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会语言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年代的表述方法
热度 1 dujunfu 2017-12-3 20:57
关于年代的表述方法 近年来出现了个新词“共享单车”。什么意思,大家都明白:单车就是自行车。但是追溯其源,单车本是广东方言。几十年前到了广东,才知道广东人管自行车叫单车。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广东话蔓延全国,单车的意思才广为人知,但是单车正式代替自行车的位置,这还是第一次。为什么呢?单车这个词的优势是显然的,它比自行车少一个字。这个优势,在组新词是就显现出来,比起共享单车来,叫共享自行车就绕嘴得多。 这是社会语言学的大趋势:在不产生歧义的前提下,尽量用简单的词。 另一例子是公共汽车为公交车所代替。几十年前,都称公共汽车,现在都叫公交车了,少了一个字。当然,细究起来,两者的字面意义有少许差别。公交车是否包括轨道交通呢?这个事比较含糊,在大多数情况下,公交车指的是公共汽车,有时简称公交。 这些语言上的演化不是语言学家在研究室里设计出来的,而是大众在很长历史时期内约定俗成实现的。而且可以说,这种社会性的语言现象很值得专家学习。一个例子是原来有个半人马,是古代西方神话中的人物,也是一座星座的名称和一种名酒的商标。但是到了民间,这个商标被称作人头马,比半人马生动多了,神气多了,而且传递更丰富的信息。半人马未能说明哪半个是人,哪半个是马。而人头马对此十分明确。所以我建议在学术著作上也译作人头马。 现在的争论是,二十世纪 60 年代这个说法,能不能说成 1960 年代。按照我说的,在不产生歧义的前提下,应采用简单表述的原则,应该允许甚至鼓励这种说法。当然很多人不习惯,所以需要时间的磨合。此外, 2000 年代说成二十一世纪 00 年代,似乎用得也不普遍。 在撰写文章时还遇到另一相关问题,就是某一类文章,如当代人的回忆录,能否简单地说 60 年代。这样说,也是不会引起歧义的,因为他不太可能在 1860 年代生活过,而 2060 年代还没到。我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很多编辑那里通不过。
个人分类: 社会习俗|44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快叫爸爸小视频" 的社会计算语言学解析
liwei999 2016-6-21 11:35
“快叫爸爸小视频” 这样的东西 有社会语言学的味道 随着时代和潮流翻滚。在微信朋友圈及其提供的小视频功能风靡之前 小视频不是术语 不是合成词 也没有动词的引申用法。它就是一个定中结构的 NP,在句型中等价于说”把爸爸叫做小视频”,虽然常识是 “人(爸爸)不可以等价于物(视频)”。在语言的强制性subcat结构(叫NP1NP2)里面,常识是没有位置的。句法不需要顾及常识 正如 “鸡把我吃了”的违反常识一样 也正如乔姆斯基千古名句的 green ideas。 可是 社会语言学登场了 语言被置于流动的社会背景之下,小视频成了 technical term,然后又从术语融入了语言共同体的动词用法,正如谷歌从术语(专名)变成动词一样: “我还是先谷歌一下再回应吧”,“快小视频呀”,“一定要小视频这个精彩时刻”。 白: “一下”强制“谷歌”为动词。半个括号已经有了 另半个没有也得有。 我: 于是 subcats 开始 compete,有了 competition,有了结构歧义 就有了常识出场的理由。顺应常识者于是推翻了句法的第一个 reading。 白: 你是我的小苹果,怎解? 我: “你是我的小苹果”是强制性的句法啊,无论怎么理解这个苹果(到现在我也没有理解为什么把爱人或意中人叫做小苹果,是因为拿高大上的苹果比喻珍贵吗?)都与常识无关:你是我的 x,就是强行的句法等价关系。 “一下”强制“谷歌”为动词 这一类看似临时的强制 在语言共同体中逐渐从临时变成常态后就侵入了词汇。换句话说,“谷歌”在以前的词典里面是没有也无需“潜在动词”的标注(lexical candidate POS feature),因为几乎所有的动词用法都是零星的 句法强制的 无需词典 support 的。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 “谷歌”的动词用法逐渐变成了语言共同体司空见惯的表达方式(其动词用法的流行显得简洁、时髦甚至俏皮),这时候 语言的用法被反映在语言共同体的集体词汇表中,我们模型这个共同体的语言能力的时候 就开始标注其动词的可能性了。 金: 厉害,这抠的!金融语义在一边看热闹 我: 或问:这词典里面标注了(反映的是共同体集体意识到这种用法的流行)和不标注 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标注了 就意味着其动词用法作为一个合理的路径 参与 parsing 的正常竞争;不标注 虽然也不能排除临时的动词用法 但是因为缺乏了底部的词典支持 其动词用法的路径是默认不合法,除非句法(包括词法)的context逼迫它成为动词,这就是 “一哈”的所谓强盗句法: 不仅词典是绑架的天堂,句法也可以绑架。 