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医疗卫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银川记事
sstone2009 2011-8-29 21:45
昨晚八点四十五分,航班降落在河东机场。杨医生已经在出口处等候了。 今天上午,与贾院长探讨些医疗管理问题。中午,他安排与宁夏卫生厅、财政厅的几位领导一起吃饭,还有一位检察院的检察官。因为谈及医疗管理,我把带的几本《完美医疗》增了出去。下午,贾院长又与我询问了如何降低药占比问题。我把我们的经验告诉他,大致为:执业教育、管理指标、医生收入保障三个方面。他说,很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做些实践。 明天上午,给科室查房,然后赴济南。
个人分类: 医疗实践|2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药品回扣之害
热度 1 sstone2009 2011-8-28 11:52
几日前,在等候航班的时候,浏览手机网上新闻,看到一则关于“药品回扣”方面的报道(21世纪经济风暴.浙江医药反贿风暴:急诊科主任自杀. http://mvnet.jrj.com/news_big.aspx?nid=10816channel=103cid=001002,001003 )。“ 年初,浙江卫生系统启动了‘医药回扣专项治理年活动’,棋至中盘,突起波澜。8月10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黄卫东自杀 。”这只是又一则关于药品回扣的事件而已。这十多年来,有关药品回扣的事件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有医药代表丢了笔记本、有仕途失意举报案发、有医患纠纷事件牵出、有因为打击不拿回扣医生曝光……渐至今日,有关药品回扣的真相已经大白于天下,至少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了。 药品回扣,不仅在窥视着中国医生的道德底线,也在炙烤着中国诸多医生的良心!在我看来,最为可怕得是,药品回扣犹如一颗种植于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剧烈膨胀的毒瘤,有一天终会吞噬掉中国医改的所有“成果”。我想我不是危言耸听,实在是药品回扣危害之广、之深所致。 我刚工作的时候(1995年),药品回扣已经悄然存在,由于我的主任管理严格,医药代表们并没有在我的科里活动多久就不来了,但其他地方正在成长。1998年下半年,我转业到苏州的一家乡镇医院做内科住院医师,一个月以后,一位医药代表找到了我,给我了几十元,让我十分惊愕!但也很快明白了,他是某种药的医药代表,我用了多少支他的药,每支给多少钱!那时候,我的月收入大约800元,几十元的收入也算不小的数字了,但我实在有愧我的病人,我是拐着弯从他们支付的药费中获得了收入。好在,不久,我便开始了一种全新的探索,不再接受药品回扣。此后,我注意起了药品回扣形成的机制。 去年7月到南京市的某家医院担任骨科主任,很快就有各式的医药代表找到了,无论我在门诊、病区办公室,他们都会热情、小心谨慎地接近我,与我讨论他们所代理的药品。我十分理解医疗代表们的不易,但实在无心于此,并一律由住院总医师负责接待。 切身经历,社会反应,同道探讨……让我对药品回扣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药品回扣之害,实在已经不是一般了—— 药品回扣之害,害了老百姓,几乎毫无意义增加的医疗费用,换得来的是经济的负担,甚至要遭受过度医疗之害。 药品回扣之害,害了国家,增加医疗投入,却效果不明显,医改前途堪忧,甚至抑制内需,影响经济发展。 药品回扣之害,玷污的了医生职业的高尚,为回扣而开药,是医生的耻辱,也让一些医生沉迷于此,不求医术长进。使得中国医生整体提高社会地位遥遥无期! 药品回扣之害,策动、加剧了医患矛盾,恶化了中国的医疗环境,阻碍了医改的推进。 药品回扣之害之广、之深远,实在不是我这样学浅之人能够说的全面、说的清楚的,以上只是部分我自认为重大的祸害而已,真要细数起来,也许要可怕得多! 关于治疗药品回扣,国家也着实在“努力”采取措施,但效果实在不佳—— 降价。最近又有消息降了30%,加上之前二三十次降价,照理,现在中国的药品是便宜的不能便宜了。但从实际效果老看,目前为止,这似乎只是瞎折腾,和医改成果的欺骗! 打击。基于法不责众的原理,目前的一些打击个案,大概只能算给大象挠挠痒痒。有些案例,还有点“公报私仇”的嫌疑。我实在不清楚,药品回扣打击,能起到什么目的? 基本药品目录。大概也只是隔靴挠痒吧。 到底如何解决药品回扣,要动起真格来,其实也并不难,关键是抓住根本、切中要害,要建立主动性医疗体系,比如: 规范、严格定价机制。包括规范厂家及流通环节利润。 国家组织基本量的生产,以在改革成熟前抗衡不良企业的操控行为。 放开流通。允许使用单位按市场规律采购。 严格医生的用药规范,严查严惩。 普及民众的药品常识,形成全社会的用药规范监督机制。(不要指望目前的卫生和药监主管部门的监督) 不必要的顾虑—— 药品产业的打击。最终的结果是真正地强大了中国医药产业! 影响GDP。一些别有用心的经济学的无知而已。药品影响医改,医改目标的实现可以解决中国老百姓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顾虑,可以满足对健康的需求。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条件之一。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352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虚假研究项目骗取欧盟1500万欧元
jiahepeng 2011-8-22 20:35
据Chemistry World报道,意大利当局公布了一个虚假研究项目的巨大网络,该网络共骗取了欧盟 5000 多万欧元。欧盟 7 个成员国都有虚假项目涉嫌其中,涵盖了从公路安全到医疗卫生多个不同研究领域的课题。 目前有 22 个课题正在接受欧盟的资金欺骗调查。当局破获的这起案件中,位于英国,法国,希腊,奥地利,瑞典,斯洛文尼亚和波兰的公司和机构构成了一个犯罪网络,而其中许多公司和机构被证实是虚假的。 欧洲反欺诈办公室( OLAF )和委员会一直与地方当局联手打击一系列涉及欧洲科研经费的诈骗案。 Caption: 在一起非法挪用资金案件中,研究人员挪用科研经费购买保时捷车。 这些研究项目都经过了巧妙设计来逃避委员会的审查机制。这些项目全部通过了同行评审,因为他们的申请书和目标都表现很好,项目资助机构表面上看既包括公共机构,也包括私营机构。项目组织者被控伪造拨款申请书、虚报成本、编造虚假账务和为不存在的或根本未参与项目的研究者申请经费。当局仍在调查目前多少科研经费被造掉。 在过去的一个案例中,希腊一些大学的研究人员被指控侵吞欧盟科研经费购买保时捷名车和维持奢侈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认为有 1.5 亿至 2 亿欧元的科研经费被挪用。 虽然调查仍在进行中,但是这些受到怀疑的公司和机构已经终止了项目研究,而且禁止它们将来从欧盟申请任何经费。涉嫌诈骗的 5000 万欧元科研经费已经分配,欧盟已经收回了 1000 万欧元,并且正在通过司法途径试图收回剩余的经费。 委员会的税务、海关、反欺诈和审计发言人 DavidBoubill 说道,他对发现欺诈活动和检查最终产生到位的结果表示满意,尽管这一欺诈活动显然使他感到震惊。“这个案件中的欺骗和虚报的水平远远超出了以前科研资助领域的任何项目。” 欧洲反欺诈办公室发言人 PavelBorkonvec 对此表示赞同,而且将这些骗子采用的诈骗技术与那些专业洗钱的骗子采用的技术相比。作为调查的结果,欧盟委员会已经加强了他们的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改进评价和支付准则以及完善他们的 IT 系统。“委员会将继续采取强有力的行动,通过建立新的检测和预防机制,侦查和起诉欺诈者。”
个人分类: 科技政策|2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疗卫生回顾之一
laizhouwan 2011-8-6 23:05
近些年医疗卫生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像其他学科一样,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面临自身发展困难,面临众多新生问题等,, 回首一些现象和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卫生事业更健康地发展? 本着发展和完善中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目的,列举如下现象,希望围绕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不要靠拍脑袋,不要靠拍胸脯,,, 一、看病贵 看病贵,比买房还贵吗?——住房是健康及生病的民众都面临的广泛的问题,为什么至今不能解决?谁是幕后的受益者,其利益链何在? 二、看病难 看病难,许多感冒等可以自愈性疾病都跑到三级甲等医院或者教学医院,,,许多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又面临生存的危机,职工面临下岗,,,——是谁把经济机制引入医院?医院到底靠什么生存? 社区医院的医生是靠什么走进工作岗位的?是照顾了哪些人的就业?包括大小学的校医、工厂的厂医,,, 三、医疗沦为服务行业 医疗活动是否服务行业现在已成定论——因为只要有投诉,医院就扣奖金,患者及家属就可以群殴,而警察就以“和谐”为借口不作为,没有对与错——这是一种什么服务行业? 既然是服务行业,所以护士被称为小姐,,,住进包房就有洗脚洗头,,,——护士不需要学习医疗护理,只要短期培训空姐的微笑,按摩师的手法就可以胜任,,, 四、举证倒置 其定义是:如果你不能证实你是对的,那么你就错了,就面临赔偿。 如果要证实你是对的,必然需要客观证据——大量的影像、化验,重复检查,,,, 医疗永远被法律牵着鼻子走,当证实这个提法错误了以后,以前的“怨案”谁来平反? 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本科毕业后进入基地培训,只是行业人,不是单位人,,, 与国际医疗规范接轨,这应该是好事情,可是考虑到国外医师的收入、社会地位了吗?——医师不是随便可以被人打骂、殴伤、刺死的,,,他有律师,有高薪,有度假,,,, 仅仅靠白求恩的精神能吸引莘莘学子,能教育踏入医疗门槛的新人吗?她面临高昂的房价、同样地赡养老小,同样地生老病死(医生看病也不是免费的),,, 回看近年的医学院招生分数线,大家就会知道,精英都到了经济专业、新闻专业、电子专业,,,为什么? 有星二代,富二代,官二代,,,,有多少医二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是什么将在25年后改变世界?
