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良师益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跟着海霞教与学︱在教育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张海霞 2020-3-31 08:14
大家好,我是张海霞,今天正式推出《跟着海霞教与学》专辑,重点谈教育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核心任务、基本生存、教学和科研创新等几个方面来谈老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第二部分,从学生常见的七种问题出发,如拖延症、选择综合症、责任心、玻璃心、焦虑、失落、无助等等,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讨论解决方法; 第三部分,从有教有类、精准指导、如师如父、亦师亦友等几个方面讲解师生成为良师益友的相处之道。 这个专辑的讲座生动有趣、案例丰富,相信会对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在内的听众都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教育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内容大纲 1-发刊辞-教书人的使命 2-教育的核心任务 3-教师的生存法则 4-教师的教学创新 5-教师的科研创新 6-教师的生活工作平衡 7-我的学生我的娃-教育的七宗罪 8-七宗罪1-不做路边看热闹的人 9-七宗罪2-告别玻璃心 10-七宗罪3-专治拖延症 11-七宗罪4-告别完美主义 12-七宗罪5-克服焦虑 13-七宗罪6-戒掉小聪明 14-七宗罪7-直面问题不逃避 15-良师益友秘笈1-告别鸡汤 16-良师益友秘笈2-从有教无类到分类点火 17-良师益友秘笈3-从因材施教到精准指导 18-良师益友秘笈4-困难时刻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扛 19-良师益友秘笈5-亦师亦友三人行 20-敬吾师爱吾生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导师这个职业
热度 13 张海霞 2018-9-6 17:42
这几天又在科学网上为了女博士生娃这件事争论不休,来自导师和学生的意见很不一致,来自导师们的意见也很不一致,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偏偏有些人在那里哗众取宠、胡扯八道,不顾及事实、打着道德大棒误导学生和讨论方向,实在感觉不爽,这样的人真的不是合格的博士生导师! 一个老师之所以成为导师,是要对学生的学业负责,对 TA 的生活和工作关心和帮助,甚至是成为一生的良师益友的,绝对不是老好人滥发同情心可以做到的!这里讲讲我十分敬佩的一位老师,也是我认识的导师里的楷模和榜样,他是怎样指导和帮助学生或者那些不是他学生的年青人走出困境的。他就是我之前写过的《何为大师?大师何为》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何志明教授( Chihming Ho ),何教授就是我认识的教授里最名副其实的名师: 他不仅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者,更是一位点石成金的育人大师 。 他是一个学术界的楷模,很年轻的时候就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做到了顶尖,成为全球工程技术领域论文被引用前 200 位的大学者,若干年前当选了美国工程院的院士,但是研究的脚步永不停息, 90 年代初开始在探索一个新的领域,与以前的优势相结合成为了一个新学科的奠基人,目前这个领域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大热门。他做了 200 多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特邀报告,我有幸听过几次,每次都很精彩,每次内容都很新,绝对没有老调重弹!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工作,他在有一次给新生的讲座中说:“我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每星期 7 天,我不是疯了,是因为我喜欢!所以你们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无怨无悔!” 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对年轻人的扶持和关心,几年前我作为一个晚辈给他写了一封邮件,告诉他我们在准备申请 “TRANSDUCERS2011” 这个我们领域的奥林匹克到中国来(我们已经申请了 18 年而未果),希望请他作为海外华人支持一下,那是我只是听过他的学术报告,提问过,我想他可能都忘记了还有这么个晚辈,没想到他立即就回复了邮件: “Alice, 这是件大事,好事,你们真得要做吗?现在这样是不行的,我们来商量一下怎么做 ” ,于是他的电话来了,我们开始讨论这件事,他高屋建瓴地指导我和另外一个老师开始艰难的申请之旅,他动员了周围所有的人,让他的秘书组织电话会议,由于他的推动和号召力,把本领域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华人科学家都动员起来,大家团结在一起做这件事的情景,令人终生难忘!我们的进展很顺利,世界一下子对我们敞开了大门,我们不但联系到了这一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也开始了解和熟悉国际学术界的规则和模式,我们逐渐走上了正轨! 我记得一切都准备好了,我背着几十本经过上百人修改和完善的精美的申请书准备上飞机的时候,给参加这次申请的所有人发了一封邮件: “ 谢谢大家,我现在准备走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尽力了! ” 他的电话马上就来了: “Alice ,你认为哪里还有问题? ” 我说: “ 没有,很好,我认为很好 ” ,他说: “ 那你就要告诉我们:你一定胜利回来!失败是不需要借口的! ” 这件事和这句话我记一辈子,因为它教给我太多、改变我太多,从此我知道该怎么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及怎样才能做成事! 2007 年我开始做 iCAN 大赛,身边无人理解,都觉得我是浪费时间、一时好玩,只有何教授跟我说:“ Alice ,你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十年后你会成为中国的创新之母!”正是这句话鼓舞着我不断地前进,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总是想起 Dr.Ho 的这句话,每次遇到过不去的坎儿,我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向 Dr.Ho 求助,最难忘的是 2015 年 10 月的一天,我遭遇创办 iCAN 以来最大的挫折:我最得力的助手辞职了,而这一切距离我们要办的重大活动没有几天!意想不到的艰难,当我凌晨到达酒店的时候,打开房间门,我一下子就绷不住了,扑倒在酒店的床上大哭起来:“ 我该怎么办?放弃还是坚持?坚持还是放弃?” 有一万个理由促我放弃:意外、没钱、没人、没项目、没助手、没有时间 …… 可是还有一个声音在角落里隐隐传来:这是 iCAN 的机会,这是你对世界的承诺! 到底该怎么办?!仿佛身处无底深渊的绝望之中,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何教授,我的人生导师,也是我遇到大事和要事唯一可以求助的人,我需要马上听听他的意见和建议。于是,含着眼泪,我尝试着在 SKYPE 上拨通了 Dr. Ho 的电话,那么巧,日理万机的 Dr. Ho 正好在线上:我仔细诉说了这些日子以来的各种状况,现在面临的最难的情况就是 1 个半月以后的 CES ,我是不是可以选择放弃?!真的太难了。 记得电话那头的 Dr. Ho 沉默了几分钟: Alice ,真的是太难了,可是你不能放弃,记得你有多么艰难才有机会带着 iCAN 走到 CES 这样的世界大舞台上,这对于 iCAN 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不能后退,一退这机会就没了,再难也要坚持下去。