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因果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什么是因果性——哲学笔记4
热度 2 mayaoji 2017-8-9 23:18
休谟理论的缺陷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是两个事件先后的恒常联结。比如,一个运动的桌球撞到静止的桌球,那个静止的桌球滚动了。这两件事总是先后连在一起,所以碰撞是桌球从静止到运动的原因。 对休谟的观点有很多反对意见。 1 、有恒常联系的事件不一定具有因果性。 比如黑夜之后,总是白天,我们不会认为黑夜是白天的原因。又比如有人发现,冰淇淋销量越好,游泳溺死的人数量越多。但这两者都是由于气温增高造成的,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2 、有因果性的事件不一定具有恒常联结。 心脏病会引起死亡,但心脏病并不总是引起死亡。吸烟引起肺癌,但烟瘾厉害的人并不总是得肺癌,而没有吸烟的人也可能肺癌。在火柴盒上擦火柴,火柴着火了。擦火柴是其着火的原因,但并非每次擦火柴都导致着火。又比如,今天张三心情很差,打了妻子。心情差是他打妻子的原因,但他以前心情也很差却没有打过妻子。 穆勒的改进 英国哲学家穆勒改进了休谟的看法。他的看法建立在决定论的基础上。 地球有白天的原因是什么?太阳发光,太阳和地球之间没有不透明物质阻挡,地球转动。(如果地球不转,那背向太阳的一面永远是黑夜。)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地球的每个地方就都会有白天。所以这三个条件就是白天的原因。 为什么夜晚不是白天的原因呢?如果没有太阳了,则地球永远是夜晚,但不会再有白天。可见,夜晚并不会导致白天。 具体来说,如果一系列的事件发生了,则某个事件一定会跟着发生,则前面发生的这些事件就是原因。要注意,这些条件总是先发生,因为原因在结果前面。另外,这些条件中不要包含多余的条件。比如,如果把“地球存在人类”这条件加入到刚才那些条件里,地球也会有白天。但我们这个条件是多余的,因为存不存在人类,地球都会有白天。 注意,原因和充分条件不同。原因一定是充分条件,但充分条件不一定是原因。因为原因一定发生在结果前面,而充分条件不一定。比如如果某人生了孩子,则她一定是女人。这里生孩子是女人的充分条件,但生孩子并不是女人的原因。此外,原因也与必要条件不同。下雨是地湿的原因,但下雨不是地湿的必要条件,往地上泼水也会导致地湿。 原因的选择具有主观性 一件事件能够发生,往往需要很多前提。某物质能燃烧的前提是什么?需要它是可燃物质,有氧气,温度足够高等。又比如一辆车能正常行驶的条件是什么?它要满足的前提就更多了。 我们一般不会把所有这些前提条件都称为原因,而是选出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比如,路滑,我们走路时摔倒了。我们不会把有地球引力看作是原因,而是把路滑看作是原因,虽然没有地球引力我们就不会摔倒。 把什么看作是原因呢?穆勒认为,人们选择时会考虑到这些因素。 1 、我们会选择听我们讲话的人不知道的因素。比如刚才的例子,我们选择路滑而不是地球引力。 2 、最后发生的事件。点燃引线是炮竹爆炸的原因,而不是炮竹有火药。 3 、最明显的事件。勾动板枪是发射的原因,而不是手枪具有发射装置。 原因的选择具有主观性,因人而异。比如车在拐弯时翻车了。交警认为,事故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超速了。建筑师认为,道路设计不好,弯太大。汽车修理师可能认为,刹车不够灵敏。 由于平时所说的原因只是前提条件中的一个因素。所有前提都发生,结果才一定发生,而前提中的某个因素发生了,结果并不一定发生。所以吸烟虽然是肺癌的原因,但吸烟并不一定会得肺癌。 如果 a 是 b 的原因, b 是 c 的原因,这时我们会说 a 也是 c 的原因。做个不一定恰当的类比。以前中学历史时,总是会说到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索等。这里的 a 就对应于根本原因, b 就对应于直接原因。 因果性和科学定律 前提发生,则结果一定发生。我们往往可以从前提中分离出具体的条件和普遍的科学定律。 比如手松开,石头掉到地上。我们可以将前提分解为:手松开,没有其他阻碍,石头具有质量这些具体的前提,和引力定律这个普遍的定律,从这些前提我们就可以推出石头掉到地上。 上面关于因果性的讨论只能用于决定论,不能用于非决定论。非决定论中,前提相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量子力学就是非决定论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抛出一枚硬币,有一半可能正面向上,一半可能反面向上。我们认为有很多隐藏因素不知道,如果知道了那些因素,就能提前知道硬币哪一面向上。非决定论中,即使所有的因素精确知道了,具体哪面向上是随机的。假设硬币抛出后,正面向上。那硬币正面向上的原因是什么呢?穆勒的理论不能用了。 在真随机性的场合中,因果观念是否适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在现代科学中,因果性并不是很有用的概念,现代科学重点研究科学定律。