libing 2011-7-22 10:43
据权威专家预测,随着IT产业整体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个网络、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等都比今天快上数万倍的世界,或者种种科幻小说里才有的事物可能会在25年之后出现,随之带来诸如人机对话、3D远程仿真互动和现实生活机器人等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发明创新。这些都将在医疗卫生、城市规划、能源、电子零售以及娱乐等产业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思科公司的首席未来学家达夫·埃文斯将这一拐点称作“技术雪崩”。他说,诸如此类的技术变化会来得越来越快,以致人类仿佛站在了一场社会大发展的边缘。而近乎于无限的计算机存储和网络速度,将使得这场“雪崩”开创出一个值得期待的新时代。   而在《计算机世界》在线版的文章中,给出了以下25项技术点,这便是顶尖科学家们对2036年IT产业的面貌作出的预测,这些来自实验室数据的研究结论,非常可能就是自此后25年中,你将亲眼见证的现实历程。   1.光学处理器将取代微电子处理器   摩尔定律,这条1965年由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作出的预测——每两年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翻上一番——将达到它的物理极限。那么,为了推动处理器和内存的发展,就要涌现新技术,譬如光学计算。   我们叫它光学或光子计算机,其将使用可见光或红外线光来取代电流执行计算任务。AMD服务器首席技术官唐纳德·纽厄尔解释称,人们无疑会希望有价格更低、速度更快的计算机问世,而科学家的任务就是探索电子学之外的其他途径来成就此事。   纽厄尔指出,光子计算机拥有现有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两大优点:其一,它比人们目前使用的处理器能耗要低;其二,它的计算效率和处理能力,将比目前主流计算机高上1000倍。而人们将在未来20年到25年内拥有一台梦幻的光子计算机。   2.量子计算机之梦成真   另一项颇具前途的技术,就是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机将利用原子能量来处理任务,而在它之上能够出现速度更快、体积更小的处理器。   常规电子计算机存储信息时只能存储为0或者1,但量子计算机则能够同一时间存储0和1使之能够同时处理更为大量信息。依照达夫·埃文斯的描述是:在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科学中,二进制就相当于表示开或关、真或假。然而量子物理却不循此路,采用量子位就能够同时表示开和关两种情形,用户就能够显著快速地传输大量数据。   而“25年后,量子路由、量子加密、量子交换机,这三者都将成为现实之物”,埃文斯说。   对此,BBN技术首席工程师奇普·埃利奥特深表同意:“我相信25年后,人们将不再使用二进制,转而踏步进入量子环境。量子计算机极高效的处理能力带来的是人类将能够精确模拟现实世界中的所有进程。”那么,还有什么比这更有吸引力的呢?   3.智能手机将拥有超级计算机的能力   2036年的智能手机什么样?按照唐纳德·纽厄尔的说法:“与当前服务器性能相比,用户使用的iPhone或黑莓性能将呈几何倍数增长。”   届时,人们无需随身携带钱包或钥匙,所有有关你的信用卡、借记卡、身份和会员的信息都将存储在智能手机上。   美国EMC公司首席战略官马克·刘易斯预计,手机将拥有万亿字节的存储容量,而人们所有的数字信息都将通过云计算备份。如果不小心遗失了手机,在换一部新手机并输入密码后,云计算中心会对用户进行重新识别,并将之前备份的所有信息转送至新手机上。   另一点让移动商务人士欣喜的是,未来派智能手机能够与高性能网络连接,几个手指的点拨就能获取更大量信息。   IBM资深研究员兼全球研究创新副总裁伯尼·迈尔森进一步指出:“用户能够将全部人类知识存储在PDA中。借助下一代网络,手机可以迅速找到一个数据库,并将查找的问题和答案翻译成你的本国语言。”   4.实现人机对话   我们对鼠标的熟悉程度已达到快成为自己手指的一部分了,但在25年后,你必须得忘记这份触感,因为鼠标、键盘甚至是时下大热的触摸板都将成为历史——而未来用户通过与计算机对话就能够执行计算任务或找到答案。   今年名声大噪的IBM超级计算机沃森(Watson),可以说是人机对话现有技术水平的范例。它作为一种计算机系统,能在人机游戏大战时击败人类选手,为计算机自然语言交互指明了发展方向。   IBM的伯尼·迈尔森指出,沃森已经可以与人类互动,在判断出自己的错误后,还能够查询更多数据,具备自我提高的能力。按照IBM公司预测,类似沃森的这类系统将极大地提高内科医生诊断疑难杂症的能力。   与计算机交互应该更自由。但今天的人机交互仍要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过,未来25年这些形式主义将消失,对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进步提出更高要求,迈尔森如是说。   5.让技术更易为我所用   自从告别工场手工业转向机器大工业起,我们便一直是机器的奴隶。大机器使人机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机器生产的高效率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迷惘,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人却成为了机器的一部分,对人的异化自此开始。这是科学技术对人类影响的两重性,直到今天,我们一直是机器的奴隶。   当一项新技术来到我们身边时,人们需要先去学着适应它,有时这种困难程度要甚于新技术带来的便宜。在IT领域,技术人员也要学习如何编程、如何掌控每一个新界面,这对非专业人士来说很难上手。但在未来,这些技术将更易用。   达夫·埃文斯指出,未来将是技术来适应人类。嵌入式技术触手可及,所有设备都将嵌入摄像头,所有设备也都在看着人们,以确保人们行为规范。这也使人们将从“你看电视”的世界迈向“电视看你”的世界。   埃文斯继续预测,人们会喜欢这种生活,它只会更惬意。在一个技术与人类交互的时代,技术能为我们在正确的时间里提供正确的信息。   6.网络变革之一:太比特网进入家庭   达夫·埃文斯认为:在未来20年内,90%的现有居民区将覆盖互联网;而在未来25年内,网络有效性将达到100%。IP网络将在那时进入太空。这也意味着人类将拥有更多带宽以及更高的有效性。按埃文斯的说法:“宽带将覆盖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   这段时间里,高速网络随处可见,家庭用户的网络连接不输于国家级网络。   其中备受关注的是,太比特网络将会进入到家庭,与此同时,无线网络的使用也会大幅增长。而人们的手持设备将在25年内拥有10千兆位速度,作为参照,我们当前的速度为100兆位,可借此想象未来的网络速度。   7.网络变革之二:智能网络愈行愈近   如果上一条让你对未来网络的速度有所了解,那么现在我们将告诉你它有多么智能。届时网络已能够根据用户发送的信息和地点,进行选择网络的识别动作。   纽厄尔解释称:“用户的手机能决定所处位置,并决定是采用广域连接还是本地连接进行通信。”各种区别则是,如果纽厄尔想给妻子发送信息或一封电子邮件,那么在当前的网络环境里,即使他们并肩坐着,电邮也需要先经过纽厄尔的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到达谷歌邮件服务器,然后传到他妻子的ISP上。   然而,如果此时选择用本地Wi-Fi连接,从一台机器直接向另一台机器发送电子邮件,则更为高效。尽管目前还做不到,但专家称,用不了25年就能实现此类的网络智能化。   美国通信软件厂商Telcordia公司研究副总裁马瑞可·卢森科维茨则认为,凭借人们掌握的大量无线技术,人类将有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目前他及同事已经在实验室证明了从蜂窝技术到Wi-Fi再到WiMax网络模式的转换。这种网络模式转换存在不同的优化标准,而人们有能力实现无缝转换,免于从一种网络模式切换至另一种网络模式。   8.网络变革之三:未来网络将可编程   什么是可编程网络?网络壮大到今日这种地步,已越来越需要新的网络服务或者为用户定制的网络服务来满足新的应用需求,但在现有的网络上加入新的服务,通常是手动的,需要一个费力、费时且费钱的过程。而可编程网络的处理器能依靠软件来定义其功能,还可以按需要来改变功能,使网络自身支持服务产生和服务使用的过程。   通常来讲,网络服务的可编程性是通过在现有的路由器和交换机所提供的计算的能力基础上,引入新的计算实现的。专家预计,在不久的未来,可编程网络会出现在你我的身边。   目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正在全美14所大学发起一个名为GENI的网络研究平台,这被看成是可编程网络出现的信号。