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经络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经络

相关日志

[转载]赵洪钧谈经络脏腑与“天人相应”
fqng1008 2020-8-26 08:10
问:尊意如何看经络学说呢? 答:经络的本意就是血管。古人不但看到或摸到绝大多数的表浅大静脉和大动脉,也知道血液就在血管内运行。 问:古人认为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心吗? 答:不是。中医的经络体系或经络学说认为气血在经络内循环,但不是以某脏腑为中心。古人可能认识到心脏在循环中的重要性,故说: “ 心主脉”(《灵枢·九针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藏生成篇》)“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 脉宗气”——脉运行的主要动力,显然指可以看到的心尖搏动。 假如,古人认识到“脉宗气”就是心脏搏动所致,古代的血液循环理论就接近成熟了。可惜不是这样。 问:那么,经络学说是怎样形成的呢? 答: 简言之,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其中,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尤其明显。 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这是由于,构造理论时,中国古代的哲学自然观,如阴阳、五行以及和这两种观念密切相关的天人相应思想起到激发、同化和吸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哲学自然观迁就经验知识,而是按照哲学自然观的模式增加经验知识中没有的东西。 问:何以见得经络系统是天人相应的体系呢? 答:古人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如: 《灵枢·经别》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 《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 上述引文应是十二经脉说定型之后的说法。由这两段话就能明白,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 此外,还有别的天人相应经脉论述。 比如,《素问·阴阳别论篇》如下说: “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此话也应该出于十二经完成之后。“十二月应十二经”是清楚的。与四时相应的“四经”是什么呢?大约是冲任督带。 《灵枢·五十营》还有二十八脉说。 为什么要二十八脉呢?因为要应天周二十八宿。即该篇所谓“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其算法大约是手足十二为二十四,再加冲任督带。其余的脉,就不管了。 此说还见于《灵枢·卫气行》。这两篇都有大段文字讲人气运行如何与太阳运行相应,不再引。 更有甚者,为了与天六地五相应,早期经络学说只有十一脉。那时不但没有手厥阴脉,手少阴脉也没有穴位。 《灵枢·邪客》说:“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 于是,经文不得不做些自相矛盾的解释。 总之,经络的本意虽然是血管,最后形成的经络分布体系却是出自天人相应的推理。 问:穴位等也是天人相应的吗? 答:是的。详说见“内经撮要”。 问:如此说来,至今公认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大多是为了满足天人相应而想象或主观安排的吗? 答:据以上所述,除非认为经络与循环和淋巴无关——即经络不运行气血,而且确实是现在根本没有认识到的天人相应构造,只能说多数经络是为了满足天人相应而想象或主观安排的。 试看所谓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带脉等没有一条与动静脉走行相符。 至于《难经》第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更是错误的。按照现代循环、淋巴解剖生理,不可能如此。遍查内难更不能证明十二经皆有动脉。这样推论来的穴位等数目,也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证实。 显然,主要用天人相应思想认识或解释人体构造和生理,已经不能被当代人接受。人体构造和生理,与不包括生命的天地之间有极大的距离。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十二月、365日等规律,远远不足以填充天人之间的空白。人体基本上不是这样与天地同构(即天人相应)的。即不能说天有四时,人有四经;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六气,人有六府;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等推论是正确的。 问:那么,目前中医的真正价值在什么地方呢? 答:她的理论价值见上面所问如何看阴阳学说。她的实用价值就是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简便实用,且至今对不少疾病还有很好的疗效。详说见“临证真传”。 问:尊意认为,中国古代医家,实际上掌握了哪些解剖生理知识呢? 答:据我所知,古代医家掌握的解剖生理知识以“内景赋”最为全面且简明扼要。也可以说,“内景赋”是最简明的“中医(理论)要旨”。不过,虽然“内景赋”中的解剖生理知识比《内经》所述多一些,也更准确一些,却还是在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统帅下的体系。谨把它附在下面: 内景赋 尝计夫人生根本兮由乎元气,表理阴阳兮升降浮沉。出入运行兮周而复始,神机气立兮生化无休。经络兮行乎肌表,脏腑兮通于咽喉。喉在前,其形坚健,咽在后,其致和柔。喉通呼吸之气,气行五脏;咽为饮食之道,六腑源头。气食兮何能不乱,主宰者会厌分流。从此兮下咽入膈,脏腑兮阴阳不侔。五脏者肺为华盖而上联喉管;肺之下,心包所护而君主可求。此即膻中,宗气所从。膈膜周蔽,清虚上宫。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联胃左,运化乃功。肝叶障于脾后,胆腑附于叶东。两肾又居脊下,腰间有脉相通。主闭蜇封藏之本,为二阴天一之宗。此属喉之前窍,精神需赖气充。又如六腑,阳明胃先。熟腐水谷,胃脘通咽。上口称为贲门,谷气从而散宣。输脾经而达肺,诚脏腑之大源。历幽门之下口,联小肠而盘旋。再小肠之下际,有阑门者在焉。此泌别之关隘,分清浊与后前。大肠接其右,导渣秽于大便;膀胱无上窍,由渗泄而通泉。羡二阴之和畅,皆气化之自然。再详夫脏腑略备,三焦未言。号孤独之腑,擅总司之权。体三才而定位,法六合而象天。上焦如雾兮,霭氤氲之天气;中焦如沤兮,化营血之新鲜。下焦如渎兮,主宣通乎壅滞;此所以上焦主内而不出,下焦主出而如川。又总诸脏之所居,隔高低之非类;求脉气之往来,果何如而相济。以心主之为君,朝诸经之维系。是故怒动于心,肝从而炽。欲念方萌,肾经精沸。构难释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脉涩而气沉,为悲忧于心内。惟脉络有以相通,故气得从心而至。虽诸脏之归心,实上系之联肺。肺气何生?根从脾胃。赖水谷于敖仓,化精微而为气。气旺则精盈,精盈则气盛。此是化源根,坎里藏真命。虽内景之缘由,尚根苗之当究。既曰两肾之前,又曰膀胱之后。出大肠之上左,居小肠之下右。其中果何藏?蓄坎离之交姤。为生气之海,为元阳之窦。辟精血于子宫,司人生之夭寿。称命门者是也,号天根者非谬。使能知地下有雷声,方悟得春光弥宇宙。 (见张介宾《内经图翼》1965年人卫版,129~131页)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经络的认识【02】
tingyy 2020-6-15 01:34
二、 经络 系统 的黑箱模型描述 黑箱方法是现代控制理论中对一些复杂动态系统的一种分析方法。因为一些复杂动态系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活动性,如活生生的有机体。一旦采用解剖的方法打开 “黑箱”,系统运行就会受到干扰,整体功能就可能会受到破坏,从而无法得到系统的真实情况数据。黑箱方法研究时不需要打开系统的“活体”内部,仅从系统的整体特性出发,通过研究系统外部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去认识和把握系统的功能特性,探索其结构和运行机理。通过黑箱方法通常可以建立一个能够实现与原始系统同样的输入和输出关系的黑箱模型。人们使用现有的理论方法可以对黑箱模型系统的功能特性进行具体描述。在对系统进行控制的应用中,黑箱模型可以代替原来内部结构和运行机理还不是完全清楚的真实系统。因为黑箱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关系与原始系统基本相同,所以可以用来指导对原始系统的运行控制。 1、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的黑箱模型:   传统中医的经络理论的黑箱模型的系统内部功能特性是以 “气——阴阳——五行”描述方法建立的人体系统模型。也就是传统中医的以心、肺、脾、肝、肾五个藏腑子系统为中心的,以阴阳调节自动稳定平衡运动为机理的人体运行和经络工作模型。其实这个模型除了能够用于经络系统理论,也同样使用于中医辩证施治的黑箱方法。该模型的人体内部情况描述的确与现在科学所认识的人体实际器官分布和运行情况有一些差别。但是这个“不一致”一点也不影响它作为黑箱模型的指导作用。   从黑箱方法来说这个经络系统模型能够很好地说明人体经络系统的输入(对经络的刺激:针灸、艾灸、推拿、按摩)与输出(疾病和健康情况)之间的关系就足以满足需要了。按照这个模型对人体的控制调节结果与人体的实际系统的运行状态的外在表现符合得很好,这个符合已经被传统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的良好医疗效果和健康维护效果所证明。所以应用中医诊疗的黑箱方法,这个经络系统模型是可以很好地指导中医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上的工作。   这个经络系统模型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尚未发生的古代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能够有这么好的实际效果,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医学成果。直到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经络系统在人体的疾病诊疗和健康维护上还是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这与经络理论的合理性是分不开的。今天一些人因为这个不符合而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正是他们不懂得黑箱方法的这个特点。   与中医的黑箱方法不同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西医,是致力于从人体内部运行情况的深入了解来治疗疾病的。西医理论对于人体系统内部的结构和运行机理有比较深入的描述,西医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是直接从人体内部的各种医疗指标数据和药物作用数据来进行调节控制。但是由于人体本身的复杂性和实际人体运行与同样复杂的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联系,使得采用直接诊疗方法的西医遇到很大的困难。   从人体的复杂性来说,即使是现在科学技术能够从人体基因分子结构上去研究疾病问题,但是要达到实际控制人体疾病的效果可能还不是一个短期能够实现的。另外人体的疾病除了内部的变化以外,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上十分重要的。这个思想在传统中医的理论中早就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用现代医学理论也不能完全描述人体的内部运行情况,而中医使用的黑箱方法是对于像人体这样非常复杂的动态系统进行疾病诊疗和健康维护的一种优秀科学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体内部结构和运行情况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今天医生已经可以通过各种科学仪器和科学方法观察人体的实际运行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疾病的治疗和健康维护。对人体的一些运行过程的了解甚至在一些方面可以深入到分子级别的描述,如基因技术的应用等。对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对于中医的黑箱模型应该可以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进一步细化,这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一条正确道路。    2、 经络理论的黑箱描述方法:   沿着 “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思路,我国的经络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随着中医针灸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发现在人体的耳朵、脚掌、甚至舌头部位同样也都有与内脏对应的敏感部位可以使用针灸方法来疾病治疗。这些进一步说明了针灸对经络的刺激作用可以用黑箱模型来描述。   另外王唯工博士对经络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谐振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④。他认为人体经络包括相应的内脏器官共同组成一个谐振网络,不同的网络具有不同谐振频率。当这个谐振频率与心脏跳动的血脉波动的谐波频率一致的时候,相应的内脏器官就可以得到较好的供血。从中医来说是气血充足,从现代医学来说是内脏器官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得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运行情况正常。   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疾病(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并不去追究这个病因,而是辩证施治),则可以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谐振网络,使得内脏器官供血得到改善,从而可以达到治疗一些疾病的效果。这项研究解释了经络对于很多常见的气血不足(血液循环情况不好)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内脏器官的供血不足引起的疾病也会在同一谐振网络的相应经络系统引起缺血,而发生一些痛麻等感觉。这样使得经络系统的一些问题可以得到现代科学的解释。特别是从这个理论出发,中医的脉诊可以通过现代科学仪器进一步发挥疾病的诊治作用。   从现代医学知识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功能的整体系统,另外人的大脑的主观意识对身体的调节是有影响的,这个影响是很强大的。人体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神经系统来对人体的内部器官运行和运动系统进行控制。当人体经络部位接受刺激时,通过周围神经传到给脊神经,然后再把信息传到脑。这时人体做出的反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主神经系统作出的条件反射,另外一部分是大脑经过处理后作出的对应行为。这些反应可能包括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内分泌的增加,内脏的运行状态的变化,运动肌肉系统的动作等等。   