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难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道非常难解的普通物理题
热度 9 chrujun 2011-6-4 12:10
科学网上的物理高手很多,估计很难搞定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普通物理题。现在开车的朋友很多了,在这里我出一道看起来简单,但很难答对的物理题,考考高手们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辆重1吨的轿车以100公里时速撞上100公斤重、站在路上静止不动的人,请问,这个人会被撞飞多远(计算误差为0.1米)?如果轿车的时速为200公里,这个人又会被撞飞多远(计算误差同样要求为0.1米)? 请提供计算方法、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及仪器|4949 次阅读|29 个评论
地震救援难题及解决方案系列5——《地震灾害对策》
热度 1 supdesign 2011-5-25 17:55
解决方案5 救援的激励 在抗震救灾中,有英雄也有退缩者,有公务员、军警等公职人员,也有普通的农民、工人,怎样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除了道德教育等方式外,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是关键因素之一。 公职救援人员的救援行为属于执行公务,可从荣誉和经济两方面进行奖励,对于有渎职行为的人员,作为惩罚,不但应该撤除其公职,甚至应该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对于非公职人员,如普通民众积极参与救援,可给予荣誉奖励,更应该给予较高的经济奖励,如映秀镇中的建筑工人抢救了将近 50 人,这些可敬可爱的人和我们一样不是圣人,他们需要钱、需要社会承认,经济奖励对他们而言比荣誉奖励可能更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见义勇为的人少了,并非人心不古,而是激励机制出现了问题,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和奖励机制,必然会引起见义勇为的数量减少。抗震救灾也是一样,只有正确地利用经济奖励和荣誉奖励多种激励手段,才能使更多的人员投身到互救和救援中去,救活更多的生命。
个人分类: 02地震|32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救援难题及解决方案系列4——《地震灾害对策》
supdesign 2011-5-25 17:52
解决方案4 防灾队伍整合 整合防灾队伍,是建立反应敏捷、运行高效的防灾和危机管理机制的重要途径。一旦发生灾害,将造成极大的损失,应对这种危机,政府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在现有的防灾各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整合社会防灾资源,形成上下贯通、资源共享、机制顺畅、专业齐全、统一协调、权威性高的应急指挥和管理机制。 救援案例 5 : 东汽中学救援现场有多拨队伍施救,涉及公安武警、消防诸多部队。因为缺乏统一的调度和协调,人力和设备常得不到最佳的配合,“听谁指挥”成为问题。 大到国家救援体系建设,小到具体一个场所的救援,救灾队伍力量的整合都是必不可少的,把抗震救灾和其他灾害处理资源整合起来,灾害事件发生后,按照项目组织管理的模式进行运作管理。 具体的措施有: 1. 理顺机制,强化应急指挥中心的项目管理职责; 灾害事件是具有单项性、突发性、一次性等特点,灾害事件应对实质是一个救灾领域的项目管理,在这方面军队、工程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应急指挥中心相当于一个工程的项目部,主要起到管理、统一配置人力、物力等资源。 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一个能提供各种救灾系统的信息体系; 目前有 110 、 119 等不同应急信息平台,可用现代化信息网络进行防灾资源的整合,构建各救灾信息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时为灾害处理提供准确的信息。 3. 加强应急救灾队伍的建设,整合消防、工程建设力量、医院等多方面资源。 这样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结合应急抢险开展训练。 通过以上资源的整合,切实加强应急的机制和能力建设,形成一套领导指挥有力度、结构完善、功能齐全、科学行动的应急机制,可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个人分类: 02地震|2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救援难题及解决方案系列3——《地震灾害对策》
supdesign 2011-5-25 17:50
解决方案2: 以医院为核心建立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队伍 地震医疗救援有其特殊性,主要是骨折、软骨组织受伤、烧伤等,选择部队医院和部分专业医院或者对口科室作为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预备队,对医生进行必要的抗震救灾培训。 解决方案3: 以灾区民众为核心建立抗震救灾救援后勤队伍 发生地震后,人员通常希望能够迅速离开该地方,躲避危险,救援人员也希望能够减少灾区民众心理创伤,把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区,汶川 县映秀镇等灾区群众经过几天的跋涉,走到安全地带等待运往灾民安置点。 从生命救援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救援时间,是错误的。 在地震中,灾害范围大,仅靠外部的救援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当地居民熟悉环境、了解当地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优势,有效组织他们参加救援,成为救援队伍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力量,例如灾区中的青壮年可以参与救援队伍,妇女可以做饭,提供后勤服务。 救援案例 4 ] : 映秀镇距离汶川县城 59 公里 ,四面环山,属本次地震的极灾区,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瘫痪,后勤物资供应极度匮乏。奉命前往映秀镇救援时,因直升机装载能力受限,国家紧急救援队救援分队本着“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则,仅带了少量生活给养物资,后勤保障多数靠自己动手解决。没有帐篷,只好利用灾区就便器材搭建简易营地;没有水,就在废墟中找些废旧炉灶,经消毒处理后用来烧水;食物缺乏,就是在体力消耗最大的救援前三天,也只能每人每天配发一袋单兵食品和一瓶矿泉水维持。 从救援案例 4 可知,外地救援队伍和志愿者到灾区后,后勤等是受到严重制约,这些精锐的救援人员分出力量进行后勤保障,必然会削弱体力和浪费救援力量。 组织灾区民众进行后勤支援是解决灾区人力匮乏的重要手段,将饱受打击的灾区民众投入救援中,虽然显得很残酷,但这是拯救更多同胞生命的最有效手段。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托起生命的希望 —— 国家紧急救援队映秀分队工作纪实[ EB/OL ]. 2008-6-2 http://www.cea.gov.cn/news.asp?id=28756