据GENI项目办公室主任艾略特介绍称,未来3年到4年内,GENI将在150所校园部署GENI网络,允许研究人员进行大规模试验并以新方式分配计算、存数和网络资源。   届时,人们可以对网络上的每个独立部分进行编程。而通过互联网,任何人的创新软件都可被公开。譬如说,当你把软件放在云计算中和路由器中时,你就可以开放这个系统,人们也就能够安装自己所需要的软件了。亦因此,艾略特这样形容:“5年后,所有这一切将变身为一台巨型计算机。”   而我们自此后讨论的内容,就是这样一台“全球计算机”。它的应用包括预测极端天气、判断流感暴发的精确位置等等,人们还能够根据需求进行本土天气预测。纽厄尔举例说:“在5分钟到10分钟内是否会暴发龙卷风,以及龙卷风的途径之地,这些预测项目都是未来天气系统的目标……而我认为,这将是最佳的日常工作方式。”   9.网络变革之四:真正的全球化网络及市场   25年后,在全球各个地理位置,互联网的速度和接入质量将不再有差异;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IP协议的第6版本,大大增加了地址空间)将得以普及;而IPv6将提供几乎无限的地址空间给全球的企业和消费者。   思科公司资深研究员弗雷德·贝克预测:“人们将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获得自己所希望的——数十兆位宽带接入。”   互联网数据统计机构Internet World Stats于2009年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年全球网民数量达18.02亿人,全球互联网平均渗透率(网民数量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26.6%,各地区互联网发展情况差异较大。而根据该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目前拥有互联网接入的人口其实仍不足全球人口的30%。非洲等落后地区互联网渗透率只有11%。   但在未来25年,这种状况将得以改变,全球所有区域互联网接入都将赶上北美地区水平——该地区互联网使用率近80%。   弗雷德·贝克表示,真正的全球通信将有能力从经济上平衡各地区,而相对于发达地区,其对目前最不发达地区的影响反而会最大。“我更情愿认为,财富不是在全球重新分配,而是有新的财富产生,其中大量财富将诞生在目前并不富裕的地区。而我认为,这就是互联网技术的价值所在。互联网技术将增加所有人的财富。”   10.存储:便宜到想咋用就咋用   按照专家预测,到2029年,100美元能够购买11个拍字节,存储已经便宜到想咋用就咋用。“人们将有能力记录下人生的分分秒秒,”埃文斯强调,“这种存储质量同蓝光质量相当。”   据马瑞可·卢森科维茨介绍:“手持设备机只需几个兆兆字节的存储量就足以存储一个人生命中的全部历史,甚至包括看过的所有电影、听过的所有音乐和拍摄的所有照片。”   这意味着,人类此时有能力记录自己的整个生命历程。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戴布·罗伊开展了一个名为“第一个单词的诞生”的相关项目,他将自己新生儿子睡醒状态下的每一刻都制作成录像带,用以研究育儿者是怎样影响幼儿的语言学习。   罗伊解释称,如果记录下生命历程的每一刻——其所说的一切、所做的一切,就能够随时回溯到从前,重拾已濒临遗忘的美好记忆,再次温习生活中曾经存在过的、却又一去不复返的点点滴滴。   11.给一切烙上数字化印记   无处不在的数字化,换个意思,就是“一切皆可连接互联网”。   而从历史到当前,每一篇能提供给人类有用信息的资料,都能够被扫描、数字化,并可通过互联网搜索。而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通过智能手机快速访问该信息。速度,此时永不再是困扰你的问题。   所有的一切,需要的不过是一部手机。我们的儿孙后辈,将很快忘记什么是图书馆,也没见过CD、DVD这些碟片。   马克·刘易斯预测称,蓝光就将是最后一种移动媒体格式。以后“一切内容都通过在线创作,图书馆这一职能将消失,演化为智囊库,而图书们则将摆放到博物馆。”   12.个性化才是真正的客户价值属性   厌倦了电视节目中无休止插播的烦人广告?不愿每天被强迫着浏览并不感兴趣的户外、纸媒和直邮广告?在未来,这些都不再会是问题。   就像现在定制手机套餐一样,企业主和广告公司的宣传将在未来告别大众传播,而直接定位到每一名具体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会将自己所有的东西呈现在你的面前,然后等待你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定制。用户将得到内容极度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广告,文章、图书、各类应用和电影,乃至饭馆、酒店都将根据个人喜好提供极度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大众媒体的时代将被终结。”刘易斯说,而技术将被赋予全新的客户价值属性。    13. 传感器到处渗透,物联网成为现实   各类型传感器无所不在是种什么滋味呢?有些人觉得备受监视如芒在背,但也会有些人先感觉到了惬意。   譬如,你购买的房子、家用电器、娱乐设备、汽车等都拥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可通过互联网检测、维修等;你的汽车与经销商随时保持联系,指导你何时换油;房子安装有动作检测传感器,可控制室内光线亮度、供暖、冷风,如果你滑倒、跌伤了,还能够呼叫911;冰箱内的传感器能够检测食物是否已趋变质。   换句话说,物联网将成为现实。   这意味着大量“新”事物将能与我们“交流”,可能会发出“我温度太低”“我温度过高”“我现在急需维修”等等内容。思科公司的首席未来学家达夫·埃文斯指出,在今时今日,我们只有几十亿部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待到2020年,与互联网连接的设备将达到500亿部。   而除了机械电器外,从家畜到植物等所有生物也将能与网络相连接。小如沙粒的微型连接设备可通过注射针头注入生物体内,这时就要感谢IPv6协议了。埃文斯兴奋地表示:“通过IPv6,每人将拥有52000万亿个IP地址。”    14. 无处不在的摄像头   尽管我们目前的生活中,已经充斥着无数个时刻盯着我们一举一动的摄像头。但能否想象一下,当摄像头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比如覆盖全地球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景象?   “也许在25年后,我们能够从任何角度实时看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美国通信软件厂商Telcordia公司研究副总裁卢森科维茨说。他表示,带有部分计算功能和部分机械功能的新事物将在未来不断出现,典型的代表便是摄像头的广泛应用。   与现在的监控作用相比,未来摄像头将与传感器相结合,在对周遭环境进行监管的同时,这些连接了互联网的传感器和摄像头,还是控制着接入网络的设备的机械部分的制动器。而这些制动器能够做出开门或关门之类具体动作的决定。这意味着未来的监控系统不仅能够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还能够随之发出指令,做出相应的行为。    15. 机器人将比人多?!   现在,你所能想到的机器人,简单的诸如商场贩卖的“扫地机器人”,复杂的类似神出鬼没的军用无人机。但在未来社会,机器人将会更多地进入到工业和消费领域。而那时会创建出专用网络,以供机器人间相互沟通。   “预计25年内,发达国家拥有的机器人数量,将会超过其人口数量,而这些机器人都将会上网。因此,从社交网络角度看,不能排除机器社交网络或者说机器人社交网络会蚕食掉人类社交网络的可能。”埃文斯称。   在技术领域里,很大程度是军事应用在推动机器人的进步。但此后,因商业领域也会大量涌现机器人身影,因此人们将需要体积更为小巧并能够攀爬、翻墙的机器人。而像福岛核事故这一类的事件,也将会更多出现机器人的身影而非相对脆弱的人类。    16. 绝大部分个人资产走向虚拟化   25年后,假如人们走进某位音乐影视收藏者的家里,将不再看到现在常见的一排排书架和厚厚的CD夹。他所需要做的或许仅仅是连接某台主服务器。在未来,从视频到音乐到图书,人类所拥有的几乎一切东西都将由实物向虚拟迁移。   “25年之后,如果你去亚马逊网站购买一套自己看中的设备,只需要下载该设备配置后,用本地3D打印机打印出即可,而无需像现在这样让供货商将货发到你家门口。”埃文斯说。   之所以能够实现实物的虚拟化,在于云计算的真正实现。届时,媒体和数据的拥有权都将基于元数据。想收藏一部电影不再意味着买下一张DVD光盘,而是由服务器元数据来决定你有没有观看该电影的权利。    17.