特别是大脑的处理反应那一部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行为,所以可能导致不同的个体对经络刺激的反应(如循经反应和症候)不完全相同。这样也就导致人体经络系统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也引起一些人对经络理论正确性的怀疑。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中医理论的其它内容,这个大脑(精神)对身体运行情况的影响,也使得中医的一些描述可能对不同的个体有一些差别。这也是中医在辩证施治中强调需要对证因人而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把经络理论(也包括传统中医理论)看成是黑箱模型方法来处理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利用黑箱方法我们只需要得到一个能够描述我们所感兴趣的系统输入和输出量之间的关系的模型就可以进行系统的控制工作了。对于复杂的动态系统,这个模型一般都是实际系统的一种简化的 “同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模型对原系统的运行的表述只是一个近似,并不是严格的完全一致。这个模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数学运算,那么系统可以用一个计算机程序来模拟。最近出现的“机器中医”就是一种从中医理论建立的黑箱模型来说明中医四诊信息(输入)和人体疾病和健康状况(输出)关系的计算机系统。因此通过黑箱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认识传统中医学的经络理论,也可以进一步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来完善经络理论。   经络就是整个人体对特别的体表部位(穴位)的刺激反应点和感觉连接线。因为这个刺激反应是全身性的(包括对内脏的运行,血液和体液的流动,免疫系统的发动等)所以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锻炼身体的作用。传统中医经络理论对经络功能的解释和对经络诊疗的指导可以从现代控制理论的黑箱方法得到理解。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的黑箱模型虽然与实际人体内部运行情况不完全一致,但是它对于人体系统的输入 (对经络的刺激:针灸、艾灸、推拿、按摩)与输出(疾病和健康情况)之间的关系有非常正确、具体和完整的描述,这就能够满足黑箱方法对人体经络诊疗技术的需要。   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可以对经络这个黑箱模型系统进行更加详细深入地描述,从而可以改进和发展经络理论。使得古老的经络系统可以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更好地发挥疾病诊治和健康维护的作用。这个方法对于传统中医学的现代化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白话中医四部经典》 刘渡舟 主编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3   2、《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 祝总骧,郝金凯著 北京出版社 1989   3、《控制论导论》 W.R.艾什比 著 张理京 译 科学出版社 1965   4、《气的乐章》 王唯工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中医奇迹与黑箱方法》华国凡 金观涛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79年第2期
个人分类: 中医和养生健康|2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经络的认识【01】
热度 1 tingyy 2020-6-11 06:46
人体经络系统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到中医针灸师那里试一针,感觉一下经络。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一些原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被认识到。比如量子理论就是在原来已经感觉完美的物理学大厦中发展出来的。而经络在几千年前就被古代中医认识到,而且运用于实际的医疗实践中,被医疗实践证明了。但是在西方狭义的科学观念来看,经络系统不能被以人体解剖为基础的西医直接观察到,当然也不能用已知的科学理论来说明。所以认识经络不仅仅是中西医之间的问题,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将从传统中医对经络的描述出发,希望能够用现代科学概念来描述经络系统。    一、 传统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人体经络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传统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中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 经络在人体的生命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 传统中医学的人体生命运行的描述、人体疾病的成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都离不开经络这个东西。很多对它感兴趣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一些国外的科学家都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对它进行检测和观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皮肤电阻测试法,分别发现穴位具有低电阻特性。红外线测量法,发现经络在一些情况下有红外线辐射;同位素跟踪法,在一些经络上有循经流动现象等。 虽然人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测量人体经络,十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真正检测出人体经络的实际构成。人体经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一直无法用现代科技语言来完整清楚地说明。现在很多人对人体的经络抱否定态度主要也是因为对经络的本质的科学解释没有完成。但是经络的实际作用却是真实存在的,以经络为基础的中医针灸疗法所具有的良好治疗效果不仅仅为中国民众接受,而且已经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承认。所以,正确理解人体经络系统,用现代科技知识来说明它是中医学现代化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1、经络的原始意义:   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先民在创立传统中医学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人体经络体系。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很多地方用经络系统理论来论述问题了。   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就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注意到,当身体的某些体表部位受到尖锐的石头,灼热的炭火,或者荆棘的刺激反而会使体内某些疼痛和疾患的感觉减轻或消失。同时他们也注意到身体内部的一些不适,也会在某些体表部位有所表现,或者在某些体表部位有异样的感觉。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他们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学会了有意识地使用贬石、骨针来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 (或压痛处),或者用火点灼灸某部位的皮肤来解除体内疾病的痛苦,以达镇痛等疗效。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授这些宝贵的经验,他们把这些特殊的体表部位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且取了名字。在有了文字工具后立即对这些宝贵的经验进行了记载,在5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这些方面的文字记载。   根据考古发现,到 2500年前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医学建立以前,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中国古代对经络的认识就已经非常系统化了。如马王堆出土文献里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都成书于《黄帝内经》之前。此外,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中还有一些关于灸法、贬法等的零散记载。在古代传统中医学建立的时候,经络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中医针灸的经验总结,而且已经发展成为说明人体生命运行和疾病发生、发展和诊疗的重要系统。经络系统理论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经络学说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体验。第一是针灸体表的一定部位引起了 “得气”感觉,并且常有一种异常的感觉沿一定方向传导。同时针灸体表的一定部位的刺激还会影响相关的内脏的运行,从而可能会对某些疾病产生疗效。第二方面是疾病发生时循经症候群的观察。也就是观察到当某种疾病发生时,会在病人身体的相应的经络上有一些表现,如变色、肿胀等,或者有一些疼痛的感觉(循经症候)。并且此种对应关系和第一种效应的部位基本是一致的。第三方面在气功锻炼过程中的练功者本人对经气在经脉中的流动感。 而在人体解剖上古人也只是见到的人体皮肤、肌肉、筋骨和血管(古代也称为脉管),以及内脏,对经络只是感觉上的体验,的确也没有见到实际的物质。《灵枢 ·经脉》篇中有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所以经络的原始含义应该是建立在直观体验上的经验总结。它就是对于人体的运行有明显作用的一些敏感部位和相关的感觉传导路线的归纳。原始的经络体系主要就是由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的体验而归纳出来的。虽然古代医学已经从直观体验对经络系统的分布和作用进行了非常系统的了解,并且用于疾病的治疗,但是中国古代的医学并没有停留在经络的直观体验上。   2、经络学说的理论提升:   到《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医学理论建立时,古代医生对经络体系的描述则已经从直观的体验上升到经络的理论体系。如《灵枢 ·本脏篇》指出,经络的具体功能是“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经别》篇指明:“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灵枢·经脉》篇更说它的作用是“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是建立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的,也就是 “天人合一”思想和“气——阴阳——五行”的事物运动描述体系。同样对经络体系建立的经络学理论也与其它中医学理论一样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的。如经络学理论中对经络对人体内脏的作用描述就是依据五行脏像学说来的。   现在,中医理论书中对经络的描述是后人的理解基础上的经络,实际的原始意义的经络描述应该在中医典籍中去寻找。《黄帝内经,灵枢,本脏》中有一段: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岐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在这一节中黄帝问到:内藏的形态和运行和经络的情况有关系,内脏的形态和运行情况与对应的外在组织器官的形态也有直接的对应,那么对应的疾病与它们有什么关系呢?岐伯答到:看外在组织器官的形态可以知道对应的内藏的形态和运行状态,也就可以知道所发生的疾病了。注意这里的内藏是传统中医学的五行藏像学说的五藏,而不是完全直接对应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内脏。所以这里证明古代中医就是通过看外在组织器官的形态来推断疾病,并且应用了五行藏像学说来说明五藏与疾病的关系。这就是运用了黑箱方法来诊治疾病。   在《黄帝内经,灵枢,经水》中有一段对话更加有此意识,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我们知道在《黄帝内经》中,黄帝是医学的学习者,而岐伯是真正掌握医学知识的学者。黄帝对于一些看法是他自己的学习体会,只有岐伯的解释才真正是代表医学的思想。从《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这篇对话内容可以知道当黄帝学习了经络理论后希望知道经络和内脏的具体情况。医生岐伯就回答他道:你看得见天地,你能够度量天高地厚吗?你可以直接度量人体的外在形态,也可以解剖死人看到内脏。但是对于那些说明经络运行的具体情况是不能直接度量的,只能了解一个大概。在具体的经络治疗方法是需要根据情况来改变的,不能有固定不变之方法。在本篇后面的对话中,医生岐伯又对各条经络的循经感觉路线以及和内脏的运行状态的关系做了具体的说明,但是根本没有针对黄帝的提问对经络给出什么具体解释。最后医生岐伯特别强调 :经络针灸治疗应该“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因此可以知道,经络完全是一个说明人体情况的比拟模型,用经络系统来诊治疾病就是一种黑箱方法。虽然在中国古代医生没有提出黑箱这个名称,但是他们的确正是以这种科学的方法在发展中医学,以黑箱方法来描述和说明那些在实践中得到的经络的直观体验。所以传统中医学的经络理论是依据经络功能的黑箱模型建立的。如对于经络的气血传导功能并不是真正有气血物质沿一个什么经络通道传输,根据现代医学实验,经络刺激的确有对身体的的物质(包括血液,体液,营养物质,免疫物质等)的流动情况有直接影响。为了说明这些影响情况,传统中医学中的经络理论通过黑箱方法建立了经络体系的黑箱模型。
个人分类: 中医和养生健康|30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跃华疗法的物理原理分析
zbouyang 2020-3-3 09:27
李跃华疗法的物理原理分析 李跃华的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 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有相应的经络连接,有相应的穴位与之对应。穴位可以说是内脏器官与人体外壳之间的末端联系处。 从中医理论看,人体所有器官组成一个整体,因此器官相互之间必有联系,这种联系既需要有信息的联系和通道,也需要有能量和物质的联系和通道,这就是经络存在的物理基础。 基于此,从穴位注入的药物必然会进入这些穴位所对应的器官,这就是李医生的疗法的物理原理。通过在离肺部最近的肺关联穴位注入杀毒药,能杀死肺部的新冠状病毒。 同样的道理,在某个穴位注入杀毒药,可以杀死距离该穴位最近的关联器官的病毒和细菌,因而可以用于治疗其它器官疾病。 传统的针灸和推拿方法仅仅是利用了从穴位沿经络传递给关联器官的信息和能量通道,而李医生的方法是利用了人体内部关联网络的物质传递功能,将药物从穴位传递到其关联器官,杀死器官内的病毒。 这种方法大有可为,有望不需要外科手术就可以治疗体内的疾病,大大降低医疗创伤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大大节约医疗资源和成本。 这是古老中医经络理论的新应用和发展,值得研究推广应用。 至于苯酚杀新冠状病毒的物理机制,李跃华的解释有些牵强。实际上就是以毒攻毒原理,因为苯酚的毒性很强,能杀所有病毒。
