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科发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情报学报》第31卷卷首语(2012年)
热度 6 huabolin 2012-1-13 16:28
卷 首 语 《情报学报》已经走过三十个年头。 30 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众多同行的努力与支持下,《情报学报》得到了稳健发展,也成为国内情报学界相当有影响力的期刊。 回顾三十年的历程,我们发现,情报学并非单纯地研究信息、知识或情报,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知识与情报的综合体。经历了上世纪 90 年代的“情报”改“信息”,面对着当前的知识化趋势,抚今追昔,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情报的本质与核心。我们认为,情报学的基础是稳固的,情报学的核心是确定的。情报学是以信息、知识与情报为研究对象,并在研究信息与知识之序化的基础上,着力研究信息、知识与情报之间的转化。 相形之下,图书馆学的核心很多年来都是稳定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好图书文献,二是做好用户服务。而情报学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不少周折,其实它的核心也一直是稳定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获取信息,利用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情报,把情报传递给相关用户,提供决策参考或决策支持。第一个方面是获取信息,包括信息检索、信息抽取、情报采集等。从浏览到检索再到推送,从卡片检索到计算机检索,从题录关键词检索到全文句段级检索,从单一检索到多语言跨库集成检索,都是解决信息获取的问题。获取的方式与方法在不断地演变,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获取信息这一核心任务并没有改变。第二个方面为信息分析,包括计量分析、多元分析、共现分析、引文分析、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专利技术分析、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分析等一系列分析技术与方法,从数值信息分析到文本信息分析,从文献计量到网络信息计量,从被引次数到 h 指数,从人工定性分析、人工定量分析到计算机定量分析甚至计算机定性分析,分析的对象在不断变化,技术的水平在不断进步,但方法背后的理念、分析评价的过程与机理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有决策支持价值的情报这一核心任务始终没有变化过。第三个方面是情报传递服务,运用个性化推荐、协同推荐、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通过撰写动态快报、领域深度分析报告、科技参考等报告,把真实情况以及对真实情况的判断等各类情报迅速、完整地报送给情报用户。报告的形式会有变化,用户也可能是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企业各类人员等,但各类用户都是为了决策而需要了解事物的本质,都需要我们快速、准确地提供决策支持或决策参考所需要的情报,这一核心理念始终没有变化过。研究主题的不断变化恰恰反映了情报人员善于捕获新生事物、对信息高度敏感的专业特质。 《情报学报》发表了很多涉及上述三方面的文章,也一直在坚持这样的宗旨:在坚持情报学核心的基础上适当扩展,注重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以情报为主线,以信息、知识为两翼,以信息、知识、情报之间的转化关系为研究重点,协同运用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评测本方与他方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情况,并做好以情报传递为代表的相关用户服务工作。 情报学是一门有生命力的学科。世界上的信息量越大,对信息进行检索、甄别、分析的需求就越强烈,而这恰恰是情报学的优势所在。这样的学科能够培养出一类社会需要的特殊人才,因为我们发现,优秀的情报学从业人员对信息高度敏感,具有快速捕获信息的能力,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及多种工具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具有很强的动态适应与自我调整能力。在建设知识社会的进程中,情报学呈现出空前美好的发展前景。从历史上看,情报学借鉴、移植其他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以丰富自己的能力很强,这其实也是情报学的一个优势。 《情报学报》愿意一如既往地为大家提供优良的服务。如果《情报学报》像一个舞台,那么,每位情报学研究人员则可能是演员、编剧和导演。我们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情报学报》,踊跃投稿、认真审稿、积极提出批评与建议,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把《情报学报》办得更好。《情报学报》这个舞台越大,越漂亮,就越可能上演一些无愧于时代的辉煌剧目。 化柏林 武夷山
个人分类: 情报探讨|4939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大学两篇:好大学漫谈;学科发展决定学术组织命运
panfq 2011-9-24 15:02
沈红: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 作者:沈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 2011-9-23 9:07:5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989.shtm 大学评价和排序“铺天盖地”而来。遗憾的是,好大学的标志其实不是大学评价和排序所用的指标。指标是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数量化抽象,就是这个可量化性的抽象,实际上“抽”去了好大学的内在,但排序又必须经过量化。尽管评价和排序研究者的初衷都是为了选出好大学,但得到的结果与其初衷并不一定相符。 好大学不一定是一流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或者是国家一流大学的排名榜上,许多有内涵、受到社会极大欢迎的大学的名字往往看不见。我相信,大学排序者们也曾为此苦恼。为什么排序的初衷与其结果不符呢?对于排序中的一流大学来说,一是以科研成就为主导;二是学科综合;三是用数字说话。而好大学,一是对学生负责,经培养后的学生有远大的发展前景;二是非常重视教学和其他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活动;三是全社会人们心目中的向往,将其子女“养育成人”的期待。大学是培养人的,大学若不培养社会各界精英,谁来培养,难道精英真的都是自学成才?大学也做科研,在科研中也培养学生、成长教师。尽管有其他机构也做科研,但大学科研有她自身的优势。说大学培养人,光靠教学是不够的。我这里要讲的好大学,是有着丰富的育人内涵的大学,是做大学排序的人从指标上顾不到的、但对想来大学求职、求学的教师和学生是具有极大吸引力的。 好大学不是为了只培养出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是极少数的拔尖人才。好大学是为一批好学生办的,这一批好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甚至还来自其他国家,他们在这所学校中长大成人、思想成熟、学业进步。依所学的学科、专业的不同,这批好学生将来可能会成为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工程师、医生护士、教师教授,也可能会成为社会活动领袖、非政府组织创办者、工人农民贴心人等等,无论在哪个行业,这所学校的毕业生都是好样的。他们中,可能产生国家领袖、杰出科学家、大学校长,但更多的人将成为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国家发展所依靠的骨干力量,若没有他们的贡献,许多行业可能停滞不前或者倒退。 好大学不会只要来自高官厚禄、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她追求精英教育,但她更追求给所有努力的人提供同等机会。她不会在录取新生时对边远地区减少投放指标;不会以种种貌似合理的理由对来自贫困家庭的子女关门;不会给本校教工子女降低入门要求,因为她办的是“国家的大学”不是“本校教工的大学”。学生进校后,好大学会竭尽所能对贫困学生提供各种经济资助;它会让每一个学生活得有尊严、学得有快乐;它会特别关注各种各样面临不利因素的学生,从校长到辅导员,到任课教师、到班主任,再到校园路人,结成“学生是我家人”同盟。美国作为一个国家都有信心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好大学会有信心做到“不让一名学生失败”,因为能够进入好大学的学生都具有相近的学术准备和多年努力,学生失败是学校的失职。 好大学强调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她会把最好的课程提供给本科生,而无论讲授最好课程的是院士、教授还是讲师或助教。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高水平负责任的教育,好大学会将主要的财力用来吸引或留住高水平教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豪华校门和精装楼宇;会规定任课教师的课后答疑,至少一周半天;会对小班课程的比例作出规定,不光考虑课程的经济规模;会将图书馆、自习室、校园网为学生“无间歇”开放。好大学会在学生宿舍安装冷暖空调和洗浴设施,拉近教师和学生“为人”的生活差距;会给学生食堂以财政补贴,不会让校园商店“黑心”赚学生钱。在好大学校园里到处都可以见到“多管闲事”的人,路见不良行为、路见不平事件、路见需要帮助,总有人打抱不平,解救学生于危难之中。 好大学有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并坚定前进方向,不为社会潮流而任意改变,因为社会潮流有时并不代表着正确的方向。好大学不是依政治嗅觉办出来的,官员有任期,政策会异动,但大学的理念只有恒久;好大学不会为了经费,为了自己人的“升官”,而忘却理念、背离目标、做出昧着学术良心的事情的;好大学是引领社会的,不是跟在社会后面亦步亦趋的,引领社会的方式是在批评社会毛病中提出改善策略,并从自身做起;好大学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因为她用了太多的纳税人的钱,并已鲜活地存在于社会大众的心目之中。 好大学不光是培养学生的,也是培养自己的教师、培养大学领导者的。好大学也要与社会相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在酒席宴上、歌舞厅中,她的社会联系是为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为了教师的实践和成果转化。好大学已不需要“广告”自己,好的学生、好的教师比广告对社会的影响效应更强烈、更真实。 好大学也会犯错误。她不会袒护学术恶行,会给学术道德败坏者严厉处罚;它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公开错误,接受全校、全社会的批评指责,改过自新。 好大学就像是一个“好人”。好人的活着是宁愿自己苦也要让别人得到幸福。好大学的存在是宁愿自身艰难拼搏也要让更多的好学生得到光明前途。国家将因为有这些好学生、好大学而繁荣昌盛。 《科学时报》 (2011-09-23 B3 大学周刊 ) 学科发展决定学术组织命运 作者:王占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 2011-9-15 9:39:49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505.shtm 大学学系被裁撤体现了依托学系的学科发展方向变革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可能是学习获得声望及资源的助推器,也可能是学习组织生产的破坏性因素。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认为,主宰学者工作生活的力量是学科而不是所在院校,学术系统中的核心成员单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而学系则是学科建制化的产物,作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一直在大学组织结构中直接承担知识传递、知识发现和创造以及知识服务职能。学系的声望与地位高度依赖学科在各种专业评审、出版、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水平中的表现,学科本身的发展及其在排名大战中的位置往往会决定学系的命运。 康涅狄格大学地质系创办多年,但随着地质科学交叉学科的兴起以及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以单一分支学科的学系逐渐远离了学校发展的重点,从其被停办的决策过程,可以看出学科发展方向是如何影响学术组织命运的。 可以说,大学学系被裁撤体现了依托学系的学科发展方向变革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可能是学习获得声望及资源的助推器,也可能是学习组织生产的破坏性因素。 康涅狄格大学停办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康涅狄格大学是美国较早创办地质与地球物理系的旗舰大学之一,该校地质与地球物理系隶属于文理学院。由于不景气的预算,学生兴趣下降,加上科研影响力不足,最终招致了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系的关闭。 该校曾召开董事会会议,专门对撤销地质与地球物理系进行讨论。加里·罗宾斯教授表达了对撤销决定的忧虑,要求董事会能在作最后决定之前仔细评估事实、成本、收益和其他可行方案。环境顾问罗伯特·斯诺芬斯基向董事会递交了一个请愿书,反对解散地质系的提议。他建议应该把焦点放在怎么样让该系变得更好。研究生代表米希尔·菲斯派瑞克表达了对解散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系建议的忧虑。 在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之后,学校董事会于 2004 年投票决定关闭该系,转而成立一个地质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即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文理学院院长麦克肯尼说这一决策将有助于改进大学对地质科学的支持,通过一种全新的非系科管理实现对地质科学的支持。麦克肯尼强调,交叉学科还是有生长空间的,因为许多该领域的课程还将继续开设,教师还在相似的领域从事教学工作。 外部资助影响学系水平 康涅狄格大学地质系是否停办,有几个影响因素,包括外部评审、外部资助、课程变化、就业领域变化等。 所谓的“外部评审”主要是政府机构和咨询顾问对院系研究合同绩效以及在面临合并或者获得资助方面的评价,另外还包括求职者未来获得更好机会的有利信息。对学系的外部评审可以依据其评价结果确定可比目标:成功吸引外部资助;提高入学人数;或者作为赠地大学,学系与州之间是否成为一个整体。前两个因素,外部资助和学生入学往往会影响到学系的社会服务和卓越水平。但遗憾的是,该系在外部评审中的表现无法让文理学院院长坚定信念支持该系继续办下去。 目前地质系的课程、研究以及 20 年前就已经取得终身教职的全职教授,都已成了环境科学范畴下的过去时。结晶学、火成岩、变质岩石学和经济地质学都是类似的例子 , 尽管这些课程和研究都与环境调查和其他地质实践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困境下地质科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改变教学和研究兴趣。 20 世纪 70 年代在该校进行本科地质学课程学习的学生介绍,当时有三门必修课程:岩石学、火成岩岩石学和变质岩。这三门课程是在介绍性的课程矿物学之后开设的。后来三门必修课下降为一个岩石学的基础课,由于市场变化和教师退休,原来选修的矿物学也被砍掉了。 地质系学生的就业像其他专业学生一样都不断发生着变化,自从《研究基金法》、《资源保护和恢复法》在 1980 年颁布之后,学生就业就从传统的地质学方面(例如石油、矿产)转向了环境管理、水资源识别和保护、清洁能源等领域。这种变化也无形中影响到了大学决策者对地质专业的认识,促使他们对大环境专业的热衷程度逐渐超过了实际上专业性更强的地质学专业。 院系仍是大学稳定构成单位 受到学科交叉和综合化的影响,解散地质学系成立交叉学科中心一时成为潮流。 2007 年 5 月,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同样关闭了地质系。 2009 年,密歇根州立大学也开始考虑关闭地质系。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院系仍然是大学最为稳定的构成单位,它们大部分具有的是历史特征而不是战略特征。当大学迈向一个迅速变革的时期时,它们必须考虑现有的组织结构是否能够实现这些变革。许多证据表明,虽然传统的学术单位能够实现一般的内部变化,但它们还是惧怕那些更为复杂的机构变化并强烈地排斥它。因此,需要培养重组、重构学术单位的强大能力。 实际上,高教系统基层单位中无序和有序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术研究的自然倾向和传授知识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学术人员往往根据个人的兴趣来选定课程、谋划专业发展,而学系的任务则是要在杂乱中理出头绪,制定出完整的课程计划并且积极地应对外界的各种专业评审。这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底层结构中的矛盾,而撤销学系的决定也正是这一矛盾激化的直接后果。 《科学时报》 (2011-09-15 B4 大学 )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基金代码看理工大学学科状态
热度 2 halcon 2011-8-23 05:18
今年上海理工命中43项基金,刚刚统计了一下申报代码分布,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学科布局及其发展状态。 数理学部A 8 化学科学B 1 生命科学C 3 地球科学D 0 工程材料E 22 信息科学F 5 管理科学G 4 从中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1,工程材料异军突起,命中22项(略高于50%)。其它学部和往年相差无几。 2,数理,信息,管理,生命和往年差不多,考虑到申报数目激增,资助率不变,实则在国内竞争中呈下降态势。 3,地球科学空白。 总体来讲,整体的进步是靠工程材料带动起来的,其它学科不进已退。
3778 次阅读|6 个评论
某些高校组织部门是如何影响学科发展的
热度 2 xuecw 2011-4-22 15:46