增强现实技术(AR)成老生常谈   如果现在你因为用上了可视电话就感到惊喜的话,那么20多年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增强现实技术(AR),将会让你惊诧得合不拢嘴。   到2036年,由计算机产生的感官图像将整合至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增强现实技术。即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例如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到现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在以往诸多的影视作品中,对此有多许多丰富的幻想和描述。   实际上,AR技术在当前就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多个领域,比如体育赛事的电视报道。游泳比赛的画面中,会显示着一条世界纪录保持者行进速度的路线。而在未来,AR这类虚拟现实技术与实物现实的结合会更加紧密,例如,隐形眼镜能够嵌入实时面部识别,飞行员能够佩戴内置导航设备的特殊眼镜等等。    18.“3D全息成像”浮出水面   小型机器将会在我们的世界里出现得越来越多。人们的生存环境不久就会充满传感器和促动器,那时的我们一半时间生活在计算机的世界中,一半时间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直至,达到了现实世界和计算机世界之间的差异将消失。而这个时间点,就是25年后。   在2036年左右,计算机世界和现实世界将不存在差异。从远程会议到游戏,每一种计算机体验都将实现3D化和沉浸式。正如一些预言家曾表示的那样,人们能够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无缝生活。   现在,有一个系统被人们叫做“思科网真”(telepresence),这是通过结合高清晰度视频、音频和交互式组件,在网络上创建一种独特的“面对面”体验的新型技术。作为远程会议来应用,该系统将提供完全的3D体验,用户能够触摸、观看、闻嗅正在发生的一切。而其不需要特殊的眼镜。远程人物的3D图像会与真人大小一样,也能够与人们正常交往看过《星球大战》的观众应该对此描述都不陌生。其中角色可以与等身大小的图像交谈互动的场面,利用的就是这样一种立体影像投射,其介质就是空气。   全息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3D图像的手段演化而来的。而所谓的全息网真,将可以提供真人大小的图像、超高清晰度的视效、具有立体感和特殊设计的环境,营造出一种让身处不同地方的人能“身临其境”的场所。而这是25年内,我们就能够看到的。    19. 具有预测性和预防性的计算机系统   25年后的计算机系统或不再局限于“解决问题”这个功能,它们还能把事故扼杀在萌芽中。   今天我们在用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说是消极被动型的;但明天的计算机将是主动出击型的它们具有预测性和预防性,能够为相关的大型数据集建模,创建出最接近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现实环境模拟,以发出提前预警,阻止事故发生。   譬如说,一套未来的交通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在交通拥挤时疏通车流,还能通过改变交通灯模式来进行交通管制,预先改变交通流量,让堵塞防患于未然。   这套系统的形成,需要交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通过观看车流和公路数据,经分析后创建一个模型,模拟某一时间点的流量。最终达到实际发生数据与预测发生数据完全相符的精确程度。   而不仅仅在交通这一方面,此类型的预测和预防系统还会对未来城市多方面造成重大影响,包括水循环系统、电供应系统等等。城市,就是由各种系统组成的系统。那么对城市生活而言,这项技术无疑又是前进了一大步。    20. 它们,越来越像我们   1956年,一群科学家聚集达特茅斯学院,讨论着对于当时的世人而言完全陌生的话题。这就是被称为人工智能起点的“达特茅斯会议”。   自那次会议以来,数十年间人类创造的机器人们学会了爬楼梯、踢足球甚至维修空间站,但说到“交流”,就一塌糊涂了。迄今为止,机器人也好超级计算机也罢,在理解信息语境时一直很糟糕。但科学家预计,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机器人这部分的理解力将有一个明显改善。   对此卢森科维茨认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在部分人工智能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譬如,软件代理就是一个好例证。这是一个半自治虚拟实体,能够为用户处理简单的任务,还能与另一位用户的软件代理共同协调一项活动,必要时还能够招募其他代理,获得预期的工作效果。“25年后,你的软件代理就能够同我的软件代理会谈。”卢森科维茨说。   而就在今年IBM超级计算机沃森展现出让人过目难忘的语言接受和处理能力后不久,5月份,有报道称机器人正在开发属于自己的语言来协助导航并提高智能。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模拟实验和真正的现场实验中,这个名为“语言机器人”(Lingodroid)的科研项目可让机器人随机发出声音,用不同的音节组合说出它们曾经去过的地方。尽管简单到就像婴儿的牙牙学语,但毕竟机器人之间产生了人类所不能理解的默契,并且让人们看到了沟通和交汇的鲜活色彩。    21. 互联网基础架构或彻底改变   施乐帕洛阿图研究中心(PARC)一直以技术创新以及大胆构想制胜。从以太网到激光打印机和图形用户界面(GUI),都是它创新体制之下累累硕果。而今,PARC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互联网基础架构,名为内容中心网络(content-centric networking)。   这或将引领出现全新的、完全不同的互联网基础架构。   40年前互联网问世,其最初目的是实现两个终点之间的连接,到现在,互联网已经注入全新的元素由系统向终端用户传输缓存内容。然而,PARC预言,全新互联网架构设计宗旨是向终端用户分发内容、软件和服务。   这就是内容中心网络,内容中心网络研究在互联网上创建较少的长距离流量,所有内容都与用户距离较近,因此将更高效且能够改善信息安全环境。PARC研究人员希望未来10年到20年内能采用该网络。   PARC资深研究员凡·雅各布森解释道:“内容中心网络是没有所谓终点概念的。如果用户要查询什么事情,就好像是在一个房间里问时间,所有知道答案的人都能够回答你的问题。再通过去除源头和目的地的模式,就能够创建出一个如IP那样高效的通信模式。”   据悉,2010年9月,PARC和10所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已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未来互联网架构项目为期3年的800万美元研究补助。雅各布森估计,在这笔补助完全到位后,技术上部署内容中心网络还需要10年时间。    22. 信息安全:继续困扰人类   在IT领域的所有麻烦里,信息安全问题似乎没那么好消化。   25年后,人类无疑将拥有更强大的加密系统,但拜技术这把双刃剑所赐,随之也带来了更强悍的攻击手段,换句话说,届时仍不可能根除信息安全问题。   对此,纽厄尔的看法是:“人类对信息的保护和对信息的破坏就是一场持久战,而这场大战不会消失。总会有人试图窃取你的信息,总会有人意欲监督你,攻击者们的计算机功能也同样强大。”   因此,信息安全问题的前景就是“不会彻底解决”。“我们将继续同安全、版权和信息分享竞争。”纽厄尔称。    23. 一场互联网大灾难   尽管无比依赖,但互联网并不为人类所信任。艾略特认为:“我们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即将大难临头。我们在等待灾难降临,然后作出反应。”   现在,互联网领域的决策人士们已经在为这个虚拟世界可能发生的灾难性故障制定一份企划案。譬如,2010年夏季颁布的域名服务器(DNS)安全措施就是针对域名服务器安全扩展(DNSSEC)灾难性故障准备的。   人们曾在DNS中发现了一些漏洞,别有用心的攻击者们利用这些漏洞可以劫持使用名称在互联网上搜寻某个站点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取得对会话的控制,进而实施收集用户的账户和密码等特定操作。由于这种漏洞,人们越来越希望引入DNSSEC。   而据报道,负责管理全球互联网的国际性组织ICANN已启动一个钥匙计划,希望借此保护互联网基础设施安全。一旦意外的毁灭性灾难降临,5位分布在全球的数字密钥保管者,将来到美国某秘密数据中心合作解开DNSSEC的根密钥并重建。   