个人分类: 建议|3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贝尔医学奖选题] “生物活体成像”与“穴位、经络”的实证
zlyang 2019-6-24 17:42
“生物活体成像”与“穴位、经络”的实证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启发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于是有了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5,the other half to Tu Youyou f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Malaria.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5/summary/ 下一个中国人的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可能是什么呢? “穴位、经络”的现代实证。 经络、穴位,对于有中医临床经验的人而言,存在性是显然的。 例如,身体内部有重病时,可在相应的穴位出现异常反应,甚至出现可以用手指触摸到的硬块。当身体内部的疾病消失后,这些穴位里的硬块也会消失。 既然在健康情况下,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证经络、穴位的努力,没有得到现代科学的充分肯定,于是,转而对病态下的经络、穴位进行实证观察,即穴位等异常与实体内部疾病相关性的仪器测量,就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例如,观察疾病引发的穴位里的硬块,需要空间分辨率小于0.05 mm、成像深度超过 3 mm 的“生物活体成像”设备。最好能达到空间分辨率小于0.01 mm、成像深度超过 8 mm。 如《生物全息学》,实际上是“分形 Fractal (自相似 self-similarity)”的一种直观表示。生命具有的这种自相似,是数学上“实无穷 actual infinity”的例子。 一旦高分辨率的成像成功,则可以直接证明: (1)生命,不是“还原论”能够完全研究的,必须进行“整体功能关系”的研究。 (2)数学抽象,对于人类的理性发展、以及身边生命的理解,具有双重的深刻价值! 相关链接: Abstraction of actual infinity. N.M. Nagornyi (originator),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https://www.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Abstraction_of_actual_infinity Fractals.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https://www.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Fractals Typically, a fractal is self-similar in a deterministic or a stochastic way. 搜狐,2018-01-10,无穷概念的重新统一 http://www.sohu.com/a/215686097_464088 三种无穷观:1)潜无穷观,2)统一实无穷观,3)层次实无穷观。 如果一个集合能和它的真子集等势,则叫无穷集。 新浪,2005-11-28,邹承鲁回应张颖清事件 争论背后的学术鸿沟 http://tech.sina.com.cn/d/2005-11-28/0839776402.shtml 2019-06-24,俺发表的中医期刊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6633.html 2015-07-20,科学网博主: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学术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06718.html 2015-11-27,活体超声显微成像技术:阿是穴、病灶在对应穴位形成的淤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39118.html 刘进平,2018-7-27,提高了核磁共振成像(MRI)在细胞水平上的分辨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26234.html 美国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的Mark and Mary Stevens Neuroimaging and Informatics Institut领导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表明,有可能使用高分辨率MR成像和一种新的细胞标记技术来可视化少于100个细胞。 这些结果最终将允许临床医生评估用于治疗各种癌症的基于细胞的疗法的有效性。”这种新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该研究所神经病学教授Danny JJ Wang说。他补充说,“它可以用来监测免疫和干细胞治疗。”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测试了一种新的标记细胞的方法,他们正确地预测这将使细胞更容易在MRI扫描仪中显现出来。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代表性个人学术观点|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俺发表的中医期刊论文
热度 7 zlyang 2019-6-24 14:34
俺发表的中医期刊论文 差不多都是上个世纪的。原计划通过拍照片、拍视频,以便拿到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 ,后来也没这心思了。 没有必要的条件、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总之,老叫花子一无所有,所以在吃、喝、住、穿解决之前,能从事科学、艺术等等不太可能。连居里夫人都是牢骚满腹啊!要美国女性捐钱。 真傻. 等比、黄金分割与优生年龄,《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3, 12(4):7-8.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TZYY199304003.htm http://www.cqvip.com/qk/97284X/199304/1184193.html 真傻. 《内经》中“女七”、“男八”周期的天文成因,《中医杂志》,1998, 39(3):187–18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ZYZ199803039.htm http://www.zzyz.cbpt.cnki.net/WKD/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1999tp=gklb 真傻. 优生年龄与天人观浅说,《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 18(1):6-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ZYY901.003.htm http://www.cqvip.com/Main/Detail.aspx?id=3437907 真傻. 体表形状及某些穴位与器官的相关性,《中医杂志》,1999, 40(3):18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ZYZ199903035.htm http://www.zzyz.cbpt.cnki.net/WKD/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1999tp=gklb 真傻. 经外穴、阿是穴与“经络、穴位”的实质,《中医杂志》,2001, 42(增刊):8.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382187-1-1.html 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lihongzhangdr_1086927430.htm 相关链接: 2018-12-15,中医: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为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1708.html 2015-07-28,中医、全息穴成像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08895.html 2011-08-17,“中医的现代实证研究”课题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476442.html “金元四大家”医学观点差异的气温变化成因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201158-1-1.html 浅论中医方法在人类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201587-1-1.html 杨正瓴. 数理科学大事的周期性 . 科技导报, 2014, 32(17): 87-87. http://www.kjdb.org/CN/Y2014/V32/I17/87 相关背景: “ 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6255.html 华罗庚:早发表,晚评价。努力在我,评价在人。 http://www.cas.cn/spzb1/JNHLGSS25ZN/HLG25YL/201006/t20100611_2879861.html 2018-08-20, 居里夫人发的牢骚,是否真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202.html 武夷山,2019-06-19,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理事长濱口道成的真知灼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85848.html 在科学家们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里,有许多都是发表在不知名的杂志上。尤其是名古屋大学的诺奖获得者们的论文,没有一篇是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也就是说, 他们获得诺奖的论文原本是不受关注的论文。许多人在阅读他们的论文时感到天马行空,所以难以刊登在权威学术杂志上。 李江,2017-06-17,学术评价中,勿被定量指标蒙蔽双眼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61303.html 如上图所示,在发表之后的前3年,高创新性论文成为前1%的高被引论文的可能性低于低创新性论文,3年之后实现赶超,发表15年后,比低创新性论文高将近60%。同时, 高创新性论文也倾向于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上。目前依赖短期评价指标的评价系统将大大低估这些具有更高的、更长期的影响力的研究。 Blinkered by bibliometrics,作者: Stephan, Paula; Veugelers, Reinhilde; Wang, Jian,NATURE 卷: 544 期: 7651 页: 411-+ 出版年: APR 27 2017 https://www.nature.com/polopoly_fs/1.21877!/menu/main/topColumns/topLeftColumn/pdf/544411a.pdf 文双春,2019-06-22,莫谈“影响因子”,一谈恐遭鄙视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186278.html 黄晓磊,2012-12-12, 基金资助不鼓励创新 如何改进资助模式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883-642050.html 李江,2018-5-28 , 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6106.html 基于短期时间窗口的科学评价指标不但没有鼓励创新、促进科学原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科学创新。 追求短期效益的评价方式有可能蒙蔽科学政策的双眼,最终削弱科技发展的潜力。 李江,2019-04-23, 同行评议——保障公平过程中的不公平?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75025.html Andrew Tomkins, Min Zhang, and William D. Heavlin. Reviewer bias in single- versus double-blind peer review . PNAS, 2017, 114(48): 12708-12713.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4/48/12708#sec-1 华春雷,2019-02-14,《自然》发文揭开大科学背后的沉重真相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10327-1162214.html 但是令人深思的事实是, 那些科学领域中的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 却在科学和技术的最前沿的天际线上在拓荒和耕作. 他们在选择研究课题上, 往往更重视真正的难题和最尖端性问题, 因此, 他们才 真正承担了科学前沿区的最大的风险性, 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工作, 才k维持了科学的后驱力, 维持了科学的生命力. 但是, 他们却往往得不到舆论的关注, 没有记者的注意, 无法被聚光灯照射, 在资金上也往往更困难. 这就是该论文所揭示的当今科学界原始森林中的沉重的生态真相. 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 Wu, Lingfei; Wang, Dashun; Evans, James A. NATURE 卷: 566 期: 7744 页: 378-+ 出版年: FEB 21 2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0941-9 文双春,2018-07-31,看这点就可判断一所大学能否“一流”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126801.html 一流科学家的共同体会是,一流研究需要时间(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而且需要的是大块连续时间(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科研不像搬砖,搬一块少一块,所以搬一阵歇一阵没关系。科研首先要有新想法,而好不容易冒出来的新想法,从申请项目,到开展研究,直至撰写论文,都需要大把时间。新想法往往娇贵而脆弱,每次打断都像一阵吹翻一屋子卡片的风。研究发现, 一个人在中断片刻后重新专注于一项任务需要约23分钟。如果中断时间更长,一个想法可能就随风而去了。 打个比方说,科研就像烧开水,你必须一鼓作气烧到100度让它开,否则,你即使烧到99度又停一下,它马上又退回到原来的温度了,前功尽弃。 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 give us back our summers https://www.theguardian.com/higher-education-network/2015/jul/17/world-class-research-takes-time-give-us-back-our-summers 刘进平,2019-01-10, 世界级科研需要连续的大段时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56329.html 2019-06-18, Friedrich Miescher,同行评议,科技政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5723.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代表性个人学术观点|3697 次阅读|19 个评论