最近我的同学给我讲了他自己的经历。我觉得从他所经历的院校中的一些事实可以看出, 党的组织途径如何影响学科发展的 。结合最近某高校的副处级干部跳楼,也觉得,一些高校校长书记为什么过分注重现有干部的安排,而不大考虑这些人员是否具有那一岗位的专业背景, 大概是以为教师的抗挫折能力强于党的干部。 我的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到了山东某大学,是该校某学科的第一位硕士。指望着能带领同仁在学科方面发展一下,但是经党组织批准而来的负责本学科所在学院发展的一批干部,没有一个是学科教学出身的,都是流动轮换性的干部。有些干部对本学科一窍不通,却像利用自己的权力在学术上发展一下,于是把教师写好的课题,通过领导的思想工作换成院长或书记作主持人的课题。 个别人看不惯这种做法,考上博士调走了。这样一来,本学科除了管理再管理外,学科自身的质量没有多少提高。 七八年前,我的这位同学又从某985高校博士毕业,成为该校该学科的第一位博士,但是学校此时已经把该学科专业撤销了。没了专业,自然应该让博士流动了,但是想走得留下买路钱。那就不走了,但是这所学校的传统还是照旧,七、八年来相关学科没有专业学生,但剩余的相关学科研究部门还在,但这所学校还不吸收学科发展失败的教训,关键岗位就是不用学科方面的硕士博士。自然,这样的安排在如今行政化气氛比较浓厚的中国大学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人家博士打工时间长了也会长记性的。 大学是公办大学,又不是乔家大院 。 你为什么能干,我为什么就不能有个干事的平台?我干会更利于学科发展。几年来找了几次校长书记,让他们对比对比别的大学的相同学科是怎么配置人员的。但结果照旧,听组织安排。 不重视专业人员的结果是,该学科领导换了几茬,学科本身没什么发展。这就是党的组织途径如何影响学科发展的。 结合最近某高校的副处级干部跳楼,我们似乎明白了,现在某些地方高校发展中大力重用本地官僚而不用学科背景的教师的某些原因。因为合并后的众多干部确实需要有岗位安排,让这部分人下岗而重用专业博士,学科研究虽然发展得快些,但是会挫伤党的干部。至于安排谁更有利于学科发展,重点学科可以考虑这个问题,边缘学科公共文科的关键岗位,只好先考虑现有的干部。教师的抗挫折能力强于党的干部。教师可以上课,带学生,干部下岗就不好办。 那么,对于没专业学生课时不够的博士教师怎么办?可以申报国家级省级课题。如果课题也没有,只好少拿津贴了。自然,课题不是人人都拿得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教师津贴自然要少于干部的了。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31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
热度 4 xucq45 2011-4-14 09:05
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 仅以此文奉献给我的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 周春水 2005 年 3 月我有幸加盟了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 Brigham and Women ’ s Hospital ) Stephen Elledge 实验室,在 Elledge 教授直接领导下工作了整整六个年头。 Stephen Elledge (后文皆称 Steve )是美国生物医学界天才级科学家,他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 MIT )生物学系,在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做的博士后。 1989 年成为著名的贝勒医学院( Baylor Medical College )生物化学系的助理教授。短短几年后便于 1993 年当选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HHMI Investigator )。 2003 年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2003 年初,他被美国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特聘为遗传学冠名终身教授。他在多个研究领域,如细胞周期调控、 DNA 损伤应答机制、肿瘤细胞生物学、泛素连接酶的组成与调控、新型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病毒的感染机制方面均有杰出贡献。他发现肿瘤抑癌基因 TP53 的直接下游靶点为 P21 ,他发现 DNA 损伤后 ATM 、 ATR 蛋白激酶激活下游 CHK1 、 CHK2 等信号传导通路,他发现抑癌基因 REST 、 PTPN12 等,揭示泛素连接酶 F-box 家族,优化了酵母双杂交系统( Yeast two hybrid system )、 Magic DNA 载体高通量转换系统、全蛋白组水平分析蛋白稳定性的 GPS 系统及与 Gregory Hannon 首创小发卡核苷酸干扰文库( shRNA library )。 50 岁出头的他,光在 Cell 、 Nature 、 Science 杂志上就已经发表了二十几篇文章,其数量与质量就是在哈佛医学院这样大师云集的地方也名列前茅。 Steve 的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当属超一流,他堪称科学家中的科学家。在 Steve 手下先后工作的中国同胞为数不少,其中很多人颇有成就,但能够回归祖国并将 Steve 实验室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人不多。现在我就将我在他实验室工作的感受写出来,呈献给国内广大的生物医学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正在成长的、肩负承上启下重任的轻年科学家们。希望我的文章能对他们的成长有所启迪和帮助,这样便达到了我写作此文的初衷。下述内容很多都是我的亲历亲为,所有证据皆出自已经发表的文献,所有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争议,本人因时间和精力有限,恕我不能回应。 成功法宝之一,选择最重大的科研方向 。 第 1 ,研究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 HIV 感染,探索它们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揭示肿瘤细胞周期调控、 DNA 损伤与修复、细胞转化因子、影响 HIV 、 HBV 、 HCV 等病毒感染的宿主因子是 Steve 实验室正在探索的关键性问题。研究上述课题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好处就是,美国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是投在上述领域,这样就保证了他的实验室在经费资助方面有一个比较持续和稳定的态式。第 2 ,功能筛选是关键。生物学研究有很多方式和方法, Steve 最推崇遗传学功能筛选( Functional Genetic Screen )。为了达到课题的新颖性和原创性,他一般不去做别人已经领跑的项目, 而是通过测定细胞周期检测点、细胞老化、病毒感染率等指标,筛查全基因组中的相关调控因子,然后从待选基因中,选择有价值的进行功能性验证。他所发表的文章多数是此种研究套路的结晶。第 3 ,善于开发并利用新的生物技术。 Steve 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新生物技术的创立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近几十年来,以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生物技术为例,从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 PCR 技术、核磁共振技术、 GFP 荧光蛋白示踪技术、蛋白质谱测序技术到 RNAi 干扰技术均充分证明生物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大大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对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研发的三项标记酵母双杂交系统大大降低了筛选相互作用蛋白质时的假阳性率,他研发的 Magic DNA 载体转换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费时费力的限制性内切酶方法,使得 DNA 载体高通量转换变得轻而易举。 GPS 系统使得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泛素连接酶的底物成为现实 . 。他研发的 shRNA 文库已成为功能缺失型筛选的首要工具。最近,他又在开发全蛋白组水平的噬菌体多肽表面展示技术,用它来筛选人体血浆中的肿瘤特异性蛋白,以期发现肿瘤特异性生物标记,为肿瘤的早期发现提供诊断学上的理论依据。 成功法宝之二,选用优秀的人才并合理配置 。 每年都有很多人发电子邮件给 Steve ,要求加入他的试验室团队。我发现他在用人方面有三个特点:第 1 ,名门之后一定要录取。如诺贝尔奖的门生、各领域中大师们的学生。这些人一般都出自美国一流学府,受到很好的科学熏陶。一旦加盟, Steve 均给予苗头较好的课题,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出。看来我们老祖宗的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在美国的科学界也是行得通的。第 2 ,后起之秀的门徒,这些人一般出自各类青年才俊的实验室,虽然学校牌子可能不太亮, PI 名头不太响,但这些青年才俊正在引领各领域研究的新潮流,部分人正在成为领军性科学家。出自这些实验室的学生们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数都发表过很好的文章,而且他们在实验技能方面的训练也比较正规和系统。最后一类人,既没有美国的学校教育背景,也没有经大师或后起之秀的熏陶,但有却几篇像样的文章,并有丰富的实验经验, Steve 也会将他们纳入门下,让他们承担一些周期长、风险大的课题,主要是为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潜在性课题,并为苗头好的项目进行技术方面的配合及支持,使该课题得以快速推进。 成功法宝之三,严密而科学的管理模式。 他的实验室配备有行政秘书(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一名,一般仅有高中以上学历,对科学了解甚少,主要负责日常的人事安排、试剂订购、财政预算及与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还配备有实验室主任一名( Lab Manager )一般是由本土资深博士后担当,此人主要负责特殊试剂的订购,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及与试剂公司、仪器公司进行沟通。这样 Steve 本人基本不过问这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得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与科研相关的工作中。在科研管理方面,每周二上午 9 : 30-11 : 00 是文献阅读活动时间( Journal Club ),每次出两个人各自讲解一篇文章,文章的选择上以跟本人课题相关的,发表在 Cell 、 Nature 、 Science 杂志上的文章为主,也可选择一些非相关性领域但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或技术应用价值的文章。每个讲解人均要回答 Steve 及其他同事的提问。这个文献阅读活动的好处是促使讲解人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并整理有关背景知识,是一种很好的科学训练过程,当然 Steve 本人及实验室的其他同事们也获得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实验室每周四上午 12 : 00-13:00 是实验室会议时间( Lab Meeting ),每次出一个研究生或博士后报告其课题的最近进展情况,包括基础背景知识、近期数据汇报和下一步发展方向,每个人大约不到半年就要轮上一次。这种实验室会议对课题的进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个人都得非常认真的准备,并加班加点以期增加阳性数据,希望能够通过 Steve 及周围同事的检验。一般在每次实验室会议结束之时会有一个不到五分钟的实验室管理上的讨论,这时多数是实验室主任提几个试验或者仪器方面的注意事项,但一般非常简短, Steve 一般不会过多干预,仅问问解决方案是什么。因此 Steve 实验室会议主要是课题进展汇报会。每星期五从上午 9 : 00 到下午 15 : 00 是面对面汇报时间( Friday Meeting ),每次由秘书安排六个人轮流进入 Steve 的办公室向他汇报近期的工作及遇到的问题,一般每人每次面谈需要大约 30 分钟,并要携带上原始数据让 Steve 审阅。当然如果一个课题是他最关心的或者是正在准备发文章的时候,他也会随时随地与该作者在试验台边进行沟通。尽管他的实验室有 30 多人,近 20 个独立的科研课题, 但通过上述管理模式,他却对每个项目的进展都了如指掌。这种严密的管理也无形中对博士后、研究生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大家经常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希望尽快得到好的结果。因此在他的实验室里,懒人是根本混不下去的。 成功法宝之四,注重高水平的学术交流。 Steve 本人是著名科学家,收到的会议邀请自然不少。大家没准猜想他会像个大忙人,经常在天上飞来飞去。其实不然,他很少参加波士顿以外的远程会议,除非是与自己的领域特别相关或非常重要的会议。相反,他却积极参与在哈佛医学院内举行的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这样既能够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至于浪费很多时间。 Steve 也积极参与系里举办的学术讲座( Seminar )。他的实验室不仅挂靠在布里根妇女医院,也挂靠在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安排某个实验室出一个讲演者汇报课题进展,演讲内容基本上是代表了这个实验室的最新研究进展, Steve 实验室非常积极的参与这种讲座。因为哈佛医学院遗传系十几个 PI 中,光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就有 6 人, HHMI 研究员也有 5 人,可见其实力之强悍。其中 George Church 教授既非院士也非 HHMI 成员,但他在二代 DNA 测序技术、合成生物学( Synthetic Biology )、个人化基因组分析( Personal Genome Sequencing )有极大贡献,也是一个像 Steve 一样的科学天才。与此相反的是 Steve 对布里根妇女医院遗传系的科研讲座却不冷不热,因为这个医院遗传系的 PI 们水平大多一般,出类拔萃之辈很少,看来他喜欢与高水平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科学家中也是如此。 成功法宝之五,勤奋出天才。 在我的印象里,他极少因为个人的私事不来实验室,即使是出差刚返回波士顿,他也要从机场先回到实验室。一般情况下他星期六、星期日均来到实验室工作,有时候他也会找几个人谈谈研究进展情况。他工作效率极高,从不浪费时间。他喜欢你敲他办公室的门,向他汇报最新的数据,如果有使他欣喜的数据,他会立马停下手头的工作与你进行研究讨论,但如果是他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他也会很快打发你。他经常在半夜时分给部下发电子邮件。在我的经历中,不论我什么时候通过电子邮件给他汇报试验进展情况,不出半小时他就会给我回复并加以点评。多么勤奋的 Steve 呀! 成功法宝之六:精明的处事技巧 。 虽然美国学术圈非常著重研究实力,但一定的人际交往还是必要的。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五下午 4 : 30 有一个大约一小时的周末聚会活动( happy hour )。每个试验室轮流做东,提供一些小吃及啤酒,研究生、博士后及 PI 们聚在一块畅所欲言。 Steve 多数时间会参加此种活动,与大家同吃 Pizza 饼,喝瓶装啤酒。他非常愿意与别的实验室的 PI ,研究生、博士后们讨论问题,他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也博得别的实验室的好感。另外他对下属按功行赏,对发表了大文章的人有求必应,从善如流。他每年圣诞节都会邀请全实验室的人包括家属及小孩以及他夫人实验室的全班人马到他家进行圣诞节聚会。每当实验室有人找到新工作,有人结婚,有人生小孩,他都会让实验室秘书买吃的或写庆贺卡表示庆祝。有申请他实验室的人,不管申请人能否加入他的实验室,他都出资好好款待,并让申请人给全实验室做一个学术报告。 成功法宝之七,幸福的家庭是后盾 。 Steve 的夫人也是布里根妇女医院的教授,在果蝇 X-chromosome 功能代偿性调节机制方面有杰出建树,也曾是 HHMI 前研究员。大家经常看到他和他夫人在哈佛医学院遗传系的讲座上夫唱妇和。我不止一次问过他,“你在事业上如此成功,在生活中也是个顾家的好男人,你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说:“很简单”,他在家庭里主要做好三件事,驾驶员( Driver )、采购员( Shopper )和清洁工( Cleaner ),这就是他家庭为什么这么和谐。其实熟悉他的人都明白,他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上,正是他的夫人黙黙地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及孩子的培养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说 Steve 的非凡成就主要在于他天资聪慧、头脑敏锐、善于发现机遇、事事都走在别人前头。当大家还在分析 RNAi 的机制时,他已经在构建 shRNA 文库了,当大部分人要用 shRNA 进行功能筛选时,他已经发表了很多成果了。现在勤奋聪明的他又在为他的实验室寻找和积累下一个学科增长点了。从不服输、永争第一正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他的这种性格在他家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乒乓球比赛中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我所参加的 5 次圣诞节聚会中,他几乎年年蝉联乒乓球比赛冠军。在我的记忆里,他只输过一次,那是还他故意输给了他的儿子丹尼尔。丹尼尔的球技实在太一般了,但他太想赢得一个乒乓球冠军了, Steve 终于极不情愿的把冠军头号让给了丹尼尔,谁叫丹尼尔是他的宝贝儿子! 作者简介: 周春水,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遗传教研室教授。于 2005 年 3 月至 2011 年 2 月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 Brigham and Women ’ s Hospital ) Stephen Elledge 实验室工作。这期间,在 Stephen Elledge 教授的指导下,周春水应用定量蛋白组学技术对 DNA 损伤应答信号传导中蛋白磷酸化及泛素化进行全基因组筛查。应用针对全基因组为靶点的小发卡 RNA 文库 (shRNA) 筛查诱导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的转化因子。他揭示了有丝分裂细胞中的蛋白组磷酸化数据库。他建立了人类宫颈癌细胞 (Hela) 、小鼠成纤维细胞( NIH3T3 )、初芽酵母( budding yeast )、裂殖酵母( fission yeast )在 DNA 经受各种损伤下蛋白组磷酸化数据库和泛素化数据库。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 DNA 损伤应答信号传导提供了基础,为肿瘤中的基因突变及基因组不稳定性研究提供了基础。他采用定量蛋白组学方法发现络氨酸磷酸酶( tyrosine phosphatase ) PTPN12 的底物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等原癌基因,帮助锁定了 PTPN12 为新型乳腺癌抑癌基因,为乳腺癌的防治提供了新靶点。 (注:周春水教授在哈尔冰医科大学网页上发表的这篇博文很有参考价值,本人特向科学网的博友们推荐)