白老师说:“ 兼语理解(叫某人做某事)有谓词性的坑不饱和,双宾理解(叫某人某称呼)有体词性的坑不饱和。如果拘泥于结构,二者半斤八两。但如果结合语境,非兼语理解是颠覆性的,兼语理解是常识性的。放着常识性的理解不选选择颠覆性的理解,说明心头的阴云不是一天两天了。冰冻三尺。 ” 重温一下白老师 作为对比,字字玑珠,而且妙趣啊。“冰冻三尺”就是社会语言学。 白 也可以说,冰冻三尺就是大数据 我: 我们学习语言学 模型句法 绝大多数都是针对现时的 把语言看成是一个静态的剖面 来研究它 模型它。这个也没大错 而且简化了问题。但是语言是流动的 社会语言学强调的就是这个流动性。流动自然反映在大数据中。因此对于静态的语言模型 需要不断的更新 如果有大数据 那就定时地 check 它。 白: 有个动态更新的中间件就够了 我: 陈原是个大家。他写的社会语言学很有趣味。在世界语场合 有幸聆听过陈原先生的世界语演讲:那个才华四射、感染力和个性特色 让人高山仰止。人家做语言学是业余 本职工作是出版商。据说是中国最权威的出版家,也是个左派社会活动家。 洪: 虽然解放初才入党,但应该早就是中共地下党员,三十年代初就在三联当编辑,胡愈之邹韬奋的部下,以前《读书》上一直有陈原的《在语词的密林里》 我: 陈原的那次演讲 与 黄华(我做翻译的那次)的演讲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情丰富、富于感染力,能感受到人的 personality,都是“大家”。 【相关】 《 我的世界语国 》《 朝华午拾:欧洲之行 》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2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搞笑的汉语新词
carldy 2014-5-4 15:58
【语言变化,是时代使然,我们可以惊讶,但不必担心。】 搞笑的汉语新词 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有的学者认为,当前汉语中每年产生的新词有1000个左右,平均每天产生3个,最新出版的《新词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收录1978~2002年共25年产生的新词语两万条。这样计算,平均每年有800条。 当前汉语中的新词语大部分是新造词。比如,手机、网民、扶贫、融资、年薪、听证会、放心肉、筒子楼、减肥茶。也有一部分词语的形式是旧的,但在新时期产生了新义,即所谓“旧瓶装新酒”,使得新产生的意义一时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义项。而旧词产生新义主要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途径,多表现为由某一专业的专用词进入其他的社会生活领域,成为全民词汇:比如“下课”,新义指被解职;“内功”,新义指自身的素质、实力;“变脸”,新义比喻事物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黑马”,新义指在体育比赛或其他竞争中出人意料的优胜者。也有的是旧词新用,即旧词所指意义曾经有,后来所指消失了,再后来又沉渣泛起,旧词也再度复活,如暗娼、嫖客、卖笑,梅毒等。 现代汉语词语一直以双音节词语为主,但在当前产生的新词语中多音节明显增多,打破了汉语词语中双音节占主要地位的局面。比如,打白条、傍大款、蜻蜓干部、未婚妈妈、打摆子政策、青年志愿者等。据曹炜先生对《新词新语词典》(李行健等主编,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的抽样调查,当前新词双音节词语占26.82%,三音节词语占26.82%,四音节占30.42%,五音节占8.19%,六音节以上占7.74%。所以说,新词语中多音节词语增多,实际上已呈现出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并驾齐驱的局面。 缩略就是将一个多音节词语缩成一个音节较少的词语。新词语的缩略最常见的是由多音节(多为四音节)缩略成双音节。因为双音节是汉语词语的主要形式。如,婚姻介绍→婚介,体育彩票→体彩,卫星电视→卫视,维护和平→维和,物资流通→物流,海外归来→海归,研究开发→研发,个人演唱会→个唱,中央电视台→央视,娱乐新闻记者→娱记等。也有多音节缩略成三音节的。如,奥林匹克运动申办委员会→奥申委,世界博览会→世博会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空前频繁,新词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词。