个人分类: 哲学|9736 次阅读|2 个评论
休谟论因果性——哲学笔记3
mayaoji 2017-8-9 11:57
你感到口渴,就去找水喝。想喝水是原因,喝水是结果。古人把人类的这种行为模式类比到一切事物,形成一种特殊的因果观。他们把所有事物都看成是有主观想法的。手松开,石头落到地上。他们认为,石头落地的原因是石头想回到大地。 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不再用人类的行为模式来理解其他事物,而是反过来,用无生命物体的运动规律来解释一切,包括人类行为。 英国哲学家休谟在1737年出版的《人性论》,是因果性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分四个方面讨论。 1 、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石头砸到玻璃窗上,玻璃粉碎。石头先撞到玻璃,然后玻璃粉碎。原因在结果前面,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存在反例吗?你的目标是十年后成为足球明星,所以你现在在足球俱乐部努力训练。十年后的事影响了你现在的行为,表面上看,因果颠倒了。只要细想一下,会发现并非如此。是你现在对未来的愿望导致你努力踢球,而不是以后发生的事情影响了现在。 (疑问:这一点是否正确?牛顿定律F=ma,力F是原因,加速度a是结果,但两者是同时的。) 2 、近距作用 点燃引线,鞭炮爆炸。桌球a撞到桌球b上,桌球b滚动起来。这两个例子里,引线接触到鞭炮,桌球a接触到桌球b,即原因和结果必须有接触。磁铁a隔着一段距离把磁铁b吸引过来,这是因为磁铁a产生的磁场作用在磁场b上。太阳对地球有吸引力,这是因为太阳产生引力场,这个引力场和地球有接触。 休谟在坚持近距作用这一点上有点犹豫,因为在那时候还不知道引力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 3 、因果关系不是先验的,必须通过观察才能确定因果关系。 桌球a撞到静止的桌球b上,桌球b也滚动起来了。这是我们通过观察才知道的。理论上,有可能碰撞后,两个球都静止,或者两个球都碎了,甚至有可能桌球在碰撞后消失了。如果不观察,我们就不知道真实情况会怎样。 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不用观察或经历过我们也知道两件事存在因果关系呢?比如我有走路的想法,控制自己的腿移动,然后腿就真的移动了。又比如,爱人背叛会使人伤心。 休谟认为,这些因果关系都不是先天就知道的,要通过实践(或观察)才学会。我们每次想移动自己的腿的时候,腿就移动了。而我们想移动自己的心脏,而心脏却不会移动。因此我们才知道,走路的意愿能成为走路的原因,而移动心脏的意愿却不会成为原因。这些是我们很早以前就学会的,时间太久了,我们忘了当初是怎样学会的,还以为是先天的。 4 、因果是两个事件间的恒常联系,没有必然性。 在休谟之前,人们认为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通过观察确立的,我们只能观察到原因总是伴随着结果,而观察不到什么必然性。比如我们认为,撞击会引起静止的桌球运动,是因为,我们多次先看到两个球碰撞,然后看到那个静止的球动起来了。 再举个假想的例子。从外面向房子的玻璃窗扔石头,在石头撞到玻璃后,玻璃破碎。很多次都如此后,我们判断石头撞到玻璃引起玻璃破碎。但事实上,有人藏在屋子里,在石头砸在玻璃后,他恶作剧用其他手段把玻璃弄碎,比如超声波。我们只是观察到石头撞击和玻璃破碎总联系在一起,就判断有因果性了。我们是不可能看到石头撞击必然会引起玻璃破碎的。 于是,休谟建议,把必然性从因果关系中清理出去,而代之以恒常联系。 (疑问:“必然”这个概念的意思不够清楚,能否将“必然”理解为“总是”?如果这样理解,原因必然导致结果,和原因总是导致结果,就是同一个意思了。)
个人分类: 哲学|4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物理尊重事实讲逻辑吗?
