免疫球蛋白的物质,Ig( Immuloglobulin ) 是它的缩写符号,A,G,M等则代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抗体分子也是非常巨大的,同抗原一样,抗体分子上也只有几处特别的区域(可变区)能结合其它分子。 抗原和抗体仿佛是一对天生的冤家,在抗原的刺激下,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它会去结合抗原,但这种结合目的,并不是什么友好的联合,而是使它使去活性,这就像一只活蹦乱跳的老鼠被夹住了,很难再去搞破坏了。 奇妙之处就在于,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可变区之间的关系,就像蛋糕和做蛋糕的模子一样,能够严丝合缝地结合在一起。不过,一种模子只适合做一种蛋糕,如果把一块做成的蛋糕试图放进不同的模子,肯定不能嵌入得严丝合缝,这有点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这样,也就能解释,如果通过接种疫苗,体内已有一种感冒病毒抗体,但如果病毒产生变异,原来的抗体就不起作用了,需要通过接种新的疫苗,诱发新的抗体。 感冒病毒太容易变异了,但相信致命性一般不会很强。所以,俺相信自身的免疫力没什么问题,所以至今还没有去接种过流感疫苗呢。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7182 次阅读|6 个评论
抗体点膜
asssan 2010-5-22 11:51
做生命科学研究,几乎每个实验室都用抗体,因此,抗体的效价对试验尤为重要。不知是运输还是抗体批次缘故,好多抗体效价并不令人满意,本人实验室就买到一点效价都没有的抗体,如果不进行点膜,检测抗体效价,匆忙试验,就造成时间和标本的浪费。所以,目前,我建议我们实验室对新买的抗体先进行抗体效价鉴定,然后做试验。我做抗体点膜的基本步骤如下 (1)用TBST配制5%BSA或脱脂奶粉,取0.5微升抗体溶解于上述溶液50微升,稀释度为1:100,然后对比稀释成1:200,1:400,1:800(当然可以有更高的稀释度) (2)各取10微升点膜(作好标记),晾干,室温约10分钟 (3)用5%BSA或脱脂奶粉封闭2小时 (4)加相应的二抗(我们实验室是用Rockland的荧光二抗),室温2小时 (5)回收二抗,用TBST洗三次,每次15分钟。 (6)扫描(我们用的是Odyssey Fluorescent Scanner (LI-COR Bioscience, USA),很好用哦。 下面是我做的两个个抗体的效价检测,一个抗体根本就没有效价,目前正在和公司交涉。
个人分类: 实验方法|4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HIV抗体2F5和4E10研究进展信息分析
xupeiyang 2009-11-14 12:00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slirnuhkrhkfIoI1I00f01000j10040001rl 2F5 and 4E10 and HIV HIV-1 94 of 104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26 2008 18 2007 17 2006 11 2005 10 2004 6 2001 4 2003 1 1996 1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54 France 7 Netherlands 6 China 4 Spain 4 Austria 4 South Africa 3 Switzerland 3 Canada 2 Germany 2 Portugal 1 India 1 Thailand 1 Israel 1 Taiwan 1 1 2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Durham 9 Boston 8 New York 6 Amsterdam 6 Bethesda 5 Seattle 4 Frederick 4 Wien 4 Beijing 3 Paris 3 Jo'anna 3 Bilbao 3 Zrich 3 Rockville 2 Grenoble 2 Atlanta 2 Madison 1 Irvine 1 Toronto 1 San Francisco 1 1 2 1 2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J Virol 34 Virology 9 Aids 7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3 Vaccine 3 Curr Hiv Res 3 Aids Res Hum Retrov 3 Bing Du Xue Bao 2 J Immunol 2 Biochemistry-us 2 J Biol Chem 2 Plos One 1 Mucosal Immunol 1 Chembiochem 1 Biochemistry 1 Microbes Infect 1 Biochim Biophys Acta 1 Febs Lett 1 Retrovirology 1 Faseb J 1 1 2 1 2 3 ... 32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IV-1 94 Antibodies 92 antigen binding 92 Viruses 78 Epitopes 72 Humans 72 Antibodies, Monoclonal 70 gp41 67 HIV 65 HIV Antibodies 58 HIV Envelope Protein gp41 55 Neutralization Tests 55 Vaccines 54 Vaccination 54 HIV Infections 40 Amino Acid Sequence 37 Immunization 36 Immunity 35 Peptides 32 Membranes 32 1 2 3 ... 32 1 2 3 ... 29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Katinger H 19 Stiegler G 17 Burton D 8 Kunert R 7 Vcelar B 6 Zwick M 6 Montefiori D 5 Wang M 5 Joos B 4 Binley J 4 Liao H 3 Yu H 3 Zhang M 3 Morris L 3 Mehandru S 3 Markowitz M 3 Armbruster C 3 Ruprecht R 3 Haynes B 3 Alam S 3 1 2 3 ... 29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5107.shtm 研究发现两种抗体对抗艾滋病毒机制 为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指明新方向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强力抗体2F5和4E10阻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机制。该发现为研制新的、更有效的艾滋病疫苗指出了一个新方向。相关研究刊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上。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人类疫苗研究所的S穆尼尔阿拉姆博士和哈佛医学院的儿科助理教授陈兵(音译)博士一起,对两种对抗HIV的潜在强力抗体2F5和4E10进行了研究。这两种抗体十分罕见,属于广效性中和抗体,它们能够阻断若干不同的HIV毒株。HIV有其致命的薄弱之处,即所谓的病毒外层包膜近侧区。在这一区域靠近病毒包膜的一部分外蛋白质层,会在细胞融合和感染过程中短暂开放,从而使病毒有几分钟的时间暴露在抗体面前。而这两种抗体正是利用这个机会与病毒绑定,从而阻断HIV。 但要控制病毒感染,还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这两种抗体十分罕见,而目前的试验性疫苗还不能产生这些抗体。此外,这类抗体的机会之窗也十分狭窄。 病毒目标区域只开放几分钟也许只有15分钟甚至更短。阿拉姆博士说,除非抗体与目标十分接近,并做好了准备,否则就不会起作用。这意味着我们要设计出新型疫苗,可诱导更多的这类抗体,让它们在感染的最初阶段即投入战斗。 2F5和4E10都具有很长的、一圈一圈的蛋白质片段,这些片段具有疏水性,这意味着它们容易被脂质吸引。研究人员发现,抗体要成功对接到HIV的外膜区域,有赖于抗体可依附在HIV外层类脂包膜上,而这些包膜中就含有脂质。 该研究团队已开始设计一种含有脂质成分的疫苗。该论文的合著者、人类疫苗研究所主任巴顿海恩斯指出,在这些中和抗体的所有功能中,病毒粒子脂质反应性作用给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关键性切入点,即免疫系统需要看到什么才会产生这类抗体。他们基于这些发现而设计出的新型疫苗,目前已开始进行动物试验。 更多阅读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09/11/10/0908713106.abstract?sid=407af014-6a89-4988-8d04-144fece8b253 Role of HIV membrane in neutralization by two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S. Munir Alam a , 1 , 2 , Marco Morelli b , c , 1 , S. Moses Dennison a , Hua-Xin Liao a , Ruijun Zhang a , Shi-Mao Xia a , Sophia Rits-Volloch b , d , Li Sun e , Stephen C. Harrison a , d , f , Barton F. Haynes a and Bing Chen b , f , 2 + Author Affiliations a Human Vaccine Institute, 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Durham, NC 27710; b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Medicine, Children's Hospital, d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and f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Harvard Medical School, 320 Longwood Avenue, Boston, MA 02115; c Program in Virolog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0 Longwood Avenue, Boston, MA 02115; and e Xiamen Amoytop Biotech Company, Ltd., 330 Wengjiao Road, Xiamen, Fujian, China 361022 1 S.M.A. and M.M.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Edited by Peter Cresswell, 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New Haven, CT, and approved October 2, 2009 (received for review August 3, 2009) Abstract Induction of effective antibody responses against HIV-1 infection remains an elusive goal for vaccine development. Progress may requi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eutralization by monoclonal antibodies. We have analyzed the molecular actions of two rare, broadly neutralizing,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4E10 and 2F5, which target the transiently exposed epitopes in the membrane proximal external region (MPER) of HIV-1 gp41 envelope during viral entry. Both have long CDR H3 loops with a hydrophobic surface facing away from the peptide epitope. We find that the hydrophobic residues of 4E10 mediate a reversible attachment to the viral membrane and that they are essential for neutralization, but not for interaction with gp41. We propose that these antibodies associate with the viral membrane in a required first step and are thereby poised to capture the transient gp41 fusion intermediate. These results bear directly on strategies for rational design of HIV-1 envelope immunogens.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2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正确地从抗体水平诊断是否感染疫病
qzxmsy 2009-11-5 23:41
抗体产生的四种途径 母源抗体 免疫制剂:抗毒素、抗血清、免疫球蛋白 疫苗免疫 野毒感染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ffinity, avidity and specificity of antibody--《Immunohistochemistry》
yjh263 2009-10-28 22:35
Affinity (亲和力) : the strength of binding of one epitope to a monovalent antibody, such as Fab fragment, and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association constant, Ka . 亲和力 为一个抗原表位与单价抗体结合的能力,用 Ka 表示 (M -1 ,1/moles per liter) ,值越大表示亲和力越大,可高达 10 12 M -1 。室温时,大部分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可于 1h 内达到平衡,但在 4 度时却要更长时间( over night )才能达到平衡。 Avidity (亲合力) : a measur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multivalent interaction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antigen-antibody complex. 一个抗体分子与整个抗原之间的结合强度。 区别联系 : 低 affinity (亲和力) 的抗体也许不适合进行 免疫沉淀 ,但往往可以于 免疫组化 实验中得到很好的结果,这正是由于其高 Avidity (亲合力)。 然而与蛋白的 低 affinity (亲和力) 交叉 反应也可在免疫组化技术中造成许多麻烦。 Specificity( 特异性 ) : 由于抗体识别抗体相对较小的区域,故由于抗原分子之间结构有相关性的话,抗体偶尔识别其它抗原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免疫组化不容易验证抗体的特异性,一般要用 IP 或 WB 来验证。 下面用一表来描述特异性在各种免疫化学反应中的区别: 技术 交叉反应 注意事项 评 价 免疫染色 普遍 较难识别,因为证实抗原一致性的辅助方法有困难 两个无关抗体的对照很重要 免疫沉淀 偶尔 区别交叉反应和相关性很重要 需设立好的对照 免疫印迹 普遍 容易识别,因为根据抗原分子的大小可鉴定 免疫亲和纯化 偶尔 应该避免使用交叉反应抗体 上表引自: http://www.uscnlife.cn/web/page/news5927.htm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2253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科学家最新发现“止血抗体”的查新信息分析与知识发现