我们来讨论一下最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吧: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组织团队,你应该怎么怎么办 …… 这个电话打了很久,我们具体商讨了如何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和确定参展团队,如何以最合理的方式来解决现场组织的问题,电话结束的时候,我记得 Dr.Ho 的原话是: Alice ,好了,你现在你只需要马上给几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发邮件和打电话,问题就解决啦!加油! 随着这句鼓励的话,我的心情也从冰点回升到了正常,放下电话就立即开始给国际合作伙伴打电话、发邮件,写各种通知和文档,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早上,当我精神焕发地出现在讲座现场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我刚刚经历了这样一个痛不欲生的夜晚:新的一天,充满希望的一天,又是 iCAN 的一天! 这就是何教授对一个身处困境中的晚辈做的话和做的事,他话不多,从来不会跟你说那些回避核心问题的无关痛痒的同情话,也不会滥发善心劝你,而是会很坦诚地跟你分析问题的症结并讨论方案解决它! 后来,我逐渐发现,他不但是这样帮助我,而是帮助身边的每一个年轻人,所以他到哪里都有朋友,年龄大的,年纪小的,都团结在他周围,讨论学术问题,讨论思想问题和人生的发展,他总是那样地友善和坦诚,他话不多但是句句中的!因为 他从来不会应付你去说说你想听的,他从来都是很负责任地跟你说你该听的话! 这就是一个好导师,他的学生很多,做到了对每个人因材施教,不仅仅是在校的时候尽心尽力把每个毕业生都带成了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供不应求。而且即使在学生毕业以后,遇到问题他也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我亲自见过他把一个已经毕业很久学生教授叫到旁边训话的场景,因为他觉得那个学生在成名以后懈怠了!所以他的每个学生都成才而且还各有特点,跟他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他的研究组里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他 60 岁的时候学生们专门为他组织了一次 “ 意外的生日 party”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济济一堂,用他的话说:“ 走进会堂的那一刻,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辈子受过的苦和累都值了! ” 何为导师?真正的导师应该像何教授一样,既是是学术的楷模、值得尊敬的老师又是可以信赖的朋友。 导师何为?真正的导师应该像何教授一样,在学术上不断突破、不懈努力,在教育中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坦诚友善。 通过自己的教育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真正成才应该是我们做导师的追求,而不是滥发好心、降低标准放水去迎合各种外界的要求! 严师出高徒,慈母多败儿 ,这样的话同样适合今天的教育! 教师节来临之际,再次致敬何教授!希望有更多人做这样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导师,成为学生一生的良师益友!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3397 次阅读|9 个评论
那些年,写过的毕业【致谢】
热度 16 JRoy 2013-6-4 06:38
前两天阅读文献,随手发现一个论文致谢比较长的(4页英文),转载于博客。没想到那么高的阅读点击量和推荐(看来又到毕业季啦),并有以曹聪老师为代表的至少三位评论人说自己的论文致谢要超过4页。刚刚就看到尚同学的长达6-7?页的激扬文字,可谓文笔飞扬,非常精彩。殷殷深情,可昭日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3055-696319.html 其实一直以来,也常看到科网上非常有文采的致谢。尤其是那种采用文言文书写,彰显文笔优美,不失为一种传统文化休养的良好表现。但是,我觉得文笔为次,感情为上。每一个学位的“认真”获取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伴随着学术上的成长的是生活上感情上挫折崎岖也好,平坦顺利也罢,但是这一切都不可复制,不可重来。更何况又都发生在那些个【终将逝去的青春】?你要说没感情,我大抵是不信的。知识阶层宝贵的就是精神财富和那份理想主义。 我想谈一谈博士论文的后记,我相信所有的人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都费心费力,如何表达这些辛苦,如何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一个谢意,也许只有博士的致谢或后记可以作为一个非科技文体的地方才能完全表达,而如何利用好这个后记就成了所有的博士需要好好考虑的重要的事情了!真情实感的写出自己的这么多年的辛苦,真诚的向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致以谢意也是我们必须做好的! ----- 尚书勇给我的留言 传统中国文化不善于直抒胸意,甚至不善于对亲近的人表达敬意和爱意。比如我们对于父母很少说爱,虽然我们可能更多表示在行动上。但是表达出来又有何不可呐?若是求学路上遇到良师益友,感情固然值得回忆和缅怀,但也值得写下来和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人很自然的本性,懂得感恩。 ----- 我给尚同学的回复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能不能以 对过往的良师益友亲爱家人的感谢作为一个怀念,来一份我们读书人独有的大PARTY ?也许他们就在你的身边,也许他们已经远去, 但是我相信在你的心底,他们一直都没有走远! 感谢毕业路上有他们 青春可以走,但是爱,请留下! 带个头,上上俺还没有最终定稿的致谢。也希望坐在电脑前的你,再一次被曾经的爱滋润,巴拉巴拉亮出来。 note:年代不限,语言不限,格式不限,长短不限,学位也不限,只要保证真实。 --------------------------------------------------------------------------------- ACKNOWLEDGEMENTS Firstly, my sincere gratitude goes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Tariq P. Sattar . When I first met him, I was clearly not well preparedfrom any aspect and was so weak that I could not even speak understandable English.It must be a terrible moment to him as the same as to me since I repeated every singlesentence/word twice but still massed up them. After our meeting in his office,my brain was exhausted. From then, whenever my parents and friends asked meabout my supervisor, I often replied to them with He can eat your brain A beard well lathered is halfshaved. Prof. Sattar is so patient and gentle that he starts educating me byteaching me the language. We start from the beginning and graduallywe are on the right road . On this road, h e always served as a great sourceof enthusiasm and encouragement and gave tremendous trust, freedom and supportto my research. His excellent supervision, consistent support, and fatherly