热度 4 jmluo0922 2014-9-3 16:37
任何一种理论的科学性都需要从逻辑与因果性,以及与实验事实的符合来考量。在这三方面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否则其科学性就值得怀疑。 自从有了现代物理,因果性是绝对不准许的,因为所谓的物质波幽灵的鬼异行为,不能容忍前因后果的存在,也就是要否定“我们要感恩父母把自己带到人世,先有父母后有自己”这样简单的因果道理。 无论这样的要求多么荒唐,我们暂时作出让步,只考察现代物理理论的逻辑性和实验验证情况: 首先我声明一点,关于量子力学取得的成就,J.Slater在其著作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一书中,有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大意是 “薛定谔方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数学工具,通过其求解和推论,原子、分子和固体结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其地位如同经典力学中的牛顿定律,电磁学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 因此,量子力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薛定谔方程。薛定谔讲师提出的、假设性的数学方程,与量子假设和物质波假设构成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今天我们发现根据氢原子基态轨道共振的物理模型,可以推导出氢原子定态薛定谔方程,通过方程的求解可以解释和求解其光谱。因此量子力学的宝典”薛定谔方程“就不在是物质波和量子假设的专有产物,也属于经典的可用于轨道共振求解的数学工具。在经典理论的框架下,氢原子不连续光谱问题就可以得到完全的解释。显然量子与物质波假设就会被完全否定。 物质波违背逻辑的事例可以参看我前期的博客文章,有大量的事实,最致命的两个问题在此还要强调: 1、量子力学求解氢原子的理论坐标系是以什么为参照的?质子是相对于什么在运动的?与实验室参照系是什么关系? 2、质子运动的影响凭什么用电子的经典有效质量进行修正后,就表达了氢原子中两体运动的结果,根据什么逻辑能得出这个结论? 以上两个问题是关系到量子力学科学基础的重大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关于相对论,其核心思想,也是其精髓,洛伦兹时空变换是如何通过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假设,以及同时性的相对性概念推导。 1、同一地点对时是否符合逻辑,在坐标系的同一几何点上,在同一时刻是否可以存在多个物体? 2、不同参照系中的时钟,在同一地点对时,之后是否是一直保持同时?如果同时性不能保持,不同参照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比较就没有意义,洛伦兹变换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逻辑上存在如此重大问题的理论,在物理界可以盛行100多年。 从善意的角度,我只能认为: 量子论和相对论的信仰者被乌云挡住了双眼,被幽灵迷失了心智。
个人分类: 杂谈|3458 次阅读|17 个评论
唐吉诃德大战风车VS博主大战光学
热度 1 mdymww 2014-8-29 09:38
唐吉诃德大战风车 VS 博主大战光学 这时他们发现了田野里的三十四架风车。   唐吉诃德一看见风车就对侍从说:    “ 命运的安排比我们希望的还好。你看那儿,桑乔 · 潘萨朋友,就有三十多个放肆的巨人。我想同他们战斗,要他们所有人的性命。有了战利品,我们就可以发财了。这是正义的战斗。从地球表面清除这些坏种是对上帝的一大贡献。 ”    “ 什么巨人? ” 桑乔 · 潘萨问。    “ 就是你看见的那些长臂家伙,有的臂长足有两西里呢。 ” 唐吉诃德说。    “ 您看, ” 桑乔说, “ 那些不是巨人,是风车。那些像长臂的东西是风车翼,靠风转动,能够推动石磨。 ”   唐吉诃德说: “ 在征险方面你还是外行。他们是巨人。如果你害怕了,就靠边站,我去同他们展开殊死的搏斗。 ”   说完他便催马向前。侍从桑乔大声喊着告诉他,他进攻的肯定是风车,不是巨人。可他全然不理会,已经听不见侍从桑乔的喊叫,认定那就是巨人,到了风车跟前也没看清那是什么东西,只是高声喊道:    “ 不要逃跑,你们这些胆小的恶棍!向你们进攻的只是骑士孤身一人。 ” 这时起了点风,大风车翼开始转动,唐吉诃德见状便说:    “ 即使你们的手比布里亚柔斯的手还多,也逃脱不了我的惩罚。 ”   他又虔诚地请他的杜尔西内亚夫人保佑他,请她在这个关键时刻帮助他。说完他戴好护胸,攥紧长矛,飞马上前,冲向前面的第一个风车。长矛刺中了风车翼,可疾风吹动风车翼,把长矛折断成几截,把马和骑士重重地摔倒在田野上。桑乔催驴飞奔而来救护他,只见唐吉诃德已动弹不得。是马把他摔成了这个样子。…… 博主在《 求助 1 能观测到间隔几个飞秒的脉冲吗? 》,《 求助 2 在真空中能观测到光子间的相互作用吗? 》,《 求助 3 光子在介质的边缘是如何传播的? 》博文中大战光学。 因果性是他的长矛,决定论是他的利剑,驾驭着一匹名为简单性的烈马,勇敢地冲向光学的领土…… 是有两百年历史(起源于非量子时代)的光学在此大战中土崩瓦解呢?还是博主重重地摔在田野上?
个人分类: 物理思考|106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活动之四:因果性与逻辑
热度 5 zlyang 2013-6-30 13:21