xupeiyang 2009-10-27 16:19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0/224489.shtm 查新信息分析和知识发现结论: 经检索1966 - 2009年的美国PUBMED数据库和欧洲EMBESE数据库,检索到相关文献6篇,未检索到与该课题的研究内容相同的文献报道。Extracellular histones are major mediators of death in sepsis的研究成果具有新颖性。与该研究课题相关的100篇文献(PUBMED数据库)计量分析可以看出文献的国家、城市、作者、期刊、年代和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见信息分析报告);还可以看到研究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见GOPUBMED信息分析平台)。对Extracellular histones与 sepsis进行知识发现分析,发现211个主题(关键词)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科研的参考。 科学家发现止血抗体 可有效控制外伤所致内出血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抗体,可有效控制由外伤导致的严重内出血。它有望为挽救在车祸、枪击等事件中受伤人员的生命提供新途径。 组蛋白毒性 俄克拉何马医学研究基金会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外伤导致大出血主要由名为组蛋白的蛋白质破坏血管组织膜造成,新发现的特殊抗体可抑制组蛋白破坏作用,控制内出血。 研究人员发现组蛋白在患败血症老鼠的血液中含量很高,并在随后对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的研究中发现同样事实。 组蛋白一般存在于细胞核中,环绕脱氧核糖核酸(DNA)并起到维持DNA双螺旋形态的重要作用。但是,当细胞由于外伤或疾病受损,原本位于细胞核中的组蛋白就会释放到血液中,吞噬血管组织膜,造成血管损伤。 研究小组认为,这导致内出血和身体组织中体液聚积,威胁生命。 研究带头人、心血管生物学家查尔斯埃斯蒙说:当意识到组蛋白的毒性时,我们立刻投入到寻找阻止它们破坏性作用(的物质)的工作中去。 研究报告10月25日发表于《自然医学》( Nature Medicine )杂志网络版。 老鼠有抗体 这种可抗阻组蛋白的特殊抗体被称为单克隆抗体,由美国天普大学研究人员马克莫内斯蒂耶发现。 单克隆抗体最早在一只患有自身免疫病的老鼠体内发现。在患有自身免疫病的患者体内也已发现单克隆抗体,但目前尚不清楚为何这些患者细胞核内会有这种抗体存在。 研究人员在患有败血症的老鼠身上试验单克隆抗体,结果显示抗体确实能阻止组蛋白的毒副作用,老鼠恢复健康。 埃斯蒙说,所有哺乳动物体内的组蛋白类似,因为它们是身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老鼠体内的单克隆抗体对人类应同样有效。下一步研究将针对灵长类动物和人类。 止血防衰竭 对因简易炸弹袭击受伤的士兵、枪击受害者和忍受外伤痛苦的患者而言,这一发现为救治他们打开了一扇新门,埃斯蒙说,当患者大出血时,单克隆抗体能防止多器官衰竭。 埃斯蒙认为组蛋白的存在可以看作进化过程中的适应表现。 数百万年前,人和动物生病后,并非死于心脏病或车祸,而是死于传染病他说,我们相信细胞核中的组蛋白正是免疫系统最后一道防线。 俄克拉何马医学研究基金会主席斯蒂芬普雷斯科特说,遭受一处外伤的患者往往还要遭受多次致命性继发损伤,单克隆抗体的发现同时给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线索。 如果能搞清楚如何控制初次损伤,或许就能阻止经常随后产生的多米诺效应,他说。 更多阅读 《自然医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aop/ncurrent/abs/nm.2053.html Nature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25 October 2009 | :10.1038/nm.2053 :10.1038/nm.2053 Extracellular histones are major mediators of death in sepsis Jun Xu 1 , Xiaomei Zhang 2 , Rosana Pelayo 3 , Marc Monestier 4 , Concetta T Ammollo 1 , Fabrizio Semeraro 1 , Fletcher B Taylor 1 , Naomi L Esmon 1 , Florea Lupu 1 Charles T Esmon 1 , 2 Abstract Hyperinflammatory responses can lead to a variety of diseases, including sepsis 1 . We now report that extracellular histones released in response to inflammatory challenge contribute to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organ failure and death during sepsis. They can be targeted pharmacologically by antibody to histone or by activated protein C (APC). Antibody to histone reduced the mortality of mice in lipopolysaccharide (LPS),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or 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models of sepsis. Extracellular histones are cytotoxic toward endothelium in vitro and are lethal in mice. In vivo , histone administration resulted in neutrophil margination, vacuolated endothelium, intra-alveolar hemorrhage and macro- and microvascular thrombosis. We detected histone in the circulation of baboons challenged with Escherichia coli , and the increase in histone levels was accompanied by the onset of renal dysfunction. APC cleaves histones and reduces their cytotoxicity. Co-infusion of APC with E. coli in baboons or histones in mice prevented lethality. Blockade of protein C activation exacerbated sublethal LPS challenge into lethality, which was reversed by treatment with antibody to histone. We conclude that extracellular histones are potential molecular targets for therapeutics for sepsis and other inflammatory diseases. Top of page Cardiovascular Biology Research Program, Oklahoma 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Oklahoma City, Oklahoma, USA.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Oklahoma City, Oklahoma, USA. Immunology and Cancer Research Program, Oklahoma 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Oklahoma City, Oklahoma, USA. Temple Autoimmunity Center,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Temp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SA. http://www.embase.com/search/results Neutrophil-derived circulating free DNA (CF-DNA/NETs): A potential prognostic marker for posttraumatic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ory second hit and sepsis Margraf S. , Lgters T. , Reipen J. , Altrichter J. , Scholz M. and Windolf J. Shock 2008 30 :4 (352-358) Go to publisher for the full text The release of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novel immune response in innate immunity.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are composed of neutrophil-derived circulating free DNA (cf-DNA), histones , and neutrophil cytoplasm-derived proteins such as proteases. Here, we studied the put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plasma cf-DNA/NE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psis and mortality after multiple trauma. In a prospective pilot study with 45 multiple trauma (Injury Severity Score 16) patients, cf-DNA was directly quantified in plasma. Blood samples were sequentially obtained daily from admission to our Trauma Center until day 10. Because of limited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tay of less than 3 days, 8 patients have been excluded, resulting in 37 patients that were evaluated. Time kinetics of cf-DNA/NETs was compared with C-reactive protein (CRP), interleukin (IL) 6, leukocyte counts, and myeloperoxidase. The severity of the injury was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jury Severity Score, as well as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and 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II on ICU. Initially high cf-DNA/NETs values (800 ng/mL) with recurrent increased values between days 5 to 9 were associated with subsequent sepsis ,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nd death . In conjunction with cf-DNA/NETs, IL-6 w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after admissio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a second hit was not indicated by IL-6. In contrast to cf-DNA/NETs, no difference in CRP kinetics was observ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evelopment of sepsis . Circulating free DNA/NETs kinetics rather followed kinetics of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 Sepsis -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leukocyte counts, and partially of myeloperoxidase. Circulating free DNA/NETs seems to be a valuable additional marker for the calculation of injury severity and/or prediction of inflammatory second hit on ICU. However, a large clinical trial with severely injured patients should confirm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neutrophil-derived cf-DNA/NETs. Copyright 2008 by the Shock Society. Associated Links Drug Index Terms C reactive protein (endogenous compound), DNA (endogenous compound), interleukin 6 (endogenous compound), myeloperoxidase (endogenous compound) Non-drug Index Terms adolescent , adult , aged , article , clinical article , controlled study , enzyme kinetics , female , hospitalization , human , inflammation , injury scale , intensive care unit , leukocyte count , male , mortality , multiple trauma , neutrophil , prognosis , sepsis Author Keywords Inflammation, Multiple organ failure, Multiple trauma, NETs, Neutrophils, SIRS Correspondence Address Scholz M. : Klinik fr Unfall- und Handchirurgie, Heinrich-Heine-Universitt Moorenstr. 5 , 40225 Dsseldorf , Germany . Author Addresses Margraf S. : Department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Johann Wolfgang Goethe University , Frankfurt am Main , Germany . Lgters T. , Reipen J. , Altrichter J. , Scholz M. , Windolf J. : Department of Trauma and Hand Surgery, Heinrich-Heine University , Dsseldorf , Germany . Scholz M. : Klinik fr Unfall- und Handchirurgie, Heinrich-Heine-Universitt Moorenstr. 5 , 40225 Dsseldorf , Germany . Copyright MEDLINE is the source for part of the citation data of this recor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Shock ISSN 10732322 CODEN SAGUA Source Type Journal Source Publication Date October 2008 Item Type Article Pages 352-358 Country of Author Germany Country of Source United States Language of Article English Language of Summary English MEDLINE PMID 18317404 EMBASE Accession Number 2008488897 Number of References 35 Cited by in Scopus 5 CAS Registry Numbers C reactive protein ( 9007-41-4 ) DNA ( 9007-49-2 ) Back to results Record 2 Related Articles | Add to Clipboard | Email Record Beneficial suicide: Why neutrophils die to make NETs Brinkmann V. and Zychlinsky A.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07 5 :8 (577-582) Go to publisher for the full text Neutrophils are one of the main types of effector cell in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and were first shown to effectively kill microorganisms by phagocytosis more than 100 years ago. Recently, however, it has been found that stimulated neutrophils can also produce extracellular structures called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 that capture and kill microorganisms. This Progres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generation of NETs, and their role in infections. Associated Links Drug Index Terms deoxyribonuclease (endogenous compound), histone (endogenous compound), histone H2A (endogenous compound), hydrogen peroxide (endogenous compound), protein kinase C (endogenous compound), reactive oxygen metabolite (endogenous compound), 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 (endogenous compound) Non-drug Index Term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 article , bacterial virulence , cell death , chemical structure , chromatin ,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 , fertilization , fungus , Gram negative bacterium , Gram positive bacterium , granulocyte , human , infection control , innate immunity , intracellular killing , necrotizing fasciitis , neutrophil , neutrophil chemotaxis , nonhuman , phagocytosis , preeclampsia , priority journal , sepsis ,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Correspondence Address Brinkmann