健康问题第05 认识经络是维护身体健康的一条捷径
tingyy 2019-5-30 12:31
自然界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都有一套非常精细的适应自然环境的调节控制系统。人类身体内当然也有这么一套控制调节系统。人类的这套调节控制系统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一套非常微妙的系统。 人体的调节系统的工作,除了协调 内部 器官之间的关系以外,还需要接受外部环境信息 来对身体的行为 进行 对应的 调节工作。人体 对周围环境的 主要的信息来源是面部的五官和全身的感觉神经系统,这些信号主要是提供给大脑以根据外界情况指挥身体,也有一些如温度 、 触觉 等简单信号也直接送给身体内部的调节系统,在大脑的 “不知情”下直接调节身体的运行。西医从人体解剖学研究发现了人体神经系统,它可以接受和传递这些感觉信号 。 神经系统遍布全身,对不同的信号有不同的传递处理方式,有些信号送到大脑,有些信号 用于 直接控制内脏工作(西医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 但是人体神经系统具体是如何协调和控制全身的工作,到现在人类也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中医则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的调节控制 功能 是 由 全身的经络系统 。 经络 到底 是什么,它是否包括西医解剖学的神经系统现在还在研究之中。经络也可以感受人体周围环境的触觉、温度等信息,是否还可以感受磁场,电磁波等信号现在还不清楚。这里我们也不准备对经络的本质和工作原理进行探讨。但是经络可以起到身体的自动调节平衡系统的作用,这一点已经被中医经络学的几千年的实践所证明。 中医对人体经络、穴位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形成了经络学和完善的针灸治疗技术。因为经络可以调节人体协调平衡,所以采用针灸、按摩的方法刺激经络系统使它能较快地调节身体的平衡来治疗各种疾病。这种治疗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起到见效快,副作用小的疾病治疗作用。中医使用针灸治疗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针灸治疗方法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包括美国、德国在内的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承认。 虽然经络的具体工作原理现代科学研究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但是中医的经络理论和针灸治疗方法已经经过千百年实践的证明 。 少数人以没有科学依据为理由, 反 对经络 学 和针灸 治疗技术。 甚至把整个中医打上 “伪科学”的帽子,反对用中医,用针灸等方法为群众治病。这些人真是虚伪或愚不可及,那些反对中医的伪君子们,决不会因为还没有搞清楚每天食物的分子结构而拒绝吃饭吧?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医,而把那些不中不西的庸医作为中医的代表来反对中医,与这些沽名钓誉的投机分子争论真是浪费时间。 现代医学已经知道 人体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神经系统来对人体的内部器官运行和运动系统进行控制。当人体经络部位接受刺激时, 会把穴位神经细胞产生的信号, 通过周围神经传到给脊神经,然后再把信息传到脑。这时人体做出的反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主神经系统作出的条件反射,另外一部分是大脑经过处理后作出的对应行为。这些反应可能包括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 激素 的增加,内脏的运行状态的 发生 变化,运动肌肉系统的动作等等。特别是大脑的处理反应那一部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个体 行为,可能导致不同的个体对经络刺激的反应(如循经反应和症候)不完全相同。这样就导致人体经络系统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使得中医的一些描述可能对不同的个体有一些差别。这 个体性 也是中医在辩证施治中强调需要因人对证而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首推针灸、砭石刺激经络穴位调节身体平衡来治疗疾病。因为针灸等治疗方法直接刺激人体调节系统,所以往往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如果应用得当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并且副作用很小。因为针灸治疗是调动身体内部的调节机制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所以需要对身体内部的调节机制有比较好地了解。而传统中医建立了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针灸技术,这些理论是可以较好地说明身体内这个系统的工作机制,所以针灸治疗人员需要对中医的这些理论有很好地理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人员通过科学仪器的实验测量,发现经络的确可以影响全身血液的流动情况(参考资料 1 )。血液是人体各器官活动的能量物质和营养物质的传输载体,如果某器官供血不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功能。因为经络是供血系统的谐振因素之一,改变身体供血系统的谐振特性也就改变了血流脉动波的各次谐波的能量分布,也就可以改变身体各个器官的供血量分布情况。这个研究成果用现代科技方法证明了中医经络学理论的正确性。当然,经络不仅仅对血液系统的运行有影响,还会对身体的其它系统也有控制作用。这个问题的科学说明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已经被中医的医疗实践完全证明了的经络对身体的控制作用也逐渐被现代科学证明。 经络的治疗功能在中医里是用 “气”来描述的。 针灸疗法的使用中,对于针刺某些穴位产生的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在中医学中称为 “得气”。这个“气”的的确确可以对人体产生很多作用,甚至可以产生出很多立即见效的疾病治疗作用。现在医学 研究 已经知道这个 “气”可能包括刺激身体的某些器官或者部位产生的生理作用,可能还会 在身体内 产生一些 激素类 物质,甚至可能激发身体中的免疫系统等 , 产生综合性的作用 。 从而使得身体可以 来对抗产生疾病的细菌 , 或者 校正 其它外部因素 对身体平衡运行的影响 。即使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也还无法完全描述这个 “气” 所 包括的全部内容。 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说明。 在一些武侠小说等文艺作品里面,经络被描写得非常神奇。练武之人打通经络好像就可以成为武林高手。这样描写可能会让人觉得经络显得神秘和荒诞,增加了人们对经络的不可信度。其实经络就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面。虽然它的工作原理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但是它对身体运行的影响却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身体验到的。一些气功锻炼的实例中,说到 “打通任、督二脉,可以产生百病不生的效果”。说明经络可以对身体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静下心来仔细在自己身体上体验一下,就可以感觉到经络和穴位对身体的影响。随着人体科学研究的深入,用针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可以改变身体各个器官的气血运行状况已经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明。 由于 经络的工作原理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清楚,目前针灸学大多数使用的经络 理论 和穴位的 医疗 作用完全是从古至今的经验积累的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 不同的人的身体之间的差异,同一个身体在不同的条件下,甚至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刻可能都会影响具体的穴位位置和针灸效果。这些原因使得针灸治疗的应用需要由经过长期训练和实践的针灸师来实施,针灸师对中医的人体运行理论( 如 中医运气学)必须深入地学习,并应用到具体的针灸治疗过程中去,而不是简单地面对穴位图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 和治疗效果 与具体操作的针灸师的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有些穴位运针不当,刺激过度等也会 产生 不良效果,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等等这些原因都致使中医的这一优良治疗技术的推广实施有相当的困难。世界各国对中医的针灸的神奇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 中医的针灸技术 也还难以 被广泛 接受和推广。即使在 针灸 的故乡中国,一般人在需要治病的时候,也很难遇到既懂得中医理论,又精通针灸技术的医师。所以这种治疗方法虽然很好,但是难 以推广 运用。 庆幸的是有一种更加简单、安全的保健、治疗方法 ——经络穴位按摩治疗方法。特别是有很多穴位可以自我按摩,本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随时调整按摩穴位位置和力度,如果有不适可以随时终止。由于穴位按摩只需要有简单的中医理论知识,再根据一些资料 进行简单的学习和训练 就可以实施了。当然,如果要取得治疗疾病的良好效果,也需要专门的中医按摩培训。由于自我按摩安全性高,简单易学,成本低廉,只要方法对头,很快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这个方法在 自己身体的不适 的时候 可以及时地进行自我治疗;即使无病,也可以通过自我按摩技术放松身体,调整平衡,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所以它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好方法。可以作为调理身体平衡的辅助手段,减少病痛,加快身体的平衡调理。 经络学是中医的宝贵财富,是中医长期实践的结果,已经被长期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科学的。但还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只不过以人类目前的认识水平还不能完全从理论上说明它的工作原理和深入的了解经络的活动规律。而这更加说明了经络学说是对人体运行机制的深层次的描述,这也是中国医学对人类健康的又一伟大贡献,虽然由于经络学说还不能被现代科学来 完全 验证、解释,而不能被广泛接受,但相信随着对人体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经络学终究会更加完善,并将成为人类维护身体健康、治疗疾病的有力武器。 所以学习一些 关于经络的 医学知识,特别是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合理地采用调节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系统功能来维持身体的健康运行;然后适当地辅助以穴位按摩、针灸、拔火罐等方法对身体的不适进行治疗,这样往往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最后才是适当地借助药物治疗。 掌握一些经络穴位治疗知识,并且恰当地加以有运用,这个的确是维护健康的一条捷径。 参考资料: 1 、《气的乐章》王惟工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 、 《家庭按摩治百病》养生堂中医保健课题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9 3、《图解家庭按摩治疗康复》主编 金义成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0
个人分类: 中医和养生健康|2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科学院与卡罗林斯卡学院展示“鱼的经络图谱 fish meridian”
热度 3 rongqiaohe 2018-9-6 16:36
经络存在吗?看得见吗?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几十年!最近,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维波博士领导的小组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Fuxe博士合作,展示了黑裙鱼( G. melanocheir )的经络图谱,发现鱼的经络与人类经络的类似之 处。他们的工作让 国内外的人们能够看到经络的存在! “经络看不见”的观点终将成为历史! Figure 1 Sketch map of meridian-like tracks( 类似经络的示意图 ). BMT1 is the surface branch of back middle track along the dorsal fin. LMT1 is the superficial part of lateral middle track. BLT1 and BLT2 are the two tracks between LMT1 and BMT1. AMT1 and AMT2 are the two segments of the abdomen middle track. ALT1, AlT2, and ALT3 are three tracks between LMT1 and AMT1. AMT Z abdomen middle track; BMT Z back middle track; BLT Z back lateral track; LMT Z lateral middle track. 图2的结果:通过实验标记,展示了鱼有类似人类督脉的存在。 Figure 2. (A) The governor meridian on the middle back of human body ( 在人体中央的督脉 ). (B) BMT including BMT1 (arrow-), BMT2 (blue - arrow ), and BMT3 (red - arrow ) distributes on the middle back of fish body in different layers. BMT Z back middle track. � � 图3、从不角度展示督脉以及部分胆经。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 著名神经科学家Fuxe(福克斯)教授提出的 “ 经络 信号的容积传 传输 ” 理论,对经络的基础提出了新的学说。在该理论假设的前提条件下,他们对鱼的经络进行了标记,获得了经络途径的显示。 同时,他们也证明了督脉在黑裙鱼体内的存在和分布。 参考文献 Weibo Zhang 1 , Ze Wang 1 , Shuyong Jia 1 , Yuying Tian 1 , Guangjun Wang 1 , Hongyan Li 1 , Kjell Fuxe 2 , * Is There Volume Transmission Along Extracellular Fluid Pathways Corresponding to the Acupuncture Meridians? JAMS 2017;10(1):5e19 http://dx.doi.org/10.1016/j.jams.2016.12.004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959 次阅读|9 个评论