《中国“科学网大学” 逻辑基础研讨中心 》 活动之四:因果性与逻辑 请您指正与补充!真正的逻辑学家们!谢谢! 关于因果性与逻辑的局限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7793do=blogid=696076 德国著名科学家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生理光学》): 因果律带有纯逻辑法则的特性……它只不过是一种对每件事都求得理解的需求。 当代大数学家外尔在《数学与自然科学之哲学》(Hermann Weyl,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and Natural Science)中说: 在构造实在世界时,我们强制要求因果律有效。 因果律 并非客观规律,只是一种信念,是 为了思维的经济有效所做的主观预设 。既然如此,因果律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Mill’s methods from theEncyclopdia Britannica http://global.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1528471/Mills-methods Mill's Method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ll's_Methods 辛普森悖论(Simpson's Paradox) 与量化评价 http://wiki.mbalib.com/wiki/%E8%BE%9B%E6%99%AE%E6%A3%AE%E6%82%96%E8%AE%BA 量与质是不等价的,无奈的是量比质来得容易量测,所以人们总是习惯用量来评定好坏,而此数据却不是重要的。除了质与量的迷思之外,辛普森悖论的另外一个启示是:如果我们在人生的抉择上选择了一条比较难走的路,就得要有可能不被赏识的领悟,所以这算是怀才不遇这个成语在统计上的诠释 Simpson's Paradox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paradox-simpson/ 李晓榕2013-6-11,《与师生谈科学之弊6: 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7793do=blogid=698378 李晓榕2013-6-3,《与师生谈科学之弊5: 幻化的因果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7793do=blogid=696076 李晓榕2013-5-20,《与师生谈科学之弊3:线式因果思维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7793do=blogid=691784 李晓榕2013-5-10,《与师生谈科学之弊2:线式因果思维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7793do=blogid=688122 李晓榕2013-4-30,《与师生谈科学之弊1:线式因果思维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7793do=blogid=685379 密尔求因果五法 http://www.dictall.com/indu53/21/53215474436.htm 穆勒五法(Mill's methods) http://wiki.mbalib.com/wiki/%E7%A9%86%E5%8B%92%E4%BA%94%E6%B3%95 密尔求因果五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quickforward=1id=729352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活动之一: 逻辑基础资源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30666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活动之二: 逻辑与数学 (长期增加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40876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活动之三: 俗解Chaitin定理 (长期增加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78066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成员名单(长期增加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30513 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 冯用军校长《成立中国科学网大学UCS逻辑基础研讨中心公告》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258extra=page%3D1 虞左俊 老师《 Useful English expressions: how to change a topic 》 “科学网大学”英文服务中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6792do=blogid=438065
4684 次阅读|17 个评论
什么是因果性因果律?