patiencethroughout m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ve been invaluable. Through the three year s a t theCentre for Automated and Robotics NDT directed by him, we have many prettymemorable and wonderful moments that will never decrease over time . Itruly believe that our super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collaborationwill continue. I would also like to sincerelyexpress my gratitude to Dr. Zhanfang Zhao who is my second supervisor andProfessor Shudong Sun who is my supervisor with the School of Mechatronic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NPU) in China with which I am anon-leaving PhD candidate. Both of them provide supports and assistance to Prof . Sattarto my research in 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 (LSBU). After I leavefrom LSBU, I will join the team of Prof. Sun with NPU. My research programmewas carried out in collaboration with NPU. Sincere thanks to my colleagues , friends and brothers Mohammed Abdullah Al Rashed, Ousmane Abdoulaye Oumar, Tejas Kaushik Patel, SalmanHussain and Mohammed Hossain. I t has been a wonderful experience towork , play, andlive with such passionate, stimulating and friendly people . Thedays we cook in the lab (this is clearly against the rule of the lab!), playcricket (they are my teacher at this part) and look around in the university tofind something that can be useful to us are never far! I also value support from all of thestaff at the Robotics Centre and the faculty as well as the Central Research Support. I am very grateful to all the work they have done to support myresearch. Thanks to the security staffs as well who gave me warm smiles everylater night and weekend when I worked Out Of Hours in the lab . Sincere thanks to Professor Yu-Chi(Larry) Ho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USA for advising me how to do research and encouragingme on several academic topics involved with nonlinear filtering. Thanks to Dr.Miodrag Bolić with the Ottawa University, Canada and Prof. Petar Djurić with theStony Brook university, USA for their collaboration and academic discussion .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worldwide peers who provided help to me and who deserve my gratitude . We all work in similarfields to serve for a more bright and intelligent society. In my personalconversation with Professor Ho, he said to me Filtering is a very mature field. It is my personal opinion that wehave reached the point of diminishing return to further spent effort in thisfield. My recommendation is that youfollow my golden rule on how to do research and find useful research problemswith payoff The biggest thanks go to my parents(Fujun Li and Qiaoyun Zhao), my brother (Gangdong Li), my sisters (Guiju Li andGuifen Li) and my wife -to-be Miss Qian Jia for always supporting me. Lovegoes to my nephews (Pei Li and Ze Li) and nieces (Tiantian Huang and JingjingLiu). Without them and their love, this work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Last but not least, I wish toacknowledge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for supporting me to study in UnitedKingdom and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Built and Environments, LSBUfor providing me the faculty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und. Without this financialsupport, this work could also not be possible. ---------- 为杨叔特补----------------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6494 次阅读|47 个评论
没隐藏好还是被发现啦
热度 2 wcd0218 2013-5-16 18:21