V. : Microscopy Core Facility,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Infection Biology Charitplatz 1 , 10117 Berlin , Germany . Author Addresses Brinkmann V. : Microscopy Core Facility,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Infection Biology, Charitplatz 1 , 10117 Berlin , Germany . Zychlinsky A. : Department of Cellular Microbiology,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Infection Biology Charitplatz 1 , 10117 Berlin , Germany . Copyright MEDLINE is the source for part of the citation data of this recor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Nat. Rev. Microbiol. ISSN 17401526 CODEN NRMAC Source Type Journal Source Publication Date August 2007 Item Type Article Pages 577-582 Country of Author Germany Country of Source United Kingdom Language of Article English Language of Summary English Publisher Item Identifier NRMICRO1710 MEDLINE PMID 17632569 EMBASE Accession Number 2007348090 Number of References 39 Cited by in Scopus 33 CAS Registry Numbers deoxyribonuclease ( 37211-67-9 ) histone ( 9062-68-4 ) hydrogen peroxide ( 7722-84-1 ) protein kinase C ( 141436-78-4 ) 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 ( 9032-22-8 )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wpyt85j5itedI5bI1I00f01000j10040001rl Title: Extracellular histones are major mediators of death in sepsis . PMID: 19855397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Xu, J , Zhang, X , Pelayo, R , Monestier, M , Ammollo, C T , Semeraro, F , Taylor, F B , Esmon, N L , Lupu, F , Esmon, C T Journal: Nat Med , 2009 Abstract: Hyperinflammatory responses can lead to a variety of diseases, including sepsis . We now report that extracellular histones released in response to inflammatory challenge contribute to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organ failure and death during sepsis . They can be targeted pharmacologically by antibody to histone or by activated protein C ( APC ). Antibody to histone reduced the mortality of mice in lipopolysaccharide (LPS), tumor necrosis factor ( TNF ) or 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models of sepsis . Extracellular histones are cytotoxic toward endothelium in vitro and are lethal in mice. In vivo, histone administration resulted in neutrophil margination, vacuolated endothelium, intra-alveolar hemorrhage and macro- and microvascular thrombosis. We detected histone in the circulation of baboons challenged with Escherichia coli, and the increase in histone levels was accompanied by the onset of renal dysfunction. APC cleaves histones and reduces their cytotoxicity. Co-infusion of APC with E. coli in baboons or histones in mice prevented lethality. Blockade of protein C activation exacerbated sublethal LPS challenge into lethality, which was reversed by treatment with antibody to histone. We conclude that extracellular histones are potential molecular targets for therapeutics for sepsis and other inflammatory diseases. Affiliation: Cardiovascular Biology Research Program, Oklahoma 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Oklahoma City , Oklahoma , USA . Wikipedia: Age-specific death rate , Antibodies , Baboon , Benign neoplasm , Bleeding , Blood poisoning , Cancer , Case fatality rate , DAEC , Death Rate , Death rates , EAEC , EIEC , E Coli , Endothelium , 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 Escherichia , Escherichia Coli , Hemorrhage , Histone , Histone H1 , Histone H3 , Histone H4 , Histone H5 , House Mouse , House mice , Laboratory mice , Laboratory mouse , Ligation , Ligature , Lipopolysaccharides , Mice , Mortality , Mouse , Mus , Mus domesticus , Mus musculus , Mus musculus domesticus , Necrosis , Neoplasm , Neutrophil , Papio ,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 Protein C , Proteins , Puncture , Savanna Baboon , Sepsis , Septicemia , Severe sepsis , Therapeutic , Thrombosis , Thrombus , Treatment , Tumor , Tumor necrosis factors , Vacuole Title: Hepatitis B virus replication is regulated by the acetylation status of hepatitis B virus cccDNA-bound H3 and H4 histones . PMID: 16530522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Pollicino, T , Belloni, L , Raffa, G , Pediconi, N , Squadrito, G , Raimondo, G , Levrero, M Journal: Gastroenterology , Vol. 130 (3): 823-37 , 2006 Abstract: BACKGROUND AIMS: HBV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 the replicative intermediate responsible for persistent HBV infection of hepatocytes, is the template for transcription of all viral mRNAs. Nuclear cccDNA accumulates as a stable episome organized into minichromosomes by histone and nonhistone protein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by a newly developed sensitive and specific ass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al replication and HBV chromatin assembly, transcrip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viral and cellular regulatory proteins. METHODS: To achieve this aim we coupled a quantitative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 technique to an established method that allows the amplification of virion-encapsidated HBV genomes after transfection of linear HBV DNA into human hepatoma HuH7 cells. The cccDNA-ChIP technique was also applied to study HBV minichromosom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in liver tissue from HBV-infected patients. RESULTS: The use of anti-acetyl- H4 /-H3 specific antibodies to immunoprecipitate transcriptionally active chromatin revealed that HBV replication is regulated by the acetylation status of the cccDNA-bound H3/ H4 histones . Class I histone deacetylases inhibitors induced an evident increase of both cccDNA-bound acetylated H4 and HBV replication. Finally, histones hypoacetylation and histone deacetylase 1 recruitment onto the cccDNA in liver tissue correlated with low HBV viremia in hepatitis B patients. CONCLUSIONS: We developed a ChIP-based assay to analyze, in vitro and ex vivo, th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HBV cccDNA minichromosome. Our results provide new insights on the regulation of HBV replication and identify the enzymatic activities that modulate the acetylation of cccDNA-bound histones as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anti-HBV drugs. Affiliation: Laboratory of Gene Expression, Fondazione A. Cesalpino, University of Rome La Sapienza, Rome , Italy . Pubmed MeSH: Adult , Aged , DNA, Viral , Enzyme Inhibitors , Hepatitis B, Chronic , Humans , Middle Aged Wikipedia: Acetylation , Animal virus , Antibodies , B-DNA , B virus ,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 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 1 , Chromatin , Circular DNA , Client , Co-immunoprecipitation , DNA , Deoxyribonucleic Acid , Double-stranded DNA , Drugs , Episome , Genome , Genomics , Hepatitis , Hepatitis B , Hepatitis B Virus , Hepatitis virus ,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epatocyte , Hepatoma , Herpes B Virus , Herpesvirus simiae , Histone , Histone H1 , Histone H3 , Histone H4 , Histone H5 , Histone deacetylase , Immunoprecipitation , Liver cells , Messenger RNA , Monkey B virus , Patient , Plasmid , Poly(A) tail , Proteins , Therapeutic , Tissue , Transfection , Treatment , Viremia , Virus Title: Susceptibility to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T-lymphocytes from septic patients: a mechanism for lymphopenia and Th2 predominance. PMID: 12927795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Roth, G A , Moser, B , Krenn, C G , Brunner, M , Haisjackl, M , Almer, G , Gerlitz, S , Wolner, E , Boltz-Nitulescu, G , Ankersmit, H J Journal: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Vol. 308 (4): 840-6 , 2003 Abstract: Sepsis causes lymphopenia which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patient survival. The role of apoptosis-specific immune-activation and activation-induced cell-death in sepsis is incompletely understood. Fifteen septic patients and 20 healthy controls were included. T-cell proliferation was measured by thymidine uptake. Apoptosis and cell phenotype were determined by FACS. sTNFR1, sCD95, interleukin-1beta converting enzyme (sICE), and interleukin (IL)-10 were measured by ELISA. PHA and CD3-driven T-cell prolif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septic patients. The percentages of CD3(+) and CD4(+) T cells and CD19 (+) B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Percent memory T-cells (CD45RO(+)) and cells undergoing apoptosis (CD95(+)/ annexin-V (+))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sepsis . Moreover, sCD95, sTNFRI, and IC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ti-CD3 antibody triggering induced a 56% increase of CD4 T-cell death in septic patients vs. 7.5% in controls relative to IgG. Serum level of IL-10 , a Th2 cytokine, was enhanced. These findings strongly suggest that in septic patients Th1 T-cells are selectively susceptible to undergo apoptosis. This observation provides an additional pathophysiological concept in the genesis of Th2 dominance. Affiliation: Department of Surgery, General Hospital of Vienna