热度 3 wliming 2013-4-17 15:24
最近 杨正瓴发表博文《 因果关系是否依赖观察者》,追问两支同时开枪的事情的因果性,引来了小品王的关注。小品王的理解基本靠谱,但是,表示,如果谁要再讲同时性的相对性,就给他一枪。看来,恐怖分子不仅美国有,中国也不少。 杨正瓴这博文,表明他误解了因果性。两支手枪发射,无论先后,都是没有关联的两件独立的事件,相互之间没有因果性。怎么才有因果性,最直接的例子是,如果你发射,对方怀了孕,就有了因果性。也就是说,一个事件产生了客观的后果,才建立起因果性。在时间上,因在前,果在后。这叫做因果律。 经验表明,自然界的因果律是不会破坏的。也就是说,不可能发生因在后果在前的事情。因果律其实是热力学系统的熵增原理决定的。熵增原理确定了时间的方向,从而规定了因果的先后关系。 由于狭义相对论涉及到时空的变换,运动的时间膨胀,长度收缩(我没讲同时性的相对性啊,恐怖分子别开枪啊),因果律是否保持就成了一个物理问题。严格地推导表明,只要任何物体的运动不超光速,因果就不会颠倒。 杨正瓴还问到,不同地方的人听到两声不同时的枪响,是不是同时性与观察者有关?这也是一个误解。我们讲的同时,是指多个事件发生在同一时刻。不管你先听到后听到,都不影响这个同时。客观上,只要任何地方都有一只相互对准的钟,大家约定好某某时刻干某事,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同时。你的听觉和视觉引起的时间差是由信号传播的时间不同引起的,就像天空的炸雷同时发出声音和闪光,但你听到的雷声却比看到的闪电晚一样。 但是,同时的确依赖你运动不运动......赶快走人。
个人分类: 物理学|1847 次阅读|4 个评论
因果性是小规律,随机性是大规律
热度 4 大毛忽洞 2011-3-25 16:17
因果性是小规律,随机性是大规律
因果性是小规律,随机性是大规律 人们最难对付(认识)的规律就是随机性规律。 彩票和赌博行业, 虽然热卖点也是随机性, 但是对这种随机性, 人还是可以操作的。 例如,各种彩票作弊就是人为篡改了随机规律。 地震之后来了海啸, 海啸之后来了核辐射, 核辐射之后还会来什么? 现在似乎谁也预料不到。 各种改良和跟踪, 都属于因果性层次, 具有可操作性。 各种革命, 都属于随机性层次, 具有不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对应于改良和跟踪, 不可操作性对应于创新和革命。 天空的神马是不可操作的。 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4927 次阅读|10 个评论
量子控制论有感
ssglwu 2010-12-2 17:07
吴国林, 2010 年 12 月 2 日 近年我主持教育部的一个《量子控制论的哲学研究》项目,即将结项。对量子、波函数、量子信息、量子实在、因果性、系统的可观性与可控性等有一些看法,于是有感而发。 量子不见人,但有人语共。 微溪元因果,波态可观控。 信息合实在,因缘有无中。
个人分类: |4038 次阅读|1 个评论
非定域性质研究之六
ssglwu 2010-8-27 08:31
吴国林 第六、非定域性表明事件与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经典事件不同于量子事件。量子事件之间仍然具有因果性。 1983 年和1984年杰瑞特(Jon Jarrett)将贝尔的定域性条件区别为两个在逻辑上相互独立条件的合取(conjunction)。这两个独立的条件是指定域性(locality)和完备性(completeness),并且论证传统意义上的量子力学遵守定域性而违背完备性。(Jarrett, p. 569-589) 所谓合取,即当合取式的各分支都为真时,合取式才为真;只要有一个合取分支为假,则合取式为假。 1986 年,希芒尼(A. Shimony)用更中性的术语,建议把定域性条件解释为参数独立性(parameter independence);把完备性条件解释为结果独立性(outcome independence)。希芒尼认为,所谓参数独立性,是指一个子系统的观测结果独立于另一个子系统测量仪器所选择的参数。所谓结果独立性,是指一个子系统的观测结果独立于另一个子系统的测量的结果。 在两个子系统构成的整个系统的状态中,一个子系统的测量结果发生的概率,除与自己系统因素有关之外,还与另一相关子系统的参量有关,与另一相关子系统的测量结果无关,这就是结果独立性的涵义。 杰瑞特认为,贝尔定理的违背,原则上有两种方式说明其原因:或者是违背参数独立性,或者是违背结果独立性。只要其中一个被违背就可以说明违背爱因斯坦的定域性或贝尔的定域性。杰瑞特断言,量子力学遵守参数独立性而违背结果独立性。 我们认为,应当引入 事件 概念,从事件的角度来看待违背结果独立性。事件是相对论的专用术语。所谓事件是指某个时刻、在某一地点发生的一件事情。显然,这里的事件是经典时空中的事件。在量子力学中,事件除了包括时空变量之外,还应包括自旋、偏振等内部变量。我们认为,自旋、偏振等确定的状态就是量子事件。 在量子纠缠中,粒子之间的非定域性,主要表明为测量结果之间的关联。