开通博客时原本给自己取好的网名叫“默默行”,就是希望自己在这个高手云集的虚拟世界里低调地、悄悄地在文字旅途上前行,不被认识的人所知道,这样一点一滴的进步就显得很从容、很淡定。一开始开通博客我肯定不敢在科学网开,因为我的顶头上司——现在的导师就在这里,而且在这里的活跃度也是老高,我可不是那种“明知山有虎,却还偏向虎山行”的勇者(呵呵,自然是有些夸张了)。所以我的首选是新浪,可在里面注册完一圈,发现无法进行认证,除非是小有名气之人,这令我相当郁闷。我不希望跟别人交流是在完全不知道对方是谁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可以不认识,但我必须知道对方是谁,哪怕只知道对方的姓名,我都觉得我们算是相识了,这可能是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吧。以至于兜兜转转又到科学网来了,心想,反正这里人山人海,高手众多,我只要悄悄地,就不会被发现,可今天一打开博客,看到跳动的短消息,就瞬间心跳加速,那个紧张啊,那个害怕啊,绝对没有丝毫的夸张,还是被导师发现了,主动来加我了,这就意味着我以后要谨言慎行了,不能说老师坏话了,之前看到一些博友在博客中写着对自己导师的不满,本来想着过两天,要是导师骂我了,我也去写个玩玩,现在也不敢写了...... 说实话,学生私下里讨论老师的不满,不算什么新鲜事,也就私下讨论讨论罢了,见了老师面照样还是很尊敬老师,而且这种尊敬也是发自内心的,我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私下里也没少说过老师坏话,这样应该很正常,老师也是凡人,没有哪个老师是精确完美的! 可是在我一生的良师中,唯有两个老师,我从来没有在私下说过他们半句坏话,这我绝对敢保证。一个是我高二时的班主任陈力勇老师(这个老师不在这里,可以说全名),一个就是我现在的导师(很多博友肯定以为我开始奉承了,哈哈,清者自清)。原因并不是说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当然在我看来,他们确实挺厉害的,相信每为老师都有其过人之处,才会成为我们的老师,所以任何一位老师都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虚心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世界上的天才毕竟少数,能有几个在读书的时候就能超越老师,以至于质疑老师的教学能力,反正我不是那个天才,我暂时还不能达到这种境界。 而我之所以尊敬这两位老师,因为对我来说,他们不仅仅是良师,更是益友!陈老师高二当我们班主任那一年,从来都是站在我们学生的立场上来帮我们解决问题,考虑更多的是我们内心的想法,虽然我们班级很不安分,但是我们班同学之间的感情却是最坚固的,那一年也是我高中三年中成绩最好的一年,因为我学的开心、学的有劲。现在的导师也是,包括对下面的小师弟、小师妹,他都是尽可能为我们着想,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成长,为我们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他都会感到相当的满足和自豪,是真的把我们当成他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培养,可见身为他的子女是多幸福的事情。会骂我们,算是经常吧,应该也算严厉,我们也害怕被骂,但更多的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长期不被骂,似乎没有前进的动力。在传授我们知识时,更是毫不吝啬,他花两三年时间学会的模型,会尽可能用简介的语言在两三个小时之内教会我们,为了让我们更快的成长,这也是其他同学相当羡慕的事情。不敢说我们学得有多好,比其他同学有多厉害,但是当自己能感受到自己在一点一滴的进步,而且过的很充实,很踏实,本身就是值得自己佩服的不是吗? 我本身是惰性很强的人,总是荒废一阵子,努力一阵子。有一阵子荒废地简直连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可是竟然还是没有动力去学习,可喜的是,导师的QQ就在这个时候闪动了,没想到那一次会被他骂的那么狠,估计他是看不下去很久了吧,虽然都是文字性的叙述,但是在QQ这头的我,眼泪还是没忍住,这完全是悔恨的眼泪,是呀,他说的那些道理我又何尝不懂呢,可是当没有人来揭穿你的时候,你还是可以自欺欺人的生活,而在被揭穿的刹那,所有的掩盖你懒惰的借口都瞬间瓦解了,我们生活中不正是缺少这么一位良师吗?从那以后,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忏悔了,决定改过自新,重头开始,我不敢说我未来就有多大的成就,但至少现在我过的心安理得了,尽量不给自己以后有后悔的机会。 这并不是因为没隐藏好被导师发现了,所以写些奉承的话给自己的导师听,说实话,我不喜欢奉承人,相反我很讨厌随便奉承别人,这不知是我性格的缺点还是优点。今天之所以写这些,完全是我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谈对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理解,老师们并不是那么高高在上的,当把老师真心当做你的朋友的时候,似乎你能学到更多,而这并不仅仅是靠老师的努力,同样也需要我们学生自己的努力,不要真的去害怕老师,我上面也老说“怕”自己的导师,这种“怕”仅仅是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让老师失望又要来骂你了,而并非是害怕和老师交流,有时候适当主动跟老师谈谈你的想法,或许他们就能够理解你了。我很幸运,遇到了会主动关心、考虑到我想法的老师,所以我学的开心,没有压力,做着自己目前算是喜欢的事情(是指写论文,慢慢被老师对论文的那份激情和执着所感化啦)。不管我导师有没有能看到这篇文章,我都在这里由衷地对他说声:“谢谢!”这两个字我不想留在毕业论文最后的致谢环节再说,在那里所有同学都会对自己的导师说“谢谢”,没有人会意识到我说出的那两个字和别人有什么不同,而在这里,它的分量很重!
363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三十年的良师益友
黄安年 2012-11-27 06:59
三十年的良师益友
三十年的良师益友 陈海宏(山东师范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7 日 发布 我认识邓蜀生先生已有近 30 年了,这是由于我的导师刘祚昌先生与邓先生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友谊。刘先生的《美国内战史》正是由于邓先生的鼎力支持才得以出版。当时,是“文革”后期,极“左”思想横行,凡是有关美国的著作均要受到严格的审查,稍有不慎就可能冒犯“天条”而受到批判。但是邓先生却独具慧眼,以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超人的胆识,看到了刘先生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大力支持,使这部有着大量英文注释和参考书目的著作顺利出版问世,使因为“文革”而荒芜了的学术园地出现了少有的亮点。 我在读研期间,多次听刘先生讲起过邓先生,讲起他在二战时的传奇般的记者故事,赞扬他是少有的、记者出身的学者。每次开会或碰面,二人都非常高兴,互致问候,像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我认识邓先生也是由于书的缘故。 1983-84 年间,我来到人民出版社,为刘先生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作人名、地名的中英文对照表。邓先生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让编辑孙祥秀老师和祝立明先生教我如何查找资料、使用工具书,核对中英文,还把办公室的钥匙给我这个陌生的外来人员,给我提供各种方便,如给我办理食堂的饭票和图书馆的出入证。邓先生还多次手把手地教我怎样使用中英文的工具书。在邓先生和编辑部的老师们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工作。 邓先生本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1986 年的兰州美国史年会。得益于武文军先生的大力支持,会后与会者乘汽车赴敦煌考察。来回共计 6 天 6 夜,路途数千公里。邓先生已年近 60 岁,头戴礼帽,身穿休闲服装,像个帅小伙,风姿洒脱,气度不凡,中间休息时谈笑风生,丝毫看不出旅途的劳累。在聊天时,他说:要当好记者,就要腿勤、手勤、脑勤、嘴勤,要能跑路,肯吃苦,善于动脑子,于是敏感,要多问、多记、多写,这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这“四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我在工作中,始终牢记邓先生的这“四勤”,“坐”历史的“冷板凳” 30 年,一直“坐”到今天。我还要以邓先生为榜样,争取再“坐”它 20 年、 30 年。。。。。 写于 2012 年 6 月 30 日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祥森评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者的良师益友
黄安年 2012-4-22 16:14