艾略特解释这种做法的必要性:“当前我们这个社会上的金融系统、电力系统都存在巨大缺陷,未来25年内,我们很可能将面临灾难。”    24. 计算机抢你饭碗   从事研究、分析工作的IT人士要小心了,未来你们可能会因为电脑的不断成长而面临失业的危险,你的工作可外包给计算机。   纽厄尔表示,就像新学徒时间长了也变成老师傅一样,电脑分析和筛选数据,并弄懂其中意义的能力,将随着编程人员的语境网络能力而不断提高。所谓的语境网络,是指互联网的研发与使用者共同创建的一系列技术,电脑借此能够理解信息的意义,并自主执行相关的任务。在他看来,这或许将从根本上改变信息工作的方式,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效率也将获得极大提高。但相应的,一大批活生生的人将因此“被退出”。    25. 无论何时,仍是智者生存   从一定程度上说,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可以总结为一场脑力劳动日益替代体力劳动的渐进革命。而在未来,社会分工对脑力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意想不到的连接能力和适应能力。   具体到现实的企业经营中,公司的首席技术官以及其他的IT管理人员将更加愿意招聘和使用具有良好反应速度并且能够针对不断发生的变化作出及时的适应和调整的人才。   这种创新能力,可谓未来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新要求。因为在未来,工作环境将更开放、协作性更高、创造性也将更大。如何在保持企业稳定现状的情况下,推动新技术的使用,将是企业管理者遇到的新挑战。
个人分类: 科学问题|743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产业用纺织品 五大“掘金”技术值得关注
nanyq 2011-7-6 23:19
《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提出,要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中的土工材料、过滤材料、农用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防护材料。《纲要》指出的发展方向,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在“十二五”时期,产业用行业的5大先进适用技术有广阔发展前景。   农业用纺织品的加工技术。在人口不断增加而土地有限的情况下,高科技的产业用纺织品能有效提高粮食产量。如农田种植中使用较多的塑料膜存在不透气、湿度大等问题,采用非织造布代替的话,反季节瓜果蔬菜及一些经济作物产量会逐步提高。“十二五”时期,需要推广农用缓释材料在经济作物和果树上的应用技术,轻型耐用节水灌溉、集水和储水材料在长期干旱地区的应用技术以及防虫害包装材料的应用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农业增产,降低农产品(18.70,0.00,0.00%)因不良气候造成的损失,解决干旱地区的水资源收集和利用难题,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医疗用纺织品加工技术。医疗保健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服务项目,数据显示,到2015年,医疗保健产业产值增长率将达到9%至11%。一次性手术衣、口罩、铺单等手术室用非织造材料的临床应用技术,能有效降低医疗系统因落絮、交叉感染造成的医疗事故比例,今后几年在国内有望实现快速推广。此外,我国在人造器官、仿生材料方面多依赖进口,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血管等人造器官和仿生材料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这一领域亟待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产业化。   卫生用纺织品加工技术。目前全球卫生用纺织品市场的年销售量已经达百亿美元并且呈现逐年加快的态势。属于卫生用纺织品范畴的生活用擦布又分成个人护理用和家庭卫生用两类。个人护理用的成人类和婴儿类产品已经初步形成了稳定的市场基础,家庭用的卫生纺织品,比如用于房间清洁、厨房去污等的静电地板清洁布、抗微生物擦布等,由于其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也进入了很多家庭,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地区市场被认为潜力巨大。今后,成人和婴儿卫生用品的生产加工技术、高档精密仪器用擦拭布、家庭用擦拭布的加工技术,都需要进一步推广以解决供应问题。   车用纺织品加工技术。随着人们对汽车乘座要求的不断提高,纺织品在汽车内饰、隔音、降噪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正逐步显现。从驾驶舱过滤器、座椅套到后备厢内衬、隔音材料以及地毯,无纺织物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辆汽车所用纺织品约在25千克左右。每年国内用于汽车工业的无纺织物近7000万平方米,汽车用无纺织物已占国内用无纺织物生产总量的两成,而国内的生产能力仅能提供约50%;汽车地毯每年需求量在1200万平方米,国内可以提供10%左右。包括国产座椅内饰、安全气囊、粘合剂、隔热绝缘材料、吸音材料等车用纺织材料的加工技术和纤维原料的国产化开发技术推广后,可以有效提高汽车工业内饰和纺织制品的国产化比例。   建筑用纺织品加工技术。建筑用纺织品如内墙保温隔音材料、功能阻燃材料、墙体防裂缝材料等,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主体的节能水平,特别是供暖供冷的能耗可节约60%以上,提升大空间结构建筑物的防火阻燃水平90%以上,提高建筑墙体强力30%以上。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土工材料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据测算,未来每年将有30万吨的需求量,建筑用纺织品加工技术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消费已占国内纺织品总量的12%,而在发达国家家用纺织品消费与服装、产业用纺织品是“三分天下”的格局。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环境、资源和民生领域的重视程度加大,产业用纺织品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业内企业要把握机遇,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推广适用技术,融入相关产业发展中,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
2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为人类、为医学、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热度 6 xupeiyang 2011-7-4 09:36
对中医的学术争鸣,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停止,这是必要的,允许的,有利的。 中医对人类、对医学、对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公认的,否定不了的。中医的成就和贡献实例很多,这里不列举了。 1、从法律上说,上到宪法,下到各种医疗卫生法律,都承认了中医的合法性。中医和西医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的合法的医疗体系; 2、中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给中医学下的定义是“综合性科学”。科学网要讲科学,要承认国家标准; 3、中医,是中国大学里的正规专业。中医学,是中国正规的学术学科。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可以授予学位的中医教育; 4、中国有中国中医科学院,从概念上看,和中科院一样,都是国家级的研究机构。 5、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发文,要求推广传统医学(中医是传统医学里的“老大”)。 参考博文: 反中医者太令我失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1345do=blogid=461961
个人分类: 中医药学|2464 次阅读|8 个评论
是谁成就了“健康教母”?