按照我们的看法,测量结果就是量子事件,量子纠缠表现的就是量子事件之间的关联。 加拿大著名哲学家邦格认为,因果关系是事件之间的一种关系。他认为,因果关系不是性质之间、状态之间,更不是理念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因为原因是没有物质性的。因果关系不是事件之间的外在关系,而是生成事件的一种格式,也可以说,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格式。事件的因果生成是有规律的。原因能改变倾向性(概率),但原因不是倾向性的。 斯塔普(H. P. Stapp)认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只看到实在世界的很小一部分。他提出,存在应当摆脱时空坐标。存在是绝对的,是本原的,而时空是派生的,存在的逻辑上先于时空。每个事件都在基本的生成过程中有绝对的先后次序,类空事件也是如此。事件发生的次序并不需要任何特定的时间次序重合。(Stapp (1977), P.313 323 ;Stapp (1979),P.9, 1-25.) 在类空事件中,测量A的行为在本体上先于B事件出现,即是说,A与B之间的超光速联系使B依赖于先前事件A的发生。 通过引入事件与过程,我们将能够因果说明延迟选择实验的时间非定域性 。为此,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惠勒的参与者宇宙概念。他说:对被我们称之为过去的那个时空,过去的那种事件,实际上是由前不久的过去以及现在所实现的选择测量来决定的,由于这些决定所实现的现象,可影响到过去,直至宇宙之始。在某种意义是,宇宙本来是一个观察者参与着的宇宙。 由此他推出:全能的宇宙,没有你,我们将不能存在,可是,每一个现象都依赖于观察这种行动,如果没有诸如像我所进行的这种观察,你也决不会成为存在。( 惠勒,第18页 ) 但惠勒曾明确指出没有意识对量子过程的作用。而某些论者却认为由此可以得到宇宙的属人性质。 在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中,在做出延迟选择之前,微观客体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而是用几率幅或波函数描述的微观实在,一旦人们做出延迟选择,所选择的测量仪器就参与决定了微观客体的性质,微观客体就必然从量子性存在转化了经典性存在,要么呈现为粒子性,要么呈现为波动性。延迟选择所选择的仪器性质与微观客体本身构成了一个事件A,而延迟选择实验的所呈现的实验结果构成事件B,显然,事件A在本体上先于事件B。可见,时间非定域性不可能证明人将影响宇宙的原初。 我们认为,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理论中,事件具有重要地位,从这一角度出发,量子力学并不违背事件之间的因果性。从而可以在延迟选择实验中,避免现在的事件会影响过去的事件,甚至人会影响宇宙之初。 从经典时空来看,非定域性并没有抛弃实体实在概念,也没有支持关系实在的终极性。从量子时空来看,波函数或几率幅就是一个反映事件或过程的存在。事件的连续运动形成了事物的过程,过程成为量子力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事实上,恩格斯早就说过: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第240页。 ) 哲学家怀特海非常重要事件与过程的作用。怀特海明确指出:过程有两种类型: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宏观过程是从已获得的现实性向获得之中的现实性的转化;而微观过程是各种条件的变化,这些条件纯粹是实在的已进入确定的现实性之中。前一过程造成了从现实的向纯粹实在的转化;后一过程造成了从实在的向现实的增长。未来是纯粹实在的,没有成为现实。未来在现在中具有客观的实在性,但是没有任何形式的现实性。 (怀特海,第391,392页。) 过程哲学则完全是一种新视角和新范式。它坚持过程就是实 在,实在就是过程。从过程角度来看,一切存在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止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A. Einstein , B. Podolsky and N. Rosen , 1935 ,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Phys. Rev. 47. 