个人分类: 科海浪花|4335 次阅读|7 个评论
对自己的学术成绩要心中有数
sqdai 2011-1-11 13:29
进入新年以来,申报新一轮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学界人士的当务之急,在申报时人们必须详述工作基础;新一轮职称申报也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其中对自己的学术成绩的描述更是必不可少的;在人才计划竞争答辩中,更需要如实描绘自己的学术成绩和影响。我发现不少青年学人做这些事情时对自己的学术成绩心中无数。 怎么会呢?做过多少个科研项目,发表过多少篇学术论文,一数就数出来了,几近秃子头上的虱子!但是我要说,这是低层次的数,而在很多场合,要的是高层次的数。例如, 国内外有多少学者注意到你的学术研究? 你的学术论文的三大检索次数是多少? SCI 他引次数是多少? 有多少评论刊物对你的工作进行了评述? 你投稿的刊物有多少次将你的论文列为 top 之数? 有多少学术论文、专著大段引用了你的学术成果? 有多少学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赞扬了你的成果? 我在评审各类申请书、报奖表等文件时,看到有些青年朋友做得不错,对上述问题有足够的说明,但大多数朋友心中无数,做得不到位。 按理,我们做科学研究不应有功利的动机,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添砖加瓦。这里有一个选题问题,不断审视自己的学术成绩,做到深层次的心中有数,就会发现手头所做的科研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而不是埋头拉车,去做一些陈旧的、没有影响的工作,不会老是炮制垃圾论文。 随时关注自己的学术成果的影响,还有利于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把手头的工作做得更好。 如何评价自己的科研成绩?靠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当然不行,就要关注上述问题的答案。做得到位,自己的科研工作就能争取到更多的关注。 我的青年朋友中,有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把自己的每项科研成果归入一个文件夹,除了有材料说明成果的形成和问世过程,还随时记录并不断更新外界的评价记录,一有需要就可调出来应用。这种做法值得效仿。 所以,要做到对自己的学术成绩心中有数,贵在平时的积累。 写于 2011 年 1 月 11 日
个人分类: 学术动态|7923 次阅读|7 个评论
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
热度 1 fqng1008 2010-11-10 18:10
导论: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 一、 是什么 二、为什么 三、做什么 四、怎么做 总论:外感病学说梳理 一、《内经》中的外感病学说 1.《内经》外感病概念辨析 2.《内经》的六经分证及对《伤寒论》的影响 3.《内经》的其他辨证方法及其衍变 4.《内经》外感病的病因学说及其影响 5.《内经》的疾病传变学说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伤寒论》辨证体系研究 1. 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 2. 六经的实质与对《伤寒论》研究的反思 3. 六经辨证 能够提供哪些借鉴 4. 六经辨证的历史局限 5. 主证、兼证、变证与坏证 三 、过渡时期的外感病学说 1. 《诸病源候论》中的外感病体系 2. 《外台秘要》对外感病的阐述 3.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外感病学说 4. 宋代伤寒补亡与温病学的产生 5. 金元四大家与外感病学说 四、温病学派及辨证体系 1. 吴又可的戾气学说 及瘟疫学派 2. 叶天士 《温热论》的价值 3. 吴鞠通《 温病条辨》及其他 4. 薛生白的《湿热病篇》 5. 伏气温病学派研究 五、寒温之争与寒温合流 1. 风起云涌的寒温之争 2. 顺理成章的统一呼声 3. 难以取舍的辨证纲领 4. 不了了之的未竟大业 六、分型论治的兴起与流弊 1. 阶段论与随机论 (1)注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2)注重症候排列组合的辨证体系: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2. 分期辨治为什么衰落 3.分型 辨证的兴起 (1)脏腑学说为中医理论核心的提出 (2)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观念的形成 (3)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七十年代以来,为使诊断规范化、疗效客观化,全国范围内相继成立了研究协作,各个病种相继制订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 4. 分型辨证的缺陷 5. 传染病辨证呼唤新的模式 七、分期辨证的构建与前提 1. 与时俱进:当代临床对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几点要求 2. 求同存异: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基本理念 (1)病因学一体化 (2)病机学一体化 (3)证候学一体化 (4)诊断学一体化 (5)治疗学一体化 (6)预防学一体化 (7)护理学一体化 3. 因病制宜: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重点突破 (1)新感温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 (2)伏气温病(血液途径传染病):缺乏新感入络的病因学说;缺乏伏气温病的传变理论;缺乏伏气温病的辨证体系 4. 分期论治:病机、证候与治疗的辩证统一 (1)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 (2)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 (3)中心治疗与随症加减 各论:分期辨证体系构建 八、病毒性肝炎 1. 急性肝炎(目前的模式,新模式) 2. 慢性肝炎 3. 重型肝炎 4. 淤胆型肝炎 5. 肝炎肝硬化 九、艾滋病(抗病毒前后) 十、肺结核(初治、复治、耐药) 十一、流行性感冒 十二、手足口病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393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的idea从何而来?——与青年朋友谈科研(5)
sqdai 2010-9-29 21:25
上一篇博文里,我们提到,在科研选题立项和实际开展过程中,产生 idea 极其重要。这里 idea 含有主意、设想、构想、想法、意见、想象、模糊感觉等意思,经常挂在科研工作者的嘴上(我的文章中,偶尔用一两个英语单词,是因为找不到单一的对应中文单词)。有些初涉科研的青年朋友会问: idea 从何而来?如何源源不断地产生有效的 idea ? 我不是哲学老师,讲不明白人的正确思想是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只想举一些身边的例子,让大家懂得科研开题和做题的 idea 的来源。 一般来说,科研工作主要是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服务的, idea 主要源自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实践和学科发展的探索。先来看看本所几位成员的实际情况。 我所的 狄勤丰 教授原在石油大学工作,他的科研立项与石油工程密切相关。他每年几乎有一半时间泡在全国的各个油田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约十年前,他发现了钻井采油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钻杆难以稳定地快速直打,因此,他敏锐地抓住此问题,经现场观察和文献调研,确立了直井眼防斜打快技术这一项目,通过艰难摸索(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试验、实验),发明了一种预弯曲动力学方法 双稳定器滑动导向钻具组合 ,并在各油田反复试用和推广,取得了数以亿元计的经济效益,从而获得了 2008 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狄勤丰 教授的科研 idea 主要来自直接的工程实践 。 我所 张田忠 教授的科研 idea 主要来自解决现代纳米科技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他集中攻克碳纳米管难题。十几年前,他进入这一新兴科技领域,发现作为多种纳米器件的要素碳纳米管的力学机理不甚清晰,故而很快选定以此为主攻方向,不久就有了创新性成果, 2003 年发表在固体力学国际权威刊物 JMPS 的论文位列年度 Top Articles ( Most Downloaded )的第二名。接着,在2007年,他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了碳纳米管塌陷过程中的 多米诺现象 。储藏在碳纳米管中的范德华势能会在多米诺过程中释放出来,部分转化为动能,从而使得碳纳米管可在纳米器件中不仅可充当储能单元,而且可成为 供能单元 。作为示例,论文给出了一种多米诺驱动的纳米枪,其出口速度可达 1km /s , 10 倍于沙漠之鹰手枪的出口速度。 2007 年论文在物理类顶尖刊物 PRL 发表后,很快被英国《自然》杂志社和网上刊物《自然纳米技术》、《自然中国》遴选为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突出研究成果,作为亮点予以专文报道( highlight )。 张田忠 博士告诉我,他取得这些新成果来自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持续的研究兴趣和良好的科研环境 。正因为他有好奇心,又专心致志,所以,新奇的 idea 就能不断地冒了出来。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1982 年,我和我的师兄李家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讲授渐近分析及其应用的硕士生课程。在讲到奇异摄动法时提到:摄动法主要适用于弱非线性问题,对于强非线性问题则无能为力,我心里总是不大服气,心想,能否拓广摄动法的应用范围呢?在为讲授平均法备课时,我突发奇想,能不能通过改进 KB 方法来解决强非线性问题?具体来说,把相位方程右端第一项从常数改成振幅的函数,用多岀的一个自由度来攻克难点?经一个月的反复试探,终获成功,得到了一类强非线性振动问题的满意的首项解。但我仍不满足,进而改进了 KBM 方法,得到了同样的问题的多项一致有效摄动解。相关的论文在《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科学》、 Nonlinear Dynamics 等刊物发表,引起较为广泛的注意,成为我的科研成果中引用率最高的首批系列论文。 我这里的科研 idea 来自寻求学科发展的过程中 ,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作用。 综观上述三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科研 idea 可以来自工程实际需要中。要做到这样,必须把自己的身心沉浸于工程实践中,要比工程师们懂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比他们想得更深更远。工科类的青年朋友不妨多从这一角度寻求 idea 。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新鲜 idea 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敏感地抓住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做个弄潮儿。国人经常会跟风,而且跟进慢一拍,往往抢不到先机,没有源头创新,没有原始的 idea ,这恐怕是我们缺少重大科技创新的原因之一。以纳米科技为例,如果现在才跟进,就有点晚了。 学科的近代发展提供了产生 idea 的机会。即使看起来已经有点陈旧的研究方向(如渐近分析),只要深入思考,仍有出现新鲜 idea 的机会;而新兴的学科的探究中,出现 new idea 的机会更多。 任何科研的 idea 不可能凭空产生,必须通过艰巨的脑力劳动才会形成。因此,必须进行深入持久的积极实践和冥思苦索。 青年朋友们,别指望天上掉馅饼那样掉下来idea,也别指望让科研老板来告诉你绝妙主意,最靠得住的是你自己的脑袋积极思考的脑袋。不用怕把脑袋用坏了,一般来说,脑袋是越用越灵的!你用足了你的脑袋,就会像 钱伟长 先生所说:有满脑袋的问题了,再接下来,就是满脑袋的主意了。 写于 2010 年 9 月 29 日晚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4972 次阅读|16 个评论
我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科发展报告
fqng1008 2010-9-7 17:07
一、学科概况 1.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科队伍 (1)学科队伍情况:我国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各级医师约7500人左右,其中包括:①地级市以上的传染病医院近200家,约1500位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医生,是该领域的主力军;②各县级以上中医院的肝病、爱滋病和从事其他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2300人左右;③各综合医院传染科、儿科、皮肤性病科、中医科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2200人左右;④各结核病院(胸科医院)、防治所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500人左右;⑤各血吸虫病医院、防治所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500人左右;⑥各儿童医院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200人左右;⑦各皮肤性病医院、防治所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300人左右。 能够得出这样一个数目,是因为大陆从事传染病工作的中医实际上都是中西医结合医生,与国外和港澳台的纯中医明显不同,他们在临床工作中,无论诊断还是治疗都是采用的两套体系、两种方法。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的建设情况:2006年确定的建设单位有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天津市传染病医院、河北省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上海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周口市中医医院、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共16家。目前已分成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3个小组进行网络性协作研究。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重点专科建设情况:2002年确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青海省中医院、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 、解放军302医院等10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肝病 重点专科 建设单位(2006年通过验收);2006年确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艾滋病临床基地的建设单位有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天津市传染病医院、河南省上蔡县中医院、湖北省随州市中医院、江西省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安徽省利辛县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等9家。 2.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交流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与2006年2月成立,暨举行了全国第一届学术会议。会议由深圳市东湖医院承办,收到论文323篇,实际到会代表280多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房书亭副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宇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陈智教授、广东省卫生厅廖新波副厅长、深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刘应力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院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Robert Coombs教授、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管轶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朱托夫教授等16位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第二届学术会议拟今年11月在北京举行,由解放军302医院承办。 (2)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年会于2007年10月19 ~ 20日在广东省深圳市花园格兰云天大酒店召开,会议除进行了有关工作外,还进行了学术交流,并请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同意后,举行了国家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筹备情况报告会,由杨龙会处长亲自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叶永安教授报告了病毒性肝炎中医专项及发热性传染病基地建设筹备情况,中国科学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王健主任报告了艾滋病中医专项筹备情况,吉林省中医药研究院王玉研究员报告了耐多药肺结核中医专项筹备情况。 (3)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前,已有大量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论文在国内外多次学术会议上交流。比较集中的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肝病学术会议、中西医艾滋病学术会议。初步统计,九五以来约2600余篇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论文参加各级学术会议交流。 3.