Medical School, Vienna , Austria . Pubmed MeSH: Adult , Aged , Annexin A5 , Antigens, CD19 , Antigens, CD3 , Antigens, CD45 , Antigens, CD95 , Cell Division , Cell Separation ,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 Flow Cytometry , Histones , Humans , Interferon Type II , Interleukin-10 , Middle Aged , Th2 Cells Wikipedia: Antibodies , Apoptosis , B-Cell , B-lymphocyte , B Cells , B Lymphocytes , Blood Serum , Blood poisoning , Cell death , Client , Cytokines , Enzymes , IgG , IgG1 , IgG2 , IgG3 , IgG4 , Immunoglobulin G , Interleukin , Lymphocytopenia , Lymphopenia , Patient , Phenotype , Sepsis , Septicemia , Serum , Severe sepsis , T-Cell , T-lymphocyte , T Lymphocytes , T cells Title: The Felty syndrome: a case-matched study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 serologic features, and immunogenetic associations. PMID: 1969604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Campion, G V , Maddison, P J , Goulding, N J , James, I E , Ahern, M J , Watt, I S , Sansom, D M Journal: Medicine (Baltimore) , Vol. 69 (2): 69-80 , 1990 Abstract: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the Felty syndrome, defined by the presence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splenomegaly, and neutropenia, have been studied in comparison with 32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matched for age, sex, and disease duration, and 9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idiopathic neutropenia. Patients with the Felty syndrome had severe destructive arthritis, which progressed during follow-up despite little evidence of objective synovitis, and a higher frequency of extra-articular 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vasculitis. Bacterial infection tended to occur in patients with the lowest neutrophil count but continued to occur in some despite normalization of the WBC. Prognosis was poor and 8 deaths occurred, predominantly from sepsis . Serologic features were prominent. High titers of IgG rheumatoid factor and 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es characterized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neutropenia. A family histor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as mo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the Felty syndrome. The association with HLA DR4 was very strong; in addition there was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the DQw3 variant, 3b, suggesting that HLA Class II genes in linkage with DR4 may contribute to disease expression. Affiliation: Bath Institute for Rheumatic Diseases, U.K . Pubmed MeSH: Adult , Antibodies , Antibodies, Antinuclear , Follow-Up Studies , HLA-DQ Antigens , HLA-DR Antigens , Histones , Humans , Polymorphism,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Wikipedia: Angiitis , Antigen-antibody complex , Arthritis , Arthritis, rheumatoid , Bacterial Infections , Bacterial infection , Blood poisoning , Cistron , Class II gene , Client , Enlarged spleen , Felty's Syndrome , Felty syndrome , Gene , Genetic material , IgG , IgG1 , IgG2 , IgG3 , IgG4 , Immune complex , Immunity , Immunization , Immunogenetic , Immunoglobulin G , Neutropenia , Neutrophil , Patient , Polyarthritis ,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 Prognosis , Rheumatoid Arthritis , Rheumatoid factor , Sepsis , Septicemia , Severe sepsis , Splenomegaly , Syndrome , Synovitis , Variolation , Vasculitides , Vasculitis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wpyt85j5itedI5kI1I00f01000j10040001rl statistics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4 14 2009 9 2008 9 2001 7 2007 7 2002 6 2006 5 1996 5 1997 5 2005 5 1991 4 2003 4 2000 4 1995 3 1992 3 1998 3 1999 3 1990 1 1989 1 1993 1 1 2 1 2 3 ... 27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Taylor F 9 Remick D 6 Esmon C 5 Bolgos G 5 Newcomb D 3 Wollenberg G 3 Ferrell G 3 Jansen P 3 De Jong I 3 Hack C 3 Okajima K 3 Call D 2 Cunha F 2 Chang A 2 Catlett R 2 Zhang L 2 Chang A 2 Wang P 2 Chaudry I 2 Lee H 2 1 2 3 ... 27 1 2 3 ... 59 Top Terms Publications Sepsis 90 Animals 71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64 Necrosis 64 Neoplasms 61 Mice 56 Lipopolysaccharides 53 Proteins 50 Cytokines 45 Mortality 44 Ligation 42 Punctures 40 Tumor Necrosis Factors 38 tnf-alpha 38 Escherichia coli 37 Wounds and Injuries 33 Escherichia 33 tnf 31 tumor necrosis factor 31 Neutrophils 30 1 2 3 ... 59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29 Netherlands 3 France 2 South Korea 1 Turkey 1 Italy 1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Oklahoma City 5 Ann Arbor 4 Indianapolis 2 Boston 2 Bethesda 2 New Orleans 2 Amsterdam 2 Jinju 1 Philadelphia 1 Ankara 1 East Lansing 1 Lille 1 Seattle 1 Orlans 1 Chicago 1 Denver 1 Kansas City, KS, USA 1 Gainesville 1 Baltimore 1 Milan 1 1 2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Infect Immun 5 J Immunol 4 Shock 3 Blood 3 Surgery 2 Crit Care Med 2 J Trauma 2 Mol Pharmacol 1 World J Surg 1 Maturitas 1 Plos One 1 J Pharmacol Exp Ther 1 J Lab Clin Med 1 Ann Surg 1 Jama-j Am Med Assoc 1 Am J Pathol 1 J Thromb Haemost 1 J Infect Dis 1 J Biol Chem 1 J Surg Res 1 1 2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edit_b.cgi?refresh=TID=407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A-query: Extracellular histones C-query: sepsis The B-list contains title words and phrases (terms) that appeared in both the A and the C literature. 2 articles appeared in both literatures and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process of computing the B-list but can be viewed here . The results of this search are saved under id # 407 and can be accessed from the start page after you leave this session. There are 1541 terms on the current B-list ( 211 are predicted to be relevant), which is shown ranked according to predicted relevance. The list can be further trimmed down using the filters listed in the left margin. To assess whether there appears to be a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 and BC literatures for specific B-terms, please select one or more B-terms and then click the button to view the corresponding AB and BC literatures. Use Ctrl to select multiple B-terms. Rank Prob B-term 10.98paclitaxel 20.97ubiquitin proteasome 30.97akt 40.97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 50.97fludarabine 60.96cox-2 70.96proteasome 80.96inflammatory cytokine 90.96c ebp 100.95mapk 110.95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120.95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130.95cyclooxygenase-2 140.95caspase-3 150.95enterococcus faecalis 160.94a2a receptor 170.94mkp-1 180.94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190.94erk1 200.94ebp 210.94statin 220.93hcv 230.93role nitric oxide 240.93jnk 250.93stat5 260.93adenosine a2a receptor 270.93cytokine release 280.93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290.92a2a 300.92il-8 310.92signal regulated kinase 320.92il-10 330.92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340.91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350.91cytarabine 360.91map kinase 370.91endothelin-1 380.91tyk2 390.90kinase signaling 400.90nf kappab 410.90endothelial cell apoptosis 420.90vegf 430.90extracellular trap 440.89caspase-3 activation 450.89serum amyloid 460.89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470.88histone deacetylase 480.88protein kinase pathway 490.88nitric oxide synthase 500.88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510.88regulated kinase 520.87extracellular signal 530.87human cytomegalovirus 540.87kinase pathway 550.87ubiquitin 560.86assist device 570.86enterococcus 580.85olanzapine 590.85mapk activation 600.85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610.85ribosomal rna gene 620.84smad3 630.84nucleosome 640.84mapk pathway 650.84erk 660.83proteomic 670.83tnfalpha 680.82poly adp 690.82coactivator 700.82activated protein 710.81sp1 720.80interferon alfa 730.80neuronal nitric oxide 740.80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750.79anthrax 760.79metalloproteinase-9 770.78alfa 780.78nuclear factor 790.78small cell 800.77cyclooxygenase-2 cox-2 810.77il-10 promoter 820.77microarray analysis 830.77clozapine 840.77t helper 850.77celecoxib 860.77induce apoptosis human 870.76ap-1 nf kappab 880.76jun n terminal 890.76cardiomyocyte 900.76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910.75rna gene 920.75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930.75human endothelial 940.75il-8 expression 950.74irf-2 960.74human endothelial cell 970.74c jun 980.74cytomegalovirus 990.74th2 1000.73feline leukemia virus 1010.72chromatin remodeling 1020.72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1030.72ifn 1040.71cell apoptosis 1050.71feline leukemia 1060.71group a streptococcus 1070.70reactive oxygen 1080.70p300 1090.68leishmania major 1100.67stent 1110.66alfa therapy 1120.66n terminal kinase 1130.66liver transplantation 1140.66apoptosis human 1150.66chronic liver disease 1160.66mapk dependent 1170.65serine phosphorylation 1180.65oxidative stress 1190.64chronic liver 1200.64downregulation 1210.64surface