爱因斯坦,波多耳斯基,罗森 , 1976 年: 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 载《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爱因斯坦, 1976 年: 量子力学与实在 ,载《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玻姆, 1982 年 : 《量子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J. S. Bell. 1964, On the Einstein Podolsky Rosen Paradox. Physics, (1). Alain Aspect, Jean Dalibard, and Grard Roger. 1982, Experimental Test of Bell's Inequalities Using Time- Varying Analyzers., Phys. Rev. Lett. 49. P. G. Kwiat, A. M. Steinberg, and R. Y. Chiao. 1993, High-Visibility Interference in a Bell-Inequality Experiment for Energy and Time, Phys. Rev. A, 47. D. M. Greenberger, M. A. Horne, A. Zeilinger, 1989, Going beyond Bells theorem, in M. Kafatos(eds.) , Bells Theorm, Quantum Theory, and Conceptions of the Universe,Dordrecht: Kluwer 。 N. D. Mermin. 1990 , Extreme Quantum Entanglement in a Superposition of Macroscopically Distinct Stat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15). S. Goldstein. 1994, Nonlocality without inequalities for almost all entangled states for two particals. Phys. Rev. Lett. 72. A. Cabello. 2001, All versus Nothing Inseparability for Two Observers. Phys. Rev. Lett. 87. D. Howard , 1989 , Holism , separability , and the metaphys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Bell experiments. In J. Cushing and E. McMullin (Eds.) , Philosophical consequences of quantum theory: reflections on Bells theorem (pp. 224-53). 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 Jon P. Jarrett , 1984 , On the Phys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ocality Conditions in the Bell Arguments , Nos , 18 . M. Esfeld . 2001 , M. Lewis Causation and Quantum Correlation. in W. Spohn, M. Ledwig M. Esfeld (Eds.): Current Issues in Causation, Parderborn: Mentis. A. Aspect. 2002, Bells Thorem: The Native View of an Experimentalist. in: R. A. Bertlmann and A. Zeilinger (eds.) : Quantum speakable. Brelin: Springer-Verlag. A. Aspect , 1999 , Bells inequality test: more ideal than ever. Nature. M. Kafatos and R. Nadeau, 1999, The Conscious Universe: Parts and Wholes in Physical Real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H. P. Stapp, 1977, Theory of Reality, Found. Phys. 7。 