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的论文、著作和科研成果 (1)著作:九五以来正规出版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著在60本以上,其中直接以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命名的著作如下:杨培明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吴子明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马彦平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与流行病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邓永诚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用全国卫生院校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实验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刘金星主编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年) ; 蔡宝昌 , 赵国平 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病》(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张书文 主编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系列教材》(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年)赵正洪主编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 (2)论文:根据多种检索系统的初步统计,九五以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论文在3000篇以上,除极少数病种外,基本涉及了绝大多数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 (3)立项课题和科研成果:九五以来初步统计,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立项课题仅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就在100项以上。 在科研成果方面,我们仅收集了2006 ~ 200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有关传染病的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6年三等奖1项,2007年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二等奖1项,2007年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中包括适合艾滋病防治示范区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的临床实践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的研究、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系列研究及开发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影响、艾滋病常见中医证候的研究等。 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共5项成果获得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扶正化瘀法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抗药性恶性疟防治药青蒿素复方的研发与应用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常见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的制定 制定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标准的工作任务很重,我们还没有起步。目前已经形成的标准如下:(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制定的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2)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方案(2003年);(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06年);(4)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2004年5月于湖北宜昌);(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2004年);(6)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制定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2004年)。 5.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的筹备 2007年8月由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报》(季刊,粤内登字B第11101号),今年已经出版了第1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申请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双月刊),已于2005年10月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些公关工作仍在进展中。 二、存在问题 1.学科的交叉和重叠 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交错和重叠,传染病和艾滋病、肝病、热带病、结核病等的混杂,存在定位不准的情况。例如在研究生的论文、开课等方面有时难以区分;中医有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艾滋病专业委员会、世中联肝病专业委员会等,工作目标和任务交错和重叠。 2.临床研究缺乏规范 刘建平教授采用系统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多项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试验文献,发现随机分配注意不够、盲法与安慰剂对照使用较少、组间对照可比性差、中草药质量难以控制、治疗效果可信度低、副性事件缺少报告等是主要的问题。 3.药物质控无法保证 以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为例,迄今文献报道的验方已不下千首,多是自搞一套,很少进行严格的重复性验证。除了弄虚做假的因素之外,药物品种、产地、采集、贮藏、炮制、制剂加工等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例如大黄,50多个品种,产于十几个省份,各地气候、土壤不同,挖根取茎时间各异,炮制加工方法有别,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则相差甚远。再加上一个常用处方,几味乃至几十味药杂在一起,煎煮方式和时间不同,其中的配伍变化更加复杂,各药物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情况尚难弄清,血药浓度及其维持时间无从把握。因而,药物的质量控制难度很大,也往往产生一些偏倚。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辨证论治和随症加减不说,固定组方亦药多而杂,关键还在于并无确切的突出疗效。你组一方,我用一药,蜻蜓点水,蜂拥而上,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事倍功半,既无法肯定疗效,又难以深入下去。 4.医疗模式比较混乱 (1)管理不力:在医疗市场化的推动下,很多带有欺骗性、误导性的宣传和广告,使患者上当受骗,耽误病情,浪费财物,在乙型肝炎、性病等病种中十分普遍。 (2)过度治疗:由于医疗市场化,我国的医疗行为存在着严重的滥用检查和过度治疗。例如慢性乙型肝炎,一方面部分患者未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而采用缺乏实际效果的所谓特效疗法,另一方面存在某些患者过度抗病毒治疗问题。分析其原因,一是患者的求医心切,特别是某些用人单位的过分要求;二是某些医生缺乏专业修养或者医德,尤其是民营医院;三是某些厂家的学术攻势,使联合、序贯的长期治疗矫罔过正;四是目前的诊疗指南尚不完善(我们将在下文讨论)。过度抗病毒治疗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导致有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则会诱导大面积的病毒变异和临床耐药。。 (3)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大医院的门庭若市,患者入潮;另一方面是中小医院惨淡经营,门可罗雀。导致医疗资源和技术力量的严重失衡和浪费,实际上也是个管理问题。 三、发展前景 1.临床研究 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药物防治传染病的确切治疗作用和机理。首先,根据现代医学的生物学原理,针对各个病种及其病型、病程和并发症,进一步探讨更为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次,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课题设计,如严格的病例选择和排除、肯定的随机双盲对照、确切的考核指标(如可靠的病原学检测数据、用药前后的组织学观察并长期随访等)、可靠的统计分析等等,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1)建立传染病病证结合的诊断评价标准: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分型论治,是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特色,需要建立的评价标准应包括对疾病的纳入、排出、病程及疗效等的评价标准,在用循证医学广泛分析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设立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家咨询,经过严格的数据统计分析,从效度、信度和反应度加以评价,还要进行微观辨证的研究,建立相对金标准的证候量表,有助于国际医学界接受。 (2)建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疗效评价体系:①对疾病的公认的常规疗效评定标准;②构成证候的指标变化的评定标准;③生存质量的评定标准,含通用的生存质量评定量表、体现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特点的通用生存质量量表和疾病特异性的生存质量量表。 (3)探讨各种传染病的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根据生物医学原理,利用循证医学方法,对以往的有效经验进行严格验证,对疗效确切的中西医疗法进行优化组合,并设计和筛选新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制订各种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从而规范临床应用。例如某种传染病,应该如何治疗,用什么药物,不能用什么药物,什么治疗方案为首选或一线用药,什么治疗方案为次选或二线用药,最好能象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制订的肺结核治疗方案一样,一至三线药物有哪些,初始病例用什么,耐药病例用什么,巩固期用什么,如何联合用药、用药的时机、用药的完整疗程、用药的剂量和规律等等,都有明文规定。在准确用药方面要进行方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如作用原理、构效关系、量效关系、配伍效应、药代动力学等,方能进一步提高辨证论治的疗效。 2.基础研究 (1)中药研究:包括道地药材与中药标准化的研究、中药的毒理学研究、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等等。 (2)剂型研究:以高效、速效、长效,计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生产储存、携带运输、服用方便为原则,研制受国际医学界欢迎的中药新剂型,充分吸收现代药剂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不断推出适合中药的经皮吸收、控释系统、靶向药物等新剂型,同时加强用可靠准确的科学数据和理论阐述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优化组方研究:拆方研究是优化组方的前提,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采用正交试验法、正交T值法、撤药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均匀分析法等进行。有效组合成分(部位)的提取研究包括系统提取分离法、化合物群分离法、三元论结构分析法、单药提取研究法、目标成分提取法等等,采用整体和离体相结合的方法,找出有效组合成分(部位),并研究主要有效成分、次要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间相互作用(增效、减毒),在此基础上考察有效组合成分(部位)的相互作用,再回到多指标的药理试验、计算机优化处理,找出能代表总体药效的最佳活性成分及其配比,并进一步研究最佳组合的作用机制。 3.主攻方向 (1)感染性疾病的免疫调节:临床上,有时应用足量抗生素来处理敏感菌所致感染,结果也未必完全令人满意,原因在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在与病菌斗争中起决定性作用。许多中药复方的抗感染作用也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自身免疫力,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来实现的。不少临床报道提示,中医药对机体内环境的改善作用,可与抗感染治疗发挥协同效应。 (2)细菌、病毒耐药株的治疗: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几乎遍及临床的常见病菌,也涉及各类常用抗生素,有些抗菌新药面世不久就出现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因此,减缓和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关键,已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新药的开发,而应以预防为主,合理用药。然而,中医药对改善细菌耐药问题有不少办法,机理包括逆转细菌耐药性、消除质粒作用、增敏作用和抑菌作用等等;中医药对病毒耐药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现代医学的难点,往往就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突破点,一是发挥整体调节的优势,二是结合药物筛选,如青蒿素对于疟疾耐药性的治疗,就是典范。 (3)感染性疾病的功能和组织学恢复 减少毒性作用:对于感染性疾病出现的毒性反应以及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中医药配合可以菌毒并治或细菌、内毒素、炎症介质并治,发挥减轻症状、拮抗毒性的效应:①直接灭活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或加速毒素的排除;②改善内环境,调节机体整体功能;③拮抗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治疗所引起的不良效应;④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我们可以借鉴北京友谊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经验,争取找到1+12的临床效果。 改善临床症状:无论细菌性还是病毒性传染病,都可导致一些甚至是严重的临床症状,通过中西医结合整体调理方法,往往有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作用,从而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关键是如何设计实验,并拿出过硬的临床数据,以获得国际上承认。 促进脏器功能和组织学恢复:临床证实,中医清热解毒、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治疗配合现代医学方法,治疗各种传染病,完全可以促进脏器功能和组织学恢复,改善愈后。关键也在于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拿出严格的临床数据来。 4.主攻病种 (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已经开始降低,关键是已感染HBV和HCV 1亿多人中,部分正在向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癌演变,这是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艰巨任务之一。对于这些患者的的治疗,基本原则是清除病毒、逆转组织病理、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目前在清除病毒方面,西医优于中医,在逆转组织学方面,中医优于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下一步的任务是加大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力度,拿出具有明确的有说服力的数据,使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的诊疗指南变成实实在在的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指南。当然,要做的工作很多,任务也非常艰巨。 重型肝炎的治疗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重型肝炎常常合并感染,表现为条件致病菌的混合感染,症状不典型,药物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而感染又恰恰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增强免疫功能、减少耐药性、降低药物副作用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势态,为重型肝炎的抗感染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①直接灭活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或加速毒素的排除;②改善内环境,调节机体整体功能;③拮抗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治疗所引起的不良效应;④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例如我们已知,黄芪、人参、丹参、川芎等可促使内毒素灭活;穿心莲、蒲公英、板蓝根、金银花、山豆根等对内毒素有破坏作用;大黄、丹参、栀子、金银花、紫花地丁、黄连、黄芩等可抑制肠道大肠杆菌生长,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大黄、芒硝可以阻止内毒素在肠道内滞留,从而减少其吸收;清热解毒中药可以保护细胞线粒体结构及活力,防止内毒素所致的过氧化损伤。 (2)艾滋病:在我国,艾滋病正处入快速增长期,而且疫苗问题、副作用问题、耐药性问题、反弹问题等等,依然是艾滋病防治的难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点包括:①抗HIV中药和复方的进一步筛选,尤其是早期治疗和耐药株治疗的方药;②对于HAART治疗的病人,配合中药治疗以减毒增效,增加依从性,促进免疫重建;③艾滋病复杂多变的临床特点,确定辨病结合辨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④观察改善症状体征、生存质量以及减少机会性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措施。据悉,国家已将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单独立项,重点资助,艾滋病首当其冲。相信随着国家的重视和资助力度的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3)结核病:近几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给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人们造成了严重威胁。我国随着发病率的严重反弹,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以及导致的毒副作用和耐多药结核病明显增多。在临床上,配合中药以改善症状、减轻毒副反应、恢复肝功能和调节免疫功能,往往是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有些药物如白芨、炙百部等,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可用于耐药性结核病的治疗。国外有研究表明,天竺葵属植物 Pelargonium sidoides 根的含水丙酮提取物可以有效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获效的原因可能与其抗菌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发现,欧前胡中的有效成分欧前胡精有很好的体外抗结核杆菌活性,与乙胺丁醇、异烟肼等相当。澳大利亚和德国的科学家报道,利用桉树精油制成吸入剂可以治愈结核病,几乎没有毒副作用。下一步研究包括:①中医药配合抗结核治疗的减毒增效作用观察;②耐药性结核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新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如新发传染病已经获得不少经验,例如人禽流感诊疗方案已经制定,基本是中西医结合模式;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缩短平均发热时间、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临床常见副作用等方面具有六大优势。总之,对于新发传染病,我们应该积极态度,勇敢应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相信大有可为。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计划 (1)申请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双月刊,已于2005年10月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2)配合总会编写《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传染病分册》,并探讨从临床到理论的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 (3)积极申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争取有所收获。 (4)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网》。 (5)积极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做好国家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的申报工作。 (6)完成总会布置的各项任务和专业委员会的常规工作(如两年1次的学术会议和1年1次的工作会议等)。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3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家以后
肖立志 2010-8-22 17:47
2010年4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物探、测井、计算机、电子工程、自动化等五个学科,在此固定编制教师100余人,本科生、研究生加起来1800余人,成为学校最大的学院。 我被推到院长的位置上!这对从来没有担任过行政工作的我是一个挑战。 我义无反顾,十分认真地接受了这个使命,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繁杂的管理工作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绩面前更需加倍努力
DrSun 2010-5-14 20:50
近日同仁医院网站发布了医院 2009 年十大事件,其中的第一、第五和第七条,尤其值得祝贺。这三条分别是: 第一、 2009 年 3 月,我院荣获综合医院十佳 人民满意医院 称号。 第五、 2009 年我院科研成绩获得首都医科大学科研总分排名第一;韩德民院长等完成的科技成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研究和诊治 再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下我院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的记录。 第七、 2009 年 8 月 3 日 ,我院胸外科于磊医生被世界肺癌研究协会授予 发展中国家科研奖 。世界肺癌研究协会主席 NagahiroSaijo 和第 13 届世界肺癌研究大会执行主席 DavidGandara 亲自为他颁发了证书和奖金。他还受邀在第 13 届世界肺癌研究大会进行专题发言。此奖项由世界肺癌研究协会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评选出 10 名获奖者。 关于第一条 ,同仁荣获 综合医院 十佳称号,已经不止一次了。大家都知道同仁的眼科和耳鼻喉科;眼科是百年老字号,临床与科研实力就不用说了,耳鼻喉科近年来的综合评价更是名列前茅。但其他专科,尤其是内外妇儿等基本学科,与这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差距就太大了,即使与其他同级医院的学科比较,在很多方面也有差距。如何改变同仁在社会甚至业内专科医院的形象,迫切需要医院和科室认真对待,不只是说说而已;否则也对不起这个综合医院十佳称号。近两年医院对于内外妇儿及其他科室(病理、检验、影像等)的投入及扶持力度,均有显著增加,这些科室也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差距还是明显的。裹足不前就是退步;实际上,在别人快跑的时候,跑得慢也是退步。常听老同仁讲,想当年(十几到二十年前)同仁内外科的临床实力那是相当可以的。为什么这些年就没有那么可以了呢?是绝对地退步了呢,还是原地踏步,或是跑得太慢,或者根本就没有跑,而是在溜达着走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往痛处深挖根源恐怕是不行的。 关于第五条 ,同仁医院的 科研成绩在首都医科大学科研总分排名第一,并不令人惊奇。无论是从科研立项、科技奖励,还是 SCI 论文,这几年都有大幅度增加。 韩德民 教授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对于一家医疗机构来说,并不多见。 韩 教授的研究均从临床需要出发,解决了不少专业难题,推动了学科发展。他发明的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韩式手术,被国外经典教科书辟专章叙述。医院以医疗工作为主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学术型医疗机构,科研和教学也是重要工作,而且是推动临床医学进步的力量。 关于第七条 ,于磊医生(副主 任 医师)是一位能干的青年专家,据我的个人观察,他工作很踏实,又积极进取。因为专业领域相通,我们经常接触。给我深刻印象的是,我们在气管镜室给患者做支气管镜检查,如果发现了肿瘤或需要外科治疗的疾病,一个电话他就会过来一同观察,商量治疗方案,并向患者或家属介绍病情和治疗选择。这几年一直坚持这样做,实属难得。同仁医院的胸外科有很好的基础,据我与他们的交往以及对北京地区各大医院胸外科的了解,同仁的胸外科水平至少不亚于任何一家三甲综合医院。我一直认为,首先有了这样的科室,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样的青年人才。呼吸科的很多工作有赖于胸外科的支撑,这几年我们通过外科肺活检诊断疑难肺部疾病,开展新的治疗技术,胸外科贡献良多。可喜的是,去年胸外科的手术例数增长了 130% ,位居全院之首。高兴之余,也衷心祝愿他们取得更大进步。
个人分类: 杂文闲评|3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学院撤出信息大楼的思考
热度 1 唯我独尊 2010-3-28 12:04
2010 年 3 月 5 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布公告,撤销信息学院,原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经济信息管理系和安全科学与管理学院组建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学院设在原安管学院的文永楼,原信息学院相关教职工将逐步撤出文波楼(原信息大楼)。形式上,信息学院走出了信息大楼。 信息学院学院前身为信息管理系, 1978 年由经济信息系和统计系合并组建。 2000 年学校院系合并时 组建为信息学院,并将南湖校区气势宏伟的文波楼规划为信息大楼。在学校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人才需求一度快速增长的刺激下,学院规模获得迅速的扩大,至 2009 年,学院已拥有老师 160 余人,拥有学生近 3000 人, 成为 学校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 然而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质量的提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步入细分、深化及行业联姻新阶段时,信息学院并未适时跟进,而仍沿袭以前传统的教学与发展模式,相关专业的问题日益突出。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率与考研率(考研上线率仅 4% )低、科研工作一直难以有效展开(学院 20 多年的科研经费还不如华中科技大学相关学院一个教师一年的科研经费)。 在 信安学院成立大会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书记徐 敦楷 指出,走出信息大楼,成立新学院的目的,就是要走向工程、走向社会服务。这表明,学校经过 20 多年的观望与思考,开始向务实与社会接轨方向迈进。 然而,成立新学院就能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只通过机构调整这种简单方式,答案或许未必。 1949 年成立新中国后的数次机构调整的历史证明,实质问题没解决,越调整结果越差。 新成立的数学与统计学院由原同属于信息学院的统计学系、数学与数量经济学系组建。原不合理的机构似乎没有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相反,20多年来,在统计、数量经济学研究方面特色鲜明,人才辈出,并在全国相关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什么同属一个屋檐下,却有长有短。 初步分析认为,教师构架是关键环节之一。中南大学的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在 1995 年以前,综合实力仅勉强进入五甲行列。在 古德生 教授(当时为系主任)的领衔下,大量引进有科研背景的杰出学科带头人(中年博士),几年时间就蜚声采矿领域。目前南有中南,已成为大家共识。 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2 年前由于学校计划撤消采矿专业,学院相关骨干教师都流失到了其它学院,力量十分薄弱。 2002 年朱赢波院长大量引进有科研背景的杰出学科带头人(中年博士),学科获得长足的发展。至 2009 年,采矿与安全方面的科研经费增加 3 倍以上,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分别增加 4 倍以上。学生满意度大幅提高。 其次,学科领衔人也是重要环节之一。一个大学的灵魂不在高楼,而在于有一批严谨治学的教授与学科领衔人。数学与统计学院能有今天的成就,可以说与此是分不开的。然而,多少年来,受高校行政化的影响,学科领衔人并不能左右学科的发展,这是许多学科领衔人的悲哀,也是学校的悲哀! 纵观目前的信息与安全学院,由于承担了全校的计算机课程,短期尚无存亡之忧。然而是否能获得预期的发展,是否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尚不得而知。目前学院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受高校行政化与文科官本位影响,学科负责人的行政能力远胜于专业能力,对行政进取的兴趣远大于对学科发展的兴趣! 在竞争性社会里,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生即亡!在高校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多年来受刚性的需求与国家精心的呵护,不少应破产消亡的学校与专业,一直过着滋润的生活。然而,有心人可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发现,教育部已悄然地开始了大学的改革,而转变职能,由专业中介机构对学校实行评价,或将拉开部分学校与专业死亡的序幕!
个人分类: 博文精品|4119 次阅读|3 个评论
试论学科的学理部分和功利部分
panfq 2009-11-28 10:52
大学在走向创业的过程中,日益注重经济方面的考虑,注重效益。所以对于那些能带来效益、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或者给学校带来声望的学科就日渐得到重视。有一些学科,起不到上述的作用,既不能为学校的经济生存做出贡献,又不能吸引学生,那它的存在与否就值得考虑。许多大学现在举办的独立学院中所体现的学科,就是创业中的代表学科。 当创业深入到每个学科部门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每个学科的学理部分和功利部分或实用部分。例如经济学管理学,除了搞理论部分,还要考虑能否办 MBA, 面向企业进行培训。工程学科考虑结合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开发,等等。 学理部分是所谓的学科的心脏地带,功利部分是学理的延伸和应用。二者可相互促进,也可能造成相互紧张的关系。功利部分借助于其获得的收益反哺于学理部分,为学理的研究提供物质保障。学理部分的进展可能为功利部分寻找新的生长点。 有些学科的功利部分可延伸得很长。有些学科则难以施展力量。例如,让学历史的学者去给企业撰写企业发展史 ? 对于一些地方院校的非重点学科,尤其需要学理和功利两部分的相互促进。如果为了行政安排方面的考虑,把学科的功利部分单独剥离出去,而不能反哺于学理部分,学理部分就缺乏相应的学术和物质资源。虽然剥离出去的单位在创收时、在争取国家省级地方相应的培训项目方面,仍然需要学理部分的老师来讲授相关课程,但总的来说,由于基层研究部门的天生的弱势,不能轻易拿下大的课题,就会造成一种影响,它给学校的名誉、经济效益方面都不能为学校做贡献,同时自己在经济生存方面也日见其穷酸。在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背景下,弱势学科又不能吸引学生。于是,管理人员就会觉得它占着学校的办公设施而不能带来效益,有些浪费,随时面临被撤销的危险。 这里就不免想到教育学科。许多大学都把教育学科的学理和功利部分整合在一个教育学院,学理研究和师资培训相得益彰。可是,学校把负责能够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地方培训项目及经费的部分 独立出去,而把作为培训相关学科之一的教育学科教师单设一个部门,前面说的那种学科发展中的反哺作用却不能显示出来,学理部分就会出现上述的危机。像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这样的由学科教师组成的机构就日见其无用,先后辗转几个部门,挂靠在哪儿都显得不合适,只好撤消。十几位教育学科教师自谋出路。从此,你在山东理工大学再也找不到教育学实体机构的影子了。 相关链接 当教师被清退的时候,教育学也该退场了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和学科建设