protein 1220.64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1230.63alternatively spliced human 1240.63a streptococcus 1250.63ap-1 1260.63apoptotic 1270.63cytokine 1280.63antimicrobial activity 1290.62taxol paclitaxel 1300.62transactivation 1310.61hepatocellular 1320.61kinase activation 1330.61kinase mitogen 1340.60alternatively 1350.60replicon 1360.60s6 kinase 1370.59interferon alfa therapy 1380.59mitogen 1390.59cyclin dependent 1400.59transactivation domain 1410.58valproic acid 1420.58nf 1430.58liver disease 1440.57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1450.57protein tyrosine kinase 1460.57apoptosis acute 1470.57rat hepatocyte culture 1480.57hiv 1490.56lupus nephritis 1500.56kappab 1510.56c fos 1520.55mek 1530.55kinase mitogen activated 1540.55pkc 1550.54protein kinase activation 1560.54anthrax lethal toxin 1570.54leukotriene b4 1580.53activation erk1 1590.52myeloid leukemia 1600.51fos c jun 1610.51erk signaling 1620.51neural stem cell 1630.51apoptosis 1640.51taxol 1650.51tissue inhibitor metalloproteinase 1660.51gene variant 1670.50hypertonic 1680.50antimicrobial agent 1690.50receptor expression 1700.50histone h1 1710.49biomarker 1720.49promyelocytic 1730.48transcriptional response 1740.48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1750.48erk activation 1760.48signaling cascade 1770.47cell activation 1780.47metalloproteinase 1790.47down regulation 1800.47nuclear receptor 1810.47promoter region 1820.47renal injury 1830.47dendritic cell 1840.47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1850.46killing neutrophil 1860.46tissue inhibitor 1870.46erk phosphorylation 1880.46apoptosis induced 1890.45gene encoding 1900.45autophagy 1910.45natural killer 1920.45candida 1930.45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 1940.44aortic endothelium 1950.44innate immunity 1960.43transcription factor 1970.42factor gene 1980.42induced platelet 1990.42amyloid p component 2000.41microarray 2010.41heparan sulfate 2020.41glycogen synthase 2030.40timp-3 2040.40serum amyloid p 2050.40induce apoptosis 2060.40kinase mediate 2070.40streptococcus 2080.40rat mesangial cell 2090.39contractility 2100.39laminin 2110.39heat shock 2120.39src 2130.39kinase-1 2140.38myelogenous leukemia 2150.38host defense 2160.38glycohydrolase 2170.38gene expression 2180.37tyrosine kinase 2190.37mapk cascade 2200.37tnfalpha induced 2210.37expression pattern 2220.37leukotriene 2230.37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2240.37induced apoptosis 2250.37vitronectin 2260.37endothelium 2270.36antimicrobial 2280.36c fos c 2290.36colonic epithelial 2300.36stem cell 2310.36ifn beta 2320.35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2330.35rna level 2340.35growth factor-1 2350.35histone 2360.35nitric oxide 2370.35mouse model 2380.35insulin growth factor-1 2390.34glucocorticoid 2400.33chlamydia 2410.33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2420.33lung epithelial 2430.33protein kinase a 2440.33lung epithelial cell 2450.33mesangial cell 2460.33basic fibroblast growth 2470.33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2480.33aortic 2490.33kinase signaling cascade 2500.32tubular epithelial cell 2510.32signal pathway 2520.32lung fibroblast 2530.32muscle glycogen 2540.32promoter methylation 2550.31shigella 2560.31polymerase 2570.31ribosomal rna 2580.31histone dna 2590.31transcriptional 2600.31myosin heavy chain 2610.31peritoneal 2620.30innate 2630.30vitamin d receptor 2640.30candida albican 2650.30microvascular 2660.29plasminogen 2670.29expression gene 2680.29myeloid 2690.29proapoptotic 2700.29cell cycle arrest 2710.29transplantation 2720.29cntf 2730.29dendritic 2740.29protein kinase c 2750.29jun 2760.28h3 2770.28synergistically 2780.27mitogenic activity 2790.27mycobacterium 2800.27signaling pathway 2810.27copd 2820.27spliced 2830.26platelet derived 2840.26mediated lysis 2850.26phagocyte 2860.26bronchial carcinoma 2870.26endothelial cell 2880.26stimulate protein 2890.25extracellular matrix 2900.25reactive oxygen species 2910.25therapy multiple 2920.25inducible 2930.25transcriptional induction 2940.2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950.24rat pineal gland 2960.24mek erk 2970.24induced cell death 2980.24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2990.23immunoglobulin 3000.23dexamethasone 3010.23pkb 3020.23immediate early 3030.23expression induced 3040.22therapy multiple myeloma 3050.22injury induced 3060.22tat 3070.22shigella flexneri 3080.22xenograft 3090.22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3100.22acetylation 3110.22parp-1 3120.21myoblast 3130.21ldl 3140.21virus felv 3150.21ribosomal 3160.21keratinocyte 3170.20interferon 3180.20erk activity 3190.20dna binding 3200.20dna methylation 3210.20lethal toxin 3220.19growth factor beta 3230.19human lung epithelial 3240.19baculovirus 3250.19tumor angiogenesis 3260.19infection mycobacterium 3270.19chemotactic factor 3280.19zymosan 3290.18chemiluminescence 3300.18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3310.18mesangial 3320.18mb 3330.18phorbol 3340.18na k atpase 3350.18autoimmunity 3360.18n methyl d-aspartate 3370.18selenomethionine 3380.18platelet derived growth 3390.18norepinephrine 3400.17proteoglycan 3410.17stem 3420.17nephritis 3430.17mouse macrophage 3440.17endothelial 3450.17escherichia 3460.17kinase not 3470.17gastric carcinoma 3480.17effect dexamethasone 3490.16chromatin remodelling 3500.16oxidative 3510.16sequestration 3520.16regulated protein 3530.15protein tyrosine 3540.15colonic epithelial cell 3550.15cell signaling 3560.15nad glycohydrolase 3570.15escherichia coli 3580.15thyroid hormone 3590.15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3600.15c2c12 3610.15rat cortical 3620.15oxide 3630.15kinase a 3640.14dependent protein 3650.14antinuclear 3660.14naturally infected 3670.14dnase 3680.14chromatin modification 3690.14chronic myeloid 3700.14coli 3710.14pyrophosphatase 3720.14kinase phosphatase 3730.14adhesion 3740.13lipopolysaccharide 3750.13suppress tumor 3760.13gene regulation 3770.13signal transduction 3780.13derived growth factor 3790.13nuclear protein 3800.13induced apoptotic 3810.13promoter a 3820.13glutamate uptake 3830.13control viral 3840.12biotinidase 3850.12induction mkp-1 3860.12patient systemic lupus 3870.12glioblastoma 3880.12metallothionein 3890.12translational 3900.12spontaneously 3910.12chemotactic 3920.12alpha chronic 3930.12rat peritoneal 3940.12bronchial epithelial 3950.12colonic 3960.12induced cytotoxicity 3970.12related gene 3980.12epidermal growth factor 3990.11trichostatin a 4000.11bacterial toxin 4010.11fos 4020.11cell regulate 4030.11platelet 4040.11osteosarcoma 4050.11immunity 4060.11phosphodiesterase 4070.11macrophage 4080.11histone protein 4090.11neuroprotective 4100.11subunit gene 4110.11integrin 4120.10microtubule 4130.10raw 4140.10clone 4150.10killer 4160.10vitamin d 4170.10multiple myeloma 4180.10leukemia 4190.10amyloid 4200.10selective inhibitor 4210.10erk pathway 4220.10response stress 4230.10necrosis 4240.10platelet surface 4250.10hcc 4260.10norepinephrine induced 4270.10neutrophil 4280.10dna damage 4290.09angiogenesis 4300.09heavy chain 4310.09retinoblastoma 4320.09rat hepatic 4330.09stably 4340.09viral 4350.09lymphocyte patient 4360.09opsonized 4370.08arsenite 4380.08down regulate 4390.08rat hepatocyte 4400.08kinase regulate 4410.08cell cycle progression 4420.08renal 4430.08assay cell 4440.08na k 4450.08shock 4460.08repression 4470.08mitogenic signal 4480.08pineal gland 4490.08repress 4500.08weight 4510.08bacteria 4520.08mitogenic 4530.08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4540.08matrix protein 4550.08methyltransferase 4560.07murine 4570.07leishmania 4580.07multiple signaling pathway 4590.07factor receptor 4600.07myocardium 4610.07pathogen 4620.07blood leukocyte 4630.07protein degradation 4640.07protein kinase 4650.07genomic 4660.07astrocyte 4670.07phorbol ester 4680.07leukocyte 4690.07proteinuria 4700.07effect interferon 4710.07pluripotent 4720.07potential role 4730.07promoter 4740.07cardiac 4750.07faecalis 4760.07density lipoprotein 4770.07cell death 4780.07replication 4790.07skeletal muscle 4800.07survival 4810.07p90 4820.07phagocytosis 4830.07human skeletal muscle 4840.07mapk ap-1 4850.07activation mapk 4860.07cell contact 4870.07assist 4880.07pro 4890.06myosin 4900.06mediate 4910.06eukaryotic 4920.06rna polymerase 4930.06gene expression human 4940.06lung 4950.06proximal tubular 4960.06h1 4970.06recombinant 4980.06lipoprotein 4990.06expression human 5000.06fold 5010.06thyroid 5020.06sodium butyrate 5030.06expression epithelial 5040.06glycogen 5050.06small interference rna 5060.06hepatocyte 5070.06gene rat 5080.06ligation 5090.06pig 5100.06h4 5110.05nanoparticle 5120.05transcription 5130.05insulin growth 5140.05specific gene expression 5150.05evolutionary 5160.05transporter 5170.05effect growth hormone 5180.05isoprenoid 5190.05lethal 5200.05low dose 5210.05hepatic 5220.05kidney 5230.05human lung 5240.05protein dna 5250.05alpha1 5260.05atpase 5270.05regulated gene 5280.05casein 5290.05apoptotic death 5300.05inflammatory 5310.05glomerular 5320.05gene transcription 5330.05implanted cardiac 5340.05factor-1 