气与脉的体验:经络动力学的分析——心解濒湖脉学(之十三)
罗非 2018-3-31 14:22
总结上次的讨论,可见经络所本的 “ 营卫 ” 或者 “ 荣卫 ” ,其中 “ 营 ” 是那种能够让肌体内在得到滋养,从而处于良好状态的体系。这个体系运作良好,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就比较敏锐。譬如,身体状况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有的人可以知道,其它人则不知道。这就是 “ 荣 ” 的功能的差异。 笔者曾经遇到一位澳大利亚指压治疗师,他采用触碰几根头发的方法测试来访者的敏感度,结果有的人能够知道是不是被触碰了,有的人则不知道。这个简单的测试就能够看出 “ 荣 ” 的功能水平。 而 “ 卫 ” 则决定了身体的运动和控制能力。 “ 卫 ” 的功能运作良好,那么我们对身体的精细控制能力就保存得更好。如果早上起床,感觉关节有些僵硬,那我们的运动控制功能就有了一点问题。 另一个测试是一位太极拳师提供的,他用手在空中画一个无形的圆圈,然后要求来访者仿照他的样子去画。结果只有部分人能够比较轻松地作出来,其它人则画出流畅的圆圈有些困难。按照《素问》的定义,这就是 “ 卫 ” 功能不足的表现。 “ 卫 ” 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控制身体表层的循环和温度。这个功能较好的人,就容易适应温度的变化,不会轻易受凉、中暑或感冒;这个功能不好,就会对环境稳定性依赖较大,一旦环境条件变化,很容易生病。 因此, “ 卫 ” 又被解读为捍卫身体的功能。 实际上,从现代科学角度, “ 卫 ” 的这两种作用都可以统一理解为身体的传出控制与调节功能。 接下来,就要讨论经络运行的动力学,以及和 “ 气 ” 这个概念有关的内容了。 ********** 脉不自行, 【根据我们对前文的讨论, “ 脉 ” 是一种介于无形的心理功能和有形的生理功能之间的界面现象,它是气与血在经络中发挥作用的引导。由本句看来,脉显然并不是 “ 永动机 ” ,它不会自己维持运行,而是需要某种推动力量。 如果把脉理解为血管和循环系统,那么显然循环系统要么被认为是 “ 自主 ” 运动的,要么被理解为由心脏活动带动。总之,应该是比较 “ 自行 ” 的。从这也可以反证,中医的经络或者 “ 经脉 ” 并不是单纯的动脉搏动。】 随气而至, 【 “ 气 ” 到底是什么呢?现代人一提起这个字,反映出来的就是 “ 空气 ” 或者 “ 气体 ” 。但古人的这个概念显然是先于现代 “ 空气 ” 概念而生的。或者说,现代科学家在翻译 “air” 和 “gas” 时,参考了古代对 “ 气 ” 的描述而选择了使用这个词。因此,在阅读时,不要弄错概念发展的顺序。就好像,现代译者把 “nature” 翻译成 “ 自然 ” ,不要因此就误认为古人说 “ 自然 ” 就是 “nature” 的意思。在概念使用时要了解它的发展史。 关于 “ 气 ” ,较早的观念可以参考庄子的说法。庄子在假托颜回向孔子请教 “ 心斋 ” 时,借孔子的名义说: “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 可见,庄子把 “ 气 ” 定义为最深层的心理功能。他用一个递进的聆听体验,让听众懂得什么是 “ 气 ” 。 专心倾听的时候,听觉系统听到的是声音,认知活动获得的是语义;但还有一种超越听觉系统和认知活动的聆听状态,它能够全面地听进去所有层面的内容。庄子说,这时就是用 “ 气 ” 在听。这种状态的特点是 “ 虚而待物 ” ,自己里面好像没有什么,但却能接受各种东西。这是较早的对 “ 气 ” 所做的说明。 但是,如果说脉不能自己运行,必须随着 “ 气 ” 运行,那么这种气显然不是纯粹的形而上理念,必须有除了虚心聆听之外更实在的含义。古人用了一个更加具体的方式,来让人们体会 “ 气 ” ,那就是利用 “ 气息 ” 的作用。也就是说,随着呼吸, “ 气 ” 会有所波动,这个波动比 “ 虚而待物 ” 的气本身更容易被体会到。】 气动脉应, 【但 “ 气 ” 的波动仍然是一种类似电磁场波动那样的情形,它本身仍然难以体验;因此要转而去体验当气息波动时,作为 “ 无形中的有形 ” 的脉的应答。脉响应气的波动而产生的变化,就是差不多人人都可以体会的现象了。可见古人为了让后人学会体验 “ 气 ” ,是多么的苦口婆心。】 阴阳之义。 【从这种层次递进的体验,也可以了解阴阳本身的含义。阳是那种无形的、难以捉摸的现象;而阴则是有形的、容易体会的现象。 “ 阳 ” 常常难以直接体会,因此要利用 “ 阴 ” 对它的应答来感受。这就是现代人借以把握阴阳概念的契机。】
个人分类: 科普|3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学里的肾与胃——心解濒湖脉学(之十一)
罗非 2018-3-29 13:18
讨论到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关于经络的综合印象了。经络现象中的经脉部分,必然与血液的运行有关。而血液在经脉框架下的运行现象,又与 “ 气息 ” 有密切的关系。而由全身分经诊断缩减为独取腕脉的寸口,又把脉诊由具体的生命现象观察转变为对 “ 象 ” 的观察,也就是说,它是诊者认知活动中对患者综合状态感知的投射。 患者的经络运行把自己的动向表达在手腕体表的 “ 皮部 ” 上,再由诊者通过自己的触觉,与其它途径所获得的信息综合起来,投影到认知空间中。就得到了对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况的感知。本节接下来就讨论经脉现象的内在机制。 ********** 资始于肾, 【首先,什么是 “ 资始 ” ?最早的用法见《周易》: “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 可见资始有凭依以开始之义,即所谓本源。因此,本句揭示出,经脉现象的本源凭依为肾。那么,肾又是什么呢?肾的 “ 资始 ” 和 “ 乾元 ” 的资始又是什么关系呢? 如果单纯从训诂的角度,肾在五行属水,《周易》也曾说 “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 看起来肾和中国文化中代表本源的 “ 天 ” 最初生的 “ 水 ” 有密切的关系。但如果仅仅这样望文生义,那么中国文化就又要陷于空谈了。必须认真了解 “ 肾 ” 在中医学中的内涵,才好明白为什么经脉 “ 资始 ” 于肾。 首先要了解,中医的 “ 肾 ” 也好,其它脏器也好,都并不仅仅是解剖死人时看到的那个物理脏器本身;而是在活着的时候,可以观察到的与该脏器有关的各种作用的集成。因此,中医学把它叫做 “ 脏象 ” 。也就是说,中医学所谈的脏腑,也是在 “ 象 ” 的层面,也就是在认知空间中的呈现层面来谈的。 中医学关于肾脏的脏象有许多描述,其中提及最多的是 “ 先天之本 ” , “ 主水 ” , “ 藏精 ” , “ 腰为肾之府 ” ,和 “ 主骨、生髓、上充于脑 ” 。可见,肾的功能和脑、脊髓的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也和包括核心肌肉群在内的运动系统有密切关系。 综合本节的分析,可见经络现象发生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神经系统的功能。】 资生于胃, 【 “ 资生 ” 也见于《周易》: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 资生 ” 有 “ 凭依以发生 ” 之义。用现代的语言,就是 “ 物质基础 ” 。与此相对, “ 资始 ” 可以理解为 “ 功能基础 ” 。 为什么经络脉象 ” 资生 “ 于胃呢?如果训诂起来,中医说 “ 胃为土之府 ” 。《周易》也说 “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 可见 “ 土 ” 是五行中的最后一环,在中国哲学中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演变过程中,土是最终承接万物现象的物质基础。 但具体落实到人体经络脉象中,胃又为什么起到 “ 资生 ” 的作用呢?从现代生理学知道,胃是消化系统最上端的大型容纳性器官,可以视为整个消化道的代表。从中医学脏象来说,胃更是囊括了消化容受功能。 从进化的角度,消化道相当于原始的腔肠动物。腔肠动物能够吞入食物,加以消化,再排出残渣。更重要的是,腔肠动物本身就具备神经网络,而且是无中枢的分布式神经网络,借以调节它全身的功能。 消化道也具有独立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网络,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它还拥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能够分泌多种化学物质,对外实现消化功能,对内调节自身运行,并借此与身体其它部分相互协调。 消化道中还含有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它们也都既贡献于消化作用,也贡献于内分泌作用。 因此,胃在中医学体系中,即贡献了消化吸收和营养提供,也贡献了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等作用。正是由于胃所代表的这些作用,经络和脉象才能够借以发生。】 阳中之阴, 【我们讨论过,所谓阴阳,至少有一种体系,可以认为形而上者为阳,形而下者为阴。那么所谓 “ 阳中之阴 ” ,就是在无形之中非常接近有形的现象。经络与脉象,就是这样的一类现象。所以称它为阳中之阴。】 本乎营卫。 【 “ 营卫 ” ,古亦作 “ 荣卫 ” 。军队驻地,称 “ 营 ” ,周边设岗哨与巡逻,称 “ 卫 ” 。 《黄帝内经 · 素问》中有许多地方讨论 “ 荣卫 ” ,其中绝大部分都荣卫并称,只有《素问 · 逆调论》中曾经分开讨论,并说 “ 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 。可见荣与卫都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密切关系,其中荣偏重于传入感知,而卫偏重于传出控制。】
个人分类: 科普|3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脉象从何而来?了解脉象所需的概念准备——心解濒湖脉学(之十)
罗非 2018-3-16 17:57
那么,所谓经络,所谓气血,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说血。血我们都知道。也知道出血、止血、造血、贫血。在中医,还有失血、血虚、血瘀,等等。这些又是什么意思呢?而气则能为血之帅,气又是什么呢?经络能够以某种不同于大血管的方式引导气血运行,那又是什么呢? ******** 其象法地, 【这里的“其”代表“脉”。此处的脉,并不仅仅指手腕上脉诊部位的这一点点活动,而是指所有的经脉。也就是说,经脉的“象”法地。 接下来说这个“象”。为什么不说经脉法地,而说它的“象”法地呢? 上个世纪,有些学者提倡“唯象中医学”,认为如果无法解释清楚中医学理论,不妨先接受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从现象水平研究它。这种妥协究竟是不是有益于中医学且不论。由此引出的“象”却很值得讨论。 在中国文化中,经常会有不要把现象看得太真实的言论。例如庄子说的“唯道集虚”。例如佛教讲的“色即是空”。这些讨论经常被人们误解为虚无主义,误解为逃避,并且从现代物质科学角度对它嗤之以鼻。但古人并不是傻子。为什么他们当中具有顶尖智慧的圣贤会提出这些观点呢? 从霍金等顶尖物理学家提出的解释存在的M理论,可见西方学者在对物质世界进行了高度精确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之后,逐渐得出来接近东方古人在悠久的文化中已经发现的观点,即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世界的本身,而只是我们通过大脑中的某种模型对世界的反映。这些模型相互之间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各自在自己不同的范围内适合用来认识这个范围内的现象而已。 用中国文化的语言,我们所见的只是“象”。只是通常我们都忽略了这一点,误以为自己看到的是本质。既然我们所见的是象,那么中医学在承认这一本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脉诊,所诊断的就是我们的大脑在“脉”上所反映出来的“象”。 那么,脉的象为什么法“地”?这是因为,在本体表达为象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等级。有些象更接近原本的动力,而另外一些则更接近实质性的结果。因此《易经》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说法。本句最后落实之处,说明由“脉”上体察到的“象”更接近“地”这一端。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东西更接近实质性过程。】 血之府也, 【有了前述的关于“象”的认识,我们就知道此处所讨论的“血”,也不仅仅是拿小刀划破手指时所能看到的那种红色液体,而是在血液及其运行的整体背后,推动它的各种现象的过程。也就是说,这里讨论的是血的“象”。 因此,本句所说的,是“脉”的“象”是“血”的“象”之“府”。 也就是说,从“象”的角度,“血”蕴含、容纳、居留在“脉”中。这里的“府”,还有类似“官府”这样的“执行机构”的含义。因此,“血”不仅居于“脉”中,而且还透过“脉”,发挥“血”的各种功用。】 心之合也, 【中医学中,有“心主血脉”的说法。这句话除了在解剖上心脏与血管的连接关系,以及心脏活动驱动血液循环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呢?而且,在此使用的是“合”字,又是代表了怎样的不同含义? 我们仍然可以从“象”的角度来理解。 中医学经络体系中,和“心”有关的经络有两条,分别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从文献中所描述的功能与相关疾病来看,后者更多地与心脏这个物理器官的功能相关,而前者则更多地与我们语言中更接近“心理”现象的那个“心”有关。如说“心主神明”,如心气虚则易见神识昏昧,等等。 此处的心“合”血脉,可能就兼有了中医学中“心”的双重作用。不仅心脏的物理和生理功能可能会“合”在血脉上,“心”的心理层面也会“合”在血脉上。这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正因为心理层面的状态和活动也会“合”在血脉上,我们才有可能在脉诊中发现求诊者的心理状态和问题。】 皮之部也。 【在经络理论中,有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概念。用形象的比喻,如果经络象一个立体的水体系统,那么经脉就是它的主干,络脉是它的分支。每一条经络都同时即滋养着某些内脏器官——经络所属的内脏,也滋养着肌体的深层——经筋,以及表层——皮部。 而正因为经络可以滋养到肌体比较表层的部分,因此就留下了可以在身体表面附近加以观察的现象,从而给脉诊留下了可能性。因此,这里才会说“脉”是“皮部”。也就是说,我们所诊的“脉”,其所由来的其实是经络对其皮部的灌溉所产生的现象。 如果读者觉得这个概念不好理解,可以考虑一下现代影像学中最先进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这个成像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脑血管需要更多地灌注活动比较强烈的脑组织。因此,哪里的活动加强,它附近的血管中氧含量就比较高,于是在磁共振成像中就能反映出来。经络由于对皮部灌溉的变化,导致附近动脉活动的改变,因此成为可以诊查的脉象。】 \0