xupeiyang 2009-9-8 09:20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140.shtm 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思考 杨玉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并留校工作。1986年,留学联邦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1988年回到复旦大学工作。1999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9年1月任现职。 ●不要过分固定地看待一个学科,不要以为存在一个院系就一定代表了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内涵可以分属于不同的院系,许多院系的存在往往是历史原因所致。学科的划分除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外,同时还有很多判断标准。 ●学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展。我们要保证一批优势学科能首先达到世界一流,就要防止资源的过度稀释,就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就必须有所舍弃。 ●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派生新学科是大学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表明,几乎所有的软学科均诞生于硬学科,因此,大学必须加强和重视基础学科(硬学科)的持久建设。基础学科不强,就没有能力去组建其他新学科。 ●在考虑大学院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当我们看到学科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时,组织结构往往分歧不大,但在考虑到不同学科内容相互连通的一面时,特别是在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后,对于组织结构的设置就会有很大的争议。 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在高校发展中,几乎都提出将学科建设为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高校对学科的认识和对学科建设内涵正逐步深入。但就学科建设这个主题,仍还存有很大的争论。有人批评学校只重视重点学科,对一般的学科关注不够,甚至把学科建设简单地看成重点学科的申报或者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学科建设就是围绕着冲击或者保住各级重点学科做文章;也有人认为学校只重视平台和基地建设,对一般的基础学科重视不够;也有不少的院校不断地提出建设一些新的平台和院系。这种冲动在高校表现得比较强烈。其次,当前国家要求北大、清华、复旦等一批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显然,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最根本的基础,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在这两项认识的基础上,什么是学科,如何进行学科建设,以及在学科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认真思考。 学科发展要遵循其自然规律 学科首先是一种范式,主要为方便教学而不得已为之。事实上,人们对学科已有许多研究。把人类知识划分为学科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出于教学上的考虑。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为了便于教学,人们不得不将人类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分类,由此就产生了学科的概念。学科的主要含义是指按教学和训练所定义的知识的分类,即把知识条理化。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生学习某门学科知识,就是在所谓的学科框架里来学习其范式。学科的划分具有共同的基础知识和工作范式,同时又常常带有强烈的人为因素、时代特征和社会因素。 因此,不要过分固定地看待一个学科,不要以为存在一个院系就一定代表了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内涵可以分属于不同的院系,许多院系的存在往往是历史原因所致。学科的划分除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外,同时还有很多判断标准。尽管世界上存在着多个体系来讨论怎么划分学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学科是具有层次结构的。在这个层次结构里,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有着本质的差别,基础学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学科间的关系通常有学科间(Inter-disciplinary)、交叉学科(Multi-disciplinary)和多学科(Cross-disciplinary)。 同时,学科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规律。学科是一种范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范式是会改变的。社会的重大需求致使知识被不断重新条理化,一些新的学科产生了,而一些学科则走向消亡。原有的学科范式和架构不适应新的形势,就要发生嬗变。除一些类似数学、物理等硬科学外,学科都会经历一个形成发展消亡的过程。用消亡而不用死亡,是因为消亡的学科将以另一种形式得以重生、嬗变(transmutation),或者原属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的组合形成新的学科。因此,一所大学的某个重点优势学科从种种迹象看已经接近消亡,如果还不思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尽管在短期内这个学科通过进一步投入仍可能显示出优势地位,但从长远看反而会阻碍学校学术的发展。 科学发展的前沿不断拓展,催生了新兴学科的诞生。某些软学科因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的例子不胜枚举。科学研究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一种是为了保持原有学科的完整性。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需求往往孕育着新学科的诞生。大学和研究如果仅仅是以保住原有学科为目的,或者因为个别学者为了保持自己的学术领地欲望而形成学科,那么我们对知识进行合理分类和学术研究的目的就被异化了。芝加哥大学前校长金伯顿曾说过:任何形式的学术结构都不可能长久地满足我校的梦想与期望。一所学校的学科要随时代的发展及时进行一定的调整,调整一方面是整个学术前沿的拓宽,另一方面是适应社会的重大需求。对此,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 新学科诞生是学者们对自然、社会和科学规律的新的探索和认识的结晶,一个新学科形成的标志在于围绕核心问题形成的基本范式。一流的学科往往就是围绕着一个重大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开创的新的学科领域。 除此之外,学科划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科的划分除具有学理上的合理性规范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恰如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俞吾金教授所指出的,在很多情况下,学科的概念是一种人为嵌入的结构。因此,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为性和随意性。 学科的划分对教学技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教育而言也存在负面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科的划分让更多的人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学习专门的思维范式,从而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基本能力。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知识在大学被院系、学科分割后,使一个个本来相互连通性很好的模块被打破,使原本完整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被割裂,现在我们提倡通识教育的内涵,就是为了降低这种负面效应。 国外曾经有人提出两条教育诫律:第一,不要设置过多的学科,尤其是不能盲目地设立过多的学科空壳。在我国高校也存在这样问题,一些学校的学科是空壳子,里面实质性内容并不多,为了增加教学工作量,有的教师就组合了许多荒唐的课程。第二,凡是所教授的东西,一定要教得透彻,使得这些概念变成学生自己的概念,且学生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概念,使他能够理解生活中的事件,作出判断,从中体验到发现的愉快。我们尤其要认识到,如果把研究领域圈得越来越窄,把学科分得越来越细,这种学科分家、单科独进的局面,对一所研究型大学、一所旨在培养领袖人才的大学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培养某一方面的专才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 我们所遭遇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多学科的。而学科的划分对学术研究的负面作用容易导致领地观念,不利于不同学科的人员联合起来针对一些多学科问题进行研究。学科的划分使其中人员的学术态度和思维方式形成定式,即所谓的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古代的部落之间常常会发生战争,不同学科间的争执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种情况难免存在,因为彼此的术语系统(学科文化的要素之一)还没有贯通。这是每一位从事跨学科研究者都会碰到的麻烦,而这显然对学术的发展是不利的。马克思早就特别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化具有受历史制约的暂时性,并且预言:自然科学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同样,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学科分类方案都带有一定的荒谬成分。 上世纪50年代末,英国分子物理学家C.P.斯诺在剑桥发表了题为《两种文化和革命》的著名演讲,引起强烈的反响。他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实际存在着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知识所代表的人文文化;另一种是科学家所代表的科学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很深的鸿沟,很难沟通。这种分裂和对立,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他呼吁让两种文化沟通,但是这很难。我认为,不要过分看重学科划分的结果。学科的划分似乎充其量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起目录性的作用,规定了教学和研究探索的范围和领域;二是规范性的作用,指导着人们认识和学术研究、教学和管理实践。 学科建设重在有所为,有所不为 社会在进步,大学在发展,学科结构会不断地调整。这也是大学对于新学科的设立一直具有较强的冲动动因之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来发展新学科。新学科会不断产生,也总有学科在消亡。通常,在一所研究型大学里,学科建设要认真谋划,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原有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是否符合科学前沿的发展态势?是否满足社会的现实或潜在的需求?是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匹配、相适应?拟建的新学科的起点是否高?是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流的水平?这些问题都要得到重视。 首先,在学科建设中要重在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中,重点和难点在有所不为。学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展。我们要保证一批优势学科能首先达到世界一流,就要防止资源的过度稀释,就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就必须有所舍弃。这就是有所不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州立大学由于投入的增加而迅速崛起,高等教育竞争激烈。芝加哥大学在考虑如何保持一流大学地位的问题上,当时的校长金伯顿特别强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芝加哥大学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一个小型机构。我们不会仅仅因为当地的需要,就增添一个工学院;也不会因为临近圣劳伦斯航道,就开设港口管理学课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目前所做的事情进行长远考虑,以确定是否值得去做这些事,以及我们做得是不是够好。我们绝对无法容忍平庸,如果我们还想作为一个一流大学继续存在下去,我们就必须拒绝它。一旦发现平庸,就必须及时清理。当时,芝加哥大学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这些诱惑。一流大学对社会的服务不应该是提供社会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简单的服务站式的服务,而是基于扎实的学术研究而提供的服务。原加州大学校长田长霖应邀在清华大学演讲时也强调了类似的观点: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突破。一个学校不可能在很多领域同时达到世界一流,一定要有先后,研究型大学一定要想办法扶持最最优异的学科,把它变成全世界最好的。道理很简单。大学发展要聚焦到某些学科上,让它尽快变成世界一流。 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就承受住了建立法学院和商学院的巨大压力。耶鲁大学认为,人类知识的范围是如此的广泛,变化如此之丰富,即使一所伟大的大学也不能期望覆盖值得学习的每一个学科与其广泛覆盖所有学科,可能更明智的是建立少数几个出众的教师组,使它们能够在专门领域争取科研经费和研究生,与世界一流大学相竞争。基于这样的认识,时至今日,耶鲁仍没有工学院。耶鲁在大学的发展战略上坚持质量优先和规模控制的原则,它始终如一地反对盲目的平庸化,并坚持把学校所要设置的一切学科都办成美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达不到这一目标的就要坚决关掉。再比如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物理、化学很强,它们设立学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你要办新的院系吗?可以,你能不能达到跟数理化一样的水平?如果能你就办。所以加州理工学院虽然保持了很小的规模,但是基本上每一个学科都在第一方阵里面。中国研究型大学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大学到底是要大还是要强?或者又大又强,或者小而强,或者是大而弱?迫于资源的有限性,大学的选择往往是痛苦的,但大学必须选择。 有所为重要的是解决如何为。如果为得不好,则肯定会导致平庸。复旦大学老校长杨福家曾谈到,如果不是追求卓越,就会产生平庸。大学在考虑自己的学科布局时,不应该追求齐全,追求热门,而应该追求特色、优势和高起点。热点很多,看热点就想追,就想做,学校难免会逐步走向平庸。复旦需要新设一个学科,我们就必须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们是否有充分理由做这件事情?我们有没有条件来做好这件事情?我们能不能在可见的未来办到一流?要设置的学科和我们自身基础的关联度如何?和我们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否一致?大学和学者在策划新的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时,要有科学的预见性。对一流大学来说,办一批三流的院系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有前途的。 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由于学科文化和学科范式的差异,不同的学科应具有不同的评价体系。C. 吉尔兹曾经生动地指出:历史学家会称赞一部作品出神入化,并对指出其高超技巧(这里指在其他学科里很少看到的特性)津津乐道。这说明他们特别注重技巧、注重在塑造作品的过程中使人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意旨明确,浑然天成;而在数学和物理领域里,常对简明、经济、多产、有效的作品给予高度的赞赏,这表明结构简化、阐释简化是这些领域的特点,在这些领域内,各种现象紧密交织,某些学科发现的内部蕴涵着许多引发其他科学发现的特质。在社会科学领域里,有说服力、发人深省、刺激这些形容词似乎比其他学科更常用。与分析的主要内容相比,这些词暗示了该学科尤为关心分析本身的质量,以及对公众产生的影响。同样,在物理学家中,精确、严谨是他们的双重特征,因为没有哪个名副其实的物理学研究会缺少其中一项特点。而在历史学和社会学里,使用有偏见这个词就泄露了一个人的幼稚。因此,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不同学科评价是不合适的。因为要求简明严谨,在自然科学论文中多写1000字很难,然而对于人文社科规定达到三四万字又很容易。因为两者的标准是不同的。所以对教授最科学的评价是本系本专业那些有非常高的学养和道德素养的同行们给予的评价。总之,学科间的文化差别会带来对学术成果评价标准的差别,一定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来改革和制订评估和评价机制,包括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考核考评指标。 对此,我们首先要建立具有多学科特征的独立研究机构,以保持各相关学科间的连通性。 正如前面所说,学科划分将知识隔成了条线,而研究的问题又必定是多学科的,学科划分的科学就会形成学科独特的文化,学科之间有合作,但通常是形成壁垒。正因为如此,在许多一流大学中都建立了一些独立研究机构,这些独立研究机构由学校直接管理,对学校直接负责,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相关学科之间的连通性,要使学科划分做到分类不分割,有利于加强多学科的合作,以应对所面对的日益复杂综合问题的需要。一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架一些立交桥,在不同的学科交汇的枢纽地带建立一些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心或者是独立研究机构,设法保持各学科内容之间的连通性。二是在教学领域开设一些inter-disciplinary课程来弥补学科之间的缝隙,三是在学校的组织中在纵向划分了许多学科的情况下,设立一些横向枢纽性质的inter-disciplinary的研究中心,使其保证相关学科间的连通性。 为了避免(或弥补)原有学科划分的各种缺点,保持各学科的连通性,大学通常就一些系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建立一些跨学科的博士培养项目,来探索一些处于学科之间模糊地带的前沿领域。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大多通过建设一些共同课程或相对松散的组织,来激发学科之间的共鸣。近30年来,斯坦福大学建立了十多个不同形式的独立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不以学科为标准来规划研究而是面向问题,面向课题,以项目为导向组织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学生和学者共同进行。芝加哥大学是一所十分强调发挥学科整体作用的大学,首任校长哈珀就强调说,思想的统一是一所大学繁荣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传统支撑下,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支持,以独立研究机构的形式开展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并各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芝加哥学派世界闻名。