5350.05mek erk signaling 5360.04sodium channel 5370.04high throughput 5380.04regulation c 5390.04cell induction 5400.04low density lipoprotein 5410.04human recombinant 5420.04quercetin 5430.04defense 5440.04epigenetic 5450.04megakaryocyte 5460.04low density 5470.04cartilage 5480.04myofibroblastic 5490.04expression gene encoding 5500.04trend 5510.04target gene 5520.04smooth muscle cell 5530.04epigenetic regulation 5540.04calcium activated 5550.04oxygen 5560.04expression 5570.04cue 5580.04butyrate 5590.04recruitment 5600.04chromatin 5610.04hormone signaling 5620.04stimulating hormone 5630.04dexamethasone inhibit 5640.04protein phosphatase 5650.03response inflammatory stimuli 5660.03escape 5670.03death 5680.03protein rat 5690.03threonine 5700.03culture 5710.03cell adhesion 5720.03inflammation 5730.03bacterial 5740.03atherosclerosis 5750.03adp 5760.03mrna 5770.03progression 5780.03hepatoma 5790.03human platelet 5800.03induced cell 5810.03smooth muscle 5820.03reactive 5830.03device 5840.03onset 5850.03albican 5860.03suppress tumor growth 5870.03protein peptide 5880.03diabetes 5890.03exercise 5900.03expression a 5910.03porcine 5920.03coronary 5930.03new strategy 5940.03thyroidal 5950.03pituitary 5960.03cell surface receptor 5970.03differentially 5980.03rapidly 5990.03factor beta 6000.03schizophrenia 6010.03dephosphorylation 6020.03n methyl 6030.03tuberculosis 6040.03permeation 6050.03pancreatic cancer 6060.03feline 6070.02avian 6080.02hippocampal 6090.02muscle cell 6100.02oncogene 6110.02immunogenic 6120.02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6130.02hydroxamic acid 6140.02assay 6150.02cocaine 6160.02smooth 6170.02oocyte 6180.02persistence 6190.02mammalian cell 6200.02clinically 6210.02alzheimer 6220.02gamma1 6230.0225-dihydroxyvitamin d 6240.02resistance 6250.02immune 6260.02group a 6270.02methylation 6280.02novel 6290.02kinase activity 6300.02killing 6310.02mycobacteria 6320.02human blood leukocyte 6330.02na 6340.02cell cycle 6350.02systemic lupus 6360.02gene expression induced 6370.02serine 6380.02rna 6390.02decrease 6400.02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6410.02heat 6420.02cell inhibition 6430.02calcium dependent 6440.02regulation gene 6450.02pediatric 6460.02receptor mediated 6470.02growth factor receptor 6480.02hydrogen peroxide induced 6490.02n terminal 6500.02species 6510.02myeloma 6520.02binding protein 6530.02cytotoxicity 6540.02broad 6550.02melanoma 6560.02drug abuse 6570.02plasticity 6580.02liver 6590.02mice 6600.02nad 6610.02cell binding 6620.02regulator 6630.02related protein 6640.02novel histone 6650.02dose 6660.02activation 6670.02nonmuscle myosin 6680.02growth arrest 6690.021-mediated 6700.02signalling pathway 6710.02patient systemic 6720.02molecular mechanism 6730.02associated protein 6740.02nocturnal 6750.02induced down regulation 6760.02prolactin 6770.02inhibition rat 6780.01adult rat 6790.013t3-l1 6800.01dopamine 6810.01epidermal 6820.01lymphoid 6830.01purification 6840.01leukemia virus 6850.01leukocyte platelet 6860.01glycolytic enzyme 6870.01decarboxylase 6880.01tumor cell line 6890.01glutamate 6900.01anticancer 6910.01channel 6920.01weapon 6930.01cell shape 6940.01induce expression 6950.01gene induction 6960.01systemic 6970.01silencing 6980.01directly 6990.01relationship cell 7000.01modulate host 7010.01brain region 7020.01injury 7030.01domain 7040.01tyrosine 7050.01endogenous 7060.01moth 7070.01acetyltransferase 7080.01memory 7090.01bronchial 7100.01cell fate 7110.01thymus 7120.01confer 7130.01cell role 7140.01transcription mrna 7150.01mrna abundance 7160.01targeting 7170.01growth differentiation 7180.01peptide 7190.01mast cell 7200.01colon cancer 7210.01locus 7220.01growth hormone 7230.01carcinoma cell 7240.01increase 7250.01epithelial cell 7260.01naturally 7270.01map 7280.01collagen synthesis 7290.01molecule 7300.01protein 7310.01phase 7320.01independent 7330.01signaling 7340.01host cell 7350.01modulate 7360.01trap 7370.01reverse 7380.01alkaline phosphatase 7390.01inhibitory 7400.01chain gene 7410.01constitutive 7420.01yeast 7430.01virus 7440.01inhibitor 7450.01long lasting 7460.01dermal 7470.01cultured human 7480.01export 7490.01cold shock 7500.01animal model 7510.01molecular 7520.01role epigenetic 7530.01effect growth 7540.01fibroblast 7550.01profound 7560.01gastric 7570.01rat brain 7580.01cell growth 7590.01production 7600.01pancreatic 7610.01human placenta 7620.01role histone 7630.01liver cell 7640.01mammal 7650.01hydrogen peroxide 7660.01mitochondrial 7670.01protection 7680.01histamine 7690.01alpha 7700.01phospholipid 7710.01suppressor 7720.01acute 7730.01protein kinase activity 7740.01ras 7750.01airway 7760.01pathogenesis 7770.01cell surface protein 7780.01attenuation 7790.01encoding 7800.01glucose 7810.01major 7820.01glial 7830.01mediated gene 7840.01model 7850.01cell distinct 7860.01bystander 7870.01lupus erythematosus 7880.01ischemic 7890.01multiple 7900.00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7910.00tubular 7920.00inflammatory site 7930.00peroxide 7940.00stimulating 7950.00carboxyl terminal 7960.00cellular gene 7970.00cell surface 7980.00induced increase 7990.00phosphatase 8000.00messenger 8010.00regulatory 8020.00nude 8030.00human blood 8040.00gene human 8050.00transduction 8060.00homolog 8070.00stress 8080.00leukemia cell line 8090.00cell wall 8100.00increased 8110.00lymphocyte 8120.00kinase 8130.00|--kinase m 8140.00critical 8150.00helper 8160.00insulin 8170.00aggregation 8180.00infection 8190.00promastigote 8200.00leukemia cell 8210.00association 8220.00breast cancer 8230.00pp1 8240.00cascade 8250.00death renal 8260.00element 8270.00strategy 8280.00homologous 8290.00retinal 8300.00regulation tissue 8310.00infected 8320.00lysis 8330.00single 8340.00group 8350.00lupus 8360.00camp 8370.00colon 8380.00therapeutic 8390.00blood 8400.00arrest 8410.00adult 8420.00goat 8430.00boar 8440.00fatty acid 8450.00altered expression 8460.00damage 8470.00citrate 8480.00initiation 8490.00epsilon 8500.00expression cell 8510.00non 8520.00i protein 8530.00low 8540.00bursa 8550.00therapy 8560.00key regulator 8570.00bone related 8580.00ovarian 8590.00dysregulation 8600.00synthase 8610.00liver disease effect 8620.00specific gene 8630.00tissue specific gene 8640.00regulate 8650.00embryonic 8660.00inhibitory activity 8670.00abuse 8680.00cell proliferation 8690.00early 8700.00antimicrobial protein 8710.00phosphoprotein 8720.00tissue specific 8730.00epithelial 8740.00phosphorylation 8750.00carcinoma 8760.00related 8770.00stimuli 8780.00nickel 8790.00ligand 8800.00lysine 8810.00human breast 8820.00metastasis 8830.00mda 8840.00striatum 8850.00mitochondria 8860.00skeletal 8870.00trail 8880.00embryo 8890.00growth factor 8900.00arthritis 8910.00hydrogen 8920.00new paradigm 8930.00ex 8940.00metal 8950.00global 8960.00alkaline 8970.00rat liver cell 8980.00potassium 8990.00modulating 9000.00expression rabbit 9010.00placenta 9020.00cell line 9030.00methionine 9040.00induced release 9050.00nucleotide 9060.00augment 9070.00species specific 9080.00stimulation a 9090.00tolerance 9100.00modulation 9110.00protamine 9120.00old 9130.00responsiveness 9140.00hormone secretion 9150.00vulnerability 9160.00vitamin 9170.00not 9180.00interact 9190.00time 9200.00level 9210.00fragment 9220.00regulate constitutive 9230.00heritability 9240.00activating 9250.00characterization antimicrobial 9260.00response 9270.00regulation rat 9280.00salt 9290.00high 9300.00assembly 9310.00media 9320.00carbon 9330.00melanoma cell 9340.00poly 9350.00essential role 9360.00adenosine 9370.00breast 9380.00human cancer 9390.00clinical 9400.00nicotinamide 9410.00spatial 9420.00cortical 9430.00lysate 9440.00proliferation 9450.00redistribution 9460.00irradiation 9470.00matrix 9480.00spiny 9490.00suppress 9500.00asthma 9510.00augmentation 9520.00disease 9530.00neuron 9540.00c rat 9550.00visual 9560.00mcf 9570.00cytoplasmic 9580.00senescence 9590.00antibody 9600.00extracellular 9610.00crucial 9620.00neoplastic 9630.00atp 9640.00immature 9650.00rat liver 9660.00exert 9670.00cancer therapy 9680.00transformation 9690.00radiation 9700.00heavy 9710.00repair 9720.00potent 9730.00deprivation 9740.00high affinity 9750.00c terminal 9760.00impair 9770.00integrative 9780.00dextran 9790.00defense mechanism 9800.00feed 9810.00chicken 9820.00ester 9830.00phenotypic 9840.00arterial 9850.00production human 9860.00patient 9870.00receptor 9880.00toxin 9890.00cell lead 9900.00fibrosis 9910.00long 9920.00collagen 9930.00or 9940.00activated 9950.00mammalian 9960.00variant 9970.00growth related 9980.00gene a 9990.00identify 10000.00potential 10010.00neuronal 10020.00ageing 10030.00nuclear 10040.00role 10050.00active 10060.00dna 10070.00|--dna alkylating agent 10080.00nonmuscle 10090.00stress associated 10100.00gene 10110.00specification 10120.00cancer 10130.00receptor dependent 10140.00composition 10150.00neuropathology 10160.00joint 10170.00sustained 10180.00neural 10190.00mediated inhibition 10200.00contact 10210.00transport 10220.00intracellular bacteria 10230.00density 10240.00kill bacteria 10250.00exogenous 10260.00class i 10270.00muscle 10280.00cell a 10290.00growth inhibition 10300.00chain 10310.00hela 