H. P. Stapp, 1979, Whiteheadian Approach to Quantum Theory and Generalized Bells Theorem. Found. Phys. 9. Zhao Zhi,et al.2004)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five-photon entanglement open destination teleportation. Nature,Vol.430. Z. B Chen et al. 2003, Unifying Entanglement and Nonlocality as a Single Concept: Quantum Wholeness. quant-ph/0308102. 马克思,恩格斯, 1972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怀特海, 2003年:《过程与实在》中文版,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李承祖等,2000年:《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张永德,2006年:《量子信息物理原理》,科学出版社。 张永德等,2002年:《量子信息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国林A,2005年:《量子纠缠及其哲学意义》,载《自然辩证法研究》第7期。 吴国林B,2005年:《 量子信息的本质探究》,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6期。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量子信息哲学|23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实在”的中文词源考察
热度 1 ssglwu 2010-7-16 08:43
吴国林 实在对于真正有思想的物理学家与科学哲学家来说,都是基础性的东西。 弄清实在的涵义至关重要。本文仅从中文词源的角度考察实在的涵义,中文的实在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实在 (Reality, Realitt )最质朴的涵义就是实实在在,是真实的,不是假的,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的。或者说,实在就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人的意识不能把它想怎样就怎样,但是意识可以反映它。 实在 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以作为形容词,其意义是不一样的。作为名词的实在,是指真实的、不虚假的、非想象的、实际存在的、实际上的那样一种状态或性质。 当用中文的实在与存在(是)来表达相当的涵义是,中文的涵义必然对实在与存在构成新的意义的拓展。 我们这里仅从中文的构词角度考察实在的涵义。 实(實),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说文》说:實,富也。实表示,房屋中装满了东西,或进一步引伸为,丰富、充满。 贯(貫),会意字。从毌,从贝 (表示与钱财有关)。毌是贯穿之贯,象穿物之形,本义表示穿钱的绳子。《说文》说:贯,钱贝之贯也。可见,贯的构件的意思是:将钱贝穿起来,这里既有钱贝,又有贯穿之物。 在,形声字。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说文》说:在,存也。 才,象形字。甲骨文字形 ,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说文》说:才,草木之初也。 可见,在表示从土中生长出初生草木的整个事件。在既包括生长出草木的土,还包括生长出来初生的草木。这里的土是本,初生的草木是从这个本生成的,草木的根还在土中,这也是草木能够生长的基础。这初生的草木不同于成长壮大(成熟)的草木。这初生的草木,可以引伸为事物的原初,它表达了事物最初的式样。换言之,在既包括了产生原初事物的根基,还包括了原初的事物。 实在就表示,原初事物及其根基是充满了的。换言之,原初事物充满了产生它的基础,原初事物刚刚初生出来。正如小荷才露尖尖角。 由此,实在就意味着充实、充满,还有初步的生长。中文实在的涵义给我们的启示是: ( 1)实在具有可观察性,因为初生的草木是可以观察的,但它的基础并不能直接观察到。 初生的草木的根并不能直接看到,这意味着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或仪器才能间接观察到。 ( 2)实在具有因果关系。从土中长出初生的草木具有因果关系,因为土是原因、前提,初生的草木是结果。 可见, 实在是可以观察的,或者是可以借助工具或仪器可以间接观察的;它还是可以因果推理的,这两个陈述可分别概括为观察性标准与因果性标准。 科学上的常见的实在性事物都满足这两个标准。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量子信息哲学|468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