个人分类: 02地震|2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擂台
热度 1 TUGJAYZHAB 2011-3-19 04:46
读杨老师创新需要一个摆擂台的人,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6786do=blogid=423188 科学擂台 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欢迎天下好汉来打擂。开擂的 问题如下: 已知: 有 5 个元素(变量) A , B , C , D ,和 F 组成的 5 元系统(可以是草原植被,可以是股市),和它们一、二、三、四、五年(天)的实测数据。 问:能否,以及如何根据它们五年(天)的数据,估计此 5- 系统第六年(天)的值? 变量 / 时间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A 9.95 10.16 10.27 10.62 10.4 ? B 3.7 3.8 3.58 3.63 3.62 ? C 2.97 3.1 2.99 3.03 3.02 ? D 7.12 7.3 6.82 7.05 6.75 ? F 19.17 19.32 18.49 19.19 18.39 ? 提示:标准答案,第六年(天)的实测值,是 : 10.29 , 3.66 , 3.04 , 6.67 , 18.58 这是个系统监测问题。是联合国发起,各国分别建立定位站所要解决的问题。 探讨求解的过程或将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和金融市场监测的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请大家尝试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来解答一下好吗? 列出你的算式和结果。
186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中的“指南”与“指难”
boxcar 2010-9-23 08:55
好多天没专门玩错别字的撷英了,今天说说指南及其谐音指难。 指南这个词,咱中国人都很熟悉。原因很简单,从小我们就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一个是指南针,曾经在大航海时代为无数冒险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算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一项重大发明,如果能搞清楚第一发明人是谁,他的这个成果肯定可以得诺贝尔奖(别名炸药奖,注:在这个季节的博文中不说一句诺奖,就太 OUT 了)。如果当时指南针的发明人申请了发明专利并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他也一定能发大财赚得盆满鉢盈。 在中国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更要对指南这两个字保持足够的关注敏感,闲着没事儿要上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网站上去转转,看看有没有新的指南出来。在这里说的指南专指科研项目指南,无数学者要在其指引下撰写项目申请书,然后经过一轮轮的评审后,有胜有汰(未必一定是优胜劣汰),有一部分(一般是很少一部分)人可以成功获得项目经费支持。科研工作者写出的申请书本子要紧扣当年《项目指南》指引的方向,如果不在这个方向之内,项目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这一点大家都懂的,所以指南对于科研工作者非常之重要,得到异乎寻常的重视。 现在的《项目指南》是被遴选出来的若干某领域的专家,根据他们对该领域的了解所确定的近期优先开展的研究方向或指定的研究目标,供申报项目者选题之用。由于这些撰写大专家在《指南》的撰写过程中的发言权很大,所以重视了指南,自然也就要重视写这个《指南》的过程和写《指南》的人。因此,会有很多人努力让自己成为有权去编写指南的人,更多的人没有这个机会,也要去努力结识写指南的人,这些努力不为别的,只为把自己做的工作变成南有机会被指到。就此一指,或许就可收到点石成金的奇效,带来滚滚财源(经费),岂有不格外重视之理?! 如果抛开(其实无法真正抛开)纯粹的经济问题考量去做科研选题,科学家们会更倾向于做什么?我想最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应该首推各研究领域的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难题(难点)。这些难题的解决,对学科领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能够以一点之突破带动大面积的飞跃。能够指出这些难题(简称指难)的科学家,是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有独到眼光的大家。开尔文勋爵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指出的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释的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就是指出了这种难题的典型案例。难题一经指出(当然也有学者自己悟出的),随后便无数有才气和创造力的中青年学者投身到解决难题的工作中去,带来的效果很显著, 20 世纪上半叶物理学的迅猛发展。因此,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指难其实非常重要。 指南与指难,音同字不同,二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显然,它们都是由少数人指出了多数人努力的方向或目标,但目标的层次却有所不同,伸出手指的人的考虑也不尽一致,甚至关注者都有所不同。指南指出的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和难点,也可能是有望最快取得突破的方向;指难指向的则是实打实的难点所在,没准还是个世纪难题。