周祥森评 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者的良师益友 黄安年转 周祥森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4 月 22 日 发布 ( 按 : 这里发布的是《史学月刊》编审周祥森先生写于 2002 年 7 月 11 日 的一篇评论《美国史研究者的良师益友》。 ) **************** 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者的良师益友 周祥森文 发表:学术批评网 / 学界观察 /2002 年 7 月 11 日 首发;学术交流网 / 网友学术交流 /2002 年 7 月 11 日 发布;学术交流网 / 网上学术对话 /2002 年 8 月 18 日 重发 2002 年 4 月下旬,在众多的学术网站中出现了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学术网站,这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史研究专家黄安年先生主持的 “ 学术交流网 ”(http://www.annian.net) 。 之所以说它是 “ 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学术网站 ” ,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学术性比较强的网站,虽以某一学科领域为依托,但其内容实际上依然是综合性质的。学术交流网则不同。网站所发布的文章紧紧围绕主持人个人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学术兴趣所在:美国史和世界现当代史。从栏目的设置上看,学术交流网开辟有 “ 美国问题研究 ” 、 “ 世界历史研究 ” 、 “ 学术问题评论 ” 、 “ 中学历史教材 ” 、 “ 社会保障研究 ” 、 “ 美国论著索引 ” 和 “ 网友学术交流 ” 诸栏目,但 “ 世界历史研究 ” 并不包含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的内容实际上也很少,而主要是世界现当代史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史; “ 学术问题评论 ” 栏目所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一些,但与美国史相关的评论特别是美国史领域的图书评论仍占四分之一强,其他占较大比例的是对主持人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的批评和对当前学术界不良学术现象的评论; “ 中学历史教材 ” 和 “ 社会保障研究 ” 两个栏目,尽管所针对的读者面不同,但所涉及的内容则基本相同:美国史和世界现当代史中的问题,其中 “ 社会保障研究 ” 栏目的内容主要是主持人对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成果,因为主持人曾出版《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 1945-1996 )》一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也许由于自己专业从事美国史研究和在一家大型综合性史学专业期刊编辑部专职从事世界史编辑工作之故,因此对学术交流网的 “ 美国论著索引 ” 栏目特别感兴趣。截至 7 月 10 日 ,该栏目共发表 34 篇目录索引和相关的分析文章,其中 “ 现代美国史研究指南 ”5 篇, 2000 年中国大陆发表的美国学文章目录及分析文章共 23 篇,《美国历史杂志》发表中国学者美国史研究成果目录 5 篇,中国美国史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目录 1 篇。此外, “ 美国问题研究 ” 和 “ 学术问题评论 ” 两个专栏发表了共 11 篇目录索引及其分析评论性的文章:《注重文章内容的质量,不重文章发表在哪级刊物 —— 《美国历史杂志》发表中国学者成果目录的启示》、《中国学者美国史研究成果目录在《美国历史杂志》 ——1992-2001 年分析》、《〈美国历史杂志〉学者成果目录统计表( 1992-2001 )》、《〈美国历史杂志〉刊登学术著作目录统计表( 1996 年 6 月 -2001 年 12 月)》、《〈美国历史杂志〉学术论文目录统计表( 1996 年 6 月 -2001 年 12 月)》、《〈美国历史杂志〉刊登博士学位论文目录统计表( 1996 年 6 月 -2001 年 12 月)》、《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 —— 对 2000 年有关文章的定量分析》、《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新成果 ——90 年代前三年研究评述 (1990-1992) 》、《一个半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美国经济著、译作概述》、《改革开放与中国美国学的发展 —— 以 1998 年发表的文章为个案分析对象 》、《 1990-1995 年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成果及其国际比较 》。 这些目录索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几种美国史研究目录索引之不足。在大陆世界史研究领域,目录索引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就属美国史学界。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相继出版了四川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组编的《美国史论文资料索引 (1901-1949)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1981 年版)、《美国史论文资料索引 (1949-1982)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1983 年版), 90 年代初又出版了黄安年先生编的《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 1840-1990 )》(上、中、下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出版, 1990 年版)和杨玉圣、胡玉坤编的《中国美国学论文综目( 1979-1989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黄安年先生还带领其弟子编制了北京师范大学所藏的外文版美国史书目。大陆美国史研究在世界史领域成就突出,与目录索引工作做得好是密切相连的。但 90 年代之后的美国学目录索引的编制工作却没有人再系统地去做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事。对此遗憾能稍加弥补的是,我们高兴地发现,黄安年先生还在做着这种一般人不愿做的工作,尽管他编制的目录还有许多断档,但有关 90 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美国学目录却是比较全面的,特别是现有几种目录索引不曾关注的《美国历史杂志》收录的中国学者发表的美国史研究成果目录,可以为国内美国史研究者提供许多方面的启示。不仅如此,他在编制近年来中国美国学、美国史论文目录的同时,还对相关的统计资料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评论,指出了所取得的成绩,也毫不隐讳地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对于专业从事美国史和美国学研究的学者来说,黄先生发表在学术交流网上的这些目录和分析文章,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目录学工作,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本是做学问的入门工夫。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及《补正》曾经影响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多少学人!今天人们顶礼膜拜的国学大师有不少是受惠于《书目答问》而获得治学门径、走上治学之路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目录学工夫被淡忘了。写学术论文可以不问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信笔写来,似乎自己是某课题领域甚至某学科的 “ 开山祖师 ” ,自己的 “ 研究成果 ” 动辄冠以 “ 填补空白 ” 之誉。