10320.00alpha a 10330.00link 10340.00host 10350.00basal 10360.00a novel class 10370.00change gene expression 10380.00mediated signalling 10390.00immune complex 10400.00phenotype 10410.00sulfate 10420.00alpha beta 10430.00induce 10440.00analysis identify 10450.00stability 10460.00articular 10470.00conditioning 10480.00modification protein 10490.00force 10500.00structure 10510.00silica 10520.00ex vivo 10530.00set 10540.00influence dna 10550.00intracellular 10560.00lead 10570.00smoker 10580.00progressive 10590.00cold 10600.00gene activation 10610.00inhibition 10620.00alter 10630.00promote 10640.00delta 10650.00associated gene 10660.00subtype 10670.00behavioral 10680.00gate 10690.00net 10700.00maturation 10710.00recognition 10720.00signal 10730.00protein a 10740.00inhibit 10750.00cultured 10760.00collagenase 10770.00enhance 10780.00key 10790.00dependent manner 10800.00universal 10810.00chromosome 10820.00receptor expressing 10830.00extracellular effect 10840.00correct 10850.00clinical implication 10860.00bone 10870.00genetic 10880.00encoded 10890.00developmental 10900.00landscape 10910.00cell level 10920.00gland 10930.00tetraploidy 10940.00inhibition human 10950.00differentiation 10960.00signalling 10970.00immediate 10980.00annual 10990.00transient 11000.00binding 11010.00truth 11020.00cycle 11030.00screen 11040.00terminal 11050.00low molecular 11060.00shape 11070.00widespread 11080.00methyl 11090.00cell induced 11100.00pharmacological 11110.00class 11120.00cat 11130.00osteogenesis 11140.00distal 11150.00alteration 11160.00isolation 11170.00target 11180.00uptake 11190.00sodium 11200.00non specific 11210.00localization 11220.00ice 11230.00increased replication 11240.00metabolic 11250.00proximal 11260.00molecular regulation 11270.00toxicity 11280.00hormone 11290.00rheumatoid arthritis 11300.00line 11310.00experience 11320.00essential 11330.00rheumatoid 11340.00particle 11350.00identification 11360.00epithelial cell a 11370.00bind 11380.00biology 11390.00occupancy 11400.00degradation 11410.00lymphoid cell 11420.00expression related 11430.00versus 11440.00m phase 11450.00paucity 11460.00intermediate 11470.00protein human 11480.00secretion 11490.00brain response 11500.00pigment 11510.00anti 11520.00small 11530.00definition 11540.00impaired 11550.00bovine 11560.00biosynthesis 11570.00family 11580.00cellular 11590.00relation leukocyte 11600.00deregulation 11610.00disrupt 11620.00site 11630.00transforming 11640.00pathway 11650.00lineage 11660.00possible role 11670.00rest 11680.00factor-1alpha 11690.00wall 11700.00vesicle 11710.00release 11720.00swimming 11730.00surface 11740.00coordinately 11750.00inhibitor human 11760.00calcium 11770.00phosphorylated 11780.00granule 11790.00conversion 11800.00complex a 11810.00kill 11820.00intact 11830.00region 11840.00prevent 11850.00sensitive 11860.00cation 11870.00improve 11880.00delayed 11890.00mouse 11900.00mediated 11910.00ecto 11920.00molecular phenotypic 11930.00whole 11940.00receptor a 11950.002b 11960.00factor inhibit 11970.00activate 11980.00cortex 11990.00intense 12000.00conservation 12010.00structural 12020.00natural 12030.00subcellular 12040.00organization 12050.00brain 12060.00molecular mechanism mediating 12070.00basic 12080.00cell vitro 12090.00oxidase 12100.00affecting 12110.00derivative 12120.00regulated 12130.00pu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12140.00symposium 12150.00growth 12160.00manner 12170.00specific activation 12180.00deposition 12190.00synthesis 12200.00oxidized 12210.00reduced 12220.00regulation 12230.00two human 12240.00putative 12250.00role early 12260.00reduction 12270.00phosphatase activity 12280.00specific 12290.00activation following 12300.00module 12310.00metabolism 12320.00d2 12330.00stimulation 12340.00ability 12350.00vivo 12360.00switch 12370.00incorporation 12380.00expressing 12390.00excitation 12400.00tumor 12410.00program 12420.00cell treated 12430.00current 12440.00cellular protection 12450.00complex 12460.00absence 12470.00hormonal 12480.00reduced growth 12490.00cell inhibited 12500.00ultrastructural 12510.00potentiate 12520.00selective 12530.00associate 12540.00determine 12550.00interaction tumor 12560.00deficiency 12570.00occurrence 12580.00modification 12590.00tissue 12600.00chronic 12610.00acidic 12620.00behavior 12630.00interaction 12640.00constitutive inducible 12650.00number 12660.00biochemical 12670.00enzyme 12680.00moderately 12690.00spreading 12700.00disorder 12710.00involve 12720.00express 12730.00effect sodium 12740.00derived 12750.00leading 12760.00preimplantation 12770.00subunit 12780.00compound 12790.00spontaneous 12800.00suppressed 12810.00molecular weight 12820.00common 12830.00vitro ex vivo 12840.00turned inside 12850.00differential 12860.00paradigm 12870.00dependent 12880.00share common 12890.00differential involvement 12900.00auto 12910.00lining 12920.00serum 12930.00treated 12940.00dynamic 12950.00germinal 12960.00property 12970.00based 12980.00form 12990.00cooperation 13000.00beta 13010.00fatty 13020.00involvement 13030.00oncogenic 13040.00factor 13050.00altered protein 13060.00domain c 13070.00presence 13080.00attachment 13090.00coordination 13100.00bulb 13110.00status 13120.00primary 13130.00loss 13140.00rat 13150.00instability 13160.00lasting 13170.00component 13180.00abundance 13190.00action 13200.00implication 13210.00chick 13220.00induce a 13230.00require 13240.00sperm 13250.00expression require 13260.00rabbit 13270.00homogeneous 13280.00required 13290.00specificity 13300.00increased activity 13310.00discovery 13320.00agent 13330.00induce sustained 13340.00trigger 13350.00mean 13360.00regulated human 13370.00technique 13380.00following 13390.00convergence 13400.00inhibited 13410.00opposing 13420.00architecture 13430.00formation 13440.00acid synthase 13450.00october 13460.00remodeling 13470.00one 13480.00induced 13490.00malignant 13500.00novo 13510.00matrix a 13520.00possible 13530.00disease effect 13540.00sequela 13550.00down 13560.00accelerated 13570.00mechanism 13580.00protein role 13590.00blocking 13600.00drug 13610.00cell differentiation 13620.00facilitate 13630.00forward 13640.00animal 13650.00acid 13660.00stimulate 13670.00allow 13680.00phosphate 13690.00accessibility 13700.00affinity 13710.00precursor 13720.00associated 13730.00different 13740.00cell 13750.00metabolite 13760.00pattern 13770.00attachment site 13780.00information 13790.00two 13800.00hereditary 13810.00normal 13820.00albican yeast 13830.00relation 13840.00mediating 13850.00chicken embryo 13860.00activation chronic 13870.00analysis 13880.00primary culture 13890.00h1 a 13900.00medium 13910.00related multiple 13920.00spatial effect 13930.00killed 13940.00regulating 13950.00relationship 13960.00biochemical morphological 13970.00control 13980.00development 13990.00part 14000.00chromium 14010.00coupled 14020.00survival function 14030.00responsible 14040.00limited 14050.00modulated 14060.00induced a 14070.00function 14080.00human 14090.00substrate 14100.00dependence 14110.00breakdown 14120.00fate 14130.00activity 14140.00linked 14150.00released 14160.00required normal 14170.00reciprocal 14180.00acid derivative 14190.00work 14200.00low molecular weight 14210.00alternative 14220.00additional 14230.00replication inhibition 14240.00altered 14250.00accelerated vitro 14260.00pretreated 14270.00demonstration 14280.00morphological 14290.00distinct 14300.00cortex a 14310.00coupling 14320.00purified 14330.00enzymic 14340.00facilitate activation 14350.00mechanism regulating 14360.00express a 14370.00system 14380.00pathogenesis systemic 14390.00mixed 14400.00determination 14410.00g i 14420.00activation n 14430.00well 14440.00pathway inhibition 14450.00involved 14460.00interrelationship 14470.00effect 14480.00processing 14490.00mechanism gene 14500.00response multiple 14510.00highlight 14520.00transformed 14530.00study 14540.00characterization 14550.00a class 14560.00factor stimulate 14570.00related factor 14580.00human mouse 14590.00activity a 14600.00species induced 14610.00interference 14620.00development mouse 14630.00induction 14640.00remodelling 14650.00involving 14660.00visualization 14670.00accessory 14680.00acid induce 14690.00inhibitor decrease 14700.00trend study 14710.00capture 14720.00symposium october 14730.00non specific resistance 14740.00inverted 14750.00requirement 14760.00induced activated 14770.00disrupted 14780.00line clinical 14790.00vivo effect 14800.00vivo animal 14810.00factor effect 14820.00cycling 14830.00regulatory mechanism 14840.00interaction alpha 14850.00select 14860.00implanted 14870.00identify a 14880.00containing 14890.00induction human 14900.00relevance 14910.00new 14920.00share 14930.00living 14940.00effect mechanism 14950.00dynamic change 14960.00situ 14970.00vi 14980.00induce profound 14990.00facilitated 15000.00vitro interaction 15010.00opposite 15020.00recognition a 15030.00assess 15040.00consequence 15050.00alleviated 15060.00suggesting 15070.00reflected 15080.00vitro 15090.00mammary 15100.00current trend 15110.00preceded 15120.00suitability 15130.00evidence 15140.00selecting 15150.00issue 15160.00branching 15170.00dose dependence 15180.00providing 15190.00contribution 15200.00goes 15210.00expanded 15220.00process 15230.00inside 15240.00phospho 15250.00influence 15260.00depending 15270.00role a 15280.00level determine 15290.00transition 15300.00region a 15310.00part a 15320.00developing 15330.00change 15340.00state 15350.00vitro inhibition 15360.00framework 15370.00a spontaneous 15380.00programming 15390.00critical factor 15400.00effect induced 15410.00characteristic Restrict by semantic categories?