个人分类: 科普|3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涂建华《(中国)特异功能20年》摘抄
热度 3 liyou1983 2017-5-19 17:31
涂建华《徘徊的幽灵:特异功能20年》(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摘抄: 1979年3月11日,《 四川日报 》报道《大足县发现一个能用耳朵辨认字的儿童,省有关科研部门已采取措施,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称大足县最近发现一个能用耳朵辨认字、鉴别颜色的儿童唐雨,为人类生理学又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且省委负责同志接见了唐雨及其家属,省有关科研部门对此已采取措施进行科学研究。3月16日,《 上海科技报 》迅速转载了唐雨用耳认字的消息;随后《河北科技报》、《湖南科技报》、《南方日报》、《长江日报》、《甘肃日报》等相继转载了这一“科技新闻”。4月6日,《安徽科技报》刊登《宣城县12岁女孩胡联能用耳朵认字辨色》。 4月15日,《北京科技报》报道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小学二年级学生姜燕耳朵认字的消息。据 国家科委统计 ,3月14日至5月5日,全国有12个省上报20名能用耳、鼻、手指、脚趾、胳肢窝、胃、前额认字的奇异人物,其中省级科委上报2名。可笑或可爱的统计是怎么来的,又见端倪。 1979年3月,四川医学院对唐雨认字进行了测试、考察,否定了唐雨用耳朵认字的功能。4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对姜燕进行了测试。4月12日,中宣部《宣传动态》第8期发表《未经科学鉴定的奇事不宜宣传》。4月23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信访简报》第92期发表关于姜燕耳朵认字的验证报道《揭穿“耳朵认字”的骗术》,同日《信访简报》第93期发表《四川唐雨“用耳认字”也是假的》。4月24日,中宣部部长 胡耀邦 对《揭穿“耳朵认字”的骗术》一文写了批语:“所有表演过这出丑戏的小孩都没有罪。地县委居然轻信,党报居然发表,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声中,居然出现这样荒谬绝伦的笑话,并由此推想各条战线上必然存在的能同这种笑话相比美的事情,我们该要这么警惕啊!”5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祖甲文章《从“以鼻嗅文到”“用耳朵认字”》,认为用耳朵认字这类传闻是荒谬无稽的。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 叶圣陶 《关于耳朵听字的新闻报道》的文章认为:在搞四化的今天却有这样的事,简直是丢中国的脸。后来,邓伟志、于光远等人也发表了类似看法 1979年6月, 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 顾涵森在上海《自然杂志》2卷第6期发表《气外气物质基础的研究》的论文。6月4日,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 访问《自然杂志》,首次提出了“人体科学”概念。7月,《自然杂志》编辑部发表《“非视觉器官图象识别”的观察报告》,认为非视觉器官图象识别这种异常功能确有其事,值得探索。此后,该杂志发表了大量类似主题的论文,如:8月, 北京大学 生理学教授、自然科学处处长陈守良在《自然杂志》发表《关于人体一种特殊感应机能的调查报告》;12月,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谢毓瑜、王志秀《观察谢朝晖用耳认字辨图辨色的小结》。9月中旬,香港长城影业公司和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记录片《四川奇趣录》, 海灯法师由布带吊着完成了倒立“二指禅”。 9月19日,《 新闻战线 》编辑部《报纸动态》第200期刊登《香港〈明报〉发表李学联的信》的报道,李学联的信题目为《以耳认字,未必荒谬》。11月《红领巾》杂志第11期发表唐雨的来信,信中说“八月以后,我的耳朵认字能力又开始恢复了”。 随后,各地迅速成立了有关人体科学的各种活动和组织,包括:1980年3月2日 ,重庆市科协 召开人体特异功能座谈会,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超亲临讲话;7月21日,上海市成立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会;8月17日,重庆市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会成立;9月20日云南省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会成立;10月20日—11月4日, 教育部 组织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改会在昆明举行,会议安排了特异功能表演,一些哲学工作者由此相信了特异功能的存在,并在书稿中加入了相关观点。 1981年1月11日,成立四川省人体科学研究会筹备组;5月,全国第二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在重庆举行;3月9日, 中国科协 邀请《自然杂志》贺崇寅汇报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会上一致同意支持4月在四川举行第二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3月10日,北京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会召开座谈会, 北京大学 等16个单位3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 1982年10月16日至20日,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筹)召开第三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 钱学森 在会上发表《这孕育着新的科学革吗?》的讲话,张震寰、聂春荣、赵忠尧等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1983年5月,经 上海 市委宣传部批准,《人体特异功能》杂志在上海创刊,此刊替代了1980年10月15日创刊的《人体特异功能通讯》报。 再后,特异功能大师不断涌现:1983年6月2日,经国防科工委批准,气功大师 张宝胜 调入 国防科工委 领导下的507所,该所通过研究认为 张宝胜特异功能可用于军事目的 。1984年7月,《四川工人报》开始对 严新 的神奇功力进行宣传,写了《神医·神话·现实》的长篇报道;12月25日,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国防科工委张震寰被选为理事长,次年11月率气功科学研究会代表团访问日本。1985年11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怀揣着求医者的电报、信函,从重庆出发北上—中医师严新千里迢迢找病人,他集中医、气功、武术和特异功能于一身,沿途为不少人治好病》的报道。 1987年3月, 张香玉 从青海到北京,并开始传授她的大自然心功;5月3日, 国家科委 批准成立中国人体科学学会,钱学森为名誉理事长,张震寰为理事长,该会1992年在国家民政部登记;8月,“一代宗师” 张宏堡 出山;9月4日,《光明日报》报道: 清华大学 气功科研协作组首次发现,外气能够影响核酸分子结构,证明人体可以不接触物质而影响物质改变分子结构。 1988年1月,新闻界掀起张宏堡热,如:1月2日,《 中国青年报 》发表《神奇的事业—气功大师张宏堡小记》;1月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张宏堡掀起气功热》;同日,《 人民日报 》发表“首都新闻界、文化界举办中华养生益智功速成班”的消息;1月22日,《中国电子报》发出《张宏堡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办气功班》的消息;1月31日,《天津日报》发表《中华养生益智功风靡京城知识界》的新闻。1989月2月6日,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推出了张宏堡表演电气功的节目;8月,海灯养子兼弟子范应莲以新华社《内参选编》为依据,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状告《四川日报》记者敬永祥诽谤海灯法师,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1993年5月一审判决敬永祥败诉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1998年8月终审基本维持原判。1990年5月,中国人体科学学会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人体科学》杂志创刊;11月3日,张宏堡在北京科学会堂作了一次“生命科学学术报告 再后来,还有李洪志、张小平、胡万林、王林等各种大师…… 中式人体科学、西式生命科学如何认识气功、外气、 经络、穴位等这些中国式知识,如何发扬国粹,捍卫国威?
2367 次阅读|4 个评论
经络学说——中华文明的独门绝技,中医药学的导航地图
热度 1 sheep021 2016-4-6 11:07
经络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经络学说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现象的认识与整治手段。经络学说早已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但是总有一些人,要么否认经络的存在,要么否认中国的原创性,鼓吹经络源于古代印度或古代希腊的荒谬论调。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 经络学说是中华文明的独门绝技 关于经络的真实存在性,近年来,利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已经得到充分的证实。关于经络学说的原创性,早在1997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李鼎老师经过考证,给出了严谨的论断(见“ 针灸经络与印度佛经的关系”一文 ): 以往一段时期,国内外有些学者常将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相联系,并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推论,如《内经》中的“岐伯”与印度佛经中的“耆婆”音近,就认为这是本自印度的传说;还因名医华佗技术高超,事迹奇特,也认为其人来自西域,“佗”的名字被说成是印度名。其实,古代刮腹涤肠的记载有更早于华佗者。将“耆婆”附会成岐伯名字的由来,实属无稽。有人还将中国的针灸也溯源于此,若非误解,便是别有用心了。 中医学中的“脉”分化出“经脉”、“络脉”,合称“经络”,这与佛经中的“脉”具有不同的内容。关于经络,也即“脉”,虽然印度佛经中也有“流注”、“溉灌”等类似中医学所说的经络,但所载内容却完全不同。所说“流脉”意为流通的管道,其内容不像中医学概括为气血,而是精、髓、粪、尿,莫不包罗。有些人凭此而说中医学的针灸、经络来源于印度佛经,是随印度僧人和佛经的传入而发展起来。这是颠倒本末,忽视了早于佛经传入之前中国医学已经有了丰富的经典文献和大量文物的历史事实。 中、印古代医学各有所创建,虽可比较其异同,但不能归之于一源。将中国针灸经络溯源于印度,是既不切合历史记载,也不切合实际情况的。毋庸置疑,经络学说是中华文明的独门绝技,其他民族,包括古代印度,都没有这个发明。 二、 经络发现之谜 关于经络的记载,详见于汉墓出土的《脉书》,以及《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区别仅在于前者是十一经脉,后者是十二经脉,说明古人对经络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国目前出土的石针距今大约有一万四千年或更早,说明中国古人利用针砭治病的历史源远流长。 关于中医的起源,教科书上只是泛泛而谈:中医是古代劳动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今天吃颗草,正好治好了一个病,于是知道这种草治这种病。明天,一个趔趄,一屁股坐到一个石头尖上,正好止住了脚后跟疼,于是发现了一个穴位。于是本草发明了,经络穴位也发明了。这种说法,我认为是骗外国人的,甚至是骗外星人的。就像物理教科书上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仅仅是因为一颗苹果正好砸在他脑袋上一样。如此看来,东西方都一样,对核心的技术,往往都只字不提,然后再编一个美丽的传说,流芳百世。似乎也没人追究为啥天天有人被苹果砸脑袋,为啥就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难道仅仅因为他不叫牛顿?同样,如果有人相信经络穴位是靠摔跤的方式发现的,我也只能“呵呵”了,我也只能说其他民族也太苦逼了,连摔跤都没有技术含量!更何况现代西医解剖及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都还没有人能从解剖开来的人体中找到所谓的经络和穴位?古人何以能够精确地发现它呢?这似乎一直是个历史的大悬案。 三、 经络是气功修炼者发现的锦书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曾这样记载:“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一语惊醒梦中人——经络是古人在气功修炼中发现的!经络学说首先也是服务于气功修炼的,在医疗中的应用则是其普及版和基础版而已。在早期,并不叫做“气功”,而是叫做“导引”、“吐纳”、“调息”等,属于《内经》中的“术数”范畴。是身体动作配合呼吸而炼气修心的方法,简称为“修炼”,以此提升生命质量,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研究这些术数的人通常被称为“方士”或“道士”。 中华文化本来就是“修炼文化”,甚至有人称为“半神文化”。如果不从气功修炼入手,如果没有心灵方面的修养,根本没有办法触碰到中国文化的真正核心,根本无法从根本上理解《易经》《老子》《庄子》以及《内经》等经典著作的真正内涵。所以,无论是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还是深入研究中医,修炼气功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以前的中医或针灸大师们都是气功修炼者?”的问题了,如国医大师贺普仁从小修炼八卦掌。说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十道九医”的说法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中医学院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选修一门武术课程的良苦用心了!好好修炼身心,不仅身体会更好,医术也会更好。 古代学者主张人应该本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的态度“勤求古训”,去探索天人之际自然与万物及人体的相互通应规律,并懂得借古鉴今,顺应天时自然法则去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那么,当今有没有人进入这个境界,亲身体验到经络的存在呢?应该说,这样的人,不仅有,而且为数还不少。其实,根本不知道经络的普通病人,也能在针刺或艾灸时准确地描绘出热感、气感、酸麻胀感流传的方向路径,并与十二经脉的走向完全一致。 