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诞生了24位诺贝尔等其他经济学奖得主,强大的经济学也为法学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并最终对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回到复旦大学的实际情况,前些年,通过985工程等的建设,复旦也新建了不少平台和基地,使学校的科研工作有了新的增量和交叉研究的平台,其中有些研究机构已经非常符合独立研究机构的定义。 第一,这些平台基地(尤其是理科、医科)是面对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课题或项目的,通过承接和解决单一学科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国家重大需求或重大项目,来增强学校的综合研究能力。如果研究平台内没有涉及多学科知识的项目和问题,或者仍然以学院为主各干各的,那么研究平台存在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了。 第二,这些平台基地能够根据任务的变化来动态地构建课题组。这些机构中人员的流动是非常频繁的,如果内部固化,就表明没有真正的多学科共同研究问题的项目。 第三,这些的平台基地里所有的人员与原来的院系联系都非常紧密,其中真正固定的人员是行政管理人员、仪器技术人员等。当前高校面临的问题是 能聚不容易,能散更不容易。通过建立平台基地,就可以形成一种能够围绕国家重点项目、重大任务和重大问题能聚能散的科学研究体制和机制。 第四,这些平台基地对其负责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领导的是来自其他学科的人,他要对所有相关学科的知识有相当程度地了解和理解,能对不同学科文化的融合起到推动作用。可以说他决定了平台的成功与否。否则,要么是一个全才的大家,要么就变成独裁统治者。考虑到这一点,国外一般不赋予这样机构的负责人过大的权力,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跨这么多的学科领域,通常都由几个委员会来制约负责人的决策权力。 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派生新学科是大学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表明,几乎所有的软学科均诞生于硬学科,因此,大学必须加强和重视基础学科(硬学科)的持久建设。基础学科不强,就没有能力去组建其他新学科。复旦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力学、管理科学等都是由学校原有的优势基础学科派生出来的。发挥大学学科综合的整体优势和弘扬特色,对复旦来说,首先就是要发挥文理基础学科的优势。文理基础学科是新学科生长的源泉。如果不把这些基础学科做强,学校发展就会面临后劲不足的局面。近几年,我们对基础学科的发展重视不够,面临队伍结构老化、年轻学科带头人缺乏、基础学科发展基础不扎实、特色发展不明显等问题,长此下去,就可能出现优势丧失的局面。基础学科要寻找共同的学术语言,形成学术的共同体,这是复旦大学发展的内核,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为本质的部分。 学科布局与人才建设 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学科结构十分复杂。新学科不断诞生,大学就必然不断面临学科分类的问题。学科布局就是如何认识学科分类的问题。确实,国务院学位办有学科分类目录,大学学科发展有延续性,学科分类好像不成问题。在考虑大学院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当我们看到学科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时,组织结构往往分歧不大,但在考虑到不同学科内容相互连通的一面时,特别是在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后,对于组织结构的设置就会有很大的争议。在这中间,我想主要谈谈学科和院系的物理空间布局问题。 大学的各学科间的物理空间布局十分复杂。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问题。现在大学中一楼多系、一系多楼的现象很严重,甚至于存在一系多校区的情况。我认为,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当年加州大学为了适应物理、化学的发展,造了相互连通的两栋楼。量子化学是物理和化学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学科。当时正好是量子化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新学科发展的需要,它们才构建了这样一个物理空间的布局和结构,并为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的观点是,学科的布局于院系的物理空间布局必须与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相适应。 学科形态的改变会对学科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适应潮流,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科的前沿形态来决定学科的人才规划。这里我只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其中的一个侧面的问题。哈佛大学历史系是哈佛人文帝国的重要部分,始终自认为是哈佛大学中品质最高的系科,一直担心聘用新成员可能冲淡他们引以为傲的学术质量,因此只聘请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这样的骄傲想法却导致了他们不断的失败。在20世纪70年代初,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的终身教授就超过了哈佛,同期,哈佛历史系助理教授数量也急剧减少,导致开课量的减少和对新的学术地带的忽视,对学科研究中出现的新潮流,没有足够的反应能力。青年教师和学生纷纷转向其他学校。到1995年,对历史系的一次评估表明哈佛已经落后于普林斯顿、耶鲁、伯克利、斯坦福、芝加哥和密歇根大学。哈佛历史系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历史学科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金字塔形变为平顶结构。金字塔结构意味着一小部分杰出的学者和系所占据着最高点,并得到普遍认可;平顶结构则意味着出现了更多的历史学派,每一个都作为一个分支领域,有着各自的顶峰。哈佛历史系的一些老教授在金字塔结构中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他们很难适应新的学科形态。 总而言之,大学要深入理解国际上学科调整方向、深刻把握当前形势下和竞争格局下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分析影响大学院系整体发展的因素,以及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与弊端,并制定出院系学科发展的战略重点。无论从科研还是人才培养的角度,大学要不断思考学科发展的规律,清楚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审视学科发展目标,作好学科发展规划。 《科学时报》 (2009-9-8 B4 视点)
个人分类: 学科分析|2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发展报告-计算机图形学
kull 2009-8-16 00:52
本文根据 2009 年 5 月 16 日 至 17 日在浙江大学永谦数学中心召开的 CAD/CG/VR 战略研讨会各位专家的发言整理而成。(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by Kull) 计算机图形学( Computer Graphics ,简称 CG ),狭义上是一种研究基于物理定律、经验方法以及认知原理,使用各种数学算法处理二维或三维图形数据,生成可视数据表现的科学。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与应用方向,主要关注数字合成与操作视觉的图形内容。广义上来看,计算机图形学不仅包含了从三维图形建模、绘制到动画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了对二维矢量图形以及图像视频融合处理的研究。 计算机图形学经过将近 40 年的发展,已进入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期。目前,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加工,影视动漫,军事仿真,医学图像处理,气象、地质、财经和电磁等的科学可视化等。由于计算机图形学在这些领域的成功运用,特别是在迅猛发展的动漫产业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动漫产业是目前各国优先发展的绿色产业,具有高科技、高投入与高产出等特点。据统计,截至 2009 年 3 月,美国 Pixar 所拍摄的三维动画片《怪物史莱克 II 》在预算为 1.5 亿美元的情况下,获得了超过 9.2 亿的全球累计票房。而我国在 2008 年度共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 249 部,计 131042 分钟,与 2007 年度相比增加了近 28%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领域应用的推动,也给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从计算机图形学目前学科发展来看,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 与图形硬件的发展紧密结合,突破实时高真实感、高分辨率渲染的技术难点 图形渲染是整个图形学发展的核心。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影视动漫以及各类可视化应用中都对图形渲染结果的高真实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显示设备的快速发展,人们要求能提供高清分辨率( 1920x1080 ),进一步要能达到数字电影所能播放的 4K 分辨率 (4096x2060) ;色彩的动态范围也希望从原来每个通道的 8Bit 提高到 10bit 及以上。虽然已有的图形学方法已经能较为真实地再现各类视觉效果,然而为了能提供高分辨率高动态的渲染效果,必须消耗非常可观的计算能力。一帧精美的高清分辨率图像,单机渲染往往需要耗费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为此,传统方法主要采用分布式系统,将渲染任务分配到集群渲染节点中。即使这样,也需要使用上千台计算机,耗费数月时间才能完成一部标准 90 分钟长度的影片渲染。 近 10 年来,基于 GPU 的图形硬件技术得以发展迅速,已经能在一个 GPU 芯片上采用 64nm 工艺集成上千个采用 SIMD (单指令多数据流)架构的通用计算核心。而 2009 年底,主流图形硬件商 nVidia 和 AMD 以及 Intel 还会推出基于 MIMD (多指令多数据流)计算核心的 GPU 芯片用于图形加速绘制,以支持 DirectX 11 以及 OpenGL 3.0 图形标准。最新的图形学研究,采用 GPU 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指令和数据的并行性,已可在单个工作站上实现百倍于基于 CPU 方法的渲染速度。 然而已知的实现方法,其实现效果还较为初步,无法实现复杂的视觉特效,离实时的高真实感渲染还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 i )缺乏良好的数据组织方法,基于 GPU 方法由于硬件的架构原因,数据组织无法如同 CPU 方法一样的组织,因此对复杂的数据结构仍无法得到很好地支持。( ii )缺乏标准高效的 GPU 高层编程语言、编译器以及相应调试工具 , ( iii )由于以上两个问题,无法完整地实现适于电影渲染制作的 RenderMan 标准,以及其他各类基于物理真实感的渲染算法。因此,如何充分利用 GPU 的计算特性,结合分布式的集群技术,解决以上这些难题,从而来构造低功耗的渲染服务是图形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本段主要根据周昆博士所作发言总结) (2) 研究和谐自然的三维模型建模方法 三维模型建模方法是计算机图形学的重要基础,是生成精美的三维场景和逼真动态效果的前提。然而,传统的三维模型方法,由于其主要思想方法来源于 CAD 中基于参数式调整的形状构造方法,建模效率低而学习门槛高,不易于普及和让非专业用户使用。而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各类用户都提出了高效的三维建模需求,因此研究和谐自然的三维建模方法是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采用合适的交互手段,来进行三维模型的快速构造,特别是应用于概念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目前已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由于笔式或草图交互方式,非常符合人类原有日常生活中的思考习惯,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其难点是根据具体的应用领域,与视觉方法相融合,如何设计合理的交互语汇以及对应的过程式识别 - 构造方法。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基于规则的过程式建模方法。目前由于 Google Earth 等数字地图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对于地图之上的建筑物信息等存在迫切需求。为此,研究者希望通过激光扫描或者视频等获取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后能迅速地重建出相关三维模型信息。然而单纯的重建方式存在精度低、稳定性差和运算量大等不足,远未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因此,最近的研究中,倾向于采用基于规则的过程式建模方法相结合来尝试高效地构造出三维建筑模型,以及相关的树木等结构化场景。 三维建模方法中的另一主要问题是研究合适的曲面表达方法,以适于各类图形学的应用。在 CAD 的主流方法是采用 NURBS (非均匀有理 B- 样条)方法,然而此类方法无法很好解决非正规情况下的曲面拼合,不甚适合于图形学。为此,细分曲面方法,作为一种离散迭代的曲面构造方法,由于其构造过程朴素简单以及实现容易,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热点,而且极有可能逐步取代 NURBS 方法。目前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i )奇异点处的 C 2 连续性的有效构造方法; (ii) 与 GPU 图形硬件相结合的曲面处理方法。 (本段主要根据徐迎庆、陈宝权、刘慎权三位老师的发言) (3) 利用日益增长的计算性能,实现具有高度物理真实的动态仿真 高度物理真实感的动态模拟,包括对各种形变、水、气、云、烟雾、燃烧、爆炸、撕裂、老化等物理现象的真实模拟,是计算机图形学一直试图达到的目标。这一技术是各类动态仿真应用的核心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虚拟现实系统的沉浸感。然而高度物理真实性模拟,主要受限于目前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限制,不能处理很高精度的模拟,也无法做到很高的响应速度。所幸的是, GPU 技术带来了革新这一技术的可能。充分利用 GPU 硬件内部的并行性,研究者开始普遍关注基于 GPU 的各类数学物理方程求解极其相关的有限元加速计算方法。就目前而言,主要研究关注焦点还是单个物理方法的 GPU 实现。然而,最近随着 nVidia 推出了基于 GPU 的 PhysX 通用物理加速技术,以及 Havok 公司与 AMD 合作开发了通用物理中间件技术,相信未来可为高度物理真实的动态模拟提供新的研究机遇。 (本段主要根据吴恩华老师所作的发言汇总) (4) 研究多种高精度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增强图形技术的表现 真实感的画面与逼真动态效果,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是采用各种高精度手段获取所需的几何、纹理以及动态信息。为此,研究者正在考虑对各个尺度上的信息进行获取。小到物体表面的微结构、纹理属性和反射属性通过研制特殊装置予以捕获与处理,或采用一组同摄像机来获取演员的几何形体与动态,大到采用激光扫描获取整幢建筑物的三维数据。这里主要研究的三个问题是:( a )图形获取设备的设计与实现,这是与计算机视觉、硬件、软件相关的系统工程研究问题;( b )由于一般获取的数据均极为庞大且附加了各种噪声与冗余信息,如何进行处理与压缩以适合于图形学应用是主要问题;( c )一旦获取相关的数据,如何进行重用是一个主要课题,因此使得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与机器学习相交叉的图形学方法是最近的研究热点。 (5) 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视频处理技术的结合 家用数字相机和摄像机的日益普及,对于数字图像与视频数据处理成为了计算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恰可以与这些图像处理,视觉方法相交叉融合,来直接地生成风格化的画面,实现基于图像三维建模,以及直接基于视频和图像数据来生成动画序列。当计算机图形学正向地图像生成方法和计算机视觉中逆向地从图像中恢复各种信息方法相结合,可以带来无可限量的想象空间,构造出很多视觉特效来,最终用于增强现实、数字地图、虚拟博物馆展示等多种应用中去。 (综合发言内容) (6) 从追求绝对的真实感向追求与强调图形的表意性转变 计算机图形学在追求真实感方向的研究发展已进入一个发展的平台期,基本上各种真实感特效在不计较计算代价的前提下均能较好得以重现。然而,人们创造和生成图片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展现真实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表达所需要传达的信息。例如,在一个所需要描绘的场景中每个对象和元素都有其相关需要传达的信息,可根据重要度不同可采用不同的绘制策略来进行分层渲染再加以融合,最终合成具有一定表意性的图像。为此,研究者已经开始研究如何与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心理认知等领域相结合,探索合适表意性图形生成方法。而这一技术趋势的兴起,实际上延续了已有的非真实感绘制研究中的若干进展,必将在未来有更多的发展。 (本段主要根据彭群生老师所作的发言汇总)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by Kul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042 次阅读|2 个评论
i-school