当前汉语中的外来词以英、美外来词为主,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日语外来词。外来词有音译的,如,克隆、镭射、麦当劳、肯德基、摩托罗拉、因特尔、奥克斯等;有音意兼译的,如迷你、伊妹儿、可口可乐、席梦思等;也有夹用外文字母或全部使用外文字母的,如,IC卡,三K党、卡拉OK、BASIC语言、CCTV、SDTV、GDTV等。日语外来词是指源于日本的汉字词。这些词在日语中就是以汉字形式出现,但读音和意义都和汉语不同。这部分外来词一般人不易感受到。如,量贩店(指零售商店)、料理(指菜肴、饮食)、人气(指名气、人望)、写真(指照片)、新干线(指主线)等。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广东、香港等地经济发展迅猛,粤方言伴随着经济浪潮大量进入普通话。普通话吸收的港台语有:纯情、亮丽、层面、宠物、传媒、斥资、个案、转型、廉政、构想、认同、按揭、整合、互动、资深、瓶颈、峰会、写字楼、音乐人、发烧友、靓、派对、的士、搞定、大排档等。其中吸收的不少词语在普通话中已经有了同义表达的词语。由于粤方言中的词语形式比较活泼,用法比较新鲜,并多有个性,这些词语也就逐步从并存共用转到部分替代。如的士、拍拖、巴士、买单、收银台、炒鱿鱼,在普通话中就有等义的出租汽车、谈恋爱、公共汽车、结账、收款处、辞退等。 此外,当前新词语中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利用某一新兴的“准词缀”形成一批带有该词的新词。例如,“超”:超音速、超短波、超短裙、超负荷、超现实、超高压;“零”:零距离、零首付、零风险、零事故、零缺陷、零接待、零中介、零增长、零投诉、零利率、零口供;“软”:软广告、软环境、软科学、软杀伤、软指标、软着陆、软资源;“迷你”:迷你裙、迷你电影、迷你花园、迷你汽车;“看”:看好、看旺、看涨、看跌、看淡:“吧”:网吧、影吧、冰吧、布吧、书吧、氧吧、玩吧、果吧、陶吧、水吧。这种准词缀从形式上看和以往的词缀(如子、头等)相似。它固定于词头或词尾,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不断地创造新词。但它们意义并未虚化,都还有明显实在的意义,是新词词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谁会否认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倘若没有语言,人与人的交流是不可想象的,最起码无法谈恋爱。黄山谷曾说过:人若三日不读书,则语言乏味,面目可憎,倘若一个人不会表情达意,已不是面目可憎的问题,简直要被开除球籍。正因为胡适之先生提倡白话文写作,我们今天没有在文章里动不动就之乎者也,虽然 ,我们越来越不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但,语言越来越丰富,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超女大赛,更像一个新词制造机,“玉米”、“盒饭”、“凉粉”,不一而足。“玉米”者,宇迷也,当然视李宇春为偶像;“盒饭”则非何洁的歌迷莫属了;“凉粉”则是张靓颖的粉丝。同时,超女大赛,还创造了一个雄姿勃发的词:PK。我原以为这是一种新型扑克的简称,后一打听,原意为游戏中playkill的缩写,指的是两个人面对面拼个你死我活。现在,如果你看到了“轮胎”,也别吃惊,此乃周杰伦的歌迷是也。以此类推,“血友”也绝不是白血病的新变种,极有可能是张学友的追捧者,同样的道理,“蒙迷”也许是王蒙的铁杆读者,而蒙牛,当与乳制品无关,是王蒙越来越牛的意思。以此类推,把台湾小说家白先勇先生的崇拜者称为“白粉”,似也没有什么不妥。 就比如下面几个汉语新词的解释: 奔奔族:即“东奔西走”的族群。“奔奔族”是1975-1985年出生的人。他们是当前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青春力量,是现代城市最“时髦”的族群,他们拼命工作,追求享乐,却由于承受巨大压力,不得不提前预支享受生活。他们特立独行,张扬自我,却容易在香烟加可乐中得到满足。他们一方面奔跑在事业的道路上,同时又是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他们身处高房价、高车价、高医疗费用的“三高时代”,于是就以自我宣泄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抗争! 笔替:是替身的一种,即在影片中替代主角写字(一般是写毛笔字,拍摄时要对手进行化妆,而且只拍手、拍背影,不拍头部)。如《黄金甲》中出现的“忠孝礼义”几个字,神采飞扬,接近王羲之的行书风格,就是出自书法人士之手。书法圈人士常在影视剧里客串“笔替”,但以电影居多。 博斗:指的是网民之间利用博客相互攻击、吵架或谩骂。