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蒙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儒学及蒙学:苇杭书院"儒学传习"(公益,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xiao 2013-1-24 18:31
苇杭书院将于1月29日-3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汇贤楼举行“儒学传习”活动 【主讲人及主题】 杨汝清:1、孝道与人生,2、儒家的育儿之道; 张之锋:1、小学与儿童的经典教育——以《朱子小学》为依托,2、古代童蒙教育概观; 孙 焘:1、儒家的修身观念,2、儒家的因果观(天命观); 萧伟光: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儒学学习方法论浅谈,2、童蒙教育旨要述评; 董卫国:1、儒家的人性观,2、民间儒学的未来与发展。 【要求】 三天时间每日从8:30—21:00必须完全保证。纯公益性质,食宿自理。报名:请联系袁世刚15901003646,或发送邮件到 weihangshuyuan@126.com ,计划招收30人,根据报名先后确定人数,额满为止。
3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谁能给《三字经》取“精华”去“糟粕”
jiangjinsong 2010-12-31 11:25
谁能给《三字经》取“精华”去“糟粕” 2010-12-3102:41新京报  ■观察家   《三字经》这样的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他们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各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近年来,传统文化出现了微弱的复苏迹象,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有家长、老师让孩子读经,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蒙学教材。从教育内容多样化、中国文化重建这两个角度,这些努力都是可取的。   这时候,山东省教育厅却开始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人们的努力进行限制。这个原则人们十分熟悉,看上去也很正确。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前提是有人来取,有人来去,对于这样的事业,我有两个疑问:谁有能力来“取”和“去”?   法官之所以有能力判断案件双方的是非曲直,是因为他站在当事人之外。一个人或机构宣称自己能够对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就一定意味着,他相信自己可以站在传统之外,不,应该说是在传统之上。自己高于传统,自己不受传统束缚。其实,这两者紧密相关,总之,自己跟传统无关,因而完全可以对传统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进行理性的权衡、判断。   第二个疑问是:即便这世间真有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相信,自己具有这个取、去的能力,那么,他将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取、去?他当然说,会按照正确的标准。问题是,他心目中的正确标准果然就是正确的标准吗?对他来说正确的标准,对于别人来说就是正确的吗?显然未必。毕竟,对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假如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相信自己是按照正确的标准选择的,那他必然假定了,他就是正确,他就是这个世界的标准。   揆之于历史,在人们可记忆的岁月中,对于传统,似乎都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很显然,采取这一原则的主事者相信,历史已经终结了,传统已经死亡了。因而,自己已站在传统之外、传统之上,可以像观赏博物馆中的展品一样,挑挑拣拣。   而他挑拣的标准,其实不过是自己的标准。这个时候,也无所谓标准了,因为,他不在传统之中,也就根本没有价值可言。他的唯一价值就是自身当下的需要。自身需要某个东西,就是精华,不需要的东西当然就是糟粕。   由操着这样的标准的人一路挑挑拣拣下来,最后,传统几乎都被糟粕了一遍,奄奄一息了。这就是看上去无比正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实际效果。归根到底,这一原则背后隐含着理性的致命自负和权力的致命自负。   其实,《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蒙学教材成为经典,被人们广泛传诵,已经证明了,他们就是精华。当然,这样的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他们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   没有比这个漫长时间过程中的自发选择更明智的了。从时间选择出来的这些蒙学教材中间挑拣精华、糟粕的人,等于宣称自己比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二三十亿人更聪明。今天,还会有人相信,给《三字经》下禁令的是这样的人吗?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2231 次阅读|4 个评论
书法习作:千字文[小楷]
刘玉平 2008-9-7 16:15
***古筝名曲广陵散*** 才子奇书 《千字文》 《千字文》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传统蒙学读物之一,与《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和《格言联璧》等合称 五大蒙学名篇 。据史料记载,是南朝梁武帝时期( 502 549 年),由梁朝集书省(相当于中央办公厅)散骑侍郎、给事中(大致相当于司局级干部)周兴嗣编撰而成。 相传梁武帝令人拓取王羲之的墨宝一千个字,命周兴嗣编撰成文。这位 周 先生乃饱学之士,一夜之间便辑成韵文,但倾尽心志、鬓发皆白。《千字文》不但对仗工整,条理严密,而且文采斐然,琅琅上口。令人拍案叫绝,被称为 才子奇书 ,成文近 1500 年来流传不衰。 《千字文》每 4 字一句,共 250 句,一千个字,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它在 三、百、千 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 三、百、千 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自其问世以来的流传表明,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这足以使它流传到将来。《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主要参考文献:百度百科千字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23443.htm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6373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