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Semantic Filters This filter can be used to focus your search on B-terms that belong to certain semantic categories by selecting them below. You may also expand categories by clicking on the corresponding + button, and select from the subcategories. Activities Behaviors Anatomy Chemicals Drugs Concepts Ideas Devices Disorders Genes Molecular Sequences, and Gene Protein Names Geographic Areas Living Beings Objects Occupations Organizations Phenomena Physiology Procedures Keep B-terms that do not exist in the medical thesaurus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AB literature B-term BC literature Extracellular histones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sepsis 1: Genomic instability and histone H3 phosphorylation induction by the Ras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 i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2009 Add to clipboard 2: Chromatin modification of the trefoil factor 1 gene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by the Ras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2006 Add to clipboard 3: High throughput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Arabidopsis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substrates.2005 Add to clipboard 4: Involvement of histone H3 (Ser10) phosphorylation in chromosome condensation without Cdc2 kinase an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ctivation in pig oocytes.2004 Add to clipboard 1: Losartan prevents sepsis -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and decreases activation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an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2009 Add to clipboard 2: Liver X receptor agonist GW3965 dose-dependently regulates lps-mediated liver injury and modulates posttranscriptional TNF-alpha production and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ctivation in liver macrophages.2009 Add to clipboard 3: Inhibition of Nuclear Factor-kappaB and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Does Not Always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Wound Healing.2009 Add to clipboard 4: Cytokine-induced epithelial permeability changes are regulated by the activation of the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 in cultured Caco-2 cells.2008 Add to clipboard job id # 407 started Tue Oct 27 06:20:47 2009 Max_citations: 50000 Stoplist: /var/www/html/arrowsmith_uic/data/stopwords_pubmed Ngram_max: 3 407 Search ARROWSMITH A A_query_raw: Extracellular histonesTue Oct 27 06:21:04 2009 A query = Extracellular histones started Tue Oct 27 06:21:05 2009 A query resulted in 275 titles 407 Search ARROWSMITH C C_query_raw: sepsis Tue Oct 27 06:21:18 2009 C: sepsis 102054 A: pubmed_query_A 275 AC: ( Extracellular histones ) AND ( sepsis ) 2 C query = sepsis started Tue Oct 27 06:21:19 2009 C query resulted in 50000 titles A AND C query resulted in 2 titles 1541 B-terms ready on Tue Oct 27 06:24:24 2009 Sem_filter: Chemicals Drugs 363 B-terms left after filter executed Tue Oct 27 06:28:48 2009 Sem_filter: Phenomena 8 B-terms left after filter executed Tue Oct 27 06:31:05 2009 Viewed B-terms Tue Oct 27 06:31:18 2009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Sem_filter: Genes Molecular Sequences, and Gene Protein Names 1 B-terms left after filter executed Tue Oct 27 06:32:14 2009 Sem_filter: Disorders 1 B-terms left after filter executed Tue Oct 27 06:32:29 2009 C_query_raw: sepsis Tue Oct 27 06:34:41 2009 C: sepsis 102054 A: pubmed_query_A 275 AC: ( Extracellular histones ) AND ( sepsis ) 2 C query = sepsis started Tue Oct 27 06:34:42 2009 C query resulted in 50000 titles A AND C query resulted in 2 titles 1541 B-terms ready on Tue Oct 27 06:35:29 2009 Viewed B-terms Tue Oct 27 06:36:03 2009 inflammatory cytokine Viewed B-terms Tue Oct 27 06:36:33 2009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B-list on Tue Oct 27 06:37:41 2009 1 paclitaxel 2 ubiquitin proteasome 3 akt 4 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 5 fludarabine 6 cox-2 7 proteasome 8 inflammatory cytokine 9 c ebp 10 mapk 11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12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13 cyclooxygenase-2 14 caspase-3 15 enterococcus faecalis 16 a2a receptor 17 mkp-1 18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19 erk1 20 ebp 21 statin 22 hcv 23 role nitric oxide 24 jnk 25 stat5 26 adenosine a2a receptor 27 cytokine release 28 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29 a2a 30 il-8 31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32 il-10 33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34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35 cytarabine 36 map kinase 37 endothelin-1 38 tyk2 39 kinase signaling 40 nf kappab 41 endothelial cell apoptosis 42 vegf 43 extracellular trap 44 caspase-3 activation 45 serum amyloid 46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47 histone deacetylase 48 protein kinase pathway 49 nitric oxide synthase 50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51 regulated kinase 52 extracellular signal 53 human cytomegalovirus 54 kinase pathway 55 ubiquitin 56 assist device 57 enterococcus 58 olanzapine 59 mapk activation 60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61 ribosomal rna gene 62 smad3 63 nucleosome 64 mapk pathway 65 erk 66 proteomic 67 tnfalpha 68 poly adp 69 coactivator 70 activated protein 71 sp1 72 interferon alfa 73 neuronal nitric oxide 74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75 anthrax 76 metalloproteinase-9 77 alfa 78 nuclear factor 79 small cell 80 cyclooxygenase-2 cox-2 81 il-10 promoter 82 microarray analysis 83 clozapine 84 t helper 85 celecoxib 86 induce apoptosis human 87 ap-1 nf kappab 88 jun n terminal 89 cardiomyocyte 90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91 rna gene 9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93 human endothelial 94 il-8 expression 95 irf-2 96 human endothelial cell 97 c jun 98 cytomegalovirus 99 th2 100 feline leukemia virus 101 chromatin remodeling 102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103 ifn 104 cell apoptosis 105 feline leukemia 106 group a streptococcus 107 reactive oxygen 108 p300 109 leishmania major 110 stent 111 alfa therapy 112 n terminal kinase 113 liver transplantation 114 apoptosis human 115 chronic liver disease 116 mapk dependent 117 serine phosphorylation 118 oxidative stress 119 chronic liver 120 downregulation 121 surface protein 122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123 alternatively spliced human 124 a streptococcus 125 ap-1 126 apoptotic 127 cytokine 128 antimicrobial activity 129 taxol paclitaxel 130 transactivation 131 hepatocellular 132 kinase activation 133 kinase mitogen 134 alternatively 135 replicon 136 s6 kinase 137 interferon alfa therapy 138 mitogen 139 cyclin dependent 140 transactivation domain 141 valproic acid 142 nf 143 liver disease 144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145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146 apoptosis acute 147 rat hepatocyte culture 148 hiv 149 lupus nephritis 150 kappab 151 c fos 152 mek 153 kinase mitogen activated 154 pkc 155 protein kinase activation 156 anthrax lethal toxin 157 leukotriene b4 158 activation erk1 159 myeloid leukemia 160 fos c jun 161 erk signaling 162 neural stem cell 163 apoptosis 164 taxol 165 tissue inhibitor metalloproteinase 166 gene variant 167 hypertonic 168 antimicrobial agent 169 receptor expression 170 histone h1 171 biomarker 172 promyelocytic 173 transcriptional response 174 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175 erk activation 176 signaling cascade 177 cell activation 178 metalloproteinase 179 down regulation 180 nuclear receptor 181 promoter region 182 renal injury 183 dendritic cell 184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185 killing neutrophil 186 tissue inhibitor 187 erk phosphorylation 188 apoptosis induced 189 gene encoding 190 autophagy 191 natural killer 192 candida 193 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 194 aortic endothelium 195 innate immunity 196 transcription factor 197 factor gene 198 induced platelet 199 amyloid p component 200 microarray 201 heparan sulfate 202 glycogen synthase 203 timp-3 204 serum amyloid p 205 induce apoptosis 206 kinase mediate 207 streptococcus 208 rat mesangial cell 209 contractility 210 laminin 211 heat shock 212 src 213 kinase-1 214 myelogenous leukemia 215 host defense 216 glycohydrolase 217 gene expression 218 tyrosine kinase 219 mapk cascade 220 tnfalpha induced 221 expression pattern
个人分类: 科技查新|5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