热度 4 libseeker 2011-6-28 21:23
搜狐微门户新闻标题“揭开‘健康教母’马悦凌的真实面纱 ”,点击过去便是《 养生作家马悦凌以泥鳅治渐冻人 卖固元膏赚数亿 》。 爱人经同事极力推荐,买了马悦凌《不生病的智慧》。信了,自己动手做了好些“固元膏”,俺还吃过好几条生泥鳅。“固元膏”这个东东,味道怪怪的,爱人似乎没能坚持吃几次,冰箱里冻了长时间之后,爱人舍不得扔掉,最终还是让我偷偷地扔掉了。我在农村长大,小时候爱吃泥鳅,捉过不少泥鳅。信了马悦凌,买回来的泥鳅是那种养殖的泥鳅(传说中的喂避孕药的),泥鳅的活力真是强(有过一回冰箱里冷冻室冻了好长时间,都僵硬了,拿出来解冻,居然活了),还滑溜不好处理。爱人坚决不吃生泥鳅,我“斗胆”吃了,印象是有点“咸”,还感觉有点恶心。当时出发点是“养生”,至于功效如何,真的没感觉。我和爱人对成就“健康教母”皆有贡献。 近期岳母眼睛不舒服,老年人眼睛疾病怠慢不得。刚开始想通过熟人找市第一人民医院看,周日去了该医生在重症室忙,没看成,周一去根本联系不上该医生,只好走常规程序。岳父岳母对这次看病经历,非常不高兴。据说,效率奇低,楼上楼下跑,看病的人原本不多,但耗了近4个小时。医生的检查结论是可能是高血压导致眼出血,开了许多种药,花了300多块钱。开的药几个月都吃不完,医生还交代说下周一去复查。岳父岳母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很是郁闷。然而所去的医院是地级市的“第一人民医院”,所谓的“三级甲等医院”呀!另一方面,小医院、社区诊所的信誉很难令人满意,听爱人说,她有一位同事阑尾炎曾遭遇社区诊所误诊,所幸抢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种种原因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及时看好病更是难上加难。由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很自然地”相信了“健康教母”。 此外,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功不可没”。是谁成就了“健康教母”?我们当前需要的不仅仅是揭开真实面纱,也许还需要史上最神秘的“有关部门”找出更深层的原因,标本兼治。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4213 次阅读|8 个评论
大预防与小预防
kejidaobao 2011-6-28 13:56
——有感于中国戒烟评比敬陪末座 文/张文刚 联合国最近评估各国戒烟成果,中国得了百分制的37分,让我想谈谈大预防与小预防。根据笔者生造出来的定义,医生、医院和医疗卫生系统能够做的疾病预防,无论初级、次级、三级预防都只是小预防;而医生、医院和医疗卫生系统做不了的,必须由政府和社会做,则是大预防。戒烟、酗酒、空气污染等等都是讨论大小预防的极好话题。 吸烟和空气污染。1996年,带着还在读小学的女儿回国。我们乘火车从成都去重庆。我女儿先是好奇,觉得很新鲜。但下车后却说再也不要坐火车了。为什么呢?答曰不喜欢满车的烟味儿。我儿子四岁时第一次回中国,次年再计划回国,这小子居然出乎意料地说: No, thank you(谢谢,不要了)。问原因,又是因为到处有人吸烟。即使同学聚会,在座的高职医生、医院院长,卫生厅官员照样吞云吐雾,全然不顾不吸烟者的感受。看来长城故宫、外滩夜景、九寨黄龙、川剧变脸,数不过来的小吃美食都抵不过烟味儿的影响。 “How come they are smoking in restaurant ? this is a public place !”(公共场所,怎么可以吸烟?)我们见惯不惊的,孩子们认为不可思议,这就是文化差异。中国十多年前就有过大幅提高香烟征税以减少吸烟人群的提议,被高层否决,理由竟然是怕有关产业的农民工人失业,恶化国家的就业形势。听起来就像金三角的人为他们的鸦片种植业辩护。如今,面对超过3亿的烟民,5000多亿的烟税收入,3000多万相关就业人口,形势更加尾大不掉。近年公共场所禁烟的规定有了,但仍然不能令行禁止,就连世博园里边的餐馆里仍然有人吸烟。儿子说,为什么不设一个举报电话,让警察来开罚款单呢?我嘴上说这问题太复杂,不是罚款解决得了的问题,心里却清楚,没有相关立法,警察能干什么呢。从幼儿园、小学开始不吸烟教育,立法禁止烟草广告,斩断政府和烟企利益关系,这些大预防的事做不好,再过10年评比,还不会有长进。在成都,带儿子去扫墓,去长途汽车站10分钟的车程,我们的出租车跑了3小时,基本上是在用比走路还慢的速度爬行。按计程表那司机只能拿到20多块钱,怎么活?回来按那司机的建议,乘公共汽车,因为有公交专线,同一条路只用了半小时。据说中国大城市空气污染百分之八九十来自汽车废气。不过,这次中国行也看到亮点。沪宁高铁、成渝动车和都江堰到成都的快铁上就没有一丝烟味儿,很舒服,让人印象深刻,展示了一个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均现代化了的中国。只是这些亮点太少,而更多的消息让人干着急。据说,中国肺癌发病率10年翻番,成为死人最多的癌症,赶上世界潮头。究其原因,汽车急剧增加与吸烟哪一个功劳更大很难说,因为同期中国的吸烟人口并没有成倍增加。据《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还要翻番,达到两亿。希望那时的汽车如世博通用汽车馆所展示的,都是零排放不会污染空气,都可以做倒立以减少停车面积,不至于把大街小巷全都变成停车场。要不然,中国的汽车工业就是又一个烟草业。相对于这些让人引以为“懊”的消息,健康保健师劝病人戒烟有多大意思! 酒中仙与乙型肝炎。算起来易先生过世已快8年。易先生第一次来看病是啤酒肚越来越大,又总觉得乏力。除了好喝两口,没有别的危险因素。但查体发现有乳房女性化和腹水等肝硬化的表现,再查又发现乙型肝炎。经过抗病毒治疗,他的乙肝病毒滴度降低到零,但转氨酶始终呈现酒精型肝炎的改变。因为戒不了酒,好几次肝昏迷住院,也因此被拒绝列为肝移植候选人。后来,易太太离去,易先生仍然不改,一年后,甲胎蛋白转阳,肝出现包块,易先生才蟠然醒悟,痛下决心戒酒,并自费回国做了肝移植。很可惜半年后肝癌复发。圣诞夜又大量喝酒,圣诞那天在急诊室过世。真可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酒中仙,两者皆可抛”。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与旧世界(欧洲)和新世界(美洲)相比,中国的酒中仙们有一个更致命的因素,那就是乙型肝炎的高发病率。感染乙型肝炎的途径不外乎垂直传染(母婴)、性交和接触感染血液,比如输血、针刺等。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还在重复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根本就没法知道有多少人因此受到感染。这是省小钱惹大祸的典型例子。1996年,美国CHIRON公司的主管Rutter博士到中国,找到卫生部,要推销乙肝疫苗。Rutter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曾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部主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就是在他的带领下,重点发展分子生物学,由一个普通临床研究中心转型成为与哈佛、冷泉港齐名的生命科学重镇。 Rutter主持研发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乙型肝炎疫苗,开创了疫苗生产的崭新 途径,并以此为主打产品之一,创建 CHIRON公司。Rutter的中国之行无功而返,据说是因为差钱。同期,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台湾采用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大大降低乙肝发病率和有关死亡率,大概也为台湾的全民健保省下不少开支。如今面临庞大的酒民和过亿乙肝人口,中国的肝癌治疗想不当世界第一都难。而当年不买乙肝疫苗和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省下的钱又在哪里呢?大预防和小预防相互配合才能做好的事情还很多,比如性病和艾滋、肥胖和糖尿病、高盐饮食和中风。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1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中医药事业”的叙述
热度 1 Wuyishan 2011-5-19 11:13
出处: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103/16/t20110316_22305305_13.shtml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第一节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积极预防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急救网络。普及健康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婴儿死亡率降到12‰。   第二节 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人。加快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格局。完善区域卫生规划,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第三节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并缩小差距。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全面推进门诊统筹。做好各项制度间的衔接,整合经办资源,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全面推进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改革付费方式。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第四节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现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基本药物实际报销水平。加强药品生产管理,整顿药品流通秩序,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   第五节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以病人为中心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改善医患关系,方便群众就医。推进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注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第六节 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重视民族医药发展。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
个人分类: 中医国粹|2916 次阅读|2 个评论
Frontiers of Medicine 期刊简介
mojiesheng 2011-5-6 12:23
Frontiers of Medicine 是由教育部发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德国Springer公司海外发行的 Frontiers in China 是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德国Springer公司海外发行的 Frontiers 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之一,以网络版和印刷版两种形式出版,于2007年1月创刊,季刊。该刊主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上海血液病研究所陈赛娟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外科陈孝平教授。本刊为综合性英文医学学术期刊。报道领域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转化研究、流行病学、中医学、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政策。文章类型分Editorial (社论);News Views (新闻视点 );Reviews and Mini-reviews (综述和短篇综述);Research Articles (原创性研究论文);Case Report (病例报告)。在出版方式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形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该刊已被PubMed和SCOPUS收录。 敬请联系 编辑:莫结胜(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话:+86 10 58556319 电子邮箱: mojsh@hep.com.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5层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分社(100029)
2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汉大学开始新一轮招生腐败?