这种学术现象越来越严重,以至在历史学界主要的几大史学刊物不得不联名发表声明: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必须在文章中交代学术史内容。但声明归声明,落实起来却并非易事。 从我所接触的世界史领域的稿件看,具有自觉的学术史意识的作者不是很多,因此当决定采用一篇稿件时,不得不写信或打电话给文章的作者:必须补充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学术史的内容。有时,还不得不具体交代清楚相关的学术史内容是哪些。尽管如此,有的作者还是不理解。就世界史文章来说,相关的学术史内容不仅是指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的精确评析,而且主要是指国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的简要分析。有的作者在来信中虽然谈到国外学术界对某问题的研究已经出版了汗牛充栋的著作,在国内却只有其一人发表过有关的研究成果,但就是不对国外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观点进行简要的介绍与评析。我不能不怀疑作者对国外的研究情况究竟是否了解。在世界史领域,总体来说,学术史意识是相当薄弱的。学术史意识的淡薄,不能不说是目录学工夫不到家的恶果。 因此,对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者来说,学术交流网开辟 “ 美国论著索引 ” 专栏,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借助于现有的几种美国史和美国学目录工具书,辅之以中国期刊网,再辅之以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工作者就可以不必走弯路:不仅可以掌握国内美国史研究的最新动态,而且可以准确地、迅速地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突破口。对于像我这样的编辑匠来说,也极大地方便了我的选稿,可以减少在选用美国史稿件时的盲目性,避免刊发炒冷饭的文章。 可以说,学术交流网是美国史和美国学研究工作者的真正的良师益友,是美国史和美国学研究工作者的福音。我建议从事美国史和美国学研究的学者都经常来浏览浏览这个属于自己的网站,并尽己所能支持该网站的发展,使它成为我们美国史、美国学研究者的乐园。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术交流网在文章的栏目归属、安排上还有待改进之处。如前所述,有的目录索引被安排到了 “ 美国问题研究 ” 和 “ 学术问题评论 ” 专栏,这样一来,人们查阅起来就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我个人以为,目前安排在这两个栏目中的美国学、美国史目录索引文章及其分析评论文章应挪到 “ 美国论著索引 ” 专栏。作为主持人的黄先生自有对网站建设的一套成熟的看法,我的这条意见仅供黄先生参考。 写于 2002 年 7 月 11 日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首发 2002 年 7 月 11 日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网友学术交流 /2002 年 7 月 11 日 转发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网上学术对话 /2002 年 8 月 18 日 重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77cid=35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永恒的人格魅力,让人感怀的良师益友:有感于我系胡继兰主任卸任领导岗位的发言
carldy 2010-7-11 13:04
今天这里推荐给大家的,是多年担任我系领导的胡继兰老师。她因年龄关系,从行政岗位上卸任了。于公于私,我都有充足的理由把她的感人事迹介绍给大家。于公,作为主要领导,她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外语系的建设与发展中,为我们整个系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私,她用她的真情,给予了我与我的家人多方面的关怀(可以这么说,正是她的人格魅力,让一个热血男儿,远离家乡,放弃了当时可以安户深圳的机会,携家小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扎根个中碰到了许多的人生坎坷,喜怒哀乐,都有她关爱的眼光)。我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她的帮助与开导,这里借空间向您大声说一句:谢谢您,胡老师。衷心祝福您: 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也谢谢您的信任,把您的发言稿发给我,让更多的人来感受您的人格魅力,聆听您讲述一所大学的发展历程,一个系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故事。 【宕开一笔】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大学、一个系科,她们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 请看胡老师的发言(全文摘录): 第第一部分:回首往事 八年来 , 如果把外语系比喻成 一趟列车,我就是这趟列车上为大家服务的乘务员。 2002 年8月的某一天,我在起点站上车了,看到乘客们上了下,下了上,一拨又一拨,迎来送往;亲历了车上所发生的一切喜怒哀乐;见证了许多值得我回忆和感恩的一幕一幕!   再透过车窗玻璃,看到车外那一张张年轻的脸,期待羡慕的眼神,竭尽全力地往车上挤,还有那掠过车窗外风雨后绚丽的彩虹 !   而车上的人形形色色,有的燥动不安,渴望着外面的蓝天白云;有的踌躇满志,迫不及待地想换乘另一趟列车;有的满怀期待,等候终点站的到来; 有的清心惬意,聊天喝茶;有的专心致志看书思索 一路上,外语系这趟列车和着工程学院发展的列车与时俱进,迎来了五湖四海的博士、硕士和教授;一路上我与大家分享着各种各样的喜悦 胡老师 , 我考上博士了,我考上研究生了;胡老师,我终于评上教授和副教授了;我的课题结题了;胡老师,我有男朋友 / 女朋友了,要结婚了,做我们的证婚人吧!怀孕了,陪着挺着大肚子的妈妈去医院检查,儿子女儿呱呱落地了 ;一路上,我尽心尽力为大家分忧解难,大家关爱并尊重我,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困难都会找我倾诉,想从我这里得到安慰和解决办法   现在,我履行完乘务员的职责,该下车了。下车后我要换乘另一趟列车,在那里没有行政繁杂事务干扰,我可以静心地,身心放松地继续从事我的教书行当 这正是我多年的期待 终于可以解脱了! 八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一路走来真是举步为艰,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没有经历过的人是难以想象到的。回想合并初期,当时的大外部像一盘散沙,四分五裂;教学和行政人员的配备不齐,教学设备等等等都没有到位;教学分散在三个不同的校区,给教学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考虑到自己的能力有限,根本就无法应对这样的局面,更不用说能做出成绩让领导满意。因此,我通过各种形式向领导提出辞职。三番五次地辞职未果之后,经过领导的再三动员,本着支持学校工作的心态,在外语部先天不足的非常时期,我硬着头皮,很无奈地走马上任,主持外语部行政管理工作(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被走马上任)。 当时的外语部犹如蹒跚学步的婴儿,她多么需要得到鼓励和扶持啊!可是,一切并不尽如人意。回想那几年外语部的发展过程,真是不堪回首,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我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 身心疲惫,委屈不安, 没有一点的成就感。当时的外语部 --- 一个刚刚合并组成的教学单位,师资来自三所学校的中专和大专老师,要进行跨越式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充电和提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能达到那些老的系、老的本科院校的水准。