武当山祝华英道长在其著作《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中,详细描述了自己体悟到经脉运行的情景,据四肢的三阴三阳经气运动可以推理出:十二经脉路线及穴位,是固定不移的,其内在的阴阳经气却是有规律的伸、缩、出、入往返运动的。他认为:人体的某一道阴阳经脉路线好比火车道(铁轨),其腧穴犹如火车站,人体的阴阳经气好比“火车”,其“火车”既能运行到终点站,又能返回到起点站。若没有“火车”运行往来,其火车道与火车站也没有作用。故人死了,虽然其经络、腧穴仍在,但却失去了阴阳经气的往来灵机,如此便是没有生命了。经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故中医最重视这灵动着的阴阳经气。 古希腊、古埃及等都是文明古国,那里的劳动人民同样也在同疾病进行着斗争,在原始部落,大家都有图腾、有巫师,各民族其实也都有自己的医学。世界上有些民族,比如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砭石。但是,放眼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如同华夏一样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经络穴位系统,而经络穴位却可以通用世界所有人类,甚至动物也有经络,这是为什么? 原因不外三点: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关于地利,可以参考《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5月份的《大中原——大风水》一文。关于人和,应该与我国先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有关。我国先民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讲究顺其自然。大禹治水用疏而不用堵,就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 四、把握经络穴位,打开生命之门 如果一定要问:经络的实质是什么?气是什么?简单地说,气就是能量,经络是气运行而成的“气道”,是能量流。此气周流不息,运行不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在人体内,能量虽然流过神经、血管、肌肉、淋巴等等,它却没有固定的管道、没有形状,就好像天地之间都充盈着气,但是没有人可以为气定义壁、定义形。经络上有一些特殊的“节”。这些“节”往往分布比较表浅一些,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穴位,是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交互往来的窍。“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生命不过是一个能量的聚散过程,散则为气,聚则成形。许多人把人体经络看得很神秘,但它只不过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内在的能量系统,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本质。任何人,甚至任何生命,都时刻向周围散发着气,只是这些气的运行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能测出来的那个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古人说:“不明穴位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见经络穴位对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价值。但经络只不过是整个中医体系中的冰山一角。认识到经络的本质,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门——研究生命现象的一扇门。但这也只能算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只是地图在手,后面的路还要靠自己走,还有大量艰苦卓绝的任务需要研究、探索和实践,如经络的生理、病理以及如何调理等。 五、透过一则医案看“内观”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奇症卷》中的“水明内视症”,江苏名医吴安庆医案: 张女,住崇明亦新镇,得一奇疾: 合目则能自见五脏六腑之位置与血液之运行 ,遍延中西药治,悉无寸效,卧床半截,痛苦万分。经诊: 脉舌平整,饮食尚可,二便俱调,经水按月而至 。前医所用之药,皆安神宁心补肾之品,西医断为神经官能症,中医则曰神不安舍或心肾不交之类。 医沉思良久,忆及《内经》有“水明内视”之文,今合目而能见脏腑,非内视而何?又思内视之上,冠以水明二字,则水明既是内视之病理。欲治此症,当先使水不明而浊。又思欲使水浊,莫如扰之以土,所谓土能克水是也。又思培土究以何物为佳,甘为土味,黄为土色,药之色黄而味甘者,甘草为上,且甘草有国老之称,施于一切之病,可以泛应无穷,惟中满与酒客忌之。今既不中满,又非酒客,虽不合证,谅亦无碍。随药用生甘草240g,研末糊丸,嘱其每服6g,日2服,白汤送下。 诊后半载获悉:病者自服药两周左右,舍目不再见内腑,遂得安卧半月,即能起床,今已操作如常,丸未服尽。 此病堪称神奇,或可称为“史上最怪的病”: 1 、病得怪:古今仅见一例,但却验证了“反观内视”是可能的。 2 、治得怪:医者本未见过此证,但以阴阳五行之理推之,竟然可以遣方用药,药到病除。 3 、说得怪:医者的灵感来自《内经》里的一句话。但是,遍翻《内经》多个版本,并咨询过几个熟悉《内经》的中医,均说没见过这句话。因此可以推测医者所据《内经》版本属于绝密级别,单本独传。或者,这句话本不存在,只是这位医生当时的一个灵感而已。或许是《内经》注家在注释时说的话。 引用这个医案的原因是想说明,古人所说的“返观内视”是可能的,而且,如果有人使用内功的导气方法将自己的气血状态调整到“水明”的状态,不就可以内视了吗?可以参考《庄子中》的“ 壶子看相 ”,里面讲得非常详细。现代人写的畅销书《内证观察笔记》也有这方面的记述 经络学说是神奇的,气功更是神秘的,更神奇的是经络只能体会,只能探测,而不能通过尸体解刨被发现。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通过更多的方法见证到经络气血在人体内的灵性流动景观,到那时,中医可就真的“神”——超级强大起来了!无论如何,见与不见,人体中的经络、腧穴、元气、神机等就在那里! (感谢三火老师对本文的修改和完善。) ===================================== 相关参考 : 中医的灵魂,即是人的灵魂 中医药学是一门触及灵魂的学科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金钥匙? 中国已经在布局登顶科学巅峰之后的事情,目光毒辣啊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676 次阅读|5 个评论
首当其冲是要搞清楚针灸作用的原理:所谓经络现象的生物学本质
热度 1 yindazhong 2015-3-3 10:37
聂广教授写了一篇争辩针灸疗法对于关节炎有效性的高水平博文: 面临循证医学挑战的针灸疗法 我作了评论,提供了一些信息,转来列在下面,供网上方家、大家探讨: 首当其冲是要搞清楚针灸作用的原理 ——所谓经络现象的生物学本质—— 韩济生院士研究阐明的“神经信号传导”对于针灸的理论基础 “经络现象”来讲,其实只解释了整体生物信息传导体系中的“高效快速传导”部分。其它三个部分也很重要,需要补充完整,方可成为完整的生物信息传导体系(所谓 321 集成理论)。 关于“经络现象的321集成理论”可参阅: 从 “ 植物神经生物学 ” 和动物神经进化看经络的生物学本质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QKqbwDE9gHX6FYXXbPs0IDW3Sm4HRoK1xkfHCjXjFarNxy--GKgQDeAFdluLiMowXEJcaHkRPhevelRi714bGiCcCQoOEawHsAPU-Vs8x8W 以下进一步提供几篇关于经络研究的科学网博文供参考 我为中医解难题,有些中医对我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05-742968.html 群英相聚上海 中医研究盛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05-402766.html 对质疑中医经络的文章提出反质疑的质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05-828763.html
个人分类: 中西医集合|34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质疑中医经络的文章提出反质疑的质疑
热度 18 yindazhong 2014-9-18 11:34
对质疑中医经络的文章提出反质疑的质疑 今天一大早,曾庆平教授关于“经络”写了 “ 用一篇外国文献驳倒对经络的质疑 “ 的博文,对 1989 年于宗翰先生在《中国科学报》发表的质疑中医经络的文章提出了反质疑。给出的论据是Nature系列的文章 针灸抗炎的分子机理 Torres-Rosas R, et al. Dopamine mediates vagal modul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by electroacupuncture. Nat Med 2014, 20: 291-295 。 对此我作了评论(此处略加补充): 关于针灸通过神经系统起作用的研究中国已有数以千计的研究成果,Nature系列此文仅仅涉及了与多巴胺相关的一个例子,其它神经递质(共有几十种)或激素或离子都已研究发现有类似的响应。此外,神经系统只代表了生物体中生物信息传导的一部分(约占总效果的80%),没有神经系统的植物体内的生物信息传导则体现了另外几类生物信息传导(相对慢速,低效......),而且都有很好的类似“经络”现象的研究成果。我的博文“置顶3”中已把所有这些作了总结,统称为经络相关现象的“321集成理论”。然而,有“经络现象”相关的生物学性状和响应,并不代表“经络”的实际存在! 关于针灸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大家可查看一下韩济生教授大半辈子的研究成果。我去年秋天与韩济生院士同台为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作了“专家报告”,有幸亲耳聆听了85岁高龄的针灸研究大师韩济生教授的报告,受益匪浅,同时也算窥探看到了该研究领域的先机与天机!这里将会议的 有关信息披露如下 (另附会议资料的扫描图片),供大家一睹为快。 另外, 2011 年1 月15 日, 我代表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参加了973 计划中医理论专项交流会,作了关于“经络现象本质”报告 的一些情况也附在这里,供大家参考。该大会是对数十年中国中医理论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刻的总结,基本是属于该领域顶天立地的学术盛会。 总之,经络没有解剖结构,经络现象是生物体内多种生物信息传导的集成这件事已无悬念,没有必要再质疑来质疑去,只需要做科普就可以了(包括我自己,哈)!具体科学解释可仔细阅读我的相关文章“ 从植物神经生物学到动物神经进化看经络的生物学本质 ”。
个人分类: 中西医集合|3829 次阅读|92 个评论
中医之我见(5)经络学说今解
热度 15 qpzeng 2014-9-9 00:00
在中医理论中,如果说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比较抽象,那么 经络学说就比较具体了,至少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研究。长期以来,不仅中国人研究它,外国人也研究它,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经过专门训练的针灸、推拿、按摩人士为广大受病痛折磨者服务, 大概没有人怀疑人体内存在经络以及刺激经络能治病的客观事实。 经络存在的间接证据 ( 1 ) 循经感传现象的存在 ,表现在对人体穴位实施针刺、点按和艾灸时,受试者主诉有酸、胀、麻、冷、热等感觉,而且以一定的宽度和速度沿着与古典经络路线一致或相似的路线自动循行,多具有趋病性。 ( 2 ) 循经性皮肤病的发生 ,表现为一些皮肤病患者的皮损呈线形排列,与经络的循行基本一致,如循经性色素痣和循经性硬皮病等,而有些病例在体表穴位施用刺激后,在循经感传现象出现的同时或过后又出现了循经分布的具有皮肤色泽变化或血管舒缩障碍的功能性皮肤病理现象,如循经性白线、红线、丘疹、皮下出血等,有人称之为“可见的经络现象”。 ( 3 ) 循经性感觉病的出现 ,表现为患者的疼痛感或其他异常感觉(如过敏或迟钝)的部位与经典经脉路线相似,并可由一点始发,循经走行。 经脉经过的若干位点被称为“腧穴” 或“穴位”,它们是人体脏腑 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位点。按现代科学的理解,穴位的 神经末梢及血管较密,其电位(势能)较高,可以传达刺激信号。人体总共有720个穴位,其中医用402个。 经络存在的直接证据 1980 年代末,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用生物物理学方法证明了人体经络系统的存在,认为“经络与沿着它所运行的气是与自然气完全统一的客观存在”,经络的物理研究认为“声、光、热、电、磁是经络高级运动的伴随现象”。随后又有多项研究证实,人体组织中存在隐性循经感传线、循经低阻线和循经高振线等特征,其中一些特征还存在于离体的肢体中,并在动植物中发现了相似的特征。人体经络线路的特点是循经表皮角质较薄,循经神经血管较密,循经肥大细胞较多等。 传统经络论者、生物物理学家或生理学家在对经络进行过一番探讨后都不否认经络是一种反应通道,这种通道的激活大多来自人体外部刺激,如针刺。虽然对于通道的物质性及通道反应的快慢等结论稍有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对其作用的分析与验证。从纯中医角度来看,正是有了这个人体通道,气血方能周流全身,以供“肺气之出入”,而疾病状态也是通过这个通道抵抗病邪或将病邪由体内排出。由于古代认识机体的方法与能力有限,不可能提出诸如神经、血管、淋巴系统等名词,即使有些描述符合现代医学的某些观点,那也只是巧合而已。因此,盲目地加以等同,只会产生概念上的矛盾。 经络看得见摸得着吗? 为了弄清经络的物质基础和形态结构,人们已经采用解剖学、组织学等多种方法,在尸体及活体动物身上进行层次解剖和断面解剖,企图发现实体形态的穴位和经络线路。同时,还采用生理、生化、病理、生物物理知识和方法,对穴位感受、循经感传、针刺麻醉等经络作用的机制进行研究,但始终没有找到经络的独特物质基础。因此,在 过去经络实证研究长期未果 的情况下 , 有人改变原有固定思维并 重新确定研究思路。透过大量的研究结果, 他们 隐隐约约地看到 “ 间隙 ” 和 “ 信息 ” 两个词与经络的密切关系,也许 这 就是解开经络之谜的“金钥匙”。 通过系统思维,将经络归结为组织 “ 间隙通道 ” , “ 信息 ”则 流动其间形成 一 个功能信息系统。运用生物物理技术对经络进行定位、定性、定量和定时测量,可找出经络信息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经络脏腑相关联系,便有了解读经络信息以及将经络与气血相结合的基础。现代中医学的架构便可在这 一 过程中慢慢形成,各种细节也会 逐步 清晰 和 丰富起来。 循经感传的机理是什么? 循经感传现象中的感觉迁移路线与古代医学文献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基本吻合。对循经感传的机理曾提出两种假说:(1) “中枢兴奋扩散假说” 认为循经感传的本质是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定向扩散,虽循行于外周,实则在中枢。(2) “外周动因激发假说” 则认为循经感传可能是由于体表神经感受装置被针刺或感受器外细胞基质环境改变引起循经感传的某种“动因”依次兴奋,使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在主观上感受到感传。 近年来的研究揭示循经感传的作用机理如下:针灸刺 激通过感觉神经的轴突反射,可在末梢释放P物质 以及通过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生物活性物 质,这些物质均存在于组织液中,以容积传输的方式 传播,除了一般的浓度扩散之外,还受组织液流动的 约束和输运,产生循经的长距离迁移,作用于远端的 组织,在进一步刺激其他感觉神经末梢后,其信号 传人大脑的感觉中枢,便形成了循经感传现象。