xuechunxiang 2009-7-3 11:21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 武大信管院被吸纳为全球I-Schools 联盟成员 (转自 http://www.scal.edu.cn:8080/luntan/first.jsp ) 日前,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拔尖图书情报学院联盟I-Schools成员大会上,经投票表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被正式接纳为I-Schoolss联盟成员,这是该联盟首次接受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作为该联盟成员。 6月16日,国际拔尖图书情报学院联盟(I-Schools联盟)联络专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与情报学研究生院院长JohnUnsworth教授访问武汉大学。JohnUnsworth教授代表I-School核心领导小组宣布,接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为I-school联盟成员,院长陈传夫当选I-School核心领导小组(Caucus)成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信息技术环境对图书馆与情报人才培养与研究工作带来了挑战。为了迎接挑战,开拓人才培养新方向,美国依利诺依大学、华盛顿大学、密西根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北卡罗来大学等世界拔尖信息管理院长联合发起了I-Schools运动,2005年7月通过宪章组成I-Schools联盟。I-Schools代表了国际上信息管理教育的最高水平与潮流。截至2009年3月,美国、加拿大、欧洲共有21所大学被批准加入了I-Schools(联盟宪章规定,不允许超过25个)。 I-Schools致力于信息、技术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强调信息能力培养与宽口径的领导型信息人才培养。I-Schools的标准包括:必须有杰出的研究和杰出的博士教育;必须能在科学、企业、教育与文化进步过程中提供任何形式的信息所需的专门技术;必须能提供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信息使用与用户方面的专门知识。联盟成员的标准主要强调研究即实质性承担研究活动(三年中每年研究支出达到100万美元),引领推动信息职业领域。成为I-Schools成员的大学必须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型的博士课程,培养面向未来的研究者;能够对信息领域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以下是关于ischool的说明。(转自老槐的博客 http://oldhuai.bokee.com/6492136.html ) iSchool是一个新名词。这里的i 自然指的是information,所以iSchool无非就是信息学院而已。新意何在?这要从信息学院的历史及多元化谈起。环顾全球大学,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学院。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信息技术类(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IT),即计算机(CS)系的扩展或改名。中国很多大学(从北京大学到海南大学)的CS现在都叫做信息学院、信息科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等。 二是信息管理类(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即MIS;或Information System,即IS),设在商学院内。美国大学商学院内大多叫MIS(管理信息系统),如他们领域最好的期刊就是MIS Quarterly。而在亚太地区,好像更多的叫做IS(信息系统)。如我们城大商学院就有一个据说是香港最大(应该是)和最强(也许吧)的IS系。我还没有机会向他们打听为何将M(管理)从名字中拿掉。从招生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对亚洲学生来说),任何学科加上管理(=财富?)一词似乎就变得更加诱人。(我们城大物理系招生历来不佳,有人就开玩笑地建议改名为Physics and Management系!)我这几年因为研究互联网,与校内IS系的师生来往不少,慢慢发现他们(指其中做用户行为的那部分)与我们做的东西很接近。如传播学研究新媒体的主流理论创新扩散理论,跑到他们那里、几经改造后成了技术接受理论(Technology Acceptance),并且也是其主流理论之一。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普通居民而他们则研究企业或机构内的用户,因为前者对新媒体的使用往往是自发的(voluntary users)而后者更多是被迫的(involuntary users)。因此,对于同样的应变量(新媒体采纳或使用)来说,其个体层面的自变量也许大同小异、但群体层面的自变量就明显不同了。然而,总的说来, IS与传播学新媒体研究之间的相似程度大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三是信息科学类(Information Studies或Information Science,为了避免与第二类的IS混淆,一般不同简称)。它们最初是古老的L学院(School of Library Science,即图书馆学院),在1980年代纷纷改成LIS学院(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或SLIS,即图书馆与信息科学院),如我在Indiana念书时,学校里就有一个SLIS,据说是全美最强的SLIS之一。国内当时好像将图书馆系改成图书馆与情报学系。我没有考证过,从何时开始(估计是最近10年内),美国大学里的LIS学院变成了I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注意此时还是大写的I),而中国大学的图书馆与情报学变成了信息科学系。如北大就有信息科学系,其最引以为豪的校友就是百度的李宏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百度投资在该系建立了一个百度实验室。其实百度最初的技术骨干刘建国是IT学院李老师的学生。当然,百度实验室设在信息科学系而没有投到更对口的IT学院,只是偶然的历史事件,并不说明北大信管系或其它I学院是IT类的。 以上背景和沿革,我早已知道。这次听到的是,北美19家I学院(见附表),在品牌顾问公司MBS的策划和设计下,于今年8月宣布成立一个iCaucus(i联盟),并用 iSchool的品牌来包装成员学院。他们发表的声明中说我们旨在将信息科学的形象提升到为学生和用人公司提供了无限前景和潜能的一个学科(We intend to elevate its percep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offering huge promise and potential for both student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rely heavily upon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首先来分析一下 iSchool这个品牌高手的产品。把信息学院简称位iSchool,并非首创,美国大学历来将新闻学院简称为J-School。但是,iSchool更新潮一点。i是故意小写的,它与School之间既没有空位也没有联结符(-),也许是模仿iPOD的教育版。尽管不是百分百的原创,其效果不错,在美国大学圈里引起不小的骚动。哪怕i联盟从此之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活动,光以这个消息带来的知名度就超值了。 当然,风光背后有危机。iSchool到底算什么?即不完全是技术(要不然就成了IT)、也不是管理(否则就与IS相同了)、更不是艺术,尽管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研究界面设计中的人机互动(HCI),但他们的重点在于界面设计背后的用户行为而非设计本身(后者应该是传播或媒体学院的领地)。听说他们内部也是众说纷纭。老年图书馆学者,早已被边缘化(要不然怎么会连L名字都被摘掉?)。现在占主导地位的中年学者,都是其它学科转过来的,主要来自CS,一小部分来自社会科学(如心理、管理、教育等),因此各自分别带着强烈的娘家学科的色彩。而最新出炉的年轻学者,则大半由自己博士专业培养出来。这段演变史对我们来说是否有点似曾相识?当然,不论来自哪一学科,他们都有同样的需要,即找到自己的特长(比IT更人性化、比社会科学更技术化够了吗?)。这种困惑和争论,对传播学者来说,不是也很熟悉? 不管老师们如何看自己,社会对他们的学生还挺欢迎。i联盟的宣传材料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他们最新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年薪是4.7万美金。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虽然没有那么高薪,但在北美、亚洲乃至全球的就业也都算不错。但从历史和现状来看,传播学不及 iSchool的地方,一是缺乏从L经LI到I的改革勇气和共识、二是没有请品牌顾问公司做一个脱胎换骨的整容。 附表 i联盟19家iSchool成员学院 大学 学院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form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formation Studies *Syracus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Information Sciences *Drexel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diana Universit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ystems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mputing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Informatics 注:带*者为美国图书馆学会认证学院(即由老牌L学院演变而来)
个人分类: 未分类|7641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术资本主义和官僚两股力量影响到高校学科的和谐发展
panfq 2008-12-19 09:35
中国 高校学科发展正受到两股力量的冲击。 在 Slaughter 所著的《学术资本主义》一书中,分析了市场和经济力量对高校学科发展的影响。由于国家为了提高经济竞争力,在高校的发展中套用市场机制;学校为了经济上的生存,也利用市场机制,着力发展那些与市场接近、能对经济作出直接贡献的技术科学( technoscience ) , 如电信、生物技术等等。 相对来说,西方大学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已形成的 “ 大学精神 ” 可以缓冲一下市场力量,在市场面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当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会是西方一些财力紧张的学校变质。) 而中国的某些高校,在没有形成自己的 “ 精神 ” 之前,要同时面对两股力量,一是固有的浓厚的行政色彩,如前述的日志中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官僚气氛极其浓厚。另一股力量就是经济主义指导下的学科发展。大学在没有形成自我的同时,会轻易受这两股力量的左右的。前者的影响是,有行政权力者,学术也显得优异。后者的影响,如与市场接近的学科教师的收入是基础学科教师收入的好几倍。又如,一些学校引用市场选择机制,对学科采取让学生自选专业的自然淘汰的办法,这种方法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驱使下的学习中的功利主义不谋而合,导致一些基础学科很快被淘汰。可是限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学科被淘汰,教师又不能自由流动。 中国的高校的学科发展和教师发展要同时承受这两股力量的牵制。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5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情报服务:一点牢骚
zilu85 2008-12-10 01:21
在武夷山老师的贴子里,写了关于知识管理炒作之嫌的跟贴,然后的其他的跟帖直接指向了其实信息/情报界本身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最近在做一个某领域研究热点的情报分析课题,感到专业人员和情报调研人员之间的缝隙真是很大,有点感触,也嘱咐学生在给专业人员汇报的时候注意。 就把刚刚给学生写的信,复制粘贴于下 : 情报服务没有形成规模和规矩,所以麻烦事情特别多,需要和用户解释/扯皮的尤多。 本来从经济学的信息不平衡理论上讲,我们是占有信息的垄断者,优势的地位,为什么这个地位确使我们更被动呢? 同样是信息不平衡,在医患之间,医生怎么就可以由此获利呢? 就是信息管理专业没有达到行医专业的受人尊敬和信赖的地步,主要是我们自己无能,没有过硬的本领,想凑上去为人家服务,还总是被怀疑,因为你会的那点东西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我们分析的是这个专业领域 研究 的热点,不是对每种具体技术的研究梳理,不是对每种技术都要检索相关论文。 每一篇论文都有复杂的主题,这些论文汇总在一起就使得这个领域的研究主题纷繁复杂,我们所做的就是归纳总结这些主题间的原始的联系。 我们反映的是目前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还原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这和专业人员心里上认同的那个世界肯定有差距,比如专业人员心里觉得这个技术有N种,专业人员以为论文都应该按照这个分类体系排列好,但是实际上写论文的人不会考虑这些。 弥补这种认同上的落差之前,需要明确: 1.我们是为人家服务的,必须尽可能的符合用户的口味; 2.我们是有自己的规矩的,不能为了迎合用户放弃了客观的事实。 在明确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好的结合点。 树立自己行业的形象,让人认同和尊敬的形象,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休闲|3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的反响
wangdh 2008-11-1 13:54
一篇文章引起的反响 我们研究组 Tang GB 在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神经内分泌学杂志) 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我将 PDF 文件发给了研究组在学和已经毕业的相关同学。没有想到会引起不小的反响。看看学生们的反应: Fantastic news! Another big breakthrough!! Congratulations to Tang and our group. It's a very nice paper. From the publication, we can see the big improvement of our group. Congratulations to Professor Wang and Tang GB. Great! It is a very good news. Congratulations to Tang, Cui and you.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ee more papers from our group. 很高兴啊,我们终于迎来了收获。每一次技术手段的进步都使我们组有了新的突破。 真是厚积薄发啊,值得庆贺!对于这篇文章的初稿,我可能是第一审阅人,但是现在看起来几乎没有了那一稿中的青涩了,也体现出我当时对这些数据结果升华的期望了,虽然我也没有提出非常具体的内容,只是给一些感觉上的指点。 whatever ,生理生态组的工作再一次有了升华了! 看到我们组无论在研究水平和发表的文章都上了一个档次,非常高兴,非常振奋! 祝贺小汤,也祝贺您!这是组内突破性的文章,意义不同一般。祝愿生理生态组发展更快,多出文章!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神经内分泌学杂志): IF = 2.59 , 在 Neuroscience (神经科学)领域 211 种刊物中排名 93 ( 44 %, 按照 2007 年 ISI 的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 我们研究组这几年曾在 Hormones and Behavior ( IF = 3.4 )、 Oecologia ( IF = 2.97 )等重要学术刊物上也发表过文章,每次发表大家自然都是十分兴奋。这次在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上发表论文之所以会引起大家的较大的反响,我认为主要是近 3 年来我们研究组力争的一个突破目标实现了。我们在整体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曾遇到了瓶颈。许多生理学调控中心在大脑中枢,如果没有神经生物学的信息,在阐述生理学机理方面总有些缺憾。但是开拓一个新的领域(方向)会遇到很多困难,仪器设备、知识背景、技术手段、工作积累 在 3 年前招生时,我有意识招收了 2 位有微观生物学背景的同学。这样我们组两位分子生物学基础较好的同学 Tang 和 Cui 承担了攻克这个技术难关的任务。经过 3 年的努力,克服了遇到的各种困难(野生鼠与实验大鼠、实验小鼠有许多方面是不同的),所获得数据终于变成铅字了。见到发表的文章了,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对学生们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这篇文章最早是投到 The FASEB Journal 上,初审通过后,交了 $50 评审费,后被拒。 有几点感触: 1. 基础研究必须高度重视积累,工作需要一步一步深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 2. 方法学是很重要的。方法为科学问题服务,一旦需要新的方法,要想办法解决。建立新的方法,对于研究组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贡献。神经生物学方法可以解释很多问题,生理学的许多机理需要这些信息。想避开不熟悉的领域,有时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有时候,扬长避短不可取,扬长补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记得我当年从德国实验室硬着头皮学习的 West Blotting 技术,回国后教给学生。组里第一次测定 Western Blotting 时,学生连续几次实验都没有成功。德国实验室给我们提供了抗体,当研究生们第一次看到胶片上的那很不完美但总算显示出来的蛋白图像时,那个兴奋劲甭提了,他们几乎是跑着冲到我的办公室,呼喊着 王 老师,出来了,出来了,激动地给我展示他们的战果,满脸的笑容和自豪,那种场面实在感人。后来自然越做越熟练,已经成为研究组的一个的常规方法了。 4. 任何技术手段都不要惧怕,更不要回避。只要研究需要的,一定要学习和掌握。有条件的,一定要利用良好的条件。凑付、应付、对付的思想都是不足取的。 经过艰难地摸索,研究结果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这是对学生们最大的鼓舞。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王德华 2008 . 9.24) 又记:本想补充一些内容,记得开始写这篇博文的时候,好象有很多感慨。可是过去些日子了,那种感觉到没有了。 ( 2008.11.1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7718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