比如围绕着80后的小说创作问题,著名的80后作家韩寒与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白烨之间就曾在各自的博客上进行过激烈的批评、指责甚至谩骂(简称为“韩白之争”),最终致使白烨不得不关闭自己的博客。故“博斗”是利用博客所进行的争斗,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与已经约定俗成的“搏斗”的意思略有不同。 草根网民:“草根”一词,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它指的是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草根网民,是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网民,但他们却是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最活跃的群体。 车奴:原本是指那些打肿脸充胖子的家伙——明明养车很吃力还要买,弄得自己不敢吃好不敢喝好,还美其名曰:提高生活质量。现在,“车奴”并不是贬义词,它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车奴”这个词,由“房奴”而来。 成考移民:指的是有组织地跨省区参加成人高考的考生群体。用流动移民的方式参加成人高考,这是一种违规现象。有关报道说,江苏徐州就曾有三百多名考生,有组织地“抱团”赴鄂考试,使考场周围的宾馆、饭店全部挂出“客满”牌子。他们所持有的身份证和户籍证明有可能是虚假的。又说,2006年全国成人高考在各地同时举行时,媒体就有数千成考大军跨省流动的报道而引起轩然大波。 而在网络上,诸如此类的语言,更是风起云涌。随便举几个,偶:我;PLMM:漂亮妹妹;稀饭:喜欢;表:不要;虾米:什么;酱紫:这样子;200:ZOO(动物园);9494:就是就是…… 某一个时代的语言,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身份证,若干年后,你会从特定的词上,找到那个时代的指纹:卫生、卫红、永革、援朝之类的名字,让人想起刚刚逝去的昨天。新词语、新新词语、新新新……新词语的出现,好比一场词语的盛宴,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粉墨”,而是干脆、直接,甚至是武断。比如“人流”,也并不是与水流相类似意思,也不可以用滚滚来修饰,它已经与人潮、人群没有关系,公交车、报纸、电视上到处是醒目的“可视化无痛人流”广告,看那牛皮吹的,仿佛人流一次,比打一个喷嚏还容易。 也许有人担心,长此以往,汉语有被污染的可能,其实不然,语言这东西,最怕被关禁闭,越是有新的词加入,越是欣欣向荣。语言创新的频率越快,恰恰说明这个社会发展得越爽。然而,任何一种新语汇进入生活系统不难,但,任何一个词语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与淘洗。新词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库,至于以后会不会万古留名,那要看它自己的生命了,大浪淘沙,与时俱进的,总会留下印迹,没有金刚钻,别揽“词”器活。 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语言不更新,我们今天,在表达方面,会多么费劲,简直有不会说话的可能,像沙发、可乐、咖啡、坦克、卡拉OK、超市、作秀、引咎辞职、民主、自由……等等,都不是本地户口。布票、粮票、贫下中农、阶级斗争、上山下乡等等那个时代的流行话,已成了用完的牙膏,再也挤不出来任何新意,而农转非、万元户、大字报之类的词语也早已式微,接下来,我更希望的是暂住证、农民工、矿难、艾滋、超生、欠薪之类的词语,也晚霞一般地消失。 就粗略的统计来看,日语来源的现代汉语外来词大约有800个左右。刘正 埮 、高名凯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录了来自日语的外来词768个。删去已经不再使用的23个(如加答尔、摄护腺、昆布等),另加上词典中未收入的27个(如赤字、写真、意味等),最后得出772个。这就是日语来源外来词的概貌。 有人要说以下这些常用词都是从日语来的,大家一定会觉得挺奇怪的:革命、参观、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经济、克服、劳动、目的、社会、卫生、细胞、系统、印象、原则、证券、总理、综合等等。“社会”在我国古代是“集会结社”的意思,日本拿它来翻译英语的society,再借到汉语来,成为今天的词义。“劳动”古汉语指“劳驾”(如“多有劳动”),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labour。“经济”古汉语指“经世济民”,和现代汉语的“经济”了不相干。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economy。