冯用军 2011-4-16 11:37
博士的培养是导师负责制,导师直接“点头”,会不会带来“近亲繁殖”?据了解,在30名“闯关”成功者中,武大应届硕士生占了不到1/3,超过2/3来自 其他高校、新闻出版部门(有势)、医疗卫生机构(有权)、相关企业(有钱?) 等。 单从这一句里就可以看出:武大还是武大郎的武大(自产自销3分之1)、贪腐窝案的武大(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腐败窝案),这三分之二的人有几个是真正搞学术研究的?有几个是真有学术实力或学术潜力的?说白了,无非就是有钱、有权、有势部门的人来混个博士学位帽而已,还美其名曰博士招生改革,实质就是为变相学术腐败铺路。有几个够资格的导师是在真的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去自主招生博士生? 武大这新一轮“洗白上岸”的博士招生行动,如果没有猫腻、没有暗箱操作,敢把这30名的材料在网上公开,接受社会、媒体、同行、民众监督吗?原来,博导招博士,还会分两类,一类是真正有学术实力或学术潜力的学生,一类是有钱有权有资源的学生,现在,前一类已经越来越少、后一类却是越来越大,已经倒退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时代,上品(博士)世族越来越多、下品(专科)寒门越来越多。正如刘道玉所言,现在,官僚队伍里面博士最多(当官也要去弄硕士、博士,学而优则仕)、行政人员里面博导最多(仕而优则学)。 其实,早就应该取消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及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高校等机构组织的名目繁多的硕士研究生班、博士研究生班。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我们国家要和平崛起、中华民族要伟大复兴,关键的关键还是要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创造一切条件让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监督政府和官员。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将亡。多少大学已经没有了社会良心了,多少大学教师已经没有道德廉耻了,教育是国家的根本,人才是国家的根基,指望没有社会良心的大学和没有道德良知的人,是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是不可能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我们需要一大批有公德心、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担当的爱国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武大2011年“入学考核”录取30名博士 淘汰率约80% 4月12日,武汉大学2011年博士生入学初试发榜。正当多数应考者还在该校门外苦苦求索时,有一小部分人通过“入学考核”新政策已提前叩门而入。记者14日了解到,“入学考核”新政策下,共有100多人毛遂自荐,实际录取30人,淘汰率约80%左右。 今年初,武大首次公布“7类博导可通过‘入学考核’选拔拔尖人才”的新政策。今年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7类博导可通过“入学考核”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每名导师以新政策可招1名弟子。 根据新政策,考生可直接找到导师,提交相关证书、科研成果与科研计划等材料;进行相关考核时,导师与考生面对面,考查考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而在场的还有由其他博导组成的考核小组成员,“伯乐相马”既不受外界阻碍又保证公平公正。 据了解,武大今年有近半数拥有“拍板权”的博导,因为对考生不满意,放弃了这种方式。但其中一位长江学者坦言,新尝试的确为博导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才思路。 博士的培养是导师负责制,导师直接“点头”,会不会带来“近亲繁殖”?据了解,在30名“闯关”成功者中,武大应届硕士生占了不到1/3,超过2/3来自其他高校、新闻出版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企业等。 更多阅读 武大试行“入学考核”选拔博士生 武大首次以“入学考核”招博士生 将“拍板权”交给博导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2008年我国医疗卫生行业IT投入情况
cf6886 2011-2-25 23:35
我正在找2004年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入情况的数据,其它年份均得到了数据,唯有2008年的数据一直没有找到。如果那位大侠手头有或知道到哪里能找到,恳请告诉我。先行谢过!
个人分类: 医学信息学教育|1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篇博文帮了人家的忙
热度 1 xupeiyang 2011-2-21 15:24
许教授,您好! 看到您撰写的《中国医疗卫生改革文献计量分析报告(国内外文献)》一文,文中提及无锡唐尧根先生,他以7篇文章排名第40位,不知您还有印象没有?唐先生托我与您联系,由于他历年来发表文章上百篇,因此他想知道是哪7篇文章进入此排名? 唐先生是我很尊敬的老领导和学者,获知这一排名后他非常高兴,想将此7篇文章印成小册。我很想帮他完成这一愿望,特此恳请您的帮助! 给您添麻烦了,非常感谢! 致 礼! 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刁文凯 2011-2-21 14:04 博主回复(2011-2-21 14:29)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284189 中国医疗卫生改革文献计量分析报告(国内外文献) 你可以查阅我的这篇博文,供你们参考。 博主回复(2011-2-21 15:16) : 唐先生的论文发给你了。 已收到,非常感谢! 一共17篇论文。我对比了一下,在您博文所列前50位杂志中出现的且以唐先生为第1作者共8篇,是否可以认为您文中的所列唐先生的7篇文章就出自这8篇之内?谢谢! 非常感谢您的无私帮助!祝许教授一切安好! 刁文凯敬上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480 次阅读|1 个评论
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新医改需要,提高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
cf6886 2011-1-31 23:19
【摘要】 本文结合全教会精神、教育规划纲要及新医改精神的学习,认为教育规划纲要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设计了路线图,提出高等教育发展应紧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并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激发医药卫生信息化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提出我国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对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正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 “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 ,根据党中央这一战略部署,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用以指导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规划纲要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设计了路线图 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基于这样的共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工作方针。规划纲要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和体制改革三个方面,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设计了路线图。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些为我们培养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高等教育发展应紧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与发展实际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个职能都离不开行业背景。作为医学院校,无论是讨论人才培养,还是讨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必须在医疗卫生行业背景下进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2009 年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 年)》。作为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者,既要了解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也不能忽略对医疗卫生领域政策和规划的关注。 通过对国家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和新医改精神的学习,使我们对未来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认识。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激发医药卫生信息化人才需求 本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俗称“一个目标、四梁八柱”,“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八柱”之一提出来,体现了新医改对医药卫生信息化的重视。同时,未来配合新医改方案的实施,中央及各级政府在近三年内增加 8500 亿元的政府卫生投入。而在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是根本,是基础,是实现新医改目标的重要保证,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专项资金的投入,扩大了医疗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引发业界对各医科院校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的广泛关注。 卫生部副部长尹力指出,卫生信息化是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要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例和远程医疗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共享的基础数据资源库,为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要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作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卫生部在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设计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 3521 ”工程的总体框架,即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 5 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 2 个基础数据库和 1 个专用网络建设。要整合现有的卫生信息化资源,尽快研究完善区域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社会保障机构之间、医疗服务监管与医疗提供之间的信息共享办法,实现互联互通。