压力大自不用说 , 在各种会上,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对外语部的批评和指责 四级通过率低,成了制约大外部发展的紧箍咒。 一方面要承受四级通过率指标的压力 , 另一方面还得应付文山会海布置的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协调工作 , 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干扰和影响。 如果说那几年外语部发展缓慢或是有什么做不到位的地方,不是我的初衷和本意,更我不是我的愿望,我不想看到我原先本着支持学校工作的初衷,而努力之后得到的结果是经常处于无奈甚至尴尬的境地。 首先 , 从 主观上分析 , 是因为我自身不具备行政管理能力, 始终对承担行政工作有抵触情绪,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上任的第一天就盼着辞职。 因为有抵触心理和被动情绪,所以工作起来就很被动,谈不上有创新意识。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找领导沟通谈外语部的发展规划,一心只想着来年述职考核时再提出辞职。 另外,之所以自认为不配当领导,是因为 性格决定了我柔性有余而魄力不足,同情心大于原则性,讲求真实和真诚,忌讳阿谀奉承和弄虚作假.别人可以游刃有余来应对,我却没法做到;别人可能只要付出三分努力就可以得到十分的认可和奖赏,我不行 ;其二,从客观分析,受当初学校各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人员配备、教学设备,师资水平、校区分散等, 当时语音室不够,三个校区共有8间语音室,大家都清楚,8语音室在同一校区够用,但分散在三个校区显然不够。我们不得不向教务处申请购买兼有发射功能的手提式录放机,老师们提着录放机去上课. )。外语部底子薄,先天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三,是一些人为的因素所致,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就这三个原因足以让我精神负担加重,感到压力大,血压攀升。看看身边 其他系部都在不失时机地抓住升本的机遇加快学科建设,我却还在一门心思想辞职,还在为极其匮乏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打报告,写申请,还在为四级通过率不理想而发愁 , 还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应对自己内部不和谐因素的干扰,无形中缓慢了发展的脚步,延长了磨合期。 我多次写信或当面找校领导表达辞职的请求: 让我这样一个没有管理水平的人很牵强地撑着,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反而事与愿违,几年来的努力最终没有一点的成就感,令我 身心疲惫 ;同时,外语部发展不快 , 辜负了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信任,得不到领导哪怕是鼓励性的认可 , 同样令我心里感到 委屈和不安 。与其这样,不如让我回到教师的本职工作,专心教书。当时我甚至与家人和好朋友表露过真实的念头 要是能生一场大病而顺水推舟辞去这个职务,该多好啊! 后来,经校领导和国新书记再三开导做我的思想工作,学校正在发展中,要我支持学校工作。考虑到领导和老师那么信任我,能够包容我的无能和不足,作为工程学院的一员,我没有理由再推脱。同时,我说服自己:既然领导需要我继续承担职务,老师们也一再信任我,一时又推不了,与其采取被动的态度去面对,不如调整好心态,变被动为主动,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服从组织安排,积极配合系里党政工作,为工程学院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从那以后 , 我们度过了磨合期,逐渐淡化了校区意识,使得原来四分五裂的队伍渐渐步调一致,局面有所改观。 两年之后的 2004 年,又一难题摆在我们面前。 在外语部的教学和管理刚刚走上正轨、在师资极度匮乏的时候,我们还未来得及建立和健全一些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还未来得及巩固有所改观的局面, 学校为了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外语系。当时我们真是 一筹莫展 , 因为当时其他各系都是在原有的系基础上直接升为本科,各方面条件已初具规模,而大外部是由几所学校合并,可以说一切从零开始,专业师资不论从数量和学历层次上远远达不到要求的,更不用说有正而八经的商务专业的老师;我担心就这么草草成立外语系,会误人子弟 ! 人家是交了学费来求学的,这样的师资这样的条件,行吗?可是学校要发展,必须先上再说。 随着英语专业(商务方向)申报成功, 在师资等方面还处在极度薄弱的时刻,外语系 在学校发展需要中 呼之于出。 那时候各方面条件和人员配备仍不俱全,但将近一年来的内研外调,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力争抓好全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反复修改和制订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使外语系工作能基本步入正常,雏形已基本形成,为 2005 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奠定了基础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八年中有一些情景和心情是令我难以忘怀的 忘不了在华能宾馆大厅我们召开第一次外语部党政联席会议时的 情景 (合并初期我们居住分散在全市各角落,到鳝溪校区交通不便,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市中心的一个宾馆大厅开会。那次会议讨论了大外部最初的一些规章制度实施方案); 忘不了在鳝溪校区,交通特别不方便,03,04,05三次校内评估,我与老师们加班加点整理材料,为了写自评报告,多少个夜晚熬夜制作自评报告 PPT 的情景,那种精力和体力的透支如果能在校内评估得到认可和理解也算值得了,可是 ;经常因为加班加点赶不上校车,只好辗转多趟公交车回家; 忘不了 04 年学校决定要成立外语系时我们那种一筹莫展、无助和担忧的 心情 ; 忘不了为了实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分配原则,我们多次召开党政联席扩大会议,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考虑,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确保各类津贴合理分配,使得教职工对津贴分配感到满意。 忘不了在鳝溪时有多少次我充当押运和搬运试卷的角色,与教学秘书一起装订试卷,动用了私家车一起将期末试卷分送搬运到各校区时的情景,晨阳的私家车成了我们当时唯一的私车公用。 忘不了经常为三个校区语音室陈旧的设备损坏或发射台失灵而 救场救火 的情景; 忘不了为了摆脱职务 , 我不顾五十二岁高龄申请到华师大访学时的情景。说心里话,当时是想借访学的机会辞职。在那儿给领导写了封长信,主题就是辞职,记得当我把信寄出后那种如释重负,期待领导同意我辞职的心情,哪曾想到辞职未成,却让我在华师大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令我受益匪浅。: 访学期间,走在华师大校园 , 可以感受到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校园与身在其中的华师大人是如此和谐,身临这样的校园,可以感受到处处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气氛。 作为知名老牌学府,华师大不但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才子,也吸引了众多社会名流。在这里名人讲座不断,既有本国的名流学者,也有来自国外教授学者。我有幸在那里聆听了多场名人讲座,每场讲座总会得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启发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那里,我每每被教授们的风采所倾倒 不管是风采依旧的老教授 , 还是英俊潇洒的年轻教授 , 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实的课堂内容、精彩风趣的讲座和授课方式,无不让莘莘学子赞叹不已。