“知识”古汉语指“相知相识的人”,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knouledge。总之,汉语吸收日语的词汇非常多,但特点是这些词(包括汉字)多半是古汉语原有的词,只不过词义和今天的全然不同罢了。有人管这样的词叫“侨词”,或“回归词”,意思是出去了又回来了。这很像一瓶子酒。回来的时候是旧瓶子装了新酒,面目依旧而内容皆非了。 http://www.klchinese.com/html/hyxs/20111027164654.html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2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言的变异及其社会发展成因:翻译、语言变异
carldy 2010-7-13 21:48
在读书过程中,总有所思所想。 今天记录的,是有关语言接触、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及翻译学的点滴感想: 在人类社会交际中,语言文字是经常变动的,无论书面语还是口语,都不是一成变的。其主要原因是使用语言的这个社会是在变动着。可以说,没有变异就没有语言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语言学。 从语言的变化可以窥见社会的变化,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所关心的就是:语言文字的变化会不会给人类社会某些方面带来影响,带来变化?语言的变异经常受到外界条件、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厉兵先生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2 年08 月16 日 第五版) 撰文指出《大众出版物夹用英文词现象应适可而止》 放着中央商务区不叫,偏偏用 CBD ;放着首席执行官不叫,非要称 CEO 。至于计算机类报刊,这类英文词更是铺天盖地。广大读者对这种滥夹英文词的现象颇有微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尖锐批评。众所周知,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中,新的事物产生,旧的事物消亡,人们的观念改变,都会在语言的词汇中得到反映,表现在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词义的发展。任何语言的词汇系统的发展和丰富,都不外乎继承古代的,融合方言的,吸收外来的。所以,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要我们学习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说到学习外国,主要就是吸收外来词。作为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主要是:(一)纯音译借词,如:咖啡( coffee );(二)音译加义译借词,如:芭蕾舞( ballet );(三)中西合璧式的词,如 X 射线、维生素 C ;(四)义译,或称仿译,如:蜜月( honeymoon ),但这种 义译 的词已经不能看作是外来词了。 对外部的事物,对原本我们没有的外部新鲜事物,汉语一向有一个 正名 的过程。历代的翻译家们在这方面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为汉语创造了许多非常得体而生动的词,很多沿用至今。有些词,如今一般人甚至都不觉得它是外来的了。如:幽默( humor )、逻辑( logic )。 中文出版物滥夹英文词语,分析一下,大致可归结如下几种原因:一、当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变化速度加快,面对一批接一批的新术语,人们没有充裕的时间消化、转化,术语统一和规范工作严重滞后。二、由于商业功利的驱动,作者、编者不情愿去琢磨去推敲去 汉化 它,有的甚至懒得查词典,照抄照搬走捷径。三、具有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误认为夹用外文可以显示一种地位、一种层次、一种身份,很像托尔斯泰笔下旧俄时代那些上层贵族,总喜欢在说话时夹杂几句法语。四、缺乏群众观点。在面向普通大众的出版物上,文章中夹用英文,只能说属于毛泽东批评过的那种 对牛弹琴 的人,他们 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他写的东西似乎 发誓不要老百姓看 。 中文出版物滥夹英文,不合乎中国国情。不要说群众目前的英文水平如何如何,即使国人都初通英文,还有个自己的传统和汉语的个性问题: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我们的民族情结、汉字的强大影响等等。