事实上,如果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提出或撰写《指南》者在推出指南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夹杂任何个人因素,有时或许是其课题组和合作组有能力在有限时间内达到的目标;略有不同的是,指难者指出的难点通常是对其本人和整个领域都显得艰难无比。《指南》的关注者显然是体制内的科学家(常被称为官科),因为他们更有可能按照《指南》去申请项目进而获得经费资助,指难的关注者应该包括整个领域的从业人员和对相关问题有兴趣的人,但似乎很多业余爱好者(常被称为民科)的兴趣更大。 对比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要发展南 - 难合作,如果能让《指南》更好地发挥指难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可以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个人分类: 科研|6156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道难题,看谁有办法。
sheep021 2010-9-7 16:37
万一缝衣针误吞腹中,穷乡僻壤,没条件动手术,如何取出? 探讨而已。不是脑经急转弯! ---- 答案见: 误吞针救急良方集 ,有现代医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75 次阅读|5 个评论
电介质的十个未解之谜
热度 1 taol 2010-9-6 19:33
J.C.Fothergill在2007年固体电介质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电介质的10个要解决的难题,我想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这十个问题将是电介质研究的热点,也是电介质发展的动力所在。 1.老化的效应似乎的确可以感受到,但什么事电-热老化的直接证据? 2.和劣化、击穿一样,老化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机理。在这些机理中,是否存在着老化发生的临界电场或电压? 3.如果这样的临界电场确实存在,那么它和空间电荷开始呈现非线性增加的阙值电场是否是同一个? 4.应用中的绝缘系统老化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检测? 5.我们能够解释观察到的空间电荷特性并且预测新系统中它的出现? 6.如何通过制造、维护和运行技术控制绝缘结构中的空间电荷? 7.纳米粒子周围相互作用区的介电本质是什么? 8.作用区的厚度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9.电荷包仅仅是一种学术奇葩么? 10.为什么聚合物的力学性能比电气性能更容易理解? 原文: 1. The effects of ageing do seem to be felt but what direct evidence is there for thermo-electric ageing? The changes in nano-void number and sizes cited here was the result of difficult experimental work but was still not very conclusive, particularly as the specimens were thermally aged as well as electrically aged. 2. There may be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ageing, just as there are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degradation and breakdown. Is there a critical field or voltage for ageing to occur in these mechanisms? 3. If such a critical field exists, then is this the same as the threshold field (measured fairly easily) at which the space charge starts to increase non-linearly? 4. What would be appropriate techniques for checking the state of ageing of systems in service? (Space charge, EL, dielectric spectroscopy?) 5. To explain observed space charge behaviour and (even better) to predict it for a new system should be a goal. But is this possible given the number of variables? We haven't been able to do this for conthe last century. 6. If this is not possible, what techniques could we use to control it? Techniques hereinclude the manufacturing, maintenance and operation of the insulating system. 7. What is the dielectric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 zone around nano-particles - accepting this may be material dependent? 8. What is the thickness of the interaction zones and the layers that they comprise? 9. Are charge packets just an academic curiosity? 10. Why do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s seem to be better understood than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参考文献: 刘英 曹晓珑 徐曼. 电介质几个基础问题的研究进展 . 第十一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论文集 pp.30-36 Fothergill, J C. Ageing, Space Charge and Nanodielectrics: Ten Things We Don't Know About Dielectrics Solid Dielectrics, 2007. ICSD '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