而赞叹之余,也就对自己的教学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在那里,传统与现代互相统一,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思想碰撞,头脑风暴,不时擦出创意的火花,可以享受智慧的盛宴,身心得到浸润,思想得到滋养。 在那里,新旧教学楼群、学术讲堂、图书馆错落有致、相互衬托;校园道路两 旁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和一片片绿草坪相得益彰; 美丽的丽娃河横贯校园烘托出名校的风采;与此同时,走在校园里,所见所闻无不感受到华师大良好的师德师风和积极上进的学风。 在那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的全是 仁者乐水,智者乐山的儒家仁智文化, 使我暂时忘却了行政职务的烦恼。 在名校的所见所闻所学令我开阔眼界,找到了英语教学的切入点(理念和方法);回来后,在教学上我的所想所思所为不再是象过去那样简单地为备课而备课,为教书而教书,为写论文而写论文,而是能够以全新的角度来透视大学外语教学,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全面地探究和实践大学英语教学理论。 得益于访学的收获 , 我将在华师大的感悟融入到教学中 , 受到了督导组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忘不了我心存的内疚,有些事虽然时隔多年,我仍感到不安 ( 由于当时外语部没有办公室主任 , 又全都是女教师 , 戴老师举家搬迁时没有给予周到的帮忙;由于我过急的回应,差点使在座的一位老师与我们工程学院擦肩而过 ) 。有一些由于我不了解而忽略没有给予关心和帮助的人和事;,在此请大家多多包涵! 等等等等,一回忆太多太多的往事扑面而来,真是不能一一枚举。 第二部分:感恩的心情 八年的时间里,还有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是结识了在座的领导和新老同事、朋友,你们给予我很多启发、给予我无私帮助。在此,我要感谢在我情绪低落,工作遇到烦恼时给予过我理解、帮助、启发和包容的领导和同事们 非常感谢在座各位的鼎力配合和帮助 , 没有你们的理解和帮助 , 就没有外语系的今天 ! 首先,感谢在座的系领导,自 2005 年国新书记, 2007 年远振主任 2009 年孝慧书记先后到任,我们系面貌日新月异。外语系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也应该是有目共睹的。如今,我们可喜地看到外语系的师资力量、学历层次、职称结构、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设备较之合并初期都有了很显著提高和改善,真是可喜可贺! 特别要感谢前书记国新,在我很困惑很无助时,是他循循善诱开导我,并为我分担了很多的工作。他在系的三年时间,力图改变外界对我们系的一些片面的看法,为我们据理力争了很多的东西,包括津贴、监考补贴、办公用房、办公设备等,而他自己却拒绝接受系里哪怕是一分钱的福利和补贴(包括当时我系每年三千的福利),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很多。 感谢各位教研室正副主任和备课组长,你们给予我太多支持和宽容,从来没有让我为难过。每当我将各种任务下传时,你们都积极支持配合或与我商量。特别是在几次大大小小的评估中,教研室主任具体的工作就更多了,你们都能倾全力完成。外语系女教师多,难免时不时会遇到各种突发事情要请假,这时我只有依靠你们来救场救火。 另一件事就是为了促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我和教研室主任们一讨论口语考试具体方案。这项工作可以说是自找的苦差事。因为如果实施口语考试无形中就会加重老师的负担,其中涉及到如何排考,课时如何计算,津贴如何分配等等,然而我们的教研室主任和老师却积极配合,从08级开始实施,并坚持下来(虽然至今老师们还未拿到应该得到的课时补贴)。 同样的,我也能够理解教研室主任是基层最辛苦的官,你们在承担繁重工作量的同时,还要认真完成校系下达的各项任务,诸如组织教研活动、排课、调课等繁杂的工作。在你们遇到麻烦时,比如在排课问题、口语考试补贴问题、选修课申请和课题申报遇到麻烦时,我也会尽我所能为你们起到上传下达沟通的作用。 感谢在座的各位默默无闻的老师们,你们对学校和系里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你们以 不用扬鞭自奋蹄 的精神,在超工作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抓紧自身学历、职称和教学 水平的提高,这些我令我们佩服,特别是女教师,作为女性,我深知要孕育孩子、哺育孩子、教育孩子,还要忙家务活,又要与男同胞并驾齐驱,完成各种任务有多么的不容易,(诸如论文一篇也不能少,周12课时一课也不能减!)在超工作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每学期大量的重修课你们都毫无怨言利用课余时间承担下来;每学期的英语角、播音和电影播放等等,你们都不计报酬积极参与,你们 的付出与支持我都记在心里;还要感谢凡夫、俐斌和晨阳和范建闽老师,因为当时浦东和仓山校区的事他们都帮了很大忙(如试卷搬运寄存,语音室故障,发射机问题等等等等); 当时我们多次申请语音室实验员,但学校迟迟没配备像金海这样的一个能手,因此,每当接到永贞的电话我就害怕,因为这就意味着语音设备或是发射器有出故障了。(晨阳) 同时,感谢那些对我的信任,把知心话对我和盘托出的教职工们,还要感谢那些在我困惑沮丧时给予我理解和鼓励的所有人,谢谢你们! 感谢我们系默默无闻、工作上与我打交道最多的,给予我很多帮助的两位教学秘书。在很多时候,你们是我的参谋,你们能及时地为我提供教与学方面的信息,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并想方设法协助安排好课程表、各类考表,包括一些你们份外的事情。因为工作中与你们接触较多,对教学秘书工作的辛苦和抱怨我深表理解。对你们工作上的不足我可以没有任何顾虑地直截了当提出批评。可以说工作中,我们在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达到了最佳境界。 感谢这一任的四位工会委员和积极参与工会活动的教职员工,我们一起参与组织了许多活动,为外语系争得了荣誉,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快乐 时装秀,令台下其他系的老师赏心悦目,甚至说到二十年后还回记得这个节目;我们组织了篮球赛,羽毛球赛。特别是拔河比赛经过大家的奋力拼搏,取得了令全校教职员工刮目相看的好成绩,曾一时轰动全校,成为校车上,茶余饭后老师谈论的话题 外语系牛啊!;我们还组织了烧烤、 採 草莓、参观马江海战纪念馆等活动。我们还 一起参与了工会学校文明小家的评估验收材料的整理等等。前几天,我已向系党政领导提出了辞去工会主席的职务,我希望卸掉所有的职务,好好歇歇了! 感谢八年来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职务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与大家一起 努力过、沮丧过、抱怨过、快乐过...,虽无成就可言,(在位期间没干出什么大事,都是些琐碎得近乎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小事),但我以真诚换来了大家的理解、信任和包容, 无怨无悔! 按一位朋友近日发来的短信说的:过去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你的执着,未来的岁月仍将证明你的真诚,回首往事可以无怨无悔,是真境界! 最后还要感谢学校和系给了我今天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将八年来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一吐为快,谢谢! 今后的日子,我还将继续在教师的岗位上尽微薄之力,和大家一起工作着,健康着,快乐着! 最后真心地祝福外语系的明天会更好 !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我所景仰的学者 My Respected Scholars|560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