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提出警惕语言入侵、文化入侵的问题,政界与文化界的有识之士对民族语文的异化和污染忧心忡忡。有的国家在维护民族语文地位方面,态度非常鲜明,立场非常坚定。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都不能纯而又纯,但要维护自己语言的纯洁性。我们的汉语是一种词汇丰富发达的语言,能够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和手段来消化和吸收任何外来的东西。著名语言学家 吕叔湘 先生早在 1991 年就批评过滥用英语的倾向,说这是殖民地思想借改革开放之机复活的表现,会使人联想起解放前有些人借洋泾浜英语吓唬和欺骗中国老百姓的情形。 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报》 2002 年 8 月 14 日 也撰文指出:《我们该怎么看今日美国》 ( 卿晨 ) 我们国内搞翻译的人,都是学识渊博的风雅之士。这无形中首先提高了外语的地位,似乎只有这些人才配说外国话,或者外国人都跟他们一样。而他们翻译出来的小说,无疑都是中文中的上乘之作。譬如早饭就变成了早餐,老婆一律改成妻子,即使原文中是乡下人骂粗口了,我们的翻译家也是断断不会直译的,一律变成该死。读得多了,我们会以为洋人个个如此温文尔雅,偶尔气急了说句该死,还要自责骂了粗话。想起当初在大学课堂上,老师突然来了兴致大讲英文中的粗话,我们立刻目瞪口呆。原来所有的粗话都可以在汉语中一一对应,有的甚至更加难听。( 陈原 4 ) 吕叔湘在《大家都来关心新词新义》(辞书研究)认为:新词的产生就表示语言起了变化。新词新义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之中,新词新义通过人们的认证与选择,最终实现了达尔 文 先生的优胜劣汰,合理的词汇得以保留,成为人们的常用词汇,不合理或者没有生命力的词汇只会落得昙花一现的结局。 陈原 先生认为新语词的产生,类似有机体的生长(他同时认为语言不是有机体),既产生消极的作用(即冲击规范化,使信息交际受到阻碍),又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即适应于社会事物新概念的产生,更确切有效地进行社会交际)。( 陈原 14 ) 陈原 12-13 : 19 世纪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W. D. Whitney 在其著作《语言的生命和成长――语言科学纲要》( The Life and Growth of Language - An Outline of Linguistic Science )一书中提出:语言有两种变化( change ),一种是外变化( out of form ),多指语音变化;一种是内变化( inner change ),多指语义变化。他认为语义的变化是研究的重点。语言变化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一种语言停滞不变,那么这种语言就变成一种死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一种规范化与非规范化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不是语言的消灭,而是达成一种平衡,即 陈原 先生提出的达到一种内稳态( homeostasis ),也就是说语言具有一种相对稳定性。任何一个有生命的语言并不害怕非规范性的冲击,非规范化的冲击可以丰富语言的本身。语言变异的积极方面就在这里。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之间的影响有个信息交换过程。系统本身的发展受外界系统这种交换的影响,而这个系统发展的过程是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如果我们把语言规范化部分看作有序状态,非规范化化部分看作无序状态,那么,对于系统而言,系统的稳态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语言本身的变异、发展,必然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而走向有序状态,同时语言走向有序,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力量选择的必然结果。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体会 Harvest|4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