要建设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了解卫生工作需要的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 四、对我国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考 从上述规划的阐述中,我们看到了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的良好发展前景,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机遇,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及新医改的需要。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医科院校仍在探索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应具备“∏”型的知识结构,既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为主线,以医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为支撑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培养既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又了解医药卫生及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卫生信息化专门人才。 (二)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型知识结构的培养,要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加强教学研究,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卫生信息化人才需求将大幅增加。现有卫生信息类专业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招生数量,以满足新医改对卫生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四)探索新的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通常来说,企业对国家政策和市场走向的感知是比较敏锐的,开设卫生信息类专业的学校应当与卫生信息化企业开展适当方式的校企合作,如联合培养、实习合作、科研协作等等,使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更适应市场需求。 (五)加强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生信息素质培养 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也是适应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计算机和外语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深化计算机和外语公共课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为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做出贡献,也是我们要做好的重要工作。
个人分类: 医学信息学教育|2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常规检查的必要和HIV检测的谎言
sstone2009 2010-12-5 21:53
1.常规检查的必要性 对住院患者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是正当的、正确的,也是可以很容易让人理解。 目前比较公认的常规检查包括血压、脉搏、血常规、粪常规、尿常规、胸部 X 线透视和心电图,这些检查涵盖了人体的五个重要系统或器官,可以对血液、消化道、泌尿系、心肺的状况进行初步的确认,在没有明确相关症状和体征的情况下,检查结果正常,可以让我们对相应的系统和器官多一份放心,这份放心是必要的,因为在疾病的最早期,并不一定首先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果检查中有不正常的情况,无疑对我们的诊疗工作十分有价值。 在我们的实际临床工作中,疾病初步诊断相关以外的常规检查常常是正常的,有部分的不正常也并不一定有助于我们发现某种潜在的疾病。但我们确实通过这些常规检查发现了许多。我在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患者大多数因为骨科疾病要进行手术治疗,有一些因为血压高发现了高血压病、有一些因为尿糖高发现了糖尿病。从这个角度讲,这些常规检查的必要性是可以支持的。 2.常规检查受到社会经济水平或支付者经济能力的制约 通常,这些检查十分廉价。以我们现在普遍的社会经济水平,这些成本是可以承受的。但,在我国和世界上一些贫困的民众,倘若全部或部分医疗费需要他们自己承担,那么,即使一项心电图检查,也会成为他们的重要经济负担。所以,每一项再廉价的检查,只要存在成本和支付(不管是谁支付),都要对检查的必要性和成本控制问题进行权衡。 我们要实现完美医疗,医疗费用的控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完美医疗认为,在制定诊疗计划时,需要考虑检查成本的问题,检查的选择和医疗费用的控制之间的最佳点,应该可以达到一个当前社会经济状况允许、或者基本医疗允许的水平。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允许对上述提及的常规检查进行全部检查,可以给予一定条件进行限制,比如:脉搏不正常或有胸闷、心慌症状的患者,才给予心电图检查,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心电图检查费用。相反,如果那个国家或地区足够发达,不仅可以给予她的民众全部的检查,还可以增加血液生化、重要脏器的 B 超检查等。 常规检查项目的确定,或者制约条件,完全可以通过政策制定加以规范,甚至可以通过在民众中进行普及宣传,群众的监督是最可以达到普遍严格执行的手段之一。所以,有关规则的执行并非不可行。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常规检查的必要性是因为疾病诊疗的需要,但是受到社会经济水平,特别是支付者经济能力的制约;常规检查可以通过设定条件予以限制,这样可以节约医疗费用。 3. HIV 检查的谎言 在有的医院,把一些很特殊的检查也作为住院患者的常规检查,比如艾滋病病毒抗体( HIV )的检测。进行这种检查的理由主要包括如下两种: 1 .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 2 .避免今后患者罹患 HIV 引起的纠纷。 这两种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一个需要急诊进行手术的患者,迅速抽取的血样,送出去进行检测,初步检测结果回报到医护人员处,需要 1~3 天时间,此时手术早已经结束。无论检测出 HIV 抗体阳性还是阴性,对于医护人员防护都没有实际意义,何况,检测结果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测才能最终找出真相。显然,为保障医护人员免受患者携带病毒、细菌感染的唯一办法就是严格执行必须的无菌制度、隔离制度等相应的操作规程。 有人认为,住院期间检测 HIV 抗体,可以避免今后患者的纠纷。我们假设,检测结果是阴性的,出院以后若干时间,患者检测阳性,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住院期间感染的可能性?当然不能。如果住院期间由于输血等原因感染,因为潜伏期等原因,并不能立即检测出,也是十分正常;而且,时下的检查常常是在入院初期就检查了,关键的治疗还没有给予,出院的时候也不会复查。避免这样的纠纷,关键是血源的规范与医院消毒的规范( 这其它章节详述) 。 如果住院期间,检测结果是阳性的,有人认为可以警示保护医务人员。这个说法看似很有道理,其实也只是借口而已。医护人员的职业保护,需要在平时工作的规范上下功夫,而不是检测出阳性就严格规范,未检测阳性,就可以放松而不严格规范。 HIV 的检测如果作为普查、筛查,应该由科研机构或公益资金承担,并且也要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如果患者有诉求,即是按照规范要开展的诊疗行为;如果没有相应的诉求,则不应该以避免纠纷、保护医务人员等借口给患者检测,并要其承担费用。 医院常规检测 HIV 只是一个谎言。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4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度医疗”到底谁之过
sstone2009 2010-7-14 10:08
最近,先是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谁是过度医疗的推手》( http://news.sohu.com/20100713/n273456164.shtml , 2010.7.14:8:44);又在电台上,听主持人愤慨地评论同一件事。几天过去了,忍不住还要对当前的过度医疗问题发点牢骚。 过度医疗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不能为患者真正提高诊治价值,只是徒增医疗资源耗费的诊治行为。( http://baike.baidu.com/view/2558954.htm 。2010.7.14:8:54) 从定义上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是实施过度医疗主体。这是无可争议的,但,又显得无可奈何,特别是医生们,在当前的环境里,他们实施过度医疗,已经成为很难避免的事件,不管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几乎所有医生都发生过过度医疗。医生实施过度医疗,主要有以下情形: 1. 医疗机构或本人经济目的,做不必要的检查、一味使用昂贵药品、刻意放宽治疗适应症等。在施行的过程中,常常要寻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 做不必要的检查,主要谓之自我保护,这也是有道理的,特别是所谓的举证倒置出台后,加上医疗环境的问题,解决这个根源,要从政策、法律法规着手。实质的原因,恐怕还是医院管理者的引导、要求。当然,医院管理者也是有苦衷的,公立医院有不良的政绩观在作祟,民营医院有趋利的目的 使用昂贵药品,主要谓之疗效好,这是很没有道理的,药品的疗效与价格昂贵与否,实在不是一个概念。比如,一些传统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嘧啶、阿司匹林、Vc银翘片等,实在是价廉物美的好药,历史已经确立了它们应有的地位。疗效的关键还是在于合理使用,假如,商业利益绑架了医生,合理使用就会变成一个什么概念,肯定会扑朔迷离。 刻意放宽治疗适应症,这是不需要借口的,甚至可以做得了无痕迹。 2. 医疗机构或医生不具备水平,勉强治疗。这是十分具有隐蔽性的行为,其危害性远远大于用点昂贵药品。因为,误诊误治、延误治疗、错误引导,甚至可以致命。这个问题的解决,恐怕特别需要行业自律发挥作用。问题是:我们的医疗行业自律在哪里?如何发挥作用? 3. 违法医疗、虚假医疗、假冒中医等,这些本不该存在,有的甚至应该归入其他管理范畴。但是,中国的医疗监管和执法,实在难以恭维,比如,前阶段沸沸扬扬的张氏事件,好像卫生执法部门至今搞不清楚怎么回事。 以上几类情形,用本博一开始提到的文章中的观点,推手是:某些不完善的管理、医患紧张、医生的逆向淘汰。我不知道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但如果正要从管理的层面来解决问题的话,似乎从绩效管理机制入手比较合适,当然,医疗的绩效必须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社会效益在未来会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但如果没有充足的竞争力量和医疗常识普及,社会效益也会被扭曲、淡化。医患紧张的消解,除了要医务人员的工作作用,说到底是要民众的意识和法律的严肃来改变的,过度医疗是防范不了医患紧张,更是无法解决的。 过度医疗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悲剧,也许这个悲剧自古有之。过度医疗有时候很复杂,甚至即是专业人员也难以确定,因为医疗本身就存在未知和探索,个体的差异也实在无法进行彻底标准化的统一。但是,我们不可以、也不可能对过度医疗束手无策。 我相信,过度医疗是可以剖析清楚的。这不是基于我的乐观,而是基于我的认识。我敢断言, 过度医疗肯定无法消灭,但一定可以控制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351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