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的基础是首先必须阐明经脉与脏腑的相关性、现代医学躯体-内脏反射与中医经脉-脏腑相关学说的关系等。为此,今后应探讨穴位刺激的内脏调节功能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了解经穴刺激所释放的特异性神经肽等作用于相关脏腑后细胞反应性与受体数量有无变化,揭示经脉-脏腑相关特异性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针灸镇痛与针药复合麻醉的机理研究 针刺麻醉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现已运用于临床镇痛乃至戒毒。针刺镇痛机理研究目前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已经找到针灸作用的脑内靶基因 C-fos 、 C-jun 和 CC-K 等,并发现电针可引起脑内阿片肽基因表达的变化。 在 小鼠中的实验表明,针灸可以诱导镇痛性神经调节剂——腺苷的分泌,而其发挥镇痛效果的前提是腺苷与腺苷A1受体结合。用腺苷A1受体拮抗剂注射小鼠,可以复制针灸的镇痛作用。用腺苷降解酶抑制剂注射小鼠,可以提高腺苷的含量,同时增强其镇痛效果。这个实验说明腺苷就是针灸镇痛作用的分子基础,腺苷分解越慢,其镇痛持续的时间就越长。 以往针刺麻醉机理研究都是在生理痛动物模型上进行的,这与临床所见人体慢性病理痛的机制存在相当大的区别,因此今后的重点应突出针灸调整慢性病理痛的机制研究。 另外,过去已证明病人清醒状态下针刺复合麻醉的效果,但全麻状态下针刺减少麻醉药用量及副作用仅有部分研究,尚待进一步引向深入,应从临床与动物实验两个方面研究全麻后针刺的确切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此,必须探讨针灸激发的初级刺激传入对背角慢性痛敏神经元的调控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加强对药物增强针刺麻醉生物学过程的研究。 针灸应激与抗炎的机理研究 用大鼠所做实验的结果表明,除镇痛外,针灸还能缓解长时间寒冷诱发的生理应激反应。冷应激的分子基础就是大量分泌交感神经肽——神经肽Y(NPY),而针灸足三里就能抑制NPY的分泌,同时也会阻止下丘脑室旁核(PVN)Y1受体的增加。这项研究表明在足三里处针灸能阻断慢性应激刺激的交感神经通路,可用于应激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 针灸不再仅仅是镇痛那么简单,它还可以用来对抗感染引起的炎症,尤其是抗药性细菌感染。研究表明,对坐骨神经及迷走神经的电针刺激,可以激活肾上腺髓质中的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从而促进多巴胺的产生,而多巴胺可经由多巴胺1型(D1)受体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合成,从而缓解全身炎症。经电针刺激后,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 γ) 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血清浓度明显降低,而且在6小时内未见升高。 针灸调整作用的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机理研究 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已经基本清楚,但针对针灸影响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系统的综合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应选择一些临床上常见、针灸疗效显著和研究基础扎实的病症(如慢性病理痛、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失常和药物依赖性疾病等),从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系统入手,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针灸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和调节虚实的本质,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等多个水平分析针灸调整作用的实质,包括信息传入及应答、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与调控、调节效应的积累及反馈等。 通过这 3 个侧面的综合研究,勾画出针刺调整功能机理的总体轮廓,为阐明经络理论的功能实质做出贡献,并为今后针灸临床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为此,必须揭示针灸调整效应的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机制,总结经穴相对特异性规律、刺激量积累规律和针药结合优势互补规律,加强对功能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探讨针灸调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活动的主要中枢结构及生物活性关键物质的异同及其生物学意义,阐明针灸双向调节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本质与内涵。 针灸的 治病效果毋庸置疑。 尽管 经络、穴位的 作用机理还存在很多“盲 点”,但它所涉及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最接近现代科学体系,也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亮点”。我相信,有朝一日,中西医必将在经络节点上相交并融合,从此共同发展,继续发扬光大! 偏偏喜欢你(粤) (陈百强原唱,曾庆平翻唱) 心中最美的月亮 (王馨原唱,曾庆平翻唱)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6057 次阅读|19 个评论
经络的故事:循经感传之谜
热度 21 qpzeng 2014-9-7 08:14
针灸止痛消炎的功效确切,这已被古往今来国内外无数案例所证实,但针灸是如何通过经络传导刺激信号的呢?换句话说,穴位刺激能通过经络进行远距离传输吗? 让我们先从中国古代的医书中寻找答案,再看看我国科学家如何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奇妙的经络现象。 从古代的“得气”到现代的“循经感传” 据《 内经》有关针灸的记载,“中气穴,则针游 于巷”的说法就是指“ 得气”。用现在的话来说,得气实际上就是一种针刺后的“ 循经感传”现象。 1970年代以前,国内外有关循经 感传现象的文字记载多达 近百例。例如,日本的长滨善夫对一例经络敏感者的 循经感传现象做过详细描述。我国的陈克勤对两 例循经感传现象也做过仔细观察。 除了个人的零星研究外,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经 络协作组还曾开展系统研究,他们从北京和保定的4个 单位随机选定1000人进行了经络敏感性普查,普查对象的年龄在15- 60岁之间,包括工人、军人和学生等不同职业,既有正常健康 人,也有疾病患者。 他们采用的测试方法是以低频 电 脉冲( 每秒4-5次) 刺激十二经井穴,然后按照经络感传循行的距离确 定为4种类型:不敏感型、稍敏感型、较敏感型和敏 感型,其中后3种人群的比例为 18.3%,被称为经络敏感者。 后来的隐性 循经感传(电刺激加机械叩击) 研究 证明,93%以上 的人都具有隐性循经感传现象,不同年龄、性别之 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在循经感传的敏感线上, 还发现了低电阻、高传导等特性,说明经络现象在人群中 普遍存在,只不过主观上经络的敏感程度因 人而异。 50多年来,中外学者对循经感传现象 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针刺信号可沿体表经脉路线 跨越多个神经节段,连续纵向移动,其速度比神经传导及血流 速度慢,约每秒数厘米,而且移动可因经 脉线上的机械压迫、 局部降温 或注射生理盐水 而停止。有趣的是,当某处有病灶时,感觉可偏离原来的传导部 位,改向病灶方向移动。这些 特性被总结为循经感传的 循经性、慢移性、中止性和趋病性。不过, 围绕循 经感传的产生机制,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少假说,但都 不能做出圆满的解释。 著名经络学家、“八五”国 家经络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胡翔龙教授在研究了大 量循经感传现象特别是循经感传的可被阻断的特性之 后,提出循经感传现象是外周一种可移动的物质刺 激了感觉神经末梢所致,称为循经感传的外周动因 说。这 个能移动的且可诱发感觉的介质到底是什么,却一直没有找 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神经递质的“容积传输”与“布(有)线传输” 1986年, 意大利Agnati教授和瑞典Fuxe教授根据 细胞外液和脑脊液中存在的细胞通讯现象 提出了“ 容积传输”(volume transmission)学说, 其 早期思想可追溯到1960年代Fuxe教授 发现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传播现象。这些 单胺类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和非突触部位渗漏到 细胞外,然后在细胞外液或脑脊液中传输,进而对远隔部 位的神经元活动产生调节作用。这种与神经纤维和 突触传输不同的神经细胞通讯方式被称为“容积传 输”,而通过神经纤维和神经突触的传输方式则被 称为“布(有)线传输”(wired transmission)。 与 布线传输相比较,容积传输的速度慢,作用 范围大,专一性低,涉及的细胞及分子类型 多。由于容积传输发生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基质的 结构及细胞外液的流动方式对容积传输有很大 影响。另外,浓度梯度、电场梯度、温度梯度和压力梯 度等物理因素是容积传输的动力来源,其自身 能量消耗较低。 容积传输有3种形式:短距离的突 触外容积传输、长距离的容积传输和游荡型(囊泡) 的容积传输,后两种传输可达到毫米以上的距离,可以作 用于其他神经末梢。此外,动脉搏动形成的潮汐式压 力波以及血管和神经束周围的间隙等与容积传输也 有密切关系。 围绕容积传输现象的发现,西方学者已经发表了 上百篇文章,特别是在权威的《脑研究评论》(Brain Research Review)和《神经生物学进展》(Progress in Nourobiolog)上发表了大篇 幅的综述性文章,被认为是继高尔基(Golgi)建立神 经元学说和谢灵顿(Sherrington)发现神经突触作用 后神经科学领域的第3次重大研究进展! 容积传输学说对破解循经感传机理的启示 几乎在同期, 围绕循经感传现象的产生机制,我国学者提 出了多种假说,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张保真 教授在1984年(比 1986年提出的 容积传输学说还 早2年)提出了解释循经感传现象的轴突反射接力假 说。他认为,针刺可通过轴突反射使感觉神经末 梢释放P物质,它在组织中移动一段距离后,可作用 于附近的肥大细胞,使之释放组织胺,然后组织胺进一步 扩散后可作用于下一个神经末梢,形成新的神经 奋和轴突反射,再释放新的P物质和组织胺并进一 步扩散,从而构成刺激信号的接力性传递,将刺激后 的感觉和针刺效应传向循经的远隔部位,产生 针刺信号的 循经 感传效应。 1990年代以来,西 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赵晏教授等人 沿着 该思路对外周神经末梢之间传递的递质和受体类型 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证明除了P物质和组织 胺外,还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激肽( NKA)、谷氨酸(GLA)等多种递质参与针刺信号 的循经感传,并发现这种传递发生在突触之外,可跨越多个 神经节段。 由于以往的形态学研究没有在经脉线上发现过 任何管道性的组织,那么到底是什么结构约束着人体组织液的流动呢?为此,有人提出经络的流体力学模型: 组织液从毛细血管渗透到组织间隙中,在 经脉低流阻(即对液体流动的阻力较低)的条件下, 可形成向经脉的运动和沿经脉的流动,又根据Fick 扩散定律,这两种流动可对经脉中的化学物质构成 一定的约束和主动运输。该模型 恰好能解决化学物质为什么能沿经脉路线移动的难 题。 为了证明经脉的低流阻特性, 经过初步的 方法学摸索,西安交大医学院研究人员确立了测量经脉组织渗透性和组织液 压的研究路线,并在此基础上 改进实验方法,终于建立了连续在体测量生物 组织流阻的实验装置和适合于经络研究的小型猪动 物模型,从而发现作为经络实质之一的循经低流 阻通道。此后又进 一步研究了该通道的生物学功能,发现 它具有传导水液、葡萄糖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能力,在 该通道进行药物注射,药效更明显。相反,用注射凝胶的方 法堵塞该通道,则可引起痛阑降低和胃肠朦气的病理现 象,初步证明了中医“不通则痛”以及胃经“腹胀”病 候的描述。 东西方科学研究对接——从容积传输到循经感传 上述研究引起了时任针灸经络评奖委员会主席 的Fuxe教授的高度关注,经过多次反复 交流与讨论,终于完成了东西方科学研究的一次 对接。将容积传输原理运用于外周组织,并结合在外 周组织中发现的突触外神经传递和低流阻组织液通 道,一个解释循经感传现象的机制形成了:针灸刺 激通过感觉神经的轴突反射,可在末梢释放P物质 以及通过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生物活性物 质,这些物质均存在于组织液中,以容积传输的方式 传播,除了一般的浓度扩散之外,还受组织液流动的 约束和输运,产生循经的长距离迁移,作用于远端的 组织,在进一步刺激其他感觉神经末梢后,其信号 传人大脑的感觉中枢,便形成了循经感传现象。 因 此,循经感传的运动速度与化学物质在组织液中的 移动速度相近,远低于以环形电流形式移动的神经 动作电位,也大大低于在心脏高压驱动下,血液在血 管中的流动。当在这一运动路线上施加一个机械压 迫时,允许组织液流动的组织间隙被压缩,组织液的 流动减弱或停止,刺激产生循经感传的化学物质的 移动也随之阻滞,表现出循经感传被阻断的现象。 一个病灶区域通常有一定的炎性渗出,其组织液较 多,阻力相对较低,可使化学物质向着阻力低的病灶 部位移动,出现感传趋于病灶的现象。 在化学物质 移动的同时,沿途的毛细血管受P物质和组织胺等 分子的刺激而扩张,组织液的滤出增加,间质阻力进 一步降低,相当于开通了一条由主干线通向病灶的 通路,引导病理性物质通过经络系统迅速地清除,从 而达到治疗的作用。对于某些人,神经末梢释放的 P物质和肥大细胞释放的组织胺较多,而经络通道 的传输能力也较好,故刺激信号可通过神经反射和 组织液容积传输两种形式交替接力地传递,使循经 感传的距离进一步延长,这就是在经络敏感者身上 出现的情况。 在中国和瑞典两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 困扰了学术界40多年的中医经络现象终于得到了 合理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容积传输作为一种新 的信息传递模式,有助于理解针灸临床和经络研究 中发现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并能够协调神经和体液、 体液和结缔组织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为研究中医 气血经络的实质和针灸的治疗原理开辟了一片新 天地。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7949 次阅读|4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